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3-脏腑辨证

脉诊
一、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

  1.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2. 三部中每部又可分别施行浮、中、沉三候
  3. 故一手的寸、关、尺三部共有九候,所以,将此称为寸口的“三部九候”。

二、寸口三部分候脏腑

  1. 左手:心(膻中)、肝胆(膈)、肾(小腹、膀胱、小肠)
  2. 右手:肺(胸中)、脾胃、肾(小腹、大肠)

三、切脉指法

  1. 选指——医生选用左手、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体表约呈45度角宜。
  2. 布指
    1. 医生下指时,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处定关位
    2. 再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以定寸位
    3. 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以定尺位
    4. 布指要依据病人高矮、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精细,做适当疏密的调整。对于小儿,因其寸口较短,一般多用拇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3. 运指
    1. 举法:用轻指力按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的方法——浮取。
    2. 按法: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以体察脉象的方法,——沉取。
    3. 寻法:指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前后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的方法——中取。
    4. 总按:三个手指同时用大小相同的指力诊脉。——从总体辨别脉象。
    5. 单按:用一个手指诊察寸、关、尺的某一部脉象。——重点判别各部脉象。

四、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征

  1.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
  2. 特征: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相当于60~90次/分钟,成年人),节律均匀而无间隙,从容和缓,柔和有力,尺脉沉取应指有力。—— 即有胃、神、根,是正常脉象的特征。

(二)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

  1. 胃——脉有胃气的基本特征是脉象从容、各缓、流利。
  2. 神——脉之有神的主要表现是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3. 根——脉之有表现在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两个方面。

五、常见病脉

  1.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脉动显现部位浅表。主表证。
    1. 脉浮有力——主表证
    2. 脉浮紧——风寒表证
    3. 脉浮数——风热表证
    4. 脉浮无力——虚人外感;邪盛正虚证
  2.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脉动显现的部位较深。主里证,也可见于正常人。
    1. 脉沉有力——里实证
    2. 脉沉无力——里虚证
  3. 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动60次以下)。主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1. 脉迟有力——实寒证。
    2. 脉迟无力——虚寒主。
    3. 脉迟有力,兼壮热,腹满胀硬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肠热腹实证
  4.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脉来五六至(每分钟脉动90~120次之间)。主热证,亦见于里虚主。
    1. 脉数有力——实热证。
    2. 脉数无力——虚热证。
    3. 脉数无力,兼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唇舌淡白——气血不足证。
  5.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
    1. 主痰饮、食滞、实热。
    2. 青壮年及妇妇妊娠可见滑脉。
  6. 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1. 脉涩无力——精伤血亏,津液耗伤,虚证
    2. 脉涩有力——气滞血瘀,实证
  7. 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主热盛。
  8. 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气血两虚证、阴血虚证、湿证。
    1. 脉细无力——虚证。
    2. 脉细小而缓——湿邪阴遏脉道,实证
  9.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1.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证;
    2. 胃气衰败;
    3. 亦见于老年健康
  10. 紧脉——脉来绷急,左右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1. 主寒证、痛证和食积证
  11. 濡脉——浮细无力而软。
    1. 主虚证、湿困
  12. 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胡若无。
    1. 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2. 久病见正气将绝,新病见之阳气暴脱。
  13. 结脉——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1. 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
  14. 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1. 主脏气衰微,跌打损伤、惊恐、痛证
  15. 促脉——脉来急数,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1. 主阳盛实热、食滞谈食停滞,亦见于脏气衰败

六、按诊
(一)按肌肤
按肌肤,指触摸某些部位的肌肤,通过肌肤的寒热、润澡、滑涩、疼痛、肿胀、疮疡不同情况的反映,来分析疾病的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衰败的诊断方法。

  1. 诊寒热
    1. 肌肤寒冷,伴体温偏低——阳气衰少,阳虚证
    2. 肌肤灼热,伴体温升高——阳气亢盛,实热证
    3. 局部病变,皮肤不热,红肿不明显——阴证
    4. 皮肤灼热而红肿疼痛——阳证
    5. 肌肤厥冷而大法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阳
    6. 汗出如油而四肢肌肤尚温,脉躁疾无力——亡阴
    7. 身灼热而肢厥——阳热壅盛,格拒于外,真热假寒证
    8. 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热在表
    9. 肌肤初摸时并不感觉很热,但按摸稍久后即感灼手——身热不扬,主湿热蕴结证
  2. 诊润燥滑涩——了解汗出与否及气血津液的盈亏情况
  3. 诊疼痛
    1. 分辨疾病的虚实
    2. 肌肤濡软,按之痛减——虚证。肌肤硬痛拒按——实证
  4. 诊肿胀
    1. 肿胀处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
    2. 肿胀处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5. 诊疮疡
    1. 疮疡根盘增塌温肿——虚证
    2. 疮疮根盘收束而隆起——实证
    3. 疮疡处坚硬——无脓,边硬顶软——已成脓

(二)按腹部

  1. 诊疼痛
    1. 腹痛喜按,按之痛减,腹壁柔软——虚证
    2. 腹痛拒按,按之痛甚,腹部硬满——实证
    3. 腹局部肿胀拒按——内痛
    4. 按之疼痛,固定不移——瘀血
    5. 按之胀痛,病处按此连彼——气滞气闭
  2. 诊胀满
    1. 腹部按之手下饱满充实而有弹性、有压痛——实满
    2. 腹部虽然膨满,但按之手上虚软而缺乏弹性,无压痛——虚满
    3. 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鼓胀
    4. 按诊:两手分置于腹部两侧相对位置,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若有波动感,按之如囊囊水——水膨;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无波动感,以手叩击如击鼓之膨膨然——气膨。
  3. 诊积聚
    1. 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处——癓积,病血分
    2. 肿块推之可移,痛无定处,聚散不定——瘕聚,病气分

(三)按虚里

  1. 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了解其有搏动、搏动部位及范围、搏动强度和节律、频率、聚散、以推断宗气强弱、疾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的诊断方法。
  2. 正常征象——虚里按之搏动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四五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3. 病理征象
    1. 按之动而微弱——宗气内虚之征;饮停心包之支饮
    2. 按之搏动迟弱;久病体虚而动数——心阳不足之征
    3. 按之弹手,洪大而搏,绝而不应——心肺气绝之征,证危候
    4. 按之搏动数急,时有一止——宗气不守之征
    5. 虚里动高,聚而不散,热甚——外感热病,小儿食滞,痘疹将发之时

八纲
一、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1. 病位的浅深——表里
  2. 病邪的性质——寒热
  3. 邪正的盛衰——虚实
  4. 病证的类别——阴阳

    二、表里
  5. 表证——六淫、疫疠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肌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6. 里证——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非表即里”。

    三、寒热
  7. 寒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迟。
  8. 热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燥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

    四、虚实
  9. 虚证——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正气亏虚,而邪不著,表现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10. 实证——人体感受外邪;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的基本原理,表现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五、阴阳
  11. 阴证——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下的、不易发现的;病情变化较慢。
  12. 阳证——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上的、容易发现的;病情变化较快。

    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与错杂
  13. 证候相兼——证候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有关纲领证候的相加。
  14. 证候错杂——疾病表现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二)证候真假

  1. 真热假寒证
    1. 身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烦渴饮冷、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实热证的表现。
    2. 同时出现四肢凉甚至厥冷、脉沉迟类似阴证的假寒现象;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故可称热极肢厥证,古亦称阳盛格阴证。
  2. 真寒假热——寒极似热
    1. 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触之胸腹无灼热、下肢厥冷;面色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神志躁扰不宁,疲乏无力;口渴但不欲饮;咽痛而不红肿;脉浮大;数,按之无力;便秘而便质不燥;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舌淡,苔白。
    2. 真寒假热的实际是阳虚阴盛而阳气浮越,又称虚阳浮越证,古亦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
  3. 寒热真假的鉴别
    1. 辨别寒热证候真假,应以表现于内部、中心的症状准、真,肢未、外部的症状是现象,可能假
    2. 故胸腹的冷热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胸腹灼热——热证,胸腹部冷而不灼热——寒证
  4.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1. 可有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赢瘦,脉象沉细临床表现。但虽默默不语却语时声高气粗;虽倦怠乏力却动之觉舒;肢体赢瘦而腹部硬满拒按;脉沉细而按之有力。
  5.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1. 指本质虚证,反见某些盛实现象的证候
    2. 腹部胀满,呼吸喘促;二便闭涩,脉数临床表现
    3. 但腹虽胀满而有时缓解;触之腹内无肿块而喜按;虽喘促但气短息弱;虽大便闭塞而腹部不甚硬满;虽小便不利但无舌红口渴症。并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淡白,脉虚弱,舌淡胖嫩症。
  6. 虚实真假的鉴别
    1. 关键在于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真谛
    2. 其次是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病人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也是辨别依据

病性的辩证
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一)阳虚证与阴虚证

  1. 阳虚证——气虚+寒象——临床表现:畏寒,肢凉,口淡不渴;喜热饮;自汗,小便清长;尿少不利,大便溏泄,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数)无力。可兼神疲、乏力、气短气虚表现
  2. 阴虚证——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二)亡阳证与亡阴证

  1. 亡阳证——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精神淡漠,肌肤不温,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2. 亡阴证——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黏如油,身热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无力

二、气虚类辨证
(一)气虚证

  1. 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淡嫩苔白,脉虚。或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
  2. 辨证要点:本证以元气不足,机能减退为主要病机;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主要表现

(二)所陷证

  1.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乏力,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便意频频,形体消瘦;内脏下垂、脱肛、阴挺、舌淡苔白,脉弱
  2. 辨证要点——本证以气虚无力升举而致气下行太过为主要病机;以体弱而瘦、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三、血虚类辨证

  1. 面色淡白无华;萎黄,口唇、眼睑、爪甲颜色淡白,头晕、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2. 辨证要点——以病体虚弱,面、睑、唇、舌、爪甲颜色淡折、脉细为主要表现

四、气滞类辨证
(一)气滞证

  1. 胸、胁、脘、腹处,损伤部位胀闷、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排气后症状减轻,且诸症常随情绪变化而加重;减轻,脉弦。
  2. 辨证要点——以气机运行不畅为主要病机;以胸、胁、脘、腹处,损伤部位胀闷、胀痛为主要表现

(二)气逆证

  1. 肺气上逆则咳嗽频作,呼吸喘促;胃气上逆则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呕血;脚气上逆则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2. 辨证要点——以气机升降失常而致气逆于上主要病机;多见于肺、胃、肝气机上逆,以咳喘、呕吐、呃逆;眩晕为主要表现

五、血病及其它辨证
(一)血瘀证

  1. 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夜间尤甚;肿块,在体表青紫,在腹内触之质地坚硬而推之不移;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夹血块;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肤有瘀眯,瘀斑,斑色紫暗;肌肤甲错;腹露青筋;皮肤出现丝状红缕;舌紫暗;见瘀点、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涩;结代。
  2. 辨证要点——以血行不畅,瘀血内阻为主要病机;以固定刺痛拒按、肿块、出血色暗、瘀血色脉涩为主要表现

(二)血热证

  1. 身热夜甚;潮热,口渴面赤,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或狂乱、神昏谵语;见各种出血,如咳血,吐血、衄血、尿血,月经量多,崩漏,其色深红;斑疹显露;疮痛,舌绛,脉数疾
  2. 辨证要点——以血分热盛为主要病机:以身热口渴、斑诊吐衄、烦躁谵语、舌绛、脉数为主要表现

(三)血寒证

  1. 畏寒、手足、少腹冷痛拘急,得温痛减;肤色紫暗发凉;痛经、月经延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唇舌青紫,苔白滑,脉沉迟弦涩
  2. 辨证要点——以寒凝血脉为主要病机;以畏寒,患处冷痛拘急、得温痛减,唇舌青紫为主要表现

六、气血同病类辨证
(一)气滞血瘀证
局部胀闷,走窜疼痛,甚则刺痛,疼痛固定、拒按;有肿块坚硬,局部青紫肿胀;有情场抑郁,性急易怒;面色紫暗,皮肤青筋暴露;妇女可见经闭;痛经,经色紫暗;夹血块;乳房胀痛;舌紫暗;有瘀斑,脉弦涩。

(二)气虚血瘀证
面色淡白无华;紫暗,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局部疼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舌淡紫;有斑点,脉涩。

(三)气血两虚证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爪甲颜色淡白;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形体消瘦,手足发麻,舌淡白,脉细无力

七、津液类辨证
(一)痰证

  1. 咳嗽痰多,痰质黏稠,胸脘痞闷,恶心纳呆,呕吐痰涎
  2. 头晕目眩;形体肥胖
  3. 神昏而喉中痰鸣;神志错乱而癫、狂、痴、痫
  4. 某些部位出现圆滑柔韧包块
  5. 舌苔腻,脉滑

脏病辩证
一、心病辨证
(一)心气虚——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淡,脉虚。本证以心悸、神疲与气虚并见主要辨证要点。

(二)心血虚——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本证以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并见为主要辨证要点。

(三)心脉痹阻证——共同症状:心悸怔忡、胸闷、心痛。

  1. 瘀阻心脉——刺痛舌暗,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
  2. 痰阻心脉——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沉涩
  3. 寒凝心脉——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沉紧
  4. 气滞心脉——胀痛,发作与精神有关+胁胀,善太息,脉弦

(四)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神

  1. 均有神志异常的表现,均可见神昏
  2. 痰蒙心神证:痰浊,其症以抑郁、痴呆、错乱为主,无热证表现;
  3. 痰火扰神证:痰热,其症以神志狂躁、神昏谵语为主,既有痰,又有火

二、肺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益甚,咯痰清稀,声低懒言;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二)肺阴虚证——干咳少痰;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痰中带血,声音撕哑,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三)风寒犯肺证与寒痰阻肺证

  1. 风寒犯肺——咳嗽、咳稀白痰、流清涕+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2. 寒痰阻肺——咳喘、痰多+寒痰证(咳白痰,量多易咳——寒饮咳痰清稀,痰浊咳痰稠)舌淡,苔白腻;白滑,脉弦或滑

(四)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燥邪犯肺证——共同点:伤津

  1. 风热犯肺:咳嗽、痰少色黄、鼻流浊涕+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恶风、有汗)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2. 肺热炽盛:咳喘气粗,鼻翼扇动+火热证(壮热、口渴、尿少便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3. 燥邪犯肺:干咳痰少,痰黏难咳。或胸痛咯血+干燥证(口、唇、鼻、咽、皮肤干燥,尿少便结)+微发热恶寒,无汗、少汗,干燥少津,脉浮数(温燥),脉浮紧(凉燥)

三、脾病辨证
(一)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四证均以脾气虚为病理基础

  1. 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溏,兼神疲乏力气虚表现特征
  2. 脾阳虚——气虚+寒象——腹部冷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
  3. 脾虚气陷证——清阳下陷,以脘腹坠胀,内脏下垂
  4. 脾不统血——慢性出血(便血、尿血、吐血、鼻衄,月经过多,崩漏)

(二)温热蕴脾、寒湿困脾证

  1. 二证均因湿邪困脾、脾胃纳运失职,可见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肢体困重,面目发黄,苔腻,脉濡。区别在于兼热、兼寒之不同。
  2. 湿热蕴脾——舌质红苔黄腻,身热不扬,阳黄,脉濡数
  3. 寒湿困脾——舌淡苔腻白滑,脾痛喜暖,口淡不渴,带下量多清稀,阴黄,脉濡缓

四、肝病辨证
(一)肝血虚、肝阴虚

  1. 两证均为肝的虚证,均有头晕表现
  2. 肝血虚——无热象,常见眩晕、视物模糊、经少、肢体麻手颤症
  3. 肝阴虚——虚热表现明显,常见眼干涩、潮热、颧红、手足蠕动症

(二)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

  1. 肝郁气滞——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苔白脉弦
  2. 肝火炽盛——头痛,急躁易怒,耳鸣,胁痛+火热证(口渴,尿少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 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目腹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有力;弦细数

(三)肝风内动证

  1. 肝阳化风证: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耳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语言謇涩,面赤,舌红;苔腻,脉弦细有力。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2. 热极生风证:高热口渴,烦躁谵语;神昏,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四)肝风内动证

  1. 阴虚动风证:手足震颤、蠕动;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2. 血虚生风证: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手中拘急,肌肉瞤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色无华,舌质淡白,脉细或弱

五、肾病辨证

  1. 肾阳虚证——头目眩晕,面色晄白或黧黑,腰膝酸冷疼痛,肢凉畏寒,下肢尤甚,精神萎靡,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滑精精冷,女子宫寒不孕;久泻不止,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2. 肾阴虚证——腰膝酸软而痛,头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崩漏、失眠、健忘、口干咽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骨蒸潮热,午后颧红,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 肾精不足证——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下,骨骼痿软;成人早衰,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发脱齿摇,健忘恍惚,神情呆钝,两足痿软,动作迟缓;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欲减退,舌淡,脉弱
  4. 肾气不固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遗尿;夜尿频多;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而量多;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弱
  5. 肾虚水乏——腰膝酸冷,耳鸣,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小便短少,畏寒肢冷,腹部胀满;心悸,气短,咳喘痰鸣,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腑病辩证

  1. 胃热炽盛证——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消欲善饥;口臭,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2. 寒滞胃肠证——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口泛清水,腹泻清稀;腹胀便秘,面白或青,恶寒肢冷,苔白润,脉弦紧,沉紧
  3. 食滞胃肠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胀痛得减;腹痛,肠鸣,矢气臭如败卵,下泻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苔厚腻,脉滑;沉实
  4. 肠热腑实证——高热或日晡潮热,汗多,口渴,脐腹胀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热结旁流,大便恶臭,小便短黄,甚则神昏谵语、狂乱,舌红,苔黄厚而燥;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沉实有力
  5. 肠道津亏证——大便干燥如羊屎,艰涩难下,数日一行,腹胀作痛,左少腹或可触及包块,口干;口臭;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6. 肠道湿热证——身热口渴,腹痛腹胀,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暴泻如水;腹泻不爽,粪质黄稠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7. 膀胱湿热证——小便频数,急迫,短黄,排尿灼热、涩痛;小便混浊,尿血,有砂石;小腹、腰部胀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濡数
  8. 胆郁痰扰证——胆层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胸胁闷胀,善太处,头晕目眩,口苦,呕恶,吐痰涎,舌淡红;红,苔白腻;黄滑,脉弦缓;弦数

脏腑兼证

  1. 心肾不交证——心烦失眠,惊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口燥嗯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便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2. 心脾气血虚证——心悸怔忡,头晕,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 皮下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沥不尽,面色委黄,舌淡嫩,脉弱
  3. 肝火犯肺证——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痰黄稠黏,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娄
  4. 肝胃不和证——胃脘、胁肋胀满窜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不思饮食,情绪抑郁,善太息,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薄黄,脉弦
  5. 肝郁脾虚证——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急躁易怒,食少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腹痛有欲便,泻后痛减;大便溏结不稠,舌苔白,脉弦或缓
Next Post Previous Post
No Comment
Add Comment
comment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