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太阳病辨证纲要1

中风、伤寒、温病、风温皆属外邪所致的疾病,也皆有发热。其中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为中风;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者,为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高热,汗出而热不退者,为风温。

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提要」

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讲解」
  • 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 本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是反映气血活动状态的,故脉应之而浮。主表的浮脉,特点是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
  •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因此就在太阳经脉的循行部位上出现了筋脉拘急,肌肉痉挛的症状,于是就出现了头痛并伴见颈项部拘紧不柔和。这是诊断邪气在太阳经脉的定位性症状。
  • 恶寒,风寒之邪外袭肌表,卫阳被伤,温煦失司,也就是“温分肉”的正常功能失司,故见恶寒。“恶寒”之前的“而”字,是进层的连词,有“而且一定”的意思,旨在强调“恶寒”在诊断表证时的重要性,于是后世的医学家就有了“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公表证”的说法。
  • 此三证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列在“太阳病篇”的开头,后世医学家称其为太阳病提纲。
  • 太阳病应见发热,本条未将发热列入,可能是因太阳病初起,发热较恶寒出现较晚的缘故。如第3条就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的说法,故将发热省略未提。但是应该知道,太阳表证在初期阶段,有时候发热出现较晚,但是在其整个过程中,一般是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这是因为,邪在太阳,正邪相争,卫阳因抗邪而亢奋于外,所以必有发热。
  • 此外,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脉浮,其他如风湿在表、虚阳外浮、正气外脱、里热内盛等,也可见到脉浮;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头项强痛,在里的水湿之邪阻遏太阳经气也可以见到头项强痛;不独太阳表主可以见到恶寒,里阳虚衰,表阳不足,温煦失司,也可以见到恶寒。因此要诊断为太阳表主,上述三个症状必须同时存在。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一)太阳中风提纲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提要」

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讲解」
  • 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 主症与病机:发热,太阳中风是风阳邪气侵袭肌表的病证,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并进而出现病理性亢奋,故见发热。因卫阳病理性的亢奋和浮盛于外,而卫分邪气亦盛,所以第95条将其病机称作“卫强”。
  • 汗出,一方面是因为卫阳被风邪所伤,卫外失固;另一方面,是因为风性疏泄,使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必然伤营,而致营阴不足,故第95条将其病机称作“营弱”。因此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就是太阳中风主的基本病机。
  • 恶风,一方面是因为卫阳被伤,温煦失司,另一方面是因为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故见恶风。恶风和恶寒,自觉症状都是怕冷,当风则恶,无风则缓,可称恶风;虽身居密室,加衣覆被而怕冷不减,刚称恶寒。但是在《伤寒论》中,恶风和恶寒两词的应用区分并不严格,以致常有互用的情况。
  • 脉缓,在“太阳病”的前提下言“脉缓”,当是指脉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
  • 凡见此脉证者,即为太阳中风证,反映了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的病机,同时又能区别于无汗、脉紧浮的太阳伤寒证。由于太阳中风证以汗出、脉缓为特征,故后世又称其为中风表虚证。但必须注意,虽名“表虚”,却非虚证,因为这是与无汗而脉浮紧的伤寒表实证相对而言的。

(二)太阳伤寒提纲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注释」
  • 脉阳阴俱紧:阴、阳,在此分别指尺脉和寸脉而言。脉阴阳俱紧,是泛指寸关尺三部之脉皆呈紧象。本条首言太阳病,故当有脉紧,也即脉当是寸关尺三部皆浮紧。
  • 伤寒:证候,外感风寒,感而即发所引起的表证,即狭义伤寒。
「摘要」

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讲解」
  • 本证成因:寒邪袭表。
  •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而且比较严重。因为太阳伤寒是寒邪伤人肌表的证候,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寒邪袭表,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故必恶寒。
  •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有的人已经发热,是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早出现;有的人还没有见到发热,是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民迟出现。但是不论迟早,总会有发热。也就是说,太阳伤寒证的发热可以有迟有早,但终究会出现。如无发热,就不可以称之为太阳伤寒,而属少阴伤寒了。
  • 体痛,周身疼痛,这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寒性凝涩,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使营卫气血凝滞,筋脉拘挛,故见周身疼痛等。
  • 呕逆,为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而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所致。里气升降失常是表证常见的兼证,可以见呕逆,也可以见食欲不振,或下利,或不大便等。
  • 脉阴阳俱紧,即寸关尺三部脉俱紧之象。浮主邪在表,紧主寒邪盛,这是由于寒主收引,使筋脉拘挛所致。
  • 以上诸证反映了太阳伤寒证寒邪袭表,卫闭营郁的病机。既属卫闭营郁,必然无汗,这也是太阳伤寒证的主要特征之一。因其以无汗、脉紧为特征,故后世医学家又把太阳伤寒称为风寒表实证。
  • 太阳中风与伤寒,是两种类型的太阳表证。太阳中风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紧为主症,属太阳病表虚证;太阳伤寒,为寒邪闭表,卫闭营郁,以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紧为主症,属太阳病表实证。其中鉴别的关键在于有汗和无汗。

(二)温病和风温提纲

「原文」

太阳病,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注释」
  • 温病:外感热病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证,与前述中风、伤寒同属广义伤寒范畴。
  • 风温:一般认为是指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引起的一种变证,但在《伤寒论》中,“风温”与伤寒、温病、暑病、瘟疫、温疟、温毒、冬温等并称,可见又是一个独立的病证名称。而本条又有“风温为病”之语,因此可以认为,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看待也是可以的。但无论是温病误治后的变证还是独立病的病证,皆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病含义不同。
  • 脉阴阳俱浮:指寸关尺三部脉俱浮盛有力,为热邪鼓动气血,气盛血涌,血脉贲张所致。
  • 多眠睡:指热盛扰神所致的昏睡状态。
  • 失溲:小便失禁。单用“溲”字,仅指小便而言,言“后溲”、“大溲”,才可以指大便。此所言小便失禁是热神昏,膀胱失约所致,和下文的“小便不利”(即尿少,因热盛伤津所致)并不矛盾。
  • 被火:指误用火针、火熏、火慰、火灸等一类的方法治疗。
  • 惊痫:惊指惊风,痫即癫痫,皆是以抽搐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 瘛疭:ChiZong,瘛-四肢收引。疭-四肢舒伸。瘛疭即四肢时收时伸,也就是抽搐。
  • 若火熏之:如果再误用火熏疗法。
  • 逆:乱也。“乱”也是“错”、“误”的意思,此指错误的治疗,也就是误治。
「提要」

太阳温病和风温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的变证。

「讲解」

本证成因:温热邪气外袭。

  • 温病主症和病机:发热,温热邪气侵袭肺卫,卫阳与温热相争而出现病理性亢奋状态,故见发热。渴,温为阳邪,最易伤津耗阴,故温热邪气伤人的初起,不经传经,就可以见到津液被伤的口渴。而伤寒证的初起阶段,不见口渴,只有当邪气入里化热伤津时,才出现口渴。不恶寒,温热邪气伤人,以伤阴液为主,与寒邪伤人阳气,温煦功能失司不同,故不恶寒。温病虽然证候百端,但“发热而渴,不恶寒”是其基本特征。提示温病与中风、伤寒在临床表现上是截然不同的。
    此外,由于风为百病之长,温热邪气伤人之初常常夹有风邪,从临床上看,温病在初期邪侵卫分的阶段,也可以见到轻微而短暂的恶风寒。这是由于风邪伤卫阳,卫阳温煦作用失司所致。不过这种恶风寒,程序较轻,为时暂短,而且会有口渴、舌红、脉数等热象,不难与伤寒、中风相区别。
  • 风温的主症和病机:发汗已,身灼热,为邪热鸱张之象。邪热炽盛,误用辛温之剂发汗,以热助热,故热不退而身灼热。如果将“风温”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病证,那么就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高热汗出而热不退者,这就是风温病。邪热炽盛故见高热,热邪逼迫津液外越故见汗出。脉阴阳俱浮,邪热充斥于内外,鼓动气血,气血涌盛,血脉贲张,故寸关尺三部脉皆见浮数之象。在《伤寒论》中,浮脉主热见于多处,主热的浮脉,其特点是轻取即得,重按滑数有力,这是和主表的浮脉轻取即得,重按少力是不同的。自汗出为阳热逼迫津液外泄所致。身重,难以转侧:壮火食气,火热耗气,故见倦怠身重。而且热邪壅滞经脉,经脉气机不利,也是导身重难以转侧的原因之一。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为热扰心神,病人呈困顿嗜睡状态;心主言,心神被扰,热盛神昏,故语言难出;热壅气机,肺窍不利,故鼻必处鼾。
  • 风温误治变证的表现与病机:小便不利:此指小便少,热盛伤津,又误用下法,更损阴液,而致化源不足,故见小便短少。直视,温热邪气本易伤阴耗液,加之误下损伤阴液,致使肝肾阴精补伤,不能上荣于目,故见两目呆滞凝视无神。失溲,即小便失禁,是热盛神昏,关门不固,膀胱失约所致。小便失禁和小便不利(尿少)并不矛盾,而是可以同时存在的症状。发黄,风温误用火闻,以火助热,火热内伤营血,营气不布,故发身黄。如惊痫,时瘛疭,火邪内攻,或热极而风动;或火热伤当耗液,水不涵木而动风,犹如惊风或癫痫,而出现阵阵抽搐。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如果用火熏疗法,那么一次的误治,病人的生命还可以延长几天,一而再再而三的误治,只能缩短病人的生命,促进病人的死亡。
    中风、伤寒、温病、风温皆属外邪所致的疾病,也皆有发热。其中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为中风;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者,为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高热,汗出而热不退者,为风温。
    本条所举温病、风温及风温误治以后的临床表现,提示了温热邪气伤人,容易出现伤津、耗液、扰神、动风、发黄等的病变规律,这对后世医学家极有启发。后世医学家在此基础上,根据温邪各类及所犯部位的不同,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为基础的温病学说。这完全可以看成是对伤寒学术的继承、发展、补充和创新。
Next Post Previous Post
No Comment
Add Comment
comment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