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词典
中医大辞典
主编
(人名以姓氏笔画为序)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流盆蔡景峰广州中医学院区永欣邓铁涛欧明
人民卫出版社
{京)新登字081 号
图书在版编目(cIP )数据
中医大辞典/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ISBN7 一1 17 一02059 一8
工.中一n .① 李… ② 邓一111 .中医一词典W . RZ 一61
中国版本图书馆clP 数据核字(94 )第00205 号
、.矛汽医大辞典
邓铁涛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 . (北京市崇文尽天坛西里1 。号)人民卫生出被社胶印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787X , O " 2 毫米16 开本121 令印张4 插页4020 千字1995 年5 月第1 版1995 年5 月第1 版第1 次印刷印数:00 001 一8 000
ISBN7 一1 17 一02059 一8 / R · 2060 定价:176 . 00 元〔 科技新书目329 一192 〕
《 中医大辞典》 编析委员套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学院
主编
(原)上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研究院
迁宁中医学院
成都中医学院
安徽中医学院合编(原)河北医学院
陕西中医学院
南京中医学院
南京医学院
湖南中医学院
《 中医大辞典》 编析委员会委员、顾问(以姓氏笔划为序)
主任委员李永春f
副主任委员王树妓刘汝深许德良.张鼎臣
委员丁绪亮区永欣邓铁涛许占民杨医亚杨树藩李经纬李慕才肖敏才吴贻谷何传毅余碱鳌张自云张启光陈玉琦林建德欧明贾维诚高听沫徐廷素郭振球裘沛然蔡景峰廖品正谭日强顾问朱仁康仔应秋米伯让金寿山
黄星垣鲁之俊
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经纬
1975 年12 月
《 中医大辞典》 修定、合编冲编写、修仃人员
主编
巾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广州中医学院区永欣
余温鳌邓铁涛
蔡景峰欧明
主编助理
王洪琦邝杰钊朱建平伊广兼刘绍辉刘焕芝洪武理.哥文铸陶广正盛维忠傅芳傅杰英温伟强温素萍
参加修订人员
丁绪亮王鲁芬邝杰钊华海清刘绍辉杜雨茂李彬之宋立人陈仁寿欧明高文铸陶)‘一正傅芳温素萍减载阳
马丽春王锦鸿朱定华伊广谦文小焕芝杜晓玲李德兴弓长民庆陈玉琦赵延洪高忻沫陶晓华傅杰英裘沛然管晓晴
王云凯王全建朱建平刘天培许占民杨医亚李缨张敏阴;寿熙胡晓峰郭振球黄健童光东虞舜廖品正
王友和区永欣乔宝璋文」中本许能贵李治牢吴贻谷张尊如陈孟恒洪武嫂郭缓衡盛维忠曾裤良蔡元盛熊大经
王洪琦邓铁涛华青刘亚林孙绍良李经纬余壕鳌张慧芳陈莹洪询唐德才梁峻温伟强蔡景峰
(以上名鱼以姓氏笔划专序)办公室主任李经纬剐主任区入欣盛维忠贵任编辑王淑’今
才秀巧牙亏衡
才乏夫布受计杨京荣郭声.针
《 中医大辞典》 原八大分册编写、审阅人员
主要编写人员参加编写人员
审阅人员
(以姓氏笔划为序)
《 基础理论分册》 广州中医学院编
1982 年1 月出版区永欣邓铁涛林建德欧明田传瑶叶春华刘仕昌刘绍辉许大辉李国光杨文辉沈炎南陈纪藩林丽芳林晓东周敬平黄德明彭胜权熊受琪印会河任应秋李克光李经纬余流鳌吴考架罗元恺金寿山赵明山梁乃津(中药分册)南京中医学院、南京医学院编1982 年10 月出版
主要编写人员丁绪亮刘天培洪询施仲安参加编写人员王普芬丘志昌陈立行武仲颐审阅人员林启云周序斌
宋立人吴贻谷杨树信倪和宪彭怀仁李锄李鸿过李德兴饶曼人减载阳赵宁训高成芝颜正华
《 方剂分册》 (原)河北医学院编
1983 年5 月出版
主要编写人员王云凯许占民蔡元盛
审阅人员王绵之倪和宪
杨医亚陈孟恒李彬之
桑林
《 针灸、推拿、气功、养生分册》
主要编写人员
安徽中医学院编1986 年7 月出版
参加编写人员审阅人员
李洪涛金义成赵文J 睡郝金凯
张自云查少农韩宪英彭静山
严隽陶赵善祥
孟昭威高‘听.; ^
金德康曹仁发
主要编写人员
月出版茄十眉
参加编写人员
阮圣川
审阅人员
(内科分邢)上海中医学院编1987 年11 王啸山严以平肖敏才何传毅郭镜我裘沛然
王灵台包明惠朱宝贵华蓓荃李孝刚陈照林康洁陶御风邓铁涛印会河余流餐
(妇科儿科分册)辽宁中医学院
主要编写人员
参加编写人员审阅人员
白万超姜裕琴王秀云王伯岳谢剑南
陈玉琦郭振球赵有臣江育仁曾敬光
湖南中医学院编1981 年7 月出版陈寿熙易建纯胡振洲夏禹甸
刘弼臣余流鳌罗元恺虞佩兰
《 外科、骨伤、五官科分册)陕西中医学院
主要编写人员
子J .绍良廖品正· 王友和邹学熹于文忠张,忽礼曹吉勋
杜雨茂熊大经乔宝璋赵冠群干祖望庞赞襄蔡荣
成都中医学院编1987 年4 月出版郭仲柯曾样良
李治牢
审阅人员
孙铎高光超王德鉴唐由之
朱仁康黄耀集
素明元茜宇华廷静松蓉正伯徐翟刘夏王顾
参加编写人员
《 医史文献分册)
主要编写人员马继兴马堪温参加编写人员王致谱李慕才审阅人员邓铁涛宋大仁
中国中医研究院编1981 年10 月出版李经纬余流鳌蔡景峰盛亦丧口熊同俭耿鉴庭程之范
冷~~一”, , ? 1 ? , ? , , ,目阶昨..勺勿妞少峨山门司长,.即,卜,片勺‘f ”、今鸿”, ? ,户嘴口介.. , " , ,思侧俪,~户,' J 一~州,小一~,丫,, r 尸前
、
? . ?
云
《 中医大辞典》 是一部较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是供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应用的大型中医工具书。它的编写,始于1974 年2 月,经卫生部批准并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学院两家主编,共组织全国n 个中医院校分工协作进行的。1979 年3 月,首先完成了本辞书的普及试用本(简明中医辞典》 ,当时收载词目12176 条,先后7 次印刷,发行33 万3 千余册。在此基础上,各编写单位进行分科整理扩充,从1981 年至1987 年间,先后出版了《 医史文献分册》 、《 基础理论分册)、《 中药分册》 、《 方剂分册》 、《 内科分册》 、《 妇科、儿科分册》 、(外科、骨伤科、五官科分册》 、(针灸、推拿、气功、养生分册》 共八本,合计收词近四万条,分别作为各学科辞书的试用本,并为本辞典的修订合编奠定了基础。从《 简明》 本和第一版八大分册出版至《 中医大辞典》 的合编,是一个过程很长、工作又很繁重的系统工程。《 简明》 本和八大分册初稿完成后,各编写单位均邀请名老中医及有关专家审阅修改,后由主编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再次邀请在京各学科专家进行审订。一版八分册出版后,各编写单位综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广大读者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医学的发展和中医药面向世界的趋势,不断地收集和积累资料,编写人员也从中总结经验,掌握编写中医辞书的基本规律,切实地提高选词、撰写和编排整理的质量,力求选词与释文之规范。第二版与一版八大分册比较,有48 . 6 %的条目经修改订正,并新增2080 条。着重扩大收载文献范围,发掘传统的治疗万法,以及在现代中医术语和养生、食疗、气功等领域进行较大充实。对于现代处方和方剂及针灸穴位,均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计量及标记。在文字规范与编排方法上也有更严谨的要求。整个合编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始终力求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巾国医药学体系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同时表现当代中医药的面貌及中西医结合的状况,力争辞书的稳定性与时代的先进性得以统一,便于实践工作中查阅应用。但由于中医学术源远流长,医林浩翰,虽经试行出版和三轮修改,局限与误漏之处仍属难免。诚恳地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将来继续得以修改提高。最后,我们深切地缅怀参加过编写和审阅《 中医大辞典》 系列书而已谢世的专家们,并对参加原编写与修订合编的全体编者和支持协作的单位,以及进行审稿与提供意见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题笺,是原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生前手写的,专此志念。
《 中医大辞典》 编辑委员会1992 年12 月
凡
例
一、本辞典共收载中医基础、中药、方剂、穴位、临床各科、医史人物、中医文献的名词术语、医学单字共36329 条,其中包括正词和附词。
二、选词力求正确反映中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实际内容,也选收了现代中医学发展过程及中西医结合的部分新词目,以求实用。
三、释文一般先定义,后解释。力求言简意明,通俗易懂;既引录文献,又结合实际。对于比较成熟和稳定的病症和治疗的概念,加入现代内容予以印证。四、一词多义,但各义属不同学科范畴者,按O 、.、O · 一分段叙述;各义属同一范畴,或分点叙述及单字多音的以① 、② 、③ · 一依次分述。无论名词或单字,通常只解释与中医学有关的意义,不作全面解释。
五、各类辞目,一般注明出处,以便查核。出处确切,且为原始文献所载者,冠以“出”字;虽有出处,但不能确定为原始文献者,冠以“见”字。但中药出处,统以本草专著为准,而不以医著为据。如密陀僧早见于唐代《 千金要方》 ,但在本草专著中初见于明代(本草纲目》 ,则作“出(本草纲目》 ”。方剂出处,有的以通用者为准。如紫雪出自(千金要方》 ,而实际通用方见于《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故以后者为准。
六、释文中引用的医药文献,若该文献已作辞目专条收载的,则不再加其时代和作者姓名;如该书籍未作辞目收载,则尽可能予以注明。对于被引证卷数或内容较多的文献典籍,则注明其卷数、门类或篇名,以便查对原书。
七、临床各科辞目中所涉及的方剂,若该方已作辞目专条收载的,则不再注该方出处和药物组成;如该方未作辞目收载则予以注明。方剂中的药量,清代及清以前者原方照录;清以后的方,药量折合为克。原书无药量者,不予增补。某些成药,只注剂量,不注各药量。
八、本书的简化字采用1964 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简化字总表》 。对某些经简化后失去原意的,则仍采用繁体字,如橘、底等;对某些较常出现在中医古籍中的异体字,如鱿、滩等,则作单字词目编为附词,正词仍用简体字。九、本书所用字形统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所印的《 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为准。并按此字形及笔画、笔顺编排。
十、本书词目之编排以笔画、笔顺为序。所收词目以首字笔画由少到多排列。首字笔画相同者,按第一笔顺〔 一〕 〔 !〕 ()〕 〔 、〕 〔 ,〕 为序;第一笔顺相同,再按第二笔顺为序。首字相同者以第二字笔画、笔顺排序,三字以上以此类推。首字相同的词,按单字、两字词、三字词… … 排列,便于检索。
十一、检索本书可利用检字表找出词目首字之页码,再循页码至目录中查检词目。
画
一合合,指经脉的表里关系组合。出《 灵枢· 经别》 ;一合是指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相合而言。一阳O 指少阳。<素问· 阴阳类论》 :“一阳者,少阳也:”吃素间· 经脉别论》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三阳经联合之称。《 素问· 阴阳离合论》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一阴O 指厥阴。<素间· 经脉别论》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三阴经联合之称。《 素问· 阴阳离合论》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一纪记年单位。《 素问,天元纪大论》 :“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以一年有二十四节气算,故一纪相当于三十年。
一周.指卫气在人身运行一个周次。《 灵枢· 卫气行)认为卫气在人身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以日行于阳为例:从足太阳膀肤的起点睛明穴开始,环周于六阳经而终于肾经,复合于睛明,称为· 周。.屹难经一难》 :“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五运六气计年之词。《 素间· 天元纪大论》 :“终地纪者,五岁为‘周。”即地之五运,需要五年循环一周,这是以五年为一周。又“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经过一干四百四十个节气,计六十年成为甲子的一周,这是以六十年为一周。
一逆指治疗上出了· 次差错。《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若火薰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一候O 九候之一。吃素间· 三部九候论》 :“一候后则病。”.伤寒传经,每日一经,六日传遍六经,为一候,或以七日还太阳经为一候。.节候。五日为一候。
一数指二十八脉在全身运行一周的总数。这个总数若用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计算等于一百刻(二十四小时),故又可解释为一百刻之数。《 灵枢· 五十营》 :“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
一口血O 见《 四川中药志》 。为水八角之别名。
.见《 四川中药志》 。为草血竭之别名。.见《 分类
草药性)。为红白二丸之别名。各详该条。一上散O 《 洁古家珍》 方。生半夏(为细末)、雄
黄(另研)各一字,巴豆一个(去皮,研为泥)。和匀、
敷患处。治蝎鳌痛。.《 兰室秘藏· 疮疡门》 方。黄(另研)、狗脊、炒蛇床子、熟硫黄(另研)各五钱
水石(另研)六钱,斑鳌(去翅足,研碎)十三个。为细
末.先洗去疮痴,然后油调,手心中擦热,鼻嗅二至次,再擦敷患处。治诸般疥疮。如痛甚肿满高起加寒水石一倍;如不苦痒,加狗脊量;微痒加蛇珠
量;疮中有虫,加雄黄量;喜火炙烫浴,加硫黄量。.《 丹溪心法》 卷四方。雄黄(另研)、硫黄(另研)各三钱半,寒水石(另研)、蛇床子、白胶香、狗脊各一两,黄连、枯矾各五钱,吴茱英三钱,斑鳌(去足翅)十四’个。为细末,疮令汤浸透去痴,猪油调,手心中擦热,鼻中嗅二至三次,再擦敷患处。治证与加减法同第二方。O 《 证治准绳· 疡医)卷五方。苦参一两,白芷、火硝、枯矾各半两,白岌、荆芥穗各三钱,锻寒水石二两。为末,油调擦患处。治风痒裂折燥疮。.(古今医鉴》 卷十五引王少泉方。枯白矾一两,硫黄七钱,信石三分,炒五倍子五钱,花椒五钱。共为末,香油煎鸡子令熟,去鸡子,以油调搽。治疥疮。一夫法指寸法之一,亦称手夫。使患者食、中、环(无名指)、小四指相并,以其中节横纹宽度作三寸,称为一夫。(千金要方): “凡量一夫之法,筱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适用于下肢、F 腹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又说:并舒三指.亦称一夫法。
一手脉一手有脉,一手无脉。正常人平素有此脉者,不作病脉。病中见之者,多为心脏血管疾患,或骨折、肿瘤等异物压迫所致。
一文钱见(云南中草药》 。为地不容之别名,详该条。
一见消见《 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白花丹之别名,详该条。
一见喜见《 泉州本草》 。为穿心莲之别名,详该条。
一匹绸见《 广西中草药入为白鹤藤之别名,详该条。
一支箭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瓶尔小草之别名,详该条。
一片被.证名。系指喉间色紫红。《 延龄堂喉科》 :“满喉俱紫,似胭脂红,不肿不烂,难治。”或指某些咽喉疾患之一种症状。
一包针.见《 中药志》 。为千年健之别名。.见广州部队卫生部《 常用中草药手册>。为金盏银盘之别名。.见《 上海常用中草药》 。为狼把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一叶荻见《 浙江夭目山药用植物志)。又名花扫条、山帚条、小粒篙,八颗叶下珠。为大戟科植物叶底珠Securinega suffruticos 。(Pall . ) Rehd 的叶、嫩枝、花及根。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及河南、陕西、四川。辛、苦,温,有毒。祛风活血,益肾强筋治四肢麻木,偏瘫,面神经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风湿腰痛,眩晕,耳聋,阳赓,嗜睡症。煎服:3 一6 克。
雄寒
叶、嫩茎、根含一叶裁碱;叶尚含二氢一叶簌碱,一叶
裁碱醇(Securinol )及芸香贰、揉质等。一叶荻碱与
七fJ 反立,
二氢一叶荻碱均有番木鳖碱样作用,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脊髓;并有抑制胆碱醋酶的作用。一叶簌碱在体内代谢迅速(主要在肝及红细胞), 因此,适当加大剂量,一般不致引起积蓄反应,其治疗宽度较士的宁大9 一10 倍。中毒时则能引起脊髓性惊厥。二氢一叶裁碱的作用与毒性均较一叶荻碱强一倍。
一甲煎《 温病条辨》 卷三方。生牡砺二两。为细末,水煎,分三次眼。功能清余热,存阴,涩大便。治温病下后,大便澹甚,脉仍数者。
一朵云出(天宝本草》 。为阴地旅之别名,详该条。
一扫光O 见(分类草药性》 。为干里光之别名,详该条。.即诸疮一扫光,见该条。
一帆青见《 质问本草》 。为蜘蛛抱蛋之别名,详该条。
一字散.(杨氏家藏方》 卷二方。乳香(另研)、延胡索、盆硝(另研)各一钱,川芍二钱,雄黄(另研)三钱。为末,每用少许,左侧头疼搐左鼻,右侧头疼搐右鼻。治偏头风,疼不可忍者。.(杨氏家藏方》 卷十一方。雄黄(另研)一分,蝎梢七枚,猪牙皂角七锭,白矾(生研)、菊芦各一钱。为细末,每用一字,吹入鼻中,即时吐出顽涎则愈。治喉痹,气塞不通欲死者。
一年蓬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又名野篙、治疟草、牙肿消。为菊科植物一年蓬Erigeron anmius ( L . ) Pers .的全草。分布吉林、河北、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及华东地区。淡,平,清热解毒,抗疟。① 治急性胃肠炎,急性传染性肝炎,淋巴结炎,血尿,疟疾。煎服:30 一60 克。② 治齿跟炎,捣汁搽;毒虫鳌伤,捣烂敷。本品含焦婴粟碱、榭皮素、芹菜素一7 - 葡萄糖醛酸贰。茎、叶以石油醚、乙醚、氯仿洗涤后的水提取物,有降血糖作用。
一阴煎《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生地黄、芍药、麦门冬、丹参各二钱,熟地黄三至五钱,牛膝一钱半,甘草一钱。水煎,食远服。功能养阴清热。治肾水真阴虚损,而脉证多阳,虚火发热,及阴虚动血等症;或疟疾伤寒,屡散之后,取汗既多,伤阴水亏,脉虚气弱,烦渴不止,潮热不退。如火盛躁烦者,加龟板胶二至三钱化服;气虚者,加人参一至二钱;心虚不眠多汗者,加酸枣仁、当归各一至二钱;汗多烦躁者,加五味子十粒,或山药、山茱英;见微火者,加女贞子一至二钱;虚火上浮,吐血或蛆血不止者,加泽泻一至二钱、茜草根二钱,或加续断一至二钱。
一块瓦见《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为金耳环之别名,详该条。
一把伞.见<广西中药志》 。为八角莲之别名,.见《 贵州民间药物》 。为兔儿伞之别名。各详该条。
一把针见(浙江民间草药》 。为鬼针草之别名,详该条。
一串红见《 草药手册》 。为金线草之别名,详该条。
一串钱O 见《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为大金钱草之别名。份见弋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为连钱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一条根见(江西中医药)( 10 ) : 64 , 1957 。为干斤拔之别名,详该条。
一赤散(证治准绳,疡医》 卷六方。大黄、赤石脂、锻石膏各等分。为末,先挑破患处,然后掺药。治伤损敷药后起泡者。
一器(单气)丹《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人参、制附子各等分。为细末,炼白蜜为丸绿豆大,每服三分至一钱,白开水送下。治脾肾虚寒,不时易泻,腹痛,阳萎,怯寒等症。
一抹金<活幼心书》 卷下。黎芦、蛇床子、红丹(水飞)各五钱,硫黄、赤石脂、明矾(火飞)、五倍子(去内虫屑)、黄柏各二钱半,轻粉五十贴。前八味为末、同轻粉研匀,用生猪油捣膏,或清油调搽患处。治小儿遍身生疮,溃烂,燥痛,脓汁不干。一抹散《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五方。生夭南星、生草乌各一枚。为细末,用羊蹄根捣绞取汁调涂。治干癣不愈。
一枝香O 出《 植物名实图考》 。为毛大丁草之别名。.见(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徐长卿之别名。各详该条。
一枝禽见《 本草纲目拾遗》 。为普草之别名,详该条。
一枝箭见<药学学报》 12 ( 10 ) : 690 , 1965 。为铁棒锤之别名,详该条。
一味药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马棘之别名,详该条。
一杯倒见(广西中草药》 。为羊哪镯根之别名,详该条。
一奇散《 证治准绳· 女科》 卷五方。当归、川芍。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服。治产后头痛。一服散《 朱氏集验方》 卷五方。大半夏三个,杏仁七个,婴粟壳、乌梅各二个,阿胶、甘草各一钱,生姜十片,苏叶十叶。为末服。治天行嗽,痰盛寒热,或鼻声重。
一苗离见<陕西中草药)。为洋著草之别名,诺该条。
一点血O 见(四川中药志》 。又名红砖草。为秋海棠科植物网脉秋海棠Begonia wilsonii Gagn .的根茎。分布四川。甘、苦,平。补气健脾,养血,止血。治病后虚弱,白带,咳嗽咯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煎服:15 一30 克(鲜品30 一60 克);或加大剂量炖鸡服。本品预试含强心贰、黄酮类、揉质、酚性成分、三菇成分、街醇、皂贰。公见《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为通城虎之别名,详该条。
一点红见《 南宁市药物志》 。又名紫背草、羊蹄草、红背叶、叶下红。为菊科植物一点红Emilia ? chifoha ( L . ) DC .的全草。分布江西、福建、湖
一画一3
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苦,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① 治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目赤肿痛、湿热泻痢、热淋、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煎服:巧一30 克。② 治乳痈、疗疮、带状疙疹、湿疹、漆过敏、过敏性皮炎,鲜品捣敷并煎服。本品含撇皮素、懈皮贰、芸香贰、山奈酚一3 一半乳糖贰、熊果酸等,还含微量氢氰酸。黄酮类有抗炎作用;酚类在体外试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一点雪《 传信适用方》 卷二引陶赞仲方。火硝三两,白矾(水飞)一两。为末,每次一钱,掺口中;口噪不开者,取半钱吹鼻中;口闭出血,用新汲水漱之。治喉闭喉肿。
一厘金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唬拍、人参、黄连、天竺黄各15 克,大黄、炒白牵牛子各60 克、金箔10 张。为细末,每服0 . 18 克,温开水冲服。功能清热化痰,镇惊导滞。治小儿内热,痰雍气促,咳嗽喘急,停食停水,胸满腹胀,不思饮食。
一指脉小儿三部五脉法之一。周岁以上小儿,看虎口纹兼一指脉。若五百六十四日变蒸满足,只看一指脉。其法:以食指按于寸口,上下滚动,分取三部。参一指定三关条。
一灶香见《 南宁市药物志》 。为毛大丁草之别名,详该条。
一贯煎魏之诱方。见《 续名医类案》 卷十八。北沙参、麦门冬、干地黄、当归、构祀子、川糠子。水煎服。功能滋阴疏肝。治肝肾阴虚,气滞不运,胸脱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及病气瘸聚。若口苦燥者,加酒黄连。方中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构祀滋养肝肾,加川棣子疏肝理气,使体得养,肝气条畅,则胁肋之痛自除。
一扇门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挠侧。能退热发汗。治小儿汗不出、热不退、急惊风,口眼歪斜等症。(幼科推拿秘书· 推拿手法》 :“一扇门穴,在食、将两指根夹缝中,· · 一掐揉之治小儿汗不出,热不退。”
一笔勾(疡医大全)卷八方。虫由蜒虫三十至四十条,冰片四分。同入罐内,即化为水,入麻油半两,封口收藏。治肿毒。初起用笔圈涂患处四周,频频圈之即消;脓已成敷满,留顶透气。
一笔消《 外科全生集》 卷四方。大黄二两,藤黄一两,明矾、蟾酥各五钱,察香、没药、乳香各二钱。用蜗牛打烂作锭、晒干、滴醋研磨,以新笔蘸药,控患顶,圈围患处,至消为止。治痈疖。
一笑散O 《 证治准绳· 女科》 卷一方。新绵一团。烧灰研末,空腹温酒调服。治妇人血崩。.(证治准绳· 疡医》 卷五方。槟榔、硫黄、箕本、蛇床子、枯矾、五倍子、白胶香各等分。为细末,湿者干掺,干者香油调敷。治周身疥癫,搔痒生疮。.(杂病源流犀烛· 面部门》 卷二十三方。川椒(为末)、巴豆。研成膏,饭和丸,棉裹安放于牙齿蛀孔内。功能杀虫。治牙齿虫蚀痛,甚如疮暨。
一效集方书。1 卷。清· 司马湘(晴江)辑。辑
年不详。此书汇集七珍双治散、金疮铁扇散等42 方,多为外科验方。卷末附“市肆所卖丸散膏丹目录”,收回生再造丸、瞻酥丸等25 方;“治杂方目录”, 收治哮喘方等治蛇头疗方等23 方。现存清刻本。一凉散<外科活人定本》 卷二方。熊胆、儿茶、乳香、冰片、牛黄、雄黄。为细末。用井花水煎黄连、黄柏,取汁调药末,搽患处。治赤面风初起,正面之上红肿而浮起者。
一绿散《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芙蓉叶、生地黄各等分。捣烂,敷眼胞上;或为末,以鸡蛋清调敷:治打扑伤损,眼胞赤肿疼痛。
一捻金O 《 古今医鉴》 卷十三方。又名小儿一捻金。大黄、槟榔、黑牵牛子、白牵牛子、人参各等分(剂量据《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补入)。为细末,每服一字,蜜水调下。治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肚腹膨胀,不思饮食。.《 证治准绳· 类分》 第七册方。乳香、没药、黄连、雄黄、盆硝各等分(一方加冰片、察香各少许)。为细末,搐鼻中。治眼睛痛。.见《 中药制剂手册》 。大黄、炒槟榔各30 克,炒牵牛子60 克,朱砂、党参各巧克,金箔10 张。为细末,每服0 . 3 克,一岁以下每服0 . 15 克,空腹蜜水调下。功能消积化痰。治停食停水,停乳引起的痰盛、腹满、便秘等症。
一粒珠.(良方集腋)卷下方。全穿山甲一支重二十四两(分四足炙黄色,一足用米醋炙,一足用松罗茶煎汤炙,一足用麻油炙,一足用苏合油炙),牛黄、珍珠各三钱,朱砂(水飞)、麟香、冰片、雄黄各四钱,蟾酥(人乳化,饭锅蒸,或用烧酒化)一钱二分。为细末,方内蟾酥化入,再加苏合油拌捣,至光亮为度,作丸,每粒重五分,晒干用白蜡封固。每服一丸,人乳化开,陈福酒送下,症重者倍服。治无名肿毒,对口搭手,痈疽发背等症,已成者即溃,未成者即消。若治小儿惊风,用胆南星一分,钩藤、橘红各三分煎汤化服;闷痘初起,芦根煎汤化服。公见<中药制剂手册》 。穿山甲750 克.乳香(醋炙)、没药(醋炙)各60 克,牛黄、珍珠(豆腐制)各7 . 5 克,朱砂、察香、冰片、雄黄各15 克,苏合油30 克,蟾酥(酒制)4 . 5 克。将穿山甲分作四等份,一份用砂子烫,一份用香油制酥,一份用醋30 克浸拌炒,一份用绿茶30 克熬透去渣,取汁浸拌微炒后与余药同研为末,另取糯米750 克,蒸饼为糊,苏合油炖化,共和丸,每丸重1 , 5 克,蜡皮或蜡纸封固、每服一丸,酒或温开水送下。功能活血消肿;止疼解毒。治痈疽疮疖,乳痈乳癌,一切肿毒红肿疼痛,未溃可消,有脓速溃。孕妇忌用。一得集医论医案著作。3 卷。清· 心禅僧撰。刊于1890 年。卷一有医论十七条,历数庸医误人之过,立论明确,文笔犀利;并论治病当先熟习未病时之正常生理状态,强调病各不同,治法方药亦应随之而变;后二卷大多为内科杂病医案,治法灵活,汤药、针灸、外治等诸法并用。现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等。一窝风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位于腕背横纹正中处。能治腹痛、头痛、急慢惊风、泄
4 一一圆
泻等症,并能发汗祛风热。《 小儿推拿广意· 阴掌九穴疗病诀): “掐之止肚疼,发汗去风热。”
一煎散《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九方C 当归尾、炙穿山甲(研)、生甘草、桃仁泥、皂角刺各二钱,黄连一钱五分,积壳(鼓炒)、槟榔、天花粉、乌药、赤芍药、生地黄、白芷各一钱,元明粉、大黄各三钱,红花五分。水浸一夜,次晨煎一滚,空腹服。侯大便行三、四次,以稀粥补之。治脏毒属阳证者,肛门两旁肿突,形如桃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者肛门重坠紧闭,下气不通,刺痛如锥,脉数有力。
一滴金即一滴金丸,见该条。
一滴珠见《 江西草药》 。为滴水珠之别名,详该条。
一箭球见《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又名三角草、三叶珠、单打褪、水百足、水香附。为莎草科植物单穗水娱蛤Kylli 雌a monocephala Rottb .的全草。分布广东、广西、云南。微甘、辛,平。疏风清热,散癖消肿。① 治感冒咳嗽,百日咳,咽喉肿痛,疟疾,痢疾。煎服;30 一60 克。② 治跌打损伤,蛇咬伤,煎服并捣敷;皮肤痰痒,煎水洗。
一擦光《 串雅内编》 卷二方。① 蛇床子、苦参、芜黄各一两,雄黄、川椒、大枫子肉各五钱,枯矾一两五钱,硫黄、轻粉、樟脑各二钱。为末,生猪油调敷患处。治疥疮及妇人阴蚀疮、漆疮、天火丹、诸恶疮。若肿多加白芷;痛多加白芷、方解石;痒多加枯矾;阴囊疮加吴茱英;湿多加香油调;干痒出血加大黄、黄连;虫多加芜夷、锡灰、槟榔、黎芦、斑鳌;红色加黄丹;青色加青黛。② 蛇床子、硫黄、黄柏、牛皮炭(熏牛皮烟炭也,如无,以香炉炭代之)、黄丹各一两,大枫子、川椒、雄黄各五钱,枯矶二两,轻粉二钱。为末,生猪油调敷患处。治证及加减同上。
一皿知医综合性医书。6 卷。清· 陈鄂辑于1868 年。本书以临证多科疾病证治为主,摘录历代医书有关论述整理而成。卷一医理总论;卷二外体所见病症,以生理部位分类;卷三脏腑所主疾病;卷四六淫七情病、妇科;卷五儿科;卷六痘疹、麻疹。每证列述病情,并附简易方。现存初刻本(1969 年)。一号黄药见《 红河中草药》 。为大黄药之别名,详该条。
一阳一阴脉的阴阳兼象之一。如脉浮而兼涩。《 难经· 四难》 :“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脉的阴阳兼象之一。· 如脉长而沉涩。《 难经· 四难》 :“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脉的阴阳兼象之一。沉涩而短,有时又现浮象。(难经· 四难》 :“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一阴一阳.脉的阴阳兼象之一。如沉而兼滑。(难经· 四难》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指厥阴与少阳。《 素问· 阴阳类论》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咽喉干燥,病在土脾。”又“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王冰注:”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
一阴二阳脉的阴阳兼象之一。如沉滑而长。《 难经· 四难》 :“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脉的阴阳兼象之一。如浮滑而长之中,有时又带一沉象。《 难经· 四难》 :“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一字金丹《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六方。紫花地丁、蚤休、山慈菇。为细末,每服一字,开水送下。治痘毒及痘黑陷倒看,干枯不起。
一进三退针刺手法。又称三退一进:见《 针灸大成》 。指一次进针至深部,然后按深、中、浅次序分次退至皮下的针刺方法。操作时不论进退,每层均应根据需要作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需继续刺激,可以重复操作。
一身悉肿即全身水肿。因水湿储留于皮肤经络所致。多见于风水,有虚实之分。《 金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蝉汤主之。”此法宣散水湿,兼清胃郁热,湿重加白术;恶风加附子。若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用防己黄茂汤固表利水,腹痛加芍药。参见风水条。
一枝黄花出(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蛇头王、黄花柴胡、百条根、满山黄。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乳lidago decurren , I 刀ur 的全草或根。分布华东、华中、西南及华南地区:辛、苦,凉,有小毒。疏风清热,消肿解毒。① 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咳血,肾炎,小儿疮积。煎服:9 一15 克。② 治毒蛇咬伤,内服并捣敷;痈疖肿毒,跌打损伤,捣敷;手、足癣,煎汤浸洗;霉菌性阴道炎,煎浓汁洗涤阴道。全草含懈皮素、棚皮贰、芸香贰、矢车菊素一3 一龙胆双糖贰等黄酮类。又含绿原酸、咖啡酸、糕质、挥发油、皂试等。所含氯原酸、咖啡酸有某些抑制细菌及止血作用。提取物内服,对动物还有某些祛痰、利尿作用。久贮可失效,因含挥发油或蹂质,外用可治创伤。
一览延龄见《 友渔斋医话六种》 条。一指禅功气功功法。在特定的坐功、站功、行功的自我锻炼基础上,运内气于食指尖,发放于指外,以食指代金针,点人身之穴道,使通经络,调气血而治疗疾病的功法。其功法分为:① 坐功,包括意守丹田、收功;② 站功,包括意守食指尖、收功;③ 行功,包括意守手掌、收功;④ 运行法,系循手太阴肺经运行出体外,成为外气。
一指鞭法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两手握拳,食指伸直,屈肘交臂于胸前,用力伸向两侧,再迅速收回。
一柴胡饮<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卷五卜一方。柴胡二至三钱,黄茶、生地黄、陈皮各一钱半,芍药二钱,甘草八分。水煎,分二次服。治感四时不正之气,或发热、或寒热;或因劳因怒,妇人热入血室,或产后经后,因冒风寒,以致寒热如疟等外有邪而内兼火者。
一粒金丹.《 宣明论方》 卷十三方。又名捉虎
一画一5
丹。炒草乌、五灵脂、白胶香(另研)、没药(另研)、当归各一两,炒地龙、木鳖子仁、锻细墨、乳香(研)各半两,寮香(另研)一钱。为细末,糯米糊和丸,悟桐子大,每眼二至三丸,温酒送下,遍身微汗为效。治腰膝风,走注疼痛。.《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一方。沉香、木香、乳香各五分,巴豆霜一钱五分。为细末,用黑肥枣肉捣烂和丸,芡实大,每服丸,量人虚实,先呷水一口,行一次;胃气壮实者,只可呷水三、四口,不可太过,后用水一口送药下,行尽数次,以米饮补之:治恶疮痈肿,无名肿毒。.《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三方。人参、犀角、砒帽、唬拍、防风各一钱,获等、锻寒水石、甘草各二钱,冰片、朱砂(水飞)各半钱。为细末,入察香半钱,陈米糊为丸,芡实大,金箔二十五片为衣,麦门冬去心煎汤送下。治小儿五脏蕴热,胸隔烦闷,五心烦热。O 《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六方。摄呐脐、蚕蛾、冰片各二分,鸦片三分,察香一分。为细末,滴水和丸。治痘毒及痘黑陷倒局,干枯不起,属虚证者。.《 疡医大全》 卷二十八方。白胶香三两五钱,京墨、紫背浮萍、阿胶各二钱五分,五灵脂、炒草乌各二两,番木鳖五钱,当归、乳香、没药各七分半,地龙、察香各二分半。为末,用麻黄二两煎汁,米糊为丸,龙眼核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温酒送下,以脚心出黑汗为验。治鱼鳞风,周身皮肤干枯色白,搔痒麻木,渐生小疮,变成梅花片,如刀刮鱼看之皮,皮痒搔之则痛,或出黄水,冷热俱畏;刺风,肢体疼无定处,痛如刀锥所刺,或肢体间如火烧熨,痊痛难忍;样曳风,突然仆倒,昏迷,手足牵掣,拳挛伸缩,口吐白沫。
一捻金散O 《 杨氏家藏方》 卷八方。半夏、夭南星(到)、巴豆、阿胶(坐J )各二两,皂角子、杏仁各六两,黄明胶(坐吐)三两,白矾一两半。将上药放入瓶内,外留一出烟孔,盐泥封固,候干,炭火媛令烟尽为度,即用泥封住出烟孔,放怜一宿;取出研为细末,每服半钱,临卧时用生姜自然汁调成稠膏,入高汁半盏和服。治虚损劳嗽,咯血吐血,心胸不利,上气喘急,寒热往来,盗汗赢瘦,肢节酸痛,肌肉枯搞,咳嗽不已,痰涎奎盛,夜卧不安;及痛病倒卧,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传信适用方)卷二引何仲颜方。全竭(微炒)、郁金、白僵蚕(去丝头,炒)、炙甘草各半两,地龙八钱。为细末,每次少许,干掺舌根。治喉闭,咽喉痛。.(证治准绳· 幼科)集三方。雄黄二钱,硼砂一钱.冰片少许,甘草半钱。为细末,干掺舌上或用蜜汤调,鹅翎刷咽。治小儿重舌及木舌。
一盘珠汤经验方。见<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二续断15 克,生地黄、川夸、泽兰、当归、赤芍药、苏木、乌药各12 克,木香、红花、桃仁、大黄、甘草各6 克,制乳香、制没药各g 克。水煎服。治跌打损伤。
一滴金丸(圣济总录》 卷十五方。又名一滴金。人中白、炒地龙各一两。为细末,羊胆汁和丸,芥子大,每用一丸,新汲水一滴化开,滴入两鼻中。治首风及偏正头痛。
一六甘露散见(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即玉泉散第二方,见玉泉散条。一月经再行病证名。指一月经来二、三次而言。多因气虚、血热所致。《 叶氏女科证治》 了性躁多气伤肝,而动冲任之脉,宜服九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人参、柴胡、黄荃、黄连、甘草),兼服滋阴丸(知母、黄柏)。如误服辛热药物致经再行,宜用九味四物汤,更服三补丸(黄芬、黄连、黄柏)。”
一叶一枝花见《 湖南药物志》 。为盘龙参之别名,详该条。
一号扫风丸经验方。见《 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大枫子1750 克,惹苗仁、荆芥各250 克,苦参、白羡蔡、小胡麻、苍耳子、防风125 克,白花蛇30 克,苍术、白附子、当归、桂枝、秦芙、白芷、草乌、威灵仙、川芍、钩藤、何首乌、千年健、青碟石、川乌、知母、桅子各60 克。为细末,水泛为小丸,成人初服6 克,日二次;三天后如无呕吐恶心等反应,可每服加1 . 5 克.至第八天,日三次。治初期轻型麻风。一号乾象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防风散疹汤,见该条。
一甲复脉汤《 温病条辨》 卷三方。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药各六钱,麦门冬(不去心)五钱,阿胶三钱,牡砺一两。水煎,分三次服。功能护阴存津。治下焦温病,热邪伤阴,但大便塘者。一朵芙蓉花见《 生草药性备要》 。为锦地罗之别名,详该条。
一物瓜蒂汤《 金僵要略》 方。又名瓜蒂汤。瓜蒂十四个。为粗末,水煎去渣服。治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而致的太阳中喝,身热疼重,脉弱者。一物独活汤《 外台秘要》 卷三十四引<小品方》 方。独活三两。水煎,或水、酒各半两煎服。治产后中风体虚者。
一味薯孩饮《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生怀山药(切片)120 克。以水煮汁二大碗,代茶徐徐温饮。功能润肺补脾,益肾固肠。治劳擦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损之证。
一指定三关用一指切诊小儿寸口的寸、关、尺三关脉息的方法。出《 医宗金鉴》 卷五十。三岁以下小儿,寸口部位甚小,不能以三指切诊,医生左手握住小儿手,用右手拇指按儿掌后挠骨茎突脉上,分寸、关、尺三部以定息数;对四岁以上小儿,则以挠骨茎突中线为关,以一指向关前后滚动,寻找三部;至七八岁时,则可以挪动拇指切诊三部。由于这种切脉法是以一指进行,以定寸口三关脉息,故名。一指禅推法推拿手法。为推法的一种。医者沉肩、垂肘、屈腕,以拇指指腹或指端为着力点,通过腕部的摆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将力持续地作用于经络穴位。有行气活血、消癖等作用。一指禅推拿推拿的一种。将意气集定于手指(主要为拇指),然后在经络穴位上施用手法以治疗疾病。主要应用的手法是一指禅推法,此外还有攘、
6 一乙_1 二画
拿、按、摩、揉、捻、缠、搓、抹、摇、抖等法。
一加减正气散《 温病条辨》 卷二方。霍香梗、厚朴、杏仁、茵陈、获菩皮各二钱,陈皮、大腹皮各一钱,神曲、,麦芽各一钱五分。水煎服。功能芳香化湿,理气和中: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院连腹胀,大便不爽。
一草亭目科全书眼科专书。1 卷。明· 邓苑撰c 撰年不详。书中将眼病总括为内障与外障二类,首
为议论,次为治法,并附小儿眼病治法。叙述简要,方剂切于实用二建国后出版排印本(与<异授眼科》 合刊):
乙庚化金运气术语c 指凡逢乙庚为金运。《 素问· 天元纪大论》 :“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古代根据五行学说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认为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详肝肾同源条。
画
二干运气术语。见《 素问遗篇· 刺法论》 。刚干与柔干的合称。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阳干气刚,阴干气柔,故名。二火.指肝、心之火。《 素问· 逆调论》 :“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傈。”.指肺、心之火。(素问· 示从容论》 :“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王冰注:“二火,谓二阳脏;三水,谓三阴脏。二阳脏者,心肺也,以在隔上故。三阴脏者,肝、脾、肾也,以在隔下故。然三阴之气,上胜二阳,阳不胜阴,故脉乱而无常也。”二丑见《 中药材手册》 。即黑丑与白丑之合称,详牵牛子条。
二白经外奇穴名。出《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位于前臂屈侧,腕横纹上4 寸,侥侧腕屈肌键尺、挠侧缘各一穴,左右计4 穴。一说“都门穴两侧各二分”( (中国针灸学》 )。主治痔疮,脱肛,前臂痛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灶灸3 ? 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图1 )。
图1 二合经脉的表里关系组合。指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相合而言。二交阴交、阳交两穴的合称。
出《 灵枢· 经别》 。
详见二陵条。
二阳指阳明。《 素问· 阴阳类论》 :“所谓二阳者,阳明也。”《 素问· 阴阳别论》 :“二阳之病发心脾· 一”王冰注:“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二阴O 指少阴。《 素间,大奇论》 :' ‘二阴急,为痛厥。”张景岳注:“气阴,少阴也。… … 脉急者为风寒,邪乘心肾,故为痛为厥。”.指前阴、后阴。《 素问· 金匾真言论》 :“开窍于二阴。”(素问· 五常政大论》 :“肾主二阴。”
二花见《 中国经济植物志》 。为金银花之处方名,详该条。
二间经穴名,代号LIZ 。出《 灵枢· 本输》 。别名间谷。属手阳明大肠经。荣(水)穴。位于食指挠侧,掌指关节前凹陷处,当赤白肉际,微握拳取穴。布有挠神经的指背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挠动、静脉的指背及指掌侧固有动、静脉。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鼻鲤,目昏,口喝,额肿,热病等。直刺0 . 2 一0 . 3 寸。艾住灸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二浊即浊病。见(杂病源流犀烛· 五淋二浊源流》 。因浊病有白浊、赤浊之不同,故名。亦称赤白浊。参见赤白浊、浊、便浊、精浊各条。二陵阴陵泉、阳陵泉两穴的合称。《 针经指南· 你幽赋》 :“二陵、二娇、二交,似续而交五大。”杨继洲注;“二陵者,阴陵泉、阳陵泉也;二跻者,阴跻、阳跻也;二交者,阴交、阳交也。续,接续也。五大者,五体也。言此六穴,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并头也。”二跻.指阴新、阳跻两脉的联称。公指阴娇,阳跻两脉起始部的穴位,即照海、申脉。参见二陵条。二之气主六气之第二气。出《 素问· 六微旨大论》 。为少阴君火之气,主春分后60 日又87 . 5 刻。亦即由春分至小满,其中包括清明、谷雨、立夏三个节气。参见主气条。
二气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方。硫黄末、肉桂末各一分,炮姜末、朱砂(研,为衣)各二钱,炮附子末半两。研匀,面糊为丸、悟桐子大,每眼三十丸,空腹食前,煎艾汤放冷送下。功能助阳消阴,正气温中。治内虚里寒,冷气攻击,心胁脐腹刺痛,泄利无度,呕吐不止,自汗时出,小便不禁,阳气渐微,手足厥冷,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痢,少
一回二7
气赢困,一切虚寒瘤冷等症。.<济生方》 卷三方。硝石、硫黄各等分。为末,文武火炒令鹅黄色,再研细,糯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时新汲水送下。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脱痞闷,或头痛恶心。
二仁丸《 校注妇人良方》 卷八方。杏仁(去皮、尖,面炒黄)、麻仁(另研)、积壳(去瓤,面炒为末)、诃子(炒,去核,为末)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温水送下。若未利,则增量。治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干燥,致成风秘,大便燥结者。
二丹丸《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丹参、熟地黄、天门冬(去心)各一两半,朱砂(为衣)二钱,远志(去心)、人参、营蒲各五钱,获神、麦门冬(云心)、甘草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一百丸,空腹服。功能养神定志。治健忘。二甘汤(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七方。生甘草、炙甘草、五味子、乌梅各等分。为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治胃热,食后汗下如雨。
二术散《 证治准绳· 类方)第七册方。蝉蜕、龙胆草(酒炒)、黄连(酒炒)、构祀子、炒苍术、地骨皮、炒白术、牡丹皮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荆芥煎汤调下。治睑硬睛疼。
二术煎憬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炒白术二至三钱,苍术(米潜浸)、获芬、干姜(炒黄)各一至二钱,芍药(炒黄)二钱,炒陈皮、炒泽泻各一钱半,厚朴(姜汤浸妙)、炙甘草各一钱,木香六至七分。水煎,食远服。治肝强脾弱,气泄、湿泄等症。二叶葺见(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白花蛇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二生汤《 济生方》 卷四引淡寮方。生附子、生半夏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十片,或再加木香少许,水煎,空腹服。治冷痰咳嗽。
二生散《 疡医大全》 卷十七方。生明矾、生雄黄各等分。为细末,喉闭吹人,日三次;疮毒醋调或凉水调敷。治喉闭,吹乳,痈肿,恶疮。
二生膏《 古今医鉴》 卷十六引卢诚斋方。鲜生地一斤,生姜四两。捣烂,入糟一斤,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笔伤处,冷即易之。治跌损手足。
二仙丹《 疡医大全》 方。O 卷七方。穿山甲七片,牛皮胶四两。同放新瓦上烧存性,研细末,好酒调服,任量饮醉,出汗为度。治发背初起。.卷十八方。积壳(每个切两开去攘,装入斑鹜七个,去翅足,仍将两片合住,以线十字扎紧,再以醋煮五柱香,必要时多加醋煮透,冷定解去线,拣去斑鹜,只将积壳切片阴干),紫背天葵(如无以九头狮子草代之)各一斤。为细末,将煮积壳多余醋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或水送下。治凛病。
二仙汤见<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上海中医学院)。又名仙茅汤。仙茅、淫羊蕾各9 一15 克,当归、巴戟天各9 克,黄柏、知母各4 . 5 一9 克。水煎,分二
次服。功能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理冲任。治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闭经,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见有肾阴、肾阳不足而虚火上炎者。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壮阳药与滋阴药同用,以针对阴阳俱虚于下,而又有虚火上炎的证候。方中以仙茅、淫羊蕾、巴戟天温肾阳,补肾精;黄柏、知母泻相火而滋肾阴;当归温润养血而调冲任。实验研究:对高血压有显著降压作用。
二仙胶见(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八。即龟鹿二仙胶,见该条。
二冬汤《 医学心悟》 卷三方。天门冬(去心)二钱,麦门冬(去心)三钱,天花粉、黄芬、知母、荷叶各一钱,人参、甘草各五分。水煎服。功能养阴润肺,生津止渴。治上消,渴而多饮。
二冬有《 摄生秘剖》 卷四方。天门冬(去心)、麦「1 冬(去心)各等分。水煎浓缩,加蜜收膏,不时喻咽。治肺胃燥热,痰涩咳嗽。
二圣丸(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川黄连(去须)、黄柏(去粗皮)各一两。为细末,将药末入猪胆内,用汤煮熟,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送下。量儿大小加减,频服,不拘时。治小儿脏腑不调,时或泄泻,日久不愈,赢瘦成疮。二圣散O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大黄半两,皂角刺(烧灰)三钱。大黄煎汤调服皂角刺灰。功能疏泄血中风热。治大风病疾。.《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六方。雄黄二钱,紫草三钱。为末,先以针挑破痘疗,用油胭脂调点。治痘疗。.《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八册方。羌活、炮白附子各一两。为细末,用猪、羊肾各一只,切片,每只入药末五分,不着盐.湿纸裹垠熟,五更初温酒嚼下,续吃粥压之。治耳内流脓水。O 《 疡医大全)卷十七方。僵蚕二钱,苦参三钱。为细末,吹喉。治疹痘咽喉肿痛。.见《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四。即蓝根散第一方,见蓝根散条。二母汤见《 验方新编》 卷九。即二母散第一方作汤剂。治证同。见二母散条。
二母散.(妇人大全良方》 卷二十二方。又名知母饮、二母汤。知母、贝母、获菩、人参各半两,桃仁(去皮尖)、杏仁(去皮尖)各一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治产后恶露上攻,流入肺经,咳嗽痰喘,或觉腹痛者。.《 急救仙方》 卷六。知母、贝母各等分。为细末,临睡米汤调服。治喘急痰盛,或肺热燥咳,或咳嗽痰多黄稠者。如喘急甚,加苦草茵末;久嗽不止,加马兜铃末。
二至丸.《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鹿角、糜角各二两,炮附子、桂心、炒补骨脂、炒杜仲、鹿茸(酒蒸焙)各一两,青盐半两。为末,酒糊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用胡桃肉细嚼,以盐酒或盐汤送下。功能补肾强腰。治老人、虚弱人肾气虚损,腰痛不可屈伸。若恶热药去附子,加肉从蓉(酒浸微火炙)一两。.(医便》 方。女贞子、旱莲草各等分。女贞子冬至时采,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晒干为末;旱莲草夏至时采,捣汁熬膏和前药为
8 二二画
丸(一方加桑堪为丸,或桑堪熬膏为丸)。每服三钱,临卧酒送下。功能补肝益肾。治肝肾不足,头目昏花,须发早白,腰背疫痛,下肢痞软等。
二阴煎《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生地黄、麦门冬各二至三钱,酸枣仁二钱,全甘草一钱,黄连一至二钱,玄参、获荃、木通各一钱半。加灯心二十根(或用竹叶),水煎,食远服。功能清心泻火,养阴宁神二治心经有热,水不制火,惊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痘疹烦热,失血等症。若痰热甚者,加胆南星一钱,天花粉一钱五分。
二花秧见《 河南中药手册》 。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
二利丸见《 外台秘要》 卷二十。即尊苗丸第-方,见草劳丸条。
二辛煎(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细辛三钱,生石膏一两。水煎,乘热频漱。治阳明胃火,牙眼、口舌肿痛。
二陈丸即二陈汤第一方作水丸或蜜丸。证治同。见二陈汤条。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获等三两,炙甘草一两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乌梅‘个,水煎,不拘时服。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治痰多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院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等症。方中以半夏为主药,其性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和胃降逆而止呕;辅以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而痰降,气化则痰亦化;获菩健脾渗湿,惮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是兼顾其本之法,甘草和中补土,使脾健则湿化痰消,均为佐使药;加生姜降逆化痰,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夏、陈以行气消痰;少用乌梅以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有散有收,相反相成。实验研究:本方具有抑菌、抗炎、抗变态反应、镇咳、祛痰、平喘、止呕、调整胃肠功能等作用。.<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陈皮、半夏(姜汁炒)、获荃、白术、苍术(米潜制)、砂仁、炒山药、车前子、木通、厚朴(姜汁炒)、甘草各等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灯草一团,水煎服。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若泻不止加肉豆落、诃子,去厚朴;腹痛加木香、茵香,去山药;渴加葛根、乌梅;小便赤短木通、车前子加量;呕哆恶心加霍香、乌梅、半夏加量;夏月加炒黄连、扁豆;冬月加偎姜。
二妙丸见《 类证治裁》 卷一。即二妙散作水丸。治证同。见二妙散条。
二妙散《 丹溪心法》 卷四方。炒黄柏、苍术(米潜浸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煎入姜汁调服。功能清热燥湿。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脚膝无力,或足膝红肿,或带下黄白量多。若有气加气药;血虚加补血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服;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有痰热者,先以舟车丸或导水丸、神芍丸下伐,后以趁痛散服之。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二药合用,使湿去热清,诸症自除。本方早
见于《 世医得效方》 卷九,名苍术散,治证相同。二矾汤(外科正宗)卷四方。白矾、皂矾各四两,儿茶五钱,柏叶半斤。用水十碗,煎数滚候用,先用桐油搽抹患处,以侗油蘸纸燃点着,以烟焰向患上熏之片刻,方将前汤乘滚贮干净桶内,手架上,用布盖,以汤气熏之,勿令泄气,待微热,倾入盆内蘸洗良久。治重证鹅掌风,皮肤枯厚破裂作痛。二贤散(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二册方。橘红一斤,甘草四两,盐半两。水煮烂,晒干为末,淡姜汤调服。治积块少食。若有块,加姜黄半两同前药煮;气滞,加香附二两同前药煮;气虚,加沉香半两于药末中同研;嚓口痢,加莲子肉二两于药末中同研。本方早见于《 百一选方》 卷五,但无方名。
二和丹见《 杂病源流犀住· 脏腑门》 卷四。即来复丹,见该条。
二金汤《 温病条辨)卷二方。鸡内金、海金沙各五钱,厚朴、大腹皮、猪菩各三钱,白通草二钱。水煎,分三次温服,治湿热黄疽,因失治而为肿胀者。二金散O 《 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二方。鸡内金、郁金各等分。为末,先用盐汤漱净口,次用药上之。治含腮疮,症见腮颊生疮,初起如痘,逐渐蚀透腮颊。.《 幼幼新书》 卷三十三引张涣方。黄连、黄柏各一钱。为粗末,乳汁浸一夜,焙干,每次少许,以新绵裹,用荆芥煎汤浸温热,时时洗之。治小儿胎赤,症见眼睑赤烂,经久不愈。
二宝花见《 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金银花之处方名,详该条。
二参丸《 圣济总录》 卷九十二方。人参、冤丝子(酒浸一夜,另捣)各半两,肉桂、缎牡砺、山茱英、黄柏(蜜炙)、细辛、炮附子、苦参各三分,麦门冬、泽泻各一两,炮姜、干地黄各一分。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治虚劳,小便余沥尿精。
二参汤《 外科大成》 卷三方。人参、玄参各等分。水煎服。治胃经虚火,牙眼腐烂,淡血渗流不已者。二神丸(普济本事方)卷二方。炒补骨脂四两,肉豆翘二两。为细末,用大枣四十九个、生姜四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肉研为膏,入药和柞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送下。治脾胃虚弱,全不进食。
二神散O 笼仁斋直指方论》 卷十六方。海金砂七钱,滑石五钱:为细末,每服二钱半,加灯心、木通、麦门冬,新汲水煎,入蜜少许,食前服。治诸淋急痛。.《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六方。丁香九粒,偎干姜一钱。为末,每服五分,白水送下,盖被片时。治小儿痘疮伤冷,体寒肢冷,腹痛,口气冷,难发准壮者。二粉散(外科启玄)卷十二方。铅粉五钱,轻粉五分,枯矾三分,菜子油适量。前三味为末,用油溶于碗内,次用艾叶一两,于炭火上烧烟,熏碗内药粉,待艾尽为度,覆地上出火毒,取粉,每日清晨搽面。治妇女面生粉花疮。
二海丸《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五方。海藻(酒洗飞、一’.一一..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二画二9
昆布(酒洗)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杏核大,每服一丸。治气瘦,随忧愁消长者。
二扇门推拿穴位名。用掐、揉法,有发汗等作用。① 位于手背第二掌骨小头尺侧。《 针灸大成》 卷十:“掐两扇门,发脏腑之汗,两手掐揉,平中指为界,壮热汗多者,揉之即止。又治急惊,口眼歪斜。”② 位于手背第四与第五掌骨小头之间(见《 幼科推拿秘书))。③ 一手有二穴,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两旁(见《 小儿推拿秘诀》 )。
二黄汤《 医学正传》 卷二引东垣方。黄芬(酒炒)、黄连(酒炒)、生甘草各等分。上药细切,每服三钱,水煎,徐徐温服。如未退,用牛劳子不拘多少,水煎,入芒硝等分,食后时时少与,取大便通利为度。功能泻实火,解热毒。治上焦火盛,头面肿大,目赤肿痛,心胸烦热,咽喉、口舌火盛及生疮毒等证。阳明口渴,加石膏、葛根;少阳口渴,加瓜萎根;头痛,加酒黄岑;身痛,加羌活、佳枝、防风、芍药。
二黄奋(证治准绳· 疡医》 卷一方。黄柏、大黄各等分。为末,醋调搽患处,如干,以水调之。治一切肿毒。
二鲜饮.《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鲜茅根、鲜藕各120 克。煮汁常常饮用。治虚劳,痰中带血。若大便滑者,茅根宜减半,再用生山药细末两许,调入药中,煮作茶汤饮用。方中茅根善清虚热而不伤脾胃,藕善化疲血而兼滋新血,合为滋养真阴之妙品:.《 蒲辅周医疗经验》 方。鲜芦根90 克,鲜竹叶30 克。水煎服。治外感热病,肺胃津伤,不能达热外出,烧热不退,烦渴者。
二+八会指二十八经脉会合之处。手足十二经左右共二十四脉,加任脉、督脉、阳娇脉、阴娇脉共二十八脉。《 灵枢· 玉版》 :“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马漪注:“二十八会者,手足十二经左右相同,共有二十四脉,加以两跻、督、任,共为二十八会也。”二+八脉O 常见的二十八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滑、墙、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花、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大(一作疾)。.二十八条经脉。《 灵枢,五十营): “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 … 。”指左右手足二十四经脉,任,督脉,阴跻、阳娇等。
二十八宿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全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二十八宿是: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七宿;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轮七宿;西方的奎、娄、胃、品、毕、紫、参七宿;北方的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二十八宿多有别名,如氏宿亦名天根;房宿亦名天驰,或称房驰;心宿亦名商星,或称大火等。
二+七气指经络之气。人身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共二十七气。这些经络之气,循行人体上下手足之间,从井穴开始,入合于内,流注五瑜,最后汇于脏腑,循环不已。《 灵枢· 九针十二原》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 一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瑜也。”
二十三蒸古病名。古代二十三种蒸病的总称。《 诸病源候论· 虚劳骨蒸候》 “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黄赤;二、玉房蒸,男则遗沥漏精,女则月候不调;三、脑蒸,头眩闷热;四、髓蒸,髓沸热;五、骨蒸,齿黑;六、筋蒸,甲焦;七、血蒸,发焦;/又、脉蒸,脉不调;九、肝蒸,眼黑;十、心蒸,唇焦;十一、脾蒸,舌干;十二、肺蒸,鼻干;十三、肾蒸,两耳焦;十四、膀胧蒸,右耳偏焦;十五、胆蒸,眼白失色;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肠蒸,下唇焦;十八、大肠蒸,鼻右孔干痛;十九、三焦蒸,亦杂病,乍寒乍热;二十、肉蒸;二十一、肤蒸;二十二、皮蒸;二十三、气蒸,遍身热。凡诸蒸患,多因热病患愈后,食牛羊肉及肥腻或酒或房触犯而成此疾。”参见蒸病条。
二+五周古人认为卫气有规律地运行于全身,每天按一定的循行路线往复运转五十周次,白天二十五周次,夜间二十五周次。《 灵枢· 卫气行》 :“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二十五变.五脏的大小、高低、坚脆、端正、偏斜和六腑的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等各为二十五变。《 灵枢· 本脏》 :“五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古人以六腑配五脏,其中肾合膀胧、三焦,故六腑亦云二十五变。.按五行和五音,因人的察赋不同,分二十五种类型。(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 :“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二+四脉脉象分类方法的一种。《 脉经》 载述浮、花、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墙、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二十四种脉象的形状,称为“二十四脉。”后世增入濡、短、长、牢、疾五脉并减去软脉,称为“二十八脉”,参见该条。二十四症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为山药之别名,详该条。
二人上马推拿穴位名。出陈氏《 小儿按摩经》 。能利尿、通淋、清神、顺气、散结。① 位于手背第四与第五掌骨小头之间。《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掌背穴图》 :“二人上马,在小指下里侧,对兑边是穴,治小便赤涩,清补肾水。”② 又名上马。一手有二穴:位于手掌面第五掌指关节处横纹和第五掌骨底处。《 幼科推拿秘书· 推拿手法): “二人者,我之大、食二指也。上马者,以我大指尖,按儿神门外旁;又以我食指尖,按儿小指根横纹旁;掐之,清补肾水,治小肠诸气,最效。”
二龙戏珠小儿推拿方法。用于冶疗惊风抽搐等症。① 一手握住小儿腕部,另手的拇、食、中指夹住小儿食、无名指作屈伸摇摆活动(见《 厘正按摩要术>)。② 揉捏或牵拉小儿两耳耳轮(见<小儿按摩经》 )。③ 用两手小指分别掐住小儿治疗部位的两旁,两手食、中指分别并拢,在治疗部位上一前一后作来回推动(见《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④ 用食、中两指指端在小儿前臂屈侧部正中,交替向前
10 _一_圈
按压,自总筋穴起直至肘横纹处(见《 幼科推拿秘书牙)。
二龙摆尾小儿推拿方法名。见《 幼科推拿秘诀》 。详双龙摆尾条。
二阳一阴.阳明为二阳,厥阴为一阴。《 素问· 阴阳类论》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王冰注:“一阴厥阴,肝木也。二阳阳明胃上气也,木土相薄,故阳明主病也。”.刺寒厥的一种方法。《 灵枢· 终始》 :" drl ]寒厥者,二阳一阴。”刺寒厥要达到使阳气盛而阴邪退的目的,当刺阳经二次,用补法;刺阴经一次,用泻法。
二阳三阴阳明为二阳,太阴为三阴。《 素问· 阴阳类论》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瘾,沉为脓附。”马漪注:“二阳者,足阳明胃经也。三阴者,手太阴肺经也:" 二阳并病病名。指太阳证未解而阳明证已见。《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又《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染染汗出,大便难而澹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全生集· 伤寒合并病论》 :“太阳阳明并病一证,若并未尽,仲景所谓太阳证不罢,面色赤,阳气佛郁在表,不得发越,烦躁短气是也。是传未尽,尚有表证,法当汗之,麻黄桂枝各半汤。若并之已尽,是为传过,仲景所谓太阳证罢,潮热,手足汗出,大便硬而澹语,法当下之,以承气汤。”《 景岳全书· 伤寒典》 :“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此太阳并于阳明也。”(医宗金鉴· 伤寒心法要诀》 :“二阳,谓太阳阳明并病也。汗不彻,谓邪在太阳发汗未彻又传阳明也。面赤,谓邪犹佛郁于太阳阳明之表未并阳明之府。宜大青龙汤解两经之热也。”《 伤寒溯源集· 并病证治第十六补“二阳,太阳阳明也。并病者,谓太阳虽受邪,虽已传入阳明,而太阳仍未罢,两经俱病也。一,一两经之邪,有偏盛于太阳者,治法亦当以太阳为主,未可轻治阳明也。”“太阳证已罢,但有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澹语等阳明胃实诸证,应以阳明为治而当下。”参见并病条。
二阴一阳O 少阴为二阴,少阳为一阳。(素问· 阴阳类论》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指阴胜于阳,肾水上凌。马漪注:“此言肾与三焦为病者,肾胜而三焦负也。二阴者,足少阴肾经也。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也。”.刺热厥的一种方法。(灵枢· 终始》 :“刺热厥者,二阴一旧:”谓阴经针刺二次,用补法,刺阳经一次,用泻法:
二阴二阳少阴为二阴,阳明为二阳。(素问,阴阳类论):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肤。”王冰注:“二阴谓手少阴心之脉也,二阳亦胃脉也,心胃合病,邪上下并,故内伤脾,外伤肺也。”
二便色白病证名。见(张氏医通· 婴儿门》 。又
名大小便白。小儿便如米潜,或溺停少顷,变成潜浊者,为脾胃湿热;若大便柑白色,或如鱼冻,或呈红黄黑色者,为湿热积滞所致。治宜理脾消滞,去湿热,节饮食。用胃菩汤加减。日久气虚,伴有神疲,少气者,用肥儿丸,或六君子汤,腹痛加木香。二便秘结指大便干燥和小便赤涩的病证。见《 医宗金鉴·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病因由于小儿乳食停滞,郁而生火,火热上熏心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移于小肠,故小便赤涩不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移于大肠,故大便秘结不行。临床多见面赤唇焦,舌干口渴。热积者,二便秘结,伴有少腹满急,治宜清热利水,用八正散;食积者,大便不通畅,而腹胀作痛,治宜清热攻下,用神芍丸(<医宗金鉴》 :大黄、滑石、薄荷、川芍、黄荃、黄连、牵牛)。二O 四胃药_即安胃片,见该条。二十四节气农历推算四季气候而划分的二十四个单位。《 素问· 六节藏象论):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谓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一季节管六个节气,四个季节组成一岁。每一节气表示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一年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气双调散(医醇腾义)卷二方。人参、获菩、当归身、牛膝各二钱,山药、拘祀子、肉从蓉各三钱,陈皮、砂仁各一钱,半夏、青皮(蜜水炒)各一钱五分,沉香(人乳磨冲)五分。水煎服。治关格。二术二陈汤《 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姜半夏、获等、陈皮、炙甘草、白术(姜汁拌晒)、苍术(麻油拌炒)、生姜、乌梅肉。水煎,空腹服。治脾虚痰盛不运。
二甲复脉汤《 温病条辨》 卷二方。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药各六钱,麦门冬(不去心)、生牡砺各五钱,阿胶、火麻仁各三钱,生鳖甲八钱。水煎,分三次服。功能育阴潜阳。治温病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但觉手足蠕动,欲成痉厥者。二号垢象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薄荷汤,见该条。
二冬二母汤(症因脉治》 卷三方。天门冬、麦门冬、知母、贝母。水煎服。功能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治内伤燥痰,连嗽不已,或肺热身肿,燥咳烦满。二冬等车汤《 辨证录》 卷六方。麦门冬三两,天门冬一两,获等五钱,车前子三钱。水煎服。治消渴,气喘痰嗽,面红虚浮,口舌糜烂,咽喉肿痛,得水则解,每日饮水约得一斗,属肺消者。二圣救苦丸(万病回春》 卷二方。又名二圣救苦丹。生大黄一斤,皂角(去皮弦,微炒)四两。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三钱,弱者减服,白水送下。功能开窍泻火。治天行时气,邪气入里,头痛壮热,及小儿瘟疫。
二圣救苦丹即二圣救苦丸,见该条。
二卞11
二母二陈汤《 症因脉治》 卷二方。知母、贝母、半夏、白获菩、陈皮、甘草。水煎服。功能清热润燥,降火化痰。治燥咳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息,时作时止,吐咯难出。
二母石育汤《 症因脉治)卷二方。知母、川贝母、石膏。水煎服。功能清热润燥化痰。治外感燥痰咳嗽。
二母宁嗽丸即二母宁嗽汤作蜜丸。治证同。见二母宁嗽汤条。
二母宁嗽汤(古今医鉴》 卷四方。知母(去毛)、贝母(去心)各一钱半,黄等、桅子仁各一钱二分,生石膏二钱,桑白皮、袂等、括萎仁、陈皮各一钱,积实七分,五味子十粒,生甘草三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临卧服。治因伤酒食,胃火上炎,冲逼肺金,以致咳嗽吐痰,经旬不愈者。
二连四物汤即四物二连汤,见该条。
二陈平胃散《 症因脉治》 卷二方。制半夏、获菩、陈皮、甘草、制苍术、厚朴。为末服。治食积咳嗽,脉沉滑,胸闷;及偏渗小便不利,泄泻不止,水谷不分,腹中渡谁有声,胃有痰饮者。
二陈四七汤《 症因脉治》 卷四方。获等、陈皮、甘草、苏梗、厚朴、制半夏。水煎服。功能理气化痰。治气结痰凝,胸腹胀痛,痛引心背。
二味拔毒散《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二方。雄黄、白矶各等分。为末,茶水调敷患处。治风湿诸疮,红肿痛痒,疥疮等症。
二味参苏饮见《 正体类要》 卷下。即参苏饮第二方,见参苏饮条。
二味黑锡丹即黑锡丹第二方,见黑锡丹条。二+号损象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圆红散,见该条。
二加减正气散《 温病条辨》 卷二方。蕾香梗、获等皮、木防己、惹茵仁各三钱,陈皮、厚朴、大豆黄卷各二钱,通草一钱五分。水煎,分三次服。功能化湿和中,清热通络。治湿郁三焦,院闷便塘,身痛,苔白,脉象模糊。
二+一号睽象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救苦丹第二方,见救苦丹条。二十九号升象方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 。即苏木散,见该条。
二+三号中孚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红花汤,见该条。
二+六号豫象方(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刘寄奴、荆芥、红花、茜草、牡丹皮、赤芍药各一钱,乌药五钱,香附三分,英黎八分。水煎服。治蛔结痞,莎毒入胃则吐蛔,或蛔结大肠则腹痛,不大便,或蛔从大便而出。
二十四号渐象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即陈皮厚朴汤,见该条。
二如亭群芳谱· 药谱药物学著作。又名(群芳谱· 药谱》 。3 卷。明· 王象晋约撰丁17 世纪初。本书为《 二如亭群芳谱》 “利部”第3 一5 册。卷首列有<本
草纲目》 夏良心、董思白二序,李时珍及张鼎思之“论药”、“本草源流”等。(药谱》 正文共收药物54 种,另附15 种。每种除记其别名、产地、形态、功用外,大多有种植、修治、制用、辨讹、服食、疗治(单方)和典故等项的记述,内容虽简于《 本草纲目》 ,但也补充了一些新资料。现存多种明清刻本。十干十天干之简称。见该条。十王O 经外奇穴名。《 肘后备急方》 :“救卒死而张日及舌者: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 · … 。”(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 列作奇穴,定位于手足十指背侧,指甲根后正中赤白肉际处。左右计20 穴。主治卒死,痞症,中暑,霍乱等。向上浅刺0 . 1 寸,或点刺出血。.推拿穴位名。出《 小儿推拿广意》 。位置有三:① 位于每个手指指甲两角的稍外侧处。掐此穴有退热作用。② 位于十指指尖(见<厘正按摩要术》 )。③ 位于十指背侧指甲根正中的稍后方。十水古代对水肿病的分类。历代说法不一:① (中藏经· 论水肿脉证生死》 :“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② 《 诸病源候论· 水肿病诸候》 :“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③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四:“以心水、月干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胧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问问诊的十项重点内容。① 《 景岳全书· 传忠录》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间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② 陈修园《 医学实在易》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 ,· … 。”两者内容大致相同,均可作临床问诊参考。
十变.十天干组合的变化关系。《 标幽赋》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参见五门十变条。.古代文献名。为<难经》 所引述。
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宋《 圣济经》 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伤寒方药明理论· 序》 曰:“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至此始有十剂之名。十咳见《 备急千金要方· 咳嗽》 。指风咳、寒咳、支咳沮干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厥阴咳十种咳嗽。详各条。
+脉《 素间· 气穴论》 :“… … 内解写于中者十脉。”王冰柱:“… … 五脏之脉,左右各五,故十脉也。”+度《 du6 夺)古诊法。出<素问· 方盛衰论》 。度,衡量测度。古代有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等五度,五度有虚有实,合称十度。用针前,先辨别十度,可以较准确地进行补泻刺法。参见各条。十挂十种痉病的总称。O 指气症、劳痉、鬼痉、冷痊、生人痊、死人痊、尸痊、食痉、水痊、土痊等((千· 金要方》 卷十七)。.指风痉、寒痊、气痊、生人症、凉痊、酒庄、食痊、水痊、尸痊、土痊等十种痊(《 奇效良
12 十二画
方》 卷二十二)。参见痉条。
+宣经外奇穴名。《 千金要方》 :“邪病大唤,骂誉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一名鬼城。”《 奇效良方》 列作奇穴,名十宣。位于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 . 1 寸处,左右共10 穴。主治休克,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痛,小儿惊厥,急性扁桃体炎,手指麻木等:点刺出血。艾住灸1 一3 壮;或艾条灸5 一]n 分钟(图2 )。
十宣
哺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祖国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哺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十二刺嵘内经》 刺法分类。又称十二节刺。《 灵枢· 官针》 飞“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指针刺方法可分为十二节要,以适应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症。计分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详各该条。十二剂方剂的功用分类法之一。出(本草衍义》 。即在十剂的基础上加寒剂、热剂。参见十剂条。
+二法针刺操作过程应用的十二种手法。出《 针灸大成》 。包括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其中除指持、口温、指留、指拔四法外,其余均见于十四法中。参见该条。
十二官十二个脏腑的合称,亦作十二脏二即心、肝、脾、肺、肾、擅中(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胧等。<素问· 灵兰秘典论》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二律六阳律与六阴律的合称。参六律条。十二原指五脏及膏、育之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膏之原鸡尾;育之原脖映(气海)。(灵枢· 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与十二经脉的原穴虽含意相仿,但内容不一。参见原穴条。
十二脏即十二官。出(素间· 灵兰秘典论)。详十二官条。
十二禁针刺前后的禁忌。(灵枢· 终始):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 … 是谓伐身。”上述刺禁仅十一项,疑有脱文C
+二痛.指十二种原因不同的盛病。(中藏经》 :“瘦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指妇科的十二种经带病症。(备急千金要方,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三): “何谓十二斑?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痴,六曰如豆汁,七日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潜,十一曰如月洗,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参见瘸条。.指带下三十六疾中的卜二痛。《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八:“十二痛者,是所下之物,一者如膏,二
家/耳2 岭\!、争,
十绝虚劳证卜种危重证候。气短,目视亭亭无精光,心绝。鼻虚张,气短,肺绝。面青,眼视人不直,数出泪,肝绝。面黑睛黄,素汗流,肾绝。泄涎唾,时时妄语,脾绝。爪青,恶骂不休,胆绝。背脊瘦痛,腰重,反复难,骨绝。面无精光,头目自眩,血绝。舌卷缩如红丹,咽唾不得,足躁小肿,肉绝。发直如麻,汗出不止,肠绝。
十椎指第十胸椎。《 素间,气穴论》 :“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 … 。”王冰注:“当脊十椎下并无穴目,恐是七椎也。”后人多释为七椎至阳穴。
+一科见十三科条。
十一脉指五脏六腑所属的十一条经脉。《 难经,二十五难》 杨玄操注:“五藏六府各一脉,为十一脉。”早期的经脉学著作马王堆汉墓《 阴阳十一脉灸经》 已载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手太阴、手少阴、手太阳、手少阳、手阳明十一脉,与《 灵枢· 经脉)相比,少手厥阴(心主)脉。
十一焦焦,在此指脊椎棘突;十一焦,即十一、一十二胸椎棘突间。《 灵枢· 背瑜》 :“脾脸在十一焦之间。”
+二支十二地支之简称。详该条。
十二节出<灵枢· 邪客)。四肢各有三大关节,即肩月寸、腕、耽、膝、跺,两侧共十二个关节。《 类经》 :“四肢各三节,是为十二节。”
+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灵枢· 经别)o 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子时相当于晚上11 时至次日早1 时,丑时相当于早1 一3 时,余类推。此外又有把子时称夜半,或午夜(也称子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且;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已时称偶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映;申时称哺时,或称日
二画十13
者如青血,三者如紫汁,四者如赤皮,五者如脓痴,六者如豆汁,七者如葵羹,八者如凝血,九者如清血、血似水,十者如米汁,十一者如月洗,十二者经度不应期也。”
十八反中药配伍禁忌的一类。两种药物同用,发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称相反。据文献记载有十八种药物相反: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蔽、白岌;黎芦反人参、丹参、沙参、苦参、玄参、细辛、芍药(反玄参系《 本草纲目》 增入,所以实有十九种药)。十八反是古人经验,有的不尽符合临床实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八剂方剂的作用、性味相结合的分类法。即轻剂、淡剂、清剂、解剂、缓剂、火剂、暑剂、湿剂、寒剂、燥(一作涩)剂、甘剂、平剂、温剂、和剂、调剂、补剂、荣剂、夺剂,共十八剂(见元· 李汤卿《 心印维珠经》 )。
十九畏中药配伍禁忌的一类。一种药物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减低其毒性或功效,甚至完全丧失功效,称相畏。据文献记载有十九种药物相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参畏五灵脂,肉桂畏赤石脂。十九畏是古人经验,有的不尽符合临床实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十三丁丁通疗。即一曰麻子丁、二曰石丁、三曰雄丁、四曰雌丁、五曰火丁、六曰烂丁、七曰三十六丁、八曰蛇眼丁、九曰盐肤丁、十曰水洗丁、十一曰刀镰丁、十二曰浮沤丁、十三曰牛拘丁。出《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二二此十三种丁,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者难治。详见各条。
十三窍即上七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及前后阴,再加心窍(舌)、津窍(廉泉、玉英穴)、汗窍(毛孔)、精窍(茎)等,合十三窍。
十三科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名称。元、明的太医院都将医学分为十三科。元代十三科为:大方脉、杂民、小方脉、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明代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了、、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嫉、按摩、祝由。1571 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设了痘疹科,改疮疡为外科,接骨为正骨,去金链、祝由与按摩等科。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简称十干。商代便用以记天日,其顺序,取义于种子的萌芽、生长、发育、繁殖以至衰老、死亡、新生的全过程。《 汉书· 律历志)解释:“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丙于丙,大盛于r ,丰愁于戊,理纪于己,敛更于庚,悉新于辛,怀妊于壬,陈樱于癸:”在运气学说中,主要用以代表五行、五运。
十五间指脊骨的十五个椎间。《 素间· 气府论》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 … 侠背以下至民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
十五络又称十五络脉、十五别络。+二经脉各
有一支别络,加上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共为十五络。有网络全身,沟通表里内外的作用;在辨证及治疗上亦有一定意义。《 灵枢· 经脉):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 难经· 二十六难》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娇之络也;阴络者,阴跻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马漪按:“难经以阳跻阴跻之络为十五络,殊不知督脉所以统诸阳,任脉所以统诸阴,还以灵枢为的也。”今从《 灵枢,经脉》 所列,详十五络穴条。十四法指十四种针刺的基本手法。见金· 窦杰(针经指南》 。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们、摄、按、爪、切等十四种。后世医家继承了窦氏的学说,并各有体会和发挥。如明· 徐凤《 针灸大全· 金针赋》 :“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们为穴闭;沉重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略去捻法而增加提法,并指出了各法的用途。又如明· 汪机《 针灸问对)亦载‘’切、摇、退、动、进、循、摄、努、搓、弹、盘、打〕 、按、提”十四法。其内容大致相仿,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和阐发。参阅各条。
十四经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合称。《 十四经发挥》 :“十二经所列次第,并以流注之序为之先后,附以任督二奇者,以其有专穴也,总之为十四经云。”任、督两脉,不仅各L 有直接联属的穴位(其它六奇经的穴位都依附于十二经中),而且在作用上与十二经也有密切关系,故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是经络系统中最主要者。
十四焦焦,在此指脊椎棘突。十四焦,即第二、三腰柱棘突间。《 灵枢· 背喻》 :“肾瑜在十四焦之]间。”
十灰丸.《 济生方》 卷六方。绵灰、黄绢灰、艾叶灰、马尾灰、藕节灰、莲蓬灰、油发灰、赤松皮灰、棕桐灰、蒲黄灰各等分。为细末,醋煮糯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至一百丸,空腹米饮送下。治崩中下血不止。.即十灰散作水丸。治证同。见十灰散条
+灰散《 十药神书》 方。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桅子、大黄、牡丹皮、棕桐皮各等分。各烧灰存性,为细末,用纸包,碗盖地上一夕,出火毒,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食后调下。功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之呕血、吐血、咯血、嗽血。方中大小蓟、荷叶、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凉血止血;棕桐皮收涩止血;桅子清肝泻火,大黄导热下行,兼以化痕,丹皮凉血祛痕,使血止而不留瘫;烧灰存性,可增强收涩止血作用;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调服,能增加清热止血作用。全方以凉血止血为主,兼有清降及祛疲之功。
+全饮即十全大补汤,见该条。+字草见《 上海常用中草药》 。为苹之别名,详
14 十二画
该条。
十补丸O 《 济生方》 卷一方。炮附子、五味子各二两,山茱英、炒山药、牡丹皮、鹿茸(去毛,酒蒸)、肉桂(去皮)、获荃(去皮)、泽泻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盐酒或盐汤送下。治肾脏虚弱,面色黛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赢瘦,足膝软弱,腰脊疼痛,小便不利。.《 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二十八方。附子(切如豆大)、防风、胡芦巴、木香、巴戟天、肉桂、川棘子肉、延胡索、革澄茄、茵香、补骨脂各一两,盐四两,黑豆一合。将附子、防风、盐、黑豆同炒以附子裂为度,去诸药,只取附子与余药为细末,酒糯米粉糊为丸,朱砂为衣,每服三十至五十丸,酒送下。治寒庙厥冷,及奔豚等症而致的阳萎。
十补汤即十全大补汤,见该条。
+枣丸见《 丹溪心法》 卷三。即十枣汤以枣肉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早晨服,以利为度。治水气病,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方见十枣汤条。
十枣汤《 伤寒论》 方。炒芫花、甘遂、伏戟各等分。为粗末,强人每服一钱匕,赢人半钱,以大枣十枚煮汤去滓,纳药末,平旦温服;若下,病少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米粥自养。功能攻逐水饮。治太阳中风,下利呢逆,其人染染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表解里未和者;及悬饮咳唾,胸胁引痛。近代也用于肝硬化、血吸虫病等所致的腹水,及渗出性胸膜炎的实证。方中甘遂善行经逐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三药有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的功效,合而用之,逐水之力更强。由于三药皆有毒,故用大枣十枚扶正补脾,能缓和诸药毒性,减少药后反应,使下不伤正。
十奇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又名十宣散、托里十补散。人参、当归(酒浸)、黄英(盐水润透,蒸焙)各二两,苦桔梗、肉桂(另研)、厚朴(姜汁炙)、防风、川芍、白芷、生甘草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三至六钱,无灰酒或木香煎汤调下,日夜各数服。功能补养气血,消肿溃脓。治痈疽气血两虚,尚未成脓,或已成脓者;亦治痘疮里虚。
十怪脉生命垂危时出现的十种异常脉象。见《 世医得效方》 。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堰刀脉、转豆脉、麻促脉等十种。详各条。这些脉象,多为脏气将绝、胃气枯竭之候。
十宝丹O 《 疫喉浅论》 卷下方。牛黄、贝母、马勃各三分,珍珠(入豆腐内煮去油,另研)六分,冰片半分,人指甲(阴阳瓦上炙,佳)、硼砂各四分,青鱼胆(或以青果三个般成炭代之)、锻人中白、唬泊各五分。为细末,吹患处。功能消肿止痛,化毒生肌。治疫喉肿痛色艳;烂喉痞证;痘疹后牙疮;杨梅毒结咽喉。.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牛黄、珍珠各15 克,冰片、察香各6 克.朱砂、唬拍、炙乳香、炙没药、
雄黄各60 克,锻钟乳石90 克。为末,打糊为丸,每服6 克。功能解毒消肿。治梅毒筋骨疼痛,口鼻腐烂,经久不愈。本方由《 景岳全书· 外科铃古方》 卷六、十四五宝丹加味而来。
十宝散《 种福堂公选良方》 卷三方。冰片、磨香各一分二厘,朱砂、乳香(去油)各一钱二分,红花、雄黄各四钱,血竭一钱六分,儿茶二分四厘,当归尾一两,没药一钱四分。为细末,已破者干掺,未破者醋调敷,昏迷者冲服。治跌扑金刃损伤,或青肿疼痛,或破损出血,或骨碎折断,或昏迷不醒者。十珍汤《 审视瑶函)卷三方。生地黄(酒洗)、当归(酒洗)、炒白芍药、炒地骨皮、知母(盐酒拌炒)、牡丹皮(童便浸炒)、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各一钱半,人参、甘草梢各五分。为粗末,水煎服。功能滋阴降火,养血清肝。治虚损血枯,上攻目痛。+指疗病名。出《 治疗大全》 。因中指生疗,连及旁指而得名。证治见指疗条。
十香丸O (圣济总录》 卷三十九方。丁香、苏合香、檀香、沉香、木香、香附(炒,去毛)、白术、高良姜、安息香、察香、熏陆香、朱砂、冰片各半两,炒草拨、诃子皮(爆)、犀角屑、姜厚朴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温酒送下,日四至五次。治中恶、霍乱不识人,心腹胀痛,不思饮食。.《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又名十香舒郁丸,十香正痛丸。木香、沉香、泽泻、乌药、陈皮、丁香、小茵香、爆荔枝核、皂角(微火烧烟尽)各等分。为末,酒糊为丸,弹子大者磨化服,桐子大者汤引下;癫庙,温酒送下。治气滞、寒滞诸痛。
十宣散见《 证治准绳.幼科》 集四。即十奇散,见’该条。
+神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二方。川芍、炙甘草、麻黄(去根节)、升麻、赤芍药、白芷、陈皮、紫苏' (去粗梗)、香附各四两,葛根十四两。为细末,每服三大钱,加生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服。治时令不正,瘟疫流行,不论阴阳两感,或风寒湿痹等症。若发热头痛加连须葱白三茎,中满气实加积壳数片。十滴水即救急十滴水,见该条。
十一脏腑肝、心、脾、肺、肾五脏与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肤六腑合称十一脏腑。见《 侣山堂类辨》 :“十一脏腑,应天之六津五音。”
十二井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总称十二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胧),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详见各该条。.仅指手三阴三阳经中的井穴,左右共十二。常用于热病急救。
+二正经即十二经脉。详该条。十二节刺即十二刺。见该条。
+二皮部见皮部条。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为十二地支。简称十二支。古代用以记时记月,参十二时条。运气学说以十二支分主风、热-一一一~? ? ~峭叫.一月.. . . . . . . . . . .臼.. . . . . . . . ? -一尹甲.一下,. . 1 · ,一
二画十巧
(暑)、湿、火、燥、寒六气。
十二经水指十二条河流: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淹水、淮水、漂水、江水、河水、济水、漳水。《 灵枢· 经水): “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 … 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十二经穴指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所属的穴位,共309 穴。见表。
胃l 脾
穴划11 } 20 } 45 ! 21 { 9 } 1 引67 } 27 } 9 } 23 } 4 碑}14
+二经别出(灵枢· 经别》 。指从十二经脉分出,走向休腔、头面的重要支脉。十二经别的分布徐汽可以用离、合、出、入四字概括,即从四肢部的本经别离(离),进入体腔(入),浅出体表(出)而上头项,然后阴经的经别归向与相为表里的阳经(合),而阳经的经别仍然归入本经。十二经别按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六组,称为六合。经别虽从经脉分出,但与络脉不同,前者是加强体内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而后者多在浅表。详见十二经各经别条。
十二经脉亦称十二正经。是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主要经脉的合称。《 灵枢· 海论》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十二经脉按阴阳属性分布于人体,四肢部阳经在外侧,阴经在内侧;太阴、阳明在前(外),少阴、太阳在后(内),厥阴、少阳在中。手足三阳经脉皆会于头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胸腹部分布着手足三阴经脉及足阳明经,腰背部为足太阳所过,侧胸腹为足少阳所过。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灵枢· 逆顺肥瘦》 :“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并按五行属性互为表里,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胜。十二经脉的名称及流注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一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胧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一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详十二经脉各条。
十二经络指十二经及其脉络。(灵枢· 本输》 :“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二经筋出《 灵枢· 经筋》 。是经络系统在人体体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分布部位及其病候着重在“筋肉”方面,因称“经筋”。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与十二经脉基本一致,阳之筋分布在肢体外侧,阴之筋分布在肢体内侧,但都从四肢末端起始走向躯干,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阳之筋上走头面,阴之筋进入腹腔,但都不入内脏。经筋发生病变,临床上多表现为筋脉的牵引、拘挛、弛缓、转筋、强直和抽搐等。+二段锦气功功法。从立式八段锦中衍化出来
以坐式进行的十二节动功。见于(寿世传真)。十二节动作分别为:①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②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③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④ 微摆撼天柱;⑤ 赤龙搅水津,鼓嗽三十六;⑥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⑦ 闭气存想,火烧脐轮;⑧ 左右转辘铲;⑨ 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⑩ 低头攀足顿;⑧ 以候神水至,鼓漱再咽津;⑩ 河车搬运,想火烧身。+二络脉指十二经之络脉。《 素问· 气穴论》 :“孙络之脉别经者… … 传注十二络脉。”+二原穴.指五脏及膏育之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凌,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各一;膏之原鸿尾;育之原脖映(气海)。“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指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 六十六难》 。参见原穴条。
十八喉风病证名。见(外科正宗》 卷二。古人按喉病见症之不同把喉证归纳为十八种临床类型,称为十八喉风。(喉科秘旨》 分喉风为十二证:(喉科指掌)分为十六证;(重楼玉钥》 分为三十六种喉风。详见喉风及有关各条。
+七椎穴经外奇穴名。出《 千金翼方》 。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方。主治转胞,腰痛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住灸5 一7 壮;或艾条灸10 一15 分钟。+三指形小儿指诊法。小儿指纹的十三种形状。出《 证治准绳· 幼科)。又名虎口纹十三形。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二,环珠形,其点差大,主脾虚停食,胸隔胀满,烦渴发热。第三,长珠形,其点圆长,主脾伤,饮食停滞,肚腹作痛,寒热不食。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院不利,干呕不食。第五,去蛇形,是大头向气关,主脾虚食积,吐泻烦渴。第六,弓反里形,主感冒寒邪。第七,弓反外形,主痰热。第八,枪形直上,主风热。第九,鱼骨形,纹分支歧,主惊痰发热。第十,水字形,三脉并行,主惊风、食积。第十一,长针形,过命关一、二粒米许,主心肝热极生风。第十二,透关射指形,命脉向里,主惊风,痰热聚于胸隔。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 引《 全幼心鉴》 )。
十三鬼穴古代用来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首载《 千金要方》 。旧说精神疾患是组鬼神作祟所致,治疗穴位均冠“鬼”字为名。其数十三,故称十三鬼穴。十三鬼穴,古代文献记载略有差异,今多指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丸承浆(鬼市)、劳宫(鬼窟)、上星(鬼堂)、男会阴女玉门头(鬼藏)、曲池(鬼腿)、涌泉(鬼封)等十三穴。参阅各该条。
十三胜腑见《 此事难知》 卷L 。即心、肝、脾、肺、肾、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膀肤、三焦、胞(胞宫)等。
肝胆三焦心包
肾
膀胧
小肠
亡
大肠肺经脉
16 十二画
十干统运运气术语。指以十天干中每两干统一运。<素问· 夭元纪大论》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十大手法!J 、儿推拿方法名。<厘正按摩要术》 :“十大手法:治乳滞感寒,将儿左手掌向上,医用两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将二大指轻按三关六腑之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关,中掐旁揉,自总经起循环转动至曲池边,横空三指,自下复上,三四转为妙:”方法同《 小儿推拿广意》 的黄蜂入洞法。见黄蜂入洞条。
+大功劳出(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木黄连、刺黄岑、土黄柏。为小璧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 ( Fort , ) Carr .或狭叶十大功劳M . fortunei ( Lindl . ) Fedde 的根及茎。前者分布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后者分布浙江、湖北、四川等地。苦,寒。清热,燥湿,解毒。① 治湿热泻痢,湿热淋浊,风湿痹痛,急性黄疽型传染性肝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咽喉肿痛。煎服:9 一15 克。② 治目赤肿痛,制成眼药水点眼;痈肿疮毒,研末蜜调敷。阔叶十大功劳主含小粟碱。狭叶十大功劳含小璧碱、掌叶防己碱、小聚胺碱、木兰花碱、药根碱等。小璧碱药理见黄连条。+五别络即十五络脉,见该条。
十五络穴指十五络脉自经脉别出处的穴位。即列缺(肺)、偏历(大肠)、丰隆(胃)、公孙(脾)、通里(心)、支正(小肠)、飞扬(膀胧)、大钟(肾)、内关(心包)、外关(三焦)、光明(胆)、氢沟(肝)、鸿尾(任脉)、长强(督脉)、大包(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五络脉<灵枢· 经脉》 指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络咏和脾之大络(见表)。(难经· 二十六难)指十
本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胧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月卑之大络
+五络脉表络名}部位
列缺通里内关支正偏历
外关飞阳光明丰隆公孙大钟轰沟尾翁(鸿尾)长强大包
去腕寸半去腕一寸去腕二寸去腕五寸去腕三寸去腕二寸去躁七寸去躁五寸去躁八寸去本节之后一寸当躁后绕跟去内躁五寸鸿尾骨下挟普上脊骸端去渊腋下三寸
邻经别走阳明别走太阳别走少阳内注少阴别入太阴合心主(厥阴)别走少阴别走厥阴别走太阴别走阳明别走太阳别走少阳散于腹散头上布胸胁
二经脉、阴跻脉、阳跻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后世针灸文献多从《 灵枢》 之说。十二经的络脉都是由表经
别入里经,里经别入表经,起着沟通表里两经和加强其在躯体浅部的联系。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分别位于躯体的前、后、侧部,有通调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和胁肋部病症的作用。详各该条。+六郑穴十二经及阴娇、阳跻、阴维、阳维各有一个郑穴,即孔最(肺)、温溜(大肠)、梁丘(胃)、地机(脾)、阴郑(心)、养老(小肠)、金门(膀肤)、水泉( ’肾)、郑门(心包)、会宗(三焦)、外丘〔 胆)、中都(月干)、交信(阴跻)、附阳(阳娇)、筑宾(阴维)、阳交(阳维),合称十六郑穴。
+六段锦气功功法。以十六节动作编为一套动功的锻炼方法。见于冷谦(修龄要旨》 。主要以十二段锦为基础,参合前人的若干导引方法编定而成。+六络脉十五络脉加胃之大络,合称十六络脉。《 东垣十书》 :“十二大经之别,井任督之别,脾之大络脉别,名曰大包,是为十五络,诸经皆言之。予谓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隔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是知络有十六也。”
+月胎形指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成长过程。北齐· 徐之才《 逐月养胎方》 :“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诸神备,日满即产矣。”后世医家对一、二、三月的胎形又有不同的描述,如:《 诸病源候论》 :“一月胎形,二月始膏,三月始胎。”<女科要旨》 :“一月为膘,二月为胚,三月为胎。”清· 何荣(胎产金械》 :“一月如露珠,二月如桃花,三月分男女。”以上均是前人对十月胎形的认识。
十四经穴穴位分类名。指十四经脉所属的穴位,简称经穴。穴位分经,《 黄帝内经》 中有分散记述,及至《 针灸甲乙经》 已较系统,载有双穴300 ,单穴49 ,合计349 穴。到清代《 针灸逢源》 ,经穴的数字已达361 穴。现仍以此数。
十四络脉指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络脉。《 素间· 气穴论》 :“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
十药神书书名。1 卷。元· 葛可久撰。刊于1348 年。本书收载了十个治疗虚劳吐血的经验方,分别以甲、乙、丙、丁… … 次序排列。治疗方剂奇而不离于正,大多实用有效,刊本及增补评注本颇多。建国后有影印本。
十指麻木证名。手指麻木的别称。见《 丹溪心法》 卷四。详手指麻木条。
十便良方见近时十便良方条。十种丹毒古代十种丹毒所起形候。见《 证治准绳· 本事方》 。包括飞灶丹、古灶丹、鬼火丹、天火丹、天灶丹、水丹、葫芦丹、野火丹、胡漏丹和烟火丹。十将军丸《 丹溪心法附余》 卷六方。砂仁、槟榔、常山、草果各二两,三棱、获术、青皮、陈皮、乌梅、半夏各一两。将草果、常山以酒、醋各一碗浸一夜,后入余药同浸至晚,煮干为末,酒、醋各半打糊为丸,每
服三十至四十丸,白开水送下,日二次。治疟积,疟疾不善调理,经吐下日久,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腹,结为寰癖,名为疟母。
+二经之海出《 灵枢· 海论》 。见血海条。+二经动脉十二经脉中体表的动脉搏动部位:(难经一难》 :'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十二经动脉如手太阴肺经的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阳溪;手少阴心经的极泉;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手厥阴心包经的劳宫;手少阳三焦经的禾缪;足太阴脾经的箕门、冲门;足阳明胃经的大迎、人迎、气街、冲阳;足少阴肾经的太溪、阴谷;足太阳膀胧经的委中;足厥阴肝经的太冲、五里、阴廉;足少阳胆经的听会、下关等处穴位,均有动脉搏动的感觉(见《 针灸大成》 )。十二经标本见六经标本条。
十二经脉歌见医学便览条。
十二经绝产即十二病绝产。详该条。
+二病绝产指导致绝产的十二种病症。<千金要方》 卷四:“一曰白带,二曰赤带,三曰经水不利,四曰阴胎,五曰子藏坚,六曰藏癖,七曰阴阳患痛,八曰内强,九曰腹寒,十曰藏闭,十一日五藏痊痛,十二日梦与鬼交。”宜服龙骨散(龙骨三两,黄柏、半夏、灶中黄土、桂心、干姜各二两,石苇、滑石各一两,乌贼骨、代储石各四两,白僵蚕五枚)。古人认为妇人患此t - 二病,则影响生育。
十八味神药(喉科指掌》 方。黄连、木通、金银花各一钱,白鲜皮、黄芬、紫花地丁、当归、赤芍药、生甘草、连翘、天花粉、草河车、知母(盐水炒)各二钱,生桅子、川芍、皂角刺各一钱五分,乳香五分.生龟板三钱。水煎服。治烂喉毒症。若毒结,加土获冬、何首乌各四两水煎服;火症烂喉,加生大黄、生石膏各四钱。
十大功劳叶出清· 叶小峰《 本草再新》 。又名功劳叶:为小聚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 ( Fort . ) Carr 或狭叶十大功劳M . fortunei ( IJincll . ) Fedde 的叶。苦,凉。入肺经。滋阴清热,止咳化痰。治肺结核咯血,骨蒸潮热,头晕,耳鸣,心烦,腰酸腿软,失眠。煎服:9 一15 克。果实名功劳子,功能主治与叶同。阔叶十大功劳叶主含小巢碱。狭叶十大功劳叶含小桨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和木兰花碱等,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及绿脓杆菌有轻度抑制作用。小禁碱药理见黄连条。十六字气诀气功功法。又名李真人一卜六字妙诀。(遵生八笺》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是一种简便的气功功法。开始,先自嗽3 一5 次,用舌搅上F 愕.后以舌抵上愕,待满FT 生津后,连津咽下,使其有声。随即从鼻吸清气一口,意想送到腹部脐下一寸二分,即丹田气海中,略存一存为一吸。随即下部用力,好象忍小便,意想把气提起,又回到肚脐,达到夹脊双关肾门,直提到头部后顶的玉枕,透到眉心(泥丸),为一呼。一呼吸合为一息:然后再咽唾如前,循环一周。如此反复到24
画十17 次。可随便作,随便停:
+号节象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 。即宝花散,见该条。
+四经发挥经脉学著作。3 卷。元· 滑寿撰。刊于1341 年。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统论经脉循行的规律;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根据(金兰循经》 等书中关于全身十四经脉循行的文字作了较洋细的注释和发挥,并补记、说明了各经脉所属经穴;卷下为奇经八脉篇,论述奇经八脉的循行内容。本书在明代被收入《 薛氏医案》 丛书中。解放后有铅印校i 主本。
十皮五子饮嵘冯氏锦囊秘录》 卷卜四方。获荃皮、草果皮、牡丹皮、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甘草皮、生姜皮、木通皮、木瓜皮、冤丝子、车前子、苏子、攀劳子、槟榔各等分。水煎服,或为细末,每服一钱五分,同雄猪肝一具(不下水者),温水煮一滚取出,用竹夹钻孔数个,入药在内,蒸熟切片,捣蒜蘸食之。治膨胀,及气虚肿满,单腹胀。
十全大补丸即十全大补汤作蜜丸。治证同。见十全大补汤条。
十全大补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方。又名十全饮、十补汤。人参、肉桂(去粗皮)、川芍、地黄(洗、酒蒸,焙)、袂答(焙)、白术(焙)、炙甘草、黄蔑、当归、白芍药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大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不拘时服。功能温补气血。治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等症。实验研究:本方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效果,能明显促进特殊性抗体生成。又具有抗癌活性。
十全育真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党参、生黄蔑、生山药、知母、玄参、生龙骨(捣细)、生牡砺(捣细)各12 克,丹参6 克,三棱、获术各45 克。水煎服。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赢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若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获术,加生鸡内金9 克;喘者,倍山药,加牛芬子9 克;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茂,倍龙骨、牡蝎,加山茱英、生白芍药各18 克;汗出过多,服药仍不止者,可但用龙骨、牡蝎摊幻茱英各30 克,水煎服,汗正再服原方。+全流气饮《 外科正宗》 卷二方。陈皮、赤获等、乌药、川夸、当归、白芍药各一钱,香附八分,青皮六分,甘草五分,木香三分。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远服。治忧郁伤肝,思虑伤脾,脾气不行,逆于肉里,乃生气瘦肉瘤,皮色不变,日久渐大者。十味弯苏散即芍苏散第一方,见芍苏散条。十味导赤汤《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四方。生地黄、桅子、木通、瞿麦滑石、淡竹叶、菌陈、黄等、生甘草、猪等;水煎服:治小儿热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
十味导赤散《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卷十方。
18 十二画
地骨皮、黄连、黄答、麦门冬、半夏、获神、赤芍药、木通、生地黄、甘草各五分。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心胆实热,口舌生疮,惊悸烦渴。
十味导痰汤《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姜半夏、获荃、陈皮、天南星、积壳、羌活、天麻、蝎尾、炙甘草、生姜、乌梅。水煎,入雄黄少许,空腹服。治湿热上盛,头目不清。
十味苍柏散(医学入门》 卷六方。苍术、黄柏、香附、青皮、延胡索、益智仁、桃仁、菌香、附子、甘草。为末,水煎服。治庙气作痛。
+味参苏饮《 正体类要》 卷下方。人参、紫苏、半夏、获荃、陈皮、桔梗、前胡、葛根、积壳各一钱,炙甘草五分。加生姜,水煎服。治气逆血蕴上焦,发热气促,或咳血帆血,或痰嗽不止。
+味香燕饮O (百一选方》 卷七方。香蕾二钱,炙黄茂、人参、白术、陈皮、木瓜、姜厚朴、炒扁豆、炙甘草各五分。为粗末,水煎服。治伏暑身倦,体困神昏,头重吐利。若暑风,去黄蔑,加羌活一钱五分。. (症因脉治)卷二方。香蒸、厚朴、扁豆、陈皮、获荃、苍术、黄柏、升麻、葛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水煎服。治伤暑咳嗽,身痛口渴,外反恶寒者。十味保和汤(景岳全书· 古方八阵》 卷五十四方。人参、白术、获等、半夏、陈皮、霍香、炙甘草、香附、砂仁、木香。水煎服。治胃虚气滞而暖气者。
+味淡斋方《 疡科心得集· 方汇》 方。川贝母(去心,生研)、白芷(焙)、防风(焙)、乌贼骨(浸淡,漂净去甲)、炒当归、炒川芍、金银花、天花粉、半夏(姜汁制,炒)各一两,天南星(姜汁制,炒)一两五钱。为末,每服五钱,用鲜土获等一斤煎汤代水煎药,分三次服。治下疮、广疮,误服轻粉、升药,致烂喉塌鼻,遍体节箭疫楚,或腐烂不堪,他药不效者。
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卷八方。半夏(汤洗)、权实(数炒)、陈皮(去白)各二钱,获等(去皮)一钱半,炒酸枣仁、远志(去心,甘草水煮)、五味子、熟地黄(酒洗,焙)、人参各一钱,炙甘草半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不拘时服。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遂致心惊胆慑,气郁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十香止痛丸见(天津市中成药规范》 。香附(醋制)2500 克,乌药、延胡索(醋制)、香椽、厚朴(姜汁制)、五灵脂(醋制)、熟大黄各1250 克,檀香、生蒲黄、降香、木香、乳香(醋制)各620 克,沉香、零陵香、丁香、排草香、砂仁各150 克,高良姜90 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 克,每服一丸,日二次。功能舒气解郁,止痛散寒。治气滞胃寒,两胁胀满,胃院刺痛,肚腹隐痛。
+香正痛丸即十香丸第二方,见十香丸条。+香返生丹即十香返魂丹,见该条。
+香返魂丸即十香返魂丹,见该条。
十香返魂丹《 春脚集》 卷三方。又名十香返魂丸。十香返生丹。公丁香、太吞沉香、霍香、苏合
香、降香、沉香、香附、诃子肉、僵蚕、天麻、郁金、括萎仁、磁石、莲子心、檀香、朱砂、玻拍各二两,牛黄、安息香、寮香各一两,甘草四两,冰片五钱,金箔三百张。为细末,甘草膏兑白蜜为丸,金箔为衣,每丸重一钱,每服二丸。治痰厥中风,口眼歪斜,牙关紧闭,昏晕欲死,或诸风狂死。如见鬼神,自言自语,或登高者,姜汤送下;中暑卒晕死者,香需煎汤送下;七情所伤而死者,灯心煎汤化下;夜寐怔忡,神魂游荡,重复又卧,醒后不知人事者,灯心、赤金煎汤送下;孕妇怀胎七、八、九月,突然死去,此为胎晕,人参、朱砂煎汤送下;孕妇胎动,莲子心煎汤送下;如醉,赤金、姜煎汤送下;小儿急、慢惊风,天吊仰视,口吐痰沫,手足抽搐,薄荷、灯心煎汤送下;男女交合脱阳、脱阴欲死者,升麻煎汤送下。
+香暖脐有即暖脐膏第二方,见暖脐膏条。+香舒郁丸即十香丸第二方,见十香丸条。十神解毒汤《 证洽准绳· 幼科》 集四方。当归尾、生地黄、红花、牡丹皮、赤芍药、桔梗、木通、大腹皮、连翘、川芍。水煎服。治小儿痘疹色红,三日以后身发壮热,腮红面赤,毛焦色枯,燥渴欲饮,睡卧不宁,小便赤涩者。若身热壮盛,加葛根、前胡;毒盛疹点绵密,加荆芥、牛芬子;口渴,加天花粉、竹叶、滑石;小便尿血,加犀角、桅子;大便黑,加犀角、黄连,或桃仁;吐血干呕,加黄连、犀角;发红斑,加犀角、黄等、黄柏、桅子、玄参;小便赤,加桅子;小便短涩,加猪等、泽泻;小便秘,加滑石、瞿麦;大便秘,加积壳、前胡;大便秘、喘,加积壳、前胡、大黄;烦躁,加麦门冬、天花粉;烦渴狂乱澹语,加知母、麦门冬、石膏;呕吐,加猪冬、泽泻、黄连;咽喉痛,加甘草、牛芬子、荆芥;泄泻,加猪荃、泽泻、防风;呕加橘皮。+一号屯象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乌药顺气汤,见该条。十二号既济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降香桃花散,见该条。十二经脉病候指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和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十二条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出现的一类证候。十二经“外络于支节,内属于腑脏”,故经络病变,可以影响所属络的内脏,内脏有病也可影响其有关经络,有时表现为局部的外经病候,有时则表现为内脏病候,二者往往同时兼见。各经具体病候,详见手太阴经筋病候、手少阴经筋病候等各条。
十二脏相使论见隋· 全元起(内经训解)。即《 灵兰秘典论》 。详该条。
+八号责象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三香散,见该条。
+七号良象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丁香阿魏丸,见该条。十九号大畜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羡黎散,见该条。
十三号革象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威门)
十丁19
卷二十一。即沉香郁金散,见该条。
十五号明夷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细辛大黄丸,见该条。
+六味流气饮《 医学入门》 卷七方。人参、当归、黄蔑、桔梗、防风、木香、甘草、积壳、芍药、川苟、肉桂、槟榔、白芷、厚朴、紫苏、乌药各等分(一方无槟榔、肉桂,有皂角刺)。水煎服。治无名肿毒、痈疽等症,脉洪缓沉迟紧细者。
+四号丰象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棱术汤,见该条。
+四味建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方。当归(酒浸,焙干)、白芍药、白术、炙甘草、人参、麦门冬、川芍、肉桂(去粗皮)、炮附子、肉从蓉(酒浸一夜)、半夏(汤洗七次)、炙黄蔑、获荃(去皮)、熟地黄(酒蒸一夜,焙干)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治荣卫不足,脏腑俱伤.积劳虚损,形体赢府,短气嗜卧,寒热头痛,咳嗽喘促,吐呕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脱色,小腹拘急,百节尽疼,夜卧汗多,梦寐惊悸,大便滑利,小便频数,失血虚极,心松面黑,脾肾久虚等症。
+三科古方选注见绛雪园古方选注条。+全苦寒救补汤(重订广温热论)卷二引梁玉瑜方。生石膏八钱,黄荃、知母各六钱,大黄、芒硝、黄连各三钱,犀角二钱,厚朴一钱,积实一钱半,黄柏四钱。水煎频服。治瘟疫,热盛体臭,不省人事,舌见黑苔。
+八味丁沉透服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又名丁沉透隔汤。白术三两,炒香附、人参、砂仁各一两,炙丁香、麦芽、喂肉豆范、白豆范、木香、青皮各半两,炙甘草一两半,沉香、陈皮、蕾香、厚朴(姜妙)各七钱半,炒神曲、半夏(汤泡七次)、草果各二钱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脾胃不和,中寒上气,胁肋胀满,心腹病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减少,十隔五噎,痞塞不通,嗦气吞酸,口苦失味等症。
+万卷楼所刻医书八种中医丛书。清· 陆心源(刚甫)辑刻。收有寇宗爽《 本草衍义》 、许叔微《 注解伤寒发微论》 、(注解伤寒百证歌》 、王好古《 阴证略例)、史堪《 史载之方》 、朱端章《 卫生家宝产科秘要》 、程迥(医经正本书)、宋徽宗勃撰(圣济经》 等8 种。现存光绪二年(1876 年)陆氏刊“十万卷楼丛书”单行本。
丁病名。(素问· 生气通天论》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古无疗字,丁通疗,泛指外科证情较重之多种疮疡。(疡医准绳》 卷二:“大抵如豆、如臼、如箔金、如茱英、如石榴籽或发疹搔破而青黄赤色汁出,或衣服触着而疼痛忽生,或白而肿实,或赤而浮虚,其状不一,… … 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瞥闷身冷,遍体俱有紫疤,此疗毒也,· · … ”历代文献以疗命名者如:满天星疗、红丝疗、烂疗、麻子疗、石疗、雄疗、雌疗、火疗、暗疗、乌茄疗、水疗、蛇眼疗、蛇头疗、水蛇头疗、蛇节疗、蛇背疗、蛇腹疗、断指疗、蛀节疗、泥鳅
疗、鳅肚疗、鱼肚疗、鱼尾疗、鱼脐疗、牛疗、猪疗、牛拘疗、马疗、马口疗、羊疗、羊须疗、狗疗、牛皮疗、羊毛疗、托盘疗、穿板疗、手糟疗、松子疗、盐肤疗、浮沤疗、瓜藤疗、杨梅疗、驴马疗、蚁蛤疗、豆腐疗、水洗疗、刀镰疗、葡萄疗、冷疗、脱骨疗、血疗、卷廉疗、忘汲疗、燕窝疗、骊龙疗、腾虎疗、钉脑疗、赤疗、青疗、黑疗、黄疗、白疗、赤面疗、白刃疗、黑局疗、紫局疗、黄鼓疗、五疗、十三疗、三十六疗、十指疗、疫疗、人中疗、承浆疗、印堂疗、迎香疗、合谷疗、手丫疗、火焰疗、手背疗、虎口疗、指疗、螺疗、沿爪疗、中节疗、足底疗、穿心疗、颊疗、颧疗、鼻疗、镇口疗、反唇疗、鬓疗、虎须疗、眉疗、对疗、正对口疗、偏对口疗、足面疗等一百余个。详见各该条。
丁凤明代医家,字竹溪。江浦(今属江苏)人,丁毅后裔,勤研痘科三十余年,以医名。校阅(痘疹全书》 及巴蜀龙公旧著,撰(痘疹玉函集)( 1522 )六卷。又取先人遗篇合为《 丁氏锦囊三种秘录)等书。子选、遂,孙明登等传其业。
丁丙(1832 一1899 )清末藏书家。字嘉鱼,钱塘(今杭州)人。以搜集刊行图书为事。因见世医“蔑古者惟事师心,泥古者不参通变,遂检阁本之传自《 永乐大典》 者,择其精要,辑刊10 种,题名(当归草堂医学丛书》 ,以广流传。其中多宋元医籍。丁珠(1738 一?)清医家。字瑶宗。以儒改习医学.认为伤寒最易误诊,常与薛凤眉等取历代有名伤寒注家之书参订,撰成《 张仲景伤寒论一得篇)( 1787 ) 10 卷。该书虽未刊刻印行,视其稿本者认为乃(伤寒论》 注释之精本。
丁茄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又名野簸茄、红癫茄、小颠茄、刺丁茄、天茄子。为茄科植物刺茄与lanum aculeatissimum Jacq .的根、果或全株。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台湾、福建、江西、江苏等地有栽培。苦,辛,温,有毒。活血散寮,麻醉镇痛。治跌打损伤,风湿性腰腿痛,淋巴结结核,寒性脓疡,慢性骨髓炎,冻疮,脚癣。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本品一般只作外用,不宜内服。全株含龙葵碱。浆果含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刺茄碱、龙葵碱、澳洲茄碱的药理作用。详“龙葵”条。
丁肿病名。O 见(喉科紫珍集》 卷上:“丁肿号日悬丁,点秘药,服清咽。”即悬奎垂肿胀。参见该条。.出(刘涓子鬼遗方》 卷五。即疗疮。详该条。丁香出(药性论)。又名雄丁香、公丁香、丁子香。为桃金娘科植物T 香s 邓,gium aromaticum L . Merr . et Perry 的花蕾。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东非沿海国家,我国广东、海南有栽培。辛,温。入胃、脾、肾经。温中降逆,暖肾助阳,杀虫。① 治脱腹冷痛,呢逆,反胃,呕吐,泻利。② 治病瘸,疹癖,阳萎,子宫虚冷,寒湿带下。煎服:1 . 5 一4 . 5 克。③ 治体癣、足癣。酒浸涂擦。畏郁金。忌见火。丁香树皮:亦治院腹冷气诸病,可代丁香。花蕾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p 一丁香烯和乙酸丁香油酚。丁香为芳香健胃剂,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
20 丁一二圃
力,减轻恶心呕吐。其乙醇浸液及一I 一香油、丁香油酚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及肺炎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日喉杆菌、鼠疫杆菌、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表皮真菌也能抑制。丁香油口服有驱蛔作用,但转阴率低。丁香油酚能增加胃粘液分泌,其醋或醚对胃肠道有解了各作用。
丁疮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一。即疗疮。见该条。
丁奚病名。O 小儿黄瘦腹大的证候。《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七:“小儿丁奚病者,由乳食过度,而脾胃尚弱,不能消磨故也。哺食不消,则水谷之精减损,无以营其气血,致肌肉消膺,其病腹大颈小,黄瘦是也。”O 凡小儿因吐泻久不差,或病退不能行,膝大胫小,名曰丁奚;七岁以下名鼓褪风。此由风冷伤肾所致((普济方》 )。O 小儿腹大,如有青筋见,即曰疮胀。如无青筋见,乃名丁奚,是因过饱伤食得之(<证治准绳· 幼科》 )。O 指r 奚疮。详该条。
丁疽病名。出《 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即肩疽。见该条。
丁绳见丁攒条。
丁锦(十七至十八世纪)清代医生。字履中,号适庐老人,江苏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平事迹未详。他根据一种古本《 难经》 ,加以摘注而著成《 古本难经阐注》 一书。
丁,病证名。见《 太平圣惠方》 卷三十三。臀同黔。即钉翁。详该条。
丁珊(十六世纪)O 明代医生。字汝器,号海仙,休宁西门(今安徽休宁)人。世医出身,其先人自宋代即以医为业,其父丁绳于嘉靖初年(于六世纪初)以医闻名。艰继祖业,亦以医名,临证每奇中,卒年六十岁:.明代官吏。字点白,江苏镇江人。嘉靖丁丑(1577 )进士,曾任温州知府。在当官时,见当地医生多不习<素问》 ,遂以滑寿的《 素问钞》 一书为基础,参考王冰的<素问》 注本,编纂成《 素问钞补正》 -书,井将五运六气主客图和滑寿的《 诊家枢要》 一书附于书后。
丁子香见《 齐民要术》 。为丁香之别名,详该条C 丁子要见<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丁香寥之别名,详该条。
丁公藤O 出《 本草拾遗》 。为石南藤之别名,详该条。.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 常用中草药手册》 。又名包公藤。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Ranth .的藤茎。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辛,温,有毒。发汗,祛风胜湿,消肿止痛。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坐骨神经痛。内服:水煎或水酒各半煎,3 一6 克。外用:浸酒局部涂擦。内服过量中毒,则产生出汗不止,四肢麻痹等症。孕妇忌服。含有效成分东蓑若素、东食若贰及包公藤甲素c 东蓖若素、东蓑若贰有抗炎、消肿作用。包公藤甲素有缩瞳及降低眼压作用,疗效与作用原理与匹罗卡
卤相似,且性质稳定,作用较持久。丁甘仁见丁泽周条。
丁半汤《 医学入门》 卷六方。又名丁夏汤。丁香、半夏各二钱。加生姜,水煎服。治脾虚中寒,停痰留饮,哆逆呕吐。
丁仲英(侣88 一?)近代医家。名元彦。江苏武进孟河人,久居上海。丁甘仁次子,承医业,曾主持上海中医学院、中国医学院等,历任中央国医馆理事、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理事等。后侨居美国。1921 年与陈存仁合编《 康健论》 两集。另有(丁仲英医案》 抄本存世。
丁仲枯见丁福保条。
丁汝器见丁攒条。
丁附汤(证治要诀类方》 卷一方。人参、白术、甘草、干姜、陈皮、青皮、丁香、附子。水煎服。治寒呕,中院停寒,喜食辛热,食物入口即吐出者。丁泽周(1864 一1924 )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字廿仁,江苏武进孟河人。曾在上海等地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女子中医专门学校等,培养中医人材:民国时期上海等地有不少著名中医,曾随从丁氏学医。还创办广益中医院,对中医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曾被选任上海市中医学会会长。所著有《 药性辑要》 、(脉学辑要)、(丁甘仁医案》 等;对喉科也有研究,著有《 喉娜症治概要》 。为民国时期“孟河医派”的重要人物。
丁点白见丁攒条。
丁香枝出(本草纲目》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1 Merr et Perry 的枝条。治一切冷气,心腹胀满疼痛,恶心,泄泻虚滑,水谷不消。煎月民:3 一6 克。
丁香油出清· 龙柏《 药性考》 。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IJ . Merr . et Perry 干燥花蕾经蒸馏分离得到的挥发油。甘、辛,大热。暖胃,温肾。① 治胃寒痛胀,呢逆,吐泻,消化不良,病痛。内服:1 一2 滴,入汤剂或和酒饮。② 治风湿痹痛,涂擦患处;牙痛,以棉球蘸少许嵌入龋孔内。丁香油少量滴入龋齿腔,除发挥消毒作用外,并破坏其神经,从而减轻牙痛,余详“丁香”条。
丁香散0 《 太平圣惠方》 卷二十八方。丁香、白术、前胡、桂心、人参、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获荃、陈皮各三分,柴胡、恨诃子各一两,炙批把叶、’卜夏(汤洗七次去滑)、炙甘草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水煎服。治气劳,脾胃久弱,呕逆不纳饮食,四肢赢瘦乏力。.《 太平圣惠方》 卷九于三方。丁香、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炒黄连、炒当归、艰诃子皮、炒臼术、灶心土各五钱.赤石脂一两,木香一分。为细末,每服半钱,粥饮调下,日三至四次。治,J 、)匕久痢赤白,渐致赢瘦,胃气全虚,不欲饮食。O 《 二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方。r 香、柿蒂各一钱,炙甘草、高良姜各半钱。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热汤点服。治呢逆胸满。O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二方。丁香、白豆范各半两,
二画丁21
灶心土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桃仁、吴茱英煎汤送下。治产后脾胃虚弱,复因风冷而致的心烦咳隐。丁香要见《 中国药用植物志》 。又名水丁香、水冬瓜、J 子要、田寥草。为柳叶菜科植物丁香寥Ludwigia prostrata Roxb 的全草。分布长江以南各地。苦、辛,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① 治石淋,白带,传染性肝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膀胧炎。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目翁,煎水洗;痈疽,疗疮,蛇、虫咬伤,鲜品捣烂敷。全草含没食子酸、诃子次酸三乙醋(Triethyl chebulate )。
丁信臣宋代官吏。任西京(今河南洛阳)左藏库使,撰有《 左藏方》 ,已佚。
丁济万(1903 一1963 )近代医家。名秉臣,出生于上海,丁甘仁长孙。秉承家学,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悬壶沪上,颇享医名。1931 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学精临床各科,尤擅伤寒时病。后迁香港、台湾行医,活人无数。整理有《 丁甘仁医案》 传世二
丁癸草出(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人字草、铺地锦、苍蝇翼。为豆科植物丁癸草Zornia diphylla Pers 的全草:分布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甘,凉。清热解毒,散癖消肿。① 治风热感冒,咽喉炎,目赤肿痛,小儿府积,黄疽,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乳腺炎。煎服:15 一30 克(鲜品60 一90 克)。② 治跌打损伤,痈疖肿毒,捣敷;毒蛇咬伤,捣汁服,每次20 一30 毫升,每日3 一4 次,渣敷f 芍口周围;痔疮,煎水洗:本品预试显黄酮贰、酚类、氮基酸的反应。地上部分含香豆素。
丁夏汤即厂半汤,见该条。
丁祠皮见《 四川中药志》 。为刺揪树皮之别名,1 羊该条
丁奚疮病证名。《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七名为小儿r 奚病:指小儿疮疾,骨瘦如柒,其形似“丁”之证。属于脾胃虚损,气血衰惫,以致出现面色苍白,低烧潮热,四肢细小,项长骨露,民臀无肉,腹胀脐突,以及食多吐逆、泄泻无度等。病因病理均同于哺露疮.皆系脾疮重症。治宜补脾养胃,并改进饮食。丁奚病比(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七。详见丁奚条。
丁海仙见丁攒条。
丁榔皮见《 陕西中草药》 。为山茱英科植物惊子木cornus nlacrophylla wall ,的树皮。分布山东、河南、汇苏、浙江、台湾、湖北、湖南、陕西、甘肃、贵州、四川、云南。苦,平。祛风,活络。治筋骨疼痛,腰腿痛.肢体瘫痪。煎服:g 一巧克。本品含鞭质。T 福保(1873 一195 ' ) )近代医家一字仲枯。江苏龙竭人曾在京师译学馆任教,对医学基础及临床均有盯充编有百f 氏医学丛书》 ,并自日本大量翻译西医各科书籍,其内容包罗甚广,包括西医临床备件及墓浏。理论知识。还著有、说文解字沽林),井编辫出版丈中西医刊少,介绍西氏知识,对西医在我国的传播有一定贡献
丁德用(十一世纪)北宋医家。济阳(今山东省济阳县)人。因鉴于唐· 杨玄操<黄帝八十一难经注矛文字深奥,于1056 一1063 年(嘉佑年间)加以补注.凡经文隐奥者均加绘图说明,撰《 难经补注》 五卷。另著有《 伤寒慈济集》 三卷。
丁履中见丁锦条。
丁壬化木运气术语。指凡逢丁壬为木运。《 素问· 天元纪大论》 :“丁壬之岁,木运统之。”丁香煮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三方。丁香、红豆(去皮)、青皮(去白)、炙甘草、炮川乌、陈皮(去白)、炮姜、炮良姜各四两,益智仁五两半,胡椒二两。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食盐一捻,水煎,食前服。治脾眺伏冷,胃院受寒,胸隔痞闷,心腹刺痛,痰逆恶心,寒嗽中满,脏腑虚滑,饮食减少,翻胃吐逆,四肢厥冷。凡是沉寒瘤冷,无问新久:丁甘仁医案书名。8 卷。T 甘仁撰。刊于1927 年。卷1 一6 为内科杂病、时病;卷7 妇科;卷8 外科。分列伤寒、霍乱、调经、脑疽等多种病证,收载病例约400 个左右。丁氏疗病,兼采各家之长,灵活机变。治外感病能融会伤寒与温病的辨证治法;对于疑难重症,能掌握辨证要点和治疗各法;对外科病症注重整体,辨虚实寒热,内、外治相结合。本书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辨证精细.用药审慎的特.点。有的版本附有《 喉痞证治概要》 ,对喉痞的病因、病理、治疗阐发甚详。本书有上海科技出版社排印本丁沉透隔汤见《 丹溪心法》 卷四。即卜八味丁沉透隔汤,见该条。
丁香五套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四方。又名五套丸:天南星(每个切作十数块,同半夏先用水浸三日,每日易水,次用白矶二两,研碎调入内,再径几日,洗净焙干)、半夏各二两,炮姜、白术、高良姜、获等各一两,丁香、木香、青皮、陈皮(去白)各半两。为细末,用神曲一两,大麦芽二两,同研取末,打糊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温开水送下:治胃气虚弱,三焦痞涩,不能宣行水谷,而为痰饮,结聚胸隔之间,令人头目昏眩,胸隔胀满,咳嗽气急,呕吐腹痛,伏于中院,亦令臂疼不举,腰腿沉重,久而不散,流入于脾,脾恶湿,得水则胀,胀则不能消水谷,又令腹中虚满不能食。
丁香安胃汤见《 医学正传》 卷三。丁香、柴胡、炙甘草、当归身、陈皮、升麻各五分,吴茱英、草豆翘、人参、苍术各一钱,黄茂二钱,黄柏二分。水煎服:治胃虚寒所致的呕吐哆。本方系r 香茱英汤(《 月卑胃论》 )币行化而来。
丁香阿魏丸(痞胀玉衡》 卷一「方二又名t 七号民象方。莱服子、五灵脂、山楼肉、神曲、青皮、积实各一两,我术、厚朴各八钱,三棱、槟榔各七钱,自议栽、鸟药、姜黄各五钱,术香、沉香各二钱,阿魏几钱,」香· 钱: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梅服{丸,紫咧皮煎汤故温送下。治痞症食积成块,痛而不已,推1 二移F ,日夕叫喊,病久不愈者。
丁香庙气汤即延胡J 一香丸,见该条。
22 丁七二画
丁香茱黄汤《 脾胃论》 卷下方。干生姜、黄柏各二分,丁香、炙甘草、柴胡、橘皮、半夏各五分,升麻七分,吴茱英、草豆范、黄蔑、人参各一钱,当归一钱五分,苍术二钱。为粗末,每服半两,水煎,食前服。治胃虚呕哆吐逆,隔咽不通。
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卷二方。丁香、柿蒂、人参、生姜。水煎服。功能益气温胃,祛寒降逆。治胃寒呢逆胸痞,脉迟者。方中丁香温胃以行滞气,柿蒂苦温降气,涩以止呢,共为主药;辅以人参益气补虚,佐以生姜温中散寒。合而用之,使寒散气行,胃虚恢复,则痞呢自止。
丁香柿蒂散.(卫生宝鉴)卷十二方。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不拘时服。治诸种呢隐,呕吐痰涎。.见《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卷十七。丁香、柿蒂各二钱。为末,生姜五片煎汤调下。治阴证呢逆。若伤寒呢逆,每服一钱,人参煎汤调下。.《 类证治裁)卷三方。丁香、柿蒂、高良姜、人参、半夏、陈皮、袂等、甘草。为末服。治脾胃虚寒气滞呢逆。
丁香胶艾汤《 兰室秘藏· 妇人门)方。熟地黄、白芍药各三分,川芍、丁香各四分,生艾叶一钱,当归(酒洗)一钱二分,阿胶六分。水煎去滓,入阿胶微煎,空腹服。治劳役饮食不节所致心气不足,崩漏不止,自觉脐下如冰,求厚衣被以御其寒,带下白滑量多,间有如屋漏水下,时有鲜血,右尺脉微洪。丁香脾积丸O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丁香、木香各半两,皂荚(烧存性)三大枚,青橘皮(洗)一两,获术三两,三棱、高良姜各二两(上药以米醋一升煮干,获术、三棱、良姜并乘热切碎,同焙干),巴豆(去壳)半两。入百草霜三匙,同碾为细末,面糊为丸,麻仁大,每服五至二十丸。食伤,随物下;脾积气,陈橘皮汤送下;口吐酸水,淡姜汤送下;翻胃吐食,蓖香、甘草汤送下;男子小肠气,炒茵香酒送下;妇人血气刺痛,淡醋汤送下;呕逆,营蒲汤送下;小儿疮气,使君子汤送下。治诸般食伤积聚,胸隔胀满,院腹膨胀,嗯气吞酸,宿食不化,腹疼翻胃,及妇人血气刺痛。.(证治准绳· 幼科)集八方。垠三棱、炒筏术、炒神曲各七钱,青皮、巴豆霜、炒小茵香、陈皮各五钱,丁香、木香各三钱。为细末,醋调神曲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五至七丸,生姜煎汤送下。治脾积腹满。
七气指七情之气所伤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 七气候): “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患气、忧气、喜气、愁气。凡七气积聚,牢大如杯,若拌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饮食不能,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状,此皆七气所生。”.《 证治要诀· 诸气门>: “喜怒优思悲恐惊,谓之七气所伤。有小疾,在咽喉间,如棉絮相似,咯不出,咽不下,并宜四七汤;未效,进丁沉透隔汤。”参见气病、九气条。
七方指七种组成不同的方剂。即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详各条。方剂组成的分类最早见于<内经》 。《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治有缓
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至金代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 才将其总结为七方。七节O 推拿穴位名。见七节骨条。《 针灸聚英)卷一下:“七节自尾能数上。”.指第七胸椎。《 素问· 刺禁论》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七传古人以五行相克推演疾病的七种传变。根据十天干,隔七位相传,每一夭干所属的五行,到第七个天干的五行必是相克的。如甲是天干第一位,庚是第七位,七传则是甲木为庚金所克。仿此推算则乙木为辛金所克,丙火为壬水所克,丁火为癸水所克,戊土为甲木所克,己土为乙木所克等。(难经,五十三难): “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
七伤病名。.指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见《 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指虚劳的七种病证。① 指阴寒、阴萎、里急、精连连、精少阴下湿、精清、小便苦数临事不卒(见(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② 指阴汗、精寒、精清、精少、囊下湿痒、小便涩数、夜梦阴人等(见《 古今医鉴>)。③ 指脾伤、肝伤、肾伤、肺伤、心伤、形伤、志伤(见《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参虚劳条。
七诊诊法。O 指脉象言。(素问· 三部九候论): “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一候之中见七脉之一者,均为病脉。.切脉七法:静心以存神;忘外以涤虑;均呼吸以定中气;轻按于皮肤之间以探其腑脉;稍重按于肌肉之间,以探其胃气;再重按于骨上,以探其脏脉;上寻鱼际,下寻尺泽,以求其终始(见(脉诀》 )。七病指七种庙病。历代有各种说法:① 《 素问· 骨空论》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病,女子带下底聚。”马漪注:“七庙乃五脏病及狐庙、癫庙也。”②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七疮者,厥庙、瘤庙、寒庙、气庙、盘病、附痛、狼病,此名七病也。”③ 《 儒门事亲}卷二:“七庙者何,寒庙、水病、筋病、血病、气庙、狐庙、癫病,是谓七庙。”④ 《 医宗必读)卷八:“所谓冲病、狐疵、癫庙、厥庙、瘸庙、疲病、疹窿庙,分言七病之状也。”⑤ (素问识》 卷七:“简按,七病,考经文,其目未明显,姑从马、张之意。王水辅《 惠济方)以石、血、阴、气、妒、肌病、癖为七庙,亦未知何据。李中梓(医宗必读》 别立七疵之名,分瘦与癫,误甚。”七神五脏中所藏的七种神态。《 难经· 三十四难): “五脏有七神,… … 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七恶证名。指患疮疡时出现的险恶证候。是判断疮疡预后的方法之一,往往与五善并称。.《 大平圣惠方》 卷六十一:“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或泄利无度,或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大泄,肿掀尤甚,脓色败臭,痛不可近,二恶也;喘粗短气,恍惚嗜睡,三恶
二画七23
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视者,四恶也;肩项不便,四肢沉重,五恶也;不能下食,服药而呕,食不知味,六恶也;声嘶色脱,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七恶也。”O (外科正宗》 卷一:“一恶神志昏馈.心烦舌干,疮形紫黑,语言呢喃;二恶身体强直,目睛斜视,疮流血水,惊悸不宁;三恶形容消瘦,脓清臭秽,疮处软陷,不知疼痛;四恶皮肤枯稿,鼻动声嘶,痰多喘急;五恶形容惨黑,口渴囊缩;六恶周身浮肿,肠鸣呕呢、大便滑泄;七恶恶疮倒陷,形如剥鳝,四肢逆冷,污水自流。”临证出现其中四项则危重难治。
七容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之七害。一指七种病因,二指七种病症。(诸病源候论): “一者害食,二者害气,三者害冷,四者害劳,五者害房,六者害妊,七者害睡。”《 千金要方》 卷四,“一曰窍孔痛不利,二曰中寒热痛,三曰小腹急坚痛,四曰藏不仁,五曰子门不端引背痛,六日月洗乍多乍少,七曰害吐。”
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五脏有病,往往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灵枢· 脉度):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七情O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 素间· 举痛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 惊则气乱,… … 思则气结。”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如《 灵枢· 本神):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 神农本草经>)。详见各条。七椎指第七胸椎。《 素问· 刺热篇》 :“七椎下间主肾热。”
七焦焦,在此指脊柱棘突;七焦,即第七、八胸椎棘突间。《 灵枢· 背喻》 :“隔腑在七焦之间。”七暇(素问· 天元纪大论》 :“七耀周旋。”马漪注:“七暖谓日、月、金、木、水、火、土星也。”
七斑指七种瘤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瘤瘦证治》 :“夫庵者,坚也,坚则难破。… … 然七底八瘦之名,经论亦不详出。虽有蛟龙、鱼、鳖、肉、发、虱、米等七证,初非定名,偶因食物相感而致患耳。”《 东医宝鉴· 杂病篇): “底名有七,蛟、龙、鱼、鳖、獭、狐、蛇是也,亦曰蛇、蛟、鳌、肉、发、虱、米也~一((千金))。”
七三丹经验方。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熟石膏21 克,升丹9 克。为细末,掺于疮口上,或用药线蘸药插入疮中,外用膏药或油膏贴盖。功能提脓祛腐。治流痰、附骨疽、痕病、有头疽
等溃后腐肉难脱,脓水不净者。
七寸金见《 福建民间草药)。为地耳草之别名,详该条。
七子散(备急千金要方)卷二方。五味子、牡荆子、冤丝子、车前子、薪莫子、石解、山药、干地黄、杜仲、鹿茸、远志、钟乳粉各八株,附子、蛇床子、川芍各六株,山茱英、天雄、人参、获等、黄蔑、牛膝各三殊,巴戟天十二株,肉从蓉、桂心各十殊(一方加覆盆子十株)。为细末,每服一方寸匕,日二次,温酒调下,不知,增至每服二方寸匕,以知为度,不能饮酒者,蜜和丸服亦可。治男子风虚目暗,精气衰少无子。七匹散见《 云南中草药》 。为矮陀陀之别名,详该条。
七日风病名。脐风的俗称。详该条。七气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七方。人参、炙甘草、肉桂(去粗皮)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切片焙干)五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治虚冷上逆,及七情内结,积聚坚牢,心腹胶痛,不能饮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方。半夏(汤洗)五两,姜厚朴、佳心各三两,获菩、白芍药各四两,紫苏叶、橘皮各二两,人参一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大枣一枚。水煎,空腹服。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气郁发,致五脏互相刑克,阴阳反决,挥霍变乱,吐利交作,寒热,眩晕,痞满,咽塞。.(全生指迷方)卷二方。又名大指迷七气汤。三棱、我术、青皮、陈皮、香附、桔梗、蓄香叶、桂心、益智仁各一两半,炙甘草三钱。为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治七情相干,阴阳升降,气道塑滞,攻冲作疼。(胡氏经效方》 有沉香半两,无陈皮。O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四册方。半夏(汤泡洗)三钱,桂心、延胡索(炒,去皮)各二钱半,人参、乳香、甘草各一钱。加生姜五大片,大枣二枚,水煎,食远服。治七情为病,心腹刺痛不可忍;或外感风寒湿气作痛。.见(类证治裁)卷二。即四七汤,见该条。
七孔莲见《 江西草药》 。为天香炉之别名,详该条。
七节骨推拿穴位名。又名七节。① 位于腰能正中,命门至尾骨端一线。向上推温阳止泻,并治脱肛;向下推治便秘等症。② 位于背部正中线,约当第七胸椎处。《 幼科推拿秘书》 :“七节骨者,从颈骨数下第七节也。”“七节骨穴,与心窝相对。”治腹泻,痢疾,伤寒后骨节痛等症。
七叶子见《 陕西中草药》 。又名参叶子、定风草。为五加科植物珠子参Panax japonicus C . A . Mey . var . majo : ( Burk . ) C . Y . Wu et K . M . Feng 的叶。主要分布西南地区;陕西、甘肃、河南等地亦有分布。苦、甘,微寒。入心、肺、胃经。清热,生津,利咽。治暑热伤津,口干舌燥,心烦神倦,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煎服:3 一12 克。本品含少量与人参皂贰类似的皂贰,水解得齐墩果酸、人参三醇,而人参二醇很少。
24 七一四{
七叶胆见谊中草药通讯》 2 : 24 , 1972 。为绞股蓝之别名,洋该条二
七叶莲0 见,’一州部队卫生部叹常用中草药手册洲又名七加皮、七时藤、汉桃口十。为阮加科植物; ' ‘西鹅掌藤Sohefflera arb ( ) ricola Hayata 的茎或叶。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江西等地。苦、甘,温祛风话络,消肿比痛① 治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风湿关节痛,消化道溃疡疼痛,跌打肿痛。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外伤出血鲜叶捣敷:本品含延胡索暇、粘液酸、唬琅酸、苹米酸、酒石酸。本品的注射剂对小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甲、并有,定的镇静和抗电惊濒作用;对离体蛙心有强· 公试样作用;对离体豚鼠回肠有解痉作用,可用于肚纹痛及痉挛性胃痛。动物试验,较大浓度对大鼠、小鼠离体子官均有明显作用,故孕妇宜慎用。母见《 浙南本草新编沪为野木瓜之别名,详该条:七叶麻见抓J 二西民间草药》 。为药翟之别名,详该条
七叶藤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为七叶莲之别名,详该条。
七仙丹<丹溪心法附余》 卷二干四左C 何首鸟(九蒸九晒)四两,尹、参、千地黄(争配先)、熟地黄、麦门冬、天门冬、获等、女乡简香各几两、为末,炼蜜为丸.弹J ' -弋.梅服丸,细嚼.好洒或盐汤送下;戎悟桐子大,垮服瓦十令七于· 丸,空腹酒送下治须发’内恤。七仙条“、药鼓启秘、》 仃;白降丹、红升丹、熟不音各等分,。少片少许为细末,米糊为条,插入疮「1 , 1 几盖薄贴治一切疮毒阴疽,l 丁久J 父漏,脓水淋漓不断
七仙桃见《 湖南药物态》 、为麦斜之别名,汗该条
七加皮她、广西实川中草药新选;为七时改之别名,详该条:
七圣丸O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川汀、肉佳L 去租皮)、木香、羌活、槟榔各半两,郁李仁(去皮)、大黄(取· 分生用,其余蒸焙)各一两。为细牙;, 冻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卜五至二干1 丸,食听、临卧服:治风气奎盛,痰热搏结,头目昏重,涕唾调枯,亡烦面赤,口因下「[- 1 燥,精神不爽,夜卧不安,肩背拘急胸隔痞闷,腹胁胀满,腰满重疼,大便秘结,小便赤涩:.飞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八方。三棱、羲术、川忡子、青皮、陈皮、芜花、杏仁各等分。先用醋浸芫花· 夜,炒:斩干,次人获术、三棱,同妙赤色,又入陈皮、川神户等同妙,微令焦,取出为末前药为各半两,厂f ; ; J ] ;旧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不川,或再研人巴,之{粒,去沮}和匀,醋糊为丸,黍来尺岁,: .水叹几,海外温热汤送「。治小比布积黄瘤
七圣汤勃卜治汇补》 卷八.方书夏、位汽、户丫_了搜‘、参、侠等、竹茹各井分加尘姿,水脚补;川啧月两:
七圣散0 泞争济九奋卷二百11 _仁厂福方二趁名七;: 散延胡索、没药、自矾、自芷、妾黄、当归、佳心各等
分。为末,每服三钱,临产阵痛时烧铁淬酒调下。治临产腰痛。.(类证治裁》 卷七方。郁李仁一两半,羌活一两,制大黄八钱,桂心、槟榔、木香、川苟各五钱。为末,炼蜜为丸,白开水送下。治大肠有火,肛门作痛。.《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一册方。积壳(鼓炒)、天麻各一两,大黄、地骨皮、白羡黎、川芍各半两,惹茵仁七钱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不拘时服。治脾脏中风,心腹烦躁,头面微月中,冷汗频出。
七死脉亦称七怪脉。详七怪脉。七成汤丈温疫论补注》 卷上方。妙补骨脂三钱,五味子八钱,熟附子、获答、人参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治温疫愈后命门真火不足,脉迟细而弱,每至黎明或夜半后泄泻者:
七冲门指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即飞门、户门、吸门、责门、幽门、阑门、魄门。《 难经· 四十四难》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责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扩极为魄仁,故曰七冲门也。”详各条。
七里香.见《 修订增补天宝本草》 。又名满山香、驳骨丹。为马钱科植物醉鱼草Buddleia lindley ' ana Fort .的根。分布浙江、’交徽、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辛、苦,温,有小毒。活血化癖,消积,解毒。治经闭.痛瘤,血崩,小儿府积,腮腺炎。煎服:3 一9 克孕妇忌服.尼《 福建中草药》 。为阿利藤之别名,详该条七里麻见<南京民间药草户为兔儿伞之别名,详该条。
七层楼见<全国中草药讯编尸为牛堪菜之另!{ 名,详该条。
七表脉脉象分类之一,咬脉诀卢把一卜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 -类。七表即浮、扎、滑,数、弦、紧、洪七种脉。
七枣汤(三因极· 病证方论夕卷七方一大附子(炭火烙,以盐浸,再爆,再浸七次,去皮脐,切片)个。加生姜七片,大枣七枚,水煎,仁女‘l 仁晨空腹服,仍吃枣三至丘枚。治外感城寒内仿l 毛冷,或五脏气虚,阴阳相胜,发为瘴疟,寒多热少.或似寒不热。七味散(备急干金要方,卷十石_方黄连八分,龙骨、赤石脂、厚朴,乌梅肉各二分,日草一分,阿胶花分为细末,每服二力寸匕,小几· 钱匕,浆水送! : ,日飞次(治痢卜久不伴
七怪脉亦称七死脉。危IR 病出现的待殊脉象c 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卜般漏脉、虾游脉、雀啄脉七种详各条;
七宝丸扩圣济总六卷七卜厅l 香龙香、钢砂毛浸绵滤淮,入陈曲理煎成什、各仁l 巧、茨黎‘炒2 :创‘、木香各,分,附介£十犯,石l 支弓齐).铆,)舞乔-分I -七味,阶煎育夕卜,为玲认币煎了兮搜和勺丸,悟洞子左协服卜‘: .相,生姜、,西,或妙’!姜、’黑叹、人尿调‘科奔豚飞仁“: , ,胁肋竹埔。
七宝丹只}J 七‘忆散第一方作水丸二治正同。见七
脚』 砚口么r 于~卜一..叫.. . .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二画七25
宝散条。
七宝饮见《 类证治裁》 卷四。即七宝散第一方一,见七宝散条。
七宝散O <杨氏家藏方》 卷三方。又名截疟七宝饮,七宝饮。常山、姜厚朴、陈皮、青皮、甘草、槟榔、草果仁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酒煎,疟发前二小时服:功能燥湿劫痰截疟。治疟数发不止,体壮痰湿盛,舌苔白腻,脉弦滑浮大者。‘方中常山、草果、槟榔祛痰截疟;厚朴、青皮、陈皮、甘草健脾燥湿,利气和中。.特良海精微》 卷下方。唬拍、珍珠各三钱,珊瑚一钱五分,朱砂、硼砂各五分,玉屑一钱,藏葵仁三卜粒,冰片、察香各一分。为细末,每次一米大许,点于有黔膜处。治黔膜遮睛。.《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当归、芍药、黄连、铜绿各二钱,杳仁(去皮)七粒,白矾、甘草各一钱。为细末,水煎去滓,临卧洗患处。可除痕热。治风火眼痛。O 《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八册方。僵蚕、全蝎各十个,硼砂、雄黄、明矾、皂角各钱,胆矾五分。为细末,吹喉。治喉痹及缠喉风。.(证治准绳· 幼科》 集二方。紫苏(去老梗)、香附各三两,甘草、陈皮(去白)、炒桔梗各二两半,川芍、白芷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二片,水煎,不拘时服。治时气伤风、伤寒,头昏体热,咳嗽;及脾胃肺腑不和,口中腥气异常,或牙缝微有鲜血。若痰嗽加制半夏;口腥气入盐煎。0 即七圣散第一方,见七圣散条。
七姐妹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为小金樱之别名,详该条。
七珍散《 普济本事方》 卷二方。人参、白术、黄蔑(蜜水炙)、山芋,获等(去皮)、粟米(微炒)、炙甘草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加姜、枣,水煎服。功能开胃养气,进饮食。治伤寒、疟疾、中暑等愈后,饮食减少者。
七厘丹见《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为黎芦之别名,详该条。
七厘散《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六方。血竭一两,红花、乳香、没药各一钱五分,儿茶二钱四分,爵香、冰片各一分二厘,朱砂一钱二分。为细末,每服七厘,黄酒或白开水送下,外用白酒调敷患处。功能活血散癖,止痛止血。治跌扑损伤,闪腰岔气,骨折筋伤,创伤出血等而致的疲滞作痛。方中血竭、红花活血祛疲;乳香、没药祛察行气,消肿止痛;配以善能行气活血、走窜通络之麟香、冰片,助活血药活血通络,散癖止痛;朱砂镇心安神;儿茶清热止血。全方具有行滞散疥,活血止痛作用。
七星丹见(疡医大全)卷七。即提毒丹,见该条。七星针皮肤针之一种。囚针柄一端集针七枚,如七星并列,故名。参见皮肤针条。
七星草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为瓦韦之别名,详该条。
七星剑O 出<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独行千里、野香莆、星色草。为唇形科植物细叶七星剑Mosla cavaleriei 1 .亡vl .的全草。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
西、广东、湖北、江西、浙江等地。辛,微温。发汗解暑,利湿解毒。① 治感冒,中暑,水肿,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煎服:3 一6 克。② 治湿疹,疮疖肿毒,带状疙疹,跌打肿痛。捣烂敷或煎水洗。③ 治毒蛇咬伤,捣汁服,渣敷伤口周围。本品含挥发油。.《 外科正宗》 卷二方。野菊花(嫩头)、苍耳头、稀签草、半枝莲、紫花地丁各三钱,麻黄一钱,紫河车二钱。用好酒一斤,煎服。盖被出汗为度。治各种疗疮初起,僧寒发热,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痒痛非常,心烦作躁,甚则昏馈者。
七星疮病名。《 焦氏喉科枕秘》 卷一:“此症因脾经积热。上愕属脾,脾气通于喉,故上愕生疮,似粟如珠,或黄或白,口中腥臭,手足怕冷,身体畏寒。”指上愕生疮,状似七星者,故名。治宜清热解毒。用凉隔散加减。吹冰硼散。即上愕疮。详该条。七星莲见《 植物名实图考》 。为地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七星箭O 见《 四川中药志》 。为狗屎花之别名。母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紫金莲之别名。各详该条。
七香丸(医学入门)卷六方。丁香、香附、甘草各一两二钱,甘松八钱,益智仁六钱,羲术、砂仁各二钱。为末,蒸饼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治郁闷优思,或闪挫跌扑,一切气滞腰痛。《 互一选方》 七香丸有姜黄,而无羲术。七宣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柴胡、积实、木香、诃子皮各五两,炙甘草,桃仁各六两,烙大黄十五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渐增至四、五1 一丸,食后、临卧米饮送下。治风气结聚,宿食不消;及积年腰脚疼痛,冷如冰石;脚气冲心,烦馈闷乱,头旋昏倒,肩背重痛,心腹胀满,胸隔痞塞;风毒脚气,连及头面,大便或秘,小便时涩,脾胃气痞,不能饮食;脚气转筋,掣痛挛急,心神恍惚,眠卧不安等症。
七情中因七种情志刺激过度,使气机逆乱而发生的类中风证。即喜中、怒中、忧中、思中、悲中、恐中、惊中等。
七情痛病名。《 医学入门》 卷五:“七情庙乍满乍减。湿热者气庙饮、古英连丸;寒冷者蟠葱散、生料木香匀气散”。
七情泻病证名。指因情志刺激过度所致的泄泻。《 医学入门· 杂病》 :“七情泻腹常虚痞,欲去不去,去不通泰。”《 景岳全书· 泄泻》 :“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治宜和中顺气,用霍香正气散、七气汤、古英连丸等方。参气泻条。
七情痢病名。指因情绪失常,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所致的下利。《 症因脉治· 痢疾论》 :“七情内伤痢之症,初起先见饮食难化,后复大便不实,时常清泄,久久不愈,渐下脓血。”治宜消补兼施,健脾化积,用积术丸、参等白术散等方。若久泻气虚下陷,用补巾喇,月电门.州曰.. . . .口.. .甲.‘明”. . .口.. .口门.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一协.曰..曰..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一~? ?
26 七二画
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久泻虚寒,用理中汤、归脾汤,滑泄不禁加固涩药。’肾阳不足用肾气丸,肾阴不足用六味丸与白术散,朝暮对服。本病可见于神经官能性腹泻等。参见痢疾条。
七福饮《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人参、熟地黄各随宜,当归二至三钱,炒白术、炙甘草各一钱,酸枣仁三钱,制远志三至五分。水煎,食远服c 治气血俱虚而心脾为甚者。
七+二日古人认为,一年四季分属于五脏,每一脏在某一季中主时的日数为七十二日。如脾旺于四季,主每季最后之十八天,共七于二天。《 素问· 刺要沦》 :“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七松岩集内科杂病专著。清· 郑树硅原作,王满臣等编校。书中用问答体裁阐述了67 种内科杂病的证治,对临床有~定参考价值。1959 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七抱三撑气功术语:见秦仲三《 气功疗法和保健夕:呼气时,使两臂以十分之三的力量向外撑张。吸气时,使两臂以十分之七的力量向内环抱。七损八益有关房中术的最早论述。《 素问· 阴陀应象大论》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历代注家对七损八益的解释全是错误的。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弋天下至道谈》 解开了这一迷团‘该书说:“气有八益,有七损(孙),不能用八益去七损(孙),则行年册而阴气自半也· 一”又说:八益: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知时,四曰畜气。五日和沫,六曰窃气,七曰侍赢。八日定倾。七损:一日闭,二曰泄,三曰竭,四曰勿,五日烦,六日绝,七曰费。”书中还逐一阐述了八益对行房的具体要求和七损的具体危害。如“治八益:且起起坐,直脊、开民、翁州,印下之,曰治气,· · … 已而洒之,怒而舍之,曰定倾,此谓八益。七损:为之而疾痛,曰内闭;为之出汗,日外泄;. .· … 为之臻疾,曰费;此谓七损。”该书还指出:“故善用八益去七损,耳目聪明,身体轻利、阴气益强,延年益寿,居处乐长。”
七情郁证病证名。指因情志郁结所致的病证C 吃证治汇补· 七情郁症》 :“七情不快,郁久成病,或为虚怯,或为噎隔,或为痞满,或为腹胀,或为胁痛,女子则经闭堕胎、带下崩中,可见百病兼郁如此。”参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各条。
七气手拈散《 证治准绳· 女科》 卷五方。延胡索、小茵香、白芍药、炒干漆、积壳各二钱,黄连、石营蒲、香附、苏叶各一钱半,没药、乳香各一钱,甘草六分。为粗末,分作二服,每服加生姜三片,水煎,空腹服:治产后心气攻痛。
七叶一枝花出《 本草蒙签》 。又名蚤休、重楼、三层草、草河车、白河车。为百合科植物华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hinensis ( Franch . ) Hara 或七叶一枝花P . Polyphylla smith 的根茎。前者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及陕西、山西、甘肃、湖北等地;后者分布西南地区。苦,寒,有小毒。入心、肝经。清热解
毒,消肿,定惊,止咳。① 治毒蛇咬伤,内服并捣敷创口周围;疮疖痈肿,腮腺炎,乳腺炎,淋巴结结核,研末醋调涂患处,亦可煎服;神经性皮炎,研末油调涂。② 治小儿高热惊风,肺热咳嗽,哮喘,喉痹,疟疾寒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扁桃体炎。近试用于治疗癌症。煎服:4 . 5 一9 克。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头痛,严重者可致痉挛。本品含皂贰,贰元为薯预皂贰元:皂贰对小鼠有镇静、镇痛作用,煎剂对豚鼠组胺导致的哮喘有某些保护作用,对大鼠有抗炎作用,体外试验对金葡菌等有抑制作用。
七号晋象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兰十一。即阿魏丸,见该条。
七味白术散见《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二。即白术散第二方。见白术散条。
七味圣神汤<疡医大全》 卷二十三引岐天师方。金银花四两,蒲公英二两,人参、当归、甘草各一两,大黄五钱,天花粉二钱。水煎服。治骑马痈,症见阴囊之旁,大腿内侧,痈肿疼痛。
七味地黄丸《 摄生秘剖》 卷一。熟地黄(酒蒸柞膏)八两,山茱英(酒润去核,炒)、山药〔 炒黄)各四两,牡丹皮(酒洗,微炒)、获菩(人乳拌,焙)、泽泻(淡盐、酒拌炒)各三两,肉桂(去皮)一两。为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四钱,淡盐汤送下。功能滋肾降火。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牙酿溃烂,咽喉作痛,或形体憔悴,寐中发热等症。七味苍柏散<医学入门》 卷六方。苍术、黄柏、杜仲、补骨脂、川夸、当归、白术各一钱。水煎服。治湿热腰痛,动止滞重,身不能转侧。
七味羌活膏<伤寒保命集》 方。羌活、独活、乌蛇肉(酒浸一夜,焙)各一两,天麻、全蝎、人参、僵蚕各五钱。为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每两作五十丸,每服一丸,荆芥煎汤送下。治小儿急慢惊风,壮热发搐。
七味积术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积实一钱,炒白术、神曲、炒麦芽各三钱,获菩二两,赤小豆、车前子各一两。后三味煎汤代水,再煎余药服。治湿痰挟气阻滞胸腹而致的痰胀,腹胀轻减而喘肿未除者。
七味都气丸‘即都气丸,见该条。七制香附丸O <医学入门》 卷七方:香附十四两。分七等份,一份同当归二两酒浸,一份同获术二两童便浸,一份同丹皮、艾叶各一两米潜水浸,一份同乌药二两米潜水浸,一份同延胡索、川芍各一两水浸,一份同三棱、柴胡各一两醋浸,一份同红花、乌梅各一两盐水浸,各浸春三日、夏二日、秋七日、冬十日,晒干,单取香附为末,以浸药水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临卧酒送下。治妇女诸虚百损,气血不调,月经赶前错后,结成瘤痕,或骨劳发热,四肢无力。.《 验方新编》 卷十一方。香附一斤。一制泡米水泡一夜,石上擦去毛,晒干;二制陈酒泡一夜,晒汗;三制童便照前;四制盐水照前;五制牛乳照前;六制小扁黑豆煮水照前;七制获神六两去皮去木心.二
七卜八27
了l 、们/l 一1llj 月风
味共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每早空腹服:治心血亏虚,火不下降,水不上升,以致心肾不交,夜梦遗精,百药不效者。
七物升麻丸《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四方。升麻、犀角、黄芬、朴硝、桅子仁、大黄各二两,豆豉(微炒)二升。为末,炼蜜为丸,黍米大,凡四肢大热,大便难即服,取微利为度。治小儿痘疮,口燥渴,目赤唇焦,烦躁,大小便不利者。
七宝美髯丸即七宝美髯丹,见该条。
七宝美髯丹《 本草纲目》 卷十八引邵应节方。又名七宝美髯丸。制何首乌(大者赤白各半,去皮切,黑豆拌,九蒸九晒)二斤,获冬(乳拌)、牛膝(酒浸,同首乌自第七次蒸至第九次)、当归(酒洗)、构祀子(酒浸)、冤丝子(酒浸蒸)各半斤,补骨脂(黑芝麻拌炒)四两。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盐汤或酒送下。功能补肾固精,乌发壮骨,继嗣延年。治肝肾不足,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崩漏带下,肾虚不育,腰膝疫软。
七宝洗心散《 银海精微》 卷上方。当归、赤芍药、大黄、黄连、桅子各一两,麻黄二两,荆芥五分。为末,每服三至四钱,水煎,食远服。治心经实火,目大普赤脉传睛,目常赤,视物不准。
七情饥饱嗽病名。又称七情伤感嗽。指因情绪不安,饥饱失常,伤及脏腑所致的咳嗽。《 证治要诀· 诸嗽门》 :“七情饥饱嗽,无非伤动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顺为先。”用四七汤加桑白皮、杏仁、批把叶等。参见七情伤感嗽条。七情伤感嗽病名。指七情伤动脏腑之气所致的咳嗽。《 不居集》 卷十五:“七情伤感嗽。七情伤感,无非伤动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顺气为先。四七汤加杏仁、五味子、桑白皮、人参、阿胶、麦冬、批把叶。”参见咳嗽、七情饥饱嗽条。卜芥见《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又名老虎芋、假海芋、独脚莲。为天南星科植物尖尾芋Alocasia cucullata ( IJour . ) schot :的根茎。分布广东、广西、四川等地。辛、微苦,寒,有大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① 治钩端螺旋体病,肠伤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肺结核。煎服:3 一9 克。② 治毒蛇咬伤,鲜品捣敷伤口周围并内服,蜂鳌伤、蜂窝织炎、无名神毒、凛病、鱼羊品捣敷。本品内服,须削去外皮,盐炒,久煎二小时以上,至药汁呈红色时方可内服,否则易引起中毒,出现舌、喉发痒肿胀,恶心呕吐,腹泻,惊厥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窒息、心脏麻痹而死亡。本品含皂毒贰(SaPotoxin )和草酸钙:还含多种氨基酸及延胡索酸、焦粘酸、苹果酸等。
八风O 指大自然不同方向的八种风。出《 素问· 八正神明论》 。王冰据<灵枢· 岁露论》 注日:“八风者,东方婴儿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也;”古代认为不同方向吹来之风,其伤人的严重程度及所伤的脏腑部位不同,故命以不同名称,而统称“八风”。.经外奇穴名。出《 奇效良方》 。位于足
背侧各趾间趾蹼缘上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 穴。主治头痛,牙痛,月经不调,蛇咬伤,脚气,脚背红肿,足趾麻木等。斜刺0 . 5 一1 寸;或点刺出血(图3 )。
.产又窗
图3
八正O 指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时令。或素问· 八正神明论》 :“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 素问· 八正神明论》 :“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八节髓、膝、肘、腕等八个关节。《 灵枢· 九针论》 :“风者,人之股脏八节也。”马元台注:“入之手足,各有股肪关节计八,故谓八节。”八石道家服食的八种矿产品,也是炼丹的原料。见《 抱朴子内篇· 论仙》 。关于八石的组成,历代记载不一。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 论仙注》 为丹砂、雄黄、雌黄、石留黄(即硫黄)、曾青、矾石、磁石、戎盐。此外又有丹砂、雄黄、雌黄、空青、硫黄、云母、戎盐、硝石之说。
八达八方。<素问· 上古天真沦》 :“视听八达之外。”八邪O 指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种致病邪气。.经外奇穴名。出《 医经小学》 。位于手背各指缝上,当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 奇效良方》 从挠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主治烦热、目痛、头痛、项强、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伤、手臂红肿等。斜刺0 . 5 一1 寸,或点刺出血(图4 )。
急}二}{ ' } {二
28 八二画
八华经外奇穴名。见《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八角出清· 赵其光(本草求原》 。为八角窗香之
览):位于背部,以两乳间距离的1 / 4 (即2 寸)为边,作等边三角形。将一角顶置于大椎穴上,底边呈水平,万两角是穴;再将此三角角顶放在上~三角底边中.点,其下两角也是穴,如此再向下重复二次,共得8 穴,称为八华。上6 穴称六华。主治虚弱赢瘦,骨节疼痛,咳嗽,盗汗等。艾烤灸3 一7 壮(图5 )。
图5
八会O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亦称八会穴。嚎难经· 四十五难》 :“经言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大仓(中肮)、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隔俞、骨会大抒、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擅中)。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现在临床应用.并不局限于热病。凡与八者有关的病症皆可据情取用。.经外奇穴名。《 千金要方》 :“狂走易骂,灸八会随年壮,穴在阳明下五分。”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将本穴定于手背侧,鼻烟窝中点(阳溪)下05 寸处。治癫狂,白内障,近视,高血压,中风,卵巢疾患等。
八关八邪穴的别名,见《 经穴汇解》 。参见“八关大刺”条。
八冲经外奇穴名。《 千金要方妙“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 … 其足十趾去趾奇· 分,两足凡八穴,曹氏名日八冲… … 。”即八风穴。见该条。八阵处方的八类方阵,出<景岳全书》 。张景岳把各类处方,列成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等八阵,属于前人成方的,称为古方八阵,属于景岳自制的称为新方八阵。
八纪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素间· 阴阳应象大论》 :“天有八纪。”
八极八方。《 素问· 五运行大论》 :“临观八极。”张志聪注:“地之八方也。”
八利见《 /J 、儿卫生总微论方》 。即八痢。见该条。
八谷指八种谷物。有二说:① 《 本草注》 为:黍、傻、稻、粱、禾、麻、寂、麦;② (续古文苑》 · 隋· 李播《 夭文大象赋注》 为:稻、黍、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粟、麻。
别名,详该条。
八纲辨证的八个基本纲领。(医学心悟》 :“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参见八纲辨证条。
八卦推拿穴位名。见陈氏《 小儿按摩经》 ,又称内八卦。围绕掌心周围八个穴位的总称。依离、坤、兑、乾、坎、民、震、粪八卦为序排列。近第三掌骨小头处为离,近第三掌骨底处为坎,拇指侧为震,小指侧为兑,坎与兑之间为乾,离与兑之间为坤,坎与震之间为民,离与震之间为翼。运八卦,能开胸化痰,除气闭。治气喘痰多,饮食不进等症。(针灸大成》 卷十:“运八卦,除胸肚膨闷,呕逆气吼隐,饮食不进用之。”
八法八种治疗方法。见《 医学心悟》 。即汗、吐、F 、和、温、清、消、补。这是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八纲辨证,概括对多种病证的治疗,制订出来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病邪在表用汗法;病邪在里、在上属实用吐法;在里、在中属实用下法;病邪半表半里,气机不调用和法;病的性质属寒用温法;病的性质属热用清法;积聚、积滞属实用消法;正气虚弱,机能不足的虚证用补法。早在东汉张仲景所著《 伤寒杂病论》 中已介绍了八法的内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后世确立的各种治法,基本卜都是由八法演变而来。
八珍古代烹饪中的八种珍品。对八珍的组成,有数说:① 《 周礼· 天官》 膳夫“珍用八物”注为:淳熬、淳母、炮豚、炮样、祷珍、渍、熬、肝著;② <渊鉴类函》 又有二说:甲:龙肝、风髓、豹胎、鲤尾、鸽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乙:醒酬、窿吭、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云浆、玄玉浆。
八树见《 中国树木分类学》 。为鬼箭羽之别名,详该条。
八要指虚、实、冷、热、邪、正、内、外,为治病八要。<医门法律》 :“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审,病不能去。… … 其一曰虚,五虚是也。脉细、皮寒、气少、泄泻前后、饮食不进,此为五虚。二日实,五实是也。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督,此五实也。三曰冷,脏腑受其积冷是也。四日热,脏腑受其积热是也:五曰邪,非脏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曰内,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内也。审此人要,参以脉候病机,乃不至有误。”八脉奇经八脉之简称。<难经· 二十七难》 :“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八胶即八缪。详该条。
八命即八缪,详该条。
八虚指五脏病邪随经脉留客于肘、腋、骸、捆等八处关节。(灵枢· 邪客》 :“人有八虚,… … 以候五脏,… …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骸;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胭: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
二画
/、29
关,不得屈伸,故殉挛也C "
八淋指八种淋症。O 指冷、热、气、劳、膏、砂、虚、实等入淋,见《 华氏中藏经· 论淋沥小便不利》 。.指劳、血、热、气、石、膏、砂、冷等八淋,见<东医宝鉴· 内景篇》 。
八痢又称八利。指八种不同类型的痢疾。O 吃J 、几卫生.急微论方2 痢作利,以水谷利、冷利、热利、滞利、积利、疮利、蛊利、休惜利(亦名休息利)为八利.嚎普济方》 以冷痢、热痢、疮痢、惊痢、冷热不调痢、休.息痢、壤痢、蛊毒痢为八痢。
八廓见《 秘传眼科龙木论)。八廓是指中医眼科在外眼划分的八个部位(或方位)。历代命名繁多,一般多用自然界入种物质现象或八卦名称来命名。即天(乾)廓、地(坤)廓、风(粪)廓、雷(震)廓、泽(兑)郭、山(良)廓、少《 离)廓、水(坎)廓。称之为廓,系取其有如城廓护卫之意。至于八廓的位置、内应脏腑以及临床意义等,历来各家说法不一。如《 审视瑶函)认为八廓在眼各有定位,可凭(气)轮上血丝“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部,以辨何脏何腑之受病”;但冤银海精微》 认为八廓“有位无名”;弋医宗金鉴》 却主张八廓分属于六腑、包络和命门,因脏腑相应,其位又多与五轮相重:八廓在临床上的应用远不如五轮普遍。
八溪肉之小会为溪。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躁关节,左右共八处,故称八溪。、素间· 五脏生成篇矛:“此四支(肢)八溪之朝夕也:" 八瘤病名,见《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八:“八瘾者,皆胞胎生产,月经往来,血脉精气不调之所生也。”即黄瘾、青瘤、燥瘤、血瘦、脂痛、狐瘦、蛇瘾、鳖瘾。详各条。
八漏出成外科启玄》 卷七;即气漏、风漏、阴漏、冷漏、痔漏、血漏、瘩痞漏、疾腮漏的合称:详各条。八触气功术语。指气功锻炼过程中,在身心松静情况I . ’出现的八种感觉:① 隋智频的《 童蒙止观》 中指动触、痒触、轻触、重触、冷触、腹触、涩触、滑触。② 另一种说法是一掉(摆动)、二椅(长而美)、三冷、四热、五浮、六沉、七竖、八软。
八璐璐同溪。见八溪条。
j 、骼即经穴上缪、次缪、中缪、下缪之合称:丈素间· 骨空论厂“八缪在腰民分间:”具体部位相当于能骨上的四对能后孔。左右共八穴,故名。各详该条。八二丹经验方:见<外伤科学》 (广州中医学院)。锻石膏24 克,升丹6 克。为细末,掺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入疮中,外用膏药或油膏贴盖。功能提脓祛腐。治溃疡脓流不畅。
八大锤见《 江西草药》 。为梵天花之别名,详该条;
j 气木条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珍珠梅之别名,详该条。
八片锦即八段锦。详该条。
I 、爪龙见清· 刘士季(草木便方》 。即八爪金龙,详该条。
八月札见(饮片新参》 。又名燕蓄子、八月炸、腊瓜、预知子。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 Thunb . ) Koidz . var . australis ( Diels ) Rehd 或三叶木通A . trifoliata ( Thunb . ) Koid2 .、木通A . quinata ( Thunb . ) DecnS .的果实。产江苏、浙江、安徽、陕西等地。苦,平。疏肝和胃,理气止痛。① 治肝胃气痛,胁痛,消化不良,赤白痢疾。② 治腰痛,庙气,皋丸肿痛,痛经,子宫脱垂,输尿管结石。③ 治痕病。近用于治疗乳癌及消化系统癌肿。煎服:6 一12 克。木通的果实含多种皂贰,贰元均为常春藤皂贰元。八月白见《 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为鹅脚板之别名,详该条。
j 、月瓜见《 四川中药志》 。为墨地之别名,详该条。
八月兰见丈分类草药性》 。为建兰花之别名,详该条。
八月炸见(南京民间药草》 。Rp 八月札,详该条。八月章出《 万氏妇人科》 卷一。指孕妇滋养太过,体质肥盛,胎儿过大,孕至七、八个月,腹大令孕妇坐卧不安。为防其难产,宜予服瘦胎之药,方用瘦胎丸(积壳、白术、当归、甘草),蜜小丸,口服。八月霜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红管药之别名,详该条。
八风散O <备急干金要方》 卷七方。菊花三两,石解、天堆各· 两半,人参、附子、甘草各一两六钱,钟乳石、山药、续断、黄芭、泽泻、麦门冬、远志、细辛、龙胆草、秦芙、石苇、冤丝子、牛膝、葛蒲、杜仲、获等、干地黄、柏子仁、蛇床子、防风、白术、干姜、革解、山茱英各一两,五味子、乌头各半两,肉从蓉二两。为末,每服一至二方寸匕,酒送下,日三次。治风虚面色青黑呈土色,畏见日光,脚气痹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一方。蕾香半斤,白芷、前胡各一斤,黄蔑、甘草、人参各二斤,羌活、防风各三斤。为细末,每服二钱,加薄荷少许,水煎,食后服,或每服一钱,腊茶水调下;小儿虚风,每服半钱,乳香、腊茶水调下。治风气上攻,头目昏眩,及肢体拘急痛烦,或皮肤风疮痒痛;并治寒奎不调,鼻塞声重。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六方。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桅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面裹垠,去面焙干)各一斤。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灯心,水煎,食后、临卧服。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冶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口干咽燥,大渴引饮,心松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哑,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小便赤涩或窿闭不通,热淋,血淋等症。方中瞿麦、篇蓄、木通、车前子、滑石、灯心清热利水通淋;桅子、大黄清热泻火;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八仙丹.弋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即赤金豆。.见(疡医大全》 卷七。即提毒丹。各见该条。
八仙汤《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三方。人参、获等、白术、甘草、川芍、当归身、白芍药、地黄、羌活、半夏、陈皮、秦芙、牛膝、柴胡、佳枝、防风,水煎
30 八二服二治浑身麻木。
j 气仙花出咬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紫阳花、粉团花为虎耳草科植物绣球Hydrangea macrophylla 门、hunb . ) ser .的叶。我国各地多有栽培。苦、微辛,寒,有小毒:抗疟,清心热:治疟疾,心热惊悸,烦躁:煎服:9 一12 克:本品含生物碱、茵芋试。叶的醇提取液对鸡疟有显著疗效,总生物碱也有疗效,但易引起呕吐,毒性较大对麻醉猫静脉注射可引起短暂血压下降,心收缩振幅加大;对兔在位子宫有兴奋作用。
八仙草O 出《 滇南本草》 。为猪殃殃之别名。O 见义南京民间药草了。为景天三七之别名。各详该条。
八仙糕妙卜科正宗》 卷一方。人参、山药、获荃、芡实、莲子肉各六两,糯米三升,粳米七升,白糖霜二斤半,蜂蜜一斤。前七味为末,再将白糖和蜜隔汤顿化,随将药粉乘热和匀,摊铺笼内,切成条糕蒸熟,火上哄千。每日清晨或饥时泡服数条。治痈疽脾胃虚弱,精神短少,饮食无味,食不作饥,及脾虚,食少呕泄者:
八百棒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铁棒锤之别名,详该条二
八会穴指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有较密切关系的八个穴位。详八会条。
八字墓见引阂东本草》 。为鱿草之别名,详该条:八里脉脉象分类之一。《 脉诀》 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八里即微、沉、缓、墙、迟、伏、濡、弱八种脉。
八角儿见《 本草纲目》 。为天牛之别名,详该条。八角乌见弋全国中草药汇编)。又名活血莲、莲蓬草、独脚莲、崇吾。为菊科植物大吴风草Farfugium japonicum ( I _ . ) Kitam .的全草,分布我国东南部各地。辛、甘、微苦,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① 治感冒咳嗽,咽喉肿痛,咯血,吐血,尿血,便血,月经不调,煎服:9 一巧克(鲜品30 一60 克)。② 治痈肿疗毒,跌打损伤,乳腺炎。捣烂敷。叶含挥发油,主成分为p , y 一己烯醇。根和叶含克氏千里光碱等。克氏千里光碱对肝、肺有显著毒性,能致肝癌。八角枫出清· 罗思举《 简易草药》 。又名白金条、白龙须、八角语桐。为八角枫科植物华瓜木用angium chinense ( Lour ) HarmS 或瓜木A . platanifolium Harms 的侧根及须状根。前者分布长江及珠江流域;后者分布辽宁、河北、山西、河南、福建、台湾及长江流域:辛、苦,微温,有毒(须根毒性较侧根大)。祛风活络,散癖镇痛。治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麻木瘫痪,劳伤腰痛,跌打损伤,精神分裂症:煎服:须根(白龙须)l5 一3 克;侧根(白金条)3 一6 克。小儿和年老体弱慎用,孕妇忌服。华瓜木须根含消旋毒蓄碱(dl 一Anabasine )、喜树次碱( venoterPin 。)。瓜木含水杨贰。生物碱为去极化与非去极化的双相型横纹肌松弛剂,对平滑肌有轻度兴奋作用,临床应用不致引起肠麻痹;较大剂量能增
四
加唾液分泌,对过量引起的呼吸停止,必须进行人工呼吸。长期应用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八角枫有一定毒性,轻度中毒时,可见头昏、乏力;重时可引起心律失常,呼吸抑制,对心、肝、肾、肺功能欠佳者,应慎用。
八角刺见(广西中药志》 二为构骨叶之别名,详该条。
八角茶见《 术黄从新》 。为拘骨叶之别名,详该条
八角莲见《 福建民间草药夕。又名鬼臼、一把伞、八角金盘、独叶一枝花。为小璧科植物六角莲Dysosrn 。pleianth 。(Hance ) W 似!5 .或八角莲D vers , pellis ( Hanc 。)M Cheng 等的根茎。前者分布台湾、福建、浙江、安徽、湖北、广西等地;后者分布长江流域各地。苦、辛,温,有毒。解毒,散疥,消肿。① 治毒蛇咬伤,肿毒疗疮,跌打损伤,捣汁酒冲服或煎服,渣敷患处(蛇伤敷伤口周围)。② 治淋巴结炎,腮腺炎,带状疤疹,烧酒或醋磨涂患处煎服:3 一9 克:孕妇忌服。六角莲和八角莲均含鬼臼毒素、去氧鬼臼毒素、山奈酚。六角莲还含黄蔑贰、金丝桃贰、楠牛皮素等。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全草中所含树脂,能引起动物吐、泻、死亡。鬼臼毒素为细胞毒,有抗癌作用,但因毒性太大,仅作外用。
j 、味丸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四。即肾气丸,见该条。
八味汤《 杨氏家藏方》 卷六方。吴茱英(汤洗七次)、炮姜各二两,木香、橘红、肉桂(去粗皮)、丁香、人参、当归(洗焙)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不拘时服。治脾胃虚寒,气不升降,心腹刺痛,脏腑滑泻。
八物汤O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四方。桂心、当归、川芍、前胡、防风各三分,芍药一两半,炙甘草、获荃各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三枚,水煎,食前服。治厥阴伤风,恶风而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热如疟,骨节烦疼,其脉尺寸俱微而迟者。公(医垒元戎》 方。① 当归(酒浸炒)、川芍、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延胡索、苦楠子(打碎,炒焦)、槟榔、木香各一两,为粗末,水煎服,治妇人经事欲行,脐腹绞痛;② 当归(酒浸炒)、川芍、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黄茂、甘草、获菩、白术各一两,为粗末,水煎服,治妇人伤寒下后,饮食减少,血虚者,《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一册亦有本方,但有人参无甘草。治虚劳气血不足之证。
八股牛见《 东北植物药图志》 。为白鲜皮之别名,详该条。
八宝丹《 疡医大全》 卷九方。珍珠(布包,豆腐煮一伏时)一钱,牛黄五分,象皮、唬拍、股龙骨、轻粉各一钱五分,冰片三分,锻炉甘石三钱。为细末,撒疮口。功能生肌长肉。治疮疡,疮口不敛。八宝汤《 寿世保元》 卷四方。黄连、黄答、黄柏、桅子,连翘、槐花各一钱五分,细辛、甘草各四分。为
二画八31
粗末,水煎,空腹服。治脏毒下血,便后下血(即远血)。
八珍丸O 《 丹溪心法》 卷四方。乳香、没药、代储石、生穿山甲各三钱,羌活、生草乌各五钱,炒全蝎二十一个,生川乌(不去皮尖)一两。为末,醋糊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二十一丸,温酒送下。治痛风走注脚疾。O 《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二册方。朱砂半两,犀角(镑),羚羊角(镑)、获神(去木)、牛黄、冰片各二钱半,胆南星、硼砂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人参、荆芥煎汤送下。治隔痰结实,满闷喘逆。.即八珍散第一方作蜜丸。治证同。见八珍散条。
八珍汤.《 丹溪心法》 卷四方。当归、赤芍药、J } l 芍、熟地黄、人参、获荃、甘草、砂仁各等分,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功能和血气,理脾胃。治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公<正体类要》 卷下方。即八珍散第一方作汤剂,治证同,见八珍散条。
八珍散.《 瑞竹堂经验方》 卷四方。当归、川芍,熟地黄、白芍药、人参、白术、获菩(去皮)、炙甘草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功能调畅营卫,滋养气血。治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全不思食,脏腑怯弱,泄泻,小腹坚痛,时作寒热。实验研究:本方对处于急性失血状态的动物,有促进红细胞再生的作用,且能使血压很快恢复正常,并维持一定的时间。.《 普济本事方》 卷二方。人参、白术、黄蔑(蜜水炙)、山芋、袂荃(去皮)、炒粟米、炙甘草、白扁豆(蒸)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日三至四次。治病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
八柱散《 寿世保元》 卷三方。人参、垠肉豆寇、垠i 可子、婴粟壳(蜜炒)各二钱,炒干姜、垠附子各八分,白术一钱五分。为粗末,加生姜一片,乌梅一个,灯心一团,水煎服。治滑泻日夜无度,肠胃虚寒不禁。八厘丸《 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三十方。鹰虫(头足全,纸包焙燥)、自然铜(醋锻七次)、血竭、无名异、乳香、没药、当归尾各三钱,硼砂(甘草汁飞)四钱,巴豆霜十五粒。为末,酒糊为丸,每丸干重八厘,量伤势轻重服,总不过五丸。治杖伤,夹伤。八厘麻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闹羊花之别名,详该条。
八厘散O 《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卷八十八方。苏木面、半两、红花、番木鳖(油炸去毛)各一钱,自然铜(醋淬七次)、乳香、血竭各三钱,察香一分,丁香五分。为细末,黄酒或童便调下。功能接骨散痪。治跌打损伤。O 《 疡医大全》 卷三十六方。度虫、乳香、没药、血竭各一钱,生半夏、酒当归、巴豆霜、砂仁、雄黄、甜瓜子各五分。为细末,每服八厘,小儿三厘,酒调下。治遍身打伤。
八段锦.小儿指纹名称之一。又称八片锦。见《 四诊抉微》 。指小儿指纹形状及其伸延方向的各种类型的合称。如鱼刺形主惊风痰热;垂针形主伤风、泄泻;水字形主食积;乙字形主肝病惊风;环形主疮
积吐逆;珠形主病危。此外还有乱纹形、虫纹形,计八种,故名。其中有些指纹,临床较为少见,有待探讨。.传统医疗保健中一种体育方法。八将丹(药鼓启秘》 方。牛黄(飞)四钱,冰片四分,蝉蜕二钱,炙娱蛤十条,炙蝎尾十个,炙五倍子八钱,炙穿山甲三钱,察香三分。为细末,掺膏药内贴患处。治一切痈疽大毒扩未溃者即消。八麻子见<山东中草药手册》 。为蓖麻子之别名,详该条。
八棱麻见《 药材学》 。为八楞木之别名,详该条。八推下经外奇穴名。见《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位于背正中线,当第八、九胸椎棘突之间。主治疟疾。微向上斜刺05 一1 寸。艾炫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八蒸候古代医家研究小儿生理性周期变易的一种说法。《 幼幼新书》 引五关贯云:儿生八蒸候,每四十五日一蒸,变各有所属。一蒸肝,令目瞳子光明;二蒸肺,通于鼻,令嚏嗽;三蒸心,生神,令儿能语笑;四蒸脾,生智,令儿举动任意;五蒸肾生精志,骨髓气通流;六蒸筋脉伸,蒸后筋脉通行九窍,津液转流,儿能立;七蒸骨,神定气力渐加,蒸后J 匕能脚行;/又蒸呼吸无停.息,以正一万三干五百息,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故令儿呼吸有数,血脉通流五十周。这些说法尚待研究。
j 、楞木见《 饮片新参》 。又名八棱麻、青竹标。为菊科植物风毛菊saussurea japooica ( Thunb . )氏.的全草。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华南地区。辛、苦,平。祛风活血,止痛。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内服:煎汤,9 一巧克;或浸酒饮。j 气楞风见《 福建民间草药)。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
八爪金龙出清· 刘士季《 草木便方》 :又名八爪龙、开喉剑、大罗伞、珍珠伞。为紫金牛科一植物百两金Ardisia crispa ( Thunb . ) A .仪.的根及根茎。分布中南、西南及浙江、福建等地:苦、辛,凉。清热利咽,祛痰,利湿。① 治咽喉肿痛,咳嗽,咯痰不爽,风湿痹痛,湿热黄疽,白浊,肇丸肿痛,‘肾炎水肿,痢疾,煎服:巧一30 克。② 煎水含漱治牙痛。本品含生物碱、岩白菜素、紫金牛酸(Ardisic acid )等C 八月炸藤见《 江苏药材志》 。为木通之别名,详该条;
八关大刺针刺八邪穴出血的方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
j 、角金盘见《 江西草药》 。为八角莲之别名,详该条:
八角茵香出《 本草品汇精要矛。又名大茵香、八角、五香八角、舶茵香。为木兰科植物八角简香Illicium verum Hook . f .的果实。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贵州。辛、甘,温。入脾、’肾经。温中,理气止痛。治胃寒呕吐,食欲减退,院腹胀痛,寒庙,翠丸偏坠,’肾虚腰痛,干、湿脚气。煎服:3 一6 克。本品
32 产又
二幽
含挥发油,油中含茵香脑80 %以上和少量茵香醛、茵香酮、黄樟醚等。挥发油及茵香醚具有刺激作用,能促进肠胃蠕动,缓解腹部疼痛,并能增进呼吸道分泌而用以祛痰。醇提取物在试管中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白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与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对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八角梧桐O 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八角枫之别名。.见清· 汪连仕《 采药书》 ,为臭梧桐之别名。各详该条。
八角铜盘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红马蹄草之别名,详该条。
八纲辨证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为施治提供依据。表里辨病位的浅深;寒热辨病证的性质;虚实辨邪正的盛衰;阴阳则是统摄其他六纲的总纲。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八纲的四对矛盾,是相对的,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临床上错综复杂的证候都可以用它作分析归纳的基本方法。
八卦部位儿科面部望诊的部位。见《 丹台玉案· 小比科》 。眉心离宫主心火;颖部,右坤宫主命门,左哭宫主小肠;耳门前,右兑宫主肺金,左震宫主肝木;口角旁,右乾宫主大肠,左良宫主肾水;颊坎宫主肾水。中央戊巳土,辣黄无辛苦,见紫黑色,便是木来克土。这种按八卦区分面部部位的望诊方法,与一般面部望诊方法互有异同,临床运用时须根据具体情况而与其它诊法互参,c
八宝眼药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兰州方)。制护甘石60 克,冰片18 克,唬拍、珊瑚各4 . 5 克,硼砂6 克,珍珠、察香各1 . 2 克,朱砂3 克,熊胆7 . 5 克;为细末,用骨答蘸.青水沾药少许,点入大眼角闪,一日三次。功能消炎去翁,明目止痛。治暴发火眼,两眼肿痛,羞明畏光,见风流泪,眼边赤烂。本方由《 丹溪心法附余》 光明拨云锭子加减而来。八厘麻子见南京药学院《 中草药学》 。为六轴子之别名,详该条。
八脉主病小儿食指三关八种脉纹主病。《 幼幼新书》 引《 水镜· 八脉主病要括》 :“形如鱼刺物惊瘾,形似悬针泻痢多。水字肺惊证已见,乙知疮疾要调和:" “形如曲虫疹患久,如环肾积细详看。逢纹乱后知虫犯,流米通身莫望安。”参见小儿指纹条。八脚虫疮病名,见《 外科证治全书》 卷三。即阴虱疮,详该条。
八蒸+变出(外台秘要》 卷第三十五。详“大小蒸”条。
八+一难经书名。原名《 黄帝八十一难经》 ,简称《 难经》 。旧题秦越人撰。约成书于秦汉之际。以问答形式论述了以基础理论为主(也分析了一些病证)的81 个问题。其中1 一22 难论脉,23 一29 难论经络,30 一47 难论脏腑,48 一61 难论病,62 一68 难论瑜穴,69 一81 难论针法。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对命门和三焦的论述亦较‘《 内经》 有所发展。现存多种刊本和注本。
八号大有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沉香丸,见该条。
八仙长寿丸《 寿世保元)卷四方。又名麦味地黄丸。生地黄(酒洗净入砂锅内蒸黑为度,如病弱畏滞,再加生姜汁拌匀,再蒸半响,取出,手掐断入后药,同捣成饼)八两,山茱英(酒蒸剥去核,取肉晒干)、山药各四两,获荃(去皮)、牡丹皮、泽泻各三两,五味子、麦门冬(去心)各二两(一方有炒益智仁二两,无泽泻)。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温酒、或炒盐汤、夏秋用热开水调下。治年高之人,阴虚筋骨柔弱无力,面无光泽或暗淡,食少痰多,或喘或咳,或便溺数涩,阳痰,足膝无力,以及形体瘦弱无力,憔悴盗汗,发热作渴等症。若腰痛,加木瓜、续断、鹿茸、当归;消渴,加五味子、麦门冬各二两。
八仙逍遥汤《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卷八十八方。防风、荆芥、川芍、甘草各一钱,当归(酒洗)、黄柏各二钱,苍术、牡丹皮、川椒各三钱,苦参五钱。共合一处,装白布袋内扎口,水熬滚,熏洗患处。治跌扑损伤,肿硬疼痛,及风寒湿侵于筋骨血肉,肢体疫痛诸症。
八味地黄丸O (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卷上方。山茱英、山药、牡丹皮、获等、熟地黄各八钱,泽泻、五味子各五钱,炙黄蔑一两。为末,炼蜜为丸,每晚服。治产后虚汗不止。.见《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七。即肾气丸,见该条。
八味肾气丸见(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九。即肾气丸,见该条。
八味顺气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炒白术、获菩、青皮、白芷、陈皮、乌药、人参各:一两,炙甘草五钱。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服。治气厥身冷,喉间涎奎,牙关紧急,状似中风者。
八味逍遥散见《 医学入门》 卷七。即加味逍遥散第一方,见该条。
八宝片子疾即片子瘤,见该条。八宝回春汤《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二方。白芍药二分,黄蔑八分,白术六分,获神、半夏各五分,附子、人参、麻黄、黄琴、防己、香附、杏仁、川芍、当归、陈皮、防风、肉桂、干姜、甘草、熟地黄、生地黄各四分,沉香、乌药、川乌各三分,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治风痒,身无痛,缓者四肢不举,或一臂不遂,或左瘫右痪,急则一身皆仰。八宝红灵丹即绛雪,见该条。
八宝坤顺丹见《 集验良方》 卷五。即坤顺丹,见该条。
八宝治红丹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天津方)。铁树叶、大蓟、木通、甘草、香墨各1 千克,鲜荷叶5 千克,侧柏叶、生地炭、荷叶炭、陈皮、牡丹皮、黄等、百合各2 干克,棕搁炭0 . 5 千克,橘络、生地黄各125 千克,石解1 . 5 千克,浙贝母0 . 75 千克。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 克,每服一丸。功能清热化痰止血。治吐血,咯血,蛆血,唾血,痰中带血,胸中
积血,两胁刺痛,阴虚咳嗽。
八物定志汤(医垒元戎》 方。人参一两半,葛蒲、远志(去心)、获神(去心)、获荃各一两,朱砂一钱,白术、麦门冬(去心)各五钱,牛黄一l 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治心虚痰热,心烦惊悸,魂魄不定。若髓竭不足,加生地黄、当归;肺气不足,加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心气不足,加党参、袂神、曹蒲;脾气不足,加白术、白芍药、益智仁;肝气不足,加天麻、川芍;肾气不足,加熟地黄、远志、牡丹皮;胆气不足,加细辛、酸枣仁、地愉;神昏不足,加朱砂、预知子、获神。
八珍益母丸《 景岳全书· 妇人规古方》 卷六十一方益母草四两,人参、炒白术、芍药(酷炒)、川芍各一两,熟地黄、酒当归各二两,炙甘草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空腹蜜汤或酒送下。治妇人气血两虚,脾胃并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月经不调,或腰痊腹胀,或断或续,赤白带下,经久不孕,或胎动不安。若脾胃虚寒多滞者,加砂仁(姜汁炒)一两;腹中胀闷者,加山槽肉(饭上蒸熟)一两;多郁者,加香附(酒制)一两:
八脉交会穴经穴分类名。见《 针经指南》 。又称流注人穴、交经八穴等。是四肢上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 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胧经的申脉(通阳娇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踌脉):这些穴位临床七常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脉治目内毗、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肤部疾患,临泣配外关治目外毗、耳后、颊、颈、肩、缺盆、胸幅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隔部疾患:如配合天干、地支、八卦等应用,则成灵龟八法,详见该条。
八颗叶下珠见《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为一叶救之别名,详该条。
八正神明论篇《 素问》 篇名。八正,即: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本篇一是论述四时八正,日月星辰的变化,以及它与人体气血虚实和针刺补泻的关系;二是论述望、闻、问、切,应结合阴阳四时的虚实,着重掌握形和神的病变,故名。
八宝止血药墨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沈阳方)。京墨560 克,红花、冰片各6 克,察香3 克,熊胆12 克,冰糖3 。克,阿胶48 克。为细末,杆为佗,每服4 . 2 克,开水送下。功能清热镇静,止血。治吐血,蛆血,大小便血,急怒暴热,骤然吐血。
八段锦导引法气功功法。一般有内外两种,此指内八段锦。《 遵生八笺》 所载功法为:“闭目眼心坐(安心盘跌而坐),据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皇卷(两手交叉在颈后数九息不令耳闻)。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将两手移向两耳从第二指压中指弹脑后左右各24 次)。微摆撼天柱(手先握固头,继头左右摆动,肩亦随动,左右各24 次),赤龙搅水津(赤
画八人33 龙是舌、用舌搅口齿和左右颊生津后准备咽下)。漱津三十六(把唾液漱三十六次),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把口内唾液分三次咽下有声),龙行虎自奔(液是龙气是虎)。闭气搓手热(用鼻吸气,闭气少许,搓手到极热,将气慢慢出),背摩后精门(精门是腰后的外肾,用手摩后,收回握固)。尽此一口气(再闭气), 想火烧脐轮(闭气想心火向下烧丹田觉热极)。左右辘转转(低头摆两肩左右各36 次。想火自丹田透双关入脑户,鼻引清气,闭少许),两脚放舒伸(两脚故直)。叉手双虚托(两手相叉掌心向上托空三次或九次),低头攀脚频(两手向前攀脚心十二次,收足再盘坐):以候逆水上(待口中唾液生。如未生即急用舌搅如前),再漱再吞津二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即再漱三十六次共作三次,咽九次)。咽下泪泪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摆肩和身24 次,转辘护24 次),发火遍烧身(想丹田火自下而上,烧遍全身‘。想时口鼻闭气少许)。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运。子后午前作,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八十一难经图解书名。又名(扁鹊八1 一难经》 ,1 卷。明· 聂尚恒注。约刊于17 世纪初。本书是聂氏所撰(医学汇函》 的第二卷(无单刻本)。书中对《 难经》 的原文作了较简要的注释,每条问难各附一个图解。
八脉八穴配穴法指以奇经八脉的八个穴位配伍应用的方法,见《 针灸指南》 。其法将八脉人穴按其作用相合配为四对。如内关与公孙相配,主治心、胸、胃部疾病;外关与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豁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肩脚部疾病。列缺与照海相配,主治咽喉、胸隔部疾病。人中O 指人中沟。出《 灵枢· 经脉》 ,又名水沟。在鼻卜方、唇上方的皮肤纵沟部,为手足阳明经与督脉交会之处。古人认为此处可作望诊膀肤和子宫的参考。.水沟穴的别名,见《 针灸资生经矛。详水沟条。
人气指人体阳气。<素问· 生气通天论》 :“故阳气者,旧而主外,平旦人气生。”见阳气条· 人丹见《 中药制剂手册》 。又名仁丹:甘草240 克,木香45 克,草豆翘、槟榔、获等、砂仁、橘皮、小茵香(盐水炒)、肉桂、青果各30 克,一J 一香、红花各15 克,薄荷冰27 克,冰片9 克,察香03 克。为末,糯米粉120 克为糊小丸。每干丸300 克另取朱砂粉28 克为衣,每30 克约1000 粒,每袋重1 . 5 克,每服10 一20 粒。功能清暑祛湿,避秽排浊。治中暑受热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泄泻,胸中满闷,以及晕车晕船,水土不服。
人觅见《 植物名实图考》 。为铁觅之别名,详该条:
人迎.经穴名。代号STg 。出《 灵枢· 本输》 。别名天五会、五会。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少阳之会。位于颈部,喉结旁开1 . 5 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颈总动脉处。布有颈皮神经及面神经颈支.深
34 人二画
层为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有甲状腺匕动脉,当颈内、外动脉的分歧处。主治咽喉肿痛,咯血,喘息,痕病,廖气,以及高血压等。直刺或斜刺0 . 3 一0 . 5 寸,避开颈动脉(图6 ) : .切脉部位名。① 指喉节两旁颈动脉搏动的部位,亦称人迎脉。《 灵枢· 寒热病》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② 左手寸口脉的别称《 脉经》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图6
人言见《 本事方》 。为砒石之别名,详该条。人尿出《 名医别录》 。药用为健康人的小便,一般以10 岁以下男性儿童的小便为佳。咸,凉。入肺、肝、‘肾经。滋阴降火,止血消痕。治阴虚发热,劳伤咳血,吐血,蛆血,产后血癖,血晕,跌打损伤。内服:取新鲜尿1 一2 杯温饮,或和入汤药内服。本品成分常因饮食及排尿时间之影响而变动较大,一般含尿素、尿酸、肌醉、氨、马尿酸、尿蓝母、氯化钠、钾、磷盐和微量维生素(BI 、场、B 。、C )及氨基酸等。人定指亥时。《 素间· 标本病传论》 :“冬少、定,夏晏食。”参见十二时条。
人经泛指人体经脉。《 灵枢· 经脉》 :“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人参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人衔、神草、棒捶。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 A Mey 的根。主产吉林、辽宁。甘、微苦,温。入脾、肺经。补气固脱,补肺益牌,生津,安神,益智。① 治重病、久病或大出血后虚脱;② 治肺虚气短喘促,脾虚食少、倦怠,反胃,久泻,尿频,脱肛;③ 治病后津伤口渴,多汗;④ 治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崩漏,小儿慢惊。内服:煎汤,1 . 5 一9 克(急救可用至30 克),宜文火另煎,单眼或冲服;研末服,0 . 9 一1 . 5 克。反黎芦,畏五灵脂。人参商品药材,因产地、加工方法及野生与栽培的不同,而有野山参、移山参、生晒参、白参、红参、别直参(朝鲜参、高丽参)等不同名称。临床认为野山参、红参、别直参力量较胜。根含人参皂贰十三种以上,其含量因药用部位、加工方法、栽培年限和产地不同而异。大部分皂试水解后产生人参二醇或人参三醇,小部分皂贰水解后产生齐墩果酸,前一类皂贰是人参的有效成分,后一类皂贰的生理活性不强。
还含挥发油,其中低沸点部分为昆榄香烯,系人参特有香气的来源,高沸点部分为人参快醇。又含胡萝卜街醇、多种糖类和人参三糖、氨基酸、有机酸以及胆碱、胆胺、维生素B ,、B :、C 等。人参能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其中所含的某种皂贰对小鼠有镇静、安定及镇痛作用。人参有抗应激作用,能提高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如温度或气压的过高、过低,各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微生物,放射线或移植癌等)的非特异性抵抗力,使病理改变趋向乃至恢复正常,人参皂试有促性腺激素,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所含多糖部分具有降血糖作用。根及叶有抗利尿作用。其中所含的各种皂贰,作用并不相同。皂贰混合物取名蛋白合成促进因子( Prostisol ) ,能促进肝细胞的核糖核酸、蛋白质及脂质的生物合成,促进骨髓中血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试用于癌的辅助治疗,有某些效果。对神经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人参二醇试有镇静作用,而三醇贰有轻度兴奋作月,后者为溶血,而前者为抗溶血皂贰人参还有增强免疫、抗炎、抗衰老的作用。人胞胞衣的别名。即胎盘,药用名紫河车。详胞衣、紫河车条。
人退为人指甲之别名,见《 眼科龙木论》 。详该条。
人菏亦作“人痢”,五不男之一,亦称“变”。见清· 卢若腾《 岛居随笔》 。类于两性畸型,俗称阴阳人。详五不男条。
人神古代针灸宜忌的一种说法。(黄帝虾蟆经》 :“神所藏行,不可犯伤。”意为人神在人体按时巡行各部,其所在部位,不宜针灸。
人黄三十六黄之一。《 圣济总录》 卷六十一:“病人面青掩口,恶闻人声,或似颠狂,此是人黄。”治宜灸烙法,内服赤箭散。参黄疽有关条。人衔为人参之别名,出《 神农本草经》 。详该条。人中白出《 日华子诸家本草》 。又名溺白望、人尿白、尿白碱。为人尿自然沉结的固体物。咸,寒。入肺、肝、膀耽经。清热解毒,祛疲止血。① 治咽喉肿痛,研末吹;口舌生疮,牙疮,下疮恶疮,研末调敷;② 治劳热,肺疾,咯血,烟血,散剂:1 一3 克。人尿沉淀物组成复杂,主成分为磷酸钙和尿酸钙。人中疗病名。出(疡科心得集》 卷上。又名走黄疗、龙泉疗、闭L1 疗。人中为阳明络脉所经行之地,易发生走黄而成险证。证治见疗疮条。人中黄出(日华子诸家本草》 。又名甘中黄、甘草黄。为甘草末置竹筒内,于人粪坑中浸渍后的制成品。甘,寒,入心、胃经。清热,凉血,解毒。治伤寒热病高热烦渴,热毒斑疹,咽喉肿痛,丹毒,疮疡。煎服:6 一9 克,包煎。
人字草.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丁癸草之别名。O 见清· 赵其光《 本草求原》 ,为鸡眼草之别名。.见《 广西中药志》 ,为金线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 . . . . . . . . . . . . . . . -一口.. . . . . . . .侧.. . . . . , -一
二画少、36
人迎脉详/、迎条。
人尿白见吃四川中药也办即人中自,详该条。人乳汁出、名医别录、、甘、咸,平,入心、肺、胃经:滋阴,养血,润燥。① 治虚劳赢瘦,虚风瘫痪,消渴,噎隔,大便燥结,血虚经闭,取新鲜者乘热饮;旦治目赤眼昏,点眼用辱100 克人乳汁含蛋白质1 . 5 克,月旨肪3 . 7 克,碳水化合勿6 . 4 克,灰分0 . 3 克,钙34 毫克,磷15 毫克,铁01 毫克,维生索蛇50 国际单位,维生索B : O , 01 毫克,维主素BZ 0 . 04 毫克,尼克酸0 . 1 毫克,维生素C6 毫克。人参丸O 气备急千金要方》 卷三方。人参、甘草、获答各三两,麦门冬、葛蒲、泽泻、山药、几朴姜各二两,桂心一两,大枣五f 一枚。为末,蜜、枣膏和丸,悟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温酒送下,日三、夜一次,不知稍增。治产后大虚心悸,志意不安,恍惚恐畏,夜不得眠,虚烦少气,及男子虚损心悸。若有风气,加当归、独活各三两。方中若加远志二两更妙。.《 圣济总录》 卷十九方。人参、麦门冬、获神、龙齿、远志、黄蔑、葛蒲、赤石脂各一两,熟地黄二两。为末,蜜和捣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良久以清粥饮送下。治脉痹。.<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五册方。人参、熟地黄、龙齿各一两,获神(去木)一两半,白术、炙甘草、麦门冬(去心)半两,防风七钱半,金箔、银箔各五十片。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不拘时粥饮送下。治心脏风虚,惊悸心松,或忧虑之后,时有恍惚,心神不安。
人参叶见《 增订伪药条辨》 。又名参叶。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 A . Mey 的叶。苦、甘,寒。入肺、胃经。生津,祛暑,降虚火。治热病津伤,暑热口渴,肺热声嘶,虚火牙痛。煎服:3 一9 克。本品含人参皂贰。参见人参条。
人参考书名。1 卷。清· 唐秉钧撰,撰年不详。1916 年绍兴医药报社据日刻本重刊,名(重刻人参考》 。本书对人参的商品、产地、真伪以及采集、收藏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考察。现有绍兴医药学报《 医药丛书)本。
人参汤O 《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方。人参、藏葵、黄芬、知母、获等各三两,白术、橘皮、生芦根、桅子仁各四两,石膏八两。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下焦热,气道不续,呕吐不禁,名曰走哺者。O 《 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十七方。人参、麦门冬(去心)、干地黄、当归(酒洗)、芍药、黄茂、获菩(去皮)、炙甘草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治半产后下血过多,心惊作颤,头目运转,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校注妇人良方》 卷十九方。人参、当归各等分。为末,以猪腰子一枚切片,糯米半合,葱白二根煮取汁,入药煎服。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盗汗,内热哺热等症。O 《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八册方。人参、筷答、黄荃、陈皮、羌活、麻黄(去根节)、川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各一钱半。水煎,食后服。治肺气上攻、鼻塞不通。.即理中汤第一方,见理中汤条。人参芦出《 本草蒙签》 。又名竹节参。为五加科
植物j 、参Panax ginseng c . A , Mey .的根茎。甘、苦,温。涌吐,升阳。① 吐虚人隔上痰饮,可代黎芦;② 治i 世泻日久,阳气下陷等证。煎服:3 一9 克;或研末服本品含多种人参皂贰。
人参饮受奇效良方》 方。① 卷十二方:人参、炙甘草各一分,陈皮(汤浸去白,焙)半两,鸟梅肉(焙)瓦枚,草豆盖仁七枚二为粗末,每服五钱,用湿纸裹喂热,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未发前服,治脾疟;② 卷三十方:人参、桔梗、半夏曲、五味子、细辛、积壳、赤获答(去皮)、杏仁各一钱半,炙甘草半钱,加生姜五片,乌梅半枚,水煎,食后服(一方无杏仁,不用乌梅煎服),治咳嗽痰饮,若加紫苑,增甘草用量更佳。
人参果见《 西藏常用中草药》 。为旅麻之别名,详该条。
人参须出《 本经逢原》 ,又名参须。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 A . Mey .的侧根。甘、苦,平,入肺经。益气,生津。治胃虚吐逆,口渴,咳嗽失血,功近人参而力薄,用于轻病可代人参。本品含人参皂贰。
人参散.《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方。人参、黄琴、赤获荃、积壳(鼓炒)各一两,炙甘草五钱,括萎一枚。为末,每服五钱,水煎服。治胃黄,症见吐逆下利,心腹气胀,或时烦闷,不能饮食,四肢无力,甚者唇口面目舌根黑。.《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人参、炒当归各半两,炙甘草、炮姜、黄蔑、细辛各一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治小儿卒吐卜,腹痛不止。.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① 人参、黄蔑、柴胡、获菩、鳖甲(酥炙令黄,去裙初)、木香各半两,诃子皮三分,白术、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数妙微黄)、炙甘草各一分,为细末,每服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水煎服,治小儿寒热往来,食少赢瘦;② 人参、丁香、营蒲各一分。为细末,每服一钱,加生姜少许,水煎,量儿大小,渐渐与服,治小儿呕吐不止,心神烦闷,恶闻食臭;③ 人参、白术、获荃各半两,炙甘草、蕾香各一分,为粗末,每眼一钱,水煎,不拘时服,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哆逆不止,心神烦乱;④ 人参、霍香、葛根各半两,白术、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炙甘草各一分,为粗末,每服一钱,水煎,不拘时服,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霍乱,吐逆不止。O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十方。葛根二两,人参、获菩(去皮)各一两,木香、炙甘草、霍香叶各一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不拘时服。功能调中和气,止呢逆,除烦渴。治昏困多睡,乳食减少,及伤寒时气,胃气不顺,吐利止后,躁渴不解。O 《 普济本事方》 卷一方。人参、积壳(鼓炒黄)、五味子、桂心、山茱英(连核)、菊花、袂神(去木)、拘祀子各三分,柏子仁,熟地黄(酒洒.九蒸九晒,焙干)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治胆虚常多畏恐,不能独卧,如人捕状,头目不利。Q 《 普济本事方》 卷四方。人参、白术、获菩(去皮)、柴胡、半夏曲、当归、赤芍药,葛根、炙甘草各一两,黄琴半两。为细末,每服三钱,加生姜四片,大枣
36 人二画
二枚,水煎服。治邪热客于经络,肌热痰嗽,五心烦躁,头目昏痛,夜多盗汗,及妇人血热,虚劳骨蒸。.气普济本事方)卷十方。人参、冬瓜仁各半两,天南星(切,用浆水姜汁煮略存比)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水煎眼。治小jL 脾风多困。.《 校注妇人良方》 卷十四方:人参、姜厚朴、橘红各一钱,当归、炮姜、炙甘草各五分。水煎服。治妇人脾胃虚寒,霍乱吐泻,心烦腹痛,饮食不入。.《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五册方。人参、炙甘草、龙齿各二两,犀角屑、干地黄、获荃(去皮)各一两,麦门冬(去心)一两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不拘时服。治风惊闷乱恍惚。人面子O 出《 本草纲目》 。又名银莲果、人面果。为漆树科植物人面子I ) raco : Ltomel ' , , , deperreanum Pierre 的果实。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甘、酸,平。健胃,生津,解毒。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热病口渴,风毒遍身疮痒:煎服:3 一5 枚。捣敷治背痈。人面子根皮:以酒煎服能散乳痈。.见南川药物试验种植场(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广枣之别名,详该条;
人面果见《 广西本草选编》 。为人面子之别名,详该条。
人面疮旧病名。是生于肘膝部的一种疮疡,溃后有数孔,状似人面,故名。《 疮疡经验全书》 卷六:“此证生于两膝之上,形如人面。然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而行则楼俯,筋将惫矣,此系皮肉坚硬之所,且生疽毒则里先溃后烂,皮肤次作,故成此形… … ”。古人认为因心肝奎热下注胯膝所致。除医藉中屡有i 己载外,某些文学作品中,亦有描述。如明· 徐应秋著咬玉艺堂说荟》 :“世间固有一种奇疾,… … 有生人面疮者,诸药饲之,俱下咽,… … ”即是。据各书所载特点,相当于膝部结核性或化脓性关节炎之溃孔多、排列很似头面五官者,故而更有“眉目口鼻皆全”等说法。治疗参见流痰、附骨疽各条。
人指甲出(本草衍文》 。又名手爪甲,少、退,筋退。为健康人的指甲。甘、咸,平。① 治破伤风,尿血。内服:锻研末,1 . 5 一2 . 4 克;或入丸、散。② 研极细末点目去聆障;搐鼻治鼻咖;锻研极细末吹耳内治中耳炎;吹喉治乳蛾。本品主含角蛋白。人镜经见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条。
人子须知见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条。
人中白丸《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八方。生地黄、当归、阿胶、白术、白芍药、鳖甲、熟地黄、青篙子、羚羊角、人中白:为细末,用百部熬膏和丸,男服四钱,女服三钱;治虚劳病,血虚发热,烦躁日渴,睡卧不安者。
人中白散.《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六方。锻人中白一两,炒黄柏三钱。为末,搽口内。治小儿痘疮后牙龄溃烂。.《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八方。人中白-分,麟香半分,暇蟆(酥炙)、芦荟各半两。为细末,每服半钱,白水冲F ,日二次。治小儿无辜疽气,寒热,积滞不化,肚腹胀痛。.弋外科正宗》 卷四方。锻人中白二两,儿茶一两,黄柏、薄荷、青黛各六钱.冰片
五分:为细末,先用温水洗净,每次少许吹疮上,日六至七次。治小儿口疮、走马疮、及牙跟腐烂黑臭。O 《 杂病源流犀烛· 面部门)卷二于四方。制少、中白、鸡内金、挂金灯子、青黛、鹿角灰、蒲黄、薄荷、白芷、冰片、甘草。为细末,吹患处。治牙叉重舌,舌根痈,喉蛾,喉菌。.<重楼玉钥》 卷上方。又名异功散。白霜梅、枯矾各二钱,锻人中白五钱,冰片二分。为细末,先用韭根、松萝茶煎浓汁,乘热以鸡翎蘸洗患处,去净腐血见鲜血,再敷此药,若烂至咽喉者,以竹管吹之。治痘疹而致的牙疽,黑臭腐烂出血者。人中黄丸《 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大黄三两,黄芬、黄连、人参各一两,人中黄、苍术、桔梗、滑石各二两,防风五钱,香附一两五钱。为细末,神曲糊为丸,每服二至三钱,清热解毒汤送F 。治温疫热毒。人中黄散O 《 张氏医通》 卷十三方。人中黄一两,雄黄、朱砂各一钱。为末,每服二钱,薄荷、桔梗煎汤送下,日三、夜二次:治疙瘩温,症见头面洪肿,咽隘堵塞,水药不进。.《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七方。人巾黄适量。为细末,每服三至四钱,用茜草根汁、生姜汁、竹沥调l . ’。治吐痰夹血,心烦骨蒸。人参饮子<世医得效方》 卷五方。人参、丰占梗、五味子、赤获菩、炒白术各一两,积壳(献炒)、炙甘草各半两(一方有半夏· 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前服。治时行咳嗽,寒热上塑,咳嗽痰涎。若嗽多,加桑白皮一两;痰多加半夏曲一两;寒奎者,加杏仁(不去皮尖)、紫苏各半两。人面恶疮病名。见<本草纲目》 卷l 一三贝母条下。即人面疮,见该条。
人马平安散见《 张氏医通》 卷十五。即汽眼砂,见该条。
人参丁香散《 妇人大全良方》 卷卜二方。① 人参、丁香、蕾香叶各二钱,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不拘时服,治妊娠恶阻,胃寒呕逆,翻胃吐食,及心腹刺痛。② 人参、丁香、柿蒂各二两,甘草、高良姜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热汤送「,治证同上。人参三白汤《 医学入门》 卷三方:少、参、白术、日芍药、白筷菩各一钱半,柴胡三钱,川芍一钱,天麻五分。水煎服。治太阳病误下误汗,表里俱虚,以致郁冒不得汗解者。
人参木香散<普济方》 卷一百九卜二方。人参、木香、获等、积壳、滑石、唬拍、槟榔、海金砂、猪荃、甘草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水煎,分三次服。治水气病。
人参车前汤(症因脉治》 卷四方。人参、车前子。水煎服。治膀恍气弱,小便不利。
人参升胃汤《 证治准绳,类方》 第六册方。黄茂二钱,陈皮、人参、炙甘草各一钱,升麻七分,柴胡、当归身、益智仁各五分,红花少许。水煎,食前服。治大便日三、四次,塘而不多,有时泄泻肠鸣,小便黄者。
人参乌梅汤《 温病条辨》 卷三方。人参、炒莲子、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水煎服。治久痢伤阴,口
二画
人37
渴舌干,微热微咳。
人参六合汤<医垒元戎》 方。当归(酒浸炒)、川芍、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各一两,人参、五味子各五钱。为粗末,水煎服。治妊娠伤寒汗「后,咳嗽不止。
人参石膏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二卜三方。人参半两,石膏一两二钱,知母七钱,甘草四钱。为粗末,每服五至七钱,水煎,食后服。治隔消,七焦烦热消渴。
人参平肺散弋医学发明》 卷六方。桑自皮一两,知母七钱,炙甘草、地骨皮、陈皮(去白)各丰两,五味子三百个,获荃、青皮、人参、天门冬(去心)各四钱。为粗末,水煎服:治心火刑金,传为肺痞,咳嗽喘呕,痰涎奎盛,胸隔痞满,咽隘不利。如热甚,加黄答四钱,竹叶、半夏各半两。(症因脉治》 亦有本方,但无五味子,有薄荷叶。
人参归脾丸即归脾丸,见该条。
人参生脉散见《 症因脉治》 卷四。即生脉散,见该条:
人参白虎汤.(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二方:人参、知母、石膏、天花粉、葛根、麦门冬、竹叶、粳米。水煎眼:治麻疹服表散药后,发热时渴者。.《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七方。人参、石膏、知母、甘草水煎服二治上消,烦渴能食:.《 验方新编》 卷十方。党参二钱,石膏四钱,知母一钱五分:加升味、防风、牛芬子、炒黄芬,水煎服二治小儿痘疹毒盛,元气又亏而出不快者。O 见吸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卜九。即白虎加人参汤,见该条:人参半夏丸O 《 卫生宝鉴》 卷卜二方。人参、伙菩(去皮)、天南星、薄荷各半两,寒水石、白矾、半夏、姜屑各一两,蛤粉二两,霍香二钱半。为末,水糊为丸,语桐子大,每服二卜丸,食后姜汤或温水送下,日三次:功能化痰坠涎,止嗽定喘。治痰逆呕吐,厌厥头痛,或风气偏正头痛,或风奎头目昏,或耳鸣,鼻塞咽干,胸隔不利。.《 卫生宝鉴》 卷十九方:半夏、厚朴、丁香各四两,陈皮、人参、细辛各二两。为末,姜汁打糊为丸,麻子大,三岁儿每服二卜丸,量儿大小加减,食后姜汤送下。治小儿肺胃受冷,咳嗽气急.胸幅痞满,喉中呀呷,呕吐痰涎,乳食不卜‘: 人参半夏汤《 医醇腾义》 卷二方。人参、获荃、当归、郁金、牛膝各二钱,半夏三钱,陈皮、砂仁、佩兰各一钱,沉香、佛手、檀香各五分,慧改仁四钱,水煎服:治关格,痰气l 二逆,食入即吐。
人参宁神汤《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七方。少、参、生地黄、甘草、葛根、获神、知母、天花粉、竹叶、五味子。水煎服。治L 消,胸满心烦,精神不振等。人参麦冬汤《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卜七方。人参、麦门冬、获荃、甘草、构忆子、五味子。水煎服。治老人、虚人消渴,大渴多饮者。
人参弯归汤《 仁斋直指方论》 卷十七方。① 当归、川芍、白芍各二分,人参、半夏、橘皮、获答、阿胶、细辛、五味子、甘草各一分,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治
虚劳少血,津液内耗,心火自炎,燥热乘肺、咳嗽咯血,及血不荣肌者。② 当归、制半夏各三分,川芍一两,获术、木香、砂仁、乌药、炙甘草各五钱,人参、肉桂、炒五灵脂各一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紫苏叶四叶,水煎,食前服,治血胀:人参再造丸见《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又名再造丸:祁蛇(酒炙)120 克,炙龟板、玄参、炙香附、天竺黄、羌活、乌药、细辛、赤芍药、黑附子、炙虎骨、妙青皮、炒僵蚕、炒白术、骨碎补、党参、沉香、制乳香、制没药、母丁香各30 克,麻黄、山甲珠、白芷、制大黄、熟地黄、姜黄、制何首乌、获答、草豆范、紫豆范、霍香、川芍、黄蔑、天麻、黄连、炙白附子、防风、草薛、肉桂(去粗皮)、甘草、当归各60 克,地龙、炙松香、山羊血各15 克,威灵仙、葛根、全蝎、桑寄生各75 克,菊花、血竭各24 克。为细末,每2350 克药兑:察香9 克,冰片、牛黄各10 , 5 克,朱砂粉30 克,犀角粉24 克,高丽参粉60 克,研匀,炼蜜为丸,每丸重9 克,金精为衣,每服一丸,温开水送下,日二次。功能舒筋活血,祛风化痰。治中风痰奎,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手足拘挛,左瘫右痪,半身不遂。
人参竹叶汤O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五方。竹叶二把,人参、炙甘草各二两,半夏二两半,石膏、麦门冬各五两。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五片,粳米一撮,水煎至半熟,去滓,食前服。治汗下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公(证治准绳· 幼科》 集二方。人参、竹叶、甘草各二钱,半夏、小麦、麦门冬各一钱五分。每服二至三钱,加生姜二片,梗米一撮,水煎服。治虚烦不得眠。
人参安神汤(幼科铁镜》 卷六方。麦门冬、人参、当归、黄连、酸枣江、生地黄、获神。水煎服。治小儿心血不足,惊悸不安:
人参豆益散<妇人大全良方》 卷八方。人参、肉豆菠、干姜、厚朴、甘草、陈皮各一两,川芍、桂心、诃子、小菌香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久泻不止。
人参羌活汤见《 审视瑶函夕卷三。即人参羌活散,见该条:
人参羌活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十方,又名人参羌活汤。柴胡、独活、羌活各二两,人参、川芍、积壳(鼓炒)、袂荃(去皮)、甘草(炙)各一两,桔梗、前胡、天麻(酒炙)、地骨皮各五钱。为粗末,每服一钱,入薄荷少许,水煎,去滓,温服,不计时。治小儿寒邪温病,时疫疮疹,头痛体疼,壮热多睡,及潮热烦渴,痰实咳嗽;亦治肝经有热,眼目涩痒昏晾。人参启脾丸即启脾丸,见该条。人参补肺汤《 证治准绳· 疡医)卷二方。人参、黄茂、白术、获菩、陈皮、当归各一钱,山茱英、山药各二钱,麦门冬七分,炙甘草、五味子各五分,熟地黄一钱半,牡丹皮八分。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治肺痈咳喘短气,或肾水不足,虚火上炎.痰涎奎盛,或吐脓血,发热作渴,小便短涩。
人参补肺饮《 症因脉治》 卷二方。人参、麦门冬、
峥
38 人二画
五味子、天门冬、慧芭仁、黄茂、百合、炙甘草。水煎服:治肺经咳嗽,脉迟细者。
入参补胃汤(审视瑶函》 卷二方。羌活、独活各六分,白芍药、生地黄、泽泻各三分,人参、获等、炙甘草、白术、黄蔑、熟地黄(酒洗)、当归身各四分,柴胡、防风各五分。为粗末,水煎服。治伤寒愈后,余邪不散,上走空窍,眼目瘾涩赤胀,生翁障,羞明,头脑骨皆痛。
人参固本丸见《 内经拾遗方论》 卷一。人参二两,炒天门冬、炒麦门冬、生地黄、熟地黄各四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六十丸,空腹温酒或淡盐汤送下。治脾虚烦热,金水不足,及肺气燥热,作渴作嗽,或小便短赤,涩滞如珠,大便燥结等阴虚有热之症。
人参固肌汤O 《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五方。人参、黄芭、甘草、当归、蝉蜕各等分,糯米一撮。水煎服。治痘疹表达太过,致肌肉不密,痘ha 粘肉,久不落者。.《 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黄蔑(蜜酒炙)、人参、炙甘草、当归、白术、获等、酸枣仁、金银花、连翘。水煎服。治痘疮表虚,斑烂不能收看。
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二方,又名败毒散。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芍、获荃(去皮)、积壳(数炒)、前胡、羌活、独活各三十两。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薄荷各少许,水煎,寒多热服,热多寒服,不拘时。功能益气解表,散风祛湿。治伤寒时气,头项强痛,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奎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哆寒热。方中羌、独活散风寒湿邪,配以川芍行血祛风,加强宣痹止痛之效,以除头项强痛、肢体疫痛,柴胡、前胡、薄荷宣解表邪;积壳、桔梗宽胸利气;获等、生姜、甘草和中健脾以化痰;人参扶正祛邪,以鼓邪从汗而解。(症因脉治》 有本方,多葛根、苍术。《 医便》 亦有木方,但多陈皮。人参泻心汤《 温病条辨》 卷二方。人参、干姜、白芍药各二钱,黄连、黄荃各一钱五分,积实一钱。水煎,分二次服。治上焦湿热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
人参定喘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四方。人参、麻黄(去节)、炙甘草、炒阿胶、半夏曲各一两,桑白皮、五味子各一两半,婴粟壳(蜜炙)二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治新久咳嗽,上喘气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安,饮食不下,及肺感寒邪,咳嗽声重,语声不出,鼻塞头昏;又治小儿久病,肺气喘急,喉中涎声,胸隔不利,呕吐痰沫。
人参实卫汤《 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黄茂(蜜酒炙)、人参、炙甘草、白术、白芍药。水煎服。治疟病自汗不止。若初发,加桂枝;久疟,加鸟梅。人参荆芥汤<圣济总录》 卷十三方。荆芥穗二两,芍药、天麻、川芍、当归、喂三棱、黄茂、鳖甲(醋浸炙)、牛膝(酒浸焙)各一两,木香、人参、石膏、白术、羌活、款冬花、炒陈皮各半两,熟地黄、柴胡各一两半,防风、牡丹皮、大腹皮各三分,积壳(鼓炒)三两,
半夏(为末,生姜汁作饼爆干)一两,秦笼一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二片,大枣一枚,水煎,空腹、日午、临卧服。治风消,血气虚损,攻刺疼痛,四肢无力,多困黄瘁,胸隔痞满,或大便多秘,或时泄利。人参荆芥散O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九方。荆芥穗、羚羊角、酸枣仁(微炒)、生干地黄、积壳(鼓炒)、人参、鳖甲(醋炙)、肉佳(去粗皮)、白术、柴胡各七两半,甘草(滥)、川芍、赤芍药、牡丹皮、当归、防风各五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渣热服,不拘时,日二服。治妇人血风劳气,身体疼痛,头昏目涩,心怔烦倦,寒热盗汗,颊赤口干,痰嗽胸满,精神不爽;或月经不调,脐腹疡痛,疮癖块硬,时痛时止;或时呕逆,饮食不进;或因产后调理不善,淹延瘦瘁,乍起乍卧,甚即着床。.《 济生方》 卷二方。荆芥穗、麻黄(去根节)、细辛、炒桔梗、陈皮(去白)、半夏(汤洗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通草、炙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后服。治肺感寒邪,或感风热,痰多咳嗽,头目不清,言语不出,咽干痰实,或项背强硬,皮肤不仁。人参袂荃丸《 圣济总录》 卷四十八方。人参、获等、白术各二两半,桂心、炮姜、炒当归、炙甘草、川芍、黄蔑各二两,陈皮(汤浸去白,焙)一两半。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腹酒或生姜煎汤送下,日二次。治肺气虚寒,咳逆下利,少气。若利甚加厚朴二两半。
人参胡桃汤(济生方》 卷二方。人参寸许,胡桃(取肉)五个。加生姜五片,水煎,临卧服。治胸满喘急,不能睡卧。《 医说》 卷三曾载此方,并注为(夷坚志》 方,又名观音人参胡桃汤。
人参胃风汤见(张氏医通》 卷十六。即人参养胃汤,见该条。
人参前胡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卷十六方。人参、前胡、柴胡各一两,桔梗、半夏、地骨皮,炙甘草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一钱,加生姜二片,水煎服。治小儿寒热往来。
人参建中汤见(景岳全书· 古方八阵}卷五十三。炙甘草、桂枝、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一两,怡糖一升,人参二两。水煎去滓,纳怡糖微火稍煎,分三次服。治虚劳自汗;
人参健脾丸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人参、甘草、草豆兹、积壳各25 克,白术(数炒)、莲子、白扁豆、冻皮、青皮(醋炙)、神曲(数炒)、谷芽(炒)、L 自碴(炒)、芡实(鼓炒)、当归各50 克,[ JJ 药75 克,木香18 , 8 克,慧改仁(鼓炒)100 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 克,每次2 丸,日2 次。功能健脾益气,消食和胃。治脾胃虚弱而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肤胀呕恶,腹痛便游,久泻疽积。人参养血丸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九方。鸟梅肉一三两,熟地黄瓦两,当归几两,少、参、川苟、赤芍药、炒葛蒲各~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悟桐户大,侮服五十至一百丸,食前温酒或米汤送下:功能补冲任,调血脉,宣奎破积,退邪热,除寒痹,缓中下坚胀.安
二画人39
神润颜色,通气散闷。治女人素体怯弱,血气虚损;妇人怀身腹中绞痛,口干不食,崩伤眩晕,及产后赢瘦不复者。
人参养肺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四方。人参、黄蔑(蜜炙)各一两八钱,获荃(去皮)、天花粉各六钱,炒杏仁(去皮)二两四钱,炒半夏曲四两,皂角子(炒,去皮)三十个。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用紫苏煎汤送下;喘用桑白皮煎汤送下。治肺胃俱伤,气奔于上,客热熏肺,咳嗽喘急,胸中烦悸,涕唾稠粘,吐血、哑血者。
人参养肺汤(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二册方。人参、阿胶(蛤粉炒)、贝母、炒杏仁、桔梗、获荃、桑白皮、积实、甘草各一钱,柴胡二钱,五味子半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食远服。治肺痰咳嗽有痰,午后发热声嘶者。
人参养荣丸即人参养荣汤作蜜丸。治证同。见人参养荣汤条。
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方。又名养营汤、养荣汤。白芍药三两,当归、陈皮、黄蔑、佳心、人参、偎日术、炙甘草各一两,熟地黄、五味子、获等各七钱半,远志(炒,去心)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功能补气养血,养心安神。治积劳虚损,四肢沉滞,呼吸少气,行动喘喝,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阴阳衰弱,多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少者百日,渐至赢削,五脏气竭,难可振复;又治肺与大肠俱虚,咳嗽下痢,喘乏少气,呕吐痰涎等症。若便泄遗精,加龙骨一两;咳嗽,加阿胶。
人参养胃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二方。又名人参胃风汤。半夏(汤洗七次)、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苍术(米潜浸一夜,洗切炒)各一两,霍香叶、草果仁、袂菩(去黑皮)、人参各半两,炙甘草二钱半,橘红七钱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热服。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肢体拘急,兼治饮食伤脾,发为疹疟,或脾胃中院虚寒,呕逆恶心。
人参养营汤《 温疫论补注》 卷上方。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地黄、当归、白芍药、知母、陈皮、甘草。水煎服。治大病愈后数日,表里虚怯,每饮食及惊动即汗出者。
人参消风散《 卫生宝鉴》 卷九方。川芍、甘草、荆芥穗、羌活、防风、僵蚕、获菩、蝉蜕、蕾香叶、人参各二两,厚朴、陈皮各半两。为末,每服二钱,茶水送下;若脱衣淋浴,暴感风寒,头痛身重,寒热倦疼,荆芥茶水或温酒送下。治诸风_h 攻,头目昏痛,耳鸣眼涩,鼻塞多嚏,项背拘急,肢体烦疼,皮肤顽麻,疹痒瘾疹。
人参润肺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四方一。知母六两,桔梗、官佳各五两,人参、款冬花、杏仁、细辛、甘草各四两。为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细嚼,姜汤送下。治肺虚咳嗽喘急,日久成劳。人参理中汤见《 校注妇人良方》 卷二十。即理中
汤第一方,见理中汤条。
人参黄蓖散《 卫生宝鉴》 卷五方。人参、桔梗各一两,秦芙、获菩、地骨皮、生地黄各二两,知母、柴胡各二两半,黄蔑三两半,夭门冬、鳖甲(酥炙5 各三两。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食远服。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悸潮热盗汗,食减,咳嗽脓血,胸胁不利。
人参鹿茸丸(圣济总录纂要》 卷九方。人参、黄蔑(蜜炙)、杜仲(盐酒炒)、山茱英各三分,鹿茸、天花粉、炙桑缥峭各一两,炙鸡内金四枚,冤丝子(酒煮)一两半。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犬,每服三十至四十丸,大枣煎汤送下,日二次。治肾气不足,肢体瘦弱无力,小便频数。
人参清肌散《 寿世保元》 卷四方。人参、当归、赤芍药、半夏、葛根各二钱,白术一钱五分,获菩(去皮)三钱,柴胡、甘草各八分。为粗末,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治气虚无汗潮热。
人参清肺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四方。又名人参清肺饮。地骨皮、)、参、阿胶(鼓炒)、杏仁(去皮尖,鼓炒)、桑白皮(去粗皮)、知母、乌梅肉、炙甘草、婴粟壳(蜜炙)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加乌梅、大枣各一枚,水煎,食后、临卧服:治肺胃虚热,咳嗽喘急,胸隔噎塞,腹胁胀满,迫塞短气,喜欲饮冷,咽溢隐痛;及肺痰劳嗽,唾血腥臭,干呕烦热,声音不出,肌肉消瘦,倦怠减食。(医学入门》 亦有本方,但多桔梗一味。
人参清肺饮见《 医学入门)卷七。即人参清肺汤,见该条。
人参清神汤O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五方。人参、黄蔑、甘草、当归、炒白术、麦门冬、陈皮、酸枣仁、黄连(酒炒)、获等各等分。加大枣、糯米,水煎服。治小儿痘痴不落,昏迷沉睡者。.《 外科正宗》 卷二方。人参、黄笑、当归、白术、麦门冬、陈皮、获菩、地骨皮、远志等各一钱,甘草、柴胡、黄连各五分。加糯米一撮,水煎,食远服。功能清心降火,保扶元气。治疗疮溃脓后,余毒未尽,五心烦热,精神恍惚,不宁多语,睡卧不育青。
人参清镇汤《 沐外伤辨惑论》 卷中方。柴胡、人参各一两五钱,生黄茂、半夏、炙甘草各七钱五分,青黛六钱,天门冬(去心)三钱,陈皮(去白)、五味子(去核)各二钱。为末,水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食后温白汤送下。治痰热咳喘痰多。人参紫金丹<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卷八十八方。人参三钱,丁香、当归(酒洗)、血竭、骨碎补、五味子各一两,甘草八钱,五加皮、没药(去油)各二两,获荃二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淡黄酒或童便化下,早晚各一次。功能提补元气,健壮脾胃,止渴生津,增长精神,和通筋血。治跌打闪撞而气虚者。
人参蛤蛤散《 卫生宝鉴》 卷十二方。蛤蚜(河水浸五夜,逐日换水,洗去腥,酥炙黄色)一对,杏仁(去皮尖炒)、炙甘草各五两,知母、桑白皮、人参、获菩
40 )、入儿
二画
(去皮)、贝母各二两。为末,茶水冲服。治久病气喘、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
人参截疟饮《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五方。少、参、白术、袂荃、当归、青皮、厚朴、柴胡、黄等、知母、酒常山、草果、醋鳖甲各八分,肉桂、甘草各三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乌梅一枚,桃仁七粒。水煎露一夜,五更空腹服,渣再煎,朝服,糖拌乌梅下药:用于截一切疟,虚少、尤宜。
人参酸枣汤《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人参、炒酸枣仁、桅子(炒黑)、生地黄、麦门冬(去心)、当归各等分,炙甘草减半。水煎服。治心肺虚热,烦躁不宁。人参漏芦散《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黄茂三两,防风一两半,大黄(酒浸)、人参、远志(甘草汤泡,去心)、当归尾(一方作地骨皮)、赤获荃各二两,漏芦、黄琴各一两。为粗末,每服四至五钱,水煎,食远服:治眼漏,脓水不止。
人参鳌甲丸《 普济方》 卷三百二十二方。杏仁(汤浸,去皮尖,炒)、人参、当归、赤芍药、炙甘草、柴胡、桔梗各一两,地骨皮、黄连、胡黄连各一分,肉桂(去粗皮)、木香各半两,碍香半分,鳖甲(醋炙黄)二两。为细末,有青篙一斤研烂取汁,入童便五升、酒五升同熬至二升,次入酥油、白蜜各三两再熬成膏,待冷,下诸药末,和匀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送下,不拘时。治妇少、虚烦,肌肉瘦瘁,盗汗心松,咳嗽上气,经脉不调,或作寒热,不思饮食二人痘接种法是取天花患者痘痴制浆接种于健康儿童,使之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的方法。相传公元十世纪的北宋时期己应用引痘法以预防天花,到公元十六、+七世纪,人痘接种在国内已较普遍并成为专业C 其方法分为四种:即痘浆法、旱苗法、水苗云、痘衣法(见各条)。前三者都是接种于鼻孔,其痘苗又叫做鼻苗。痘衣法是穿用天花患者患病时所穿的衣服。人痘接种法的创造,是人类免疫学的先驱,这种技术在公元十七世纪开始,先后传播到俄国、日本、阿拉伯等许多亚、欧、非洲国家,公元1717 年传到英国,直到公元1796 年英国人发明的牛痘接种法后,才逐步代替。
人镜经附录见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条。人镜经续录见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条。人体经穴模型针灸教学用具。一般采用纸浆石膏或塑料制成。外形按健康成人或按比例缩小,_七标经络、穴位,供针灸教学使用。这种模型,赵尔康氏率先于1955 年设计制造,以后,上海医学标本模型厂等设计制造有不同规格的经穴模型。
人参五味子汤《 幼幼集成》 卷三方。人参、获等、麦门冬各一钱,白术一钱五分,五味子五分,炙甘草八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服:治小儿久嗽脾虚,中气怯弱,面白唇白。
人参鳌甲煎丸即鳖甲煎丸,见该条。
人参竹叶石膏汤《 辨证录》 卷六方。人参五钱,石膏、麦门冬各一两,竹叶三百片,知母三钱,甘草一钱,糯米一撮。水煎服。治阴阳火起发狂,腹满不得
卧,面赤面热,妄见妄言者。
人镜经附录全书见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条。人元脉影归指图说脉学著作:简称(脉影图说》 。2 卷。旧题晋· 王叔和编,明· 沈际飞重订。书中论述七表、八里、九道脉,奇经八脉,十六怪脉,左右手三部阴阳脉绝候等脉学专题,有图有论。作者还介绍了“观形色歌”,作为脉诊的辅助。入月O 指临近产期。见(外台秘要》 卷三十三。.月经的别称。《 妆楼记》 :“红潮,谓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
人静气功术语。是指练功者在气功锻炼过程中,意念集中,神志清醒,出现高度安静、轻松舒适的一种练功状态。宋胡三省注《 资治通鉴· 唐嘻宗光启三年》 :“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虚,无私无营:"
人魔气功术语。练功不当而导致的一类失常现象。见偏差条。
人地老鼠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为紫茉莉根之别名,详该条。
人地金牛出清· 赵其光《 本草求原少。又名蔓椒、永椒、两面针、上山虎。为芸香科植物光叶花椒zanthoxylum nitidum ( Roxb . ) DC 的根及根皮。分布中南地区及云南、福建、台湾。辛、苦,平,有小毒。祛风,活血,麻醉止痛,解毒。① 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疲痛,胃肠绞痛,胆道蛔虫病引起的疼痛,煎服:根,9 一15 克;根皮,4 . 5 一9 克;② 治牙痛,煎水含漱;蛇咬伤,煎服并研末调敷。内服过量常引起头晕、腹痛、呕吐等中毒症状。本品禁与酸类食物同服。孕妇忌服。根及根皮含光叶花椒碱(Nitidine )、光叶花椒酮碱(oxynitidine )。根皮又含香叶木俄。光叶花椒碱对动物有抗癌与镇痛作用;根皮水提取液对胃痛及关节肌肉痛有一定缓解作用,局部应用对神经末梢有一定麻痹作用。
儿门产儿的门户,即妇女阴道外Ll 。儿风病名,即子痈。《 坤元是宝》 :“有孕眩晕,或冷麻,甚至昏倒仆地者为子峋,亦名儿风。”详子病条。
儿衣见《 外台秘要》 卷三十三,即胞衣。详该条。儿枕O 指妊娠晚期,胞中余血成块有如儿枕,故名;《 经效产宝》 :“十月足日,食有余,遂成血块,呼为儿枕_" .病名。见<医学入门》 ,即儿枕痛,详该条。
儿泣病名。赵献可《 邯郸遗稿厂“妊娠未产而乳汁先下者,名曰儿泣。”即乳泣,详该条。儿茶出《 本草述》 ,又名孩儿茶、儿茶膏、黑儿茶、铁儿茶:为豆科植物儿茶Acac , a catechu ( 1 . ) willd .的枝干心材经煎汁浓缩而成的干燥浸膏,产云南。苦、涩,凉,入心、肺经。清热化痰,生津,止血,消食,敛疮。① 治痰热咳嗽,消渴,咯血,吐血,蛆血,尿血,便血,崩漏,腹泻,小儿消化不良,煎服:09 一3 克;② 治疮疡久不收口,口疮,牙疮,皮肤湿疹,宫颈炎,外伤出血,研末撒;扁桃体炎,研末用甘油调涂。
二画儿]1 几九41 本品含)L 茶鞭酸、左旋及消旋儿茶精、左旋及消旋表}儿衣不出病名,见《 外台秘要》 卷三十三。即胞
儿茶精,褚朴鞭质(Phlobatannin )及非瑟素,懈皮素、棚皮万寿菊素等黄酮醇。有收敛、止泻、抑菌、局部止血等作用。水浸剂在试管中能抑制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表儿茶精能抑制癌细胞。儿茶揉质能增进毛细血管抵抗力及抗组胺而有抗炎作用,还能抑制实验性膀肤结石的形成。
儿晕病名。即子痈。高淑廉《 胎产方案》 :“妊娠口嚓,项强手足挛搐,言语赛涩,痰涎奎盛,不省人事,名曰子痛,即胎风.又名儿晕、儿痉。”详子痈条。儿痉病名。见高淑镰《 胎产方案》 ,即子痈。详该条。
少L 啼见《 医学入门》 ,即子啼,详该条。
儿枕块病名。《 女科撮要》 :“产后小腹作痛,俗名儿枕块。”即儿枕痛,详该条。
儿枕痛病名,见《 古今医鉴)卷十二。又名儿枕块、儿枕不安、块痛、产枕痛、血枕痛、血块痛、血母块、产后儿枕腹痛、产后腹中块痛等。多因产后败血未尽,或风寒乘虚侵袭胞脉,血被寒凝,癖血内停所致二恶露未尽者,症见小腹硬痛拒按,或可摸到硬块,兼见恶露不下或不畅,治宜活血祛癖,方用《 傅青主女科》 散结定痛汤、失笑散等;血被寒凝者,症见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兼见面色青白,四肢不温,恶露涩滞不下,治宜温经散寒祛疲,方用生化汤加减。儿茶散O 《 杂病源流犀烛· 面部门》 卷二十三方。儿茶适量,为细末,加冰片少许,吹患处。治牙根肿痛,齿眼微赤有白泡。.《 疡医大全》 卷二十四方。锻铜绿、儿茶各等分,为细末,搽患处。治下疮。.《 医宗金鉴· 痘疹心法要诀》 卷五十九方。硼砂二钱,儿茶五钱:为细末,每服一匙,凉水调下。治小儿麻疹退后声哑。
儿茶膏见《 中药材手册》 。即儿茶,详该条。儿科醒书名:1 卷。清· 芝屿樵客撰,撰年不详:不书除将儿科疾病分别按表、里、寒、热、虚、实论证外,并有辨惊风之误一文,认为古无惊风之名,所谓惊风乃“大惊拌恐”等十病;次为小儿不可饿论及治痘、治疹二论。现有嚎珍本医书集成》 本。儿发干枯病证名,指小儿头发干枯而不光泽者。《 太平圣惠方》 第四十一卷:“足少阴之经血,外养于发,血气盛则光泽,若虚则血不能养发,故无光泽。”多见于小儿慢性消耗性疾病,亦有因气血不足而致者。发乃血之余,气血不荣于发,故发干枯。治同儿发不生,详该条。
儿发不生病证名,多因气血不荣于发所致。《 普济方》 卷三百六十三:“气血损少,不能荣于发,故令发不生也。”亦有因疮而秃落者,均宜地黄丸内服。儿发成穗病证名。小几发枯色萎而又胶结成穗状,为疮疾证候之一。《 育婴秘诀》 :“大病后,其发成穗,或稀少者,乃津液不足,疮虏之外候也。”儿发疏薄小儿头发稀疏。《 普济方》 卷三百六十三:“夫足少阴为肾之经,其荣在发。小儿察性少阴,血气不足,则发疏薄。”宜内服地黄丸。
衣不下,详该条。
儿枕不安病名,指产后血癖腹痛,又名儿枕痛。《 郑氏女科家传秘方》 :“恶露不行,脐腹作痛,俗名儿枕不安。”详儿枕痛条。
儿科约编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儿脐血出病证名,出《 本草纲目》 ,又名血脐。指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可因患儿脐带粗大,干缩后,所缚的结松脱而出血;或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而致。大多在出生后第一星期,脐带脱落的前后发现。如出血无其他症状者,重新结扎脐带;胎热内盛者,宜凉血止血,用十灰散。儿捧母心病名,见清· 叶其奉《 妇科切要》 。即捧心生,详该条。
儿寐不客小儿偶尔出现睡寐不醒,可因乳母酒醉乳儿,致儿亦醉而睡寐不醒,其脉和平,与惊睡之脉洪大而强不同,不能误作惊风治疗。宜用甘草、葛花、砂仁、贯众煎服,解酒即醒((儒门事亲》 )。儿嗜灯花见《 本草纲目》 。即拗哭,详该条。儿生不作声病名,即新生儿窒息。《 干金要方》 卷五上:“儿生不作声者,此由难产少气故也。”有初生寒闭与初生热闭之分,各详该条。几几(sh 。殊)项背强硬,俯仰不舒,不能自如的症状。《 素间· 刺腰痛》 :'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几希录良方合璧书名,清· 张惟善辑,刊于1821 年。首卷内容与医学无关,多属宣扬旧伦理的歌赋:卷1 一2 为验方选,包括治头、眼、耳、鼻、口、舌、牙齿、咽喉等各科病证选方,约800 余首。末附庄一夔(遂生编》 。
九气指引起气机紊乱的九种致病因素。<素问,举痛论》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其中灵即暑热,劳指过劳。九气着重说明七情过激引致气机紊乱的病机。
九丹古代道家炼丹的九种丹药。《 抱朴子内篇,金丹》 “九丹者长生之要。”九丹包括丹华、神符、坤丹、还丹、饵丹、炼丹、柔丹、优丹、寒丹等。九死指虚劳病九种危重证候。即手足色青,四肢久肿,脉枯齿干,声音散漫,鼻孔虚张,唇寒宣露,唇肿齿焦,手循衣缝,汗出不流,舌卷卵缩。供参。九针针具名,出《 黄帝内经》 。为九种针具的总称。即镬针、员针、银针、锋针、被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 官针》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说明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详各该条。
九灵《 灵枢》 传本之一,洋灵枢经条。九刺古代的九种刺法。(灵枢· 官针妇“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指各种不同刺法适应不同病变,分输
42 九二画
一一~? ~一口一一一~?
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淬刺等九种,详各条。
九注古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诸注候》 。风注、寒注、气注、生注、凉注、酒注、食注、水注、尸注等九种注病的总称。
九星见《 素问· 天元纪大论》 。王冰注:“九星,渭天蓬、天苗、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 … ”上古以见此九星为祥瑞。
九科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名称。宋代始分医学为九科,即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眼科、疮肿兼折疡、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链兼书禁科。清初沿袭明末制度分医学为十一科,不久即改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参见十三科条。
九宫O 即九窍,出(玄女经》 。包括耳二、眼二、鼻孔二、口、前阴、后阴。公古代将八方及中央定为九宫,见《 灵枢· 九宫八风》 。九宫各有专名和数字(如表)。金、元时针灸家将八脉交会穴配合九宫数成为灵龟八法。
九积病名,为食积、酒积、气积、涎积、痰积、癖积、水积、血积、肉积的统称。《 儒门事亲》 卷三:“食积酸心腹满,大黄、牵牛之类,甚者嚎石、巴豆。酒积目黄口干,葛根、麦粟之类,甚者甘遂、牵牛。气积、隐气、痞塞,木香、槟榔之类,甚者积壳、牵牛。涎积咽如拽锯,朱砂、腻粉之类,甚者瓜蒂、甘遂。痰积涕唾稠粘,半夏、南星之类,甚者瓜蒂、黎芦。癖积两胁刺痛,三棱、广茂之类,甚者甘遂、蝎梢。水积足胫胀满,郁李、商陆之类,甚者甘遂、芫花。血积打扑肋愈,产后不月,桃仁、地偷之类,甚者妄虫、水蛙。肉积痛瘤核痈,腻粉、白丁香,贬刺出血,甚者姻砂、信石;九积皆以气为主,各据所属之状而对治之。”九候脉诊的一种测候方法。全身遍诊法,以头部、上肢、下肢各分天、地、人三部,合为九候;寸口脉法以寸、关、尺三部各分浮、中、沉,合为九候。详三部九候条。
九脏五神脏与四形脏的合称。神脏指五脏;形脏指胃、大肠、小肠、膀胧。《 素问· 三部九候论》 :“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参见神脏、形脏条。九渲九种黄疽之合称。O 《 诸病源候论· 黄病诸候》 :“九疽候,夫九疽者,一曰胃疽,二曰.合疽,三.日肾疽,四曰肠疽,五曰膏疽,六曰舌疽,七曰髓疽,八曰肉疽,九曰肝疽。凡诸疽病,皆由饮食过度,醉酒
劳伤,脾胃有癖热所致。其病身面皆发黄,但立名不同耳。”.《 外台秘要》 卷四列九疽为胃疽、心疽、肾疽、脾疽、肺疽、舌疽、肉疽、髓疽、肝疽。九疽病名,指生于肌体的多发性疽病。《 外科启玄》 卷六:“此九疽一生即有九处,初肿势甚重,当看人之虚实,毒之浅深,脓之稀稠,溃之迟早,验之五善七恶,或又二三处者亦轻也。”九疽,言其多发,实非发必九处,或类似今之脓毒症。证治参见各种疽条。九窍指头部七窍及前、后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马漪注:“头有七阳窍,下有二阴窍,人身止有此九窍耳。”
九焦焦,在此指脊椎棘突;九焦,即第九、十胸椎棘突间。《 灵枢· 背脑>: “肝胸在九焦之间。”九痛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之九痛,是指妇人九种病症。《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八:“一者阴中痛伤,二者阴中淋痛,三者小便即痛,四者寒冷痛,五者月水来腹痛,六者气满并痛,七者汁出阴中如虫啮痛,八者胁下皮痛,九者腰痛。”
九道古代所论的月行之道。《 汉书>: ‘旧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 宋史》 :“凡五纬,皆随日由黄道行,推月之行有九道,四时交会,归黄道而转变焉,故有青黑白赤四者之异名。”九漏外科漏管的总称。① 出(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四。即狼漏、鼠漏、缕姑漏、蜂漏、毗蚌漏、蟒槽漏、浮疽漏、痕病漏、转脉漏的合称。② 《 外科启玄》 卷十二。指狼漏、鼠漏、脓漏、镂姑漏、蜂漏、娱蛤漏、蟒嘈漏、痕病漏、转脉漏的合称。即凛病并发漏管的诸别名。详见各该条。
九一丹(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二方。锻石膏九钱,黄灵药一钱,为细末,撒患处。功能提脓生肌,治疗疮破溃,脓未尽者。
九子疙病名,见<外科活人定本》 卷二。即像病,详该条。
九牛七见《 陕酉中草药》 。为九牛造之别名,详该条。
九牛子O 见《 草药手册》 ,为土围儿之别名。公见(江西草药》 ,为金果榄之别名。各详该条。九牛造O 见《 陕西中草药》 。又名五朵云、翻天印、九牛七、震天雷。为大戟科植物九牛造Euphorbia hylonoma Hand 一Mazz ,的根。分布陕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甘、苦,温,有毒。泻下逐水,消积散痪。① 治积聚腹胀,二便不通,肝硬化腹水,煎服:15 一3 克,过量则剧烈吐泻;② 治跌打损伤,疲血作痛,捣敷;外伤出血,研末掺。反乌头、甘草。孕妇及体虚者忌服。九牛造茎叶,晒干研末敷外伤,鲜品捣散无名肿毒。公见《 四川中药志》 。为红三七之别名,详红三七条。
九牛藤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 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杜仲藤之别名,详杜仲藤条。口口口曰口口口口自.曰臼口口臼口口日口口口口口口曰口
阴洛宫四(东南)
上天宫九(南)
玄委宫(蘸)
宫)门三东仓(
招摇宫五(中央)
仓果宫七(西)
天溜宫/、(东北)
叶蛰宫(北)
新洛宫/、(西北)二画九43
九分散《 急救应验良方》 方。马钱子(去皮毛)、麻黄、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四两。为细末,每服九分,无灰酒调下,如不效,三小时后可再服九分,外用烧酒调敷。功能活血祛疲止痛,治跌打损伤,筋骨受损,红肿作痛。
九孔螺出《 日华子诸家本草》 。为石决明之别名,详该条。
九节木见《 广西中药志》 。为山大颜之别名,详山大颜条。
九节风见《 分类草药性》 。为九节茶之别名,详该条。
九节草见《 辽宁经济植物志》 。为斩龙剑之别名,详该条。
九节茶出(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接骨金粟兰、肿节风、接骨木、九节风、山鸡茶。为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 Thunb . ) Nakai 的枝叶。分布长江以南地区。辛、苦,平,有小毒。清热,祛风,散癖,接骨。① 治流行性感冒,肺热喘咳,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风湿骨痛,腰腿痛,肠痈,盆腔炎。煎服:9 一15 克。② 治骨折,跌打损伤,疮疡肿毒,内服并外敷;烧烫伤,用叶研末油调涂。全草含挥发油、延胡索酸、珑拍酸。预试还含酚类、黄酮贰、氰贰、香豆素、鞭质和内醋等。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大肠、绿脓、伤寒等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体内试验对兔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也有治疗作用。延胡索酸、唬拍酸均有抑菌作用。挥发油及总黄酮在动物试验中,有抗癌作用,并有免疫抑制作用;对实验性胃溃疡有保护及治疗作用;对家兔骨折模型,能促进骨折愈合。
九节篱见(湖南药物志》 。为九头狮子草之别名,详该条。
九龙丸(张氏医通》 卷十四方。当归、苦参各二两,防风、荆芥、羌活各一两半,蝉蜕、川芍各五钱,全蝎(滚水泡去咸)一钱,大枫子仁八两(一方无川芍、蝉蜕,多胡麻仁二两,风藤一两)。为细末,红米饭为丸,梧桐子大,阴干。每服三钱,茶水送下,日三次。治疗风锨肿痒痛。如下体甚,加牛膝二两,防己一两。
九龙丹O 《 正外正宗》 卷三方。儿茶、血竭、乳香、没药、巴豆(不去油)、木香各等分。为末,生蜜和丸,豌豆大,每服九丸,空腹热酒一杯送下,大便行四、五次方吃稀粥,肿甚者间日再用一服。治鱼口便毒,骑马痈、横疙等症初起,未成脓者。公<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六册方。拘祀子、金樱子(去核)、莲花须、芡实(去壳)、莲肉、山茱英肉、当归(酒洗)、熟地黄(酒蒸)、获荃各二两。为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酒或盐汤送下。治滑精。本方早见于〔 医学正传》 卷六,但无山茱英,而有山果子(即山喳),治虚劳七伤。
九龙虫见(本草纲目拾遗》 。为洋虫之别名,详该条:
九龙根见(上海常用中草药》 。为虎杖之别名,
详该条。
九龙盘O 见《 贵阳民间药草》 ,为山姜之别名。.见《 贵州民间药物》 ,为蜘蛛抱蛋之别名。各详该条。
九龙藤见《 南宁市药物志》 。又名过岗龙、猪蹄叉、黄开口、燕子尾、五花血藤。为豆科植物龙须藤Bauhinia 。恤mpioni ( Benth . ) Benth .的茎。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及中南、西南大部分地区。苦、辛,平。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胃痛,小儿疮积。煎服:9 一15 克。茎皮含蹂质。根含龙须藤贰(bauhinin )、5 , 7 , 3 ' , 4 几四甲氧基黄酮、5 , 6 , 7 , 3 ' , 4 ‘一五甲氧基黄酮。
九仙散O (卫生宝鉴》 卷十二引王子昭方。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各一两,贝母半两,婴粟壳(去顶、蜜炙黄)八两。为末,每服三钱,沸汤点服。嗽停,止后服。治咳嗽。.《 证治准绳· 幼科)集二方。柴胡、苍术(米潜浸去粗皮,到炒燥)各二两,赤芍药、荆芥、甘草各六钱半,麻黄( $ l ]去节,汤泡滤,焙干)、川芍、薄荷(连梗)各半两,旋覆花三钱。为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二片,葱一根,水煎,不拘时服。治诸般目疾,不拘岁月远近。.《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八方。黄等、荆芥、赤芍药、菊花、川芍、当归、甘草、白芷、木通各一钱。为粗末,水煎,食远服。功能清降虚热,治心经虚热,目毗赤脉,起于小毗者。
九圣散见<中药制剂手册)。又名九胜散。苍术45 克,黄柏、苏叶、薄荷各60 克,杏仁120 克,乳香、没药各36 克,轻粉、红升丹各15 克。为细末,每袋重9 克,用花椒油调敷患处。功能消肿渗湿,解毒止痛。治湿毒引起的黄水疮、秃疮、镰疮,流脓流水,肿痛溃烂,经年不愈者。
九虫病各种人体寄生虫病的统称。《 诸病源候论· 九虫病诸候》 为伏虫、鱿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烧虫等九种虫病。《 证治准绳,杂病》 :“九虫皆由脏腑不实,脾胃皆虚,杂食生冷甘肥油腻盐藏等物,节宣不时,腐败停滞,所以发动。又有神志不舒,精魄失守,及五藏劳热,又病余毒气血积郁而生,或食瓜果,与畜兽内藏遗留诸虫子类而生。”治宜健脾、驱虫。详各虫病条。九还丹炼丹术。把九转之丹再炼一次。《 抱朴子为篇· 金丹》 :“若取九转之丹,内神鼎中,夏至之后,爆之鼎热,内朱儿一斤于盖下(米砂)。伏伺之,候日精照之.须臾蠢然俱起,煌徨辉辉,神光五色,即化为还丹。”
九步香见(浙南本草新编)。为隔山香之别名,详该条。
九里明见《 生草药性备要》 。为千里光之别名,详该条。
九里香O 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又名千里香、过山香、石辣椒、九秋香、千只眼、月橘。为芸香科植物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 ( I , . ) Jack 的根及茎叶。分布我国南部至西南部。辛、苦,微温,有小
44 九
二幽
毒,入心、肝经。行气,活血,止痛,解毒。治风湿痹痛,跌打肿痛。煎服:6 一12 克。鲜叶煎汤洗湿疹;捣敷治牙痛及蛇、虫咬伤。九里香花:煎服治胃痛。叶含挥发油,油内含丁香油酚、革澄茄烯、甜没药烯等,另含月橘素(Exoticin )、8 一去甲氧基月橘素等黄酮类和九里香素(Paniculati 。)、月橘香豆素( Coumurrayin )、脱水新九里香素(Phebalosin )等香豆素类。茎皮含迈月橘素(Mexoticin )、月橘香豆素、8 - 去甲氧基月橘素等。花瓣含东蓑管素、东夏若贰。以石油醚提取的结晶成分,对大鼠离体小肠有解痉作用。茎叶煎剂有局部麻醉作用,唯局部刺激性较大。.见<云南中草药》 。为透骨香之别名,详该条。九针论《 灵枢经》 篇名。本篇主要论述九针的产生、命名、形状、性能和在临床上的应用,故名。同时讨论了五脏气、六腑气、五味、五并、五恶、五液、五劳、五走、五裁、五发、五邪、五藏、五主等有关脏腑生理病理治疗和十二经血气多少等问题。从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用比类取象的方法,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
九层皮见《 广西本草选编》 。为救必应之别名,详该条。
九层塔O 见《 福建中草药》 ,为兰香草之别名。.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罗勒之别名。各详该条。
九层楼见《 贵州民间药物》 。为鹿药之别名,详该条。
九英落声《 食疗本草》 。为芜著之别名,详该条。九转香/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蜘蛛香之别名,详该条。
九轰(qi 气)丹《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熟地黄八两,制附子四两,肉豆寇(面炒)、炮姜、吴茱英、补骨脂(酒炒)、革拨、五味子各二两,炒甘草一两。为末,炼蜜或山药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六十至一百丸,开水送下。治脾肾虚寒,飨泄鹜塘者:若气虚,加人参二至四两。
九味汤(圣济总录》 卷四十八方。姜厚朴、橘皮、白术、诃子皮、防风、炙甘草、桂心、黄茂、细辛各一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三片,水煎,空腹服。治肺气虚冷,胸中气微,不能太息,形体怯寒,鼻多清涕。
九变刺即九刺,详该条。
九宝散《 苏沈良方》 卷五方。大腹子(连皮)、肉佳、炙甘草、苏叶、杏仁(去皮尖)、桑白皮各一两,麻黄(去根节)、妙陈皮、薄荷各三两。为粗末,每服十钱匕,加乌梅二个、生姜五片,以水一大盏、童便半盏煎,食后、临卧服。治积年病喘,秋冬辄剧,不可坐卧者。
九空子见《 中国药学大辞典》 。为路路通之别名,详该条。
九香虫出《 本草纲目》 ,又名屁巴虫。为蜻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 、的干燥全体。主产四川、贵州等地。咸,温,入肝、肾经。理气止
痛,温中壮阳;治胃脱气滞,胀痛痞闷,脾肾亏损,腰膝酸痛乏力,阳妾。煎服:3 一6 克。虫全体含九香虫油,油中含硬脂酸、棕桐酸、油酸;其臭气来源于醛或酮,还含蛋白质等。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九秋香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为九里香之别名,详该条。
九信菜见《 生草药性备要》 。为了哥王之别名,详该条。
九胜散即九圣散,见该条。
九姜连.见(峨眉山药用植物》 ,为山姜之别名。.见《 四川常用中草药》 ,为廉姜之别名。各详该条。九黄丹经验方,见《 外伤科学》 (J ‘一州中医学院)。制乳香、制没药、川贝母、牛黄、炒硼砂各二钱,熟石膏六钱,升丹三钱,朱砂一钱,冰片三分。各研极细末,和匀掺患处,用膏药或油膏纱布覆盖。功能提脓拔毒,祛癖去腐,止痛平簧。治痈疽已溃,脓流不畅,肿胀疼痛者。
九塔草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风轮菜之别名,详该条。
九痛丸(金曦要略》 方。炮附子三两,炙狼牙、巴豆(去皮心,熬研为脂)、人参、干姜、吴茱英各一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强人初服三丸,弱者二丸,温酒送下,日三次。治九种心痛,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
九道脉脉象分类之一类。(脉诀》 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九道脉即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九种脉。
九九制会九九,指九野、九州、九窍、九脏等;制是准度,会是配合。谓人与地以九州、九窍为准度,以配合天之六六之节。(素问· 六节藏象沦》 :“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
九六补泻指以提插、捻转手法配合阴阳奇偶的关系来分别补泻的方法。古人认为阳数奇而属天为补,阴数偶而属地为泻,故补法用九数,泻法用六数:例如补法当紧按慢提或向左捻转九次,如不得气,少停再行九次,如此重复三遍,使成三九二十七数。泻法则慢按紧提或向右捻转六次,如邪气仍盛,少停再行六次,如此重复三遍,使成三六一十八数。本法以数字机械地规定补泻,不切实际,今已少用。九节葛蒲见《 中药志》 ,又名京营蒲、节营蒲。为毛食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Anemone altaica Fisch . ex CA . Me ,的根茎,主产陕西、河南、山西等地。辛,微温。开窍,豁痰,化湿,健胃,解毒。① 治热病神昏,痰浊蒙窍,癫痈,痰厥,肤痞腹胀,呕恶,下痢嚓口,多梦健忘,气闭耳聋,煎服:1 . 5 一6 克。② 捣敷痈、疽、疮、癣。根须含唬拍酸、白头翁素、棕搁酸等。九曲中府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 :“九曲中府:在旁廷(痉市),「三寸,刺入五分,灸三十壮,主恶风邪气遁尸,内有寮血。”位于腋中线上,当第七肋
间直下3 寸处。主治胸胁疼痛,腹痛等。斜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九转之丹俗称九转金丹。即将丹药循环烧炼九次,古代认为金丹烧炼次数越多越好。《 抱朴子内篇· 金丹》 :“九转之丹者,封涂之于釜中,糠火,先文后武。其一转至九转,迟数各有日数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盛,故服之用日少,而得仙速也。”
九转金丹即九转之丹一,详该条。
九股牛膝见《 云南中草药》 。为白牛膝之别名,详该条。
九种心痛前响和上腹部各种痛证的合称,出《 金匾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① 《 千金要方· 心脏》 :' ’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去来心痛。”② 《 张氏医通· 诸痛门》 :“心痛分为九种:曰饮、曰食、曰气、曰血、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痊。”③ 《 医学心悟》 卷三:“心痛有九种: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热、四曰寒、五曰饮、六曰食、七曰虚、八曰虫、九曰痊,宜分而治之。”’④ 《 类证治裁· 心痛)指饮、食、寒、火、气、血、悸、虫、痊九种心痛。详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各该条。
九宫八风《 灵枢经》 篇名。本篇主要阐述九宫的方位和八风的区别及其导致的病变,故名。根据斗星的运行规律,确立了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又个节气的日期,以及中央和四正、四隅的九个方位,从而说明季节和方域不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不同影响。九窍出血病证名,又名大鲤。指耳、目、‘J 、鼻、前阴、后阴九窍同时出血。《 诸病源候论· 血病诸候》 :“凡荣卫大虚,府藏伤损,血脉空竭,因而悉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令滕理开张,血脉流散也,故九窍出血。”’亦可因感受疫病或中毒所致:- 般宜内服侧柏散,外用百草霜、油发灰、龙骨末,或吹入或掺之。如因碎然惊恐见此,可用朱砂安神丸加发灰治之;如感受疫病者宜清疫解毒;中毒出血者,宜审因施治。参见大姻、蛆血、中毒等有关条目。九道出血专指儿科的出血性病证。见(证治准绳· 幼科》 ,又名九窍出血。即眼、鼻、耳、门及二阴出血。小儿九道出血,多因乳母喜吃辛辣之物,流于乳络,儿饮之后,停滞不散,郁蒸于内,或因护养过暖,积温成热,热极则涌泄;亦有气虚而邪热乘袭,则血不得循流络脉,浮出诸经,也生失血之证。《 张氏医通· 诸血门》 :“是证非中毒,即跌扑受伤。中毒者,用生羊血法;受伤者,观其人不发热,尚能饮食者,频灌童便。无故发生九窍出血者,肝肾疲极,五脏内崩也:”五脏内崩可见于急性白血病等。因热而出血者,宜清血止血,用卜灰散合犀角地黄汤;因虚而出血者,宜补气以摄血,用大剂独参汤加龙骨、牡砺之类,以防气随血脱。
画九45 九牛二虎草见《 云南中草药)。为石椒草之别名,详该条。
九气拈痛丸见《 中药制剂手册》 。香附(醋炙)、五灵脂(醋炙)、延胡索(醋炙)各500 克,表术(醋炙)1000 克,郁金、橘皮、槟榔各250 克,高良姜、甘草、木香各120 克。为细末,水泛为小丸,每袋重18 克,每服6 一9 克,温开水送下,日1 一2 次。功能理气止痛。治寒气郁滞,胃肮疼痛,两胁胀满。本方由《 鸡峰普济方》 拈痛丸加减而来。
九号坎象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沉香阿魏丸,见该条。
九头狮子草出《 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九节篱、化痰青、尖惊药、蛇舌草。为爵床科植物九头狮了草Peristrophe japonic 。(Thunb . ) Bremek .的全草。分布长江以南地区。辛、微苦,凉。解表清热,化痰,解毒,镇痉。① 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咳嗽痰多,肺炎,小儿高热凉风。煎服:9 一30 克。② 治痈肿疗毒,毒蛇咬伤,鲜品捣敷。
九死还魂草见《 现代实用中药》 。为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九针+二原《 灵枢经》 篇名。篇内有九针、十二原穴之论,故名。本篇首先论述卜下守神、守机,粗工守形、守关,以及迎、随、徐、疾、补、泻、候气等针刺手法及适应病证。其次讨论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以及五俞的循行趋向和十二原穴的名称及所属之经。最后指出了用针必观色、察脉、视病之剧易以为治,若治反其病,反致为害等注意事项。九物五隔丸<外台秘要》 卷八引《 延年秘录》 方。麦门冬、川椒、远志、细辛、干姜、桂心各三两,炙甘草五两,炮附子一两,人参四两。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日三至四次,夜一至二次。治五隔(忧、气、食、寒、饮隔),苦心满不得气息,引脊痛如刺,食则心下坚,大痛欲吐,吐则磋,饮食不得下,甚则手足冷,卜气咳逆,喘息气短。
九味安肾丸<医学八门》 卷六方。补骨脂、小茵香、胡芦巴、川楠子肉、续断、桃仁、杏仁、山药、获荃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盐汤送下。治肾虚腰痛,目眩耳聋,面黑赢瘦。九味芦荟丸《 明医杂著》 方,又名大芦荟丸。胡黄连、黄连、芦荟、木香、炒芜黄、青皮、雷丸、鹤虱各一两,察香三钱。为细末,米糊为丸,麻子大,每服半钱,空腹米汤送下。治肝经炽热,咽喉口舌生疮,或牙眼蚀烂,两目生翁,耳中出水;或肝积瘾病,下疮阴肿,或茎出白津,或小便良久变白,大便不调,肢体消瘦等症。
九味羌活丸即九味羌活汤作水丸,治证同。见九味羌活汤条: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卷上引张洁古方。又名羌活冲和汤。羌活二钱,防风、川芍各一钱半,细辛、甘直各三分,苍术(米潜浸)、白芷、黄琴、生地黄各一钱。为粗末,水煎服。功能发汗祛湿,兼清里热。治春夏秋非时感冒暴寒.头痛,发热,无汗,脊强,脉浮
46 九刀
紧方中羌活发散风寒,祛风胜湿,宣痹止痛,为君药:防风、苍术助羌活以散寒、胜湿、止痛,为臣药;细辛、川苟、白芷散寒祛风,并能行气活血,宣痹以止头身之痛;地黄、黄答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香燥之药伤津,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全方具有发表祛风胜湿之功,并兼有清热存阴作用。
九味柴胡汤《 保婴撮要》 卷十一方。柴胡、炒黄答各五分,人参、炒桅子、半夏、炒龙胆草、当归、妙芍药各三分,甘草二分。水煎服。治肝经热毒下注,便毒肿痛,或小腹胁间结核,一切疮疡或风毒,恶核凛病等症:
九味资生丸(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人参、白术各三两,筷等一两半,炙甘草半两,橘红、山碴肉、神曲各二两,黄连、白豆范各三钱半。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生姜煎汤送下。功能健脾开胃,消食止泻,治老人食难运化。
九转黄精丹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北京方),又名黄精丹。当归、黄精各10 千克。用黄酒10 千克浸透蒸黑为度,为细末,炼蜜为小丸,每服9 克,温开水送下。功能强壮补血,治身体衰弱,面黄肌瘦,饮食减少。
九味蟠葱散《 张氏医通》 卷十四方。延胡索一两,肉桂五钱,炮姜二钱,丁香一钱,获答六钱,炙甘草、苍术(潜浸炒)、槟榔、羌活各三钱。为粗末,每服五钱,加连须葱白二茎,水煎,食前服,取微汗。治病因风寒湿气而致,肇丸肿痛者。若腹胀便秘,有食积梗痛,去羌活,加三棱、获术、砂仁。
九制大黄丸《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引吴鹤皋方,又名清宁丸、青麟丸。大黄100 千克,黄酒50 千克。将大黄串碎,用黄酒拌,于铜罐中密闭,隔水加热,蒸三昼夜后,出罐晒干,为细末,炼蜜为小丸,每服6 克,温开水送下。功能祛脏腑湿热、消滞通便。治胃肠湿热,积聚凝滞,大便燥结,宿食不消。本方早见于《 词鹤亭集方》 。
九制香附丸见《 丸散膏丹集成》 。香附500 克。分九等分,分别以酒、醋、盐水、童便、小茵香60 克煎汁,益智仁60 克煎汁,莱荫子60 克煎汁,丹参60 克煎汁,生姜汁浸,春三、夏一、秋三、冬七日,同酒煮艾绒120 克焙干,为细末,用酒煮神曲打糊为丸,悟桐子大,每服12 克,开水送下。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前产后瘤瘦积聚,气逆,腹痛等症。本方早见于《 饲鹤亭集方》 。
九鬼拔马刀练功方法之一,出(易筋经》 。侧首直立,一手向下弯至腰后;另一手向上弯至项后,如拔刀状;然后两手交替作上述动作。(易筋经》 :“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匀,两膝立直.左右同之。”
九疽秦王散见(外台秘要》 卷四。即秦王九疽散,见该条。
刀中医眼科手术器械。民约二至三寸,钢铁制作。用于穿刺切割等(见图7 )。
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形状如刀圭的圭
角,一端尖形,中部略凹陷。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 / 10 。
图7
刀豆出(救荒本草》 。又名挟剑豆、刀豆子、大刀豆。为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a gladiata ( Jacq . ) DC · 的种子。主产江苏、安徽、湖北。甘,温,入胃、肾经。温中下气,益肾。治虚寒呢逆,呕吐,腹胀,’肾虚腰痛。煎服:g 一巧克;或焙干研末服。刀豆含刀豆球肮(Canavaline )约20 % ,并含尿素酶,刀豆氨酸等。刀豆种子中的血球凝集素在体外有直接抗肿瘤作用;在体内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释放淋巴因子,刺激造血机能,诱发干扰素,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刀娜见《 本草纲目》 。为蜕螂之别名,详该条。刀癣病名。生于皮肤的一种痉痒性疾患。《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五:“其形无匡郭,纵斜无定是也。”多因风、湿、热三邪侵犯肌肤,蕴郁日久所致。皮损边缘不整,无一定形态,纵横排列不定,痰痒明显。治宜消风清热利湿,内服消风散(<医宗金鉴》 卷七十四)加减,外搽必效散。本病类似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等疾患。
刀伤药见南川药物试验种植场《 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地桃花之别名,详该条。
刀伤散(揣摩有得集》 方。参三七、唬拍、乳香(去油)、没药(去油)、生龙骨、血竭、土炒象皮、儿茶、乌贼骨各等分,为细末,掺患处。治刀伤出血不止。刀豆子见《 本草纲目》 。即刀豆,详该条。刀豆壳出清· 汪双池《 医林纂要· 药性》 。为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 。gladiata ( Jacq )。C .的果壳。甘,平。和中下气,散癣活血。① 治反胃,呢逆,久痢,腰痛,经闭,腹胁胀痛,内服:煎汤,9 一15 克,或焙干研末酒调服;② 治喉痹,喉癣,烧存性研末吹之。刀豆根出清· 汪双池《 医林纂要· 药性》 。为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a gladiata ( Jacq . ) DC ‘的根。苦,温。祛风,行血,通经。① 治头风,风湿腰痛,疵气,久痢,经阮。煎服:9 一巧克,或浸酒服。② 治跌打损伤,捣烂酒蒸外敷。
刀斧伤指由刀斧利器所造成的创伤。《 金医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刀剪药见《 河北药材》 。为拳参之别名,详该条。
刀力了三47
刀镰丁病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二,为十三丁之一。该疗阔狭如在叶大,长一寸余,肉色紫黑如烧灼:宜用生矾三钱,葱白七根,共捣烂作七块,葱汤逐块送眼,盖暖取汗,汗出为度。忌用刀刺,亦可用芭蕉根捣敷之,余同疗疮。
力钧清末医家。字轩举,水福(今福建水泰)人。早年治儒习医,尝与福州名医郭水淦作《 伤寒问答》 ,并曾参《 全体阐释》 作中西医异同之比较,主张“兼求并进,不可偏执”。曾历游新加坡、日本、德、法、意、俄、瑞士、奥等国访问医学院校。1903 年任商部主事,医名满京都,曾为慈禧、光绪帝诊病。晚年归里,以大青汤治疗福州鼠疫流行之病人取效。揖有《 庚寅医案)( 1890 )、(辛卯医案》 (1891 年在新加坡治验)、(日本医学调查记》 等。卒年七十,子嘉禾等皆留学国外习医。
力劈华山一种练功的方法,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 推拿学》 。两手屈肘交叉于胸前,缓缓向两侧分开,肘部微屈,四指并拢,两臂同时用力上一F 劈动:
了了缭然,视物清晰,精神清爽。《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
愈。”又:《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
了哥王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又名九信菜、山棉皮、山雁皮、雀儿麻、小叶金腰带。为瑞香科植物南岭芜花wikstroemia indica ( IJ . ) C . A . Mey .的根、根的内皮或叶,分布浙江、江西以南各地。苦、微辛,寒,有毒。清热解毒,散疲,利水。① 治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结炎,乳痛,疮疡肿毒。② 治风湿痛,肾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闭经,麻风。煎服:45 一9 克(宜久煎4 小时以上):外用:以鲜品捣敷。中毒症状为剧烈呕吐、腹泻。孕妇忌服。南岭芜花的果实名了哥王子,可捣敷痒病、痈疽。从本植物的乙醇提取物中发现有抗癌活性成分,已提出四种木脂素类物质:南芜酚(Wikstro - mol )、牛芬酚、罗汉松树脂酚和冷杉树脂酚,还含西瑞香素(功phnoretin )、芫花素、南芜贰、日一谷街醇。西瑞香素对小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母一谷幽醇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南芜贰对狗有利尿作用,所含树脂有较强的泻下作用。根皮对皮肤有刺激作月。
三七出《 本草纲目》 。又名山漆、参三七、田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 嗯inseng ( Burk . ) F . H . Chen .的块根。主产云南、广西。甘、微苦,温。入肝、胃经。止血,散癖,定痛。① 治咳血,吐血,蛆血,便血,尿血,崩漏,产后血癖腹痛,冠心病心绞痛。研末眼,每次1 . 5 一3 克,每日二至三次。② 治跌打癖肿疼痛,外伤出血。研末内服并外敷。孕妇忌服。熟三七粉(三七打碎,用食油炸至棕黄色,研粉)能补血和血,用治失血、贫血。每次3 一5 克,每日二至三次。三七叶:功同三七而力弱。三七花:泡茶饮,有清热、平肝、降压作用。治头晕,目眩,耳鸣。根含7 种人参皂试、5 种三七皂贰(Notog , nsenoside )和七叶胆贰(GyPenoside )别卫。还含· 一撇皮素和它与木糖、葡萄糖、葡萄糖醛酸所成的贰,日谷街醇,胡萝卜菌醇。三七提取液能增加动物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并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脉流量减少;同时心肌耗氧量亦有所减少,其有效成分为黄酮试。三七皂贰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对狗有降压、利尿作用,并能止血与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三七总皂贰对机体血糖水平能起有益的调节作用;人参皂贰有抗血小板作用,对实验性血栓形成有防治作用:三才经外奇穴名。《 扁鹊神应针灸王龙经· 标幽赋》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漩现百会。”百会在顶应天,主气;涌泉在足应地,主精;漩现在胸应人,主神。故称三才。
三门推拿穴位名。见天庭条。
画
三元指头、腹、足三处。《 千金方》 卷二十八:“头腹足为三元也。”
三毛人体部位名。亦称丛毛、聚毛。生于足大趾背面爪甲后皮肤上者。《 灵枢· 经脉》 :“胆足少阳之脉… … 还贯爪甲,出三毛。”
三气运气术语。指一年的运气有平气、不及和太过三种情况。《 素问· 五常政大论》 :“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三水三阴,脾。《 素问· 示从容论》 :“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二火即二阳(胃),三水即三阴(脾)。一说二火指心与肺,三水指肝、脾、肾。三叶出《 名医别录)。为鸭儿芹之别名,详该条。三光古称日、月、星为天之三光。历代眼科对视力严重减退者,常以是否能见三光辨患眼有无光感。《 秘传眼科龙木论》 :“目不辨人物,惟睹三光。”即指视力减退至仅存光感。
三因古代三类病因的合称。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踌沂,痊件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这种看法,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但较早提到三因的是东汉· 张仲景,立论有所不同。《 金匾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
48 三三画
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雍塞不通,为外}三固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八。即三瘤。详
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三虫出《 诸病源候论》 卷五卜。小儿三种常见的肠寄生虫病,即长虫、赤虫、烧虫。见蛔虫病、蜕虫病、姜片虫病条。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指第三伏,即末伏:
三合.运气术语。指主运、司天、年支三者同气相合,故名。《 素问· 天元纪大论》 :“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经脉表里关系的组合。出<灵枢· 经别》 。指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相合而言。三关.小儿指诊部位。小儿指纹显现的食指掌侧三个部位,又名虎口三关。即风关、气关和命关。详小儿指纹条。.脉诊部位。指寸口切脉的三部。戈医宗金鉴》 :“三关者,寸关尺也。”.推拿穴位名。出陈氏《 ,J 、儿按摩经》 。位于前臂挠侧缘(《 幼科铁镜》 位于前臂伸侧)。常用推法,自腕推至肘,为推上三关;自肘推至腕,为推下三关。寒证、虚证用之,能培元气,发汗行气。治发热恶寒,无汗,四肢冷弱,赤自痢下,因寒而引起的头痛,腹痛等症。
三阳推拿穴位名。位于左眼胞。(幼科推拿秘书· 赋歌诀秘旨》 :“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疾也。’(幼科推拿秘书· 夜啼》 :“夜啼· 一如寒,推三阳。”三阴推拿穴位名。位于右眼胞。《 幼科推拿秘书· 穴象手法》 :' ,三阴:右眼胞。”《 幼科推拿秘书· 赋歌论诀秘旨》 :“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痰也。”三形指肥、膏、肉三种类型肥壮的人。<灵枢· 卫气失常》 :“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参见肥人、膏人、肉人条。
三里经穴名二其中,在上肢者称手三里,属手阳明经,位于前臂背面挠侧的上段,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L ,距曲池穴2 寸处。在下肢者称足三里,属足阳明经,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 寸,胫骨前峪外侧一横指处。
三员员,是记数的量词。指三个部位。《 灵枢· 百病始生》 :“气有定矣,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三间经穴名。代号IJ3 出《 灵枢· 本输》 。别名少谷。属手阳明大肠经,输(木)穴。位于食指挠侧,掌指关节后凹陷处,赤白肉际,微握拳取穴。布有挠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和第一掌背动脉的分支。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痛,胸腹满,气喘,热病,手背红肿等。直刺0 . 5 一0 . 8 寸。艾烂灸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三刺古刺法名。① 指针刺浅深不同的三种刺法:即先刺至浅层,再较深的刺入,最后刺入更深的部位,以产生针刺感应,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灵枢· 官针》 :“所谓兰刺则谷气出者… … 始浅刺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深刺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② 即齐刺,详该条。
该条。
三舍古人认为天体的运行一日一夜环周于二十八宿,运行一宿的距离称为一舍。三舍就是三宿之距(见《 灵枢· 卫气行》 )。
三泪证名。《 银海精微》 :“三泪:一曰冷泪,二曰热泪,三曰哆泪。一冷泪,不赤不痛,无翁无膜。凡早起迎风有泪,或至秋迎风有泪,其泪自出,病在肝也。二热泪,如糊粘下与上睑皮,有红有肿,眼周不见日,夜见灯火泪涌出,病在心也。三哆泪,如糊粘两眼弦,赤肿生裔肉,病在肺也。”详冷泪、热泪、哆泪条。
三法O 对疾病初、中、末三个阶段的处理方法。出王好古(三法五治论》 。谓疾病初期感邪方浅,正气未伤,以攻邪为主,用药宜峻猛;中期邪正交争,养正祛邪兼顾,用药宜缓疾得中;末期邪虽未尽,但正气已虚,应宜养正为主,使正胜邪却。.指汗、吐、下三种治法。金· 张子和对三法有丰富的经验,后人称为攻下派。三法中,尤以汗、下两法实用意义较大。三宝指精、气、神。三者关系非常密切,存则俱存,亡则俱亡,是生命存亡的关键,故称。参见情、气、神各条。
三实O 辨证的三类实证。(难经· 四十八难》 :“人有三虚三实。”三实指:紧牢为脉实;发病急剧,病由外入,卒然不能说话为病实;病变局部坚牢拘急、疼痛拒按而不痒为症实。.五运六气所指的年、月、时俱盛的气运。《 灵枢· 岁露论》 :“愿闻三实… … 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
三奈见《 本草纲目)。即山奈,详该条。三品《 神农本草经》 对药物的分类法。没有毒性,可以多服久服不会损害人体的列为上品;没有毒或毒性不大而可治病补虚的,列为中品;有毒或性较峻烈而不能长期服用,足以祛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的列为下品。这在当时有一定可取之处。但划分不够严格,如上品药中也有一些剧毒的药物在内,所以这样分类是比较粗略的。
三调气功术语。即调身、调息、调心,为气功锻炼方法的三个组成部分。出隋智颗《 童蒙止观》 。该书称调身、调息、调心、调饮食、调睡眠为调五和。调身,即姿势或动作锻炼;调息,即呼吸锻炼;调心,即意志集中与运用的锻炼。
三候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五天共有60 个时辰,成为一个甲子,称为一候;三候共十五天,成为一个节气。《 素问· 六节藏象论》 :“三候谓之气。”三部.指脏部、上部、下部三部。(灵枢· 百病始生》 :“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为三部。”.身体卜、中、下三部。(素问· 三部九候论》 :“何谓屯部?… … 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面部之上、中、下三部。《 灵枢· 天年》 :“三部三里起。”.脉诊寸、关、尺
三画三49 三部。《 难经· 十八难》 :“三部者,寸关尺也犷]三梭出《 本草拾遗)o 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三消病名。① 内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Sparganiurn Stoloniferum Buch 一Ham .的块茎。主产
合称。亦称三痛。(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三:“夫三痛者,一名痛渴,二名痛中,三名痛肾。· · · · · 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痛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黄赤者,痛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瘤肾也。”《 景岳全书· 杂证漠》 :“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匕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隔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痛也。”详上消、中消、下消条。② 儿科消上、消肌、消浊的合称。见(幼科铁镜》 。详小儿消渴条。
三陷证名。见《 疡科心得集》 卷上:“… … 有三陷变局,谓火陷、干陷、虚陷也。火陷者,气不能引血外腐成脓,火毒反陷入营,渐致神迷发痉发厥;干陷者,脓腐未透,营卫已伤,根盘紫滞,头顶干枯,渐致神识不爽,有内闭外脱之象;虚陷者,脓腐虽脱,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脾气不复,恶谷日减,形神俱削,渐有腹痛便泄,寒热宛似损法变象,皆不治之证也。”详见各条。
三葱见《 生草药性备要》 。为阳桃之别名,详该条:
三常问诊内容之一。出(素问· 疏五过论》 。即诊病要了解病人的社会地位(古人称贵贱)、经济状况(古人称贫富)、精神状况(古人称苦乐)等三种变化情况。
三虚O 指人的五脏虚、天气虚及感受虚邪更伤正气。《 素问遗篇· 本病论》 :“人之五脏,一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 … 因而三虚。”.指辨证的三类虚证。<难经· 四十八难》 :“人有三虚三实。”三虚指:濡为脉虚;发病缓慢,五脏自病,病由内而出为病虚;病变局部柔软凹陷,痛而喜按或不痛而痒为症虚:.五运六气所指的年、月、时俱虚的气运。《 灵枢· 岁露论》 :“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
三商经外奇穴名。(针灸集成)名排刺三针。即老商、中商、少商之合称。老商位于拇指尺侧,距指甲根0 . 1 寸;中商位于拇指背侧正中距指甲根01 寸;少商位于拇指挠侧,距指甲根角0 . 1 寸。主治高热、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等。点刺出血(图8 )。_
江苏、河南、山东、江西。苦、辛,平。入肝、脾经。破癖,行气,消积,止痛。① 治瘤痕积聚,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痰血腹痛,乳汁不下,子宫外孕。② 治饮食积滞,院腹胀痛。煎服:4 . 5 一9 克。醋炒用可缓和其烈性,增强疗效。孕妇忌服。本品含挥发油。煎剂对离体兔肠有兴奋作用,可被阿托品对抗。三椎指第三胸椎。《 素问· 刺热篇》 :“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三等将全身或面部划分为上、中、下兰等。头、腰、足为身之三等;面部三等,以身前发际到印堂为上等,山根至准头为中等,人中至地阁为下等。《 灵枢,师传》 :“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三焦.六腑之一。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难经· 三十一难》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素间,灵兰秘典论》 :“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灵枢· 营卫生会》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隔而布胸中,… …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胧而渗人焉”。三焦手少阳经脉,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温病学作为辨证纲领。《 温病条辨》 :“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不治则传中焦,胃与啤也,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于上焦,终于下焦。”.推拿部位名。用于治疗心气冷痛等症。① 位于总筋穴与天河水穴之间(《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② 位于无名指中节的腹面(《 小儿推拿广意》 )。③ 位于中指中节的腹面(《 幼科铁镜》 )。④ 位于中指近端指骨的腹面((推拿仙术》 )。
三痛病证名。见《 幼幼集成之。即风痛、惊痛、食痈。各详该条。
三病病名。痛同消。即三消。见《 太平圣惠方乒卷五十三。详三消条。
三痹指行痹、痛痹、著痹三种痹证。《 素问· 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类证治裁· 痹症》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非偏受一气。其风胜者为行痹。风行而不定,如走注之类。寒胜者为痛痹。寒凝则阳气不行,痛有定处,即痛风:湿胜者为着痹。重著不移,或肿痛,或不仁,湿从上化,痛发肌肉,即麻木也:… … 风胜脉必浮,寒胜脉必墙,湿胜脉必缓。三痹各有所胜,用药以胜者为主,而兼者佐之。治行痹散风为主,兼去寒利湿,参以补血,血行风自灭也,防风汤。治痛痹温寒为主,兼疏风渗湿,参以益火,辛温解凝寒也,加减五积散。治著痹利湿为主,兼去风逐寒,参以补脾补气,土强可胜湿也。川芍获荃汤加着、术:”参见风痹、寒痹、着痹条。
三病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三瘤。又名三固。古人认为属妇人三种顽固疾病。《 千金要方》 卷四:“何
回答)。
50 三三画
谓三瘤?一曰赢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
三管管,与院通。任脉的上肤、中院、下院三穴合称三管:(脉经》 :“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宜服生姜茱英蜀椒汤、白薇圆,针灸三管。”
三十脉三十种脉象。出滑寿《 诊家枢要》 。即浮、沉、迟、数、虚、实、洪、微、弦、缓、滑、墙、长、短、大、小、紧、弱、动、伏、促、结、乳、革、濡、牢、疾、细、代、散脉:
三十度即三十日。(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谓自始及终都是三十日有零。三之气主气之第三气。出《 素问· 六微旨大论》 。为少阳相火之气,主夏至前后各30 日又43 . 75 刻。亦即由小满至大暑,其中包括芒种、夏至、小暑三个节气。参见主气条。
三才丸(儒门事亲》 卷十五方。又名三才丹。天门冬、熟干地黄、人参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含眼。治虚劳,气阴不足,咳嗽气短,精神不振。
三才丹即三才丸,见该条。
三才汤《 温病条辨》 卷三方。人参三钱,天门冬二钱,干地黄五钱。水煎,分二次服。治暑温气阴两伤,睡卧不安,不思饮食,神志不清。若欲复阴者,加麦门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获荃、炙甘草。三丫苦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又名三梗苦、三叉虎、三枝枪。为芸香科植物三叉苦Euodial 印ta ( SPreng . ) Merr .的根及叶。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苦,寒。清热解毒,祛风止痛。① 治感冒高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疟疾,黄疽型肝炎。② 治风湿痹痛,腰腿痛,胃痛。煎服:根9 一30 克;叶9 一巧克。③ 治痈肿,丹毒,跌打扭伤,鲜叶捣敷;湿疹,皮炎,痔疮,叶煎水洗。叶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一旅烯、糠醛。根含生物碱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三叉虎见《 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 。为三丫苦之别名,详该条。
三叉剑见《 江西民间草药》 。为鹅掌金星草之别名,详该条。
三叉旅见《 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 。为藏之别名,详该条。
三匹风见清· 刘士季(草木便方》 。为蛇毒之别名,详该条。
三仁丸O 《 脚气治法总要》 卷下方。柏子仁、松子仁、火麻仁各一两。为细末,黄蜡五钱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汤送下。治大肠有热,津液燥竭,里急后重,大便秘结。若老人虚秘,用白蜡和丸,黄丹汤送下。母<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郁李仁、杏仁、惹芭仁各等分。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米饭送下。治水肿喘急,二便不通二
三片风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地蜂子之别名,详该条。
三仁汤.(温病条辨》 卷一方。杏仁、半夏各五钱,滑石、惹该仁各六钱,通草、白翘仁、竹叶、厚朴各二钱。甘澜水煎服,日三次。功能疏利气机,宣畅三焦,上下分消湿热。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或暑温挟湿,头痛身重,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者;近代也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孟肾炎属热轻湿重者。方中杏仁苦辛开上,宣通肺气;寇仁芳香宣中,化湿醒脾;故仁甘淡导下,渗滞湿热;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诸药合用,能使气机疏利,三焦宣畅,湿热分消,故病症得以自解。公《 医学入门》 卷七方。慧该仁二钱五分,桃仁、牡丹皮各一钱五分,冬瓜仁二钱。水煎服。治胃痈、肠痈,腹痛烦闷不安,或胀满不食。
三化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厚朴、大黄、积实、羌活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两,水煎服.以微利为度。治中风,在外六经形证已解,内有便溺之阻格者。
三爪龙见《 分类草药性》 。为蛇毒之别名,详该条。
三爪金见(贵州草药》 。为地蜂子之别名,详该条。
三分三见《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又名大搜山虎、山野烟、山茄子。为茄科植物三分三Scopolia acutangula c . y . wu et c . Chen 的根。产云南。辛、苦,温,有大毒。麻醉,止痛,解痉。① 治骨折,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研末酒调敷。②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胆、‘肾绞痛,肠痉挛。煎服:0 . 3 一0 . 9 克。过量可发生中毒,甚至死亡。心脏病及青光眼患者忌服。本品含樟柳碱、山食若碱、天仙子胺(蓖若碱)、红古豆碱等多种生物碱。樟柳碱、山蓑若碱的作用均与阿托品相似,在作用强度上,樟柳碱与阿托品相近而稍弱;山蓖若碱则更弱,中枢作用不明显。毒性方面,阿托品最大,山莫若次之,瘴柳碱最小。用途参见藏茄条。
三分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方。川芍、熟地、当归、芍药、白术、获菩、黄蔑各一两,柴胡、人参各一两六钱,黄芬、半夏、甘草各六钱。为粗末,水煎去渣服。治产后日久虚劳,针灸、服药俱不效者。三日疟病名。疟疾之一。指疟之三日一发者,亦称三阴疟。《 素间· 疟论》 :' ’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杂病源流犀烛· 疟疾源流》 :“三日疟,即经所云休数日作者。”《 张氏医通,寒热门》 :“三日疟,初起发于夏秋者,宜用二陈去橘皮,加生术、槟榔、常山,逐去痰癖为先,稍加穿山田以透经络;至于暑结营分,又当以香蕾、鳖甲、获答、半夏、甘草、当归、生姜、大枣,祛暑为要,而前药为无益也;若元气大虚,只用补正,宜六君加草果、乌梅,名四兽饮,兼本经引使药;若元气下陷,日发渐晏者,补中益气汤,大剂参术姜枣为治,如常山、槟榔、山甲、草果皆为戈戟矣。”
三画三51
参见三阴疟、疟疾条。
三月泡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又名饭消扭、刺菠、摊地墓。为蔷薇科植物蓬某Rubus hirsutus Thunb .的根或叶。分布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甘、微苦,平。清热解毒,镇惊,通络。治扁桃体炎,小儿惊风,黄疽,风湿筋骨痛。煎服:15 一30 克。叶,捣汁外涂治小儿暑月热疖。
三石汤(温病条辨》 卷二方。滑石、寒水石、杏仁、金银花各三钱,生石膏五钱,金汁(冲)一酒杯,通草、炒竹茹各二钱。水煎,分二次服。功能清热利湿.宣通三焦。治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
三石散经验方。见《 中医外科学讲义》 (上海中医学院)c 制炉甘石、熟石膏、赤石脂各三两。为细末,麻油或凡士林调搽患处。功能收涩生肌。治皮肤病,滋水浸淫,日久不止;烫伤腐肉已化,新肌不生者。
三甲皮见<四川中药志》 。为刺三加之别名,详该条。
三叶红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秋枫木之别名,详该条。
三叶青见《 江西草药》 。又名蛇附子、石猴子、金线吊葫芦、小扁藤、三叶扁藤。为葡萄科植物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 的块根。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辛,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① 治高热惊厥
支气音炎
,白喉,扁桃体炎,病毒性脑膜炎,肝炎。
煎服:9 一15 克。② 治痈疖疗毒,淋巴结结核,跌打损伤,水或酒磨搽患处。③ 治毒蛇咬伤,捣烂敷并内服。本品预试含黄酮及其贰、幽类、还原糖、氨基酸等二动物实验有保肝作用。
三叶珠见《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为一箭球之别名,详该条。
三叶蔗见《 四川中药志》 。为蛇毒之别名,详该条。
三生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一方。生南星一两,木香一分,生川乌(去皮)、生附子(去皮)各半两。为粗末,每眼半两,加生姜十五片,水煎眼。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喝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奎,无论外感风寒,或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者;兼治痰厥气厥,及气虚眩晕。
三仙丸.(百一选方》 卷五。天南星(生,去皮)、半夏(沸汤泡七遍)各五两(二味碾为细末,用生姜汁和,以手捏得聚为度,摊在筛内,用褚叶覆盖,令发黄色,晒干备用),香附子(略炒,去毛)五两。上用南星、半夏曲饼子二两,净香附子一两,同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食后、临卧时用生姜汤送下。治中肤气滞,胸隔烦满,痰涎不利,头目不清。.《 世医得效方》 卷七方。益智仁(用盐二两炒,去盐)二两,炒乌药一两半,山药(为末)一两。前二味为末,用山药末煮糊为丸,悟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空腹、临卧盐汤送下。治梦泄。
. (古今医鉴》 引贺兰峰方。侧柏叶八两(焙干),当归身四两。共为末(忌铁器),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早晚各一服,黄酒、盐汤任下。治头发脱落。
三仙丹.出《 疡医大全》 。又名升药、升丹。为粗制氧化汞。主产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辛,热,有毒。提脓拔毒,去腐生肌。治痈疽疮疡溃后脓水淋漓,腐肉不去,屡管,下舟,梅毒等。外用适量,研细粉单用,或配其他药物成散剂等使用。本品腐蚀性强,有大毒,不可内服,外用亦只宜微量。凡疮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尽者,不宜应用。.《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又名长寿丸。川乌(生去皮,$ lj 碎,用盐半两同炒黄色,去盐)一两,苍术(米柑浸一夜,刮去皮,切碎,取葱一握同炒黄色,去葱)二两,炒茵香三两。为细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腹温酒或盐汤送下。治肾经虚寒,元气虚损,神衰力怯,目暗耳聋。.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沙市方)。红升丹30 克,轻粉6 克,冰片1 . 2 克。为细末,先洗净患处,撒药末于上,外以膏药护之。治痛肿溃后,久不生肌者。O 见(疡医大全》 卷七。即小升丹,见该条。
三仙散.《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紫花地丁、翻白草、当归尾。为粗末,水煎服。治痘疗。.《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三方。黄柏(胆汁妙)、红花(酒炒)、冰片。为细末,吹耳内。治耳内生疮有脓毒。.见《 北京中药成方选集》 。焦山碴、焦麦芽、焦神曲各3 . 75 公斤。为细末,每服3 克,冲服,日二次。功能消食化滞。治小儿宿食停滞,消化不良,腹痛胀满,饮食减少。
三白丸《 增补万病回春)卷二方。生半夏一两,白矾、白砒、雄黄、巴豆仁(去油)各三钱。将白矾熔化,入砒末于矾内,焙干取出擂烂,再炒成砂,同余药为末,面糊为丸,粟米大,每服十丸,小儿三至五丸。咳嗽,茶水送下;吼气,桑白皮煎汤送下。治诸般咳嗽,吼气。
三白饮《 古今医鉴》 卷三方。鸡子(用清)一个,白蜜一大匙,芒硝三钱。以凉水调和饮服。治伤寒时气,热极狂乱;并治发热不退。
三白草出《 新修本草》 。又名白水鸡、过塘莲、白面姑、塘边藕、水木通。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Saururu 、。hinensis ( Lour . ) Baill .的根茎或全草。分布长江以南各地。甘、辛,寒。清热解毒,利水消肿。① 治水肿,脚气,黄疽,白带,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近用于肝癌腹水。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疗疮痈肿,捣烂敷;癣疥、绣球风,煎水洗。全草含挥发油,主成分为甲基正壬基甲酮。叶尚含榭皮素、金丝桃贰、异懈皮贰等黄酮类物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一定抑菌作用。
三白散O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八方。白牵牛子(半生,半炒,柞碎)、炒桑白皮、白术、木通(去皮节)、陈皮(去白)、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不拘时服。治小儿初患四肢肤囊浮胀,大小便
苦炎
, . .叫.. . . . . ,月曰.' . . ' . .侧.胡曰.以介..曰吸口.曰~
52 二
二回
不利,因膀耽蕴热,风湿相乘者。.《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四方。铅粉一两,轻粉五钱,缎石膏三钱。为细末,韭菜汁或凉水调敷,纸盖:治漆疮。.<妇科玉尺》 卷二方。白术、获等各三钱,白芍药二钱:为粗末,水煎服。治妊娠泄泻。
三圣丸O (济生方》 卷八方。丁香五1 一个,斑鳌十个,磨香一钱。为细末,用盐豆豉五十粒,汤浸研为泥,和丸,绿豆大,每服五至七丸,食前温酒送下,日三次:治凛病。.《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五册方。白术四两,橘红一两,炒黄连五钱。为细末,神曲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七十至八卜丸,食远津唾或生姜煎汤送下:治嘈杂。.《 疡医大全》 卷三十五方。水银、樟脑各二钱,大枫子肉五于粒。为细末,加侧柏油二钱为丸,在患处滚磨。治疥疮。若有脓案,加硫黄一钱。O 见《 类证治裁》 卷二。即三圣散第六方作丸剂,治证同。见三圣散条。
三圣散O 《 太平圣惠方》 卷三一f 一方。胡黄连、柴胡、生鳖甲各二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生姜煎汤调下,日三次:治骨蒸劳气烦热,四肢无力,夜卧虚汗,唇口干焦,面无血色,日渐赢瘦。.《 太平圣惠方》 卷九十三方。炙地榆、垠诃子皮各半两,姜厚朴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粥饮调下,日二至四次。治小儿洞泄,下痢赢困。.(儒门事亲》 卷十二方。防风、炒瓜蒂各三两,黎芦一分至一两。为细末,每眼约半两,韭汁煎去渣,徐徐温服,以吐为度;功能涌吐风痰。治中风闭证,脉滑实;癫痈有浊痰奎塞胸中,上逆时发二误食毒物,停于上脱者。O <儒门事亲》 卷十五方:葱白、马齿兑、石灰各一斤。湿捣为团,阴干为细末,贴疮面。治镰疮,搭手,背疽等。.《 外科正宗》 卷四方。闹羊花、谨树花各一钱,大枫子仁(去油)五分。为末,每眼六分,葱酒调下,洗浴、发汗则愈。治偏正新久头痛。夏月欲重绵包裹者。.(类证治裁》 卷二方。半夏、陈皮、黄连。为末,曲糊为丸,生姜煎汤送下。治顽痰,饮癖,呕酸嘈杂,心悬如饥。
三加皮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刺三甲之别名,详该条。
三对节见《 文山中草药》 。又名三台花、三台红花、三百棒、大常山、大罗伞。为马鞭草科植物三对节Clerodendrum serratum ( L . ) Moon .或抱茎三对节C serratum ( L . ) Moon . var . amplexifolium Moldenke 的根或叶。分布广西、云南、贵州等地。苦、微辛,凉,有小毒。清热毒,祛风湿,截疟,接骨。① 治风湿痛,咽喉炎,扁桃体炎,肝炎,痢疾。煎服:9 一15 克。② 治恶性疟疾。本品配胡椒、草果少许,于疟发前一小时煎服。③ 治跌打损伤,骨折,无名肿毒,以鲜品捣敷;黄水疮,煎水外洗。孕妇慎服。皮含皂贰,主要贰元为齐墩果酸、栋焦油酸(Queretaroic acid )和三对节酸(SerratageniC acid )。根皮含甘露醇及其他多元醇物质。本品水提取物在动物试验中有抗组胺作用。
三百棒.见《 湖南药物志》 。为飞龙掌血之别
名。.见《 云南中草药》 。为白背三七之别名。.见(贵州草药》 。为三对节之别名。各详该条。三因方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条。三虫病病名。长虫病、赤虫病、烧虫病的合称。《 诸病源候论· 三虫候》 :“三虫者,长虫、赤虫、烧虫也。… … 此既是九虫内之三者,而今别立名,当以其三种偏发动成病,故谓之三虫也。”治宜白蔽丸等方。(见《 太平圣惠方》 )。参见九虫病条。三合汤《 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二十七方。麻黄、陈皮、乌药、川芍、僵蚕、白芷、桔梗、积壳、甘草、干姜、获荃、半夏、香附、苏叶、苍术、羌活。水煎服。治寒聚背痛。此方为乌药顺气散、二陈汤、香苏散三方合剂而成。
三合散嚼证治准绳· 女科》 卷五方。白术、当归、芍药、川芍、黄蔑、获菩、熟地黄一两,柴胡、人参各一两半。水煎服,日三次。治产后日久虚劳,针灸不效者。
三色墓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又名蝴蝶花。为荃菜科植物三色荃Vida tricolorl 的全草。我国各地花圃常见栽培。上咳化痰。治咳嗽,凛病。煎服:3 一9 克。外用:捣汁涂。全草含芸香试。茎、叶含三色荃黄贰。花含挥发油、皂贰等。全草制剂内服可增加支气管腺体之分泌而祛痰。叶有缓泻作用。全草能促进尿中氯离子的排泄。三关纹即小儿指掌脉纹。见<医方集宜》 卷之八。“虎日乱纹多,须知气不和。色青惊积聚,下乱泻如何。青黑慢惊发,人掌内吊多。二关急通过,此候必沉病。”
三阳络经穴名。代号SJS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通间、通门。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腕背横纹上4 寸,尺挠两骨间。一说“肘前三寸外廉陷者中”(《 太平圣惠方》 );另说“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 针灸资生经》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通过。主治头痛,耳聋,暴瘩,臂痛等。直刺0 . 5 一1 . 5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 三阳病病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总称。(医述· 阳经分经腑》 :“三阳病在经者,可汗而已。”“三阳病人腑者,可下而已。”参见六经病条。三阳痉见《 类证治裁· 痉症)。指太阳痉、阳明痉、少阳痉。详各条。
三阴交经穴名。代号SP6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位于小腿内侧内躁尖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另说:“在内跺上八寸”(《 千金要方》 ); “在内躁上一寸”(《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通过。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塘,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萎,遗尿,病气,足瘩,瘾疹,失眠以及神经衰弱,等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注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
三画
二二53
15 分钟。<铜人喻穴针灸图经》 :“孕妇禁针”(图9 )。
腹隐痛,加拘祀子二至三钱;胀闷,加陈皮一钱;腰膝筋骨无力,加杜仲,牛膝。
三台花见(云南中草药》 。为三对节之别名,详该条。
三豆饮《 世医得效方》 卷十一方。赤小豆、黑豆、绿豆各一升,甘草半两。水煮熟,逐日随意服。功能活血解毒。治天行疹痘。
三步跳见《 湖南野生植物)。为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三里发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四。系生于足三里穴处之痈疽。多由劳损伤筋,胃热蜜结而成。初呻形如牛眼,拘急冷疼,其色青黑,渐增肿痛,一般五、七日破溃,出紫血,次出稀脓。宜内服加味三星汤,外用太极黑铅膏。余参见外痈及溃疡条。三串毒病名。(疮疡经验全书》 卷五:“此症上下生之,其形虽一,而中间皮好,但内肉溃烂,初起红色,亦不大痛,日渐溃烂。此症之来,六气七情所感,严寒酷暑所遇,积毒于脏腑,或年老男妇性度冶默而亦患此者,恐平居坐卧湿地而然也:若无外症得生,若饮食日减,泄泻发热,势难生矣。”治法与发背诸痈同。
三角风O 见《 本草纲目》 。为常春藤之别名。.见(四川中药志》 。为鹅掌金星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三南灸经外奇穴名。见《 针灸学》 (江苏省中医学校)。即痛气穴。见该条(图10 )。
彩孩诱侮朗
战价j 翎
俨__台~
图9
三阴疟病名。指疟疾发于三阴经者。① 即共日疟,详见该条。② 指疟发在处暑后,冬至前之三日疟。《 类证治裁· 阴疟》 :“三阴疟多发在处暑后,冬至前,发愈晚者去亦迟,以气令收肃故也。其发时也不定,有前间一日,忽间二日发者,有前间二日,忽一旧夜两发者,有连发二日,中间一日者,有l 旬兰日发不爽者,或不忌口,不节劳,伏邪旁溢界络,皆能致之。否则发期错乱,乃将愈之兆矣。”③ 指疟夜发者。《 医宗金鉴· 疟疾): “疟在夜发,名日三阴疟疾。初热宜用佳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四物汤方合剂,以杏仁易桃仁增损汗之,汗解之后,余同前法。”④ 指疟作有定时者。《 丹溪心法· 疟): “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寅申已亥日者,厥阴疟也;辰戌丑未日者,太沮疟也。”《 医贯》 卷六:“三阴疟者,惟太阴疟当用理中汤,必加肉桂,若少阴、厥阴,非八味地责不效。”《 类证治裁》 谓治三阴疟宜和营调卫兼疏邪,乡.期速效用劫剂。参见疟疾条。
三阴痉指太阴痉、少阴痉、厥阴痉。(张氏医通· 诸风门): “足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治法用附子散,多汗去川芍、独活加黄蔑、当归。详太阴痉、少阴痉、厥阴痉条。三阴病病名。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三阴病的急称。《 医学心悟· 六经见证法》 :“三阴有传、有中。· ,一三阴有传经者,由三阳而传入三阴,此热邪也。有直中者,初起不由阳经传入,而直中三阴,此寒邪也。”三阴病多见里证、虚证、寒证。(景岳全书· 伤寒典): “其证或厥冷,或呕吐,或腹痛泻利,或畏寒不渴,或脉来沉弱无力,此皆元阳元气之不足,乃为真正阴证。”参见六经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条。三阴煎《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当归二至三钱,熟地黄二至五钱,炙甘草一钱,芍药(酒炒)、酸枣仁各二钱,人参适量。水煎,食远服。功能补肝脾,养气血,益阴精。治肝脾虚损,精血不足,及营虚失血等症。若呕恶,加生姜三至五片;汗多烦躁,加五味子十四粒;汗多气虚,加黄蔑一至二钱;小
三角灸Z 、户、
{
图10
三角枫见《 植物名实图考》 。为梵天花之别名,详该条。
三角草见《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为一箭球之别名,详该条。
三角藤.见《 江西民间草药》 。为杠板归之别名。.见《 海南植物志》 。为粪箕笃之别名。各详该条。
三补丸<丹溪心法》 卷三方。又名三黄丸。黄连、黄荃、黄柏各等分。为细末,蒸饼为丸,悟桐子大,白开水或盐汤送下。功能清热泻火。治三焦火热之证。
三层草见《 本草纲目》 。为七叶一枝花之别名,
54 三三画
详该条。
三张叶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地蜂子之别名,详该条。
三妙丸《 医学正传》 卷五方。黄柏(酒炒)四两,苍术(米汤浸一、二夜,细切焙干)六两,牛膝二两。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腹姜、盐汤送下。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三妙散.<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六方。槟榔、生苍术、生黄柏各等分。为细末,干撒肚脐。功能渗湿止痒。治脐痈,水津浸淫成片而痒,又治湿癣。.见<罗氏会约医镜》 卷七。即三妙丸作散剂,水煎服。治证同。见三妙丸条乙
三枝枪见(广东中草药》 。为兰’r 苦之别名,详该条。
三奇散《 普济方》 卷二百一十三方。积壳、防风、黄芡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治痢后下重。
三转半见《 药学学报》 12 ( 10 ) : 690 , 1965 。为铁棒锤之别名,详该条。
三拗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二方。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以衣被盖复睡,取微汗为度。功能疏风宣肺,止咳平喘。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声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三肾丸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天津方)。鹿肾、驴肾、狗肾各1 具,生黄蔑、人参、当归、熟地黄、龟板(醋炙)、获菩(去皮)、构忆子各60 克,生白术,生阿胶、山茱英(酒蒸)、制附子、淫羊蕾(羊油炒)、羡萦(盐炒)、补骨脂(盐炒)、冤丝子、鱼缥(滑石烫)、杜仲(盐炒)、鹿茸(去毛)各30 克,肉桂(去粗皮)24 克。先将三肾用水煮烂,连原汤与群药共串一处晒干,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 克,每服一丸,白开水送下:功能滋补腰肾,强阴补阳。治腰肾不足,腰疫腿痛,阴囊湿冷,身体衰弱,倦怠少食。
三和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三方。羌活、紫苏、沉香、木瓜、大腹皮各一两,川夸、炒甘草、橘皮、木香、偎槟榔、白术各三分。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煎服。治五脏不调,三焦不和,心腹痞闷,胁肋镇胀,风气奎滞,肢节烦疼,头面虚浮,手足微肿,肠胃燥涩,大便秘难;背痛胁痛,有妨饮食;脚气上攻,胸腹满闷,大便不通。
三金片经验方。见《 新编中成药手册)。金樱根、金刚刺、海金沙。片剂,每片2 . 1 克,每服五片,日三至四次。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通淋,补虚益肾。治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胧炎等。
三变花见南京药学院《 中草药学》 。为木芙蓉花之别名,详该条。
三变刺古刺法名。《 灵枢· 寿夭刚柔》 :“刺有三变,… … 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黄帝内经太素》 名三变刺。具体方法为“刺营者出
血”,放除郁血;“刺卫者出气”,疏泄邪气;“刺寒痹者内热”,除针刺外,还可配以火悴艾灸中药熨的方法,使热气入内,去除寒邪。
三油膏《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八方。牛油、侧柏油、香油、银朱各一两,铅粉、寮香各二钱。将三油共合火化开,入黄蜡一两溶尽离火,再入余药,搅匀成膏,搽患处,再以火烘,以油干滋润为度。治鹅掌风。
三建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方。天雄,附子、Jf ’乌(以上皆炮,去皮、脐)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十五片,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治真气不足,元阳久虚,寒邪攻冲,肢节烦疼,腰背瘦痛,自汗厥冷,大便滑泄,小便白浊;中风涎潮,不省人事;伤寒阴证,厥逆脉微。
三建杳《 张氏医通》 卷十三方。天雄、附子、川乌各一枚,桂心、官桂、桂枝、细辛、干姜、川椒各二两。切片,麻油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煎熬去滓,滤净再熬,徐徐下黄丹,不住手搅,滴水不散为度,摊膏贴敷。治阴疽歹肉不化,及腹痛少食泄泻,阳衰精冷,冷哮喘嗽,熹瘦冷积等症。若治阴疽,先以葱汤洗患处,并加银粉少许于膏上贴患处;腹痛、少食、泄泻,加丁香末少许于膏上,贴脐上及中院;阳衰精冷,加鸦片少许于膏上,贴脐中及丹田;冷哮喘嗽,加察香少许于膏上,贴肺俞、华盖及擅中穴;鹿痕冷积,加阿魏、察香少许于膏上,贴患处。
三春柳出《 开宝重定本草》 。为怪柳之别名,详该条。
三英草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为水娱蛤之别名,详该条。
三柱骨背脊天柱骨(第七颈推)以下的第二胸椎的棘突部分。(医毅》 :“肩脚际会处为三柱骨。”三星汤(外科真诊》 方。金银花一两,庸公英五钱,甘草一钱五分。水煎服。治小儿口疮,流毒渐染而致的乳疮,状如莲蓬,色多紫暗者。若妇人无故乳头周围浮皮烂痒,时流清汁,属肝胃郁热凝结者,加青皮七分,石膏二钱。
三指禅脉学著作。3 卷。清· 周学霆撰于1827 年。周氏信仰佛道,尝谓:“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并自称其脉学曾得“异人”指示,认为:“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见本书卷一总论),故名《 三指禅》 。周氏论脉以“缓脉”为标,认为“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并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共列二十七脉,以对比的方法,分析各种脉象不同之点,便于读者领悟掌握。周氏本人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论述各种疾病时,能以脉诊紧密结合病因、病理、证候以决定治法和方药,切于临床应用,颇为后世医家所推重。但周氏受儒、释、道的思想影响,在作品中也有所反映。建国后有排印本。
三香丸《 疹胀玉衡》 卷下方。又名三十三号粪象方。木香、沉香、檀香各五钱,砂仁、莱兼子各八钱,五灵脂六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六分,温开水送
三画三55
下。治痞症过饮冷水痞闷者。
三香汤《 温病条辨》 卷二方。括篓皮、桔梗、降香末各三钱,黑山桅、积壳、郁金、香豉各二钱。水煎,分二次温服。治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者。
三香散.(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丁香、川椒(取仁,或用萃拨代)各等分,冰片少许。为细末,敷患处。治牙跟肿痛。.《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七方。沉香、木香、豆范仁、苏叶、霍香。为粗末,水煎服。治饮食停滞,呢逆。0 《 痞胀玉衡》 卷下方。又名十八号贵象方。木香、沉香、檀香各等分。为末,每服五分,砂仁煎汤微冷送下。治过饮冷水,痞症不愈者。
三香有《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方。轻粉、乳香、松香各等分。为细末,香油调稠,用夹纸一面以针密刺细孔,将药夹搽纸内,先以葱汤洗净患处,将药纸有针孔一面对疮贴之,三日一换。治镰疮初起。
三神丸O 《 圣济总录》 卷一百三十七方。妙茨黎、海桐皮、草乌(盐炒熟,去盐不用)各一两。为细末,打糊为丸,绿豆大,每服十至十五丸,温酒或盐汤送下。治癣。.(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橘红二两、延胡索(醋煮)、当归(酒浸炒)各一两。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至一百丸,空腹艾汤或米饮送下。治室女血气相搏,腹中刺痛,痛引心端,经行涩少,或月经不调以致疼痛。母《 外科精义》 卷下方。积壳、缎皂角、炒五倍子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温水送下。治饱食久坐而成痔者。三神医赤松德赞执政(公元754 一797 )时期,应聘入藏的汉族医生马哈金达、哈密医生占己西拉哈和印度医生达马拉扎三人,曾被誉为“三神医”。他们为藏族培养了大批藏医人材,对藏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三结交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 关元穴。《 灵枢· 寒热病》 :“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三娅苦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即三’r 苦,详该条。
三钱三见《 广西中草药》 。为羊掷踢根之别名,详该条。
三铃子见《 贵州民间药物》 。为歪头菜之别名,详该条。
三消丸(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 方。黄连、莱服子、川芍、桃仁、桅子、青皮、三棱、获术、山喳、香附。水煎服。治妇人疲血,食积痰滞等证。
三消汤《 验方新编》 卷四方。党参、白术、当归、获菩、生地黄各一钱,黄柏、知母、黄连、麦门冬、天花粉、黄答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治消渴证,饮水不止者。
三消论书名。1 卷。金· 刘完素撰。清· 周学海注。原无刊本,周学海于1884 年刊行(周氏医学丛书)时,根据刘氏后裔所藏钞本收入其中。本书对于
消渴病的病因、辨证及治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三消饮《 瘟疫论补注》 卷上方。槟榔、厚朴、芍药、甘草、知母、黄芬、大黄、葛根、羌活、柴胡。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治瘟疫,有三阳形证,兼有里证者。
三消散<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六方。当归、赤芍药、天花粉、甘草、炒牛芬子、获荃、生地黄、红花、蝉蜕(去足翅)、木通、制半夏各八分。加灯心二十根,水煎服。治痘发在三、四日而作瘦者。三黄丸.《 千金翼方》 卷十九方。春三月:黄荃、黄连各四两.大黄三两;夏三月:黄琴六两,黄连七两,大黄一两;秋三月:黄答六两,黄连三两,大黄二两;冬三月:黄琴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五至七丸,日三次。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六方。黄连、黄琴、大黄各十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吞下。治三焦积热,上焦有热,致目赤头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致心隔烦躁,饮食不美;下焦有热,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疽疖疮痰;及治五般痔疾,肛门肿痛,或下鲜血;并治小儿积热。实验研究,本方对弗氏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有抑制效能。又有某种程度的降压、抑制神经兴奋和降低血中总脂质、中性脂质和胆固醇的作用。.《 银海精微》 卷上方。黄连、黄琴各一两,大黄(酒浸炒)三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热水送下。治大毗赤脉传睛,症见大毗常奎涩,看物不准,及目赤,眼内生虚肉,形似鸡冠规肉者。O (脉因症治)卷上方。大黄半两,芒硝、地黄各二钱,黄连、黄答、桅子各一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服。治此血不止,大便燥结。.《 验方新编》 卷十一方。熟大黄(酒磨汁)三两,制乳香、制没药各两,雄黄五钱,察香、牛黄各三钱。为细末,和大黄汁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五钱。治悬痈红肿,及热毒大痈,杨梅结毒,大毒疼痛等症。.即三补丸,见该条。
三黄片见《 新编中成药手册》 。即泻心汤第一方作片剂。
三黄丹(外科传薪集》 方。大黄三两,黄柏一两,黄连三钱,锻石膏二两,炉底灰少许。为细末,黄连水调敷患处。治风毒黄水疮。
三黄汤O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九方。大黄、黄琴各三两,桅子十四枚,甘草一两,芒硝二两。各为粗末,先煎黄答、桅子、甘草,去渣,下大黄、煮一、二沸,再下芒硝,分三次服。治骨极,及肾热病则膀胧不通,大小便闭塞,颜焦枯黑,耳鸣虚热。.《 千金翼方>卷十七方。麻黄(去节)五分,独活一两,黄芬三分,黄茂、细辛各半两。为粗末,水煎,分二次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治中风手足拘挛,肢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不欲饮食。若心中热,加大黄半两;腹满,加积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心悸,加牡砺三分;口渴,加括篓三分;素有寒,加附子一枚。本方也见于《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名仲景三黄汤,惟剂量略
56 三三画
有出入。.《 杂病源流犀烛· 面部门》 卷二十三方。黄琴、黄连、桅子、石膏、赤芍药、桔梗、陈皮、获菩各八分,白术、甘草各三分,乌梅一枚。水煎服。治脾热口甘、口臭。O 见《 银海精微》 卷仁。黄连、黄琴、大黄各一两。水煎服。治脾胃积热,簧肉攀睛。若热甚,目毗赤脉红盛,加黄柏、石膏、生地黄。三黄散O 《 备急千金要方》 卷+方。大黄、黄连、黄答各四两。为细末,每服二钱,一日三次。治黄疽,身体面目皆黄。.(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八册方。雄黄、雌黄各等分。为细末,每次少许吹耳内。治耳内流脓。.(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八方。牛黄、大黄、生地黄、木香、青黛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匕,熟水调下。治牙跟肿烂出血,牙齿摇动,口内气臭,身微潮热。O 《 尤氏喉科秘书》 方。生大黄、姜黄各二钱,生蒲黄五分,冰片五厘,察香二厘。为细末,用白蜜调,加葱汁二至三匙,或芭蕉根汁,或扁柏汁,和蜜调敷廖处。治颈、面、腮部诸痈,/ J , JL 丹毒。.(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二十五方。雄黄、硫黄各五钱,黄丹天南星、枯矾、密陀僧各三钱。先以姜汁擦患处,再以姜片蘸药擦患处。治白瘫风。.(疡医大全》 卷十七方。生地黄、蒲黄、牛黄、冰片。为细末,芭蕉根汁或侧柏叶汁和蜜调敷患处;若兼阴证,肿破不散,用生姜汁、葱汁调敷。治头痛,面痈,及小儿丹毒。
三捷汤(医学传心录)方。青皮、当归尾、香附、柴胡各一钱,官桂五分,槟榔、橘核、木通、赤获等各二钱,大简香(微炒)、紫苏各七分,黄柏三分,炒荔枝核七个,生姜一片:水煎,空腹热服。治肝经湿热下注,不得泻越,或为偏坠.或为疮痛。
三敛子见(广东新语》 。为阳桃之别名.详该条。三棱丸(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七方。垠兰棱、木香、妙神曲、陈皮(去白)、半夏(姜汁制)各一两,丁香、官佳各半两。为末,煮糊为丸.黄米大,每服二十丸,乳食后生姜煎汤送下。治小儿停积,腹胁胀满,干哆恶心,不思饮食。
三棱子见《 广西中药志》 。为阳桃之别名,详该条。三棱针① 眼科手术器械。见《 眼科蓄华录》 。亦名锋针。长约四寸,钢铁制作(见图11 )。胞睑生疮、
图11
椒疮、栗疮等用以刺刮喇洗。② 针刺工具,用于放血。
三棱草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为莎草之别名,详该条。
三梭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蓬获术(爆)、益智仁、京三棱(偎)、青皮(去白)各二两,白获荃(焙)四两,甘草(滥)三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加大枣一枚、盐少许,水煎温服,不拘时。功能宽胸利隔,消食和胃。治酒食所伤,胸隔不快,腹胁胀满,呕吐酸水,翻胃腹疼;食积气块,攻刺腹胁,不思饮食,日渐赢瘦;年高气弱,三焦痞塞,院闷不舒。.《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二方。炒三棱、炒获术各一两,益智仁、甘草、炒神曲、麦芽、橘皮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白开水冲服。功能补脾消食化积。治小儿尿白,久则成疮。.《 证治准绳· 幼科)集七引汤氏方。砂仁、甘草、炒益智仁、三棱、获术、炒青皮各等分。为细末,冲服。治积气腹痛。O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八方。人参七钱半,炮三棱、香附各一两半、青皮、益智仁、陈皮、炒积壳、妙神曲、谷芽、大黄(半生,半熟)、紫苏各五钱,甘草(半生、生炙)一两一钱。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陈仓米一百粒,水煎服。治停滞疮积,发热泻痢酸馒,水谷不化。若气虚者加获荃一两。.《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八引张涣方。三棱(炮)、赤获等、当归、鳖甲(醋炙)各一两,炒积壳、白术、木香各五钱。为细末,每服一钱,加生姜七片,水煎频服。治小儿乳癖结实不痊。.<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卷二方。三棱八钱,川夸四钱,大黄(醋垠)一钱。为末,水煎服。治气机凝滞,癖积疼痛。
三棱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方。三棱、获术各四两,青皮、半夏(汤洗七次)、麦芽各三两。用好醋六升煮干,焙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醋汤送下;痰积,姜汤送下。治妇人疫痕血底,食积痰滞。.《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三册方。三棱半斤,杏仁(炒黄)、干漆〔 炒烟尽)、炒麦芽各三两,青皮、炒莱旅子、炒神曲各二两,姻砂(飞研)一两。先将三棱捣为细末,以酒三升熬成膏,余药为末,搜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米饮送下。治心腹坚胀,胁下满硬,胸中痞塞,喘满短气。.《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四方。① 三棱、获术各四两,芫花一两。用醋五盏,磁器内浸之,封口,文火锻令干,取出棱、术,将芫花以余醋炒令微焦,共焙干为末,醋糊为丸,每服十五丸,生姜煎汤送下。治气滞血结,瘾瘤痞块。② 三棱、获术各二两,青皮、半夏、麦芽各一两。醋六升同煮,焙干为末,醋糊为丸,每服十五丸,生姜煎汤送下,治气滞血结,瘾瘾痞块。
三焦郁郁证之一。《 类证治裁》 卷三:“三焦郁,口干不食,桅子仁姜汁浸,炒黑研细,以人参、麦冬、乌梅煎汤服。”参见郁证条。
三焦胀胀病之一。《 灵枢· 胀论》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奇效良方· 胀满》 :“若
月竹竹丁。诵
三画三57
西
其不升降,痞结胸中,三焦相混,大小便不通,卒然胀满,脉来沉伏,为三焦胀也。又有虚实之分,虚者皮肤壳壳然而坚,不痛而气满,治以升降气道,温补脾元即复矣。实者内挟宿食,邪实于内,按之坚痛,当以疏气涤实可也。”《 医醇剩义· 胀》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读,此状其气与水之流行,而究无实在形质:受寒气逆,故气满于皮肤之中,因无形质,故虽胀而轻轻然不坚也。当调和气血,疏导行水,通皮饮主之。”参见胀病条。
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之简称。详该条。三焦俞经穴名。代号BIJ22 。出《 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阳膀肤经。三焦之背俞穴。位于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 . 5 寸处;一说“除脊寸半”(《 针灸资生经少)。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并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通过: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痢,水肿,鼓胀,黄疽,遗尿,瘾闭,腰脊强痛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灶灸5 一10 壮;或艾条灸10 一20 分钟。
三焦咳’病症名。指咳而腹满,纳食减少者。《 素问· 咳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治宜异功散、通理汤、木香顺气散,七气汤加黄连、积实等。参见咳嗽条。
三焦秘病症名。见《 中国医学大辞典》 。指大便秘结之由于三焦不和者。《 丹溪心法附余· 燥门》 :“三焦不和,胸隔痞闷,气不升降,饮食迟化,肠胃燥涩,大便秘结。”用搜风润肠丸。参见大便秘结条。三焦痈病名。指位于丹田处的痈。《 圣济总录》 卷一百二十八:“丹田隐隐而痛者,三瞧疽也上肉微起者,三瞧痈也。”由湿热遇寒凝结而成。证为寒、热往来,二便秘涩。治法见小肠痛条。
三焦病六腑病候之一:三焦即上焦、中焦、下焦。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 诸病源候论· 三焦病候》 :“三焦气盛为有余,则胀气满于皮肤内,轻轻然而不牢,或小便涩,或大便难,是为三焦之实也,则宜泻之。三焦气不足,则寒气客之,病遗尿,或泄利,或胸满,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气虚也,则宜补之。”《 杂病广要· 脏腑类》 :“三焦者,谓上中下也。若上焦有热,则胸隔痞满,口苦咽干,有寒则吞醉而吐沫;中焦有热,则身重目黄,有寒则善胀而食不消;下焦有热,则大便难,有寒则少腹痛而小便数。三焦之气主腐熟水谷,分别清浊,若不调平,则生诸病(《 简要济众方》 )。”<杂病源流犀烛· 三焦病源流》 :“海藏日: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此出而不纳也。中焦如沤,沤不利,则为留饮不散,久为中满,此上不能纳,下不能出也。下焦如读,读不利,则为肿满,此上纳而下不出也。”治宜宣通三焦、升降气机等法。
三焦惊脏腑惊证之一。详该条。
三焦蒸二十三蒸之一。见《 诸病源候论· 虚劳骨蒸候》 。详二十三蒸条。
三有丸(普济本事方》 卷六方。好黄连(去须)不
计多少· 研细末,剿冬瓜肉研取自然汁,和成饼子.阴干再为末,再用汁浸和,如是七次,即用冬瓜汁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以冬瓜汁煎大麦仁汤送下:治消渴。
三痛丹《 幼科释迷》 卷五方。娱蛤一条,胆南星二钱,全蝎、防风、白附子、远志、芦荟、延胡索、朱砂各一钱,赓香一字,金箔、银箔各三片。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煎汤送下。治急惊为痈。
三解散《 幼幼集成》 卷四方。人参、防风、天麻、郁金、白附子、大黄、黄琴、僵蚕、全蝎、积壳、薄荷、赤芍药、甘草、灯心。水煎服。治小儿露丹,症见小儿百日内外、半岁以_上,忽然眼胞红肿,面青色暗,夜间烦啼,睑如胭脂,初则满面如生水痘,根脚微红而不壮,出没无定,次至颈项,赤如丹砂。三痹汤.<校注妇人良方》 卷三方。续断(酒浸炒)、杜仲(姜汁炒)、防风、桂心、细辛、人参、获答、当归、炒白芍药、炒黄蔑、牛膝(酒浸炒)、炙甘草各五分,秦芙、生地黄、川芍、独活各三分。加生姜,水煎服。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等。.《 张氏医通》 卷十四方。人参、黄蔑(酒炒)、白术、当归、川芍、白芍药、获菩各一钱,炙甘草、桂心、防己、炮乌头、细辛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不拘时热服。治风寒湿气合病,气血凝滞,手足拘挛。三颗针出《 分类草药性》 。又名刺黄连、刺黄柏。为小璧科植物拟豪猪刺BerberiS Soulieana Schneid .、小黄连刺它.wilsonaeHemsl .或细叶小璧B . poiretii Schneid .等的恨及茎:拟豪猪刺分布陕西、甘肃、湖北、四川;小黄连刺分布湖北及西南各地;细叶小璧分布东北及河北、内蒙古。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① 治痢疾,肠炎,副伤寒,黄疽,泌尿系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口腔炎.中耳炎。煎服:9 一巧克。② 治眼结膜炎,根磨汁点眼角;疮疡溃烂,湿疹,烫伤,研末调敷。本品根均含小璧碱、小聚胺和少量的掌叶防己碱、药根碱。小巢碱的药理见黄连条。小粟胺可升高白细胞、抗矽肺、肌肉松弛、抗心律失常作用。三颗针还有降压、利胆、抗炎等作用。
三鲜饮<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鲜茅根、鲜藕各-120 克,鲜小蓟根60 克。水煎服。治虚劳.痰中带血,兼有虚热者。
三+六丁病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二。又名黑她、乱疗、满天星、满天星疗、’肾疗。十三丁之一。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周赤色,初生少,其头逐日增多,数越多,证情越重,若满三十六则危。宜早治,治疗参见疗疮条。
三十六风病名。见《 解围元荻》 卷一。分风病为三十六型,故名三十六风,包括病风在内。三十六荡见《 南宁市药物志》 。又名老君须、藤叶细辛、三十六根。为萝草科植物卵叶娃儿藤Tylophora ovata ( Lindl . ) H 冈k . ex Steud 的根及根茎。分布云南、广西、广东、台湾。辛,温,有小毒。
58 三三画
祛痰定喘,散疲止痛,解蛇毒· 吸治咳嗽哮喘,跌打{三爪金龙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o 又名爬山虎、肿痛,风湿骨痛,胃痛,腹痛。煎服:3 一9 克。② 治{小红藤,为葡萄科植物三叶爬山虎Parthenocissus
毒蛇咬伤,鲜根捣烂.调酒敷伤口周围。过量服用,易致中毒。孕妇慎服。本品含生物碱、黄酮成、挥发油和单糖。生物碱为娃儿藤宁碱、娃儿藤定碱、异娃儿藤碱。水煎剂及非水溶性总生物碱对小白鼠腹腔注射均有镇咳作用。非水溶性总生物碱在体外对黄色葡萄球菌、奈氏球菌、流感嗜血性杆菌及甲型链球菌均有抑菌作用。
三十六根见(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三十六荡之别名,详该条。
三+六黄指三十六种黄病证候。出《 外台秘要》 卷四。.(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夫诸黄者,其黄皆因伤寒为本,五脏互有所伤,热气相侵,致使病人精神恍惚,六腑不和,七神无主,情意改变。”其所指与一些急性发热病引起的发黄及意识障碍相似。三十六种黄为肝黄、心黄、脾黄、肺黄、肾黄、胆黄、脑黄、行黄、癖黄、胃黄、鬼黄、奸黄,走马黄、立黄、黑黄、体黄、劳黄、脊禁黄、食黄、火黄、阴黄、气黄、温黄、髓黄、房黄、血黄、忧黄、惊黄、花黄、疟黄、水黄、蛇黄、牛黄、鸦黄、鸡黄、灿蜒黄等。详见各条。公《 圣济总录》 卷六十云黄病三十六种“皆非黄疽之比”。谓本病多发生在东南地带,地气湿热,易成瘴毒,人感而成黄,其所指似包括我国南方一带地区性传染病。所载三十六黄为心黄、肝黄、脾黄、肺黄、肾黄、鬼黄、奸黄、血黄、人黄、髓黄、荫黄、急黄、气黄、痛黄、白黄、明黄、胆黄、惊黄、风黄、走精黄、酒黄、鸡黄、蚊蜒黄、火黄、走马黄、房黄、黑黄、厌黄、水黄、爪黄、肠黄、犊黄、猪黄、土黄、虾蟆黄。
三十四疗出《 外科启玄》 卷二。一曰心疗,二曰肝疗.三曰脾疗,四曰肺疗,五曰肾疗,六日麻子疗,七曰石疗,八日雄疗,九曰雌疗,十曰火疗,十一曰烂疗,十二曰三十六疗,十三曰蛇头疗,十四日盐肤疗,十五曰水洗疗,十六曰刀镰疗,十七曰浮沤疗,十八曰牛拘疗,十九曰猪疗,二十曰牛疗,二十一曰狗疗,二十二曰羊疗,二十三曰驴马疗,二十四日瓜藤疗,二十五曰豆腐疗,二十六曰气疗,二十七日鬼疗,二十八曰红丝疗,二十九曰内疗,三十曰蒲桃疗,三十一日杨梅疗,三十二曰鱼脐疗,三十三曰痘疗,三十四曰娱蚁疗。见各该条。
三三医书丛书名。裘庆元辑。刊于1924 年。共三集,99 种。裘氏取“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及“三折肪知为良医”之典,遂题名“三三医书”。所辑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各科临床、针灸、本草、方书、医案、医话、医论等各类医著,以明、清时著作为主,并收入少数日人所撰医著。大多篇幅短小,切于实用。三叉明棵见《 河南中草药手册》 。为猪毛菜之别名,详该条。
三五七散《 世医得效方》 卷二方。人参、附子、细辛各三钱,甘草、千姜、山茱英、防风、山药各五钱。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治阳虚眩晕头痛,恶寒,耳鸣或耳聋。
himalayana ( Royle ) Planch .的根及茎。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辛、甘,平。祛风除湿,活络散癖。治风湿骨痛。煎服:15 一30 克;或泡酒服。外用:捣烂敷骨折,跌打损伤。
三月黄花见<四川常用中草药》 。为地羊鹊之别名,详该条。
三叶五加见《 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 。为刺三加之别名,详该条。
三叶扁藤见《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为三叶青之别名,详该条。
三叶蛇薄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地蜂子之别名,详该条。
三叶酸草见《 备急千金要方)。为醉浆草之别名,详该条。
三阴三阳出<素问· 阴阳离合论》 等篇,为少阳(一阳)、阳明(二阳)、太阳(三阳)、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之总称。是中医在《 周易》 “阴阳太少”理论的基础上对阴阳的进-节划分,即在少阳与太阳之间增入“两阳合明”之阳明、太阴与少阴之后增入“两阴交尽”之厥阴。该理论在中医学有多种不同应用:① 代表手、足十二经脉;② 代表人体十二脏腑;③ 说明脉象的阴阳浮沉;④ 运气学说用以作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标识;⑤ 《 伤寒论》 用以命名外感热病的六个阶段及其相关证候。三阳之络指足太阳膀胧经的络穴― 吃扬穴。《 灵枢· 寒热病》 :“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马漪注:“如不得汗,当取足太阳膀胧经之络穴飞扬以泻之。盖太阳为三阳也。”
三阳五会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百会,见该条。
三阳头痛病证名。见《 医垒元戎· 三阳头痛》 。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的合称。(冷庐医话》 卷三:“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治疗当于疏邪治痛方中酌加引经药。如太阳用羌活,阳明用白芷,少阳用川芍等。参头痛条。
三阴头痛病名。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的合称。《 罗氏会约医镜· 论头痛》 :“太阴头痛,脉沉缓,身体沉重,或腹痛,必有痰也,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脉沉细,必寒厥,以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痛,脉浮缓,项痛,吐痰,以吴茱英,J } }芍为主。”详各条。
三阳合病病名。指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受邪而出现的证候。《 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澹语遗尿。发汗则澹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医宗金鉴· 订正伤寒论注》 :“三阳合病者,太阳、阳明、少阳合而为病也。必太阳之头痛发热,阳明之恶热不眠,少阳之耳聋寒热、.‘一‘, ~一.一.,如曰叼-一~?
砰界姆异
三阳经疟病名。指疟疾之发于三阳经者。《 症因脉治》 卷四:“疟疾者,先寒后热,发作有定期,大约巳午未三时者多。若一日一作,太阳、少阳也;间日而作,阳明、少阳也;伸欠、恶寒头痛,太阳也;发热日渴,阳明也;有寒有热,呕而口苦,少阳也。日中三阳得令,其病即发;日夕三阳时令退而病解。”<类证治裁· 疟》 :‘· 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参见足太阳疟、足少阳疟、足阳明疟条。
三台红花见《 云南中草药》 。为三对节之别名,
三黄洗剂经验方:见《 外伤科学》 (广东中医学院)。大黄、黄柏、黄荃各等分。为细末,每10 一15 克加入蒸馏水100 毫升、医用石炭酸1 毫升,摇匀,以棉签蘸搽患处,每日多次。功能清热止痒,保护收敛。治各种急性无渗出性皮炎,单纯性皮肤搔痒等。三秽液毒古痘疮的病因学名称。出宋· 陈文中《 痘疹方论》 ,所指有三:① 五脏六腑秽液之毒,发为
详该条。
三进一退针刺手法术语。见(针灸大成》 。指先
水泡疮;② 皮膜筋肉秽液之毒,发为浓水泡疮;③ 血骨髓秽液之毒,发为脓血水泡疮,三毒既出,贝(
按浅、中、深次序分层进针,然后一次提至皮下的针刺方法。操作时不论进退,每层均应根据需要作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需继续刺激,可以重复操作。
为疹痘疮。
三盘落地练功方法之一。出<易筋经》 。两足分
三角疾恭三物白散三品锭子
见《 本草求真》 。即刺羡黎,详该条。即白散,见该条。
开,两膝屈曲如骑马状,足尖稍向内收,膝向外开;两手从胸上提,自耳旁翻掌向下,分别悬空放于两大腿上方。《 易筋经》 :“目注牙故,舌抵上愕,睛瞪口裂,
见《 外科理例· 补遗)。
两腿分跪,两手用力抓地收直。”
,反掌托起,如托千斤,两腿
即上品锭子、中
品锭子、下品锭子之总称。分见各条。三将军丸(世医得效方)卷九方。(去瓤)、大黄各等分。为末,米糊为丸
三棱草根三棱煎丸
吴茱英,木瓜,绿豆大,每服
见《 中药志》 。为香附之别名,详该条。O (证治准绳· 类方)第二册方。生三
棱半斤,杏仁(汤泡去皮尖
麦芽各三两
,炒黄)、干漆(炒烟尽);炒
五十丸,粳米、积壳煎汤送下。不应,酌加丸数再服,以通利为度。治脚气入腹冲心。
,青皮(去白)、炒莱旅子、炒神曲各二两
三起三落练功方法之一。
推拿学校《 少林内功》 。
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
身体慢慢下蹲,腰直胸微挺
两手仰掌置于腰部,两掌前推,掌心相对,四指并拢,拇指外分,再收回至腰部,如此往返三次,在第四次推出时,身体慢慢起立,边推边起,然后边收边下蹲,后旨亏穿二了铸,
三柴胡饮柴胡二至三钱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芍药一钱半,炙甘草、陈皮各一钱
方。,生
女二土丑月,匀归弋擂冷着易熟地黄)二钱。水煎服。治素察阴分不足,或肝经血少而偶感风寒,或感邪不深可补散兼用者;或病后、产后感冒,气血虚弱不能外达者:如微寒咳呕,加半夏一至二钱。
当巨士z 丈尸I 上一‘' - 1 二份气卜啥
兰归气撂冷着易熟地黄)二钱。
袍砂(飞研)一两。三棱为末熬膏,余药为细末,丸,悟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温米饮送下。功顺气,消积滞,除膨胀。治心腹坚胀,胁下满硬,胸痞塞,喘满短气。.《 活幼口议》 卷十七方。三棱(块煮,炮)、炮获术、鳖甲(去裙,米醋炙焦)、当归各两,芫花(醋浸炒)、炒杏仁各二钱半,淡豆豉二钱,豆(去壳)二十一粒。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麻大,每服二十丸,生姜煎汤送下。治婴儿伤食生子甜腻毒热等物,脾胃积滞,久不克化,肚热脚冷,痞寒热,及痛瘤中肤不和,膨胀上隔,气奎心腹,不得之己习沁
三部九候古代脉诊方法之一
二邵几1 失白代脉诊万法之一。① 全身遍诊法。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如果那部的脉出现独大、独小、独迟、独数,即表示该经的脏气有寒热虚实的翌化。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下,两颊动脉(巨戮,俘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即挥肺‘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候心;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下肢:上,足厥阴
三焦之原O 指“肾间动气”,见《 难经· 八难》 。肾间动气为两肾之间所藏的元阳之气,三焦相火由元阳之气所化生,故称肾间动气为三焦之原。.指三焦之原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 · … 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 三焦实热O 上、中、下三焦同现实热的病证。上焦心肺的实热,可见胸隔闷瞥,额汗出,舌干、隘肿、喘满;中焦脾胃的实热,可见腹痛胀满,不吐不下,喘急;下焦肝肾的实热,可见大小便不通,或下利脓血。.温病气分热邪弥漫的一种证型。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60 三三画
三焦积热病证名。见(幼科释谜》 。临床表现眼目赤肿,头顶肿痛,心隔烦躁,口疮,二便秘沮。宜三黄丸,清泻积热。
三焦虚寒上、中、下焦同现虚寒的病证。上焦心肺的虚寒,可见精神不守,气短不足,语声不扬;中焦啤胃的虚寒,可见腹痛,肠鸣,洞泻下利,腹满喜按;下焦肝肾的虚寒,可见大便洞泄,小便清长,或遗尿,腹满身重。
三焦辨证温病辨证方法之一。是倩· 吴鞠通根据前人经验,按温热病传变清况,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自上而下的三个阶段,并作为辨证施治的提纲。初期属上焦肺、心包病变。手太阴肺病有发热恶寒、头痛、汗出而咳等。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澹语,或舌誊肢厥、舌质红绛。高热极期属中焦脾、胃病变。足阳明胃经有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脉大。足太阴脾病有发热不扬、体痛且重、胸闷呕恶、苔腻脉缓等。末期属下焦肝、肾病变。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足厥阴肝病有热深厥深、心中檐檐大动、手足蠕动、抽搐等。
三一承气汤(宣明论方》 卷六方。大黄、芒硝、厚朴、积实各半两,甘草一两。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伤寒杂病,内外所伤,腹满咽干,烦渴澹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涩,大便结滞;或湿热内甚而为滑滞;热甚喘咳,闷乱惊悸癫狂,目疼口疮,舌肿喉痹,肠痈;阳明胃热发斑,脉沉可下者,小儿热极惊风,并斑疹黑陷,小便不痛,腹满欲死;或斑疹后热不退,久不作痴,或作斑纹疮癣久不已者;又新病卒暴心痛,风痰酒呢,肠垢积滞,久奎风热,暴伤酒食,心烦闷乱,脉数沉实;或肾水阴虚,阳热独甚而僵仆卒中,暴痔不语;蓄热内甚,阳厥极深,脉反沉细欲绝;或里热亢极,阳极似阴,反为寒战,脉微绝;或风热燥甚,客于下焦,大小便涩滞不通;及两感表里热甚须下者。
三才封髓丸见(丹溪心法》 卷三。即三才封髓丹第一方,见三才封髓丹条。
三才封做丹.《 医学发明》 卷七方。又名三才封髓丸。天门冬(去心)、熟地黄、人参各半两,黄柏三两,砂仁一两半,炙甘草七钱半。为细末,面糊办丸,悟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肉从蓉半两(酒浸一夜)煎汤去渣,空腹食前送下。功能降心火,滋肾火。治虚火上炎,梦遗失精。.《 症因脉治》 卷二方。天门冬、人参、熟地黄。治肾经咳嗽,真阴涸竭者。
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 卷下方。苏子、白芥子、莱旅子(气喘咳嗽以苏子为主,痰多以白芥子为主,食痞兼痰以莱旅子为主)。各洗净,微炒,每剂不过三钱,绢裹,水微煎,代茶饮。功能降气消食,温化痰饮。治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者。若大便素实,临服加熟蜜少许;冬寒加生姜三片。本方为老年人食少痰多,咳嗽喘逆之证而设。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快隔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服子消食导滞,行气去痰。三者合用,可使痰化食消气顺,咳嗽得平。.(症因脉治》 卷二方。
山檀核、莱茄子、白芥子。水煎服。功能消食化痰,利气宣导。治食痰积滞。
三丰伐木丸即伐木丸,见该条。三叶佛甲草见南京药学院《 中草药学》 。为垂盆草之别名,详该条。
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 卷三方。炙甘草、干地黄、白芍药各六钱,阿胶、麻仁各三钱,麦门冬(不去心)、生牡蝎各五钱,生鳖甲八钱,生龟板一两。水煎服。功能滋阴潜镇。治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数,心中檐檐大动,甚至心中痛者。三圣地肤汤(洞天奥旨》 卷十一引岐天师方。地肤子一两,防风二钱,黄荃三钱。水煎取汁,另取猪胆二个取汁同煎,徐搽患处。治风热疮。三百两银药见《 滇南本草》 。为木蝴蝶之别名,详该条。
三花神枯丸《 宣明论方》 卷八方。甘遂、大戟、芫花(醋酒拌炒)各半两,牵牛子二两,大黄一两,轻粉一钱。为细末,泛水为丸,小豆大,初服五丸,以后每服加五丸,温开水送下,日三次,加至快利后却常服,病去为度。治中满腹胀,喘嗽淋泌;水湿肿满,湿热肠垢沉积变生疾病,久病不已,黄瘦困倦,或肢体麻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头目眩晕,疟疾不已,痛灌积聚,坚满痞闷;酒积食积;痰饮呕逆;及妇人经病不快,带下淋漓;伤寒湿热,腹满实痛,腰痛;下痢,乳癖胀满,及小儿惊疮积热等。
三补积术丸(古今医鉴)卷四方。白术(土妙)二两,陈皮(去白)、积实(鼓炒)、黄柏(盐炒)各一两,黄连(姜炒)、黄芬(酒炒)、获荃、炒神曲,山檀肉、香附扮醋炒)各五钱,贝母(去心)八钱,炒麦芽、炙甘草各三钱,砂仁一钱,连翘、桔梗各二钱。为细末,荷叶煮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姜汤送下。功能化痰清热,健胃补脾,消食顺气。治伤食。三层茵香丸即三增茵香丸,见该条。三枝九叶草出(本草图经》 。为淫羊霍之别名,详该条。
三轰(qi 气)降龙丹《 白喉条辨》 方。西洋参、生石膏、海浮石、生牡蝠、阿胶(或燕窝)、白芍药、生地黄、龟板、珍珠母、麦门冬、犀角:为末和丸,旋覆花、竹茹煎汤代水送服,服时冲入竹沥、鲜莱旅汁。治太阴燥火炽盛,白喉初起,咽燥无痰,七、八日后忽痰声流液,甚则喘促心烦。如痰涎奎盛,或药不得下,加苏子另煎冲入。
三物备急丸(金医要略》 方。又名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去皮心,炒,研为脂)各一两。先捣大黄、干姜为末,另研巴豆,再研匀,炼蜜为丸,豆大,每服三至四丸,温水或酒送下;如不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愈;若口嚓,须启齿灌服。功能攻逐寒积。治心腹诸卒暴百病,中恶客许,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嚓,停尸卒死等症;近代也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便阻属寒实型者。方以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为君药;干姜温中,并助巴豆以祛寒,为臣药;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并能监制巴豆之
三画三61
毒性,为佐使。三药配合,力猛效捷,故病情不急,一般不用。
三物茵陈禽汤《 外台秘要》 卷四引《 小品方》 方。茵陈一把,桅子二十四枚,石膏一斤。水煎前二味,去渣取汁,将石膏猛火烧令正赤.投药汁中,沸定取清汁,分作二服,先进一服,自覆令周身汗出,以温粉粉之则愈;若不汗,更进一服,汗出乃愈。治黄疽身目皆黄,皮肤掬尘出。《 备急千金要方》 亦有本方,但加大黄三两。
三物香蒸饮即香蕾散第一方,见香蕾散条。三物黄芬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三方。黄荃、苦参各二两,干地黄四两。为粗末,水煎,分二次服。治产后受风,四肢烦热,但头不痛者。
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 卷二方。明矾二两,砒石一两五钱,雄黄二钱四分,乳香一钱二分。先将明矾、砒石入小罐内,炭火锻红,青烟已尽旋起白烟,片时,待上下红彻住火,取罐倾地上一夜,取出约有砒矾净末一两,再加入雄黄、乳香,共为细末,厚糊调稠搓成药条,阴干,插入疮孔内。功能祛腐拔痰。治痔疮肛瘩,瘦瘤痕病,疗疮发背,脑疽等。
三部九候论(素问》 篇名。主要讨论三部九候的诊脉法。以人身上中下分为三部,每部又以天地人分作三候,三部综合,共得九候。篇中指出三部九候脉必须相应,否则即属病态,并提示脉症合参的重要性。本文从三部九候的变化,了解病情和决断死生,故名
三黄二香散(温病条辨)卷一方。黄连、黄柏、生大黄各一两,乳香、没药各五钱。为细末,初用茶水调敷,干则易之,继用香油调敷。治温毒外肿,敷水仙膏后,皮间有小黄泡如黍米者。
三黄石膏汤O 《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一册方。黄连二钱,黄柏、桅子、玄参各一钱,黄芬、知母各一钱五分,石膏三钱,甘草七分。水煎服。治伤暑发热。.见《 伤寒总病论》 卷五。即石膏汤第一方,见石膏汤条。
三黄四物汤《 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 卷四十四方。当归、白芍药、川芍、生地黄、黄连、黄荃、大黄。为粗末,水煎服。治热盛经前吐鲤。
三黄补血汤(兰室秘藏· 蛆血吐血门》 方。牡丹皮、黄蔑、升麻各一钱,当归、柴胡各一钱五分,熟地黄、川芍各二钱,生地黄三钱,白芍药五钱。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食前稍热服。治气盛而亡血,上热,面赤善惊,六脉俱大,按之空虚者。
三黄泻心汤《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卷六方。大黄、黄连各二钱,黄琴一钱。为粗末,以麻沸汤浸良久,去渣,分二次服。治狐惑,舌白齿晦,面目乍白、乍赤、乍黑,变异无常,四肢沉重,默默多眠,喉蚀声哑,上唇生疮。本方组成与《 金匾要略》 泻心汤同。三黄油浸剂经验方。见《 外科学》 (武汉医学院)。黄连、黄芬、黄柏各等分。为细末,每20 克加枯矾5 克,置石蜡油或麻油1000 毫升中,高压灭菌后,加冰片5 克。直接涂抹创面,或制成油纱布外敷
包扎。治烧伤。
三黄宝蜡丸《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五方。藤黄(秋荷叶露泡,隔汤煮十余次,去浮沉、取中,用山羊血拌晒干)、天竺黄、大戟、刘寄奴、血竭、儿茶、雄黄各三两,朴硝一两,当归尾一两五钱,铅粉、水银、乳香、磨香各三钱,唬拍二钱。先将水银同铅粉在铁锅内火上热研成末,余药各为末,然后合一处研细,用炼净黄蜡二十四两,放磁器内,坐滚水中化开,将药入内搅匀作丸,每丸重一钱或五分,病重者每服一钱,病轻者每服五分、热黄酒调下;若伤重,连服数次药后,饮酒汗出更妙;治恶疮、香油化开外敷。治金疮出血,及恶疮肿毒。
三黄积术丸《 内外伤辨惑论)卷下方。积实(鼓炒)五钱,黄连(酒洗)、恨大黄、炒神曲、橘皮、白术各一两,黄琴二两。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白开水送下。治伤肉食面食,辛辣厚味之物,填塞闷乱不快。
三黄积朴丸《 幼科发挥》 卷三方。黄连(酒炒)、黄荃(酒炒)、黄柏(酒炒)各三钱,大黄(酒偎)五钱,积实(鼓炒)、厚朴(姜汁炒)、槟榔各二钱。为末,酒糊为丸,麻子大,姜汤送下。治湿热痢疾,并有食积者。
三黄凉服散《 喉症全科紫珍集)卷上方。黄连四分,黄芋、黄柏、桅子、赤芍药、薄荷、陈皮、天花粉、射干各一钱,甘草五分,川芍七分,青皮八分,金银花、当归各一钱五分,玄参二钱。加灯心二十寸、竹叶十片,水煎服。功能清热解毒,凉隔利咽。治咽喉奎肿疼痛,初起黄红,甚至紫黑,恶寒发热。若口干便秘,加大黄三钱。
三黄解毒汤.《 妇科玉尺》 卷二方。大黄、黄连、黄柏、黄芬、焦桅子各等分。水煎服。治妊娠伤寒五、六日后,表邪悉去,但烦躁发热大渴,小便赤,大便秘,或利下赤水,六脉沉实,邪在里者。若得沉弦有力之肝脉,内症烦满消渴,倍桅子,加当归一钱半、甘草五分;得沉数有力之心脉,内症烦躁心中热,倍黄连,加麦门冬一钱;得沉缓有力之脾脉,内症腹胀满澹妄,倍大黄,加积实、厚朴各一钱;得沉滑有力之肺脉,内症喘咳胸满多嚏,倍黄连,加桔梗五分、尊苗子一钱;得沉实有力之肾脉,内症下重足肿,寒而逆,倍黄柏,加熟地黄一钱、炮姜五分。.《 疡医大全》 卷十七方。黄连二钱,黄等、焦桅子、黄柏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治咽痛。
三黄熟艾汤《 类证活人书》 卷十八方。黄琴、黄柏、黄连各二分,熟艾(半个鸡子大)一团。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不拘时服。功能除热止痢。治伤寒四、五日,大下热痢,诸药不止者。
三院痞气丸《 御药院方》 卷三方。沉香、大腹子、槟榔、砂仁各半两,青皮(去白)、陈皮(去白)、木香、白豆范、三棱(炮)各一两,半夏(汤泡七次)二两。为末,神曲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温水或陈皮煎汤送下。治三焦痞滞,气不升降,水饮停滞,不得流行,胁下虚满,或时刺痛。
62 三干
三棱消积丸《 内外伤辨惑论》 卷下方。丁香、益智仁各三钱,巴豆(和粳米同炒焦,去米)、茵香、陈皮、青皮各五钱,炮三棱、炮获术、炒神曲各七钱。为细末,醋糊为丸,悟桐子大,每眼十至二十丸,食前温姜汤送下。治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满闷。三焦主决读三焦的主要功能之一。决淡,指疏通水道。《 素问· 灵兰秘典论》 :“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三焦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全赖其气化作用,并与肾、脾、肺、膀眺等器官协同完成。三焦的气化,又靠命门原气的维持。若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通,可出现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三增茵香丸(是斋百一选方》 卷十五方。又名三层茵香丸。第一料:茵香(舶上者,用海盐半两同炒焦黄,和盐称)、川株子(炮,去核)、沙参(洗.锉)、木香(洗)各一两。为细末,以水煮米粉稠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腹食前日进三眼,服后若未愈,可服第二料。第二料加下项药:苹茨一两,槟榔半两。上入前件药,共六味,重五两半,依前法为丸服用,若仍未愈,再服第三料。第三料又加下项药:白获菩四两(紧小实者,去黑皮),黑附子半两(炮,去皮脐称,或加作一两)。上连前件药,共八味,重十两,依前法为丸服用,加至三十丸,新久大病,不过三料可愈。功能温肾祛寒,疏肝理气。治寒病脐腹疼痛,辜丸偏大,阴囊肿胀重坠,有妨行步者。三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卷二方。霍香(连梗、叶)、决菩皮、杏仁各三钱,厚朴二钱,陈澎一钱半,滑石五钱。水煎服。治湿阻中焦,舌黄脱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者。
三百六十五络是全身络脉的约数。《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 … ”
三百六十五会会,指穴位。(灵枢· 九针十二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 .一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谓人体有365 个穴位,是经络气血出入会合的地方。
三百六十五节指全身穴位。(素问· 调经论》 :“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王冰让:“三百六十五节者,非谓骨节,是神气出入之处也。”三百六十五是约数,当时实际穴位不足此数。
三科大生合璧见大生要旨条。
三家医案合刻书名。3 卷。清· 吴金寿刊刻于1831 年。本书汇萃苏州名医叶桂、薛雪、缪遵义三家医案,所选大多证治熨贴,议论中肯。本书收入<中国医学大成》 中。
三黄振子豉汤《 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黄连(酒煮)、黄答(酒炒)、大黄(酒浸)、桅子、豆豉。水煎服。治热病时疫,头痛壮热。
三朝名医方论丛书。本书系清末人将以下三书合刊而成。即(增补内经拾遗方选}4 卷{前2 卷为宋· 骆龙吉撰,后2 卷为明· 刘浴德等补订)、(宣明论方}l5 卷、(名医方论》 (《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
的节录本)4 卷。
三十一号大过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连翘薄荷饮,见该条。三十三号翼象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三香丸,见该条。三十六号益象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桃仁红花汤,见该条。三十五号家人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一。即当归积壳汤,见该条。三十四号小畜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感门)卷二十一。即必胜汤,见该条。
三元延寿参赞书书名。元· 李鹏飞著,五卷。载于(道藏· 洞神部》 深字号544 册。刊本极少。书中提出人的寿命有三元:天元、地元、人元。纵欲则天元减;用心和动情过度则地元减;饮食无节制则人元减。全书用意新颖,说理明畅。
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学著作。5 卷。元· 李鹏飞撰于至元辛卯(至元无辛卯,辛卯为1351 年)。书中集录文献中有关养生资料,并记述了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的内容。书中也杂有不少封建迷信糟粕,现有《 道藏》 及明· 胡文焕《 寿养丛书》 本。三字经合编六种丛书名。张骥辑。刊于1933 年。包括(医学三字经)、(春温三字诀》 、(痢症三字诀》 、(三字经汤方歌括》 、《 春温三字诀方歌》 、(痢症三字诀歌括》 ,后三种系张骥增辑。三字经汤方歌括见三字经合编六种条,三焦手少阳之脉出《 灵枢· 经脉》 。即手少阳三焦经。详该条。
三因极一病源论粹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书名。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 ,简称<三因方)。18 卷。宋· 陈言撰于1174 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本书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总论后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并附治疗方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解放后有排印本。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指手少阳三焦经经气异常所致的病症。《 灵枢· 经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 …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焊淳,隘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毗痛,颊痛,耳后、肩、糯、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脉经· 三瞧手少阳经病证》 除士述“是动、所生”病外,还列举了腹胀气满、小腹坚、不得小便、咳成肺痪、溺血等症。参见三焦经病有关条。干支即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详各条。千归出《 神农本草经》 。为当归之别名,详该条。干血痪结凝固之血,即痢血。(金匿要略·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产妇腹痛,法当以积实芍药散,假令不愈,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
三画干63
干呕证名。出《 金匾要略· 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 。指呕而有声无物吐出者。《 诸病源候论· 呕哆病诸候): “干呕者,胃气逆故也。但呕而欲吐,吐而无所出。”有胃虚气逆者,宜橘皮竹茹汤、吴茱英汤。有胃中寒者,宜半夏干姜散、理中汤。有胃热者,宜黄荃加半夏生姜汤、黄连解毒汤。少阴病干呕下利脉微者,宜白通汤、通脉四逆汤。
干柿见(日华子诸家本草)。即柿饼,详该条。干苔出《 食疗本草》 。又名海苔菜、苔菜、苔条。为石药科植物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 ( Mull . ) J . Ag .或条浒苔E . clathrata ( Roth ) Grev .等的藻体。分布我国沿海。咸,寒。清胆,化痰,软坚消结。① 治瘦瘤,痕病,煎服:9 一15 克。② 烧存性研末吹鼻止蛆血;汤浸捣敷治手背肿痛,疮疖。
干咳病证名。见《 理虚元鉴)。即干咳嗽。详该条。
干疥病名。一写王堆汉墓帛书《 五十二病方》 称“乾骚”。由于肺经燥气偏盛所致。皮损粗糙干枯,痰痒,搔之有白屑脱落。治宜内服消风散,外搽润肌膏。
千姜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白姜、均姜。为姜科植物姜z 孟吨ibe : officinale Rosc .的干燥根茎。主产四川、贵州等地。辛,热,入心、肺、脾、肾经。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消痰下气。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煎服:3 一9 克。孕妇慎服。炮姜:温中止泻,止血。治寒性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癖血腹痛。本品含挥发油,主成分为姜酮、a 一姜黄烯(a 一curcumene )、姜烯( 21 呀iberene )、姜醇、龙脑、柠檬醛等。本品能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千给病证名。疮疾的一种证候。见《 太平圣惠方》 第八十七卷。由于小儿乳食不调,心、脾积热,津液虚损所致。症见赢瘦,皮肤干枯,两目干燥凹下,或畏光,夜热不安,啼哭无泪,腹部胀满,口干唇燥,或颈项倒斜。治宜健脾益气,清热养阴,用参等白术散加减。
干浆出清· 翟良《 痘科类编释意)。为痘疮收腐发热的证候。详收局条。
干浴自我推拿方法。出《 诸病源候论)。又称干沐浴。即用擦热的双手熨擦肢体。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等作用。《 诸病源候论· 时气候》 :' ‘摩手令热,令热从体上下,外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寒热头痛。”
干陷证名。见《 疡科心得集》 卷上。为疮疡陷证之一。多见于有头疽化脓期。因气血双亏,正不胜邪,不能酿脓托毒外出所致。证见:应成脓而脓腐未透,根盘紫滞,疮顶干枯腐烂,脓少而薄,疮色晦暗,肿势平塌,闷胀疼痛或微痛,发热或微恶寒,自汗神疲,渐致神识不爽,脉虚数,甚则转为肢厥脉微的脱证。治宜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方用托里消毒散,另加牛黄、玻拍冲服,或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若见肢冷、便塘、搜频者,宜温补托里,用神
功内托散加减。
干黄病名。指小便自利,渴而引饮的黄疽。《 此事难知》 :“干黄,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饮者,桅子柏皮汤。”干黄有因寮热搏结所致者,《 医钞类编》 卷九:“干黄,… … 疲热在里,宜下。”参见黄疽等条。
干喘病证名。见《 证治要诀· 哮喘)。指气喘而无咳嗽痰涎的病症。因喘逆未见痰涎,故称为干喘。多由情志郁结,气机奎逆所致。《 医学入门· 喘》 :“七情气急无声响,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治宜降气疏郁为主,如四七汤、分气紫苏饮、四磨汤、苏子降气汤或神秘汤吞养正丹等。参见气喘条。
干嗽病名。又名干咳嗽、干咳。指无痰而嗽者。《 杂病源流犀烛· 咳嗽哮喘源流》 :“干嗽,肺中无津液也。其脉细涩,必兼气弱或促,乃痰郁火邪于肺中。轻则连咳数十声,方有痰出,重则虽多咳亦无痰,故为干咳嗽,极难治。始宜用苦桔梗以开之,再用补阴降火之剂。不已,则成劳嚓,在不得志者多患此。宜干嗽补肺膏。加味二母丸、琼玉膏。”参见干咳嗽、干咳条。
干漆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漆渣、漆脚。为漆树科植物漆树Rhus verniciflua Stokes 乳液的干燥品。辛,温,有毒。入肝、脾经。破癖,消积,杀虫。治妇女经闭,痛底,疲血疼痛,虫积腹痛。内服:炒至烟尽后入丸、散用,一次量0 . 09 一0 . 15 克。体虚胃弱、漆过敏患者及孕妇均忌服。未干燥的漆液称生漆,其毒更烈,一般不用。生漆含漆酚(Urushiol )约80 %及少量氢化漆酚、虫胶酶和树胶等。漆酚在虫胶酶作用下吸收空气中的氧变成黑色树脂状物质,则为干漆。对生漆敏感者,0 . 001 毫克的纯漆酚即可引起漆性皮炎。
干盛病名。指虫蚀下部所致的疾患。《 千金要方· 大肠腑》 :“干暨,不甚泄痢而下部疮痒,不问干湿,久则杀人。”
干婚见《 中药材手册》 。为蟾蛛之干燥全体,详该条。
干癣病名。生于皮肤的一种慢性顽固性疾患。《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五:“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为风湿毒邪客于肌肤而成。患处皮损境界清楚、肥厚、干燥、裂口、痛痒、搔之则有白屑脱落。治疗外搽黄连散,或狼毒膏涂之;或石硫磺研末,陈醋调和外搽。亦可用必效散油调外搽。相当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干生地见《 中药志》 。即干地黄,详该条。干地黄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干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 Gaertn . ) Libosch . 或怀庆地黄R . glutinosa Libosch . f . hueichi 吃ensis ( Chao et Schih ) Hsiao 的干燥根茎。主产河南、浙江等地。甘、苦,凉。入心、肝、肾经。滋阴,凉血。治温病发热,舌绛,斑疹,阴虚内热,消渴,吐血,班血,尿血,崩漏,月经不调,血虚肠燥,风湿痹痛。煎服:
以干三画
于3 乃克。地黄的花名地黄花,果实名地黄实,研末服,功用与地黄大体相同。地黄和怀庆地黄的根茎均含甘露醇、梓醇(Catalpol ) ,多种糖类(主为水苏糖)和多种氨基酸(主为精氨酸)。地黄还含地黄素( Rehmannin )、生物碱等。乙醇提取物对麻醉动物有降低血压及促进家兔血液凝固的作用。曾有报告,地黄有降血糖作用。
干血病病名。见《 血证论》 卷五。早在《 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中就有关于干血的记载,症状及治疗与本病一“致。病因五劳所伤,虚火久蒸,干血内结,癖滞不通,久则痕血不去,新血难生,津血不通外荣。症见经闭不行,身体赢瘦,不思饮食,骨蒸潮热、肌肤甲错、面目黯黑等。治宜活血行察,清其积热,方用大黄魔虫丸;继宜养血和血,方用当归补血汤、四物汤等。
干沐浴自我推拿方法。即干浴。见该条。干等汤《 经验医库》 方。干姜、白芍药、陈皮、高良姜、柴胡、获神、当归、防风、黄蜡、黄茂、甘草。加葵花梗心,水煎服。治精髓干枯,小便淋沥不断,疼痛难忍。
干枣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方。芫花、芜花各半两,甘草、大戟、甘遂、大黄、黄荃各一两,大枣十枚。为粗末,水煎,分四次空腹服,以快下为度。治肿及支满僻饮。
干岩歼见南川药物试验种植场(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婴粟科植物毛黄茧Corydalis tomentella Franch .的全草。分布四川。苦,凉。祛痪止痛,清热止血。治跌打损伤,咯血,吐血。内服:煎汤,6 一9 克;或浸酒饮。
干胁痛证名。见<区学入门》 卷五。’《 医钞类编· 胁痛门》 :' ’虚盛成损,胁下常有一点痛不止,名干胁痛。”《 杂病源流犀烛》 卷十:“酒色过度,当胁一点痛不止,名干胁痛,甚危,惟大补气血而已。”方用八物汤、补肝散、六味地黄丸等方。参见肝虚胁痛条。千油菜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为尊菜之别名,详该条。
干咳嗽病症名。又名干嗽、干咳。指咳嗽无痰或少痰者。《 赤水玄珠· 干咳嗽》 :' ‘干咳嗽者,无痰出而软咳连声者是也。此本于气涩。涩之微者,咳十数声方有痰出,涩之甚者,虽咳十数声,亦无痰出。”多因火郁伤燥或脏腑亏损所致。《 景岳全书· 杂证漠): “干咳嗽者,以肺中津液不足,枯涸而然。此明系内伤亏损,肺肾不交,气不生精,精不化气,所以干涩如此。但其有火无火,亦当辨治。若脏平无火者,止因肺虚故,必先补气,自能生精,、宜五福饮之类主之;若脏气微寒者,非辛不润,故必先补阳自可生阴,宜理阴煎,或六君子汤之类主之;若兼内热有火者,须保真阴,故必先壮水,自能制火,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兼贝母丸之类主之。若以此证而但知消痰开郁,将见气愈耗,水愈亏,未免为涸辙之鱿矣。”《 类证治裁》 卷二:“其脾肺亏损,致咳嗽喘促,畏寒呕泻,及脉见细弱,症见虚寒,咳久不已者,切勿清嗽,但补
元气,嗽自止。六味回阳饮,或理中汤,劫劳散,八味地黄丸。”参见干咳,干嗽,咳嗽条。干姜丸(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三册方。干姜、积壳、橘红、葛根、前胡各五钱,白术、半夏曲各一两,吴茱英、甘草各二钱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治吐酸。
干姜汤(外台秘要)卷九引深师方。干姜、麻黄各四两,紫苑、五味子各一两,杏仁七枚,桂心、炙甘草各二两。水煎,分三次服。治冷嗽气逆。干姜散《 太平圣惠方》 卷四十六方。炮姜、桂心、款冬花各半两,炮附子一两,五味子、细辛、白术、炙甘草、木香各三分。为末飞每服三钱,加大枣二枚,水煎服,日三次。治气嗽,呼吸短气,心胸不利,不思饮食。
干洗脸自我推拿方法。即浴面。见该条。干脚气脚气病之一。见《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指脚气之足膝不肿者。因素体阴虚内热,湿热、风毒之邪从热化,伤及营血,筋脉失养所致。症见足胫无力,麻木疫痛,挛急,脚不肿而日见枯瘦,饮食减少,小便热赤,舌红,脉弦数等。本病症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脚气病干型相类似。治宜宣奎化湿,和营清热。可用加味苍柏散或生干地黄丸等方。干喉风病名。喉风病之一种。见《 世医得效方》 卷十七。方用:朴硝、川乌、当归、牛膝、醉香、脑子、硼砂、荆芥、薄荷、甘草、葛粉、全蝎,为末,用清水潜调。春用落菜汁调,夏用黄麦汁调。如不能吞,用豆腐切如棋子块,蘸药入口内含化,或新艾汁调下立效。
于颓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生黄茂150 克,当归、拘祀子、山茱黄肉各30 克,生乳香、生没药各9 克,鹿角胶18 克。先煎黄蔑去渣,再入当归、构祀子、山茱英肉、乳香、没药,煎十余沸去渣,入鹿角胶烨化,分二次服。治肢体痰废,或偏枯,脉象极微细无力者。
干祖乱病名。俗称搅肠疹、斑痞、乌疹胀。指突然腹中绞痛,吐泻不得的疾患。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 诸病源候论· 干霍乱候》 :“干霍乱者,是冷气搏于肠胃,致饮食不消,但腹满烦乱、绞痛、短气,其肠胃先挟实,故不吐利。”《 圣济总录· 干霍乱门》 :“干霍乱之状,中气喘争而不吐不利是也,肠胃挟实,与冷气相搏,正气暴衰,神志昏冒,上下隔塞,白汗自出,治之稍缓,则不可救。”《 杂病源流犀烛· 霍乱源流): “干霍乱,即俗云搅肠痞,亦由胃气虚,碎中天地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间,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以致肠胃绞痛异常,胸腹骤胀,遍体紫黑。”《 医学心悟》 卷三:“干霍乱证,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搅肠大痛,变在须臾。古方以烧盐合阴阳水引而吐之,或以陈皮同煎吐之,或用多年陈香椽煎汤更佳。俗名搅肠疹、乌疹胀,皆此之类。此系秽气闭塞经隧,气滞血凝,脾土童满,不能转输,失天地运行之常,则胀闭而危矣。”<医宗己任篇· 霍乱): “有干霍乱者,俗
干于工65
名斑瘩,又名搅肠痞。吐泻不见,面色青冷,腹中绞痛,乃阴阳错乱最恶之候而最易治:急刺委中部分出血,明矾末调饮探吐,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芋麻根蘸清菜油,舌屺夺命穴,督脉后顶,天庭等处,后服砂仁细末数口,连暖数十声即愈。”本病除内眼药物探吐、急刺委中出血外并可刺十指出血:参见霍乱等条。
干蝎散(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二方。炒全蝎、枫香脂各一分,白芥子五1 粒,阿魏一钱,炒僵蚕十五枚。为末,每服一字匕,不拘时薄荷煎汤调下。治小儿胎风,发惊搐溺。
干德符运气学说术语,见《 类经图翼》 。干,指十· 天千;德,德性,即指十天干的五行属性;符,符合。五运不及之年,若该年新运初交的月旧、时干与主运的五行属性相合,则成平气之年,这种情况称“干德符”。如丁亥年木运不及,但若交运日的日干或时干为壬,丁与壬同属木,则称该年为干德符而属平气之年。
干幼丸(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七方于蟾一枚,蛇蜕一条,谷精草二两(上药同入罐内,以盐泥封固,曝干,烧令通赤,放冷细研),胡黄连、瓜蒂、母丁‘香各一分,青黛半两,牛黄、龙骨、朱砂、雄黄、芦荟、察香、天竺黄各一分。为细末,猪胆汁煎,面糊和丸,绿豆大,三岁小儿每服五丸,温米滋水送下。治小儿五疮,及疗惊风,疮虫。
干婚皮见《 药鼓启秘》 。为蟾蛛皮之处方名详该条。
干涩难产病名。又名胎干难产。清,周登庸《 续广达生篇》 :“产时用力太早,水衣先破,被风所吹,产户肿胀,干涩狭小者,用熏洗法,从容侯之,无不亿厂矣。熏洗法:紫苏不拘量,多点好,煎重汤熏洗阴户。随用麻油和蜂蜜涂之。”
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方。干姜· 两.生附户枚水煎顿服。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钱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渴不呕,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干葛石膏汤O 《 症因脉治》 卷· 方。葛根、柴胡、黄等、石膏、积壳、陈皮、甘草、木通水煎服、治暴发寒热,胁肋刺痛,沿门相似,或在一边,痛之才、已,胀及遍身,甚则指甲紫黑;及肺胃积热,内伤咳血。. (症因脉治)卷二方。葛根、石膏、知母、甘草、陈皮、竹茹、鲜蕾香。水煎服。治燥火呕吐,喘逆气急,呕少难出,口唇干燥,烦渴引饮。.(症因脉治》 卷三方。葛根、知母、石膏、甘草。水煎服。治湿热腹胀,烦渴口淡者。若腹皮热,加地骨皮、黄连。
干葛平胃散《 症因脉治》 卷四方。葛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水煎服。治寒湿痢,胸满。若有寒热加柴胡;头痛身热恶寒加羌活。
干葛竹茹汤(症因脉治》 卷二方。葛根、陈皮、竹茹、获荃、熟半夏、甘草。水煎服。功能清理胃气,除烦}日区二治风热喘逆,寒邪化热,逆放阳明而呕吐者。若有风加防风;有寒加生姜。
干葛防风汤《 症因脉治》 卷二方。葛根、防风、荆芥、石膏、知母。水煎服。治外感牙蛆,身热无汗,右脉浮数,有表邪者。
千葛清胃汤O (症因脉治》 卷一方。① 黄连、升麻、桅子、甘草、葛根。水煎服。治酒湿成瘫,四肢不举,热在[者。② 升麻、黄连、桅子、牡丹皮、生地黄、甘草、葛恨。水煎服。治膏粱积热,口眼喝斜,及肠胃积热,争西入即泻痢者。.《 症因脉治)卷二方。① 升麻、生地黄、牡丹皮、黄连、甘草、葛根、石膏。水煎服。治外感牙砚,右脉浮数,身热有汗,无表邪者。② 葛根、竹茹、黄连、陈皮、甘草。水煎服。治呕吐苦水,脉长大而洪,邪在阳明者。
千葛解肌汤即柴葛解肌汤第一方,见柴葛解肌汤条。
干嗽补肺膏《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一方。生地黄二斤,杏仁二两,生姜、自蜜各四两。捣烂如泥,蒸熟,每服三匙,五更服。治肺中津液不足,干嗽,脉细涩,兼气弱或促者。
干姜人参半夏丸《 金匾要略》 方。干姜、少、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为细末,生姜汁调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日三次。治妊娠呕吐不止。干晦如猪肝色舌舌千燥、暗晦如煮熟猪肝色。为津气俱竭,属危重凶险之候(见《 望诊遵经》 )。干姜黄菩黄连人参汤《 伤寒论》 方。干姜、黄琴、黄连、人参各只两。水煎去渣,分二次服。治仁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
于演明代医家。字文河。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潜心《 素问》 、(难经》 诸书,对医学多有成就,名于时卒年79 岁。
于仲谧见于志宁条。
于志宁(581 一659 ? )唐代官吏。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少、:唐太宗时近臣,656 年(显庆初年),任仆射(宰相); 657 年,与李劫等组织修定本草,较其前代本草书新增药物一百多种,于显庆四年完成,名《 新修本草》 并附插图,共54 卷。传成后,由政府颁行全国,是为我国古代第· 部药典:卒年78 岁。
于法开晋代医家。好仙释,后学医,医术高明(撰有《 议论备豫方少一书。已佚。
于溥泽(1745 一1804 )清医学家:字皆霖。山东平度人举人,尚考据之学。中年潜心医学,从师黄元御。因感《 伤寒论》 、(金匾要略方论》 二书“错乱残缺”,乃捡《 脉经》 等诸家书参互考订,撰《 要略厘正》 。另有《 云巢医案》 、《 伤寒指南》 等,未见传世。工O 占代对包括医生在内的各种具有技艺的劳动者的总称‘《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 :“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医生的神、圣、工、巧四级之一。工尾势练功方法之一:出《 易筋经》 。又作躬尾势、掉尾势。取直立位,两足稍分开,两手上举过顶,旋即转而向卜,挺膝弯腰,使手掌尽量接近地面;若不能贴近地面,须配合足跟起落动作;随后挺身直立。《 易筋经》 :“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昂
66 工土
目注,鼻息调匀,徐徐取入。”
工巧神圣指诊病的四种技能技巧。《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 难经· 六十一难》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土贝见清· 赵楷《 百草镜》 。为土贝母之简称,详该条。
土方指地区性民间使用的简便方药。
土石出<名医别录》 。为长石之别名,详该条。土瓜出《 神农本草经》 。为王瓜之别名,详该条。土运运气术语。五运之一。土主甲己,凡甲年、己年均属土运。(素问· 天元纪大论》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
土位运气术语。湿土所主之位。(素问· 至真要大论): “土位之主,其写以苦,其补以甘。”王冰注:“土之位,秋分前六十一日,四之气也。”
土郁病证名。五郁之一。指脾胃之气郁滞之症。出《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 证治汇补· 郁症》 :“食滞中焦,痰凝脾脏,热蕴肠胃,皆土郁也。”症见心腹饱胀,肠鸣泻利,呕恶痰涎或清水等。治宜夺之。《 杂病源流犀烛》 卷十八:“夺者,直取之谓也。湿滞则土郁,脏应脾,腑应胃,… … 滞在上宜吐,滞在中宜伐,滞在下宜泻,皆夺也。”可用夺郁汤、善夺汤、疏土汤等方。参见五郁、郁证条。
土轮眼科五轮之一。茹十眉《 五官病》 :“胞睑属脾,为土轮。”即肉轮。详该条。
土狗出《 本事方》 。为蟠姑之别名,详该条。土法即民间的简易疗法。
土参见<中药志》 。为银柴胡之别名,详该条。土疡病名。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二:“此症世又呼偷针眼。”即针眼。详该条。
土蚕见《 安徽药材》 。为蟒嘈之别名,详该条。土栗病名。生于足跟的肿疡。《 外科大成)卷二:“土栗,生于足跟之旁,黄肿如琉璃,无脓,由行路崎岖,月内伤筋骨所致。”又名琉璃疽、跟疽、牛茧蚕。因局部长期受压和磨擦,气血阻滞所致。生于足跟部,疮形如枣栗,色黄而亮,肿若琉璃,或可因感染而化脓。治宜活血散结,宣通奎滞。内服仙方活命饮;如溃脓者,切开排脓、外敷轻乳散。
土疮病名。《 证治准绳· 杂病》 :“土疮证谓脾上生毒,俗呼偷针眼是也。”即针眼。详该条。土黄病证名。三十六黄之一。《 圣济总录》 卷六十一:“治土黄身体冷,面色青,宜灸太冲及百会后心发际百壮。若面目及十指俱青,不治也。”参见黄疽有关条。
土蛋见《 贵州民间药物》 。为土圈儿之别名,详该条。
土欢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四。指因水土因素而发的瘦病。参见瘦条。
土痛病名。出(诸病源候论》 卷二。由脾经受邪所致。其症先发潮热、呕吐、黄肿,继之皮肤则现斑块,小如弹石,大如鸡卵,麻木不仁,穿溃成疮,脓液
臭秽难闻。相当于瘤型麻风反应。土宜(w 石委)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即代指。见该条。
土人参O 出《 滇南本草》 。又名土高丽参、土洋参、瓦参。为马齿觉科植物护兰Talinum paniculatum ( Jacq . ) Gaertn .的根。我国河南以南各地均有栽培。甘,平。补中益气,润肺生津。治气虚乏力,自汗,脾虚泄泻,肺燥咳嗽,虚喘,头晕目眩,乳汁稀少。煎服:巧一30 克。根含廿烷醇、廿八烷醇、开烷醇和它们的乙酸酷、菜油街醇、豆幽醇、p 一谷幽醇及其葡萄糖贰。.见《 滇南本草》 整理本。为金铁锁之别名,详该条。.见《 四川中药志》 。为土党参之别名,详该条。
土三七O 见《 滇南本草)。为菊三七之别名。.见(植物名实图考》 。为景天三七之别名。.见(植物名实图考》 。为落地生根之别名。O 见《 湖南药物志》 。为景天之别名。各详该条。
土大黄O 出《 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金不换、吐血草、血三七、化血莲。为寥科植物钝叶酸模Rumex oblusifolia L .的根。分布山东、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地。苦、辛,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便,杀虫。① 治咽喉肿痛,肺痈,大头瘟,大便秘结,肝炎。② 治吐血,咯血,蛆血。煎服:9 一15 克。③ 治痈疖肿毒,腮腺炎,疥癣,湿疹,皮炎,跌打损伤,汤火伤。捣汁徐或研末调敷。根含蕙醒类。以小鼠作试验,煎剂有止血作用。蕙醒类有抗菌作用。.见《 陕西中草药》 。为牛西西之别名,详该条。.见《 滇南本草》 。为羊蹄之别名,详该条。土川芍见《 滇南本草》 。为法罗海之别名,详该条。
土木瓜见《 药材资料汇编》 。为模植之别名,详该条。
土木香O 出《 本草图经》 。又名祁木香。为菊科植物土木香Inula helenium L .的根。主产河北、浙江、四川等地。辛、苦,温。入肝、脾、胃经。行气止痛,健脾和胃,驱虫。治脱腹胁肋胀满疼痛,呕吐,泄泻,痢疾,蛔虫病。煎服:3 一9 克。土木香根含挥发油,其主成分为土木香内醋(川antolactone , Helenine )、异土木香内酷、二氢异土木香内醋;又含达玛二烯醇及其乙酸醋,月一和补谷幽醇等。土木香内醋及其衍生物有驱蛔作用,类似山道年,毒性亦相似而较低。土木香内酷在体外有相当强的抗结核杆菌作用。土木香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土木香内醋大量能降低兔血糖,引起呼吸麻痹而死。人应用过量(根)可发生四肢疼痛、吐泻、眩晕及皮疹。其中含毒性很强的蛋白质。.见《 西藏常用中草药)。为藏木香之别名,详该条。
土木贼见《 分类草药性》 。为笔筒草之别名,详该条。
土木鳌见<医宗金鉴》 。即木鳖子,详该条。土贝母出(本草从新》 。又名土贝、草贝、地苦月一一一-~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一· 一.一一人― 一
三
因
土67
胆。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 Maxim . ) Franquet 的块茎。主产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苦,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① 治乳痈,乳癌,痕疡痰核,疮疡肿毒,煎服:3 一9 克。② 捣敷蛇虫咬伤,外伤出血。根茎含土贝母糖贰( Tubeimoside )。
土牛膝出(本草图经》 。又名杜牛膝。为览科植物土牛膝Achyranthe 、aspera L .或牛膝A . bidentata Blume (野生种)的根。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产。苦、酸,凉。功同牛膝,长于解毒泻火。亦治咽喉肿痛,白喉。煎服:9 一15 克。孕妇忌服。土牛膝根含皂贰(贰元为齐墩果酸)、蜕皮当酮、牛膝当酮( Ino 如slerone )、倒叩草碱(Achyranthine )。其配剂在体外有某些抑菌作用,对小鼠有某些中和白喉毒素作用。从种子中分离出来的皂贰混合物,对动物的强心作用与肾上腺素相类似。甜菜碱能降低血压,扩张血管。牛膝的成分和药理参见牛膝条。倒扣草碱对大鼠灌胃有利尿、导泻和轻微的解热作用;蜕皮街酮有蛋白质合成促成作用。
土风疮病名。发作性皮肤丘疹疾患。出(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五。因肌揍虚疏,风尘入于肌肤所致。状如风疹、痰痒、搔之头破而成疮,时好时发。治宜疏风止痒。内服局方消风散或荆防败毒散。注意皮肤清洁,以防再发。类似丘疹性尊麻疹。土甘草O 见《 南宁市药物志>。为岗梅根之别名。.见《 广西中药志》 。为冰糖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土龙疽病名。见《 疡科选粹》 卷一。即生于胃俞、肾俞之疽。证治同发背。
土田七.见(广西中药志》 。为白背三七之别名。.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峨参之别名。各详该条。
土生地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 。为白背三七之别名,详该条。
土白芷见《 闽东本草》 。为山矾根之别名,详该条。
土白蔽见《 生草药性备要》 。为马爬儿之别名,详该条。
土瓜仁见《 本草汇言)。为王瓜子之别名,详该条。
土瓜根见《 金匾要略)。为王瓜根之别名,详该条。
土冬花见《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为批把花之别名,详该条。
土玄参见《 云南经济植物》 。为黑阳参之别名,详该条。
土半夏见(闽南民间草药》 。为犁头尖之别名,详该条。
土百部见(中草药手册》 。为羊齿天冬之别名,详该条。
土当归见(修订增补天宝本草》 。为杏叶防风之别名,详该条。
土虫草见《 陆川本草》 。为甘露子之别名,详该条。
土肉桂见《 云南中草药选》 。为山肉桂之别名,详该条。
土血竭见《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即草血竭,详该条。
土防己见《 现代实用中药)。为木防己之别名,详该条。
土红花见《 陆川本草》 。为扶桑花之别名,详该条。
土览菜见《 福建民间草药》 。为刺觅菜之别名,详该条。
土花椒O 见(广西本草选编》 。为竹叶椒之别名。.见(岭南草药志》 。为鹰不泊之别名。各详该条。
土杜仲见《 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 。即藤杜仲,详该条。
土连翘.见<常用中草药配方》 。为山枝仁之别名。O 见《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为芒种花之别名。.见(本草从新》 。为六轴子之别名。各详该条。
土鸡血见《 杭州药用植物志》 。为昆明鸡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土败苦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为肚拉之别名,详该条。
土知母O 见(四川中药志》 。为莺尾之别名。.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扁竹根之别名。各详该条。
土细辛.见《 土宿本草》 。为杜衡之别名。.见(广西中草药》 。为金耳环之别名。各详该条。土荆皮见(药材资料汇编》 。即土模皮,详该条。土荆芥出(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臭草、钩虫草、杀虫芥、臭黎蕾。为黎科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的全草。主产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地。辛、苦,温,有毒。杀虫,祛风止痒。① 治蛔虫病,钩虫病,烧虫病及鞭虫病。内服:煎汤,3 一6 克;或入丸、散。亦可制成土荆芥油,成人每日1 一1 . 5 毫升,儿童酌减,晚上一次顿服,次晨服玄明粉导泻。② 煎水洗皮肤湿疹,痰痒,疥癣。内服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便秘、耳鸣和视觉障碍等中毒症状。孕妇忌服。全草含挥发油,主成分为驱蛔素( Ascaridole )、皂贰。叶中还含土荆芥贰和山奈酚一7 - 鼠李糖贰等黄酮贰。驱蛔素能驱除蛔虫。土荆芥油对钩虫、阿米巴痢疾也有效。本药有强烈刺激性,对有心、肝、肾疾患或消化道溃疡者禁用。虚弱或营养不良者应慎用或减量。因有蓄积性,故2 一3 周内不应重复应用,不宜空腹服药。对皮肤真菌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土苹拨见《 食疗本草》 。为药酱之别名,详该条。土茵陈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牛至之别名,详该条。
土茵香,见(中药志》 。为漪萝子之别名,详该条。
68 土’三画
土抉菩出《 滇南本草》 。又名白余粮、冷饭团、仙遗粮、饭团根。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获莫Smilax glabr 。Roxb .的块状根茎。主产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甘、淡,平。入胃、肝经。利湿,解毒① 治梅毒,筋骨挛痛,肾炎水肿,脚气,腹泻,淋浊,带下,钩端螺旋体病。② 治湿热疮毒,痈肿,痕病;解轻粉、银殊慢性中毒。煎服:15 一3D 克。服药后忌饮茶。本品含皂贰、拜质、树脂、淀粉等。土砂仁见(中药志)。为姜科植物山姜A - lpinia japonicaM 叫.的果实或种子。产福建、广一东。辛、苦,温。行气调中,健胃。治腹痛痞胀,呕吐腹泻。内服:煎汤,1 . 5 一4 . 5 克;或研末服。种子含挥发油,主含按叶素、樟脑等。尚含山姜黄酮醇(lzalpinin )、山姜二氢黄酮醇(拟pinone )及其乙酸醋、鼠李柠檬素和3 一O 一甲基鼠李柠檬素(Kumatakenin )等。
土馗蛇见《 普济方》 。为蝮蛇之别名,详该条。土香草见《 泉州本草》 。为莎草之别名,详该条。土香樱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为粗桃科植物中国粗框cephalotaxus sinensis ( Rehd . etwil 。.) L ,的种子。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及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治食积,驱蛔虫。内服:煎汤,15 一20 克;或炒熟食。
土香蒸O 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又名水荆芥、野香需。为唇形科植物香蕾Elsholtzia ciliata ( Thunb , ) Hyfand .的全草。除新疆及青海外,分布几遍全国各地。辛,微温。发汗,解暑,利尿。治夏季感冒,发热无汗,中暑,急性胃肠炎,口臭,小便不利。煎服:3 一9 克。本品含挥发油,主为香蕾酮( Elscholtziaketone ) ,还含白苏酮(Naginataketone )、。-旅烯、按叶素等。.见《 贵州民间药物》 。为牛至之别名,详该条。
土胆草见<中医药实验研究》 。为合掌消之别名,详该条。
土洋参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土人参之别名,详该条。
土桔梗见(本草原始》 。为莽范之别名,详该条。土柴胡.见《 陆川本草》 。为牡篙之别名。.见(生草药性备要)。为苦地胆之别名。各详该条。土党参见(贵州民间方药集》 。又名奶参、土人参、浮萍参、白洋参。为桔梗科植物大花金钱豹Campanumoea , avanica 理.或金钱豹c . javani 。a BI . var , japonica 呱k .的根。产广西、四川、云南等地。甘、微苦,温。健脾补肺,祛痰止咳。治虚劳内伤,肺虚咳嗽,脾虚泄泻,小儿疮积,乳汁不多,气虚白带。煎服:9 一30 克。
土烟叶见《 中国树木分类学》 。即野烟叶,详该条。
土球子见《 东北动物药》 。为蝮蛇之别名,详该条。
土黄等见《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为虎掌草之别名,详该条。
土黄茂.见(广西中草药》 。为五指毛桃根之
别名。.见(浙江中药手册》 。为金雀根之别名。各详该条。
土黄连.见《 东北药用植物志》 。为白屈菜之别名。.见(陕西中草药》 。为黄三七之别名。各详该条。
土黄柏见《 江西草药》 。为十大功劳之别名,详该条。
土黄蔑出《 食疗本草》 。为首楷根之别名,详该条。
土英肉见《 闽东本草》 。为胡颓子之别名,详该条。
土常山见《 南宁市药物志》 。为华山矾根之别名,详该条。
土续断出《 续古今考)。为建兰根之别名,详该条。
土围儿出《 救荒本草》 。又名九牛子、土蛋、野凉薯。为豆科植物土围儿Apios fortunei Maxim .的块根。分布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四川、贵州等地。甘,平。祛痰上咳,解毒消肿。① 治感冒咳嗽,百日咳,急性扁桃体炎,瘾病。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乳痈,疗疮,蛇咬伤,鲜品捣敷;带状疤疹,醋磨涂。本品含多量淀粉,并含生物碱。土模皮见(中药通报)3 〔 4 〕 :156 , 1957 。又名土荆皮。为松科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 .的根皮。主产浙江、安徽、江苏。苦、辛,温,有毒。杀虫。治体癣,脚癣,疥疮。浸酒涂擦或研末醋调敷。本品含土懂皮酸A 、B 、C 、Q ,土撞皮酸A 葡萄糖贰和土谨皮酸B 葡萄糖贰。土模皮配,内含土谨皮酸(系混合物,约0 . 8 % ) ,对我国常见的10 种皮肤致病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某些真菌,在。.1 毫克/毫升时,即有杀菌作用。水煎剂作用不可靠。
土薄荷见《 泉州青草药》 。为剪刀草之别名,详该条。
土鳌虫见(药材学》 。即地鳖虫,详该条。土大黄叶见《 植物名实图考)。为萝科植物钝叶酸模Rumex oblusifolia L .的叶。酸、微涩,平。清热解毒,散疲消肿。① 治肺痈,咽喉肿痛,痒腮,丹毒,流行性乙型脑炎,月经不调。煎服:鲜者30 一60 克。② 治跌打损伤,捣汁,冲酒服,渣外敷;肿毒初起,捣碎,陈酒煎服。
土马兜铃见《 四川中药志》 。为罗锅底之别名,详该条。
土不制水脾属土,’肾主水。根据五行的资生制约关系,在正常情况下,脾土制约水液,使其正常运化,不使泛滥成病。若脾土虚弱不能制约水湿,则可泛滥为患,出现水肿、痰饮等症。
土气不调指脾气失却正常的运化功能。《 干金要方》 :“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土甘草豆见《 药材学》 。为相思子之别名,详该条。
土石莲子见《 南宁市药物志》 。为苦石莲之别一.. . . . . . . . . . . . . . .旧.. . . . -一一一~一-一一一.TT 盯。二
土士下69
一一一-. -一.一-一~- . - - . - - -一-- -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贯… 井
名,详该条。
土喜沮燥借用五行学说以说明脾的生理特点。
脾主运化,温燥则运化健旺,吸收正常。若水湿过
盛或过食生冷,就会损伤脾阳,影响脾运;脾虚不
运又会形成湿蚀内停,导致小便不利、水肿和痰饮
等病症。
土运临四季运气术语。出《 素问· 六微旨大论》 。
甲己均为土运,辰,戌、丑、未四支(季)都是土运寄王
之位,中运土与此四岁支同气,故所指即甲辰、甲戌、
己丑、己未四年均为岁会。参岁会条。
图12
70 下三画
见(奇效良方》 。即命关。详该条。
下阴即男女外生殖器。见前阴条。
下纪经穴别名。《 素间· 气穴论》 :“下纪者,关元也。”后《 类经图翼》 作关元穴之别名。属任脉经,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三寸。
下极人体部位名。O 指会阴深部。《 难经· 二十八难》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滑伯仁注“纂内深处为下极”。.指长强穴。杨玄操注:“下极者,长强也:" O 张介宾:“下极,两阴之间,屏翁处也。”即会阴穴部位。O 指两目之间的望诊部位,亦称山根、颧。气灵枢· 五色》 :“下极者,心也。”古人认为观察此处色泽变化,可诊察心脏病变。O 指肛门。《 难经· 四十四难厂“下极为魄门。”O 经穴别名。即横骨穴(《 针灸甲乙经争),见该条。
下针即进针。《 难经· 七十难》 :“初下针沉之,至肝肾之部,得气引持之。”见进针条。
下利证名。简称利。古代医书对痢疾与泄泻的统称。(金匾要略· 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 “下利脉数而渴者,,· 一必固脓血,以有热故也。”似指痢疾。又:“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似指泄泻。亦有以利为泄泻者。《 伤寒捷诀· 肠垢鹜塘》 :“利与痢不同。利者,泻也。”详见痢疾、泄泻等条。
下育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气海,见该条。
下取治法术语。即从下施治。① 病在下部者治下部,或上病下取,或指下法。(素问· 五常政大论》 :“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② 针刺下部穴位治疗下部疾病。如气积在腹中,针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和气冲穴。(灵枢· 卫气失常》 :“其气· 4 一积于腹中者,下取之。”
下林经穴别名。《 圣济总录》 :“下林,穴在上林下一夫:”所指即下巨虚,见该条。
下迫症名。指急欲大便而又排便不畅的窘迫感。(素问· 至真要大论》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类经· 疾病类》 :“下迫,后重里急迫痛也。”参见里急后重条:
下乳出《 千金要方》 卷二。即对产妇乳汁不下或乳汁缺乏通下乳汁。详催乳条。
下法O 八法之一。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又称泻下、攻下、通里、通下。凡是胃肠实热积滞,澡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等邪实之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使用。分寒下、温下、润下等,除润下药较和缓外,其余多较峻烈,年老体弱慎用,孕妇和月经期勿用,无实结者不要轻易采用。.推拿方法名。见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 。对颈项强硬不能低头或腰部板滞不能俯伏者,施以被动动作或对抗性动作,使头部或腰部逐渐前屈的一类方法。.专用于小儿的一种推拿方法。(厘正按摩要术》 卷二:“下法:周于蕃曰:凡小儿未能语者,忽大哭不止,多是腹痛。须令人抱
小儿置膝上,医者对面,将两手于胸腹着力久揉,如搓揉衣服状。又将两手摩神闽,左右旋转数百次,每转三十六,愈多愈效。再煎葱姜汤加胳香少许,将两手蘸汤,于胸腹两边分推数十次至百余次,亦将分阴阳之法。然后从胸口蘸汤,推至脐下小腹并肚角等处数十次。其余蘸汤由横纹推向版门,皆下法也。总之胸腹上下,或摩或揉,或推或搓等法,往来轻重缓急得宜,自然消化。切勿偏用,庶脏腑不致有反复不宁之患。即有痰滞食积在担肠曲折之间,药力所不能到者,此则妙在运动,因之消化而解矣。”
下品<神农本草经》 药物分类法中之一类。详三品条。
下重指排便时下腹部及肛门有沉重胀坠感,即所谓里急后重者,多见于痢疾及腹泻患者。《 金匾要略· 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下泉尿的别称。详该条。
下胞解剖名。见《 疡医大全》 卷十一。即下睑c 详该条。
下都经外奇穴名。八邪之一。《 奇效良方》 :“下都二穴,在手无名指、小指本节后岐骨间,一名中诸也,中诸之穴本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
下格病名。指大便数旬不通,时呕而食不进者。《 医钞类编》 卷十五:“大便二三旬不行,时时作呕,饮食不进,虽少与汤水,呕吐愈加,此为下格。盖下既不通必反于上。… … 宜调胃承气,热饮,顿下宿结及搪粪胶粘恶物,则呕吐立止。”参见关格条。下疮病名。O 是指发生在男女阴部的早期梅疮。见《 徽疮秘录》 。又名奸精疮、疮疮。由不洁性交而得。其症发于阴茎、龟头、包皮,女子大、小阴唇、阴道等处。初起患处生豆粒大硬结,不痛亦不破溃,即硬性下疮;初起似小疮,逐渐破溃,疼痛明显,即软性下疮。治疗参见杨梅疮条。.见《 医宗金鉴》 卷四十三。即筋病。见该条。
下消病证名。O 见《 丹溪心法· 消渴》 。又称肾消、消肾。《 医学纲目》 卷二十一;“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搜二,其搜如膏油。”本症多因肾衰不摄所致。主要症候为小便特多,或如膏油,或甜,口渴多饮,面黑耳焦,日渐消瘦。治宜滋肾固摄。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大补阴丸、滋滕汤等方。气虚火衰者,用八味地黄丸、右归丸、秘元煎、固阴煎等方。参见消渴条。母专指儿科三消之一,即消浊。详该条。
下窍前阴尿道口与后阴肛门。《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浊阴出下窍。”
下陵见足三里条。
下陷见中气厂陷条。
下盛指病邪盛于下或滞留于下部。《 灵枢· 卫气》 :“下盛则热。”<素问· 脉要精微论》 :“下盛则气胀。”
下哺(b 。通)指申时。(素问· 脏气法时论丫“肝
三画下71
病者,… … 下哺甚。”参见十二时条。
下脱脱证之一。《 张氏医通· 脱》 :“下脱者,多缘房劳伤精。其人翁翁少气,不能饮食,大便滑泄无度,小便清利倍常,或梦寐走泄,昼夜遗精,或精血并脱,不能自主。”
下院O 指胃腔下口幽门部。《 灵枢· 四时气》 :“饮食不下,… … 在下肮,则散而去之。”《 素问· 调经论》 :“上焦不行,下脱不通。”.经穴名。代号RN10 出《 针灸甲乙经》 。《 脉经)名下管。别名幽门。属任脉。足太阴、任脉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上2 寸。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反胃,肠鸣,泄泻,以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炫灸5 一7 壮;或艾条灸10 一20 分钟。
下睑解剖名。见《 银海精微》 。又名下胞、下脾。与解剖学同名器官同。其上界为下睑之睑弦,下界为眼眶之下缘。参见眼睑条。
下焦O 三焦之一。指体腔的下部,自胃下口至二阴的区间。它的主要功用,是分别清浊,渗入膀肤,排泄废料,其气主下行。《 灵枢· 营卫生会》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胧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胧焉。”.温病三焦辨证的一个阶段。指温病的后期或恢复期,邪已伤及肝肾。《 温病条辨》 :“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详三焦辨证条。
下痞证名。指下焦闭塞不通所致的痞症。(华氏中藏经· 辨三痞证并方第四十六》 :“下痞者,小便不利,脐下满硬,语言赛滞,腰背疼痛,脚重不能行立者是也。”宜用瞿麦头子、官桂、甘遂、车前子等药。参见痞有关条。
下啤解剖名。见《 银海指南》 卷二。即下睑。详该条。
下腰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 :“泄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即位于骸骨正中点处。主治泄泻,久痢,难产;以及慢性肠炎等。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下愕口腔的下壁。详愕条。
下廉O 经穴名。代号LIS 。出《 针灸甲乙经》 。(圣济总录》 称手下廉。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背面,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曲池穴4 寸处。一说“在曲池前五寸”(《 医学入门》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挠神经深支、挠动脉肌支与头静脉。主治头痛,目眩,目痛,腹痛、飨泄,肘臂痛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下巨虚穴别名,见该条。.廉,即边缘;下廉,泛指某处下侧缘的部位。<灵枢· 经脉): “直上循臂骨下廉。”
下管管,同脱。即下肮部。《 灵枢· 上隔》 :“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
下隔噎隔证的一种,与上隔相对。指进食后,过一段时间,食物才吐出。《 灵枢· 上隔》 :' ’虫为下隔,下隔者,食眸时乃出。”张志聪注:“病在隔上者,食饮入而还出;因于隔下者,食人,眸时乃还。”下膊即前臂。详臂条。
下瘩(fdn 翻)见清· 崔秉铣(妇科宗主》 。即阴挺。详该子宫脱垂条。
下骼经穴名。代号BL34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阳膀恍经。位于能部,在第四骸后孔中,约当白环俞与能正中线之中点。布有第四骼神经后支和臀下动、静脉分支。主治少腹疼痛,肠鸣泄痢、大便下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病痛、阴痒、腰骸痛、下肢瘫痪;以及坐骨神经痛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
下三里经穴别名。《 针灸集成》 。即足三里,见该条。
下马仙见《 本草纲目》 。为大戟之别名,详该条。下马痈病名。出《 疡科准绳》 卷四。即生于右臀下摺纹中之外痈。参见外痈条。
下巨虚经穴名。代号ST39 。《 灵枢· 本输》 名巨虚下廉。《 素问· 气府论》 名下廉。《 千金要方》 名下巨虚。别名下林、足下廉。属足阳明胃经。小肠之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眼直下9 寸;或于足三里下6 寸取穴(《 针灸甲乙经》 );另说“在上廉下二寸,' (《 外台秘要》 ); “在丰隆上三寸”( (循经考穴编》 )。布有排浅神经分支及胖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主治少腹疼痛,泄泻,痢疾,胸胁痛,小便不利,脚气,乳痛,下肢痪痹,足实不收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炫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下牙床下列齿的牙床。详牙床条。下气海经穴别名。出哎灵枢· 九针十二原》 。叩气海,又名丹田。详气海、丹田条。下丹田体表部位,脐下三寸处。《 医心方》 卷二十七:“脐下三寸为命门宫,此下丹田也。”练气功意守部位之一处。
下巴骨骨名。又名地阁骨。详该条。下巴颇颊的俗称。详颊条。
下石疽病名。见《 医宗金鉴》 卷七十。因体虚、寒邪深袭,致使血液凝结而成。发于膝盖或两侧部的石疽,形如鸡卵,坚硬如石,活动时患部疼痛,皮色不变,无红热,难消难溃,既溃难敛。治疗参见石疽条。
下田菊见(全国中草药汇编》 。又名风气草、汗苏麻。为菊科植物下田菊Adenostem 一nla lavenia ( L . ) 0 . Ktze .的全草。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及沿海和西南各地。苦,寒。清热利湿,解毒消肿。① 治感冒发热,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黄疽型肝炎。煎服:9 一15 克。② 治痈疖疮疡,蛇咬伤。捣烂敷。下奶藤见《 云南中草药选》 。为通光散之别名,详该条。
下发背病名。系有头疽生于腰部命门穴者。出《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又名对脐发。多因火毒伤肾
72 下三画
所致。证治见有头疽。
下虫丸《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八册方。苦辣皮适量。为末,面糊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中午戒食,哺时予食鸡蛋饼一至二个,临卧开水化下。治虫积。下合穴指六腑在下肢部的合穴。(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廉(F 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肤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恨据“合治内腑”的原则,按照疾病所属的内腑不同,而取用其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是。
下阴别指会阴穴。《 素问· 气府论): “下阴别一。”张景岳注:“自曲骨之下,别络两阴之间,为冲督之会.故曰阴别,一谓会阴穴也。”见会阴条:下极俞经外奇穴名。出《 千金翼方》 。位于后正中线,第三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腹痛,泄泻,腰痛;以及膀胧炎.肠炎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炜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下针法见《 针灸聚英》 。即进针法,见该条;下体痛证名。指痛在下身者。见《 张氏医通· 身体痛》 。多由湿热相搏下注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可用黄柏、苍术等煎服。若小便不利者,宜用五荃散、二妙丸等方。
下完骨颗骨的乳突下。《 素问· 气府论广“下完骨后各一。”
下昆仑O 经穴别名。出《 针灸大全》 :即昆仑,见该条。.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 。别名内昆仑。位在足外躁后1 寸,跟健前缘凹陷处。主治偏风半身不遂,冷痹腰痛,脚重痛等。直刺0 . 1 一03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下乳汤《 揣摩有得集》 方。生黄蔑、当归各只钱,白术(炒)、川芍(炒)各一钱半,山甲珠二分,通草、川贝(去心)各一钱,王不留行(炒)五钱,漏芦二钱,自芷五分,桔梗八分,生甘草六分,藕节三寸:水煎服。治妇人气血两亏.产后无乳。
下注疮病名。O 见《 圣济总录》 卷一百二十三。多由外受风湿毒邪,荣卫凝滞所致。发于小腿前面,患处肿胀,破则脓水淋漓,如水之注,缠绵难愈。相当于小腿湿疹。治宜疏风解毒祛湿。内服革薛渗湿汤,外敷青黛散。.湿毒疮的又名:见该条。下胎方(景岳全书· 妇人规古方》 卷六十一弓!(广济方》 方。天花粉四两、肉桂、牛膝、豆豉各三两。为末,水煎,分三次服,每隔一小时一次。用于催产,并治胎死不下。
下竟下<内经》 诊法对体表部位的划分。出《 素问· 脉要精微论》 。详上竟上条。
下棱骨骨名。相当于肩脚骨的脊柱缘。《 伤科汇纂》 :“肩脚骨… … 其下棱骨在背肉内。”
下搭手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四。又名肾俞发、腰疽、连肾发。指有头疽生于腰部肾俞穴(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脊柱旁三寸)处,患者手由下可搭着者。证治见有头疽。
下焦吐证名。《 活法机要· 吐证》 :' ‘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其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以“毒药”通其秘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可选用古丁半汤、半硫丸、木香匀气散、附子理中汤等方。
下聘骨颊车骨别名。详该条。下痰丸《 验方新编》 卷四方。白矾一两,茶叶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姜汤送下。治风痰眩晕,癫疾久不愈者。下横骨骨名。又名横骨、盖骨。即耻骨上支。下瘩锭见《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雄黄12 克,蛇床子6 克,枯矾30 克,川椒、樟脑、荆芥穗、五倍子、制础砂各6 克。为末,炼蜜和药,制成纺锤形药锭,每锭重12 克,外以丝棉包裹,系以长绳,纳入阴道,绳头留在阴道外。功能清热,去湿,止痒。治子宫脱垂,阴门刺痒,湿热下注,溃流黄水;近代也用于宫颈糜烂。本方由《 春脚集》 仙传化瘩锭加减而来。下元亏损统指肾虚。其中多指肾阴虚。详该条。
下元不固同肾气不固。详该条。下元虚惫同肾阳虚衰。详该条。下牙床骨即卜领骨的齿槽突。载附下领齿。下巴脱落病名。即下领关节脱臼。见(伤科汇纂· 绘上用手法十四图》 。详颊车蹬条。下沃赤白证名。指便F 赤fJ 粘冻。《 素问· 至真要大论》 ,“热客于胃· · 一少腹痛,下沃赤白。”参见赤白痢条。
下汲(ji 及)肾阴汲,吸引的意思。指心火过亢,吸引命门火妄动,以致耗损肾阴的病机。参相火妄动条.
下极之俞人体部位名。《 难经· 二十八难》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指会阴部。或指长强。参见一下极条。
下利脓血证名。指痢下赤白粘冻。出《 伤寒论· 辨少1 润病脉证并治》 。吃儒门事亲》 卷四:“夫下利脓血,腹痛不止,可用调胃承气汤,加生姜、枣煎,更卜藏用七八!丸,量虚实加减,泻讫,次用长流水调五等散五七钱,或加灯心煎调l ' ’亦得,调益元散五七钱亦可,大忌油腻,切热物。”参见脓血痢条。下利清谷证名。出《 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指泻出物清稀夹杂不消化食物者。多因脾肾虚寒所致。治宜温中散寒,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参寒泄条。
下体肿痛证名。指下部肢体肿胀疼痛。《 类证治裁· 身痛》 :“一下体肿痛,脉浮,自汗,恶风者,多由卫气不固,风湿侵袭所致。治宜祛风湿,兼固表,方用防己黄茂汤、五皮饮等;痛而大便不通者,宜厚朴七物汤微利之”
下者举之治疗的方法。下,指下陷或下脱病证;举,指升提的治法。出(素问· 至真要大论)。对气虚下陷,类病证要用补中益气的方药来升提中气。例. . . .白." . .曰叫.. . .叫~碑口曰.. . , . . . . . . . . . . . .
下大73
如气虚下陷引起脱肛、子宫脱垂、久痢、泄泻,当升阳益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参见补气、升提中气条。下层导药见《 白喉忌表抉微》 。系治疗白喉病的一种药物分类。在“正将”中的下层导药为:郁李仁、知母、生土牛膝兜、泽泻、青宁丸。在“猛将”中为:生大黄、元明粉。在“次将”中为:车前子、灯心、连子肉。参见药将条、白喉正将条。
下品锭子《 外科理例· 补遗》 方。白矾二两,白砒一两五钱,乳香、没药各二钱半,牛黄二分。先将砒末放泥罐内,次用矾末盖上,以炭火锻令烟尽,取出研细末,后入余药末,糯米糊和为挺子,状如线香,阴干,每次一锭放入疮内,疮露在外者,更用蜜水调搽。治瘾病气核,疗疮发背,脑疽诸疮。
下胎毒法古代新生儿调护方法之一。小儿初生拭净口中恶血后,用药物内服,以去腹中恶物、脐粪,解胎中蕴积热毒。《 干金要方》 有甘草法等;李东垣用淡豆豉一味煎汤,与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胃气。《 证治准绳· 幼科》 分甘草法、黄连法、韭汁法、朱蜜法、牛黄法、汞粉法、猪乳法、脐带法。《 医宗金鉴·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分甘草法、黄连法、朱蜜法、豆豉法。参见拭口法。
下损及上指虚损由下部脏腑发展到上部脏腑的病机。参见匕损及下条。
下病上取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 素间· 五常政大论》 :“气反者,… … 病在下,取之上。”指病证的表现、部位偏于下,从临床主证所在部位以上的脏腑或体表,用药物或针灸进行治疗。如瘾闭因于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法;子宫脱垂,用蓖麻子仁捣碎敷百会穴等。本法的运用,当以谨守病机为前提,结合病因、脏腑经络辨证,注意整体联系以及上下升降的调节。
下厥上冒下厥,这里专指相对于上部头面的中焦脾土阳气不足,气机逆乱。因脾胃升降失调,胃气逆上冒于头部,导致头目昏花、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机:《 素问· 五脏生成篇》 :“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下焦主出指下焦有灌渗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等作用,而以出而不纳为其特征。《 难经· 三十一难》 :' ‘下焦者· ,,一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下焦如读出《 灵枢· 营卫生会》 。读,小沟渠。下焦是灌渗水液、泌别清浊、排泻二便的场所,其作用在于决读流通,象沟道排水一样.故称。
下焦湿热即湿热下注。见该条。
下颊脱落病名。即下领关节脱臼。出《 外治寿世方初编》 卷二。详颊车跷条。
下殡血汤(金匾要略》 方。大黄三两,桃仁、炒魔虫(去足)各二十枚。为末,炼蜜和为丸,以酒渣煎一丸顿服,新血下如豚肝。治产妇腹内有干血着于脐下,腹痛服积实芍药散不愈者;亦治经水不利。下靡生门自我按摩的方法。见《 圣济总录》 卷一百九十九。生门即脐部。屏住呼吸,鼓起腹部,用手掌摩腹部一周。能调整三焦之气。
下燥治血叶桂治疗下部燥证的经验。见《 临证指南医案)。久病损及下焦肝肾之阴,每致虚火时炎,症见咽喉干痛,痰中混血,昼凉夜热,宜养阴滋肾,金水并调,用西洋参、玄参、生地、麦冬、百合、阿胶等药。肝肾阴伤、液燥生风者,宜阿胶、鸡子黄、牡砺、龟板、鳖甲、白芍、玄参等药,侧重血分治疗。下白鼠曲草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为秋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下合治六腑针灸治疗法则。同合治内腑。即六腑的疾病,可用该经的下合穴治疗。详下合穴条。下者不以偶古时用药的一种方法。出《 素问· 至真要大论)。即运用攻下、逐水等法时一般不用偶方,取其力专而效速。
下乳夭桨饮(疡医大全)卷二十方。当归、白芍药、川芍、麦门冬、通草、炒穿山甲、炒漏芦、天花粉、甘草、获荃、熟地黄、王不留行各一钱。水煎服。治乳汁缺少。
下乳涌泉散O 《 清太医院配方》 方。当归、川芍、天花粉、白芍药、生地黄、柴胡各一两,青皮、漏芦、桔梗、木通、白芷、通草各五钱,穿山甲一两五钱,王不留行三两,甘草二钱五分。为细末,每服二至三钱,临卧黄酒调下。治产妇乳汁不行。.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当归、炒穿山甲、炒王不留行各1920 克,川芍1140 克。为细末,每服6 克,日三次。功能活血通乳。治乳汁不下。
下厥上竭证病证名。指少阴病误用汗法所致的危候。《 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阳亡于下,厥从下起,故称下厥;血从上出,阴竭于上,故称上竭。治疗如四逆加人参汤、六味回阳饮等方,滋阴回阳并顾,均可取法。
下部冰冷不孕病证名。出《 傅青主女科》 。不孕症型之一。即胞寒不孕。详该条。下领关节脱位复位手法即失欠颊车跋开口不合方。详该条。
大一见太乙条。
大义宋代太医局考试医生的制度之一。用以考查其对人体解剖、脏腑之源等理论的掌握情况。即今之解剖、生理学考试。
大门经外奇穴名。出《 千金翼方》 。位于头部中线,枕外隆凸上缘直上1 寸处。主治半身不遂。沿皮刺0 . 3 一05 寸;艾炜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大夫古代的官名。宋代开始设置以大夫为名称的医官,其官阶一般为六品至七品。其后直至清代,太医院官吏的职位相当于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下的医官都称大夫。在北方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延用至今。
大巨经穴名。代号ST27 。出《 针灸甲乙经少:别名腋门。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脐下2 寸,旁开2 寸处。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 针灸资生经))。
74 大三画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并有第十一助间动、静脉分支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主治腹痛,腹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庙气,遗精,阳萎,早泄等。直刺1 一15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大气O 指太虚,即宇宙。《 素问· 五运行大论》 :“岐伯日: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王冰注:“大气谓造化之气,任持太虚者也。”.指空气。《 灵枢言五味》 ,“其大气之传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指宗气。《 素问· 气穴论》 :“肉分之间,貉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参宗气条:O 谓循经脉运行的营卫之气。《 素问· 离合真邪论》 :“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O 指亢盛的邪气。《 灵枢· 病传》 :“大气入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大分出《 素问· 长刺节论》 。分,指肌肉的会合处。较多肌肉会合之处为大分,较少肌肉会合之处为小分。
大风.指强盛的风邪。《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清静则肉膝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指血虚生风。《 灵枢· 刺节真邪): “大风在身,血脉偏虚。”.即病风。《 素问· 长刺节论》 :“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详病风条。
大方七方之一。方剂之大者。对于邪气强盛,病有兼证的可使用大方。《 儒门事亲》 卷一:“夫大方之说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盖治肝及在下而远者,宜顿服而数少之大方,病有兼证而邪不专,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 … 。”当前一般认为大方有五种:① 药力猛;② 药味多;③ 药量重;④ 量多而一次服完;⑤ 能治疗重病及下焦病。
大火指少阴君火。亦即极盛之火。《 素间· 六元正纪大论》 :“二之气,大火正、… … 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
大节O 大关节。《 灵枢· 经脉): “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指、趾的第一节。
大包经穴名。代号SP21 。出(灵枢· 经脉》 。属足太阴脾经。脾之大络。位于侧胸部腋中线卜,当第六肋间隙处。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末支;并有胸背动、静脉及第七肋间动、静脉通过。主治胸胁满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斜刺O , 3 一05 寸,不宜深刺。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大发见《 本草正义》 。为胖大海之别名,详该条。大邪.指邪气亢盛的病证。(灵枢· 刺节真邪》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指风邪。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漫散,故名。《 金匾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 “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大吕六吕之一。详六律、六吕条。
大肉指人体腿、臂、臀等较肥厚的肌肉,其坚实、丰满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健康状况。《 素间· 玉机真脏论): “大骨枯稿,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
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类经): “大骨大肉,皆以通身而言。… … 尺肤臀肉,皆大肉也。”大产即足月分娩。《 儒门事亲)卷五:“夫妇人大产。十月满足降诞者是也。”
大阳见太阳条。
大羽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强间,见该条。
大运运气学说术语,见《 类经图翼》 ,即“中运”, 详该条。
大芸见《 青海药材》 。为肉从蓉之药材名,详该条。
大针O 九针之一。是一种针体粗长而尖微圆的针具。《 灵枢· 九针论》 :“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指火针。(针灸聚英》 :“火针以火烧之可用,即九针中之大针是也。”《 针灸大成》 一名播针。
大谷见溪谷条。
大肠O 六腑之一。上接阑门,与小肠相通,下连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大肠接纳小肠下注的消化物,吸收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传送至肛门排出体外。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手阳明大肠经络于肺,与肺互为表里。《 素问,灵兰秘典论):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推拿部位名。出陈氏《 小儿按摩经》 。① 位于食指拇侧边缘一线((幼科推拿秘书》 )。② 位于食指远端指骨的腹面((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③ 位于食指近端指骨的腹面(《 小儿推拿广意》 )。
大迎经穴名。代号STS 。出(素间· 气穴论)。别名髓孔。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部,下领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闭口鼓气时,即出现沟形凹陷的下端处。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前方有面动、静脉通过。主治齿痛,颊肿,牙关紧闭,口喝;以及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斜刺0 . 3 一0 . 5 寸;或沿皮刺0 . 5 一1 寸,避开血管。艾条灸3 一5 分钟。大抒经穴名。代号BLn 。出<灵枢· 刺节真邪》 。别名背俞。属足太阳膀肤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八会穴之骨会。位于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 , 5 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 针灸资生经》 )。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等。斜刺0 . 3 一0 . 5 寸。艾炫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
大枣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红枣。为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 lljuba Mill 一的果实。主产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甘,温。入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治脾胃虚弱,食少便塘,倦怠乏力,气血不足,心悸怔仲,过敏性紫瘫,妇人脏躁,并能缓和峻烈药物的毒性,减少副作用。煎服:5 一12 枚。本品含蛋白质,糖类,多种氨基酸,胡萝卜素,维生素几、C , 微量钙、磷、铁等化合物。对小鼠有增强肌力,保护
三画大75
肝脏的作用。大枣提取物使白细胞cAMP 含量增加,并能抑制白三烯LTD 。的释放。
大明见日华子条。
大经.较大的经脉。《 素问· 调经论》 :“… … 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本经的经脉。《 灵枢· 官针): “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十二正经。《 灵枢· 刺节真邪》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大毒指药物的气味性能最猛烈者。如大黄之泻下,麻黄之发汗,瓜蒂之催吐,均属猛烈之品。《 素问· 五常政大论》 :“大毒治病,千一去其六。”
大弄出《 尔雅》 。为薪箕之别名,详该条。大药① 道家对内丹和外丹的总称。唐· 杜甫《 杜工部草堂诗笺· 赠李白》 二“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② 桔梗之别名,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大指拇指。<灵枢· 经脉》 :“肺,手太阴之脉,… … 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也指足大趾。《 灵枢· 经脉》 :“胆足少阳之脉· · 一其支者,别榭上,入大指之间:"
大骨出《 素间· 玉机真脏论》 。泛指全身长大的骨骼,如股骨、胧骨、髓骨等。
大便O 从肛门排出的饮食糟粕。又称大瘦、屎。犷解大便性状及排便情况是问诊内容之一。.排大便。《 灵枢· 杂病》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大顺经穴别名。出<医学正传》 。即大敦,见该条。
大泉经穴别名。出《 干金要方》 。即太渊,见该条:
大钟经穴名:代号KI4 。出《 灵枢· 经脉》 。属足少阴肾经。足少阴之络穴。位于内躁后下方,当跟键内侧缘与跟骨的交角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并有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通过。主治咽痛,气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大疥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五。其疮有脓汁,锨赤痒痛。即疥疮之形大者。详该条。大脉脉象之一。脉来大而满指,波动幅度倍于平常。若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大而无力为虚损,气不内守之证。《 素问· 脉要精微论》 :“大则病进。”《 素问· 三部九候论):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大活见《 河北药材》 。为独活之别名,详该条。大络属络脉。《 素问· 缪刺论》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吴昆注:“十二经支注之大络,《 难经》 所谓络脉十五者是也。”大都.经穴名。代号SPZ 。出(灵枢· 本输》 。属足太阴脾经。荣(火)穴。位于姆趾内侧,第一肠趾关节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针灸集成》 )。一说“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 灵枢· 本输》 )。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并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通过。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热病无汗,
手足逆冷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经外奇穴名。八邪之一。《 奇效良方》 :“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入一分。治头风牙痛。”参见八邪条。
大细病证名。① 指口、耳、鼻皆出血。见《 圣济总录》 卷七十。又名鼻大蛆。详见该条。② 指九窍同时出血。《 血证论》 卷二:“大帆者,九窍出血之名也。此非疫病,即中大毒。人身止此九窍,而九窍皆乱,危亡之证,法在不治。惟有淬然惊恐而九窍出血者,可用朱砂安神丸加发灰治之。”详见九窍出血条。大钻见南京药学院《 中草药学》 。为黑老虎之别名,详该条。
大疽病名。出《 疡科选粹》 卷一。即脑疽。见该条。
大凉指气候寒凉。《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大凉反至· · ,,二火气遂抑。”
大陵经穴名。代号PC7 。出(灵枢· 本输》 。《 针灸甲乙经》 作太陵。别名鬼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输(土)、原穴。位于掌后腕横纹上,当掌长肌腿与侥侧腕屈肌键之间凹陷处。布有正中神经掌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并有腕掌侧动、静脉网通过。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逆,吐血,胸胁痛,癫狂,痛症,腕关节痛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大通唐代僧医。经皇甫搏、李道古荐于宪宗朝,为待诏翰林。穆宗时(821 一824 )因“医方不精,药术皆妄”被杖死。
大黄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将军、川军、锦纹大黄。为寥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 或大黄R . officioale Baill .、鸡爪大黄R tanguticum M 二im . ex Balf 的根及根茎。主产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苦,寒。入胃、大肠、肝经。泻热毒,荡积滞,行疲血。① 治实热便秘,澹语发狂,食积停滞,腹痛泻痢,湿热黄疽,淋浊、搜赤,痈肿疮疡,暴眼赤痛。② 治吐血,鲤血,血癖经闭,瘤痕。煎服:3 一12 克。③ 治烧汤伤及热毒疮疖,研末调敷;宫颈糜烂,以大黄浸膏棉球浸透,涂擦局部。大黄生用力猛,熟用力缓;通便宜后下,止血宜炒炭。胎前、产后慎用。以上三种大黄的根茎均含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以及其中某些物质的葡萄糖贰和双糖贰。又含孽质和树脂。掌叶大黄的根茎还含番泻叶贰A 、B 、C 。有缓泻作用,其有效成分以番泻叶贰A 作用最强,蕙酿贰次之,本品含相当数量的鞭质,故在产生泻下作用后可出现便秘。对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在试管内均有抑菌作用,有效成分主要是葱醒类衍生物,其中以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酸作用最好;在试管中对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尚有报告,在体外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大黄素和大黄酸对小鼠的黑色素瘤、乳腺瘤及艾氏癌腹水型均有抑制作用。大黄酚能缩短小鼠血液凝固时间而有止血作用。对胆汁及胰消化液的分泌有轻度促进作用,并
76 大三三画
有轻度利尿作用。对有高胆街醇血症的家兔,大黄能降低血清胆当醇水平。大黄素对小鼠离体肠管有解痉作用;苦味质小量可促进胃液分泌而有健胃作用;大黄能减轻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食用大黄俄有雌激素样作用;「J 服大黄葱醒类易吸收,排泄也快,泻下成分还能排泄于乳汁中,乳妇服用后,可引起婴儿腹泻;由肾排出的大黄酸,能使酸性尿变成棕黄色。
大著(1826 一1882 )清僧医。字豁然,四川合州(今合川)人。读遍双观寺等所藏医籍,并得长老传授医术、拳法,施治谨慎,投剂多效,尤长外科、创伤。中年后出游,以“大著医,竹禅画”名噪江南。外出行医、寻师三1 一余年,晚年归里,技艺更精。
大雪二十四节气之一。《 群芳谱》 :“言积寒凛浏、雪至此而大也。”(汉学堂经解》 所集崔灵恩咬三礼义宗》 :“大雪为节者,形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黄河流域一带通常在这时逐渐积雪。
大毗见《 医贯》 卷四。即内毗。详该条。大趾足的第一趾。又名足大趾。《 灵枢,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 … ;其支者,别附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大毗即内眼角。见内毗条。
大晨天刚亮的时候。《 素问,标本病传论》 :“冬大晨。”马漪注:“冬之大晨在寅末。”
大楼证名。一名背楼、背讴楼,俗称“驼背”。指曲背俯身的征象。《 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楼:”参见背讴楼、背楼条。
大鸿见鬼臾区条。
大档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 推拿学》 。两足分开一大步,膝直足实,两手后伸,挺时翘掌,四指并拢,拇指外分,两目平视。大戟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下马仙、龙虎草、膨胀草、天平一枝香。为大戟科植物京大戟EuPhorbia pekinens , 5 Rupr .的根。主产江苏。苦,寒,有毒。入肺、脾、肾经。逐水通便,消肿散结。① 治水肿胀满,痰饮积聚,血吸虫病肝硬化及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腹水,胸腔积液。内服:煎汤,1 . 5 一3 克;研末,O , 3 一1 克。② 治疮疡肿毒,以鲜根或鲜叶捣敷。‘肾功能不良及孕妇忌服。反甘草。本品含大戟试( Euphorbon ) ,大戟色素A 、B 、C ,生物碱等。乙醚和热水提取液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可致腹泻。对实验性腹水大鼠有利尿作用。如与甘草合用,则对小鼠致死作用加强。此外,尚有扩张末梢血管、兴奋妊娠离体子宫及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大椎经穴名。代号DU14 出<素问· 气府论》 。《 肘后备急方》 作大褪,(铜人喻穴针灸图经》 作大颧。别名百劳、上抒。属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约与肩平高。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及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颈横动脉分支。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
冒,癫狂,癫痛,骨蒸潮热,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项强;以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向上斜刺0 . 5 一1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大厥厥证之一。指卒然昏厥重症,状如暴死者。《 素问· 调经论》 :“络乙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类经· 疾病类): “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一「虚,一下虚则阴脱,阴脱则根本离绝而下厥_L 竭,是为大厥,所以暴死。若气极而反,则阴必渐回,故可复苏。其有一去不反者,不能生矣C " 参见厥证、中风条。
大暑二卜四节气之一。《 通纬· 孝经援神契>: “小暑后十五日,牛指未,为大暑,六月中。”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常为一年最热时期。《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火郁之发,太虚肿翁,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 · … 。”
大筋较粗大的肌键或韧带。《 素问· 气府论》 :“项中夫筋两傍各一。”《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湿热不攘,大筋缨短,小筋弛长。”
大胭大块的肌肉。《 素间· 气穴论》 :" ,· · … 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胭。”
大敦经穴名。代号LRI 出《 灵枢· 本输》 。别名水泉,大顺。属足厥阴肝经。井(木)穴。位于洲趾外侧,趾甲角旁0 . 1 寸处。· 说“足大指爪甲根后四分节前”(《 针灸集成》 )。布有盼深神经的趾背神经及趾背动、静脉。主治庙气,崩漏,遗尿,肇丸肿痛,月经不调,阴挺,癫痈等。斜刺0 . 1 一02 寸;或点刺出血。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大淡大便的别称。详该条。
大寒二十四节气之一。《 授时通考· 天时》 引(二礼义宗》 :“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i 胃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的最冷时期。
大蓝见《 生草药性备要》 。为木蓝之别名,详该条二
大蒜出《 本草经集注》 。为百合科植物大蒜月111 , m Sativun 、I _ .的鳞茎。辛,温。入脾、胃、肺经二解毒,健胃,杀虫。① 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② 治肺结核,百日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烧虫及钩虫病。内服:6 一15 克,生食或偎食。③ 捣烂敷足心,止鼻蛆。本品含挥发油、蒜氨酸(Alhin )、大蒜素(即二烯丙基硫代磺酸酷)、环蒜氨酸(cydoailiill )、微量的碘和多种低聚肚类等。蒜氨酸被蒜中存有的蒜酶分解后可产生不稳定的蒜辣素(月licin ) ,放置后即产生大蒜素。蒜辣素是植物杀菌素的一种,对化脓性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明显的抗菌或杀菌作用,大蒜的挥发性物质、大蒜汁或大蒜浸出液同样有效。在体外对常见致病真菌(如白色念珠菌)、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也有抑制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大蒜素现已人工合成,主用于痢疾、滴虫性阴道炎及深部霉菌感染。大蒜脂溶性挥发油对小鼠网织细胞肉瘤、肉瘤一180 等
二回
大77
有抗癌作用;大蒜还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并有抗炎作用:大蒜精油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抑制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油中所含硫化物可阻止血栓烷的合成,抗血小板聚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治冠心病。大蒜能激活免疫功能。大蒜乙醇提取物对子宫有兴奋作用。
大蓟出《 术草经集注》 。又名马蓟、虎蓟、野红花、牛刺笑菜、鸡姆刺、大刺几菜。为菊科植物大蓟cirs , umj 。ponlolrll Dc .的全草或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甘,凉。入肝、肾经。凉血止血,散癖消肿。① 治蛆血,吐血,咯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肠痈,高血压。煎服:9 一巧克(鲜品30 一60 克)。止血炒炭用。② 鲜品捣敷痛疖肿毒,外伤出血。全草含生物碱、挥发油。根含生物碱、乙酸蒲公英肖醇醋、。一和各香树脂醇、归谷街醇等。鲜叶含柳穿鱼贰、柳穿鱼素等黄酮类。水或醇浸剂对猫、狗、兔有降低血压作用。
大糙见大谁条。
大愉即大抒。《 灵枢· 背喻》 :“背中大脑,在大抒骨之端。”马漪注:“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故背中大喻在抒骨之端,大愉者,大抒穴也。”
大腹腹的卜部,位于胸部与脐之间的部分。《 灵枢· 经脉》 :“是主血所生病者,… … 大腹水肿。”大腿股的俗称。
大痹病名。泛指邪在筋骨或五脏较重的痹症。《 灵枢· 厥病》 :“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 素间· 四时刺逆从论》 :“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张志聪注:' ‘大痹者,风寒客于筋骨而为恶也。”又:“大痹者,脏气虚而邪痹于五脏也。”
大翰经穴名。代号KllZ 。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阴维、阴关。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1 ; ' 4 寸,旁开0 . 5 寸处(《 铜人喻穴针灸图经》 )。另说在脐下3 . 5 寸,旁开0 . 5 一寸(吃针灸甲乙经)) ;脐下4 寸,旁开1 寸(《 全十灸大成》 );脐下4 寸,旁开1 . 5 寸((针灸资生经》 )。布有肋一l 件申经及骼腹下神经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主治遗精,阳萎,阴挺,带下,茎中痛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炖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大聚指聚病之较重者:《 灵枢· 五变》 :“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 ,· … 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l 长,大聚乃起。”指明大聚多由正虚邪实,久延不愈所致。参见聚、六聚、积聚条。
大倾见大稚条。
大横经穴名。代号SP15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肾气。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阴维之会。位于脐中旁开4 寸处。另说腹正中线旁开4 寸(《 针方六集》 );旁开45 寸((针灸资生经》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及第十肋间动、静脉。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痢疾;以及肠蛔虫症等。直刺05 一1 寸。艾炫灸
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大墉(y6u 友)即天糖。马漪《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大瞩当作天墉。”是头面较大的穴窍。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大筋外,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_匕。
大丁草出《 本草纲目》 。又名鸡毛篙、豹子药。为菊科植物大丁草IJeibnitzia 。nandria ( 1 . ) Naka ,的全草。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苦,寒。清热利湿,祛风,解毒,止咳,止血。① 治肺热咳嗽,风湿关节痛,肠炎,痢疾,尿路感染。煎服:6 一15 克。② 治乳腺炎,痈疖肿毒,镰疮,烧烫伤,外伤出血。捣烂或研末敷。全草含大f 贰即是5 一甲基香豆素一4 一葡萄糖试、大丁纤维一糖贰、大」龙胆二糖贰、木犀草素一7 - 葡萄糖贰、野樱皮贰等。
大刀豆见《 分类草药性》 。即刀豆,详该条。大力子出《 卫生易简方》 。为牛芬子之别名,洋该条。
大力王见(南京地风常用中草药》 。为飞廉之别名,详该条。
大力草见《 步草药性备要》 。为向天盏之别名,详该条。
大力黄见《 广西野生资源植物》 。为干斤拔之别名,详该条。
大力薯见广州部认卫生部《 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山莲藕之别名,详该条。
大三关推拿穴位名。即三关。详该条。大山桂见(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lJ 肉桂之别名,详该条。
大千生见《 云南中草药》 。为冰粉之别名,详该条。
大飞扬见《 广西中药志》 。又名夜合叶、马鞍叶、蝴蝶风。为豆科植物马鞍叶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 ) li v .的枝叶。分布陕西、湖北、广西及西南地区。苦、涩,凉。解湿毒,止咳。① 治天疤疮,顽癣,疮痛溃烂,烫伤,皮肤湿疹。用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② 治百日咳。本品配百部、猪苫胆(炕干)各等量,研末空腹时开水吞服,日月民三次,每次1 一3 克C 大小蒸古说,J 、)匕变蒸可以时日计算,分小变蒸和大变蒸两个阶段。《 外台秘要》 卷三}· 五:' ’小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 四日再变兼蒸;九十六日三变,百二十八日四变又蒸;百六十日五变,百九十六日六变又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又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卜变又蒸;此小变蒸毕也。后六十四日又蒸,蒸后六十四日又一大蒸,蒸后一百二十八日又一大蒸,此大小蒸都毕也。”以上即八蒸一1 · 变,历时576 天。参见变蒸条。大天心推拿穴位名。又名上天心。出(小儿推拿广意》 。位于额L 。《 幼科推拿秘书· 推拿手法》 :“上天心者,大夫心也,在天庭中,小)L 病目,揉此甚效,以我大指按揉之。眼珠上视,往下揉;眼珠下视,往上揉;两目不开,左右分揉。”
大木花见《 四川中药志》 。为雪莲花之别名.详
78 大三画
该条。
大中极经穴别名。见《 针灸大全》 。即关元。见该条。
大贝母见(本草正义》 。即浙贝母,详该条。大风子出《 本草衍义补遗》 。又名大枫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 . 的成熟种子。主产越南、泰国。我国云南、台湾、广西等地有栽培。辛,热,有毒。入肝、脾、’肾经。祛风燥湿,攻毒杀虫。① 治麻风。内服:1 . 5 一3 克,入丸、散用。② 治杨梅毒疮,疥癣,手背皱裂。捣敷;或研如泥,去油,以麻油调敷。本品内服易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不宜久服。大风子油:外用涂擦治疥、癣。种子含多量脂肪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大风子油酸、次大风子油酸(二者的甘油酷约占总油量的90 % )。大风子油及其衍生物有抗麻风、抗结核作用,但对机体组织均有刺激性,毒性较大:大风子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
大风茅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香茅之别名,详该条。
大风消见《 草药手册》 。为胃友之别名,详该条。大风藤O 见《 中药材手册》 。即青风藤。O 见<江西中药》 。为爬山虎之别名,各详该条。大凤尾见《 陆川本草》 。为铁树叶之别名,详该条。
大方八见《 中药材手册》 。为马钱子之商品名,详该条。
大方脉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参见九科条、十三科条等。
大孔痛证名。见《 丹溪心法· 痢》 。指肛门疼痛C 如因下痢所致者,按痢疾诊治。因肛病所致者,详肛头痒痛条。
大水风病名。见《 喉科秘诀》 卷下。又名崩砂风。多由阳明火毒上攻牙齿所致。主要症见为牙缝疼痛,臭烂出血。治宜解毒、泻火、凉血。可选用清胃散、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参见崩砂风条。大节藤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买麻藤之别名,详该条。
大叶草见《 中药材手册》 。为稀签之别名,详该条。
大叶龚见(东北药用植物志》 。又名血见愁、大叶灰菜。为黎科植物大叶黎chenopodium hybridum L .的地上部分。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甘,平。止血、活血。① 治月经不调,崩漏,咯血,帆血,尿血。煎服:3 一9 克。② 治疮痈肿毒,蛇、虫咬伤。捣烂敷。全草含懈皮素、山奈酚。
大头风病名。见(医学纲目》 十五卷。即大头瘟。<杂病源流犀烛· 头痛源流》 :“大头风者,头大如斗,俗名大头瘟,天行时疫病也。感天地不正之气,
甚而溃裂出脓,由邪客上焦之故。”参见瘟疫条。大头花见《 浙江中药手册》 。为夏枯草之别名,详该条。
大头陈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玄参科植物球花毛察香Adenosma indianum ( Lour . ) Merr .的带花全草。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辛、微苦,凉。疏风解表,化湿消滞。① 治感冒,发热头痛,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煎服:9 一30 克。② 煎水洗皮炎,湿疹。本品预试显黄酮贰、酚类等反应。大头毒病证名。即大头伤寒。(篙崖尊生书》 卷六:“大头毒俗所云大头伤寒也,感天行疫毒之气而发。”详见大头伤寒条。
大头菜见清· 汪双池《 医林纂要· 药性》 。为芜蓄之别名,详该条。
大头痛病名。见《 此事难知》 卷四。即大头瘟。《 医偏》 卷三:“大头痛,头肿如斗,俗云大头瘟。天行疫气所发。”详见大头瘟条。
大头瘟病名。瘟疫的一种。见(医方考· 大头瘟》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指以头面部红肿为特征的疫病。多因天行邪毒侵及三阳经络所致。《 杂病源流犀烛· 瘟疫源流》 :“大头瘟,… … 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僧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不速治,十死八九。”治宜分清病变所在经络用药。《 伤寒括要》 卷下二“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可用普济消毒饮、通圣消毒散、升降散等。外用三黄二香散,马齿览,麦面并醋调敷。因病患部位及病情重危的不同,又有瓜瓤瘟、鸿鹅瘟等名。参有关各条。大头瘟又是瘟毒喉痹的别名。详该条。
大宁散《 卫生宝鉴》 卷十八方。黑豆二十粒,生甘草二寸半,婴粟壳(半生,半炒)二个。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治妊娠下痢赤白,及泄泻疼痛剧烈者。
大加皮见《 广西本草选编)。为绒毛鸭脚木之别名,详该条。
大发药见《 陆川本草》 。为走马胎之别名,详该条。
大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九方。泽兰叶、石膏各二两,卷柏(去根)、获等(去皮)、防风、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细辛、炒柏子仁、桔梗、吴茱英(汤洗七次,焙,炒)各一两,五味子、人参、羹本、炮姜、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白芷、白术、黄蔑、炮川乌(去皮脐)、丹参各三分,炒芜黄、炙甘草、川芍、芍药、当归各一两三分,白薇、炒阿胶各半两,肉桂一两一分,干地黄一两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腹、临卧热酒调下。治妇人血海虚冷不孕;产后败血攻心;中风口嚓;子死腹中;堕胎,腹中攻刺疼痛;横生逆产,胞衣不下;以及血运血癖,血滞血崩,血入四肢;经脉不调.赤白带下:乳生恶气;伤寒吐逆,咳嗽,寒
三画大79
热往来;遍身生疮,头疼恶心等症。
大成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方。大黄、积壳各四两,芒硝、甘草、陈皮、红花、当归、苏木、木通各二两,厚朴少许。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治受伤甚重,疲血不散,腹肚膨胀,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闷乱至死者。
大吊兰见《 湖南药物志》 。为石仙桃之别名,详该条。
大刚风八风之一。指从北方来的风邪。<灵枢· 九宫八风》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骨与肩背之替筋,其气主为寒也。”大伤寒病名。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 通俗伤寒论· 伤寒本证》 :“大伤寒,一名正伤寒。立冬后,两寒为重,春夏秋暴寒为轻。”(伤寒全生集》 则以正伤寒发病于冬季。与大伤寒之以季节分辨病情轻重者不同。参见正伤寒、伤寒条。
大血草见《 云南中草药》 。为血满草之别名,详该条。
大血通见《 陕西中草药)。为红藤之别名,详该条。
大关节人体较大的关节,如各椎间关节及肩、肘、腕、耽、膝、躁等。《 素间· 至真要大论》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 灵枢· 刺节真邪》 :“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
大汗出证名。出《 灵枢· 五禁》 。大量出汗之意。有见于外感病发汗之后,汗出表解而渐愈者。有热迫津液外泄,大汗出而里热转甚者。《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又:“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又有发汗太过而致大汗亡阳者。《 景岳全书· 杂证漠》 :“有不当汗而妄汗,或虽当汗而汗之太过者,皆汗多亡阳之证。”治当察其虚之微甚,选用独参汤、六味回阳饮等方。(古今医鉴· 自汗盗汗》 以久病气血两虚,大汗如雨不止,有虚脱危险。治宜十全大补汤倍用人参、黄蔑加制附子等。参见汗证条。
大安丸O 《 丹溪心法》 卷五方。山檀、白术各二两,炒神曲、半夏、获菩各一两,陈皮、莱菜子、连翘各半两。为末,粥糊为丸服。治脾虚食滞,腹胀少食,大便稀塘等症。.《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一方。白术、山植、橘红、半夏、神曲、麦芽、获等、苏子、连翘、黄连。为丸服。治新咳有食者。
大安汤《 医醇腾义)卷二方。白芍药(酒炒)一钱五分,五味子五分,缎牡砺四钱,龙齿、炒酸枣仁、获荃、柏子仁各二钱,木瓜(酒炒)一钱,地黄、人参各五钱。入金器一具,水煎去渣服。治惊则气浮,其阳外越,真阴不守,心悸筋惕者。
大(太)阴脉经脉名。即足太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阴阳十一脉灸经》 :“大(太)阴脉:是胃脉殴(也)。彼(被)胃,出鱼股阴下廉,胎上廉。出内踩之上廉。是动则病:上当走心,使复(腹)张(胀),善嗯,
食欲欧(呕),得后与气则佚然衰。是矩阴脉主治其所产病:口],心烦,死;心痛与复(腹)张(胀),死;不能食,不能卧,强吹(欠),三者司则死;唐(塘)泄,死;水与闭同则死,为十病。”
大红丸.《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方。偎川乌一斤七两,何首乌、天南星、芍药、骨碎补(姜制)各一斤,土当归、牛膝(酒浸)各十两,细辛八两,赤小豆二升,锻自然铜四两,青桑皮(醋淬)五斤。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温酒或醋汤送下。损在上者食后服;损在下者空腹服;伤重者不拘时服。治扑损伤折,骨碎筋断,疼痛痹冷,内外俱损,痪血留滞,外肿内痛,肢体痛倦。.(疡医大全)卷二十一方。血竭、乳香各一两,朱砂五钱,巴豆四钱。为细末,研至自润成块,小儿每服麻子大三粒;成人每服绿豆大三粒,温开水送下。治血积痞块。若积重多年,于前一日不进晚餐,次日上午服使君子生、熟各三个,下午服本方,注意药与积俱下否,若药与积未下,再服以温酒一杯催之。
大红袍O 见《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又名锈钉子、地油根、山黄豆。为豆科植物毛杭子梢Carnpylotronis hirtella ( Franch , ) Schindl .的根。分布云南、四川。涩、微苦,温。活血调经,止痛。① 治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胃痛,扭伤。煎服:15 一3 。克,或浸酒。② 治外伤出血,烫伤,黄水疮,研末撒或鲜根烤取汁外搽。.见《 河北药材》 。为丹参之别名,详该条。母见《 贵州民间药物》 。为铁仔之别名,详该条。
大红膏《 外科正宗》 卷五方。石灰(用大黄三钱切片,同石灰炒红,去大黄)一两,乳香(去油)、轻粉各二钱,银朱、血竭、樟脑、硝石各三钱,猫头骨(锻)一具,天南星二两。为细末,陈米醋熬稠调药,敷患处,三日换药一次。敷后皮嫩微损者,另换紫霞膏外贴。治凛疡,痰核、结块未溃破者。大麦牛见《 江苏药材志》 。为王不留行之别名,详该条。
大麦芽见《 本草汇言》 。即麦芽,详该条。大麦秸出《 本草纲目》 。为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L 成熟后枯黄的茎秆。甘、苦,温。入脾、肺经。消肿,利湿,理气。治小便不通。煎浓汁频服。大麦苗:捣汁服利小便,治黄疽;煮汁洗面目手足教裂。
大运转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取骑马势,微倾其腰,两臂伸直,随上体作运转运动,以活动腰部。适用于治疗腰背酸痛等疾患。大豆卷出《 本草经集注》 。即大豆黄卷,详该条。大豆英见(文山中草药》 。为大麻药之别名,详该条。
大皂角见《 本草纲目》 。为皂荚之别名,详该条。大肠水病证名。浮肿的一种类型。因大肠有病而引起的水肿。由大肠转化失常,气机紊乱,水湿内停,聚散无常所致。临床特征为浮肿,乍虚乍实(水肿时消时肿,时而便澹,时而便秘)。治宜化湿利水.
80 大三画
用胃等汤。
大肠侧见大肠条。
大肠胀胀病之一。《 灵枢· 胀论》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灌灌,冬日重感于寒,则飨泄不化。”(医醇剩义· 胀): “大肠为传道之官,居小肠之下,司变化而出槽粕,寒气上逆,变化失度,故肠鸣腹痛而有水声,重感于寒,故完谷不化也。当温通肠胃,上下兼顾,未可徒治大肠也,顾理脏汤主之。”参见胀病条。大肠泄病证名。《 难经· 五十七难》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后世多认为属寒。治宜温中散寒,可用干姜附子汤等方。参见寒泄条。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之简称。见该条。.推拿穴位名:出陈氏《 小儿按摩经》 。① 位于食指拇侧边缘一线,也称大肠、大肠筋(《 幼科推拿秘书》 )。现用此处居多。能治泄泻,止痢疾。(幼科推拿秘书· 赋歌论诀秘旨》 :“若治痢疾并水泻,重推大肠经一节”。② 男位于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女则在食指远端指骨的腹面(《 小儿按摩经》 )。③ 位于食指远端指骨的腹面(《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④ 位于食指近端指骨的腹面(《 小儿推拿广意》 )。
大肠泻病证名。大肠受病而引起的泄泻。《 幼科发挥》 :腹泄“自大肠来者,则变化尽而成屎,但不结聚,而所下皆酸臭也。”寒湿偏盛者,多兼泄泻清稀,肠鸣腹痛,治宜温化寒湿,用平胃散加肉豆翘;湿热偏盛者,则泄下灼肛,小便短赤,宜清热利湿,用葛根琴连汤加银花、木通之类。
大肠实大肠邪气实。《 千金要方):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若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无休息时。”
大肠俞经穴名。代号BI , 25 。出《 脉经》 。属足太阳膀肤经。大肠之背俞穴。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 . 5 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 (针灸资生经》 )。布有第三腰神经的后支和第四腰动、静脉后支。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以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住灸5 一10 壮;或艾条灸10 一20 分钟(图13 )。
哺
惫蕊_
7k 气
图13
大肠咳病证名。指咳而大便失禁者。<素问· 咳论》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治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散,或用补中益气汤去升
麻,加桔梗;或用回风养脏汤等。参见咳嗽条。大肠热多由过食辛燥之品,外感热邪或肺移热于大肠所致,症见口燥唇焦,腹满痛,大便硬结或便塘腐臭,肛门肿痛,便血或痔疮出血,小便短赤,舌苔黄干,脉数有力。治宜清肠凉血。
大肠病六腑病候之一。大肠为传导之官,与脾胃同候。大肠与肺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大肠客寒积热、宿滞癖积,或气虚津枯所致。临床表现多见大便异常,并可兼见肺脾症状。《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篇》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灌灌,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 金暖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大肠有寒者,多鹜塘,有热者,便肠垢。”<太平圣惠方》 卷六:“寒则肠鸣泄利,食不消化,皮肤干燥。”“热则肠结胀满,善气喘咳,身面热,喉中噎。· 一大肠有宿滞,则发热寒栗如疟之状,秘涩不通。”《 本草经疏》 :“大肠实四证,便硬闭,肠风下血,属大肠湿热;脏毒,属血热;肠痈,属大肠实火。”“大肠虚四证,虚热便闭不通,属血虚津液不足;虚寒滑泄不禁,属气虚;肠鸣,属气虚,脱肛,属气虚兼有湿热。”治宜通导腑气、化滞消积、补气固涩等法。
大肠痈病名。<圣济总录》 卷一二八:' ‘天枢隐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湿热凝结而成。初起发热恶寒,自汗腹痛,天枢穴处微肿,手不可按,大便坠胀,右腿不能伸直,久则精神衰少,饮食无味,肌肤甲错。可用清肠饮化裁,后期气血俱虚者,用八珍汤化裁。大肠虚即大肠气虚,多兼脾虚证候。症见久泻,完谷不化,粪便色淡不臭,肠鸣,脱肛等。治以健脾补气,辅以固涩。
大肠惊脏腑惊证之一。出金· 陈文中《 小儿病源方论》 。详脏腑惊证条。
大肠募见《 千金要方》 。即天枢。大肠筋推拿穴位名。见<幼科推拿秘书》 。即大肠经。见该条。
大肠蒸二十三蒸之一。见咤诸病源候论· 虚劳骨蒸候》 。详该条。
大良姜见《 广西中药志》 。又名山姜。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川pinia , lang 。(IJ , ) Willd .的根茎。主产广西。辛,温。温胃,散寒,止痛。治心胃气痛,胃寒及伤食吐泻。煎服:3 一9 克。本品含挥发油主成分为桂皮酸甲醋、旅烯、按叶素等。还含树脂、揉质等。有较好的祛痰作用,大良姜挥发油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内服有驱风及抑制小肠过度蠕动的作用。
大补丸.《 丹溪心法》 卷三方。① 又名大补阴丸。炒黄柏、知母(酒炒)各四两,熟地黄(酒蒸)、龟板(酥炙)各六两。为末,猪脊髓、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腹盐汤送下。功能滋阴降火。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吐血,烦热易饥,足热疼痛,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方中黄柏苦寒泻肾火,以坚肾阴,知母清热滋阴,以保肺脏.
三画
大81
_ 1 药合用则肺肾相滋;熟地滋补肾阴,龟板育阴潜阳,二药相伍则滋阴降火;再以猪脊髓既滋补精髓,又制约知母、黄柏苦燥。② 炒黄柏不拘量。为末,水泛为丸,气虚以补气药送下;血虚以补血药送下。治下焦湿热,筋骨软弱。.(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 卷四十五方。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营蒲、获荃、人参、益智仁、构祀子、地骨皮、远志肉。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酒送下。治妇人形瘦,血少不孕。
大驳骨见(广西中药志》 。又名大接骨、龙头草、大骨风。为爵床科植物黑叶爵床Adhatoda ventricosa ( Wall . ) Nees 或鸭嘴花A . vasic 。Nees 的枝叶。分布云南、广西、广东等地。辛、微酸,平。活血散寮,理伤接骨,祛风除湿。① 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痹痛,肋间神经痛。煎服:15 一30 克。外用:捣敷或煎水洗。② 治乳痈,和黄糖、酒糟捣敷,鸭嘴花的叶中含鸭嘴花碱和鸭嘴花酮碱。鸭嘴花碱氧化后,大部分可以转变成鸭嘴花酮碱。鸭嘴花酮碱有支气管扩张作用,对离体豚鼠和兔心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鸭嘴花碱的作用则相反。所含油脂有抗结核作用。叶中不含氮的中性成分可降低兔血糖。
大青叶出《 新修本草》 。为十字花科植物落蓝Isatis indi 即tic 。Fort .或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 - acanthus Cusia ( Nees ) Bremek .、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Cle 耐endrum 。yrtophyllum Turcz .、寥科植物寥蓝Pol 龙onum tinctorium 儿t .的叶。落蓝叶主产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马蓝叶主产福建、广西、广东、江西等地;路边青叶主产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寥蓝叶主产河北、山西等地。苦,寒。入心、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① 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② 治热病发斑,丹毒,吐血、蛆血,疗疮肿毒,蛇咬伤。煎服:9 一30 克。裕蓝叶含松蓝贰B ( IsatanB ) ,马蓝和寥蓝的叶均含靛贰。路边青叶含靛贰、山大青贰(Cyrtoph 州i 汽)。大青叶曾报告有抗菌作用,但未经证实。寥科及十字花科大青叶煎剂对动物有轻度抗炎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吞噬作用,要蓝叶煎剂能抑制离体兔肠,兴奋离体豚鼠子宫,对家兔还有解热作用。靛贰可能是抗菌成分,易于吸收,主要由尿迅速排出,无蓄积性。山大青贰有利尿、抗炎作用。色氨士朴碱有抗真菌作用,靛玉红有抗癌作用。
大青盐见(中药志》 。又名青盐、戎盐。为卤化物类矿物石盐Halite 的结晶。主产青海。咸,寒。入心、肾经。凉血,明目。① 治尿血,吐血,齿舌出血。入煎剂榕化服,0 . 9 一1 . 5 克。② 治目赤肿痛,风眼烂弦,以溶液点眼;牙痛,炒研为末擦牙。肾脏病患者忌服。本品主含氯化钠,有时含钙、镁、硫酸盐、铁和微量砷等杂质。
大青根见《 福建民间草药》 。又名臭根、土地骨
皮。为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Cleroden drum cyrtophyllum Tu 分c : ,的根。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各地。苦,寒。清热利湿,凉血解毒。① 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冒头痛,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腮腺炎,咽喉肿痛,斑疹,肠炎,痢疾,黄疽,鼻哑。煎服:9 一30 克。② 治烂疮,娱蛤咬伤。煎水洗或捣敷。
大青汤.(圣济总录》 卷五十方。大青叶三分,麻黄(去根节)、石膏、芒硝、黄柏(去粗皮)、干地黄(焙)各一两半,积壳(鼓炒)、赤获等(去黑皮)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苦竹叶十片,水煎服,日三次。治大肠热满,肠中切痛,或痔疮,大便不通。.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六方。大青叶、玄参、生地黄、石膏、知母、木通、甘草、地骨皮、荆芥穗各等分。为粗末,加淡竹叶十二片,水煎服。治小儿疹痘血热,疹点过多,色红紫者。.(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二方。大青叶(无大青叶,以青黛代)、木通、玄参、桔梗、桅子、升麻、石膏。水煎,调黄土末二至三钱服。治小儿麻疹,毒邪内陷,疹点一出即没者。若大便闭,口干腹胀,身热烦躁者,加大黄(酒炒)。大青膏<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天麻、青黛、蝎尾(去毒,生用)、乌梢蛇肉(酒浸,焙干)各一钱,生白附子一钱五分,朱砂、天竺黄各一字。为末,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角子至一皂角子大,同牛黄膏、薄荷水溶化混匀服。治小儿热盛生风,欲为惊搐,口中气热者。
大枫子见(本草品汇精要)。.即大风子,详该条。大松身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宽筋藤之别名,详该条。
大枣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大枣十五枚,黄芜四两,附子一枚,生姜二两,麻黄五两,甘草一尺。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历节疼痛。大罗伞.见(广西中草药》 。为山大颜之别名。.见(广西本草选编》 。为八爪金龙之别名。.见《 广州植物志》 。为朱砂根之别名。O 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三对节之别名。各详该条。大季花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鸡蛋花之别名,详该条。
大金雀见《 江苏药材志》 。为红旱莲之别名,详该条。
大周天气功功法。全称阴阳循环一大周天、秦仲三《 气功疗法和保健》 载,其功法为:呼气时,舌守下愕,口微开,气贯丹田,鼓小腹,沉气会阴,分两支沿两腿下,· 直至脚心(涌泉)。吸气,收小腹,舌舔上牙眼,自涌泉提气,沿两腿上,气会肛门,提肛引气上升经尾椎、脊椎和颈项,到头,顺两耳分下,会于舌尖,与呼气时的气相接。
大肥根见<云南中草药》 。为狗屎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大泻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 官针》 :“大泻刺(《 针灸甲乙经)注:一作太刺)者,刺大脓以敏针也。”是指用敏针切开排脓的方法。实为外科治
82 大三画
疗方法的一种。古代列于针刺疗法之内。以其切开痈肿,畅泻脓血,故名大泻刺。
大泻泄病证名。即肾泄。《 药症宜忌): “肾泄,即五更及黎明泄泻者是也。亦名大泻泄。属命门真火不足。”详该条。
大贯众.见《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为飞天蟋螃之别名,详该条。.见《 新华本草纲要》 。为紫其贯众之别名,详该条。
大经隧脉气流行较大的经脉通路。《 灵枢· 脉度)"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大茶药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钩吻之别名,详该条。
大茵香出(卫生杂兴)。为八角茵香之别名,详该条。
大胡麻见《 江苏药材志》 。为亚麻之别名,详该条。
大顺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二方。甘草三十斤,干姜、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去粗皮,炙)各四斤。先将甘草用白砂炒至八分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筛净,后入肉桂捣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服;若烦躁,井华水调下,或沸汤点服。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大骨风见《 广西中草药》 。为大驳骨之别名,详该条。
大骨空经外奇穴名。(备急灸法》 :“妞多不止者,握手屈大指,灸骨端上三烃。住如粟米大。男女同法,右组灸左,左趣灸右。”《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名大骨空。位于拇指背侧指关节横纹之中点。主治目痛,翁膜内障,鼻鲤,吐泻等。艾住灸3 一5 壮;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大便难证名。出《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指大便秘结.排便困难。《 诸病源候论· 大便病诸候): “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胃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为营卫,其糟粕行之于大肠以出也。五脏三焦既不调和,冷热童涩,结在肠胃之间,其肠胃本实,而又为冷热之气所结聚不宣,故令大便难也。”“邪在肾,亦令大便难。所以尔者,肾脏受邪,虚而不能制小便,则小便利,津液枯燥,肠胃干涩,故大便难,又渴利之家,大便亦难,所以尔者,为津液枯竭,致令肠胃干燥,… … 脉沉为阴,阴实者,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支重,身热.若胃胀,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脾实也。若肠中伏,伏如牢状,大便难,脉紧而滑直,大便亦难;附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大便难而脚痛,此虚寒从上向下也。”见大便秘结条。
大将军见(云南中草药》 。为野烟之别名,详该条。
大活血见《 植物名实图考》 。为红藤之别名,详该条。
大洞果见《 本草纲目拾遗》 。为胖大海之别名,
详该条。
大结胸结胸证之一。即指(伤寒论》 中之大陷胸汤(丸)证。《 类证活人书》 卷十:“大结胸,不按而痛,胸连脐腹坚硬为大结胸,大陷胸丸主之。”参见结胸条。
大圆手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取骑马势,上身不动,两手自胸前向内上外下方翻转,左起右落,相继而行。适用于治疗肩肘腕部疾患。
大造丸.见《 景岳全书· 古方八阵》 卷五十七。又名河车大造丸。紫河车一具(米柑水佚净,少加酒捣膏,以山药末收烘干;或洗净新瓦上焙干),龟板(酥炙)二两,黄柏(盐酒炒)、杜仲(酥炙)各一两半,牛膝(酒洗)、天门冬、麦门冬各一两二钱,熟地黄二两半(用砂仁末六钱,获荃二两,绢包酒煮七次,去抉菩不用)。除熟地黄外,余药为末,用酒煮米糊同熟地黄膏捣丸,梧桐子大,或作蜜丸,每服八十至九十丸,空腹临卧盐汤或生姜煎汤送下,冬月酒送下。功能滋阴养血,补益肺肾。治阴虚血热,耳目失聪,须发早白,及心风失忘,虚劳水亏等症。若夏季加五味子七钱;妇人加当归二两,去龟板;男子遗精、白浊,妇人带下,加牡砺一两半。《 本草纲目》 卷五十二“人胞”药下亦载有本方。.《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九方。紫河车一具,生地黄四两,龟板、杜仲、天门冬、黄柏各一两五钱,牛膝、麦门冬、当归身各一两二钱,人参一两,五味子五钱。紫河车捣泥,余药为末,米糊为冬,每服三钱,盐汤或温酒送下,日二次。治阴虚遗精。.(症因脉治)卷三方。熟地黄、构祀子、冤丝子、杜仲、山药、获冬、紫河车。为末作丸服。治月干肾虚胀,腰软常痛。
大惊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十方。蛇黄(火缎醋淬九次,研飞)二钱,青碟石、暇蟆灰、雄黄各一钱,朱砂(研飞)三钱,铁粉二钱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一丸,用煎薄荷水磨剪刀股,取其汁化下,日二至三次。治小儿惊风诸痛,壮热昏馈,神志恍惚,痰涎奎塞,或发搐溺,目睛直视。.见《 世医得效方》 卷十七。即大安神丸,见该条。大海子见<中药志)。即胖大海,详该条。大弱风八风之一。指从南方来的风邪。(灵枢· 九宫八风》 :“风从南方来,名日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
大通草见《 四川中药志》 。即通草,详该条。大黄丸.《 圣济总录》 卷五十方。炮大黄半两,妙桔梗、积壳(鼓炒)、川芍、羌活、木香、柴胡、独活各一分,牵牛子(半炒、半生)一两。为细末,用煮熟莱服同捣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丸,食后、临卧熟汤送下。治大便热秘,心胸烦躁,头痛便难,腹胁胀满,口舌干燥。.<圣济总录)卷九十二方。炒大黄、黄答、黄连、当归(焙)、赤获荃(去黑皮)、黄蔑、干地黄(焙)、赤芍药、柴胡各三分,桅子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服。治虚劳骨蒸,心神烦躁,大小便难,四肢疼痛。
三画大83
大黄汤O <刘滑子鬼遗方》 卷三方。大黄、黄等各三两,桅子五十个,升麻二两,芒硝(冲服)一两(一方作二两)。水煎,分早次服,快利为度。治实热痈疽,二便不通。.《 圣济总录》 卷六十一方。妙大黄、木香、权壳(鼓炒)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煎,食前服。治厌黄,症见四肢烦疼,手足无力,吐逆,不下饮食,渐渐瘦弱。.(圣济总录》 卷九十二方。炒大黄、黄答各一两,桅子四十枚,炙甘草、芒硝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匕,水煎去渣,不拘时服,快利即止。治虚劳,肾经有热,膀肚不通,小便不利。O 《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大黄一两。为粗末,酒浸半日煎,去渣,分二次服,痢止勿服,未止再服,取利为度,后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白术黄琴汤。治泻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二方。炒大黄、牡丹皮、硝石、白芥子、桃仁〔 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空腹服,以利下脓血为度,未利再服。治肠痛,少腹坚硬,肝大如掌而热,按之则痛,肤色或赤或白,小便稠数,汗出僧寒,脉迟紧或数者。. (证治准绳· 女科》 卷三方。生大黄、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生姜、地黄各一两,肉桂(去粗皮)、郁李仁(去皮)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水、酒各半煎服。治妇人血病不消,及扑损血疲。
大黄药见<云南中草药》 。又名一号黄药、大黑头草、垂花香蒸。为唇形科植物垂花香莆Elsholt 抓a Pendulifloraw , w 、smith 的地上部分。分布云南。辛,凉。清热解毒,止咳。① 治炭疽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煎服:6 一12 克。② 治乳腺炎,外伤感染。煎水洗或捣敷。
大黄散O <类证活人书)卷十六方。又名活人大黄汤。大黄一两半,桂心三分,炙甘草、木通、大腹皮各一两,芒硝二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鼓炒微黄)二十一粒。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不拘时服,以通利为度。治阳毒伤寒未解,热结在内,恍惚如狂者。.《 圣济总录》 卷五十六。大黄(纲,微炒)、赤芍药、升麻、鬼箭羽、鬼臼、桂心、桔梗、柴胡各一两,朴硝二两。为末,每服三钱匕,水煎,不拘时服。治中恶心痛,腹胀闷。.见(东医宝鉴· 外形篇》 卷一。大黄不拘量。酒浸炒三次,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茶水调下。治火热上攻,眩晕,烦渴引饮。
大黄煎(太平圣惠方》 卷七十一方。炒大黄三两,鳌甲(涂醋,炙令黄,去裙斓)二两,牛膝、干漆(炒令烟尽)各一两。为末,用米醋一升煎为膏,每服一钱,食前热酒调下。治妇人积年血气,底块结痛。大黄藤见<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为黄藤之别名,详该条。
大营煎《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当归二至五钱,熟地黄三至七钱,拘祀子、杜仲各二钱,牛膝一钱半、炙甘草、肉桂各一至二钱。水煎,食远服。治真阴精典亏损,及妇人经迟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气血虚寒,心腹疼痛等症。若寒滞在经,气血
不能流通,筋骨疼甚者,加制附子一至二钱;带浊腹痛,加补骨脂一钱;气虚,加人参、白术;中气虚寒,呕吐恶心,加妙干姜一至二钱。
大接骨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大驳骨之别名,详该条。
大救驾见《 陕西中草药》 。为祖师麻之别名,详该条。
大毗赤证名。《 银海精微》 :“大普赤者,心之实也。”若见大普红赤涩痛,流泪恶热,治宜清心泻火。参见赤脉传睛条。
大毗漏病证名。见《 证治准绳· 杂病》 系心经实火所致。(审视瑶函): “此症大普之间生一漏,时流血而色紫晕。”参见漏睛疮条。
大常山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三对节之别名,详该条。
大脱血证名。出《 素间· 腹中论》 。指大量失血之症。常伴见面白肢冷,汗出气喘,脉沉微欲绝等。楼证治裁》 :“气虚血脱,宜温补以摄之。”治疗急宜益气回阳,用独参汤、参附汤加龙骨、牡蝠等。如大失血后,面色不华,神疲少食,则宜气血两补。选用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丸等。如阴血偏虚者可用加减四物汤、补营汤等方。大麻仁出《 药性论》 。为火麻仁之别名,详该条。大麻风病名。见<外科正宗》 卷四。即病风。见该条。
大麻药见《 云南中草药》 。又名大豆荚。为豆科植物镰果扁豆n 击chos falcatus Klein 的根或叶。分布广东、贵州、云南。辛,温,有毒。祛风活血,止血止痛。① 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骨折疼痛,吐血,咯血,鲤血、便血。煎服:3 一6 克;或泡酒服,。止血,炒炭用;② 治外伤出血。研末撒或调敷。根含三菇皂贰、生物碱。皂贰对小鼠有抗癌作用。大集菜出《 本草纲目》 。又名野麻豌、肥田草、野豌豆、野菜豆。为豆科植物大巢菜Vicia sativa L .的全草。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甘、辛,寒。补肾,利水,活血止血。① 治肾虚腰痛,遗精,黄疽,浮肿,鼻咖,月经不调。煎服:巧一30 克。② 治疗疮。鲜品捣烂敷或煎水洗。全草含蛋白质较高,另含微量氢佩酸。叶含维生素C 。种子含蛋白质和精氨酸等氨基酸。所含毒性成分,能麻痹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大棍骨又名脾骨。俗称大腿骨。即股骨。(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大键骨,一名辞骨,上端如柞,入于辞枢之臼,下端如褪,接于箭骨。”大椎骨骨名。即旋台骨。详该条。大惑论《 灵枢经)篇名。惑,迷乱眩晕之谓;大,言其甚也。本篇论述了登高俯视则惑的道理,以及善忘、善饥而不嗜食、不得卧、不得视、多卧、少卧等病证。而对于惑的讨论尤为详尽,故名。大翘子出《 新修本草》 。为连翘之别名,详该条。大黑药见《 云南中草药》 。为臭灵丹之别名,详该条。
大蓟饮《 不居集》 上集卷十四方。大蓟根一握。
84 大
捣汁以酒和服;无鲜者,以干者为末,每服三钱,冰水调下。治蛆血.
大蓟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又名大蓟饮子。大蓟根、犀角(镑)、升麻、炙桑白皮、炒蒲黄、杏仁(去皮尖)、炒桔梗各一两,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服。治饮吱辛热,热邪伤肺,呕吐出血而属肺痈者。
大雁功气功功法。模仿大雁动作姿态及生活习性而编练的一套动功功法,又称大雁六字功。由沈鹤年编创。共分七节,主功为大雁起落。“六字”的六节分别为:肝功,前后展翅;心功,抱颈颠顶;脾功,托天降地;肺功,大雁拍水;肾功,左顾右盼;三焦功,左右看足。具有舒胸调气,健脾和胃,壮腰补肾,宁神益智等功效。
大腹子出(岭表录异》 。为槟榔之别名,详该条。大腹皮出唐· 侯宁极《 药谱》 。又名大腹绒、槟榔皮、槟榔衣。为棕搁科植物槟榔Aieca catechul , .的果皮。主产海南、云南、台湾。辛,微温。入脾、胃经。下气,宽中,利水。治腹胀,泻痢,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煎服:6 一9 克。本品含多量棘质.儿茶精。大腹绒见《 中国药学大辞典》 。为大腹皮之处方名,详该条。
大腹痛病证名。指脐以上腹部疼痛。《 医学从众录· 心痛续论): “大腹痛者,乃太阴脾上之部。”《 证治汇补): “腹痛乃脾家受病,或受有形而痛,或受无形而痛。盖暴伤饮食,则胃院先痛而后入腹;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血积上焦,脾火熏蒸,则痛从腹而攻上;血积下部,胃气下陷,则痛从腹而下坠。伤于寒者,痛无间断,得热则缓;伤于热者,痛作有时,得寒则减;因饥而痛者,过饥即痛,得食则止;因食而痛者,多食则痛,得便乃安。吞酸腹痛,为痰郁中焦;痞闷腹痛,为气搏中州。火痛,肠内雷鸣,冲斥无定,痛处觉热,心烦口渴;虫痛,肚大青筋,饥即咬啮,痛必吐水,痛定能食;气虚痛者,痛必喜按,呼吸短浅;血虚痛者,痛如芒刺,牵引不宁。”又:“凡痛多属血涩气滞,宜甘以缓之,寒宜辛温消散.热宜苦寒清解,虚宜甘温调理,实宜辛寒推荡。”参见腹痛条。大腿骨骨名。即股骨:详该条。
大腿痈病名。见(疡医大全)卷二十五。又名腿痛。多由湿热留滞经络所致。若发于内侧者属肝脾二经、发于外侧者属胆胃二经。初起平陷坚硬者为气虚,当用内消黄茂汤;势掀肿痛者,当用内托柴胡汤,外用隔蒜灸。余证治见外痈条。
大壁虎见<中药志》 。为蛤蚊之别名,详该条。大痛泄古病名。《 难经· 五十七难》 :“大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圃而不能便,茎中痛。”本病后人有数解:① 即痢疾。《 研经言》 :“今之痢,即《 难经》 五泄中之大瘾泄。”② 一种阴虚似痢症,由肾虚所致。《 医贯· 痢疾论): “又有一等阴虚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瘦泄者是也。… … 阴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其证红白相杂,里急后重,悉似痢疾,必小便短涩而痛,或不通而痛.或欲小便而大
因
便先脱,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遗。”治宜补肾,用附桂八味丸加补骨脂、肉豆落、阿胶等。③ 即肾泄。《 罗氏会约医镜· 杂证): “又言大瘦泄者,即肾泄也。每在五更天明之时。”④ 指热泄之一。(杂病源流犀烛· 泄泻源流): “日大瘾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圈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宜用八正散加木香、槟榔,再用天水散。⑤ 指泄而腹有瘦聚。清· 怀抱奇《 古今医彻· 杂症): “大痕泻,则腹中有瘦,时作时止也。”
大横纹推拿穴位名。出自陈氏《 小儿按摩经》 。又名横纹。腕部掌侧的横纹。《 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 :“横纹者,大横纹也,手掌下一道大横纹。版门直推到横纹,止吐神效;横纹转推到版门,止泻神效。”
大髻婆见《 广东中草药》 。为臭茉莉之别名,详该条。
大一枝禽见《 陕西中草药》 。为角篙之别名,详该条。
大一枝箭见《 滇南本草)。又名铁色箭、忽地笑、鹿葱、岩大蒜。为石蒜科植物黄花石蒜Lycoris aurea Herb .的鳞茎。分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及华南、西南等地。辛、甘,温,有毒。解毒,消肿,杀虫。治痈肿,疗疮,结核。鲜品捣敷。一般不内服。内服中毒可出现流涎,呕吐,泻下,惊厥,休克,甚至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本品含石蒜碱、雪花莲胺碱、石蒜胺碱、石蒜伦碱、多花水仙碱、伪石蒜碱、高石蒜碱等生物碱。药理详见石蒜条。给兔灌胃有祛痰作用,大量催吐。
大七气汤.(寿世保元》 卷三方。三棱、获术各一钱,青皮、陈皮、香附各二钱,霍香三钱,益智仁一钱五分,桔梗、肉桂、甘草各八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五积六聚,状如盛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疼痛,上气窒塞,小腹胀满,大小便不利。若心脾痛,加乌药、积壳。.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即四七汤,见该条。.即七气汤第三方,见该条。
大七香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炒香附一百九十二两,炒麦芽一百两,丁香皮三百三十两,肉桂(去粗皮)、陈皮(去白)、炒甘草、砂仁、霍香叶各二百五十两,甘松、乌药各六十四两。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盐酒或盐汤送下;如月经不调,炒姜酒或醋汤送下。治脾元气冷,胃气虚乏,不思饮食,心隔噎塞,渐成隔气,脾泄泻利,气刺气痊,中酒吐酒,冷疚翻胃,霍乱吐泻。.《 证治要诀类方》 卷四方。木香、丁香、檀香、甘松、丁香皮、橘皮、砂仁、白豆范、三棱、我术(醋煮)各四两,大茵香二两半。为末,醋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生姜煎汤送下。治澹泄。
大三院散(类证活人书)卷十八方。独活、木瓜、紫苏、炙大腹皮、沉香各一两,白术、炙甘草、陈皮、木香、川芍了槟榔各三分。为粗末,每服一分,水煎,分二次服。治三焦气逆,胸隔虚痞.两胁气痛,面手浮
三画大85
肿,大便秘结,兼治脚气,心腹气闷,大便秘滞。大川苟丸(宣明论方)卷二方。川芍一斤,天麻四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后细嚼,茶水或温酒送下。治头风旋晕弦急,偏正头痛。
大山植丸见《 中药制剂手册》 。山植10 千克,炒麦芽、神曲(鼓炒)各1 .弓干克,白糖8 . 75 千克。为末,炼蜜为丸,每丸9 克重,每服一丸,温开水送下,日二次。功能消食化滞,调和脾胃。治脾胃不和,饮食停滞.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大已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二方。草茨、肉桂各四斤,炮姜、高良姜各六斤。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t 一丸,食前米饮送下。治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疼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气暴衰,阴气独盛,手足厥冷,及伤寒阴盛,神昏脉短,四肢怠惰等症。
大飞扬草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即飞扬草,详该条。
大小肠交病名。指产后阴道直肠漏。<妇人良方大全》 卷二十三:“产妇小便(指阴道)出粪,名大小肠交。”
大小使白见《 明医杂著》 。即二便色白。详该条。
大天和尚见马哈德哇条。
大五补丸(医垒元戎》 方。天门冬、麦门冬、葛蒲、获神、远志、人参、益智仁、构祀子、地骨皮、熟地黄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治气血俱虚,虚劳咳嗽,精神不固。
大五补汤(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方。桂心三t - 株,远志、桔梗、川芍各二两,获等、芍药、人参、白术、干地黄、当归、黄茂、甘草各三两,竹叶五两,半夏、麦门冬各一升,生地骨皮、生姜各一斤,大枣二十枚。水煎服。治时行后病变成瘴疟。
大气人脏指比较严重的六淫邪气深人内脏。《 灵枢· 病传》 :“大气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大丹直指气功学专著,元· 邱处机述,二卷。此书用图、诀等阐述内丹理论及行功方法,其说接近(钟离传道集》 、(西山群仙会真记》 。认为人须“先使水火二气上下相交,升降相接,用意勾引,脱出真精真气,混合于中宫,用神气烹炼,使气周流于一身”, 才能真正收到效果。具体功法步骤分为九节,即:一、五行颠倒,龙虎交礴;二、五行颠倒,周夭火候;三、三田返复,肘后飞金精;四、三田返复,金液还丹;五、五轰朝元,太阳炼形;六、神水交合,三田既济;七、五气朝元,炼神入顶;八、内观起火,炼神合道;九、弃壳升仙,超凡入圣。
大分清饮《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获冬、泽泻、木通各三钱,猪等、桅子(或倍量)、积壳、车前子各一钱。水煎,食远服。治积热闭结,小便不利.或腰腹下部极痛:或湿热下利、黄疽溺血;邪热蓄
血,腹痛淋闭等症。如内热甚,加黄等、黄柏、龙胆草;大便坚硬胀满,加大黄二至三钱;黄疽、小便不利热甚,加茵陈二钱;邪热蓄血腹痛,加红花、青皮各一钱五分。
大风恶疾古病名。即病风。又称癫。(世医得效方)卷十三:“病风… … 即大风恶疾,癫是也。”详病风条。
大乌头煎见(金厦要略》 。即乌头煎,见该条。大正气汤见《 赤水玄珠)卷五。即大正气散,见该条。
大正气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又名大正气汤。厚朴(姜炙)、羹香叶、半夏、橘红、白术各一两,甘草(炙)、槟榔、桂枝、积壳(鼓炒)、干姜(炮)各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治脾胃怯弱,风寒湿气内侵,心腹胀满,有妨饮食。
大戊己丸《 证治要诀类方》 卷四方。萃菠、肉桂各四两,炮姜、良姜各六两。为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治湿泻。大叶灰菜见《 黑龙江中药》 。为大叶蔡之别名,详该条。
大田蓦黄见<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为星宿菜之别名,详该条。
大四块瓦见(四川中药志》 。又名四块瓦、四儿风、四叶黄。为报春花科植物重楼排草Lysimachia paridiformis Franch ,的全草。分布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辛、苦;温。祛痰止咳,祛风止痛。治风寒咳嗽,胃痛腹痛,风湿腰痛,产后腹痛,月经不调。煎服:15 一30 克。鲜品捣敷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疖肿。
大生脉汤《 赤水玄珠》 卷十一方。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天门冬、黄柏、当归、牛膝、红花、拘祀子、生地黄。水煎服。治心热肺痪,胫纵不任地。若有汗加黄蔑。
大生要旨书名。5 卷。清· 唐千顷撰。刊于1762 年。卷l 种子,卷2 胎前,卷3 临盆,卷4 产后,卷5 保婴。书中论胎产、儿科常见疾病及护理事项,内容较简要。此书流传较广.另有增订或改编本,如《 增广大生要旨》 、《 三科大生合璧)等。大生集成大生集成妇儿著作,5 卷。清· 王承漠(绳武)编纂,成书于1890 年。卷1 论种子调经;卷2 一3 论述胎前节养、临产忌宜及产后诸病;卷4 一5 论新生儿护理及其常见病证治方药。此书系综合历代妇幼方书,删繁补遗而成。现存初刻本及光绪间贵州刻本等。
木半夏汤.(金匾要略》 方。半夏(汤洗)二升,人参三两,蜜一升。水煎,分二次服。功能补中降逆。治虚寒反胃吐食。.《 备急干金要方)卷十六方。① 半夏三升,人参二两,生姜三两,白术、蜜各一升,前四味为粗末,同蜜加水煎,分三次服。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呕吐。② 半夏一升,大枣二十枚,甘草、附子、当归、人参、厚朴、获等、积实各二两.桂心
86 大· 三画
五两,生姜八两,川椒二百粒。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胃中寒冷,腹满而寒。.《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八方。半夏一升,白术三两,生姜八两,袂等、人参、桂心、甘草、附子各二两。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痰冷僻饮,胸隔不利。O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二册方。半夏(汤泡)、陈皮、获菩、桔梗、槟榔、甘草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治胀满。.《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三方。半夏、陈皮、赤获等各二钱半,生姜五片。水煎服。治晕车、晕船呕吐。
大头天行瘟疫的一种。见<丹溪心法· 瘟疫》 。即大头瘟、时毒、鸿鹅瘟。《 医学正传· 瘟疫》 :“大头天行病,从颐领肿热者.又名鸿鹅瘟。东垣有方用羌活、酒炒黄答、酒蒸大黄加减。”亦可用芥连消毒汤等方。参见大头瘟、鸿鹅瘟条。
大头伤寒病名。见(医方考》 卷一。即大头瘟。详该条。
大地丁草见《 广西中药志》 。为黄花母之别名,详该条。
大老鸦酸见(贵州民间药物》 。为铜锤草之别名,详该条。
大过路黄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芒种花之别名,详该条。
大肉陷下证名。出<素间· 玉机真藏论》 。指脾气衰败而见肩、臂、股、胫等处骨节显露,肌肉瘦削如脱之症。本证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及恶液质等疾患。
大竹沥汤(备急干金要方》 卷七方。竹沥十四升,独活、芍药、防风、茵芋、甘草、白术、葛根、细辛、黄芬、川芍各二两,桂心、防己、人参、石膏、麻黄各一两,生姜、获荃各三两,乌头一枚。为粗末,以汤煎,分六次服。治卒中风,口嚓不能言,四肢缓纵,偏痹挛急,神志恍惚,患怒无常,手足不遂。
大安神丸《 世医得效方》 卷十一方。又名大惊丸。人参、获菩、恨白术、朱砂、炒麦门冬(去心)、木香、代褚石(醋煮)各半两,炙甘草、酸枣仁(汤泡,去皮壳,蚌粉炒)各一两,僵蚕、桔梗尾各二钱半,全蝎(去毒)五个,金箔、银箔各六片。为末,水泛为丸,或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至二丸,金、银、薄荷煎汤送下;夜啼以灶心土煎汤送下;伤食以荆芥煎汤送下;疹痘以蝉蜕煎汤送下;抽搐以防风煎汤送下;慢惊以冬瓜仁煎汤送下;凡惊风已退,神志未定,加唬拍三钱,远志(姜汁炒)半两。治小儿痰热挟食,惊搐夜啼,急慢惊风,痘疹风搐等症。
大防风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川夸、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半,熟地黄、白术、防风、当归(酒浸,焙,炒)、白芍药、黄蔑、杜仲(去粗皮,炒令丝断)各二两,羌活、人参、炙甘草、牛膝(酒浸,微炒)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七片,大枣一枚,水煎去渣,食前服。功能祛风顺气,活血脉,壮筋骨,除寒湿,逐冷气。治痢风,痢后脚痛痪弱,不能步履;及鹤膝风,两膝肿大而痛,稗胫枯腊,但存皮骨,拘挛
蜷卧,不能屈伸。
大观本草书名。即(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的简称。系大观2 年(1108 年)重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后所改的书名。其后的刊本也有改称《 经史证类大全本蔚。
大芦荟丸O 《 古今医鉴》 卷十三方。苍术(米潜浸炒)、陈皮、厚朴(姜炒)、青皮、炒积实、槟榔、炒神曲、山椿肉、炒麦芽、垠三棱、垠荟术、砂仁、获荃、黄连、胡黄连、芜黄仁、使君子、青黛、芦荟各等分。为细末,使君子壳煎汤,浸药蒸饼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清米汤化下。治小儿五疮,皮黄肌瘦,头发直而尿白,肚大青筋,好食泥炭米茶之物,或吐或泻。.见(保婴撮要)卷十一。即九味芦荟丸,见该条。大豆黄卷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大豆卷、黄卷皮、豆卷。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 L . ) Merr . 的黑色种子发芽后晒干而成。甘,平。入脾、胃经。清暑解表,分利湿热。治暑湿感冒,湿温初起,汗少,胸院痞闷,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湿痹,骨节烦疼。煎服:9 一15 克。本品含天门冬酸胺、胆碱、黄嗦吟、次黄嗦岭、无机盐等。
大豆紫汤(备急千金要方》 卷三方。大豆五升,清酒一升。先炒大豆令极热,焦烟出,以酒沃之,去渣,分数次眼,一昼夜服完,令微汗则愈。功能去风,消血结。治产后百病,中风排痉,或背强口哄,或但烦热苦渴,或头身皆重,或身痒,剧者呕逆直视;并治妊娠伤折,胎死腹中。
大连翘饮(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六方。连翘(去心)、当归、赤芍药、防风、木通、滑石(水飞)、炒牛芬子、蝉蜕(去足翅)、瞿麦、锻石膏、荆芥、生甘草、柴胡、黄荃、生桅子、车前子各五分。加灯心二十根,水煎,子母同服。治小儿赤游丹毒,先身热啼叫,惊搐不宁,其次皮肤生红晕,由小渐大,其色如丹,游走不安,起于背腹,遍及四肢。大伸筋草见<陕西中草药)。为牛尾菜之别名,详该条。
大肠实热即大肠经实热。《 千金要方):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治宜苦寒攻下。
大肠热结指邪热结于大肠而引起的病变。症见便秘或热结旁流,泻下黄臭粪水,腹痛拒按,舌苔黄燥。治宜苦寒攻下。
大肠虚冷即大肠经虚寒。(千金要方》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大肠虚寒① 同大肠虚冷。详该条。② 指一般虚寒性泄泻。下利稀薄,完谷不化,便次增多,兼见食少、四肢冷、腰痪、怕冷、苔白润、脉沉迟。多与脾肾虚寒有关。
大肠液亏大肠津液不足所出现的病变。与阴血不足或热病伤津有关。症见便秘或排便困难,兼见消瘦、皮肤于燥、咽干、舌红苔少、脉细。可见于老年
三画大87
性便秘或习惯性便秘。治宜润肠通便。
大肠湿热指湿热蕴于大肠的病变。常因饮食不节不洁,损伤肠胃,湿热之邪乘虚内犯所致。症见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便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结肠炎、痢疾。治宜清热燥湿。
大肠寒结寒气结于大肠而出现便秘。常见于老人及病久体弱患者,症见纳差,腹部隐痛,大便秘结,口淡,舌白少苔,脉沉弦。治宜温下法。
大补大泻针刺手法分类名。指手法较重,刺激量较大的补泻方法。(针灸大成》 :“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均属此类。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一至二两,炒山药、杜仲各二钱,熟地黄(补精,补阴以此为主)二钱至三两,当归(泻者不用),构祀子各二至三钱,山茱英(畏酸、吞酸者不用)一钱,炙甘草一至二钱。水煎,食远服。功能救本培元,大补气血。治气血大败,精神失守之症。若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气分偏虚.加黄蔑、白术;血滞,加川芍,去山茱英;滑泄,加五味子、补骨脂。
大补阴丸见《 医学正传)卷三。即大补丸第一方之一,见大补丸条。
大阿胶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四方。麦门冬(去心)、丹参、炒贝母、防风、柏子仁、获神(去木)、杜仲〔 去粗皮,炒)、百部根各半两,山药、炒阿胶、获菩(去皮)、熟地黄、五味子各一两,远志(去心)、人参各一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二十四丸,每服一丸,水煎和渣,少少频呷,不拘时服。治肺虚客热,咳嗽气急,胸中烦悸,肢体倦疼,咽干口燥,渴欲饮冷,多吐涎沫,或有鲜血,肌瘦发热,减食嗜卧;又治或因叫怒,或因房劳,肺胃致伤,吐血鲤血者。.《 卫生宝鉴}卷十二方。炒阿胶珠、卷柏、生地黄、大蓟根、山药、五味子、薄荷、熟地黄各一两,柏子仁、人参、远志、百部、麦门冬、获等(去皮)、防风各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半丸至一丸,小麦、麦门冬煎浓汤送下。治咳嗽,嗽血,唾血。
大青龙汤(伤寒论)方。麻黄〔 去节)六两,桂枝(去皮)、炙甘草各二两,杳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 鸡子大)一枚。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入余药同煎,去渣,分三次服,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功能发汗解表,清热除烦。治风寒表实,兼有里热,症见发热恶寒,身重或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或溢饮,四肢头面肿,无汗烦躁,肢体疼痛者。本方为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方中麻黄汤发汗解表,重用麻黄在于加强发汗解表乏力;石膏清热除烦;倍甘草,加生姜、大枣和中气,调营卫。诸药合用,外可解风寒郁闭,内可清热除烦。
大苦参丸《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七
方。苦参二两,蔓荆子、赤袂等、山药、白芷、荆芥、防风、白附子、川芍、生桅子、何首乌、白羡黎、皂角、炮川乌、黄蔑、赤芍药、独活、羌活各五钱,炮草乌一钱五分。为细末,麦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腹黄酒或茶水送下。治人面疮,疮生膝肘,肿胀如人面。
大刺儿菜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大蓟之别名,详该条。
大奇论篇(素间)篇名。大奇是比较(奇病论)扩大的意思。本篇专论奇难疾病的脉症,并指出从脉象的变化认识疾病的机理。文中还把各脏腑经脉精气不足而表现出的脉象及预后作了说明。大固阳汤(世医得效方》 卷八方。炮附子一个(切片),白术、炮姜各五钱,木香二钱半。水煎候冷瀚服,须臾又进一服。治脱阳症,大吐大下之后,四肢厥冷,面黑气喘,冷汗自出,外肾搐缩,不省人事。大拇指头经外奇穴名。《 千金要方》 :“凡五尸者· 一又灸两手大拇指头,各七壮。”近代<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名大拇指头。治肾炎水肿。大果榆糊见《 药材学》 。为芜夷之别名,详该条。大岩蜜汤即大声蜜汤第一方,见大产蜜汤条。大金牛草见广州部队卫生部《 常用中草药手册)。又名紫背金牛、大金不换、疮积草。为远志科植物金不换Poly 郎la chinensisL ,的全草。分布户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甘、微辛.平。祛痰止咳,消积,活血散癖。① 治咳嗽胸痛,肺结核,百日咳,疮积,肝脾肿大,小儿麻痹后遗症,角膜溃疡,急性结膜炎。煎服:9 一30 克。② 治痈疽,疖肿,跌打损伤,蛇咬伤。煎服并捣烂外敷(蛇伤敷伤口周围)。本品含苏齐内酷(Suchilactone )、齐苏内酷(Chisulactone )、金不换素(Chi 就nsin )、金不换蔡酚、金不换蔡酚甲醚、赛菊芋黄质(Helioxanthin )、皂贰等。大金不换见《 广东中草药)。为大金牛草之别名,详该条。
大金花丸‘宣明论方》 卷四方。又名既济解化丸。桅子、黄柏、黄琴、大黄各一两。为末,滴水为丸,小豆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新汲水送下;小儿丸如麻子大,每服三至五丸。治中外诸热,寝汗咬牙,睡语惊悸,溺血淋秘,咳血,蛆血,瘦弱头痛,肺痪喘气。若自利,去大黄,加桅子。《 儒门事亲》 卷十二有本方,有黄连而无桅子。(景岳全书· 古方八阵)卷五十五亦有本方,但多黄连一味。
大金钱草见《 重庆草药》 。又名金钱草、地娱蛤、四川大金钱草、铜钱草、对座草、一串钱、黄疽草。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hristinae Hance 的全草。分布河南、陕西及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苦、酸,凉。入肝、胆、肾、膀胧经。清热解毒。利尿排石,散寮消肿。① 治黄疽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尿路感染及结石,水肿。煎服:15 一30 克(鲜品60 一120 克)。② 治乳腺炎,疮痈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鲜品捣敷并捣汁饮。本品含对经基苯甲酸,尿吻吮,山奈酚、懈皮素和它们的贰。又含氨基酸、蹂
88 大三画
质、挥发油、胆碱。预试还含皂贰及内酷类等。煎剂有利胆作用,可能是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并使奥狄氏括约肌松弛。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它还能溶解尿路结石,钾盐有利尿作用。动物试验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大乳汁草见(广东中草药》 。为飞扬草之别名,详该条。
大乳没散《 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三十方。白术、当归、白芷、炙甘草、没药各三钱,乳香二钱,桂心一钱半(一方无桂心,有人参、羌活)。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治跌打损伤,痛不可忍。
大肺筋草见(四川中药志)。又名肺经草、反背红、乌豆草。为伞形科植物薄片变豆菜Sanicula lamelligera Hance 的全草分布安徽、浙江、台湾、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甘、辛,平。散风,化痰,行血,通经。治风寒感冒,咳嗽,哮喘,经闭,腰痛。煎服:9 一15 克。
大羌活汤(卫生宝鉴)卷二十三方。羌活、升麻各一钱,独活七分,苍术、防风、威灵仙、白术、当归、获等(去皮)、泽泻各半钱。为粗末,水煎,分二次,食前、食后各服一次。治四肢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心下痞满,不欲饮食,食入即吐,面色萎黄,精神减少,身体沉重,脉沉而缓者。
大泽兰丸<备急千金要方》 卷四方。泽兰二两六株,菜本、当归、甘草各一两十八锋,紫石英三两,川芍、干地黄、柏子仁、五味子各一两半,桂心、石解、白术各一两六株,肉从蓉、厚朴、防风、山药、获等、干姜、禹余粮、细辛、卷柏各一两,川椒、人参、杜仲、牛膝、蛇床子、续断、艾叶、芜黄各十八株,赤石脂、石膏各二两(一方有积实千八株,麦门冬一两半)。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四十丸,酒送下。治妇少、虚损及中风余疾,病痕,阴中冷痛;或头风入脑;寒痹筋挛缓急;血闭无子;面上游风,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或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淋沥;或脏腑寒热不调,心不痞急,邪气咳逆;或漏下赤白,阴中肿痛,胸胁支满;或身体皮肤中涩如麻豆,苦痒,或痰癖结气;或四肢拘挛,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目眩无所见;或上气恶寒,洒浙如疟;或喉痹、鼻痈,风滴癫疾;或月水不通,魂魄不定,饮食无味,并产后血鲤。若久痢赤白,去干地黄、石膏、麦门冬、柏子仁,加麦芽、神曲、龙骨、阿胶、黄连各一两半,或更加钟乳石三两。
大定心汤《 圣济总录》 卷十四方。人参、袂荃、获神、远志、龙骨、炮姜、当归、炙甘草、白术、芍药、桂枝、紫苑、防风、赤石脂各二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匕,加大枣二枚,水煎服,日三次、夜一次。治心虚中风,悸悸恍惚多忘,或梦寐惊魔,志少不足。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卷二方。白芍药、干地黄、麦门冬(连心)各六钱,阿胶三钱,生龟板、生牡蜘、炙甘草、生鳖甲各四钱,麻仁、五味子各二钱,生鸡子黄二枚。水煎去渣,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功能滋液熄风。治热邪久羁,热灼真阴,或因误表,
或因妄攻,神倦痪疚,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若喘,加人参;自汗、加龙骨、人参、小麦;心悸,加获神、人参、小麦。方中鸡子黄、阿胶滋阴养液以熄风,为主药;辅以地黄、麦冬、白芍滋阴柔肝,龟板、鳖甲、牡蝠育阴潜阳,炙甘草、五味子酸甘化阴,且以安中,麻仁养阴润燥,诸药配合而具有滋液填阴,柔肝熄风的功效。
大实心痛病证名。《 活法机要· 心痛证): “大实心中痛者,因气而食,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而注闷,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急以煮黄丸利之,利后以冀本汤去其邪也。”参见心痛条。大承气汤《 伤寒论》 方。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积实(炙)五枚,芒硝三合。先煎积实、厚朴,去渣,内大黄,再煎去渣,内芒硝微煎,分二次服,得下余勿服。功能软坚润燥,破结除满,急下存阴。治阳明腑实,大便秘结,胸院痞闷,腹部胀满,硬痛拒按,甚则潮热澹语,苔黄厚而干,或焦黄起刺,脉沉实;热结旁流,虽下利清水臭秽,而腹满痛不减,按之坚硬,口干舌燥,脉滑数;热厥、痉病或发狂之属里热实证者;近代也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见有便秘苔黄脉实者。方中大黄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软坚润燥;积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实验研究:本方有增强胃肠道推进运动作用;有明显增加肠容积作用;对肠套叠能促进还纳,解除便阻;还有增加肠拌血流量,降低血管通透性,以及抑菌、抗感染作用。大红喉痈病名。(喉科指掌》 卷五:“此症因肺脾积热,其色鲜红,肿胀关内。六脉洪大,身发寒热。”治宜解毒消痈,泻热凉血。以大黄、当归尾,皂角刺、天花粉、黄琴、赤芍、桅子、射干、桔梗、甘草、丹皮、生地等。或刺少商、商阳二穴出血。外吹清咽利喉散。.脓成可刺破排脓。
大茶药根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又名胡满落、断肠草根。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Gelsemium elegans Benth .的根或根皮。产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南、浙江、福建等地。苦,寒,有大毒。消肿,止痛,接骨。治疗疮,肿毒,湿疹,疥癣,跌打损伤,骨折(复位固定后再用药),气性坏疽。外用:捣敷,浸酒涂或煎水洗。忌内服,根含生物碱钩吻素子、寅、卯、甲及丙等。药理参见钩吻条。
大草鞋虫见《 四川中药志》 。为马陆之别名,详该条。
大指甲根经外奇穴名。即今之三商,见该条。大指次指即手第二指。又称次大指。(灵枢· 经脉》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大骨枯稿证名。出(素问· 玉机真脏论)。指全身骨胳关节显露,肌肉瘦削及肩垂项倾,腰重膝败的病症。多因肾气衰败,气血大亏所致。《 类经· 脉色类》 :“肩垂项倾,腰重膝败者,大骨之枯搞也。”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及恶液质病患等。大香连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六方。又名香连丸。黄连二十两(用吴茱英十两同炒令赤几去吴茱
月. . . . . . . . . . . .白.. .。。一
三画大89
黄不用),木香四两八钱八分。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吞下。治肠胃虚弱,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胀肠鸣,胸隔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不思饮食;或小便不利,肢体怠惰,渐即消瘦。实验研究:对宋氏、贺氏、弗氏等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大便下血病证名。《 证治准绳· 幼科》 :' ‘大便下血者,是大肠热结,损伤所为也。脏气既伤,风邪自入,或蓄热,或积冷,或湿毒积于脾胃,或疗食伤于脏腑,因兹冷热交击,疮湿互作,致动血气,停留于内,凝滞无归,渗入肠中,故大便下血也。”《 张氏医通): “小儿多因胎中受热,· · 一或儿自食甘肥积热,或六淫外侵而成。粪前见血者,清胃散加槐米,粪后见血者,清胃散加犀角、连翘。”热者,宜清血,用犀角地黄汤;病后元气下陷者,宜补气摄血,用补中益气汤。大便秘涩证名。见(圣济总录· 大小便门》 。即大便秘结。详该条。
大便秘结证名。见《 丹溪心法附余· 燥门》 。简称便秘。也称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涩。一般指大便排出困难或三四夭以上不大便者。有正虚与邪实之不同。(医学正传· 秘结论》 :“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结燥。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态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结燥之证。是故有风燥,有热燥,有阳结,有阴结,有气滞结,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脱血,津液暴竭,种种不同。”(症因脉治· 大便秘结论》 :“大便秘结之症,外感门有表未解,太阳阳明之脾约,有半表半里,少阳阳明之大便难,又有正阳阳明之胃实。大便硬,又有表邪传里,系在太阴,七八日不大便。又有少阴病,六七日不大便,厥阴下利,澹语有燥屎者。以分应下、急下、大下、可下。又互发未可下、不可下。侯之,蜜导、胆汁导等法。内伤门则有积热、气秘、血枯各条之不同。”(医宗必读· 大便不通>: “经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愚按内经之言,则知大便秘结,专责之少阴一经。证状虽殊,总之津液枯干,一言以蔽之也。分而言之,则有胃实、胃虚、热秘、冷秘、风秘、气秘之分。”' ,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误用硝黄利药,多致不救,而巴豆、牵牛,其害更速。若病证虽属阴寒,而脉实微燥,宜温暖药中略加苦寒,以去热燥,燥止勿加。如阴燥欲坐井中者,两尺按之必虚,或沉细而迟,但煎理中汤,待极冷方服。或服药不应。不敢用峻猛之药者,宜蜜煎导之。”久虚者,如常饮食法,煮猪血脏汤加酥食之。血仍润血,脏仍润脏,此妙法也。”《 寿世保元· 大便闭》 :“大便闭结至极,昏不知人事,用大田螺二三枚,以盐一小撮,和壳捣碎,置病人脐下一寸三分,以宽帛紧系之即通。”便秘有阳结、阴结、实秘、虚秘、气秘、风秘、痰秘、冷秘、热秘、三焦秘、幽门秘(幽门不通)、直肠结、脾约之区分.详
各条。
大便不通证名。指大便秘结,蜜塞不通。《 诸病源候论· 大便病诸候): “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箱粕否结,奎塞不通也。”《 太平圣惠方》 用大黄、牛劳、积壳治伤寒热结,大便不通。若时气热毒在脏,大便不通,宜羚羊角散;若时气胃中奎热,大便不通,宜大麻仁丸。《 丹澳心法附余)用润麻丸治血燥大便不通。《 杂病源流犀烛· 大便秘结源流): “若不通,则往往十日半月不便,闭塞阻隔,甚至胸腹胀满,气闷欲绝,而其原则各有由。大约热邪入里,则胃有燥屎,三焦伏阳,则津液中干,此固由大肠挟热者也,宜润肠丸。虚人阴冷而血干枯,老人阳衰而气道寒,此则由大肠之挟冷者也,宜润肠汤。腹胀痛闷,胸痞咳呕,此又由宿食留滞者也,宜脾积圆。肠胃受风,干燥涸涩,此又由风气蟠灼者也,宜大麻仁丸。肺气塞蔽,不能下降大肠,而诸气之道路,因以闭塞,唯逆泛满,此又由气失升降之常者也,宜桔梗积壳汤。”参见大便秘结条。
大便恶奥病证名。小儿宿滞,内有伏热而致大便恶臭。临床多伴体热喜睡。见于消化不良症。治宜用龙胆汤去伏热,用保和丸去宿滞。大便燥结证名。指粪便干燥秘结。见(名医类案· 秘结》 。详大便秘结条。
大鬼针草见(安徽中草药》 。为狼把草之别名,详该条。
大活血丹《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方。青桑炭(青桑木取如臂大者,去皮叶,炭火锻令赤烟起,用醋杀为炭)十个,大栗间(老者去皮、焙)、黑豆(酒煮,焙干)、焙骨碎补、天南星(姜汁浸一夜,焙)、芍药、炮川乌、白芷、牛膝(酒浸,焙)各一斤,没药(或降真香代)四两,自然铜(火锻,醋淬存性)、乳香(或以三倍枫香代)、木鳖子(鼓炒)各半斤,血竭六两,细辛(去苗叶)十两。为细末,醋煮糯糊为丸,取漆为衣,每服半丸,无灰酒磨化,微煎,损在上食后服,损在下空腹服,重伤不拘时服。治扑损伤折,骨碎筋伤,疼痛浮肿,腹有癣血,灌注四肢,烦满不安,痈疽发背,筋肉坏烂;诸般风疾,左瘫右痪,手足顽麻;妇人血气诸疾,产后败血不行,流入四肢,头面四肢浮肿,血气疼痛,浑身疼痹,经脉湛浊;风携发动,百节瘦疼。大活络丹(兰台轨范》 卷一方。又名大活络丸。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两头尖(以上俱酒浸)、草乌、煌天麻、全蝎(去毒)、何首乌(黑豆水浸)、炙电板、麻黄、贯众、炙甘草、羌活、官桂、鳌香、乌药、黄连、熟地黄、大黄(蒸)、木香、沉香各二两,细辛、赤芍药、没药(去油)、丁香、乳香(去油)、僵蚕、天南星(姜制)、青皮、骨碎补、白豆范、安息香(酒熬)、制附子、黄琴(蒸)、获荃、香附(酒浸,焙)、玄参、白术各一两,防风二两,葛根、炙虎胫骨、当归各一两半,血竭七钱,炙地龙、犀角、察香、松香各五钱,牛黄、冰片各一钱半,人参三两。为末,炼蜜为丸,桂圆核大,金箱为衣.陈酒送下。治中风瘫痪,疾痹痰厥,拘挛疼痛.及
90 大三画
痈疽流注,跌打损伤,小儿惊病,妇人经闭。
大途中汤.(金鹰要略)方。川椒(炒去汗)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水煎去渣,入怡糖一升,微火再煎,分二次服,如一炊顷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复之。功能温中补虚,降逆止痛。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方中川椒温中下气,降逆止痛;干姜温中祛寒,和胃止呕;人参补益脾胃,扶持正气;重用怡糖甘温入脾,建中缓急,并能调和椒、姜之燥烈。使中阳建立,寒去温回,则痛逆得以自平。.(济生方》 卷一方。黄蔑、附子(炮、去皮脐)、鹿茸(酒蒸)、地骨皮、石斜(去根)、人参、川芍、当归(酒浸)、白芍药、小草各一两,炙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服。治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膜胀,骨肉酸痛,短气喘咄,痰多咳嗽,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强痛,多卧少气。若咳嗽加款冬花;咳血加阿胶;遗精便泄加龙骨;怔忡加获神。. (全生指迷方)卷二方。芍药六两,黄蔑、远志(去心)、当归、泽泻各三两,龙骨、人参、炙甘草各二两。为末,每服五钱,加大枣二枚,生姜五片,水煎,食后服。治虚劳,热从腹中或背起,渐渐潮热,日剧夜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混浊,甚则频数尿精,夜梦遗精,日渐赢瘦。若腹中急,加怡糖如枣大。O (丹溪心法)卷二方。黄蔑、当归、桂心、芍药各二钱,人参、甘草各一钱,半夏、附子(炮、去脐)各二钱半。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功能调中和胃。治无根之火聚于胸中,独熏于肺,传于皮肤而发阴斑,斑点如蚊、纳、虱、蚤咬状,见于胸背、手足,稀少微红者。
大案芜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秦芜、石膏各二两,甘草、川夸、当归、羌活、独活、防风、黄芋、白芍药、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获菩各一两,细辛半两。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不拘时服。功能养血荣筋。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语,属血弱不能养筋者。如遇阴天,加生姜七至八片;心下痞,加权实一钱。
大桃花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方。赤石脂、干姜、当归、龙骨、牡崛各三两,附子二两,白术(另研)一升,甘草、芍药各一两,人参一两半。为粗末,先水煎白术,后纳余药再煎,分三次服。治冷白滞痢腹痛。如有脓加厚朴三两;呕吐加橘皮三两。大柴胡汤(伤寒论》 方。柴胡半斤,黄琴、芍药各三两,半夏(洗)半斤,生姜五两,积实(炙)四枚,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功能和解攻里。治少阳邪热未解,阳明里热炽盛,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能食,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有力者;近代也用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溃疡病急性穿孔缓解后腹腔感染、慢性胃炎属于实证者。本方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权实、芍药组成。方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去人参、甘草,恐其甘缓留
邪;加大黄、积实,以泄阳明热结;加芍药配柴胡、积实兼和肝胆胃肠。诸药合用,既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又可通泄阳明热结。
大产蜜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三方。又名大岩蜜汤。干地黄、当归、独活、甘草、芍药、桂心、细辛、小草各二两,昊茱英一升,干姜三两。为粗末,水煎去滓,入蜜五合重煮,分三次服。治产后心痛。胡洽方不用独活、桂心、甘草;(千金翼方)不用蜜。.(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桅子十五枚,甘草、干地黄、细辛、羊脂(或青羊角)、获菩、吴茱英、芍药、干姜、当归、桂心各一两。为粗末,水煎去滓,内脂令佯温,分三次服。治贼风,腹中绞痛;飞尸遁注,发作无时,发即抢心胀满,胁下如锥刺,并治少阴伤寒。若痛甚,加羊脂三两,当归。芍药、人参各一两;心腹胀满坚急加大黄三两。(小品方》 无芍药,有川芍。大乘和尚见马哈也那条。
大铁箍散《 疡科选粹》 卷一方。防风五钱,大黄、紫荆皮、贝母、羌活、真地青、白友各一两,白芷、黄柏、寒水石、赤小豆、白蔽各一两,木鳖子、猪卷皮、芙蓉各四两。为细末,凉水调,围敷四周。治疮肿痈疽。
大养胃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一方。厚朴(去皮)、生姜各一两,大枣(到,同上药炒)三两,白术、炒山药、人参、川芍、橘皮、当归、五味子、蓝香又炙甘草、批祀叶(刷毛、姜炙)、黄蔑各一两。为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空腹服;或为细末,米饮调下。治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大消风散<疡医大全}卷二十八方。防风、白羡黎、荆芥、苦参、胡麻、黄芬、柴胡各十二两,麻黄八两,乳香、没药、察香各三钱,大枫肉(去油)一斤。先用一料,除去大枫肉,乳香、没药、察香,分为十五剂,水煎服;后用全料,不可见火,晒干为末,酒煮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日三次,并用细辛、苍耳、马鞭草煎汤洗浴,避风取汗。治大麻风。如病症面上重,加白芷、海风藤、蝉蜕各四两,升麻五钱;四肢重,加羌活、独活各四两;口眼歪斜,加僵蚕四两。
大消痞丸.《 医钞类编》 卷九方。厚朴、积实、木香、大黄、黄连、炙甘草、姜黄、黄琴、泽泻、砂仁。为末,水泛为丸服。治热痞烦渴,溺赤。若欲发之,可加升麻、葛根。.见(丹溪心法)卷三。即大温中丸第二方,见大温中丸条。
大陷胸丸(伤寒论)方。大黄半斤,炒草苗子、芒硝、炒杏仁(去皮尖)各半升。前二味为末,入杏仁、芒硝合研为丸,弹子大,每次一丸,与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煎顿服,一夜乃下,不下更服,取下为效。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项亦强,状如柔痉者。
大陷胸汤《 伤寒论》 方。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先水煎大黄,去渣内芒硝,再煎一至二
三画大91
沸’,入甘遂末,待温,分二次服,得快利止后服。功能泻热,逐水。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表未解,医反下之,以致邪热内陷,饮热互结而成的结胸,短气躁烦,心中懊侬,心下痛,按之不硬,脉沉而紧者;近代也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方中甘遂泻水逐饮,大黄、芒硝荡涤邪热。药虽三味,而力专效宏,为泻热逐水散结之峻剂。
大通经丸<验方汇辑)卷五方。当归尾、桃仁(去皮尖)、爆大黄、牡丹皮、干漆(炒烟尽)、肉桂、牛膝、羲术各30 克,三棱(醋炒)15 克,寮香1 . 5 克。为末,用皂角15 克,芫花6 克煎汤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眼60 丸,空腹白开水送下。治经闭不通,及血块疼痛。
大黄蔑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八方。黄茂、桂心、巴戟天、石解(酒浸)、泽泻、获荃、炮姜各三两,防风、独活、人参各二两,炮天雄、芍药、炮附子、半夏(汤洗七次)、细辛、白术、黄芬、天花粉各一两。为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水煎,食前服。治内虚极,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关节疼痛,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牵引背及肩,不可转动。大黄饮子(金厦翼》 卷八方。煌大黄三钱,炒杏仁、积壳(鼓炒)、桅子仁、生地黄各一钱五分,人参、黄蔑、升麻各一钱,炙甘草五分。加生姜五片、豆豉二十一粒、乌梅一枚,水煎,不拘时服。治热秘,身热烦渴,大便不通。
大萝皂丸(医学入门)卷六方。天南星、半夏、杏仁、括篓仁、香附、青黛、陈皮各五钱,莱旅子二两,皂角(烧灰)一两。为末,神曲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生姜煎汤送下。治气喘,痰喘,风痰,酒痰,面毒等症。
大接经法配穴法之一。出《 卫生宝鉴》 。有“从阳引阴”和“从阴引阳”二法。专刺各经井穴。前者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按经脉流注依次取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 等各经井穴,刺完十二经。后者从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开始,按经脉流注,依次刺至足厥阴肝经大敦。是一种专治中风偏瘫的特殊配穴法。
大接骨丹.见(云南中草药》 。又名水冬瓜。为山茱英科植物齿叶叨里木乳r 石celliaang 己ata oliv . var · intermedia ( Ha 二s ) Hu 的根、叶、花。分布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苦、辛,温。祛风利湿,活血行寮。治风湿关节痛,血癖经闭,产后腰痛,慢性肠炎,腹泻。煎服:9 一15 克。捣敷治骨折,跌打损伤。.见《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为金刚散之别名,详该条。大健脾丸《 古今医统大全》 卷二十三方。又名百谷丸。人参、陈皮、获等各二两,权实、青皮、炒半夏曲、山植各一两,白术(土妙)三两,炒白豆范、木香各五钱,炒谷芽、黄连(同吴茱英五钱浸炒赤色,去昊茱黄)各一两六钱。为细末,水煮荷叶,老米粥和丸,绿豆大,每服一百丸,食前温开水送下。功能健脾养胃,利湿消食。治脾虚气亏,饮食不化,胸隔痞满,面
黄肌瘦。
大麻仁丸.《 太平圣惠方》 卷十六方。大麻仁、大黄各二两,郁李仁、犀角、朴硝、积壳(教炒)、木通各一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服。治时气胃中塑热,大便不通。.(证治准绳· 女科)卷三方。大麻仁、炒大黄各二两,槟榔、木香、权壳(教炒)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开水送下。治肠胃风结,大便常秘,而欲饮食者。
大麻仁散(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大麻仁、犀角、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熬炒微黄)、百合各半两,牛黄、冰片各一钱,槟榔一分。为末,每服半钱,生姜、甘草煎汤送下。治小儿肝肺风奎,心隔不利,痰嗽。
大惊卒恐见(景岳全书· 小儿则》 。小儿突然遭受惊吓而发生抽摘。因小儿气血未充,神气脆弱,卒遇大惊恐吓,每易损及心、胆之气,恐则气下或气乱,使气血失调而致病。症见面赤,大便青,多烦,多哭,睡卧惊惕易醒,振动不宁。治宜安神定志,用秘旨安神丸(人参、半夏、酸枣仁、获神、当归、橘红、赤芍、五味子、甘草)。
大断下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六方。高良姜、赤石脂、炮姜、龙骨各一两半,偎肉豆范、锻牡蝎、炮附子、枯矾、垠诃子、酸石榴皮(醋炙)各一两,细辛七钱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温米饮送下。治脏腑停寒,肠胃虚弱,腹痛泄泻,全不思食。
大清凉散《 伤寒温疫条辨)卷四方。僵蚕(酒炒)三钱,蝉蜕十二个,当归、生地黄(酒洗)、金银花、择兰各二钱,全揭(去毒)三个,泽泻、木通、车前子(妙研)、黄连(姜汁妙)、黄等、妙扼子、五味子、麦门冬、龙胆草(酒炒)、牡丹皮、知母各一钱,生甘草五钱。水煎去清,入蜂蜜三匙,冷米酒半小杯,童便半小杯,和匀冷服。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胸满胁痛,耳聋目赤,口鼻出血,唇干舌操,口苦自汗,咽喉肿痛,澹语狂乱等症。
大续命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八方。① 麻黄八两,石青四两,桂心、干姜、川夸各二两,当归、黄琴各一两,杏仁七十枚,荆沥一升,为粗末,先水煮麻黄去上沫,再入诸药同煎去滓,后下荆沥煮数沸,分四次服。治肝厉风,卒然痔哑,及五脏偏枯贼风。.(千金翼方)亦有本方,但多甘草一两。② 独活、麻黄各三两.川夸、防风、当归、葛根、生姜、桂心、获菩、附子、细辛、甘草各一两,为粗末,水煎,分五次服。治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知。若初病即大汗,减麻黄;上气加吴茱英二两,厚朴一两;干呕加附子一两;吮者,加橘皮一两;脚中吸吸少气,加大枣十二枚;心下惊悸,加获等一两;热者,加葛根,去生姜。③ 麻黄、川芍各三两,干姜、石膏、人参、当归、桂心、甘草各一两,杏仁四十枚。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证同第二方,但多用于产后及老幼患者。
92 大三画
大戟中毒病名。因药服或误服大戟过量中毒。见《 千金要方》 卷二十四。症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及酸中毒。甚者可致肾功能衰竭。治宜按情况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文献有用葺蒲汁、芦根解毒的记载,可参考。
大搜山虎见《 云南中草药》 。为三分三之别名,详该条。
大黑头草见《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为大黄药之别名,详该条。
大黑蚂蚁见《 中国动物药》 。为蚂蚁之别名,详该条。
大黑神膏<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二方。血余(鸡子大)一团,川夸、黄连、黄柏、防己、川乌、升麻、黎芦各五钱,巴豆、杏仁各十四粒。用猪油二斤,将药炸至血余化尽为度,捞去渣,再用雄黄、雌黄、白矾、铅粉各五钱,松脂(鸡子大)一块,同研末,入油内搅匀,先以热汤洗净患处,次擦药。治麻风。大滩(n 浦挪)之礼古代封建社会祭鬼神以逐疫灾的活动。始于原始社会,厉代均因袭之。以后又发展成为一种娱乐的舞蹈形式或“摊戏”等戏曲活动。
大温中丸(丹溪心法》 卷二方。① 陈皮、苍术、厚朴、三棱、羲术、青皮各五两,香附一斤,甘草一两,针砂(醋炒)二两。为末,醋糊为丸,空腹姜汤送下;若脾虚用党参、白术、芍药、陈皮、甘草煎汤送下。治食积与黄肿。② 又名大消痞丸。炒黄连、黄琴各六钱,姜黄、白术各一两,人参、陈皮、泽泻、炙甘草、砂仁、干姜、炒神曲各二钱,炒积实半两,半夏四钱,厚朴三钱,猪菩一钱半。为末,炊饼为丸。治痞积。大温中饮《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熟地黄三至七钱,白术、当归(泄泻者不用,或用山药代之)各三至五钱,人参二钱至一两(或不用),炙甘草一钱,柴胡二至四钱,麻黄一至三钱,肉桂、炒干姜(或用展姜三至七片)各一至二钱。水煎去浮沫温服,或略盖被取微汗。功能温中补虚,解表祛邪。治阳虚伤寒及四时劳倦,身虽炽热,时犹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覆盖衣被,或喜热汤,或兼呕恶泄泻,但六脉无力,肩背怯寒,邪气不能外达等症。如气虚,加黄蔑二至三钱;寒甚阳虚,加制附子一至二钱;头痛,加川育或白芷、细辛;阳虚气陷,加升麻;肚腹泄泻,少减集胡,加防风、细辛亦可。
大温经汤.<古今医鉴》 卷十一方。当归、香附(童便制)各八分,白芍药七分,川芍、熟地黄、人参、白术(土炒)、获荃、吴茱英(炮)、炒延胡索、鹿茸(酒炙)各五分,甘草、沉香各三分,炒陈皮、炒砂仁、小茵香各四分。为粗末,加生姜,水煎服。治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饮食少进,四肢倦怠。若汗出不止,加炒酸枣仁、黄蔑各四分;潮热,加柴胡、黄等各五分;咳嗽加杏仁、桔梗、五味子、半夏。.见(证治准绳· 女科)卷一。即温经汤第一方,见温经汤条。大蓟饮子见(东医宝鉴· 内景篇》 卷二。即大蓟散,见该条。
大雷头风病名。指雷头风病势较剧者。《 证治准绳· 杂病》 :“但头痛倏疾而来,疼至极而不可忍,身热目痛便秘结者,曰大雷头风。”详雷头风条。大腹子散(赤水玄珠》 卷十一方。大腹子、桑白皮、赤芍药、木通、紫苏子、羌活、独活、木瓜、荆芥、青皮各一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葱白七寸,水煎,空腹服。治风毒脚气,肢节烦疼,心神奎闷。
大腹水肿证名。指腹大而四肢小的水肿病。《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四:“水病者,皆由荣卫否涩、肾脾虚弱所为。而大腹水肿者,或因大病之后,或积虚劳损,或新热食毕,入于水中自渍,及浴冷水气不散,流溢肠外,三焦闭塞,小便不通,水气结聚于内,乃腹大而四肢小,手足逆冷,腰痛,上气咳嗽烦疼,故云大腹水肿也。… … ”可选用赤获等散、草劳丸等方治疗。参见正水、石水等条。
大腹皮散(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八方。大腹皮、桔梗、陈皮(去白,焙)、鳌甲(涂醋,炙令黄,去裙斓)各三分,人参、赤芍药、木通、炒大黄各半两,炙甘草一分。为粗末,每服一钱,水煎服。治小儿腹内痞结,壮热憎寒,二便不利。
大鹏展翅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两臂向左右分开,翘掌用力推向两翼,然后钩掌收回,贴于腰际。
大酸味草见《 广州植物志》 。为铜锤草之别名,详该条。
大棍骨伤病名。见(医宗金鉴》 卷八十八。大键骨即股骨。因跌打、压轧所伤。临床有股骨颈、粗隆间、股骨中段及股骨下段骨折等。症见局部肿胀、疼痛,患肢有缩短畸形,脚向外旋,不能站立,活动受限,触按有骨声。断端有移位者,麻醉下手法整复,或持续牵引复位;若有碎骨,宜双手按摩碎骨,推拿复位,并给予固定。用药参见骨折条。大橘皮汤.(宣明论方)卷八方。橘皮(去白)、获荃(去皮)各一两,木香一分,滑石六两,槟榔三钱,猪菩(去皮)、泽泻、白术、官桂各半两,甘草二钱。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若大小便秘,先服十枣汤二至三日后再服此药。治湿热内盛,心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泻。.(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卷十一方。陈皮、竹茹各三钱,人参、甘草各一钱,生姜五片,大枣三枚。水煎服。治冲气犯肾,汗之必寒起,无汗,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能进;误下腹胀满,卒起头晕;食则清谷不化,心下痞等。
大澳先生见程邦贤条。
大醒风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一方。生南星八两,生防风四两,生独活、生附子(去皮脐)、炒全蝎、生甘草各二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二十片,水煎,不拘时服,日二次。治中风痰厥,手足搐栩,半身不遂,以及历节痛风,筋脉挛急等。大醒脾散《 证治准绳· 幼科)集二方。① 天南星、获等、陈皮各一分,全蝎(焙)、炙甘草、炮白附子、莲. .月..侧.. . . . . . , .叫,. .卜口,司润,门一~一叫,的~,加叫.? ? .一一~- ? .由.
大93
子肉、人参、木香各半分,陈仓米二百粒。为粗末,眼三字,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治小儿吐泻,脾困能食,痰作惊风。② 人参、获菩、木香(炮)、全(焙)、天南星(炮)、白术、陈皮、石莲子肉、炙甘草、
香、砂仁、白附子(炮)各等分,炒陈米一撮。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不拘时服。治小儿慢脾风,昏闷不省。
大三五七散《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三方。天雄、细辛各三两,山茱英、干姜各五两,山药、防风各七两。为细末,每服五分匕,不知稍加,清酒送下,日二次。治头风眩晕,耳聋,口眼歪斜。
大叶万年青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粤万年青之别名,详该条。
大叶毛鼠曲见(江西草药》 。为秋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大叶半枝莲见《 广西中草药》 。为向天盏之别名,详该条。
大叶青绳儿见南京药学院《 中草药学》 。为青风藤之别名,详该条。
大叶金花草见《 广西中药志》 。又名金花草、堆鸡尾、孔雀尾、乌韭、细叶凤凰尾。为鳞始藏科植物乌蔗Stenoloma chusana ( L ) Ching 的全草或根茎。分布长江以南各地,西至四川、云南,北达陕西。苦,寒。清热解毒,利湿,止血。① 治风热感冒,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肝炎,白带,吐血,便血,尿血。煎服:30 一60 克。② 治痈肿,汤火伤,鲜叶捣敷或干叶研末调敷。叶含牡荆素、丁香酸、原儿茶醛、原儿茶酸。本品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火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全草煎剂给小鼠灌胃,对眼镜蛇毒有保护作用。
大叶咸虾花见《 广州植物志》 。即咸虾花,详该条。
大叶蛇总管.见(广西中草药》 。又名蓝花柴胡。为唇形科植物显脉香茶菜Isodon nervosus ( Hemsl . ) Kud 。的全草。分布四川、陕西、河南、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广东、广西。微辛,苦,寒。清热利湿,解毒。① 治急性黄疽型肝炎,煎服:15 一60 克。② 治毒蛇咬伤,煎服并捣敷伤口周围;烧烫伤,脓疤疮,湿疹,皮肤痰痒,煎水洗。全草含显脉香茶菜素(Nervosin )、新香茶菜素(Neorabdasin )、毛叶香菜素丁素(odonicin )、珍奇香茶菜素( Novelrabdasin )。.见(广东中草药》 。为虎杖之别名,详该条。
大叶醉浆草见《 广西本草选编)。为铜锤草之别名,详该条。
大圣浚川散(医学纲目)卷四引张子和方。又名浚川散。大黄(偎)、牵牛(头末)、郁李仁各一两,甘遂五分,木香三钱,芒硝三钱五分。为末,每服一至二钱,入生姜自然汁,和如稀糊服。洽水肿胀急,大便不通,大实大满者。
大全宝光散(瑞竹堂经验方》 卷三方。黄连半
斤,当归二两,龚仁(去油)一两六钱,白矾二两二钱,甘草二两三分,杏仁(去皮尖)二两四钱,龙胆草四两八分,干姜二两四分,赤芍药三两三钱。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数沸去渣,乘热洗眼。治远年近日风弦烂眼,目赤生聆,流泪作痛。
大关节不利证名。指四肢的肩、肘、腕、股、膝、躁等关节伸屈不利。出(素阿· 至真要大论》 。多由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痹阻所致。本证可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证。大豆甘草汤(疡医大全)卷二十四方。黑豆一合,生甘草一两,赤皮葱三根,槐条六十寸。水煎外洗。治疮疮。
大肠主传道道,同导。指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 素问· 灵兰秘典论》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饮食物经小肠消化吸收后,其糟粕部分下输大肠,由大肠继续吸收其中的水分,变为粪便,排出体外。如大肠传导失常,可致泄泻或便秘等症。大补地黄丸《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一册方。黄柏(盐酒炒)、熟地黄(酒蒸)各四两,当归(酒洗)、山药、构祀子各三两,知母(盐酒炒)、山茱英、白芍药各二两,生地黄二两五钱,玄参、肉从蓉(酒浸)各一两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至八十丸,空腹淡盐汤送下。治营血枯涸而致的燥热证。大补黄蔑汤(魏氏家藏方》 卷四方。又名黄蔑大补汤。黄蔑(蜜炙)、防风、川芍、山茱英肉、当归(酒浸)、白术(炒)、肉桂(去粗皮)、炙甘草、人参、五味子各一两,白获菩一两半,熟干地黄一两,肉从蓉(酒浸)三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去滓,空腹时温服。功能调养气血。治虚劳气血俱虚,自汗盗汗。
大补黄庭丸《 张氏医通》 卷十三方。人参、袂等各一两,山药二两。为细末,以鲜紫河车一具,用水稍加白蜜,隔水熬膏,和药末为丸,每服三钱,空腹淡盐汤送下。治虚劳食少便澹,不宜阴药者。大明复光散《 古今医鉴》 卷九方。当归尾(酒洗)、生地黄(酒浸)、黄柏(酒炒)、黄连、黄琴、柴胡、获荃、积壳、羌活、防风、荆芥、锻石膏、菊花、蝉蜕、炒车前子、密蒙花、炒白羡黎、木贼、(童便浸)、炒青箱子、翔羊角、缎石决明、甘草。为末,每服一两,水煎,食后服。治目赤昏花,羞明多够,痒痛流泪,衡肉白膜。若大毗赤,加龙胆草、赤芍药、白术,减甘草、荆芥;小毗赤,加获荃、黄茂、朱砂,去青箱子、石决明;赤而不痛,加柴胡、陈皮、白术,减荆芥;赤而昏者,加苍术、褚实子,减羡黎;羞明怕日,加密蒙花,减柴胡;视物不真,加苍术、细辛,减防风、木贼;哆多结硬,加桑白皮、茅根、白术,减蝉蜕、石膏;哆虚不结,加阿胶、陈皮,减当归尾、积壳;迎风出泪,加熟地黄、石解,减生地黄、菊花;白睛鲜红常痛,加桅子、乳香、没药、防风、黄苏,减青箱子、羡黎;簧肉侵睛,加大黄、牵牛子、牛芬子,减石膏、积壳;白膜侵睛,加茨黎、木贼、连翘、车前子、荆芥;痒极难当,加僵蚕、草乌,减菊花、木贼;风中泪出,加旋复花、垠草乌,减当归尾、
三一每不蝎丁
94 大三画
石决明;坐起生花,加山药、熟地黄,减防风、荆芥;两睑粘睛丁加霍香、白芷、获菩、荆芥。
大延胡索散(证治准绳· 女科)卷一方。延胡索、赤芍药、川棣子、薪术、垠三棱、厚朴(姜制)、当归、黄答、川夸、桔梗、槟榔各一钱,木香、官桂(去粗皮)、甘草各五分,大黄二钱。水煎,食前服。治妇人经病,并产后腹痛,或腹满喘闷,或底瘸癖块,及心腹暴痛。大实有森状见《 顾氏医镜》 。指实邪结聚的病证,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如腹中聚积,按之则痛,面色红,气粗,脉来有力的实证,严重时反见嘿嘿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头目昏花,或泄泻不实等赢弱症状。参真实假虚条。
大指节横纹经外奇穴名。《 千金要方》 :“目卒生翁,灸大指节横纹三壮,在左灸右,在右灸左,良。”近代《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大指节横纹,定位在拇指掌侧指节横纹中点。
大种半边莲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为山梗菜之别名,详该条。
大病后虚汗证名。出《 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指大病后因体虚而多汗。参病后多汗条。大黄六合汤<医垒元戎)方。当归(酒浸,炒)、川苟、白芍药、熟地黄(酒蒸)各一两,桃仁(数炒)十个,大黄半两。为粗末,水煎服。治妊娠伤寒,小便硬,小便赤,气满而脉沉数者。
大黄甘草汤(金厦要略》 方。大黄四两,甘草一两。水煎,分二次眼。治实热积滞胃肠,食已即吐,大便秘结者。
大黄甘遂汤《 金匾要略》 方。大黄四两,甘遂、阿胶各三两。水煎顿服,其血当下。治妇人产后,水与血结于血室,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涩而不渴。大黄左经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方。大黄(蒸)、细辛{获等、防己、羌活、黄琴、前胡、积壳(鼓炒)、厚朴(去皮,姜汁妙)、炙甘草、杏仁(熬炒,去皮尖)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空腹服。治风寒署湿流注足阳明经,腰脚痹痛,行步艰难,涎潮昏塞,二便秘涩,腹疼呕吐,或复下利,恶闻食气,喘满肩息,或自汗谙妄。若腹痛加白芍药;便秘加阿胶;喘加桑白皮、紫苏;小便不利加泽泻;四肢疮疡浸淫加升麻,所加各药均为等分。
大黄朴硝汤O 《 备急千金要方》 卷四方。大黄、牛膝各五两,代猪石一两,朴硝、牡丹皮、甘草、紫莞各三两,虹虫、水蜓、桃仁、干姜、细辛、芒硝各二两,麻仁五合。水煎去渣,纳朴硝,分五次服,五更为首,去一炊顷再服,自后将息,忌见风。治胞中风冷,经年月水不行而宜下者。.(证治准绳· 幼科)集三方。大黄(燕)、生甘草、朴硝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二钱,加蜜少许,水煎,不拘时服。治小儿惊热涎风,二便不通。
大黄当归散(张氏医通)卷十五方。大黄(酒蒸)、黄答(酒炒)各一两,红花二钱,苏木、当归、桅子(酒炒)、木贼草各五钱。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食
后服。治眼胞奎肿,疥血凝滞不散而渐生臀者。大黄牡丹汤《 金僵要略》 方。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先水煎前四味去渣,内芒硝,再煎沸,顿服。功能泻热破痕,散结消肿。治肠痈脓未成,少腹种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者;近代也用于急性阑尾炎、盆腔炎而属实热者。方中大黄泻热解毒;丹皮凉血散癖;芒硝助大黄解毒通便;桃仁助丹皮活血散癣;瓜子排脓散结。实验研究:能增强阑尾蠕动,促进血液运行。
大黄附子汤《 金赓要略》 方。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水煎,分三次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眼。功能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治寒积实证,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方中附子辛热,温里散寒,治心腹冷痛,大黄荡除积结,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协助附子以增强散寒作用,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制其寒性而存其走泄之性。三药合用,共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
大黄泄热汤《 外台秘要》 卷十六引《 删繁方》 方。大黄、泽泻、黄答、桅子仁、芒硝、佳心各二两,大枣三十枚,石膏八两,炙甘草一两。先将大黄水浸一夜,芒硝另置,余药先煎取汁,纳大黄继煮二沸,取汁下芒硝,分三次服。治心劳热,口疮,大便秘,心满痛,小腹热。
大黄积壳汤《 症因脉治》 卷四方。大黄、积实、厚朴、陈皮、甘草、木通。水煎服。治积热泄泻。若元气虚而积热又甚,应下者,加人参。大黄硝石汤《 金匣要略》 方。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桅子十五枚。除硝石外余药先煎,去渣内硝石再煮,顿服。治黄疽腹泻,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表和里实当下者。
大黄度虫丸《 金匾要略》 方。大黄(蒸l 卜分,黄答二两,甘草三两,桃仁、杏仁、虹虫、挤蜡各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水蛙一百枚,魔虫半升。为细末,炼蜜为丸,小豆大,每服五丸,温酒送下,日三次。功能破癖消疲。治五劳虚极,蔽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优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亦治妇女经闭,腹中有块,或胁下斑积刺痛。实验研究:本方有改善肝脏血液循环,回缩肝脾之功效;有促进结缔组织吸收,并抑制异常增生的作用;又有促进血块吸收的作用。
大推天河水小儿推拿方法名。见天河条。大范丝子丸(不居集}上集卷二十方。冤丝子(酒制)、鹿茸(酥炙)、肉桂、石龙茵、附子、泽泻各一两,熟地黄、牛膝(酒浸,焙)、山茱英、杜仲、获菩、肉从蓉(酒浸,烙)、续断、石解、防风、补骨脂(酒炒)、川弯、五味子、桑缭蜻、覆盆子各五钱。为末,酒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腹盐汤或温酒送下。治肾气虚损,五劳七伤,脚膝酸疼.面
大丈万95
色萎黄黛黑,目眩耳鸣,心忡短气,时有盗汗,小便滑数等症。
大鼠粘子汤《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牛芬子一钱半,当归七分,黄蔑、连翘各一钱,柴胡、黄岑、地骨皮各八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治水痘,色红根散、不长发。
大腿骨阶脱病名。见(伤科大成》 。即骸关节脱日。详胯骨出条。
大腿根出臼病名。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即砚关节脱臼。详胯骨出条。
大安胎如胜饮(妇科玉尺)卷二方。当归二钱,焦白术一钱半,酒黄答、酒白芍、炒砂仁、抉荃、续断(酒浸)各一钱,炙甘草五分。水煎,分气次服。治妊娠六月,胎气不和,或渐痛胀,胎动不安。
大观本草札记书名。2 卷。清· 柯逢时撰。见武昌医学馆丛书八种条。
大肠移热于胃食亦的病理之一。《 素间· 气厥论》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王冰注:“胃为水谷之海,其气外养肌肉,热消水谷,又栋肌肉,故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者,谓食入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也。”
大补益石解散(圣济总录》 卷九十一方。石解、肉从蓉(酒洗,去皱皮,切.焙干)各二两,远志、冤丝子(酒浸一夜,捣)、续断各一两一分,炮天雄三分,熟地黄、拘祀子各二两半,大枣肉二两。为末和匀,每服二钱匕,空腹温酒送下,食后再服。治虚劳脱营,失精多惊,荣卫耗夺,形体毁沮。
大神效活络丹《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卷八十八方。白花蛇(酒浸)、乌梢蛇(酒浸)、麻黄、防风、炙甘草、官桂、草豆范、羌活、玄参、天麻、大黄、两头尖、川芍各二两,细辛、赤芍药、朱砂、没药、乳香、炒僵蚕、天竺黄、龟板(酥炙)、丁香、虎胫骨(酥炙)、乌药、青皮、附子、炒白豆落仁、骨碎补、获菩、白术(土炒)、当归(酒洗)、沉香各一两,全蝎、葛根、威灵仙(酒浸)各二两五钱,血竭、犀角各七钱五分,寨香、您龙、松香各五钱,牛黄、冰片各二钱五分。为细末,炼蜜为丸,金箔为衣,每服一钱,温酒送下。功能宣畅气血,通利经络。治口眼喝斜,半身不遂,行步艰难,筋骨拘急,手足疼痛。
大效牡丹皮散(医垒元戎》 方。牡丹皮、积壳(鼓炒)、当归各一两,延胡索、桂皮、陈皮、炙甘草、炮三棱、炮姜、半夏(洗)、羌活各五钱,川芍二两,白术(戮炒)、木香各三分,诃子肉,芍药各二钱。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食前服。治五脏虚风,及头目不利,不思饮食,手足烦热,肢节拘急疼痛,胸隔不利,大肠不调,阴阳相干,心惊松悸,或时眩晕,肢节劳倦。大盼赤脉传睛病证名。见(银海精微》 。又名大嘴赤脉附睛障。本症内普赤脉成束,横贯白睛,蔓延黑睛,掺涩不适。古人认为大普赤脉属心之实火,宜结合眼部及全身证候辨证施治。参见赤脉传睛条。大肠手阳明之脉出(灵枢· 经脉)。即手阳明大肠经。详该条。
大料神秘左经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方。麻黄、葛根、细辛、厚朴(姜汁炒)、获等、防己、积壳(鼓炒)、桂心、羌活、防风、柴胡、黄荃、小草、炮姜、半夏(汤洗去滑)、甘草、麦门冬各等分。为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空腹服。治风寒暑湿流注三阳经,手足拘挛疼痛,行步艰难,僧寒发热,自汗恶风,头眩腰重,关节掣痛,或卒中昏塞,大小便秘涩,或腹痛,呕吐不利,恶闻食臭,脾腿顽痹,缓纵不随,热闷惊悸,心烦气上,脐上冷痹,喘满肩息。若自汗去麻黄,加牡蜗、白术;肿满加泽泻、木通;热甚无汗减桂心,加橘皮、前胡、升麻;腹痛吐利去黄琴,加芍药、炮附子;大便秘加大黄、竹沥;喘满加杏仁、桑白皮、紫苏,所加药均与前药相等。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 方。又名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渣,分二次服。治邪热奎滞,心下痞,按之濡,其关上脉浮,及心火亢盛,吐血、蛆血等症。大嘴赤脉附睛障病证名。见清· 佚名《 眼科统秘》 。大嘴即大毗。即大毗赤脉传睛。详该条。大肠手阳明经病证证名。指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症。《 灵枢· 经脉》 :“大肠手阳明之脉,· 一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欺哑,喉痹,肩前孺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脉经·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灌灌,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又:“大肠有寒,鹜塘。有热,便肠垢。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参大肠病有关各条。
大效至圣千金饮子《 普济方)卷三百九十六引《 活幼口议》 方。黄茂(蜜炙)、甘草、陈皮、炙婴粟壳、木香、白芍药、地榆、当归、炒积壳、炒黑豆、乌梅、大枣、白术、炮诃子肉、黄连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一钱,水煎服。治小儿脾积虚痢,下五色,先呕吐,复作泄泻,脐腹病痛,胁肋胀满,受湿虚鸣,脓血相杂,不如豆汁,亦如窟血,日夜无度,食少肌赢等症。大德重校圣济总录见圣济总录条。大效雄朱化痰定喘丸<婴童百问》 卷六方。雄黄、朱砂、蝉蜕、炒全蝎、白僵蚕、天南星、炮白附子各一两,轻粉半两。为末,面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薄荷茶水送下。治小儿因惊触心肺,暴急喘逆张口,虚烦神困。
丈母即女膝穴,见该条。
万全(十五至十六世纪)明代医家。字密斋。罗田县(属湖北省)人。世医出身,为明代祖传儿科著名医家。精于儿科及养生学,临证有良效。撰述有《 幼科发挥》 、《 育婴秘诀》 、《 广嗣纪要》 、《 痘疹世医心法》 、(养生四要》 、《 保命歌括》 等书,其著述可称为祖传和个人经验的汇集。尤其在儿科方面,实际经验甚为丰富。在理论上宗钱乙,并发挥了钱乙五脏辨
96 万三画
证理论,强调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病理特点,治疗重视调补脾胃。对小儿杂证如痉风等,特别是痘疹,尤富经验。治疗方剂多简便实用,除药物外,还注意提倡和采用推拿等法。此外对小儿卫生、护理也很重视。其理论与经验,对后世儿科医家有较大影响。
万表(十六世纪)明代官吏。字民望,号鹿园,郸县(今浙江宁波)人。正德十五年(1520 年)进士,曾任淮安总兵等官职,抗御侵犯我国沿海的香寇有功。有不少著述,医学方面,曾选刻有《 济世良方》 一书。万筐明儿科医家。字恭叔。继家学,砖1480 年由江西南昌客居湖北罗田,医术大行。尝剖析钱乙、陈文中治痘之别。取无伐天和,无翼其胜之义。以精于痘科诊治而闻名。子万全,承家学,搜其平日医论,编入《 万密斋医学全书》 。
万丈深见《 滇南本草》 。为还阳参之别名,详该条。
万民望见万表条。
万全丸《 医学入门》 卷七方。赤石脂、炮姜各一两,胡椒五钱。为细末,醋糊为丸,每服五至七丸,空腹米饮送下。治大便滑泻而小便精出者。
万汝永见万邦孚条。
万邦孚(十六世纪)明代官吏。字汝永,郸县(今属浙江宁波〕 。曾任总兵马等官职,在抗御楼寇入侵我国沿海上有功。曾把所得到的经验方及脉诀药性等材料,增入其父万表所刊刻的《 济世良方》 一书中。万年青出清· 陈士铎《 本草新编》 。又名竹根七、铁扁担、白河车。为百合科植物万年青Rohdea iaponica Roth 的根茎。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地区。苦、微甘,寒,有小毒。强心利尿,清热解毒,止血。① 治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白喉,白喉引起的心肌炎,咽喉肿痛,细菌性痢疾,疗疮走黄,呕血,咯血,崩漏。内服:煎汤,3 一6 克(鲜品9 一15 克);或捣汁服。② 治跌打损伤,蛇咬伤,痈疖肿毒,烧烫伤。鲜品捣敷。本品含强心贰万年青式甲、乙、丙。有洋地黄样强心作用。其强度比为:万年青贰甲>乙>丙;口服效率较差,蓄积性较强。有刺激性,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大量则出现期前收缩及完全性传导阻滞。皮下注射可使局部皮肤发红、发炎。万年青贰对血管、胃肠及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万年松见《 本草原始》 。为卷柏之别名,详该条。万年藤.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女萎之别名。.见《 药材学)。为关木通之别名。各详该条。万应丸.《 医学正传》 卷五方。槟榔五两,大黄八两,黑牵牛子四两,皂角十枚,苦棣根皮一斤。前三味为末,后二味熬膏,搜和为丸,悟桐子大,再用沉香、木香、雷丸各一两分研,依次为衣,每服三丸,四更时砂糖水送下。洽虫积内阻,腹痛拒按,便秘,脉沉实者;近代也用于治疗蛔虫性肠梗阻而见上症者。.《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八方。五倍子、胡黄连、青皮(去白)、陈皮(去白)、黄柏、神曲、麦芽、炮三棱、炮荻术、芜夷、槟榔、龙胆草、川棘子仁、使君子各一两。
前药除槟榔、麦芽外,余到炒令焦黄色,候冷,同槟榔、麦芽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三十至七十丸,不拘时温米汤送下。治小儿疮证,胃口有热,饮食不进,头发作穗,面色萎黄。万应锭O 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又名金鼠矢。黑墨60 克,胡黄连、儿茶各30 克,黄连15 克,熊胆、牛黄各6 克,冰片2 . 4 克,庸香0 . 9 克。为细末,熊胆汁为锭,金衣,每服3 克,白开水送下。功能泻火解毒,凉血疏风。治风火喉痹,喉蛾,牙疼,瘟疫,斑疹伤寒,痘毒惊风,卒然昏倒,四肢拘急,壮热,神昏澹语,狂躁,蛆血,不眠,咳血便血,干呕烦渴,肝胆湿热,口臭眼肿,便燥溺涩。.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北京、承德方)。乳香、没药、胡黄连、儿茶、香墨各33 公斤。为细末,每18 公斤细粉兑察香108 克,冰片96 克。研匀,用牛胆汁9 . 5 公斤为锭,每30 克约作200 粒,每500 克上金衣40 张。每服巧粒,小儿每服5 粒,温开水送下,日二次。功能祛暑解毒止血。治中暑中风,吐血蛆血,咽喉肿痛,及小儿热症,无名肿毒。
万灵丹即保安万灵丹,见该条。万灵散《 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二十八方。当归一两,生地黄六钱,肉桂、菠术各五钱,木香三钱。为细末,每服二钱,空腹温酒调下。治产后血寮,少腹疼痛,小便淋沥。
万寿菊出(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金菊、蜂窝菊、臭芙蓉。为菊科植物万寿菊Tagetes ere 。ta L .的花序。我国各地花圃有栽培。苦、微辛,凉。平肝清热,祛风,化痰。① 治头晕目眩,目痛,牙痛,小儿惊风,感冒咳嗽,百日咳。煎服:6 一9 克。② 治腮腺炎,乳腺炎,研末醋调敷。本品含挥发油,内含右旋泞檬烯、右旋芳樟醇及其乙酸酷、按叶素等。还含万寿菊属贰,堆心菊素(Helenien )等。万经棵见《 山东中草药手册》 。为照山白之别名,详该条。
万金膏O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八方。龙骨、鳖甲、苦参、乌贼骨、黄柏、黄芬、黄连、皂角、白友、白拔、厚朴、木鳖子仁、草乌、川芍、当归、白芷各一两,没药、乳香各半两,槐枝、柳枝各四寸长者二十一条,炒黄丹一斤半。前药除乳香、没药、黄丹外,余药于油内慢火煎紫赤色去渣,称净油三斤,放锅内下丹,不住手搅,令黑色、滴水不散及不粘手,下乳香、没药末,再搅匀,如硬再加油少许,以不粘手为度,摊膏贴患处。治痈疽发背,诸般疮疖;从高坠下,打扑损伤;脚膝生疮,远年臃疮,五般痔漏,恶疮等症。.《 眼科纂要》 卷上方。荆芥、防风、黄连、五倍子各五钱,铜绿五分,苦参四钱,薄荷一钱。为细末,水泛为丸,弹子大,每次一丸,热水化开,乘热洗目。功能疏风清热,解毒止痒。治睑弦赤烂。
万重花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咸虾花之别名,详该条。
万病丸‘校注妇人良方》 卷一方。干漆〔 炒,烟出青白为度)、牛膝(酒浸)各一两。为细末.以十她黄
三画万97
汁一升同药末慢火熬膏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米汤送下。治妇人月经癖闭,脐腹作痛,及产后瘾瘤等症。
万密斋见万全条。
万鹿园见万表条。
万氏女科书名。3 卷。明· 万全撰。刊于1549 年:卷1 为总论及妇科杂病;卷2 为胎前诸病;卷3 为产后诸病。全书内容比较简要。本书原收入《 万密斋医学全书》 ,亦有单行本行世。
万氏医贯儿科著作。3 卷。既· 万宁撰于1567 年:前二卷列述胎原、初生诸病及五脏主病、兼证等,名病之后多附作者治案;末卷罗列上述二卷中的治疗方剂,多系家传效方。
万方类编见本草纲目万方类编条。
万方类纂参见本草纲目万方类编条。
万年青叶出清· 陈士铎《 本草新编)。为百合科植物万年青Rohdea japonica Roth 的叶。苦、涩,微寒。强心利尿,清热解毒,止血。① 治心力衰竭,咽喉肿痛,慢性气管炎,咯血,吐血。煎服:3 一6 克。② 治蛇咬伤,捣汁徐;痔疮、坐板疮,煎水洗。本品含强心贰万年青试甲、乙、丙、丁。还含卜谷街醇及其葡萄糖贰。药理作用参见万年青条。
万寿丹书气功与养生学著作:明· 龚居中撰。全书六卷,以养生为主,搜集了包括气功在内的各种延年益寿方法。卷一为安养篇,卷二为延年篇,卷三为采补篇,卷四为服食篇,卷五为脏腑篇,卷六为清乐篇。
万寿仙书万寿仙书养生著作,4 卷。明· 罗洪先(达夫)传,清· 曹若水增辑。刊于1832 年。作者认为:导引术却病于未然,按摩驱病于已至。遂集神农、庄子、孙思邀等养生论述,介绍治心脾肝肾气法、八段锦坐功图诀、诸仙导引法及五禽图等导引按摩方法。图文并茂,便于习练。现存初刻本及其他清刻本。
万寿菊叶见《 南宁市药物志》 。为菊科植物万寿菊Ta 罗tes erect 。L .的叶。甘,寒。清热解毒。治感冒发热,疗疮,痈疮肿毒。煎服:5 一9 克。外用捣敷。本品含山奈贰。有消炎及维生素P 样作用。并能轻度抑制离体兔肠运动。
万病回春综合性医书。8 卷。明· 龚延贤撰于1587 年。卷1 包括“万金一统述”以及药性歌、诸病主药、形体、脏腑、经脉等总论内容;卷2 一8 分述各科病证证治,末附“云林暇笔”等。作者于自序中称:“祖轩、岐,宗仓、越,法刘、张、朱、李及历代各家,茹其英华,参以己见,详审精密,集成此书。”书中选择病种较多,辨证详明,治法方剂选辑颇精。对后世影响较大。
万病验方见简易备验方条。
万氏牛黄丸即牛黄清心丸第二方,见牛黄清心丸条;
万氏肥儿丸即肥儿丸第二方,见肥儿丸条。万氏家抄方见万氏济世良方条。
万全木通散《 医学入门》 卷三方。木通、滑石、赤获等、车前叶各一两,瞿麦五钱。为末,每服四钱,水煎服。治阴虚为阳所凑,膀胧积热,小便难而黄。万字车轮功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取骑马势,左手钩掌,左臂后伸,右臂掌心向上伸向左前方,上身微向左转,继之右臂自左前方旋向右前方,掌心朝外,随即钩掌,右臂后伸,左臂随之掌心朝上伸向右前方,上身微向右转,顺势躬腰,左手下压并拉回,左侧钩掌后伸,右手自身后升至左前方,掌心朝上,回复初势,如此数便。继而右手改作左手姿势,左手改作右手姿势,再作前述动作,而旋转方向相反。适用于腰部及肩、肘、腕部疾患。
万寿地芝丸《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下方。又名地芝丸。生地黄(焙)四两,天门冬(去心)四两,积壳(炒)、菊花各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茶水或温酒送服一百丸。功能养阴清肝,明目黑发。治目不能远视;亦治头发早白。
万灵夺命汤(疡医大全》 卷三十四方。朱砂(水飞)、蟾酥(人乳泡)、轻粉、胆矾各五钱,铜绿、血竭各一两,雄黄、枯矾各二两。为细末,面糊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葱白三寸嚼烂包药于内,热汤吞服,使汗出。治疗毒入腹,烦闷恶心,及痈疽发背恶疮等症。
万病紫莞丸《 医垒元戎》 方。又名厚朴丸。紫莞、葛蒲、吴茱黄(汤洗七次,焙干)、柴胡,厚朴(姜制)一两,炒桔梗、获等(去皮)、皂角(去皮弦子,炙)、桂枝、炮姜、黄连、炮川乌(去皮)各八钱,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巴豆(去皮膜、油、研)、人参、羌活、独活、防风各五钱。为末,人巴豆研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至七丸,食后,临卧生姜煎汤送下。治脐腹久患疙癖如碗大,及诸黄病,每地气起时,上气冲心,绕脐绞痛,一切虫咬,水病,蛊病,反胃吐食,呕逆恶心,饮食不消,天行时病,妇人多年月露不通,或腹如怀子多血,天阴即发;又治风疾,顽痹不知年岁,昼夜不安,梦与鬼交,头白多屑,或哭或笑,如鬼魅所着,腹部生疮;痔漏肠风(酒送下),赤白痢(诃子煎汤送下),脓血痢(米饮送下),堕伤血闷、四肢不收(酒送下),蛔虫咬心(槟榔煎汤送下),气噎、忧噎(荷叶煎汤送下),打扑伤损(酒送下),中毒(帚灰、甘草煎汤送下),一切风(升麻煎汤送下),寸白虫(槟榔煎汤送下),霍乱(干姜煎汤送下),咳嗽(杏仁煎汤送下),腰肾痛(豆淋汤送下),阴毒伤寒(温酒送下),吐逆(生姜煎汤送下),食饮气块(面汤送下),时气病(井华水送下),脾风(陈皮煎汤送下),头痛(白开水送下),心痛(温酒送下),大小便不通(灯心煎汤送下),吐水(梨汤送下),小儿天风吊搐(防风或防己煎汤送下),小儿疮痢(葱白煎汤送下),小儿乳食所伤(白开水送下),妇人月经不通(酒煎红花送下),妇人腹痛(川夸煎汤送下),怀孕半年后胎漏(艾叶煎汤送下),有子气冲心(酒送下),产后血晕痛(酒送下), 血气痛(酒煎当归送下),产后心腹胀满(豆淋汤送
98 万才寸与上
下),难产(益智仁煎汤送下),产后血痢(当归煎汤送下),赤白带下(艾叶煎汤送下),内外伤寒(粥饮送下),室女血气不通(酒送下),子死腹中(莱旅子煎汤送下);并治小儿惊厥,大人癫狂,妇人身上顽麻,状如虫行,四肢俱肿,呻吟等疾。
万病解毒丸即紫金锭,见该条。
万病解毒丹即紫金锭,见该条。
万氏济世良方方书名。又名(万氏家抄方》 、《 医学入门良方)。明· 万表选集。6 卷(另有4 卷本)。刊于1609 年。卷1 一5 分为中风、厥、脚气… … 等98 类病证(包括临床各科),每类病证均以选录方剂为主,附述简要的病候;卷6 为痘疹、麻瘩、脉诀及小儿脉诀。
万氏牛黄清心丸见(景岳全书· 小儿则古方》 卷六十二。即牛黄清心丸第二方,见牛黄清心丸条。万密斋医学全书书名。明· 万全撰。刊于1549 年。共十种,108 卷。内容包括(保命歌括》 、(伤寒摘锦)、(养生四要》 、《 内科要诀》 、(幼科发挥》 、《 片玉新书》 、《 育婴秘诀》 、《 痘疹心法)、<片玉痘疹》 、《 广嗣纪要)。万氏擅长儿科,故(幼科发挥》 等书对后世影响较大。
万氏秘传片玉痘疹见片玉痘疹条。
万氏家传广嗣纪要见广嗣纪要条。
万氏家传伤寒摘锦见伤寒摘锦条。
万氏家传保命歌括综合性医书。简称《 保命歌括)。35 卷。明· 万全撰。前33 卷介绍中风、中寒、内伤、瘟疫、气病、血病、虚损、赓痹、咳嗽、哮喘、泄泻、痢疾、疟疾等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病证,每门病证,万氏徽引古说结合个人见解,用歌括加注的形式予以介绍,论证颇详;后2 卷为摄生经验方及万氏在嘉靖、隆庆(巧22 一1570 年)年间的一些治案。此书编入《 万密斋医学全书》 。
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儿科专著,2 卷,明· 万全(密斋)撰于16 世纪中叶。又名《 幼科指南秘传方)、<幼科指南家传秘方)。首列指南赋、做心赋等,并论儿科诊法,次列儿科疾病26 种之证治,末附祖传方剂13 首,反映出万氏独具心得。现存两种清刻本。1984 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改为<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 。
万氏家传育婴秘诀发微赋见育婴秘诀条。才旺柔增清代藏医学家。曾学经于西藏甘丹寺。后改习医学。著有(医学史正道》 。
才蓬多吉参见舒卡· 年姆尼多吉条。
寸.寸口脉的简称。《 素问· 经脉别论):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寸关尺的寸部。.同身寸。详该条。
寸口又名气口、脉口。两手挠骨头内侧挠动脉的诊脉部位。属太阴肺经。《 难经· 二难): “从关至鱼际是寸口。”《 素问· 经脉别论):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难经一难):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 ,二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寸芸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肉从蓉之药材
名,详该条。
寸疗病名。指疗之一。出《 疡医准绳)卷二:“指疗生手指骨节间。”证治见指疗条。寸香见《 中药材手册》 。为寮香之处方名,详该条。
寸脉寸口脉三部之一。详寸关尺条。寸口脉详寸关尺条。
寸白虫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即绦虫。由于误食未熟而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则被传染本病。其成虫寄生在小肠内窃取养料,大便时可排出白色的绦虫孕节,故名。《 古今医统· 虫候有九》 :“寸白虫,长一寸,子孙繁生,长至四、五尺,亦能杀人。”寸白蛇见(生物学通报)( 3 ) : 1958 。为金钱白花蛇之别名,详该条。
寸关尺寸口脉分三部的名称。挠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 “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日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寸金散.《 证治准绳· 类方)第三册方。蒲黄、白面各三钱匕,牛黄、冰片各半钱匕。为末,每服一钱,生藕汁调,食后服。治心经烦热,血热妄行,舌上出血。.《 疡医大全》 卷八方。天花粉三两,赤芍药、白芷、姜黄、白岌、芙蓉叶各一两。为细末,每用姜汁三分,凉茶七分调敷,未破者敷中央,已破者敷四周。治痈疽肿毒。
寸白虫病九虫病之一。又名白虫病、脾虫病。多因食未熟猪、牛、鱼肉所致。(诸病源候论· 寸白虫候》 :“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偏。因府藏虚弱而能发动。或云:饮白酒,以桑枝贯牛肉炙食,并生栗所成;又云:食生鱼后,即饮乳酪,亦令生之。”《 景岳全书· 杂证漠): “寸白虫,此虫长寸许,色白,其状如蛆,母子相生,有独行者,有个个相接不断者,故能长至一、二丈。”证见腹痛、腹胀,泄泻或泻出白色节片等。本病即现代所称绦虫病。寸白虫长寸许,实为绦虫的一个节片。治疗以驱虫至头排出为止。药如槟榔、南瓜子、极子、仙鹤草根、石榴皮等均可选用。参见九虫病、白虫病条。与点丸见(丹溪心法》 卷二。即清金丸第二方,见清金丸条。
上士周代医疗工作者的一种职称。参见医师条。
上工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 :“上工十全九”。意思是说,上工在治疗疾病上要有90 %的治愈率。《 素问· 八正神明论): “上工救其萌芽。”《 金匾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上工治未病。”
上门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幽门,见该条。
上马推拿穴位名。即二人上马。见该条。上见运气术语。即指司天。(素问· 天元纪大一州‘.口.州.口.. . . . . . . . . . . .匕如水.. .侧.润.一.. .曰.. . ,呻~~一一电一.
三画上”
论): “子午之岁,上见少阴。”谓逢子年午年,则少阴司天在上。
上气.指人体上部之气,包括心、肺之气。(灵枢· 口间》 “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灵枢· 大惑论》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指气逆童上的症候。多由外感六淫,痰气凝结.肺道童塞所致。《 诸病源候论· 咳嗽上气候): “肺主气,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此为邪搏于气,气童不得宣发,是为有余,故咳嗽而上气也。其状喘咳上气,多涕唾而面目附肿,气逆也。”《 济生方· 喘》 :“亦有痰停胃脱,痰与气搏,肺道奎塞,亦令人上气。’《 证治准绳· 杂病》 :“上气者,盖气上而不下,升而不降,痞满服中,气道奔迫,喘息有音者是也。”以宣肺祛邪,降气化痰为主。参见喘证各条。上正运气术语。出《 素间遗篇· 刺法论》 。上,指司天之气;正,正位。即司天之正位。
上节指第1 一7 胸椎的每一节。《 灵枢· 骨度): “曹骨以下至尾骸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
上甲出《 证治要诀》 。即鳖甲,详该条。上关.诊察小儿指纹的部位。见《 奇效良方》 。即风关。详该条。.经穴名。代号GB3 出(灵枢· 本输》 。别名客主人、客主、容主。属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位于面部,卿弓上缘,距耳廓前缘约1 寸处。与下关相直。布有面神经的颧支及颧面神经;并有颧眶动、静脉通过。主治头痛,耳鸣,耳聋,齿痛,口眼喝斜,惊痛;以及中耳炎,三叉神经痛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上羽运气术语。出《 素问· 五常政大论)。角、征、宫、商、羽五音分别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故上羽指太阳寒水司天。
上纪经穴别名。<素间· 气穴论)载:“上纪者,胃脱也。”王冰注:“谓中院也。”后《 类经图翼》 等书列作中脱穴之别名。见该条。
上含解剖名。《 伤科补要》 卷二:“玉堂,在口内上愕,一名上含,其窍即顽颗也。”详顽颗条。上角运气术语。出《 素问· 五常政大论》 。角属木音,故上角指厥阴风木司天。
上取即从上施治。① 有上病上取或下病上取,或指吐法。(素问· 五常政大论》 :“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② 针刺上部穴位治疗上部疾病。如气积胸中,针人迎、天突、廉泉等穴位。《 灵枢· 卫气失常>: “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参见下病上取、外取条。
上林经穴别名。《 圣济总录》 ‘’上林,穴在三里下一夫:”所指即上巨虚。见该条。
上抒经穴别名。出(循经考穴编》 。即大椎。见该条:
上征运气术语。出《 素问· 五常政大论》 。征为火音,故上征指少阴君火或少阳相火司天。上草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一。即临产。详该条。
上临运气术语。即司天。《 素间· 气交变大论): “上临少阴少阳。”凡火运太过之年是戊年,又值少阴司天,是戊子、戊午年;少阳司天是戊申、戊寅年。上星经穴名。代号DU23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堂。属督脉。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 寸。布有额神经分支,额动、静脉分支及颖浅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癫狂,痛症;以及前额神经痛,鼻炎,角膜炎,近视等。沿皮刺0 , 5 一0 . 8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上品<神农本草经)药物分类法中之一类。详三品条。
上骨指臂之上骨,即挠骨。《 灵枢· 经脉): “循臂内上骨下廉。”
上胞体表部位。见《 银海精微》 。即上睑。详该条。
上宫运气术语。出《 素间· 五常政大论》 。宫为土音,故上宫指太阴湿土司天。
上都经外奇穴名。八邪之一。《 奇效良方》 :“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节岐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上格病名。《 医门补要》 卷中:“忧闷伤肝,致帝丁两旁凸起紫筋数条,束紧咽喉,似物撑塞,吐不出,咽不下,名为上格… … 内投平肝散。”参关格条。上消病名。消渴的一种。又称隔消、消心。《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消渴论》 :“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两消病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本病以大渴引饮为主症、或见小便甜。多因心肺火炽所致。治法宜以清心肺为主。可兼清其胃。方用消渴方、麦门冬饮子、二冬汤、人参白虎汤、止消润燥汤等。亦可因命火上浮所致。<医骗· 消渴论》 :“下焦命门火不归元,游上肺则为上消。… … 以八味肾气丸,引火归元,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伸肺受湿润之气而渴疾愈矣。”参见下消、肾消条。
上窍指眼、耳、口、鼻。<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清阳出上窍。”参见七窍条。
上盛.人体上部邪气盛。(灵枢· 卫气): “上盛则热痛。”O 指人迎脉浮盛的脉象。《 素问· 脉要精微论>: “上盛则气高。”
上脱脱证的一种。《 张氏医通· 脱): “上脱者,皆是思虑伤神,其人多汗,面如握丹,妄见妄闻,如有神灵,闭目转盼,觉身非己有,恍若离魂者然。”详脱条。上院.指胃肮上口责门部。(金匾要略· 腹满寒病宿食病脉证治》 :“宿食在上脱,当吐之,宜瓜蒂散。”.经穴名。代号RN13 。出(针灸甲乙经)。《 脉经)名上管。别名胃院。属任脉。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上5 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主治胃痛,呢逆,呕吐,反胃,癫痈,以及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食道痉挛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住灸5 一7 壮;或艾条灸10 一20 分钟。
上商运气术语。出《 素问· 五常政大论》 。商为
100 上
金音,故上商指阳明燥金司天。
上渍证名。出《 素问· 风论》 。王冰注:“上渍,谓皮上湿如水溃也,以多汗出故尔。”《 类经》 卷十五:“上渍者,身半以上,汗多如渍也。”
上睑解剖名。见《 审视瑶函》 。又名上胞、上脾。与解剖学同名器官同。其上界为眉,下界为上睑之眼弦。参见眼睑条。
上焦O 三焦之一。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隔部分。《 灵枢· 营卫生会》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隔而布胸中。”上焦的主要功能是敷布水谷精气至全身,以温养肌肤、骨节,通调揍理。《 灵枢· 决气》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温病三焦辩证之一。指外感初期,邪在肺。(温病条辨》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明:"
上瘩证名。指上焦闭寒不通所致的痞证。《 华氏中藏经·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上痞者,头眩目昏,面赤心悸,肢节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气,惧火,喜寒,又状若中风之类者是也。”宜用桑白皮、槟榔、木通、大黄、黄岑、泽泻等药。参见痞有关条。
上啤解剖名。见(证治准绳· 杂病》 。即上睑。详该条。
上聘口腔的上壁。详愕条。
上廉O 经穴名。代号LIg 。出《 针灸甲乙经》 。(圣济总录》 称手上廉。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背面,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曲池穴3 寸处。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挠神经深支;挠动脉肌支与头静脉。主治头痛,目眩,肠鸣腹痛,肩膊痘痛,手臂麻木,上肢不遂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经穴别名。即上巨虚,见该条。.廉,即边缘;5 廉,即某处的上侧缘。《 灵枢· 经脉):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管见上肤条。
上隔(灵枢经》 篇名。本篇首论气为上隔之证,故名。内容从气为上隔、虫为下隔两方面作为讨论的纲领,着重阐述隔证中属于虫痛的病因、症状和疗法。
上骼经穴名。代号BL31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阳膀肤经。位于能部,在第骸后孔中,约当骼后上棘与能正中线之中点。布有第一骸神经后支和能外侧动、静脉后支。主治腰能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大小便不利,下肢屡痹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上七节古法测量体长时1 一7 胸推的合称。(灵枢· 骨度): “故上七节至于替骨,九寸八分分之七。”参见上节条。
上山虎见《 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 。为入地金牛之别名,详该条。
上已菜见(闽东本草》 。为莽菜之别名,详该条。上马痛病名。出《 疡科准绳》 卷四。即生于左臀
下摺纹中之外痈。参见外痈条。
上天心推拿穴位名。即大天心。见该条。上巨虚经穴名。代号ST37 。见《 千金翼方》 。《 灵枢· 本输》 名巨虚上廉。别名上林、足上廉、巨灵上廉。属足阳明胃经。大肠之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6 寸;或于足三里与下巨虚连线的中点取穴;一说在“膝下四寸”( (针灸大全》 )。布有胖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正当排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主治腹痛胀满,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脚气,膝胫痊痛,下肢痰痹;以及阑尾炎,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上气海O 指擅中。见气海条。.擅中穴别名。见(类经图翼》 。详擅中条。
上丹田气功所称的体表部位,指两眉之间。《 素问· 本病论》 :“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后世作为气功意守的部位之一。参见丹田条。上水鱼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五二由血热为外寒所束,血痕凝结而成。其证肿如高埂,长若鱼形,色紫作痛。治宜用贬法,兼用二黄散香油调敷,内治参见委中毒条。
上石疽病名。石疽的一种。见<医宗金鉴》 卷六十四。由肝经郁结、气血凝滞经络所致:生于颈项两侧,或左或右,小如豆粟,大如桃李,坚硬疼痛。初起体实者,宜服舒肝溃坚汤;气虚者,服香贝养荣汤。外用葱白、蜂蜜捣敷。日久不消者,以阳健锭每日灸之,以或消、或软、或将溃为度。溃后用海浮散、或八宝珍珠散合红升丹外撒,盖以膏药。相当于肿瘤及淋巴结肿。参见石疽条。
上牙床上列齿的牙床。详牙床条。上用方方集。见幼幼集条。
上皮疹即马牙。详该条。
上发背病名。系有头疽生于上背部天柱骨(第七颈椎)之下者。出(疮疡经验全书》 卷四。又名脾肚发、脾肚痛。证治见有头疽。
上迎香经外奇穴名。出《 银海精微》 。别名鼻通、鼻穿、穿鼻,位置缺如。近代定位于鼻骨下凹陷中,当鼻唇沟上端尽处。布有筛前神经,滑车下神经,眶下神经分支和面动、静脉。主治过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旁窦炎,鼻瘪肉,烂弦火眼,感冒头痛等。沿皮刺0 , 5 一1 寸。上附上(内经》 诊法对体表部位的划分。《 素一句· 脉要精微论》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擅中。”是对前臂内侧皮肤(尺肤)诊察部位的划分。上,指上段,即远端;“上附上”是对“中附上”而言,即前臂远端的三分之一,至腕横纹为止。该区右手外(挠)侧候肺,内(尺)侧候胸中;左手外(挠)侧候心,内(尺)侧候擅中。上官均宋代官吏,兼习医学二字彦衡,生平不详。集有《 伤寒要论方》 一卷,已佚。上官其唐代人。撰有《 养生经》 一卷,己佚。上竟上《 内经》 诊法对体表部位的kll 分。r 素r ' ed .
四画手气271
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孟冬痹也。”
手阳明经筋病候病证名。又名孟夏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灵枢? 经筋》 :“手阳明之筋,… …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播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热者无用播针。
手足大指爪甲穴见鬼眼条。
手指平推扣拨法推拿方法之一。简称指拨法。见该条。
手厥阴心包络经十二经脉之一。原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灵枢? 经脉》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隔,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孺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或心烦心痛,掌中热等症。
手掌后白肉际穴经外奇穴名。《 千金要方》 :“转筋在两臂及胸中者,灸手掌白肉际七壮。”《 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手掌后白肉际穴。位于掌后腕横纹中点稍前赤白肉际。直刺0 . 2 一0 . 3 寸。艾灶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
气.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王充(论衡》 :“天地气合,万物自生。”张载《 正蒙? 太和篇>: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分阴阳,提示质与能的统一,以及万物由气所化的原理。反映于人,则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如精气、津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又是一切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力,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在生理上,大致可分原气、卫气、营气和宗气等(各详该条)。但一般概念均以气作阳气,强调机能方面,故在病机上,气亢指机能过盛的火热之证;气虚即为机能衰退、阴寒弥漫之证;气的障碍则为气郁、气逆或变生闭厥寮滞诸证。此外,气的概念还引申于各个方面,如致病物质的邪气、湿气、病气等(各详该条);病机或病证的厥气、肝气、水气等;药物性质的寒热温凉四气和针灸效应的得气等。.温病辨证气分证的简称。详该条。
气下指气机失常而主要表现为下陷不能正常上升的病理状态。为《 内经》 九种气机逆乱病证之一。<素问? 举痛论>: “恐则气下。”可由于惊恐伤肾以致下元虚衰,升腾无力而致,亦常由于脾气虚弱,中气升举无力而致,临床常见下腹胀坠,二便频数而排出不爽,短气乏力,甚则脱肛、子宫脱垂、庙气偏坠等,治疗宜温补脾肾,益气升阳。参见九气条。气上指气机失常而表现为上逆的病理状态。为《 内经》 九种气机逆乱病证之一。<素间? 举痛论>: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故气上矣。”《 类经》 注:“怒,肝志也。怒动于肝,则气逆而上,气逼血升故甚则呕血。肝木乘脾,故为飨泄。肝为阴中之阳,气发
于下,故气上矣。”本证多因郁怒等情志因素而致肝气上亢或横逆,治宜平肝降逆或疏肝理气。参见九气条。
气口即寸口,脉诊部位。《 素问? 经脉别论>: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故将气口称为寸口。详寸口条。
气门.又名鬼门。即汗毛孔。汗孔是阳气散泄的门户,故称。(素问? 生气通天论):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 … 旧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经外穴名。见(千金要方)。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 寸,旁开3 寸处。.子户穴别名。出(世医得效方)。气子病名。见(喉科构指)卷三。多由气郁痰凝,复感风热而发。症见喉间肿起,形如赤珠,色紫或白,饮食吞咽受碍。(焦氏喉科枕秘): “此症因气郁,及时风热而起喉间,形如赤珠,或紫或白,犯之即痛,日久则隘气。”治宜清热消肿,理气解郁。用清气利咽汤、黄连温胆汤等加减。若脓成则以刀针刺破出脓。吹冰硼散。参见诸喉风条。气少O 指气血虚弱不足。《 素间? 脉要精微论): , ' (脉)细则气少。”.即少气或短气,指呼吸无力而浅表、急促的症状,病人自感气的交换不足。由气虚所致。治宜补益肺气,或健脾益气。
气中O 经外奇穴名。出(医学纲目》 。亦称气冲。位于脐下1 . 5 寸.再旁开腹正中线1 . 5 寸处。主治妇人血弱气喘,腹痛肠鸣。直刺1 一2 寸。艾住灸3 一5 壮;艾条灸5 一15 分钟。.类中风证之一种。又名中气。多由七情气结,或怒动肝气,气逆上行所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附(指南总论》 论诸风气中:“因事激挫忿怒而不得宣泄,逆气上行,忽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手足拘挛,其状与中风无异,但口内无涎声。此证只是中气,不可妄投取涎发汗等药,反生他病。但可与七气汤,分解其气,散其奎结。”(医宗必读? 类中风>: “但风中身温,气中身冷,… … 急以苏合香丸灌之,候醒,以八味顺气散加香附,或木香调气散。”
气化气的运行变化。O 泛指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气化活动,其中较多用以表示三焦输布水液及肾与膀恍的泌尿功能。《 素问? 灵兰秘典论>: “膀胧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自然六气的变化。<素问? 气交变大论): “各从其气化也。”气反指病气所在的部位与所表现症状的部位相反,如下元虚衰而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等上部病候。《 素问? 五常政大论》 :“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张志聪注:“气反者,谓上下内外之病气相反也。如下胜而上反病者,当取之下,上胜而下反病者,当取之上,外胜而内反病者,当取之外旁。”
气分O 泛指属于气的范围的功能活动及病变,常相对于血分而言,如邪在气分、气分湿热等。.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实热阶段。以中焦阳明为主,包括肺、胆、脾、胃、大肠等胜腑,范围较广。参气分证条。.病名。出《 金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 。
272 气
指寒气乘阳之虚而结于气分之病。《 诸病源候论? 气病诸候): “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气之流行,常无塑滞,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
气月运气术语。出《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指由初之气至终之气各气所主的月份。
气户经穴名,代号:ST13 。出《 针灸甲乙经》 。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胸部,锁骨下缘,距胸正中线4 寸处。布有锁骨上神经及胸前神经的分支;并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通过,上方为锁骨下静脉。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吐血,呢逆等。斜刺0 . 3 一。.5 寸、不宜深刺。艾住灸1 一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气水古病名。十水之一。《 中藏经?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 “气水者,其根在大肠,其状乍来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此良由上下不通,关窍不利,气血痞格,阴阳不调而致之也。”参见十水条。
气功体育疗法之一。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导源于古代的“吐纳导引”, 有坐、卧、站等姿式。经近年的实践研究,初步认为专心用功,用调息、意守等方法,调整呼吸之气,使其逐步达到缓、细、深、长,从而使大脑皮层得以发挥其对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作用,血中含氧量增加,促进全身气机的畅通,加强肠胃消化功能和全身物质代谢,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保健强身,防病治病的目的。练功方法多种,比较常见的如放松功、内养功等;但气功在古代的发展过程中,曾掺杂道家、佛家唯心之说,应加区别对待。
气包见《 东北药用植物志》 。为赤跑之别名,详该条。
气立气,谓生气,在人体则指真气;立,谓确立、独立或健全。《 素问? 生气通夭论): ' ‘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素问,五常政大论》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王冰注:“根于外者,生源系地,故其所生长化成收藏,皆为造化之气所成立,
气穴.指输穴。因穴位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故名。《 素问? 气穴论》 :“气穴之处,游针之居。”参见瑜穴条。.经穴名。代号Kll3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胞门、子户。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 寸,旁开0 . 5 寸处(《 铜人愉穴针灸图经》 )。另说在脐下2 . 5 寸,旁开0 . 5 寸( (针灸甲乙经》 );脐下3 寸,旁开1 寸(《 针灸大成)) ;脐下3 寸,旁开1 . 5 寸((针灸资生经》 )。布有肋下神经及骼腹下神经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不孕,带下,腹泻,小便不利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气机指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机制,包括脏腑经络等的功能活动。人体气机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为升降出入,若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则可出现气逆、气郁、气滞、气陷、气闭甚至气机泄脱等病变。
气会八会穴之一。(难经? 四十五难》 :“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所指为擅中穴。擅中位于两乳之间,内部为肺,肺主气,诸气皆属于肺,故名。凡属气的病变,皆可酌情取用。
气卵病名。即庙气。(育婴家秘): “肝主怒,病则性急大叫哭,甚则卵肿,俗呼气卵是也。”参见气庙条。
气色诊法术语,见<金匾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病人有气色见子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四诊抉微》 ),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的有无盛衰决定了色的泽夭枯荣、有神无神,故可由此诊察内脏精气的盛衰、存亡,判断病情的轻重安危。
气交阴阳二气的交会。<素间? 四气调神大论》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气闭.病证名。瘾闭之一。指气虚或气滞而使小便不通。《 景岳全书? 瘾闭》 :“气闭证当分虚实寒热而治之。凡气实者,气结于小肠膀肤之间而塑闭不通,多属肝强气逆之证,惟暴怒郁结者多有之,宜以破气行气为主,如香附、积壳、乌药、沉香、茵香之属,兼四荃散而用之。若气陷于下,药力不能骤及者,当即以此药多服探吐以提其气,使气升则水自降也。有痰气逆滞不通者,即以二陈汤、六安煎之类探吐之。有热闭气逆者,即以大分清饮探吐之。有气实血虚而闭者,用四物汤探吐之。”又:“凡气虚而小便闭者,必以素多研丧或年衰气竭者,方有此证,正以气有不化,最为危候,不易治也。然凡病此者,必其有渐,但觉小便短少或便时费力,便当留心速治,若待其剧,恐无及也。但治此者,亦当辨其脏气之寒热,若素无内热之气者,是必阳虚无疑也,或病未至甚,须常用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汤丸。… … 若气虚下陷,升降不利者,宜补中益气汤主之,或即用此汤探吐之最妙。”内热不堪温补者,宜补阴化阳,用化阴煎等方。参疲闭、小便不利等条。.指便秘由气滞所致者。(金匾翼》 卷八:“气闷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闷通闭。《 诗? 鲁颂》 毛传:“闷,闭也。”参便秘条。母病理名词。指气机阻滞的一类病症。《 兰台轨范? 厥门): “尸厥,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气关O 小儿指纹的诊断部位之一。指纹伸延至食指第二节为气关,表示病邪较重。.推拿部位名。指三关之一。位于食指中段指节的腹面。用揉法可行气通窍。参见指三关条。
气冲.经穴名。代号ST30 。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气街。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下5 寸旁开2 寸处(《 针灸甲乙经》 、(素问? 刺热篇》 王冰注)。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 针灸资生经》 )。布有骼腹股沟神经;并有腹壁浅动、静脉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主治庙气,偏坠,辈丸肿痛,小便淋漓,月经不调,带下,难产,遗精,阳萎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 附注〕 本穴位置,《 针灸甲乙经》 载:“在归来下,鼠罐上一寸,动脉应手。”
中仄辞曲
四吸干金要方》 谓:“在归来下一寸,鼠暇上一寸。”《 素问? 刺热篇》 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熊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应手。”其与腹正中线距离有2 寸(《 针灸甲乙经》 )和3 寸(《 针灸资生经》 )二说。今从《 针灸甲乙经》 和(素问》 王冰注定位。.经外奇穴别名。咬医学纲目》 :“气冲在气海旁一寸半。”所指即经外奇穴气中,见该条。
气池推拿穴位名。又名坎下。见陈氏《 小儿按摩经》 。《 幼科推拿秘书? 穴象手法》 :“气池,在目下胞,一名坎下。”与目上胞(风池)同作望诊之处。《 小儿推拿广意? 上卷》 :“风气二池黄吐逆,若黄舌色定为风,惊啼烦躁红为验。”
气收指气机失常而主要表现为收敛闭郁,不能正常宣发舒布的病理状态。为《 内经)九种气机逆乱病证之一。《 素问? 举痛论》 :“寒则膝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多因感受外寒或里寒过盛所致,《 杂病源流犀烛? 诸气源流》 :“有气收,胸寒上喘,腹不和者,宜分气紫苏饮。”参见九气、寒则气收条。
气劳病名。指虚劳病之中虚气滞者。《 太平圣惠方? 治气劳诸方》 :“夫气劳者,由脏腑虚弱,阴阳不和,喜怒无恒,劳逸过度之所致也。”症见胸隔噎塞,呕逆,脱腹胀气,饮食不下,大便时泄,面色萎黄,四肢无力,日渐消瘦等。君宜补中行气,可选用丁香散、革羡丸、前胡丸等方。参见虚劳条。
气呕病证名。指呕吐因七情伤感、盛怒气逆所致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一:“病者心隔胀满,气逆于胸间,食入即呕,呕尽却快,名曰气呕。”《 证治要诀》 卷六:“气呕,胸满隔胀,关格不通,不食常饱,食则常气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饮食而然。”治宜降气和中。选用茱英人参汤、霍香汤、丁香透隔散、五隔宽中汤等方。
气呢病证见。见《 杂病源流犀烛? 呢逆源流》 。指因气滞及气虚所致的呢逆。中气虚者,宜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阳气欲尽,呕吐,呢逆,下利,两脉微涩者,急宜温阳驱阴,用干姜、吴英、人参、获荃、丁香、柿蒂、炮附子等。气滞而呢者,宜木香调气散、调气平胃散、气郁汤。肺气郁痹,面冷、频呢、咽喉不爽者,宜舒展清阳,用批祀叶、川贝、郁金、射干、通草等药。参见呢逆条。
气乱O 指气机紊乱,失去正常的升降出入秩序,为<内经》 九种气机失常病证之一。(素问? 举病论》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类经》 注:“大惊卒恐,则神志散失,血气分离,阴阳破散,故气乱矣。”本证由于情志因素所致者常见呼吸喘促,神志散乱、心慌汗出,脉来急速不匀。治宜平惊镇怯,安神定志。参见九气条。.病证名。《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吐泻于夏秋大热之时,伏暑伤冷,则心脏烦躁,小便不利,清浊不分,阴阳二气相干,名曰气乱。? ,? … 其证乘热伤冷,气逆而喘,腹胁胀满,身热脉乱,头痛体疼,如伤寒之状,上即大吐,下即大泄,重者四肢厥冷,脚胫转筋,法当调顺其气,分别清浊,升降阴阳。”
画气273 气疗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二。因恼怒而生,其形或大或小,她白如有气。治法参疗疮,加疏肝解有吕之品。忌气恼。
气注九注之一。《 诸病源候论? 气注候》 :“风邪搏于肺气所为也,肺主气,气通行表里,邪乘虚弱,故相搏之,随气游走冲击,痛无定所,故名为气注。”参见九注条。
气极六极之一。指气虚重症。多因脏气不足,正虚邪袭所致。《 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 “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偏虚者,症见短气不能言,入晚甚,乏力,皮毛焦。治宜益气。可用诃黎勒丸、钟乳石散、益气丸等方。偏实者,症见喘急胸满,易怒,心腹胀满,口燥咽干,发热,唾血等。宜用麻黄散、前胡汤等方。参见六极条。气郁病证名。出<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丹溪心法? 六郁》 :“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 证治汇补? 郁证章》 :“气郁,胸满胁痛,嗯气腹胀。”治宜行气解郁。《 杂病源流犀烛? 诸气源流》 “一切气郁,总宜以化滞为主(”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越鞠丸等方。若气郁生痰者,用温胆汤、半夏厚朴汤、上下分消导痰汤。若气郁化火者,用加味逍遥散等方。参见六郁、郁证条。气奔古病名。《 世医得效方)卷十:“遍身忽皮底混混如波浪声,痒不可忍,抓之血出不能解,谓之气奔。以人参、苦杖、青盐、细辛各一两,作一服。”气轮眼的五轮之一。见《 秘传眼科龙木论》 。即白睛。《 银海精微》 :“肺属金,曰气轮。在眼为白仁。”其疾患多与肺、大肠有关。详白睛条。气味即性味。指药物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的基本属性,它们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与效能。
气迫指主令之气不能应时而至,导致气候反常,成为致病因素。《 素问? 六节脏象论》 :“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日气迫。”
气舍O 经穴名。代号STll 。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颈部,人迎穴直下,锁骨内端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凹陷处。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及舌下神经拌肌支;并有颈前静脉通过,深层为颈总动脉。主治咽喉肿痛,颈项强急,咳嗽,气喘,瘦瘤,凛疡等。直刺0 . 3 一。5 寸。不宜深刺。艾条灸3 一5 分钟。.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 。即脐中.见该条。
气郑经穴别名。出《 针灸大全》 。即长强,见该条。
气乳乳母忧思气结哺儿,令儿致病。囚思则伤脾,儿饮其乳,则病吐泻腹胀,面黄而啼(《 证治准绳))。
气肿病证名。O 指水肿以气滞为主者。《 丹溪心法? 水肿》 :“气肿者,皮厚,四肢瘦削,腹胁胀膨。”多因气滞湿郁水凝所致。治宜理气化湿,消肿除满,用橘皮煎丸、加味积术汤、控涎丹、推车丸、增损流气
274 气
饮等方。参见水肿条。.指皮肤局部肿痛。《 诸病源候论? 气肿候》 :“气肿者,其状如痈,无头,虚肿,色不变,皮上急痛,手才着,便即痛,此风邪搏于气所生也。”
气胀病证名。.胀病之一。一名膜胀。出(素问? 脉要精微论》 。《 仁斋直指方? 胀证》 :“七情郁结,气道塑塞,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体肿大,四肢瘦削,是为气胀。”气虚、气热、气寒亦可致气胀。《 医偏? 肿张厂“因于气:气热奎滞作胀,或气寒不运作胀,或气实作胀二其色苍老,皮厚肉坚,其胀或连胸协,或倏然而胀,或通身尽胀,以手按之随手即起者,如按气囊也。… … 凡胸腹胀初得是气胀,宜行气疏导之剂,木香、槟榔、积壳、青皮、陈皮、厚朴之类。”参见膜胀条。.即鼓胀。《 医偏》 卷三:“气胀,又名鼓胀,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止气作胀耳),有似乎鼓也。”参见鼓胀条。.眼科病证名。清? 黄庭镜《 目经大成》 卷二:“此症睛无所苦,但气轮一处二处虚虚奎起而不红不紫,或圆或长或中断,隐若鱼腹中之白泡。”即状如鱼胞。详该条。
气疤病名。O 《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腹中气乍满乍减而痛,名曰气病也。”多因饮食寒温不适,气机阻塞而致腹中气痛的病症。宜理气为主,用荔香散。.指因气郁而发作的阴囊坠痛,或伴有少腹结滞不舒、大小便困难、遗尿、腹胀等症。治宜疏肝理气,服导气汤或天台乌药散。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气庙发于小儿者名偏气。《 儒门事亲》 “… … 或小儿亦有此疾,俗曰偏气。”
气府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 。即京门,见该条。
气怯指胆虚气怯而出现虚弱而惊慌的症状。由于中气不足,脾虚生痰,痰湿扰胆,阻碍了胆气的疏泄和肝气的生发所致。临床表现为气短、心烦、失眠、惊悸不安、口苦、恶心等。治宜补气安神。气单病名。(喉科紫珍集》 上卷:“此症因受湿热郁气,七情所伤而起。初起靠舌根横生,红紫色,青筋直现。”
气泄指气机失常而表现为外泄脱失的病理状态。为《 内经》 九种气机失常病证之一。《 素问? 举痛论》 :“灵则揍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本证除由于火热蒸迫、汗出过多而致气泄脱失外,大失血、大泻下等亦可致阳气泄脱。临床上除了因气泄而表现气虚见证外,亦常伴有因津液或血液过度亡失而致的津亏或血虚见证,治疗当益气生津或益气补血并进,但若气泄气脱证候严重者,又当以独参汤益气固脱为先。
气泻病证名。又称气泄。指气机郁滞所致的泄泻,包括七情过极所致者。《 证治要诀? 大小腑门》 :“气泻肠鸣,气走胸隔,痞闷腹急而痛,泻则腹下须臾又急,亦有腹急气塞而不通者。此由中院停滞,气不流转,水谷不分所致。”治宜行气和中,用大七香丸、解肝煎、痛泻要方、排气饮、五隔宽中散、震灵丹等方。参见七情泻、泄泻条。
气宜宜,适宜。指根据与五脏相通应的六气的病机特点而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气促证名。呼吸短促。多属虚证。<罗氏会约医镜》 卷九:“促者,即经之所谓短气者也。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劳动则甚,此肾经元气虚也。盖肾为气之根,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阴亏损,则精不化气,下不上交而为促,治宜补之,温之。”亦有因外邪、水饮等所致者:(类证治裁? 喘症)谓呼吸促而不能续,似喘而无痰声,其证有二:一属支饮,症见短气有微饮,治宜菩桂术甘汤、肾气丸等方。一属气虚,症见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去获菩加黄蔑;腹中气不转者,倍甘草;肺气短促,倍人参,加白芍。若失血后阴火上乘,短气不足以息,或肾虚发热唾痰者,生脉散加当归、黄茂、生地。参见短气、外感短气、内伤短气、真元耗损喘条。气俞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京门,见该条。
气胎病名。指假孕症型之一。《 续名医类案》 卷二十四:“因当经著气伤肝,久郁冲于血海,似怀胎而无形,此名气胎。”多因平素肝旺易怒,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脉阻滞所致。症见经闭腹大,状如怀孕。治宜疏肝理气行血。方用逍遥散加木香、香附、川芍等。
气痈病名。见《 医宗金鉴》 卷六十四。症为包块生于颈之两侧,推之可动,形圆而软,遇恼怒愤郁则肿大而痛。宜舒肝解郁,可用丹桅逍遥散化裁。气逆气机逆乱失常。主要指气机上逆,亦包括气机横逆。前者常因郁怒伤肝、或火热上冲,以致气升不降而逆于上,亦可由于痰奎、食积、形寒饮冷、上实下虚等原因,致气不顺降而七逆,头目眩晕、为其常见证候,甚则.可见颠仆昏倒。后者则常因肝气郁结,不能正常疏泄升发而致横逆侮脾犯胃,腹胀飨泄、胃脱疼痛、嘈杂吞酸为其常见病候。参见九气条。
气烁(sh 砧朔)烁,销蚀。指正气为邪气所消烁。《 素问? 生气通天论》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气绝古病名。指十二经脏气衰竭败绝的疾患。《 难经? 二十四难》 :“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 一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螟,目螟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眼也。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揍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备急千金要方? 肺脏》 :“扁鹊曰,气绝不治,喘而汗出,二日死。气应于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参见气极、脉绝条。气结指气机失常而表现为郁结不舒的病理状态,为《 内经》 九种气机逆乱病证之一。《 素问? 举痛论):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由于思虑过度、情志抑郁而致气机郁结不舒,痰湿凝滞。治宜行气解郁。《 杂病源流犀烛? 诸气源流》 :“有气结,痰在喉间吞吐不得,隔痞呕恶者,宜四
气275
七汤。”参见九气条。
气耗指过劳而导致正气的耗损,为《 内经》 九种气机失常病证之一。<素问? 举痛论》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类经》 注:“疲劳过度,则阳气动于阴分.故上奔于肺而为喘,外达于表而为汗。阳动则散,故内外皆越而气耗矣。”本证常因过劳所致,临床可见短气乏力,四肢倦怠,动辄喘息汗出,甚则自汗、遗精滑脱等。治疗应本“劳者温之”的原则,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温阳益气。参见九气条。
气原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 。即中极,见该条。
气晕病证名。指眩晕由气郁痰逆所致者。《 东医宝鉴? 外形篇》 :“气晕,七情过伤,气郁生涎,痰涎迷塞心窍而眩晕,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宜玉液汤、补虚饮。”参见气郁眩晕条。
气积病证名。九积之一。指气机郁滞成积者。《 濡叮事亲》 卷三:“气积,啧气痞塞,木香、槟榔之类,甚则积壳、牵牛。”(金匾翼? 积聚统论》 :“气积,气滞成积也,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故王宇泰云:治积之法理气为先。气既升降,津液流畅,积聚何由而生。”主要症状有胸闷痞塞,暖气则舒,胁腹膨胀,或痞块时隐时现,或游走不定等。治宜疏肝理气为主。方如大七气汤,或四逆散加香附、郁金、青皮、陈皮等药。参见积条。本证可见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胆囊炎等疾病。
气秘病证名。见《 济生方? 大便》 。指气滞或气虚所致的便秘。《 证治要诀? 大便秘》 :“气秘则气不升降,谷气不行,其人多隐。宜苏子降气汤加积壳,吞养正丹,或半硫丸、来复丹;未效,佐以木香槟榔丸;欲其速通则积壳生用。”《 症因脉治? 大便秘结论): “气秘便结之症,心腹胀满,胁肋刺痛,欲便而不得便,此气实童滞之症也。若质弱形弱,言语力怯,神思倦怠,大便不出,此气虚不振之症也。”多因七情郁结,气童大肠,或中气不足,传送无力所致。可选用积桔汤、四君子汤等方。(医偏? 大便不通》 :“有气秘,气奎塞不通,不升不降,其人多唁。实者破结导滞,木香、槟榔、积壳、陈皮、杏仁等类。虚者,补而行之,不宜破者,)、参多用。”' ,若气少气弱,无力推送,则惟有助气而已。丹溪云:肺气不降.则难传送。用积壳、沉香、诃子、杏仁等;老人虚人津液少,宜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胶等。”《 杂病源流犀烛? 大便秘结源流): “有由气秘者,气不升降,谷气不行,善隐,宜苏子降气汤加积壳。”参见大便秘结条。
气高证名。指胸满气喘不平。(素问? 脉要精微论》 :“上盛则气高。”上盛可由病邪蜜阻,致肺气胀满.亦可由真阳不固而上浮,见下虚上盛之证。《 素问? 脉解篇》 :“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参见喘证、虚喘、实喘等条。
气疮出<小儿药证直诀》 。即肺疮。见该条。气病指脏腑经络气机失调的病症。见《 诸病源
候论? 气病诸候》 。有虚实之分。虚由精气内夺,实由邪气偏盛。虚症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症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气病与情志过极关系密切,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并与寒热偏胜有关,如聚热则膝理开而气泄,聚寒则经络凝涩而气收。劳损可致元气虚衰,积聚可使气机奎阻。古有七气、九气等名。气病与肺肾疾患关系尤深,以肺主一身之气,肾为元气之根。血病与气亦有密切的联系,以气为血帅,气病常易导致血疾。参见气病各条。
气痈病名。出(咽喉脉证通论)指因郁怒所生之咽喉痈肿。(秘传喉科十八证》 :“此症因恼怒伤肝,肝血不和,以致肺气塞塞,火炽卜升,发于喉间。其状帝丁之上,红肿作痛,或有连及两边者,寒热大作。”治宜宣肺泻热,疏肝解郁。用荆芥、防风、牛芬子、连翘、黄岑、桅子、积壳、青皮、柴胡、香附、瓜萎仁、乌药等煎服。
气消指气机失常而属于气消损耗散者,为《 内经)九种气机失常病证之一。《 素间? 举痛论》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高士宗《 黄帝素问直解》 注:“悲则心气供于肺,故心系急,心系上连于肺,故肺布叶举,肺位房上,主行荣卫阴阳之气。今肺布叶举,而致上焦不通,荣卫不散,则气郁于中,而致热气在中。悲则气消,以此故也。”临床常见胸胁拘迫,气促,语声断续,精神萎靡不振。治疗除调适情志外,应补肺益气,缓急和中,调和营卫。参见九气条。气海O 身体部位。① 四海之一。指擅中。又名匕气海。是宗气会聚发源之处。《 灵枢? 海论》 :“擅中者,为气之海。”② 指丹田。又名下气海((类经附翼》 )。参见丹田条。.经穴名,代号RN6 。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脖映、下育、下气海。属任脉。育之原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 . 5 寸。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虚脱,厥逆,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精,阳萎,遗尿,痛气,以及尿醋留,尿路感染,肠梗阻等,具有强壮作用。直刺1 一1 . 5 寸。艾住灸5 一10 壮;或艾条灸15 一30 分钟。气黄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气黄者,上气心闷,腹胁胀痛,两脚冷疼,睡卧不安,小便淋涩,状似脾黄。”《 圣济总录》 卷六十一:“气黄,病人初得,先从两脚黄肿,大小便难,心中战悸,面目虚黄,不能食。”治用灸烙法,内服葫芦饮方。参见黄疽有关条。
气虚气的虚衰不足。统指脏腑正气虚弱。《 景岳全书,传忠录》 :“如心气虚则神有不明,肺气虚则治节有不行,脾气虚则食饮不能健,肝气虚则魂怯而不平,’肾气虚则阳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气虚则仓凛匾而并及诸经,三焦虚则上中下俱失其职,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凡此者,何非气虚之类?”但肺主气,脾为化生气血之源,肾为元气之根本,故气虚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素问? 通评虚实论》 :“气虚
276 气
者,肺虚也。”《 杂病源流犀烛? 虚损瘩嚓源流》 :“气虚者,脾肺二经虚也。或饮食,或劳倦,气衰火旺,四肢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自汗心烦,必温补中气。”《 东医宝鉴? 杂病篇》 :“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 … 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凡咳嗽暴重,动引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此肾虚不能收气也,当以补骨脂安肾丸主之。”参见气病等条。
气眼病证名。多因郁怒伤肝而起。《 银海精微》 :“眼昏而泪,胞肿而软,上奎朦胧,酸涩微赤,是谓之气眼。”
气脱指正气的耗损脱失。常由于过汗、过下、失精、亡血等原因,以致气失依附涵载而外脱。《 灵枢? 决气): “气脱者,目不明。”临床见证除了目失所养而视物模糊不清外,尚可有气息低微、面色苍白、脉微弱,甚则冷汗淋漓,昏不知人等表现。
气脚古病名。泛指脚气以外的其他脚膝软弱之症。<中藏经? 论脚弱状候不同》 :“谓人之喜怒忧思,寒热邪毒之气,自内而注入于脚? ? 一其状类诸风、历节、偏枯、痈肿之证,但入于脚膝,则谓之气脚也。”区与脚气之病邪从外而入于脚,从足而入于脏者不同,故名为气脚以资区别。
气痔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四。多因风邪蕴积肠间,或情志过激,酒食所伤而致。症见肛门肿突,大便难而血出一,腹胁胀满,甚或形成脱肛良久不能入。治疗:因风邪蕴积者,可选用威灵仙丸加减;因情志过激而发者,可选用加味香苏饮;因酒食所伤者,可用橘皮汤。
气淋病证名。诸淋之一。又名气庭。为尿有余沥结涩不通的症候。(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九:“气淋者,‘肾虚膀胧受肺之热气。”《 圣济总录》 :“肾虚则不能制小便,膀肤挟热则水道涩。肾虚膀胧热,则胞内气胀,小腹坚满,而生淋涩之病也。其候出少喜数,尿有余沥是也。”治宜清热利气,用沉香散(《 金匾翼》 :沉香、石苇、滑石、当归、桔皮、白芍、冬葵子、甘草、王不留行)加减。
气淫淫,过乱之意。气淫,指时令未到而气先至,属太过之气而造成气候紊乱失常。(素问? 六节脏象论): “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
气厥O 厥证之一。指中气衰竭,或气机佛郁上逆而厥者。<景岳全书? 厥逆》 :“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宜参、茂、归、术、地黄、拘祀、大补元煎之属,甚者以回阳饮、独参汤之类主之。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幅喘满,此气逆证也。(经》 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即此类也。治宜以排气饮,或四磨饮,或人味顺气散、苏合香丸之类,先顺其气,然后随其虚实而调理之。又若因怒伤气,逆气旋去而真气受损者,气本不实也。再若素多忧郁恐思而气怯气陷者,其虚尤可知也。若以此类而用行气开滞等剂,则
误矣。”气厥亦称中气。《 证治要诀? 厥》 :“气厥,即中气。”(丹溪心法? 厥》 :“气厥者,与中风相似,何以别之?风中身温,气中身冷。以八味顺气散或调气散。如有痰,以四七汤、导痰汤服之。”.病理名词。指气逆。《 素问? 气厥论》 :“胆移热于脑,则辛颇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蛆嫉眼目,故得之气厥也。”参见厥证等条。
气喉即喉。喉为气道,故名。《 喉风论): “经曰喉通天气,呼吸之道也,俗名气喉。”详喉条。气喘病证名。O 各种呼吸困难证候的统称。包括实喘与虚喘两类。见《 景岳全书? 喘促》 。详喘证、实喘、虚喘等条。.指七情所伤而导致的气喘。见(医学入门? 喘》 。《 证治准绳? 喘): “七情郁结,上气喘急,宜四磨汤、四七汤。”《 张氏医通? 喘》 :“有因气而喘者,遇恼便发,脉必沉弦。此气滞其痰也,苏子降气汤。”参见怒喘条。
气短即气少。详该条。
气街O 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全身分四气街。《 灵枢? 卫气》 :“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喻;气在腹者,止之背喻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冲)与承山、躁上以下。”说明经络在头面、胸、腹、胫的分部联系。.指腹股沟股动脉处。《 素问? 气府论》 :“气街动脉各一。”王冰注:“气街,穴名,在毛际两旁归来下鼠耀上,同身寸之一寸脉动应手。”.气冲穴别名。见《 针灸资生经》 。
气痞病证名。O 指表邪因误下入里,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按之柔和不痛的痞症。<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公指气隔。多因忧思郁结所致。《 医方考? 痞门》 :“忧气郁结,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 即六朝之医所谓气隔也,今人谓之气痞耳。经日:脾主行气于三阴,三阴之脉皆行腹里,今忧气郁结,营卫之行涩,故令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者,升降之道乖也;不思饮食者,忧气伤脾也。”初起可理气和营,解郁消痞,用木香化滞汤等;倘日久虚中挟实,兼见肢体懒倦,则宜健脾行滞用积实消痞丸等。参痞条。
气痢病证名。O 指中气下陷致痢者。症见气短言微,面色皖白,下痢滑脱,所下之物不粘不臭,大便随矢气而出。治宜温涩固脱。(金匾要略? 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 :“气痢,诃黎勒散主之。”《 医宗金鉴? 订正金匾要略注》 :“气利,… … 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或月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公指气滞致痢者。症见下痢如蟹渤,秽臭稠粘,常伴腹部胀痛。治宜行气导滞消积为主。《 医学入门》 卷五:“气痢如蟹渤,拘急独甚,流气饮子、古英连丸、六磨汤。”(世医得效方》 卷六治气痢用牛乳、草拨煎服。.指冷气停于肠胃致痢者。《 圣济总录》 卷七十七:“冷气停于肠胃间,致冷热不调,脾胃不和,腹胁虚满,肠鸣腹痛,便痢赤
气277
白,名为气痢。治宜厚肠胃,调冷热,益脾气,则痢当自愈。”参痢疾条。
气痛病证名。指气滞三焦所致的疼痛。出(灵枢? 五色》 。《 杂病源流犀烛? 诸气源流》 :“气痛,三焦内外俱有病也。人身之气,周流不息,本无停止,多因七情六气,饮食劳役所郁,以致凝滞上焦,则为心胸痞痛,宜积橘汤、清隔苍莎丸;凝滞中焦,则为腹胁刺痛,宜木香破气散、撞气阿魏丸;凝滞下焦,则为庙瘦、腰痛,宜四磨汤、木香槟榔丸;凝滞于内,则为癖积疼痛,宜化积丸、三棱散;凝滞于外,则为遍身刺痛,或浮肿,或镇胀,宜流气饮子、木香流气饮。”参见气病条。
气道出《 灵枢? 口问)。同息道,详该条。气滞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可因饮食邪气或七情郁结而致;亦可因体弱气虚不运而引起。随所滞之脏腑经络而出现不同症状。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气滞于经络则该经所过之部位疼痛或运动障碍,或出现与该经有关之症状。气为血帅,气滞过甚则可引起血癖。
气缓指气机失常而表现为弛纵散涣的病理状态。为(内经》 九种气机失常病证之一。《 素问? 举痛论): '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类经》 注:“气脉和调,故志畅达;荣卫通利,故气徐缓。然喜甚则气过于缓而渐至涣散。”喜为七情之一,适度的喜乐能使心情舒畅,气血通达调和。但大喜则使心神荡散,气机缓纵散涣而出现歌笑无常,甚则狂言多语等神志症状以及肢体缓纵等病候,治疗除调适情志外,可用镇心安神等法。参见九气条。气鼓病证名。鼓胀之一。O 指气机郁滞所致的鼓胀。《 万病回春? 鼓胀): “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小便短涩不利,其病胶固,难以治疗,用分消汤加减。… … 月办痛面黑是气鼓,加青皮去白术。”O 指气虚所致的全身肿胀。《 石室秘录? 内伤门}: “气朦乃气虚作肿,似水腿而非水朦也。其症一如水鼓之状,但按之皮肉不如泥耳。必先从脚面肿起,后渐渐肿至上身,于是头面皆肿者有之。此等气朦,必须健脾行气加利水之药则可救也,倘亦以水朦法治之,是速之死也。”方用消气散,并禁食盐。参见鼓胀条。气蒸二十三蒸之一。见《 诸病源候论? 虚劳骨蒸候》 。详二十三蒸条。
气痰痰证之一。O 即燥痰。《 医宗必读? 痰饮》 :“在肺经者,名曰燥痰。又名气痰。”参见燥痰条。Q 指梅核气类病证。(医学入门》 卷五:“七情痰滞咽隔,多胸胁痞满,名曰气痰。”又“七情郁成,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形如破絮,或如梅核,四七汤;久者换苏子加黄答、山桅、海石、三仙丸、(千金》 指迷丸。”母指素有痰疾,因气恼而喘咯咳唾的病证。《 泰定养生主论》 :“气痰者,因事逆意而然也。,一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非别有此五种之痰。”参见痰证条。
气痹病证名。指由情志刺激等因素引发的痹
证。(中藏经? 论气痹》 :“气痹者,愁忧(一本无“忧”字)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侧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奎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宜节忧思,慎喜怒:不能食者,用异攻散加郁金、香附;腰脚重痛者,用镯痹汤加减;半身不遂、口不能言者,治法参见中风,类中风等条。
气数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常数。(素问? 六节脏象论》 :“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谓气数是用来标志万物化生的时间节律的。
气障病证名。见刘河间(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卷十四。清? 撰人不详《 异授眼科): “白睛肿起,多生癖肉,有泪,或白膜侵睛,名曰气障,其病在肺。”气嗽病证名。见《 肘后备急方》 。可因肺虚邪气奎塞所致。如肺虚而阴冷之邪上攻于肺者。《 太平圣惠方》 卷四十六:“肺主于气,若肺虚,则风寒入于经络,而成咳嗽也。此皆由脏腑不调,阴阳否塞,阳气外虚,阴气内积,邪冷之气,上攻于肺,肺气不足,为邪所搏,则嗽而多气,故曰气嗽。”治用干姜散、五味子散等。亦可由宿热及饮食伤热,久嗽肺虚引起。《 外台秘要》 卷九:“肺气嗽者,不限老少,宿多上热,后因饮食将息伤热,则常嗽不断,积年累岁,肺气衰,便成气嗽。”七情郁结,或劳伤脾肺亦可引起本病。(杂病源流犀烛? 咳嗽哮喘病源流》 :“气嗽,七气积伤成咳也。其脉浮洪滑数,必兼上气喘急,痰涎凝结,或如败絮,或如梅核,滞塞咽喉,吐不出,咽不下。多因七情郁结,或劳伤脾肺,甚而多吐脓血,渐成肺萎,将作劳嚓也。然气嗽一症,妇人多有之,宜团参饮子、苏子降气汤、星香丸。”参见郁嗽、咳嗽条。气隔五隔之一。见《 肘后备急方》 卷四。多因恼怒太过,肝木乘脾所致。《 诸病源候论? 五扁气候》 :“气扁之为病,胸胁逆满,咽塞,胸两不通,恶闻食臭。”或见大小便闭涩,不时吐逆等。治用七气汤、四七汤等方。若见脾胃久冷,心腹痞满,饮食无味,面色萎黄等,可用《 圣惠》 沉香丸。本证可见于贪门痉挛。参见噎隔、五隔条。
气端经外奇穴名。出《 干金要方》 。位于足十趾之尖端。主治脚气,足趾麻痹,足背红肿;并用于急救。直刺。1 一0 . 2 寸。艾住灸3 壮。气漏病名。《 外科启玄》 卷七:“一日气漏,或肿或消,痛胀难忍者是也。”泛指时愈时发的漏症,漏孔时出脓水者。
气瘤病名。见《 外科枢要》 卷三。多因劳伤肺气,复被外邪所袭而成。瘤体软,皮色如常,无寒无热,随喜怒而增大或缩小。治宜益肺调气,化痰散结。用通气散坚丸。
气噎五噎之一。出《 诸病源候论? 否噎病诸候>。其症心悸,上下不通,啃哆不彻,胸背痛等。治用五噎丸、《 深师》 七气汤。参见噎、五噎条。气感气淋的别称。《 诸病源候论? 淋病诸候》 :
278 气
“气淋者… … 亦曰气瘾。”详气淋条。
气痪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四。多情志抑郁或水土因素所致。症为颈部生肿物,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随喜怒增大或缩小。治宜理气解郁,化痰软坚,健脾除湿。用四海舒郁丸,或海藻玉壶汤化裁。亦可选用碘熟、针灸及手术治疗。气璐病名。多由肝经风热或湿热,郁久伤阴,痕血凝滞所致。清? 黄庭镜《 目经大成》 卷二:“此症目赤痛哆泪都可,但青睛(即黑睛)如浊烟笼罩,色泽欲死,甚者若混镜呵气,不能照人面目,从侧面视之,始隐隐微见金井(即瞳神),? ? … 分明是外障,而风轮光滑,无障可去,故曰气黔。”类今之角膜实质炎。内治:肝经风热者,宜祛风清热,平肝退黔,用地黄散加减;热甚血痕者,宜清热泻火,活血祛痕,用龙胆泻肝汤加丹皮、赤芍、红花;阴虚湿热者,宜养阴清热除湿,用甘露饮重加土获答。外治:以退障为主,可点磨障灵光膏。
气藤见《 贵州草药》 。为血藤之别名,详该条。气痛病证名。见《 备急千金方》 卷二十四。阴癫之一。即痛气,俗称小肠气。《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四:' ‘病者久蓄忧思,恐怒兼并,随脏气下坠阴癫,肿胀急痛,名曰气癫,属内所因。”治宜大戟丸。详见阴癫条。
气鳌病证名。指因多气恼怒而成的一种瘸病。以其痕块形状如鳖,故名。(杂病源流犀烛? 积聚瘾瘾疹癖痞源流》 :“平时多气,血凝于气,而成气鳖。… … 摇头掉尾,如虫之行,上侵入咽,下能入肛,或附胁背,或隐胸腹,大则如鳖,小则如钱。宜芜黄汤。”参见瘾、鳌瘾条。
气不足指正气不足。《 灵枢? 口问》 :“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搜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痞厥心挽。”气分证沮热病的化热阶段。以发热不恶寒,舌苔转黄为特点。多从卫分证转来,或由伏热内发。气分以中焦阳明为主,也包括肺、胃、脾、胆、大肠等脏腑。或热郁于肺而鼻煽气促、咳嗽痰黄;或热结胃肠而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或湿热交困于中焦,向闷脱满、舌苔腻滞;或热毒奎盛,或邪传少阳等均是。
气分热热之在气分者,一般以实热为多。参见气分证条。属虚热者,宜清心莲子饮,或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之类。
气分寒指寒之在气分者,多与素体脾胃阳虚有关。宜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之类。
气心痛证名。见《 外台秘要》 卷七。多因诸气郁滞及七情过用所致。《 医学从众录? 心痛》 :“气痛,脉沉而涩,诸气郁滞及七情过用所致。宜二陈汤加沉香、乌药、百合主之。,' (证治汇补? 腹胁门》 :“气痛,因恼怒而发,痛时隐隐闷结,胸臆相引,得暖觉宽,为忧郁所致<指掌》 。甚则痛连胁肋,呕逆恶心,吐不得
出,坐卧不安,奔走狂叫。均宜积壳、木香,以开其气。”《 张氏医通? 心痛胃院痛》 :“气郁脉沉伏,或结或弦,胸中气奎,攻刺胀痛,沉香降气散。中气虚,按之则痛定,二陈加炮姜。不应,理中汤。病久服耗气药太过,脉大或数无力,亦为中气虚,六君子加炮姜。”参见心痛条。
气水肿病证名。水肿之一。指肺肾不足,水气留滞皮肤的病症。(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四:“夫肾主水,肾虚则水妄行;肺主气,肺虚则卫气不能循环。水之与气,留滞皮肤,令身体四肢肿满,故名气水肿也。”症见肿满喘急,大小便涩,胸胁烦闷等。治用大腹皮散、猪荃散、木香圆等方。参见水肘条c 气壮痔病名。指痔因情绪刺激,起居不慎等因素而发者。<外科大成》 卷二:“… … 遇劳苦气怒酒色则发,发则肿胀、形若核桃,坚硬如石,侯气消毒散则平复如初、惟戒气怒,不须医治。”常见于单纯肛漏并发感染者。
气针丸(奇效良方)卷二十六方。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大黄各四两,牵牛子(取头末,半生,半炒)半斤。为细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姜煎汤送下。治久积风奎,心胸筑痛,两胁心响刺痛拒按,六脉沉伏。
气郁汤O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二册方。香附(童便浸)三钱,苍术、橘红、制半夏各一钱半,贝母(去心)、获荃、川苟、紫苏叶(自汗用苏子)、炒桅子仁各一钱,甘草、木香、槟榔各五分。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气郁胸满胁痛,脉沉而涩者。.《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七方。香附、获神、蕾香、桔梗、木香、积壳、厚朴、砂仁。水煎服。治气郁呕逆。气庙饮(杂病源流犀烛? 奇经八脉门)卷十一方。黄连(吴茱英煎水浸炒)二钱,人参、白术各一钱,白芍药、陈皮各七分,甘草三分,生姜三片。水煎眼。治气庙,少腹痛,上连肾俞,下及肾囊,偏坠而痛,或不痛,忿怒号哭,气郁作胀,号怒罢,气即散。气食泄病证名。《 不居集》 卷二十一:“气食泄,腹痛下无休时,去如蟹渤者,气食交并而作泄也。”<世医得效方》 治气痢泄如蟹渤,可用牛乳汤、异香散、木香匀气散等方。参见气泻、食泻条。气胜形形气相失之一种,指形质赢瘦而气盛喘促的病态。弃体以元气为本,正常人元气充足虽形体瘦小,仍属健康。若因疾病的缘故,形肉大脱,喘急气满,元气无所依附者,为气胜形,是垂危之候。《 灵枢? 寿夭刚柔》 :“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气急喘证名。指喘急无痰。《 丹溪心法? 喘》 :“气急喘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参见气喘条。气昂病隔病之一。《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气扁病,病使人烦感,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少忧,数代食饮。”参见噎隔条。
气海俞经穴名。代号BIJ24 。出(太平圣惠方》 。属足太阳膀肤经。位于腰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 . 5 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 (针灸资生经))。布
气279
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和第二腰动、静脉后支。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痛经,痔漏下血,下肢瘫痪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注灸5 一10 壮;或艾条灸10 一20 分钟。
气涩嗽病证名。指痰湿阻滞,气机不利,喘而咳微者。《 不居集》 卷十五:“气涩嗽:气涩咳嗽,气塞喘而咳不起也。用二陈汤加瓜萎、莱服子、桔梗、积壳。”参见咳嗽条。
气虚热病证名。O 指脾胃气虚或脾肺气虚而致的虚热。多因饮食劳倦,内伤脾胃,以致气虚火旺,虚热内生。《 杂病源流犀烛? 虚损瘩嚓源流》 :“有气虚热,必兼少气自汗,体倦心烦。”《 证治汇补? 气血热辨》 :“气分虚热者,用甘温以除热。”治宜用补中益气汤等方二.指暑湿伤气而致的发热。伴见四肢困倦,精神疲乏.心烦气促,口渴,自汗,小便黄,脉虚等证。《 素InJ ? 刺志论》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治用东垣清暑益气汤:若暑热之邪耗气伤津,症见身热脉虚,汗多,烦渴较甚者,治以清暑热,益气生津,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等方。
气虚淋气淋之一。指淋症因气虚所致者。《 证治准绳? 淋》 :“气虚淋,八珍汤加杜牛膝、黄答汁煎服。老人气虚亦能淋,参、术中加木通、山桅。”参见气淋条。
气虚厥厥证之一。因劳伤气弱,不能运行所致。(赤水玄珠? 厥证门》 :“厥因气虚而得者,其脉细小,宜四君子汤加黄芭、附子。”或用补中益气汤等。参见厥证条。
气虚喘病证名。见《 证治汇补》 卷五。又名气虚喘逆。指肺气或元气不足所致的气喘。《 症因脉治》 卷二:“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克削,元气大伤,则气虚喘逆之症作矣。”症见身倦懒怯,言语轻微,久久渐见气不接续,喝喝喘急等。《 景岳全书》 卷十九:“气虚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无风邪,内无实热而喘者,即皆虚喘之证。若脾肺气虚者,不过在中上二焦,化源未亏,其病犹浅,若肝肾气虚,则病出下焦而本末俱病,其病则深。”《 医学纲目? 喘》 :“若久病气虚而发喘者,宜阿胶、人参、五味补之。”如脾肺气虚,上焦微热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脉散,如气虚而无热者,用独参汤;若火燥肺金,上焦热甚,烦渴多汗,宜人参白虎汤。又如人参平肺散、参橘煎、四君子汤、参冬饮、理中汤等均可随证选用。参见虚喘、真元耗损喘条。气虚痰病证名。因气虚所致的痰证。《 症因脉治)卷二:“气虚痰,面黄肌瘦,六脉濡缓。”治宜健脾、益气、化痰。方用六君子汤等。参见痰证条。气虚痹病证名。指气虚阴盛所致的痹症。《 医学入门? 痹风): “气虚痹者,关节不充,一身如从水中出,阳虚阴盛也。四君子汤加肉桂、生附,或川附丸。”麻木重着者,可用神效黄蔑汤加减。
气虚疾痪证之一。见(证治汇补? 痞壁章)。多由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或久病脾胃气虚,不能充养
肢体而成。主症为手足痞弱,举动无力。治以补脾
益气为主。宜四君子汤。有虚热者,用补气和中汤。《 医宗必读? 痪》 :“气虚,四君子汤合二妙散。”《 张氏医通? 痰痹门》 :“肥白人脉沉缓或滑,恶心,胸幅不利,属气虚有痰,六君子加苍术、黄柏、竹沥、姜汁。”参见痪条。
气淋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生黄蔑巧克,知母12 克,生白芍药g 克,柴胡6 克,生乳香、生没药各3 克。水煎服。治气淋,小腹下坠作痛,小便淋滴涩痛。
气痢丸《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五方。诃子皮、陈皮、厚朴各五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治气痢。
气鼓法正骨手法。适用于胸肋骨个别骨折及错位的整复。患者仰卧,背部垫高,令患者用力咳嗽或深呼吸,同时令助手下压腹部,医者下压突出的骨端,借“鼓气”的力将陷内的骨端或错位骨端鼓出,借以达到整复的目的。
气腰痛病证名。见(东医宝鉴? 外形篇》 。指情志不舒使气机郁滞所致的腰痛。详气滞腰痛条。气之阴郡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 医学原始》 名阴郑。即长强,见该条。
气化无权即气化不利。见该条。气化不利又称气化无权。指由于阳气不足,不能使体内生化机能畅旺,而致消化、吸收不良,影响气、血、精、液等的化生和体液代谢产物的排除。狭义的常指由阳虚而引起水液代谢机能障碍,致痰饮内停,水湿不化,小便不利等症。其中,实证病多在腑,与膀胧、三焦有关;虚证病多在脏,与肺、脾、肾有关。
气六合汤《 医垒元戎》 方。O 当归(酒浸炒)、川芍、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厚朴、陈皮:为粗末,水煎服。治气虚弱,起则无力,框然而倒。.当归(酒浸炒)、川芍、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木香、槟榔各一两。为粗末,水煎服。治血气上冲心腹,胁下满闷。
气为血帅指气对血的推动、统摄和化生的作用。气为阳,是运行的动力;血为阴,是物质的基础。气行血亦行,气虚血亦虚,气滞血亦滞,脾气虚则血失统摄而溢,气火盛则迫血妄行而泄。《 本草纲目》 卷五十二:“故曰气者血之帅也。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热则行,气寒则凝。”治疗上,补气摄血,行气活血、益气固脱等都是这种理论的运用。气功推拿即运气按摩。见该条。气由脏发气,指神气、精气。皆源于五脏。五脏精气的盛衰和病变,会反映到气色的变化(见《 四诊抉微》 )。
气穴论篇《 素问》 篇名。气穴,即经气所注的穴位。本篇主要论述人体三百六十五个气穴的分布情况,故名。文中还叙述了孙络和溪谷致病的原因和治法。
气机不利泛指脏腑功能活动失调。通常用以说明脏腑气化过程中,升清降浊机能紊乱.因而产生呢
280 气四画
逆、胸院痞闷、腹胀、腹痛、二便失调等症。
气至病所针刺术语。出《 针经指南》 。“气”是指针下的得气感应。《 灵枢? 九针十二原》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病所,是指这种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到达了病变部位而言。
气血双补补法之一。是以补气药与补血药并用治疗气血俱虚之证。气血俱虚多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舌质嫩淡,脉细弱,用八珍汤之类。气血失调气与血失去互相协调作用的病机。生理上,气血是相依相附的,气以生血,血以养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人若有病,气病可以影响血病,血病可以影响气病。如气滞可致血滞,血滞亦可致气滞,出现疼痛、血癖等症;气逆可致血逆而卜溢,出现吐血、咯血、蛆血等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使血不循经而见便血、尿血、月经不调、崩漏、皮下出血等症。临床上凡是久痛、厥逆、月经不调、慢性出血等病症,多与气血失调有关。
气血冲和指气血协调,运动通畅。气与血是相互依存的,血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流行,气也赖于血的供养而发挥作用,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说法。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气血功能的协调来维持一旦失调,即可发病。《 丹溪心法》 二“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
气血两蟠潘,焚烧;指火盛。温热病气分的热邪未解,而营血分热邪已盛,以致形成气血两播之证。症见壮热、口渴、烦躁澹妄、斑疹透露,甚或吐血、鲤血,舌绛苔黄,脉数等。(温病条辨? 上焦篇): “太阴温病,气血两潘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气血辨证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之一。即以气、血的病证为纲进行辨证。属气血痰食辨证的一部分。详该条。
气色门户出《 望诊遵经》 。气色,指五脏的精气及反映于面部色泽;门户,指五脏在面部分属部位。五脏各有主色和分部,前人根据五行相生相勉的理论,从面部一定部位的色泽变化,以推测五脏的病变及预后。这种诊法,须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才合实际。
气闭耳聋病名。见《 医学准绳六要》 。系指耳聋之因于气闭者。详气闭条。
气阴两伤即气阴两虚。详该条。
气阴两虚又称气阴两伤。常见于热性病的过程中,如:① 温热病耗津夺液,出现大汗、气促、烦渴、舌嫩红或干绛、脉散大或细数,有虚脱倾向者。② 温热病后期及内伤杂病,真阴亏损,元气大伤,出现神疲形怠、少气懒言、口干咽燥、低热或潮热,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舌红苔少、脉虚大或虚数者。③ 温热病,邪恋气分,汗出不彻,久而伤及气液,出现白痞,其色枯白不亮者。此外,亦可见于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
气纳三焦子午流注用语。《 针灸大全》 :“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指凡阳经开过五输穴
之后,由于三焦为阳气之父,诸阳气皆归于三焦的原则,再按“他生我”的规律(他指三焦喻穴,我指值日经),开取三焦经的喻穴。如甲日甲戍时开胆经井(金)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荣(水)穴前谷,戊寅时开胃经输(木)穴陷谷,庚辰时开大肠经经(火)穴阳溪,壬午时开膀胧经合(土)穴委中。至甲申时重见甲,此时五输穴已经开过,则纳入三焦,根据“他生我”的原则,当开三焦经荣水(甲属木,水生木)液门,此即为气纳三焦,余此类推。
气郁吐血病证名。指气机郁结不舒所致的吐血。《 医贯? 血症论》 :“但郁之一字,不但怒为郁,忧为郁,怒与忧固其一也。若其人素有阴虚火证,外为风寒暑湿所感,皮毛任塞即为郁。郁则火不得泄,血随火而妄行。郁于经络,则从鼻而出;郁于胃院,则从吐而出。”其症多见恶风寒,面色晦滞,口苦口酸,恶心喜呕,脉涩。木郁达之,治以舒郁为主,宜逍遥散加丹皮、茱英、黄连、桅子之属。血止后,继用六味丸滋阴。因优思气郁,损伤心脾者,兼见神疲肢倦,气短气怯,形气憔悴,饮食无味,或饥不欲食,卧不得安,宜用五福饮、五阴煎等治本。气陷者用归脾汤。大便时塘,四肢不温者,宜六味回阳饮加白术等(见《 景岳全书? 杂证漠》 )。
气郁血崩病证名。属血崩症型之一。多因暴怒伤肝,气乱血动,血失所藏,冲任失调,发为血崩。症见突然阴道下血量多,色紫红有块,烦躁易怒,胸胁不舒。治宜止血以治其标,方用固冲汤;待血量减少后,再以疏肝解郁,方用逍遥散加炒香附、青皮。或用醋炒香附为细面,每次口服10 克,米饮送下。气郁胁痛病证名。见《 东医宝鉴? 外形篇》 。指七情过度,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杂病源流犀烛? 肝病源流》 :“一曰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肤胁肋痛,宜沉香降气散、积壳煮散、积壳散、桂枝汤、小龙荟丸。”详肝气胁痛条。气郁怔忡病证名。(不居集)卷二十二论气郁怔忡:“失意之人,怀抱抑郁,气生痰涎,涎与气搏,心神不宁,脉必沉结,或弦者是也。”治宜疏肝和营,解郁化痰。用逍遥饮、益营汤、温胆汤等方。参见怔忡条。
气郁眩晕病证名。又称气晕。《 证治汇补? 气郁眩晕》 :“七情所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症见头目昏眩,精神抑郁,心悸怔仲,时时面部发热,眉棱骨痛,嘈杂恶心,脉沉等。治宜解郁化痰,安神定志。可用十四友丸、获神汤、化痰玉壶丸等方。本证可见于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等。参见眩晕、气晕条。
气郁院痛病证名。指气机郁滞所致的胃院痛。(类证治裁》 卷六:“气郁脱痛,必攻刺胀满。”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故又称肝胃气痛。症见胃脱胀痛,痛常游走,连及两胁,暖气频繁、嘈杂吐酸等。《 医林绳墨》 卷四:“痛者手不可按,按之而痛甚者,此则气之实也,实当破气先之;手按之而少可者,此则气之虚也,虚当补气兼之。”方用柴胡
巨
四疏肝汤、沉香降气散、金铃子散等。参见肝胃气痛、胃气痛条。
气轮枯落证名。清? 黄庭镜《 目经大成》 卷二:“此症白珠红肿,长垂若舌卷下溉。”参见形如虾座条。
气味阴阳指药物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四气中的热、温属阳;寒、凉属阴。五味中的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气府论篇《 素问》 篇名。本篇是补充《 气穴论》 未足之义,重.点介绍手足三阳经脉气所发之穴,因手足三阳经之脉,为六腑所主,故名。文中说明各经脉气交会之处的腕穴数与分布概况。其所举之穴有属本经的,也有他经的,所以不同于现代一般以经脉循行路线为纲的叙述方法。
气逆失血病证名。指呕血由气逆而致者。多因情志过分激动,肝火随气上逆而然。常伴见胸胁满痛、烦躁而渴等症。《 金匾翼? 诸血统论》 :“气逆失血者,血从气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使人薄厥。又: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是也。”可用小乌沉汤加芍药、生地、丹皮、黄苏、黄连之属。参见呕血条。
气逆耳聋病名。《 济生方》 卷五:“大抵气逆耳聋尚易治。”《 证治准绳? 杂病》 :“气逆耳聋有三,肝与手太阳、少阳也。”又云:“肝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手太阳气厥耳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也。”“手少阳气厥而耳聋者,其候耳内浑浑悼谆。”参见耳聋条。
气逆难产病名。见(傅青主女科》 。指因气逆造成的儿不能下生。多因产妇临薄心怀恐惧,恐则神怯,气机不利,气逆不行小儿转动无力所致。症见临薄数日,儿头尚未到产门不能下生。治宜利气安神,调畅气机。除安慰产妇之心,使其不可忧虑焦烦外,方用舒气散(人参、当归、川芍、白芍、紫苏梗、牛膝、陈皮、柴胡、葱白)。
气结难产病名。指气结不行,反而逆上所造成的难产。清? 周登庸《 续广达生篇》 :“数日胎不下,服催生药不效,似交骨不开,实气结不行。儿未到产门,虽数日不下,万不可用开骨药,又切忌催生药。多因坐草太早,儿未转头,原难骤生,产母见儿不下,心必优恐,恐则神怯,怯则气下不升,则下焦闭塞,气乃逆上。气即逆则上焦胀满,气阻于上,下而难行,苟不利气而催生,则气愈逆,而胎愈闭,故但利气用舒气汤(人参、当归、紫苏、牛膝各三钱,川芍、白芍各五钱,柴胡八分,陈皮一钱,葱白七寸)胎自下矣。”气结腹胀病证名。指气机郁结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 卷三:“气结腹胀之症,胸腹凝结作胀,胀而不休,或胸前饱闷,或小腹胀急。”多因恼怒伤肝,肝气佛郁,或因思虑伤脾,脾气郁结,气血凝滞所致。治宜理气解郁为主。若攻冲刺痛,宜四七汤。寒凝结胀,厚朴汤。胸前饱闷,积桔平胃
气281
散。小腹胀急,青皮散。小便涩滞,木通饮。参见腹胀、内伤腹胀条。
气结腹痛病证名。指气滞郁结所致的腹痛。亦称气滞腹痛。《 症因脉治? 腹痛论》 :“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多因七情郁结,气食相凝,用力进气及起居不慎所致。治宜调气散结为主。心腹胀者,积朴香砂汤、木香调气散。痛应背心,气结痰凝者,二陈四七汤。气食相凝,中气郁结者,调气散。气结便实,脉数应下者,厚朴大黄汤。脉迟应下者,煮黄丸。郁伤肝脾之络,致败血寮留,遇劳役动怒,腹痛即发者,宜辛通润血,用桃仁、桂枝、燕白、穿山甲等药。参见腹痛、内伤腹痛、气滞腹痛条。
气衰呕吐病证名。清? 罗应章《 经验医库): “气衰呕吐,是脾胃气虚不化。”症见呕吐,面白唇淡,形寒胃冷,口渴不欲饮水。治宜健脾益气。用加减六君子汤。参见脾虚呕吐症条。
气痈喉闭病名。系指因邪毒结聚奎塞喉间而发之喉闭。《 疮疡经验全书》 卷一:“此症为因聚毒塞于喉间,痰涎稠实发寒热者。”参见喉闭条。气陷血崩病证名。属血崩症型之一。多因素体虚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以致脾虚气陷,血随下脱,冲任失固,发为血崩。症见出血色淡,质稀,困倦乏力,怠惰嗜卧,动则气短血下更多。治宜补气升阳为主,方用举元煎,或补中益气汤等,重用从参、黄茂,再加乌贼骨、棕搁炭、锻牡蜗等,以固涩止血。若见汗出肢冷,昏不知人,脉微欲绝者,为气陷血脱之危候,急煎独参汤,或加附子,以回阳救逆,但均须频服。
气陷泄泻病证名。指中气亏损,气虚下陷而致者。症见食后即泻,完谷不化,食减,消瘦,困倦,脱肛,自汗等。《 医略六书? 杂病证治》 :“气陷泄泻,补中益气汤加羌、防。”“久泻脱肛,补中益气汤加粟壳、乌梅、五味、肉果。”《 寿世保元? 泄泻》 :“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气虚也。”用益气健脾汤。《 罗氏会约医镜? 杂证): “泄泻急而趋下,不能少停,此脾气虚而下坠也。”用甘缓汤。若大泻气脱不知人,口眼俱闭,呼吸欲绝,急灸气海穴,可进大剂参附辈温补。参见虚泻、脾虚泄泻条。
气营同病见气营两播条。
气营两清清热法之一。用辛凉合甘寒之法,以治热性病热邪入气分和营分之证。症见高热、心烦、夜睡不宁、口渴、汗出、舌绛、苔黄而干、脉洪数等。可同时使用清气分和营分的药物如石膏、知母、竹叶心、连翘、黄琴、石解、生地、元参等,常用方如清瘟败毒饮。
气营两播亦称气营同病。潘,焚烧;指火盛,亦即气分和营分邪热炽盛的病证。症见壮热、烦渴、神志昏迷,甚则透发斑疹、舌绛苔黄燥等。治以清气凉营为主。
气虚下陷又称中气下陷。详该条。
282 气
气虚不摄O 泛指脏气虚统摄失职,可见自汗、遗精、泄泻、遗尿、崩漏、便血等证。治宜固涩,并补其脏气。.气为血帅,指气虚不能摄血而见各种出血症状:治宜补脾益气摄血:
气虚中满病证名。指气虚所致的院腹胀满。<医林绳墨? 朦胀》 :“由其忿怒太甚,不能发越,郁结中州,痰涎停住,乃成满也。久而不食,以致气虚,则曰气虚中满。宜当塞因塞用,治以二陈汤去甘草加参、术、厚朴、山植之类。”(类证治裁? 肿胀》 :“气虚中满者,兼消补,消导宽中汤。”《 医贯? 气虚中满论》 :“气虚者,肾中以火气虚,中满者,中空似鼓,虚满而非实满也。”宜八味丸。若脾虚,以参茂四君合八味丸。参见中满条。
气虚头痛病证名。指气虚清阳不升所致的头痛。见《 脉诀? 头痛》 。《 兰室秘藏? 头痛门》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常兼有神疲乏力,饮食无味,脉弱,或大而无力,遇劳则头痛更甚等。治宜健脾益气,可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加黄蔑、蔓荆子等。本证可见于贫血、紧张性头痛等病。参头痛条。
气虚耳鸣耳鸣的一种。《 诸病源候论? 耳鸣候》 :“此为血气虚损,宗脉不足,病苦耳鸣嘈嘈。”《 医钞类编? 耳病门》 :“耳聋、耳鸣:有痰,有火,有气虚,有阴虚,有肝火。”《 医学入门,耳》 治气虚耳鸣,四君子汤。若气虚有火,四君子加山桅、柴胡。《 杂病源流犀烛? 耳病源流》 :“耳鸣,… … 右寸关大于左,无力倦怠,色黄白,属中气虚,补中益气汤加减。”参见耳鸣条。气虚则寒指阳气不足出现阴寒的病机。阳气不足则不能温养脏腑,致使脏腑的活动和代谢功能相应减弱,出现恶寒肢冷、神疲乏力、口淡不渴、面白舌淡、尿清便塘、脉沉迟或细弱等虚寒症状。《 素问? 调经论): “阳虚则外寒。”
气虚自汗病证名。见《 红炉点雪》 。由气虚卫不固表所致。症见自汗恶风,汗出常冷,疲乏无力,脉微而缓或虚大。治宜益气固寿? 可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方。参见自汗条。
气虚劳复病证名。《 重讨广温热论? 温热复症疗法): “气虚劳复者,温热痊后,余邪未尽,止因正气大虚,因劳复热,微兼恶寒,四肢倦怠,无气以动,脉虚右大,舌润无胎,胸隔宽畅者,此真气虚劳复也。宜补中益气汤甘温补之,惟升、柴须蜜炙;如兼汗多恶寒,归茂建中汤最妙;若正气虽虚,尚有余热未清,其人虚赢少气,气逆欲呕者,竹叶石膏汤加姜汁主之,或陈氏六神汤加银柴胡、地骨皮亦佳。”参见劳复条。气虚身热病证名。《 素间? 刺志论》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因元气本虚,伤于暑湿所致发热。治用李东垣及王孟英清暑益气汤。亦有因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而致气虚发热。宜用甘温除热。详气虚热条。
气虚咳嗽病证名。指气虚引起的咳嗽。多因劳役过度,肺气有伤;或饮食劳倦,中气有损,土不生金所致。《 症因脉治》 卷二:“气虚咳嗽之症,面黄肌瘦,
气怯神离,咳嗽吐痰,痰色清稀,饮食减少。”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方用四君子汤、参术膏、补中益气汤、琼玉膏、生脉散等。参见咳嗽条。
气虚眩晕病证名。《 症因脉治? 内伤眩晕》 :“气虚眩晕之症,气虚即阳虚也。其人面色白,身无热,神识清爽,言语轻微,二便清利,时或虚阳上浮,头面得火,眩晕不止。”《 医略六书? 眩晕》 :“劳倦伤脾,清阳下陷,眩晕倦怠,此劳役人多气虚眩晕。”治宜益气为主。肺气不足者,人参生脉散合四君子汤;中气不足者,补中益气汤;心气不足者,酸枣仁汤;‘肾气不足者,都气丸;若真阳不足,虚阳上浮者,肾气丸加鹿角胶。亦有因肾不纳气引起。《 医林绳墨? 眩运》 :“有醉饱房劳,损伤精血,‘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气虚而眩运也。”参见眩晕、’肾虚眩晕条。气虚崩漏病证名:多因素体虚弱,忧思不解,或饮食失节等损伤脾胃,以致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沥不止,色淡质稀,疲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等。治宜补气固摄。方用举元煎,或补中益气汤。血多加阿胶、艾叶炭、乌贼骨;若流血不止,两目昏暗或眩晕跌仆,脉细弱者,用固本止崩汤(《 傅青主女科》 )。
气虚脱肛病证名。肛门脱出,有的在大便时肛门下脱,便后又慢慢收合,但也有病延日久,肛门滑脱不收,不能自然收缩者。主要是由于泻痢日久,中气虚弱,肠薄脂消,使肛门滑脱不收。每多伴见面色青黄,唇色淡白指头发冷等。治以温中健脾为主,先服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下陷之气;再用真人养脏汤,以温补固涩。外用温开水洗净,再用涩肠散(《 医宗金鉴厂诃子、赤石脂、龙骨、陈茶叶)掺肠头上,药棉揉入。
气虚喘逆病证名。见《 症因脉治,喘症论》 。即气虚喘。详该条。
气虚喉痛病证名:<喉科心法》 :“时痛时止,微红微肿,或不红肿。每遇劳动及服凉药则更甚。兼现食少困倦,少气懒言,唇淡面白,二便调和,身微热,或时热时退,手足心更热诸症。此中气不足,虚火泛上也。法当补中益气为主。”气虚短气病证名。内伤短气之一。多由本元素弱,劳伤中气或大病后元气耗伤所致。《 症因脉治》 卷二:“气虚短气之症,气怯神离,言语轻微,气不接续。”脉象微弱或见浮大者.为阳微或真阳外越;脉细数、扎涩,为阴血不足:治宜补气为主:如有气脱者,急用独参汤;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等;有痰用六君子汤、参橘煎等方。
气虚滑胎病证名。滑胎证型之一。孕妇有滑胎病史,孕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冲任不固,胎失摄养以致腰疫,腹胀,胎动下坠,或阴道下血,气短无力等。宜益气安胎,以防滑坠。用举元煎。若腰瘦腹痛坠甚者,加杜仲、桑寄生;阴道下血者,加阿胶、艾炭。
气虚腹痛病证名。指中气虚弱的腹痛。(症因脉治》 卷四:“气虚腹痛之症,面色痪黄,言语轻微,饮
气283
减少,时时腹痛,劳动贝J 甚,按之稍减。此气虚腹之症也”(证治汇补? 腹痛章》 :“气虚痛者,痛必喜
呼吸短浅。”可因久病汗卜,久泻伤元,劳形气散,
或饥饿损伤,或勉强行房,气道虚损所致。脉多见微弱,或见空戈,或见细涩。如气怯神倦,脉微细,宜四君矜汤;遇劳痛甚,脉大无力,宜补中益气汤:饮食减少名,‘宜香砂六君子汤。参见腹痛条。
气随血脱即血脱气脱详该条;
气散腹胀病证名。指真气耗散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分卷二:“气散腹胀之症,时胀时退,气怯,言微,」慢神清,静则稍减,动则胀急。”多因劳累太毯,中气受伤,或久病缠绵,元气受损,真气散乱所致治宜补气敛飞为主。气怯言微,宜生脉散;动则帐急,静则稍减.宜戊己汤加敛气药;气不归元,宜都气犯、纳气丸;气虚极、宜四君子汤、参橘煎等方。参毛打夏月长条
气厥头痛病证名。指因情志触发,气逆于卜所致的头痛见《 丹溪心法附余? 风热门》 :症见头痛,失:(香眩,胸腹张满,呕吐酸水等。治宜理气解郁,可用芍鸟散加味参见头痛条。
气厥论篇《 素问》 篇名。厥者,逆也。本篇讨论寒热相侈,皆由气逆所致,故名。内容讨论寒热之气布胜腑之问相移传化而发生的病变,它一方面说明仪热之气厥逆,可演变为种种疾病;另一方面又说明夕、是~个有机整体,? 脏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气滞痛经病证名。属痛经证型之一多因情志抑邻,气机不畅.气滞则血.1 聚,冲任血行郁阻不通则痛杆在经前或经行时,} :腹部胀甚于痛,或兼胸乳帐闷不舒,经行涩滞不畅治宜行气开郁止痛:方书加味乌药汤、七制香附丸、金铃子散、延胡索散等气滞经闭病证名,属经闭症型之一。多因郁怒伤肝,肝气郁滞.气滞则血涩,癖阻冲任胞脉,经血不得下达饱宫而致经闭症见经闭不通,精神郁衬,烦躁易怒,胸胁小腹胀闷不舒。治宜行气开郁涓经方咐鸟药散、七制香附丸等
气滞腹痛病证名。见《 赤水玄珠? 腹痛门》 。指气机结滞所致的腹痛。详气结腹痛条。
气滞腰痛病证名。腰痛之一。见《 医学入门》 卷三。因忧思或闪挫跌扑而气滞不行所致。症见腰痛连腹胁胀满,其痛如刺,或痛处走注不定。治宜行气调气。可用沉香降气汤、七香丸、乌药顺气散等方。气奎喉痹病名。多由痰毒邪火之气塑塞肺系,肺气闭郁,气机不利所致。症见咽喉肿痛,痰涎稠粘,身发寒热。;台宜宣肺气、祛风痰、清热毒。用荆芥、防风、洁梗、蝉蜕、僵蚕、瓜篓、陈皮、积壳、法夏、黄苏、框子等煎服。
气热不得卧病证名。外感不得卧之一。指气分受邪热所致的不寐症。《 症因脉治》 卷三:“气热不得卧之症,昼则发热,夜则身凉,是阳气伤于阳分而不得卧也;昼则发热烦躁,夜亦发热烦躁,是气受邪热,重阳无阴丽不得卧也。”如左脉浮数,宜羌活败毒散加黄柏、知母;左关数大,柴胡饮子;右关洪数,白虎
汤;骨节烦热,地骨皮散。”参见不寐条。气有余便是火出《 丹溪心法》 。阳气偏盛,呈现病理性的机能亢进,导致各种火症。如:① 由于阴液不足,四气偏盛引起的目赤、咽痛、牙跟肿痛等虚火上炎证淤。② 五志、七情过极,出现阳亢或气郁化火的肝火、胆火、胃火、心火等证候。.气血俱虚头痛病证名。指气虚与血虚证候并见的头痛。见《 兰室秘藏? 头痛》 。《 脉因证治? 诸头痛有六证》 :“气虚,因下部气虚,上攻,温温而痛者,异乎邪毒所攻。”《 张氏医通? 头痛》 :“因血虚而痛者,痛连鱼尾,善惊惕,其脉乳或沉数。”气血俱虚,可血虚、气虚二证同见。《 证治准绳? 头痛》 :“气血俱虚头痛者,于调中益气汤加川芍、蔓荆子、细辛。”参见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条。
气血虚弱痛经病证名。属痛经证型之一。由于体质素虚,气血不足,经行之后气血更虚,以致冲任胞脉失养。症见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经血量少,色淡质稀。治宜补气养血,扶脾止痛。方用内补当归建中汤,或用民间方:红糖、生姜等量,蒸后口服,每次一食匙
气血痰食辨证内伤杂病辨证方法之一。根据气、血、痰(饮)、食的病证特征,分别进行辨证:气的病证多指机能活动的紊乱、不足或障碍,如气虚、气滞、气逆、气厥等;血的病证,多指血的生成不足或运行失常,如血虚,血癖、出血和血厥等;痰可分痰证和饮证,其证繁多;食的病证主要指饮食失调所致的急性和慢性消化紊乱与营养代谢障碍,如宿食、食积私食厥等:
气交变大论篇《 素问》 篇名。本篇论述了天地阴阳和五运六气的消长胜负关系,以及由于这些关系所造成的天地万物之间的灾害情况,古人认为可从五运的德、化、政、令的正常功能和它的太过不及的反常变化,结合星辰的出现,说明这种环境对人和万物生长所发生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是气化相交起了反常变化所致,故名。
气虚小便不利病证名。见《 症因脉治》 卷四。由于久病、劳倦过度、汗下太过等伤气所致。主要症状为气怯神疲,面色萎黄,言语低微,唇不焦,口不渴,欲小便而解不出,脉细弱。治宜补气为主。肺气不足者,用生脉散。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膀肤气弱者,用人参车前汤参见小便不利条。气虚月经过多’病证名。属月经过多证型之一多因素体虚弱,忧思伤脾,中气不足,冲任失固,血失约制所致。症见经行血量过多,或行经时间延长,色淡,质稀,面色皖白,精神疲倦,气短懒言,或心悸,小腹空坠等。治宜补气摄血,健脾固冲。方用补中益气汤、举元煎、归脾汤等。
气虚经行先期病证名:属经行先期证型之一。多因素体虚弱,忧思伤脾,或饮食不节等。以致中气不足,冲任失固,经血妄行,症见经期提前,血量较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皖白,精神疲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或心悸护小腹空坠等。治宜补气摄血,健
一自底徐
284 气壬升
脾固冲。方用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等。
气滞经行后期病证名。属经行后期证型之一。多因郁怒伤肝,气机不畅,冲任胞脉血行受阻,以致经血不能按时下达胞官。症见经期错后,血量较少,涩滞不畅,小腹及乳房胀痛拒按。治宜行气开郁。方用加味乌药汤、七制香附丸等。
壬癸古人用十干以纪日,壬癸即壬日与癸日。壬癸属水,水分阴阳。壬为阳水,内应足太阳膀肤经.故膀胧为壬日,癸为阴水,内属足少阴肾经,故肾旺于癸日。(素问? 脏气法时论》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
升丹出(药鼓启秘)。为三仙丹之别名,详该条。升明运气术语。五运主岁之中,火岁平气的名称。《 素问? 五常政大论》 :“愿闻平气何如而名?… … 火曰升明。”谓火性得以上升明耀,故名。升剂用升提的药物组成,具有补益升举中气作用的方剂。如因气虚而脱肛或子宫下垂,用补中益气汤。
升法推拿方法名。见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 。将患肢下陷处反复上提以恢复原状的一类手法。
升药见《 药材资料汇编》 。为三仙丹之别名,详该条。
升麻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绿升麻、龙眼根。为毛食科植物升麻Cimi 。ifuga foetida L .、兴安升麻Cdahurica ( Turcz . ) Maxim .或大三叶升麻C . heracleifolia Kom 的根茎。主产陕西、四川、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甘、辛、微苦,凉。入肺、脾、胃经。散风热,透疹,升提,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热病身发斑疹,久泻,久痢,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胃火牙痛,齿跟腐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煎服:3 一9 克。升麻根茎含升麻碱、阿魏酸、异阿魏酸等。兴安升麻根茎含升麻环氧醇( Cimigenol )及其木糖贰(cimigenoside )、兴安升麻醇( Dahurinol )、齿阿米素(vi , nagin )、齿阿米醇( Visammind )、异阿魏酸、阿魏酸等。大三叶升麻根茎含生物碱。升麻中含咖啡酸在体外能抗菌、抗病毒;阿魏酸能抗血小板聚集;齿阿米醇具解痉作用;齿阿米素也具解痉作用,水提取物能抑制离体肠管及妊娠子宫;异阿魏酸可使动物运动迟缓,趋于镇静;兴安升麻也有镇静、降压、伉惊厥作用。其主要解痉成分是吠喃色酮类。升麻碱有刺激性,内服可引起胃肠炎。
升登出<四部医典》 。为鼠李科植物升登Rhamnella gilgitic 。Mansfeld et Melchior 的木材。微苦,凉。凉血,利湿消肿。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黄水病,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煎服:9 一15 克。外用:熬膏涂敷。
升阴丸(医学入门》 卷六方。熟地黄五钱,白芍药、知母各三钱,升麻、干姜各二钱,甘草一钱。为末,粥和丸。治久病大肠气泄。
升均汤.《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四方。升麻、葛
根、芍药、人参、白术、获等、紫草(或红花)、甘草。为粗末,每服三至五钱,加生姜,水煎服。治小儿痘疮已出不均,或吐泻热渴。.《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人参芦、自术芦、获答、生甘草、防风芦、桔梗芦(一方无防风,有升麻)。水煎,顿服取吐,痰出气升,而痘自起。治痘出隐隐不起,面上红晕成片,根案琐屑者。
升带汤(傅青主女科》 卷上方。白术(土炒)一两,人参、革芳粉、炒鳖甲、获荃各三钱,沙参五钱,肉桂、制半夏、炒神曲各一钱。水煎服。治妇人任督脉虚,带脉下坠,腰痉背楚,胸满腹胀,倦怠欲卧,不能受孕者。
升降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党参、生黄蔑、白术、陈皮、厚朴、鸡内金、生姜各6 克,白芍药、知母各9 克,桂枝、川芍各3 克。水煎服。治肝郁脾弱,胸胁胳满,不能饮食。
升降法推拿手法。见杜自明《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对肢体关节进行上下屈伸活动的一类手法。有滑利关节、舒展筋脉,解除粘连,帮助复位等作用。升降散《 伤寒温疫条辨》 卷四方。僵蚕(酒炒)二钱,蝉蜕一钱,姜黄(去皮)三钱,生大黄四钱。为细末,病轻者作四服,重者作三服,最重者作二服,每服轻者用蜜五钱、黄酒一盅,重者用蜜七钱五分、黄酒一盅半,最重者用蜜一两、黄酒二盅送下,日一剂。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方中僵蚕清化而升阳,蝉蜕清虚而散火,二药以升清阳;姜黄辟邪而平疫,大黄定乱而达治,二药以降浊阴;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一升一降,内外通和,温毒消解。
升桔汤.《 外科大成》 卷二方。升麻、桔梗、昆布、连翘、射干、甘草各等分。水煎,食远服。治骨槽风,及咽喉、耳内肿者。.<伤科大成》 卷兰方。升麻、龙胆草各一钱,桔梗、射干各一钱五分,昆布、连翘各二钱。水煎,食远服。治三阳经风热,耳内肿痛,并治面肿,牙痛,咽喉疮。
升陷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生黄蔑18 克,知母9 克,柴胡、桔梗各4 . 5 克,升麻3 克。水煎服。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阻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兼见寒热往来,或咽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脉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剧者六脉不全,或三、五不调。若气分虚极,酌加人参,或更加山茱英;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加升麻五分,或倍作二钱。方中黄蔑为主,补气升提,惟其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以济之;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揖,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以为向导。升麻汤.(圣济总录》 卷二十方。升麻三两,获神(去末)、人参、防风、犀角、羚羊角、羌活各二两,桂枝(去粗皮)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匕,加生姜一块拍碎、竹沥少许,水煎,不拘时服。治热痹。O 《 圣济总录》 卷一百二十八方。升麻、连翘、大青、炒大黄、
升285
遇不
玄参各一两,生地黄二两.败酱草、络石藤、白蔽各五钱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煎,入芒硝末五厘,空腹服。治石痈,皮色紫赤,恶寒壮热,未成脓者。.《 圣济总录》 卷一百三十方。升麻、炒大黄、黄芬、当归、积壳(鼓炒)各一两,炙甘草五钱,芍药一两。为末,每服五钱匕,水煎,空腹服。治痈肿。O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下方。又名清震汤。升麻、苍术各一两,荷叶一张:为细末,每服五钱,水煎,食后服;或烧全荷叶一张,研细调入煎药闪服。治雷头风。.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三方。升麻、射干、连翘、犀角、大黄(微炮)、朴硝各半两。为粗末,取适量,水煎服治小儿凛痴溃脓成疮者。
升麻散O 《 济生方》 卷五方。升麻、赤芍药、人参、桔梗、葛根各一两,生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服。治隔上奎毒,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三方:升麻、黄琴、炒大黄、朴硝各一分,麦门冬、葛根各三分。为粗末,每服一钱,水煎服。治小儿丹毒,遍身壮热烦渴者:
升麻育O 《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二方。升麻、白薇((肘后方》 作白豉)、漏芦、芒硝、黄答、连翘各二两,积实(《 经心录》 无积实)、蛇衔草各三两,桅子四十枚,葫翟四两。为粗末,水浸半日,以猪脂五升煎令水气尽,去滓成膏,每用少许外涂患处。治丹毒疮肿热赤:.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三引张焕方。升麻、白豉、漏芦、芒硝各一分,连翘、桅子各半两。为末,以猪油半斤慢火熬药至赤色,去滓,每用少许涂患处。治习、)L 赤丹初发,肉如火色或如鸡冠者。.、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三方。升麻、大黄、景天、蛇御草、桅子、寒水石、芒硝、蓝叶、生地黄、芭蕉根、羚羊角、梧桐皮各半两:为细末,以竹沥浸一夜,渡去竹沥,以猪油一斤慢火熬,去滓成膏,每服枣大,竹沥化下,并磨涂患处。治小儿各种丹,发无常处,身热如火烧。
升提汤《 傅青主女科》 卷上方。熟地黄、巴戟天(盐水浸)、白术(土炒)各一两,人参、生黄蔑各五钱,山茱英肉三钱,拘祀子二钱,柴胡五分。水煎服。治妇人脾肾两虚不孕,饮食少思,胸隔满闷,倦怠思睡者。
升可去降用升提的药物,以治疗气虚下陷的病证。如因气虚下陷而患脱肛或子宫脱垂,用补中益气汤以升阳益气。
升阳益胃是升发脾阳,以治脾虚气陷,胃失降纳之法。脾升则健,胃降则和。临床用于劳倦伤脾,胃阳不振,表现为体重肢困、怠惰嗜卧、恶风厥冷、口苦舌燥、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等症,用升阳益胃汤等:
升降出人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出(素问? 六微旨大论》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指气的上升与下降,是气在人体内部的运动形式;出人则是内外
气的交换形式,因此升降出入是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亦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
升降失常泛指阳明气血升降顺逆的失调或上下生理平衡的改变。脏腑气化过程各有其升降上下的动势,升与降、上与下又相互调济,反之则病。如脾的清阳上升,胃的浊阴下降,维持机体的营养代谢。《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由此说明脾胃升降失常的病机。其他如肺失肃降、肾不纳气、气虚下陷、心肾不交、肝阳上亢等,亦与升降失常的病机有密切关系。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黄、桂枝、黄蔑之类。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黄、芒硝、黄柏之类。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荷叶、升麻等。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如苏子,积实、寒水石等。
升麻榻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二方。升麻、漏芦、芒硝各二两,桅子二十枚,黄荃三两,茹蓬五两。浸煮取汁,帛浸湿患处。治丹毒,疮肿热痛。升提中气是治疗中气下陷的方法。中气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或不能制水而小便不利。均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中气,脾气旺则诸证自除,升清降浊的机能恢复,则小便通畅。
升发二陈汤(医学正传》 卷二方。半夏二钱,赤袂荃、陈皮、川芍各一钱半,柴胡、升麻、防风、甘草各一钱,生姜三片。水煎服。治痰郁,动则喘满或嗽,寸脉沉滑者。
升阳补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卷中方。厚朴(姜制)五分,升麻、羌活、白芍药、独活、防风、炙甘草、泽泻各一钱,生地黄一钱五分,柴胡二钱五分。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耐寒热,饭后昏闷,怠惰困倦,及五心烦热。若腹胀加厚朴;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升阳补胃汤《 医学入门》 卷三方。黄茂、人参、甘草、当归、白术、升麻、柴胡、桂枝、芍药、羌活、防风、葛根、独活、生地黄、牡丹皮。水煎服。治肠僻下血,血出如箭。
升阳顺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卷中方。黄芭一两,半夏(汤洗)三钱,人参三分,草豆弦二钱,炒神曲一钱五分,升麻、柴胡、当归身、陈皮各一钱,炙甘草
黄柏各五分。为粗末,每服三钱食前服。治饮食不节,劳役所伤
,加生姜三片,水煎,
,腹胁滞闷、短气,
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畏寒,饥则常如饱
喜食冷物。《 杂病源流犀烛》 亦有本方,但多牡丹皮,
治脱营失精。
升阳举经汤《 兰室秘藏? 妇人门》 方。肉桂(去
286 升
皮,盛夏不用)、白芍药、红花各五分,细辛六分,人参、熟地黄、川芍各一钱,独活、炮附子(去皮脐)、炙甘草各一钱五分,羌活、箕本、防风各二钱,白术、当归、黄蔑、柴胡各三钱,桃仁(汤浸去皮尖)十个。为粗末,每服三至五钱,水煎,空腹热服。治经水不止,右尺脉按之空虚,或轻按其脉数疾,举指弱紧而涩,属气血俱脱,或阴躁阳欲先脱。
升阳除湿汤《 兰室秘藏? 泻痢门》 方。苍术一钱,柴胡、羌活、防风、升麻、神曲、泽泻、猪答各五分,炙甘草、陈皮、麦芽各三分。水煎,空腹服。治脾虚湿盛,不思饮食,泄泻无度,小便黄,四肢困弱。若胃寒肠呜,加益智仁、半夏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升阳益胃汤《 内外伤辨惑论》 卷中方。黄蔑二两,半夏(汤洗,脉涩者用)、人参、炙甘草各一两,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各五钱,橘皮(不去瓤)、获荃(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泽泻(不肿勿用)、柴胡、自术‘各三钱,黄连二钱。为粗末,每服三至五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早饭午饭之间服。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行令,湿热少退,体重节肿,口苦咽干,饮食尤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浙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
升阳散火汤.《 内外伤辨惑论》 卷中方。生甘草二钱,防风二钱五分,炙甘草三钱,升麻、葛根、独活、白芍药、羌活、人参各五钱,柴胡八钱。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治胃虚过食生冷物,抑遏阳气,火郁脾土而致发热倦怠.或骨蒸劳热,扣之烙手者。.《 伤寒六书? 杀车褪法》 方。人参、当归、柴胡、芍药、黄答、甘草、白术、麦门冬、陈皮、获神。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治热乘肺经,寻衣摸床,叉手冒胸,澹语昏沉,不醒人事。若有痰加半夏(姜汁炒); 大便燥实,澹语发渴加大黄;泄泻加升麻、炒白术:.弋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三方。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药(酒炒)、防风、羌活、独活、甘草(半生,半炙)、人参各一钱,柴胡、香附、炒僵蚕各一钱五分,川芍六分。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食远服。治颊疡(生于耳下颊车骨间之疮疡,始发如粟,色红渐大如榴)失治,或过敷寒药以致肌冷凝结,坚硬难消难溃者。
升举大补汤《 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 卷上方。黄茂、白术、陈皮、炙甘草、升麻、荆芥穗(炒黑)、白芷各四分,人参、当归、熟地黄各二钱,麦门冬、川芍各一钱,炒黄连三分:加大枣,水煎服。治产后血崩,及老人、虚人血崩。如汗多加麻黄根一钱,炒浮小麦一小撮;大便不通加肉从蓉一钱;气播磨木香三分;有痰加贝母六分,竹沥、姜汁各少许;寒嗽加杏仁十粒,桔梗五分,知母一钱;惊加酸枣仁、柏子仁各一钱;伤面食加神曲、麦芽各一钱;伤肉食加山喳、砂仁各八分。
升麻六合汤《 医垒元戎)方。一当归(酒浸炒)、川芍、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各一两,升麻、连翘各七钱。为粗末,水煎服。治妊娠伤寒,下后过经不愈,
温毒发斑如锦纹者。
升麻芷葛汤《 审视瑶函》 卷三方。升麻、自芷、葛根、薄荷、石膏、陈皮、川芍、炒半夏、甘草各等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治阳明经头风头痛,身热口渴。
升麻补胃汤《 兰室秘藏? 泻痢门》 方:白芍药-钱五分,升麻、羌活、黄茂各一钱,生地黄、熟地黄、独活、牡丹皮、炙甘草、柴胡、防风各五分,当归身、葛根各三分,肉桂少许。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食前稍热服。治湿毒肠僻,下血紫黑,腰沉、腹不痛。升麻和气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八方。干姜、炒积壳各半钱,葛根、制苍术、洁梗、升麻各两,当归、制半夏、获答、白芷各二钱,陈皮、甘草各两半,芍药七钱半,熟大黄半两。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三片、灯心t 一五茎,水煎,食前服。治疥疮发于四肢、臀、脾,痛痒不止,甚至憎寒发热.攻刺疼俑,浸淫浮肿,及癫风入脏,阴F 湿痒,耳鸣,眼痛等症。升麻顺气汤《 医学入门》 卷六方。什麻‘钱丰,葛根、防风、白芷、黄荧、人参各钱,自芍药六分,甘草、苍术各五分。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台忧思饮食失节,面色黛黑,心悬如饥,不欲饮食,气短而促:升麻胃风汤《 医学入门》 卷六方‘升麻二钱,自芷、当归、葛根、苍术各一钱,甘草一钱半,柴胡、奠本、羌活、黄柏、草豆寇各三分,麻黄(不去节)五分,蔓荆子二分;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治虚风能食麻木,牙关急搐,目内蠕动,胃风面肿。。升麻柴胡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币六方柴胡、升麻、芍药、桅子、木通各? 两,黄答、人青叶、杏仁(去皮尖)各七钱半,锻石膏三两。为粗末,手引辰四钱,水煎,食后服。治心脾虚热上攻,舌卜生疮,否本强,二颊肿痛。
升麻消毒饮《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决》 卷七1 ? 四方。当归尾、赤芍药、金银花、连翘(去心)、炒牛势户、生桅子、羌活、白浓、全工花、防风、’1 川!’草、月一麻、洁梗,小剂各钱;中剂各一钱五分;大剂各二浅水煎,食远服。治黄水疮。若疮生头面,减去当归尾、红花。
升麻黄连汤《 寿世保元少卷六方。升麻、葛恨各一钱五分,白芍药七分,川芍四分,荆芥、薄荷各二分,苍术八分半,甘草、黄连(酒洗)各五分,酒黄岑六分,犀角四分半,白芷二分。为粗末,水煎,食后服。治阳明经风热而致的面热
升麻黄蔑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生黄茂15 克,当归12 克,升麻、柴胡各6 克。水煎服。治妇人转胞,小便滴沥不通。
升麻清胃散《 症因脉治》 卷二方。升麻、生地黄、黄连、牡丹皮、桅子、当归、大黄(酒蒸)为末服。治内伤牙蛆,右关脉洪数,肠胃积热者。升麻散毒汤《 外科活人定本》 卷三方。白芷、升麻、葛根、芍药、桂枝、连翘、羌活、桔梗、当归、荆芥各等分。水煎,食后服。治赤面风初起,正面上红帅而浮起者。
升夭长287
升麻葛根汤O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少卷二方。又名平血饮。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不拘时服。功能辛凉解肌,透疹解毒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或未发。方中葛根清热解肌透疹;升麻升阳透表;芍药和营泄热;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则解肌透疹,和营解毒。.《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七方。桅子、升麻、葛根、白芍药、柴胡、黄岑各一钱,黄连、木通、甘草各五分。水煎,人拘时服:治心火炽盛,更兼酷饮嗜热而生心痈,始发巨烟穴处,隐痛微肿,令人寒热,身痛面赤,口渴引饮。
升麻解毒汤O 《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六方。升麻、葛根、荆芥穗、人参、柴胡、前胡、牛芬子、桔梗、防风、羌活、赤芍药、淡竹叶、连翘、甘草。水煎服。治麻疹初起,恶寒发热。O 《 外科正宗》 卷三方。升麻、鲜皂角刺各四钱,土获答一斤。水煎,分四次,一日服尽,每服时嫩热,加麻油三茶匙调下。治杨梅疮,筋骨疼痛,久而不愈,及流注结毒,皮肉破烂,咽唯损破者。若病在项以上加白芷一钱;在咽内加桔梗一钱;在胸腹加白芍药一钱;在肩背加羌活一钱;在下部加牛膝一钱。
升麻鳌甲汤<金匾要略》 方。升麻、甘草各二两,当归、川椒(炒去汗)各一两,炙鳖甲(手指大)一片,雄黄(研)半两。水煎顿服,老人小儿分二次服,取汗。治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升清消毒饮《 医方经验汇编》 方。牛芬子、玄参、少、中黄、杭菊花、桔梗各9 克,紫背浮萍12 克,连翘、薄荷、僵蚕各6 克,黄连18 克,升麻2 . 4 克,鲜荷叶1 小张:水煎服。治重证大头瘟,憎寒发热,头面掀肿,破流秽水,状如烂瓜。若大便实加大黄;渴甚去升麻,加石膏、花粉。
升阳去热和血汤咬兰室秘藏? 泻痢门》 方。橘皮三分,熟地黄、当归身、苍术、秦芫、肉桂各三分,生地黄、牡丹皮、生才草各五分。为粗末,水煎,空腹服。功能升阳,去湿热,和血脉。治肠僻下血,血出四溅,腹中大痛。
升阳除湿防风汤《 脾胃论》 卷中方。防风二钱,苍术(潜浸,去皮)四两,白术、获荃、白芍药各一钱。为粗末,水煎,空腹食前服。治肠僻下血,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或少有脓,或少有血者。
升麻龙胆草饮子见《 原机启微》 卷下。即龙胆饮子,见该条。
升麻去湿和血散见《 丹溪心法附余》 卷十一。生地黄、牡丹皮、生甘草各五钱,熟甘草、黄蔑各一钱,当归身、熟地黄、苍术、秦芙、肉桂各三分,橘皮、升麻各七分,白芍药各一钱五分。为粗末,水煎,空腹服。治肠僻下血,其血卿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腹中大痛。
夭色即恶色。详该条。
夭疽病名。① 《 灵枢? 痈疽》 :“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液,前伤任脉,内熏肝肺”。② 出《 外科正宗》 卷一。指有头疽生于
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左名夭疽,右名锐毒,俱属少阳胆经。多因情志内伤,郁火凝结而成。由于此处肌肉不丰,气血不充,故预后欠佳。红肿速溃为顺证,坚硬黑陷者属逆证。初宜服柴胡清肝汤,脓将成服托里消毒散,虚者十全大补汤,外敷乌龙膏。余见有头疽。③ 出《 仙传外科方》 。脑疽之又名。见该条。
夭然不泽面色枯搞无华,见于慢性病的重病容。是气血亏损,胃气衰败之象。(灵枢? 决气分:“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长气夏令盛长之气。《 素间? 气交全大论厂‘收气不行,长才〔 独明。”
长石出喊神农本草经》 。又名j ] ’石、直石、上石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的矿石。分布山百、湖化等地。味辛、苦,性寒。清热生津,下气利派,明目祛黝,① 治发热烦渴,热甚肢厥。② 热淋,小便不利③ 聆障遮睛,视物不明。煎服,15 一90 克为天然产的不含结晶水的石膏。主成分为硫酸钙常杂有微量的氧化铝、二硫化铁及碳酸盐等。长平O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乒即章门,见该条。.经外奇穴别名。《 千金翼方》 :' ’多汗,四肢不举少力,… … 灸长平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五一寸,不针:”所述与长谷同位。近代《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作长谷别名,见该条。
长生谓生命可以延长或不死(老子厂“勿劳汝形,勿摇尔精,可以长生。”当今批判地继承这些观点,是强调不要过劳过逸,切忌纵欲无度,莫伤真气,此为养生要旨。
长令指夏季生长之气当令之时。《 素问? 五常政大论》 :“长令不扬几”谓夏令生长之气不街发扬。长虫出《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即蛔虫详蛔虫病条。
长针针具名。九针之一。又名环跳针。《 灵枢? 九针论厂“长针,取法于纂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现代所用芒针类此。多用于深刺,以治疗痹症。
长谷经外奇穴名。出《 千金要方》 。别名循际、长平、循脊、循元。位于脐中旁并2 . 5 寸处主泊泄痢,纳呆,消化不良,四肢乏力,多汗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长骨骨之呈长柱状者。如股骨、胫骨等多中空如管,充藏骨髓。
长脉脉象之一。脉长超过本位,首尾端直,如循长竿。若脉长而和缓,是中气旺:《 素问? 脉要精微论): “长则气治。”若长而弦硬,按之有牵绳感,则润邪正俱盛的实证,可见于实热内结或热盛动风等。《 濒湖脉学》 :“长主有余,气逆火盛。”长夏农历六月。《 素问? 藏气法时论》 ;“脾主长夏。”
长瓢见《 本草纲目》 。即瓤子,详该条长颊见长频条。
长频(hui 会)见禾缪条。
288 长
长强经穴名。代号DUI 。出(灵枢? 经脉》 。(干金要方》 作长僵。别名气之阴郡、撅骨,气郡、为之、骨髓。属督脉。督脉之络穴。位于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处,跪伏位取穴。布有尾骨神经后支,肛门神经;以及肛门动、静脉分支。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痈,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 . 5 一1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巧分钟(图36 )。
尾骨
图36
长频经穴别名。出(铜人输穴针灸图经》 。《 针灸大全》 作长缪;《 针灸聚英》 作长颊;《 针灸大成》 作长频。即禾缪,见该条。
长弛见长强条。
长猫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天枢。见该条。
长骼见禾缪条。
长生花见(上海常用中草药》 。为千日红之别名,详该条。
长生果出《 本经逢原》 。为落花生之别名,详该条。
长生草O 见(花镜》 。为卷柏之别名。.见(本草纲目》 。为独活之别名。各详该条。
长虫七见《 陕西中草药》 。为长春七之别名,详该条。
长虫病病名。长虫即蛔虫。(诸病源候论? 三虫候》 :“长虫,鱿虫也,长一尺。动则吐清水,出则心痛,贯心则死。”详蛔虫病条。
长肌膏<证治准绳? 疡医》 卷二方。白烛油四钱,黄蜡、香油各八钱,大枫子肉五钱,黄连、黄柏、轻粉、枯矶各三钱,番木鳖肉二钱,密陀僧五分。先将枯矾、轻粉、密陀僧研细;余药水煎滤去滓,入上药末拌匀,侯凝,作薄饼,上穿数小孔,贴疮上。治慢性疮疡,久溃不愈。
长寿丸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即三仙丹第一方,见三仙丹条。
长针形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长春七见《 陕西中草药》 。又名长虫七。为伞形科植物长春七Seseli giraldii Diels 的根。分布陕西、甘肃、四川等地。辛、甘,温。发散风寒,祛风活络,镇痛。治感冒,咳嗽,头痛,牙痛,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内服:煎汤,6 一9 克;或浸酒服。
长春子即邱处机。见该条。
长春花出(药物名实图考》 。又名雁来红、日日新。为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
( L . ) G . DOn 的全草。长江以南各地都有栽培。微苦,凉,有毒。抗癌,降血压,清热解毒。① 治淋巴网状细胞肉瘤,绒毛膜上皮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用提取物长春碱、长春新碱注射剂注射。② 治高血压病。煎服:9 一15 克。③ 外敷治痈疮肿毒,烧烫伤。本品已分离出约70 种生物碱,其中有长春碱、长春新碱、异长春碱、环氧长春碱、长春西文碱( Leurosivine )、罗维定碱(Rovidine )、卡罗新碱( Carosine )以及派利文碱(Perivine )、派利维定碱( Perividine )、派利卡灵碱(Pericalline )、洛柯尼灵碱( Lochnerine )、洛柯绕维新碱(LOchrovic : ne )、文朵灵碱(Vindoline )、文朵尼宁碱(Vindolinine )、文考尼定碱(Vincolidine )、泻花碱(Catharanthine )、四氢鸭脚木碱(Tetrahydroalstonine )等。长春碱对何杰金氏病、绒毛膜上皮癌疗效较好,长春新碱则对恶性淋巴瘤及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较高。长春碱的主要毒性为抑制骨髓功能,长春新诚对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的毒性较突出。长春新碱小量使血小板数升高,大量则使之减少。总碱降低动物血压,但长春新碱却可升高血压。其中所含的某些生物碱有利尿、降低血糖作用,及降低血压、扩张脑膜小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雌激素徉活性、解热等作用。
长珠形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长桑君战国时代医家。名医扁鹊的老师,将自己一生所收集到的医方和个人的医疗经验尽传给扁鹊。
长蛇灸间接灸法之一种。亦称铺灸,用大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脊柱(自大椎穴至腰俞穴)上,宽厚各约6 毫米,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然后用黄豆大的艾注分别放在大椎穴及腰俞穴上施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时止。民间用以治疗虚劳。长深根见《 云南中草药》 。为白牛膝之别名,详该条。
长生秘诀养生类著作。清? 石成金著,全书一卷。包括心思部、色欲部、饮食部、起居部等主要内容,石氏主张延缓衰老必须从少壮之时开始,“日后年至老毫,尚然耳目聪明,手足利便。”认为养生应以恬娱为务,忧愁恼怒,伤人最烈,只有平心静气,“常存安乐想,”才能益寿延年。指出老年人“如日已衔山”,精神气血已衰,凡事均节俭为宜,尤其房事更当节之。对于那些虽年龄不高而素体弱多病者,也须“节欲保固”以防衰老。书中有“卫生必读歌”,把全书主要观点进行了综合概括,并提出具体措施,对研究养生防老抗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长寿真人见刘渊然条。
长沙药解药物学著作。4 卷。清? 黄元御撰。刊于1753 年。作者选出张仲景《 伤寒论》 及《 金匾要略)二书中的244 个医方的药物159 种(目录末记为1 叭种),以药名为纲,结合原书中的方药证治,论述各药药性及用法。书名冠以“长沙”,取义于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之谓。现有《 黄氏医书八种)本。
长片仁仆289
长虹贯日病证名。清? 黄庭镜《 目经大成》 卷二:“此症乃赤脉虫L 丝,纵横粗细,上气轮而缠风轮,最不易治。”参见赤脉贯睛、赤丝乱脉证等条。
长沙方歌括书名。6 卷。清? 陈念祖撰于1803 年:“长沙方”即指张仲景(伤寒论》 方。陈氏将《 伤寒论》 方的主治、药物、用量及煮服法等,以诗歌的形式予以编撰,并由其长子陈蔚另写方注,使读者易于习诵。但陈氏过于推崇经方的观点,有其片面性。解放后有排印本。
长刺节论篇(素问》 篇名。长,犹广的意思。本篇指出头痛、寒热等十二种不同病症的针刺手法,进取针穴及针刺反应。说明了针刺治病要根据疾病的肌肉骨节部位、性质,适当掌握进针的深度、次数和治程长短的道理,故名。
片① 片剂。把药物细粉加入适量淀粉糊或米浆,压成片状。也可将药物浓缩流浸膏加淀粉适量混合,压成片状。② 将药切开之意。如生姜一片,约计钱为准。
片剂药物剂型之一,药物经加工或提炼,与辅料混合后加压而成。片剂具有用量准确、体积小、服用方便等优点,是临床常用剂型,如银翘解毒片、橘红片、穿心莲片等。
片脑见《 寿域神方》 。即龙脑冰片,为冰片药材之一种,详该条。
片仔病明末京都太医秘方。见《 新编中成药手册》 。又名八宝片仔瘸。察香、牛黄、蛇胆、三七等。丸剂,每丸3 克;胶囊剂,每粒0 . 3 克。一至八岁每服0 . 15 一0 . 3 克,八岁以上每服0 . 6 克,一日2 一3 次。外用,冷开水调化,涂敷患处(创口上忌涂)。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急慢性肝炎,耳炎,眼炎,牙雌肿痛,咽喉肿痛,乳蛾,烫伤烧伤,金疮伤痛,挫伤扭伤,蜂蛇咬伤,疗疮,无名肿毒等。
片姜黄见(中国药典》 (1990 版)。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rna wenyujin Y . H . chen etC , Ling 的根茎。产浙江。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止痛。治血滞经闭,行经腹痛,胸胁刺痛,及风湿痹痛,肩臂疼痛,跌打损伤癖肿疼痛。内服:煎汤,3 一9 克。孕妇慎服。温郁金块根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姜黄烯(c 盯cumene )。又含二草酸二甲镁二水合物,对实验性心律异常有显著治疗效果。片子姜黄见《 本草纲目》 。为姜黄之药材名,详该条。
片玉心书儿科著作。5 卷。明? 万全撰。约刊于16 世纪中期。本书主要介绍治疗儿科病的临床经验。卷1 一3 总论儿科病证的诊断、治法,并附歌赋和望诊图;卷4 一5 记述胎毒、变蒸、惊风等32 类疾病的证治。现有(万密斋医书十种》 本等。片玉痘疹书名。又名(万氏秘传片玉痘疹》 。13 卷。明? 万全撰。约撰于16 世纪中期。本名专论痘疹。卷1 一2 为痘疹碎金赋及痘疹西江月二赋;卷3 一4 为痘疹始终验方及歌;卷5 一12 为痘疹总论,并分论发热、见形、起发、成实、收膺、落痴及余毒证
治;卷13 为痘疹骨髓赋及麻疹西江月。本书编排略与作者的(痘疹心法》 相似,但内容不同。本书收入《 万密斋医学全书》 中。
仁丹即人丹,见该条。
仁术志见王氏医案条。
仁香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白盏仁(研末,冲)、木香各六分,霍香、香附、陈皮各一钱半,砂仁八分,檀香五分,母丁香四分,生甘草三分,淡竹茹三钱。水煎服。治感受暑湿秽浊,呕恶少食,胸隔烦闷,腹痛泄泻等症。
仁端录痘疹专著。16 卷(又有5 卷本及10 卷本)。又名《 仁端录痘疹)、(仁端录痘疹玄珠)。明? 徐谦撰。撰年不详。包括痘病总括、辨痘形色、分期调治、痘疹兼杂症、治疗方药及药性、痘病歌赋和杂说等,内容较简明实用。
仁熟散《 医学人门》 卷七方。柏子仁、熟地黄各一钱,人参、五味子、积壳、山茱英、肉桂、菊花、获神、构记子各七分半。水煎服;或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治胆虚易惊,或不得眠。
仁术便览书名。4 卷。明? 张浩撰。刊于1585 年。本书收选明代以前的临床各科验方分类编辑而成。内容包括中风、厥病、痛风、中寒等94 类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儿科等,有论有方,选方大都切于实用。末附炮制药法。解放后有排印本。
仁斋直指书名。又名《 仁斋直指方论》 、《 仁斋直指方》 。26 卷。宋? 杨士浪撰于1264 年。这是一部以介绍内科杂病证治为重点的临床综合性医书,作者据证释方,摘取诸家效方,参以家传经验,区别不同的病证,对证施方,在治疗上给读者以规矩绳墨。书名“直指”,取“明白易晓,之谓直;发踪以示,之为指”(见本书杨士流序),故名《 仁斋直指)。全书析为七十九条,每条之后,另有“附遗”部分,系明? 嘉靖年间朱崇正所续增。
仁斋直指方见仁斋直指条。
仁端录痘疹见仁端录条。
仁斋小儿方论书名。4 卷。宋? 杨士流撰。本书将小儿诸病分为:初生、变蒸、惊、中风、疮、积、热、伤寒、痰嗽、脾胃、丹毒、杂证诸门,每门各列疾病子目,分别介绍证治与方论。此书原刊本已佚,今存本为明? 朱崇正重校复刊本,复刻时补入第5 卷小儿痘疹,主要内容引自明,魏直《 博爱心鉴》 一书,并改题书名为(新刊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 ,收入《 杨仁斋著作三种》 中。
仁斋直指方论见仁斋直指条。仁当? 东桑嘉措清代藏医学家。西藏吉雪人。著有<医学源流》 。
仁端录痘疹玄珠见仁端录条。仆击即击仆。卒然倒仆,不省人事的症状。癫痛病发作和中风病多见。《 素问? 通评虚实论篇》 :“凡治消痒仆击,偏枯痪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290 仆参
仆化
经穴名。代号BL61 。出《 针灸甲乙经》 。
别名安邪。属足太阳膀胧经。足太阳,阳跻之会。泣于足跟的外侧面,外躁尖与跟健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下,当跟骨凹陷中之赤白肉际处。布有排肠神经跟骨外侧支和排动、静脉跟骨外侧支。主治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痛,以及躁关节炎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化气O 运气学说术语。指土之化气。《 素问? 气交变大论》 :“化气不政,生气独治”。《 类经》 :“化气,土气也”。.生化机能。(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化气,阴成形。”.指行气化滞的治法,如用理气药消除腹胀。参见理气、消导各条。
化火病理性的各种机能亢进的表现。分虚实两类,实者为外邪所化,虚者由阴虚之变。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阴液的亏损,或气血痰食的阻滞,均可在一定条件下化火,出现病理性机能亢进,而同时津液消耗增加。临床表现参见实火和虚火条。化风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风证的现象:如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强直,乃至卒然昏仆等。温病热伤下焦肝肾可以化风而发生痉、厥、瘪疚等症,吴鞠通用大、小定风珠治疗。《 温病条辨? 下焦篇》 :“既厥且哆,脉细而劲,小定风珠主之。”吴鞠通自注:“温邪久踞下焦,烁肝液为厥,扰冲脉为哆,脉阴阳俱减则细,肝木横强则劲,故以鸡子黄实土而定内风:" 化热外感表证传里所表现的热性病变。风、寒、澡、湿等外邪侵入人体后,在初期阶段,多有恶寒、苔薄白等表寒症状;如病邪传入气分以后,则出现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唇干、心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显示病邪化热入里。(温热论》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化斑清法之一。采用清热、凉血、解毒的方法,治疗温病热入营血,皮肤出现斑点及出血者,以防热毒继续深陷。常用化斑汤:
化痞即消痞详该条。
化湿祛湿法之一。用芳香去湿的药物以宣化上焦湿邪的方法。如湿邪在表,用流表化湿,如蕾香正气散:湿温时疫,喉痛胸闷,用清热化湿法,如甘露消毒丹。
化痰祛痰法之一。消解痰涎的方法。依据生痰的病因,化痰法约分六种:宣肺化痰,清热化痰,润肺化痰,燥湿化痰,祛寒化痰,治风化痰。详各条。化源即生化之源。① 五脏为生化之源。《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沁“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 … 折其郁气,资其化源。”② 脾胃为生化之源。脾主后天,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需经脾胃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的滋养,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 临证指南医案? 憎》 :“脾属阴,主乎血;胃属阳,主乎气。? ? ? ? ? 一阴一阳,互相表里,合冲和之德。而为后天生化之源也。”一般常指第二义。化燥又称津伤化燥。因津液消耗而出现燥证的病理。由于热伤津液或素体阴亏,内热亢盛等原因,都能使邪气化燥,出现口干口渴、唇焦咽燥、便秘尿
少、干咳、咯血或侧血等阴液不足的证候。参见内燥条。
化木汤崛辨证录》 卷九方。白术二两,附子、肉桂、柴胡各一钱,杜若根一两。水煎服,盖被发汗。治木肾,初见肇丸疼痛,反变为不疼者。化虫丸O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十方。炒铅粉、鹤虱、槟榔、苦谏根(去浮皮)各五十两,枯矾十二两半:为末,面糊为丸,麻子大,一岁小儿每服五丸,温浆水加生麻油一至二滴调下;或用温米饮送下。功能杀肠中诸虫。治小儿虫积,发时腹痛,往来上下攻冲难忍,或结聚成团,或呕吐清水涎津,多食而瘦,面色青黄。.《 医学入门》 卷六方。硫黄一两,木香五钱,密陀僧少许。为末,外泡附子一枚,以醋熬成膏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荆芥茶水送下。治诸虫。.(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八方。芜芙、黄连、神曲、炒麦芽各等分。为末,煮糊为丸,黍米大,空腹米饮或猪胆汁送下。治小儿疮热。
化血丹《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锻花蕊石9 克,三七6 克,血余炭3 克。为细末,分二次冲服。功能止血化癖。治咳血,吐血,蛆血,及二便下血。化血莲见《 江西草药》 。为土大黄之别名,详该条。
化阴煎<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生地黄、熟地黄、牛膝、猪荃、泽泻、生黄柏、生知母各二钱,绿豆三钱,龙胆草一钱半,车前子一钱。加食盐少许,水煎,食前服。治水亏阴涸,阳火有余,小便瘾闭,淋浊疼痛。
化狂丹喊增订验方新编》 卷二方。高丽参、制半夏、冤丝子各二钱,白术、获神、营蒲各一钱,附子一分。水煎服。治心气虚,热邪乘,痰气侵,遂成狂症,' 终年不愈。
化坚汤<寿世保元乏卷三方。白术、炒香附、山碴、陈皮、半夏(姜炒)各二钱,获荃(去皮)、当归各三钱,川夸一钱半,积实、获术各一钱,桃仁(去皮尖)十粒,红花、甘草各八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积聚,盛腹,痰癖,痰饮,食积,死血成块者。若肉积加黄连六分;而积加神曲二钱;左有块倍川芍一钱;右有块加青皮二钱;饱胀加莱服子三钱;壮人加三棱一钱;弱人加人参二钱。
化肝煎《 崇岳全书? 新八方阵》 卷五十一方。青皮、陈皮、芍药各二钱,牡丹皮、炒桅子、泽泻(血见!; 部者用甘草)各一钱半,土贝母二至三钱水煎,食远服。治怒气伤肝,气逆动火,胁痛胀满,烦热动血等症;若大便下血,加地榆一钱半;小便尿血,加木通一钱半;恶寒发热,加柴胡一钱;火盛,加黄答一至二钱;胁腹胀痛,加白芥子一钱;胀甚者,去芍药。化岩汤(辨证录》 卷十三方:人参、黄蔑、忍冬藤、当归各一两,白术二两,茜草根、白芥子各二钱,获冬三钱。水煎服。治乳岩,呈无数小疮口,似管非管,如漏非漏,状若蜂案,向外生肉。
化毒丹O 《 外科精义》 卷下方。乳香、没药各五钱,巴豆四十九粒,草乌(酒浸)、海浮石(醋淬)各一
四两。为细末,用醋调糊为丸,豌豆大,每服五至七丸,食后冷饮送下,以利或吐为度。治恶疮肿毒初起,咳逆烦闷,或咽喉闭塞,发热恶寒者。公《 焦氏喉科秘忱》 卷二方。防风、连翘、桔梗、荆芥穗、当归(酒洗)各一两,甘草、赤芍药、桅子、黄答、玄参、薄荷、山豆根、犀角、羚羊角各五分。为细末,炼蜜为丸,灯心、竹叶煎汤送下:治冬日感邪而致的阴毒喉痹,肿如紫李,外症恶寒身热,头痛等症。
化毒汤O (赤水玄珠》 卷二十八方。紫草、升麻、甘草、蝉蜕、地骨皮、黄荃(酒炒)、木通各等分。水煎服。治痘已出而热毒未解。.《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一方‘:炒桔梗半两,薄荷叶、荆芥穗、甘草各二钱半,山豆根皮一钱半,牙硝、硼砂、朴硝、雄黄、朱砂各二钱.为末,每服一字至半钱,点舌上化下,或以温水浓调少许,含咽。治风热卜攻,咽喉肿痛,饮食不便。O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四方。紫草、升麻、炙甘草各等分:为粗末,加粳米五十粒,水煎服。治/J 、)L 痘疮已出或未出。
化毒散《 医学入门》 卷八方。生大黄一两,炙穿山甲、当归尾各五钱,炒僵蚕三钱,炙娱蛤一条。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一至二次:治杨梅结毒,遍体破烂臭秽,筋骨疼痛,气实毒盛者。
化骨莲见《 草药手册》 。为玉替花之别名,详i 亥茶
化食丹见钊几海中草药学》 。为刘寄奴之别名,详该条
化逆汤(医醇腌义》 卷一方。黄连、自豆落各六分,吴茱英二分,厚朴、青皮、木瓜、独活、乌药各一钱,蕾香一钱五分,木香五分,茨黎四钱,获答几钱。水煎服。治暑月受邪,郁于中焦,L 吐下泻,手足厥;令,筋脉抽掣。
化核膏O 气外科全生集》 卷四方。壁虎十四条,蜘蛛二t 八个,蜗牛充十六个,大麻油四斤,鲜何首鸟藤叶、鲜菊根、鲜薄荷、鲜牛芬草、鲜苍耳草各半斤,连翘、玄叁、苦参、白豉、白芥子、僵蚕、水红花子、大黄、荆芥、防风各四两,制木鳖油、炒铅丹各适量,丁香油一钱,寮香二钱,苏合油一两先用大麻油煎枯前三物,捞去不用,何首鸟藤叶至苍耳草等五味,武火熬至草枯,去渣侯冷,再入连翘至防风等十味,澄夜,熬至黑枯,滤油去滓.再熬至滴水不散,加木松油、铅丹,慢入搅匀,文火再熬至滴水成珠,加入丁秀油、嚼香、苏合油搅匀,退火气摊成膏,贴患处:治凛病结核.嘴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沙市方)。连翘、么参、苦参、自数、白芥子、僵蚕、柏子仁、大黄、荆芥、防风、公丁香各12 克,木鳖子30 克,蕾香60 克,壁虎14 条,蜘蛛28 个,蜗牛36 个,菊花根、牛芬子、何汀鸟藤叶、苍耳开各24 克,察香6 克。用香油2 千克浸泡前卜三味一夜,置锅内加热,再加入壁虎至苍耳子七味,炸枯滤去滓,每斤油加铅丹225 克,文武火熬,候冷再入畴香成膏,摊贴患处。治凛病。化积丸吸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四方。三楼、获术、阿魏、海浮石、香附、雄黄、槟榔、苏木、瓦楞
ha
化291
子、五灵脂。为末,水泛为丸。治积聚。化积散O 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济南方)。槟榔5 公斤,三棱、获术各2 . 5 公斤。为细末,每500 克加巴豆霜48 克,每服3 克,红糖水送下。治瘤瘤积聚,小儿乳积、食积、虫积。.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炒山植、炒麦芽、炒神曲、炒槟榔、炒鸡内金、炒黑牵牛子、炒白牵牛子各等分。为细末,每服3 克,加糖少许,温开水送下,日二次。功能消食滞,化痞积。治小儿宿食不化,积滞痞块,面色萎黄,不思饮食,腹大膨胀。
化脓灸直接灸法之一种。是将艾住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以使局部皮肤起疤,化脓,故名。施灸时先以甘油或葱、蒜汁涂抹灸处,然后放置艾烃施灸,每住必须燃尽,除去灰烬,易住再灸,灸满规定壮数。这种灸法由于热力较强,灼伤皮肤后,局部组织发生异常变化,加强了机体自然的抗病能力和修复作用,所以疗效较其它灸法优异。《 针灸资生经》 :“凡着艾得疽发,所患即援,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化脓灸一般在灸后一周左右化脓,经4 一6 周结痴愈合,脱痴后留下永久性瘫痕,故亦称瘫痕灸。本法适用于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凛病等慢性疾患;并可用于防病保健。
化痛汤(疡医大全》 卷七引雷真君方。金银花五两,玄参三两,当归二两,白芥子、荆芥各三钱,肉佳三分。水煎服:治痈疽。
化疽汤<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六方。茵陈、苍术、木通、桅子、获菩、猪等、泽泻、惹该仁。水煎服治湿热黄疽。若内有停滞,加神曲、麦芽、山楼;下酉疽,加葛根、首楷;女劳疽,加当归、红花;疲血,加唬泊、牡丹皮、红花、红曲、蒲黄、桃仁、五灵脂、延胡索
化斑汤.屯温病条辨》 卷一方。石膏两,知母四钱,生甘草、玄参各三钱,犀角二钱,粳米一合。水煎服:功能清热凉血,解毒化斑治温病发斑,高热口渴,神昏澹语。本方由白虎汤加犀角、玄参而成.《 张氏医通》 卷下五方。玄参二钱,牛芬子一钱,些胡、木通各八分,荆芥、防风各六分,连翘、积壳各七分,蝉蜕五分,生甘草四分,灯心二t .茎,淡竹叶十五片。水煎眼,日2 一3 次。功能清斑起痘:治痘斑夹出。
化痞丸<疡医大全》 卷二十一引刘长随方。我术(酷炒)、锻海浮石、锻瓦楞子、三棱(醋炒)、干漆、大菌香、山檀、穿山甲气丁香、五灵脂、白芷、陈皮、延胡索、木香、牡丹皮、青皮、桔梗、积壳、胡椒、神曲、蒲黄、香附、桃仁、红花、川夸、当归、厚朴、砂仁、鳖甲(醋炙)、朴硝各三钱,阿魏五钱,小简香、赤芍药、使君子、桂皮、铁花粉各四钱,水红花子四两为末,皂角煎汤泛丸,悟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体壮者可加至四十至五十丸,酒进下,日三次。治痛瘤痞块。化痞膏.《 疡医’大全2 卷二十一引刘长随方。当归尾、红花、金银花、三棱、白芥子、获术、胡芦巴、昆布、生地黄、桃仁、血余、大黄、熟地黄、鳖甲、穿山甲
292 化四画
各一两,海藻、两头尖、阿魏、蓖麻子、川乌、巴豆仁、黄连、天南星、漏芦、浙贝母、半夏、苹薛、大戟、胡黄连、甘遂、凤仙子、芫花、海浮石、阿胶、威灵仙、槟榔、僵蚕、全蝎、血竭、乳香(去油)、粉甘草、蚤休、没药(去油)各三钱,土木鳖、番木鳖、独头蒜各三十个,娱虹三十条,水红花子四两,鲜商陆八两,活娜鱼(半斤重)一条,麻油三斤,炒黄丹一斤半,路香一钱。丘药除没药、乳香、血竭、察香、阿魏五味另研收贮,临用掺膏药上,余药用油熬膏,摊贴患处。治瘤底痞块。.飞疡医大全》 卷二十一方。生大黄一两,半夏、三棱、苏木、穿山甲、陈皮、当归尾、全蝎、番木鳖、红花、积壳、厚朴、获术、血余、浙贝母、川鸟、天南星、香附、赤芍药、草乌、槟榔各三钱,娱蛤十条,巴豆仁五十粒,大鳖一个(切四块),桃枝、杨枝、桑枝、槐枝各十寸,葱十根,水红花子五钱,白凤仙花根五根,麻油三斤.铅丹二十四两,阿魏、苏合油各五钱,血竭、没药(去油)、肉桂、儿茶、樟脑、乳香(去油)、锻虎骨、青黛、锻瓦楞子各三钱,冰片、察香、十漆各二钱,皮硝一钱。先用麻油将前三十一味药煎枯,去渣入铅丹收膏,冷定,加余药末搅匀摊贴敷患处。治痞积瘾瘦。.<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四方C 秦芙、三棱、筏术、黄柏、当归各五钱,大黄三钱,全蝎十四个,穿山甲十四片,娱蚁五条,木鳖子七个,菜油二斤四两,铅丹(炒紫)一斤二两,阿魏一两,乳香、没药各五钱,风化硝三钱。先将前卜味用菜油浸二昼夜,煎焦黄色,去渣熬,略冷入铅丹,不住搅,至黑烟起,滴水不散离火,再入余药作膏,摊贴患处。治痞积:化滞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白芍药30 克,当归、炒莱服子各巧克,山植180 克,甘草、生姜各6 克。水煎服。治痢疾初起,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若身体壮实者,可加大黄、朴硝各9 克。化痰丸O 《 瑞竹堂经验方》 卷二方。又名顺气消食化痰丸。半夏(洗)、天南星(去皮膜)、白矾、皂角、生姜各一斤,青皮(去瓤)、陈皮(去白)、炒紫苏子、炒莱茄子、妙杏仁(去皮尖)、葛根、炒神曲、沙麦芽、山喳、炒香附各八钱。前五味水煎至天南星无白点为度,去皂角不用,晒干火焙,后入余药末,姜汁浸,蒸饼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临卧食后茶酒送下。治痰饮宿食。.见《 景岳全书? 小儿则古方》 卷六十二。胆南星、制半夏、制朦石、积实各二两,察香三分。为末,姜汁糊为丸,绿豆大,朱砂为衣,姜汤研化服。治惊搐,喉内痰鸣。
化痰青见(四川中药志》 。为九头狮子草之别名,详该条。
化痕汤《 罗氏会约医镜》 卷四方。当归三至五钱,熟地黄二至三钱,白芍药(酒炒)、肉桂各二钱,川芍、桃仁各一钱,红花(酒炒)八分。水煎,加酒服。治皿癖成形,在脐腹之下,作痛喜按而虚者。如气滞加香附、木香、砂仁、乌药之属。
化漏汤《 疡医大全》 卷三十九方。大黄、山植、厚朴各三钱,白芷、麦芽各二钱,生甘草五钱。水煎服。治饮食中毒。
化橘红出《 识药辨微》 。又名袖皮橘红、化州陈皮。为芸香科植物化州袖citrus grandis ( L ) ( ) sbeck var . tomentosa Hort .或袖C . grandis ( I 了)0 由eck 的外果皮。主产广东、广西等地。苦、辛,温。入脾、肺经。燥湿化痰,下气健胃。治咳嗽气喘,痰多,呕吐隐气,食积。煎服:3 一6 克。抽的种子名袖核,煎服治小肠疮气。外果皮含挥发油,内有柠檬醛、忧牛儿醇芳樟醇等。果实含抽皮贰、新橙皮贰、积属贰等:抽皮贰注射对小鼠、大鼠实验性炎症均有明显抗炎作用,并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此外、对小鼠的病毒感染、X 射线照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化痪丹(儒门事亲》 卷十二方。海藻、海带、海蛤粉、昆布、炒泽泻、连翘各等分,猪后、羊婿各十枚。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二丸,临卧擒化。治瘦瘤。
化癖丸O (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八方。巴豆霜半两,朱砂、铅粉各一钱,硒砂一字,雄雀粪、黄鹰粪各一分。为末,糯米饭为丸,黍米粒大,一岁小儿每服二丸,空腹皂角子煎汤送下。治小儿乳癖,结块不消。母《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八引曾氏方。木香、陈皮(去白)、炮荞术、炮三棱、青皮(巴豆九粒去皮膜心微炒,去巴豆)、积壳(粼炒,去瓤)、槟榔各半两,白术、丁香各二钱,细辛(烧存性)四钱:为细末,煮糊为丸,麻仁大,每服十五至二十一丸,空腹米饮送下。治小儿癖结气块在胁肋之间,日久不化。化盛丸O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八方。芜黄、芦荟、青黛、川芍、白芷、胡黄连、黄连、暇蟆灰各等分。为末,猪胆汁浸糕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临卧杏仁煎汤送下。治小儿疮积。.<类证治裁》 卷七方。桃仁、槐实、艾叶各三钱。为细末,大枣肉捣为丸。治虫蚀肛门,肛门痒痛,上唇有疮。化气利水即温阳利湿,详该条。化气利湿即温阳利湿,详该条。化饮解表针对表有风寒,内有水饮证的治法。《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以麻桂散表邪,半夏、细辛、干姜温化水饮,佐以芍药、五味,协调诸药,是治外感寒邪、内伏水饮的代表方:化州陈皮见《 本草从新》 。为化橘红之别名,详该条二
化痰开窍开窍法之一种,又称豁痰醒脑。治疗痰证神昏的方法。分热痰、寒痰两种。热痰症见痰盛气粗、神昏澹语、身热烦躁、舌红苔黄,用牛黄丸、至宝丹。寒痰症见痰涎奎盛、神昏不省、面色青白、手足冷、脉沉,用苏合香丸。
化痛行血即祛痪活血。详该条。化水种子汤(傅青主女科》 卷上方:巴戟天(盐水浸)、白术(土炒)各一两,袂冬、冤丝子(酒炒)、炒芡实各五钱,人参三钱,车前子(酒炒)二钱,肉佳(去粗皮)一钱。水煎服。治妇人水湿停滞不孕.小便不
化爪反293
利,腹胀,脚肿者。
化圣通滞汤《 疡医大全》 卷二十引岐天师方。金银花、蒲公英各一两,天花粉、白芥子各五钱,自芍药、通草、炒桅子、获荃各三钱,柴胡二钱,熟附子、木通各一钱。水煎服。治男子乳房忽然童肿如妇人之状,们之疼痛欲死,经久不愈。
化坚二陈丸《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五方。陈皮、制半夏各一两,获等一两五钱,炒僵蚕二两,黄连、生甘草各三钱。为细末,荷叶熬汤和丸.语桐子大,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治眼胞及周身生痰核
化疗内消散《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二方:知母、贝母(去心)、炙穿山甲、蚤休、白及、乳香、没药、天花粉、皂角刺,金银花、当归、赤芍药、生甘草各一钱。水、酒各半煎服。治疗毒轻症:化肝消毒汤《 洞天奥旨》 卷六引岐公方。白芍药、当归各三两,炒桅子五钱,生甘草三钱.金银花五两。水煎服。治两肋胀满,发寒发热,痛极生痈。化毒内托散《 疡科选悴》 卷二方。乳香、知母、白及、贝母、半夏、穿山甲、金银花、皂角刺、天花粉各一钱。无灰酒煎服;药渣捣烂,加芙蓉叶细末一两,以蜜水润涂患处。治恶疮疗肿。
化毒清表汤《 麻科活人全书)卷二方。前胡、葛根、知母、炒牛芬子、连翘、桔梗各七分,玄参、淡竹叶各一钱,木通六分,甘草、黄连(酒炒)、防风、焦桅子各三分,薄荷、黄荃(酒炒)各五分,天花粉、地骨皮各八分,灯心五十寸。水煎服。治麻疹发疹期,皮疹已出,红肿剧烈者。若潮热重,加生地黄、地骨皮、赤获等、积壳、黄连、黄琴;大便不通,加大黄;小便不通,加车前子;色紫,加紫草、红花;色赤,加牡丹皮、当归尾;夹红紫斑,加紫草、牡丹皮;咽痛,加射干、山豆根、麦门冬;澹语,加生地黄、木通;气促,加苏子、莱服子,去天花粉、淡竹叶、薄荷。
化斑解毒汤《 外科正宗》 卷四方:玄参、知母、石膏、少、中黄、黄连、升麻、连翘、牛芬子各等分,甘草五分。加淡竹叶二十片,水煎,不拘时服。治三焦风热上攻而致的火丹,延及全身痒痛者;近代也用护治疗接触性皮炎。
化滞调中汤(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二册方。白术一钱五分,人参、获菩、陈皮、厚朴(姜制)、山碴、半夏各一钱,炒神曲、炒麦芽各八分,砂仁七分。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治积滞胀满。若胀甚或面食伤,加炒莱旅子。
化痰玉壶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四方。又名玉壶丸。生天南星、生半夏各一两,天麻半两,头白面三两。为细末,滴水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将水先煎沸,下药煮至五七沸,候药浮即熟,渡出放温,用生姜煎汤送下,不拘时服。治风痰吐逆,头痛目眩,胸隔烦满,饮食不下,咳嗽痰盛,呕吐涎沫。化腐紫酸膏《 外科正宗》 卷一方。轻粉、蓖麻仁各三钱,血竭二钱,巴豆仁五钱,漳脑一钱,金顶砒五分,干螺蜘肉二个。为末,麻油调搽顽硬肉上。治发
背已成,疲肉不腐作脓,及疮内有脓而外不穿溃者。化腐生肌散《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锻炉甘石18 克,乳香、没药、磷砂各9 克,雄黄6 克,础砂06 克,冰片0 . 9 克。为细末,搽患处,日三至四次。治凛疡、疮疡已溃烂者。
化痛回生丹《 温病条辨》 卷一方。人参六两,肉桂、两头尖、察香、姜黄、川椒炭、蛇虫、三棱、红花、苏子霜、五灵脂、降香、干漆、没药、香附、吴茱英、延胡索、水蛙、阿魏、川芍、乳香、高良姜、艾叶炭各二两,公丁香、苏木、桃仁、杏仁、小菌香炭各三两,当归尾、熟地黄、白芍药各四两,蒲黄炭一两,鳖甲胶一斤,益母草膏、大黄各八两。先将大黄用米醋一斤半熬浓,晒干为末,如此三次,晒干后与余药研末,以鳖甲胶、益母草膏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五分,每服一丸,空腹温开水或黄酒送下。功能活血化癖,破积消坚。治燥气延入下焦,搏于血分而致的底病,及疟母瘾结不散;妇女痛经闭经,产后癖血腹痛;跌打损伤;癖滞疼痛。
化毒排脓内补十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八方。又名折里十补散、内托十宣散、内补十宣散。人参、当归各二两,黄茂(盐汤润透,蒸后焙)、川芍、白芷、防风、姜厚朴、桔梗、甘草、桂心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三至六钱,热酒或浓木香汤调下,日夜各数次。功能排脓止痛,生肌长肉。治痈疽疮疖。爪指甲。《 灵枢? 本藏》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
爪甲指(趾)甲的通称。《 证治准绳》 卷三:“爪甲边缘结脓,剧者爪皆脱落。”
爪法O 刺法名。指针刺时,以拇指指甲爪掐穴位便于准确进针的方法。(针经指南》 :“爪者,凡下针,用手指着力置针有准也。”本法源于《 素问? 离合真邪论》 “抓而下之”。0 推拿手法。即掐法,《 肘后备急方? 救卒中恶死方》 :“救卒死… … 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详见掐法条。
爪枯证名。指手足爪甲干枯无光泽。多因气虚血少,津液亏耗,或感受寒湿,或肝脏受损等所致。<灵枢? 经脉》 :“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 :“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 素问? 五藏生成篇》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杂病源流犀烛? 燥病源流》 :“筋燥爪枯,必滋养其荣血也,宜养荣汤。”本证可见于虚劳、瘩、痹等疾患。爪刻(ci 刺)推拿手法。出(肘后备急方? 救卒死尸厥方》 。即掐法。见该条。
爪黄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 卷六十一:“爪黄之病,口苦舌干,身体急强,面目俱黄,行履不得,言语狂乱,四肢疼痛,发即便走。”治用灸烙法,内服瓜蒂散等方。参黄疽有关条。
爪切押手法即指切押手法,见该条。反O ( fdn )。① 仲景十二脉之一。《 诊家正眼》 :“日反者,来微去大,病在里也。”② 同返。回、还、退出。《 素问? 五脏生成篇》 :“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
294 反
痹厥也。”③ 治法之一。<素问? 至真要大论》 :' ‘从者反治:”④ 药性之拮抗。如人参反黎芦。参见十八反条:.音翻(f 如)。① 翻转。《 灵枢? 经脉》 :“人中满则唇反”② 凉风八候之一。《 古今医鉴》 :“… … 反者,身仰raJ 后。”
反阳运气术语。指水运不及之年,火不畏水,火反用事。吃素问? 五常政大论》 :“涸流之纪,是谓反阳”张景岳注:“涸流之纪,水不及也。凡TtJ 辛皆属水运,而辛以阴柔,乃为不及,故于六辛阴水之年,阳反川事,是谓反阳。”
反折证名:背反张之意。弋素问? 骨空论》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 诊要经终论》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痪疚。”张志聪注:“反折,背反张也”参见角弓反张条
反听养生术语。即注意力集中听自身呼吸的声音:吸抱朴子内篇? 论仙》 :“欲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
反治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对正治法发生格拒时所采用的治法因治法与疾病的假象相从,故亦称从治。参该条成素问? 至真要大论》 :“从者反治。”《 医门法律): “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热因热用、寒因寒月、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去:详各条。
反决证名:反,反转;决,了决,即屈曲不舒。反突为躯体因病痛影响而呈现屈曲不舒或辗转反侧的异常体态《 素间? 至真要大论》 :“诸转反突,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反胃病名又称翻胃、胃反。O 指食下良久复出,或隔宿吐出者。《 医贯》 :“饮食倍常,尽入于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 1 一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翻胃。”《 景岳全书? 杂证漠》 :“反胃一证,本属火虚… … 然无火之由,则犹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又当察也。若寒在上焦,则多为恶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肤之阳虚也;若寒在中然,则食入不化、每食至中院,或少顷或半日复出者,此胃中之阳虚也;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叶,乃以氏入幽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 “治反胃之法,当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拐之甚,致损胃气向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气,健啤养胃为主。”如新病者,胃气犹未尽坏而饮食未消,当兼去其滞;若有逆气未调,则当兼解其郁;若病稍久,或气体察弱,则当专用温补,不可妄行峻利开导、消食化痰等剂,以致重伤胃气。虚在上焦,微寒呕恶者,用姜汤或橘皮汤;若气虚寒侵而恶心呕食者,宜黄芽丸或橘皮干姜汤之类;若寒痰甚者,宜小半夏汤或大半夏汤之类:虚在中焦,而食入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汤、温胃饮、圣术煎之类;若胃虚甚者,宜四味回阳饮,或黄芽丸;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汤,或理中化痰丸之类;若水泛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若胃不甚寒,
而微虚兼滞者,宜五味异功散。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朴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反胃初起,而气体强壮者,可先化痰湿,和胃气,如二陈汤、橘皮半夏汤、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五菩散之类:或用半夏干姜散、吴英汤、橘皮汤等以祛寒。若病稍久而胃气虚者,则非所宜。反胃证多有大便闭结者,因下不通而致卜逆。便秘因阴虚兼寒者,宜以补阳为主,可加当归、肉灰蓉、韭汁、姜汁之属;阴虚兼热者,宜以补阴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东膏诸血之属。此症奏效较缓,以粪如羊矢、或年高病此者为尤甚。亦有因癖阻所致者。《 张氏医通》 卷四:' ’癖血在隔,阻滞气道而成者,代抵当丸作芥子大,服二钱。”参见翻胃、胃反条。.即噎隔。《 丹溪心法》 卷三:“翻胃即隔噎,隔噎乃翻胃之渐。”参噎隔条。反侮见相侮条。
反四时.同脉逆四时。详该条。.指脉证相反。《 素问? 平人气象论》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坚墙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反发热证名。指少阴病不应发热而见发热的症状。多见于少阴、太阳合病患者。《 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参见发热条。反关脉一种生理性变异的脉位。指挠动脉行于腕关节的背侧,故切脉位置也相应在寸口的背面;有同时见于两手,或独见一手的。(三指禅厂“间有脉不行于寸口,由肺列缺穴,斜刺臂侧,入大肠阳溪穴,而上食指者,名曰反关。”
反关痘病证名。指气分毒邪,相夹交争,肌肤闭塞,以致毒气内攻的痘疮。明? 秦景明<幼科金针》 论反关痘谓:' ‘其症狂言澹语,烦躁不宁,手足抽掣,目$ lJ ,腹胀,隐隐不振,昏睡不醒,或见斑点即没。”治宜宣毒透表。若大小便及口、鼻出血,则属危症反花疮病名。即翻花疮。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五。由肝火血燥生风所致。症见生疮溃后,衡肉由疮口突出,其状如菌,头大蒂小,愈努愈反。痛痒不著,触损则流血不止。治宜养血疏肝化癖。内服逍遥散,外用干金散腐蚀法;或用平衡丹掺疮,外贴膏药。
反佐法反治法之一。有两种含义:一是处方中药物组成的反佐法,即寒药中佐以热药,热药中佐以寒药,作为药引。《 伤寒论》 中的白通加猪胆汁汤,引用猪胆汁即为此意;一是汤药内服的反佐法,即热药冷服,寒药温服,以避免格拒现象的出现。《 素问? 五常政大论》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反背红.见《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为大肺筋草之别名。.见《 贵阳民间药草》 。为血盆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反唇疗病名。指疗之生于唇棱偏里者。《 班宗
反从分295
金鉴少卷六十五:“反唇疗发唇里棱。”初起形如粟米,色紫坚硬:肿甚麻痒木痛,寒热交作,烦闷作呕,甚则令唇外翻。详唇疗条。
反.蛇见《 本草纲目)、为蝮蛇之别名,详该条。反观内照气功术语。即内视,详该条。反转子午拳练功方法之一。见t1 :自明弋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匕体左转呈左弓箭步,两手握拳,贴于胸侧,左臂屈时外展,使时与肩平,拳心朝下;右手拳心向下,迅速向前击出,收回原处,上臂外展呈外展位:然后换右弓箭步,交替反复行之。
反盖六合掌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取骑马势,上体左转,左臂微屈,手心朝上,在转身的同时拦成侧平举状,再迅速收回腰间,右手自右向左l 二方迅速压下,左手顺势翘掌推出,左右同姿,交替进行。
从O (。6ng )。① 顺从:与逆相对。《 索问? 生气通天论》 :“气血皆从。”② 正常。《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③ 指采取某种处理方式或原则,即选用之意。《 脾胃论》 :“此湿胜,从平胃散:”④ 迎着。<素问? 骨空论》 :“从风憎风:”⑤ 治法之一:即反治。《 素间,至真要大论》 :“从者反治。”详见反治条。.音纵(z 面g )① 通纵。放纵。《 灵枢? 师传》 :“血食之君,骄悠从欲轻人。”② 纵使,即使、素问? 宝命全形论,: “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从化指病情从体质而变化。感受六淫邪气后,由于体质的特殊性,病理性质往往发生不同变化,如同样感受风寒邪气,阳热体质者往往从阳化热,而阴寒体质则易从阴化寒。(医宗金槛》 :“所受之邪,每从其j 、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 … 物盛从化,理固然也。”
从取治法之一。即从治,或称反治。《 素间? 标本病传论》 :“有从取而得者。”参从治、反治条。从治即反治。详该条。《 医门法律》 :“假寒者,清其内热,内清则浮阴退舍矣。假热者,温其真阳,中温则虚火归元矣。是当从治者也。”
从革运气术语。见<尚书? 洪范》 。五运主岁之中,金岁不及的名称。《 素问? 五常政大论》 :“其不及奈何?? ,? … 金日从革。”从是顺从,革是改革,金性坚硬,但在不及的时候,就顺从而改变其形态。从龙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生龙骨、生牡砺各30 克,白芍药15 克,清半夏、炒苏子各12 克,炒牛剪子9 克。水煎服。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未痊愈,或愈而复发者。若有热,酌加生石膏10 一30 克:
从卫取气刺法术语。(难经? 七十六难): “当补之时,从卫取气。”指针刺补法操作时,应在浅部候气,并往下按纳。后世刺法以先浅后深为补,理本于此。
从阳引阴治法理论之一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引,引领,引出。从阳引阴指从阳分引出阴分的邪气,或从阳
分引出阴分的正气,本指针法而言,但也适用于其它治疗毛段。《 类经》 十二卷注:“阴阳之义,不止一端,如表里也,气血也,经络也,藏府也,… … 从阴引阳者,病在阳而治其阴也;从阳引阴者,病在阴而治其阳也:”与“阴病治阳”之义相近。针灸应用该理论作为选穴法之一,指病在阴经而选阳经的穴位治疗,《 卫生宝槛》 载述的“大接经法”就是从阳引阴的运用,详该条。
从阴引阳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指从阴分引出阳分的邪气,或从阴分引出阳分的正气,即病在阳而治其阴,与“阳病治阴”义近。针灸应用该理论作为选穴法之一,指病在阳经而选阴经的穴位治疗。参见从阳引阴、大接经法条。
从荣置气刺法术语。《 难经? 七卜六难八“当泻之时,从荣置气。”指针刺补法操作时,应在深部侯气,并向浅部引提。后世刺法以先深后浅为泻,理本于此。
分O 肌肉的纹理。见肌腆条。O 旧度量衡,十厘等于一分。
分气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灵枢? 忧患无言》 :“顽颗者,分气之所泄也。”
分水经穴别名。《 太平圣惠方? 九一卜九厂“分水一穴,在下管下一寸陷者中。”后《 针灸大成》 等书列作水分穴之别名,见该条;
分肉O 肌肉。前人称肌肉外层(皮F 脂肪)为白肉,内层(肌肉组织)为赤肉,赤白相分;或谓肌肉间界限分明者,故名。《 灵枢? 本脏》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揍理、司开阖者也”.经穴名。即阳辅穴,属足少阳经。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躁上四寸,胫骨前缘处。《 素问? 气穴论》 :“府俞七十二穴… … 分肉二穴。”林亿等新校正云:“按《 甲乙经》 无分肉穴,该处疑是阳辅穴。”
分至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的合称:《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分至何如?”张景岳注:“分,言春秋二分;至,言冬夏二至。”
分刺古刺法。九刺之一。(灵枢? 官针》 :' ’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指针刺直达肌肉的间隙处的刺法,用以治疗肌肉酸痛等病。
分法推拿手法名。① 见《 保生秘要》 :‘? ? ,一后二指由胸至胁分之。”用两手拇指或手掌,由~处向两边分开推动。参见分推法。② 即分筋手法,见分筋手法条。
分诞出<王叔和脉诀》 。即分娩,详该条。分部十二经脉在皮肤上各有其分属的部位,各经脉的病变可反映到其所属部位。《 素问? 皮部论》 :“皮有分部… … 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土F , 阴阳所在,病之所终。”因此,皮肤上某些变异(如异常色泽、疹点、结节、敏感点等)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所以说“审于分部,知病本始。”( <素间? 疏五过论》 )
分理O 间肌揍。肌肉的纹理。《 灵枢? 寿夭刚柔》 :“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皮下组织一.叫,. .口.目..电叫.叫.. , .一-. .网.. . . . . . . . . .口.口口..口.. . .州一目.州.-一‘目..口.' ? ? -一-
296 分乏
间隙。《 素问? 诊要经终论》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冬刺俞窍于分理。”前指浅层皮下组织间隙,后指深连筋骨的组织间隙。
分娩出《 妇人良方大全》 卷十七。娩,古作免、挽:又名分诞、分解、免身、免乳。指妊娠二十八周以上的胎儿,娩出母体的过程。
分筋推拿手法。见杜自明《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用拇指指端深压于筋结或压痛点的边缘部,稳缓地进行按揉拨动。有助于筋结的解除或软组织粘连的分离。
分滕分,分肉;揍,膜理。分肉和膝理等组织。《 素问? 水热穴论》 :“阳气留溢,热熏分揍,内至于经。”
分解即分娩。详该条。
分气饮《 校注妇人良方》 卷十三方。陈皮、获荃、炒半夏、炒桔梗、大腹皮、紫苏梗、积壳(鼓炒)、炒白术、沙桅子各一钱,炙甘草五分。加生姜,水煎服。治脾胃虚弱,气血不和,胸隔不利,或痰气喘嗽,饮食少思。
分心木见《 山西中药志》 。又名胡桃夹、胡桃隔。为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 : egia L .果核内的木质隔膜。苦、涩,平。入脾、肾经。固肾涩精。治遗精,滑精,腰痛,耳聋,遗溺,尿频,尿血,崩中,带下,泻痢,噎隔。煎服:6 一9 克。
分阴阳小儿推拿方法。① 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由小儿腕掌部中点向两侧分推。可调和气血,用于治疗惊风,殉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疽,咳喘痰喘,乍寒乍热。《 幼科推拿秘书? 推拿手法》 :“盖小儿之病,多因气血不和,故一切推法,必先从阴阳分起,诸症之要领,众法之先声,推此不特能和气血,凡一切膨胀泄泻,如五脏六腑有虚,或大小便不通,或惊风痰喘等症,皆可治之。至于乍寒乍热,尤为对症。”② 指分腹阴阳:从中肤穴向两侧分推。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等作用。用治消化不良,伤食,停乳,胃痛,腹胀等症。《 厘正按摩要术? 立法》 :“将两手蘸汤,于胸腹两边分推数十次,亦为分阴阳之法。”③ 指分推胸口法:用两手大指在胸口处向两旁分推。有宽胸利气,止咳平喘,发表解热等作用。④ 指分头阴阳,即分推坎宫法。详坎宫条。
分经草见《 河南中草药手册》 。为通经草之别名。详该条。
分骨垫正骨器械。一种压垫,以纸或棉花摺成长条形的固定垫。适用于尺挠骨骨干双骨折在整复后,作分骨之用。
分珠散《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槐花、生地黄、白芷、炒桅子、荆芥、龙胆草、黄琴(酒炒)、赤芍药、甘草、当归尾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治眼患癣血灌睛,恶血不散。春加大黄泻肝;夏加黄连泻心;秋加桑白皮泻肺。
分消饮《 医学传灯》 卷下方。羌活、白芷、柴胡、川芍、积壳、山植、陈皮、猪等、泽泻。水煎服。治湿泻初起,腹中不痛,所泻皆水,或遍身发肿,身热脉数
者。若热盛,加桅子、黄岑。
分推法推拿手法。为推法的一种。又名分法。用两手拇指指腹由~处向两边分开移动。操作时的起点多在穴位上。常用于胸腹、前额及腋掌部。《 保赤推拿法》 :“分者,医以两手之指,由几经穴划向两边也。”
分清饮(婴童百问》 卷八方。益智仁、草薛、曹蒲(盐炒)、乌药各等分(可加获等、白芍药)。为细末,入盐少许,空腹服,或灯心煎调下。治小便淋沥,及赤白i 虫。
分心气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三方。① 木香、炒桑白皮、炮大腹子、炒桔便、麦门冬(去心)、草果仁、炙大腹皮、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白术、人参各半两,丁香皮、炙甘草各一两,炒香附、紫苏叶、陈皮(去白)、蕾香各一两半。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灯心十茎,水煎服。治气滞胸满,心胸痞闷,协肋虚胀,噎塞不通,嗯气吞酸,呕逆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日渐消瘦,或大便虚秘,或因病之后,胸隔虚痞,不思饮食。② 木通(去节)、赤芍药、赤获荃、肉桂(去粗皮)、半夏(汤洗)、炒桑白皮、大腹皮、陈皮(去瓤)、青皮(去白)、炙甘草、羌活各一两,苏叶四两。为粗末,每眼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灯心五茎,水煎服。治证同上。
分肉解利肌肉之间气行流利通畅。《 灵枢? 本脏》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
分气紫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三方。五味子、炙桑白皮、陈皮、桔梗、草果仁、大腹皮、炙甘草、获荃各三斤。为粗末,取二十斤,加苏梗叶十五斤,同捣碎拌匀,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盐少许,水煎,食前服。治脾胃不和,胸隔噎塞,腹胁疼痛,气促喘急,心下胀闷,呕逆不食。
分清五淋丸见《 中药制剂手册》 。又名分清止淋丸。木香、黄琴、滑石各384 克,甘草96 克,大黄590 克,获等、黄柏、篇蓄、泽泻、车前子(盐水炒)、猪等、知母、瞿麦、桅子各192 克。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 克,温开水送下,日二次。功能清热利尿。治由膀胧湿热而致的尿急、尿频、尿道涩痛,淋沥不畅,大便秘结。本方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淋散加减而来。
分清止淋丸即分清五淋丸,见该条c 分湿内化汤《 疡医大全》 卷二十五方。慧茵仁二两,金银花、获菩各一两,牛膝、半夏、甘草、革解各五钱,肉桂五分。水煎服。治湿毒流注。分湿消毒丹《 疡医大全》 卷二十五方。铅丹二两,炒铅粉、白蜡各一两,乳香、没药、儿茶、樟脑、松香各三钱,轻粉一钱,血竭五钱,冰片、察香各五分,铜绿三分,炒地龙粪一两五钱。为细末,先用葱汤洗湿疮口,后掺此药于患处。治湿毒流注。乏气证名。指气虚之甚者。《 诸病源候论? 乏气候》 :“夫虚极之人,荣卫减耗,府藏虚弱,气行不足,所以呼吸气短也。”参气病条。
仓公凶丹297
仓公见淳于意条。
仓公散《 普济本事方》 卷七方。瓜蒂、黎芦、雄黄、锻矾石各等分。为细末,每用少许吹鼻。治过汗而少,气并于血,独阳而上,气奎塞不行而致的郁冒,忽如死人,身不动摇,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嚓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悟。仓卒散(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六册方。炒桅子四十九个,炮附子一枚。为末,每服二钱,水、酒煎,入盐一捻服。治寒病入腹,心腹挛急,痛不可忍,腹中冷重如石,自汗出。
仓康散(普济方》 卷二百一十三方。人参、获答、甘草、前胡、川芍、羌活、独活、桔梗、柴胡、积壳、陈仓米各等分。为末罗匀,加姜、薄荷煎汤热眼。治嚓口痢,毒气冲心,有热作吐者。本方早见于《 传信适用方)卷二,但无方名。
仓康(lin 凛)之本指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胧。《 素问? 六节脏象论):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胧者,仓虞之本,营之居也。”仓虞,即仓库。脾胃等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故称。仓康之官谷藏为仓,米仓为凛;仓凛,为贮藏粮食的仓库。仓凛之官,指脾胃。喻脾胃有如粮食仓库,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供应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素问? 灵兰秘典论》 :“脾胃者.仓案之官,五味出焉。”张景岳注:“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故皆为仓察之官。”
仓公当归酒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七。即仓公当归汤,见该条。
仓公当归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八方。又名仓公当归酒。当归、防风各十八殊,独活一两半,麻黄三十侏,附子一枚,细辛半两。为粗末,以酒五升、
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治贼风口嚓,角弓反张成痉者。
公孙经穴名。代号SP4 。出《 灵枢? 本输》 。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位于足内侧第一踢骨基底的前缘,赤白肉际处。布有隐神经及排浅神经分支;并有足背静脉网及附内侧动脉通过。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
丹药物剂型之一。依方精制的成药,‘般为粉末状或颗粒状。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外用的多含有汞硫等矿物药,经过加工升华或熔化提炼而成的制剂,为粉末状,如白降丹、红升丹等。内服的有紫雪丹、至宝丹、玉枢丹(一名紫金锭)等。丹元气功术语。心神的代名词。(简易方》 :“心名丹元。”
丹天天象之一。指赤色的云气。(素问? 五运行大论》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谓赤色的云气横亘于牛女二宿和奎壁二宿之间。
丹田.人体部位名。位于脐下三寸关元穴部位。道家认为这里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宫的所在处。后世作关元穴别名。.经穴别名。其说有三:① 指气海穴(《 普济本事方》 )。② 指石门穴(《 针灸甲乙经》 )。③ 指关元穴(《 针灸资生经》 )。见各该条。.气功意守部位名称。《 黄庭内景经》 :“丹田之中精气微。”《 抱朴子内篇》 认为丹田有三:上丹田在两眉间;中丹田在心下;下丹田在脐下。道家称丹田在人身脐下三寸。
丹穴名词。出(医心方》 :即阴道弯窿。丹皮见《 本草正》 。为牡丹皮之简称,详该条。丹诀炼丹的方法。晋? 干宝(搜神记》 :“有人入焦山七年,老君与之木钻,使穿一盘石。… … 积四十年,石穿,遂得神仙丹诀。”
丹房道教观房的别名。指炼丹药的所在。丹参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大红袍。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olvia miltiorrhiza Bge .的根。主产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苦,凉。入心、肝经。活血祛癖,安神宁心。① 治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疲滞腹痛,冠心病心绞痛,瘤瘤积聚,风湿痹痛,心悸,失眠。煎服:9 一15 克。② 治乳腺炎,痈肿。内服并捣敷。反黎芦。本品含丹参
酮工、nA 、且B ,隐丹参酮,轻基丹参酮llA ,二氢丹参酮,丹参酸甲酷,次甲丹参酿,丹参新醒甲、乙、丙,p - 谷街醇,3 , 4 一二轻基苯甲醛,儿茶精,芸香贰,维生素
泻,痢疾,腹胀,食不化,脚气等。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直刺0 . 5 一1 寸。分钟。
为并
公丁香见《 本草原始)。即丁香,详该条。公孙光西汉时医生。曹川(今山东寿光)人。淳于意的老师。除把本人经验传授给淳于意外
把淳于意推荐给杨中倩及公乘阳庆当学生。
公道老名,详该条。公乘阳庆
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接骨木之别
西汉时医家。临茁(今山东临淄)人。
淳于意的老师。曾把他自己收藏的多种医书、药方传授给淳于意。
公余十六种见南稚堂医书全集条。
凶风八风之一。指从东北方来的风邪。(灵枢?
E 等。注射液能降低血压,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缩短实验性心肌缺血的持续时间,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扰凝作用,减轻急性实验性心肌梗塞所引起的病变。对中枢神经系统具镇静作用。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轻基丹参酮llA 、丹参酸甲醋及丹参酮n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有抑菌作用。丹参酮11 一A 磺酸盐为水溶性,静注可治心绞痛。丹参还有改善微循环、抗凝及促纤溶作用。丹毒病名。出《 备急干金要方》 卷二十二。又名丹镖、天火、火丹。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伤感染所致。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
九宫八风》 :“风从东北方来,名日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治宜清热解毒,厉化痪。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流火可服龙胆泻肝
298 丹
汤加味,重证服兰叶散加黄芋、元参,或漏芦汤,或消J 任饮力!_味;外治可用复方黄连膏,或四色散敷贴,或以赤小豆一升磨筛细,或以榆树根白皮作末,以鸡子自和如泥,涂之;苦热痛锨赤甚者用金花散敷之;亦可用升麻榻汤州先一!;肢复发性丹毒可用硬镰法放血,以泄热毒。
丹荔见<本草纲目》 。为荔枝之别名,详该条。丹砂朱砂的别名。《 抱朴一子内篇? 金丹): “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详朱砂条。丹轮病名。《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一:“丹较者,肉色不变,又不热,但起隐疹,相连而微痒。”多由热毒蕴结肌肤所致:其证遍身灼红,上起细小疹点,形如麻粒,痒痛微忡。治宜内服消风散,外用白芷根叶煮汤洗之。
丹候证名。气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九:“风热毒气,客于揍理,热毒搏于血气,蒸发于外,其皮上热而赤,如丹之涂,故谓之丹也。”详有关丹病各条。丹疽病名。出《 枕藏外科钞》 。即涌泉疽,见该条:
丹疹出明? 秦景明《 幼科金针》 。即丹痴,详该条。
丹粉出《 新修本草》 。为铅丹之别名,详该条。丹鼎即药鼎,见该条。
丹痞病证名:又名丹疹、烂喉痞、烂喉疥痞、疫痞、疫喉、喉疮。类于猩红热。因其咽喉红肿糜烂,疹色鲜红如丹,故名。丹痞属于疫疹,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以二至十岁为多见。由疫病之邪从口鼻而入肺胃,初期邪在卫分,继之病邪由表入里,里热炽盛,表现为气血两蟠。咽喉为肺胃之通路,热毒上攻,故咽喉红肿腐烂。少数患儿由于正虚邪盛或延误治疗,可出现澹妄、昏迷、惊厥等邪陷心包的危候。初起邪尚在表,恶寒无汗者,宜辛温发散,用荆防败毒散;邪犯肺卫者,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加减;气血两播者,宜双清气血,用清瘟败毒饮;邪陷心包者,宜清心开窍,解毒熄风,用清营汤合神犀丹或紫雪丹之类。
丹瘤病名。《 儒门事亲》 卷五:“夫小儿丹瘤,浮赤走引或遍身者,乃邪热之毒。”治疗以磁片划出血,外敷拔毒散。类似血管瘤或丹毒的一种。
丹烧病名。出(素问? 至真要大论》 。即丹毒。见该条。
丹青饮《 医醇腾义》 卷三方。代储石、石解、沙苑羡黎、白羡黎、杏仁各三钱,麦门冬(青黛拌)一钱五分,菊花、贝母各二钱,沙参四钱,桑叶、橘红、旋覆花各一钱。水煎服。治肝咳,痰少胁痛。
丹参汤《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五方。① 丹参、蛇床子各三两,苦参五两,白矶二两。水煎前三味,去渣,兑入白矾搅匀,乘热洗浴。治风癣搔痒。② 丹参、苦参各四两,蛇床子三两。水煎乘热洗患处。治风热而致的皮肤生瘩癌,痒搔成疥者。
丹参饮见《 时方歌括》 卷下。丹参一两,檀香、砂仁各一钱。水煎服。功能行气化痕。治院腹疼痛;
近代也用于治疗心绞痛。方中重用丹参活血化癖为君,以檀香、砂仁行气止痛为臣。气血通畅,则疼痛自止。
丹参散O 《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五方。丹参、人参、苦参、雷丸、牛膝(酒浸)、防风、炮白附子、白花蛇(酒浸)各二两。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酒煎甘草放温调下。治风搔皮肤赤,瘾疹搔痒,搔破生疮。.《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三方。丹参、黄琴、积壳(去白,鼓炒)、葛根、犀角各一分,麻黄(去根节)半两。为末,每服一钱,加竹叶十片、竹茹半钱,水煎,不拘时服。治小儿心热血凝,身上起丹,渐引颊上,口旁或眼下,赤如胭脂,皮肤皱剥。
丹毒发病名。出《 外科大成》 卷二。又名丹毒发疽。多因服丹石之类药物所致。发于背,初起细瘤无数,形如汤火所伤,赤晕延开,烦渴思饮。治宜内服黄连消毒饮,兼服国志膏,或六味地黄汤徐饮;外用生牛肉薄片贴之,或香油调青黛,加冰片少许外敷。
丹毒痈病名。出《 枕芷外科钞》 。即小腹痈。见该条。
丹砂丸《 圣济总录》 卷三十九方。朱砂半分,附子(炮裂,去皮脐)一分,雄黄三豆许,巴豆(去心膜,另研出油)七粒。共研匀,炼蜜为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米饮送下。治中恶,霍乱。
丹砂散《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方。朱砂、铁粉各半两,牙硝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磨犀角水调下。治鬼黄,其症面色或青或黑,遍身皆黄,狂语多惊,皮肤干枯,舌根赛涩,神志恍惚,或自强言。丹凤摇头小儿推拿方法名。出《 推拿指南》 。详赤风摇头条。
丹凤摇尾小儿推拿方法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用一手掐劳宫,一手掐心经,摇之。治惊风。丹石中毒病名。古代道家崇尚炼丹,多以含铅、汞等重金属的金石类炼制,使用不当或误食每致中毒。详金石中毒、石药中毒条。
丹台玉案综合性医书。6 卷。明? 孙文撤撰。刊于1636 年。卷1 阐述先天脉镜(专谈脉形),调摄养生,灵兰秘典(主要是脏象图说及各脏用药治法等);卷2 一6 分别介绍伤寒、温病、温疫、内科杂病、妇人、小儿、外科、五官、口齿等多种病证。每种病证按因、证、脉、治的次序论述。选方较广泛,对于一些主方的适应症、用法及加减法,叙述比较具体。丹毒发疽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四。即丹毒发。见该条。
丹道九篇书名。道家著作。明? 伍守阳撰。全书以问答方式写成,主要回答太和有关道家修炼的九个问题,故名。另外,本书又以阐“天仙正理直论”为旨,故又名《 仙佛合宗》 。
丹痞烂喉病名。《 疡科心得集)卷上、附王步三先生烂喉丹痞论:“金匾有阳毒之纹,叔和作温毒之说,其证形与今之名丹痴烂喉者极合。”即烂喉丹痞。详该条。
. . .侧..口.. . . . . . . . .曰.. . ‘曰.. . . . . . . . . ~一_一
丹月299
丹溪心法书名。5 卷(一作3 卷)。元? 朱震亨著述,明? 程充校订。刊于1481 年。此书并非朱氏自撰,由他的学生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所述纂辑衍成。明初的两种刻本均有后世医家增附的一些内容,程氏为了尽可能恢复原著面貌,予以删订校正,尔即当前的流传本。卷首有十二经见证等六篇医论;全书分列各科病证一百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其他各科。论述病证,先引朱氏原论,次则记述朱氏门)、戴元礼有关辨证等方面的论述,并介绍治疗方剂其中各病症的附录部分,对于病名解释,因、证、治疗等方面有相当深入的分析。全书比较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以及气、血、痰、郁诸病治疗见解和丰富经验,是一部研究内科杂病和朱氏学说的重要著作。末附故丹溪光生朱公石表辞、丹溪翁传两篇。解放后有排印本。此外又有《 丹溪心法附录》 27 卷,共七种(除《 丹溪心法》 外,尚合刊有朱震亨《 医学发明》 、《 脉诀指掌》 、《 金匾钩玄》 、(活法机要》 及戴思恭《 证治要诀》 、(证治要诀类方》 六种)。
丹溪纂要见丹溪先生医书纂要条。
丹增彭措清代藏医药学家。全名帝玛尔? 丹增彭措。“帝玛尔”为寺院名(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印经院附近)。丹增彭措曾在该寺获“格西”学位(相当今口之博士学位)。出身于世医家庭,父亲多占扎喜亦是著名藏医学家,从小受家庭影响,幼时就学于八那经院。一生著书立说,著有《 晶珠本草》 、气药方集要》 、丈丸药配方》 、《 针灸学》 、(医药异名释要》 等40 余部:尤其是<晶珠本草》 ,载药2294 种,可谓集藏药学之大成,被认为最重要的古典藏药学著作。其药物分类法,对今之药物分类及药物学研究仍有参考价值。
丹田呼吸法气功功法。见胎息条。
丹毒赤道肿病证名。出《 婴童百问》 。热毒之气,客于睦理,搏于血气,发于外,上赤如丹热,毒与血相搏而风气乘之,所以赤肿进走而遍体。亦称赤道丹毒,治宜清热解毒,用大连翘汤、消毒饮加减。丹参归脾汤(揣摩有得集》 方。丹参、续断各一钱半,赤芍药、远志(去心,炒)、山药、川贝母(去心)、麦门冬(去心)、获神、橘红、荷叶炭、川牛膝炭、生地黄炭各一钱,当归身炭(土炒)三钱,益母草三分,藕节三寸。水煎服。治贪色过度,或劳神用力太过而致的吐血。
丹桅逍遥散即加味逍遥散第一方,见加味逍遥散条。
丹溪喉闭丸见《 串稚内编》 卷三。即巴霜顶,见该条。
丹溪心法治要综合性医书。8 卷。元? 朱震亨述,明? 高叔宗校正。此书原为朱氏门人整理而成,明嘉靖间高氏予以校正重刻。全书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口腔等多科病证。介绍治法比较具体,选方颇精,并附医案。本书宜与《 丹溪心法》 、(脉因证治》 、《 活法机要》 等书互相
参阅。1909 年肖树霖又予重校刊行。丹溪心法附余综合性医书。24 卷。明? 方广类集、重编。刊于1536 年。方氏鉴于程用光重订的《 丹溪心法》 ,赘列了些与朱震亨学术理沦相矛后的“附录”,遂删削其“附录”部分,另以诸家方论缀于(丹溪心法》 各门之后,所选诸论大多能与朱氏学术经验互相发明、补充者。刊本颇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丹溪心法附录见丹溪心法条;丹溪脉诀指掌脉学著作。清? 刘吉少、编撰。刘氏选录(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中部分论述子以校正,并补充了一部分内容。书中夹有一些槽粕,从而使脉义晦涩不清。后编入《 三三医书》 中。丹溪先生医书纂要综合性医书。简称《 丹溪纂要》 ,或名《 医书纂要》 。2 卷。明? 卢私编注。刊于1484 年。卢氏根据世传题名朱震亨撰的各种医著予以删正裁取编成此书。全书自中风、伤寒、瘟疫起至损伤、妇人、小儿证共78 门,其中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各科病证。论述简要,方治详备,并附医案月水出《 脉经》 。即月经。详该条。月石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为硼砂之别名,详该条。
月行出《 医说》 引(锁碎录之。一指月经,乙指经期。
月闭出(神农本草经》 水蛙条。即经闭。详该条。
月汛出《 赤水玄珠》 。指月经,详该条。月运见清? 吕种玉《 言鳍》 。指月经,详该条。月事指月经。《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女子? ? …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卜,故有子。”详月经条。
月使出《 脉经》 。指月经,详该条。月斧眼科手术器械。见《 目科正宗》 。钢铁制作(见图37 )。用以铲除外障之膜、翁等。
图37
月经名词。出《 素女经》 。亦名月水、月水汁、月信、月行、月汛、月使、月运、月事、月经水、月脉、月客、月洗、月候、月候皿、月期华水、月漏、月潮、月露红脉、红漏、红潮、血经、血信、血脉、经水、经月、经泪
、\、
300 月
血、经血、经事、经脉、经信、经候、信水、癸、癸水、朝信、潮水、水中金等。是指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女子一般在十四岁左右月经即开始来潮,到五十岁左右,月经即自行断绝,中间除妊娠及哺乳期外通常一月来潮一次,每次持续约为3 一7 天。因其每月均按期而来,故称。
月信见《 素女经》 。指月经。详该条。
月脉见《 普济方》 卷二百三十二。指月经。详该条
月客见《 神仙服食经》 。指月经,详该条。月候出《 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十一。指月经,详该条二
月朔名词。出汉? 马王堆医书《 胎产方》 。指月经,详该条。
月沈出《 干金要方》 卷四。指月经,详该条。月假出宋? 齐仲甫(女科百问》 。指月经,详该条。
月漏指月经,详该条。
月潮见《 占今医统》 指月经,详该条。
月橘出《 中山传信录少。为九里香之别名,详该条。
月露见《 证类本草》 。指月经,详该条。
月下红见《 苏州本产药材》 。为石见穿之别名,详该条:
月不通见《 证治要诀》 。即经闭,详该条。月见草见(贵州草药》 。又名夜来香。为柳叶菜科植物红尊月见草Oenothera erythrosepala 面rb .、月见草0 . biennis L .等的根或种子油。我国各地都有引种栽培:月见草根,味甘,性温。祛风除湿,强壮筋骨:治风湿痹痛,筋骨不利。煎服,10 一15 克;或浸酒二现代临床多用月见草油,功能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治高脂血症、冠心病、血栓病及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妇女经前综合征等。口服,每次1 . 5 克,一日二次。种子含脂肪油50 %以上。油内含月桂酸、肉豆栽酸、棕桐酸、硬脂酸、癸酸、山箭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辛酸、下一亚麻酸。月见草油可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了一亚油酸能防止血脂沉积,抑制血小板聚集。月月红见《 本草纲目》 。为月季花之别名,详该条:
月水汁见《 本草集要》 。即月经之血。
月华丸《 医学心悟》 卷三方。天门冬(去心,蒸)、麦门冬(去心,蒸)、生地黄(酒洗)、熟地黄、山药(乳蒸)、百部(蒸)、沙参(蒸)、川贝母(去心,蒸)、阿胶各一两,获荃(乳蒸)、獭肝、三七各五钱。用白菊花(去蒂)、霜桑叶各二两熬膏,将阿胶化入膏内,和诸药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啥化,日三次。功能滋阴降火,消痰祛癖,止咳定喘,保肺平肝,杀虫。治阴虚咳嗽,劳擦久嗽。
月饮疮出<肘后方》 卷五,即旋耳疮,详该条。月季红见<陕西中药志》 。为月季花之别名,详
该条。
月季花出(本草纲目》 。又名月月红、四季花、月季红。为蔷薇科植物月季Rosa 。hinensis Jacq .的花蕾或初开放的花。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甘,温。入肝经。活血调经,消肿解毒。① 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煎服:3 一6 克。② 治痈疖肿毒,像病,跌扑疲肿。鲜品捣烂敷。孕妇忌服。本品含微量挥发油,主含忧牛儿醇、拢牛儿酸、丁香油酚。又含没食子酸。
月经水见(本草蒙签》 。指月经之血。月经病泛指月经方面各种病症的总称,包括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的异常,或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各种明显症状。经期异常的,常见有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经量异常的如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时多时少。经色异常的如经来色淡,经来色紫,经来如黄泥水等。经质异常的如经来成块,经来如牛膜片等。经期及其前后则有痛经、崩漏、经闭、逆经、经行便血、经行身痛、经行发热、经行泄泻、经来浮肿、经断前后诸症,年未老经水断,年老经水复行,经断复来等。详有关各条。月食疮病名。系指耳郭上生疮、或烂痛有脓汁。多见于小儿:《 诸病源候论》 卷五十:“疮生于小儿两耳,时疼时发,亦有脓汁,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世亦呼之为月食疮也。”参见月蚀疮疮条。月蚀疮病名。见《 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九。常见于小儿。多由胎毒未净,肝胆不清,脾经湿热所致。症见耳上生疮,时发时l 卜,或随月盈则剧,月亏则轻(《 外科大成》 卷三)。治宜解毒清热。方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黄连温胆汤等加减。月亮柴见《 贵州植物药调查》 。为黄护之别名,详该条。
月候血见《 太平圣惠方》 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之血。
月阔疮病名。《 疮疡经验全书》 卷一:‘? 口紧,一名月阀疮,一名雁来风,一名虫蚀疮。”其症唇疮口紧。参见唇疮条与紧唇条。
月水不来出《 脉经)。即经闭,详该条。月水不利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七。一指经闭,二指经行不畅。
月水不绝出《 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十一。指经漏,详该条。
月水不调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七。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月水不通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七。即经闭,详该条。
月水不断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七。即经漏,详该条。
月水色黄见《 竹林寺女科秘方》 。即经来黄色,详该条。
月水滞涩见《 太平圣惠方》 卷七十二。即月经过少,详该条。
月王药诊藏医学著作。(梵名《 索玛拉扎》 、藏名
一一一一-- ~一、.. . . . .口-. .石舀舀函函碑尹一一~
月风301
(们杰代维给布》 )。成书于公元八世纪初,作者不详。全书113 章。分别论述人体的胚胎、生理解剖、病因(内因:即隆、赤巴、培根失调。外因:季节气候、居住环境等异常变化)、疾病分类(将四百零四种病分成四组,其中一百零一种病不治可愈,一百零一种病可治愈,一百零一种病经过祈祷而愈,一百零一种无药可治)、疾病的相互转化、治疗方法、药物的选用、配伍、药物的加工炮制和剂型。最后记载了本书的由来。现对该书的来源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曰由金城公主带入藏,由马哈金达、加处朵堪、琼布孜孜、琼布通朱、角拉门巴合译为藏文。二曰由五台山僧人江伯阳编著,先传至印度,后由堪布陆竹和班德却吉喜浇从梵文译为藏文。三曰由汉族马哈亚那和毗卢扎那编译。本书为现存藏医学最早的理论与实践具备的著作。1985 年民族出版社据德格印经院木刻本出版了排印本。
月色皆浓病证名。见清? 黄惠然《 黄乔撤眼科全集》 。谓目至黄昏则视物不清,参见目常日夕昏条。月事不通见《 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十一。指经闭,详该条。
月事不来病名。《 素问? 评热病论》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即经闭,详该条。
月事沉滞病名。指月经数月不行。(儒门事亲》 卷五:“夫妇人月事沉滞,数月不行,肌肉不减,(内经2 曰:此名为瘤为沉也。沉者,月事沉滞不行也,急宜服桃仁承气汤加当归,作大剂料服,不过三服立愈。后用四物汤补之,更可用宣明方槟榔丸(槟榔、木香、牵牛、陈皮)。”
月使不来出《 脉经》 。指经闭,详该条。月使不调出《 脉经》 。指月经不调,详该条。月经不匀见《 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月经不行见《 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十一。即经闭,详该条。
月经不调病名。见(干金要方》 卷四。亦名月水不调、月使不调、月经不匀、月候不调、失信、经水无常、经水不定、经水不调、经不调、经气不调、经血不定、经脉不调、经候不匀、经候不调等。泛指月经的周期、血量、血色和经质的异常。常见的有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及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详各条。
月经不通见(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十一。即经闭,详该条
月经过少病名。亦名月经涩少、月经滞涩、经水否涩、经水涩少、经乍来乍少等。指月经周期虽准,但血量少于正常,或经行时间过短,量亦过少,甚至点滴一、二日即净。有血虚月经过少、血寒月经过少、血疲月经过少、肾虚月经过少或痰湿月经过少等。详各条。
月经过多病名。见‘圣济总素》 卷第一百五十一。亦名月候过多、经乍来乍多。指月经周期虽准,但血量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氏,超过七、八天以
七,量亦增多。多因气虚不摄,血热内扰,劳伤冲任等所致。详气虚月经过多、血热月经过多、劳伤月经过多各条。
月经先期见哎竹林女科证治》 。即经行先期,详该条。
月经后期见静光禅师考定(女科秘要)卷三。即经行后期,详该条。
月经前期见静光禅师考定(女科秘要》 卷三。即经行先期,详该条。
月经涩少见清? 叶其纂《 女科指掌? 调经门》 。指月经过少,详该条。
月经落后见清? 叶其桑(女科指掌? 调经门》 。即经行后期,详该条。
月经滞涩病证名。是指经行涩滞不爽。《 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五十一:“洽妇人月经滞涩,调顺荣气,姜黄散方‘姜黄半两,丁香半两,当归炒一两,芍药一分,右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二)。”参见经行后期、月经过少条。月经葱期病名。见(类证普济本事方》 。① 指经行先后无定期。(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厂“经来
鬓异霭纂钾。”② “错过日“”意思,故或认为是指该晕箩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五。即经闭,详
月蚀瘩疮病名。见《 证治准绳? 疡医》 。多由风湿热毒熏蒸所致。症见耳廓上生疮,痛流黄水,时发时愈。治宜清热除湿。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温胆汤等加减。外用胡粉散。
月候不调不调,详该条。月候过多过多,详该条。月期华水月水来腹痛腹痛,详该条。月白珍珠散
见(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见(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见佛教经《 四分律》 。指月经,详该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即经来
见《 医宗金鉴
十二。即珍珠散第一方
?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
,见珍珠散条。
月经来如胆水病证名。指经期阴道流出黄绿色的液体。清,何应豫(女科备考): “月经来如胆水,五心作热,腰痛并小腹痛,面色萎黄,不思饮食,乃气血虚弱。先用黄芋散(黄等、川夸、当归、甘草、知母、花粉)退其热,后用调经丸(三棱、获术、当归、白芍、生地、熟地、延胡索、获菩、川芍、大菌、小菌、乌药、砂仁、香附)补血以顺气;"
月经或前或后见静光禅师考定《 女科秘要》 卷三。即经行先后无定期,详该条。
风O 病因六淫之一,亦称风气。
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
属阳邪,为外感
而致病,如风寒、风热“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并常与其他病邪结合
方,然致有风气也。
、风湿、风燥等。<素间? 风论》 :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
多变性的特点。
”症状每有恶风寒、发热及游走性《 素问? 风论》 :“风者善行而数变,揍
302 风
足少阳胆经。位于大腿外侧中线,当胭横纹_t7 寸处;或直立垂臂,于中指尖到处取穴。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和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主治半身不遂,下肢屡痹、麻木,遍身痛痒,脚气;以及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尊麻疹等。直刺1 一2 寸。艾炫灸5 一7 壮;或艾条灸10 一15 分钟(图38 )。
市― l 丫群l ) I 日日风.了了卜飞试价日胡
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病证之一。指一类具有动摇、震颤或挛急,或眩晕旋转等症状的病证。山于其证候符合“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故称为风证,但由于其致病并非因于感受六淫的风邪,而由肝风内动所致,故又称为内风或风气肉动见内风、风气内动各条。
风门O 经穴名,代号BIJ12 。亦称风门热府,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热府。属足太阳膀胧经,督脉、足太阳之会。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 . 5 寸处: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刚支,并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咏降支通过。主治伤风咳嗽,头痛发热,胸背彻痛,顶强,痛疽发背等。斜刺03 一0 . 5 寸。艾灶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巧分钟。.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即耳屏间切迹相平处,相当于听会的部位。《 厘正按摩要术》 :“风门在耳前,少阳经所主,色黑则为寒为疮,色青则为燥为风。”
风尸病名。<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六:“风尸者,在少、四肢,循环经络。其状淫跃去来,沉沉默默,不知痛处,若冲风则发,故名风尸也。”治疗风尸宜服甘草散、川大黄散、金牙散等方。
风牙病证名,即风牙痛,指牙痛之属风者。《 医学入门》 卷七:" ‘玉池润而风牙自逸。”原注:“玉池散,? ,… 治风蛀牙痛”治疗参见牙痛条。
风气O 泛指自然气候,<金康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夫]、察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厅物,亦能害万物。”公六淫之一,《 素问,风论》 :“风气藏丁Jl 皮肤之间。”详风条。
风化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 素间? 至真要大沦户:“顾阴司天为风化。”厥阴属木主风,故厥阴司天则该年表现为风木主令的气候特点,故称风化。风丹病名。① 又名发风丹,出《 幼幼集成? 斑疹瘾疹证治之。瘾疹多属于脾,以其隐隐在皮肤之间,发而多痒,或不红者,为脾经感受风邪所致,称为风丹用加味羌活散(羌活、前胡、桔梗、薄荷、积壳、天味、白芷、川芍、蝉蜕、人参、甘草、生姜),水煎热服。见出丈队宗金鉴户卷七十三。即水丹。见该条c 风水病名,水肿病之一,亦称风床,出《 素问? 水热穴论》 。《 金匣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蔑汤主之。”又:“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脾汤主之”气诸病源候论? 水肿病诸候》 :“风水病者,由啤肾气虚弱听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逢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令人身浮肿,如裹水之状,颈脉动,时咳,按肿上,凹而不起也,骨节疼痛而.恶风是也,脉浮大者,名曰风水也。”(医宗金鉴? 肿胀总括》 注:“上肿日风,下肿曰水。故风水之证,面与胫足同肿也。”又:“从上肿者,多外感风邪,故宜乎汗;从卜肿者,多内生湿邪,故宜乎利水。”本证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患,参见水肿条。风市经穴名,代号:GB31 .出(肘后备急方》 。属
图38
风耳病名,见弋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矛。多由心肝二经血热上冲所致。症见耳内流脓并带红色。治宜清肝凉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参见聘耳条。
风闭病名。O 清? 刘甫斋《 妇科三字经》 :“产时血去太多,经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忽然口噪昏倒,角弓反张,此名风闭。”治详产后痉风条。.闷瘩之一。麻疹在出疹的时候,复感风邪,汗孔闭塞,疹出不透。症见洒浙恶寒,毛窍竖起,鼻塞气粗,喘闷不宁,甚至角弓反张,手足拘挛,眼白足冷,大便清利;治宜疏风透疹,用宣毒发表汤加羚羊角,锉为末,煎水兑汤药服。
风关.小儿指纹见于食指第一节为风关,出元? 朱震亨《 幼科全书》 ,又名上关、初关。详小儿指纹条。.经外穴名,见《 针法穴道记》 。位于食指掌面,掌指关节横纹中点稍外处。.推拿部位名,指三关之一。位于食指近端指节的腹面。参见指三关条。风池O 经穴名,代号GB20 出《 灵枢? 热病》 。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项后枕骨卜两侧,当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平高(《 针灸甲乙经》 )。布有枕小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眩晕,伤风感冒,鼻渊,鼻烟,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症,耳鸣,耳聋,颈项强痛,落枕,尊麻疹,丹毒;以及神经衰弱,癫痈,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等。向鼻尖方向直刺0 . 5 一1 寸(图39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见《 奇效良方》 。即眼平视,瞳孔直上,当眉毛上
~一一.晌~.州.阴口们附,, . , . ,一一,? .即.. . .
四画风303
缘处,即鱼腰穴的稍上方。风池色红,主上中焦风热,抽搐,痰涎:
图39
风劳病名,又称肝劳,指虚劳病而复受风邪者。《 金匾翼? 风劳》 ;“风劳之证,肌骨蒸热,寒热往来,痰嗽.盗汗,黄瘦,毛售,口臭,或成疮利。由风邪淹滞经络,癖郁而然,其病多著于肝.亦名肝劳。”《 太平圣惠方? 治风劳诸方》 :“夫劳伤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肤揍疏泄,风邪易侵,或游易皮肤,或沉滞脏腑,随其听感,而众病生焉。”若体虚食少,赢瘦,筋脉不利,手足多疼者,可用防风散等方。若气血不足,脏腑虚伤,肢节烦疼,腰膝无力,形体赢瘦,面色萎黄,小便数多,卧即盗汗者,可用巴戟散、秦芫鳖甲散等方。参见虚劳、肝劳条。
风郁郁证之一,见魔景岳全书? 杂证漠》 :因风邪侵袭,郁而不散所致。症见头痛目胀,项背拘急,鼻塞身重,皮膜顽麻,瘾疹痛痒,或恶寒壮热。(杂病源流犀烛》 卷卜八:“风邪袭人而郁,头痛目胀,鼻塞声重者是。”治宜疏散风邪,用消风散、神术散等方,或麻黄、佳枝、柴胡、升麻、紫苏、细辛、防风、荆芥、薄荷、生姜之类。参见郁证、外郁条。
风轮眼的五轮之一,见(秘传眼科龙木论》 ,即黑睛。《 银海精微》 :“肝属木,曰风轮,在眼为乌睛。”主要指今之角膜。其疾病多与肝胆有关。详黑睛条:风齿病名。《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九:“风齿候。头面有风,阳明之脉虚,风乘虚随脉流人于齿者,则令齿有风,微痛而根浮也。”
风肿病症名。O 肿病之一,出《 灵枢? 五变》 ,又称痛风肿、痛风身肿。《 丹溪心法? 水肿》 :“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 医学入门? 水肿》 :“风
肿,即痛风肿者,肿面多风热,肿脚多风湿,关脉浮洪弦者,风热湿三气郁而为肿,因脾土不足,木火太盛,胃中纯是风气,所以清气不升,腹作镇胀,浊气不降,大便闭涩,经曰,中满泻之于内者是也。外症走注疼痛,面皮粗,麻木不仁,先服三和散,次服小续命汤,大便闭去附子,加槟榔、牵牛,日久者,金丹,风从汗散故也。虚弱不敢汗者,四君子汤加升麻、柴胡、苍术、防风。汗多者,防己黄芭汤。”《 证治汇补? 水肿章》 :“风肿走注疼痛,皮粗麻木,即痛风身肿是也。”
发肿,或着四肢,或在胸背,或着头项,? ? … 久不援,气结盛生热,乃化为脓血,并皆烂败,贝(杀少、。”风疟疟疾之一。O 夏季贪凉受风,复感疟邪,至秋而发者。《 素问? 金匡真言论》 :' ,秋善病风疟。”又:“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素间,刺疟篇》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素问? 生气通天论》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灼,穴俞以闭,发为风疟。”症见烦躁、头痛,恶风、自汗、先热后寒等。治宜发汗,方用桂枝羌活汤、芍苏饮、佳枝黄等汤等。.即温疟。《 杂病源流犀烛? 疟疾源流》 :“伤寒余热未尽,重感于寒而变疟,名曰温疟,亦名风疟。此为伤寒坏症,其症先热后寒,不得作正疟疾治。”详风伤卫疟、疟疾条二风庙古病名,出《 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指足厥沮肝经逆气所致的庙症。《 医学入门? 庙气》 :“风疮者,非外风也,乃肝木阳脏气动之风。”(儒门事亲》 卷二:“《 素问》 云;厥阴滑为狐病,少阳滑为肺气庙,太阴滑为脾气痛,阳明滑为心风庙,太阳滑为肾风病,少阴滑为肝风庙。凡此六庙,虽见于他脉中,皆言风庙者,足厥阴肝经之气也。”治宜荆芥穗新瓦上涪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参肺风痛、脾风庙、肾风庙、肝风病、心风疮、狐风庙等条。
风府经穴名、代号DU16 。出《 素问? 骨空论》 :别名舌本、曹豁、鬼穴、鬼枕。属督脉,督脉、阳维之会。位于项正中线,入后发际1 寸,当枕骨粗隆F 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布有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枕动脉分支。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蛆,咽喉肿痛,中风不语,以及癫痛,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流行性感冒等。直刺0 . 5 一1 寸,禁深刺。风泄病证名。又称风泻。《 杂病源流犀烛? 泄泻源流》 :“风泄,恶风自汗,或带清血。由春伤风,夏感湿,故其泻暴,宜胃风汤。或泻而风邪内缩,必汗之,宜桂枝麻黄汤”《 医学入门》 卷四:“风泻,,? ? … 要知四季脾受风温,亦名飨泻。春古苍防汤、苍芍汤,夏二香散,秋神术散,冬不换金正气散,微汗之;稍久者三白汤、曲芍丸;带血虚者胃风汤。”本症可见于肠胃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参见风泻、外感风泻条。
风泪病证名。(银海精微》 :“不赤不疼泪出,是谓之风泪。”参见迎风流泪条。
风注九注之一。《 诸病源候论? 风注候》 :“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风注之状,皮肤游易往来,痛无常处是也。由体虚受风邪,邪气客r 荣_{屯,随气行游,故谓风注。”治用烫熨、针石、导引等法,或服白术散等方。参见九注条
风泻病证名,又称风泄,见.<医学入门香脊四谨风泄条。
风药见《 本草纲目少。为石南叶之别名,详该条:风咳十咳之一,指因风邪乘肺所致的咳嗽。《 诸
病源候论? 咳嗽病诸候》 :“有十种咳,一曰风咳,
.外科病证之一。(诸病源候论? 风肿候》 :“凡人忽
咳言不得竟是也。”又肺风、劳风咳亦属风咳。咳嗽条。
语因参见风科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始设风科,元代医
304 风
1 〔
学分十三科,风科是其中之一,专门诊治各种风病,实际比是大方脉(内科)的一个分支。宋、元强调风邪在致病诸因素中的重要隆,因而独立设科。风病病名,指凛病由风邪诱发者。《 医宗金鉴》 卷六十四:“形小多痒者名风病。”证治参见康疡条。风疮出(片玉心书》 ,即胎毒疮疥。见该条风抹古病名:依,同水,风瘫即风水。《 灵枢? 四时气》 :“风瘫肤胀。”参见风水、水肿条。
风逆指外感风邪,厥气内逆的病证。<灵枢? 癫狂》 :' ‘风逆,暴四肢肿,身课深,烯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 '
风盏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 。为宝盖草之别名,详该条
风热.风和热相结合的病邪。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较轻、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甚则口燥、目赤、咽痛、帆血等。.病证名。① 乳子中风热,表现为喘鸣肩息(出《 素问? 通评虚实论》 )② 风邪外感,表现为身热而口中气热(出《 小JL 药证直诀》 卷上):③ “风邪伤于皮毛,入于脏腑,则令恶风壮热,胸隔烦闷,目涩多渴,故曰风热也。”(又太平圣惠方》 )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用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风晕病证名。《 东医宝鉴? 外形篇》 :“风晕,伤风眩晕,恶风自汗,或素有头风而发作。宜川芍散、芍芳散:’参见眩晕、伤风眩晕条。
风眩O 古病名,见《 诸病源候论? 妇人杂病诸候袅,又称风头眩。指因风邪或风痰所致的眩晕。详见风寒眩晕、风热眩运、风痰眩晕等条。.癫痛的别称《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四:“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警,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痛”详癫痛条。
风秘病证名。由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干燥听致。其症大便燥结,排便艰难,多见于老年体弱及素患风病者。《 圣济总录? 大小便门》 :“风气奎滞,肠胃干涩,是谓风秘。”《 证治要诀? 大便秘》 :“风秘之病,由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故传化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有秘。宜小续命汤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两规壳许,实者,吞脾约麻泣丸;虚者,吞养正丹。”、奇效良方? 秘结门》 :“风秘为病,风痰秘于大肠,结而不通也:”又:“皂角丸治老人、虚人风秘。乃大肠经有风、大便秘结宜服之。”《 张氏医通? 大小府门》 :“风秘者,风入大肠,传化失职。羌、防、苏子、积壳、昧仁、杏仁、皂角灰,煎服润肠丸。”《 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 :“专由风秘,宜小皂角丸;如由虚而兼风秘,宜二仁丸二”(医灯续焰? 大便燥结证》 :“风燥宜五仁丸、《 得效》 皂荚丸,搜风顺气丸之类。”又:, ' (得效)五仁丸治津液枯竭,大肠秘涩,传导艰难。魔得效》 皂角丸,专治有风人藏府闭塞。”本证多见于张力减退性结肠性便秘。参见大便秘结、五秘条。风疮病名。O 牙病。《 太平圣惠方》 第三十四卷:“夫风疮者,由脏腑童滞,久积风热,脾肺不利,心胸痰饮,邪毒之气,冲注上焦,熏蒸牙齿。则令齿雌
浮肿.动摇脱落,损烂,脓血俱出,虫蚀齿根,口内常臭,面色青黄,唇颊肿痛者,则是风疮之候也。”.肛门病,即湿热下注谷道,致肛门奇痒有虫。母外科病,板坐疮的别名,见该条。O 小儿科病,肝疮之别名,见该条。
风疽病名,出<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三。由湿热阻滞肌肤或留于血脉而成。生于胫部,足腕处,患部痒痛相兼,破流黄水,甚则锨肿,疮面有钻眼,缠绵难愈。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发寒热。治宜清热利湿,内服消风散或三妙丸,外搽三石散或青黛散。相当于下肢静脉曲张后综合征。
风疽古病名,黄病之一。《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风疽,小便或黄或白,洒洒寒热,好卧不欲动。”《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夫风疽者,由风气在于腑脏,与热气相搏,便发于黄,小便或赤或黄,好卧而心振,面虚黑。”如兼见身体皆黄,小便赤涩,宜服牛黄散方;如脏腑风热相搏,心神不安,多卧少起,小便赤,涩,犀角散方。参见风黄条。
风疹病证名。出<千金要方》 卷五。是一种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婴幼儿,流行于冬春季节。疹点细小淡红,出没较快,退后无落屑及疹痕,因其症状如疹子,故又名风痞。主要由于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表,发于皮肤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或加味消毒饮。
风洼病名。O 《 经效产宝》 卷中:“产后中风,腰背强直,时时反张,名风痉。”此病不宜当真中风治,可用华佗愈风散(荆芥穗一味,焙干研末,每服三钱,童便调,以鼻饲投药)。.病名,见《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六。即风注,详该条。
风痉病名。O 出《 灵枢? 热病》 。指风伤太阳经脉,复遇寒湿听致的痉症。(圣济总录》 卷八:“风痉者,以风伤太阳之经,复遇寒湿故也。其状口嚓不开,腰背强直如发痈。盖风邪内薄于经,则荣卫凌泣,筋脉紧急,故令口嚓不开,卒然倒仆,不知所以。凡发极则复苏,苏则复作。其或耳中策策而痛,身背直而不屈者,不可治也。”治宜祛邪为主,参以熄风,用续命汤、天麻汤等方。参见痉条。.指产后中风,又名在薄中风,见(千金要方)。详产后中风条。.指子痈,见(济阴纲目》 。详子痈条。风消病名。.指燥火所致的消渴。《 症因脉治》 卷三,“燥火二消之症,即风消也。”详燥火三消条。.指心脾受病,精血虚少,形体日益消削的病症,多因思虑不遂,心神耗散引起。出《 素问? 阴阳别论》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责者,死不治。”主要症状为肢体痊痛,四肢无力,日渐发热,肌肉消瘦,胸隔烦闷,经闭不行等。治宜调养心脾,益气养血为主,可用黄蔑羌活饮、人参荆芥汤、逍遥散、归脾汤、乌骨鸡丸等方。风涎六涎之一,指因风气蒸动痰涎,填塞胸中,以致闷倒无知者。治宜顺其风气,使胸中之痰涎随气而下,则痰涎自顺。
风家指患太阳中风证.或平素容易伤风感冒的
中医琳
四画风305
人:《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医宗金鉴》 卷一:“风家,谓太阳中风也。”
风黄O 黄病二十八候之一。《 诸病源侯论? 黄病诸候》 :“风黄候,凡人先患风湿,复遇冷气相搏,则举身疼痛,发热而体黄也。”母三十六黄之一。《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爱笑,腰背急,手足强,口干,舌七生疮,三部脉乱,此是风黄。”冶用烙法及服祛风药。.《 杂病源流犀烛? 诸疽源流》 :“风黄,身不黄,独目黄,其人肥,风不外泄故也。宜青龙散。”参见有关黄疽条目。
风聋病名。<仁斋直指方》 :“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而不宣,是为风聋。”其症耳窍蒙闭,耳鸣听音不真而兼有头痛:治宜以疏风通窍之剂。参见耳风聋条。风眼病证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八。① (银海精微》 :“拘急牵溅,瞳青胞白,痒而清泪,不赤不痛,是谓之风眼。”⑧ 《 诸病源候论》 :“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目,而毗睑皆赤烂,见风弥甚,世亦云风眼。”
风痒证名。《 诸病源候论? 风痒候》 :“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多由卫虚风邪易入,皮肤郁热生风作痒所致。治宜清热疏风、凉血为主,用消风散、胡麻散等方加减。
风惊古病名。《 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 :“风惊者,由体虚,心气不足,为风邪所乘也。心藏神而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虚,虚则血乱,血乱则气并于血,气血相并,又被风邪所乘,故惊不安定,名为风惊。”症见精神恍惚,惊悸不安,健忘,多梦魔等。治宜养心安神,祛风定惊,方用小定心汤、大定心汤等。风淫风气太过,成为致病的邪气。(素间? 至真要大论》 :“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又指风邪侵犯人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风厥厥证之一,指肝气化风之厥。《 素问? 阴阳别论):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咭善欠,名曰风厥。”王冰注:“夫肝气为风,肾气陵逆,既风又厥,故名风厥。”(素问? 评热病论》 :“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日风厥。”《 张氏医通? 厥》 :“风厥者,手足搐锅,汗出而烦热不解也。”治宜加减续命汤,人参汤、地黄饮子等。参见厥证等条。风喘病证名,见《 医学入门? 喘》 。指感受风邪,肺气胀逆所致的气喘。治宜祛风宣肺为主,如金沸草散、麻黄杏仁饮等方。参见风寒喘、风寒喘逆等条。
风喉出<证治准绳? 幼科》 。即马脾风,详该条。风痢病证名,指因风邪伤及脾胃而致痢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九治风痢便清血,或下疲血,注下无度,用胃风汤;《 医学入门》 卷五治风痢恶风鼻塞,身痛色青,或纯下清水,用古苍术汤、坤术散;《 时病论》 卷三治风痢先泻后痢,腹痛后重,或下纯血,脉沉小弦,用痛泻要方加获等、炮姜、吴英、荷叶等药。
参见痢疾条。
风痛病名。O 指痛症发作由本虚蓄热,风邪乘袭,或肝经有热引起者。《 圣挤总录》 卷十五:“风痈病者,由心气不足,胸中蓄热,而又风邪乘之。病间作也,其候多惊,目瞳子大,手足颤抖,梦中叫呼,身热痪疚,摇头口嚓,多吐涎沫,无所觉知是也。”治宜用麻黄饮、筷神汤、钩藤丸、丹砂丸等。.指发痛瘴后出现身体头面肿满或不能言语之证。多因痈发后气血尚虚,热未尽除,或因风冷之气留滞心之络脉所致。《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五:“痈痊后而肿满者,是风痛。风痛因小儿厚衣汗出,因风取凉而得之。初发之状,屈指如数,然后掣缩是也。其痛虽疲,气血尚虚,而热未尽,在皮肤与气相搏,致令气不宣泄,故停并成肿也。”“而痈发痉后不能语者是风痈。? 一其初发之状,屈指如数,然后发痪疚是也;是心之声为言,开窍于口,其瘾发虽止,风冷之气犹滞心之络脉,使心气不和,其声不发,故不能言也。”本症可见于乙脑等病的后遗证。.指手足偏废如瘫痪之证:(奇效良方》 卷六十四:“风痈为病,废手足,或一手一足,或两手两足,如瘫不随,或睫眼,或睫口,或口喝牵引颊车。”本症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风痞即风疹,详该条。
风湿病名。O 指j 、体感受风、寒、湿邪而致身痛或身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金厦要略? 痉湿喝病脉证治》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仿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惹苗甘草汤:”又:“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首汤主之。”又:“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公泛指感受风湿而致的多种病症。《 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 :“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 … 其状令人懈惰,精神昏馈,若经久,亦令人四肢缓纵不随,入藏则痞症,口舌不收;或脚痹弱,变成脚气。”参见痹、脚气条。风温病名:O 指感受风热引起的温病。见丈温热经纬? 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2 。《 温病条辨? 仁焦篇补“风踢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令,风挟温也。”多发于冬春二季。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L1 渴、脉浮数等。初起病在卫分及气分,治宜辛凉透表,方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等加减。如见高热神志昏迷,手足痪疽,脉数疾者,为热盛劫津,逆传心包,营血受均,肝风内动。宜清营泄热,平肝熄风,用羚角勾藤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如正气大伤,而见虚脱者,急宜阿阳固脱,用参附龙牡合生脉散。一说本症即春温之重者(见(医骗》 卷止)。公指温病误汗的变症。《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蔚,语言难出。”治宜萎籍汤等方。.(六气感证要义? 风温》 :“风温一证,众说分歧,莫衷一
306 风
甚’伤寒沦沁冷发i 厂己,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为一况‘、}方寒序例》 谓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为二说:陶节庵乃以素伤于风,复伤于热,风热札搏,即为卜、温为点说。近人以冬温春,吸受温风,光犯手太阴六为风温为四说。第四说以吸受温叹为风温,风与温不分光后,虽似稍决于古,然治法实尤二致。”本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感染性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患。
风寒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戈素卜小玉机真藏i 仑:' ‘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舌答薄白,脉浮紧等。治以祛风散寒为主。风禁出《 痘疹经验良方》 。禁疮之一。痘疮初发热时,不避风,则风入肌表,以致痘不能发,或肌肤麻木,不知痛痒,或不麻木而干燥,或毛直而干焦,或皮华而欲搔,甚则烦躁澹语,由风热相搏所致。治以琉风解毒,用消风散,甚者加紫草、丹参、生地以.舌血清营几
风搐病名。O 见叮儒门事亲? 风形》 。指以手足抽:jJ 为主症的疾患。多因火盛肝旺,风动痰蜜所致。守记双目丘视,角弓反张,或手足颤振抽动不已,不能待物和步履,夜卧发热,遍身燥痒等。治宜平肝熄风或涌吐风痰。《 罗氏会约医镜? 杂证》 :“风搐证者,? 一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木旺而自病。或平肝,或吐下,因证治理。”O 见元? 朱震亨《 幼科全书》 ,即挤风,详该条。
风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见《 银海精微》 。又名龚廓、哭风廓、养化廓。① 《 审视瑶函》 :以(气)轮上血脉丝络为凭,“粪位东南,络通中焦之腑,脏配心包”② 戈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风廓即风轮也,风轮属肝,肝与胆为表里,故轮主脏为肝病,廓主腑为胆病:”③ 清? 黄庭镜《 目经大成》 卷一:“哭为金井(瞳神),经引髓海,络连肝隔。”④ 咬张氏医通》 卷八:”肝之府为风廓,”有名无位。⑤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户认为此廓位于白睛鼻上方,属胆。
风痒O 病名。指因中风而失音不语者。《 千金要方》 卷八:“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扉、三曰风鼓,四曰风痹。”《 太平圣惠方》 卷十九:“风徘,身体强直,口噪不能言。”.经外奇穴名。《 干金要方》 :, ' i 台风扉不能语,手足不遂灸法:度病者手小指内歧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所注上,合其下,开其上,取其本度,横置其开上,令三合其状,如到(倒)作八字形。男度左手,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处,同时起火,各一百壮愈。”即取患者小指内侧指蹼缘至指端间距离为度量单位,以其一端置脐中,沿前正中线直上,于度端定一点。于此点上再以同等长度作一倒置等边三角形,其底边呈水平,三角各顶端是穴共3 穴。近代《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列作奇穴,名风徘,定位在中脱穴下0 . 5 寸一穴,左右旁开1 . 5 寸各一穴,共3 穴。主治中风不语,手足不遂。艾灶灸3 一7 壮:
风痹病名。见<灵枢? 寿天刚柔少。又名行痹、筋痹。《 素间? 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证治准绳? 杂病》 :“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 症因脉治》 卷三:“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 … 风痹之治:风寒攻痛,防风汤;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先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亦可用虎骨散加减。一说风痹即痛风,《 景岳全书? 杂证漠》 :“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参见筋痹、走注、痛风条。
风痰痰证之一。① 指痰扰肝经的病证。《 医学入门》 卷五:“动于肝,多眩晕头风,眼目响动昏涩,耳轮搔痒,胁肋胀痛,左瘫右痪,麻木蜷跋奇证,名曰风痰。”治宜用青州白圆子等方。《 医宗必读》 卷九:' ’在肝经者,名曰风痰,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时有躁怒,其痰青而多泡。”治用水煮金花丸、防风丸、川芍丸等。又名肝经风痰,参该条。② 指素有痰疾,因感受风邪或风热佛郁而发者,《 泰定养生仁论》 :“风痰者,因感风而发,或因风热佛郁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非别有此五种之痰。”参见痰证条。
风嗽病证名,指感受风邪所致的咳嗽。《 证治要诀》 卷六:“感风而嗽者,恶风有汗,或身体发热,或鼻流清涕。”方用桂枝汤加味。(杂病源流犀烛? 咳嗽哮喘源流》 :“风嗽,风乘肺也。其脉浮,必兼鼻塞,流涕、声重、口干、喉痒,憎寒发热,自汗恶风,烦躁,语未竟而咳。宜款冬花散、金沸草散。”参见伤风咳嗽、咳嗽条。
风瘤出《 干金要方》 卷二十二。即隐疹,详该条。风漏病名,鼻漏证之因风邪而发者。<外科启玄》 卷七:“二日风漏,其孔内痒甚是也。”风瘤病名。《 外科十三方考》 一犷编:“风瘤其硬如石,受风湿则奇痒难忍。”治宜顺气行痰,用二陈汤加味。
风瘫病名。江天览《 妇女病自疗法》 :“一名产屡,系冲任血虚,心脾失养,故宗筋放弛,不能束骨而利机关,四肢萎弱无力。治宜活血祛风,若以降火滋阴,破气破血为治,则荣卫俱伤,终身莫挽。”方用《 沈氏尊生书》 血风汤。
风嗽见《 婴童百问>。即脐风,详该条。风龋病证名,指齿龋而牙眼肿痛,齿缝出脓。《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九:“足阳明、足太阳之脉,并入于齿,风气入其经脉,与血气相博,齿即肿痛,脓汁出,谓之风龋。”治宜消风镇痛,用赴筵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良姜、草乌、荆芥、细辛)掺擦患齿。参见齿龋条。
风燥指风和燥相结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胁痛、皮肤干涩,居苔白薄而干,脉浮涩等。治宜润燥清肺,兼以疏风。
风藤见(中药志》 。为海风藤之别名,详该条。
四画风307
风摘病名,出《 诸病源候沦》 卷二。由病毒蓄于肝经所致,其症四肢骨节疼痛,久则肘膝状如鹤膝,皮毛枯搞,不能移动,腐秽瘫痪。本病相当于瘤型麻风:
风疮病证名,出《 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 。即风巍,详该条。
风癣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五。多因风冷乙飞客J ,肌肤,搏于血气而成。患处作痒,略高出皮面,边缘清楚,呈圆形或椭圆形,搔起白屑,久则皮肤顽厚。外搽癣药水或土谨皮配。本病相当于体癣。
风癫五癫之一,即痛证,见《 诸病源候论》 卷二。多因血气亏虚,邪入阴经;或在胎时母卒受惊,精气并居所致。证见发时仆地吐涎沫无所觉,眼目相引,牵纵反强,羊鸣,食顷方解。方宜蓑若子散等。参见五癫、癫痈条:
风蚌病名,一作风疮。症见碎然昏倒,不知人事,伴见舌强不能言,喉中有窒塞感,甚则嚓嗯有声等属于风中脏腑的范围。《 备急千金要方》 卷八:”风彭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疆不能言,病在脏腑。”《 医门法律? 中风门》 :“按风彭曰,奄忽不知少、,即该中风卒倒内,《 金匾》 不重举其证,意可知矣”气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 :“风彭,亦名风疮,其病亦在脏腑间,由痰水制火,闭塞心窍,故碎然昏倒,舌强不言,喉中窒塞,隐嗯有声是也。但此症有汗身软者可治,无汗身直者不易治。”又:“风彭病有由于热者,则以痰火郁积而然、非清火不可,宜牛黄清心丸;有由于虚者,则以元弱痰横之故,非化痰不可,宜导痰汤。”参见类中风条。
风不仁病证名。指皮肤顽麻,搔之无所觉知。《 圣济总录》 卷十一:“风不仁之状,皮肤搔之如隔衣是也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血气不相与,凝痹结滞,皮肤席厚,无所觉知。《 内经》 日: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治宜调气行血,祛风活络等法。风车草见《 江西草药》 。为四叶草之别名,详该条:
风牙痛病名。指牙痛之因于风者。参见牙痛条。
风中府见《 普济本事方》 卷一。又名中腑。详该条:
风中藏见《 普济本事方》 卷一。又名中脏。详该条。-
风气肿病证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八。指小儿肿满,因皮肤受风,风搏于气而致虚肿如吹者。参见小儿肿满条。
风气草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下田菊之别名,详该条。
风化硝见《 本草蒙签》 。为玄明粉之别名,详该条:
风火病病名。出《 病科全书》 。多由外感毒邪而致。耳下生核,环颈而生,皮色红光,疼或不疼,寒热交作。治宜疏风清火散结。用活络疏肝散,未溃者
外用苍术三黄散,白烧酒凋涂;已溃者}tJ 地棉根叶和红糖生捣敷。
风火眼病名。见《 青囊真秘》 卷? :又名火眼、燥火眼、淫热眼,俗呼狗哆眼。由风热攻目ll ' ll ’起。起病较急,双眼红赤疼痛,沙涩羞明,哆多泪热,可兼发热头痛等。相当于今之急性结膜炎。治宜疏风清热为主,内服驱风散热饮子加减,外用蒲公英煎水熏洗,滴10 %干里光眼液。
风火喉病名。.《 喉科全钥》 卷上:“风火随胃气丘升,薰蒸肺管。初起痛甚,肿者多,不肿者亦有不能食,咽津犹可。悬奎卜垂,肉色痕紫继则溃烂,急则闭喉而死。”.指一般急性的喉风,为走马嵘风的同义词。详该条。
风心痛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少卷十三。指风邪入肝乘心,或风冷入乘心络而致使心痛。《 关学入门》 卷五:“风因肝邪乘心,痛则两胁引小叹阴股。桂枝汤加附子。”《 杂病源流犀烛? 心病源流》 :“其痛分九种。… … 曰风,因伤风冷,或肝邪乘心,两胁引痛也。宜羌活、荆芥等。”《 张氏医通? 诸痛门》 :“风冷邪气,入乘心络,或府藏暴感寒气,L 乘J “心,卒然心痛,或引背普,经久不差。”方用乌头丸等:参见冷气心痛、心痛条。
风引汤O 《 金匾要略》 方。又名紫石汤。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蝎各_几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六两为粗末,取三指撮,井花水煎服治风痈掣引,及小JL 惊痛瘪疯,日数十发。O 《 备急卜金要力)卷七方麻黄、石膏、独活、获答各,.两,哭茱英、秦笼、细辛、桂心、人参、防风、川芍、附一r 、防己、甘草各一两,卜姜一两半,白术三两,杏仁六十? 枚。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取汗。治风毒脚气,两脚疼痹,肿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
风水肿水肿之一。亦称风水。多由脾肾气虚,汗出当风所致。《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四:“夫风水肿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当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j ’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症见身体浮肿,皮肤紧胀,丘气喘急,不能眠卧,骨节疫痛,恶风脚弱,脉浮而紧等。治宜散风祛湿,健脾补肾,通利小便。可用防风散、麻黄散、大腹皮散等方。参见风水条。
风头眩病名。见《 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 指头晕目眩。多由血气亏损,风邪上乘所致:蛋圣济总录》 卷十六:“风头眩之状,头与目俱运是也。五脏六腑之精华.皆见于目,[注于头。风邪鼓于上,脑转而目系急,使真气不能上达,故虚则眩而心闷,甚则眩而倒仆也。”参见眩晕、风头旋等条。风头旋病证名。O 指眩晕由风邪入脑,或换痰水逆上所致者。<太平圣惠方》 卷二十一“夫风头旋者,良由体虚,风邪乘于阳脉,诸阳之经,皆上注于头面,风邪随入于脑,遂成头旋。亦因痰水在于胸隔之上,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而阴气逆上.
308 风
风与痰相结,上冲于头,则令头旋也。”《 圣济总录)卷十七:“风头眩,肩背拘急,肢节疼痛,鼻塞耳鸣,面赤咽干,心松痰逆,眼日黑花,当风泪出。”宜用松香散,以荆芥、薄荷茶调下。若见头旋,忽忽如醉,痰逆,不下饮食者,宜服甘菊花散等。若头旋,手足厥逆,身体疼痛,心乱,反倒如癫,发歇无时者,宜服独活散等方。参见风热眩运、风寒眩晕、风痰眩晕等条。.指肝风病。咬杂病源流犀烛? 头痛源流): “风头旋,肝风病也。肝风盛则头自摇动。别无疾痛,不自觉知。”参见风头眩、眩晕条。
风头痛病证名。指风邪侵犯头部所致的各种偏、正头痛。出《 脉经? 辨三部九候脉证》 。《 圣济总录)卷十六:“风头痛之病,由风邪客于阳经,循风府而上至于头脑,令人头重疼痛,心隔烦热,上焦奎滞,头面虚汗,诊其脉左手寸口浮紧者是也。”治宜天南星散、石膏汤等方。参见伤风头痛、头痛等条。风血痹病名。即血痹。(太平圣惠方》 卷十九:. ’夫风血痹者,由体虚之人,阴邪入于血经故也。若阴邪入于血经而为痹,故为风血痹也。其状形体如被微风所吹,皆由优乐之人,骨弱肌肤充盛,因疲劳汗出,肤膝易开,为风邪所侵故也。诊其脉自微而涩,在寸口关上小紧者,为风血痹也。”详血痹条。风论篇《 素问》 篇名。风为六气之一。风气中人则病。本篇主要讨论各种风病病理变化的特征,阐明’‘风者善行而数变”和“风为百病之长”的意义,故名。
风赤眼病证名。见(圣济总录》 卷一百零五。即目赤烂详该条。
风冷泪病证名。见《 儒门事亲》 卷四。为风冲泣厂之俗称:详该条。
风冷痹病名。《 圣济总录》 卷二十:“风冷痹。论曰:痹虽异状,此皆本于三气。寒气多者,谓之冷痹。其证令人脚膝疫疼,行履艰难,四肢庸麻,身体俱痛,甚则有一身不随者。”本病如见身体不随,四肢麻木,不觉痛痒,不能言语者,宜防风汤等方。参见痹、寒痹条。
风茄花见清? 赵其光《 本草求原》 。为洋金花之别名,详该条。
风轮菜出《 救荒本草》 。又名蜂窝草、苦地胆、九塔草:为唇形科植物风轮菜clinop 记ium chinense 〔 Benth ) 0Ktze .的全草。分布中南、华东、西南各地。苦、辛,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血。① 治感冒,中暑,胆囊炎,肝炎,痢疾,肠炎。煎服:9 一15 克。② 治疗疮肿毒,皮肤疹痒,外伤出血。捣敷或研末菜油调敷。本品含香蜂草贰(Didymin )、橙皮贰。风毒咽病名。指因风邪热毒所致的喉痹症。同风毒喉痹:出《 千金要方》 卷六下。参见喉痹条。风毒痢病证名。出《 医学纲目》 。为风毒内袭于肠而致的急性痢疾。其症下痢,形如青草汁,或痢下物如鸡肝片。治宜疏风解毒。用白头翁汤加减。风顽麻病名。《 太平圣惠方》 卷二十一:“夫风顽麻者,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之间,使血气
不能流通。其状,搔之皮肤下似隔衣是也。诊其寸口脉缓,则皮肤不仁。脉数者生,牢急者死。”治宜乌蛇散、乌头丸等方。
风栗壳见《 广东中药)n (生草药部分)。为栗毛球之别名,详该条。
风热疟疟疾之一。(普济方? 诸疟门): “邪在少阳经谓之风热疟,治多和之。”参见足少阳疟条。风热疮病名。见《 外科启玄)卷八。由风热郁肺,发于肌肤所致。多发四肢及胸胁部位.初起丘疹,剧痒难忍,久搔成疮,甚则渗出鲜血。治宜清热疏风上痒,内服消风散或防风通圣散。亦可用紫草巧克、板蓝根30 克煎汤内服。外用三黄洗剂或颠倒散洗剂。本病类似玫瑰糠疹。
风热眼见(幼幼集成》 。即风火眼。见该条。风热喉病名。多由风热外袭,致邪热奎塞肺系而成。《 喉科指掌》 卷三:“此症感风热而起,满口发细红点,根常淡白,舌下两边三四块,六脉洪紧。”治宜疏风清热、利咽。用六味汤加玄参、黄荃、桅子、花粉等。
风热嗽病证名。见(类证治裁? 咳嗽》 。指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所致的咳嗽。症见咳嗽痰稠,身热,汗出恶风,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苔薄,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热,宣通肺气。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方。参见咳嗽条。本症类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疾患。
风疹块病名。出《 中医外科学讲义》 (上海中医学院编)。即瘾疹,见该条。
风拳势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两足并立,迅速蹲下,不要起踵,同时握拳屈肘,并肘并拳挟于胸股之间,以两膝反弹之力起立,同时两拳翻转,拳心朝下,向两侧弹出,再迅速蹲下如初,反复行之。
风黄疽古病名。《 诸病源候论? 黄病诸候): “夫风湿在于府藏,与热气相搏,便发于黄,即小便或赤或白,好卧而心振,面虚黑,名为风黄疽。”参见黄疽有关条。
风偏枯病证名。见《 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指因于风湿而致的偏枯证。《 圣济总录》 卷九:“风偏枯。论曰:气血不足,揍理开疏,风湿客于分肉之间,久而不差,真气去,邪气独留,乃为偏枯之疾。”症见半身不遂,肌肉枯瘦而痛,言语不变,神智不乱。治疗可用天南星丸等方。
风惊邪病证名。《 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 :“风惊邪者,由体虚,风邪伤于心之经也。心为手少阴之经,心气虚,则风邪乘虚伤其经,入舍于心,故为风惊邪也。其状乍惊乍喜,恍惚失常是也。”治宜养心、安神、祛风。可用获神丸、地黄煎丸等。参见惊条。风惊恐病证名。指由风邪所致的神志不宁,时发惊恐的病症。《 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 :“风惊恐者,由体虚受风,入乘脏腑,其状如人将捕之。心虚则惊,肝虚则恐,足厥阴为肝之经,与胆合,足少阳为胆之经,主决断众事。心肝虚而受风邪,胆气又弱,. . . . .曰.. . . . . . . . . . . . . . . . . . . . . .口.. ? . ?
风309
而为风所乘,恐如人捕之。”治用牡砺汤、龙齿汤、龙骨汤等方。
风惊悸病证名。指心悸因心气不足而风邪乘袭所致者。《 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 :“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其状,目睛不转而不能呼。诊其脉,动而弱者,惊悸也。”宜用镇心丸、定心防风散等方(见《 圣济总录》 卷十四)。参见惊悸条:
风寒蛾病名《 喉科构指》 卷二:“此症因风寒而起,肿大如李,头不能下视,气塞不通,寸关之脉浮紧,肺胃之症也。”治宜温散寒邪。参见风寒乳蛾条。风湿肿病证名。指风湿合邪而引起的通身水肿。(医宗金鉴?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通身肿者,头面手足皆肿也。得病之由,内停湿饮,外感风邪,风湿相搏,水道不利,外攻肌肤而为肿也。”肿势严重的,用疏凿饮子以消水;症状轻的,用获等导水汤以和解;喘不能卧的,宜泻肺逐水,用苏茸丸。风湿草见(上海常用中草药》 。为稀签之别名,详该条。
风湿痰病证名。出<医学纲目》 。风湿郁结经络,津液输布失常,凝滞为痰,则见四肢痪痹,屈伸不便,如果眼皮及眼下有烟灰样黑色者,则为痰之确证,宜从痰湿施治。
风湿痹病名。《 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风湿气多而寒气少者,为风湿痹也。”症见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日久不瘾。亦可致身体手足不遂。治宜祛风湿为主。用海桐皮汤、羌活胜湿汤等方。
风温痉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感受风温之邪所致的痉证(解儿难》 :“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如伴有神昏澹语者,兼用芳香开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类。
风温嗽病证名。指风温之邪袭肺所致的咳嗽。《 类证治裁? 咳嗽》 :' ’风温嗽,风温上侵,头胀咽痛,呛咳失音,宜清轻凉解。”治用桑叶、象贝、连翘、薄荷、杏仁、沙参、桔梗、甘草等药。参见咳嗽、外感咳嗽、风温条。
风寒痉病证名。不论刚痉、柔痉,凡因风寒而致者,为风寒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七:“病者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卒口噪,背反张,以发热恶寒、不恶寒、有汗、无汗、分刚柔者,风寒痉也。”参见刚痉、柔痉条。风寒喘病证名。风寒外束喘的简称。《 东医宝鉴》 卷五:“风寒喘,寻常感冒,风寒内郁,肺胀逆而为喘。”可选用金沸草散、麻黄散、加味三拗汤等方。详风寒外束喘条。
风寒嗽病证名。即风寒咳嗽。《 古今医鉴》 卷四:“风寒嗽者,鼻塞,声重,恶风恶寒,或自汗,或无汗者是也。治当以发散行痰,用二陈汤加麻黄、桔梗、杏仁。”参见风寒咳嗽条。
风寒湿风、寒、湿三种邪气互相结合而成的致病
因素,为痹证的主要病因。《 素问? 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风腰痛病证名。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三十三。又称伤风腰痛。因风邪伤于肾经所致的腰痛如掣,或左或右,痛无定处,或连肩背,或牵引两足,或见寒热,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活血。可用独活寄生汤、五积散、小续命汤等方。风腰痛有风寒腰痛、风热腰痛、风湿腰痛之分,详各该条。风服腿病名。《 圣济总录》 卷十一:“风眼腿之状,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觉知也。盖风邪侵于分肉,流于血脉,荣卫稽留,涩而不行,致身体骨节,肌肉腰脚,痹滞无力不能用也。”宜用五加皮汤等方。
风瘩瘤病名。出<圣济总录》 卷十一。即痞瘤。详该条。
风痰哮病证名。见《 杂病源流犀烛? 咳嗽哮喘源流》 。指风邪与痰气相搏所致的哮吼。风邪袭肺,痰阻气道,肺气童阻而发哮。治宜祛风宣肺,豁痰利气为主,用千婿导痰汤、黄芬利隔丸、定喘汤等方。风痰痊病证名。见(万病回春? 痊病》 。指因风痰奎滞经络所致的痉病。症见眼牵嘴扯,手足振摇或搐栩,甚则神昏不醒。治宜祛风化痰,用祛风导痰汤,加姜汁、竹沥;风痰盛者,败毒散加防风、天麻、黄芬、全蝎、生姜、薄荷,气血不足而兼风痰者,用参归养荣汤。参见痊条。
风痰嗽病证名。指风痰奎盛于肺所致的咳嗽:《 世医得效方? 大方脉杂医科》 ;“风痰嗽… … 直至嗽顿吐饮食痰物伏出尽,方少定。乃肝木克脾土,风痰雍盛。”治宜祛风豁痰。方用青州白圆子加天麻、全蝎、僵蚕等。参见咳嗽、痰嗽条。
风瘤痒病名。指因受风邪引起的皮肤发痒。出(诸病源候论》 卷二。因表虚卫气不固.复感风邪,郁阻肌肤而成。起病突然,遍身发痒,游走不定,甚则剧痒难忍,搔后出现抓痕、血痴。治宜祛风养血润燥。内服当归饮子,或针刺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隔日一次,十日为一疗程。相当于皮肤搔痒症风料曳古病证名。斡,垂卜;曳,拖拉。指因风气而致的肌肉麻痹、肢体拖纵,不能收摄抬举者。见《 圣济总录》 卷七。如面瘫、偏枯、某些截瘫或肌肉顽麻病证,多与风气有关。
风瘾疹即隐疹。详该条。
风门热府见风门条。
风木之脏指肝脏。肝在五行中属木,在五气中属风,故称。《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一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 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临床L 肝阳易上亢化风,表现为震颤、动摇、抽搐、眩晕等类似于自然界风吹木动的病候,故内风证每与肝的病变有关。
风中血脉即中血脉,属中风证之一类。《 张氏医通? 中风门》 :“口颊喝僻,乃风中血脉也。”详中血脉条。
310 风
风气二疽病名:出《 外科备览》 .生于左额之疽勺F ( l .疽、右额之疽为气疽,故名。证治见额疽条。风气之病泛指外感风邪的病证。(素问? 三部九候论》 :‘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风气不调风气,特指肝气而言,因肝为风木之彼,故称风气不调。指肝气失却正常的疏泄条达。,千金要方》 :“风气不调,全身疆直,诸毛孔闭塞。”风气内动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筋脉失养,出现眩晕、抽搐、昏仆及Ll 眼喝斜、两目上视等神经系统症状。因其似风象的急骤、动摇和多变,故名吃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风胜则动。”《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风气呕吐病证名。指呕吐因风冷入胃所致者。、痛因脉治夕卷水“风气呕吐之症,偶遇风冷,即发呕吐,头额疼痛,面赤面热。”脉多见浮。治以散风为主:宜用防葛平胃散、防葛二陈汤等方。
风气腹痛病证名。指感受风冷而致腹痛。《 症因脉治? 腹痛论》 ,“风气腹痛之症,风冷着腹,即患腹痛,或发寒热,腹中攻注,或腹中作响,大便作泻,此风气腹痛之症也。”多因风寒侵袭肠胃,传于太阴所致,治宜疏散温中为主。寒热,脉浮者,宜防风汤;腹中作响,大便作泻,宜平胃五等散加防风,亦可用建中汤加防风、柴胡汤、汗“葛汤等方。参见腹痛条。风气霍乱病证名。见<症因脉治》 卷四。指霍乱由风淫或风木克脾所致者。症见头痛发热,上吐下泻,心腹绞痛,甚则转筋。若风寒则脉浮紧,方宜败毒散;若风热,则脉浮数,宜用家秘神术汤;若风湿,则脉浮濡.宜以海藏神术汤;若风木犯脾,则宜柴胡防风汤参见霍乱条。
风化厥阴运气术语。三阴三阳分司六气,其中厥阴属风木之气。弋素问? 至真要大论》 :“厥阴司天,其化以风:"
风六合汤《 医垒元戎》 方。① 当归(酒浸炒)、川芍、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防风、羌活各一两。为粗末,水煎服。治妇人筋骨、肢节痛,及头痛,脉弦,憎寒如疟;② 当归(酒浸炒)、川芍、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秦充、羌活。为粗末,水煎服。治产后血虑受风发痉,或血虚生风,头目眩晕。
风火相煽热病过程中由于热邪过盛,火热播灼肝经.引起肝风内动,而内动的肝风又进一步助长火势,使火热电为炽盛,从而出现高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病象
风引喝斜病证名。见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二:即风牵喝斜。详该条。
风邪伤肺出《 证治准绳? 幼科》 。指冬春之季,风邪犯肺而致的喘嗽。症见恶寒,或微热,咳嗽气急。治宜疏风宣肺。用止嗽散加减。
风伤卫证病证名。指桂枝汤证。《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丫“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明理论? 恶风》 :“风邪中于卫也,则必.恶风何者?以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为风邪所扫、厂分肉不温而热矣,皮毛不充而缓矣。滕理失其
肥,则疏而不密;开阖失其司,则泄而不固,是以恶风也。”《 张氏医通? 诸伤门》 :“如交霜降节后.有病发热,头痛,自汗,脉浮缓者,风伤卫证也。以风为阳邪,故只伤于卫分。卫伤,所以膝理疏,汗自出,身不疼,气不喘,脉亦不紧。”《 伤寒论大全》 卷一:“风则伤卫,头痛恶风,脉浮缓而自汗,则用桂枝汤充塞揍理以散邪,汗止即愈。”参见太阳中风条。风伤卫疟疟疾之一。一名温疟、风疟。《 症因脉治》 卷四:“风伤卫疟,《 内经》 亦名温疟。风疟之症,《 内经》 云:风伤卫气,先热后寒。此言先后者,言多少也,言热多寒少之疟,是以不曰恶寒,而曰恶风、自汗、烦躁、伸欠也。不恶寒则寒少也;发热直至烦躁,热多也。若头痛背痛,发于午前者,太阳也;目痛鼻干,发于午后者,阳明也;发于寅卯者,少阳也。风疟之因,《 内经》 云,暑邪既伏,秋气收之,汗出遇风,与卫气并居,阴阳分争,内外相搏,而风邪伤卫之疟作矣。”脉弦或浮缓、洪长。治法如疟在太阳有汗,桂枝石膏汤;在阳明,白芷石膏汤;在少阳,小柴胡汤;三阳俱见症者,《 准绳》 和解汤等方。参见疟疾条。风冲泣下病证名。(儒门事亲》 卷四:“风冲泣下者,俗呼风冷泪是也。”指眼遇风流泪,且泪下无热感。参见迎风冷泪条。
风赤疮疾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 卷二十二。即风赤疮庚。详该条。
风赤疮疾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风赤疮疾。《 杂病源流犀烛》 卷二十二:“由脾脏风热蕴结,两睑似朱涂而生疮,黑睛端然无染,不治便生骼膜。”一般可见眼睑或睑缘红赤起疮及溃烂,痛痒并作。治以祛风清热为主。痒甚于痛者,以风邪为重,宜祛风解毒,用五退散加减;痛甚于痒者,以热邪为重,宜清热凉血祛风,用加减四物汤加减。风冷失声病证名。即风冷失音。《 诸病源候论》 卷二:“风冷失声者,由风冷之气,客于会厌,伤于悬鹿(雍)之所为也。声气通发,事因关户,会厌是音声之户,悬瘫(雍)是音声之关,风冷客于关户之间,所以失声也。”参见暴瘩、风冷失音等条。风冷失音病证名。多因肺受风冷,致肺气闭邪,气机阻闭而失音。《 太平圣惠方》 卷三十五:“风冷所伤,咽喉肿痛,语声不出。”症见头痛身疼,恶寒无汗,喉痛失音。治宜辛温散寒。用九味羌活汤、麻黄汤等加减。参见暴瘩条。
风轮赤豆病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 。即轮上一颗如赤豆。详该条。风沿烂眼病名。又名眼弦赤烂生虫、风沿烂c 《 证治准绳? 杂病): “丹溪云:风沿眼系上,隔有积热,自饮食中挟怒气而成。顽痰痞塞,浊气不降,清气不上升,由是火益炽而水益降,积而久也。眼沿因脓渍而肿,于中生细小虫丝,遂年久不愈而多痒者是也。”属今之睑缘炎。治宜疏风清热,理气祛痰,除湿杀虫之剂。参见眼弦赤烂条。
风弦赤烂病名。《 证治准绳? 杂病》 :“乃目脾沿赤烂垢腻也,盖血虚液少不能滋养啤肉,以致湿热滞
风3 11
于脾络,常时赤烂。如是者,非若迎风因邪乘虚之比,久而不治,则拳毛倒入,损甚则赤烂湿垢而拳毛皆坏:”即眼弦赤烂。详该条。
风弦赤眼病名。出《 银海精微》 。即眼弦赤烂。详该条。
风毒牙痛病证名。见《 秘传证治要诀》 卷五。症见风毒及热雍上攻,牙跟疼,或齿缝有红肉努出。治宜祛风解毒、清热止痛。可选用清胃散、玉女煎、三仁汤、黄连温明汤等加减。参见牙痛、齿塞等条。风毒喉肿病症名。见《 杂病源流犀触》 卷二十四。多由风热痰毒丘冲,致咽喉肿痛,汤水难下,或身发寒热,或颈生凛病? 治宜疏风解毒,清热涤痰。用清气化痰丸加荆芥、薄荷、防风、僵蚕等,或用小陷胸汤加减。
风毒喉痹病名。多由风热邪毒客于肺胃所致:症见咽喉漫肿疼痛,渐涎至面颊,腮项,饮食吞咽不利,喉关内外色红,身发寒热,牙关紧强.声嘶音沙,甚或语声不出:《 疮疡经验全书》 卷一:“风毒之气结于喉间,则奎塞喉间,乃风毒与痰相搏故也。《 素问》 云无风则不动痰,无痰则不受风,风痰相搏结塞咽喉,其外症咽喉形如鸡子大,其色微白,外面腮_L 有肿,其形似疮,身发寒热,牙关紧强,语声不出者是也。”治宜疏风解毒,清热消肿。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或以刀针于高肿处刺破排脓毒。吹冰硼散、锡类散等。
风毒脚气病名。指脚气因感受风毒所致者。见《 备急干金要方》 卷七。《 赤水玄珠? 脚气门》 载风毒脚气,述其症为脚重虚肿,常兼肢节烦疼,心神奎闷等症。治宜祛风发散为主,用紫苏散、大腹子散等方:参见脚气条。
风牵出睑病名。见《 银海精微》 。即风牵睑出。详该条。
风牵喝斜病证名。见《 银海精微》 。指全身或颜面局部疾病所致口眼喝斜者。亦称风引唱斜、风牵喝僻、风牵喝偏外障、日眼喝斜外障、唇睑相邀。常由风、痰、湿等病因引起。清? 黄庭镜《 目经大成》 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歌侧,而顺唇亦歪在一边。”可见眼睑闭合不严,目珠斜偏呆定于一侧,腮、口唇与眼睑相牵颤动,尚可兼见头目眩晕,甚则半身不遂等候。治宜祛风通络,除湿涤痰,用正容汤或排风散加减,亦可针刺,选用颊车、合谷、地仓、人中、承浆、瞳子缪等穴。全身症状显著者,当结合全身证候,辨证施治。
风牵唱僻病证名。贝.清? 亡名氏《 眼科易知》 。即风牵喝斜。详该条。
风牵睑出病名。见《 秘传眼科龙木论》 。又名风牵出睑、脾翻粘睑、皮翻枯睑、皮翻症、残风、地倾:多因胃经积热、肝风内盛,致使风痰湿热察滞睑络而成;亦可由胞睑疮疡结瘫或外伤所致。症见眼睑同外翻倾,重者“脾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纸唇之状”(戈证治准绳? 杂病》 )。睑不能闭合,以致眼部干燥,涩痛流泪,甚至黑睛生聆。本病发于下睑者较多。
相当于今之睑外翻。治疗以手术为主,内治为辅。内治常用祛风清热,除湿化痰,通络散癖之法.宜服排风散加减。
风胜则动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风气偏胜则病症表现摇动性或游走多变的特点。如游走性的关节肌肉疼痛、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眼喝斜、卒然昏仆等。
风起喝偏病证名。《 世医得效方》 卷十六:“偏风牵引双目喝斜,泪出频频,却无臀膜,不痒不痛。”《 杂病源流犀烛》 卷二十二:“至如眼有偏视者,由风邪攻肝,… … 故令偏视也”。类今之麻痹性斜视。属目偏视参见该条。
风热牙疮病名。多因阳明蕴热与风热之邪相搏,邪热匕冲,客于牙眼所致。初起症见齿鳅红钟疼痛,发热或寒热交作,继之齿酿糜烂,常易出血,或便秘恶心呕吐。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可选用黄连解毒汤、清胃散、玉女煎等加疏风之品。另以银花、薄荷、连翘、甘草煎汤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详牙府条。
风热失音病证名。多因风热犯肺,灼津为痰,痰热互结,雍塞肺系,气道受遏而失音。症见头昏身热,烦渴,汗出,咳嗽,喉痛失音。治宜疏风宣肺,正咳利咽。用银翘散、粘子解毒汤等加减。参见痞、暴瘩等条。
风热犯肺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郁而化热,致肺气宣降失常,证见恶寒发热,咳嗽,咯痰黄稠,不易咳出,舌红脉浮数;或兼见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等症;重症可见气喘鼻煽,烦躁不安等。治宜疏风泄热,辛凉解表。
风热头痛病证名。指外感风热引起的头痛。见(外台秘要》 卷十五。《 医林绳墨? 头痛》 :“上攻头日,或连齿鼻不定而作痛者,此为风热之头痛也。”《 杂病源流犀烛? 头痛源流): “因风热痛者,必兼目昏鼻塞”症常见头部胀痛,恶风发热,或鼻塞流浊涕,或目赤面红,口渴喜饮,便秘溺赤,苔薄黄,脉浮数等;治宜石膏散、荆芥散、神弯散、桑菊饮等方。参见头痛条。
风热耳聋病名。见(医学准绳六要》 。系指耳聋之因于风热上攻,气机不利,清窍受扰者。症见头痛、鼻塞、耳胀痛、耳鸣、耳聋等。治宜疏风清热.佐以芳香通窍。用银翘散加减。参见耳聋条。风热吐血病症名。指风热损肺所致的吐血:(金匾翼? 诸血统论): “风热吐血:风,阳邪也;热,火气也。并入络中,则血溢络外。其证乍寒乍热,咳嗽口干,烦躁者是也。宜以辛凉入血之药治之。”方如《 圣惠》 荆芥地黄汤、《 圣济》 荆芥散等。参见外感吐血、吐血条。
风热里实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 。系因风热蕴积,入里结实而致。证见口中气热,大便闭,小便赤,饮水不止,苔黄燥宜大黄丸清泻里热。风热乳蛾病名。乳蛾之因于风热而发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可选用清咽利隔汤,广笔鼠
312 风
1 〔
粘汤等加减。参见乳蛾条。
风热结核病证名,见《 幼科释谜》 。结核多见于颈部,亦可见于腋部或腹股沟,局部红热疼痛,并可伴见发热恶寒。常见于头面生疮、日赤咽痛、齿组肿痛、眸耳或其它疮疹余毒等症。治疗宜清热疏风,解毒散结,宜四顺清凉饮、五味消毒饮等。本证类似急性淋巴结炎。
风热眩运病证名。见《 医学正传? 眩运)。因风热上奎所致的头目眩晕。《 杂病源流犀烛? 头痛源流》 :“风热上冲眩晕,必胸中不利,旋运欲倒。”治宜疏风清热,用羌活汤、荆黄汤等方。参见眩晕条。风热惊啼病证名。出《 太平圣惠方》 第八十二卷。由风热内乘于心,以致心脏生热,精神不定,睡卧不安,因致惊啼。治以清心宁神为主,如牛黄清心丸;热重者,用导赤散加黄连、山桅之类。
风热喉丹病名二多由痰火内伏,外受风邪,致风火痰浊奎塞肺系,或劳思太过所致。《 焦氏喉科枕秘》 卷一:“风热喉丹萦思起,邪风入肺致痰生,喉内鲜红多肿闭… … 粘子解毒汤宜治,凉血祛风药用神。”或选用黄连温胆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亦可以刀针于肿处刺破排脓,外吹冰硼散。
风热喉闭病名。系指喉闭之因于风热者。《 疮疡经验全书》 卷一:“风热喉闭内外俱肿者,谓其人久积热毒因而感风,风热相搏,发出外来则童喉间。其夕、面赤腮肿,身发寒热,喉中有块如拳,外色鲜红。”治宜疏风解毒,泻火消肿。可选用五味消毒饮、普济消毒饮或清喉散加元参、山桅、花粉等加减。脓成则以刀针刺破排脓。或参见喉闭条。
风热喉痹病名。见《 焦氏喉科枕秘》 。多因邪热积聚,复感风邪,风邪化热,客于肺系乃致病。初起咽干微红肿,灼痛面赤,继之邪热塑盛于里.则肿痛加剧,梗塞咽喉,致饮食吞咽障碍,或声嘶,或发寒热。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可选用粘子解毒汤,清咽利眼汤等加减。
风热喉癣病名。《 咽喉脉证通论》 :“此症因劳心过度,血衰火盛所致。其状喉间红筋红凛,或帝丁两旁微有疙瘩,一起即觉,非弱证喉癣可比,时作寒热,若食热毒之物而起,不作寒热,于此为别。”用凉血地黄汤(生地、黄芬、丹皮、牛芬子、元参、防风、荆芥、黄柏、花粉、赤芍)加减。
风热感冒病名。指感受风热之邪所致的表证。《 诸病源候论? 风热候》 :“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肺为五脏[盖,候身之皮毛,若肤睦虚,则风热之气,先伤皮毛,乃入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 杂病源流犀烛? 感冒源流》 :“至有风热兼伤者,或先感风,又受热,或先受热,又感风,一时交发,贵审其轻重而治之。宜桔梗汤、上清散、菊花散,或加味二陈汤。若久而不愈,其人必虚,固不得专用疏散也。阳虚宜加参、术,阴虚宜加地黄、五味,倍门冬、白芍。”《 时病论》 卷二:“春应温而过热,是为非时之气,所感之风,风中必夹热气、故名风热病耳。”参见感冒、热伤风、火伤风等条。
风热腰痛病证名。腰痛之一。见《 世医得效方? 大方脉杂医科》 。因风热之邪侵袭肾经所致。症见腰痛强急,牵连脚膝,口渴便秘,脉洪数。治宜祛风清热。可用败毒散,或大、小柴胡汤等方。风虚腰痛病证名。因肾虚而风冷侵袭所致。《 金匾翼? 腰痛》 :“风虚腰痛者,肾虚而风冷乘之也。其尺脉虚浮,而痛多抽掣,或拘急且痪,而上连脊背。”治宜益肾祛风。可用独活寄生汤、甘豆汤等方。参见风寒腰痛、肾虚腰痛条。
风湿头痛病证名。指风邪、湿痰所致的头痛。(赤水玄珠? 头痛门》 :“风湿头痛亦作痰患。”症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纳呆,口干少饮,苔腻,脉濡或浮缓。治宜祛风化湿,可用玉壶丸、加减神术散、羌活胜湿汤等方。参见头痛条。风湿相搏风邪与湿邪侵犯人体后,互相结合为患。风为阳邪而善走窜,湿为阴邪,易于滞着而阻碍气血运行,故两邪相合可致周身关节肌肉疼痛。《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风湿腹胀证名。指感受风湿,脾胃失调所致的腹胀。《 症因脉治》 卷三:“风湿腹胀之症,发热身重,不能转侧,一身尽痛,心腹胀满,外连头面,此风湿腹胀之症也。”治宜祛风化湿为主。胸前饱满重者,防风平胃散主之;身热恶风重者,羌独败毒散、荆芥汤主之;下身重滞肿者,五荃散主之;内外皆热重者,防风木通汤主之。参见腹胀条。
风湿腰痛病证名。见《 诸病源候论? 腰背病诸候》 。多因风湿乘袭,留滞经络所致。症见腰背重痛,转侧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自汗身重;或见浮肿,脉多浮涩。治宜祛风化湿。可用羌活败毒散、独活秦大汤、五加皮汤等方。本证可见于肌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类风湿性脊椎炎等病。
风湿痊软病证名。见《 症因脉治》 卷三。多因居处潮湿,角虫冒风雨,邪留经络所致。症见手足瘫痪,疾弱不能举动,皮肤不仁,关节重痛等。治宜祛风湿,通经络为主,可用羌活胜湿汤等方。寒气胜,宜桂枝汤加苍术、防风、羌活、独活;热气胜,宜荆防平胃散;若皮肤不仁,可用苍防五皮饮。参见疾条。风寒头痛病证名。指外有风寒表症而头痛剧烈者。《 罗氏会约医镜? 杂证): “外感风寒,头痛暴甚。”症见头痛或连及项背,恶风寒,骨节疫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用桂枝羌活汤、川芍茶调散、祛风立效散等方。本证可见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参见头痛条。风寒柬肺指风寒外邪侵袭于体表皮毛,内舍于肺,影响肺卫之气的宣通。主要证候有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咳嗽甚则喘促气急、咯痰清稀、头痛、恶寒、微热、无汗,或只觉恶寒而无发热,舌苔薄白,脉浮。多见于风寒感冒,亦可见于一些热病、传染病的初期。治当疏风散寒,宣通肺气。风寒身肿病证名。身肿类型之一。(症因脉治》
区
诗叮侍一毛防户-一一一一一门.. . . . . . . . . . . ? ~一一
四卷三:“风寒身肿之症,恶寒身热,身首皆肿,风胜多汗,寒胜无汗:此外感风寒,即金匾风水、皮水,从太旧经主治之症也:风寒身肿之因,表气素虚,肺气素热;表气虚则外邪易入,肺气热则皮毛易开:寒袭于肌表,有吕而不散,则发热身肿之症作矣。”脉多浮大或浮数。治宜选用防己黄蔑汤、越婶汤、大腹皮散等丈参见身时‘、水肿条。
风寒乳蛾病名。指乳蛾之因于风寒而发者。多山肺胃感受风寒,郁遏阳气,以致发为乳蛾。症见喉踌科大如李,头项不能俯,气塞不通,寸关脉浮紧(训丙源辞典》 )。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或刺两手少商、少冲等穴:
风寒胁痛病证名:指因感受以寒而致的胁肋疼痛_见气东医宝鉴户卷三二弋类证治裁? 胁痛): “风寒者,外感之邪,留著胁下,小柴胡汤加桔梗、积壳。”参见外感胁痛、感冒胁痛条
风寒咳嗽病证名。指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戈普济本事方夕卷三:“肺感风寒作嗽,紫苏散”《 仁术便览,卷二:“风乍咳嗽,肺气喘急。”方用五拗汤。气证治准绳? 杂病》 :“春月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疼,用金沸草散;咳嗽声重,身热头痛,用《 局方》 消风散;… … 冬月风寒外感,形飞病气俱实者,宜华盖散加减、麻黄汤。”更类证治裁? 咳嗽》 :“兼感风寒暴嗽,鼻能省重,芍苏饮;咳逆倚息不得卧,, ] .青龙汤;”参见亥啾条。本症可见于巨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等:
风寒睐晕病证名。见气症因脉治? 外感眩晕》 -i 习感受风寒外邪所致的头晕目眩。有风邪眩晕与寒邪眩晕之分。风邪眩晕,症见头痛额痛,骨节烦痛,身热多汗,上气喘逆,躁扰时晕。治以祛风为主。用无活防风汤等方。寒邪眩晕,症见身热无汗,恶寒拘紧,头痛身痛,时时眩胃治以散寒为主。用羌活败毒汤等方。参眩晕条。
风寒喉蛾病名。《 喉科秘钥)F 卷:“此肺胃症也,因受风寒而起。肿如李”即风寒蛾:.见该条风寒喘急指风寒病邪内郁于肺而致的喘急C 又医宗金鉴?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肺主皮毛,一受风寒,内闭肺气,则气逆不降,呼吸气急,故作喘也。”发热无汗者,宜以华盖散,汗而散之;若肺气本虚.外复为风寒所伤者,宜以参苏饮,补而散之
风寒喘逆病证名指风寒郁一J : -肌表,夔于肺脏所致的气喘。嘴症因脉治? 喘症沦厂“风寒喘逆之症:头痛身痛,身发寒热,无}卜恶寒,喘咳痰鸣,气盛息粗:”脉浮缓为风,浮紧为寒,六脉俱浮,表有风寒,六脉沉数,寒郁为热治疗以祛风散寒为主。风气胜者,散风解表,宜防风泻白散、防风桔梗汤等方;寒气胜者,用小背龙汤、三拗汤、麻黄定喘汤等方;如寒郁化热,兼有呕吐者,可用干葛竹菇汤、平胃散加减。参见喘证、风寒外束喘条:
风寒湿痹病证名。见气圣济.总录》 卷三十;因风寒湿三气杂至,使气血郁滞所致的身重而痛,四肢拘孪.甚则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等。治宜祛风、
画风313 散寒、利湿:用石顽改定三痹汤、镯痹汤等方参见三痹条。
风寒感冒病名。指感受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喘急、头痛、身痛等表证。(万病回春? 伤寒》 :“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表解也。”方用荆防败毒散、十神汤等。头痛身痛甚者,可用神术散、川芍茶调散。咳嗽重者,可用金沸草散。参见感冒、冒寒等条。
风寒腰痛病证名。见《 东医宝鉴? 外形篇》 。弋诸病源候论? 腰背病诸候》 :“凡腰痛病有五… … 二FI 风痹,风寒着腰是以痛。”因风寒着腰所致的腰痛拘急,或连脊背,或引脚膝,或见寒热,膊间觉冷,得温痛减,脉浮而紧治宜疏散风寒可用兰柴胡改、五和散、加味龙虎散等方。参见风腰痛、腰痛条。本证可见于纤维组织炎、增殖性脊椎炎、类风湿性脊椎炎、腰肌芳损等病。
风摆荷叶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少。两手屈肘伸掌,掌心朝上,左右手交叉千胸前,然后用力前推,再缓缓分向友右成侧平举状,再收回交叉于胸前。
风痰头痛病证名。指风痰上扰清窍的头痛;见《 圣济总录‘诸风门户。《 兰室秘藏? 头痛门》 :' ‘发时丙颊青黄,晕眩.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洁古曰,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疥,以。局方少五志丸治之。”并可选用甘菊荆芥汤,半夏白术汤浮方参见头痛条。
风痰眩晕病证名.见《 氏学正传? 眩运、。因风痰上奎,闭塞清阳所致:(杂病源流犀烛? 头痛沂流): “风痰闭奎眩晕,必胸隔痞塞,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松烦闷而发。”治宜祛风化痰。用平夏白术天麻汤、天麻丸、白附子丸等方。如见眩址}: 5J 乱,瘫痪,搐栩,晌动,宜青州白丸子。参见眩晕、仄晕等条。
风痰雍盛.指风痰内盛,_ [ - -辜清窍。为中风闭证、癫痛等的常见病机由于风痰塑盛,蒙阻清窍,闭塞神机,故可见神昏肢厥,面自唇紫,喉间痰声渡渡,牙关紧闭,或四肢抽搐等症,治疗宜豁痰开窍,用苏合香丸、导痰汤或通关散等.儿科病i 正名出《 证治准绳? 幼科补多因婴幼!L 脾气索万,肝气过旺,肝木克脾上,气机失j ) 4 ,风痰内动以致肺失肃降,因而咳嗽。其症咳嗽之极时,顿呕吐,乳食与疾俱出尽,方少定。治宜健脾豁痰利气可用涤痰汤加碱-风瘤隐疹瑞名出、诸病源候论户卷四十九。口}; 瘾疹。详该条
风箱树叶见《 草药手册之。为茜草科值物风箱树CophalanthuS ( ) cc £dentali ; 1 一的叶或嫩芽分丫.,长{I 以南各地及台湾。苦,凉清热解毒,收湿1 卜蜂。① 治急性胃肠炎,细菌陕痢疾。煎服:9 -巧克:② 治湿疮,跌打损伤,捣敷;天泡疮,研木调敷;风火牙痛,煎水含漱。
风箱树根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嘴常用中找药手册2 :又名水杨梅恨.:为茜草科植物风箱树
314 风凤四画
Cephalan , hus oce ' den , a , ' sL ? 的根或根皮。苦,凉? 清{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化湿,化痰止咳。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腮腺炎,乳腺炎。煎眼:15 一30 克。
风童头痛病证名。见《 丹溪心法附余? 风热门》 。指风热奎盛所致的头痛。症见头痛而头目昏眩。治宜祛风清热,如羌活汤、芍芷汤等方。参见头痛条。风引独活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七方。独活四两,快菩、甘草各三两,升麻一两半,人参、佳心、防风、芍药、当归、黄茂、干姜、附子各二两,大豆二升。为粗末,水、酒煎,分四次,每如人去二十里服一次。治风毒脚气,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语,毒气冲心。
风惊食三痛小儿痛疾的三种证候,简称三痈。咬备急干金要方》 :“小儿之痛有三,风痛、惊痛、食痛也”一其发病原理,(婴童百问》 :“发痛者,小儿之恶病也幼小血脉不敛,骨气不聚,为风邪所伤,惊怪所触,乳哺失节,停滞经络而得之。”明? 丁凤《 医方集宜》 :“盖痛虽有五,而致病之由有三,曰惊、曰风、曰食若震骇恐饰,打坠积凉,叫啼恍惚,是为惊病。若汗出脱衣,风邪袭入,积热生痰,屈指如计数者,是为风痛二食时受惊,停滞乳食,结为惊癖,是为食痛。”详风痛、惊痈、食痈各条。
风湿六合汤《 医垒元戎》 方。当归(酒浸炒)、J } { 芍、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各一两,防风、制苍术各七钱为粗末,水煎眼。治妊娠伤寒,中风湿之气,肢节烦疼,脉浮而热,头痛。
风湿热头痛病证名。指风湿热合而上奎的头痛:《 兰室秘藏? 头痛门》 :“清空膏乃风湿热头痛药也。”(证治准绳? 杂病》 :“风湿热头痛,_上奎损目及脑痛,偏正头痛年深不愈,并以清空膏主之。如苦头痛,每料中加细辛二钱。”参见头痛条。
风寒外束喘病证名。指风寒外束,肺气童阻不宣所致的气喘。《 杂病源流犀烛? 咳嗽哮喘源流》 :' ‘风寒外束喘,喘必有力,其气粗,有余之喘也。”《 景岳全书,杂证漠》 :“凡风寒外感,邪实于肺而咳喘并行者,宜六安煎加细辛或苏叶主之。若冬月风寒感甚者,于本方加麻黄亦可,或用小青龙汤、华盖散、三拗汤之类主之。”本病症除气喘外常兼见咳嗽痰多,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等症。参见风寒喘、风寒喘逆、风寒咳嗽条。
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善动多变,最易伤人而引起多种疾病,而且风邪亦常与其它外邪合供侵犯人体,故六淫之邪,风被列于第一位。《 素间? 风论》 列举由风所引起的多种疾病并加以总括,“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张志聪注:“风乃东方之生气,为四时之首,能主长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故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无常,故为病不一。”
风牵唱偏外障病证名。出《 秘传眼科龙木论》 。即风牵喝斜。详该条。
风寒两伤荣卫证病证名。指大青龙汤证。《 伤
《 注解伤寒论》 卷三:“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荣卫俱病,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也。”《 伤寒论条辨》 卷三:“中风者,单只卫中于风而病也;伤寒者,单只荣伤于寒而病也;若风寒俱有而中伤,则荣卫皆受而俱病。”风寒两伤营卫等说,后世医家持有异议。参见太阳病条。风病腻隔四大证治书名。不分卷。清? 姜天叙撰。刊于1796 年。本书重点论述中风、虚劳、水肿、朦胀、呕吐及噎隔反胃诸病症。并对霍乱、关格等杂病作了简略的介绍。解放后有排印本。凤眼经外奇穴名。《 肘后备急方》 :“卒吐逆… … 又方‘:灸两手大拇指内边爪后第一文头各一壮。”后《 太平圣惠方》 、《 针灸集成》 等均有记载,并谓治小儿雀目,目生白翁,指不能屈伸等。《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以大指甲后约一寸,内侧横纹尖端列作奇穴,名凤眼。主治一切目疾。直刺0 . 2 寸。艾住灸1 一3 壮。
凤仙子见《 本草纲目》 。为急性子之别名,详该条。
凤仙花出<救荒本草》 。又名指甲花。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Impatiens balsamina L .的花。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甘,温,有小毒。活血通经,祛风止痛,消肿解毒。① 治闭经,产后癖血未尽,腰胁引痛,跌打伤痛,关节疼痛。煎服:3 一6 克。② 治痈疽疗疮,蛇咬伤,鹅掌风。鲜品捣烂涂敷。孕妇忌服。本品含多种花色贰,还含指甲花醒及其甲醚、山奈酚、檄皮素等。水浸液在体外对某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指甲花醒抗真菌作用强,并有止血及缓慢的兴奋大脑作用。
凤仙根出《 本草纲目》 。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ImpatienS balsamina L .的根。苦、甘、辛、平。有小毒。活血,消肿。① 治风湿筋骨疼痛。内服:研末冲,9 一15 克;或浸酒服。② 治跌扑肿痛。研末服或捣敷。③ 治咽喉骨鲤。用本品嚼烂啥下,即用温水灌漱,免损齿。本品含矢车菊素单糖贰。凤交尾见<湖南药物志》 。为夜关门之别名,详该条。
凤芽篱见《 陕西中草药》 。为百蕊草之别名,详该条。
凤尾连见<福建中草药》 。为小叶金花草之别名,详该条。
凤尾草出《 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背阴草、金鸡尾、鸡脚草、井口边草、凤尾破。为凤尾蔽科植物凤尾草Pter 污multifida Poir .的全草或根。分布华东、中南及河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地。淡、微苦,凉。入肝、肾、大肠经。清热利湿,凉血解毒。① 治湿热痢,泄泻,黄疽,淋浊,带下,鼻衅,吐血,尿血,便血,崩漏,感冒发热,咽喉肿痛,乳腺炎。煎服:9 一18 克。② 治腮腺炎,疗疮,湿疹,鲜品捣烂敷;算麻疹,凤尾草适量,食盐少许,水煎洗。全草含多种族素奚心
]双勿欠315
几一窝风处,右手食指将小儿大指屈爪在内劳宫,右大指按拿外劳宫并摇动(见《 小几推拿秘诀• 手卜推拿法》 )。③ 右手拿小儿中指,左手按掐外肘处,慢慢摇动,能消噎隔,除虚热(见(幼科推拿秘书,十二大手i 去推拿注释》 )。
凤眼前仁见《 中药材手册工为车前子之别名,详该条。
凤凰转翅小儿推拿方法名:出《 厘正按摩要术少卷二。详凤凰鼓翅条。
凤凰展翅O 小儿推拿方i 去。出(小儿推拿尸-意夕。飞厘正按摩要术少卷几:“法i 毛渭,人用两手托几手于总经上,将两手L 四指在}‘边两}曲爬J 千,一大挤在上阴阳二穴,两面爬开,再以两大指权一洲阳飞穴句外摇二十四下,捏紧一刻,又将左大食中指侧拿}匕,向下转摆三四下,复用左手托JL 斗月寸,石手托儿手背,大指掐住虎口,往上向外顺摇几1 • 四卜”O 练功方法之一。见_h 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 推书学》 ;屈肘伸掌,两手交又于胸前,然后翘掌向两侧分开,犹如开弓之势,不可抬肩,再崛’降内收王原状二.针刺手法“赤风迎源”之别称。详该条。凤凰鼓翅小儿推拿方法。出陈氏咬小儿按摩经》 。又名风凰转翅。陈氏嵘小儿按摩经• 手法》 :' ‘掐精宁、威灵二穴,前后摇摆之:治黄肿也。”此法能降喉内痰响,治暴死。见仪推拿抉微• 推全各法分、•
,去书心,, J9
( pterosin )及其衍生物,斧节素一7 一葡萄糖贰,木犀草素7 一葡萄糖贰又含蹂质、肖醇、氨基酸、酚性成分等。煎剂在体外试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凤尾藏见《 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 。为凤尾草之别名,详该条。
凤眉疽病名。出《 外科大成》 卷二。即眉疽口见该条
凤眼果出义生草药性备要)。又名频婆果、罗晃子。为悟桐科植物苹婆Sterculia nob , 115 srnith 的种子二分布r ‘东、「、一西、贵州等地甘,温。温胃,杀虫。,治虫积腹痛,反肖,庙痛。月溯比七枚凤眼果壳:煎服治痢疾;锻灰冲酒饮洽小肠庙气;煎水洗痔疮二
凤眼草出、本草品汇精要》 。又名稽树子、臭椿子。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 、in , a ( Mill , ) swingle 的翅果。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苦、涩,寒。清热燥湿,止血,生带,杀虫。① 治痢疾,便血,尿血,崩漏,带卜煎服:3 一9 克:② 治阴道滴虫,水煎冲洗。本品含吴椿苦酮(AIlanthone )、臭椿内酚( Ailaotholide )、查把任酮(chaparr : none )、苦木素( Quassin )等。苦木素可作吐根碱的代用品,少量健胃,并可杀阿米巴原虫。
凤凰衣出《 医学入门• 本草》 。又名鸡蛋膜、鸡子白皮、凤凰退。为难科动物家鸡Galf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的卵壳I 为膜。甘,平。入肺经。养阴,润肺,开音,止咳;外用生肌敛疮。① 治久咳咽痛,失音:煎服:3 一9 克。② 治口疮,口疮,乳蛾,喉痈,焙黄,研末吹患处;小儿头身诸疮,烧灰猪脂调敷:本品主含角蛋白,其中杂有少量粘蛋白纤维( Mucln fibers )。
凤凰肠见<生草药性备要》 。为朱砂根之别名,详该条。
凤凰草见《 南宁市药物志》 。为肾旅之别名,详该条。
凤凰退见《 本草蒙签》 。即凤凰衣,详该条:凤凰蛋见《 植物名实图考》 。为铁树果之别名,详该条。
凤颈草见《 本草纲目》 。为马鞭草之别名,详该条。
凤髓丹即封髓丹,见该条。
凤石医仙见徐幽条。
凤仙花子出《 摘元方》 :为急性子之别名,详该条:
凤尾伸筋见《 湖南药物志》 。为伸筋草之别名,洋该条:
凤尾蕉花见气福建民间草药》 。为铁树花之别名.详该条;
凤单展翅小儿推拿方法。吕二陈氏《 小儿按摩经少又名风凰浪展翅。操作方法有三种:① 右手大指自小儿总筋处按揉至关中,再用掐法,性温热,治寒症(见陈氏(小儿按摩经• 手诀》 )。② 左手跪顶小
凤仙透骨草见弋中药大辞典》 。又名透骨草岔凤仙花科植物凤fJ ] J ImpatienS balsaminal 矛.的茎产江苏。苦、辛,平,有小毒。祛风,活血,消肿,痛:① 治关节风湿痛,属伸不利、内服’剪汤,住-克二外用:煎水熏洗患处。② 治跌扑损伤,疲肿
痛,煎服,或捣汁酒冲服;凛病,痈肿,捣擞,或水煎浓缩成膏,以纸摊贴患处。凤仙花全草含指甲花醒反其甲醚,山奈酚和它的3 一阿拉伯糖试以及山奈酚的、懈皮素的、蹄纹天竺素的和矢车菊素的3 一葡萄糖贰,1 , 2 , 4 一三轻基蔡一4 一葡萄糖贰等。还含对羚基苯甲酸,龙胆酸,阿魏酸,对香豆酸,芥户酸,叻脚作酸,东蓖若素等。有抗菌、杭血小板聚集作用。凤凰单展翅小儿推拿方法名。出《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详凤单展翅条:勿听子见熊宗立条
勿药元诊养生学著作。1 卷清• 汪昂撰。撰年未详。本书记述导引、气功、摄养等防病健身的方法和对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以及饮食起肠等/] ’而应予注意的间题。
勿听子俗解脉诀见王叔和脉诀条;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书名一义名、新编俗解八1 一难经图要》 :7 卷(包括首卷1 卷)明• 熊宗立(勿听子)撰于1438 年。本朽卷首为八1 一难经纂图,共绘有解释《 难经》 本文的图表28 图止文部分则逐条作i 主,对于难释的字义、词义及i 三要内容都作了较通俗的解释。原为初学而作,故书名’‘俗解”- 现存日本刊本。
欠O 证名。出《 灵枢,口问》 :又称呵欠、欠伸、
316 欠匀乌四呼欠。自觉困乏而伸腰呼气,常发生在过度疲劳时。如经常呵欠,称数欠,为肾精亏虚、肾气不充、精不养神的表现。《 灵枢• 九针》 :“肾主久。”治宜益精补肾:.不足、短少之意:《 灵枢• 经脉》 :“小便数而欠:" 欠欲欠,呵欠;钦,张口状。《 灵枢• 经脉》 :“虚则欠钦。”参见欠条。
欠舌风病名。又名吹舌喉风。系因心血亏而火易动,肺气盈而水不升所致。症见喉风而面白,舌向匕、或破或不破者((咽喉经验秘传》 )。治宜滋阴养皿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等加减。参见吹舌唯风、阴虚喉风条。
匀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三方。丁香、檀香、木香、白豆寇仁各二两,蕾香叶、甘直各八两,砂仁四两。为末,每服一钱,入盐末一字,不拘时沸汤点服。治气滞不匀,胸隔虚痞,宿食不消,院腹束〔 痛,恶心呕吐。.《 医学入门》 卷七方。人参、获等、白术、青皮、陈皮、白芷、乌药各五分,甘草、木香各万分半。为末,酒调服。治小儿气滞,痘出不快,及l 勺腆厚密身痛。
乌风病名。见《 世医得效方》 卷十六。“乌风者,初病亦与绿风之证不异,但头痛而不旋晕,眼前常见乌花,日久幢变乌滞浑红之色。”(《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2 )。即乌风内障。详该条。
乌芋出(广雅》 。为革莽之别名,详该条。乌豆出<肘后备急方》 。即黑大豆,详该条。乌角见《 湖南野生植物》 。为蔽根之别名,详该条。
乌鸡出《 普济方》 。即乌骨鸡,详该条。
乌轮眼的部位名。见《 银海精微》 。即黑睛:详该条。
乌鱼见《 滇南本草》 。即鲍鱼,详该条。
乌鸯见《 本草纲目》 。为莺尾之别名,详该条。乌药出《 本草拾遗)二又名台乌药。为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 ( Sims ) Kootern ; .的块根。主产浙江、湖南、安徽、广东、广西。辛,温。入脾、肺、肾、膀肤经。顺气止痛,散寒温肾。治院腹胀痛,反胃吐食,宿食不消,气厥头痛,庙痛,痛经,小便频数,遗尿。煎服:3 一g 克。本品含挥发油,内有多种倍半赌成分:钓樟内酷(L , nderalactone )、钓樟根内酷( Lindestrenolide )、钓樟烯醇(Lindorene ; Linderenol )、钓樟烯(Lindenene )、钓樟根烯〔 Lindestrene )等。还含新木姜子减(I , aurolitsine )、钓樟醇(即龙脑)、乌药酸(Linderaic 。cid )、谷肖醇。本品尚含龙脑( Bomeol ) ,有发汗、兴奋、镇痉、驱虫作用;所含菊莫( Chama : nle 二e )可抗炎、抗真菌。
乌韭出(神农本草经》 。为大叶金花草之别名,详该条。
乌珠眼的部位名。见《 证治准绳• 杂病)。乌珠属肝。即黑睛。详该条。
乌扇出(神农本草经》 。为射干之别名,详该条。乌菜见<中国经济海藻志》 。为鹤鸽菜之别名,详该条。
胆1
)乌梅出(本草经集注)o 又名梅实、熏梅。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 nume ( Sieb 。)Sieb . et Zucc 。的未{成熟果实经炕焙而成。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酸、涩,温。入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① 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烦渴,蛔虫病腹痛,便血,尿血,血崩。煎服:3 一9 ;克。② 治牛皮癣。熬膏服:每次9 克,每日三次。③ }治疮疡衡肉,乌梅炭研末敷;鸡眼,用乌梅和盐水、米
醋研烂涂敷。本品含柠檬酸、苹果酸、玻拍酸、笨甲酸、齐墩果酸、谷当醇。种子含苦杏仁贰。乙醇或热水浸出液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伤寒、副伤寒、痢疾、枯草、变形、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亦能抑制某些常见致病性真菌。此作用可能与其酸性有关。对胆囊有收缩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在体外对蛔虫有抑制作用。
乌蛇出《 药性论)。为乌梢蛇之简称。详该条乌疹疮证之一。《 杂病源流犀烛• 痞胀源流): “乌娜,满身胀痛,面目薰黑。身有黑斑,毒在脏腑,气滞血凝,以致疼痛难忍。”宜阿魏丸等方。《 七十二种痞症救治法• 乌痞): “此症有二,俱系预先感冒风邪,未经发泄,又因受寒而发者,先发寒战,牙齿眼白俱发青黑色,周身四肢俱胀痛入腹者,延过周时不治则死。有因受热而发者,先身热如火,牙齿眼白皆黑,若周身四肢胀痛入腹中者,半日内不治则死。治法先以三指拍曲池穴,一路拍上至臂孺穴,拍出紫黑块,不拘多少,刺出黑血。热症用麻油四两,滑石末三钱和服,眼后呕出臭水而愈;寒症用鹅毛向喉中搅呕,呕粘痰而愈。如腹仍痛,大便闭者,用小红药下之,或瓜蒂箭插入粪门,出大便而止。无论寒热症,针刺刮呕俱用,后再槟椰、蕾香、砂仁、粟梗、木香、灯直三十寸。阴阳水煎服。”参见疹条。乌蒜见《 本草纲目》 。为石蒜之别名,详该条:乌睛眼的部位名。见(银海精微》 。即黑睛。详该条。
乌植见广州部队卫生部《 常用中草药手册矛。为胆木之别名,详该条。
乌燕病名。麻风病的一种类型。见《 诸病源候论》 卷二。多由恶风侵袭皮肤血分之间,郁遏化火,耗伤血液,或由接触传染所致。临症初起皮肤变黑,发若隐疹,痒如虫行,继之则手足麻木,针刺不痛,目视物如垂丝状,心中常惊恐不安,时有澹语.饮食或语言时,开口出气发出鸣声。治疗内服蜻皮丸或苦参酒。外用大黑神膏:相当于瘤型麻风(包括麻风反应)。
乌口仔见《 广东中药》 ;为铁包金之别名,详该条。
乌云膏(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六方。松香二两.硫黄一两。为细夫,香油拌如糊,摊青布少半指厚,卷成条,线扎紧,再用香油泡一日,取出刮去余油,以火点燃一头,下用一碗接之,布灰陆续剪去,取所滴药油,浸冷水内一夜,出火毒,抹患处治奶疮,皮肤痒甚者。
一一-. . . . . . . . . . . . . . ? , . ? .一~.门.. .曰.. . .曰.. . . . . .
四乌贝散经验方。见《 实用中药学》 。又名溃疡粉。乌贼骨(去壳)255 克,浙贝母(去皮脐)45 克。为匆末,每服1 . 5 至3 克,日二至三次.空腹白开水送下。治胃及十二指肠,胃酸过多。实验研究:有明显的吸附胃蛋白酶和中和胃酸的作用,因而能够保护溃疡面二
乌牛子见《 本草纲目拾遗》 。为丝瓜子之别名,祥该条。
乌巴丸《 不居集》 上集卷十七方。乌梅肉二两,巴豆霜(去油)五粒。乌梅肉水煮烂,候水少干,入巴砚,煮片刻,搅如稠糊,取出捣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七至十五丸,生姜煎汤送下,不拘时服。治胸隔久为顽痰所害,面色青白浮肿,不思饮食,遍身疼痛,夜间气奎不得睡,往来寒热,手足冷痛,不得转侧,屡用痰药坠之不一「,取之不出者。
乌龙须见清,刘士季弋草木便方少。为马桑根之别名,详该条。
乌龙根见(广东中药》 。为铁包金之别名,详该条:
乌龙资O 《 伤科汇纂》 卷七方。百草霜、百部、白鼓各三钱,百合、白及、乳香、没药各五钱,鹰香一分,妙糯米一两。为末,加陈小粉四两炒黑,醋熬成膏服。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青紫肿硬。.见《 证治准绳• 疡医》 卷四。即乌金散第四方之二,见乌金散条。
乌白丸《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四方。乌梅肉、生姜各四两,白矾、半夏各二两(捣匀,以新瓦夹定,火焙三昼夜),神曲、麦芽、青皮、陈皮、获术、丁香皮、大腹子各一两。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治酒积。
乌头汤O 《 金暖要略》 方。麻黄、芍药、黄茂、炙甘草各三两,川乌五枚。先将鸟头为粗末,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去乌头,再将余药为粗末,水煎,去滓入蜜中,再煎分二次服。治寒湿历节及脚气疼痛,不可屈伸。方中乌头驱寒逐湿;麻黄通阳行痹;芍药、甘草开痹而通血脉,使阴阳宣通,气血畅行;黄蔑实卫且防麻黄发散太过;白蜜甘缓药力,使寒湿之邪微微汗解且减低乌头毒性。诸药合用,共成散寒祛湿,除痹止痛之剂。.(备急千金要方》 卷七方。乌头、细辛、蜀椒各一两,芍药、甘草、秦芙、附子、桂心各二两,千姜、获菩、防风、当归各三两,独活四两,大枣二十枚。为粗末,水煎,分五次服。治风冷脚痹疼痛.挛弱不可屈伸。
乌头煎《 金匾要略》 方。义名大乌头煎。乌头, ’大者,炒,去皮》 五枚。水煎去滓,入蜂蜜二升,煎至水气尽,强者分三次服,弱者分四次服,日一次。功能散寒止痛。治寒庙,绕脐腹痛,恶寒不欲食,发则冷汗出,手足厥冷,脉沉紧。
乌菠散经验方。见《 上海中医杂志》 1958 , 9 。乌贼骨、白友各等分。为细末,每服3 克,日三次。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乌豆衣见(中药临床应用》 。为黑大豆皮之别
画鸟317 名,详该条。
乌豆草见《 贵州草药》 。为大肺筋草之别名,详该条。
乌连汤火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淤卷十五方。黄连、炮乌头(去皮尖)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空腹服。治脉痔,下血不止。若热加黄连,冷加乌头。
乌饭果见《 药材学》 。为南烛子之别名,详该条:乌疗草见《 福建中草药》 。为龙葵之别名,详该条。
乌沉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三方。乌药一百两,沉香五十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半。为末,每眼半钱,加生姜三片、盐少许,空腹食前沸汤点服。治吐泻转筋,瘤癖疼痛,风水毒肿,冷风麻痹;中恶心腹痛,蛊毒痊怜,宿食不消;时行瘴疫,膀胧、肾间冷气攻冲,背替俯仰不利,及妇人血气攻击,心腹撮痛。乌沉散《 瘴疟指南》 卷下方。乌药、炒甘草各一两,香附三两。为细末,加盐少许,开水调服。治瘴疟,心腹刺痛。
乌尾丁见(广西中草药》 。为毛冬青之别名,详该条:
乌鸡丸O 《 寿世保元》 卷七方。海金沙、侧柏升《 盐水炒)各四两,厚朴(姜炒)、当归(酒洗)各三两.白术、川芍、白芍药(酒炒)、熟地黄各二两,羌活、防风各~两半,炒香附、人参、砂仁各一两,甘草三钱。为未,用白毛乌肉雄鸡一只,去毛及内脏,将药末装入鸡肚中,放铜锅内,用好酒五壶、水两瓶,文武火煮至汤干,取鸡去骨,取肉切细,同药晒干为末,用梗米粉、酒、水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眼一百丸,空腹米汤或酒送下。治妇人血海虚冷,月经不调,或小腹疼痛,或白带淋漓,面色苍黄,四肢无力,头晕目眩。.《 妇科玉尺》 卷上方。白毛乌骨雄鸡一只《 以一斤重为宜),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各二两,杜仲、当归身、川芍、白术、丹参、获等、补骨脂、人参、炙甘草、肉从蓉(酒洗)、炒小茵香、砂仁各一两,香附(酉昔浸)四两。先将鸡吊死,去毛及内脏,将二地、二冬放鸡肚内,加好酒十碗,用砂锅煮烂,取出,慢火焙,去鸡肚内药,更以余酒淹尽,焙至焦枯,再与余药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或米汤送下。治妇人脾胃虚弱,冲任损伤,气血不足,经候不调,以致无子。.见《 中药制剂手册》 。又名乌鸡白凤丸。净乌鸡2 千克,熟地黄各768 克,当归432 克,人参、鹿角胶、白芍药、香附(醋炙)、山药、丹参各384 克,鳖甲(醋炙)、天门冬、川芍、芡实(鼓炒)各192 克,桑缥峭、缎牡蝎、鹿角霜各144 克,黄蔑、甘草各96 克,银柴胡78 克。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 克,每服一丸,温开水送下,日二次。功能益气养血,调经止带。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腰腿疫痛,身体消瘦。
乌茄疗病名。出《 治疗大全》 。又名惹肥。多因赤脚接触土中粪毒而致。证见脚趾肿痛。可用鸭毛煎汤,加皂矾洗之。
318
乌四画
乌金散O <太平圣惠方》 卷六十五方。附子、蛇蜕、于姜、骨碎补、黄丹、大黄、蚤休、黎芦、槟榔、旧棉絮、血余、铅粉、寥叶、榆皮、揪皮各一两。为末,装入瓷瓶中封固,烧令热,取出研末,入察香、冰片各一分,为细末,先用甘草一两,葱白七茎,白矶五钱,水煎洗疮,后取此药外敷疮上,日二次。治恶疮。母、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方。炒当归、红花、赤芍药各一两,延胡索三分,羚羊角三两,赓香一分,桂心半两,香墨、水蛙、黑豆芽、蛇虫、大麦芽各一两,血余三两,猪脂衣、皂角各二两,鲤鱼鳞四两。前七味为细末;余药入瓶内,用泥封固,烧令烟尽,去火候冷,取出研细,与前药相合,每服一钱,童便或热酒调下。治产后血运,下恶血不止,疼痛。.《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方:炒黄丹、烧细墨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后冷水送下。治因外感燥热,或内伤肥腻,积热胸中而致的热中,多食数波,小便多于所饮,或不渴而饮食自消为小便者。O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一几方① 皂角四分,制信石、蟾酥、察香各五分,血余炭、蛇蜕炎、蜂房炭各一钱,蝉蜕〔 酒洗)、血竭、炙乳香,炒僵蚕各二钱,朱砂(水飞)、雄黄、炙穿山甲各二线五分,全蝎(汤泡)三钱,娱蛤(酒炙,去头足)四钱,川乌、炙没药各一钱五分。为细末,每服三钱,红砂糖调葱头酒送下,取汗为度。治疗疮肿痛。② 又名乌龙膏。木鳖子仁、半夏各二两,陈小粉四两,草乌半两。共炒焦,为细末,水或醋调敷疮四周,中顶留孔出毒气。治肿毒痈疽。.《 证治准绳• 疡医》 卷四方,熬炭、苏叶各等分。为末,香油调搽局部。治肇丸痈疮:
乌金藤见咬福建民间草药》 。为老鼠耳之别名,一详该条:
乌泡叶见气湖南药物志)。为乌泡刺叶之简称,详该条:
乌泡根见《 湖南药物志》 。为乌泡刺根之简称,‘羊该条_
乌荆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一方。炮川乌(去皮脐)一两,荆芥穗二两。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或热水送下,有痰空腹服,日三至四次;无痰早晨服。治诸风缓纵,手足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赛涩,眉目润动,头昏脑闷,筋脉拘挛,不得屈伸,遍身麻痹,百节疼痛.皮肤搔痒,抓成疮疡;妇人血风,浑身痛痒,头疼眼晕,及肠风脏毒,下血不止。
乌茶子见《 天宝本草》 。为乌柏子之别名,详该条。
乌药叶出(本草拾遗》 。又名芬箕茶。为樟科植物乌药l , indera aggregata ( Sims ) Kosterrn .的叶。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地。温中燥脾,理气,止痛。① 治腹中寒痛,食积,小便滑数。煎服:4 . 5 一9 克。② 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鲜叶捣烂酒妙敷。
乌药汤(济阴纲目)卷一方。乌药二钱半,香附二钱,当归一钱,木香、炙甘草各五分。为粗末,水煎
服。治妇人小腹疼痛。
乌药散.(校注妇人良方》 卷七方。乌药、我术(醋浸炒)、桂心、当归、桃仁、青皮、木香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治血气蜜滞,心腹刺痛。. (疡医大全)卷二十四方。木香、菌香、炒高良姜、青皮(去白)、槟榔、乌药(姜酒浸一夜)各五钱,川棣子(巴豆七十粒打碎同鼓炒川糠子至黑色,去教及巴豆)一十个。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痛甚者炒生姜热酒调下。治小肠气,牵引脐腹疼痛。乌骨鸡出(本草纲目)。又名乌鸡、绒毛鸡、竹丝鸡。为难科动物乌骨鸡(家鸡Gallus gallus d ? sticus Bris ~之一种)除去内脏的全体。甘,平。入肝、’肾经。养阴,退热,补中。治虚劳瘦弱,骨蒸潮热,脾虚泄泻,消渴,崩漏,赤白带,遗精,白浊。垠食或入丸、散。本品含17 种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一般白鸡。
乌骨藤见(云南中草药选》 。为通光散之别名,详该条。
乌柏子出(本草拾遗》 。又名乌茶子。为大戟科植物乌柏Sapium sebiferum ( L . ) Roxb .的种子。甘,凉,有毒。消肿,杀虫。治肿毒,疥癣,榨油涂或研末调敷;手足较裂,捣烂煎水浸泡。忌内服。种子蜡层含固体脂74 . 75 % ,壳含34 . 94 %。种仁含油641 % ,内含毒素,不能食用。
乌柏叶出《 本草拾遗》 。又名卷子叶、油子叶、虹叶。为大戟科植物乌柏sapium Sebifer 。(L . ) Roxb . 的叶。苦,微温,有毒。杀虫,止痒。① 治霉菌性阴道炎,湿疹.脚癣,煎水洗;乳痈疖肿,捣烂敷;毒蛇咬伤,捣汁服,渣敷伤口周围。② 治血吸虫病。煎服:6 一12 克。剂量过大,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心慌、冷汗等中毒症状。孕妇忌服。本品含无羁菇、蹂云实精(〔 扮ilagin )、莽草酸、并没食子酸、没食子酸、异懈皮贰、p 一谷当醇等。煎剂有泻下作用;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大肠、绿脓杆菌及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
乌贼丸见(医学入门》 卷七。即四乌铡骨一芦茹九,见该条。
乌贼墨见《 青岛中草药手册)。即乌贼鱼腹中墨,详该条。
乌倍散见(外科真诊》 。草乌五钱,白芷一两,龙骨一钱五分,五倍子四两。先将前三味褪碎,入五倍子同炒焦,只用五倍子研细,香油调刷患处。治甲疽,症见足趾甲旁,簧肉高突,时流黄水,疼痛难忍。乌梢蛇出《 本草纲目)。又名乌蛇、黑风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 cantor )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主产浙江、江苏、贵州、湖北等地。甘,平。入肝、肺经:祛风湿,通经络,攻毒。治风湿痹痛,肌肤麻木,骨、关节结核,小儿麻痹症、破伤风,麻风,皮疹痰痒,疥癣。内服:煎汤,4 . 5 一12 克;研粉吞服,每次0 . 9 一1 . 5 克。亦可浸酒服。乌梅丸.(伤寒论》 方。乌梅三百枚,细辛、炮附子(去皮)、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六两.干姜十
乌3 19
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川椒(炒出汗)各四两。先将乌梅醋浸一夜,去核,蒸熟捣烂,余药为末,和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日三次。功能温脏,补虚,安蛔。治蛔厥,烦闷呕吐,甚则吐蛔,时发时止,得食即呕,手足厥冷,腹痛时作,及久痢不止,属寒热错杂者;近代也用于胆道蛔虫症。方中乌梅味酸制蛔,使蛔静痛止以为主药;然蛔动因其脏寒,故配细辛、川椒辛可驱蛔,温可驱寒;伍桂枝、干姜、附子以加强温脏祛寒之力;人参、当归补气养血;黄连、黄柏味苦下蛔,性寒清热且能缓和方中诸药之温燥;蜂蜜为丸以调和诸药。柯韵伯谓:“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本方药味酸、辛、苦俱备,能使蛔虫静而下行,故有安蛔止痛之功。又乌梅酸涩收敛,黄连、黄柏坚肠止痢,余药温中补虚,所以又能治疗寒热错杂而正气已虚之久痢。实验研究:能使蛔虫麻痹、增加胆汁分泌,弛缓胆道口括约肌,使胆道蛔虫退回十二指肠。.《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方。炒乌梅肉、桂心、炙甘草、人参、升麻、肉欢蓉(洒浸一夜,刮去皱,炙令干)各一两,常山、鳖甲(酥炙)、虎头骨(酥炙)各二两,炮附子、桃仁(汤浸,去皮双仁,效炒微黄)各半两,察香一分,炒豆豉一合。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食前粥饮送下。治肾疟,腰背痛,手足寒,食少无力。.《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鸟梅三两。烧存性,醋煮米糊为丸,每服二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日三次。治大肠素虚挟风,又饮酒过度挟热,下痢脓血,且痛甚者。
乌梅散.《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方。炒乌梅肉、黄连、炙甘草各半两,柴胡一两半,秦芙、炒杏仁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煎生姜、童便,食前调下。治急劳烦热,不得睡卧者。.《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七方。乌梅肉、延胡索、甘草(半生,半炙)各五钱,乳香、没药、钩藤各二钱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空腹服。治腹痛,及初生儿脐下冷痛,病气。乌梅奋O 《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一方。乌梅不拘量。煎成膏,含化。治久咳,久治投药不效,
余无他症,与劳嗽异者。.经验方。见《 中医外科临证手册》 。乌梅30 克,食糖9 克,水50 毫升,醋15 毫升。先将食糖溶在水内,再入乌梅,浸二十四时,取出,加醋研和,敷患处。治鸡眼,脐服。
乌蛇丸《 传信适用方》 卷四引徐成和方。乌梢蛇、炮附子各一两,天浆子(去壳)三十个,天麻、炮天南星、白附子、防风、半夏(洗)各半两,全蝎一分,牛黄、朱砂、察香、雄黄各一钱。前九味酒浸七日焙干为末,再入余药研极细,儒米粥为丸,黄米大,每服十丸,荆芥煎汤送下,不拘时服。治小儿慢惊风。乌蛇汤(秘传眼科龙木论》 卷五方。乌梢蛇、箕本、防风、芍药、羌活各一两,川芍、细辛各五钱。为末,每服一钱,食后米饮调下。治眼外障,痒极难忍。乌蛇胆出(本草纲目)。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 ades ( Cantor )的胆。苦、微甘,凉。祛风通窍,明目去翁。① 治痰迷心窍,风热发狂,小儿
惊搐,制成丸剂或水调服;眼雾不明,兑酒吞服。② 治角膜溃疡。制成眼药水滴眼。
乌蛇散.(太平圣惠方》 卷二十四方。乌梢蛇(酒浸,去皮骨,炙微黄)、川芍各三两,秦芜、桂心、防风、人参、桅子仁、白鲜皮、丹参、沙参、玄参、升麻、犀角、通草、积壳(数炒)、黄琴、白羡黎各一两,苦参、羌活各二两。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温酒调下。治病疡风,斑驳如白瘫。.《 太平圣惠方》 卷六十五方。乌梢蛇《 酒浸,去皮骨,炙微黄)、炒大黄、羌活、麻黄各二两,漏芦、丹参、沙参、玄参、五加皮、僵蚕、炙甘草各一两,炮白附子五钱。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薄荷煎汤调下。治疥,遍身头面皮肤搔痒。.《 太平圣惠方》 卷六十九方。① 乌梢蛇肉(酒拌,炒黄)、炮天南星、炒土蜂儿、天麻、麻黄、慧该仁、川芍各一两,炒全蝎、炒桑缥峭、羚羊角、桂心、朱砂各五钱,酸枣仁、柏子仁、炒当归各三分,赓香一分。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前温酒调下。治妇人风痹,手足顽麻,筋脉抽搐,口眼不正,言语赛涩。② 乌梢蛇(汤浸,去皮骨,酥拌炒黄)二两,炒白羡黎、蛇床子、桂心、防风、独活、当归、覃本、细辛、枫香、凌霄花、炒牛剪子、积壳(数炒)、莽草各三分,炒全蝎五钱。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治妇人血风搔痒。
乌脚枪见(陆川本草)。又名过坛龙、铁线草、黑脚旅、黑骨芒箕。为铁扇藏科植物扇叶铁线截Adiantum flabellulatum L .的全草。分布西南、中南及浙江、福建、台湾等地。微辛、涩,凉。清热利湿,散癖消肿。① 治感冒,痢疾,腹泻,肝炎,尿路结石。内服:煎汤,15 一30 克;或捣汁服。② 治跌打肿痛,疗疮,毒蛇咬伤,烫伤,外伤出血。捣敷或研末调敷。本品预试含黄酮贰、有机酸、氨基酸、酚类及糖类。乌麻子出《 备急千金要方》 。为黑脂麻之别名,详该条。
乌麻花O 出《 备急千金要方》 。即胡麻花,详该条。.出《 干金方》 。为麻花之别名,洋该条。乌巢子出《 本草图经》 。为鼠李之别名,详该条。乌捧子见(贵州药用植物目录)。又名水黄杨木。为远志科植物尾叶远志Polygala caudata Rehd . etwils .的根。分布华南及西南地区。甘,平。止咳平喘,清热利湿。治咳嗽,支气管炎,黄疽型肝炎。煎服:15 一30 克。根含具止咳作用的乌棒子黄酮和有祛痰作用的皂贰。现已确定乌棒子黄酮就是优汕酮(Euxanthone )。
乌痞胀病名。干霍乱户俗称,了疾坐Jr 、。凑.徐暑》 :“谓干霍乱证,世俗名搅肠痞、乌痞胀。”详干霍乱条。
乌犀丸《 秘传眼科龙木论》 卷三方。犀角、袂菩、
芍药、细辛、玄参、人参各一两,山药、羌活各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腹茶水送下。治两睑粘睛外障,症见眼睑痒痛,渐渐睑中生疮,睑涩皮烂,两睑相粘。
乌蔽薄出《 新修本草》 。又名五爪龙草、五叶藤、五龙草、老鸦眼睛藤、老母猪藤。为葡萄科植物乌蔽-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曰.. . . .翻
) ,。{)
毒(… 。,:• a : . aj 。,。,• r . ic 。(1 ' h ,」nb . ) ' ; a 只,, .的全草。分布华东、中南各地苦、酸,寒入心、小肠经清热解毒.凉血,+ lJ 尿① 治痈肿,疗疮,孔痛,痒腮,丹毒,蛇虫咬伤,跌打肿痛。捣汁或煎服,并捣烂外敷② 冶咽候肿痛,黄疽,痢疾,咳血,尿血,尿道涩痛,风湿注关节炎煎眼二1530 克‘,全草含阿聚糖、i 勇醇、从基酸、酚注成分及黄酮类。根含生物碱、鞭质。果支含乌效色试(Ca 一yratinin )本品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浴血性链球菌、刑疾、大肠杆菌、钩端螺旋沐均育抑制作用_
乌咧骨出咬黄帝内经索问》 。为海蝶峭之别名,片该条:
乌蔗子贝气水草纲LJ 少。为覆盆子之别名,详成条
乌云盖雪见《 )“西中草药;、为梵天花之别名,:羊i 亥条
乌风内障病名。见冤秘传眼科龙术论》 。又名乌风漳症、鸟风。为五风变内障之一。本病罕见,风痰二人,阴虚火时:所致。类绿风内障,头时痛而不眩几晕、眼前常见乌花,瞳神“色昏浊晕滞气,郊暮雨中之农烟重雾”( <张氏医通》 卷八)。治宜祛风涤痰,平肝荞阴,用白附子汤加减,参见绿风内障条
乌风障症病名。见.( ’甫视瑶函》 。即鸟风内障。;手该条-
乌龙钻洞练功方法之一二贝.土海中医学院附属淮拿学校《 推拿学》 。两手屈肘仰掌置于腰部,两掌徐徐前推,旋臂使掌心朝下,边推边_L 身随势前俯,然后上身挺直.两掌收回至腰部。
乌龙摆尾小儿推拿方法。出《 !J 、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又名乌龙双摆尾用右手拿儿小指,左手托时,将小指摇动,如摆尾之状,能开闭结。乌鸡煎丸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九方二乌雄鸡只,乌药、石床、牡丹皮、人参、自术、黄茂各一两,仓术(米泪浸)两半,海桐皮、肉桂(去粗皮)、炮附子(去皮脐卜白芍药、筏术、炮川乌、红花、陈皮各二两,延胡索t 木香、珑拍、熟地黄、肉豆寇、草果各半两。为细末、将乌雄鸡去毛及肠肚,将药放玛腹中,置新瓷瓶内,以好酒牛同煮令千,去鸡骨,油单盛,焙干为末.炼蜜为丸,梧铜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酉或醋汤送一F ;若胎前、产后伤寒,蜜糖酒送队胎前气闷壮热,炒姜酒送日赤白带卜,生姜、地黄煮酒送[ . ;严后败血攻心,童便炒姜酒送下;产后血块攻筑,心腹疼痛,延胡索酒送下;胎前呕逆,生姜汤送厂;催生.炒蜀葵子酒送凡安胎,盐酒送下;室女经脉当通不通,四肢疼痛,煎红花洒送下;血气攻刺心腹疼痛.煎当归酒送下;血晕,棕桐烧灰,酒调下;子宫久冷,温酒或枣汤送下;小腹病痛,炒茵香盐酒送下;血散四肢,遍身虚浮黄肿,赤小豆酒送下。治妇人胎前、产后诸疾。
乌轮赤晕证名。炙银海精微厂“乌轮赤晕,刺痛浮肿,此肝热也。”即抱轮红。详该条。
乌泡刺叶见(全国中草药汇编》 。又名乌龙摆尾
画
叶。为蔷薇科演物灰白毛荪Rub : ,、t 即hrode " H " nc , 的叶一分布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_酸、甘,平止血,解毒治外伤出血,痒筋,痈疖疮疡,捣敷;跌扫报伤,捣烂取汁兑酒服。乌泡刺根见盯全国中草药汇编》 。又名乌龙摆尾根、乌泡根:为蔷薇科植物灰白毛薄Rubtls tephrodes Hance 的根。酸、甘,平。祛风除湿,活血。治产后感冒,风湿疼痛,慢性肝炎,腹泻,痢疚,闭经,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煎服:1530 克。乌骨鸡丸见《 张氏医通夕卷十二。乌骨白丝毛鸡(男用雌鸡,女用雄鸡,取嫩者,溺倒,泡去毛,竹刀割肋,出吨肝,去秽,留内金,并去肠垢,仍入腹内)- 只,五味子、川芍(童便浸)各两,熟地黄四两,黄芡(去皮,蜜酒拌炙)、白术(饭匕蒸)各三两,当归身(酒洗)、自芍药(酒炒)、牡丹皮(酒洗)各几两,人叁三至六两。先将五味子、熟地黄入鸡腹内,用陈酒、酒酿、童便于砂锅中煮至糜烂汁尽,鸡骨用酥炙,继将黄蔑、白术、获签、当归身、白芍药五味为末,并与鸡肉捣烂焙干,与鸡骨、人参、牡丹皮、川芍共为宋,另用山药末六两打糊为丸,每服三钱,晨人参煎汤成自开水送下,临卧时醇酒再眼二钱,大使实者,炼蜜为丸亦可二治妇人郁结不舒,蒸热咳嗽,月事不调,或久闭不行,或倒经、血溢J ‘七,或产后褥劳,成崩淋不止,及带下赤白,白淫;兼疗男子撕伤太早,劳嗽吐红,成虚损考:若骨蒸寒热,加鳖甲三两,银柴胡、地骨皮各一两五钱;经闭.加肉桂一两;崩漏「血,倍熟地,加阿胶二两;倒经血.溢,加麦门冬二两;郁结痞闷,加香附(童便制)二两,沉香半两;赤自带下,加苹薛、香附(四制)各二两,艾叫一两;白淫,倍用人参、黄蔑、获等、白术。
乌贼鱼骨出《 神农本草经》 为海缥峭之别名,详该条。
乌贼骨丸见《 东医宝鉴• 内景篇》 卷三一即四鸟铡骨一芦茹丸,见该条
乌痞惊风病证名一惊风的• 种证型:见<本扎纲目2 。多山风寒湿热之邪,阻滞经络,血行不畅所致:临床特点为遍身发乌,闷乱欲脱急用黄土入醋妙热,布包乘热从头颈向躯干四肢熨之,出现黑块,取最显著者,用针刺破,挤出乌血,以使闷乱缓解。
乌恻骨丸即四鸟铡骨一芦茹丸,见该条。乌龙双摆尾小儿推拿方法。即鸟龙摆尾。见该条。
乌龙摆尾根见《 湖南药物志》 。为乌泡刺根之别名,详该条:
乌龙摆尾叶见如胡南药物志广为乌泡刺叶之别名,详该条
乌头桅子汤《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卜四方。乌头、炒脆子。加姜汁,水煎服。治小儿平素过食厚味,致生湿热,湿热之气厂行,流入囊中,复为风寒所束而成病证,时囊纵红肿,常常刺痛:乌头类中毒病名:是指服用过量乌头、附子、天一一一一~? , . .曰.. . .阴..曰.. . . .一~
乌勾受卞六321
雄而见中毒症状者。见<千金要方》 卷二十四。中毒轻者症见口唇、四肢麻木,头晕,言语不清,视力模糊。重者心率加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突然抽搐,紫维,昏迷,甚至死亡。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民间有用生姜、甘草、银花煎、犀角、川连、芫姜汁等解毒。<本草纲目》 卷四载有解乌头、附子、天雄毒药如防风汁、远志汁、甘草汁、人参汁、黄香、乌韭、绿豆、寒食场、大枣肉、井华水、陈壁土等。可参考。乌头桂枝汤(金匾要略》 方。又名抵当乌头桂枝汤。乌头。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治寒庙,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
乌鸡白凤丸即乌鸡丸第三方,见乌鸡丸条。乌药顺气汤《 痴胀玉衡》 卷下方。又名十一号屯象方。三棱、获术、莱放子、白芥子、延胡索各一钱,积壳、青皮、乌药各八分,红花七分,香附四分。水煎,稍冷服。治痞气内攻,心腹切痛,胀闷非常。乌药顺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一方。麻黄(去根节)、陈皮(去瓤)、乌药(去木)各二两,炒僵蚕(去丝嘴)、川芍、积壳(鼓炒)、炒甘草、白芷、桔梗各一两,炮姜半两。为细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若四时伤寒,僧寒壮热,头痛肢体倦怠,加葱白三寸煎服;闪挫身体疼痛,温酒调下;遍身搔痒,抓之成疮,加薄荷三叶煎服。治风气攻痊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目旋晕;瘫痪,语言赛涩,筋脉拘挛;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及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臆,两胁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鸣。. (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二十七方。白术、白芷、青皮、获等、乌药、陈皮、人参、甘草。为末服。治气滞腰痛。
乌柏木根皮出(本草纲目》 。又名卷子根、卷根白皮。为大戟科植物乌柏SaPium sebiferum ( L . ) Roxb .的根皮。分布华东、西南、华南及湖南、湖北、陕西、甘肃、河南等地。苦,微温,有毒。入脾、肾、大肠经。泻下逐水,消肿解毒。① 治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利。煎服:6 一12 克。② 治毒蛇咬伤,根皮30
冷痛,腰腿瘦疼。.见《 校注妇人良方)卷一。即四乌铡骨一芦茹丸,见该条。
乌梅木瓜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方。乌梅(不去核)、木瓜、炒麦芽、草果仁、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服。功能酸甘化阴,调中止渴。治嗜酒积热,熏蒸五脏,津枯血燥,小便反多,肌肉消钎,嗜食冷物寒浆者。乌贼鱼腹中墨出《 本草拾遗》 。又名乌贼墨。为乌铡科动物金乌铡Sepia esculenta Hoyle .或无针乌鲤(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 等墨囊中的墨液。治血刺心痛,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扩张出血,胃出血,肺结核、肺癌咯血,尿血以及宫颈癌出血。/烘干研末装胶囊或醋调服,每次1 一2 克,一日二次。墨囊中的墨液主要成分为乌贼黑色素,是叫噪醒的聚合物,与蛋白结合或不结合。乌头赤石脂丸见(金匾要略)。即赤石脂丸,见该条。
勾漏即句漏。见该条。
勾点法推拿手法。点法的一种。手指微屈,用指端用力按压穴位。常用于天突及病人取仰卧位时的风池、风府等穴位,以便于操作和施加压力。受(shn 书)硅明代医生。字廷肃。魏塘(今浙江嘉善)人。精于医术和针灸,治病有良效。将医朱传给外孙女婿钱曹,钱尊也以医术闻名。全廷肃见受硅条。
卞大亨(十二世纪)北宋医生。字嘉甫。祖籍泰州(今江苏泰州),由乡举入太学。1127 年(靖康末年),迁居江南,被荐为怀宁(今安徽潜山)主簿,不久隐居象山,自号松隐居士。好养生术,通晓医书,编《 传信方)一百卷,已佚。
卞嘉甫见卞大亨条。
六人一年之中,风、火、湿、暑、燥、寒六气互相出入以生化万物。《 素问• 五运行大论》 :“寒暑六入.故
令虚而生化也。”张介宾注:“凡寒暑再更而气入者
六,非虚无以寓气,非气无以化生,故曰令虚以化生也。”( (类经)卷二十三)。
克和甜米酒、米潜水隔水炖沸,分二次服,将药渣敷伤口周围。③ 捣烂敷乳痈,疗疮;煎水洗疥癣,湿疹,
八兀即入气。以县为二阴、三阳之本元,故名。《 素问• 天元纪大论》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
六元即六气。以其为三阴、三阳之本元,
皮炎。本品副作用为呕吐较剧,孕妇及溃疡病、胃炎患者忌服。本品含花椒油素,能杀肠虫。根煎剂有泻下作用。
乌贼鱼骨丸O 《 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十一方。① 乌贼骨(去甲)、羚羊角、龟甲(醋炙)、获神(去木)、炙
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
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谓本也,是谓六元。”参见六气条。
六气O 人体气、血、津、液、精、脉等六种基本物
决各
质。因其均发生于后天水谷精气,故名。《 灵枢•
卷柏、炙鹿角胶、偎诃子皮、炙地榆、当归、熟地黄各一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
气): “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 一六气者,
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
或大枣煎汤送下。治妇人气血失度,月经不止,面无颜色,食少力乏。② 炙乌贼骨(去甲)、鹿茸(酥炙)、
海也。”.风、热(暑)、湿、火、燥、寒等六种气候。亦称六元矛见<素问• 天元纪大论》 。
诃子皮、当归、白芍药、山茱英、黄蔑、炒酸枣仁、地榆、川芍、覆盆子、玄参、获荃(去黑皮今、熟地黄各一两半,炒革澄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女_含前来汤洪下。洽妇人月多不断.脐腹
六化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
六节节,谓一定的度数。
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
古人以甲子纪天度,六
又从六节以度三阴三阳及六气之变化以至人之六腑等。《 素问• 六微旨大论}:
322 六四画
“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六甲出《 隋书• 经籍志)。指怀孕。
六曲见<中国药学大辞典》 。为神曲之处方名,详该条。
六吕古代音律之六阴律。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参见六律条。
六华穴位名。即八华穴中的上六穴。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详八华条。
六合O 经别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的六对组合,故名。即以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为五合,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六合。见《 灵枢• 经别》 。.指四方上下空间。(素问• 生气通天论》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五冰注:' ‘六合谓四方上下也。”六阳指手、足六阳经。《 灵枢• 脉度): “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揍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六纪运气术语。指六气之纪。即六气的上下升降,升天三年必降,下降三年必升。这样升降往来称芳六纪。(素问• 本病论): “至天三年,次岁必降,降而入地,始为左间也。如此升降往来,命之六纪也。”六饮出《 周礼)。指水、浆(酸味的饮料,亦指清酒)、酸(甜酒)、鲸(淡酒)、医(酒酿)、酗(薄粥)。六极出《 金厦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证。指六种虚损重症。.指气极、血极、筋极、肌极、骨极、精极六种病症。(见(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 .指气极、脉极、筋极、肉极、骨极、精极六种病症。(见《 备急千金要方》 ).指气极、肺极、脏极、筋极、骨极、肉极六种病症。(见《 奇效良方,痊擦门》 )
六郁六种郁证的总称。见《 丹溪心法• 六郁》 。指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医学正传• 郁证): “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详各条。
六府即六腑,详该条。
六变.指从脉象的急、缓、大、小、滑、涩反映五脏的六种病理变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指八纲中的寒、热、虚、实、表、里。
六泻六种泄泻的总称。指脾泻、胃泻、肠泻、洞泻、瘦泻、食积泻。《 医林绳墨• 泄泻》 :“泻有六焉,脾、胃、肠、疲、洞、食积是也。”详各该条。
六经出<素问• 热论》 。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和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并按十二经脉的走向分为手六经和足六经。《 伤寒论》 以六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病理症状等,作为外感热病辨证分型的纲领。参见六经辨证条。
六律古代的六个音律。O 通指黄钟、太簇、姑洗、籍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由于六阴律与六阳律阴阳相生,左右旋转,能发出许多声音,周而复始,循环无
端,所以用六律来比拟十二经脉在周身循环的统一性。(灵枢,经别}: “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专指六阳律。把六阴律称为六吕。由于六阳律的音调清亮,象天属阳,故以之类比人体六腑。《 灵枢• 邪客》 :“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六食出《 周礼>。指徐(粳米)、黍(粘黄米)、授(谷子,一说为高粱)、粱(上等小米)、麦、放(孤米)。六脉O 三阴三阳经脉。(素间• 阴阳类论):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六种脉象。(难经• 四难》 :“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两手寸关尺三部脉的合称(见《 脉经))。六涎出宋• 史堪《 史载之方》 。指风涎、热涎、冷涎、病涎、虚涎和毒涎六种。详各条。六脏.指心、心包络、肝、脾、肺、肾((此事难知》 卷上)。.指心、肝、脾、肺、肾(左肾)、命门(右肾)。《 难经• 三十九难>: “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擎生传播,成为致病的邪气,则称为六淫。六淫为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病因,其致病自外而人,故属于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六椎指第六胸椎。<素问• 刺热篇》 :“六椎下间主脾热。”
六筋推拿穴位名。见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自挠侧起至尺侧,依次分别为赤筋(浮筋)、青筋(阳筋)、总筋、赤淡黄筋(心筋)、白筋(阴筋)、黑筋(‘肾筋)。<小儿按摩经• 要诀》 :“六筋专冶脾肺热,遍身湿热大便结,人事昏沉总可推。”六腑亦作六府。.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胧六个器官的合称。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灵枢• 本脏》 :“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 五脏别论》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推拿部位名。出陈氏《 小儿按摩经》 。① 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自肘至腕一线( ( , J 、儿按摩经》 )。② 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 幼科铁镜))。
六肺指六腑所属阳经的井、荣、俞、原、经、合等六个特定穴位。《 灵枢,九针十二原》 :“六府六喻,六六三十六腕。”
六缝经外奇穴名。见《 脑穴学概论》 。位于手掌侧第二、三、四、五指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各一穴(即四缝穴),以及拇指掌指关节横纹中点和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各一穴,每手六穴,左右计12 穴。主治疮积,疗疮等。直刺0 . 1 一0 . 2 寸。六聚六腑聚症之总称。(中藏经• 积聚底瘦杂虫论>: “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胯胧、三焦之六名也。”故后世有将聚总称为六聚者(如《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八)。详见聚条。
- ? ? . . ? - ? ~一门.. . . . . . . . . . . . .一一,• 一
四画六323
六瘤六种瘤病的合称。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即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参见瘤条。
六膳出《 周礼》 。膳,指牲畜之肉。六膳指马、牛、羊、系、犬,鸡之肉。
六一散见(类证治裁)卷一。即益元散第一方,见益元散条。
六之气出井素问• 六微旨大论》 。即终之气。详该条二
六子丸《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卜八方。冤丝子、蛇床子、覆盆子、沙苑羡黎、韭子、五味子。为细末,鱼皇鱼胶为丸服。i 台少年精血未满.房室过早,以致情关不摄,始而精腐变浊.久则元精滑溢,口咸气张:
六不治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医疗主张。据《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载,扁鹊认为,人的病证在六种情况下不能治好或者不子治疗。即“骄忠不论丁:理”、“轻身重财”、“农食不能适”、“阴阳并藏气不定”、“形赢不能服药”、‘’信巫不信医”等,是为“病有六不治”。六月冻见《 江西草药》 。为腐蝉之别名,详该条。六月凌见《 植物名实图若》 。为鬼箭羽之别名,详该条。
六月雪O 见《 陆川本草》 。为广东土牛膝之别名。.见‘叫川中药志》 :为马牙半支之别名齐详该条‘
六月寒见咬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户。为鹅脚板之别名,详该条。
六月霜O 见铲卜药材手册》 。为刘寄奴之另q 名。.见《 汪西草药矛;为鹿茸草之别名。各详该条六耳棱见《 「“西本草选编》 。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
六达草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
六合汤咬易简方》 方。酒当归、白芍药、官佳、生地黄、川弯、炮获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四钱,水煎,空腹服治室女经事不行,腹中结块疼痛,腰疼腿痛_
六安煎《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卷五十~方。陈皮一钱半,半夏二至三钱,获等二钱、甘草、杏仁(去皮尖)各一钱,白芥子(老年气弱者不用)五至七分。加生姜三至七片。水煎,食远服。治风寒咳嗽,及非风初感.痰滞气逆等症。若外感风邪咳嗽而寒盛,加细辛七分至一钱;冬季严寒邪甚,加麻黄、桂枝;风盛而邪不甚者,加防风一钱,或苏叶;头痛鼻塞,加川芍、白芷、蔓荆子;兼有寒热,加柴胡、苏叶;风邪咳嗽不止,兼肺胃之火,加黄答一至二钱,甚者再加知母、石膏、生姜;寒邪咳嗽痰不利,加当归二至三钱;非风初感,痰盛而气不顺,加霍香• 钱五分,兼胀满,加厚朴一钱。
六阳脉.指手足三阳经脉(《 灵枢• 经脉》 ):母正常脉象之一。两手寸关尺脉象向比较洪大,但无病态。
六应丸经验方。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部)。珍珠、牛黄、蟾酥、腰黄、冰片、公丁香。微衬丸,每五丸重19 毫克。成人每服十丸,儿童每服丫.丸,婴儿每服二丸,一日三次。外用以冷开水或醋调敷患处。功能解毒消炎.退肿止痛。治乳蛾、疖痈疮疡,咽喉炎及虫咬等。
六谷米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为慧截仁之别名,详该条。
六郁汤O 《 丹溪心法》 卷三方。① 香附(童便浸)、苍术(米柑浸)、川芍。水煎服:治气郁,胸胁痛,脉;冗涩。② 白芷、苍术、川芍、获等。水煎服治湿郁,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廿海浮石、香附、天南星(姜制)、括萎卜• 方无南星、括萎,有苍术、川曹、桅子)。水煎服。治痰郁,动则气喘,寸口脉沉滑者。④ 炒桅子、青黛、香附、苍术、川芍。水煎服。治热郁,督闷,小便赤,脉沉数。⑤ 桃仁(去皮)、红花、青黛、川芍、香附。水煎服治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⑥ 苍术、香附、山桩、炒神曲、针砂(醋妙,研细)。水煎服。治食郁,暖腐,腹胀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日脉繁盛者上六方,春季加川芍;夏季加苦参;秋、冬二季加吴茱艾。.《 医学入门》 卷七方。陈皮、半夏、川芍、苍术各一钱、赤获答、桅子仁各七分,香附二钱,砂仁、甘草各五分,生姜屯片。水煎服:治气、血、痰、食热‘湿介郁。母卜占今医鉴梦卷四方。香附、苍术、神曲、桅r 、连翘、陈皮、川芍、赤抉等、贝母、苏叶、积壳各一钱,甘草五分,‘仁姜三片。水煎服。治郁症。六味丸见嵘校注妇)、良方》 卷几十四。即六味地黄丸,见该条。
六味汤《 喉科秘旨》 卷下方。桔梗、生甘草、防风、荆芥穗、僵蚕、薄荷。水煎,先漱口,后服药。治喉症初起,不论红白,皆可加减应用。六和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二方。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炙甘草各一两,抉等、蕾香叶、白扁豆(姜汁略炒)各二两,香蕾、厚朴(姜汁制)各四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不拘时服。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隔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息,小便赤涩;并治伤寒阴阳不分.冒升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前产后,井宜服之:
六物汤《 杨氏家藏方》 卷十六方。阿胶珠、炒糯米、炙黄笑、川芍、当吵斗、熟地黄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葱白一寸,水煎,空腹服:功能安胎和气。治胎动不安,腰腿疼重,恶露频下。六府胀出叮灵枢• 胀论争。指胃胀、大肠帐、小肠胀、胆胀、膀胧胀、_三焦胀。详各该条。六经病病名。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症。截伤寒论》 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
324 六
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并对诊治杂病也有指导意义。《 伤寒论翼》 卷上:“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主法也。… … 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温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六经分手足,为十二经。古代有些医家,有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说。《 类经• 伤寒): ”周身上下脉络,惟足六经则尽之矣。手经无能遍也,且手经所至,足经无不至者,故但言足经,则其左右前后阴阳诸证,无不可按而得,而手经亦在其中。”详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条。
六经厥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 素问• 厥论》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叙厥论》 :“经云,厥者逆也。有寒厥,有热厥,有六经厥,有尸厥。… … 六经厥者,头重,足弱,发为琪仆,名太阳厥。妄言,走呼,腹满,面赤,名阳明厥。暴聋,颊肿,胁腑拘痛,名少阳厥。腹胀,后闭,食为寒呕,名太阴厥。日干,溺赤,腹满,心痛,名少阴厥。淫搜不利,腑热,阴缩,名厥阴厥。”参见六经厥各条。六经渴指伤寒六经病所见之渴症。《 卫生宝鉴》 卷十二:“辨六经渴并治法。太阳渴,脉浮无汗者,五荃、滑石之类。阳明渴,脉长有汗者,白虎、凉隔之类。少阳渴,脉弦而呕者,小柴胡加瓜篓根也。太阴渴,脉细不欲饮水,纵饮唯思汤不思水,四君子、理中汤之类。少阴渴,脉沉自利者,猪等汤、三黄汤之类。厥阴渴,脉微引饮者,当少少与之滑石。”
六桂汤见《 证治要诀类方》 卷一。人参、获等、熟附子、木香、肉豆范、白术。水煎服。治塘泄。六轴子见《 饮片新参》 。又名土连翘、山芝麻、闹羊花子、八厘麻子。为杜鹃花科植物羊哪踢Rhedodendroo molle ( BI . ) G . Don 的果序。产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河南。苦,温,有大毒。祛风止痛,散痪消肿。① 治风寒湿痹,骨节肿痛,跌打损伤。内服:研末,0 . 3 一。.9 克;或入丸、散。② 治痈疽,疗毒。研末调敷。内服过量易致中毒,参见闹羊花条。孕妇忌服。本品含八厘麻毒素。药理作用及毒性参见闹羊花条。
六总穴见四总穴条。
六神丸.见《 中药制剂手册》 。察香、牛黄、珍珠(豆腐制)各4 . 5 克,冰片、蟾酚、雄黄各3 克。为细末,水泛为丸,百草霜为衣,每30 克作一万粒,每服十粒,喻化或温水送下;或取十粒用开水或米醋少许溶成糊状,外敷患处。功能消肿解毒。治烂喉丹痞,喉风,乳蛾,咽喉肿痛,及痈疽疮疖。实验研究:本方有促进心肌收缩,及抗炎、解毒、镇痛等作用。本方源于《 雷允上诵芬堂方》 。.《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七方。丁香、木香、肉豆盏(面裹恨)、诃子肉各五钱,使君子、芦荟各一两。为末,枣肉和丸,麻子大,每服五至七丸,食前米饮送下。治小儿缺乳喂食太早,或胃
虚虫动而致的赢瘦腹大,发竖发热,精神萎顿。.见(景岳全书• 古方八阵)卷五十七。神曲、炒麦芽、抉等、积壳(鼓炒)、偎木香、炒黄连各等分。为末,神曲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白开水送下。治食积兼热,赤白痢疾,或腹痛不食,或日久不愈。
六神曲见《 本草便读》 。为神曲之处方名,详该条。
六神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方。莲房、葛根、批把叶、炙甘草、天花粉、黄蔑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服。治三消渴疾。若小便不利,加获等。.<奇效良方》 卷十三方。炒黄连、车前子各二两,地榆、桅子仁、炙甘草各半两,陈皮(汤浸去白)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以浆水煎,空腹服。治赤痢腹痛,或下纯血。
六神散O 《 奇效良方》 卷三方。川芍、防风、炙甘草、羌活各一两,荆芥穗、鸡苏各一两半。为细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不拘时服。治风眩烦闷,头目运转不止。.《 奇效良方》 卷十三方。婴粟壳(蜜炙)一两,青皮(去白)、陈皮(去白)、乌梅肉、炮姜各五钱,炙甘草三钱(一方无干姜)。为粗末,每服四钱,加乳香一粒,水煎,食前服,日二次。治泻痢赤白,腹痛不可忍,痢久不止者。.(世医得效方》 卷十二方。① 人参、炒山药、白术各半两,甘草二钱,获菩、炒扁豆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加生姜二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小儿腹痛啼哭,面青口中气冷,肢冷,便泄青白粪,不吮乳。② 当归、白芍药、人参各二钱半,甘草、桔梗、陈皮各一钱。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时时与服。治证同上。O (证治准绳• 幼科)集五方。人参、白术、获答、炙甘草、炒扁豆、黄蔑(蜜炙)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不拘时服。治脾胃虚弱,津液燥少,内虚不食,身发虚热。亦可加乌梅少许。
六畜痛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 卷五。以痈发时叫声及病状命名:。分马痈、牛痈、羊痛、猪痈• 犬痈、鸡痛。详各条。
六棱菊见《 福建民间草药》 。又名鹿耳等、臭灵丹、八楞风、六耳棱、羊耳三稳、六达草。为菊科植物六棱菊Laggera alata ( Roxb . )段h 一Bip .的全草。分布我国东部、南部及西南各地。苦、辛,温。入肺、脾、膀胧经。祛风利湿,活血解毒。① 治感冒咳嗽,风湿关节痛,经闭,肾炎水肿,跌打损伤。煎服:9 一15 克,鲜品30 一60 克。② 治疗痈瘪疡,湿疹,烧烫伤,蛇咬伤。捣敷或煎水洗。本品含生物碱和皂贰。预试还含黄酮贰、酚类、有机酸、糖类等。已分离出艾黄素(Artemetin )。叶、花均含挥发油。六腑气指六腑气化功能失调而致的病候。《 灵枢,九针论): “六府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哆,大肠小肠为泄,膀胧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六腑咳指五胜咳证日久,累及其相应之六腑气机失司而发生的综合病证。‘素问• 咳论): “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
六325
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 • 一”参见五脏咳条。
六磨汤(世医得效方}卷六方。又名六磨饮子。槟榔、沉香、木香、乌药、大黄、积壳。各磨汁半盏,和匀温服。治气滞腹痛,大便秘涩而有热者。六十六穴十二经中的井、荣、输、经、合、原各穴数字的总树认出(标幽赋)。十二经各有“五输”,合六十穴;另加阳经“原”六穴,共六十六穴。子午流注以此为基础。
六六之节节,度数。古人以甲子纪天度,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六节为六个甲子,即六个六十天,合为一岁,故称。<素问• 六节脏象论》 :“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
六字气诀气功功法。一种练呼为主的呼吸锻炼功法。出陶弘景的《 养性延命录》 。“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啼、呵、嘘、晒皆出气也。”即通过口呼结合默念嘘、呵、呼、嘲、吹、啼字音,以调整脏腑,祛除病邪。六因条辨书名。3 卷。清• 陆廷珍撰于1868 年。陆氏以风、寒、暑、湿、燥、火六因为纲,融会前人学说,参附己见,采用条辨形式分别论述春温、伤暑、中暑、中热、伏暑、秋燥、冬温、温毒、伤湿、暴感风寒、伤风、风温等多种病证;颇有临床心得,内容较简要。后收入《 珍本医书集成》 中。
六阳成汗出(小儿药证直诀》 。手足三阳经脉,都会于头,如察赋不足,阳虚不固,其汗上至头,下至项大出不止,为亡阳的征候。治宜回阳敛汗,用大剂固真汤、参附汤、蔑附汤及回阳救急汤之类。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人参、白术、获等各二钱,炙甘草、陈皮、半夏各一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功能健脾补气,和中化痰。治脾虚兼痰,气短咳嗽,痰白清稀,或呕吐,食欲不振;近代也用于慢性气管炎而见上症者。.{世医得效方》 卷五方。人参、甘草、获等、白术、偎肉豆落、爆诃子肉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热盐汤调下;或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治脏腑虚怯,心腹胀满,呕哆不食,肠鸣泄泻。
六经皮部见皮部条。
六经形证见《 证治准绳》 。指中风病风邪中于经脉出现的证候,如发热、恶寒、头痛、肢体痰痛,筋脉拘急等。临床上作为与类中风病的区别,具中风症状,无六经形证者属类中风,有六经形证者为真中风。
六经标本指手足六经的标部和本部。亦称十二经标本。标,一般是指末梢;本,是指根本。(灵枢• 卫气): “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十二经以四肢肘膝以下的某些部(穴)位为本,头、面、胸、背的某些部(穴)位为标,其分布部位与根结基本相仿,但标本的联系范围较之更为广泛。说明经脉四肢(本)与头、面、胸、背(标)之间在生理功能与穴位主治上的联系。其具体内容据《 灵枢• 卫气》 篇所载,列表如下:
示本
六经、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阴足厥阴手太阳手少阳手阳明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
六经标本表本在跟以上5 寸中在窍阴之间在厉兑在中封前上4 寸之中
在内踩下上3 寸中在行间上5 寸所在外躁(裸)之后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在肘骨中,上至别阳
在寸口之中在锐骨之端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
标在两络命门(目)在窗笼之前(耳)在人迎颊挟烦颗在背腑与舌本在背腑与舌下两脉在背脑在命门(目)之上一寸在耳后上角下外毗在颜下合钳上在腋内动也在背肺在腋下三寸
六经病解见徐灵胎医学全书条。六经提纲伤寒病六经辨证的纲领。是从《 伤寒论)条文中提出来的。清• 柯琴(伤寒来苏集》 卷一:“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症而表章之。”六经提纲为,①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②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③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④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⑤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⑤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鱿,下之利不止。”六经辨证《 伤寒论》 的辨证方法。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张仲景在(内经》 六经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热病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病过程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六经彼此间是互相联系的,可以合病、并病、两感和互相传变,不能截然分开。
六种新编丛书名。又名《 萍乡文氏所刻医书六种》 或(萍乡文延庆堂六种新编)。清• 文晨辑。成书于19 世纪中期。内容为《 内科摘录}、<外科摘要)、(慈幼便览》 、《 增订达生篇》 、(编方补遗》 、(药性摘录)。
六腑所合指六腑配五脏,表里相合的关系。<灵枢• 本输): “肺合大肠,• ,• … 心合小肠,… … 肝合胆,… … 脾合胃,• 一肾合膀胧,… … 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六腑腹胀病证名。指腹胀属于腑气失调引起者。《 症因脉治》 卷三:“六腑腹胀之症,胸前胀满,妨于饮食,胃胀也。肠鸣而痛,灌灌有声,大肠胀也。小便时赤卜小腹胀满,小肠胀也。气瘾溺涩,少腹胀急,膀胧胀也,气满肤中,空空然响,三焦胀也。胁肋作痛,口苦太息,胆胀也。此六腑腹胀之症也。”多因一一一.. . . . .月‘叫.甲.. . . . . . .勺自.. . . . , ~洲.. . . . . .
326 六
饮食不节,酿痰成积,湿热奎阻,气滞不通所致。宜通调叭气为主。胃胀者,宜平胃散;大肠胀者,壳化滞汤、导痰汤;小肠胀者,木通饮;膀肤胀者,
四回
等散;三焦胀者,积壳青皮饮;胆胀者,柴胡清肝饮等方。参见腹胀条。
六磨饮子见《 重订通俗伤寒论》 。即六磨汤,见该条。
六方疮积草见《 江西草药》 。为爵床之别名,详该条。
六号剥象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三卜一。即清凉至宝散,见该条。
六节脏象论《 素间》 篇名。节,谓一定的度数。古人以甲子纪天度,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六节为• 年,故称六节。脏,指内在脏器;象,为可见之形象,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脏象。本篇首论天度,继论脏象,以明人与天地相应之理,故名。篇末介绍了人迎与寸口脉象异常所发生的病变。
六合定中丸.<医方易简新编》 卷四方。苏叶、霍香、香蓄各四两,木香、檀香、甘草、柴胡各一两,赤筷等、木瓜、羌活各二两,积壳二两半,姜厚朴一两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半,每服一丸。功能祛暑化湿,健脾和中。治四时瘟疫(春、冬生姜煎汤送下;秋、夏黑豆、甘草煎汤送下),饮食所伤(莱腋子煎汤送下),胃院痛(吴茱英煎汤送下),感冒,头痛发热(生姜煎汤送下),小儿发热吐乳(山桔、灯心煎汤送下),饱胀呕吐(生姜煎汤送下),小儿惊风(薄’荷煎汤送下),中暑(冰水或水调服),霍乱转筋(阴阳水煎服),痢疾腹泻(温水调下),疟疾(生姜煎汤送自,胃口不开(开水送下)。.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一集》 (天津方)。檀香、木香各560 克,霍香、扁豆(夫皮,炒)、苏叶、香蕾各250 克,木瓜、甘草、桔梗、焦山植、陈皮、姜厚朴、获菩去皮、积壳(鼓炒)7 ' 5O 克,妙麦芽、炒谷芽、神曲(鼓炒)各180 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每丸重9 克,每服一丸,白开水l 左下。功能除湿祛暑,和胃止泻。治中暑感寒,发冷发烧,头疼涨满,呕吐恶心,腹痛泄泻,四肢疫懒。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又名六味丸、地黄丸。熟地黄八钱,山茱英肉、山药各四钱,泽泻、仕丹皮、获等(去皮)各三钱。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腹温开水送下。功能滋补肝肾。治肝肾阴虚,腰膝疫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或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少苔,脉细数者;近代也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肺结核、神经衰弱、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结核、功能性子宫出血,恶性肿瘤等属于肝肾阴虚者。方中熟地滋肾填精为君药;以山黄肉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益脾阴而固精为巨药,三药同用,以达到三阴并补之功;并配以获等淡渗脾湿,助山药之益脾,泽泻清泄肾火,防熟地之滋腻,丹皮青泄肝火,制山英肉之温,共为佐使药。各药合用,使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乃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之剂。实验研究:本方能增强体力,
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肾功能,有降压、降血脂作用。此外,在接种移植性肿瘤的初期,可增强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活性,提高荷瘤动物的存活时间。临床研究:本方具有降低食管癌变的效应。六味地黄汤即六味地黄丸作汤剂。治证同。见六味地黄丸条。
六味回阳饮(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人参数钱至二两,制附子、炮姜各二至三钱,炙甘草一钱,熟地黄五钱至一两,当归身(泄泻或血动者用白术易之)三钱。水煎服。功能益气回阳,养血救脱。治阴阳将脱证。若肉振汗多,加炙黄蔑四钱至一两,或白术三至五钱;泄泻,加乌梅二枚,或五味子二十粒;阳虚上浮,加获等二钱;肝经郁滞,加肉桂二至三钱。
六味异功煎(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人参二至三钱,白术、获等各二钱,炙甘草、陈皮各一钱,炒干姜一至二钱。水煎服。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微滞者。
六味香燕饮见(医方集解)。香蒸、厚朴(姜汁炒)、炒扁豆、获菩、甘草、木瓜。水煎服。治中暑湿盛,恶心呕吐,泄泻。
六物附子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方。炮附子、桂心、防己各四两,白术、获等各三两,炙甘草二两。为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水煎服。治四气(风寒暑湿)流注于足太阴经,骨节烦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怯寒,头面手足时时浮肿。六畜痛证候痛病发作时的六种证候。出《 千金要方• 少小婴孺方》 。马痛,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风府、脐中;牛痛,目正直视,腹胀,灸鸡尾、大椎;羊痛,喜扬目吐舌,灸椎上;猪殉,喜吐沫,灸完谷两旁;犬痛,手屈拳挛,灸两手心;鸡痛,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足诸阳各三壮。
六腑下合穴经穴分类名。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上各有一个合穴,称下合穴,是六腑之气输注出入的重要部位。《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胧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下合穴主要用来治疗六腑病症,例如胃病之取足三里,肠痈之取上巨虚,泻痢之取下巨虚等。六元正纪大论<素问》 篇名。本篇所论六气主司天在泉,五运为中气,左右间气纪步,即初气至终气为六气,以分一年四季,五运为木火土金水,如甲巳为土运等。五运和六气相配合,适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故名。
六气感证要义书名。清• 周岩撰于1898 年。作,者认为外感病证的病因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遂依次分述风、中风、寒、中寒、暑、风温、湿、风湿、湿温、燥、火等多种病证。于六气的每一外感病证,先集说,次方解,集诸家学说,参以个人心得以阐明症、因、脉、治。现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等。六经伤寒辨证书名。4 卷。清• 蔡宗玉辑,林昌彝补方。刊于1873 年。蔡氏以分经辨证论述伤寒
治积五
六文万327
在临床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每一证候采用归纳<伤寒论)原文等形式,介绍发生诸证的病因、病理和治法;并根据兼症、脉象的不同,对比所述证候的同中之异。后林氏在此基础上汇辑了治疗方剂,并将全书予以补订,增加了有关温病、疫疹、霍乱等证治内容。
六科证治准绳.见证治准绳条。
六腑以通为用<素问• 五脏别论):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指出了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特点,举凡胃的腐熟水谷、主降浊,胆的疏泄胆汁,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泻糟粕,膀胧的排泄小便,三焦的通调水道等,都是传而不藏的。要使六腑的出纳、消化、转输等主要功能得以正常进行,必须保持其通畅无阻。后世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六腑以通为用’俩理论,对六腑病证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六微旨大论篇《 素问》 篇名。本篇阐述天道六六之节,应天气,应地理,主岁主时加临之六气,其所论各节内容至为精微,故名。文中还对宇宙万物的生长壮老已和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特别是生化方面作了反复的说明,同时对万物在气交中正常发展和反常的变易关系加以论述。
六十四号归妹方见《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绝疹方,见该条。
六译馆医学丛书《 六译馆丛书》 的一部分。廖平撰辑。刊于1913 一1923 年。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铁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包括《 黄帝内经明堂)、《 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 、(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 、《 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 、《 平脉考》 、(经脉考证》 、《 仲景三部九候诊法》 、(伤寒总论》 、《 伤寒平议》 、《 伤寒古方订补》 、《 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o : 六酸斋医书十种丛书名。清• 程永培辑。刊于1794 年。包括(褚氏遗书》 、《 肘后备急方》 、《 元和纪用经)、(苏沈良方》 、(十药神书)、<加减灵秘十八方)、《 韩氏医通》 、(痘疹传心录》 、(折肪漫录》 和《 慎柔五书)等。
文火即火力小而缓。味厚滋补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物气味能比较充分煎出,又不致因火力太猛而过度挥发丧失。
文旦见《 闽产录异)。为袖之别名,详该条。文台.小儿头面部望诊的部位。即眉梢外侧端凹陷处稍上方。(奇效良方): “文台上红脉现,伤寒三日候,主内热头疼。”.推拿穴位名。即龙角。见该条。
文身见《 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狄夷之国,祝发文身。”是在身体上刺字、刺花的古代习俗。文攀战国时医家。宋国人。据《 吕氏春秋)记载,曾以激怒患者的方法治疗齐阂王的病。
文仙果见清• 刘士季《 草木便方)。为无花果之别名,详该条。
文永周清眼科医家。四川万县人。因目病弃儒习医,攻读(审视瑶函》 与(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 等。认为目疾莫不由脏腑而达诸外,可由四诊而明其证因,由此遵方修合、加减用药,既疗内病,变愈目疾。撰《 感应一草亭眼科全书)( 1837 ) 4 卷。该书内凡注其号“豁然子”者皆其亲试有效者。是一部流行较广的眼科著作。另有<眼科七十二症问答病因丸散)一书。
文先果见(四川中药志)。为刺梨之别名,详该条。
文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下方。又名桑棋膏。熟文武实(即桑堪)二斗。取汁,银或石器中熬成薄膏,每服一匙,白汤点服,日三次。治痕病。文彦博(1006 一1097 年)北宋大臣,兼通医学。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仁宗时进士,以镇压王则起义而受重用,由参知政事升为宰相。反对王安石变法。哲宗初年,司马光复旧法,命为平章军国重事,前后任职五十年。认为古代良医治病必考本草立方,于是用本草之意,采仲景、(千金;、《 外台》 及诸家经验方,编写《 药准》 一卷。并节录《 嘉佑本草》 常用药物,作《 节要本草图)。文冠木见《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无患子科植物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兔e .茎干或枝条的木部。分布东北、华北、甘肃、河南。甘,平,无毒。祛风湿,消肿止痛,收敛黄水。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内热,皮肤风湿。煎服:9 一15 克。外用:煎水洗或熬膏徐。
文宽夫见文彦博条。
文钱红见《 陆川本草》 。为锦地罗之别名,详该条。
文蛤汤《 金匾要略》 方。文蛤、石膏各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杏仁五十个,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二次服。治吐后渴欲得水贪饮者;兼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散《 伤寒论)方。文蛤五两。为散,每服一方寸匕,沸汤调下。治太阳病,应以汗解之,反以水撰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起粟,意欲饮水,反不渴者。
文堂集验方验方著作。4 卷。清• 何英辑。刊于1775 年。本书辑录方书中备用成方与单验方。分为中风、风痛、感冒伤风、伤寒等39 类临床各科病症。何氏所收集单方验方,其中有一部分属于民间效方。现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
方通常指方剂,详该条。
方士方术之士。古代掌握方技、求仙、炼丹、禁祝、祈祷诸术的人。这种职业的出现开始于周,至秦汉渐盛。(素问• 至真要大论}: “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遵(内经)此说,故方士多指方技之士,即医生。
方上鼻尖两侧的鼻翼部。望诊此处可以作为诊察胃病的参考。《 灵枢• 五色): “方上者,胃也。”方广(十六世纪)明代医家。字约之,号古庵。
328 方
休宁(令安徽休宁)人。先学儒,后学医,曾旅居河南洛阳、陈留等地,以医术闻名于中原一带。对朱丹溪最为推崇,因见程充(用光)所校定的《 丹溪心法》 一书赘列有附录,与朱氏本法或有矛盾,故将附录删去,作者又将与朱氏的方论互有发明的方论附于有关病目之后,前后历时五年,编成(丹溪心法附余》 一书,对于传播和研究丹溪之学有一定影响。方开(十八世纪)清代医家。新安(今安徽境)人,生平未详。曾抄录整理《 摩腹运气图考》 (后改名(延年九转法>) 1 卷,由颜伟于1735 年作序。该书列有九图,并附图说,论述揉腹导引、健康长寿之法。认为人身一阴阳,阴阳动静合宜,气典和畅,百病不生;阴阳失正,生生变化之机受塞,则宜用导引之法治之,并认为导引有却病延年之功。郸县曹炳章有此书抄本,并加以校刊,又附加《 导引行动法》 一卷,未见刊行。
方石出<神农本草经》 。为长石之别名,详该条。方导(十二世纪)南宋人。字夷吾,号觉斋居士。以数十年家藏名方分门编类,于1197 年(庆元三年)编成(方氏集要方)二卷。
方垂东汉时医官职称,为太医监之下属官职,计2 名,其职责掌管医方。
方技古代泛指有关医药的技术和知识。(汉书• 艺文志):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 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按四种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同书又记有“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分别记述了医经七家,216 卷;经方十一家,274 卷;房中八家,186 卷;神仙十家,205 卷。又有“侍医李柱国校方技”的记载。说明汉代所谓方技,主要是指医药业及其著作。此外,《 后汉书》 、《 新唐书》 、《 宋史》 、(明史)皆有方技传或方术传。
方谷(1508 一1600 ? )明代医家。钱塘(今杭州)人。任当地医官,有较丰富的临证经验,并有门生数人。著述有(医林绳墨)一书,由其子方隅编集成册,由他自己校正而成书。另著有(脉经直指》 、(本草纂要)等书。他在医理上,宗<内经》 、《 脉经》 、《 伤寒论》 等古典医籍,参证宋、金、元等名家之说,对初学中医有一定参考价值。
方贤明代医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曾任太医院院判。与杨文翰共同编纂<奇效良方》 一书(此书原为董宿汇集而未及完成的方书)。
方剂简称方。方指医方。<隋书• 经籍志》 :“医方者,所以除疾疚保性命之术者也。”剂,古作齐,指调剂。《 汉书• 艺文志): “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是根据配伍原则,总结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药方。
方骨骨名,即能骨。《 伤科汇纂》 卷二:' ’男女腰间,各有一骨,大如掌,有八孔,… … 即方骨也," “• 一方骨一节,在尾蛆骨之上。”
方炯明代医家。字用晦,自号杏翁。福建莆田人。精通医术,对贫家不取报酬。著有《 杏村肘后方》 、《 伤寒书》 、《 脉理精微)等书,均佚。
方病指现在症状。《 素问• 三部九候论): “必审问其所方病。”
方海蒙医方书。占布拉用藏方撰于十九世纪。载方剂200 个。方剂按临床用药作用分别载入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1977 年由内蒙古巴盟临河县人民医院蒙医科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研究所蒙译,改书名为(蒙医金暇》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方隅明代医家。钱塘(今杭州)人。父亲方谷是当地医官。他曾将方谷平日著述编集成册,并由方谷校正,称为《 医林绳墨》 。
方士弱见方如Jll .条。
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其形状如刀匕,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故名。一方寸匕约等于2 . 74 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 克,草木药末为1 克左右。
方中行见方有执条。
方仁渊(1844 一1926 )清末至民国初期医学家。字耕霞。江苏江阴人。对临证各科均有心得.著有医案、医话,并辑录《 王旭高医案》 四卷行世,包括内、外、妇、幼各科,有一定的见解和发挥。另撰(新编汤头歌诀》 一书。
方以智(1611 一1671 )明代哲学家兼医家。字密之。安徽桐城人,幼读格致之书,因父病而于26 岁时学医,并于满清入关后曾到南方行医。著有《 东西钧》 、《 通雅》 和《 物理小识),记述和介绍动、植、矿、物理、化学、医药等科学知识。前者共52 卷,其中有《 脉考》 、《 古方解》 各一卷;后者12 卷,卷一述人体解剖生理、脏象经络,卷二述医药。他精研历代医学著述,主张取各家之长,吸取西洋解剖生理等科之合理内容,以补充中医学,为我国早期具有汇通中西医思想的医家之一。
方古庵’见方广条。
方用晦见方炯条口
方有执(1522 一?)明代医家。字仲行,软县(今安徽歇县)人。因前、后两妻及子女五人病死而发愤学医,尤精心于(伤寒论}。对于伤寒学有相当研究,特别推崇张仲景,认为《 伤寒论》 经王叔和编次,已有改动;而成无己的注释,又多窜乱。于是经廿年努力,对《 伤寒论》 逐条加以考订,在七十一岁时完成(伤寒论条辨》 八卷(1593 年),对于(伤寒论》 的注释,相当详细。其后,喻昌曾据之编成(尚论篇》 一书。
方夷吾见方导条。
方如川明代医生。字士弱。四川成都人。他在医学思想上,独尊古方古论,认为金元时代各医家著述是违背经典之作。编有《 重证本草单方》 一书、反映了一些保守和泥古思想。
方约之见方广条。
方杏翁见方炯条。
方耕故见方仁渊条。
方耕官见王泰林条。
州一一-,一-~一一气、-1 " 11LI .一
方通草名,详该条。方密之方解石
四见《 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通草之处方
方亢为火329
见方以智条。
出《 本草经集注》 。又名黄石。为碳酸盐
类矿物方解石的矿石。产河南、河北、四川、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味苦、辛,性大寒。清热,利胆。治胸中烦热,黄疽。煎服9 一15 克;或入散剂。恶巴豆。含磷酸钙,混有镁、铁、锰及微量的锌、惚等。方镊子眼科手术器械。见《 眼科著华录》 。全铁制造(见图40 )。古代使用竹夹治疗时,用方镊子紧固竹夹。
图40
方剂配伍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及配伍禁忌等原则,选择适当品种和剂量的药物配伍而成。方剂配伍的原则,是按各药在方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臣、佐、使四部分。而配伍的宜忌,则有相烦、相使、相反、相畏四种情况。参见有关各条。
方药合编民族医方书。朝鲜族黄度渊撰于1868 年。全书将内、外、妇、儿、五官等病症分为54 门,论述369 组病,处方分为上(补)、中(和)、下(攻)' 三统,载方916 个,兼述26 种药的制作法和26 种禁忌,中药515 种。处方的三统分类法是作者独创的处方分类法。现存木刻本。
方药备考见医述条。
方壶外史气功学丛书。明• 陆西星编撰。.收录气功学专著主要有:《 无口玉皇心印妙经测疏》 、《 黄帝阴符经测疏)、《 老子道德经玄览》 、《 周易参同契测疏)、(参同契口义》 、《 崔公入药镜测疏》 、<吕纯阳百字碑测疏》 、<张紫阳金丹四百字测疏》 、<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测疏》 、《 邱长养青天歌测疏》 、《 玄肤论》 、《 金丹就正篇》 、《 金丹大旨图》 、《 七破论》 等。其中除测疏为其注解外,其余为陆氏编撰。
方脉流气饮《 外科发挥》 卷五方。紫苏、青皮、当归(酒拌)、芍药(炒)、乌药、获等、桔梗(炒)、姜半夏、川芍、炙黄蔑、积实(鼓炒)、防风、陈皮、炙甘草各一钱,木香、大腹皮、槟榔、权壳(款炒)各钱半。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空腹服。治凛病流注,及郁结肿聚结块,或走注疼痛,或心胸痞闷,咽塞不利,胁腹膨胀,呕吐不食,上气喘急,咳嗽痰盛,面目或四肢浮肿,大小便秘者。如流注加羌活、独活、白芷;小便不
通加木通、桅子;浮肿加猪荃、泽泻;气滞加香附;血滞加肉桂;呕吐加霍香;凛病加夏枯草。方盛衰论篇《 素问)篇名。方,比较的意思;盛衰,从比较而来,故名。本篇主要讨论阴阳盛衰逆从的道理,并从年龄、季节等方面来说明人身阴阳逆从的变化。方中还认为产生各种梦境是由于五脏虚实的变化而致阴虚阳亢的现象。同时又论述了五诊十度对正确诊断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氏脉症正宗综合性医书。又名《 医学正宗)。4 卷。清• 方肇权撰。刊于1746 年。本书以脉诊与辨证为纲,卷1 以辨脉为主;卷2 一4 分述内、儿、妇、外各科多种病症证治,每一病证分述病因、辨证、治法、方药及治案;卷末附常用药药性及经穴述要。亢.通吭、肮。人颈的前部;喉咙。.亢进、强盛。如“阴虚阳亢”、“亢则害,承酒制。”亢阳阳气亢盛。一般指阴气不足.不能涵敛阳气,阳气独亢的病机。如肝阴虚,肝阳上亢;肾阴虚,命火偏旺等。
亢害承制五行学说内容之一。出《 素间• 六微旨大论): “亢则害,承乃制。”《 类经)注:“亢者,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也。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必有偏衰。使强无所制,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乖乱日甚。所以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阴阳五行之间某一方面过于亢盛,则将使整体失去平衡稳定的正常状态,这就是“亢则害”;当某一方过亢而为害时,其下承之气(即能克制该过亢者,如火气过亢,则水为其下承之气)应该发挥制约作用,使其归复于平而不再继续过亢为害。例如火热盛实于肠胃而出现阳明腑实证,必须用寒下的承气汤类解除盛实的火热,以免其耗伤津液的危害。为之经穴别名,出<医学原始》 。即长强,见该条。
火五行之一。指一类阳性、热性的事物或亢进的状态。① 生理性的火,为阳气所化,生命的动力,具有温养肌体,促进脏腑气化功能的作用。如少火、命门之火等名详该条;② 病因六淫之一,与暑热同性,但无明显季节性,参见暑条;③ 病理性的各种机能亢进的表现,参见化火条。
火丁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丁同“疗”,火丁为十三丁之一,状如汤火烧灼,疮头黑局,四边有鲍浆,又如赤粟米,治见疗疮条。火中类中风之一,见《 医宗必读• 类中风》 ,又名中火。(医学心悟• 类中风》 :“一曰火中… … 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症见碎然昏倒,不省人事,言语不出,口眼歪斜,瘫痪,面赤,烦渴,便秘等。心火盛实者,治宜清心泻火,宣窍宁神,方用牛黄清心丸、凉隔散等。若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宜滋水以敛火,选用六味地黄丸或灭火汤。痰多者,用贝母瓜萎散加减。
火气火热之气。《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火气虽微,内攻有力。”指用火灸法治疗所产生的温口口口曰两口.口口口.曰叼.- .州.口口闷.J . .一一一
330 火
热作用。
火丹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即丹毒,见该条。
火邪O 六淫之一。与温、热、暑等病邪同一属性而较甚者。.太阳伤寒误用火熏所致之病。<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圈血(便血),名为火邪。”火闭病证名。.系指因火邪上炎所致之听力下降者。(景岳全书》 卷二十七:“凡火闭者,因诸经之火童塞清道,其证必阴阂搞搞,或胀或闷,或烦或热,或兼头面红赤者是也。”治宜清热泻火。可选用凉隔散、龙胆泻肝汤加减。参见耳聋条。.闷瘩证之一种。系火毒内攻,疹难透发的证候。其症疹点见而急隐,面红目赤,肌肤焦热,舌燥唇裂,大便或闭或泻,甚至气喘狂叫,神昏错乱,扬手掷足。治宜泄火透疹,用三黄石膏汤,或凉隔散。参见小儿昏迷条。
火伤.指直接被火焰或火器烧伤。.火邪所伤,症见高热、烦渴、咽喉肿痛、面红目赤、斑疹、吐血姗血,舌红绛,脉数等。当以泻火为大法。
火运运气术语,五运之一。火主戊癸,凡戊年、癸年均属火运。《 素间• 天元纪大论): “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火劫指热性病误用烧针、熏、熨、灸等火法导致疾病坏变。<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
火呢病证名,见《 证治汇补• 呢逆》 。又称热呢,详该条。
火针.针具。出《 千金要方》 ,又名偎针、播针。现代所用的火针,多用不锈钢制成,长3 一4 寸,体粗圆,尖锐利,柄用角质或竹、木制作。近有用钨合金丝制作者,形同毫针,略较粗长,受热散热较快,不易变形。使用时将针烧红,于选定部位速刺速出。应掌握深浅、部位,凡血管、内脏及关节附近等处禁用。临床多用于痈疽、痕病、顽癣和痹症等。或指大针,见该条。.喉科治疗器械,为烙治喉瘤、乳蛾等用之金属针。针身长20 厘米左右,粗0 . 2 厘米左右。烧红后刺乳蛾、喉瘤体。参见刺术条。
火位运气术语,君火相火所主之位。<素问• 至真要大论》 :“火位之主,其写以甘,其补以咸。”张景岳注:“火之主气有二:春分后六十日有奇,少阴君火主之,二之气也;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少阳相火主之,三之气也。”
火郁火热性的郁证① 五郁之一,指心火佛郁之症。出《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 杂病源流犀烛》 卷十八:' ’火郁之病,为阳为热,脏应心,腑应小肠、三焦,主在脉络,伤在阴分。”症见全身不适,少气,咽喉肿痛.口干舌苦,院腹疼痛.目赤头晕,烦闷懊侬,潮热颧红,咳嗽痰喘,身生疥疮等。《 证治汇补》 卷二:“咳嗽痰喘,风疹潮热,此火郁也。治宜发之。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可用发郁汤、发火汤或通火汤等
方。参五郁、郁证条。② 六郁之一。即热郁,详该条。
火胀鼓胀证之一种。《 张氏医通• 鼓胀>: “如面色枯搞,肢体消瘦,单腹胀急而块垒不平者,皆属火胀,此非水肿,无虑助肾水之邪也。若脉弦细涩,虽能饮食,终亦必亡。火肿误服金匾肾气等药,急投连、柏、金铃、白芍之类,仍用桂、附少许,为热因热用之响导,庶可挽回。若喘泻肢枯,脉无胃气者,不救。”参见鼓胀条。
火府指小肠。心为火脏,小肠与心相表里,故称小肠为“火府”。
火疡病名。见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二。康维饲<眼科著华录): “脾毗气轮,初如椒疮榴子,或圆或长,状如红豆,此因从内而生,非同疲积于外易消之比。”即火疮,详该条。
火泄病证名。又称火泻、热泄。《 证治汇补• 泄泻): “火泄者,暴注下迫,焦黄秽臭。”《 杂病源流犀烛• 泄泻源流): “又有火泄,即热泄。脉数实,腹痛肠鸣,口干喜冷烦渴,小便赤涩,后重如滞,泻水,痛一阵,泻一阵,泻后尚觉涩滞,仲景谓之协热自利是也。宜黄琴芍药汤。”参见热泻、火泻条。火泻病证名。又称热泻、火泄、协热自利。《 万病回春• 泄泻): “火泻者,腹中痛一阵泻一阵,后去如汤,后重如滞,泻下赤色,小水短赤,烦渴脉数是也。’, 《 医学入门》 卷五:“火泻,实火口渴喜冷,痛一阵,泻一阵,肛门焦痛,其来暴速稠粘,五菩散去桂加黄连、芍药,或黄琴汤加木通、六一散。”参见热泻、火泄条。火毒.火热之邪郁而成毒。在各种病证中,尤以外科的疮疡肿毒为多见。.指烫火伤感染。火草见(云南中草药》 。为蛾药之别名,详该条。火疮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 卷五。即烧伤。详该条。
火疫疫病的一种类型。指因火气过盛而引起的传染性、流行性疾病。《 素问• 本病论): “赤气彰而化火疫,皆烦而躁渴,渴甚。”
火逆出《 伤寒论》 。指误用烧针、熏、熨、灸等火法,由此导致的变证。如(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佳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砺救逆汤主之。”柯琴注:“伤寒者,寒伤君主之阳也。以火迫劫汗,并亡离中之阴,此为火逆矣。”
火疮病名。见《 证治准绳• 杂病》 。又名火疡。多因火毒之邪侵犯白睛,滞结为疮。症见白睛深部向外凸起暗红色颗粒,“初起如粟疮榴子一颗,小而圆,或带横长而圆,状如豆,次后渐大”(《 审视瑶函》 ),红赤疼痛,羞明流泪,视物不清,甚至影响黑睛、瞳神发生病变,严重者可失明。类今之巩膜炎。治法:宜清热解毒,凉血散结,方用洗心散加减,外点五胆膏。
火消见(本草纲目》 。为消石之别名,详该条。火候.炼丹术语。指炼丹时用火烧炼的程度。《 参同契注): “古有丹书,述火候功用,谓之火记。”.
火331
指气功练功的程度。
火陷证名。见《 疡科心得集)卷上。为疮疡陷证之一。多见于有头疽毒盛期。因气不能引血化腐成脓,火毒反陷入营所致。证见:疮色紫暗,疮口干枯无脓,根盘散漫,壮热、口渴、便秘、尿短赤,烦躁不安,神昏谙语,舌绛脉数等。治宜清营凉血解毒为主,补养为辅,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人参、生黄蔑,或清营汤,配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外治法见有头疽。
火黄三十六黄之一。《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火黄者,遍身如火色,两腑下有赤点子,状如粟米或如麦鼓。其点子紫色多,黑色少者可治。黑色多,紫色少者难治。”(圣济总录》 卷六十一:“病人先体热身赤,午后却凉,遍身有赤点起,宜烙脚心、背心、手心、百会、下廉即差。如生黑点,不可疗也,如无黑点,宜服紫草汤。”参见黄疽有关条。
火眼病名。见(肘后备急方》 卷六。即风火眼,详该条。
火喘病证名。见《 医林绳墨• 喘》 。又名火炎上喘,或火炎肺胃喘。指火热上逼,气粗而盛的气喘。《 丹溪心法,喘》 :“戴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本证多因胃有实火,隔有稠痰,痰火上冲,肺气不降所致。治宜清火涤痰,清肃肺气为主。方如导痰汤、白虎汤加积壳、黄答、瓜萎仁等药。火喘亦有因冲脉之火上逆而作者。《 东医宝鉴• 喘》 :“平居则气平和,行动则气促而喘者,是冲脉之火上攻也。”参见热喘、阴虚喘、真元耗损喘条。
火禁出<痘疹经验良方》 。禁疮之一。指痘疹初发之际,病人身发寒热,误以火熏其衣被,或置病人于温热环境之中,使皮肤干燥,以致痘毒发泄不出,多见于兼有气虚者,因气虚不能鼓其毒,以致毒停皮肤之间,隐隐不能发出肌表,因而出痘时,毒陷皮内,痘点隐于皮下,觉有红点,无头无脚,或于四肢、头面部,见一、二点痘粒,皮内隐隐之痘,终不能块者,称为火禁。宜用疏风解肌之药,如水杨梅、荆芥之类,煎水温浴,并用升麻葛根汤内服,以升发透痘。火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见(银海精微》 。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O 《 审视瑶函》 :以(气)轮上血脉丝络为凭,“离属正南,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 .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内毗,大毗也,属离火;" “即血轮之部位也(内hat 上方),血轮属心,心与小肠为表里,故轮主藏为心病,廓主府为小肠病。”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一亦认为“离为内毗,络通小肠”; .《 杂病源流犀烛》 卷二十二:“离火廓,属心,位大小毗”; .《 张氏医通》 卷八:“命门之府为火廓,”有名无位;.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认为此廓位于白睛正上方,属小肠。详八廓条。火痰痰证之一种。O (医学入门)卷五:“痰病尤多生于脾,… … 留于胃院,多呕吐吞酸,嘈杂上冲,头面烘热,名曰火痰。”.即热痰,见《 杂病源流犀烛• 痰饮源流},详该条;.即外感燥痰,见(症因脉治• 痰症.今)。详该条。
火嗽病证名。指火盛犯肺引起的咳嗽。又称火热嗽、火咳。(杂病源流犀烛• 咳嗽哮喘源流): “火嗽,火热嗽也。其脉洪数,必兼面赤,烦渴引饮,有声痰少。或由肺家积热,宜清肺饮;或由伤寒潮热.痰盛,胸胁痛,宜柴胡积桔汤;或由火郁肺胀,气急息重,宜海青丸。盖以肺肾二经乃人身之化源,二经有亏,则化源绝。故痰火益盛,而嗽发不止也。宜滋阴清化丸。”参见火咳、火热嗽、咳嗽条。火饱即火嘈,嘈杂证之种。《 景岳全书• 杂证漠): “大抵食已即饥,或虽食不饱者,火馆也。”治宜清火,可用和中汤、三圣丸、左金丸等方。参见嘈杂条。
火斑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毒邪入心经所致。初起皮肤上出现如火灼之疮,大小不一,色赤,日久眉睫脱落,甚则肢节断裂。相当于晚期瘤型麻风。
火雄拔罐疗法器具。是一种大小不等,口部光平而不漏气的瓶罐。因其以燃火排除罐内空气.利用负压而吸附皮表,故名。古代火罐用兽角、竹筒、陶土制成;近代普遍用玻璃、竹管或金属制作。参见火罐法条。
火土丹<不居集》 上集卷十七方。人参、白术、获荃、惹芭仁、芡实、白芥子、橘红、熟地黄、山茱英、五味子、肉桂、砂仁、益智仁。为细末,炼蜜为丸服。治虚弱人,中焦有痰。
火牙痛病证名。牙痛之因于火者。火有虚实。因于实火者护多由阳明胃火上炎所致,牙痛得凉痛减,治宜泻火解毒,可选用清胃散、玉女煎等加减。因于虚火者,多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参见牙痛条。
火丹疮病名。见(洞天奥旨》 卷十一。由肺经热盛,热入营血,蕴蒸肌肤所致。其症发无定处,皮肤锨红或紫,肿胀疼痛,上起丘疹脓泡,常伴身热口渴等。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内服清营汤加减,外用清凉散麻油调敷。本证类于丹毒。
火龙膏(疡医大全)卷二f 一九方。生姜半斤,牛皮胶二两,乳香末、没药末各五钱,察香一钱。生姜取汁,牛皮胶锅内化开,与余药调匀,待温调贴患处。治风暑湿毒袭于经络,筋挛骨痛,或肢节烦疼;湿痰流注作痛,不能行步;鹤膝风,历节风疼痛。火头痛病证名。即火邪头痛,火热头痛。(医学六要• 头痛》 :“火头痛,寸口脉洪而大,证兼口干目赤等火证者,上焦实火也。”多由阳明胃火上冲所致。症见头部跳痛或胀痛,或痛颊齿,或自耳前后痛连耳内,烦热、口渴,便秘.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用白虎汤、清降玉女煎、一味大黄散等方。参头痛条。火伤风病名。感冒之一种。伤风而见燥火证候者。《 类证治裁• 伤风): “火伤风,火郁燥嗽咽痛,甘桔汤加薄荷、玄参、黄岑、前胡、花粉。”详风热感冒、热伤风条。
火赤疮病名。为一种大疤性疮疡。出《 疮疡经
332 火
验全书》 卷四。由心火妄动,或感酷暑火邪入肺伏结而成。本病初起为赤色镣浆脓疤,破后黄水浸淫,掀热痛痒,遍体可生。治宜清热解毒除湿。内服解毒泻心汤。湿热偏胜者,宜清脾除湿饮。外治,未破者蟒蚌拔毒散以冷水调涂。已破者石珍散外敷。相当于天疮疮一类的疾病。
火把花见《 云南中草药》 。为蛾药之别名,详该条。
火把果出《 滇南本草》 。为赤阳子之别名,详该条。
火郁汤.《 兰室秘藏• 杂病门)方。升麻、葛根、柴胡、白芍药各一两,防风、甘草各五钱。为粗末,每服五钱,加连须葱白三寸,水煎,不拘时服。治心火下陷脾土之中,郁而不得伸,五心烦热。公《 证治汇补)卷二方。连翘、薄荷。水煎服。治火郁于中,四肢发热,五心烦闷,皮肤尽赤。.《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卷十八方。牡丹皮、柴胡、羌活、葛根、远志、曹蒲、葱白、细辛。水煎服。治火郁证。
火郁喘病证名。见《 杂病源流犀烛• 咳嗽哮喘源流》 。指火邪内郁所致的气喘。多由邪热内郁,肺气奎遏不宣而成。症见喘促、厥逆、神情闷乱等。《 医贯• 喘》 :“又有一等火郁之证,六脉微墙,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拂拂气促而喘,却似有余,而脉不紧数,欲作阴虚,而按尺鼓指,此为蓄郁已久,阳气拂遏,不能营运于表,以致身冷脉微而闷乱喘急。”治宜宣散蓄热,如逍遥散加茱连等。《 医宗金鉴• 喘急死证): “面赤浮肿,谓之火郁之喘,宜泻白散。”参见火喘条。
火郁嗽病证名。指咳嗽由痰郁火邪引起者。(明医杂著》 卷二:“火郁嗽,为痰郁火邪在中,宜开郁消痰。用诃子及香附、瓜萎仁、半夏曲、海石、青黛、黄芬为末,蜜调为丸。啥化。”又:“若因肺胃蕴热、痰气不利,宜用前药。若因脾肺不清,气郁痰滞,用二陈加山桅,积壳,桔梗。若因郁结伤脾,气血虚损,用济生归脾加山桅、桔梗。若因怒动肝火,脾土受克,用四君子加山桅、柴胡。若劳役失宜,伤损元气,用补中益气加山桅、桔梗。”《 赤水玄珠》 卷七:“火郁嗽用诃子、海石、瓜篓仁、青黛、半夏曲、香附以开之。”参见火嗽,郁嗽、热嗽、咳嗽等条。
火府丹(普济本事方》 卷二方。干地黄二两,木通(去粗皮,为细末)、黄芬(去皮)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粒,木通煎汤送下。治心经热,小便涩,及五淋脐下满痛。-
火府散《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二方。生地黄、木通各一两,黄荃、炙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服。治小儿面赤咬牙,发热,唇口干燥,小便赤涩。火带疮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四。又称蛇缠虎带,即缠腰火丹,见该条。
火殃劣见《 广州植物志》 。即火秧劳,详该条。火秧劳出《 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火殃劳、霸王鞭、羊不挨。为大戟科植物金刚纂EuPhorbia antinuorum L .的茎叶或液汁。分布广东、广西、云
南、贵州、四川、台湾、福建。苦,寒,有毒。消肿,杀虫,祛湿,通便。① 治痈肿疮毒,鲜茎叶捣烂同酒糟炒热敷;治疥癣,鲜茎醋磨涂患处。② 治急性胃肠炎。煎服:3 一6 克,同米炒焦用。③ 治肝硬化腹水。取液汁拌入面粉制丸,如绿豆大,每服1 一2 丸。内服过量会引起下利,液汁与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发泡,入眼可致失明。孕妇忌服。本品茎含蒲公英赛醇、蒲公英赛酮、3a 一无羁菇醇、3p 一无羁菇醇、幽醇及黄酮类等。乳汁含大戟醇、大戟脑、环木菠萝烯醇、p 一香树脂醇。3 昆无羁菇醇有抗炎作用;含延胡索酸能抗菌。
火绒草见《 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 。又名老头草、小矛香艾、薄雪草。为菊科植物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 ( willd . ) Beauv ,的地上部分。分布东北及河北、内蒙古、山东、甘肃、新疆、宁夏、青海等地。微苦,寒。清热凉血,利水。治急慢性肾炎,尿血。煎服:9 一15 克。
火珠疗病名。属痘疗。生于鼻窍中,气息难出,息如喷火,面赤眼红,口渴烦燥,痰涎不涌,食不能入。急宜内服清瘟败毒饮,外涂黄连膏。火珠疮病名。出《 外科真诊)卷下。由亡肝二经热毒炽盛而成。多生于头皮。初起患处皮肤红赤、中心起疤疹,明亮如珠,锨痛如烙。治宜凉血解毒。内服解毒泻心汤。外用生萝卜汁加醋少许和匀调涂。类于非典型带状疙疹。
火烧疮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即烧伤。见该条。
火烧草见《 履咚岩本草》 。为佛甲草之别名,详该条。
火烟子见《 陕西草药》 。为金牛七之别名,详该条。
火麻仁出《 日用本草》 。又名麻子、麻子仁、大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 .的种仁。产黑龙江、辽宁、吉林、四川、甘肃、云南、江苏、浙江等地。甘,平,有小毒。入脾、胃、大肠经。润肠,止渴,通淋,活血。治肠燥便秘,产后血虚便秘,消渴,热淋,风痹,经闭。煎服:9 一15 克。食入过量可致中毒,产生恶心、呕吐、腹泻、四肢麻木、哭闹、失去定向力、瞳孔散大、抽搐、甚至昏迷。本品含胡卢巴碱、异亮氨酸三甲钱内醋(Isoleucine betaine )、玉蜀黍嚓吟( zotin )、植酸钙镁(Phytin )、少量黄酮类(芹菜素、木犀草素、牡荆素等)、脂肪油(内含大麻酚)、蛋白质等。药理试验,火麻仁对肠粘膜有刺激作用,可使分泌增多,蠕动加快,有泻下作用。醇提取物对麻醉猫及正常大鼠均有缓慢而显著的降压作用。火焰疗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多生于唇、口及手掌指节间,初生一点红黄小鲍,痒痛间作,左右肢体麻木,重则寒热交作,头晕眼花,心烦发躁,言语昏馈,此属心经毒火而成。治同疗疮。火焰草见《 植物名实图考》 。为景天之别名,详该条。
火痰毒病名。《 外科真全》 卷上:“火痰毒生于耳
四画火333
后上下,坚硬如病,皮色不变,小儿多有此证。”宜内服消痕丸,并以火酒磨槟榔外搽。
火薪脉脉象。脉来如火燃薪,焰势浮盛而无根。《 素问• 大奇论):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火瘫疮病名。见《 外科启玄》 卷九:“向火避寒,久炙皮肤,火气入而成疮。”类似火烧疮,治法参见烧伤条。
火雄气拔罐法的古代名。出《 本草纲日拾遗》 卷二。详火罐法条。
火铭法即拔罐法。其操作方法,有下列几种:① 闪火法:用镊子夹住蘸有95 %酒精的棉球(或以粗铅丝一端裹以纱布蘸取酒精)点燃后,伸人罐内缓动片刻,随即退出,迅速将罐口复罩在应拔罐的部位上,让罐吸紧后再松手。应用此法时,蘸取的酒精不宜太多,以免燃烧时滴下;也不要使蘸有酒精的棉球碰触罐口燃着,烫伤皮肤。② 投火法:用小纸片(最好用带蜡油的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待火旺而纸片尚未烧尽时,迅速将火罐的罐口罩合在拟拔的穴位或皮肤上,让罐吸紧后再松手。应用此法时,须注意不要将火罐烧得发烫,且动作要快;防止烫伤皮肤。③ 架火法:取一直径约2 ' 3 厘米而不易燃烧和不易传热的块状物,作为点火架垫在穴位上,上面平放一个小酒精棉球,燃着后,随即将罐罩上,火熄灭后火罐就吸住了。在应用时扣罩要准确,不要将燃烧着的点火架碰翻。④ 滴酒法:将酒精滴1 一2 滴在罐内中段,再将罐转动几下,使酒精均匀地附在罐壁上,但不要沾染在靠近罐口的罐壁上,然后用火柴点燃,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上。⑤ 贴棉法:用一小块薄薄的药棉,沾以酒精(不要太湿,以免燃烧时,酒精滴下,烧伤皮肤)。贴在罐内壁上中段,用火点燃后,迅速扣上。
火天夺日证名。系指白睛红赤,肿胀高起的证候。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二:“天廓(指白睛)尽情肿起,色紫碧,状如败猪肺,看得怕人,甚者并风轮包倒,不见金井,故曰火天夺日。”参见形如暇座条。火不生土火指命门火,即肾阳;土指脾胃。肾阳虚弱,命门火不足,不能温煦脾胃,致消化吸收和运化水湿功能降低,出现腰疫膝冷、畏寒、饮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肿、五更泄泻等脾肾阳虚症状,均属火不生土的病变。治疗宜温补脾肾,用附桂理中丸、四神丸之类。
火气不调指火、气的偏盛偏衰。火气偏盛,阳热有余则身热烦渴;火气不足则形寒肢冷,倦怠短气。《 千金要方》 :“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又云:“火去则身冷。”
火化少阳运气术语。三阴三阳分司六气,其中少阳属相火之气。《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少阳司天,其化以火。”
火丹瘾疹病名。见《 本草纲目》 卷五十下酪。即丹毒。详该条。
火邪头痛病证名。又名火头痛、火热头痛。指
胃火上冲所致的头痛。《 景岳全书• 头痛): “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其脉必洪,其证必多内热,其或头脑振振痛而兼胀,而绝无表邪者,必火邪也。”详火头痛、火热头痛条。火邪经闭病证名。见清• 秦之祯《 女科切要》 。指由于内热火炽,血被热灼导致经闭。如肺被火刑,气童热闭,以致经闭者,兼见喘嗽肩痛,治宜清金利气,方用清肺饮合地骨皮饮;心经火旺者,兼见夜多烦躁,治宜清心火,养心血,方用三和汤、导赤各半汤;虚者用清心莲子饮、补心丹;肝经火旺者,兼见胁肋刺痛,小腹火热上冲,治宜清血室之火,方用芬连四物汤合小柴胡汤;脾经血燥者,兼见大便干结,治宜滋阴清脾,方用《 证治准绳)当归饮、桅连戊己汤。肾阴不足,火伏下焦而经血不通者,治宜滋阴壮水养血,方用知柏四物汤。
火冲眩晕病证名。(症因脉治• 内伤眩晕》 :“火冲眩晕之症,暴发倒仆,昏不知人,甚则遗尿不觉,少顷汗出而醒,仍如平人。”有实火、虚火、虚阳上浮之分。实火上冲,脉多洪数,宜用导赤各半汤、桅子清肝散、龙胆泻肝汤、火府丹、桅连导赤散、家秘泻白散、干葛清胃散等方。阴虚火旺、虚火上冲者,脉多细数,宜用天王补心丹、家秘肝肾丸、知柏天地煎、二冬二母丸等方。真阳不足、虚阳上浮者,脉浮大,重按无力,宜用八味肾气丸。参热晕、肝火眩晕、阴虚眩晕、阳虚眩晕等条。
火形之人“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种类型,出(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 篇。其外貌特征为“赤色,广躬i , 锐面、小头,好肩背稗腹,小手足,行(不)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性格特征为“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体质和发病特点为“不寿暴死,能(耐)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火运临午运气术语。出<素问• 六微旨大论}。戊为火运,午为火的正位,中运火与岁支午同气,故所指即戊午年为岁会。参见岁会条。火极似水指火热极盛于里,遏郁阳气不能布达体表,体表失于温煦而出现手足厥冷、战傈鼓额等类似寒盛证候,即真热假寒证。《 素问玄机原病式>: “表之阳气与邪热并甚于里,热极而水化制之,故寒傈也。虽尔,为热极于里,乃火极而似水化也。”火针疗法又称潘针悴刺疗法。用火针烧灼后刺激机体穴位的治疗方法。《 灵枢• 经筋》 所述以“潘针劫刺”治疗经筋痹症即指本法。(针灸聚英)指出,针具“烧令通红,用方有功”,且‘’必先安慰病人,令勿惊心”。刺时要’‘切忌太深”,又“不可太浅”, “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这些要求现仍适用。临床上对痈疽,凛病等,可深刺以排除脓液,对象皮腿、风湿痹痛及顽癣等宜予浅刺或叩刺法。施术时,务必细心谨慎,深浅适当,叩刺均匀,动作敏捷,一刺即中。并须避开血管及脏器。头面部疾患忌用本法。火补火泻即艾灸补泻,见该条。火证喉痹病名。见(景岳全书• 杂证漠》 卷二十
334 火斗
八。指喉痹之因于火者。① 由肝胆实火所致者,咽喉红肿明显,疼痛甚剧,壮热烦渴,口苦胁痛。治宜清泻肝胆实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② 由阳明胃火炽盛所致者,咽喉肿塞疼痛,吞咽不利,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恶热汗出。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先用大承气汤,后用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火郁发之治则之一。出(素间• 六元正纪大论》 。王冰注:“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火郁,指热邪郁而内伏;发,发泄、发散。如温热邪至气分,症见身热、心烦,口渴无汗,舌苔粗黄,须辛凉透达,使病人微汗,则气分热邪可以向外散发,亦即透卫泄热。又如火郁抑于内,非苦寒沉降之剂可治,用升阳散火汤使其势穷则止。
火旺刑金即火盛刑金,详该条。
火性炎上借用五行学说中阐述火焰上炎的现象以比喻火邪致病时其病变有向上趋向的特点。(素间• 至真要大论):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如火热伤肺则见喘咳、咯血、鼻蛆等症;火迫心神,则见头痛、呕吐、昏迷、谙妄等症;阴虚火旺则见烦躁、咽痛、声嘶、齿眼出血、耳鸣等症,均属火性炎上的病变。火炎上喘病证名。见(丹溪心法• 喘》 。即火喘。又名火炎肺胃喘。详该条。
火炭母草出(本草图经》 。又名喉科草、黄鳝藤。为爹科植物火炭母草Polygonum chinense L .的全草。产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福建等地。微酸、涩,凉。清热解毒,化滞利湿,退翁消肿。① 治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百日咳,白喉。② 治细菌性痢疾,肠炎,消化不良,黄疽型肝炎• 。煎眼:15 一30 克。③ 治角膜云翁,制成眼药水滴眼;乳痈,疖肿,跌打损伤,鲜品捣敷;霉菌性阴道炎,煎水坐浴,浴后用其千粉喷撤。全草含山奈酚一7 一葡萄糖贰、山奈酚一3 一葡萄糖醛酸贰、山奈酚、懈皮素、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等。茎、叶醇提液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伤寒、痢疾、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火热头痛火头痛的别称。<医林绳墨• 头痛》 :“有心烦头痛,病出于耳,其络在于手足少阳二经。其症自耳前后痛连耳内,痛甚则心烦。治宜黄连、山桅之属,泻之则愈,此为火热之头痛也J ”详火头痛条。
火热迫肺即心火炽盛,灼伤肺阴。参见火盛刑金条。
火热喘急证名。出《 医宗金鉴•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卷五十三。又名火喘。指火热之邪,郁于肺胃,使肺气郁滞不宣,痰浊挟热,阻塞气道所致的喘息。症见喘急而口干舌燥,面赤唇红。因于肺热者,宜清肺泄热.用凉脯散;因于胃热便结者,宜清热通便,用凉幅白虎汤。
火病失音病证名。见(红炉点雪)卷二,系指失音之因于疥察(结核)者。此外,还有一般性的火病失音,其中更有虚火实火之异。因于虚火者,多由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因于实火者,多由肺胃火热上灼所致。治
宜清热泻火,用清咽利隔汤加减。此外亦有因于痰火者,宜清热涤痰,用黄连温胆汤加减。火病咽痛病证名。O 由于肺胃实火上升所致者,其证发作迅速,疼痛剧烈,局部充血严重,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常伴有全身症状。脉数苔黄而燥,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粘子解毒汤加减。即现代的急性咽炎。.专指结核性咽炎喉炎而言者,例如(红炉点雪》 卷二:“若夫土衰水涸,则相火蒸炎;致津液枯竭。由是而咽喉干燥疼痛等证作矣。火病至此,实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冲浮于上,而乃至此。痰火诸证,孰甚于此。”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火病结核病证么。(红炉点雪》 卷二,“火病结核。夫结核者,相火之所为,痰火之征兆也。凡人病此不知预治,鲜有不致危者,何也?盖以肾水先亏,相火随炽,熏迫津液,凝聚于皮肤之下,肌肉之上,似病非病,不红不肿,不甚痛苦,久而乃溃,人多怠忽。其为证也,初或寒热似疟,形容憔悴,久则肌肉渐消,咳嗽失血,潮汗遗滑等证,… … 倘因循失治,致于肌肉脱尽,形体;匡赢,块腐核烂。”参见雳擦各条。火盛刑金.火指肝火,与木火刑金同义。见该条。.火指心火或火热之邪,心火炽盛可耗伤肺阴,引起喘咳痰血;热邪炽盛,热郁于肺或痰热,阻肺,可出现高热,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甚或咳血、咯血等症。
火腰带毒病名。见《 疡医大全》 卷廿。即腰带痈。见该条。
火郁周院痛病证名。指肝火郁热所致的胃院痛。见《 类证治裁,胃烷痛》 。《 医醇腾义》 卷四:“肝为将军之官,其体阴,其用阳,故为刚脏。一有郁结,气火俱升,上犯胃经,痛连胁肋,加味左金丸主之。”《 症因脉治》 卷一:“时作时止,痛而汗出者,火也。热而无滞者,清火为急,清胃汤;热而有滞者,消滞为先,桅连保和散。”《 类证治裁• 胃院痛》 :“火郁致痛,发则连日,脉必弦数,当苦辛泄热,姜汁炒黄连,山桅泻火为君。香附、川芍、陈皮、积壳开郁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化肝煎,一贯煎亦可随症选用。参见胃院痛条。
火炎肺胃喘病证名。见《 医学入门• 痰类》 。又名火喘、火炎上喘。详各该条。
火炭母草根见《 重庆草药》 。为寥科植物火炭母草Poly 脚um chinense L .的根。酸、甘,平。益气,行血。治气虚头昏,耳鸣,耳聋,白带,跌打损伤。煎服:9 一15 克(鲜品30 一60 克);炖鸡或炖肉服。根中含肌醇及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胧氨酸、蛋氨酸、丝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斗肘O 经外奇穴名,见《 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位于肘部,曲池穴外方,脓骨外上躁之高点处。主治臂肘神经痛,偏瘫,神经衰弱等。艾灶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又作朋肘。位于肘尖(尺骨鹰嘴)部。用揉、运、掐、推、摇等法,可顺气生血,通经活络。《 幼科推拿秘书): “在手肘曲处高起圆骨处。”“膀膊下肘后一
斗户订计认心335
团骨也。”
斗齿病证名,又名齿伤。(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斗齿乃被打伤动摇也。宜茨黎根灰敷之。”若出血者,宜云南白药掺之。
斗睛病证名,见吴克潜《 病源辞典》 。又名通睛,指眼珠呆滞,不能活动者。详通睛条。
斗门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六方。葛根五钱,地榆、炙甘草各二两,炮姜、当归各一两,炒黑豆、婴粟壳(蜜炙)各四两。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服。治毒痢,脓血赤白,或五色相杂,日夜频作,兼治嚓口痢,里急后重,大渴不止,酒痢,脏毒,不能进食。斗鸡眼病证名,双眼内斜视之俗称。属目偏视,又名通睛,详该条。
斗底风病名,见《 重楼玉钥》 卷上。系咽喉肿痛,胸前亦红肿,汤水难下之病症。多由肝胃火毒炽盛,痰毒邪火上冲咽喉所致。症见咽喉肿痛,吞咽不利.胸前红肿,痰童气喘,身发寒热等。《 重楼玉钥): “此症初起吞咽不下,但胸前红肿渐至结喉,一时难安。初起能咽水者,可治… … 如病势紧急,汤水不能下,遍身作痛,气喘眠卧不得,循屋下行,胸前赤肿。凡吐痰涎后,仍不退者,百无一治。”治宜泻火解毒、祛痰消肿,可选用普济消毒饮、清呕利隔汤等加减。外吹冰硼散,或含化六神丸。
斗笼草见(广西本草选编》 。为黄水芋草之别名,详该条。
斗肘走气小儿推拿方法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一手托住小儿斗肘穴进行运转,另一手握住小儿的手掌加以摇动。用治痞症。
户门七冲门之一。古人谓消化系统有七个要冲,齿牙如门户,称为户门。《 难经• 四十四难):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
订正伤寒论注书名。全称《 汀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17 卷(即《 医宗金鉴》 卷1 一17 )。清• 吴谦等纂注b 编者鉴于《 伤寒论》 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加注释,并选集过去注本中能阐发仲景经义的见解以备参考。在编次方面,将平脉法篇、辨脉法篇殿于后。末卷有正误、存疑、(名医别录》 合药分剂法则、三阴三阳经脉图注及伤寒刺灸等穴图。
订正金庵要略注书名。全称(订正仲景全书金厦要略注》 。8 卷(《 医宗金鉴》 卷18 一25 )。清• 吴谦等纂注。昊氏等鉴于(金医要略》 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加注释,并选集前人注本中能阐发仲景学说的见解。卷末为正误存疑篇,对存疑的28 条原文一一加以辨析,可供参考。订补简易备验方见简易备验方条。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见订正伤寒论注条。订正仲景全书金庵要略注见订正金匾要略注条。
计楠清代医家。字寿桥。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长于妇科,善用补法.撰《 客尘医话》 3 卷,其中主治妇科,颇具经验之谈;其他关于杂症喉痞诸症亦
多有经验。另参订张泰所撰之《 类伤寒集补》 一书,辑有《 一草堂医书》 。
计寿桥见计楠条。
认药学蒙药书。罗布增苏勒和木用藏文撰于十八世纪。全书共四册。主要介绍矿物药、植物药和动物药的形态。现存木刻本。
认药白晶药鉴蒙药书。伊舍巴勒珠尔著于十八世纪。全书用藏、梵文对照编写。按石类、珍宝类、草药类对801 种药物进行分类,并说明每种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能。对“三子”、“四凉”等药物作了解释。现存木刻本。
心① 五脏之一。与小肠相表里。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起领导作用。<素问• 灵兰秘典论》 :, ' ,合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徐灵胎注:“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又主血脉,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的推动。(素问,六节藏象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 五藏生成论): “诸血者,皆属于心。”此外,心又主汗,某些自汗、盗汗病症与心病有关。心在窍为舌,舌为心之苗,心的病变也可从舌反映出来.如口舌糜烂、舌体强硬等。② 推拿部位名。见陈氏《 小儿按摩经,。即心经。《 幼科推拿秘书• 穴象手法》 :“中指名为将指,属心。心气通于舌,络联于将指,通背左筋心俞穴、手中冲穴、足涌泉穴。”详心经条。
心下心的下方,通常专指胃院部。(素问• 五常政大论》 :“心下否痛。”
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包括心藏的精气及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灵枢• 脉度》 :'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风病名。O 指心受风邪所致的病患。<素间• 风论>: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嘟,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奇效良方》 治风中于心,用远志汤。.癫疾之一。见《 太平圣惠方)卷四。多由情志抑郁.所欲不遂,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或痰浊阻滞,神不守舍所致。症情较一般癫疾稍轻。《 证治要决• 癫狂): “心风者,精神恍惚,喜怒不常,无语,时或错乱,有癫之意,不如癫之甚。”治宜补益心脾,化痰宣窍,清心安神。选用归脾汤、养心汤、定志丸,痰盛热甚者,用星香散、寿星丸或清心汤等方。心火.心的代称。心在五行属火,故称。《 素问,气交变大论): '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一般以心火称心,多指心阳。.心热火旺的病证,属阳热内盛的病机。心火内盛,势必上炎而扰及心神或内损心阴。参见心火亢盛、心火内炽、心火上炎各条。.推拿穴位名。见《 小儿推拿广意》 。即心经。详该条。
心水五脏水肿病之一。(金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多因心阳虚而水气凌心所致、<千金要
336 心四画
方>用获菩甘草汤、等桂术甘汤等治疗。参见水肿、十水条。
心包心包络的简称,详该条。
心主O 指手厥阴心包经。《 灵枢• 经脉》 :“肺手太阴之脉… … 行少阴、心主之前… … 二”.推拿穴位名。见(幼科铁镜)。即心经。详该条。
心邪五脏病邪之一。《 灵枢• 五邪》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难经• 十难):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心虫即蛔虫,详该条。
心伤出《 灵枢• 邪客》 。指心脏伤损的疾患。《 脉经)卷六:“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忘,善怒。”(金匣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参见脉极、七伤条。
心血即心脏所主的血。心血不仅能营养人体周身各部分组织,同时也能滋养心脏本身,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旺则血脉充盈,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心血虚则心悸健忘,惊惕不安,失眠多梦,面色无华。
心汗病名。(丹溪心法• 盗汗》 。指心窝部多汗。《 医林绳墨• 汗): ' ,又有心汗者,当心擅中,聚而有汗。”因忧思惊恐,伤及心脾所致。治宜补养心脾,敛神益气,选用生脉散、归脾汤、补心丹、获菩补心汤等方。
心阳指心的阳气,与心阴相对而言。心阴、心阳互相依附为用。心阳是心气的体现,有温通血脉,促进血行的功用。心气虚则气短,脉弱,心悸,自汗,精神萎靡。心气大虚则伤及心阳,出现寒象,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堆欲绝等证候。
心阴指心的阴液,与心阳相对而言。其生理、病理和心血密切相关,心阴充沛则心阳和煦,心血亦充足;心阴亏虚则心阳独亢,心血亦衰少不荣。心阴亦与肺阴、肾阴等的消长盈亏有关,如阴虚内热的病症,往往同时表现心、肺、肾等三脏阴液的亏乏证候。心坎胸骨下端剑突周围部位。古称剑突为心坎骨(见(伤科补要》 卷一)。
心劳病名。因劳损伤心所致。《 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 :“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塘,口内生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五劳证治》 :“心劳实热,口舌生疮,大便闭涩不通,心满闷,小肠热。”可用泄热汤等。又:“心劳虚寒,惊悸,恍惚多忘,梦寐惊魔,神志不定。”可用定心汤等。《 医醇腾义• 劳伤): “心劳者,营血日亏,心烦神倦,口燥咽干,宜调补营卫,安养心神,宅中汤主之。”参见虚劳、五劳条。心系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 灵枢• 经脉》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类经》 :" (心)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 十四经发挥》 :“五脏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一说:“心系有二。其一上通于肺,其一肉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相连.
与肾相通。”(清• 赵术堂《 医学指归》 )。心疗病名。O 出(外科启玄》 卷二,即生于心之俞穴心俞,募穴巨闽及手少阴心经之经穴灵道、井穴少冲等部位的疗。其色赤,发热心烦,睡眠不安,口干,其痛应心,小便赤,面赤。治宜清心解毒,用泻心汤加托里解毒之品。.见《 中国医学大辞典》 ,即火焰疗。
心松即怔忡。《 伤寒明理论》 卷二:“悸者,心松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松松,不能自安者是矣。”详怔忡条。
心郁五脏郁证之一种。《 赤水玄珠》 卷十一:“心郁者,神气昏昧,心胸微闷,主事健忘。治宜肉桂、黄连、石营蒲。”参见五脏郁证条。
心胀胀病之一。《 灵枢• 胀论>: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医醇腾义• 胀): “心本纯阳,寒邪来犯,阴阳相战,故烦满短气而卧不安也,治之之法,但须发其神明,推荡邪气,使浮云不能蔽日,自然离照当空,太阳之火不烦补助也,离照汤主之。”参见胀病条。
心疟病证名。《 素问• 刺疟篇>: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中藏经>: “心疟先烦而后渴,翁翁然发热也,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后世多指疟疾出现逆传心包者,如《 温病条辨》 :“热多昏狂,澹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心病古病名。指心痛、唇口变青、四肢逆冷之症。出(素问• 脉要精微论》 。多因阴寒之气上冲于心所致。《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庙者痛也,由阴气积于内,寒气不散,上冲于心,故使心痛,谓之心疮也。其痛也,或如锥刀所刺,或阴阴而痛,或四支逆冷,或唇口变青,皆其候也。”治宜温散寒邪,方用牡丹丸、橘皮益智汤等方。
心宝研制力。见《 新编中成药手册》 。附子、肉桂、人参、鹿茸、磨香、洋金花、田七等。浓缩丸,每丸60 毫克,每次一至二丸,一日二至八次,温开水送下。功能温阳,益气,活血。治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窦房结功能低下引起的心动过缓;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及心悸、气促、疲乏、食呆、下肢浮肿、紫给、呼吸困难等;老年性心脏无力,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期外收缩等。
心实出《 脉经》 。即心气实。指心的邪气盛。心属火,藏神,多表现为心火及神志等方面的病变。《 景岳全书• 虚实篇》 :' ‘心实者,多火而多笑。”参见心气盛条。
心经O 手少阴心经之简称。见该条。.推拿穴位名。见陈氏<小儿按摩经》 。又名心、心火、心主。位于中指远端的指腹面。能退热发汗、通利小便,治火眼、口疮、惊搐等症。<小儿推拿广意• 阳掌十八穴烤病诀》 :“心火,推之退热发汗,掐之通利小便。”(幼科推拿秘书• 推拿手法》 :“凡心火动,口疮弄舌,眼大小毗赤红,小水不通,皆宜推而清之。至于惊搐,又宜清此。”参见五经条。
心咳病名。.指咳则心痛、咽梗或肿者。(素问
口卜「夕币叮
.
J 匕337
,名臼伏梁:起脐上,大如种,上至心下,久不愈,人病烦心。”(脉经• 平五脏积聚脉证》 :“诊得心积,沉而扎,卜「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隘.心烦,‘奖中热,甚即唾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一积令脉干四}夕―
四• 咳论):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治用枯梗汤;心经火郁者,用导赤各半汤、凉隔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风温袭肺,引动心包火逆者,用心咳汤等。参见心经咳嗽条。.十咳之一。《 诸病源候论• 咳嗽病诸候》 :“五曰心咳。咳而睡血,引手少阴是也‘。”治宜刺手神门。参见于咳、咳嗽条。.五嗽之一。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二。参见五嗽条:
心俞经穴名。代号Bl , 15 。出《 灵枢• 背喻》 。属足太阳膀脱经。心之背俞穴。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推棘突间旁开15 寸处;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挠动脉降支通过。主治惊悸,健忘,心烦,癫痛.癫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等。斜刺03 一O , 5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
心胞推拿穴位名。见《 厘正按摩术》 。即胞经。见该条。
心浊溺浊证之一种。见《 世医得效方• 大方脉科》 。多由思虑太过,伤及心神所致。症贝,小便浑浊,或赤或白,精神恍惚,恐怖,健忘,心悸怔忡,心烦少寐,梦遗等。治宜养心安神。用瑞莲丸、加味清心饮、宁志膏、妙香散等方。心虚有热者,宜清心莲子饮。参见便浊条。
心绝五脏绝候之一。.指心气绝而出现的危重脉证。《 华氏中藏经)卷上:“面黑,无左寸脉者,心绝也。”《 注解伤寒论• 辨脉法》 :“阳反独留,形体如烟薰,直视摇头,此心绝也。”《 脉经》 卷四:“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一曰目亭亭一旧死)。”参见五绝条。.指中风脱证之一。《 医林绳墨• 中风): “设若口不能言者,心绝也。”(医宗必读• 真中风》 :“中风昏倒• • ,一若口开心绝。”参见中风脱证条。
心热泛指心的各种热性病证。又称心气热。火气通于心,而心主血脉,藏神,故心气亢盛多表现为火热之证,影响神志及血脉。症见心巾烦热,睡眠不宁,喜笑不休或神志昏馈,面红,口渴,小便黄,舌红,脉数等。治以清心泻火为大法。《 素问• 刺热篇》 :, ' ,臼热病者颜先赤。”又:“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小儿药证直诀》 :“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 证治准绳• 幼科): “心热者,额上先赤,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哆,或壮热饮水,巳午时益甚,宜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心损五脏虚损之一。又称损心。(难经• 十四难》 :“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藏六府也:”又:“损其心者,调其荣卫。”虞庶注:“心主血,血为优愁思虑伤于心,因兹致损。”《 杂病源流犀烛• 虚损劳察源流): “损心伤神,血脉不荣,急调荣卫,宜八玲汤。”参见虚损条。
心积五积证之一种。《 难经• 五十六难》 :“心之
卷八:“心积,名曰伏梁。”“伏梁圆治心之积,起于脐下,_ l 二至心,大如锌。久久不己,病烦心,身体钟股皆肿,环脐而痛,其脉沉而扎。”也可用大七气汤加石蕊蒲、半夏,兼吞伏梁丸(见《 证治准绳• 杂病》 )。参见伏梁条。
心疮五疮之一。又名惊疥:是因小儿患食肥甘,积滞生热,热传心经所致。症见患儿面红,眼白中有红丝,高热,有汗,时时惊烦,咬牙弄舌,日燥渴饮,口舌生疮,胸幅烦闷,睡喜伏卧,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热重者宜清心泻火,用泻心导赤散(<医宗金鉴):黄连、木通、生地、甘草):病久心气不足者,宜理脾补心.用四君子汤加当归、获神。心病病名。指心脏的各种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心为火脏,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心病多由病邪内侵,或痰迷心窍、水饮凌心,或气滞血寮,或心气心血不足所致。<素问• 藏气法时论):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脾间痛,两臂内痛。”《 难经• 卜六难》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千,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碗,有是者心也。”‘脉经》 卷六:气合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晋,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 诸病源候论• 心病候): “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优悲,是为心气之虚也。”《 太平圣惠方• 心脏论>: “夫心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盛则血脉虚少,而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隔胀满,好忘多惊,梦寐飞甩,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其候也。”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舰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本草纲目•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本病:诸热普瘪惊惑,澹妄烦乱,啼笑骂置,怔仲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脚肘臂。”《 杂病源流犀烛• 心病源流): “心主血,血即精也。心气原自有余,特精伤而失血,心便不足,故血甚则神明湛湛,血衰则志气昏蒙。凡火之有余,皆由血之不足,而血之不足又能使火益就衰也,然则心病之有余不足,讴得与运气司天之火淫、火郁,徒属乎火者同视哉,亦惟握精以固其气,养阴以凝其神,以调剂其有余不足,使归于和而已。• • 一以心为血脉之主,故其实其虚皆不见本脏而在血脉,其在血脉,必先于在经络者病之也。若响腹腰胁时皆心与心包之所在,故先病于本经也,其虚而腹胸大,则缘脾胃不仁纳气于心而然,虚而胁下与腰相引痛,又缘肝肾不_L 贡精于心而然,此其病非止
338 ,心
于本经络,可由本经络而推者也。”治宜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滋阴降火,或养心安神、益气补血.以及活血化癖等法。参见心病各条。
心痘病名。O 九疽之一。(外台秘要》 卷四:“心瘴,烦心,心中热,葛根主之。”.《 辨证奇闻>: “心疽之症,烦渴引饮,一饮水即停于心之下。时作水声,胸前时多汗出,皮肤尽黄惟两目独白、人以为黄疽也,谁知是心中虚热以成之乎。”治宜“补肝气以生心,泻其火湿以逐热。”方用泻肝利湿汤。参见黄疽有关条。
心痈病名。指位于巨网穴处的痈。巨网穴为心之募穴,故名。《 圣济总录》 卷一百二十八:“巨阀隐隐而痛者,心疽也。心上肉微起者,心痈也。”由心火炽盛,兼平素过度饮酒或贪食辛热,积热化火而成。证见寒热身疼,头面色赤,口渴引饮。宜服凉血饮,酒毒为病者,可服升麻葛根汤。
心愧《 m 如闷)证名。指心中烦乱而闷者。多由下元精气不足或血虚阴火炽盛引起。《 灵枢• 口间》 :“下气不足,则乃为痪厥心挽。”《 证治准绳• 杂病》 :“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挽。”
心烦证名。出《 素问• 五藏生成篇》 。又名烦心。指心中烦热郁闷之状。烦多属热,亦有因于寒者。可见于外感、内伤多种病症。《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六经病多能见此。“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类证治裁• 烦躁》 :“伤寒热在表而烦,宜散,桂枝汤。在里而烦,宜下,承气汤。在半表半里而烦,宜和,小柴胡汤。在胸隔以上而烦,宜吐,桅豉汤。其阴寒而烦,则有恶寒踌卧及下利厥逆、吐鱿之症,宜温,温用四逆汤,鱿用乌梅丸。”又:“如内伤阴虚火动而烦,宜生脉散加生地黄、熟地黄、获神、枣仁。或不得卧而烦,朱砂安神丸。”
心窍.心的苗窍,即舌。《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心主舌,… … 在窍为舌。”详舌条。.指心神之窍。心藏神,古人认为心窍通利则神志清爽,心窍为邪闭阻则神昏癫狂,故有痰迷心窍之说。”
心黄三十六黄之一。.《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心黄者,目赤,舌上生疮,心闷喘急,多言无度,或笑或慎,微微汗出,口干舌短,起卧不安,神思恍惚,小便赤难,心下胀满,状如风火,悲哭,手乱捻物者难治。”治法用生地黄饮子、马牙消散等方。.<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面赤,口张,气喘,多惊,饶睡,手脚烦疼,舌上疮生,心下急闷,不欲饮食,舌缩口干,七八日内必发狂走,即是心黄。”治用柴胡汤并加灸法。参见黄疽有关条。
心虚出<素间• 脏气法时论》 。泛指心之阴、阳、气、血不足的各种病证。一般症状为心悸,心痛,怔忡,气短,健忘,易惊,心中闷闷不乐,睡卧不
安,面色不华,自汗,盗汗,肢麻,舌淡胖嫩,或嫩红,脉虚或促或结或代。参见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各条。
心悸证名。出(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或谓心悸之重症称征仲。指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由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郁血癖等原因所致。因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而后悸,脉大无力。治宜温阳益气,用小建中汤、真武汤等方。因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而心悸者,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细,若兼虚火,则五心烦热。治宜养血补心,用四物汤、朱砂安神丸等方。因水饮内停,水气凌心而心悸者,兼见胸脱痞满,头晕恶心,小便短少,苔白,脉弦。治宜通阳化饮,用菩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加减。因痰郁而心悸者,兼见惊惕不宁,突然而作,时作时止,甚则心跳欲厥,脉滑大。治宜涤痰定悸,用温胆汤、获等饮子、简要济众方等。因气滞血痪而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色紫暗,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用血府逐寮汤、失笑散等方。参见怔仲、虚损征仲、气郁怔忡、痰火怔忡、阴火怔忡、风惊悸等条。
心惊脏腑惊证之一。出金• 陈文中(! J 、)L 病源方论》 。(石室秘录• 本治法》 :“心惊非心病也,乃肝血虚而不能养心也。方用白芍五钱、当归五钱、熟地五钱、生枣仁一两、远志一钱、获神三钱、麦冬五钱、北五味一钱、人参二钱、水煎服。”参见惊条。心遗病名。指心病而致遗精的病症。(医宗必读》 卷九:“心病而遗者,必血脉空虚,本纵不收。”因心病而遗精,多阴虚火旺,阳事易举。治宜养阴清心。可用天王补心丹等方。参见遗精、五脏遗精条。心掣古病名。属怔忡之类。掣,牵引。以心悸掣动为主症,故名。多因心气虚寒,或胆与三焦之火传心所致。症见心动不宁,有牵引、紧缩感,甚则作痛,伴少气,咳呛或便泄。(素问• 阴阳别论):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属于虚寒者,治宜益心气,温心阳,用调中汤(见《 圣济总录》 卷五十六)。火炽者,宜清火宁神,可用安神丸。心筋推拿穴位名。即赤淡黄筋,详该条。心病病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医学人门• 痈》 :“心痈,面赤,口张,摇头,马嘶。”《 景岳全书》 卷四十一:“面赤目瞪,吐舌啮唇,心烦气短,其声如羊者曰心痈。”《 医林绳墨》 卷六以痛症因惊而发,心烦闷乱,躁扰不宁,舌多吐出,涎沫满口,来时速而去亦速者为心痛。参见痛、五脏痛条。
心病病名。O 即心劳,详见该条。.《 慎柔五书》 卷四以虫在于心则成心疥,治以雷公丸等。心痛病证名。胸院部疼痛的统称。出<灵枢• 经脉》 。.指心前区或心窝部疼痛。《 诸病源候论• 心痛病诸候》 :“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通“痰”,病也)者。心为诸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
四画心339
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 赤水玄珠• 心痛门>: “今之治例,皆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脉络,或手心主之脉络,,• • … 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或死血,或虫,或郁火,皆致痛也。”.指胃院痛。《 丹溪心法• 心脾痛): “心痛即胃脱痛。”详胃院痛有关条。古代文献对心痛有多种记载。如真心痛、厥心痛、九种心痛、冷心痛、热心痛、气心痛、血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失血心痛、鱿心痛、虫心痛、大实心痛、悸心痛等。详各该条。
心善痈疽五善之一。精神清爽,声和舌润,疮瘟虽疼痛但口不渴,动息自宁者为心善。《 外科正宗): “心善精神爽,言清舌润鲜,疮疼兼不渴,睡醒得安然。”
心寒心中自觉寒冷,甚或寒颤。常因心阳虚衰不振所致。《 素问• 刺疟篇): “肺疟者,令人心寒。”心蒸二十三蒸之一。见《 诸病源候论• 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心疾证名。即脉痰。<医宗必读• 痰》 :“心赓者,脉痰也。”详脉痰条。
心痹病名。由脉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脉痹者。(素问• 痹论):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啦干善嗯,厥气上则恐。”《 诸病源候论• 心痹候): “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福福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圣济总录• 心痹》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是为心痹。”《 症因脉治• 心痹): “心痹之症,即脉痹也。脉闭不通,心下鼓暴,隘乾善唁,厥气上则恐,心下痛,夜卧不安。”治宜获神汤、赤获等汤、秦充汤、紫石英散、犀角散、导赤各半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方。
心嘈证名。嘈杂的俗称。《 杂病源流犀烛• 暖气嘈杂吞酸恶心源流》 :“嘈杂者,即心嘈。”详嘈杂条。心瘩古病名。指食入易消的疾患。《 证治准绳• 杂病): “心窿,亦痰饮所致,俗名饮痊。有胃口热,食易消,故痊。《 素问》 谓之食痊,亦类消中之状,俗名肚痉。痰气,宜小半夏获菩汤加积实一钱;胃中热,宜二陈汤加黄连一钱,或五等散去桂加辰砂。亦有病痊呷姜汤数口,或进干姜剂而愈,此隔上停寒中有伏饮,见辛热则消。”参见消中、中消条。
心演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两乳之间的心窝部,用治惊风。(针灸大成》 卷十:“慢惊… … 两太阳、心演用潮粉热油拭之。”心漏病名。出《 疡科心得集》 卷中。即井疽之成漏者。见井疽条。
心盛(ni 匿)病证名。因脏气虚弱,肠虫攻蚀心所致。(诸病源候论• 湿璧病诸候》 :“心璧者,由藏虚诸虫在肠胃间,因虚而动,攻食心,谓之心璧。初不觉他病,忽忽嗜睡,四支沉重。此暨或食心,则心烦闷懊痛,后乃侵食余处。诊其脉沉而细,手足冷内湿,暨在心也。”参见湿坠、疮暨条。
心嗓病证名。出《 千金要方》 卷五。指初生儿口哄,嘴唇发赤而紫者。参见口襟条。心下急证名。指心窝部有迫急不舒感。(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心下悸证名。.自觉近擅中处悸动不适。见《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伤寒溯源集》 卷一:“所谓心下悸也,盖心之下,胃脱之上,鸡尾之间,气海之中,《 灵枢》 谓擅中为气之海也。”多因阳气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所致。治宜温阳利水,用真武汤、桂枝甘草汤、获菩甘草汤等方。.亦指心悸。《 张氏医通》 卷六:“悸即征忡之谓。心下惕惕然跳,筑筑然动,怔怔忡忡,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即所谓悸也。… … 心下悸有气虚血虚、属饮属火之殊。”参见心悸、怔忡条。
心下痞证名。见《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指胃院满闷,按之柔软不痛者。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 注解伤寒论》 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于心下为痞。”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者,宜用甘草泻心汤;若误下后,心下痞,阳气不足者,宜用附子泻心汤。《 丹溪心法• 痞): “如察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积实、黄连、青皮、陈皮、积壳;如察受素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术、山查、曲孽、陈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获荃、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积实、黄连、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霍香、草豆落、吴茱黄、砂仁。”(寿世保元• 痞满}: “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如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闭燥,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归身;心下痞,腌闷,加白芍、黄连;心下痞,腹服,加白芍、砂仁、五味子。• • • • • 一切心卜痞,及年久不愈者,宜用大消痞丸。”参见痞、心下痞满等条。心下痛证名。心下即胃烷部,因胃脱位于心窝下,故名。(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后鞭者,大陷胸汤主之。”参见结胸、心痛、胃院痛条。心下满证名。见《 伤寒论• 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院部痞闷胀满的症候。《 伤寒全生集): “凡心下满,以手按之则散而软者此虚气也。如不发热者,以木香和中汤主之;若发热者,以小柴胡加积实姜炒黄连去黄琴治之;若按之泪旧有声而软者,此停水也,用小半夏汤合减桂五荃散主之;若按之硬痛者,有宿食也,轻则消导,重则用承气下之。”心之官.指舌。(灵枢• 五阅五使》 :“舌者,心之官也。”谓心的生理、病理情况可以从舌的变化反映出来。.指心的功能。《 孟子): “心之官则思。”
J4 ) ,口
四王月
心中风古病名。又名心脏中风。指风邪入中于心经而致的症候。主症为发热,不能起.或但很卧不可倾侧等。(金隆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 ' J 公中风者,翁翁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 “心中风,但得堰卧,不得倾侧,汗出,… … 。”参见心脏中风条二
心气实即心气实。<灵枢• 本神》 ;'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参见心气盛条。
J 仓气热.同心热,详该条。.心脉的病变。心主身之血脉,心有热,可使血逆于上,致上盛而下虚,下虚则生脉疾。《 素间• 痪论》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痪,枢折擎,胫纵而不任地也。”
心气盛又称心气实、心阳盛。心主血脉.藏神,其气过亢,可表现为神志或血脉的病证。(灵枢• 淫邪发梦): ‘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 诸病源候论• 心病候): “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礴腋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治以清心泻火为主。
心气虚证名。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由老年叽气日衰,汗、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所致。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皖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二《 素问• 方盛衰论》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播灼。”又《 灵枢• 本神): “心气虚则悲一”治以益气养血为主。.气为阳,心气虚亦作心阳虚。详该条。
心风汕古病名。《 素间,四时刺逆从论): '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庙。”《 类经》 卷十七:“滑则燥热生风,热则主于心也,故为心风病。”参见.风庙条。
心为汗出《 素问• 宣明五气篇》 。心主血,汗为血之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五脏主五液中,心为汗。参见心主汗条。
心为嘛五脏气逆证中,心气上逆的症状,出《 素问• 宣明五气篇》 。嗯,即暖气。心气上逆之所以出现嗦气症状,《 类经》 十五卷认为:“盖由火上之郁,而气有不得伸舒,故为此证。”《 黄帝内经素间集注》 则认为二“因胃气上逆于心,故为嗯。”临床多见于心阳虚衰而心血寮阻,母病及子,脾胃失运,故胃气上逆而嗜气。
心出气病名。《 囊秘喉书》 卷上谓心出气系指:“舌上忽有替孔、(血)出不止,此属心经火甚也。”参见舌帆条。
I 自包经手厥阴心包经之简称,见该条。心包络心外围的组织器官。心包是心的外膜,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道路,合称心包络,一般简称心包。它是心的外卫,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灵枢,邪客):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一邪不能容,容之则心伤,… … 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热性病高热出现神昏澹妄时,称为邪入心包。手厥阴心包
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互相络属,相为表里。心主舌出《 素问• 朋阳应象大论》 。舌能辨五味,又是发音的最要器官,它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 灵枢• 脉度》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临床上,心神健旺则舌动灵活,语言畅利;心神不清则舌睿舌颤,语言障碍;心血足则舌色红活沉,血虚则舌色暗淡。心的虚实和病变,常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故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心主血心主持血和血液运行功能的概括。包括:① 心主导全身的血液。<素问• 五脏生成论》 :“诸血者,皆属于心:”② 指心主血脉。详该条。心主汗汗为五液之一,属心。《 灵枢• 九针论》 :" ,心主汗,• 一此五液所出也。”汗与血是同源异流。临床上许多汗症与心有关,如心阴虚,心火内扰,出现盗汗;心阳虚,卫阳不固,出现自汗;心气热也可见汗出;发汗太过,可伤心阴亦可伤心阳;心气垂竭时,每见汗出如油等。故有“汗为心之液”, '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
心主言言语是表达思维意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心神的主宰和控制。当心或心的外卫― 心包络受热邪或其他病因刺激时,可出现澹语,狂言,言语赛涩,失语等症状,(难经• 三十四难): “心色赤,… … 其声言。”
心动悸证名。指患者不仅自觉心悸,或可察见心前搏动,“其动应衣”。《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伤案溯源集》 卷二:“因气血虚衰,心神摇动,气馁而惕惕然悸动也。此为阴阳并虚,法当气血兼补,故以炙甘草汤主之。”参见心悸、怔忡条。
心死脏心脏真气已绝的脉象。坚硬躁急,如弹丸、豆粒样的搏动,重按愈见躁急。《 金匣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急者,死。”
心虫病病名。心虫即蛔虫。《 普济本事方• 诸虫飞尸鬼痊》 :“心虫曰蛔。”即蛔虫病。详该条。心合脉五脏与五体相合,心主要是联系脉。《 素问• 五脏生成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类经》 :气心生血,血行脉中,故合于脉。”参见心主血脉条。心血虚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症见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等,治宜补血安神。血为阴,故亦作心阴虚。详该条。
心阳盛同心气盛。详该条。或以阳热程度较贡者称心阳盛,可见烦躁发狂等症。
心阳虚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益气温阳,用养心汤加减。严重者出现心阳虚脱时,可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昏,脉微细欲绝。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参见心气虚条二
心阴虚由劳神过度或久病、热病耗伤心阴所致。又称心血虚。症见心悸,心烦,失眠,易惊,健忘等;
四画心341
甚则可见盗汗,低热,五心烦热,口干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治宜养心安神,
心坎骨骨名。又名鸿尾骨。即胸骨剑突。《 伤科汇纂》 :“心骨一片,状如钱大,即心坎骨也:”参见鸡尾骨条。
心志喜喜为心之志。在正常情况下,喜则心气牙畅,血气通利,营卫调和。若暴喜过度,则血气涣散,不能上奉心神,而见神不守舍,精神恍惚,或喜笑不休等症状。《 素间• 阴阳应象大论》 :“心,• ,… 在志为喜。”
心肾丸《 医方类聚》 卷一百五十引《 究源方》 方。牛膝(酒浸)、熟地黄、肉从蓉(酒浸)各二两,鹿茸(酒炙)、附子(炮)、五味子、人参、远志(甘草水浸)、黄茂(蜜炙)、获神、山药(炒)、当归(酒浸)、龙骨(缎)各一两,冤丝子(酒浸,蒸,碾成饼)三两。为细末,用浸药酒煮薄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腹枣汤送下。功能养心肾,补气血。治水火不济,恍惚多忘,心松盗汗,夜梦惊恐,目暗耳鸣,悲忧不乐,腰膝缓弱,四肢疫痛,精滑梦遗,小便数而赤浊。心实证指心病因邪气盛实所出现的证候。多由实热、痰火犯心等所致。《 脉经》 卷二:“心实也,苦心下有水气,忧患发之。”又:“心实,… … 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 本草经疏》 :“心实,即实火、实热之证。澹语,属心家邪热,舌破,属心火,烦躁,属心家邪热及心火内炎,自笑,属心家有热邪,发狂,属心家有邪热甚。”方用获神汤、石膏汤、泻心汤等方。参见心病、心实热证等条。
心实热指心经实热。<千金要方》 :“左手寸旧人迎以前脉实者,手少阴经也,病苦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治宜清心泻火。
心恶热恶,畏恶。《 素问• 宣明五气篇}: “五脏所恶:心恶热。”马漪注:“心本属火,火之性热,而受热则病,故恶热。”心为火脏,热极则心火炽盛;心主血脉,热甚火炽则津血耗伤或迫血妄行;心主神明,热盛则神明昏乱,而见澹妄躁狂等。
心热证证名。《 素问• 痰论):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圣济总录》 卷四十三:“大抵心属火而恶热,其受病则易以生热,热则血气奎滞,故为烦躁,寝卧不得安宁,口舌生疮,头痛颊赤之类。”屹证治准绳• 杂病》 :“心热者,• ,一微按至皮毛之下则热,少加力按之则全不热,是热在血脉也。日中大甚,乃心之热也。”心热有虚实之分。参见心虚热证、心实热证条。心热病证名。.指心受邪热所致的病症。《 素问• 刺热篇):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 … ”.指心痈。(杂病源流犀烛• 心病源流》 :“心痈,心热病也。经日: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其发于他经者,且莫不由于心火,况本经积热、而即发于本经部位者乎?其所以致热之故,则必其平日好饮酒,或嗜食辛辣热物,以致日久凝聚而生此证也。宜先用凉血饮,次服加味十奇散。”
心虚证证名。指心气、心血不足所出现的证候。
《 脉经》 卷二:“心虚,… … 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恍惚。”《 圣济总录》 卷四十三:“心虚之状,气血衰少,面黄烦热,多恐悸不乐,心腹痛难以言,时出清涎,心隔胀满,善忘多惊,梦寝不宁,精神恍惚,皆手少阴经虚寒所致。”《 本草经疏): “心虚八证:惊邪,属心气虚;癫痛,属心气虚有热;不得眠,属心血虚有热;心烦,属心家有热;怔忡,属心血不足;心澹澹动,盔汗,属心血虚;汗者,心之液也;伏梁,属心经气血虚,以致邪留不去。”方用人参汤、丹砂获神丸、山英丸等。参见心病、心虚寒证等条。心悬痛证名。指心痛而兼悬荡感觉者。多因水饮或寒邪内留,气机上逆所致。《 金匡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积实汤主之。”《 金曦要略心典): “诸逆,该痰饮、客气而言。心悬痛,谓如悬物动摇而痛,逆气使然也。桂枝、权实、生姜,辛以散逆,苦以泄痞,温以祛寒也。”亦可由邪迫阳气,不得宣畅,雍疲生热引起。《 诸病源候论• 心悬急懊痛候》 :“其痛悬急懊者,是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塑痪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参见心痛条。
心脾郁郁证之一。多由忧思过度,以致心脾气机郁结不舒。(类证治裁》 卷几:“心脾郁,怔忡崩漏,归脾汤。”参见五脏郁证条。
心痛痴疹证之一。《 疹胀玉衡• 心痛痞》 :“痞毒冲心,属之于气,则时痛时止,痰涎塑盛,昏迷烦闷,此其候也。治宜刺手臂,服顺气之剂为主。痞毒攻心,属之于血,则大痛不已,昏沉不醒,此其候也。治宜刺腿湾,服活血之剂为主,迟则难救。”宜乌药撇气汤冷饮。参见痞条。
心债馈(kui 愧)症名。出(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馈,昏乱之意:心馈馈是形容心神昏乱不能自主之状。
心蔽骨即蔽心骨。详鸡尾骨条。心截神出《 素问• 宣明五气篇》 。详心主神明条。心下支结证名。指隔上自觉有物梗阻而烦闷不舒。可见于外感和杂病的多种疾病。《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今释》 卷四:“其鞭满甚微,按之不痛者,此为支结。支结乃烦闷之意耳。… … 心下支结,即胸胁苦满,心一「痞鞭之轻者。”
心下否(Pi 匹)痛证名。出<素间• 五常政大论)。心下,通常是指隔上部位;否,与痞同义,有闷满堵滞的意思。(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通,故谓之否。”心下否痛,指隔上有痞塞胀满疼痛的症状。伤寒误下,痰凝气滞,湿阻食积及气虚不运等皆可导致。参见心下痞、胃院痛等条。
心下坚筑证名。指脱部痞闷而悸动有力。多因水气凌心所致二《 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水在心,心卜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参见心痛条。
342 心四画
心下痞硬证名。一名心下痞鞭。见《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指胃胺部有堵塞满闷不适感而按之硬满者。多因胃气虚弱,邪气逆结所致。治当扶胃攻邪。因协热利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汗出胃虚,客气上逆,心下痞鞭,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下后胃虚,客气上逆,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干呕心烦者,甘草泻枪汤;心下痞鞭,喷气不除者,旋复代褚汤;痞不解,燥渴,小便不利者,五荃散;心中痞鞭,吐呕下利者,大柴胡汤(见(伤寒补天石• 结胸痞气第五》 )。参见痞、心下痞等条。心下痞痛证名。见<内经吴注)卷二十。同心下否痛,详该条。
心下痞满证名。见<脾胃论》 卷下。指胸院部痞塞胀满。多因气滞郁结所致。《 古今医鉴• 痞满》 :“因忧郁气结于中院,腹中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治用木香化滞汤、散滞气汤等。若心下痞满,塞滞不散,喘促不安,可用黄连消痞丸等方。参见痞、心下痞等条。
心中寒证指心受寒邪所致的病症。《 金匾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瞰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五脏中寒证》 :“心中寒之状,• 一恶寒,四肢厥,自吐,少间,顷时复发,休作不已,昏塞不知人。”治宜散寒通阳为主。《 圣济总录》 治心中寒,心背彻痛,用茱英丸、吴茱英汤。《 证治准绳• 杂病): “心中寒者,. . .… 治当审微甚。甚则以姜附汤为主,微则不换金正气散加附子、附子五积散。”心中懊恼(如ndo 奥挠)证名。即心中懊侬。《 医经小学>: “心中懊恼,反覆颠倒不安,心乱如有所失也。”详心中懊侬条。
心中懊侬证名。简称懊侬。又名心中懊恼。指心胸烦热,闷乱不宁之状。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幅,扰及胃腑;或因湿热内蕴所致。《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桅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或阳明病下之,心中懊侬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宜大承气汤。又(金遗要略• 黄疽病脉证并治): “酒黄疽,心中懊侬,或热痛,桅子大黄汤主之。”《 伤寒绪论• 懊侬): “温热病懊侬,为热毒蕴于隔上,凉隔、解毒选用。”心气不宁泛指心神不安、心悸易惊、心烦不寐等症状。可因劳神过度,或心血不足,或因惊恐损及心气而致,多兼见神疲怠倦,舌嫩,脉虚或促、结、代等虚象。若因湿痰、疲血或水气凌心,则兼见湿痰、痪血或水气过盛之证脉。故必须审证求因以治其本,并辅以养心安神之品。
心气不收详心气不固条。
心气不足即心气虚。详该条。《 金匾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心气不固又称心气不收。心藏神、主血脉、主汗
液等。心气虚弱不能收敛,可出现心神浮越、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自汗或动则汗出等证候。治宜补益心气,辅以重镇安神或固涩收敛。心火上炎指心经火热上升的病证。可由心火亢盛或心阴亏虚而致,症见舌生疮,口腔糜烂,心烦失眠,舌尖红绛等。治宜导赤清心。
心火内炽又称心火内焚。即心热过盛,心神受扰。症见心烦失眠,怔仲不安,甚则狂躁澹语,喜笑不休等。治宜清心泻火,辅以养心安神。心火内焚同心火内炽。详该条。心火亢盛可因情志之火内发,或因六淫内郁化火,或过食辛热,过服温补而致。症见心中烦热,焦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烁伤肺阴而见咯血、蛆血等。治宜清心泻火,或兼凉血。心孔婚塞病证名。出《 肘后方》 。其证心神悟塞,精神阁钝,多忘善误。因察性阴阳不和所致,亦有因病而成者。《 幼幼新书》 治用远志末服,及孔子大圣智枕中方(获荃、人参、获神、营蒲、远志)。又可用牛心、马心、猪心、鸡心焙干为末,酒冲服。心包络经手厥阴心包络经之简称。详该条。心包络咳病名。指咳嗽时心胸部隐痛者。<杂病源流犀烛• 咳嗽哮喘源流》 :“心包络咳,心胸间隐隐作痛,宜以心经药治之。如丹皮、山桅、肉桂等。”参见心经咳嗽、咳嗽条。
心主之阴出《 素问• 皮部论》 。指手厥阴经之阴络。张景岳注:“心主之阴,手厥阴之阴也。”心主血脉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心脏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影响血脉的运行;血液的盈亏,也直接影响着心脏的功能。(素间• 五脏生成篇》 :“诸血者,皆属于心," <素问• 痰论): “心主身之血脉。”
心主神明神明,指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是由心所主持的,这是心的重要功能之一。《 素问• 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因此,心对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也起着主导作用。《 灵枢• 邪客》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则可致精神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证候,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
心圣图说见心圣图说要言条。心圣要言见心圣图说要言条。心血不足即心血虚。详该条。心血疾阻心血凝滞,脉道癖塞的病证。多由心气虚或心阳虚,血运无力所致。亦可因情绪激动,或劳累受寒,痰浊凝聚等而诱发。症见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牵引至臂内侧,尤以左臂为多见。病轻者痛势不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脉微细或涩。治疗上,急则救阳、通脉,缓则活血化痪,兼以补气、通阳等。
心343
心合小肠脏腑相合之一。心与小肠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心主血,小肠主泌别清汁,奉心生血。心热下移小肠,可出现小便赤涩或尿血;小肠实热,每见心烦、口舌糜烂。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脉互相络属,一脏一腑,表里互相输应。《 灵枢• 本输》 :“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七:“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
心阳不足即心阳虚。详该条。
心阳不振同心阳虚。详该条。
心阴不足即心阴虚。详该条。
心肾不交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调的病变。正常情况下,‘肾阴上济心阴以防心阳过亢,心阳下温肾水以促其气化蒸腾。‘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均能使两者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主要证候有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治宜交通心肾。
心肾相交脏腑相关理论之一。心属火,藏神;肾属水,藏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肾中真阳上升,能温养心火;心火能制肾水泛滥而助真阳;肾水又能益心阴而制心火,使不致过亢为害。这种关系,也称水火相济。
心肺之部针刺的分部,指皮肉浅层。(难经• 七十难》 :“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因皮肤、血脉与心、肺相应,故称。心肺气虚心气与肺气俱虚的病证。因肺气虚导致心气不足;或由心气虚损导致肺气亏虚。症见久咳不已,气短心悸,面色恍白,甚或口唇青紫,舌淡,脉细弱等。治以补益肺气为主。
心实热证证名。指心经邪热炽盛的病证。(备急千金要方》 :“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也。”《 太平圣惠方》 卷四:“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妞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心小肠经虚实寒热证治): “心实热,心下痞满,身重,发热,干呕不安,腹中雷鸣,径搜不利,水谷不消,欲吐不吐,烦闷,喘急。”或伴有夜眠不安,体背生疮,甚则发狂等。治宜泻心清热为主。选用竹沥汤、黄连泻心汤等方。心经失血病证名。见《 不居集》 卷十三。多由惊恐或劳心过度所致。症见咯出血丝或小量鲜血,胸隔隐隐牵痛,懊侬嘈杂。治宜补心养营,方如获荃补心汤、五神汤、天门冬汤等方,以及丹参、麦冬、山药、当归、生地等药。参见失血条。
心经咳嗽病名。指心火妄动,金被火灼或心血心气不足所致的咳嗽。《 症因脉治• 内伤咳嗽》 :“心经咳嗽之症,咳则心痛,喉中解解如梗状,甚则舌肿咽痛。”多因心火妄动,金被火囚,肺叶焦满,或心血不足,心气亏损所致。治宜选用导赤各半汤、朱砂安神丸、家秘泻白散、人参平肺散等方。<校注医醇瞪义• 咳嗽>: “心经之咳,痰少心烦.夜不成寐,玄妙散
主之。”参见咳嗽、心咳条。
心经热痰痰证之一。即热痰。见《 不居集》 卷十七。详见该条。
心胃火蟠心营热盛,又兼胃火栋津所致。症见高热,烦渴,心神不安,舌绛而中心干燥等。(温热论>: “再舌绛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潘,劫砾津液。”治宜清气凉营。
心热多惊病证名。小儿蕴积邪热,脏腑塑滞,气血不和,心神烦乱。症见梦中狂语,烦闷多惊。治宜清热镇惊。用赤获菩散(《 太平圣惠方)》 。心热烦啼病证名。见明• 万全(育婴家秘》 。为小儿心热内盛而致的啼哭。《 幼幼集成》 :“心热烦啼者,面红色赤,或舌苔白涩,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治宜清心除烦,用导赤散加麦冬、灯心;甚者加黄连、龙胆草。”
心热惊啼病证名。出《 普济方》 卷三百六十一。指心经有热而引起的惊啼。其症伴有舌尖红,啼哭不止。宜清热宁神。用柏子仁散(《 普济方):柏子仁一两)。
心热痪软病证名。指心火上炎,耗伤阴血所致的痪症。《 症因脉治》 卷三:“心热痰软之症,四肢关节不能活动,足胫纵缓,不能收持,如枢纽之折,而不能提掣,面颊常赤,心烦意乱,此<内经>心热疾软之症也。”治宜清心、滋阴、降火。可用导赤各半汤、泻青丸、六味丸合丹溪大补丸等方。参见赓、脉疾条。心脏中风病名。亦称心中风。泛指风邪中于心而发生的症候。(太平圣惠方• 治心脏中风诸方>: “夫体虚之人,膝理疏泄,风邪外伤,搏于血脉。入于手少阴之经,则心神颠倒,言语誊涩,舌强口干,面赤头痛,翁翁发热,胸背拘急,手心热盛,但多堰卧,不得倾侧,松悸汗出,恍惚不安,此皆风邪伤于心经,致有斯候,故曰心中风也。”参见心中风条。心营过耗指心阴耗损太过。热性病久热伤阴,或虚损病阴虚火旺,均能大量消耗血液中营养物质。主要证候有消瘦、夜热、心烦、易汗,舌绛,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
心虚自汗病证名。见(证治汇补• 汗病章》 。多由心之气血不足,心液外泄所致。症见自汗,怔忡恍惚等。治宜补心养血为主。选用天王补心丹、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方。参见自汗条。心虚经闭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 ' ‘妇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故治妇女之病,当以经血为先。而血之所主在心,盖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是心为气血之主,而脾为气血之本也。若忧虑伤心,心气虚耗,不能生血,脾乃心之子,脾失所养,则不嗜饮食,绝生化之源矣。且心虚无以制肺,金来克木,而肝脏亏损,则血不藏,以致经血干枯,不营经络,斯有血枯经闭之证。宜服补心汤(熟地、当归、川弯、获等、陈皮、半夏、桔梗、积壳、前胡、甘草、干葛、苏叶、木香、人参、生姜,大枣引)。”
心虚胆怯指心中空虚,容易恐惧的一种证候。多因心血或心气不足,胆气怯弱所致。与精神因素~一一一~声一一~月,吮.目‘. . . , ' . . , .卜.. . . . . .门,~佃翻.口.峨勿.动J . . ' . . .一
344 心
!叫画
也有一定关系。可见于某些虚弱证、贫血、神经官能生等。治宜养心安神或温胆安神。
心虚热证证名。.指心经虚热的病症。《 圣济总录》 卷四十三:“治心虚热,多汗,熟干地黄汤方。”又:“心藏虚热,惊悸心松,虚乏气短,睡卧不安,获神丸方。”.劳热之一。《 杂病源流犀烛• 虚损劳嚓源流): ' ‘心热,微按之皮毛之「,肌肉之上乃得,心主血脉也,日中尤甚。必兼烦心掌热而呕,善笑,善忘,善惊,不寐,筑筑然动,舌破.消渴,口苦,心胸间汗。”治j 了养心清热为主。选用大五补丸清心莲子饮等方。参见劳热条。
心盛寒证证名。指心气不足、心阳虚衰所出现的证候_(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兰:“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可伴见喜悲易愁,冷汗出等症。治宜补益气血,养心安神;选用获等补心汤、远志饮子等方。
心常有余指小儿心气较盛,易为痰火邪热所扰劝而出现心经实热的病证。为小儿病理特点之• 。心为火脏而主神明,小儿神识未充,心志未定,易为喜怒惊惧等情志所刺激而扰动心气,引致心火炽盛或痰热蔽阻心窍而出现神昏惊厥等心经实热病候。小儿又察纯阳之体质,外感诸邪易于从阳化热,火热母挟风痰上犯心神,亦易致神昏痉厥诸心经实热病证;此外火邪熏迫,易致小儿丹瘤鹿疹、燎疮虫疥诸决,这些外科痰患亦常致血分热毒而内陷心经,引起神昏馈乱等病候。明• 万密斋有鉴于此,故提出“心常有余”之说,作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以指导儿科疾病的辨证论治。
心脾两虚指心脾两脏气血虚弱的病变。主要证候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便塘、倦怠乏力、或见崩漏、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脉细弱。可见于贫血、紫瘫、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症。治宜补气摄血。
心痛彻背证名。指心痛(心前、心窝、胃院等部位疼痛)引及背部者。除见于心痛、胃脸痛外,尚可见于胸痹等。《 金匾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括篓蓬白半夏汤主之。’川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义该书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瞰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二其脉浮者,自吐乃愈。”参见胸痹及心痛、胃脱痛几爹条:
心跳心慌证名。指心悸、怔忡。详心悸、怔忡条。
心腹痛啼小儿突然因心腹疼痛而啼。出屹普济方)卷二百六卜一。小儿气血不足,肠胃挟冷,再感风寒之邪,邪气分争,攻冲上下,而致心腹刺痛作啼。甚者可表现为面易五色,状似惊痈:治疗:轻者宜补中健脾,用六神散;重者宜温中开窍,用苏合香丸。心躁夜啼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即热夜啼。详该条;
心小肠俱实指心与小肠两经实证。《 千金要方》
卷十三:“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临床除上述见证外,尚可见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治丑通腑泄热,或兼导赤清心。
心小肠俱虚指心与小肠两经俱虚。《 干金要方》 :“左手寸F1 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虚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厥,肠僻,名曰心小肠俱虚也。”心虚则少气畏寒而肢厥,小肠虚则分清别浊功能失常而洞泄肠僻。治以补中益气为主。
心气通于舌心与舌有密切关系。舌功能的正常有赖于心机能的正常;反之,舌象的变化也可反映某些心的功能状况。(灵枢• 脉度):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灵枢• 五阅五使): “心病者,舌卷短。”
I 合印组珠经综合性医书。2 卷。元• 李汤卿撰全书依次为原道统、推运气、明形气、评脉法、察病机、理伤寒、演治法、辨药性、十八剂共九部分。沦述简要,颇能融会诸家学说。李氏将方剂的类别分为轻、淡、清、解、缓、火、暑、湿、寒、燥(一名“涩”)、甘、平、温、和、调、补、荣、夺卜八剂,各列其代表性处方。现有明刻本。
心烦嗜睡痞疹证之一。见《 痞胀然犀照》 。详莎烦、疹睡条。
心脾中署证病证名。指感受暑邪而病及心脾者。(证治汇补• 暑症章》 :“兼恶寒发热而渐厥省,为心脾中暑症。”参见暑病条‘
心太平轩医案书名。1 卷。清• 徐锦撰于1851 年。徐氏以相似病证归类整理,分述中风、血证、喘咳等多种病证。略论病因、病理,医案多属一病一方,间有连续就诊治案。
心中婚(dol ' l 淡)悟大动证名。出《 灵枢• 经脉》 _澹,通惮,震动之意。指心剧跳不安之状,属心悸之重症。详怔忡条。
心手少阴之脉出《 灵枢• 经脉)。即手少阴心经。详该条。
心气虚不得卧内伤不得卧证之一种。指心气虚J 法,心神失守所致的不寐症。(症因脉治之卷三:“二便时滑、目漫神清、气怯倦怠、心战胆寒、时时欲睡、睡中自醒、喜热恶冷,此心气虚不得卧之症也。”宜用人参养荣汤、归脾汤。肝肾脉迟者,八味丸。左关脉弱者,补肝散等方。参见不寐条。
心血虚不得卧内伤不得卧证之一种。指用心过度,心血耗损所致的不寐症。《 症因脉治》 卷三:“心血虚不得卧之症,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证也。”治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归芍天地煎,黄连安神丸。虚人,天王补心丹。”参见不寐条。本证可见于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心圣图说要言书名。1 卷。又名心心圣图说)、(心圣要言》 。本书未署撰人姓名及年月,仅有1610
喊
牛仄辞
8
心尺引345
绮
年殷宗器重刻的序言。书中根据北宋理学的理论论述养生法,虽有一定偏见,但提倡心理治疗和导引疗法,并有坐功图式等,可供医疗参考。
心移热于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热可传于小肠而俱热。症见心烦,口舌生疮,口渴,小便黄短,或小便淋沥刺痛,甚或尿血。舌尖红,苔黄或白而干,脉数。治宜导赤清心。
心手少阴经病证病证名。指手少阴心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症。《 灵枢• 经脉): “心手少阴之脉,… … 是动则病隘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糯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脉经• 心手少阴经病证)除上列“是动,所生”病外,还列举了善悲、喜笑不休、烦心短气、手掌烦热、不得卧等症。参见心病有关各条。
心主手厥阴经病证病证名。指手厥阴心包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症。《 灵枢• 经脉):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檐檐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参见手少阴心经条。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出(灵枢• 经脉》 。即手厥阴心包络经。详该条。
尺.尺脉的简称。详寸关尺条。.尺肤的简称。《 素间• 平人气象论>: “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详尺肤条。
尺寸.尺脉与寸脉。(灵枢• 终始》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寸口脉。(难经• 二难): “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尺肉泛指自肘至腕的肌肉。《 灵枢• 论疾诊尺): “尺肉弱者,解协,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前臂内侧自肘至腕的皮肤,体表望诊和切诊的部位。《 灵枢• 论疾诊尺):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又:“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尺泽.经穴名。代号LUS 。出(灵枢• 本输)。别名鬼受,鬼堂。属手太阴肺经。合(水)穴。位于肘横纹中,当肚二头肌健挠侧缘凹陷处,微屈肘取穴。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挠神经和头静脉,挠侧返动、静脉分支。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部烦满,咽
肘横纹
图41
喉肿痛,肘臂挛痛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图41 )。.指寸口脉后半部。《 脉经): “从寸至尺,名曰尺泽。”
尺脉寸口脉三部之一。详寸关尺条。尺热证名。指尺肤热。参见发热、尺肤热条。尺肤诊观察尺肤部的色泽形态及按触该部了解其缓急、滑涩、寒热的诊察方法,又称“诊尺肤”。(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 “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汪石山认为:“既诊其三部(脉),而再探其尺肤,可得其身之冷暖,形之肥膺,肤之疏密,可以知其浅深、内外、新久之病情。
尺肤热证名。指两手肘关节下至寸口部分的皮肤有发热感觉,即尺热。《 灵枢• 论疾诊尺):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类经• 脉色类): “尺肤热者,其身必热,脉盛躁者,阳邪有余,故当为温病。”参见发热、尺热条。
尺之五里指手五里穴。(灵枢• 小针解): “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五里穴为禁刺穴,如频频施刺,就会使阴气被夺而死。
引.牵引、相拉。形容因一处疼痛而牵引及其他部位。<素问• 举痛论): “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收引。拘急挛缩症状。《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寒收引。”.引出、拔出。《 素问,八正神明论》 、(灵枢• 九针十二原}中之引针,即针刺完毕,慢慢地拔出针。.领、导引。《 灵枢• 五邪): “以引胁下。”即导引气下行而缓解胁痛。又中药方剂中称所谓引经药或起调和作用的药为引子、引药,也就是使药。.惊风八候之一。《 古今医鉴): “… … 引者,臂若开弓。”引气气功术语。即将气引运到身体一定部位。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十六卷循天之道:“夭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卷一。“养生方导引法“: “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待好调和,引气勿令自闻出入之声。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
引手疮‘疡辨脓方法之一。又名应指。(疡科心得集》 卷上:“用手按之,手起而即复者有脓,手起而不复者无脓,此即为引手。”
引针即出针。《 素问• 离合真邪论): “候呼引针。”意指待病人呼气时出针。
引气法即行气法。见该条。
引火汤.《 疡医大全》 卷十七引雷真君方。熟地黄、玄参各一两,获荃五钱,白芥子三钱,山茱英、山药各四钱,五味子二钱,肉桂一钱。水煎服。治咽痛。.<疡医大全)卷十七方。熟地黄三两,巴戟夭、天门冬、麦门冬各一两,获菩五钱,五味子二钱)水煎服。治阴虚乳蛾。
引水燕见《 泉州本草》 。为罗裙带之别名,详该条。
引伸法推拿手法。牵拉肢体,使关节伸展活动
中医辞两
J4b 号l 当d 匕
的方法。常用于四肢和颈腰部。有舒展筋脉,缓解挛缩和帮助关节复位等作用。
引线包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金盏银盘之别名,详该条。
引经药又称药引,详该条。
引痘略书名。1 卷。清• 邱熠撰。刊于1817 年。为最早介绍接种牛痘法的一部著作。作者通过本人的大量实践,对于种痘的部位、要求、调摄及治疗方药等都作了简要叙述,并附插图。
引痰法.神奇外治法之一。用生白矶一两研末,用醋溶化,入面粉取其胶粘,和作小饼,贴两足心,纱布包之一宿,治小儿痰嗽,上气喘急,喉中有拽锯之声音。.小儿推拿方法。<幼幼集成》 卷三:“凡小儿痰嗽.上气喘急,有升无降,喉中牵锯之声,须引而上行。用生白矾一两研末,少入面粉,米粉亦可。盖生矾见醋即化成水,入面粉取其胶粘故也。好醋和作二小饼,贴两足心,布包之一宿,其痰自下。”引火归原治疗肾火上升的方法。肾火上升,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痛、腰疫腿软、两足发冷,舌质嫩红,脉虚,可于滋肾药中加附子、肉桂之类以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调,虚火不升。
引兵先锋见《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一方。即凉血饮,见该条。
引经报使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故称。如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革本为引;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太阴经病,用苍术为引;少阴经病,用独活为引;厥阴经病,用细辛、川弯、青皮为引。又如咽喉病须用桔梗载药上浮,达到咽喉部,治上肢病用桑枝为引,治下肢病用牛膝为引等。此为常法,并非绝对。
引经证医综合性医书。4 卷。清• 程梁撰于1873 年。书名“引经”,是指书中引据(内经)论证医理。卷1 一2 论述内科诸病,辨析医理,结合作者学术经验,有一定的发挥;卷3 一4 为作者的内科及妇科医案;末附(内经》 原文辨讹4 则,及常用方剂50 余首。
引气归血汤《 傅青主女科》 卷下方。白芍药(酒炒)、当归(酒洗)各五钱,白术(土妙)、荆芥穗(炒黑)、牡丹皮、麦门冬各三钱,甘草、郁金(醋炒)各一钱,炮姜、香附(酒炒)各五分。水煎服。治妊娠因大怒而小产腹痛。
引水上天河小儿推拿治疗方法之一。出《 幼科铁镜}。用冷水滴儿大横纹处,两大指自大横纹推至曲池,同时用两手四指拍之,并口吹凉气送之。此法性凉,治热病。
丑药(喉科秘旨》 卷下引昊氏方。雄黄一钱,冰片五分,偎胆矶二分。为细末,每用少许吹喉。治口内腐烂。
丑未主土运气术语。以十二支分主六气,则丑未主湿土之气。(素间• 五运行大论): “丑未之上,太
阴主之。”所指即为太阴湿土。
巴豆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刚子、江子、巴果、双眼龙。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hum L .的种子。产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湖北。辛,热,有大毒。入胃、大肠经。泻下寒积,逐痰,行水,杀虫。① 治寒积停滞,胸腹胀满急痛,大便不通,痰饮,水肿,腹水,癫痈,痴狂。内服:巴豆榨去油取霜用,每次30 一90 毫克,入丸、散。② 治泻痢,巴豆炒焦至内外黑透,研末,蜂蜡为丸,每丸含巴豆75 毫克,成人每次服4 丸,每日一至三次,空腹服用。③ 治白喉,巴豆仁与朱砂同研贴眉心;恶疮,疥癣,研末涂或以纱布包擦患处。孕妇忌服。不宜与牵牛子同用。巴豆油中含巴豆醇二醋十余种,去氧巴豆醇三醋多种,以及巴豆酸(Tigli 。acid )、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 )、亚油酸、花生酸等的甘油酷。还含蛋白质,内有巴豆毒素(Crotin )。又含巴豆贰、氨基酸等。巴豆油对皮肤及粘膜均有极强的刺激作用,服半滴至一滴,口腔及胃粘膜即有烧灼感,呕吐,多次大量水泻,伴有剧烈腹痛,产生严重的胃肠炎。服巴豆油1 克,可中毒致死。外用可引起皮肤发红、发泡甚至坏死。巴豆油乳剂对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小鼠有保护作用。巴豆油对小鼠有致癌或促进致癌物质产生肿瘤的作用。煎剂或水浸剂对钉螺有杀灭作用。巴豆毒素系原浆毒,能引起局部细胞坏死,溶解红细胞。巴豆醇二酉旨有扰癌作用。
巴果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巴豆之别名,详该条。
巴戟出(本草图经》 。为巴戟天之简称,详该条。巴有(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象皮、穿山甲各六钱,桅子八十个,儿茶二钱,血余一两二钱,血竭一钱,础砂三钱,黄丹适量,香油四斤,桑、槐、柳、桃、杏枝各五十寸。将桑、槐、桃、柳、杏五枝,用香油炸枯捞出,次入象皮、穿山甲、血余炸化,再入桅子炸枯,滤去药渣,将油复入锅内煎滚,离火少顷,每油一斤人黄丹六两,搅匀,用慢火熬至滴水成珠,将锅取起,再入血竭、儿茶、硒砂等末搅融,用冰水一盆,将膏药倾入水内,用手扯药千余遍,换水数次,拔去火气收贮,用时将膏炖化,摊贴患处。功能化腐生肌。治痈疽发背恶疮。
巴山虎见清• 赵楷《 百草镜》 。为羊哪踢根之别名,详该条。
巴豆丸(证治准绳• 女科>卷三方。巴豆(去皮心,醋煮)二钱半,硒砂、炒大黄各一两,五灵脂、桃仁各七钱半,木香半两。为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丸,空腹淡醋汤或热酒送下。治妇人病痕,及血气疼痛。
巴豆叶见《 南宁市药物志》 。又名双眼龙叶。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 .的叶。辛,温,有毒。① 治疟疾。研末开水冲服:30 一90 毫克。② 治带状疮疹,跌打损伤,蛇咬伤,鲜叶捣烂敷(蛇伤敷伤口周围);治冻疮,煎水洗。本品的盐水浸出液在体外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已以人户J4I
巴岩草见<湖南药物志》 。为石吊兰之别名,详该条。
巴岩香.见《 中药志》 。为海风藤之别名。.见(广西中草药》 。为假药之别名。各详该条。巴戟丸O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方。巴戟天一两半,桑漂峭(切破数炒,令数黑色为度)、肉从蓉、山芋、炮附子、续断、干地黄(木臼内捣)各一两,鹿茸(酥炙)、龙骨、冤丝子(酒浸a ,另捣)、五味子、远志、杜仲、石解、山茱英、桂枝各三分。为末,与另捣者相和,炼蜜为丸,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温酒下,日三次。治胞痹脐腹痛,小水不利。.(医学发明》 卷九方。五味子、巴戟天(去心)、肉从蓉、人参、冤丝子、熟地黄、覆盆子、白术、炒益智仁、骨碎补、龙骨、茵香、牡砺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食前米饮送下。治肝肾俱虚,遗精盗汗,面色白而不泽者。
巴戟天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巴戟、鸡肠风、兔子肠。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夭Morinda officinalis How 的根。产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辛、甘,微温。入肝、肾经。补肾阳,强筋骨,法风湿。治肾虚阳痰,遗精,早泄,腰膝酸软,小便不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煎服:4 . 5 一9 克。本品含茜黄素( Rubiadin )及其i 一甲醚,水晶兰贰(Monotropein )、月-谷幽醇、维生素C 等。
巴戟散(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方。巴戟天、柏子仁、石龙丙、天麻、牛膝、缎牡砺、冤丝子(酒浸)、炮天雄、肉从蓉(酒浸,去皱皮,炙)各一两,草薛、防风、当归、羌活、炙桑缥峭各三分,肉桂二两。为细末,每服二钱,空腹及晚食前温酒调下。治风劳,气血不足,脏腑虚伤,肢节烦疼,腰膝无力,形体赢瘦,面色萎黄,小便频多,卧即盗汗。
巴藉顶<串雅内编)卷三方。又名丹溪喉闭丸。雄黄一钱,郁金五分,巴豆(去壳)七粒。为末,醋糊为丸,麻子大,冰片、醉香各少许为衣,每服五分,清茶水送下;如喉嘴塞用竹管纳药入喉中,须臾吐痰立解,未解再服。治缠喉风闭,先胸隔气紧,蓦然咽喉肿痛,气不能通,手足厥冷等。
巴旦杏仁出《 本草纲目》 。又名巴达杏仁、叭哒杏仁。为蔷薇科植物甜巴旦杏Prunus alnygdalus Batsch var • dulcis Schneider 或苦巴旦杏P . amy 妇alus Batsch var . amara Schneider 的种子。产新疆、陕西等地。甘,平,有小毒。润肺止咳,滑肠通便。治肺虚久咳,肠燥便秘。煎服:4 . 5 一9 克。本品含苦杏仁贰、苦杏仁酶、脂肪油等。两种杏仁的主要区别:甜巴旦杏仁不含或仅含少量苦杏仁贰,而脂肪油的含量则较苦巴旦杏仁为多。苦杏仁贰可在体内水解产生氢氰酸引起中毒,成人服巴旦杏仁约50 一60 个即可致死。但服小量杏仁产生的微量氢氰酸,则不致引起中毒,且可镇静呼吸中枢,奏镇咳、平喘的功效。苦杏仁油有驱虫、杀菌作用。对蛔、钩、晓虫均有效。
巴达杏仁见(本草通玄}。即巴旦杏仁,详该条。
巴豆中毒病名。因药服或误服巴豆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见口咽热痛,面赤,五心烦热,剧烈腹痛腹泻。严重者可致昏迷,黄疽,肾脏损害,甚至休克死亡。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巴豆毒的药物,如黄连汁、曹蒲汁、甘草汁、葛根汁、白药子、黑豆汁、生霍汁、芦荟、冷水、寒水石等。文献又有食稀粥,并忌一切热性药物的记载,可参考。
巴豆树根出《 本草纲目》 。又名挡蛇剑、独行千里。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 .的根。辛,温,有毒。温中散寒,祛风消肿。① 治风湿痹痛,胃寒痛。煎服:3 一6 克。② 治跌打损伤,痈疽,疗疮,蛇咬伤。煎汤洗或捣烂敷。本品含生物碱、酚类、搪类与翰质。
巴豆贴脐法水肿的外治法。用巴豆、水银粉、硫黄,共研匀成饼,先用新棉一片,包药布脐上,外用纱布缚约一时许,自然泻下恶水,待下三、五次,去药。食粥调补止泻。适用于湿盛,水肿腰以下为重,男儿阴囊皆肿,兼有腹痛者((医宗金鉴))。以攻为补治法术语。指通过攻邪的方法达到补虚的目的。(景岳全书• 传忠录): “或宜以攻为补,或宜以补为攻,而得其补泻于微甚可否之间,斯尽善矣。”病本属虚,但病之虚系因邪气侵凌正气,正气受损而致,且此时病情虽虚但尚可耐受攻邪,则宜用攻邪之法祛除邪气,邪去则正安,而虚证可以渐复,这就是以攻为补的治法。如《 伤寒论)治少阴病因邪热亢盛而致津液严重亏损,用大承气汤急下存津,即属此法。
以补为攻治法术语。指通过补虚扶正以达到祛邪目的的治疗方法,见《 景岳全书• 传忠录》 。疾病出现邪实证候,但病邪之所以不能除去,系因正气虚衰不能驱邪外出,且病情又属正气不能耐受攻邪治法者.则宜补虚以扶助正气,正气得复则能驱邪外出,这就是以补为攻的治法。如温病胃肠津液亏损,澡热内结而便秘不通,用增液汤增水行舟以除去肠中燥热所结,即属此法。
以经取之针灸术语。凡脏腑气血虚实不明显的病证,可通其经脉,取有关经脉的输穴针刺治疗。《 灵枢• 经脉》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以毒攻毒治法术语。出(本草纲目》 卷四十。使用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恶疮病毒的方法。如大枫子辛热有毒,入丸剂内服,治疗麻风;藤黄酸涩有毒,外敷治疗痈疮;露蜂房甘平有毒,研末用猪油和涂,用以治疗头癣。
以痛为输针灸术语。出《 灵枢• 经筋)。意指对于某些病症,可以在病痛局部或压痛点作为穴位进行治疗。因为这种穴位既无穴名,也无定位,所以后世有阿是穴,不定穴、天应穴之称。参见各该条。以脏补脏指以动物的内脏组织为药,治疗人体同名脏腑的病患。参见脏器疗法条。邓训汉代官吏。为护乌桓校尉。当地羌胡人以病死为耻,病重时取刀自刺。训闻有病者,以医药治
348 邓双
疗之,愈者甚众。
邓苑明代医家。字博望,江西清江县人。长于眼科。著有(一草亭目科全书》 ,是明代眼科名著之一。其中记载许多眼科常用方剂,包括不少外用药,并对药物的筛选、真伪辨别等有所记述。
邓旅(li 自流)清代医家。号乐天。福建邵武县人。擅长儿科,尤精于麻痘。嘉庆年间(1796 一1820 年)曾在广东学人痘接种术,后在福建推广种痘术。晚年著有(保赤指南车)一书,对儿科杂证,尤其是麻痘有较详尽的叙述。
邓乐天见邓旎条。
邓仲霄宋代医官。原籍河南开封,后迁江西永丰。宣和年间(1119 一n25 )授翰林,升太子赞善。通医术,曾治愈太子及宫妃疾病,皆有效验,授太医院使,统天下郡、州、县、市、村镇之医。文天祥赞曰:“邓氏儒医两全。”
邓宣文南北朝时期北齐医生。曾任太医、尚药典御等职。
邓博望见邓苑条。
邓梧主人见袁句条。
双生出南北朝《 公羊传》 。又名孪生、开生、双产、骄产、渣孽、健子。指一胎生二婴。
双伏指两手伏脉,详伏脉条。
双产即双生。详该条。
双花见(中药材手册)。为金银花之处方名,详该条。
双身即妊娠。详该条。
双参见《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肚拉之别名,详该条。
双胎出《 脉经》 。亦名双生、骄胎。指妇人一次怀二胎。
双躯出《 脉经)。即双胎,详该条。
双鹅病名。(张氏医通》 卷八:“肿于喉两傍者,为双鹅。”即双乳鹅。详该条。
双蛾病名。见《 景岳全书》 卷二十八:“盖肿于咽之两旁者,为双蛾。”即双乳蛾。详该条。
双玉散《 赤水玄珠》 卷七方。寒水石、石膏各等分。为末,每眼二钱,人参煎汤送下。治火痰喘嗽,痰涌如泉。
双头粘见《 闽东本草》 。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双头痔病名。见《 疮疡经验全书》 卷七。症见肛周皮赘下垂,自觉搔痒。宜驱风止痒,可服秦笼羌活汤,或手术治疗。即赘皮外痔。
双肉蛾病名。即乳蛾左右两侧峙发者。见《 冯氏锦囊秘录》 卷六。见乳蛾条。
双补丸《 世医得效方)卷七方。鹿角胶二两,沉香、泽泻(切块,蒸)各半两,覆盆子、筷荃(去皮)、人参、木瓜、妙慧芭仁、炙黄蔑、熟地黄、肉从蓉(酒浸)、冤丝子(酒浸蒸)、五味子、炒石解、当归(去尾,酒浸)各一两,醉香一钱。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空腹大枣煎汤送下。治胃虚水
涸,燥渴劳倦。
双补汤《 温病条辨》 卷三方。人参、山药、获答、莲子、芡实、补骨脂、肉从蓉、山茱英肉、五味子、巴戟天、冤丝子、覆盆子。水煎服。治老年久痢,脾肾阳虚,大便澹泻。
双和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方。白芍药七两半,当归(酒浸)、黄蔑(蜜炙)、川芍、熟地黄(洗净,酒蒸)各三两,炙甘草、肉桂(不见火)各二两二钱半。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治虚劳,心肾俱虚,精血气少,百骸枯瘁,四肢倦怠,寒热往来,咳嗽咽干,行动喘乏,面色屡黄,或伤于冷,则宿食不消,脾疼腹痛,泻痢吐逆;或伤于热,则头旋眼晕,痰涎气促,五心烦热;或虚胀而不思食,或多食而不生肌肉,心烦则虚汗盗汗等。双和散(医学发明)卷九方。黄蔑、熟地黄、当归、川芍各一两,白芍药三两五钱,肉桂、甘草各三分,人参三钱。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功能补养气血。治虚劳少力。双乳蛾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 卷一。又名双蛾、双鹅风、双鹅。多由肺胃蕴热,复感风邪,风热火毒薰蒸咽喉而发。(喉科指掌》 卷三:“此症感冒时邪而发,生于关口上部两边,如樱桃大。”症见咽喉两旁喉核肿起形如乳头,或如蚕蛾,色红疼痛,饮食难咽,痰涎奎盛,身发寒热,或便秘口臭。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方用清咽利隔汤加减。或参见乳蛾条。双砂汤<外科全生集》 卷四方。砂仁、草果、威灵仙各等分。加砂糖少许,水煎服。治骨鲤咽喉。双炭饮《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引朱南山方。金银花炭、白术、黄琴、连翘各6 克,大黄炭2 . 4 克,板蓝根15 克,赤芍药、鸡内金各9 克,陈皮.3 克。水煎服。功能清热解毒,化湿消滞。治嚓口疫痢,腹痛下痢脓血,rT 渴烦躁,嚓口呕吐。
双美丸见《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即夜光丸第二方,见夜光丸条。
双活鹅病名。见(咽喉经验秘传》 。即双乳蛾。见该条。
双眼龙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一太巴豆之别名,详该条。
双喉闭病名。指喉痹症之发于双侧者。见《 古今医鉴》 卷九。即喉闭。见该条。
双喉痈病名。《 咽喉经验秘传》 :“此症因心肺停受郁热,风痰上越脏腑。须要看他地位,在上者为元痈;在中者为热痈;在两边者为双喉痈;在下者为页育也。要识得标本,然后治其有余不足。”详见各该条。
双喉痹病名。多由肺胃积热复感风毒所致己见《 喉科秘旨》 卷上:“生于上愕关内,两边形如榄核,痛而难食。”咽喉两边肿痛,面赤腮肿,甚或肿连项外,汤水难咽。语声难出,脉洪大。治宜疏风清热、解毒。用银翘散、清咽散、六味汤等加减。或可针刺少商等穴;或针刺患部泻脓,外吹冰硼散之类。双锁口病名。参见单锁口条。
双水349
双鹅风病名。(重楼玉钥》 卷上:“凡喉I ' gl 红肿似疖毒两枚,而生在两边者,是为双鹅。”即双乳蛾,详该条。
双瑚草见广州部队卫生部《 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盘龙参之别名,详该条。
双蛾风病名。系指两侧喉核肿起,色红疼痛者。(疮疡经验全书》 卷一:“此症有两枚在喉间,两边如豆大。”(奇效良方》 卷六}一:“双蛾风,生两个在喉关两边,亦圆如小筋头大。”即双乳蛾。详该条。双解汤《 仁斋直指方论》 卷二十三方。肉桂、大黄、白芍药、泽泻、炒牵牛子、炒桃仁各一分,甘草半分。为粗末,每次三钱,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前服,日二次。治便毒,内蕴热气,外挟寒邪,精血交滞,肿结疼痛。
双解散O 《 宣明论方》 卷六方。益元散、防风通圣散各七两。每服三钱,加葱白五寸、盐豆豉五十粒、生姜三片,水煎服。治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或小儿疤疹。.《 疫痞草》 方。大黄、玄明粉、葛根、牛芬子、荆芥、连翘、薄荷、蝉蜕、积壳、人中黄、桔梗_为粗末,水煎服。治烂喉痞,痞现隐约,喉烂气秽,神烦目赤,便秘,脉实者。.《 疡医大全》 卷三十三方。当归、白芍药、川芍、防风、大黄、薄荷叶、连翘各五分,石膏、桔梗、黄等各八分,桂枝、荆芥穗各二分,滑石二钱四分,甘草一钱。加生姜,水煎服。治痘疮表里俱实者。
双缠风病名。《 喉科秘诀》 卷下:“初起耳下一边肿大,或两边肿,连颈下俱肿痛,身作寒热。此因风热上攻。”治宜疏风清热,消肿解毒。用普济消毒饮、防风通圣散等加减。
双缠症病名。《 喉舌备要》 :“此症发时喉内四周红肿,在啼中左右有白膜、黄膜两片屈曲相缠,缠上者轻,缠下者重• • ,… 此是肝肺发来之阴毒,治法不可大清。宜用甘桔汤治之。”或黄连温胆汤、粘子解毒汤等加减。参见缠喉风。
双凤展翅小儿推拿方法。出《 小儿推拿广意》 。用双手食、中二指分别挟住小儿的两耳之头部往上提拉。有退热除痰、祛寒、截疟等作用。用于治疗肺经受寒之证。
双龙搅水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人对练,同取弓步,一手撑腰一手伸直握拳.两人脉门相对,用力大幅度转动肩关节。
双龙摆尾小儿推拿方法。出明• 周于蕃《 幼科推拿妙诀)。又名二龙摆尾。操作方法有三种。① 左手屈按儿中指无名指,右手摇其食、小二指。见《 小儿推拿秘诀• 手上推拿法》 。② 右手拿儿食指,左手拿小指,往下摇拽。③ 左手托儿斗肘,右手拿其食小二指扭摇,以上二法见(幼科推拿秘书• 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 。此法能治大小便秘结。
双目睛通病证名。《 证治准绳• 杂病》 :“谓幼时所患目珠偏斜,视亦不正,至长不能愈者。患非一端,有因脆嫩之时,目病风热,攻损脑筋急缩者;有因
惊风天吊带转筋络,失于散治风热,遂致凝滞经络而定者;有因小儿眠之墉下亮处,侧视久之,遂致筋脉滞定而偏者。”即目偏视,详该条。
双松子风病名。多由上焦风热邪毒上冲咽喉而起。《 重楼玉钥》 卷上:“此症生靠帝中下边,初起两边红紫如粟形大,逐时胀肿,起鳞向上者是;渐长如绿豆大,似松子一样,甚至黄皮裹住。及有莲子大者,斯难治矣。”一边生者名单松子风,两边生者名双松子风。治宜疏风清热、消肿利咽。可选用紫地汤、清咽利隔汤等加减。
双虎夺食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 。两人对练,同取弓步,两手相握后,互相争拉。
双眼龙叶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巴豆叶之别名,详该条。
双锁口痘病名。指痘疮面部俱稀,口角独有,色黑而大,两口角生者为双锁口痘。由痘疮邪毒薰灼所致。治宜解毒托邪。可选银翘散、黄连解毒汤、凉月两散等加减C
双缠喉风病名。指缠喉风之发于双侧者。症状多重。详缠喉风条。
双燕口风病名。《 重楼玉钥》 卷上:“此症生在帝中两边,靠于上愕左右俱有。皆红肿不能吞咽,甚至肿出舌上来,连舌亦痛。用刀之法,宜靠肿处将刀轻轻#ll 破,切不可深。”
双燕子症病名。见(喉牙口舌各科秘旨(喉舌备要)) (喉科方论): “此症发在喉中上愕,左右俱有,满口红肿,形如燕子伏梁,头向上,尾向下,其尾开有两片,其膜色白黄红。”治宜疏风解毒。用六味汤加清肺解毒之品。参见双喉痹条。
双料喉风散经验方。见《 新编中成药手册》 。珍珠、牛黄、冰片、黄连、甘草、青黛。为细末,外用适量,吹敷患处。功能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腔糜烂,牙眼疼痛,鼻窦脓肿,耳内流脓,皮肤溃烂等。双解贵金丸《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二方。大黄一斤,白芷十两。为末,水泛为丸,每服三至五钱,黎明时用连须葱三根、黄酒一碗煮葱烂,取酒送药,大便行后,以四君子汤调补;老人虚人用人参、生姜煎汤送下。治背疽初起,木闷坚硬,便秘,脉沉实者。
双解通圣散《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五方。防风、荆芥、当归、白芍药(酒炒)、连翘(去心)、白术(土炒)、川芍、薄荷、麻黄、桅子各五钱,黄答、缎石膏、桔梗各一两,生甘草二两,滑石三两。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治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致的唇风,症见口唇初起发痒红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无皮,如风盛则唇不时瞩动。水O 五行之一。《 素问• 藏气法时论》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行以肾属水,故常肾水并称。.古病名,即水肿。《 素问• 平人气象论》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起如卧蚕起之状,曰水。,• • … 足胫肿日水。”详水肿、水病、浮肿等条。
350 水门
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水突,见
该条。
水飞中药炮制法之一。是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与水共研细,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的粉末。多用于矿物药的加工,如飞炉甘石。
水马出(抱朴子》 。即海马,详该条。
水气O 古病名。指水肿。(素问• 评热病论):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金匾要略》 载有水气病,其中包括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公指水饮、痰饮。《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参见水肿各条。
水分O 经穴名。代号RNg 。出《 针灸甲乙经)。别名分水、中守。属任脉。位于腹正中线,脐上一寸。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主治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蛊胀,以及肾炎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住灸5 一7 壮;或艾条灸10 一20 分钟。.病证名。① 指肾虚不能制水,水气流散于四肢而致的肚肿。《 诸病源候论• 水肿病诸候): “水分者,言肾气虚弱不能制水,令水气分散,流布四支,故云水分,但四支皮肤虚肿聂聂而动者,名水分也。”② 指妇人先患水肿后月经闭止的病症。《 金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 :“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日水分。”参见水肿、肢肿条。
水丹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风丹。为小儿丹毒之一。多因热毒与水湿相搏所致。以股及阴部较多见,亦可发于遍身,证见黄赤色水泡,甚者破烂流水,湿烂疼痛。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防己散内服,外用升麻膏敷之,或以如意金黄散调敷。本病类似尿布皮炎。
水石见《 石药尔雅》 。为消石之别名,详该条。水瓜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丝瓜之别名,详该条。
水兰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螂蟆菊之别名,详该条。
水穴经穴别名。出《 外台秘要》 。即扶突,见该条。
水衣出谢文祥(救产全书》 。即胞衣。详该条。水运运气术语。五运之一。水主丙辛,凡丙年、辛年,均属水运。《 素问• 天元纪大论》 :“丙辛之岁,水运统之。”
水花即水痘,详该条。
水苏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鸡苏、香苏、望江青、天芝麻。为唇形科植物水苏Stachys jaPonica Miq 的全草。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及华东地区。辛,微温。入胃、肺经。疏风下气,止血消炎。① 治感冒,咳嗽,百日咳,肺疾,头风目眩,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吐血,鲤血,血崩,血淋。煎服:9 一巧克。② 治带状疤疹,鲜根捣敷。
水芹出《 千金翼方• 本草》 。又名芹菜、水芹菜。
为伞形科植物水芹Oenanthe Javanica ( BI . ) DC .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甘,凉。清热,利尿,止血,降压,解毒。① 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百日咳,黄疽,水肿,淋病,白带,乳糜尿,尿血,便血,血崩,高血压病。内服:煎汤,15 一30 克;或捣汁服,每次20 一50 毫升。② 捣敷治乳腺炎,腮腺炎。本品含挥发油,其中有。一和件旅烯、月桂烯等;另含酞酸二乙酷、水寥素及其7 一甲醚、多种氨基酸及压谷菌醇等。挥发油内服能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并有祛痰作用。外搽能扩张血管,促进循环。水寥素及水萝素一7 一甲醚有降压作用。
水位运气术语。寒水所主之位。《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水位之主,其写以咸,其补以苦。”王冰注:“水之位,冬至前后各三十日,终之气也。”水灸推拿方法。其法用刺激性药物擦脊背,多用于治疗疥擦。《 理渝骄文》 :“瘩擦,用大蒜擦脊梁,名水灸。”清• 邹俪笙(外治寿世方• 劳伤): “治劳病人未气虚者,水灸法:,• • … 尾间起,擦上至大椎,又从大椎起擦下至尾沟,如此数十遍。”
水疗病名。出《 疡医准绳>卷二。状如水泡,四周红赤,中间一点黑,坚硬如石,痛不可忍,破后流血水。用土牛膝捣烂入盐少许和匀外敷或用洪宝膏蜜调敷之。此证乃皮肤热毒,只用外治常可愈。水沟O 即人中沟,见该条。.经穴名,代号DU26 。出(针灸甲乙经)。《 肘后备急方)名人中。别名鬼宫、鬼市、鬼客厅。属督脉。督脉、手足阳明之会。位于鼻柱下,人中沟的上1 / 3 与中1 / 3 交点处。一说“在鼻下三分,衔水突起处是穴。”(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布有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上唇动、静脉。主治中风昏迷,口嚓不开,口眼喝斜,面肿唇动,水气浮肿,小儿惊风,心腹绞痛;以及休克,晕厥,窒息,癫痈,精神分裂症,疮病,低血压,急性腰扭伤等。向上斜刺0 . 3 一0 . 5 寸(图42 )。
图42
水郁五郁之一。指水气郁阻之症。出(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 证治汇补》 卷二:“水肿胀满,二便阻隔,皆水郁也。治宜折之。折者制御之也,伐而挫之也,渐杀其势也。”(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水之本在肾,标在肺。实上可以制水,治在脾;壮火可以制水,治在命门;自强可以帅水,治在肾;分利可以泄水,治在膀胧。凡此皆谓之折。”可用折郁汤、补火解郁汤等方。不效者,或发汗,或通利二便。参见五郁、郁证条。
水351
水轮眼的五轮之一。见(秘传眼科龙木论》 。又名冰轮。(银海精微》 :“肾属水,曰水轮,在眼为瞳人。”即瞳神,。其疾患多与肾、膀胧有关。详瞳神条。水肿病名。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出《 素问• 水热穴论》 。指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疾患。《 灵枢• 水胀》 :“水始起也,目案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本病的分类,《 金圃要略• 水气病脉证》 :“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亦有以五脏而分,如心水、肺水、肝水、啤水、‘肾水等。后世又分为阳水、阴水两类。《 丹溪心法• 水肿》 :“阳病水兼阳证者,脉必沉数;阴病水兼阴证者,脉必沉迟。• • 一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积壳,重则疏凿饮。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澹,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 景岳全书• 水肿论治》 :“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 ,,… 。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脾而肤肉浮肿,传入肺,则气息喘急。”水肿治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实证,多由外邪侵袭,气化失常所致,治宜祛邪为主。用疏风,宣肺、利湿、逐水等法。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越蟀加术汤,五菩散等方。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如真武汤合理菩汤等方。虚证常由阳证转变而来,病情常虚实夹杂,治应兼顾。亦须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如忌食咸、慎风寒等。参风水、石水、正水、皮水、里水、气水等各条。本病证可见于心源性水肿、肾病性水肿、肝病性水肿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
水胀O 胀病之一。见《 灵枢• 五瘾津液别篇》 。(备急干金要方》 :“水胀,胀而四肢面目俱肿。”(金医翼• 胀满统论》 :“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而溢于皮肤,流滚有声,怔忡喘息,即为水胀是也。”治疗初起时宜去其水,用草劳木香散;久则宜补其脾土以制其水,用中满分消丸。参水鼓条。.<灵枢经》 篇名。主要论述水肿与腹胀、鼓胀、肠覃、石瘦等证,在病因、证候方面的鉴别,及其针刺治疗的法则。本篇讨论胀病以水胀为主,故名。
水病病名。指阴囊汗湿并出黄水或肿如水晶的一种病症。多由寒湿下注所致。《 儒门事亲》 卷二:“水庙,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燥出黄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声。得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为卒庙。宜以逐水之剂下之。”治宜禹功散加肉桂末,或用胃等汤(见《 重订通俗伤寒论))。
水疮即水痘,详该条。
水疡病名。出《 目经大成》 卷二。即水疮。详该条。
水底推拿穴位。出《 幼科推拿秘书》 。位于小指
及第五掌骨远端旁的尺侧一线。有清心止热作用。《 幼科推拿秘书• 穴象手法》 :“水底穴,在小指旁,从指尖到乾宫外边皆是。”参见水底捞月条。水府即膀胧。详该条。
水泄病证名。见《 素问玄机气宜保命集• 泻论)。即水泻。《 杂病源流犀烛• 泄泻源流》 :“水泄,肠鸣如雷,一泄如注,皆是水。”详水泻条。水泻O 病证名。又称水泄、注泄、泄注、注下。《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湿饮留滞,水走肠间,禁固不能,故令人腹胀下利,有如注水之状,谓之注泄,世名水泻。”(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九:“若肠胃虚弱受于气,或饮食生冷伤于脾胃,大肠虚寒,故成水泻也。”可用厚朴丸、香连散等方。湿泻、寒泻、热泻等皆可表现为水泻。详各该条。.为泽泻之别名,出《 神农本草经》 。详该条。水注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 水注候》 :“人肾虚受邪,不能通传水液故也。肾与膀肤合,俱主水,膀胧为津液之府,‘肾气下通于阴,若肾气平和,则能通传水液,若虚则不能通传,脾与胃合,俱主土,胃为水谷之海,脾候身之肌肉,土性本克水,今肾不能通传则水气盛溢,致令脾胃翻弱不能克水,故水气流散四肢,内溃五藏,令人身体虚肿,腹内鼓胀,淹滞积久,乍痉乍甚,故谓之水注。”参见九注条。水宗指肾精。《 素问• 上古天真论》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素间• 解精微论》 :“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水毒.指水中的一种邪毒及其所致的病候。出《 肘后方》 卷七。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 诸病源候论• 水毒候》 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因中山谷溪源处恶虫毒所致;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翁翁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病证名。见《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凡患疮疡,水入疮中,局部疼痛,水肿,甚或全身发肿的称为水毒。水咳病证名。指咳嗽由水饮凌肺引起者。《 医学入门》 卷四:“水咳,因饮茶水停蓄,为涎上涌,身热,胸满、怔悸者,小青龙汤;身寒胁硬者,玄武汤;结胸者,小半夏汤。… … 小便闭者,十枣汤;小便涩者,五答散。”《 伤寒六书• 咳嗽》 :“其水咳三证,不可不辨。小青龙,太阳之表水也;十枣汤,太阳之里水也;真武汤,阴证之水气也。盖水与表寒相合而咳,则小青龙当汗之,水与里寒相合而咳,则真武汤温之,里癖合水动肺而嗽,十枣汤所以下之也。”参见咳嗽条。水泉.经穴名,代号K15 。出《 针灸甲乙经》 。属足少阴肾经。足少阴之部穴。位于内跺尖与跟键水平连线中点直下1 寸,跟骨结节前上方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并有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通过。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阴挺,小便不利,目视昏花等。直刺0 . 3 一。.5 寸。艾炫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公大敦
352 水
四画
穴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 载:“石淋小便不得,灸水泉三十壮,足大敦是也。”.即尿。(素问• 脉要精微论): “水泉不止者,是膀胧不藏也。”详尿条。水逆病名。出(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中风,发热,心烦,渴欲饮水,如水入即吐,称为水逆。因内有伏饮所致。宜通阳利水,用五菩散。《 伤寒论条辨》 卷一:“伏饮内作,故外者不得入也。盖饮亦水也,以水得水,涌溢而为格拒,所以谓之曰水逆也。”《 张氏医通• 诸呕逆门》 :“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等散;气虚,四君子去甘草,加积、橘、生姜;不应,六君子换赤获荃,用伏龙肝煮汤,澄清代水,煎药。”
水疙即水痘,详该条。
水疥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五。皮损如小栗浆,搔破有水出。类似丘疹性皮炎。
水突经穴名,代号ST10 .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水门。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颈侧部,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处;或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平甲状软骨下缘处取穴。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并有颈总动脉通过。主治咽喉肿痛,气喘,咳嗽;以及甲状腺肿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
水哮病证名。指痰水蓄肺所致之哮症。《 医学入门• 哮>, “水哮者,因幼时被水停蓄于肺为痰。”《 杂病源流犀烛• 咳嗽哮喘源流》 :“有水哮,宜水哮方。”症见咳喘哮吼,唾清稀痰沫,胸胁疼痛或见形肿呕吐等。治宜祛水饮、肃肺气为主,如小青龙汤、金沸草散、导水丸等均可选用。
水积九积之一。指多饮汤水成积者。(儒门事亲》 卷三:“水积,足胫胀满,郁李、商陆之类,甚者甘遂、芫花。”(杂病源流犀烛• 积聚瘤瘦痘癖痞源流》 :“水积,多饮汤水成积,胸胁引痛,沥洛有声也。宜牵牛子、甘遂、获等、猪等,方用五冬散、十枣丸、破积导饮丸。”参见积条。
水胶出(外台秘要》 。为黄明胶之别名,详该条。水脏指肾。肾主水液。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 素间• 逆调论》 :“肾者水脏,主津液。”
水疮病名。见(证治准绳• 杂病》 。又名水疡。多因风火湿热相搏,攻冲头目所致。《 张氏医通》 卷八:“忽然一珠,生于脾毗气轮之间者多,若在风轮,目必破损。有虚实大小之殊,实者小而痛甚,虚者大而痛缓,状如黑豆,亦有横长而圆者,头风人多有此患,清空膏选用。”据诸家记载,本病“与木疮相似,但部分稍异,色亦不同,黑者属水”(《 审视瑶函》 )。参见木疮条。
水病病名。O 指水肿病。《 素问• 水热穴论》 :“故水病下为腑(h 即g 衡,脚胫)肿大腹,_ L 为喘呼。”<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一:“凡水病之初,先两目上肿起如老蚕色,侠颈脉动,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腹内转侧有声,此其候也。”《 诸病源候论• 水肿病诸候): “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
气,牌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遍四支。”详水肿条。.指单腹胀。《 外台秘要》 卷二十:“深师疗三焦决漏,水在胁外,名日水病,腹独肿大。”用察香丸。参鼓胀条。.水肿病的总称。(诸病源候论》 有水病诸候,分风水、石水、皮水、大腹水肿、十水等二十二症。详各条。
水态病名。又称水态泄。因隔热口渴,饮水过多所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泻论>: “渴引饮者,是热在隔上。水多入则下高入胃中,胃经本无热,不胜其水,名曰水态,故使米谷一时下。”可灸大椎三五壮,或用平胃五菩散,热加黄连、木通。本症与溢饮滑泄相似,参见该条。
水茧见《 吴普本草》 。为石龙丙之别名,详该条。水黄三十六黄之一。《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水黄者,身面青黄,脚膝浮肿,心腹胀满,上气烦闷,语声不出。”治用大黄甘草汤等方。参见黄疽有关条。
水萍出《 神农本草经》 。为浮萍之别名,详该条。水蛊病名。《 诸病源候论• 水蛊候》 :“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即水鼓。详该条及蛊条。水雁见《 现代实用中药》 。为海龙之别名,详该条。
水葱出《 救荒本草》 。又名莞草、水丈葱。为莎草科植物水葱scirpus , alidus vahl 的茎。分布东北及内蒙、陕西、甘肃、新疆、河北、江苏、四川、贵州等地。味淡,性平。除湿利尿,治水肿胀满,小便不通。煎服:3 一9 克。
水喘病证名。指水饮犯肺所致的气喘。《 医说》 卷四:“水喘,有人先因咳嗽发喘,胸隔痊闷,难于倒头,气上凑者,宜早利水道。化痰下气。”(医学入门• 喘》 :“水喘,怔忡或肿胀。水喘,水气辘辘有声,征忡者,小青龙汤、古覃枣散、白前汤。水肿、水气胀肺而喘,然喘必生胀,胀必生喘,二症相因,皆小便不利。肺主气,先喘而后胀者,宜清金降火,而行水次之;脾主湿,先胀而后喘者,宜燥脾行水,而清金次之。”《 景岳全书• 喘促》 :“水病为喘者,以肾邪干肺也。故凡治水喘者,不宜妄用攻击之药,当求肿胀门诸法治之,肿退而喘自定矣。”《 杂病源流犀烛• 咳嗽哮喘源流》 :“水气喘促,乃水气逆行乘肺,肺得水而浮,喘不能卧,气不宣通,当从小便去之。宜桂菩甘术汤、肾气丸。”参见喘条。
水蛙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蟆、马蟆、水麻贴。为水蛙科动物日本医蛙Hirudenipponica whitman 或宽体金钱蛙whitmania pigra ( whitman )等的干燥全体。主产山东及江苏等地。咸、苦,平,有毒。入肝、膀肤经。破血祛疲,通经消盛。① 治血滞经闭,瘤痕积聚,跌打疲痛。内服:煎汤,15 一3 克;或炒黄研末,。.6 一1 克。② 治急性结膜炎,角膜瘫臀。本品浸渍于蜂蜜内,取浸出液滴眼。孕妇忌服。新鲜水蛙唾液中含抗凝血物质水蛙素(Hirudin )。还含肝素( Heparin )、抗血栓素(Antithrombin )。水蜓素能阻碍一创.. . . . . . .旧口匕.. . . . . . . . . . . . . . . -一一招.场脚~?
四画水353
血液凝固。水蛙还可分泌一种组胺样物质,扩张毛细血管而增加出血。
水痘病名。见明• 蔡维藩《 痘疹方论):又名水花、水疮、水疤。是疤疹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较多。临床以发热,皮肤及粘膜分批出现斑疹、丘疹和疮疹为特怔。病机为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扰于卫分而发:清• 马之骥《 痘科纂要》 描述患儿症见“面赤唇红,眼光如水,咳嗽喷嚏,唾涕稠粘,身热二三不出,明净如水泡,易出易饰,与痘疮大不相同。”风热夹湿者,宜疏风清热,兼以渗湿,用银翘散加滑石;热毒炽盛者,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发热期间,注意休息,并注意皮肤清洁.勿使抓破皮肤;若已抓破,可用青黛散外扑,助其消炎收敛。
水道.经穴名,代号S ' r28 出《 针灸甲乙经》 。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下3 寸,旁开2 寸处(《 循经考穴编》 )。另说在天枢下五寸(<针灸甲乙经》 );天枢下四寸(《 针灸聚英》 ); “去腹中行当各三寸”( (针灸资生经》 )。布有肋下神经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主治小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便秘,月经不调,庙气等。直刺1 一15 寸:艾灶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6 分钟。.水液的道路。<素间• 灵兰秘典论》 :“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水鼓鼓胀之一。多因饮酒过量,损伤脾胃,水湿停聚而致。《 景岳全书• 杂证漠》 :“少年嗜酒无节,多成水鼓。… … 盖酒性本湿,壮者气行则已,酒即血也;怯者着而成病,酒即水也。不惟酒为水,而血气既衰,亦皆随酒而悉为水矣。所以凡治水鼓者,必当以血气为主,而养阴利湿,是诚善矣。”《 辨证录• 腻胀门): “少、有水肿既久,遍身手足俱胀,面目亦浮,口不渴而皮毛出水,手按其肤如泥,此真水鼓也。”宜用决水汤或用决流汤逐水,续用五等散、六君子汤等方调理。忌食盐。本病可见于肝硬变腹水,肾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出现腹水者。参见鼓胀条。水禁出(痘疹经验良方》 。禁疮之一。痘疮将出,毒气方炽,误食生冷,以致毒停皮肉之间,隐隐有红点,或于头面、两胁、手足之际,发有水泡。如冷气在内,则腹痛肚胀;冷气在外,则发热恶寒.称为水禁。治以温经散寒为主,如肉桂、丁香、升麻、获等、大腹皮之类。冷食伤及脾胃者,须防泄泻,再加山植。
水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见《 银海精微》 。又名坎廓、坎水廓、津液廓。① 《 审视瑶函》 :以(气)轮上血脉丝络为凭,“坎正北方,络通膀肤之腑,脏属于肾。”②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水廓即水轮也。水轮属肾,肾与膀耽为表里,故轮主藏为肾病,廓主府为膀耽病。”③ 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一:“坎为神膏,络通膀肤。”④ 《 张氏医通》 卷八:“肾之府为水廓,”有名无位。⑨ {陈达夫《 中医眼科法要》 认为此廓位于白睛正下方,属膀肤。
水碱见《 本经逢原》 。为灰碱之别名,详该条。水瘾病症名。《 诸病源候论• 水病诸候): “水瘤
者,由经络否涩,水气停聚在于心下,肾经又虚,不能宣利傀便,致令水气结聚而成形段,在于心腹之间,抑按作水声,但欲饮而不用食,遍身虚肿是也。”参见底条。
水精指津液。包括水份及营养精微。《 素问• 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肤,水精四布,五纤并行。”
水蕉见《 陆川本草》 。为罗裙带之别名,详该条。水篇指痘疮结膺而有脓水溢出者。明• 聂尚恒健疹慈航》 :“痘琦时,有外溃而脓水淋漓者,谓之水局。”
水应病名。《 外台秘要》 卷二十三:“崔氏云凡水瘦、气瘦可差,石瘦不可治疗。”指由于水土因素所致的瘦病。参见瘦及有关条。
水癖病名。指因水气结聚而成的癖病。《 诸病源候论• 水病诸候》 :“水癖由水浆不消,水气结聚而成癖,在于两胁之侧,转动便痛,不耐风寒,不欲食而短气是也。”又称支饮。(儒门事亲• 内积形): “积水转甚,流于两胁,世谓水癖,或谓支饮。”参见癖、支饮条。
水癫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二。由毒邪入肾经所致。多先得水病,因而停留,又为风湿触激,即变成疮。逐渐遍体腐烂,色呈黑紫,脚底溃漏,甚至阴茎腐蚀,四肢无力,日久眉睫脱落。相当于晚期瘤型麻风。
水斑病症名。《 诸病源候论• 水病诸候): “水瘾者,由经络否涩,水气停聚在腹内,大小便不利所为也。其病腹内有结块柳强,在两胁间膨膨胀满,遍身肿,所以谓之水瘫。”治宜理气逐水。用木香丸等方参见瘾条。
水扁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多因水湿内积而成。证见阴囊肿大,不痛不痒,或肿胀坠痛。宜服五等散加小菌香韭汁为丸;偏热者宜服三白散、橘核散。
水罐火罐放入水(放在药液中者称药罐)中煮沸应用,故名。使用时,将罐子颠倒用镊子挟出,用折迭毛巾紧扣罐口,吸去水液,趁热吸附于穴位或病痛局部皮表。参见水罐法条。
水丁香见《 福建民间草药)。为丁香萝之别名.详该条。
水八角出<分类草药性》 。又名水娱蛤、一口血、水黄连。为秋海棠科植物掌裂叶秋海棠Begolli 。pedatifidaL 亡vl .的根茎。分布江西、湖南,湖北、四Jll 、贵州、云南、广西、广东。酸,平。祛风利水,散痛工L 血,消肿解毒。① 治风湿关节疼痛,水肿,吐血.,尿血,子宫出血。煎服:9 一巧克。② 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内服并捣敷;
水三大见《 贵洲卫生》 (11 ) : 19590 为水田七之别名,详该条。
水丈葱见《 药材学》 。为水葱之别名,详该条_水飞雏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即水飞蓟,详
护轰产』
. . . . .口口..日.. . . . .司门.. .翻口.. . .
354 水
四画
该条。
水飞蓟见(中草药通讯》 (6 ) , 25 一35 , 1973 。又名水飞堆、奶蓟、老鼠笠、菜蓟。为菊科植物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 ( L ) Gaertn ,的果实。原产南欧至北非,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区有引种栽培。苦,凉。保肝.利胆。治急、慢性肝炎。内服:用水飞蓟素,每次70 一140 毫克,每日三次,至少服五至六周;症状改善后,给予维持量,每次35 一70 毫克,每日三次。用糖衣丸(每粒35 毫克)亦可。种子中含水飞蓟素( silybin ) ,异水飞蓟素(silydianin ) ,次水飞蓟素( Silychristin ) ,脱氢水飞蓟素,聚水飞蓟素( Silybin 二er )等成分。还含撇皮素、双氢撇皮素、脱氢二松柏醇等.又含脂肪油,内有亚油酸、油酸、棕桐酸、硬脂酸、花生四烯酸、肉豆范酸、山箭酸等。水飞蓟素具有较强的护肝作用,能对抗多种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治疗肝炎、肝硬变以及各种类型的肝损伤,包括脂肪肝等有效。并有抗X 射线的作用。能降低血脂,稳定肝细胞膜。
水马桑见(贵阳民间药草》 。为水觅菜之别名,详该条。
水云母见《 中药志》 。为甲香之别名,详该条。水木通见(本草纲目拾遗》 。为三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水车藤见广州部队卫生部《 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锡叶藤之别名,详该条。
水中金出(本草原始)。月经的别名,详月经条。水中病古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水毒病,• • • • • 一名水中病。”详水毒条。
水牛角出(名医别录》 。为牛科动物水牛Bubalu : bubalis L .的角。主产华南、华东地区。苦、咸,寒。清热,凉血,解毒。治热病头痛,高热昏迷,小儿惊风,斑疹,吐血,画血,血淋,喉痹咽肿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内服:煎汤,9 一15 克,大剂量可用30 一60 克,坐叮碎先煎;或研末服,每次1 . 5 一3 克。本品经临床实践可作为犀角代用品。本品含胆幽醇,强心成分,肤类,多种氨基酸及无机盐。本品能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与犀角煎剂作用相似;对大鼠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水牛膝见《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为节节花之别名,详该条。
水毛菌见《 云南中草药选》 。为石龙苗之别名,详该条。
水玉替见<陕西中草药》 。为鸭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水石榴见《 广西中草药》 。为水杨梅之别名,详该条。
水龙骨出《 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草石蚕、石蚕、岩鸡尾、青龙骨、贴壁娱蛤。为水龙骨科植物水龙骨Polypodium niponicurn Mett .的根茎。广布长江以南各地。甘、苦,,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① 治小儿高热惊风,风湿痹痛,腰痛,尿路感染,肠炎,痢疾,黄疽,急性结膜炎。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背痈,指
疗。内服并捣敷。
水龙胆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即龙胆,详该条。
水田七见《 南宁市药物志)。又名水二七、屈头鸡、水鸡仔、水萝卜。为药萌薯科植物裂果薯Tacca plantaginea ( Hance )外enth .的块茎。产广西、贵州、广东等地。苦,寒,有小毒。清热解毒,理气止痛,散癖消肿。① 治咽喉肿痛,牙痛,急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跌打损伤。内服:煎汤,3 一9 克;研末,0 . g 一1 . 5 克。② 捣敷治痈肿疮疖,外伤出血。服用过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及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孕妇忌服。水田七叶:捣敷无名肿毒。
水仙子见《 药材资料汇编》 。为五谷虫之别名,详该条。
水仙根出《 本草纲目》 。为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ou 、tazetta IJ . var . chinensis Roem .的鳞茎。各地常见栽培。甘、苦,寒,有毒。排脓消肿,解毒。治痈肿疮毒,虫咬伤。捣烂敷或捣汁涂。不宜内服。水仙花:煎服治月经大调。根含石蒜碱(Lycorine )、伪石蒜碱(Pseudo lycorine )、高石蒜碱、雨石蒜碱( Pluviine )、漳州水仙碱、多花水仙碱(Tazettine )等。花含挥发油,其主成分为丁香油酚、苯甲醛等,尚含芸香贰、异鼠李素一3 一鼠李糖葡萄糖贰等。根的粗浸剂对动物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总生物碱腹腔注射对大鼠Jensen 肉瘤、小鼠Crocker 肉瘤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疗效。煎剂对小鼠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有一定疗效,体外试验亦有效。本品所含石蒜碱等成分的药理,见石蒜条。水仙散(普济本事方》 卷六方。荷叶(取未展者,阴干)不拘量。为末,每服三钱,食前热童便调下,以下恶物为度(一方用大干荷叶五片,烧令烟尽,为末作一服,服法如上)。治打扑坠损,恶血攻心,闷乱疼痛。
水仙有(温病条辨》 卷一方。水仙花根不拘量。剥去老赤皮及根须,捣如膏,敷患处,中留一孔,干则换之,以肌肤上生黍米大小黄泡为度。治温毒外肿,及痈疮。
水白菜.见《 草药手册》 。为山梗菜之别名。公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为龙舌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水冬瓜.见《 福建民间草药》 。为丁香寥之别名。.见《 云南中草药》 。为大接骨丹之别名。各详该条。
水半夏见《 广西本草选编》 。又名戟叶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白苞犁头尖Typhonium 于lagelliforme ( Ledd . ) B 1 .的块茎。分布云南、广东、广西。辛,温,有毒。燥湿,化痰,止咳,解毒消肿。① 治咳嗽痰多,支气管炎。煎服:6 一15 克。内服需经炮制,炮制方法与半夏同。② 治痈疮肿毒,毒虫咬伤,鲜品捣敷;外伤出血,研粉撒布伤处。本品含有机酸、酚类、揉质、幽醇及生物碱。水半夏的药理与半夏基本相似
水355
(急性毒性、本品对粘膜的刺激、镇咳及镇吐等),但毒性较低。
水百足见《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为一箭球之别名,详该条。
水百脚见(上海常用中草药》 。为娱蚁萍之别名,详该条。
水吐丝见《 江苏药材志》 。为苹之别名,详该条。水团花出《 本草纲目拾遗》 。又名穿鱼柳、满山香。为茜草科植物水团花Adina pilulifera ( Lam • 〕 Franch .的枝叶或花。分布长江以南各地。苦、涩,凉。清热利湿,消疲止痛,止血。① 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煎服:花9 一15 克。② 治跌打损伤,痈疮肿毒,枝叶捣敷;湿疹,叶煎水洗;创伤出血,花或叶捣敷。水团花根:煎服治感冒咳嗽,肝炎,腮腺炎,关节炎。茎、叶含卜谷当醇、豆街醇及混合皂贰。皂贰水解后产生奎诺酸(Quinovi 。acid )、模绕酸( Morolic acid )、辛可酸(Cincholi 。acid )、白桦脂酸等。水字形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水红花见《 滇南本草)为鱿草之别名,详该条。水览菜出清• 刘士季《 草木便方》 。又名水马桑、水豆瓣、肉矮陀陀。为千屈菜科植物圆叶节节菜Rotala rotundifolia ( Buch 一Ham . ) Koehne 的全草。分布长江以南各地。甘、淡,凉。清热利湿,调经活血,消肿解毒。① 治肺热咳嗽,痢疾,黄疽型肝炎,尿路感染,水朦。② 治月经不调,痛经。煎服:, 15 一30 克。③ 捣敷治痈疖肿毒。本品含酚类、氨基酸、黄酮贰。
水芹菜出(滇南本草)。即水芹,详该条。水芙蓉见<湖南药物志》 。为蜀葵花之别名,详该条。
水杨柳见(植物名实图考》 。为水杨梅之别名,详该条。
水杨梅O 出(植物名实图考)。又名水石榴、水杨柳、小叶团花。为茜草科植物水杨梅Adina : ubella ( Sieb . et Zucc . ) Hance 的茎叶或花果序。分布长江以南各地及台湾。苦、凉。清热利湿,杀虫解毒。① 治肺热咳嗽,细菌性痢疾,肠炎,黄疽型肝炎,白带。煎服:茎叶,15 一30 克;花果序,9 一15 克。② 治皮肤湿疹,滴虫性阴道炎,稻田皮炎。茎叶煎水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热疖肿毒。叶或花捣敷。球状花果序含熊果酸、齐墩果酸、俘一谷幽醇等。茎皮含辑质。.见《 云南中草药》 。为蓝布正之别名,详该条。水豆瓣见(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为水览菜之别名,详该条。
水皂角见《 分类草药性》 。为合萌之别名,详该条。
水谷利病名。指泄泻完谷不化者。《 卫生宝鉴• 泄痢门>: “饮食太过,肠胃所伤,亦致米谷不化,此俗呼水谷利也。法当下者举之而消克之也。加减木香散主之。”参见飨泄条。
水谷泻病证名。见<证治准绳• 幼科》 。又名水
谷利。指小儿食物不化,与水液杂下的腹泻。多因脾胃素虚,饮食不慎,以致食物不消化而成。《 小儿药证直诀》 :“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其症伴有四肢不温,面白神疲等,治当温中健脾,用理中汤加陈皮、神曲、山植;肠滑不禁者,用四神丸。
水谷痢古病名。见《 诸病源候论• 痢病诸候)。O 指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时病论》 卷三:“水谷痢者,糟粕脓血杂下,腹中微痛.登囿频频,饮食少餐,四肢困倦,脉来细缓无力,或关部兼弦,此因脾胃虚寒,虚则不能健运,寒则不能消化也。,,治宜健脾温中为主。.指水土不伏所致的痢疾。又称不伏水土痢。详该条。.指飨泄。<杂病源流犀烛• 痢疾源流》 :“飨泄亦曰水谷痢。”用保和丸、和胃丸等方。参见飨泄条。
水谷廓眼科八廓之一。即地廓。《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水谷廓即地廓,地廓属脾,脾与胃为表里,胃纳水谷,故又名焉。”
水鸡仔见(广西中药志》 。为水田七之别名,详该条。
水苗法人痘接种法之一。取痘痴20 一30 粒,研为细末,和净水或人乳三、五滴,调匀,用新棉摊薄片,裹所调痘苗在内,捏成枣核样,以线拴之,塞入鼻孔内,12 小时后取出。通常至七日发热见痘,为种痘成功。此法为我国古代人痘接种法中效果最好的一种。
水苦卖出《 本草图经》 。又名水葛芭、水仙桃草、兔子草、水接骨丹、水对叶莲。为玄参科植物水苦英veronica anagallis 一aquatica L .的全草。分布长江以北及西南、西北各地。苦,寒。活血止血,消肿止痛。① 治咯血,吐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瘫,胃痛,风湿痹痛,闭经,痛经,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煎服:3 一15 克。② 捣敷治痈疖肿毒。本品含杂贰类( Heterosides )• 蛋白质等含算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水板凳见<四川中药志》 。为眼子菜之别名,详该条。
水侧耳见《 四川中药志》 为鸡腌草之别名,详该条。
水金铃见《 四川中药志》 。为节节花之别名,详该条。
水瓮菜见清• 赵其光《 本草求原》 。为过塘蛇之别名,详该条。
水狗肝见《 本草纲目》 。为獭肝之别名,详该条。水沫疮病证名。腿间疤疹,因冷水沫后而加重者。<扁鹊心书): “小儿腿腑间有疮,若以冷水洗之,寒气浸淫,遂成大片,甚至不能步履”为水沫疮。可用葱、椒、姜煎水洗后,再以百花散掺之。水毒病古病名。详见水毒条。水荆芥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土香需之别名,详该条。
水班子出《 本草衍义》 。为水红花子之别名,详该条。
356 水四水班花见《 摘元方》 。为鞋草花之别名,详该条水胡豆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睡菜之别名,浮该条。
水胡椒见《 救荒本草》 。为回回蒜之别名,详该杀。
水胡满出(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臭苦萌、彭蟆桩、苦朗。为马鞭草科植物苦郎树C 阮斑endrum i , lorn , e ( L . ) Gaertn .的嫩枝叶• 。分布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苦,寒,有毒。散痕消肿,祛湿杀虫。‘。跌打痪肿,皮肤湿疹,疮疥。捣敷,研末撒或煎水洗;霉菌性阴道炎,煎水熏洗患处。本品不宜内眼叶含芹菜素一7 - 0 一葡萄糖醛酸试、高山黄芋素一7 - O 一葡萄糖醛酸贰、(245 )一乙基胆街三烯5 , 22 , 25 一三怖3 一醇。又水溶性成分中呈生物碱反应。叶的乙赔和水提取物以及苦味成分对妊娠大鼠子宫呈兴奋作用,能升高麻醉狗的血压,并增加肠管运动。水唯(x 。诩)咳病症名。指肺有水饮而呻吟喘该。(不居集》 卷十五:“水琳咳者,水停肺而琳喘咳嗽也C ”用芫花末和米粉糊成颗粒煮食。详水咳、咳‘袱条。
水香附见《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为一箭球之别名,详该条。
水剑草见《 本草纲目)为石营蒲之别名,详i 亥条。
水洗丁病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其状如钱形,大小如钱孔,疮头白里黑储,汁出中硬。治见疗疮条。
水结胸O 指结胸之一。指水邪结于胸胁者。咬注解伤寒论》 卷四:“但结胸无大热者,非热结也,是水饮结于胸胁,谓之水结胸。周身汗出者,是水饮外散.则愈:若但头微汗出,余处无汗,是水饮不得外泄,停畜而不行也,与大陷胸汤以逐其水。”《 伤寒全生集• 辨伤寒结胸》 :“若心下怔忡,头汗出,无大热、
先渴后闷痛,揉之有声芬汤。”.即结胸。《 伤
;日泪寒集
者,名水结胸,用半夏获苏集• 陷胸汤证》 :“水邪
热邪结而不散,故名曰结胸。粗工不解此义,竟另列水结胸一症,由是多岐滋惑矣。不思大陷胸汤丸,仲景用甘遂、草劳何为耶?”参结胸条。
水离芭见<救荒本草》 。为水苦荧之别名,详该条。
水桐树见(天津医学通讯》 (6 ) 1 , 1971 。为喜树之别名,详该条。
水翁花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又名水雍花。为桃金娘科植物水翁Oeistocalyx 。perculatus ( Roxb . ) Merr . et Perry 的花蕾。分布广东、广西南部:苦,寒‘〕 清暑解表,祛湿消滞。治夏季感冒,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消化不良。煎服:15 一30 克。水翁叶:捣敷治乳腺炎。水翁皮:煎水洗治癣癫,烂脚,囊痈。花预试呈黄酮贰、酚类、氨基酸反应。体外实验,对常见化脓性球菌和肠道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水态泄病名。即水憋。(脉因证治• 泄》 :“水态
画
泄,乃大引饮,是热在隔上,水多入下,胃经无热。”详水态条。
水浮钱见《 福建中草药》 。为苹之别名,详该条。水案板见《 分类草药性》 。为眼子菜之别名,详该条。
水通草O 见《 云南中草药》 。为龙须草之别名。.见《 江苏中药名实考》 。为梗通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水萝卜见<广西植物名录》 :为水田七之别名,详该条。
水黄连.出清• 赵楷《 百草镜》 。又名硬水黄连、硬杆水黄连、黄脚鸡。为毛食科植物箭头唐松草Thalictrt , m simplexl , . var . brevipes Hara 的根茎及根。分布四川、湖北、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苦,寒。清热利湿,消肿解毒。① 治黄疽,痢疾,腹水,小便不利,肺炎。煎服:3 一9 克。② 煎水洗治眼结膜炎;研末香油调搽治鼻疮;捣烂敷治热疮。根含小璧碱、箭头唐松草米定碱( Thalicsimidine )、黄唐松草碱(Thalictricine )。.见《 江西草药)。为水八角之别名。.见《 四川常用中草药》 。为软水黄连之简称。.见《 广西本草选编》 :为黄水芋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水葛蒲出(名医别录》 。又名白营、葺蒲、臭营、泥营蒲、铁娱蛤。为天南星科植物水营蒲Acorus calamus L .的根茎。主产湖北、湖南、辽宁、四川等地。辛、苦,温。开窍祛痰,化湿解毒。① 治癫痛,中风,慢性气管炎,胸腹胀闷,肠炎,痢疾,风湿痹痛。内服:煎汤,3 一6 克。研粉吞服,每日二、三次,每次0 . 6 一0 . 9 克。② 治痈肿,研末调敷;疥癣,煎水洗;化脓性角膜炎,制成滴眼液滴眼。本品含挥发油,其中含有细辛醚、水营蒲酮(Shyobur , ooe )、蓄蒲烯( Calamenene )等多种成分;另含曹蒲贰(Acorin )、辣质、维生素C 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对循环系统可降低血压、抑制心脏及奎尼丁样抗心律不齐作用;对平滑肌器官具解痉作用;并能促进食欲和胃液分泌以及祛痰、止咳、平喘等。在体外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水蛇头病名。指疗之一。出《 疡科心得集》 卷五。又名水蛇头疗,有明亮黄色水泡者,治宜挑破去其恶水。余证治见指疗条。
水银粉出《 嘉枯补注神农本草》 。为轻粉之别名,详该条。
水银霜见(本草纲目》 。为粉霜之别名,详该条。水麻叶见《 湖南药物志》 。为杜茎山之别名,详该条。
水麻贴见《 中医方药学》 。为水蜓之别名,详该条。
水旋复见《 滇南本草》 。为马尿花之别名,详该条。
水溃疮见(疡医大全》 卷三十二。即水渍手脚丫烂疮。详该条。
四水梁木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秋枫木之别名,详该条。
水晶苔舌苔色白,干硬粗糙如砂皮状,称水晶苔.又名白砂苔。系由于素体津亏,复因温疫热毒炽盛,胃津严重受损所致。《 温疫论》 下卷:“舌上白苔,干硬如砂皮,一名水晶苔,乃自白苔之时,津液干燥,邪虽入胃,不能变黄,宜急下之。”
水晶胎病名。江天览《 妇女病治疗法》 :“子肿乃系胎气泛滥所致,俗名水晶胎。”即子肿。详该条。水晶疯病名。见《 黄氏喉科集学心竟》 卷三。脚根喉风之别名,详该条。
水筋骨见《 云南中草药》 。为狗筋蔓之别名,详该条;
水鹅掌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兔儿伞之别名,详该条。
水蒲桃见丈广西本草选编》 。即蒲桃,详该条。水蓬棵见《 东北药用植物志》 。为鱿草之别名,详该条。
水娱蚁O 出咬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三荚草、金钮草、球子草、黄古头草、疟疾草。为莎草科植物水蚁蛇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 .的全草。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藏。辛,平。解表,截疟,镇咳祛痰,清热利湿,消肿解毒。① 治感冒发热,疟疾,支气管炎,百日咳,细菌性痢疾,黄疽型传染性肝炎,乳糜尿。煎服:12 一18 克。② 治皮肤痰痒,煎水洗;疖肿,蛇咬伤,捣烂敷。本品含挥发油、牡荆素、蹂质及苦味质等。所含牡荆素(Vitexill )有抑菌作用;并能降压、抗炎和解痉。.见咬江西草药》 。为水八角之别名,详该条。
水锦花出《 雷公炮炙论》 。为密蒙花之别名,详该条。
水雍花见《 广东中药少。即水翁花,详该条。水蔓青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又名勒马回、斩龙剑、追风草。为玄参科植物水蔓青ver ( ) nice 1 inariifolia Pall . ex Li , Ik Suhsp . dilatata ( Nakai et Kitag . ) Hong 的地上部分。分布河北、IIJ 西、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等地J 苦,寒。清热解毒,化痰,利尿,消肿,止痒:① 治支气管炎,肺脓疡,急性肾炎,尿路感染,疖肿疮疡。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皮肤湿疹.风疹身痒,痔疮。煎水洗。全草含甘露醇和黄酮俄,贰元为6 一经基木犀草素。甘露醇及总黄酮贰元对小鼠有止咳作用。本品在体外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水蜡烛见吃广东新语》 。为香蒲之别名,详该条。水辣椒见《 广西本草选编》 。为母草之别名,详该条。
水澄膏.《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一方。白岌、白鼓、五倍子、郁金各一两,雄黄、乳香各五钱。为细末,水调敷患处。用于围敷肿毒。(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亦有本方,但多朱砂二钱。.(证治准绳• 疡医》 卷一引郭氏方。白岌、白蔽各四钱,郁金一对,大黄、黄柏、黄药子、榆皮各七钱半,乳香、没药、雄黄
画刁‘: ] :汀各半两。为细末,水调敷肿上。治风热肿毒,锨赤终痛。
水葬菜见(福建中草药》 。为空心觅之别名,洋该条。
水镜草出《 土宿本草》 。为善菜之别名,详该条水激丹病名。见屹外科启玄》 卷八。为,J 、)L 丹毒之一。系足少阳胆经风火所致。证见两胁虚肿红热:治宜内服加味小柴胡汤,外用青黛末调香油戎鸡子清涂患处。
水罐法拔罐法的一种。此法是用煮水时水气之力,排去罐内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以吸着在拟呀拔的穴位或皮肤上的一种疗法。由于此罐多用竹洽制成,因此,亦称竹罐疗法。其操作方法如下:将竹罐放在清水中煮沸3 ,一5 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从锅内取出,倒出罐内水,并迅速用毛巾擦去罐口个水,立即罩在治疗的部位上。每次留罐时间,以不超过20 分钟为度。倘在留罐期间,发生疼痛或有灼熟感时,立即起罐检查,以免烫伤二此法具有通经活血、逐寒去湿的作用。常用于风湿痹痛,感冒风寒等症。如配入药物同煮,则又称为药罐法。详药罐决条。
水亏火旺.火指心火,水指肾水。同水亏火步参见该条。.火指命门火。肾阴亏损,命门火偏亢,出现牙齿浮动而痛,性欲亢进,遗精等症。水亏火炎.指肾水不足,引起心火独旺的病变主要证候有心烦、头晕耳鸣、失眠或睡卧不宁,舌尖红,脉细数等。.指肾本脏阴阳失调,出现阴虚阳爪的病变。详肾火偏九条。
水土不服初到一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沂习质的改变,暂时未能适应而出现的各种病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泄泻或月经不调等。水马香果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为马兜铃之别名,详该条。
水不化气指水液代谢障碍而引起小便不利、鱿肿等。水液的输化和排泄,必须经过气化的过移,’义与肺、脾、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如气化功能仁调,尤以肾阳虚损,以至不能维护三焦水道的通训,则水液不能蒸发化气而输布全身,导致水湿停滞均病证。
水不涵木肾属水,肝属木。根据五行的滋生称弓约关系,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出现川阴不足,虚风内动的病症。表现为低热、眩晕、耳叽、耳聋、腰酸、遗精、口干咽燥、手足蠕动,甚则抽掣等水中捞月小儿推拿方法。出<幼科铁镜》 。操林方法有二种:① 在儿掌心滴冷水,旋推旋吹冷气,如运八卦相似(见《 幼科铁镜》 卷一)。② 左手大指屈丸中指,用冷水滴在劳宫,用右手扇几下,再滴冷水卜总经,以冷气吹之,又用中指节自总经按摩至曲池,并在儿臂外侧按摩(见《 厘正按摩要术》 卷三)。此上性凉,除大热。
水气不调指水气失去正常的调节。《 备急=r .介要方): “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
3 与吕二水
水气肿满证名。指水肿气急喘满的症候。《 普济方》 卷三百八十六:“夫小儿水气肿满者,由将养不调,脾肾两脏俱虚故也。• 一肾虚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皮肤,故令肿也。”先宜理脾利水,用获菩导水汤;继宜温肾化水,用金匾肾气丸。
水气凌心指水气上逆,引起心脏的病变。凌,侵犯的意思。由于脾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停留体内,不能正常排泄,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气病。水气上逆,停聚胸隔影响心阳时,可致心阳不振,心气不宁,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治宜温阳益气、宁心涤饮。
水气喘促病证名。即水喘。《 杂病源流犀烛》 卷一,“水气喘促,乃水气逆行乘肺,肺得水而浮,喘不能卧,气不宣通,当从小便去之。宜桂菩甘术汤,肾气丸。”参水喘条。
水火之脏指肾脏。肾藏人身元阴、元阳,亦即真水和真火,故称。参见肾条。
水火不济心肾两脏功能失调的病机。又称心肾不交。心属火,肾属水,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交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或心火妄动,下灼肾阴,便失去了这种协调关系而出现心烦失眠,腰膝痰软,盗汗遗精等症。参见心肾不交条。
水火相济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与火的生克关系,来比喻心火与肾水、肾阴与肾阳的相互关系。互相协调,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称相济;互相失调称不济。参见水火不济、心肾不交、水亏火旺各条。水仙桃草见(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水苦英之别名,详该条。
水对叶莲见(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水苦卖之别名,详该条。
水红花子出《 滇南本草》 。又名水鱿子、鱿草实。为寥科植物红萝Polygonum orientale L .的果实。主产江苏、辽宁等地。咸,微寒。活血散癖,消积,利水。① 治腹中痞块,肝硬化腹水。熬膏摊贴患部,并以酒调膏服。② 治胃腹胀痛,消化不良,痕病。内服:煎汤,6 一9 克,或研末、浸酒服;现试用于甲状腺及消化道等肿瘤。煎剂、流浸膏对大鼠有利尿作用。
水红花奋见《 景岳全书• 外科铃古方》 卷六十四。水红花(或子)不拘量。以水熬膏,水或酒调服;外敷痞块处。治痞块。
水形之人“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种类型,出(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 篇。其外貌特征为“黑色,面不平,大头,广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民长,背延延然。”性格特征为“不敬畏,善斯给人。”体质和发病情况为‘能(耐)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水运临子运气术语。出《 素问• 六微旨大论》 。丙为水运,子为水的正位,中运水与岁支子同气,故所指即丙子年为岁会。参见岁会条。
水杨梅根O 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茜草科
植物水杨梅Adina rubella ( Sieb . et ZucC . ) Hance 的根。苦、涩,凉。清热解毒,散窟。① 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火牙痛,腮腺炎。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疖肿,下肢溃疡,跌打损伤。煎服并捣敷。本品含斡质。.见<岭南草药志)。为风箱树根之别.名,详该条。
水针疗法又称针注疗法、穴位注射疗法。局部注射麻醉药物者,则称穴位封闭疗法。是指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入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兼备针刺和注射药物的作用。临床操作时,在选取的穴位上,按肌肉注射的要求,当进针得气后,即可缓慢推入药液。一般说来,凡适合于肌肉注射的中西药物,大多可据情选取。常用的有葡萄糖、各种维生素、普鲁卡因,当归、红花注射液及部分抗菌素等药物。通常用量均小于该药物的常规剂量,头面和耳部穴位须更为减少。施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必要时,须做药物过敏试验,还应避免将药液注入关节腔内或刺伤内脏。本法适应范围很广,常用于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痛,软组织损伤,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高血压,肝炎,消化性溃疡及神经衰弱等。
水针麻醉针刺麻醉法之一种。是在水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麻方法。即按针麻要求通过注入注射用水或药液以刺激经络穴位达到镇痛作用而施行各种手术。目前应用于普通外科、五官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及各种门诊小手术,其中以甲状腺手术、五官科手术、颅脑手术效果较好。临未上各种手术均常规选取安眠:穴,并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穴位,如甲状腺手术取安眠2 、天窗、合谷(患侧)。麻醉开始时,先在双侧安眠:穴位注射镇静药液(杜冷丁50 一100 毫克及氯丙嗦12 . 5 一25 毫克混合后以注射用水稀释至6 毫升)各3 毫升,巧一30 分钟后依次在其它选定的穴位内注入注射用水,一般四肢穴位注射量为3 一5 毫升,躯干部穴位注射量为5 一15 毫升,耳穴注射量为0 . 1 一0 . 2 毫升,或在注射用水中加入少量杜冷丁(每10 毫升注射用水中加入杜冷丁3 一5 毫克)。继在切口局部宽约1 厘米,长超过切口两端各1 厘米的范围内皮内注入注射用水。注射完毕后20 一30 分钟即可开始手术,如手术时间较长,可追加注射。
水谷之气简称谷气.详该条。
水谷之海四海之一。指胃。《 灵枢• 海论》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胃腑受纳饮食,故称。其气血输注出入的重要穴位,上在气冲,下在足三里。其症候:“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水谷之精指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而化生的营养精华,它是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来源于饮食水谷,察受于后天,故又称后天之精。
水郁折之治则之一。出《 素间• 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水郁折之,谓制其冲逆也。”水郁,指水气郁
水359
滞;折趟节制约。水郁的根本病机多在于肾。如肾阳衰微,症见颜面苍白,头晕眼花,腰部疫痛,四肢发冷,小便短少,面及下身浮肿不退,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可用温肾利水法,以调节制约,增强气化功能。他如汗法、逐水法、利小便法等,也属水郁折之的范围。
水底捞月小儿推拿方法。用于治疗发热等症。操作方法有:① 先掐总经,清天河水,滴一点水于劳宫处,用手扇几下,再滴一点水于总筋处,然后用屈曲的中指节往右运劳宫穴,并以口吹气,随吹随运。( , J 、儿按摩经• 手诀》 :“先清天河水,后五指皆跪,中指向前跪,四指随后,右运劳宫,以凉气呵之,退热可用。若先取天河水至劳宫,左运呵暖气,主发汗,亦属热。”② 由小指尖推向手掌根部坎宫穴,再回转至内劳宫穴,如捞物状。<幼科推拿秘书• 推拿手法》 :“水底者,小指边也;明月者,手心向劳宫也。其法以我手拿住小儿手指,将我大指自小儿小指旁尖,推至坎宫,入内劳轻拂起,如捞明月之状。”
水性流下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往下流的自然现象,比喻水湿邪气所致病变有向下趋势的特点,如腹泻、下肢倦怠和浮肿等。
水胡满根见(广东中草药》 。为马鞭草科植物苦郎树Clerodendrum inerme ( L ) Gaertn .的根。苦,寒,有小毒。祛风逐湿,散疲活络。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肝脾肿大,跌打损伤。煎眼:9 一15 克。
水桐树皮出(濒湖集简方》 。即桐皮,详该条。水热穴论《 素问》 篇名。本篇主要介绍治水病的五十七个穴位和治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及其机理,故名。文中首先论述风水病的原因、症状及其病理变化,作出了水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的著名论断。
水黄杨木见《 贵州草药》 。为乌棒子之别名,详该条。
水接骨丹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水苦卖之别名,详该条。
水蛇头疗病名。出《 治疗大全》 。即水蛇头。证治见指疗条。
水液浑浊多指小便浑浊。《 素间• 至真要大论》 :“诸转反决,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类经》 十三卷:“水液,小便也。”参便浊条。
水晶凉粉见(贵州草药》 。为冰粉之别名,详该条。
水晶障证病名。见《 证治准绳• 杂病>。又名水晶障翁症。<审视瑶函》 :“此症色白清莹,但高厚而满珠,… … 其名有三:曰水晶,日玉聆浮满,曰冰瑕翁。如冰冻之坚,傍珠斜视,白透睛瞳内。”属圆翁内障范围,详圆翁内障条。
水寒射肺指寒邪和水气犯肺脏而引起的病变。多由平素患痰饮或水肿的病人,外感寒邪,寒邪引动水饮,寒水上逆,以致肺气失宣。主要证候有咳嗽、气喘、痰涎多而稀白,舌苔白腻,或伴有发热、恶寒
等。治宜宣肺降逆、温化水饮。
水瑕深聪病名。(世医得效方》 卷十六:“水瑕深翁,黑水(指黑睛)内横深瑕盘,青色沉沉入,痛楚无时,此五脏俱受热。”即冰瑕躺深外障。详该条。水蜡烛实见《 广东新语》 。为蒲棒之别名,详该条。
水组聪障病名。清• 佚名<眼科捷径>: “此眼初患之时,因肝脏奎热,肝受毒风,时常发歇不定,致令乌珠生翁如葱白,浓淡如水霞之状。”即冰瑕聆深外障。详该条。
水陆二仙丹《 洪氏集验方)卷三方。芡实、金樱子。取芡实连壳捣碎晒干为末;金樱子去刺捣碎,颤中蒸令熟,用所蒸汤淋二、三遍,取所淋金樱子汁入银挑内慢火熬成稀膏,• 与芡实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送下。治肾虚,男子遗精白浊,女子带下。
水陆三仙膏《 医方经验汇编)方。鲜荷叶2 一3 张〔 捣烂),鲜菊叶1 握(捣),赤豆(研细面)30 克。蜜和调涂局部。治重证大头瘟,头面锨肿,破流秽水,状如烂瓜。
水底捞明月小儿推拿方法。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详水底捞月条。
水银枣子膏(疡科选粹》 卷五方。水银一两,枣肉二两。共研至水银不见星,捻如枣状,薄绵裹,纳肛门中,次日虫出。治虫痔痒痛不止。若痛,加粉锡三分。此法须谨防汞吸收中毒,慎用。水煮木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六方。瞿粟壳三两,青皮(去白)、妙甘草各二两四钱,炮诃子肉八两,当归、木香各六两。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煎化,空腹服。治久痢,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水煮木香膏《 卫生宝鉴》 卷十六方。婴粟壳(蜜浸炒)六两,乳香、肉豆范、砂仁各一两半,当归、白芍药、木香、丁香、诃子皮、蕾香、黄连、青皮(去白)、陈皮、炙甘草、厚朴(姜制)各一两,炮姜、积实(鼓炒)各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加大枣一枚,水煎,和滓稍热食前服。治脾胃受湿,脏腑滑泄,腹中疼痛,肠鸣水声,不思饮食,每欲痢时,里急后重,或下痢赤白,或便脓血。
水煮金花丸《 洁古家珍》 方。① 生南星、生半夏各一两,天麻五钱,雄黄二钱,白面三两。为细末,泛水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一百丸,生姜煎汤送下。治风痰咳嗽,四肢满闷,便溺秘涩,面青躁怒,脉弦。② 半夏、天南星、寒水石各一两,天麻五钱,雄黄二钱五分,白面六两(一方无寒水石,有轻粉少许)。为细枣,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一百丸.生姜煎汤送下。治咳嗽有痰,且泄痢不止,甚则欲呕吐,不能食。
水晶障聆症病名。见<宙视瑶函)。即水晶障证。详该条。
水俞五+七处出《 素问• 水热穴论》 。即肾俞五十七穴,见该条。
- ,一.? ~叫.. . . . . . . .卜.目.. .目.. , , ~呻卜,、呻.润一一~灿,. , ? . - . .月.比.. . ‘月..门..曰卜.. ? . .一~, ?
360 水孔幻玉
五画
水流手脚丫烂疮病名。指生于手脚’r 间的湿仓。出《 外科启玄》 卷九。又名水溃疮。因久浸水浆戎久居水湿之地,湿邪外渍加之局部磨擦而成。常发于手丫及脚丫部,初起患处肿胀,白腐起皱,继因磨擦而糜烂,流水,自觉痒痛,多见辛苦劳作之人,与职业有关。治疗先用甘草、芭仁适量煎汤外洗或白巩外洗,撒三石散,或用密陀僧锻赤置地下去火性,研细末,外敷。
孔穴即脑穴。晋• 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称引入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后(备急千金要方》 又载:“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参见脑穴条。
孔窍同空窍。《 灵枢• 百病始生》 :“• 一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童。”参见空窍条。
孔最经穴名。代号LU6 .出《 针灸甲乙经》 。属于太阴肺经。手太阴之郑穴。位于前臂掌侧,太渊穴与尺泽穴的连线上,当太渊穴上7 寸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挠神经浅支和头静脉,挠动、静脉。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痛,肘臂痛等。直刺《 〕 .5 一1 寸。艾往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孔广福清代医家。字行舟。浙江桐乡县人。精于医术,尤其长于治疗外感证。著有<记忆方诗》 一书。
孔以立清代医家。字毓礼。黎水(属河南)人。姆有《 痢疾论》 一书(1752 年刊行),采集历代诸家论述,列述辨证、治法、方药,论述亦颇出心裁。孔行舟见孔广福条。
孔志约(七世纪中)唐代本草家。657 年参加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行的药典(新修本草》 的编撰工
作。书成后写了序。并撰有(本草音义》 20 卷,已佚。
孔伯华(1885 一1955 年)现代医家。名繁棣。山东曲阜人。曾在1934 年与肖龙友合办北京国医学院,前后达十五年之久,为培育中医人才做出贡献。他热爱中医事业,曾于1929 年被推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主席,反对国民党政府消灭中医的政策。善于治疗温病,尤擅长于用石膏,故有“石膏孔”之称。所著有《 时斋医话》 等。孔雀毛见《 江西草药》 。为地柏枝之别名,详该条。
孔雀尾O 见《 福建中草药》 。为小叶金花草之别名。.见《 广东中草药》 。为大叶金花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孔毓礼见孔以立条。
孔子枕中散见《 千金翼方》 卷十六。即孔子大圣知枕中方,见该条。
孔圣枕中丹即孔子大圣知枕中方,见该条。孔子大圣知枕中方(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四方。又名孔子枕中散、孔圣枕中丹、枕中方。龟板、龙骨、远志、营蒲各等分。为末,每服一方寸匕,水或酒送下。功能补心肾。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气功功法。见《 渔生八笺》 。这是一套较全面的气功方法。共分十二诀:进取诀第一,转气诀第二,调气诀第三,咽气诀第四,引气诀第五,炼气诀第六,委气诀第七,闭气诀第八,布气诀第九,六气诀第十,调气液诀第十一,食饮调护诀第十二。各诀虽然名目不同,但大体都有吸气、呼气、咽唾、咽气,配合闭目、闭气、按摩、握固等法。
五
画
玉门出《 素女经》 。.指未婚女子的阴道外口。公泛指阴道外口。《 妇人良方》 :“产后玉门不闭。”玉丹(疡医大全)卷十七方。明矾一两,火硝、硼砂各三钱。将明矾入罐内,放梓炭火上熔化,待罐底无块时.随投火硝、硼砂,少顷又投明矾,化尽再下硝、硼,如前法,逐层投完,待至罐口如馒头样,方用式火炼至干枯,用净瓦覆罐口一时.取起,将研细牛黄少许,用水五、六匙调和,以匙挑滴丹上,将罐仍入火内供干,即收起连罐程净地上,下以纸衬地上,用瓦盖七日收贮,每用少许吹患处。治重舌,喉蛾,喉菌,牙又,舌根痈之掀肿者。
玉户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 。(铜人瑜穴多经》 作五户。即天突,见该条。
玉竹出《 吴普本草》 。又名萎龚、地节、藏参、铃档菜、尾参。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 ( Mill . ) Druce 的根茎。主产河南、江苏、辽宁、湖南、浙江等地。甘,平。入肺、胃经。滋阴润澡,除烦止渴。① 治热病伤阴,肺胃燥热,咳嗽少痰,
心烦口渴,消谷易饥,小便频数,筋脉失养而挛痛。② 适用于素体阴虚,风温自汗、灼热,及劳疟寒热。③ 近用于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煎服:9 一15 克。本品含玉竹粘多糖、玉竹果聚糖、白屈菜酸、叮丁吮一2 一梭酸、山奈酚阿拉伯糖贰、揉质及微量皂贰。曾报导其根茎、浆果中含有强心成分。玉竹对大鼠和兔实验性高血糖有抑制作用。对小鼠实验性结核有轻度治疗作用。玉池道家称口为玉池。(黄庭内景经》 :“口为玉池太和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玉池散,治齿暨口臭。
玉英O 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玉堂,见该条。.出《 金匾玉函方》 ,为菊花苗之别名,详该条。
玉茎即阴茎。《 儒门事亲• 庙本肝经宣通勿塞论》 :“皋丸,囊中之丸,虽主外肾,非厥阴环而引之,则玉茎无由伸缩。”详阴茎条。
玉枕经穴名。代号:BLg .出《 针灸甲乙经》 。属
五国玉361
足太阳膀耽经。位于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缘外侧,脑户穴旁开1 . 3 寸处。一说在脑户穴旁开1 . 5 寸处(《 循经考穴编>)。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目痛,鼻塞,癫痛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玉果见《 药材学》 。为肉豆范之别名,详该条。玉金见《 中国医学大辞典》 。即郁金,详该条。玉泉O 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中极,见该条。.经外奇穴名。① 《 备急千金要方》 :“男阴卵大,癫病,灸玉泉百壮,报之。穴在屈骨下阴,以其处卑,多不灸之。”即位于男性阴茎根上正中央、耻骨联合下缘处。② 出《 幼幼新书》 。位于后头部,当枕外隆凸上缘,旁开头正中线1 . 5 寸,再直下1 寸处。主治瘩钓不语等。艾住灸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指舌下唾液腺。《 茅亭客话>: “玉泉者,舌下两脉津液是也。”
玉桂见清• 赵其光(本草求原)。即肉佳,详该条。
玉海即膀胧。详该条。
玉理指处女膜。出《 洞玄子》 。
玉堂.经穴名。代号:RN18 。出《 难经• 三十一难》 。别名玉英。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三肋间隙。布有第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以及心绞痛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烃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人体部位名,指上愕。(伤科补要)卷二:“玉堂,在口内上胯,一名上含,其窍即顽颗也。”详顽颗条。
玉衔出《 备急干金要方》 卷五。即玉衡,详该条。玉液.道家养生术语。① 指人工炼造的可以服食的丹药。(隋书》 :“金丹玉液,长生之事,历代糜费,不可胜纪。”② 指唾液。道家认为,吞饮玉液,可以长生。.经外奇穴金津玉液穴之一。见金津玉液条。
玉衡又名玉衔。婴儿娩出后清洁口腔的一种方法。《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五:“小儿初生,先以棉裹指,拭儿口中舌上青泥恶血,此谓之玉衡。”
玉女煎《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石膏三至五钱,熟地黄三钱至一两,麦门冬二钱,知母、牛膝各一钱半,水煎,温服或冷服。功能清胃滋阴。治阴虚胃热,烦热口渴,头痛牙疼,或吐血蛆血,脉浮洪滑大;近代也用于急性口腔炎,舌炎而见口舌糜烂属水亏火旺者。方中石膏清胃火之有余,为君药;熟地滋水之不足,为臣药,二药合用,是清火而又壮水之法;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以泻火清胃,无苦燥伤阴之虑,麦门冬养胃阴,协熟地以滋肾阴,兼顾其本,均为佐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而止上溢之血,为使药。如火盛,加桅子、地骨皮之属;汗多渴甚.加五味子十四粒;小便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泽泻(或获菩)一钱五分;肺肾俱亏,因精损气者,加人参二至三钱。
玉龙盘出清• 赵楷《 百草镜》 。为白接骨之别名、
详该条。
玉龙歌见扁鹊神应针灸王龙经条。玉龙鞭见(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又名玉郎鞭、假马鞭、狮鞭草。为马鞭草科植物假败酱stachytarpheta jamaicensis ( L . ) Vahl 的全草。分布广东、广西和云南南部。微苦,寒。清热解毒,利水通淋。① 治尿路感染及结石,急性结膜炎,咽喉炎,风湿痹痛。煎服:15 一30 克。② 捣敷跌打癖肿,痈疖。假败酱根:治白浊,白带。根含绿原酸等。氯原酸体外能抗菌、利胆、增强大鼠子宫张力,并能缩短血凝及出血时间。
玉如意见《 苏州本产药材》 。为剪刀草之别名。详该条。
玉华子见盛端明条。
玉华煎<医醇腾义》 卷四方。玉竹、沙参、党参各四钱,五味子、白术各一钱,麦门冬、山药各三钱,获等、续断、牛膝各二钱。加元米一撮,水煎服。功能补肺气,养肺阴。治肺阴耗散,肺气虚损而致足膝无力,不能任地。
玉肌散(外科正宗》 卷四方。白附子、白芷、滑石各二钱。加绿豆半升,研细.每用三匙,早晚洗面。治风湿雀斑,酒刺,白屑风,皮肤作痒。玉米芯见《 中医方药学》 。即玉米轴,详该条玉米轴见《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又名玉米芯、包谷心。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 mays L .的果穗轴。甘,平。健脾利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腹泻,小儿夏季热。煎服:30 一60 克。本品含有抗小鼠艾氏癌和肉瘤一180 的多糖。
玉米须见《 四川中药志)。又名棒子毛、玉麦须。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 may : L .的花柱。甘,平。利水,通淋,止血,降血压。治急、慢性肾炎水肿,尿路结石,糖尿病,黄疽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吐血,蛆血,血崩,高血压病。煎服:15 一30 克。民间晒干作烟吸,治脑漏。玉蜀黍根、玉蜀黍叶,亦有利尿通淋作用。玉米须含苦味贰、皂试、生物碱、树脂、挥发油(内含香荆芥酚叭维生素C 、维生素K 、肌醇、尿囊素等。有较弱的利尿、利胆及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玉池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七方。当归、白芷、升麻、防风、甘草、地骨皮、川芍、细辛、菜本、槐花各一钱,生姜三片,黑豆三十粒。水煎服,或含漱。治齿蟹疼痛,腐烂口臭,时出脓血。玉麦须见(滇南本草)。即玉米须,详该条。玉芙蓉.出《 植物名实图考》 。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 ( KerGawl ) Haw .肉质茎中流出浆汁的凝结物。主产四川。甘、淡,寒。入心、肝、胆经。清热解毒。① 治喉痛,疗肿,肠痔泻血,脱肛。煎服:3 一9 克;或人丸、散。② 治小儿急惊风,捣绒敷脐;烫伤,研末撒布。.出《 花镜)。为素馨花之别名,详该条。
玉苏子见《 中药志)。为白苏子之别名,详该条。
玉环俞经穴别名。见《 中国针灸学》 。即白环
362 玉
俞,见该条。
玉环煎(医醇腾义》 卷三方。玉竹、沙参、蛤粉各四钱,羚羊角一钱五分,麦门冬、贝母各二钱,石斜、括萎皮各三钱。水煎,加梨汁半杯,冲服。治肺热,咳嗽微喘,肌表漫热,口燥咽干。
玉枢丹即紫金锭,见该条。
玉枕骨即枕骨。又名后山骨。详后山骨条。玉枕疽病名。出<外科正宗》 卷一。指有头疽生于脑后玉枕穴者。证治见有头疽条。
玉顶发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百会疽。见该条。
玉顶疽病名。出《 疡科心得集》 卷上。即百会疽。见该条。
玉钥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六方。火硝一两半,硼砂半两,樟脑一字,白僵蚕二钱五分。为细末,每次五分,吹入喉中。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玉版篇(灵枢经》 篇名。古代对于重要文献,辄刻于玉版之上,以示珍重。篇名《 玉版》 ,亦是珍重之意。本篇主要讨论了针刺的若干禁忌问题。例如痈疽毒内陷脏腑及其他诸病的逆象,均不宜刺。并指出针虽细物,若用之不当,只能杀生人而不能起死者,医工临床之际,必须提高警惕。
玉郎鞭见《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即玉龙鞭,详该条。
玉房俞经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 。即白环俞,见该条。
玉房蒸二十三蒸之一。见储病源候论• 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玉函方书名。100 卷。晋• 葛洪撰。葛氏疗病,主张用简便易得之方,反对用贵重难求之药。所谓“篱陌之间,顾钙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 (抱朴子• 内篇》 卷三)。有鉴于此,广为选集民间草药和效方验方,撰成此书。已佚。
玉函经脉学著作。又名(广成先生玉函经》 。3 卷(一作1 卷)。原题唐• 杜光庭撰(或认为是托名著作)。全书论述脉理,编为“生死歌诀”上、中、下三篇。重点阐析脉证关系以及脉象的生理、病理情况。后世的流通本系宋• 崔嘉彦引述古典医籍结合个人见解的注释本。
玉带风见《 湖南药物志》 。为罗裙带之别名,详该条。
玉带草见《 峨眉山药用植物》 。为吉祥草之别名,详该条。
玉柱骨骨名。即旋台骨,详该条。
玉泉丸(仁斋直指方论》 卷十七方。天花粉、葛根各一两半,麦门冬、人参、获菩、乌梅、甘草各一两,生黄蔑、炙黄蔑各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水嚼下。功能益气养阴。治五脏气馁,阴虚内热,外消肌肉,发为消痒。
玉泉散O 《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四方。犀角三钱,川芍、黄连各一钱,冰片三分。为细末,每服五分,甘草煎汤或糖水调下。治痘形一朝即结焦粒。.《 景
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又名一六甘露散。生石膏六两,甘草一两。为细末,每服一至三钱,新汲水或热汤或人参煎汤调下。治阳明内热,烦渴头痛,二便闭结.温疫斑黄,及热痰喘嗽。玉饼子见(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即白饼子第一方,见白饼子条。
玉壶丸O (仁斋直指方论》 卷十七方。人参、天花粉各等分。为粗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麦门冬煎汤送下。治消渴,引饮无度。.见《 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卷二十五。即化痰玉壶丸,见该条。
玉壶散(证治准绳• 疡医》 卷五方。海藻、海带、昆布、雷丸各一两,青盐、我术各半两。为细末,陈米饮送服或炼蜜为丸,棒子大,嘀化。治瘦瘤。玉真丸(普济本事方)卷二方。硫黄二两,石膏、半夏各一两,硝石一分。为细末,生姜汁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或米饮送下。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而致的肾厥证,症见头痛不可忍,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
玉真散O <外科正宗)卷四方。天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服,并敷伤处。若牙关紧急,腰背反张者,每服三钱,用热童便调服;狂犬咬伤者,将伤处洗净外搽。功能祛风化痰,定搐止痉。治破伤风,牙关紧急,身体强直,角弓反张;亦治狂犬咬伤。方中白附子、天南星祛风化痰,定痛止痉为君药;羌活、防风、白芷协助君药疏散经络中之风邪,导邪外出,天麻助君药熄风解痉,均为臣药;热酒、童便疏通经络为使药。诸药合用,使风散搐定,诸症可图缓解。.(普济本事方》 卷六方。天南星、防风各等分。为细末,若破伤,以药敷贴疮口,再用药一钱,温酒调下;若牙关紧急,角弓反张,用药二钱,童便调下;若打扑损伤,用药二钱,温酒调下。治破伤风,及打扑损伤。玉桔梗’见(中国药学大辞典》 。即桔梗,详该条。
玉笋症病名。(喉科方论》 :“此症发在牙关牙床肉上,形如三、五肉笋,徐徐发来。针刺不痛,此脏腑内伤。”古人认为该病是不治之症。玉烛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生黄蔑15 克,生地黄18 克,玄参、知母各12 克,当归、香附(醋炒)各9 克,柴胡、甘草各4 . 5 克。水煎服。治妇女寒热往来,或先寒后热,汗出热解,或月事不调,经水短少。若汗多,以茵陈易柴胡,再加山茱英;热多,加白芍药;寒多,加生姜。
玉烛散(儒门事亲)卷十二方。当归、川夸、熟地黄、白芍药、大黄、芒硝、甘草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做钱(根据(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 补入),水煎,食前服。功能养血清热,泻积通便。治血虚里热,大便秘结;或妇人经候不通,腹胀作痛。玉粉丸.(洁古家珍》 方。天南星、半夏各一两,橘皮二两。为粗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参、生姜煎汤送下。治咳嗽痰喘。.《 卫
一一一一-一一~? ? ? - -一一-一
五画玉363
生宝鉴》 卷十一方。肉桂、草乌头各一字,半夏五钱。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芡实大,每次一丸,啥化。治寒痰凝结,咽喉不利,语声不出。玉粉散O (圣济总录》 卷六十五方。天南星(白矾水煮)、炙甘草半两,玄精石二两,贝母一两,不灰木一两半。为末,每服半钱匕,生姜、乌梅煎汤调下。治肺经伏热,夜卧咳嗽。.《 外科启玄)卷十二方。滑石一两,甘草、冰片各二分。为细末,外敷患处。治胎塌皮疮,症见婴儿出生,浑身无皮,如汤烫去。玉容丸《 外科正宗》 卷四方。甘松、山奈、细辛、白芷、白菠、白岌、防风、荆芥、僵蚕、桅子、菜本、天麻、羌活、独活、密陀僧、枯矾、檀香、川椒、菊花各一钱,大枣七枚。为末,与皂角一斤同挞作丸,早、晚搽洗患处。治雀斑、粉刺及皮肤粗糙。如秋、冬加生蜜五钱,皮肤粗搞加牛骨髓三钱。玉容散《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四方。白牵牛子、团粉、白蔽、细辛、甘松、白鸽粪、白岌、白莲蕊、白芷、白术、白僵蚕、获菩、白附子、鹰矢白、白扁豆、白丁香各一两,荆芥、独活、羌活、防风各五钱。为细末,每用少许,放手心内,以水调浓搽搓面部,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一次。治面部黑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色,枯暗不泽,大小不一,与皮肤相平。
玉容,《 疡医大全》 卷九方。龟板一两,胎发、猪毛、羊毛、鸡毛、鹅毛各四两,牛油、猪板油、桐油各二两,炒黄丹八两,麻油一斤。同熬枯滤清,以丹收膏,摊贴患处。治恶疮,久不收口,及镰疮。
玉绣球见《 广州植物志》 。为球兰之别名,详该条。
玉接骨见《 本草纲目拾遗》 。为白接骨之别名,详该条。
玉液丹《 疡医大全》 卷十六方。① 五倍子(用六安茶泡汁温浸,滤去茶汁,再用糟坊白药丸为末拌匀,放磁器内密封,放暖处候生白毛为度,晒干,筛净白毛)十两,儿茶、甘草各二两,薄荷叶、乌梅肉各一两。为末,梨汁为丸,龙眼核大,每次一丸。茶水调敷患处。治走马牙府。② 五倍子一个,枣核十个,白砒三至四厘。将枣核、白砒装在五倍子内,火锻至烟尽为度。为细末,吹患处。治证同上。③ 锻人中白一两,儿茶二钱,铜青、醉香、冰片各少许。为末,吹患处。治证同上。④ 青黛、硼砂各三钱,黄柏、黄连、黄岑各一钱。为粗末,用米潜水漱口,搽患处。治证同上。
玉液汤O 《 医学入门》 卷六方。半夏四钱,生姜十片。水煎,入沉香磨水一呷,温服。治七情气郁生葬,上逆头目眩晕,心嘈怔悸,眉棱骨痛。.《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生山药30 克,生黄茂巧克,知母18 克,生鸡内金(捣细)6 克,葛根4 . 5 克,五味子、天花粉各9 克。水煎服。治消渴。
玉液散《 世医得效方)卷五方。天花粉、知母、炒贝母各一两,炙甘草、人参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二钱,先熔下黄蜡二两,同入米饮调几食后服。治咳
嗽气喘,口干作渴。
玉液煎<医醇腾义》 卷二方。石膏、生地黄各五钱,石解三钱,麦门冬、葛根各二钱,玉竹四钱,桔梗、薄荷各飞钱,白茅根八钱。水煎,加甘蔗汁半杯,冲服。功能清胃凉血,养阴生津。治胃火炽盛,烦渴引饮,牙雌腐烂,或牙宣出血,面赤发热。玉梁骨骨名。即下领骨的关节突。<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玉梁骨,即耳门骨。其处上即曲颊,下即颊车,两骨之合钳也。”
玉蕊花出《 花镜》 。为西番莲之别名,详该条。玉蝴蝶见《 张幸青医案》 。为木蝴蝶之别名,详该条。
玉管叶出《 本草纲目》 。为百合科植物玉警Host 。plantaginea ( Lam . )几chers .的叶。我国各地均有栽培。甘、辛,寒,有毒。治痈肿,疗疮,蛇、虫蛟伤,捣烂外敷;顽固性溃疡,洗净以热米汤或开水泡软,敷贴患处,每日换二、三次。
玉替花出(本草品汇精要)。又名白鹤仙、白鹤花、化骨莲。为百合科植物玉替H , ta plantaginea ( Lam . ) Aschers ,的花。甘、辛,凉,微毒。活血,利尿,解毒。① 治咽喉肿痛,咳血,崩漏,痛经,白带,小便不通。煎服:3 一4 . 5 克。② 解斑鳌毒。捣烂,开水冲饮。③ 治烧伤。香油浸泡两月,取油涂。花含挥发油。
玉嚣散.(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又名甘露散。寒水石、石膏各五钱,甘草一钱。为细末,每次一字,或五分至一钱.食后温水调下。治小儿伤热,吐泻黄瘦。.(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人参、获菩、炒桔梗、芍药各一钱,炙甘草六分。水煎服。治乳脉不行,身体壮热,头目昏痛,大便涩滞。.(儒门事亲》 卷十二方。寒水石、滑石、石膏、天花粉各四两,甘草二两。为细末,每服五钱,水调下。治中暑烦渴。O 《 药仓启秘》 方。芙蓉叶不拘多少。研细末,用银花露同蜜调,或以菜油调,外敷患处。治流火、丹毒、疮痈诸毒,紫赤腐烂,及一切热毒之症。玉门不闭病证名。见(经效产宝》 卷中。即产门不闭,详该条。
玉机微义综合性医书。50 卷。明• 徐彦纯撰,刘宗厚续增。书成于1396 年。徐氏原著撰于洪武初(1368 年),书名(医学折衷),立论以<内经》 为本,旁采金元诸家学说以阐析中风、痰证、伤风、痰饮、滞下、泄泻、疟、头痛、头眩、咳逆、痞满、吐酸、痊、病风、风痛、破伤风、损伤,计17 门。刘氏复博览群书,仿其体例续增咳嗽、热、火、暑、湿、燥、寒、疮疡、气、血、内伤、虚损、喉痹、眼目、牙齿、腰痛、心痛、黄疽、痹、妇人、小儿等共33 门,改名《 玉机微义》 。全书以内科杂病为主,分门详述,有论有按,证方俱备,并对徐氏原撰17 门病证内容亦有所补充。玉竹饮子《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玉竹、川贝母各三钱,获荃、紫莞各二钱,甘草、桔梗、橘皮各一钱,生姜(同橘皮、蜜煎)四钱。水煎,调入熟白蜜,分二次服。治痰火而致的痰涎涌盛,咳逆喘满。若气虚,
364 玉太末击五加少、参二钱;虚火,加肉桂五分;客邪,加细辛三分,豆豉三钱;咽喉不利,唾脓血,加阿胶三钱,藕汁半杯;头额痛,加葱白二茎;便塘,用伏龙肝煎汤,取上青液煎服;气塞,磨沉香汁数匙冲入。
玉柱骨折病名。出《 医宗金鉴》 卷八十八。即天柱骨折:详该条。
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卷一百五十引《 究原方》 了。防风一两,黄蔑(蜜炙)、白术各二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人枣一枚,水煎,食后热服。功能益气固表止汗。治滕理不密,易患感冒,及气虚自汗者。方用黄茂为君,益气固表;臣以白术健脾,合君药以资气血之源;佐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合黄茂、白术以益气散邪。本方黄茂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茂,祛邪而不伤正,实系补中有疏,散中寓补之意。实验研究:本方对机体免疫反应具有双向调节乍用。
玉粒分经病证名。亦作玉粒分精。《 证治准绳。杂病): “此证或生于脾,或生于气轮。生于气轮者,金火亢承之证,燥热为重;生于脾者,湿热为重,由土之燥滞。其形圆小而颗坚,色淡黄或白肉色。当辨其所生部份而治之,故曰玉粒分经。初起不疼,治亦易退,亦有轻而自愈者。”若态食辛燥等,则症情加重,可变为漏。治法:发于睑内者,宜清热泻脾,用清禅散加减;生于白睛者,宜清泻肺热,用泻白散加减。玉粒分精病证名。即玉粒分经,见该条。玉梁骨伤病名。见《 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颖丫领窝处损伤。多由跌扑损伤所致。症见耳部肿痛,耳中流血,甚则骨肉俱伤,头痛头晕,不省人事。合宜活血、止血、安神、镇痛。内服正骨紫金丹、云南白药,外用葱汤淋洗,贴混元膏。
玉橄药解药物学著作。8 卷。清• 黄元御撰。刊于1754 年。本书分草、木、金石、果、禽兽、及鳞介鱼虫六部,共收药290 种。内容基本上不引证文献,沦述简要,颇多个人见解。黄元御自号玉揪子,故以为书名。现有(黄氏医书八种》 本。
玉璐浮睛病证名。(古今医统》 :“此因热郁不退,使生白膜,如玉凝睛,或痛或肿,久则满睛失明。”即玉翁遮睛,详该条。
玉联浮满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 卷十六。O 属外障。指黑睛上骼如玉色,遮满瞳神。即玉璐遮睛,详该条。.属内障。《 审视瑶函》 :“眼内障如水晶色,厚而光滑且清白,瞳子隐隐内中藏,视物蒙如云雾隔,”并谓“其名有三,曰水晶,曰玉翁浮满,曰冰暇翁。”即水晶障聆症,详该条。
玉璐浮瞒病证名。《 银海精微》 :“玉翁者,风充入脑,积热肝隔,发歇疼痛,失于调治,日久积累,血凝不散,结成白翁,遮满瞳人,如玉色相似,立名玉翁孚瞒。”即王翁遮睛,详该条。
玉璐遮睛病证名。出《 银海精微)。又名玉臀浮满、玉翁浮瞒、玉翁浮睛。起病多因肝经风热,病久反复者,又属肝肾不足。‘《 银海精微》 :“初则红肿赤脉穿睛,渐渐生白翁膜,初起时如碎米,久则成片,遮
画
瞒乌睛,凝结如玉色,名日玉翁遮睛。”治法:赤痛羞明,风热尚甚者,宜祛风清热,可用明目菊花散加减;病久红赤不甚,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明目退翁,用通明补肾丸。无赤痛羞明,仅存白玉色翁障遮满黑睛者,类今之角膜白斑,药难奏效。玉特花根出(本草品汇精要)。为百合科植物玉替H 伪ta plantaginea ( Lam . ) Aschers ,的根茎。甘、辛,寒,有毒。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止痛。治痈肿,疮毒,凛病结核,捣烂外敷;中耳炎,烫伤,捣取自然汁滴耳或外涂。本品入口,可使齿牙脱落,用者宜慎。根含皂贰,贰元为菱脱皂贰元(Gitogenin )。还含香豆素类、三菇、多糖、氨基酸。
玉版论要篇(素间》 篇名。本篇讨论撰度奇恒的运用方法,并举出色脉为例。古人认为这个方法很重要,值得“著之玉版”,故名。内容扼要地论述了病色、脉象与证治、预后的关系。
玉屑无忧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七方。玄参、荆芥穗、滑石、黄连、砂仁、炒袂菩、贯众、炙甘草、山豆根各一两,寒水石二两,硼砂二钱。为细末,每服一钱,干掺舌上,’白水送下。治咽喉肿痛,舌颊生疮,风毒塑塞,热盛喉闭,或误吞硬物,诸骨鲤刺,涎满气急,甚至闷乱不省人事。
玉机真脏论篇《 素问》 篇名。玉机,含有珍重之意;真脏,指真脏脉。本文重视对真脏脉的论述,故名。内容包括五脏脉息与四时的变化,脉的胃气,疾病的传变,五脏的虚实等。其中尤以论脉为重点,指出脉息的变化,取决于胃气,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无胃之脉为真脏脉,真脏脉见,则预后不良。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辛生地玄参方见《 温病条辨》 卷一。即加减玉女煎,见该条。未至而至运气学说术语。《 素问• 六微旨大论》 :“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指时令未至而岁气先至。按运气学说的理论,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岁运太过之年,如王冰注:“假令甲子岁气有余,于癸亥岁未当至之期,先时而至也。• … ,’岁气有余,六气之至皆先时。,, ,一先时后至,后时先至,各差三十日而应也。末① 四肢或四肢末梢。《 灵枢• 杂病》 :“妄厥为四末束愧”。《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治之者反取四末。”② 标病或标部。<灵枢• 寒热》 :“鼠痰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 灵枢• 邪客》 :“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③ 针尖。《 灵枢• 九针论): “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④ 中草药的枝叶。《 素问,移精变气论》 :“治以草苏草薰之枝,本末为助。”⑤ 粉末。如细末、粗末等。
末药见《 本草纲目》 。即没药,详该条。击仆.占病名。出(灵枢• 九宫八风》 。亦称仆击。指突然仆倒的病症,即卒中。多由人体正气先虚,而为邪风入中所致。《 医学纲目• 肝胆部》 中风:“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参见卒中条。.指击仆损伤而言。是外伤性的致病因素之一(见《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 )。
击法推拿毛法。用空拳、手指、手掌尺侧面或桑一向一.月.. . . . . . . . . . . . .曰.- . ? ? . . -一,, _ _
五枝棒由轻到重作有节奏地敲打。有促进气血运行,消除疼痛,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
击天鼓出(保生秘要)。即击探天鼓法,见该条。
击天碧即叩齿法。(杂病源流犀烛• 口齿唇舌病源流): ' ’《 养性书>曰:齿宜朝暮叩以会神、• • … 若辟邪秽叩右齿,名曰击天努。”详nlJ 齿条。
击探天鼓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又名击天鼓。两手掌掩耳,手指置脑后,用食指压住中指,再滑F 轻弹后脑部,耳内如有击鼓之声。有清醒头脑,预防耳疾等作用。《 圣济总录》 卷一百九十九:“天鼓者,耳中声也。举两手心紧掩耳门.以指击其脑户。常欲其声壮盛,相续不散。一目三探,有益下丹田。或声散不续,无壮盛者,即元气不集也,宜整之。”示从容论篇<素问)篇名。本篇主要说明诊病时,必须依据法度,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遇到疑难的病情,更须周密观察,详细分辨,从不易辨别的症候当中,辨别出异同来,才不致因粗率的诊断而贻误病机。文中列举了脾、肝、肾等病为例证,说明对复杂疑难病证,必须从容地鉴别诊断的道理,故名。正.指正气。《 素问• 五常政大论》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见正气条。.指十二经脉之正经,以别于支络。(灵枢• 经别》 :“足太阳之正,… … ”.按一般规律进行的疾病过程。《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王冰注:“阴病阳不病。阳病阴不病,是为正病。”
正气.同真气。人体机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指人体的抗病能力。《 素问遗篇• 刺法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参见真气条。.四季正常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 灵枢• 刺节真邪》 :“正气者,正风也。”
正化运气术语。.指六气正当其主令时位之所化。<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明其正化。”吴昆注:“正化者,六气各有正化,当其位者为正,非其位者为邪也。”如壬申、壬寅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运为太角木运太过,司天之气为热化,在泉与中运之气为风化,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正化日。”.出(类经图翼》 。与“对化”共同说明十二地支化生六气的道理。如厥阴属风木,木生于亥,故厥阴正化于亥而对化于巳,巳亥年同为厥阴风木司天。正风指自然界的正常气候。亦称正气。(灵枢• 刺节真邪》 :“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正水病名。O 水肿病之一。《 金匡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多因脾肾阳虚,水停于里,上迫于肺所致。参见水肿、肺虚身肿条。.指十种水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 四,称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肤水、胃水、小肠水等十水为正水。参见十水条。正邪五邪之一。见五邪条。
正岁运气术语。即平气之年。《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
画击示正365 也。”谓中运既非有余,亦非不及,就是所谓“正岁”, 气至就不先不后而与节候同时。参见平气条。正色又称常色。健康人面部色泽,明润含蓄,红黄隐隐,容光焕发,表示气血平和,精气内充,为有胃气、有神之象,属无病的常色。正色有主色、客色之分。主色是每个人基本肤色,视个体而异;客色随气候、环境及当时的生理状态而变化,均不属病色。正产又名真产。即正常产。杨子建《 十产论》 :“妇人怀胎十月,忽腰腹作阵疼痛,相次胎气顿陷,至于脐腹痛极,乃至腰间痛重,谷道挺迸,继之浆破血出,胎儿遂生,名曰正产。”
正羽运气学说术语,出(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羽代表水运,水运平气之年,无太过和不及,称为正羽C
正体整复之意,即整治人体骨折、损伤的病症。出《 正体类要》 匕卷。明、清时代正骨科也有称为正体科的。
正角运气学说术语,出《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角代表木运,木运平气之年,无太过与不及,称为正角。
正征运气学说术语,出《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征代表火运,火运平气之年,无太过与不及,称为正征。
正念气功术语。指练功时杂念已排除,头脑保持高度的练功意念。元• 陈虚白《 规中指南》 说:“盖无念之念,谓之正念。”
正疟病名。指长期寒热发作之疟。(景岳全书• 疟疾》 :“古法云:以清脾饮治秋时正疟,随证加减大效。”参见疟疾条。
正性养生术语。指人体保持精神安定,志间寡欲。《 正一法文修真旨要》 说:“人能正性而合元气,少思寡欲,去智离形,然后可以示之。”正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因药性与病性相逆,故又称逆治。(素问• 至真要大论): “逆者正治。”《 医门法律》 :“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正经.指本经。(难经• 四十九难》 :“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与奇经相对,即十二经脉。《 针经指南• 标幽赋》 :“正经十二。”
正骨.专门治疗骨、关节、软组织及内脏损伤的一门医学分科。元代官方医学增设了“正骨兼金链科”所以《 世医得效方》 在卷十八有“正骨兼金链科”一栏。《 医宗金鉴》 卷九十:“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公指尺骨。见《 伤科汇纂》 。参见尺骨条。
正宫运气学说犬语,出《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宫代表土运,十运平气之年,无太过与不及,称为正宫。
正营经穴名。代号:GB17 。出《 针灸甲乙经)。? ? ~一~一一.-曰.曰.. . . . . . . . .即口口曰.口口.. . . . ~旧.翻..曰.. . ' . . .州.曰.. . . . . . .目~一-一~一
366 正
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头顶部,当瞳孔直上入发际2 . 5 寸处;或于头临泣后2 寸取穴。另说在入发际2 . 5 寸(《 千金翼方》 ); “目窗后一寸五分”,即入发际3 . 5 寸(《 针灸大成》 )。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并有颗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主治偏头痛,目眩,齿痛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
正商运气学说术语,出《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商代表金运,金运平气之年,无太过与不及,称为正商。
正漏病证名。指黑睛漏。《 证治准绳• 杂病): “有漏生于风轮,或正中,或略偏,病至此,目亦危矣。”相当于今之角膜漏。
正一丹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即来复丹,见该条。
正元丹.《 证治准绳• 女科》 卷四方。香附一斤(同艾叶三两,以醋同浸一夜,然后分四份,分别用酒、盐、酥油、童便制),阿胶珠二两,积壳四两(一半生用,一半鼓炒),生地黄、熟地黄、酒当归、炒川芍各四两,白芍药八两(一半生用,一半酒炒)。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六十丸,空腹盐汤送下。治妇人月经不调及不孕。.《 古今医方集成》 引(秘旨)方。人参(用附子一两,煮汁收入,去附子)三两,甘草(用乌药一两,煮汁收入,去乌药)、黄茂(用J ! {芍一两,酒煮收入,去川芍)各一两五钱,白术(用陈皮五钱,煮汁收入,去陈皮)、袂荃(用肉桂六钱.酒煎汁收入,去肉桂)各二两。将获答晒干,余药用文武火焙干,为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数沸,再加盐一捻,和渣调服,服后饮热酒一杯,以助药力。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时或阴火上冲,头面赤热,眩晕恶心,或浊气逆满,胸胁刺痛,脐腹胀急。
正元汤见(兰室秘藏• 阴痰阴汗门)。即固真汤,见该条。
正元饮,(丹溪心法》 卷四方。炒红豆、炮姜各三钱,人参、炙甘草、白术、获等各二两,肉桂、炮川乌各五钱,炮附子、川芍、山药(姜汁炒)、乌药、葛根各一两,陈皮二钱,炙黄茂一两五钱。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盐少许,水煎,送服黑锡丹。治早起头晕,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者。
正气汤(兰室秘藏)卷八方。炒知母、黄柏各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水煎服。治盗汗阴火盛者。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二方。炒甘草七钱,橘皮、蕾香、白术各一两,厚朴、半夏各三两(二味为末,与生姜四两研烂为饼,微炒)。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治伤寒阴症,憎寒恶风,胸隔噎塞,胁肋膨胀,心下痞坚,吐利咳逆,呕逆酸水,怠情嗜卧,不思饮食,疟疾心痛。正心汤(古今医统大全》 卷四十九方。人参、获神、当归、生地黄各一两,羚羊角、甘草、酸枣仁、远志各八钱,莲子七枚。水煎去渣,入羚羊角末、察香各一分,和匀服。治七情五志,久犯心神,妄言妄笑,不
知所苦。
正头痛病证名。O 即冲头痛。《 东医宝鉴• 外形篇》 :“其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即正头痛也。”参见冲头痛条。.指满头皆痛之症,与偏头痛相对而言。(鲜溪医述• 病症辨异>: “正头痛者,满头皆痛,… … 偏头风者,但在半边。”参见头痛条。正舌散.《 卫生宝鉴》 卷八方。雄黄、荆芥穗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豆淋酒调下。治中风舌强语赛。.(张氏医通》 卷十三方。蝎尾(醋炒)三钱,获菩(姜汁拌晒)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并擦牙眼,日三次;若面赤;倍蝎尾,加薄荷五钱,每服四钱,水煎,热服取汗。治惊痰塞窍,肝热生风,舌强不正。
正伤寒病名。.指冬令感受寒邪而即发的疾患。《 伤寒全生集》 卷一:“夫伤寒者,自霜降后至春分前,天令严寒,水冰地冻而成杀厉之气,人触犯之,即时病者,为正伤寒。”《 医学心悟》 卷二:“霜降以后,天令严寒,感之而即病者,正伤寒也。其症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身体痛。但脉浮紧、无汗为伤寒;脉浮缓、有汗为伤风。寒用麻黄汤,风用桂枝汤。予以加味香苏散代之,随手而愈。”(伤寒大白》 称南方无正伤寒,麻黄桂枝仅可用于北方冬月。.正伤寒又指四季感寒的病。亦称大伤寒。《 通俗伤寒论• 伤寒本证》 :“大伤寒,一名正伤寒。立冬后,严寒为重,春夏秋暴寒为轻。”参见大伤寒、伤寒条。正阳散(太平圣惠方》 卷十一方。附子(炮,去皮脐)一两,皂角(去皮、子,酥炙)一枚,炮姜、炙甘草各一分,寮香(另研)一钱。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和滓热服。治阴毒伤寒,面青,张口出气,心下硬,身不热,只额上有汗,烦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正骨学书名。郑怀贤编。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整理。全书共n 章,分述正骨学简史,人体正常骨骼,骨折与脱位,软组织损伤及其他骨伤的原因、症状、治疗、验案等,特别对手法操作附有较多的插图,内容比较实用。
正骨范书名。一名《 中国接骨图说)。2 卷。日本• 二宫彦可撰。刊于1808 年。作者鉴于近代西医正骨唯重器械而不讲手法,遂据吉原杏荫之正骨手法,结合自家经验,编纂而成。上卷收正骨总论、脉症治法、用药法、夹缚固定法等;下卷载正骨手法,并详论论母法15 则,子法36 则,收医方66 首。方论有序,文图并茂。建国后有排印本。正骨科古代医学分科之一。正骨疗法由来已久。宋代设疮肿兼折疡科,正骨属折疡范畴。元代始用正骨科,作为十三科之一。明代改为接骨科,但其治疗范围未变。为专门治疗骨关节特别是骨外伤疾患的学科。参见十三科条。
正容汤《 审视瑶函》 卷六方。羌活、白附子、防风、秦先、胆南星、白僵蚕、制半夏、木瓜、甘草、获神木各等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滓,加酒一杯冲服。治口眼喝斜,仪容不正。
正黄疽病名。<症因脉治)卷三:“正黄疽之症:
正功去367
食已即饥,遍身俱黄,小便或赤或不利,憎寒壮热,身体如肿。”多由脏腑积热,并于脾胃之间,外因风湿相搏,闭郁揍理,湿热熏蒸,壹而成黄。如见表证脉浮,可用汗解,桂枝黄蔑汤。若寒热,胸满,烦呕,小柴胡汤。恶寒身痛,表不解者,麻黄醇酒汤。若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表解里实热、宜下,大黄硝石汤、茵陈汤。小便不利,加减五等散。胸满呕吐,小半夏汤。黄结上焦者,权用瓜蒂散吐之。外治亦可用吹鼻法,出其黄水。参见黄疽有关条。
正静定养生术语。指调节精神思维活动,要端正神形,安静意识活动,稳定全身各部。《 管子• 内业): “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秽,能正能静,然后能定。”
正对口疗病名。见(治疗大全)。疗疮生于颈后正中(天柱骨间)对口处者。初起痒而不痛,有一小吻,顶上一小点如麻子大,或红或黄,治宜急刺百劳、委中二穴。详见疗疮条。
正邪分争O 指正气与邪气互相争持。由此构成疾病的一般病理过程。.指伤寒少阳病出现寒热往来的病机。恶寒是正不胜邪;发热是正气抗邪外出;寒热交替出现是正气与邪气互相争持的状态。《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正体类要骨伤科专著。2 卷。薛己撰。刊于1529 年。上卷首载正体主治大法凡19 条,次载作者对扑伤、坠跌、金伤及汤火伤三类病的医案共64 种病证。每证1 一3 例不等;下卷为伤科所用方剂。全书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紧密。解放后有排印本。正骨八法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的八种整复治疗手法。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即摸法、接法、端法、提法、按法、摩法、推法、拿法。详各该条。正骨手法骨伤治法之一。用手的动作,治疗骨折、脱臼及软组织损伤的方法。《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提出拔伸、用力收入骨、捺正等手法。(医宗金鉴》 卷八十七,总结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今有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按摩推拿、夹挤分骨、折顶回旋等中西医结合新八法。此外,还有拉、卡、捏、抖等手法。详各该条。
正骨推章治疗骨伤科疾患的推拿按摩方法。《 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五:“凡坠堕颠扑,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致磋跌者,急须以手揣栩,复还枢纽;次用药调养,使骨正筋柔,荣卫气血不失常度,加以封裹膏摩,乃其法也。”
正柴胡饮(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柴胡一至三钱,防风、甘草各一钱,陈皮一钱半,芍药二钱,生姜三至五片。水煎,热服。功能平散风寒。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及疹疟初起等症。如头痛者,加川芍一钱;热而兼渴者,加葛根一、二钱;呕恶者,加半夏一钱五分;湿胜者,加苍术一钱;胸腹有微滞者,加厚朴一钱;寒气胜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黄一至三钱。实验研究:本方对流感病毒、肺炎
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又有镇静、镇痛、抗炎、解热作用,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现临床亦制成冲剂使用。
正虚邪实指虚证、实证同时出现。① 疾病治疗不当,或邪气过盛,使正气已虚而邪实仍在。② 原来体质比较虚弱的人,感受实邪,出现正虚邪实的证候。(素间• 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通常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治疗须扶正祛邪。正奉上太医金代医官职称。系太医院中的一种官职。参见太医院条。
正骨麻药方《 华佗神医秘传》 卷三方。川芍、草乌、胡茄子、羊掷踢、麻黄、姜黄各等分。为细末,茶、酒送服。用于外科麻醉。
正骨紫金丸即正骨紫金丹,见该条。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卷八十八方。又名正骨紫金丸。丁香、木香、血竭、儿茶、熟大黄、红花各一两,当归、莲子、获荃、白芍药各二两,牡丹皮五钱,甘草三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童便或黄酒调下。治跌打扑坠,闪挫损伤,痕血疼痛。
正副夹缚法骨折固定方法之一。见《 疡医准绳》 卷六。适用于四肢肌肉丰满处骨折复位后的外固定。正夹一般用杉树皮制成;副夹用竹片制成,均宽约二公分,厚0 . 2 公分,长度视伤处而定。先将正夹疏排患处皮肤上,敷接骨药一层,用麻纸盖药上,再夹一副夹,缚紧。本法比单层夹板牢固,能减少发生骨折断端再移位的机会。
正骨手法略要见平乐郭氏正骨法条。正骨心法要旨书名。4 卷(即《 医宗金鉴》 卷87 一90 )。清• 昊谦等撰。首载手法总论及<内经》 中有关记述,次为全身各部骨骼名称及其伤损、骨折、脱臼等病的症治,后述伤损内症及其兼症的治疗。功劳叶.见(饮片新参》 。为十大功劳叶之简称。.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为构骨叶之药材名。各详该条。
功劳根见《 浙江民间草药》 。为拘骨根之别名,详该条。
功能性子宫出血病名。指性腺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生殖系统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子宫出血病。属崩漏范畴。临床可根据月经周期变化,按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的不同阶段,结合临床症状辨证治疗。如黄体功能不足者,多伴有脾肾阳虚症状,重在补肾健脾固冲。对淋漓不断,日久不止,子宫内膜剥脱不全,再生缓慢者,可用化癖生新等法治疗。参见崩漏、月经不调各条。
去爪.古刺法“五节”之一。《 灵枢• 刺节真邪》 篇:“余闻刺有五节,• • • • • 一曰振埃,二日发蒙,三日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 去爪者,刺关节之支络也。”爪,指甲;去爪即剪去多余的指甲。篇中以该法治疗因水道不通,津液内溢,聚于辜丸,阴囊日渐胀大,以致行动、俯仰不利,甚至外形显露,裙裳亦不能遮蔽的阴囊水肿病,其治疗作用好象是修剪掉
368 去甘五多余的指甲一样,故称为去爪。.癫痛的别名,见(张氏医通》 卷七。其取名之义可能与《 内经》 用“去爪”刺法治该病有关。参见癫庙条。
去针即出针,(素问,针解》 :“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见出针条。
去油中药炮制法之一。有的药物用火媲去油,如肉豆范可用湿纸包裹火偎去油。有些不宜火垠去油的,如巴豆、续随子等,可放在吸水的纸内压榨去油,或研细加水,待油浮起,倒去水和油便得。其目的在于减低药物的烈性或毒性。
去火毒中药炮制法之一。指除去膏药的火毒。膏药熬成后,如果立即涂贴皮肤上,能刺激皮肤,轻的发痒,重的起水泡,甚至引起溃烂。去火毒的方法有二:① 把刚制成的膏药,放置阴凉地方若干时日。② 浸泡在井水或凉水内几天后待用。
去来汤<辨证录)卷二方。人参、抉等、苍术各三钱,白术五钱,甘草、川乌各二钱,半夏一钱。水煎服。治气虚而微感寒湿之邪,邪冲心包,心痛忽作忽止,一日十数遍,饮食无碍,昼夜不安。
去蛇形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去腐散经验方。见吸外伤科学》 (广州中医学院)。又名千金散。制乳香、制没药、朱砂、蛇含石(醋制)、轻粉各15 克。为细末,掺疮面,或粘附在纱条上,插入疮中。功能化腐。治一切恶疮,腐肉不脱者。
去来心痛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指心痛或作或止,久而不愈者。《 辨证录• 心痛门》 :“人有一时心痛,倏痛倏已,一日而十数遍者,饮食无碍,昼夜不安,… … 乃气虚而微感寒湿之邪,邪冲心包而作痛:”治宜补气温阳,祛湿消痰。方用去来汤、苍鸟参荃散等。参见心痛条。
去宛陈荃(cu6 错)出《 素问• 汤液醒酸论》 。指驱除郁于体内的水液废物。宛,通郁,即郁结;陈垄,是陈旧的铡碎的草,指人体水液废物。
去痕生新即祛疲活血。详该条。
去恶平胃散《 医醇瞪义》 卷四方。当归、川芍、桃仁、陈皮、炒苍术、厚朴、砂仁各一钱,炮姜、木香、降香各五分,山植炭三钱,苏木三分。水煎服。治新产之后,恶露上冲于胃,胸脱痞满,时时作秽。
去恶清心汤《 医醇腾义》 卷四方。当归、牛膝各二钱,川芍、延胡索、唬拍各一钱,桃仁一钱五分,炮姜、生蒲黄、熟蒲黄各六分,山植炭、丹参各三钱,灯心三尺,苏木三分,降香五分。水煎服。治新产之后,恶露上冲于心,头眩神昏,不能语言。去恶清肺汤《 医醇瞪义》 卷四方。当归、苏子、贝母各二钱,川芍、桃仁、延胡索、橘红各一钱,炮姜、降香各五分,山植炭、桑白皮各三钱,苏木三分。水煎,加童便一杯冲服。治新产之后,恶露上冲于肺,气喘鼻掀,头汗微出。
甘五味之一。甘为土味,入通于脾,为脾所主之味。<素问• 宣明五气篇): “五味所入,… … 甘入脾。”
画
l 笋
甘味药多入脾经,有补脾益气作用,如人参、黄蔑等,同时,甘味药物尚有和中缓急作用,如甘草等,故《 内经》 有“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之说。甘化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素间• 至真要大论): “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太阴属土,主湿主甘,故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甘石见《 本草品汇精要》 。为炉甘石之简称,详该条。
甘松出(本草纲目》 。为败酱科植物甘松香Nardostachys chinen 、15 Batal .或匙叶甘松香N . Jatamansi ( wall , ) DC .的根及根茎。主产四川、甘肃。甘、辛,温。入脾、胃经。理气止痛,醒脾开胃,活络通经。① 治精神忧郁,胃院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头痛,霍乱转筋。煎服3 一6 克。② 煎水含漱治牙痛;煎水洗治脚气浮肿。本品含马兜铃一1 ( 10 )一烯-2 酒同、马兜铃烯、马兜铃一g 一烯一la 一醇、甘松酮( Nordostachone )、撷草酮(valeranone )。挥发油对动物具镇静和一定的安定作用,撷草酮有抗电惊厥及心律不整作用,并能降压、抗溃疡,匙叶甘松香醇提物对离体肠、子宫及支气管平滑肌有抑制作用。甘泽出<吴普本草》 。为甘遂之别名,详该条。甘草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美草、蜜草、国老、粉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I 界yrrhiza ura 掩nsis Fisch . 或胀果甘草G . inflataBat .等的根和根茎。主产内蒙古、甘肃等地。甘,平。入脾、肺经。和中,缓急,止痛,祛痰止咳,解毒,调和诸药。治脱腹挛痛,咳嗽,心悸,疮病,咽喉肿痛,疮疡肿毒,药物及食物中毒:近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炙甘草性微温,补脾益气,多用于虚寒证。如煎服:1 . 5 一9 克。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名甘草梢,功能清火,解毒。煎服治茎中痛,淋浊等证。甘草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素(Glycyrrhizin ) ,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还含24 一轻基甘草次酸等三菇类及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贰、异甘草贰、新甘草试等黄酮类。并含苦味质、树脂等。胀果甘草根的主要成分为甘草查耳酮(Licochalcone )。甘草浸膏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保护作用,煎剂能抑制离体肠管。浸膏、甘草甜素(主要为甘草酸盐)及甘草次酸,具盐皮质激素样作用,促进钠、水储留,可致水肿及血压升高。小量甘草甜素具抗过敏及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次酸具抗炎作用。甘草具镇咳作用,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肝损害有保护作用。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毒物有一定解毒作用。后者还能降低血胆固醇及增加胆汁分泌。甘草次酸对发热大鼠有退热作用。在体外并有一定抗菌、抗原虫作用。甘载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位于第一掌骨背面。《 厘正按摩要术• 立法• 掐法》 :“甘载在掌背,合谷后。”(小儿推拿广意• 阴掌九穴疗病诀》 :“掐之能拯危症。”
甘疽病名。《 灵枢• 痈疽): “发于膺,名曰甘疽。”多由忧思气结而成。生于胸部中府穴下。初起如谷粒,色青,逐渐长大形如瓜萎,色转紫红,坚硬疼一一一~- ? ? . - - -一-一..翻.. .曰..口.. . . . .一一~. ,
五画甘369
痛,僧寒壮热。溃脓,稠者为顺;若过十天、半月,不成脓,寒热不解,脉见浮数者为逆。初宜服荆防败毒散以疏解,次服内托黄蔑散以托毒,应期不溃者,急服十全大补汤。余参见外痈条。
甘菊出(抱朴子)。即菊花,详该条。
甘抓出(诗经》 。即瓤子,详该条。
甘葛见<滇南本草)。为葛根之别名,详该条。甘遂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甘泽、肿手花根。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kansui Liou 的块根。主产陕西、甘肃、河南等地。苦、寒,有毒。入脾、肺、肾经。泻水,逐痰,破积,通便。治水肿腹满,二便不通,胸胁积液,寰痕积聚,痰迷癫痈,噎隔痞塞。内眼:多入丸、散,一次量0 . 6 一1 . 5 克;煎汤,1 . 5 一3 克,醋制或面裹垠熟用。体虚及孕妇忌用。反甘草。本品含Q 一及羊大戟街醇(EuPhorbol ) ,甘遂幽醇( Kanzuiol ) ,有毒的巨大戟菇醇(Ingenol )的衍生物,20 一去氧巨大戟菇醇的衍生物,13 一氧化巨大戟菇醇的衍生物,甘遂菇醋(Kansninin 。)A 、B ,揉质等。经传统的炮制后,其中枢抑制及腹泻作用减弱,利尿活性可增强,巨大戟二菇醇醋有强烈的皮肤刺激性及促癌变作用。甘遂菇醋A 、B 有镇痛作用。
甘蒲出<新修本草)。即香蒲,详该条。
甘蔗出(名医别录》 。又名竿蔗、糖梗。为禾本科植物甘蔗Saccharum 。inensis Roxb .的茎秆。我国南部地区广为栽培。甘,寒。入肺、胃经。清热,生津,润燥,解酒。治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反胃呕吐,燥咳,便秘。榨取浆汁服:60 一120 毫升。榨取浆汁的渣滓称甘蔗滓,烧存性研末,乌柏油调涂小儿头疮白秃。甘蔗节间茁生的嫩芽名蔗鸡,治消渴,每次100 克,浓煎,不时温饮之。甘蔗含蔗糖,氨基酸,柠檬酸,唬拍酸,延胡索酸,苹果酸及维生素Bl 、场、残和C 等,尚含多糖类。多糖类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 有抑制作用。
甘中黄见(现代实用中药)。即人中黄,详该条。
甘瓜子出(名医别录》 。即甜瓜子,详该条。甘豆汤《 奇效良方》 卷三十九方。黑豆一两,甘草五钱。水煎服。治脚气浮肿。
甘伯宗’唐代医史学家。集唐以前历代医学家一百二十人的传记为《 名医传),共7 卷,为我国古代较早的医史人物传记专书。已佚。
甘草汤<伤寒论)方。甘草二两。水煎,分二次服。功能清热解毒。治少阴咽痛,无明显红肿,无寒热者。
甘草法古代下胎毒法之一。婴儿初生,防止恶汁吸入,清洁口腔,用甘草浓煎去滓,以消毒纱布缠指蘸药拭口,或分数次滴灌口中,经常服用,其毒自解。一年四季无论寒暑,体虚体实皆可用之。甘草黄见清• 汪双池《 医林纂要• 药性》 。为人中黄之别名,详该条。
甘草,(刘涓子鬼遗方)卷五方。甘草、当归各一两,铅粉五钱,羊脂一两半,猪脂三两。为粗末,微
火煎炼成膏,去滓,候凝,外敷。治因针灸伤及皮肤经络而成疮,或流脓不止,或疼痛不已。甘胆丸(赤水玄珠)卷七方。甘草(去皮,作二寸段,中半劈开)二两,刻旦汁五枚。以猪胆汁浸甘草三日,取出甘草烘干为末,炼蜜为丸,每服四十丸,临卧茶清送下。治食醋呛喉,咳嗽不止。甘桔汤.<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桔梗二两,甘草一两。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食后服。治小儿肺热,或风热上童,咽喉肿痛。.《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甘草、桔梗、山豆根、玄参、牛芬子、荆芥各等分,麦门冬量加倍。水煎服。治麻疹咽痛,口舌生疮。.(疡医大全》 卷二十一方。甘草、桔梗、麦门冬各一两。水煎服。治胃痈,痰气上重。O 见《 王旭高医书六种• 退思集类方歌注)。即桔梗汤第一方,见桔梗汤条。
甘菊汤.《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菊花、升麻、石决明、旋覆花、川夸、炒大黄各半两,羌活、地骨皮、石膏、炒木贼、青箱子、车前子、黄岑、防风、桅子仁、炒决明子、荆芥穗、炙甘草各一两,黄连二钱半。为细末,每服三钱,加蜜少许,水煎,食后服。治内外障璐。.《 揣摩有得集》 方。菊花一两,金银花一钱半,生甘草三钱。水煎服。治疗毒。甘崇兰见陆真翘条。
甘缓汤《 罗氏会约医镜》 卷十方。人参(或用炒山药四钱代)、白术、获荃,炙甘草各一钱半,升麻五分,陈皮七分,炒惹苗仁、炒芡实各二钱,木瓜、炒白葱仁各一钱,大枣四枚(或加恨肉豆范一钱,垠木香四分)。水煎服。治脾气虚,泄泻急而趋下,不能稍停。
甘蔗皮出《 本草纲目》 。为禾本科植物甘蔗Saccharum sinensis Roxb .的茎皮。治小儿口疮,烧存性研末撒;秃疮、坐板疮,烧存性香油调敷。甘祥儿见《 救荒本草》 。为甘露子之别名,详该条。
甘祥子见《 饮膳正要》 。又名地蚕、草石蚕、甘露儿、宝塔菜、土虫草、地枯牛草。为唇形科植物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i Miq ,的块茎或全草。全国各地常有栽培。甘,平。益肾润肺,滋阴除热。治肺结核咳嗽,咯血,盗汗,肺虚气喘,病后身体虚赢,小儿疮积。全草能清肺解表,治风热感冒。煎服:9 一15 克。全草含水苏碱、胆碱、水苏糖。
甘露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批把叶、熟地黄、天门冬、炒积壳、茵陈篙、干地黄、麦门冬、石解、炙甘草、黄答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临卧服。治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眼肿烂,时出脓血,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黄疽,肢体微肿,胸满气短,二便秘涩,或时身热。甘露秧见<中药材手册》 。为泽泻之别名,详该条。
甘嚣散见《 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即下露散,见该条。
甘竹茹汤《 备急干金要方)卷三方。竹茹一
370 甘
升,人参、获等、甘草各一两,黄等三两。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日三次。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
甘守津还出(温热论》 。治疗温病胃燥津伤的方法。温热病挟浊邪传入气分,浊邪不化,而热伤气津,舌苔虽白厚而干燥,是胃中津液损伤之象,治宜先养津,后化浊。养津用麦冬、玄参、革莽汁、鲜芦根等清润药,再加甘草以守护中气,使胃中津液恢复。
甘李根汤《 杂病源流犀烛• 奇经八脉门)卷十一方。李根皮五钱,桂枝一钱半,' .当归、白芍药、获等、黄荃各一钱,半夏、甘草各五分.生姜三片。水煎服。治冲气犯心,烦热,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甘辛无降药物性能。出《 本草纲目• 序例》 。甘、辛味的药性是向外向上发散。《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阳主升散,故无降。但亦有例外,如苏子辛温,沉香辛微温,均有降气作用。甘青青兰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唐古特青兰,详该条。
甘温除热用甘温药治疗因虚而身热的方法。如气虚发热,症见身热有汗、渴欲热饮、少气懒言,舌嫩色淡,脉虚大者,用补中益气汤。产后或劳倦内伤发热,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舌淡红,脉洪大而虚,用当归补血汤。
甘寒生津润燥法之一。用甘寒滋润药物治疗津液损伤的方法。适用于津液不足等证。如热性病里热盛,损伤胃的津液,症见发热、口中燥渴,或吐粘滞白沫,或噎隔反胃,治宜生津养胃,可用麦门冬汤。如胃阴伤较重的,用益胃散。
甘寒滋润润燥法之一。是治疗内脏津液不足,或热病化燥伤阴的方法。例如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咽燥咯血,手足心烦热,用百合固金汤;热病灼伤肺胃阴津,口中燥渴或大便秘结,用益胃汤、增液汤。甘肠之泉蒙医书。伊舍巴勒只尔用藏文撰于十八世纪。主要论述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方等蒙医内容,在蒙医学中首次提出“六基证”的理论。现存木刻本。
甘礴汇集蒙医书。伊舍巴勒只尔用藏文著于十八世纪。着重论述“六基证”的治疗和“十要证”中101 种病的治疗。现存木刻本。
甘拜饮子见(症因脉治)卷三。即清肺饮第六方,见清肺饮条。
甘姆宝鉴参见《 王室养生保健全书》 。
甘异点滴蒙医书。伊舍巴勒只尔用藏文著于十八世纪。重点论述各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以及温泉浴等治疗技术。并对“六基证”理论作了进一步论述。现存木刻本。
甘麦大枣汤见<金嚎要略》 。即甘草小麦大枣汤,见该条。
甘李根白皮出(金匾要略》 。即李根皮,详该条。甘草干姜汤(伤寒论》 方。炙甘草四两.干暮二
两。水煎,去滓,分二次服。治伤寒误汗后,四肢厥冷,咽中干,烦躁吐逆,及肺痰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遗尿,小便数者。
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 方。炙甘草、白术各二两,炮附子二枚,桂枝四两。水煎,分三次服。功能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方。炙甘草四两,黄等、干姜各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水煎,去滓再煎,分三次服。功能益气和胃,消痞止呕。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及狐惑病,蚀于上部者。
甘草粉蜜汤(金匾要略)方。甘草二两,粉一两,蜜四两。以水先煎甘草,去滓,入粉、蜜,搅匀,煎如薄粥,分二次服。治蛔虫扰心痛,令人吐涎,发作有时,用毒药杀虫,痛势不减者。方中之“粉”,后世医家赵以德、徐忠可、尤在径、黄坤载、曹颖甫都作“铅粉”;《 千金方》 作“粱米粉”; <外台秘要)作“白粱粉”; (杨氏家藏方}作“绿豆粉”;陆渊雷、黄树曾作“米粉”。“铅粉”能杀虫,但有毒,用之宜慎;‘• 粱米粉’,、‘• 米粉’,等;为日常食品,配甘草、蜂蜜为甘平安胃之剂,甘缓安蛔止痛,亦可作治疗用。此处以用米粉为宜。
甘草麻桂汤(症因脉治》 卷三方。甘草、麻黄、桂枝。水煎服。治寒湿腹胀,身重身冷无汗者。甘草麻黄汤(金匾要略)方。甘草二两,麻黄四两。先煮麻黄,去上沫,入甘草再煎,分三次服,取汗。治里水,一身面目悉肿,小便不利,脉沉者。甘姜等术汤见《 金嚎要略》 。即甘草干姜获荃白术汤,见该条。
甘桔防风汤《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六方。桔梗、甘草、防风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空腹服。治痘疹后,余毒未净,咽喉疼痛。
甘桔射干汤(篙崖尊生全书)卷六方。桔梗二钱,射干、甘草、山豆根、连翘、防风、荆芥、玄参、牛芬子各一钱二分,竹叶十片。水煎服。治咽喉肿痛。甘家松脂,《 肘后备急方》 者五方。松脂、白胶香、薰陆香、甘草各一两,当归、蜡各一两半,猪脂、羊肾脂、生地黄汁各半合。当归以前各药为末,入脂膏、地黄汁中,微火煎令黄,下蜡,涂布上贴疮。治热性疮疡。
甘菊荆芥汤《 圣济总录》 卷十六方。菊花、防风、旋覆花、川芍各半两,皂角(酥炙,去皮子)、石膏各一两,积壳(戴炒)、炙甘草、荆芥穗各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风痰头痛,咽隔塑闷。
甘遂半夏汤《 金暖要略》 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芍药五枚,炙甘草(如指大)一枚。水煎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再煎,顿服。治留饮欲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
甘世艾371
甘遂通结汤经验方。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天津南开医院)。甘遂末0 . 6 一0 . 9 克(冲),木香、桃仁、牛膝各9 克,赤芍药15 克,厚朴15 一30 克,大黄9 一24 克(后下)。水煎服。功能攻水逐饮,活血化癖。治重型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甘祥消毒丹《 医效秘传》 卷一方。又名普济解毒丹。滑石十五两,茵陈十一两,黄答十两,石营蒲六两,木通、川贝母各五两,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范、霍香各四两。为细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日二次;或以神曲为糊丸,弹子大,开水化服。功能化浊利湿,清热解毒。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热并重,症见身热困倦,胸闷腹胀,无汗而烦,或有汗而热不退,尿赤便秘,或泻而不畅,有热臭气,或咽痛颐肿,舌苔黄腻或厚腻;近代也用于肠伤寒、传染性黄胆型肝炎、急性胃肠炎等属湿热并重者。方中用滑石清热利湿并解暑;茵陈、木通清热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出;黄荃清热燥湿;连翘清热解毒;贝母、射干清咽散结;石曹蒲、白寇仁、霍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诸药配合,使奎遏之湿热毒邪,不独清利渗泄,且可芳香化浊。
甘草小麦大枣汤(金匾要略》 方。又名甘麦大枣汤。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水煎,分三次服。功能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方中以小麦味甘微寒,养心气而安心神为君;以甘草和中缓急为臣;以大枣补益中气,并润脏躁为佐使。三药合用,甘润滋养,平躁缓急,为清补兼施之剂。
甘草干姜获菩白术汤(金厦要略)方。又名甘姜荃术汤、肾着汤。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获等各四两。水煎,分三次服。功能温脾胜湿。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夜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阳气不行而致的胞痹证,症见少腹膀耽胀痛,小便不通。世医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出身于这类医学世家的医生称为世医。世医得效方方书名。19 卷(《 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l 卷,共20 卷)。元• 危亦林撰。刊于1345 年。本书作者根据其五世家传医方编写而成。书中按元代医学十三科的顺序。分别记述内、外、妇、儿、五官及伤科等各类疾病的脉病证治。作者对于疾病分类较细。所采历代及家传诸方,不仅数量较多,且多本自经验习用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骨伤科病症的治疗,尤有较多的发挥。解放后有排印本。
世补斋医书丛书名。清• 陆愚修撰。分正集、续集。正集均为作者自撰,计6 种,33 卷。刊于1884 年。包括文(指有关医学的文集)十六卷,<不谢方》 一卷,(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 内经运气病释》 九卷(附<内经遗篇病释》 一卷),《 内经运气表》 一卷,《 内经难字音义)一卷。续集为陆氏校刊的医书,共4 种,25 卷。由其子陆润摩刊于1910 年。包括(重订
傅青主女科)三卷,(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五卷,《 重订绮石理虚元鉴》 五卷,《 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十二卷(原书六卷,另六卷包括王氏所撰《 伤寒论附余>二卷,《 伤寒例新注》 、《 读伤寒论心法》 、(回澜说》 、(时节气候决病法)各一卷)。陆氏对(伤寒论)及运气学说辨析颇详,且有一定的发挥。但他以伤寒学说代替、否定温病学说,并根据个人的看法,评价或批评了一些医家,其学术见解或有趋于保守的一面。世朴斋不谢方见不谢方条。
艾子出《 本草图经》 。为食茱英之别名,详该条。艾片见(增订伪药条辨》 。为冰片药材之一种,详该条。
艾斗针灸器具。其上部为金属丝绕制的弹簧斗,下部为石棉制成的衬垫,两旁有丝带以供固定之用。可用于温灸或间接灸。
艾叶出《 名医别录》 。又名薪艾、灸草。为菊科植物家艾Altemisia argyi 块vl . et vant .的叶。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苦、辛,温,有小毒。入脾、肝、肾经。温经散寒,止痛,止血,安胎。① 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宫冷不孕,胎动不安,腹中冷痛。② 治吐血,蛆血,便血,血痢。③ 近用治慢性气管炎。煎服:3 一6 克。④ 治疥、癣,湿疹。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止血炒炭用。干叶捣绒,制成艾眷、艾住,供灸疗用• 本品含挥发油,内含按叶素、卜丁香烯、松油烯醇、芳樟醇、篙属醇、樟脑、龙脑等。艾叶油、各石竹烯及松油烯醇对豚鼠有镇咳及明显的平喘作用,对小鼠有祛痰作用。艾叶油在体外对白色葡萄球菌、甲链球菌、奈拜氏菌、肺炎球菌及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启此外,艾叶油对豚鼠尚有抗过敏性休克的作用。
艾条即艾卷,见该条。
艾卷即用棉纸包裹艾绒制成的圆柱状长卷,故名。又称艾条。一般长20 厘米,直径1 . 5 厘米,重约10 克。艾卷可以用纯艾绒或艾绒掺药制作,前者称纯艾卷,后者称药艾卷。
艾灶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其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米粒,多用于直接灸;大的如蚕豆,多用于间接灸。制作时务求紧实。
艾绒由菊科植物艾篙的干叶制成。是以其色泽灰白,柔软如绒,故名。艾绒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作艾住。质地以陈年者为佳。
艾元英元代医家。山东东平人。精医术,撰有《 如宜方)二卷。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指用艾条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的方法。此法从古代太乙神针和雷火针灸法简化而来。使用简便,效果良好,为目前临床所常用。艾条灸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二种,详各该条。
艾纳香出(开宝重定本草)。又名冰片艾。为菊科植物大风艾Blumea balsa 而fera ( L . )〔 ℃ ,的嫩枝叶。主产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辛、苦,温。
372 艾古
祛风除湿,温中活血。① 治风湿痹痛,腹痛,腹泻,痛经。煎服:9 一18 克。② 治跌打损伤,疮疖痈肿,湿疹,癣疾,皮炎。捣敷或煎水洗。本品含挥发油,主成分为左旋龙脑,并含少量按叶素、左旋樟脑、花椒.油素等。还含糖贰。提取物对动物有降压、血管扩张及交感神经抑制作用。浸剂能利尿。
艾卷灸即艾条灸,见该条。
艾住灸是将艾灶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法。是灸法的主体。施灸时艾烃的大小、多少,当以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和施灸的部位结合考虑。如初病体质强壮,艾炫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艾灶宜小,壮数宜少。头面胸部不宜大住多壮;腹部腰背则艾灶宜大,壮数宜多;四肢末端皮薄骨多,不可多灸;肩背和四肢皮厚肉多之处,多灸无妨。妇孺宜少;壮男可多等。
艾灸疗法针灸疗法的一大类。简称灸法。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灶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穴位,给人体以温热刺激的一种治疗方法。据考古学的发掘证明,我国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中国猿人)已懂得用火。火的发现和使用,给灸治提供了条件,人类就有可能用火烘烤以至灼烫病痛所在,这可看成是灸法的起始。战国时期的书籍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说明灸法当时是一种通行的医疗方法。《 灵枢• 官能》 篇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可以弥补针刺的不足。以后的医学文献,如《 针灸甲乙经》 、《 肘后备急方》 、《 干金要方》 、(外台秘要》 、《 备急灸法》 、《 神灸经纶》 等,对灸法都有所发展。灸法多以陈艾作为灸火材料。《 名医别录)曰:“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保健。艾灸疗法适应范围较广,对慢性虚弱性病症和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尤为适宜。
艾灸补泻亦称火补火泻。(灵枢• 背偷): '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深入,待火燃尽,灼伤皮肉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如用口吹其火,使之速燃,使病人觉烫,不待烧及皮肉即除去艾灶者为泻法。有祛寒散结的作用。艾纳香根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菊科植物大风艾Blurne 。balsamifera ( L . ) IX : .的根。分布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辛,温。祛风止痛,活血调经。治风湿痹痛,跌打察痛,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痛经。煎服:9 一15 克。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论》 卷二十六方。香附(醋制)六两,艾叶、当归(酒洗)各三两,黄蔑、吴茱英、川芍、白芍药(酒炒)各二两,地黄(酒蒸)一两,官桂五钱,续断一两半。为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食远淡醋汤送下。治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淫,面色萎黄,四肢酸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经脉不调,面色无泽,肚腹时痛,婚久不孕。
古山龙见广州部队卫生部《 常用中草药手册》 。又名黄连藤、黄藤。为防己科植物古山龙Arcan - gelisia loureiri ( Pier . ) Diels 的根或茎藤。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苦,寒,有小毒。清热燥湿,解毒。① 治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疟疾。煎服:9 一15 克。② 治眼结膜炎,皮肤湿疹.脓疤疮,阴道炎,脚癣感染。煎水洗患处。根含小粟碱、药根碱。茎含掌叶防己碱、小桨碱、药根碱。有降压、止痛作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古羊藤见《 广西药用植物图志》 。又名南苦参、有毛老鸦嘴。为萝旅科植物马连鞍str 即tocaulon griffithiiH 如k . f ,的根。分布广西、云南等地。苦、微甘,凉,有小毒。清热解毒,散癖。治肠炎泄泻,痢疾,胃溃疡病,跌打肿痛,毒蛇咬伤。煎服:3 一9 克;研末服,1 一3 克。本品的叶及种子有毒,误服可引起头晕、腹痛。
古钩藤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又名白叶藤、白浆藤、半架牛、牛角藤。为萝旅科植物古钩藤Cryptolepis buchananii Roem . et Schult .的根。分布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淡,平,有毒。活血,消肿,镇痛。① 治跌打损伤,腰痛,腹痛,水肿。研末服:0 . 15 一0 . 3 克。② 治骨折。内服或用鲜品捣烂敷。古钩藤叶:捣烂敷治痈疮肿毒;煎水洗治湿疹。根含白叶藤贰(CryPtol 即isin ) ,对在位兔心、离体豚鼠心脏及豚鼠心电图观察有强心贰作用。古二母散见(医学入门》 卷六。知母、负母各一两,巴豆霜十粒。为末,每服一钱,生姜三片,临卧细嚼,白水送下。治新久咳嗽,兼治痰喘。古今医统见古今医统大全条。古今医鉴综合性医书。16 卷(原作8 卷)。明• 龚信纂辑,龚廷贤续编,王肯堂订补。撰年不详。本书首论脉诀、病机、药性、运气四篇,作为学习临证的理论基础;以下分述各科病证证治,内科分诸中、诸伤、虚损、疟疾、痢疾、诸痛、诸气等门;妇科分经闭、崩漏、带下、产育、产后等门;儿科分惊风、诸疮等门;以及耳、鼻、口、牙、眼病等。搜集文献上自<内经)、《 难经》 ,下迄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呆诸家学说,结合己见论述病证。治疗方剂搜罗颇广,其中还记载了不少民间经验方和外治、针灸疗法。解放后有排印本。
古月老人见胡迁条。
古方八阵书名。9 卷(即《 景岳全书)卷52 一60 )。明• 张介宾撰:作者选录前人有关著作中的方剂,按其效用分为8 类,称为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共1456 方。在各方之后,间附方义或按语。
古方汇精方书名。5 卷。清• 爱虚老人辑。刊于1804 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疗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 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一.. . . . . . . . . . . . . .一一__ _ _一
古373
古方新解书名。8 卷。清• 徐大椿撰于1764 年。原刊本已佚,今存本经1920 年陆士愕增补注释,名<增注徐徊溪古方新解》 。书中集录古代重要方剂分为通治方、风门、痹历节门、赓门、厥门等40 类,共900 余方。徐氏在各类方剂之首统论病源,并于各方之下另写简注以阐明己见。陆氏更增补明、清医家的方论于后。
古书医言书名。4 卷。日本• 吉益为则撰于1773 年。本书集录汉以前38 种中国古书中有关论医的内容,并加以评述。解放后有排印本。古苍防汤见《 医学入门)卷六。苍术四钱,防风二钱(一方加麻黄一钱)。加生姜七片,水煎服。治挟风泻痢,脉弦,头微痛者。
古英连丸见(医学入门》 卷六。即左金丸,见该条。
古苹枣散见(医学入门》 卷六。草劳子(炒黄,为末〕 三钱,大枣十枚。先将大枣浓煎,去枣取汤,入草劳子末,调匀食后服。治肺痈胸满喘咳,或身面浮肿等症。
古今医案按’书名。10 卷。清• 俞震纂辑。成书于1778 年。卷1 一8 为内科、杂病;卷9 为女科;卷10 为外科和幼科。俞氏按语详辨疑似病案,分析同中之异,汇集诸家学说予以发挥,指明诊治关键所在,颇多精辟的见解。解放后有排印本。古今录验方书名。50 卷。唐• 甄立言撰((旧唐书• 经籍志》 题甄权撰)。原书已佚,其中部分佚文见于<外台秘要》 、(医心方》 等书。
古雄心肾丸见《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六。熟地黄、生地黄、山药、获神各三两,当归、泽泻、黄柏(盐酒炒)各一两平,山茱英、构祀子、龟板(醋炙)、牛膝、黄连、牡丹皮、鹿茸(酥炙)各一两,甘草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朱砂一两为衣,空腹盐汤或温酒送下。治劳损心肾,惊悸怔忡,遗精盗汗,目暗耳鸣,腰痛脚痰等症。
古今名医方论书名。4 卷。清• 罗美辑。刊于1675 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 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 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选方切于实用。
古今名医汇粹综合性医书。8 卷。清• 罗美辑。刊于1675 年。作者收辑元至清代医家医论、治法、治验,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卷1 医论集,以阐述医理为主;卷2 脉要集;卷3 一8 病能集,以内科杂证为主,兼及妇科及五官科、外科。纲目清晰,学术上宗法薛立斋、张景岳。
古今医方集成方书名。分上、下二册。吴克潜编。本书刊于1936 年。书中收集古今医方约一万余首,按照方剂笔划排列,每方介绍方名、出处、主治、功效、药物及用量、炮制、服法等项。为方剂学的工具参考书。但书中对不少方剂的用法,记述较简略;有些方剂的出处尚欠确切。
古今医统大全综合性医书。又名‘古今医统),
100 卷。明• 徐春甫辑于1556 年。本书辑录明以前的历代医书及经史百家有关医药资料,分类编写而成。其中包括历代医家传略、<内经)要旨、各家医论、脉候、运气、经穴、针灸、临床各科证治、医案、验方、本草、救荒本草、制药、通用诸方及养生等内容。书中除引录古说外,在医学理论方面作者有所阐发,选辑资料比较丰富,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古今医案按选书名。4 卷。清,王士雄选辑。书成于1853 年。王氏在俞震编纂的《 古今医案按}中选取较好的医案,分类辑录,并加按语,进一步阐明治案中辨证、处方之医理,或评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有助于读者深入体会治案的要领。古本难经阐注书名。4 卷(后又有2 卷本、l 卷本,内容均同)。清• 丁锦注。初刊于1738 年。丁氏自称曾获见《 难经》 古本一种,与通行本排列次序有所不同,文字也略有出入。故据此本并参考其他刊本予以校订、注释,注文主要参阅《 内经》 等书以发《 难经》 之蕴义,书中颇多个人独到见解,并对某些病证提出方治意见。解放后有排印本。古今名医方类编见本草纲目万方类编条。古今录验续命汤见《 外台秘要》 卷十四。即续命汤第一方及第二方,见续命汤条。
古本康平伤寒论书名。简称《 康平伤寒论)。汉• 张机所撰{伤寒论)的古传本之一。系1346 年(日本贞和2 年)日人和气朝臣复录丹波雅忠手抄的我国古卷子本。由于丹波氏抄录于日本康平3 年( 1 060 年),故以“康平”为书名。本书较北宋本<伤寒论)为早,但篇次少于宋本。全书共12 篇,包括伤寒例,六经病及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在个别条文与文字方面也与宋本互有出入,特别是在宋本中的一些原文,本书中则多析为注文,而注文又有旁注、脚注、大字附注等形式,作为一种古传本,在校勘、研究《 伤寒论)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46 年日人大家敬节将校正本寄赠苏州叶橘泉,叶氏予以重校后出版排印本,1954 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重予刊行。
古傣医验方译释傣医方书。周兆奎等主编。全书载傣医古验方200 首。涉及预防、保健、内、外、妇、产、儿、骨伤、五官、皮肤、传染等各科用药内容。为整理和研究民族医药提供了丰富资料。1990 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丛书名。简称<医统正脉》 。明• 王肯堂辑。刊于1601 年。共44 种。辑录自《 内经》 起至明历代医家的重要医著,如《 素问》 、《 灵枢》 、《 甲乙经》 、《 中藏经》 、《 脉经》 、《 难经》 、(金匣要略》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脉诀》 、(类证活人书)、《 素间玄机原病式》 、(宣明论方》 、(儒门事亲》 、《 脾胃论》 、《 兰室秘藏》 、<医垒元戎》 、<汤液本草》 、《 丹溪心法》 、《 格致余论》 、《 局方发挥》 、《 金匾钩玄》 、<外科精义》 、《 医经溯徊集》 、(证治要诀)、《 伤寒琐言》 等。为医学丛书中较有影响者。
古代儿科疾病新编书名。高镜朗编。本书以现
374 古节本
代儿科学知识,将古代八十余种儿科疾病的名称、病原、症状、诊断及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概括的整理,论述颇多独到的见解。1969 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书名。余岩编。是一部有关我国古代疾病史料的参考书。书中将我国古代五种较早的词书和字书(包括《 尔雅》 、《 方言》 、《 说文》 、(释名)及(广雅》 )中的病名加以考证和解释,并与现代医学的病名作了一些对照。作者在具体论述方面反映了不少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1953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古愚山房方书三种丛书名。清• 海阳竹林人辑。刊于1801 年。内容为《 解毒编》 、《 汇集经验方》 、《 怪疾奇方)。
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见会元针灸学条。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类书名。是(古今图书集成)的一部分。520 卷。清• 蒋廷锡等编纂,刊于1723 年。本书辑录自(内经)到清初的医学文献100 余种,分类编纂,包括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有关医学的艺文、记事和医家传记等。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分科治疗,有论有方,内容丰富,叙述较系统、全面。解放后有排印本。节给病证名。指疮疾患儿耳内生疮,肌肉消瘦,骨节皆露的证候。多由肾经虚热所引起。
节凑骨节之间。<素问• 气穴论): “留于节凑,必将为败。”
节解人体部位名。古人解、箭通用。同节骸,见(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三。.即关节,详该条。
节骼人体部位名。《 伤科汇纂》 卷一:“节者骨之节修也。”即关节,详该条。
节节红见《 南宁市药物志》 。为赶风柴之别名,详该条。
节节花.出(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虾钳菜、耐惊菜、水牛膝、曲节草、水金铃。为觅科植物莲子草Aitemanthera sessilis ( L , ) DC ,的全草。分布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甘、淡,凉。清热解毒,活血,利尿。① 治痢疾,肠痈,鼻鲤,咯血,便血,小便淋痛。煎服:巧一30 克。② 治痈疖,蛇伤,捣敷;湿疹,皮炎,疥癣,煎水洗。本品含24 一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环按烯醇、豆幽醇、p 一谷幽醇、菜油街醇、。一菠菜幽醇和它们的棕桐酸酷。.见《 福建民间草药》 。为飞扬草之别名,详该条。.见《 广东中药》 11 (生草药部分)。为卿鱼胆草之别名,详该条。O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剪刀草之别名,详该条。
节节草见(陕西中草药)。为问荆之别名,详该条。
节节珠见《 福建中草药》 。O 为冰糖草之别名,详该条。.为野甘草之别名,详该条。
节骨草.见《 东北药用植物志》 。为木贼之别名。.见《 湖南药物志)。为笔筒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节食诀古代饮食养生歌诀。(丹台玉案): “五经
环列,土位中都,病从口入,昔有良漠。过饱脾怯,食多胃浮,不节则瞪,是则谁辜?"
节曹蒲见<中药材手册》 。为九节营蒲之简称,详该条。
节斋化痰丸见《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六。天门冬、黄岑、橘红、海蛤粉、括萎仁各一两,芒硝、香附(盐水炒)、桔梗、连翘各五钱,青黛二钱。为细末,入姜汁少许,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嚼烂开水送下。治热痰郁于心肺胸隔,稠粘难咯,多毛焦,咽干口燥,咳嗽喘促,面色白如枯骨。本① 根本,原本。与“标”相对而言,参见“标本”条。② 运气学说术语,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称为“本”,参见“标本中气”条。③ 根源,引申为“出自于… … ”。《 素间• 至真要大论>: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④ 原来,本来。(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⑤ 人身之躯体为本,四肢为末。《 灵枢• 邪客》 :“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⑥ 探究本原,如(灵枢》 的“本神”、“本输”、“本藏”等,均为此义。
本元出(素问遗篇• 刺法论》 。即元气。详该条。本末O 标本的同义词。.指病情发展经过之始终。(灵枢• 禁服》 :“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本节.骨骼部位名。指掌关节或趾跳关节的圆形突起部。《 灵枢• 骨度>: “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泛指近端的指(趾)骨。(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指之后节曰本节。”本池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廉泉,见该条。
本味出<吕氏春秋• 本味篇》 。指食物的自然之味。朱丹溪主张用食物本味来养生,(格致余论• 茹淡论}: “天之所赋者,谷寂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天然食品往往更符合人体生理的需要,不加五味调和的原始之味,只要食品本身符合卫生,便是最理想的养脏之味。
本药《 喉症全科紫珍集》 卷上方。川乌、草乌、何首乌、乌头、缎龙骨、象牙、青黛、硼砂、儿茶各一钱,血竭、珍珠、制乳香、制没药、青鱼胆(于冬至前七日,杀鱼取胆,勿用水洗,埋向阳土中,深三尺,翌年立春取出风干)、冰片各五分,金银花一钱(半生,半炙), 察香五厘。为细末,每用少许,吹患处。治咽喉诸症,需用刀针刺割者。
本经即(神农本草经}。详该条。本神.经穴名。代号:GB13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 . 5 寸,旁开3 寸处;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取穴((铜人针灸瑜穴图经》 )。另说“在曲差两旁各一寸五分,在发际”( (针灸甲乙经)) ; “在临泣外一寸半”( (医学入门)) ; “在临泣旁一寸”( (针灸集成))。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并有颖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通过。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痛;以及眶上神经痛等。沿? ? ? .叫., . . . , , .喇侧.‘月卜一.口.曰.' .卜阳.. . . . . . -一
. . .翻.. .自口.臼比的.. . .口.. . . .臼.? ? . ~一~一.一一~一
五画本375
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 灵枢经》 篇名。神,指人体的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等精神活动。本文指出凡刺之法,必本于神,故名。内容论述神的概念和作用,及其与养生的关系。具体指出七情太过,会使精神活动发生变异,伤及五脏,形成各种病变。因而诊治时,应善于观察病人的神志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施以相应的治疗。最后讨论了神、魂、魄、意、志与五脏虚实的关系。本胜《 灵枢经》 篇名。本篇从体表形态探讨本脏腑的情况,故名。主要论述人体五脏六腑在性质、形态和位置方面存在的差异说明其对健康的影响。同时又指出五脏配合六腑、外与体表皮毛等名有相应的关系。
本输(灵枢经)篇名。本篇对各经的重要俞穴,作了推本求原的论述,故名。主要论述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经过的所在,指出了井、荣、输、原、经、合等要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四关以下的特定部位,它们起着沟通表里经脉的作用。并叙述了手、足六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间的要穴。最后指出脏腑相合的关系和作用及四季取穴的常法等。
本事方见普济本事方条。
本草正药物学著作。2 卷。明• 张介宾撰于1624 年。为<景岳全书》 卷48 、49 。书中择常用药300 种,仿(本草纲目》 编述,分山草、瞩草、芳草、蔓草、毒草、水石草、竹木、谷、果、菜、金石、禽兽、虫鱼、人等14 部,次第介绍其别名、性味厚薄、阴阳主要功效及机理,临床运用范围、注意事项等。作者论药条理清晰,主论持平。相似药物功效比较、药物配伍等阐析甚明。尤擅用熟地,论其功治配伍、炮制等,见解超群。故于书中将人参、熟地、附子、大黄作为药之“四维”以扶阳救阴。
本草汇药物学著作。18 卷。清• 郭佩兰撰。刊于1655 年。本书内容主要参考《 本草纲目》 、《 本草经疏)等书编成。卷1 为十四经经脉图、脏腑图及引经药物、面部望诊图等;卷2 杂论三部九候、脉法、经络、运气等;卷3 介绍用药式、引经报使及禁忌药;卷4 论述各种病症宜忌药;卷5 一6 为杂证、伤寒、妇、外、幼各科病机;卷7 一8 列百病主治药;卷9 一18 分记草木谷菜等470 余种药物,编成韵语,便于记诵,并增入有关验方。
本草述药物学著作。32 卷。清• 刘若金撰。刊于1700 年。作者依<本草纲目》 的分类次序,编集691 种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等30 部。每种药物精选各家学说,删去浮词及迷信部分重新编纂而成。书中根据前人论述,以阴阳升降的理论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解释药性,在本草理论与临床方面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_
本草经见神农本草经条。
本草选药物学著作。一名《 本草发明切要》 。明• 张三锡撰,王肯堂校。本书据《 本草纲目)中已载药物,选出其中的600 余种,并按原书分类方法,分
为山草、水草、毒草等27 类。每种均记其地道、修治、气味、主治及发明等项,是《 本草纲目)的一种节录本。现有明《 医学六要》 刊本。
本草隽见袖珍本草隽条。
本而标之治则术语。出<素间• 标本病传论》 。指标病与本病并见时,一般先治其先发病(本),后治续发病(标)。王冰注:“本而标之,谓有先病,复有后病也。以其有余,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也。”本经便读药物学著作。4 卷。清• 黄任撰。刊于1869 年。作者因陈修园(本草经读》 一书所辑<本经)的原文词旨简奥,语句参差,难于诵记,乃据此编成对偶谐韵的联句,删去原注,以供初学之用。本经逢原药物学著作。4 卷。清• 张璐撰。刊于1695 年。分水、火、土、金、石、卤石、山草、芳草、限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谷、菜、果、水果、味、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藏器、虫、龙蛇、鱼、介、禽、兽、人32 部,收集药物约700 余种。每种先记其性味、产地、炮制,次记以《 本经》 原文(不属于《 本经》 药物者除外),又次为发明,杂引各家之说及附方。本书虽以《 本经)命名,实际上并非全录《 本经》 药物,更多收载的是后世常用药。其分类取材以《 本草纲目》 为主,论述中则颇多个人见解与经验心得。建国后有排印本。
本经续疏见本经疏证条。
本经疏证药物学著作。12 卷。附《 本经续疏》 6 卷,《 本经序疏要>8 卷。清• 邹澎撰。刊于1832 年。本书以分析《 伤寒论)、(金匾要略)等书医方中药物配伍的理论来注疏《 神农本草经》 。其中(疏证》 载药物173 种,《 续疏)载药142 种,共315 种。而(本经序疏要》 系将(神农本草经》 等书中的“序例”文字,参照古医方的具体应用,以注解、说明的方式编写而成。解放后有排印本。
本草三注见本草三家合注条。本草从新药物学著作。18 卷。清• 昊仪洛撰。刊于1757 年。作者鉴于《 本草备要)的作者汪昂“不临证而专信前人,杂揉诸说,无所折衷,未免有承误之失”,故重新将该书修订。内容半数保留,半数增改,并补充了一些《 本草纲目》 所未收载的药物,故名《 本草从新》 。全书分类法参照《 本草纲目》 ,共收药物720 种。较为简明实用。建国后有排印本。本草分经药物学著作。4 卷。清• 姚澜(又名维摩和尚)撰。刊于184 。年。本书按药物归经理论进行编写。分通经络的药物(即按照十二经及奇经循行的药物)及不循经络杂品。此外,书中附脏腑内景图、十四经穴歌及经脉穴图、总类便览(依据草类、木类等药物分类法排列的药性索引)、同名附考(即药的别名),并用简明的注文形式阐述药性、主治等内容。
本草正义药物学著作。2 卷。清• 张德裕撰。刊于1828 年。本书以药性分类,计甘温、甘凉、发散、气品、血品、苦凉、苦温、苦寒、辛热、毒攻、固涩、杂列共12 类,361 种药物。叙述简要,有一定参考
376 本五画
盯.. . . !
价值。
本草节要药物学著作。南宋• 张松撰约成书于1208 一1224 年间。此书早佚,仅存佚文60 余条。据《 宝庆本草折衷》 载述此书梗概称:此书择取本草常用药,抄节性味、主治之要,合经注之文,统以成段。虽立言简要而亦有所补辑。如自然铜之治风,香蕾之治暑,张松均予以补注;另增炉甘石、草果等条。书中未著药物所出州土及收采时月,亦未依次排具部品,另编《 续集》 ,对(本经》 药物之注文。尤有新的补充。由此可见此书学术内容之一斑。本草汇言药物学著作。20 卷。明• 倪朱漠撰。刊于1624 年。收载药物约670 余种。汇集引录<神• 农本草经》 等以及当时各家的本草文献,进行了归纳补正,并删去繁复,附以验方。卷首列本草图,绘制较精细。
本草汇笺药物学著作。10 卷。又名(增补图象本草备要汇笺)。清• 顾元交纂于1660 年。作者虑《 本草纲目》 之浩繁及《 本草经疏》 之附会,而取众书之长,删繁提要。首列药图,集运气及诸药学总论,继以草、木、果、谷、菜、人、禽、兽、虫、鱼、鳞、介、玉石、水、火、土等部归类,载药近400 种。分述药性功用主治,并附验方,颇切临证。
本草汇纂药物学著作。3 卷。清• 屠道和撰于1863 年。本书收载药物500 余种,根据药性将药物分为平补、温补、补火、滋水、温肾、温涩等31 类,又续增二品(类)。附录为日食菜物及脏腑主治药品。本书系参考多种本草文献,加以融汇摘要整理而成,内容比较精炼。
本草必备见顾氏医镜条。
本草发明药物学著作。6 卷。明• 皇甫高撰。刊于1578 年。本书卷1 一2 总论药性及制方之义;卷2 一6 按草、木、果、菜等部,分论各药。每药多参考金元以来各家之说及作者心得总括而成。本草发挥药物学著作。4 卷。明• 徐彦纯撰。书成于明初。本书卷1 一3 将药物分为金石、草、木、人、兽、虫、鱼、果、米谷和菜共10 类,收药270 种;卷4 为药物总论,内容多录自金、元诸医家著述中对药物的阐析与经验,作者未加注释,可供研究金元时代本草学的参考。现有(薛氏医案二十四种)本。本草权度综合性医书。3 卷。明• 黄济之撰。刊于1535 年。书名本草,实际上以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脉、因、证、治为主,前有五脏虚实、脉法、脉体升降图、经络图、十四经穴等内容。编次不同于一般临床综合性医著,辨证颇多心得,治法亦较简要。本草会编药物学著作。20 卷。明• 汪机编撰于十六世纪初。此书受王纶《 本草集要》 的学术影响,药物分类,不按(本经》 三品之分,系按药物性状“以类相从”,增补若干内容,扩充为20 卷,以弥补(本草集要)“词简不赅”之欠缺。陈嘉漠《 本草蒙荃)称赞此书“详略相因,工极精密。”但又批评其“杂采诸家,而讫无明取之论。”李时珍则云:“其书撮约,似乎简便,而混同反难检阅。冠之以莽,识随可知;掩丢诸
家,更觉零碎。臆度疑似,殊无实见― 仅有数条自得可取耳”。原书早佚。
本草问答药物学著作。2 卷。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 年。本书乃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所作的间答整理而成。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现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本。
本草求真药物学著作。10 卷。清• 黄宫绣撰。刊于1769 年。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卷1 一7 ,将药物分为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和食物七类。每类又据不同药性分为若干节。下篇为卷8 一9 ,分论脏腑病用药及六淫病用药。卷10 为药性总论及药物自然分类法目录。全书共收载药物436 种,卷首附有药图,书中对于每种药物均以气味形质结合医方应用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作者的主导思想,既反对“泥古以薄今”,但也不同意“厚今以废古”。建国后有排印本。本草求原书名。又名(增补四家本草原义》 。27 卷。清• 赵其光约辑于十九世纪中叶。此书在《 本草述》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本草经解要)、(本草经读>四家本草基础上增加种类、补充注释辑编而成。共收药900 余种。其中有《 本经)药物、常用药物及食物。药物分部同《 本草纲目》 。各药条下杂采众说,间附己意及名医方论治验和附方万余首。今存道光间刻本。
本草实录药物学著作。1 卷。元• 王好古撰。撰年不详。本书重点论述药性理论,其中包括五脏苦欲补泻药味、脏腑泻火药、药象法类、用药心法、制方之法、用药分两及炮炙、汤药煎造、服药活法、汤液本草等。
本草纲目书名。52 卷。明• 李时珍撰。刊于1596 年。本书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广泛地向药农、民间医生、猎人、渔人等劳动人民学习与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物学知识,并参考各类著作八百余种,经过长期的刻苦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卷1 一2 集录各家本草学序例。卷3 一4 以证候为主,分述所用药物。卷5 以后,将药物分为天水类、地水类、火类、土类等62 类,收载药物1892 种(其中新增374 种),收载方剂一万多首,插图一千多幅。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李氏论述药物,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本书不仅是一部中药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举凡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至于历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成就。所以也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对科研、临床、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巨著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据考证,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 .枷.? , . .幽栩~? . . . .口.. . . . . .一一~?
本377
曾提到过“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可能就包括《 本草纲目矛在内。此书在科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已被部分或全部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建国后有影印本和校勘排印本。
本草图经书名。简称《 图经》 。.朱• 苏颂等编撰。一名《 图经本草》 。20 卷,目录1 卷。书成于1061 年。本书搜集全国各郡县的草药图,参考各家学说整理而成。《 本草纲目少评价此书“考证详明,颇有发挥但图与说异,两不相应,或有图无说,或有物失图,或说是图非,… … ’.原书己佚,佚文及图见于《 证类本草》 ,现有辑佚排印本。.指《 新修本草》 的《 图经户部分。详新修本草条。
本草征要药物学著作:2 卷:明• 李中梓撰。刊于1637 年。本书原系《 医宗必读夕卷3 一4 ;书中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谷、菜、金石、人兽、禽、虫、鱼等10 类,共352 种药物,每药编成对偶联句,以便初学诵习,并附加按语说明。
本草备要药物学著作;8 卷:清• 汪昂撰。刊于1694 年。本书取材以喊本草纲目》 和《 神农本草经疏,二书为主,作者予以编选而成。内容首载药性总义,次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及人等八部,共470 余种药物。对各药的性味及用途等作了概括性综述,附图400 余幅,在近代本草学著作中流传较广:刊本很多,建国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本草诗笺药物学著作:10 卷。清• 朱钥撰。刊于1739 年。全书药物分为诸水、诸火、诸土、诸金、诸石、卤石、山草、芳草、限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诸米、诸菜、诸果、水果、诸味、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藏器、诸虫、龙蛇诸介、诸禽、诸兽、少、等部,共872 种药物。每药编为七言诗,以便初学习诵
本草经读见神农本草经读条。
本草经疏药物学著作又名《 神农本草经疏》 。30 卷明• 缪希雍撰。刊于1625 年;本书系将《 证类本草夕中药物选出490 种(其中以《 神农本草经》 药物为主),分别用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并各附有主治参互及简误二项,考证药效及处方、宜忌等。本书引证文献较为广博。卷1 一2 为续序例上、下;卷3 以下为玉石部上品,其后各卷的编排次序与《 证类本草少同;卷30 为补遗药品27 种。本书虽名为《 本草经疏》 ,但其中不少引录药物的叙述文字并非《 本草经》 的原文,而是见于《 名医别录》 、《 唐本草》 、《 开宝本草夕、气嘉佑本草》 以及陈藏器《 本草拾遗》 等书。
丫t 汗少,7 ‘节干江创十又举“. ; 本草拾遗书名。见《 唐书万艺文志》 。1 毋含。唐• 陈藏器撰。据《 蔚嘴本草》 所引书传称:“气本草拾遗》 ,唐• 开元中京兆府三原县尉陈藏器撰。以《 神农本经》 虽有陶(弘景)苏(敬)补集之说,然遗逸尚多。故别为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目弋术草拾遗》 :" <本草纲目》 评价此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误谬,搜罗幽隐• ,• … 。”原书虽佚,但佚文可见于
本草经解见本草经解要条。本草拾遗书名。见《 唐书
《 证类本草》 等书中。
本草便读药物学著作。4 卷。清• 张秉成撰刊于1887 年:本书选常用药物580 种,分类参照《 本草纲目》 将药物分为山草、限草• • … 等24 类:每药编以一、二联或三、四联语,并附注文进一步阐解:全书内容简要,便于诵读。建国后有排印本。
本草衍义书名。20 卷。宋• 寇宗爽撰。刊于1116 年。本书根据作者在药材鉴别和药物应用方面的多年实践经验,将以嘉佑)补注神农本草》 中的470 种释义未尽的药物,详加辨析论述。书中不仅提出了许多鉴别药物真伪优劣的方法,并通过一些实际病例推广了药物应用的范畴:特别是作者反对迷信的服食丹药,提倡正确使用人工化学药品的思想在本书中有较明确的反映。建国后有排印本。本草类方一书名.10 卷二清• 年希尧撰于1735 年。本书系将《 本草纲目》 中的附方分类编辑而成。分为诸风、痉风、项强、癫滴、卒厥等113 类,每类均分列病症及其所用的方药。
本草类要见医学摘粹条。
本草原始药物学著作。12 卷:明• 李中立撰;刊于1612 年;本书将药物分为草、木、谷、菜、果、石、兽、禽、虫、人10 部,收集药物约近500 种,每种先以小字记其产地、形态、气味。次以大字记其主治.首载<神农本草经》 原文,次引《 名医别录》 ,又次综述各家之说。所绘药图,多为作者根据实物绘制(见马应龙序),比较逼真,并附有说明。本草乘雅见本草乘雅半渴条;本草害利书名。清• 凌灸撰:‘作者得其师昊古年之<本草分队》 遂以此为基础,集诸家本草之药论,补人药物有害于疾病之内容,更名《 本草害利》 。其分类仍沿袭冤本草分队》 之旧,按脏腑列十一部(队), 各部又分温凉补泻,以猛将、次将之称,注明诸药之药性强弱。书中述药时分“害”、“利”、“修治”三项,而以“害”(药物副作用)列于先,是其独特之处。又于“利”项述诸药功用及配伍,“修治项下介绍炮制方法及用药品种鉴别。内容丰富,切于临末应用。建国后中医占籍出版社出版排印本。本草通玄药物学著作。2 卷。明• 李中梓撰约刊于明末。1667 年又经尤乘增订,收入(士材三书》 中李氏将药物分为草、谷、木、菜、果、寓木、苞木、虫,鳞、介、禽、兽、人及金石等14 部,共收药物341 种。重点叙述了每种药物的临床应用。末附用药机要及引经报使、针灸要穴图等。本草崇原药物学著作。3 卷。清• 张志聪撰,高世拭辑。刊于1767 年。本书主要根据五运六气学说注释《 神农本草经》 :全书收录《 本经>药247 种,其他药物52 种,共299 种。仍将药物分为[、中、下三品,每药先录<本经》 (或其他占籍)原文,加以注释间附高氏的某些注文。现有《 医林指月》 本。本草集要药物学著作。8 卷。明• 王纶撰〔 约刊于1500 年。本书将古本草加以集要整理,共分三
378 本
部。第一部(卷1 )总论药性,多引用(神农本草经》 、(内经)之说;第二部(卷2 一6 )将药物分为草、木、菜、果、谷、石、兽、禽、虫鱼和人10 类,共545 种。每种分记其七情、性味、升降、有毒无毒、分经、主治功用、附方等内容;第三部(卷7 一8 )药性分类,分为气、寒、血、热、痰、湿、风、燥、疮、毒、妇人及小儿共12 门。每门又分若干类。如治气门又分补气清气温凉药、温气快气辛热药、行气散气降气药、破气消积气药四类,每类记述各种药物的具体用途及配伍等,是为本书的特点。
本草蒙荃药物学著作。12 卷。明• 陈嘉漠撰。刊于1525 年。卷首有历代名医图、姓氏及总论药性。卷1 一12 分为草(上、中、下)、木、谷、菜、果、石、兽、禽、虫鱼及人部等10 部,共742 种药。每种药均分论其气味升降、有毒无毒、产地、优劣、采集、所行诸经、七情所具、制度、藏留、治疗之宜、应验诸方及药图等,最后并附作者按语。对于各种药物的特征和用途辨析较详,论述药物炮炙,有其独到之处。本草韵语书名。.清• 何梦瑶撰。2 卷。刊于1872 年。作者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谷、菜、金石刃虫介等类,并以韵语的形式介绍316 种常用药,内容比较简要。.清• 陈明曦撰。2 卷。约刊于1895 年。全书共载药物273 种,分别编成七言歌诀,并附以注释及按语,供初学之用。
本病论篇(素间• 遗篇》 篇名。本篇讨论了五运六气上下升降、迁正退位的变化,古人从这些变化中,推论疫病流行的规律,并认为疫病流行的关键,决定于人气、天气、神气等条件。这个理论是重申了“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精神。本,即根本,正气的盛衰,是决定发病的根本,故名。
本虚标实本的性质为虚,标的性质为实。有四种情况:① 原来的旧病为虚证,而后发的新病为实证,② 病人的体质虚而感受实邪,③ 因体质虚而致气血郁结,气化无权。如气虚而致血疲,或脾肾虚而致痰饮、水肿、饮食积滞等。④ 病的本质属虚,但表现出类似实证的假象,即“真虚假实”。
本事方续集方书名。又名《 续本事方》 。10 卷。宋• 许叔微撰。约刊于12 世纪中期。本书为补充(本事方》 而作。包括治诸虚进食生血气、抬诸积热等疾、治诸风等疾等22 类。收载300 余方,间附治验及论述。
本事方释义10 卷。旧题清• 叶桂释义。撰于1745 年。作者注释《 本事方)的重点是该书所记载的药物配伍、药性和归经等内容。原系稿本,1814 年由叶氏曾孙叶澹安校勘原文后予以刊行。本事盆甲丸见《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一。鳖甲、五味子、地骨皮。为末,炼蜜为丸,食前盐汤送下。治久咳肺阴虚者。
本经序疏要见本经疏证条。
本经选穴法即循经选穴法,见该条。
本草述钩元药物学著作。32 卷。清• 杨时泰重辑,刊于1842 年。本书系(本草述》 一书的摘要
改编本。由于《 本草述》 在字数与文体等方面,仍较繁冗,故杨氏在不变其药数、次序、分类的基础上,再一次删去十分之四的次要内容,重新分析整理编纂而成本书。是一部提要钩玄的药物专著。建国后有排印本。
本草饮食谱书名。1 卷。清• 文晨辑,费伯雄鉴定。刊于1850 年。本书将可以疗病的食物本草分为谷、豆、菜、瓜、果、味、禽、兽、鱼、虫等10 部,共约200 种,每种列述性味、采用、主治及宜忌等,内容简要。
本草经集注药物学著作。七卷。梁• 陶弘景约撰于五世纪末。本书是《 神农本草经》 较早注本的一种。书中补充了原书“序例”部分,并创用了“诸病通用药”的体例,便于药物检索。在药物方面辑录了原书及<名医别录)(为《 本经》 以后名医新增的药物),各365 种,共730 种。在三品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书中对药物的产地、采用、炮制以及具体临床应用等,均有较多新的补充和说明,但其中也宣扬了一些道家的服食丹药等方面的内容。原书早佚,其主要内容仍保存于《 证类本草》 等书。此外又有在敦煌出土的唐以前,写本残卷1 种,但仅存其序例部分,1955 年群联出版社曾据此出版影印本。本草经解要药物学著作。一名(本草经解》 。4 卷。原题清• 叶桂撰。据曹禾(医学读书志》 卷下陈念祖条谓本书为“姚球撰”,后为书商易以叶桂之名。1724 年(雍正2 年)刊行。本书选录<神农本草经》 的药物117 种,其他古书中的药物57 种,共174 种常用药物。对(本经)等古书的原文作了必要的注解。各药之后有制方一项,介绍了一些常用的临床处方。解放后有排印本。
本草思辨录药物学著作。4 卷。清• 周岩撰。刊于1904 年。本书主要根据(伤寒论》 、(金匡要略》 二书立方之义,就128 种药物的药性进行了讨论,认为《 神农本草经)等书是经典,不能轻易改动,并对李时珍、刘若金、邹润安、徐大椿、陈念祖等医药学家所述药性理论提出了某些不同的见解。现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
本脏自病痉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又名虚热痉。即肝血亏虚而致的痉证。清• 吴鞠通《 解几难>: “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故曰本脏自病。”临床见于温热病后期,因汗多亡血而致。如急性中毒性脑病。治当育阴柔肝,六味地黄丸、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皆可选用。本心斋疏食谱食谱著作。1 卷。宋• 陈达史编。约撰于1276 年。“疏”通“蔬”,指素食,故本书是素食食谱。所记二十个素食品种中,原料备品七种,菜品十三种。在对每一种菜品作简要介绍后,都附有十六字的“赞”,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现有清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 年)虞山张氏刻本。本草三家合注药物学著作。一名<神农本草经三家注}、<本草三注)。6 卷。清• 郭妆聪集注。刊
五画本术379
于1803 年。本书系将张志聪《 本草崇原》 、叶桂(一作姚球)(本草经辑要》 及陈念祖《 本草经读》 三书的注释予以合编,内容无新的补充。
本草万方针线书名。8 卷。清• 蔡烈先辑于1712 年。本书将《 本草纲目》 中所附的单方(包括全部附方以及发明项下的个别处方),按病证分类编成索引。每一病证均记明该书的卷、页数。内容分为通治部、外科、女科、儿科、上部、中部、下部共七部,105 门。每门分列各种病证,计收集单验方约一万五、六干条。是《 本草纲目》 有关病证治疗方剂的一种检索工具书。
本草用法研究书名。周志林编。本书按药物功用分为22 类,共收药物800 余种。对各种药物分别记述其品状、成分、性味、归经、功效、配合、研究等项,除引录古人学说外,并附作者的见解。1941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本草发明切要见本草选条。
本草医方合编书名。清• 汪昂撰。刊于1694 年。系(本草备要》 与《 医方集解》 的合刊本。各见本条。
本草纲目必读药物学著作。24 册,不分卷。清• 林起龙撰。刊于1667 年。本书取材于《 本草纲目》 。选出‘旧用切要,求而可得”的药物600 余种,去其释名、集解诸例,只存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四项,删去重出内容,文字较为简要,药物后原有附方全部保留,以供临床参考。
本草纲目拾遗药物学著作。10 卷。清• 赵学敏撰。刊于1765 年。本书收录《 本草纲目》 一书所未载.或已载而需予补充的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诸谷、诸蔬、器用、禽、兽、鳞、介、虫等18 类共921 种(包括附记药品205 种)。其中新增716 种为《 本草纲目》 所未载;161 种属于对<本草纲目》 已收药物的补订内容。作者广泛参考了多种文献资料,结合个人采集种植草药的见闻和临床经验,分别予以介绍,并对《 本草纲目》 中的一些错误作了订正。此外还收集了较多的民间验方、治法和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建国后有排印本。本草纲目博议见本草乘雅半渴条。
本草纲目摘要见莫氏锦囊十二种条。
本草经疏辑要药物学著作。8 卷。清• 吴世恺撰。刊于1809 年。本书现存的清刊本附有朱紫垣《 痘疹)1 卷,吴氏自撰《 集效方》 1 卷,共10 卷。内容系据缪仲醇(本草经疏)的内容,撷其精要,并作了适当的调整和增补。卷1 为治疗序例,总论病理与用药宜忌之法甚详;卷2 石金、土、水部。卷3 一4 草部;卷5 木部;卷6 人兽部;卷7 禽虫介鱼部;卷8 果部。全书选摘颇精。
本草品汇精要药物学著作。42 卷。明太医院刘文泰等集体编撰于1505 年。本书是明代官修的一部本草著作。当时没有刊行。1700 年清太医院王道纯等又补撰续集10 卷。本书主要是在(证类本草)一书基础上改编修补而成。共收药物1815 种。
续集又从(本草纲目)等书中增补990 种。每种药物按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助、反、制、治、合、禁、代、忌、解、膺等24 例予以记述。虽然分类较为细致,彩色药图也较逼真,但其文字部分,多抄录古书,缺乏编者的实际经验与新的补充。建国后有排印本。
本草乘雅半揭药物学著作。10 卷。明• 卢之颐撰。作者在其父卢复《 本草纲目博议》 一书的基础上,增补撰成《 本草乘雅》 。后书稿散佚,经追忆重写,半数已不能复补,故取名“半褐”。本书取《 神农本草经》 中的药物222 种,后世收载的药物143 种,共365 种。每药在引录古说之后,均注以核、参及先人云等项目,广泛讨论了药性的理论及制药、用药等法。
本草崇原集说药物学著作。3 卷。清,仲学格撰。1910 年刊行。本书是在《 本草崇原)一书基础上增补校订而成。增补的内容主要选自《 本草经读》 、<本草经解》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以及《 医学真传》 、<侣山堂类辨》 等书,均标明出处,附加按语,但未新增药品,此外还对(本草崇原》 一书的某些文字进行了删定。
本草简明图说书名。4 卷。清• 高砚五编,刊于1887 年。砚五先世高锦龙,尝以(本草纲目》 绘图屡经翻刻,已失其真,乃撰《 本草图经》 一书,逐种考订。书成后,旋毁于战火,仅余草部百十种药物。作者以此为基础,再加编绘而成此书。书中收药千余种,均附以药图。其图或自写生绘成,或采西方植物图绘,甚至有据传闻想象而绘成者。笔法细腻,图上或注以药性。现存清光绪石印本。
本草纲目易知录书名。8 卷。清• 戴葆元撰。刊于1887 年。此书系据(本草纲目)、《 本草备要》 二书内容予以增删而成。共载药1208 种。编例仿《 本草纲目》 之十六部,各药以大字述其性味功治,小字列举附方,可谓(本草纲目》 之节略书。然若干药物之下,仍夹有作者个人注说。书末附(万方针线易知录》 。现存清刻本。
本草纲目万方类编书名。又名(万方类编)。32 卷。清• 曹绳彦辑。刊于1800 年。辑者以(本草万方针线》 对《 本草纲目》 中附方的分类及次序为基础,逐条将原文抄录汇编而成。共分107 门,11713 方。本书将《 本草纲目》 所附单方、验方,按照不同疾病加以分类,便于读者检索。此后又有名(古今名医万方类编》 及《 万方类纂》 者,均为本书的改名或改编本。术汤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即白术汤第一方,见白术汤条。
术数O 道家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一般指导引、按娇、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措施。《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指方术气数,即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附会各种迷信之说,以制定人事和国家的气数。
术米汤(医醇膛义)卷三方。当归、白术、半两一一一一~~一.. ? .口.. . . ' .口." .曰口-一一―
380 术可丙左
夏各一钱五分,获菩、海浮石、杏仁各三钱,惹芭仁八氏,橘红一钱,莱放子二钱,括篓仁四钱。水煎,加姜汁二小匙,冲服。治脾咳,胸慈痰稠,食少体倦。术附汤《 金匾要略》 引《 近效方》 方。又名近效术附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半,炙甘草一两:为粗木,每服五钱匕,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r 双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及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使自利,脉浮虚而宁裔。
术桂汤《 兰室秘藏• 自汗门》 方。又名麻黄苍术汤。苍术二钱,麻黄、炒神曲、橘皮、获菩、泽泻各一钱,桂枝、半夏、草豆范仁、猪荃各五分,黄蔑三分,炙甘草二分,杏仁十个。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前服。治寒湿所客,身体沉重,胃脱痛,面色萎黄。• 可保立苏汤《 医林改错》 卷下方。黄茂一两五钱,党参、炒酸枣仁各三钱,甘草、白术、当归、白芍药、构祀子各二钱,山茱英、补骨脂各一钱,核桃一个。水煎服。治病久气虚,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两目天吊,口流涎沫,不省人事。
可见性循经反应带见可见性循经病理反应条。可见性循经病理反应以皮肤改变为主要形式的循经病理反应。其中自发性的多为稳定性病理改变,故称“循经性皮肤病”;诱发性的多属于一过性反应,故称“可见性循经反应带”。《 灵枢• 经脉》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 ,• … 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洗,小者如指痴疥。”是循经皮肤病的较早记载。近年,对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诱发条件、产生基础以及针灸治疗等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丙丁古人用十干以纪日,丙丁即丙日与丁日。丙丁属火,火分阴阳。丙为阳火,内应手太阳小肠经,故小肠经旺于丙日;丁为阴火,内属手少阴心经,故心旺于丁日。《 素问• 脏气法时论》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
丙辛化水运气术语。指凡逢丙辛为水运。《 素问• 天元纪大论》 :“丙辛之岁,水运统之。”
左壳见《 中药志》 。为牡砺之别名,详该条。左扭见《 河北药材》 。为秦芙之别名,详该条。左歪偏产的一种。员从云《 产科一得》 :“临产儿头偏抵左旁也”。相当于左枕横位。参见偏产条。左归丸《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熟地黄八两,炒山药、山茱英、构祀子、制冤丝子、鹿角胶(炒珠)、龟板胶(炒珠)各四两,川牛膝(酒蒸)三两。为细末,先将熟地黄蒸烂柞膏,加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开水或淡盐汤送下。功能补益肾阴。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晕,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如真阴失守,虚火炎上者,去构祀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各三两;火烁肺金,干枯多痰者,加百合三两;夜热骨蒸,加地骨皮三两;小便混浊不利,加获荃三两;大便燥结,去冤丝子,加肉从蓉三两;气虚者,加人参三至四两;血虚
微滞,加当归四两;腰膝痊痛,加杜仲(盐水炒)三两;脏平无火,而肾气不充者,去龟板胶,加补骨脂三两,莲子肉(去心)、胡桃肉各四两。
左归饮咬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熟地黄二钱至二两,山药、构祀子各二钱,山茱英一至二钱(畏酸者少用),袂菩一钱半,炙甘草一钱。水煎,食远服。功能补益肾阴。治真阴肾水不足,腰酸遗泄,眩晕耳鸣,口燥盗汗等症。如肺热而烦,加麦门冬二钱;血滞者,加牡丹皮二钱;心热而躁.加玄参二钱;脾热易饥,加芍药二钱;肾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钱;血热妄动者,加生地黄二至三钱;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二钱;上实下虚者,加牛膝二钱;血虚而燥滞者,加当归二钱。方中重用熟地为君,甘温滋肾以填真阴;臣以山茱英、构祀子养肝血,合君药以加强滋肾阴而养肝血之效;佐以获等、炙甘草益气健脾,山药益阴健脾滋肾。
左右串病名。O 出《 疮疡经验全书》 卷五。又名搭串、左右搭。指有头疽生于肩部,由左向右蔓延,或由右向左蔓延者。证治同有头疽。.出《 外科大成》 卷二。为上搭手之又名。
左右搭病名。出(外科理例夕卷一。即左右串。见该条。
左阴疮病名。《 喉科指掌》 卷四:“此症生于左颊车之下,内热外寒,皮色不变,身发寒热,肿大如鳗鲤瘟… … 右阴疮生于右颊车下,亦系阴疮,说与前症(指阴疮)相同,治法亦同:”治宜解毒消肿。用普济消毒饮、六味汤等加减。参见瘟毒喉痹条:左间气运气术语指客气六步运动中,位于司天、在泉左侧的二气。参间气条。
左牡蝠见(补缺肘后方》 。为牡蜘之处方名,详该条。
左金丸毛丹溪心法2 卷一方。又名回令丸、英连丸、古英连丸、四金丸。黄连(一本作黄芬)六两,吴茱英一两(或半两)。为末,和水为丸,或蒸饼为丸,每服五十丸,白水送下。功能清泻肝火。治肝经火旺,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嘈杂暖气,口苦咽干,舌红,脉弦数;近代也用于急、慢性胃炎而见上症者二方中重用黄连苦寒泻心火,此即“实则泻其子”之意,为君药;少佐吴茱黄,既能疏肝解郁,又能降逆止呕,并制黄连之过于寒凉,为佐使药。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
左经丸O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方。生黑豆一斤(以斑鳌二十一个,去头足同煮,候豆胀为度,去斑鳌不用,取豆焙干),炮草乌四两,炮川乌、乳香各二两,没药一两半。为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温酒送下。治半身瘫痪,手足颤掉,言语赛涩,周身疼痛,筋脉拘挛,不得屈伸,项背强直,行履艰难,骨节烦痛,不能转侧,跌扑损伤。.《 苏沈良方》 卷二方。生草乌(去皮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五灵脂各三两半,当归一两,斑鳌(去翅足,醋煮)一百个。为末,用黑豆去皮柞粉,取一斤醋煮糊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酒磨下。治筋骨诸痰,
五画
左厉38 )
手足不随,不能行步运动。
左胁痛证名。指左侧胁痛。多由气滞血痪、痰饮、食积、肝郁等所致。《 医学入门》 卷五:“左为怒火与死血,大怒气逆及谋虑不决,或外感风邪,皆令肝火动甚,胁痛难忍,占芙连丸、当归龙荟丸,轻者小柴胡汤加黄连、牡砺、积壳。癖血必归肝经,夜痛或午后发者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没。”《 古今医彻• 胁痛》 :“左者肝也,肝藏血,性浮,喜条达而上升,有以抑之,则不特木郁而火亦郁,故为痛。治之宜疏肝清火理血,左金兼桃仁、红花、钩藤、青皮之属。”亦可由肝虚所致。(证治准绳• 胁痛》 :“左胁偏痛久,宿食不消,并目耽吭,昏风泪出,见物不审,• 一宜补肝散”长景岳全书• 杂证漠》 :“有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气亦系于右,故湿痰流注者亦在右。若执此说则左岂无气,右岂无血,食积痰饮岂必无涉于左乎?古无是说,此实后世之谬谈不足凭也。然则在气在血,何以辨之?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忽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第详察所因,自可辨识。”参胁痛、右胁痛条。左转藤见《 天宝本草》 。为海金沙草之别名,详该条。
左秦芜见《 张幸青医案》 。为秦羌之处方名,详该条。
左雀舌病名。(喉科秘旨》 卷下:“左雀舌因多食煎妙炙博之物,积毒于胃.故发于舌之旁,似生小舌,位近牙根”。指雀舌之发于舌左者。详雀舌条。左偏枯证名。指左半身不遂。见《 中藏经• 论痹》 。简称左枯,又名左瘫。《 类证治裁• 中风厂“自丹溪以左枯属血虚,用四物汤。”参半身不遂、左瘫右痪条。
左慈丸见《 饲鹤亭集方》 。即耳聋左慈丸,见该条。
左端正推拿穴位。出《 小儿推拿广意夕。位于左手中指远端指骨的挠侧边缘。戈厘正按摩要术• 立法• 针法》 :“端正在中指端两旁。”掐左端止,能止泻。《 小儿推拿广意• 中卷• 杂症门》 :眼“右视,掐左端正穴。”但戈幼科推拿秘书• 推拿病症分类• 目疾门》 :“左视掐左端正。”
左右开弓自我推拿方法。一手侧平举,一手向胸前屈曲如拉弓状,两目注视屈曲之手。左右手轮作。《 寿世青编• 十二段动功》 :“左右开弓:. .• … 将左手伸直,右手作攀弓状,以两目看右手。左右各三次,泻三焦火,可以去臂腋风邪积气。”
左肾右命《 难经• 三十六难》 :川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这种左肾右命的说法不能机械地看成左边、右边,而是阐明了肾的多方面功能及其重要性。它突出命门的作用,有藏精神和系元气等重要生理功能被认为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后世据此提出肾
主水、命门主火的理论,并创用左归丸以补肾水,右归丸以壮肾阳的治则,使左肾右命之说成为脏象户说的组成部分。
左转藤灰见《 四川中药志》 。为海金沙之别名,详该条。
左颊右颊推拿穴位。《 幼科推拿秘书• 穴象r 法• 穴道图象• 穴在面者》 :“左颊右颊,在颧之旁。”左瘫右痪病证名。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一。半身不遂之证,在左侧者称左瘫,发于右侧肢体者称右痪。属于中风的范围。《 素问• 大奇论》 论偏枯,有发于左者,有发于右者,亦即左瘫右痪c 后世有以左瘫属血虚而中,治以四物汤加祛风、活血、化痰药。右痪属气虚而中,治以四君子汤加祛风、化痰之品。《 寿世保元• 中风》 用上池饮统治左瘫右痪,可因血虚为主或气虚为主而随证加减。多半身不遂条。
左右配穴法指左右两穴同时应用的方法。常用于内脏病变,如胃病取两侧胃俞,心悸取两侧神门,呕吐取两侧内关等。
左右偏头风证病证名。见《 证治准绳• 杂病)左边头痛右不痛为左偏风;右边头痛左不痛为右偏风。古人经验认为本病若不早治,久则左发损左目,右发损右目。亦有左损反攻右,右损反攻左,而二日俱损者。一般来说,痛由内起止于外者,为祸迟;痛由外起止于内者,为祸速;由百会、上星、攒竹中入者,为祸烈。外有赤肿痛泪得外症(外障),内有昏惑妄见得内症(内障)。治宜用葱、艾妙米或盐,熨头孙及太阳穴。针刺风池、合谷、丝竹空等穴,再结合眼局部不同证候,分别施治。
厉.音利(li )。疫病。《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少:“民乃厉”, “厉大至”。.音赖(lai )。古同癫。晰病。厉,本作病。即麻风。《 史记• 范唯传》 :“漆身为厉。”《 素问• 风论》 :“病者,有荣气热附,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所述的症状与麻风类似。
厉兑经穴名。代号:S ' r45 。出《 灵枢• 本输卜属足阳明胃经。井(金)穴。位于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0 . 1 寸处。布有胖浅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形成的趾背动静脉网。主治面肿,口喝,齿痛,鼻蛆,咽喉仲痛,心腹胀满,胃院疼痛,热病,多梦等斜刺0 . 1 一0 . 2 寸;或.汽刺出血。艾住灸1 一3 壮,或艾条灸3 一5 分钟。
厉虱病名。《 外科证治全书》 卷四:“卧时忽浑身虱出,致血肉俱坏,每宿渐多,痛痒不可言状,• • … 但饮盐醋汤十余日即安。”
厉疽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 卷四。即厉痈见该条。
厉痈病名。出《 灵枢• 痈疽》 。又名厉疽。多比足三阳经湿热下注或足三阴经亏损所致。发于足有小趾之侧。若初起红肿疼痛,溃破有脓,属湿热询盛,为顺证,易治;若初起局部色黯,痛不显,不易成脓,或溃破清稀,属阴气凝结,为逆证,较难治。初宜
382 石‘五画
服仙方活命饮消之,外用隔蒜灸;将溃宜服人参养荣汤,桂附地黄丸等,以壮脾补肾滋水,外用桑柴烘法,以行重滞助阳气。溃则治同敦疽。
石丁病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患处皮肉相连,色乌黑如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微疼。治见疗疮条。
石人郑栋庵《 女科万全方传灯》 :“室女从不通经者,石人也。”参见石女条。
石门经穴名。代号RNS 。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命门、丹田、利机、精露。属任脉。三焦之募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 寸。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小腹痛,病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泄泻,痢疾,遗尿,尿闭,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尿储留,高血压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10 一20 分钟。《 针灸甲乙经》 :“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
石女又名实女。.指阴道狭窄,或兼有子宫发育不全者。明• 万全《 广嗣纪要• 择配篇》 :“阴户小如筋头大,只可通,难交合,名曰石女。”.指一生无月经的女子(《 郑氏女科》 )。
石韦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石皮、石兰、飞刀剑、金汤匙、单叶草。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Pyrrosia lingua ( Thunb . ) Farw .或庐ilJ 石韦P . sheareri ( Bak . ) Ching 等的叶。前者产长江以南各地,后者主产江西、湖南、贵州、四川。苦、甘,微寒。入肺、膀胧经。利水通淋,清肺泄热,止血。治肾炎水肿,肾孟肾炎,膀肤炎,尿道炎,泌尿系结石,肺热咳嗽,支气管哮喘,吐血,咯血,妞血,尿血,崩漏。煎服:6 一12 克。石韦根:煎服亦有通淋、止血功用。石韦全草含山奈酚、懈皮素、异懈皮素、三叶豆贰、葱醒类、鞭质、双盖旅烯(nploptene )、尽一谷幽醇。庐LIJ 石韦全草含异忙果贰(lsomangiferin )、延胡索酸、咖啡酸、皂贰等。石韦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庐山石韦水煎浓缩液,异忙果贰、皂有镇咳、祛痰作用。
石水病名。出《 素间• 阴阳别论)等篇。.水肿病之一。多因下焦阳虚,不能司其开阖,聚水不化所致。(症因脉治》 卷三:“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此肝肾经真阳虚,即内经石水症也。”参肝肾虚肿、水肿条。.指单腹胀。《 医门法律• 胀病论》 :“凡有瘦废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不似水气散于皮肤面目四肢也。仲景所谓石水者,正指此也。”参鼓胀条。.指庙瘦类病证。《 诸病源候论• 水肿病诸候): “小腹肿大,柳如石,故云石水,其候引胁下胀痛而不喘是也。”“石水者,先从四支小腹肿独大,其根在膀胧。”又《 医门法律• 水肿论):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 以其水积胞中,坚满如石,不上大腹,适在厥阴所部,即少腹病痕之类也。”参见庙瘦有关各条。
石兰见《 本草纲目》 。为石韦之别名,详该条。石皮出<名医别录》 。为石韦之别名,详该条。石灰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矿灰。为石灰岩经加热锻烧而成,或再经吸收水分而得的粉状物。辛,温。有毒。熟石灰:解毒,止血,收敛;生石灰:蚀恶肉。① 治烫伤,熟石灰500 克,加水4 碗,浸泡搅拌,沉淀后取清液加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② 治创伤出血,下肢溃疡,熟石灰研末敷;腮腺炎,熟石灰和醋调涂;头癣,熟石灰加水搅拌取上层乳状液和少量桐油,调成膏状,搽患处。③ 治赘差庆、黑痣。生石灰醋浸,取液点涂局部。本品主成分为氧化钙,吸水后生成氢氧化钙。
石衣见《 青岛中草药手册》 。为石花之别名,详该条。
石关经穴名。代号:Klls 。出《 针灸甲乙经》 。《 大平圣惠方》 作右关。别名石烟。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 寸,旁开0 . 5 寸处(《 类经图翼))。另说在脐上2 寸,旁开0 . 5 寸((针灸甲乙经》 );脐上2 寸,旁开1 , 5 寸((铜人偷穴针灸图经))。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通过。主治腹痛,呕吐,呢逆,便秘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石花.出清• 刘士季(草木便方)。又名石苔花、乳花、石衣、梅醉。为梅花衣科植物藻纹梅花衣Parmelia saxatilis Ach .的叶状体。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甘,寒。明目,止血,清热利湿。① 治视物模糊,吐血,血崩,小便热痛,白带。煎服:6 一9 克。② 治小儿口疮,研末撒;带状疤疹,烫伤。研末,香油调敷。本品含藻纹苔酸(Salazini 。acid )。.见《 贵州草药)。为石蕊之别名,详该条。.见<云南中草药)。为佛指甲之别名,详该条。O 见《 本草衍义》 。为海浮石药材之一种厂详该条。
石豆见《 福建中草药》 。为麦解之别名,详该条。石困《 竹林寺产科>: “一生经闭,名日石困。”详石女条。
石针即贬石。《 礼记内则》 :“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
石疖病名。见《 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即疖,见该条。
石育出<本草纲目》 。为扁青之别名,详该条。石油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指上腹部剧烈疼痛,按之坚硬如石的病症。多见于外科急腹症及一部分内科急症。
石药指金石类药物。古代一些养生家误以锻炼金石类药物,服食以求长生,结果常因药物中毒而羁病陨命,此类金石药物称为“石药”。<素问• 腹中论》 :“石药发滇,芳草发狂。”
石柏见《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为地柏枝之别名,详该条。
石胆出《 神农本草经》 。为胆矾之别名,详该条。石脉冬季脉来沉滑之象。(素间• 阴阳别论):
五画石383
' “鼓阳至而绝曰石。”《 难经• 十五难):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
石疡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为凛病坚硬,形如荔枝状者。参见瘟疡条。
石蚕O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水龙骨之别名。.出(本草图经)。即草石蚕。各详该条。石莲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红孩儿之别名,详该条。
石药出《 本草拾遗》 。又名海白菜、海葛芭、绿菜。为石药科植物石药Ulva lactuca L .或孔石珑U . pertusa Kjellm .的叶状体。前者分布浙江至广东、海南岛沿海;后者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沿海。甘,平。清热,散结,利水,降压。治喉炎,淋巴结结核,痪瘤,水肿,高血压病。煎服:15 一60 克。石纯含酸性多糖、糖醛酸、廿二碳五烯酸、28 一异岩藻幽醇(28 一Iofucosterol )、环木菠萝烯醇( Cycloartenol )、24 一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二甲基书-丙酸唾亭等。孔石药含亚麻酸、丙烯酸、a -旅烯、柠檬烯、按叶素、丁香油酚等。
石疽O 病名。见《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生于颈项、腰胯、腿股间或全身其他部位的核块。因质坚如石,故名。多因寒凝气滞所致。分上、中、下石疽。状如桃李,皮色不变,坚硬如石,渐渐增大,难消难溃,既溃难敛。类似肿瘤。体实者治宜和营行寮,散寒止痛。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即蠢疽无脓者。见蠢疽条。石痈病名。出《 肘后备急方》 卷五。《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石痈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而成。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热时自歇,此寒多热少,柳如石… … ”。宜内服升麻汤,外用生商陆根捣烂敷之;若久不愈,服黄蔑当归散,外用阳和膏掺桂射散贴,促其消散。参见石疽。类似肿瘤。
石黄出《 新修本草》 。即雄黄,详该条。石料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林兰、千年润、黄草、金石解、霍石解、川石解。为兰科植物金钗石解nendrobium nobile Lindl .或黄草石解D .。hrysanthum Wall .、铁皮石解D .。andidum Wall . ex IJindl .等的茎。主产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安徽等地。甘、淡,微寒。入胃、肺、肾经。滋阴养胃,清热生津。治热病津伤,虚火上炎,口干燥渴,自汗,病后虚热,阴伤目暗,肾虚腰脚软弱。煎服:6 一12 克(鲜品30 一6 。克)。须久煎。金钗石解含石解碱、石解胺等生物碱。石解煎剂口服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石解碱有一定的止痛退热作用。
石淋病名。诸淋之一,指淋症见有小便涩痛,出砂石者。又称砂淋、沙石淋。(诸病源候论• 石
候》 :“右淋者故肾客砂石。
,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
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胧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合闷绝。”多因下焦积热、煎熬水液所致。(张氏医通• 淋): ' ,石淋者,脐腹隐痛,小便难,痛不可忍,澳如砂石,或黄赤或浑浊,色泽不定,正如汤瓶久受煎熬,底结白碱,宜清其积热,涤其砂石。”可选用神效唬拍散、二神散、石苇散、独圣散及金钱草、鸡内金、海金砂、石首鱼脑骨等。参见淋条。本症即为尿路结石病。
石蒜出《 本草图经》 。又名乌蒜、老鸦蒜、独蒜、野蒜、龙爪草头。为石蒜科植物石蒜场coris radi 歇a ( L . Herit . ) Herb ,的鳞茎。分布我国中部及西南各地。辛、甘,温,有毒。消肿解毒,催吐祛痰。外治痈疽疗疮,淋巴结结核,风湿关节痛.蛇咬伤。用鲜品捣敷患处。本品毒性较烈,一般不作内服。外敷时间过长,局部皮肤可发生水泡,停药后涂敷蜂蜜即消。本品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有石蒜碱、雪莲花胺碱(加兰他敏)、石蒜伦碱、双氢石蒜碱等。加兰他敏具抑制胆碱醋酶作用,与新斯的明相似;但本品易透过血脑屏障,对脊髓灰质炎引起的瘫痪、重症肌无力等疗效比新斯的明好;对小鼠且有镇痛作用。石蒜碱与双氢石蒜碱有中枢镇静作用,也有较弱的抑制胆碱酷酶作用,对麻醉动物具降压作用;石蒜伦碱的降压作用更强。石蒜碱对动物子宫有明显兴奋作用。此外,石蒜碱有刺激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它和加兰他敏对动物都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石药见(陆川本草》 。为山药之别名,详该条。石蛾病名。为乳蛾之一种。小儿多患之,小儿形气未充,脏腑柔弱,易为外邪所感,邪毒虽不盛,然常留滞咽喉,凝聚不散,肿而为蛾。《 喉科秘旨》 卷上:“此症因胎生本原不足所致。”症见喉核一侧或两侧肿大,触之石硬,微疼或不疼。感邪则喉核红肿疼痛,身发寒热等。参见乳蛾条。相当于慢性扁桃体炎。本病患者宜注意饮食卫生,冷暖适度,减少受邪机会,使正气渐旺,以期病愈。若蛾大,常易发病,红肿疼痛或伴有心慌、发热、腰膝疼痛者,宜手术切除之,或用烙法烙之。参见乳蛾条。
石阔经穴别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 注。即石关,见该条。
石碱见《 本草衍义补遗)。为灰碱之别名,详该条。
石奋出(神农本草经》 。为含水硫酸钙的矿石。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甘、辛,大寒。入肺、胃经。① 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急性热病高热、大汗、口渴、烦躁、神昏澹语,发斑发疹,中暑自汗,肺热咳喘,胃热头痛、牙痛、眼肿,口舌生疮,暴发赤眼。煎服:15 一60 克,打碎,先煎。② 锻石膏收敛生肌。治湿疹,烫伤,创伤、溃疡久不收敛。研末掺敷。本品为含水硫酸钙杂有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石瘾病名。指女子寒癖留积胞宫所致瘦块。一名血痕。《 灵枢• 水胀}: “石瘦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虾以留止,
尿淋
384 石
五画
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亦指血痕。《 金医翼• 积聚统论》 :“石嚷者,衅血留止,结硬如石,即血瘤也。”《 证治准绳• 杂病厂“此病先气病而后血病,故月事不来,则可宣导而厂出者也。• • 一非大辛之剂不能已也。可服见观丸、和血通经汤。”亦可用坐导药治疗。参见启、血{霞条。
石蕊出《 本草拾遗》 。又名太白树、石花、石濡、京顶茶、石云茶。为石蕊科植物石蕊Cla 面nia , a ,、giferi , la wob .的枝状体。分布东北及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甘、涩,凉。清热化痰,凉血止血,法风除湿。① 治烦热,口唇生疮,咽喉痰结,咳血,吐血,偏、正头痛,眼目昏障,黄疽,热淋。煎服或沸水包服:6 一9 克。③ 研末敷刀伤出血。本品含黑茶渍素(A , :二nori , l )、冰岛衣酸(Cetrari 。acid )、原冰岛衣酸( Protocetra 石。acid )、反丁烯二酸原冰岛衣酸酷( Fumarprotocetrari 。acid )及麦角幽醇。黑茶渍素有坑菌等作用。
石震明代医生。字瑞章。江苏武进人。曾跟随名医周慎斋学习,订正《 慎柔五书》 等医籍。主张治有应当先培固病人的元气,然后攻伐疾病之根,不可以只顾决求功利。
石瘤病名。O 出《 洞天奥旨》 卷十一。即骨瘤,详该条:.出《 中西合纂外科大全》 卷三。即筋瘤,羊该条。
石燕出《 新修本草》 。义名燕子石。为古生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cyrtiospirife : sinensis ' Graban )及其近缘动物的化石。产湖南、广西、四川、山西、江西等地。甘,凉。入肾、膀胧经。利水通了林,去目翁。① 治热泪涩痛,石淋,尿血,赤白带下。煎服:1 . 5 一3 克;磨汁饮或入丸、散。② 治拳毛倒睫,眼目障翁。磨水点眼,后以黄连水洗。本品主含碳酸钙,尚含少量磷酸及二氧化硅。
石痪病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四:多山气郁、湿痰及癖血凝滞而成。症为颈部肿块,凹凸不平,坚硬不移。可伴有易怒多汗,胸闷心悸;后期可有气管、食道、声带受压症状。治宜化痰开郁,行气软坚,用海藻玉壶汤,外用阳和解凝膏掺阿魏粉,亦可选用手术等疗法。相当于甲状腺肿瘤。
石濡出《 名医别录》 。为石蕊之别名,详该条。石蟹出《 日华子诸家本草》 。又名蟹化石。为古主代节肢动物扇海科双刺静蟹Galene bisPinosa ( Herbst )及其近缘动物的化石。产台湾、广东及南洋群岛等地。咸,寒。入肝、胆经。清热利湿,去翁明目,消肿,催生。① 治尿路感染,白带。煎服:15 一6 克。② 治目赤,角膜云翁,痈肿,.漆疮,磨水点涂;喉痹,磨汁饮井涂唯部。孕妇忌服。本品主含碳绞钙。
石三七见《 草药手册》 。为石吊兰之别名,详该条。
石上柏见《 广西本草选编》 。又名地侧柏、梭罗草、山扁柏。为卷柏科植物深绿卷柏selaginella
doederleinii Hieron .的全草。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西南等地。苦,寒。祛风清热,利湿,抗癌。① 治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眼结膜炎,风湿痛,湿热黄疽,胆囊炎,急性泌尿系感染。煎服:15 一30 克。② 近用治滋养叶肿瘤,鼻咽癌,肺癌,肝癌,肝硬化。用本品15 一60 克,加瘦肉1 一2 两或红枣数个,清水8 一9 碗,煎6 小时,浓缩成一碗左右,分二次服,每日一剂,连服一至数月。③ 治烧伤。捣烂敷或研末调敷。本品含生物碱,对小鼠实验性肝癌有延长存活期的作用;有报导能治矽肺。还含莽草酸植物街醇、皂贰。
石上香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兰香草之别名,详该条。
石上莲见《 广东中草药》 。为石仙桃之别名,详该条。
石门坎见<广西本草选编》 。为鸡骨草之别名,详该条。
石云茶见(本草汇言》 。为石蕊之别名,详该条。石见穿出《 本草纲目》 。又名月下红、石打穿。为唇形科植物紫参Salvia 。hinensis Ben , h .的全草。分布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苦、辛,平。清热解毒,活血镇痛。① 治急、慢性肝炎,院胁胀痛,骨痛,痛经,赤白带下,凛疡。煎服:9 一巧克。② 捣敷治面神经麻痹,痈肿。本品含齐墩果酸、熊果酸、日一乳香脂酸、p 一谷街醇、原儿茶醛等。根含水苏糖。
石公集唐代眼科医生。同州(今陕西大荔)人。祖、父均以精针拨白内障术名世。公元837 年治杜濒眼病,诊断为白内障,谓须年后,脂老硬如白玉时始可手术。至至,法以针旁入白睛穴上,斜拨去之,如蜡塞管,蜡去管明。可见石氏对针拨白内障之病理发展,手术治疗的时机和适应症均有相当正确的认识,其手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石龙子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晰蝎、四脚蛇、马蛇子。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Eum , es 。hinensis ( Gra } . )的全体。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咸,寒,有毒。入肾经。解痉,破结,行水。① 治癫痈,痕病,石淋,乳腺癌。内服:锻存性研末,1 一1 . 5 克,② 治镰疮久不愈。熬膏或浸桐油外搽。孕妇忌服。本品含蛋白质、肚类、氨基酸、脂肪。脂肪中主含油酸。石龙茜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水茧、水毛莫、胡椒菜、野芹菜、小水杨梅。为毛蓖科植物石龙丙Ranunct , lus Sceleratus L .的全草:分布全国各地。苦、辛,寒,有毒。拔毒,散结,截疟。治痈疖肿毒,毒蛇咬伤,捣汁涂;凛病,下肢溃疡,熬膏涂敷;风湿性关节炎,捣烂敷痛点或穴位,待有烧灼或奇痒感时除去,局部见水泡,用无菌敷料覆盖;疟疾,于疟发前6 小时捣敷大椎穴。本品误服,可致口腔肿胀,咀嚼困难,剧烈腹泻,脉搏缓慢,呼吸困难,瞳孔散大,严重者可致死亡。本品含毛莫贰、原白头翁素、黄酮类、及5 一轻色胺等七种色胺衍生物与两种抗5 一努色胺的物质。原白头翁素,能引起皮炎、发泡。色胺衍生
石385
物对大鼠子宫有收缩作用。
石龙藤出《 名医别录》 。为络石藤之别名,详该条。
石瓜子见《 四川中药志》 。为鱼鳖金星之别名,详该条。
石打穿见(江苏药材志》 。为石见穿之别名,详该条。
石仙桃O 出(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石上莲、石橄榄、石穿盘、石英肉、大吊兰。为兰科植物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 的假鳞茎或全草。分布福建、]“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甘、淡,凉。养阴清肺,化痰止咳。① 治热病津伤口渴,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眩晕,头痛,肺热咳嗽,肺结核咳血,淋巴结结核。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慢性骨髓炎。鲜全草捣烂敷;或用干品,淡米酒浸软磨汁,温开水调搽患处。叶含环石仙桃菇醇、(Cyclopholidonol )、环石仙桃菇酮、虫漆蜡醇。.见《 江西草药》 。为麦解之别名,详该条。
石半夏见《 江西草药》 。为滴水珠之别名,详该条;
石白菜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岩白菜之别名,详该条。
石吊兰出《 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石斑豆、巴岩草、岩泽兰。为苦芭苔科植物石吊兰L ) ' s ionottls pauciflorus Maxim .的全草。分布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西南等地。味甘、苦,性凉。清肺化痰,祛风除湿,活血调经。① 治肺热咳嗽痰多,痢疾,风湿痹痛。煎服,9 一15 克,或浸酒服。② 跌打损伤。水煎兑酒服.外用捣敷。③ 妇女崩漏、痛经、月经不调。④ 肺结核咯血,淋巴结结核,钩端螺旋体病。全草含石吊兰素(Nevadensin )。石吊兰素对犬、猫有明显降压作用,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煎剂并有止咳、祛痰与平喘作用。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与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石竹子见《 云南中草药》 。为岩笋之别名,详该条。
石竹根见清• 刘士季《 草木便方》 。为竹凌霄之别名,详该条。
石防风出《 本草图经》 。又名珊瑚菜。为伞形科植物石防风Peucedanum terebinthaceum ( Fisch . ) 价sch . ex Turc : .的根。主产河北、陕西等地。苦、辛,凉。发散风热,降气化痰。治感冒头痛,咳嗽,支气管炎。煎服:3 一9 克。本品含前胡贰元(e Marmesin , Nodakenetin )。有降压、解痉作用。石决明出《 名医别录》 。又名鲍鱼壳、九孔螺、千里光。为鲍科动物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 或皱纹盘鲍Hdiscushannailno 等的贝壳。主产广东、福建、辽宁、山东等地。咸,平。入肝、肾经。平肝潜阳,清热明目。① 治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惊搐。目赤肿痛,视物模糊,青光眼,白内障,肺结核发热,咳血,吐血。煎服:9 一30 克。打碎先煎。②
治溃疡,创伤出血。锻存性,研细撒患处。本品主要含碳酸钙。
石灰草见《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为芸香草之别名,详该条。
石祁蛇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草石蚕之别名,详该条。
石寿棠见石带南条。
石花菜出(日用本草)。文名海菜、草珊瑚。为红翎菜科植物琼枝Eucheuma gelatinae ( Esp , ) J . Ag . 的藻体。分布广东海南岛及台湾沿岸。甘、咸,寒。清肺化痰,软坚,利湿。治支气管炎,瘦瘤,肠炎,痔血。本品对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大鼠有降低血清胆街醇的作用。
石苇散O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集验方)方C 又名石苇瞿麦散。石苇、葵子各二两,瞿麦一两,滑石五两,车前子三两。为细末,每服一钱,日三服:功能清热利水通淋。治淋病,小便不利,溺时刺痛。.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古今录验方》 方。通草、石苇、滑石、炙甘草、当归各二两,王不留行一两,白术、瞿麦、芍药、葵子各三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小麦煎汤食前送下,日三服。功能清热利水,活血通淋。治膀胧有热,致患石淋、劳淋、热淋,小便淋沥频数,胞中满急,脐腹疼痛。
石松子见<现代实用中药》 。为石松科植物石松IJycopodiun , Japonicum Thunb .的抱子。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南和长江以南各地。① 治咳嗽,石松子3 克,甘草6 克同煎服。② 治汗疹,皮肤湿烂,与滑石粉等分研匀扑身。本品含脂肪油,本品含石松碱、棒石松碱、法氏石松碱(Fawcettine )等生物碱,香草酸,杜鹃花酸(Azelai 。acid )、伸筋草醇(Clavatol )等。氯仿提取物对大鼠有雌激素样作用。石苔花见清• 刘士季《 草木便方》 。为石花之别名,详该条。
石带(fu 福)南晚清医家。字寿棠,又字湛棠。安东(属江苏)人。举孝廉,世医,撰有(医源》 一书( 1861 年),总论人身脏腑、五行、阴阳、四诊、内、妇、儿等科,以及用药等。另辑有《 温病全编》 (1867 年)一书。
石卷柏见《 陆川本草》 。为充州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石昌琏宋代医家。撰有《 证辨伤寒论》 一卷、《 明医显微论》 一卷,均佚。
石南叶出《 名医别录》 。又名风药、石楠叶、亲茶。为蔷薇科植物石南Photinia serrulatal _ irldl .的叶。主产江苏、浙江等地。辛、苦,平,有小毒。入肝、肾经。祛风湿,强筋骨,止咳喘。① 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阳痞,遗精,头风痛,风疹。内服:煎汤,45 一9 克;或浸酒饮。② 治咳嗽痰喘。研末装烟斗内燃着吸烟。石南的果实名石南实.又名鬼目,煎服破积聚,逐风痹。本品含游离的氢氰酸和野樱皮贰:动物实验,煎剂能兴奋心脏。
石南藤出《 本草图经》 。又名南藤、爬岩吞、一公
d 匕b 们里工因
藤。为胡椒科植物巴岩香Piper wallichii ( Miq . ) Hand 一Mazz . var . hupehense ( DC ) Hand 一Mazz .的茎叶或全株。分布湖北、湖南、广东及四川等地。辛,温。祛风通络,强腰脚,止痛,壮阳。治风寒湿痹,肾虚腰痛,痛经,阳萎,咳喘。煎服:9 一15 克;或浸酒饮。本品含生物碱、蹂质等。
石指甲见《 四川中药志》 。为垂盆草之别名,详该条。
石养带出(本草拾遗》 。又名瘫子草、热痒草、紫花草、野香茹。为唇形科植物粗糙莽芋Mosla Soabra ( Thunb . ) C . Y . wu 。t H . w . Li 的全草。分布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及华东、中南地区。辛,微温。疏风解表,清暑除湿,止血,解毒止痒。① 治感冒头痛,咳嗽,中暑,风疹,肠炎,痢疾,痔血,血崩。煎服,4 . 5 一9 克。止血炒炭用。② 治热徘,湿疹,脚癣,煎水洗;蛇、虫咬伤,捣汁涂。本品含挥发油,其成分为左旋侧柏酮、右旋香桧烯、右旋柠檬烯等,另含生物碱、皂贰及蹂质。
石钟乳出《 神农本草经》 。即钟乳石,详该条。石胡椒见《 昆明郊区药用值物的初步调查报告》 。为石椒草之别名,详该条。
石穿盘见(广西中草药》 。为石仙桃之别名,详该条。
石珍散《 外科正宗)卷四方。锻石膏、轻粉各一两,青黛、黄柏各三钱。为细末,将患处先用甘草汤洗净,再以药粉搽敷。功能清热泻火,燥湿止痒。治天泡疮作烂疼痛,脓水淋漓。
石珊瑚见《 本草纲目拾遗》 。为营实之别名,详该条。
石香蒸出《 四声本草》 。又名华莽芋、痒子草。为唇形科植物石香需Mosla 。hinensis Maxim .的全草。分布华东、中南及贵州等地。辛,微温。祛暑,解表,行气,化湿,① 治夏月感冒,中暑呕吐、泄泻,胃痛,小儿夏季热初期。煎服:9 一15 克。② 治跌打痕痛,疖肿,蛇、虫咬伤,捣敷;湿疹,痒子,煎水洗。本品含挥发油,内含香荆芥酚、香荆芥酚乙酸醋、百里香酚、对聚伞花素、龙脑等。挥发油有利尿作用,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脑膜炎球菌以及炭疽、白喉、变形、绿脓、大肠、伤寒、痢疾等杆菌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对流感病毒也能抑制。龙脑有发汗、兴奋、镇痉作用;香荆芥酚有抗菌、抗真菌、解除胃肠痉挛,增强胰蛋白酶活性,但浓度高因有刺激性,可引起呕吐。
石肛豆出(草木便方》 。为石吊兰之别名,详该条。
石峰子见叶文龄条。
石钻子见《 江西省防治慢性气管炎资料汇编》 。为钻石风之别名,详该条。
石荷叶见《 本草纲目》 。为虎耳草之别名,详该条。
石种陀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山芝麻之别名,详该条。
石留黄即硫黄。见该条。
石英肉见(福建中草药》 。为石仙桃之别名.详该条。
石椒草出(滇南本草》 。又名石胡椒、羊擅草、九牛二虎草。为芸香科植物石椒草Boeoninghausenia sessilicarpaL 亡vl .的全草。分布云南及四川西南部。辛、苦,温,有小毒。祛风,化痰,消炎,活血。治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泌尿系感染,胃痛腹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跌打损伤。煎服:9 一15 克。本品含挥发油、芸香贰及石椒草碱( Seboehausine )。
石首蒲出《 本草图经》 。又名昌阳、尧韭、水剑草、曹蒲、药曹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营蒲Acorus tatarinow , 1 Schott .的根茎。主产四川、浙江、江苏等地。辛,温。入心、肝、脾经。开窍豁痰,化湿和中,解毒。① 治热病神昏,癫痈,痰厥,健忘,耳聋。② 治胸腹闷胀,中暑腹痛,呕吐,腹泻,嚓口痢,风寒湿痹。煎服:3 一g 克。③ 捣敷或研末调涂治痈肿发背,跌打损伤。曹蒲叶:煎水洗治疮疥。根茎含挥发油,其主成分为。一及件细辛醚、丁香烯等,细辛醚有镇静、解痉、降温、祛痰、镇咳、平喘、有一定抗癫痈作用;昌-细辛醚还有扩张血管、抗性腺亦可能有致癌作用;二聚细辛醚有降脂作用;甲基异丁香酚有镇静及抗菌作用。
石猴子见《 植物名实图考》 。为三叶青之别名,详该条。
石棠花见《 本草纲目拾遗》 。为闹羊花之别名,详该条。
石硫黄出<神农本草经》 。即硫黄,详该条。石窝蛋见《 云南中草药》 。为马骆卵之别名,详该条。
石筱山(1902 一1964 )骨伤科学家。名瑞昌。江苏无锡人,久居上海。石晓山之子。早年攻读于神州医药专门学校,侍父诊。20 岁时独立应诊。曾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等职。继承家学,极取诸家之长,专伤科,兼针灸、外科,临床治疗颇多整体综合疗法,手法与针药并重。白拟柴胡细辛汤治疗脑震伤,每获良效。运用针刺治疗陈旧性伤病、损腰岔气诸症。其家传外用之三色敷药,疗效颇佳。晚年整理其经验,撰(正骨疗法》 (1959 )、<石筱山医案》 (1965 )等。
石楠叶见《 本草从新》 。即石南叶,详该条。石楠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八方。石楠叶一两一分,炮天雄、山药、炒桃仁(去皮尖)、芍药、菊花、炙甘草各一两,升麻、藏葬各一两半,黄茂、朱砂各三分,缎石膏二两,山茱英一两三分。为细末,每服二大钱,食前温酒调下。治肉实极,肌痹,淫淫如鼠走,津液脱,膝理开,汗大泄,或不仁,四肢急痛,或复缓弱,唇口坏,皮肤变色。<奇效良方》 无山药、桃仁、芍药,有桃花、珍珠。
石瑞章见石震条。
石湛棠见石带南条。
石387
石榴皮出《 雷公炮炙论》 。又名石榴壳、酸榴皮。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 grana , um IJ .的果皮。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酸、涩,温,有小毒。入胃、大肠经。涩肠,止血,驱虫。① 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久泻,便血,脱肛,崩漏,带下、蛔虫病,绦虫病。煎服:2 . 5 一4 . 5 克。止血炒炭用。② 研末麻油调涂治牛皮癣。本品含异榭皮试、鞭质、石榴皮苦素( Granatin )、甘露醇、熊果酸、苹果酸等。还含石榴皮碱(Pelletierine )、异石榴皮碱、伪石榴皮碱等生物碱。煎KlJ 在体外有抗菌与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所含鞭质有关
石榴壳出叹雷公炮炙论夕。即石榴皮,详该条。石榴花出(本草拾遗》 。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 IJ 的花。酸、涩,平。止血,消炎。① 治吐血,鼻蛆,月经不调,红崩白带。煎服:3 一6 克:② 研末敷刀伤出血;吹耳治中耳炎;香油调涂汤火伤:
石榴根出、本草经集注》 。又名酸榴根: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l 咨的根皮。酸、涩,温,有毒:驱虫,涩肠,止带。可治蛔虫病,绦虫病,久泻,久痢,赤白带下。煎服:4 . 5 一9 克。用于驱虫,忌用油类泻下剂并忌食油脂类食物。本品含异石榴皮碱、伪石榴皮碱等生吻碱,日一谷街醇、甘露醇、鞭质等。异石榴皮碱和伪石榴皮碱均有杀灭绦虫作用,而以前者的作用为强。毒性较大,动物表现为脊髓兴奋,肌肉痉挛及呼吸麻痹;对人可引起头痛、眩晕、呕吐、腹泻、失明、惊厥等。
石榴疽病名。指肘尖上生疽状如石榴者。出《 外科正宗》 卷四。多因少阳相火与湿热相搏而成。初起一点黄粟小胞,根渐增大,色红坚硬,肿如覆碗,皮破翻出如重叠石榴子,疼痛难忍,身发寒热。初起宜服蟾酥丸,次服菊花清燥汤;烦躁热胜者,服护心散二外治:早期宜艾灸九壮,贴蟾酥并用万应膏盖之,红肿处敷冲和膏;破溃后,用菊花蕊煎汤洗之,次以菊花烧灰存性,加轻粉少许外用。余参见痈、有头疽、溃疡各条。
石榴痔病名。《 外科大成》 卷二:“生谷道前,形如石榴,破塌疼痛,有孔出脓。”即发生会阴部的脓肿或形成漏管者。宜内服槐角苦参丸或手术治疗。石榴璐病证名。见清• 王子固《 眼科百问》 。属鱼子石榴证。详该条。
石有汤O 《 外台秘要》 卷一方。又名三黄石膏汤。石膏、黄连、黄柏、黄芬各二两,豆豉一升,桅子十枚,麻黄三两。水煎,分三次服。功能清热泻火,发汗解表。治外感表症未解,三焦里热已炽,症见壮热无汗,身体拘急,面赤目赤,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澹语,鼻蛆,脉滑数,或发斑者。.《 圣济总录》 卷二十八方。石膏、前胡各一两.犀角、防风、芍药各半两,龙齿三分,牛黄一钱。为粗末,每服五钱匕,加豆豉一百粒,葱白五寸,水煎,不拘时服。治伤寒刚痉,身热仰目,头痛项强。母《 普济方》 卷十五方。麻黄、钩藤、石膏、葛根、半夏曲、柴胡、炙甘草、炒积壳、
菊花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肝厥,状如病疾,不醒,呕吐,醒后头虚晕,发热。本方早见于《 普济本事方》 卷一,但无方名。O 《 疡医大全》 卷十六方。升麻、知母各一钱,石膏一钱五分,大黄(酒蒸)二钱,桅子、薄荷、赤获菩、连翘各八分,朴硝六分,甘直五分。水煎,食远频服。治胃经实热牙痛,或上牙肿痛。石膏散O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方。石膏二两,秦芙、犀角、桅子仁各一两,炙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服。治脑黄,症见身体发黄,头痛眉疼。.《 秘传眼科龙木论》 方:石膏、锻石决明、荆芥、自芷、川芍、防风、旋覆花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一钱,食后薄荷、葱、茶煎汤调下,日三次。治头风攻冲,晨起目昏者。e (宣明论方》 卷九方。石膏一两,炙甘草半两。研末,每服三钱,新汲水下或生姜汁蜜调下。治热嗽喘甚。O 《 卫生宝鉴》 卷九方。① 麻黄、石膏各一两,葛根七钱五分,何首乌五钱。为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头疼不可忍。② J 川芍、石膏、白芷各等分。为末,每服四钱,热茶调下。治头疼。.《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石膏三两,箕本、白术、炙甘草各一两五钱,炒白羡黎一两。为粗末,每服四至五钱,空腹、临卧各一次。治头风眼疾。.《 证治汇补)卷四方。J 川芍、石膏、黄岑、白芷。为粗末,水煎服。治痰火头痛。
石辣椒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九里香之别名,详该条。
石燕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二方。石燕(浇令通赤,水中淬一、二次,捣研水飞,焙干)、滑石、石苇(去毛)、瞿麦穗各一两。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瞿麦、灯心煎汤送下,日二、三次。治石淋。
石燕丹《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八方。炉甘石(入大银罐内,盐泥封固,用炭火锻一柱香,以罐通红为度,取起为末,用黄连水飞过,再入黄琴、黄连、黄柏汤内,将汤煮干,使炉甘石如松花色)四两,硼砂(铜勺内同水煮干)、石燕、唬拍、朱砂各取净末一钱五分,鹰屎白(或以白丁香代)、冰片、察香各一分半。为极细末,每用少许,水蘸点眼大普。治肺肝风热,上攻于目,忽然眼睑火热,睛珠疼痛如刺。若枯涩无泪加熊胆、白蜜;血翁加阿魏;黄骆加鸡内金;风热黔加龚仁:热翁加珍珠、牛黄;冷翁加附子尖、雄黄;老黔倍硼砂,加猪眼子。
石橄榄见《 广东中草药》 。为石仙桃之别名,详该条。
石山医案书名。3 卷。明• 汪机撰,陈桶汇辑。每卷医案略分门类,汪氏认为“徒泥陈言,而不知变,乌足以言医”。治病取各家之长,不拘泥于成方,立论比较倾向于朱震亨。在诊法上重视四诊合参,尤长于脉诊与望诊,案中每多记述患者形体、色泽,或以形治,或从脉症入手。附录一卷,载有汪氏门人陈钥论参省用法二则和李迅所撰汪机小传一篇。本书收入《 汪石山医书八种》 中。
388 白
石龙芽草见(植物名实图考》 。为茅膏菜之别名,详该条。
石决明丸《 奇效良方》 卷五十七方。石决明、五味子、冤丝子(酒浸)各一两,山芋、知母、细辛、熟地黄各一两五钱。为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治肝虚血弱,两目昏暗。石决明汤〔 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二十六方。生石决明、僵蚕、防风、穿山甲、连翘、羌活各一钱,乳香、甘草、金银藤、黄连、当归尾、大黄、天花粉各八分。酒、水煎,空腹服。治颈项坚肿木硬,口躁舌干,恶心烦渴,便秘。
石决明散.《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缎石决明、构祀子、木贼、荆芥、桑叶、谷精草、甘草、金沸草、蛇蜕、苍术、白菊花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水调下。治眼生障膜。.《 审视瑶函)卷五方。石决明(醋缎)、防风、人参、芫蔚子、车前子、知母、获荃、五味子、玄参、黄岑各等分,细辛量减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茶水调下。治白内障。.《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七方。石决明、人参、获荃、车前子、大黄各一钱,细辛五分,防风、芜蔚子各二钱,桔梗一钱五分。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米饮调下。治目生浮翁。O 《 杂病源流犀烛• 面部门》 卷二十二方。石决明、草决明各一两,青箱子、木贼、羌活、桅子、赤芍药各五钱,大黄、荆芥各二钱五分。为细末,每服二钱,麦门冬煎汤调下。治舰目。石药中毒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四。指汉、魏至唐初时期士大夫们为求长生不老,态服钟乳石、硫黄、紫石英等矿物药组成的钟乳石散、五石散等所出现的种种药毒证候。表现不一。治疗方药各异。参见金石中毒条。
石药尔雅书名。2 卷。唐• 梅彪撰于806 年。本书集唐以前道家炼丹术中所用药物、丹方的各种隐名(指秘而不宣的别名)以及有关资料编成,内容基本上与医学无关。现有《 丛书集成》 本。
石室秘录综合性医著。6 卷。清• 陈士铎述。刊于1687 年。卷1 一5 ,不分病证、脉象,统述正医飞反医、内治、外治等128 法,并分列方剂治疗。书中议论不同于一般医学沦著,其中有不少独特的见解;治法、处方尤多新意;卷6 为伤寒、杂病类证治。全书假托岐伯口授,张机、华佗、雷公评述,实为傅山遗著,经陈氏补充整理而成;
石侄鳌人病名。出《 诸病源侯论》 卷三十六。即蛙食,详该条。
石子养范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方。算范、石膏各三两,人参、获神、括萎根、锻磁石、知母、葛根、黄琴、甘草各二两。为粗末,取猪腰子一个(去脂膜)、黑豆一合,与水同煮,去腰子、黑豆,入药四钱,再煎去滓,食后服。若下焦热,则夜间服,渴止勿服,次投补药。治强中,烦渴引水,饮食倍常,阴器常兴,不交精出。
石苇租麦散见(鸡峰普济方》 卷十八。即石苇散第一方,见石苇散条。
石刻安肾丸(世医得效方》 卷八方。苍术四两‘分四份,一份用茵香一两炒,一份用青盐一两炒,一份用茱英一两炒,一份用猪等一两炒,各妙令黄色,取术用),川乌(炮,去皮、脐)、附子(炮,去皮、脐)、川糠子(酒浸,去核)、巴戟天(去心,炒)、白术(炒)、陈皮(炒)、获荃(炒)、肉豆落(偎)、木香、当归(焙)、熟地黄(酒浸蒸十次,火培)、冤丝子(酒浸,炒)、茵香、黑牵牛(半生,半炒)、山药(炒)、晚蚕娥(去头、足、翅,炒)、葫芦巴(酒浸,炒)、肉桂、石解(炒)、川牛膝(酒浸、炒)各一两,肉从蓉(酒炙)、破故纸(炒)、杜仲(炒去丝)各二两。为末,酒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腹盐汤送下。功能壮阳益肾,强筋壮骨,生血驻颜,扶老资寿。治真气虚惫,脚膝缓弱,目暗耳鸣,举动倦乏,夜梦遗精,小便频数,及一切虚损之症。
石解牛膝汤《 妇科玉尺》 卷四方。石解、牛膝、木瓜、白芍药、酸枣f 二、生地黄、构祀子、获荃、黄柏、甘草、车前子。水煎服。治产后腿痛。石解夜光丸《 原机启微》 卷下方。天门冬、人参、获荃各二两,炒五味子、白羡葵、石解、肉从蓉、川芍、炙甘草、炒积壳、青箱子,防风、黄连、犀角、羚羊角各五钱,菊花、芜丝子(酒浸)、山药、拘祀子各七钱,牛膝、杏仁各七钱五分,麦门冬、熟地黄、生地黄各一两,草决明八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眼三十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送下。治肝肾两亏,瞳神散大,视物昏花,复视,及目内障,晶体呈淡绿色或淡白色。
石解清胃散《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石解、袂答、橘皮、积壳、扁豆、霍香、牡丹皮、赤芍药各等分,甘草量减半。为粗末,每服三至四钱,加生姜一片,水煎服。治麻疹后,胃热不清,呕吐不食。石榴翻花发病名。出《 外科真设》 卷上。即乳癌。见该条。
石有六合汤《 医垒元戎》 方。当归(酒炒)、川芍、白芍药、干地黄(酒蒸)各一两,石膏、知母各五钱;为粗末,水煎眼。治妇人妊娠伤寒,身热大渴,蒸蒸而烦,脉长而大者。
石膏知母汤(症因脉治》 卷二方。石膏、知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水煎服。治伤暑咳嗽,身热引饮,内热烦躁者。
石膏泻白散O 《 症因脉治》 卷二方。① 石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为粗末,水煎服。治燥火伤肺,咳嗽气喘。若痰多加贝母、括萎。②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积壳,桔便、石膏。为粗末,水煎服。治食滞中焦,化生痰饮,肺火上升,咳嗽汗出。③ 桑白皮、地骨皮、桔梗、甘草、石膏。为粗末,水煎服。治肺火煎熬,口燥唇焦,喘逆自汗。.《 症因脉治》 卷四方。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石膏。为粗末,入粳米一撮,水煎服。治肺素有热,热盛于身。石膏葱白汤《 伤寒总病论》 卷五方。豆豉半升,葱白(连须)二两,石膏、生姜各四两,桅子仁、升麻、大青、芒硝(烽化)各一两五钱。为粗末,水煎,日分
五画
石右布389
三至四次服。治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气喘引饮。石顽老人诊宗三昧见诊宗三昧条。
右枯证名。指右偏枯,即右半身不遂。一名右痪。《 类证治裁• 中风》 :“自丹溪… … 右枯属气虚,用四君子汤。”参见半身不遂、左瘫右痪等条。右痪即右半身不遂。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一;参左瘫右痪条。
右藉偏产的一种。员从云《 产科一得》 :“临产儿头偏抵右畔。”相当于右枕横位。参见偏产条。右归丸《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熟地黄八两,炒山药、构祀子(微炒)、鹿角胶(炒珠)、制冤丝子、杜仲(姜汁妙)各四两,山茱英(微妙)、当归(便澹勿用)各三两,肉桂二至四两,制附子二至六两:为细末,先将熟地蒸烂柞膏,加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二至三丸,白汤送下。功能温补肾阳。治元阳不足,或先天察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隔,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便自遗,虚淋寒痛,或寒侵然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及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肢不收,或眼见邪祟,或阳衰无子等症。如阳衰气虚,加j 、参二至六两;阳虚精滑,或带浊便塘,加补骨脂(酒炒)三两;飨泄、肾泄不止,加五味子、垠肉豆寇各三两;饮食减少,或不易消化,或呕恶吞酸,加干姜(炒黄)三至四两;腹痛不止,加炒吴茱英二两;腰膝酸痛,加胡桃肉四两;阴虚阳痞,加巴戟天四两,肉从蓉三两,或加黄狗外肾一、二付,以酒煮烂捣入。
右归饮O 《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熟地黄二钱至二两,山茱英一钱,炒山药、拘祀子、杜仲(姜制)各二钱,炙甘草、肉桂一至二钱,制附子一至三钱水煎,食远服。功能温补肾阳。治肾阳不足,气怯神疲,腹痛腰瘦,肢冷,舌淡,脉沉细等症。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晕、或虚狂、或短气者,加少、参、白术;火衰不能生土,为呕哆吞酸者,加炮姜二至三钱;阳衰中寒,泄泻腹痛,加人参、肉豆翘;小腹多痛者,加吴茱英五至七分;淋带不止,加补骨脂一钱;血少血滞,腰膝软痛者,加当归二少_三钱;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者,加泽泻二钱,冷服。方用熟地黄为君,甘温滋肾以填精,此本阴阳互根,于阴中求阳之意;附子、肉桂温补肾阳而祛寒,山茱英、构祀子养肝血,助君药以滋肾养肝,山药、甘草补中养脾,杜仲补肝肾、壮筋骨,以七诸药共为辅佐。.《 类证治裁》 卷二方。人参、白术、山药、拘祀子、杜仲、山茱英、炙甘草、炮姜、附子、肉桂、熟地黄。水煎服。治病后‘肾虚呢逆:
右阴疮病名。见《 喉科指掌》 卷匹。详左阴疮条。
右间气运气术语。指客气六步运动中,位于司天,在泉右侧的二气。参见间气条。
右胁痛证名。指右侧胁痛。多由肝邪犯肺或气滞、痰饮、食积引起。惬学入门》 卷四:“食积胁(右)
下,如扛梗起一条作痛,神保丸、积实煎汤下,轻者保和丸;痰饮流注肝经,喘咳引痛者,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芍、柴胡、白芥子或入青黛少许,姜汁二匙;• • 一七情凝滞,如有物刺痛,气促呕吐者,分气紫苏饮、流气饮子、调中顺气丸。”《 万病回春,胁痛》 :“推气散治肝邪入肺,右胁痛甚,胀满不食。”《 慎斋遗书• 胁痛》 :“右胁痛为肺气不降,血中之气病也,宜芍归芍药汤加乌药、青皮、肉佳、陈皮调之。”(古今医彻• 胁痛》 :' ‘右者肺也。肺主气,性沉,喜清肃而下降,有以逆之,则肺苦气上逆而为痛。治之宜降气消痰,前、桔、积壳、陈皮之属;虚人归脾汤去茂、术加延胡主之,以补其母;苦香燥破血之药,非其治也。”(景岳全书• 杂证漠》 论胁痛不拘右肺左肝之说。详胁痛、左胁痛条。
右雀舌病名。见(喉科秘旨》 卷下。指雀舌之发于右者。详雀舌条。
右旋藤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
右端正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广意》 。位于左手中指远端指骨的尺侧边。用掐法,能止吐。《 厘正按摩要术• 立法• 掐法》 :“端正在右者,中指端右侧,掐之止吐。”《 小儿推拿广意• 中卷• 杂症门》 :“眼左视,掐右端正穴。”但《 幼科推拿秘书• 推拿病症分类• 目疾门》 :“右视掐右端正。”
右胁下痛证名。指胁痛偏于右侧胁肋处。出《 素间• 咳论》 。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参见胁痛、两胁下痛、脾咳各条。
布气O 气功术语:指发放外气治病。《 幻真光先服内气诀): “凡欲布气与人疗病,先须依前入五脏所患之处,取方面之气,布入前人身中。令病者面其本方,息心净虑始与布气。”.指风火燥湿寒等五气在自然界中敷布运行。(素问• 天元纪大论》 :“太嘴寥廓,肇基元气,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捻统坤元。”
布针出(针灸甲乙经》 。即巾针。《 证类本草》 谓“布针,用缝布大针也。”参见巾针条。布指切脉指法。切脉者手指布置的方法。一般不论用左手或右手,均先以中指端按定病人寸口脉的关部(以掌后高骨处为准),继以食指端按于寸部,无名指端按于尺部。并根据患者的体长,相应调整三指的距离,高大者,指距稍宽,矮小者,指距稍密布荆子见清• 赵其光《 本草求原》 。为黄荆子之别名,详该条三
布袋丸仔卜要袖珍小儿方论》 方。夜明砂(拣净)、芜黄(炒,去皮)、使君子(微炒,去皮)各二两.筷等(去皮)、白术、人参、甘草、芦荟(研细)各半两。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绢袋盛之,次用精猪肉二两,同药一处煮,候肉熟烂,提取药于当风处悬挂,将所煮肉并汁令病儿食之,所悬之药,第二日去袋,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药尽为度。功能驱虫消积,补养脾气。治小儿虫疮,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等证。方中使君子、芜黄、夜明砂、
390 布戊龙
芦荟均能驱虫消疮,其中芦荟并能泻下以逐虫体之排出;人参、白术、获等、甘草益气健脾以扶正气,为攻补兼施之剂。
布渣叶见清• 赵其光《 本草求原》 。为破布叶之别名,详该条。
布巾兜提法上箭手法。见(伤科汇纂》 卷一。适用于颈椎半脱位的整复。令患者正坐于桌旁低凳上,头与桌面平,医者坐于桌上,双脚踏患者两肩,并用布巾下兜患者下领及枕骨后部作结,交于左右耳部,并系于医者项部,双手上提,双脚下踏,借以徐徐拔伸使颈椎复原。
戊己古人用十干以纪日,戊己即戊日与己日。戊己属土,土分阴阳。戊为阳土,内应足阳明胃经,故胃经旺于戊日;己为阴土,内属足太阴脾经,故脾经旺于己日。《 素问• 脏气法时论):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
戊分即戊位。古天文学家取比较固定的恒星(二十八宿)以标志天体的部位。东西南北各七宿相连成一大圈,二十八宿各有方位。以十干之方位合之,则奎壁二宿当西北方戊位。<素问• 五运行大论》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参见丹天条。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六方。黄连、炒吴茱英、白芍药各五两。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日三次。治脾湿泄利,米谷不化,脐腹刺痛,及小儿疮积卞痢。戊己汤《 症因脉治》 卷四方。白芍药、甘草。水煎服。治血虚腹痛。
戊癸化火运气术语。指凡逢戊癸为火运。《 素问• 天元纪大论》 :“戊癸之岁,火运统之”。龙门即玉门。出《 脉经》 。指已婚妇女而未经产的阴道外口。参见玉门条。
龙玄经外奇穴名。出《 针灸大成》 。位于前臂挠侧,列缺穴上方之静脉处。主治中风口喝,下牙痛,手痛等。艾住灸3 一7 壮。
龙衣见《 分类草药性》 。为蛇蜕之别名.详该条。龙角推拿穴位。又名文台。位于左鬓发处。《 幼科推拿秘书• 穴象手法• 穴道图象• 穴在面者》 :“龙角,一名文台,在左鬓毛。”
龙齿出《 神农本草经》 。为古代大形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化石。主产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涩,凉。入心、肝经。镇惊安神。治惊痈,癫狂,心悸,心烦失眠。煎服:9 一15 克,打碎,先煎。本品主含碳酸钙、磷酸钙。龙虎养生术语。炼丹中龙为水,虎为火,又龙为坎,虎为离(据(苏沈良方》 )。气功中龙指心火,虎指肾水。又常以两字代表性别,龙为男,虎为女(据(遵生八笺》 )。
龙柏清代医生。字青霏。长洲(今江苏苏州西南)人。对痞胀的证治有独到见解,撰有《 脉药联珠药性考》 及《 古方考》 (有1795 年合刻本)。
龙骨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花龙骨。为古代大形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
产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青海等地。甘、涩,平。人心、肝、肾经。平肝潜阳,镇惊安神,固涩。① 治惊痈,癫狂,头昏目眩,心悸失眠,遗精,泄泻,自汗,盗汗,崩漏,带下。煎服,15 一3 。克,先煎。镇静多生用,固涩多锻用。② 治溃疡久不收口,锻存性研末撒或调敷;汤火伤,与生石膏、大黄、儿茶各等分,同研细末,冷茶水调成糊状,涂患处。本品主含碳酸钙、硫酸钙,尚含铁、钾、钠、氯化物、硫酸盐等。
龙泉见龙渊条。
龙胆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龙胆草、胆草、水龙胆、四叶胆。为龙胆科植物龙胆Gentiana scabra Bg 。东北龙胆G . manshurica Kltag .或三花龙胆G . triflora Pall .的根及根茎。主产东北地区及江苏、浙江。苦,寒。入肝、胆经。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治脑膜炎,头痛,目赤,中耳炎,咽喉肿痛,口苦,胁痛,黄疽,肝炎,胆囊炎,小儿惊痛,热痢,肇丸肿痛,痈肿疮疡,尿路感染,阴部湿疹。煎服:3 一9 克。本品主含龙胆苦贰。龙胆、东北龙胆还含龙胆碱、龙胆糖。三花龙胆还含当药苦贰、当药贰和三花龙胆贰( Trifloroslde )。龙胆苦贰等可刺激味觉感受器,反射性促进胃液分泌。龙胆碱有镇静、降低体温等中枢抑制作用,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龙珠出《 药性论》 。又名赤珠、红珠草。为茄科植物龙珠Tubocaps , cum anornalum ( Franch . et S 二at ) Mak 的全草。分布广东、广西、贵州、江西、浙江、福建、台湾。苦,寒。治小便淋痛。煎服:巧一30 克。外用捣敷疗疮。龙珠根:煎服治痢疾。龙疽病名。出(赶涓子鬼遗方》 卷一。谓:“龙疽发背起胃俞或肾俞,二十日不泻死,九日可刺… … 。”即中搭手。见该条。
龙烟气功术语。肝的代名词。《 简易方》 :“肝名龙烟。”
龙渊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 备急干金要方》 作龙泉。即然谷,见该条。
龙葱见<温热经纬》 卷四:“肺经之结穴主耳中,名日龙葱,专主乎听。”指听功能。
龙葵出《 药性论》 。又名苦葵、天泡草、天茄子、山海椒、乌疗草、野辣椒。为茄科植物龙葵阮lanum nigrum L .的全草。我国各地均有分布。苦、微甘,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利尿,抗癌。① 治痈肿疗疮,丹毒,天疙疮,跌打损伤,蛇咬伤,捣烂外敷;皮肤湿疹,痰痒,煎服或煎水洗。② 治高血压病,咽喉肿痛,慢性气管炎,泌尿系感染,痢疾,水肿,白带;近用于治疗各种癌症。煎服:15 一30 克。过量服用可引起头痛、腹痛吐泻、瞳孔散大、精神错乱等中毒反应;长期服用,并可导致白细胞下降。本品含澳洲茄碱和澳洲茄边碱等多种生物碱贰。又含皂贰;贰元是薯预皂贰元和替告皂贰元。还含较多量的维生素类物质。龙葵碱能抑制豚鼠的过敏反应、升高正常大鼠血糖水平、降低糖耐量;静注时可降低动物血压,有镇静、溶血作用,并有某些抗癌活性。
五画龙391
动物试验中有坑激素作用,可影响泌乳机能,促使孕鼠流产,故妊娠时不宜使用。龙葵碱毒性较大,如发芽的马铃薯中,含量可超过0 . 02 % ,食后可刺激胃肠粘膜,大量(Zoomg )可致中毒,龙葵碱无蓄积性,煮煎后可减低毒性。
龙额经外奇穴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前正中线胸骨剑突末端向上1 . 5 寸处。一说“在鸿尾穴上1 . 5 寸”(《 中国针灸学))。主治胃腕寒痛,喘息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烃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龙木论眼科著作。又名(眼科龙木论》 ,4 卷(一作3 卷)。撰人佚名。约隋唐间人托名“龙木”(即“龙树菩萨”)撰。此书与(龙树眼论》 不同,内容主要记述72 种眼科病证的方论;其中包括23 种内障眼、44 种外障眼以及5 种小儿外障眼。原书已佚。其佚文主要保存在《 秘传眼科龙木论》 卷1 一6 中的“七十二证方论”中,但每证后的歌诀部分为《 眼论审的歌)的文字。
龙舌叶见《 广东中草药》 。为龙利叶之别名。详该条。
龙舌草O 出(本草纲目》 。又名海菜、水白菜、瓢羹菜、塘底菜。为水鳖科植物水车前Ottelia alismoides ( L . ) Pers .的全草。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各地。甘、淡,凉。止咳化痰,清热利尿。① 治咳嗽,哮喘,肺结核咳血,水肿。煎服:巧一30 克。② 治痈疽肿毒,汤火伤。捣烂敷。本品含蛋白质90 . 56 % , 内含10 种氨基酸。.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卤地菊之别名,详该条。
龙头草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大驳骨之别名,详该条。
龙利叶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又名龙舌叶。为大戟科植物龙俐叶sauropus Cliangianus 5 . Y . Hu 的叶。分布广东、广西等地,多为栽培。甘,平。清肺润燥,止咳,化痰。治肺热咳嗽,失音,喉痛,支气管哮喘。煎服:9 一30 克。咯血,9 一巧克,开水冲服。叶的煎剂在试管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龙角藤见《 福建中草药》 。为铺地娱蛤之别名,详该条。
龙虎丸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上海方)。牛黄、巴豆霜、白砒各0 . 9 克,朱砂0 . 3 克。除朱砂外,余药共研细末,糯米糊为丸,朱砂为衣,每粒0 .巧克,每服一丸。治神志失常,癫殉发狂。
龙虎丹《 丹溪心法》 卷四方。草乌、苍术、白芷各一两,乳香、没药各二钱,当归、牛膝各五钱。为细末,酒糊为丸,弹子大,每服• 丸,温酒化下。治肢体走注疼痛,或麻木不遂,或半身疼痛。
龙虎石又名秋石、真汞。见《 遵生八笺》 和(苏沈良方》 。系从青少年男女尿中提取的一种药物。据称有补益作用。
龙虎经书名。著者不详,宋• 王道为之注疏。全书分三十三卷,内容专论炼丹。
龙虎草见《 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大戟之别名,详该条。
龙虎膏《 疡医大全》 卷八方。陈小粉一斤,炒木鳖子二两,川乌、草乌、干姜、白友、花椒各五钱。为细末,醋调,外敷患处;已溃烂者敷于四周。治无名痈疽肿毒。
龙青霏见龙柏条。
龙骨丸(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方。龙骨、炒黄连、炙黄柏、木香、垠诃子皮各二钱五分,炒铅粉三钱,枯矾、炮姜、炒当归各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丸,粥饮送下,日三至四次。治小儿赤白痢,腹痛不止。
龙骨风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为飞夭蛾螃之别名,详该条。
龙骨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方。龙骨、甘草、大黄、赤石脂、石膏、桂心、寒水石、天花粉各二两。为粗末,每服二合,酒、水煎,去滓服。治小儿壮热,渴欲引饮,下痢。.(圣济总录)卷十四方。龙骨二两半,远志、获菩、防风、当归、人参、炙甘草各二两,桂一两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空腹服,日三次。治风惊恐,恍惚多忘,神气怯弱。
龙骨散O (太平圣惠方》 卷三十方。龙骨、熟地黄、赤石脂、获神、黄茂、炒桑螺峭各一两.炒韭子、远志各三分,麦门冬一两半。为粗末,每服三钱,加大枣三枚,水煎去滓,食前温服。治虚劳失精,心多松悸。.《 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砒霜、蟾酥各一字,粉霜五分,龙骨一钱,铅粉一钱半,冰片半字。为细末,每用少许,外敷患处。治疮口疮,走马疮。.(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一方。锻龙骨、轻粉各五分,黄连一钱半。为细末,取少许干掺脐上。治脐中生疮。O 《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七力。龙骨一两,胡黄连五钱,获神、人参、麦门冬、白茅根各三分。为粗末,每服一钱,水煎服。治小儿痢渴,体热烦闷。.《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六册方。龙骨、炒当归、偎肉豆范、木香各一两,姜厚朴二两。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粥饮调下。治水泻腹痛,不纳饮食。.《 证治准绳• 女科》 卷四方。龙骨、当归、地黄各二两,炒艾叶一两,阿胶、地榆、芍药、干姜各一两半,蒲黄一两二钱半,炙牛角腮二两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治半产下血不止。本方最早见于(外台秘要》 卷三十三引(广济方》 ,但无方名。.《 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二十七方。锻龙骨、枯矾各等分。为细末,掺脐部,或油调敷。治新生儿脐湿,或脐疮。O 《 疡医大全》 卷二十三方。龙骨二钱半,偎诃子、没石子各二个,赤石脂、婴粟壳(醋炒)各二钱。为细末,食前米饮调下。治小儿脱肛。
龙泉疗病名。出(疡医准绳》 卷二。即人中疗。见该条。
龙齿汤O 《 圣济总录》 卷十四方。龙街、麦门冬各三两,远志、获神各二两半,防风、炙甘草、人参、羚羊角各二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大
392 龙五枣三枚,水煎服,日三次。治风惊恐怖,或因逗逐惊俱,悲伤感动,志意颠越,言语失次。.《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龙齿、麦门冬、人参各一两,远志三分,炙甘草一分。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煎,食后服。治鬼黄,病人汗不出,渐加困重,掇气心胀,唇黑遍身黄,妄见鬼物。
龙须草O 出(本草纲目拾遗》 。又名野席草、水通草。为灯心草科植物野灯心草Juncus setchuensis Buch 的全草或根。分布我国长江中下游及陕西、四川、云南等地。甘、淡,平。清热,利尿,解毒,安神。治口咽诸毒火症.牙痛,目赤肿痛,鼻鲤,小便淋涩,肾炎水肿,心烦失眠,心悸,梦遗。煎服:9 一30 克。.见(江西草药》 。为灯心草之别名,详该条。.见《 四川中药志》 。为松萝之别名,详该条。O 见(四川中药志》 。为狗屎花之别名,详该条。
龙须菜O 出(本草纲目》 。又名竹筒菜、发菜。为江雄科植物江蘸Gracilaria verrucosa ( Huds . ) P 叩enf .的藻体。分布我国沿海各地。甘、咸,寒。除热,软坚,利尿。治瘦瘤结气,小便不利。煎服:9 一15 克;亦可用醋浸食。本品含藻红蛋白、胆幽醇花生四烯酸等。.出《 救荒本草》 。为粘鱼须之别名,详该条。
龙胆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十方。龙胆草、黄连、使君子仁、青皮各等分。为细末,猪胆汁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临卧热汤送下。治疮病发热。.《 证治准绳• 幼科)集三方。① 黄连、赤芍药各五钱,龙胆草、青皮各二钱半,槟榔一个,察香少许。为细末,猪胆汁入面糊为丸,莱服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治小儿饭后发热,至夜则凉。② 黄连、龙胆草各等分。为末,面糊为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浓盐水送下。治小儿此血不止。.《 审视瑶函》 卷四方。苦参、龙胆草、炒牛芬子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米饮送下。治眼睑外翻,如舌敌唇之状,眼皮赤烂成疮。O 《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二方。龙胆草、升麻、苦辣根皮、赤获菩、防风、芦荟、油发灰各二钱,青黛、黄连各三钱。为细末,猪胆汁浸为糊丸,麻子大,量儿大小给药,薄荷煎汤送下。治脑疮,症见头皮光急生疮,头热毛焦,发结如穗,鼻干心烦,腮囱肿硬,困倦睛暗,自汗身热。
龙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卷五方。一龙胆草、钩藤皮、柴胡、黄荃、桔梗、芍药、获荃(一方作获神)、甘草各六株,蜕螂虫二枚,大黄一两。为粗末,水煎,满月婴儿分三次服。治婴儿壮热,变蒸,惊痈。
龙胆饮.《 银海精微》 卷下方。龙胆草、桅子仁各二钱,防风、茵陈、川夸、玄参、荆芥穗、菊花、褚实,甘草各一钱。为细末,每服一钱半,食后茶清调下(剂量根据《 证治准绳• 类方》 补入)。治肝脏实热,目赤肿痛。.《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龙胆草、淡竹叶各八分,黄荃、犀角、木通、车前子、黄连、玄参各一钱,焦桅子、大黄、芒硝各一钱五分,黄柏(酒妙)五分。水煎,食后分二次热服。治肝经湿热,目赤肿
画
痛。
龙胆草见《 履咚岩本草》 。为龙胆之处方名,详该条。
龙胆散O 《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方。龙胆草二分,缎牡蝠一两,柴胡三两,麦门冬、炙甘草、升麻、犀角各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去滓,入生地黄汁半合,温服。治劳黄,额上汗出,手足中热,四肢烦疼,薄暮寒热,小便自利。.《 仁斋直指方论》 卷九方。龙胆草、防风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临卧米饮调下。治盗汗有热者。龙涎香出(本草纲目拾遗》 。又名龙腹香。为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Physete : catodon L .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我国南海、东海和台湾省沿海有分布。甘、酸,气腥。行气活血,化痰开窍,利水通淋。治咳喘气逆,心腹疼痛,神昏气闷,淋病。内服:研末,0 . 3 一0 . 6 克;或入丸、散用。本品约含25 %龙涎香醇( Ambrein )。本品药理与察香相似,小量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量则表现抑制;对离体心脏有强心作用,对整体动物则引起血压下降。龙脑丸见《 宣明论方》 卷四。即当归龙荟丸,见该条。
龙唇发病名。唇疮肿起,发于上唇者名龙唇发,发于下唇者名驴嘴风。《 重楼玉钥》 卷上:“若上唇赤肿直长出者,名龙唇发。”多由心经火毒上冲所致。治宜清心泻火,消肿解毒。方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凉隔散等加减。参见鱼口风条。
龙眼叶出明• 范洪《 滇南本草图说》 。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Euphoria longan ( l 刀ur . ) Steud .的叶或嫩芽。分布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微苦、涩,平。清热利湿,解毒杀虫。① 防治感冒;治肠炎,尿道炎。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痔疮,烂脚,阴囊湿疹,煎水洗;牙疮,烧存性研末搽;眼睑炎,晒干研末,茶油调涂。叶含棚皮素、懈皮贰;谷街醇、豆街醇及其葡萄糖贰,表无羁菇醇等。
龙眼肉出(开宝重定本草》 。又名桂圆肉、蜜脾。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Euphoria longan ( Lour . ) steud . 的假种皮。主产广西、福建、广东、台湾、四川。甘,温。入心,脾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治失眠,健忘,心悸怔忡,慢性出血,月经过多,气血不足,虚劳赢弱等症。煎服:6 一15 克。本品含葡萄糖,蔗糖,酒石酸,腺嚓吟,胆碱,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 :、BZ 、P 及C 。
龙眼核出明• 范洪《 滇南本草图说》 。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Euphoria longan ( Lour . ) Steud .的种子。涩,平。止血定痛,理气散结。① 缎研外敷,治创伤出血,足趾痒烂;缎研油调涂烫伤,疥癣。② 治瘤气,瘦瘤。煎服:3 一9 克;研末服,每次1 一2 克。龙眼的果皮名龙眼壳,外用治痈疽久不愈合,汤火烫伤。洗去表面附着之姜黄粉末,缎存性研末油调涂。核含皂贰、脂肪油及蹂质。
龙眼根见《 辽宁主要药材》 。为升麻之别名,详该条。
龙393
作用。适用于一切经络塑滞、气血不通之症。龙虎升腾即龙虎升降,见该条。龙虎交困指“目有哆泪,赤肿而昏”(佚名《 眼科秘旨》 )的证候。可见于风火眼,天行赤眼等。龙虎交战针刺手法。出明• 徐凤(金针赋》 。其法进针后先左转(大指向前)九次,后右转(大指向后)六次,反复交替施行。也可分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有疏通经气的作用。适于疼痛性疾患。龙胆白薇见《 药材资料汇编》 。为白薇之别名,详该条。
龙胆地丁见《 中药志》 。又名广地丁、华南地丁。为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Gentiana loureirii ( D .伪n ) Griseb .的全草。分布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微苦,寒。清热利湿,解毒消肿。① 治咽喉肿痛,痢疾,肝炎,阑尾炎。煎服:6 一15 克。② 治疮疡肿毒,淋巴结结核,煎服或捣敷。本品含黄酮类、贰类、多糖类。
龙胆饮子《 兰室秘藏》 卷上力。又名升麻龙胆草饮子、消翁散。谷精草、川郁金、蛇退皮、炙甘草各五分,麻黄一钱半,升麻二钱,青蛤粉、龙胆草、黄答(炒)、羌活各三钱。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温茶清调服。治小儿疮眼,流脓生翁,属肝经湿热为病者。龙树眼论书名。又名《 龙树菩萨眼论》 。简称《 眼论》 。1 卷(又有3 卷本)。撰人佚名。约隋唐间人托名“龙树菩萨”撰。书中记述了眼病的起因,及各种眼病的治法。特别是较详细地说明了针拨白内障的方法。原书已佚。其佚文可见于《 医方类聚》 、《 医心方》 等书中。
龙脑冰片见《 中药志》 。为冰片药材之一种,详该条。
龙脑饮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六方。砂仁、天花粉各三两,霍香叶二两四钱,石膏四两,炙甘草十六两,炒桅子仁十二两。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
加赤
龙船花.出《 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百日红、红樱花、五月花、番海棠。为茜草科植物龙船花Ixora chinensis Lam .的花。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地。甘、辛,凉。清肝,活血,止痛。① 治高血压病,月经不调,经闭。煎服:9 一15 克。② 治筋骨折伤,疮疡。捣敷。.见《 植物名实图考)。为五色梅之别名,详该条。
龙黄散《 婴童百问》 卷四方。枯矾、锻龙骨、炒铅丹各五钱,察香一钱。为细末,每用一字,先以棉签蘸净耳中脓水,再将药粉吹入耳内,日二次。治小儿婷耳,脓汁外出。
龙葵子出(药性论》 。为茄科植物龙葵阮lan 盯n nigruml 二的果实。甘,温。解毒,祛痰。① 治急性扁桃体炎,煎水含漱;疗疮,捣敷。② 治咳嗽痰喘。煎服:4 . 5 一9 克。本品含脂肪油及少量踢醇。干果含绿原酸、咖啡酸等。醇提取物在动物试验中有镇咳、祛痰作用。
龙葵根出《 本草图经》 。为茄科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 .的根。苦、微甘,寒。清热利湿,消肿散血。① 治痢疾,淋浊,白带。煎服:9 一巧克:② 捣敷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本品含少量澳洲茄边碱:
龙腹香见《 中国药学大辞典》 。即龙涎香,详该条。
龙蜜瓜见《 滇南本草》 。为瓤子之别名,详该条:
龙鳞草出《 生草药性备要》 。为排钱草之别名,详该条。
龙人虎口小儿推拿方法。出陈氏《 小儿按摩经》 。陈氏《 小儿按摩经,诸穴治法》 :“板门穴,往外推之,退热除百病;往内推之,治四肢掣跳。用医之手大拇指,名曰:龙入虎口。”
龙火内蟠龙火,指肾火,命门之火;潘,焚烧之意。即肾火偏亢,详该条。
龙爪草头见《 上海常用中草药》 。为石蒜之别名,详该条。
龙芽草根出(本草图经》 。又名地冻风。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aeb 的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辛、涩,温。① 治赤白痢疾,偏头痛,经闭,产后感冒、寒热头痛、腰腹痛,疖肿。煎服:9 一巧克(鲜者30 一60 克);或研末服。② 治小)L 疮积,目中翁障。同猪肝煮,食肝及汤。本品含汕鹤草内醋(傀rimonolide 卜双氢懈皮素、香草酸、并没食子酸、仙鹤草酚(掩rimonol )、棘质等。仙鹤草酚有良好的驱蛛虫作用,副作用小,仙鹤草内醋对肠管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其止血作用不确。
龙虎升降针刺手法。出《 针灸问对》 。亦称龙虎升腾。其法进针后先在浅(天)部左盘一圈,紧按至中(人)部,随即慢提至浅部,右盘一圈,如此反复九次,然后将针轻插至深(地)部,先右后左盘旋,各紧提慢按六次。最后据情使用按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有调和阴阳,宣通经络的
白水调蜜送下(治伤寒余毒,潮热虚汗,每服二钱,竹叶五、六片,水撇服)。治蕴积邪热,咽喉肿痛,
眼口疮,心烦鼻此,咽干多渴,睡卧不宁,痰热咳嗽,中暑烦躁。
龙船花根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 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茜草科植物龙船花Ixora 。hinensis Lam . 的根。苦、微涩,凉。活血散疲,行气止痛。① 治肺结核咯血,胃痛,风湿肿痛,经闭。煎服:巧一30 克:② 治跌打损伤,疮疡。研末水调敷。龙船花的茎叶名卖子木,捣烂外敷或研末调敷,治跌打损伤,癖血疼痛,疮疖痈肿。
龙眼树皮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Euphoria longan ( Lour . ) steud .树皮的韧皮部。杀虫,解毒,消肿,生肌。① 治疮积,疗疮,皋丸炎。煎服:6 一15 克。② 锻存性研末可治外伤出血;煎水洗治疮眼。龙眼的根或根皮的韧皮部称龙眼根,治乳糜尿、白带。煎服:15 一30 克。龙眼花:功用与根同,又治各种淋症。
龙雷之火指寄藏于肝肾等处的相火。龙为阳物
394 龙平
而藏于坎水之中,雷为震卦而属木。龙的腾起,雷的击发,其声势均迅速而猛烈,故医家以龙雷之火喻藏于肝肾等处之相火。(医学正传》 卷一:' ‘然而相火固无定体,在上则寄于肝、胆、咆络之间,发则如龙火飞跃于霄汉而为雷霆也;在下则寓于两肾之内,发则如龙火鼓舞于湖海而为波涛也。”
龙口含珠风病名。系指发生于咽后部的血泡。发生于悬雍垂下端的叫悬旗风;发生于上聘的叫飞扬喉。多因肺胃火毒上炎,或过食醇酒厚味所致。《 喉科心法》 卷上:“帝丁两旁,或大舌尽根,或喉关上愕,发一紫血小泡,顷刻肿大,妨碍呼吸。”如血泡溃后并糜烂者,疼痛更剧。严重者可现神昏、闭脱等。治宜凉血解毒,泻火消肿。方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清胃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悬旗风条。
龙舌三尖刀见《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为卤地菊之别名,详该条。
龙牡复脉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吉林参一钱,陈阿胶、真堆疆、炙甘草各一钱半,鸡子黄(包煎)一枚,生龟板、生牡蛹各八钱,化龙骨二钱,生鳖甲、大生地各四钱,生白芍、麦冬各三钱,大坎燕(酒洗)一条。水煎,温服。功能扶正复脉,潜阳镇逆。治真阳下竭,虚阳上脱,卒然痉厥,舌红,面青,目合口开,手不握固,音嘶气促,甚则冷汗淋漓,手足逆冷,二便自遗,气息俱微,脉沉伏,或微弱无神,或不应指。龙虎二仙汤(时疫白喉捷要》 方。龙胆草二钱,生地黄、生石膏各一两,犀角八钱,牛芬子、板蓝根、知母、玄参、马勃、木通各四钱,黄连、焦桅子各三钱,甘草一钱,黄荃、僵蚕、大青叶各五钱。加粳米二合,水煎服。治白喉重症。
龙胆泻肝丸即龙胆泻肝汤第一方中的(医宗金鉴》 方作水丸。治证同。见龙胆泻肝汤条。
龙胆泻肝汤O (兰室秘藏• 阴赓阴汗门》 方。龙胆草、生地黄、当归各三分,柴胡、泽泻各一钱,车前子、木通各五分。为粗末,水煎,空腹服。功能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治肝经实火上炎而致的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肝经湿热下注而致的小便淋浊,阴肿,阴痒,妇女带下;近代也用于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外耳道疖肿、急性胆囊炎、带状疤疹、高血压属肝经实火者,及急性尿路感染,急性盆腔炎属湿热下注者。方中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引火从小便而出;柴胡疏畅肝胆;当归、生地养血益阴。<医宗金鉴》 方有黄等、桅子、甘草。.(卫生宝鉴》 卷十二方。黄芬七分,柴胡一钱,生甘草、人参、天门冬、黄连、知母、龙胆草、桅子、麦门冬各五分,五味子十个。为粗末,水煎,食远服。治因怒气或热盛,胆汁上溢,口苦而成胆痒者。《 症因脉治》 方无天门冬、五昧子,有连翘。.<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二十八方。龙胆草、柴胡、青皮、桅子、大黄、白芍药、木通、连翘、黄连、滑石各等分。水煎服。治湿热疮疡,小便赤涩,及妇人阴挺等症。
龙脑鸡苏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六方。柴
胡、木通(二药以沸汤同浸一、二宿,绞汁)、阿胶珠、炒蒲黄、人参各二两,麦门冬四两,黄蔑一两,薄荷一斤,炙甘草一两半,生地黄(另研)六两。为细末,以好蜜二斤,先煮一、二沸,然后下生地黄末,搅拌,时时入绞下的柴胡、木通汁,慢火熬膏,再加前药末,和丸,碗豆大,每服二十丸,热水送下。治虚劳烦热,消渴惊悸(以上人参煎汤送下);肺热咳嗽,鼻妞吐血,血崩下血(以上麦门冬煎汤送下);血淋,热淋,劳淋,气淋(以上车前子煎汤送下);及胃热口臭,肺热喉腥,脾胆口甜,胆疽口苦等症。
龙嫌理痰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清半夏12 克,生龙骨、生牡蝎各18 克,生储石、炒黑芝麻、炒柏子仁、白芍药各9 克,朴硝、陈皮、获菩各6 克。水煎服。治思虑生痰,因痰生热而致的神志不宁。龙磨聚圣丹《 卫生宝鉴》 卷十一方。硼砂、川苟各一两,生地黄、犀角、羚羊角、唬拍、玄参、桔梗、升麻、铅白霜、连翘各五钱,牙硝、赤获菩、人参、康香、冰片各三钱,朱砂、牛黄各二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金箔五十片为衣,每服一丸,食后薄荷煎汤或白水送下。治心脾客热,毒气攻冲,咽喉赤肿疼痛,或成喉痹,或结硬不消,或舌本肿胀,满口生疮,饮食难咽。
龙砂八家医案书名。1 卷。清• 姜成之编。本书辑录清乾隆、嘉庆年间戚云门、王钟撤、贡一帆、孙御千、戚金泉、叶德培、姜学山、姜恒斋八家医案(书中并附姜宇瞻医案二则,实为九家)而成。其中以戚云门、王钟撤、孙御干的治案较多。全书以杂病及时症医案为主,理法颇多可取之处。本书收入《 珍本医书集成》 中。
龙树菩萨眼论见龙树眼论条。平O ( ping )。① 指正常脉象。《 素问• 平人气象论》 :“春胃微弦曰平。”《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② 指气血平和、饱满,阴阳平衡。《 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阴平阳秘。”③ 平调、平治。<素问• 调经论》 :“神气乃平。”(灵枢• 根结》 :“上工平气。”④ 剂名之一。性味平和的剂型为平剂。.音便(pidn )。古通便、辩(辨)。意即辨别、治理。指言论明晰,条理精详。如平脉法,即辨脉法;平虚实,即辨虚实。
平人指气血调和的健康人。古代诊法上利用健康人平静的呼吸和脉象等,与病人进行对比,作为判别病证的依据之一。<素问• 平人气象论》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一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平气.一般指正常的气候。《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平气何如?歧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张隐庵注:“平气,谓无上下之制胜,运气之和平也。”.运气学说术语。出《 素问• 五常政大论》 ,指该年岁运之气平和,无太过或不及的情况。凡岁运太过而被司夭之气所抑制,或岁运不及而得司天之气等的资助,则为平气。如戊辰年,岁运为火运太过,但受司天的太阳寒水之气所克制,故该年为平气
五画平395
之年。
平旦指寅时。《 素问• 金匾真言论》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素问• 脏气法时论): “心病者,… … 平旦静。”详十二时条。
平补补法之一。属缓补法。即用甘平和缓的补益药治疗疾病,多用于上焦久病、体质虚弱、病势发展较慢者。如心虚血少,惊悸失眠,用平补正心丸。平刺即横刺,见该条。
平剂指性味平和的方剂。
平脉O 又称常脉。即正常的脉象。亦即脉来有胃气、有神、有根。.即辨别脉象。
平息正常、平静的呼吸。诊法上,要求医者平静自己的呼吸,然后给病人诊脉。《 素问• 平人气象论》 :“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平贝母见(吉林中草药》 。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 .的鳞茎。分布东北的长白山区。微苦,微寒。清肺化痰止咳。治肺热咳嗽,痰多胸闷。煎服:3 一9 克。反乌头、附子。本品含生物碱可能是贝母碱(Peimine )。有祛痰降压作用。平气散(卫生宝鉴》 卷十二方。青皮(去白)、鸡心槟榔各三钱,大黄七钱,陈皮(去白)五钱,白牵牛子(半生,半炒,取头末)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生姜煎汤调下。治湿热而致的腹胀喘满,大小便涩滞。平火散《 辨证录》 卷十方。熟地黄一两,玄参五钱,麦门冬、生地黄、牡丹皮、山药、石解、沙参各三钱。水煎服。治男精过热,不易得子。
平心脉五脏正常脉象之一。指滑利的脉象。《 素问• 平人气象论》 :“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歼曰心平。”
平旦服即早晨空腹服药。详空腹服条。平旦热证名。指在清晨四至五时左右发热。多因肺气热盛所致。《 证治准绳• 发热): “平旦发热,热在行阳之分,肺气主之,故用白虎汤,以泻气中之火。”参见发热条。
平地木出《 李氏草秘》 。为紫金牛之别名,详该条。
平尧卿宋代医家。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生平欠详。撰有(伤寒证类要略),二卷,对仲景书只取其要,以类集成,并无发挥,已佚。
平肌散O 《 外科精义)卷下方。黄丹、乳香、黄连各二钱五分,轻粉一钱,密陀僧、花蕊石(二味同锻赤色)、白龙骨各一两。为细末,入乳香、轻粉、黄丹,同研合匀,每用干掺患处。治诸疮久不收敛者。.《 证治准绳,疡医》 卷二方。缎密陀僧、缎花蕊石、龙骨各一两,乳香、轻粉各一钱。为细末,干掺患处。治疮疡久不收敛。
平血饮见《 观聚方要补》 卷八。即升麻葛根汤,见该条。
平安饼《 外科全生集》 卷四方。乌梅肉一钱,轻粉五分。同研,不见粉亮为度,如硬则用唾液润之,不可用水,研至成膏,按患口大小,作薄饼数个,以贴毒根,外用膏掩,日易一次,待毒根不痛,落下乃止。
治毒根凸起。
平针法进针后达到得气而不分补泻的方法。(医经小学》 :“先说平针法• 一掐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本法适用于不虚不实和虚实难分的疾病。近人亦有称之为平补平泻法。平肝脉五脏正常脉象之一。指舒缓软弱的微弦脉象。《 素问• 平人气象论》 :“平肝脉来,奕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
平肾脉五脏正常脉象之一。指脉来沉而滑利之象。《 素间• 平人气象论):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
平易方方书名。4 卷。清• 叶香侣辑。刊于1804 年。本书系作者选录曹绳彦《 本草纲目万方类编》 一书中“平稳无害,简易可从”的药方,并参考其他方书中的简效方整理汇编而成。内容按疾病分类编次。卷一之首附述简要的医学总论和十四经经脉图。
平肺脉五脏正常脉象之一。指脉来轻浮虚软而和缓之象。(素间• 平人气象论>: “平肺脉来,厌仄聂最,如落榆荚。”
平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三方。苍术• (去粗皮,米柑水浸)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炒甘草三十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水煎,去姜枣,食前热服;或入盐捻沸汤冲服。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哆恶心,嗯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惰怠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方中重用苍术为君药,以其苦温性燥,最善除湿运脾;臣以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佐以陈皮理气化滞;使以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诸药相合,可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胃复健,胃气和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八方。厚朴(去皮,姜制炒)、射干(米潜浸)、升麻、获菩各一两半,芍药二两,积壳(赵炒)、熟大黄、炙甘草各一两。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空腹服。治胃实热,口唇干,呕哆烦闷,大小便秘涩,及热病后,余热不除,蓄于胃中,四肢发热,口渴,胸满,无汗。
平脉考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平推法推拿手法。为推法的一种。分别以手指、全掌、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为着力点,贴于人体的一定部位上,用力向前作直线移动。有温通经络,利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等作用。《 灵枢• 刺节真邪》 :“以两手四指… … 推下至缺盆中… … 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保赤推拿法》 :“推者,医指按儿经穴,挤而上下之也。”《 厘正按摩要术• 推法》 :“推须着力,故推必沾汤,否则有伤肌肤。… … 推从摩法出,• 一按少而摩多者,均以宣通为得其法也。”平裔丹《 药奋启秘)方。锻乌梅肉、硼砂各45 克,轻粉1 . 5 克,冰片0 . 9 克。为细末,掺疮口。功
396 平灭
能腐蚀平箭。治反花疮,衡肉突出。
平脾脉五脏正常脉象之一。指脉来柔和而起伏有节,从容均匀之象。<素问• 平人气象论): '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
平手托塔练功方法之一种。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 少林内功》 。两手屈肘仰掌置于两腰,两手仰掌向前推出,犹似托物在手,待推足后再缓缓收回至腰间。
平肝熄风熄风法之一种,与镇肝熄风同义。是治疗由于肝阳上亢而引动内风的方法。病人头部掣痛、头晕目眩、口眼歪斜、肢体发麻或震颤、舌头发硬、舌体偏斜抖动、语言不清,甚至突然昏倒、手足拘急或抽搐,苔薄质红,脉弦。可用钩藤、天麻、白羡黎、菊花、蛆月、真珠母、牡蜘、石决明等药。
平补平泻O 指先鸿后补的补泻方法。《 神应经》 :“• ,一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指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补泻方法。《 针灸大成): “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而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故亦称调和法。现今多以中等强度的捻转、提插为平补平泻。用以治疗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平治荟萃见金匾钩玄条。
平脉略例书名。不著撰人,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此书系敦煌出土医学卷子。书中主要论述诊脉方法及部位,对寸关尺二十四气脉及十九种脉象主病阐述颇新,系研究唐以前脉诊学术之珍贵文献。原书藏法国巴黎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博物馆。现有《 敦煌古医籍考释》 可作参考。
平人绝谷篇(灵枢经》 篇名。平人,即健康人:绝谷,就是不食东西。本篇着重说明健康人七天不进饮食就要死亡的原因,故名。说明肠胃的消化和吸收作用,是补给营养、维待生命的源泉。平安万应丸《 增广验方新编》 卷五方。茅苍术(米潜水浸)三两,丁香六钱,察香三钱,蟾酥一两,炒甘草二两四钱,大黄六两,天麻、麻黄、雄黄、朱砂各三两六钱。为细末,糯米浆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丸。治泻痢(开水送下);寒暑疹胀,头眩腹痛(放舌上,候微麻,咽下);受暑受寒,痞胀重者,绞肠腹痛,心口闭闷,不省人事(用三丸研细,吹入鼻中,再以三丸放舌上,少顷,温水送下);中寒中暑,疹胀吐泻,手足厥冷(先以三丸研末,吹入鼻中,再以三丸放舌上,候微麻咽下);感冒风寒,恶心头痛,或肚腹饱胀,及风痰诸证(以三丸放舌上,微麻咽下);感受山岚瘴气,或夏季空腹触受秽气(口含三丸);胃院气痛,膨胀噎隔(以三丸放舌上,微麻咽下):痈疽疗疮,蛇蝎诸虫咬伤(以数丸研末,酒调敷患处);小儿急惊风,牙关紧闭(以四、五丸研末,吹入鼻中,随以三丸,温水调灌);气厥痰厥(以数丸研末,吹人鼻中,并温水灌服)。
平补积术丸无医学入门》 卷六方。白术二两,白芍药一两半,陈皮、积实、黄连各一两,人参、木香各五钱。为末,荷叶煎浓汁,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
五十至七十丸,食远米饮送下。治痞满。平补镇心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方。酸枣仁(隔纸炒)二钱五分,车前子、获菩、五味子、肉桂、麦门冬、获神各一两二钱五分,夭门冬、龙齿、熟地黄(酒蒸)、山药〔 姜汁制)、远志、炙甘草各一两五钱,人参、朱砂各五钱(一方无五味子、抉荃、车前子、肉桂、人参、酸枣仁、炙甘草、龙齿,有生地黄、苦桔梗、柏子仁、石曹蒲、龙骨、当归)。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或温酒送下。治心气不足,神志恍惚,惊悸多梦,及肾气耗伤,四肢倦怠,足胫酸疼,遗精白浊等。
平疟养脾丸(幼科发挥》 卷四方。人参、白术、获菩、炙甘草、当归、川芍、陈皮、半夏曲、炒苍术、姜厚朴、柴胡、黄芬、猪等、泽泻、草果、常山、青皮、肉桂、鳖甲(酥炙)各等分。为末,酒煮曲糊为丸,麻子大,陈米汤送下。治疟疾。
平胃二陈汤见《 症因脉治)卷二。即苍朴二陈汤,见该条。
平胃地榆汤(卫生宝鉴》 卷十六方。苍术、升麻、炮附子各一钱,地榆七分,陈皮、厚朴、白术、干姜、获荃(一方为赤获荃)、葛根各五分,炙甘草、益智仁、人参、当归、炒神曲、白芍药各三分,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治阴气内结,渗入肠间,而致便血:
平胃导痰汤《 症因脉治》 卷一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天南星、半夏、获等、积壳。水煎服。治痰饮胃院痛,痛而呕恶,吐出痰涎稍减者。平掌押手法即骄指押手法,见该条。平人气象论篇(素问》 篇名。平人,谓气血平调无病之人;气象,为脉气之动象。本篇主要讨论了平人的脉气动象,故名。文中论脉首重胃气,有胃气为平脉,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并从人与自然界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具体讨论了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的脉象。
平乐郭氏正骨法书名。郭春园撰。本书系作者根据其六世家传的《 正骨手法略要》 等书和本人的临床经验整理而成。书中除简述正骨简史及人体骨骼外.重点介绍“正骨八法”(即辨症法、定搓法、压棉法、缚理法、摔置法、砌砖法、托拿法、推按法)的手法和具体应用,并有较多的插图和照片,末附方药。1959 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平肝开郁止血汤《 傅青主女科》 卷上方。白芍药(醋炒)、白术(土炒)、当归(酒洗)各一两.牡丹皮、生地黄(酒炒)、三七(研末)各三钱,甘草、荆芥穗(炒黑)各二钱,柴胡一钱。水煎服。治肝气郁结而致的血崩,症见突然阴道下血甚多,少腹及胸胁胀痛,精神抑郁。
灭火汤《 辨证录》 卷二方。玄参三两,沙参二两,白芥子三钱,获等、熟地黄各一两,山茱英、麦门冬各五钱,五味子一钱。水煎服。治头面肿痛,口渴心烦,一旦卒中,手足抽搐,言语不出,口眼歪斜。灭瘫丹(疡医大全)卷十二引歧天师方。轻粉、
匝扑打397
白附子、炒黄芬、白芷、防风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洗面后擦面部。治面部瘫。
匝(z 已扎)风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 。即脑户,见该条。
匝舌痈病名。<咽喉经验秘传): “此症乃受天地杀厉之气,中人脏腑,因痰火而成。故发则暴悍,为症非小。重则发为僵直,轻则发为反张。舌向上肿如热物者是,后包破者非。舌左右或肿或不肿,面紫口白:"
匝舌喉风病名。多由肝经积毒,肺火炽盛所致。《 喉科秘旨》 卷上:“生于喉之上下两边,迫于小舌,有泡或红或紫,外脸皆肿,喉内不肿,舌卷粗大,此恶症也。”治宜泻火解毒。用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扑粉一种外治法所用之药粉。亦称温粉。把药物研成细粉,撒扑于皮肤上而发挥药效者。如热性病发汗后汗出不止,用锻龙骨、锻牡骊、生黄茂、粳米,研成细粉,和匀扑身上止汗;生痒子用滑石粉扑身以爽身止痒。
扑峨痞病名。痞证之一。(疹症全书》 卷中:“痰涎塑盛,喘急如锯,痛若喉蛾,但喉蛾内肿胀,疹只痛而无肿胀,形若急喉风.但喉风痛而不移,痞痛则无一定,且痞有莎筋可辨也。”《 病源辞典》 谓;多由热奎肺胃,痰涎奎盛,或感受时邪所致。症见喉间痛而不肿,痛无定处,手足肩背有疹筋可寻。治宜疏风清热。用甘菊花、牛劳子、薄荷、苏便、川贝、金银花、连翘、积壳、桔梗、乌药等煎水服。或可以冰硼散吹喉。参见疮、痞证条。
扑地金钟见《 泉州本草》 。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打伤病名。指被拳、棒等打击肢体所致的损伤。见《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因打击部位及轻重不同而见证各异。一般体表轻伤,局部青紫肿痛;如皮破、筋脉损伤,则出血、肿痛、或形成痪块;如有骨折,则伤处可见畸形,活动受限;伤及头部,轻则头晕、疲肿、出血,重则昏迷、呕吐,甚则暴亡;伤及胸、腹内脏,则见胸闷气急、胸痛、腹痛、呕血、便血及内出血、昏厥等。治疗参见跌打损伤及内伤条。
打法推拿手法。用力拍打治疗部位。与拍法相似但用力较重。《 备急干金要方• 老子按摩法》 :“若有脚患冷者,打热便休。”
打损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即打伤,详该条。
打天钟牙齿保健法,即叩齿法。见《 杂病源流犀烛》 卷二十三:“齿宜朝暮叩以会神。一云,以集身神,若卒遇凶恶,当叩左齿三十六,名曰打天钟;若辟邪秽叩右齿,名曰击天馨;若存念至真,叩中央齿,名曰鸣天鼓… … 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打不死见《 广西中药志)。为落地生根之别名,详该条。
打灯火即灯火灸,见该条。
打枪子见《 分类草药性》 。为绛梨木子之别名,详该条。
打毒金见(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蜂窝草之别名,详该条。
打咯成证名。即呢逆。《 医林改错》 卷上:“呢逆俗名打咯武。”详呢逆条。
打结花见《 中国树木分类学)。为新蒙花之别名,详该条。
打躬势练功方法之一种。出《 易筋经》 。取直立位,两足稍分开,两手抱头,掌心紧贴耳门,弯腰直膝俯首,尽量使头靠近两膝,再挺身直立。<易筋经): “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愕,躬身低头至腿,头耳掩紧,鼻息调匀。”打窝风病名。即病风中的斡曳风,详该条。打鼓子见《 云南中草药选》 。为千金子之别名,详该条。
打碗棵见《 河北中药手册》 。为猫眼草之别名,详该条。
打扑内伤病证名。指因跌打引起的肢体深部组织及脏腑、气血损伤的病证。见《 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四。详内伤条。
打扑伤损病名。见(世医得效方》 卷十八。即跌打损伤,详该条。
打扑腰痛病名。见《 世医得效方》 卷三。即伤损腰痛,详该条。
打官司草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为车前草之别名,详该条。
打马过天门小儿推拿方法。即打马过天河,详该条。
打马过夭河小儿推拿方法。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又名打马过天门。操作方法有六种。① 用右大指面运儿内劳宫,再将四指屈起,使其指尖向上,以右大指自总经弹至天河(见陈氏《 小儿按摩经• 手诀》 )。② 用食、中、无名指由儿上马穴边经手背推到天河,与捞明月相似(见《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十二手法诀》 )。③ 用食、中指从儿上马穴边打起,直到天河,去四囚三,至曲池处弹一下(见《 幼科推拿秘书• 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④ 用左大指捏儿总筋,左大、中指沿天河弹至曲池,反复几遍,再掐肩井、琵琶、走马等穴(见(厘正按摩要术》 卷三)。⑤ 中指为午位,属马。用食、中指弹儿中指甲十余次,随后拿至天河,按摇数次,再用食、中指沿天河打至手弯处数次(见《 小儿推拿秘诀• 手上推拿法》 )。以上五法性温凉,治寒热往来;行气和血,通关节脉窍。⑥ 一手握住患儿手掌,一手用大指由其手心劳宫穴往上推至腕上三寸间使穴,然后左转推回至劳宫穴。推左手者经腕臂尺侧部而还;推右手者经腕臂挠侧部而还。推劳宫可补心气,推左手由尺侧而还可通小肠之气,推右手经侥侧而还可通大肠之气(见《 脏腑图.点穴法• 点穴法》 )。
打破碗花花见《 四川常用中草药)。又名拐角七、青水胆。为毛莫科植物打破碗花花Anemone
398 东
huPehensi , Lem .的根。分布西南地区。苦,凉,有毒。杀虫,清热利湿,化癖消肿。治疟疾,痢疾,腹泻,蛔虫病,跌打损伤。煎服:1 . 5 一6 克。孕妇忌服。本品含白头翁素。鲜汁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某些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东丹见《 现代实用中药》 。即铅丹,详该条。东瓜出《 流崖胜览)。即冬瓜,详该条。
东医朝鲜、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远在一干多年前,我国医学与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已相互交流:十七世纪初,朝鲜出版的一部医学巨著取名《 东医宝鉴》 。目前在朝鲜和越南等国,都设有东医研究机构。
东风菜见(中国药用植物志》 。又名白云草、仙白草、盘龙草、疙瘩药。为菊科植物东风菜Doell , ngeria 、caber ( Thunb . ) Nees 的根或全草。分布我国北部、中部、东部至南部各地。辛、甘,寒。清热解毒,祛风,活血,消肿。① 治毒蛇咬伤。煎服或捣敷伤口周围。② 治感冒头痛,急性眼结膜炎,咽喉肿痛,肠炎腹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扭伤。煎服:15 一30 克;或捣汁冲服。③ 捣敷疮疖、刀伤。根含角鳖烯、无羁菇、3 日无羁菇醇、。一菠菜街醇。
东方要见《 中国药用植物志)。为鱿草之别名,详该条。
东风橘根见<岭南采药录》 。为芸香科植物酒饼劳Atalantia buxifolia ( Poir . ) Oliv .的根。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等地。辛、苦,温。祛风解表,顺气化痰,去癖止痛。① 治感冒,咳嗽,疟疾,胃痛,风湿痹痛,病痛。煎服:9 一15 克。② 治跌打肿痛。研末酒炒敷。本品含东风橘碱(Atalafoline )
东北蛔篱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为菊科植物东北蛔篙Artemisia finita Kitag .的花蕾。分布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辛、苦,寒,有毒。驱蛔虫。治蛔虫病腹痛。本品15 一18 克,研末,加白酒1 两,浸一夜去渣,隔水蒸去酒精,清晨空腹一次服下,二小时后冲服芒硝12 克,小儿减量。本品含左旋p 一山道年及东北蛔篙素(Finltin )。有驱蛔虫作用。东庄医案书名。清• 吕留良撰。作者集录三十条临症治验笔记。案中夹叙夹议、议论证治、辨析脉义。治法偏于温补,立法处方颇有独到之处。吕氏主张随证论治,师古而不泥古。本书收入《 医宗己任编》 中。东医宝鉴医学全书。23 卷。朝鲜,许浚等撰于1611 年。作者选摘我国明以前医籍予以分类编纂而成。全书分为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汤液篇、针灸篇五类,各类均详分细目,记述了多种病证的症候、病因和治法等内容。其中的汤液篇论述本草,针灸篇则介绍针灸法及经络喻穴。本书内容宏富而有条理,在朝鲜医家所撰的汉方医著中最负盛名。解放后有影印本。
东轩居士(十二世纪)宋代医家。注撰《 卫济宝书》 一卷,为治痈疽等外科疾病方书。
东松岗哇唐代著名医学家。其汉名难以查考。
约生活于公元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执政(754 一797 )时期,应聘入藏。据载,赤松德赞曾给予王室侍医职衔。后因赤松德赞患病,再次应邀入藏,并很快治愈赤松德赞的病。藏王为表彰其医术,赐名“塔西• 东松岗哇,”意即“四方三界中最好的医者”。并赐给山南地区的雄、堆两座庄园。此后即定居西藏传授医术。其弟子遍及全藏。著名藏医学家宇陀宁玛• 元丹贡布是其弟子之一。曾与僧能和敬虚合作编写《 杂病治疗》 、《 艾灸明灯)、<配方玉珠》 等。(见《 紫色王室保健经函》 )
东垣+书丛书名。此丛书收选李果(东垣)等宋、金、元医家著作十种。刊于1529 年。其中《 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 、《 兰室秘藏》 为李呆所著;其余<脉诀》 、《 局方发挥》 、《 格致余论》 、《 此事难知》 、(汤液本草》 、《 医经溯泪集》 、<外科精义)等7 种为其他医家的著作。另一刻本增附《 医垒元戎》 、《 鹿论萃英》 二种。
东垣老人见李果条。
东丹李慕华见耶律倍条。
东垣试效方书名。又名《 东垣先生试效方》 、《 东垣效验方》 。9 卷。金• 李呆撰于1266 年。计24 门,分述药象及各种病证,包括饮食劳倦、心下痞、中满、腹胀、反胃,及妇人、小儿、眼鼻耳齿等病证。后为“杂方”。每门先设总论,以证候为主,详论病源、治法,后列诸方。书中收医论29 篇,医方240 余首,医案医话20 余则。医论述理明晰,具有十余篇为李氏诸书所未见而仅载此书者。选方大多切于实用,所录普济消毒饮、益气聪明汤等对后世影响较大。李氏医案流传不多,此书所载诸案弥足珍贵。全书集医方、医论、医案、医话为一体,而重在脾胃病证用方,反映了脾胃学派的理论和制方特色。传本甚少,现仅存明倪维德刻本,建国后有影印本。东垣神秘汤见《 赤水玄珠》 卷七。即神秘汤第二方,见神秘汤条。
东医四象新篇朝医方书。元持常编于1928 年。分内、外两篇。内篇载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辨症、四象经验、四象脏腑全身疗在图。四象人用药266 种;外篇载四象方剂219 个,附验方66 个。现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卫生局、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延边分会影印本。
东医寿世保元方书。四卷。朝鲜族李济马撰于1894 年。载医论625 条,方剂n3 首。着重论述人与自然界、社会的关系。太少阴阳四象的辨证论治、精神心理因素对脏器、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创立了四象治疗和预防医学,成为现代朝医学的主要经典著作。延边朝鲜自治州卫生局、中华全国医学会延边分会影印。
东皋握灵本草见握灵本草条。东医四象诊疗医典医方书。五篇。杏坡撰于1940 年。着重论述四象人的生理、病理,四象药理学,四象人的类型槛别。并对四象的外感诸病、内伤杂病、妇人产前产后、小儿等疾病的临床症候,处方
东卡北399
用药亦进行详细论述。本书是朝医学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东北药用植物原色图志书名。沈阳药学院编。本书在调查采集东北中药的基础上,绘成彩色天然药物图200 余种,并附简要的说明。1963 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东医寿世保元四象草本卷医著。三卷。著者不详:以朝医特有的“统”论述。第一卷为四象泛论,分述四象人之性格、爱好等;第二卷为病变,分述四象人之病理生理、养生预防等;第三卷为药方,按太少阴阳四象辨症论治。载方90 个。1984 年延边朝鲜民族医药研究会复印,现有1890 年手抄本。卡法O 正骨手法之一种。适用于骨析后有即将撕裂、分离的碎骨片或有重迭错位者。医者以拇食二指钳住伤处,逐渐加大力量,使碎骨片牢固的卡附于主骨之上,不致再移位;如系重迭错位的骨片,应在牵拉开后,用卡法使断端对齐平复。施术结束时应缓缓松手,否则卡好之骨易复弹出。公推拿手法。将一手的腕部或前臂垫压病员肘或膝关节的屈侧面,另一手握住病员的手腕或脚踩,屈曲肘或膝关节,使该关节受到压挤。
卡密见《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又名酸胖、哈莫儿、西伯利亚白刺。为羡黎科植物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 的果实。分布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甘、酸、微咸,温。滋补强壮,健脾胃、调经活血。治身体瘦弱,气血两亏,脾胃不和,消化不良,月经不调,腰腿酸痛。煎服:9 一15 克。地上部分含白刺喳琳胺(Nitramine )、白刺咪哩碱( N : trabirine )、小果白刺碱(Silirine )等生物碱。对麻醉狗和猫能降低血压,但无抗交感神经效应和婴粟碱样作用。
卡斯纳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1977 年版。为菊芭之维吾尔族名,详该条。
北极北方之极,与南极相对。《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云朝北极。”
北芫花见《 中药材手册》 。为黄芫花之药材名,详该条。
北豆根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1977 盆版。又名蝙蝠葛根、狗葡萄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 .的根茎。分布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苦,寒。入心、肺经。清热解毒,通便。① 治扁桃体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肠炎,痢疾,热结便秘,黄疽,水肿,风湿痹痛。煎服:6 一12 克。② 治口腔炎,煎汤含漱;蛇虫咬伤,痔疮肿痛,研末外敷。本品含蝙蝠葛壬碱(Menisperine )、北山豆根碱(Dauricine )、6 一去甲北LIJ 豆根碱(Daurinoline )、6 ’一去甲北山豆根碱(Dauricinoline )、6 , 6 ’去二甲北山豆根碱(Dauricoline )、7 一去甲北dJ 豆根碱( D3urisohne )和木兰花碱等生物碱。木兰花碱能降低血压,蝙蝠葛壬碱、北山豆根碱有肌肉松弛作用。北沙参出(木草汇言》 。又名银条参、莱阳参、辽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
schm . ex Miq .的根。主产山东、河北、辽宁。甘,微寒。入肺、胃经。益气,润肺止咳,养胃生津。治肺热燥咳,虚雳久咳,肺痪,热病后阴伤,咽干口渴。煎眼:6 一巧克。反黎芦。本品含东蓑若素、补骨脂素、香柑内酷等15 种香豆精类物质,还含生物碱、挥发油及丰富的淀粉。醇提取物对家兔有解热、镇痛作用。本品尚能增加支气管粘膜分泌,有祛痰作用。北败酱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1977 年版。为芭奖菜之别名,详该条。
北细辛见《 理伤续断秘方》 。为细辛之药材名,详细辛条。
北庭砂出《 四声本草》 。为姻砂之别名,详该条。北野菊见《 河北中药手册)。为菊科植物细裂野菊Chrysanthernurn lavandulaefoliurn ( Fisch . ) Makino 的地上部分。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地区:微苦、辛,凉。清热解毒,凉肝明目。① 防治流行性感冒,感冒,头痛,目赤,肺炎,淋巴腺结核。煎服:9 一30 克。② 治痈疖疗疮,湿疹,脓疙疮,宫颈糜烂。煎水洗,捣敷或熬膏涂敷。花、叶中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白菊酮(chrysantone )和莫等。北寄生见《 中药材手册》 。为棚寄生之药材名,详该条。
北鲜皮见(药材资料汇编》 。即白鲜皮,详该条。北鹤虱见《 中药志》 。为鹤虱之处方名,详该条。北山黄公隋代医生。履贯不详。治疗疾病时,首先重视调理病人的饮食和睡眠休息,而后给予针灸和药物治疗。
北五加皮见《 科学的民间草药》 。即香加皮.详该条。
北五味子见(医学入门》 。为五味子之处方名,详该条。
北方学派藏医学术流派之一。指以强巴• 南杰札桑为主,包括米尼玛• 图瓦顿旦等不同时期的医学家所创立的学术派别。特点是:擅长使用温热药,对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经验。对艾灸、放血、穿刺穴位有独特的认识,并擅长药物图谱的绘制。北刘寄奴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铃茵陈之别名,详该条。
北京宣言1991 年10 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所诞生的文献。全名为《 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药北京宣言》 ,指出:“传统医药是数千年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瑰宝,对人类健康和医学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面对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医药学应进一步得到肯定,加快其发展和提高的进程。”并呼吁各国政府、各有关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各界人士;加强传统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筹建世界传统医药学术机构的可能性;发展传统医药教育事业,培养人才,提高传统医药的学术水平和医疗水平;加强传统医药的科学研究;合理开发利用传统医药,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为承认传统医药所做出的贡献,将每年的10 月22 日定为世界传统医药日。
400 北卢旧归
北政之岁出《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南正之岁”与“北政之岁”的注释有三:一说五运中除甲己土运为南政外,其他均为北政。如张景岳注:“甲己二岁为南政,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年为北政。”二说戊癸火运为南政,其他为北政。如张志聪注:“五运之中,戊癸化火,以戊癸年为南政,甲乙丙丁己庚辛壬为北政。”三说寅卯辰巳午未年为南政,申酉戌亥子丑年为北政(黄元御注)。
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书名。北京、沈阳、兰州、新疆部队后勤部卫生部合编。本书选录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中草药400 余种,按其主要的医疗作用分为18 类,每种草药有简要介绍和插图,末附常见疾病的防治及索引。1970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卢氏战国时名医。据《 列子• 力命》 载:卢氏曾为季梁治病,技术水平较高。认为季梁的病一不由天,二不由人,三不由鬼,而是病人体质的关系,体现了唯物主义病因观。当时常把卢医扁鹊并称,简称卢扁,作为名医的代名词。
卢和明代医家。字廉夫。东阳(今浙江东阳)了、。著有(食物本草》 二卷、(丹溪纂要)二卷。他在医学思想上,推崇朱丹溪。(丹溪纂要》 一书,是他对朱丹溪著述通过学习体会而予以注释。
卢复明代医生。字不远。钱塘(今浙江杭州)夕、。精医学、兼通佛学(大乘),撰述有《 芷园臆草》 、《 医种子》 ,辑录有《 神农本经》 等书。其子卢之颐,也是当地名医。他们在医学匕都表现了一定佛家思想的影响。
卢祠宋代医学家。人称卢尚药。祖籍文安,后迁大名(均属今河北)。幼传家学,勤于攻读,研习岐黄、雷扁,熟读(千金方》 ,治病多验,医名黄河北。公元1112 年补太医奉御,校(和剂局方》 ,累迁尚药局使。撰有(医镜》 50 篇,今佚。又有(伤寒片玉集》 3 卷。卒年87 岁。
卢橘出《 汉书》 。为金橘之别名,详该条。卢万钟明末医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号觉迟子。先学儒,后学医。擅长治疗外科疾患,并将自己多年所用的验方汇集成《 医说佛乘》 一书。卢之颐明代医家。字蒜生,号晋公,自称芦中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卢复精医兼通佛学。他受父亲影响,继承医业,历十八年编成《 本草乘雅半渴》 一书。后又编有《 摩索金匾》 、《 伤寒金镜疏钞)、《 学古诊则》 、《 疲疟论疏》 等书。他业医几十年,中年患目疾,至五十六岁,两目俱朦,仍膜目晏坐,口授子婿记录自己的体会。他推崇《 内经)、张仲景,所著《 疲疟论疏》 ,对<素问• 疟论》 、《 刺疟论》 等篇发挥较详,取方亦简当。他在医学思想上,表现了受佛学的影响,例如认为神农本经365 种药应周天之数,无容去取,便以佛教四数为乘,将其所编本草每药之下,列有四目。
卢云乘(1666 一约1739 )清医家。字鹤轩。古黔(今安徽黔县)人。因祖父为庸医所误,乃专志岐黄。18 岁悬壶,并历诸省访师求教。公元1703 年
湖北汉阳时疫流行,卢悉心治疗甚众,乃定居江城30 余年。其辨伤寒不取旧论之六经,而以人身实体划分三阴三阳六部。撰《 医学体用)二卷,又撰《 伤寒医验)( 1738 ) 6 卷,见解新颖,别具一格。其中有取材于陈月坡《 伤寒演义》 之治则。门人唐都,传其学。卢不远见卢复条。
卢祖常(十二世纪末)宋代医家。别号抵镜老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曾与当代名医陈无择共同商讨医理。他对朱脸关于伤寒学的论述持有不同意见,著《 拟进活人参同余议》 加以述评;还撰有《 拟进太平惠民和剂类例》 等书,均佚。在(续易简方论》 一书中,对王硕(易简方),逐条纠剔,反映了卢氏的学术思想。
卢晋公见卢之颐条。
卢都子出《 中藏经》 。为胡颓子之别名,详该条。卢廉夫见卢和条。
卢睬(y6 。摇)生见卢之颐条。
卢经衷腋书名。2 卷。日本加藤博撰。刊于1721 年。作者谓医道以<内》 、《 难》 为宗,不明医经则医术无由;《 难经》 概括《 内经)言要义密,而注之者瑕瑜互见。遂旁参诸家,择其精悴,间附己意,以成此书。其《 难经》 正文以滑寿(难经本义)为主,若有不足,则择诸家善者从之。前列总论及图解,次演《 难经》 正文而详为阐注,兼取诸家之长而删其繁芜。意见分歧及所出己见者均予标示。后附“或问”一篇,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者,自设问答,予以辨析。现存日刻本,建国后有影印本。
旧德堂医案书名。清• 李用粹撰。本书选辑医案六十余条,多属内科杂病。作者强调“医贵精详”。其治案,辨证审脉较细致,能掌握病之标本缓急,析证立方。案语或有艰涩之弊。后收入《 三三医书》 中。
归来.经穴名。代号ST29 。出《 针灸甲乙经)。别名溪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下4 寸,旁开2 寸处(《 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 )。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 针灸资生经》 )。布有骼腹下神经,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通过。主治腹痛,庙气,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带下,阴挺,遗精,阳萎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巧分钟。.经外奇穴别名。即遗道。《 千金要方》 :“妇人阴冷肿痛,灸归来三十壮,三报,侠玉泉五寸是其穴。”参见遗道条。
归法推拿方法名。见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 。O 用两手掌或两手指对合在治疗部位上进行压挤。.即拨法。见该条。
归经将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结合起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所起的治疗作用,谓之归经。例如桔梗、款冬花能治咳嗽气喘的肺经病,归入肺经;天麻、全蝎、羚羊角能治疗手足抽搐的肝经病,归入肝经。所以归经是观察疗效后总结出来的。一种药物有归入二经或数经的,说明它的治疗范围较大,例如杏仁入肺、大肠,能治疗肺经的
归401
咳嗽,及大肠的大便燥结。泽泻入肾、膀肤、三焦,这些有水湿的病证,常用泽泻治疗。
归蔑饮《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又名四神汤。当归八钱,黄茂、金银花各五钱,甘草三钱。水、酒各半煎,分三次热服。治脑疽背痈,毒盛掀肿,及虚人肛门发毒。在上者加升麻三分;在下者加牛膝三钱。归附丸<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当归四两,香附八两(童便浸透,晒干,再加酒、醋、盐、姜四制)。为细末,醋糊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砂仁煎汤送下。治妇人气乱,经期或前或后。若血虚,加熟地黄八两;虚寒,加肉桂、附子各一两;带下气腥,加吴茱英、艾叶各一两;脐下冷痛,加肉桂、附子、沉香各一两,丁香三钱;经行少腹先痛,或血气紫黑结块,加我术(醋煮)二两,沉香一两;经后少腹虚痛,加人参、黄茂、阿胶各四两,艾叶二两;经水色淡,加生姜、肉佳各二两,人参四两。
归宗汤《 医宗金鉴• 痘疹心法要诀》 卷五十六方。大黄、生地黄、赤芍药、山植、青皮、木通、荆芥穗、炒牛劳子。加灯心,水煎服。治小儿痘未见点,壮热不已,爪甲色紫,四肢厥冷,头汗出,通身蒸蒸汗出,大小便闭,澹语,烦躁狂乱,大渴引饮,唇口焦裂,舌生芒刺,小便尿血,腰疼等症。
归荆汤《 仁斋直指方论》 卷三方。当归、荆芥穗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加酒少许,水煎服,或童尿调下。i 台风痊昏迷,吐沫抽掣,背脊强直,及产后痊:归砚录医话著作。4 卷。清• 王士雄撰于1838 年。本书汇集王氏在各地行医时的见闻、杂感、学医心得及诊疗经验。并选收诸家医案,附述个人治验,收采较多的民间单方、验方。书中颇多独到见解,并对古代医药文献中某些观点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与分析。其中也辑录了一些奇症怪方的内容。本书收入(潜斋医学丛书》 中。
归神丹《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七方。朱砂二两(入猪心内,灯草扎好,酒蒸二炊久,取出另研), 酸枣仁、获神、人参、当归各二两,唬拍、远志(姜汁制卜龙齿各一两,金箔、银箔各二十片。前八味共研细末,酒糊为丸,悟桐子大,金银箔为衣,每服九至十八丸,麦门冬煎汤送下;甚者乳香、人参煎汤送下;多梦不睡,酸枣仁煎汤送下。治心气不足,神不守舍,及因大病后心虚神散,元气赢弱而致痈者。归原散(证治准绳• 女科》 卷四方。人参、甘草、川芍、当归、芍药、丁香各半两,获菩、白术、陈皮各一两五钱,桔梗(炒)、积壳(去瓤,炒)各二钱半,半夏(汤洗七次,切,炒黄)一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妊娠恶阻,呕吐不止,头痛,全不入食。
归葵汤(兰室秘藏• 眼耳鼻门》 方。又名连翘饮子。柴胡二分,生甘草、蔓荆子、连翘、生地黄、当归身、红葵花、人参各三分,黄蔑、酒黄琴、羌活各五分,升麻一钱。将上药捣碎混匀,每服五钱,加求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治目中溜火,恶日与火,隐涩难开,目小毗紧,视物昏花,迎风有泪。
归葛饮(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当归三至五钱,葛根二至三钱。水煎,冷水浸凉徐服。治阳明温暑时症,大热大渴,津液枯涸,阴虚不能作汗者。
归脾丸又名人参归脾丸。即归脾汤作蜜丸,治证同。见归脾汤条。
归脾汤《 校注妇人良方》 卷二十四方。人参、炒白术、炒黄茂、获等、龙眼肉、当归、远志、炒酸枣仁各一钱,木香、炙甘草各五分。加姜、枣,水煎服。功能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治脾经失血少寐,发热盗汗;或思虑伤脾,不能摄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寐;或心脾伤痛,嗜卧少食;或忧思伤脾,血虚发热;或肢体作痛,大便不调,或经候不准;或瘪疡流注,不能消散溃敛。方中参、术、荃、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蔑补气生血;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能补益心脾,气旺血生,则失眠、凉悸、健忘诸症自愈。实验研究:可升高烫伤休克动物的血压,促进休克期肠管收缩运动的恢复,改善消化道症状,使呼吸加强加快,血糖上升,有助于抗休克。
归魂饮《 辨证录》 卷十方。白芍药二两,人参五钱,贝母、香附各三钱,郁金一钱。水煎服。治心肝气郁,日思夜梦,忽忽如失,视自身为二c 归麦榆草汤《 辨证录》 卷十方。生甘草二两,当归、麦门冬各一两,地榆五钱。水煎服。治盐卤中毒,口咸作渴,腹中疼痛。
归芍天地煎O (症因脉治》 卷二方。天门冬、生地黄、当归、白芍药、牡丹皮、桅子。水煎,加龟板胶收成稠膏,冲服。治肾亏阴虚火旺而致的嗽血。.《 症因脉治)卷三方。当归、白芍药、天门冬、熟地黄。水煎服。治心血虚不得卧,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
归芍地黄汤《 症因脉治》 卷二方。① 生地黄、当归、白芍药、牡丹皮、构祀子、知母、少、参、甘草、地骨皮。水煎服二治血虚咳嗽,盗汗自汗,潮热骨蒸,五心烦热。② 当归、白芍药、生地黄、牡丹皮、获等、山药、山茱英、泽泻。水煎服。治外感吐血,脉扎而涩者。
归芍异功汤《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六方。人参、白术(土炒)、陈皮、白芍药(酒炒)、当归各一钱,获荃二钱,炙甘草五分,灯心五干寸。水煎,空腹服。治脾胃虚弱,大便塘泻。
归芍异功散见《 类证治裁》 卷七。即归芍异功汤作散剂。治证同。见归芍异功汤条。归芍红花散(审视瑶函》 卷四方。当归、大黄、桅子仁、黄芬、红花(以上俱酒洗微炒)、赤芍药、甘草、白芷、防风、生地黄、连翘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水煎,食远服。治眼胞肿硬,内生疙瘩。归尾泽兰汤《 妇科玉尺》 卷四方。当归尾、泽兰、牛膝、延胡索、桃仁、红花各一钱。水煎服。功能活血化疲。治产后儿枕腹痛,及恶露不下。归桂化逆汤《 医醇瞪义》 卷二方。当归、获菩、郁
402 目
金、合欢花、牛膝各二钱,白芍药(酒炒)一钱五分,青皮一钱,肉桂、玫瑰花、木香、降香各五分,羡葬四钱,大枣五枚。水煎服。治关格,肝气犯胃,食入作吐。目五官之一。即眼。为视觉器官。眼的生理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关系。《 灵枢• 大惑):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案为眼。”(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中尤以肝为密切,临床上常可从眼的变化推测肝的病证,而某些眼病亦可从肝论治。《 素间• 金匾真言论): “… … 肝,开窍于目。”《 灵枢• 脉度》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灵枢• 五阅五使): “目者肝之官也,肝病者,毗青。’旧又是望诊时察神的重要器官。明• 李元荐《 推蓬痞语》 :“目为神之墉。”目力见《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卷十四。即眼力。详该条。
目寸同身寸之一。以患者本人内、外眼角间宽度为1 寸量取穴位,故名。《 医学入门》 :“头部横寸:以眼内毗角至外毗角为一寸。”
目风病证名。出《 素问• 风论》 。谓:“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泛指因风邪所致之目疾。.目掣动谓之目风。参见目摩条。
目本人体部位名。指眼球深部。(灵枢• 寒热病):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 ,• … 对入系目本。”或称眼系。《 灵枢• 寒热病>: “足太阳有通项人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日眼系。”参“目系”条。
目扬指怒日圆睁,炯炯逼人之状。‘灵枢• 论勇>: “勇士者,… … 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毗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
目血病证名。见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二。即目妞,详该条。
目闭指闭目不欲开。《 灵枢• 大惑论》 :“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气盛,阴气盛则阴娇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目赤证名。出<素问• 五常政大论》 等篇。又名赤眼。通常指白睛红赤之候。《 张氏医通》 卷八:“目赤有三:一曰风助火郁于上;二曰火盛;三曰燥伤肝。”一般因于风火邪毒入侵者,多见目赤肿痛;肝热上攻者,多见白睛红赤,或抱轮红甚;肝肺阴虚者,多见白睛淡红,视物昏朦。宜结合眼部及全身病情辨证论治。
目直证名。指定睛直视。多因风热袭络,肝风内动所致。(小儿药证直诀》 :“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皆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因热者,治宜清肝泻热,用泻青丸;风邪袭络者,宜熄风之剂,如钩藤、桑枝、全蝎之类。
目系又名眼系、目本。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相当于视神经等。《 灵枢• 大惑论):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灵枢• 经脉>: “心手少阴之脉… …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目纲.人体部位名。指上、下眼睑部。(医宗金鉴): “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也,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其中上眼睑部又称目上纲(或作目上网),下眼睑部又称目下纲(或作目下网)。.即目眩,详该条。
目青病名。指“目之白睛变青蓝色者,, ( (张氏医通》 卷八)。即白睛青蓝,详该条。
目明经外奇穴名。出(扁鹊心书》 。正视时,位于瞳孔直上入发际处,主治头痛,目赤,视力减退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1 一3 壮;或艾条灸3 一5 分钟。
目昏证名。见《 素问玄机原病式》 。又名眼昏、目味、目昏昧、目警、目暗不明、眼暗、眼阁、目茫茫、目茫瞪、目吭吭、视物疏疏。为视物不明的证候。《 灵枢• 大惑论}: “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如久病虚赢,气血两亏;肝肾不足,精血暗耗;心营亏损,神气虚乏;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气滞血窟,玄府闭塞;风、火、痰、湿等上扰清窍,以及头眼部外伤,均可使眼失去五脏六腑精气的正常濡养,以致目昏。宜结合眼部及全身情况辨证论治。
目疡指胞睑生疮。见《 审视瑶函》 。系由火毒郁结,邪热上攻于目所致。初起肿痛微痒,渐致赤烂成脓,甚则寒热交作,饮食减少。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服用加减四物汤,并可外用眼疮药掺患处。目盲证名。见<素问• 生气通天论)。即失明,俗称噜眼。《 难经• 二十难): “脱阴者目盲。”病因较多,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凡严重的内、外障眼病及外伤等,均可致盲。
目弦又称眼弦、睑弦、胞弦、目纲、目唇、眼楞。即睑缘。包括目上弦、目下弦。外连眼睑,内连睑结膜。有睫毛附生其上,靠内毗处有泪小管的二个开口。目弦有保护眼球、防御异物入侵的作用。在脏腑的连系上,与脾胃有关。目昧证名。出《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昧通昧,即目昏,详该条。
目胞人体部位名。见《 张氏医通》 卷八。即眼睑。详该条。
目浇病名。(审视瑶函》 :“此症或眼皮上下,生出一小核是也,乃脾胃痰气所致。”即脾生痰核,详该条。
目珠见(赤水玄珠》 卷三。又名睛、眼珠。即眼球。为眼的主要部分,略似球形,位于眼眶前部中央。其前端为黑睛,黑睛内为黄仁,黄仁正中有圆孔,名瞳神。黑睛边缘紧接白睛。目珠内有神水、睛珠、神膏、视衣等。目珠后端连目系,上人于脑,为视觉主要器官。参见眼珠条。
目唇人体部位名。见(银海精微》 。即眼时谨该条。.
目眩证名。出《 灵枢• 大惑论)。指眼前发黑,视物昏花的症象。多由肝肾精血不足,或肝阳风火、痰浊上扰所致。(诸病源候论• 目眩候): “目著五藏六-闷目.目., . .目卜网,, , , .一一,? . . . . , , . ,叫.. , . . .叫.~一~一一― . .一一一
目403
府之精华,宗脉之所聚也。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系上属于脑,若府藏虚,风邪乘虚随目系入于脑,则令脑转而目系急,则目峋而眩也。”本症可见于耳源性眩晕,前庭神经炎,晕动病等疾患。
目晕病证名。其义有二:① 指沿黑睛与白睛交界处出现的灰白色环状混浊。(诸病源候论》 卷廿八:' .肝藏血,血气不足,则肝虚,致受风邪,风邪搏于精气,故精气聚生于白睛之上,绕于黑睛之际,精彩昏浊,黑白不明审,谓之目晕。”② 指患眼观灯光时有红绿色彩环围绕。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二:“此目别无甚病,但见灯视月及隙漏之处,则有碗大一圈环影睛外,其色内青红而外紫绿,绝似日华月晕,故曰目晕。… … 若以恙小而忽之,并不加培养,丧明之前驱也。”类今所称之虹视现象。
目妞病证名。指眼内出血证。又名目血。目妞含义有二:① 指血自泪窍出。《 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 “目出血,曰目蛆。”唐容川《 血证论》 卷二:“泪窍出血,乃阳明燥热所攻发,犀角地黄汤加归尾、赤芍、银花、白芷、粉葛、牛膝、石膏、草梢治之。如风热重,大便秘者,通脾泻胃汤治之。”② 指• 目中流血泪。多属风热毒邪为害,治宜祛风清热,解毒凉血,可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
目漫证名。出《 灵枢• 热病》 。指泪出不止的证候。详流泪证条。
目涩证名。眼干燥滞涩或似异物入目般涩痛不适,称目涩。《 诸病源候论》 卷廿八:“目,肝之外候也。… … 上液之道,若悲哀内动腑脏,则液道开而泣下,其液竭者,则目涩;又风邪内乘其腑脏,外传于液道,亦令泣下而数欠,泣竭则目涩;若腑脏劳热,热气乘于肝,而冲发于目,则目热而涩也,甚则赤痛。”说明阴亏液竭,风邪内乘,以及腑脏劳热等,均能致目涩。参见目干涩及目沙涩条。
目黄证名。指两眼巩膜泛现黄色。有虚实之辨。(罗氏会约医镜• 杂证): “然目黄亦有虚实之异。实热之黄,以湿热内蓄、郁蒸而成,清其热而黄自退;若虚寒之黄,以元阳日剥,津液消索而然,即无烦热脉症,惟有干涸枯黄,此则其衰已甚,须大加温补,始可救治。”《 医学纲目• 目黄》 :“经云:目黄者曰黄疽,然亦有目黄而身不黄者,风气自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昔,其人肥,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治宜选用青龙散等方。本症多见于黄疽病,详该条。目毗见(灵枢• 癫狂》 。又名毗,俗称眼角。为上下眼弦的联合处。外眼角称外毗;内眼角称内毗。两毗内应于心,为五轮之血轮。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毗部疾患,常与心或小肠有关。
目痒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亦作眼痒。由风、火、湿、热、血虚等,以及邪退正复,气血得行,均可引起。眼内痒涩不适,重者痒若虫行,奇痒难忍。可见于今之沙眼、睑缘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等病。内治:因风者,宜祛风散邪,用驱风一字散加减;属风热者,宜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属湿热者,宜清热除湿,用除湿汤加减;属血虚生风者,宜养
血祛风,用四物汤加荆芥穗、白羡黎等。外治:广大重明汤煎水熏洗,眼药精调冷开水外涂。目病邪退正复而痒者,勿需治疗。
目响病证名。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谓目睑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即胞轮振跳,详该条。
目痛证名。见<神农本草经)卷三。一般日间痛属阳,夜间痛属阴。痛而烦闷为气实,痛而恶寒为气虚。隐隐而痛,时作时止,为阴虚火动痛如针刺,持续无间,为火邪有余。痛而干涩不适,为津液耗损或水亏血虚;赤痛而多分泌物,哆泪胶粘,为风热奎盛。二便清利,目微赤痛为虚火上浮;二便不利,目赤痛甚为实火内播。痛而拒按,喜冷敷为实;痛而喜按,热烫则舒为虚。眼痛连及巅顶、前额,是足太阳膀就经受邪;痛连前额、鼻、颊、牙齿、为足阳明胃经受邪;痛连颖颓者,乃足少阳经受邪。
目窗经穴名。代号GB16 。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至营。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瞳孔直上入发际1 . 5 寸处;或于头临泣后1 寸取穴。一说在“临泣后一寸半”(《 针灸大成))。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颜浅动、静脉额支。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内障,鼻塞,面目浮肿,惊痛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目咐指眼球。《 银海精微》 :“目睛斜视倒目者何也?答日:肝经受风邪所牵。”
目宾案,即窝穴。眼的凹陷处,包括眼眶、上下眼胞。《 灵枢• 水胀): “水始起也,目案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
目蹊证名。指眼睛闭着不想睁开的症象。《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 ‘其病眩掉目螟。”多由精气不足,或邪热内盛所致,可见于热病心烦、眩晕等病证。亦可见于病危之时,《 难经• 二十四难》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瞩,目膜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螟也。”
目割为眼睑时时眨动的证候。<审视瑶函)谓本症有四:① 两目连割,或色赤,或时拭眉,此胆经风热,欲作肝疮,用四味肥儿丸加龙胆草。② 有雀目眼割,服煮肝饮兼四味肥儿丸。③ 有发搐目割,属肝胆风热,先用柴胡清肝散,继用六味地黄丸。④ 受惊眼割或搐,先用加味小柴胡汤加芜黄、黄连以清肝热,兼用六味地黄丸滋肾生肝。
目裹出(素问• 平人气象论》 。即眼睑。详胞睑条。
目替.证名。见《 医宗必读》 卷六。即目昏。详该条。
目致(qiong 琼)病证名。出(素问• 诊要经终论》 。即两目景蓑直视,作傍徨惊顾之状。儿在胎巾,孕母骤受大惊卒恐,以致儿袭其气,生后出现目置,宜按胎惊治之。《 儒门事亲》 治一儿目蓑,目赤多泪,令服瓜蒂散加郁金,上涌下泄,排出涎沫而愈。.目仰病证名。出(灵枢• 热病》 。康,引纵也。谓宜近而引之远,宜远而引之近,皆为牵掣也。此处指
404 目
五画
目牵动感。
目胜经穴别名。出弋外台秘要)。即丝竹空,见该条:
目干涩证名。指眼觉干涩不爽。又名目枯涩。《 诸病源候论》 卷廿八:“液竭者,目涩。”常由肝肾阴亏,肝虚血少,肺阴不足,阴虚火旺等所致。吸审视瑶函》 :“此症谓目日觉干涩不爽利C ”宜结合眼及全身证候辨证论治。分别选用滋养肝肾,补肝养血,养阴清肺,滋阴降火等法。
目下网指足阳明筋的支筋,网维于目下胞。《 灵枢• 经筋》 :“阳明为目下网。”
目下纲谓足阳明之经筋,统管眼之下部。隋•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卷十三:“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 … 阳明则为目下纲。”
目下肿证名。指眼胞浮肿。为水肿病初起常见症状之一。《 素问• 评热病论》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又:“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参见水病、目案上微肿、风水条。
目下弦指下眼睑。见目弦条。
目下胞即下眼睑。见胞睑条。
目下睑指下眼睑,又称目下弦。见目弦条。目上网指足太阳筋的支筋,网维于目上胞。《 灵枢• 经筋》 :“太阳为目上l 风。”
目上纲谓足太阳经筋的分枝,统管眼之上部;隋•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卷十三:“足大(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 … 其支者,为目_L 纲。”
目上视证名。指眼睛上翻、白多黑少的症象‘亦称瞳子高,戴眼。多因精气竭绝,肝风或痰闭所致。吸瘴疟指南》 卷上:“如其证目上视,口嚓牙关紧闭,昏不知人。”可见于痉厥、瘴疟、癫殉、惊风等。属危候。
目上弦指上眼睑。见目弦条。
目上胞即上眼睑。见胞睑条。
目上睑指上眼睑,又称目上弦。见目弦条。目夕昏病证名。即目常日夕昏。详该条。目飞血证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二干八。又名白睛飞血,俗称铺红。《 圣济总录》 卷一百零五:“飞血者,谓赤脉散于白睛之上是也。由肝藏气虚,为风热所乘,致血飘溢,散络白睛,势若飞驰,故谓之飞血:治法宜镇肝气,平心火。”常见于风火眼,火疮等多种眼病。
目不膜证名。指不能闭目入睡。《 灵枢• 大惑论》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娇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睽矣。”<灵枢• 邪客》 :“营气,• • …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眼。”常见于阴虚失眠之证。
目中昏病证名。谓于正午目视昏朦,“乃痰之所作也。在巳午时,真阳之气火胜,心胜肺,肺雍痰灾时复浑浑而昏也”(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2 )。治宜涤痰为主,用局方辰砂化痰丸或局方玉壶丸加减。
目内证儿科察目诊法。脏腑之精,上注于目。《 小儿药证直诀• 目上证》 :“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明• 李挺:“小儿诸病,但见两眼无精光,黑睛运转,目睫无芒锋,如鱼猫眼状,或两眼闭而睛朦陇者死。或若昏困,而神藏于内不脱者生。黑珠满轮,睛明者少病。眼白多,眼珠或黄或小者,察弱多病。”《 保婴金镜录》 :“目内色青,主肝经风热发搐;色赤,主心肝二经热,抽搐烦躁;色黄主脾积少食;目视不明,或雀目揩拭眉眼,此欲生风之兆。”
目内陷病证名。出《 素间• 三部九候论》 。又名陷睛豁、睛陷、目睛缩入。多由肾阴亏损,正气大虚所致。症见眼珠向眼眶内退陷。(素问• 三部九候论》 :“目内陷者死。”本症见于重病或虚证久病者,为正气衰竭之象。参见膏伤珠陷条。目内毗人体部位名。指内眼角。《 灵枢,经脉》 :“膀肤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毗。”
目风赤证名。系指因风所致流泪及眼睑红赤的证候。《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八:“风热在内乘肝,其气外冲于目,故见风泪出,目睑皆赤。”目风肿病证名。《 诸病源候论》 卷廿八:“肝虚不足,为冷热之气所干,故气上冲于目,外复遇风冷所击,冷热相搏,而令睑内结肿,或如杏核大,或如酸枣之状,肿而因风所发,故谓之风肿。”参见目疡条。目外毗见目锐毗条。
目妄见证名。为患者自觉目视有各种异常所见者。出《 灵枢• 癫狂》 。① 指眼外观正常,而自视有各种异常改变者,为多种眼疾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二;“此目亦无外症,然无中生有,如游丝、结发、飞蝇、舞蝶、蛇、旗、绦、环等物之状。色或青黑、粉白、微黄,看在眼外,空中飞扬撩乱。”类似今之玻璃体混浊或角膜聆。② 《 张氏医通》 卷八又认为:以长为短、以白为黑、神光自见、黑夜精明、视正反邪、视定反动、视物颠倒、视一为二、视瞻有色、视赤如白、光华晕大等视觉异常的病患亦属此证范畴。③ 为狂症证候之一。《 灵枢• 癫狂》 :“狂,目妄见:”谓癫狂类的病患,常因幻觉而见奇异怪涎之物。
目赤烂病证名。又名风赤眼。《 圣济总录》 卷一百零五:“论曰目赤烂者,睑毗俱赤且烂,见风益甚,又谓之风赤眼。此由冲冒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睑眺,与津液祖搏,故令赤烂也。迎风则作痒泪出,遇热则伤烂够多。治宜镇平肝气,洗涤睑肤。”属眼弦赤烂,详该条。
目连割病证名。眼睑频繁的割动。又名眼睫连剖。《 小儿药证直诀少:“凡病或新或夕、,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割也:”治宜清肝祛风,用柴胡;青肝散。如目翻面青,食少体倦,为肝气乘脾,宜平肝健脾,用五味异功散加白芍、柴胡、生姜,实者去参,加赤芍、羌活、蝎梢。
目沙涩证名。见《 银海精微》 。指眼觉沙涩,有
目405
异物感。又名掺涩、瘾涩。多由风热、肝火、阴虚火旺或异物入目所致。症见眼内沙涩外,多伴有羞明流泪,红赤痒痛等。常见于外障眼病。宜结合眼及全身证候辨证施治,分别选用祛风清热,平肝泻火,养阴清热等法。如因异物入目所致者,首当清除异物。
目直视证名。指目睛不能转动。《 华氏中藏经• 察声色形证诀死法》 :“面(两)目直视者死。”《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直视失嫂。”(伤寒明理论• 直视》 :“伤寒目直视者,邪气奎盛,冒其正气,使神智不慧,脏精之气不上荣于目,则目为之直视,… … 为邪气已极,证候已逆,多难治。”可由邪热奎盛、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或阴虚肝血不足,不能上注于目所致多属危重病症。
目肿胀证名。见《 证治准绳• 杂病》 。为多种眼病常见的证候。包括胞睑肿胀,白睛肿胀,目珠周围肿胀等。参见有关条。
目昏昧证名。见《 审视瑶函》 。即目昏,详该条。目封塞病证名。《 诸病源候论》 卷廿八:' ’风邪毒气客于睑肤之间,结聚成肿,肿而睑合不开,故谓之封塞。”即肿胀如杯,详该条,
目茫茫证名。亦作目叱瞪。《 诸病源候论》 卷切七“夫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肝之外候也。脏腑虚损,为风邪痰热所乘,气传于肝,上冲于目,故令视睐不分明,谓之茫茫也。”即目昏。详该条。
目枯涩证名。见《 审视瑶函》 。即目干涩,详该条。
目临泣见头临泣条。
目胎赤病证名。《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卜八:“人初生洗目不净,令秽汁浸溃于毗,使睑赤烂至大不痊,故云胎赤。”属胎风赤烂,详该条。
目珠痛证名。见(赤水玄珠》 卷三。指眼珠痛,参见目痛条。
目脓漏病名。《 诸病源候沦》 卷二十八:“目是肝之外候,上液之道,风热客于睑毗之间,热搏于血液,令毗内结聚,津液乘之不止,故成脓汁不尽,谓之脓漏。”即漏睛。详该条。
目鲍疮病名。《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八:“腑脏有热,气乘于肝,冲发于目,热气结聚,故睛上生她疮也。”类今之疤疹性眼炎。
目晨昏病证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 。即日中常早晨昏。详该条。
目贴峪证名。出王藏《 外台秘要》 卷二十一。阱通茫,即目茫茫。详目昏条。
目眶骨眼窝周边的骨骼。在眼窝上方的称眉棱骨,在眼窝下方的称颁骨。详眉棱骨、颁条。目眯硫证名。出(素问• 藏气法时论》 等篇。(太平圣惠方》 卷三十三:“视物昏暗,故谓之吭吭也。”<素间• 藏气法时论): “肝病者,• ,• … 虚则目吭吭无所见。”又《 灵枢• 经脉): “肾足少阴之脉,• • 一是动则病坐而欲起,目吭航如无所见。”说明肝肾受病均能引
起视力减退,目视肮吭。详目昏条。《 圣济总录》 卷一百八:“目疏疏,论日目者肝之外候,血之府也。腑脏气虚,不能上注于目,则精华衰弱,又为风邪痰饮所致,故使瞻视不明而航疏也。或见飞蝇黑花者,久成障臀。”治宜补肝明目,如青羊肝散等方。目睁膊症名。指毗睑红赤,哆泪不绝的证候。《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八:“腑脏有热气熏于肝,冲发于目毗睑,使液道热涩滞结,成哆瞪也。”目偏视病证名。又名眼偏视、双目睛通,通睛。证见双眼平视前方时,一眼目珠偏斜于毗侧(称神珠将反);甚者偏斜眼之黑睛为该侧眼眶半掩或全部掩没(称瞳神反背),外观只显白睛。《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八:“人腑藏虚而风邪入于目,• • 一睛不正则偏视,此患亦有从小而得之者,亦有长大方病之者,皆由目之精气虚,而受风邪所射故也”。本病相当于今之斜视。如目珠转动灵活者,常伴有近视或远视,视力极差等候,相当于今之共转性斜视。多由婴幼儿时脾气虚,约束失权所致,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或参荃白术散加减;由习惯不良或先天所致者,宜舒筋通络,用正容汤加减。症见一眼或两眼目珠骤然偏斜,向某些方向转动受限,兼见头痛目眩,恶心呕吐,视一为二,但视物尚清晰者,相当于今之麻痹性斜视。常由风热、风痰等所致,宜平肝清热,祛风涤痰,用正容汤或通肝散加减;因外伤所致者,在前方中选加红花、桃仁、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癖之品。此类疾.患皆可用针灸治疗。
目锐毗人体部位名。亦称目外毗。指外眼角。《 灵枢• 经脉>: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毗。”目碑涩证名。见《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砂,参杂砂土之意。本症指目有沙涩感,详目沙涩条。目瘾涩证名。见(原机启微》 。瘾,瘾疹。目瘾涩指目中似有瘾疹颗粒样砂涩不适。即目沙涩。详该条。
目黯黑证名。多由内有察血或痰饮所致。两眼周围目胞呈黯黑色。(金匣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又李中梓<诊家正眼》 卷一:“目胞黑者,痰也。眼黑行走呻吟者,骨节疫痛,痰入骨也。眼黑面黄,四肢痰痹,屈伸不便者,风痰也。”宜结合全身证候辨证论治。
目中菌肉病名。《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此证生于目两毗,密肉努出,时觉疼痛,总属心火所成。然火有虚实,如大毗红肉深红色,心经实火也,宜黑参汤服之;小毗红丝色淡红者,心经虚火也:宜决明散主之。外俱用清凉圆泡洗。”即簧肉攀睛。详该条。
目内有丁病名。丁亦作疗。(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八:“目,肝之外候也。脏腑热盛,热乘于腑,气冲于目,热气结聚,而目内变生,状如丁也。”目风泪出病证名。《 诸病源候论》 卷廿八:“若被风邪伤肝,肝气不足,故令目泪出。”即迎风流泪,详该条。
406 目五画
目闭不开病症名。出《 证治准绳• 杂病)。多为胞睑受邪的证候。(张氏医通》 卷八:“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纲,热则筋纵目不开,助阳和血汤;然又有湿热所遏者,则目胞微肿,升阳除湿防风汤;真阳不能上升者,则喜暖怕亮,补中益气汤;肝虚者则闭目不欲见人,金层肾气丸。”又有初生儿眼不开者,多由秽汁浸演于目所致,用真熊胆和人乳加水蒸汁擦胞睑上,并服地黄散,凉血解毒。目赤烂毗病证名。又名风眼。(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八:“此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目,而毗睑皆赤烂,见风弥甚,世亦云风眼。”参见眼弦赤烂条。目转耳鸣证名。指眼目昏旋耳有鸣响的症候。《 素间• 五常政大论): “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多由肝热,肝肾阴血不足,风阳上扰所致。参眩晕条。
目视无光证名。指目无光彩、神情疲乏之状。见(景岳全书》 卷二十七。证因真阴不足,但无火证,给人以目视无光的感觉。且常常伴有自觉乏力困倦等症。宜滋阴益肾,补养气血,用祀菊地黄丸、人参养营汤等加减。
目视无神证名。见秦伯未<中医临症备要)。即目视无光,详该条。
目珠俱青病名。《 证治准绳• 杂病): “目珠俱青证,乃目之白珠变青蓝色也。”即白睛青蓝,详该条。目常荞昏病证名。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谓至日暮则目视昏朦。属雀目,详该条。
目眺溃烂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 。即毗赤烂,详该条。
目睛润动病证名。<审视瑶函): “目者肝胆,属风木二经,兼为相火。肝藏血,血不足则风火内生,故目睛为之晌动。”症见目珠掣动。治宜养血为主,佐以清热息风,可用阿胶鸡子黄汤或四物汤加山桅、石决明、钩藤等。参见睛动条。
目暗不明证名。又名眼暗。《 诸病源候论》 卷廿八:“夫目者,五脏六腑阴阳精气,皆上注于目。若为血气充实,则视睹分明;血气虚竭,则风邪所侵,令目暗不明。”即目昏,详该条。
目睛缩人病证名。与目内陷同,详该条。目下有卧裁出《 金瞪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 。形容眼睑浮肿,下睑如卧蚕之状。为水肿体征之一。目下为胃脉所过,属脾所主,脾失健运,水湿醋留,故见眼睑浮肿。
目不能远视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廿八。即能近怯远症,详该条。
目中不了了证名。指目视昏朦不清。多由阳明腑热炽盛,邪热上蒸所致。《 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本义》 :“其目昏暗咪昧,若隔云雾而不了了明白者,此证名为睛不和也。阳明热盛,循经络而发其昏朦之象,以致睛失其光,此内热盛而为实。”参阳明腑证条。
目中结骨症病名。清• 严景芬<目科捷径): “在上胞内有块如杏核窍形,扣在胞内,翻转则露出似骨。”
目早晨疼痛病证名。见(银海精微》 。谓眼于清晨疼痛。“因虚阳上攻,头风注目,早晨血气皆从上行,故虚阳得风火而势益盛,故(目)疼痛也”(《 古今医统))。宜养阴明目,祛风止痛,用芍劳散或白羡黎散加减。
目血灌睑人病证名。见《 圣济总录》 卷一百零五。即血灌瞳人。详该条。
目泪出不止病证名。指目无赤痛,亦未受风,只因脏气不足而频频泪出之症。(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五脏六腑,皆有津液,通于目者为泪。若脏气不足,则不能收制其液,故目自然泪出,亦不因风而出不止,本无赤痛。”
目珠子脱出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即珠突出眶证,详该条。
目息肉淫肤病证名。(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八:“此由邪热在脏,气冲于目,热气切于血脉.蕴积不散,结而生息肉,在于白睛肤睑之间,即谓之息肉淫肤也。”
目常日夕昏病证名。又名目夕昏。谓至傍晚则目视昏朦。乃“阴血亏损,阳气俏耗,以致水火不济矣,所以至日将暮而昏也”(清• 王子固《 眼科百间))。属雀目范围,参见该条。
目宾上微肿证名。指眼胞浮肿。目案,下眼胞。即目下肿。《 灵枢• 水胀}: “水始起也,目案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 金曦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称为“目案上微拥。”《 诸病源候论• 水肿候): “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其状目裹上微肿,如水裹物之状。”参水病、目下肿等条。
目中红筋附睛病证名。清• 王子固(眼科百险:“此心火乘于肝木,俗作谓攀睛是也。”详衡肉攀睛条。
目中常早展昏病证名。• 亦作目晨昏。谓清晨目视昏朦,“此乃头风攻冲于头,目者太阳之首,肝脏为阳,气旺故使头风攻注于目”(葆光道人《 眼科龙木集》 ),甚者可兼见头痛身热。宜祛风明目,用局方弯菊散或石膏散加减。
目见黑花飞蝇证名。指患者自视眼前常有黑花如飞蝇状。《 圣济总录》 卷一百零九:“肾水既虚,肝无以滋养,故见于目者,始则吭肮不能瞩远,久则昏暗,时见黑花飞蝇。”为多种内障眼疾常见症状。目常应时而痛见清• 王子固《 眼科百间》 。指目疼于每日某个时辰周期性发作者。古人认为与十二经络受邪干目有关。
目眶岁久赤烂病证名。出《 兰室秘藏》 卷上。又名烂眶眼、烂眶、连眶赤烂,俗呼赤瞎。多因脾胃湿热童盛,日积月累而成。症见睑弦质烂,红赤,痒痛流泪,经久不愈。外治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出血,内眼泻湿热之剂。参见眼弦赤烂条
目甲山田407
目痒若虫行症病证名。《 证治准绳• 杂病》 :“痒若虫行证,非若常时小痒之轻,乃如虫行而痒不可忍也。为病不一,需验目上有无形证,决其病之进退。至如有障无障,皆有痒极之患。”详目痒条。目视一物为两候证名。《 诸病源候论》 卷廿八:“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凡人脏腑不足,精虚而邪气乘之,则精散,故视一物为两也。”即视歧,详该条。目常有应日而发见清• 王子固(眼科百问》 。指目病有每月周期性复发的规律者。古人认为与三阴三阳随月消长有关。
甲乙古人用十干以纪日,甲乙即甲日与乙日。甲乙属木,木分阴阳。甲为阳木,内应足少阳胆经,故胆旺于甲日;乙为阴木,内属足厥阴肝经,故肝旺于乙日。<素问• 脏气法时论》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
甲子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互配合,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天干反复排六次,地支反复排五次,其顺序则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以至壬戌、癸亥,凡六十对,便吟甲子,用以纪日或纪年。《 素问• 六节藏象论):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谓用纪天的十干反复六次,和纪月的十二支反复五次,排成甲子,再乘以六,便是一年三百六十日的大概日数。
甲香出(新修本草)。又名水云母、海月。为蛛螺科动物嵘螺TurbO cornutus 豁lander 等的掩庵。分布浙江以南沿海地区。味咸,性平。清热利湿,理气止泻,解毒消疮。① 治脱腹满痛,湿热泻痢,热淋。煎服,5 一15 克。② 治头疮,甲疽,痔疾,疥癣,毒虫咬伤。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敷。含多种胺类。肉及卵巢中含肌基丁胺(agmatine )、甲基肌、氯化碘甲基三甲胺(lodomethyl thmethyl amrnonium chforide )。亚硝化的甲基肌类具强的诱变及致癌作用。甲值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五。又名嵌甲、嵌指。多因剪甲伤肌,或因穿窄鞋甲长侵肉,致使气血阻遏不通,久则甲旁掀肿破烂,时浸黄水,衡肉高突,疼痛难忍,触之更甚。治法,一般宜剔甲可愈;若溃烂难愈,则外用乌倍散;若流脓不止,按一般溃疡治疗。.出(冯氏锦囊秘录》 卷十九。脱疽之别名。
甲乙经即《 针灸甲乙经》 。详该条。
甲介骨面骨之一。即鼻软骨。此骨系附鼻孔外壁,居鼻骨之下,计一对,因其形如介壳,故名。甲己化土运气术语。指逢甲己为土运。<素问• 天元纪大论):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
甲己化土汤《 血证论》 卷七方。白芍药五钱,甘草三钱。水煎服。治癣血发热。
由甲(zd 扣)草见(广东中药)11 (生草药部分)。由甲,广东方言,指蜂螂。由甲草为孩儿草之别名,详该条。
田七.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即三七。.见《 四川中药志》 。为峨参之别名。各详该条。二田萍见《 中药志)o 为浮萍之别名,详该条。
田豁(ydn 岩)宋代医生。福建人。好学善医,善治肺病(结核)。常索取高额诊金,方为人诊治。田锡宋代人。生平不详。撰有《 曲本草》 一书,已佚。
田螺出(药性论》 。为田螺科动物中国圆田螺cipan 即palodina chinensis ( Gray )或其同属动物的全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甘、咸,寒。入膀肌、肠、胃经。清热,利水。① 治热结小便不通,水肿。煎服;并可取肉与盐同捣敷脐上。② 治黄疽,脚气,消渴。煎服:肉60 一120 克。③ 治痈肿疮毒,取肉捣敷;凛病溃破,锻存性研末,香油调敷。田云搓(ch 八查)晚清医家。字宗汉。汉川(今湖北汉阳)人。根据《 伤寒》 、《 金曦》 论述,撰成《 伏阴论)(又名《 医寄伏阴论》 )一书(1888 年),认为此证为先有阴毅天气,淫雨连绵,人感受阴寒雨邪而致,病象多寒,故名“伏阴”。
田边菊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红管药之别名,详该条。
田字草见《 本草纲目》 。为苹之别名,详该条。田鸡爪见(福建民间草药)。为充州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田鸡油见(中药通报>( 5 ) : 205 , 1956 。为蛤蟆油之别名,详该条。
田鸡草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粪箕笃之别名,详该条。
田宗汉见田云搓条。
田墓黄见《 生草药性备要》 。为地耳草之别名,详该条。
田菠菜见(湖南药物志》 。为车前草之别名,详该条。
田萝草见(湖南药物志)。为丁香妻之别名,详该条。
田螺水出《 本草纲目》 。为田螺科动物中国圆田螺Cipan 脚公udina chinensi , ( oray )分泌的水液。性大寒。① 治目热赤痛,烂弦风眼,螺中入食盐少许,取汁滴眼;疗疮肿毒,痔疮肿痛,螺中人冰片少许,取汁涂搽患处。② 治消渴饮水,小便频数。将螺水浸取汁代茶饮,或水煎取汁服。
田螺壳出<名医别录》 。为田螺科动物中国圆田螺cipan 脚已udina chinensis ( Gray )的壳。甘,平。收敛,制酸,止血。① 治反胃吐食,胃痛,泄泻,便血。内服:锻研末1 . 5 一3 克;或入丸服。② 治疤疡脓水,头疮。锻研末撒或清油调涂。
田螺疙病名。见《 外科正宗》 卷四。多由脾经湿热下注,外寒闭塞;或热足涉水,湿冷之气郁滞而成。多生足疏,初起黄泡或紫白泡,形如豆粒,胀闷硬痛,皮厚难破,甚则足背浮肿,身发寒热。外治用王不留行30 克,明矾9 克,煎水待温泡洗,或用苦参、葺蒲、野菊各等分煎汤浸泡。相当于汗疤型脚癣、汗疙疹。田螺旋顶病名。出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春水扬波一症,黑睛斜斜高耸而起,若治不及时,“… … 则渐高失,至极并水不见,神膏如死,俗谓之田
408 田申电冉叶
螺旋顶。”参见春风扬波条。
田氏保婴集书名。又名(保婴集)。1 卷。元代著述,撰人佚名.约刊于14 世纪。书中记述婴儿杂病的一些简便医疗药方和灸疗小{七惊嗬、疮瘦等病的治法。现有《 济生拔萃》 本。
申枣见《 药材资料汇编》 。为猴枣之别名,详该条。
申受北宋医家。衙州(今浙江衙县)人。曾随高若呐、郝元等学习医术,后任太医承。
申相明代医家。山西长治人。曾研究脉法,精于伤寒一科,著有《 诊家秘要》 、《 伤寒捷法歌》 ,均佚。申脉经穴名。代号BL62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阳娇,属足太阳膀肤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跃。位于足外跺下缘之中.点凹陷中。布有排肠神经和外躁动脉网。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痈,腰腿痛,足躁关节痛等。直刺03 一05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图43 )。
今留代
渔
、侮诚
图43
申姜见(本草正义》 。为骨碎补之别名,详该条。申光逊(约九世纪)唐代曹州(今山东曹县)的地方官吏,桂林人。因以醇酒、胡椒、干姜温眼得汗的方法治愈孙仲敖的“脑痛症”,名著于一时。申苏方书名。见《 隋书• 经籍志》 五卷。西晋• 支法存辑,已佚。
电针机针灸仪器名。指在电针疗法、针刺麻醉中使用的一种电能输出器。种类很多,目前临床使用的多为晶体管电针机,性能比较稳定。操作时,在进针得气后,将电针机的两极分别连接在已刺入穴位的两根针柄上,选择需要波形,开启电源开关,将输出电位器由0 度逐渐调高至需要的或病员所能忍受的强度,至预定时间后,再将输出电位逐渐调至0 度,关闭电源,除去电极。电针机应用于针刺麻醉时称针麻仪。参见电针疗法条。
电灸器灸具名。利用电热代替燃艾作为热源进行灸治的器具。接通电源,调节到适宜温度后,即可施灸。
电光夜照证名。见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二。即神光自见症,详该条。
电针疗法针刺疗法之一。指在刺入穴位的针具上,用电针机通电,将电流刺激和针刺结合起来的治疗方法。我国在解放前就有报道,近年来应用更为普遍。临床操作时,选取两个适宜穴位,进针得气
后,即可按电针机使用要求给予电流刺激,至予定时间达到刺激量时,即可停止通电,然后退针。施术时,必须选用性能正常的电针机,并注意检修针具、防止折针。本法应用范围很广,除体针外,耳针、头针、面针等均可参用本法。并应用于针刺麻醉。对延髓附近的穴位,电流不宜过强;心脏病患者使用本法时,须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防发生意外。电针麻醉针刺麻醉法之一。指针刺入穴位后用电麻仪(即电针机)通过毫针输入电流而达到镇痛目的,以施行手术的方法。它是在电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麻方法。目前普遍应用于各种针麻手术。
冉雪峰(1877 一19 能年)现代医家。四川奉节人。早年学习文学,后改习医学,从二十多岁开始行医,有较丰富的医疗经验。解放后,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著有如又法效方举隅》 、(冉雪峰医案)等。冉雪峰医案书名。冉雪峰著。本书包括内、外、妇、儿科医案七十一则,案中结合中医理论较深入地分析病情,并能继承发扬传统治法,于临床辨证较有识见,治法亦较灵活。1962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叶桂(1667 一1746 年)清代著名医家。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世医出身,其父在当地以医闻名。叶氏自幼继承家学,并通诗文词赋、经史子集,尤究心于医术,博览医书,并先后拜师十余人,临证经验丰富,年三十岁时,其医名与父名已同噪于大江南北。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疹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论述,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其于医理,主遵张仲景,能师古而不泥古,亦能采纳民间单方、验方。其于温病,以仲景之说为体,而以刘完素之论为用;杂证则取材孙思邀、李果、朱震亨、张景岳、喻嘉言诸家,并有所发挥,但有时持论失之于偏。著述有《 温热论》 、幻商证指南医案》 、(叶案存真》 以及(未刻叶氏医案),均由于其门人编辑整理而成。叶霖晚清医家。字子雨。江苏扬州人。为当代名医,撰述有《 脉说》 、《 难经正义》 、《 伏气解》 、《 疹疹辑要》 等书,并参汀《 脉诀乳海》 、《 伤暑全书》 等书。叶下白.见(闽东本草》 。为天青地白之别名。.见《 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白背叶之别名。各详该条。
叶下红.见《 福建民间草药》 。为一点红之别名。.见<湖南药物志)。为白毛夏枯草之别名。.见(贵州民间药物)。为血盆草之别名。各详该条。叶大椿清代医生。字子容。梁溪(属江苏无锡)人。精于痘科,撰《 痘学真传)八卷(1732 年)。叶大廉南宋医家。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平素喜好医药,尤爱收录医方。曾将先世所传及平日常用验效方汇集成册,编成《 叶氏录验方》 二卷。此书曾经医士刘良弼、许尧臣详加校正。叶上花O 见《 峨眉山药用植物》 。为叶上珠之别一.. . . . . . . . . .川,一州.. ? ~一一一一一一一~?
叶409
I
名。.见(云南中草药》 。为胃友之别名。.见《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为猫花之别名。各详该条。叶上果见《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叶上珠之别名,详该条。
叶上珠见《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又名叶上花、叶上果。为山茱英科植物青荚叶Helwingia japonica ( Thunb . ) Dietr .或西藏青英叶H . himalaica Clarke 等的叶和果实。前者分布中南、西南大部分地区及陕西、浙江、安徽、福建、台湾等地;后者分布户西、广东及西南地区。苦、辛,凉。清热除湿,止痛,消肿。① 治痢疾,便血,胃痛。煎服:9 一巧克。② 捣敷疮疖痈肿,蛇咬伤,汤火伤。
叶子林见叶汝楠条。
叶子雨见叶霖条。
叶子容见叶大椿条。
叶天士见叶桂条。
叶文龄明代医家。字德徽,号石峰子。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年轻时学儒后改学医,参加官试,屡次优良,先在太医院任吏目,1534 年升为御医,1540 年再升为院判,后来因母亲年老而辞职。著有《 医学统旨》 。
叶东卿见叶志洗条。
叶生根见《 广西中药志》 。为落地生根之别名,详该条。
叶传古宋代医家。撰有<医门指要诀>,或名《 医门指要用药立成诀》 ,一卷。已佚。
叶向春清代医家。字完初。江苏华亭(今松江)人。长于治疗小儿痞痘,编著有《 痘科红炉点雪》 一书。
叶后珠见《 四川中药志》 。为珍珠草之别名,详该条。
叶汝楠元代医家。字子林。匝宁(今福建建贩)人。精痘疹专科。
叶如庵元代医生。湖北黄岗人。精通医术,著有(伤寒大易览)一书,为当时医家所推崇。叶志说清代医家。字东卿,湖北汉阳人。注重养生学,通针灸、经络之学。辑刻多种医书,统称<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 (1850 年),包括《 神农本草经赞》 、(观身集》 、《 颐身集》 、《 绛囊撮要》 、《 信验方录)、(五种经验方》 、《 咽喉脉证通论》 等书。
叶完初见叶向春条。
叶劲秋(1900 一1955 )近代医家。字秋渔。浙江嘉善人。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曾任上海中国医学院教授,解放后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编审委员。著有《 中医基础学》 、<伤寒论启秘》 、《 仲景学说之分析》 、《 针灸述要》 等书。
叶其辉见刘默条。
叶抱枝见《 福建中草药》 。为元宝草之别名,详该条。
叶法善(616 一724 )唐代炼丹家,知医。括州括苍(今浙江丽水)人。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之术。658 年,高宗召合炼黄白,法善上言:‘• 金丹难
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叶香岩见叶桂条。
叶香侣见叶慕樵条。
叶秋渔见叶劲秋条。
叶慕樵清代医家。字香侣,浙江武林(杭州)人。曾摘录曹鞠庵《 本草纲目万方类编》 中的简易平稳的方剂,并补以<内经知要》 、《 颐生微论》 、(传忠录》 、《 经验良方}等书的方论,编成(平易方>4 卷(1804 年),另编有(万病治疗指南》 一书(1804 年)。叶德徽见叶文龄条。
叶下双桃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铁芜之别名,详该条。
叶上花根见《 云南中草药》 。即叶上珠根,详该条。
叶上果根见(贵州草药)。即叶上珠根,详该条。叶上珠根见《 云南中草药)。又名叶上花根、叶上果根。为山茱英科植物青荚叶Helwlngia japonica ( Thunb , ) Dietr 。或西藏青荚叶H . himalaica Clarke 等的根。苦、涩,凉。祛风除湿,止咳,化癖,固脱。治风湿痹痛,慢性咳喘,劳伤疼痛,跌打损伤,子宫脱垂。煎服:9 一巧克。
叶选医衡医论著作。2 卷。原题清• 叶桂选定。本书选集历代医家论病、论脉、论治著作70 余篇,大多简明。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叶氏伏气解见国医百家条。
叶氏录验方书名。3 卷。宋• 叶大廉辑。原刊于1186 年。本书为作者在各地行医时亲自试用和收集的一部验方集。上卷为治诸风、伤寒、气病等验方;中卷为补益、瘤冷、积热、痰饮咳嗽、泄痢、妇人等验方;下卷为小儿、杂病、眼目、咽喉口齿、疮肿伤折等验方。末附汤方、香谱及备急方。现有日本钞本。叶天士温热论见温热论条。
叶氏女科证治书名。又名(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4 卷。托名清• 叶桂撰,本书原作者及书名不详。1817 年曾以(竹林女科》 之名刊行,并有多种翻刻本。1913 年鸿文书局将此书改叶氏之名石印,又有多种复印本。内容以妇产科治疗方剂为主,论述很少。
叶氏医案存真书名。3 卷。清• 叶桂撰。由其元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及(天元医案》 中所载叶案等予以辑刊。全书不分类别,以内伤虚劳病案为主。辨证确切,随证立方,可供临床参考。但选案尚久精细。卷末附马元仪《 印机草》 一卷及祁正明、王晋三医案数则。其后周学海加以整理评点,调整体例,并予以分门别类,辑为上下二卷,改名(评点叶案存真类编》 。收入《 周氏医学丛书》 中。
叶案存真类编见周氏医学丛书条。叶天士女科医案书名。清• 叶桂撰,陆士愕编。刊于1921 年。全书分为调经门、胎产门、带崩门和血室门,每门又分类记述,集录了叶氏治妇科病的诊治经验,并附论脉二则。
叶天士家传秘诀儿科著作。1 卷。原题清• 叶
幻.卜、‘口
410 叶号史叭叱叫叩四
夭士撰。本书原无刊本,于1929 年刊行(迥澜社影印医书四种》 时曾据旧钞本影印。书中论述胀病、腹中虫痛、积痛、吐泻、呕吐、泄泻、痢疾、疮、疽、肺脏主病、喘嗽、肾脏主病等。论述仅系小儿杂病证治的一部分,内容不够完整,但其中辨证治法多结合医案论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见叶氏女科证治条。号虫病名。见(外科证治全书》 卷三。“虫形如蟹,为筋肉所化,走于皮中作声如儿啼。用雷丸、雄黄等分末,掺猪肉上,炙肉食之。”供参。
号筒杆见《 湖南野生植物》 。为博落回之别名,详该条。
号筒草见《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为博落回之别名,详该条。
史宝明代医家。字国信。萧山(今浙江萧山)人。平时注意搜集禁方,著有《 伤寒要约》 、《 伤寒要格》 ,均佚。
史典清代医家。字捂臣。江苏扬州人。生平事迹欠详。辑有(愿体医话良方)一书(1838 年),其内容主要包括急救方法和方药。
史脱晋代外科医生。履贯欠详,善治疽症。史堪北宋医家。字载之。蜀(今四川)人。精通医术。权贵蔡京苦大肠秘固,不服大黄,治不效,史只用紫莞一味治愈,由是知名。著有(史载之方》 (一名<指南方》 )二卷。
史蔽宋代外科医生。幼时学举业,后学医,善于应用灸法治疗痈疽,撰《 治背疽方》 一卷,已佚。史子仁见史以甲条。
史以甲清代医家。字子仁。江苏江都人。年轻时从名医袁秦邮学医,长于脉诊。著有<伤寒正宗》 一书(1678 ) ,主要是对张仲景著述的注释,并附许叔微、王好古、庞安时等名家的论述。
史可胜宋末医生,都阳(今江西波阳)人。平生好学,晚年博览群书,旁通医学,救治病人甚多,人称其住室为“更生堂”,因取名“可敷”,而隐其原名。史国信见史宝条。
史载之见史堪条。
史摺(jin 晋)臣见史典条。
史载之方方书名。2 卷。宋• 史堪(字载之)撰。约刊于1101 年以前。书中论四时正脉,运气生病,及大府泄、大府秘、小府秘、身热、身寒、头痛、腹痛等三十余种内科、妇科等病症。内容以论治和方剂为主,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书中对疫病病因过于强调与运气的关系,在认识上有其片面性。解放后有(宋人医方三种)本。
史国公药酒(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一册方。原名史国公浸酒方。又名国公酒。当归、虎胫骨(酒浸一日,焙干酥炙)、羌活、炙鳖甲、革解、防风、秦芙、川牛膝、松节、蚕砂各二两,构祀子五两,干茄根〔 蒸熟)八两。上药盛入绢袋内,用无灰酒一斗,密封浸泡十日即得,每日早晚随量饮二次,不可间断。功能祛风除湿.养血舒筋。治半身瘫痪.四肢顽麻.骨节酸疼,风
寒湿痹。
史国公漫酒方见《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一册。即史国公药酒,见该条。
叭哒杏仁见《 要药分剂》 。即巴旦杏仁,详该条。叱腮病名。指患喉痹时合并腮腺肿痛者。(本草纲目)稻附方:“喉痹、叱腮。用儒米三升,… … 水调如膏药,贴项下及肿处,一夜便消。干即换之。当令湿为妙。”
叫铃子见<四川中药志》 。为绛梨木子之别名,详该条。
叫梨子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绛梨木子之别名,详该条。
叫伤咳嗽病证名。指叫呼太过伤肺所致的咳嗽。见(不居集• 叫伤咳嗽)。<医学入门• 咳嗽》 :“叫呼伤肺,咳而呕吐白沫,口燥声嘶者,润肺丸、人参清肺饮。”参见咳嗽、劳咳条。
叩齿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又名鸣天鼓。见(诸病源候论• 鬼邪候}。又名琢齿。使上、下齿互相叩击如咀嚼状。龚居中(红炉点雪• 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 “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巳清晨,或不拘时,叩齿三十六遍,则气自固,虫蛀不全户风邪消散。”
叩法推拿手法。操作同击法,用力较重。四开《 奇效良方): “四开四穴,合谷并行间。是穴手足共四穴。”后《 针灸大成)等名为四关。参见四关条。
四气.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神农本草经):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运气术语。出(素间• 六元正纪大论)。即四之气,详该条。四末.四肢。《 灵枢• 邪客):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手指和脚趾。(素问• 疟论>: “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
四失指医生治病四种过失:① 临症诊治不懂阴阳逆从的道理而盲目施治。② 尚未掌握医瘩技术,盲目施用各种疗法。③ 不了解病人的生活习”质、嗜好、居住环境和职业,不注意形体的肥瘦、寒温,不区别性情的勇怯,不懂得用比类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④ 诊断疾病只凭脉诊,不进行四诊合参,主观片面。( <素问• 征四失论))
四白经穴名。代号S 悦。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阳明胃经。位于瞳孔直下1 寸,当眶下孔处。布有面神经分支,正当眶下神经处;并有面动、静脉分支及眶下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目赤痛痒,口眼歪斜,眼睑响动,头痛,目眩;以及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近视,鼻旁窦炎,胆道蛔虫症,三叉神经痛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不宜过深,以防刺伤眼球。四合经别六合之一。出(灵枢• 经别)。指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相合而言。参见六合条。一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五画四4n
四关.指四肢肘、膝关节。(灵枢• 九针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指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俞穴。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释(标幽赋)。.指左右合谷、行间四穴((针灸大成>)。
四花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 崔氏别录),所述取穴法繁复。《 针灸聚英》 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隔俞、胆俞四穴。”今多从之。主治痊察,咳嗽,喘息,虚弱赢瘦等。艾灶灸7 一巧壮。
四极四肢的别称。(素问• 汤液醒酸论): “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
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
四饮病证名。出(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饮证的总称。详各该条。
四诊望诊、闻诊、同诊和切诊四种诊病方法的合称。四诊必须结合运用,互相参照,才能全面了解病情,为辨证和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四肢手和足的合称。<素间• 阴阳应象大论>: “清阳实四支(肢),浊阴归六府(腑)。”
四性即四气。详该条。
四经.指四时的平脉。即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素问• 阴阳别论》 :“四经应四时。”.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主四经脉。(如左寸心与小肠,右寸肺与大肠)。(难经• 十八难): “脉有三部,部有四经。”四政即四方之政。<素问• 五常政大论>: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喻其德性流布于四方。指土运主岁平气之年的正常情况。
四畏指用药对寒热温凉四种当旺之气,应当有所忌畏。如火热主令之时,应避免使用热性药物。<素间• 六元正纪大论): “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
四脉手足太阳、阳明经脉的合称。《 素问• 经脉别论》 :“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张志聪注:“四脉者,太阳之小肠、膀肤,阳明之胃与大肠,即四形脏之脉也。”
园逆证名。指四肢逆冷不温的症象。出(素问• 阴附哪论》 。多见于虚寒之证。如伤寒少阴病见四肢逆冷,脉微欲绝厂F 利清谷而用四逆汤等。亦有因热邪郁遏所致。《 伤寒明理论• 四逆): “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者是也。• ,• … 若手足自热而至温,从四逆而至厥者,传经之邪也,四逆散主之;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温者,是阴经受邪,阳气不足,可用四逆汤温之。”详手足厥冷条。
匹绝又称四大绝证,指外科四种恶证:肾岩翻花(类于阴茎癌)、失荣(主要指发病于颈部或耳前后的恶性肿瘤)、舌疮(类于舌癌)、乳岩(类于乳腺癌)。详见各条。
四损指阴、阳、气、血亏损。(温疫论》 下卷:“凡人大劳、大欲、及大病、久病后,气血两虚,阴阳并竭,名为四损。”四损的病人,即使感受的疫邪不严重,但
由于正气亏虚,不耐攻邪,故治疗困难,预后较差。四海指人身水谷、气、血、髓所汇聚之处。(灵枢• 海论》 :“人有髓海(脑)、有血海(冲脉)、有气海〔 擅中)、有水谷之海(胃)。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详各该条。
四难临床上四种严重脉证。即: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素问• 玉机真脏论): l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四读经穴名。代号SJg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前臂背侧,肘尖(尺骨鹰咀)下5 寸,尺、挠两骨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通过。主治头痛,耳聋,齿痛,暴暗,臂痛,上肢麻痹等。直刺0 . 5 一1 . 5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四淫病名。足部肿疡之一。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由气血亏损,湿毒下注而成。其症趾缝间肿痒流水,足底发热。如红肿热痛,溃破流脓者,属湿热偏盛;色白漫肿,痛不溃脓者,为阴寒凝结。湿热盛者宜宣通蜜滞,内服仙方活命饮;阴寒盛者宜温阳散寒,内服桂附八味丸。外治在疮之周围隔蒜灸治。四维.指四肢。《 素间• 生气通天论>: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指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方,又称四隅。<素问• 气交变大论>: “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指四季中各季最后一月,即辰、戍、丑、未月― 三、六、九、十二月。《 素间• 至真要大论): ' ,谨按四维,斥候皆归。”O 指筋、骨、血、肉。(见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
四椎指第四胸椎。(素问• 刺热篇》 :“四椎下间主两中热。”
四傍指心、肝、肺、肾四脏。与五脏中的脾为中土相对而言,位居四方,配合四时,故称。(素问• 玉机真脏论):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四街即四气街。《 灵枢• 动输>: “四街者,气之径路也。”见气街条。
四象易学术语。出<易• 系辞上>: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类经附翼• 医易》 谓:“太少阴阳,为天四象。”即指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属指四肢。(金匾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四满经穴名。代号Kll4 。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髓府、髓中。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 寸、旁开0 . 5 寸处(<铜人腼穴针灸图经))。另说在脐下1 . 5 寸,旁开0 . 5 寸( (针灸甲乙经》 );脐下2 寸,旁开1 寸((针灸大成)) ;脐下2 寸,旁开1 . 5 寸((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主治少腹痛,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症.遗精,庙气,小便淋沥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注灸3
412 四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四塞.自然界中四时阴阳之气失常。《 素问• 阴阳离合论}: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脉象与四时不相应。《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脉要日: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后世以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为四季正常脉象)
四缝经外奇穴名。出(奇效良方》 。位于手二、三、四、五指掌侧面,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左右计8 穴。另说在二、三、四、五指掌侧面,远端指关节横纹中点((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或近端指关节横纹之两头处。(《 中国针灸学))。主治疮积,百日咳,蛔虫症等。三棱针浅刺0 , 1 一0 . 2 寸,挤出黄白色粘液(图44 )。
图44
四七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四引<易简方》 方。又名厚朴半夏汤、大七气汤、七气汤。半夏五两,获等四两,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大枣一枚,水煎服。功能行气散结,化痰降逆。治痰气互结,咽中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如炙育,或中院痞满不舒,痰盛气急,呕逆恶心,及妇人恶阻等。
四儿风见《 分类草药性》 。为大四块瓦之别名,详该条。
四大家.明代医家多以张仲景、刘完素、李果、朱震亨为四大家。.清代医家多以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为四大家,又称金元四大家。一般所说的四大家,都是指金元四大家。
四之气出《 素间• 六微旨大论》 。主气之第四气。为太阴湿土之气,主秋分前60 日又87 . 5 刻。亦即由大暑至秋分,包括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参见主气条。
四匹瓦见《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为四块瓦之别名,详该条。
四气街又称四街。见气街条。-
四斤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二方。又名虎骨四斤丸。木瓜、牛膝、天麻、肉从蓉各一斤,炮附子、虎骨(酥炙)各二两。前四味以无灰酒五升浸,取出焙干,再入附子、虎骨,共为细末,汀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腹煎木瓜酒或淡盐汤送
下。功能补虚除湿,强壮筋骨。治肾经不足,下攻腰脚,腿膝肿痒,不能屈伸,脚弱少力,不能踏地,脚心隐痛,行步喘乏,筋脉拘挛,腰膝不利,及风寒湿痹,脚气缓弱。
四月子见(本草纲目)。为木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四乌汤《 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当归、熟地黄、白芍药、川芍、乌药、香附、甘草。水煎服。治血中气滞,小腹急痛。
四六风脐风的俗称。详该条。四方草O 见《 江西草药》 。为四叶草之别名。.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半枝莲之别名。.见《 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母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四方麻出(植物名实图考)。又名四棱草、青鱼胆、山练草。为玄参科植物四方麻Vemnica 、trum caulopterum ( Hance ) Yamazaki 的全草。分布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苦,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① 治目赤,喉痛,瘁腮,痛病,肠炎,痢疾,黄疽,淋病。煎服:9 一15 克。② 治湿疹,脚癣,煎水洗;烧烫伤,研末油调徐;痈疖疗疮,跌打损伤,蛇咬伤,捣敷。
四方禽见《 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传染病》 。为溪黄草之别名,详该条。四方藤见(广西中药志)。又名宽筋藤、红四方藤、蚂蝗藤、软筋藤。为葡萄科植物四方藤Cissus pteroclada 比yata 的茎藤。分布广西、广东等地。微苦、涩,平。入肝经。祛除风湿,舒筋活络。治风湿痹痛,四肢挛急,腰肌劳损,跌打内伤。煎服:15 一30 克;或浸酒内服。外用:捣烂酒炒敷。本品含岩白菜素。
四正散《 医醇腾义》 卷一方。霍香一钱五分,苍术、厚朴、砂仁、陈皮、半夏各一钱,袂菩二钱,神曲三钱,竹茹八分。为细末,加生姜汁二匙,冲服。治暑季饮食不节,外感不正之气而致的呕吐。四叶七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四叶草之别名,详该条。:四叶对见《 安徽药材》 。为银线草之别名:详该条。
四叶苹见(天宝本草)。为苹之别名,详该条。四叶金见《 福建中草药》 。为对叶四块瓦之别名,详该条。
四叶参见(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为山海螺之别名,详该条。
四叶草O 见《 江西草药》 。又名风车草、四方草、四叶七、蛇舌瘤。为茜草科植物四叶律Galium bungei steudel 的全草。广布我国各地,常见于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甘,平。清热解毒,利尿,消肿。① 治尿路感染,赤白带下,痢疾;近用于脑脊髓膜炎,脓毒性败血症,癌症。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咳血。捣烂取汁,冷开水和服。③ 捣敷治痈疽,蛇头疗。.见《 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手册》 。为银线草之别
四413
名,详该条。
四叶胆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 。为龙胆之别名,详该条。
四叶莲见《 本草纲目拾遗》 。为对叶四块瓦之别名,详该条。
四叶黄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大四块瓦之别名,详该条。
四叶麻见(湖南药物志》 。为对叶四块瓦之别名,详该条。
四生丸.《 校注妇人良方》 卷七方。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捣烂为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功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吐血蛆血。方中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生地黄凉血养阴;荷叶止血散癖;艾叶止血而性温,可防寒凉太过以致血止留癣之弊。.《 校注妇人良方》 卷四方。炒僵蚕、地龙、白附子、五灵脂、草乌各等分。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茶水或酒送服。治骨节作痛,或浑身麻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一方。五灵脂、骨碎补、川乌、当归各等分。为细末,无灰酒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至十五丸,温酒送下。治口眼喝斜,半身不遂。O (儒门事亲》 卷十二方。黑牵牛子、大黄、朴硝、皂角(蜜炙)各等分。为细末,泛水为丸,每服七十至八十丸,食后服。治实热便秘。
四生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一方。黄蔑、羌活、沙苑羡黎、生白附子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薄荷酒调下;肾脏风下洋十疥以猪陋子辟礴忱药末二钱放入合定,裹垠香熟,空腹细嚼,盐酒送下。治肝肾风毒上攻,目赤痒痛,羞明多泪,下庄,脚膝生疮,遍身风癣,耳中发痒。.《 银海精微》 卷下方。生地黄、薄荷、艾叶、当归、朴硝。共捣烂,贴眼眶及患处。治眼被物刺伤或摸损。
四汁饮(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六册方。葡萄汁、生藕汁、生地黄汁、白蜜各五合。和匀后,文火熬沸,不物时盼_洽执漱小俪表混疚痛
四皮麻名,详该条。四圣丸
见(湖南药物志》 。为麻口皮子药之别
(传信适用方}卷二方。
熟地黄、拘祀子、荆芥穗各等分。
炒川椒(去子}、
为细末,炼蜜为丸.
梧桐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空腹盐汤送下。治风赤翁膜,攀睛倒睫等。
四圣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五方。海
、锻石决明、羌活、瞿麦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
,米汤调下,日三次。用于凛病患者服用白花蛇散
转愈后的善后调理。.<阎氏小儿方论》 方。紫草茸、木通、炒甘草、炒积壳、黄蔑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一钱,水煎,不拘时服。治小儿疮疹出不快及倒
擂。.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松香、铜绿、铅丹、枯矾各等分。为细末,撒于患处。功能
赤小豆、绿豆粉各一两,紫草、寒水石、漏芦各七钱。为末,香油调搽患处,日三次。治热疮遍发,脓血赤烂;及火丹,或如火烧。
四阴煎《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生地黄二至三钱,麦门冬、白芍药、百合、沙参各二钱,甘草一钱,获等一钱半。水煎,食远服。功能滋阴生津,保肺清金。治阴虚劳损,相火炽盛,津枯烦渴,咳嗽吐蛆,多热等症。若夜热盗汗,加地骨皮一至二钱;痰多气盛,加贝母二至三钱,阿胶一至三钱;阴虚喘嗽,加熟地黄三至五钱;多汗不眠,神魂不宁,加酸枣仁二钱;多汗兼渴,加五味子十四粒;热甚者,加黄柏(盐水炒,或用玄参)一至二钱;血燥经迟,枯涩不至,加牛膝二钱;血热吐蛆,加茜草根二钱;多火便燥,或干咳者,加天门冬二钱;火载血上者,去甘草,加炒桅子一至二钱。
四块瓦睡出(草木便方》 。又名四匹瓦。为金粟兰科植物宽叶金粟兰Chloranthus henryi Hemsl .的全草。分布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等地。辛,温,有毒。祛风除湿,活血散癖。① 治风寒咳嗽,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疼痛,闭经。煎服:l , 5 一2 . 4 克。② 治疲血肿痛,毒蛇咬伤。捣敷。心脏病患者及孕妇忌服。.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对叶四块瓦之简称,详该条。.见清• 刘士季(草木便方)。即大四块瓦,详该条。.见《 广西中药志》 。为银线草之别名,详该条。
四折骨病名。出(世医得效方》 卷十八。即肪骨、尺骨、挠骨、股骨、胫骨、排骨骨折的合称。四时茶见《 闽南民间草药)。为冰糖草之别名,详该条。
四诊法书名。(医学六要》 之一。明• 张三锡纂。本书介绍四诊,但内容偏重于切脉。编者分析了浮、沉、迟、数等30 脉的脉象、主病,对切脉部位、脏腑分部、持脉法、平脉、病脉、相类脉、危脉、妇人脉等均有简要的论析。并重点记述五宫、色脉、声诊、问病、辨舌等望、闻、问三诊,末附崔嘉彦(四言举要》 。作者上本《 内经》 、《 难经》 ,旁采诸家学说,参以己见编成此书。书中对太素脉等持批判态度。四妙丸见《 成方便读》 卷三。黄柏、惹茵仁各八两,苍术、怀牛膝各四两。为细末,泛水为丸,每服二钱,日二次。治湿热下注,两足麻木,下肢痰弱,筋骨疼痛,足胫湿疹痒痛。本方由《 丹溪心法)二妙散加味而来。
四妙汤见《 疡医大全》 卷七。即神效托里散,见该条。
四荟汤见《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二。即四荃散第一方作汤剂。治证同四等散第一方。四菩散.《 丹溪心法》 卷二方。获荃、猪等、泽泻、白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腹调服。治
藻钱
利湿解毒,止痒消肿,杀菌化腐。治风火毒疮,黄水疮,湿毒搔痒,皮肤诸疮。
小便赤少,大便塘泄。.《 温疫论》 卷下方。获荃二
四色散(疡科选粹}卷七方。黄连、黄柏各三两
钱,泽泻、猪等各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为细末,冲服。治口渴引饮,自觉水停心下。四柱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偎木香、
414 四
九幽
获等、人参、炮附子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盐少许,水煎,食前服。治元脏气虚,真阳衰惫.头晕耳鸣,四肢怠倦,脐腹冷痛,小便滑数,泄泻不止等证。
四虎饮(疫痞草)方。大黄、黄连、犀角、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黄、青黛。水煎服。治烂喉疹,疹点虽透而喉烂极盛,目赤便闭,神烦舌绛,脉象弦数,疫火盛者。
四虎散(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方。天南星、草乌、半夏、狼毒各等分。为细末,用醋、蜜同捣成膏,敷疮上留孔出气。治痈疽肿硬,厚如牛领之皮,不作脓腐者。
四味丸《 圣济总录》 卷七十一方。川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炒菌香、炮附子、肉从蓉(酒浸)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温酒送下。治久积贵豚气,时攻膀胧切痛。四季花.见《 益都方物略记》 。为月季花之别名。.见《 浙江民间草药)。为蛇根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四季青见(中草药通讯)( 3 ) : 33 , 1971 。又名小叶冬青、冬青叶。为冬青科植物冬青Ilex chinensis sims 的叶。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苦、涩,寒。清热解毒,活血祛痛,收敛止血。① 治烧伤,下肢溃疡,麻风溃疡,制成药水或搽剂外涂;冻疮,皮肤孩裂,烧灰油调搽;热疖痈肿,创伤出血,捣烂敷;口腔炎,研末喷敷;接触性皮炎,漆疮,煎水洗。② 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肠炎,痢疾,胆道感染,尿路感染。煎服:15 一60 克。本品含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熊果酸、挥发油、揉质、黄酮类、三菇类等。水剂及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在体外对绿脓、大肠、痢疾、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并有收敛和促进肉芽生长的作用,对实验性烫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原儿茶酸能降低心肌氧耗量,对心肌供血不足的心电图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原儿茶醛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小板凝聚。
四季菜见(广州植物志)。为鸭脚艾之别名,详该条。
四物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方。当归(酒浸炒)、川芍、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食前服。功能补血调经。治冲任虚损,血虚血滞,月经不调,脐腹房痛,崩中漏下,血瘦块硬,阵发疼痛;妊娠宿冷,胎动不安,血下不止,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寒不下,结生瘦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及各种血虚证;亦治跌打损伤。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或血脏虚冷,崩中失血过多者,加艾叶十叶、阿胶一片。方中熟地滋肾补血,以养胎宫;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和阴;) 11 芍和血行气。四药相合,补而不滞,使营血恢复,而周流无阻。实验研究:能促进急性贫血的细胞再生,主要表现在网织红细胞的转变成熟过程。并对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 外台秘要)卷三十六引
( , J 、品方)方。桔梗、紫莞各三分,炙甘草一分,麦门冬七分(一方有桂心,无桔梗)。水煎,分五次服。治初生婴儿五十日内,卒得暴软,吐乳呕逆,昼夜不得息。
四金丸见(校注妇人良方>卷七。即左金丸,见该条。
四肢肿证名。水肿病证状之一。(金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获答汤主之。”也称肢肿。又可因脾郁、气血不调而致。详结阳、皮水、肢肿等条。四肢实证名。指由阳邪盛实致四肢动作、步履失常。《 素问• 阳明脉解篇):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 类经• 阳明病解): “阳受气于四末,故四支为诸阳之本,阳邪刚盛,故步履变常也。”四肢热症名。出(素间• 逆调论》 。多因阴气虚,阳气盛,或复有风寒外束所致。<脾胃论• 脾胃胜衰论》 :“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稿发脱落,从黄蔑建中汤。”<证治汇补• 发热章): “四肢蒸灼如火者,必阴气虚,阳气盛。… … 外候口干体瘦,食少懒倦,遇夜尤甚,平旦不觉,宜秦芙鳖甲散主之。”《 寿世保元• 发热》 ;“论男妇四肢肌表发热如火烙,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火即上越,宜用升阳散火汤。”《 医脉摘要• 发热辨}: “四肢发热,口唇干燥,烦闷不宁而身不热者,脾热也。”参见发热等条。四面戟见(药材学)。为鬼箭羽之别名,详该条。四顺饮《 症因脉治)卷四方。当归、大萝、自芍药、生地黄。水煎服。治燥火腹痛,大便秘结。四弯风病名。发于肘窝、胭窝的一种湿疮。出《 医宗金鉴》 卷七十一。由于风邪袭入腆理兼挟湿热所致。常见于儿童。好发于对称的肘窝、胭窝、躁侧等处。患处皮肤初起红斑,继起丘疹,水疽,痰痒,搔破糜烂浸淫,时轻时重,日久皮肤粗糙肥厚,迁延难愈,治宜祛风渗湿。内服散风苦参丸或三妙丸,外用三石散麻油调搽。经久不愈者可用地肤子、蛇床子、白矶各30 克,花椒9 克,苦参巧克煎汤熏洗。相当于慢性湿疹或异位性湿疹。
四逆汤(伤寒论)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南半(体壮者三两),生附子一枚(体壮者大附子律枚)。水煎,分二次服。功能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厂卿气虚衰,阴寒内盛而致的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微;及误汗或大汗而致的亡阳证;近代将本方腻成注射剂,用于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方中附子回阳祛寒;干姜温中散寒,助附子以回阳;甘草和中益气。实验研究:本方对失血性休克、内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皆有显著对抗作用;同时还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并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此外,还能兴奋垂体― 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又具有中枢性镇痛、镇静作用。四逆散(伤寒论}方。炙甘草、炙积实、柴胡、芍药各十分。为末,每服一方寸匕,白水调下,日三服。功能透解郁热,疏肝理气。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
四415
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近代也用于急、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肝气郁滞者。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悸者,加佳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获等五分;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一枚;泄利下重者,先煮蓬白三升,去滓,入药末三方寸匕,再煎,分二次温服。方中以柴胡、白芍疏肝解郁清热为君;配积实泻脾气之塞滞,调中焦之运化为臣,柴胡与积实同用,可加强疏肝理气之功;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白芍与甘草配伍,并能缓急止痛。
四总穴明代以前针灸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四个经验穴,即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针灸聚英•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说明头项、面口、肚腹、腰背部的病症,不论是虚实寒热,发病的急暴缓慢,都可以据情选用,或再配其它穴位治疗。后人在此基础上,更增“胸胁内关应,急救水沟谋”两句,亦属经验之谈,名称六总穴。
四神丸.《 校注妇人良方》 卷八方。炒补骨脂、吴茱英各四两,肉豆落、五味子各二两。为末,用大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与水同煮,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盐汤送下。功能温肾暖脾,固肠止泻。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或久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肢冷等症;也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等久泻属脾肾虚寒者。方中补骨脂善补命门火,以温养脾阳;肉豆落暖脾涩肠;吴茱英温中祛寒;五味子酸敛固涩;生姜助吴茱英以温胃散寒,大枣补养脾胃。诸药合用,使脾肾得以温养,大肠得以固涩,则五更泄泻诸症可愈。实验研究:本方对肠管的自发性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瑞竹堂经验方》 方。构祀子一斤(以川椒、小茵香、芝麻、盐四件炒)、白术、获等、熟地各一两。治肾虚眼目昏花,云翁遮睛。.(景岳全书• 古方八阵》 卷五十八引澹寮方。又名澹寮四神丸。肉豆落二两,茵香(炒)一两,木香半两,补骨脂(炒)四两。为细末,生姜煮枣肉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治脾肾泄,清晨塘泻。O (景岳全书• 古方八阵}卷五十八引<医林)方。草澄茄、木香各半两,吴茱英(半酒浸,半醋浸)、香附各一两。为细末,打糊为丸,语捆予沐,每服七、八十丸,盐汤或乳香葱汤送下。治寒庙胀痛不已。
四神汤见(疡医大全》 卷三。即归蔑饮,见该条。四神聪即神聪,见该条。
,四倍丸(瑞竹堂经验方)卷二方。炒杜仲、炒补骨脂、甘草、胡桃仁各四两。为细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腹用甘草末调汤送下。功能补肝肾,强腰膝。治腰膝疼痛。
四黄散.(证治准绳• 幼科)集三方。黄连、黄柏、黄琴、大黄、滑石各五钱,五倍子二钱半。为细末,每次二至三钱,清油调敷患处。治小儿热毒疮疾,燥痒抓破.有汁不干。O 见(证治准绳• 疡医》 卷一。即洪宝丹,见该条。
四眼叶见《 南宁市药物志)。为黑面神之别名,详该条。
四脚蛇见<四川中药志》 。为石龙子之别名,详该条。
四脚喜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肺形草之别名,详该条。
四兽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方。人参、获等、白术、半夏、陈皮、乌梅、草果各等分,炙甘草量减半,生姜五片,大枣三枚。为粗末,盐水垠制,每服四至五钱,水煎服。功能和胃消痰。治诸疟。四维散(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人参一两,制附子、炒干姜各二钱,炙甘草一至二钱,乌梅肉五分至一钱。为末,加水拌湿,蒸后烘干研匀,每服一至二钱,温水调下。治脾肾虚寒,滑脱至甚,或泄利不能止,或气虚下陷,二阴血脱不能禁者。四棱子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为野杜仲之别名,详该条。
四棱草O 见(湖南药物志)。为四方麻之别名。.见《 广西植物名录》 。为四楞筋骨草之别名。.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黑及草之别名。各详该条。四核麻见<湖南药物志}。为稀签草之别名,详该条。
四棱锋见<中国树木分类学》 。为鬼箭羽之别名,详该条。
四棱离见<云南中草药选}。为鸡肝散之别名,详该条。
四等丸(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炒大黄、诃子皮、槟榔、木香各等分。为细末,酒煮曲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生姜、橘皮煎汤送下。治妇人疹癖气,心腹冷痛,饮食不消。四满丸.《 外台秘要)卷九引(古今录验方)方。炙娱蛤二枚,炒芫花根五分,哪踢花四分,干姜、川芍、桂心各四分,人参、细辛各二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五至十丸,米饮送下,日三次。治五嗽(气喘、痹嗽、燥嗽、邪嗽、冷嗽)。.<外台秘要》 卷九引深师方。干姜、桂心、掷踢花、川苟、紫莞、芫花根皮各二分,人参、细辛、炙甘草、半夏、鬼督邮各一分,炙娱蛤〔 去头足)一条。为细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五至八丸,米饮送下,日三次。治五嗽(上气嗽、饮嗽、燥嗽、冷嗽、邪嗽)。
四横纹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分别位于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屈侧的横纹处,一手有四穴。应用时用推法,有和气血,退热除烦等作用。可治不思乳食,手足常掣,头偏左右,肠胃湿热.眼目翻白,气急气喘,肚腹疼痛,口眼歪斜,嘴唇破烂等症。
四磨汤{济生方》 卷二方。又名四磨饮。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各等分。分别磨汁,和作七分盏,煎三、五沸,放温服。功能破滞降逆,顺气扶正。治正气素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而致的上气喘息,胸隔不舒,烦闷不食。方中槟榔破滞行气,沉香降气平喘,乌药调肝顺气,人参益气扶正。四药磨服,则力
416 四
专而效速。
四磨饮见(兰台轨范》 卷一。即四磨汤,见该条。四大绝证指外科的舌疮、失荣、乳岩和肾岩翻花四种疑难疾患。详见四绝及舌疮各条。
四支别离证名。见(素问识》 卷八。又称四肢别离,详该条。
四支疼痛证名。见(医权初编}卷上。即四肢疼痛。详该条。
四支解堕证名。指手足四肢怠惰松懈如脱的症象。由于脾失运化精微所致。《 素问• 示从容论》 :“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可见于虚劳等证。四方拳草见(广东中草药》 。为母草之别名,详该条。
四叶细辛见(植物名实图考》 。为及己之别名,详该条。
四圣心源书名。又名《 医圣心源)。10 卷。清• 黄元御撰于1753 年。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本书阐发《 内经》 、(难经》 、(伤寒论}、(金厦要略》 诸书蕴义。卷1 天人解,阐述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营卫、经络等;卷2 六气解;卷3 脉法解;卷4 劳伤解;卷5 一7 杂病解;卷8 七窍解;卷9 疮疡解;卷10 妇人解。是一部包涵中医基础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四圣悬枢见黄氏医书八种条‘
四声本草书名。见(宋史• 艺文志》 。4 卷。唐• 肖炳撰。据《 补注神农本草》 称此书“取本草药名,每上一字,以四声相从,以便讨阅。”原书已佚,部分佚文见《 证类本草)等书中。
四花患门即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详各该条。
四时之气.四季的气候阴阳盛衰。.古人以一日里分为四时,即朝(平旦)、日中、日入(暮)、夜半,候人体的阴阳盛衰。《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四时之风指四季当令之风。《 灵枢• 论勇): “春青风(一作温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四时之序.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更相胜负所能出现的病变。《 灵枢• 论疾诊尺): “冬伤于寒,春生痒热。春伤于风,夏生飨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疹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四时之脉应于四季的脉象。《 难经• 十五难》 :“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详脉从四时条。四时气篇(灵枢经)篇名。本文论述四时与发病及治疗的关系,故名。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各有不同,其产生的疾病,亦随之而异,当针刺治疗时,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在适当的穴位上运用不同的刺法。
四时伤寒病名。即感冒风寒。《 东医宝鉴• 杂病
篇》 :“凡感冒风寒,通谓之四时伤寒。”可选用冲和散、正气散、参苏饮和沃雪汤等方。参见风寒感冒条。
四时宜忌养生类著作。明• 瞿佑撰。本书在博览广搜历代养生专著的基础上,总结民间养生防病经验而编成。其内容是根据每月的节气、气候变化特点,先从天文历算为角度进行通俗的解释,并指出养生防病的具体方法与四时宜忌。其代表性观点体现在三个方面:① 重视日常生活的四时宜忌;② 采用偏方、单方以预防季节性疾病;③ 将除害灭病的方法纳入养生学范畴。
四时病机《 邵氏医书三种》 之一。14 卷。清• 邵登派撰。撰年不详。邵氏首叙温热论,继则根据四时发病情况,阐述春温、湿温、湿病、暑、疟、伏暑晚发、冬温等以温热病为主的多种病证。书中除引述《 内经)、《 伤寒杂病论》 等古典医著外,并参考了历代有关论述。为结合临床实践,作者附列了一些前人医案及个人治验。对于四时病机的选方,不拘于经方和时方。1864 年由其曾孙邵炳扬予以考订补缺,刊行问世。
四时感冒病名。见《 赤水玄珠》 。亦称冒寒、小伤寒。指春夏秋冬四时外受风寒之邪而症状较轻者。详感冒条。
四言举要见医灯续焰条。
四诊合参辨证过程中,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才能确切地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寒热虚实、标本缓急,正确地指导治疗。要防止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以一诊代替四诊。
四诊抉微诊断学专著。8 卷。清• 林之翰撰于1723 年。作者以《 内经》 色脉并重为据,抉取古今有关四诊名著的精微编纂而成。其中望诊包括面部气色、五官、口齿、爪甲、舌诊、体表诸部以及小儿指纹、虎口纹等的辨识;闻诊以听取患者的气息为主,察悉其元气之盛衰及病痛之所在;问诊以阐析张介宾“十问”为主,并问人品起居、嗜欲苦乐,使人知受病之本源;切诊详述部位、方法,以及辨脉总论,并仿(濒湖脉学)的体例,列述29 脉的形状、鉴别、主病等。博采众说,并能结合诊断介绍治法,为中医诊断专著中内容较完备者。末附《 管窥附余)一卷,介绍卿脉体用,重点分析浮、沉、迟、数等脉之常变,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解放后有排印本。
四诊要诀见医学摘粹条。
四诊韵语脉学著作。1 卷(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 卷一)。清• 何梦瑶撰。首为.卜三经脉歌,次为四诊心法撮要、辨阳证阴证要诀。书中对诊脉,望色,察面及五官、唇、齿,辨舌,闻声及问症等分别予以论析,并介绍八脉要诀、脉象、主病、脉症宜忌、胎产脉、死脉、小儿诸诊歌及奇经八脉图歌等。内容多以韵语加注的形式阐述,易于习诵。四君子丸即四君子汤作水丸。治证同。见四君子汤条。
i 画四417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人参、炙甘草、获荃、白术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服。功能甘温益气,健脾养胃。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泄泻,呕哆吐逆。方中人参补益中气为主;辅以白术、获等健脾祛湿;甘草养胃和中。合以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则诸症可除。实验研究:本方能调整胃肠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使失血动物血象中的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并可促进网织红细胞转化为红细胞。四明医案书名。清• 高鼓峰撰。刊于1725 年。作者长期行医浙中,治病多效验。高氏辑录生平所治疑难病症28 例,颇多独到的临床见解。本书收入《 医宗己任编》 中。
四肢不仁证名。指四肢麻木不知痛痒。见《 外台秘要》 卷十四。多由气血虚弱,或痰湿阻滞经络所至觉。详手足不仁条。
四肢不用证名。指四肢屡软无力、失去活动能力的症象。(灵枢• 本神》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医权初编》 卷上:“脾病而四肢不用,有虚有实。<内经》 专主于虚,谓脾主四支,今脾气虚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溉乎四支,故四支不为用也。然体肥善饮,素多痰火者,一旦发动,经络塑塞,四肢疼痛亦不为用,此亦脾家之病,较前症更多,一宜补正,一宜涤荡,相悬夭壤,细参内症色脉,自不能掩矣。”本证可见于凄证、瘫痪等。
四肢不收证名。见《 难经• 十六难》 。指手足瘫废或软弱无力,活动艰难者。多因中风,或气虚血枯,或痰湿流滞所致。《 外台秘要• 中风及诸风》 :“凡初得风,四肢不收,心神昏馈。”《 脾胃论• 肺之脾胃虚论): “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类证治裁• 中风论治》 :“四肢不收。诸阳经皆起于手足,循行身体,如邪气客于肌肤,随其虚处停滞,与气血相搏,故肢不举,脉缓大有力,土太过也,当泻其湿,胃等汤;脉细小无力,土不足也,当补其气,补中汤。瘦人血枯筋急,木旺风淫者,四物汤加钩藤、、秦芫、防风、木瓜。肥人色白多痰者,六君子汤加秦芙、天麻、竹沥、姜汁。”本证可见于疾、中风等症。
四肢不举证名。指四肢活动受限,不能抬举。多因风袭经络,或脾胃虚衰及积热所致。《 素问• 阴阳别论>: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痰易,四肢不举。”《 备急千金要方• 诸风》 :' ,脾虚寒,厉风所伤,举体消瘦,… … 四肢不举,身重,大小便利无度。”《 医门法律• 中风门》 :“四肢不举,有虚有实。阳明虚则宗筋失润,不能束骨而利机关;阳明实则肉理致密,加以风邪内淫,正气自不周流也。虚用六君子汤,实用三化汤合承气汤。”又’‘四肢不举,皆属脾土,膏粱太过,积热内塑者,为脾土痕实,宜泻以开其奎,食少体赢,怠惰嗜卧者,为脾土虚衰,宜补以健其运。”本证可见于中风、偏枯、痪证等。
四肢坚硬证名。指四肢肌肉发硬及关节活动障碍。(医学入门• 怪疾》 :“四肢坚硬:寒热不止,经日后四肢坚如石,以物击之似钟馨声,日渐瘦恶。”多因
气血不荣四末,痰癖停滞日久所致。四肢别离证名。又称四支别离。指四肢好象与躯体分离的感觉。《 素问• 阴阳类论):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院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素问识)卷八:“四支别离。吴(昆)云:胸中病,则四支无以受气,故若别离于身,不为己有也;张(隐庵)云:清阳实四支,阳虚则四支不为用。”四肢拘急证名。指手足筋脉拘挛收紧难以屈伸。出《 伤寒论•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大全》 卷三:“四肢拘急,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如踌卧恶风之貌,四肢者,诸阳之本,盖因发汗亡阳,阳虚是有其证也。”《 伤寒绪论)卷下:“四肢为诸阳之本,寒邪客于经络之中,故使拘急不和也。有因发汗亡阳,津血内竭,不能营养筋脉而屈伸不便者,有阳气内衰,不能行于四末而拘急疼痛者,大抵有发热头痛,骨节疼而四肚拘急为表证;无身热头疼而倦卧不伸,四肢拘急者,为阴证。若汗下后,筋惕肉润而见拘急不仁者,则为气血虚弱也。”多因寒邪侵袭经脉,或热灼阴液,血燥筋枯所致。因寒者,宜温经扶旧,用桂枝加附子汤;吐利后直中阴经者,宜四逆汤;津血耗伤者,宜芍药甘草汤加味;亡阳者,宜用参附龙牡汤。
四胶拘孪证名。感受风邪而致的四肢拘挛症状。《 太平圣惠方》 :“夫小儿肌肉嫩弱,易于伤风风冷中于肌揍,入于经络,搏于筋脉,筋脉得冷则急,故四肢拘挛也。”治宜温经疏风之剂。四肢逆冷证名。手足逆冷的别称。又称四逆、手足厥冷。(诸病源候论• 虚劳四肢逆冷候>: “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支,故四肢逆冷也。”伤寒少阴病常见本症。治宜温阳散寒益气等法。四肢倦怠证名。指手足无力,懒于动作。(世医得效方• 身疼》 :“男子妇人气血劳伤,四肢倦怠,肌体赢瘦.骨节烦疼。”多由脾胃虚弱,不能温润四肢所致。可见于内伤劳倦、脾虚久泻等证。治宜人参黄茂散等方。
四肢麻木证名。指手足自觉麻木不适感。见(寿世保元》 卷五。又名手足麻木。多因四末气血不充,荣卫不通,或兼寒湿、痰血凝滞经络所致。《 古今医案按• 麻木): “麻木多在于手足者,以四末道远气馁,则卫行迟而难到也,故麻不兼木,必属气虚,否则风痰。凡脉浮而软或大而弱者,气虚也;脉浮而滑,按之不衰者,风痰也。若麻木兼作,则有寒湿、积痰、死血之殊,其脉有沉迟滑实与沉涩而花之分矣。”治以补益气血为主,挟风寒者,先用桂附;兼痰湿者,用二术、二陈汤酌加羌活、独活、桂枝等;因癖血者,四物汤加桃仁、甘草、红花等;有湿痰、癖血相并者,宜双合汤;因气滞经络者,宜开结舒筋汤;冷风麻痹足屈不伸者,独活寄生汤;腿足麻木如火热者,三妙丸;手臂麻属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加桑枝、姜黄等。文献有在手多兼风湿,在足多兼寒湿之说。参见麻木条:四肢疲疼证名。指四肢肌肉、筋脉有疫楚、疼痛的感觉。多由湿热侵袭经络,或气血亏损所致。《 金
418 四
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虚劳里急,• • 一四肢痰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 风毒脚气》 :“若暑月久坐久立湿地者,则热湿之气,蒸入经络,病发必热,四肢瘦疼,烦闷。”本证常见于痹证。
四肢疼痛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 诸风》 。多因风寒湿邪外袭,或痰火童塞经络所致。疼痛部位有固定与游走的不同。《 诸病源候论• 四肚痛无常处候): “四肢痛无常处者.手足支节皆卒然而痛,不在一处,其痛处不肿,色亦不异,但肉里掣痛,如锥刀所刺。由体虚受于风邪,风邪随气而行,气虚之时,邪气则胜,与正气交争相击,痛随虚而生,故无常处也。”(医权初编》 卷上:“体肥善饮,素多痰火者,一旦发动,经络垂塞,四支疼痛,亦不为用,此亦脾家之病。”可用防己汤、附子八物汤、松节酒等。本证可见于痹证、痛风等疾患。
四胶缓弱证名。指四肢弛软无力。见《 备急干金要方)卷八。多见于中风、赓、痹等症。参见各有关条。
四肢懈惰证名。见《 医钞类编• 肢体r 丁》 。即四支解堕。详该条。
四顺饮子(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一册方。又名清凉散。熟大黄、炙甘草、当归(酒洗)、芍药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加薄荷叶十片,水煎服。治夜热。四根三结经脉以四肢末端为根,称为“四根”,以头、胸、腹三部的一定部位为结,称为“三结”。(针经指南): “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四根三结,说明四肢与头身之间经脉和穴位主治上的相互联系。临床上取四肢穴位治疗头面躯干疾病,与根结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关。
四柴胡饮(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柴胡一至三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至七片,当归二至三钱,人参二至七钱。水煎服。功能扶正解表。治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而外感风寒,或六脉紧数微细,正不胜邪等症。如胸隔滞闷者,加陈皮一钱。四部医典藏医学著作。宇陀宁玛• 元丹贡布主持编著。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末。全书用韵体古藏文以问答形式写成。分四部分:第一部为“总则医典”.共6 章。简介了人体生理、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第二部为“论说医典”,共31 章,介绍了人体胚胎发育、生理、病因、日常行为、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药物配伍、外科器械及治疗原则。第三部为“秘诀医典”,共92 章.主要叙述临床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状诊断及治疗。第四部为“后续医典”,共27 章,详细叙述尿诊、脉诊的诊断方法、药物的配伍、主治、外科治疗法等内容。《 四部医典》 是藏医学的经典著作,是学习藏医学的必读课本。其内容之丰富,涉猎之广泛,综观其内容,明显可见吸收了印度医学及汉族医学(即中医)的内容。它不仅是重要的医学著作,对于研究藏医与其他民族、藏医与国外医学的交流史、藏族史、藏医史、藏医学、民俗学、民族学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在国际医学界中有重大影
响,受到世界各国藏学研究者的重视,曾先后被全文或部分地译成蒙、汉和英、俄等多种文字。现我国有两种汉文全译本,分别于1983 年和1987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西藏人民出版社于1982 年据德格木刻版出版了排印藏文本。四棱杆离见<中药志》 。为荆芥之别名,详该条。四号否象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霍香汤第三方,见蕾香汤条。四白灭瘫散(证治准绳• 幼科}集五方。白芷、白附子、白僵蚕、鹰矢白、密陀僧各等分。为细末,水调搽患处。治痘疮落痴,面痣雀瘫。
四色断痛丸(幼科发挥》 卷一方。黄连五钱,朱砂二钱半,胆南星一钱,甘遂三分。为末,粟米糊与猪心血杆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灯心煎汤送下,日一、夜三服。治小儿发搐,日久不愈,一月一发,或一月再发,病成痈者。
四妙勇安汤《 验方新编》 卷二方。玄参、金银花各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两。水煎服。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治热毒型脱疽,患肢皮肤黯红而肿,溃烂疼痛,脓水淋漓,烦热口渴,舌红脉数。现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性坏疽、栓塞性大静脉炎等属于热毒型者。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玄参滋阴清热;当归活血和营;甘草和中解毒。四药合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散疲,是治疗脱疽的良方。本方原著无方名。
四味回阳饮《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人参一至二两,制附子、炮姜各二至三钱,炙甘草一至二钱。水煎服。功能益气回阳救脱。治元阳虚脱,恶寒肢冷,气息微弱,冷汗如油。四味异功散《 疡医大全)卷三十五方。制松香、白矾、枯矾、银粉各等分。为细末,麻油调搽或干掺患处。治黄水疮。
四味肥儿丸《 证治准绳• 幼科)集八方。炒黄连、芜黄、神曲、炒麦芽各等分。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空腹白开水送下。治小儿呕吐不食,腹胀成疮,或作泻不止,或食积脾疮,目生云翁,口舌生疮,牙凝腐烂,发热瘦怯等症。四味香连丸《 医学入门》 卷六方。炒黄连十两,酒大黄四两,木香三两,槟榔一两。为细末,煮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七十丸,空腹米饮送下;下痢色黑用大黄,色紫用地榆,色红用黄琴,色淡用生姜,色白用肉桂,色黄用山椿,水泄用婴粟壳,痛甚用木香、桅子,各煎汤送下。治赤白痢初起。
四味香蒸饮.见(医方集解》 。又名清暑益元散。香蕾一两,姜厚朴、炒扁豆各五钱,姜黄连三钱。水煎,冷服。治外感暑热,皮肤蒸热,头痛而重,自汗肢倦,或烦躁口渴,或呕吐泄泻。.(医学心悟》 卷三方。香需、扁豆、姜厚朴各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水煎服。治夏季受暑,又为风寒外束,症见头痛发热,心烦口渴;或霍乱吐泻,两足转筋。若兼风寒,加荆芥、秦芙、蔓荆子;霍乱吐泻,加黄连;小腿转筋,加木瓜、获等;搐溺,加羌活、钩藤。
五画四419
四味英连丸《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三方。炒吴茱英、炒黄连、神曲、荷叶各等分。为细末,煮神曲糊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水送下。治腹胀,唁气吞酸,食不能化。
四制抱龙丸<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一方。天竺黄五钱,胆南星一两,朱砂、雄黄各二钱,寮香一分半。为细末,另用麻黄、款冬花、甘草各五钱,煎汤去滓,慢火熬成膏,合药末为丸,芡实大,每眼一丸,薄荷煎汤送下。治小儿阳痛,痰涎奎盛者。四制香附丸O (摄生众妙方》 卷十一方。香附米十六两(四两酒浸、四两盐汤浸、四两童便浸、四两醋浸,各三日,滤干,炒),当归(酒浸)、川芍、熟地黄(姜汁炒)、白芍药(酒炒)各四两,白术、陈皮、泽兰叶各二两,黄柏(酒炒)、甘草(酒炒)各一两。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七十丸,空腹服。功能调经种子,顺气健脾。治月经不调,久不受孕。.(济阴纲目》 卷一方。香附(分成四等分,分别以酒、盐水、童便、醋浸三日,焙干为末)。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一丸,食前盐酒送下。治气郁而致的月经不调。四物二连汤(医垒元戎》 方。又名二连四物汤。当归、生地黄、炒白芍药各一钱,川夸七分,炒黄连五分,胡黄连三分。水煎服。治血虚,五心烦热,昼则明一了,夜则发热。
四物五子丸《 医方类聚》 卷六十八引澹寮方。当归(酒浸)、川芍、熟地黄、白芍药、构祀子、覆盆子、地肤子、冤丝子(酒炒)、车前子(酒蒸)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盐汤送下。治心肾不足,眼目昏暗。
四物化郁汤(类证治裁》 卷三方。熟地黄、白芍药、当归、川芍、桃仁、红花、香附、青黛。水煎服。治血郁,脉墙而乳者。
四物龙胆汤《 医垒元戎》 方。当归、川芍、白芍药、熟地黄各五钱,龙胆草、防己各二钱,羌活、防风各三钱。水煎服。治妇人目赤暴发作云聆,疼痛不可忍。四物安神汤《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六方。当归、白芍药、生地黄、熟地黄、人参、白术、获神、酸枣仁、炒黄连、炒柏子仁、麦门冬、竹茹各七分,大枣二枚,炒米一撮,乌梅二个。水煎,服时冲入朱砂末五分。治心血亏损,心悸怔忡。本方早见于《 寿世保元》 卷五,但无生地黄、柏子仁、大枣、炒米,而有桅子。
四物补肝散《 审视瑶函》 卷四方。熟地黄二两,香附(酒制)、川芍、白芍药(酒炒)、当归(酒炒)、夏枯草各八钱,甘草四分。为细末,每服二至三钱,食后开水送下。功能养血补肝。治妇人产后,午后两口昏花不明。
四物延胡汤(古今医统大全》 卷八十一方。当归、延胡索各一钱,川芍、白芍药、生地黄各五分,桃仁、红花、牛膝各七分。水煎,空腹服。治痕血肠痈,小腹硬痛。若大便秘,加大黄。
四物消风汤经验方。见《 外伤科学》 (广东中医学院)。当归9 克,川芍、防风、荆芥穗各6 克,赤芍
药12 克,生地黄、白鲜皮各15 克,惹该仁18 克。水煎服。功能养血祛风。治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尊麻疹等。
四物消风饮《 外科证治全书}卷五方。生地黄四钱,当归身、赤芍各二钱,荆芥、薄荷、蝉蜕各一钱半,柴胡、川夸、黄琴各一钱二分,生甘草一钱。水煎服。治素体血虚,风热外客,皮肤游风,瘾疹搔痒;及劳伤冒风,身热口燥。
四物绛班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生地黄(酒洗)四钱,白芍药(酒炒)、新绛各一钱半,橘络一钱,当归(酒洗)二钱,川芍(蜜炙)五分,旋覆花三钱,青葱管三寸(冲)。水煎服。治气血郁结,皖胁串痛,甚则吐血哑血,色多紫黯。若痛甚,加桃仁七粒,延胡索(蜜炙)一钱半;挟火,加川棣子、牡丹皮各一钱半。四科简效方书名。4 卷。清• 王士雄辑。刊于1854 年。本书分甲、乙、丙、丁四集,收录内、外、女、幼四科的单验方,每科又根据不同的病证标题列方,现有《 潜斋医学丛书)本。
四顺清凉饮O (证治要诀类方》 卷二方。大黄、当归、赤芍药、甘草。水煎服,以利为度。治大便秘,面赤身热,肠胃胀闷,时欲得冷,或口舌生疮者。.《 外科正宗》 卷四方。防风、桅子、连翘、甘草、当归、赤芍药、羌活各一钱,大黄二钱。加灯心五十寸,水煎,食远服。治作腮,口干,便秘。
四逆注射液即四逆汤制成之注射剂,方见四逆汤条。
四海舒郁丸《 疡医大全》 卷卜八方。青木香五钱,陈皮、海蛤粉各三钱,海带、海藻、昆布、乌贼骨各二两。为末和丸,每服三钱,酒或水调「,日三次。功能行气化痰,散结消瘦。治肝啤气郁,致患气瘦,结喉之间,气结如胞,随喜怒消长,甚则妨碍饮食。愈后用黄药子四两,酒三壶,煮三柱香.放地窖七夭后,早晚各饮数杯,以除病根。
四海类聚方书名。见《 隋书• 经籍志)。简称《 类聚方}, 2600 卷,已佚。
四蒸木瓜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三方。威灵仙(苦草劳同入)、黄茂(续断同入)、苍术(橘皮同入)、乌药(获神木同入)各半两。以大木瓜四个,切盖去瓤,入上药,用盖答定,酒洒蒸熟,三蒸三晒,取药焙干为末,研瓜为膏,搜和捣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或盐汤送下。治肝肾脾三经气虚,为风寒湿搏着,流注经络,久治不愈,凡遇六气更变,七情不宁,必至发动,或肿满,或顽痹,憎寒,壮热,呕吐,自汗。
四楞筋骨草见《 四川中药志》 。又名箭羽草、四棱草。为唇形科植物四楞筋骨草Schnabelia oligophylla Hand 一Maz ; .的全草。分布长江以南各地。辛、苦,温。入肝、肾经。祛风通络,散癖止痛。① 治风湿痹痛,腰痛,四肢麻木,经闭。煎服:9 一15 克。② 治烧烫伤,痈肿,捣烂取汁,调食盐少许外涂:跌打肿痛,煎服并捣烂酒炒敷。孕妇忌服。四)11 大金钱草见《 中药通报)5 ( l ) : 26 . 1959 。即
420 四出
五画
大金钱草,详该条。
四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卷二方。蕾香梗、获芬各三钱,厚朴、神曲各二钱,陈皮一钱五分,草果一钱,妙山精五钱。水煎,分三次服。功能化湿和中,行气消滞。治湿邪阻于气分,胸闷食少,舌白滑,右脉缓。
四时不正之气泛指四季不正常的气候。如冬天应寒而反暖,春天应暖而反寒等,影响人体的正常生命节律,助长某些病原物的致病作用,成为致病的直按或间接因素。
四诊心法要诀诊断学专著。即《 医宗金鉴》 卷34 。编者以四言歌诀的形式,简要地介绍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末附修正《 素问》 脉位图及订正《 素同• 脉要精微论》 。
四等合等芍汤(温病条辨》 卷二方。苍术、猪等、获荃、泽泻、白芍药、黄荃、厚朴各二钱,陈皮一钱五分,木香一钱。水煎,分二次服。治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少。
四顺清凉饮子《 审视瑶函》 卷三方。当归、龙胆草(酒炒)、黄荃、桑白皮(蜜炙)、车前子、生地黄、赤芍药、积壳各八分,炙甘草三分,熟大黄、防风、川芍、炒黄连、木贼、羌活、柴胡各六分。为粗末,水煎,食远服。治凝脂翁。
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方。炙甘草二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水煎,分二次服。功能回阳复阴。治阳气衰微,阴液内竭,四肢厥逆,恶寒脉微,下利而利忽自止。四象金匿秘方医方书。朝鲜族李济马编。成书于1940 年。分内外几篇。内篇论述了内、外、五官科病症的治疗。外篇论述妇儿科疾病的治疗,附奇异疾病30 种,附方20 首。
四蕊三角瓣花见《 广西本草选编》 。为黄根之别名,详该条。
四十二号旅象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清气化痰饮,见该条。
四十三号鼎象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 }卷二十一。即蒲黄饮,见该条。
四气调神大论篇《 素问》 篇名。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气候。调,调养;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四时气候的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意志的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表现。内在脏器与外在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本篇的中心内容,就是讨论根据四时气候特点,采取相应方法调养五脏神志以顺应自然界生长收藏规律,故名。篇中并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疾病原则。
四时刺逆从论篇《 素问》 篇名。主要论述三阴三阳经有余和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病变。指出经气在四时中所主的部位,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并说明其原因,提出四时针刺的部位,以及因逆四时经气而针刺所引起的病变。因其以逆从的关系来说理,故名。
四肢为诸阳之本<素问• 阳明脉解》 :'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是人体十二经脉起止处,人体的精、气、血均靠十二经脉输布。十二经脉中,阳脉受气于四肢,阴脉受气于五脏。《 灵枢• 终始》 :“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说四肢是诸阳之本。
四部医典蓝琉璃藏医学著作,藏名《 据悉本温)。清初著名藏族医家德西• 桑吉嘉措编著。成书于1686 年。本书是目前流传的对<四部医典)的标准注解本。《 四部医典》 成书后,受所处时代的影响,未能及时传播。直至十二世纪才由宇陀萨玛• 元丹贡布传抄、修改、注疏和补充。后又经历代医家补充修改、注疏,出现了多种版本的《 四部医典)和多种注释本。如(适丹版四部医典》 、<扎汤版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医理解释)、《 祖先n 述》 、(宇陀萨玛• 元丹贡布亲注四部医典》 等,各家对《 四部医典)经文的理解均不一致。十七世纪末,德西• 桑吉嘉措在阅读多种版本的(四部医典》 时,发现《 扎汤版四部医典》 错误甚多,且内容缺漏。于是以《 木函四部医典》 及《 宇陀萨玛• 元丹贡布亲注四部医典)作为蓝本,对<扎汤版四部医典》 逐字逐句以通俗的藏文白话文校勘、注释,纠正谬误,根据个人的经验体会补充了大量的新内容。取名《 四部医典蓝琉璃》 ,随后刻版传世。现有1982 年西藏人民出版社排印本。四部总录医药编医书目录工具书。3 册,丁福保、周云青编。本书是《 四部总录)一书中有关医药书目部分的单印本。作者收录各种目录学著作中撰有书目提要的现存中医古书(其书虽存,但无书目提要的不收)共1500 余种,加以分类汇编。书末附有现存医学书目总目、现存医学丛书总目及书名索引等。1955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四乌铡骨一蕙茹丸《 黄帝内经素间• 腹中论》 方。又名乌鲤!骨丸、乌贼骨丸、乌贼丸。乌贼骨四分,落茹(即茜草)一分。为细末,和以雀卵为丸,小豆大,每服五丸,食前鲍鱼汁送下。功能益精补血,止血化疲。治血虚精亏气伤而致的血枯经闭,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发病时常可闻及腥躁气味,鼻流清涕,唾血,四肢清冷,视物眩晕,时时大小便出血。四物加黄蔑芍药汤《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方。黄蔑、肉桂、炮姜、炒芍药各一两,炙甘草、当归各一两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煎服。二日次:治寒冷腹痛。
出白证名。《 素问• 玉机真藏论): “脾传之肾,病名曰病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后人将出白解作“搜出白液”,有谓与“白淫”义同砂参见便浊、白淫条。
出臼病名。出《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即脱臼。详该条。
出针指将针从刺入的穴位内拔出。出《 灵枢• 厥病篇》 。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俗称起针。金• 何若愚在《 流注指微赋》 中指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参见出针法条。
出产卜421
出件病名。见了伤科汇纂• 凡例》 即脱臼,见该条
出针法指将针从刺入的穴位内拔出的方法。• 般是左手持消毒于棉球按于针旁皮肤L ,以右手轻转针体,缓慢外提,逐步退出。避免快速猛抽,以防出血和遗留疼痛:如出现弯针或折针者,处理方法见各该条。
出爪亮翅练功方法之一。出(易筋经》 。两手上举过顶,足尖着地,十指用力张开,然后两手左右分开而下,足跟着地,再推手向前.用力握拳后收回至两腰部《 易筋经》 :“掌向L 分足趾拄地,两胁用力,并腿立直,鼻息调匀,目观天门,牙咬,舌抵七愕,卜指用力,腿直,两拳收回,如挟物然。”
出形紫黑指痘疮(天花)的颜色紫黑,为痘疮见形期的重证。出元• 朱震亨《 幼科全书》 。痘疮已出见形,当其起发的时候,应视其痘的根窝及色泽,以辨别其轻重。如形充肥色红活者,为气血和畅,毒气发越的吉兆若见形扁而塌,色枯而黑者,此内外毒气奎遏,营气不能流畅所致。其症兼有喘急,躁烦,大便秘结等。治宜解毒活血,用七物升麻丸(《 证治准绳》 :升麻、犀角、黄等、扑硝、桅子仁、大黄、淡豉)。若痘.点转红活,用紫草饮(紫草、芍药、麻黄、当归、甘草)。如痘点反见干黑者,多属危症。
出黄如糜证名。指泻下粪便色黄如糜糊状。《 灵枢• 师传): ' ’肠中热则出黄如糜。”参见热泻条。出瘩发热指出疹发热。为正气鼓毒外透的病机。清• 郑卜年(瘩略》 :“出瘩发热,愈壮愈妙,热壮斯能尽透。但须知此热.乃从胃腑中郁蒸而出,断不可误谓表邪,以大开其毛窍。”麻疹在疹出之前,需要发热,因发热可以鼓其邪毒外出。待麻疹全透之后,则其热势不宜过高,过高则伤津耗液,阻碍皮疹的收没:特别是素体阳旺,或夏令出麻,尤应注意。生气.生发和增强元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壮火食气• • … 少火生气。”参见少火生气条。.春天的生发之气,为万物生长所必需。.元气。(难经• ,火难》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参见元气条、O 泛指人体的生命活动。《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素问经注节解》 :“生气者何?生生之气,阳气也:"
生化① 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厥阴所至为生化。”厥阴之气到来,风气敷布,一派春生之气,故名生化。② 泛指事物的发生和变化。《 素问• 五运行大论》 :“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又:(素问• 六微旨大论): “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生阳指五脏病按相生次序而传,得其生气,故名。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 素问• 阴阳别论》 :“肝之心,谓之生阳。”
生注病证名。九庄之一。《 诸病源候沦• 生注候): “人有阴阳不调和,血气虚弱,与患注人同共居处,或看侍扶接,而注气流移染易得注,与病者相似,
故名生注。”址见心胁痛,转移无常,或体中痛,移易牵制,冲纹心胁。日久颜目赤.精畜羊青黑,或咳逆下痢等。参见九注条。
生荣滋生而茂盛之意。《 素问• 气交变大论》 :“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生胎出《 本草纲目》 丹参条。指在腹中正在成长的胎J 匕。
生姜出《 本草经集庄》 ‘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f dficinale Rosc 的鲜根茎;除东北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辛,微温。入肺、胃、脾经。发表散寒,消痰下气,温中止呕。① 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喧喘,胀满泄泻。② 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禽、兽肉毒。煎服:于9 克,或捣汁饮。姜叶:捣汁饮治肉食不消,成为底积。根茎含挥发油,主成分为姜醇、姜烯、茨烯、龙脑等。还含辣味成分姜辣素,系一群具类似结构的物质的混合物。姜辣素刺激消化道粘膜,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浸膏对硫酸铜引起的狗呕吐有止吐作用,姜汁亦有效。生姜能兴奋血管示动中枢和呼吸中枢,升高血压,促进发汗。能抑制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杀灭阴道滴虫和抑制大鼠的蛋白性关节炎。
生津治法。又称养津液。用滋养津液的药护,治疗因高热等原因而引起耗伤津液的方法。如症见发热,口干渴,唇燥,舌红,苔黄或白而干等,用增液汤或益胃汤之属。常用药物有玄参、生地、麦冬、花粉、石解又知母等。
生等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升登,详该条。生藤见《 云南中草药》 。又名羊角藤。为萝蔗科植物须药藤stelmatocrypton Khasianum ( Benth . ) H . Baill .的茎藤或全株。分布云南、广西。甘,辛,温。祛风解表,舒筋活络,行气止痛。治风寒感冒,支”毛管炎,风湿疼痛,胃痛,食积气胀。煎服:9 一15 克-根含挥发油,主要为2 一轻基4 甲氧基苯甲醛。生下吐儿科病证。出《 小儿药证直诀》 。指婴儿出生时咽下秽液,内扰于胃,生后当天或次日多次呕吐。将秽液污染的胃内容物吐净后,可自行缓解。生化汤《 景岳全书• 妇人规》 卷六十一引钱氏方当归五钱,川芍二钱,炙甘草五分,炮姜三分,桃仁卜粒,熟地黄三钱(一方一无熟地黄)。为粗末,加大枣几枚,水煎服。功能活血化痪,温经止痛。治产后恶露不行,小腹疼痛。若血晕,加荆芥穗六至七分;气恨气脱,倦怠无力,加人参、黄茂;阳虚厥逆,加肉桂、附子;脉虚烦渴,加麦门冬、五味子;气奎有痰,加陈皮、竹沥;血虚血燥便秘,加麻仁、杏仁、肉从蓉;多汗不眠,加获神、酸枣仁、黄茂;烦热,加牡丹皮、地骨广井口嚓地疚,角弓反张,加荆芥、防风各三至四分;恶露未尽,身发寒热,头痛胁胀,小腹胀痛,加红花、牡丹皮、肉桂各三至四分,延胡索一钱;内伤饮食,加山植、陈皮、砂仁,或神曲、麦芽;外感寒湿,加苍术、自术;血积食积,肠有燥粪,脐腹胀痛,加大黄二钱一方
422 生
中当归、熟地补血活血,川芍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癖,炮姜温经止痛,炙甘草协调诸药。全方以活血祛痕为主,使痪去新生。临床观察:本方用于产后,能加速子宫复原,减少宫缩腹痛。
生化编见女科、产后编条。
生生子见孙一奎条。
生地黄出《 本草经集注》 。即鲜生地,详该条。生肉毒指食动物的生肉引起中毒或变生他病的邪毒。<备急千金要方,解食毒》 有“治食生肉中毒方”。
生肌法外治法之一。即促进体表溃疡愈合的方法。出(刘涓子鬼遗方》 卷二。又名收口法。痈疽溃后毒虽尽而肌肉不生,或形成溃疡。多由气血不足或治疗失当所致。治宜健脾益气养血为主。溃疡面大者,除可选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四物汤随证化裁内服外,并外用生肌散;若溃疡面小,单用生肌散(膏)即可。此法必须在腐肉及脓水尽时用之。否则反增溃烂,延缓愈合。
生肌散O 《 外科精要》 卷下方。木香、槟榔、黄连各等分。为细末,敷患处。治疮口肌肉不生而不收敛者.《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一方。水红花叶。为细末.先用水红花很到碎煎汤,洗患处,再用药末撒疮口上,日一次。治疮口不合。.《 证治准绳,疡医》 卷二方① 木香二钱,黄丹、枯矾各五钱,轻粉二钱。为细末,用猪胆汁拌匀晒干,再研细敷患处。治疮口不合。② 枯矾、槟榔各一两,黄丹、血竭各一钱,轻粉五分,密陀僧一钱五分。为细末,撒疮口。治疮口不合。O (张氏医通》 卷十四方。乳香、没药各一两,乌贼骨、轻粉各五钱,炒黄丹、缎龙骨、熊胆各四钱,锻赤石脂七钱,血竭三钱,冰片一钱,嚼香八分,朱砂二钱。为细末,撒疮口上,日二次。治痔疮用枯痔散,痔核脱落后,疮口不收者。0 《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黄连、黄柏、甘草、五倍子、地骨皮各等分。为细末,撒疮口。治疮疡破流脓血,疮口不敛。.(疡医大全》 卷九方。① j 、参、牛黄、珍珠、珑拍、熊胆、乳香、没药各二钱,锻炉甘石、乌贼骨、龙骨、锻石膏、轻粉各五钱,铅粉二两。为细末,加冰片五分,再研细,每用少许,搽患处。治痈疽疮疡,久不收口。② 珍珠、冰片各二分,炒象皮、白蜡各一钱,乳香、血竭、没药、铅粉各五分,轻粉四分,儿茶三分为细末,先用猪蹄汤或浓茶洗疮口,再用少许掺患处。治痈疽疮疡,久不收口。③ 红升丹一钱,乌贼骨、象皮(焙焦)、黄丹、轻粉各三钱,赤石脂、儿茶、紫河车各五钱,乳香、没药各二钱。为细末,撒膏药上贴患处。治痈疽疮疡,久不收口。④ 轻粉、血竭、儿茶各~钱,缎螺蜘十个。为细末,加冰片一分、乳汁调敷患处。治痈疽疮疡,久不收口。⑤ 偎鲜鹿腿骨。为细末,掺患处。治痈疽疮疡,久不收口。. (重楼玉钥》 卷上方。赤石脂、乳香、锻龙骨各一两,没药二钱,轻粉、硼砂、儿茶各二钱五分,冰片三分。为细末,搽患处。治鱼腮风,腮间红肿而痛,日久腮穿出脓者。.经验方。见《 外伤科学》 (广州中医学院)。制炉甘石15 克,钟乳石、唬琅各9 克,滑石30 克,朱
砂3 克,冰片0 . 3 克。研细末,掺疮面,外盖膏药或油膏。治痈疽溃后,脓水将尽者。
生扯拢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为糯米藤之别名,详该条。
生附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二方。生附子、滑石各五钱,瞿麦、木通、半夏各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七片、灯心三十茎、蜜半匙,水煎服。治冷淋,小便淋漓涩痛,憎寒凛凛。生乳丹见(傅青主女科》 卷下。即通乳丹,见该条。
生肤散《 疡医大全》 卷二十二方。麦门冬、山茱英、金银花、当归各一两,熟地黄二两,人参、白术各五钱,肉桂一钱。水煎服。治背痈将愈,疮口不收。生药库明代太医院所属一机构名称。其任务是受纳、储存和保管全国各地送来的药材。库内设大使和副使管理该机构。
生脉饮即生脉散,见该条。
生脉散《 内外伤辨惑论》 卷中方。又名人参生脉散、生脉饮。人参五钱,麦门冬、五味子各三钱。水煎服。功能益气敛汗,养阴生津。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口渴,汗出不止;或金为火制,水失所主,而致咳嗽喘促,肢体实弱,脚软眼黑等症。近代用本方制成注射液,治心源性休克。方中人参补肺益气而生津,麦门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五味子敛肺止汗而生津。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使气复津回,汗止而阴存。实验研究:对实验性休克有保护、强心、升压作用。并能改善微循环,提高心肌耐缺氧的能力。生姜皮出《 食疗本草》 。又名姜皮、生姜衣。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 : officinale Ros 。.根茎的栓皮。辛,凉。入脾、肺经。行水消肿。治水肿胀满。煎服:1 . 5 一6 克。外擦皮肤癣疾。
生姜衣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为生姜皮之别名,详该条。
生津丸《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五方。白糖、乌梅、薄荷、柿霜、硼砂。为粗末,炼蜜为丸,嘀化。治暑天发渴。
生晒参见《 中药材手册》 。为人参商品之一种,详人参条。
生斑舌即红中黑斑舌。详该条。生筋散《 幼幼新书》 卷二十六方。木鳖子(去壳)六个,蓖麻子(去壳)六十个。为细末,先摩项上令热,津唾调贴。治小儿久患疮疾,体虚不食,及诸病后项软者。
生犀饮O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八方。犀角二钱,羚羊角、防风、黄答、知母、获荃、人参各一钱,桔梗一钱五分。为粗末,水煎,食后服。治伤寒病后,余热未清,过食辛热,两热合邪,以致瞳人散大,时见黑花,隐涩泪多,红肿疼痛。.(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卷二十方。黄土五钱,犀角二钱,黄连、苍术各一钱,金汁半杯(冲),茶叶一大撮。水煎,日三、夜二服。治瓜瓤瘟,胸高胁起,呕血如汁。生犀散O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犀角二钱,
生423
地骨皮、赤芍药、柴胡、葛根各一两,炙甘草五钱。为粗末,每服一至二钱,水煎,食后服。治心经虚热,白睛淡红。.(普济本事方)卷六方。皂角刺不拘量。置瓶中,盐泥封固,炭火烧存性,放冷,取出研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暑季陈米饮调下。治痈疽欲溃者。
生气之源生命活力的根源。(难经• 八难》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 ”亦称原气。参见该条。
生化之源即化源,详该条。
生发之气指胆气,详该条。
生地黄丸(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二方。生地黄、黄菊花、防风、积壳、决明子、石决明、白芍药、获神。为末和丸。治肝虚而致的眉棱骨痛。生地黄汤O 《 外台秘要》 卷三十四引《 广济方》 方。生地黄汁一升,芍药、炙甘草各二两,丹参四两,蜜一合,生姜汁半合。水煎,去滓,入地黄汁、蜜、姜汁微煎,分七次服,日二、夜三服。治产后腰痛,肢疼不食.恶露不净。.《 证治准绳• 女科》 卷四方。生地黄一两,垠大黄、芍药、获菩、炒当归、细辛、炙甘草、黄琴、桂心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治妊娠气血不调或跌扑闪坠而致的堕胎,小产后恶露不尽,腹中房痛。.《 医学心悟》 卷三方。生地黄三钱,牛膝、牡丹皮、焦桅子各一钱,丹参、玄参、麦门冬、白芍药各一钱半,郁金、三七、荷叶各七分。水煎,加陈墨汁、童便各半杯服。治热盛吐血。O 《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方。生地黄、赤芍药、川芍、当归、天花粉、甘草。水煎服。治小儿感受胎热,眼闭不开。.《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七方。生地黄汁一升,干漆五钱,生藕汁半升,大青叶汁半升,炒蛇虫二十个,炒水蛙十个,大黄一两,桃仁五钱。水煎,放冷,分二次服,先服半日许,血未下再服。治蓄血证,肤冷,脐下满,或狂或躁,大便色黑,小便自利,脉沉细微。
生地黄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下方。生地黄、熟地黄、拘祀子、地骨皮、天门冬、黄茂、芍药、甘草、黄芬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治蛆血,吐血,溺血,下血等无寒证者。.《 审视瑶函》 卷四方。干地黄、赤芍药、川芍、甘草、当归身、天花粉各等分。为细末,取适量,另用灯心煎汤,调搽口内。治新生儿目闭不开。.《 血证论》 卷七方。生地黄五钱,川芍、甘草各一钱半,黄芬、蒲黄、白茅根、牡丹皮、白芍药、侧柏叶各三钱,桔梗、桅子、阿胶各二钱,童便、莱服汁各一杯。为粗末,水煎服。功能凉血止血。治血箭,症见毛窍出血,有似箭之射出,由心肺火盛所致。
生地黄煎《 外台秘要》 卷十六引《 删繁方》 方。生地黄汁三升(后下),赤蜜、石膏各一升,升麻、射干、黄芬各三两,玄参八两,桅子仁、藏龚各四两,甘草二两。水煎,分四次服;若须利泄,加芒硝三两,分三次服。得利泄,上后服。治脾劳热,身体眼目口唇悉萎黄,舌木强直,不得咽唾。
生地黄膏《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七方。生地黄一斤(打汁,入酒少许),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片,入生地汁煮成膏,取附片焙干),山药三两(研末)。以膏捣丸,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治阳虚吐血。
生后不啼指婴儿生后不哭。出(大生要旨》 。详闷气生条。
生金中毒病名。指吞服生金而出现中毒症状者。急宜中西医结合救治。《 本草纲日》 卷四载有解生金毒药物,如白药子、翡翠石、鹤鸽肉、鸭血、白鸭通汁、生鸡屎淋汁等。可参考。参金石中毒条。生铁落饮.《 黄帝内经素间• 病能论》 方。生铁落。水煎服。治郁怒伤肝而癫狂者。.(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五册方。生铁落四十斤(入火烧赤,沸砧上糙之,有花出如兰如蛾,纷纷落地者是,名铁落。用水二斗者煮取一斗,用以煎药),石膏三两,龙齿、决等、防风各一两半,玄参、秦芫各一两。为粗末,入铁汁中煮,去渣,入竹沥一升和匀,分十五服,日五次。治痰火热狂。.《 医学心悟》 卷四方。天门冬、麦门冬、贝母各三钱,胆南星、橘红、远志、石曹蒲、连翘、获等、获神各一钱,玄参、钩藤、丹参各一钱五分,朱砂三分。用生铁落煎汤,取汁煎前药。功能镇心坠痰,安神定志。治痰火上扰而致的癫狂证。生理约编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生银中毒病名。指吞服生银而出现中毒症状者。急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 卷四载有解银毒药物,如葱汁、鸡子汁、鸭血、鸭通汁等。可参考。详金石中毒条。
生硫黄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一方。硫黄不拘量。以柳木褪研细,生姜汁调,炊饼,再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汤送下。治寒呕,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
生殖之精生殖的基本物质。察受于父母,常先身生,故又称先天之精。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并与生长、发育和衰老等有关。其生成、储藏和排泄,均由肾所主,属于肾精的范围。
生犀角散《 证治准绳• 女科》 卷四方。生犀角、麻黄各一两,防风、天麻、羌活、当归、人参、葛根、赤芍药各七钱半,炙甘草、秦芙各半两,石膏一两半。为粗末,每服八钱,水煎服。治妊娠中风不语,四肢强直,心神昏馈。
生熟饮子(普济方)卷三百九十六引《 活幼口议》 方。婴粟壳四个,陈皮二片,甘草二寸,乌梅二个,大枣二枚,生姜二块,木香一两,诃子二个,黑豆六十粒,黄茂二寸,白术二块,当归二寸。以上生、熟各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治小儿虚积痢,腹痛,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生干地黄丸.《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方。生干地黄三两,羚羊角二两,赤获菩、独活、槟榔、诃子皮各一两,木香三分,炙甘草半两,麦门冬一两半,佳心二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送下。治干脚气,风毒搏于脚膝,皮内干枯,
理4 生五画
哟胫渐细,骨中疼痛,时复心闷。.(太平圣惠方)卷, ,、十九方。干地黄、炒当归、防风、炒酸枣仁、赤获等、黄蔑、川夸、羚羊角、羌活、炙甘草、桂心各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丸,食前温酒送下:治小儿筋脉缓弱,脚膝无力,不能行步。生干地黄散(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二方。生干地戈二两,乌鸡骨(酥炙)一两。为细末,每服五分,不拘时粥饮调下。治小儿脏腑塑热.气血不荣,而致囱陷不平者。
生化六和汤《 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 卷七方。川芍二钱,当归四钱,炮姜、炙甘草、陈皮、蕾香各四分,砂仁六分,获等一钱,生姜三片。水煎服。治产后血块痛未除而患霍乱者。
生生子医案见孙文垣医案条。
生地八物汤《 医学心悟》 卷三方。生地黄、麦门冬各三钱,山药、知母、牡丹皮各一钱半,黄等、黄连、黄柏各一钱,荷叶二钱。水煎服。功能清胃滋肾下舀中消,消谷善饥。
生地麦冬饮(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互方。生地黄、麦门冬各五钱。水煎服。治上焦血热而致的耳窍时流鲜血,尺脉虚数者。
生地黄饮子.《 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三方。生地黄汁、竹沥各三合,独活三分(研末)。水煎服。治小儿中风,面引口偏,身体拘急,舌不能转。.(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卷十七方。人参、黄蔑、生地黄、熟地黄、石解、天门冬、麦门冬、积壳、批把叶、泽泻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治消痒。
生血止崩汤《 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 卷上方。川芍一钱,当归四钱,炮姜四分,炙甘草、荆芥炭、鸟梅炭、炒蒲黄各五分,桃仁十粒。加大枣,水煎服。治产后血崩。若气血衰竭,汗多气促,加人参三至四钱。
生血补做汤《 伤科补要)卷三方。生地黄、白芍药、川芍、黄蔑、杜仲、五加皮、牛膝、红花、当归、续断:水煎服。功能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用于扭挫伤筋及脱臼复位后的调养补虚。
生肌八宝丹经验方。见(中医伤科学讲义》 (上海中医学院)。缎石膏、赤石脂、轻粉各30 克,东丹、龙骨、血竭、乳香、没药各9 克。为细末,外撒创口。功能生肌收敛。治疮口不敛。
生肌干脓散《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三方。黄连、贝母、降真香(烧存性)、白友、乌贼骨、五倍子(炒黑)、芸香各五钱,轻粉五分。为细末,将患处洗净,外敷患处。治痕疡、马刀,脓汁不干者。
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 卷一方。白芷五钱,甘草一两二钱,当归二两,紫草二钱,血竭、轻粉各四钱,白蜡二两,麻油一斤。先将前四味入油内浸三日,慢火熬微枯,滤清后再将油煎沸,入血竭溶化,次入白蜡微火化开,然后将膏倾入预放水中的容器内,候片刻,入研细的轻粉,搅匀,用时将膏匀涂纱布上,贴患处。功能活血祛腐,解毒镇痛,润肤生肌。治痈疽疮疡溃烂,腐肉不脱,新肌难生者。
生肌白玉有经验方。见《 中医外科学讲义》 (上海中医学院》 。缎石膏(将石膏先用人尿浸半年,洗净,再漂二月,然后缎熟),制炉甘石(药用剂量比例:9 : l )。为细末,以麻油少许调成药膏,再加入黄凡士林(药粉与油类比例:3 : 7 )。用时将膏均涂纱布上,敷贴患处。功能润肤生肌收敛。治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敛者。
生肌定痛散《 外科大成》 卷一方。生石膏一两,朱砂三钱,冰片二分,硼砂五钱。为细末,撒患处。治痛疽溃烂,红肿热痛。
生药库大使明代官名。为生药库之最高官职,主管该库事务。参见生药库条。
生药库副使明代官名。为生药库中仅次于大使的官职,协助大使主管生药库事务。生脉补精汤《 类证治裁》 卷一方。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熟地黄、当归、鹿茸水煎服。治虚中,即拌中昏馈,属房劳精脱者。
生姜甘草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七方。生姜五两,甘草四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肺痪,咳唾涎沫,咽燥口渴。生姜半夏汤《 金匾要略》 方。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先煎半夏,入生姜汁再煎,稍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若病止,停后服。功能辛散开结。治中焦寒饮犯于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哆不哆,彻心中馈馈然无奈者。
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 方。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答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功能和胃散水泻痞。治伤寒汗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嗯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方中生姜、半夏和胃散水;黄连、黄琴涤热泻痞;人参、甘草、大枣补养脾胃;干姜温中化水。为消补并用的方剂。生津四物汤见《 幼科铁镜》 卷五。即生津养血汤.见该条。
生津养血汤《 古今医鉴》 卷十方。又名生津四物汤。当归、白芍(垠)、生地黄(酒洗)、麦门冬各一钱,川芍、黄连各八分,知母、黄柏(蜜水炙)、石莲肉、乌梅、薄荷、炙甘草各五分,天花粉七分。水煎,温服-功能生津养血,清热止渴。治上消火盛,烦渴引饮。生津葛根汤《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葛根、天花粉、麦门冬、生地黄各等分,升麻、甘草量减半。用糯米潜水煎,去滓,入茅根汁一合,调服。治痘疮发渴:生料四物汤《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三方。生地黄、赤芍药、川芍、当归、防风各半两,黄答一钱半。为粗末,水煎服。治血热生疮,遍身肿痒。生熟三黄汤《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九方。生地黄、熟地黄各一钱五分,黄连、黄柏、黄琴、人参、苍术(米潜水浸炒)、白术(土炒)、厚朴(姜炙)、当归身、陈皮各一钱,地榆、防风、泽泻、生甘草各六分,乌梅二个。水煎,食前服。治痔疮出血。生熟地黄丸.《 丹溪心法》 卷四方。生地黄、熟地黄、玄参、石解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治眉
五画
生矢失425
眶痛。.《 审视瑶函》 卷五方。川牛膝(酒制)、石解、积壳、防风各六两,生地黄、熟地黄各一斤半,杏仁、羌活各四两,菊花一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黑豆三升,炒令烟尽为度,淬好酒六升,每用半盏,食前送下,或羡黎煎汤送下。治肝虚目暗,膜入水轮,眼见黑花如豆.或见如蝇虫飞,或视物不明,混睛冷泪,翁膜遮睛。
生位育麟丹《 辨证录》 卷十方。人参、麦门冬、肉灰蓉各六两,山茱英、山药各十两,熟地黄、桑棋各一斤,鹿茸一对,龟板胶、构祀子各八两,鱼缥、冤丝子各四两,当归五两,北五味子三两,紫河车二个,柏子仁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五钱,日二次。治男子精少。
生气通天论篇《 素问》 篇名。生气,指人的生命活动。天,指自然界。本篇论述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相通的联系。内容主要是运用阴阳理论,从生理病理两个方面来阐述人体与自然的联系。其中列举了许多种疾病,着重说明阳气失常在病理上的作用,指出阴阳协调的重要性。生地黄黄连汤<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生地黄、赤芍药、当归、川芍、黄连、黄芬、桅子、防风。水煎服。治失血后燥热惑疚,脉数盛者。
生附四君子汤.(证治准绳• 幼科》 集二方。人参、白术、附子、木香、获荃、橘红、甘草各等分。为末,每服五至七分,加姜、枣,水煎服。治小儿吐泻,不思乳食。.《 幼科释谜》 卷五方。生附子、人参、决等、白术、炙甘草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小儿慢脾风。
生草药性备要药物学著作。2 卷。清• 何谏撰。刊于1711 年。本书收载我国东南方各省的草药308 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地方草药不见于一般本草著作。每药分别记述药名、别名、产地、性味和主治等内容。书末附杂症验方8 首。为记述地方草药的一部重要著作。现存清刊本。
生脉散注射液即生脉散制成的注射液,见生脉散条。
生发神效黑豆*(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九方。黑豆、巨胜子各三合,诃子皮一两。为末,以水拌匀,置竹筒内,乱发塞口,置塘灰内偎取油,贮瓷器中。先以米潜皂角煎汤洗头,拭干涂患处,日二次。治小儿脑疮,头发连根作穗子,脱落不生,及白秃疮发不生。矢通屎。《 灵枢• 寿夭刚柔): “凡四种,皆叹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温中• ,• … ”
矢气证名。见《 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亦作失气。或谓失为“矢”之误。参见转矢气、失气条。
失气.证名。出<素问• 咳论)。指气体从肛门排出,亦称矢气,俗称放屁。失气频频,多因脾虚饮食不化,或肝胃气滞所致。治宜健脾消食,行气和中。伤寒阳明腑实也见矢气,腹满。参见转矢气条。.指丧失真气之意。(灵枢• 终始>: “形体淫佚,乃消
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失正失,损失;正,正气。失正指由于治疗的失误而损伤正气。(素问• 五常政大论》 :“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失血证名。各种大量出血的总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失血叙论): “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枷、便、利、汗、痰诸证生焉。十种走失,无重于斯,随证别之,乃可施治。”其发病原因,或肺虚阴亏,热损肺络;或脾虚气弱,不能统血摄血;或邪热迫血妄行;或肝阳亢越引血上出;或跌仆外伤,损及脏腑经脉等。详蛆血、肌妞、汗血、吐血、呕血、咳血、咯血、唾血、便血、尿血各条。
失守指五脏失去藏守精气神的功能,出《 素问• 脉要精微论》 。五脏不能藏守精气神,说明其脏气衰败,功能丧失,为病情危重的表现,故“失守者死。”失志病证名。指抑郁磋伤而致的神志失常。《 证治要诀》 卷九:“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过误自咎,懊恨磋叹不已,独语书空,若有所失。”治宜温胆汤、定志丸、辰砂妙香散等方。本病可见于精神病等患者。参见癫条。
失声病证名。O 悲极气噎,哭不成声音,称失声。.禁不住发出了声音,脱口而出者,也称失声。.即失音,例如《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卷十:“有声音不出之人,服冷剂愈失声。”参见瘩、喉瘩等条。失枕病名。出《 素问• 骨空论》 。又名失颈、落枕、项强。多因睡卧姿势不当,或颈部当风受寒,或外伤引起C 症见颈部疫痛不适,俯仰转动不灵;重者疼痛延及患侧肩背及上肢,头向一侧歪斜,并有患侧颈部压痛。治疗以按摩、针刺为主,并可配合热敷、温熨。因外邪所致者可内服斓痹汤;外伤所致者,宜复元活血汤旧久不愈者,宜六味地黄丸。失明证名。见《 干金翼方》 卷卜一。指视力丧失,盲无所见二详目盲条。
失荣古病名。见《 外科正宗》 卷四。又名失营二因情志所伤,肝郁络阻,痰火凝结而成。病生于颈项,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固定难移;后期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状如树木失去荣华,故名。初期宜益气养营,和荣散坚。可服和荣散坚丸,外用飞龙阿魏化坚膏。溃后宜健脾益气,服归脾汤加味。类于颈部恶性肿瘤。
失信病证名。指月经不调。清• 潘蔚《 女科要略): “若经血之来,前后多少,有无不一,谓之不调,不调则为失信矣。”
失胎出《 脉经》 。即小产,详该条。失音证名。古称痞。指声音嘶哑或不能发声-《 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 “皆由风邪所伤,故谓风失音不语。”《 张氏医通》 卷四:“痔: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稿。盖暴瘩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有外感、内伤和属虚属实之分,一般
426 失
外感多属实证。因外邪乘肺,闭塞气道所致。治宜宣肺散邪为主,用三拗汤、桑杏汤等方。如久病失音,由于肺肾气阴两伤,宜润肺滋肾,用清音汤、百合固金汤、地黄饮子等方。又因高声叫呼,强力骂置,损其会厌,伤于肺气,亦可引起本证。
失神指神气涣散。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是五脏精气的体现。审察神的得失是判断正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和预后吉凶的重要内容。例如目光无神,神思昏乱,言语不清,面色无华,气息不顺,肌肉瘦削,二便失禁等,谓之失神。表示五脏机能紊乱,疾病较难治疗,预后较差。《 素问• 移精变气论》 :“失神者亡。”失营.病名。见《 张氏医通• 杂门》 。详脱营失精条。.见失荣条。
失弼见《 素问• 脉要精微论》 ,指因五脏精气衰败而致相应的身体部位失去正常的强健状态。五脏各与身体的一定部位相通应,五脏精气充沛则形体强健,若脏气虚衰则相应部位失养而呈现失强体征。如腰为肾之腑,腰脊强直,转摇不能,为肾气虚衰的征象。由于各种失强征象是相应内脏脏气衰败的反映,久病见之.常示预后不良,故谓“失强则死”。失颈病名。见(伤科补要》 卷二。即失枕,详该条。
失演证名。出<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指小便自遗之症。失搜病因甚多,伤寒热病在病危时亦可见此。《 伤寒论后条辨》 :“直视、失搜者,水亏营竭而肾气不藏也。”详遗溺、小便不禁、外感遗尿条。
失溺证名。出(素问• 本病论》 。小便失禁之症。详小便不禁条。
失精.即遗精。《 金更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牡汤主之。”详见遗精条。.情志病。《 素问• 疏五过论):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详脱营失精条。
失心风病名。癫病的别称。《 证治准绳》 卷五:“癫病俗谓之失心风。”详癫条。
失合症病证名。见《 褚氏遗书• 精血篇》 。多因妇女由于性欲未遂,久则影响情志所致。症见乍寒乍热,喘嗽,白淫,甚或经闭成瘩。治宜舒肝理脾,开郁降火。方用丹桅逍遥散加减。
失音嗽病证名。指咳嗽声音嘶嘎。多因热嗽、冷热嗽久延所致。《 不居集》 卷十五:“失音嗽。有热嗽失音咽疼,多进冷剂而声愈不出者,宜以生姜汁调消风散,少少进之,或只一味姜汁亦可。冷热嗽后失音者尤宜。嗽而失音者,非独热嗽有之,宜审其症用药,佐以橄榄丸含化,仍浓煎独味批把叶散热服,或润肺丸、清音丸。”参见咳嗽条。
失眠穴经外奇穴名。位于足底跟部,当足底中线与内、外躁尖连线相交处。主治失眠,脚底痛等。直刺0 . 3 一05 寸。艾条灸5 一15 分钟。
失笑丸《 兰室秘藏• 胃院痛门》 方。又名积实消痞丸。干姜一钱,炙甘草、麦芽、获荃、白术各二钱,半夏曲、人参各三钱,厚朴(炙)四钱,积实、黄连各五
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食远服。功能消痞除满,健脾和胃。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不欲饮食,体弱倦怠,或胸腹痞胀,食少不化,大便不畅者。方中权实行气消痞为君药;以厚朴行气除满,配积实以加强消痞除满之效,半夏降逆散结,又因脾胃虚弱,故用人参以扶正健脾,共为臣药;佐以白术、获等健脾祛湿,麦芽消食和胃,干姜温中散寒,黄连清热燥湿,配半夏辛开苦降以散结除痞;使以甘草和药益脾。综观全方,重用积实、厚朴以行气消痞,伍参、术、菩、草以扶助脾胃,使消积而不伤正,属消补兼施之剂。失笑散O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九方。又名断弓弦散。五灵脂(酒研)、蒲黄(炒香)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先用配醋调熬成膏,再用水煎,食前热服。功能活血行疲,散结止痛。治痕血内阻,月经不调,小腹急痛,产后腹痛,恶露不行;近代也用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治疗。方中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痪,通利血脉以止痛,用黄酒或醋冲服,取其活血脉,行药力,以加强活血止痛作用。本方具有祛癖止痛,推陈致新之功。实验研究:本方能提高机体对减压缺氧的耐受力;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白鼠急性心肌缺血有对抗作用;对小白鼠的自发活动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洁古家珍》 方。荆芥穗一两,朴硝二两。为粗末,加萝卜、葱同煎汤淋洗患处。治肾(指外肾)肿。.《 疡医大全》 卷十六引江度仍方。草拨八分,细辛一钱,冰片二分半。为细末,擦患处。治牙痛。
失精家指经常梦遗或滑精的人。《 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
失血心痛病证名。一名杀血心痛。因失血后心脾失养或癖血未化所致。(张氏医通• 妇人门): “妇人血崩而心痛甚,名曰失血心痛。。• • … 痛如刀刺,崩甚则痛甚,崩缓则痛缓。”治疗宜分虚实。小腹喜按,而下淡色血水为阴血耗散,先用乌铡骨炒末醋汤调下收敛之,次与补中益气汤升举之。若小腹中有块,而按之作痛,血色红紫,中有结块,为察血不散,先用失笑散,后与十全大补峻补之。若心脾血弱,或郁结伤血,用归脾汤调补之。参见心痛、杀血心痛条。失血发热病证名。指失血后的发热。多因阴血亏耗,虚阳偏亢或阳气郁于血分不得发越所致。(证治汇补• 发热): “一切吐鲤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然亦有阳虚而阴走者,不可徒事滋阴,所以有生血益气、阳生阴长之法。”可选用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圣愈汤等方。(血证论• 发热》 :“失血家阳气郁于血分之中,则身热郁冒,但头汗出,身热者,火闭于内,而不得达于外故也。但头汗出者,火性炎上,外有所束,则火不能四达,故愈炎上而头汗也。治法宜解其郁,使遍身微汗,则气达于外,而阳不乘阴,热止血亦治矣。此如盛暑遏热,得汗而解,小柴胡汤主之。”参见发热、血虚发热条。
失乍禾丘付代427
失血眩晕病证名。指因出血过多所致的眩晕。《 杂病源流犀烛• 头痛源流》 :“失血眩晕,或吐哑太甚,或便血过多,或由伤胎,或由产后,或由崩漏,或由金疮跌扑、拔牙。往往闷绝,不省人事。”治宜补血益气。用芍归汤、归脾汤、人参养荣汤等方。危急者应先益气回阳固脱,用独参汤、参附汤等方。参见大脱血、血虚眩运等条。
失枕手法理筋手法。让患者正坐,医者立于背后,一手扶患者头顶.一手拇、中指点按天枢、风池、风府等穴,并顺诸穴部位自上而下按摩多次,再用拿、捏、提弹颈后部及肩背诸肌键各数次。次以双手拇指于枕骨关节,余指在领下部,双前臂下压患者双肩,用力边摇晃边提顺及边旋转头部多次,再一手托枕后部,一手托下领部向前、向左、向右轻缓旋转,最后一次加大旋转幅度,常可听到响声。注意手法宜柔和.忌粗暴。
失说物望古病名。精神神志病之一。(世医得效方• 怪疾门》 :“卧于床,四肢不能动,只进得食,好大言,说吃物,谓之失说物望病。治如说食猪肉时,便云你吃猪肉一顿,病者闻之即喜,遂置肉令病人见,临要,却不与吃,此乃失说物望也。”
失颈按摩法外治法。用于失枕的治疗。《 伤科补要》 卷二:“失颈头不能转,使患人低坐,用按摩法频频揉摩,一手按其头,一手扳其下额,缓缓伸舒,令其正直。”
失枕人箭奇妙手法正骨手法。即落枕的治疗方法。见《 接骨全书》 :“失枕有卧而失,有一时之误失。使其低处坐定,一手拔其首,一手拔其下颊,缓缓伸直也。”
失欠颊车蹼开张不合方上散手法之一。应用于下领关节脱臼的整复法。见《 备急千金要方》 卷六上:“人以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人矣。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也。”本法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乍热指一阵阵发热的症状。元• 滑伯仁《 麻症全书): “乍热有二,一则热数日热止,过数日又作者;一则一日之间,有早发热而午凉,午发热而夜止者。此二者,皆谓之乍热也。”
乍琉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可见于气血严重消耗,病情危笃之候。(素问• 平人气象论): " (脉)乍疏乍数曰死。”
禾件经穴名。代号111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颇、长频、长谬、长频。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鼻翼外缘直下,与水沟穴平齐处。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并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通过。主治鼻塞,鼻翅,鼻息肉,口唱等。直刺或斜刺0 . 3 一0 . 5 寸。禾雀舌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佛甲草之别名,详该条。
禾铆草见《 江西草药)。为合萌之别名,详该条。丘哲宋代医家。生平不详。撰有《 备急效验方》 三卷,已佚。
丘墟经穴名。代号GB4 。。出(灵枢• 本输)。属足少阳胆经。原穴。位于足背外侧,外跺前下缘,当
趾长伸肌健外侧凹陷处。一说“去临泣一寸”(《 针灸甲乙经》 )。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排浅神经分支;并有外躁前动脉分支通过。主治胸胁满痛,颈项强,腋下肿,下肢痰痹,疟疾,脚气,足跟痛;以及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
丘可封明代医生。贵溪(今江西贵溪)人。曾任国子监典簿等官,通天文,尤精于(内经• 素问》 ,但泥于太素脉。编辑有医书和经验良方,都已失传。丘处机(1148 一1227 )金、元间道士,养生学家。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今山东栖楼)人。其时方士多以不死药惑人,实则多促其人速死。丘断言“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以其善养生之道,成吉思汗召见于雪山,尊为“神仙”,与论养生之理。撰有《 摄生消息论》 等。段后,元世祖褒赠“长春演道主教贞人”封号。北京白云观有丘之遗骨埋葬处。丘经历宋代医生。山东益都人。善长针术,曾以针刺治愈患牙槽风而日久额穿脓血不止的病者。付阳见跄阳条。
代甲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即代指,见该条。
代荣宋代医家。生平不详。撰有《 医鉴)1 卷,已佚。
代指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又名代甲、糟指、土盏、疡爪、渝指、遭指。系由指、趾外伤感染或火毒蕴结而成的指甲两旁及指甲内急性化脓性感染。《 疡医准绳》 卷三:“代指者,先肿锨热痛,色不黯,缘爪甲边结脓,剧者爪皆脱落。”指甲下化脓,一般较难消散。早期宜用甘草、朴硝各15 克煎汤浸洗,或用葱叶、乌梅(锤碎取仁)共研和醋浸之。若甲下成脓不消,宜剔甲排脓,外贴玻拍膏,或按溃疡治之。参见指疗条。
代脉脉象之一。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间歇。《 诊家正眼》 :“代… … 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乃动。”主脏气衰弱。多见于心脏疾患、惊恐、跌打重证。个别孕妇接近分娩时亦可出现。代刀散(外科全生集》 卷四方。皂角刺、炒黄蔑各一两,生甘草、乳香各五钱。为细末,每服三钱,陈酒送下。治痈疡内已成脓,不穿破者。代代花见(饮片新参》 。又名袱砒花。为芸香科植物代代花citru :。urantium L . var .。mara Engl . 的花蕾。主产江苏、浙江。甘、微苦,平。理气,宽胸,开胃。治胸闷,恶心,胃院胀痛,不思饮食。煎服:1 . 5 一3 克;或泡茶饮。本品含挥发油,内含柠檬烯、芳樟醇等。尚含新橙皮贰、袖皮贰。代杖丹《 外科大成》 卷四方。丁香、苏木、地龙、无名异、牡丹皮、肉桂、木鳖子、乳香、没药、自然铜(火锻醋淬)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每服一丸,黄酒送下。功能活血化窟,通络止痛。治外伤疼痛。
代杖汤《 外科大成》 卷四方。乳香、没药、苏木各二钱、蒲黄、木通、炒积壳、甘草、当归尾、牡丹皮、木
428 代仙
兀、炙穿山甲各一钱,土木鳖五个。酒夹挤伤破溃者。
五画
、水煎眼。治
代针散<疡医大全》 卷八方。木鳌子、川鸟。水磨,以鹅翎扫刷疮上,留豆大一处出脓,如药水干再刷:治恶毒肿痛,日久不出头者。
代褚石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血师、猪石。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产山西、河北、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湖南等地。苦、甘,寒。入肝、胃经:镇逆平肝,凉血止血。治呢逆,暖气,呕吐,噎隔反胃,气逆喘息,眩晕,耳鸣,惊痈,吐血,蛆血,便血,崩漏。煎服:9 一30 克,先煎。潜降多生用,止血多缎用。本品主含三氧化二铁,有时杂有钦、镁、铝、锰、钙、砷、硅等。内服有收敛作用,可保护胃肠粘膜面;吸收入血,能促进血细胞的新生。储石中含十万分之一的砷盐,长期服用有慢性砷中毒的可能。代抵当丸.《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三册方。大黄四两,芒硝(或玄明粉)一两,炒桃仁六十枚,当归尾、生地黄、山甲珠各一两,肉桂三至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子大.睡前去枕仰卧,以唾液送下,蓄血在中焦食远服,在下焦空腹服。丸皆如悟桐子大,以百涝水煎汤送下。功能行痕活血。治虚人疲血证。若血痕日久成积,去当归、生地、加蔑术(醋浸)一两,肉桂七钱。.《 医学心悟》 卷三方。生地黄、当归、赤芍药各一两,川芍、五灵脂各七钱五分,大黄(酒蒸)一两五钱。为细末,加砂糖为丸,每服三钱,开水送下。治血淋,癖血停蓄,茎中刺痛难忍。
代抵当汤.<医宗必读》 卷八方。生地黄、当归尾、穿山甲、大黄(去皮)各三钱,降香一钱半,肉桂(去粗皮)一钱,桃仁(去皮、尖,炒)二钱,芒硝八分。水煎,癖血在上,食后服;疲血在下,食前服。功能破血下痪。治胁痛,因寮血而致者。如血老而甚者,去归、地,加获术。.(血证论》 卷八方。大黄(酒炒)、羲术、红花各一钱,山甲珠三片,桃仁、丹皮、当归、夜明砂各三钱,牛膝二钱。水煎服。功能破血下癖。治蓄血及妇女经闭实证。
仙茅出<海药本草》 。又名独芽根、仙茅参、蟠龙草、地棕根、独脚丝茅。为仙茅科植物仙茅curculigo orCh , oides Gaertn .的根茎。主产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辛,温,有小毒。入肾经。温肾壮阳,散寒除湿。治阳痰精寒,小便失禁,遗尿,崩漏,寒湿痹痛,腰膝酸软,胃腹冷痛;近用于治更年期高血压症,百年期综合症,血清胆固醇过高症。煎服:45 一9 克。本品含仙茅素A ( curculigineA )、仙茅试( curculigoside )、粘液质、斡质、树脂等。
仙草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为凉粉草之别名。详该条。
仙奋见《 仙传外科集验方》 。即冲和膏,见该条。仙姗见<本草纲目》 。为蛤妙之别名,觅该条。仙人杖出《 本草拾遗矛。又名退秧竹、瘪竹。为禾本科植物苦竹Plei 比lastus amarus ( Keng ) Kengf 枯死的幼竹茎秆。分布我国南方各地。咸,平。抬
哆逆,反胃,小儿吐乳,水肿。煎服:15 一30 克。痔疮,烧存性研末服;脚气,与赤小豆煎水熏洗。仙人冻见《 本草纲目拾遗》 。为凉粉草之别名,详该条。
仙人革出《 职方典》 。为凉粉草之别名,详该条。仙人掌出(本草纲目拾遗)。又名霸王树。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 ( Ker 一Gawl . ) Haw • 的全株。分布我国南方各地,野生或栽培。苦,寒。入胃、肺经。活血消肿,清热解毒,止痛,镇咳。① 治腮腺炎,乳腺炎,痈疖肿毒,带状疤疹,烧烫伤,蛇、虫咬伤,冻伤。鲜品去刺捣敷或纹汁涂。② 治心胃气痛,肠炎,痢疾,痔漏下血,支气管哮喘。煎服:鲜品30 一60 克。孕妇慎用。忌铁器。茎叶含苹果酸、唬拍酸及三菇化合物等。花含榭皮素,异棚皮素、异鼠李素。
仙白草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东风菜之别名,详该条。
仙半夏出《 本草纲目拾遗》 。为半夏以甘草等10 余种药汁浸渍后的制成品。味苦、辛,性温。化痰行气,开郁理痹,和胃止呕。① 治风痰阻络,中风不语。② 治呕吐食少。煎服,4 一9 克;或入丸、散。热痰烦渴者忌服。
仙灵脾出《 雷公炮炙论》 。为淫羊霍之别名,详该条。
仙茅汤即二仙汤,见该条。
仙茅参见(中药志)。即仙茅,详该条。仙拈集方书名。又名(李氏经验广集良方), 4 卷。清• 李文炳辑。本书属于验方汇编,分内科、妇人科、小儿科及外科四门。每门又按病分类,共130 余类。书中选方大多平易可取,并注明出处。仙桥草见《 李氏草秘》 。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仙桃草出清• 赵楷(百草镜)。又名接骨仙桃、小伤力草。为玄参科植物蚊母草veronica peregrina L .带虫瘦的全草。分布东北、华东、华中、西南各地。甘、淡,温。活血止血,理气止痛。① 治内伤吐血,咯血,哑血,便血,子宫出血,肝胃气痛,病气,痛经。煎服:g 一巧克;亦可研末或捣汁服。② 治跌打损伤,骨折,痈肿。煎服并捣敷。本品含原儿茶酸、木犀草素、香草酸、金圣草素(Chrysoeriol )、甘露醇等。
仙遗粮见<滇南本草>。为土获菩之别名,详该条。
仙鹤草出《 伪药条辨》 。又名脱力草、黄龙尾、狼牙草、金顶龙芽。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戈rimonia nilosa Ledeb .的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苦、涩,平。入肺、肝、脾经。止血,强壮,消肿。① 治咳血,吐血,帆血,齿眼出血,尿血,便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胃肠炎,赤白痢疾,贫血衰弱,脱力劳伤。煎服:9 一30 克。② 治疟疾。研末,于发疟前用酒吞服。③ 治痈肿疮疖,炎性外痔,熬膏涂;滴虫性阴道炎,浓煎液涂抹;蛇咬伤,捣敷。全草含对疟原虫有一一~一~? ? . . . . .阳.-一~- ~一~? ~一~~协一-一.
五画
仙白429
抑制作用的仙鹤草酚(傀rimd )以及大波斯菊贰、仙鹤草内酷、蹂质、挥发油等。仙鹤草色素(混丫物)用作止血药,但确切疗效迄未肯定。全草的脂溶性部分的酚性部位有抗疟作用,提取物及仙鹤草内酷能减少离体兔肠的张力及蠕动,水或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仙人肢丸《 宣明论方》 卷九方。人参、沙参、玄参、紫团参、丹参、白术、牡砺、知母、甘草各二两,蛤蚜一对(头尾全,用河水净洗,文武火酥炙黄色)。研细末,用麻黄十五斤(去根),构祀子三斤,熬成膏,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临卧煎生姜自然汁化F 。治远年劳嗽,痰涎喘满。
仙人指路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 推拿学》 。两手屈肘仰掌置于两腰,一手仰掌上提至胸前后,翘掌向前推出,推足后旋臂握拳,蓄劲而收至腰部。两手交替进行。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又名真人活命饮、活命饮。炙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炒皂角刺、当归尾、甘草、赤芍药、乳香、没药、防风、贝母各一钱,陈皮、金银花各三钱。水煎,或水、酒各半煎小良。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治疮疡肿毒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身热微恶寒,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有力者。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防风、白芷祛风除湿,排脓消肿;归尾、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散痕止痛;贝母、天花粉清化痰热以散结;陈皮理气行滞以消胀;穿山甲、皂角刺溃脓消肿;甘草清热解毒。脓未成者,服之可使消散;脓已成者,服之可使外溃。
仙方救命汤(外科启玄》 卷十一方。大黄、桅子、牡蜗、金银花、木通、连翘、乳香、牛劳子、没药、括萎、皂角刺、地骨皮各等分。为末,每服五钱,壮者加朴硝,水、酒各半煎服。治疗疮走黄。
仙传化毒汤<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八方。金银花、天花粉各一钱二分,甘草、防风、黄答、白芍药、赤获等、贝母、连翘、白芷各一钱,半夏七分,乳香、没药各五分‘酒、水煎服。治痈疽,发背,乳痈,无名肿毒。
仙传化瘩锭《 春脚集》 卷四方。枯矾、蛇床子各三钱,黄连、川乌、草乌各五分,黄柏、桅子、雄黄各一钱。为细末,炼蜜为丸,共分作八丸,每日晨起服半丸,桔梗、薄荷各三钱煎汤送凡半丸作成锭子,纳入阴道。治子宫脱垂。
仙鹤草根芽见<中华医学杂志)( 6 ) : 346 , 1974 。又名鹤草芽、狼牙草根芽。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勺rimonia Pilosa Ledeb .带短小根茎的冬芽。治绦虫病。研末,30 一45 克,早晨空腹一次顿服,不需另服泻药。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如服用其提取物,则具有疗效高、无副作用的优点,但需另服泻药导泻。本品含鹤草酚(AgrimoPhol ) ,能使绦虫(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短膜壳绦虫)吸盘丧失吸着能力,并呈痉挛性麻痹而被驱出肠外。毒性小,但忌服大量油、酒类食物;并宜先驱蛔虫而后驱绦虫。鹤草酚对阴道
滴虫、滴虫性肠炎也有治疗作用。
仙传外科秘方见仙传外科集验方条。仙传痘疹奇方见痘疹真传奇书条。仙传外科集验方书名。又名《 仙传外科秘方》 。n 卷。元• 杨清矍撰,明• 赵宜真集。刊于1378 年。卷1 总论痈疽发背及内服荣卫返魂汤的加减法;卷2 一4 重点论温、热、凉性三个外用药方的用法及其他外科通用方;卷5 一7 为痈疽、疗疮、痕病、咽喉、疯狗咬等病治方;卷8 一9 再论痈疽、发背疗疮证治;卷10 一11 为急救及妇、儿科杂病冶方。本书论述痈疽阴阳虚实甚详,体例较零乱,但保存了不少民间验方。书中杂有道家色彩。书名“仙传”,实出于依托。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骨伤科专著。又名《 理伤续断方》 、《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方)。1 卷。唐蔺道人传。约刊于846 年前后。首论整骨手法的14 个步骤和方剂,次论伤损的治法及方剂。书中记述了关节脱臼、跌扑损伤、止血以及手术复位、牵引、扩创、填塞、缝合手术操作等内容。并收载了一些验方。本书成书较早,内容比较丰富,于临床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解放后有排印本。
白.淫浊。《 素间• 玉机真脏论》 :“出白。”指小便出白色的浊液,又称白淫。.白带。(本草纲目》 马齿觅条:“服之长年不白,治痈疮,杀诸虫。”.肺和秋金之气的代名词。如方剂的泻白散。(素间• 气交变大论》 :“白乃不复。”
白丁病名.出<中藏经》 卷三。五J ‘之‘,发于右鼻下,初如粟米,根赤头白,麻木或痛痒,使人憎寒头重,状若伤寒,不欲食,胸隔闷喘,治同疗疮。.出<外科启玄》 卷二。肺疗之别名,见该条。白及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白艾、白根、白鸡儿、地螺丝。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triat 。( Thunb . ) Reichb . f .的块茎。主产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陕西等地。苦、甘、涩,凉。入肺、胃经。敛肺止血,消肿生肌。① 治肺结核咯血,支气管扩张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出血,帆血。煎服:6 一巧克;研末服,3 一6 克。② 治痈肿疮毒,外伤出血,水火烫伤,手足较裂。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反乌头。块茎含挥发油、粘液质等。根含白及葡萄糖配甘露聚糖(Bletilla glucon 、annan )。白及细粉或煎煮所得胶状液,局部应用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白气金气,即肺气代名词。金在脏为肺,其色白,故称。<素问• 气交变大论》 :“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
白仁眼的部位。《 银海精微)卷一:“肺属金日气轮,在眼为白仁。”即白睛,详该条。白丹病名。《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一:“白丹者,初发痒痛,微虚肿,如吹疹,疹起不痛不赤而白色。由挟风冷故使色白也。”用大黄为末,以马齿觅自然汁调涂,或烧鹿角作灰,调膏敷之。白丑见《 本草纲目夕:为牵牛子之种皮呈淡黄白色者,详该条。
古病名。十水之一。《 中藏经• 论水肿脉证
生死候): “白水者,其根起于肺,其状先从脚肿,而上气喘嗽也。”参见十水条。
白术出《 本草经集注)。又名赞术、冬术、山蓟、山精。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 贝odes macrocephala Koi 山.的根茎。主产浙江、安徽。甘、苦,温。入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消痰,利水,止汗。治脾胃虚弱.食少倦怠,消化不良,虚胀,泄泻,痰饮眩晕,水肿,黄疽,湿痹,小便不利,自汗,胎动不安。煎服:4 . 5 一9 克。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苍术酮等。挥发油中的桧脑(Juniper Camphor )有祛痰作用,白术煎剂对动物有强壮、保肝、抗凝血作用;对白细胞降低有某些升高作用,挥发油有些抗癌活性。白石出《 神农本草经》 。为阳起石之别名,详该条。
白占见《 外科正宗》 。为白蜡之别名,详蜂蜡条。白瓜出《 神农本草经》 。为冬瓜之别名,详该条。白兰见《 广州植物志)。为白兰花之简称,详该条。
白发病证名。出《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多由肝肾亏损,阴血不足,发失濡养而成。其证为青少年或中年即见头发呈散在性花白,甚至全白。治宜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内服首乌延寿丹;亦可用何首乌一味,泡茶常饮;或桑棋糖浆常服。
白芍见(药品化义》 。为白芍药之处方名,详该条。
白岌见《 证治准绳》 。即白及,详该条。白肉在掌(或肠)与指(或趾)腹(阴)面的肉,与其背(阳)面的肉相对而言。《 灵枢• 经脉》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白血证名。指咳出浅红色血。《 素问• 至真要大论): “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赶隘塞,心晶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王冰注:“白血,谓咳出浅红色血,似肉似肺者。”《 张氏医通• 咳嗽》 :“咳嗽吐粉红痰,谓之吐白血,仅可绵延岁月。”一说,若服小剂异功、保元,大剂六味、都柔,亦能得生,不可尽委之于无救也(见《 中国医学大辞典》 )。本证可见于二尖瓣瓣膜病变所致肺郁血、心力衰竭等疾患。
白汗症名。指冷汗。《 素问• 经脉别论》 :“真虚瘤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真气虚,心痊痛,厥气影响经脉而出汗。《 金匾要略• 腹满寒病宿食病脉证治): “寒庙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谓因疼痛而汗出肢冷。白芷出《 神农本草经)。又名香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 Fisch . ) Benth , et Hook f .或杭白芷A . formosana Boiss .的根。主产浙江、四! 11 、河北、河南等地。辛,温。入肺、胃经。祛风,燥湿,止痛,排脓,生肌。① 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牙痛,盾棱骨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煎服:3 一9 克。② 治痈疽疮疡,煎服并研末调敷;皮肤痰痒,蛇咬伤。研末调敷。白芷叶:煎水洗治丹毒,瘾疹,风疮。白芷根含白当归素(Byak 一angelicin )、白当归
脑、白芷毒素(Angehcotoxin )等。杭白芷根含佛香柑内醋等。白当归素对冠状血管有明显的扩张作用,对人Hela 癌细胞有细胞毒活性。小量白芷毒素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量可致惊厥,继以麻痹。
白岑唐外科医生。约八世纪时遇高人授予(发背方》 ,有效验,却以之卖弄求利。后于九江为虎所食。骤吏在其囊中得《 发背方)真本,由太原王异之写以传世。
白秃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即白秃疮,见该条。
白针针法之一。指单纯针刺,不用温针等其他辅助方法。《 千金要方}: “但其孔穴与针无忌,即下白针,若温针讫,乃灸之。”
白肠出(难经• 三十五难)。即大肠,见该条。白饮即米汤,以其色乳白,故名。(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五荃散方条下:“上五味,白饮和服方寸匕。”米汤送服药散,有助胃气以行药力的作用。白疗病名。<外科图说》 卷三:“白疗者,根在肺,起于右鼻。”面疗的一种。参见疗条。白疙(bi 比)病名。为一种慢性落屑性皮肤病。见<外科大成》 卷四。又名蛇虱、沱风、松皮癣。因风寒或风热郁于肌肤,营卫失调;或营血不足,运行不畅,疲于肌表,致使肌肤失养而成此病。多发于四肢伸侧,次为头皮及躯干,常对称发生。初起皮肤上出现边缘明显,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形如疹疥,逐渐扩大成片,上覆多层银白色皮屑。刮去表面皮屑则现红光皮面,再刮即可见筛状如露水珠样出血点。呈不同程度痰痒。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治疗:初起宜清热解毒,祛风润燥,内服搜风顺气丸或防风通圣散;血热者服犀角地黄汤或凉血地黄汤。日久宜养血润燥,活血祛癖,服养血润肤汤或血府逐癖汤。外用牛皮癣药膏搽患处,亦可用苦参汤药浴。白青出《 神农本草经》 。为扁青之别名,详该条。白苹见《 滇南本草)整理本。为马尿花之别名,详该条。
白苔正常的白苔是胃气所生,薄薄平铺于舌的中部和根部,颗粒均匀,干润适中,舌色如常。病变的白苔主风寒湿邪,主表证,一般证情尚轻;又根据舌苔的厚薄干湿,舌质的红淡以及兼证的不同,而有寒热虚实之分。
白矾出(雷公炮炙论》 。又名矾石、明矾。为天然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体。产浙江、安徽、山西、湖北等地。酸、涩,寒。入肺、脾、胃经。祛痰,燥湿,止血,止泻,杀虫止痒。① 治癫痈,喉痹,痰涎塑盛,黄疽,消化性溃疡,吐血,咯血,此血,便血,崩漏,久痢,久泻.白带。研末装胶囊服:o , 6 一1 . 5 克。② 治湿疹,疥癣,急、慢性中耳炎,水田皮炎,外伤出血,锻存性研末撒或油调敷;蝎子蟹伤,醋调敷。③ 治各种内痔及混合痔合并粘膜脱垂,制成明矾注射液注入痔核。本品为含水硫酸铝钾。低浓度白矾液有消炎、收敛、防腐作用,高浓度可引起溃烂。
五画白431
白轮眼的部位。见(证治准绳• 杂病)。即白睛,详该条。
白果.出《 日用本草》 。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 .的种子。我国各地均有栽培。甘、苦、涩,平,有小毒。入肺、肾经。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① 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白带,白浊,遗精,小便频数。煎服:3 一9 克。② 治肺结核。秋季采嫩银杏,连同肉质外种皮浸菜油中百日,每次食种仁1 枚,每日三次,连食三个月。本品含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残、胡萝卜素和钙、磷、铁等的化合物,并含少量氰贰。肉质外种皮内含有毒成分白果酸、白果酚等,可引起皮肤发炎,口服可引起胃肠炎与肾炎,有溶血作用。.病证名。见《 证治准绳• 杂病》 。青黄碟出一证,经治之后“珠上膏水斑杂结为翁,状如白混障者,南人呼为白果”(《 证治准绳• 杂病》 )。参见蟹睛及旋螺突起条。
白参见(增订伪药条辨》 。为人参商品之一种,详人参条。
白带病名。见《 备急千金要方》 卷四。亦名带下白候。妇女从阴道经常流出白色粘液,绵绵如带,称为白带。一般在经期前后或妊娠期中,白带量可能略多,属正常生理现象。若量过多有味,并伴有腰腹疫痛等,则属病态。多因脾虚肝郁,湿热之邪下注,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因于脾虚者,白带量多,兼见神疲,面黄,肢冷,便澹等症。治宜健脾除湿。方用完带汤。因于肝郁者,白带时多时少,兼见精神不畅,头眩,胸闷乳胀等症、治宜疏肝解郁,方用加减逍遥散;湿热下注者,带下有腥臭气味,兼有阴痒,头晕倦怠等症,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此外虚寒、虚热、痰湿等均可引起白带增多。
白轮病证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五。指隐疹皮疹色白者。详见隐疹条。
白姜见《 本草纲目)。为干姜之别名,详该条。白烂病名。<喉白阐微》 :“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时皆患白烂。”泛指急性喉病伴有脓性糜烂面或似伪膜者。
白前出《 名医别录)。又名嗽药。为萝蔗科植物柳叶白前c " anchum stauntonii ( Decne . ) Schltr . ex 块vl .或芫花叶白前C . glaucescens ( Decne . ) Hand 一Maz : .的根茎及根。主产浙江、安徽。辛、甘,微温。入肺经。降气,祛痰,止嗽。治肺气奎实,咳嗽痰多,喘息。煎服:6 一9 克。芫花叶白前含芫花叶白前皂贰(Glaucoside ) 10 种,芫花叶白前双糖(Glaunobiose )。
白浊病证名。O 指以小便浑浊色白为主要症状的疾患。《 诸病源候论• 虚劳小便白浊候》 :“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亦称便浊、溺浊、尿浊。详便浊条。.指溺孔常流白色浊物而小便自清的疾患。《 证治准绳• 赤白浊》 :“今患浊者,虽便时茎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唯窍端时有秽物如疮脓目哆,淋沥不断,初与便溺不相混滥。”后世称精浊。详该条。白珠眼的部位。(一草亭目科全书》 :“气之精为
白珠。”即白睛。详该条。
白根出《 吴普本草》 。为白及之别名,详该条。白胶出《 神农本草经》 。为鹿角胶之别名,详该条。
白疮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疮之一。详五疮条。
白疹病证名。O 出元• 滑伯仁《 麻证新书》 。指麻疹粒头高耸,色红淡润而肤白者。《 临证指南)卷六:' ’赤疹遇清凉而消,白疹得温暖而解。”参白麻条。.出(温病条辨》 。即白瘩。风湿郁于经络毛窍,表现为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系湿停热郁的证候。宜以辛凉解肌表之热,辛淡渗在里之湿为治。白陷痘疹五陷证之一。(痘疹精详): “痘出稠密,其色淡白,根无红晕而顶陷者,白陷也。”为气血两虚所致,宜大补气血,用人参养荣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味。
白黄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 卷六十一:“病人颜色干枯,目下赤、口干舌缩,心中恍惚,四肢烦重,此是白黄。”治用灸烙法,内服地黄当归汤。参黄疽有关条。
白蓄出《 名医别录)。为水营蒲之别名,详该条。白菌病名。系指感受温邪疫病之邪,喉间疼痛,腐溃并覆有色白如菌状膜,故名。为白缠喉之俗名.叩白喉。《 喉白阐微): “喉间白腐一证,俗名白菌,即白缠喉是也。”详白喉条。
白芫出《 昊普本草)。为女莞之别名,详该条。白雪出<抱朴子》 。为粉霜之别名,详该条。白眼.眼的部位。(灵枢• 大惑论》 :“其案气之精为白眼c ”即白睛,详该条。.病名。指白涩症。《 审视瑶函》 卷三:“此症南人俗呼白眼。”详该条。白麻.见(本草纲目》 。为简麻之别名,详该条。.病证名。麻疹的一种证型。又名白疹。《 麻证新书》 :“麻疹之粒头高耸,色红淡润而肤白者,此肺胃之火原轻。”见于麻疹轻证。如兼面色皖白,神疲,肢冷,则为正气虚弱,不能载毒外出。治宜益气透疹。用人参败毒散加减。
白淫古病名。.指男子尿出白物如精及女子带下病。《 素问• 实论》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痰,及为白淫。”王冰注:“白淫,谓白物淫衍,如精之状,男子因搜而下,女子阴器中绵绵而下也。”参见尿精、带下条。.指滑精。(证治要诀• 遗精): “甚者耳闻目见,其精即出,名曰白淫。”参见滑精条。.指精浊症之严重阶段。<理虚元鉴• 白浊白淫论): “初出茎中痛而浓浊如膏,谓之白浊。久之不已,精微弱而薄,痛亦渐减,至后闻淫声,见女色而精下流,清稀而不痛,则谓之白淫也。”参见精浊条。O 指蛊病。《 杂病源流犀烛• 五淋二浊源流): “白淫,热郁病也,一名蛊。”《 素问• 玉机真藏论》 所载蛊病,症见少腹觉热而痛,白浊如精,随搜而下,由邪热内结,真精不守所致。宜用半荃丸、清心莲子饮等方。
白崩病名。出《 脉经》 。指崩下血内有大量白色
432 白
五画
2l
液体,质稀如水或如粘胶等。多因忧思过度,劳伤心脾,或因虚冷劳积伤于胞脉所致。劳伤心脾者,兼见心悸气短,失眠,饮食少进。治宜养心安神,健脾。方用平补镇心丹,用人参或龙眼肉汤送服;或用豆花散空腹服;或用《 世医得效方》 方:棕搁炭、丝瓜络各等分,细末米饮调服。虚冷劳积者,症见虚乏倦怠,形寒畏冷,小腹寒凉,治宜温经补虚,方用金锁正元丹。
白散(伤寒论>方。又名三物白散、桔梗白散。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去皮心,炒黑,研如脂)一分。为末,入巴豆,更于臼中柞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赢者减之。服药后,病在隔上必吐,在隔下必利。若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功能涌吐实痰,泻卜寒积。治寒实结胸,痰涎童盛,呼吸困难,脉沉紧;也用于白喉,假膜阻塞,脉实有力者。
白棘出(神农本草经》 。为棘针之别名,详该条。白喉病名。见(时疫白喉捷要)。又名白缠喉、白菌。系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于秋末冬初,以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 重楼玉钥): “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 … 患此者甚多,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发病多因时行疫病之毒,从口鼻而入;或肺胃素虚,复感风热,热毒结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疼痛,吞咽尤甚,继之一侧或两侧喉核处出现白点,白点迅速蔓延,成为乳白色或灰白色边界清楚有光泽之白膜,其白膜迅速蔓延至悬雍垂及喉关内外,白膜不易削脱,若用力剥除,则易出血,并迅速为新的白膜所覆盖。白膜坚韧不易捣碎。并兼有头痛,身疼,微热,或寒热交作,疲乏,胸闷烦躁,口臭鼻塞。若白膜蔓延至喉关内或会厌下,则呼吸困难,鼻煽唇青,心悸怔忡等。白喉的病理多属阴虚肺燥,宜养阴清肺为主,方用养阴清肺汤。有表证者当先解表;如初起阳热偏盛,症见咽喉痛闭,饮水作呛,目红声嘶,口出臭气者,用神仙活命汤;属阴虚者,宜养阴清热,用养阴清肺汤加减;若痰火阻塞,喉声如锯,宜清肺降痰,用猴枣散((中医儿科):猴枣、川贝母、天竺黄、沉香、朱砂、仙半夏)加土牛膝根、草劳子、大黄、碱石、竹沥之类。针刺取合谷、少商、天突、足三里、内庭。白喉治疗禁忌,诸家主张纷纭,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点:① 忌升提涌吐。② 忌温散发汗。③ 忌大下亡津。④ 忌刀针。⑤ 忌病重药轻。⑥ 忌苦寒助燥。本病具有传染性,发现病人应隔离,消毒,并报告疫情。此外.对某些虚寒性之咽喉疾患,习惯上亦有谓其为白喉者:如虚案白喉、疥证白喉、寒痹白喉等,故宜详辨。
白筋推拿穴位。又名阴筋。出陈氏《 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无名指处。性微凉,能退热。治胸隔胀满,头昏痰盛。
白象病证名。《 白喉忌表抉微》 :“白喉初起,症象轻而白未见,即服此方。侯一见白象,即改服养阴清肺汤”相当丁白喉伪膜。
白痢病名。痢疾类型之一。古称白滞痢。因便
下白色粘冻或脓液,故名。有属寒属热之分。(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九:“白痢者,由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痢也。”其症便下如冻胶或鼻涕,可兼见腹痛,后重,不能食,小便清利,或手足厥冷等。由寒湿凝滞,脾阳受伤所致者,治宜温中化湿。可选用当归散、除湿汤、十补汤等方。本证可见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等病。参见冷痢、寒痢条。若症见痢下白色,粘冻多脓,腹痛,里急后重,小便赤涩者,属湿热为患。《 素问玄机原病式• 热类》 :“下迫窘痛,后重里急,小便赤涩,皆属燥热,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 <张氏医通)卷七:“白痢初起,里急后重,频欲登圈,及去而所下无多,才起而腹中复急,皆湿热凝滞所致。胃等汤加木香、砂仁。”也可用香连丸、黄芬丸等。详夜热痢条。白痛证名。即白眼痛。<审视瑶函》 卷三:“白眼痛有表里等症,或疼极而痛,从外走内者,宜温之散之;有不红肿而涩痛者,火伏气分,泻白散为主;有白珠变青蓝色,乃郁邪蒸逼,走散珠中,巫宜调气以养之。”详白眼痛条。
白道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白道和黄道的交角平均为5 勺’。白幕出(名医别录)。为白薇之别名,详该条。白榄见《 广东新语)。为橄榄之别名,详该条。白雾眼科病证。见(银海指南)卷二。指聆之色白而淡薄者。详翁条。
白睛眼的部位。出(诸病源候论》 卷廿八。又名白眼、白仁、白珠、白轮、眼白。包括今之球结膜与巩膜。前端与黑睛紧连,共组成眼珠外层。彼此病变常牵累。白睛内应于肺,为五轮中之气轮,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白睛疾患常与肺或大肠有关。白痞病名。O 指皮肤上发生的白色水疮。见《 温热经纬》 卷三。又名晶痔、白疹。由于湿热之邪郁于肌表,不能透泄而发。颈项初生水泡,渐及胸腹,亦可见于四肢,先少后密,状如水晶,显示湿热有外透之机。破之出淡黄色浆液,有腐臭味,常伴有身热,数天后身热渐低,水泡干燥脱屑而愈。重者可延缠日久,水泡呈枯白色,称为枯瘩。是气阴枯竭之候。治宜清热除湿宣透。因服氮氢汤,气阴两虚时可加入人参、沙参、石解。善后用慧该竹叶散。相当于白色粟粒疹。.白喉之别名。(白喉阐微• 附录》 :“炼斋偶记”烂喉风项:“或曰白前,或曰内缠喉,又曰白瘤,其名种种不一。”
白障眼科病证。出《 诸病源候论》 卷廿八。指宿醋之色白而厚者。《 审视瑶函》 卷三:" (凝脂璐症)待长大而蔽满黑睛者,虽救得珠完,亦带疾矣。治后,珠上必有白障,如鱼鳞圆状等聆,终身不能脱,若结在当中,则视昏渺耳”。相当于今之角膜白斑。详宿翁条。
白蔽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山地瓜、见肿消。为葡萄科植物白蔽Ampelopsis japonica ( Thunb . ) Mak .的块根。产华北、华东及中南地区。苦、辛,微寒。入心、脾经。清热解毒,泻火散结,生肌止痛。
仁』 卜‘弋人州甲
白433
① 治疮疡痈肿,煎服并捣敷;凛痈,扭挫伤,烧烫伤,研末调敷。② 治温疟,血痢,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煎服:3 一9 克。白蔽的果实名白蔽子,煎服亦治温疟,热结痈肿本品含粘液质。5 %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水浸剂对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白葱见《 本草经解》 。为白豆范之简称,详该条。白蜡① 见《 丹溪心法》 。即虫白蜡。② 出<名医别录》 。为蜂蜡之一种。各详该条。
白膜眼科病证。出(神农本草经)卷二。眼生膜障,其血丝色淡而稀疏者,称白膜。
白漏病名。出《 千金要方》 卷四。指经血漏下挟有白色液体,淋沥不断者为白漏。多因脾肺气虚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劳伤血气,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脉之海,手太阳、少阴二经,主下为月水,伤损经血,冲任之气虚,故血非时而下,淋沥不断而成漏下,五脏皆察血气,肺脏之色白,漏下白者,是肺脏之虚损,故漏下而挟白色也”。治宜补益脾肺。方用补中益气丸、人参养荣汤,或用马蹄丸(白马蹄、禹余粮,各四两,龙骨三两,乌贼骨、白僵蚕、赤石脂各二两,共为细末,蜜小丸,每服二、三钱,空心黄酒送下)。
白蜜出(药性论》 。为蜂蜜之白色至淡黄色者,详蜂蜜条。
白彼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白幕、白马尾、龙胆白薇。为萝旅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otumB 即,或蔓生白薇C . versicolor 兔e ,的根及根茎。主产山东、安徽、辽宁等地。苦、咸,寒。入肝、胃经。清虚火,除血热,利尿。① 治阴虚内热,病后余热不清,产后虚烦呕逆,风温灼热,肺热咳血,痒疟,温疟。② 治热淋,血淋。煎服:6 一g 克。③ 治乳痈。鲜品捣敷;创伤出血,研末敷。白薇根含挥发油、白薇素( C " anchol )和s 秒白薇贰(Cynatratoside )。白位出(本草经集注》 。为檀香之一种,详该条。白璐眼科病证。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聆之色白者称白璐。详翁条。
白署炼丹药物。即硫化砷铁(F 动旧S )。为八石之一。在天然矿中,色白如银。《 抱朴子• 金丹>: “五石者,丹砂、雄黄、白窘、曾青、慈石也。”
白磨病名。麻风病的一种类型。见《 诸病源候论)卷二。由于恶风侵袭皮肤血分之间,郁遏化火,耗伤血液而成;或接触传染而得。初起皮色逐渐变白,四肢顽木,肢节发热.手足无力,患部肌肉如针刺样作痛;或声音嘶哑,两眼视物不清。内服白花蛇散。便秘者先服醉仙散,次服通天再造散。相当于结核型麻风。
白鳗见<中国动物图谱• 鱼类)。即鳗鲡鱼,详该条。
白璐二十四节气之一。<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渐凉。白三七见(中药材品种论述》 。为竹节三七之别
名,详该条。
白口疮病证名。见(幼幼集成)。痘后余毒,舌上生疮,其疮白者,名白口疮,此热在心肺二经。内服洗心散,外用朱矾散敷之。
白丸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炒白僵蚕五钱,天南星三分,铅粉一钱,炒全蝎、炒桑缥峭、霍香各一分。为细末,炼蜜为丸,黄米大,每服五丸,薄荷煎汤加黄酒少许送下。治小儿中风,失音不能啼。白刃疗病名。出<外科正宗》 卷二。又名肺疗。初生白鲍,顶硬根突,破流血水,痒痛兼作,多生鼻孔、两手,易腐易陷,重则腮损咽焦,咳吐痰涎,鼻掀气急,此属肺经毒火而成。治同疗疮;生于鼻者,治同鼻疗。参见疗条。
白马尾见《 安徽中草药》 。为白薇之别名,详该条。
白马骨出(本草拾遗}。又名满天星、曲节草、路边姜、凉粉草、鸡脚骨。为茜草科植物六月雪Serissa serissoides ( I 延.) Druce 或白马骨5 .王沈tidaC 仪nm .的全株。分布我国东南部和中部各地。苦、辛,凉。疏风解表,清热利湿,活血消肿。① 治感冒,咳嗽,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目赤肿痛,急、慢性肝炎,高血压头痛,肠炎,痢疾,风湿腰腿痛,慢性肾炎水肿,小儿疮积,妇女白带过多。煎服:9 一15 克(鲜品30 一60 克)。② 治痈肿,蛇伤。捣敷。白马骨根:煎服治肠风,脏毒,咳嗽痰中带血,尿血。白马骨全株含贰类及揉质;根含皂贰。六月雪全株含熊果酸及件谷街醇,又含皂贰,揉质。
白马胎见(广东中草药)。即走马胎,详该条。白云母见(备急千金要方)。即云母,详该条。白云草见<湖南药物志》 。为东风菜之别名,详该条。
白云香见<中药志》 。为白胶香之别名,详该条。白木耳出清• 叶小峰《 本草再新》 。又名白耳子。为银耳科植物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 .的子实体。主产四川、贵州、福建;江苏、浙江、湖北等地亦产。甘、淡,平。滋阴,润肺,益气。治劳咳,肺痪,咯血,痰中带血,崩漏,便秘,高血压病,血管硬化,及病后虚弱。偎食:3 一9 克。本品含酸性多糖A 、B 及C ,依米丹宁(Emitannin ) A 、B 及C ,白木耳多糖( Tremellan ) ,麦角街醇等。
白木香见《 浙江中药手册》 。为防己之别名,详该条。
白木通.见《 湖南药物志》 。为女萎之别名。.见(四川中药志)。为川木通之别名。各详该条。白牛胆见(泉州本草》 。为羊耳菊之别名。详该条。
白牛膝出(滇南本草)。又名九股牛膝、长深根。为石竹科植物狗筋蔓Cucubalus boccifer L .的根。分布我国南北各地。甘、淡,温。祛风除湿,利尿消肿,散察止痛。① 治风湿关节痛,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小儿疮积,肺结核,闭经,赤白带下,跌打损伤。煎服:9 一15 克。② 治痈疖,凛病。捣敷或煎服。孕妇
434 白
忌服。本品含多种低聚糖,内有剪秋罗糖( Lychnose )、异剪秋罗糖、棉子糖。
白气狸古病名。指发于秋季的一种疫病。见《 伤寒总病论)卷五。《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叙疫论》 :“夫疫病者… … 秋时应凉,而热气抑之,则责邪在肺,病曰白气鲤。”其症“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或体热,发斑,喘咳,引气。”治宜清解疫毒为主。选用石膏杏仁汤,石膏葱白汤,或治白气鲤方。白毛蛇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为草石蚕之别名,详该条。
白毛藤.出清• 赵楷(百草镜)。又名蜀羊泉、排风藤、毛风藤、葫芦草。为茄科植物白英Solanu 。lyratum Thunb .或欧白英5 . dulcamaraL 的全草。前者分布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及长江以南各地;后者分布云南、四川。苦,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抗癌。① 治风热感冒,发热,咳嗽,黄疽型肝炎,胆囊炎,风疹,肾炎水肿,血淋,白带,肺癌。煎服:9 一15 克(鲜品巧一30 克)。② 治风湿性关节炎。泡酒服并捣敷。③ 治痈肿疗毒,煎服并捣敷;中耳炎,捣汁滴耳。白英全草含有各轻基幽体生物碱贰,经动物试验具有抑制肿瘤作用。欧白英含多种苦茄碱( Solamarine )及蜀羊泉胺等生物碱。白英(和红枣)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的免疫生物学反应。件苦茄碱对小鼠肉瘤一180 有抑制作用。.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为寻骨风之别名,详该条。
白为寒五色主病之一。出《 灵枢• 五色》 。面部色白为阳虚气血不足的证候。阳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白。阳气虚弱,阴盛于内,寒从内生,故为寒。
白水鸡见《 福建民间草药》 。为三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白玉兰见(广州植物志)。为白兰花之别名,详该条。
白玉,O 《 疡医大全)卷二十四方。白芷、锻炉甘石、甘松、当归尾、乳香、五灵脂、山奈、细辛、樟冰各五钱,没药、象皮、白蜡各三钱,松香、冰片、察香各一钱,铅粉十三两。先将麻油二斤熬至烟起,离火入白蜡、松香再熬,搅至起泡,入铅粉滚沸即取起,稍停再加热,反复数次,见有菊花纹小泡,入其他药末,至滴水成珠,入赓香搅匀,摊贴患处。治疮疡。.(疡医大全)卷二十五方。① 轻粉三钱,冰片二钱,樟脑六钱,白蜡二两,猪板油四两。先将白蜡、猪板油熔化滤清,再入他药和匀,外敷患处。治臃疮日久不愈,及刀疮久不收口。② 轻粉、密陀僧、黄蜡各二两,乳香、没药、象皮、白蜡各五钱。除黄、白蜡外,其他药为细末,再以桐油一斤,放锅内熬滚去沫,入密陀僧末搅匀离火,入二蜡熔化再搅匀,待油稍温,入乳香、没药、象皮、轻粉末,搅匀摊纸上,外贴患处。治臃疮。.经验方。见<外伤科学)(广东中医学院)。锻石膏,制炉甘石(药用剂量比例:9 : 1 )。研粉和匀,以麻油少许调成膏,再加凡士林(药粉、油类比例:3 : 7 )调膏外敷。功能润肤生肌收敛。治溃疡腐肉已
尽,疮口不敛者。
白术丸(洁古家珍》 方。天南星、半夏各一两,白术一两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食后生姜煎汤送下。治痰湿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倦怠,腹胀而食不消。白术汤.<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 古今录验方)方。又名术汤。白术六两,黄芬三两,赤芍药四两。水煎,分三次服。治妊娠心痛欲死。.(圣济总录}卷十九方。白术、人参、革澄茄各一两,垠诃子(去核)二两,丁香、草豆落、黄蔑、炮附子、获荃、炒麦芽、沉香、陈皮、木香各三分,炒积实、炙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不拘时服。治脾痹,心腹胀满,不欲饮食,食则气滞体重,四肢无力。.《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方。白术二两,五味子、获等各一两,甘草一分,半夏四个。为粗末,分作十六服,每服加生姜五片,水煎,空腹服。治五脏伤湿,咳嗽痰涎,僧寒发热,上气喘急。O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半夏曲五钱,白术、木香、甘草各一钱,槟榔二钱半,获等二钱。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姜煎汤食前调下。治胃中虚损,痰多而吐者。.《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下方。白术、获等、半夏各等分。为末,每服五钱至一两,加生姜七片,水煎,调神曲末二钱,顿服。治咳嗽痰多,久治不愈者。.《 奇效良方》 卷一方。白术、姜厚朴、防风各二钱,炮附子、橘红、白醉皮、五加皮各一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脾脏中风,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动,不能饮食,口角两边色黄者。.《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卷一方。白术三钱,半夏、橘红、获等、五味子各一钱半,甘草五分,生姜五片。水煎服。治湿痰咳嗽。
白术饮《 济生方)卷一方。白术、人参、草果仁、炮姜、姜厚朴、垠肉豆范、橘红、木香、炒麦芽各一两,炙甘草五钱。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治脾劳虚寒,呕吐不食,腹痛泄泻,胸满喜嗽,多卧少起,情思不乐,肠鸣体倦。白术散.<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古今录验方)方。白术、川弯各四分,蜀椒三分,牡蝠二分。为细末,每服一钱匕,酒送下,日三夜一服。功能健脾养胎,温中祛寒。治妊娠胎动不安。若腹痛,加苗药;心下痛,倍川芍;吐不能食,加细辛、半夏。书方也见于《 金匾要略》 。.(太平圣惠方》 卷六方。白术丫人参、熟地黄、五味子、黄明胶(捣碎,炒微黄)、获等各三分,紫苑、炮姜、炙甘草各半两,桂心一两。’为末,每服二钱,入大枣三枚、糯米五十粒,水煎,不拘时服。治肺气不足,胸中短气,咳嗽恶寒。.《 太平圣惠方)卷十方。白术、桂心、炮附子、防风、川芍、炙甘草各三分。为末,每服四钱,入生姜半分、大枣三枚,水煎,不拘时热服。治伤寒阴痉,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O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山药、桔梗、获菩、甘草、白芷、陈皮、青皮、香附各三两,白术四两,泡姜二两。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木瓜一片、苏叶三片,水煎,食前服。
白435
治伤寒僧寒壮热,鼻塞咳嗽,或受风湿,骨节疼痛,或中暑呕吐眩晕,或脾胃虚损,吐酸反胃.心腹绞痛等症。.<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又名钱氏七味白术散。人参二钱半,获等、妙白术、薰香叶各五钱,木香二钱,甘草一钱,葛根五钱(渴者加至一两)。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功能健脾止泻。治脾胃久虚,津液内耗,呕吐泄泻频作,烦渴多饮。若热甚发渴,去木香。.(苏沈良方》 卷十方。炒白术、炒黄琴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妇人妊娠伤寒,胎动不安。.《 全生指迷方)卷三方。白术二两,芍药三两,桂心、炮附子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匕,食前温酒调下。治外伤风湿,腰痛隐隐,喜暖,脉缓涩。.<全生指迷方》 卷四方。又名全生白术散。橘皮、大腹皮、获等、生姜各五钱,白术一两。为末,每服一方寸匕,食前服。功能健脾利水。治妊娠两目浮肿。.(普济本事方》 卷四方。泽泻、白术、获等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治食后多吐,欲作翻胃。.(普济本事方)卷十方。百术、人参各二钱,炙半夏曲三钱,获等、炮姜、炙甘草各一钱。为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日二、三次。治小儿胃寒呕吐,脉迟细者。.(宣明论方)卷二方。牡蜗二钱,白术一两一分,防风二两半。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治虚风多汗,食之汗出如洗。.《 证治准绳• 女科)卷四方。炒白术、紫苏各一钱,人参二钱,青皮(去白)、诃子肉、川芍各八分,炙甘草半钱。水二钟,加生姜竺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治妊娠,胎气不和,饮食少进。
白石英出<神农本草经》 。为氧化硅类矿物石英的纯白矿石。产江苏、广东、湖北、河北、福建、陕西等地。甘,温。入肺、肾、心经。温肺肾,安心神,利小便。治肺寒咳喘,阳痰,消渴,惊悸,小便不利。煎服:9 一15 克。本品主含二氧化硅,尚含铝、铁、钠、钾等杂质。
白石参见<云南中医验方》 。为青羊参之别名,详该条。
白石笋出<岭南采药录》 。为樟柳头之别名,详该条泛
白石脂出(神农本草经)。又名高岭土。为硅酸盐类矿豁白陶土。甘、酸,平。涩肠,止血。治久泻,久痢,‘吐血,妞血,崩漏,带下,遗精。煎服:9 一12 克;或入丸、散。本品主成分为水化硅酸铝,常含铁、镁、钙等杂质。
白龙须出清• 罗思举<简易草药》 。为八角枫之须根,详八角枫条。
白龙粉出《 御药院方》 。为玄明粉之别名。研极细,夕卜肘少许点眼。治肾水虚衰,肝经邪热,视物不明,或生障聆,裔肉攀睛,或迎风泪出,眼见黑花,或睛涩肿痛,或痒不可忍(《 证治准绳• 类方)第七册)。白龙散《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八册方。枯矾、铅丹、龙骨各半两,庸香一钱。为细末,去净耳内脓水后,掺耳内,日二次。治小儿耳流脓汁,疼痛。
白叶藤见《 药学学报》 (9 ) : 561 , 1963 。为古钩藤之别名,详该条。
白瓜子① 出《 神农本草经》 。为冬瓜子之别名。② 见《 东北药用植物志)。为南瓜子之别名。各详该条。
白瓜皮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冬瓜皮,详该条。
白凤,《 十药神书)方。黑嘴白鸭一只,大枣二升,参等平胃散一升,陈煮酒一瓶。先将鸭缚定,按患者酒量,取酒烫温,将鸭项割开,滴血入酒,搅匀饮之;再将鸭去毛,于胁边开孔,取去内脏,拭干,次将大枣去核,每枚内放参等白术散末,将此填满鸭肚,用麻扎定,以砂瓶一个,置鸭在内,四围用火慢垠,将陈煮酒作三次添入,煮干为度,然后食鸭,枣药阴干,随意用人参煎汤送下。治病久虚惫,咳嗽吐痰,咯血发热。
白兰花见(四川中药志)。又名白兰、白玉兰,为木兰科植物白兰花Michelia alba DC .的花。我国长江流域各地均有栽培。辛、苦,温。止咳,行气,化浊。治慢性气管炎,前列腺炎,白浊,白带。煎服:9 一15 克。
白头公出(本草经集注)。即白头翁,详该条。白头草见《 湖南药物志》 。为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白头疮病名。出(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五。由湿热蕴结肌肤所致。皮肤生疮有白头,渐成脓,四周红赤,微痒而痛,甚则延及全身。治宜清热除湿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外搽青黛膏。相当于毛囊炎。白头翁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野丈人、白头公、毛姑朵花、老白毛、猫爪子花。为毛莫科植物白头翁Pul , atilla Chinensis ( Bge . ) Reg .的根。主产内蒙古、辽宁、河北。苦,寒。入胃、大肠经。清热凉血,解毒。① 治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温疟,鼻超,痔血,白带。煎服:9 一15 克。② 治痕病。浸酒服。③ 治滴虫性阴道炎。煎水冲洗阴道。本品含原白头翁素、皂贰等。煎剂及所含皂贰在体外及小鼠体内均能抑制阿米巴原虫。流浸膏在试管内可杀死滴虫。鲜汁孕醇提液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煎剂对某些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原白头翁素具强烈刺激作用,在豚鼠试验中有抗组胺作用。白冷风见《 浙南本草新编》 。为翅茎香青之别名,详该条。
白红菜见(福建民间草药》 。为番杏之别名,详该条。
白地榆见(云南中草药选)。为管仲之别名,详该条。
白耳子见(贵州民间方药集}。即白木耳,详该条。
白芍汤《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七方。白芍药、酸枣仁、乌梅。水煎服。治肝虚自汗。白芍药出(本草经集注}。又名白芍。为毛食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nora pall .的根。主产浙江、四
436 白
川、安徽等地。苦、酸,微寒。入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① 治头晕,头痛,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排肠肌痉挛,手足拘挛疼痛,自汗盗汗。② 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带下。煎服:4 . 5 一9 克。反黎芦。本品含芍药贰(Paeoniflorin )、氧化芍药贰、苯甲酸、件谷街醇、辣质及挥发油等。芍药贰对小鼠有镇静、解热、镇痛、解痉和抗惊厥作用;对大鼠有抗炎作用,对应激性胃溃疡有预防作用,并抑制其胃液分泌及胃、肠运动,对子宫亦有抑制作用。对狗冠脉及后肢血管有扩张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本品与甘草有效成分Fm100 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从而证实“芍药甘草汤”组成的合理性。白菠散《 症因脉治》 卷二方。白友,飞曲(按:此药待考)。为细末,白水调服。治脉络损伤,喘咳吐血。
白朴根见《 岭南草药志》 。为白背叶根之别名,详该条。
白虫病病名。即寸白虫病。(金匾要略•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 “食生肉,… … 变成白虫。”《 备急千金要方• 九虫): “三曰白虫,长一寸。… … 白虫相生,子孙转多,其母转大,长至四、五丈,亦能杀人。”详寸白虫病条。
白羊桃见(云南中草药》 。为夹竹桃之别名,详该条。
白灯笼见《 生草药性备要》 。为鬼灯笼之别名,详该条。
白壳疮病名。《 外科启玄》 卷七:“白壳疮者即癣也。”有四种:风癣、杨梅癣、花癣、牛皮癣。多因毛孔受湿之邪所生。证治详见各条。
白芜黄出《 太平圣惠方》 。为芜黄之处方名,详该条。
白芷丸.《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八册方。白芷。为细末,以葱白捣烂为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茶水送下。治鼻流清涕不止。.见《 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二十五。即都梁丸,见该条。
白芷散.《 校注妇人良方》 卷一方。白芷一两,锻乌贼骨二枚,缎胎发一团。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治下元虚弱,赤白带下,或经行不止。.(证治准绳• 类方)第八册方。白芷、防风、连翘、锻石膏、荆芥、赤芍药、升麻、薄荷。为细末,薄荷煎汤调下;并搽牙雌。治下牙疼。.(外科真诊》 方。① 白芷二钱,牡砺粉五钱,冰片二分。为细末,搽患处。治乳疮,乳头腐烂,延及周围。③ 白芷、夏枯草、金银花各三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二钱,甘草一钱。为末,冲服。治青蛇头,生于足大趾节上,初起状如汤泼火烧,痛不可忍,憎寒壮热,四肢酸痛,后则箭肉突出,痛如刀割。
白花丹出(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白雪花、白皂药、一见消、白花岩陀。为蓝雪科植物白花丹Plumbago : eylanica L .的根或叶。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辛、苦,温。有毒。祛风止痛,散痛消肿。① 治风湿痹痛,胃痛,肝脾肿大,
血寮经闭。煎服:根,9 一15 克(须久煎3 一4 小时以上)。② 治跌打扭伤.蛇咬伤,疥、癣。鲜叶捣敷,一般不宜超过30 分钟,局部有灼热感即除去。孕妇忌服。根含矶松素、3 一氯矶松素和3 , 3 ’一双矶松素。矾松素有抗菌、抗凝血、抗生育、祛痰作用。矾松素对中枢及妊娠子宫还有兴奋作用‘
白花菜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野芝麻之别名,详该条。
白花蛇出(开宝重定本草)。又名薪蛇、百步蛇。为蝮科动物五步蛇Agkist 耐on acutus ouenthe :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主产浙江、江西、福建。甘、咸,温,有毒。入肝、脾经。祛风湿,通络,定惊。治风湿痹痛,筋脉挛急,肌肉麻痹,口眼喝斜,语言赛涩,半身不遂,小儿惊风抽搐,破伤风,麻风,疥癣。煎服:3 一9 克;研粉吞服,0 . 6 一0 , 9 克。头部毒腺中含多量的血液毒,少量的神经毒,微量的溶血成分及促进血液凝固成分。干的蛇体主含蛋白质、脂肪及氨基酸。五步毒蛇具有凝血酶样作用,使纤维蛋白元耗竭、血液失凝而广泛出血。蛇毒并能发生急性溶血,心肌损害,水及电解质紊乱。五步蛇注射剂动物能直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对小鼠具有镇静、催眠和镇痛作用。’飞白花散《 卫生宝鉴)卷十七引申显卿方。朴硝不拘量。为末,每服二钱,茵香煎汤。食前调下。治膀肤有热,小便不通。
白花,(济生方)卷二方。款冬花、百合(蒸)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龙眼大,每服一冗,临卧细嚼姜汤送下,或嘀化。治喘嗽不已,或痰中有血。白花箭见《 修订增补天宝本草》 。为杏叶防风之别名,详该条。
白芥丸见(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卷十四。即连萝丸,见该条。
白芥子出《 新修本草》 。又名芥菜子、辣菜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 .的种子。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辛,温。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胃散寒,通络止痛,散结消肿。① 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结核性胸膜炎,反胃吐食,胃寒疼痛,寒湿痹痛。煎服:3 一9 克。② 治阴疽,痰核,煎服或研末调敷;扭伤、挫卷,各种神经痛,研末醋调敷。外敷皮肤有灼热感时即除去。本品含白芥子贰(sinalbin )、芥子碱、芥子酶等。白芥子贰水解后的产物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致充血、发泡。白芥子内服可催吐、祛痰,过量可致胃肠炎。其水浸剂在试管中对某些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白苏子见《 饮片新参》 。又名玉苏子、茬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Perilla frutescens ( L . ) Britt .的果实。产江苏、河北、山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辛,温。下气,消痰,润肺,宽肠。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煎服:4 . 5 一9 克。本品含脂肪油,主要为亚麻油酸脂。
白苏叶出《 本草图经》 。又名茬叶。为唇形科棺
五画白437
物白苏Perilla frutescens ( L . ) Britt .的叶。我国南北各地多有栽培。辛,温。入肺、脾经。解表散寒,理气消食。治风寒感冒,咳喘,食积。煎服:4 . 5 一9 克。本品含挥发油,内有紫苏醛、白苏烯酮( E 即maketone )、松茸醇(Matsutake alcohol )。白苏梗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为唇形科植物白苏Pe ' lla frutescens ( L . ) Britt .的茎。辛,温。入肺、脾经。顺气,消食,安胎。治胸隔痞闷,脍腹疼痛,胎动不安。煎服:4 . 5 一9 克。
白杨皮出《 梅师集验方)。即白杨树皮,详该条。白豆蓝出(本草拾遗》 。又名白寇、白落仁、豆落、寇米。为姜科植物白豆范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 ,的果实(用时去果壳)。主产越南、泰国,我国南部有引种栽培。辛,温。入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暖胃,消滞,解酒。治湿阻气滞,胸闷腹胀,院腹冷痛,宿食不消,隐气,呢逆,呕吐,反胃。煎服:1 , 5 一6 克。后下、本品含挥发油,其主成分为右旋龙脑、右旋樟脑、按叶素、松油醇等。配剂或醋剂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其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轻度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白秃疮病名。头皮癣疾之一。出《 刘涓子鬼遗方》 卷五。又名底头疮,秃疮、白秃。由风邪袭入头皮膝理、结聚不散;或由接触传染而发。多见于小儿。初起头皮毛发根部出现灰白色屑斑,小如豆粒,大如钱币,日久逐渐蔓延扩大成片,毛发干枯,断折易落,参差不齐,偶有疹痒,久则发枯脱落,形成秃斑,但愈后毛发可再生。病程较长,经年不愈,一般至青春期大部可自愈。治疗:可选用苦棣膏,秃疮油,肥油膏外搽。相当于头白癣。
白伸筋见《 江西民间草药》 。为草石蚕之别名,详该条。
白皂药见《 四川中药志》 。为白花丹之别名,详该条。
白余粮出《 本草经集注》 。为土获等之别名,详该条。
白饭花见《 福建中草药》 。为木懂花之别名,详该条。
白沙介出《 范子计然)a 为南沙参之别名,详该备“;只一‘
白附子出《 名医别录》 。又名禹白附、鸡心白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丁yPhonium glganteum Engl , 的块茎。主产河南、陕西、四川、湖北。辛、甘,大温,有小毒。入肝、胃经。祛风痰,镇痉,止痛,散结。① 治中风痰童,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偏正头痛,癫痛,小儿惊风,破伤风。② 治痈肿,凛病痰核.喉痹肿痛,蛇、虫咬伤。煎服:3 一4 . 5 克;或入丸、散服。一般炮制后用。外用以鲜品捣敷;或熬膏徐。孕妇忌服。本品含肌醇、皂贰、卜谷街醇及其葡萄糖贰等。动物试验证明有镇静作用,炮制后此作用增强。白鸡儿见《 草药手册》 。为白及之别名,详该条。白驳风病名。见《 圣济总录》 卷十八。即白厕风,详该条。
白环俞经穴名。代号BL30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玉环俞、玉房俞。属足太阳胯胧经。位于骼部,平第四能后孔,距能正中线1 . 5 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 (针灸资生经》 )。布有臀下皮神经,第三、四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臀下神经;并有臀下动、静脉通过,深层为阴部内动、静脉。主治遗精,病气,白带,血崩,大小便不利,腰髓痛;以及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灶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巧分钟。
白环藤出《 本草拾遗》 。为萝蔗之别名,详该条。白茅花出(日华子诸家本草》 。又名茅盔花、茅针花。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 沐rata 。ylindrica Beauv . var . m8Jor ( Nees ) c . E .物bb .的花序。甘,凉。止血。治哑血,吐血,咯血。煎服:4 . 5 一9 克。外敷创伤出血。
白茅根出《 本草经集注》 。又名茅根、地营、地节根、茅草根、丝毛草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hca Beauv . var . major ( Nees ) C . E . Hubb .的根茎。全国各地均产。甘,寒。人肺、胃、膀胧经。清热,凉血,止血,利尿。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吐血,哑血,咳血,尿血,急性肾炎水肿,黄疽。煎服:15 一30 克(鲜品60 一120 克)。本品含多量蔗糖、葡萄糖、钾盐,少量草酸、柠檬酸等。根茎中含惹茵素(Coixol ) ,动物实验中,有镇静、镇痛、解热作用,对骨骼肌也有抑制。
白矾汤《 辨证录》 卷十方。白芍药三两,白矾五钱,当归、牡丹皮各一两,柴胡三钱,附子一钱。水煎服。治钩吻中毒。
白矾散.《 太平圣惠方》 卷六十五方。枯矾、硫黄、雌黄、铅粉、黄连各一两,蛇床子七钱半。为细末,以猪膏调如糊状,先以盐水洗患处,拭干再涂此药。治疥。.(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八册方。白矾、硫黄、乳香各等分。为细末,擦患处。治酒鼓鼻。.《 证治准绳• 疡医》 卷四方。① 枯矾一两,察香、芦荟、蝙蛇胆各半分。为细末,先以浆水洗疮,后敷药,日二、三次。治甲疽。② 枯矾、锻石胆各半两,寮香、血竭、朱红各一分。为细末,每用少许,掺患处,日二、三次。治甲疽,疮久不愈,衡肉裹甲,疼痛出血不止者。O (证治准绳• 女科》 卷三方。白矾半两,甘草半分,大黄一分。为细末.每用如枣大,绵裹纳入阴中,日换药二次。治妇人阴肿坚痛。
白虎风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太平圣惠方》 卷二十二:“夫白虎风病者,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起,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畜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即彻骨髓疫疼,其痛如虎之啮,故名曰白虎风病也。”详痛风、历节风条。
白虎汤《 伤寒论》 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水煎至米熟,去渣,分三次服。功能清热生津。治阳明经热盛,或温热病气分热盛,症见高热头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近代也用于乙型
438 白五画
脑炎有气分实热证者。方中石膏清泻肺胃而除烦热,为君药;知母清热养阴,为臣药;甘草、梗米益胃护津,使大寒之剂而无损伤脾胃之虑,共为佐使。实验研究:本方具有显著退热作用。并能提高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小鼠的存活率。
白虎候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即白虎证似痛。详该条。
白果叶出(本草品汇精要》 。又名蒲扇、飞蛾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 .的叶。苦、涩,平。敛肺平喘,止泻,活血止痛。① 治慢性气管炎,泻痢,白浊,白带,煎服:4 . 5 一9 克。其提取物制成片剂、针剂用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纹痛,血清胆固醇过高症。② 治小儿肠炎,煎水洗手、足心及心口,严重者擦洗头顶,每日二次;灰指甲,漆疮肿痒,煎水洗。本品含芸香贰、懈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白果双黄酮等黄酮类和白果苦内醋(Gink 咧ide )、白果新内酷(Bilobalide )等苦味质。还含白果酸、白果醇、白果酮等。白果素(Bilobetin )能降血清胆固醇,可治心绞痛,白果双黄酮(Gingetin )也有同样效用。表儿茶精能抑制胆碱酷酶,抑制乳酸菌生长,降低血及肝中胆固醉水平。儿茶精有维生素P 样作用,其他黄酮类能增加动脉血流量、治疗脑血管、外周血管循环障碍,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白劣根出《 生草药性备要》 。为刺三加之别名,详该条。
白劣筑出(生草药性备要)。又名白茨叶、白劳花叶。为五加科植物白劳触anth 叩anax tnfolia 加s ( L . ) Merr .的嫩枝叶。分布西南、华南、华中各地。苦、辛,寒。止痛,消肿,解毒。① 治胃痛。煎服:9 一15 克。② 治痈疖疗毒,创伤,捣敷患部;湿疹,疥癫,皮肤热毒,煎水洗。茎含正十五烷酸、棕搁酸、十七烷酸、硬脂酸及花生酸。又含以二十九烷为主的链烷混合物。尚含豆街醇、p 一谷街醇、蒲公英幽醇及其乙酸醋等。
白侧耳见《 贵州民间药草》 。为鸡腌草之别名,详该条。
白金丸<外科全生集• 新增马氏试验秘方》 方。又名矾郁丸、白玉化痰丸、癫痛白金丸。白矾、郁金各等分(现中成药药用剂量比例:3 : 7 )。为细末,皂角汁为丸(现多制成糊丸及水丸,每服一至二钱,日一、二次)。功能豁痰安神。治喉风、乳蛾,及痰阻心窍而致的癫痛发狂,烦躁不安,神志不清。
白金条见(分类草药性}。为八角枫之侧根,详八角枫条。
白肿舌病名。系指舌肿而色白。《 喉科秘钥》 卷下:“此症因风寒积内,六脉弦紧,舌肿硬痛。用六味汤加细辛三分、苏叶一钱半、白芷一钱、当归一钱半、」11 夸、葛根各一钱,如有白苔黑点而滑者,用淡附子、干姜各五分煎眼。外用干姜、冰片、寮香、青皮等分为末擦之。”
白鱼尾见(闽东本草》 。又名溪桃、杨波叶、白背风、狭叶醉鱼草。为马钱科植物驳骨丹Buddleja
asiatica LOur .的根或茎叶。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台湾、福建等地。苦、微辛,温,有小毒。祛风,化湿,通络,杀虫。① 治风寒发热,头身疼痛,风湿痹痛,腹胀,痢疾,跌打损伤,虫积腹痛。煎服:9 一15 克。② 叶捣敷无名肿毒;根煎洗皮肤痰痒。白河车O 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七叶一枝花之别名。.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为万年青之别名。各详该条。
白油*(治疗大全)方。真桐油三两,防风、白芷各一钱半。将防风、白芷放油内泡一夜,入铁器内慢火熬枯,去药沥尽渣,将油再熬,侯将开时,用鸡蛋一个(去壳),放油内炸至深黄色,去蛋不用,再将油用火慢熬,侯油色极明,入白蜡六分、黄蜡四分溶化,速用竹纸十余张,乘热浸入油内,取出放冷。视疮大小,裁纸贴患处,脓粘满纸,则弃去再换,一日换十余次。治膝疮年久不愈,秃疮及年久湿热诸疮,脓血不止,久不收口等症。
白屈莱出(救荒本草)。又名土黄连、山黄连、断肠草、雄黄草。为粤粟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 司us L .的全草。分布东北、华北及河南、山东、江苏、江西、四川、新疆、陕西等地。苦,寒,有毒。镇痛,止咳,利尿,解毒。① 治胃痛,腹痛,泻痢,慢性气管炎,百日咳,黄疽,肝硬化腹水。煎服,1 . 5 一6 克。② 外治水田皮炎,疥癣,疖肿,毒虫咬伤,青年扁平虎。捣汁局部涂擦。本品含白屈菜碱、原何片碱、小桨碱、黄连碱等生物碱。还含芸香贰、懈皮贰、强心贰和多量维生素C 等。流浸膏对小鼠有轻度祛痰作用,煎剂有平喘作用。白屈菜碱能轻度镇痛,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与髻粟碱相似而稍弱,对小鼠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白降丹见(药材资料汇编}。又名降丹。为二氯化汞和氯化亚汞的混合结晶。各地均有制造。辛,热,有毒。拔毒,祛腐,杀虫。治疮疡痛疽,痰管,瘫病,瘦瘤,虎痣,息肉,顽癣等。研末掺敷患处。本品有大毒,切忌内服,外用亦宜微量。白带丸<良朋汇集)卷四方。艾叶、当归(酒洗)、熟地黄各二两,香附(醋浸)、川芍、人参各溯两三钱,白术、苍术、黄柏、(酒炒)、阿胶(蛤粉炒)、白有药(酒炒)、椿根皮各一两,地榆七钱,获等八钱,缎白右脂六钱。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六十丸,早晚各一次,白水送下。治白带。白革唇病名。本病由伤寒或发惊后所致。唇白而肿,多兼眉棱骨痛,厥逆眩晕,气秽颐浮,齿击狂逆等症。治宜清火解毒,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参见茧唇条。
白袂等见<素间玄机原病式》 。为获等之处方名,详该条。
白茨叶见(分类草药性》 。为白劳蓬之别名,详该条。
白药子出(新修本草》 。又名白药脂、白药根、金线吊乌龟。为防己科植物头花千金藤stePhsnia -口.. . . . . . . . . . .口.一、,、
白439
cepharantha Hayata 的块根。产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苦、辛,凉,有小毒。入脾、肺、肾经。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凉血止血。① 治肝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阑尾炎,风湿疼痛,腰肌劳损,鲤血,肺结核咯血,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煎服:6 一9 克。② 治急性咽喉炎痰涎奎塞者,研末吹喉,或煎水含漱;腮腺炎、无名肿毒、毒蛇咬伤,捣敷或磨汁涂、本品含头花千金藤碱(Cepharanthine )• 异粉防.己碱(Isotetrandrine )、轮环藤宁碱( Cydeanine )等。头花千金藤碱有升高白血球作用。异粉防己碱有抗炎、镇痛、退热作用,抗炎效果与保泰松相似,并降低血中尿酸含量。
白药根出(本草图经)。即白药子,详该条。白药脂见(药材资料汇编)。即白药子,详该条。白至丸《 济生方)卷六方。锻白奎、锻禹余粮、鳖甲(醋炙)、乌贼骨(醋炙)、当归(酒浸)、鹊巢灰、炮姜、锻紫石英、炮附子、狗脊、川夸、鹿茸(醋炙)各一两,艾叶炭半两。为细末,醋煮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温酒或米饮送下。治妇人白带,久而不上,面色黔黝,绕脐疼痛,腰膝冷痛,日渐虚困。白圣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九方。锻牡砺、白奎、细辛、缎禹余粮、锻白石脂、锻龙骨各一两半,瞿麦穗、炮附子、乌贼骨炭、芍药、石苇、白蔽、黄连、获等、肉桂、白芷、当归、炮姜、人参、炙甘草各一两,炒川椒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治妇人内伤,崩中漏下,身瘦手足热,恶风怯寒,咳逆烦满,拘急短气,心胁腰背腹肚与子脏相引痛,漏下五色,心常恐惧,遇患怒优劳即发。
白面风见《 江西民间草药》 。为寻骨风之别名,详该条。
白面姑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三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白面痞病证名。O 指麻疹出现皮疹时,而面色苍白者。临床见于伴有大热、大汗或泄泻及体弱的病儿。由中气亏虚,脾阳不运所致。其症以疹点突然隐退或疹透不全,面色苍白,唇及肢端青紫,四肢冰冷为特征。治宜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阳;加紫草、红花捞活血通络。见于麻疹并发肺炎而兼感染性休克者。参白麻条。.指烂喉疼痞。《 重刻烂喉疼疹辑要)喉疹有烂喉、白喉之异云:“其有颜若握丹,疹不出肌者… … ;亦有余处皆见,面部独否者,即俗呼为白面痴、白鼻痞也。”指疼疹症惟面部或鼻部不发疹者,故名。详烂喉疼痞条。
白胡椒见(本草纲目拾遗》 。为胡椒药材之一种,详胡椒条。
白桐叶出《 本草经集注》 。即桐叶,详该条。白桐皮出(药性论)o 即桐皮,详该条。白砂苔即“水晶苔”,详见该条。
白残花见(药材资料汇编》 。为蔷薇花之别名,详该条。
白背风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羊耳菊之别
名。各详该条。
白背叶.见(岭南草药志)。又名白膜叶、叶下白。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 二apelta (切ur • )Muen 一儿9 .的叶。分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消炎,止血。治化脓性中耳炎,煎液滴耳;新生儿鹅口疮,煎水抹患处;跌打扭伤,鲜叶捣敷;皮肤湿痒,煎水洗:外伤出血,研粉撒。0 . 5 %煎剂或浸剂能抑制钉螺活动。.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为蔓荆子叶之别名,详该条。.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黄荆叶之别名,详该条。白背枫见(广东中草药》 。为半枫荷之别名,详该条。
白骨藤见《 广西中草药》 。为昆明鸡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白饼子O 《 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又名玉讲子。滑石、半夏、天南星各一钱,轻粉五钱,巴豆四枚(去皮膜,用水煮干研细)。为细末,糯米粉为丸,绿豆大,三岁以下小儿,每服三至五丸,三岁以上小儿,可加量至二十丸,空腹紫苏煎汤送下,以利为度。治小儿壮热。.《 普济方)卷三百九十六引(活幼口议》 方。枯矾、轻粉各一钱,白面五钱,炒铅粉一分。研细和水作饼,如钱大,每服半饼至一饼。治小儿毒痢,下痢纯白,肚腹疼痛。
白首乌见<山东中药)。又名山东何首乌。为萝蔗科植物戟叶牛皮消C " anchum bungei Decne .的块根。主产山东。苦、甘、涩,微温。安神,补血,收敛精气。治久病虚弱,失眠,健忘多梦,痔疮,便血,阴虚久疟,性神经衰弱,皮肤疹痒。煎服:9 一30 克。本品含磷酸脂类成分,主要为磷脂酞胆碱、磷脂酞乙醇胺、磷脂酞肌醇等。
白前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方。白前、紫莞、半夏、大戟各二两。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胀满,昼夜不得平卧,喉中如水鸡声。(外台秘要》 作《 深师方》 。白洋参见(昆明药用植物调查报告》 。为土党参之别名,详该条。
白扁豆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为扁豆之处方名,详该条。
白降丹《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二方。朱砂、雄黄各二钱,水银一两,硼砂五钱,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一两五钱。先将朱砂、雄黄、硼砂三味研细,入食盐、白矾、皂矾、火硝、水银共研匀,以水银不见星为度;用阳城罐一个,放微炭火上,徐徐起药入罐化尽,微火烘令干取起,再用一阳城罐合上,用棉纸截半寸宽,将罐子泥、草鞋灰、铅粉三物研细,以盐滴卤汁调极湿,一层泥、一层纸糊合口四、五层,及糊有药罐上二、三层,地下挖一小潭,用饭碗盛水放潭底,将无药罐放于碗内,以瓦挨潭口四边齐地,有药罐上以生炭火盖之,不可有空处,约三柱香,去火冷定,开启取丹;用时研末,每用一至六厘,水调外敷或干撒于疮头上,或下药捻插入疮口。功能消肿,溃脓,脱腐。治痈疽,发背,疗毒。实验研究:本方具有
440 白
较强的杀菌、防腐作用,尤其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作用最强。本方早见于《 医宗说约》 。
白桃树见《 上海常用中草药》 。为丝棉木之别名,详该条。
白射干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即白花射干,详该条。
白胶香出《 新修本草》 。又名枫香脂、白云香。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Liquidamhar formosana Hance 的树脂。产浙江、江西、福建、云南等地。辛、苦,平。活血,止血,止痛,生肌,解毒。① 治跌打损伤,鲤血,吐血,胃痛。研末服:1 . 5 一3 克,或入丸散用。② 治牙痛,研末擦牙;骨折,痈疽,痕痈,熬膏敷贴;创伤出血,癣疮,研末敷。本品含挥发油,内有菇类物质和桂皮酸类物质等。
白脓痢病证名。见《 证治准绳• 幼科》 。又名白脓疮靛。指小儿肠寒,下利似白脓的痢疾。多见于素体阳虚的小儿。因阳虚者易为寒湿所袭,寒湿内阻,蕴蓄于肠,气机失利,故见此证。治宜温中利气。用胃荃汤。
白狼毒见《 中药志》 。又名狼毒、猫眼根。为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 .或月腺大戟E . ebracteolata Hayata 的根。主产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辛,平,有大毒。入肝、脾经。破积,杀虫,除湿,止痒。① 治淋巴结结核,皮肤结核。以本品250 克放锅内加水煮,大枣500 克放笼上蒸,至熟为度。每次服枣7 枚,日服二至三次。② 治痰饮咳逆上气,鹿瘦积聚,虫积。醋制后用。煎服:0 . 9 一2 , 4 克。③ 治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熬膏涂;疥癣,酒鼓鼻,顽固性皮肤溃疡,研末油调敷。本品极易中毒,内服宜慎。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抽风等,重者可致死亡。体弱及孕妇忌服。畏密陀僧。本品含茵芹香豆素、异酋芹香豆素、牛防风素(Sphondin 〕 、狼毒素( Chama 哟asmine )等。
白粉散(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乌贼骨、白岌各三分,轻粉一分。为末,洗净患处,外敷。治疮疡。白粉霜见(药材资料汇编》 。即粉霜,详该条。白浆藤见《 云南中草药》 。为古钩藤之别名,详该条。
白涩症眼科病证。出(审视瑶函》 。俗名白眼。多由肺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亦可因湿热蕴结,火伏气分而发。本症眼无明显外证,“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 审视瑶函》 )。治法:养阴清热,可选服养阴清肺汤或十珍汤加褚实子、女贞子、拘祀子等;清热利湿,可用桑白皮汤加减。白调鑫见《 闽东本草》 为秋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
白屑风病名。以头皮脱白屑为主的一种疾病。《 外科正宗》 卷四:“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之又生。”由于肌热当风.风邪侵入毛孔,郁久血燥,肌肤失养所
致。好发于头皮,可见弥漫而均匀的糠批样干燥白屑,搔抓时脱落。落而又生,自觉痒甚,日久毛发易落。相当于干性皮脂溢性皮炎。治宜祛风清热润燥。内服祛风换肌丸或消风散(《 医宗金鉴》 )。外搽润肌膏或颠倒散洗剂(硫黄、生大黄各7 . 5 克,石灰水100 毫升,将硫黄、大黄研极细末,加入石灰水中)。亦可用苦参90 克、野菊花巧克、白醉皮9 克煎水待温外洗。
白通汤《 伤寒论》 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水煎,分二次服。功能驱逐阴寒,温通阳气。治少阴病,下利。
白通草出《 药性切用》 。为通草之处方名,详该条。
白获英见(日华子诸家本草》 。为草解之别名,详该条。
白梗通见《 本草正义》 。为梗通草之别名,详该条。
白梅花见(本草纲目》 。为绿警梅花之别名,详该条。
白接骨见《 浙江民间草药》 。又名玉龙盘、玉接骨、无骨竺麻。为爵床科植物白接骨Asystasiella chinensi 。(5 . Moore ) E . HOSsain 的根茎或全草。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甘、淡,平。入肺经。止血,去癖,清热解毒。① 治吐血,便血,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煎服:3 一9 克(鲜品15 一30 克)。② 治创伤出血,根晒干研末撤;疖肿,下肢溃疡,全草捣敷。白碗砂见《 药材资料汇编)。为础砂药材之一种,详该条。
白雪花见(广州植物志》 。为白花丹之别名,详该条。
白雪糕《 古今医鉴》 卷四引单孟齐方。大米、糯米各一升,山药、芡实、莲肉(去皮心)各四两。共为细末,人白砂糖一斤半,搅和令匀,人笼蒸糕,任意食用。功能调脾健胃,固本还元。用于调理病后脾胃虚弱者。
白眼病眼科病证。见《 证治准绳• 杂病》 。① 指白睛部位的病痛。② 又名白痛,俗称害白眼。指白睛无红肿而疼痛之证候。《 审视瑶函》 卷三谓白眼痛有表里之分。如火伏气分之白涩症属表;郁邪蒸逼于内之白珠俱青症属里。
白银杏见《 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为救必应之别名,详该条。
白蒂梅出《 本草品汇精要》 。为杨梅之别名,详该条。
白紫草见(云南中草药》 。为黑阳参之别名,详该条。
白喉咙病名。见(时疫白喉捷要)。即白喉之俗称。详白喉条。
白滞痢古病名。即白痢。(诸病源候论• 痢病诸候》 :“白滞痢者,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方用豆范九等。参见白痢、寒痢条。
挂
白441
口
白游风见《 医门补要》 卷中。即赤白游风色白者。详该条。
白袭葬出(药性论)。即刺羡黎,详该条。白揽根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又名橄榄根。为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 album ( Lour . ) Raeusch . 的根。分布福建、台湾、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微苦,平。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咽解毒。治风湿博痛.脚气,白浊,产后风瘫,手脚麻木。煎服:30 一。O 克。治乳蛾水煎加醋含漱。
白缠喉病名。白喉早期的名称,俗称白菌。<喉白阐微): “喉间白腐一证,俗名白菌,即白缠喉是也’(重楼玉钥》 卷上:“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道,• ,… 患此者甚多,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一经误治,遂至不救。”
白蔽丸<济生方》 卷六方。鹿茸(醋蒸)二两,白浅、狗脊各一两。为细末,用艾、醋煎汁,打糯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治室女冲任虑寒,带下纯白。
白蔽膏《 秘传眼科龙木论》 卷四方。白蔽、白岌、自芷各一两,突厥子一两半。为细末,用牛酥五两煎膏,涂眼内。治胃气受风,肝隔积热,童毒在睑而致流泪不止,眼睑外翻。
白盏仁见<中国药学大辞典》 。为白豆范之处方名.详该条。
白戒衣见(中药大辞典》 。为白豆范壳之处方名,详该条。
白蜡有(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二十八方。尘地黄、当归各一两。用麻油一两,煎药至枯黑,去渣,入白蜡两,熔化搅匀,冷凝成膏,每用少许,搽任患处:治痈疽,发背,烫伤等。
白真痞病名。见《 重刻烂喉每梅辑要)。即白面痛之别称。详该条。
白膜叶见《 岭南草药志)。即白背叶,详该条。白膜根见《 岭南草药志》 。为白背叶根之别名,详该条。
白鲜皮出(药性论》 。又名八股牛、北鲜皮、臭根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ncton 。,dasycarpus Turcz . 的根皮。主产辽宁、河北、四川、江苏、安徽。苦,寒。入脾、胃经。祛风,燥湿,清热,解毒。① 治皮肤痛痒,尊麻疹,湿疹,疥癣,黄水疮。煎服或煎水洗。② 治急、慢性黄疽型肝炎,风湿热痹,产褥热,妇人阴中钟痛。煎服:3 一9 克。③ 治淋巴结炎,研末饭糊捣敷;外伤出血,研末敷。根含白鲜碱、茵芋碱、下一崖椒碱、黄柏内酷、件皮酮、谷幽醇、皂贰等。有抗菌作用。崖椒碱有解痉、抗菌作用,临床上还用作抗心律失常药。
白有药.《 证治准绳• 疡医》 卷六方。铅粉二两,锻炉甘石、缎白石脂、龙骨、乳香、没药、枫香、樟脑、水银各一钱,赓香、冰片各一分,黄蜡五钱,柏蜡一两,猪油一两半。为末,先熔蜡次加油和匀,候冷调药末搅匀,油纸摊药贴患处。治杖疮及镰疮。.《 医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二方。巴豆仁、蓖麻
子仁各十二两,香油三斤,虾蟆五个(各御人发团),活螂鱼十条。先将巴豆、蓖麻入油浸三日,再将虾蟆浸一夜,临熬时入螂鱼,共炸焦去滓,慢火熬油滴水成珠,再加铅粉二斤半,乳香末五钱,搅匀冷定,再用热汤墩化,薄纸摊贴患处。治诸疮肿毒,溃破流脓。
白.苔舌面生白衣或糜点姐饭粒。多因胃中热极,津液化腐,蒸腾而上所致。一般先见于舌根部,逐渐布满舌面,病属严重。急用甘淡养胃之法救治可见于温毒、湿温、伏暑等病。
白蝴蝶见(闽南民间草药》 。为山甘草之别名,详该条。
白但蚕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僵蚕、天虫、僵虫。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 . 4 一5 龄的幼虫因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ha 、iana ( B als . ) vuill .而致死的干燥全体。主产浙江。咸.辛,平。人肝、肺经。祛风解痉,化痰散结。① 治中风、惊痈抽搐,面瘫,头痛,眩晕,目赤,咽喉肿痛,皮肤痰痒,像病结核。内服:煎汤,4 . 5 一9 克;或研末吞服,每次0 . 9 一1 . 5 克。② 治糖尿病。研末为丸服:每次1 一2 克,每日3 一4 次。③ 治乳腺炎。生品研细来醋调敷。本品含脂肪及蛋白质,此种蛋白质有刺激肾上腺皮质作用。还可能含有街类、类脂、还原糖等,又体表的白粉中含有草酸钱,是僵蚕中对抗小鼠士的宁惊厥的有效成分,对治疗癫痛大发作衣一定疗效。
白鹤仙见《 本草纲目》 。为玉替花之别名,详该条。
白鹤花见《 本草品汇精要》 。为玉替花之别名。详该条。
白鹤藤出清• 赵其光(本草求原》 。又名银背藤、一匹绸、白背丝绸。为旋花科植物白鹤藤Argyreia ac 吐aLour .的茎叶。分布广西、广东海南及云南。微酸、微苦,凉。祛风利湿,化痰止咳,止血,消肿,解毒。① 治风湿痹痛,’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肺热咳嗽痰喘,吐血,崩漏,带下,跌打损伤。• 煎服:6 一15 克。② 治疮疖痈肿,湿疹。鲜叶开水烫软贴患处,或煎水洗患处。本品含裸麦角碱(Chanoclarine ) I 、麦角酞胺(Regine )、麦角新碱(Re 即metrine )。白薇丸.(备急千金要方}卷二方。白薇、干地黄、干姜、川椒、车前子各十八株,紫石英三十株,泽兰、禹余粮、龙骨、获等、麦门冬、远志各二两,当归、赤石脂、川芍、蛇床子各一两,白芷、人参各一两半,菜本、石膏、蓄蔺子、卷柏各二十株,桂心、桃仁、蒲黄、覆盆子各二两半,细辛三两,橘皮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至三十丸,温酒送下。治上热下寒,妇人不孕。.《 证治准绳• 女科》 卷四方。白薇、熟地黄、川椒、龙骨各一两,麦门冬一两半,菜本、卷柏、白芷、覆盆子、桃仁(熬炒)、人参、桂心、曹蒲、获等、远志各七钱半.车前子、炒当归、川芍、蛇床子、细辛、炮姜各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治证同上:
442 白
.《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白薇五钱,防风、羡黎、石榴皮、羌活各三钱。为细末,米粉糊和丸,悟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水送下。治漏睛脓出。白薇汤《 普济本事方》 卷七方。白薇、当归各一两,人参半两,炙甘草一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治素无疾苦,突然发病,状如死人,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噪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醒。本方早见于(全生指迷方)卷三,但无甘草。
白薇散O (证治准绳• 疡医》 卷六方。白薇、炒积实、辛夷仁、天花粉、赤芍药、炙甘草各一两,炒酸枣仁二两。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日三、四次。治金疮疼痛。.(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六册方。白薇、白蔽、白芍药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粥饮调下。治膀肤虚热,小便不禁。
白镜子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照山白之别名,详该条。
白螺壳出(肘后方》 。即白螺狮壳,详该条。白瘫风病名。为局限性的皮肤色素脱失。见咬干金要方》 卷二十三。又名白驳风。多因风湿搏于肌肤,气血失和,血不荣肤而成。本病发无定处,初起皮肤出现边缘清楚,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片,可以单发,亦可泛发。周围皮色较深,斑内毛发亦变白,表面光滑。无自觉症状,经过缓慢,偶有自行消退者。多见于青壮年,亦可发于儿童及老年人。治宜祛风胜湿、活血理气。可服乌蛇散、浮萍丸或白驳丸。外用海漂峭、密陀僧、硫黄各等分共研细末,以鲜姜片蘸药末外搽,或用补骨脂配外搽。
白癣痹喉科病名。多由风邪犯肺,肺气闭郁致喉内色暗红而出现白点者。(喉科种福》 卷五:“喉内红色暗而不鲜,于暗红色中,现出白.点,疼痛而痒。服广笔牛子汤(生地、牛子、元参、射干、连翘、花粉、甘草、僵蚕、浙贝)”加减。外吹矶精散(盐梅、雄黄、白矾、山甲,为末)。
白马分集练功方法。见杜自明《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取骑马势,躬腰,两手交叉于膝前,挺腰,两臂随之上举至头前方,然后掌心向外,两上肢左右分开作迥旋运动。适用于治疗肩部疾患。
白云花根见(全国中草药汇编》 。又名滇独活、毛爪参。为伞形科植物白云花Heraclourn rapula Franch .的根。分布云南、西藏等地。苦、辛、温。祛风除湿,活络止痛,止咳平喘。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腰痛,胃痛,感冒,咳嗽,慢性气管炎,哮喘,闭经,白带。煎服:3 一9 克;研末.0 . 9 一1 . 5 克。
白毛藤根见《 福建民间草药》 。为茄科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rn Thunb .或欧白英5 . dulcamara L .的根。苦,凉。治风火牙痛,头痛,崩漏带下,痕疲,痈肿,痔漏。煎服:巧一30 克。外用:捣敷。欧白英根含巧a 一经基蜀羊泉碱、15a 一经基澳洲茄胺、15 。一轻基番茄胺和15 。一轻基番茄烯胺等生物碱贰,都有抗霉菌的活性。
白氏内经书名。见《 汉书• 艺文志》 。已佚。
白氏外经书名。见(汉书• 艺文志》 。已佚。白氏眼药即白敬宇眼药,见该条。白凤饮子《 疫喉浅论• 新编会厌论》 方。乌嘴白雄鸭(取头颈骨连喉管及肺嗓嗦,不刺破,不落水)一只,玄参四钱,生地黄五钱,蜗牛二个,地龙二条,古文钱四枚,白盐梅三个,批把叶(绢包)三钱。春加蚕食过桑叶三钱;夏加荷花蒂连须七个;秋加革莽苗梢(寸许)九枝;冬加青果汁一小酒杯(冲)。水煎,临饮时每一盅加柿霜一钱和匀,缓缓饮服。治疫喉白腐,会厌腐溃,口出臭气。
白火丹草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狗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白龙船花见《 广西本草选编》 。为臭茉莉之别名,详该条。
白四轮风见《 浙南本草新编》 。为翅茎香青之别名,详该条。
白头翁汤(伤寒论》 方。白头翁二两,黄柏、黄连、秦皮各三两。水煎,分二次服。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治热利下重,腹痛里急,便脓血。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治痢;黄连、黄柏、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治痢。实验研究:对志贺氏、宋氏、弗氏等痢疾杆菌有抑菌作用。
白头翁花出《 本草纲目》 。为毛莫科植物白头翁Fulsatilla chinensis (飞e . ) R 呀.的花。分布四川、湖北、陕西、安徽、江苏及华北、东北地区。治疟疾寒热。煎服:3 一6 克。研末调敷白秃头疮。白头翁草见(圣济总录》 。即白头翁茎叶,详该条。
白对叶肾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扶芳藤之别名,详该条。
白地黄瓜见(四川中药志)。为地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白色喉风病名。多由寒邪外袭,火热内蕴致使喉关及喉核等处色白,咽喉不适,或呈现溃烂而斑色红紫。《 喉科秘旨》 卷上:“此症因寒包火,伏于肺经。白而不肿,上有红紫烂斑,脉象不数,身热怕寒,火欲外发。用六味汤加味。”
白色喉蛾病名,指喉蛾之被有白膜者。《 喉科指掌)卷三:“白色乳蛾,肿塞满口,身发寒热,六脉浮弦。此症因肺受风寒。用六味汤。”白色喉痹病名。指喉痹之色白者。见《 喉科构指》 卷二:“此症因肺胃受寒。脉迟身热,色白不红”。治宜散寒、利咽、活络、解毒。方用清咽散(芥穗、薄荷、疆蚕、桔梗、甘草、防风、前胡、积壳)加细辛、苏叶、羌活、陈皮。若色转红,干痛已除者则愈;若痛不除,则清咽散加山桅、黄柏、木通、生地。白如枯骨出<素问• 五藏生成篇)。指苍白无华的面色,喻肺的真脏色。见于久病气血俱虚,胃气衰败。参真脏色条。
白麦饭石出李肇(国史补)。为麦饭石之别名,详该条。
白花石竹见(安徽中草药》 。为脱力草之别名,
白443
详该条。
白花岩陀见《 云南中草药》 。为白花丹之别名,详该条。
白花射千出《 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冷水丹、扁蒲扇、白射干。为莺尾科植物白花射干Iris dichotoma Pall .的全草或根茎。分布东北、华北和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苏等地。苦,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活血消肿。① 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肝炎,肝肿大,胃痛,乳腺炎。煎眼:3 一9 克。② 治牙眼肿痛。鲜根茎捣汁内服,或将根茎切片贴痛牙处。根茎含莺尾黄酮贰、莺尾贰等异黄酮类。莺尾贰有利尿、改善毛细血管渗透性作用。莺尾黄酮贰能抑制透明质酸酶而抗炎。
白花菜子见(国药提要》 。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CleO me gynandra L .的种子。分布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台湾、广西、广东、四川、贵州等地。苦、辛,温,有小毒。祛风散寒,活血消肿,止痛。治风湿痹痛,筋骨酸痛、麻木,腰痛,跌打损伤,捣敷;痔疮,煎水熏洗。白花菜的全草名羊角菜,又名臭菜,功用与白花菜子同,又止下痢,白带。煎服:6 一12 克。一次服用大量,或少量多次服用,可致中毒。种子含辛味挥发油、脂肪油、醉蝶花素(Cleomin )。叶有轻度刺激作用,可引起局部皮肤发红。
白花蛇丸.《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五册方。防风、金银花、拘祀子、蝉蜕、槐花、苦参、生地黄各二两,荆芥穗一两半,川芍、黄荃、黄连、桅子、黄柏、全蝎(醋浸)、乌药、何首乌、牛膝、牛芬子、连翘、天花粉、白羡黎、威灵仙、细辛、狗脊、炒胡麻仁、蔓荆子各一两,漏芦四两,白花蛇、乌梢蛇各一条。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六十丸、清茶送下,日二次。治病风。若头面肿,加白芷一两;肌肉溃烂,加皂角一两。.《 证治准绳• 疡医)卷五方。白花蛇(酒浸)三钱,苦参二两,麦门冬一两半,黄苏、防风、白鲜皮、炙甘草、炒积壳、桅子仁、赤芍药、大黄、苍耳子、羌活、黄蔑、白羡黎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薄荷酒送下。治风癣疮,皮肤痰痒,日久不愈。.(疡医大全》 卷二十八方。白花蛇(去皮骨,酒浸炒)一条,川芍、夭麻、羌活、炒白附子、当归、蔓荆子、独活、威灵仙、蝉蜕、赤芍药、雷丸、苍耳子、积壳、革解、雄黄、石营蒲、甘草、大枫子、防风、何首乌、乌药、白僵蚕、牛膝、苦参、皂角各等分。为末,酒煮米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治大麻风。
白花蛇散O (圣济总录》 卷十方。白花蛇(酒炙)、威灵仙、荆芥穗、旋覆花各二两,何首乌(酒浸)、牛膝(酒浸)、蔓荆子各四两。为末,每服一钱匕,睡前温酒调下。治中风肢节疼痛,言语容涩。.《 圣济总录)卷十八方。① 白花蛇(酒炙)二两,麻黄、天麻、何首乌、制南星、制白附子、肉桂、革薛、白鲜皮、羌活、蔓荆子、炒僵蚕、防风、犀角各五钱,锻磁石一两,炒蚕蛾一分。为末,每服二钱匕,食前温酒调下。治紫瘫风。② 白花蛇(酒炙)、乌梢蛇(酒炙)、炒全蝎、
炒僵蚕各一两,炒地龙五钱,雄黄(醋煮)五分,炒娱蛤十五条,炒蝎虎十五枚,蜜蜂一分,朱砂一两,炒黄蜂一分,炒胡蜂一分,冰片五分。为末,每服一钱匕,温蜜水调下,日三至五次。治病疡风,须眉堕落,皮肉已烂成疮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方。白花蛇(酒浸)二两,犀角五分,青皮五钱,黑牵牛五钱〔 半生,半炒)。为末,每服二钱,加轻粉五分,研匀.糯米饮调下,十余日后再进一剂。治久漏凛疡,发于项腋间,憎寒发热,或痛或不痛。白芥子灸药物发泡灸之一。用白芥子研末调敷有关穴位上使之发泡的治疗方法。敷贴时间约3 一4 小时,以局部起泡为度。用治肺结核,哮喘,口眼喝斜等。也有加用其他药物专治冷哮的。(张氏医通》 治冷哮法用白芥子净末、延胡索各一两,甘遂、细辛各五钱,共为末,入察香五分,柞匀,调敷肺俞、膏育、百劳等穴,涂后麻督疼痛,切勿便去,候二住香足去之,十日后涂一次。
白杨树皮出《 新修本草》 。又名白杨皮。为杨柳科植物山杨几pulus davidianaD 记e 的树皮。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地区。苦,寒。清热,祛风,行寮,消痰,杀虫。① 治肺热咳嗽,风痹,脚气,高血压病,妊娠下痢,扑损寮血,痰癖,蛔虫腹痛。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皮肤痰痒,煎汤洗;口疮,煎水,入盐含漱;牙痛,醋煎含漱。
白豆戒壳出《 药性切用》 。又名白范衣,豆范壳、范壳。为姜科植物白豆范Alllomum kravanh Pierre exGagn 即.的果壳。微辛,温。化湿,行气,温胃,消滞。治院腹胀闷,胃呆,呕吐。煎服:1 . 5 一6 克。白豆惑的花称豆落花,功用与壳同。
白附子丸《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方。炒全蝎半两,炮白附子、炮天南星、半夏、旋覆花、菊花、天麻、川芍、橘红、炒僵蚕、干姜各一两。为细末,生姜半斤取汁,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荆芥煎汤送下。治风痰上厥,眩晕头疼。
白附子汤(审视瑶函》 卷五方。荆芥穗、防风、菊花、甘草、炮白附子、苍术、木贼、羌活、白羡黎、人参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治乌风内障初起,两眼黑花昏昏。
白附子散(普济本事方》 卷二方。炮白附子一两,麻黄、炮川乌、炮天南星各半两,全蝎五个,炮姜、朱砂、麟香各一分。为细末,每服一字,酒调下。治风寒客于头中,偏头痛牵引两目.甚至失明。白虎飞尸病名。(仙传外科集验方》 。“附骨疽,又名白虎飞尸。”详附骨疽条。
白虎摇头针刺手法。出明• 徐凤《 金针赋》 。又名赤凤摇头。其法进针后,先插针左转,再提针右转,并左右摇动如手摇铃状,如此反复操作六次或六的倍数。有行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血疲等症。白果中毒病名。因服食生白果肉过量或皮肤接触白果而出现中毒症状者。内服者可见发热,呕吐,腹泻,惊厥,抽搐,皮肤青紫,脉弱而乱,甚至昏迷,死亡。外因接触种仁及其外皮者,可患皮炎。严重者
444 白
五回
宜中西医结合救治。《 随息居饮食谱》 等载有白果壳、白鳌头、磨香解毒。可参考。
白劳花叶见《 福建中草药》 。为白劳篷之别名,洋该条。
白屈菜根见(陕西中草药》 。为婴粟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m 句us IJ ,的根。苦、涩,微温。祛痪,通经,止痛。治劳伤癖血,月经不调,痛经,消化性溃疡:煎服:1 . 5 一3 克。本品含木兰碱、氧化血根碱、白屈菜玉红碱、白屈菜默碱(Chelidimerine )等。白带腹痛病证名。见《 竹林女科证治》 。多因脾肾阳虚以致白带日久不止,量多,质清稀,脐腹冷痛。治宜温阳止带。方用九霄丸(艾叶、牡砺、龙骨、干姜、当归、昊茱英、白芍、山药、白石脂)。
白厚滑苔舌中根部白厚滑苔,舌质边尖,淡红,为有寒湿表现,表里证均可见。若伤寒邪在太阳,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口不干、舌不燥、胸闷等症,见此苔者,为风寒夹湿表证,治宜解表化湿。若杂病里证见此苔者,为中焦脾胃有寒湿,治宜温散寒湿。
白面水鸡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独脚乌柏之别名,详该条。
白牵牛散(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六方。白牵牛子(半生,半熟)、炙甘草、橘红、白术(土炒)、桑白皮、木通各一钱。水煎服‘治婴儿阴肿,四肢肿,二便不利。
白背三七见<云南中草药》 。又名三百棒、鸡菜、土生地、土田七。为菊科植物白子菜Gynura div 盯icata ( L . ) DC .的根或全草。分布我国南部及西南部。甘,寒,有小毒。清热凉血,舒筋散疲。① 治痈肿,跌打损伤,骨折,创伤出血,水火烫伤。鲜品捣敷。② 治支气管炎,肺结核,崩漏。煎服:6 一9 克。白背叶根见《 岭南草药志》 。又名白膜根、白朴根。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 叩elta ( Lour . ) Mueu 一沁9 .的根。微苦、涩,平。舒肝活血,清热祛湿,收涩固脱。① 治慢性肝炎,肝脾肿大,肠炎腹泻。② 治淋浊,白带,庙气,脱肛,子宫脱垂。煎服:15 一30 克。本品预试含酚类、氨基酸、鞭质等。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白背丝绸见《 生草药手册)。为白鹤藤之别名,详该条。
白扁豆散《 普济本事方》 卷五方。白扁豆、生姜各五钱,批祀叶、半夏、人参、白术各一分,白茅根三分。为粗末,水煎去渣,调槟榔末一钱,分四次服。治久嗽咯血而致肺痰,吐白涎,胸隔满闷,食少。白降雪散(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六方。锻石膏一钱五分,硼砂一钱,火硝、胆矾各五分,玄明粉三分,冰片二分。为细末,吹喉。治喉风,咽喉肿痛,声音难出,汤水不下,痰涎奎塞。
白珠俱育症名。<审视瑶函》 :“此症乃目之白睛忽变青兰色也。”即白睛青蓝,详该条。
白脓瘩痢病证名。出《 颅囱经》 。指疼痢伴有腹痛,痢下白色,或青蓝色粘液的症状。治法见冷毒疮
痢条。
白脓疮靛出(颅因经)。即白脓痢,详该条。白疹痰痒病证名。见(本草纲目)卷三十六拘橘:“遍身者,小构橘细切,麦鼓炒黄为末,每服二钱,酒浸,少时饮酒。初以构橘煎汤洗患处。”白陷鱼鳞眼科病证。指黑睛之白臀形如鱼鳞者。《 银海精微>: “白陷鱼鳞者,肝肺二经积热,充雍攻上,致黑睛遂生白赞,如鱼鳞铺砌之状,或入(应为“如”)枣花,中有白陷,发歇不时,或发或聚,疼痛泪出。”即花聆白陷。详该条。
白甜蜜蜜见《 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白花夏枯草之别名,详该条。
白粘腻苔舌面白苔上罩着一层浑浊粘液,状如鸡蛋清样附于苔面,苔的颗粒互相粘连.合成一片。主痰湿,多属寒证。若口中粘腻而带甜味,涎沫浓稠,胸院痞闷,则属脾热湿聚之证。《 温热论): “舌_L 白苔粘腻,… … 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
白斑鸿窝见<四川中药志》 。为鸡眼草之别名,详该条。
白硬苔舌白苔而舌体干硬的舌象,为痰火雍结,或热邪传入阳明,胃津耗损所致。宜速下之,佐以甘寒生津(见《 伤寒舌鉴))。
白喉正将见《 白喉忌表抉微)。该书把治白喉的最上品药称为正将。云:“此系大中至正之药,极稳极效。”并进一步分为上层镇药、次层润药、中层消药及下层导药四者。详药将上层镇药、次层润药,中层消药、下层导药各条。
白喉次将见《 白喉忌表抉微>。指治疗白喉中比较次要的药物,称为“次将”。云:“白喉初起,辨别不明及症之轻者,与凡风邪之症,皆以此等药、中层消药及下层导药四种。”详药将条及各该条。白喉条辨书名。又名《 瑞安陈氏白喉条辨》 。l 卷。清• 陈葆善撰。刊于1887 年。作者原撰有(白喉订正论》 1 卷、未刊行;后删其繁而成本书。全书共条辨15 条,包括白喉的病原、所中经络、辨脉,辨色,手太阴、手少阳、手少阴三经病症治,救误、善后、外治、禁忌等内容。陈氏对白喉的治疗能汇集诸家之长,参酌个人的经验予以补充发挥,内容比较系统。解放后有排印本。
白喉忌表白喉治法注意事项之一。清• 耐修子(白喉治法忌表抉微)认为“(白喉毒邪)一经表散,仅能纷窜于经络之中,而不能透出于皮肤之外,愈入愈深,有入无出”,因而提出养阴清肺的治法。其实忌表仅适用于肺燥无表证者。《 白喉条辨》 :“白喉为太阴肺经伏燥,苟无时邪感触,自不宜无故表散,• 一若确属挟有时感表证者,则解表自难容缓。”在临床上白喉初起挟温热者,辛凉解表,可用薄荷、荷叶、连翘、银花之类;挟风寒者,辛温发散,如麻黄、紫苏等皆可酌用,绝不可拘泥于忌表。参见白喉条。白喉败象见‘白喉忌表抉微)。该书把几种在白喉病中出现的重症,视为不治之症,故称败象。这些
五画
白445
症候包括:“七日满白不退;服药大便不通;领下发肿不消;服药呕吐不止;音哑鼻塞;鼻孔流血;喉干无涎;白块自落;天庭黑黯;两目直视;面唇俱青;角弓反张;痰塑气喘;汗出如浆;药不能下;肢胀神倦;未服药大便泄及服药腹泻不止。”
白喉捷要见时疫白喉捷要条。
白喉猛将见<白喉忌表抉微》 。系治疗白喉中比较重的药,称为“猛将”云:“非急重之症,以及误服禁忌之药,渐见败象者,不可轻用。”其中又分为上层镇药、次层润药、中层消药及下层导药四者。详药将条及各该条。
白滑腻苔苔白而厚腻,苔上津液较多,如稠厚豆腐浆敷在舌上。多由于脾阳不振,寒湿痰饮停聚所致,宜温中健脾,化湿祛痰。
白疾葬散O 《 证治准绳• 疡医)卷五方。① 炒白羡黎、白鲜皮、防风、炒大黄赤芍药、桅子仁、黄芋、麦门冬、玄参、桔梗、炙甘草、前胡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薄荷煎汤送下。治热毒疮疡,疹痒心烦。② 白羡黎、秦芙、炒积壳、独活、防风各二两,人参、苦参、玄参、丹参、沙参、菊花、桅子仁、黄荃、获神、山茱英、细辛、麻黄各二钱半,乌梢蛇(酒浸)四两。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下。治疥癣风痒等症:.《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炒白羡葵、菊花、蔓荆子、决明子、炙甘草、连翘各等分,青箱子量减半。为粗末,每服三至四钱,水煎服。治肝肾虚热生风,目赤多泪。
白睛飞血眼科病证。见梁翰芬钾及科学讲义》 。即目飞血,详该条。
白睛青蓝眼科病证。又名目珠俱青、白珠俱青、目青。(证治准绳• 杂病》 :“乃目之白珠变青兰色也。”常出现于火瘩症之后期,白睛病变处红肿消退,遗留紫兰色或青灰色斑。参见火疮条。
白睛抱红眼科病证。梁翰芬《 眼科学讲义)二“白睛抱红之证,此邪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也。”即抱轮红。详该条。
白睛浮雍眼科病证。见秦伯未《 中医临床备要》 。即状如鱼胞,详该条。
白睛溢血眼科病证。见广州中医学院《 中医眼科学讲义》 。即色似胭脂证。详该条。
白睛凝脂眼科病证。见梁翰芬《 眼科学讲义》 。即色似胭脂证。详该条。
白缠喉风病名。多由痰火邪毒内蕴,或过食膏梁厚味、煎炒炙博火毒上炎所致。症见咽喉肿起,疼痛难咽,两腮赤赤肿。《 焦氏喉科枕秘》 卷一:' ,缠喉风肿嗦难言,左右腮边肿赤… … 。”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三黄凉隔散、五味消毒饮、普济消毒饮等加减。脓成以刀针针刺破排脓。参见缠喉风条。
白膜侵睛眼科病证。《 古今医统》 :“此症肝虚肺盎,故有白膜侵上黑睛。白珠多赤,亦肺有火邪。”治宜清热养阴,明目退翁等法。
白膜遮睛眼科病证。见清• 王子固‘眼科百
间》 。指黑睛生白色聆膜甚至遮障视力的证候。参见翁条。
白膜蔽睛眼科病证。俗称赤觑、赤瞎。清• 黄庭镜《 目经大成》 卷二:“此症初起,势甚轻微、次后始赤涩有泪,浑睛生障,多脉与哆,日久诸轮廓皆坏,虽略能行走,瞳子不见影动,且障稍高于睛。”其睑内常有椒粟颗粒。类今之沙眼角膜血管翁。参见赤膜下垂条。
白值蚕散.《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炒自僵蚕、甘草、细辛、旋橙花、木贼各五钱,荆芥二钱半,桑叶一两。水煎,食后服。治迎风泪出。.<证治准绳• 女科)卷二方。炒白僵蚕一两,察香二钱半,炒乌梢蛇肉、炒蝉蜕、炒桑漂峭、犀角、天麻、独活、炮天南星炮川乌、炮白附子、朱砂、防风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次。治妇人中风,角弓反张,口噪不语,皮肤顽麻,筋脉抽掣。.(证治准绳• 女科》 卷四方。炒白僵蚕、天麻、独活各一两,麻黄一两半,犀角七钱半,炮白附子、姜半夏、炮天南星、羞香各半两,冰片二钱半。为细末,每服一钱,生姜、薄荷煎汤送下,日三次。治妊娠中风,口襟不语,痰涎奎滞,四肢强直。
白熟苔舌舌苔白厚,明而不透,白而无光的舌象。此气血两亏,内脏虚寒已极之候,病多危重(见《 伤寒舌鉴))。
白鹤展翅练功方法,见杜自明《 中医正骨经验格述》 。取弓箭步,两肩放松,两手交叉,一手搁于对侧肩上,另一手搁于对侧腋下,然后两手张开呈侧平举状,两手一上一下,交替进行。适用于肩部疾患。白蟒吐舌推拿手法。见杜自明咬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使上肢作前伸动作。常用于漏肩风、肩部扣伤等症。
白避瘟散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北京、承德方)。绿豆粉、生石膏各2 . 5 公斤,滑石、白芷各250 克:为细粉,每1 . 9 公斤细粉兑入:察香1 . 8 克,冰片150 克,薄荷冰150 克,甘油360 克。共研匀,每服0 . 6 克,凉开水送下;或每用少许,闻入鼻窍。功能清暑散风,通窍解毒。治夏令暑热,头目眩晕,吟吐恶心,饮酒过度,晕车晕船,蝎鳌虫咬。白醉皮汤O 《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白辞皮、款冬花、车前子、柴胡、炒积壳、黄荃各一两,百合二两,菊花、蔓荆子各一两半,炙甘草五钱。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食后及临卧服。治目睛臀膜,及瞳人上有物,如蝇翅状,令人视物不明。.《 证治准绳• 类方)第八册方。白鲜皮、麦门冬、获荃、炒杏仁、细辛、白芷各一两半,桑白皮、石膏各二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先煮大豆取汁,再与他药同煎,不拘时服。治肺受风邪,面色枯白,面颊时赤,皮肤干燥,鼻塞干痛。
白醉皮散《 太平圣惠方》 卷人十三方。白鲜皮、防风、犀角、黄琴、知母、沙参、人参各五钱,炙甘草两。为细末,每服一钱.水煎服。治小儿心肺风热雍滞,胸隔不利。
446 白
白螺蜘壳出《 本草纲目》 。又名白螺壳。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 ( Ben 。)或其同属动物的陈旧螺壳。产浙江、江苏等地。甘、淡,平。化痰,止痛,散结,敛疮。① 治热痰咳嗽,胃痛吐酸,反胃。锻存性研末服,3 一9 克,或入丸剂。② 治像病、溃疡久不收口,烫火伤。研末撤或调敷。本品主含碳酸钙。
白毛夏枯草出《 本草纲目拾遗》 。又名散血草、金疮小草、雪里青、叶下红。为唇形科植物筋骨草Ajug 。deeumbens Thunb .的全草。分布华东、中南及西南地区。苦,寒。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凉血止血。入肺经。① 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③ 治肝炎,赤痢,胃肠炎,阑尾炎,阑尾脓肿。③ 治咳血,鲤血,吐血,便血,高血压。煎服:9 一15 克(鲜品30 一60 克)。④ 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痈肿疮疖,烧烫伤,蛇咬伤。鲜品捣烂敷,或焙干研末加蜂蜜调敷。本品含蜕皮街酮,杯觅街酮和少量的筋骨草街酮B 、C , 筋骨草内醋。又谓含木犀草素(黄酮)等。拓觅街酮有雌激素样作用;木犀草素有抗菌、抗炎活性,对动物有止咳作用,大量有平喘作用及某些降血胆固醇作用。
白玉化痰丸即白金丸,见该条。
白术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白术、芍药各一两,甘草五钱。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治太阴脾经受湿,水泄注下,体微重微满,困弱无力,不欲饮食,暴泄无数,水谷不化。
白术芍药散见《 景岳全书• 古方八阵》 卷五十四。即痛泻要方,见该条。
白术安胃散(卫生宝鉴)卷十六方。婴粟壳三两,获荃、车前子、白术各一两,乌梅肉、五味子各五钱。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空腹服。治泻痢频作,脓血相杂,里急后重,及小肠气痛,妇人脐下虚冷,产后儿枕痛,或产后虚弱,寒热不止。
白术附子汤见《 金僵要略》 。即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见该条。
白术该仁汤(医醇瞪义》 卷一方。白术、苍术、赤芍药、薄荷各一钱,慧该仁八钱,获荃、天花粉各三钱,当归、连翘各一钱五分,甘草四分,鲜荷叶一角。水煎服。治柔痉,身体重着,肢节拘挛,有汗而热。白术和中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白术、炒陈皮各一钱半,佛手花五分,获菩四钱,砂仁一钱,焦神曲、五谷虫、陈仓米(荷叶包)各三钱。水煎服。治气虚中满,按之不坚不痛,或时胀时减。
白术黄等汤《 卫生宝鉴》 卷十六方。白术一两,黄芬七钱,甘草三钱。为粗末,分作三服,水煎服。用于痢疾病愈后调理。
白头翁茎叶出《 日华子诸家本草》 。又名白头翁草。为毛茸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 B 罗.夕Reg .的茎叶。有毒。暖腰膝,强心。① 治肢节风气疼痛,浮肿及心脏病。煎服:9 一巧克。② 治小儿秃疮。煎水浓缩成膏外涂:神经性皮炎,鲜叶洗净,捣
敷患处,20 分钟后局部有烧灼感时揭去。白尖红根舌舌尖薄白苔,余无苔而见红舌的舌象。若舌色鲜红发亮,可见于津亏血少的外感病人,并以邪在少阳,郁热不解,既不出太阳,又未深入阳明时为多见(见《 伤寒舌鉴>)。
白尖黄根舌舌尖白苔,舌根黄苔的舌象。为表里同病,里证多于表证之候。可先解表而后攻里,亦可表里同治(见《 伤寒金镜录》 )。
白芷升麻汤《 疡科选粹》 卷四方。白芷一钱半,升麻、桔梗各一钱,黄荃(酒炒)四钱,生黄芋三钱,红花、炙甘草各五分。水、酒煎服。治臂痈。白芷石膏汤《 症因脉治》 卷四方。白芷、石膏、知母。水煎服。治阳明经温疟。若恶寒,加桂枝;无汗,加防风、柴胡;身痛,加羌活、独活。白芷护心散《 疡医大全》 卷三十八方。白芷一两,雄黄、炙甘草各五钱,乳香三钱。为细末,每服四钱,温酒调下。治毒蛇、娱蛤咬伤。白花白头翁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毛大丁草根之别名,详该条。
白花珍珠草见<上海常用中草药》 。为喉咙草之别名,详该条。
白花鬼灯笼见(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即鬼灯笼,详该条。
白花夏枯草见《 青海常用中草药》 。又名白甜蜜蜜、异叶青兰。为唇形科植物白花枝子花Dracocephalum heterophyllum Benth .的全草。分布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及西藏等地。苦、辛,寒。清肝火,散郁结,止咳祛痰。治高血压,目聆,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炎,肺热咳嗽。煎服:9 一12 克。小鼠口服本品的酸醇提取物,有止咳和祛痰作用。白花益母草见《 植物名实图考》 。为鉴菜之别名,详该条。
白花蛇舌草见《 广西中药志》 。又名蛇舌草、蛇舌痰、蛇俐草、蛇总管、二叶蓬、羊须草。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Hedyo : 15 diffus 。willd .的全草。分布长江以南各地。苦、廿,寒。入胃、大肠、小肠经。清热,解毒,利尿,消痈。① 治肠痈,殉疾,黄疽,尿路感染,小便不利,肺热咳嗽,咽喉肿痛。近用于治疗多种肿瘤。煎服:15 一30 克。② 捣敷痈肿疮疖,毒蛇咬伤。本品含鸡屎藤次贰及其甲脂、车叶草贰酸、去轻桅子贰酸、熊果酸、齐墩果酸、对香豆酸及各谷街醇等。
白花矮陀陀见《 云南中草药》 。为矮陀陀之别名,详该条。
白苔中红舌舌四边有白苔,舌心无苔而红的舌象。无苔部分属气津耗损,舌边周有白苔,是邪在太阳或少阳见证(见《 伤寒舌鉴》 )。当于祛邪治法中照顾气津。
白苔中黄舌自苔‘杯公变黄,是表邪未罢,传里化热之象。若膀脱气化不利,水饮停胸,除有表证外尚可见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苔白中黄而粘腻,宜五荃散加益元散治疗(见《 伤寒金镜录》 )。
白447
白苔双灰舌白苔满布,有两条灰色苔呈纵形排列的舌象。若灰苔色润,可刮净者,为脾胃虚寒挟食滞,宜温中健脾消滞。若苔干厚无津,刮之不净,为肠胃热结已实,宜通里攻下(见(伤寒舌鉴》 )。白苔双黄舌白苔中有两条黄色苔呈纵形排列的舌象。外感杂病均可见。外感多为表邪入里,而表证未罢;杂病多属积热聚于肠胃,肠胃不和所致。(见(伤寒舌鉴》 )。
白苔双黑舌白苔中有两条黑色苔纵行排列的舌象。苔润不干者为虚寒证。多因中焦虚弱,寒邪外袭,入于肠胃,饮食停滞,中焦不通所致。如见白苔黑干者,此为寒邪化火,热阻脾胃之实热证,宜予细辨(见《 伤寒舌鉴>)。
白答红地舌苔白而质深红之舌象。为湿浊遏阻隔间,营分热邪伏而不能外透之候。多见于瘟疫病,治宜先辛开苦降以泄其湿,再用苦辛甘凉从里透外,气化津布,热随汗解(见(外感温热篇》 )。
白苔红尖舌苔白而舌尖红的舌象。为心火上炎。若舌质微红,苔薄白者,外感风热在表;舌苔白厚者,多外感风热夹湿,或风温有化热之势(见《 伤寒舌鉴>)。此舌亦可见于湿温,或热邪内盛复感外寒之症。
白苔黄心舌白苔中心渐黄的舌象。为表邪传里之候。若白苔为主,微黄而润者,表证未罢,仍当解表;若黄苔多而焦干者,邪已入里,宜清热或攻下(见丈伤寒舌鉴>)。
白苔黄边舌舌中见白苔,边见微黄苔的舌象。为湿热蕴结大肠之候,可兼见腹痛、泄泻或下痢,治宜清热燥湿(见《 伤寒舌鉴》 )。
白苔黑根舌白苔而舌根黑苔的舌象,宜辨别寒热真假。《 辨舌指南》 :“若黑根无积腻.白苔薄滑,刮之即净,舌上多津,口不渴,或渴而不消水者,真寒假热也,宜十全辛温救补汤加减;若黑根粘腻粗涩,干厚刮之不净,燥苔无津,口渴引饮,真热假寒也,宜十全苦寒救补汤加减。”
白苔黑斑舌白苔中有黑小斑点的舌象。若黑色斑点能刮净者,为湿热之候;若不能刮净者,里有实热,阴液欲竭(见《 伤寒舌鉴》 )。
白苔燥裂舌苔白而厚,干燥有裂纹的舌象。为里热津伤,如腑结未实者,宜增液缓下(见(伤寒舌鉴))。
白虎历节风古病名。简称白虎历节。又名痛风。《 丹溪心法>: “痛风,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 张氏医通• 疾痹门》 :“按痛风一证,… … (金匾》 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详痛风、历节风条。
白虎化斑汤《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石膏、知母、甘草、蝉蜕、麻黄、大黄、黄芬、连翘、玄参、竹叶。水煎服。治痘为火郁,不得透发。
白虎证似痛病证名。急惊风类证之一。出明• 万全(幼科发挥)。(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作白虎候。并载“其状身微热,有时啼唤,有时小冷,屈指如
数,似风痈,但手足不痪疽耳。”明• 万全谓为客怜之轻证。
白虎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生石膏八钱,生大黄三钱,生甘草八分,知母四钱,玄明粉二钱,陈仓米三钱(荷叶包)。水煎服。功能泻火通便。治胃火炽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澹语狂躁,或昏不识人,舌赤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
白厚干苔舌舌苔白厚而干燥的舌象。为脾胃热滞或邪在少阳之证(见(辨舌指南》 )。白厚滑苔舌舌苔白厚而滑的舌象。表里证皆可见。伤寒邪在太阳,舌苔纯白而厚,口不干,舌不燥,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痛,脉浮紧,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杂病里证,多为痰湿,宜健脾燥湿祛痰(见《 伤寒舌鉴》 )。
白昼青盲证眼科病证。路际平《 眼科临症笔记》 :“二目不疼不赤,瞳孔无异常人,外视如无病,但夜明而昼昏。”类今之昼盲,详黑夜精明证条。白淡透明舌舌苔淡白而透明,似苔非苔的舌象。多属虚寒之证,因年老胃气不足,或久服汤药,胃气伤损所致,宜补中益气(见《 伤寒舌鉴》 )。白敬宇眼药见《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又名自氏眼药。珍珠(豆腐炙)15 克,察香7 . 5 克,熊胆60 克,冰片506 克,姻砂3 克,锻炉甘石515 克,锻石决明300 克,乌贼骨283 . 5 克。为极细粉,用玻璃针沾冷开水及药粉少许点入大眼角内,或将药粉加入凡士林油及液体石腊,混合为膏,用少许.傲入大眼角内。功能明目消肿,散风止痒。治暴发火眼,角膜赤红,眼边刺痒,溃烂肿痛。
白喉三不可见《 白喉忌表抉微》 。即一不可刮破,刮破则毒气涣散;二不可近火,恐外火引动内火,病必加重;三不可多卧,人卧则气上逆,毒气难骤降。此三不可,是指治疗过程中的注意或禁忌。虽不尽然,但有参考价值。
白喉全生集书名。1 卷。清• 李纪方撰。编于1582 年。书中将白喉分为寒证、热证、寒热错杂症等三大纲,并对白喉的诊治、兼证、坏证、妇人白喉、小儿白喉,分别介绍其治疗方药及针灸等。内容简要,切于实月。解放后有排印本(与《 时疫白喉捷要}合刊)。
白滑半边舌白滑苔见于舌之一侧的舌象。可见于半表半里之少阳证,或痰饮壑盛于肺:少阳证用和解法,痰饮内停用温肺散寒法(见《 伤寒舌鉴》 )。白滑黑黄舌舌上白苔或左或右,余见黄黑的舌象。见于寒热错杂证。例如素有脾肾阳虚,四肢不温,脉沉细,又有大肠湿热下利、腹痛,宜清热利湿兼温肾健脾(见(四诊抉微》 )。
白睛乱脉症眼科病证。见梁翰芬(眼科学讲义》 。即赤丝乱脉证。详该条。
白微滑苔舌舌苔薄白而微滑的舌象。舌质淡红,为外感风寒表证,宜辛温发汗解表治之(见《 伤寒舌鉴})。
448 白他瓜
白蔽兼该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白菠、慧位仁、芍药、桂心、牛膝、酸枣仁、干姜、甘草各一升,附子三枚。为粗末,以醇酒二斗浸演一夜,再以微火煎三沸,去渣,每服一升(不耐酒者服五合),日三次。,台筋挛不可屈伸。
白薄干苔舌舌苔白薄,津少而干的舌象。见于外感燥气或外感未解,肺津又伤,治宜辛凉甘寒,透表润肺(见《 外感温热篇))。
白薄滑苔舌舌苔薄白而滑润的舌象。本舌比白微滑苔的苔上津液较多,似米汤敷于舌面,主外感寒湿,或体内素有寒痰宿饮(见《 伤寒舌鉴》 )。前者宜法寒化湿,后者当温化痰饮。
白苔干黑心舌舌心燥黑苔、舌边白苔而干的舌象。为伤寒入里化热之候。若干黑苔刮之不尽,伴有壮热、请语、口渴、不恶寒、或自汗从头而出,至颈而止等气分热盛症状,可清气分热,兼有里结肠燥时,可用下法(见<伤寒舌鉴))。
白苔如积粉舌舌苔白滑如积粉,舌尖边色紫绛的舌象。为秽湿内阻,热邪遏伏之候。见于湿热疫正,邪在膜原,治宜开泄透解(见《 外感温热篇))。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方。又名人参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水煎,米熟汤成,去滓,分三次温服。功能清热除烦,益气生津。治伤寒表邪已解,热盛于里,津气两伤,烦渴不解;夏季中暑,身热而渴,汗出恶寒;以及火热伤肺,上消多饮者。方用白虎汤清热除烦,生丰止渴,加人参补益气阴。实验研究:本方有降血糖作用。
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方。知母六丙,炙甘草二两,石膏一斤,苍术、粳米各三两。为粗未,每服五钱,水煎服。功能清热祛湿。治湿温多汗,身重足冷。
白虎加桂枝汤(金曦要略》 方。又名桂枝白虎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去皮)三两。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汗出愈。台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近代也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属热痹证者。
白滑苔黑心舌苔白滑,中心黑苔的舌象。其证有寒有热:白滑苔,刮之可净,为真寒假热;若刮之不净,舌粗涩干燥,为里实热证,或为表邪入里之候(见了伤寒舌鉴》 )。
白喉证治通考见医药丛书条。
白喉忌表抉微见白喉治法忌表抉微条。白喉治法抉微见白喉治法忌表抉微条。白肠黄心内障眼科病证。见《 秘传眼科龙木它》 。又名黄心翁。此障“四边皆白,中心一点微黄色,隐在黑珠内,映出珠外。”(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属圆璐内障范围,详该条。
白排医法从新蒙医药书。伊舍巴勒只尔用藏文著于十八世纪。全书除对各种疾病论述外,重点介沼了脉诊、尿诊的诊断方法。临床各种泄剂(腹泄刊、脉泄剂、涌吐剂)药物的应用剂量、药物代用品、
药物增补和药物炮制方法,针刺放血的穴位等内容现存木刻本。
白干苔满黑刺舌指舌苔白而干,满布黑芒刺的舌象。应辨寒热真假。《 辨舌指南》 :“白苔黑刺满舌者,如刮之黑刺即净,光润不干,渴不多饮,在杂病为真寒假热。若刺刮之不净,干燥粗涩,乃表经皆热极,传入阳明里证。”当结合因证予以治疗。白尖中红黑根苔舌尖白苔,舌根灰黑而舌中质红的舌象。若黑苔不多而润,舌不甚红,多为脾虚有湿;若舌根黑多而干,舌质较红,多为胃热炽盛,肠已燥结(见《 伤寒舌鉴》 )。脾虚有湿当健脾利湿;胃热、大便燥结者,宜清胃润肠。
白苔尖灰根黄舌白苔为主,舌尖灰苔而舌根黄苔的舌象。为湿热之候,如舌根黄而苔腻,目黄,小便黄,宜用茵陈篙汤加减治疗(见《 伤寒舌鉴>)。白苔尖根俱黑舌舌尖舌根俱黑苔,舌中部白谷的舌象。为心肾热极,脾胃真热假寒证候。若证见发热沾语,呢逆干呕,食入即吐,意识朦胧,为热邪弥漫,火毒炽盛,可用十全苦寒救补汤(见《 伤寒舌鉴》 )。
白通加猪胆汁汤《 伤寒论)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水煎,去滓,入胆汁、人尿,搅匀,分二次服。治少阴病,下利不止,厥逆无脉,面赤干呕而烦躁者。白滑苔尖灰刺舌白滑苔,舌尖微黄而有灰刺的舌象,表里寒热证俱可见此候。外感寒湿,内有湿浊,舌白滑而尖灰、宜辛温燥湿。湿热困脾或热邪人里,热迫心脾,苔白干厚,尖黄而布灰刺,宜清热祛湿,或通里攻下(见《 伤寒舌鉴》 )。
白内障针拨套出术在金针拨障术基础上发展赶来的中西医结合的白内障手术方法。其拨障手术与金针拨障术大体相同,但因用特制器械将拨下的品状体从切口套出,就避免了由于脱落的晶状体存积于眼内可能引起的后患。
白喉治法忌表抉微书名。又名《 白喉忌表抉微》 、<白喉治法抉微》 。1 卷。清• 耐修子撰。刊几1891 年。作者参考郑梅涧、张绍修二家治法,结合个人经验撰成此书。书中反对用发表之剂治疗自喉,推崇养阴清肺之法。并介绍了若干验方。现有多种近代刊本,流传颇广。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匣要略》 方。白头翁、甘草、阿胶(佯化)各二两,秦皮、黄连、黄柏各三两水煎,分三次服。功能清热治痢,益气养血。治产后下利虚极。
他经选穴法见异经选穴法条。瓜丁出《 千金翼方》 。为瓜蒂之别名,详该条。瓜蒂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甜瓜蒂、瓜r 、瓜1 香。为葫芦科植物甜瓜Cucumi 、melel 二的果枢。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苦,寒,有毒。入胃经:催吐,退黄疽。① 治宿食停积、食毒入胃、癫痛痰盛,用以催吐。研末服:0 . 6 一0 . 9 克。③ 治湿热黄疽。瓜蒂焙黄研末搐鼻,令黄水出。体弱及有心脏病者忌
五画瓜丛449
用。本品含苦味成分:葫芦素B 、E 、D ,异葫芦素B , 葫芦素B 一2 一葡萄糖贰等。还含。一菠菜幽醇。葫芦素B 、E 的混合物有抗肝炎作用;对四氯化碳性肝损伤的大鼠,能降低谷丙转氨酶、减少肝细胞的疏松变性、坏死、空泡等病理改变;能增加肝酪元及防止脂肪变性,临床观察证明,瓜蒂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类似转移因子的作用。内服此种混合物(早期称为甜瓜毒或喷瓜苦味素)能刺激胃粘膜,引起反射性呕吐;犬中毒后可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
瓜篓出弋针灸甲乙经》 。即括楼,详该条。瓜瓣见《 金匾要略)。为冬瓜子之别名,详该条。瓜子金出《 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金锁匙、辰砂草、瓜子草、小远志、散血丹、竹叶地丁。为远志科植物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 Houtt 。的根或全草。产东北、华北、西南及长江流域各地。书;苦,平。化痰止咳,活血止血,安神,解毒。① 治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口腔炎,咽炎,扁桃体炎。② 治吐血,便血,子宫出血,月经不调,惊悸,健忘,失眠。煎服:9 一15 克(鲜品30 一60 克)。③ 治骨髓炎,浸酒服;疗疮疖肿,毒蛇咬伤,捣敷。地上部分含三菇皂贰。根含远志醇及四乙酸酷等。据临床观察,瓜子金对失眠患者有某些催眠作用,但毒性较大,不宜久用。瓜子草.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为瓜子金之别名。.见<分类草药性》 。为垂盆草之别名。.见(植物名实图考》 。为婆婆指甲菜之别名。.见(湖南药物志》 。为螺庵草之别名。各详该条。瓜子莲见《 湖南药物志》 。为鱼鳖金星之别名,详该条。
瓜子藤见<福建民间草药》 。为阿利藤之别名,详该条。
瓜皮散《 伤科补要》 卷三方。冬瓜皮、牛皮胶各等分。为细末,酒调服。治外伤后发汗。
瓜萎仁出《 丹溪心法》 。为括萎子之别名,详该条。
瓜英皮见《 御药院方》 。即括萎皮,详该条。瓜蒂汤即一物瓜蒂汤,见该条。
瓜蒂散.《 伤寒论》 方。瓜蒂(炒黄)、赤小豆各一分。研细末和匀,每服一钱匕,以豆豉一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顿服;不吐者稍增量,得吐则停服。功能涌吐痰食。治痰涎宿食填塞上脱,胸中痞硬,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浮,按之紧者。方中用瓜蒂味苦性涌吐,以催吐痰涎宿食,为君药;但瓜蒂苦寒有毒,催吐力峻,易伤胃气,配以赤小豆、淡豆豉谷类之品,取谷气以保胃气,使快吐而不伤正;且淡豆豉轻清宣泄,兼能宣解胸中邪气,并助瓜蒂以涌吐,共为佐使药。三药合用,共成涌吐痰涎宿食之剂。亡血体虚者勿用。.《 外台秘要》 卷四引《 近效方)方。瓜蒂、生林米、丁香各十四枚,赤小豆七枚。r 为末,病重者取如二大豆大,轻者取如一小豆大,放入两鼻孔中,缩鼻片刻,从鼻或口中流出清黄水,不愈则隔日再用。治黄疽。.(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瓜蒂一两。为末,每服半钱匕,新汲水调
下,以吐利为度。治爪黄,症见口苦舌干,身体急强,面目俱黄,行履不得,言语狂乱,四肢疼痛。O 《 瘟疫论》 卷上方。甜瓜蒂一钱,赤小豆(研碎)、生山桅仁各二钱。用水二盅,煎一盅,后入赤豆,煎至八分,先服四分,一时后不吐,再服尽;吐之未尽,烦满尚存者,再煎服。功能涌吐痰涎。治瘟疫,痰涎留于上焦,胸脯满闷;心烦喜呕,欲吐不吐,腹不满,欲饮不能饮,欲食不能食。
瓜蒂漏病名。见<外科十三方考)下编。又名瓜藤漏。症为肛周生漏,疼痛出脓,后渐蔓延至两侧大腿根部,漏孔三五不等,脓水淋漓,病程缠绵。治法:宜先从开始一孔治起,常用挂线疗法,配合熏洗汤坐洛,或用加味天然散。内服中九丸及槐角丸。瓜糙草见<植物名实图考》 。为漆姑草之别名,详该条。
瓜藤疗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该疗不计其数,形圆长如瓜形。治同疗疮‘
瓜藤病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痕病久延不愈,蔓及胸肋、腋窝等处,结块大小不等如藤上结瓜,根颗相连者。参见凛痈条。
瓜藤缠病名。绕足胫而生的一种肿疡。见《 疡医准绳》 卷四。由湿热下注,蕴蒸肌肤而成。其症绕足胫生核数个,日久肿痛,溃烂流脓血.缠绵难愈。治宜健脾利湿,清热解毒。内服防风通圣散化裁;局部发热者,服当归拈痛汤。外贴阳和解凝膏。瓜藤漏病名。见<外科十三方考)下编。即瓜蒂漏的别称。见该条。
瓜瓤瘟病名。瘟疫的一种。《 杂病源流犀烛• 瘟疫源流): “瓜瓤瘟,胸高胁起,呕血如汁是也。”证情多危重。治宜生犀散、加味凉隔散等。参见瘟疫条。瓜瓤漏病名。《 外科大成》 卷二:“瓜瓤漏形如出水西瓜瓤之类。”泛指疮面如西瓜瓤状,不时往出渗流脓水的漏症。
瓜子眼药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市)。锻炉甘石500 克(用黄连30 克熬水浸,晒干)。为细末,每300 克药粉兑:冰片30 克,醉香0 . 6 克,熊胆6 克(化水);再研细和匀,用革莽180 克拧汁,和冰糖6 汁克,化水作成瓜子式,每个重0 . 3 克,用时以药蘸凉水点眼角。功能消肿止痒,明目退聆。治暴发火眼,气蒙昏花,红肿痛痒,流泪怕光,外障云翁,眼边红烂。本方由<良明汇集》 拨云散加减而成。瓜蒂神妙散《 宣明论方》 卷三方。火硝、雄黄、川芍、薄荷、苍耳子、薄芦各一分,天竺黄一钱五分。为细末,以少许喀鼻中。治头目昏眩,及偏正头痛。丛毛即聚毛。《 灵枢• 经脉>: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 • 一。”见聚毛条。丛针皮肤针之一。将毫针集簇成丛,外加捆扎,故名。参见皮肤针条。
丛柏叶见<闽东本草》 。即侧柏叶,详该条。丛桂偶记医话著作。2 卷。日本原昌克撰。刊于18 。。年。此书论述伤寒、中风、梅毒、水肿、乳痈、怪产、痘疮、食菌中毒等杂病证治数十则。并对蛊病
450 丛用印句卯犯处外
之症状、病因,以及曼陀罗花、黄龙汤、牛黄清心丸等方药,亦予详尽考证。指出:“广东人参”实系止血药三七。作者在阐析毒药疗疾之理、介绍张仲景、扁鹊传记之时,对仲景任长沙太守一事提出质疑。书成于作者书斋丛佳亭,故名。
丛桂草堂医案书名。4 卷。衰烨撰于1914 年。袁氏辑录治疗验案62 条。其中以内科杂病医案为主,案中对病区、病理、辨证论治等作了较详细的记录分析。有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丛桂堂集验良方方书。清人编撰,撰人不详。刊于1809 年。此书汇辑各科秘验方,简便易求。分通治、急救、解毒、内科、女科、幼科、外科七门,录治疗168 证,用方289 首。卷末附《 续集验良方》 两集,载方67 首。后附《 保婴易知录》 _七下卷及《 宜麟策》 一卷。现存初刻本。
用夹法古代中医眼科手术方法。见《 银海精微》 。又名夹眼法。以特制之竹夹,将患睑之皮肉适度置入夹内,审其倒睫、睑废等矫正之后,收紧固定竹夹。术后约七日,待被夹入之皮肉干萎后除夹,用剪或刀剔除干萎之皮肉。所遗残痴,任其自脱。此法现已不采用。
用药法象书名。1 卷。金• 李呆撰。据《 本草纲目• 序例》 称,此书在<珍珠囊》 的基础上,增加了用药凡例、诸经向导及纲要治法等内容。原书已佚。但其内容保留于《 汤液本草》 上卷中。
用药歌诀见医要集览条。
用热远热远,远离、避开。指使用热性药物应避开火热主令之时,即气候炎热之际不宜用大温大热的药物或食物。<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治病必须因时制宜,气候炎热则阳气亢盛,阴精易损,再服用大温大热的药物或食物,则助阳气亢盛之势而阴精更受损伤,有违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规律,造成阴阳偏胜、失调,故为用药之所不宜。但“用热远热”系指通常情况而言,若气候有反常变化,或疾病性质与时令气候属性不相一致,则不拘此例,即“有假者反常。”
用凉远凉使用寒凉药物应避开寒凉主令之时,即气候寒凉之际不宜用寒凉的药物或食物。出《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参见“用热远热”条。
用温远温使用温热药物应避开温热主令之时,即气候温热之际不宜用温热性药物或食物。出《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参见“用热远热”条。
用寒远寒使用寒性药物应避开寒气主令之时,即气候寒凉之际不宜使用大寒大凉药物或食物。出<素间• 六元正纪大论》 。参见“用热远热”条。用药禁忌书书名。2 卷。陆循撰。作者以中医病证列目,叙述药物使用及生活、调摄、宜忌事项。可供中医护理的参考。本书有《 鲜溪医述十五种》 本。1921 年绍兴医药学社出版单行本。
用药总论指南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条。印疮病名。出《 外科问答》 。即蔗疮。见该条。
印堂.体表部位,参见网条。.经外穴名。见《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布有滑车上神经的睑上支,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头痛,眩晕,感冒,目痛,鼻蛆,失眠,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以及鼻炎,高血压等。沿皮刺0 . 5 一l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印机草医案著作。清• 马元仪撰于1713 年。本书包括伤寒、杂病、妇科等治案。治疗上着重调和营卫,从气机论治。对病情分析较细致全面。印堂疗病名。<治疗大全》 。即眉心疗。见该条。
印堂疽病名。出(医宗金鉴》 卷六十三。即眉心疗。见该条。
句漏山名。又作勾漏。在今广西北流县东北十五里。因山中多洞,洞洞相通,故名。相传晋• 葛洪曾在此山白沙洞炼丹。洞方圆达百亩。下有枯井八处,传为采沙处。(晋书• 葛洪传》 :“有洪为句漏令事。”
句骊客三国魏针灸医生。高句骊国(今朝鲜)人。佚名。约生活于公元三世纪。善用针,取寸发斩为十余段,以针贯取之,言发中虚,其妙如此。卯酉主金运气术语。以十二支分主六气,则卯酉主燥金之气。《 素问• 五运行大论》 :“卯酉之上,阳明主之。”所指即为阳明燥金。
犯本指伤寒经证因误治而邪入本腑。例如太阳经发汗不解,误用利水药而烦渴饮水,水入即吐,此邪入膀耽,是为犯木。
犯黄黄疽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 黄病诸候》 :“有得黄病已痉,而将息失宜,饮食过度,犯触禁忌,致病发胃,名为犯黄候。”犯黄即指黄疽已退而又发者,多属慢性肝脏疾患。参见黄疽有关条。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 通纬• 孝经援神契): “立秋后十五日,斗指申,为处暑。言褥暑将退伏而潜处也。”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也逐渐减少。
处方约编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外风通常指外感之风邪,是与疾病过程中产生的内风相对而言。参风条。
外丹古代藉服用炼成的丹药和其它药物以求长生,这些药物统称外丹。
外勾经穴别名。出《 针灸大全》 。(东医宝鉴》 作外丘。即伏兔,见该条。
外丘.经穴名。代号GB36 。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之郑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躁尖上7 寸,当胖骨前缘处;或于阳交穴前方1 寸取穴。一说“在外躁上六寸”(《 循经考穴编》 )。布有胖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肌支。主治头项痛、胸胁痛,腿痛,脚气,下肢麻痹;以及肝炎,胆囊炎,坐骨神经痛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注灸3 一5 壮;茗条灸5 一10 分钟。.经穴别名。见外勾条。外邪详见邪条。
外因病因分类之一。一般指外感六湮之邢,赛~一一一,一一.-
外451
三因条。
外伤出《 素问• 移精变气论)。.损伤病证分类之一。一般指扑击跌仆所致皮肤、肌肉、筋骨的损伤。.与七情内伤相对而言。可指六淫外邪所伤,如伤风、伤寒、伤湿、伤暑等。
外关经穴名。代号SJS 。出《 灵枢• 经脉》 。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位于腕部背横纹上2 寸,尺、挠两骨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挠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通过。主治感冒,头痛,发热,耳鸣,耳聋,目痛,咽肿,口眼喝斜,凛疡,胸胁痛,手颤指麻,时臂屈伸不利等。直刺05 一1 寸。艾炫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图45 )。
外关
图45
外阳经穴别名。《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外阳,在外躁上三寸,阳新郡。”所指即跄阳。
外证指表现于病人体表,主要是通过望、闻诊而得到的病候,系与“内证”相对而言,见《 难经,十六难》 。如肝病之外证是“善洁、面青、善怒”、肺病之外证是“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等。
外吹病名。出《 外科启玄》 卷五。即乳痈。旧说因儿吮乳熟睡,鼻孔凉气袭入乳房,与热乳凝结而成。实则由于吮乳熟睡致伤或咬伤乳头而感染生痈。详乳痈条。
外取义同外治。《 素问• 五常政大论》 :“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说明治病的手段,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或从上治,或从下治,或从内治,或从外治,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外枢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维道,见该条。
外板为牙齿所在之处。《 奇效良方》 卷六十二:“外板则为牙,内床则为齿。”
外郁指六气所致之郁证。《 不居集• 诸郁): “外
郁者,六气之郁也。六气伤人,皆有传变,由轻及重。惟外郁之症,只在本经,聚而不散,有失升降变化之权,胶结不开,厌厌有似虚损瘩嚓之症。”又:“此外郁之类损者,盖气血充和,脉络贯通,百病不生,今为六
淫所伤,气血抑窒,则有寒热吐妞之患,虽年深月久,郁有不开,不兼舒郁,治必不效。”参见风郁、寒郁、湿郁、热郁各条。
外肾O 男子外生殖器的统称。<医门棒喝》 卷一:“若七情乍动,相火立现,如欲动则外肾举• 一。”.指阴囊及肇丸。《 医学入门• 病>: “外肾累垂,玉茎挺急。”
外命经穴别名。出《 外台秘要》 。即复溜,见该条。
外庙病名。又叫横痞。《 外科正宗》 卷二:“近之生于小腹之下,阴毛之旁结肿名曰横疹,又名外庙是也。”见横疲条。
外治.即外治法。详该条。.同外取。详该条。
外经指经脉行于体表和四肢的外围部分。<灵枢• 刺节真邪》 :“… … 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 黄帝内经太素》 :" ,一十二经脉,入府藏者,以为内经,行于四支(同肢)及皮肤者,以为外经也。”外荣指五脏精气充足,面部则见光泽明润的正色。(素问• 五脏生成篇》 :“生于心,如以编裹朱;生于肺,如以编裹红,一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外科见宋• 伍起予《 外科新书》 。是研究体表病证的病因、病机、治法为主的专门学科。外格阳气亢盛之极,盈溢于外,不能与阴气相交所致的格拒现象。《 灵枢• 终始》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外热证名。指皮肤肌表发热。<素问• 调经论}: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腆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寿世保元• 发热): “伤寒发热,是寒邪人卫,与阳气交争,而为外热。阳气主外,为寒所薄,而失其职,故为热。其脉紧而有力,是外之寒邪伤卫也。治主外。宜服九味羌活汤。”《 景岳全书• 杂证漠》 :“凡热病之作,亦自有内外之辨。如感风寒而传化为热,或因时气而火盛为热,此皆外来之热。”参见发热、肌热、热在皮肤等条。外疮病证名。出《 小儿药证直诀》 。指疮疾外现于五官的证型。疮病新起的症状,外现于目、鼻、口齿等部位。《 证治准绳》 :“鼻下赤烂自揉,鼻头上有疮,渐绕耳生疮。今分走马疹,口齿疮,鼻疮,眼疮等。”
外痈病名。见《 外科精义》 卷上。指生于体表的痈。初起无头,局部红肿热痛,界限分明,根盘收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重者可有身热、口渴、苔黄、脉数等。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寮为主。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若未消而脓成,则内服透脓散或黄芭内托散;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外陵经穴名。代号ST26 。出‘针灸甲2 .多、_
452 外
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下1 寸,旁开2 寸处。另说‘’在天枢下半寸”东《 千金要方》 ); “去腹中行当各三寸”( (针灸资生经》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卜动、静脉分支。主治腹痛,泄泻,痢疾,痛经,庙气,腹胀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炫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外昔毗的异体字详目毗条。
外毗出《 灵枢• 癫狂》 。亦名锐眺、小毗、眼梢头、眼小嘴、眼小睫、眼小角、目锐毗、小毗。为上下眼弦颗侧的联合处,即外眼角(上下眼睑在颗侧连结部)。是足少阳经的起点,有童子锣穴。(灵枢• 癫狂》 :“目毗外决于面者,为锐毗;在内近鼻者,为内毗。”外痔病名。出(千金要方》 卷二十三。为生于肛门齿线以下的痔。一般无痛感,多不出血,局部有肿核突起,日久皮瓣赘生,肛门部有异物感,炎症时疼痛明显。分血栓性外痔、赘皮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及炎性外痔四种。以外治为主,可选用薰洗、针灸、结扎、挑痔、手术等。如红肿疼痛,尚可配合内服清热解毒、化疲止痛之药。
外维指外眼角的联系组织。(灵枢• 经筋): “足少阳之筋… … 结于目毗为外维。”
外腑指三焦。详该条。
外湿外感之湿邪。如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感受雾露之邪,或涉水淋雨,或从事水中作业等。(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外寒.外感之寒邪。因寒邪袭表,阳气不得宣通透泄,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紧等症。.指体表阳气不足,形寒怕冷的证候。(素问• 调经论》 :“阳虚则外寒。”
外感病因分类之一。指感受六淫、疫房之气等外邪。病邪或先侵犯人体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均自外而入,初起多有寒热或上呼吸道症状,故称。外廉指外侧缘。(灵枢• 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 … 下膝殡中,下循胫外廉。”
外除病证名。见《 秘传眼科龙木论》 。指发生在胞睑、两毗、白睛、黑睛的眼疾。多因六淫外侵,或内有郁热、痰火、积滞以及外伤等引起。此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脾气虚弱,亦能致病。患眼可见红赤、肿胀、糜烂、流泪、够多,亦或发生翁、膜、衡肉。自觉眼部痛、痒、羞明、沙涩不适等。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论治。除药物内治外,外治法和手术亦常应用。
外漏病名。见《 证治准绳• 杂病)。• 本症“生于两啤之外,或流稠脓,或流臭水,胀痛则流出,不胀则略止。先与人参漏芦散,后用干金托里散加葱白。”( (张氏医通)卷八)。
外蹂骨名。出《 灵枢• 骨度》 。又名核骨。解剖学同名骨。即排骨下端向外的骨突。
外雍指病邪奎塞在体表。<素问• 刺要论>: “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童,童则邪从之。”
外八卦推拿穴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位于
左手掌背中心周围。参见八卦条。《 针灸大成• 卷十• 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冲卜八卦,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秘结,穴络平和而荡荡也。”外三合气功术语。见秦仲三《 气功疗法和保健)。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外耳痈病名。<疡科心得集• 辨耳痈耳菌虚实论): “耳内有脓时,… … 脓不外泄,热毒即循络外达,绕耳红肿,贝叮发外耳痈矣,必欲开刀方愈。”参见耳根痈、耳门痈条。
外阴炎病名。外阴部炎症,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甚至溃疡,起脓泡,分泌物增多。若慢性炎症可使皮肤增厚或有教裂。多因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属带下、阴痒、阴疮范畴。宜清肝泻火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熏洗药方:苦参、川椒、蛇床子、黄柏、枯矾、百部。
外劳宫经外奇穴名。出《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位于手背中央,与掌心劳宫穴相对处。主治落枕,五谷不消,腹痛泄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儿脐风,手背红肿发痛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住灸1 一3 壮;或艾条灸3 一5 分钟。外肾痈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 卷五。即脱囊。见该条。
外治法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素间• 至真要大论》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简称外治,或名外取。外治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内经》 时代已有较系统的针灸疗法以及膏贴、烟熏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腹水穿刺和用于脱疽(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手术。到东汉时期,张仲景记述了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人工呼吸等多种外治法,为后世奠定了广泛的基础。自针灸形成专科后,外治的概念有所改变,近世论述外治法,多已排除针灸。外治法专著有以膏贴为主的(理渝骄文),以及清• 邵存淦《 外治寿世方》 等。
外科铃书名。2 卷。明• 张介宾撰。本书为《 景岳全书》 第四十七及四十八卷的单行本。上卷为总论部分,包括经义、脉候,论证等41 篇;下卷分别记述发背、脑疽、耳疮等39 种病证的治疗。此外,又有<外科铃古方)1 卷,为(景岳全书)第64 卷。外消散《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一方。大黄、牡蝎各半两,朴硝二钱。为末,每次一至二钱,取活田螺洗净后,放清水内养一夜,去螺,用水调药,涂患处;若阴囊浮肿,车前子煎汤,候冷调敷。治婴儿初生十日,外脐突或痛或不痛,痛则啼哭不止;亦治小儿湿热相搏,外阴或阴囊浮肿。
外推云眼科病证。见清• 顾锡(银海指南》 卷二。眼生臀障,凡自下而向上发展,且生在黑珠外者,则名外推云。
外辅骨指排骨,位于箭骨之外侧。见《 证治准绳• 疡医)卷六。
外揣篇(灵枢经)篇名。张景岳注:“揣,推测
外453
也。”本篇论述自外揣内或自内揣外的诊断方法,故名。主要阐明人体是内外相应的统一的有机体。诊治疾病可从外表上显现的各种征象去推测内脏的变化,或从内脏的病变判断外表的证候,总离不开阴阳相对变化的规律。
外喉痈即外症喉痈。详该条。
外躁尖经外奇穴名。出《 千金要方》 。位于足外躁之高.点上。主治淋病,脚气,牙痛,白虎历节风痛,小腿外侧肌群痉挛等。点刺出血。艾炫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
外碟疽病名。见《 疡医准绳》 卷四。即生于外跺处的附骨疽。又名脚拐毒、穿拐毒、鞋带痈。证同内跺疽,但因病位于三阳经,故宜内服内托羌活汤((疡医准绳》 :羌活、黄柏、防风、秦本、连翘、当归、肉桂、炙草、苍术、陈皮、黄蔑)。并参见附骨疽条。本病包括踩关节结核及骨髓炎。
外膝眼经外穴名。见犊鼻条。
外台秘要书名。40 卷。唐• 王煮撰于752 年。本书汇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自序),进行了编选整理。卷1 一2 伤寒;卷卷3 一6 天行、温病、疟病、霍乱等;卷7 一20 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卷21 一22 眼、耳、鼻、齿诸病;卷23 一24 瘦瘤、痈疽等;卷25 一27 痢、痔、外阴诸病;卷2S 一30 中恶、金疮、恶疾等;卷31 一32 采药、丸散、面部诸病;卷33 一34 妇人病;卷35 一36 小儿病;卷37 一38 乳石;卷39 一40 明堂灸法。全书共1104 门,均先论后方,所载医方约6 千余首。书中引录各书均附出处,为研究我国唐以前医学的一部重要参考著作。王氏收罗宏富,全书内容广博。1069 年,本书曾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1640 年又经程衍道校勘。解放后有影印本。外伤滑胎病证名。指孕妇由外伤造成的滑胎。怀孕后跌扑闪挫,或过劳及房室不节,直接损伤冲任,致使胎动,又有滑坠之势。症见腰疫腹痛,胎动不安,或阴道少量流血。当扶气养血安胎,预防滑坠,方用八珍汤加减。
外关内格脉象。脉上溢于鱼际。为阳气关闭于外,阴气格拒于内,故称。《 难经• 三难》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外阴白斑病名。是指外阴局部或弥漫性皮肤干燥,肥厚变白,角化并失去弹性,甚至萎缩破溃,伴有奇痒及疼痛,白带多等症状。临床病理检查有非典型细胞增生者称为外阴白斑。一般多属为外阴白色病损。根据临床证候,属阴痒及带下病范畴。可外用熏洗方:蛇床子、鸡血藤、白鲜皮、土懂皮、野菊花、仙灵脾各5 。克,泽泻、艾叶、苦参各25 克,花椒20 克,冰片1 . 5 克煎汤熏洗。白斑洗方:生川乌200 克,生草乌200 克,蛇床子巧0 克,苦参150 克,艾叶50 克,用八斤水煎至四斤,再加白矾150 克,卤水一斤二两,再煎至二斤,局部外用。
外阴搔痒即阴痒。详该条。
外证头痛病证名。指外感头痛。《 内外伤辨• 辨
头痛》 :“外证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详外感头痛条。
外肾甲痛病证名。出《 世医得效方)卷三。即阴囊坠胀、疼痛。为庙病的常见症状。可用灸治在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中灸五壮。
外肾肿硬病证名。见《 普济方)卷二百四十九。指阴囊部肿硬。多见于小儿。宜外用地黄散(干地龙研末)生薄荷汁调涂。《 婴童百问》 :“小儿外肾肿大,茎物通明,牡砺粉研极细,鸡子清调敷为佳。”参见脱囊、阴肿、庙气条。
外治医说见理擒骄文条。
外实内虚详外痛内快条。
外科十法书名。一名<华佗外科十法), 1 卷。清• 程国彭撰于1732 年。此书将外科治疗归纳为内消、艾灸、神火照、刀针贬石、围药、开口除脓、收口、服药、五善七恶救援、将息等10 种治法,兼述外科证治及经验用药,列证72 种、选方70 余首。系偏重治法、简明实的外科专书。
外科人门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外科大成书名。4 卷。清• 祁坤撰于1665 年。卷1 为总论部,历述痈疽等病的诊治要点、各种治法及常用方剂;卷2 一3 为分治部,按照头面、颈项、背、腰、胸腹等身体部位分列各种外科疾病的证治、验案;卷4 为不分部位的大毒与小疵(包括各种内痈、疗疮、流注、瘦瘤、金疮等全身性疾病)及小儿疮毒的证治。本书在外科辨证和治法方面均较详细。清代官修的《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即以此书为蓝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外科切要见医学切要全集条。外科心法书名。.明• 薛己撰,7 卷。约撰于16 世纪中期。本书是以外科医论和医案为主的著作。卷1 一2 集录各家外科诊治大法;卷3 一6 多系作者治疗多种外科病证的医案;卷7 总列以前各卷所用方剂并附经验方。.清• 唐簧辑。10 卷。刊于1775 年。系节录自《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一书,内容并无新的补充。
外科正宗书名。4 卷(又有12 卷本,内容相同)。明• 陈实功撰。刊于1617 年。全书共分157 篇。卷1 为外科总论,包括痈疽原委、治法、五善、七恶、调理及痈疽图形等15 篇;卷2 一4 论流注、乳痈、肠痈、脏毒、痔疮、鱼口便毒、杨梅疮等14 篇;卷4 为阴疮、伤寒发颐等ng 篇。各病除介绍因、证、治法外,多附作者验案。内容比较详明。解放后有影印本及校订排印本。
外科发挥书名。八卷。明• 薛己撰。刊于1528 年。书中主要记述了作者治疗肿疡、溃疡、发背、脑疽、肺痈、肺痪、凛病、咽喉、杨梅疮等31 类外科疾患的验案。于每类验案前简述该病的治疗原则,后附治疗方剂,文字简明,切于实用。现有《 薛氏医案》 本。
外科问答书名。清• 高憩云撰。刊于1917 年。高氏以问答形式,将外科证治通则及中西治法之异~一一响一.. .曰.. . . . . .口口‘. . .
454 外五画
汇为一集。全书凡164 问,论证明晰,中西医说互参,学术、临床并重。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现有《 高憩云外科全书》 等多种刊本。
外科医镜见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条。
外科启玄书名。12 卷。明• 申斗垣撰。刊于1604 年。卷1 一3 总论疮疡的病候、诊法及治则,共72 论;卷4 一9 分论外科的各种病证约200 病,每病除简述其证治外,均绘有图形;卷10 附入(痘科珍宝)l 卷。卷n 一12 为4 一9 卷的治疗方剂。解放后有影印本。
外科补法用内服药治疗疮疡三大法之一。是运用补益药物,以扶助正气,帮助疮面长出新肉,使疮口迅速愈合的方法。适用于疮疡后期,火毒已去,身体虚弱之证。① 调补气血:患者气虚血少,脓疡溃破后,不收口,脓水清稀,精神疲倦,脉虚,可用八珍汤。② 助阳:患者阳气不足,脓疡溃后,肉色灰暗,新肉难以生长,手足发凉,自汗,脉微细,可用肾气丸。③ 补阴:患者体质阴虚,疮疡不论已溃未溃,体瘦,容颜憔悴,口干咽燥,目眩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可用六味地黄丸。阴阳互伤者,当阴阳并补。
外科枢要书名。4 卷。明• 薛己撰。刊于1571 年。卷1 载疮疡诊候辨证共21 论;卷2 一3 以病证为纲,分论全身各部疮疡共30 余病的证治,并附验案;卷4 总列疮疡各证治疗方剂。现有(薛氏履案》 本。
外科图说书名。4 卷。旧题清• 高文晋辑。刊于1834 年。此书内容绝大部分(包括文、图)均系抄录《 疮疡经验全书》 ,仅作了部分次序的调整。外科宝鉴见外科精要条。
外科选要书名。.2 卷。清• 唐簧辑。刊于1776 年。系以(外科正宗》 、《 外科大成》 、(疡医准绳》 诸书辑录而成,为初学外科之门径书。.6 卷。清徐真锉撰,刊于1843 年。书中以摘录《 内经》 与历代疡科论述为主,间附个人治验,介绍疮疡不同时期的辨证论治。指出当虑病人体质,或阳和托里、或滋阴充畅的灵活治法。
外科真诊书名。2 卷。清• 邹岳撰于1838 年。上卷为疮疡总论及身体各部发有定位的疮疡;『 卷为发无定处的疮疡、小儿诸疮及奇怪疮毒;末附以经络内景图说、脉学提要、杂症、药品揭要,及吴锦堂、胡俊心二氏外科医案。解放后有排印本。
外科秘录见洞天奥旨条。
外科准绳见疡医证治准绳条。
外科消法同内消。详该条。
外科理例外科著作。7 卷。明• 汪机撰于1519 年。作者广辑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薛己等疡科医论,结合临证心得,列医论巧4 篇,选方265 首及个人治验,详述外科诸证。书中阐析发病原因、病机、治则之要,倡“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 反对滥用刀针,主张外病内治。并以调补元气,先固根本为主,不轻用寒凉攻利之剂,而以消散为常法,不使化脓穿溃。诊断强调详审脉症,或舍脉从证,或
舍证从脉。全书说理透彻,论治详明,对外科学术发展有一定影响。现存明刻本、《 四库全书》 本、日刻本等多种刊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外科辑要书名。4 卷。清• 邵澎辑于1829 年。本书以辑录外科治疗方剂为主,不按病名分类,只记各方的适应症,缺乏论述和发挥。
外科摘要见六种新编条。
外科精义书名。2 卷。元• 齐德之撰。撰年未详。卷上为外科医论.共有论疮肿诊候八式法等35 篇。其中包括疮肿的辨识、脉法、内服及外治诸法,五发疽、附骨疽、阴疮、时毒、疗疮、瘪病、痔疮等病的证治;卷下为汤丸膏丹,共145 方,并附论炮制诸药,及单方主疗疮肿法。内容简要,选方也较实用。解放后有影印本。
外科精要书名。.宋• 陈自明撰。3 卷。刊于1263 年。本书主要以李迅、伍起予及曾孚先等人的外科学著作为基础,进一步整理编成。全书共60 篇,重点叙述痈疽发背的诊断、鉴别及灸法、用药等,内容简要。作者认为外科用药,应根据经络虚实,因证施治,不可泥于热毒内攻,而专用寒凉克伐之剂。明• 薛己曾对此书予以增损补注,并附若干验案,收入(薛氏医案>中。此外近代又有将本书改题<外科宝鉴》 者。.清• 冯兆张撰。见冯氏锦囊秘录条。外热内寒.外假热而内真寒。(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参真寒假热条。.表热与里寒同时并见。详表热里寒条。
外候答问书名。12 卷。陆锦隧辑于1920 年。本书是一种证候诊断学著作。书中以问答体例先论脉诊、舌诊,其次按人体身形各部依次论述其相应的证候。所提问语皆以证候为主,答语则剖析该证候所属的阴阳、脏腑、病原及有关预后等结论。所列证候,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对于明确诊断,辨别病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外症喉痈病名。又名外喉痈。系指痈发于颊下,正咽喉以外者。多由风毒邪火挟痰循经上灼于咽猴所致。症见颇下,正咽喉之外、内外皆肿,外形如馒首,色红疼痛,有碍饮食吞咽。《 喉科秘旨》 卷下:“此症生于领下天突穴之上,内外皆肿,饮食有碍,初起无痰涎,内不见形迹,此风毒之痈也。”治宜解毒、祛风、泻火、消肿。用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加减。或外敷如意金黄散。
外悬疾风病名。《 重楼玉钥》 卷上:“凡牙匡下浮肿,为外悬疾。凡外悬琪属善症,易治。”亦称外悬痪。详悬疚风条。
外痛内快辨痛证的一种说法。快与痛相对而言。指外部疼痛而内无疼痛,表示邪气实于外。《 难经• 四十八难>: “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外游丹毒病名。见(外科或问》 。即游丹。见该条。
外寒内热O 外假寒而内真热。《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一一-. . . . . .侧曰.. . . . . .一一
五画
外456
肤,热在骨髓也。”参真热假寒条。.表寒未解,里热已盛。参表寒里热条。
外寒失血病证名。指寒邪郁于经络而致的吐血。(不居集)卷十三:“外寒失血者,为邪气不能发散,童盛于经络,逼迫于血因而吐者,须当发散经中寒邪。”宜麻黄桂枝汤。
外感三消病证名。见(症因脉治》 卷三。指感受外邪引起的消渴病,有燥火、湿火之分。详燥火三消、湿火三消、消渴条。
外感风泻病证名。指风邪入于肠胃而致的泄泻。见《 症因脉治》 卷四。主症为恶风发热,自汗头汗,头痛额疼,泻下水谷或清水。洽宜解表利水,有表证者当散表,兼利小便。可用柴胡防风汤调五菩散,干葛防风汤调下六一散,防葛汤调胃等散等方。参风泄条。
外感牙妞病证名。指外感风热侵袭阳经的齿牙出血。(症因脉治》 卷二十:“外感牙舰之症,身发寒热,烦闷不安,目痛头额痛,鼻干不眠,牙血暴出。”多因太阳表邪,侵入阳明,或阳明本经热甚所致。治宜清热解表,选用葛根羌活汤、干葛防风汤、干葛清胃汤等方。参见趣血有关条。
外感头痛病证名。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头痛。(景岳全书• 杂证漠》 ;“外感头痛,自有表证可察,盖其身必寒热,脉必紧数,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痰痛,或兼项强不可以左右顾,是皆寒邪在经而然。”本症起病较急,头痛持续不解,并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骨节疼痛,咳嗽等,多属实证。由于外邪性质,受邪部位和疾病发展阶段的不同。外感头痛有伤风头痛、伤寒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伤暑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等不同名称,详各条。
外感吐血病证名。指内有积热,而又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吐血。《 症因脉治》 卷二:“外感吐血之因、内有积热,诸经火盛,外有风寒,束其肌表,血络热甚,不得外越,妄行上冲。”因风热者,兼见发热头痛,鼻干口燥,或有咳嗽,脉象浮数。用桑杏汤加藕节、茅根之类。因风寒者,兼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宜清疏营卫,表散风寒。用羌活冲和汤加减c 若表邪已解,仍吐血发热,目痛不眠,为阳明邪热,宜用干葛石膏汤、犀角地黄丸等方。亦有寒邪郁于经络者,详外寒失血条。
外感呢逆病证名。见《 症因脉治• 呢逆论》 。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呢逆症。邪传半表半里,抑遏少阳者,症见身发寒热,呕逆作呱,脉弦大。治宜和解,用小柴胡汤。热邪结里者,症见内热口渴,唇焦便赤,脉沉数。治宜下热,用承气汤。若胃热而便利者,用泻心汤;胃中兼痰火攻冲者,呢逆乍发乍止,连续不已,脉滑大而数,宜桅连二陈汤。参见呢逆条。外感呕吐病证名。见《 症因脉治• 呕吐论》 。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呕吐。常并见恶寒发热、头痛、院腹痛、泄泻等症。外感呕吐有风气呕吐、寒气呕吐、暑气呕吐、湿气呕吐、湿热呕吐、燥热呕吐
等。详各该条。
外感胁痛病证名。指感受外邪而见胁痛者。《 景岳全书• 胁痛》 :“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医学入门》 卷五:“外感胁痛寒热者,小柴胡加积、梗。”参见感冒胁痛、运气胁痛条。
外感泄泻病证名。见《 症因脉治》 卷四。包括外感风泻、外感寒邪泻、外感中暑泻、外感中热泻、外感湿泻,尚有肺燥作泻亦属外感。详各该条。外感咳嗽病证名。见(景岳全书• 杂证漠)。指感受外邪而致的咳嗽。<医宗必读• 咳嗽}: “总其纲领,不过内伤外感而已。风寒暑湿伤其外,则先中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邪不解,他经亦病,此自肺而后传于诸脏也。”(医门法律》 卷五:“风火热湿燥寒,皆能乘肺,皆足致咳。”其表现为起病较急,声盛而浊,并有外感其它症候,如寒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咽干、喉痒等。多属实证。治宜祛邪宣肺为主。由于外邪性质和兼感的不同,有伤风咳嗽、伤寒咳嗽、伤热咳嗽、伤暑咳嗽、伤燥咳嗽、伤湿咳嗽及风寒咳嗽、冷热嗽、时气咳嗽等。详各该条。外感结胸病证名。指结胸之因外感病邪所致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 论结胸治法》 :“结胸之证,有内伤外感之殊。一外感结胸,伤寒与温病皆有。伤寒降早可成结胸,温病即非降早亦可成结胸,皆外感之邪内陷与胸中痰饮互相胶漆也。无论伤寒、温病,其治法皆可从同。若《 伤寒论》 大陷胸汤及大陷胸丸,俱为治外感结胸良方,宜斟酌病之轻重浅深,分别用之。”参结胸条。
外感恶寒恶寒证之一。指恶寒由感受外邪所致者。<张氏医通》 卷三:“外感、内伤• 一皆有恶寒,非阳独虚也。若脉浮紧,头痛拘急,身疼微恶寒,热起,是外感,审时令轻重发散之。”(证治汇补• 恶寒》 :“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参恶寒条。外感妞血病证名。指感受外邪所致的鼻妞。《 症因脉治): “外感咖血之症,恶寒身热,头疼身痛,鼻孔出血。”多因外感风热,或内有积热,外冒风寒,或太阳失表,热郁于经,阳明失下,热郁于里,或温病误用辛温,扰动经血所致二有表证而见发热口干,头痛目溟者,均宜清解,方用羌活冲和汤、桑菊饮加丹皮、茅根、黄荃等。如阳明失下,多兼漱水不欲咽,治宜清下,用养营承气汤去归、朴,加丹皮、牛膝、茅根。温病误用辛温致屺者,治宜清血。用黄芬芍药汤、犀角地黄汤加连翘、玄参、葛根、茅根之类。本证可见于风湿热、流行性感冒及多种传染病过程中。参鼻蛆等条。
外感黄疽病证名。见《 症因脉治》 卷三。指因外邪失治传里,化热熏蒸所致的黄疽。《 素问• 玉机真藏论》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 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痒,腹中热,烦心出黄。”伤寒阳明病可见本证。《 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篙汤主一~? . . . . ~目卜~, .口.叫.. . .门.曰口.. . . ? .脚.~一一一一一一一~
456 外
之。伤寒身黄发热者,桅子柏皮汤主之。伤寒疲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诸病源候论》 有风黄候、伤寒变成黄候、时气变成黄候、温病变成黄候等。按其病因,均属外感黄疽的范畴。亦指脏腑素有积热,复受外邪诱发所致的黄疽。治疗当以祛邪、清热、利湿为主。参黄疽有关条。外感遗尿病证名。见(症因脉治》 卷一。指外感热病中出现的小便失禁。因邪传心包,神识昏迷,故小便自遗,尿色黄赤,脉数。治宜清心泻火为主,用导赤各半汤;里实而腹满便秘者,可用三化汤;外有表邪者,可用羌活防风汤;挟痰、挟滞者,可用导痰汤、积实消滞汤。参见遗尿、小便不禁条。
外感喘逆病证名。见(症因脉治• 喘症论》 。指气喘由于外感六淫引起者。包括风寒喘逆、暑湿喘逆、燥火喘逆等。详各该条。
外感短气病证名。指外邪袭肺所致的气短不能相续。多因六淫之邪侵袭肌表,继则郁结于里,致气道受阻,呼吸不能接续。《 症因脉治》 卷二:“外感短气之症,身发寒热,呼吸不利,短息出入,似喘而不急促,此外邪奎滞之症也。”如脉紧为寒邪,洪数为风热,躁疾为燥邪,弦急为肝胆邪逆。治宜祛邪为主。冒寒用三拗汤,冒风用防风泻白散,伤燥热用石膏泻白散,清肺饮。如脉见促结,应予宣通法;脉见沉伏,当用升散法。参见短气条。
外感腋痛病证名。指感受风寒、燥热等外邪而致的腋痛。见(症因脉治• 腋痛论》 。详腋痛条。外感痢疾病证名。见《 症因脉治• 痢疾论》 。为寒湿痢、湿热痢、燥热痢、疫痢的总称。详各条。外感湿泻病证名。见《 症因脉治》 卷四。指湿邪外侵,脾气不运所致的泄泻。症见水泻肠鸣,腹反不痛,或呕而不渴,身重身痛。脉多濡软,或细涩,或浮缓。治宜燥湿利小便,用胃菩散、平胃散。身热身痛脉浮者,用败毒散、羌活胜湿汤。参见湿泻条。外感湿痰湿痰证之一。《 症因脉治• 外感痰症》 :“湿痰之症,身发寒热,面目浮肿,恶寒头痛,身痛不能转侧,呕吐恶心,烦满不渴,此外感湿痰之症也。”多因坐卧卑湿之地,或感受雨湿,与体内水液交凝而致。治宜散风除湿为主。如羌活胜湿汤、化痰二陈汤、平胃散等方。参见湿痰条。
外感温病指感邪即发的温病。见《 温热经纬•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王士雄注。与伏气温病相对而言。详见温病有关条。
外感腰痛病证名。见(症因脉治• 腰痛总论》 。指感受外邪所致的腰痛。主要有风湿腰痛、寒湿腰痛、湿热腰痛三种。另有风腰痛、风寒腰痛、风热腰痛、湿腰痛等也属外感腰痛。一般以实证居多。治疗以祛邪通络为主。详各该条。
外感腹胀病证名。见(症因脉治• 肿胀总论》 。指感受六淫之邪所致的腹胀。详伤寒腹胀、风湿腹胀、湿热腹胀、寒湿腹胀条。
外感嗽血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二。指因外感时邪,损伤肺络的咳嗽吐血。因肺热内郁,风寒外
束者,症见发热形寒、咳嗽、脉象浮大。宜清热解表,用泻白散加荆芥、防风、葛根之属。因风热犯肺者,症见发热口干,脉象浮数。宜清宣肺热,用桑杏汤。因燥火伤肺者,症见鼻干咽燥,舌红脉数,宜清燥润肺,用清燥救肺汤。如血出较多,均可配加茅根、藕节等药。本证可见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感染等疾病。
外感喧隔病证名。多因偶逢赫曦之令,或远行劳倦,时当大热,燥火烁人,津液内涸所致。《 症因脉治)卷二:“外感噎隔之症,向无饮食阻隔,忽尔内热唇焦,饮食不得下咽,下咽噎住不通,或下咽而复吐出,烦热引饮。:一右脉洪数,热在气;左脉洪数,热在血;两手洪数,气血皆热;两手细数,血燥津竭。”治宜清热生津。方用三因麦门冬汤、人参白虎汤,或冲竹沥、芦根汁;大便闭结者,三一承气汤选用;血不足‘者,四顺饮;便结有寒热者,大柴胡汤。参见噎隔条。外感燥痰燥痰证之一。亦称火痰。《 症因脉治• 外感痰症》 :“燥痰之症,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软短息,时作时止,吐咯难出,此外感燥痰之症也。”多因时令燥热之气干犯肺胃所致。治宜清热润燥、降火化痰为主。如竹叶石膏汤、二母石膏汤、二母二陈汤等方。参见燥痰条。
外缠喉风病名。即患缠喉风以颈项肿大等外症为主要表现者。又名阳毒喉风。多由火毒上冲所致。症见咽喉红肿疼痛,甚或肿连腮项,胸闷气促,目睛外突,寒热大作。清• 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 “阳毒喉风身发热,肿连头项目睛突,气粗短促鼻煽张,主去痰涎方可治。”治宜解毒泻火,消肿止痛。可选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缠喉风条。
外台走马汤见《 金僵要略》 。即走马汤,见该条。外台获荃饮即延年获菩饮,见该条。外科三字经见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条。外科传薪集书名。1 卷。清末马培之撰。撰年不详。本书记述作者的外科临床备用方剂共200 余首,不分类,说明也较简略。现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
外科全生集见外科证治全生集条。外科明隐集书名。4 卷。清• 何景才撰。刊于1902 年。此书系辑录历代外科诸论,参以个人临证经验编成。此书着意于外科“发古览隐而未发者”为主要内容,故以“明隐”为书名。卷一系增补<医宗金鉴外科诸论歌》 ,阐述疮疡七恶、阴阳辨证、治疗大法等。卷二为辨因论诸歌,分述外科病因。卷三、四介绍疗毒备要心法及外科病证治方药。后附作者“医案汇录”。较切临床实用。
外科经验方书名。1 卷。明• 薛己撰,约撰于16 世纪中期。本书分述肿疡、溃疡、疗疮、乳痈、瘦疡、咽喉口齿、囊痈、下疮、痔疮、便毒、悬痈、臃疮、汤火疮、小儿丹毒诸病的一些外科验方。外科铃古方见外科铃条。
外感不得卧病证名。指感受外邪之不寐症。
夕卜457
《 症因脉治》 卷三:“不得卧之症,诸经皆有,主热者多。”在外感门,有表热、里热、半表半里热,有气分热、血分热,有余热未尽,汗下太过等多种。详见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热不得卧、血热不得卧、气热不得卧,余热不得卧、虚烦不得卧等条。外感中风症指真中风。《 症因脉治》 卷一:“中风之症,… … 有外感,有内伤。外感者,真中风也,内伤者,类中风也。”参见真中风条。
外感中热泻病证名。指内有积热,外中热邪所致的泄泻。《 症因脉治》 卷四:“中热泻之症,发热口渴,唇干齿燥,面赤烦躁,小便赤涩,小腹中一汛即泻,一泻即止,少顷复痛复泻,肛门如火,粪色多黄。”脉浮数者热在表,宜柴葛荃连汤。脉沉数或数实者,里热重,宜家秘积壳黄连汤,调六一散。二便涩滞者,宜八正散。参热泻条。
外感中暑泻病证名。指感受暑湿所致的泄泻。<症因脉治》 卷四:“中暑泻之症,时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烦闷口渴,板齿干焦,暴泻粪水,肠鸣飨泄,痛泻交作。”治宜清暑利湿。脉虚细,体弱者,用霍香参桔煎;脉洪滑,热重者,用黄连香莆饮;热轻者,用木通汤。均调服六一散。参见暑泻条。
外感吐酸水病证名。见(症因脉治》 卷二。指素有湿热郁结、复冒外寒所致的吐酸症。症见发热,呕吐酸水,甚则酸水浸渍胃院,不胜苦楚,吐出酸水令牙关酸涩不能合,脉多带弦。属本热标寒之症,不宜骤进苦寒,而当辛散。脉弦数者,宜防葛平胃散、家秘神术汤,甚者加桅连。脉弦迟者,宜草豆范丸、姜桂大顺饮、连理汤。参见吐酸条。
外感休息痢休息痢类型之一种。见《 症因脉治》 卷四。由外感失表,过早止涩,邪伏肠胃所致。详休息痢条。
外感肩背痛病证名。指因感受外邪所致的肩背痛。多因岁运失常,热淫所胜,火热伤肺;或肺素有热,风寒外束皮毛所致。《 症因脉治)卷一:“外感肩背痛之症,背痛肩痛,发热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便闭便赤,口渴唇焦,此火邪伤肺之症也;若背痛肩痛,头痛发热,内虽烦躁,外反恶寒,此风寒伤肺之症也。”脉多右寸洪数或浮紧。因火邪伤肺者,用家秘泻白汤、清燥清肺饮;肺素有热,风寒束于肌表者,用羌防泻白散。参见肩背痛条。
外感胃院痛病证名。指感受寒邪、湿热所致的胃脱痛。寒症多见于中气素寒,热症多见于内有积热患者。《 症因脉治》 卷一:“外感胃院痛之症,向无此症,偶值时令暴寒,心下闷痛,恶寒厥冷,二便清利,口吐冷沫,此寒邪入胃,凝结痰饮食积,卒然暴痛之症也。若时令暴热,心下忽绞痛,手足虽冷,头额多汗,身虽恶寒,口燥舌干,大便虽泻,溺色黄赤,此湿热所伤之症也。”脉多浮紧或浮数。前者宜先用五积散,继用温胃汤。后者先用神术平胃散,后用清中汤。参见胃脱痛条。
外感温热篇见温热论条。
外感寒邪泻病名。见(症因脉治》 卷四。指感受
寒邪所致的泄泻。如寒邪直中三阴经者,症见恶寒身痛,不发热,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下水谷,脉多沉迟,宜用理中汤、真武汤等方。若肠胃有热而寒邪外束,则泻而恶寒、发热、身痛、口渴、脉多浮,宜用羌活汤、葛根黄答黄连汤等方。外阴白色病变病名。亦名女阴白色病变。外阴营养不良症。指女阴皮肤脱色变白,上皮角化萎缩或增厚粗糙,外阴搔痒,或伴有裂痛。属阴痒、阴痛、阴疮等证范畴。多因肝肾阴虚及肝经湿热所致。若因肝肾不足,精亏血少,血虚化燥生风。症见外阴皮肤变白、干燥发痒、或兼较裂、涩痛,带下量少。病理检查多为萎缩型。治宜滋阴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何首乌、补骨脂、女贞子、早莲草、仙灵脾、坤草;外用熏洗方:苦参、白鲜皮、蛇床子、红花、大黄、补骨脂、何首乌、坤草、仙灵脾。若因肝经湿热下注,湿热侵入阴部。症见外阴剧痒,甚则痒痛,兼有溃疡、带下量多色黄、口苦、纳呆,病理检查多为增生型。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兼以活血化癣。方用草薛渗湿汤(《 疡科心得集》 )加苦参、白癣皮。外用熏洗方:三棱、获术、苦参、白鲜皮、蛇床子、何首乌、补骨脂、坤草、大黄、龙胆草、黄柏、茵陈。此二型均可用电热熏烟法外用治疗。方药同前。外证医案汇编书名。4 卷。清• 余景和撰。刊于1894 年。本书收集了清代医家陈学三、薛雪,叶桂等人的外科医案700 余则,分为首、项、面、口等13 部,共73 病证。医案除叙述病情治法外,还注有余氏的案语评论。
外科+三方考书名。张觉人编。<外科十三方)约为明代著作。原书记述治疗外科病的13 个有效方剂。作者姓张,佚名,是一位民间医生。本书依赖师徒授受,相互抄录流传于今。有多种传本。因珍秘而从未刊印。编者根据所看到的几种抄本,加以校勘考证,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并附自己的一些其他验方编撰而成。1955 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印行(修定本)。
外科方外奇方书名。4 卷。清末• 凌灸撰。撰年不详。本书收集作者常用的外科经验方(包括五官科及皮肤科),分为升降部(系化学制剂类)、围药部、内消部、内护部、化毒部、拔毒部等共21 类,附补遗方1 类。现有《 三三医书》 本。
外科心法要诀书名。16 卷(即(医宗金鉴》 卷61 一76 )。清• 吴谦等撰。本书以(外科大成》 一书为基础,进一步整理补充编成。其中卷61 论述十二经脉及外科痈疽证治总论;卷62 为各类外科常用方剂。卷63 一71 分论头、面、项、背等全身各部的外科病证;卷72 一74 为发无定处(全身性)的外科和皮肤科疾病;卷75 杂证部,为跌扑、金疮及竹、木、虫、兽所伤诸病;卷76 婴儿部为小儿外科病证。本书在中医外科疾病分类方面较为详细,治法切于实用,各病证候方剂均编成七言歌诀,并附有260 余幅外科病图形。是近代中医外科专书中较全面的一种。外科百效全书书名。又名<外科百效秘授经验
458 外冬
奇方)、(新刻秘授外科百效全书》 。4 卷。旧题明• 龚居中原编。撰年不详。卷1 为史国公药酒方、经验方、痈疽总论;卷2 为头面、牙、舌、咽喉诸病;卷3 为胸腹背及二阴诸病;卷4 为四肢、全身、皮肤外伤诸病。均先论证候,次述治法。
外科全书十种见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条。外科证治全书书名。5 卷。清• 许克昌、毕法合撰。刊于1831 年。卷1 一3 总论外科证治,并按头、面、眼、鼻、耳、日、唇、齿、舌、喉、项、胸、乳、腋、胁、肋、肩、膊、臂、手、背、腰、腹、二阴、股、膝、胫、足的次序分述各部病证;卷4 为发无定处证、内景证治、外因杂伤证治等;卷5 治法,包括针、贬、灸、熨、药物方剂及中毒急救。1867 年重刻此书时,书后附有王洪绪医案及外科丹药方。建国后有排印本。
外科证治准绳见疡医证治准绳条。
外科图形脉证见郑氏彤园医书四种条。外科活人定本书名。4 卷。明• 龚居中撰。撰年不详。卷1 为调治心法,秘传口诀,十善十恶证候,常用外科药方,图形七症,十症、十三症等30 个病证;卷2 为图形十一症,又十一症,十三症、十五症等50 个病证;卷3 为瘦瘤、流注、麻疯、杨梅、疮癣及头、面、耳、鼻、口舌、牙、喉诸疮;卷4 为外伤、中毒虫兽伤等。末附经验通用方。
外感小便不利小便不利证之一种。见《 症因脉治)卷四。外感小便不利包括运气小便不利、伤寒小便不利、阴寒小便不利。详各该条。
外感半身不遂病证名。指半身不遂由风邪入络所致者。多因起居不慎,卫气不固,风邪袭踞经络,气血留滞而成。(症因脉治》 卷一:“身发寒热,暴仆卒倒,醒后或左或右,偏废不用,或痛或木,或热或冷,二便赤涩,此外感半身不遂之症也。… … 脉洪大者,宜祛邪涤热,大秦芜汤;外邪抑遏,脉伏不出者,加减续命汤,散其表邪。”如兼痰火奎闭,可用三化汤、导痰汤。参见半身不遂条。
外治寿世方初编书名。4 卷。清• 邹存淦撰。刊于1877 年。本书仿《 理渝骄文》 体例,辑录了临床各科疾病的多种外治法的治疗方药,共分68 门,约2200 余方。
外科证治全生集书名。又名《 外科全生集)。1 卷。清• 王维德撰。刊于1740 年。本书分6 部分,即① 论证,总述痈疽的诊治要点;② 治法,按人体上、中、下三部分论各种外科病证的治疗;③ 医方,共载外科效方75 首;④ 杂证,载内、妇、儿科杂病验方48 首;⑤ 制药,介绍200 余种药物的主要性能及其炮制;⑥ 作者治案。王氏治痈疡,反对滥用刀针,主张. ’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全书内容简明实用,是近代外科学中流传较广的一种。解放后有影印本。另有清末马文植评注本,分为前集3 卷,后集3 卷。马氏以本书“重用阳剂,发言过激,非古人和缓之意”,故予以评述。
外科百效秘授经验奇方见外科百效全书条。冬术见<中国药学大辞典》 。即白术,详该条。
冬瓜出(本草经集注)。又名白瓜、东瓜、枕瓜。为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 Thunb )• 肠gn .的果实。甘、淡.凉。入肺、大小肠、膀胧经。利水,消痰,清热,解毒。① 治水肿,胀满,脚气,痰吼,咳喘,暑热烦闷,消渴。煎服:60 一120 克。② 解鱼、酒毒。捣汁饮。本品含羽扇豆醇、甘露醇、卜谷幽醇、葡萄糖、鼠李糖及多种维生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通纬• 孝经援神契>: “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冬花出《 万氏家抄方》 。为款冬花之简称,详该条。
冬温病名。见《 伤寒论• 伤寒例)。指冬季发生的热病。<医效秘传• 冬温温毒): “冬温者,冬感温气而成,即时行之气也。何者?冬令严寒而反温热,人触冒之,名日冬温。”本病如邪在肺卫,见头痛、无汗、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等症。治宜辛凉解表,选用桑菊饮、银翘散,配合桔梗汤等。如其邪不解,则可见气分、营分或血分证候,宜参照卫气营血辨证法治疗。《 医学入门• 正伤寒): “冬温,总是时行,… … 与伤寒相似,但脉不浮耳。治法大同春温,表症萎燕汤、九味羌活汤,入里加大黄,重者双解散,轻者加减调中汤。”一说本病虽属新感,但与正气虚弱,肾经不足有关(见《 伤寒绪论• 冬温”。亦有因冬令不能闭藏,其气反泄于外者,宜用补药中兼解表药(见《 丹溪心法附余• 瘟疫>)。(温疫论》 谓,新感温病的一种。因冬季感受非时之暖而发生的热性病。其传变规律与风温同。治以辛凉疏表为主。参新感温病、风温条。
冬瓜子出《 新修本草》 。又名白瓜子、瓜瓣。为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 Thunb ) .助gn . 的种子。甘,凉。入肺、大肠、小肠经。清肺,化痰,利湿;排脓。① 治肺热咳嗽痰多,肺痈,肠痈。② 治淋病,水肿,小便不利,湿热带下。煎服:9 一15 克。或去壳取仁用。本品含皂贰、脂肪、瓜氨酸、蛋白质等。
冬瓜叶出<日华子诸家本草》 。为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 Thunb . ) Cogn .的叶。清暑,解毒。治消渴,疟疾,泄泻,痢疾。煎服:15 一30 克。焙研末调敷蜂鳌,肿毒。
冬瓜皮出(开宝重定本草}。又名白瓜皮。为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 Thunb , )伽gn .的果皮。甘,微寒。入脾、肺经。利水消肿,清暑化湿。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暑湿泄泻,尊麻疹。煎服:15 一30 克。本品含蜡类及树脂类物质。冬瓜丝出《 药性论》 。为冬瓜瓤之别名,详该条。冬瓜汤(证治准绳• 幼科)集七方。冬瓜(切)八合,括萎一钱二分,获荃、知母各八分,麦门冬五分,粟米二合半。水煎去滓,量儿大小酌服。治小儿口渴,及下痢不止。
冬瓜串病名。出《 疡医大全》 卷十九。指生于两臂膊间的痈。长二、三寸,红赤高肿,疼痛无头.治以
冬459
蓖麻子捣膏贴之。参见外痈条。
冬瓜藤出《 日华子诸家本草》 。为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 Thunb . ) cogn .的茎。苦,寒。① 活络通经,利关节,去湿,追风,煎服。② 治肺热痰火,内痈,取汁服。③ 治脱肛,疮疥,煎水洗。冬瓜妞出(本草图经》 。又名冬瓜练。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玫nincasa hispida ( Thunb . ) 6gn .的果瓤。甘,平。清热,止渴,利水,消肿。① 治烦渴,水肿,淋病。煎服:30 一60 克;或绞汁饮。② 煎水洗痈肿;捣敷火烫伤。本品含腺嚓p 令,葫芦巴碱,组氨酸,维生素B 、C 及E 。
冬地梅见福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为臭茉莉之别名。详该条。
冬虫草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冬虫夏草之简称,详该条。
冬均子见<中药材手册》 。为使君子之别名,详该条。
冬览菜见(重庆草药》 。为冬葵叶之别名,详该条。
冬豆子见<四川中药志》 。为黑大豆之别名,详该条。
冬,子.出(本草拾遗》 。又名冬青实、冻青树子、树顶子。为冬青科植物冬青Ilex 。hinensis Sims 的果实。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甘、苦,凉。入肝、肾经。祛风补虚,强筋健骨,止血。① 治风湿痹痛。内服:煎汤,4 . 5 一9 克;或浸酒服。② 治溃疡病出血,本品与白及等分研末,每次3 一45 克,日服二次。③ 治痔疮。本品以盐、酒浸一夜,多次蒸晒,早、晚空腹时各吞服70 粒。.见(济急仙方)。为女贞子之别名,详该条。
冬青叶.出(海上方》 。为女贞叶之别名,详该条。.出(本草拾遗》 。即四季青,详该条。冬青实出(本草图经)。即冬青子,详该条。冬凌草见(全国中草药汇编》 。又名冰凌草、山香草。为唇形科植物碎米极Rabdosia rubescens ( Hemsl . ) Hara 的地上部分。分布甘肃、山西、河北、安徽、浙江、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苦、甘,微寒。清热解毒,活血止痛。① 粗制剂对食道癌、责门癌、肝癌、乳腺癌、直肠癌有一定缓解作用,且可防治放射治疗的副作用。② 治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气管炎,慢性迁延性肝炎。煎服:30 一60 克。本品含挥发抽,内有。一和p 一旅烯、卜榄香烯、柠檬烯、按叶素、对聚伞花素等;二菇内醋成分:冬凌草素甲(oridonin )、冬凌草素乙(Poncidin ) 及冬凌草素丙、丁、戊;三菇类成分:二香树脂醇等。冬凌草素对多种动物移植性肿瘤(小鼠艾氏腹水癌、肉瘤一180 、肝癌及网织细胞肉瘤等)有抑制作用,对人体食管鳞癌细胞株CaEs 一17 有细胞毒作用;对外周白细胞、血小板总数及机体免疫功能无明显抑制。醇剂及煎剂对小鼠有镇痛,对家兔食管有解痉作用;试管中有某些抑菌作用。
冬桑叶见(本草正义)。为桑叶之处方名,详
该条。
冬葵子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葵子、葵菜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 verticillataL 的种子。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甘,寒。入小肠、膀胧经。利水,通乳,滑肠。治小便不利,热淋,血淋,砂淋,水肿,乳汁不行,乳房肿痛,大便燥结。煎服:3 一9 克。孕妇慎服。本品含脂肪油及蛋白质。冬葵叶出<名医别录》 。又名葵菜、冬览菜。为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 verticillata L .的叶。甘,寒。清热利湿,通乳,滑窍。① 治黄疽,肺热咳嗽,热毒下痢,小便不行,乳汁不下。煎服:15 一30 克。② 研末敷治外伤出血,烫火伤。孕妇慎服。本品含锦葵酸( Malvic acid )、苹婆酸、粘液质。
冬葵根出(本草经集注)。为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 verticillata L .的根。甘,寒。泄热通淋,滑利二便,解毒。① 治消渴,热淋,茎中急痛,二便不利,白带,解蜀椒毒。煎服:15 一60 克。② 烧存性研末敷褥疮、口吻疮。
冬月咳嗽指冬月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不居集》 卷十五:“冬月咳嗽,冬月风寒外感,形气俱病俱实者,宜华盖散、加减麻黄汤,所谓从表而入,自表而出。若形气病气虚者,宜补其元气,而佐以解表之药。若专于解表,则肺气益虚,膝理益琉,外邪乘虚易入,其病愈难治矣。”(温热经纬>: “冬咳嗽者,人气内藏,寒邪入肺,法当温散。麻黄汤主之。”《 类证治裁• 咳嗽): “冬季咳,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苏叶、川芍、桂枝、麻黄之属。”参见咳嗽、风寒咳嗽各条。冬虫夏草出(本草从新)。又名虫草、冬虫草、夏草冬虫。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C 玩dyc 印s sinensis ( Berk . ) sac 。.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虫草蝙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 。berthu :幼虫上的子座与虫体。主产四川西北部,青海、甘肃、西藏及云南也产。甘,温。入肺、肾经。补肺,益肾。治肺结核咳嗽,咯血,慢性咳喘,盗汗,自汗,阳痪,遗精,腰膝酸痛,病后虚弱。煎服:3 一9 克。本品含粗蛋白、冬虫夏草素(cordyc 即in )、虫草酸(即耳甘露醇)、维生素B12 等。虫草素(CordycePin )对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多糖成份有免疫增强活性,冬虫夏草有支气管平滑肌松弛、镇静及雄激素样作用。
冬应中权冬季应时的脉象。出《 素问• 脉要精微论》 。冬季严寒,阳气固密,脉象相应沉伏,像秤锤一样下垂。
冬春感冒四时感冒之一。冬末春初,为寒温交替之季,气候忽冷忽热,寒温不常,小儿感受外邪,临床常见:① 风寒感冒:发热轻,畏寒重,蜷卧,喷嚏呵欠,宜辛温散邪解表,用葱豉汤加味。② 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有汗热不解,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宜辛凉透表,用银翘散加减。
冬脉如营冬季应时的脉象。营,营垒,有团聚之义。冬季严寒,阳气潜藏.皮肤紧束,故脉象相应地下沉。(素问• 玉机真藏论): “冬脉如营,… … 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
460 冬务包乐鸟孕
冬地三黄汤(温病条辨)卷二方。麦门冬八钱,生地黄、玄参各四钱,黄连、黄柏、黄琴各一钱,苇根汁、银花露各半酒杯(冲),甘草三钱。水煎,分三次服。以小便得利为度。功能养阴生津,清热泻火。治阳明温病,热郁津少,无汗,小便不利者。
务中药性书名。18 卷。另附卷首及卷末各1 卷。清• 何本立撰。刊于1845 年。作者字务中,故取为书名。本书自《 本草纲目》 .中选出药物约560 余种,每种均编成七言歌诀,附加注解说明,并标注音释。首卷为脏腑用药式、引经报使,及十四经脉图、脏腑图、十四动脉图、五脏之俞皆系于背图、内景真传图等图说;卷末为四言脉诀及运气图说部分。包会唐代医家。籍贯不详。撰有《 病验方》 三卷,已佚。
包岩晚清医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世医出身,其父包三穗长于喉证,岩承家业,长于妇科,撰(妇科一百十七症发明)一书(1903 年刊行),另有(研究录}一书(又称《 包袄研究录》 .1912 年刊行)。包诚清医学家。字兴言。安吴(今安徽径县)人。学于张琦,尝评时医庸陋云:“各据门户.执古方不能治今病,读医经不如多临症之说;不深求经方药录用意所在,徒创异说,以博名誉;论说曰繁,医学曰晦。”他认为(本经)、<别录》 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千金)、《 外台》 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节录老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 十剂表》 ( 1 840 )。另有(广生编》 以补张耀孙(产孕集》 之不足。取《 伤寒悬解》 ,编《 伤寒审证表》 ,以求简明易览。
包络见(厘正按摩要术}。即胞络。详该条。包煎煎药法之一。一般对有毛的植物药如旋复花等须用布包煎,以免其毛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又如对过小的子仁(如苏子、车前子等)亦宜包煎;有些散剂、丸剂、核仁捣泥等与饮片同煎,为了防止药汤浑腻难服,亦可包煎。
包一虚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字识生。福建上杭人。在上海参加创办中华医药联合会及编辑<神州医药学报》 ,著有(包氏医宗》 。
包三镶(hui 惠)晚清医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长于喉证,曾述有《 喉证家宝》 一卷,由其子包岩等编次(1910 年刊行)论述喉证诊治、用药(吹药、煎剂)等,较简当切用。
包公藤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 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丁公藤之别名,详该条。
包兴言见张暇孙条。
包玛沙(1889 一1969 )蒙医骨科医生。世医出身。其祖母娜仁• 阿柏系著名蒙医正骨医家。父包达日玛亦精于蒙医。曾将蒙医正骨手法归纳为:牵拉、转压、拿压、捏拿、钩拉、掐压、按压、提推、拿推、折顶等十种。其法一直为蒙医临床所应用。包谷心见《 重庆草药》 。为玉米轴之别名,详该条。
包识生见包一虚条。
包珍珠眼科病证。清• 黄庭镜《 目经大成》 卷二:“土疡俗号包珍珠。”即针眼。详该条。包达日玛(1835 一1909 )蒙医骨科医生。其母娜仁• 阿柏为著名蒙医正骨医家。继承其母技术而有所发挥。创用“羊瑟博素法”治疗陈旧性骨折,即以刚杀死之羊胃热敷包裹患处,兼用酒泡牛皮固定患肢关节,配以牛奶、动物肉汤治疗,以加速愈合,每奏奇效。
乐疽病名。出(外科大成》 卷二。为无头疽生在肩前侧,腋窝上方,骨缝开合凹陷处者。为手厥阴心包络经血热气郁而成。开始如椒,渐长如鹅卵,按之疼痛彻骨。若溃脓及时,肿消痛减,脓稠者为顺证;久不溃破及溃后脓如清水,肿硬不减者为逆证。治法同无头疽,溃后同附骨疽,参见各条。乐梧冈(1661 一1742 )清药家。字凤鸣。北京人。初习儒,于公元1702 年创办同仁堂药店。自称方尊(肘后》 ,药辨地道,注意炮制品味质量。1723 年前后开始提供清廷御药房药品。子孙继其业,迄今200 余年,享誉中外。
乐令建中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方。又名乐令黄蔑汤。前胡、细辛、蜜炙黄茂、人参、桂心、橘红、当归、白芍药、扶等、麦门冬、炙甘草各一两,半夏七钱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血气劳伤,五脏六腑虚损,肠鸣神倦,营卫不和等症。
乐令黄蔑汤见(瘴症指南》 卷下。即乐令建中汤,见该条。
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综合性医书。又名《 人子须知>。4 卷。清• 何梦瑶撰于1872 年。卷1 为望、闻、问、切四诊;卷2 方剂汇辑;卷3 、4 本草药性。全书编为歌赋韵语,通俗易记,为学医入门读物。鸟戏导引法。模仿鸟类动作的一种体操活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一201 年间)(庄子》 有“熊经鸟伸”的叙述。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168 年前)帛画(导引图)有“鹤口”、“鹤”等图。<后汉书• 华佗传》 始列入五禽戏中。《 云岌七戮• 导引按摩》 (似为宋以前著作)有简单动作记述:“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此后流派甚多。鸟不宿见《 岭南草药志》 。为鹰不泊之别名,详该条。
鸟不踏见《 江西草药》 。为虎刺之别名,详该条。鸟眼睛豆见《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老鼠豆之别名,详该条。
孕出《 素问• 骨空论)。即妊娠。详该条。孕脉名词。见《 邯郸遗稿)。即妊娠脉。详该条。
孕珠出《 五十朋赋》 。指怀孕之始。孕悲病证名。清• 永思堂主人《 胎产合璧》 :“孕妇脏躁,无故悲泣,名日孕悲。”参见脏躁条。孕痈病名。见《 校注妇人良方》 卷十五。指孕妇
孕饥主市邝立461
腹内生痈。宜用千金牡丹皮散,或神效括篓散。用药时除防止坠胎外,应按内痈治疗。详妊娠肠痈条。孕妇尿出病证名。见杨志一{生育问题}。即妊娠遗尿。详该条。
孕妇背痛病证名。赵献可(邯郸遗稿》 :“孕妇背痛者,气所滞也,宜紫苏饮。”
饥伤病证名。出《 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指因饥饿致伤者。《 景岳全书• 饮食门>: “凡失饥伤饱,损及脾胃,多令人胸隔痞闷,不能消化… … 神体困倦,此皆脾气受伤,中虚而然。”饥饿损伤脾胃者,初宜少之予清稀粥,逐次增量,待胃气恢复,饮食渐趋正常。绝不可骤然饱食,以免后果不良。治宜调养脾胃为主.如木香人参丸或大健脾丸去黄连等。饥病古病名。指一种食后即饥,胃脱疼痛的病气。(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阴气在内,寒气客于足阳明、手少阴之络,令食竟必饥,心为之痛。故谓之饥庙。”
饥不能食指知饥而不能食的证候,多因邪结胸隔而致。《 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用瓜蒂散。”亦有因脾胃津竭而致者,(医偏》 卷二:“其有饥而不能食者,脾热则消谷而饥,本欲食,因胃院枯搞不能纳,或火热上冲,或痰涎上奎食不得下也。”参见饥不欲食条。饥不欲食出(素间• 至真要大论》 。指感觉饥饿而又不想进食。病在胃、肾。有因胃虚有热所致者,宜六君子汤加黄连;有因肾阴虚,虚火乘胃者,宜六味丸加肉桂、五味子;亦有热病后余热未尽者,亦知饥不食,脉多虚大,可用人参白虎汤(《 张氏医通》 卷九)。“针灸饥不欲食有二法,其一清胃,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其脑上在气冲,下至三里,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审守其偷,调其虚实是也;其二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若悬,若饥状,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证治准绳• 杂病》 )。饥饱咳嗽病证名。指饥饱伤脾,痰食积滞不化引起的咳嗽。见(不居集)卷十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不内外因咳嗽》 :“病者中满腹胀,抢心痛,不欲食,此因饥饱伤脾。”治宜保和丸等方。参见咳嗽、脾咳条。
主气运气术语。出<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主司全年四时二十四节的风、热(暑)、湿、火、燥、寒六气,为地面气候的主要表现。由初之气、二之气至终之气(六之气),每气各主60 日又87 . 5 刻,周遍一岁,年年如此。六气所立之一岁,不同于一般历法从正月朔日起算的一岁,而是从上年十二月中之大寒日起算,至本年十二月大寒日为止,作为一岁。主色望诊中判别人的基本肤色及生理性个体肤色特性,由此构成某个体面部的主要色泽,故称主色。主色属正常生理性肤色,与客色相对,主客均属正色的范畴。参见正色、客色条。
主运运气术语。五运分上一年的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它随五季气候变化而传递有次,一般的
规律是从木而火,而土,而金,而水,循五行相生之序,始于木而终于水,每运约各主七十三日另五刻。从每年的大寒节起算。
主证指主要症状。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如《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者即构成辨太阳病的主证。或在主次兼挟的病证中,反映疾病本质的证候。《 温热论):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此热即为主证。主药O 古代医药官职名。南北朝时期北周以及隋、唐两代的太医署、尚药局内,均设有本职,掌管药物。人数由2 一12 人不等,唐代主药官阶从六品下。.处方中针对主要病因或主要病机及其主要证候,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即为主药。<素间,至真要大论》 :“主病之为君。”主药即君臣佐使中的君。参见君巨佐使条。
主客.指运气中的主气和客气。《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指脉之常与变。<素问• 阴阳类论》 :“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主辅佐使即主药、辅药、佐药、使药。详君臣佐使条。
主客配穴法即原络配穴法,见该条。市隐庐医学杂著医论著作。清• 王德森撰。刊于1853 年。此书先设证治杂论14 篇,列举前人误治之案以警人,并对时医以平稳方药搪塞病家等时弊痛加针贬。其后列述湿温、麻疹、惊风、血证、喉症、暑病之方药证治。其中对“湿温用药之误”、“喉症亦有阴寒”、“暑病有宜用参者”等论述颇有见地;对“夹阴症”名义之辨析尤精当。现存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 本(曹炳章另加评注)等。邝贤贞明代医生。字文宁。临武(今属湖南)人。崇祯元年(1628 )应贡选,授江西定南令,后迁知州。以母老乞归,性嗜古,博览群书,尤好岐黄,缮写《 脉诀》 、(难经》 ,为人诊病多效。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习惯作为冬季开始的节气。(汉学堂经解》 所集崔灵恩《 三礼义宗): “冬,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因为节名。”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立位指接受针灸治疗时患者的体位。在站立姿势下取穴或施术。如中暑取委中刺血,经常采用这种体位。由于立位容易引起晕针,故较少用。立迟五迟之一。小儿周岁以后,不能自己站立的病证。肝主筋,肾主骨,小儿肝肾不足,或哺养失宜,影响筋骨的发育,以致膝盖骨软弱,足胫无力.不能自立。治宜滋补肝肾。用六味地黄丸加构祀、鹿角胶、当归、白芍之类。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习惯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 灵枢• 九针论): “左足应立春。”古人喻人之形体与气节相应,左足关节与立春相应。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 通纬• 孝经援神契): “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我国习惯作为秋季开始的季节。
462 立夏
立玄
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习惯作为夏季开始
的节气。《 灵枢• 九针论》 :“左手应立夏。”古人喻人之形体与气节相应,左手关节与立夏相应。立安丸O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方。补骨脂、木瓜、杜仲(姜汁炒)、牛膝(酒浸)、续断各一两,革薛二两。为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或盐汤送下。治肾虚或伤湿腰痛。.(类证治裁》 卷六方。牛膝、杜仲、补骨脂各四两,黄柏、茵香各二两。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五钱,空腹盐酒送下。治老人肾亏腰痛,不能转侧者。
立安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炒杜仲、橘核(取仁,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盐酒调下。治腰痛。
立制石出《 神农本草经》 。为誉石之别名,详该条。
立胜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六方。黄连、黄柏、秦皮、甘草各等分。为粗末,每次四钱,加大枣一枚,灯心七茎,水煎去滓,洗眼。治风热攻眼,羞明肿痛。
立退丸《 审视瑶函》 卷三方。又名定志丸。人参二钱,天门冬、炒石葛蒲、远志、麦门冬、予知子各一两,获荃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二钱为衣,每服一钱五分,茶水或开水送下。治目珠突出。
立效散O (兰室秘藏• 口齿咽喉门》 方。细辛二分,炙甘草三分,升麻七分,防风一钱,龙胆草(酒洗)四钱。为粗末,水煎,漱口。治牙齿痛不可忍,牵及头脑项背,微恶寒饮,大恶热饮。.《 古今医鉴》 卷五方。黄连四两(酒洗,另以吴英二两同炒,去吴英不用),积壳二两(鼓炒)。共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酒送下;泄泻,米汤下;嚓口痢,陈仓米煎汤下。治痢疾腹中病痛,赤白相兼。.《 疡医大全》 卷七引《 锦囊)方。炒皂角刺八两,甘草二两,括萎五个,乳香、没药(均炒去油)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一两,酒煎服。治痈疽瘪病。
立消散.《 证治准绳• 幼科》 卷二方。赤小豆、赤芍药、积壳、商陆、风化硝各半两。为末,每次二至三钱,侧柏枝煎汤候冷,调涂肿处。治膀肤久受热毒,致外阴或阴囊赤肿胀痛。.《 证治准绳• 疡医》 卷四方。炒全蝎、炒分心木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空腹酒调下,日二次。治便毒痈肿。.(疡医大全》 卷七方。生地黄、龙胆草、柴胡、防风、荆芥穗、槐花、青木香各等分。酒水同煎,热服取汗。治肿疡。若疮在上部加升麻,在下部加牛膝。O 《 疡医大全)卷八方。雄黄二钱二分,穿山甲三钱,生大黄、芙蓉叶、炒五倍子各五钱。为细末,醋调外敷,中留一孔透气。治肿疡。.<疡医大全》 卷十方。龙胆草、秦本、牛黄、白芷、地骨皮、雄黄、金银花藤各等分。为细末,酒调外敷,中留一孔透气。治百会疽。
立法处方是辨证论治过程的重要一环。通过辨证,确定为某种病证后,根据其病因病机和脏腑所属,订立治疗原则(立法),并据以选用方药(处方)。
如风温病初起,邪在肺卫,乃立辛凉解表之法,处以辛凉之剂银翘散,随证加减。
立效饮子(传信适用方)卷二方。炒婴粟壳、当归各四两,炒甘草二两,赤芍药、酸石榴皮、炒地榆各一两。为粗末,每次三钱,水煎,食前服。治痢疾脓血相杂,里急后重,脐腹绞痛,或襟口不食。立马回疗丹<外科正宗》 卷二方。蟾酥、确砂、轻粉、白丁香各一钱,炙娱蚁一条,雄黄、朱砂各二钱,乳香六分,察香一字,砒石五分。为细末,面糊为丸,麦粒大,用时先将疮以针挑破,用一粒放入孔内,外以膏药贴盖。治疗疮走黄。
立应四物汤(妇科玉尺)卷四方。当归、芍药、川弯、熟地黄、五灵脂(半生,半炒)。为细末,温水调下,治产后血晕。
玄门O 即鼻。明• 虞搏(医学正传>: “鼻通天气日玄门。”参见鼻条。.指阴户。出汉• 马王堆医书(合阴阳方》 。即女性外阴。
玄天天象之一。指黑色的云气。<素间• 五运行大论》 :“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谓黑色的云气,横亘在张翼二宿和娄胃二宿之间。玄水古病名。亦称悬水。指先从头面渐及下肢的水肿。《 华氏中藏经•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 “玄水者,其根起于胆,其状先从头面起,肿而至足者,是也。”可兼见头眩痛,身虚热,大小便涩少等。治用中军候黑丸,草劳散等方。
玄化气功术语。出《 道德经》 。“谷神不死,是谓玄牡,玄北之门是谓天地。”这里玄化是指人体生命之根本。后世对玄北认识有两种见解。① 虚指部位。即并非实体,也不定位,是不能以形色相求得的,只是在练功中体现。(见《 脉望》 )。② 具体部位。如(冯氏锦囊)认为身中一窍,(养生秘录》 认为二肾之间及宫脾为玄扎,《 灵剑子》 认为髓门,(奇经八脉考》 认为任督二脉,《 胎息经注》 认为丹田等。玄府又名元府。即汗孔。以其细微幽玄不可见,故名。<素问• 调经论): “上焦不通利… … ,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玄参出《 神农本草经}。又名重台、黑参、元参。为玄参科植物浙玄参scroPhularia ninglx 沈nsis Hernsl .或北玄参5 . buergeriana Miq .的根。前者主产浙江、四川、湖北;后者产东北、华北地区。苦、咸.微寒。入肺、肾经。滋阴降火,凉血解毒。① 治热病伤津,烦渴,发斑,肠燥便秘,阴虚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吐血,鲤血。② 咽喉肿痛,目赤,痈肿,凛痈。煎服:9 一15 克。反黎芦。浙玄参根含玄参素(sorophularin )、街醇、氨基酸、脂肪油、微量挥发油等。北玄参根含玄参贰(HarPagos 记e ) ,甲氧基玄参贰,对甲氧基桂皮酸和芍药贰。天门冬酞胺动物试验能镇咳平喘,防止实验性胃溃疡的发生。玄参贰能抗炎、镇痛、解痉作用。
玄驹见《 本草纲目》 。为蚂蚁之别名.详该条。玄冥气功术语。肾的代名词。(简易方): “肾名玄冥。”
玄闪头463
玄妙散(医醇腾义)卷三方。玄参、麦门冬(朱砂拌)各一钱五分,丹参、杏仁各三钱,沙参四钱,获神、柏子仁、贝母、夜合花各二钱,桔梗一钱,淡竹叶十片,灯心三尺。水煎服。治心咳,痰少心烦,夜不成寐。
玄武汤即真武汤,见该条。
玄武版见<四川中药志》 。为龟板之处方名,详该条。
玄英石见《 本草纲目)。即玄精石,详该条。玄明粉出《 药性论)。又名白龙粉、风化硝。为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的无水硫酸钠。本品功用同芒硝,参见芒硝条。
玄参饮(审视瑶函>卷三方。玄参、汉防己、升麻、羚羊角、沙参、车前子、炒桅子、桑白皮、炒大黄、火麻仁、炒杏仁各等分。为粗末,水煎服。治肺脏积热,白睛肿胀,赤涩疼痛。
玄参散《 普济本事方》 卷五方。玄参一两,升麻、射干、熟大黄各五钱,炙甘草一分。为细末,每服三钱,水煎,徐徐含咽。治悬痈肿痛,饮食不下。玄胡索出(太平圣惠方)。即延胡索,详该条。玄范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方。又名获冤丹、获芜丸。冤丝子(酒浸,为末)十两,五味子(酒浸,为末)七两,获荃、莲子肉各三两。为末,另碾山药六两,加酒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汤送下。功能补肾摄精,健脾利湿。治三消渴利,遗精白浊。
玄精石出《 本草纲目》 。又名阴精石、玄英石。为年久所结的小形片状石膏矿石。产内蒙古、青海、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咸,寒。入肺、胃、肾经。清热降火,祛痰。① 治热病发热烦渴,肺胃蕴热生痰,头风,目赤。内服:煎汤,9 一巧克;或入丸、散。② 治重舌,研细末掺敷;汤火伤,缎研细末调涂。本品主含含水硫酸钙,尚含少量硅酸盐等。
玄洲道人见朱权条。
玄晏先生见皇甫谧条。
玄感脉经书名。不著撰人。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系敦煌出土之医学残卷。原书分若干篇,现仅存第一、二篇。首篇主论诊脉部位、三部九候、七诊、寸口诊脉法。二篇分述诊脉之轻重缓急、呼吸至数,以及弦、浮、滑、实、革、动、沉、涩、紧、伏、濡、弱、迟、扎、牢、细、缓、虚、软、促、微、结、代等23 种脉象与屋漏、雀啄、弹石、解索、虾游、鱼翔六种死脉。书中还首次提到头角是精识之主的医学理论。原件藏法国巴黎图书馆。现有《 敦煌古医籍考释》 问世。玄参升麻汤(医宗金鉴• 痘疹心法要诀》 卷五十九方。荆芥、防风、升麻、炒牛劳子、玄参、甘草。水煎服。治小儿疹毒热盛,上攻咽喉肿痛。
玄参解毒汤<外科正宗)卷二方。玄参、桅子、甘草、黄荃、桔梗、葛根、生地黄、荆芥各一钱,加淡竹叶、灯心各二十件。水煎,食后服。治咽喉肿痛,饮食不利,及余肿不消者。
玄胡六合汤<医垒元戎》 方。当归(酒炒)、川
夸、白芍药、干地黄(酒蒸)、延胡索、苦谏子(炒焦)各一两。为粗末,水煎服。治脐下虚冷,腹痛及腰脊间闷痛。
玄胡当归散见《 景岳全书• 妇人规古方》 卷六十一。又名延胡索散。当归、赤芍药、刘寄奴、没药、炒积壳、炒玄胡索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治血积小腹疼痛,或因气逆而月经不行,肚腹作痛。玄霜雪梨膏<万病回春》 卷四方。雪梨汁二十盅,藕汁、生地黄汁、茅根汁各十盅,麦门冬汁、生莱旅汁各五盅。过滤诸汁,火上煎炼,入蜂蜜十六两,怡糖八两,生姜汁半盏,再熬成膏,每服三至五匙。治阴虚痰喘,及劳嗽久不愈,咯唾血者。闪罐法拔罐法的一种,当火罐吸着体表后,立刻除去、又吸上;如此随拔随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为止(一般约需10 余次)。如操作时发现罐体太热,必须另换火罐,以免烫伤皮肤。本法多用局部肌肉麻木等症。
闪挫腰痛病证名。出《 世医得效方》 卷三。(伤科汇纂》 卷九:“挫闪者,非跌非打之伤,乃举重劳力所致也。或挫腰癖痛,不能转侧,或手足拗闪,骨窍扭出,其伤虽属寻常,若不及时医治,失于调理,非成痛疾,即为久患也。”治宜针灸、推拿;重者配合内服神曲酒,或五积散加大黄、桃仁、苏木。相当于腰部组织损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参见闪腰岔气、沥血腰痛条。
闪跌血崩病证名。见《 傅青主女科》 。多因登高跌坠,或闪挫受伤,损及冲任.恶血下流,以致突然阴道出血量多,色鲜红或黑黯有块,腹部按之疼痛。治宜行血祛痕。方用逐窟止血汤,或用七厘散、益母膏等。
闪腰岔气病证名。为腰部急性筋肉扭、挫伤,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跌闪、扭挫或搬重物用力不当,伤及腰部及胸椎下段,使经络气血郁闭所致。症见腰部疼痛难忍,不能俯仰、转侧,局部无红肿,但有窜痛感。治宜行气通络。内服复元活血汤,复元通气散,或舒筋散加牛膝、桃仁、续断。并配合针灸、按摩。
头风病证名。指头痛经久难愈者。《 医林绳墨• 头痛): “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多因患者素有痰火,风寒客之则热郁而闷痛。《 杂病源流犀烛• 头痛源流): “头风之症。素有痰饮,或栉沐取凉,或久卧当风,以致贼风入脑入项。自颈以上,耳目口鼻眉棱之间,有麻痹不仁之处。或头重,或头晕,或头皮顽厚,不自觉知,或口舌不仁,不知食味。或耳聋,或目痛,或眉棱上下掣痛,或鼻闻香极香,闻臭极臭,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状。热者消风散,冷者追风散。头风发时闷痛,必欲棉裹者,热郁也,二陈汤加酒琴,荆芥,川芍,薄荷,石膏,细辛。”头风痛在一侧者,名偏头风;两太阳连脑痛者,名夹脑风;头风而见头面多汗,恶寒者,名首风。详各有关条。
464 头冲
出《 千金要方》 。《 备急千金翼方》 作颈冲,
并曰:“一名臂孺。”近人因作臂孺穴别名。
头汗病证名。① 头部易出汗,为太阳虚汗,常见于小儿体质虚弱者。《 小儿药证直诀): “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为太阳虚汗。”② 阳明热郁发黄的先兆。(伤寒论):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疲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篙汤主之。”③ 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多见,因热郁于内,不得四散,循经上越,内热退则汗自止。肺热亦多头汗,用桑叶、桑枝清之。④ 小儿睡时惯常头汗,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俗呼蒸笼头(《 中医临证备要))。⑤ 六阳虚汗。详该条。
头角人体部位名。亦称额角。指前发际在左、右两端弯曲下垂所呈之角。《 灵枢• 经脉》 “‘胆足少阳之脉… … 上抵头角。”
头冷证名。指头部感觉寒冷,或伴痛的病症。多因阴阳气血不足或风气偏胜所致。《 罗氏会约医镜》 卷六:“头上冷而畏风,或痛或不痛,属后天气血之不足也。经曰:‘头上诸病,求之于真阴、真阳而不得者,其病在脾、肺、肝三经。”,治用加味十全大补汤等方。风气侵袭者,用祛风药。
头软五软之一。头为诸阳之会。小儿先天胎察不足,肾之阳虚髓弱,后天营养不良,脾之清阳不升,故头软不能抬举。治宜温肾补脾,益气升阳。用补中益气汤兼服补肾地黄丸。
头胀证名。指头部胀重不适的感觉。可因外感或内伤引起。外感多因湿热蒸郁所致。《 伤寒绪论• 头胀>: “头胀者,气虚火炎也。冬温、风温、温病、热病、时行、中喝、中暑,多有头重胀痛,皆是湿热火气内播,慎不可用发散药。如冬温,阳旦汤;风温,萎葬汤;温病,黄琴汤;热病、时行、中喝,白虎汤;中暑,清暑益气汤。”内伤多因肝火上逆所致。治宜泻肝降逆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等。湿痰、食积、痊夏等,亦可伴有头胀病证。参见各该条。
头响脑鸣的别称。(四科简效方• 内科通治》 :“头响即脑鸣也。”详见脑鸣条。
头骨骨名。又名颈颅,即颅。指头部骨骼,由脑颅骨与面颅骨构成。
头重证名。指头部自觉重坠,或如布带困裹的感觉。出(素问• 刺热论》 。多因外感湿邪、疫气或湿痰童阻所致。《 证治准绳• 头重): “头重,何因得之?曰:因天之湿淫外着也,因人之湿痰上蒸也,… … 外着内蒸必塑蔽清道,致气血不利,沉滞于经隧脉络,故重。”(张氏医通》 卷五:“湿热上攻,所以头重,秋、冬、春,俱宜羌活胜湿汤;夏暑,苍术白虎汤,并瓜蒂.搐鼻;若时行疫病之时患头重者,败毒散加苍术、箕本;内伤元气,头重气乏,补中益气加苍术、蔓荆子。”肾气虚衰亦可出现头重。《 古今医统• 头重》 :“精滑脱,肾气竭而阴微,不能与胃气上升,以接清阳之气,故病多头重。”外感热病亦常兼见头重,宜用清泄通下等法。参见首如裹条。
头眩病证名。出(金匡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即眩晕。详该条。
头晕病证名。指头脑昏晕而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甚者有恶心呕吐之症。(医偏• 眩晕>: “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 慎斋遗书》 卷九:' ‘头晕,有肾虚而阳无所附者;有血虚火升者;有脾虚生痰者;有寒凉伤其中气,不能升发,故上焦元气虚而晕者;有肺虚肝木无制而晕者。… … 肾虚阳无所附而晕,六味汤加人参;血虚火升而晕,芍归芍药汤;脾虚生痰,四君子加半夏、天麻;寒凉伤气,气虚而晕,补中益气加附子;肝木无制而晕,黄蔑建中汤。”参见眩晕条。
头疼病证名。疼,义同痛。见头痛条。头旋证名。见<外台秘要》 卷十五。指感觉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又称头晕。<医硫• 眩晕}: “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详头晕条。
头维经穴名。代号ST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足少阳之会。位于头部额角入发际O , 5 寸,距头正中线4 . 5 寸处((铜人腑穴针灸图经》 )。另说“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旁各一寸五分,' (《 针灸甲乙经>)。“在额角发际,本神旁一寸”( (太平圣惠方》 )。布有耳颖神经之分支及面神经颜支,并有颖浅动、静脉额支通过。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迎风流泪等。沿皮刺0 . 5 一1 寸。头痛病证名。出<素问• 平人气象论》 。亦称头疼。凡整个头部以及头的前、后、偏侧部的疼痛,总称头痛。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此。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从病因分,有外感头痛,可由感冒风寒、风热、风湿,伤暑,火邪致痛及伤寒头痛等;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疲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详各条。头摇证名。指头部摇摆、颤动而不能自制的症象。又名摇头。(证治准绳• 头摇): “头摇,风也,火也。二者皆主动,会之于巅,乃为摇也。”(张氏医通• 诸痛门): “头摇有二证,风火相煽,卒然头摇,项背强痛,少阳经证也,小柴胡去参加防风;里实腹痛,不大便而头摇者,阳明府证也,凉隔散、大柴胡选用;若老人及病后辛苦人,因气血虚,火犯上而鼓动者,十全大补汤、大建中汤,并加羌活。”亦可结合针刺治疗。头髓即脑。见该条。
头风病病名。指挟头风而发的痕病。出《 病科全书》 。多因肝气郁结所致。治宜开郁行痰,服解郁化痰丸。
头风屑证名。指头皮燥痒,搔落白屑的病证。见(医偏• 头痛》 。《 证治准绳• 头痛): “梳头有雪皮
中件冲浏
五画
头465
见,肺之证也。肺主皮毛,大便实,泻青丸主之,虚者,人参消风散主之。万病紫苑丸治头多白屑,每服三丸至五、七丸,姜汤「。按上治法,必有风热上攻,头目眩痛诸症而后用之。若止是白屑,但宜白芷、零陵香之属外治而已。”
头风旋古病名。见(外台秘要• 头风旋方》 。又称风头旋,详该条。
头风散见《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三。即头风摩散,见该条。
头皮痛证名。《 医林绳墨• 头痛》 :“头皮痛者,忱不能安,手不能按,亦由浮游之火上行,当以轻扬散火可也。如荃、连、山桅、天花粉、玄参、连翘之属。”其证多由风火上犯所致。如局部肿痛者,可配用外治法。《 外治寿世方》 卷二:“头皮肿痛,好鸡蛋黄白调匀,涂肿处即愈。”
头面疮病名。发生于头面部的湿疮。出《 保婴撮要)卷三十二。由脏腑积热,外受风湿,湿热相搏而成:小儿多见。头面皮肤湿红,痰痒起疹,破流黄水,反复发作,甚则蔓延全身。治宜清热疏风利湿。内服防风通圣散化裁,外搽青黛散。类似小儿湿疹。头临泣经穴名。代号GB15 。(针灸甲乙经)名临泣;(圣济总录)名目临泣;《 针灸资生经)名头临泣。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眉中直上入发际0 . 5 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中点取穴。布有额神经内、沙卜侧支的吻合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目外毗痛,目麟,鼻塞,鼻渊,惊痛等。沿皮刺O , 3 一0 . 5 一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头晕药见<云南中草药》 。为蓝布正之别名,详该条。
头窍阴经穴名。代号GBll 。(针灸甲乙经》 名窍阴;(圣济总录》 名首窍阴;《 乍}灸资生经》 名头窍阴。别名枕骨。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位于耳后颜骨乳突后上方,夭冲穴与完骨穴间平行耳后发际弧形连线的下1 / 3 与中1 / 3 交点处。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吻合支及耳后动、静脉分支。主治头项痛,耳痛、耳鸣,耳聋、喉痹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头颅骨① 指顶骨。② 指覆盖脑实质的骨骼。主要由左右顶骨和部分额、枕骨构成。
头颅盖骨名。又名天灵盖,详该条。
头偏痛病证名。偏头痛的别称。《 太平圣惠方》 卷四十:“夫头偏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详偏头痛条。
头盖骨即天灵盖,详该条。
头痛花见《 本草纲目》 。为芫花之别名,详该条。头痛痞疹证之一。《 痢胀玉衡• 头痛瘩》 :“痞毒中于脏腑之气,闭塞不通,上攻三阳巅顶,故痛入脑髓,发晕沉重,不省人事,名真头痛,朝发夕死,夕发旦死,急刺破巅顶,出毒血以泄其气,药惟破其毒气,清其脏腑为主;痞毒中于脏腑之血,奎疲不流,L 冲三阳头面肌肉,故肌肉肿胀,目闭耳塞,心胸烦闷,急
刺破巅顶及诸青筋,出毒血,药宜清其血分,破其奎阻为要。”痞毒中于气分,宜四十二号旅象方;中于血分,宜先冷服红花膏子半盏,再用四十三号鼎象方。参见痞条。
头不生发病证名。见《 普济方》 卷三百六十• 三。发乃血之余,小儿头不生发,或因病后秃落,皆因伤其气血,气血损少,不能荣于发,故令发不生。治宜补益气血之剂,如八珍汤加巨胜子之类。头风白周出《 外台秘要)卷三十一二。即白屑风。详该条。
头风眩运病证名。指眩运因风痰结聚胸中,塑遏清阳所致者。《 医蝙• 眩晕》 :“痰涎随风火上奎,浊阴干于清阳也,故头风眩晕者多痰涎。”咬儒门事亲• 风门》 :“凡头风眩运,手足麻痹,胃肮发痛,心腹满闷,按如水声,可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可用清上辛凉之药。”如防风通圣散加半夏等。参见风痰眩晕条。
头风眩晕病证名。见(医蝙• 眩晕):又称头风眩运。详该条。
头风摩散(金匾要略)方。又名头风散、附子摩头散。炮附子一枚,食盐等分,为末、、沐头后,取-力‘寸匕,涂摩痛处,令药力行。治头风,头痛时发时止属寒证者。
头运眼花证名。或作头晕眼花。指身体有飘忽不定、眼花缭乱的感觉。《 景岳全书• 杂证漠》 :“但忽运而忽止者,人皆谓之头运眼花:”详眩晕条。头身喜汗病证名。指头身经常容易出汗,多见于小儿。《 诸病源候论》 :“小儿有血气未实者,肤揍则疏,若厚衣温卧,脏腑生热,蒸发睦理,津液泄越,故令头身喜汗也_”治疗可在清脏腑热的墓础上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等固表敛汗药,若卫虚而表气不固者,可用玉屏风散实卫固表。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是指针刺头皮L 特定刺激区的治疗方法。它是近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将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相结合,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头皮投射区进行针• 刺,治疗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取得犷良好效果的基础卜,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刺疗法。临床操作时,以毫针在选定的刺激区上,沿皮快速进针至一定深度,予以大幅度(720 。一1080 ' )、高频率(200 次左右/分)捻转,出现针感后,仍持续捻转3 一5 分钟,留针1 任一20 分钟,期间可再行捻转2 次。亦可加用电针刺激。本法对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效果较佳,如中风后遗症,震颤性麻痹,舞蹈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神经性头痛等。
头针麻醉针刺麻醉法之一。是在头乍}• 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麻方法,即按针麻要求在头针刺激区针刺以进行手术。临床L 可根据手术部位及手术所涉及的脏腑器官选取相应的刺激区。般均须取用手术部位对侧的相应感觉区,其它均取双侧,大部分手术须配合体针穴位注射,如胃切除术可选取感觉区土五分之一,胃区及足三里穴位封闭。参见头
466 头五画
针疗法条。
头针疗法刺激区定位及主治作用表名称:. , ' l 定面丁一福刃
名称
定位
主治
运用区
失用症
下肢、躯干区
本区上1 / 5 处
对侧下肢瘫痪
以顶骨结节为起点,向下、前、后分别成40 ’角,刺三针,每针进针3 厘米
皮质性失盲症
运;上肢区动― 区
以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的连线)中点后0 . 5 公分(约同身寸的l / 4 )处为上点,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连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的交点为下点作一连线为本区
本区中间2 / 5 处
对侧上胶瘫痪
自枕外粗隆平齐,旁开1 厘米处,向上与正中线平行作4 厘米长直线,即为本区
平衡区
面区
本区下2 / 5 处
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症,发音障碍
自枕外粗隆平齐,旁开3 . 5 厘米处,向下与正中线平行作4 厘米长直线,即为本区以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后与正中线平行作2 厘米长的直线,即为本区
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失调
对上腹部不适有一定治疗作用
下肢、头、躯干区
本区上1 / 5 处
自运动区向后平移1 . 5 厘米(同身寸的3 / 4 )为本区
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头晕
肝胆区
从胃区向前作2 厘米长的直线,即为本区
对右上腹及右季肋部疼痛、慢性肝炎有一定治疗作用
上肢区
本区中2 / 5 处
对侧上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
胸腔区
本区下2 / 5 处
哮喘,胸部不适,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沪“
感觉区
面区
对侧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颖领关节炎,面部麻木
在胃区及前后正中线之间,以发际为中点向上、下各取2 厘米长直线,即为本区
生殖区
在前后正中线两侧旁开各1 厘米,与该线平行,自感觉区上点后1 厘米平齐处向前进针3 公分,为本区
下肤瘫痪、麻木、疼痛,急性腰扭伤,夜尿.子宫脱垂
在胃区外侧,以胃区和胸腔区的距离向后作长2 厘米的直线,即为本区
功能性子宫出血,配足运感区可治子宫脱垂
足运感区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平移1 . 5 厘米为本区
小儿风湿性舞蹈病,震颤性麻痹
血管舒缩区
自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平移1 . 5 厘米为本区
皮层性浮肿,高血压
晕听区
在耳尖直上1 . 5 厘米处向前后各2 厘米处作一水平线,计长4 厘米,即为本区
神经性耳鸣,头晕,听力下降,内耳性眩晕
言语2
自顶骨结节后下2 厘米处,向后作平行正中线长3 厘米的直线,即为本区
命名性失语症
语,
晕听区中点向后平移4 厘米为本区
感觉性失语症
头项强痛证名。指头项部牵强不舒作痛。多因邪在肌肤或遏阻经络所致。<伤寒论• 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外感表证,宜发散解表。如久病项强,多属痹证,宜祛风化湿、舒经活络。痉病初起,亦常有头痛项强,症情较重,治宜清解通络、镇痉熄风为主。本症可见于某些神经系统感染性疾患及颈椎病等。头脑鸣响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 头痛》 。亦称脑鸣、头响。详该条。
头旋眼花病证名。即眩晕。《 医学心悟• 眩晕》 :“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详眩晕条。
头目不清利证名。见《 兰室秘藏• 头痛rl 》 。指头脑不爽利及视物模糊的感觉。《 东医宝鉴• 外形篇): “此由风湿热痰涎郁于精明之府,故头目不为清爽。宜川芍丸、防风散、川芍散、沃雪汤、清神养荣汤。”肝阳上亢、气郁等均可引起本症。参见眩晕条。头皮针疗法即头针疗法,见该条。头顶一颗珠见《 中国经济植物志》 。为芋儿七之别名,详该条。
~一州.. . . . . , . ? , . . . .一~? ?
五头眩偏痛痴疹证之一。(疹胀玉衡• 头眩偏痛疹》 :“疹气慢者,上升于二阳头面。常觉头眩内热,或半边头痛、心烦不安。宜刮痞,不愈,用清凉之剂治之。”参见痞条。
兰茂(1397 一1496 年)明代本草学家。字廷秀,号止庵。云南篙明县杨林村人。读书很多,通晓经史各家书籍,并且精于医药。因不愿做官,居住在民间,常和农民以及少数民族兄弟生活在一起。著述较多,在医药方面主要有《 滇南本草》 等书,是现存地方性本草书籍中较完整和较早的著述,反映了他在医药上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和对于民间经验的重视。兰香见《 齐民要术》 。为罗勒之别名,详该条。兰止庵见兰茂条。
兰廷秀见兰茂条。
兰花参见(滇南本草》 。即蓝花参,详该条。兰花根出(刘羽仪经验方》 。即建兰根,详该条6 兰香子出(海上名方》 。为罗勒子之别名,详该条。
兰香草出(植物名实图考}。又名山薄荷、石上香,九层塔、对对花。为马鞭草科植物兰香草car 卿ted , incana ( Thunb . ) Miq .的全草。分布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甘肃等地。辛,温。祛风除湿,止咳,散癖。① 治感冒发热,风湿骨痛,百日咳,慢性气管炎,月经不调,崩漏,白带,产后癖血作痛。煎服:9 一15 克。② 治湿疹、皮肤痰痒,捣汁涂或煎水洗;跌打肿痛、疖肿、捣敷。本品含挥发油,内有。一侧柏烯、。一及昆旅烯,a 一柏木烯(a 一Cedrene )等,还含兰香草素钠。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抑菌作用。
兰台轨范综合性医书。8 卷。清• 徐大椿撰于1764 年。卷1 通治方;卷2 一8 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证治。按病证分门阐述,辨证治疗以<内经》 、《 难经》 、《 伤寒杂病论》 等古典医籍的论述为本;宋以后诸方则采“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徐氏认为所辑录内容均足为治疗典范,故以“兰台轨范”题名。全书取材比较谨严,对病名、病证、方药主治和配合等内容的论析简明扼要,颇有条理。在辨证论治方面,徐氏主张“先识疾病之所由生,再辨病状之所由异。治必有定法,法必有主方,方必有主药”,为多数医家所赞许。解放后有排印本。兰香饮子《 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生石膏、知母、炙甘草、人参、甘草、兰香、防风、升麻、桔梗、连翘、半夏、白豆落。水煎服。治消中能食而瘦,大渴便秘。兰室秘藏综合性医书。3 卷。金• 李果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336 年。书名“兰室”,取《 素问• 灵兰秘典论)“藏灵兰之室”一语,表示所载方论有珍藏的价值。书中分述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脱痛、眼耳鼻、内障眼、口齿咽喉、妇人、疮疡等21 门病证。其中对脾胃病证的论述尤为后世所重。李氏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医学理论,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或增强脾胃的功能。此外,本书的治疗方剂,多属李氏创制,药味虽
头兰半467
较多,但配伍精当,切于实用,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解放后有影印本。
半生出(脉经》 。即小产,详该条。半产出《 金厦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即小产,详该条。
半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灵枢,官针):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是指浅刺及皮,并迅速出针的针刺方法。以其所刺极浅,如常法之半,故名半刺。因肺合皮毛,故本法应肺而用于治疗与肺有关的咳嗽痰喘等疾患。
半夏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老鹊头、地茨菇、麻芋果、三步跳。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 ? ta ( Thunb , ) Breit ,的块茎。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河南等地。辛,温,有毒,入脾、胃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① 治痰饮,咳喘,痰厥头痛,眩晕不眠,恶心呕吐,反胃,胸院痞闷,腹胀。煎服:4 . 5 一9 克。② 治痈肿未溃、鸡眼,研末调敷;子宫颈糜烂、外伤出血,研末撒患部;乳腺炎早期,和葱白同捣,塞鼻,每日二次,每次半小时;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研末,白酒浸24 小时,取上清液滴耳;蛇咬伤,鲜品捣敷。内服用制半夏,外治用生半夏。反川乌、草乌、附子。仙半夏:功同制半夏而性较平和,适用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但近已很少生产和应用。本品含左旋麻黄碱及胆碱。还含挥发油、p 一和。氨基丁酸、3 , 4 二轻基苯甲醛、尿黑酸、p 一谷街醇及其葡萄糖贰等。煎剂对猫实验性咳嗽有止咳作用。醇提液对大鼠实验性矽肺有一定治疗作用。煎剂对狗有止吐作用,但生半夏有催吐作用,催吐成分可能是3 , 4 二轻基苯甲醛及尿黑酸;如加温破坏后,止吐作用仍在。有效成分可能是氨基酸、葡萄糖贰或左旋麻黄碱。煎剂还能降低眼内压。所含的羊氨基丁酸有短暂的降压作用,临床用以降低血氨有效。半天吊见<生草药性备要》 。为榕须之别名,详该条。
半月障眼科病名。指圆聆内障之“色白而长形如半月,名半月障,' (清• 顾锡<银海指南)卷二)。详圆翁内障条。
半边伞见(贵州民间药物》 。为赤车使者之别名,详该条。
半边花见《 浙江民间草药》 。为半边莲之别名,详该条。
半边莲出《 本草纲目》 。又名急解索、腹水草、细米草、蛇利草、半边花。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l 刀belia chinensis LOur ,的全草。分布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各地;主产江苏、安徽、浙江。辛、淡,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① 治疗疮,肿毒,毒蛇咬伤,捣汁服或煎服,并可捣烂外敷,蛇咬敷伤口周围。② 治肝硬化腹水,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肾炎水肿。煎服:9 一15 克(鲜品30 一90 克)。③ 治跌打扭伤肿痛,湿疹,疥癣。捣敷。本品含山梗菜碱、山梗菜酮碱、山梗菜醇碱、异山便菜酮碱等生物碱以及黄酮试、皂贰、氨
468 半五基酸等。还含治疗毒蛇咬伤的有效成分:延胡索酸钠、唬拍酸钠、对径基苯甲酸钠。浸剂对麻醉犬有利尿作用,并可兴奋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而反射地兴奋呼吸中枢。七述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的山梗菜碱有关。本品大剂量可引起血压下降,可使小鼠出血时间缩短。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致病真菌也能抑制。
半边梳见仃‘东中草药》 。即半边旗,详该条。半边旗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又名半边梳、半边蔗、半边风药、单片锯。为凤尾旅科植物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 。L .的全草。分布江西、福建、台湾、厂‘东、广西和西南地区。苦、辛,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消肿。① 治痢疾,肠炎,黄疽型肝炎,急性眼结膜炎,吐血: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外伤出血,跌打肿痛痈肿疮疖,湿疹,蛇咬伤。研末撒、捣敷或煎水洗。地上部分含1 , 3 一二轻基一2 , 5 , 7 一三甲氧基一6 一经乙基引烷,1 一葡萄糖贰(l , 3 一Dillyd 、xy 一2 , 5 , 7 trimetroxy6 一hydroxyethglindane 一l 一glu , side )和3 一经基一6 一轻甲基一2 , 5 , 7 一三甲基叫烷一1 一酮等。黄酮贰。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半边蔗见《 广西药用植物图志》 :即半边旗,详该条。
半年红见《 江苏药材志》 。为夹竹桃之别名,详该条。
半阴阳见杨志一性育问题歹。指生殖器发育畸形者。即雌雄人,详该条。
半身汗证名。《 医略六书》 卷二十:“半身汗者,汗不遍身,或上或「或左或右,乃气血偏衰,阴阳不相接洽之候。”《 张氏医通》 卷九:“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气血不充,内挟寒饮所致,偏枯及天之兆也。大剂十全大补、人参养荣、大建中辈加行经豁痰药治之:若元气稍充,即间用小续命汤一剂以开发其表,或防己黄茂汤加川乌以散其湿。”《 中医临证备要》 以下肢瘫痪证,汗出多在胸部以上,患处无汗,为上半身汗出。参见偏沮条。
半含春见《 本草纲目》 。为胡颓子之别名,详该条。
半等丸《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九方。半夏一两(破如豆大),猪荃末二两。先将猪等末• 两炒半夏,令色黄,只取半夏为末,煮糊为丸,候干,再用另猪冬末一两同炒微裂,入砂瓶养之,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腹酒、盐汤送下。治白淫。
半枝莲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又名金挖耳、并头草、四方草、牙刷草。为唇形科植物半枝莲Scutellariab 盯bata . Don 的全草。产江苏、字上西、湖北、四川等地。微苦,凉。清热解毒,散疲止血,利尿,抗癌。① 治痈疽,疗肿,毒蛇咬伤。内服并捣敷。② 治肺脓疡,阑尾炎,吐血,帆血,血痢,血淋,肾炎水肿,肝炎,肝硬化腹水。③ 近用治肺癌,胃肠道癌,子宫颈癌。煎服:15 一30 克(鲜品加倍)。孕妇慎用。本品含高山黄芬素、高山黄琴贰、红花素、异红花素、半
画
枝莲素(Scuterulin )等。浸剂经乙醚提取的结晶对动物有利尿作用,黄芋素贰能增加脑血流量,抗血小板聚集,临床L 治疗脑血管病后瘫痪有较好疗效。半枫荷.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又名白背枫、铁巴掌。为梧桐科植物翻白叶树Rerospermum heterophyllum Hance 的根。分布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甘,淡,微温。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治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半身不遂,跌打扭伤。内眼:煎汤,15 一30 克;或浸酒服。半枫荷叶:研末调敷,治外伤出血。.见《 江西草药>。为枫荷梨之别名,详该条。
半肢风病证名。指一侧上下肢或两下肢不能运动的疾患。.指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见《 医贯• 中风论)) :参见半身不遂条。.指两下肢软弱,难于行动。多由肝肾精血亏损,或肾阴肾阳俱虚,筋骨失于濡养所致。(医贯• 中风论): “半肢风者,… … 又有一等人,身半以上俱无恙,如平人。身半以下,软弱麻痹,小便或涩或自遗;”多属足三阴经虚证,治宜滋阴益精,补肾温阳。用地黄饮子等方。本病症可见于因外伤、炎症、肿瘤等所致的截瘫。半架牛见《 云南中草药》 。为古钩藤之别名,详该条。
半括丸《 医学入门》 卷七方。半夏、括萎仁各五两,贝母、桔梗各二两,积壳一两半,知母一两。为细末,生姜汁煮糊为丸。治湿痰在胃,上干于肺,发为痰嗽,兼胸隔满,或寒热交作,面浮肿。半夏丸.(圣济总录)卷四十七方。半夏二两,J 一香半两,炮姜一分。为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木瓜盐汤,不拘时送下。治上焦冷气,嗯醋吞酸,吐沫呕逆,不思饮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F 方。半夏一两,雄黄三钱。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治伤风咳痰,喘逆恶心。若巳吐加槟榔兰钱:半夏曲出<本草纲目》 。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苦、辛,平。止咳化痰,消食化滞。治咳嗽痰多,呕恶,食积,泄泻。煎服(布包): 6 一9 克。半夏汤O (灵枢• 邪客篇》 力一。又名半夏林米汤。半夏五合,休米一升。水煎服。功能化痰和胃。治痰浊内阻,胃气不和,夜不得卧。方中以半夏和胃,林米化浊,胃和则卧安。.(伤寒论》 方。即半夏散第• 方,取散二方寸匕,水煎候冷徐服。治证同半夏散第一方。.《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方。半夏、麦门冬各五两,吴茱英、当归、阿胶各三两,干姜一两,大枣十二枚。为粗末,水煎去滓,加白蜜,分四次温服。治妊娠九月,卒得厂痢,腹满悬急,胎上冲心、,腰背痛不可转侧,短气。O 《 备急干金要方矛卷七方。半夏一升,桂心八两,干姜五两.甘草、人参、细辛、附子各二两,蜀椒二合。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脚气上入腹,腹急上冲胸,气急欲绝。.《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 七方。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桂心四两,甘草、厚朴二两,人参、橘皮、麦门冬各三两。为粗末,水煎,分四次服。治肺劳虚寒,心腹冷,气逆,胸胁气满,从
五画__ _半469 ,
胸达背痛,忧气往来,呕逆,饮食即吐,虚乏不足。.(外台秘要》 卷八引范汪方。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橘皮四两。水煎,分三次眼。治心腹虚冷,游痰气七,胸胁满,不下食,呕逆,胸中冷。.《 外台秘要》 卷十二方。半夏、前胡、炙鳖甲各三两,生姜四两,桔梗,吴茱英,炙积实各二两,人参一两,槟榔十四枚。水煎,分三次服。治腹内左肋宿癖硬急气满,不能食,胸背痛。
半夏散O (伤寒论》 方。半夏、佳枝、炙日草各等分。为末,每服一方寸匕,日三次,冲服。治少阴病f 咽中痛。.(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① 清半夏、大黄各一两,前胡、槟榔、炒杏仁各三分,积壳(数炒)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半分,水煎服。治癖黄,症见腹下满痛,身体发黄。② 清半夏、射止「、升麻、犀角各一两,炙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半分,水煎服。治灿蜒黄,症见喉中似噎,喘息不调,四肢疼闷,言语不正,水米难下匕.《 校注妇人良方》 卷四方。姜半夏、陈皮、人参、大腹皮、桂心各三分,槟榔一钱,赤获荃、紫苏各五分:加生姜少许,水煎服。治脚气上攻,心腹胀满,饮食不下,呕吐不止。
半黄丸《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六方。天南星、半夏、黄岑各等分。为末,姜汁浸箫饼为丸,每服四十至五十丸,姜汤送下。治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多烦热,心痛,口干唇燥,喜笑,脉洪者。半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六方。半夏、硫黄各等分。为细末,与生姜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捣匀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于五至二十丸,空腹温酒或生姜煎汤送下。功能温肾逐寒,通阳泄浊。治心腹宿癖冷气,及老年虚冷便秘,或寒湿久泻。
半边风药见《 贵州民间药物)。为半边旗之别名,详该条。
半边头风病证名。见《 辨症录• 头痛》 。边,指边侧:即偏头痛。详偏头痛、偏头风条。
半产腹痛病证名。半产即小产,指由子小产造成的腹痛。参见产后腹痛条。
半身不随证名。见《 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即半身不遂,详该条。
半身不遂证名。中风病常见症之一。一作半身不随,又名偏枯、偏风。(金匾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类证治裁• 中风): “半身不遂,因气血不至,故痛痒不知。经曰: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亦有先觉手足麻木,逐渐形成者,多由背卫先衰,络脉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或因气虚血虚,或肾虚精气不足等所致主症为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可伴见L1 眼喝斜,语言赛涩等症。治宜养血祛风、温经通络、益气活血、补肾益精等法。选用大秦芜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补阳还五汤、八珍汤、地黄饮子等方。并可配合针灸治疗。本症常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半身麻木证名。指身体半部肌肤麻木不适感。
《 慎斋遗书• 麻木》 :' ’麻木须分左右上下。左因气中之血虚,归脾汤;右因血中之气虚,黄蔑建中汤。左右俱麻木,十全大补汤;上身麻木,清阳不升也,补中益气汤;下身脚软麻木至膝者,胃有湿痰死血,妨碍阳气不得下降,故阴气渐逆而上也,四物汤加人参、牛膝、慧该仁,引阳气下降;下身麻木,脉豁大无力,宜八味汤加人参。”(证治汇补)卷三:“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半手足麻木者,责风邪与血少;右半手足麻木者,责气虚与湿痰。”本证可见于脊髓炎症、结核、外伤及多发性神经炎等。参见麻木条。半夏中毒病名。因误食过量生半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见(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四。症见口舌作麻,咽痒热灼疼痛,甚则呼吸急促、饮食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治疗初宜洗胃,继服醋加姜汁、浓茶、蛋清等,严重者宜中西医结合抢救。(本草纲目》 卷四载解半夏毒药有生姜、干姜、防风等。可参考。半身不遂痞痞证之一。(痞胀玉衡• 半身不遂痞>: “心主血,痞毒入于血分,故易攻心,此痴症所以发昏也。若痞之慢者,冲激迟缓,未逆于心,留滞经络,或在干右,或在于左,为半身疼痛,或麻痹不仁。如此半身不遂,总因痞毒之遗害也。治之者,见有痞筋,急宜刺破,然后用药以散其毒,活血以消其痪,贝装痞根既拔,其症渐痊。若不知治,绵延日久,痞毒益深,势不可遏,当又有变症,难愈矣。”参见痞条。半表半里证证名。指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在表里之间的病证。.指少阳病小柴胡汤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 … 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条辨》 :“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藏府之外,两夹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少阳所主之部位。故入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出入无常,所以寒热间作也。胸胁苦满者,少阳之脉循胸络胁,邪凑其经,伏饮搏聚也。默,静也。胸胁既满,谷不化消,所以静默不言,不需饮食也。心烦喜呕者,邪热伏饮搏胸胁者涌而上溢也。”参见少阳病条。.指温疫病邪在募原的病证。(温疫论• 原病》 “‘邪从n 鼻而入,… … 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艺其证先憎寒,后壮热,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疼身痛,口渴,脉数,舌红苔白,或苔如积粉等。治宜疏利湿热,用达原饮。参见瘟疫条。半夏干姜散《 金匾要略》 方一。半夏、干姜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一方寸匕,浆水煎服功能温胃l 上呕。治干呕吐逆,吐涎沫。
半夏左经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三方。半夏、葛根、细辛、白术、获荃、桂心、防风、炮姜、黄琴、小草、炙甘草、柴胡、麦门冬各三分。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空腹服。治足少阳经为风寒暑湿流注,发热,腰胁痛,头疼眩晕,呕吐宿汁,耳聋,惊悸,热闷,心烦,上气喘满,肩息,腿痹,缓纵不随。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方。半夏半升.黄琴、千
470 半汁汇汉
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擎)。水煎,分三次服。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治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近代也用于急性胃肠炎而见上症者。方中半夏、干姜温降止呕,黄琴,黄连泄热消痞,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以和胃中之寒热;人参、甘草、大枣补中扶正,以补中气之虚。
半夏袂菩汤(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方。半夏三十殊,获菩、干地黄各十八侏,橘皮、细辛、人参、芍药、旋覆花、川芍、桔梗、甘草各十二株,生姜三十株。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妊娠恶阻,心中馈闷,空烦吐逆,恶闻食气,头眩重,四肢百节疼烦沉重,多卧少起,恶寒汗出,疲极黄瘦。
半夏袂神散《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半夏、获神各一两二钱,垠天麻、胆南星、远志、炒酸枣仁、陈皮、乌药、木香、缎礴石各八钱。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数沸,加生姜汁数匙,空腹和滓服。治癫妄因思虑不遂,妄言妄见,神不守舍,初病神气未衰者。
半夏厚朴汤(金曦要略)方。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获等四两,生姜五两,紫苏叶二两。水煎,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功能行气开郁,降逆化痰。治痰气郁结,咽中如有炙窗,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及胸胁满闷,或湿痰咳嗽,或呕吐等症;近代也用于食道痉挛,疮病,胃神经官能症而见上症者。方中半夏化痰开结,和胃降逆,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同为君药;苏叶助半夏、厚朴以宽胸畅中,宣通郁气,获等助半夏化痰,生姜助半夏和中止呕,同为臣药。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辛开苦降,化痰降逆,则痰气郁结之证可解。
半夏桂枝汤(温病条辨》 卷三方。半夏、白芍药各六钱,林米一两,桂心四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钱,大枣二枚。水煎,分三次服。治温病邪退,营卫不和,饮食不进,舌滑者。
半夏林米汤见《 兰台轨范》 卷七。即半夏汤第一方.见半夏汤条。
半夏麻黄丸《 金厦要略》 方。半夏、麻黄各等分。为末,炼蜜和丸,小豆大,每服三丸,日三次。治寒饮停留,心下悸。
半夏温肺汤《 医学发明》 卷九方。细辛、橘皮、桂心、人参、旋覆花、甘草、桔梗、芍药、半夏各五钱,赤获荃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水煎服。治脾胃虚寒,痰饮内阻,胸腹气冷,肠鸣,口吐清水,胁肋胀痛,不欲饮食,脉沉弦细迟。
半夏获香汤《 温疫论补注》 卷上方。半夏一钱五分,霍香、炒干姜,获荃、陈皮、炒白术各一钱,甘草五分。加生姜少许,水煎服。治温疫下后,胃气虚寒,呕吐转甚,进食反酸者。
半产下血不止病证名。多因堕胎复损胞脉或察血残留所致。治宜调补胃气为主。如脾虚者兼见食少纳呆,脱腹饱闷,方用四君子汤加当归、熟地;胃气下陷者,兼见痞满,小腹下坠,方用补中益气汤;因寮血残留所致者,兼见下血色暗有块,临床应注意有否
胎盘残留,如属残留,可按胞衣不下处理或结合手术治疗。参见崩漏、恶露不绝条。
半产胞衣不下病证名。半产即小产。指由于小产造成的胞衣不下。参见胞衣不下条。半产恶礴不下病证名。半产即小产。指由于尔产造成的恶露不下。参见产后恶露不下条。半夏白术夭麻汤.《 脾胃论》 卷下方。黄柏,干姜各二分,天麻、苍术、获菩、黄蔑、泽泻、人参各五分,白术、炒神曲各一钱,半夏、麦芽、橘皮各一钱五分。为粗末,每服半两,水煎,食前热服。功能健脾化饮,定风止晕。治痰厥头痛,咳痰稠粘,头眩烦闷,恶心吐逆,身重肢冷,不得安卧。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升清降浊,定风除眩,二药是治疗风痰眩晕的主药;辅以人参、黄蔑、白术、苍术补气健脾;干姜温中逐寒;橘皮、神曲、麦芽调气消食;获荃、泽泻、黄柏泻热利湿。.《 医学心悟)卷三方。半夏一钱五分,白术、天麻、陈皮、获荃、蔓荆子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三个。水煎服。功能补脾燥湿,化痰熄风。治痰厥头痛,胸隔多痰,动则眩晕。若体虚者,加人参。
半夏桂枝甘草汤《 类证话人书》 卷十七方。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匕,加生姜四片,水煎放冷,少少含咽。治寒邪中人,邪伏少阴,咽痛,下利,脉微弱者。
半表半里热不得卧病证名。外感不得卧之一。指邪搏心胸半表半里之间所致的不寐症。《 症因脉治》 卷三:‘• 半表半里不得卧之症。太阳病二三日不得卧,心下闭结,汗吐下后,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者,太阳经半表半里热也;咽燥口干,发热汗出,烦躁不眠,阳明经半表半里热也;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得眠,少阳经半表半里热也。… … 半表半里不得卧之治:太阳者,羌活冲和汤;少阳者,小柴胡汤合桅子豆豉汤;阳明者,竹叶石膏汤合知母葛根汤。”参见不寐条。
汁沫指腹腔内漪留的液体。(灵枢• 百病始生》 :“膜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汇通派中西医汇通派的简称。详见该条。汇刊经验方医方丛书。清• 毛世洪等辑。由书商汇刻刊行。又有<汇刻经验良方》 、<经验良方汇编》 等名。主要包括《 便易经验集》 、《 续刊经验集》 、《 叶氏(天士)经验方》 、《 张卿子经验方》 、(几希录附方》 、<敬信录经验方》 、(良方拣要)、《 济世养生集》 等多种以验方为主的著作。由于这类方书的选方较为实用,书商争相汇刻;同一书名,选刻的种类可从数种至十余种不等。
汇集经验方见古愚山房方书三种条。汇刻经验良方见汇刊经验方条。汉医日本称中医为汉医或汉方医学。我国医学传入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两国医学交流不断发展。日本研究汉医的著作比较丰富,现在还有不少研究汉医的学术团体,并出版不少有关汉方医学的杂志。’
仪丫冗471
汉防己出(药性论)。即防己,详该条。
汉桃叶见(广西中草药》 。为七叶莲之别名,详该条。
汉方医学见汉医条。
汉方简义书名。王邀达撰。作者将《 伤寒论》 113 方基本上按<尚论篇)的篇次,对各方的方义、配伍应用、加减法、药物的作用等分别作简要的阐析。作者根据张仲景“因病立方”的原则,病、方兼释。其释病部分本于《 伤寒尚论辨似》 ,释方部分宗于《 本经疏证),书末附汉方补遗三方,1955 一1956 年,本书分别由新医书局、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汉方新解书名。日本汤本求真撰。撰年不详。作者意在以西医学理论解说中医(尤其针对张仲景学说), “以期东西两派医学之融合统一。”全书收方110 首,主要系仲景方。每方除述药物、剂量、用法外,更分治验、方证概说、腹证、图解、适应证等项。每药均详其现代药理,并博引中日医家之说,于张仲景和吉益东洞之立论尤为推崇。书中重视腹诊,其诊断“以腹证为主,脉证次之,此外自觉他觉证状又次之”。对癖血证颇多阐发,自谓对下痕血丸、大黄魔虫丸、抵当丸解说最具心得。现有1930 年徐柏生译本。
汉防己汤即防己黄蔑汤,见该条。
汉医讲义录即(汉方医学指南)。详该条。汉方医药全书见皇汉医药全书条。
汉方医学指南书名。又名(汉医讲义录)。朝鲜族李常和著于1941 年。全书共四册。第一册论述民族医学的基础理论;第二、三、四册论述了内、外、妇、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1945 年间岛医药协会出版。
汉药良劣鉴别法书名。1 册。日本一色直太郎编于1929 年。本书收载并介绍了200 余种中药药材的有关炮制、鉴别等内容。现有《 皇汉医学丛书》 本。
宁志丸.《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一方。人参、酸枣仁(酒浸)、获等、柏子仁、当归、远志(酒浸)、获神、石营蒲、貌拍各五钱,乳香、朱砂各三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食后枣汤送下。治怔仲,惊悸,癫痛。.(世医得效方)卷八方。人参、获冬、当归、石营蒲、乳香、炒酸枣仁各半两。为细末,另用朱砂一两,绢裹线扎,再取猪心一枚,竹刀剖开去血,入朱砂放猪心内,用线缚合,甜荀壳重裹,麻皮扎定,同无灰酒二升,入银器或砂罐内煮,煮至酒尽,取出朱砂另研,将猪心用竹刀细切,砂盆内研烂,再入前药末及朱砂、枣肉为丸,少留朱砂为衣,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参煎汤送下。治心气不足,精神恍惚,喜怒不常,语无伦次。
宁志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酸枣仁(微炒)、人参各一两,朱砂(水飞研细)半两,乳香(以乳钵坐水盆中研)一分。研末和匀,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粒,空腹、临卧温酒或枣汤化下。治心脏亏虚,神志不守,恐怖惊惕,常多恍惚,易于健忘,睡
卧不宁,夜多恶梦。
宁肺汤《 证治准绳• 类方)第二册方。人参、当归、白术、熟地黄、川芍、白芍药、五味子、麦门冬、桑白皮、获等、炙甘草各一钱,阿胶(蛤粉炒)各一钱半。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后服。治荣卫俱虚,发热自汗,肺气喘急,咳嗽痰涎。
宁嗽汤(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一方。桔梗,半夏、积壳、陈皮、前胡、葛根、桑白皮、获等、苏叶、啥仁、甘草。加姜、枣,水煎服。治外感风寒而致的咳嗽。
宁嗽奋《 古令医鉴》 卷七引京师方。天门冬(去心)半斤,杏仁(去皮)、百部、百合、贝母(去心)、白术各四两,款冬花五两,紫莞三两。上药捣碎,用长流水二十碗,煎至五碗;滤渣再煎,如是者三次,共得药汁十五碗,入怡糖半斤、蜜一斤,再熬;又入阿胶、获菩细末各四两,和匀为膏,每服三至五匙。治阴虚咳嗽,火动咯血。
宁坤秘籍书名。又名《 竹林寺女科》 。实际上是题名(竹林寺女科》 的传本之一。3 卷。竹林寺僧撰。清代刊行。卷上载妇科91 症,79 方;卷中、下为产后生化汤论及经验良方。本书另有收载妇科110 症或11 。症等多种传本,书名亦有所改动,而内容则以91 症本为基础。
宁嗽金丹见《 十药神书》 。即太平丸第一方,见太平丸条。
宁嗽化痰汤(证治准绳• 类方)第二册方。桔梗、积壳(鼓炒)、半夏(姜汤泡)、陈皮、前胡、葛根、获荃、炒杏仁、桑白皮、麻黄〔 冬季加,夏季减)各一钱,紫苏一钱二分,甘草四分。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感冒风寒,咳嗽鼻塞。
穴指瑜穴。《 素间• 气穴论》 :' ’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见瑜穴条。
穴会即脆穴。<素问• 气穴论): “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见脑穴条。
穴位俗称穴道。(内经》 名瑜(俞、输)、气穴。《 针灸甲乙经>又名孔穴。即偷穴。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有空隙的意思。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接受各种刺激(如针、灸、按摩、电针、药物注射等)以调整各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的效果。穴位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没有固定位置,随病痛处和压痛点而取的称阿是穴。参见各条。
穴空空,古与孔通,即孔穴。<素间• 气府论): “分之所在穴空。”参见愉穴条。
穴俞出《 素问• 生气通天论)。即脑穴,见该条。穴道出(太平圣惠方》 。即愉穴,见该条。穴输都数见铜人脑穴针灸图经条。穴位磁疗法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磁穴疗法、经络磁场疗法等。具有镇静、止痛、消炎、降压等作用。操作时,使用不同大小、强度的磁片或磁珠置放在有关穴位表面,以产
472 穴冯讨训必五生恒定磁场。临床L 对于局限于浅部的病变,可以用单置法,即只用一块磁片,将其极面正对治疗部位;为了使磁力线充分穿过治疗部位,可以用对置法,即将两块磁铁片的异名极面以相对方向贴敷到治疗穴位上,如内关一外关,内膝眼一外膝眼等;也可以用并置法,即用相距较近的穴位,根据同名极相斥的原理,可使磁力线深达内部组织器官。磁疗剂量,一般年轻壮实者用中、大剂量(400 。一6000Gs ; 6000GS 以L ) ,反省用小剂量(4000Gs 以下)。但对白细胞总数在4000 以下、急性严重疾患、体质极度衰弱、皮肤溃破或经初次磁疗后有明显副作用者忌用。
穴位注射疗法即水针疗法,见该条。
穴位封闭疗法指用注射药物,主要为普鲁卡因等局部麻醉剂的水针疗法。见水针疗法条。穴位结扎疗法即穴位刺激结扎疗法,见该条。穴位贴敷疗法应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喻穴或病变部位,使之局部充血或起泡的治疗方法。<针灸资生经》 :“治疟之方甚多,… … 乡居人多用早莲草推碎,置于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占文钱压之,系之于故帛,未灸即起小泡,谓之天灸。”贴敷药物常用的有鲜旱莲草、鲜毛贾、斑蛰、胡椒粉、蒜泥或成药丁桂散等。贴敷时间应视病情、穴位、药物和治疗要求而定。如发生水泡即应弃药,并用消毒针刺破放出液体,涂以龙胆紫,外用敷料保护,以防感染:本法适用症很广,但多用于慢性发作性的疾病。
穴位压痛诊断法是根据经络学说的理论,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在经络穴位巨按压或滑动,以发现压痛,凹陷或结节等现象,并进行分析综合,借以诊断疾患的一种方法。
穴位刺激结扎疗法在针灸穴位上行手术切开并刺激与结扎少量组织的治疗方法。操作时,将选定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和局麻,在穴位旁开15 一2 , 5 厘米处作一0 . 3 一05 厘米的与经络走向垂直的切口,用血管钳斜插至穴位下方肌层中,加压按摩至有麻胀感,再以三角缝针带羊肠线自切口处进入,由探层穿过,至对侧1 . 5 一2 . 5 厘米处穿出,再经原处刺入,内线至原切rJ 处穿出,结扎羊肠线,剪除线头,埋入皮内,包扎固定。实证紧扎,虑证轻扎。15 一20 夭施术一次。结扎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伤口感染,并须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有轻度反应,无需处理;重者,应及时治疗。本法七要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对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等亦可使用:
冯水近代医家。字叔莹,浙江桐乡人:幼时随父入川从杨伯庚习医,研习《 郁谢麻科合璧》 ,据以治疹,每获奇效。1931 年与萧龙友等合资重印。谓麻疹无不涉及咽痛者,当达表透邪,不可惟务滋腻。1915 年从《 医方类聚>辑出《 龙树菩萨眼论》 两卷刊行。
冯阶宋代医生。生平不详。著有《 难经注)• 书。
回
冯信西汉时期医生。当过太仓长(一说太仓马长)。苗川王派遣他向淳于意学习,医术得到很大提高。
冯元成见冯时可条。
冯文智(953 一1012 )北宋医官。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世代业医。自幼学习医学,976 一983 年(太平兴国年间),应试补翰林医学,后转为医官。先后任尚药奉御、翰林医官院副使等职。冯兆张(十七世纪)清代医家。字楚瞻。浙江海盐人。先业儒,后长期业医,医术较精,尤其长于儿科。先后经三十年,编成(冯氏锦囊秘录)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内、外、妇、儿、药性、脉诊等多方面。主张医道不可不深知,强调辨证论治。其著述影响到越南,深受越南医生敬仰。
冯时可明代官吏。字敏卿,号元成。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隆庆五年(1571 年)进士,曾任按察使等官职。著述不少,在医学方面,有《 _匕池杂说》 -卷、《 众妙仙方》 等书。
冯国镇‘明代医家。河南洛阳人。长于小儿科,九十余岁时,仍很健康。著有《 痘疹规要》 、《 幼幼大全》 等书,皆佚。
冯敏卿见冯时可条。
冯楚瞻见冯兆张条。
冯氏锦续见冯氏锦囊秘录条。冯氏锦班秘录丛书。又名《 冯氏锦囊》 。50 卷。清• 冯兆张撰于1702 年。包括《 内经纂要)、(杂症大小合参》 、《 脉诀纂要)、(女科精要》 、(外科精要》 、(药按)、《 痘疹全集》 、《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八种。分别介绍基础理论,脉诊,药物,内、儿、妇、外科病证证治。冯氏汇选各家精要,参以己见,重点介绍临床各科,对于儿科痘疹论述尤详。全书内容丰富,收集民间效方亦较多。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经验方。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丁公藤2500 克,桂枝、麻黄、羌活、当归、川芍、白芷、补骨脂、乳香、猪牙皂、苍术、厚朴、香附、木香、白术、山药、冤丝子、小茵香、苦杏仁、泽泻、五灵脂、牡丹皮、没药各7 . 5 克,陈皮13 . 1 克,积壳5 享,黄精20 克,蚕砂16 克。酒剂,每服10 一15 毫升,一日二至三次,饭前服;外用,搽患处。功能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治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跌扑损伤。
讨盐生旧病名。《 女科辑要》 卷五:“儿手先出者,名曰讨盐生。”相传产时儿手先下,产婆以盐半分涂儿手心,儿手即缩回,故名讨盐生。相当于横产。此法现已废用。参见横产条。
训疽病名。见《 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煤疽,见该条。
必齐齐,通剂。指必须服用的药剂。《 素问• 汤液醒醛论》 :“必齐毒药攻其中。”《 素问• 玉版论要》 :“必齐主治。”一说:必为火之形近误字,必齐即火齐。必胜汤.《 痞胀玉衡》 卷下方。又名三十四号小畜方。红花、香附各四分,桃仁、大黄、贝母、山椿、赤
必写永司民民奶473
芍药、青皮、五灵脂各一钱。水煎服。治痞证因于血实者。.<医宗金鉴• 痘疹心法要诀》 卷五十六方。大黄、荆芥穗、赤芍药、青皮、生地黄、山植、木通、炒牛薯子、桃仁、紫花地丁、蝉蜕、葛根、地龙、红花、芦根。水煎服。治痘已见点,复隐藏不见,属火毒内攻者。
必胜散O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八方。熟地黄、小蓟、人参、炒蒲黄、当归、川芍、乌梅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治吐血画血,呕血咯血。.《 外科正宗》 卷四方。大黄、槟榔、白牵牛各一钱,粉霜一钱五分。为末,体壮者作五服,虚者作七眼,以生姜四两捣汁,赤砂糖三钱,加水和匀,睡前温服。治大麻风,血热秘结,脏腑不通。必效方《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一方。五味子四钱,贝母、括篓各五钱,杏仁、苏梗、天门冬各一两,款冬花八钱,葱白七根,川椒每岁一粒。为末,入猪肺中,荷叶包蒸熟,五更作一次食尽,否则留第二日五更再食,同淡烧酒食,食完再饮陈酒少许,安卧至晓。治久咳不止。
必效散O 《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八册方。白矾、大黄各等分。为细末,涂患处,然后以温水漱吐之。治口糜。.(证治准绳• 疡医)卷三方。硼砂二钱半,轻粉一钱,寨香五分,巴豆(去心膜)五粒,槟榔一个,斑鹜(去足翅,同糯米炒)十四个。为末,鸡蛋二个去黄用清,将药装入壳内,以湿纸数层糊口,蒸熟取出晒干,研细,每服五分至一钱,清晨用炒生姜酒送下。治凛病,气血不亏,内有病核未去。.《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四方。川懂皮四两,海桐皮、大黄各二两,百药煎一两四钱,巴豆(去油)一钱五分,斑鹜一个,雄黄、轻粉各四钱。为极细末,用阴阳水调药,将癣抓损,薄敷,药干必待自落。治癣疮之久顽者。
必效饮子(传信适用方)卷二引王景明方。婴粟壳、木香各二钱半,炙甘草、地偷各二钱。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治赤白痢疾。
写古通泻。① 排泄。《 素问• 五脏别论》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胧,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② 针刺手法之一。与补相对。《 素问• 血气形志篇》 :“然后写有余,补不足。”永类铃方书名。22 卷。元• 李仲南撰于1331 年。作者出于寿亲养老之孝道,检古今医书,并以脉、病、因、证增为五事,铃而为图,予以贯串,编成此书。所论多本医经,伤寒有法,杂病多方。引文翔实丰富,且注明出处。其中卷22 折伤门内容尤为精详,对各类骨折与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对后世整骨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建国后有影印本。
司气运气术语。出《 素问• 至真要大论》 等。司,主司;气,五运之气或三阴三阳六气。司气,主司岁运的五运六气。
司地运气术语。出《 素问• 本病论》 。即在泉。参见司天在泉条。
司医隋唐时期医官职称。置尚药局中,掌管分疗众疾的医事,共设4 名,官阶正八品下。其助手为佐,10 人,官阶正九品下。
司马隆明代医家。字季平。祖籍咸宁(今陕西长安)人,后随父元亨迁居江宁,继父业,擅医术。勤读《 内经》 及朱李诸家著作。善辩医理,人皆悦服。遇危病,必潜心静思,探求病源,治之而已。遇疫病,虽亲族畏避,亦诊视不辍。
司空舆唐代医生。曾任主管户籍地方官,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人。撰有治疗风疾的方书《 发焰录》 l 卷,佚。
司马子微即司马承祯。见该条。司马承祯人名。唐代道士。字子微。温州人。师事潘师正,学辟毅导引之术,颇著成效。武则天(公元690 年)至玄宗(公元750 年)之间,曾多次被召见。后定居于王屋山。卒年八十九岁,溢贞白先生。著有《 天隐子》 一书。
司天在泉运气术语。司天与在泉的合称。司天象征在上,主上半年的气运情况;在泉象征在下,主下半年的气运情况。如子午年是少阴君火司天,则阳明燥金在泉;卯酉年为阳明燥金司天,则少阴君火在泉。司天与在泉,可推算一年中岁气的大体情况,及气运影响与发生疾病的关系。《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牧安骥集兽医学著作。又名‘安骥集》 。唐• 李石撰。原书4 卷,此后屡经增补修订,现存有5 卷本及8 卷本。原书所收集的内容均系唐以前的多种兽医学资料,经后人增补。现存本中已杂有一些宋代的兽医论述。书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马病的诊断和针烙、中药治疗方法。是我国在宋、元、明时期学习兽医必读的著作,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日人曾据此编译成《 假名安骥集》 12 卷。国内现有1957 年中华书局的校刊铅印本。
司徒• 嘎玛俄拉元代藏医家。医术高明,求医者多有良效。著有《 医药本论》 、《 四部医典释义新目》 等。
民体表部位,指尾骸部。亦作民骨的简称。《 灵枢,经别》 :“足太阳之正… … 其一道下民五寸,别人于肛。”参见尾骸骨条。
民骨骨名。出《 素问• 骨空论)。即尾能骨,详该条。
民众医药指导丛书书名。蔡陆仙著,刊于1935 年。共四集,24 种。包括(伤寒病间答》 、(温热病间答》 、《 肠胃病问答》 、(内科杂病间答》 、(小儿科病问答》 、(妇人科问答》 、《 外科病问答》 等。均采用问答的形式,较通俗地阐述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防治。每病分述病名,、病因、症状、治法、方药,附以验方。本书并宣传卫生、护理、调养等方面的知识,对普及医疗卫生常识曾起一定的作用。奶米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工不留行之别名,详该条。
奶参O 见(广西中药志》 。为山海螺之别名。一‘内~, ~月月.. . . . . . . . . .一― 一一_一~
474 奶奴皮
.见清• 刘士季(草木便方》 。为土党参之别名。各详该条。
奶哮病证名。见《 幼幼集成》 。小儿的喘之发于乳哺期者。其症气喘促而连续,不能以息,久延不已。多因伤乳而得。伴有痰涎奎盛,喘息有声。先用山植、神曲、麦芽煎汤服,以消乳食;次用越啤加半夏汤,以定其喘。奶哮遇气候寒暄不时,则发作连绵不已,但可自行缓解。于未发时,可预防之,宜服补肾地黄丸加五味、破故纸。
奶病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乳疡。乳中结核之一种。多见于女子青春发育期,多因冲任不调,气滞痰郁而成。证见乳头晕下扁圆形肿块,轻度疼痛及压痛。多在数周后逐渐消散而自愈。如若不愈,治宜调理冲任,开郁化痰,一般可用柴胡、当归、赤芍、鹿角霜、肉从蓉、巴戟肉、蒲公英、制半夏、橘叶、制香附、丝瓜络等,随证加减。不需外治。本病类于青春期乳腺炎。
奶栗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二十。即乳癖,见该条。
奶疮出《 婴童百问)。即脾疮,详该条。奶旁推拿穴位。又名乳旁。出<小儿推拿秘诀)。位于两乳外侧,左右共二穴。能去风,止咳吐。奶麻病名。又名胎麻、奶麻子。《 麻证新书》 :“奶麻者,小儿初生未满月时,遍身红点,斑驳如珠,皆由儿在母胎中,受有热毒所致。故生下散见于皮肤,不可认作时行麻疹。”奶麻与幼儿急疹相似,治宜清热疏风解毒,用银翘散加减。
奶蓟见(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水飞蓟之别名,详该条。
奶腥<幼幼新书》 引杜光庭《 指迷赋》 儿生“百日名奶腥”。另有“四岁曰奶腥”,参见小方脉科条。奶癖病证名。O 出(儒门事亲)。即乳痈癖,详该条。.《 证治准绳• 幼科): “奎乳成奶癖。”参见奎乳条。.即乳癖,详该条。
奶癣病名。O 为婴儿特有的一种湿疮。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胎底疮、胎癣、乳癣。多为察性不耐,风湿热蕴阻肌肤而成。多发于婴幼儿头面部,有时可延及其它部位。其症初起形如粟米,散在或密集,疹色红赤,搔起白屑,其形如癣。无流水,称干底,偏于风热盛;皮肤起粟,痰痒无度,破则流水,浸淫成片,甚则延及遍体,称湿疵,偏于湿热重。治疗:风热盛者宜清热祛风;湿热重者宜清热除湿。均可内服消风导赤汤加减或五宝散。外治:干底用润肌膏,湿底用文蛤散。相当于婴儿湿疹。.女子乳晕湿疹,俗称奶癣。、又奶汁草见(本经逢原》 。为蒲公英之别名,详该条。,奶母草见(卫生简报》 (3 ) : n , 1971 。为飞扬草之别名,详该条。
奶孩儿见《 本草纲目拾遗》 。为泽兰之别名,详该条。
奶疹子病名。婴幼儿发疹性疾病。(证治准绳•
幼科>: “小儿有出一、二次者,出轻而日数少者,名奶疹子。”本证类似风疹、幼儿急疹等。奶浆果见(湖南野生植物》 。为无花果之别名,详该条。
奶浆草见《 草药手册》 。为地锦草之别名,详该条。
奶浆藤.见《 贵州药用植物目录)。为通光散之别名。.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为萝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奶麻子出(痘疹精详}。即奶麻,详该条。奶浆柴胡见《 滇南本草》 整理本,为还阳参之别名,详该条。
奴拓刺出《 本草拾遗》 。为桑科植物构棘Cudrania cochinchinensis ( LOur . ) kudoet Masam .或拓树c . tricuspidata ( carr , ) Bur .的棘刺。分布华东、中南、西南等地。苦,温。治血痕,疹癖,痞块。煎服:6 一12 克。
皮即皮肤。《 灵枢• 九针论): “皮者,肺之合也。”参见皮毛条。
皮毛体表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毫毛的合称。《 素间• 五脏生成论):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皮毛与肺敷布的卫气有密切关系,肺卫之气足,则肌表固密,身体抵抗力强.不易受外邪侵袭。肺卫之气虚,则皮毛腆理疏松,易受风寒侵袭,而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肌表不固,津液外泄,还可以发生自汗、盗汗等症。参见肺合皮毛条。
皮水病名。出《 金匾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 水肿病诸候): “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腹如故而不满,亦不渴,四支重而不恶风是也。脉浮者,名日皮水也。”治宜通阳、健脾、利水,用防己获等汤、蒲灰散等方。参见水肿、风水等条。皮巡东汉医官,约生活于公元一世纪。太医。一日从猎上林苑,暮宿殿门下,寒庙病发,告人以火熨其背。因求火不得,大臣邓训以口嘘背,同辈共嘘,至朝遂愈。
皮肤参见皮毛条。
皮急病证名。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 ‘此症谓卜下胞渐自紧小,甚则小如枣核,眼将合矣。盖膏液耗尽,筋脉急缩故也。若治而小者,治之之过,乃皮宽睫倒,只夹外而失内理,后则复倒复夹.遂尔肉焦血损,目络不舒而睑目急小。”即脾急紧小。详该条。
皮热指皮肤有发热感觉。多由阴虚或阳盛所致。<中藏经• 寒热论): “皮热而燥者,阴不足,• 一皮热而热者,阳盛也。”若仅局部热痛,须防疮痈。《 灵枢• 上隔): “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皮罢推拿穴位。又名肝记。出周于蕃(推拿仙术》 。位于大指端爪甲内。能清神,治哮喘、昏迷不醒等。《 推拿仙术• 身中十二拿法): “八拿皮罢穴,属肝经能清神。”《 厘正按摩要术• 立法• 掐法}:
五画皮475
“大指端即肝记穴,又名皮罢。掐之治哮喘,并治昏迷不醒者。”
皮部.指人体表皮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为十二个部区,故称皮部。<素问• 皮部论): “欲知皮部… … 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按手足同名经相合,则称六经皮部。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详各该条。.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承扶,见该条。
皮硝见(本草纲目)。即朴硝,详该条。皮蒸五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 虚劳骨蒸候》 。又为二十三蒸之一。参见五蒸、二十三蒸条。皮腆指皮肤膜理,为人体卫外的屏障。(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揍。”皮痹病名。出《 素间• 痹论》 。O 指风寒湿邪外袭皮毛所致的痹证。也有称寒痹者。<医宗必读• 痹>: “皮痹者,邪在皮毛。”证见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治宜疏风养血,用秦尤地黄汤、羌活汤、蔓荆实丸等方。参寒痹条。.指肺痹。《 症因脉治)卷三:“肺痹之症,即皮痹也,烦满喘呕,逆气上冲,右胁刺痛,牵引缺盆,右臂不举,痛引腋下。”参见肺痹条。
皮疾痰证之一。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九。又名皮毛赓。详该条。
皮膜即指今之鼓膜。《 血证论》 卷六:“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聋,有为大声所震而聋者,皮膜破也,或聋或不聋者,心肾不交也,宜磁珠丸。”
皮脆(t 。,突)体表部位。髓,同脆。指脐下五寸横纹处。《 素问• 长刺节论>: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髓以下,至少腹而止。”王冰注:“皮髓,谓脐下同身寸之五寸横约文。”
皮内针针具名。一种浅刺皮下埋置留针的专用小型针具几常用的有颗粒式和欺钉式(即欺针)二种。颗粒式皮内针尾端如麦粒,身长有5 分、1 寸两种,粗细如毫针;欺钉式皮内针尾部绕成圆形,状如图钉,身长1 一2 分。使用时将针横刺入皮下(欲针则垂直按入),若无不适,且不刺痛或影响肢体活动时,即可用胶布固定。埋针时间应据情而定。临床多用于某些需要较长时间留针的疼痛性疾病或慢性病。参见皮内针疗法条。
皮毛焦证名。指皮毛枯憔。出《 灵枢• 经脉》 。多由经气不荣皮毛所致。《 难经• 二十四难》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皮毛疾痰证之一。见(医宗必读• 痰)。又名皮痪、肺热疾,亦称肺痪。由于肺热叶焦,病及皮毛所致。症见皮毛枯萎,或咳呛气急等;若病邪留着不
去,可使筋、脉、骨、肉失养,发生赓璧。《 素问• 痰论>: “肺主身之皮毛,• • ,…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痰璧也。”治宜清热生津,养阴润肺。选用二母二冬汤、知柏天地煎、清燥救肺汤、犀角桔梗汤、玉华煎等方。参见妾条。
皮肤针针具名。一种多针浅刺的专门针具,因其刺激仅及皮肤,故名。可用6 一7 号缝衣针5 一7 枚,横插入一根钻有孔眼的竹著末端并加线固定,亦称著针。市售小锤式皮肤针,以其装置的针数不同,分别有梅花针、七星针、丛针等名称。使用时用腕力弹扣刺激部位。现在之滚刺筒,亦属此类。皮肤痛证名。<灵枢• 五邪):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多由火邪侵袭肺卫所致。(杂病源流犀烛• 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 :“皮也者,所以包涵肌肉,防卫筋骨者也。… … 心实之痛,深至肉间,宜导赤散加减;火灼之痛,如欲炙手,宜加减凉隔散;风热之痛,痒痛相间,宜上清散;肺经火郁之痛,不可抚按,宜泻肺汤。”
皮翻证眼科病证。《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此证由胃经血塑气滞而成。小儿多有之。眼皮外翻,如以舌抵唇之状。”即风牵睑出。详该条。皮刺疗法即皮肤针疗法,因刺激仅及皮肤而名,见该条。
皮肤不仁证名。又称肌肤不仁。指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的症象。多由邪入于肌肤,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诸病源候论• 风不仁候>: “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诊其寸口脉缓,则皮肤不仁。”可见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疾患。
皮肤否肿证名。否,通痞。指皮肤因寒邪凝聚、气血痞塞而引起的肿胀。《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太阳之胜,凝傈且至,… … 皮肤否肿,腹满食减。”参见水肿、肤胀、鼓胀等条。
皮部论篇《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论述十二经在皮肤上的分属部位,故名。内容并从皮肤上出现的变化测知经脉的病变。文中还指出了邪气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提示及早诊断和治疗。皮宽弦紧眼科病证。指睑皮宽松,睑弦紧急,睫毛内倒的证候。<目经大成》 卷二:“此症皆由患疾,妄称时眼,不以为意,,• 一致风邪深入,久而不廖,然后内急外弛,皮宽弦紧,睫渐拳倒。”参见倒睫拳毛及内急外弛条。
皮搞毛拔指皮肤枯搞不泽,毫毛脱落如拔掉的症象。<素问• 五藏生成篇): “多食苦,则皮搞而毛拔。”多由肺气耗伤,皮毛失荣所致。皮确粘睑病名。见康维拘(眼科著华录》 卷上。即风牵睑出,详该条。
皮内针疗法又称埋针疗法。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操作时,首先应选以易于固定而又不影响肢体活动处(如背部、四肢或耳部等)的穴位。如用颗粒式或环式皮内针,可横刺;如用撤针,则直刺。若无不适,即可以胶布固定。据情留置1 一7 天,夏季宜酌减
476 皮加
以防感染。留置期间可嘱患者自行按压,以加强刺激。本法对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胃痛、神经衰弱等疗效较优。
皮肤针疗法又称皮刺疗法、小儿针疗法。是指用皮肤针刺激机体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多针、浅刺及刺激面广的特点。因所用的针具不同,又分别有“七星针疗法”、“梅花针疗法”、“滚刺疗法”等名称。临床操作时,选定适宜针具和刺激部位予以消毒后,手持针柄以腕力进行弹扣或使滚筒来回滚动,先轻后重,着力均匀,由上而下,自内向外,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有微量出血为止。每日或间日一次,7 一巧次为一疗程。本法适应范围较广,对头痛、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痛经、近视、神经性皮炎等效果更佳。
皮急紧小症病证名。见《 审视瑶函》 。即啤急紧小。详该条。
加味二母丸(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卷一方。知母、贝母(上二味,同巴豆霜十粒炒黄)、明矾、白蔑各等分。为粗末,姜汁、蜜为丸,含化。治干嗽,脉细涩。
加味二妙丸(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三方。当归尾、防己、革解、苍术、黄柏、牛膝、龟板。为末,和丸服。治赓证属湿热者C
加味二妙汤(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方。黄柏、炒苍术、牛膝各三钱,槟榔、泽泻、木瓜、乌药各二钱,当归尾一钱半,黑豆四十九粒,生姜三片。水煎服。治牙疮眼肿,腿肿色青。加味二陈汤.《 丹溪心法》 卷三方。半夏、橘皮各五两,袂等三两,炙甘草一两半,砂仁一两,丁香五钱,生姜三两。水煎服。治停痰结气而呕。.《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六方。陈皮、制半夏、获等、黄等各八分,黄连、薄荷、甘草各五分。加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服。治痰包,症见舌下结肿如饱,光软如绵,塞胀舌下,有妨饮食言语,色黄木痛。.《 医宗金鉴• 痘疹心法要诀》 卷五十八方。麦门冬、前胡、括萎仁、陈皮、姜半夏、获菩、甘草、积壳(数炒)、桔梗、炒杏仁、黄琴、生姜。水煎服。治小儿患痘,咳嗽有痰,喉中作声。《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无麦门冬、生姜、有桅子。O (医醇腾义》 卷三方。橘红、白术、积壳、砂仁、苏梗各一钱,半夏一钱半,获荃二钱,慧苗仁四钱,花椒子二十四粒,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加味三拗汤(世医得效方》 卷五方。杏仁、五味子七钱半,陈皮一两,甘草三钱半,麻黄一两二钱,肉桂五钱。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肺感寒邪发喘。若喘甚加马兜铃、桑白皮;夏季减麻黄。’加味三星汤(外科真诊)方。蒲公英五钱,金银花、获菩、当归、紫花地丁各三钱,惹苗仁一两,牛膝二钱,穿山甲二片,贝母、甘草各七钱。
水煎服。治三里发,症见生膝眼下三寸外侧前廉两筋间,初肿形如牛眼,拘急冷痛,渐增肿痛,其色青黑,溃出紫血,次出稀浓。
加味五痹汤(证治准绳• 类方)第四册方。人参、获等、当归(酒洗)、白芍药(垠)、川芍各一钱(肝、心、肾痹加倍),五味子十五粒,白术一钱(脾痹加倍),细辛七分,甘草五分。加生姜一片,水煎,食远服。治五腑痹证。若肝痹,加酸枣仁,柴胡;心痹,加远志、获神、麦门冬、犀角;脾痹,加厚朴、积实、砂仁、神曲;肺痹,加半夏、紫苑、杏仁、麻黄;肾痹,加独活、肉桂、杜仲、牛膝、黄茂、草薛。
加味太一奋《 外科正宗》 卷一方。又名太一膏、加味太乙膏。肉桂、白芷、当归、玄参、赤芍药、生地黄、大黄、土木鳖各二两,槐枝、柳枝各一百段,阿魏三钱,轻粉四钱,血余一两,黄丹四十两,乳香末五钱,没药末三钱。先用麻油五斤,将前十味入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后,慢火熬至药枯浮起为度,滤净药渣,投血余再熬溶化后,每净油一斤下黄丹六两五钱,徐投徐搅,至发白烟,气味香馥即成,滴水试老嫩合宜时下阿魏,待化尽再下乳香、没药、轻粉搅匀,入水中分别搂成半斤块,扯拔百转,再换冷水浸凝,用时每取一块,铜勺内复化,摊贴患处。治发背,痈疽,恶疮,跌打伤损,湿痰流毒,筋骨走注作痛,烫火伤等。本方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神仙太一膏加味而来。
加味太乙膏即加味太一膏,见该条。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 卷一方。乌药、缩砂仁、木香、延胡索各一两,炒香附二两,炙甘草一两半。为粗末,每服七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妇人经水欲来,脐腹污痛。
加味甘桔汤O (疡医大全)卷十二方。甘草、桔梗、荆芥各三钱,炒牛芬子二钱,贝母一钱五分,薄荷五分。水煎服。治时毒。若两颐肿盛者,加牡丹皮三钱,柴胡一钱五分。.(医学心悟》 卷三方。甘草五分,桔梗、川贝母、百部、白前、橘红、旋覆花、获等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治肺郁哮喘,咽痛,胸满痛等症。.<外科真诊)方。生地黄、玄参、积壳、桔梗、牛芬子、防风、连翘、金银花各一钱,穿山甲二片,牡丹皮一钱半,蒲公英三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治结喉痈,肿甚堵塞咽喉,汤水不下。
加味左金汤《 医醇腾义)卷四方。黄连、木香、佛手各五分,昊茱英二分,缎瓦楞子三钱,毕澄茄、青皮、柴胡(醋炒)、延胡索、陈皮、砂仁各一钱,羡葵三分,郁金二钱。水煎服。治肝郁气火俱升,上犯胃经,痛连胁肋C
加味戊己汤《 症因脉治》 卷二方。白芍药、甘草、黄柏、知母。水煎服。脾阴不足,胃火刑金,咳嗽吐血。
加味平胃散.《 寿世保元》 卷五方。苍术〔 米汾
加477
水浸,炒)、陈皮、香附、炒积实、炒神曲、山植各一钱,厚朴(姜汁炒)、半夏(姜汁炒)、木香各八分,川芍五分,干姜七分,甘草三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食积腹痛,其脉弦,其痛在上,以手重按愈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 医学从众录》 卷五方。苍术二钱,陈皮、甘草各一钱,厚朴、猪菩、黄岑、陈仓米、泽泻各一钱五分,干姜五分,白芍药三钱。水煎服。治痢疾。若下痢色红,去干姜,加当归三钱,黄连一钱。
加味归芍汤(辨证录》 卷十方。当归、白芍药各一两,生地黄、麦门冬各五钱,天花粉、炒桅子各二钱。水煎服。治肝血不足,少有拂郁,便觉怒气填胸,不能自遣,慎恼不已。
加味归宗汤<医宗金鉴• 痘疹心法要诀》 卷五十六方。大黄、生地黄、赤芍药、山檀、青皮、木通、荆芥穗、妙牛芬子、当归尾、红花、紫草、犀角、黄连、穿山甲、地丁。加灯心,水煎服。治小儿出痘,毒火炽盛,气血凝滞,当灌浆之时,地界红紫,痘形焦黑,而浆不行者。
加味归脾丸<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二方。香附、人参、炒酸枣仁、远志、当归、黄茂、乌药、陈皮、获神、炒白术、贝母各一两,木香、炙甘草各三钱。为细末,合欢树根皮四两煎汤,煮老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食远服。治脾郁而致的肉瘦、肉瘤。
加味四七汤.《 仁斋直指方论》 卷十一方。制半夏二两半,获菩、厚朴(姜汁炒)各一两半,获神、苏叶各一两,远志(姜汁炒)、炙甘草各五钱。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石营蒲半寸,大枣二枚,水煎服。治心气郁滞,痰奎惊悸。.《 世医得效方》 卷四方。佳枝、白芍药、半夏各一两,获荃、姜厚朴,炒积壳、炙甘草各五钱,人参、苏叶各一两(一方加乳香、玄胡索各五钱)。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治寒邪客搏心痛。
加味四斤丸O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九方。肉从蓉(酒浸)、牛膝(酒浸)、天麻、鹿茸(酥炙)、熟地黄、冤丝子(酒浸)、五味子(酒浸)各等分(一方无五味子,有杜仲)。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酒、米汤送下。治肝肾不足,热淫于内,筋骨痪弱,行走无力,惊恐战掉,潮热时作,饮食无味。.《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虎胫骨(酥炙)、炮川乌各一两,肉欢蓉(酒浸)、乳香、没药各半两,牛膝(酒浸)一两半,天麻、木瓜(蒸)各一斤。前七味为细末,入木瓜和酒糊,柞烂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温酒或盐汤送下。治肝肾俱虚,精血不足,足膝酸疼,步履不随,及受风寒湿邪,以致肺气疼痛者。
加味四荃散(寿世保元》 卷三方。白术一钱半,获等、猪菩、泽泻、木通、黄芬各二钱,桅子、白芍药各三钱,甘草八分。为粗末,加灯心十茎,水煎,空腹服。治泄泻腹痛,泻水如热汤,痛一阵、泄一阵者。加味四物汤O (医学正传》 卷四方。当归、麦门
冬、黄柏、苍术各一钱,熟地黄三钱,白芍药、川芍、杜仲各七分半,五味子九枚,人参、黄连各五分,知母、牛膝各三分。水煎,空腹服;或酒糊为丸服。治诸痉,四肢软弱,不能举动。.(增补万病回春》 卷二方。当归、川芍、炒白芍药、生地黄、熟地黄、黄茂(蜜炙)、人参、白术、陈皮、获等、荆芥、炙甘草各等分。为粗末,加大枣二枚、乌梅一个,水煎服。治血虚眩晕昏倒,脉微墙。.《 证治准绳,类方》 第七册方。当归、川芍、白芍药、熟地黄、防风、荆芥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后再人生地黄汁少许温服;然后以生地黄一两、杏仁二十粒,研细绵裹敷眼上;干后再将瘦猪肉切薄片,贴眼上,后服黑神散。治打损眼目。O 《 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芍、白术、获等、柴胡、牡丹皮。水煎服。治血虚发热。.《 妇科玉尺)卷四方。① 当归、白芍药、川芍、熟地黄、蒲黄、阿胶、蓟根、白芷。水煎服。治产后血崩,质如豆汁,色紫黑而量多。② 当归,白芍药,川芍,熟地黄,升麻,白芷,血余炭。水煎服。治产后月余,恶露淋漓不止。.《 傅青主女科》 卷上方。熟地黄一两,当归(酒洗)、白芍药(酒炒)各五钱,川芍(酒洗)、牡丹皮各三钱,白术(土炒)二钱,柴胡、延胡索(酒炒)、甘草各一钱。水煎服。治肝气不舒,经水忽来忽断,寒热往来。.《 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 卷下方。川芍、白芍药、知母、括篓仁各一钱,生地黄,当归、诃子各二钱,款冬花六分,桔梗、马兜铃、甘草各四分,生姜一片。水煎服。治产后半月,干嗽有声,痰少者。O (类证治裁》 卷八方。地黄、芍药、当归、川芍、延胡索、桃仁、砂仁、红花、香附、我术。水煎服。治经行胃热,心烦汗多,大便艰墙,雇聚如杯。加味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卷上方。① 川芍三钱,当归六钱,炒荆芥、炮姜各四分,桃仁十粒,炙甘草五分。加大枣,水煎服。治产后血晕。② 川夸二钱,当归五钱,炮姜四分,炙甘草五分,桃仁十粒。水煎服。治产后腹部血块未消,又伤食积。③ 川芍、防风各一钱,当归三钱,羌活、炙甘草各四分,桃仁十粒。水煎服。治产后发热头痛。.《 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 卷下方。① 川芍、益智仁各一钱,当归四钱,炮姜、炙甘草各四分,桃仁十粒,获等一钱五分。水煎服。治产后饮食不化,腹部血块未消者。② 川芍一钱,当归二钱,杏仁十粒,桔梗四分,知母八分。水煎服。治产后外感风寒,咳嗽鼻塞声重。若有痰,加半夏曲;体虚有汗咳嗽,加人参。③ 川夸一钱,当归三钱,肉桂、吴茱英、砂仁各八分,炮姜、炙甘草各五分。水煎服。治产后胃院痛。若伤寒食,加肉桂、吴茱英;伤面食,加神曲,麦芽;伤肉食,加山植、砂仁;大便不通,加肉从蓉。
加味地黄丸见(证治汇补)卷五。即八仙长寿丸,见该条。
加味地黄汤《 疡医大全》 卷十六方。熟地黄四钱,山茱英、山药各二钱,骨碎补三钱,牡丹皮、获等、泽泻各一钱六分。水煎服,治牙宣。加味竹叶汤《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竹叶五' ~一~~一一~- ~一~. . . . , . .曰.. . . .目,? , , . . . . . . . .门.旧.叨口口.. , ,肠.. ,口尸.目.. .护州., .叫”.归网阳一一一
478
加五画
片,获等一钱半,麦门冬二钱半,黄琴、人参各一钱,梗米一撮。水煎服。治妊娠心烦。若体胖者,加半夏、生姜c
加味定志丸.(张氏医通)卷十五方。远志(甘草水浸)、石曹蒲各二两,获荃三两,人参、黄蔑(蜜酒炙)各四两,肉桂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腹米汤或温酒送下。治目能近视,不能远视。.(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六方。获菩三两,人参一两,远志、石葛蒲各二两,玻拍、郁金各五钱。为细末,水泛为丸,朱砂为衣,梧桐子大,每服二至三钱,白水送下。治由痰盛而致惊者。加味导痰汤《 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姜半夏、获等、陈皮、炙甘草、生姜汁、乌梅肉、天南星、积实、人参、白术、黄荃、黄连、括篓霜、桔梗、竹沥、大枣。水煎服。治湿热痰饮,眩晕痰窒。
加味坎离丸(审视瑶函》 卷五方。熟地黄八两(其中四两用砂仁一两、酒二碗同煮干,去砂仁;四两用获荃二两、酒二碗同煮干,去获冬),构祀子、当归(酒浸)、臼芍药(酒浸)、川夸、女贞子(蜜水拌蒸)各四两,菊花三两,黄柏八两(其中二两酒浸,二两盐水浸,二两人乳浸,二两蜜浸;浸一昼夜后,晒干,炒褐色),知母六两(分作四分,制法同黄柏)。为细末,炼蜜为九,梧桐子大,每服八十至九十丸,空腹开水或盐水送下。功能生津益血,清心明目。治两目莹星乱散。
加味苍柏散(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二汁九方。苍术一钱,白术八分,知母、黄柏、黄等各六分,当归、白芍药、生地黄各四分,木瓜、槟榔、羌活、独活、木通、汉防己、牛膝、甘草一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脚气热甚者。.加味连草汤(辨证录)卷十方。黄连、贝母各三钱,生甘草一两,营蒲一钱,生姜汁、竹沥各半茶盅。水煎服。治鸿酒中毒。
加味连理丸(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功十五方。白术二钱,人参、获荃、黄连、干姜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治胃热脾虚,口糜气臭,腹泻。加味佛手散O (济阴纲目)卷十三方。当归、川芍、炙黄蔑各一两,柴胡、前胡各一钱五分。为粗末,每服五钱,加桃枝、柳枝各三寸,乌梅、大枣各。枚,生姜一片,水煎服。治产后血虚,劳倦盗汗,多困少力,咳嗽。若有痰,去乌梅。.<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当归三钱,川芍一钱,人参三至五钱。水煎.加童便半盏,徐服。治产妇交骨不开。:加味补血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生黄茂30 克,当归、龙眼肉各15 克,鹿角胶(另炖)、丹参、乳香、没药各9 克,甘松6 克。水煎服。治身形软弱,肢体渐觉不遂,或头重目眩.或神昏健忘,或觅脑际
紧缩作疼,甚或昏仆,移时苏醒
废,脉象迟弱,偏虚寒者。
,致成偏枯,或全身疾
若服药觉热者,加天花粉、
若若克克八01 匕} . 1 氏口八曰
天门冬各数克;觉发闷者,加生鸡内金4 . 不见效,用药汤送服察香0 . 06 克或冰片仍无甚效,用药汤送服马钱子0 . 6 克。
加味补阴丸(杂病源流犀烛• 奇经八脉门)卷十一方。黄柏、知母各四两,牛膝、杜仲、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英各三两,肉从蓉、获菩、拘祀子、远志、山药、鹿茸、龟板各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盐汤送下。功能补阴虚,泻阴火。治煎厥,症见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及火逆,症见咳唾,燥热上抢心,眩仆,四肢如火,心烦,恍惚痴狂。
加味补肝散(症因脉治》 卷二方。当归、生地黄、白芍药、川芍、陈皮、甘草、柴胡、桅子、黄荃。为末,冲服。治肝血不足而致的内伤嗽血。加味虎潜丸《 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黄柏(盐酒拌,陈米饭上蒸,再炒黑)、龟板、熟地黄各三两,白芍药、锁阳、虎胫骨、当归身各一两半,炮姜五钱,人参、黄茂、山药、构祀子、牛膝各二两,五味子一两。为细末,醇酒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淡盐汤送服。治下肢痰弱而厥冷。
加味肾气丸《 济生方》 卷四方。又名济生肾气丸、资生肾生丸。炮附子于个,获等、泽泻、山茱英、炒山药、车前子(酒蒸)、牡丹皮各一两,官桂、川牛膝(酒浸)、熟地黄各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米饮送下。功能补肾温阳,利水退肿。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近代也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而见上证者。
加味肾热汤(医醇腾义)卷二方。磁石、牡蛔、生地黄各四钱,白术、白芍药、人参各一钱,玄参二钱,甘草五分。猪肾二枚煎汤代水,煎服。治肾火,口燥咽干,面红耳赤,耳流脓血,不闻人声。加味败毒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方。羌活、独活、前胡、柴胡、积壳(鼓炒)、桔梗、炙甘草、人参、获等、川芍、大黄(蒸)、苍术(米潜水浸)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三片、薄荷一株,水煎服。治三阳经脚气流注,脚躁上掀热赤肿,寒热如疟,自汗恶风,或无汗恶寒。若皮肤赤疹痰痒,加蝉蜕。
加味泻心汤《 医醇腾义》 卷二方。黄连、犀角、甘草各五分,蒲黄一钱,天门冬、丹参、连翘、获荃各二钱,玄参一钱五分,淡竹叶二十片,灯心三尺。水煎服。治心火炽盛,五中烦躁,面红耳赤,口燥唇裂,甚则迎血吐血。
加味泻白汤(症因脉治)卷一方。桑白皮、地骨皮、桔梗、杏仁、防风、黄荃、括萎仁、知母、薄荷、积壳、橘红、甘草。水煎服。治外感风邪伤肺,恶寒货热,咳嗽痰喘,腋下作痛,痛引缺盆,脉右寸浮紧。若口渴,加石膏、天花粉、竹叶。
加味泻白散O (症因脉治)卷一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黄芬、柴胡、钩藤、苏梗、桔梗、桅子。为粗末,水煎服。治脑怒伤肝,木火刑金,两胁下作痛,或见咳嗽气逆,寸口脉大。.(症因脉治)卷二方。桑白皮、地骨皮、陈皮、石膏、桔梗、黄岑、知母、甘草。为粗末,水煎服。治肺受热邪而致的肺胀,症见喘不得卧,短息倚肩,抬身撷肚,肩背痛,痛引缺盆,脉浮数。若胸前满闷,加积壳、苏梗。
五画
加479
加味泻黄散<医醇胺义)卷二方。防风一钱,葛根二钱,石膏四钱,石解、获荃各三钱,桅子一钱五分,甘草四分,荷叶一角。加粳米一撮煎汤代水,煎服。治脾有伏火,口燥唇干,烦渴易饮,热在肌肉。加味参苏饮<医醇胺义)卷二方。,人参、苏子各二钱,沉香五分,桑白皮、括篓皮各二钱,橘红、半夏各一钱,丹参、柏子仁各二钱,慧苗仁五钱,生姜二片。水煎服。治悲伤气逆,肺失清肃,月责郁不舒。加味获菩汤(世医得效方)卷九方。人参、半夏、陈皮各一两半,袂等、益智仁、炒香附子各一两,甘草五钱。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鸟梅半枚,水煎,不拘时温服。治痰迷心包,健忘,言语如痴。加味积术丸O (仁斋直指方论}卷六方。原名家秘加味积术丸。炒白术二两,炒积实、炒神曲、炒麦芽、陈皮、山植、炒香附各一两,炒砂仁五钱。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饭前服。功能进食宽中,和畅脾胃。治脾胃虚弱,食积气滞,胸腹胀满。.《 医学正传》 卷四方。白术三两,炒权实、苍术、猪菩、炒麦芽、炒神曲、半夏各一两,泽泻、赤获荃、川弯、炒黄连、锻白螺狮壳各七钱,缩砂仁、草豆范、炒黄荃、青皮、炒莱旅子、干生姜各五钱,陈皮、香附(童便浸)、括篓仁、姜厚朴、槟榔各三钱,木香、甘草各二钱。为细末,用青荷叶泡汤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至一百丸,米饮送服。治诸食积,胃院疼痛,痞满恶心,嘈杂暖气,吞酸呕吐等症。若吞酸,加吴茱英(夏季二钱半,冬季五钱)泡汤送服;久病挟虚,加人参、白扁豆、石莲肉各五钱;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两,缎牡蝠五钱。加味积术汤(医学心悟》 卷三方。白术二钱,积实、陈皮、麦芽、山槽、获等、神曲、连翘各一钱,茵陈、荷叶各一钱五分.泽泻五分。水煎服。治谷疽,胸隔满闷,暖腐吞酸
加味胃等汤(外科正宗)卷四方。陈皮、获等、白术、白芍药各一钱,蕾香、人参、厚朴、山植、泽泻、半夏各五分,甘草、猪荃各三分,生姜三片,灯心二十根。妇人加香附一钱,水煎服。治脾胃受伤,胸隔不宽,两胁膨胀,小便不利,面目四肢浮肿。
加味香苏散(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四方。苍术、陈皮、川棣子、甘草、苏叶、香附(醋炒)。加连须葱白,水、酒煎服。治小儿小肠气,少腹胀控条丸,引腰而痛。
加味香连丸.(古今医鉴》 卷五方。炒黄连、炒茱英各二两,木香一钱,爆白豆益一钱半(一方加乳香、没药各一钱)。为细末,用乌梅二两,去核,捣烂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痢干姜煎汤送下,血痢甘草汤送下,赤白痢干姜、甘草煎送下。治痢疾。.见(中药制剂手册》 。黄连180 克,木香、炒黄琴、积壳〔 鼓炒)、炒白芍药、厚朴(姜炙)各120 克,黄柏、吴茱英(甘草水炙)、炒槟榔、炙延胡索、当归各60 克,甘草30 克。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 克,开水送下,日二次。功能去湿散寒,导滞止痢。治过食生冷,湿热凝结而致的腹痛下坠,赤白痢疾。
加味香热饮《 症因脉治》 卷四方。香蕃、厚朴、扁豆、甘草、黄连。水煎服。治暑湿症,症见身体重痛,肢节烦疼,呕逆胀满,胸隔不舒,脉洪数者。加味修肝散《 银海精微)卷上方。① 羌活、防风、桑缥峭、桅子、薄荷、当归、赤芍药、甘草、麻黄、连翘、菊花、木贼、白羡黎、川夸、大黄、黄等、荆芥各一两。为粗末,水煎,入酒温服。治花翁白陷,症见眼生璐,如萝卜花或鱼鳞子,入陷如碎米者。② 桅子、薄荷各三两,当归、大黄、连翘各五钱,羌活、黄荃、赤芍药、菊花、木贼、白羡黎、川苟各一两,麻黄、甘草(上二味原书无量)。为末,每服三钱,痛者温酒调下,不痛者水煎服。治眼生璐,如珠垂帘遮睛。③ 桅子、薄荷、连翘、麻黄、赤芍药、羌活、当归、大黄、黄琴、菊花、木贼、白羡黎、川夸、甘草。为粗末,水煎,食后服。治小儿眼生翁。
加味保元汤《 医宗金鉴• 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七方。人参、猪荃、泽泻、白术(土炒)、黄蔑(蜜炙)、赤获菩、炙甘草。加生姜,水煎服。治小儿水泡,形大皮薄,内含清水,身面俱少,手足独密。加味胜湿汤(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卷二十六方。羌活、独活、菜本、防风、川芍、苍术、甘草、荆芥、黄柏、蔓荆子。水煎服。治湿盛项痛。加味姜附汤(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卷三方。炮姜、附子、人参各一钱半,炙甘草七分。水煎服。治霍乱吐泻过多,四肢逆冷。
加味活命散《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穿山甲(土炒)、金银花、大黄各三钱,陈皮、当归尾各一钱半,天花粉、薄荷、赤芍药、生地黄、白芷、乳香、甘草、防风、贝母各一钱,没药、皂角刺各五分。水煎,空腹服。治热毒留滞而致的肿毒,发背疗疽。若毒邪在背,加皂角刺一钱半;在面,加白芷一钱;在胸,加括篓仁二钱;在头项手足,加金银花五钱。
加味建中汤(杂病证治新义)方。桂枝、白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党参、黄茂、当归。水煎服。功能建中补血。治虚黄.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小便清白。
加味珠黄散《 喉疹症治概要)方。珍珠粉、唬拍各七分,犀牛黄五分,西瓜霜一钱。为细末,吹喉部。治咽喉红肿,溃烂疼痛。
加味柴胡汤.《 审视瑶函)卷三方。柴胡、酒黄答、荆芥穗、制半夏、甘草、川芍、白芷、防风、前胡各等分,薄荷五片。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治额角及眉棱骨痛。.(症因脉治》 卷二方。柴胡、黄琴、陈皮、甘草、桅子、牡丹皮。水煎服。治肝胆之火上冲,呢逆。.《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六方。茵陈、柴胡、黄等、半夏、黄连、豆豉、葛根、大黄。水煎服。治酒后胃热,醉卧当风而致的酒疽,症见身目黄,腹如水状,心中懊恢不食,时欲吐,足胫满.小便黄赤,面黄而有赤斑者。O <外科真诊》 方。柴胡、荆芥、黄等各一钱,半夏、甘草、防风各五分,陈皮三分,白芍药二钱。水煎服。治胆经风火而致的
480 加
水激丹,症见两胁虚肿红热。
加味逍遥散O 《 校注妇人良方》 卷二十四方。又名丹桅逍遥散、八味逍遥散。炙甘草、炒当归、芍药(酒炒)、获菩、炒白术各一钱,柴胡、牡丹皮、炒桅子各五分。水煎服。治肝脾血虚有热,遍身疹痒,或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小便涩滞,及痕疡流注等。.《 医学心悟》 卷八方。白芍药、白术各一钱,麦「1 冬、获等、生地黄各六分,甘草、桔梗各二分,当归、地骨皮各八分,桅子、黄柏各三分(一方有知母)。水煎服。治湿胜项强,潮热虚甚,经候不调。O 《 审视瑶函》 卷五方。当归(酒炒)、白术(土炒)、获神、甘草梢、臼芍药(酒炒)、柴胡各一钱,炒桅子、牡丹皮各七分。为粗末,水煎,食远服。治怒气伤肝,脾虚血少,致目暗不明,头目涩痛,妇人经水不调等症。加味养心汤O 《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六方。获荃、获神、黄茂、半夏、当归、川夸各二钱半,炙甘草二钱,柏子仁、远志、肉桂、人参、五味子、酸枣仁各一钱五分。加生姜、大枣,水煎,再加羚羊角、犀角磨汁冲服。治心肺有火,卧即大声蔚睡,少顷即醒者。.<医醇腾义》 卷二方。天门冬、麦门冬、当归、酸枣仁各一钱五分,生地黄、龟板各五钱,人参一钱,丹参、获神、柏子仁各二钱,远志五分,甘草四分,淡竹叶二十片。水煎服。治心血大亏,心阳鼓动,舌绛无津,烦躁不寐。
加味养荣丸(医学入门》 卷七方。当归、熟地黄、白术各二两,芍药、川芍、黄荃、香附各一两半,陈皮、贝母、获等、麦门冬各一两,阿胶七钱,甘草五钱,炒黑豆四十九粒。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至八十丸,盐汤或温酒送下。治月经先期;潮热烦躁,咳嗽食减,头昏目眩,久不受孕,或胎动胎漏,及痰火不受峻补之证。
加味益母丸《 医学入门》 卷七方。益母草八两,当归、木香、赤芍药各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水送下,治月经不调,久不受孕(白水送服);胎前脐腹刺痛,胎动不安,下血不止(米汤或秦芙、当归煎汤送服);难产,胞衣不下(炒盐汤送服);产后中风,牙关紧急,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童便及酒送服);产后气喘咳嗽,胸隔不利,恶心呕吐,吐酸水,面目浮肿,两胁疼痛,举动失力(温酒送服)。加味凉稿散《 伤寒温疫条辨》 卷四方。僵蚕(酒炒)、连翘、薄荷、大黄、芒硝(冲)各三钱,蝉蜕二十个、姜黄七分,黄连、黄等、桅子各二钱,甘直一钱,竹叶十片。水煎,加蜜、酒冷服。治温病、大头瘟、瓜瓤瘟,危在旦夕者。若胸中热,加麦门冬;心下痞,加识实;呕渴,加石膏;小便赤数,加积实、厚朴。:加味凉隔煎吸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风化硝、大黄(酒洗)各一钱,偎甘遂、白芥子各八分,覃苗子、薄荷、青连翘、积实各一钱半,焦桅子三钱。水煎,加竹沥汁,生姜汁调服。治温热挟痰火奎肺,症见痰多咳嗽,喉有水鸡声,鼻孔煽张,呼吸气热,胸隔痞胀,腹满便秘,甚则喘胀闷乱,胸腹坚硬,胀闷欲死。加味消毒饮《 张氏医通》 卷卜五方。牛芬子一钱
半,甘草五分,荆芥七分,紫草一钱,防风六分,糯米一撮。水煎,不拘时服。治痘疹血热,呕喉不利。加味通心饮《 世医得效方》 卷三方。瞿麦穗、木通、桅子仁、黄答、连翘、甘草、积壳、川楠子(去核)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灯心二十茎、车前草五茎,水煎,空腹服。治肾与膀耽实热,小肠气痛,水腑不通。
加味麻黄汤《 类证治裁}卷二方。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半夏、橘红、苏叶、生姜、大枣。水煎服。治伤寒咳嗽,恶寒无汗,脉紧者。
加味清心饮《 世医得效方》 卷七方。石莲子、获菩各一两,益智仁、麦门冬、远志(姜汁炒)、人参各半两,石营蒲、车前子、白术、泽泻、炙甘草各二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灯心二十茎,水煎服。治心中客热烦躁,小便赤浊肥脂。
加味浦胃汤.《 症因脉治》 卷一方。升麻、黄连、甘草、葛根、石膏、桑白皮、积壳、地骨皮。水煎服。治膏梁积热,胃火刑金,而致腋痛者。.《 症因脉治》 卷三方。黄连、升麻、牡丹皮、桅子、甘草、葛根。水煎服。治湿热伤胃,而致中消,面黄身肿,消谷易饥。.《 幼科释迷》 卷六方。升麻、当归、黄连、牡丹皮、生地黄、获菩、陈皮。水煎服。治胃热生痰,咳逆赢瘦。加味清胃散O 《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方。生地黄、升麻、牡丹皮、当归、黄连、犀角、连翘、甘草。为粗末,水煎服。治斑疹,口舌生疮,齿眼腐烂。.《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五册方。升麻、白芷、防风、白芍药、葛根、甘草、当归、川芍、羌活、麻黄、紫背浮萍、木贼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至七钱,水煎服。治热毒在表。
加味葵子散《 类证治裁》 卷七方。冬葵子三两,获菩、滑石各一两,芒硝半两,甘草、肉桂各二钱半。为细末,每服一方寸匕,白水送下。治石淋初起。加味温胆汤O 《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二方。陈皮姜半夏、获荃、麦门冬、积实(鼓炒)、甘草、竹茹、黄连(姜炒)。加灯心,水煎服。治小儿胃热,食入即吐,口渴饮冷,呕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色赤。.《 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 卷四十六方。陈皮、半夏、获荃、甘草、积实、竹茹、黄答、黄连、麦门冬、芦根。加生姜,水煎服。治孕妇恶阻因于胃热者,喜凉饮,心烦馈闷。.《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六方。又名参胡温胆汤。半夏、积实、竹茹各八分,香附二钱四分,陈皮一钱二分,人参、获荃、柴胡、麦门冬、桔梗各六分,甘草四分,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治心肝两虚而善悲。
加味解毒汤《 证治准绳• 疡医)卷二方。黄蔑(盐水炒)、炒黄连、炒黄琴、炒黄柏、连翘、酒当归各七分,炙甘草、白芍药、炒桅子仁各一钱。水煎服。治痈疽,疼痛不止。
加味槐角丸《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方。川芍、阿胶、白芷各五钱,槐角子、生地黄、当归各二两,黄连、黄琴、积壳、连翘、防风、秦芫、地榆、升麻各一两,黄苗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或酒糊为丸,梧桐子
加481
大,每服五十至百丸,空腹温酒或米汤送下。治痔漏,及肠风下血。
加味获香散(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六方。蕾香、甘草、桔梗、青皮、陈皮、柴胡、紫苏、半夏、白术、白芷、获菩、厚朴、川芍、香附、夏枯草。为末,冲服。治颈项肿痛,寒热头眩者。
加参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 卷上方。人参三至五钱(一方二钱), ! ! }芍二钱,当归五钱(一方四钱),炙甘草四分(一方五分),桃仁十粒,炮姜四分,大枣一枚。水煎服。治产后气血虚脱,汗多血晕,或逆冷而厥,或气短似喘。
加减一阴煎《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生地黄、芍药、麦门冬各二钱,熟地黄三至五钱,炙甘草五至七分,知母、地骨皮各一钱。功能滋阴降火。治水亏火胜而致的发热、动血等症,或热病屡散之后,取汗既多,脉虚气弱,而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者。如烦躁热甚便秘者,加生石膏二至三钱;小便热涩者,加桅子一罕二钱;火浮于上者,加泽泻一至二钱,或黄荃一钱;血燥血少者,加当归一至二钱。加减二陈汤(东医宝鉴• 内景篇》 卷二引(必用方)方。橘红(盐水浸)一钱二分,积实、炒黄琴各一钱,白术、贝母、香附各九分,获菩、天花粉(盐水炒)各一七分,防风、连翘各五分,甘草三分。水煎服。治老痰、燥痰、热痰,郁于心肺之间,稠粘难咯。加减八味丸(审视瑶函》 卷五方。熟地黄(酒煮烂,捣膏)八两,山药、山茱英(酒洗)各四两,获菩(乳拌,蒸)、泽泻(酒洗)、牡丹皮(酒洗)各三两,五味子一两半,肉桂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盐汤送下。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而致的目光失序,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像溃烂,咽喉作痛,或形体憔悴,盗汗。
加减三奇汤《 医学发明》 卷四方。桔梗、陈皮、甘草、青皮、人参、紫苏叶、桑白皮各五钱,半夏七钱,杏仁三钱,五味子四钱。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治咳嗽上气,痰涎喘促,胸隔不利。
加减三黄丸即戎盐丸,见该条。
加减木香散(卫生宝鉴》 卷十六方。木香、高良姜、升麻、人参、槟榔各二钱五分,炒神曲二钱,肉豆范、吴茱英、砂仁、炮姜、陈皮各五分。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服。治飨泄。
加减五荃散(经验医库》 方。获冬、猪冬、泽泻、白术、干姜、陈皮、紫苏、附子、木香、白芍药、甘草。水煎服。治膀胧呕吐证,症见小腹胀痛,岖吐,手足微寒,脉沉紧。
加减内固丸《 医学人门》 卷七方。肉从蓉、巴戟天、山药、山茱英、冤丝子各三两,补骨脂二两半,石解、胡芦巴各二两,小茵香一两,附子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盐汤送下。治命门火衰,元阳虚惫,阴痞不起。
加减六君汤(经验医库》 方。人参、当归、甘草、远志、白术、柴胡、黄荃、木香、陈皮、防风、获等、白芍
药、酸枣仁。水煎服。治肝阳气虚,寒热往来,面色青暗无泽,胸闷胁胀,四肢满闭,或吐意n 品llu ,形色沉困,脉弦细。
加减玉女煎《 温病条辨)卷一方。原名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生石膏一两,知母、玄参各四钱,生地黄、麦门冬各六钱。水煎,分二次服。功能清气凉血。治太阴温病,气血两播,口渴,脉数,舌绛等。
加减左归饮.(马培之外科医案)方。熟地黄四钱,龟板胶、山茱英、鹿角胶各一钱半,获荃、山药各二钱,芜丝子三钱。水煎服。治真阴不足,不能滋养荣卫,腿腰酸痛。.《 病科全书》 方。熟地黄、山茱英、拘祀子、获菩、陈皮各三钱,山药、半夏各二钱,三七、炙甘草各一钱,郁金一钱半。水煎服。治内伤而致的伤肺疡。
加减右归饮《 马培之外科医案》 方。熟地黄四钱,构祀子、当归各二钱,肉桂三分,杜仲、芜丝子各三钱,山茱英五钱,怀牛膝一钱半。水煎服。治三阳不足,腰腿冷痛,脊驼足弱。
加减平胃散《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白术、厚朴、陈皮各一两,甘草七钱,槟榔、木香各三钱,桃仁、黄连、人参、阿胶、获等各半两。为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血痢。若血多加桃仁;热泄加黄连;小便涩加获菩;后重加槟榔、木香;腹痛加芍药、甘草;脓多加阿胶;湿多加白术;脉洪加大黄。
加减归脾汤《 疲科全书》 方。党参、白术、炒酸枣仁、半夏、锻龙骨、缎牡蝠、龙眼肉各二钱,当归、白芍药各三钱,远志、陈皮各一钱半,炙甘草一钱。水煎服。治伤肝疡。
加减四物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下方。羌活、川芍、防风、炒香附、白芷、熟地黄各一两,石膏二两半,细辛二钱,当归、甘草各五钱,苍术一两六钱。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不拘时服。治产后血虚头痛。如气弱有汗,加芍药三两、肉桂一两半、生姜少许;痰癖头痛,加半夏三两,获等一两半,生姜少许;热厥头痛,加白芷、石膏各三两,知母一两半;寒厥头痛,加天麻三两、附子一两半、生姜少许。.《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侧柏叶、生地黄、当归、川夸各一钱,积壳、荆芥、槐花、炙甘草各五分。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服。治血虚或失血,面白不泽。.(审视瑶函》 卷四方。生地黄、苦参、薄荷、川弯、牛芬子、连翘、天花粉、防风、赤芍药、当归、荆芥穗各等分。水煎,食后服。治目中热疮,睑边赤烂。.《 傅青主女科》 卷上方。熟地黄一两,当归(酒洗)、炒白术各五钱,白芍药(酒炒)、山茱英(蒸)、炒荆芥穗各三钱,川芍(酒洗)二钱,续断、甘草各一钱。水煎服。治经水过多,行后复行,面色萎黄,身体倦怠。加减生化汤O 《 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 卷上方。川夸、麻黄根、人参各一钱,当归四钱,桂枝、炙甘草、羌活各五分,夭麻、羚羊角各八分,附子一片。水煎服。治产后汗多痉厥,项强身反,气息如绝。.(傅
482 刀口
青主女科• 产后编》 卷下方。① 川苟、获等各二钱,当归四钱,炮姜、炙甘草各五分,桃仁十粒,莲子八枚。水煎服。治产后血块未消而泻者。② 川弯二钱,当归五钱,炙甘草五分,桃仁十二粒,抉荃一钱,陈皮四分,木香三分。水煎服。治产后痢疾。若赤痢腹痛,加砂仁八分。③ 川夸一钱,当归三钱,炮姜、砂仁、霍香各五分,淡竹叶七片。水煎,和姜汁二匙调服。治产后呕逆不食,癖血未净者。
加减生脉散《 温病条辨》 卷一方。沙参、麦门冬、生地黄各三钱,五味子一钱,牡丹皮二钱。水煎,分二次服。治太阴伏暑,邪在血分而表虚,口渴,汗多,舌赤。
加减白术膏《 症因脉治》 卷四方。白术、当归、黄茂、柴胡、芍药、何首乌、陈皮、炙甘草。加大枣肉同煎取膏。治太阴经疟,三日一发。若恶寒加羌活、升麻;热多加桅子、黄琴、知母;寒多加生姜;有痰加半夏;口渴加葛根。
加减白通汤(卫生宝鉴)卷二十二方。炮附子、炮姜各一两,官桂、炙甘草、半夏、垠草豆范、人参、白术各五钱。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葱白五茎,水煎,空腹服。治形寒饮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痛,足腑寒而逆。
加减地黄汤(症因脉治)卷四方。熟地黄、牡丹皮、获等、山茱英、山药、泽泻、柴胡、白芍药。水煎服。治少阴经疟,三日一发。若热多,加桅子、知母、黄柏;寒多,加羌活、独活。
加减冲和汤见(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二。即防风冲和汤,见该条。
加减补心丹《 顾氏医镜》 卷十三方。生地黄、酸枣仁、获神、麦门冬、石解、龙眼肉、牡丹皮、白芍药、竹叶、远志。水煎,入朱砂少许调服。治心血虚有热而致的不寐。若痰多加竹沥;心火甚加犀角、黄连;虚者加人参。
加减补筋丸《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卷八十九方。熟地黄、白芍药、陈皮各二两,当归、红花、乳香、获等、骨碎补各一两,没药三钱,丁香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丸重三钱,每服一丸,无灰酒送下。治跌仆蹂闪,筋伤血滞,青紫疼痛。加减驻景丸(银海精微)卷下方。炒车前子二两,当归、熟地黄各五钱,拘祀子、川椒、褚实子、五味子各一两,冤丝子(酒煮)八两。为细末,蜜水煮糊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三十九,空腹酒或盐汤送下。治肝肾两虚,视物肮肮。
加减固本丸《 类证治裁》 卷四方。熟地黄、天门冬各一两半,麦门冬、炙甘草、获菩各一两,人参、营蒲、远志、朱砂各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治年老神衰健忘。
加减泻白散.(医学发明》 卷四方。桑白皮一两,地骨皮七钱,甘草、陈皮、青皮、五味子、人参各五钱,获荃三钱。为粗末,每服四钱,入粳米.+粒,水煎,食后服。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嗽呕吐喘促。. (卫生宝鉴)卷十二方。桑白皮一两,知母、陈皮、
桔梗、地骨皮各五钱,青皮、甘草、黄荃各三钱。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治胸隔不利,烦热口干,时时咳嗽。
加减积术汤《 症因脉治》 卷三方。白术、积实、人参、陈皮、甘草、砂仁、获等。水煎服。治脾虚腹胀,饮食难消者。
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卷三方。炙甘草、干地黄、白芍药各六钱,麦门冬五钱,阿胶、火麻仁各三钱。水煎,分三次服。功能滋阴润燥。治温热病后期,邪热久留,阴液亏虚,症见身热面红,手足心热,口干舌燥,或神倦,舌质鲜红,脉象虚大者。若剧者加甘草四钱,地黄、白芍药各八钱,麦门冬七钱。加减神术散(经验医库》 方。苍术、菜本、防风、甘草、白术、川芍、陈皮、半夏、细辛、白芷、获荃、生姜。水煎服。治太阴风湿头痛,腹满不饮食,口渴咽干不饮水,或呕吐痰涎,体重节痛,面色暗黄无泽,脉浮缓。
加减柴胡汤(幼科金针》 卷上方。柴胡、黄荃、连翘、牛芬子、桔梗、焦桅子、葛根、荆芥、木通、甘草。水煎服。治汗粟,形如芝麻,细细白泡,不痛不痒,胸腹胫居多。
加减逍遥散.《 症因脉治》 卷四方。当归、白术、柴胡、陈皮、获等、牡丹皮、甘草、桅子、白芍药。为粗末,水煎服。治厥阴经症,三日一发。若热多加黄荃;寒多加生姜;恶寒加羌活、升麻。.《 病科全书》 方。柴胡、牡丹皮、焦桅子、锻牡砺、陈皮各一钱半,获菩、白芍药各三钱,白术、当归、半夏、白芥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薄荷叶三分。为粗末,每服三至五钱,水煎服。治伤肝病,凝结不消。
加减银翘散(温病条辨》 卷一方。金银花八分,连翘十分,玄参、麦门冬、犀角各五分,竹叶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渣,加入薄荷叶二、三匙,日三服。治疟邪逆传心包,症见发热昏狂,澹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
加减第二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五。即倪涵初治痢第三方,见该条。
加减蔗葵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藏龚二至三钱,葱白二至三枚,桔梗、薄荷一钱至一钱半,白薇五分至一钱,豆豉三至四钱,炙甘草五分,大枣二枚。‘水煎服。功能滋阴清热,发汗解表。治素体阴虚,感冒风温,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舌赤脉数;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等症。方中玉竹滋阴润燥为君药;以葱白、豆豉、薄荷疏散外邪为臣药;佐以白薇清热和阴,桔梗宣肺止咳祛痰;使以炙甘草、大.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并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可使发汗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加减葛根汤《 疫疹草》 方。葛根、牛芬子、积壳、薄荷、豆豉、桔梗、荆芥、防风、蝉蜕、赤芍药、甘草、连翘、桅子。水煎服。治无汗疹隐,舌白脉郁,喉烂不甚者。
加减紫金丹《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卷八十九方。获等、炒苍术各二两,当归、熟地黄、炒白芍
五画加483
药、陈皮各四两,肉从蓉〔 酒洗)一两,丁香一钱,红花五钱,血竭、乳香、没药各三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黄酒送下。治胸骨撞打跌仆,受伤日久,胸骨高起,肌肉消瘦,内有邪热癖血,痞气膨闷,睛蓝体倦,痰喘咳嗽。
加减沮胆汤(增补万病回春》 卷二方。获神、姜半夏、陈皮(数炒)、积实、炒桅子、白术、黄连(姜汁妙)各一钱,当归、炒酸枣仁、竹茹各八分,人参六分,麦门冬、朱砂(为末,临服调入)各五分,甘草三分,竹沥(临服加入)半盏。为粗末,加生姜、大枣、乌梅,水煎服。治痰火烦躁,替惕失志,神不守舍。
加减镇心丹《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十八方。天门冬、黄蔑、熟地黄、酒当归各一两半,麦门冬、生地黄、山药、获神各一两.五味子、远志、人参各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治脱营失精。加味小柴胡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方。柴胡、黄荃、知母、党参、鳌甲(醋炙)、酒曲、生姜各9 克,清半夏6 克,常山(酒炒)4 . 5 克,草果、甘草各3 克,大枣2 枚。水煎服。治久疟不愈,脉象弦而无力。若疟初起,减党参、鳌甲;热甚,加生石膏15 一30 克;寒甚,再加草果15 一3 克。
加味六君子汤O 《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六册方。人参、白术、获荃、黄蔑、山药、甘草、砂仁各一两,厚朴、爆肉豆范各七钱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若渴,麦门冬煎汤调下。治脾胃虚弱泄泻,及伤寒病后,米谷不化,肠中虚滑,发渴微痛,日久不痊,及小儿脾疮,泄泻得痢。.《 疡医大全》 卷三十六引(集验方)方。人参、白术、获菩、半夏各一钱半,偎天麻、陈皮各一钱,僵蚕(酒炒)、当归各二钱,附子六分,川夸八分,甘草三分。加灯心四十根,生姜三片,水煎眼。治肺肾虚损,元气不足而致的脱颠。.《 验方新编)卷九方。获荃、党参、炙甘草、陈皮、白术、制半夏各一钱,积实(数炒)、山椿各五分,姜黄三分,生姜三片。水煎,食远服。治产后伤食,呕吐腹胀。加减大建中汤(普济方)卷三百二十三方。芍药二两,当归、川芍、黄蔑、肉桂各一两,炙甘草、白术各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五分,加姜、枣,水煎服。治妇人胎前产后,一切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病痛,往来寒热,自汗口渴。
加减大柴胡汤(经验医库》 方。大黄、青皮、连翘、积壳、柴胡、桔梗、桅子、厚朴、黄连、黄琴。水煎服。治气怒郁结生火,热多寒少,胸胁胀痛,呕吐腹痛,寒热往来,郁结在三焦,有升无降,口渴咽干,一饮急吐,脉弦数有力。
加减小柴胡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柴胡(鳖血炒)、黄荃(酒炒)、红花各一钱,牡丹皮、生地黄各二钱,当归尾一钱半,桃仁、益元散(包煎)各三钱。水煎服。治妇人中风七、八日,寒热如疟,发作有时,热入血室,其血必结,经水适断者。
加减木防己汤(温病条辨》 卷二方。防己、石膏各六钱,桂枝、惹苗仁各三钱,杳仁、滑石各四钱,通草二钱。水煎,分三次服。治暑湿痹证。若风胜,加
桂枝、桑叶;湿胜,加滑石、草薛、苍术;寒胜,加防己、桂枝、姜黄、海桐皮;面赤口涎自出者,加知母,重用石膏;无汗者,加羌活、苍术;汗多者,加黄苗、炙甘草;兼痰饮者,加半夏、厚朴、陈皮。加减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方。白扁豆(蒸熟,焙干)、鳌香叶、炙甘草、黄蔑各一两,人参、获菩(去皮,焙)、,白术各四两。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点服,或水煎温服。治小儿吐泻不止,不进乳食。
加减生地黄汤(病科全书》 方。鲜生地五钱,麦门冬、白芍药、丹参、玄参各三钱,怀牛膝、荷叶各二钱,牡丹皮、焦桅子、郁金、三七各一钱半,缎牡砺、锻龙骨各一钱。水煎服。治饮食或暴怒所伤,因热吐血而患病者。
加减当归饮子《 赤水玄珠》 卷十二方。当归、防风、柴胡、生地黄、大黄各一两半,芍药、黄荃、人参各一两,黄连五钱,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兰钱。为粗末,每服六至七钱,水煎眼。治肩背忽痛。加减金铃子散<马培之外科医案》 方。川楠子、延胡索、青皮、赤芍药、甘草、焦桅子、积壳、通草、橘红。水煎服。治肝痈六、七日后,胁肋微肿,或兼咳嗽,大便不利。
加减桑螺峭散《 张氏医通》 卷十四方。桑缥峭(酥炙)三十个,鹿茸(酥炙)一对,黄蔑(蜜酒炙)三两,麦门冬(去心)二两半,五味子五钱,补骨脂(盐洒炒)、人参、杜仲(盐酒炒)各三钱。为细末,每服下钱,空腹羊肾煎汤调下,并用红酒细嚼羊肾;或羊肾煎汤泛为丸,每服三钱,空腹温酒送下。治阳虚气弱,小便频数或遗溺。
加味十全大补汤<罗氏会约医镜》 卷六方。人参(或以山药三钱代)、白术、天麻各一钱五分,获菩、炙甘草、当归、白芍药、川夸各一钱二分,熟地黄、黄笑(蜜炙)各二钱,肉桂一钱,升麻(盐水炒)、柴胡(酒炒)各三分,白附子八分。水煎服。治头上冷而畏风,或痛或不痛,属后天气血不足者。加味六味地黄汤《 疡医大全)卷二十~方。熟地黄二两,山药、山茱英各八钱,牡丹皮六钱,泽泻钱,获荃三钱,人参、麦门冬各一两,黄蔑五钱;水煎服。治大肠生痈,小腹痛甚,淋沥不已,精神衰少,饮食无味,面色萎黄,四肢无力,自汗盗汗,夜不得卧。加味调中益气汤《 医学正传)卷四引东垣方炙黄蔑一钱,升麻、细辛各三分,陈皮四分,木香几分,川弯、人参、炙甘草、蔓荆子、当归、苍术、柴胡各五分(一方有黄柏,无木香)。为粗末,水煎热服。治气血俱虚,头痛。
加味健步虎潜丸《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卷八十九方。龟板胶、鹿角胶(上二味均用蛤粉妙成珠)、虎胫骨(酥油炙)、何首鸟〔 黑豆拌蒸、晒各九次)、川牛膝(酒洗)、杜仲(姜汁炒)、锁阳、当归(洒炒)各二两,威灵仙(酒洗)、黄柏(酒炒)、人参、羌活、干姜、炒白芍药、白术(土炒)各一两,熟地黄三两,附子(童便、盐水各一碗,生姜二两同煮一日,剥皮切
484 加边
片,再加黄连、甘草各五钱,同煮三柱香,晒干)一两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淡盐汤送下。治跌打损伤,气血虚衰,下部腰胯膝腿疼痛,酸软无力,步履艰难。
加味葵子袂荃散(张氏医通》 卷十四方。冬葵子三两,获菩、滑石各一两,芒硝五钱,甘草、肉桂各二钱五分。为细末,每服一方寸匕,米饮调下,日三次。治石淋,尿道涩痛。
加参安肺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 卷下方。川芍、人参、知母、桑白皮各一钱,当归二钱,甘草、桔梗各四分,杏仁十粒,半夏七分,橘红三分。水煎服。治产后虚弱,外感风寒,咳嗽有痰,或身热头痛汗多者。若虚人多痰,加竹沥一杯.生姜汁半匙。加减人参泻心汤(温病条辨》 卷二方。人参、生姜、牡蜘各二钱,黄连、干姜各一钱五分,积实一钱。水煎,分二次服。治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
加减三黄二香散《 疫喉浅论》 卷下方。大黄五钱,生蒲黄四钱,黄柏三钱。为细末,加寮香、冰片各三分,和匀,用茶清或白蜜融化,调敷患处。治疫喉初起,项外漫肿。
加减升麻葛根汤(喉疹症治概要》 方。升麻、甘草各五分,赤芍药、连翘各二钱,葛根一钱半,炙僵蚕、金银花、莱旅子各三钱,荷叶一角,薄荷叶、蝉蜕各八分,桔梗一钱。水煎服。治痞麻虽布,而头面鼻独无,身热泄泻,咽痛不腐者。
加减六味地黄丸《 病科全书》 方。熟地黄四两,获等、拘祀子(盐水炒)、山茱英各一两半,泽泻、半夏、牡丹皮各八钱,炙甘草、青皮(盐水妙)各五钱,锻龙骨、锻牡砺、炒杜仲、白芥子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每服三钱,食后淡盐汤送下。治寒痰凝结而致的阴火病,颈际夹起,大如卵形,坚硬异常,或一边或二边,或带小核数粒。
加减苏子桃仁汤《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卷八十八方。又名苏子桃仁汤。苏子、炒桃仁、麦门冬、橘红各三钱,苏木末、红花各一钱,赤芍药、竹茹、当归(酒洗)各二钱。水煎服。治癖血内聚,心经痪热,大肠不燥者。
加减补中益气汤O (傅青主女科》 卷下方。人参、妙白术各五钱,生黄蔑、酒当归各三钱,柴胡一钱,甘草一分,陈皮、升麻各三分,获荃一两。水煎服。治妊娠浮肿。.《 叶天士女科全书》 方。人参三钱,黄蔑(蜜炙)、白术(蜜炙)、白芍药(酒炒)、当归(酒洗)、川芍(酒洗)、陈皮各一钱,柴胡七分,炙甘草、炒神曲、炒麦芽各五分。加姜、枣,水煎服。治脾胃损伤,饮食减少,气耗血枯,月经不行。
加减活血解毒汤《 鼠疫约编)方。连翘、赤芍药各三钱,桃仁八钱,生地黄、红花各五钱,当归一钱五分,柴胡、葛根、甘草各二钱,厚朴一钱。水煎服。治鼠疫。如肝阳素盛,去柴胡、葛根,加桑叶、菊花;肺阴素虚,去柴胡、葛根、厚朴,加桑叶、贝母、知母;肾阴素虚,减柴胡、葛根,加知母、稽豆;气分素虚,去柴
胡,微加防风;血分素虚,及幼稗纯阳者,去柴胡、葛根,加桑叶、牡丹皮;胃热素重,用鲜生地;痰湿素重,佐以平胃散、二陈汤;大病之后,及老年气衰者,去柴胡、葛根,加丹参、苏梗;亡血之后,去柴胡、葛根、桃仁、红花,加丹参、桑叶、侧柏叶、白薇;产后出血过多者,去桃仁、红花、柴胡、葛根,加荆芥穗、丹参;产后血枯生风,去柴胡、葛根、桃仁、红花,加丹参、荆芥穗、天麻、稽豆。
加减桃仁承气汤(温病条辨}卷三方。制大黄、炒桃仁各三钱,生地黄六钱,牡丹皮四钱,泽兰、人中白各二钱。水煎,分三次服。服后得下黑血,神清渴减,止后服;不知渐进。治妇人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痪热在里,舌疾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
加减黄等知母汤(病科全书)方。黄琴、知母、杏仁、焦桅子、川贝母(为末,冲)、洁梗、锻牡蝎各二钱,桑白皮、玄参、天花粉各三钱,郁金一钱半,甘草一钱。水煎服。治外感而致的伤肺病。如挟初感风寒,酌加荆芥、防风。
加减麻杏甘石汤(喉痞症治概要)方。麻黄四分,石膏四钱,浙贝母、杏仁、炙僵蚕各三钱,鲜竹叶三十片,射干八分,白莱茄汁一两,生甘草六分,连翘二钱,薄荷叶一钱,玄参一钱半。水煎服。治疹麻不透,憎寒发热,咽喉肿痛或白腐,或咳嗽气逆之重症。加减普济消毒饮(重订广温热论)卷二方。青连翘、妙牛芬子、大青叶、金银花各一钱半,薄荷、荆芥穗、白僵蚕、玄参、苦桔梗各一钱,马勃四分,生甘草八分。先用芦根二两煎汤代水,煎服。治烂喉痞初起者。
边兰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获之别名,详该条。
边舌病证名。《 喉科指掌》 卷三:“此症脾家湿热不清,大舌四边发疮白点糜烂。”又名烂边舌。治宜清利湿热。用导赤散加黄连、滑石、车前子等。外擦冰硼散、锡类散等。
边头风病名。.指患乳蛾同时并发剧烈头痛者。《 重楼玉钥》 卷上:“此症一边头痛如破,或左右红肿如核(指乳蛾)。… … 惟下元虚者,多致此疾。”.指内科头痛症之偏于一侧者。
边成章(1506 一1550 )清代满族医家。字斐然。自幼研医。尤善疡科,所治疑难证多良效。著有《 边氏验方》 30 卷。
边宝善(1551 一1919 )清医家。字楚珍。满族。新城(今属河北)人。名医边成章之次子。精内科,对三焦及气化机理有独奇见解。与边增智合撰《 气化探原》 。以三因为经,以碳、氢、氧为纬,以探究各气偏盛所致之内外诸病。
边鳅喉病名。《 喉科种福》 卷四:“边鳅喉,形似鳅鱼,红肿一条,自腮边肿自喉中,头大尾小。头在上,名上水边鳅,头在下为下水边鳅,皆俗名也。”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喉痛异常。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先以人参败毒饮发表。大便结者服防风通圣
发485
散。颈外敷如意金黄散,喉部吹用冰硼散。发.头发。又名血余。为肾之外华。发的生长状态,是肾气盛衰的反映。《 素问• 上古天真论》 :' .… … 肾气实,发长齿更。”“… … 肾气衰,发堕齿搞。”.病证名。出《 刘涓子鬼遗方》 卷一。泛指面积较大,证情较重之体表痈疽。因其发病部位、病因及病情不同而名称各异。如乳发、足背发、环项发等。证治见各条。
发生运气术语。五运主岁之中,木运太过的名称。(素问• 五常政大论》 :' ’木曰发生。”谓木气盛则宣发生气,万物以荣。
发耳病名。多由热毒邪火上炎所致。《 疮疡经验全书》 卷二:“其疮生于耳边,又名热毒发疽。五六月间,渐长如蜂案,皮紫者亦热,诸处如火烧,痛不可忍,十日可刺。”治宜泻火解毒、清热消肿。可选用仙方活命饮、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即耳发。详该条。
发针① 即出钊。《 灵枢• 逆顺肥瘦》 :“浅刺而疾发针。”意指针刺深度较浅而很快出针。② 指进行针刺。《 灵枢• 官针》 :“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
发迟五迟之一。小儿初生无发,日久不长,长亦稀疏萎黄的病证。发乃血之余,小儿所察于先天的血气不足,不能上荣于发,故头发不生。治以补血为主。宜胡麻丸。
发际O 体表部位名。头发的边际处。其中额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前发际;项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后发际。《 灵枢• 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 … 循发际,至额颅。”.经外奇穴名。《 太平圣惠方》 :“小儿风痈者,先屈手指如数物乃发也,灸鼻柱上发际宛宛中,三壮,炫如小麦大。”《 类经图翼》 定名为发际。主治头风,眩晕等。沿皮刺03 一0 . 5 寸。艾烃灸l 一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针灸疗法入门)所载前发际与本穴同位。.经穴别名。即神庭,见《 普济本事方》 。
发陈生机勃发,推陈出新。《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张志聪注:“春阳上升,发育万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发乳病名。出《 刘涓子鬼遗方》 卷三。又名乳发,俗称脱壳乳痈。本病为乳痈之严重者。溃则皮肉尽腐,迅速扩大,如治疗不当,易伤囊隔,终成漏症,久不收口。证治见乳痈条。
发泡外治法之一。亦称起泡、提泡。用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特定部位上,使之发泡的治法。如殊砂巴豆膏敷印堂穴治白喉;斑鳌研粉,放于小膏药中心,贴项两侧(患左贴右,患右贴左)治急性扁桃体炎(贴后三、四小时起泡,以消毒针挑破,挤出黄水,涂以红汞)。
发枯病证名。出《 灵枢• 经脉》 。多由肝肾血虚,阴血不能濡养毛发所致。其证毛发枯燥不润泽。治宜滋阴养血,佐以清热。内服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发指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三。即天蛇头。证治见指疗条。
发背病名。为有头疽生于脊背者。见<刘涓子鬼遗方》 卷三。脏腑俞穴皆在背部,故本病多囚脏腑气血不调,或火毒内郁,或阴虚火盛凝滞经脉,使气血塑滞不通而发。又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上发背、中发背、下发背;后世又有上搭手、中搭手、下搭手之分;因形态不同而有莲子发、蜂窝发之称。证治同有头疽。见各该条。
发皋见《 医说)o 指指缝中因搔痒,成疮,血溅出不止音。
发眉病名。见(疡医准绳)卷三。即眉疽,见该条。
发热证名。出<素问• 气交变大论》 。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一般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常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病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属于实,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症;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抓等;因发热时间不同,有平旦热、昼热、日哺发热、夜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揍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痰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癖血发热、病后遗热等。详有关各条。发便病名。因食物中混有毛发,误食而硬于咽喉,吐之不出,咽之不入。宜急取出之。参见硬喉条。
发脑病名。出《 太平圣惠方》 卷六十二。指有头疽生于玉枕或风池穴处者。由热毒上塑所致,忌灸。余证治同有头疽,参见该条。
发黄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七。多因火盛血燥或久病气血亏损,导致毛发色黄不泽。治宜滋肾凉血。内服草还丹。外用菊花散煎水洗发。发菜见《 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为龙须菜之别名,详该条。
发惊病证名。即小儿惊。出《 诸病源候论》 。详小儿惊条。
发落病证名。出(素问• 上古天真论》 。由肾虚或血虚,不能荣养毛发所致。一般大病后、产后及营养不良者易患。头发渐落稀疏,枯燥无泽,细软而黄;重者头发可全部脱落。治宜滋肾养血。内服四物汤、六味地黄汤、首乌延寿丹之类。发蒙古刺法名。五节刺之一。(灵枢• 刺节真邪): “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是指六腑疾患取用六阳经的穴位予以治疗。亦有指取用三阳经的五俞穴者。该篇还指出,耳无所闻,目无所见者,取用听宫穴,即属本法。所谓开蒙发瞪,当即指此。发搐病证名。见<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小儿热盛生风,欲为惊搐,血气未实,不能胜邪,故发搐。大' ~七~一一-一一~一.. . , . . . .目,. , . , . , . . . . . . . . . . . .门.目..门目..一一一
486 发五协艇依度,口中气热,当发之。用大青膏。
发颐病名。O 出《 疡医准绳)卷三。又名腮额发、颐发、汗毒。由患伤寒或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塑积而成。初起身发寒热,颐额之间(嗯探部位)一侧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延及患侧耳之前后,疼痛日增。若溃后脓出臭秽,毒气内陷,肿延咽喉,痰涌气堵,汤水难咽者危。治法:早期清热解毒兼表散,服普济消毒饮之类,外敷金黄膏。酿脓时,宜托里透脓,服透脓散。脓成时切开排脓。若现危证,宜清营解毒,泄热化痰,用清营汤加味。.迎.明(医学入门》 卷六。锐毒之又名。见该条。发瘾病证名。见(医说》 卷五。指误食发丝而成班嚷病《 杂病源流犀烛• 积聚瘤底疹癖痞源流》 :‘如食发成底,心腹作痛,咽间如有虫行,欲得油饮,注香泽油。”其重者,腰痛牵心,发则气绝,心腹膨胀,身体赢瘦,可用雄黄内服。本证与发盛内容大略相‘可,参盛、发瘤条。
发瘤病名。出《 外科正宗)卷二。生于耳后发l ' ,软小高突,不痛不痒。治法:以针刺破瘤体,粉发午出。即皮样囊肿。
发痛病证名。七瘤之一。《 诸病源候论• 瘤瘾病省候厂“(发痛候)有人因食饮内误有头发,随食而入戌盛,胸喉间如有虫上卞来去者是也。”本病与发瘦相似:参见发痕、痛、七食条。
发历疽病名。出《 外科启玄》 卷六。即蠢疽,见以条。
发风丹病名。即风丹,详该条。
发火汤<辨证录》 卷四方。柴胡、甘草、神曲、炒桅子、远志各一钱,获神、炒酸枣仁、当归各三钱,陈皮三分,白芥子、白术各二钱,广木香五分。水煎服。治火郁,胁、腹、胸、背、面目、四肢填塞愤您,时而呕逆,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胃肮上下忽时作痛,或腹中暴痛,目赤头晕,心热烦闷,懊侬善暴死,汗濡皮毛,痰多稠浊,两颧红赤,身生森疮。
发汗法治法。即.汗法,详该条。
发汗散《 串雅内编)卷一方。绿豆粉、麻黄、甘草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冲服。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者。
发际发病名。出《 仙传外科秘方》 。指生于颈后天柱穴处的痈或有头疽。因邪热结毒上攻而发。证见寒热疼痛,四畔锨赤肿硬,连于耳项。宜急托里,以防热毒入脑。参见有头疽条。
发际疮病名。生于项后发际处之疮疖。见<疡医准绳》 卷三。多由内郁湿热,外受风火所致。初起形如粟米,渐大如黍豆,坚硬高起,顶白根赤,痛痒较甚,破后流少许脓液,时破时敛,缠绵难愈。治宜清热解毒,祛风化湿。内服五味消毒饮,外用黄连膏;痒痛甚者外搽三黄丹;经久不愈用唬拍膏。相当于项部多发性毛囊炎。}
发泡灸用艾住烧灼或用刺激性药物敷贴穴位使局部皮肤发泡的治疗方法。水泡一般不必挑破,可任其自然吸收。适用于疟疾,头痛,黄疽尹神经性皮
凶
炎等。
发背瘤病名。即生于上臂外侧的瘤。见清• 高梅溪《 外科图说》 卷三。
发眉疮病名。见《 疮疡经验全书》 卷二。多由心肝二经热毒上攻,蕴结不散所致。发于眉至额部,初起肿胀,色黑质硬,剧痛;甚则闷乱呕逆,溃烂成疮。治宜泄火解毒。内服清瘟败毒散,外敷止痛拔毒膏。发眉疽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一。即眉疽,见该条。
发落海见《 滇南本草》 。即法罗海,详该条。发臂毒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肘后痈,见该条。
发汗禁例指使用发汗法的禁忌症。包括:① 内伤元气不足,发热头痛,证似外感,但患者鼻不塞,声音不重,疲倦无力,脉虚弱;② 阴虚内热,午后发热较重,脉细数无力;③ 伤食病胸脱胀闷,泛酸,暖出腐臭的气味,身热、脉滑;④ 内有寒痰,手足寒冷,脉沉滑;⑤ 脚气病肿胀;⑥ 风湿初起,恶寒发热;⑦ 湿温、暑证身热自汗;⑧ 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痞胀,口苦咽干目眩等证;⑨ 失血、淋症、疮疡;⑩ 妇女月经适来;⑩ 发斑。参伤寒不可汗条。
发表温经汗法之一。解表药与温通经脉药物并用,以散邪温经的治法。如患者平素阳虚,感受风寒,邪入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腰腿痛,手足凉,苔白,脉濡,用当归四逆汤,发表温经散寒。又如治疗少阴兼太阳表症,选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中麻黄发太阳表寒,附子温少阴之经,细辛温散,组成发表温经的方剂。(《 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发背,药(串雅内编》 卷二方。乳香(去油)、没药(去油)、血竭、儿茶、银朱、铅粉、铅丹各四两,铜绿三钱。为细末,按患处大小,取油纸一张,以针刺多数小孔,再取药粉五钱,以麻油调摊纸上,另取油纸一张复盖,周围用线缝好,贴患处。功能化腐生新止痛。治发背。
发斑伤寒病证名。指伤寒见发斑的疾患。《 伤寒括要• 伤寒总论): “伤寒发斑,因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未当下而早下,则热蕴于胃而发斑也。”《 重订通俗伤寒论• 发斑伤寒>: “凡斑既出,脉洪滑有力,手足温而神识清爽者,病势顺而多吉;脉沉弱无神,四肢厥而神识昏沉者,病势逆而多凶。”《 伤寒辨证• 发斑>: “凡斑欲出未出之际,且与葛根升麻汤,以透其毒,甚则升麻汤加犀角、黑参。若斑已出,不宜再行升发,始发又不宜便下。恐毒内陷也。如热盛脉洪数,烦渴者,人参化斑汤主之;如热毒内甚,心烦不得眠,错语呻吟者,以黄连解毒汤加黑参、升麻、大青主之。若斑发已尽,外热稍退,内实不大便,谙语,小剂凉隔散或大柴胡汤微下之。”详见阳证发斑、阴证发斑条。
发热恶寒即发热怕冷。出(素问• 至真要大论》 。系感冒、伤寒、温病等多种外感热病的常见症状。一般先见恶寒,继而发热,发热后恶寒即减轻。亦有已
发圣对487
发热而仍恶寒者。(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为太阳表证的主要征象,治以解表为主。亦为劳倦内伤的常见症状之一。<张氏医通• 诸伤门): “劳倦所伤,寒温不适,身热头痛,自汗恶寒,脉微而弱,黄蔑建中汤。”参发热条。
发惊潮搐病证名。出(儒门事亲》 。指小儿三、五岁或至十余岁,突然发生惊怖,目瞪喘急,涎如拽锯,不省人事,抽搐如潮发作。其症轻则为惊吊;重则为痛病。似即原发性癫痛。
发作无时疟病名。疟疾的一种。因发作无一定时间,故名。《 诸病源候论,发作无时疟候》 :“夫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则膝理开,开则邪入,邪入则病作。当其时,阴阳相并,随其所胜,故生寒热,故动作皆有早晏者。若腑脏受邪,内外失守,邪气妄行,所以休作无时也。,' (类证治裁• 阴疟): “或不忌口,不节劳,伏邪旁溢界络,皆能致之。否则发期错乱乃将愈之兆矣。阴疟主治之法,惟和营调卫兼疏邪,勿期速效而用劫剂。”参见疟疾条。
发表不远热用药法则。指表寒证需用辛温药发汗,虽值炎热季节,亦不必避忌。《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圣功散《 传信适用方》 卷三方。木香、槟榔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浓米饮调下,黎明空腹时,先嚼炙猪肉之属,只咽汁吐去滓,再服药。治寸白虫。圣术散(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炒白术五钱至二两,炒干姜、肉桂各一至二钱,陈皮(酌用或不用)。水煎服。治饮食偶伤,或吐或泻,胸隔痞闷.或胁肋疼痛,或过用刘伐之药,致伤脏气,有同前证,而脉息无力.气法神倦者。若虚寒泻痢呕吐,加气参、炙甘草之类;中虚感寒,加麻黄、柴胡。圣生梅出(本草品汇精要》 。为杨梅之别名,详该条。
圣济经书名。又名(宋徽宗圣济经》 。10 卷。旧题宋• 赵估(徽宗)撰。吴提注。成书于1118 年。本书共分10 篇,42 章。主要内容以理学思想论述《 内经》 中有关阴阳、运气、摄生、脏腑、经脉、病机等医理问题,多以性理学附会医学。本书收入《 十万卷楼丛书》 中。另有《 丛书集成》 本。
圣神散《 伤科汇纂》 卷七方。草乌、白芷、赤芍药、白岌、秋叶、批把叶、韭菜根各一两。为细末,蜜调数患处。治跌打损伤,寮血疼痛。
共圣惠方见太平圣惠方条。
圣愈汤《 兰室秘藏• 疮疡门》 方。生地黄、熟地黄、川芍、人参各三分,当归、黄蔑各五分。为粗末,水煎,不拘时服。功能补气养血。治诸恶疮出血多,• 而心烦不安.不得睡眠。
圣济总录方书名。又名《 政和圣济总录》 。200 卷。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撰。成书于1111 一1117 年(政和年间)。后经金• 大定年间、元• 大德年间(名为(大德重校圣济总录》 )两次重刊。内容系采
辑历代医籍并征集民间验方和医家献方整理汇编而成。内容有运气、叙例、治法及临床各科病证证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多科疾病,以及杂治、养生等。有论有方,录方近二万首,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理论和经验。但书中也杂有宿命论、符禁、神仙服饵等糟粕。解放后出版排印本时,对其中明显错误已予删节。圣惠荆芥地黄汤见《 金匾翼》 卷二。荆芥穗二钱。为末,用生地黄汁调下。冶风热入络,血溢络外,乍寒乍热,咳嗽口干,烦躁。
对口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即脑疽,见该条。
对化运气术语,见(类经图翼)。对化与“正化”共同说明十二支化生六气的道理。如巳亥所以化生厥阴,系因厥阴属风木,木生于亥,故正化于亥,但亥与已相对,故又对化于巳。因此,十二地支中巳与亥同为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参见“正化”条。对待脉诊中,把两种形状、性质相对的脉象并列,作为对比的方法。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大小等。《 医原): “经以浮沉、缓急、大小、滑涩八脉• • … 即于八脉中,分对待、微甚… … 。”对口发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即脑疽。见该条。
对口疗病名。出<外科真诊)卷上。即脑疽之未老先白头者。见脑疽条。
对口疮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即脑疽。见该条。
对口疽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一。即脑疽。见该条。
对口痈病名。出<外科真诊}卷上。即脑疽。见该条。
对月草.见《 分类草药性》 。为元宝草之别名。.见<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鉴菜之别名。各详该条。
对心发病名。出《 秘传外科方)卷九。即中发背,见该条。
对叶草见清• 刘士季(草木便方》 。为元宝草之别名,详该条。
对叶莲.见《 贵州民间药物)。为干屈菜之别名。.见(贵阳民间药草》 。为徐长卿之别名。各详该条。
对对花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兰香草之别名,详该条。
对对参见《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为肚拉之别名,详该条。
对脐发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即下发背,见该条。
对座草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大金钱草之别名,详该条。
对着钱见《 安徽中草药)。为获之别名,详该条。对山医话书名。4 卷。补篇1 卷。清• 毛祥麟撰于1903 年。书中对医药典故、医林逸事、民间疗
488 对台矛母动
五画.
法、医理、药物的心得体会等均有所记述,并批评诊治中因循执方等弊病。书中杂有炼丹等内容。现有(中国医学大成》 本。
对节树根见《 贵州草药》 。又名小红米果根。为马鞭草科植物红紫珠callicarpa : ubellaL , ndl .的根。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辛、苦、凉。清热,止血。治吐血,尿血,痔疮出血,月经不调。煎服:15 一30 克。
对金饮子O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二万。姜厚朴、苍术(米柑水浸)、炙甘草各二两,炒陈皮(去白)半斤。为粗末,每服三钱,] Jll 生姜二片,水煎,空腹眼。治瘟疫伤寒,头痛壮热(加连须葱白五枚、豆豉三十粒同煎,服后取汗);五劳七伤,脚手心热,烦躁不安,肢节酸疼(加荣胡一殊);痰嗽发疟(加姜半夏一锋);本脏气痛(加莺香一株);水气肿满(加桑白皮一株);妇人赤白带下(加黄蔑一殊);酒伤(加丁香一株);食伤(加高良姜一铁);四时泄泻(加肉豆范一株);风疾(加荆芥穗一殊);腿膝冷疼(加牛膝一株); 浑身拘急及气奎(加地骨皮一株);腿痹(加冤丝子一株);白痢(加吴茱英一蛛);赤痢(加黄连一株);头风(加菜本一殊);霍乱转筋(加楠木皮一株)。.见《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六册。.即胃菩汤,见该条。
对修常居自我推拿方法名。见《 圣济总录》 。常居即眼部。用双手按揉两眉后凹陷处,有明目醒神等作用。(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上》 :“常以两手按眉后小穴中。• • … 眉后小穴,为上元六合之府,主化生眼晕,和莹精光,长珠彻瞳,保炼目精。是真人坐起之道。一名真). ,常居。”
对叶四块瓦见(贵阳民间药草》 。又名四叶莲、四块瓦、金薄荷、四叶麻、四叶金。为金粟兰科植物及己Chloranthus Serratus ( Thunb . ) Roeln . et Schult . 的茎叶。分布江苏、福建、安徽、湖南、广东、广西等地。辛、苦,温,有毒。祛风止痛,活血散癖,杀虫止痒。① 治感冒头痛,风寒咳喘,风湿痹痛,闭经,跌打损伤。煎服:4 . 5 一6 克。② 煎水洗头疮,黄癣,皮肤痰痒;捣敷痈疖肿毒,毒蛇咬伤。服用过量可致中毒。孕妇忌服。地上部分含酞胺类:N 一件苯乙基一3 - ( 3 , 4 一甲二氧基苯基)丙烯酞胺和N 一件苯乙基一3 一(3 , 4 一二甲氧基笨基)丙烯酞胺。
对症选穴法指直接取用对某些症状有特殊疗效的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如牙痛取合谷,胃痛取三里,腰痛取委中;大椎退热,人中苏厥,四缝消积等。台乌药见(中国药学大辞典》 。为乌药之处方名,详乌药条。
台党参见《 药材资料汇编》 。为党参之药材名,详该条。
台湾柳见《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为黄花夹竹桃之别名,详该条。
矛盾草见<贵州草药》 。为瓶尔小草之别名,详该条。
母气五行学说术语。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联系。生我者为母
气,如木生火,则木是火的母气。余类推。母疟病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疟病不内外因证》 :“亦有数年不差,百药不断,结成瘤癖在腹胁,名口老疟,亦口母疟。”即疟母、老疟。参见各条。母草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 。又名四方草、四方拳草、水辣椒。为玄参科植物母草Lindernia Crustacea ( L . ) F . Muell .的全草。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云南等地。苦、微辛,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① 治感冒,痢疾,肠炎,消化不良,急性肝炎,肾炎水肿,白带。煎服:30 一60 克。② 治痈疮疗毒,蛇咬伤。捣敷。全草含苦味质。
母指出《 灵枢• 五色》 。即拇指。详该条。母腮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广意》 。位于大指甲后一韭叶处。掐之,止吐血。
母丁香出(雷公炮炙论》 。又名鸡舌香。雌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玩111 . ) Merr 。t Perry 近成熟的果实。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东非沿海国家,我国广东有栽培。辛、温。温中散寒,降逆,杀虫。① 治暴心气痛,胃寒呕逆,小儿疮积。煎服:1 . 5 一4 . 5 克;或研末服。② 治龋齿痛,牙宣,口臭。煎水含嗽。畏郁金。忌见火。本品含挥发油,主成分为丁香油酚。丁香油酚有抗菌、健胃作用。
母病及子五行学说术语。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关系。如肝木为母,心火为子,肝阳上亢,可发展为心火亢盛;又如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胃虚弱,也可累及肺气不足。幼儿从一周岁到三周岁为幼儿。这一时期机体对外界逐渐适应,机体生长发育较乳儿为慢,各种生理机能日益成长,接触外界比较广泛,生活更加多样化,语言及体质发育迅速,有助于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若哺养不当,每易造成脾胃气机逆乱,饮食易于停滞,故应做好防护,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幼童从三岁到七岁为幼童。此期脏腑、经络之气渐趋充盛,抗病能力增强,模仿能力强,对外界各种事物容易形成较朴素的概念。因此,必须在作好小儿保育工作的同时开展适应于他们特点的活动,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幼幼集j [科著作。4 卷。明• 孟继孔撰。刊于1593 年。卷l (孟氏治痘详说》 为作者治疗痘证的经验;卷2 (孟氏杂症良方),为作者对儿科诸病证治的论述;卷3 《 钱氏经验良方》 ;卷《 上用方)系作者集录钱乙等儿科医家的经验方。
幼儿积聚病证名。《 温热经纬• 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 :“幼儿断乳纳食,值夏月脾胃主气,易于肚膨泄泻,足心热,形体日瘦,或烦渴善食,渐成五疮积聚。当审体之强弱,病之新久,有余者疏胃清热;食入,粪色白,或不化,健脾佐消导清热;若湿热内郁,虫积腹痛,导滞祛虫,微下之。缓调用肥儿丸之属。”幼幼心裁儿科著作。2 卷。明• 乔垛撰。刊于
幼489
1638 年。书中首论儿科疾病及诊治大法,其次对婴幼儿的多种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分别作了简要的记述。
幼幼近编儿科著作。又名《 证治大还幼幼近编)。4 卷。清• 陈治撰。十七世纪末刊行。本书为《 证治大还)之一种。前三卷主论痘疮主治,后一卷论小儿杂病诊法及证治。
幼幼集成儿科著作。6 卷。清• 陈复正撰。刊于1750 年。书中整理辑录了古代儿科学的一些主要内容。卷1 论小儿赋察、诊法、初生儿疾病的防治等;卷2 一4 分述儿科多种病证(包括内科杂证及外科疮疡),每病除辨证立法外,并附有正方、验方及外治法等;卷5 一6 为作者删订《 万氏痘麻》 的各种歌赋170 余首,附方130 余则。作者还对指纹的临床意义,惊风和伤寒痉病,杂病诸搐等证治的鉴别,儿科用药特别是寒凉药的应用等理论问题,阐述了个人见解。建国后有排印本。
幼幼新书儿科著作。40 卷。宋• 刘舫撰。刊于1132 年。本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有关儿科学的成就。卷1 一3 为综述部分,包括求子、方书叙例、小儿调理、用药及诊法;卷4 一5 为初生儿的保育及诊治;卷6 为先天疾病;卷7 一12 论蒸件、魁、啼、惊、痈;卷13 一17 论风寒时气、咳、疟诸病;卷18 为斑疹麻痘;卷19 一22 为热痰、汗、疽、寒逆、瘤积诸病;卷23 一26 为各种疮症;卷27 一30 为霍乱、泄痢、血证、痔、淋等;卷31 一32 为虫病、庙瘦、水饮;卷33 一34 为五官诸病;卷35 一39 为痈疽、疮疥、丹毒、外伤;卷40 论药叙方及引用方书。全书共分547 门,凡所征引皆注明出处,取材广博,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明• 陈履端重刊本书时作了部分删节。
幼科人门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幼科三种儿科丛书。指《 幼科痘疹金镜录》 、(幼科铁镜》 和(小儿推拿广意》 三书的合刊本。各详该条。
幼科汇编儿科学丛书。肖绍渠编,刊于1913 年。为《 幼幼集成》 、《 达生编》 、《 遂生编》 、《 福幼编)及《 引痘新法)五书的合刻本。
幼科发挥书名。又名(家传幼科发挥秘方》 、《 幼科发挥大全》 。2 卷。明• 万全撰。约刊于16 世纪中期。本书按照五脏主病的系统分别论述了多种儿科病证的诊断和治疗。有不少个人独到的见解,并较详细地介绍了作者本人的一些治案及其家传的儿科秘方。解放后有排印本。
幼科折衷书名。2 卷。明• 秦昌遇约撰于十七世纪中期。作者鉴于幼科诸书中的论治,或偏寒,或偏热,或喜补,或喜泻,遂取各家之长,以“折衷”为书名。书中对小儿杂病的证治立论凡五十余篇,侮病首载七言歌及脉法,其次节引(内经》 以下诸家之论,后为治法。
幼科良方见医方全书条。
幼科直言书名。又名《 幼幼指掌集成)。6 卷C 清• 孟河撰。刊于1726 年。卷1 一2 痘症;卷3 痞
症;卷4 一6 为儿科杂病及其方治。书名“直言”寓直言无隐之义,全书文字简明。现有(中国医学大成》 本。
幼科要略书名。2 卷。清• 叶桂撰于十八世纪中期。本书对小儿的一些杂病如伏气、风温、夏热、厥逆、疮、胀、痞疹、惊等的辨证和方药作了简要的叙述。后经周学海补注增订,辑入(周氏医学丛书• 二集》 中。
幼科指南书名。又名《 幼科医学指南》 。4 卷。清• 周震撰于1661 年。1789 年始有初刊本。卷1 为儿科歌赋及议论;卷2 为小儿杂症;卷3 一4 分别论述小儿心、肝、肺、脾、肾诸经病证及医案。现有近代刊本数种。
幼科铁镜书名。6 卷(又有2 卷本)。清• 夏鼎撰。刊于1695 年。卷1 主要论述小儿科医生应注意的事项和推拿疗法的具体应用;卷2 论面部望诊及初生儿疾病;卷3 为惊痈诸症;卷4 麻疹、伤寒、疟、痢诸病;卷5 为儿科其他杂症;卷6 为儿科药性赋及主要药方。本书对儿科的推拿疗法颇为重视,并阐述了作者本人的经验与见解;对于指纹望诊和惊病的各种名目等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解放后有排印本。
幼科准绳见幼科证治准绳条。幼科集要见医述条。
幼科集腋书名。朱裕原撰。刊于1936 年。此书专述儿科推拿,治术上作者推崇夏鼎之《 幼科铁镜》 。书中先述推拿辨证总论,并附全身部位推拿图10 幅。后列述惊风24 症推拿法,并重.点介绍夏鼎有关脐风推拿法、救脐风法、治麻症法等内容。现有1936 年苏州刊本。
幼科释谜书名。6 卷。清• 沈金鳌撰。刊于1774 年。前4 卷论儿科诊法,并将主要病证(无痘科)分为24 门(类),各编四言韵语一首,予以综括。韵语之后,复采前人学术经验,阐述对于该病的辨证立法和治法。后2 卷为诸病应用方。本书曾收入《 沈氏尊生书》 。
幼幼指掌集成见幼科直言条。幼科心法要诀书名。6 卷(即<医宗金鉴》 卷50 一55 )。本书以七言歌诀加注的形式介绍诊察儿科病证的要领及小儿初生后各种杂病的证治。论述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附面部望诊图、虎口三关脉纹图等。
幼科心法集解见郑氏彤园医书四种条。幼科发挥大全见幼科发挥条。幼科医学指南见幼科指南条。幼科证治大全书名。7 册。日本,下津寿泉撰。刊于1709 年,书中引用中国医籍74 种,比较扼要地介绍了小儿科106 种病症的证治。解放后有排印本。
幼科证治准绳书名。(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 幼科准绳》 。9 卷。明• 王肯堂撰。刊于1602 年。本书综括整理明代以前有关儿科文献编成。卷
490 幼辽丝五画
1 证治通论及初生门;卷2 一9 将JL 科诸病分属五}鼻窦炎。煎眼:6 一9 克。② 治疗疮,肿毒,痔疮,捣
脏,列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类。每种病症均先论后方。引录各书皆标明出处。由于取材广博,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中保存了一些古代已佚的儿科学资料。
幼科推拿全书见推拿秘书条。
幼科痘疹金镜录见痘疹金镜录条。
幼科心法保赤存真见保赤存真条。
辽沙参见(中药志》 。为北沙参之别名,详该条。丝叶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油柑叶之别名,详该条。
丝瓜出<滇南本草)。又名天罗瓜、天吊瓜、水瓜: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 ( L . ) Roem .的果实。甘,凉。入肝、胃经。清热,化痰,凉血,解毒。① 治热病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带下,血淋。内服:煎汤,g 一巧克,(鱼羊品60 一120 克)。② 治风虫牙痛,干品烧存性研末撒:本品含多种丝瓜皂贰(IJyco 毗ide ) ,其中丝瓜皂贰A 有止咳作用。
丝络见横络条。
丝硫出(新修本草》 。即药,详该条。
丝瓜子出明• 姚可成<食物本草)。又名乌牛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 , , ffa Cylindrica ( L . ) Roem .的种子。苦,平。清热,化痰,通便,驱虫。① 治肺热咳嗽,痰多,便秘,肠风,痔凄。煎服:9 一巧克。② 治蛔虫病。取种仁空腹时嚼食(或捣烂装胶囊服),成人40 一50 粒,儿童30 粒,每日一次,连服二日。孕妇忌服。本品含脂肪油、磷脂、a 一菠菜幽醇、三菇皂贰(贰元为齐墩果酸)、葫芦素B 等。葫芦素B 有抗肝炎功能并对人体鼻呕癌KB 细胞或Hda 细胞有细胞毒活性。
丝瓜水见《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为天萝水之别名,详该条。
丝瓜叶出《 滇南本草》 。为葫芦科植物丝瓜IJuffa 。ylindric 。(L . ) Roem .的叶。苦、酸,微寒。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止血。① 治暑热烦渴,咳嗽,百日咳。煎服:9 一巧克。② 治痈肿,疗疮,天疤疮,带状疤疹,捣敷;疥癣,捣烂搽擦;汤火灼伤,研末调敷;创伤出血,研粉撒布。本品含齐墩果酸一3 一葡萄糖贰,齐墩果酸一3 一葡萄糖一28 一三葡萄糖贰。常春藤皂贰元等三菇类。还含卜谷誉醇和多种氨基酸。:又谓含葫芦素B 。
丝瓜皮出《 滇南本草》 。又名丝瓜壳。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 。(L . ) ROem .的果皮。解毒,消肿。治金疮,研末撒;疗疮,油调徐;坐板疮,焙干研末,烧酒调涂。
丝瓜网见清• 汪双池(医林纂要• 药性》 。即丝瓜络,详该条。
丝瓜壳见(分类草药性》 。即丝瓜皮,详该条。丝瓜花出《 滇南本草》 。为葫芦科植物丝瓜IJuff 。。ylindrica ( L . ) Roem .的花。甘、微苦,寒。清肺止咳,消痰下气。① 治肺热咳嗽,喘急气促,咽痛,
烂敷;外伤出血,研粉撒。本品含谷氨酞胺、天冬氨酸、天门冬素、精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丝瓜络出清• 叶小峰(本草再新》 。又名丝瓜筋、丝瓜网。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ylindrica ( L . ) Roem .老熟果实的维管束。甘,平。入肺、胃、肝经。通经活络,利尿消肿,凉血止血。① 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胸胁疼痛,肺热痰咳,妇女经闭,乳汁不通,乳痈肿痛,小便不利,水肿。煎服:4 . 5 一9 克。② 炒炭研末服,治赤痢,便血,血崩。本品含齐墩果酸一3 - 葡萄糖一28 一三葡萄糖贰,木聚糖、纤维素等。丝瓜根出《 滇南本草》 。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 ( L , ) Roem .的根。甘,平。活血,通络,清热,解毒。① 治偏头痛,鼻炎,副鼻窦炎.喉风肿痛,肠风下血,痔漏,脱肛。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腰痛,烧存性研末,酒送服;乳腺炎,水煎兑酒服。③ 治疮疖,蛇咬伤。捣敷。
丝瓜筋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丝瓜络,详该条。
丝瓜藤出《 本草纲目》 。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 ( L . ) Roem .的茎。甘,微寒。舒筋活络,化痰止咳。① 治腰痛,四肢麻木,肺热咳嗽,鼻炎。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脑漏,以近根处藤烧存性,研末搐鼻;牙宜,缎存性,研末敷;汤火伤,捣汁涂。本品含齐墩果酸一3 一葡萄糖贰,齐墩果酸一8 一三葡萄糖贰,常春藤皂贰元等三菇类,还含仔谷幽醇和多种氨基酸。煎剂对小鼠有止咳、祛痰作用。
丝竹空经穴名。代号习23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巨缪、目修。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眉毛外侧端凹陷处。布有面神经颧支,耳颜神经分支和颖浅动、静脉的额支。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目翁,眼睑润动,视物不明,癫痈等。沿皮刺O , 5 一l 寸。
丝连皮见《 中药志)。为杜仲之别名,详该条。丝棉木见(贵州民间药物)。又名野杜仲、鸡血兰、白桃树。为卫矛科植物丝棉木Euon 卿us bungeanus Maxirn .的根、树皮、果实或枝叶。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苦、涩,寒,有小毒。祛风除湿,活血止血。① 治风湿痹痛,腰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鼻鲤,痔疮。煎服:9 一巧克。② 枝叶煎汤熏洗治漆疮。
丝棉皮见苏州医学院等《 中草药手册》 。为杜仲之别名,详该条。
丝毛草根见(中药志》 。为白茅根之别名,详该条。
丝风内障眼科病证。出《 证治准绳• 杂病)。“视瞳神内隐隐然,若有一丝横经或斜经于内,自视全物亦有如碎路者,乃络为风攻,郁遏真气.故视亦光华有损”(《 张氏医通》 卷八)。此证可见于圆璐内障之初发期。详该条。
邢戎动吉491
、/、
画
邢元朴宋代医家。撰有《 痈疽论)一卷,已佚。邢增捷明代医家。浙江新昌人。长于导引术,治病不计较报酬。著有<医案心法》 、《 本草辑要》 、《 伤寒指掌详解》 、《 脉诀删补》 等书,皆佚。
戎盐出(神农本草经)。即大青盐。详该条。戎盐丸《 奇效良方》 卷六十方。又名加减三黄丸。戎盐、黄等(一作葵子)、黄柏、大黄各五两,人参、桂心、甘草各二两。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日三次。治舌上出血者。本方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 卷六,但无方名。戎盐散{类证治裁)卷八方。戎盐一升,炙皂角(去皮子)五钱,细辛一两。为末,盛于囊中,大如指,长二寸,纳阴中,恶水毕出,以温汤洗之。治青瘦,症见腹聚左右胁,崩中不禁,下青汁者。
动① 证候名。振掉动摇之象。《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风胜则动。”② 脉象。《 伤寒论• 辨脉法》 :“阴阳相搏名曰动。”参见动脉条。
动气① 脉搏跳动时的动态、气势。《 素间• 至真要大论): “所谓动气,知其脏也”。② 脐周的搏动(出《 难经• 第十六难))。(伤寒指掌》 卷三:“动气者,筑筑然动于脐旁上下左右,甚至速及虚里、心、胁,而浑身振动也。此病由于妄汗、妄下,气血大亏,以致肾气不纳,鼓动于下而作也;或由其人少阴素亏,因病而发,恒见于瘦薄虚弱之人… … 。”
动功气功功法。又称外功。采取与意念、呼吸相结合的肢体动作或自我按摩以锻炼内脏、凝静心神、活跃气血的一种动中静的功法。“动”与“外”是因有锻炼动作表现于外而得名,所谓动中静,则指锻炼此类功法时,是在意念集中,思想宁静的情况下进行的,不是单纯的肢体活动。
动法刺法名。指入针后,摇动针体并结合提插、捻转,以使气行的方法。《 针经指南}: “动者,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 针灸问对》 :“凡下针时,如气不行,将针摇之,如摇铃之状,动而振之,每穴每次须摇五息,一吹一摇,按针左转,一吸一摇,提针右转,故曰动以运气。”
动脉① 脉象之一。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搏动部位较局限,节律不匀。见于惊恐及痛证。《 脉经>: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伤寒论• 辨脉法): “阴阳相搏,名曰动。”② 全身经脉搏动应手之处。《 难经一难》 :“十二经皆有动脉。”
“动象气功术语。是指练功过程中,身体的外形姿势转化为动的姿态。动象有真动与假动之分。“真动”属自发产生的,内气发动后,随气而动,由内、动而及外;“假动”属主观追求,是暗示和诱导出来的,没有内气发动为依据。
动暑病证名。《 温热类编》 卷三:“阳暑,即动暑。”详阳暑条。
动输(灵枢经》 篇名。动,指脉之搏动;输,即经气所输之处。本篇阐述了十二经脉中,唯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三经独动不休的道理,以及在邪气阻塞四肢的情况下,十二经气如何保持输转循环的问题。动治法推拿方法。出《 石室秘录》 。为活动关节之法。根据各关节的活动特点不同,有扭转、抖摇、屈伸等法,以帮助有病的关节和肌肉萎缩的肢体恢复其正常功能。适用于头颈,腰背及四肢各关节。(石室秘录• 动治法》 :“因其不动而故动之也。如双足麻木不能履地,两手不能执物者是也• ,• … 乘其尚有可动之机,因而活动之。”
动静结合气功术语。一般认为,在气功和武术中,静功和动功互相配合,效果显著。动而伸之刺法术语。与“推而纳之”对举。(难经• 七十八难>: “得气,… … 动而伸之,是谓泻。”意指针刺得气以后,将针转动向上抽引,这是针刺泻法操作要领。
吉吉麻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为罗布麻之别名,详该条。
吉利散(伤科大成》 方。当归、川弯、积壳、陈皮、香附、厚朴、木香、苏木末、刘寄奴、落得打、三七、乳香、没药、篇蓄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温酒送下。功能行气活血止痛。治跌打损伤,红肿不消,阵阵作痛等症。
吉灶丹病名。出《 疮疡经验全书》 卷七。小儿丹毒之一。系足太阳膀胧经风热所致。证见丹从头额向脑发展,红热肿痛不已,浑身作热。治宜防风通圣散加减,外用紫荆散调搽,或赤小豆末调搽。吉样丸《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方。天麻、桂心、柳絮、牡丹皮、获等、干地黄各一两,覆盆子、冤丝子、褚实子各一升,五味子、桃花、白术、川芍各二两,桃仁一百枚。为细末,蜜和为丸,豆大,每服五丸,空腹酒送下,午、晚各一次。治妇人积年不孕。吉祥草出《 本草纲目》 。又名解晕草、小青胆、玉带草、竹叶青、小叶万年青。为百合科植物吉徉草Reineckea 。arnea Kunth 的带根全草。分布西南、华中、华南、华东和陕西等地。甘,凉。清肺止咳,凉血解毒。① 治肺热咳嗽,哮喘,咯血,吐血,妞血,便血,黄疽,疮积,火眼。煎服:9 一15 克(鲜品30 一60 克)。② 外敷疮毒,跌打损伤。全草含街体皂试,贰元有薯我皂贰元、吉祥草皂贰元等。另含任谷街醇葡萄糖贰。
吉伪伽ui 挥)之(约十二世纪)宋代人。字谦伯。岳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令。据《 幼幼新书)记载:家藏有(凤髓经)、(飞仙论》 、(宝童方》 、(联珠论)、
492 吉考老
<保信论》 、(惠济歌》 、《 吉氏家传》 七部方书,均为谦伯手集。
吉谦伯见吉伪之条。
考正穴法见针灸传真条。
考正周身穴法歌书名。1 卷。清• 廖润鸿撰。本书将全身十四经经穴及经外奇穴编成五言歌诀,并加注释,便于初学者习诵。末附铜人图二张。现存清刊本(善成堂刊)。
老龙推拿穴位。① 出《 小儿推拿广意》 。位于中指远端背面靠指甲根处。掐此穴治惊风、昏迷。《 保赤推拿法• 掐老龙穴法》 :“此穴在中指背靠指甲处。相离如韭叶许。若几急惊暴死,对拿精灵、威灵二穴,不醒,即于此穴掐之,不知疼痛,难救”。② 出《 幼科铁镜• 虎口合骨穴图》 。位于中指指端。掐此穴用治惊风二
老疟疟疾之一。指疟疾延久不愈,深入三阴经者。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疟病不内外因)。《 丹溪心法• 疟补“老疟病,此系风暑于阴分,用血药引出阳分则散。”一名母疟。参见母疟、疟疾条。
老商三商之一,见该条。
老淋病名。指老人淋证。见《 医医偶录• 膀胧部)。老人精气已衰,患淋多见虚证。若精竭复耗,大小便牵痛如淋,用八味丸加车前、牛膝,或草薛分清饮加减。若气虚下陷成淋,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通、泽泻。若老人绝欲太早成淋,用生绿豆衣水浸,擂汁服,或淡秋石擂水饮服。参见淋条。
老痰痰证之一。指气火郁结,凝结胶固之痰症。又名郁痰、结痰、顽痰。《 症因脉治》 卷二:“老痰即结痰。”' ’顽痰坚结胶固,• 一即老痰。”《 丹溪心法附余• 痰): “因火邪炎上,薰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为火薰蒸,凝浊郁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丹溪心法• 痰》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老痰。重者吐之,轻者用瓜萎辈,气实必用荆沥。”《 张氏医通• 痰饮》 :“老痰积于胸隔作痞,或流滞于经络四肢者,青嚎石丸。”老痰症治宜开郁降火,清润肺金,以消化其凝结之痰。《 医蝙》 卷二:“老痰即郁痰结成粘块,吐咯不出,非南星、半夏、获等、苍术可治。青黛为主,五倍、海石、苦梗、旋复花、瓜篓仁、芒硝。”老痰可由燥痰失治所致。《 医学入门》 卷五:“燥痰,久为老痰。”参见痰症有关条。老麟病证名二见《 异授眼科》 。指宿聆之顽固不易消退者。参见宿翁条。
老白毛见成安徽中草药》 。为自头翁之别名,详该条。
老头草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火绒草之别名,详该条。
老奴丸(奇效良方》 卷二十一方。又名苍龙丸。木香五钱,灯心二钱,大蜘蛛七个,胡桃肉(另研)、萃澄茄、炒车前子、马蔺花(酒浸)、锻牡蝠、草薄、菲子、木通备一两,山茱英、补骨脂(酒浸)、桑缥虫献酒浸)、全蝎、龙骨各一两半,母丁香、紫梢花、肉从蓉(酒浸)、冤丝子(酒蒸)、蛇床子、获等、仙灵脾、八角茵
香、巴戟天、远志、当归各二两,沉香七钱,干漆(炒去烟)三两,熟地黄五两(一方无桑缥峭、当归、沉香)。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温酒送下。功能添精补肾虚,去冷除风湿,壮阳。治精神衰弱,腰膝无力,阳事不举。
老母虫见(四川中药志》 。为蟒槽之别名,详该条。
老花眼病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 。又名老人眼昏。为肝肾衰耗所致,指年越四十而视近困难者。《 外台秘要》 卷廿一指出,凡人年四十五岁以后,渐觉眼暗。(证治准绳,杂病)亦指出,若人年五十以外而目昏者,虽治不复光明。即今之老视,宜配镜矫正。
老君须O 见(南宁市药物志》 。为三十六荡之别名。.见《 安徽中草药》 。为松萝之别名。各详该条。
老虎爪见《 河北药材》 。为卷柏之别名,详该条。老虎芋.见《 广酉药用植物名录》 。为卜芥之别名。.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海芋之别名。各详该条。
老虎花见《 本草纲目》 。为闹羊花之别名,详该条。
老虎刺见《 安徽中草药》 。为萍草之别名,详该条。
老鸦胆见《 生草药性备要》 。为鸦胆子之别名,详该条。
老鸦蒜见《 世医得效方》 。为石蒜之别名,详该条。
老鸦糊见《 福建民间草药》 。又名鱼胆、猴草、米筛花。为马鞭草科植物老鸦糊callicarpa 网inieri I 芜vl . var . giraldii HesseexRehd .的根、茎、叶、果实。分布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苦、辛,凉。散寮止血,祛风除湿。① 治内出血,尿血。内服:煎汤,15 一30 克,或研粉,每次3 克,每日三至四次。② 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取叶、果实研末外敷,或鲜叶捣敷;③ 治风湿关节痛,根,巧一30 克,水、酒煎服;颈淋巴结结核,根,250 克,煮鸡蛋3 个,吃蛋,一次吃完。本品水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老咽痛病名。《 外科理例》 卷六:“老咽痛,日哺甚,以补中益气汤,加酒炒黄柏、知母,数剂而愈。”泛指长期不愈的慢性咽痛。
老复丁古代养生术语。意为返老还童。《 通俗编》 :“急就章云,长乐无极老复丁。”《 参同契》 :“老翁复丁壮也。”
老黄苔舌苔色黄而暗晦,主阳热亢盛。老鸽头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为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老鸽筋见《 东北资源植物手册》 。为老鹤草之别名,详该条。
老蒙花见《 药材资料汇编》 。为密蒙花之商品名,详该条。
老493
老蜗生出《 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接筋草、野花生。为豆科植物天蓝首楷Medicago luPulina L .的全草。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及云南、四川等地。微苦,平。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舒筋通络。① 治黄疽型肝炎,便血,痔血,坐骨神经痛,风湿、劳伤疼痛。煎服:9 一15 克。② 捣敷蛇头疗,娱蛤、黄蜂、蛇咬伤。全草含雌激素样成分。种子含皂贰、半乳糖配甘露聚糖。叶含粗皂贰,酸解后得大豆皂醇B 、C 、D 、E 、F 及首蓓酸(Medicageni 。acid )。
老鼠耳见《 福建民间草药》 。又名狗脚刺、提云草、老鼠乳、乌蓉藤、鸭公青。为鼠李科植物细叶勾耳茶Berche 二ia lineata ( 1 . ) DC 的嫩茎叶。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微苦、涩,平。止咳,消滞,散痕,解毒。① 治慢性气管炎,小儿胃纳呆滞,肇丸肿痛,痔疮。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疗疮,煎服并加盐少许捣敷;汤火伤,研末茶油调涂。全草含焦性儿茶酚。
老鼠花见(东还纪程》 。为芫花之别名,详该条。老鼠豆见《 湖南药物志》 。又名鹿蕾、野黄豆、鸟眼睛豆。为豆科植物老鼠眼Rhynchooia volubilis Lour ,的茎叶。分布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苦,平。归胃、肾经。解毒,祛风止痛。① 治蛊虫,康病,痈肿,流注。捣烂外敷。② 治头痛,腰痛,腹痛,妇女产褥热。煎服:10 一15 克。
老鼠尾O 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干斤拔之别名。.见《 泉州本草》 。为草石蚕之别名。各详该条。
老鼠刺见(江西民间草药》 。为虎刺之别名,详该条。
老鼠苏见《 全国中蔚药汇编》 。为水飞蓟之别名,详该条。
老鼠乳见《 福建中草药》 。为老鼠耳之别名,详该条。
老鼠胎病证名。缪慎斋《 妇女卫生医药常识》 :“更有初孕时一、二月中,经水仍来,来而色淡不多者,名曰垢胎,俗云老鼠胎。”即激经,见该条。老鼠疮即凛病,详该条。
老鼠钻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四。即串疽。见该条。
老腰弓见(云南中草药选》 。为草血竭之别名,详该条。
老鹤草出《 本草纲目拾遗》 。又名五叶草、破铜钱、老鹤嘴、老鹉筋、鹤子嘴。为拢牛儿苗科植物拢牛儿苗Erodium stephanianum willd .或老鹤草Geranium wilfordii Maxim .等的地上部分。主产河北、山东、山西、云南、四川、湖北等地。苦、辛,平。祛风湿,活血,通络;外用清热解毒,收敛生肌。① 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急性胃肠炎,痢疾。煎服二9 一巧克。② 制成软膏涂敷,治湿疹,痈、疗、疮疖,小面积水、火烫伤。拢牛儿苗全草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拢牛儿醇,老鹤草地上部分含老鹤草素( GeTamhn )。煎剂或浸膏在一定剂量时,能抑制兔
肠蠕动,有止泻作用,但用量过大反有泻下作用。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等多种细菌以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拢牛儿醇有抗菌作用,临床匕用治慢性支气管炎。
老鹤嘴见<东北植物药图志》 。为老鹤草之别名,详该条。
老人便结病证名。指老人大便坚涩或不通。《 景岳全书• 杂证漠》 :“老人便结,大都皆属血燥。盖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则阴虚之渐也,此外则愈老愈衰,精血日耗,故多有干结之证,治此之法无他,惟虚者补之,燥者润之而尽之矣。然亦当辨其虚实微甚,及有火无火,因其人而调理之可也。凡润燥等剂如导滞通幽汤、从蓉润肠丸、搜风顺气丸、东垣润肠丸、卫生润汤丸、元戎四物汤、三仁丸、百顺丸之类皆可选用。又泵膏为润燥之神剂,最当随宜用之。其有大虚大热者,宜用前阴、阳结治法。许学士治年老虚人便秘,只用火麻仁、苏子仁各半研取汁服之,更煮粥食之,不必服药而秘愈。”<济生方• 大便): “年高之人,以致秘结者,非少壮比,多服大黄恐伤真气,后方所载有威灵仙丸最佳。”《 世医得效方• 秘涩》 :“老人脏腑秘,不可用大黄,老人津液少,所以脏腑秘涩,更服大黄以泻之,津液皆去,定须再秘甚于前。只可服宽润大肠之药,更用槐花煎汤淋洗亦效。更有老人发热而大腑秘涩,或因多服丹药,脾胃虚弱,蒸化不行,遂为脏腑积热,须用神保圆,得通泻一行,热亦即退。”《 辨证录• 大便闭结门》 :“人有大便秘结者,其症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头目昏晕,面红烦躁,人以为火盛闭结也,谁知是肾水之涸乎?• 一此等之症,老人最多,正以老人阴衰干燥,火有余而水不足耳,治法但补其肾中之水,则水足以济火,大肠自润矣。方用濡肠饮。”《 张氏医通• 大便不通》 :“老人血枯便闭,用生地黄、当归身、鲜首乌各四两,J ‘皮一两,熬膏顿热服半小杯,不通,三五次效。”参见虚秘条。老人眼昏病名。见(东医宝鉴》 卷一。指老花眼,参见该条。
老人腰痛病证名。见(医宗必读• 腰痛》 。多因肝肾不足所致。《 临证指南医案• 腰腿足痛》 龚商年按:“有老年腰痛者,他人但撮几味通用补肾药以治,先生独想及奇经之脉隶于肝肾,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角、当归、从蓉、薄佳、小菌以温养下焦。”也可选用二至丸、右归丸等方,或外用摩腰膏热摩腰部。老汉扳结小儿推拿方法。出陈氏《 小儿按摩经》 。又名老翁纹署。《 针灸大成• 卷十• 手诀》 :“以一手掐大指根骨,一手掐脾经摇之,治痞块也。”老汉绞苍(c 亡略层)小儿推拿方法。出《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详老汉扳增条。老母猪藤见《 安徽中草药》 。为乌嵌葛之别名,详该条。
老老恒言养生类著作。清• 曹庭栋著,全书共五卷。初刻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后因遭兵焚板毁,同治九年(1870 )重刻。又名(养生随笔)。本书前二卷详
494 老巩扩地
晨昏动乱之宜,次二卷列居处备用之要,末附粥谱一卷,偕为调养治疾之需。全书所述,虽无惊人之语,但切于日用琐屑之事,而且有论有法,周详实用。作者主张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适应日常生活习惯,把养生的实践寓于日常生活起居琐事之中。同时重视调摄脾胃,认为“古人养老调脾之法,服食即当药饵”,故而把饮食调摄、起居调摄与调理脾胃联系起来,提出一系列保养方法。此外本书极力推崇食粥,认为“粥能益人,老人尤宜”, “每日空腹食淡粥一阪,能推陈致新,生津致胃,所益非细”。全书所列粥谱一百方,多数采自其他方书,曹氏自己又创制十四方加入,并按药物气味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对于老年养生防病有重要参考价值。
老肉板睛眼科病证。见清• 佚名(眼科捷径》 。即箭肉攀睛。详该条。
老妇行经指妇女年过五十岁后,仍然行经者。如身体无病为气血盛实有余。若经来较频,或一月二、三次,血量反见增多者,属于病态。多因气虚,肝肾不足,冲任虚损,血失统摄所致。治宜补气养血、大补肝肾。方用安老汤,并应注意癌变的可能。老妇血崩见(傅青主女科》 。即年老血崩,详该条。
老虎吞食小儿推拿方法。出钊、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脚上诸穴图): “仆参穴:治小儿吼喘,将此上推下掐,必然苏醒。如小儿急死,将口咬之,则回生,名曰:老虎吞食。”
老虎刺叶见《 江苏药材志》 。为拘骨叶之别名,详该条。
老虎撩子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为刺五加之别名,详该条。
老鸦枕头见(药材资料汇编》 。为苦石莲之别名,详该条。
老鼠豆根见(湖南药物志》 。为豆科植物老鼠眼Rh " chosia volubilis Lour .的根。活血止痛,杀虫解毒。① 治痛经,小儿疮积。煎服10 一巧克。② 治肿毒,瘪病,蛇咬伤。捣烂外敷。
老子禁食经书名。见(隋书• 经籍志)o1 卷,已佚。
老虎脚迹草见《 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毛莫之别名,详该条。
老鸦眼睛藤见《 上海常用中草药》 。为乌敛毒之别名,详该条。
老鼠拉冬瓜见《 广西中草药》 。为马贬儿之别名,详该条。
巩堤丸(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熟地黄、冤丝子(酒煮)、炒白术各二两,五味子、益智仁(酒炒)、补骨脂(酒炒)、制附子、获荃、炒韭子各一两。为细末,山药打糊为丸,每服百余丸,空腹开水或温酒送下。功能温补固摄。治命门火衰,小便不禁等症。若兼气虚,加人参一至二两。
扩塔症喉科病证。扩,同旷,此指咽喉。扩塔,
谓生于“因喉的疙瘩。《 喉舌备要》 :“此症发在帝中内侧扩边,或左或右不定,然俱有白膜黄膜。”“发左宜平肝,发右宜清肺,”兼以去膜升提,解毒之剂。地① 与天相对而言,属阴。(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神(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 素问• 六节脏象论):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② 指耳前之肉。(灵枢• 寿夭刚柔》 :“墙基(耳廓)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③ 指面的下部。(灵枢• 五色}: “在地为厥。”④ 向下、向内之意。《 灵枢,经别>: '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地支参见十二地支条。
地气O 指阴气。<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运气术语。指主气,或称主时之六气,即六气分司于一岁的二十四节气。(素问• 六微旨大论):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系与“天气”相对而言,在泉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称为“地气”,参见“天气”条。地化运气术语。.指在泉之气的变化。《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地化奈何?" .专指在泉的火热之气。《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同清者多地化。”张景岳注:“运与司天阳明同清者,则当多用在泉少阴温热之化以治之。”即岁运与司天之气,同为清气,应多以火热之气调节。
地仓经穴名。代号ST4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会维、胃维。属足阳明胃经。阳娇、手足阳明之会。位于口角外侧,正视时,适与瞳孔相直。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并有面动、静脉通过。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睑响动,齿痛,颊肿;以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沿皮刺0 . 5 一1 寸。艾条灸3 一5 分钟。
地户指东南方。(升庵外集》 :“河图括地象日,东南为地户。”古人认为:地不满东南,故地之户在东南。
地节见(三国志)。为玉竹之别名,详该条。地龙出《 本草图经》 。又名虹酬、曲鳝。为钳妇科动物参环毛好!Pheretima aspergillum ( E . perrier )或编蛆妈!Allotobophora (阮vi 即y ) trapezoides (腼t Dnges )的干燥全体。主产广东、广西等地。咸,寒。入肝、脾、肺经。清热,镇痉,平喘,通络,利尿,降压。① 治高热烦躁,惊风抽搐,喉痹,慢性气管炎,哮喘,风湿痹痛,半身不遂,水肿,黄疽,小便不利,高血压病。内服:煎汤,4 . 5 一9 克;研末服,每次1 . 5 一3 克,日服一至二次。② 治流行性腮腺炎,「肢溃疡,丹毒,湿疹,烧烫伤,加白糖搅拌取液涂敷;骨折,酌加白糖及少许冰片同捣烂,涂敷患处。地龙含丁二酸,并含6 一经基嗦吟、腺嚓吟、鸟嚎吟、胆碱、肌和多种氨基酸等。有平喘(舒张支气管)、降低血压、解热作用;并有轻度镇静、局部麻醉及拮抗某些实验性惊厥的作用;能兴奋子宫。止喘的有效成分可能是6 - 经基嚓吟。
六目地495
地瓜见《 救荒本草》 。为地笋之别名,、详该条。地机经穴名。代号SPS 。出(针灸甲乙经》 。《 医学入门》 作地箕。别名脾舍。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郑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躁下缘下3 寸,胫骨后缘处。一说:“阴陵泉下五寸,与巨虚相对。”(《 循经考穴编))。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分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通过。主治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痢疾,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地合经外奇穴名。出(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 刺疗捷法》 。位于承浆穴下方,下领骨正中向前突起之高点处。主治头面疗疮,牙痛等。斜刺0 . 3 一0 . 5 寸。
地冲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涌泉,见该条。
地纪运气术语。五年循环一周。《 素问• 天元纪大论》 :“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地运运气术语。指在泉之气的运行。(素问,刺法论): “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地茄见(植物名实图考》 。为地慈之别名,详该条。
地松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漆姑草之别名,详该条。
地狗见《 滇南本草》 。为缕姑之别名,详该条。地虱见《 本草纲目》 。为鼠妇之别名,详该条。地参出《 神农本草经》 。为知母之别名,详该条。地拱见(四川中药志》 。为地枯牛之别名,详该条。
地骨见(新本草纲目》 。为苦参之别名,详该条。地胆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妩青、杜龙。为芫青科昆虫地胆Meloe coarctatus Motsch .的干燥全虫。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味辛,性寒。有毒。攻毒逐癖。① 外治恶疮、鼻息肉。研末敷贴、发泡或酒煮汁涂。② 治瘾病,疮瘾。研末入丸、散内服。③ 坠胎。本品有剧毒,内服宜慎。体虚及孕妇忌服。恶甘草。主含斑鳌素。
地蚕见<日用本草》 。为甘露子之别名,详该条。地薄见《 本草汇编》 。为蛇幕之别名,详该条。地栗出《 通志》 。为李莽之别名,详该条。地笋出《 嘉枯补注神农本草》 。又名地瓜、地瓜儿、野三七、地蚕子、地藕。为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L 界opus lucidus Turcz .或毛叶地瓜儿苗L . lucidus Turcz . var . hirtus Regel 的根茎。前者分布东北、陕西、河北、四川及云南;后者分布我国南北各地。甘、辛,温。活血,益气。治吐血,鲤血,产后腹痛,带下。煎服:4 , 5 一9 克。地瓜儿苗根茎含泽兰糖( Lyco 卿e )、果搪、棉子糖、水苏糖等。
地倾眼科病证。见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按《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对眼之八廓定位,地廓位于肉轮,即胞睑。故胞睑向外翻倾又称地倾。即
风牵睑出,详该条。
地部穴位深浅分部名。亦称“地才”。指深层。参见人部条。
地惹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又名地茄、地穗、地石榴。为野牡丹科植物地慈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 .的全草。分布江西、福建、广西、广东等地。甘、微涩,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① 煎剂喷喉、滴鼻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② 治肠炎,痢疾,消化道出血,肺脓疡,尿路感染。③ 治痛经,产后腹痛,血崩,带下,盆腔炎。煎服:9 一15 克(鲜品30 一60 克)。④ 治外伤出血,痈肿疗疮,蛇咬伤。鲜品捣敷。本品煎剂在体外对伤寒、痢疾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地营出<名医别录》 。为白茅根之别名,详该条。地椒出(嘉裕补注神农本草)。又名地花椒、山胡椒。为唇形科植物百里香Thymus mon 卯licus Ronn .或兴凯百里香T . przewalskii ( Kom . ) Nakai 的地上部分。前者分布东北及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山西、河北等地,后者分布东北及河北、陕西等地。辛,温,有小毒。祛风止咳,温中止痛,利尿通淋。① 治感冒咳嗽,百日咳,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腹冷痛,高血压病,外伤周身疼痛,痛经,淋病小便涩痛。煎服,6 一15 克。② 治疮痈肿痛,慢性湿疹,皮肤痰痒,神经性皮炎,煎水洗。本品含挥发油,内有香荆芥酚、百里香酚、对聚伞花素、龙脑等。又含高山黄等素葡萄糖贰、木犀草素一7 一葡萄糖贰等黄酮类成分和熊果酸、鞭质等。百里香酚有防腐、消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它以原形自肺排出,故可治气管炎;还有抗真菌及驱虫作用。
地筋出《 石药尔雅》 。为觅根之别名,详该条。
地榆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酸储、山枣参、山红枣根、黄瓜香、血箭草。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 即isorba officinalis L .的根。主产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湖南等地。苦、酸,寒。入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泻火敛疮。① 治肠风下血,血痢,尿血,崩漏,痔疮出血,吐血,蛆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白带。煎服:9 一15 克,生用或炒炭。② 治烧伤,研粉麻油调敷;湿疹,煎水纱布沾药液湿敷。本品含地偷贰I 、n ( Ziyu 一glycosidel 、11 ) ,地偷皂贰A 、B 、E ( sanguisorbinA 、B 、E ) ,鞭质,游离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地偷粉外用对实验性烫伤有一定疗效。地榆炭煎剂使兔凝血时间明显缩短,小鼠出血时间缩短。煎剂对多种致病性球菌、杆菌和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药液经高压灭菌后则抑菌力明显减弱。
地雷见<湖南药物志》 。为雪里开之别名,详该条。
地稳见南京药学院《 中草药学》 。叩地慈,详该条。
地锦出《 本草拾遗》 。为爬山虎之别名,详该条。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见《 银海精微》 。又名
坤廓、坤地廓、水谷廓。① 《 审视瑶函》 :“以(气)轮上血脉丝络为凭C " “坤位西南,络通于胃之腑,脏属于脾。”②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地廓即肉轮也,肉轮属脾,脾与胃为表里,故轮主藏为脾病,廓主府为胃病。”③ 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一:“坤为下睑,络通胃之府,脏属于脾。”④ (张氏医通》 卷八:“脾胃之府为地廓。”有名无位。⑤ 陈达夫《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认为此廓位于白睛颖上方,属胃。
地数运气术语。在泉六气的数理。《 素问遗篇• 刺法论>: “详其地数之等差。”谓容察其地运规律相差不等。
地箕见地机条。
地精.出《 石药尔雅》 。为肉灰蓉之别名。.出(何首乌录》 。为何首乌之别名。各详该条。地藕O 见《 南宁市药物志》 。为山莲藕之别名,详该条。.见(分类草药性》 。为地笋之别名,详该条。
地丁肿病证名。地丁(即悬雍垂)红热肿痛。为心火上炎,血热为患所致。病之初起,地丁微红,逐渐肿大,继而色鲜红,肿甚而热痛,啼叫不安,妨碍吮乳、吞咽和呼吸,并有窒息的危险。治宜泻火解毒,用犀角、连翘、黄连、大青叶、竹叶、莲子心、灯心煎汤,频频服之。
地丁草.见《 辽宁经济植物志》 。为苦地丁之别名,详该条。.见清• 叶小峰<本草再新》 。为紫花地丁之别名,详该条。
地五会经穴名。代号GB42 。出《 针灸甲乙经》 。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拓骨间,靠小趾伸肌键的内侧缘,侠溪穴上1 寸处。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足背动、静脉网,第四环骨背动、静脉。主治目赤肿痛,耳鸣,吐血,乳痈,腋下肿,足背红肿等。直刺0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地不荣见明• 范洪《 滇南本草图说》 。即地不容之别名,详该条。
地不容出《 新修本草》 。又名地不荣、地芙蓉、一文钱、山乌龟、金线吊乌龟。为防己科植物地不容st 即hania epigaea H . s . L 的块根。产云南。苦、辛,微寒,有大毒。清热解毒,理气,止痛,消痰,化滞。① 治急性胃肠炎,胃痛,疟疾,痰食停滞,内服:煎汤,1 . 5 一3 克,或研末吞,0 . 6 一0 . 9 克。本品内服须洗净切片,煮2 小时后去皮晒干用。② 治痈肿疮毒,研末,蜂蜜或醋调敷。孕妇忌服。用量过大,易引起呕吐。本品含地不容碱(Delavaine )、轮环藤宁碱( Cycleanine )、头花千金藤碱、地不容新碱( St 印h 浏eline )、异地不容新碱等生物碱。轮环藤宁碱有横纹肌松弛作用。头花千金藤碱能防治白细胞减少C
地毛球见<中药志》 。为锁阳之别名,详该条。地乌龟见《 分类草药性》 。为地鳖虫之别名,详该条。
地节根见《 青海药材》 。为白茅根之别名,详
该条。
地石榴O 出《 滇南本草》 。为地瓜藤之别名。.见<湖南药物志》 。为慈地之别名。各详该条。地龙汤见《 张氏医通》 卷十四。即地龙散第一方作汤剂。治证同地龙散第一方。
地龙骨见《 河北中药手册》 。为穿山龙之别名,详该条。
地龙散O 《 兰室秘藏• 腰痛门》 方。当归尾一分,肉桂、地龙各四分,麻黄五分,苏木六分,独活、黄柏、甘草各一钱,羌活二钱,桃仁六个。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食远服。治腰脊痛或打扑损伤,从高坠下,癖血积于太阳经中,或胫惴臂股中痛不可忍,鼻塞不通。.《 证治准绳• 疡医)卷六方。地龙、官桂、苏木各九分,麻黄七分,黄柏、当归尾、甘草各一钱半,桃仁九个。水煎,食前服。治证同上。.《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地龙(去土炒)二钱半,皂角一挺(即一枚)。缎存性,为细末,先将鼻内洗净,以蜜涂之,再敷少许在内。治鼻中瘪肉。.《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三方。地龙(洗去土,焙干)、穿山甲(皂角灰炒黄)各五钱,朱砂二钱。为细末,研匀,每服一钱,量儿大小加减,用紫草煎汤调下。治小儿风热瘾疹,状如伤寒,耳尖及手足冷。
地仙苗出<日华子诸家本草》 。为拘祀叶之别名,详拘祀条。
地白草出《 天宝本草)。又名白地黄瓜、七星莲、黄瓜菜、野白菜、冷毒草。为荃菜科植物甸甸荃Viola diffusa Ging .的全草。分布华东、中南及西南等地。祛风清热,利尿解毒。① 治感冒,百日咳,目赤肿痛,痢疾,肝炎,淋浊。煎服:9 一巧克。② 治痈肿疗疮,跌打损伤,烫伤,蛇咬伤,疥疮。鲜品捣敷。地瓜儿见《 救荒本草》 。为地笋之别名,详该条。地瓜根出清• 刘士季(草木便方》 。为桑科植物地瓜Ficu : tikoua Bur .的根。苦、涩,凉。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治腹泻,痢疾,黄疽,白带,闭经,跌打损伤,凛病。内服:煎汤,30 一60 克;或浸酒服。地瓜藤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 。又名地批把、地石榴、地板藤、霜坡虎。为桑科植物地瓜Ficus tikoua Bu : .的茎叶。分布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和广西西部、陕西南部。苦,凉。清热利湿,止咳,消肿。① 治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痢疾,黄疽,水肿,尿路感染,白带,风湿痹痛。煎服:15 一30 克。② 捣敷治痈肿疮毒,跌打肿痛。
地芝丸《 银海精微》 卷下方。天门冬(或麦门冬)、生地黄各四两,积壳、菊花各一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盐汤送下。治远视。
地耳草出《 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田基黄、雀舌草、七寸金、小田基黄、黄花仔。为藤黄科植物地耳草H " ericum japonicum Thunb .的全草。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甘、微苦,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① 治传染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泄泻,痢疾,阑尾炎,扁桃体炎。煎服:9 一15 克。② 治急性眼结膜
‘。你窗少
地497
炎,煎水熏洗;痈疖肿毒,毒蛇咬伤,煎服并捣敷。本品含掀皮素及其3 一葡萄糖贰、7 一葡萄糖贰和3 一鼠李糖贰,预试还含靴质、内醋、葱醒、酚类、氨基酸。田基黄贰(白前贰B )对急、慢性肝炎有效;异懈皮贰及总黄酮也是治疗肝炎、降酶的有效成分;它还能降压、抗炎。
地米花见(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荞菜花之别名,详该条。
地羊鹊见《 四川常用中草药》 。又名牛角花、五叶草、三月黄花、斑鸿窝。为豆科植物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 .的全草及根。分布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广西等地。全草:辛,平。清热解毒,止咳,消痞。① 治风热咳嗽无痰,咽炎,扁桃体炎,胃部痞满疼痛。根:下气,止渴,去热,除虚劳,补不足。煎服:9 一18 克。② 治疮疖,湿疹,痔疮,全草捣烂敷。全草含5 , 7 , 3 ' , 4 ’一四经基一8 一甲氧基黄酮醇一3 一O 一p 一半乳糖贰等黄酮贰,另含刀豆酸、齐墩果酸、皂贰等。
地麦草出《 新修本草》 。为地肤苗之别名,详该条。
地花椒出(海上名方》 。即地椒,详该条。地芙蓉见《 植物名实图考》 。为地不容之别名,详该条。
地连钱见(本草纲目)。为螺庵草之别名,详该条。
地冻风见(中药志》 。为龙牙草根之别名,详该条。
地青杠见《 分类草药性》 。为紫金牛之别名,详该条。
地苦胆O 见《 陕西中草药》 。为土贝母之别名。.见《 广西本草选编》 。即苦地胆。.见<四川中药志》 。为金果榄之别名。各详该条。
地茄子出(分类草药性》 。为桔梗科植物铜锤玉带草Pratia be 即niifolia ( wall . ) Lindl .的果实。分布西南、华南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涩,微温。固精,顺气,消积。治遗精,白带,病气,小儿疮积。煎服:15 一30 克。孕妇忌服。
地茄根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地慈根之别名,详该条。
地板藤见《 云南中草药》 。为地瓜藤之别名,详该条。
地松柏见《 广西本草选编》 。为铺地娱蛤之别名,详该条。
地枫皮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木兰科植物地枫皮Illicium aifengpi K . I . B . etK . I . M .的树皮。分布广西西南部。微辛、涩,温,有小毒。祛风除湿,行气止痛。治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煎服:6 一9 克。地批把见《 贵州民间药物》 。为地瓜藤之别名,详该条。
地顶草见<云南中草药》 。为灯盏细辛之别名,详该条:
地罗汉见《 云南中草药》 。为滚山虫之别名,详
该条。
地侧柏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石上柏之别名,详该条。
地肤子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扫帚于、扫帚菜子、铁扫把子。为黎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 L . ) Schrad .的果实。主产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甘、苦,寒。入肾、膀胧经。清利湿热,止痒。① 治湿热淋病,小便不利,白带。煎服:6 一15 克。② 治尊麻疹,皮肤痰痒,疥癣,湿疹。水煎服或煎水洗患处。本品含齐墩果酸、三菇皂贰、脂肪油。煎剂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地肤苗出(名医别录》 。又名地肤草、地麦草。为黎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 L . ) schrad .的嫩茎叶。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苦,寒。清热解毒,利尿通淋。① 治痢疾、泄泻,小便不利,淋病。煎服:3 。一6 。克。② 煎水洗浴,治皮肤风热丹肿;洗目,治眼热昏暗、涩痛雀盲。幼嫩茎叶含哈尔满( Harman )、哈尔明碱(Harmine )、胆碱、微量胡萝卜素及维生素选、C 。
地肤草出(范汪方)。即地肤苗,详该条。地油根见《 云南中草药》 。为大红袍之别名,详该条。
地贯草见《 广西中药志》 。为莎草之别名,详该条。
地茨菇见《 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 。为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地胡椒见清• 罗思举(简易草药》 。为鹅不食草之别名,详该条。
地柏叶见《 湖南药物志》 。为翠云草之别名,详该条。
地柏枝O 出清• 刘士季《 草木便方》 。又名岩柏草、石柏、百叶草、黄疽卷柏、孔雀毛。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ii Hieron .的全草。分布长江以南各地,北至陕西南部。辛、微甘,平。清热利湿,凉血止血。① 治湿热黄疽,全身浮肿,肺结核咯血,鼻鲤,吐血,痔血,脏毒下血,血崩。煎服:15 一30 克。近用地柏枝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4 克)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瘫,肌肉注射,每次2 一4 毫升。经一至二疗程(十至十五天为一疗程)或三个月以上才有效果。② 治外伤出血,研末撒;烧伤,研末调敷。本品含异菌芹香豆素、日一谷幽醇、棕搁酸、硬脂酸等。注射液能缩短兔出血和凝血时间;在试管内能延迟纤维蛋白溶解,并能增加血小板总数和升高白细胞数。.见《 四川中药志)。为充州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地柏草见《 广东中药》 。为山扁豆之别名,详该条。
地枯萝见(现代实用中药》 。即地骸骸,详该条。地骨皮出(神农本草经)。为茄科植物构祀切cium chinense Mill 或宁夏构祀L . barbarum L .的根皮。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甘,寒。入肺、肾经。
498 地
六画
清热,凉血。治肺结核潮热盗汗,肺热咳喘,痰中带血,吐血,帆血,塘尿病,高血压病。煎服:9 ? 15 克。本品含甜菜碱、胆碱、苦可胺(KukoamineA )等生物碱以及桂皮酸、亚油酸、亚麻酸、月一谷街醇和多量酚类物质。浸剂、配剂及煎剂对麻醉犬、猫、兔均有明显降压作用;甜菜碱能轻度降压,能抗脂肪肝。桂皮酸有抗菌、抗真菌及升高白细胞数。对犬有利胆,对大鼠有轻泻作用。
地枯牛.见《 四川中药志》 。又名蚁狮、沙谷牛、地拱。为蛟蜻聆科昆虫蛟蜻聆Myrmel 。:micans Macl 蔺achlan 的幼虫。辛、咸,温,有毒。通窍,散结,截疟。① 治砂淋,炒研末,加白糖开水调服;治疟疾,炒研末,于疟发前半小时,温开水或兑酒服.每次7 至10 个。② 治瘫病破烂,配硼砂、冰片捣敷;疗毒,捣敷③ 治竹木刺及铁砂入肉,配南瓜瓤捣敷。.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蟠姑之别名,详该条。地钮子见<四川中药志》 。为铜锤玉带草之别名,详该条。
地胆头见《 户州植物志》 。为苦地胆之别名,详该条。
地阁骨骨名。又名下巴骨。即下领骨。下领骨的一对关节突与一对颗骨的下领关节窝靠韧带牵持,构成下领关节,此关节囊周围组织较薄弱,可因外伤或过度张口造成下领关节脱臼。
地扁蛇见《 中国药学大辞典》 。为蝮蛇之别名,详该条。
地蚕子见清• 刘士季《 草木便方》 。为地笋之别名,详该条。
地桃花见《 广西药用植物图志>。又名刀伤药、野棉花、假桃花、桃子草。为锦葵科植物肖梵天花Urena lobata L .的根或全草。分布长江以南各地。甘、辛,平。祛风利湿,活血止血,清热解毒。① 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肠炎,痢疾,水肿,淋病,带下、② 治月经不调,咯血,吐血。煎服;15 一30 克。念治乳痈,跌打损伤,刀伤,蛇咬伤。鲜草捣敷。全草显酚性成分、氨基酸、街醇反应。地上部分含芒果贰及少量懈皮素。茎皮含戊聚糖、木质素。芒果素有中枢抑制、抗炎、抗结核菌及利胆作用。\地票梗见《 苏州本产药材》 。为通天草之别名,详该条。
地浮萍见<四川中药志》 。为铜锤玉带草之别名,详该条。l 地黄丸.《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五方。干地黄、大黄各一两六株,获等十八株,当归、柴胡、杏仁各半两。为末,炼蜜为丸,麻子大,每服五丸,日三次。治小儿胃气不调,不欲食。.《 普济本事方》 卷五方。又名菊花丸。熟地黄(酒洒,九蒸九曝,焙干)一两半,黄连、决明子各一两,没药、菊花、防风、羌活、桂心、朱砂各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屯每服三十丸,食后开水送下,日三次。治肝虚风热攻目,赤肿羞明,渐生翁膜,及肝肾风毒,热气上冲,眼目涩痛,不可服补药者。.(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一方。
熟地黄、当归、川弯、肉桂、冤丝子(酒浸)、川椒、炒补骨脂、白羡黎、炒胡芦巴、杜仲(姜制)、白芷、石营蒲各一分,磁石(醋淬七次)一分半。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葱白温酒送下。治劳损耳聋。.(类编朱氏集验方)卷二引田监薄方。熟地黄(九蒸)十两,冤丝子(酒浸蒸)、鹿角霜各五两,获等、柏子仁各三两,附子一两。为末,鹿角煮酒为丸,每服一百一十丸,盐或酒送下。治白浊。.《 脉因证治》 卷下方。生地黄、天门冬各四两,炒积壳、菊花各二两。为末,炼蜜为丸,清茶或酒送下。治近视眼。. (疡医大全》 卷十一方。生地黄、石解、熟地黄、玄参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二钱,茶水送下。治眼眶痛,羞明。.见《 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即六味地黄丸,见该条。.见(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即羌活退翁丸,见该条。
地黄木见《 广西中药志》 。为华山矾之别名,详该条。
地黄叶出(食疗本草)。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 Gaertn . ) Libosch .的叶。治手、足癣,恶疮似癫。捣汁日日涂之。
地黄汤O 《 圣济总录》 卷五十一方。干地黄一两半,麦门冬、羚羊角(镑)、槟榔、牛膝、黄菩、炙甘草、丹参、积壳(戴炒)、赤获菩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煎,不拘时服。治肾脏实热,心胸烦满,腹胁胀急,腰重不利。.《 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十一方。生地黄二两,黄等半两,当归、地榆、炙柏叶、炒艾叶各一两半,灶心土、蒲黄(此二味原书无剂量)。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妇人气血虚损,月水不断。.(普济本事方)卷五方。干地黄二两五钱,桑白皮(蜜炙)一两,磁石(捣碎,水淘二十至三十次,去尽赤汁为度)、权壳(鼓炒)、羌活、防风、黄荃、木通、炙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服,日二至三次。治因疮毒后肾经热,右耳听事不真,每心中不意则转觉重,虚鸣疼痛。O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麦门冬、干地黄各五两,人参、获荃、芍药、白术、甘草各三两,藏羹四两.石膏六两,远志(去心)十两。为末,每服四钱,水煎,不拘时服。治脉实极,气衰血焦,发落,好怒,唇舌赤,甚则言语不快,色不泽,饮食不为肌肤。.《 银海精微)卷上方。防风、羌活、人参、获等、当归、熟地黄、黄荃、黄连各等分。水煎温服。治眼久病昏涩不愈者。.即六味地黄丸第一方作汤剂。治证同。见六味地黄丸条。
地黄连见<云南中草药选》 。为矮陀陀之别名,详该条。
地黄饮<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地黄(肥嫩者洗、劈碎)半斤,黄雌鸡(去毛、肠胃,细到)一只。用水一斗,煮至三升,去渣,一日内徐徐服尽。治鸡黄,病人面目俱青,好向暗处眠卧,不欲见明,手异衣服,状如鬼神,望见黄花生者。
地黄姜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外科》 。为盾叶薯菠之别名.详该条。? . .与.. . ,口曰.中叼翻曰口口口口一一
地499
地黄酒(太平圣惠方》 卷四十四方。生地黄一斤,大豆(炒令熟)、白杨树皮各半斤,生姜(碎切,炒熟)二两。用绢袋盛诸药,放在瓷瓶中,以清酒一斗密封浸七日,每服一小盏,食前温服。治腰脚疼痛。地黄散O (普济本事方》 卷六方。地黄苗、地落、青篙、苍耳苗、赤芍药(入水取汁)各五两,石灰三升,生艾叶三两。以前药汁拌石灰阴干,入黄丹三两,更柞罗细,敷患处,封裹,十日内勿令移动。功能止血除疼痛,续筋骨,生肌肉。治金疮伤折出血。.《 银海精微》 卷下方。生地黄一两,芍药、当归、甘草各五钱。为末,每服五钱,水煎,食后服。治黑睛或白睛先赤而后痒,迎风有泪,隐涩不开。.《 审视瑶函》 卷三方。生地黄、当归、熟地黄、大黄各七钱,谷精草、黄连(酒炒)、白羡黎(炒去刺)、木通、犀角(锉细末)、玄参、木贼、羌活、炙甘草各五钱。为细末,每服二钱,煮猪肝或羊肝汁,食远调下。治混睛障。O 《 重楼玉钥)卷上方。又名内消散。生地黄二钱,赤芍药、牡丹皮、桔梗各八分,薄荷、生甘草各六分,茜草一钱。为末,加灯心二十节,红内消(即茜草茎)一钱,与牵正散合用,开水泡药蒸服。治喉风。若孕妇,去牡丹皮,加四物汤;热盛者,加连翘、犀角;头痛闭塞,加开关散;烦渴加银钥匙;潮热者,加柴胡、黄荃;咳嗽,加麦门冬、知母;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加木通;数日不大便者,加玄明粉;热奎肺闭而致气喘促者,加麻黄五分,先煎去沫,再入药内同蒸;痰稠,加贝母;阴虚者,加四物汤。
地黄煎O (备急千金要方》 卷八方。生地黄汁二升,生姜汁一升,构祀根汁、酥各三升,荆沥、竹沥各五升,人参、天门冬各八两,获等六两,桅子仁、大黄各四两。后五味为细末;前六味煎汁,再加药末搅调,每服一至三方寸匕,日二次。治热风心烦闷,及脾胃间热,饮食不下。.(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方。生地黄汁三升,防风、黄蔑、炒鹿角胶、当归、丹参、桑寄生、狗脊、牛膝各二两,羊髓一升。为细末,先煎地黄汁,减一升,内前药末入汁中,次入髓,搅令匀,慢火煎如场,收瓷瓶中,每服半匙,食前温酒调下。治骨极。.《 校注妇人良方》 卷五方。生地黄、熟地黄各等分。为细末,姜汁和水拌柞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白水送下,日三次。治妇人血风劳,心松发热。O (仁斋直指方论》 卷二十六方。生地黄汁四两,鹿角胶(捣碎炒黄,无鹿胶则以透明阿胶炒酥代)一两。为末拌和,每服三钱,童便一盏入姜汁少许调下。治肺损吐血、嗽血。
地黄*.《 太平圣惠方》 卷六十三方。生地黄汁一升,松脂二两,茸陆香、蜡各一两,羊肾脂、牛膝各一两半。药入地黄汁中,煎松脂及薰陆香,令消尽,即纳羊脂酥蜡,慢火煎成膏,外敷患处。功能排脓止痛。治痈疽发背,溃后疼痛不止。.(世医得效方》 卷十八方。生地黄(捣泥为膏)、木香(为末)。将地黄膏随肿大小摊纸上,掺木香末一层,又再摊地黄膏贴患处。治损伤及肿痈未破者。.见《 景岳全书• 古方八阵》 卷五十七。鲜生地黄(捣汁)十斤,当归身一
斤,芍药、构祀子各半斤,天门冬、麦门冬各六两,川芍、牡丹皮各二两,莲肉四两,知母、地骨皮各三两,人参、甘草各一两。水煎,去渣,和地黄汁同熬成膏服。治阴虚火旺发热。(症因脉治》 卷三方。生地黄、当归、牡丹皮、白芍药、构祀子、知母、人参、甘草、地骨皮。治精虚所致的中消症。
地惹根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又名地茄根、地稳根。为野牡丹科植物地慈Melastom 。dedecandrum Lour .的根。甘、微酸,平。活血止血,利湿通络。治痛经,产后腹痛,崩漏,白带,肠炎,痢疾,黄疽,尿路感染,风湿痹痛,痕病,虚火牙痛。煎服:9 一巧克(鲜品30 一60 克)。本品预试含酚类、裸质、糖类、氨基酸。
地朝阳见《 云南中草药选》 。为灯盏细辛之别名,详该条。
地棕根见(分类草药性》 ,为仙茅之别名,详该条。
地蒲壳见(苏州本产药材》 。即蒲种壳,详该条。地愉汤(圣济总录》 卷七十七方。地榆、犀角(镑)、炒黄连、侧柏叶(微炒)、炙黄柏、当归(微炒)、黄荃、生地黄、赤地利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煎,不拘时服。治蛊痢下血,如鸡肝片,腹痛烦闷:地愉散O (太平圣惠方》 卷七十七方。地榆、炒当归、龙骨、川芍、阿胶珠、乌贼骨(烧灰)各三分,炮姜一分,炒艾叶、白术、蒲黄各半两,熟地黄、牛角解(烧灰)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粥饮调下。治妊娠损胎,下血不止,腹中疼痛。.《 仁斋直指方论》 卷二十三方。① 地榆、黄连、茜草根、黄荃、获神各半两,桅子仁一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燕白五寸,水煎服。治肠风热证下血。② 地榆、黄蔑、积壳、槟榔、川芍、黄岑、赤芍药、槐花、羌活各半两,白嵌、蜂房(炒焦)、炙甘草各一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治痔疮肿痛。.(传信适用方)卷二方。炒地榆二两,婴粟壳(蜜炒)四两,陈皮、霍香、黄连、炙甘草、苍术(米潜浸三日;炒)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去渣,通口服,并二服渣再煎,亦作一服。治五色痢,里急后重,痛不可忍者。
地娱蚁.出(王安卿采药志)。为大金钱草之别名。公见《 湖南药物志)。为蜘蛛抱蛋之别名。各详该条。
地蜂子见(四川常用中草药)。又名三片风、三爪金、山蜂子、三张叶、三叶蛇毒。为蔷薇科植物三叶委陇菜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 .或地蜂子P freyniaoa 氏rnrn . var , sinica Migo 的根或全草。前者分布河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地,后者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北、贵州等地。苦、涩,凉。清热解毒‘散痪止血。① 治肠炎,痢疾,牙痛,胃痛,胃肠出血,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后出血不止,骨髓炎,跌打损伤,蛇咬伤。内服:煎汤,9 一巧克;研末,每服2 一3 克,一日三至四次。② 治烧烫伤,捣烂敷或研粉撒。三叶委陵菜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500 地
地捻根见《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即地苔根,详该条:
地锦草出《 嘉枯补注神农本草》 。又名血见愁、奶浆草、粪脚草、铺地锦。为大戟科植物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 .或斑地锦E , supina Rafin . 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苦、辛,平。清热,利湿,止血,解毒。① 治急性细菌性痢疾,肠炎,黄疽,尿路感染,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乳汁不通。煎服:9 一15 克(鲜品30 一60 克)。② 治蛇咬伤,痈肿疗疮,煎服并捣敷;外伤出血,研末敷;钩坳皮炎,捣敷或捣汁涂。地锦全草含懈皮素、治食子酸、内消旋肌醇。叶含糠质。斑地锦全草含何柏烯〔 22 ( 29 ) Hopene 〕 、何柏烯醇〔 Hop 一22 ( 29 ) en 一3 日一OL 〕 、斑地锦烯醇酮(Supinenolone ) C . p - 谷幽醇等。煎剂和配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痢疾、大肠、变形、伤寒、百日咳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动物试验证明配剂对白喉毒素有中和作用。
地槟榔见《 云南中草药选》 。为管仲之别名,详该条。
地骼催出(本草纲目拾遗》 。又名地枯萝、枯萝卜、空莱服。为十字花科植物莱旅RaphanuS 、ativus L .结果后的干枯老根。甘、辛,平。宣肺化痰,消食,利水。治咳嗽痰多,食积气滞,脱腹胀痛,痞块,泻痢,水肿,腻胀,小便不利。煎服:9 一30 克。地魄汤(血证论》 卷八方。甘草、五味子各一钱,半夏、麦门冬、芍药、玄参、牡蝠各三钱。水煎服。治肺伤吐血。
地螺丝见《 湖南药物志》 。为白及之别名,详该条。
地鳖虫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魔虫、土鳖虫、地乌龟。为鳖镰科昆虫地鳖Eupdyph 昭a sinensis walk .或冀地鳖steleopyga planc 外(氏1 . )雌虫的干燥全体。主产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咸,寒。有小毒。入肝经。活血散癖,通经止痛。治瘤瘦积聚,闭经,痛经,产后痪血腹痛,跌打损伤。内服:煎汤,3 一9 克。或烘焙后研末吞服,每次0 . 9 一1 . 5 克。孕妇忌服。
地髓汤《 医偏》 卷七方。牛膝一合。洗净,以水五盏煎,耗其四,留其一,去渣,加察香少许研调服。治冷淋,进冷剂愈甚者。
地茄子草见《 分类草药性》 。为铜锤玉带草之别名,详该条。
地骨皮散.《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方。地骨皮、柴胡、羚羊角屑、炙甘草各一两,人参二两。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去渣,加生地黄汁半合,温服。治髓黄,症见身体赤黄,四肢不举,肌肉战掉,鼻帆,两脚疼闷,身不壮热,喜冷处卧。.《 圣济总录》 卷四十八方。地骨皮五两,白前二两,石膏(研)六两,炒杏仁三两,桑白皮四两。为粗末,每服六钱匕,加竹叶十片,水煎眼。治肺实热,喘逆胸满,仰息气急C .《 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地骨皮、银柴胡、知母、
半夏(汤洗十次,切焙)、人参、炙甘草、赤获荃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五片,量儿大小加减,水煎、食后服。治阴虚潮热,亦治伤寒壮热及余热。O (校注妇人良方》 卷六方。柴胡、地骨皮各一两,炒桑白皮、积壳(鼓炒)、前胡、炒黄蔑各五分,获荃、五加皮、人参、桂心、白芍药、甘草各三分。加生姜,水煎服。治血风气虚,寒热时作,或日哺潮热。.(症因脉治》 卷一方。地骨皮、柴胡、黄芬、陈皮、甘草。为粗末,水煎服。治肝胆气分发热,夜则安静,昼则烦热,唇焦口渴,饮水多汗,左脉洪数。.(症因脉治》 卷三方。地骨皮、柴胡、知母、黄等、人参、甘草。为粗末,水煎服。治气分受邪,发热闷乱,烦躁不安,不得卧,骨节烦热。e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四方。石膏二钱,黄答、知母、生地黄各一钱,羌活七分半,赤获菩、地骨皮各五分。为粗末,水煎服。治痰积、热积,由伤热而成,或吐或泻,头晕腹痛,心中烦躁。
地枯牛草见《 贵州草药》 。为甘露子之别名,详该条。
地阁骨伤病名。出<医宗金鉴》 卷八十八。即下领骨骨折。因跌扑碰撞所伤,腮唇肿痛,下领骨振动虚浮,进食困难;重者闭目神昏,心悸神乱,气弱体软。治宜手法整复,外贴万灵膏,用布兜缚顶上;内服大活络丹,齿伤者可搽固齿散。
地黄饮子O 《 圣济总录》 卷五十一方。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英、石解、肉从蓉(酒浸,焙)、炮附子、五味子、官桂、获菩、麦门冬、营蒲、远志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功能补肾益精,宁心开窍。治瘩痒,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近代也用于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等属肾阴阳两虚者。方中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英、肉从蓉补益肾阴;附子、官桂补肾阳,引火归源;石解、麦门冬、五味子滋补阴液;获荃、营蒲、远志交通心肾,宣窍化痰。诸药合用,使水火相济,虚火得清,痰浊得除,则瘩扉可愈。.《 医方集解》 引《 易简方》 方。人参、炙黄茂、炙甘草、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炙批把叶、石解、泽泻、炒积壳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治消渴烦躁,咽干面赤。
地黄煎丸《 圣济总录》 卷十四方。生地黄汁六合,生天门冬汁、牛髓、牛酥、白蜜、枣肉膏(去核)各五合,生姜汁七合,醇酒二升,黄蔑、石解、人参、山芋、获神、柏子仁(另捣研)、山茱英、桂、五味子、防风、构祀子、积壳(鼓妙)、姜厚朴、白术、炮姜各半两,赤石脂(另捣研)、甘草各一两,远志、细辛各一分。先煎地黄汁,加酒五分,减二分,次下天门冬汁、姜汁,煎二十沸,次下牛髓、酥、蜜、枣膏,煎如稀糖,再下后诸药为末,同搅匀,于银器中重汤煎,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早食后温酒送下,日二次。治风惊邪,心虚,冷热不调,左肋下有气发,即妨胀不能食。
地道不通指月经绝止,不复下行。《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女子… …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
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王冰注:“经水绝止,是为地道不通。”
地肤大黄汤<外台秘要》 卷三十三引<小品方》 方。地肤草、大黄各三两,知母、黄荃、获荃(一作猪菩)、芍药、通草、升麻、炙积实、炙甘草各二两。水煎,分三次服。治妊娠子淋。
地黄当归汤O 《 圣济总录》 卷六十一方。地黄汁(或用生地黄二两,水煎研汁代之)三两,蜜三合,当归、白术各一两。先将当归、白术水煎,去渣,下地黄汁并蜜和匀,分作三服,相继服尽。治面白,病人颜色干枯,目下赤,口干舌缩,心中恍惚,四肢烦重。.(洁古家珍)方。当归一两,熟地黄二两。为粗末,作一服,水煎服。治妇人有孕胎痛。
地愉甘草汤《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七方。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为末,每服五钱,加砂仁末一钱,水煎,分二次服。治结阴便血,腹痛不已。地榆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苍术一两,地榆二两,芍药、卷柏各三两。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病退药止。治泻痢脓血,乃至脱肛。耳五官之一。为听觉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的和调。耳的疾患多与肾有关,也和心、脾、肝等脏有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胧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耳与脏腑经络均有密切的联系,故耳廓有全身脏器及肢体的反应点(耳穴),通过耳穴能诊治多种疾病,并能进行针麻。《 灵枢• 脉度》 :"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一在脏为肾,在窍为耳。”《 素问• 藏气法时论): “肝病者• • ,… 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灵枢• 海论):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灵枢• 口问}: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 中藏经))。《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馈。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故“耳者,肾之官也。”(《 灵枢• 五阅五使篇>)。此外(医贯》 卷五:“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或曰: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尔。”
耳上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 “治小儿暴殉,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自中。• • 一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一法:大人当耳上横三指,小儿各自取其指也。”即位于耳尖直上三横指处。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灸5 一10 分钟。
耳门经穴名。代号SJ21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凹陷处,张口取穴。布有耳颖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颖浅动、静脉。主治耳鸣,耳聋,婷耳,齿痛,领肿,眩晕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即耳屏。外耳孔道的小瓣。又名蔽。《 灵枢• 五色》 :“蔽者,耳
画地耳501 门也。”.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耳中经外奇穴名。《 千金要方》 :“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黄黄疽,寒暑疫毒等病。”《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定位在耳轮脚之中点处。直刺0 . 1 一0 . 2 寸。
耳毛附于耳孔附近的小毛。有防止异物进入外耳道的作用。
耳孔七窍之一。外耳道出口的孔窍。参见七窍条。
耳发病名。见《 外科启玄)卷四。多因三焦风热相搏而成。本病发于耳后,初起如胡椒颗粒,逐渐肿大,甚则溃烂如蜂房,灼热疼痛,色红,或肿连耳廓。若破溃后脓液内通耳窍,则病难速愈。<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耳发三焦风热成,初椒渐若蜂房形,赤肿疼痛生轮后,黄脓属吉紫血凶。”治宜泻火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托里消毒散、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耳尖.经外奇穴名。出《 针灸大成》 。位于耳廓上端,卷耳取之,尖上是穴((奇效良方》 )。主治目赤肿痛,目臀,偏正头痛等。直刺0 . 1 寸;或点刺放血。.经穴别名。见(银海精微》 。即率谷,见该条。耳闭病证名。《 素问• 生气通天论》 :“• • ,… 耳闭不可以听。”(医林绳墨》 卷七:“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之闭也。”听力下降,耳内闭塞感而闻声不真,外感内伤皆可致之。《 景岳全书》 卷二十七:“耳聋证,,• … 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参见耳聋及有关各条。耳壳即耳廓。详该条。
耳针.书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某部《 耳针》 编写小组编。本书初步总结了十余年来国内开展耳针疗法的实践和疗效,并附彩图12 幅。是学习和掌握耳针疗法较实用的书。1972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针刺耳廓特定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针具名。为耳针疗法专用针具。形如毫针而较短,体长约1 一2 毫米,便于耳部浅刺。耳疗病名。见《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疗生于外耳。由肝胆经火毒上炎而发。若生于耳孔内,色黑根深,形似椒目,痛如锥刺,痛引腮脑,破流血水。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等加减。外用蟾酥丸磨水涂疗上。耳沁病名。出明• 秦景明《 幼科金针》 卷上:“耳沁,寒热交作,锨肿疼痛非常。”指婷耳之急性者。详婷耳条。小儿耳内肿痛之症。多由内有风热,复有水入耳所致。症见寒热交作,大哭不已,睡中惊啼,察其耳窍,锨红而肿。治宜清泄肝热。用桅子清肝汤(《 医宗金鉴》 :山桅、川夸、柴胡、当归、白芍、丹皮、甘草、石膏、牛芬子、黄琴、黄连)。
耳坠系指耳轮之垂下处。即耳垂。耳轮指耳廓边缘部分。见《 针灸大成》 卷十。参见耳条。
耳鸣病证名。指耳中自觉有各种声响。(灵枢•
502 耳六画
口问篇): “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歧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贝(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临床上,耳鸣有虚实之分。如《 医贯》 卷五云:“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或减轻者,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实也。”实症多由血痕、肝火或痰火上逆所致;虚症多由肾阴亏损或中气下陷所致。实症耳鸣如蛙耻、如潮水,暴鸣而声大;虚症耳鸣如蝉,如箫声,常鸣而声细。临证可分为:① 由血痕所致之耳鸣者,其症耳鸣音高而尖,舌尖察点,或月经不调等。治宜祛痕活血。方可选用桃红四物汤、通窍活血汤等加减。② 肝火耳鸣,其症头痛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恼怒时耳鸣加重,便秘苔黄,脉象弦数。治宜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③ 痰火耳鸣,其症狗闷痰多,二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治宜清降痰火。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④ 肾虚耳鸣,多见于虚人、老人,耳鸣声细而常鸣。伴有腰膝疫软,遗精遗尿,脉多细弱,两尽无力。“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之微甚而作诸音声也。经言阳气万物甚上而跃故耳鸣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二)。(灵枢• 海论篇):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疫眩冒。”“精脱者耳聋… …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皮,耳数鸣。”治宜滋阴补肾。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肾阴虚而阳偏亢之头晕耳鸣,上方加磁石、龟板、五味、牛膝等药。⑤ 气虚耳鸣,其症耳鸣而兼见肢体倦怠,食少便澹,气短等。治宜补益中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此外外伤亦可治耳鸣。
耳垂O 经外奇穴。出(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 刺疗捷法)。位于耳垂前面中点。主治锁口疗等。直刺0 . 1 寸,或点刺出血。.耳的部位。耳轮之垂下处。又名耳坠、耳垂珠。
耳肿证名。见《 丹溪心法》 。系指耳部肿起疼痛。多由肝胆三焦风热上攻所致。可兼疼痛,或流脓水。治宜疏风、清热、利湿,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耳底耳的部位。《 冷庐医话》 卷四:" ,一铜挖刺通耳底,流血不止• 一。”耳底,古人泛指耳窍的深部,似指今之外耳道深部及鼓膜等部分。
耳垢盯聆的俗称。详该条。
耳挺病名。<外科正宗》 卷四:“耳挺结于窍内,气脉不通,疼痛不止”。多由肝胃肾三经火凝聚而成。症见耳孔内肿起赘生物,形若枣核,细条而长,努出耳外。治宜内服桅子清肝汤加减。外以姻砂散点耳挺上。参见耳覃条。• 耳骨即解部学的听小骨。有褪骨、砧骨、橙骨,左右合计共六块。详各条。
耳科为临床科目之一。见<冷庐医话》 。系专论治耳部疾患者。此外,清初在江苏省苏州市养育巷水泼汾桥,曾有专门从事耳科的中医。至今尚有后裔在开业。
耳脉经脉别名。即手少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耳温(脉):起于手北(背),出臂外两骨之间,【 上
骨:下廉,〔 出肘中〕 ,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焊焊脾脾,隘种(肿)。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渍(毗)痛,颊痛,耳聋,为三病。”
耳疮病名。《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九;“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血气相搏,故耳生疮”。或由肝、胆、三焦湿热上冲所致。症见左耳或右耳,或两耳生疮,掀红肿痛,或破流脓水,身发寒热。又(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疮生于两耳,时差时发,亦有脓汁,如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用龙胆泻肝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旋耳疮条。耳烂病名。见《 疮疡经验全书》 卷一。多由肝胆湿热郁结,上攻于耳所致。症见耳轮生疮,赤烂难敛,此愈彼发,缠绵难愈。治宜清热除湿、消肿解毒。治疗参见旋耳疮、月蚀疮等条。
耳根耳后连头部处。相当于今解剖学之乳突部。
耳眩指耳屏的软骨。在外耳门前侧.左右各一。耳妞病证名。指血从耳中流出。《 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 :“耳出血,曰耳此。”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循行耳部,故耳蛆常见于肝胆火旺、肾虚火旺以及饮酒多怒之人。因肝胆火旺者,常有头痛烦躁,夜寐不安,口苦咽干,关脉弦数等症。治宜清泄木火,选用柴胡疏肝汤、龙胆泻肝汤。因肾虚火动者,多见性欲亢进、烦躁遗精,舌干红,脉弦细数等症。治宜滋阴降火,方如六味丸合导赤散、柴胡梅连散之类。也可外治,用十灰散或龙骨末吹耳中。耳脓病名。《 医贯》 卷五:“耳脓即停耳。”系指耳内流脓。详脾耳条。
耳郭即外耳部。<素问,气府论>: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 … 耳郭上各一。”又《 广韵》 聪,徐错系传云:“耳无轮郭也。”包括耳轮、对耳轮、耳垂在内的外耳部。
耳疮病名。又名迈耳。《 证治准绳• 疡医》 :“耳疮生疮臭秽,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奎而成。”《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耳疮时出黑臭脓。”由胃经湿热与肝经火毒相兼而成,耳中流脓色黑而腐臭。治宜清火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或由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耳中出黑脓而臭.经年不愈,头晕耳鸣,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参见脾耳条。
耳痈病名。O 指耳部脓肿而言,多由肝胃毒火上炎所致。痈生于耳,发于耳门者名耳门痈;发于耳根者名耳根痈。红肿疼痛。《 证治准绳• 疡医》 :“若寒热间作,内外红肿疼痛,日增者为耳痛。”治宜解毒泻火,消肿止痛。用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耳根痛、耳门痛等条。.指化脓性中耳炎而言。《 疡科心得集》 上卷:“夫耳者,为痛为疡,外乎诸经火逆所致。… … 经年脓水不干,此系先夭不足,水不养木。… … 以红绵散治之。”
耳窍指耳,详该条。
耳聋病证名。出(五十二病方• 阴阳十一脉灸
六画耳503
经)。系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示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者。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及老年等皆可致耳聋。卒然而聋者,谓之暴聋,其症多属实症;听力逐渐减退者,谓之久聋,其症多属虚症。实症多由风热、风寒、肝火、湿温等所致。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治法:常用疏风清热、辛温散寒、清肝泻火,或芳香化湿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虚症多由气虚、血虚、肝肾阴虚等所致。《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九:“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合,则肾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症见耳鸣耳聋,或兼见头晕目眩、腰膝疫软、乏力等。治法:常用补中益气、滋阴养血、滋补肝肾等。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祀菊地黄丸等加减。或可辅以针刺及新医疗法。此外《 景岳全书》 二十七卷:“耳聋证… … 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又年高耳聋者示肾气虚弱。“今老人之耳,多见聪不内居,而声闻于外,此正肾元不固,阳气渐涣之征耳。”(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外伤亦可致聋。此外古代有耳聋之发于左与发于右之异也。《 古今医鉴》 卷九:“夫左耳聋者,因有所忿怒过度,则动少阳胆火,故从左起,以龙荟丸主之。右耳聋者.因有所色欲过度,则动太阳膀耽相火,故从右起,以六味地黄丸主之。左右俱聋者,因有所醇酒厚味过度,则动足阳明胃火,故从中起,以通圣散、滚痰丸主之。盖左耳聋者,妇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聋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故也。左右俱聋者,膏梁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故也。”参见有关各条。耳接病名。多由痰火互结上攻所致。(脉因证治): “耳接,耳边项上之块核。”治宜内服温胆汤加减。或外出以五倍子、白芷等分为末,蜜调敷。耳停病名。《 寿世保元)卷八:“小儿耳肿、耳痛、耳停、乃三阳风热奎遏所致。”即停耳,详该条。耳痒病证名。见<医贯》 。本病多由肝风扰动,肾虚火炎所致。症见耳中作痒,甚则奇痒难忍。治宜固肾清肝,祛风止痒。内服救痒丹(川乌、大黄、天麻、桅子、灵仙根、蔓荆子、获等、益智、获神、仙灵脾、白芷各15 克,醋锻京墨、寮香各3 克,蜜丸如芡实大,每服0 . 15 克,一日二次)。外以蜀椒12 克,泡芝麻油30 毫升,少许滴耳;或以胡桃油垠热适度滴耳中。此外尚可以川乌鲜者,削如枣核大,尾部穿一线,乘湿塞耳中,将线头留于耳外,以便取出,日换数之。本病似外耳道真菌病或外耳道湿疹之类。耳痔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多由肝、肾、胃三经湿火结聚而成。生耳孔内,或形如鼠乳,红肿微痛,不作脓,外无塞肿,但耳窍不通。治宜泻火除湿。可选用桅子清肝汤加减。或础砂散水调成糊状,用棉签蘸药点痔上。本病类今之外耳道乳头状瘤。
耳焦证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 “手少阳
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甲乙经): “耳焦枯受座垢者,病在骨。”系指耳廓焦枯、无华,乃阴虚气血少之象。耳痛证名。出(灵枢• 厥病篇)。属肝胆二经风热者,耳中干痛而痒。治宜疏风清热。用凉隔散加减。属火毒炽盛者,耳痛较剧,可兼见赤热肿胀。治宜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用龙胆泻肝汤、犀角地黄汤加减。属风邪挟湿者,疼痛而耳中溃烂流水。治宜祛风、除湿、清热。用甘露清毒丹去叩仁加防风、秦充、僵蚕。属肾经虚火上炎者,耳中微痛,或兼头晕眼花。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此外,外伤亦可致耳痛。
耳湿病名。聆耳的别名。《 证治准绳• 疡医): “停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详停耳、聘耳等条。耳溃病证名。耳中演烂有少量脓液。(幼科金针): “小儿肾经气热,其气上冲耳中,水湿停留,搏于气血而成。发无寒热,不哭不知者,为耳溃,久而不治,恐成耳聋。先以棉球取出其脓,宜红绵龙骨散吹入。”
耳廓位于外耳道以外的全部耳壳的统称。由软骨及皮肤构成。又名耳壳。参见耳条。耳塞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 卷一:“雍在心经,致伤于耳。五种:耳痔、耳草、耳雍、耳塞、耳烂。”详各该条。
耳膜鼓膜之俗称。在耳孔之底,系传导声音之重要器官。参见耳及皮膜条。
耳策病名。见《 疮疡经验全书》 卷一。O 由肝胃肾马经之火毒凝聚而成。症见耳孔内赘生物,头大蒂小,形似蘑菇,微肿闷疼,若色红皮破者,偶然犯之,则痛引头顶。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止痛。内服桅子清肝汤加减。外用硒砂散点耳覃上。.古人泛指耳内赘生物,形如蘑菇者,为耳覃;形如樱桃或羊乳者,名耳痔;形如枣核细而长者,名耳挺。详见各条。耳聪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系指听力良好,示肾气充足。参见耳目聪明条。耳门骨骨名。又名玉梁骨。详该条。耳门痈病名。为痈之发于耳门者。多由肝经火毒上灼所致。《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门痈受在肝经,毒气传注,血不周流,此是恶毒证也。”治宜清肝解毒。初起可选用龙胆泻肝汤、神授卫生汤等加减。耳内疮病名。见《 疡医准绳)卷三:“或问耳中生毒何匆?日:耳中所患不同,皆由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塞而然。其证有五:曰停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有耳风毒,常出红脓;有缠耳,常出白脓;有耳疮生疮臭秽;有震耳,耳内虚鸣,常出清脓。”参见有关各条。
耳风毒病名。<疮疡经验全书》 卷一;“耳风毒受在心经。”多由心肝经血热所致。其症耳内流脓带红色,耳鸣,听力下降等。治宜清热凉血,排脓解毒。可选用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参见婷耳、风耳条。
耳风聋病名。由风邪入于经脉,使经气雍塞不
504 耳
六画
2 二
通所致之耳聋。(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之风聋。”治宜驱风通络。可选用小续命汤、大秦芙汤、六味地黄汤、防风通圣散、柴胡葛根汤等加减。
耳发疽病名。系指疽生于耳轮。《 证治准绳• 疡医): “或间耳轮生疽何如?曰,是名耳发疽,属手少阳三焦经,风热所致,六、七日渐肿如胡桃,或如蜂房之状,或赤或紫,热如火,痛彻心是也。”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耳后发病名。.出《 仙传外科秘方》 卷九。即锐毒。见该条。.出(外科启玄》 卷四。发于耳后角孙、颅息二穴上下之疮。
耳后毒病名。出(疡医准绳》 卷三。即锐毒,见该条。
耳后疮病名。出《 鲍氏验方新编)卷一。即锐毒,见该条。
耳后疽病名。生于耳后摺缝间之疽。.见<外科大成》 卷三。又名参发颐。多因三焦风毒,兼胆经火邪上炎而成,初起如粟,渐增肿痛,小者如杏,大者如桃。若红肿有头,发热易溃,脓稠者为顺;若黑陷坚硬,抽痛引脑、颊及肩,不热迟溃,出紫血者为逆。初起治同夭疽;已溃治同外痈、有头疽。本病包括耳后粉瘤等病。.见<疡医准绳》 卷三。叩锐毒,详该条。
耳妄闻病证名。《 灵枢• 癫狂篇}: “狂,目妄见,耳妄闻。”由肝火妄动,痰迷心窍所致,耳中时有幻听。即今之幻听症。
耳防风病名。多由胆与三焦风热上冲所致。症见耳内肿痛,或耳外亦肿,头痛口紧难开,耳内出脓血,小便短赤。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龙胆泻肝汤、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耳环草见《 世医得效方》 。为鸭肠草之别名,详该条。
耳鸣丸O 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大黄、制山茱英、获等、泽泻各240 克,黄连、龙胆草、黄柏、炒桅子、黄琴、当归、炙龟板、熟地黄、山药各300 克,炙五味子、芦荟、缎磁石各60 克,木香90 克,青黛150 克,察香15 克。为细末,冷开水泛为小丸,每500 克,用朱砂、代猪石粉各半共105 克为衣闯亮,每服6 克,温开水送下。功能滋阴清热。治肾水不足,肝热上升,耳鸣重听,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即耳聋左慈丸,见该条。
耳垂珠即耳垂。形容耳垂之垂下如珠状,故名。耳和件见和侈条。
耳胀痛证名。见《 疮疡经验全书》 卷一。多由肝胆两经热郁化火所致。自觉耳中作胀,或兼疼痛。治宜清肝胆实热。用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磨水冲服)。
耳底油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核桃油120 克,察香0 . 3 克,冰片3 克。后二味为细
末,与核桃油搅拌和匀,先将耳内用药棉拈净,再滴入耳内。功能除湿解毒。治耳肿,耳痛,溃脓流水,日久不愈。
耳卒聋病名。见《 肘后备急方》 卷六。系指耳聋之卒然发者。即暴聋,详该条。
耳响草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磨盘草之别名,详该条。
耳挖草见《 生草药性备要》 。为向天盏之别名,详该条。
耳根毒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三。即生于耳根处的肿疡。由少阳胆经风热所致。初起耳根处肿大如痰核,按之不动而微疼,肿势渐增,状如伏鼠,掀赤疼痛。若身发寒热者,荆防败毒散汗之;发热肿痛甚者,仙方活命饮加升麻、柴胡,水酒各半煎服;脓成者服透脓散;虚者服托里透脓汤,并及时切开引流,小者可自溃,外撒红灵药,贴太乙膏;脓尽用生肌玉红膏,若溃后脓水清稀,疮口愈合迟缓,则应服香贝养荣汤补之。参见耳发条。
耳根痛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多由肝胃毒火上冲所致。症见耳根肿痛、色红,或寒热间作。治宜解毒消肿。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耳根痛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 卷二。指耳根生疮痈而疼痛。参见耳根痈条。
耳聋草.见《 福建民间草药》 。为虎耳草之别名。.见《 广东中药)11 (生草药部分)。为磨盘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耳策声病证名。系指耳鸣如箫声。《 东垣十书》 :“心脏虚邪,热风相合,妄听妄闻,耳箫声。”参见耳鸣条。
耳链疮病名。锨。即旋。耳锨疮,系指耳后缝间生疮。亦有谓之为月蚀疮。《 外科大成》 卷三:“耳锨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常见于小儿。多由胎毒未净,湿热炎上所致。治宜解毒清热。可选用黄连温胆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外用胡粉散。与耳疮或旋耳疮条互参。
耳上发际即耳上,见该条。
耳门骨伤出(医宗金鉴》 卷八十八。即玉梁骨伤,详该条。
耳目痹医古代对专门治疗耳、目、关节等疾病的医生的称谓。(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过锥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
耳目聪明系指听力和视力良好。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肝肾之气充足,则耳聪目明。《 景岳全书》 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
耳出血水病名。见《 徐氏医书六种》 卷七。即耳哑,详该条。
耳穴模型针灸教具。是标示耳针穴位位置的模型。又称耳针模型。多用塑料、乳胶或石膏制成。供针灸教学和临床参考之用。
恤
中次辞
耳芋505
舀
耳后高骨推拿穴位名。即耳背高骨,见该条。耳针疗法指针刺耳廓特定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耳和经络有密切的关系,《 灵枢》 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论述,并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 一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利用针灸刺激耳廓治疗疾病,在《 备急千金要方》 、(针灸大成)等许多古代文献均有记载,民间亦广为流传,但未形成系统。解放后,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予针灸,还可施行电针,注射药物或割治等方法,并可用作针刺麻醉。临床操作时,以耳针(或短毫针)对准选定穴位快速刺入,但不可穿透耳壳,捻转数秒钟后留针30 一60 分钟,其间可运针数次。需较长时间留针,可用皮内针埋置。使用其他方法者,参阅有关各条。本法适应范围很广,凡针刺疗法适应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对疼痛性疾患效果尤佳。为准确选取穴位,有耳穴探测器可供使用。
耳针麻醉针刺麻醉之一。是在耳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方法。即按针麻要求在耳穴上针刺以进行手术。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使用针麻的外科手术,尤以颅脑、五官、颈、胸部手术为宜。通常按心藏神,肺主皮毛的藏象学说选取耳部神门穴、肺穴为各种手术的基本穴;按手术部位选取耳部相应刺激点,如胃切除选胃穴,脾切除术取脾穴等等。并配合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知识选穴,如胸腹部手术常选取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交感穴等等。操作时采用捻转法,频率为每分钟180 一300 次;如用电麻仪以双相尖波电脉冲为宜,频率一般亦为每分钟180 一300 次。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耳针模型即耳穴模型,见该条。
耳纹看法看耳后筋纹诊痘法。见《 丹台玉案》 六卷。耳后筋纹淡红为吉,若紫黑青白为凶。耳后红筋一条,无枝叶主心经痘;耳边紫黑鱼刺形主肝经痘;耳后苍筋主痘稀、脾经痘;耳后淡白乱如篇,将来必主脾经痘。
耳轮赤烂病证名。即耳烂:《 疡医大全》 卷十三:' ’耳轮赤烂,桑、枣、槐、柳、桃嫩枝摘来煎汤,日洗三次。又方:贝母、轻粉研匀干掺。”参见月蚀疮、旋耳疮条。
耳背高骨推拿穴位。出《 小儿推拿广意》 。又名耳后高骨。在耳后颖骨乳突后缘微下处凹陷中。用揉按法,可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外感头痛等症。《 厘正按摩要术• 立法》 :“用两手中指、无名指,揉运耳后高骨,二十四下毕,再掐三下,治风热。”耳前动脉手少阳经脉气所行之处。即颖浅动脉。位于耳前陷者中,以手按之,其动应指。耳前动脉处有和谬、耳门等穴。《 灵枢• 厥病》 :“耳鸣,取耳前动脉。”(素问• 三部九候论):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耳聋无闻病名。出(灵枢• 厥病篇》 。系指完全失去听觉者。多由年高体弱致听力逐渐下降,甚则
耳聋无闻。或卒然而致之耳聋无闻者。参见暴聋条。或出生即耳聋无闻者。或外伤亦可致耳聋无闻。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宜配合针灸治疗。参见耳聋、耳闭条。
耳聋治肺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下。肾虽开窍于耳,然肺经之结穴(龙葱)在耳中。故温热署疫致之耳聋皆可从肺治。《 温热经纬• 余师愚疫病篇》 :“坎为耳,故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金受火烁则耳聋。凡温热暑疫等证耳聋者,职是故也。不可泥于伤寒少阳之文,而妄用柴胡以煽其焰。故古云耳聋治肺。旨哉言乎”。
耳漓浇目证名。见(本草纲目》 卷四十八鸡胆。是指耳部的疵子而言。
耳穴探测器针灸仪器。通过测定耳廓皮肤电阻确定耳穴位置的仪器。市售的耳穴探测器分电表指示、氖灯指示和音响指示三种。以后者为常用。使用时,打开电源开关,将探棒插头插入“检查”插孔内,此时耳机无声,即可探测。将一电极在患者内关穴处压紧,探棒压于合谷穴或耳部脊髓穴,调正仪器灵敏度,使耳机发出一定声响,以此为准,探测耳穴.凡听到同样声音即为阳性;如尚有针刺样疼痛,则为强阳性;若无声响则为阴性。探测完毕后,拔出探棒和耳机,关闭电源。
耳聋左慈丸《 饲鹤亭集方》 方。原名左慈丸。又名柴磁地黄丸、耳鸣丸。熟地黄八两,山茱英(酒润)、山药各四两,牡丹皮、泽泻、获菩各三两,柴胡、缎磁石各一两。将熟地黄煮烂,和余药共柞成粗末,再晒干,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钱约二十粒,每服三钱,淡盐水送下,日一次。功能补肝肾,聪耳窍。治肝肾阴亏,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本方由(小儿药证直诀》 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来。
芋头出<本草衍义)。又名毛芋、芋奶、芋根。为天南星科植物芋吸locasia esculenta ( L . ) Schott 的块茎。我国南方广泛栽培。辛,平,有小毒。化痰,软坚,消肿散结。① 治康病结核。入丸剂服,每次6 一9 克,每日二至三次。② 治腹中癖气。浸酒服。③ 捣敷疮疡肿毒,乳腺炎,牛皮癣,水火烫伤。本品含淀粉69 . 6 一73 . 7 % ,维生素B 、氏较多。芋奶见明• 黄省曾《 种芋法)。即芋头,详该条。芋茎见《 湖南药物志》 。为芋梗之别名,详该条。芋根见(汉书• 颜师古注)。即芋头,详该条。芋梗出(本草衍义)。又名芋荷杆、芋茎。为天南星科植物芋Colocasia esculenta ( L . ) Schott 的叶柄。辛,凉。利湿,和脾,解毒消肿。① 治腹泻,痢疾。煎服:鲜品巧一60 克。② 捣敷肿毒,蛇虫咬伤;烧存性研末撒黄水疮。
芋儿七.见《 陕西中草药》 。又名头顶一颗珠、黄花三七。为百合科植物延龄草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 .或白花延龄草T . kamtschaticum Pall .的根茎。前者分布陕西、甘肃、安徽、湖北、四JI }、云南等地,后者分布东北地区。甘、辛、温,有小
506 芋芍
毒。镇静,止痛,活血,止血。① 治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眩晕,头痛,腰腿疼痛,月经不调,崩漏。内服:煎汤,6 一9 克;研末冲服,1 . 5 一3 克。② 研末敷外伤出血;捣敷骨折,毒蛇咬伤,疗疮,无名肿毒。白花延龄草的根茎含薯我皂贰元、喷闹贰元(Pennogenin )、延龄草贰元(CryPtogenin )、延龄草螺贰元( Bethogenin )、26 一抓一26 一去轻延龄草贰元,白花延龄草贰A 、B ( TrillosideA 、B )、白花延龄草烯醇贰( Trillenede )。延龄草的根茎含延龄草贰(Trillin )和延龄草二葡萄糖贰(Trillarin )、薯茨皂贰、甲基原薯莎皂贰(Methy 珍rot 记ioscin )。延龄草煎剂和醇提取物对麻醉猫与家兔均有明显降压作用,可能与其溶血作用也有关,其降压作用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有明显镇痛作用。杯览幽酮( Cyasterone )有雌激素样作用。.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蓬获术之别名,详该条。
芋头花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又名芋苗花。为天南星科植物芋C 川ocasia eseulenta ( L . ) Schott 的花。辛,平,有毒。治胃痛,吐血,子宫脱垂,痔疮,脱肛。煎月民:15 一30 克。
芋苗花见(生草药性备要》 。即芋头花,详该条。芋荷杆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为芋梗之别名,详该条。
芍药汤.(素间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芍药一两,当归、黄荃、黄连各半两,大黄三钱,肉桂二钱半,槟榔、木香、炙甘草各二钱。为粗末,每服半两,水煎服。功能清热解毒,调气和血。治湿热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若囿如血痢,渐加大黄;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方中芍药善和营止痛,有止下痢腹痛后重的作用,故重用为主药;黄连、黄芬、大黄清湿热,除积滞,共为辅药;当归和血,合芍药以治下痢腹痛,肉桂温中行气,木香、槟榔导滞下气,共为佐药;甘草和中缓急并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热毒得解,气血得调,则下痢脓血诸症自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下方。芍药一斤;黄荃、获等各六两。为粗末,每服半两,水煎服,日三次。治产后诸积。.(备急干金要方)卷三方。① 芍药六两,生姜、桂心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怡糖八两。前五味为粗末,水煎去渣,入怡糖徉化,分三次服。治产后少腹痛。② 白芍药、干地黄、牡砺各五两,桂心三两。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产后虚热头痛,及腹中拘急作痛。若遍身发热,加黄芬二两。.(证治准绳• 疡医》 卷二方。赤芍药、石膏、犀角(镑)、麦门冬、莽范、木通各二两,朴硝、升麻、玄参、生甘草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篇不拘时服。治胃脐积热结聚为痈。.《 证治准绳• 女科)卷四方。芍药、生姜各四两,厚朴二两,甘草、当归、白术、人参各三两,建白(切)一升。为粗末,以水五升、清酒四升煎后分三次服(一方用乌雌鸡煮汁煎药), 日二次,夜一次。治妊娠八月,触犯风寒,头月昏眩,寒热体痛,或绕脐寒痛,或腰背冷痛,时时小便,白如米汁.或青或黄,胎动不安等证。.《 张氏医通》 卷十
五方。白芍药(酒炒)、炙甘草、忍冬、获菩、黄琴各等分,惹茵仁量加倍。水煎服。治痘将庸而微痒。芍药甘草汤(伤寒论)方。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水煎去渣,分二次服。功能缓急止痛。治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实验研究:有镇静、镇痛、松弛平滑肌等作用。
芍药防风汤(医宗金鉴• 痘疹心法要诀》 卷五十八方。升麻、防风、陈皮、桔梗、川芍、炒白芍、甘草、厚朴(姜炒)。水煎服。治小儿痘出不快,发热腹痛而烦躁者。
芍药地黄汤见《 外台秘要)卷二。即犀角地黄汤第一方,见犀角地黄汤条。
芍药补气汤《 东垣试效方》 卷九引张元素方。又名补气汤。白芍药一两五钱,黄蔑、橘皮、炙甘草各一两,泽泻五钱。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滓温服:治肺气不行,皮肤间麻木者。
芍药知母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三方。桂心、知母、防风各四两,芍药、炙甘草、麻黄、炮附子各三两(一方有白术、川芍、杏仁、半夏)。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空腹服。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厄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本方由《 金匾要略》 佳枝芍药知母汤减味而来。芍药柏皮丸O <宣明论方》 卷十方。白芍药、黄柏(去皮)各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为末,泛水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食前水送下。治脏毒下血,及湿热痢疾。.《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芍药、黄柏各等分。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二百丸,食前温水送服。治大肠泻,搜而便脓血,发于春分至立秋者。
芍药桅豉汤《 伤寒保命集》 方。芍药、当归、桅子各五钱,豆豉半合。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治产后虚烦不眠。
芍药黄蔑汤O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芍药四两,黄蔑、白芷、桂心、生姜、人参、川夸、当归、干地黄、甘草各二两,获菩三两,大枣十枚。为粗末,水、酒各半煎服,口三次。治产后脱腹痛。《 千金翼方》 无人参、当归、川芍、地黄、获菩。.《 赤水玄珠》 卷十一方。黄茂二两,白芍药、白术各一两半,甘草一两。每服五钱,加熄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虚劳,自汗不止。
芍药黄等汤见《 卫生宝鉴》 卷十六。即黄琴芍药汤,见该条。
芍药黄连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芍药、黄连、当归各半两,大黄一钱,肉桂半钱,炙甘草二钱。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治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若痛甚者,加木香、槟榔末一钱调服。芍药清肝散<原机启微》 卷下方。白术、川芍、防风、桔梗、羌活、滑石、石膏各三分,芍药、炙甘草、荆芥、前胡、薄荷、黄琴各二分半,桅子、知母、柴胡各二分,大黄四分,芒硝三分半。为粗末,水煎,食后服。治哆多模糊,干涩羞明,赤脉贯睛,大便秘结者。芍药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方。芍药、炙甘草各
岌芒芍507
三两,炮附子一两。水煎,分三次服。治外感风寒,发汗病不解,阴阳俱虚,反恶寒者。
菠柏散<外科真诊)方。白及三钱,黄柏三分。为细末,葱汁调敷患处。治飞灶丹,症见头顶红肿。芒芋出《 神农本草经》 。为泽泻之别名,详该条。芒针针具名。针身细长,形如麦芒故名。现用芒针仿古代长针用不锈钢制造,形与毫针相似,但针体较长,一般都在6 寸以上,专用于深刺透刺。参见芒针疗法条。
芒果见<中国树木分类学》 。即忙果,详该条。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 通纬• 孝经援神契》 :“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我国中部地区将入多雨的黄梅时节。芒硝出<名医别录》 。又名盆硝。为矿物芒硝经煮炼而得的精制结晶。咸、苦,寒。人胃、大肠经。泻热通便,润燥软坚。① 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胸腹胀满。入汤剂或开水溶化服,4 . 5 一9 克。② 治目赤肿痛,以溶液点眼;丹毒,痈肿,水化徐敷;咽痛,口疮,研细末吹搽患处;痔疮肿痛,水煎熏洗;乳痈初起及哺乳妇断奶,外敷乳房。孕妇忌服。畏三棱。本品主含含水硫酸钠,常有氯化钠、硫酸钙、硫酸镁等杂质。硫酸钠口服,在肠内形成高渗溶液,为盐类泻药。服用时饮大量水分,可于服后4 一6 小时排出液体粪便。对肠有刺激性,不适用于慢性便秘。芒种花出《 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云南连翘、细连翘、土连翘、栽秧花、大过路黄。为藤黄科植物金丝梅H3 ' pedcum uralum Buch . Ham . ex D . L 七n .的全株。分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等地。苦,寒。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凉血止血。① 治感冒、咳嗽,肝炎,痢疾,喉蛾,口腔炎,淋病,庙气,鼻蛆,便血,血崩。煎服:9 一巧克。② 治皮炎,皮肤痛痒,叶煎水洗;黄水疮,茎叶研末撒敷。
芒针疗法是指用芒针深刺穴位的治疗方法。临床操作时,以右手持针柄捻转,左手持针体下压,缓慢进针至一定深度并出现较强针感时为止。刺激时如患者感觉不适,即应停针。腹部可直刺,腰臀及肘膝关节处宜斜刺,头面或腰背部应横刺。施术应认真谨慎,防止刺伤内脏。适用于精神病、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等疾患。体质虚弱者慎用。
有芬出(神农本草经》 。即川苟,详该条。有乌散《 丹溪心法附余》 卷十二方。川夸、乌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蜡茶清调服。治因气所触,气厥头痛,心腹胀满,呕吐酸水,头目昏眩。有术丸见《 丹溪心法》 卷三。即越鞠丸,见该条。有术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六方。川芍、生附子(去皮脐)、白术各三钱,桂心、甘草各一钱。加生姜七片,大枣二枚,水煎,食远服。治伤湿头痛,眩晕。
育归汤.(外科正宗》 卷四方。川夸、当归、龙胆草、白芷、甘草各一钱。煎汤浴洗,随后搽雄黄黎芦散。治子宫脱垂,阴痒。.《 审视瑶函》 卷四方。川
芍、当归、赤芍药、防风、羌活各等分。为粗末,水煎,频洗。治目疡热痛。.见(济生方}卷七。即芍芬汤第一方,见夸劳汤条。
有皮散(外科大成}卷三方。川芍二两,青皮一两。为末,每服二钱,菊花煎汤调服。治针眼破后,邪风侵入疮口,头面浮肿,目赤涩痛者。有朴丸《 普济本事方》 卷十方。川芍、厚朴(姜汁炙)各一两,白术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三岁以下服半丸,米汤化下。治小儿疮瘦,泻白水,腹膨胀。
育芷散O 《 仁斋直指方论》 卷十九方。川芍、白芷、荆芥穗、石膏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食后沸汤调下。治风童头痛。.(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一方。川芍一钱半,白芷、细辛、陈皮、苍术、曹蒲、厚朴、半夏、木通、肉桂、苏叶、甘草各七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葱白二寸,水煎服。治风入耳虚鸣及暴聋。
有苏饮.(类证治裁)卷二方。人参、紫苏、半夏、获等、陈皮、甘草、积壳、桔梗、川芍、柴胡、木香、葛根。加姜、枣,水煎服。治风寒暴嗽,鼻塞声重者。.经验方。见《 简明中医内科学>(南京中医学院)。苏叶、柴胡各6 克,半夏、黄荃、橘皮、积壳、桔梗、川芍、葛根各3 克,甘草2 . 1 克。加生姜1 片,大枣3 枚,水煎服。治风疟,症见脉浮大,恶风自汗,烦躁头痛。.即芍苏散第一方作汤剂。治证同。见芍苏散条。
弯苏散.(证治准绳• 伤寒)峡二引(澹寮》 方。又名十味苟苏散。川芍七钱,紫苏叶、葛根、柴胡、获菩各半两,半夏六钱,陈皮三钱半,炒积壳三钱,桔梗二钱半,甘草二钱。为粗末,每服三钱,加姜三片,枣一枚,水煎,不拘时服。治四时伤寒,发热头痛。.《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紫苏叶、川芍、白芍药、白术、陈皮、葛根、甘草、麦门冬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加姜四片,葱白三茎,水煎眼。治妊妇伤寒头痛,憎寒壮热,身痛项强。.《 审视瑶函》 卷四方。紫苏、川芍、麦门冬(去心)、白术、陈皮、干姜(炒黑)、白芍药各一两,甘草五钱。为粗末,每服五钱,加姜三片,葱头三段,水煎服。治孕妇外感风寒,浑身壮热,眼花头昏如旋。
苟辛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六方。生附子(去皮脐)、生乌头(去皮尖)、天南星、干姜、炙甘草、川芍、细辛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茶芽少许,水煎,食后服。治伤于风寒生冷及气虚痰厥,头痛如破,眩晕欲倒,呕吐不定。弯辛散(鸡峰普济方》 卷五方。川芍四钱,苍术八钱,甘草三钱,细辛一钱。为末,每服一钱,茶清调下。治风客阳经,头痛晕眩,项背拘急,肢体痛倦,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及诸语涩,麻痹而筋挛。弯羌汤(普济本事方)卷十方。又名旋覆花汤。川芍一两(洗),当归三分(洗,去芦,薄切,焙干).羌活(洗,去芦)、细辛(去叶)、旋覆花、蔓荆子、生石膏、策本(去苗,净洗),荆芥穗、半夏曲(炒)、防风(去钗
508 芍六画
股)、熟地黄(酒洒,九蒸九曝,焙干)、炙甘草各半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加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治妇人头风掉眩,目眩耳聋,上虚下实者。
苟劳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九方。又名芍归汤、佛手散、神妙佛手散、活血散。当归、川芍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去渣,稍热服。治产后、伤胎、崩中、金疮等失血过多而致的昏晕欲倒;并治妊娠伤胎腹痛,难产,胞衣不下。本方早见于《 备急千金要方》 卷四,但无方名。.《 备急千金要方》 卷四方。川苟、干地黄、黄蔑、芍药、吴茱英、甘草各二两,当归、干姜各兰两。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带下漏血不止。若月经后赤白不止者,去地黄、吴茱英,加杜仲、人参各二两。.(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十四方。川苟、炙甘草、川椒(去目)、当归、炒吴茱英、松香各一两,炙桑根白皮、泽兰各二两,黑豆(研碎,入松脂内炒)一升。为粗末,每服三两,水煎沸,淋谍痛处。治伤折疼痛。
有芬苗出《 名医别录》 为靡芜之别名,详该条。苟劳散O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五册方。川芍、前胡、炒僵蚕、人参各一两,蔓荆子、天麻(酒浸,焙)、防风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温酒调下。治风旋头晕,眼目昏痛,倦怠心松。.(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川夸、地骨皮、荆芥穗、何首乌、菊花、旋覆花、草决明、石决明、炙甘草各一两,青箱子、蝉蜕、木贼各半两,白芷二钱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食后米潜水调下。治目晕昏涩,视物不明。.(证治准绳• 类方)第八册方。川芍、槟榔、肉桂、麻黄、防己、木通、细辛、石葛蒲、白芷各一分,木香、川椒、炙甘草各半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紫苏叶少许,水煎,食远服。治鼻痛。O 《 证治准绳• 女科》 卷二方。① 川芍一两,赤获等(去皮)、赤芍药、炒酸枣仁、桂心、当归、木香、牛膝(酒浸)各七钱半,羌活、积壳(数炒)、炙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五片,水煎,去渣,热服。治妇人血风,身体骨节疼痛,心胸塑滞,少思饮食。② 川芍一两半,石膏二两半,炒当归、麻黄、秦芜、炮姜、桂心各一两,杏仁(鼓炒)二十枚,黄芬一两。为粗末,每服八钱,水煎服,日二至三次。治妇人卒中风,四肢不仁,善笑不息。.《 证治准绳• 女科》 卷五方。① 川芍、当归各半两,愉白皮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用生地黄汁同温酒调下。治胎衣不下。② 川芍、羌活、当归、炒酸枣仁、羚羊角屑各七钱半,防风、炒牛劳子各一两,桂心、赤芍药各半两。为粗末,每服八钱,水煎服。治产后中风,四肢筋脉挛急疼痛,背项强急。
有黄丸《 杨氏家藏方》 卷三方。川芍、木黄(用无灰酒煮)各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温水送下。治风热奎盛,头昏目赤,大便艰准。
夸菊散(百一选方》 卷九方。薄荷二两,菊花、甘草、川芍各一两,防风七钱,白芷半两。为细末,加茶少许,食后沸汤点服。治暴发火眼。
育葛汤《 普济本事方》 卷七方。川芍、葛根、桂枝、细辛、积壳(鼓炒)、人参、芍药、麻黄、防风各半两,炙甘草一分。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日三次。治胁下疼痛难忍,兼治脚弱。弯归明目丸(杂病源流犀烛• 面部门)卷二十三方。川苟、当归、白芍药、生地黄、牛膝、甘草、构祀子、天门冬、菊花。治失血过多,及久痛伤血,或年老血少而致的羞明酸痛,不能视物者。若外障加木贼;内障加珍珠。
芍术除眩汤(奇效良方)卷六方。川芍二钱,白术三钱,附子(炮)一钱半,炙甘草、官桂各一钱。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治感受寒湿,头目眩晕。弯归养荣汤O 《 赤水玄珠》 卷十六方。当归、川芍、白芍药、熟地黄、黄柏、知母、人参、拘祀子、麦门冬、甘草。水煎服。治吐鲤而致血厥不知人。.(外科正宗)卷二方。当归身二钱,人参、黄蔑、白术、川芍、白芍药、熟地黄各一钱,五味子、麦门冬、远志、甘草,获等各五分,牡丹皮、砂仁各三分。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远服。治痕病、流注,及疮疡因气血亏而不作脓或不溃,或已溃不敛,或兼见身体发热恶寒,肌肉消瘦,不思饮食,睡卧不宁,盗汗自汗,惊悸恍惚等症。
芍归胶艾汤《 金匾要略》 方。又名胶艾汤、胶艾四物汤。川芍、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干地黄六两,芍药四两(一方加干姜一两)。水五升,清酒三升,煮取三升去渣,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次。功能补血调经,安胎止崩。治崩漏不止,月经过多,或妊娠下血,腹中痛,胎动不安,或产后下血,淋漓不断。方中地黄、芍药、当归、川芍有补血调经之功;阿胶补血止血,艾叶暖宫止血,二者为调经安胎及治崩漏、胎漏的要药,同时阿胶配甘草善于止血,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加酒以宣行药力。合而成为养血止血,调经安胎之剂。
弯归鳌甲饮《 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当归身、白芍药、川芍、获菩、半夏、橘皮、鳖甲、乌梅、姜、枣(- 方有青皮)。水煎服。治劳疟久不止,或暂止复来。若寒多,加草果;热多,加柴胡;胃虚食少,加人参、白术;汗多,加黄蔑,甘草。
弯归鳌甲散《 仁斋直指方论》 卷十二方。当归、川夸、芍药、青皮、陈皮、获荃、制半夏各一分,鳌甲(醋炙)五钱。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乌梅一个,水煎服。治劳疟寒热。若热多,加柴胡;寒多,加草果。
弯芷香苏散《 世医得效方》 卷一方。炒香附互两,紫苏二两半,陈皮、甘草、苍术(米潜浸,炒黄)各二两,川芍、白芷(原方缺量)。为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葱白二根,水煎服。治伤风鼻中清涕,自汗头疼,或发热。
苟辛导痰汤《 证治准绳• 类方)第四册方。川芍、细辛、天南星、陈皮、获菩各一钱半、半夏二钱,积壳(戴妙)、甘草各一钱。加生姜七片,水煎,食后服。治痰厥头痛。
芍芝亚朽朴机再509
芍劳补中汤《 校注妇人良方》 卷十二方。爆姜、妙阿胶、五味子、川芍、木香、人参、炙甘草各五分,炒黄芭、当归、白芍药、炒杜仲、炒白术各一钱。水煎服:治血气不能养胎而致的半产。
苟菊上清丸见《 中药制剂手册》 。黄芬360 克,桅子、炒蔓荆子、连翘、荆芥穗、桔梗、防风各90 克,黄连、薄荷、羌活、奠本、甘草、川芍各60 克,白芷240 克,菊花720 克。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 克,温汗水送「,日二次。功能清热解表,散风止痛。治肺胃热盛,感冒风寒而致的头痛目眩,鼻塞不通,耳鸣齿痛,咽喉不利。本方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芍茶调散加减而来。
茸菊茶调散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薄荷120 。克,羌活、白芷各300 克,荆芥穗、防风、菊花各600 克,细辛、甘草各180 克,川夸500 克。为细末,每服6 克,茶水调下。功能散风清热。治感冒风寒,风热上攻,头昏目眩,偏正头痛,鼻塞声重。本方由《 大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芍茶调散加味而来。有归四君子汤《 类证治裁》 卷八方。川芍、当归、人参、白术、获荃、甘草。水煎服。治食瘤,脾气虚,血不行者。
芝麻黄见《 中国医学大辞典》 。为麻桔之别名,洋该条。
芝麻响铃铃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农吉利之别名,详该条。
亚片见<随息居饮食谱》 。即鸦片,详该条。亚麻出《 本草图经》 。又名山脂麻、胡脂麻、大胡麻。为亚麻科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 .的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甘、辛,平。平肝,理气,活血。① 治慢性肝炎,肝风头痛,票丸炎,庙气。煎服:15 一30 克。② 捣敷治跌打损伤。亚麻茎叶:煎服治头风疼痛,捣烂外敷或研末撒治刀伤出血。根含亚麻苦贰,对小肠的分泌、运动功能有调节作用。茎叶还含或草素、异鱿草素、牡荆素、异牡荆素等。
亚乎奴见《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为锡生藤之傣族语名,详该条。
亚圣膏(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二方。象皮一两,驴悬蹄一块,鸡子清三个,木鳖子七个,蛇蜕二钱,蝉蜕四钱,血余三钱,穿山甲六钱,槐枝、榆枝、艾枝、柳枝、桑枝各二十一寸,麻油三斤。将药浸七日,煎如常法,滤去渣,每净油一斤,入黄丹七两收膏,入黄蜡五钱化匀,再加孩儿茶、乳香、没药各三钱,血竭、锻牡骊、五灵脂各五钱,研极细末,入膏内调匀,出火,摊贴患处。治一切破烂诸疮,杨梅结毒。亚麻子出《 本草图经》 。又名胡麻子、壁虱胡麻、亚麻仁。为亚麻科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l 碑.的种子。主产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甘,微温。入胃、友肠经:祛风,解毒,润燥.杀虫。① 治麻风,眩晕,肠燥便秘,肺痈咳吐脓血,脂溢性脱发。煎服:4 . 5 一9 克:或入丸剂。② 治疮癣湿疹,皮肤痰痒。内服并煎水熏洗患处。种子脂肪油即亚麻油,主要成分为
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等的甘油醋,有轻泻作用,还含粘液质、蛋白质、糖、有机酸和少量的亚麻苦贰。亚麻仁见《 国药的药理学》 。即亚麻子,详该条。亚拙山人见工锡鑫条。
朽骨疽病名。见《 外科大成}卷四。即附骨疽。详该条。
朴青出<石药尔雅)。为曾青之别名,详该条。朴硝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皮硝。为矿物芒硝经加工而得的粗制结晶。苦、咸,寒。入胃、大肠经。泻热,通便,软坚。① 治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入汤剂或开水溶化服,4 . 5 一9 克。② 治小儿食积,外敷脐部;乳痈初起及哺乳妇断奶,敷乳房;目赤肿痛,取溶液点眼;痔疮肿痛,煎水洗。孕妇忌服。畏三棱。本品多作外用,内服都用精制品芒硝及玄明粉。成分、药理见芒硝条。
朴附汤《 续易简方论)卷三方。附子(炮,去皮脐)、厚朴(姜汁炒)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大枣二枚,水煎服(加木香少许尤佳)。治寒胀,老人,虚人中寒下虚,心腹膨胀,不喜饮食,脉来浮迟而弱。
朴黄丸(是亦良方)方。制厚朴一两二钱,陈皮一两,木香五钱,大黄八钱。为细末,荷叶水为丸,每服三钱。治痢疾初起,腹中实痛,手不能按。朴硝荡胞汤(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方。又名荡胞汤。朴硝、牡丹皮、当归、大黄、桃仁各三株,细辛、厚朴、桔梗、赤芍药、人参、获等、佳心、甘草、牛膝、陈皮各一殊,蛇虫、水蛙各十枚,附子六株。为粗末,酒、水煎,分四次(昼三夜一)服,覆被取汗。治妇人不孕。《 千金翼方》 亦有本方,但无桔梗、甘草。机即稗枢。《 素问• 骨空论): “侠骸为机。”<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髓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纳散骨之上端如柞者也,名曰机。”参骸枢条。机关O 经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 :“卒中风口嚓不得开,灸颊车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又《 千金翼方》 :“凡卒中风口哗不开,灸机关二穴,在耳下八分近前。”两者内容相同。(针灸资生经)等据此将机关作颊车别名。.概指筋骨关节。《 素问• 厥论》 :“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再传即再经。《 伤寒论》 原文作再经,历代注家如成无己、张志聪等以再传代称再经。参见再经条。再经、O 指太阳病不愈,传至另一经。《 伤寒沦•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医宗金鉴》 卷一:“再者,再传阳明经也。谓其邪已传经尽,热盛不衰,欲再转属阳明故也。”.指伤寒一日传一经,六日传至厥阴,七日再传太阳,八日再传阳明。《 注解伤寒论》 卷二:“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当愈。经日: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若七日不愈,则太阳之邪,再传阳明。”另说,如《 伤寒论浅注• 太阳篇厂“何以谓发于阳者七日愈?请言其所以愈之故。如太阳病头痛等证,至七日以上,应奇数而自愈者,以太阳之病
510 再西
自行其本经,已尽七日之数故也。若未愈,欲作再经者,阳明受之。宜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以泄其邪。”参见六经病、传经、过经等条。
再逆指治疗上再次犯差错。(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再生丸见《 外科正宗》 卷一。即黍米寸金丹,见该条。
再造丸即人参再造丸,见该条。
再造散(伤寒六书• 杀车糙法)卷三方。黄茂、人参、桂枝、甘草、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芍、垠生姜。加大枣二枚,水煎减半,褪法再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温服。功能助阳解表。治头疼,发热,项脊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
再重订伤寒集注见舒氏伤寒集注条。
西瓜出<日用本草)。为葫芦科植物西瓜citrullus vul , ris schrad .的果瓤。甘,寒。入心、胃、膀恍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治暑热伤津,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口疮。内眼:生唤或取汁饮。本品含瓜氨酸、精氨酸、能增加肝中尿素的形成,有利尿作用。还含甜菜碱、维生素C 及多种挥发性成分。西参见《 增订伪药条辨}。即西洋参,详该条。西黄见《 增订伪药条辨》 。为牛黄之处方名,详该条。
西方子元代医生。生平不详。编有灸法专书吸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
西瓜皮出(本草纲目》 。又名西瓜翠衣,西瓜翠。为葫芦科植物西瓜Citrullus vulgaris Schrad 的果皮。甘,凉。入心、胃、膀耽经。清热解暑,利尿。① 治暑热烦渴,高血压病,肾炎浮肿,膀胧炎,小便不利,糖尿病,咽燥肿痛。煎服:15 一30 克(鲜品60 一120 克)。② 治口舌生疮,牙痛。烧存性研末,敷患处。果皮含蜡质及搪。
西瓜虫见《 苏州本产药材)。为鼠妇之别名,详该条。
西瓜硝见清• 叶小峰《 本草再新)。即西瓜霜,详该条。
西瓜翠见(药材资料汇编)。即西瓜皮,详该条。西瓜有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西瓜2 个(不得低于15 公斤)) ,陈皮60 克,生右膏、制半夏、炒苏子、百合、甘草各30 克,炒杏仁、阿胶各i5 克,五味子9 克。熬汁去渣过滤,将汁炼至滴毛头纸上背面不涸为标准,收清膏,每清膏500 境兑蜜1 . 5 公斤收膏,每服30 克,开水冲服。功能清热化痰止嗽,生津止渴。治咳嗽多痰,庚中带血,口燥咽干,胃热作呕。f 西瓜藉《 疡医大全》 卷十七方。又名西瓜硝。西瓜一个,皮硝适量。将西瓜装入大小适中的黄泥钵中,切盖,以皮硝装满瓜内,仍以瓜盖盖严,竹签固定.再以一样大的黄泥钵合上,外用皮纸条卸泥,把缝封固,放阴处,数日后钵外析出白霜,以鹅电扫下,收贮,再析再扫,至钵外无霜为度,每用少韶坎患处。治咽喉、口齿、双蛾喉痹等病情危急者。
西加皮见<陆川本草)。为鸭脚木皮之别名,详该条。
西青果见《 药材资料汇编》 。为藏青果之别名,详该条。
西国草出《 海上集验方》 。为覆盆子叶之别名,详该条。
西河柳见《 本草汇言)。为怪柳之别名,详该条。西洋参出(本草纲目拾遗>又名洋参、西参、花旗参。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P 叭axquinqueloli ? l 刁.的根。主产美国、加拿大及法国。甘、微苦,凉。补肺阴,降虚火,养胃生津。治肺虚久咳,咯血;热病伤阴,咽干口渴。煎服:2 . 4 一6 克。忌铁器及火炒。本品含多种人参皂贰(皂贰水解后产物主要是人参二醇、并有人参三醇及齐墩果酸)。还含西洋参贰(伽ing uenoside ) Rl 、x 叶胆贰(G 冲enoside ) X Vll 、假人参皂贰Fn 以及挥发油、树脂等。动物试验对大脑有镇静作用,对延脑的呼吸中枢则有中度的兴奋作用。人参皂贰作用见人参条。西黄丸即犀黄丸.见该条。
西清汤《 医醇腾义》 卷三方。桂枝五分,桅子(姜汁炒)、苏子各一钱五分,桑白皮、获菩、郁金各二钱,杏仁、羡黎各三钱,橘红、半夏各一钱,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胆咳,咳呕胆汁。
西番莲出(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玉蕊花、转心莲、转枝莲、时计草。为西番莲科植物西番莲Passiflora 。aeruleaL ,的全草。我国南方地区庭园有栽培。苦,温。祛风,活血,镇静,止痛。① 治风湿骨痛,神经痛,庙痛,痛经,失眠。煎服:3 一9 克。② 治骨折。捣烂和酒外敷。本品含哈尔满(Harman )、芹菜素的和木犀草素的葡萄糖贰衍生物。花和果穗含焦性儿茶酚、没食子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肉豆范酸、谷街醇等。哈尔满、焦性儿茶酚均能抗真菌、兴奋子宫平滑肌,本品还有镇静作用。西山先生即真德秀。见该条。西五味子见(四川中药志》 。即南五味子,详该条。
西瓜子仁出《 本草纲目》 。为葫芦科植物西瓜citrullus vulgaris schrad .的种仁。甘,平。清肺化痰。治吐血,久嗽。煎浓汁服:9 一15 克。本品含西瓜子皂贰(Cucurbocitrin ) ,有降压作用,并能缓解急性膀肤炎之症状。还含毗哇、。一氨基一p 一(毗哇基)一N - 丙酸和磷脂酞乙醇胺、溶血磷脂酞乙醇胺等极性类脂物。
西瓜翠衣见(l 寇证指南医案)。即西瓜皮,详该条。
西昌老人见喻昌条。
西法针灸书名。又名《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 。顾鸣盛编译。日本• 冈本爱雄原著。本书是根据西医解剖学及病理学知识整理针灸学的一种较早著作。共3 章。第一章针术之沿革;第二章经穴解剖学(分论十四经的经穴解剖位置);第三章针灸学治病(消化器病、泌尿器病、神经系统病)。现有1915 年上海
西协压厌511
进步书局初印本。
西塘感证书名。3 卷。清• 董废翁撰。本书专论四时感证,内容分总论、本病、变病、兼病四部分。本病以六经分症,治法分正治、从治;对变病、兼病诸证分析尤详,其中包括一些危症的救治;末附妊孕伤寒。董氏立论本于《 医学纲目)和《 证治准绳》 ,而又参以高鼓峰、吕用晦二家学术经验。后辑入《 医宗己任篇》 中。
西藏橄榄见卜海中医学院(中草药学》 。为藏青果之别名,详该条。
西州续命汤(备急干金要方》 卷八方。麻黄六两,石膏四两,佳心二两,甘草、川芍、干姜、黄芬、当归各一两,杳仁三十枚。为粗末,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黄,再沸掠去上沫,后下诸药,煮取四升,初服一升,厚覆令小汗出;前服不汗者,后服一升;已出汗,安稳后,再每服五合。治中风扉(一作入脏),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得转侧,并治上气咳逆。
西黄醒消丸即犀黄丸,见该条。
西伯利亚白刺见《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为卡密之别名,详该条。
西山群仙会真记气功学著作。5 卷。唐• 施肩吾撰.李谏编。此为施肩吾隐居西山时,与十余位道友讨论内丹术的资料综述,并参考了多种著作。书中主张以养形为先,次以补益精、气、神为基,形全气壮,再炼内丹以长生。此外还发展了内气运行理论,把身之元气名为诃东。这种内气过下关、中关、上关,自上田、中田、下田的过程称为大河,后来即名之为周天。
西方子明堂灸经灸法专书。8 卷。元• 西方子(姓名不详)撰。元初刊行。本书主要论述全身脑穴的灸法主治。各卷分绘正面、侧背面、侧(伏)面的脆穴图和各愉穴的部位、主治病症及灸法等,收集资料颇多。现有<中国医学大成》 本(附:冯氏校勘记1 卷)。
西溪书屋夜话录医论著作。清• 王泰林撰。原系手稿,大多已残缺.仅存(肝病证治》 一篇,收入《 王旭高医书六种》 。本篇较系统、全面地阐述肝病证治,王氏将肝病分成肝气、肝风、肝火等不同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治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
西藏常用中草药民族药著作。西藏自治区卫生局、西藏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合编。载西藏地区常见中草药367 种,附彩图424 幅。主要介绍药物的识别特征、生长环境、采集加工、功能主治。有汉、藏两种文字版本,1973 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协热利病证名。指泄利挟有表热者了《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亦有指热泻者。参协热下利、夹热自利条。
协寒利病证名。指脾胃寒盛所致的泄泻。《 伤
寒推诀• 肠垢鹜塘》 :“协寒利者,曰鹜塘,脐下必寒,宜理中、四逆汤主之。”参见寒泻、寒泄、鹜澹条。协定处方指经多人协商而制定,或者得到多数人认可而共同使用的固定处方。古代的协定处方现称成方。现代有些医疗单位亦通过集思广益、总结医疗经验而制定了一些对某种疾病有较好疗效的处方,在社会上或在本单位内共同使用。协热下利病证名。见《 卫生宝鉴• 补遗): “协热下利,脐下热,大便赤黄,或有肠垢者,治用仲景黄琴汤。”参见热泻、火泄条。
协热自利病证名。又称火泻、火泄。(医宗必读• 泄泻》 :“火泄,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火也,黄荃芍药汤,张长沙谓之协热自利。”详热泻、火泄条。
协调阴阳治疗的基本原则。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阴阳的失调;疾病的病机,总不离阴阳的偏盛偏衰。治疗的各种方法,概括起来也就是协调阴阳。即利用药物气味性能的偏胜,或针灸补泻的作用等,以调治病理上阴阳的偏胜,使之恢复相对的平衡,导致疾病的好转或痊愈。《 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压法推拿手法。见《 诸病源候论• 目暗不明候》 。用手指、手掌或尺骨鹰嘴突用力向下进行按压.与按法相似,但用力较重。多用于肌肉较丰厚的部位。有行气活血,舒筋止痛等作用。参见按法条。压垫正骨辅助器械。又名固定垫。为夹缚固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防止骨折复位后再移位和矫正成角、侧方移位的骨折。取材要求质地柔韧,有一定形状和支持力,以能吸水的毛边纸或棉花为宜。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的压垫。常用的有平垫、塔形垫、梯形垫、分骨垫、葫芦垫、横垫等。压舌板器械名。一为烙法中用以检查、治疗喉瘤、乳蛾等之铜制专用器械。略呈弯形或直形。治疗时压迫舌部,以保护舌部和下唇部等处,以免烙铁烫伤。另一种为普通压舌板(有铜制、银制、骨制、象牙制以及竹制)。较前压舌板稍窄,用以暴露喉关各部,以便诊查。
压椎法推拿方法。在背部选择脊柱有压痛的棘突,以拇指或其他手指左右滑动地用力按压。常用治疟疾及各种脏腑疾患。
压痛点指按压体表时所发现的疼痛部位。针灸取穴都非常注重感应。《 内经)所说的“按之应手而痛”就是这个意思。压痛反应点作为穴位使用称阿是穴。参见该条。
压掌散(摄生众妙方)卷六方。麻黄二钱半,炙甘草二钱,白果(打碎)五个。水煎,临卧服。治哮喘痰嗽。:
决黄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四肢烦疼,手足无力,吐逆,不下饮食,渐渐瘦弱。”治用灸烙法,内服大黄汤等方。参见黄疽有关条。厌不能发病证名。《 灵枢• 优患无言篇》 :“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卜刁口曰匕舀臼月卜.门..口曰..
' ' . .曰.一~. ‘山,电,.之劫.乡哈‘叫闷山‘条声一,芯~
512 有页在存夺
开阖不致,故无音。”古人则认为声哑无音系由寒邪客于会厌,会厌开阖不利所致。
有子即妊娠。《 素问• 阴阳别论>: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有过即有病。(素间• 脉要精微论》 :“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灵枢• 经脉》 :“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有身出《 诗经• 大雅》 。即妊娠。妇人以身中复有一身,故名。
有应证名。出《 疡医准绳)卷二。即应候,见该条。
有妊即妊娠。详该条。
有娠即妊娠。(脉经)“三部脉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
有头疽病名。系发于体表、软组织之间的阳性疮疡。即现代医学外科之痈。因其初起患部即有单个或多个白色粟米样的疮头而得名。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膏粱厚味,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成。临证有虚实之分。初起患部色红发热,根束高肿,疮头如粟米,一个至多个不等。疼痛剧烈,身热口渴,便秘搜赤,脉洪数,舌红苔黄者为实证。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外用金黄膏贴敷,腐肉不去用九黄丹或五五丹;若疮面大,腐肉难脱,则应手术切除,腐去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茂汤;若气血双虚者,内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同实证,同时可加桑柴火烘法。本病若因失治或误治而发生陷证者,参见陷证条。
有护场证名。出《 外科启玄》 卷二。即护场。见该条。
有闰则生指在疾病情况下,若胃气尚存,则虽病较沉重但尚不致危殆死亡:《 素问• 平人气象论》 :“平人之常气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胃为仓虞之本,胃气尚存,则化源不致枯绝,尚有生机。由于胃气的有无,不仅表现于能否进食等消化吸收情况,尚表现于脉来是否具有冲和之气象,故脉具冲和之象,则为有胃之脉,亦为预后尚可之脉象。《 素间• 玉机真藏论):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日易治。”参见胃气、无胃则死等条。
有毛老鸦嘴见《 广西中草药》 。为古羊藤之别名,详该条。
页育病名。指喉痈之生于低位者。《 咽喉经验秘传》 :“在两边者为双喉痈,在下者为页育也。”在泉参见司天在泉条。
存神养生术语。神,指意念精神。存神,即控制意念,集中精神。修炼气功由此而“入静”。有时也指身中部位,并认为这些部位都各有神主之。《 后汉
书,冯衍传》 :“守寂寞而存神。”
存想气功术语。是一种意念锻炼。存,为意念的存放;想,为闭目塑造意识形象,即闭目内视。但内视的体内对象都是想象的。《 天隐子》 “‘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
存注丹戈辨证录》 卷四方。白芍药、白术、生地黄各三钱,麦门冬、柏子仁各五钱,甘草、营蒲各一钱,柴胡、天花粉各二钱,青皮三分。水煎服。治气郁不舒,善忘。
存泥丸自我推拿方法。泥丸指因门。两手擦热后,从额部摩到头顶。有理脑作用。《 太平御览》 :“以两手相摩令热,以手摩额上至顶上,满二七止,名曰存泥丸。”
存真图书名。见(郡斋读书后志)。又名(存真环中图)。1 卷。宋• 杨介编。“存真”指脏腑的图象,“环中”指经络在体内的环行。这是十二世纪初,北宋封建统治者利用被处决的尸体,遣医并画工绘图,又经杨介考订校正成书。本书作者绘述从咽喉到胸腹腔各脏腑的解剖,并对经络的联附,水谷的泌别,精血的运输等情况,作较细致的论述。是我国较早的人体解剖图谱,惜已亡佚。
存真环中图见存真图条。
存存斋医话稿书名。清• 赵晴初撰。原5 卷,现存2 卷。全书共74 则医话,不分类别,不拘体例,不立标题。记其所见所闻及心得,阐述医理,辨证用药,改正本草,评论医家,强调辨证论治,反对拘方制病,文字简明。现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夺① 丧失、耗伤。(素问• 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② 交争、相争。《 素问• 脉解》 :“阴阳内夺,故目昧肮无所见也。”③ 削弱。治郁病法之一,或吐、或伐、或泻,张景岳称之为“三夺”。《 素间• 至真要大沦): “暴者夺之。”“盛者夺之。”(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土郁夺之。”④ 裁夺、决定。(素间• 玉版论要》 :“治在权衡相夺。”
夺命经外奇穴名。出《 针灸聚英》 。《 医学入门)名惺惺。位于匕臂前外侧,当肩眠穴与尺泽穴连线之中点处。主治头晕,丹毒,上臂痛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炫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夺精即精气严重耗损。表现精神萎靡,耳聋,视物不明,脉极迟或极数等证候。《 难经• 十四难》 :" (脉)一呼… … 四至曰夺精;. . ,… 再呼一至曰夺精。”夺天丹《 辨证录》 卷十方。龙骨(酒浸三日,后用醋再浸三日,锻七次,用前酒、醋淬七次)二两,鹿茸(酒浸透,切碎)、驴肾、驴翠丸(酒煮三柱香,将龙骨研末,拌入驴肾、驴肇丸内,再煮三柱香)各一具,人参、当归、白芍药、杜仲,熟地黄、山茱英各三两,补骨脂、冤丝子、获荃各二两,五味子(山药末炒)、附子、柏子仁各一两,白术、黄茂各五两,砂仁五钱,地龙十条。为细末,将驴肾、驴翠丸汁同捣,如汁干,可加蜜同捣为丸,每服五钱,早、晚各一次,热酒送下。治男子阳虚而不得子者。
夺郁汤《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卷十八方。
夺灰513
苍术、羞香、香附、陈皮、砂仁、苏梗、生姜、草落仁、佩兰。治湿滞土郁,心腹胀满,呕吐泄泻,附肿身重。夺命丸(证治准绳• 女科》 卷四方。牡丹皮、获等、桂枝、桃仁、赤芍药各等分。为细末,炼蜜和丸,兔屎大,每服一至三丸,用淡醋汤嚼下。治妇人小产下血量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黄黑,胎上抢心则闷绝欲死,冷汗自出,喘满不食,或误食毒物伤动胎气,下血不止。本方于(金匾要略》 称桂枝获菩丸,参见该条。
夺命丹.见(东医宝鉴》 卷五。砒石一钱,白矾二钱,白附子三钱,天南星四钱,半夏五钱。先将砒、矾于石器内火锻红,出火黄色为度,余药为末,共和匀,姜汁面糊和丸,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七丸,小儿三丸,井水送下。治哮喘。.《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四方。轻粉、察香、偎砒石各五分,枯矾、朱砂(为衣)、血竭各一钱,雄黄、干蟾酥、乳香、没药、缎寒水石、铜绿各二钱,蜗牛(连壳)二十一个。为细末,先将蜗牛捣烂如泥,匀合前药,丸如不成,加好黄酒少许,柞为丸,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二至三丸,服时先用葱白一寸,令病人嚼烂,将药丸裹入葱泥内,用无灰酒一大盅,温热水送下,盖被汗出为度。治七情内伤,荣卫不和而致的阴阳二气疽,症见疽生于脊背之旁,乍肿乍消,时软时硬,寒热往来等。夺命饮《 疫痞草》 方。黄连、石膏、犀角、羚羊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鲜沙参、青黛、浙贝母、人中黄、连翘、玄参、金汁。水煎服。治烂喉疹,疫火极盛,津液干涸,舌绛口渴,神烦喉烂,脉象弦大,疹点云密者。
夺命散.《 济生方》 卷八方。水蛙(石灰慢火炒令焦黄色)五钱,大黄、黑牵牛子各二两。为细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如人行四、五里,再用热酒调牵牛末二钱催之,须下恶血,或块或片,恶血尽哪愈。治金疮损伤,及从高坠下,木石所压,内损癖血,心腹疼痛,二便不通,气绝欲死。.《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七方。又名定命散。朱砂、寒水石、察香各等分。为末,每服五分,新极水送下。治胆经受热,血遂妄行,又与手少阴气并而致的血汗,汗出污衣,甚如苏木水渝染。
夺食风病名。见《 重楼玉钥》 卷上。此症多由肺胃蕴热,热邪上炎所致。症见咽喉或上愕肿生血泡,胀塞咽喉、疼痛难咽。《 重楼玉钥》 卷上:“此症或因饮食火物,触动肺胃积热,致陡起斯症,或在喉头上愕,及舌根左右生一血泡,或数小泡,即变大胀满不能吞咽,气息不能出入。”治宜泻火清热。可用清胃散、犀角地黄汤等加减。或用刀针挑破出血,后吹冰硼散。本病即呛食泡,详该条。
夺血者无汗出《 灵枢• 营卫生会》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夺,耗损之意。血汗同出一源,如已经失血的,不能再发其汗;已经发汗的,不能再耗其血。耗血而又发汗,发汗而又耗血,汗血两失,气阴大伤,会加重病情,这是错误的治疗方法。
夺汗者无血出(灵枢• 营卫生会》 。参见夺血者
无汗条。
夺命无忧散(疡医大全》 卷十七方。锻寒水石三两,玄参、黄连、贯众、山豆根、荆芥、甘草、硼砂、滑石、砂仁、获等各五钱。为细末,每用一钱,干掺舌上,后以新汲水咽下。治缠喉风,咽喉疼痛,痰涎童盛,口舌生疮,心腹胀满,脾积痛块,小儿奶癖,误吞骨屑,鲤塞不下,以及诸般药毒热盛,喉闭涎满,气急闷乱,不省人事等症。
夺命五毒丹《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六方。姗酥少许,牛黄、冰片各二分,朱砂一钱,雄黄三分。为细末,猪尾血为丸,麻子大,每服一丸,薄荷煎汤送下。治痘疮黑陷倒腐,干枯不起者。
夺命抽刀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干姜(入巴豆半两同炒至黑色,去巴豆)、高良姜(入斑鳌一百个同炒,去斑鳌)各二十两,炒孺米二十五两,石营蒲二十二两。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盐少许,空腹、食前沸汤点服,或温酒调下。治脾胃积冷,中焦不和,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吐冷痰,饮食不下,哈气吞酸,口苦无味,血气刺疼,并解酒毒。
灰苔主里证。有寒热之别,苔灰白而滑润,为三阴寒证,宜温阳散寒;苔灰黄而干燥,为里热实证,宜攻下泄热。
灰陷五陷之一。指痘出稠密,其色如灰,根脚无红晕而顶陷者,为气血大虚所致。治法详白陷条。灰碱出(本草纲目》 。又名石碱、花碱、水碱。为从篙、萝等草灰中提取之碱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咸、苦,温。软坚,消积。① 治积块,噎腼反胃。内服:3 一9 克,入丸、散。② 治疵赘,研末调敷;虫牙痛,研末填蛀孔内。石碱主要含碳酸钾、碳酸钠等无机物质,又含淀粉及蛋白质等。灰获出《 雷公炮炙论》 。又名灰涤菜、金锁天。为黎科植物小黎Chano 环对ium seerotinum L .的全草。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湖北、台湾、广东、云南等地。甘,平。清热,去湿,解毒。治疗疮肿毒,疥癣风痰,毒虫咬伤。煎水洗或捣敷。灰干苔舌苔灰而干燥,舌质深红,为热盛伤津之候,治宜清里泄热(见《 伤寒舌鉴))。灰中苔舌中央见灰色苔。多见于寒热夹杂的吐蛔症,伴有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等证。宜安蛔止痛。亦有见于实热里证者(见《 伤寒舌鉴))。
灰包菌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为马勃之别名,详该条。
灰色舌全舌灰色无苔。有寒证、热证之别。纯灰全舌无苔而少津,为里热证,伴见烦渴或二便俱闭,或昏迷不省人事,脉沉伏,宜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使若灰色舌润而无苔,为里虚寒证,伴见腹痛,呕吐,腹泻,手足冷,脉沉细,宜温中散寒。灰色舌亦可见于内挟寒食、冷痰、水饮者(见(伤寒舌鉴>)。
灰指甲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 卷一。即油灰
514 灰达迈列
指甲,详该条。
灰涤菜为灰蓬之别名,详该条。
灰滑苔舌苔灰黑而滑润,为寒水侮土,太阳中寒之证。一般有腹痛吐利,手足冷,脉沉细等。宜温阳散寒(见《 伤寒指掌))。
灰黑舌尖舌尖灰黑,中渐红至根,是胃有食滞、胸隔热盛之候。宜缓下调胃。若里结已成,当通里攻下(见《 伤寒舌鉴》 )。
灰中黑滑苔舌淡灰色,中间有滑苔数点,黑如墨汁。为邪热传里,内挟宿食,宜表里双解,可用大柴胡汤(见《 伤寒舌鉴>)。
灰边紫中舌舌边淡灰,中根淡紫。见于瘟疫邪热入营。症见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狂妄烦躁,或自嚼舌尖而不知痛。治宜清热解毒、清心凉营。灰尖黄根舌舌根黄苔,尖灰苔。苔厚而干燥,兼见二便闭,发热,口渴引饮,大汗出,为脏腑实热,胃有食滞,宜清热导滞(见《 伤寒舌鉴>)。
灰色盆晕舌舌有灰黑晕两条呈弧状。为脏腑热极,热毒内塑,宜先急下泄热,再用清热解毒之剂(见《 伤寒舌鉴))。
灰底黑纹舌又称黑苔灰纹舌,中心黑苔,舌边起灰纹重晕。为里实热证。若大便闭结、脉实者,可通里攻下,若里未结实,热邪炽盛,可清热解毒(见《 伤寒舌鉴》 )。
灰黑干刺苔舌苔灰黑而生干刺。为脏腑实热,律液受伤。症见咽干,口燥,喘满,宜急下存阴。若里结未成,而见烦躁,口渴,胸中胀满,呕吐频作,或常干呕等症,则宜苦寒清热(见《 伤寒舌鉴>)。灰黑干尖刺舌舌尖灰黑苔,有刺而干。为邪将入里,兼有食滞。症见发热口苦,耳聋胁痛。宜表里清解、消滞和中(见《 伤寒舌鉴》 )。
,灰根黄尖中赤舌舌根灰色,中红,尖黄苔。为肠胃燥热,阴液耗伤之候。症见发热,口渴,澹语,大便秘结。宜急下存阴(见《 伤寒舌鉴))。
灰黑干苔裂纹舌舌苔灰黑而干燥,满舌裂纹。主脏腑热盛,或热灼真阴。若脏腑热盛,热邪结实,可攻下;邪未结实,则宜清热生津;若真阴亏竭,可清热滋阴为治(见(辨舌指南》 )。
达生见亚斋居士《 达生篇》 。达,小羊。羊子易生而无留难,故古人以顺利分娩谓达生。
达邪治疗方法。达,疏导,透达。指透达在表之邪气以解除表证,或导达在里的邪气,使之外达以解除里证,参见透邪条。
达生散(丹溪心法》 卷五方。又名束胎散。大腹皮三钱,紫苏、人参、陈皮各半钱,当归、白术、白芍药各一钱,炙甘草二钱。为粗末,加青葱叶、黄杨树叶梢七个,或加积壳、砂仁,水煎,食后服(于怀胎八、九个月时服十数帖)。功能补气养血,顺气安胎。怡气血虚弱,胎产不顺。夏季加黄岑;春季加川芍;气虚倍参、术;气滞加香附,倍陈皮;血虚倍当归,加地黄;形实倍紫苏;湿痰加滑石、半夏;食积加山植;腹痛加木香、肉桂。
达生编产科著作。1 卷。清• 巫斋居士撰。刊于1715 年。内容有原生、临产、真诀条辨等14 篇及格言、方药等。作者主张临产时沉着镇静,掌握“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尽可能不服药或少服药,所论多为经验之谈。本书文字通俗,内容简要,切于实用,故复刻刊本颇多,流传较广。
达郁汤(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卷一十八方。升麻、柴胡、川弯、香附、白羡黎、桑白皮、橘叶。水煎服。治抑郎伤肝呕酸,阴赓不起。达原丸即达原饮第一方作蜜丸。治证同。见达原饮条。
达原饮.《 瘟疫论》 卷上方。原名达原散。槟榔二钱,厚朴、知母、芍药、黄荃各一钱,草果、甘草各五分。水煎服。功能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先僧寒而后发热,继之但热而不憎寒,或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疼身痛,脉数。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加柴胡一钱;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加羌活一钱;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加葛根一钱。方中槟榔、厚朴、草果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知母滋阴;芍药和血;黄等清热;甘草调中。诸药合用,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液得复,病邪得解,故推为瘟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的首要方剂。.《 张氏医通》 卷十三方。黄荃一钱,槟榔、知母各二钱,生姜七片,大枣一枚。水煎,发作前热服,温覆取微汗。治疫疟壮热,多汗而渴。达原散即达原饮第一方,见达原饮条。达生真诀见广嗣五种备要条。达磨,曼仁巴• 洛桑曲扎清初著名藏医学家。生活于十七世纪。与著名藏医学家德西• 桑吉嘉措同时,曾任五世达赖的侍医。奉五世达赖之命,补充了(祖先口述)中的残缺部分。著有(医药训诫》 、《 金饰格言》 、(药物性能独解》 等多种医著。其中(金饰格言》 在五世达赖喇嘛(1617 一1682 )执政时期,得到刻版印行。其著作尚有《 宇陀• 元丹贡布传记》 。迈步经外奇穴名。位于大腿伸侧,骼前上棘与骸骨外缘的连线上,平臀沟下2 . 5 寸处。正当股外侧皮神经,深部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及神经的分支。主治下肢麻痹.瘫痪,疼痛,腰痛,膝关节痛,腹股沟淋巴结炎等。直刺或斜刺1 一2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列当出(开宝重定本草》 。又名栗当、草灰蓉、独根草、兔子腿。为列当科植物紫花列当Orobanch 。coerulescens Steph .的全草。主产东北及陕西、河北、山西。甘,温。补肾,助阳,强筋。① 治肾虚腰膝冷痛,阳痪,遗精。煎服:4 . 5 一9 克。② 治小儿肠炎腹泻,煎水乘热浸洗足部,每日一次,每次10 分钟。
列缺经穴名。代号:LU7 。出《 灵枢• 经脉)。属手太阴肺经。手太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位于前臂挠侧,挠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 . 5 寸处(《 针灸甲乙经》 )。另说“去腕半寸”( (灵? r 一一~一~? - . . ? ,叼.. . . ' ? . , . , , , . . ' . . .网.. . . . . ' . ?
死成515
枢• 经脉)) : “腕上一寸”( (太平圣惠方))。或以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押在另一手的挠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处是穴。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挠神经浅支及头静脉、挠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手腕无力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图46 )
列缺
图46
死舌病名。《 焦氏喉科枕秘》 卷一:“死舌名木舌,坚硬不能舒。”即木舌。见该条。
死产病名。戴武承《 女科指南集》 :“死产者,临产时胎死腹中也。”参见胎死腹中条。
死阴指五脏相勉而传,导致经气绝。如心属火,肺属金,心病传肺,为火勉金,金被火消亡。《 素问• 阴阳别论): “心之肺,谓之死阴。”张志聪注:“五脏相克而传谓之死阴。”
死脉脉象之表现无神、无胃、无根者,如真脏脉、十怪脉,或数极、迟极之脉。(难经• 十四难}: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
死胎即胎死腹中。详该条。
死舌痈病名。清• 金德鉴<喉科枕秘》 卷一:“此症因久积热毒于心而起。舌肿舌白,如木舌相似,但木舌小硬,此肿而白,,• … ,肿甚刺金津玉液,出血日久脓成,左右挑放舌出黑血,刺治不转色,舌卷不能言,并舌硬者死。”参见舌痈条。
死现舌见《 重订敖氏伤寒金镜录》 。全舌苔呈黑色,为寒极或热极之候。寒极者,黑而底纹嫩,润滑如水浸,急投辛温救补之剂。热极者,黑而底纹粗糙,干涩,刮之不净,急投苦寒清热之剂。
死乳蛾病名。《 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受风热郁怒而起,喉中紧,靠蒂丁,不甚痛,饮食有碍,若劳心不忌口,不避风,日久不治,长塞喉中,渐加气闷,以致陨命。”治宜疏风清热、解郁利咽。可选用清咽利隔汤、柴胡疏肝散等加减。本病属乳蛾类,参见乳蛾各条。
死蛾核病名。指喉核肿大而色淡红触之坚硬者。(咽喉经验秘传): “此症核强而硬也。因胃中有实火,隔上有稠痰,色白者是也,红者非。”参见乳蛾、石乳等条。
死血胁痛病证名。指痪血内停所致的胁痛。见(医钞类编• 胁痛门》 。《 证治准绳• 胁痛): “死血者,日轻夜重,或午后热,脉短墙或花,桃仁承气汤加鳖甲、青皮、柴胡、芍、归之属。若跌扑胁痛者,亦是死血,宜复元活血汤、破血散痰汤。”(证治汇补》 卷六:“左胁下有块作痛,夜甚者,死血也。”
《 辨证录• 胁痛}: “血死难于推移,行气而沉积不化,必用败血之药以下死血,而痛可除也,方用抵当丸。”《 杂病源流犀烛》 卷十:“死血,由恶血停留于肝,居于胁下,以致肤胁肋痛,按之则痛益甚,宜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参见肝郁胁痛、痪血胁痛、跌扑胁痛条。死胎不下病证名。又名胎死不下。指胎儿死于母腹后,日久不能自行产出者。可发生于妊娠期和临产时。多因妊妇气血虚弱,胞宫无力娩出胎儿;或胞宫癖血阻滞,不能送胎外出所致。气血虚弱者,症见腹部不继续增大,仅微有缩小,阴道流出淡红色血水;或口有恶臭,精神疲倦,面色黄白,纳呆等。治宜补气益血,佐以下胎方,用疗儿散。痕血阻滞者,症见胎动停止,阴道流紫黑色血液,口气恶臭或临产胎死腹中,腰腹胀急,胸满喘闷,面色青暗,治宜行血祛癣,方用脱花煎。另外可根据产妇之虚实,病势之缓急,采用佛手散缓下,平胃散加芒硝峻下,或据王肯堂寒者热以行之,热者凉以行之,燥者滑以润之,危急者毒以下之的原则,斟酌治法。
成方即现成的处方。通常指医生诊病后,按方书已订之方,原方使用者为成方。故成方可包括经方、时方等。
成骨O 骨名。又名哥骨。即胫骨。参见箭骨条。.经外奇穴名。(素间• 刺腰痛篇):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近代《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列作奇穴,名成骨。位在膝关节排侧,股骨外上裸最高点处。主治腰痛,鹤口疽,坐马痈等。浅刺出血。成无己(十一世纪)金代医学家。聊摄(今山东聊城西)人。出身于世医家庭,精心研究仲景《 伤寒论》 ,对辨析表里虚实有独到之处。根据<内经》 、《 难经》 等古医书理论对《 伤寒论》 作全面注解、辨析,于1144 年(皇统四年)著(注解伤寒论》 十卷,为现存全面注解《 伤寒论》 最早的著作。此外,还著有(伤寒明理论)三卷、(伤寒论方)一卷。成氏注解和论述虽不免有自相矛盾和误谬之处,然仍不失为我国注解和阐发伤寒学的先启,对其后伤寒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成全郎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其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副使改任本官职。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成安郎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其职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之副使改任本职。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成和郎宋代医官职称。录属翰林医官院,其职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之副使改任本官职。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成能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一:“兑为锐毗,经走擅中(宗气所居),络及肾脂(指髓)• 一,主宗气动息,动应无方,息乃贞固.曰
516 成百
成能廓。”谓宗气充实,眼才能发挥正常功能,故曰成能廓。详八廓条。
成方切用医方著作。13 卷(包括卷首1 卷。余12 卷又分上、下,实有25 卷)。清• 吴仪洛撰。刊于1761 年。本书在(医方考》 及‘医方集解》 的基础上选录古今成方1180 余首。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1 一12 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 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选方大多切于实用,注释也较详明,可供临床参考。原书之末另附(勿药元设>1 卷,系有关养生的论述,建国后出版排印本已予删去。
成方便读书名。4 卷。清• 张秉成撰。刊于1904 年。本书汇编古今常用成方290 余首,分为补养、发表、攻里等21 类,每方编成七言歌诀,并详释病因、方义,作为初学入门读物。建国后有排印本。成全大夫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正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成安大失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称者。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成和大夫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百节.泛指全身关节。<素问• 诊要经终论):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中药马陆的别名。百虫推拿穴位。见<小儿推拿秘诀》 。位于大腿前方。能止惊搐。《 幼科推拿秘书• 穴象手法): “百虫穴,在大腿之上外边。”
百会经穴名。代号DU20 。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三阳五会、天满、巅上。属督脉。督脉、足太阳之会。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 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颖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沿皮刺0 . 5 一0 . 8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图47 )。
百会
仁丈夕
图47
百合出《 神农本草经>。又名药百合。为百合科植物百合Lilium brownii F . E . Brown var . viridulum Baker 或卷丹L . lancifolnim Thunb .等的鳞茎。主产
湖南、浙江、江苏、安徽。甘、微苦,微寒。入肺、心经。润肺止咳,宁心安神。① 治肺结核咳嗽,潮热,阴虚咳血,肺痈。② 治热病后余热不清,神思恍惚,神经衰弱,心烦失眠。煎服:9 一15 克。③ 捣敷天疙湿疮,百合鳞茎含生物碱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卷丹鳞茎含由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的粘多糖,茎、叶中分得百合贰(Lihos 记e )。煎剂对小鼠有止咳、平喘作用。
百劳O 经外奇穴名。《 针灸资生经》 :“妇人产后浑身疼,针百劳穴,遇痛处即针,避筋骨及禁穴。”所述位置不详,或作阿是穴。(针灸集成)曰:“百劳,在大椎向发际二寸.点记,将其二寸中折墨记,横布于先点上,左右两端尽处是。主治痕病,灸七壮,神效。”即大椎穴上2 寸旁开1 寸处。主治咳嗽,气喘,落枕及淋巴结核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经穴别名。(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百劳,在背第一椎骨尖上,针三分,灸二七壮。”后《 针灸大全》 等作大椎别名,见该条。百枝出《 吴普本草>。为草薛之别名,详该条。百脉统指全身之经脉。《 素问• 经脉别论): “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百部出(本草经集注)。又名嗽药、百条根、药虱药。为百部科植物百部stemona japonica ( Blume ) M , q .直立百部5 . sessilifolia ( Miq . ) Miq .或对叶百部s . tuberosa 玩ur .的块根。百部、直立百部主产华东;对叶百部主产湖北、四川、广西、云南。甘、苦,微温,有小毒。入肺经。温润肺气,止咳,杀虫。① 治肺结核,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蛔虫病,阿米巴痢疾。煎服:3 一9 克。② 治晓虫病,煎取浓液,睡前作保留灌汤;滴虫性阴道炎,煎液冲洗;癣症,酒精浸或研末涂擦;杀灭头虱、体虱,酒浸液或水煎液涂搽。百部根含百部碱(Stemonine ) ,百部定碱(Stemonidine ) ,异百部定碱,原百部碱(Protostemonine )等;直立百部根含直立百部碱(Sessilistemonine ) ,对叶百部碱( TulerosteTnonine ) ,原百部碱等;对叶百部根含对叶百部碱,异对叶百部碱,氧化对叶百部碱,次对叶百部碱等。煎剂和乙醇浸剂对多种球菌、杆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醇浸剂对头虱、体虱、阴虱、臭虫、蝇蛆、孑不、绕虫、阴道滴虫均有杀灭作用。百部生物碱对豚鼠支气管有解痉作用。
百脚见(药材学)。为娱蛤之别名,详该条。百解见《 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 。为岗梅根之别名,详该条。
百骸骸,骨骼。百骸,统指全身骨骼。(医门法律》 卷一:“人之五官百骸,赅而存者,神之居耳。”百日红.见<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千日红之别名。.见《 广西本草选编》 。为龙船花之别名。.出《 曲淆旧闻》 。为紫薇花之别名。各详该条。百B 咳病名。又名顿咳,时行顿咳,天哮,疫咳,迫咳,俗称天哮呛、鹭鹅咳、鸡咳。是一种流传冬春季节的传染病,以五岁以下的,, J 、)L 为多见。《 医学正传>: “咳嗽俗名呛,连咳则头倾胸曲,甚则手足痉挛,
百517
痰从口出,涕泣相随,• • … 小儿患此,谓之时行顿咳。”主要是由于时行疫毒犯肺,肺气不宣,气郁化热,酿液成痰,阻于气道,气机上逆而成。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后有特殊的吸气性回声为特征。邪热恋肺,损伤肺络,则可引起咳血或鲤血。初起邪袭肺胃,宜宣肺散邪,用止嗽散,射干麻黄汤、三拗汤化裁;中期邪热恋肺,宜清热宣肺,用麻杏石甘汤、五虎汤、泻白散加减旧久肺胃阴伤,咳血者,宜清燥润肺,用清燥救肺汤、阿胶散;肺脾气虚,宜健脾和中,养肺止咳,用人参五味子汤(《 幼幼集成》 :“人参、麦冬、五味子、获菩、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鹭鹤涎丸、鸡苦胆等也可选用。
百日疮病名。O 见(医宗金鉴• 痘疹心法要诀》 。即小儿出生后百日内出现的痰疹。详痰疹条。.见清• 谈金章(诚书痘疹)。即痘疮。详痘疮条。百叶草见(广西本草选编》 。为地柏枝之别名,详该条。
百虫案.经外奇穴名。出《 针灸大成》 。别名血郑。位于大腿内侧,当血海穴直上1 寸处。主治风疹,湿疹,皮肤搔痒症等皮肤疾患。直刺1 一1 . 5 寸。艾炫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巧分钟。.经穴别名。出《 针灸大全》 。即血海,见该条。
百会疽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玉顶发、玉顶疽。多因火毒凝结上攻,生于百会穴者。初起形如粟米,根渐肿大如葡萄状,高坚红肿,掀热疼痛,身热畏寒,渴而思冷饮,便秘躁烦,脉见洪数者,宜服黄连消毒饮;若漫肿平塌,紫暗坚硬,形寒脉细之阳虚者,宜服托里消毒散;外治随证选用冲和膏、回阳玉龙膏;已溃可选黄灵药去腐,并用太乙膏盖贴,余见外痈。
百合汤(奇效良方)卷三十方。百合、赤获等、陈皮、紫苏、人参、大腹皮、猎菩、桑白皮、积壳(鼓炒)、麦门冬、炙甘草各一两,马兜铃七枚。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枣大)一块,水煎服。治肺气奎滞,咳嗽喘闷,隔院不利,口渴,腰膝浮肿,小便淋涩。百合花出《 滇南本草》 。为百合科植物百合IJilium brownii F . E . Brown var . Viridulurn Baker 的花。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甘、微苦,平。清虚火,止嗽,安神,活血。① 治咳嗽,夜寐不安,眩晕,小儿惊风,妇女闭经。煎服:4 . 5 一9 克。② 晒干研末,油调,敷天疮湿疮。百合的种子名百合子,酒炒研末服,治肠风下血。
百合病病名。情志病之一。(金匾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金匾要略心典》 卷上:“全是恍惚去来,不可为凭之象,惟口苦,小便赤,脉微数,则其常也。所以者何?热邪散漫,未统于经,其气游走无定,故其病亦
去来无定。”<伤寒温疫条辨• 百合病>: “百脉一宗,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故曰百合。大抵病后虚劳,藏府不调所致。,• • … 通宜小柴胡汤加百合、知母、粳米,血热用百合地黄汤。”亦可用百合滑石散、百合鸡子汤、百合知母汤等方。
百合散(济生方》 卷七方。百合(蒸)、紫莞茸、贝母、白芍药、前胡、赤袂菩、炒桔梗各一两,炙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姜五片,水煎服。治妊娠风热相交,咳嗽痰多,心胸满闷。
百花丸见《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款冬花、炙五味子、紫莞、天花粉、牡丹皮、桔梗、橘皮、麦门冬、前胡、百合、玄参、沙参、薄荷、炒蒲黄、炒杏仁、柿霜、川贝母各90 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7 . 5 克每服一丸,温开水送下,日二次。功能清热润肺,宁嗽止喘。治肺热虚火,咳嗽痰喘,口干声哑,痰中带血。本方由《 济生方》 百花膏加味而来。百花煎《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生地黄汁、藕汁、清酒各一升,牛乳一升半,胡桃仁(研成糊)十枚,生姜汁半升,干柿(研如糊)五枚,大枣肉(研如糊)二十一枚,黄明胶(炙燥为末)、秦芙末各半两,杏仁(炒,研如糊)三两。先以清酒煎前七味,再下后三味同煎,减一半,入蜜四两,文火再煎,每服一匙,糯米饮或黄酒调下,日三次。治吐血不止,咳嗽。百花有(济生方)卷二方。款冬花、百合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龙眼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细嚼姜汤咽下,或啥化。治喘嗽不已,或痰中带血。百劳丸见《 医学纲目》 卷五。炒当归、乳香、没药、人参各一钱,蛇虫(去翅足,炒)、炙水蛙各十四枚,熟大黄四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黎明时百劳水送下。治劳察积滞。百步蛇见(动物学大辞典》 。为白花蛇之别名,详该条。
百谷丸见(景岳全书• 古方八阵)。即大健脾丸,见该条。
百条根O 见《 泉州本草》 。为一枝黄花之别名。.见《 杨氏经验方》 。为百部之别名。各详该条。百尾笋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竹凌霄之别名,详该条。
百乳草见《 本草图经》 。为百蕊草之别名,详该条。
百草丸<外科大成)卷二方。百草霜四两,黄等、桅子各一两,黄连、槐花、地榆各五钱。为末,打糊为丸,每服三钱,清汤送下。治血箭痔,在肛门之里,大便则出血如箭,不痛不痒。
百草丹见《 本草纲目拾遗》 。为羊肪子夕gII 么详该条。
百草霜出(本草图经》 。又名灶突墨。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烟囱内的烟灰。辛,温。入肺、胃、大肠经。止血,止泻。① 治吐血,妞血,便血,血崩,食积,泻痢。内服:煎汤,0 . 9 一4 . 5 克,包煎;或冲服。② 治咽喉口舌诸疮。研末调敷。本品主含碳粒。百药煎出(本草蒙荃)。为五倍子同茶叶等经发
518 百
六I ,
酵制成的块状物。酸、甘,平。入肺、胃、大肠经。润肺化痰,涩肠止泻,清热解毒。① 治久咳痰多,咽痛,便血,久痢,脱肛。煎服:3 一9 克。② 治口疮,痈肿疮疡,研末调敷;牙疮,研末掺。
百顺丸(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大黄一斤,皂角(炒微黄)一两六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用五分或一至三钱(或作蜜丸)。治一切阳邪实热积滞。
百脉疽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脉疽。见该条。
百部丸O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方。百部三两,五味子、干姜、紫苑、甘草、桂枝各一两,升麻半两。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至三丸,食后、睡前开水送下。治久新咳嗽,唾稠粘,气息不通,嗽有脓血,咽中腥臭,喘息有音。.(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百部、麻黄各三钱,杏仁四十枚(一方加甘草二钱)。为末,炼蜜为丸,皂角子大,每服二至三丸,温水化下。治感寒奎肺,咳嗽微喘。.《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百部四两,生地黄(取汁熬成稀膏)五斤。地黄膏和百部末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汤送下。治虚热咳嗽,畏热头眩,目赤脉数。百部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五方。百部、百合、桑白皮、柴胡、积壳(鼓炒)、木通各一两,赤芍药、郁李仁(去皮,炒)各三分,炙甘草半两,赤获荃二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匕,加生姜(枣大)一块拍碎,水煎、不拘时服。治热嗽气满。
百部散《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百部、垠贝母、紫莞、葛根各一两,石膏二两。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二七片,水煎,食后服。治小儿咳嗽发热。百部,. (医学心悟》 卷六。百部、白醉皮、鹤虱、蓖麻仁、生地黄、黄柏、当归各一分。用麻油八两,入药熬枯去渣,复熬至滴水成珠,下黄蜡二两,试水不散为度,再入雄黄末少许和匀,敷患处。治牛皮癣。.《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一方。百部若干,水熬成膏,口含化下。治咳嗽日久,终年不愈者。百眼葬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 。又名爬山虎、五眼子、鸡眼藤、猪糠藤。为茜草科植物百眼藤Morinda parvifoli 。Bartl .的根及茎。分布华南和东南地区。甘,凉。疏风清热,化痰止咳,散癖止痛。治感冒咳嗽,百日咳,消化不良,大便秘结,跌打损伤,腰肌劳损。煎服:15 一30 克。百解头见(广西本草选编)。为广防己之别名,详该条。
百解药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胖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百解散.《 鸡峰普济方》 卷五方。前胡、柴胡、人参、白术、获等、羌活、桔梗、川芍各一两,甘草、陈皮各二分。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治风温疫气,头昏壮热,肢节烦疼。.《 活幼心书)卷下方。葛根二两五钱,升麻、赤芍药各二两,甘草一两五钱,黄荃一两,炙麻黄七钱五分,肉桂二钱五分。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二片,葱一根,
回
水煎服。治小儿外感风寒,鼻流清涕,头痛发热,昼轻夜重。
百解藤见《 广西野生资源植物》 。为凉粉藤之别名,详该条。
百蕊草出《 本草图经》 。又名小草、百乳草、凤芽篙、细须草、青龙草。为檀香科植物百蕊草Thesium chinense Turc ' .的全草。分布我国南北各地。辛、微苦、涩,寒。清热解毒,补肾涩精。治肺炎,肺脓疡,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乳腺炎,急性膀胧炎,淋巴结结核,肾虚腰痛,头晕、遗精、滑精。煎服:9 一15 克。本品含山奈酚及其3 一鼠李葡萄糖贰,紫云英贰,D 甘露醇,唬拍酸。山奈酚及其3 一鼠李葡萄糖贰、玻拍酸在体外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本品对多种革兰氏阳性、阴性菌以及白色念珠菌感染均有效。D 一甘露醇、山奈酸有止咳,祛痰作用。唬拍酸还有中枢抑制、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
百日儿疟病名。出(本草纲目》 。百日内婴儿患疟。清• 叶天士(幼科要略)谓“疟因暑发居多。”“幼稚之疟,都因脾胃受病,然气怯神弱,初病惊痛、厥逆为多。”临床上婴儿疟疾急性发作无定型。可无寒战症状,或仅见四肢厥逆,面白唇紫,到发热时才被发觉。有的发热也不显著,或仅有躯干灼热,四肢反觉冰冷,出汗很多。有的呕吐,泄泻,脾脏肿大,腹部拒按。初起以清热截疟为主,可用青高、常山加入适当方中。
百日内嗽出(幼科发挥》 。即百眸内嗽,详该条。百虫人耳病名。(肘后备急方》 卷六。系指昆虫误入耳道。(外科正宗)卷四:“百虫入耳,乃偶然误入之。如蝇、蚊细虫入耳,以麻油数点滴入窍中,虫亦自死取出。”参见虫入耳条。
百发神针药艾条之一种。见《 种福堂公选良方}。方用乳香、没药、生川附子、血竭、川乌、草乌、檀香木、降香木、贝母、察香各三钱,母丁香49 粒,净薪艾绵1 一2 两,卷制如雷火针。主治偏正头风、痛疽发背、小肠病气、痰核初起等,各按穴灸之。百合洗方《 金匾要略》 方。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浸溃一夜,用以洗身,洗后食煮饼,不用盐、豉。治百合病不解变成渴者。
百病始生《 灵枢经)篇名。百病,泛指多种疾病;始生,即开始发生。本篇着重论述内伤外感诸病的发病因素,病邪伤害人体的途径,病邪的传变及其一般见证,故名。
百眸(zul 醉)内嗽病名。出<幼科发挥)。又名百日内嗽、乳嗽、胎嗽。指婴儿出生百日内出现的气憋、痰嗽。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郁于肺卫,聚液成痰,痰热阻肺,肺失肃降,气机逆乱所致。临床以发病急,变化快,由肺累及心肝,虚实互见,发热、气粗痰盛、呕吐、烦躁、呛奶,呼吸迫促等为特征。类似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一般轻证以清热宣肺,豁痰为治,用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加银花、连翘;重症者喘憋加重,口围发给,宜解毒,平喘,化痰,用射干麻黄汤加减;高热惊厥,用羚角钩藤汤、紫雪
百夹519
丹;心阳不振,宜参附汤、人参四逆汤化裁为治。必要时可用中西医两法结合治疗。
百合地黄汤《 金瞪要略》 方。百合七枚,生地黄汁一升。百合水溃一夜,换水煎至减半,去渣,加入地黄汁,再煎卜分二次服,中病勿更服。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
百合鸡子汤《 金匡要略》 方。百合七枚,鸡子黄一枚。百合水溃一夜,换水煎至减半,去渣,纳鸡子黄,搅匀略煎温服。治百合病、吐之后,虚烦不安者。百合固金丸即百合固金汤作蜜丸,治证同。见百合固金汤条。
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卷七方。熟地黄三钱,生地黄二钱,麦门冬一钱半,贝母、百合、当归、炒芍药、甘草各一钱,玄参、桔梗各八分。水煎服。功能养阴润肺,止咳化痰。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症见咽燥口干,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近代也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矽肺,肺炎中期或后期属肺肾阴虚者。方中百合、二地两滋肺肾;麦冬助百合,以润肺止咳;玄参助二地.以滋肾清热;当归、芍药养血和阴;贝母、桔梗,清肺化痰;甘草协调诸药,并合桔梗以利咽喉。合而用之,使阴液充足,肺肾得养,虚火自降,诸症自能随之而愈。
百合知母汤(金厦要略》 方。百合七枚,知母三两。百合水渍一夜,换水煎至减半,知母另煎减半去渣,合和再煎,分二次服。治百合病误汗后,津液受伤,虚热加重,心烦口渴者。
百合滑石散(金曦要略》 方。炙百合一两,滑石三两。为粗末,每服一方寸匕,日三次,当微利者止服。治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
百部清金汤《 理虚元鉴》 卷五方。百部、地骨皮、麦门冬、获等、人参、桔梗、牡丹皮、炙甘草。水煎服。治尸痉。
百解发汗散即消风百解散,见该条。
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书名。16 卷。吴考架编纂。刊于1924 年。编者认为(伤寒论)注本虽多,各家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以辞害义,依样葫芦,亦复不少”(见自序)。遂广采百家注文,选释(伤寒论》 各篇。在编次上删去脉法、序例、可汗等篇,并将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删并于《 金匾》 痊湿喝证下。夹古代眼科手术器械。见(目科正宗》 。多用老竹制成(见图48 )。用以治疗睑废、倒睫拳毛等。
夹板正骨器械。出《 肘后备急方》 。同夹裹,详见该条。
夹视病证名。见亡名氏(双燕草堂眼科》 。双目细小称夹视。
夹钟六吕之一。详六吕、六律条。夹疽病名。《 证治准绳• 疡医>卷三:“或问喉之两旁生疽何如?曰:此名夹疽。”即夹喉疽,详该条。夹痈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腋痈,见该条。
夹脊指脊柱附近的部位。古人认为,其位置既不在表,亦不在里,属半表半里,为温疫之邪所居留之处。(温疫论》 上卷:“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之处是也。”针灸穴位,详夹脊穴条。夹缚正骨固定方法。《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凡夹缚,用衫木皮数片,周回夹紧缚,留开皆一缝,夹缚必三度,缚必要紧。”指用于四肢骨折整复后的外固定。
夹裹正骨器械。用于骨折复位后的局部外固定。又称夹板。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蹼跌。”条下注有《 肘后方》 云:“小品方• ,• … 以竹编夹裹,令遍缚令急,勿令转动。”这说明早期夹板用竹片制成,又说明其使用方法。后世又应用树皮或木板作成有竹帘、杉篱、腰柱、通木等各种类型的夹板。《 证治准绳》 卷六中,又有正夹和副夹之分。在党的中医政策光辉照耀下,中西医结合应用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取得显著成就,使夹板的应用向前推进了一步。选用塑性好、韧性强、弹性大及质量轻柔的木材或塑料,并粘有绒毡,按肢体不同部位塑型的各式夹板,由工厂成批生产,应用效果良好。
夹口疮病名。见(疡医大全)卷十四。即剪口疮,详该条。
夹竹桃出《 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柳叶桃、白羊桃、半年红。为夹竹桃科植物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 .的叶。我国各地均有栽培。苦,寒,有大毒。强心利尿。治心脏病心力衰竭。研末服:每次0 . 05 一0 . 1 克,每日一至二次。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剂量,不宜多服久服。如发现呕吐、心慌、脉搏缓慢、不整脉等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孕妇忌服。本品含强心贰为欧夹竹桃贰丙。另含欧夹竹桃贰乙,无强心作用。还含齐墩果酸,熊果酸、兰香贰等。欧夹竹桃贰丙对各种动物均现洋地黄样强心作用、属慢作用强心贰类。浸剂及醇提物对豚鼠、大鼠有利尿作用,对小鼠有镇静作用。中毒时的处理原则与解救洋地黄中毒相同。
夹冷痛病证名。见(幼幼集成》 。多因脾气虚寒,伤于冷食所致。其症面色或青或白,冷甚者,面色暗淡,唇口爪甲皆青,为脾气虚寒之极。治宜温脾散寒。轻证用当归散(当归、肉桂、人参、炙甘草、木香);重证用烧脾散(炮姜、厚朴、砂仁、神曲、麦芽、广
(吕网阳川回洲川胃山即
520 夹
• ?六画
皮、炙甘草、草范仁、高良姜)。亦可取中院、天枢、关元、足三里针刺加艾灸。
夹纸,.《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一方。炒铅丹、轻粉、儿茶、没药、雄黄、血竭、炒五倍子、银朱、枯矾各等分。为末,量疮大小,剪油纸两张,夹药于内,纸周围用浆糊粘住,纸上用针刺孔,用时先将疮口用葱、椒煎汤洗净拭干,然后贴患处,以纱布缚定,三日一洗,再换新药。治臃疮色紫,腐烂臭秽,时时痒痛。.见《 中药制剂手册》 。锻炉甘石6 克,没药(醋炙)、乳香(醋炙)各18 克,轻粉巧克,樟脑12 克,当归30 克,黄蜡150 克,白蜡180 克,猪脂2 千克。前六味为细末研匀,将黄蜡、白蜡加入猪脂内熔化,搅匀,将锅取下,倾入容器内晾温,兑入上列药粉,搅和均匀即得,取大于疮面之油纸二张,上面一张用针刺数十小孔,取适量药膏夹于二纸之间;有针孔者,贴于疮面,每日换一次。功能去湿解毒,活血止痛。治膝疮溃烂,红肿疼痛,及下肢慢性溃疡等症。
夹板菜见(吉林中草药》 。为紫苑之别名,详该条。
夹胶痈病名。出《 疡医准绳)卷三。即腋痈。见该条。
夹荧疽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即肋疽。见该条。
夹热痛见《 幼幼集成)。即挟热腹痛,详该条。夹脑风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证治要诀• 头痛): “有偏正夹脑风,服川乌附不愈,用莲子草乌而愈者,此乃毒攻毒之意。”《 杂病源流犀烛• 头痛源流}: “有夹脑风者,两太阳连脑痛是也。宜透顶散。”参见脑痛条。
夹疹痢出(医宗金鉴• 痘疹心法要诀》 。即麻疹作痢.详该条。
夹脊穴经外奇穴名。① 指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 素问• 缪刺论》 :“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痛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痛也。”《 华佗别传》 :“又有人病脚壁不能行,,• • … 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匀调如引绳也。”即指脊椎旁0 . 5 寸处为穴位。近代诸书多同此说。即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 . 5 寸,左右共34 穴。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亦有以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 . 5 一l 寸为穴者,计48 穴(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② (类经图翼》 :“夹脊穴:《 肘后》 云,此华佗法。《 千金翼》 云:治霍乱转筋,令病者合面而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牵两肘尖,当脊间绳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所。”主治见右表:
夹眼法古代眼科手术方法。见《 审视瑶函》 。即用夹法,详该条。
夹蛇龟出《 蜀重广英公本草》 。又名摄龟、呷蛇龟、断板龟、克蛇龟。为龟科动物夹蛇龟cyclemys flavomaI ' ginata ( Gray )的全体。分布浙江、福建、台
湾、广东。活血消肿。① 治肺结核,骨结核,喉蛾。锻存性研末入丸、散服,3 一6 克。② 治瘾病,内服或锻存性研末调敷;痔疾,恶疮,煎水洗。本品主含胶质、钙盐等
夹脊穴主治表
夹脊穴胸上
主治
吮上肢疾患胡甸部疾患
份dJ 任户勺
9 10 11 12 1 、2 3 4
腹部疾患
下肢疾患
夹惊吐见(证治准绳• 幼科}。即惊吐,见该条。夹喉疽病名。(证治准绳• 疡医)卷三:“喉之两旁生疽如何?曰:此名夹疽,属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火热毒上攻而然。”症见咽喉两旁肿起,饮食难咽,疼痛甚剧,或口臭便秘,身发寒热等。治宜解毒泻火,消肿利咽。可选用清咽利隔汤,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结喉痛、夹喉痈等条。
夹喉痈病名。系指痈发于喉之两旁,夹喉而生,故名。多由肝胃火毒上炎所引起。<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夹喉痈生喉两旁,肝胃毒热发其疮,疮与结喉痈同治,尤嫌痰塑不时呛。”治宜解毒、清热、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黄连消毒饮等加减。参见结喉痈条。
夹风伤寒病证名。《 活幼心书• 决证诗赋》 :“孩子伤寒又夹风,目多泪泪脸腮红。太阳冷汗微生喘,口水如涎滴满胸。”治宜香苏饮,加桂枝,疏风散寒。夹血伤寒病名。一名伤寒夹癖。《 重订通俗伤寒论• 夹血伤寒》 :“一名伤寒夹痪。”“内伤血郁,外感风寒,或脱衣斗殴,触冒冷风,又或跌仆打伤,一时不觉,过数日作寒热,状如伤寒。… … 头痛身热,恶寒烦渴,胸胁串疼,腹有痛处不移,或少腹痛处,手不可按,乍寒乍热,夜有澹语,甚至昏厥不省,少顷复苏,苏后或复如狂,剧则疼极发狂,舌色紫暗,扣之滑润,或深紫而赤,甚或青紫。”治宜活血解表为主。轻则香苏葱豉,重则桂枝桃仁。
夹阴中寒病名。指因房劳伤肾,复感寒邪而致的阴症。《 伤寒全生集• 辨治伤寒传经证治脉要指
夹匡扛扣扦托521
法>: “又有脉沉,足冷,面青,小腹绞痛无热者,此皆夹阴中寒也。”本证即后世所称夹阴伤寒。详该条。夹阴伤寒病名。.指因房劳伤肾,复感风寒而致病。(伤寒全生集》 卷一:“若脉沉足冷,面赤微热,此皆夹阴伤寒也。”《 重订通俗伤寒论• 夹阴伤寒): “房劳伤精而后骤感风寒,或夏月行房后,悠意乘凉,触犯风露。证身热面赤.或不热而面青,小腹绞痛.足冷蜷卧,或吐或利,心下胀满,甚则舌卷囊缩,阴极发躁,或昏沉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过肘膝,舌苔淡白滑嫩,或苔黑滑,舌本胖嫩。脉六部沉细,甚或伏绝,或反浮大无伦,沉按豁豁然空。”治宜“外则先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内则先用参附再造汤,助阳发表,或用麻附细辛汤加人参、干姜,温经散寒。如脉伏绝,阴极发躁,继即神气昏沉,不省人事者,速用回阳急救汤,提神益气,回阳生脉。”也有用来复丹二钱研末,放入脐中,或用庸香少许置脐中,上器活杀白鹑鸽对剖半只,内去肠杂,外不去毛,用布扎紧,约三小时即去之。参见阴证伤寒条。.指伤寒而兼阴寒内盛之证。出《 轩歧救正论》 。外感风邪,内伤寒冷,头痛发热,口渴呕吐,大便清利,胸腹疼胀,燥闷不眠,脉浮数无力,宜参附理中汤。
夹食伤寒病名。一名伤寒夹食。《 全生集• 审证问因察形正名>: “若头疼身热,恶寒拘急,恶心,中院痞满,或吐或呕,或痛或泻,则知挟食伤寒也。”(通俗伤寒论• 夹食伤寒): “夹食伤寒,一名伤寒夹食。”“伤寒夹食,十常八九,或先伤食而后感寒,或先受寒而后伤食,或病势少间,强与饮食,重复发热,变证百出,… … 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胸痞恶心,暖腐吞酸,甚或呕吐泄泻,或院闷腹痛。”治宜先解表,后消食,或解表消积并用,如权实桅子豉汤、香苏葱豉汤、羞香正气丸、大承气汤等方。
夹热腹痛病证名。见《 幼幼集成》 。又名挟热痛。小儿热邪内积、气机不畅而致的腹痛。症见腹痛伴有面赤唇红,壮热烦躁、手足心热、多发于夜。治宜清热理气。用四顺清凉饮(白芍、当归、大黄、甘草)加青皮、积壳,亦可针刺行间、太冲、合谷等穴。夹惊伤寒病证名。又名伤寒夹惊。《 幼幼新书): “伤寒惊搐即生涎,胃热乘虚遍体斑。颊赤口干脾受热,涎高风盛发狂言。”此证伤寒化热,热极攻冲脾胃,颊赤、口渴、发斑而见惊搐,治宜解利以定惊搐。参伤寒夹惊条。
夹痰伤寒病名。一名风寒夹痰。《 全生集• 审证问因察形正名》 :“若身热恶寒,隐隐头痛,喘咳烦闷,胸胁体痛,左脉紧盛,右脉洪滑,或六脉沉伏者,则知是夹痰伤寒也。”“其证喘咳身热,恶寒头痛,骨节痛.即是夹痰伤寒,必以痰药兼发散药中求之。”《 通俗伤寒论• 夹痰伤寒): “一名风寒夹痰。”外感风寒,每涉于痰,多由素有痰积,或夹痰饮,或夹痰火,复感风寒及形寒饮冷所致。”可选用越蟀加半夏汤、小青龙汤、瓜蒂散等方。参风寒夹痰。
夹竹桃中毒病名。因药用或误服过量夹竹桃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澹语,甚则汗出肢厥,心律失常,直至休克死亡。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
夹持押手法押手法之一。是以右手持针柄,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部,露出针尖少许,协同右手用力将针刺入穴位的押手方法。适于长针进针。夹挤分骨法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八法之一。用手指相对夹挤两骨间隙,使靠拢之骨折段的间隙分开,按单骨折对位即可。适用于双骨(如尺挠骨、胫排骨、掌骨、拓骨)干部骨折发生相互靠拢移位者。匡(ku 如g 况)同眶。眼眶。<素问• 玉机真脏论》 :“目匡陷。”<素间• 刺禁论}: “刺匡上陷骨中脉。”匡忠(1359 一1428 )明医家。字体道。世居济南。祖父匡通、父匡友文皆以医名。忠以家学相承,读经书医籍均能得其旨趣。青年时丧父,即开门授徒。里人抱疾求治者,无不以诚心起其危殆,从不计酬报,人多德之。子匡愚,代父任惠民药局医士。后奉召随郑和三度出使西洋,厉交趾、占城、爪哇、三佛齐、满刺、苏门答腊、扬兰山、逞罗、索尼诸地。著《 华夷胜览》 。回国后仍以医业于乡里。扛板归出(万病回春》 。即杠板归,详该条。扛抬法正骨手法。适用于肩关节脱位的整复。令助手一人站于患者背后,持木杠放于患者腋窝内,并使后端稍高于患肩。前端由医者一手握住向上抬起,同时令患肢屈肘成直角,它手紧握患肘向外下方牵引,至杠两端抬平,并将木杠外展,同时内收患侧肘关节,可感到复位的响声,整复即成功。扣法推拿手法。.“扣”同“叩”。即击法,见该条。.用手掌覆盖穴位。(儒门事亲• 解利伤寒>: “可用两手指相交,紧扣脑后风府穴,向前礼百余拜,汗出自解。”
扦扦活.见《 本经逢原》 。为接骨木之别名。.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为茹翟之别名。各详该条。
托天自我按摩方法。术者取坐位,两手握拳后,向上举起,然后分别放在两膝上。《 寿世青编• 十二段动功》 :“托天:以两手握拳… … 即同天托起,随放左右膝上。每行三次,去胸腹中邪气。”托法O 疮疡内托法之简称。见该条。.推拿手法。出《 备急千金要方• 养性》 。用两手或一手将患处托起,有消肿散积作用,如托腹法。参见颠簸法。托疽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膝眼毒。生于足少阳胆经阳关、阳陵泉二穴处。证见锨肿作痛,溃脓较迟。脓液黄白者为顺;若不痛或流鲜血,或疮头渐多者为逆。治同外痈。
托盘见《 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 。又名树幕、牛迭肚、野马林、野婆婆头。为蔷薇科植物山植叶悬钩子Rubus crataegifoliu , Bung 。的果实。分布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东。酸、甘,温。补肝肾,缩小便。治阳屡,遗精,尿频,遗尿。煎服:6 一9 克。本品含有机酸,主为柠檬酸、苹果酸、水杨酸及其盐类。还含果胶质、维生素C 等。
托踏自我推拿方法。两手向上托起,两足稳站
522 托
六:全画
在地,静心宁神。(红炉点雪• 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 “托踏应无病法:双手上托,如举大石;两脚前踏,如履实地。以意内顾,神气自生,筋骨康健,饮食消融。”
托里法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即疮疡内托法,见该条。
托里散.(医学入门》 卷七方。人参、黄蔑各二钱,白术、陈皮、当归、熟地黄、获菩、芍药各一钱半,甘草一钱。水煎服。治痈疽气血虚不能起发,腐溃收敛,或恶寒发热,肌肉不生。如掀肿热毒,加黄连;漫肿气虚者,倍人参、白术;有表邪者,加羌活、川芍;表虚者,倍人参、黄蔑;内热饮冷便秘者,去人参、黄蔑、当归、白术,加大黄;内虚饮热便秘者,倍人参、黄蔑、当归、白术;寒热饮冷,溺涩肝热者,去人参、黄蔑,加柴胡、炒桅子;气虚不能溃脓者,加肉桂、人参、白术;红肿作痛者,加乳香、没药;肉赤不敛,血虚有热者,加熟地黄、牡丹皮;肉黯不敛,阳气虚寒者,加人参、黄蔑、肉桂、白蔽;肉白不敛,阳气虚者,或脓多不敛,气血虚者,倍加人参、黄蔑、当归、白术;漫肿不痛,肉死不溃,脾虚甚者,加人参、白术、干姜、附子;脓多兼赤,血虚者,倍加人参、白术、熟地黄、当归;忿怒哺热出血者,加牡丹皮、桅子、熟地黄;面青胁胀出血者,加山药、山茱英、五味子;食少体倦出血者,倍加人参、黄蔑、当归、熟地黄;郁结少寐出血者,加远志、酸枣仁、获神、龙眼肉;呕者加霍香、人参、白术;少食腹痛,肠鸣冷泻者,加炮姜、木香;脓多而渴者,加熟地黄、五味子、麦门冬;茎痛溺涩者,加山药、山茱英、泽泻;劳倦搜赤者,加升麻、柴胡;日哺头痛眩晕者,加熟地黄;身热恶衣,欲投水中,脉沉细烦躁者,加干姜、附子、肉桂;哺热多痰者,倍加当归、熟地黄、人参、白术;体痛不寐盗汗者,加获神、酸枣仁;寝寐汗多,肾气虚者,加五味子;饮食汗出,胃气虚者,加人参、五味子;妇人劳怒,夜热或澹语,或适经行,热在血分者,加柴胡、生地黄、牡丹皮。《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载有本方,但无甘草。.(外科真设)方。黄蔑三分,当归二分,续断三钱,获菩、白芍药各二钱,香附、金银花各一钱,构祀子一钱五分,山甲珠一片,甘草七分,福元十枚。水煎服。治阴、阳毒溃后,气血虚者。
托盘疗病名。出(疡科心得》 卷上。即手心毒发生于劳宫穴者,以其手难屈曲,如托盘状,故名。见手心毒条。
托盘根见《 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蔷薇科植物山植叶悬钩子Rubus 。rataegifolius Bunge 的根。苦、涩,平。祛风,利湿,解毒。① 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肝炎。煎服:巧一30 克。② 捣敷治丹毒。托盘疽病名。即手心毒,见该条。
托颐位针灸体位。详见坐位条。
托腮痛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多由胃火邪热奎盛,或过食醇酒厚味,热毒内蕴所致。症见腮下红肿,形如托腮之状,疼痛,饮食吞咽有碍,身发寒热。治宜解毒泻火、清热消肿。方可选用普
济消毒饮加减。参见兜腮痈条。
托里十补散见(证治准绳• 幼科)集四。即十奇散,见该条。
托里定痛散《 外科正宗)卷一方。熟地黄、当归、白芍药、乳香(去油)、没药(去油)、罄粟壳(蜜炙)、川苟、肉桂。水煎服。治痈疽溃后,血虚疼痛不可忍者。
托里益气汤<医学人门)卷七方。白术二钱,人参、获等、贝母、陈皮、香附、芍药、当归、熟地黄各一钱,桔梗、甘草各五分。水煎服。治痈肿而硬,肉色不变,或日哺发热,或溃而不敛。如口干,加五味子、麦门冬;寒热往来,加柴胡、地骨皮;脓清,加黄蔑;脓多,加川芍;肌肉迟生,加白蔽、肉桂。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卷一方。人参、川芍、白芍药、黄蔑、白术、获等、当归、金银花各一钱,白芷、甘草、桔梗、皂角刺各五分。水煎,食远服。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若脾弱者,去白芷,倍人参。托里排脓汤《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四方。白芍药(酒炒)、人参、白术(土炒)、获等、连翘、金银花、浙贝母各一钱,黄蔑二钱,陈皮八分,肉桂六分,甘草四分。加生姜一片,水煎,食远服。治疮疡脓溃,及鱼尾毒,症见痈疽生于项后发际两旁角处,脓成将溃。若病在胸之上加桔梗一钱;下部加牛膝八分;头顶之上加白芷五分。
托里透脓汤《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三方。人参、白术(土炒)、炒穿山甲、白芷各一钱,升麻、甘草节、炒青皮各五分,当归二钱,黄蔑三钱,皂角刺一钱五分。水煎,病在上先饮煮酒一盅,后服此药;病在下先服药,后饮酒;疮在中部,药内兑酒半盅,热服。治浸脑疽,气血两虚,将溃之时,紫陷无脓,根脚散大者。
托里温中汤.《 卫生宝鉴)卷十三方。丁香、沉香、茵香、益智仁、陈皮各一钱,木香一钱半,羌活、炮姜各三钱,炙甘草二钱,附子(炮,去皮脐)四钱。为粗末,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疮为寒变而内陷者,脓稀身冷,心下痞满,肠鸣切痛,大便微塘,食则呕逆,气短促,呢逆不止,不得安卧,时发昏馈。.《 疡医大全》 卷九方。白术、木香、丁香各五分,人参、益智仁、炮姜、半夏、陈皮、羌活、白盖仁、甘草各一钱,熟附子二钱,获等三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治证同上。
托里温经汤(卫生宝鉴)卷十三方。人参、苍术各一钱,麻黄、白芷、当归身各二钱,防风、葛根各三钱,升麻四钱,炙甘草、白芍药各一钱半。为粗末,每服一两,先煎麻黄令沸,去沫,再下余药,去渣温服,卧于暖处,得汗为度。治寒伤皮毛,郁遏经络,不得伸越,热伏荣中,聚而赤肿,痛不可忍,恶寒发热,或相引肢体疼痛。
托里解毒汤《 验方新编》 卷十一方。金银花三钱,当归五钱,生黄茂二钱,天花粉、连翘、黄琴、赤芍药各一钱半,大黄、牡砺、生甘草各一钱,积壳八分,皂角刺(已破者不用)五分。水煎服。治红肿痈毒。
执们扫扬毕夷臣尧至523
执着气功术语。原为佛教用语。指在练功过程中,片面强调和有意追求某种现象,是用意时要避免的主要倾向。执,原指固执于事物;着,为心情缠绵于事物而不离之妄情,其义相同。气功中的执着有时也是着意、着想的总称。“着意”是指在意念运用、意守部位时,要求意守部位的时间长,被意守的部位很清晰,或硬要想守住部位等。‘’着想”一般指练功过程运用意念不当而言,如用意过重,或掌握存想、观相不当等。
拍循摸,属切诊的范围。《 素问• 举痛论): “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扣而得也。”参切诊条。
扣法.刺法名。指出针后,以手指扣按穴位,掩闭针孔,无令正气外泄的方法。补法多用之。《 针经指南>: “扣者,凡补者出针时用手扣闭其穴也。”《 针灸间对》 “‘补时出针,用手指掩闭其穴,无令气泄,故曰扣以养气。”适用于补法。.推拿手法。见(保生秘要》 。两手擦热后迅速地将一手按放在某一穴位上。有散寒通络等作用。
扫盆见《 本草便读)。为轻粉之别名,详该条。扫虫煎<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青皮、炒小茵香、吴茱英各一钱,槟榔、乌药各一钱半,框子肉三钱,乌梅二个,甘草八分,朱砂、雄黄(均为细末)各五分。前八味水煎,去渣,随入后二味,煎三、四沸,徐徐服之。抬诸虫上攻,胸腹作痛。如恶心作吐,加炒干姜一至二钱。
扫把枝见《 广西中药志)。为岗松之别名,详该条。
扫果子见(中药材手册》 。为地肤子之别名,详该条。
扫疥散《 疡科选粹》 卷六方。大黄、蛇床子、黄连、拘脊、黄柏、苦参、大枫子、木鳖子各五钱,水银(茶末捣杀)、硫黄各四钱,雄黄、黄丹各二钱五分,轻粉一钱。前八味为细末,加入后药研细匀,猪脂调敷。治疥疮、热疮,及遍身疮疖。
扫散法推拿手法。用拇指挠侧部或其余四指指端快速地来回推抹头颖部。有疏散风邪等作用。常用于头痛等症。
扫带菜子见南京药学院《 中草药学》 。为地肤子之别名,详该条。
扫叶庄医案书名。4 卷。清• 薛雪撰。本书以内科时病、杂病为主,兼有外、妇、儿科治案,案语简明。薛氏擅长于湿热病,对其病因、病理、治法分析尤详,有独到的见解。现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扬刺古刺法。十二刺之一。(灵枢• 官针): “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指治疗痹症寒邪稽留范围较大的针刺方法。其法正中刺一针,四傍各刺一针,均用浅刺法。这种刺法扬散浮浅,故名扬刺。近代的皮肤针疗法,即扬刺法的演变。
扬腕法淮拿手法。见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刘寿山正骨经验》 。一双手分别握住患者腕部挠、
尺骨下端,两拇指在上,其余四指抵住掌根部,一紧一松,使腕关节轻快地作屈伸活动。扬州医生(九世纪)真实姓名不可考,系扬州一术士,因家中失火,延及千户,被扬州最高当局高骄判死刑。后因献出治疗大风〔 麻风病)的技术而成为上客。他长于以乳香酒为“麻醉药”,进行手术治疗。扬肺利湿汤(辨证录》 卷七方。桔梗、茵陈篙、桑白皮各三钱,天花粉、猪菩各二钱,白术、获等、黄琴各五钱。水煎服。治痈疽之症,鼻塞不通,头面俱黄,口淡咽干,小便不利者。
毕茸(jin 尽)臣明代医生。字致吾。山东新城人。因家贫而学医。从名医刘南川学习,久而出名,曾任太医院吏目。治病根据体质强弱、地理、气候而下药,效果较好。尤其精于伤寒、痘疹。毕致吾见毕草臣条。
夷则六律中的六阳律之一。详六律条。臣觉经外奇穴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 。别名巨搅、巨觉。位于背部,肩脾骨内上角边际,当两手相抱时,中指端尽处是穴。主治狂走,喜怒悲泣,肩脚痛等。斜刺0 . 5 一0 . 8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臣使之官指擅中。在隔上,因其部位近心肺,为宗气发源地,能助心肺输转气血,协调阴阳,使精神愉快,故比喻为臣使之官。《 素问• 灵兰秘典论》 :“擅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尧韭出(昊普本草)。为石曹蒲之别名,详该条。至脉学术语,见(难经• 十四难)。其义有二:① 指脉动次数。脉搏动一次称为“一至”,如“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② 指“至脉”,详见该条。
至阳O 经穴名。代号:D 玩。出《 针灸甲乙经)。属督脉。别名肺底。位于背部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约与肩押骨下角相平。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七肋间动脉后支。主治咳嗽,气喘,黄疽,胸胁胀闷,脊背强痛;以及肝炎,胆囊炎,疟疾等。向上斜刺0 . 5 一1 寸。艾炫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指在天之气。马漪注:“天位乎上,为至阳。”《 素问• 方盛衰论》 :“至阳盛,地气不足。”张景岳注:“至阴至阳,即天地之道也。… … 此借天地自然之道,以喻人之阴阳贵和也。”至阴.经穴名。代号:B 玩?。出<灵枢• 本输)。属足太阳膀胧经。井(金)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 . 1 寸处。布有趾底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并有趾背动脉及趾底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主治头痛,昏厥,鼻塞,目聆,欺哑,滞产,胞衣不下,以及胎位不正等。针刺0 . 1 一0 . 2 寸;或点刺出血。艾灶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10 一巧分钟(图49 )。.指脾。至,到达。脾属太阴,太阴为三阴之始,故称脾为至阴。(素问• 金匾真言论):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素问• 六节脏象论): " (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指肾。至,极的意思。肾主水,藏精,为人身一~~一,? , . . . . . . . . . . .口口口口脚户口口目口口州.口‘J .目目.. . . . . .
524 至过
六
、,、户耀
至阴
图49
阴精之原,故又称肾为至阴。《 素问• 水热穴论》 :“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O 农历六月为至阴。《 素间• 痹论>: “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指也。《 素间• 方盛衰论>: “至阴虚,夭气绝。”马漪注:“地位于下,为至阴。”
至剂峻猛而量大的药剂。《 灵枢• 终始): " (少气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至治指妥善而有效的治疗。(灵枢• 百病始生>: . ’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至脉至,增进之意。属于阳盛、脉搏至数增多一类的脉,如数脉、疾脉之类。《 难经• 十四难): “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至营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即目窗,见该条。
至宝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又名局方至宝丹。犀角、朱砂、雄黄、戮帽、唬拍各一两,磨香、冰片各一分,金箔(半入药,半为衣)、银箔各五十片,牛黄五钱,安息香(以无灰酒搅澄飞过,滤去沙土,慢火熬成膏)一两半。犀角、砒帽为细末,入余药研匀,将安息香膏隔水煮佯后,再入诸药中搅和成剂,旋丸,梧桐子大,每服三至五丸(二岁小儿每服二丸), 人参煎汤化下或用童便一合,生姜汁三、五滴,入于童便内温过化下。功能化浊开窍,清热解毒。治卒中急风不语,中恶气绝,中诸物毒,暗风,中热疫毒,阴阳二毒,山岚瘴气毒,蛊毒水毒,产后血晕,口鼻血出,恶血攻心,烦躁气喘吐逆,难产闷乱,死胎不下,心肺积热,伏热呕吐,邪气攻心,大肠风秘.神魂恍惚,头目昏眩,眠睡不安,唇口干燥,伤寒狂语,及小儿诸痈急惊心热,卒中客件,不得眠睡,烦躁,风涎,搐溺等症;近代也用于脑血管意外、肝昏迷、癫痛等属痰迷心窍者。方中寮香、冰片、安息香芳香化浊,豁痰开窍;牛黄、犀角、砒渭清热解毒;雄黄豁痰解毒;朱砂、境拍、金箔、银箔宁心安神。(温病条辨)亦有本方,但无雄黄、冰片、金箔、银箔。
至宝锭见(中药制剂手册》 。又名小儿至宝锭。橘皮、炒山植、全蝎、炒麦芽、蝉蜕、制白附子、天麻、炒槟榔、羌活、僵蚕(鼓炒)、钩藤、胆南星(酒蒸)、贝母、紫苏叶、薄荷、蕾香、滑石、雄黄各150 克,神曲(鼓炒)、获等各600 克,朱砂360 克,妙白芥子、唬拍
各90 克,牛黄18 克,赓香、冰片各12 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 . 5 克,每服一丸,温水送下,日一至二次。功能散风清热,化痰消食。治外感风寒,停乳伤食引起的发热咳嗽,呕吐泄泻等症。至而不至运气学说术语。<素问• 六微旨大论》 :“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指时令已至而岁气未至,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于岁运不及之年,如王冰注:“假令… … 乙丑岁气不足,于甲子岁当至之期.后时而至也。”
至宝三鞭丸南宋宫廷御用方。见《 新编中成药手册》 。鹿鞭、海狗鞭、蛤蚁、海马、广狗鞭、鹿茸、人参、青花桂、沉香、龙骨、阳起石、覆盆子、补骨脂、桑镖峭、冤丝子饼、远志、淫羊蓄、蛇床子、牛膝、川椒、白芍、当归、冬术、获菩、杜仲炭、甘草、何首乌、肉从蓉,狗脊、芡实、黄蔑、巴戟天、生地黄、熟地黄、泽泻、黄柏、小茵香、牡丹皮、九节营蒲、山药、甘松。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 克或9 克,每次一丸,一日一次,早饭前或临睡前开水送服。功能生精补血,健脑补肾。治体质虚弱,肾亏腰痛,遗精阳萎,血虚头晕,惊悸健忘,畏寒失眠,气虚食少等症。至虚有盛候见《 顾氏医镜》 。指虚弱证发展至严重阶段时,出现类似盛实的假象。如心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脉来无力的虚证,病甚则见胀满不食,气郁不舒,二便不利等盛候。参见真虚假实条。至圣保命金丹(卫生宝鉴》 卷八方。贯众一两,生地黄七钱,大黄半两,青黛、板蓝根各三钱,朱砂、牛黄、蒲黄、薄荷各二钱半,珍珠、冰片各一钱半,察香一钱。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细嚼,茶水或新汲水送下,如病人嚼不得,薄荷煎汤送下。治中风口眼喝斜,手足斡拽,语言赛涩,四肢不举,精神昏馈,痰涎并多。
至真要大论篇<素问)篇名。至真要,即至为真切重要之义。本篇着重说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并在病机、辨证、治疗立法等方面都作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内容把司天在泉六气分治的变化所产生的疾病,以及六气胜复的道理及其影响所致的病变,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指出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文中还论述了药物的性能、六气淫胜的治疗原则,以及处方的配伍、剂量、服法、禁忌等各方面,为后世治疗学、处方学制定了一个规范。论中还把一般常见的症状,分别类型,归纳为病机十九条,说明各种证型和五脏六气的关系,示人谨守病机,并使临床辨证更有系统性和针对性。过经指伤寒已经过了太阳病阶段。伤寒初起,邪在太阳经而称太阳病,其病程一般为六至七日。假如伤寒过了六七日,太阳病证已罢,则病邪已不在太阳经,称为过经。过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经后邪气已除,正气渐复,则病从太阳而解,即《 伤寒论• 太阳病篇》 所谓“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者。另一种为过经后太阳病候虽罢,但出现少阳、阳明等它经病候,则为“过经不解。”如《 太阳病篇):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症仍在者.
六画过525
先与小柴胡。”为太阳过经而传入少阳。又:“伤寒十三日,过经澹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为太阳过经而传入阳明。参见过经不解条。
过铸清代医家。字玉书。金匾(今江苏无锡)人。少时习内科医,年长因遭兵乱,避难江北,在泰州行医数年,后归乡里。因右食指患疗证,求医治,敷药甚痛苦且无效,终致指废;后数年中指复患疗,求治仍无效,因惧指再废,乃搜求治疗秘方,草泽铃医之方亦录之,并自治而愈。于是专门外科数十年,念疗证向无专书,遂汇集所得方剂,并自身临证经验,编成<治疗汇要>(又称<治疗大全》 ),于1896 年刊行。另著有(过氏医案}( 1896 年)、(喉痞至论)( 1898 年)等书。
过山风见(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南蛇藤之别名,详该条。
过山龙.见清• 刘士季《 草木便方》 。为牛马藤之别名。.见(江西中药》 。为南蛇藤之别名。各详该条。
过山枫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磕藤之别名,详该条。
过山香见(福建中草药》 。为九里香之别名,详该条。
过玉书见过铸条。
过冬青出(经验广集》 。为荔枝草之别名,详该条。
过江龙.出(天宝本草》 。为过塘蛇之别名。.见<植物名实图考》 。为茅毒之别名。.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磕藤之别名。各详该条。过坛龙出(植物名实图考》 。为乌脚枪之别名,详该条。
过岗龙.出《 生草药性备要》 。为九龙藤之别名。.见《 广西本草选编》 。为楹藤之别名。各详该条。
过肛针检查、治疗痔漏的一种工具。见清• 高梅溪<外科图说)卷一。有针及针套两件,用于肛门病的切开或穿刺。类似现代的探针。
过肩疽病名。① 出(疡医准绳)卷三。无头疽生于肩之后廉(肩峰后侧),属小肠经。证治见肩疽条。② 出《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三。筋疽之又名。过桥瘩病名。多由杨梅邪毒,结于肺胃,致疮生咽喉,饮食吞咽有碍。《 疡医大全》 卷十七:“过桥疮,生咽喉之下,肺管之上,看之不见,吹药不到,饮食妨碍,此杨梅结毒于肺胃也。”类今之喉部梅毒等。参见喉疮条。
过梁针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14 个经验效穴。见<中医杂志》 。即:① 天灵:在腋窝前缘直上1 寸,向内旁开0 . 5 寸,垂膊取之。微向外针5 一6 寸。② 腋灵:在腋窝前缘直上0 . 5 寸,肌膛下缘处。针5 一6 寸。③ 屈委阳:在屈肘横纹端之稍外方,针1 . 5 一3 寸。④ 尺挠:在前臂伸侧腕横纹至肘横纹的中点。针1 . 5 一3 寸。⑤ 中挠:在上肢伸侧,腕横纹上4 寸。针1 一2 . 5 寸。⑥ 寸挠:在上肢伸侧,腕横纹上2 寸。
针1 一2 . 5 寸。⑦ 脑根:在外蹂与跟健之间凹陷处。针1 一2 . 5 寸。⑧ 中平:在膝下5 寸,胫骨和排骨之间。针2 一6 寸。⑨ 阴委一:在股外侧,胭窝横纹上1 寸,股二头肌膜与股外侧肌之间凹陷处。针3 一5 寸。⑩ 阴委二:在阴委一上寸。针3 一5 寸。⑩ 阴委三:在阴委二上1 寸。针3 一5 寸。0 四连:在阴委三上1 寸。针3 一5 寸。0 五灵:在阴委三上2 寸。针3 一5 寸。。灵宝:位于阴委三上3 寸。针3 一5 寸。以上各穴针刺深度,应据患者肥瘦虚实而定.不必拘泥。
过期饮(证治准绳• 女科)卷一方。当归、白芍药、熟地黄、香附各二钱,川芍一钱,红花七分,桃仁六分,荻术、木通各五分,炙甘草、肉桂各四分。水煎,食前服。治血虚气滞,月经过期不行。过塘莲见(南宁市药物志)。为三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过塘蛇.出《 生草药性备要)。又名过江龙、鱼缥草、水瓮菜。为柳叶菜科植物水龙Jussiaea :即ens L .的全草。分布长江以南各地。淡,寒。清热解毒,利尿消肿。① 治感冒发热,燥热咳嗽,麻疹不透,肠炎,痢疾,小便不利,淋病。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痈肿疗疮,腮腺炎,带状疤疹,皮炎,湿疹,黄水疮,丹毒,蛇、犬咬伤。捣敷或研末调敷。本品预试含黄酮贰、酚类、氨基酸、糖类。.见《 广西本草选编》 。为空心觅之别名,详该条。
过膝风病名。即鹤膝风之左右膝交替发病者。《 医宗金鉴》 卷七十:“膝眼风… … 单膝生者轻,双膝生者重。若左膝方愈,复病右膝,右膝方愈,复病左膝,名过膝风。”证治详鹤膝风条。
过经不解指过了传经的日期,病仍未愈。(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
过庭录存见继志堂医案条。
过胸通份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一手按于对侧肩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肘部,使肩关节作内收动作。适用于肩部寒凝气聚等症。
过期不产病名。见清• 阎纯玺《 胎产心法》 。亦称过期妊娠。指妊娠足月而逾期半月不产,或月经周期规律,而按末次月经计算,超过42 周而未产者。多因气虚或血虚气滞所致。若平素体虚气弱、妊娠足月,无力送胎下行而逾期不产,症见面色皖白,气短徽言,头晕目眩,心悸多汗,小腹空坠。治宜大补元气,促胎外出。方用保元汤((胎产心法))加川牛膝、积壳。若孕妇气血虚弱,血虚则子宫濡润不足,不能滑利,儿难转身,血虚则气滞,气血运行不畅,无力送胎下行。症见面色萎黄,周身疲乏无力,胸腹胀闷不舒。治宜补血行滞。方用补血行滞汤(《 胎产心法>:当归、川芍、白芍、熟地、香附、桃仁、积壳、砂仁、紫苏、生姜、大枣)。
526 过邪此贞
卜,’六
过期经行见《 竹林女科证治》 。即经行后期,详该条。
过期流产病名。即死胎不下。指怀孕后,胚胎死亡已超过一、二个月,仍稽留在子宫腔内,子宫增大与原妊娠月份不符,有时伴有阴道流血或有褐色分泌物,尿妊娠试验为阴性者。多因气血虚弱或气滞血察。气虚不能使其胎娩出;气滞,气机不畅,影响死胎下行。治宜活血行滞祛癖,引胎下行。方用《 景岳全书》 脱花煎加减,或用平胃散加芒硝。过食生冷经闭病证名。《 竹林女科证治》 :“妇人行经时及产后,过食生冷之物而血闭发热,以血见水即滞故也。初起一、二月生寒发热,五心烦躁,口苦舌干,面色青黄,犹易医治。先用逍遥散退其寒热,后用紫金丸(三棱、羲术、良姜、积壳、乌药、砂仁、槟榔、陈皮、红豆落、香附、苍术,共细末,糊小丸,每服二钱),渐纳谷气,脾胃一旺,自然经血流通… … 。”邪又称邪气。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素问• 评热病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病之气等致病因素。因从外侵入人体,故又称外邪。邪干指病邪侵袭。(素问遗篇• 刺法论): “真气不正,故有邪干。”
邪气即病邪。《 素问• 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参见邪条。
邪火同火邪。详该条。
邪闭病证名。系指外邪闭其耳窍,致听力下降者。(景岳全书》 卷二十七:“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而然,解其邪而闭自开也。”方可选用九味羌活汤、麻黄汤等加减。参见耳聋条。
邪所病邪侵入的部位。(素问• 调经论): “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高士宗注:“使病无中其经,庶受邪之所,乃能立虚。立虚者,使邪即去毋容缓也,此微泻兼补之法也。”
邪客(灵枢经}篇名。邪,病邪;客,外来者。本文主要讨论外邪侵入人体的病机,故名。文中指出邪气入侵的部位不同,能引起不同的病症,并相应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祛散外邪。
邪热O 病因之一。即热邪。详该条。.证候之一。指外邪引起的发热。
邪喘病证名。见《 证治准绳• 喘》 。指寒邪伏肺的气喘。多由邪伏肺中,关窍不通,肺气奎塞所致。症见上气喘逆,呼吸不利,咽喉如塞,如欲呕吐,有时可见身热,脉六部俱伏等。治宜发散为主。如麻黄散、射干麻黄汤、五虎汤等方。参见寒喘等条。邪嗽五嗽之一。见<外台秘要)卷九。又称劳嗽、痊嗽。指劳极损伤肺络或感邪恶之气所致的咳嗽。<医说)卷四:“惟今之所谓劳嗽者,无所经见,意其华佗所谓邪嗽,真人所谓痊嗽者是也。此病盖酒色过度,劳极伤肺,损动经络,其重咯唾脓血,轻者时发时差。又有因虚感邪恶之气,且传痊得之,或先呕血而后嗽,或先咳嗽渐就沉赢,此则非特内损肺经,又挟邪恶传痉之气,所以特甚,病之毒害.无过此
画
也。”治宜通气丸(方用娱蛤四节)、四满丸、蛤蚜、桃柳枝、寮香、安息香等。参见五嗽、咳嗽条。邪风证证名。指因风邪而致头痛与眼部证候并见的病患。《 证治准绳• 杂病》 :“人素有头风,因而口病,或素目病,因而头风• ,• … ,头痛则目病,目病则头痛。”某些眼疾,可出现此证。
邪正消长邪气与正气之间此消彼长的斗争过程。正邪相争,正气战胜病邪则疾病痊愈,邪气胜而正气受损则病加重。
邪留三焦.指温病中温邪挟痰湿,或湿热之邪滞留三焦气分。叶天士《 外感温热篇》 :“再论气病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邪留三焦,则气机受阻,水湿不得正常通调而滞留。证见寒热起伏,胸胁满闷,院痞腹胀,苔腻等症。治宜分消走泄,用温胆汤、三仁汤等。.内科杂病中泛指病邪困阻三焦,使三焦气化功能失调,出现以水液代谢障碍为主的病变。《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 篇:“三焦病者,腹气满,少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治宜宣通气机,化气行水,用五等散、宣清导浊汤之类。
邪恋心包指邪气羁留心包,阻蔽神明而致昏迷惊厥,持续多天不醒的病变。多与病邪夹痰有关。宜结合化痰开窍治疗。
邪容空窍空窍,即孔窍。• 指邪气侵害口、鼻、耳、目等器官所发生的病症。<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邪干心痛啼病证名。指小儿因寒邪干心作痛而啼。《 普济方》 卷三百六十一:“小儿察受虚怯,厥气上逆,痞而不散,故发心痛而啼也。”治以散寒开窍为主。用苏合香丸。
邪气盛则实指疾病过程中,邪气盛,正气激烈对抗,出现实证的病机。如壮热、无汗、烦躁、狂乱、腹痛拒按、便秘尿赤、脉滑数有力等。《 素问• 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邪气藏府病形(灵枢经》 篇名。本文着重邪中脏腑和病形问题的讨论,故名。内容讨论了邪气中人的部位,有中阴、中阳、中脏、中腑的不同区别。并指出进行诊察时,应色、脉、尺肤三者合参,不可偏执。接着叙述了缓、急、大、小、滑、涩六种脉象与五脏病证的关系,和六腑病证及取穴、针刺的大法。此事难知书名。2 卷。元• 王好古撰于1308 年。本书系王氏编集其老师李呆的医学论述,包括属于基础理论的经络、脏腑、病理、病源以及有关临床辨证、治法等内容,其中对伤寒六经证治叙述尤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呆的学术思想。解放后有影印本。
贞元饮(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熟地黄七钱至二两,炙甘草一至三钱,当归二至三钱。水煎服。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剧垂危者。如兼呕恶或恶寒者,加偎姜三至五片;气虚脉微至极者,急加人参随宜;肝
师尘尖光当527
肾阴虚,手足厥冷,加肉桂一钱。
师传《 灵枢经》 篇名。篇中的内容,认为是先师传授下来的宝贵心得,故名。主要论述间诊与望诊的重要性,与其在治疗上的关系。列举望诊可从肢体五官的形态外候测知内脏的大小、强弱以及生理功能的变化,并提示医生临病要根据病人所便而采取适宜的方法。
师巫颅自经见颅自经条。
尘沙迷目病证名。见《 青囊真秘》 卷一。即尘埃入目,见该条。
尘埃人目病证名。又名飞尘眯目、飞尘入眼、飞丝尘垢入目、尘沙迷目。(世医得效方》 卷十六:“尘埃入目,粘睛不脱,或被飞丝所侵,或被沙石所苦,疼痛隐涩,揩擦不开。”类今之外眼表浅异物,治宜及时冲冼。参见物偶入睛证条。
尖头瘟病名。出《 外科真诊}卷上。即时毒,见该条。
尖尾风出清• 赵其光《 本草求原》 。又名赶风柴、粘手风、穿骨风、牛舌痛。为马鞭草科植物尖尾枫Callicarpa IOngissima ( Hemsl . ) Merr .的n 十或根。分布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辛、微苦,温。祛风,止痛,散寮。① 治风湿痹痛,风寒咳嗽,寒积腹痛,跌打损伤,吐血,妞血,便血。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煎服,或煎水外洗。③ 治外伤出血。研粉撒。
尖惊药见《 贵阳民间药草》 。为九头狮子草之别名,详该条。
光明.经穴名。代号GB37 。出(灵枢• 经脉)。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之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躁尖上5 寸,排骨前缘处。布有排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分支。主治小腿痰痛,下肢痪痹,偏头痛,目痛,夜盲,近视,癫痛,乳部胀痛;以及白内障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经外奇穴名。出《 银海精微》 。位于眉毛中点,正视时直对瞳孔。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聆,以及面神经麻痹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经穴别名。出(铜人愉穴针灸图经》 。即攒竹,见该条。光泊见<中国药学大辞典》 。为瑰拍之处方名,详该条。
光菇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为光慈菇之简称,详该条。
光风草见(本草纲目》 。为首楷之别名,详该条。光明子见(饮片新参》 。为罗勒子之处方名,详该条。
光明草见《 本草纲目》 。为狗尾草之别名,详该条。
光剥舌舌苔突然消失,如剥脱样的舌象。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证候。如见舌的后半部剥苔,是病邪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有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辨舌指南): “若厚苔忽然退去,舌光而燥者,此胃气渐绝也,病多凶危。”
光剥苔原有舌苔突然剥脱的舌象。即光剥舌,详该条。
光慈菇见《 河南中药手册》 。又名小慈姑、毛地梨、光菇、山蛋。为百合科植物老鸦瓣Tulipa edulis ( Miq . ) Bak .的鳞茎。分布东北至长江流域各地。甘、辛,凉,有小毒。清热解毒,散结化寮。① 治咽喉肿痛,痕病结核。煎服:1 . 5 一4 . 5 克。② 治痛疽,疮肿,蛇咬伤。捣敷或捣汁涂。孕妇忌用。本品含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特效,但应注意剂量。它能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繁殖较快的肿瘤组织尤其敏感,由于毒性大,临床难以应用。
光藕节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即藕节,详该条。
光皮木瓜见(广西本草选编》 。为模植之药材名,详该条。
光华晕大证眼科病证。《 证治准绳• 杂病》 :“谓视日与灯烛皆生红晕也,… … 皆是实火阳邪发越于上之害,诸络必有滞涩,轻者晕小而淡,重者晕大而浓。”多见于绿风内障或哆泪粘稠之外障眼病。参见目晕条。
光枝勾儿茶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又名光背勾儿茶。为鼠李科植物光枝勾儿茶Berchemia 脚lyphylla wall . var . leioclada Hand 一Mazz .的地上部分。分布湖南。微苦、涩,平。祛痰止咳,活络止痛。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小儿疮积,风湿关节痛。煎服:15 一30 克。茎叶含芸香贰、懈皮素、3 一谷幽醇。预试还含惠贰、皂贰和拜质等。芸香贰有抗炎、维生素P 样作用。
光背勾儿茶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光枝勾儿茶之别名,详该条。
光明拨云锭子(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方。沪甘石末(一斤锻过用黄连半斤,水二碗煎五、七沸,淬七次,取净末)二两,硼砂一两,冰片、珍珠、乳香、没药各一钱,乌贼骨二钱,磨香二分,血竭三钱,黄连半斤,龙胆草、当归、芍药、大黄、黄柏、黄等、川芍、生地黄、白芷、防风、木贼、薄荷、羌活、红花、菊花各等分。前九味研极细备用;后十六味,水浸三日,煎成膏,和剂捏成锭,净水磨化点眼。治远年近日一切眼疾。光剥如猪肾舌舌面无苔,光滑如镜,像剥膜猪肾,色彩鲜艳,乃肝肾阴亏之候。宜滋补肝肾。当归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干归、秦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 Oliv . ) Diels 的根。主产甘肃、云南、四川。甘、辛,温。入心、肝、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① 治月经不调,闭经,痛经,慢性盆腔炎,产后癖滞腹痛,崩漏。② 治贫血,血虚头痛、眩晕,肠燥便秘。③ 治底痕积聚,风湿痹痛,腰肌劳损,痈疽疮疡,跌打损伤。煎服:6 一15 克。本品含亚丁基苯酞,酞内酷(Ligustil 记e )、阿魏酸、丁二酸、费酸、尿啥吮、维生素B12 、维生素A 类物质和p 一谷幽醇等。其挥发性成分能抑制子宫,而非挥发性成分则能兴奋子官,煎剂或醇浸膏对在体
528 当
23
子宫主要呈兴奋作用,使子宫呈慢而有节律的收缩,为治疗痛经的药理基础。当归流浸膏能降低心肌兴奋性,延长离体兔心房的不应期,对实验性房颤有防治效果,故可能有抗心律不齐作用。当归非挥发性成分有降压作用。当归能抗维生素E 缺乏,并有抗恶性贫血作用。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大白鼠的主动脉病变有一定保护作用。亚丁基苯酞、东当归酞内脂有抗胆碱、解痉作用;能抑制由PG 瓦Q 引起的子宫收缩。丁二酸有抗菌、镇静作用。
当阳.经外奇穴名。出《 千金要方》 。位于瞳孔(正视时)直上入发际1 寸处。主治头痛,眩晕,感冒,鼻塞,目赤肿痛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灶灸1 一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太阳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
当位运气术语。《 素问,六微旨大论》 :“何谓当位?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即木运遇卯年,火运遇午年,土运遇辰戍丑未年,金运遇酉年,水运遇子年,这就称为岁会,也就是平气。
当药.出《 本草拾遗》 。为酸模之别名。.见(内蒙古中草药》 。为璋牙菜之别名。各详该条。当容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 “肝劳邪气眼赤,灸当容百壮,两边各尔。穴在眼小毗近后,当耳前三阳三阴之会处。以两手按之,有上下横脉,则是与耳门相对是也。”位于外毗外方,颧骨额突外缘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等。斜刺0 . 3 一0 . 5 寸。艾灶灸3 一5 壮;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当门子见<雷公炮炙论》 。为察香之处方名,详该条。
当归丸O 《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当归、白芍药、人参、川芍各三钱,炙甘草、白术各半两。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麻子大,三岁儿每服十丸,粥饮送下,日三次。治小儿冷热不调,大便青黄,心腹多痛,或腹中气满,或时呕逆,不欲饮食。若冷甚,加陈皮、积壳。.(痘疹世医心法》 卷十二方。当归五钱,黄连二钱,酒大黄、紫草各三钱,甘草一钱。先以当归、紫草熬成膏,后将余药研末,膏和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煎三、四沸,和渣服,不下再服,以利为度。治热入血分,大便秘结,三、五日不通者。
当归汤O 《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二方。当归、干姜、芍药、阿胶各二两,黄岑三两。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蛆血,吐血。.(备急干金要方》 卷十三方。当归、获等各五分,黄蔑、紫莞各四分,高良姜、干姜各六分,肉从蓉、鹿茸、桂心、昆布、陈皮各三分,甘草二两,桃仁一百枚,地骨皮、法曲、麦芽各一升,乌头一两,大枣四十枚。为粗末,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二合,分为五次服。治虚冷腹痛,不下饮食,食复不消、肿胀。若下利加赤石脂、龙骨各三分;渴加麦门冬一升。.<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当归、白芍药、人参、桔梗、陈皮各一分,炙甘草半分。为细末,每服半钱,水煎频服。治小儿睡寒而致的腹痛,面青手冷,不乳夜啼。.(证治准绳• 类方》 第四册
方。当归(酒洗)二钱,赤芍药(偎)一钱半,独活、防风、赤获菩、黄琴、秦芙各一钱,杏仁八分,甘草六分,桂心三分。加生姜三片,水煎.不拘时服。治血痹。. (验方新编)卷十三方。当归、泽泻各五钱,川夸、红花、桃仁、牡丹皮各三钱,苏木二钱。水、酒各半煎服。功能散痛活血。治跌打损伤,未破口者。若头伤加菜本一钱;手伤加桂枝一钱;腰伤加杜仲一钱;胁伤加白芥子一钱;脚伤加牛膝一钱。当归饮《 证治准绳• 女科》 卷一方。当归(微炒)、地黄(酒蒸焙)、川芍、白术、白芍药、黄琴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空腹服。功能抑阳助阴,调理经脉。治阳盛血热,月经量多。
当归散.(金暖要略》 方。当归、黄荃、芍药、川夸各一斤,白术半斤。为粗末,每服一方寸匕,酒或温开水送下,日二次。功能养血安胎,清热健脾。治妊娠胎动不安,及产后虚弱,恶露不行。方中当归、芍药、川夸养血和血,安养胎元;黄琴清热;白术健脾燥湿。.《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方。泽兰、当归、续断、牛膝各十两,芍药、白芷、川芍、肉桂、细辛各五两,川椒(去目)、川乌各三两,桔梗、甘草各四两(或加白杨皮)。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治打扑损伤,筋骨折断,皮肉破碎,奎滞结肿不散,或作痈疽,疼痛至甚,或因损后中风,手足痰痹,不能举动,筋骨缝纵,挛缩不舒,或劳役所损,肩背四肢疼痛。.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方。当归(微炒)、木香、槟榔、康香(细研)各一两。为细末,入察香研令匀,每服二钱,用童便煎,和渣眼。治恶庄,胁肋连心刺痛。O 《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八方。当归(微炒)、阿胶珠、炮姜、白术、赤芍药、炮附子各一两,炙甘草半两,姜厚朴一两半,乌梅肉(微炒)二两。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去渣温服。治白痢,腹痛不止。.(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当归二钱,木香、官桂、炙甘草、人参各一钱。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小儿变蒸,有寒无热。.《 普济本事方》 卷十方。当归、川芍、芍药、山茱英、黄荃各一两,白术半两。为细末,每服二至三钱,温酒调服,日三次。治月经不调,或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腰腹疼痛:.《 银海精微》 卷下方。当归、生地黄、赤芍药、川弯、甘草、菊花、木贼、黄芋、大黄、白羡黎、木通、桅子各等分。水煎服。治睑停癖血症。.《 丹溪心法)卷五方。当归、炒穿山甲、炒蒲黄各半两,朱砂一钱,察香少许。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治闭经。. (秘传外科方)引李世安方。当归尾二两,川夸、荆芥穗、葛根、乌药、独活、赤芍药、白芷、升麻各一两,羌活、甘草、防风、积壳各半两,红花、苏木各二分半。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灯草十数茎,乌豆十粒,水煎,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治疗疮。如疼痛,加乳香、没药、白芷各五分;疮热不退,加桅子、笙竹青、桅子仁各少许;大便闭,加积壳一两;躁烦加灯心十茎、竹茹一团;渴者加天花粉一两;肿者加甘草、降香各半两;眼晕者,倍加川芍、白芷、荆芥、防风;渴而小便闭者,加滑石一两。
中医醉血
六画
当529
当归膏《 疡医大全》 卷九方。当归身毛生地黄各一两,白蜡、黄蜡各一钱,麻油六两。先将归、地熬枯去渣,后入二蜡熔化,待温,搅成膏,摊贴患处。功能生肌止痛,补血续筋。治痈疽破溃疼痛。
当脐痛病证名。《 张氏医通• 腹痛》 :“当脐痛为肾虚、任脉为病,六味丸加龟板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此为本虚受寒,小建中汤和之。”本证亦可由虫积引起。参见脐中痛、虫积腹痛条。当归饮子O 《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当归、白芍药、川芍、生地黄、白羡黎(炒)、防风、荆芥穗各一两,何首乌、黄茂、炙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皮肤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痞瘤。.《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当归、大黄、柴胡、人参、黄琴、甘草、芍药各一两,滑石半两。为粗末.每服三至五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目泪不止。
当归须散《 医学入门》 卷七方。当归尾一钱半,红花八分,桃仁七分,甘草五分,赤芍药、乌药、香附、苏木各一钱,官桂六分。水、酒各半煎,空腹服。治跌打损伤,气血凝结而致的胸腹胁痛或寒热。如挫闪,气血不顺,腰胁痛,加青皮、木香;胁痛加柴胡、川苟。
当归六黄汤《 兰室秘藏• 自汗门》 方。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荃、黄柏各等分,黄茂量加一倍。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食前服,小儿量减半。功能滋阴清热,固表止汗。治阴虚有火而致的盗汗发热,面赤口干、心烦唇燥,便难尿赤,舌红脉数者:方中当归、生地、熟地养血增液,育阴清火,为主药;辅以黄连、黄荃、黄柏清热泻火除烦,合主药以育阴养血,清热除烦;佐以黄蔑益气固表,合当归、熟地以养血益气,气血充则揍理密而汗不易泄,合三黄以扶正泄’火,火不内扰则阴液内守而汗可止。
当归龙荟丸《 丹溪心法》 卷四方。当归、龙胆草、桅子、黄连、黄柏、黄答各一两,大黄、芦荟各五钱,木香一钱五分,察香五分(一方加柴胡、川芍各五钱)。为末,糊丸或蜜丸。功能清热泻肝,攻下行滞。治肝胆实火而致的眩晕,胁痛,惊悸,抽搐,澹语发狂,便秘搜赤;现代也用于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本方早见于《 宣明论方》 ,但原方有青黛半两,名为龙脑丸。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方。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三两,炙甘草、通草(即现在之木通)各二两,大枣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水煎,去渣,分三次服。功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治血虚受寒,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细欲绝者,或血虚寒凝而致的月经不调,院腹冷痛,及寒入络脉,腰、股、腿、足疼痛;近代也用于指端动脉痉挛症(雷诺氏病)、冻疮初起。方中当归、芍药调养肝血;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炙甘草、大枣补中健脾而益气血,协桂、芍更能调和营卫;木通协诸药而通血脉。各药合用,共成温补通脉之剂。
当归白术汤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方。白
术、获菩各三两,当归、黄琴、菌陈各一两,前胡、积实(熬炒)、炙甘草、杏仁(数炒)各二两,半夏(汤洗七次)二两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水煎,食前服。治酒疽发黄,结饮癖在心胸间,心下纵横坚满,骨肉沉重,逆害饮食,小便赤黄。当归地黄饮《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当归二至三钱,熟地黄三至五钱,杜仲、山药各二钱,牛膝一钱半,山茱英一钱,炙甘草八分。水煎、食远服。治肾虚腰膝疼痛等症。如下部虚寒,加肉桂一至二钱,甚者加附子;如多带浊,去牛膝,加金樱子二钱,或补骨脂一钱;如气虚,加人参一至二钱,拘祀子二至三钱。
当归地黄散《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七方。当归、熟地黄、生地黄、酒白芍药、白术、获等、黄蔑(蜜炙)各一钱,黄柏(蜜炙)、知母(蜜炙)、陈皮各八分.人参五分,甘草三分,大枣一枚,浮小麦一撮。水煎眼。治气血两虚而致的盗汗。
当归芍药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当归一两半,芍药、干地黄、人参、桂心、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二十枚。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产后虚损,逆害饮食。.《 兰室秘藏• 妇人门》 方。柴胡二分,当归身、白芍药、白术、苍术(柑浸,去皮)各二钱,黄蔑一钱五分,炙甘草、生地黄各三分,陈皮、熟地黄各五分。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空腹稍热服。治妇人劳役过度,脾胃虚弱,短气气逆,自汗不止,身热闷乱,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大便时泻,经水漏下不止,血色鲜红。O <奇效良方》 卷六十只方。当归(洒浸)、白芍药、获菩、泽泻、川芍各一两,白术一两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腹温酒或米汤调下。治妊娠腹中污痛,下痢。.《 验方新编》 卷九方。当归身、白芍药(酒炒)、党参、陈皮、获荃各一钱,炙甘草、炮姜、木香各五分,炒积壳七分,乌梅一枚。水煎,食前服。功能行气和血。治产后食积,下痢赤白,腹痛窘迫,脉沉数者。
当归芍药散《 金匾要略》 方。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获等、白术各四两.泽泻、川芍(一作三两)各半斤。为末,每服一方寸匕,酒调送下,日三次。治妊娠腹中房痛。
当归血竭丸《 产育宝庆集》 卷下方。炒当归、血竭、炮羲术、芍药各二两,五灵脂四两。为细末,醋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温酒或温粥送下。治妇人产后恶露不下,结聚成块,心胸痞闷,脐下坚痛。
当归羊肉汤(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当归(去芦,酒浸)、天参各七钱,黄茂(去芦)一两,生姜半两。为粗末,用羊肉一斤,煮清汁五大盏,去肉入前药煎四盏,去滓扩作六、七服,日三、四服。治产后暮劳,发热,自汗,肢体痛。
当归导滞散《 医学发明》 卷三方。大黄一两.当归一分,察香少许。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前,热酒调下。治落马坠车,打扑损伤,疲血内奎,红肿青黯,大便不通,疼痛昏闷。
530 当
当归红花饮(麻科活人全书)卷二方。当归(酒炒)、红花、葛根、连翘、牛芬子、甘草(一方有升麻;一方有白芍药、桔梗)。水煎眼。治疹出而复收者。当归连翘散(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方。当归、连翘、前胡、甘草、积壳、桔梗、黄等、玄参、生地黄、牛芬子、天花粉、白芍药。加灯心,水煎服。治双乳蛾。当归补血汤O 《 内外伤辨惑论》 卷中方。又名“黄茂当归汤”。黄茂一两,当归(酒制)二钱。为粗末,水煎,空腹稍热服。功能补气生血。治大失血后,或妇女崩漏、产后而致的血虚证,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或有低热,脉虚无力,以及疮疡溃后脓血过多,出现上述血虚现象者(按:原书主治“妇人肌热躁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方中重用黄蔑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配以当归养血和营,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 原机启微》 卷下方。生地黄、夭门冬各四分,川芍、牛膝、白芍药、炙甘草、白术、防风各五分,熟地黄、当归各六分。为粗末,水煎服。治男子蛆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失血过多而致的睛珠疼痛,不能视物,羞明酸涩,眼睫无力,眉骨酸疼。若恶心不进食者,加生姜。
当归拈痛汤《 医学启源》 卷下方。又名拈痛汤。羌活、甘草、茵陈(酒炒)各五钱,防风、苍术、当归身、知母(酒洗)、猪等、泽泻各三钱,升麻、白术、黄荃(炒)各一钱,葛根、人参、苦参(酒浸)各二钱。上药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煎,去滓温服,待少时,美膳压之。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隔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
当归和血散O (医学入门》 卷七方。当归、升麻各二钱,槐花、青皮、荆芥、白术、熟地黄各六分,川苟四分。为末,每服二钱,米饮送下。治肠僻湿毒下血。.《 证治准绳• 疡医>卷二方。当归二钱,乳香半钱,没药一钱半,白芍药三钱。为细末,每服一钱,水煎和渣温服,日二次;妇人酒煎。治疮疡未发出,内痛不可忍,及妇人产前产后腹痛。若疮痒者,加人参、木香;妇人服加赤芍药。疮既发不须用。当归建中汤《 千金翼方》 卷六方。当归(或川芍)四两,芍药、怡糖各六两,桂心、生姜各三两,大枣二十枚,炙甘草二两。为粗末,水煎,去渣,入怡糖溶化,分三次服。治产后虚赢不足,腹中时痛,少气,或小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若失血过多,加生地黄六两,阿胶二两。
当归承气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当归、大黄各一两,甘草半两,芒硝九钱。为粗末,每服二两,加生姜五片,大枣十枚,水煎,去渣热服,以大便利为度。治阳狂,奔走骂誉,不避亲疏。’当归积壳汤《 痞胀玉衡》 卷下方。又名三十五号家人方。当归尾、积壳、赤芍药各一钱,山梭、莱旅子各二钱,厚朴八分。水煎,微冷服。治痞食积,气血不和。三当归厚朴汤《 仁斋直指方论》 卷十三方认高良姜二钱,官桂一钱二分,当归、厚朴各八分。水煎服。
治肝经受寒,面色青惨,厥而下利。当归养血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九方。当归、赤芍药、牡丹皮、妙延胡索各二两,肉佳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或米汤送下。治产后恶血不尽,发热身痛,经闭者。当归养荣汤《 原机启微》 卷下方。白芍药、熟地黄、当归、川芍各一钱,羌活、防风、白芷各七分半。水煎,食后服。治睛珠痛甚不可忍者。当归活血汤O (奇效良方》 卷十三方。又名桃花散。当归身、升麻各一钱,槐花、青皮、荆芥穗、熟地黄、白术各六钱,川芍四钱。为细末,每服三钱,米汤调下。治肠僻下血,湿毒下血。.《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当归三钱,赤芍药(酒洗)、生地黄(酒浸,捣烂)、桂心各一钱半,桃仁二十粒,获荃、积壳、柴胡各八分,甘草五分,炮姜四分,红花二分。除生地黄外,余药水煎去渣,入地黄再煎数沸,加陈酒调服。治挟血如见祟状。若不应,加穿山甲五分;又不应,加附子三分;有实热难用附子者,可与大黄一钱许同用。.《 症因脉治》 卷四方。当归、红花、桃仁、山植、甘草、牡丹皮。水煎服。治劳役痢,下痢纯血,或腰背作楚,胁肋作痛,四肢倦怠,嗜卧减食,劳重即发。当归活血饮《 审视瑶函》 卷四方。制苍术之当归身、川芍、薄荷、黄蔑、熟地黄、防风、羌活、白芍药各等分,甘草量减半。水煎,食后服。治目胞振跳。当归活血煎(银海精微》 卷上方。当归、黄茂、没药、川芍(血气旺者勿用)、苍术、荆芥、薄荷、熟地黄、羌活、菊花、麻黄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茶水送服,日三次。治风冷久积,血气凝滞而致的两睑粘眼。
当归润肠汤见(东垣试效方}卷七。即润肠汤第二方,见该条。
当归润燥汤.(兰室秘藏• 消渴门》 方。细辛一分,生甘草、炙甘草、熟地黄各三分,柴胡七分,黄柏、知母、石膏、桃仁泥、当归身、麻子仁、防风、荆芥穗各一钱,升麻一钱五分,红花少许,杏仁六个,川椒三个。为粗末,水煎,食远服。治消渴,大便闭涩,干燥结硬,兼喜温饮,阴头退缩,舌燥口干,眼涩难开,及于黑处见浮云。.<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九方。当归、大黄、熟地黄、甘草、桃仁、麻仁各一钱,生地黄、升麻各七分,红花二分。先取七味煎至减半,入桃仁、麻仁,再煎服。治脾约便难。.《 医醇腾义》 卷二方。当归身、丹参、牛膝、川续断各二钱,白芍药一钱五分,红花五分,木瓜、秦芙、独活各一钱,橘饼四钱,大枣十枚。水煎服。治肝燥,血涩不行,筋短胁痛。
当归黄蔑汤O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方。当归、黄蔑、地黄、川芍、地骨皮、芍药各半钱。为粗末,水煎服。治疮疡痛不可忍。如发热加黄芬;烦躁不得眠加桅子;呕则倍加白术。.(证治准绳• 女科)卷五方。黄蔑、芍药各二两,当归三两。为末,每服四两,加生姜四片,水煎温服。治产后腰痛不可转侧,自汗壮热,身体僵强,气短。
~一.. , .目口.. . . .曰.口..一~一
当早吐531
当归银花汤(症因脉治)卷四方。当归、生地黄、甘草、金银花。水煎服。治疫痢,尺脉数者。当归羡葬煎《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当归、熟地黄、芍药(酒炒)、何首乌各二钱,荆芥穗、炙甘草、防风、川芍、白芷各一钱,炒白羡黎三或五钱。酒或水煎眼。治痈疽疮疹,血气不足,邪毒不化,内无实热而肿痛淋漓者。若阳虚不能化毒者,加)、参、黄茂;毒陷不能外达者,加穿山甲或皂角刺。当归郁李仁汤《 兰室秘藏• 痔漏门》 方。郁李仁、皂角仁(另研)各一钱,积实七分,秦芜、麻仁、当归尾、主地黄、苍术各五分,垠大黄、泽泻各三分。为粗末,水煎,去渣,入皂角子末调,食前服。治痔漏大便硬,脱肛作痛而出血者。《 类证治裁》 亦有本方,但无积实、泽泻,有槐米。
当归贝母苦参丸<金厦要略》 方。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男子加滑石半两)。为末,炼蜜为丸,小豆大,每眼三至十丸,米汤送服。治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
当归生姜羊肉汤《 金匾要略)方。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水煎,分三次服。功能温中补虚。治寒庙,腹中痛,及胁痛里急;妇人产后腹中病痛,及虚劳不足者。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陈皮二两,白术一两。
当归黄琴芍药汤《 万氏女科》 卷二方。当归、黄答、白芍药、黄连、焦白术、积壳、获菩、生地黄、陈皮、甘草各一钱,木香五分,乌梅一枚。水煎,空腹服。功能清热和胎,行气养血。治孕妇痢疾。
当归四逆加吴茱英生姜汤《 伤寒论》 方。当归、桂枝、细辛、芍药各三两,炙甘草、通草各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昊茱英二升,生姜半斤。水、酒各半煎,分五次温服。治内有久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及受寒腹痛,痛经等症。
早泄病证名。指性交时泄精过早,甚至未交精液即出。多因肾阴不足,相火亢盛所致。常伴见阴茎易举,或举而不坚,心烦口干,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八味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等方。阴阳两虚者,兼见畏寒肢冷、舌淡脉沉,宜兼温肾阳,加狗脊、冤丝子、巴戟天之类。又有心肾两虚者,宜补益心肾,用济火延嗣丹、补天育麟丹等方。早食食早餐的时候,即卯时。(素间• 标本病传论》 :‘。冬日入,夏早食。”
早哺即下午,申时。《 灵枢• 病传>: “夏早哺。”早晨嗽一名清晨嗽。指晨起作咳,或晨间咳嗽加剧者。多因气动宿痰、食积所致。<增补万病回春• 咳嗽》 :“早晨嗽者,胃中有食积也。”(类证治裁): “清晨嗽、为气动宿痰,二陈汤加贝母、积壳、桑白皮、批把叶、橘红。”《 杂病源流犀烛• 咳嗽哮喘源流卜‘旧夜不咳,但朝晨咳几声,火空则发也。宜二陈加黄琴、桔梗、桑皮。日夜亦嗽,惟早晨嗽更甚,胃中有食积,至此时火气流入肺中也。宜泻白散加知母,或二母散。”参见咳嗽条。
早起眩晕病证名。见<丹溪心法• 头眩》 。又称
晨晕、晨运。指眩晕常发生在清晨者。多因阳虚及痰浊固结所致。详阳虚眩晕、湿痰眩晕等条。早晨发搐病证名。出《 小儿药证直诀》 。因早晨潮热引起抽搐。由肝旺所致者,临床特.点为每逢寅、卯时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动摇,口内生热涎,颈项拘急。当补肾治肝。补肾,用地黄丸;治肝,用泻青丸。
吐证名。呕吐之一种。呕吐一般有声有物,若有物而无明显呕声,则称为吐。(卫生宝鉴• 补遗): “有物无声,名曰吐。”详呕吐条。
吐舌病证名。见明• 薛恺(保婴撮要》 。又名舌舒。指患儿舌头不断地伸出口外,伸出较长而缩回较慢或久而不收者。与随露随收之弄舌,有所区别。舌乃心之苗,心经有热,引起舌头干涩而紧,故时时吐出,以图舒缓。临床上不仅有吐舌的表现,而且还有面红烦渴,小便赤涩等心热症状。治以清心泻热为主。用泻心导赤汤。
吐血病证名。见(金厦要略• 惊悸吐姻下血胸满癖血病脉证并治)。指血从口吐出,无明显呕恶及咳嗽。亦有泛指血从口吐出者。甚者可倾盆盈碗。多因酒热辛肥,郁怒忧思,劳欲体虚等因导致胃热塑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气虚,血失统御而成。亦有因外感引动者。吐血有外感吐血、内伤吐血、阴虚吐血、劳心吐血、劳伤吐血、气郁吐血、畜热吐血、伤胃吐血、伤酒吐血等命名,详各该条。本证包括上消化道出血之呕血及呼吸系出血。
吐利出<素问• 五常政大论》 。指呕吐、下利并见。后世将卒暴呕吐下利、躁扰不安者,称为霍乱。仅见呕吐下利,病程缓慢者,称为吐利。(证治准绳• 杂病): “成无己云:若止呕吐而利,经谓之吐利是也。上吐下利,躁扰烦乱乃谓之霍乱,其与但称吐利者有异也。盖暴于旦夕者为霍乱可数,日久者为吐利。”有因于寒者,吐利腥秽,澄彻清冷,完谷不化,小便清冷不涩,口不渴,脉微细而弱。宜理中汤。有因于热者,吐利酸臭,宜黄琴加半夏生姜汤。有因风痰者,吐利而有痰,不饮食,宜水煮金花丸。参见霍乱条。吐纳气功术语。呼出污浊之气为吐,吸入新鲜之气为纳。总称吐故纳新。其法称吐纳之术。魏• 稽康《 养生论):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寄,表里具济也。”《 庄子• 刻意》 :“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颈鸟伸,为寿而已矣。”
吐法① 八法之一。使用催吐药或其它能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如羽毛探喉引吐),使停痰宿食或毒物随呕吐排出的方法。临床上常用于诸如痰涎阻塞咽喉,妨碍呼吸;或食物停滞胃院,胀满疼痛;或误食毒物时间不久,尚在胃中等急证。催吐用药物,实证用瓜蒂、黎芦、胆矾等;虚证用参芦饮。吐法一般对孕妇禁用,虚弱人慎用。② 专指小儿推拿术的催吐方法。(厘正按摩要术》 卷二:“吐法:周于蕃曰:小儿外感风寒,内伤乳食,致咳嗽呕吐,痰涎积聚,宜先用汗法,随将左手托病者脑后,令头向前,用右手中食两指插入喉间,捺舌根令吐,有乳吐乳,有食吐食,有
532 吐
痰吐痰。如初感于一吐之后,病即告退,再按证以手法施治,则愈矣。但孩儿已生牙齿,按牙关穴,牙关立开,须用竹笺笔杆之类,填牙像,再入手指,庶免咬伤。须从容入口,恐伤喉愕。即或胃无积滞,用此吐,亦舒通脏腑之气,若由版门推下横纹令吐者,不若按舌之快也。”
吐屎证名。指呕吐之物,挟有粪便。《 杂症会心录• 吐屎>; “… … 其标在胃,其本在肾,幽门失开阖之职也。… … 兹则阴阳错乱,清浊混淆,为医家所不及逆料者,询为幽门无权,胃液空虚,肾水迫之,又迫而不足以敌直奔之势,从小肠入胃,糟粕随之,已可知矣,治法非救胃则救肾,非正治则逆治。”若病急起,属实火,便秘腹痛者.可攻下.用承气汤类。轻者可用清胃平逆散,若久病体虚脉虚者,宜补养胃肾,可用救肾安逆汤加减。本证可见于各种因素引起的低位肠梗阻。
吐蛔证名。蛔古作鱿。出《 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指呕吐蛔虫。《 仁术便览》 卷四:“吐蛔虫,以苦楠根为君,佐以二陈汤。”亦可用安鱿法。《 景岳全书)卷二十:“凡吐鱿者;必因病而吐鱿,非因鱿而致吐也。故不必治其蚁,而但治其所以吐,则鱿自止矣。有因胃火而吐鱿者,以内热之甚,鱿无所容而出也,但清其火,火清而鱿自静,轻者抽薪饮,甚者万应丸之属是也。有因胃寒而吐鱿者,以内寒之甚,鱿不能存而出也,但温其胃,胃暖而鱿自安,仲景乌梅丸之属是也。有因胃虚无食而吐鱿者,以仓凛空虚,鱿因求食而上出也,此胃气大虚之候,速宜补胃温中以防根本之败,如温胃饮、理中汤、圣术煎之属是也。”(张氏医通》 卷四:“吐鱿有寒、有热、有寒热交错。寒则手足厥逆,吐出之鱿色淡白者,理中汤加乌梅、黄连、蜀椒;甚则鱿死而形扁者危矣;热则鱿色赤而多,且跳动不已,安鱿丸主之;寒热交错,则病者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蚁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鱿,乌梅丸主之。”并可用使君子、鹤虱、芜黄、槟榔等驱除蛔虫。吐痞痞证之一。指患疮兼有入水即吐者。《 疹症全书}卷中:“吐莎,汤水入口即吐,研伏龙肝泡水澄饮即定,药亦以此水煎,用金四方。”
吐酸证名。出《 素间• 至真要大论》 。指吐出酸水之症。多因宿食、湿痰、热郁、停饮等所致。常兼见气闷饱胀,暖气腐臭等。治宜和中消食化痰,用曲术丸、八味平胃散、干姜丸等方;若从热化,则宜桅连二陈汤、咽醋丸。有因肝郁犯胃,湿郁化热所致者,症见两胁刺痛,口苦咽干,心烦吐酸,脉弦数。治宜泄肝清火。用逍遥散合左金丸,或柴葛平胃散。有因脾胃虚寒所致者,症见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苔白,脉弦细。治宜温养脾胃。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温胃饮等方。参外感吐酸水、内伤吐酸水、吞酸等条。本证可见于慢性肥厚性胃炎、溃疡病、消化不良、胃酸分泌过多症等疾患。
吐嗽病证名。指咳嗽吐痰与食俱出者。多因饮食失节,肝气不利,而肺有客邪所致。《 不居集》 卷十五:' ,吐嗽,有嗽吐痰与食俱出者,此饮食失节,致肝
气不利,而肺又有客邪,肝浊道,肺清道,清浊相干,故嗽饮食俱吐出。二陈汤加木香、杏仁、细辛、积壳。”参见咳嗽、食积咳嗽条。
吐丝子见清• 赵其光(本草求原)。即冤丝子,详该条。
吐血草.见清• 汪连仕(采药书》 。为土大黄之别名。.见苏州医学院等<中草药手册)。为景天三七之别名。各详该条。
吐弄舌舌体伸长而弛缓,称吐舌;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内,或舌甜唇上下及口角左右,称弄舌:多见于小儿,属心脾热盛重症。
吐涎沫出<金匾要略• 呕吐哆下利病脉证并治》 。指口中涎多或呕出涎沫的症状,多属饮邪。治宜温化,可用半夏干姜散、小青龙汤、五荃散、吴茱英汤等方。因脾虚不能约束津液者,宜六君子汤加减;挟寒而脉迟细者,加肉桂、干姜;挟热而脉滑数者,加积实,黄连。
吐臭水证名。见《 寓意草• 面议倪庆云危症再土治验》 。<证治汇补》 卷五:“臭水是肠中逆来。”多因胃气大伤所致。
吐脓血证名。指吐血杂有脓液者。多由热毒壑盛,血络损伤所致。亦可由药误引起。《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有内热盛误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吐脓血的记载。
吐绿水证名。见《 寓意草• 面议倪庆云危症再生治验》 。患者不食,先吐清水,后吐绿水,进而吐黑水、吐臭水,系胃气欲绝所致。(张氏医通)卷四:“呕吐大痛,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先用理中汤,后用旋复花煎汤调服代储石。
吐清水证名。指呕吐清水而无食物者。《 古今医统• 吞酸叙论》 :“吐清水证有五因,有因湿、因痰饮、因寒、因宿食、因虫。明知患食生冷瓜果而作者为寒湿也;胸隔间渡涯有声者,痰饮也;饮食后而吐清水者,宿食也;但犯寒而作者,胃寒也;心腹时痛而作,亦叶清黄水者,虫也。”因湿者,可用一味苍术丸、家秘神术汤;若伤于雨湿而见恶寒发热者,宜用荆防平胃散;因痰饮者,可用获菩饮、橘皮半夏汤;因脾胃虚寒者,可用六君子汤(用伏龙肝煎汤澄清代水煎药),理阴煎;饮冷过度所致者,可用赤石脂散;因宿食者,可用保和丸;因虫者,可用化虫丸”诸种吐清水,可通用二术二陈汤等方。
吐蛔痞病证名。即蛔虫病儿感染痞毒而致吐蛔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疹毒入胃,胃必热胀,热胀之极,蛔不能存,因而上涌,乘吐而出;此与伤寒吐蛔,伏阴在内者不同。宜用消毒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痞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用香附、陈皮、木香、砂仁、莱旅子、山植、槟榔之属煎汤,稍冷饮之,以散感消胀而降逆(《 疹胀玉衡》 )。
吐黑水证名。见《 寓意草• 面议倪庆云危症再生治验》 。《 张氏医通》 卷四:“黑水为胃底之水,此水且出,则胃中之津久已不存。”
吐乳泻青病证名。出《 小儿药证直诀》 。指婴几
吐吓虫533
吐乳而兼腹泻,且排泄物呈青色的证候。多因患儿感受寒邪,伤及脾胃,肝气逆乱,上扰于胃则吐乳,下扰于肠则泻青。治宜补脾平肝。用异功散加肉桂、白芍。
吐乳泻黄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 。指婴儿吐乳而兼腹泻,且排泄物呈黄色而臭的证候。因伤热乳引起胃肠积热所致。治宜清肠和胃。用黄答汤加减。
吐泻互作病证名。《 幼科发挥): “吐出上焦,泻出下焦,乃肠胃之病也。脾在中焦,管摄乎上下之间,吐泻互作者,乃脾之病也。”夏秋吐泻,饮水身热者,多属脾胃湿热,治以健脾化湿为主,宜胃荃汤加减;秋冬吐泻,面恍白,足胫冷者,多属寒湿困脾、治以温中健脾为主。宜理中汤、益黄散。
吐泻生风病证名。指长期呕吐、腹泄不止,引起脾虚而致的慢惊风。《 幼科发挥》 :“久泻不止,津液消耗,脾胃倒败,下之谷亡,必成慢惊,所谓脾虚则吐泻生风是也。”临床可见于中毒性消化不良的酸中毒病者。治以益胃养津为主。用参等白术散加减。吐泻发斑病证名。《 篙崖尊生书》 卷十二:“吐泻发斑由胃虚无根之火游行于外,此症不妨,但可补,不可泻;可温,不可凉。”
吓痈病名。出(外科大成》 卷二。又名赫痈。指生于脐上三寸建里穴之腹皮痈。证治见腹皮痈条。虫吐病证名。指蛔虫所致的呕吐。《 医学入门》 卷五:“虫吐时常恶心,胃口作痛,口吐清水,得食暂止,饥则甚者,胃中有蛔也。”治宜和胃驱虫。可用二陈汤加苦谏根、使君子、白术、乌梅、槟榔等:参见吐蛔条:
虫花见《 四川中药志》 。即蝉花,详该条:虫齿出<肘后方》 。即齿龋。详该条。
虫胀胀病之一。亦称虫积胀。指由肠寄生虫所致的腹胀。《 证治汇补• 胀满章》 :“虫胀者,腹痛能食,善吃茶叶盐土等物。”吸医学入门• 鼓胀》 :“虫积胀,腹痛,善吃茶盐之物。干金散、雷公丸、小儿使君子丸。大人虚者,木香槟榔丸、灵槟散、化虫丸。”参见胀病条二
虫草见《 本草问答》 。为冬虫夏草之简称,详该条:
虫疥病名。出《 疡科选粹》 卷六。由于肝经风盛所致。痉痒剧烈,搔抓不知痛,久之手掌及指缝多生细虫。治宜内服芦荟丸,外搽蛇床子散。即疥疮。虫积病证名。亦称九虫积。指腹内虫多而积聚成块的病症。《 古今医统》 卷六:“九虫积,腹中不时作块痛,面青,口吐清水。”《 杂病源流犀烛• 积聚舟瘾痘癖痞源流): “虫积,饮食积聚,变化生虫,时呕清水苦水,常生腹中咬痛也。宜雄黄、白矾、槟榔、雷丸、芜黄、框子、使君子肉,方用妙应丸、温白元。”虫积,腹痛多在脐周,时作时止,或腹中有块,不坚硬,推时能动,面黄肌瘦,时吐苦水、清水,或睡时流涎,院腹膨大等。治宜驱虫消积为主。亦可用化虫丸、平安万应丸、乌梅丸等方。本证可见于肠寄生虫病。
虫胶见《 中药志》 。为紫草茸之别名,详该条。虫病病名。泛指因虫所致的各种疾患。《 景岳全书• 杂证漠》 :“虫之为病,人多有之。由于化生,诚为莫测,在占方书虽曰由湿由热,由口腹不节,由食饮停积而生,是因皆有之矣。然以常见验之,则凡脏强气盛者未闻其有虫。正以随食随化,虫自难存。而虫能为患者,终是脏气之弱,行化之迟,所以停聚而渐致生虫耳。然则或由湿热,或由生冷,或由肥甘,或由滞腻,皆可生虫,非独湿热巳也。至若治虫之法,虽当去虫,而欲治生虫之本,以杜其源,犹当以温养脾肾元气为主,但使脏气阳强,非惟虫不能留,亦自不能生也。余制有温脏丸方最所宜也。”(证治汇补• 虫病章》 :“凡虫症,眼眶鼻下必带青色,面上瘩黄,或生白斑,或见赤丝,唇疮如粟,或红而肿,或缓而痛,饮食减少,肌肉不生,睡卧不安,肠鸣腹痛,口吐清水,目无睛光,甚则沉沉寒热,肚大青筋,或为鬼胎血鳖。”又:“好食茶叶、生米、草纸怪异之物,当因倦少食,今反饮食如常,形健不渴,悉属虫症。”治用化虫丸、追虫丸、遇仙丹等。参九虫病、狐惑等条。虫痔病名。《 千金要方》 卷十八:“烧虫居胭肠之间,多则为痔。”《 疡科选粹》 卷五:“侵淫淫烂,岁积月累,蚀肠穿穴者为虫痔。”宜服蜻皮丸或黑玉丹。相当于痔疮病人兼染烧虫者。
虫斑饮食不洁,虫积内生,虫毒气滞显于颜面皮肤而成。多见于儿童。面部有境界明显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淡白色斑片,上覆有少量灰白色糠状鳞屑,即单纯糠疹。这些征象均可作为诊断蛔虫病的参考。虫痛病证名。因寄生虫(如囊虫等)引起的痈证。《 本草纲目》 :“胃寒,虫上诸证,危恶与痛相似,用白芜黄,干漆烧存性等分为末,米饮调服。”虫痛病名。指因肠虫扰动所致的院腹疼痛。《 医偏• 虫》 :“虫证心嘈腹痛,或上攻心如咬,• • 一饥则痛,得食痛更甚,饱即安,时痛时止,以手附击即息。”《 丹溪心法附余》 卷十五:“虫痛者,面上白班,唇红,能食属虫,治以苦糠根、锡灰之类。”当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一F ,则引虫向上,然后服用驱虫药。《 医学入门• 腹痛》 :“虫痛,吐水定能食,虫痛,肚大青筋,往来绞痛,痛定能食,发作有时,不比诸痛停聚不散,乌梅丸、化虫丸。”参见九虫病、蛔虫病条。虫渴消渴病之一。《 类证治裁• 三消》 :“有虫渴,脏腑生虫,耗津液而成消渴,苦谏子汤。”虫鼓鼓胀之一。《 石室秘录》 卷六:“虫鼓,微小腹作痛,而四肢浮胀不十分之甚,面色红而带点如虫蚀之象,眼下无卧蚕微肿之形,此是虫鼓也。”参见虫胀、虫积腹胀条。
虫蜡见(本草求真》 。即虫白蜡,详该条。虫瘤病名。出《 医宗金鉴》 卷六十九。多因忧思气结,湿热痪浊不化酿成。症为瘤体内有虫,生于胁下,宜外治为主。
虫痛病证名。指寄生虫结聚肠中所致的瘤病。《 灵枢• 厥病》 :“肠中有虫瘤及蛟蜻,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腹痛,懊恢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
534 虫同
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蜻也。”(类经• 针刺类》 注:“此言虫腹在肠胃中,亦为心腹痛也。瘾,结聚也。… … 虫瘤之证,其痛则懊侬难忍,或肚腹肿起而结聚于内,或往来上下而行无定处,或虫动则痛,静则不痛而有时休止,或腹热喜渴而口涎出者,是皆蛟蛔之为患也。”本证与虫积类似,详瘦病条。
虫人耳病名。见葛洪《 肘后备急方》 卷六。系指各种昆虫误入外耳道。应立即设法取出之。宜先选用油剂、葱汁、大蒜汁或氯仿液等滴耳,将昆虫杀死后取出,取出时切勿损及鼓膜。
虫牙痛病名。指齿牙蛀蚀,间或食物残渣嵌于龋孔而致疼痛。(沈氏尊生书)卷二十三:' ’虫蚀痛,由饮食余滓积齿缝间,腐臭之气淹渍,致齿眼有孔,虫生其间.蚀一齿尽,又蚀一齿。”宜以五倍子、胡椒研末为丸,塞蛀孔中。保持口腔清洁,宜薄荷、银花、连翘、甘草煎汤漱口。参见牙痛条。
虫心痛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三。指虫扰所致的心痛。《 圣济总录》 卷第五十六:“论曰,诸虫在人身中,若府藏平调,则自安其所,若藏气虚弱,或因食肥甘过度,致动肠胃间诸虫,其虫往来上攻于心络,则令人心痛。痛有休止,腹中热,喜吐涎出,是蚁心痛也。”(杂病源流犀烛• 心病源流): ‘旧虫,必面色青黄有白斑,唇红,能食或食后即痛,或痛后即能食,或呕哆涎沫,或吐青水。凡吐水者虫痛,不吐水,冷心痛也。虫心痛,小儿多有之。”可用乌梅丸、芜黄散、万应丸、妙应丸等方。中气伤者,宜调中气。参见心痛、蚁心痛条。
虫白蜡出明• 汪机《 本草会编》 。又名虫蜡、树蜡、白蜡。为介壳虫科昆虫白蜡虫Ericerus pela ( ChavanneS ) (雄虫)群栖于白蜡树、女贞等枝干上分泌的蜡质。主产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甘,温。入肝经。止血,生肌,定痛。① 治金疮出血,疮疡溃久不敛。配外科用药溶化调膏涂敷。② 治尿血,配凉血滋肾药煎服;治肠红,配娜鱼煮食。煎服:9 一巧克;或入丸剂用。本品主含大分子量的醋类,其中醇类为廿六醇、廿七醇、廿八醇、册醇,酸类为甘六酸、廿七酸、廿八酸、册酸及少量棕构酸、硬脂酸。虫蚀疮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叭即月网疮。详该条。
虫积胀即虫胀。见(医学入门• 鼓胀争。详虫胀条。
虫痊痢病名。见《 痢证汇参》 卷四。即蛊注痢。详该条。J 虫兽伤病因的一类。出(金匾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包括虫兽等各类动物致人的伤害,如蛇伤、犬咬伤、昆虫蟹刺伤等。
虫蛔病病证名。出明• 缪存济《 识病捷法)。指肠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等),久而不愈,肌肉消瘦,嗜异,腹部胀大而青筋贯于小腹者。治以理虚驱虫,攻补兼施为主,如理中安蛔汤加减。丫虫碎舌即红中蚀烂舌。详该条。
虫积经闭病证名。见顾膺陀(妇科集允指因生
积而致经闭者。由于虫积于内,耗血伤阴,以致无血下达而成经闭之症。治宜驱虫为主,继以补血养血。用《 妇科集)雄砂丸、万应丸。
虫积腹胀证名。指虫积肠内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 卷三:“虫积腹胀之症,肚大青筋,腹皮胀急,反能饮食,或面见白斑黑点,或喜食一物,或腹起块扛,大便偶见长虫。”治宜驱虫为主。可用万应丸、使君子丸等。参见腹胀,虫积条。
虫积腹痛病证名。指肠寄生虫积聚所致的腹痛。《 症因脉治)卷四:“虫积腹痛之症,腹中有块,块或耕起,痛而能食,时吐清水,或下长虫,面见白点,唇无血色,或爱食一物,肚大青筋,此虫积腹痛之症也。”治宜驱虫为主。用使君子散、乌梅丸、雄黄槟榔丸等方。腹中有块,秘方万应丸;时下长虫,化虫丸;平居调理,宜用健脾消积之药。参见腹痛、虫痛条。虫病似痛病证名。急惊风类证之一。指蛔虫扰及胆胃而致剑突下剧痛,伴有口嚓或哭叫的证候。(幼科发挥》 :“虫病乃鱿虫攻其心痛也。发则目直视,口嚓不言,或大叫哭,口中流沫涎水,面色或青或白,手足强直,宜急攻之。”一般可服化虫丸。虫兽致伤病名。见(疡医证治准绳》 卷六。即诸虫兽鳌伤人体为病,如蛇啮、犬咬伤、蝎鳌伤等。详各该条。
同气六淫之气中于人,与人体的六经之气相合者为同气,如风入厥阴、寒入太阳等;不与六经之气相合者为客气。《 素问• 标本病传论》 :“人有客气有同气。”
同化运气术语。指属于同类而化合。参见运气同化条。
同精同样都是以保养精气为目的。《 灵枢• 五乱》 :“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同天符运气术语。指逢阳年(阳干),太过的中运之气,与在泉之客气相合。(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太过而同地化者三,… … 太过而加同天符。”如甲辰、甲戍年,甲为阳土,辰、戍年太阴湿土在泉,是阳土运与在泉湿气合,即为同天符年。此外,壬寅、壬申、庚子、庚午亦为同天符。
同岁会运气术语。指逢阴年(阴干),不及的中运之气与在泉之客气相合。《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 一不及而加同岁会也”如癸已、癸亥、癸卯、癸酉四年,均为火运不及,巳亥年为少阳相火在泉,卯酉年为少阴君火在泉,是阴火运各合于客气之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即为同岁会年。此外,辛丑、辛未亦为同岁会。同身寸出《 针灸资生经》 。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故名。同身寸从广义理解,应包括骨度法和指寸法两种,现习指后者,如中指同身寸等。此外还有目寸、口寸等法,亦属此范畴,惟今已鲜用。详见各该条。同人针灸见针灸全生条。
同阴之脉指足少阳之别。《 素间• 刺腰痛论):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佛然肿。刺
同吕吊535
同阴之脉,在外躁上绝骨之端,为三疽。”王冰注:“足少阳之别络也,并少阳经上行,去足外躁上同身寸之五分,乃别走厥阴,并经下络足附,故名同阴脉也。”同病异治同一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型的各异,病机的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素问• 五常政大论):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同名经配穴法配穴方法之一。指手、足同名称经脉所属穴位上下配合使用。如《 百症赋): “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是手、足太阴经相配;“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为手、足少阴经同用等。
吕才(600 一665 )唐初医学家。博州清平(今山东临清)人,精阴阳、方技、舆地、历史,对药物亦多有研究.曾任尚药奉御、太常博士、太常垂。尝奉命删定《 阴阳书》 。显庆(656 一660 )年间,奉旨参与(新修本草》 之修撰。
吕广见吕博条。
吕田清代医家。字心斋。新安人。摘录杨漩、陈良佐的《 伤寒条辨》 一书,编成《 伤寒条辨摘要》 。吕仙见吕夔条。
吕细穴位别名。.太溪穴别名。见(针灸聚英)。.指内躁尖穴,见(针灸集成)。.(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吕细,在足内躁骨肉下陷中,针三分。”所指疑为照海穴。
吕复明代医家。绑县(浙江宁波)人。少年贫苦,后因母病学医。曾从名医郑礼之学医,得到古代禁方及色脉药论等书。又购得多种古今医书,日夜钻研,并为人治病。他曾对(素问)、(灵枢)、本草、<难经)、《 脉经》 等古代医书和古代医家有所评论。著有<内经或问》 、(灵枢经脉笺》 等书,均佚。吕读‘见吕应钟条。
吕博三国时吴国医家。一作吕广。擅长于脉学,著有(玉匾针经)、《 金韬玉鉴经》 等书,均佚;还注过(黄帝八十一难经》 。
吕夔(kul 奎。十六世纪)明代医家。字大章;本姓承,后改姓吕。江苏江阴人。先学儒,后改学医,精心研究,博访医方,医术逐渐熟练,在当地有“吕汕”之称。江苏地区疾疫流行时,救治甚多,嘉靖时(1523 一1566 年)曾在太医院任职。著有(运气发挥)、《 经络详据》 、《 脉理明辨》 、《 治法捷要》 等书,均佚。
吕大章见吕夔条。
吕心斋见吕田条。
吕东庄见吕留良条。
吕用晦见吕留良条。
吕光伦见吕留良条。
吕庄生见吕留良条。
吕应钟明代医家。江苏江阴人。世医出身,祖父吕夔,父亲吕读(明经),都在当地以医闻名。他曾
在太医院任吏目。传说精于望诊,著有《 葆元行览》 、《 世效单方》 ,均佚。弟应阳(元复)、子梦征(孟盛), 都以医术知名。
吕明经见吕应钟条。
吕建勋见吕震名条。
吕孟盛见吕应钟条。
吕留良(1629 一1683 )明末清初思想家兼医家。初名光伦,字用晦,又字庄生,号晚村,又称东庄。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反清事败,曾剪发为僧。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 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 东庄医案)1 卷。
吕梦征见吕应钟条。
吕晚村见吕留良条。
吕搽村见吕震名条。
吕熊飞晚清医家。字樵翁。浙江郭县(宁波)人,长于眼科,撰仰良科易秘》 4 卷(1876 年刻成),记眼科杂证,并附歌诀,又用八卦配两目以解释眼病。吕展名(1798 一1852 年)清代官吏兼医生。字建勋,号搽村。浙江杭州人。1825 年(道光五年)举人,曾任直隶州州同等官职。嗜好医书,为人治病,多宗<内经》 、(伤寒论》 等古法,于1850 年编撰有《 内经要论》 、(伤寒寻源)等书。
吕樵翁见吕熊飞条。
吊瓜.见《 浙江中药手册》 。为王瓜之别名。.见(中医杂志)( 12 ) : 812 , 1958 。为桃南瓜之别名。各详该条。
吊阴病名。《 增广灵验验方新编》 上册:“吊阴痛不可忍,此症两条筋从阴吊起至乳上疼痛,身上发热,宜用川株汤。”
吊下巴病名。即下领关节脱臼。出《 医宗金鉴》 卷八十八。详颊车跋条。
吊马桩见《 江西中医药》 (10 ) : 64 , 1957 。为干斤拔之别名,详该条。
吊风根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榕须之别名,详该条。
吊吊黄见《 江西草药》 。为黄花远志之别名,详该条。
吊茄子即子宫脱垂之俗名。详子宫脱垂条。吊线风见《 湖南药物志》 。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胜{
吊钟花见(南宁市药物志》 。为扶桑花之别名,详该条。
吊菜子见《 广州植物志》 。为茄子之别名,详该条。J ,
吊脚痴牛病证名。即霍乱转筋。(霍乱燃犀说》 卷上:“霍乱有称为吊脚疹者,即霍乱之剧而转筋者,原非另有一证也。”详霍乱条。
吊脚痴方论书名。1 卷。清• 徐子默手定。刊
536 吃吸因
于1860 年。本书论述吊脚痞的病机、脉舌、辨证、用药、治疗、预防等多方面内容。辨析此病与霍乱之异同,并提出温经通阳为治疗大法。
吃逆证名。见《 丹溪心法• 咳逆》 。即呢逆,详该条。
吃戒(t 已特)即呢逆,又称咳逆。古称哆。《 儒门事亲• 治病百法• 咳逆》 :“咳逆,俗呼曰吃式C ”详呱逆条。
吃力伽丸见《 外台秘要)卷三十一。即苏合香丸,见该条。
吸人外治法之一。吸入药物的烟或蒸气进行治病的方法。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日久,用款冬花末卷作纸烟状,点燃吸烟。喘息性支气管炎,用闹洋花制成烟卷,吸入平喘。产后血晕,用铁块或木炭烧红,投入醋内,使产妇嗅闻到醋气而醒觉。
吸门人体部位。古人认为会厌为呼吸出入之门。《 难经• 四十四难》 :“会厌为吸门。”而《 儒门事亲》 卷三认为“会厌之下为吸门。”故吸门包括今之声带、会厌等部。
吸吸喻语言不能接续之状,多因元气虚弱所致。(灵枢,癫狂》 :“少气,身深漂也,言吸吸也。”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的症状,为肾阳衰微之征。(金匾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在下焦者,其吸远。”
吸促吸气短促之状,因肺气大虚,气无所主而致。《 金匾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在上焦,其吸促。”
吸吸草见《 浙江民间草药》 。为野芝麻之别名,详该条。
吸铁石出《 乾坤生意秘温》 。为磁石之别名,详该条。
吸壁藤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 。为络石藤之别名,详该条。
吸而微数指吸气短而促的症状。多由于中焦邪实,气不得降所致。用泻下法使气机通利,呼吸可复平顺。《 金匾•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
吸筒疗法即拔罐法,亦称吸筒法。详拔罐法条。因指原因、病因。《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必伏其所王,而先其所因。”《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体若蟠炭,汗出而散。”因风症眼科病证。泛指因风致病者所继发之目疾。《 证治准绳• 杂病》 :“谓患风病人目疾也。风在五行为木,在脏为肝,在窍为目,本乎一气。久风则热胜,热胜则血弱,风久必郁,郁则火生,火性炎上,故患风人未有目不病者。然各因其故而发:有日浅而郁未深,为偏喝歪斜者;有入脾而脾反湿胜而赤烂者;有血虚筋弱而振搐者;有不禁反伤精神及悠燥嗜热,助邪乖乱,清和融纯之气氰郁而为内障者;有风盛血滞结为外障,如镯肉等证者,, ,• … 治各因其证而伐其本。”
因他症眼科病证。指因其他病患而引致目疾
者。出《 证治准绳• 杂病》 。《 审视瑶函》 :“此症专言因害别病而累及目也。”如伤寒阳证热郁蒸损瞳神,或热盛血滞,赤痛泪涩;阴证脱阳而目盲,或服姜附温热之剂多而火燥赤涩(《 证治准绳• 杂病>)等,继发于其他疾病的眼疾均属此例。本症不宜局限于眼科论治,须看因何症而起,验其标而治其本。因毒症眼科病证,指因人体其他部位患有化脓性感染引致目病者。《 证治准绳• 杂病》 :“谓人生疮疡肿毒累及目病也。”
因人制宜治疗基本法则之一。按照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以及过去病史的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例如性别方面,男女的生理不同,各有特殊疾患,治疗时要考虑其生理、病理特点;年龄方面,小儿脏腑柔弱,老人气血衰少,各有其常见疾病;体质方面,每个人的先天察赋和后天调养往往有别,所以身体素质也不同;过去病史和现在疾病也有关系。此外,个别体质对药物的宜忌也各有不同,应有所了解,治疗时都要考虑,不能孤立地看待病证。
因地制宜治疗基本法则之一。按照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各个地区的气候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发病情况亦有差异,如南方炎热多雨,地势卑湿,病人往往出现湿热的证候;北方少雨干燥,容易出现燥证;高原沿海,某些地区水土不同,对体质和疾病亦造成不同影响,治疗用药时均应照顾这些特点。
因时制宜治疗基本法则之一。按照季节寒热的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治疗也应注意气候的特点。例如夏季气候炎热,揍理疏开,对于患风寒感冒者不能过用辛温,以免汗多而耗伤阳气,损伤津液。冬季气候寒冷,揍理致密,对于患风寒感冒者,用辛温药可以稍重,使风寒从汗而解。
因风成毒证眼科病证。指因风湿热而目病者,《 证治准绳• 杂病》 :“初发时乃头风湿热,寮血灌睛,睑硬睛疼等病失于早治;虽治,不得其法,遂致邪盛搏夹成毒,脾与珠通行胀出,如拳似碗,连珠带脑,痛不可当。先从乌珠烂起,后烂气轮,有烂沿上下睑,并脑及颧上肉尽空而死。”(张氏医通》 卷八:“惟初起时,急用石膏散加羌活、细辛、川芍、薄荷、赤芍。若至珠烂,治无及也。”
因其轻而扬之治法。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轻,指病邪浮浅,病位在表;扬,宜扬发散。指对轻浅的病证,宜使用发散宣扬的治法,顺病势向外发泄。例如外感初起,病邪在表,用解表法使之汗解。因其重而减之治法。出(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重,指病邪内结的里实证。减,减少、减轻。指用泻下或其他攻削的治法,使里实证得以减除。例如因实热燥结的便秘腹痛,用承气汤之类攻下;腹中痪血结块,用破癖消盛的方药攻削,使之逐渐消除。因其衰而彰之治法。出‘素间• 阴阳应象大论少。衰,是气血虚弱,病邪衰退而正气未复。彰,是扶助~一.. . . . . . . .侧.. . . . . . .白.. . . . ~一一‘一初启诚而• ~
六画
因团曲537
正气,鼓舞优病机能使病邪尽去。指虑在之证通过补益治疗使正气得到恢复。例如水种病用逐水药后,肿势大体消退,即可改用温泪健脾i 三为“参冬白术散之类,以加强健脾化湿功能,消除余肿
因是子静坐法气功学著作。作者蒋维乔,撰于1914 年。全怜分原理篇、方法篇、经验篇三个部分,以小周天为‘}了心,叔述包括姿势、呼吸、腹内震动在内的操作介法_山于书中所述大多是作者实行静坐,炼小周尺功法的实践经验总结,故在当时受到许多静坐炼功者的欢迎,现在看来,仍不乏参考价值。因是子静坐法续编气功学著作。作者蒋维乔。本书与前编不同之处,在于前编近于道家方法,此编则是佛家方法,主要依据<小止观》 及《 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而作全书分六章,内容包括:静坐前后之调和功夫、正修止观功夫、善根发现、觉知魔事、治病、证果等,纯属佛宗夭台宗止观法门。研究者认勺,这是因为蒋氏1 , 17 年至北京专心学佛之后,抛弃了昔‘卜之原静坐法,改习佛家比观法的缘故。团岗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 针灸集},幼作环岗。位于能部,当小肠俞六万!: 2 寸处。它治人J 、便不通、樱痛等。艾灶灸3 下壮。
团鱼甲见(河北药材》 即狱甲,详该条C 团参丸《 袖珍方》 卷三方人餐、黄蔑、飞罗面各一两,百合五钱。为细末,滴水和丸,梧桐子大,海眼二十至五十丸,芋根煎汤,食远服治吐血咳嗽,服凉药不效者。
团参散O 布隋氏家藏方》 卷八方。紫团参、紫莞各毛钱,款冬花二钱。加乌梅一枚,水煎,食远服。治肺气不利,赅嗽上喘。.《 幼幼集成》 卷二方。人参、当归各等分为细末,用猪心一个,切作三片,每以药末一钱,猪心一片,煎汤调服。治小儿心虚血热,自汗盗汗,并治大惊卒恐。
团参饮子《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人参、半夏、紫莞、阿胶、百合、天门冬、款冬花、斧仁、桑叶各一浅,细辛、甘草各五分,五味护{五粒。加生姜二片,水煎报治气嗽,上气喘急,痰涎凝结,或如败絮,或如梅核,滞塞咽喉,吐不出、咽下下者,甚则多吐脓血,渐儿交肺痰。
曲牙O 人体部位名。亦称曲颊。《 灵枢• 经筋》 :“手丈、阳之筋• 一上曲牙• • … 。”详曲颊条.经穴别名、《 素lhJ • 气穴论》 :“曲牙二穴。”王冰汀“为勤介穴也”后<针灸聚英少等作颊汗别名,见i 亥条。曲节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认即少海,见该条。
曲发经穴别名。《 太平圣惠方》 :“曲发二穴,在耳仁发际曲禺陷者中,鼓领自穴。”后《 针灸聚英》 等作曲鬓,见该条。
曲池O 经穴名,代号Llll 。出《 灵枢• 本输》 别名阳泽、鬼臣、鬼腿。属手阳明大肠经。合(土)穴。位于肘横纹挠侧端llJl 陷处,屈肘取穴。布有前臂背侧支神经,内侧深层为挠神经;并有挠侧返动、静脉的分支通过。、主治发热,咽喉肿痛,目赤,齿痛,
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瘪病,丹毒,疮疡,湿疹,尊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烃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E ) 分钟(图50 )。.推拿穴位。出(针灸大成)卷仁又名洪池、拱池。即肘窝部。《 杂病源流犀烛• 娜胀源流》 :“臂弯名曲池。”
曲}也一
图50
曲角人体部位名指鬓发上部向前突出的部分。足少阳经的额厌、悬颅、悬厘穴所在。(素问• 气府论》 :“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王冰注:“谓额厌二穴也,在曲角F ,颖颧之上廉。… … i 胃悬厘之二穴也,在曲角L ,颖颧之下廉。”其中间为悬颅。曲转外伤后功能锻炼的方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用药贴,将绢片包乙。后时时运动,盖曲则得伸,得伸则不得屈,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曲周相当于颊车穴。又称曲隅。《 灵枢,杂病》 :“濒(颗)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己。”马元台注:“此穴在耳下曲额端,动脉环绕周,故曰曲周也。”'
曲剂药物剂型之一。把药粉与面粉棍合揉和,使之发酵切为块状而成。一般用水煎服。多入脾胃而助消化。如六神曲、半夏曲等。
曲泽经穴名,代号PC3 。出(灵枢• 本输)。属手厥阴心包经。合(水)穴。位于肘横纹中,当脸二头肌键尺侧缘处,微屈肘取穴。布有正中神经卞干和耽动、静脉。主治心痛,心悸,热病烦躁,胃痛,呕11 卜,肘挛,臂痛等。直刺0 . 3 一。.5 寸;或点刺出血。艾条灸3 一5 分钟(图51 )。
曲垣经穴名,代号5113 。出(针灸甲乙经少。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肩后,肩脚冈上窝内侧端,约当糯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副神经,深层为肩脚上神经肌支,并有颈横动、静脉降支通过,深层为肩脚上动、静脉肌支。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急,以及冈上肌键炎,肩关节周围炎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灶灸3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曲骨.人体部位名。指耻骨联合部母经穴名,代号RNZ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回骨、属任脉。任脉、足厥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卜5 寸,耻骨联合上缘1 几方凹陷处。布有骼腹下神经的分
538 曲六画
? -一
支,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主治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萎,庙气,遗尿,尿闭等。直刺0 . 5 一1 . 5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曲泉经穴名,代号LR80 。出(灵枢• 本输》 。属足厥阴肝经。合(水)穴。位于膝内侧横纹头,股骨内侧裸的后缘,半键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屈膝取穴。布有隐神经,膝最上动脉,前方为大隐静脉。主治少腹痛,小便不利,遗尿,尿闭,泄泻,痢疾,阴挺,阴痒,遗精,膝痛等。直刺0 . 5 一08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图52 )。
介、z 摹… 赞
图52
曲差经穴名,代号BL4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鼻冲。属足太阳膀胧经。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 寸,再旁开1 . 5 寸处;或于神庭与头维两穴连线的内1 / 3 与中1 / 3 的交点处取穴(《 铜人喻穴针灸图经))。另说在前发际上,距头正中线1 . 5 寸(《 针灸甲乙经》 );或在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 . 5 寸,再旁开1 寸处(《 针灸集成》 )。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鲤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灶灸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曲眉经外穴名。即印堂。《 千金翼方》 :“曲眉穴,位在两眉间。”
曲莲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为罗锅底之别
名,详该条。
曲疽病名。出咬外科启玄)卷六。即筋疽。见该条.。
曲隅隅,两边相交成角。即曲周,详该条。曲颊又名曲牙。颊,是面的两旁,因其屈而向前,故称曲颊。相当于下额骨角。《 灵枢• 本输): “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曲瞅肘的别名。《 证治准绳• 疡医): “凡脚胎及曲瞅中痒,搔则黄水出,名风疽。”
曲鳅病名。(疡科心得集》 卷中。即委中毒.见该条。
曲蜷见(小品方》 。为蛆酬之别名,详该条。曲冀经穴名,代号GB7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曲发。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位于头颗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之交点处;或于平齐耳尖之横线与耳屏根直上的交点处取穴。布有耳颖神经颖支和颖浅动、静脉顶支。主治偏正头痛,齿痛,领颊肿,口眼歪斜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曲尺痔病名。即肛漏。(外科十三方考)下编:“肛门侧边一寸处,如疽如节,穿头后,时出脓水不干,延数日后,患部即肿起化脓,再数月后又有一枚肿起成脓,脓水不干,延穿至三四孔后,内中结玺。”治宜内服槐角丸,外以药线插入,薰洗汤外洗;或用挂线,手术疗法均可。
曲节草.见(福建民间草药》 。为节节花之别名。.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白马骨之别名。各详该条。
曲术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方。炒神曲三两,苍术(浴浸炒)一两半,陈皮一两。为末,生姜汁煮神曲糊为丸,每服七十丸,姜汤送下。治中院宿食留饮而致的院痛,吞酸嘈杂,或口吐清水。.《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六册方。炒神曲、苍术(米柑浸一宿,炒)各等分。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汤送下。治时暑暴泻,及饮食所伤而致的胸隔痞闷。
曲折处即可活动的关节部位。见(江氏伤科学》 。参关节条。
曲直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山茱英30 克,知母18 克,生乳香、生没药、当归、丹参各6 克。水煎服。治肝虚腿疼,左部脉微弱者。若服药数剂后,左脉仍不起者,加续断9 克,或更加黄蔑9 克;觉凉者,减知母。
曲转处见《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指可活动的关节部位。
曲焕章(1878 一1938 )云南江川人。彝族。少时从草药医姚连钧学习,随师遍涉江湖,行医施药,耳濡目染,渐明医道,曾研制成伤科“白药”,疗效甚佳。1925 年改名百宝丹,行销日广,为军阀敲榨威逼,被投入监狱而亡。建国后由曲氏后人献方。今“云南白药”即以其配方改制而成。,曲撇骸见《 伤科补要》 卷二。即肘关节。由尺骨~一.. . . . . . . . . . .目.. . . . . . .州.. . . . . . .闷.目.. , ~一飞~轰~~谊目
六画曲回539
鹰嘴与脸骨鹰嘴窝构成。
曲集丸《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炒神由、炒麦芽各一两,黄连(同巴豆七粒炒,去巴豆)五钱。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姜汤送下。治酒积成癖,腹胁满痛,后便积沫。若酒积下白沫,加炮姜二钱;下鲜血倍黄连;下癖血加红曲一两。曲扎坚措(1584 一1635 )明代藏医学家,自幼习医。著有《 医学论典长寿甘露)。
曲江桑波清代藏医学家。著有(医学史甘露长河),未见传世。
曲服阶出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肘关节脱臼。详手臂出臼条。
曲婚拱头出<外科备要)中卷。即蟠蛤疖。因其未破者如曲蟾拱头,故名。详蟠姑疖条。
曲麦二陈汤(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三方。陈皮、半夏(姜制)、获菩、甘草、黄连(姜制)、山植、炒麦芽、炒神曲、括萎仁、积实(鼓炒)。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治小儿积嗽,症见气促痰奎,频频咳嗽,便塘者。
曲麦权术丸《 内外伤辨惑论>卷下方。炒神曲、炒麦芽、积实各一两,白术二两。为细末,荷叶垠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白水送下。治饮食过多,心腹满闷不快:
曲杰• 华丹坚参清代藏医学家。系藏医北方学派医家,著有(医学通义》 一书。
曲服阶假性脱阶病名。即牵拉肘,详该条。回气经外奇穴名。出《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作泪气。位于能骨尖端。主治痔疮,便血,大便不禁等。艾住灸3 一7 壮。
回肠人体部位名。相当于解剖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 灵枢• 肠胃》 :“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
回乳见《 本草纲目》 卷四。因产妇血气旺盛,乳房作胀,又无儿食乳而须回乳者,以炒麦芽100 屯水煎频服:参见断乳条。
回骨经穴别名。出(铜人脑穴针灸图经》 。只!J 曲骨,见该条。
回浆见清• 翟良《 痘科类编释意》 。为痘疮收膺时发热的证候。详收赓条。
回生丹.(增补万病回春》 卷六引孙奎亭方大黄末一斤,苏木(河水五碗,煎汁二碗,去渣取汁)、红花(炒黄,酒一大壶同煮,几至五滚,去红花取汁)各三两,黑豆(煮熟,去豆取汁)三升,当归、川芍、熟地黄、获答、苍术(米i 甘浸)、香附、乌药、延胡索、桃仁(另研)、蒲黄、牛膝各二两,白芍药(酒炒)、甘草、陈皮、木香、三棱、五灵脂、羌活、地榆、山茱英(酒浸)各五钱,人参、白术、青皮、木瓜各三钱,高良姜四钱,乳香、没药各一钱。诸药为末,先将大黄末,以好米醋三至四碗搅匀,文武火熬成膏,次下红花酒、苏木汤、黑豆汁搅开大黄膏,再熬成膏,和诸药末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酒炖化,口服。治胎动胎漏,恶露时
下,胎痞不长,胎前产后,崩漏带下,及室女经闭.月经不调。若产后头疼身热有汗者,加桂枝末三分,姜、葱煎汤炖化服;产后头疼身热无汗者,加麻黄末三分,姜、葱汤炖化服;产后缺乳,加天花粉、当归尾、炙穿山甲、黄连各三分为末,同入酒内化服。.《 疡医大全》 卷八方。五倍子(大者)一枚。去一角,入银朱适量,再用银箔糊住角口,放铜勺内,微火慢慢焙之,烟绝为度,研细末,放地下出火气,用鸡蛋清调末,其药稍干,用鸡翎或笔蘸药敷疮,自肿处由外往里周围敷之,留疮口,连用三至四次。治痈疽、发背,一切恶疮。.《 疡医大全》 卷三十六方。黑豆(炒,去皮)、蒲黄、当归、桂心、赤芍药、干姜各八两,茄种四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二钱,童便冲酒送下。治跌打损伤。O 《 重楼玉钥》 卷上方。又名冰硼散。冰片六厘,赓香四厘,硼砂一钱,牙硝三分。为细末,入瓷瓶封固,每次少许,吹患处。治咽喉肿痛。回生草见《 福建民间草药)。为翠云草之别名,详该条。
回生集医方著作。2 卷。清• 陈杰辑。刊于1807 年。作者放自序中有托名“请乱”之说,但选方以民间验方为主。卷上为内科诸病验方;卷下为外症、女科、小儿等病,共400 余方。现有(珍本医书集成》 本。此外,陈氏另有《 续回生集》 之作。回令丸见《 医学入门》 卷首。即左金丸,见该条。回头青出《 清异录》 。为莎草之别名,详该条。回头草见《 滇南本草》 。为草血竭之别名,详该条。
回回蒜出《 救荒本草)。又名水胡椒、蝎虎草、鹅巴掌。为毛莫科植物回回蒜Ranunculus chinensi 、Bunge 的全草。分布东北、华北、西南及陕西、甘肃、宁夏、江苏、湖北、广西等地。辛、苦,温。有毒。消炎,退肿,平喘,截疟,去翁,杀虫。① 外敷穴位发泡,治急、慢性肝炎(敷肝区、中院、足三里),肝硬化腹水(敷水分、关元、气海、中院),哮喘(敷擅中),疟疾(发作前二小时敷寸日),风湿性关节痛(敷痛点及其附近穴位),胃痛(敷胃俞、‘肾俞)。敷后用纱布固定,待局部皮肤有灼热感时除去,起泡后以注射器抽去泡内黄水,外敷纱布,以防感染。② 治角膜云翁,取鲜草少许塞鼻;牛皮癣,捣烂取汁外搽。本品有毒,一般不内服。全草含白头翁素及原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用于局部有发疮引赤作用。0 . 2 %水溶液局部应用于龋齿之蚀洞内即可镇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回舌症病名。清• 赵振沉《 喉科方论》 :“此症发在舌上,肿大强硬,其舌尾卷入,不能言语,饮食亦不下咽,此是心经发来之毒。治法用犀角地黄汤加清心去痰解毒之药。”外吹冰硼散等。回阳汤《 银海精微》 卷下方。附子、人参、当归、川芍、赤芍药、袂答、五味子、细辛、车前子、甘草。加大枣一枚、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治眼珠淡红,羞涩难开。
回阳草见《 滇南本草》 。为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540 回六画
回春录见王氏医案条。
回食单病名。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O “前舌根上,或在左右两旁,或有青筋一丝在后胯,或紫点如豆大在舌根上,或青白色如规肉,或似桃胶,两旁红筋垂下,皆此症也。久则前心后背疼痛、暖气,喉中若虫行”( (喉症全科紫珍集》 )。治宜理气解郁、祛痰散结。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半夏厚朴汤加郁金、桃仁、木香、红花、丹参等。.即甸气。详该条。回浆散《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五方。何首乌、白芍药、黄蔑、人参、甘草、白术、获菩。为粗末,加生姜,水煎服。治小儿痘疮不收浆结痴。
回旋灸艾灸法之一种。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方一定距离处作回旋运动,给患者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刺激。适用于风湿痛,神经麻痹等。回气捷法古代对新生儿窒息的急救法。<育婴秘诀): “儿才生下即气绝,不啼哭,俗名闷脐生,即寝生也。必是难产,或冒寒所致。必以棉絮包裹,抱怀中,不可断脐带… … 以热水于脐带抹之,使暖气由脐入腹,须臾气回,啼哭如常。方可浴洗,剪去脐带。”回生艾火艾灸法之一种,多用于急症。见(幼幼集成》 卷一。其法以生姜切片如纸薄,大如指甲,贴尾闻穴,命门穴,以艾茸搂紧如绿豆大,安姜片上,用火灸之,每穴以三灶为度。灸完,另以姜片贴脐下阴交穴,如前灸之。此火不特小儿可用,凡男妇一切中风,中痰,气厥,阴证,虚寒竭脱,凶危之候,咸宜用之。
回回药方书名。36 卷。撰者、译者均不详。约为十四世纪著作。本书原系将阿拉伯文医学著作译成汉文者,现存明抄本,仅有目录下、卷12 、30 及34 四卷。残本包括内科、外科、骨科的疾病及药物处方、灸法等内容。书中所用病名、症状名及药名除直接译成汉文外,杂以汉字音译,其病理理论渊源于阿拉伯医学体系。
回阳救逆温法之一。救治阳气将脱的方法。症见汗出不止,吐利,四肚厥逆,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为寒盛阳衰,阳气将亡之候。急用四逆汤或参附汤挽回阳气而救厥逆。
回天再造丸《 一枝轩经验方》 方。薪蛇(去皮骨、头尾各三寸,酒浸炙,取净末)四两,两头尖(即竹叶香附,如无,以白附子代之)、黄蔑(蜜炙)、麻黄、甘草、熟地黄、白芷、防风、天麻、当归、玄参(酒炒)、制首乌、大黄、白范仁、覆香、草薛、草范仁、黄连、获菩、片姜黄、川芍、桂心、穿山甲(前后四足各用五钱,麻油浸)各二两,山羊肉、松香、察香、地龙各五钱,细辛、龟板(醋炒)、乌药、母丁香(去油)、乳香(瓦焙去油)、青皮、没药(焙去油)、赤芍药、羌活、骨碎补、香附、沉香、白术(土炒)、僵蚕、三七、朱砂(飞净)、熟附子、天竺黄各一两,虎胫骨(酥炙)一对,犀角、血竭(另研)、终曲各八钱,全蝎(去毒)、威灵仙、葛根各二两五钱,冰片、牛黄各二钱五分,桑寄生一两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金箔为衣,外用蜡壳包裹。治真中类中,痰迷厥气,左瘫右痪,半身不遂,
口眼喝斜,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拘挛,步履艰难,及小儿急慢惊风。
回生再造丸(验方新编》 卷十一方。安息香、薪蛇(去骨、头尾三寸,酒浸炙,取净末)各四两,当归、川弯、川黄连、羌活、防风、玄参(以上俱酒炒)、毯香、白芷、获荃、麻黄、天麻、草薛、片姜黄(以上俱炒)、炙甘草、肉桂(研不见火)、白范仁(研不见火)、何首乌(料豆水拌蒸九次)、玻拍(研)、黄蔑(蜜炙)、大黄(酒蒸)、草范仁(研)、两头尖、熟地黄各二两,穿山甲(前后四足各用五钱,麻油浸炙)三两,全蝎(去头尾足)、威灵仙(酒炒)、炒葛根、桑寄生各二钱五分,细辛、炒赤芍药、乌药(酒炒)、青皮(面炒)、炒白术、僵蚕(洗炒)、乳香(去油)、没药、朱砂、骨碎补(酒炒)、香附(去皮毛,酒炒)、天竺黄、制附子、生龟板、沉香、母丁香、胆南星各一两,红花(酒浸,烘干)、犀角尖各八钱,厚朴、地龙(炙干)、松香(煮九次)各五钱,广木香(不见火)四钱,冰片、犀黄各二钱五分,血竭八分,虎胫骨(炙酥)一对。为细末,炼蜜和匀,捣数千褪为丸,每丸重一钱,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生姜煎汤送下。治男妇中痰中风,口眼喝斜,手足拘挛,言语不清,左瘫右痪,筋骨疼痛,半身不遂,步履艰难,初起气绝者。
回回药物院元代医疗机构名称。详见广惠司条。
回阳九针穴出<针灸聚英》 。指具有回阳救逆作用的九个经验效穴。即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院、环跳、(足)三里、合谷。
回阳三建汤(外科正宗》 卷一方。附子、人参、黄蔑、当归、川芍、获荃、构祀子、陈皮、山茱英各一钱,木香、甘草、紫草、厚朴、苍术、红花、独活各五分。加恨姜三片,皂角树根上白皮二钱,水二碗煎八分,入酒一杯,随病上、下,食前、后服。治阴疽发背初起,十日外不疼不肿,不热不红,硬若牛皮,坚如顽石,脉细身凉,肢体倦怠,皮如鳖甲,色似土殊,粟顶多生孔,孔中流血,根脚平散,软陷无脓,又皮不作腐,手热足凉者。
回阳玉龙散即回阳玉龙膏,见该条。回阳玉龙奋《 仙传外科集验方》 方。又名玉龙膏、回阳玉龙散。炒草乌、偎干姜各三两,炒赤芍药、白芷、垠天南星各一两,肉桂五钱。为细末,热酒调敷。功能除湿祛寒,回阳止痛。治背疽阴病,不肿高,不掀痛,不发热,不作脓,寒湿流注,鼓风久损,冷痛痹风,诸湿脚气,手足顽麻,筋骨疼痛,及一切皮色不变,漫肿无头,鹤膝风等症。
回阳返本汤O <伤寒六书• 杀车褪法)卷三方。熟附子、干姜、甘草、人参、麦门冬、五味子、腊茶、陈皮。加蜜五匙,水煎,临卧冷服,以取汗为度。功能回阳复阴。治阴盛格阳,阴极发燥微渴,面赤,欲坐卧泥水井中,脉来无力或脉全无欲绝者。若面戴阳者,加葱七茎、黄连少许,用澄清泥浆煎服。.《 古今医鉴》 卷七引云林方。人参、白术、炒于姜、甘草、陈皮、制半夏、制附子各一钱,丁香、获菩、白豆范各八
回岂岁刚541
分,妙神曲六分,沉香五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盐水少许,水煎服。治手足冷,指甲青,少腹疼痛,外肾挛缩。
回阳软坚汤<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方。肉桂3 一9 克,白芥子、橘红、三棱、获术各9 一15 克,炮姜、僵蚕各6 一12 克,麻黄3 一6 克,全丝瓜6 一15 克。水煎眼。功能回阳软坚,温化痰湿。治腋窝淋巴结核,胸壁结核,胸前疽,腋疽,及表面皮肤不变、肿硬聚结的阴疽症。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杀车褪法》 卷三方。熟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获荃、陈皮、甘草、五味子、半夏。加寮香三厘,生姜三片,水煎,临卧服。功能回阳救逆,益气生脉。治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身热,无头痛,恶寒,四肢厥冷,战傈、腹疼吐泻,不渴,引衣自盖,踌卧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脉来沉迟无力,或无脉。
回乳四物汤(外科正宗》 卷三方。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苟各二钱,炒麦芽(为粗末)二两。水煎,食远服。治产妇无儿食乳,以致乳房肿胀,坚硬疼痛难忍。
回春脱疮散《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九方。黑铅五钱.寒水石三钱五分,水银、轻粉各二钱五分,硼砂一钱。将黑铅用火化开,投水银研至不见星,再加寒水石、轻粉、硼砂,为细末,先以葱、艾、花椒煎汤洗患处,再撒药末。治下疮蚀烂。回生第一仙丹(验方新编》 卷十三方。又名跌打回生散。魔虫五钱,自然铜三钱,乳香(每一两用灯草二钱五分,同炒枯,共研细,吹去灯草,得净末)、血竭、朱砂、巴豆(去油)各二钱,房香三分。为细末,收入小口瓷瓶,用蜡封,勿令泄气,成人每次一分五厘,小儿每次七厘,酒冲服;若牙关不开者,灌服。治跌伤,压伤,打伤,刀伤,并用于自勿J 、上吊、受惊、溺水等将死之际。
回鹤文医学文献维医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公元九世纪。主要内容介绍当时维医常用药物,如牛角、石榴、雪鸡脑、狼骨、山羊胆汁、狗脑、茵香。内容简单朴实,丝毫未涉及理论,反映了早期维医学朴素的面貌。现只有手抄本。
岂刺古刺法。出(灵枢• 官针)。即关刺。详该条。
岁气指一年的气候情况。出<素问• 五常政大论》 。(类经》 注:“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
岁主运气术语。指六气司天在泉各主持一岁之气。《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岁主奈何?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
岁立运气术语。天干与地支配合后,推演运和气的流转,便能确立每岁的气候变化,故名。(素问• 六微旨大论》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
岁会运气术语。又称岁位。指中运与岁支之气相同,同时又当五方之正位,即土居中央,木居东方,
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则为岁会年。《 素间• 六微旨大论》 :“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所指为丁卯、戊午、甲辰、甲戍、己丑、己未、乙酉、丙子等八年均属岁会。参木运临卯、火运临午等条。岁位运气术语。同岁会。出《 素问• 六微旨大论》 。详岁会条。
岁谷运气名词。与主岁之气相合的谷类。古人认为,食之可保全真气。《 素问• 六元纪大论>: “食岁谷以全其真。”又“食岁谷以安其气。”岁运运气学说术语,指统主一岁五运之气,又称“中运”、“大运”,详“中运”条。
岁直运气术语。(素问• 夭元纪大论): “承岁为岁直。”详承岁条。
岁物运气术语。同于岁气的药物或食物。《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先岁物何也?天地之专精也。”张景岳注:“岁物者,得天地专精之化,气全力厚,故备所当先也。”参岁谷条。
岁候运气术语。每岁天地之气的始终。(素间• 六微旨大论》 :“愿闻其岁候何如?”张景岳注:“岁候者,通岁之大候… … 总其气数之始也。”岁排论(灵枢经)篇名。杨上善:“露有其二,一日春露,主生万物者也;二曰秋露,主衰万物者也今岁有贼风暴雨,以衰万物,比秋风露,故日岁露焉。”本篇主要论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文中首先介绍疟疾的病机和症状。同时论述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所以人体在遇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的三虚时容易发病的道理,特别是遇到四时八节气候反常时往往会造成疾病的流行。岁运太过运气学说术语,出《 素间• 六元正纪大论》 。凡年干为甲、丙、戊、庚、壬等阳干之年,为五运阳年,若该年岁运未受司天之气所克制,则为太过之年。岁运太过,气候上表现为主运之气过旺、有余,而一般的致病规律是与该运相应的脏气太过,而其所制胜的脏气则受克,因而出现相关的病变。岁运不及运气学说术语,出(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凡年干为乙、J ‘、己、庚、癸等阴干之年,为五运阴年,若该年岁运未得司天之气等的资助,则为不及之年。岁运不及,气候主要表现为本运之气衰弱不能行令,胜运之气大行,一般的发病规律是与不及之运相应的脏气为所不胜的脏气所乘,或为所胜的脏气反侮,从而出现相关病变。
刚干运气术语。十天干之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阳干气刚,故名。见《 素问• 刺法论》 。刚子出《 雷公炮炙论》 。为巴豆之别名,详该条二刚风八风之一。指从西方来的风邪。(灵枢• 九宫八风》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
刚柔O 指阴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张景岳注:“形证有柔刚,脉色有柔刚,气味尤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用矣。”(难经• 十难): “五脏各有刚柔
542 冈」肉
邪。”.刚柔二干。即刚干、柔干。(素问遗篇• 刺法论》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张景岳注:“十干五运,分属阴阳,阳干气刚,甲、丙、戊、庚、士也;阴干气柔,乙、丁、己、辛、癸也,故曰刚柔二干。”
刚痉病名。一作刚痊。症见发热无汗,恶寒,颈项强急,头摇口嚓,手足挛急或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弦紧等。《 金匾要略• 痊湿喝病脉证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瘦(一作痉,余同)。”又:“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嚓不得语,欲作刚痊,葛根汤主之。”又:“痊为病(一本痊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嚓,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龄齿,可与大承气汤。”《 圣济总录》 治伤寒刚痉,选用石膏汤、羚羊角汤、犀角大黄散等方。风热盛亦可致刚痉。《 医醇瞪义• 湿热暑): “刚痉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参见痉条。
刚断病名。出《 金匾要略• 痊湿喝病脉证治》 。即刚痉。详该条。
肉① 即肌肉。详该条。② 肥人的一种类型。《 灵枢• 卫气失常): “皮肉不相离者,肉。”参肉人条。肉人三种肥壮人中的一种。出《 灵枢• 卫气失常》 。其皮肉结实,体型较大。
肉分肌肉的纹理。《 素问• 气穴论》 :“肉分之间,豁谷之会。”
肉节指肌肉与骨节相连部位。《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 “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
肉行天行时疫的一种。见《 续名医类案• 奇疾门)。多为血枯而感天时不正之气所致。以其肉推之则一堆,平之则如故为特征,并见头痛发热,恶心口渴,神昏欲寐,四肚无力等症。治法不宜单从发散,须在补血药如熟地、当归、首乌、祀子中加羌活等风药:
肉龟病名。O 《 疡医准绳》 卷四。即黄瓜痈。见该条。.见《 中国医学大辞典》 。发际疮之别称。见该条。
肉育即膜原。《 灵枢• 胀论): “此言陷于肉育,而中气穴者也。”详膜原条。
肉苛病名。指肌肉顽木沉重,不知痛痒寒热之症。(素问• 五常政大论): “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搐,中满不食,皮席肉苛,筋脉不利,甚则咐肿身后痛。”<素问• 逆调论》 :“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可见于凄、痹、中风、麻木等症。
肉极病证名。指肌肉痰弱困怠的疾患。《 备急千金要方• 脾脏): “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牌合,若脾病则肉变色。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症见身上如鼠走,多汗,四肢急痛,或软弱,唇口坏,皮色变。宜用慧茵仁
散、石楠散、参等元等方。其偏虚寒者,症见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动则关节痛,右胁下痛引肩背不可转动。宜用大黄蔑汤、获荃散等方。参见六极、肌极条。
肉枣见(本草纲目》 。为山茱英之别名,详该条。肉刺病名。《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脚趾间生肉如刺,谓之肉刺。”又名鸡眼。本病因鞋紧窄,或足骨畸形,局部长期受压、磨擦,使皮肤局限性增厚而成。多生于足底前端或足趾部。数目不一,似豌豆大,状如鸡眼,根部深陷,顶端硬凸,表面淡黄,受压则痛,影响行走。治宜外敷鸡眼膏或千金散,或采用修脚术治疗。
肉果见《 本草纲口》 。为肉豆范之别名,详该条。肉轮眼的五轮之一。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土轮。即眼睑。《 银海精微》 :“脾属土,曰肉轮。在眼为上下胞睑。”故眼睑疾患多与脾胃有关。肉枯证名。出《 灵枢• 刺节真邪》 。指肌肉干枯萎缩。多由外邪乘虚内侵,气血衰少,肌肉失于濡养所致。本证可见于虚劳、偏枯、疾、痹等。参见各条。肉度五度之一。出<素问• 方盛衰论》 等篇。即度量人的形体肥瘦、大小、体质强弱,作为辨证治疗的参考。<灵枢• 卫气失常》 把肥壮之人,区别为脂、膏、肉三种类型,并指出各型生理上的差别、气血多少、体质强弱、形态特征等,用以提示针刺时的刺激量。
肉烁证名。指阳热亢盛,煎熬津液,久而肌肉消削者。《 素问• 皮部论): “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胭破,毛直而败。”《 素问• 逆调论》 :“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灸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 • 一逢风而如灸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本证可见于虚劳、消渴等。
肉绝病名。指肌肉赢弱败绝的疾患。(千金要方• 脾脏》 :“扁鹊云:“肉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肤不通,外不得泄。凡肉应足太阴,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肌肉,唇反者气尽,则肉先死。”参见肉极条。肉桂出《 新修本草)。又名牡桂、玉桂、官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assia Presl 的树皮,除去栓皮者名桂心。主产越南;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亦产。辛、甘,大热。入肾、脾、肝经。补肾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脉,止痛。① 治肾阳不足,阳萎,尿频,腰膝冷痛,低血压。② 治脾阳不振,胃腹冷痛,食少塘泄。③ 治妇女冲任虚寒,痛经,闭经,庵瘦。④ 治阴疽色白,漫肿不溃或久溃不敛。内服:煎汤,1 . 5 一4 . 5 克,后下;研粉冲服,每次1 一1 . 5 克。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忌服。肉桂树皮及枝叶蒸馏所得的芳香油称肉桂油,内服可健胃祛风,外用治风湿及皮肤痰痒。皮含挥发油,主成分为桂皮醛.并含少量苯甲醛、乙酸桂皮醋、乙酸苯丙醋等。桂皮醛能阻止小鼠的应激性胃溃疡的形成,还有利疽、解痉、镇静,解热作用,桂皮油对胃肠有缓和的刺激作用,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内积气,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并有抗菌及抑制某些致病性真菌作用。-一一.. .门.. . . . . . . . . . . . .钾.' ? ' ~一一~一一
六画肉543
肉积九积之一。指食肉过多而成积滞者。《 儒门事亲》 卷三:“肉积,痕瘤核病,腻粉,白丁香,贬刺出血,甚则砌砂、信石。”《 杂病源流犀烛• 积聚疮痕疹癖痞源流); “食肉过多成积,腹多膨胀,泄泻疼痛也。宜植肉、阿魏、姻砂、硝石;方用阿魏丸、小阿魏丸、三棱煎元。”按:轻粉、拍砂、信石(砒石)等药有毒,一般作外用,不入煎剂。参见积条。
肉疽病名。见《 诸病源候论• 黄病诸候》 。为九疽之一。症见身面发黄,饮少,小便多而也白如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发于脾,则万肉疽。’,多
因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窟热所致。治宜寒水石散等方。参见黄疽有关条。
肉疽病名。泛指阴疽。《 灵枢• 利节真邪>: “有此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为脓。无热则为肉疽。”
肉脱出(素问• 玉机真藏论》 等篇。指肌肉瘦削如脱尽的征象。多因精血内竭,中气虚衰所致。本证可见于虚劳、久病垂危及痰等。
肉淋即膏淋。《 诸病源候论• 淋病诸候》 :“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日肉淋。”详膏淋条。肉胭(j i6ng 窘)指人体肌肉较丰厚处。《 灵枢• 本脏): “脾应肉,肉胭坚大者,胃厚;肉胭么者,胃薄。”《 类经》 :“胭,肉之聚处也。”
肉蒸五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 虚劳骨蒸候》 。又为二十三蒸之一。详五蒸、二十三蒸条。肉蛾病名。见(普济方》 卷三。即乳蛾。详该条。
肉腆即肌膝。《 素间• 生气通天论): “陷脉为痪,留连肉腆。”详肌膝条。
肉痹病名。指虽能饮食而四肢活动迟钝、不能收持之症。《 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华氏中藏经• 论肉痹》 :“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肤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揍理疏,则风寒暑湿之邪易为入,故久不治则为肉痹也。肉痹之状,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收持者,是也。… … 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依经补泻以求其愈尔。”参见肌痹条。肉接疾症之一。亦称脾疾。由于脾气热而致肌肉失养,或湿邪困脾,伤及肌肉所致。症见肌肉麻痹不仁,口渴,甚则四肢不能举动等。(素问• 痪论》 :
“脾主身之肌肉… …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痰。”又:“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疾。”治宜清热化湿,健脾和胃。选用川连积壳汤、泻黄散、桅连平胃散、桅连二陈汤,或用二术二陈汤、霞天膏等方。参见痰条。
肉瘾病名。指因食肉无度而成的瘦病。《 诸病源候论• 瘤瘦病诸候》 :“人有病常思肉,得肉食讫,又思之,名曰肉瘤。”本病与肉底类似,参见该条。肉草见(新华本草纲要》 。为蘑菇之别名,详该条。
肉瘤病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一。多因思虑伤脾,脾气郁结所致。瘤体初如桃李,渐大如拳,其根宽大,坚实柔韧,皮色不变,无热无寒。治宜健脾益气,开郁化痰。用归脾汤化裁,亦可手术治疗。相当于肌纤维瘤。
肉澳病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五。多因郁结伤脾,脾气不行而致。症见颈部单个或多个肿块,状如覆碗,皮色如常,软如棉,硬如馒.始终不溃,可伴有性急多汗,心悸胸闷。相当于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等病。治宜开郁化痰,佐以软坚。用海藻玉壶汤,外用阳和解凝膏掺桂察散,必要时可采用手术治疗。
肉螺病证名。见《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方》 。指眼生翁膜积厚如螺者,参见翁膜诸条。肉瘾病证名。.指因食思肉类无度,日久脱腹结块坚定不移的一种病症。多由滞积挟痰癖凝滞所致。见《 备急千金要方• 肝脏》 。.指妇人脐下结块,大如杯升,按之坚硬,月经不通,身体赢瘦的一种病症。见《 肘后备急方• 治卒心腹衰坚方》 。参见斑病各条。
肉虫病病名。九虫病之一。一名肝虫病。《 诸病源候论• 九虫病诸候》 :“肉虫.状如烂杏。… … 令人烦满。”参见九虫病条。
肉色疽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即缓疽。见该条。
肉从蓉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地精、大芸、金笋、寸芸。为列当科植物肉从蓉ciotanche deserticola Y . C . Ma 的带鳞片的肉质茎。主产内蒙古。甘、咸,温。入肾、大肠经。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治阳萎,早泄,遗精,不孕.遗尿,腰膝酸软,筋骨疾弱,血枯便秘。煎服:6 一9 克。本品含有微量生物碱及结晶性中性物质。水或醇浸剂对麻醉狗、猫、兔均有降低血压作用。
肉豆蔽出(药性论)。又名肉果、玉果。为肉豆落科植物肉豆落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的种仁。主产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辛,温,有小毒。入脾、胃、肾经。温中,行气,消宿食,固大肠。治脾胃虚寒,脱腹胀痛,食欲不振,霍乱中恶,呕吐,久泻,久痢。煎服:3 一9 克。肉豆落的假种皮名肉豆弦衣,可作芳香健胃剂。种子含挥发油,主为右旋茨烯,a -旅烯以及有毒物质肉豆落醚。还含多种双芳丙烷类化合物(Diarylpropanoid )。挥发油对肠胃道有局部刺激,而呈祛风效果。给猫服用过大剂量可引起半昏迷状态,并因肝损害在24 小时内死亡。肉豆范醚对正常人有引起幻觉的作用。甲基异丁香酚有镇静、催眠及抗菌作用。肉豆落油还是一种强大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肉皂角见《 药材学》 。为肥皂英之别名,详该条。肉皂英见《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豆科)即肥皂荚,详该条。
肉疙瘩俗病名。为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皮肤病。见《 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又
544 肉网年
名锯痕症、肉娱蚁、多继发于外伤、烧伤或手术后的瘫痕上,亦可因疮疖后而继发者。好发于胸、背及四肢劣处_皮损高突不平,逐渐扩展,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或如蟹爪,坚韧有弹性,色淡红或暗红,表面光滑无毛发;或有痛痒感。若发生在关节部位,可影响活动功能。外贴黑布膏或苦参子膏。发痒者,用山豆根、五倍子各30 克,研末,麻油调,厚敷患处,五日敖• 次。即瘤痕疙瘩‘、
肉桂子见清• 赵楷灯了草镜》 为桂一r 之别名,详洼丁条
肉桂散即黑神散第一方,见黑神散条。肉娱蚁病名即肉疙瘩。详见该条。
肉娱蜂病名见<外科真诊》 卷上。指生于大腿内侧之肿疡。中风湿郁积,气血阻滞而成。患处皮扶不红肿,但鸽痛难忍,溃后有败肉如蜂之状,故名肉娱蜂。初起治宜消散,服黄蔑内消汤;外用五虎丹;已溃用五五丹去腐,继用生肌散收口。
肉蜓痛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五。即病虾。见该条。
肉蜷姑病名。鼻息肉的另一名称。《 儒门事亲》 奋十五:“治鼻中肉缕姑;赤龙爪、苦丁香,以上各三1 一个苦葫芦子、察香少许:右为末,用纸捻子,点药未点之。”
肉螃蟹见《 四川常用中争:尹孙。为见血清之别名,详该条。
肉欺蓉丸(医宗必读》 卷八方。肉从蓉(酒蒸,谙)、熟地黄(酒煮,柞膏)、炒已}药、石解、牛膝(酒浸,培)、官佳、槟榔各五钱,附子(炮,去皮脐)、黄茂各一两,黄连七钱五分,细辛、炙甘草各二钱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仁服二钱,盐酒送下。治冷淋。肉效蓉散(太平圣惠方》 卷二十九方。肉从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二两,五味子、续断、车前子、当归、天雄(炮裂,去皮脐)、白龙骨各三分,炒生子、熟地黄、蛇床子、炒桑缥峭、白石英、鹿茸(酥炙)、芜丝子(酒浸一宿,曝干)、磁石(醋淬七遍,研细)各• 两,天门冬一两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眼酒调下。治虚劳小便余沥,或黄或已:,茎中疼痛,囊下湿痒。
肉豆惑丸.《 太平圣惠方》 卷八}• 四方。肉豆慈、木香、诃子皮、末砂各一分,人参半两,寮香一钱。为细末,面糊和丸,麻子大,三至四岁小儿,每服三丸,粥饮送下,量儿弋小加减。治小儿脾胃气逆,呕吐不止。.(太平圣惠力护卷九卜三方。肉豆栽一枚,胡黄连一分,砒霜半分,巴豆(去油)十枚。为细末,以糯米饭和丸,黍米大,每服一丸,冷水送F 。治」、,L 疮痢不止。.(鸡峰普济方)卷十二方。肉豆寇、赤石脂、钟乳粉、石解、干姜、附子、椒、当归、决等、龙骨、人参各~两,诃子皮、桂各二两。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饮手功能逐寒、渗湿、补虚。治脾胃俱寒,寒湿气胜,心腹坟痛,胁肋牵痛,手足厥,身冷,胃硬呕吐,不思饮食,无力怠堕嗜卧,滑泄频数,米谷完出,久痢滑肠,或变
!网
脓血,腹痛肠鸣,里急后重等疾。O 《 圣济总录》 卷四卜五方。肉豆范二枚,人参、炮天雄、当归、大腹、地榆、喂二棱各一两半,黄连、白术、木香各一两,获等、桂、黄苹、炮姜各半两.赤石脂二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一二十枚。为细末,烂粟米饭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下卜丸,空腹米饮送卜。治脾胃虚弱,冷物积滞,脐腹撮痛,饮食无味。.似范疹世医心法》 卷卡一方。肉豆尧、木香、砂仁、龙骨、i 可子肉各五钱,赤石脂、枯矾各七钱半。为细末,面糊为丸,黍米大,• 岁服三十至孟十丸,米汤送「。治协寒而利。肉豆葱散.《 太平圣惠方》 卷九十三方。肉豆趁、炮姜、厚朴(姜汁炙令香熟)、朱砂、龙骨、恨诃子皮、茅香、积壳(鼓炒)各一分。为细末,每服半钱,温水调下,日三至四次,量儿大小,加减服用。治小儿囊痢,症见下痢赤白,小腹胀痛,肌体壮热,脉洪大急数。.《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七方。肉豆范、桂心各一分,少、参、炙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一钱,加生姜少许,水煎服。治霍乱吐泻腹痛。
肉里之脉.指阳维之脉。《 素问• 刺腰痛论):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欺,欺则筋缩急。”王冰注:“肉r 只之脉,少阳所生,则阳维之脉气所发也。”. 指阳辅穴张志聪注:“肉者分肉,里者肌肉之文理也… … 足少阳阳辅穴,又名分肉,穴在太阳膀胧经之外,少阳绝骨穴之后,去足外棵四寸,乃其脉也。”肉馄饨草出《 眼科要览》 。为马蹄金之别名,i 丫该条
肉响筋惕证名筋惕肉润的别称。见《 伤寒论大全》 卷二。详筋惕肉明条。
肉矮陀陀见《 贵州民间药物》 。为水览菜之别名,详该条。
网虫见《 现代实用中药卜为蜘蛛之别名,详该条。
网络鸡血藤见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豆科》 。即昆明鸡血藤,详该条。
年寿O 推拿部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砚指印堂与山根之间的部位(《 小儿推拿广意)) :② 指山根与准头之间的部位(《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③ 指鼻尖(《 幼科推拿秘书》 )。.望诊部位名。指眉心与鼻尖之间的鼻梁部分。《 婴童百间》 :‘年寿平陷者主夭,青主发热主惊… … 。”年允恭见年希尧条。
年希尧清代官吏。字允恭,弓偶斋主人。广宁(今辽宁锦州)人。其父年遐龄曾任清代湖,' ‘巡抚等职,兄年羹尧亦任高职。他曾任毛部不汀寺郎等职。因平时浏览金、元名家等著述,并嗜好搜集良方,曾辑刻有《 经验四种》 (1717 年刻行),包括清代官吏梁文科和他「{己所集录的部分方药,称为《 集验良方》 ,以及明代朱栋隆所撰《 经验痘疹不求人方沦)、邓苑所撰《 一草亭眼科》 、吴又可所撰《 温疫论》 。另辑刻《 本草类方》 (1735 年刻行)。
年老血崩病证名。见《 傅青主女科之。亦名老妇血崩,俗名血海败。指年老经断前后而患血崩之
六画年朱545
症。多因肾气、天癸已将衰竭,身体虚弱、如因肝脾损伤,血失藏摄,或房室不慎而动命门之火,气郁而动肝火,迫血妄行,冲任胞宫失于约制,而发为血崩。治宜先用加味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蔑、汉三七、桑叶),后补益肝肾健脾,方用安老汤,或用白术、熟地、山药、麦门冬、五味子以补精血。同时应作妇科检查,防止癌变可能。
年未老经水断病证名。见《 傅青主女科》 。指年未届绝经期而月经断绝。多因素体虚弱,营养不良,或早婚、产多、乳众等,耗伤精血,肾气、夭癸虚衰,或忧思劳伤心脾,阴血暗耗,以致脏腑、冲任血亏失养,无血下达。‘肾虚者,症见面色晦黯,头晕耳鸣,腰膝疫软等,治宜补肾益精,养阴调经,方用左归饮、当归地黄饮、六味地黄丸等;血亏者,症见面色萎黄,皮肤不润,饮食日少,精神虚惫等,治宜补血养阴,扶脾宁心,方用益经汤、十全大补汤、归脾丸等。
年老经水复行病证名。见《 傅青主女科》 。指妇人年五十外或六、七十岁,本已绝经而忽然又再行经者。多因肝脾损伤,血失藏摄,或精伤而动命门之火,气郁而肝火妄动,两火交并迫血妄行所致。证见下血色紫有块。治宜补益肝肾健脾。方用安老汤加贯众炭末冲服。同时应作妇科检查,防止癌变可能。年希尧集验良方书名。又名《 集验良方》 。6 卷。清• 年希尧辑。刊于1724 年。本书属于验方汇编性质,分为养生、急治、中风、预防中风、伤寒、感冒等50 余类。除辑录验方外,其中养生、伤寒、感冒、类中等均附以简短的医论。又有(经验四种》 本。朱旦宋代医家。撰有《 朱旦伤寒论》 一卷。朱权明代朱洪武皇帝第十六子,封为宁献王;通诗文、经史及医药,晚年学道,自号耀仙,或称玄洲道人、涵虚子。撰述较多.在医学方面,有<耀仙活人心法》 、(寿域神方》 、《 乾坤生意秘蕴)等书,主要偏重养生,具有较浓厚的道家唯心色彩。
朱红见<中国树木分类学》 。为杨梅之别名,详该条。
朱佐南宋医生。字君辅。生平不详。1265 一1274 年(咸淳年间)收集常用验方,编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15 卷。
朱杰宋代眼科医生。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善治目疾,尤长于针拨内障。
朱果出<事类合璧》 。为柿子之别名,详该条。朱肪宋代医学家。字翼中。乌程(今浙江吴兴)人。1088 年(元枯三年)进士,曾为奉议郎,所以有称他朱奉议的。后隐居杭州,自号无求子。专心研究仲景学说数十年,将(伤寒论》 各证分类,设为百问加以解答,于n08 年(大观二年〕 写成(伤寒百问》 。1114 年(政和四年)宋王朝提倡医学,起用为医学博士。1118 年,将(伤寒百问》 重加校正,并加附方,刻为《 南阳活人书》 二十卷,对张仲景学说有所发挥和补充:主张以经络论六经,重视证脉合参和辨证处方,强调伤寒与温病有别,并汲取汉以后方药对《 伤寒论》 加以补充,对伤寒学有一定的发展。另有《 内
外二景图》 等著述。
朱姑见《 本草纲目)。为山慈姑之别名,详该条。朱砂出《 本草经集注》 。又名丹砂、辰砂。为天然的辰砂矿石。主产贵州、湖南、四川、广西、云南等地。甘,微寒,有小毒。入心经。安神定惊,解毒。① 治癫痛,惊风,心悸,失眠多梦,眩晕。内服:研末水飞,0 . 3 一0 . 9 克;或拌他药同煎。② 治疮疡肿毒,疥疮,咽喉肿痛。水飞与他药配伍外用。③ 研极细粉末点两目内昔,治急性腰肌扭伤。内服不宜过量和久服,以防汞中毒。不可火锻,见火则析出水银,有剧毒。本品主成分为硫化汞。
朱钥(十八世纪)清代医家。字东樵。江苏苏州人。撰(本草诗笺)( 1756 )一书。
朱莹元代医生。安徽怀远人。参见朱肯堂条。朱琏(1910 一1978 )现代针灸学家。江苏漂阳人。早年学习现代医学,193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中国医大副校长、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中央卫生部妇幼保健局局长、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兼针灸研究所所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延安以任作田老中医为师,学习针灸,致力于研究针灸学,早在解放战争中即从事针灸的著述。全国解放后,即创办针灸疗法实验所。所著(新针灸学),于1951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针灸学中以中西医结合的观点进行研究的早期著作之一,曾被译为朝、俄等多种文字。数十年来,她还积极举办针灸人员培训班,培育人才,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朱鼎宋代眼科医生。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眼科医家朱杰的后代,祖传针拨内障术,效果很好。朱遂唐代医家。对《 内经》 颇有研究,尤精针灸学。撰有《 明堂论》 1 卷,已佚。
朱翼明代医家。字虚方。宛陵(安徽宣城一带)人。曾把古人关于治疗痘疹的要论以及家传治疗痘疹的方诀,加以编述,著成《 痘科键》 。朱嫂晚清医家。字涂溪。部棣(原属江苏甘泉,后属江都)人。少时随父习医,好读书,钻研医术,治瘟疫宗吴又可。撰有《 五经分类本草》 、《 类方续选》 等书,皆未刊刻。
朱颇(1913 一1972 )现代医家。又名云高,字亦丹。浙江金华人。青年时期在家乡从赵霭堂学中医,并独立行医多年,后又在医学院学习西医。对中医临床及药理学有一定研究。解放后,在中医研究院从事中药、文献和临床研究,并著有<中药的药理与应用》 、<日用中药常识》 、(中医学术研究》 、《 中国古代医学的成就》 等书。
朱篆宋代儿科医家。著有儿科专书《 孩孺明珠变蒸七疮方论)1 卷,已佚。
朱一麟(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明代医家。字应我。甘肃径川人。先学儒,后学医。看到当时治疗痘疹的书籍不够完备,于是根据过去文献,编集摘要整理了一部治疗痘疹的书(摘星楼治痘大成集)。
546 朱
朱子吉见朱栋隆条。
朱天璧(十七世纪)明代医家。字蓬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崇祯年间(1642 年)举孝廉。平素注意医药,曾在海上卖药。当时值兵荒马乱,行医不计酬,救活很多。著有<医准》 一书,佚。
朱云高见朱颜条。
朱少廉见朱沛文条。
朱日辉明代医家。字充美。婆源(今江西婆源)人。先考科举,后改学医,编集有(医学元要》 、<加减十三方}、(试奇方》 等书。其子莹,亦以医名。朱丹山清代医家。字载阳。仙居县(今属浙江)人。精于儿科麻症,撰有《 麻症集成)(后由王月波参订),采集各家之说,并主张麻症无需切脉,只需察形观色,随症应变,即可决其顺逆吉凶。
朱丹溪见朱震亨条。
朱玉堂见朱纯报条。
朱东樵见朱钥条。
朱有治清代医家。字君平。湖北罗田人。出身世医,承继家业,临证不泥于方书,常取良效,撰有《 便用良方》 等书。
朱光被清代医家。字峻明。履贯未详。撰有(金匾要略正义)(又称《 金匾读本》 )。
朱华子见陈士铎条。
朱亦丹见朱颜条。
朱充美见朱日辉条。
朱赤豆见《 中药材手册》 。为赤小豆之别名,详该条。
朱应我见朱一麟条。
朱沛文(十九世纪中叶)清末医家。字少廉,又字绍溪。广东南海人。出身世医,自幼从父学医,奋力研读自(内经》 、《 难经》 以下多种医书及有关文献,包括当时传入之西医书,并曾到西医院观看人体解剖。积多年观察,撰成《 华洋脏象约纂》 (1892 年)一书,详细介绍西方解剖生理学,主张中西医参照,对中西医有较中肯的见解。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西医解剖生理学较详确,但西医“逐物太过,而或流于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且因“信理太过,而或涉于虚”。并认为用西洋解剖、生理学来疏证(内经》 ,可使《 内经》 之理更加彰著。朱氏对宋以后富于实践精神的医家,如李时珍、吴有性等多予以肯定,对有尊古倾向的医家,则表示不同看法。为我国早期从事中、西医学汇通的开明医家之一。
朱君平见朱有治条。
朱君辅见朱佐条。
朱纯踢(如古,十六世纪)清代医家。字玉堂。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长于诊治痘疹,曾任太医院御医,编纂有(痘疹定论》 一书(1713 年刊行)。朱奉议见朱肪条。
朱若瑛见朱鸿雪条。
朱肯堂元代医生。怀远(今安徽怀远)人。五世皆以医名。肯堂更负盛名,与朱彦实、朱莹、秦子通
四人齐名于怀远。
朱绍溪见朱沛文条。
朱春海见朱栋隆条。
朱栋隆(十六世纪)明代医家。字子吉,号春海,又号瓶城子。江苏丹阳人。年轻时曾考科举,后因母病立志学医,尤其注意痘疹。他根据过去著名医家和医籍,用二十年时间,摘要整理成《 痘疹不求人方)一书,特点是简易方便;还调制了蜡丸三种(稀痘丸、快斑丸、解毒丸),供远方偏僻地区救急之用。朱砂七见《 陕西中草药》 。为红药子之别名,详该条。
朱砂丸《 颅自经》 卷上方。朱砂、阿魏各半个石莲子大,蝙蝠血二至三滴,蟾酥少许,为细末,先以桃、柳枝煎汤浴儿,再用唾液调药,如绿豆大填脐中。治小儿疮痢。
朱砂草见《 贵阳民间草药》 。为血盆草之别名,详该条。
朱砂莲O 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又名背蛇生。为马兜铃科植物朱砂莲Aristolochia cinnabaria C . Y . cheng 的根茎。分布四川、云南等地。苦、辛,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① 治肠炎,痢疾,胃、十二指肠溃疡,咽喉肿痛。内服:0 . 6 一1 . 5 克,研粉或磨汁服。② 治蛇咬伤,痈疖肿毒,外伤出血。研粉或磨汁搽敷。.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薯食之别名,详该条。
朱砂根出《 本草纲目)。又名大罗伞、开喉箭、凤凰肠、珍珠伞、凉伞遮珍珠。为紫金牛科植物朱砂根Aidisia 。renata Sims 或红凉伞A . bico [ O r walker 的根。前者分布长江流域及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后者分布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苦、辛,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疲止痛。① 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白喉,支气管炎,丹毒,淋巴结炎。风湿骨痛,腰腿痛,跌打损伤,胃痛,痛经。煎服:3 一9 克。② 治毒蛇咬伤,内服并捣敷伤口周围。朱砂根含微量酸金牛醒(Rapanorie )。
朱砂有.(证治准绳• 幼科)集二方。朱砂(水飞)五钱、牙硝、硼砂、玄明粉各二钱半,醉香一字,金箔、银箔各十五片,白附子、积壳(鼓炒)各三钱,川芍、甘草各四钱,人参、黄荃、薄荷各二钱。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一至二丸,麦门冬煎汤化服。治五心烦热,痰蜜惊风搐栩,烦躁不安,睡卧不宁,口疮糜烂。.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天津方)。铅粉3 干克,香油4 千克,松香500 克,黄蜡、朱砂、银朱各120 克、章丹240 克,制成膏药,贴患处。功能解毒去湿。治疮疖溃破,流脓流水,湿气腑疮,或肿或疼。
朱彦实元代医生。安徽怀远人。参见朱肯堂条。
朱彦修见朱震亨条。
朱济川见朱惠明条。
朱载阳见朱丹山条。
一.一一幽脚神‘? ? _ ?
朱先547
朱峻明见朱光被条。
朱虚方见朱哭条。
朱雀丸(百一选方)卷一方。获神二两,沉香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人参汤送下。治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心神不定,恍惚不乐,事多健忘,心悸怔忡。
朱鸿雪清代医家。履贯未详。字若瑛。辑有《 方便书》 10 卷,未见流传。
朱惠明明代医家。字济川。长兴(今浙江长兴)人。少年时曾考科举,后来改学医,专门小儿科,在当地闻名。治病不分贵贱,从不拒绝为别人看病。著有(痘疹传心录》 、《 慈幼心传》 。
朱端章(十二世纪)南宋医家。长乐(今福建长乐)人。1174 一1189 年(淳熙年间)主管江西南康军事。平生喜好方书,因见当时产科专书较少,将所藏医书中有关产科的内容,于1184 年(淳熙十一年)辑成<卫生家宝产科方》 八卷。书中收集唐宋以来许多有关产科经验,其中也掺杂一些封建迷信的内容。此外,还辑有《 卫生家宝方》 、(卫生小儿方》 、《 卫生家宝汤方》 等书。
朱澡(ying 营)溪见朱爆条。
朱展亨(1281 一1358 )元代著名医学家。字彦修,又称丹溪。婆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三十岁后才开始学医。他遍走江苏、浙江、安徽各地访求名医,后从罗知涕学医,认真钻研<内经》 等古医书,学术上受到刘完素、李呆等影响较大,并对刘完素火热学说有进一步发展,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根据《 内经》 论证“相火”有常有变,认为人体有赖于“相火”以温养脏腑和推动功能活动,但“相火”易于妄动,一旦相火妄动就会耗伤经血发生病变。在养生方面,主张节制食欲,色欲,以保养阴分。临床治疗上主张滋阴降火,善用滋阴降火药,后世称其学术派别为养阴派(或滋阴派)。他所创用的越鞠丸、大补阴丸、琼玉膏等至今仍为常用方剂。主张临证时要灵活用药,反对当时一些医家忽视辨证,机械地搬用(局方》 和滥用辛燥药的做法。著有《 格致余论》 、《 丹溪心法》 、《 局方发挥》 、《 本草衍义补遗》 等书。他的学说不仅在国内受医者推重,对国外(如日本等国)也有较大影响。
朱舞中见朱肚条。
朱范(q 立瞿)庵见朱天璧条。
朱田火丹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九。小儿丹毒之一种。丹先发背部,后漫及全身,一日一夜即可成疮,色如红枣。未成疮时宜用棘根煎汤外洗,若已成疮,宜用赤小豆末敷之。
朱炎猛旭眼科病证。清• 吕熊飞(眼科易秘》 :“时维夏令,红障满轮.暑气熏灼,最易染人。”即天行赤眼,详该条。
朱衣滚痰丸见(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一。即碱石滚痰丸加朱砂为衣。治证同。见碟石滚痰丸条。
朱砂安神丸.《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古。又名苗
连安神丸、安神丸。朱砂(另研水飞为衣)五钱,甘草五钱五分,黄连(酒洗)六钱,当归二钱五分,生地黄一钱五分。除朱砂外,余药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五至二十丸,食后津唾咽下,或温水、凉水少许送下。功能镇心安神,清热养血。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而致的心神不安,怔忡失眠,胸中烦热,夜睡多梦,舌红,脉细数。方中朱砂微寒重镇,既能安心神,又能清心火;黄连苦寒清心,除烦以安神;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补其被灼之阴血;甘草和中调药。诸药合用,则火得清而神自安。《 症因脉治》 一方无炙甘草,一方有麦门冬。.《 兰室秘藏• 杂病门》 方。朱砂四钱,黄连五钱,甘草二钱五分。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黍米大,每服十丸,食后津唾咽下。治证同上。
朱砂凉偏丸<内外伤辨惑论》 卷中方。黄连、桅子各一两,人参、获等各五钱,朱砂三钱,冰片五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至七丸,食后服,日三次。治上焦虚热,肺院咽隔有气如烟抢上。
朱砂消痰饮《 古今医统大全》 卷五十。胆南星五钱,朱砂(另研)二钱半,察香(另研)二分。为末,每服一钱,临卧姜汤调下。治痰迷心窍,惊悸怔忡。朱砂黄连丸《 世医得效方》 卷七方。朱砂(研)一两,黄连三两,生地黄二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灯心枣汤吞下。治心虚蕴热,或因饮酒过多,发为消渴。
先天指人体受父母精血所形成的胎元,是人身生命之本,与出生后饮食营养、生活调护的后天相对而言。先天之本在肾,故有肾主先天之说。先煎煎药法之一。矿物类、介壳类药物,如石膏、代储石、牡骊、鳖甲等,因质重难以煎出药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约10 分钟,再下其他药。此外.麻黄亦须先煎两三沸,掠去水上浮沫,然后下其他药合煎,可避免服后心烦。
先期汤《 证治准绳• 女科》 卷一方。生地黄、当归、白芍药各二钱,黄柏、知母各一钱,黄芋、黄连、川芍、阿胶珠各八分,艾叶、香附、炙甘草各七分。水煎,食前服。功能凉血固经。治月经先期,色紫量多,心烦口渴。
先天之火即肾阳。详该条。
先天之本先天指人体未出生之前的孕育状态。肾精在胚胎的种植、发育以及出生后身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人体的生殖机能强弱也与肾精盈亏关系密切。故<医宗必读>云:“先天之本在‘肾。”
先天之精指肾所藏的生殖之精,与后天之精相对而言。详生殖之精条。
先天红铅见《 本草纲目》 。O 指女子第一次来的月经。.中药名。古代有以初潮之月经,干燥后取其粉末而入药。
先血后便亦称近血。出(金匾要略• 惊悸吐妞下血胸满痊血病脉证治》 。指大便下血,血在粪前。
548 先牡丢廷舌
《 景岳全书• 血证): “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参便血、肠风、脏毒条。本证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肿,息肉,痔疮,肛裂等疾病。
先兆子痛病名。妊娠24 周后,出现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并兼有头痛,眩晕,呕吐,眼花,上腹不适,视力障碍或血压收缩压在160 毫米汞柱以上者称为先兆子响。多因平素肾阴虚,妊娠后肾阴更虚,肝阳上亢,或阴损及阳,脾肾阳虚,或肝郁化热等所致。肝阳上亢而见头晕目眩,血压升高者,宜滋肾益阴,平肝潜阳,用钩藤汤((证治准绳):杜仲、牛膝、菊花、黄岑、桑寄生、白芍、天麻、钩藤、蝉退);若阴损及阳,脾肾阳虚而发生水肿者,宜健脾利湿消肿,用获荃导水汤;若肝郁化热兼见口苦咽干目眩者,宜清热平肝潜阳,用羚羊钩藤汤。参见妊娠眩晕条。先兆流产病名。指妊娠期伴有腰腹部疼痛下坠,阴道少量流血,宫口未开,尿妊娠试验阳性者为先兆流产。治疗见胎动不安、胎动下血条。
先攻后补指先攻下后培补的治法。用于体虚而有急须攻下之证者。如肺病体虚,本宜培补,但病者胸胁有积水,引起咳嗽,气促,不能平卧等急迫症状,可先用逐水药攻下以解除喘促症状,后用补益药培补。
先补后攻指先补虚后攻邪的治法。用于需攻下而体虚不堪攻的病证。如肝硬化腹水,需逐水而体虚,可先用补益法培补正气,后用逐水药泻水。先使后血亦称远血。出《 金厦要略• 惊悸吐蛆下血胸满寮血病脉证治》 。指大便下血,血在粪后。(景岳全书• 血证): “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参见便血条。本证可见于上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癌肿等疾病。
先天大造丸《 外科正宗)卷三方。紫河车(酒煮烂,捣膏)一具,人参、白术、当归身、获等、冤丝子、构祀子、黄精、肉从蓉(酒洗,捣膏)、何首乌(去皮,用黑豆同蒸,捣膏)、川牛膝、淫羊蕾(浸去赤汁,蒸熟、去皮,捣膏)、黑枣肉各二两,炒补骨脂、骨碎补(去毛,微炒)、巴戟天、远志(去心,炒)各一两,木香、青盐各五钱,丁香三钱,熟地黄(酒煮,捣膏)四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治风寒湿毒袭于经络,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或阴虚外寒侵入,初起筋骨疼痛,日久遂成肿痛,溃后脓水清稀,久而不愈,渐成漏证者。
先醒斋笔记见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条。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综合性医书。简称《 医学广笔记)。4 卷。明• 缪希雍撰。初名(先醒斋笔记》 ,乃丁元荐取缪氏所搜集临症所用诸方刊行于世,后经缪氏本人增订改用今名。前三卷介绍作者临床心得及其验案、效方,并能从中总结一些病症的治疗规律和大法。卷4 列述常用药及其炮炙大法等。本书反映了缪氏的学术经验,语简法备。解放后有排印本。
化户.口的别称。(礼记• 月令): “修键闭.”郑
玄注谓:“键,牡也;闭,扎也。”孔颖达再注“北”字是:“凡锁器,… … 受者谓之化。”因为口是“受者”,故称扎户。或谓(大戴礼记• 易本命》 有“丘陵为牡,溪谷为牡。”口是一如溪谷之有孔下陷者,故称北户。故《 医学正传》 有:‘旧通地气,曰化户。”详口条。.一说即阴户,妇女的阴道外口。
化疟疟疾之一。《 金鹰要略• 疟病脉证并治): “疟多寒者,名曰化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疟叙论》 :“病者寒多,不热,但惨戚振傈,病以时作,此以阳虚阴盛,多感阴湿,阳不能制阴,名曰牡疟。”方用蜀漆散、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参见疟疾条。化脏出<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即阴脏。详该条。
化痔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即肛边有漏孔,漏管弯曲,便后出血的病症。相当于肛漏。又《 圣济总录》 卷一四一描写扎痔症状为:“肛边生疮而出血也。”
丢了棒.出《 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追风棍、赶风柴。为大戟科植物白桐树d ? ylon 钾lot ( Buo . f . ) Merr .的带叶嫩枝或根。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苦、辛,平,有小毒。祛风除湿,活血散病。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外伤痕痛,脚气水肿。煎服:3 一9 克。叶捣敷或研末敷,治烧烫伤,外伤出血。孕妇忌服。本品含3p 一乙酞氧基一3 。降羽扇豆烷一2 让酮、3p 一经基一30 一降羽扇豆烷一20 一酮、无羁菇、谷菌醇、白桦脂酸。.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秋枫木之别名,详该条C
廷孔亦作庭孔,指阴道。《 素问• 骨空论):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张志聪注:“廷孔,阴户也。”
廷孔毒病证名。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 “因肝火郁结,或交合损伤,而致子宫肿痛溃烂。宜用海浮散油调灌入,仰卧良久,再换玉红膏调海浮散以绵润透塞入。”本病类似宫颈糜烂。
舌解剖学同名器官。位于口腔。(灵枢• 五阅五使篇): “舌者心之官也。”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舌内应于心,司味觉,与吞咽、发音有密切关系。(灵枢• 脉度}: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景岳全书》 卷二十八:“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 灵枢• 忧患无言篇): “舌者,音声之机也。”观察舌的色、质、形态及舌苔等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参见舌诊条。舌木病证名。又称木舌系指舌麻木。(景岳全书》 卷二十六:“肝热则舌木而硬。”参见舌痹条。舌中即舌心,舌的中心部分。属脾胃。(灵枢• 经别》 :“足太阴之正,… … 上结于咽,贯舌中。”舌长病证名。系指舌长吐出口外而收缩无力。参见舌纵条。
舌心即舌中。详该条。
舌本O 即舌根。见(灵枢• 经脉)等篇。因多数经脉皆络于此,故与经络脏腑关系十分密切。如足
古549
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之脉挟舌本;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参见舌条。.指舌体。(灵枢• 热病)有“舌本烂”的记载,即指舌体之溃烂。.风府穴别名。见《 针灸甲乙经》 。详该条。O 廉泉穴别名。见《 针灸资生经》 。详该条。舌出病证名。出《 伤寒论》 。因心火炽盛者,症见舌伸出口外不收,肿胀多涎,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用黄连解毒汤加竹沥、大黄、木通。因热病后阴液伤,而热未尽,症见舌伸长吐出口外,无力收缩,舌起裂纹,治宜养阴清热,用知柏地黄丸。
舌边舌的边缘。属肝胆。色赤为肝胆有热,有痕点多主内有蓄痕。
舌厌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哑门,见该条。
舌尖即舌之尖端。《 辨舌指南》 第一编第一章:“舌尖,内应心。”
舌血病证名。即舌蛆,详该条。
舌色舌质的颜色。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常的舌色是淡红色,活泼光润。临床常见有淡白、红、绛、紫等色。一般来说,白主血虚,阳虚;红色主热证,热在卫、气分;绛色主热在营、血分。如非热性的疾病出现红绛舌而无苔或少苔,则表示阴虚火亢,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紫色在温病中表示热入营分、血分,在杂病中则表示有痰血郁滞,常见于心脏病、血液病、死胎或中毒等。近人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舌色的变化与舌的血循环关系密切,如贫血及水肿则色淡,充血及血管增生则色深红,癖血或缺氧则青紫。
舌红舌质比正常的淡红色较深,主热证。(伤寒舌鉴): “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临床上根据红色的深淡,结合舌苔以辨别热的部位和轻重。一般来说,深红而有黄苔为实热;鲜嫩红色为虚热;红瘦无苔为阴虚火旺;鲜红起芒刺为营分有热;红而干为胃津已伤;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是肝胆郁热。
舌形诊舌质内容之一。主要观察舌的老嫩、芒刺、裂纹、胀瘪等。老嫩指舌形的坚敛苍老或浮胖娇嫩。老属实证,嫩属虚证。舌上隆起如刺状称芒刺,主胃热炽盛或邪热内结。舌有裂纹是热盛或是血虚而阴不足。舌体肿胀,病多属血分,或为痰饮,或为湿热内结;薄瘦干瘪,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若兼见色红绛,是阴虚热盛,津液大伤重候。
舌系指舌下静脉丛及系带。见《 杂病源流犀烛》 卷二十四:“舌下紫筋为舌系,下通于肾。”
舌体即舌质。详该条。
舌疗病名。《 医宗金鉴》 卷六十六:“舌疗舌上生紫她,其形如豆寒热憎。”由心脾火毒所致者,症见舌生紫她,其形如豆,坚硬而疼痛,并兼发热恶寒。初起宜泻火解毒,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或外擦紫雪散,或喻化蟾酥丸。由瘟疫火毒上炎所致者,舌疗大如樱桃,或红或紫,疼痛肿胀、易致化脓出血。《 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 “舌上发丁,或红
或紫,大如马乳,小如樱桃,三五不等,流脓出血,重清心火,宜本方(即清瘟败毒饮)增石膏、犀角、连翘加银花。舌上成坑,愈后自平。”治宜解毒消肿。可选用粘子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等加减。亦可外擦紫雪散。
舌诊望诊重点内容之一。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为胃气的反映。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因此,脏腑有病,可以影响舌的变化。舌诊主要按照舌面部位察看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借以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深浅、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和脏腑的虚实等。曹炳章《 辨舌指南): “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但两者必须结合,再与其他证候参照,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舌纵病证名。系指舌本伸长,收缩无力。《 灵枢• 寒热病篇): “舌纵涎下,烦愧,取足少阴。”因心火炽盛者,症见舌吐出口外而不收,肿胀多涎,脉多洪数。治宜泻热解毒,清火涤痰,用黄连温胆汤、三黄凉隔散等加减。热病伤阴余邪未尽者,症见舌出而色绛起裂纹,口中少津,脉多细数。治宜养阴清热,可选用养阴清肺汤等加减。胃气虚寒者,舌伸长吐出口外,收缩无力,口吐清涎,四肢逆冷,脉象沉伏。治宜温胃散寒,用桂附理中汤加减。肾阴亏虚致舌纵者,症见舌伸出口外而兼腰膝疫软,盗汗等。治宜滋阴补肾,方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参见阳强舌条。舌苔也称舌垢。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观察舌苔的变化,有助于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浅深、津液的存亡,是舌诊重要内容之一。正常舌面上均有白色薄苔,由胃气所生。病理的舌苔,则因病邪外侵或内有停痰食积所致。诊察舌苔,主要从颜色、津液、厚薄、形状和分布等方面的变化,并须结合舌质来分析。同时要注意由食物或药物染色造成的假象。舌岩病名。岩通癌。为舌恶性肿瘤。又称舌覃。《 谦益斋外科医案》 上编:“心开窍于舌,心邪郁滞,舌尖结粒,时大时小,久成舌岩重症。”舌质又称舌体。舌头的肌肉脉络组织。望舌质是舌诊的重要内容之一。舌诊中,按舌的不同部位以候脏腑。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但也不能机械看待,要结合舌苔和全身症状全面诊察疾病。舌质的望诊主要辨别荣枯老嫩,包括形态、色泽、动态和湿润度等。一般来说,察脏腑的虚实,重点在于舌质;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点在于舌苔。也有“气病察苔,血病观质”之说。
舌胀即舌肿。详该条。
舌肿病证名。见《 诸病源候论》 。又名舌胀、舌胀大。由七情郁结,心火暴甚,以致与痰浊痕血滞于舌间所致。症见舌渐肿大满口,坚硬疼痛,影响呼吸、语言。《 辨舌指南>: “舌赤肿大满口者,心胃之热也;舌赤肿满不得息者,心经热甚而血重也。”若暴肿者,又名姿乱首先以皂矾缎透为末,再撬开牙关,
550 舌
用三棱针刺去恶血,将皂矾末擦上;亦可擦黄连末、蒲黄末:或用牛黄、白矾、西瓜霜等分为末擦之。内服宜清心泻火,如黄连解毒汤、牛黄承气汤等。舌卷证名。出(素问》 。系指舌本卷曲而难伸。(素问• 脉要精微论):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素问• 缪刺论》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少阴之脉系舌本、连舌下,厥阴肝经之脉环绕阴器。若见舌卷曲不伸而阴囊上缩者,乃心肝肾三经之病,此外心火上炎,厥阴伤寒,肝经热甚,温邪内陷心包等皆可导致舌卷。须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参见舌卷卵缩条。
舌垢即舌苔。详该条。
舌柱出《 灵枢• 终始篇》 。《 类经》 卷二十一:“舌柱,即舌下之筋如柱也。”似指舌系带。
舌歪舌伸出时偏于一侧,歪斜不正。常与口眼喝斜及半身不遂同时出现。多因肝风内动,风邪中络,舌的一侧肌肉弛缓所致。
舌垫病名。《 杂病源流犀烛》 卷二十三:“有舌下忽高肿起核名舌垫。”宜防风、荆芥、白芷、细辛、羌活、独活、香附、陈皮、灯心煎服。或参见痰包条。舌骨为一软骨,状如马蹄,系于舌根,筋脉相连。司舌之活动,与饮食和发音均有关系。
舌胖即胖舌。详该条。
舌疮病证名。见<外台秘要》 卷二十二。又名红点舌。因心胃积热熏蒸,或胎毒上冲所致者,症见舌上生疮,舌裂舌肿,时流鲜血,口臭便秘,脉实有力,治宜泻火解毒。若虚火上炎者,多久治不愈,疮破成窟,四肢倦怠,脉虚大,治宜补中益气为主。若上盛下虚,腰膝痰软,小便频多者,治宜重镇摄纳。舌烂病证名。见《 世医得效方》 卷十七。由肝胃两经湿热者,症见舌边起白点溃烂,口苦善怒,小便短赤,脉象弦数。治宜清泻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由心脾热毒熏蒸者,则舌面和舌体溃烂,肿痛皆甚,饮食有碍。治宜泻心脾之热毒,用导赤散、大黄黄连泻心汤。外吹锡类散等。
舌神舌诊内容之一。表现在舌质的荣枯,荣是红润鲜明,活动灵敏,表示津液足,生机好;枯是晦暗干瘪,失却灵活,表示津液竭,病情重。曹炳章《 辨舌指南》 :“荣润则津足,干枯则津乏。荣者谓有神。神也者,灵动精爽,红活鲜明,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明润而有血色者生,枯暗而无血色者死。”
舌绛舌色呈深红。是温病热邪传入营分的舌象。《 温热论): “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起绛色而有黄白苔,是邪在气分,未尽入营。全舌鲜绛,是心包络受病。绛而中心干,是胃火伤津。舌尖独绛,是心火盛。舌绛而有大红点,是热毒乘心:绛而光亮,是胃阴已亡。绛而干枯不鲜者为胃阴已涸,望之若干,手摸觉有津液,是津亏而湿热上蒸,或有痰浊。绛而匕有粘腻,似苔非苔,是中焦有秽浊。绛而舌体瘦小,干有裂纹,光剥无苔,多属重证。
舌根系指舌之根部。(世医得效方》 卷十二:“血
气俱盛,附舌根而重生一物… … ”“心之脉系于舌根。”即舌本,详该条。
舌祟病名。多由心脾火旺上攻所致。症见舌上生疮,吐出口外,上结黄局,难以饮食。治宜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方可选用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导赤散等加减。参见舌上疮条。
舌笋病证名。见<串雅内编》 。小儿舌上起白泡一粒,名舌笋,因妨碍吮乳,故令啼哭不止。宜以鲜生地取汁,涂患处。
舌妞病证名。见《 证治要诀• 诸血门》 。又称舌上出血。指血液从舌体流出。<诸病源候论• 血病诸候》 :“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舌乃心苗,舌本又为肝脉所络,故多因心肝火盛,热迫血外出。因心火上炎者,可伴见舌红舌胀,心烦不寐等。治宜清泄心火,方用泻心汤,或导赤饮加黄连、连翘、蒲黄。因肝火上扰者,多伴见头痛目赤,胁痛舌干。治宜清肝泻火,如文蛤散、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方。外治可用炒蒲黄末、炒槐花末等抹敷。《 景岳全书• 杂证漠>: “舌上无故出血如缕者,以心、脾、肾之脉皆及于舌,若此诸经有火,则皆能令舌出血。”又《 杂病源流犀烛• 诸血源流): “有舌硬而出血者,宜木贼煎;有舌肿出血如泉者,宜涂舌丹;有舌上出血,窍如针孔者,宜紫金沙丸。”<血证论》 认为“胃火熏之,亦能出血。”故须详审。参见蛆血有关条。
舌疮病舌。亦名舌菌。《 医宗金鉴》 卷六十六:“舌疮心脾毒火成,如豆如菌痛烂红,渐若泛莲难饮食,绵溃久变凛病风。”本病发于舌部。多由心脾二经毒火上炎所致。初则舌肿如豆,渐之肿如菌样,头大蒂小,故亦称之曰舌菌。局部糜烂,色红痛剧,继之则舌肿如莲花,如鸡冠样,舌体因肿而缩短。饮食语言受碍,颈项及下领结块,坚硬而肿痛。若顶虽已破溃,然其余部分仍坚硬肿痛如未破溃者,谓之绵溃。甚则穿透舌体及腮部,所食之汤水,皆漏出者,谓之凛病风。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可选用导赤散、犀角地黄汤等加减。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本病类似今之舌癌。
舌疽病名。见《 诸病源候论• 黄病诸候》 。为九疽之一。因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痪热所致。症见身面发黄,渴而数便。参见黄疽有关条。舌痈病名。《 杂病源流犀烛》 卷二十四:“舌痈,舌红而肿大,属心经火盛。”亦有胃中伏热熏蒸积毒而成者。初起舌赤红肿,如豆如樱,继之肿痛甚剧,痰涎增多,难于饮食语言。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隔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外擦冰硼散。脓成则以刀针排脓。若溃后口中腥腐,久不收口者,用银花、甘草、硼砂等煎水漱口。用锡类散等擦舌上。因舌痈颜色、部位、病状等不同,又有舌红痈、舌上痈,卷舌痈等不同名称。分详各条。
舌旁舌之两侧部。属肝胆。见舌条。舌涩即舌誉。详该条。
舌菌病名。系指舌上肿起如菌者。<杂病源流
舌551
犀烛》 卷二十四:“舌菌属心经,多因气郁而生。舌上如菌状,或如木耳,其色红紫。”参见舌疮条。舌葵证名。指舌体萎废,不能自由转动。(灵枢• 经脉》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即舌痰,参见该条。
舌麻证名。指舌有麻木的感觉。《 高崖尊生书》 卷六:“血虚亦舌麻,火痰居多,审因施治。”《 证治汇补• 麻木章): “脾肾亏,湿痰风化乘间而入,均使舌本麻木。”参见舌痹条。
舌断病名。多由外伤所致舌体部分断裂或断落。《 伤科补要)卷二:“含刀误割其舌,将断而未落者,用鸡子内软衣袋舌,将止痛生肌散,蜜调敷舌上,频频添换,使患人仰卧,薄粥灌喉,不动其舌,则易愈。”今多用手术治疗。
舌裂病证名。见《 景岳全书• 杂证漠》 卷二十六。由心火上炎,致舌破裂疼痛,口干燥,脉数有力。治宜清心泻火,用黄连解毒汤、导赤散等加减。由阴津耗伤致口燥咽干,舌裂声嘶。治宜养阴润澡,可选用甘露饮、养阴清肺汤或六味地黄汤等加减。舌短又称舌缩。舌体紧缩而难以伸张。兼见舌淡而苔白润,是寒凝经脉;舌红绛而干,无苔或有焦黑苔,是热病伤津。舌胖粘腻而短,是痰湿阻闭。舌短缩强硬,神昏不语者,多属厥阴心包危重证候。舌舒出明• 薛恺《 保婴撮要》 。即吐舌,见该条。舌痛证名。见(中医临证备要》 。由火热上炎所致者。症见舌上起红刺,舌痛而难举。治宜清热泻火。用黄连解毒汤、导赤散等加减。由阴液伤者,症见口舌干燥而痛,或舌光剥。治宜养阴清热。可选用甘露饮、六味地黄汤等加减。
舌强证名。指舌体伸缩不利的症象。外感热病常见于热入心包,内伤杂病多见于中风症。亦可由热盛伤津或痰浊塑阻所致。《 诸病源候论• 风舌强不得语候): “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 医林绳墨》 卷七:“涎痰童盛,则舌强而难吞。”《 杂病源流犀烛• 口齿唇舌源流): “痰迷而舌强者,宜防己、僵蚕、木通、营蒲、竹沥、山桅、南星、半夏、荆芥、陈皮。亦有中风病而舌强、舌卷、不能言者,宜大秦芙汤,若天热加知母五分。”参见中风条。
舌缓即舌痞。详该条。
舌鉴见舌鉴辨正条。
舌疾病证名。出《 灵枢• 经脉》 。脾主肌肉,舌以肌肉为本,脾衰则舌痪。或因阴液耗损,筋脉失养所致。新病舌干红而赓,是热灼阴伤;久病舌绛而痪,是阴亏已极;久病舌淡白而疾,是气血俱虚。症见舌短缩而痪,肌肉软。治宜滋阴养血或补中养血。舌痹病名。指舌体有麻木不仁的感觉。多因痰气阻滞脉络,或血虚失荣所致。《 赤水玄珠• 舌门》 :“舌痹或麻,此因痰气滞于心胞络。”又:‘• 血虚舌麻者,四物汤加黄连。”《 医钞类编》 卷十二:“舌无故常自痹者,名舌痹。由心血不足,不可作风治,理中汤加当归,或归脾汤加炮姜服之。”本证可见于中风等
疾患。
舌膜病证名。多因小儿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上焦所致。《 疡医大全》 卷十五:“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治法刮去舌上白膜,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三黄汤加减。
舌疮病名。又名舌缓。“疮,不能言也”( (说文))。指发音器官可出声,但不能形成语言者。《 证治准绳,幼科》 :“若咽喉声音如故,而舌不能转运语言,则为舌痔。”又《 医学纲目》 卷十:“舌疮,乃中风舌不能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语言,而咽喉声音则如故也。”包括暴病或热病后的失音、中风后失音及部分先天性发音困难者。治宜审证求因,辨证用药,如属中风失音者,治宜祛风豁痰。可选用小续命汤,温胆汤等加胆星、僵蚕、全蝎、石葛蒲等。久病多血虚风动。症见舌强不能言、形体消瘦。治宜补益气血。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或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
舌缩病证名。出(备急干金要方)。又名舌短、阴强舌。因寒凝胸腹者,症见舌缩而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治宜温中祛寒。因心脾积热者,症见舌缩难言,蒸蒸发热,脉沉而数,治宜清心开窍。舌草病名。《 梅氏验方新编》 第一集:“舌覃,生舌上,出血不止,即不救。”即舌癌。见舌岩条。舌横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 外台秘要》 作横舌,即哑门,见该条。
舌瘤病名。《 咽喉经验秘传): ' ’舌上生恶肉,渐肿不痛,名舌瘤。”治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参见舌疮条。
舌塞(jidn 剪)证名。又名舌涩。系指舌体转动不灵语言赛涩之谓。多因脾胃积热,津液灼伤所致。症见舌体卷缩,转动不灵,言语不清。治宜清热生津,治宜导赤散加减。或升麻葛根汤加薄荷、黄答、枯梗等。若因中风、暑痉之痰阻心窍者,宜豁痰开窍,用温胆汤加减。
舌赛(j idn 检)同舌赛,详该条。舌颇又称战舌。舌头颤动。多因内风或酒毒所致。舌淡红或淡白而蠕蠕微动,多属心脾两虚,血虚生风;舌紫红而颤动,多属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舌紫红,挺出颤动,可见于酒精中毒。
舌下穴经外奇穴名。出《 备急干金要方): “舌下穴侠舌两边,针治黄疽等病。”位于舌两侧缘,舌伸出口外,正对口角处。主治黄疽,急喉风,喉蛾疹等。直刺0 . 1 一0 . 2 寸,或点刺出血。
舌下珠病名。系指舌下生泡如珠、疼痛。《 喉科秘旨》 卷下:“舌下珠此脾肾两虚之症。”治宜补脾益肾。可选用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加减。参见舌上珠条。
舌下痛病名。即痈生舌下。(喉科指掌》 卷五:“舌下痈,此乃脾肾积热故发症于舌下,然舌下有金津、玉液二穴,通于肾经,肾水枯竭,生于此穴,诊其左尺洪数者是也。”参见舌痈条。
舌上疮病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二。由心脾
552 舌六画
积热熏蒸,或妊娠胎火上冲所致者,症见舌上生疮,舌裂舌肿,或时流鲜血,口臭便秘,脉实有力。治宜清热泻火解毒。用黄连解毒汤、导赤散或甘露饮等加减。气虚,舌疮久治不愈者,疮破成窟,肤体倦怠,右脉虚大。治宜补益中气。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外吹锡类散。上盛下虚者,舌疮不愈而兼见腰膝疫软,小便频多,两尺无力,治宜补肾。可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外用锡类散。
舌上珠病名。系指舌上生泡如珠。(唯科秘旨)卷下:“舌上珠此心脾积热,舌生白泡大小不一,六脉洪大。”生于舌下者名舌下珠。治宜凉血解毒。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凉隔散等加减。
舌上痛病名。系指痈生舌上。《 喉科秘旨》 卷「“‘舌上痈生于舌中心如梅子大,不能言语,此症因热入心包络而发,左寸脉宜洪大数,不宜细缓,红肿者可治,黑者不治。”治疗参见舌痈条。
舌化丹《 疡医大全》 卷七方。朱砂、血竭、硼砂、乳香〔 去油)、没药(去油)、雄黄、蟾酥(人乳浸化)、轻粉、冰片、解香各等分。为细末,用人乳捣和为丸,小麦大,每服三丸,啥化,出汗自消,如无汗再饮热酒催之。治疗疮,无名肿毒。
舌本烂病证名。出(灵枢• 热病篇》 。系指舌体溃烂。《 世医得效方》 卷十七:“舌本烂,热不止者逆。”参见舌烂条。
舌本强病证名。《 灵枢• 经脉篇): “阴之脉• • ,…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院痛,腹胀善嗦… … ”指舌根强硬。本症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临症宜详审脉症即舌强。详该条。
舌本缩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 卷九。即舌缩,详该条。
舌红痈病名。清• 程水培《 咽喉经验秘传>: “舌红痈,因心经塑热,生于舌上。”色红肿痛,如豆如樱。治宜清心凉血、解毒泻火,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等加减。参见舌痈条。
舌苔厚一般表示里有积滞、痰饮、湿浊。淡红舌白腻苔,为痰饮、湿浊、食滞;淡红舌白厚堆积如粉苔,可见于温疫初起或有内痈;舌红苔黄腻.气分湿热;舌红苔黄厚而干,邪热深入,里实已成(见(辨舌指南>)。
舌苔薄薄白主表,或偏于正虚;由薄变厚,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舌淡红、薄白苔,见护健康人或风寒表证,舌淡白而苔薄白,主阳虚,气血两虚等。《 辨舌指南): “苔薄者,表邪初见;苔厚者,里滞已探。”
舌胀大舌体肿胀而增大。即舌肿,参见该条。舌卒肿病名。《 备急千金要方》 卷六上:“舌卒肿,满口溢出,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参见泡舌、俘舌条。
舌根痛病名。多由时病热毒不清引起。《 重楼玉钥续编>: “舌根生痈,红而且肿。”甚至连喉肿痛。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可选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参见舌痈条。
舌黄风病名。《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黄风,舌上黄色肿痛。”多由心脾二经痰火七炎所致。治宜清化热痰。可选黄连温胆汤、导赤散等加减。舌鉴图见舌鉴总论条。
舌殿风病证名。出明• 周慎斋《 幼科指南)。为初生儿舌上发黄泡出水,乃胎毒所致。治用大螺丝炒研,拌入雄黄、灯心灰涂之。
舌下痰包病名。即痰包,详该条。舌上生菌病名。(鲍氏验方新编》 卷一:“舌上生菌,此恶症也。初起如豆,渐大如菌,疼痛红烂,由心脾热毒所致。”即舌癌。参见舌岩条。舌上出血病证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七:“心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即舌鲤。详该条。舌上龟纹病证名。见清• 包永泰《 喉科指掌》 。若由心火暴盛所致,舌起龟纹,舌质红赤.满口糜烂,腮舌俱肿,口干,脉实有力,为实证,治宜清心凉脆。若由五志过极,虚火妄动所致。舌起龟纹,舌淡,时起白斑细点,舌破,舌若无皮,不渴,脉虚无力为虚证,治宜滋阴清热。
舌上起瓣舌苔隆起成瓣状。多呈黑色,亦有黄腻瓣或焦黄瓣者。瓣少,病较轻;瓣多,则病重。多由脏腑实火熏蒸所致。可见于湿温、瘟疫等病(见《 辨舌指南》 )。
舌为心苗舌是心的苗窍,心的病证往往可以从舌反映出来。如心经有热,则舌尖红、舌糜烂;心神有病,则舌誊舌颤,语言障碍等。《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心主舌• • 一在窍为舌。”马漪注:“舌为心之苗,故心主舌。”参见心主舌条。
舌本出血即舌蛆。详该条。
舌出不收病证名。系指舌吐出口外不收。(证治准绳• 杂病): “舌出不收心经热甚及伤寒热毒攻心,及伤寒后不能调摄往往有之。”参见舌纵条。舌生白瘩病证名。指白瘩之生于舌体者。.多由瘟疫邪毒熏蒸,致舌上白点如珍珠。.指白喉患者舌生白痔。(喉白阐微》 附录“秋斋偶记”烂喉风篇:" (白喉)或曰白菌,或曰白缠喉,又日白疮,其名种种不一。”乃白喉的假膜布在舌上而言。舌苔图谱舌诊著作。北京中医学院编著。前为舌苔简介,次用彩色片摄取舌苔图谱共55 帧,以舌为纲,以苔为目,分正常舌,淡白舌,淡红舌,红绛舌,紫青舌,其他舌等6 类。每类均有简要说明,每图均注明形态及病理,图文对照,易于理解,可供中西医研究舌诊和教学参考。1963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舌卷卵缩病证名。又名舌卷囊缩。指上则舌卷曲不伸,下则阴囊收缩不下。《 灵枢• 经脉篇):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素问• 奇病论>: “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舌卷卵缩,为心、肝、肾三经受病所致,同时,标志着病情危重。辨证有寒热之分。因阳明热盛,邪传厥阴所致者,宜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因寒邪直中少阴、厥阴所致者,宜一~一一~俩.. . .口口.. . . . .口曰.. . .口口口.. . .山,. .目.目.山.‘一
舌竹553
温经回阳,用四逆汤等。
舌卷班缩证名。即舌卷卵缩。《 素间• 热论》 :“六日厥阴受之,… … 故烦满而囊缩。”详舌卷卵缩条。
舌起芒刺舌苔隆起如刺状。为热极之象。邪热越盛,芒刺越多,一般多为胃实热;有时也可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区分邪热所在,如舌尖芒刺为心热,舌中芒刺为脾胃热,舌边芒刺为肝胆热。
舌面如镜舌面无苔,光滑如镜。多因阴液耗伤所致,见于肝肾真阴亏损的病证。《 辨舌指南): “更有病后,绛舌如镜,发亮而光。或舌底隘干而不饮冷,此亦肾水亏极也。”
舌胖齿形即齿痕舌。见该条。
舌黄鹅口出(证治准绳• 幼科》 。即木舌。见该条。
舌裂生疮病名。见(景岳全书• 杂证漠)卷二十六。多由心经火炽上炎所致。症见舌裂生疮,疼痛,饮食有碍。《 证治准绳,杂病》 第八册:“风热口中干燥,舌裂生疮。”治宜清心泻火。用导赤散、犀角地黄汤、甘露饮等加减。参见舌上疮条。
舌鉴总论舌诊著作。原题清• 徐大椿撰。作者简述白、黄、黑、灰、红、霉酱、紫、蓝等舌的病理及治法,并附妊娠伤寒舌,是一篇专谈舌诊的论文。有的刊本附有舌鉴图。现有《 徐灵胎医学全书》 等刊本。舌鉴辨正舌诊著作。2 卷。清• 梁玉瑜传,陶保廉录。书成于1894 年。据本书凡例记载:“四川万县王文选所刻《 活人心法》 四册,内有《 舌鉴》 。据云:合张(登)氏一百二十舌,(薛氏医案》 三十六舌,梁邑段正谊瘟疫十三舌,择录一百四十九舌,• 一今即取此为原本”,逐条予以辨正。卷首有全舌分经图,称系明代良医所秘传。书中叙述各种病舌的证治比较简明,梁氏并对原书中一些拘执五行以颜色生克推断病人预后的观点,持批判态度。
舌起白如雪花片苔色洁白,津少光亮,其形如片片雪花布散舌上,比一般白苔之色更白。这是脾阳衰微,寒湿凝聚中焦,不能输布津液所致。宜甘温养阳,健脾燥湿。
竹木出《 雷公炮炙论》 。为革解之别名,详该条。竹叶出《 名医别录》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 外nigra ( l 火xld . ) Munro var . henonis ( M : tf . ) Stapf ex Rendle 等的叶。甘、淡,寒。入心、胃经。清热除烦,凉心止惊。治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小儿惊痛,热淋、茎中涩痛。煎服:6 一9 克。竹之初生嫩叶卷而未放者,名竹卷心,又名竹心、竹针,具有清心除烦,消暑止渴功效,多用于暑热烦渴及温病神昏澹语等证。
竹汁出<神农本草经)。即竹沥,详该条。竹皮出《 金匾要略)。即竹茹,详该条。竹杖经外奇穴名。《 肘后备急方》 :“葛氏治卒腰痛诸方,不得挽仰方,正立倚小竹,度其人足下至脐,断竹,及以度后,当脊中,灸竹上头处,随年壮。”近代(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名竹杖。即位于后正中线
上,当与脐相对之脊骨处。主治腰痛,便血,吐血,妞血,痔疮,脱肛,阴挺;以及慢性肠炎,肠结核等。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 所载之血愁穴与本穴同位。竹沥出(本草经集注)。又名竹汁、竹油、淡竹沥。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 I 又记d . ) Munro var . henonis ( Mitf . ) Stapf ex Rendle 等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甘,寒。入心、肝、肺经。清热,豁痰,镇惊。治中风昏迷,痰涎奎塞;肺热多痰,咳喘胸闷;热病神昏惊厥;妊娠子烦,小儿惊痛。冲服:20 一60 毫升。本品含13 种氨基酸以及甲酚、苯酚、愈创木酚、水杨酸、苯甲酸、葡萄糖、果糖、蔗糖等。
竹荃见《 本草纲目》 。为雷丸之别名,详该条。竹油见<中国药学大辞典》 。即竹沥,详该条。竹帘正骨器械。见《 医宗金鉴》 卷八十七。用普通竹帘按伤部大小、长短裁制。对于四肢骨折经手法复位后,患部以布缠之,再以竹帘围裹扎紧固定。如嫌力量不足,可再加用杉篱。
竹黄见(本草纲目》 。即天竺黄,详该条。竹箍正骨器械。抱膝的别名。出(疡医准绳》 卷六。详该条。
竹茹出(本草经集注)。又名竹皮、竹二青、淡竹茹。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 l 、dd . ) Munro var . henonis ( Mitf . ) Stapf ex Rendle 或青秆竹Bambusa breviflora Munro 等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甘,凉。入肺、胃、胆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治胃热呕吐、呢逆,虚烦不寐,妊娠恶阻,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小儿热痈;亦治吐血,也血,崩漏。煎服:4 . 5 一9 克。竹二*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竹茹,详该条。竹三七见(安徽中草药)。即竹节三七,详该条。竹节七.见《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即竹节三七。.见《 陕西中草药》 。即竹根七。各详该条。竹节参见《 本经逢源》 。为人参芦之别名,详该条。
竹节草.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为篇蓄之别名。.见《 山东中药》 。为瞿麦之别名。各详该条。竹节骨骨名。即指骨。详该条。竹节藤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买麻藤之别名,详该条。
竹龙散(圣济总录)卷五十八方。五灵脂、黑豆各半两。为末,每服二钱,冬瓜子煎汤调下。治消渴。
竹叶汤O (金匾要略》 方。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炮附子一枚,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水煎,分三次服,温复使汗出。功能温阳益气,疏风解表。治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痛者。若颈项强,用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竹叶、麦门冬各一升,甘草二两,获荃、生姜各三两,小麦五合,大枣十四枚。为粗末,先煮竹叶、
554 竹
小麦,后入诸药再煎,分三次服。治产后心中烦闷不解。若心中虚悸者,加人参二两;食少加粳米五合;气逆者加半夏二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方。又名千金竹叶汤。竹叶、小麦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三两,获等、黄岑、麦门冬各二两,人参一两半,生姜五两,天花粉、半夏、甘草各一两。先煎竹叶、小麦去滓,内诸药再煎,分三次服,老幼分五次服。治五心烦热,手足烦疼,口干唇燥,胸中热。.《 圣济总录》 卷六十一方。竹叶(细切)一握,小麦二合,生姜(切)一两,白马通(新者,绞取汁)一合。用水三盏,先煮小麦,煮取二盏,去麦下竹叶、生姜,煎至一盏半,去渣,入白马通汁和匀,分二次服。治走马黄,病人眼黄面赤,狂言骂置,努目高声,起卧不安,发即狂走。.《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生干地黄五两,芍药四两,黄蔑、袂等、泽泻、炙甘草、麦门冬各三两。为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淡竹叶十片,水煎,不拘时服。治精实极,眼视不明,齿焦发落,形衰,通身虚热,甚则胸中瘤痛,烦闷,泄精。
竹叶青见《 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吉祥草之别名,详该条。
竹叶菜见(本草纲目)。为鸭肠草之别名,详该条。
竹叶椒出《 本草图经》 。又名山花椒、野花椒、岩椒、土花椒。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 sieb . et zuc 。.的果实。分布我国东南至西南部,北至秦岭。辛,温,有小毒。温中散寒,驱蛔,止痛。治胃寒疼痛,疹症及蛔虫腹痛,牙痛。内眼:煎汤,6 一9 克;研末,0 , 9 一1 , 5 克。孕妇慎服。本品含挥发油。
竹丝鸡见《 陆川本草》 。为乌骨鸡之别名,详该条C
竹沥汤.(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方。竹沥一升,防风、黄芬、麦门冬各三两,获荃四两。为粗末,以水四升,合竹沥煮取二升,分三次服,不差再作。治子烦。.(备急干金要方》 卷八方。竹沥二升,生姜汁三合,生葛汁一升。三味相和温暖,分平旦、日哺、夜三次服。治风雍,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三方。淡竹沥、生地汁各一升,石膏八两,芍药、白术、桅子仁、人参各三两,知母、获神、赤石脂、紫莞各二两。为粗末,水煎去渣,下竹沥及地黄汁更煎,分三次服。治心实热,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若须利,去芍药,入芒硝二两。
竹林标见(云南中草药》 。为莲生桂子花之别名,详该条。
竹林霄见<四川中药志》 。又名百尾笋、石竹根、宝铎草。为百合科植物长蕊万寿竹、Disporum 1 众linie ' ( L 亡vl . et Vant ) wa 昭et Tang 或万寿竹D ? ile ( Thunb . ) D .伪n var . flavens ( Kitag . ) Y . C Tang 的根。前者分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后者分布辽宁、河北、陕西、江西、河南、湖南、四川及华东地区。甘、淡,平。润肺,化痰
止咳,健脾消食,舒筋活血。① 治劳伤气血虚损,咳血,耳鸣,食欲不振,胸腹胀及小儿食积,筋骨疼痛,腰腿痛。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烧烫伤,熬膏涂;骨折,加酒捣烂敷。本品提取物,经动物试验证明有强心作用。
竹茹汤《 普济本事方}卷四方。葛根三两,炙甘草、半夏(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半)各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竹茹(弹子大)一团,水煎服。治胃热呕吐。
竹茹散《 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四方。竹茹、黄荃、炙甘草各半两,灶心土、麦门冬、石膏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一钱,水煎服,量儿大小,加减服用。治小儿伤寒鼻鲤,烦热头痛。
竹根七.见(陕西中草药》 。又名竹节七、竹根参、牛尾七。为百合科植物开口箭Tupistra chinensis Bak .的根茎。分布我国中南、西南地区及陕西等地。甘、微苦,寒,有毒。益阴清热,活血调经。① 治劳热咳嗽,白喉,月经不调。内服:煎汤,1 . 5 一3 克;研末冲服,。.6 一1 克。② 治风湿痹痛,痈疖肿毒,跌打损伤。煎服并捣敷。孕妇忌服。内服过量,可致中毒,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服药时忌食醋及酸味食物。本品含强心贰为万年青贰。.见<陕西药用植物调查》 。为万年青之别名,详该条。竹根参见(陕西中草药》 。即竹根七,详该条。竹铃芝见<中药志)。为雷丸之别名,详该条。竹筒菜见<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为龙须菜之别名,详该条。
竹离草见《 岭南科学杂志》 。为笔仔草之别名,详该条。
竹节三七出清• 赵楷(百草镜)。又名竹三七、野田七、竹节七、白三七。为五加科植物竹节参Panax iaponicus C . A . Mey .呈竹鞭状的根茎。主产云南。甘、苦,温。入肝、脾经。补益气血,化痰止咳,散察止血。① 治病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肺结核咯血,咳痰不爽;胃出血,鼻鲤,功能性子宫出血,倒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内服:煎汤,3 一9 克;研末服,1 , 5 一3 克。② 治外伤出血。研粉撒。孕妇忌服。竹节参的肉质直根称峨三七,又名芋儿七。功用与竹节三七基本相同。根茎含与人参皂贰类似的多种竹节皂贰,( Chikusetsusaponin )。还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为大拢牛儿烯D 以及痕迹量的p - 檀香菇烯、日一金合欢烯。大鼠口服本品煎剂,对多种实验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抑制炎性肉芽肿的形成,切除肾上腺后,仍有效。能抑制非特异性刺激(游泳)引起的肾上腺内维生素C 含量的降低。对肝糖原的积累有明显促进作用。竹节白附见<中药材品种论述》 。为关白附之别名,详该条。
竹节香附见(中药志》 。又名两头尖、草乌嚎。为毛食科植物多被银莲花Anemone raddeana Reg . 的根茎。主产吉林、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地亦产。辛,热,有毒。祛风湿,消痈肿。治风寒湿痹,腰腿疼
六画竹555
痛、四肢拘挛,痛肿。煎服:1 . 5 一3 克。外用:研末撤膏药上敷贴。本品含毛莫贰、多种竹节香附贰( Raddeanin )、多被银莲花素A ( AnemadeaninA )、葡萄糖、蔗糖。
竹叶地丁见《 浙江中药手册》 。为瓜子金之别名,详该条。
竹叶椒根见《 贵州民间药物》 。又名散血飞、见血飞。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zanthox 贝um plani 印jnum Sieb . et zucc .的根。辛,温,有小毒。祛风除湿,温中散寒,活血止痛。① 治感冒头痛、咳嗽,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胃寒疼痛,痞症腹痛。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龋齿痛,根皮研末放入蛀牙孔内,或煎水频频含漱;顽癣,跌打损伤,根或根皮浸酒擦;创伤出血,根皮研粉撒。孕妇慎服。本品含木兰花碱、竹叶椒碱(xanthopl 耐ne ) ,茵芋碱、白鲜碱及崖椒碱等生物碱。木兰花碱能降低血压。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升高血压,加强猫及兔的在位子宫的收缩,抑制小肠收缩及扩张冠脉等;还能提高横纹肌张力,加强脊髓反射的兴奋性。白鲜碱小量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对动物血管和子宫也有明显收缩作用。竹皮大丸(金匾要略)方。生竹茹、石膏各二分,白薇、桂枝各一分,甘草七分。为细末,枣肉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米汤送下,日五次(昼三夜二)。功能清热止呕,安中益气。治产后虚热上冲,烦乱,呕逆。若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竹筒吸法外科外治法之一。见(仙传外科集验方》 。又称药筒拔法、药煮吸筒拔法。即根据不同证情,选用相应药物,与竹筒(一头留节、一头去节)若干同煮,然后乘热将筒急合于疮上,拔吸脓血或毒汁。用于疮疡排脓或毒蛇咬伤后拔吸出毒汁等。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紫苏、薪艾、鲜营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煮竹筒用之(<外科正宗)方)。竹节骨折伤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竹节骨即指骨。多因跌打、压撞所伤,局部肿胀、疼痛,屈伸活动障碍,折端移位者,畸形明显。治宜手法整复,夹缚固定;如有破损及骨端外露者,应予清创及牵引整复。内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或云南白药,肿消痛减后改服接骨丸或正骨紫金丹,用海桐皮汤外洗,配合功能锻炼。
竹叶玉女煎《 温病条辨》 卷三方。石膏六钱,生地黄、麦门冬各四钱,知母、牛膝各二钱,竹叶三钱。水八杯先煎石膏、生地黄,得五杯再入余药,煮成二杯,先服一杯,候六时覆之、病解停后服,不解再服。功能辛凉退热,兼清血分。治妇女温病,经水适来,耳聋、干呕烦渴,脉数,甚则邪陷发痉者。
竹叶石奋汤(伤寒论)方。竹叶二把、石膏、麦门冬各一升,半夏半斤,人参、炙甘草各二两,粳米半斤。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入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功能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症见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纳呆,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胃阴不足,胃火上逆,症见口舌糜烂,口渴,舌质红绛而干,脉细
数;或消渴病,胃火炽盛,消谷善饥;或小儿夏季热。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人参、甘草益气生津;麦门冬、粳米补肺胃之阴;半夏降逆气,止呕吐。合而用之,清热而兼和胃,补虚而不恋邪,为清补之剂。(症因脉治)方无粳米,有知母;<杂病源流犀烛》 方无半夏。
竹叶泻经汤《 原机启微》 卷下方。柴胡、桅子、羌活、升麻、黄连、大黄、炙甘草各五分,赤芍药、草决明、获等、泽泻、车前子各四分,黄荃六分,竹叶十片。水煎,食后服。治眼目涩痛、视物微昏,内毗按之有脓液流出。
竹叶柳劳汤《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方。西河柳五钱,荆芥穗、蝉蜕、薄荷、甘草、知母(蜜炙)各一钱,炒牛芬子、葛根各一钱五分,玄参二钱,麦门冬三钱,竹叶三十片。甚者加石膏五钱,冬米(即晚梗米)一撮。水煎服。功能透疹解毒,清泄肺胃。治痴疹透发不出,喘嗽,烦闷躁乱,及咽喉肿痛者。方中西河柳善于透发疹疹;葛根、荆芥、蝉蜕、薄荷辛凉解肌透疹;竹叶、知母、玄参、麦门冬清热生津;牛芬子利咽;甘草解毒。合用成为透疹清热之剂。竹叶黄蔑汤(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二方。人参、生黄蔑、锻石膏、制半夏、麦门冬、白芍药、甘草、川芍、当归、黄琴各八分,生地黄二钱,竹叶十片。加生姜三片,灯心二十根,水煎,食远服。功能生津止渴。治痈疽发背,各种疗毒,表里不实,热甚、口干大渴者。
竹沥化痰丸(增补万病回春)卷二方。又名导痰小胃丹。天南星、半夏(以上二味,皂矾、姜水浸煮干)、陈皮、积实(以上二味,皂矾水泡半日,炒)、白术、大戟(一半长流水煮,一半晒干)、苍术(米柑、皂矾水浸一宿,去黑皮,切,晒干、炒)各二两,桃仁、杏仁(皂矾水泡,去皮尖)、红花(酒蒸)、炒白芥子、芫花(醋拌湿,过一宿,炒黑)、甘遂(面裹垠)、炒黄柏各一两,大黄(酒湿纸包恨过,再以酒炒)一两半。为末,姜汁、竹沥打蒸饼糊丸,篆豆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甚者可服至五十至七十丸,量人虚实加减。治中风不语,瘫痪初起;湿痰上攻,头风头痛,痰火眩晕;痰痞积块;哮喘;喉痹肿痛。
竹沥达痰丸《 赤水玄珠)卷六方。又名竹沥运痰丸。姜半夏、陈皮、白术(微炒)、大黄(酒浸蒸,晒干)、获等、酒黄等各二两,炙甘草、人参各一两半,青嵘石、火硝(上二药同火缎成金色)各一两,沉香五钱。以竹沥一大碗、姜汁三匙搅匀晒干,如此五、六度,以竹沥、姜汁和丸,小豆大,每服一百丸,临卧米汤送下。功能运痰通便。治痰涎凝聚成积,结在胸隔,吐咯不出,咽喉至胃脱狭窄如线,疼痛,目眩头旋,腹中累累有块。又可用于咳喘痰稠,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腻;痰热蕴结,神志昏迷,癫狂惊痛。竹沥运痰丸见《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四。即竹沥达痰丸,见该条。
竹沥泄热汤《 备急干金要方》 卷十一方。竹沥一升,生姜、芍药各四分,大青叶、桅子仁、升麻、获荃、
556 竹迁乔延
六回
麻黄、玄参、知母各三分,石膏、生葛根各八分。为粗末,水煎去渣,下竹沥更煎,分三次服。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喘逆闷恐,目视无明,狂悸非意而言。若须利,去芍药,加生地黄五分,芒硝三分。(删繁方》 方无石青、生姜、芍药、葛根,有人参三分。
竹林寺女科书名。O 署名竹林寺僧撰写的女科著作之总称。竹林寺位于浙江省肖山县,据传自五代后晋建寺后,寺中僧人有善医女科病症者,并逐代相传,闻名于世。其所授女科著作,均秘不外传,自清初以后始有传抄的各种刊本行世。但书名与内容、体例均有较大的出入,种类亦多达30 余种,其中流传较广的如(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 、(宁坤秘岌》 、(竹林寺女科秘书》 等。可参见各该条。.《 宁坤秘岌》 的别名。详该条。
竹茹石,汤.(医宗金鉴• 痘疹心法要诀》 卷五十九方。半夏(姜制)、赤获等、陈皮、竹茹、生甘草、缎石膏。加生姜,水煎服。治小儿麻疹呕吐。.《 疫喉浅论• 新编会厌论》 方。又名青龙白虎汤。鲜竹茹三钱,石膏五钱。用井、河水各半煎服。治疫喉白腐,壮热如烙,烦渴引饮。
竹沥磨犀角饮子《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犀角。用竹沥二合磨浓汁,量儿大小,分减眼之,日三至四次。治小儿心热,惊悸。
竹林寺女科全书见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条。竹林寺女科秘书书名。本书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又名<妇科秘传》 、《 妇科秘方》 ,1 卷。竹林寺僧撰。刊于1795 年。书中记述月经40 症、胎前38 症、产后15 症的证治。其后有复刊本,内容陆续有所增补。
竹阁经验备急药方见备急灸法条。
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女科丛书。又名《 胎产新书)、《 竹林寺女科全书》 、《 济坤育麟竹林寺女科全书》 。20 卷。包括《 女科秘要》 8 卷,清• 静光禅师撰。<女科旨要)4 卷,清• 雪岩禅师增广。《 女科秘旨》 8 卷,清• 轮印(一作轮应)禅师续辑。撰年不详。1771 年始予刊行。论述女科经、带、胎、产各病及其证治,方剂多切于实用。三书内容有所不同,可互为补充,为传世的竹林寺女科著作中文字最多者。现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
迁正位运气术语。指值年的岁气(司天之气), 迁居于一年的中位。《 素问遗篇• 本病论》 :“正司中位,是谓迁正位。”如已亥年厥阴司天,于上年(辰戊年)大寒日,太阳寒水之气应退位,而厥阴风木之气应迁居中位,以主持该年政令。
乔康见(灵枢• 病传》 。乔,同“踌”,用足踩;摩,按摩,用手按压或抚摸。躇与摩都是通过压按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以调整阴阳气血,辣通脏腑经络气机的治疗方法,(素问• 金匾真言论》 称为“按踌”,现代则属“推拿”范畴。
延年推拿穴位。出《 幼科铁镜》 。位于鼻梁骨高耸处,在山根穴与准头穴之间。《 保赤推拿法• 掐天庭穴至承浆穴法>: “延年在鼻高骨”。有开窍醒神,
止抽搐等作用。用治外感风寒、惊厥等症。延胡出《 雷公炮炙论》 。为延胡索之简称,详该条。
延胡索出《 本草拾遗)。又名元胡、延胡、元胡索、玄胡索。为婴粟科植物延胡索6rydslis turtschaninovii Bess . f . yanhusuo Y . H . Chou et C . C , Hsu 等的块茎。主产浙江、江苏。苦、微辛,温。入肝、胃经。活血,利气,止痛。治胃痛,胸胁痛,腹痛,暴腰痛,病痛.痛经,产后血疲腹痛,痛痕,跌打损伤。内服二煎汤,3 一9 克;研末服,0 . 9 一1 . 5 克。醋制后用,可增强止痛效果。孕妇忌服。本品含延胡索甲素、乙素、丑素、黄连碱和去氢延胡索甲素等多种生物碱。延胡索甲素、乙素、丑素对小鼠、大鼠、兔均有镇痛作用,以乙素作用较好,镇痛作用虽不及吗啡,但无明显成瘾性,可产生耐受性并与吗啡有交叉耐受性。不同剂量的乙素对各种动物有催眠、镇静,安定作用。并有明显的中枢性止吐及降温作用。去氢延胡索甲素对大鼠实验性溃疡病有保护作用和抑制内脏平滑肌的作用。延胡索乙素有降低血压及抗心律失常作用;其左旋体为脑内递质多巴胺的阻断剂,右旋体为多巴胺的释放排空剂。乙素还作用于中枢神经一垂体一肾上腺系统,并有抗胃溃疡作用。延珠病病名。见清抄本(外科或间)(著人未详)。即痛病。详该条。
延寿果出《 本草纲目拾遗》 。为旅麻之别名.详该条。
延寿丹.(世补斋医书)卷八方。又名首乌延寿丹。何首乌(米潜水浸,每斤加黑豆二升,蒸熟,去豆,晒干再换豆,反复九次)七十二两,稀签草(蜜、酒蒸制)、桑棋子、黑芝麻、金樱子、旱莲草(熬膏)、酒芜丝子各一斤,杜仲(蜜炙或盐制)、牛膝、女贞子、桑叶各八两,金银藤、生地黄各四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功能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乌须发。治肝肾不足,头晕目花,耳鸣重听,四肢酸麻,腰膝无力,夜尿频数,须发早白。实验研究:降低实验性动物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胆固醇,减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和脂质沉积。.《 圣济总录》 卷五方。朱砂(研)、铅粉(研)、铁粉(研)、白附子各二两,蛇黄(锻,醋淬)、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九两,巴豆(打碎用新水浸七日,逐日换水,以纸裹压出油)、生金(锉末)、生银(锉末)各一分,察香(另研)、牛黄(另研)各一两一分,羌活、牛膝(酒浸)、炒蝎尾、生天南星各三两。为细末,炼蜜和粟米饭为丸,芡实大。中风斡曳及诸殉,每服一丸,老年人减半,薄荷酒磨下;小儿惊病,十岁以上每服一丸,分四次服(四岁以下一丸分五次服;新生儿一丸分七次服),蜜水磨下;缠喉风塞塞、气息不通,每服一丸,用生姜、薄荷酒,急化一丸服。治卒中恶风,涎潮昏重,口眼喝斜,四肢斡曳,口噪不省。.(验方新编)卷十一方。白术(土炒)、青皮、生地黄、厚朴(姜汁炒)、杜仲(姜汁炒)、炒补骨脂、陈皮、川椒、青盐、巴戟天、获菩、小茵香、肉从蓉(酒洗)各一两,黑豆二升。前十三味,水煎取汁,入
延传557
黑豆,温火煮至水干,为末,每服三钱,每早空腹送下。功能填精补髓,健脾养胃,乌须健身。治食少体衰,须发早白,耳目失聪,及痔漏疮毒,妇人赤白带卜,胎动不安等。O 见《 外科正宗》 卷一。即黍米寸金丹,见该条。
延胡索汤《 济生方)卷六方。当归(酒浸,炒)、延胡索(炒,去皮)、炒蒲黄、赤芍药、官桂(不见火)各半两,姜黄、乳香、没药、木香(不见火)各三两,炙甘草二钱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水煎去渣,食前服。治妇女气滞血窟而致的院腹作痛,或连腰胁,或引背普,上下攻刺,甚作搐栩,月经不调。若吐逆,加半夏、橘红各半两。
延胡索散O (校注妇人良方》 卷二十方。延胡索、桂心各半两,当归一两。为末,每服二钱,食前热酒调下。治产后恶血凝滞,脐下作痛,或作寒热。.(医方类聚》 卷二百三十五引(管见大全良方》 方。延胡索、当归各一两,唬拍、炒蒲黄各二钱半,赤芍药、桂心各半两,红蓝花三钱。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前童便合温酒调下。治产后儿枕腹痛。.《 医中一得》 方。元胡、生赤芍、生蒲黄、上肉桂、唬拍、当归、红花各二钱。上药用好醋浸一宿,研细末,每服二钱,陈酒送下。治妇人产后房劳。O 见(景岳全书• 妇人规)卷六十一。即玄胡当归散,见该条。
延龄纂要养生类著作。2 卷。清• 罗福至撰。本书在继承(内经》 养生学说的基础上,博采诸家之长,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将养生理论、有效方药及气功导引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的摄生保健学说。其理论简洁精当,其方药冲和有效,其功法动静结合,故而切实可行,对养生保健有一定参考价值。延年九转法养生类著作。清• 方开辑。本书又名(祛病延年图说》 ,于清雍正年间由新安方开编绘,后被叶志洗收入(颐身集),王福源又刊于<内功图说》 ,名“祛病延年法。”这是一种以揉腹按摩为主的导引法,除有保健延年的作用外,还可用于治疗多种腹内疾病。由于操作简便,动作柔和,因此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老年保健法。
延年获等饮《 外台秘要)卷八方。又名外台获荃饮、袂等饮。获等、白术各三两,人参、炙积实各二两,生姜四两,陈皮一两半。水煎去渣,分三次服。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水吐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
延胡丁香丸(兰室秘藏• 阴痪阴汗门》 方。又名丁香庙气丸。羌活三钱,当归、简香各二钱,延胡索、麻黄根节、肉桂各一钱,丁香、木香、甘草、川乌头各五分,防己三分,全蝎十三个。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芡实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淡盐汤送下。治肾庙,症见脐下撮急疼痛,周身急痛,小便频数,及五脉急,独肾脉按之不急,皆虚无力。
延胡苦株汤(金匣翼)卷六方。熟地黄二钱,川棣子、延胡索各五分.附子、肉桂各七分,炙甘草一钱。水煎,去渣,空腹食前稍热服。治脐下冷、撮痛,阴内冷如冰。
延龄固本丹《 增补万病回春》 卷四方。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洗)、山药、牛膝(酒洗)、杜仲(去皮,姜酒炒)、巴戟天(酒浸,去心)、五味子、拘祀子、山茱英(酒蒸)、获等、人参、木香、柏子仁各二两,川椒、石营蒲、远志(甘草水泡,去心)、泽泻各一两,肉从蓉(酒洗)四两,覆盆子、车前子、冤丝子(酒炒,捣烂成饼,焙干)、地骨皮各一两半(妇人加酒炒当归、缎赤石脂各一两)。为细末,酒打稀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形体赢瘦,下元虚冷,男子阳萎,妇人不孕,及左瘫右痪,步履艰难,脚膝疼痛,小肠病气等。
延陵弟子纪要见继志堂医案条。延陵君炼气法气功功法。以“闲气”为主的练功方法。见于<云岌七缎》 卷61 。其方法:取静室处,散发,宽衣,覆被,正身仰卧,展脚及手于席上,勿握固。待全身安排舒适后,即便调气,候气得所(候气和调),咽之便闭气令闲;又冥心无思,任气所之;如觉气闷,即开口吐之,如出现气急喘息,待调气后再做。再吸,再吐,再闭,再吐,行五、六次,逐步增加至四十、五十次,不必定限。如服气功渐成,关节通,毛孔开,炼到二十、三十,即觉遍身润或汗出,如得此状,即是功效,此时宜安心稳卧,不得早起,如病人得汗,良久将息,可以着衣起床,徐徐行步收功。延边中医验方集医方书。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延边分会编。全书载验方192 条,方剂组成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主要介绍内、外、妇、儿、五官科的用药特点。1981 年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传尸古病名。指能互相传染的消耗性疾患。<外台秘要• 传尸方四首): “大都男女传尸之候,心胸满闷,背髓烦疼,两目精明,四肢无力,虽知欲卧,睡常不着,脊臀急痛,膝胫酸疼,多卧少起,状如佯病,每至旦起,即精神尚好,欲似无病,从日午以后,即四体微热,而好颜色,喜见人过,常怀忿怒,才不称意,即欲慎患,行立脚弱,夜卧盗汗,梦与鬼交通,或见先亡,或多惊悸,有时气急,有时咳嗽,虽思想饮食而不能多餐,死在须臾,而精神尚好,或两胁虚胀,或时微利,鼻干口燥,常多粘唾,有时唇赤,有时欲睡,渐就沉赢,犹如水涸,不觉其死矣。”一名转注。固其病变早晚不同,又有疹疟、遁注、骨蒸、伏连、掩碟之称,参见有关各条。本症相似于结核病。传中见《 医述• 阴证分传中)。传,指传经;中,指直中。<医学入门• 伤寒): “有风寒自背入者,直中太阳少阳;自面入者,直中阳明;有首尾只在太阳经而不传诸经者;有间传一二经者;有不传而罢者;有不罢再传者;有不自阳经,直中阴经者。”(医学心悟• 阴证有三说》 :有传经之阴证,阴中之热证也;有直中之阴证,阴中之寒证也。”传经的阴证既有热证,例如少阴病有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证等,但也有寒证。故不论传经或直中,都应根据证候表现,以辨寒证或热证。参见传经、直中三阴等条。传化指五脏疾病的传变和转化。有按五脏生射
558 传休六画
传化者,有不按这一规律传化者。根据不同的病因、体质等因素而异。(素问• 玉机真藏论》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优、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传本指病邪由经传人本腑。例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自汗,此病在经,后六七日不解,而烦渴饮水,水入即吐,此邪入膀肤,为传于本腑之证。(此事难知》 卷上:“太阳者… … 为诸阳之首,膀胧经病,若渴者,自入于本也,名曰传本。”
传经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论大全• 辨张仲景伤寒论》 :“盖风寒之初中人也,无常,或入于阴,或入于阳,皆无定体,非但始太阳终厥阴也。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终始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人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景岳全书• 伤寒典• 传经辨》 :“伤寒传变不可以日数为拘,亦不可以次序为拘,如内经言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类,盖言传经之大概,非谓凡患伤寒者必皆如此也。”病邪轻重,正气强弱,以及治疗得当与否,是传经与不传经的重要因素。观察疾病的传经与否,决定于脉证有无变化。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详各该条。
传尸劳古病名。见《 圣济总录• 骨蒸传尸门》 。又名传尸、劳糜、尸注、掩碟、复连、骨蒸等。系一种相互传染而广泛流行的病症,包括现代医学的结核病。《 证治要诀• 虚损门): ' ,传尸劳,骨肉相传,甚至灭门。此其五脏中皆有劳虫,古名燎疾。”症见寒热,盗汗,咳嗽,咯痰,咯血,疲乏,消瘦,饮食减少,泄利,腹部有块,遗精,白浊,或经闭等。治宜益气养阴,清热杀虫。可选用獭爪丸、百部清金汤、润神散、黄连饮等方。参见劳潦、虚劳条。
传尸灸经外奇穴名。<外台秘要》 :“立脚于系鞋处横纹,以手四指于纹上量胫骨外,逼胫当四指中节按之,有小穴,取一缕麻刮令薄,以此麻缓系上灸,令麻断。男左女右,患多灭。”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列作奇穴,名传尸灸。定位在小腿伸侧胫骨前蜻,当内外躁连线中点直上3 寸处。
传心疽病名。出《 外科启玄)卷六。生于胁下京门、带脉穴之间,初起痛痒彻心如针刺,胁下不能转动。治法同痈疽。
传导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用相应脏腑的功能而命名者。<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传导廓即天廓,天廓属肺,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为传导之官,故又名焉。”详天廓条。
传忠录医论著作。3 卷。明• 张介宾撰。本书是(景岳全书》 第一部分,共收医论30 余篇,论述辨证、诊法及治则等多方面内容。重点阐发“阳非有
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治以温补为主,对刘完素、朱震亨重用寒凉攻伐的治法,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见解;对辨证论治作了较系统的分析。是研究张氏医学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著作。
传经尽指病邪在某经传变至尽。外感病的发展演变,有一定的顺序。从某一经的证候,发展为另一经的证候叫传经。一般按六经顺传,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证候发展至厥阴经终止称传经尽。《 伤寒论• 太阳病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参传经条。
传信方书名。见《 唐书• 艺文志》 。2 卷。唐,刘禹锡撰于818 年。刘氏集个人用于临床确有良效的方剂辑成此书。所收方药大多符合验、便、廉的原则,故在唐、宋方书中颇多引用。自元以后,渐次散铁。1959 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传信方集释), 主要是从古方书辑录而得,共45 方。传送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见<审视瑶函)。系用相应脏腑的功能而命名者。即传道廓。详该条。传道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用相应脏腑的功能而命名者。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即天廓。《 证治准绳• 杂病》 认为乾(廓)络通大肠,“肺与大肠相为阴阳,上运清纯,下输糟粕.为传送之官,故曰传道廓。”详天廓条。
传化之腑指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胧五个传导和变化饮食物的器官。这些器官具有消化吸收饮食和排泄糟粕的功能,故称。《 素问• 五脏别论》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胧,此五者• ,• … 受五脏浊气,名日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传症病咳病名。指痛察病的咳嗽。传作传染解。《 医学入门》 卷五:“传症捞咳,即干咳、劳咳久者。”参见干咳、劳咳、捞察咳嗽条。传道之官指大肠。《 素问• 灵兰秘典论》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参见传道之腑条。传道之腑指大肠。大肠能传送糟粕,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故称。(灵枢• 本输》 :“大肠者,传道之腑。”
传信方集释见传信方条。
传信适用方方书名。2 卷(又有4 卷本,内容同)。宋• 吴彦夔辑。刊于1180 年。作者选辑当时医案或民间所传的效方,大多附记医方的传者姓名及治验记录。内容包括诸风、感冒、中暑、心痛等各科三十余类病证。
休疟饮《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人参、炒白术、当归各三至四钱,制何首乌五钱,炙甘草八分。水煎二次,食远服。治疟疾。如阳虚多寒,加干姜、肉桂之类,甚者或加制附子;阴虚多热,烦渴喜冷,宜滋阴清火者,加麦门冬、生地黄、芍药,甚者加知母,或加黄琴;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烦,腰疫脚软,或脾虚痞闷者,加熟地黄、拘祀子、山药、杜仲之类;余邪留连难愈,加柴胡、麻黄、细辛、紫苏之类;气血多滞者.或用酒、水各半煎服,或服药后饮酒数杯。
休伍伏559
休息痢病名。指痢疾时止时发,久久不愈者。见(诸病源候论• 痢病诸候》 。(症因脉治》 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发作时,治宜清热化湿为主。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可选用香连丸、驻车丸、倪氏补理煎方等。缓解期,可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等症,治宜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方;属肾亏者,四神丸。(类证治裁》 以屡发屡止,经久不愈,用诃黎勒散,因固涩太早,积滞未清,用香连丸加获等,积实;因饮食失节,用香连丸加植肉、神曲;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因脏寒虚滑,用大断下丸。<医贯》 载有一种休息痢,系寒积大肠,独用一味巴豆炒研腊丸吞服。本病可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及局限性肠炎等疾患。参见痢疾条。
休惜痢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即休息痢。见该条。
伍耳病证名。出《 证治准绳• 杂病)。即耳中疮臭。多由湿热相搏,上冲于耳而成。治宜清热燥湿,用交感丹(《 证治准绳》 :香附子、袂神、黄连、桂心、甘菊花)。参见脓耳条。
伍子安元代医生,衙州(今浙江衙县)人。通经史,尤精于医,求诊者甚多,不取报酬。
伍起予南宋外科学家。尝集上古得效方论要诀,撰成(外科新书》 一卷,公元1207 年刊。该书已佚,但却是中国以外科命名之最早者。陈自明撰(外科精要》 多所引录其内容者。
伍柳仙宗气功学丛书。系由邓徽绩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将当时流行的明代伍守阳的(天仙正理》 、(仙佛合宗》 与清代柳华阳的<慧命经)、(金仙证论>四部气功内丹术专著合刊而成。这四部著作主要将前人及自己的经验加以整理提高,并尽量少用比喻隐语,在当时既是一种比较通俗的内丹术著作,也是内丹术发展到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故后世评价甚高。伏.伏藏、隐藏、制伏。《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必伏其所主。”.脉象之一。详伏脉条。.中药炮制法之一种。详泡条。
伏气病名。又称伏气温病。《 伤寒论• 平脉法》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 … 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见(注解伤寒论》 )伏气之说源出<内经》 。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如《 素问• 热论》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关于邪气伏藏的部位,各家说法不一。晋• 王叔和《 伤寒例》 认为:“中而,• • … ,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宋• 成无己认为邪“伏藏于经(脉)中。”明• 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 温疫论》 )。清• 主孟英认为:“若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见(温热经纬•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伏气之说为温病所重视,特别是王孟英更为强调,把温病分
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伏白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 。即复溜,见该条。
伏邪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温疫论》 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 • … 所谓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温病学说亦称伏邪为“伏气”,参见该条。
伏阳指阳热之邪潜伏在体内。《 素问遗篇• 本病论》 :“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参伏气条。伏花见《 上海常用中草药》 。为旋覆花之别名,详该条。
伏连古病名。指传尸内传至脏者。(外台秘要• 传尸方四首》 论传尸,以病邪内传五脏,名之伏连。可用朱砂丸治疗。参见传尸条。
伏饮病名。痰饮之一。因饮邪伏匿于体内,或留饮去而不尽,潜伏为患。《 金匾要略• 痰饮病脉证并治》 :“隔上病痰,满喘,咳唾,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啊剧,必有伏饮。”治宜化饮逐邪,扶正固本。方用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桂枝半夏汤、倍术丸等。本证可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参见痰饮、留饮条。伏明运气术语。五运主岁之中,火岁不及的名称。《 素问• 五常政大论): “其不及奈何?歧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指炎热之气伏而不彰。伏适唐代医生。籍贯不详。撰有<医苑》 1 卷,已佚。
伏脉脉象之一种。脉来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难经• 十八难》 :“伏者,脉行筋下也。”见于邪闭、厥证、剧痛。
伏兔舀人体部位名。指大腿前方肌肉。相当股直肌隆起部,因其形如兔伏,故名。《 灵枢• 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 ,• … 下脾关,抵伏免。”.经穴名。代号:ST32 。出《 灵枢• 经脉》 。别名外勾。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大腿前外侧,骼前上棘与骸骨外缘连线上,距骸底外侧端6 寸处((针灸甲乙经})。或术者以手腕横纹抵患者膝盖上缘,当中指到达处是穴。一说在膝盖上七寸((铜人输穴针灸图经))。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并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腰腿痛,膝冷,下肢麻痹或瘫痪,脚气;以及股外侧皮神经炎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图53 )。伏骨即毖骨。详该条。
伏热泛指热邪深伏于体内的发热病症。出(素间• 本病论》 。<温热经纬• 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 “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伏热,章虚谷引申为伏邪。(重订广温热论• 清凉法》 :“温热郁于气分为伏热,郁于血分为伏火,通称伏邪。… … 凡用清凉方法,必先辨其为伏热,为伏火。热属气分,为虚而无形。如盛夏
560 伏六画
卜工丘莽森
呱饥了
一滚气目
图53
酷暑炎蒸,虽挥汗淋漓,一遇凉风而即解,故人身之热,气清即退。至其清热之法,首用辛凉继用轻清者,所以清肃气分之浮热也。终用甘寒者,所以清滋气分之燥热也。”参见发热、风温、暑温等条。伏梁古病名。.指心积症。《 灵枢• 邪气藏腑病形): “心脉,• ,一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 难经• 五十四难):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治宜伏梁丸等方。参心积条。.指种股箭皆肿,环脐而痛的疾患。(素问• 腹中论): “人有身体辟股舫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歧伯曰:病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育,育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以本证为心积伏梁之日久不愈者可见之,亦宜用伏梁圆治之。.指少腹内之痈肿。《 素问• 腹中论): “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 一病名伏梁,… … 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 儒门事亲》 卷三;“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有大脓血,此伏梁义同肚痛。”1972 年甘肃武威汉滩坡出土(武威汉代医简》 有“治伏梁裹脓在肠胃之外方”,用大黄、黄琴、芍药、消石、桑卑肖、魔虫,祛癣破坚,清热解毒。
伏署O 病名。指发于深秋以至冬月的伏气温病。见《 济生方)卷三。(杂病源流犀烛》 卷十五:“伏暑症,暑久伏病也,• 一若热毒之气既已受之,或为些小风寒所固,此毒遂渐渐入内,伏于三焦肠胃之间,或秋或冬,久久而发,此暑毒伏于人身之内。”因病发季节不同,有秋时晚发、秋后晚发、伏暑晚发、伏暑伤寒等。病证轻重与邪伏时间的长短有关。<温病条辨)卷一:“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日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初起多由新感引动,头痛身热,恶寒无汗,体痛肚楚,院闷恶心,口渴或不渴,便秘或塘,色如红酱,溺黄浊而热,继则状如疟,但寒热模糊不甚分明,或皮肤隐隐见疹,或红或白,甚或但热不寒,热盛于夜,澹语烦躁,渴喜冷饮,或呕或呢,天明得汗,身热虽减而胸腹灼热不除,病程久延,速则三四候可解,缓则五七候始除。舌苔白腻而厚或满布如积粉,继则由白转黄,甚则转灰转黑,或糙或干,或焦而起刺,或燥
而开裂。亦有初起即寒少热多,日轻夜重,头痛而晕,目赤唇红,面垢齿燥,烦躁恶热,口干不喜饮,饮则干呕,咽燥如故,肢虽厥冷而胸腹灼热如焚,大便多秘,或解而不多,或塘而不爽,肛门如灼,溺短赤涩,剧则手足虑疚,昏厥不语,或烦则狂言乱语,静则郑声独语,舌色鲜红起刺,剔无苔垢,甚则深红起裂,或嫩红而干光,侯其邪由营转气,苔始渐布薄黄,及上罩粘腻薄苔,如舌红中夹黑苔,或舌红起刺中夹黄黑苔者,症情凶危,本病脉多弦数不扬,治宜视热偏重者,按暑温治疗,湿偏重者,按湿温治疗。.指病因。《 六因条辨》 中卷:“四时伏气,皆能为病,即伏寒、伏风、伏燥,皆可与伏暑立名主病。故春温为冬令之伏寒,肠风为春令之伏风,疟痢为夏间之伏暑,咳嗽为秋天之伏燥,以类而推。”
伏鼓脉象。脉伏而搏指。《 素间• 经脉别论》 :“太阴藏搏,言伏鼓也。”
伏痰痰证之一。指痰浊留伏于胸肠所致的病证。《 不居集)卷十七:“伏痰:略有感冒,便发哮嗽,呀呷有声。”方用乌巴丸等。参见痰证条。本症类似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伏痛病名。即虑夜。《 儒门事亲》 卷八:“小肠遗热于大肠,为伏瘦。’旧• 丹波元简(素问识》 卷四:“简按:(颜氏家训)曰,睿、伏、虑,古来通字。”详虑瘦条。伏羲传说中上古人物,三皇之一。传其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印证了中国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史实。
伏气解书名。1 卷。清• 叶霖撰于1897 年。这是一部专论伏气病的著作。叶氏依据《 素问• 生气通天论》 等有关伏气致病的理论,阐析各种伏气病的病因、病理、证候和治法,可供临床参考。但作者过于强调和推算运气与发病的关系,对于某些病证,相信“干支生克”的理论,使书中掺杂了附会或不切合实际的解释。现有《 中国医学大成》 等刊本。伏龙肝出《 雷公炮炙论》 。又名灶中黄土、灶心土。为土灶内久经柴草熏烧的焦土块。辛,微温。入脾、胃经。温中燥湿,止呕止血。① 治妊娠恶阻,反胃呕吐,腹痛腹泻。② 治呕血,便血,崩漏,带下。煎服:30 一60 克,布包煎。或煎汤代水煎药。③ 研末油调敷痈肿溃疡。本品主由硅酸、氧化铝、氧化铁所组成,尚含钠、钾、镁、钙等。
伏龙散(外科真设》 方。灶心土、炒黄柏各三钱,冰片二分。为末,鸡子清调搽。治手足阳明经风热而致的鬼火丹,症见面上赤肿,后渐渐由头而下,至身亦赤肿。
伏地菜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附地菜,详该条。
伏虫病病名。九虫病之一。《 诸病源候论• 九虫病诸候}: “九虫者,一曰伏虫。”多因脾胃虚弱,湿热虫蚀所致。证见困倦少食,腹痛腹泻,甚则面黄浮肿,体力锐减,或不食赢瘦,或异嗜茶叶、生米、草纸等。治宜健脾杀虫。方用伐木丸、黄病绛矾丸、化虫
中汉醉
六画伏561
丸等。本病类似钩虫病。参见九虫病条。
伏虎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一引张徽酞方。生地黄、蔓荆子、僵蚕(炒去丝)各一分,五灵脂半两,炒掷周花、天南星、白胶香、炮草乌头各一两。为细末,酒煮半夏末,打糊为丸,龙眼肉大,每丸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日二次。治肢体瘫痪。
伏兔骨骸骨的别称。详骸条。
伏案位针灸体位。详坐位条
伏匿脉脉象之一种。寸关尺三部按之皆无,寻至尺后才觉察。平人见此为体质之特征,病人见此者,为阴阳不和之象。《 难经• 1 于一难): “脉有伏匿,… … 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
伏梁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八方。获等、厚朴(姜汁炙)、人参、积壳(数炒)、白术、半夏(汤洗七次)、三棱(垠)各等分。为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眼二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日二服;或作散,酒调服。治伏梁。心之积,起于脐下,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已;病烦心,身体脾股皆肿,环脐而痛,脉沉而子仁:
伏鼠疽病名。出《 外科启玄》 卷六。指生于手,足’(间背面皮中之硬结。二、五个不等,并有疼痛。治同足叉发。
伏气沮病病名。指感受外邪后,蕴伏于里,或因平素内热,复为新邪诱发的一类温病。大多初起即以里热为i 三,与新感温病初起有表证者不同。伏气源出于<素间• 阴阳应象大论》 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语。(温热经纬》 卷二有(仲景伏气温病篇}。临床特征为病发即内热较重,或有显著化燥灼阴的气分或血分征象。症见脉细数或沉数而躁,苔厚腻,或舌赤无苔,溺赤,口渴,发热等。治疗以清里热为主,又当密切顾及津液。参见温病、春温、伏暑、温疟等条。
伏龙肝汤成备急千金要方》 卷四方。上七心土(弹子大)七枚,生姜五两,生地黄四升(一方瓦两),甘草、艾叶、赤石脂、桂心各二两。为粗末,水煎,分四次(昼三夜一)服。治崩中下血,赤白相兼,或如豆汁。
伏龙肝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九方。灶心土、赤石脂各一两,麦门冬一两半,熟地黄(酒浸一宿)、艾叶(微炒)各二两,炒当归、炮姜各三分,川芍三两,肉桂、炙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大枣三枚,水煎,食前服。治气血劳伤,冲任脉虚,忽然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杂,或赤白相兼,脐腹冷痛,经久不止,黄瘦口干,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虚烦惊悸。
伏牙8 新书书名。1 卷。清• 刘吉人撰。刘氏认为在需要调理的慢性病中,“内有伏邪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脏自生之病,不兼内伏六淫,十仅三四”(见自序)。书中分别阐述伏燥、伏寒、伏风、伏湿、伏暑、伏热的证治较详。此书有《 中国医学大成)本等。伏冲之脉见《 灵枢• 百病始生)篇,指冲脉循行J 几脊柱附近的分支,以其深伏于脊内,故称“伏冲”。
《 类全协十三卷注:“伏冲之脉,即冲脉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说“伏冲”乃“伏冲”之讹误,' ,伏”为“太”之古体字,故“伏冲”即“太冲”。参见“太冲脉”条。
伏针伏灸针灸术语。指在盛夏的三伏天进行针灸治疗。民间习以此时治疗哮喘、老年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
伏热在里体内先有热邪潜伏,或其他邪气郁而化热,致肠胃热积。临床表现为发病时即见咽干、11 臭、腹胀压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等内热症状。
伏暑吐泻病证名。见《 小几卫生总微论》 。古人认为夏季大热,感受暑邪,伏于肠胃,而不即时发病,待秋气候凉爽,感受外邪,引动伏暑,乱于肠胃,清浊相干,则成吐泻。其症突然呕吐,腹泻,小便不利,泻下物色黄或赤等。治宜清暑解毒,调和肠胃为主。可选用六味香需饮加减。
伏暑伤寒病名。一名伏暑兼寒、伏著晚发。《 通俗伤寒论• 伏暑伤寒): “夏伤于暑,被湿所遏而蕴伏,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寒搏动而触发。邪伏膜原而在气分者,病浅而轻;邪舍于营而在血分者,病深而重。”详伏暑条。
伏暑晚发病名。指伏暑之发于霜降后立冬前者《 重汀广温热论• 湿火之症治): “至于秋暑,由夏令吸收之暑气,与湿气蕴伏膜原,至秋后而发者是也。… … 发于处暑以后者,名曰伏暑,病尚易治;发于霜降后立冬前者,名曰伏暑晚发.病最重而难治‘" 参见伏暑、晚发条。
伏寒乳蛾病名。《 喉科构指》 卷二:“凡伏寒之症,其色必紫,治法同伏寒喉痈。”乳蛾之因于寒邪内伏、夏感外邪而发者。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等加减。
伏寒喉痈病名。多由寒邪内伏,郁于肺系,复感时邪而发。症见喉间红肿或带紫色,脉不浮数(《 病源辞典))。治宜温散寒邪。方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伏寒喉痹病名。见(喉科构指)卷二;“此症肺经脉缓,寒重色紫,亦不太肿。内服凉剂,久之必烂。”指因寒邪伏于肺经所致。症见咽喉微肿不大,色紫,脉缓,属寒象。切不可作火邪治。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或用清咽散加细辛、麻黄、桂枝、苏叶、瓜萎、诃子、大力子等。伏龙肝汤丸(张氏医通》 卷十四方。山植肉(炮黑)一两,黑糖(熬枯)二两以上一半为丸,一半为末,用灶心土二两煎汤代水,煎药末二钱,送前丸三钱,日五次(昼三夜二)。治胎前下痢,产后不止,及元气大虚,癖积小腹结痛,不胜攻击者。若气虚加人参二至三钱;虚热加炮姜、肉桂、侠等、甘草;兼感风寒加葱白、香豆豉;隔气不舒,磨沉香汁数匙调服。伏地延胡索见《 草药手册》 。为夏天无之别名,详该条。
伏瘟证治实验谈书名。蒋树祀撰于1920 年。
562 伐讴仲任
本书叙述伏瘟之病原、症状和诊断,并详论治法。作者有保守思想,对西医抱排斥贬抑的态度。现有《 三三医书)本。
伐攻伐,或作伤害。《 素间• 痪论): “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
伐肝抑制肝气偏盛的治法。适用于:① 肝旺脾虚而见两胁胀痛,腹胀肠鸣,大便稀澹,舌苔白腻,脉弦。② 肝气盛而见胸闷胁痛,急躁易怒,身窜痛。常用药物如青皮、柴胡、金铃子、广木香、佛手等。伐木丸(本草纲目》 卷十一引张三丰方。又名三丰伐木丸。制苍术一斤,黄酒曲二两(二味同炒赤色),皂矾(醋拌晒干,入阳城罐火缎)半斤。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泵四十丸,酒或米汤送下,日二至三次。治黄胖病,面色萎黄浮肿,心悸气促,肢倦无力等症。
枢(y 。雨)曲背、驼背。《 素问• 刺禁论》 :“刺脊间,中髓为了区。”刺脊骨间隙,深伤脊髓,可造成枢楼曲背。
仲吕六吕之一。详六吕、六律条。
仲冬痹病名。出《 灵枢• 经筋》 。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太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 :“此证当发于十一月之时,故名之曰仲冬痹也。”详手太阴经筋病候条。仲春痹病名。出《 灵枢• 经筋》 。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太阳筋病。(灵枢注证发微》 :“此证当发于二月之时,故名之曰仲春痹也。”详足太阳经筋病候条。仲秋痹病名。出《 灵枢• 经筋》 。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少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 :“此证当发于八月之时,故名之曰仲秋痹也。”详足少阴经筋病候条。仲夏痹病名。出(灵枢• 经筋》 。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太阳筋病。(灵枢注证发微》 :“此证当发于五月之时,故名之曰仲夏痹也。”详手太阳经筋病候条。仲景全书丛书。.26 卷本。汉• 张仲景等撰述。明• 赵开美校刻,初刊于16 世纪末。全书包括张仲景(伤寒论》 10 卷,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10 卷,宋云公(伤寒类证>3 卷,张仲景《 金匾要略方论》 3 卷,共四种。.20 卷本,刊于清• 光绪年间。包括张卿子参注{集注伤寒论)(又名《 张卿子伤寒论)) 10 卷,(金匾要略方论)3 卷,《 伤寒类证)3 卷,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又名(伤寒明理药方论)) 3 卷及清• 曹乐斋(运气掌诀录}l 卷,共5 种。
仲景存真集书名。2 卷。清• 吴蓬莱编撰(书商曾论名陈修园著)。刊于1864 年。上卷综合张仲景伤寒六经诸方及其主治病证,并揉合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有关注文.编成较浅近的歌诀。下卷类似杂论,包括主病、运气、方、脉等多方面论述,内容较为芜杂凌乱,缺乏条理。
仲景论十二脉仲景论十二种脉象。即纵、横、逆、顺、反、覆、高、章、纲、喋、卑、损。(诊家正眼》 :, ' (内经}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脉,未尝非辨证之旨诀,而世皆置若阁闻,则有葱于司命之职矣。”仲景伤寒补亡论见伤寒补亡论条。
仲景三部九候诊法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书名。宋• 许叔微撰。卷数不详。据许氏《 伤寒发微论>中记载:“余尝撰《 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 ,故知治伤寒当以仲景脉法为本。”(伤寒百证歌》 也有类似记载。已佚。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钾书名。又名《 伤寒金媲疏钞)。巧卷。明• 卢之颐撰。作者根据《 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 ,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脉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喝、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序例。卢氏力图将(伤寒论》 注家中一些违悖<内经)、仲景原文精义的见解,一一予以订正详辨。
任脉奇经八脉之一。代号RN 。(素问• 骨空论):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本脉自小腹内起始,下出于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位,沿着腹里,经过关元,沿腹正中线直上,经咽喉,至下领,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眼目。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男子内结七庙,女子带下,腹中结块等(图54 )。
聋飞扩今层{
慧
』 至
任脉
V
图54
任度宋代医生。据记载一患者因麻风病常吃蛇肉,引致吞食即吐的病症。任度以芒硝、大黄等为之治愈。
任娠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一。即妊娠。详该条。
任元受宋代医生。字尽言。精于医,生平欠详。任尽言见任元受条。
任作田(1886 一1950 )现代针灸医家。辽宁辽阳人。对针灸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后转至延安参加革命,热心传授医术。在医疗工作中为革命做出了贡献,曾被评为“中西医合作模范”。著有《 针术》 一文,对针刺手法有独到的见解。
任应秋(1914 一1954 )字鸿滨。四川江津人.对
任伤563
古典文学有较深造诣,后从师学医,曾于上海国医学校就读,侍诊陆渊雷等名家。五十年代后相继任重庆中医学校教务主任、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评议组组长。热心中医教育。编撰有<中国医学史略》 、《 伤寒论评译》 、《 金匾要略语译)、<内经十讲》 、《 中医基础理论六讲》 、《 论医集》 、<中医各家学说》 等。
任脉络十五络脉之一。原称任脉之别。《 灵枢• 经脉>: “任脉之别,名曰尾臀(鸡尾穴),下鸡尾,散于腹。”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腹部皮肤痛;虚则腹部皮肤搔痒。
任脉病病名。指任脉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症。(素间• 骨空论):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庙,女子带下痛聚。”(脉经)卷二:“脉来紧实细长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又:“横寸口边丸丸,此为任脉,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挽仰,拘急。”《 杂病源流犀烛• 任脉病源流》 用夺命丹、一捏金散治少腹引阴中切痛,用木香顺气散、和气汤治腹中有气上抢心等症。
任主胞胎出(素间• 上古天真论》 王冰注。指任脉主女子的胞宫与胎孕。《 类经• 任冲督脉为病》 :“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养任也。”女子十四岁左右,任脉气通,冲脉血盛,则月经正常,婚后即能孕育。反之,任脉不足,则经、带、胎孕亦因之出现病变。任脉之别出(灵枢• 经脉》 。即任脉络。详该条。任脉络脉十五络脉之一。<灵枢• 经脉): “任脉之别,名曰尾翁,下鸿尾,散于腹。”脉从胸骨剑突下方的鸡尾穴处分出,向下散于腹部。本脉发生病变:“实则腹部皮肤疼痛,虚则腹部皮肤搔痒。”伤山经穴别名。出《 干金要方》 。《 铜人渝穴针灸图经)作肠山。即承山,见该条。
伤中.针刺伤隔膜。《 素间• 诊要经终论): “中隔者,皆为伤中。”.伤及中焦脾胃之气。过食腻滞,或嗜酒无度,或过食高粱厚味,或劳倦过度而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
伤气证名。指外伤后由于气闭、气滞引起的病。多因跌扑、挤压、坠堕、打击,致使体内气机闭阻或凝滞不行所致。气闭者,可见人事不省;气滞者,可见胸胁胀闷窜痛,痛无定处,甚则呼吸牵掣作痛,心烦、气急、咳嗽,但胸腹触诊无异常,脉多沉。治宜行气开闭,疏通气机为主,内服复元通气散。因气为血帅,气滞则血凝,若气血两伤,肿痛并见者,应在前方中酌加活血之品。局部施治舒筋通络手法。伤风病名。O 指风邪犯表所致的一种外感轻症。见(伤寒直格》 卷中。又称冒风、感冒。(景岳全书• 杂证漠): “邪轻而浅者,上犯皮毛,即为伤风。”详见感冒条。.指伤寒病太阳中风。《 时病论• 伤风>: “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卫之证也。”详见中风。.指感受风邪所致的一类外感热病。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四。载六经皆有伤风症:太阳伤风,症见发热,恶风,自汗,头项强,腰脊痛,脉浮等。宜桂枝汤。阳明伤风,症见发热,腹满,烦渴,自汗,嗜卧,
身重,小便难,脉浮弦长而数等。宜杏子汤。少阳伤风,症见身热,恶风,自汗,颈项强,胁满,口苦而渴,脉浮弦等。宜柴胡加桂汤。太阴伤风,症见自汗,胸满,腹痛,自利,咽干,脉弦大而缓等。宜桂枝芍药汤。少阴伤风,症见口燥,舌干,咽痛,心烦,自汗,腰痛连腑骨瘦痛,脉沉弦等。宜桂枝汤。厥阴伤风,症见恶风而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热如疟,骨节烦疼,脉微而迟等。宜八物汤。
伤阳即阳气受伤。可由于:① 病程中过用苦寒药,或因发汗、泻下过甚,伤及阳气。② 寒邪直中或内寒阴气偏胜。《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胜则阳病。”③ 暴喜伤阳,心神浮越,阳气易于耗散,出现心悸、怔忡、精神恍惚、失眠等症状。
伤阴即真阴耗损。可由于:① 阳气偏亢,内灼阴液。(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胜则阴病。”② 伤津的进一步发展。如温热病后期肝肾的真阴受伤,病人出现低热、手足心灼热、神倦、消瘦、口干舌燥,或见咽痛、耳聋、颧红,舌干绛等症,脉多细数无力等症状。治疗一般均以滋阴降火或育阴潜阳。③ 暴怒伤阴,阴血易于耗泄。
伤肉伤食之一。《 杂病源流犀烛• 伤食不能食源流》 :“至于所伤之物,既种种不同,宜各用主治之药。• 一伤肉,轻者山桔,阿魏;甚者硝石、硼砂。伤狗肉,杏仁、山椿。”《 张氏医通》 卷二:“伤诸肉食,用草果、山檀。”亦可选用三黄积术丸、三棱煎。狗肉伤亦可服芦根汁;食鸭肉不消,糯米沦水顿饮一盏即消;食生肉在胸隔不化必成寰瘾,捣马鞭草汁及生姜汁饮之。参见伤食条。
伤血证名。指外伤后癖血和失血的病证。前者多见疲血肿块,胀痛固定不移;后者或因体内某部出血,或血自诸窍溢于体外,并见头晕、心悸、口干等症。根据“血为气守”的理论,治以复元活血汤为主,酌加补气之品。如严重出血,则给以活血、止血、补气之剂,并中西医结合救治。
伤产病名。.杨子建(十产论》 :“伤产者,言怀胎未足月,有所伤动,以致忽然脐腹疼痛,或服催药过早,或产母用力太早,逼儿错路,不能正生。”.汪嘉漠《 胎产辑萃》 指过月而产。
伤折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即骨折。详该条。
伤谷伤食之一。《 古今医鉴》 卷四:“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如消导,重者宜吐宜下,积术丸、保和丸、备急丹之类,量轻重择用。”《 杂病源流犀烛• 伤食不能食源流): “至于所伤之物既种种不同,宜各用主治之药。”伤谷轻者麦芽、谷芽、神袖、砂仁,甚者鸡内金。参见伤食条。
伤饮伤食之一。(证治百间》 :“饮即茶、汤、酒、水之类,或脾虚不运而结滞,或暴渴多饮而停留,或豪兴狂饮而沉醉,或… … 以茶茗自供,往往至后面黄肌瘦,脾泄中满,烦渴肿胀。若遇利疾,危者不少,六脉濡微细滑,举按无力。”治宜发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葛花解醒汤,五等散之类主之。参见伤食、一~一一一一一一.目.目., , . , ,明,, . . .心.. . . . . .加叫甲.. . . . . " . . . ' ' .目口口.. .
564 伤
伤酒、伤茶等条。
伤乳出(丹溪心法》 。即乳积。详该条。伤饱病证名。小儿乳食不当,损伤脾气所致的病证。(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七:“小儿食不可过饱,饱则伤脾,脾伤不能磨消于食,令小儿四肢沉重,身体苦热,面黄腹大是也。”治以健脾消食,兼以除热为主,如保和丸加减。参见食积条。
伤茶伤食之一。指饮茶过多所致。《 杂病源流犀烛• 伤食不能食源流》 :“至于所伤之物既种种不同,宜各用主治之药。,, ,… 伤茶,轻者姜黄、芝麻,甚者吴英、椒、姜。”《 世医得效方》 卷四:“茶积,磨积丸治茶积饮食减少,面黄腹痛。”参见伤食、伤饮条。伤面伤食之一。《 杂病源流犀烛• 伤食不能食源流): “至于所伤之物既种种不同,宜各用主治之药。… … 伤面:莱服子,姜,酒煎。”《 不知医必要• 不思食》 治用平胃散加谷芽、麦芽、神釉。《 证治准绳• 伤饮食》 选用三黄积术丸、除湿益气丸等。参见伤食条。伤胃病证名。又称伤胃吐血。《 诸病源候论• 血病诸候): “伤胃者,是饮食大饱之后,胃内冷不能消化,则便烦闷强呕吐之,所食之物,与气共匕冲椒,因伤损胃口,便吐血色鲜正赤是也。”洋伤胃吐血条。伤科伤科,是指诊治跌打损伤的一门专科。《 周礼• 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 … ”。其中金疡、折疡,是最早的伤科。汉代军营有专门记述伤科疾病的《 折伤簿》 。《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成书于公元841 一846 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书。后世的伤科即由此发展而来。伤科的诊治范围包括有金创、跌扑损伤、骨折及关节脱臼、虫兽咬伤等。
伤食病证名。指饮食损伤脾胃,食物不能消化所致的病证。证见:胸院痞闷,暖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见(丹溪心法• 伤食》 ,一名食伤。其治疗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因势利导或吐或下或消或补,其中以健脾消导之法最为常用。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类。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详见有关各条。
伤胎病名。出《 金匾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指临产前,羊水未破而先有阴道流血者。(张氏医通): “临月胞水不破,血先下者,此是伤胎,非产也。”
伤津即津液受伤。一般指热性病过程中,由于高热,出汗过多,或感受燥邪,肺胃津液耗伤而出现的证候。如肺津受伤,则见干咳无痰、或痰少带血丝、鼻干咽燥、喉干痛。胃津受伤,则见烦躁、渴饮不止、咽干口燥等。
伤积出《 幼科金针》 。即小儿积证。见该条。伤痉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即破伤风。详该条。
伤酒伤食之一。一名酒伤。指饮酒过度致伤者。见(证治要诀• 伤酒》 。《 诸病源候论》 卷二:“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
溢腑脏,而生诸病也。”症见头晕头痛,胸隔痞塞,恶心呕吐,躁动或昏睡等。治宜发汗、利湿、解酒毒。轻者用葛根、葛花、积棋子、神袖、黄连、白落仁;甚者用甘遂、黑牵牛子等药。(景岳全书》 :“凡饮酒致伤者,多宜除湿利水,若或伤气,亦宜间用人参。然其证有三,不可不辨。一以酒湿伤脾,致生痰逆呕吐,胸隔痞塞,饮食减少者,宜葛花解醒汤、胃等汤、五等散之类主之;一以酒热伤阴,或致发热动血者,宜黄荃芍药汤,清化饮,徙薪饮之类主之;一以酒质伤脏,致生泄泻不已,若气强力壮者,淮五等散、胃等汤之类皆可除湿止泻。若因湿生寒以泻伤阴致损命门阳气者,非胃关煎及五德丸、九羔丹之类不可。”伤酒严重者,可成舟积、黄疽、鼓胀。参见酒癖、酒疽、水鼓、伤食、伤饮各条。
伤蛋伤食之一。《 杂病源流犀烛• 伤食不能食源流》 :“至于所伤之物既种种不同,宜各用主治之药。• • … 伤蛋,落仁、橘红、豆豉、姜汁。”《 张氏医通》 卷二:“伤蛋满闷,姜汁蒜泥。”参见伤食条。伤娠出《 三国志• 方技传》 。即小产。详该条。
伤堕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一。指孕后因气虚、血虚、肾虚或外伤等因素引起的腰腹痛坠,甚至阴道不时下血,以致流产。
伤暑病名。O 指中暑热而致的病证。出《 素问• 刺志论》 。《 医林绳墨》 卷一:“伤暑者,由其暑热劳伤元气之所致也。其症日间发热,头疼眩运,躁乱不宁,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或身如针刺,小便短赤,此为热伤元气也,宜以黄连香茹饮,或清暑益气汤、黄连解毒汤,量其虚实而与之。”(医方简义》 卷二:“伤暑者,因受暑而伤,暑热伤气,一受暑邪,不急调治,渐入营分,阳已外泄,阴气更被耗散,阴阳两虚,形若虚劳,内热外寒,脉必虚数,东垣清暑益气汤最妙,如胃中痞满者,去黄茂甘草可也。”<杂病源流犀烛》 卷十五:“伤暑者… … 其所及之症,有吐利腹痛气逆,发热,头疼烦渴,肢冷疼,前板齿寒,无汗,脉虚或迟或伏,昏闷者,宜香茹饮;有身热,小便不利者,宜益元散;有吐泻寒热,喘咳痞满,体肿倦卧,便赤者,宜六和汤;有发热呕血者,宜黄连二钱,酒煎服;有暑天身热头疼燥渴者,宜麦冬汤;有暑天发渴者,宜生津丸。以上皆伤暑之属,所当分别而治之者也。”. 指暑病之轻者。<医学心悟)卷三:“伤暑者,感之轻者也,其症烦热口渴,益元散主之。中暑者,感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闷不醒,或烦心、喘喝、妄言也。”.指病因。《 难经,四十九难): “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参中暑条。
伤筋病名。即肌键、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出《 素问• 宣明五气篇)。多因跌打、扭挫所致。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青紫、肿胀,甚至关节屈伸不利。一般可分为扭伤和挫伤,也包括后世文献中的筋断、筋走、筋翻、筋转、筋强等症。治宜活血化痪、舒筋通络为主。用舒筋散,并可针灸、按摩、拔火罐、外用海桐
六画伤565
皮汤洗之。适当配合功能锻炼。
伤温病证名。(幼幼新书》 卷二十,引<宝槛》 衣厚伤温歌:' ‘衣厚伤温损小儿,热蒸津液透皮肤;致令身体并头上,汗出如珠滴湿衣。”可见伤温的实质是护理不当,衣着过多,导致小儿揍理开疏,汗出散热,反而易感风寒之证。
伤湿受湿邪所伤而发病。分外感湿邪、湿浊内阻肠胃。参湿气条。
伤寒.病名。泛指外感热性病。<素问• 热论》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故张仲景<伤寒论》 以伤寒命名,即为多种外感病的总称。《 难经• 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指感受寒邪的太阳表证。(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日伤寒。”(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 “王叔和曰:. .一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膝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发汗则愈。”.指冬季感寒所致的病症。亦名正伤寒。《 伤寒例): “冬时严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又:“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露雾,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详见正伤寒条。O 指感受寒邪的浅深程度。《 伤寒全生集》 卷一:“四时天令,惟冬寒为重,暴寒为轻;伤寒为重,感寒为轻,中寒尤甚重也。”参大伤寒、太阳病等条。
伤蟹病证名。伤食之一。见《 张氏医通》 卷二:“伤蟹腹痛者,丁香、紫苏、生姜。”《 证治要诀• 伤食泻》 :“食蟹,太过致伤,一味丁香足以治之。”《 世医得效方》 卷四:“鱼蟹积,香苏散多加生姜陈皮煎。”参见伤食条。
伤力嗽病证名。指因持重过度,内伤脏腑气血所致的咳嗽。《 不居集》 卷十五:“伤力嗽,兼有痰涎。用白术、知母、获菩、甘草、当归、白芍、川弯、麦冬、贝母、款冬花、花粉。”参见损嗽、咳嗽条。
伤风吐病证名。感受风冷而致吐者。多因小儿调护失宜,风冷袭之,搏于血气,气不得顺,故逆上呕吐。《 保幼大全》 载其症为“吐逆身热,鼻青呵欠顿闷,口中气热,夜间发躁”等。治宜调气止吐,发散风冷。用蓄香正气散。
伤风咳病证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二:“伤风咳者,憎寒、壮热、自汗、恶风、口干、烦躁。”即伤风咳嗽。详该条。
伤风嗽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 。感受风邪袭于肺卫而致的咳嗽。清• 叶天士(幼科要略》 :“若果暴凉外束,身热痰嗽,只宜葱豉汤,或苏梗、前胡、杏仁、积、桔之属,仅一、二剂即可。”
伤肝病病名。(痈科全书》 :“忧郁内伤,初则经水不调,久而致闭不通,阴火上炎,皆能生病,凝结不消,此名伤肝病。”妇女较多见。宜舒肝解郁,服加减逍遥散;如见心脾血亏者用加减归脾汤。
伤冷乳病证名。指冷乳伤胃而致的吐泻。(幼
科发挥》 :“伤冷乳者,所出清冷,面皖白者是也。’‘临床多伴有四肢冷,口不渴等。治以温中化滞为主。宜益黄散,偎生姜煎汤调服。
伤乳吐病证名。又名隘乳。乳哺儿常见病。《 证治准绳• 幼科>: “伤乳吐,才乳哺后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饮无度,脾气弱不能运化,故有此证。”治宜节制乳食,并服健脾消乳之剂。如消乳丸((婴童百间》 :陈皮、甘草、砂仁、神曲、香附、麦芽)之类。伤乳食病证名。指乳食停滞而致的吐泻。《 幼科发挥》 :“伤乳食,物出作馒酸气者是也。”临床多伴有腹痛,面色黄滞,发热,不喜饮食。治以化乳消食为主。宜胃荃丸,恨生姜煎汤研碎调服。伤鱼盆食伤之一。《 杂病源流犀烛• 伤食不能食源流): “至于所伤之物既种种不同,宜各用主治之药。• 一伤鱼鳖,紫苏、陈皮、木香、姜汁。”参见伤食条。
伤食吐病证名。因饮食不节而引起的呕吐。《 古今医统): “凡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小儿饮食失宜,最易导致胃气受伤,胃气伤则呕吐。表现为频吐酸嫂粘液,或吐黄水,或吐清涎,腹胀,暖气,厌食等。见于消化不良,急性胃炎等。治宜理胃和中,消导食滞。用保和丸加减;配合针刺足三里及推三关退六腑等法。
伤食泻病证名。又称食泻、食泄、积泻、食积泻、胃泻。《 丹溪心法• 泄泻>: “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症见饱闷恶食,暖腐吞酸,腹痛则泻,泻后痛减,泻下不畅,粘而秽臭,苔腻,脉滑或弦紧。治宜消食和中,如保和丸、积术丸、治中汤等方。挟寒者宜温,可用红丸子、小七香丸等,若形症俱实而宜下者,可用感应丸、煮黄丸。挟热者宜清,可用桅连平胃散,若宜下者,可用大承气汤。参见泄泻条。
伤肺病病名。指像病由咳嗽日久而发者。出《 病科全书》 。治法:因外感咳嗽而发者,宜服加减黄琴知母汤。由内伤咳嗽而发者,用加减八珍汤。伤热乳指热乳伤胃而致的吐泻。《 幼科发挥): “伤热乳者,物出热,面赤唇燥者是也。”临床多伴有四肢温,口渴等。治以清利和胃为主,宜六一散,偎生姜煎汤调服。
伤脏腑证名。为外伤引起内脏损伤的总称。见《 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因跌扑、碰撞、挤压所致。临床多见有胸胁及腹部内脏受伤。前者证见胸胁疼痛或窜痛、胀满,呼吸、咳嗽均牵掣疼痛,甚或咳血,吐血,喘促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口唇紫甜,肤色苍白等危重症;后者可见腹痛、腹胀、发热、便血及尿血,严重者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口干、心悸、面色苍白,神疲气短、四肢厥冷和晕厥。治宜礼气活血止痛为主,内服复元活血汤或复元通气散;有内出血者,应益气补血,止血化寮,内服当归补血汤,独参汤加参三七,云南白药等,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抢救。各个脏腑的损伤,尚有其各自的特征。详见各该条。伤湿泻病证名。小儿秋季感受湿邪而引起水
566 伤
泻。(幼科发挥>: “秋月得之,伤湿泻也。其证体重,所下澹粪,谓之濡泻,宜渗湿补脾、利小便,胃菩汤主之。或升麻除湿汤(升麻、柴胡、防风、神曲、泽泻、猪等、苍术、陈皮、甘草、麦雍)。”
伤湿咳病证名。即伤湿咳嗽。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 古今医鉴》 卷四:“伤湿咳者,脉细,骨节烦疼,四肢重着,或自汗,小便涩。”<医门法律• 咳嗽门>: “伤湿之咳,身重,脉细,痰多,五等散、白术汤。如喘满浮肿,款气丸。”详伤湿咳嗽、感湿嗽、咳嗽条。
伤寒论书名。10 卷。东汉• 张机撰。约成书于三世纪初。本书是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16 卷中有关伤寒病证为主的部分。原书曾经魏晋时王叔和整理,1065 年复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而成。现存较早的有明• 赵开美影宋刻本《 伤寒论》 (简称“宋本”)和金• 成无己注本《 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本”) 两种刊本。全书22 篇,除重复外,共397 法,113 方。内容主要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立方用药规律,以条文形式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此外,书中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痉湿喝、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和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与禁忌症。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对急性热病诊治的丰富经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由于作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注重理、法、方、药的契合,选录的方剂又多实用有效,故本书不仅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并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宋代以后注释或研究《 伤寒论》 的著作很多,有助于对原著的学习和参考。本书现有多种刊本和注本。
伤寒典书名。2 卷(即(景岳全书》 卷7 一8 )。明• 张介宾撰。张氏据《 内经》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阐述伤寒多种病证,并从八纲的角度予以辨析。其治法部分主张“古法通变”,吸取《 伤寒论)以后诸家的学术经验,并将有关方剂加以归类分析,是学习研究伤寒证治的参考读物。
伤寒草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又名夜牵牛、寄色草、消山虎。为菊科植物夜香牛vernonia cinerea ( L . ) Less .的全草。分布福建、台湾、广西、广东、江西、湖南、云南、四川。苦,凉。清热,除湿,解毒、安神。① 治感冒发热,咳嗽,急性黄疽型肝炎,腹泻,痢疾,神经衰弱,小儿夜尿。煎服:巧一30 克。② 捣敷疗疮肿毒,乳腺炎,毒蛇咬伤。地上部分含木犀草素一7 一葡萄糖贰。根含香树脂醇及其乙酸醋、菜油街醇等。花含木犀草素及其7 一葡萄搪贰、异艺草素、金圣草素。种子可作驱虫剂;叶有弱的抗菌作用。
伤寒咳病证名。.泛指外感病中所出现的咳嗽。(伤寒明理论》 卷二:“伤寒咳者,何以明之?咳者警咳之咳,俗谓之嗽者是也。… …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寒气,寒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
为咳嗽者,是肺寒而咳也。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者,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主之。”详伤寒有关条。.指感受寒邪所致的咳嗽。《 古今医鉴》 卷四:“伤寒咳者,脉紧,僧寒发热,无汗恶寒,烦躁不渴,遇寒而咳。”详伤寒咳嗽条。
伤寒科明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明太医院内共设十三科,伤寒为其中之一,是专门治疗外感疾患的,类似于现代内科中设置的某些专科。参见十三科条。
伤寒派古代医学的一个学术流派。自从汉代张仲景著成《 伤寒杂病论)以来,后世医家,对该书加以注释、发挥者颇多。使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得以不断发展。明清以来,温病学说逐渐兴起并形成独立的学术派别。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学术争鸣推动了伤寒学的发展。对外感热病尊张仲景伤寒学说的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
伤寒眼病名。见(银海精微》 。为暴风客热之俗称,详该条。
伤寒喘病证名。外感热病过程中出现的气喘。《 圣济总录》 卷二十四:“论曰,伤寒喘其证不一。有邪气在表,表未解,无汗而喘者;有邪气在里,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者;有潮热者;有心下有水而喘者。古人治之,亦各求其本。故在表者当汗,在里者宜下。至于心下有水而喘,则又当利其小便也。若乃阴证发喘,是为无阳,非灸之不可。”又指外感寒邪伤肺所致的喘急。治用华盖散等方。参见寒喘、喘证等条。
伤寒嗽病证名。指寒邪乘肺所致的咳嗽。(类证治裁》 卷二:“伤寒嗽,恶寒无汗,脉紧,加味麻黄汤。”《 古今医鉴): “伤寒咳者,脉紧,憎寒发热,无汗恶寒,烦躁不渴,遇寒而咳。”一名伤寒咳嗽。详该条。
伤寒翼见邹氏纯愁庐集条。
伤燥论书名。清• 张节撰。刊于1909 年。作者以(内经》 理论为指导,阐述伤燥的病原、病证、病脉、病忌及病辨,并附列治疗方剂;后一部分介绍与燥气有关的杂病,杂论燥气以及所产生病理、病证的关系,是一部叙述燥气为病的专著。
伤风头痛病证名。指伤于风邪的头痛。(脉因证治• 头目痛): “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皆因冷风所吹。”<医林绳墨• 头痛》 :“有风寒克于头,令人鼻塞声重,自汗恶风,此伤风之头痛也。”《 医学六要• 头痛》 :“伤风头痛,脉缓而浮,或左脉微急,证兼鼻塞,眼胀目赤,伤风头痛也。宜解肌,冬月桂枝汤,余月十味夸苏饮。”参见感冒头痛条。
伤风发痉病证名。因伤风而发痉者。风邪郁于太阳经络,不得疏泄,阻于经络而致痉。症见发热、头痛而身不痛,有汗,或鼻鸣,干呕,四肢搐溺,目上视,手足牵动有力,脉来浮缓。治宜祛风和营卫,用桂枝汤;如兼有伤食腹痛,宜天保采薇汤(清• 庄一夔
伤567
《 惊风辨证必读书• 治验录》 )。
伤风自利病证名。出《 小儿药证直诀》 。指外感风邪后出现泄利。多因脾胃嫩弱,感受风邪,肺气上逆,脾失运化所致。其症以怕冷鼻塞,咳嗽气促而泄泻为特征。治宜疏散外风,调理脾气。用人参败毒散。
伤风吐泻病证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吐泻。( / J 、儿卫生总微论方》 :“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呵欠烦闷,多睡,口中气粗。”治宜驱散风寒,调和脾胃。用蕾香正气散加减。<小儿药证直诀》 分:① 伤风吐泻身热。症见身热多睡,能乳食,呵欠烦闷,口中气热,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治宜生津散邪。用七味白术散加味。② 伤风吐泻身凉。症见吐泻,身凉,昏睡露睛,吐沫,泻青白色,不渴等。治宜健脾益气,温经回阳。用益黄散,或理中汤加减。伤风咳嗽病证名。指咳嗽由外感风邪引起者。《 症因脉治》 卷二:“伤风咳嗽之症,憎寒,壮热,头痛,眼眶痛,自汗,恶风,鼻塞,涕流,痰结肺管,咳嗽不已。”(明医杂著》 卷二:“春若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辛凉解散。”方如苏子杏仁汤、羌活汤、干葛汤等。参见咳嗽、风嗽、伤风咳条。
伤风眩晕病证名。又称风晕。指感冒风邪及头风证所致的眩晕。《 杂病源流犀烛• 头痛源流): “伤风眩晕,必恶风自汗,或素有头风而发。宜夸劳散。”参见眩晕、风寒眩晕、风热眩运、头风眩晕等条。伤风腰痛病证名。见《 类证治裁• 腰痛)。又称风腰痛。详该条。
伤风嗽吐病证名。指小儿伤风咳嗽而吐痰涎的证候。多由风邪入于肺胃,入里化热,灼液成痰,痰结胸中,以致肺气不宣而成。(幼科金针>: “伤风嗽吐者,寒气滞于胸中,肺气不顺,连嗽不止而吐也。”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热重口渴者,宜清宣和胃,用桑菊饮合泻白散加减;恶寒,口中气冷者,宜温散降逆,用止嗽散加减。
伤乳吐泻病证名。婴儿乳滞不消,阻于中焦,清浊相干,而成吐泻。<小儿药证直诀》 :“吐乳泻黄,是伤热乳;吐乳泻青,是伤冷乳。”《 活幼心书): “伤热者,用五荃散,以导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
伤乳食泻病证名。见《 医宗金鉴•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即乳食不节而致的腹泻。因乳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腹胀肠鸣,疼痛啼叫,口渴尿赤,粪腥臭且夹乳瓣或未消化的食物。治宜和中消滞。用保和丸。
伤胃吐血病证名。又称伤胃。指因酒食太过,胃络受伤所致的吐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致翻呕吐逆,物与气上冲整胃口决裂,所伤吐出,其色鲜红,心腹绞痛,白汗自流,名曰伤胃吐血。”用理中汤加味等方。参见胃经失血条。
伤科人门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伤科汇纂书名。12 卷。清• 胡廷光撰于1817
年。本书系汇集清以前有关伤科文献资料编成。卷l 一2 为伤科总论;卷3 治伤手法及工具;卷4 伤科内证;卷5 一6 为各部骨伤;卷7 一8 列伤科方剂;卷9 一12 为其他金刃器物损伤,虫兽啮伤及补遗。内容资料较多,并附医案,可供伤科临床参考。原书为抄本,建国后出版排印本。
伤科补要书名。4 卷。清• 钱秀昌撰。刊于1818 年。本书系在<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基础上参以作者的临床经验编成。卷l 为人体要穴、正骨器械、骨度及脉诀;卷2 为治伤三十六则,治疗金疮的理论与身体各部伤科疾病;卷3 为治伤汤头歌括;卷4 选录各家伤科要方及急救良方。全书较简明实用。解放后有影印本。
伤科精义参见(王室养生保健全书)。伤食发丹病证名。见《 证治准绳• 幼科》 。,J 、)L 伤食而发的丹毒。因其脾胃之气未充,乳食过度,不能运化,蕴积化热,达于肌表,复感风热邪毒,故成此症。症见发热口渴,烦躁多啼,身多红晕,皮肤灼热,不思饮食;食积甚者,可见腹大气急等。治宜清热解毒,消食导滞。清热解毒用清瘟败毒饮;消食导滞用保和丸。亦称滞热丹毒。
伤食发热病证名。指食积内停所致的发热,多见于小儿《 证治汇补,发热章): “伤食发热,必气口紧盛或沉伏,头疼,呕恶,隐气吞酸,胸口饱闷,或胀或痛,手不可按,蒸蒸然热,明知其热在内也,消导则已。”《 金匾翼• 发热统论): “食积者,当暮发热,恶闻食臭,时时暖腐,其脉滑或实。活人所谓伤食令人头痛,脉数,发热,但左手人迎脉平和,身不疼是也。”治宜积术丸、保和丸、积实导滞丸、大柴胡汤等方。参发热条。
伤食头痛病证名。指脾胃积滞、清阳不升所致的头痛。见《 证治要诀• 头痛》 。《 医宗必读• 头痛): “伤食头痛,胸满咽酸,嗜败卵臭,恶食,虽发热而身不痛,香砂积术丸。”治宜消食导滞为主,并可选用保和丸、治中汤等方。参见头痛条。伤食吐泻病证名。指小儿伤食所致的吐泻。多因脾胃嫩脆,乳食失节,奎塞脾胃而引起。《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吐泻乳食不化,其吐及粪皆有酸臭气者,此伤食吐泻也。”治宜消食导滞。用胃答汤加减。伤食恶寒病证名。《 证治汇补• 恶寒章》 :“伤食恶寒,由饮食过度,宿食内停,或食冷物所致。脉必沉滑,恶心头痛,饱闷咽酸。宜从消导,食化而寒自己。”参见恶寒、伤食条。
伤食腹胀病证名。食物停滞而致的腹胀。多由脾胃功能失常.消化障碍所致。《 幼科发挥): “有食饱伤胃而胀,法宜消导之,不可攻下也;有脾虚不能消食,食饱则胀者,此宜补脾,以助其传化可也。”消导用保和丸加积壳、厚朴;补脾用香砂六君子汤。伤食腹痛病证名。指多食不消,气机阻滞所致的腹痛。其症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脉多弦或沉滑。《 医学正传• 腹痛》 :“如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如气虚之人,伤饮食而腹痛,宜调补
568 伤
六画
24
胃气并消导药,用人参、白术、山楷、神釉、积实、麦芽、木香,砂仁之类。”或用六科子加木香、砂仁。参见腹痛、食积腹痛条。
伤热咳嗽病证名。指因湿热行令,热伤肺气所致的咳嗽。(症因脉治》 卷二:“伤热咳嗽之症,咽喉,痛,面赤潮热,夜卧不’i ‘。吐痰黄浊,或带血腥臭,映躁喘咳,每咳自汗。”月承洪数而滑。治宜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桅连清肺饮、凉隔散加川贝母、犀角地黄汤加山桅黄琴等。又名热痰嗽。参该条。本症可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
伤损昏愤病症名。见(医宗金鉴》 卷九十。因跌打损伤较重,气血耗损、神气散乱所致。症见神志昏迷,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湿凉,呼吸表浅,反应迟钝,脉数无力。类似创伤性休克;治宜益气化疲为主,急服独参汤,复元通气散,花蕊石散,歼以中西医结合急救之。
伤损喘逆病汪名。气症囚脉治• 喘症论》 :“伤损喘逆之因,或饱]. f 举重,或饥时用力,或号呼叫喊,伤损脏腑。”症见喝喝喘急,张口抬胸,不能接续,或胸胁作痛,或吐梦血。脉或促或结,大小不均,如至数不清,按之散乱齐,多属危候治宜理气调逆,和血祛癣,如四磨汤合四物汤。伤损肺窍久不愈者,用白岌散等方。
伤损腰痛病名。见<医宗金鉴》 卷九十。因们仆、坠堕致使腰部筋肉受损,经脉气血癖滞所致。证见腰部疼痛、肿胀、青紫、重者脊部亦痛,活动艰难。治宜活血祛疲,舒筋通络,内服地龙散或复元活血汤化裁,并可采用针灸、按摩及药物熏洗。
伤积治法即乳滞、食积的治疗方法。见<幼科类萃》 。详调小儿脾胃条。
伤酒头痛病证名。指饮酒过量,气血逆乱所致的头痛。见《 证治准绳• 头痛》 。(证治要诀• 诸伤门): “伤酒,恶心呕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晕,头痛如破。”治宜和胃解醒,常用葛花解醒汤加减。参见头痛条:
伤酒吐血病证名。见(医钞类编》 卷七。《 金圃要略• 惊悸吐鲤厂血胸满寮血病脉证并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酒性大热,最易伤胃,胃气不守,乱于胸中,中焦之血,不布于经络,因热射肺而为咳逆,血随气溢而致吐血。治宜清胃解醒,用徙薪饮、清化饮、葛黄丸、葛花解醒汤加黄连、丹皮等。此症即肺疽之属,亦称伤胃吐血。参见肺疽、伤胃吐血、内伤吐血等条。
伤酒泄泻病证名。见《 医略六书• 泄泻》 。又称酒泄。参见该条。
伤酒恶寒病证名。《 证治汇补• 恶寒章》 :“伤酒恶寒,因饮酒太过,热郁在内,不得宣越而恶寒者,症兼口渴昏眩。”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伤暑头痛病证名。指感受暑气所致的头痛。(世医得效方》 卷二:“伤暑头痛,浓煎葱白汤。”症见头胀痛,身热汗多,心烦口渴,面垢,舌苔腻或黄腻,
脉微带数。治宜清暑渗湿,方用香蒸散加茵陈、黄连、车前子等。参见头痛条。
伤暑吐泻病证名。(幼幼集成):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婴儿之患,夏秋为甚。”有阴阳二证。阴暑者,因暑而受寒,不慎口腹,过食生冷瓜果,凉茶冷水,以致寒凉受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等症。治以温中为主,加味五荃散;不应,理中汤。阳暑者,外中热邪,内亦烦躁,呕吐泻泄。”<幼科要略): “倘热气深伏,烦渴引饮,呕逆者,连香饮,黄连竹茹半夏橘皮汤。”参食瓜果泄泻条。
伤署全书书名。2 卷。明• 张鹤腾撰于1623 年。本书根据(素问}暑病的理论,较全面地叙述各种暑病以及和伤暑有关的一些病证和主治方剂。本书后经清• 叶霖增订,易名《 增订伤暑全书》 ,内容有较多的补充,但书中有一些提法值得商讨,还有个别与暑邪、暑病无关的病证或论述。现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和《 中国医学大成》 本等。
伤署咳嗽病证名。指感受暑邪所致的咳嗽。多因触冒暑湿,或热甚于中,或气虚身弱,偶感时行,内外相挟,蒸酿胸胃之间,上熏于肺所致。《 古今医鉴• 咳嗽》 :“伤暑咳者,脉数,烦热引饮,口燥,或吐涎沫,声嘶咯血。”《 症因脉治》 卷二:“伤暑咳嗽之症,身热引饮,内热烦躁,外反恶寒,或身痛口渴,咳嗽身倦。”脉濡软或虚或数。若身热引饮,内热烦躁者,用石膏知母汤;身痛口渴,外反恶寒者,十味香蕾饮、泻白益元散;外冒暑邪,内伤积热者,凉隔散;脉虚身热,虚身乏之人,清暑益气汤。参暑嗽条。伤署腹痛病证名(指暑伤气分,脾经郁滞所致的腹痛。《 杂病源流犀烛• 腹少腹病源流》 :“暑伤气分,长夏腹胀,食减、微痛,宜调脾疏肝。宜人参、广皮、白芍、获菩、谷芽、益智仁。”(医钞类编• 腹痛门》 :“盛暑而痛,或泄利并作,脉必虚豁,宜十味香莆饮及六和饮。”参腹痛条。
伤署霍乱病名。见《 张氏医通• 霍乱》 。因感受暑热所致。症见身热烦渴,气粗喘闷,上吐下泻,神情躁扰等;甚则昏闷,抽掣,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此火伏于厥阴,如热极似阴之候。治宜急救回生丹、解毒活血汤等;轻者可选用香蕾饮冷服,或竹叶石膏汤、六一散等方。参见热霍乱、霍乱条。伤湿头运病证名。见<) iJ 溪心法• 头眩》 。又称湿晕。因感受湿邪所致。症见头重眩晕,鼻塞声重,呕吐痰涎,身体沉重等。治宜散湿化湿为主。可用除湿汤、渗湿汤、芍术除眩汤等方。伤湿头运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详寒湿眩晕、湿热眩晕条。伤湿自汗自汗证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多由湿邪阻遏所致。《 证治汇补》 卷三:“伤湿自汗,困倦身痛,天阴转甚,声如瓮出。”治宜健脾化湿,可用防己黄蔑汤、术附汤。亦有湿火熏蒸而致者。《 丹溪心法• 自汗》 :“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汗,凉隔散主之。”参见自汗条。
伤湿咳嗽病证名。指因感受湿邪引起的咳嗽八
应
中汉敌。
六画伤569
多由时行雨湿,或坐卧湿地,或湿衣沾身所致。《 症因脉治》 卷二:“伤湿咳嗽之症,身重身痛,或发热有汗,或面目浮肿.或小便不利,骨节烦疼,气促咳嗽。”咏多濡软、浮缓等。治宜燥湿、化湿、利湿为主。兼表症者,用防风胜湿汤;湿热雍肺者,用神术泻肺汤;汗后兼利小便,旧通鉴散等参见湿咳、感湿嗽、湿嗽等条
伤湿腹痛病证名。指因受湿邪所致腹痛。(杂病源流犀烛• 腹少腹病源流》 :“伤湿腹痛,小便秘,大便泄,‘献噪湿利水,宜胃等汤。”参见腹痛条。伤寒人门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伤寒大白书名。4 卷。清• 秦之祯撰。刊于1714 年:秦氏以(伤寒论》 中• 些使读者难以明自处,得此书可以尽白,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冶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兼有表里邪三种情况:书中以民沙地区作为南北的界线,认为麻、桂北方叮用,南方不可用,有其片面性。
伤寒大成丛书名。指清• 张璐父子所撰的五种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论著,包括:(伤寒攒论》 、《 伤寒绪论)、(诊宗三昧》 (以L 系张璐撰),《 伤寒舌鉴》 (张登撰)、《 伤寒兼证析义》 (张悼撰):详见各条。伤寒口疮病名。系指患’‘伤寒”而发生的口疮。(诸病源候论》 卷七:“夫伤寒,冬时发其汗,必吐利,日中性尘疮,以其表里俱虚热,热不已,毒气熏于卜分故也”参见臼疮条。
伤寒亡阳病证名。O 指伤寒杂病中所出现的亡阳证:(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亡阳证主要为汗出不止,恶寒踌卧,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治宜温阳ri1 阳,如四逆汤之类。.亡与无通。亡阳,即无阳。《 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又《 辨大甲病脉证并治》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于”两者可以互证
伤寒亡阴病证名。指伤寒病误汗、动血或误下而致阴竭液脱的危候。阴,指津液与血。《 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厂厥上竭,为难治。”《 伤寒寻源》 :“少阴便脓血,是感君火热化,奔迫太过,闭藏失职,关闸尽撤,不急治则亡阴。”《 此事难知• 下多亡阴》 :“下者,本所以助阴也二若阴受阳邪,热结有形,须当除去已败坏者,以致新阴。此所谓益阴而除火热邪气也。阳邪已去而复下之,反亡阴也。”亡阴常导致亡阳,治当急救真阴、或益气回阳救阴,或急「存阴。参见下厥巨竭证,伤寒亡阳等条。
伤寒五法O 指伤寒有发表、解肌、和解、攻里、救里等五种基本治法。.医书名。4 卷(一作5 卷)。明• 陈长卿撰。撰年不详。作者将前人对于伤寒病证的治法归纳为发表、解肌、和解、攻里、救里五法。书中结含伤寒脉证详论五法,理论联系临床实践,有其独到的见解。清• 康熙年间石楷予以校订,并加按
语重刊。
伤寒分经书名。10 卷。清• 吴仪洛编订。书成于1766 年。昊氏推崇喻嘉言《 尚论篇》 ,将此书予以重订和补注。编者认为喻氏“将三百九十七法分隶于大纲之下,极得分经之妙”,因以“分经”为书名。书中将喻氏《 医门法律》 中暴卒中寒一门补入,并附秋燥。在学术见解方面,本书缺乏新的补充和发挥。伤寒六书书名。又名<陶氏伤寒全书》 。6 卷。明,陶华约撰于十五世纪中期。此系陶氏所撰六种伤寒著作,每种列为一卷。① (伤寒琐言):乃陶氏学习研究伤寒的随笔记录;所谓“琐言”,并非系统之作。② 《 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③ <伤寒杀车捶法):论劫病法,制药解药法,并列秘验方37 首。④ 《 伤寒一提金》 :为提纲性伤寒启蒙读物。⑤ 《 伤寒截江网>:全称《 伤寒证脉药截江网》 ,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⑥ (伤寒明理续论):陶氏根据个人见闻,参考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体例和内容,予以补充修改而成。陶氏著作受朱胧《 南阳活人书》 的影响较大,而六种著作的内容颇多重复,有些证候的辨证条理不够清楚,所选方药也有杂乱之弊,后世颇多论评。
伤寒方论书名。O 即徐彬撰(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详该条。.宋• 李涉撰。书未传。伤寒六法指伤寒病汗、吐、下、和、温、清等六种治法。
伤寒心要书名。1 卷。金• 镭洪编(亦有题作金• 刘完素著)。本书所论伤寒,实际以温热病为主,其理论依据及所用方药,大体上属于刘完素一派,后人将此本附刊于《 河间六书}之后。伤寒心镜书名。又名《 伤寒心镜别集》 、《 张子和心镜别集)。金• 常德撰。全书只七篇短文,首论双解散用法,并讨论了伤寒的一些治法,传经以及亢则害、承乃制等间题,后人将其附刊于《 河间六书》 之后。
伤寒平议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伤寒失声病证名。系指由伤寒邪客于肺系,肺气奎塞所致之失声。(诸病源候论》 卷八:“邪客于肺,肺主声,而通于气,今外邪与真气相搏,真气虚而邪气胜,故声为之不通也。”治宜散寒祛邪。若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者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大青龙汤、麻黄汤等加减。参见暗、暴暗等条。
伤寒头痛病证名。指外感风寒表证而见头痛者。《 兰室秘藏• 头痛门》 :“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医学六要• 头痛): ' ’伤寒头痛,脉浮而紧,身形拘急,恶寒脊强,身大热。”治宜疏寒解表,选用麻黄汤、羌活冲和汤等方。参见风寒头痛条。伤寒发黄病证名。指外感病邪而出现黄疽症者。(景岳全书• 杂证漠): ' ’表邪发黄,即伤寒证也。? ~一.目..州.. .曰.. . . . . . . . . . . . . . . , . .一一
570 伤六画
凡伤寒汗不能透而风湿在表者有黄证,或表邪不解,自表传里而湿热郁于阳明者,亦有黄证。表邪未解者,必发热,身痛,脉浮,少汗,宜从汗散;湿热内郁者,必烦热,脉缓滑,多汗,宜从分消清利;若阳明实邪内郁而痞结胀满者,宜先下之,然后清其余热。”又:“伤寒发黄,凡表邪未清而湿热又盛者,其证必表里兼见,治宜双解,以柴菩汤,或茵陈五等散主之;若内热甚而表邪仍在者,宜柴菩煎主之;若但有湿热内实胀闭等证而外无表邪者,宜茵陈篙汤主之;若因内伤劳倦致染伤寒者,亦多有发黄之证,但察其本无湿热实邪等证,即当以阴黄之法调补治之。”亦有指黄汗、黄疽、谷疽、酒疽、女劳疽等五种黄疽为伤寒发黄。见《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参见黄疽有关条。伤寒发惊病证名。指寒邪阻于太阳经络而致惊者。症见发热、恶寒,头、身骨节痛,无汗,手足牵动,目上视,搐栩有力,脉来浮紧。治宜疏散寒邪,用麻黄汤,或五积散(见清• 庄一夔《 惊风辨症必读书》 )。伤寒发颐病名。《 外科正宗》 卷四:“伤寒发颐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风寒,用药发散未居,日久传化为热不散,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初起身热口渴者,用柴胡尽根汤清热解毒,患上红色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初起身凉不渴者,牛芬甘桔汤散之。”参见发颐条。
伤寒发微书名。曹家达注。刊于1933 年。作者能密切结合个人临症运用(伤寒论》 方的经验,融会仲景原文以阐述病理、分析经义,颇多可取,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但也杂有片面的观点。后人将此书与《 金匾发微》 合刊,于1956 年由上海干顷堂书局出版,名为(曹氏伤寒金匣发微合刊》 。
伤寒夹食病名。即夹食伤寒。见该条。伤寒耳聋耳聋的一种。指因外感热病而丧失听力者。《 医学心悟• 耳》 :“凡伤寒邪热耳聋者,属少阳证。”<伤寒类证》 :“伤寒耳聋有二证:其一未持脉时,令其咳而不咳者,此必耳聋无闻也,此为重发汗虚故也,治以黄蔑建中汤;其一少阳中风而耳无闻,邪在半表半里也,治以小柴胡汤。”参见耳聋条。伤寒夹惊病证名。小儿因惊又感寒邪,或因伤寒郁久化热,热极风生而邪乘于心,发为搐溺者。其症多兼壮热,头痛,鼻塞流涕,畏寒拘急。治宜解表清热。用羌活汤((张氏医通》 :羌活、防风、荆芥、紫苏、川芍、赤芍、积壳、山碴、木通、甘草、葱白、生姜)。伤寒舌鉴舌诊著作。1 卷。清• 张登撰于1667 年。据本书自序称,作者“取<观舌心法》 (是继《 伤寒金镜录》 之后的舌诊专著,共记载137 舌诊图,原书已佚),正其错误,削其繁芜,汰其无预于伤寒者,而参入家大人〔 指张登之父张璐)治案所记,及己所经历,共得120 图”。其中包括白、黄,黑、灰、红、紫等多种舌苔,并附妊娠伤寒舌。每种除有总论叙述外,各图均附说明。察舌辨证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伤寒论注书名。O 清• 柯琴编注。4 卷。书成于1669 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仲景之六经
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柯氏予以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在《 伤寒论>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刊本颇多,1956 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 伤寒来苏集)排印本。.清• 王丙撰。6 卷。撰年不详。王氏按(千金翼方》 卷9 一10 所辑(伤寒论)原文,并据《 脉经》 参校后作为原文定本加以注释。卷1 一2 ,论太阳病各主要方剂用法;卷3 一5 ,谈其它各经病状及治法;末卷述伤寒宜忌,发汗、吐、下后病状等内容,并附杂方。本书经陆惫修校正,改名《 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原刻入《 世补斋医书后集)中。此外,王氏于本书后复有《 伤寒论附余》 2 卷,列述冬温、温疟、风温、温毒、湿温、寒疫诸病,并附《 伤寒例新注》 、《 读伤寒论心法》 、《 迫澜说》 、<时节气候诀病法》 各一卷,亦均经陆氏校正。.明• 史阁然、清• 陈亮斯均曾撰(伤寒论注》 ,书未见。
伤寒论读书名。清• 沈尧封撰于1765 年。作者认为《 伤寒论》 中所论伤寒,亦即(难经》 所述伤寒的概念。据此分析六经病证,并辨太阳证传经、病解和误治,对于临症识病,分辨相似而相混的证候有一定的启发。末附脉法及《 伤寒论)全部方剂。是研究(伤寒论》 的参考读物。后编入《 三三医书》 中。伤寒论冀书名。2 卷。清• 柯琴撰于1674 年。作者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 伤寒论》 持有异议,认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中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本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下卷纲领性地叙述六经分证。书末附制方大法,为《 伤寒论》 辅助读物之一。伤寒阴证病证名。指伤寒病的太阴、少阴、厥阴证而言。参见太阴、少阴、厥阴条。伤寒约编见徐灵胎医学全书条。伤寒寻源书名。3 卷。清• 吕震名撰于1850 年。作者指出,有人“以为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殊不知伤寒不必尽属寒因,若风、若湿、若温、若热,皆统辖于伤寒二字内”(见自序)。本书首辨风、寒、湿、温、热之源流及六经辨证诸法,次将各症辨别其疑似之处,后述制方精义。本书现有1930 年中医书局影印本及《 珍本医书集成》 本。伤寒医鉴书名。1 卷。金• 马宗素撰。本书所论伤寒,多系温热范畴。自医鉴、脉证、六经传受起至小儿疮疹止共12 条,每条先引《 南阳活人书》 ,继引刘完素之说予以辨证,末以《 素问》 引文加强作者的看法。后人将此书编入《 河间六书》 中。伤寒抉疑书名。清• 程云来问,喻嘉言答(此即《 尚论后篇• 答问篇》 )。1768 年程氏提出有关伤寒发病、病理、临床辨证和治疗等多方面的疑问共16 问,喻氏一一予以答辨。28 年后,复由徐彬传录刊行,题名《 伤寒抉疑)。
伤寒里证证名。指伤寒病邪在里的病证。O 邪
六画伤571
在三阳,以阳明实热为里证。《 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截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又:“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疲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篙汤主之。”0 病邪由三阳传入三阴,或直中三阴,属里虚寒证。《 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阳明实热之里,宜清宜下;三阴虚寒之里,当温当补。两者虽同属里证,但寒热虚实病机不同,应加区别。
伤寒谷黍病证名。即感受风寒病邪而引起的发斑证。出清• 马之骇《 疹科纂要》 。又名红眼伤寒。临床以皮肤发斑有色点而无颗粒为特征。有阳毒和阴毒之不同,详阴毒、阳毒条。
伤寒证辨见医学摘粹条。
伤寒补例书名。2 卷。清• 周学海撰。刊于1905 年。周氏于本书自序中指出:“伤寒见证,不止仲景原文,仲景之外,尚有伤寒证治。”据此作者将(伤寒论)中“伤寒例”所申明的“即病为伤寒,伏气变为温热”的理论,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的分析,结合读书临证体会予以阐析补充,故名《 伤寒补例)。全书论述简要,切于实用,颇多个人发挥。伤寒附余见伤寒论直解条。
伤寒附翼书名。2 卷。清• 柯琴撰。本书专论《 伤寒论》 方,在不同程度上结合病因、病理及脉证阐述方义及其适应症。可供研究《 伤寒论》 方剂的参考。
伤寒表证证名。指病邪侵人太阳而所出现的证候。《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一麻黄汤主之。”又:“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外证即表证。太阳表证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肌。参太阳病条。
伤寒析疑见医述条。
伤寒直格书名。.旧题金• 刘完素撰,葛雍编。又名(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 。3 卷(原为6 卷,或称6 集)。上卷叙干支配脏腑、病因、运气主病、脉诊等统论内容;中卷论伤寒六经传受,并分析一些病症及其治法;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隔散、黄连解毒汤等共34 方。汪唬认为:“是书之作,实为大变仲景之法者也”( (伤寒论辩证广注》 ),卷终有“伤寒传染论”一则,明确提出“秽气”、’‘秽毒”致病的观点,在治方和病因认识方面,较之前人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其中用运气学说解释伤寒病理,须予分析地对待。.南宋• 刘开撰。5 卷。书未见。
伤寒法祖书名。2 卷。清• 任越庵编撰。刊于1822 年。此书系将柯韵伯所撰《 伤寒论翼》 予以删订而成。其中对伤寒的分经、立论悉遵柯氏原著。
现有凡珍本医书集成》 本:
伤寒经注书名。13 卷。清• 程知撰。作者于《 伤寒论》 注家中认为喻嘉言能“破前人之案臼,开后学之悟门”,但又指出喻氏《 尚论篇》 中经文有缺遗,编次分节或有欠妥,注解或有个人臆见,与经旨未能尽合。遂以喻书为基础,参互考订,发挥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在如何对待(伤寒论》 397 法和n3 方的问题上,提出“不必尽泥其方,定守其法”。体现了作者不泥于古的学术观点。
伤寒标本指伤寒的本证、标证及其受病的先后情况。明• 陶华《 伤寒家秘的本》 卷二:“… … 标者,病之梢末;本者,病之根本。先受病为本,次受病为标… … 。”参见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条。伤寒挟实病证名。感受寒邪,蕴积成实而成壮热证候。《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五:“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膝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痛而壮热,其人本脏气实者则气与实气相搏,而成壮热,谓之挟实。实者有两种:有冷有热,其热实粪黄而臭;其冷实食不消,粪白而酸气。”治热实宜清泄,如大小承气汤加减;治冷实宜消导化食,如保和丸加减。
伤寒括要书名。2 卷。明• 李中梓撰,刊于1649 年。李氏曾撰(伤寒授珠)10 卷,后毁于兵火,“遂以授珠(指《 伤寒授珠》 )删繁去复,简邃选玄,仅得十之二。… … 颜曰‘括要’,谓括义详而征词简也”(见自序)。本书首列总论,继则以证为纲,末则以方列证,是一部研究伤寒的参考读物。现有(珍本医书集成》 本等。
伤寒指掌书名。4 卷。清• 吴坤安撰于1796 年。吴氏所说的伤寒.包括伤寒和温热二类病证。本书辨析伤寒、温热病证治,伤寒推崇王宇泰、喻嘉言、柯韵伯等;温热悉遵叶天士、薛生白学说。条理清楚,论述颇精。卷1 辨类伤寒及三阳经;卷2 述三阴经及疲后诸病;卷3 论伤寒变症;卷4 列伤寒类症。吴氏原作后经邵仙根于正文后增写评语,多系经验之谈。又晚清何廉臣曾将本书略予删改,改名《 感证宝筏》 刊行。1957 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按吴氏原著,邵氏评批本出版排印本。
伤寒咳嗽病证名。指寒邪外袭皮毛,内入于肺所致的咳嗽。《 症因脉治》 卷二:' ‘伤寒咳嗽之症,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喘咳。”脉浮紧或浮数。治宜分时令,寒伤肺,未郁热者,冬月麻黄杏仁汤;若三时恶寒身热咳嗽,前方加石膏、半夏;寒伤肺,郁而变热者,羌防泻白散等方。参见伤寒嗽、咳嗽条。伤寒类方书名。不分卷。徐大椿编释。书成于1759 年。徐氏研究<伤寒论》 不以六经分类,他认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遂将《 伤寒论》 中n3 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桅子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五等散、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共十二类,每类先论主方条文,并以同类方条文附述于后,末载六经脉证及别证变证,条理比较清楚。建国后有影印本。
572 伤
伤寒类证书名。O 金• 宋云公撰。3 卷。1163 丰宋氏自称密受于“常山医流张道人”:
六画
刊于全书
将仲景397 法,分证50 门,共484 法。用表格的形犬列述丁伤寒诸证及其兼证证治,并指明当用何方治疗。.清• 关催南编。关氏所编咬澄园医类》 (共15 卷),以证候、脉象、方剂为纲,将《 伤寒论》 全部原丈编录为类证10 卷,类脉3 卷,类方2 卷。在编法上将某些与数类均有关系的条文,采用重选编入法,仁厌重复,故篇幅较仲景原著有所扩充。.明• 赵道震撰;朽已佚。
伤寒总论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伤寒说意书名。10 卷,卷首1 卷。清• 黄元御撰。<四库全书提要卜己载:“元御既作《 伤寒悬解》 ,谓论文简奥,非读者所能速晓,后著此书.以开示初学之门径”。本书除列述六经病证外,卷首对六经、六气、营卫、风寒、传经等均有专题论述,但其中掺杂厂一些主观臆断的解释。
伤寒秘要书名。2 卷。明• 董琅纂定,胡正心参补。前有伤寒约论,次述六经病证,并分述伤寒诸症以及与伤寒有关的症候、病证66 则,末附治疗方剂, ( ) 2 首及备用效方19 首。
伤寒准绳书名。《 证治准绳》 组成部分。又名<伤寒证治准绳)。8 卷。明• 王肯堂编撰。刊于1604 年。卷首入门辨证诀,鉴别外感、内伤之发热,阐析伤寒及类伤寒一些症候在因、证方面的不同点。卷1 介绍伤寒总例;卷2 一4 列述六经病主要病证的方治;卷5 一6 为合病、并病及汗、下、吐后等病;卷7 为劳复、食复、窿后诸病、四时伤寒、妇人和小IL 伤寒等;卷8 分析伤寒脉法及伤寒治疗常用药的药性。本书引用前人学说颇多,临床部分吸取后人不少治疗方剂。作者在自序中称是书“为因证检书而求治法者设也”。故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伤寒兼惊病证名。小儿感受寒邪而兼发惊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五:“伤寒是寒邪客于皮肤.搏于气血,使腾理闭密,气不宣泄,蕴集生热,故头痛,体痛而壮热也。其兼惊者,是热乘心,心主血脉,小儿气血软弱,心神易动,为热所乘,故发惊,惊不止,则变惊痢也。”可见于小儿感染性疾病而致的高热惊厥。参见急惊风条。
伤寒读本见医学便览条。
伤寒琐言见伤寒六书条。
伤寒授珠见伤寒括要条。
伤寒惊搐即夹惊伤寒,详该条。
伤寒悬解书名。14 卷,卷首、卷末各1 卷。清,黄元御撰。作者对王叔和整理《 伤寒论》 的编次颇多攻汗,并力图“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第”。书中将(伤寒论}所载113 方,分别六经病证,子以剖析贯串,并注明本病、经病、腑病、脏病、坏病及传腑、传脏、人阳入阴等不同情况,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但其中不乏主观片面的观点。伤寒绪论见伤寒攒论、伤寒绪论条:
伤寒提钩见医述条。
伤寒喉闭病名。见《 疮疡经验全书》 卷一:“此症因伤寒遗毒不散,八、九日后,喉中肿闭,皆因热毒入于心脾三经之故。急服四七汤二、三剂。”参见喉闭条。
伤寒喉痹病名。① 由冬伤于寒遗毒未尽,深陷厥少二阴经,致火毒炎喉,咽喉肿痛,面赤腮肿,甚或项外漫肿,咽喉闭塞,汤水难咽,语言难出((病源辞典》 )。治宜清余毒,消肿痛。可选用普济消毒饮、竹叶石膏汤等加减。② 由寒邪直折所致的喉痹。治疗参见喉痹条。
伤寒集注见舒氏伤寒集注条。伤寒腹胀病证名。指伤寒病邪传里所致的腹胀。又分热结膀胧腹胀,及阳明胃实腹胀,血蓄腹胀。《 症因脉治• 肿胀总论》 :' ’伤寒腹胀之症,恶寒发热,自汗口渴,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此热结膀肌之症。若里热不恶寒,自汗不大便,烦满燥实,此阳明胃实腹胀之症,若腹胀硬痛,小便自利,大便或黑,此蓄血腹胀之症也。”多因表邪不解,内传膀肤,或热结或血蓄下焦所致。治宜逐疲、利水、攻下为主。如热邪入里,腹胀满,脉沉数,大便结者,宜承气汤;若寒热者,大柴胡汤。若热结膀脱腹胀,小便不利者,五荃散或羌活木通汤调六一散,若腹胀小便利,大便黑,宜桃仁承气汤。参见腹胀、胃实腹胀、蓄血腹胀、热结膀耽腹胀条。
伤寒摘锦书名。全称《 万氏家传伤寒摘锦》 。2 卷。明• 万全编撰。本书重点选摘《 伤寒论》 中有关六经脉证治法,并记述r 伤寒两感、差后劳复、阴阳易、痊湿喝、霍乱等脉证治法,兼述温病、时行疫病。后收入《 万密斋医学全书)中。
伤寒摄要书名。4 卷。清• 王梦祖撰于1799 年。王氏以仲景学说为主,参考(内经)、<难经》 、《 伤寒论》 多种注本以及有关方书、论著近百种汇辑而成。本书除论述伤寒传经、诊法、六经证治等内容外,主要介绍伤寒多种病证的辨证和治疗。证分124 门,选方264 首,并记述其主治、功能及变化方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人的有关学术经验。伤寒暴嗽病证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五。指小儿感受寒邪,突然咳嗽者。症见咳嗽,气逆,喉有痰鸣,无汗,鼻塞清涕,为寒邪束肺,气机不利所致。治宜散寒宣肺。用金沸草散。参见寒嗽条。伤寒潮热病证名。阳明病主要证候之• 。(伤寒明理论• 潮热》 :“伤寒潮热,何以明之?若潮水之潮,其来不失其时也。旧一发,指时而发者,谓之潮热。”《 伤寒全生集• 潮热》 :“潮热属阳明,旺申未,一日一发,日脯时作,如潮候之有信,故臼潮热,专主胃腑实热,燥粪使然。渴甚不大便,澹语,脉洪数有力者,用调胃承气汤攻之。”参见潮热条。伤寒霍乱病名。指内伤饮食兼感寒邪引起的霍乱。<张氏医通》 卷四:“伤寒吐利,由邪气所伤,霍乱吐利,由饮食所伤,其有兼伤寒之邪,内外不和,加之头痛发热而吐利者,是伤寒霍乱也。”治宜理中、四逆之类,或蕾香正气散,胃荃汤加半夏、鳌香,平胃散加一一自,. . . . . . . .翻.. -一
木瓜等方。参见寒湿霍乱条
伤寒辨证书名仁4 卷。清• 陈尧道撰。刊于1678 年作者汇集宋元以来诸家学说,以阴、阳、表、里、虚、实等基础理论分析、论证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病的诊断和治法。另有药方部分,熔经方、时方于沪,阐明其主治、服法及加减法,是学习和研究《 伤寒论)的辅助读物。建国后有影印本。伤燥咳嗽病证名。指天行燥烈,燥火伤肺所致的咳嗽_《 症因脉治》 卷二:“伤燥咳嗽之症,口渴唇焦,烦热引饮,吐痰不出,或带血缕,几便带赤,喘急咳嗽”治用石膏泻白散、守青燥救肺汤、人参白虎汤等方:(医门法律• 咳嗽门》 :“伤燥之咳,痰粘气逆,血眼,杏仁萝卜子丸;清金润燥,天门冬丸、牛髓汤;如面目浮肿,蜜酥煎。”参见咳嗽条。
伤风后发搐病一证名。伤风后引起的抽搐。《 小儿药证直诀》 :' ‘伤风后得之,日中气出热,呵久顿闷,手足动摇。”多由患儿素察胎元不足,外感风寒,邪扰经络而引起。i 台宜发散风寒,舒经活络‘
伤生冷果菜伤食之一。见《 张氏医通》 卷二;“伤生冷果菜,宜木香、砂仁、炮姜、1kJ 桂。”《 杂病源流犀烛• 伤食不能食源流》 :“至于所伤之物既种种不同,宜各用主治之药。… … 伤菜,]一香,察香、肉桂。伤瓜,卷鱼炙食,瓜皮煎汤。”戈世医得效方》 卷四:“果菜积,平胃散加厂香寮香为末,热盐汤调服,碍香汤下阿魏圆三十粒立效。”参见伤食条。
伤食后发搐病证名。因伤食后引起的抽搐。小JL 乳食停滞,蓄积胃肠,湿郎则生热,热极主风,发为抽搐。<小)L 药证直诀李:“伤食后得之,身体温,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发搐。”病机为脾虚肝旺。明• 陈治《 幼幼近编》 :' ‘若因饮食停滞,痰涎奎满,而见此证(发搐)者、乃脾上弱不能生金,金虚不能平木,故邪旺动也,宜健脾消食,其证自愈,不可用凉惊等药。”治疗先消食,用保和丸;后止搐,用墟泊抱龙丸。参见急惊风条。
伤寒一提金见伤寒六书条。
伤寒+二经指伤寒十二经证候伤寒六经匠候中各有足经和手经的证候。如初病头项痛,腰脊强,恶寒,属足太阳;发热面赤恶风,属手太阳;目疼、鼻干,不得卧、属足阳明;蒸热而渴,属手阳明;胸胁满痛,口苦,属足少阳;耳聋及痛,寒热往来,属手少阳;腹满自利而吐,属足太阴;「1 卜津不到咽,属手太阴;四逆自利,属足少阴;脉微,fl 丈欲寐,试手少阴;耳聋囊缩不知人,属足厥阴;烦满掀逆,属手厥阴。伤寒九十论书名。1 卷。宋• 许叔微撰。本书记载许氏经治医案90 例,并以《 内经》 、《 难经》 、戈伤寒论少等医籍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加以剖析,论述精要。
伤寒三阴证泛指伤寒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经证候,与三阳经证相对而言、兰阴均属虚寒证候。太阴为肠胃虚寒证;少阴为心肾虚能;厥阴为寒热胜复,上热F 寒证。
伤寒古方通书名。2 卷。清• 王子接撰。本书
画伤573 即《 绛雪园古方选注》 第一部分。王氏将《 伤寒论)方剂分为和剂、寒剂、温剂、汗剂、吐剂、下剂六大类,共113 方,为解比较明晰。
伤寒不可下指伤寒禁下之证。① 太阳表证禁下。② 少阳病禁下。③ 邪气尚浅,肠未燥实者不可下:④ 阳明经证禁下。⑤ 三阳合病,外证未解者不可卜。⑥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⑦ 寒厥和虚;禁下。⑧ 血虚致厥不可下。⑨ 少阴病阳已虚,尺脉别墙者不可下。⑩ 妇人伤寒,经水适来或适断,热汉血室者禁一卜。
伤寒不可汗指铁寒禁汗之汪。① 太阳病,尺脉迟或微,属里虚者禁汗。② 少阳病禁汗。③ 妇人伏寒,经水适来或适断,热入血室禁汗。④ 里虚下利沂谷不可攻表。⑤ 素体中虚里寒者禁汗。⑥ 少阴病计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汗。⑦ 厥阴病热欺者不可、.⑧ 咽喉干燥、淋家、疮家、则家、亡血家、汗家等津液亏虚,阴阳不足者禁汗。
伤寒不可吐指伤寒禁吐之证:① 太阳病应发}禁吐:② 少阳病禁吐。③ 少阴病隔上有寒饮行禁吐。
伤寒方经解书名。简称《 经方解》 不分石清• 姜国伊注。书成于186 )年。本书注解(伤寒论户方113 首,淤白跋中提出:“沦经方者,须明药性;明药性者,须考《 本经》 (指《 神农本草经》 )。”故对方气的气味、主治功用的释文,均本于(神农本草经》 ;J 梦以《 名医别录》 作为补充。方义较简要,但也有户‘附会的沦述。书末附《 内经脉学部位考)伤寒发微论书名。又名(张仲景注解伤寒发微论》 2 卷。宋• 许叔微撰。许氏历述伤寒仁十_评证治,介绍某些伤寒证候的用药法,并扼要地辨析厂伤寒、中风、风温、温疟等病的脉证,为学习(伤寒论)的辅助读物。
伤寒百问歌书名。4 卷。宋• 钱闻礼撰。撰年不详。作者根据(伤寒论》 原文,以七言歌诀形式扮出93 个问题。内容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鉴别、症平、、治法等luJ 题讨论,并引前人有关《 伤寒论》 注文以川析部分歌诀,便f 读者对飞伤寒论》 主要论点的理解本书卷一为汤尹才所撰《 伤寒解惑论》 、此篇对研左《 伤寒论尹有一定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伤寒百证歌书名。5 卷。宋• 许叔微撰。许氏将(伤寒论》 中证候等内容编列为10D 种,用七言歌诀子以阐述分析,并引据占典医籍详予注释,加深声者对所论诸证的认识。
伤寒杂病论医书。又名《 伤寒卒病论》 伟卷东汉• 张仲景撰。约撰于三世纪初。是部论述钩寒和杂病的专著:本书曾经晋• 王叔和整理后炸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分为二书。北宋时校正医书,、,飞曾分别权时,计有《 伤寒论)10 卷、(金嚎要略方论汾:卷、《 金匾玉函经)8 卷等三种传本伤寒论三注朽名。16 卷。清• 周扬俊撰J 二1677 年。周氏于《 伤寒论》 注家中,钦佩方有执和喻嘉台,遂以方氏(伤寒论条辨沉喻氏《 尚论篇)两个注本勺
一.- - , ? ? ? ? ~一~-一-一~- ? ? -
574 伤
基础,加上他个人的见解,逐条予以注释,因名“三注”。在原文编次方面,较之方、喻亦有不少更动。作者强调伤寒病证应以风寒为重.氛,故将论中春温夏热、火劫、并病、合病、脏结、结胸、痞症、痉湿喝等另编于后。书中阐析仲景原文颇为精要。
伤寒论今释书名。8 卷。陆渊雷撰于193 。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 伤寒论》 用较浅显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论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仲景原著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会,但因思想方法局限,掌握西医知识亦有限,故难免有其片面不足之处。建国后有排印本。伤寒论方解书名。‘亨,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中医研究所编著。本书诊释<伤寒论》 方,除引述前人较好的方解外,并能结合现代的临床使用经验,介绍具体方剂(包括药物组成、调剂用法、原书指证、前贤阐述、拟用剂量、适应证候、禁忌证候、补充讲解八项)。论述简要,条理比较清晰。1959 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伤寒论本义书名。18 卷。卷首、卷末各1 卷。清• 魏荔彤撰于1724 年。魏氏注解(伤寒论》 ,除前有总论外,对六经病、篷后劳复、霍乱等篇,亦各有总论提要钩玄。卷首并附方有执《 阴阳表里图),阂芝庆<传经论)以及作者对方、阂二家学说的评价。编次方面,将合病、并病、坏病、痰病、过经不解等内容置于三阳经病和三阴经病之间。诊释颇详,但附会的观点亦复不少。本书另有魏氏自撰的跋语,分析了六经病的八纲及治法举例,可资参考。
伤寒论本旨书名。即《 医门棒喝二集》 。9 卷。清• 章虚谷撰于1835 年。作者鉴于(伤寒论》 辞简义深,理法微妙,读者难以领会,而又不易找到符合简明切当的注本,遂重为编注。编次参考《 伤寒论条辨),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提纲,阐述各经病症。章氏推崇叶天士,并博采众说“辨别义理,证其讹谬,以期合乎意旨”(见自序),故以“本旨”为书名。本书另取顾景文所整理的《 温证论治》 加以注释,作为外感温病治法;又注释了(湿热条辨》 (旧题薛雪撰)作为暑病治法,以补充《 伤寒论》 的某些不足之处。
伤寒论条辨书名。8 卷。明• 方有执撰。刊于1592 年。方氏认为(伤寒论》 一乱于王叔和的重编,再乱于成无己的注释,失去仲景原著伤寒兼杂病的完整性。遂予重新编注、考订,并调整了若千条原文的编次,删去了《 伤寒例》 一篇,将太阳病纳为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俱伤三种。全书前列图说后附《 本草钞)、《 或问》 、《 痉书》 各一卷。全书条辨《 伤寒论》 六经篇文比较详明,在(伤寒论)注本中卓有影响。建国后有排印本。
伤寒论附余见伤寒论注条。
伤寒论述义书名。《 幸修堂医学丛书》 之一。5 卷。日本• 丹波元坚撰于1827 年。作者在钻研其父丹波元简《 伤寒论辑义》 的基础上,参考各家学说,针对(伤寒论》 中所述病情、病机予以重点剖
析,以补《 伤寒论辑义)之不足。此书刊行后,于1851 年作者又撰(伤寒论述义补》 一篇附刊于后,建国后有排印本。
伤寒论直解书名。6 卷。清• 张锡驹撰。刊于1712 年。张氏融会(内经)理论以阐注仲景《 伤寒论》 ,对读者理解经义并联系临床实际,有一定的帮助。本书删去王叔和整理本中“伤寒例”等部分内容,在编排次序上亦略有调整。末附(伤寒附余)l 卷。
伤寒论浅注书名。6 卷。清• 陈念祖撰。刊于1803 年。本书按王叔和编次的吃伤寒论》 原文,但删去了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的平脉辨脉篇、伤寒序例、诸可与诸不可等篇。作者于《 伤寒论》 注本中推崇张隐庵、张令韶二家,并按其体例以分章节。编法的特点是于原文中衬以小注,注文以二张学说为主,兼采诸家精义以求阐明经旨。
伤寒论研究书名。4 卷。浑铁樵撰于1924 年。挥氏以中西汇通的观点阐析伤寒六经、伤寒提纲、伤寒和其他一些藏症的用药、伤寒病型与传经以及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并附作者治案。全书颇多个人见解,但也有一些主观附会或联系不当的论述。伤寒论类方伤寒方论著作。清徐大椿编释。刊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徐氏将《 伤寒论)113 方予以分类(纯以方分类,不按六经分类),证随方定,便于按证索方。该书对主方及其方类在阐析方面重视理论联系临床实践,使读者易于学用。现存多种刻本,建国后有影印本。
伤寒论集成书名。10 卷,日本• 山田正珍撰于1789 年。作者据宋• 高保衡、林亿的<伤寒论》 校订本,广泛参阅古今《 伤寒论》 注本(包括日本医家的几种注本),予以辨析、选注、删繁、考订,并将所有条文编列序号,计408 条,又依《 玉函经)补充了l 条,共409 条。虽为集注性质,颇多个人见解,在日人的《 伤寒论》 注本中具有一定的影响。解放后有排印本。
伤寒论集注书名。O 清• 张隐庵注释,高世拭纂集。6 卷。书成于1683 年。据高氏序言称,本书原为其师张隐庵所注释,稿未成而病逝,由高世拭重予编撰补订成书。书中选录了前人的一些注疏,并有不少张、高二氏的见解。但有一些附会的解释。.清• 徐赤集注。10 卷。书成于1727 年。徐氏选取成无己、庞安时、方有执、喻嘉言、柯韵伯、周禹载、魏荔彤等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见解以淦释《 伤寒论》 原文。另有补篇4 卷论述伤寒部分病症和一些杂病,并附妇人伤寒、小儿伤寒、春温等。伤寒论释义书名。O 《 中医临床参考丛书》 之一。成都中医学院主编。本书以提要、释义为主,结合词解,选注设释《 伤寒论》 。论述简明,选择诸家学说亦较精练。卷首概论部分能融会经义,使读者对六经辨证有一个纲领性的认识。本书原为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刊于1964 年,后经修订,于1973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南京中医学院编著。详见伤
伤575
寒论教学参考资料条。
伤寒论辑义书名。《 幸修堂医学丛书》 之一。7 卷。日本• 丹波元简撰于1801 年,作者采辑从成无己以下数十家的注释结合个人的心得,逐条阐析《 伤寒论》 原文。其原文则依宋• 高保衡、林亿校订本,考核比较精详;方解部分除选注诊释外,并参考古今方书增补了一些效方,对读者颇有启发。建国后有排印本。
伤寒论新义书名。余无言撰于1939 年。作者对<伤寒论》 的条文,编次上有所变更;原文论释,除选取前人有关学说外,颇多个人见解。余氏认为张仲景只是沿用《 素问》 六经之名,而不袭其实;书中删去烧挥散方,认为此方“不可恃”。但由于作者中西汇通观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有些观.点是附会或联系欠当二建国后有排印本。
伤寒论新注书名。附针灸治疗法。承淡安注解,朱襄君参订。承氏参考多种《 伤寒论》 注本及有关著作,对仲景原文采取提要、注解、小结的形式予以详析,并就六经病证条文补充针灸疗法。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试用中西汇通的理论注释经义,书中的注解和方论杂有附会或不够恰当的观点。1956 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伤寒来苏集书名。即清• 柯琴所撰《 伤寒论注》 、《 伤寒论翼》 、《 伤寒附翼》 之总称。各详该条。解放后有排印本。
伤寒补亡论书名。20 卷(其中卷16 明代即亡佚,实存19 卷)。宋• 郭雍撰于1181 年。作者鉴于当时所见《 伤寒论》 已有残缺,遂取《 千金方》 、《 类证活少、书》 以及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学说,参合个人见解作为补充,故题名“补亡”。本书的编次与一般《 伤寒论》 传本不同,且内容也有所扩充。在辑佚工作方面,有其一定的贡献。但本书体例混杂,仲景原文与后世注文相互掺混,又未能考证原始出处,是为本书的缺陷。1959 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此书时,题名《 仲景伤寒补亡论》 。
伤寒补天石书名。2 卷,续编2 卷。明• 戈维城撰。上卷自伤寒统辨起至冬温伤寒共51 篇;下卷自时行疫症起至足厥阴肝经证共46 篇;续编2 卷,自恶风、恶寒起至百合病,共43 篇。本书统论四时外感诸病较有条理,并记载前人从未提到的黄耳伤寒、赤隔伤寒等病证。在治法上选收了一些民间草药方,如黄耳伤寒用马蹄金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伤寒明理论书名。4 卷。金• 成无己撰。约刊于1156 年。卷1 一3 扼要地辨析了伤寒50 种证候的病象和病理,' ‘使习医之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次了然而无惑”(本书严器之序)。卷4 专论方药,选(伤寒论)常用方20 首,强调配伍制使的关系,并以经典医著结合个人体会加以分析。本书为学习《 伤寒论》 的补充读物。建国后有排印本。
伤寒金镜录见敖氏伤寒金镜录条。
伤寒审症表书名。1 卷。清• 包诚纂辑。书成
于1870 年。本书以表格的形式分析黄元御《 伤寒悬解》 中六经各类病证。颇能提要钩玄,便于审证参考对照。
伤寒例新注见伤寒论注条。
伤寒贯珠集书名。8 卷。清• 尤怡编撰。刊于181 。年。卷1 一2 论太阳证,其治法分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等法;卷3 一4 论阳明证,分正治法、明辨法、杂治法;卷5 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6 论太阴诸法、脏病、经病、经脏俱病等;卷7 论少阴诸法.少阴脉证及清、下、温法,生死法等;卷8 论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清法、温法、病禁、简误、痉后诸病等法。本书为有影响的伤寒注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伤寒咽喉痛病名。见《 诸病源候论》 卷七。指伤寒过经不愈,邪毒上薰所致的咽喉痛。“伤寒病,过经而不愈,脉反沉迟,手足厥逆者,此为下部脉不至,阴阳隔绝,邪客于足少阴之络,毒气上熏,故咽喉不利,或病而生疮。”若其人恶寒,发热汗不出,脉浮紧者,可选用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加减。伤寒保命集见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条。伤寒总病论书名。6 卷。宋• 庞安时约撰于1100 年。卷1 叙述六经分证;卷2 谈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3 论析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卷4 一5 列述暑病、寒疫、温病等;卷6 载伤寒杂方、妊娠杂方等。其处方用药在《 伤寒论夕的基础上参考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实践,有所补充和发挥。是一部研究《 伤寒论》 较早而有相当影啊的著作。建国后有排印本。
伤寒第一书书名。4 卷,附余2 卷。清• 沈月光传,车宗格、胡宪丰编订。书成于乾隆年间。本书论述伤寒证治较简要,但掺杂了八卦图说、河图洛书等内容,须予分析地参阅。
伤寒蓄水证病名。太阳腑证之一。《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等散主之。”《 伤寒论类方》 :“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其主要证候有小便不利,少腹满微热,消渴,或水入则吐等。膀肤为太阳经之府,太阳病不解,邪热随经入府,膀肤气化不行,与水相结,而成蓄水证。故用五等散通阳化气,利水解表。参见太阳病、太阳腑病条。
伤寒蓄血证病名。0 指太阳蓄血症。多由太阳病不解,癖热随经,内结膀肤所致。《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胧,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指阳明蓄血症。多由素有癖血,热传阳明所致。《 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癖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伤寒明理论• 蓄血》 :“伤寒蓄血,何以明之?蓄血者,在下焦结聚,结聚而不行,蓄积而不散者是也。… … 留于下而癖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癣热在里,血
576 伤
六画
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所致。… … 阳明证,其人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证。蓄血于下所以如狂者,经所谓热结膀胧,其人如狂者是也。血寮于下所以喜忘者,内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则为蓄血证明矣。蓄血之证,又有轻重焉:如狂也,喜忘也,皆蓄血之甚者,须抵当汤园以下之;如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则为蓄血之轻也,须桃仁承气汤以利之。”蓄血证与蓄水证不同,蓄血又有太阳蓄血与阳明蓄血之别。参太阳府病、伤寒蓄水证等条。
伤寒微旨论书名。2 卷。宋• 韩抵和约撰于1086 年。原书已佚,后世刊印本系从《 永乐大典》 中辑录编成。全书自伤寒源至劳复证共15 篇,论述辨脉,汗、下、温中等治疗大法,用药和某些病证的证治.并附方论、治案。韩氏在阐发《 伤寒论》 的学术经验方面,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与发展,论著颇为后世所重。但王履在《 医经溯徊集》 中批评韩氏“将温暑作伤寒立论”,应予注意。
伤寒解惑论见伤寒百问歌条。
伤寒溯源集书名。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10 卷,22 篇。清• 钱演撰于1707 年。钱氏鉴于世传的《 伤寒论》 刊本、注本的条文,前后蚌错,六经混乱。遂重予编订,详加设释,各经皆列纲领,每方均有方论。析义、辨误、论治,颇多独到的见解。由于作者以勤奋认真的治学态度,“直溯源流,深穷根抵,推求《 灵》 、《 素》 ,辨论阴阳,援古证今,分经辨证”(见自序),故在注本中有一定的影响。建国后有排印本。
伤寒截江网见伤寒六书条。
伤寒六经定法书抓。即(舒氏伤寒六经定法》 。1 卷。清• 舒诏撰。作者分析伤寒六经的证候,并扼要介绍其治法,治法中汲取了后世的一些经验方。本书或附刊于《 舒氏伤寒集注),一书。
伤寒心法要诀书名。3 卷(即《 医宗金鉴》 卷36 一38 )。清,吴谦等编撰。作者鉴于《 伤寒论》 原著辞义深奥,条目繁多,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使能触类旁通,遂将总论内容、六经辨证,及伤寒常见病证,类伤寒、瘟疫、温病等,' ’撮其要旨,编为歌诀”,另加注释,便于学习记诵。
伤寒心镜别集见伤寒心镜条。
伤寒古方订补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伤寒杀车捶法见伤寒六书条。
伤寒论后条辨书名。又名《 伤寒论后条辨直解》 。15 卷。清• 程应旎撰于1670 年。程氏以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 内容,根据个人对仲景原文的理解,、‘条其所条,辨其所辨”(见自序),并以仲景原文及(伤寒论条辨》 、(尚论篇》 的篇次附于后,便于读者参看检阅。全书注解在前人基础上有一定的发挥。注文前后承接呼应较好,但不够精要,汪唬《 伤寒论辩证厂‘注》 指出:“闲话太多,举引经史百家之言及歌曲笑谈,无所不至• ,• … 。”是为本书不足之处。伤寒论述义补见伤寒论述义条。
伤寒论辑义按书名。丹波元简辑义,挥铁樵按。挥氏以日人丹波氏《 伤寒论辑义》 为蓝本,将个人的读书临证体会写成按语附于各节条文之后,并增补沈芋绿、王丙、喜多村等中日《 伤寒论》 注家的• 些注文编纂而成。书中联系西医生理、病理等论述,间有牵强附会之处。
伤寒医诀串解书名。6 卷。清• 陈念祖撰。作者融会诸家学说,以串解的形式为主,阐明其个人研读(伤寒论》 的心得,冀使读者对《 伤寒论》 诸篇有一个纲领性认识。原书缺漏不全,后经其侄陈道著补水丁刊行。
伤寒证治准绳见伤寒准绳条。伤寒尚论辨似书名。清• 高学山撰。作者认为喻嘉言《 尚论篇》 各条丈中,多有似是而非、未尽恰当之处,遂反复详辨,并以“辨似”为书名。全书辨注颇详。高氏认为“伤寒诊法,惟以形、症、声、色,合之浮、大、数、动、滑、沉,涩、弱、弦、微之于脉以为印证,便可得其大概”(见凡例)。但作者在释义、方解等万面,尚杂有芜杂不精或不切合实际的观点。原系抄本,建国后出版排印本。
伤寒明理续论见伤寒六书条。伤寒金厄条辨书名。23 卷。李彦师编著。作者遵照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原序,将<伤寒论》 和戈金匾要略》 仍合为一书,用注释、互相参证等方法,具体领会张仲景对于急慢性病的医疗观点和辨证治法,注文比较简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随文训释或强作解释,可供研究《 伤寒杂病论》 的参考1957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伤寒金媲疏钞见仲景伤寒论疏钞金讹条伤寒卒病论笺见邹氏纯兹庐集条二伤寒活人指掌见伤寒图歌活人指掌条。伤寒真方歌括书名。6 卷。清• 陈念祖撰、陈氏将《 伤寒论》 方分经辨证,以诗歌的形式予以阐释;并对《 伤寒论》 原文作了一些归纳整理,未附魏念庭《 伤寒论》 跋语。本书与陈氏<伤寒医诀串解》 合刊,1958 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伤寒兼证析义书名;1 卷。清• 张悼撰本书所称伤寒兼证,不拘于六经病兼证范畴,包括伤寒兼杂病的多种情况。作者分析了中风、虚劳、内伤、宿食、头风、泻利、胎产等17 种兼伤寒的病证,以间答方式,阐述这些伤寒兼证的病因、病理、证候及治法。后附经脉、奇经、运气、方宜四篇。伤寒家秘的本见伤寒六书条。伤寒温疫条辨书名。简称<寒温条辨》 _6 卷,清• 杨溶撰于1784 年。作者鉴于伤寒、温病易护混淆,遂采集诸家学说予以洋辨。卷1 列述伤寒和温病的脉证、病因、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卷2 一3 辨析伤寒、温病各种病候;卷4 一5 医方辨,计正方180 首,附方34 首。卷6 本草辨,述药物188 种。本伶选摘<温疫论》 、《 伤寒辨证》 巾论述尤多,但义肖所衬充发挥,并创用升降散等方剂,在同类书中有其影响。伤寒+六证类方见医学摘梓条、
伤577
伤寒杂病论义疏书名。16 卷。刘世祯述义,刘瑞融疏证。刊于1924 年。据刘世祯氏自称,因母丧,于江西某山谷中遇“张老”,张老授以古本《 伤寒杂病论),与世传本不同,遂阐述师传及贪人所体会的本义,并由刘瑞融疏通引证,补充发挥。由于所谓张老所传古本<伤寒论》 无从稽实,一般以为殊难确信。又如书中注明“通行本佚”的某些条文,其学术观点与仲景学说亦欠协调,故本书的实际价值,需进一步研究。
伤寒杂病论读本见孙氏医学丛书条。
伤寒杂病论章句见孙氏医学丛书条。
伤寒论阳明病释书名。4 卷。清• 陆惫修撰。作者鉴于伤寒阳明病每多“中焦危急之候”,不容误诊或缓治。遂取《 伤寒论》 阳明病篇原文共78 条予以途释,选集前人有关阳明病的释文287 条,对阳明证的证治作了较深入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阳明无死证”的看法。对学习和研究阳明病症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有(世补斋医书》 本。
伤寒论浅注补正书名。《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之一。7 卷。清• 唐宗海撰。唐氏比较推崇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但又认为“此书注解,尚有缺误”。遂在陈书的基础上予以补缺正误,并于每经篇首补总论一篇以明大旨。由于唐氏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诊释补正,难免在某些方面有主观片面或牵强附会的见解。
伤寒论类方汇参书名。左季云撰于1927 年。作者将(伤寒论》 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等十二类,并将有关加减及变化方附入介绍,每一处方下大多详列适应症、禁忌症、方药作用、服用法、药后反应、预后等,并辨析和鉴别与此方配伍或作用近似的有关处方,是研究《 伤寒论》 方治的参考读物。建国后有排印木。
伤寒论章句方解书名。6 卷(章句4 卷,方解2 卷)。清• 陈恭溥编撰。刊于1851 年。作者认为:“凡注解经书,必明句读。”故于《 伤寒论》 注本中以章句明晰的《 伤寒论直解》 (张锡驹撰)和颇能阐发精义的<伤寒论集注》 (张隐庵编)为基础,予以分章节、句读,逐一注释,阐以己见,内容比较简明。后有伤寒方剂汇解,不以六经分类,恐读者泥于六经,使《 伤寒论》 方用之不广。末附伤寒刺灸心法。
伤寒论辨证广注书名。14 卷。清• 汪玻撰于1680 年。汪氏根据《 素问》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析取《 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辩注。在治法上,不泥守仲景成方,选列自晋迄明历代治疗热病的效方作为辅翼。汪氏纂注《 伤寒论例》 ,图注手足阴阳六经经脉,并附热病针刺法及穴位图说等。作者复撰<中寒论辨证广注》 ,分上、中、下三卷,体例悉遵前书,逐条辩注(伤寒论》 中可属真寒证的原文。汪氏以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故将仲景《 伤寒论》 析分为二,在编法上别开生面、对于读者学习和研究<伤寒论》 有一定
的参考价值。
伤寒明理药方论见仲景全书条。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书名。8 卷。清• 沈明宗撰于1693 年。沈氏于(伤寒论》 注家中,比较推崇方有执、喻嘉言,认为(伤寒论>中所谈六气外感,主要是“风伤卫、寒伤营”, “而括燥湿于寒伤营,春夏温热该于风伤卫”(见自序)。并批评王叔和整理的《 伤寒论》 编次不明,故在编注时,突出六经主病,颇多个人见解。编次仿喻嘉言<尚论篇》 ,将六经篇目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差后劳复等均另立篇名,' ’惟以正治汗、吐、下次之于前;误治变端,次之于后;风寒两伤,误治诸变,逐段拈出”(见本书卷一重编《 伤寒论)大意)。解放后有排印本。
伤寒六经纂要辨疑书名。4 卷。明• 童养学纂辑。刊于1632 年。编者将陶华(伤寒六书》 予以重纂删订,编次较为明晰。卷1 总论;卷2 一3 分述伤寒及温热病证;卷4 治法、方剂。全书对陶氏有关伤寒、温热病的学术经验,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与辨析。
伤寒杂病心法集解见郑氏彤园医书四种条。伤寒论后亲辨直解见伤寒论后条辨条。伤寒证脉药裁江网见伤寒六书条。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书名。一名《 伤寒活人指掌》 。5 卷(一作3 卷)。元• 吴恕撰于1337 年。宋• 李知先曾于1166 年将《 南阳活人书》 中伤寒诸证编成歌括,书名《 活人书括》 。吴氏在《 活人书括》 基础上予以重订,融会《 伤寒论》 、《 南阳活人书》 等前人著作,增辑若干图表编纂而成。论述证治颇详,本书后经吴氏门人熊宗立续编为10 卷本,改名《 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 ,内容有所补充。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书名。简称(伤寒标本》 。2 卷。旧题金• 刘完素撰。为论述伤寒证治专著。_上卷叙述病证,自伤风、伤寒、中暑、中湿、至食复、劳复共44 则;下卷则载所用64 方,其中仲景方约占半数。本书卷上有传染一则,以示伤寒与疫病的区别;在治法上用双解散、益元散等方以补充仲景治法之未备。本书或认为出于托名,非刘氏原著。后编入‘医统正脉》 中。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书名。简称(活人总括》 。7 卷。宋• 杨士流撰。本书以总括《 伤寒论》 、<伤寒类证活人书》 二书的内容为主,参附杨氏学术见解编成。卷1 为活人证治赋;卷2 伤寒总括;卷3 伤寒证治;卷4 一6 分述发热、恶风、四逆、头痛等多种证候的证治;卷7 介绍小柴胡汤加减法、伤寒诸笃证以及伤寒别名、戒忌、产妇伤寒、小儿伤寒等。伤寒活人指掌提纲见医要集览条。伤寒辨舌世验精法见撰集伤寒世验精法条。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书名。又名(伤寒方论》 。1 卷。清• 徐彬撰。刊于1667 年。作者推崇喻嘉言(尚论篇》 ,但认为喻氏书略于方论,遂专辑力论,选录《 尚论篇)中论证大意,分注于(伤寒论)113 方之下,方解部分发挥己见以阐析仲景立方深意,并可从
578 伤华
方沦中体会辨证选方的精义。是一部学习研究《 伤寒论)方的参考读物。
伤寒论浅注方论合编见医学初阶条。
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书名。南京中医学院编著。本书以该院所编《 伤寒论释义》 为蓝本,在仲景原文后用提示和讨论的形式加以阐析,并附表格,主要用于教学参考。1959 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伤寒线论、伤寒绪论书名。各2 卷。清• 张璐撰。刊于1667 年。作者博览《 伤寒论》 诸家注本,有“多歧而不一”的感慨。后得《 伤寒论条辨》 、《 尚论篇2 等书,在反复钻研之后,“向之所谓多歧者,渐归一贯”。书名的意义,张氏释为“攒者,祖仲景之文;绪者,理诸家之纷纭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汇明其源流• 一”(见本书自序)。在编次方面,将王叔和整理本予以重编,诊释采《 尚论篇》 等诸家注文,参以个人见解,是为“缈论”部分;又鉴于《 伤寒论》 原书有残缺,证治或有不全,遂博搜前人方论予以补充,是为‘’绪论”部分。但“攒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 尚论篇》 原文的编次,“绪论”所补充的方剂,其中个别有配伍不够严密的缺陷。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书名。3 卷。明• 童养学纂辑。童氏以昊恕《 伤寒活人指掌图》 一书不能概括张仲景论述伤寒的全貌,且伤寒、杂病编次混淆,提出:“活人此书,害人亦此书。”遂予补注辨疑,将诸证区分为正伤寒、类伤寒及传经、直中等。首卷六经传变;卷2 伤寒诸证(实际上包括温病、疫病和一些杂病);卷3 列方剂114 首。眉目较为清楚。华.( hud )。① 鲜美。《 素问• 异法方宜论》 :“其民华食而脂肥。”② 光华、光彩。<素问• 解精微论): “华色者,其荣也。”《 临证指南医案》 :“面色唇爪,已无华色。”.音花(hu 。)。① 古通花。(本草纲目)卷十五,莞蔚:“方茎白华,华生节间。”② 形容脉象如花一样的轻浮柔弱。《 素间• 大奇论):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
华色面部有明润的色泽。面有华色,是心气充足,精神内守的表现。(素问• 解精微论》 :“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华池.指口。宋《 太平御览》 :“养生经曰:“口为华池。”.指舌下。(黄庭经注): “舌下为华池。”华佗(?一208 年?)东汉末杰出的外科学家。又名弃,字元化,沛国谁(今安徽毫县)人。在医学上有很高的成就,通晓内、外、如、儿、针灸等科,尤精于外科及针灸。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提倡外科手术治疗。根据史书记载:他曾创用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进行过腹腔肿物切除及胃肠手术等,获得较好的效果。在针灸方面,他总结创用沿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称“华佗夹脊穴”,沿用至今。又主张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C ”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以活动肢体,创制了一套“五禽戏”。后被曹操杀害。史料记载华佗著有《 枕中灸
刺经)等多种医书,均佚。(中藏经》 是后人托名华佗的作品。
华食鲜美厚味的饮食。《 素问• 异法方宜论): “其民华食而脂肥。”
华剪见华佗条。
华盖经穴名。代号:RN20 。出《 针灸甲乙经》 。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或于漩矶穴下1 寸处取穴。另说在漩矶穴下2 寸((十四经发挥》 );或1 . 6 寸((针灸大成》 )。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满痛,咽喉痛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烂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华山矾见《 广西中药志》 。又名华灰木、狗屎木、毛柴子、地黄木。为山矾科植物华山矾SyTnpl ? chinensis ( Lour • )〕 讹e 的枝叶。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苦,凉。清热利湿,止血生肌。① 治痢疾,泄泻。鲜品捣汁服:巧一30 克。② 捣敷创伤出血,疮疡;研末调敷治烫伤。
华山参见《 陕西中草药》 。又名热参。为茄科植物华山参Physochlaina infundibularis Kuang 的根。分布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甘、微苦,热。有毒。平喘,温中,安神。治慢性支气管炎,虚寒腹泻,心悸失眠。煎服:0 . 1 一0 . 2 克。不宜多服、久服,过量易致中毒,可出现口渴、咽喉灼热、瞳孔散大、烦躁等中毒症状。不宜与黑豆、卤水、同用。忌铁器。青光眼患者忌服。孕妇慎用。本品含天仙子碱(东莫若碱)、天仙子胺(蓑若碱)、山蓑若碱、阿托品等生物碱和东蓖若素等。煎剂对狗及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豚鼠口服有明显的平喘作用。天仙子碱药理作用见天仙子条。
华元化见华佗条。
华灰木见《 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 。为华山矾之别名,详该条。
华乔石见华自达条。
华自达清代医生。号乔石,德化(今江西九江)人。本学儒,后改学医。撰有《 尊经集》 ,未见刻行。华莽带见《 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为石香蕾之别名,详该条。
华佗方书名。见《 隋书• 经籍志)。10 卷。魏• 吴普撰。已佚。
华佗穴经外奇穴名。见《 针灸学简编》 。即夹脊穴,见该条。
华良姜见《 中国经济植物志》 。为廉姜之别名,详该条。
华哈云(?一1753 )清医家。字南田。锡山(今江苏无锡)人。师从叶天士,素乃留心录其医案,累计盈万,分门辑成《 临证指南医案》 10 卷。并加分析论述。1752 年又将续补医案、温热论与平生所集各种经验奇方付刊,未成即逝。后由岳廷璋续完。名《 续选临证指南医案》
华盖散《 博济方)卷二方。炒苏子、赤获菩、炙桑白皮、陈皮、炒杏仁、麻黄各一两,炙甘草半两。为粗
华伦仿伪仰伊似579
末,每服二钱,水煎,食后服。功能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胸隔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目眩晕。
华山矾根见《 南宁市药物志》 。又名土常山。为山矶科植物华山矾Symplocos chinens 访(Lour . ) Druce 的根。苦,凉,有小毒。清热利湿,截疟,解毒。① 治感冒发热,痢疾,肠炎,急性肾炎,疟疾,筋骨疼痛,热毒疮肿。煎服:6 一12 克。② 治疥疮。煎服或煎水洗。服本品过量,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胸闷等症状。
华阳隐居见陶弘景条。
华佗内事书名。见《 隋书• 经籍志》 。5 卷,已佚。
华佗外科书名。见明,殷仲春《 医藏书目》 。卷数不详,已佚。
华佗夹脊经外奇穴名。即夹脊穴,见该条。华南地丁见《 中药志),为龙胆地丁之别名,详该条。
华氏按摩术书名。1 册。杨华亭编,黄竹斋校。本书将小儿推拿的一些手法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并附图解,其中记载的一些方法多不见于其他同类著作中。可供研究推拿按摩的参考。
华佗再造丸研制方。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当归、川弯、红花、天南星、马钱子、吴茱英、冰片等。浓缩水蜜丸,每瓶8 克,每服4 一8 克,一日二至三次;重症每服8 一16 克。功能活血化疲,化痰通络,行气止痛。治痕血或痰湿闭阻经络之中风瘫痪,拘挛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清。
华佗琼酥散(华佗神医秘传》 卷三方。蟾酥一钱,半夏、羊掷踢各六分,川乌、胡椒、川椒各一钱八分,草拨三钱。为末,每服半分,陈酒调服。用于痈疽疮疡施刀前的麻醉。
华佗神医秘传书名。22 卷。托名汉• 华佗撰,唐• 孙思邀集。本书不见于一般书目和前人引录,卷首有孙思递、徐大椿序言各一篇,亦均系托名之作。其内容包括病理秘传、临床秘传、神方秘传及内、外、妇、产、儿、五官、皮肤、伤科、结毒、急救、奇症、兽医、制炼、服饵等;并有华佗《 注仓公传)一文。虽非华氏原著,但有一些不见于其他方书而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方药。此书于1920 年由上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
华洋脏象约纂书名。3 卷,附录1 卷。清• 朱沛文编撰于1892 年。本书汇集中西医有关人体结构、解剖图谱,参述己见编著而成。卷上为五脏六腑形态、部位、功能;卷中为眼、耳、鼻、及骨骼结构、功能;卷下为十二经脉、气血营卫等生理作用及酉医脏腑解剖图谱。所引资料先中后西,中医自《 内经》 迄清代诸家论述均有摘录,内容较为丰富、系统,并指出前人对脏腑记载上的一些错误。附录为有关诊病、读书等杂论。
华佗外敷麻药方《 华佗神医秘传》 卷三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天南星、生半夏、草拨各五钱,胡椒一
两,蟾酥、细辛各四钱。为细末,烧酒调敷。用于施刀时的局部麻醉。
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书名。见<隋书• 经籍志)。1 卷。旧题东汉• 华佗撰。已佚。王叔和《 脉经)曾引华佗“察声色要诀”,其内容或系此书的组成部分。
伦珠扎西清代藏医学家。全名觉吾• 伦珠扎西。著有《 新老宇陀• 元丹贡布传》 一书。详细介绍新老宇陀的生平事迹。民族出版社于1982 年根据拉萨木刻版出版排印本。国外有英译本。仿寓意草医案著作。2 卷。清• 李冠仙撰于1835 年。作者盛赞(寓意草》 ,并仿其格式,故名。所载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妇科、五官科等验案。案中议病、析因颇详,主张“药不执方,相宜而用”,同症异治,异症同治。立法处方灵活,诊治颇具胆识,但案语偏于烦琐。本书收入(三三医书》 中。伪药条辨书名:4 卷。清• 郑奋扬撰。刊于1901 年。本书是鉴定药物真伪的专著。内容主要对于110 种药物的名称、形、色、气味,进行了较详细的辨析,1930 年曹炳章又在本书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勘,进行了整理和补注,改名《 增订伪药条辨》 ,内容更加充实。
仰天钟见(广西中草药》 。为天香炉之别名,详该条。
仰卧位针灸体位名。详卧位条。仰顶生病证名。即产儿额先露。清• 周纪常《 女科辑要》 “‘名仰顶生者,谓额角已露,顶却向后。”仰靠位针灸体位名。详坐位条。仰月内障证病名。见《 证治准绳• 杂病》 。为如银内障的早期证候。“瞳神下半边,有白气隐隐一湾,如新月仰而从下向上也,久而变满,为如银内障。”( (张氏医通》 卷八)。参见如银内障条。伊尹商宰相,名伊,尹是官名,一说名挚。传说奴隶出身,原为有萃氏女的陪嫁厨师,负鼎饥以滋味取悦于汤,汤用为“小臣”,后任国政,佐汤伐荣。有姜、桂于享调之论。《 甲乙经• 序》 :“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因有伊尹创汤液之说。伊贝母见《 新疆中草药手册》 。为百合科植物新疆贝母Fritillaria wallljewiiR 馆el 或伊犁贝母F . pallidiflora Schrenk 的鳞茎。产新疆。苦、甘,微寒。止咳化痰,清肺散结。治肺热咳嗽,胸闷痰粘,淋巴结结核,痈肿。煎服:3 一9 克。反乌头、附子。本品含西贝母碱,对动物有降低血压作用,对离体动物肠管有解痉作用。
似疟病证名。指如疟非疟的一类病证。《 医贯• 疟论): “世间似疟非疟者多。世人一见寒热往来,便以截疟丹施治,一截不止则再截,再截而止,止而复发复截,以致委顿,甚或因而致毙者有之,是不可不辩也。经曰,旧虚则恶寒,阴虚则恶热。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恶寒;阳气下陷于阴中,则恶热。凡伤寒后、大病后、产后、劳嚓等证,俱有往来寒热,似疟非疟,或一日二三度发,并作虚治。但有阳虚、阴虚之别。
580 似血
阳虚者补阳,如理中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姜桂,甚则加附子,诸方中必用升麻、柴胡,以提出阴中之阳,水升火降而愈。医书中有论及之者矣。至于阴虚者,其寒热亦与正疟无异,而阴疟中又有真阴真阳之分,人所不知。经曰,昼见夜伏,夜见昼止,按时而发,是无水也;昼见夜伏,夜见昼止,倏忽往来,时作时止,是无火也。无水者,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六味汤主之;无火者,益火之原,以消阴聆,八味汤主之。世人患久疟而不愈者,非疟不可愈,乃治之不如法也。… … 又有恶寒恶热,如疟无异,面赤如脂,口渴不甚,吐痰如涌,身以上热如烙,膝以下自觉冷,此真阳泛上,肾虚之极,急以附子八味地黄汤,大剂冷饮而热退,继以人参建中汤调理。”参如疟条。似喘证名。即虚喘。指呼吸气短,如不能续的症候。多由真元受伤.脏气虚衰,肾不纳气所致。(景岳全书• 杂证漠): “似喘者,其责在肾。”“肾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阳亏损,精不化气,则下不上交而为促促者,断之基也。”《 医学入门》 卷五:“气短不能续呼吸。久病气短不能接续,似喘非喘者,单人参汤;扶脾,生脉散、调中益气汤。”(医钞类编》 卷六:“贞元饮,景岳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气道噎塞,不能升降垂危者。人但知为气急,其病在上,不知元海无根,肝肾亏损,子午不交,气脱证也。”参虚喘条。似中风病证名。指浊火闭阻五脏脉络的五官歪斜症。《 慎斋遗书》 卷七:“似中风之证,其类不一,要皆阳气闭塞,浊火冒明所致。盖气行则脉行,脉行则五官正,气滞则脉滞,脉滞则五官歪。滞于肝则目邪,滞于心则舌邪,滞于肾则耳邪,滞于肺则鼻邪,滞于脾则口邪。故初滞以七气汤之类以理其气,后则随其所滞而平之,必兼肝经之药,因风气通于肝,治风先治肝也。”
血① 由饮食精微所化生而循行于脉管中的血液。《 灵枢• 决气}: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 营卫生会》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血赖气的推动以供养全身各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素问• 五脏生成论):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② 温病辨证的一个阶段或病位。参卫气营血辨证条。
血门经外奇穴名。出《 医经小学)。位于脐上4 寸,再旁开腹正中线3 寸处。治妇人腹中血块,胃痛,消化不良;以及急性胃炎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住灸5 一7 壮;或艾条灸10 一15 分钟。
血分O 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中最深入的阶段或病位,包括心、肝、肾等脏受病。参卫气营血辨证条。.泛指病在于血者,与气分相对而言。.病证名。妇人先有经水不通,而后得水气病。(金匾要略• 水气病脉症并治): “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日血分。”血风病名。见《 解围元蔽》 卷一。即病风。详该条。
血师出《 名医别录》 。为代褚石之别名.详该条。
血闭出(神农本草经)禹余粮条。即经闭。详该条。
血会八会穴之一。《 难经• 四十五难): “血会腑俞。”隔俞位居心俞和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本穴居中,血液聚会,故名。凡血之为病,皆可酌情取用。
血汗证名。见《 奇效良方• 诸血r 〕 )。又名红汗、汗血、肌蛆。指汗出色淡红如血。多由火热炽盛,迫血外溢所致。(血证论• 汗血): “则知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 杂病源流犀烛• 诸汗源流): “有血汗者,汗出污衣,甚如苏木水滋染,即<内经》 之蝶症,则由胆经受热,血遂妄行,又与手少阴气并,故成此症。”《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赶,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治以清热泻火为主,辨别心火、肝火、胃火、肺热、胆热的不同,选用凉血地黄汤、当归芦荟丸、竹叶石膏汤、人参清肺汤、定命散等方。如因气虚血少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味。产后血汗,宜捐皮散。亦有因大喜伤心,血随气行者,用黄蔑建中汤兼用小麦、麦门冬,金银器煎汤调下妙香散。参见红汗、汗血、肌妞条。
血呕病证名。指呕吐食物和血液之症。《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一:“病者心下满.食人即呕,血随食出,名曰血呕。此由痕蓄冷血,聚积胃口之所为也。”详蓄血吐血条。
血余即头发。发的荣枯与血气盛衰有密切关系,故有发为血之余的说法。参发条。血疗病名。《 外科真诊)卷下:“血疗或生肘下,或生眼角。疗有一窍如针眼淌鲜血不止,急用真香油四两,无灰酒不拘多少和匀热服,其血立止,徐用野菊花浓煎常服,切忌茶汤。”
血极又称脉极。见(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详脉极条。
血郁六郁之一。《 丹溪心法》 卷三:“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因暴怒、挫闪、劳役过度,饥饱不调等所致。《 杂病源流犀烛• 诸郁源流》 :“盛怒叫呼,挫闪,饥饱劳役,致胸胁间常如针刺痛,或能食,小便淋,大便红,脉沉礼而涩,是血郁。”治宜和血解郁。用血郁汤、四物化郁汤等方。参见六郁、郁证条。
血轮眼的五轮之一。见《 秘传眼科龙木论)。即两毗。《 银海精微): “心属火,曰血轮。在眼为二毗。”故毗部的疾患多与心、小肠有关,详毗条。血郑经外奇穴名。所指有二:① 出(针灸集成》 。即百虫案,见该条。② 《 铜人瑜穴针灸图经》 :“委中者,血郑也。”
血胀鼓胀之一。(世医得效方• 胀满): “烦躁嗽水,迷忽惊狂,痛闷喘息,虚汗厥逆,小便多、大便黑,名血胀。”(医钞类编• 胀病门>: “血胀,癖蓄死血作胀。”《 张氏医通• 鼓胀): “蓄血成胀,腹上青紫筋见,或手足有红缕赤痕,小水利、大便黑。金匾下癖血汤,不应.抵当丸去水蛙,加搏鸡做丸,空腹日进~一~~归.. . .脚.. . .叨.? ? ? ? ? ? - , ? ? ' ? - . . .圈翻~~一~?
六画血581
梧子大三丸,血下止后服,轻则散血消胀汤。”《 杂病源流犀烛• 肿胀源流): “有因血热而胀者。必喘躁,虚汗,肢厥.搜赤,屎黑而胀。宜人参夸归汤。”参见鼓胀条。
血肿病证名。指水肿以血痕为主者。《 丹溪心法• 水肿}: “其皮间有红缕赤痕者,此血肿也。”多因疲血留滞,血化为水所致。主要表现为四肢浮肿,皮肉间有红丝血痕,或妇女经水先断,后见水肿,少腹胀痛拒按,小便清长等。治宜活血祛察,用续断饮、桃红四物汤、代抵当汤、小调经散等方。四肢肿甚,则兼治水,五皮饮加当归、白芍、蒲黄、丹皮、桃仁,或用干漆、雄黄,醋丸,麦芽汤下。参见水肿条。血变.体表血色的变化。(灵枢• 癫狂》 :“候之于颜,… … 血变而上。”.血分的病变。《 素间• 至真要大论): “民病血变于中,发为痈疡… … 。”血疟疟疾之一。指疟发时有各种出血症状者。《 杂病源流犀烛• 疟疾源流): “血疟者,或明血,或便血,或女人月事适来,皆是血疟。宜于治疟药中,加桃仁、羲术、延胡索等。”参见疟疾条。
血病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因癖血内结少腹而致。症为小腹结痛,硬满有形,甚或大便秘结而黑,小便自利,月经不调等。宜温通逐寮,用少腹逐寮汤或桂枝获菩丸。.见《 寿世保元)卷五。指阴囊外伤后形成的血肿。.见(儒门事亲)卷四。即便痈之俗称。治宜异水丸、桃仁承气汤。O 《 医宗金鉴》 卷四十二。“有谓血痴者,其证即便毒鱼口也。”初起微热不红,寒热往来者,宜荆防败毒散,气郁而烦躁口渴者,宜山甲内消散;溃后宜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外用五色灵药,兼琉拍膏、万应膏、生肌敛口。
血泄证名。出<素问• 至真要大论》 。指大小便下血。(素问玄机原病式• 热类》 :“血泄,热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详便血、尿血条。
血泪见《 活幼心书》 。指双目流血。清• 吴溶堂(保婴易知录》 谓其发病“乃胎热胎火所致。”目为肝窍,血乃心液,火灼心肝,迫血上溢,故成此证。治宜凉肝泻心之剂。
血经出<妇人良方大全》 卷一。即月经。详该条。
血拍见《 大明一统志》 。为琉拍之处方名,详该条。
血草见福建省晋江专区民卫组(中草药手册》 。为费菜之别名,详该条。
血枯病名。.<素问• 腹中论): “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躁臭,… … 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 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绝,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指妇女血海枯竭所致经闭者。见(兰室秘藏)卷中。
血咳见(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 。即经来咳血。详该条。
血便证名。.指大便下血。见(素间• 六元正织
大论》 。详见便血条。.指小便出血。<素问• 至真要大论》 :“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张志聪注:“溺赤便血者,甚则血出于小便也。”详溺血条。血信见《 产宝》 。即月经,详该条。血脉.即经脉。简称脉。气血运行的通道。《 灵枢• 九针论):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活人书》 卷三:“血脉者,营养百骸,滋润五脏者也。”参脉条。O 妇科有时指月经而言。
血胎病名。假孕症型之一。谢观《 中国医学大辞典}: “此症因经行者或举重物或犯房事,致经事不卒,痪滞子宫,经闭腹大,状如怀孕,法当下其癖血,则腹胀自消。”方用血府逐癖汤。
血病凛病之一种。.指痕病之并发感染者。《 外科大成》 卷二:“核痛红肿者名血病。”.痕病之形大不移者。见清• 梁希曾《 病科全书》 。症为痕病初起仅一二核,形同覆杯,推之不动,若失治可渐增大,宜服调血化核丸。
血逆病证名。《 医学入门》 卷五:“坠堕闪挫,误行补涩,则痕蓄于胃,心下胀满,食下即吐,名曰血逆。古法以二陈汤去获等、甘草,加赤芍等分。”参血呕条。
血室出《 伤寒论》 。.指冲脉。(女科经纶): “王太仆曰:冲为血海,诸经翰会,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谓之血室。”.指肝。《 伤寒来苏集• 阳明脉证上》 :“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指子宫。《 类经附翼》 :“故子宫者,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经以时下,故名曰血室。”血络亦称络脉。指位于机体浅表的细小动、静脉和毛细血管。《 灵枢• 血络》 :“刺血络而仆者,何也?… … ”张隐截注:“血络者,外之络脉孙络,见于皮肤之间。”临床上常用作诊断和刺血治病。血热.病证名。,, J 、jL 发热的一种证型。元• 朱震亨<幼科全书}: “血热者,每日以午间发热,遇夜则凉,此心热也。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饮治之。”.亦称血分热。指热之在血分者。证见吐翅、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脉弦而数,法当凉血。((证治汇补》 )
血积九积之一。指癖血凝结成积者。见《 儒门事亲)卷三。《 金匾翼• 积聚统论): “血积,痛有定处,遇夜则甚,其脉扎溃。,一跌扑努力者,多有此症。或忧怒伤其内,风寒袭于外,气逆血寒,凝结成积。内经云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逆,六输不通,营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此之谓也。”<杂病源流犀烛• 积聚瘤瘦疲癖痞源流): “血积,寮血成积。或因打扑,或因堕跌,痪血蓄于脾腹,面黄粪黑也。”<医偏• 积聚》 :“血积,证见面色萎黄,有蟹爪纹路,(血不能上荣也)多怒善忘,口燥便秘,骨热肢冷。”治宜活血化癣为主,如桃红四物汤、加减四物汤(东垣)、桃仁承气汤、三棱煎、抵当丸、大黄鹰虫丸等方。参见积条。
血秘病证名。指血虚津枯或跌打癖滞等所致的大便秘结。《 医偏• 大便不通): “血秘,老人产妇血液
582 血六画
干枯或病后血虚或发汗利小便以致津涸(津亦属血),均宜润剂,灰蓉润肠丸、更衣丸、四物汤、麻仁、杏仁辛润之品。又肾司二便,肾水虚燥,宜以六味滋水,少佐辛味以润之。若跌打损伤,痪血凝滞,致气不行而大小便不通者,破癖导滞为主。”参见痕血闭结条。
血坏证名。指大便所下呈紫黑色的血块。(灵枢• 五禁): ‘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乃后下血虾,血虾笃重,是谓四逆也。”王冰注:“虾血,谓败恶凝聚之血,色赤黑也。”<灵枢• 杂病》 :“帆而不止,虾血流,取足太阳。”
血妞病证名。《 素问• 大奇论》 :“… … 血蛆身热者死:”即帆血。详该条。
血特古病名。出(五十二病方》 。即血痔。详该条。
血脏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即胞宫。详该条。
血脐即儿脐出血。详该条。
血疽病证名。出《 奇效良方》 。指婴儿血分热毒而引起的黄肿。小儿胎热者,初生下肌肤红白,二月已后,遍身黄肿,眼闭不开,作呻吟声。此因胎内有热,或因妊母服热药,热毒遗于胎儿所致。治宜内服清热解毒之剂,外用黄柏煎水浴之。
血海O 四海之一。指冲脉。(灵枢• 海论》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 素问• 上古天真论》 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素问• 五脏生成篇》 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经穴名。代号SP10 。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百虫案。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大腿内侧,骸骨内上缘上2 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或当屈膝成直角时,以对侧手掌按其膝盖,2 一5 指向膝上伸直,大指向膝内侧约呈450 角斜置,指端尽处取穴((千金翼方》 )。另说在膝上二寸半(《 针灸甲乙经》 等);在膝上三寸((备急千金要方》 注);在膝上一寸(《 类经图翼))。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并有股动、静脉肌支通过。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五淋,湿疹,瘾疹,阴部痒痛,股内侧痛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图55 )。
血海
介
图55
血陷痘疹五陷证之一种。《 痘疹精详}: “血陷之
证,与紫陷相似,须要详辨。血陷透顶通红,不带紫色。紫陷属血热必气粗,身热,口渴,烦躁,治宜凉血为主;血陷属气虚,气弱不能统血,故血僧居气位,痘也红而陷也,见症必气缓身凉,不烦不渴,治以补气为主,断不可投凉血之剂。”
血黄三十六黄之一。O 《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血黄者,头痛心闷,眼运欲倒,胸隔热重,鼻蛆不止,咽喉干燥,舌上生疮。若身热如火,头面肿者,难治。”.《 圣济总录》 卷六十一:“病人三日鼻中出血,大小便亦下血,心间烦闷,腹中有块,痛如虫咬,吐逆喘粗,此是血黄。”治疗用点烙法或服续随汤,参见黄疽有关各条。
血莞(y 仓郁)血液郁积。《 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使人薄厥。”血虚体内血分亏损。常因失血过多,思虑过度,寄生虫,或脏腑虚损,不能化生精微所致。临床表现为面白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等症。治宜补血为主,或补气益血。详见血虚证各条。
血眼病证名。O 指血浸眼中。初生艰难,血浸毗胜,遂溅渗其睛,以致神瞳不见,名血眼。.指血脉贯瞳。《 保婴易知录): “儿百日内乳嗽不愈,以致血脉贯瞳,而眶紫黑,或白珠红赤如血,亦名血眼。”血蛊病名。因跌扑坠堕误行补涩所致。《 证治汇补》 卷五:“坠堕闭刻、气逆、气郁,误行补涩则癣蓄于胃,心下胀满,食入即吐,名曰血逆;痊蓄于脾,大腹膨胀,渐成鼓满,名曰血蛊。”参见血鼓、蛊条。血崩病名。见<妇人良方大全》 卷一。亦名崩中、血山崩、血崩不止、暴崩。指不在经期而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多因劳伤过度,气虚不能摄制经血,或暴怒伤肝,肝不藏血,以致经血妄行。临床上须防晕厥虚脱。在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下,劳伤气虚者,治宜补气固摄止血,方用举元煎加乌贼骨、棕桐炭、锻牡蝎等,或用固冲汤。因暴怒伤肝者,治宜舒肝解郁,佐以止血,方用平肝开郁止血汤,待血减少或血止时,再予辨证治本。其他如血热、血寮、跌仆损伤等,均可引起冲任不固而致血崩。
血脱病证名。出<灵枢• 决气》 。又名脱血。《 杂病源流犀烛• 诸血源流》 :“脱血,冲脉病也。”《 灵枢经》 曰:冲脉为血之海,血海不足,则身少血色,面无精光。是名血脱。”因先天察赋不足,或思虑、劳倦、房室、酒食所伤,或慢性出血后,以至真阴亏损,血海空虚而成。症见面白,夭然不泽,头晕目花,四肢清冷,脉空虚。或兼见失血。治宜益阴补血,可用四物汤,补荣汤,加减四物汤等方。如见大量出血,可用独参汤,参附汤。参见脱血条。
血痔病名。出(五十二病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因便而清血随出者血痔也。”即有明显便血症状的内痔。治疗见内痔条。
血淋病名。指淋症而见小便夹血者。(诸病源候论• 淋病诸候》 :“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则尿血.谓之血淋。”《 圣济总录• 血淋): “下焦受热,则气不宣
六画血583
通,故澳便痊闭而成淋也。热甚则搏于血脉,血得热则流行入于胞中,与搜便俱下,故为血淋也。”《 医宗必读• 淋证》 论血淋有血热、血冷、血虚、血寮之不同。主症为小便涩痛有血。血热者,尿出灼热刺痛,血色鲜红,脉有力。治宜凉血清热。选用小蓟饮子、导赤散、唬拍散等方。血冷者,尿出血色晦暗,面色枯白,脉沉迟。宜温下元。用金匾肾气丸、生料鹿茸丸、汉椒根煎服,或地髓汤送服附子八味丸。血虚者,尿出时涩痛不甚,尿色淡红,脉虚数。治宜滋阴补血为主。用八珍汤合益元散,或六味地黄丸加减。血虚有热,则宜知柏八味丸。血癖者,尿出阴中痛如刀割,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硬满,脉沉弦或数。治宜活血通淋。选用一味牛膝膏、桃红四物汤、代抵当丸等方。参见淋条。本症可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精囊炎、尿路结石、结核、肿瘤等疾病。
血婆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通城虎之别名,详该条。
血厥厥证之一。O 指郁冒。多由热升风动引起。(普济本事方》 卷七:' ’郁冒,亦名血厥。”《 类证治裁• 厥症): “郁厥亦血厥症,平居无疾,忽默默无知,目闭口嚓,恶闻人声,移时方痞,由热升风动,郁冒而厥,妇人多有之。羚羊角散。”.指因失血过多致厥者。(医林绳墨• 厥): “有血厥者,因而吐蛆过多,上竭下厥,先致足冷,有如水洗,冷过腰膝,人腹即死,此血竭而作厥也。皆由阳气妄行于上、阴血无所依附,气血相离,不居本位,宁有不死之理乎。必须急用大蒜捣烂,敷于涌泉,或以热手频擦脚心,次用二陈汤,加参、术、当归、炒黑干姜之类。此药劫剂,不可多服,但欲其阳复血止耳。”《 赤水玄珠• 厥证门》 :“有吐帆不知人而厥者,此血厥也。治之无论其脉,急用芍归养荣汤,十全大补汤,或独参汤以投之。”亦可由血逆引起。(景岳全书• 厥逆》 :“血厥之证有二,以血脱血逆皆能厥也。血脱者,如大崩大吐,或产血尽脱,则气血随之而脱,故致卒仆暴死。宜先掐人中,或烧醋炭以收其气,急用人参一二两,煎汤灌之,但使气不尽脱,必渐苏矣。”又:' ‘血逆者,即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谓,又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之类也。夫血因气逆,必须先理其气,气行则血无不行也,宜通癣煎或化肝煎之类。”
血痣病名。指皮肤或粘膜局部毛细血管持续扩张而致的皮肤病。见《 外科正宗》 卷四。多为先天性或由肝经怒火郁结而成。好发于面、颈、躯干等处,亦可发生于粘膜。初起痣色鲜红或呈紫红,境界分明,渐大如豆,略高出皮面,表面光滑,压之不褪色,触破时则流鲜血,发生数目不定,进展缓慢,无自觉症状。治疗用冰狮散枯去本痣,用珍珠散外敷,直至生皮而愈。如触破出血,可用花蕊石散敷之;出血甚者,内服凉血地黄汤。即血管痣。
血痢亦称赤痢。指痢下多血或下纯血者。多由热毒乘血所致。《 诸病源候论• 痢病诸候): “血痢者,热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临床上有血鲜、血黯,属热属寒之分。(秘传证治要诀• 痢》 以血鲜者,此属热
痢,宜霍香正气散加黑豆,五荃散加木香、粟米,下黄连丸,或黄连阿胶丸、茶梅园、白头翁汤;若血色黯如癖,服冷药所下愈多,次数愈频者,当作冷痢,宜理中汤,或四君子汤加肉豆寇、木香。(张氏医通• 大小府门》 :“血色如猪肝,如紫草,如览菜汁者,非炮姜不治,理中汤去参,加肉桂、木香、肉果、乌梅。”《 时方妙用• 痢》 :“下奔鲜血,口渴便短,里急后重,脉盛者,为火证,宜白头翁汤。一日二服。虚人及产后加阿胶、甘草。亦有下鲜血而非火证者。若血带黯而成块者,属热者少,属寒者多,俱宜从脉证细辨之。若口中和,脉细,小便长,手足冷者属虚寒无疑,宜以理中汤加灶心土八钱主之,下血多者,宜间服黄上汤。”《 医门法律• 痢疾门》 :“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琴、桃仁之类。风邪下陷者,宜升提之。湿热伤血者,宜行湿清热。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为死血,用桃仁、滑石行之。血痢久不愈者,属阳虚阴脱,用八珍汤加升举之药。甚有阵阵自下,手足厥冷,脉渐微缩,此为元气欲绝,急灸气海穴,用附子理中汤。… … 久痢血,脉沉弱,诸药不效,以十全大补汤。”(医学传灯)卷下:“血痢者,纯红散血,不与粪杂,故为血痢。… … 此因饮食伤脾,中州郁结,不能摄血,所以血从大孔而下,亦用等芍调中汤。若脉来细数,胸中如故者,宜用柴胡四物汤加地榆、乌梅之类。”参痢疾、赤痢、赤白痢条。本病可见于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细菌性痢疾等疾患。
血渴渴证之一。.因失血所致的口渴症。(证治要诀• 拾遗门》 :“诸失血及产妇薄中渴者,名曰血渴,宜求益血之剂。”可用四物汤、十全大补汤等方。.泛指劳伤元气及失血所致的口渴症。(不居集》 卷二十五:“内伤劳役,精神耗散,胃气不升,或血后亡津,名曰血渴。”治宜健脾养血,用理脾益荣汤、补中益气汤、味补饮、当归养血汤等方。血溃病名。《 世医得效方》 卷十:“眼白人浑黑,见物依旧,毛发直如铁条,虽能饮食.不语如醉,名曰血溃。用五灵脂为末,二钱,酒调下。”血寒亦称血分寒。指寒之在血分者。症见肢体麻木疲软,皮肤不泽,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块痛,得热则止,女子月事后期而痛,脉细而缓,法当温之。(《 证治汇补》 )详见血寒证各条。血鼓一名单腹胀。鼓胀之一。《 石室秘录• 内伤门》 :“血撇之症,其由来渐矣。或跌闪而癖血不散,或忧郁而血结不行,或风邪而血蓄不发,遂至因循时日,留在腹中,致成血腻。”《 血证论• 血朦》 :“血朦之证,胁满,小腹胀满,身上有血丝缕,烦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 … 单腹胀者为血瞰。”治宜活血行癣,健脾利湿,可用消痪荡秽汤,抵当丸,分消汤加当归、芍药、红花、丹皮,去白术、获菩等。如内热目黄,皮肤黄,宜用茵陈汤合化窟汤。本证可见于门脉性肝硬变,血吸虫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内肿瘤并发腹水等病症。参见鼓胀条。血蒸见(诸病源候论• 虚劳骨蒸候)。即内蒸。
584 血六画
又为二十三蒸之一。详五蒸、二十三蒸条。血蛾病名。系指由乳蛾之成于血热者。症见乳蛾肿胀红紫,刺之流血不止。治宜凉血清热。方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或参见乳蛾条。
血愁经外奇穴名,见竹杖条。
血痪血液疲滞的各种病证:详疲血条。血瘁病名。出《 灵枢• 九针论》 。.指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见《 金厦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诸病源候论》 卷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多由气血虚弱,当风睡卧,或因劳汗出,风邪乘虚侵入,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症见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脉微墙,尺脉小紧等。治宜益气和营,通阳行痹。用黄茂桂枝五物汤、当归汤、防风散等方。.指风痹。(备急千金要方》 卷八:' ‘治风痹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详风痹条。
血溢即出血。指离经之血,溢于体外者。《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小儿诸血溢者,由热乘于血气也。血得热则流溢,随气而上。自鼻出者为献蛆。从口出者多则为吐血;少则为唾血。若流溢渗入大肠而下者,则为便血。渗于小肠而下者,为溺血。又有血从耳目牙缝雌舌诸窍等出者,是血随经络虚处著溢,自皮孔中出也。”血溢原因很多,其病机不外乎络伤血溢和气不摄血两类。由于脏腑络脉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因此出血的情况和机转亦不一。《 灵枢• 百病始生):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蛆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气为血之帅,故血脱可导致气衰,气衰不能摄血也可引起出血,两者有密切关系。如果出血不止,或大量出血,即有导致虚脱的危险。络伤血溢,宜忿止血为主,因热的宜清热止血;因寒的宜温经止血;因血疲的宣消痰止血;因气不摄血的,宜固气摄血。参见小儿大帆、小儿吐血、九道出血、大便下血、小儿溺血、鼻鲤、舌妞条。血嗽O 病证名。指咳嗽因血癖而致者。《 杂病源流犀烛• 咳嗽哮喘源流》 :“血嗽,嗽而多唾癖血也。其脉浮乳而数,必兼喉中有腥气,或因上焦有热,血痪沉闷,嗽声连并,气不得透。宜桑皮散。或因打扑损伤肺气作咳,多吐黑血。宜当归散。”参癣血咳、损嗽条。.见(竹林女科证治》 。即经来咳血。血管即脉管。详脉条。
血竭出《 雷公炮炙论》 。又名麒麟血。为棕桐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yops draco Blume 果实中渗出的树脂;或为龙舌兰科植物柬埔寨龙血树Dracaena cam 权记iana Pierre 木质中提取的树脂。前者主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地;后者主要分布越南、柬埔寨,我国云南南部也有分布。甘、咸,平。入心、肝经。行寮,止痛,止血,敛疮生肌。① 治跌打损伤,寮滞作痛,刀伤出血。研末服:0 . 9 一1 . 5 克;或外敷。② 治疮疡溃久不合,研末撒敷;痕病已破浓水不止,痔漏痛不可忍,研末调敷。本品含血竭红素( Dracorubin )、血竭素(Dracorhedin )、去甲血竭红素及去甲血竭素等。水浸剂对多种致病皮肤真菌有抑
制作用。
血隔.隔证之一。指隔证因密血阻滞所致者。《 慎斋遗书》 卷八:“血隔,时吐时止,胸前作痛,且连背心,血积胸中。气行则血行,宜用气药,积壳、沉香、弯、归行气导血。”又名血噎隔。参见隔、噎隔、血噎隔条。.即妇人血隔。见(景岳全书• 妇人规》 。血痛八瘦之一。出《 素问• 阴阳别论篇》 。(杂病源流犀烛• 积聚盛瘤疙癖痞源流): “血雇,留着肠胃之外及少腹间,其苦横骨下有积气,牢如石,因而少腹急痛,阴中若有冷风,亦或背脊疼,腰疼不可俯仰。”《 类证治裁• 疚癖瘤瘾诸积): “血瘸,经行劳动感寒,留络不去,腰腹急痛,宜血瘸方或调经散。”参见雇、八瘾条。
血漏O 病名。(外科启玄》 卷七:“时时下鲜血不止是也。”又名热漏。即漏症并发明显下血者。.即经漏。详该条。
血翁病证名。.指毛孔出血,射出如箭。《 血证论}卷三:“从毛孔中流出一条血来,有似箭之射出,故名血箭。由心肺火盛,逼血从毛孔中出。治宜清心火,以除血出之源,凉血地黄汤加蒲黄。又宜泻肺火以敛皮毛之气,使毛孔不渗泻,则血自止。泻白散加生地、蝉蜕、百合、五倍子、黄荃、蒲黄、杏仁、白友。心肺兼治,宜用生地黄散。”并可用水调桃花散外敷血孔,或京墨磨醋搽,或用十灰散、花蕊石散干掺患处。参见毛发出血、肌蛆等条。.肠癖的俗名。<医学入门)卷四:“肠癖,俗呼血箭,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也。”参见肠僻条。
血瘤病名。出《 外台秘要》 卷二十四。多因火旺逼血沸腾,复被外邪所搏而成。症为瘤体色现紫红,软硬间杂,隐约若有红丝缠绕,偶有擦破则血流不止,常发于唇、颈、四肢。治宜凉血养血,滋阴抑火。用等连二母丸化裁,相当于血管瘤。血瘦病名。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五。多因肝火暴盛,逼血沸腾,复被外邪所搏而致。症见颈生瘦块,皮色紫红,上有交叉露现的赤脉红丝。治宜滋阴抑火,养血化窟。用荃连二母丸,或以海藻、海蛤、昆布、泽泻、猪奋、黄岑、黄连、川贝等合四物汤加减治疗。相当于颈部血管瘤。
血雍病名。(医学人门• 怪疾》 :“遍身忽然肉出如锥,既痒且痛,不能饮食,此名血蜜。若不速治,溃而脓出。以赤皮葱烧灰,淋洗。吃豆豉汤数盏,自安。”此证由风热内扰血分所致。如火盛则肉起疙瘩如锥,甚或疼痛。风盛则作痒更甚。血藤O 见(四川中药志》 。又名小血藤、活血藤、黄皮血藤、气藤。为木兰科植物翼梗五味子schisandr 。henryi Clarke 或华中五味子5 . sphenanthera Rehd . et wils .等的藤茎。前者分布长江以南各地;后者分布山西、陕西、甘肃及华中、西南地区。辛、酸、苦,温。活血行癖,理气化湿。治跌打损伤,雳伤吐血,心胃气痛,筋骨肢节酸痛,脚气,痰臂,月经不调。煎服:15 一30 克。孕妇忌服。翼梗五味子含五味子酚(Schisanhenol )。华中五味子茎一一~- ? ' ? ? ,勺..脚曰.. . -一一栩一
t
六画血585
的婷提物对实验性肝损害的小鼠有一定的降低血清转氮酶的作用。.出《 本草图经》 。为红藤之别名,详该条。.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昆明鸡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血鳌病证名。《 杂病源流犀烛• 积聚寰腹疹癖痞源流>: “虚劳痛冷,败血杂痰而成血鳖。摇头掉尾,如虫之行,上侵入咽,下姑人肛,或附胁背,或隐胸腹,大则如鳖,小则如钱,宜羌黄汤。”参见痕、鳖疲条。
血痛瘤病之一。《 杂病源流犀烛• 积聚寰瘦疹癖痞源流): “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扑,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塞寮,血自不散成块,心腹肤胁间苦痛,渐至赢瘦,妨于饮食,此之谓血庵。”《 鲜溪医述• 外候间答>: “血痛者何,曰,脏腑气虚,风冷相侵或饮食失节,与血气相搏,适值经水往来,经络痞塞,恶血不除,结聚成块也。”治法初起宜活血散痕,日久脏气虚弱,则用扶正祛邪。可选用沈氏血盛丸,化盛回生丹、隔下逐痕汤、少腹逐痛汤、必甲煎丸等方。参见寰病条。
血三七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土大黄之别名,详该条。
血山崩病名。指血崩。<中藏经》 卷七:“治血山崩甚者,以凌霄花焙干为末,酒下三钱。”详血崩条。血之府指脉管。《 素间• 脉要精微论》 :“夫脉者,血之府也。”详脉条C
血木通见《 中药志》 。为红藤之别名,详该条。血见愁O 见《 生草药性备要》 。为山薰香之别名。.见《 东北药用植物志》 。为大叶黎之别名。.出(本草纲目)。为地锦草之别名。O 出《 土宿本草)。为茜草之别名。.见《 安徽药材》 。为铁览之别名。各详该条。
血分证热病最深重的阶段。多从营分传来,以伤阴、动风、动血、耗血为特征。症见热甚、神昏澹语,或抽搐、吐血、鲤血、便血、斑疹色紫黑,舌色深紫或绛,脉细数等。包括心、肝、肾受病证候。外科疮疡阳证,也常有血分热毒之称,但意义不同。血分热详血热条。
血分寒详血寒条。
血风劳出《 世医得效方)卷十五。详见干血疥条。
血风疮病名。指某些痰痒性皮肤病。出(疮疡经验全书》 卷六。由肝经血热,脾经湿热,肺经风热交感而成。本病遍体可生,初起形如粟米,痰痒无度,日轻夜重,抓破则流脂水,浸淫成片;病久风邪郁于肌肤,则耗血生火,痰痒倍增,破流血水,心烦不寐,咽干不渴,大便燥结。治疗:初服消风散,若日久血虚风燥服地黄饮子。外用雄黄解毒散水煎熏洗,再搽黄连膏或润肌膏。相类于丘疹性湿疹、皮肤痰痒症、紫瘫性色素性皮炎等。
血风藤.见(广西中草药)。又名青筋藤、铁牛入石、红蛇根。为鼠李科植物翼核果Ventilago
leiocarpa Benth .的根及茎。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甘、淡,微温。养血祛风,舒筋活络。治贫血头晕,月经不调,风湿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腰肌劳损,跌打损伤。煎服:巧一30 克。根含生物碱、黄酮贰、酚类、氨基酸、葱醒。.见(中药志》 。为鸡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血心痛病证名。指寮血所致的心痛。(证治汇补• 心痛章): “血痛,若跌扑损伤或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时痛时止,或饮汤水下咽即呢。痛时从上而下自闻卿卿有声,搔抓无措,眠卧不稳,心下如刮,上连胸臆。乃积血不消,为火所载,非虫症也。又有妇人经行未尽,偶触患怒,气郁不行,血亦留积,上攻心痛而成薄厥者,轻则开导,重则攻下。”(医学心悟• 心痛》 :“血痛者,痛有定处而不移,转侧若刀锥之刺。”《 医学从众录• 心痛): “血痛,脉浮沉俱溃,其痛如刺,不可按扣,或寒热往来,大便黑,宜失笑散主之。”《 医宗己任篇》 卷三:“血痛者,胸隔刺痛,脉必濡涩,食可进.四物汤加大黄、桃仁、红花主之。亦有宜用理中汤加肉桂、桃仁、红花者,须因症施之。”《 杂病源流犀烛• 心病源流》 :“日血,脉必涩,壮盛人宜下,宜代抵当汤;虚弱人须补而带行,宜四物汤加桃仁、穿山甲、肉桂心、蓬术、降香。”参心痛、痕血胃院痛条。
血母块病名。清• 汪嘉漠《 胎产辑萃》 :“产后恶露不尽,血结刺痛,名曰血母块。”详儿枕痛条。血丝疗病名。出(疡医大全》 卷三十四。即红丝疗,见该条。
血当归O 见<云南中草药》 。为花蝴蝶根之别名。.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菊三七之别名。各详该条。
血攻痔病名。《 疮疡经验全书》 卷七:“血攻痔即血出。”指痔核出血明显者。参见内痔条。血块痛病名。王肯堂(j4L 产全书): “产后儿枕块痛俗名血块痛,宜服三圣散(当归一两,延胡索、桂心各三钱为末,每服三钱,童便或热酒调下)。”详儿枕痛条。
血余炭出《 本草蒙荃》 。为人的头发锻成的炭。苦,温。人肝、肾经。止血,散痕,利尿。治咯血,吐血,鼻蛆,齿眼出血,尿血,便血,崩漏,小便不通。内服:煎汤,4 . 5 一9 克;研末服,每次0 . 9 一1 . 5 克。本品主含碳素及灰分,内含钙、钠、钾、锌、铜、铁、锰等。血余散《 圣济总录》 卷七十方。乱发灰一钱,人中白半两,房香半钱。同研匀,每用一小豆许,吹入鼻中。治鼻蛆久不止。
血沙淋病名。见《 女科经纶》 卷一。指妇人月经来时,交合阴阳,伤于血络,而致经漏淋漓不止,俗名血沙淋。治宜调和血气,使脏腑和平,经血可止。参见经漏条。
血证论书名。(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之一。8 卷。清• 唐容川撰。刊于1884 年。卷1 为血证总论;卷2 一6 对血上十、血外渗、血下泄、血中癣证及失血兼见诸证的170 余种血证的辨证治疗作了较详一一.“口.. . . . . . .一~~一-
586 血
细的探讨;卷7 一8 为方论,共收200 余方。本书论证用药颇有独到之处。建国后有单行排印本。血枕痛见《 皇汉医学• 产科发蒙》 。即儿枕痛,详该条。
血郁汤《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二册方。香附二钱,牡丹皮、苏木、山植、赤曲、穿山甲、降香、通草、麦芽各一钱,红花七分。水、酒煎,去滓,入桃仁泥七分、韭汁半盏,和匀服。治挫闪跌仆,身有痛处,胸隔不宽,大便黑色。
血沫疹痞证之一。指患痞面有口吐血沫者。(痞症全书)卷中:“血沫痢,胀闷废食,两胁疼甚,口出淡血沫,如西瓜瓤,用熏陆香为君,佐以寄奴、茜草之类,治之即愈。”
血参根见(山东中药》 。为丹参之别名。详该条。
血侵睛眼科病证。为白睛红赤的证候。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 :“此肝经虚热也,… … 邪热法于肝经,虚则血流走于两目,故赤而侵睛。”
血盆草见《 贵阳民间药草)。又名朱砂草、反背红、叶下红、铺地虎。为唇形科植物血盆草Salvia cavaleriei Levl .或单叶血盆草5 .。avaleriei L6vl . var . simplicifolia Stib .的全草。前者分布四川、贵州及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后者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微苦,凉。凉血,止血,散痕,解毒。① 治吐血,咯血,鲤血,血痢,血崩。煎服:9 一巧克。② 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疖肿。捣烂外敷。
血盆骨锁子骨的别名。详拄骨条。
血撤疮出《 外科启玄》 卷六。即腋病。见该条。血逆眼病证名。见佚名《 抄本眼科)。指白睛血凝不行,色似殊砂,不痛不痒,不胀不肿之证候。参见色似胭脂证条。
血络论(灵枢经)篇名。血络,指郁血的络脉。本篇主要论述奇邪客于血络,在刺络泻血所出现的昏仆、出血不止、局部血肿、面色苍白、心胸烦闷,滞针等意外情况。说明导致这些情况原因,以及指出怎样观察血络进行泻血,掌握刺络法则可以减少出现上述意外情况等。由于全篇所论,是以刺络泻血为中心,故名。
血结胸结胸证之一。.指邪热疲血互结胸隔者。(伤寒全生集• 辨伤寒结胸》 :“伤寒阳证,吐蛆血不尽,蓄在上焦,胸腹胀满硬痛,身热,漱水不咽,喜忘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名血结胸,用犀角地黄汤。”亦可用抵当汤、桃核承气汤等方。.指结胸之因妇人经行,复感外邪所致者。《 杂病源流犀烛• 胸隔脊背乳病源流}: “有血结胸,胸腹痛连腰胁背普,上下攻刺痛,痛不可忍,手不可按,甚而搐溺者是也。此惟妇入有之。因患伤寒,经血适来凝滞,或经血适去,尚有余血未散之故。宜海蛤散、元胡索散。”参见结胸条。
血栓痔病名。见(中医外科学讲义)( 1960 年人卫版)。指在外痔中有血栓形成者。多因内热血燥,
强力负重而致血络损伤血窟而成。症为肛门部如乳头突出,色青紫,剧痛,甚者可化脓破溃成漏。治宜清热凉血。服凉血四物汤,外用五倍子汤熏洗;痛减而坚硬不消者,可手术剥取癖血块,外用二宝丹去腐,生肌散收口。
血府疮病名。出《 疮疡经验全书》 卷六。由风热闭塞揍理而成。皮肤出疹如粟,或红斑成片,色暗红如紫疥,疹痒脱屑,甚则延及全身。治宜清热凉血疏风。内服凉血地黄汤或消风散。相当于紫瘫类疾病。
血海败病证名。江天览《 妇人病自疗法): “年老妇人血崩,俗名血海败。”即年老血崩,详该条。血虚热病证名。《 杂病源流犀烛• 虚损痛察源流》 :“有血虚热,必兼燥渴,睡卧不安,宜圣愈汤、人中白丸两方参酌用。”参发热、血虚发热条。血虚秘病证名。指阴血不足,肠道欠润而致的大便秘结。多见于老弱、产妇、病后或发汗、利小便过度而津涸者。(万病回春• 大便闭): “虚弱并产妇及失血大便不通者,血虚而闭也。”其症头眩心悸,面色无华,唇舌淡,脉细涩,大便虽软,努责不出,治宜养血润肠,可选用润肠丸,大剂四物汤加陈皮、甘草、酒红花,导滞通幽汤,益血丹等。参见虚秘条。血虚厥厥证之一。因血虚所致。多见于失血、崩漏、产后。《 赤水玄珠• 厥证门》 :“因血虚而得者,脉洪大,宜四物汤加酒妙黄柏、知母。”或用芍归养荣汤等。参见厥证条。
血虚痹病证名。指血虚不能濡养肢体而致的痹症。<医学入门》 卷五:“血虚痹者,皮肤不仁,济生防风汤,或黄蔑建中汤去怡加桂枝。挟疲血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挟痰者,手足麻痹,多睡眩晕,济生获菩汤或二陈汤加竹沥、姜汁。’肾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冻傈挛急者,十全大补汤,地仙丹。通用五痹汤擦痹法。”参见血痹条。血虚疾痰证之一。见(证治汇补• 痰璧章》 。多由产后或失血后,血虚不能养筋而致赓症。症见手足赓弱无力,不能行动,面色萎黄等。治宜养血为主。(丹溪心法• 痪}: “血虚,四物汤加黄柏、苍术煎送补阴丸。”《 张氏医通• 痪痹门): “阴血衰弱,不能养筋,筋缓不能自收持,故痊弱无力,补血荣筋丸。”参见赓条。
血虚痰因血虚所致的痰证。《 症因脉治》 卷二:“血虚痰,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六脉细数。”治宜养血化痰。方用加减四物汤加贝母、杏仁、青黛等。参见痰证条。
血清穴经外奇穴名。即利尿穴,见该条。血痛疾痪证之一。见《 证治汇补• 痰璧章》 。多由产后恶露未尽,或跌仆损伤,痪血不消所致。症见四肢赓软,不能运动,兼见疼痛、脉涩等症。治宜活血行寮为主。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或用归梢汤。参见痪条。
血满草见<云南中草药》 。又名大血草、接骨药、红山花、苛草。为忍冬科植物血满草Sambucus
六画血587
adnata Wall .的全株或根。分布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辛、甘,微温。活血,散寮,祛风,利尿。① 治风湿痹痛,扭伤寮肿,风疹疹痒,急、慢性肾炎,水肿。煎服:9 一巧克。② 治跌打损伤、骨折。全草或鲜根皮捣敷。
血痛方(类证治裁》 卷八方。干姜、炙乌贼骨、桃仁各一两。为末,每服一方寸匕,酒送下,日二次。治血瘾,经行劳动感寒,留络不去,腰腹急痛者。血竭散O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五方。血竭、没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童便与好酒煎一沸,待温调下。治产后败血冲心,胸满气喘,语言颠倒,健忘失志;以及胎衣不下。.(疡科选粹)卷七方。血竭四两,大黄一两二钱,自然铜(醋锻)二钱。为末,姜汁调涂。治杖疮、夹伤。
血竭有见《 医学人门》 卷七。即单大黄膏,见该条。
血喧服隔证之一。《 医方考》 卷三:“血噎腑者,或因跌扑,或因大怒,血积胸隔,久久凝结,令人妨碍饮食,得热则宽,得寒则痛是也。”又名血隔。参见该条。
血箭疗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红丝疗,见该条。
血箭草见(湖南药物志》 。为地榆之别名,详该条。
血箭痔病名。指内痔之血出如箭者。《 外科大成)卷二:“与内痔同,但无痛痒为异耳,如大解则鲜血如箭… … 。”宜内服峭皮象龙丸;血热者服百草丸,亦可艾灸承山穴,或手术疗法,注射疗法等。血亏经闭病证名。见<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 。多因久病失血,或早婚房事过度,生育过多,乳众等耗伤精血,以致阴虚血亏,先见经期错后,量少,逐渐无血下达,冲任胞宫空虚,终成经闭。症见不思饮食,皮肤干燥,形体消瘦,动作日虚。因失血过多者,兼见面色,皮肤萎黄不泽,治宜补血养血,方用人参养荣汤;因房事损伤者,兼见头晕耳鸣,腰膝疫软等,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因乳众者,治宜大补气血,方用十全大补汤等。
血亡目病眼科病证名。指失血过多所致目病。目为肝之窍,《 素间• 五脏生成篇): “肝受血而能视。”失血过多,目失濡养,故发为病。<原机启微》 :“男子娜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之过多者,皆能病焉。其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视,差(羞)明瘾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因为酸疼。”宜结合全身病情,辨证论治。宜补养气血,可选用八珍汤或芍归补血汤加减。血不归经亦称血不循经。指血液不按经脉运行而溢于脉外。临床多见于因气虚、气逆、血癖、火热等原因引起的崩漏、吐血、妞血、便血、尿血及痕斑等症。
血不养筋肝血不足而出现筋脉拘急的现象。肝主藏血,淫精于筋,其华在爪。故出现筋挛拘急,或筋痰麻木不用,或爪甲脆裂、干枯变形等。临床可见于贫血以及失血患者。
血不循经即血不归经。详该条。血少不孕病证名。出清• 叶其纂(女科指掌,种子门)。不孕症型之一。即血虚不孕。详该条。血气精种人的生命起源于精,维持于气血,表现为神。血气精是神的物质基础。故血气精充足,则神旺;血气精虚少则神耗,人易衰老。它们都是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灵枢• 本脏》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血分热毒O 热邪深陷血分的证候。表现为高热神昏、皮肤斑疹,或吐血、便血、妞血,舌色深绛或紫绛等症。多见于温热病热入血分、重症麻疹、猩红热、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病症。.泛指外科某些急性化脓性感染,表现为复发性、多发性及疮形红肿热痛者。
血分痕热O 痪,指病积。热邪痰积于血分。.癖,指癣血。因热邪深陷营血分,阻滞血络而夹癖;或本有积癖,久而夹热,均可致窟热互结。血风眼症病证名。古人指悲哭太过,损耗精血,以致眼泪汪汪,血障满眼(清• 佚名(广勤轩遗稿》 )的证候。
血为气母阐明气血关系的一种理论。唐容川《 血证论)指出血是气的物质基础或依附的根据,血虚则气少,血竭则气脱,血癖则气滞。治疗上,补气常结合养血,行气通经还须散癖活血,就是这种理论的运用。
血枯经闭病证名。见《 丹溪心法)。指血枯而致之经闭。多因素患失血,或早婚,产多,乳众等耗伤阴血,日久乃致血枯,冲任空虚,无血下达胞宫而致经闭。因失血者,症见饮食减少,面色皖白无华,日渐虚弱消瘦,治宜补血养血,方用人参养荣汤;早婚而伤精者,兼见两颧发赤,午后潮热或骨蒸等虚损症候,治宜滋阴补血,方用六味地黄汤等;因产乳多而伤阴血者,治宜气血双补,方用十全大补汤等。血热经早见《 景岳全书,妇人规》 。即血热经行先期。详该条。
血热经迟病证名。由于血热而致经水过期而来。《 景岳全书• 妇人规》 :“血热者,经期当早,此营血流利及未甚亏者多有之。其有阴火内烁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治宜清火滋阴,以加味四物汤、加减一阴煎、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血热崩漏病证名。多因素体阳盛,过嗜辛辣,或感受热邪,或五志化火,热郁于内,损伤冲任,迫血妄行;或忿怒伤肝,肝经火炽,血失所藏等,以致经血妄动。症见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沥日久不止,血色深红,稠粘,面赤口渴,烦躁不寐,头晕等。治宜清热凉血、止血。方用清热固经汤。如兼气虚者,加沙参、黄蔑;口渴,加麦冬、花粉;若见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者,为肝经火炽,治宜平肝清热止血,方用丹桅逍遥散去生姜,加炒蒲黄、血余炭、益母草、香附炭之类。
血热盗汗证名。见(张氏医通• 杂门》 。指阴虚盗汗之偏于火旺血热者。《 景岳全书• 杂证漠): “阴
588 血六画
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治宜清火补阴,用当归六黄汤。参见阴虚盗汗条。
血热滑胎滑胎证型之一。孕妇素体阳盛,有滑胎病史,怀孕后因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损伤胎元。症见小腹作痛,心烦不宁,口渴喜凉饮,甚则阴道流血,以致胎动欲坠。宜清热凉血,安胎,用保阴煎(生地黄、熟地黄、芍药、山药、续断、黄荃、黄柏、甘草)。血虚不孕病证名。出清• 叶其纂(女科指掌• 种子门)。不孕症型之一。又名血少不孕。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失血伤阴,致阴血不足,冲任空虚,不能养精成孕;兼见身体瘦弱,面色萎黄,疲倦乏力等症。宜补血养阴滋肾。方用养精种玉汤(熟地、当归、白芍、山英肉)加味。
血虚心汗证名。指心胸部独见汗出。多因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所致。<医钞类编)卷八:“血虚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此病在心,宜养心血。狡猪心一个,破开带血,人人参、当归二两缝之,煮熟去药,只吃猪心,仍以艾汤调获神末服之。”亦可用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等方。血虚心悸心悸之一。<不居集)卷二十二:“血虚心悸,阴气内虚,虚火妄动,体瘦心悸,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大而无力者是也。”治宜养血益阴,安神定悸。用宁志丸、十四友丸、朱砂安神丸等方。参见心悸条。
血虚生风由失血、贫血或肝血不足而内生的风证。参虚风内动条。
血虚头痛病证名。指阴血亏损不能上荣所致的头痛。(兰室秘藏• 头痛门): “血虚头痛,当归、川芍为主。”症见眉尖至头角抽痛,善惊惕,脉花,或见头隐隐作痛,头晕目花,面色恍白,心悸等。治宜补血为主,可用四物汤加味。本证可见于贫血、血管性头痛等。参见头痛条。
血虚发热病证名。.见<内外伤辨惑论)。亦称血虚热。指血虚而致的一种虚热。多由吐姻便血或产后崩漏等失血所致,亦可因饮食劳倦等内伤脾胃,逐渐发展而成。症见肌热面红,燥渴,甚则烦躁,睡卧不安,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等。治宜滋阴养血或养血益气。.专指小儿血虚引起的发热。其症午后热甚,烦躁不安,两颐淡红,面唇淡白,毛发枯黄,形瘦神疲,大便艰涩难出,脉来大而无力。治宜补血以退热。用四物汤,热甚另加生地(《 幼科铁镜))。血虚发痉病证名。见<类证治裁• 痉症》 。指失血过多.血虚无以养筋所致的痉病。症见手足搐溺,或角弓反张等。(张氏医通• 诸风门): “血虚之人发痉,或反张,或只手足搐溺,或但左手足动摇。十全大补汤加钩藤、蝎尾,或用大营煎等方加减:”参见痉、虚痉条。
血虚发躁病证名。指因血虚而致的烦躁。《 脾胃论>: “如发热恶热,烦躁,大渴不止.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者,… … 此血虚发躁。”治宜当归补血汤。
血虚耳鸣耳鸣的一种。《 诸病源候论• 耳鸣候>: “此为血气虚损,宗脉不足,病苦耳鸣嘈嘈。”(杂病源流犀烛• 耳病源流): “耳鸣脉数,黑瘦人属血虚。”治宜养血调肝,如四物汤加减。参见耳鸣条。血虚而聋病名。指因血虚所引起的耳聋。初起听音不真,久则耳鸣耳聋,目眩头晕,脉细数。治宜补血益气。方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等加减。参见耳聋条。血虚自汗自汗证之一。见(世医得效方• 大方脉杂医科》 。因血虚而致自汗者,伴见心悸惊惕,形瘦烦倦等症。治宜补血敛营为主,用当归建中汤、四物汤加减。血虚有热者,用当归六黄汤。若大失血之后,汗多不止,气随血脱者,急宜补气,用独参汤,后用补益气血之剂。参见自汗条。
血虚肝燥病证名。见(幼科释谜》 。证见骨蒸劳热,咳嗽潮热,往来寒热,口干便燥等。宜逍遥散,舒肝养血以润燥。
血虚经乱病证名。见《 景岳全书• 妇人规》 。由于血虚而致经行或先或后,或先后无定期,血色淡红,量涩少等。因肝脾血虚者,兼见抑郁不乐,胸乳胀闷不舒,食少腹胀,便塘等,治宜补血为主,方用四物汤,寒加肉桂,热加黄琴;肝脾肾三阴虚损者,兼见经后腹痛绵绵,喜暖喜按,食少便塘,腰膝皮软等,治宜补血养阴,方用小营煎、五福饮等;忧思伤及心脾者,兼见饮食日少,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等.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七福饮等。
血虚咳嗽病证名。指血虚引起的咳嗽。多因形役阳扰,阴血亏损,火旺克金所致。(症因脉治>卷二:“血虚咳嗽之症,盗汗自汗,潮热骨蒸,下午嗽多,形体黑瘦,五心烦热。”治宜养阴补血,敛阴降火。方用四物汤、归芍地黄汤、天地煎、家秘肝肾丸合黄等泻白散等。参见咳嗽条。
血虚眩运病证名。又作血虚眩晕。<症因脉治• 内伤眩晕》 :“血虚即阴虚也,形体黑瘦,五心常热,夜多盗汗,睡卧不宁,头面火升,则眼花旋转。火气下降,则旋晕亦止,不比外感之常晕不休,不比痰火之暴发暴作,此血虚眩晕之症也。”多因损伤心脾,肝火炽盛,阴血亏耗而致。治宜滋阴补血为主。血虚无火者,可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酸枣仁汤等方;血虚有火者,可用天王补心丹、知柏四物汤、知柏天地煎、知柏肝肾丸等方。眩晕可由失血过多所致。《 丹溪心法,头眩》 :“吐妞漏崩,肝象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运也。”治宜补肝养血,益气滋阴等法。参阴虚眩晕、失血眩晕条。
血虚眩晕病证名。见《 症因脉治• 血虚眩晕》 。又称血虚眩运,详该条。
血虚难产病证名。《 傅青主女科》 下卷:“妊娠有腹痛数日,不能生产,人皆曰气虚力弱,不能送子出产门。谁知是血虚胶滞,胞中无血,儿难转身乎。夫胎之成,成于肾脏之精;而胎之养,养于五脏六腑之血。故血旺则子易生,血衰则子难产。所以临产之前,宜用补血之药,补血而血不能遂生,必更兼补气-一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脚卜‘
六画血589
以生之。然不可纯补其气也,恐阳过于旺,则血仍不足。偏胜之害,必有升而无降,亦难产之渐也,防微杜渐,其惟气血兼补乎,使气血并旺,则气能推送,而血足以济之,是汪洋之中自不难转身也,又何有胶滞之患乎。方用送子丹(生黄蔑一两,当归一两,麦冬一两,熟地五钱,川芍三钱)。”杨志一《 妇科经验良方): “血虚则子宫濡润不足,不能滑利故难产,宜大补气血,儿易转动,自然降生。”
血虚盗汗证名。指阴血不足引起的盗汗,属于阴虚盗汗范围。《 薛立斋医案全集• 保婴撮要》 :“当归六黄汤治血虚盗汗,内热哺热者。”参见阴虚盗汗条。
血成喉痛病证名。(喉科心法): “红面不肿,或时痛时止,左手脉数无力,午后潮热,或痛在午后,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指喉肿痛而伴有血虚症状者。血虚滑胎滑胎证型之一。孕妇平素血虚,有滑胎病史,怀孕后阴血益虚,胎失滋养。症见神疲无力,面色淡黄,或有浮肿,腰疫腹痛,甚则阴道流血,以致胎动欲坠。宜补血益气,以防滑坠。方用胎元饮(人参、当归、杜仲、芍药、熟地、白术、陈皮、炙甘草),下血者加阿胶、艾炭。
血虚腰痛病证名。因血虚筋脉失养所致。《 证治要诀• 诸痛门): “妇人血过多,及素患血虚致腰痛者。当益其血。”宜用四物汤加减。
血虚腹痛病证名。指因阴血亏虚、经脉凝涩所致的腹痛。(症因脉治》 卷四:“血虚腹痛之症,偎偎作痛,如细筋牵引,下引小腹,上行肋梢,肢体瘦弱,面色痪黄,腹虽痛而不饱闷,痛无定处,此血虚腹痛之症也。”(证治汇补• 腹痛章》 :“血虚痛者,痛如芒刺,牵引不宁。”脉多细涩,或见虚微。治宜养血活血和络为主。痛引小腹,牵引肋稍者,戊己汤、补肝散、逍遥散;阴虚阳旺者,知柏四物汤、归芍地黄丸等方。参见腹痛条。
血崩不止病名。指患血崩症日久不止者。《 世医得效方》 卷十五:“梅饮子治血崩不止,盐梅七个烧灰为末,空心米饮服。又方陈槐花一两,百草霜半两,为末,烧红秤锤淬酒下。”或用安冲汤、固冲汤等。参见血崩条。
血崩心痛病证名。见周怡观《 秘珍济阴》 。属杀血心痛范畴。详该条。
血崩昏暗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多因血崩失血过多,心肝失养所致。症见两目昏暗,卒倒不省人事。治宜补血止血。方用固本止崩汤。若崩血不止,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为气随血脱危重症候,治宜回阳救逆,急与参附汤以救逆。
血崩腹痛病证名。指因患血崩而兼腹痛。血痕者,腹痛拒按,血块下后则痛减,治宜行痰止痛,方用四乌汤加获术,或用失笑散;血虚者,腹痛喜热喜按,治宜养血止血,方用胶艾四物汤。
血随气陷气虚下陷导致出血的病机。例如,脾胃虚弱,可致气虚下陷,不能统摄血液,出现血郁于下或血从下溢。临床多见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及某些
便血患者。症见精神不振、肢体怠倦、出血量多或连续不断、面色苍白,舌淡苔少,脉虚数或沉细无力等。治宜补气摄血。
血脱气脱亦称气随血脱。由于出血过多,气失依附,导致阳气虚脱。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症。相当于出血性休克,治疗应根据血脱先益气的原则,急宜补气以固脱。血滞不孕病证名。不孕症型之一。(叶氏女科证治): “妇人血虚经滞,蓄积不行,小腹疼痛,久不成胎,宜五物煎(当归、熟地、白芍、川芍、肉桂)。”血滞经闭病证名。见《 妇人良方大全)卷一。多因情志不畅,气郁血滞,或经期涉水感寒,寒搏于血,血行涩滞,冲任阻闭,经血不能下达胞宫所致。症见经闭不行,面色紫黯,下腹疼痛拒按,或痛引胸胁。治宜开郁行滞,活血通经。方用通疲煎加桃仁、丹参、泽兰、牛膝。因寒者,多兼形寒肢冷,小腹凉痛喜得温热,治宜温经活血行窟。方用瑰拍散。血滞腹痛病证名。指血行凝滞所致的腹痛。《 症因脉治》 卷四:“血滞腹痛之症,不作胀,不饱满,饮水作呢,遇夜更痛,痛于一处,定而不移,服行气消化之药不应,以热物熨之稍减,此血滞停寮之症也。”多因七情郁结或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窟血凝滞所致。治宜活血祛癖为主,方用桃仁承气汤、桃仁当归汤、戊己汤、少腹逐痪汤等。参见察血腹痛条。血寒经迟见(景岳全书• 妇人规}。即血寒经行后期。详该条。
血鼓腹胀病证名。指鼓胀之由于痪阻血络引起者。《 症因脉治》 卷三:“血朦腹胀之症,腹胀不减,肚大紫筋,腿足或见血缕,小便反利,大便或黑,血在上则漱水多忘,血在下则小腹闷痛。”多因七情失调,或过食辛辣,血热妄行,不归故道,停积于中,或跌扑损伤所致。治宜红花桃仁汤、桃仁承气汤等方。参见腹胀、血鼓条。
血痛不孕病证名。病因情志内伤气血运行不畅,或感受寒邪,血被寒凝,以致窟血停滞,内阻冲任胞脉不能摄精受孕。症见经期错后,经行涩滞不畅,血块较多.腹痛拒按等。气滞血癣者,兼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乳房胀痛,治宜行气理血,方用(医林改错}血府逐疲汤;寒邪客于胞中者,兼见手足不温,小腹凉痛,治宜温经散寒,方用<医林改错》 少腹逐痕汤。
血察经闭病证名。多因气滞、寒阻,经脉血行涩滞,癣阻冲任胞脉,积久而成经闭。症见经闭不行,小腹疼痛拒按。治宜活血祛疲,通经。方用隔下逐察汤。偏于气滞者,重用乌药、延胡索、积壳、香附;兼寒者,加肉桂、炮姜。或用血府逐窟汤等方加减。
血疾崩漏病证名。属崩漏证型之一。多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或挟外感,内伤,以致癖血停滞于内,冲任失调,癣血不去,新血难安,血不归经发为崩漏。症见阴道突然出血,量多不止,或血量虽少而淋沥不断;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口口曰口口口臼.曰..峋.卜白门月..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590 血
疼痛减轻。治宜活血行癣。方用佛手散合失笑散,或用逐痕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 :当归、川芍、三七、没药、五灵脂、丹皮炭、妙丹参、妙艾叶、阿胶、乌贼骨、龙骨、牡砺)。
血痛脾泛病证名。见《 证治准绳• 杂病》 。《 张氏医通》 卷八:“谓脾内之肉,紫癖浮泛,甚则如细泡无数,相连成片。盖脾血滞又不忌火毒燥腻,致积而不散,或碎脾出血冒风所致,宜活血为主,并用开导。”与睑停癖血相类,参见该条。
血盛痛经病证名。多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继受寒凉,或情志内伤等,致使宿血停滞,凝结成察,内阻冲任胞脉,碍血下行,血滞胞中。症见经前或经行之时,小腹刺痛拒按,经血量少、有块,血块下后痛减。治宜活血祛察。方用隔下逐癖汤、珑拍散(三棱、我术、丹皮、肉桂、延胡索、乌药、刘寄奴、当归、赤芍、熟地黄)。
血察腰痛病证名。腰痛之一。见《 医学入门》 卷四。又名沥血腰痛。详该条。
血赌包睛眼科病证。见(银海精微》 。又名彩云捧日。多系肝肺风热塑盛,心火内炽,癖血凝滞所致。常并发于椒疮,由赤膜下垂演变而来。本症“眼中赤涩,肿痛泪出,渐有赤脉通睛,常时举发,久则发筋结厚,遮满乌睛,如赤肉之相,故名曰血璐包睛。”( (银海精微》 )。治宜清热祛风,凉血散寮,可选用菊花通圣散或破血红花散加减。外点石燕丹。参见赤膜下垂条。
血灌晚人眼科病证。见(太平圣惠方》 卷三十三。又名目血灌瞳人、血灌瞳神证。可因肝胆火炽,热入营血,迫血妄行;阴虚火炎,血不循经,溢于络夕卜外伤、手术等引起。《 银海精微>: “血灌瞳人者,因毒血灌入金井瞳人水内也。”“视瞳神不见其黑莹,但见其一点鲜红,甚则紫浊色也。”( (证治准绳• 杂病))。为血液溢滞于黑睛与黄仁之间,轻者仅察积于其下份,甚者一片鲜红,全掩瞳神,视力迅降。可见头目疼痛,羞明流泪,抱轮红赤,脉弦数或弦细等候。由肝胆火炽所致者,宜清热凉血,用清营汤加减;由阴虚火炎所致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酌加生蒲黄、侧柏炭、丹皮等;由外伤所致者,宜清热凉血,止血活血,用生蒲黄汤加减。
血气形志篇《 素问》 篇名。本篇内容之一说明经脉里的气血多少之不同,指出太阳、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少阳、太阴、少阴为多气少血之经,阳明经为多气多血,示人在治疗上掌握虚实补泻的方法;二是说明形志苦乐所得的不同症状和施用针灸药物的不同疗法。文中以血气多少与形态疾病为重点,故名。血纳(归)包络子午流注用语。(针灸大全): “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阴于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意指凡阴经开过五输穴之后,由于包络为阴血之母,诸阴血皆归于包络的原则,再按“我生他”的规律(我指值日经,他指心包经五输穴),开取心包经的瑜穴。如乙日乙酉时耳肝经井(木)穴大敦,1 ‘亥时开心经荣(火)穴少府,
己丑时开脾经输(土)穴太白,辛卯时开肺经经(金)穴经渠,癸已时开肾经合(水)穴阴谷。到乙未时重见乙,此时五输已经开过,则纳入包络,根据“我生他”的原则,当开心包经的荣火(乙属木木生火)穴劳宫,此即为血纳包络,余此类推。
血府逐痕汤<医林改错》 卷上方。当归、牛膝、红花、生地黄各三钱,桃仁四钱,积壳、赤芍药各二钱,柴胡、甘草各一钱,桔梗、川芍各一钱半。水煎服。功能活血祛窟,行气止痛。治寮血凝滞而致的经闭不行,或行经腹痛,或头痛胸痛日久不愈,或呢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日哺潮热等。方中当归、桃仁、红花、川芍、赤芍药活血祛癣;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疲而不伤阴血;牛膝法寮而通血脉,并引痪血下行;柴胡、积壳、桔梗疏畅胸中气滞,使气行则血行;甘草协调诸药。诸药合用,使疲去气行,则诸症可愈。实验研究:本方有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量的效应。
血室涩痛症病证名。出(银海精微》 。多由肝热,阴虚火炎,肝虚血少引起。谓妇女每至月经时眼感涩痛,或曾患眼疾,如赤痛生翁等,至经期则复发或加重。由肝热所致者,宜清肝泻热,用龙胆泻汤加减;由阴虚火炎所致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由肝虚血少所致者,宜养肝补血,用归芍地黄汤加减。
血热不得卧外感不得卧之一。指阳邪陷于血分所致的不寐症。《 症因脉治》 卷三:“血热不得卧之症,昼则了了,夜则发热,睡中盗汗,心烦惊起。”治疗如清阴中伏火,丹溪有知柏四物汤。左尺沉数,加羌活、独活;左关沉数,加柴胡、山桅;右关沉数,加升麻、葛根。睡中盗汗,时时惊醒,当归六黄汤等方。参见不寐条。
血溃流注疽病名。(疮疡经验全书》 卷五:“其疽大如鸡子,形象犹如紫李,只肿不红,内串经络之间,流注骨节之内,遍身疫疼百节疼痛。”治同无头疽。血竭内消丸见《 外科大成》 卷二。即内消退管丸,见该条。
血灌睑神证病证名。见(证治准绳• 杂病)。即血灌瞳人,详该条。
血热月经过多病证名。多因素体阳盛内热,热扰血溢,或过嗜辛辣,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所致。症见经血量过多,或经行持续时间延长,血色深红或紫,稠粘或有臭秽气味。面红身热,口干作渴,时作烦躁。治宜清热凉血。方用清经汤加阿胶,或用先期汤。若见两颧发赤,午后手足心热,脉细数者,为阴虚血热所致,治宜滋阴清热,方用两地汤。血热经行先期病证名。亦名血热经早。包括虚热、实热两种。实热者,多因素体内热,过嗜辛辣食物,或感受热邪,以致热扰冲任,迫血妄行。症见经期提前七、八天以上,血量较多,色紫红,稠粘,心烦口渴,喜凉饮,大便秘,小便黄等。治宜清热凉血。方用答连四物汤之类。虚热者,详虚热经行先期条。血虚月经过少病证名。属月经过少证型之一。
血自591
多因素体虚弱,久病失血伤阴,或脾胃损伤,生化之源不足,冲任血虚所致。症见月经量少,或点滴一、二天便净,色淡红、质稀。面色萎黄,头晕心悸,小腹空痛等。治宜补血益气健脾。方用人参滋血汤(《 产宝百问}:人参、山药、袂等、当归、熟地、白芍、川芍〕 、人参养荣汤等。
血虚经行后期病证名。属经行后期症型之一。多因素患失血,或大病、久病,或产乳过多,耗伤阴血,以致血海空虚,冲任不足,胞宫不得按时满溢,导致月经过期而来。症见经期错后在七、八天以上,血量较少、色淡,面色萎黄,皮肤不润,眼花心悸,小腹空痛喜按,身体瘦弱等。治宜补血养营益气。方用人参养荣汤、当归补血汤、人参滋血汤等。
血寒月经过少病证名。属月经过少症型之一。多因素体阳虚,阴寒内生,化气生血功能不足,冲任血少所致。症见经期血量过少,色淡或黯,质稀,形寒畏冷,小腹冷痛,喜得温热等。治宜温经养血。方用大营煎(《 景岳全书): “当归、熟地、构祀、炙甘草、杜仲、牛膝、肉桂)加炮姜,甚者加附子。
血寒经行后期经行后期证型之一。亦名血寒经迟。多因经产之时,感受寒凉,寒邪乘虚侵入胞宫,血为寒滞,运行失常所致。症见经期错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绞痛,得热痛减,面色青白,形寒畏冷。治宜温经行滞。方用温经汤(《 金匾要略>:当归、川芍、白芍、炙甘草、人参、肉桂、吴茱英、丹皮、阿胶、半夏、麦门冬、生姜)。若见经血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面色皖白,头晕气短,腰疫乏力等,则为冲任虚寒,血行无力所致.宜温经养血,方用大营煎。
血疾月经过少月经过少证型之一。多因寒凝气滞,寮血内停,冲任血行不畅所致。因寒凝者,症见经行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凉而痛甚于胀,拒按,喜得温热,血块排出后则痛稍减,治宜温经活血行癖,方用少腹逐疲汤,或用过期饮;因气滞者,症见经血量少,色紫有块,小腹胀甚于痛,排气较舒,治宜行气活血,方用隔下逐癖汤,七制香附丸等。
血痛经行后期经行后期证型之一。多因气滞、寒凝,以致血癖内阻冲任,经血不能按时下达胞宫所致。气滞血察者,症见经期错后,经量涩少,血色紫黯,血块较多,小腹胀痛,治宜行气活血化疲,方用过期饮;寒凝血寮者,症见小腹冷痛,拒按,血块去后则舒,治宜温经活血化痕,方用少腹逐淤汤。
自汗证名。.指发热汗出。亦称自汗出。见(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指清醒时不因劳动而常自出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自汗证治): “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间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丹溪心法• 自汗>: “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 证治汇补》 卷三:“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躁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天阴转甚,声如瓮出;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
心虚自汗,怔忡恍惚;肝热自汗,口苦多眠;肾虚自汗,潮热咳嗽;脾虚自汗,倦怠少食。”又肺虚,伤寒、温病、柔痉、霍乱等多种病症均有自汗。详阳虚自汗、气虚自汗、血虚自汗、虚劳自汗、心虚自汗、肺虚自汗、脾虚自汗、肝热自汗、痰症自汗、伤湿自汗等条。
自灸即天灸,见该条。
自复疫病后期,不因劳复、食复等因素,而由于病邪未尽而复发者,称“自复”。见《 温疫论》 下卷:“若无故自复者,以伏邪未尽,此名自复。当问前得某证,所发亦某证,稍与前药,以撤其余邪,自然获愈。”
自纽病证名。又名红汗。指急性热病在高热无汗的情况下,未发汗而忽然鼻鲤不止,蛆后反热退身凉,起到了汗出而解的同样作用,故称自鲤。《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蛆者愈。”
自生饮(古今医鉴》 卷十二方。当归三钱,川夸、炒积壳各二钱.白芷六分,火麻仁(炒,去壳)一钱。捣碎后,水煎,空心温服。治临产生育艰难。自扣草出《 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自灸草、野芹菜、小回回蒜。为毛莫科植物禺毛莫Ranunculus cantoniensis 】 X ! .的全草。分布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各地。苦、辛,温,有毒。退黄,截疟,消翁。治黄疽,疟疾,结合膜炎,目聆。鲜品捣烂,隔姜置手腕脉门处,纱布包扎,至皮肤灼热起泡时除去,用消毒针挑破水泡,防止感染。治疟疾需在未发作前二小时使用。不可内服及点目。本品含原白头翁素。预试尚含黄酮类、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煎剂及原白头翁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品有刺激性,高浓度接触过久,使皮肤发泡,粘膜充血。
自灸草见《 广东中草药》 。为自扣草之别名,详该条。
自消容出《 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通心草。为豆科植物大猪屎豆crotalaria assamica Benth .的叶。分布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淡,微凉。清热解毒,凉血,利尿。① 治热咳,吐血,水肿,牙痛。煎服或与瘦猪肉炖服:15 一30 克。② 煎水洗或研末调敷,治小儿头疮;捣烂蜂蜜调敷,治马口疮。孕妇忌服。大猪屎豆的根名马铃根,用鲜品30 一60 克炖瘦猪肉服治高血压病。全草含野百合碱。野百合碱对小鼠肉瘤S 一180 、537 及淋巴肉瘤1 号腹水型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细胞具有较明显的破坏作用;对瘤细胞的有丝核分裂或增殖发育有较明显的抑制,主要在于破坏细胞的蛋白合成和代谢,从而促进其退行性变。有明显的迟发肝脏损害,干扰肝细胞分裂,全身应用对肝的毒性很大。自然铜出《 雷公炮炙论》 。为天然黄铁矿的矿石。主产辽宁、河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辛,平。入肝经。散痕止痛.续筋接骨。① 治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血痪疼痛。煎服:3 一9 克。② 治疮疡,烫伤。一一一.一,. .门.口口口口.. . . . . . . .一一
592 自臼向卤
研末调涂或干敷。本品含二硫化铁,还含铜、镍、砷、锑等杂质。
自组死五绝之一。见(金匾要略• 杂疗方)。《 诸病源候论• 中恶病诸候): ' ’以绳物系颈自悬挂致死,呼为自溢。若觉早虽已死,徐徐捧下,其阴阳经络虽暴奎闭,而脏腑真气,故有未尽,所以犹可救疗,故有得活者。若见其悬挂,便忽邃截断其绳,旧云则不可救。此言气已奎闭,绳忽暴断,其气虽通而奔进运闷故,则气不能还,即不能复生。”(外台秘要• 自溢死): “一人以手按据胸上微动之,一人摩将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令可少桂心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乃稍止。”参见五绝条。
自控疗法气功功法。以达到能够控制自身机能稳定在适中程度,从而有益于克服自身疾病的一种气功锻炼。为张明武所倡。具有平衡阴阳,琉通气血等强身延年作用。其功法包括:调息补气功、跷步运化功、按头安神功、摩肾益精功以及松静疏泄功等。
自我按摩即自我推拿。见该条。
自我推拿推拿的一种。又称自我按摩。在自己身体的一定部位上,运用手法来防治疾病的方法,也可配合气功及肢体运动等法。如眼保健操、摩腹等法。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有以“自摩”法治疗头痛、腹痛的记载。
自然铜散.(世医得效方》 卷十八方。① 自然铜(火缎,米醋淬七次)、乳香、没药、苏木、降香、松节、川乌(去皮尖)各一两,地龙(去土,清油炒)、生龙骨各半两,血竭三钱,缕蛤(油浸,焙)十个。为末,每服五钱,病在上食后无灰酒送下,病在下空腹无灰酒送下。治跌仆折骨损断。② 自然铜一两,当归、没药各半钱。为末,每服三钱,酒调频服。治证同上。.《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自然铜(锻红,醋淬七次,放湿土上月余后使用)、乳香、当归身、羌活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酒调下,日二次;骨伤用骨碎补半两,酒浸捣绞,取汁冲服。治跌扑骨断。
日齿即尽根牙。
向天草出《 庚辛玉册》 。为瓦松之别名,详该条。向夭盏见(福建中草药》 。又名韩信草、耳挖草、金茶匙、大力草、大叶半枝莲、顺经草、调羹草。为唇形科植物向天盏Scutellari 。indica L .的全草。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各地。辛、微苦,平。清热解毒、活血散寮。① 治咽喉肿痛,肺脓疡,痢疾,肠炎,白浊,白带,吐血,咯血。煎服:15 一30 克。② 捣数治跌扑损伤,胸胁闷痛,疗疮痈肿,蛇咬伤,外伤出血。孕妇慎服。本品高山含黄等素等黄酮类、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
向天葫芦见《 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 。为朝天罐之别名,详该条。
向日葵子出清• 汪连仕《 采药书》 。为菊科植物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 、L 的种子。我国各地均有
栽培。甘、淡,平。滋阴,止痢,透疹。治食欲不振,虚弱头风,血痢,麻疹不透。煎服:巧一30 克。本品含油达50 % ,其中亚油酸含量可达70 % .尚有肌醇、磷脂及多种幽醇。此外还含绿原酸、新绿原酸、异绿原酸、奎宁酸、咖啡酸等有机酸及3 , 4 一苯骄花等。饲料中加入向日葵油,可增强兔的免疫反应,干燥全草煎剂蒸干后的粉末作成油膏,局部应用可加速损伤的痊愈。种子中还含植酸钙镁(phytin )有易为人体吸收的有机磷和钙,有滋补营养作用。向B 葵饼见(湖北科技)( 8 ) : 60 , 1972 。为向日葵花托之别名,详该条。
向日葵根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又名葵花根、向阳花根、朝阳花根。为菊科植物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L • 的根。甘、淡,平。行气,利尿,润肠,祛寮。治胸胁胃院疼痛,疮气,淋病,便秘,跌打损伤。煎服:15 一30 克。本品含绿原酸及微量的东食若试(Sco 卯lin )。
向阳花根见(四川常用中草药》 。为向日葵根之别名,详该条。
向日葵花托见(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又名葵花盘、向日葵花盘、向日葵饼。为菊科植物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 .的花托。微苦、辛,平。平肝降压,祛风止痛① 治头痛眩晕,目昏视物不清,胃痛,腹痛,痛经,乳腺炎。内服:煎汤,30 一60 克;炒焦研末:每次9 一巧克,糖开水冲服,每日三次。② 治关节炎,无名肿毒。煎膏外敷。本品含向日葵酸( Solanthic acid ) ,多量木质素,蛋白质,果胶和少量贰类,类脂(内有菌醇)等。
向日葵花盘见《 福建民间草药》 。即向日葵花托,详该条。
向日葵茎髓见(江苏药材志)。又名向日葵梗心、葵花茎髓。为菊科植物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 .的茎髓。甘、淡,平。利尿通淋,止咳平喘。① 治小便不利,血淋,尿路结石,乳糜尿,浮肿,白带,咳嗽痰喘,百日咳。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尊麻疹,风疹。煎水洗浴。茎含多糖约53 % ,还含绿原酸,新绿原酸,4 一咖啡酸基奎宁酸,拷利烯酸(Kaurenoic acid ) ,环拷利酸(Cyclokauranoi 。acid , Trachylabanoic acid ) ,东蓖若贰,苹果酸及其钾盐和钙盐,氯化钾,硝酸钾等。
向日葵梗心见苏州医学院等<中草药手册》 。即向日葵茎髓,详该条。
囱(川n 信)同颊。指婴儿的左右顶骨与颅盖诸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最易触摸到的是菱形的前自,亦称额自、自门、自骨,和三角形的后囱,亦称枕卤。卤应在小儿半岁至两岁内闭合,过迟或过早闭合均属病态。
自门.小儿前自处可触知的软组织。囱门下陷或隆起,有助于判断颅内压的高低。(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婴儿顶骨未合,软而跳动之处,名曰卤门。”参见囱条。.即囱骨。详该条。肉会经穴名。代号DU22 。出《 灵枢• 热病》 。
lI ' )冶。扎}
属督脉。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2 寸。布有额神经分支;颖浅动、静脉与额动、静脉的吻合网。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出血,小儿惊风等。沿皮刺05 一。,8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因顶指颅顶部。(素问• 气交变大论》 :“头脑户痛,延及囱顶发热。”
肉骨又名自门,即额自。婴幼儿两顶骨前内角尚未发育完全所致。两岁以后,额因闭合而称顶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自骨者,婴)L 顶骨未合,软而跳动之处,名曰自门。”
囱肿病证名。指囱门肿起。《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沁“小儿有囱肿者,由脾胃不和,冷热不调,或怒啼饮乳,或喘急咳嗽,致阴阳气逆,上冲而自肿也。热则肿而软,冷则肿而硬。”因热而肿者,宜清热解毒,以青黛冷水调敷于局部,兼服大连翘饮,或五福化毒丹;因冷而肿者,宜温化阳气,用肾气丸,兼服益黄散。
囱陷病证名。指自门下陷的证候。小儿在六个月内,前因门微陷,不作病理状态。如在慢惊、久泻之后,因门显著下陷,甚至如坑的,则为自陷。《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八:“脏腑气血虚弱,不能上充脑髓,故因陷也。”或因胎察不足,或因泻痢,或小便频数,加之病久伤阴,或过服寒凉损伤脾胃之阳,故令囱门下陷,并见面色萎黄,神疲气短,食少便塘,四肚不温、脉沉缓无力,指纹淡滞等。如枕部同时F 陷的,尤为严重。治宜培元补肾,用固真汤(<医宗金鉴): 人参、白术、肉桂、获菩、山药、黄誉、甘草、附子、姜、枣);中气卜陷者,用补中益气汤。
因填病证名。指因门突出,隆起如堆的证候。多见于发热和惊厥的患儿,亦有由寒凝气滞而致者。《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八:“小儿囱填,由乳食不时,饥饱不节,或热或寒,乘于脾胃,致脏腑不调,其气上冲所为也。”因热上冲者,宜疏风清热解毒,用大连翘饮;因于寒凝者,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加减。内不合病证名。出《 太平圣惠方》 。气血少弱,骨木不荣,由肾气未成,肝肺童热上冲于脑,遂令发枯,骨髓不足而因不合。即解颅,详该条。
因骨伤病名。顶骨前自部损伤。出《 医宗金鉴》 卷八十八。多因跌打、坠撞所致。轻者仅局部肿痛,骨缝绽开,泛恶昏睡;重者骨陷损脑,身软屈手,昏迷不醒,气息微弱。治疗参见脑骨伤条。
囱填陷病证名。因填、凶陷的合称。《 普济方奋卷三百六1 一三:“因肿为热,以黄柏膏涂足心涌泉穴;陷则为冷,以半夏涂手心妙。”详囱填、卤陷条。因开不合出《 /J 、jL 药证直诀》 。即解颅。详该条。
因风伤寒病证名。出(普济方》 卷三百六十三。指婴幼儿自门未合,感受风寒而引起的鼻塞。治以葱白捣碎取汁,涂于囱门;或用艾茸炒热,布包敷于因门,气通即愈。参见鼻风条。
后① 大便。《 素问• 脉解篇》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② 肛门。《 难经• 五十七难》 :“里急后重,数至
画因后593 圈而不能便。”③ 切诊部位。指尺肤下段;《 素问• 脉要精微论》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第二个后字,指一[:半身后的疾病。④ 形容脉象之应手,左右上下不齐。《 素问• 三部九候论》 :“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后下煎药法之一。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木香、砂仁等,是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如煎煮过久,则其有效成份可挥发失效,故宜在其它药物将煎好时才放人,稍煎即可一另外,大黄后下,可使其泻下作用更显著:
后曲经穴别名。出《 外台秘要》 。即瞳子缪。见该条。
后血即便血。《 灵枢• 百病始生篇): “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洋便血条。后因婴儿出生后,左右顶骨与枕骨形成的三角形骨间隙;参自条。
后肋指腋后线至胸椎间的肋骨总称。后关经穴别名。出《 针灸大全》 。即听会,见该条。
后阴即肛门。详该条:
后顶经穴名。代号DU19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交冲。属督脉。位于头正中线,百会穴后1 . 5 寸;即人后发际5 . 5 寸处。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目眩,失眠,癫狂,癫痛等。沿皮刺0 . 5 一0 . 8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后胁背的侧部,相当于肩脚下至第十几肋间部位的总称。
后泄即泄泻。(素间• 举痛论》 :'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类经》 卷五:“脾肾虚寒,故为后泄。”详泄泻条。
后重.古病名。即大瘾泄。《 难经• 五十七难》 :“有大瘸泄,名曰后重。”详大瘾泄条。.证名、指腹痛急迫,肛门重坠不适。<医宗必读• 痢疾》 :“邪迫而后重者,至圈稍减,未几复甚,芍药汤;虚滑而后重者,圃后不减,以得解愈虚故也,真人养脏汤;下后乃后重者,当甘草缓之,升麻举之。”参见里急后重、虚坐努责条。
后腋见后腋F 条。
后溪经穴名。代号出3 出《 灵枢• 本输》 。属手太阳小肠经输(木)穴。八脉交会穴之~,通督脉。位于手掌尺侧缘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握拳时,当掌横纹端,赤白肉际处是穴。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并有指背动、静脉及手背静脉网通过。主治头痛项强,落枕,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鼻蛆,癫痛,疟疾,黄疽,盗汗,腰背腿痛,时、臂、手指挛急等。直刺。,5 一1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川分钟(图56 )。后蹬病证名:清,员从云(产科一得》 :“后蹬,临产时儿头偏抵谷道。名虽有多云,皆偏产也。此因子方‘投奔出路,母错用力逼迫。”相当于枕后位。参见偏产条。
后山骨骨名。又名枕骨。即枕外隆凸。<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后山即头后枕骨也。其骨形一.. . . . . . . . . . . .一一~. .一
匕94 石仃
琳
牙’
后澳
lr \
图56
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芽形,或堰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
后不利指大便秘结。(素问• 厥论》 :“太阴之厥,则腹满镇胀,后不利。”参见大便秘结条。
后发际项(后颈)部上方的头发边缘部。见发际条。
后辛汤《 医醇腾义》 卷四方。柴胡、陈皮、桅子皮(姜汁炒)、权壳各一钱,郁金、当归、获等、合欢花各二钱,羡琴四钱,佛手五分。水煎服。治胆胀,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后沃沫证名。见《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 。指大便多粘沫。参见泄泻、痢疾条。
后枕骨即枕骨。详后山骨条。
后神聪经外奇穴名。出《 类经图翼》 。位于头部中线,当前、后发际连线的中点处;或于百会穴后1 寸取穴。主治中风,头痛,眩晕,癫痛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1 一3 壮;或艾条灸3 一5 分钟。后腋下经外奇穴名。《 千金要方》 :“一切痕病,• • … 灸患人背两边腋下后纹上,随年壮。”《 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后腋下。近代《 脑穴学概论》 名后腋。位于腋后纹头处。主治颈项凛病,肩背挛急不举,喉风喉痹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
后山骨伤病名。即枕骨部损伤。出《 医宗金鉴》 卷八十八。多由跌打坠撞所致。轻者头昏目眩,耳鸣、项强、咽梗,饮食难进,烦躁,肢软;如骨伤过重,筋翻气促,痰声如锯,垂头目闭,昏迷不省人事,易于危及生命。治疗参见脑骨伤条。
后天之本指脾胃而言。《 医宗必读》 :“谷入于胃,洒陈于六府而气至,和调于五藏而血生,而人以资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故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
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详该条。
后庵居士见程充条。
行尸喻重病虽能勉强行动,而已见死脉,故称。(难经• 十四难): " (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为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注解伤寒论• 平脉法》 :“脉病人不病,名
曰行尸。”
行气.理气法之一。即行散气滞,又称利气、通气。是治疗由气滞所产生的胸腹胀闷疼痛等病症的方法。如疏郁理气、和胃理气等均属行气法。详各条。.气功术语。(抱朴子内篇》 卷八释滞:“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行水治法。宣达气机、通调水道的一种利水化湿方法。适用于肺气不宣,脾不运湿,气化不行所致的水湿停滞病症。症见咳嗽气喘,小便不利,肿满身重,或兼有发热等。用越蟀加术汤或五等散等方。行令相当于古代行政官级。运气学说中喻岁会的职级在天符与太乙夭符之下。<素问• 六微旨大论》 :' ‘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张景岳注:“执法者位于上,犹执政也;行令者位乎下,犹诸司也;贵人者,统乎上下,犹君子也。”行邪指侵犯人体后能移行传变而不潜伏固着的病邪。《 温疫论)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 … 假令行邪者,如正伤寒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自三阳入胃,如行人经由某地,本无根蒂。”
行针.《 灵枢经》 篇名。行针,即运针。本文专论针刺反应,故名。主要论述针刺治病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血气阴阳有盛衰,所以针感也不一致。但针后产生不良反应或病情更趋严重者,是医者乱行针刺的过失。.针刺运针手法,目的是积累刺激时间,提高疗效。如针刺得气后,连续提插、捻转,维持一定时间;或针留穴位内,每隔数分钟提插、捻转一次,反复多次。
行间经穴名。代号LRZ 。出(灵枢• 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荣(火)穴。位于足背第一趾蹼缘中点上0 . 5 寸;或于第一、二趾间的趾缝端取穴。布有来自排深神经的趾背神经,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趾背动、静脉。主治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癫痛,痪疚,小儿惊风,胸胁痛,口眼歪斜,遗尿,履闭,病气,遗精,月经过多,干湿脚气,以及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行迟五迟之一。出《 小儿药证直诀》 。(证治准绳• 幼科》 :“凡儿生至周岁三百六十日,膝骨成,乃能行。”小儿周岁以后甚至二、三岁还不能步行者为行迟。肝主筋,肾主骨,小儿肝肾不足,或哺养失宜,脾胃虚弱,元气不充,影响筋骨的发育,故迟迟不能行动。肝肾虚弱者,宜滋补肝肾,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胶、牛膝之类;元气不足者,宜补益元气,用调元散。行经指月经来潮。
行黄黄病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 黄病诸候》 :“癖热在脾脏,但肉微黄,而身不甚热,其人头痛心烦,不废行立,名为行黄。”《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
《 檀几丛书• 二集》 中。
舟车丸《 丹溪心法》 卷一方。又名舟车神佑丸。大黄二两,甘遂、大戟、芫花、青皮、陈皮各一两,牵牛子四两,木香半两。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六十至七十丸,白水送下。功能行气逐水。治水湿中阻,水肿胀满,气促口渴,二便不利;近代也用于肝硬化腹水属实证者。方中甘遂、芫花、大戟攻逐院腹经坠之水,为主药;大黄、牵牛子荡涤泻下为辅,主辅相配,使水热实邪从二便分消下泄;再以青皮破气散结,陈皮理气燥湿,木香调气导滞,使气畅水行,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成行气破泄、峻下逐水之方。《 古今医统大全》 及《 景岳全书• 古方八阵》 载有本方,但有槟榔、轻粉。
舟揖之剂又称舟揖之药。某药在一个方中引导他药治上焦病证,有如船之载物上浮,故称。如桔梗、升麻之类,能引药上行达于高处。舟揖之药同舟揖之剂。详该条。舟车神佑丸即舟车丸,见该条。全虫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即全蝎,详该条。
全形指形体健康无损。《 素问• 宝命全形论篇);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全蝎出(蜀重广英公本草》 。又名全虫、蝎子。为钳蝎科动物问荆蝎Buthu , martens , 1 Karsch 的干燥全体。主产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咸、辛,
笼介索行军散《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卷下方。又名武侯}舟车丸《 丹溪心法)卷一万。义名丹牛钾佑几。
行军散、诸葛行军散。犀牛黄、察香、珍珠、冰片、硼砂各一钱,雄黄八钱,火硝三分,金箔二十片。为细末,每服三至五分,凉开水调下。功能开窍避秽,清暑解毒。治霍乱疹胀,山岚瘴病,暑热秽浊,侵及必包,头日昏晕,不省人事;或恶心呕吐,泄泻腹痛,或口疮喉痛;点眼去风热障翁;搐鼻辟时疫之气。行健汤《 医醇腾义》 卷二方。黄蔑、人参、获荃、当归各二钱,白术、白芍药(酒炒)、陈皮、砂仁各一钱,甘草、木香各五分,青篙梗一钱五分,料豆三钱,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脾劳,饮食不调,或行役劳倦,积久脾败,四肢倦怠,食少身热。行健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清• 黄庭镜《 目经大成》 卷一:“乾为白珠,络通大肠之腑,脏属于肺… …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主分径渭,上运清纯,下输糟粕,曰行健廓。”因大肠与肺输转运行不息而得名。详八廓条。
行气活血治疗气滞血痕证候的治法。临床常用于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月经不调、跌扑劳损、冠心病心绞痛、产后恶露不行等一切属于气血涩滞之证。常用药如香附子、金铃子、郁金、当归、丹参、赤芍、延胡、桃仁、红花等。
行经气痛病证名。静光禅师考定《 女科秘要》 卷三:“经来一半,余血未尽,腹中作痛,变作潮热,或无热,当用红花当归散(当归、红花、牛膝、苏木、川芍、积壳、赤芍、三棱、我术),破其余血,则痛止人安。”参见痛经条。
行经目痛病证名。(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女子遇经行之际,眼目涩痛,头疼眩晕,肿涩难开,生黔于黑睛上,或如粟米,或花翁白陷,此因经行去血过多,肝经虚损故也,宜用当归补血汤(薄荷、羌活、莞蔚子、柴胡、羡薄、菊花、防风、甘草、生地黄、当归、白芍、川芍)治之。”或用祀菊地黄丸等。本病类似今之异常月经患者所引起的眼睑水肿、慢性结膜炎、疤疹性角膜炎等诸病。
行气玉佩铭气功铭文。原刻于一十二面体角柱形玉佩上,约刻于公元前380 年前后(即战国初期)。原拓片见(三代吉金文存》 卷二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的文字记述,共四十五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
平,有毒。入肝经。熄风,镇痉,通络,解毒。① 治惊风,癫痈,抽搐痉挛,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语言赛涩,破伤风,偏正头痛,风湿痹痛,淋巴结结核。内服:煎汤,2 . 4 一4 . 5 克;研末,0 . 6 一0 . 9 克。② 治疮疡肿毒,研末调敷。孕妇忌服。本品含蝎毒、三甲胺、甜菜碱、牛黄酸、卵磷脂及胆幽醇等。动物实验证明全蝎有抗惊厥作用,也可使清醒动物产生镇静。全蝎浸剂及煎剂可显著而持久地降低犬、兔的血压。蝎毒可使呼吸麻痹。
全元起(六世纪)隋代医家。籍贯不详。《 南史• 王僧孺传》 记述他曾任太医侍郎,较早注解《 素问》 ,原书已佚,部分内容保存在《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的注文中,对研究《 素问》 有相当参考价值。此外还著有《 内经训解》 ,已佚。在学术上他“悉祖(内经》 ,以医鸣隋”,有“一时慕之如神,患者仰之,得元起则生,舍元起则死”的评论。
596 全不产
全会
六画
病证名。出(备急干金要方》 卷:' .。即原
发性不孕症。详不孕条。
全瓜葵见《 中国药学大辞典》 。为括楼之处jj ' 名,详该条。
全鹿丸《 古今医统大全》 卷四十八。中鹿(退毛、去皮及内脏)一只,人参、炒白术、抉等、炙甘草、当归、川芍、生地黄、熟地黄、黄蔑(蜜炙)、天门冬、麦门冬、构记子、杜仲(盐水炒)、牛膝(酒拌蒸)、炒山药、炒芡实、制冤丝子、五味子、锁阳(酒拌蒸)、肉从蓉、补骨脂(酒炒)、巴戟天、胡芦巴(酒拌蒸)、川续断、覆盆子(酒拌蒸)、褚实子(酒拌蒸)、秋石、陈皮各一斤,川椒(去目,炒)、炒小茵香、沉香、青盐各半斤。鹿肉加酒煮熟,横切,焙干为末,取皮同内脏仍人原汤熬膏,和肉末(骨须酥炙)及诸药末,炼蜜和捣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至九十丸,空腹、临卧用姜汤、盐汤或白水送卜,冬用温酒亦可。功能补诸虚。治百损五劳七伤,肾阴亏损而致的精神衰惫,神志不安,头眩耳聋,盗汗遗精,面色萎黄,腰膝无力,及妇女血亏,崩漏带下等症。
全循义见金义孙条。
全福花见<中国药学大辞典》 。为旋覆花之处方名,详该条。
全蝎散(阎氏小几方论》 方。妙全蝎、炒僵蚕、甘草、赤芍药、桂枝、制南星、麻黄、川与、黄答各三钱,天麻六钱。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七片,水煎服,日三至四次。治小儿惊风中风,IJ 眼喝斜,言语不正,手足偏废不举。
全叶青兰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为唇形科植物全p 十青兰Draoocephalum integrifol , urnB 卯.的全草分布新疆、甘肃等地。辛,平。祛痰,止咳,平喘。治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煎服:9 一15 克。地上部分含挥发油,青兰贰(即木犀草素一7 一葡萄糖试)、木犀草素一7 葡萄糖醛酸贰,内酷,皂俄,酸性树脂等醇提取物对豚鼠有平喘作用。对小鼠有止咳、祛痰作用。
全幼心鉴儿科著作。4 卷。明• 寇平撰。刊于1468 年。卷1 总论儿科医生之守则,服药须知,小儿的生理、血气、票赋、保育、调理以及面部与手部望诊等;卷2 论小儿脉法、初生儿的护理及常见病;卷3 一4 分论小儿诸病(以内科病证为主,包括痘疹), 并附录(小儿明堂灸经》 。书中除“选古方效用今日者,' (见自序)予以汇集说明外,对面部及虎日三关、指纹望诊作了较细致的描述,并附图40 余幅。全婴须知见广嗣五种备要条。
全生白术散见《 证治准绳• 女科》 卷四。即白术散第八方,见白术散条。
全生指迷方方书名。又名《 济世全生指迷力}3 卷。宋• 王贩撰于12 世纪初。明代以后原书失传:今本4 卷,系编《 四库全书》 时自《 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而成。卷1 为诊脉法;卷2 一4 为寒证、热证、风湿、疟疾、痹证、劳伤等20 种内科病及若f ' .妇科疾病的医论和方剂,内容以选方为主,并有沦述以
阐析病因、证候。解放后有(宋人医方三种》 排印本。全真一气汤《 冯氏锦囊秘录)卷二十方。熟地黄(如大便不实焙千用,如阴虚者加倍用)八钱,制麦门冬(去心,恐寒气可拌炒,米炒黄色去米,肺脾虚弱者少减)三钱,白术(炒深黄色,置地上一宿.出火气,不用土炒,如阴虚而脾不甚虚者,人乳拌透晒干,妙黄)三至六钱,牛膝二至三钱,五味子八分至一钱五分,制附子一钱至二钱余,人参(肺脉大,元气不虚者不用)一至五钱(甚者一至二两)。前六味先水煎好,另水煎人参取浓汁冲服。治元气日困,津滋耗竭,虚火妄升,气勿藏源,_七迫喘促;或小儿病后,妄汗妄卜,精神沉困,或短气而似喘非喘,或虚极而似惊非惊,或斑疹阴分焦灼,热极烦躁,上喘下泻,上实下虚,_ L 热下寒等症。
全蝎观音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十方。炒石莲肉、炒白扁豆、人参各二两半,全蝎、羌活、天麻、防风、炮木香、白芷、炙甘草、黄茂(蜜炙)各一两,炒神曲二两,获等• 两半。为细末,婴儿服一字,二至三岁服半钱,四至五岁服一钱,加大枣半个或一个,水煎云渣服。治小儿外感风冷,内伤脾胃,呕逆吐泻,不进乳食。
全国中草药汇编书名。《 全国中草药汇编》 编写组编。分上、下二册,共收中草药2200 种左右,各药均按名称、来源、形态、生境、栽培、采制、化学、药理、性味功能、主治用法、附方制剂等顺序编写,并附以墨线或彩色图。全书内容丰富,资料较准确可靠,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知识,绘图精致,可供科研和临床的参考。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医案著作。何廉臣选编。刊于1929 年。本书征集当时全国各地名医医案,共选辑三百余案。分上、下二集。上集为风寒、暑、湿、燥、火、四时六淫病案;下集为温疫、喉痴、白喉、霍乱、痢疫、瘩疫六种传染病案。医案记录完整,包括患者姓名、年龄、职业及所患疾病的病名、原因、症候、诊断、疗法、处方、效果等项。案后由何廉臣另加按语评述,对如何掌握这些病证的病机和辨证治疗,有一定的启发。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书名。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等编。本书根据全国25 个大中城市中具有代表性或通用的中成药配本整理汇编而成。共收集成药配方二干余种。首为总论,略述中药炮制;次为各论,分内、外、妇、儿、五官、杂症六门,每门又根据不同药性分为补益、风痰、时感等类。每类分别记述有关成药配方,包括方名、生产地区、功能、主治、处方、制法、禁.忌等。初步反映了我国中成药生产和临床应用的基本情况。1962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会指喻穴。(灵枢• 小针解》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因穴位为经络气血会聚之处,故名。参见腕穴条。
会厌解剖部位名称。出(灵枢》 。位于舌部及舌骨之后,形如树叶,柄在下,能张能收,呼吸语言时会厌开启,饮食吞咽或呕吐时,则会厌关闭,以防异物
六画
会合597
入气道。(儒门事亲)卷三:“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F 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愕,则会厌能闭其咽炎。”《 灵枢• 忧患无言篇》 :“会厌者音声之户也:”《 类经)卷二十一:“会厌者,喉间之薄膜也,周围会合,上连悬雍,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乱者,赖其遮厌,故谓之会厌,能开能阖,声由以出,故谓之户。”又叫吸门。《 难经• 四十四难》 :“会厌为吸门。”会阳经穴名。代号BL35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利机。属足太阳膀胧经。位于尾骨下端两旁,距髓正中线0 . 5 寸处((医宗金鉴》 )。另说:“阴尾骨外,各开一寸半”( <医学入门》 ); “长强外开二寸”( (针灸集成>)。布有尾骨神经和臀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血,痔疮,带下,阳萎,阴部湿痒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
会阴.人体部位名。亦称篡、F 极、屏翁。指外生殖器后方与肛门前方的部位。《 医宗金鉴》 :“篡者,溃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翁穴、会阴穴,即男女阴气之所也”。.经穴名。代号RNI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屏翁、下极、下阴别。属任脉。位干会阴部正中。男子当肛门与阴囊之间;女子当肛门与阴唇后联合之间。布有会阴神经分支和会阴动、静脉分支。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脱肛,痔疮,庙气,小便不通,带下,月经不调,阴部疹痒等。直刺05 一l 寸。艾灶灸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图57 )。
图57
会宗经穴名。代号SJ7 。出《 针灸甲乙经》 。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之郡穴。位于腕背横纹_匕3 寸,尺骨之挠侧缘;或于支沟穴尺侧约横指取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通过。主治耳聋,癫痛,臂痛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会骨经穴别名。出《 外台秘要》 。即冲阳,见该条。
会原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冲阳,见该条。
会维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地仓,见该条。
会额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 。即脑户,见
该条。
会阴廓眼的八廓名称之~。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 。① (审视瑶函)认为良廓(即山廓)“络通三焦,脏配命门,命门与三焦相为脏腑,会合诸阴,分输百脉,故日会阴廓”。② 《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认为山廓属包络,依附于心,包络为阴相火,故名会阴廓。详山廓条。会阴之脉即任脉。《 素问• 刺腰痛论):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七漂课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张志聪注:“任脉起于至阴,与督脉交会,分而上行,故名曰会阴。”
会元针灸学针灸著作。又名《 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 。焦会元编。综合性针灸著作。书中除引录古代多种有关针灸文献外,还对于每个腑穴名称作了解释,并在治疗方面,提供r 作者的经验。现有1937 年铅印本。
会厌逐痛汤吃医林改错》 卷下方。桃仁、红花各五钱,生地黄四钱,甘草、桔梗、积壳、赤芍药、当归各二钱,玄参、柴胡各一钱。水煎服。治痘五、六天后,饮水即呛。
合.( h 的二① 配合、符合。指脏腑的表里内外关系。《 素问,五脏生成篇》 :“心之合脉也,… … 肝之合筋也,• 一。’‘② 应当、相宜。《 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面合色赤。”③ 闭密、闭拢。(素间• 诊要经终论》 :“地气合。”④ 全、满。戈本草纲目): “合身糜烂。”⑤ 特定穴之-- ― 合穴。(素问,痹论》 :“六腑有合。”⑥ 通盒。亦作合子,指盛药的器具。公音葛(g 的。容量单位。即一升的于分之~。合子出《 本草拾遗》 。为楹藤子之别名,洋该条:合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 九针十二原之:“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故名。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十几经各有一个合穴,即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海(心)、小海(小肠)、委中(膀肌)、阴谷(肾)、曲泽(心包)、夭井(三焦)、阳陵泉(胆)、曲泉吃肝)。其临床应用,(灵枢• 顺气日分为四时》 曰:“经满而血者,病在胃(《 干金要方)等作“胸”)及以饮食不节等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 六{• 八难》 又曰:“合主逆气而泄。”故临床常用于六腑病变等。合邪.内外邪气相合为病。《 素问• 咳沦》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仁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结合侵犯人体,或从病症表现出其病因有两种以上的邪气。如湿温、燥热、风寒湿等。合阳经穴名。代号Bl _ 55 出《 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阳膀恍经。位于小腿后面,胭窝横纹中.点直下2 寸处,当排肠肌几头之间二另说“在膝约中央F 三寸”(《 备急子金要方》 ); ' ’委中下一寸一”(《 针灸大全》 ); “委中卜四寸大些”( (针灸集成))。布有膝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并有小隐静脉和深屈的胭动、静脉通过。主治腰脊强痛,膝胫瘫重,下肢痞
598 合
痹,寒病,崩漏,带下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合阴指营卫在夜半会合。(灵枢• 营卫生会》 ;“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马漪注:“合阴者,皆静而卧,真阴胜之候也。”
合谷经穴名。代号:LI4 。出《 灵枢• 太输》 。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或当拇、食指并拢时,在第一骨间背侧肌隆起之中央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布有挠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挠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蛆,鼻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喝斜.中风口襟,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疽,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瘾疹,丹毒,疗疮,臂痛;以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瘾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孕妇不宜针灸(图58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中部地,以候胸中之气。
几了.护沪了入价最
图58
合刺出(黄帝内经太素)。即合谷刺,见该条。合剂中药合剂为中药复方的水煎浓缩液,或中药提取物以水为溶媒配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是在汤剂基础上发展和改进的,并保持了汤剂用药特点,服用量较汤剂小,可以成批生产,省去临时配方和煎煮的麻烦。
合法推拿手法。.又名和法。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从两个穴位向中间合拢。其起点和止点往往在穴位上。O 见曹锡珍《 中医按摩疗法)。对抗性地用力推并,使散离的筋肌或脱错的关节得以归合而复原状。
合骨骨名。足内躁的俗称。(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在内者名内跺,俗名合骨C "
合病指伤寒病二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起病即同时出现各经主症。见《 伤寒论》 。<景岳全书• 伤寒
典》 :“合病者,乃两经三经同病也。如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者,此太阳之证,而更兼不眠,即太阳阳明合病也,若兼呕恶,即太阳少阳合病也,若发热不眠呕恶者,即阳明少阳合病也,若三者俱全,便是三阳合病。”《 伤寒溯源集• 合病并病总论): “合病者,两经三经一时并受,见证齐发,不似传经之以此传彼也。”“以其并感齐发,无先后之不齐,故谓之合。”合病多见于三阳经,阴经与阳经亦可见合病。(医宗金鉴• 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 :“论中所著合病并病,虽单举阳经,未及阴经,然阳经既有合病并病,则阴经亦必有之可知矣。如太阳病脉反沉,少阴病反发热,是少阴太阳合病也。”《 伤寒论翼• 合并启微第三>: “夫阴阳互根,气虽分而神自合。三阳之里,便是三阴,三阴之表,即是三阳。如太阳病而脉反沉,便合少阴;少阴病而反发热,便合太阳;阳明脉迟,即合太阴;太阴脉缓,即合阳明;少阳细小,是合厥阴;厥阴微浮,是合少阳。虽无合并之名,而有合并之实。”参见并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三阳合病等条。合萌见《 中国药用植物志》 :又名合明草、水皂角、野含羞草、禾镰草、拉田草。为豆科植物田皂角触schynomene indica L .的全草。分布东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各地。苦、涩,凉。清热利湿,祛风明目,消肿解毒。① 治黄疽,淋病,小便不利,肠炎,痢疾,结膜炎,夜盲症。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痈疖肿毒,煎服并外敷;尊麻疹,煎服并外洗;外伤出血,鲜品捣烂敷。全草含少量皂贰。预试果实含生物碱、皂贰、蹂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合颅经穴别名。出(铜人愉穴针灸图经)。即脑户,见该条。
合微诊法上要综合点滴、细微的各种诊察资料。《 素问• 方盛衰论>: “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 … 。”合二气小儿推拿方法。即合阴阳。见《 陶朱公致富全书• 卫生至要》 。详和阴阳条。合子草出《 本草拾遗)。又名盒儿藤、无白草、汤罐头草。为葫芦科植物盒子草Actin , tenlm 。lobatum ( Maxim . ) Maxim .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淡,凉,有小毒。利尿消肿,清热解毒。① 治肾炎水肿,腹水肿胀,小儿疮积。煎服:15 一30 克。② 捣敷治蛇咬伤,疮疡肿毒;煎水洗治湿疹。合包花见清• 刘士季(草木便方)。即荷包花,详该条。
合阳疽病名。出《 外科启玄》 卷六。系生于胭窝下方合阳穴处之疽。多因湿热邪毒蕴结所致。治宜解表托里除湿清热,内服羌活汤;如已成脓则切开引流,按溃疡治疗。余参见痈、疽各条。合阴阳小儿推拿方法。详和阴阳条。合欢皮出《 本草拾遗》 。又名合昏皮、夜合皮。为豆科植物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 Durazz .的树皮。主产湖北、四川、江苏、浙江、安徽。甘,平。入心、肝经。宁心,解郁,和血,消痈,止痛。① 治心神不安,失眠,肺痈咳吐脓血,瘾痈,折伤疼痛。煎服:4 . 5 一9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合杀众肌599
克。② 治痈疖疮肿,煎眼或研末外敷。本品含5 一经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揉质、皂贰等。
合欢花出(本草衍义》 。又名夜合花。为豆科植物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 Durazz .的花或花蕾。主产四川、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甘、苦,平。理气解郁,养心安神,和络止痛。治肝气郁结,胸闷,胁痛,心胃气痛.健忘,失眠,跌打损伤疼痛。煎服:4 . 5 一9 克。
合谷疗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虎口疗。见该条。
合谷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 灵枢• 官针》 :“合谷刺((黄帝内经太素)称合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是指在患部肌肉进针,而针向左右斜刺形如鸡爪的针刺方法。古人谓“肉之大会为谷”,本法刺入肌肉,且左右合如鸡足,故名合谷刺。因脾主肌肉,故本法应脾而用于治疗与脾有关的肌肉痹症等疾患。
合谷毒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虎口疗。见该条。
合谷疽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虎口疗。见该条。
合明草出《 本草拾遗》 。为合萌之别名,详该条。合昏皮出(备急千金要方》 。为合欢皮之别名,详该条。
合架风病名。为牙醒病之不能张口者。多由阳明火毒炽盛所致。(重楼玉钥》 卷上:“此症生在上下牙床两根头勾合之处。起一红核肿痛,牙关紧闭,不能开口。”治宜以刀针刺破红肿处,外吹冰硼散。内服清胃散、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角架风条。
合掌草见《 湖南药物志》 。为合掌消之别名,详该条。
合掌消出《 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土胆草、合掌草、硬皮草、拱地龙。为萝蘑科植物合掌消C 抑anchuo amplexioule ( Sieb . et Zuc 。.) Hemsl .的根或全草。分布东北及河北、新疆、山东、江苏、江西、湖南等地。苦、辛,平。祛风,活血,消肿,解毒。① 治风湿痹痛,腰痛,偏头痛,跌打损伤,乳痈,肇丸肿痛,月经不调,肝炎,急性肠胃炎。煎服:巧一30 克。② 治痈疖肿毒,湿疹,研末调敷。
合掌散(外科全生集》 卷四方。硫黄一两,铁锈一钱,红砒六分。为细末,以葱汁调和.涂入大碗内,燃艾熏药.熏干敲碗声与空碗无异为度,将药刮下,再研药粉、取香油和药粉,于两手掌内搓摩后,擦患处,早、晚各一次。治遍身癫疥疮毒,及阴囊痒,绣球风等症。
合魂丹《 辨证录》 卷十方。人参、莲子心各五钱,获神三钱,炒酸枣仁、巴戟天各一两,熟地黄二两。水煎服。治幻觉自身为两。
合治内腑针灸术语。《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荣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合,指下合穴,即六腑有病取其所属的下合穴进行治疗。如胃病取足三里.大
肠病取上巨虚,小肠病取下巨虚,膀肌病取委中,三焦病取委阳,胆病取阳陵泉等。参下合穴条。杀虫即驱虫。详该条。
杀虫芥见《 广东中药》 。为土荆芥之别名,详该条。
杀疮散(秘传眼科龙木论》 卷六方。防风、冰片、牡砺各二两,五味子、白芷、细辛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空腹米汤送下。治小儿疮眼外障。杀血心痛病证名。见《 如人良方大全》 卷一。亦名血崩心痛、失血心痛。指妇女因血崩而出现心痛的病症。多因出血过多,心脾失养,或血癖凝滞所致。症见血崩心痛较甚,血色浅淡如水,小腹喜按,治宜收敛止血,用乌贼骨炒为细末,醋汤调服,再以补中益气汤升举之。若血崩色紫有块,心痛拒按者,为血痕凝滞不散,治宜行痰止痛,先用失笑散,后用十全大补汤以补之。
众痹病名。因风寒湿邪侵入皮肤、经络所致。症见痹痛左右相移,随发随止,歇而复起。《 灵枢• 周痹>: “愿闻众痹。… … 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众痹以痛处左右相移为其特征,与周痹之随脉上下,周身疼痛者不同。参周痹条。
肌即肌肉,详该条。
肌肉司全身运动之组织。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为脾所主。(素问• 痪论): “脾主身之肌肉。”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参脾主肌肉条。
肌极又称肉极。《 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 “肌极,令人赢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详肉极条。肌热证名。指肌表有发热感觉。见《 内外伤辨惑论》 卷中。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外邪侵袭,阳明经脉受病。《 景岳全书,伤寒典》 :“阳明经病,为身热,目疼,鼻干,不眠,脉洪而长,以阳明主肌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为此证。”治宜去阳明在经之邪,宜柴葛解肌汤等方。虚证多为气虚或血虚所致。《 证治准绳,杂病》 :“肌热,燥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日夜不息,脉浮大而虚,重按全无,为血虚发热,症似白虎,唯脉不长实为辨也,误服白虎必危,宜当归二钱,黄茂一两。”《 丹溪心法• 发热>: “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琴,肌热亦用黄蔑,• • 一补中益气汤,治虚中有热或肌表之热。”参见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等条。肌妞证名。见《 张氏医通》 卷五。指不因外伤的肤表出血。又名血汗,亦称红汗。《 证治要诀• 诸血门》 :“血从毛孔而出,名日肌班。”此又称为血箭,详该条。多因气血亏虚,血随气散所致。治宜补血固表,可选用当归补血汤、黄茂建中汤、保元汤等方。有阴虚火旺者,宜养阴清火,用凉血地黄汤或当归六黄汤。亦有由胆热而致者,用河间定命散(见<赤水玄珠》 )。本证可见于凝血酶原缺乏、毛细血管病变、血友病等疾病。
肌腾又名肉睦、分、分理。肌肉的纹理。《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肌揍疮疡。”
肌肋杂
六画
2 {
病名。出《 素问• 痹论)。.指寒湿侵袭肌
肤所致的痹症。又名着痹、湿痹。《 素问• 长刺节论):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臼肌痹,伤于寒湿。”(圣济总录》 卷十九:“肌痹,其状皮肤弗营,肌肉庸(同顽)厚而不仁是也。”《 张氏医通》 卷六:“肌痹者,即著痹、湿痹也。留而不移,汗出,四肢赓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治宜天麻丸、细辛汤、神效黄茂汤、五痹汤等方。参见湿痹条。.指脾痹。《 症因脉治》 卷三:“脾痹之症,即肌痹也。四肢怠惰,中州痞塞,隐隐而痛,大便时泻,面黄足肿,不能饮食,肌肉痹而不仁。”参脾痹条。
肌肉软五软之一。肌肉为脾所主,小儿乳食不足,脾胃气虚,故肌肉虚软,皮肤松弛,形体瘦弱,智力迟钝。治以补脾为主。宜扶元散。
肌肉不仁证名。指肌肉麻木不知痛痒、冷热。咬素问• 痞论》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痪。”(伤寒明理论• 不仁》 :“不仁,谓不柔和也。痒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热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下知所以然者,是谓不仁也。由邪气殖盛,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发,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木症可见于痰、痹、中风等病。详各条-
肌肉如铁证名。《 医门补要》 卷中:“肌肉如铁,胸腹串痛,按之有跳跃之处。… … 针刺不得入,此真气己竭,血不流行,则肌肉呆板:"
肌肉消瘦证名。《 难经• 十四难》 :“三损损于肌肉,月几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多因脾气虚损,运化失常,饮食不长肌肉所致。本症可见于虚劳、久泻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肌肉蠕动证名。出《 素问• 调经论》 。指肌肉动如虫蠕的感觉。多因风湿、热伤脾,卫气不荣肌肉所致:《 医学入门)卷一:“脾受风湿则卫气不荣而肌肉蠕动:,• • … 脾热者,色黄而蠕动也。”《 奇效良方》 卷二:“风热雍实,卜攻头面,IJ 眼喝斜,语言不正,肌肉润动,面若虫行。”若病轻而无其他见证者,称为微风,参该条。
肌肤不仁指皮肤不仁。《 金匾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详皮肤不仁条。肌肤甲错证名。皮肤枯燥如鳞甲交错之状。多因干血内结、痈脓积滞,津血不能外荣,或因温邪久留,阴液耗伤所致。《 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肌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千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鹰虫丸主之。”《 诸病源候论,肠痈候》 :“肠痈者,由寒温不适,… … 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其病之状,小腹重而微强,抑之即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其身皮皆甲错,腹皮急,如肿状。”《 温病条辨一盯焦篇》 :“邪气久羁,肌肤甲错。”治疗有干血者,用大黄魔虫丸:肠痈脓滞者,用慧截附子败酱散;温邪久椒所致者,用复脉汤等。
肋头经外奇穴名二《 千金翼方》 :“治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
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类经图翼》 列作奇穴,名肋头。位于胸骨两侧缘,当第一及第二肋骨头下缘处,左右共4 穴。主治瘦癖,咳嗽,哮喘,呢逆;以及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斜刺0 . 3 一0 . 5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肋骨骨名。左右各十二条,后端皆与胸椎相连,上五条前端与胸骨相连;中五条前端融合成一条而连于胸骨;下二条前端游离,合而构成胸廓。肋疽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夹荧疽。由肝经火毒郁怒结聚而成。生于两胁肋骨间,初起肿块如梅李,渐大如碗,色紫暗或掀红,肿痛连及肩肘,脓溃稠粘者顺,溃出清水者逆。相当于肋骨结核、肋骨骨髓炎等。治宜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用柴胡清肝饮内服,外敷鸟龙膏。若已成脓,宜服托里透脓散,外用浮海散敷。
肋锌(x 访下)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 “凡五尸者,… … 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巾屈之,又以乳头向外量,使当肋够于绳头,灸三壮或七壮。”《 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肋够。位于乳头向外旁开4 寸,约当第四肋间隙处。主治腹痛,胁肋痛等。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肋骨折病名。见清• 徐瑛《 接骨全书》 。证治参见胸骨伤条。
杂气即疫病之气。见病、庚气各条。杂积指寒热气血痰寮食积等夹杂所致的积证。《 证治准绳• 杂病》 :“杂积通治,万病紫莞丸、局方温白丸、厚朴丸。”参见积有关条。
杂病.《 灵枢经)篇名。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的病症,各种心痛与其兼症的刺法。此外还介绍厂喉痹、疟疾、膝痛、呢逆、大小便不通等病证。由于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取名杂病。.东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将伤寒以外的多科病证(以内科病证为主)统称为杂病;后世所说杂病,主要是指伤寒、温病之外的内科病证。
杂痢病名。指痢疾排出物的颜色杂乱不定者。《 诸病源候论• 痢病诸候): “杂痢谓痢色无定,或水谷,或脓血,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变杂无常,或杂色相兼而痢也。挟热则黄赤,热甚则变脓血也,冷则白,冷甚则青黑。皆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胃气虚,故变易。”本病类似后世所称的五色痢。详该条。杂证谨内科杂病专著。29 卷(即《 景岳全书)卷9 一37 )。明• 张介宾撰。内容为内科杂病(共70 余种,不包括伤寒病)证治,对每种病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作者长于温补,其温补学说的见解,在本书多种病证的论述和治疗中均有较充分的体现杂医科占代医学分科之一。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杂医科系专门治疗杂病的学科。参见十二科条。杂病源见徐灵胎医学全书条。杂证汇参书名。8 卷。清,程杏轩辑。刊于1826 年。本书系《 医述》 第5 一12 卷。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疾病证治。每一病种,选列‘内经)、《 脉经》 及后世有关医论,记述病名、病因、病状、治法
口
中伙砂
杂危负名多601
画
及方剂,间附医案。眉目清晰,资料较为丰富。杂证要法见医学摘悴条。
杂疫证治书名。2 卷。清代作品。不著撰人(或题清• 刘一明辑),撰年不详。现存最早为1820 年刊本。所谓“杂疫”,亦即广义的瘟疫。此书主要根据(松峰说疫》 、(敬信录》 等书记载,论述杂疫72 证证治。怡法包括方药、外治、针灸等,其中不乏方士口授、村老传闻的民间效方和疗法,可供临床参阅。
杂类名方见济生拔粹条。
杂病广要书名。30 卷。日本• 丹波元坚撰。刊于1853 年。本书广泛选集了我国历代医籍中有关内科杂病(不包括伤寒)的论述分类编辑而成。共分外因类、内因类、诸气病、诸血病及脏腑类五类。每类又各分若干病证,对于每种病证的名义、病因、脉候、症状、治疗及方药等均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所引文献比较精要,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杂症会心录书名。2 卷。清• 汪蕴谷撰于1754 年。本书为作者数十年研究古典医籍心得及临床经验总结的汇辑。其中有三篇医学总论,五十余篇有关内科、妇科、杂症症治的论述,辨证析因细致,并列医方、医案。治法宗张介宾,以扶阳养心为主。此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 中。
杂症大小合参见冯氏锦囊秘录条。
杂病心法要诀书名。5 卷(即《 医宗金鉴》 卷39 一43 )。清• 吴谦等撰。本书重点论述内科杂病(包括中风、类中风、痉病等四十余种病证)的证治。正文均编为七言歌诀,并用注释加以说明与补充,内容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
杂病证治准绳见证治准绳条。
杂病证治类方见类方准绳条。
杂病源流犀烛书名。30 卷。清• 沈金鳌撰。刊于1773 年。本书为《 沈氏尊生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卷首载有(脉象统类》 、(诸脉主病诗》 。全书内容以介绍杂病为主,包括脏腑门、奇经八脉门、六淫门、内伤外感门、面部门、身形门等。每门分若干病证,每病各著源流一篇,并详述病证原委,悉其形证,考其主治,因病用方,理法方药比较契合。每病在介绍方治外,并附导引等治法。沈氏博采前人著述,结合个人见解予以整理编写,论述较为完备,在杂病著作中有相当影响。建国后有排印本。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见冯氏锦囊秘录条。危达斋见危亦林条。
危亦林(1277 一1347 )元代著名医学家,我国古代骨伤科代表人物之一。字达斋。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曾任南丰医学教授。世代以医为业。对内、妇、儿、眼、正骨、口齿咽喉等科均有所研究,尤擅长骨伤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见古代医方浩若烟海,难于检索应用,遂参考元代医学十三科目,将古代医方和家传五世积累的经验方剂分门整理,前后历时十年,于至元三年(1337 )编成(世医得效方)十
九卷,经江西医学提举司送太医院审阅。1345 年(至正五年)刊行。书中保存了大量古方以及家传有效方剂,特别在正骨科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对骨折、脱臼的整复,主张用乌头、曼陀罗(风茄儿)先行麻醉;创造性地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等,这些都居于当时世界医学的前列。负局先生三国时吴国医生。平生从事磨镜职业,深入民间,遇有病人,则予丸药治疗,多有疗效。因姓名不传,一般人称他负局先生。名医传书名。见《 唐书• 艺文志》 。《 宋史》 作《 历代名医录》 。7 卷。唐• 甘伯宗撰。据《 玉海)记载,此书收集“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原书已佚,(历代名医蒙求》 等书有所引录。
名医别录药物学著作。① 简称《 别录》 ,辑者佚名(一作陶氏)。约域书于汉末。是秦汉医家在<神农本草经》 一书基础上补记药性功用及新增药物品种而成。由于本书系历代医家陆续汇集,故称为<名医别录》 。原书早佚。梁• 陶弘景撰注《 本草经集注》 时,在收载《 神农本草经)365 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365 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其佚文主要见于《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等书。② 清• 黄任编。1 卷。是选要编集常用药物主治的一种小册子。被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中。名医刺法见针灸传真条。
名医类案书名。12 卷。明• 江灌编辑,其子应宿增补。成书于1552 年。后经清乾隆年间魏之诱等重校,即今流通本。全书集录明以前历代名医治案,按病证分类编纂。分205 门,包括急慢性传染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外、妇、儿科等多种病证,病案记录较详,辨证、方药亦较妥当,并附编者按语及其治案。《 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可为法式者固十之八九”。建国后有影印本。•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方书名。简称《 医书大全》 (又作(医方大全》 )。24 卷。刊于1446 年。明• 熊宗立辑。本书是在《 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基础上扩充、分类编辑而成。共分病证68 门。包括临床各科。每门又细分小类,每类之前有简要的论述,但以选方为主。共收约2200 余方。所选各方大多切于实用。
多汗证名。出<素间• 脉要精微论》 等篇。指不因天热、运动l 服药等正常因素引起的异常汗出。多忘证名。又名善忘、健忘。《 诸病源候论• 多忘候》 :' ’多忘者,心虚也。心主血脉而藏于神。若风邪乘于血气,使阴阳不和,时相并隔,乍虚乍实,血气相乱,致心神虚损而多忘。”详健忘条。多卧证名。指经常困倦欲睡之症。(灵枢• 大惑论}: “肠胃大则卫气留之,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痛。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旗,故多卧矣。”又:“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
北
602 多鬼色
焉。”,参见嗜卧、多寐、多眠、善眠等条。
多眠证名。同多卧。《 类证活人书• 问多眠》 :“多眠有四证,有风温证,有小柴胡证,有少阴证,有狐惑证。病人尺寸脉俱浮,头痛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支不收,默默但欲眠者,风温证也。风温不可发汗,宜萎龚汤。病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太阳证也。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麻黄汤主之。病人尺寸脉俱沉细,但欲寐者,少阴证也。急作四逆汤,复其阳不可缓也。若状如伤寒,四支沉重,忽忽喜眠,须看上下唇,上唇有疮,虫蚀五脏,下唇有疮,虫蚀下部,当作狐惑治之。”(医学心悟》 卷二:' ‘表证多眠者,何也?答曰:表证多眠,是寒邪外束,阳气不舒,必见头痛发热诸证。若直中多眠,则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诸证,与表邪自是不同。”参见嗜卧、多寐、多卧、善眠等条。
多唾病证名。多由胃气虚寒,留饮不清致多唾,咯之不尽。宜温胃散寒健脾。可选用桂附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
多喜证名。出《 灵枢• 行针》 。指喜乐不禁之症。参见喜笑不休条。
多寐病证名。同多卧、多眠症。(杂病源流犀烛• 不寐多寐源流》 :“多寐,心肺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其原有如此者,试言其症状。体重或浮而多寐,湿胜也。宜平胃散加防风、白术。食方已,即困倦欲卧,脾气弱.不胜食气也。俗称饭醉。宜六君子汤加山植,神曲、麦芽。四肢怠惰而多寐,气弱也。宜人参益气汤。长夏徽怠,四肢无力,坐定即寐,肺脾两经之气本弱,复为炎暑所逼也。宜清暑益气汤。病后多眠,身犹灼热,余邪未清,正气未复也。宜沈氏藏葬汤。狐惑症舌白齿晦,面目乍白乍赤乍黑变异无常,四肢沉重,默默多眠,大病后肠胃空虚,三虫求食,食人五脏,食其喉则为惑,其声哑,上唇必有疮,宜三黄泻心汤。食其肛则为狐,其咽干,下唇必有疮,宜雄黄锐散。此症杀人甚急,当急治也。通用宜黄连犀角汤、治惑桃仁汤。风温阳脉浮滑,阴脉濡弱,发热,咽干口苦,微恶寒,闭目欲眠,少阴伏邪发出,更感太阳客邪也。宜黄答汤加桂枝、石膏,甚则藏羹汤加减。亦有阴阳俱浮。具如前症。太阳受邪误发汗也,宜麻黄升麻汤去二麻、姜、桂。取汗即愈。热病得汗后,脉沉细身冷喜卧,脉沉细昏沉不省,阳气遏也,急与药令四肢温暖,不尔,有熟睡死者,宜四逆汤。伤寒诸般多寐症,各详本条,兹不赘,惟汗下后酣眠者,为正气已复,可勿药也。”参见嗜卧、多卧、多眠、善眠等条。
多所闻经穴别名。《 素问• 气穴论》 :“耳中多所闻二穴。”王冰注:“听宫穴也。”后《 针灸聚英》 等作听宫之别名,见该条。
多骨疽病名。见<外科枢要》 卷二。即附骨疽。详该条。
多须公见《 生草药性备要》 。为广东土牛膝之别
名,详该条。
多食五息指食量过大导致的五种病患。敖英《 东谷赘言》 :“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多食易饥病症名。O (幼科发挥): “儿有多食而易饥者,此脾胃之邪热甚也。”治宜泻脾胃之火。用三黄权实丸。.消渴症候之一。详消渴条。多能鄙事综合性著作。十二卷。元末明初刘基撰。刊行于1541 年前后。(多能鄙事)取孔子之言而名。为百科全书性书籍。卷四有老人疗方及老人养生之术。考其食疗方,大部分为录邹铱《 寿亲养老新书》 之方。
多吉帕兰木明代藏医学家。著有《 后续医典释解心明海》 。
亮(f 。扶)骨骨名。即第七、八、九、十肋组成的肋弓。(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鬼骨者,即胸下之边肋也。”
色夭皮色枯搞无华。见于久病、津液气血严重耗损的患者。(灵枢• 决气》 :“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参夭然不泽条。
色劳即房劳。详该条。
色诊望诊内容之一。是观察颜面肤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诊察时,以五色主病为重点,结合颜色的浮沉、散传(音团,结聚之意)、泽枯和上下扩散的方向等。如色浅显为浮,主表病;色隐晦为沉,主里病;色淡而疏落为散,多为新病邪浅;色深而奎滞为传,多为久病或邪盛。润泽为有胃气;枯搞为胃气衰败。病色上下扩展的方向,常与病变方向有关。临床上须注意结合四诊其他方面全面分析,才能作出较正确的判断。
色泽指病态的肤色鲜明透亮。多为水液滞留体表之象。《 素问• 脉要精微论): “色泽者,当病溢饮。”参色鲜明条。
色复劳复证之一。即房劳复。《 重订广温热论• 温热复症疗法>: “房劳复者,即女劳复,一名色复‘" 详房劳复条。
色部指脏腑及肢体分布于面部的色诊部位。分法很不一致。<灵枢• 五色)以面部中央部位(自眉心至鼻端)分属五脏,六腑则分挟于两旁,其余头面、咽喉、四肢等各向上下内外依次排列。《 素问• 刺热篇》 又以左颊配肝,右颊配肺,额以配心,颐以配肾,鼻居中央配脾。这些色部诊法,虽过去相沿运用,但其准确性如何,需进一步探讨。
色痔病名。见《 外科证治全书》 卷三:“同房后即肿痛发者为色痔。”泛指因房劳过度而发的痔疮、肛漏、肛门脓肿等病。
色悴面色憔悴无华。为慢性病容,系久病脏腑气血耗伤所致。
色厥厥证之一。指因纵欲过度致厥者。(类证治裁• 厥症): “色厥乃纵欲竭情,精脱于下,气脱于上。独参汤。”参厥证条。
色欲伤即房劳。详该条。
色争庄庆齐603
色鲜明.面目浮肿,色呈明亮状态。<金医要略•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 “色鲜明者有留饮。”.与晦暗相对而言。色泽鲜明为有胃气。属正色。色脉合参诊法。辨证过程中,必须把脉象和病色的变化互相参照,进行分析,以推断病情的新久顺逆。例如患者面赤唇红,舌红苔黄,均属热邪盛的病色,若脉见洪数或滑数,为新病、为顺;若脉洪数而面色苍白的,则病重或久病,难治。<素问• 脉要精微论): “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色随气华色泽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为精气充足。如果重病或久病,脏气已衰,则出现枯搞、晦暗甚至真脏色败露的各种病色(见《 四诊抉微>)。
色厥动血病证名。见《 景岳全书• 杂证漠》 ;,指因欲火上炎引起的吐血、鼻翅。其症吐哑来势急暴,倾吐不止,或兼见厥逆,或汗出,或咳嗽、气喘等。治宜制火以抑其势。选用清化饮、四阴煎、加减• 阴煎等方。亦有阴竭于下,火不归源,外无烦热脉证而血厥不止者,属危证,宜用镇阴煎,待其势定,然后随证调治。参血厥条。
色似胭脂证眼科病证。见《 证治准绳• 杂病)。又名白睛溢血、白睛凝脂。多因热客肺经,肺气不清,致血热妄行,溢于络外。也有由剧咳、呕吐和外伤等引起者。本病“白睛不论上下左右,但见一片或一点红血,俨似胭脂者是”。血色鲜红,边界分明,眼部余无不适。治宜清肺散血,可用退赤散加减。因外伤者,内服四物汤加桃仁、红花。因他病者,除病因治疗外,酌加通络散寮之品。
色以润泽为本诊法。出《 望诊遵经》 。望面部色泽用以推断疾病的预后。人体内在气血盛衰,可外现于面部色泽,尽管病色各有不同,总以明润光泽,预后较好;枯晦不泽,预后较差。
争墙风见(常用中草药配方》 。为紫藏茎叶之别名,详该条。
庄绰宋代医家。清源(今山西清徐)人。字季裕。建炎中年(1127 一1130 )曾任朝奉郎、前江南道都总管同干公事。善针灸。撰有(膏育渝穴灸法》 、(脉法要略》 等书。
庄一益(如奎。十八世纪)清代医家。字在田。江苏武进人。读儒书,兼学医,后鉴于侄孙辈每因痘疹及惊风而夭折,钻研痘疹及惊风等证较深。撰有(遂生篇)、<福幼编>(刊刻于1777 年)。前者专论痘疹,主张治痘宜温补兼散,疹宜养血兼散,反对流传之“痘神换坏痘”等迷信之说。后者主论惊风,主张慢惊属虚寒,治当以温补为主;急惊属实热,治当清热为主,反对不辨虚实寒热,一概用凉药治惊风之论。庄在田见庄一夔条。
庄若场(ydng 阳)见庄履严条。
庄季裕见庄绰条。
庄履严明代医家。字若肠。江苏江阴县人。精于医,活人很多,著(医理发微》 ,佚。庄氏紫金丸见(证治准绳• 幼科)集八。即紫金丸第二方,见紫金丸条。
庄周气诀解气功学专著。托名解述庄周气诀,可能为唐人所传。本书以论述咽气为主,兼及存想。认为通过握固、闭气、吞液,可使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液,液化为骨,胎结丹田,绵绵长存,行之不倦,神充体溢。
庄氏慈幼二种见遂生福幼合编条。庆云散(备急千金要方)卷二方。覆盆子、五味子、冤丝子各一升,石解、白术各三两,桑寄生四两,天门冬九两,天雄一两,紫石英二两。为末,每服一方寸匕,食前温酒调服,日三次。治男子阳气不足,不能生育。若素不耐寒者,去桑寄生,加细辛四两。齐.( qi )。① 同平。引伸为正常。<素问• 五常政大论》 :“其收齐。”原文指收气与长、化之气相平,意即收气正常。② 通脐。肚脐。《 素问• 腹中论): “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音济你)。通剂。药剂。《 素问• 玉版论要卜“必齐主治。”即必须用药剂治疗。《 灵枢• 终始): “其时为齐。”齐,指针刺的刺数和深浅的程度。古以针为贬剂,相当于服药的剂数。
齐化运气术语,见(类经图翼》 。阳干所统属之年,为中运太过,虽遇司天之气为克中运者,但因中运之气旺,司天之气不能克胜,反为中运所化,称为“齐化”。齐化的结果为太过之运受抑而为平气之年。如庚子、庚午、庚寅、庚申等年,为金运太过,虽逢子午君火司天或寅申相火司天,但“金齐火化”而为金运平气之年。
齐刺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又称三刺。(灵枢• 官针》 :“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指治疗痹症,寒邪稽留范围较小而又较深的针刺方法。其法当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三针齐下,故名齐刺,或三刺。
齐头禽出《 新修本草》 。为牡篙之别名,详该条。齐有堂见齐秉慧条。
齐仲甫南宋医家。宁宗赵扩时为太医局教授,分职主管产科。收集妇产诸病常用有效方剂,并附妊娠、产前、产后杂病病例,于1220 年(嘉定13 年)编成(女科百问》 二卷(一名《 产宝百问》 )。齐乘葱(十八世纪)清代医家。字有堂。戎州(今四川兴文县西)人。年轻时经商,后弃商业医,编有《 齐氏医书四种》 (1806 年刻行),包括:(医案)、《 家传医秘》 、(痢症汇参》 、(痘麻医案)。齐德之(十四世纪)元代外科医生。曾任医学博士、御药院外科太医。学术思想强调从整体观出发来认识疮疡病因,认为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在诊断与治疗上重视全身症状,结合脉证,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整理从《 内经)至唐宋时期医书中有关外科疮肿等内容,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于至元
604 齐刘
元年(1335 )编成<外科精义》 2 卷,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
齐氏医案书名。6 卷。清• 齐有堂撰于1806 年。本书兼有医案、医论。卷1 一2 阐述六经辨证,分经治病;卷3 论述先天肾和命门学说;卷4 一5 论述后天脾胃学说及有关疾病的证治;卷6 为妇、外、儿科治案。本书记录了齐氏的学术见解、临床经验和一些效方。
刘开宋代医家。字立之,号复真先生。从崔嘉彦学习医术,精于脉学。著有《 脉诀》 、(方脉举要)等书。
刘宇明代官吏兼医家。字志大。河南人。成化壬辰(1472 年)进士,曾任山西吏部尚书等官职。通医学,将宋代陈直的《 安老书》 、元代邹兹的(寿亲养老新书》 、明代娄子贞的《 恤幼集》 等书改名合刊成《 安老怀幼书》 。
刘伦明代医家。字宗序。履贯及生平事迹不详。著有《 济世外科经验全方)、(济世幼科经验全方)、<济世女科经验全方)、(济世内科经验全方》 等书,未见刊行。
刘甫宋代医生。著有(十全博救方>1 卷。已佚。
刘亩元代医生。字扣中,自号和斋。颐宁(今福建建甄)人。精医术,常以助人为乐的精神为人治病。
刘词宋代人。著有<混俗颐生录>二卷,已佚。刘纯(十四世纪)明代医家。字宗厚(一作景厚)。先祖籍淮南,后于洪武年(1368 一1398 年)中移居咸宁(陕西西安一带)。精于医学,根据<素问》 和张仲景《 伤寒论》 的医理,又补入后世的方治编成(伤寒治例》 一书。另将明代医家徐用诚(彦纯)的《 医学折衷》 一书,加以增益,改名为《 玉机微义)。此外,还选有<医经小学》 等书。
刘防(?一1150 )南宋官员。字方明。潮阳(今广东潮阳)人。绍兴年间(1137 一1161 年)任漳州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喜好方书.注重幼科,平时留意访求古方及验方,并同王历、王提等整理编纂(幼幼新书》 ,是我国较早而内容相当丰富的儿科专著。
刘沫宋代儿科医生。字道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撰有儿科专书(疮疹诀》 。
刘宝宋代医家。生平欠详,撰有(经验名方》 一书。
刘奎清代官吏兼医家。字文甫,号松峰。山东诸城人。其父刘引岚曾任保定郡守等官职。刘奎先为官,中年以后研读家藏医书,认为张仲景以下,多对温疫略而不讲,只有昊又可著《 温疫论》 ,对伤寒、温疫做了区分,但疫病范围很广,除温疫外,还有杂疫、寒疫等,因与其子刘秉锦一起放1790 年编撰(松峰说疫)一书,用以补充,又与刘秉锦将(温疫论}一书分类述之,并参以己见,加以论述,编成《 温疫论类编)( 1790 年)一书。
刘枯(六世纪)隋代官吏。荣阳(今河南郑州)人。撰有(产乳书)2 卷,已佚。
刘埙(x 如勋)元代医生。蔺州(今浙江衙县)人。精通方脉.常施药助人。
刘渊(十八世纪)清代医家。字圣泉。归善县(今广东惠阳)人。年轻时习武,兼好医术,辑有<医学纂要)( 1739 年)等书。
刘珑明代医家。字永怀,号恒庵。籍贯未详。从陈会学针灸术,后应宁献王之命重新校订和补辑陈会的《 广爱书》 ,并改名为(神应经》 。刘璞清代医家。字石友。平舆(在河南省东南,邻接安徽省)人。编有<医学集要>6 卷(于1682 年刻行),论述脉、药性等。
刘德晋代医生。彭城(今江苏境内)人。以医知名,治病多验。
刘翰(919 一990 )宋代医官。临津(今河北临津)人。曾在后周任翰林医官。963 年宋政府太常寺考试医官,以刘翰为优。972 年任尚药奉御。于973 年奉命与马志、翟煦、张素、吴复硅、王光佑、陈昭遇等人共同校定本草,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20 卷。979 年升为翰林医官使。
刘默明代医家。字默生。浙江杭州人,明末迁居苏州。曾跟随名医缪仲醇学医,活人很多,名噪一时。后来闭门与弟子刘紫谷、叶其辉等讨论医术,用三年时间,将师徒问答编成(青瑶疑间)一书,此书后来又经石楷(临初)校订,改名为<证治百问》 。另著有《 本草发明纂要》 ,已佚。
刘赞(y 而晕。十世纪)北宋医生,擅长骨伤科,为翰林医学。据载天武右厢都指挥使韩是在战争中左股部中箭不出近三十年,行走困难。1004 年(景德初)经刘赞治疗,敷药后箭矢出,行走如故。后任医官。
刘彝(1017 一1086 年)宋代官吏。福州人。庆历六年(1046 年)进士,通晓水利。煦宁(1069 一1077 年)间主管虔州(今江西赣州)时,鉴于当地风俗相信巫祝鬼神,不信医药,刘彝严禁巫医,并作(赣州正俗方》 2 卷,以宣传医学。
刘子仪见刘元宾条。
刘大师(九世纪初叶)唐代民间医生。常骑马巡行村落中,为人用药治病。
刘元宾(约十一世纪)北宋医家。字子仪,自号通真子。精通方脉,著有(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 、《 通真子续注脉赋)、《 脉诀机要)、(脉要新括》 、《 诊脉须知》 、(通真子伤寒诀》 、《 伤寒括要》 、《 神巧万全方》 等书。
刘云密见刘若金条。
刘云樵见刘文华条。
刘文华清代医家。字云樵。神泉(今广东惠来南)人。汇集群书,辑成《 保产金丹》 一书,4 卷,论述胎前产后摄养之法。
刘文甫见刘奎条。
刘文泰明医官。贯里不详。宪宗时任太医院院
刘605
使,因投剂乖方,致损宪宗,遭大臣参劫,降为承德郎太医院院判。弘治六年(1493 )因弹劫王恕又降为御医。公元1503 年奉孝宗命任总裁修本草,两年后成(本草品汇精要》 42 卷。该书以(政和本草}为蓝本,载药1815 种,分24 项,业予提要解说。附彩图1358 幅,逼真精美。后因孝宗患热疾,文泰误投大热之剂烦躁不安而段。法司奏文泰药不对证,请斩之。后虽免死遣戍,而(本草品汇精要)存内府。1937 年虽有排印本行世,但彩图只有慕绘流传。
刘方明见刘防条。
刘丙生见刘吉人条。
刘石友见刘璞条。
刘仪真见刘松泉条。
刘立之见刘开条。
刘汉墓清医家。四川巴县人。公元1722 年曾在太医院任职,撰《 药性通考)8 卷,论415 种药物之药性与主治,业附或问以答疑难。另列有医论25 则以论杂证及其治方。
刘永怀见刘瑾条。
刘圣泉见刘渊条。
刘邦永明代医家。从化(今广东从化)人。少年时孤贫,在山中打柴为生。传说后来跟从“异人”学医,于是以医行世。用药不拘限于古方,为人放荡不羁,故人称是颠狂废人,因而自称“废翁”。好神仙,并推崇太素脉。著有《 惠济方》 一书,佚。
刘吉人晚清医家。字丙生。江苏镇江人。撰有(伏邪新书>( 1898 年),对“伏邪”论述较详;编有<外科学讲义)( 1911 年),并选录校正有(丹溪脉诀指掌}( 1923 年)等书。
刘扣中见刘亩条。
刘光大元代医官。字宏甫。西安(今浙江衙县)人。1286 年(至元23 年)任衙州路医学提领,后任医学教授。曾主持修建三皇庙,创供奉古代名医的先例。
刘仲宣元代医生。江西安福县人。通医学,后归隐东阳山下。
刘全备明代医家。字克用。柯城(今河南黄县附近)人。生平事迹未详,著有<注解药赋》 等书。刘守真见刘完素条。
刘志大见刘宇条。
刘均美(十四世纪)明代医家。号阅耕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于医术,乐于救济乞丐穷人。晚年医术益精,活人更多,死时九十岁。著有《 拔萃类方)一书,已佚。
刘克用见刘全备条。
刘伯桓宋代医家。崇安(今福建崇安)人。为人淳朴,医术较高,凡求治者多全活。,
刘完素(约1120 一1200 )金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又称刘河间。长期在民间行医,深受群众欢迎。精研(素问》 数十年,对运气学说提出精辟的见解。既承认运气分主四时的正常规律,又认为运气
有常有变,研究运气学说应当着眼于风、寒、暑、湿、燥、火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鉴于当时在北方地区流行热性病,分析研究(素间》 病机十九条,强调了火热致病的理论,并根据北方人的体质和热性病流行的特点,总结其治疗经验,反对套用古方,善用寒凉药,收到较好效果,对后世治疗温热病很有启发。力排<局方》 用药燥热之偏,治病多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由于他善用寒凉药物,后世称之为寒凉派。生平著作有《 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宣明论方)、(三消论}以及(伤寒直格)、《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等。
刘宏甫见刘光大条。
刘若金明末清初医家。字云密。湖北清江人。明天启乙丑(1625 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等职。明亡后,隐居三十余年,究心医术,龄1666 年撰(本草述)一书(1690 年刊行)。
刘松泉明代医生。仪真(今江苏仪征)人。世医出身,在乡里行医,不分贫富,闻名于当地。刘松峰见刘奎条。
刘和斋见刘亩条。
刘乘锦见刘奎条。
刘河间见刘完素条。
刘宗序见刘伦条。
文lJ 宗厚见刘纯条。
刘居士见刘信甫条。
刘南川参见毕茸臣条。
刘贵珍(1902 一1983 )河北威县人。因患胃溃疡、肺结核投师气功而获痊愈。乃潜心研习,于冀南行署干部休养所创气功疗法,后于唐山筹建气功疗养所、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在运用气功防治慢性疾病方面取得成功,影响日大。晚年任北京市气功学会顾问。撰有《 气功疗法实践)( 1957 ) ,对气功在现代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刘信甫(十三世纪)南宋医家。又称刘居士。桃溪(今福建境内)人。本习儒学,后弃儒为医。钻研医术,救治不少病人。1216 年(嘉定九年)收集整理治验,编成《 活人事证方》 、《 活人事证方后集》 各20 卷。后又撰《 新编类要图注本草)42 卷。刘禹锡(772 一842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与王叔文、柳宗元等,提出政治改革,反对因循保守。后因革新失败而被贬。他对医学有所研究,强调“一物足了病者”的单方、验方治疗疾病,又重视广大人民群众中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认为“医拯道贵广”。他把自己平素向卖药摊上学到的方法,从乡村老妇访间得来的经验,经过亲自观察试验,择其治病效果好的,编成‘传信方》 ,流传颇广。刘恒庵见刘瑾条。
刘养元见刘继芳条。
刘高尚见刘渊然条。
刘资深元代医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世代为医,精通医术。擅长治疗传染病。刘涓子(约370 一450 )晋末外科医家。京口(今
606 刘交六画
镇江)人。善医学,尤精外科方术。义熙六年(410 ) 隋刘裕北征,有被创者以药涂之即愈。后居袜陵,撰(刘涓子鬼遗方>10 卷,永元元年(499 )由龚庆宣编定。今存本5 卷,分述痈疽病因及鉴别诊断、金创外伤治法,以及疥、癣、发秃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其判断化脓性感染是否脓已成之波动感办法、面危险三角、纸捻引流、肠脱出治疗等技术均达到了先进水平。
刘难经宋代医家,东郡(今山东充州)人。精心研究(难经》 ,认为前代注家有失《 难经》 本意,于是重加注解,并自号刘难经。
刘继芳明代医家。字养元。安徽人。精于外科.四方求医的人很多,著有(发挥十二动脉解》 、(怪证表里因)等书,均佚。长子翱鲤承继家业,曾任太医院吏目。
刘梦得见刘禹锡条。
刘渊然(十四世纪)明代道士兼医家。江西赣县人。幼年出家,在祥符宫当道士,通医药。洪武二十年(1387 年)受召于朱元璋,号高尚。永乐年间( 1403 一1424 年)随皇帝到北京。仁宗时,号“长寿真人”。宣德(1426 一1435 年)初年,称“大真人”。编有《 济急仙方矛一书。
刘寄奴.出《 新修本草》 。又名六月霜、化食丹、南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篙Artemisi 。anomala 5 . Moore 的全草。主产浙江、江苏、江西等地。苦、辛,温。入心、肝、脾经。活血通经,消食除胀,止痛。① 治经闭腹痛,产后癣阻,跌打损伤,食积腹胀,肠炎,痢疾。煎服:9 一15 克。⑧ 治乳腺炎,鲜品捣敷;创伤出血,研末撒;烧烫伤,研末油调敷。.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鸭脚艾之别名,详该条。本品含香豆素、7 一甲氧基香豆素、乙酸橙黄胡椒酞酷(Auranti - amide )、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 )、奇篙内酷( Arteanomalacton 。)等。
刘惠民(1900 一1977 )名诚思。山东沂水人。少从伯父习医,后在张扬纯举办的中医院_E 作,继于上海中西医药专门学校学习,归里后行医。曾以行医掩护革命。建国后任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山东卫生厅副厅长,山东中医学会理事长。学术源于张扬纯、丁福保,善治内科杂症。受严用和、李东垣、薛己、张介宾影响,善用健脾胃、补肝肾之法。对妇科之调经、不孕、保胎及儿科常见麻痘惊疹诸症,均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倡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撰有《 刘惠民医案选》 及《 刘惠民医案》 (1978 )。
刘紫谷参见刘默条。
刘景厚见刘纯条。
刘景裕宋代医家。著(小儿药证》 一卷.已佚。现有从《 医方类聚)的辑本。
刘道源见刘沫条。
刘温舒(十一世纪)宋代医家。履贯欠详。曾任朝散郎太医学司业等职,根据五运六气学说,与医学理论相揉合,撰(素问论奥)、《 运气全书》 、《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等书。
文」裕铎参见吴谦条。
刘默生见刘默条。
刘翱鲤参见刘继芳条。
刘芙蓉草见(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蓬子菜之别名,详该条。
刘寄奴散《 普济本事方)卷六方。刘寄奴。为末,掺患处。功能敛疮止疼。治金疮。刘三点脉诀见脉诀条。
刘哈喇八都鲁(十三世纪)元代医生。河东(今山西风陵渡附近)人。本姓刘,世代为医。善骑射,尤精医术,元世祖忽必烈时,改名为哈刺八都鲁。1280 年(至元十七年),为太医院管勾。刘涓子鬼遗方外科专著。晋末• 刘涓子撰,南齐• 龚庆宣整理。约撰于五世纪.因托名“黄父鬼”所遗而得名。原书共10 卷。宋代以后存有两种残本。其一为题(刘涓子鬼遗方>的5 卷本,流传较广。其卷1 论痈疽病因,各种痈疽的鉴别;卷2 述金疮外伤治法;卷3 为痈疽、发背及妇人妒乳、乳结肿等病的治疗;卷4 为黄父痈疽论及痈疽治方;卷5 除痈疽方外,尚有疥癣、面瘩、发颓、妇人乳肿、凛疽、小儿头疮、热毒,以及竹木刺伤,火伤• 一等药方。其二为题《 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 的1 卷本,内容主要是痈疽证治。此外,1902 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刘涓子方》 残叶二纸,是本书的一种早期传本内容。本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外科专书,较全面地总结了晋以前的外科学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解放后有影印5 卷本。
刘寿山正骨经验书名。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编。本书根据老中医刘寿山对骨伤科疾病的经验整理而成。上篇总论正常人体的筋、骨、及手法、诊断、用具、用药等;F 篇分别介绍全身各部位的骨折、脱位、伤筋及内伤四类疾病的整复手法、按摩、方药等。全书有插图274 帧,附方30 首。1966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刘河间伤寒三书丛书名。金• 刘完素撰。又名《 河间全书》 。刊于1186 年。包括(宣明论方}、《 素间玄机原病式扒<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各详本条。
刘河间医学六书丛书名。金• 刘完素等撰。明• 昊勉学等编校。刊于1601 年。包括刘完素所撰(黄帝素间宣明沦方》 、《 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伤寒直格》 、《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及元• 马宗素撰《 伤寒医鉴》 。并附馏洪撰(伤寒心要》 、常德撰《 张子和心镜别录》 二种。
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见(伤寒直格方论》 条。交仪经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 “女人漏下赤白,月经不调,灸交仪三十壮,穴在内躁上五寸。”(针灸资生经》 作茹沟穴别名。
交合名词。出《 素女经》 。指性交。交冲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后顶,见该条。
交阳证名。指郁热外达而致出汗。《 伤寒直格》
又607
卷下:“世所谓交阳者,非阴寒交热以为阳热也,乃佛热蓄之于里而郁热乃发,则交传出之于表之阳分,是谓交阳,而后作汗也。”可用凉隔散调之,甚者宜黄连解毒汤。
交肠病名。指大便时有尿液从肛门流出,小便时有粪质自尿道排出。《 证治要诀• 大小腑门): “交肠之病,大小便易位而出。盖因气不循故道,清浊混淆。宜五荃散、调气散各一钱,加阿胶末半钱,汤调服,或研黄连阿胶丸为末,加木香末少许,再以煎汤送下。”本病相似直肠膀胧瘩。
交径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 卷五。即行胫相交。小儿生下,一脚或两脚不能直伸,至步行时,两脚相交,举足则外出,下地则内入,为先天性胫骨畸形。
交乳出(证治准绳• 幼科》 。即继病,详该条。交经病名。(郑氏女科家传秘方》 :“产后小便撒黑,谓之交经。用提气补血治之。”
交骨.推拿穴位。出《 推拿仙术》 。一手有两穴,分别位于腕部阴池和阳池旁。治急慢惊风。《 厘正按摩要术• 取穴• 阳掌图注》 :“掌根上为阳池,下为阴池,二池旁为交骨。”.指妇女的能尾关节部。参见交骨不开条。
交信经穴名。代号KIS 。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阴跻。属足少阴肾经。阴娇之郑穴。位于内躁尖与跟健水平连线中点直上2 寸,再向前0 , 5 寸处,当胫骨内侧缘的后方。本穴与复溜同高,其前后关系,参阅复溜条。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束干;深层为胫后动、静脉通过。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闭经,泄泻,便秘,痢疾,庙气,皋丸肿痛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炫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交接名词。出《 素女经》 。指性交。
交筋名词。出汉• 马王堆医书(合阴阳方》 。即阴蒂。
交加散《 校注妇人良方》 卷十九方。当归、荆芥穗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加酒少许,水煎服。治产后中风,虑疽振颤,不省人事,口吐痰涎。交会穴经穴中的一类。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穴位。出《 针灸甲乙经》 。这类穴位大多分布在头面和躯干部。一般阳经与阳经相交,阴经与阴经相交。表明经脉之间的交叉会合,脉气互通和穴位主治作用的特异性。临床上有主治本经和交会经病症的作用。如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所交,除能治脾经病症外,也能治肾经和肝经病症。交肠病出《 本草纲目》 。即交肠,见该条。交奉丸O (韩氏医通》 卷下方。黄连、肉桂。为细末,炼蜜为丸。功能交通心肾,清火安神。治心肾不交,J 匪忡失眠。本方原书无方名。.(脾胃论》 卷下方。炮姜三分,巴豆霜五分,人参、肉桂各一钱,柴胡、川椒(炒去汗,并闭目去子)、白术各一钱五分,炒厚朴(秋、冬加七钱)、苦棣子(酒煮)、获荃、砂仁各三钱,炮川乌四钱五分,知母(半量炒用,半量酒洗,秋
冬去之)四钱,吴茱英(洗七次)五钱,黄连(秋、冬减一钱五分)、爆皂角、紫莞各六钱。除巴豆霜另入外,余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治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沉困懒倦。.(增补万病回春》 卷三方。黄连(姜汁浸,黄土炒)、积实(鼓炒)、白术‘土炒)各一两.昊茱英(汤泡,微炒)二两,当归尾(酒洗)一两三钱,大黄(用当归、红花、吴茱英、干漆各一两,煎水洗大黄一昼夜,切碎晒干,再以酒拌晒之,九蒸九晒)四两。为细末,姜汁打神曲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七十至八十丸,不拘时开水送下。治胸中痞闷嘈杂,不思饮食,大便坚。
交泰丹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即养正丹,见该条。
交感丹.《 洪氏集验方》 卷一引铁瓮申先生方。香附(长流水浸三日,捞起炒干,忌铁器)一斤,获荃四两。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清晨嚼服,白水送下,或陈皮煎汤送服。治诸气失志,抑郁烦恼,七情所伤而致的不思饮食,面黄形赢,胸隔痞闷诸症。.(赤水玄珠》 卷二十六方。香附(童便炒)三钱,获神、黄连各二钱,桂心、菊花各一钱。为末,每服一钱五分,灯心煎汤送下。治耳中府臭,或怒气上逆,上下不得宣通,遂成聋馈。
交漆脉脉象,脉来如绞滤漆汁,四面流散。《 素问,大奇论>: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交经八穴出(针经指南)。即八脉交会穴,见该条。
交经缪刺即缪刺。详该条。
交骨不开见<妇人良方大全》 卷十六。O 交骨即耻骨。古人认为未产前两骨相合,临产时两骨稍离。若此骨不开,儿难降生。多因元气虚弱,胎前失于调养,以致气血不能运达所致。.指能骨关节部。在分娩时,这一关节可被动地作一定的活动,使骨盆下口张大。若这一关节活动有障碍,可影响分娩。治疗可用凤林寺《 女科秘宝》 佛手开骨散(龟板一具炙酥,当归50 克,川芍50 克,党参100 克)。参见交骨不开难产条。
交结出血见《 女科备要》 。即交接出血,详该条。交通心肾治疗心肾不交的方法。心肾不交.症见心悸心烦、头晕失眠、健忘遗精、耳鸣耳聋、腰疫腿软、小便短赤,舌质红,脉细数,用生地、麦冬、百合、构祀子、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等药,或用交泰丸。交接出血病名。见《 妇人良方大全》 卷八。亦名交结出血、交感出血。指性交出血。多因肝火妄动不能藏血,脾虚不能摄血,或交烤损伤所致。治宜调补肝脾。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伏龙肝。应检查局部有无损伤及病变,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交感出血出(傅青主女科》 。即交接出血。详该条。
交感脱精病证名。见(石室秘录》 卷二。指性交时突然虚脱者。男女皆可发生。因下元不足,感乐太过,虚阳外脱所致。急宜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煎大剂独参汤或救脱汤灌服。
608 父户
交叉选穴法指根据经脉相互交贯的理论取用健侧的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玉龙歌): “口眼喝斜最可噬,地仓妙穴连颊车,喝左泻右依师正,喝右泻左莫令斜。”其它如左牙痛取右合谷;左侧瘫痪取右侧穴位等。本法与缪刺法类同,参见阅该条。
交会选穴法指选用交会穴治病的方法。《 标幽赋): “住痛移痛,取相交相贯之经。”如肝、脾、肾三经的病症,可取三阴经交会的三阴交穴,各种热病,可取用督脉与足三阳经交会的大椎穴等。
交骨不开难产病证名。指由于交骨不开造成的难产。(傅青主女科): “交骨之能开能合者,气血主之也。血旺而气衰,则儿虽向下而儿门不开。气旺而血衰,则儿门可开而儿难向下,是气所以开交骨,血所以转儿身也。欲生产之顺利,非大补气血不可。然交骨之闭甚易,而交骨之开甚难。临产交骨不开者,多由于产前贪欲,泄精太甚,精泄则气血失生化之本而大亏矣;气血亏则无以运润于儿门,而交骨粘滞不开矣。故欲交骨之开,必须于补气补血之中,而加开骨之品,两相合治,自无不开之患,不必催生,而儿自迅下,母子俱无恙矣。方用降子汤:当归一两,人参五钱,川芍五钱,红花一钱,川牛膝三钱,柞木枝一两。”
产门妇女的阴道外口。又称阴户。(景岳全书• 妇人规>: “产门不闭,由阴气大虚,不能收摄。”产子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即分娩。详该条。
产妇见《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三。指在产褥期的妇女。
产乳.(备急千金要方》 指分娩。.病名。指临产时忽然晕厥。
产泄即产后泄泻。详该条。
产科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产科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参见十三科条。
产宝书名。.清• 倪枝维撰,许琏校订。1 卷。书成于1728 年。本书论产后诸病的证治,并以生化汤为主方,化裁为若干方。收刊于《 桦园医书六种》 中。.指‘经效产宝》 ,见该条。
产室见《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为妇人分娩所准备的房屋。
产难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即难产。详该条。
产婆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又称稳婆。古代对接生员的称呼。
产颓’病名。指产后子宫下坠。参见子宫脱垂条。
产疾即产后风痰。详该条。
产扁癫同颓。即产门颓。详该条。
产门颓病名。又名产癫、产颓。包括产后子宫不收。静光轮应禅师考定<女科秘要): “产物形如帕下垂,俗名呼作产门颓。”指产时用力,气虚下陷,产
后子宫脱下。严重时可致阴道壁下垂及小便淋沥等。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同时可针刺子宫、维胞、百会等穴。
产子痢病名。.《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指产后患痢。多因产后虚损,下地过早,伤于风冷,风冷乘虚入于大肠,肠虚则泻所致。.施雯《 盘珠集胎产证治》 指产后恶露不行,败血渗入大肠,积滞而成泄痢者。详产后下利条。
产风眼病名。指产后目眩红烂。宜用复盆子叶嫩汁渍眼,外以纱布蒙之。
产孕集书名。2 卷。清• 张耀孙撰。撰年未详。书中扼要介绍妊娠及临产前后一些病证的证治。共分辨孕、养孕、孕宜、孕忌、孕疾、辨产、产戒、用药、应变、调摄、怀婴、拯危、去痰十三类。本书后经包兴言增入补遗1 卷,名为《 重订产孕集)。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产后疟病名。《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四:' ‘夫疟者,由夏伤于暑,客在皮肤,至秋因劳动血气,睦理虚而风邪乘之,动前暑热,正气相击,阴阳交争,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更盛,故发寒热。阴阳相离,则寒热俱歇。若邪动气至,交争复发,故疟休作有时。”热多者,方用草果饮子(半夏、赤决荃、甘草、草果、川芍、陈皮、白芷、青皮、良姜、紫苏、干葛);寒多者,方用生熟饮子(肉豆寇、草果、厚朴、半夏、陈皮、甘草、大枣、生姜)。
产后淋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四。指产后小便频数,涩痛的病症。多因产后阴血骤亏,虚热内生,或产后邪热客于胞中,致使热迫膀肤。症见小便频数,涩痛不已。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茅根汤(白茅根、瞿麦、获荃、冬葵子、桃胶、人参、滑石、甘草、紫贝,鱼首石),或用瞿麦、黄琴、冬葵子、通草、大枣。产后厥病名。又名产后厥逆。明• 赵贞观(绛血丹书): “凡产用力过多,劳倦伤脾,孤脏不能注于四旁,故足冷而厥气上行。经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是也。宜用加参生化汤,连进二剂,则血旺,而神复厥自止矣。”
产后暗病证名。系指产后发音不出。产后心气不足,气阴两虚,阴虚则咽喉失于濡养,阴无以化气,气不能上达于喉,故发音不出,或因产后心气虚,为外邪所中而致暗。《 校注妇人良方》 卷十八:“产后不语,因心气虚而不能通于舌,则舌强不能言语。”又(医学入门》 :“产后败血停蓄,上干于心,心气闭涩。”治宜养血益气。可因证选用归脾汤、八珍竹叶汤等加减。
产后病病名。《 妇科玉尺》 :“或血气既亏,为风冷所搏,则不能温于肌肤,使人虚赢憔悴,饮食不消;又或风邪两感于肺,肺受微寒,喘嗽口干头昏,百节痛;又或风邪侵于营卫,流于脏腑,寒热如疟,盗汗,背膊烦闷,四肢沉重,名曰薄劳。俗总谓之产后疥。”详薄劳条。
产后痘.病名。痘,包括天花和水痘。指产后适逢出痘。治宜大补荣卫为主,方用大补汤(黄茂、熟-一峨.. ' d .曰曰.? . . ? ~一一― 一
26
六画卢6 的
地、川芍、白芍、官桂、获菩、人参、当归)。若痘出多者,则加连翘、大力子等;大便泻者,则加肉豆落、炮姜等。余按常例治。现天花已基本消灭,此病少见。产后编参见女科、产后编条。
产枕痛见《 皇汉医学• 产科发蒙》 。即儿枕痛。详该条。
产下肉线旧病名。又名产后肉线出。《 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卷三:“产下肉线,临产用力太过,以致俘膜有伤,产妇垂出肉线一条,长二、四尺,牵引心腹,痛不可忍,以手微动,则痛欲绝。宜用生姜三斤,连皮捣烂,入麻油二斤,拌匀炒熟,以油干为度。先以熟绢五尺,摺作数层,令妇人轻轻盛起肉线,使之屈曲盘旋,纳入产户,再以绢袋盛姜,就近薰之,冷则再换,• • 一肉线切不可断,断则不治矣。”
产门不合即产门不闭。详该条。
产门不闭病名。出《 妇人良方大全》 卷二十三。又名玉门不闭、阴门不闭、产门不合。指产后阴道外口不能闭合。多因胎前失于调养,产后气血大虚,不能收摄,或产时伤及产门破损所致。气血大虚者,兼见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自汗等,治宜大补气血。方用十全大补汤。产时所伤者,兼见阴户破溃,掀痛不闭,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方用逍遥散加荆芥、丹皮、双花、连翘水煎服,并用浓煎甘草汤洗之。
产户不敛见《 医钞类编》 。即产后玉户不敛。详该条。
产后三冲见《 张氏医通》 卷十一。指产后恶露当下不下,逆而上冲引起的三种危重证候。即败血冲心、败血冲肺、败血冲胃。详各条。
产后三审是古代对产后疾病的诊断经验。《 张氏医通》 卷十一:“凡诊新产妇,先审少腹痛与不痛,以征恶露之有无。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征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及乎饮食多少,以征胃气之充馁。必先审此三者,以脉参证,以证合脉,脉证相符,虽异寻常,治之必愈。脉证相反,纵无危候,必多变端。”
产后三急指产后呕吐、盗汗、泻泄三症。《 张氏医通》 卷十一:“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详产后呕吐、产后盗汗、产后泄泻条。
产后三病《 金匾要略•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因新产血虚多汗出,易中风邪,血虚不能濡养筋脉,风邪易于化燥伤津,故令病痉;亡血汗多揍理不密,寒邪乘虚侵袭,正气内虚不能驱邪外达,反逆而上冲,故令郁冒;亡血伤津,肠胃失濡,故大便难。详产后病痉、产后郁冒、产后大便难各条。
产后三脱指气脱、血脱、神脱。明• 赵贞观(绛血丹书): “产后患崩者,谓之血脱;气短似喘者,谓之气脱;妄言妄见者,谓之神脱。”也有认为产后气随血脱,出现的唇白,眼闭,口开,手撒,厥冷,六脉微细欲绝者,谓之气脱。
产后三禁指产后禁止用药发汗、攻下、利小便。
(景岳全书》 卷三十九:“产后三禁,… … 谓不可汗,下可下,不可利小便。”因发汗太过亡阳伤气;攻「太过亡阴伤血;利小便太过会损伤津液。此系古人总结产后病治法应注意事项,临床上并不绝对禁用,当灵活掌握。
产后下利病名。出(金匾要略•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包括产后痢疾。多因产后饮食伤及脾胃,饮食停积于内;产后气血虚少更兼热邪伤阴,或恶露不下,败血渗入大肠所致。伤于饮食者,症l 已下利兼腹胀痛,里急窘迫等。治宜导滞攻下。方用小承气汤。产后气血虚少更兼热邪伤阴,症见「利脓血,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兼见身体困倦,虚烦不眠,唇干[l 渴等,治宜养血清利湿热,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汤;若恶露不下,亦称产后痢,症见便痢鲜血,腹中刺痛,无里急后重.方用权实、荆芥,水煎服。产后口渴病证名。见竹林寺轮应禅师(女科秘旨》 。多因产后失血,多汗耗伤津液或阴虚火旺,火燥液涸所致。症见咽干口渴:治宜生津止渴:方用生脉散加花粉,石解,知母。若因火燥液涸,消渴饮水不止,治宜滋阴降火,生津止渴,方用止渴四物汤(四物汤加知母、黄柏、获答、黄蔑)。产后口嗽病证名。《 妇人良方大全》 卷二十一:“产后口嚓,由血气虚,而风邪乘于手三阳经也。盖手三阳之筋,循结于领,得风冷则筋急,故致L1 哗”治以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症以末治之。如恶寒发热,乃属气血虚甚之极,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若不应,可用参附汤。
产后不语病证名。出《 经效产宝• 续编》 。多因产后败血不去,停积于心;产后气血两脱,心气虚不能上通于舌,或痰热乘心,心气闭塞所致。败血停心者,症见面色紫黑,心闷,治宜活血开郁,方用芍归汤合七珍散(人参、石营蒲、生地黄、川苟、细辛、防风、辰砂);心气虚者,兼见心悸气短,自汗等,治宜补益气血,以人参煎汤服;痰热乘心者,兼见喉间有痰声,面热胸高等,治宜清痰热,兼以和胃,方用二陈汤加胆星、钩藤等。古人有采用急刺眉心的方法,认为血出即语。因肾脉挟舌本,脾脉连舌本,大肠经散舌下,当这些脏腑有病,亦能出现产后不语。产后中风病名。出《 金医要略• 产后病脉证并治》 。多因产后气血骤虚,滕理不密,外邪乘虚侵袭所致。若感受风邪,连续十多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治宜调和营卫,佳枝汤主之。若症见发热面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若感受风寒,寒搏筋脉,症见筋脉挛急,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身如角弓,不宜当真中风治,华佗愈风散(荆芥穗焙干,研末,每服三钱,童便调,鼻词下之)主之,参见破伤风条。
产后中署病名。见《 石室秘录》 。多发生于产后1 一3 天内。因产后气血未复,盛夏炎热,暑邪乘虚侵袭肌体,阴气卒绝,阳气暴垂,经络不通而致高热,神志不清等症。若热中于里,兼见心烦口渴,大汗面赤,脉洪大,治宜生津止渴,方用《 伤寒论》 人参白虎
中卜护典
610 产
汤:若脏热内炽,热甚伤津,烦渴,大便不通,甚至发斑,宜涤除胃热,方用玉泉散(生石膏,粉甘草);若热毒入营,播灼脏阴,症见澹语,四肢抽搐,神志不清,面色苍白,脉细弱,治宜清热养阴,方用清营汤及生脉散加减。针刺十宣放血等法。若证状初起,出现头晕,恶心,胸闷心慌,口渴汗多,为预防中暑,可用清暑益气法,方用清暑益气汤(苍术、黄茂、升麻、人参、白术、神曲、泽泻、黄柏、当归、青皮、麦门冬、干葛、甘草、五味子)。
产后气喘病证名。《 陈素庵妇科补解》 :“产后气喘者,由败血冲肺、九死一生之症也。… … 若污血乘虚,由下而上,奔冲入肺,则面黑发喘,最险难治,急宜夺命丹,或唬泊保生锭子急煎,定喘保肺汤可救一二:”属产后危重症。
产后风痪病证名。亦称产赓。多由冲任血虚,心脾失养,故宗筋松弛,不能束骨而利机关,令人手足痞弱,怔忡目眩,宜用血风汤,或以大红野蔷薇花子一两,酒煎服。初起一般可愈,如日久两手不能提举,以蔷薇花四两,当归二两,红花一两,浸酒五斤,每日随量饮之。若以降火滋阴,破气破血为治,则荣卫愈伤,终身废弃。
产后心风病名。清• 施雯《 盘珠集胎产证治》 :, ' ,自虚而受风邪,遂成惊悸,名曰心风,其证目睛不转,其脉动而弱,宜大补气血,其作风治,速之危矣。”产后心烦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 :“产后心烦,由余血奔心,故烦闷不安兼腹痛也。… … 宜祛痕血为主,服金黄散。七日后作虚烦治,服麦门冬散。”产后心痛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三。包括产后心包络痛、产后真心痛。多因素有宿寒,产后体虚,寒搏于血,血凝不行,上冲心之络脉;或气血大虚,寒搏于血,血与寒凝,伤及心经所致。血与寒凝,伤于心之络脉者,亦称心包络痛。症见心胸闷痛,甚至胸痛彻背。治宜温通散寒。方用大岩蜜汤。伤于心之正经者,亦称真心痛,症见指甲青黑,手足冷而过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方用大岩蜜汤合失笑散。因胃位于心窝部,故古人有称产后胃脱痛为产后心痛。产后水肿病证名。见明• 赵贞观(绛血丹书》 。因素体脾肾虚弱,产后脾肾之阳益虚,水湿不得敷布,溢于肌肤四肢所致。症见手足浮肿,皮肤光亮色润。治宜大补气血为主,佐以利水。方用八珍汤加苍术、获菩。若奎满加陈皮、半夏、香附;虚者倍用人参、木通;有热加黄芋、麦冬。参见产后浮肿条。产后目闭病证名。指产后闭目不语。由痰气郁
滞,或察血奎滞经络关窍不通所致。痰气郁滞者,孤凤散治之(胡氏方:生石矾末,每服一钱,热水调下); 癖血奎滞经络者,(类证普济本事方)珑拍散主之。清• 叶其蓑《 女科指掌》 :“武叔卿曰:痰气郁滞,闭目不语者,孤凤散。纂谓肝开窍于目,又五脏六腑皆上注于目,曾治伤寒热病,凡见目膜目闭者,俱是血分受病,或规血蓄血,热入血室,触经感冒等症,则知产后目闭,不独痰气一条,亦有疲血塞滞经络关窍不通者,因制唬拍散用之验。”
产后目病病证名。指妇女产后而患眼疾者。《 证治准绳• 杂病》 :“产后百脉皆动,气血俱伤,太虚不足,邪易以乘,肝部发生之气甚弱,血少而胆失滋养,精汁不盛则目中精膏气液皆失化源,所以目病者多。”证见两眼干涩,视物昏渺,头晕耳鸣,渴不欲饮,气少脉弱者,为气血两虚,宜补益气血,用熟地黄汤加减;若因劳瞻、悲泣等而致泪溢、内障昏渺等,宜疏肝解郁,用丹桅逍遥散加减;若眼有红赤湿烂等证者,多为虚中夹湿、夹热引起,宜清热除湿,滋养气血,用加减四物汤加减。
产后目痛病证名。清• 单南山《 胎产证治录》 。因产后出血过多所致。症见眼痛不能视,羞明隐涩,眼睫无力,眉及太阳酸痛等。治宜补血养营。方用当归养荣汤、当归补血汤。有热者加黄岑;脾胃不和,恶心不饮食者加生姜。
产后目镇病证名。《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四:“目不痛不肿,但视物不明,谓之目螟。肝藏血,候应于目,产则血虚,肝气不足,故目溟也。”《 金梦石产家要诀》 :“经云,目者属肝,肝和则知黑白。又云,脱阴者,目盲血不荣也。又云,目得血而能视,肝藏血,开窍于目,产则血虚肝气不足,故目膜。四物汤,六味地黄汤。”
产后头痛病证名。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二。多因产后失血过多,不能上荣于脑,或恶露停留胞宫(厥阴之位,其脉贯顶),循经上冲于脑所致。失血过多者,兼见面色苍白,小腹隐痛。治宜补血益气。方用八珍汤加蔓荆子。痪血上攻者,兼见小腹刺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化癖,方用黑龙丹(《 证治准绳》 :当归、五灵脂、川苟、良姜、熟地黄)。产后发狂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产后狂越。详该条。
产后发哆病证名。见《 陈素庵妇科补解)。多因产后气血亏虚,胃气本虚,败血上冲入胃,血与水谷相搏,气不宣通所致。轻则呕吐,重则呢逆,甚或败血停留,硬胀作痛。属产后危重症。宜服安胃汤(苏木、红花、丁香、延胡、郁金、桂心、沉香、大黄)。产后发热病证名。见(医学纲目》 。指分娩后,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常见的有外感、血虚、血癣、食滞、感染邪毒等。外感多因气血骤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袭入,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无汗或咳嗽流涕,治宜养血祛风为主,方用荆防四物汤(四物汤加荆芥、防风)。属血虚者,因产时失血,阴不敛阳,虚热内生,症见微热,头晕,心悸或腹痛绵绵,治宜补气血,调营卫,方用八珍汤;若症见午后热甚,两颧发赤,口渴喜冷,便秘尿黄,治宜滋阴清热、养血,方用一阴煎。属血癖者,痕血留滞经络,营卫不调,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甚少,色紫暗有块,或有
臭味,小腹胀痛,拒按,治宜养血逐癖、解热,方用生化汤加味;属食滞者多因患食肥甘,停积不化,症见胸隔饱闷,暖腐吞酸纳呆或肮腹胀痛,治宜消食导滞,方用异功散;属感染邪毒者.因产后气血虚弱,邪
毒直中胞宫,正邪交争,症见高热,口渴,汗出,腹痛
六
四!
产611
拒按,甚则神昏澹语,皮肤出斑疹,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痪,方用清热解毒汤(辽宁中医学院主编《 妇产科学》 :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花粉、地骨皮、大青叶、益母草、赤芍、蒲黄);若神昏澹语,可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产后发痊痘同痉。见兔陈素庵妇科补解》 。即产后痉病。详该条:
产后发斑病证名。属产后危证之一。因产后败血流入脏腑,肌肤四肢热结流注,转还不得所致。《 女科备要》 (作者佚名): “产后面黄色于,口中流血,遍身色.点生斑如何?答曰:产后败血入五脏六腑,皆满流人肌肤,败血出入,流走四肢,热结流注,转还不得,故有此症… … 。”治当清热散结、消斑逐疲为主。产后耳聋病证名。《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四:“肾气通耳,而妇人以肾系胞,因产血气伤损,则肾气虚,其经为风邪所乘,故令耳聋也。”治宜补益肾气为主。方用金匾肾气丸。气虚可用补中益气丸。
产后肉线见徐润之(最新达生篇》 。即产下肉线。详该条。
产后舌出病证名。见戴武承《 女科指南集》 。舌尖属心,舌根属肾,舌两边属肝胆,一舌原通三经之气。产后元神虚惫,少阴厥阴大败,经脉失养,以致舌出不收。治宜于舌上外涂朱砂末,内服保元汤。产后舌黑病证名。出《 肖山竹林寺妇科》 。多因肾水涸竭,肺津焦燥,产后血气已损,肾阴肺津耗竭所致。症见舌黑如尘,心闷发烧,口燥,耳焦唇青。治宜滋养阴液。用增液汤加知母、鲜石解等。也有主张用春泽汤(猪等、泽泻、获荃、白术、炒黄柏)治疗,服后舌有津可治,无津病危。
产后伤风病证名。指产后气血两虚,风邪外乘而言。症见鼻塞声重,流清涕,自汗,恶风等。若恶露未尽,而小腹痛者宜行血理气,用(金匾》 旋复花汤;若恶露已尽,小腹不痛,但头痛身热,足冷自汗,咳嗽者,治宜和营卫,黄茂建中汤加减;头重者,治宜解表除湿,方用香苏散加减;若风寒并伤,遍体痛无汗,宜败毒散。虚甚者不可发散.宜逍遥散去术加桂枝。
产后伤食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 。指产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症见肮腹满闷,暖腐吞酸,大便酸臭。治宜清补兼施。方用生化汤加消导药。伤面食加神曲、麦芽;伤肉食加山植、砂仁;伤生冷加吴茱英、肉桂;虚者加人参、白术或用保和丸;停滞冷物,日久脾胃虚极,影响消化吸收者,用炒神曲热熨胃院部。
产后伤寒病证名。《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四:“触冒寒气而为病,谓之伤寒。产妇血气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动,为寒所伤,则音音恶寒,翁翁微热,数日乃歇,重者头及骨节皆痛,七、八日乃痊也。”因产后气血大虚,卫外不固,寒邪乘虚侵袭肌表所致。症见产后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治宜补虚为主,佐以祛邪。有汗用佳枝四物汤,无汗用麻黄四物汤。
产后自汗i 一歹名。产妇在饮食时或睡眠中汗出较多,一般2 一3 天之后可逐渐减少以致恢复,属正常生理现象。若汗出社多或持续时间长,则属病态。多因体质素弱,复因产时气血耗伤,以致肺气更虚,卫阳不固,揍理疏泄,气阴两虚所致。症见产后汗出较多,不能自止,时或恶风微热,面色皖白,气短懒言,语声低怯,头晕,心悸,倦怠乏力。治宜补气固表止汗。方月玉屏风散加大枣、生姜。产后血奔见江天览(妇女病自疗法》 卷一。即产后余血奔心。详该条。
产后血晕病名。出(经效产宝》 。多因产后气皿暴虚,虚阳上冒清窍,或恶露不下,内有停癖,上攻心胸所致。若属虚证,症见分娩后忽然头晕,昏厥,不知人事,治宜温养气血,活血祛寮,方用清魂散或黑神散;若兼见肢冷,自汗,恶寒,少气面白。宜回阳救脱,方用参附汤;若痪血内停,兼见恶露量少,涩滞不下,治宜行血化癖,方用唬泊散或佛手散;若兼见产后血晕,闷乱,神昏口哗,当开其哗,以药灌之。药用牡丹皮、大黄、芒硝、冬瓜子、桃仁等。如属用脑过度而晕厥者,可用针刺人中等法治疗。产后血淋病名。《 经效产宝》 :“有因产损血气,血气虚则挟热,热搏于血,血即流渗于胞中,故血随小便出。”治宜清热利小便。用瞿麦、黄芥、冬葵子、通草、大枣、车前子。
产后血崩病名。见《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卷四。多因产时损伤冲任胞脉,产后经脉未复,劳役损伤;胞衣不下,冲任胞脉受阻或产薄期房事过早所致。症见阴中突然大量流血或暴崩不止。治法参见血崩、胞衣不下条。
产后血痛病名。《 经效产宝》 :“产后窟血,与气相搏,名日瘦。谓其痛而无定处,此因夙有风冷而成,轻则否涩,重则不通。”《 校注妇人良方大全》 卷二十:“前症(指产后血瘾)乃寒邪乘客,气血奎结,此因气病而血病也。常补养胃气,调和月经,宽缓静养为善。《 难经》 云:任脉之病,男子为七庙,女子为痛聚。”用当归、佳心、芍药、血竭、蒲黄、延胡索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调下。
产后危证宋• 薛轩《 坤元是保》 :“产后危证有四:呕吐、盗汗、泻痢、喘息是也。并见者死,仅见者危。”产后汗血病证名。出《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因产后阴气大虚,血气伤动所致。症见产后汗出如血。治宜大补血分。方用圣愈汤加阿胶,或用单方刺猜皮散(刺捐皮烧灰每服二、三钱,米饮调下,或用肉煮食者更佳)。
产后汗出病证名。清,王实颖《 新产证治》 ;‘• ,尔后汗出不止。由劳伤脾,惊伤心,怒伤肝,患此三者,不宜即加敛汗之药,但令神安则汗自止。且血块作痛,蔑术未可逮加。凡产毕,先服生化汤两帖,以消块,继服调卫止汗汤(黄蔑、麻黄根、当归、桂枝、炙草、枣)。若倦甚而i 耽溉然汗出,形色俱脱,乃亡阳汗脱也。难拘常法,从权以参蔑调卫(人参、炙茂、麻黄根、当归、桂枝、防风)救急。待产母稍有精神.又减
612 产六叁笑以除块痛。若汗多而阴竭阳微,以致筋脉拘急,硕强口哗,牙禁发搐,类伤寒痉症者,慎勿作伤寒治,宜加味生化汤,随证加减汗虽有自汗盗汗之分,治与旅理血分药品,并宜加味生化汤。余方俱非产后盗伞「所宜。若服参蔑大剂,汗多不止,及头面汗出不比,月要足青色者不治。”若汗出不止,真阳已衰,卫外之旧不固,方内宜加附子、枣仁、炒野术、牡妨粉等。产后阴蚀病名《 陈素庵妇科补解》 :' ,产后阴蚀箭,阴中生疮也由产后去血太多,心血少,心神郁、胃戈虚弱,以致气血留滞,• 一宜甘理散。”(黄茂、葛根、当归、赤芍、甘草、川夸、生地、白芷、白术、厚朴、陈皮、人参、前胡、枣子)。
产后阴痛又名产后产户痛。指产后阴部疼痛。多因产时损伤,感染邪毒;或起居不慎,产门感受风寒听致治宜活血疏风,祛风定痛汤(生地、当归、获冬川芍、荆芥、防风、肉桂、大枣)主之。若产时损伤,兼见浸淫溃烂,日久不敛,治法参见产后玉户不效条
产后呕吐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 。多因六后恶露去少,败血散于脾胃;或产后血去过多,而' t 独盛,以致气逆所致。败血散于脾胃者,脾受之则不能运化精微,兼见腹胀;胃受之则不能受纳水谷,而出现呕吐。同时伴有恶露下行,滞而不爽。治宜活血祛痢、降逆和胃方用抵圣汤(人参、半夏、赤芍药、泽兰叶、橘皮,入姜汁数匙)。若以寻常止呕药治之、更伤动正气,病难治愈。气盛以致气逆者,症见夜怅呕吐,兼见气短乏力.面色不华,产后F 血量较多,治宜益气和胃,降逆止呕,方用《 和济局方少人参非胃汤。
产后吹乳病名。陈自明《 妇人大全良方》 :“产听吹乳,因儿饮,口气所吹,令乳汁不通,蜜结不硒不急冶,多成痈。速服瓜篓散及敷南星更以手揉散之。”
产后吞酸病证名。庄复严(妇科百辨》 :“妇人产听吞酸者何?日此胃中积痰滞火所致。宜七气合几陈汤”
产后肝萎古病名。清• 曾兹《 妇科良厅): “产后」、几生卜失血过多,遂遗F 一物,如脂膜状,乃气血素亏,产前劳伤,肝之脂膜,随血崩堕,名l 日肝萎。治由天补气血,略加升提之品:”类似胎膜残留。产后狂越病名。见戴武承《 女科指南集》 。狂者,狂乱而无一定;越者,乖越礼法,而失常度。指产后情神病。多因产后败血冲心,或素有痰郁,产后失血,心火旺盛,火动痰凝心窍所致。若败血冲心,心无听主,症见喜笑,妄行不休,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呼,踊垣上屋,骂誉不避亲疏。治宜活血祛癣。方用涤寮散(桃仁、灵脂、蒲黄、木通、青皮、归尾、牛膝、延胡索,水煎冲朱砂一钱);若火动痰凝心窍,兼见气粗皖闷,两颊通红,作渴引饮,治宜泻火涤痰,方用紫金丹(乌犀尖、大黄、胆星、杏仁、瓜萎、元明粉、海浮石、鲜首乌)。
产后尿血病证名。出《 诸病瘾候论》 卷四+四。
回
又名产后溺血。多因产后血气虚而热乘之,血得热则流散,渗入膀恍,故血随小便出。治宜发灰、滑石地黄汁调!‘。若小腹痛者,属败血流入膀胧,宜用小蓟汤主之(归尾、小蓟根、红花、赤芍、元胡索、牛膝、唬拍、甘草梢,兼热者加黄荃、麦冬)。产后青肿病证名。指身体某部皮肤出现的青肿。陆成• <女界须知》 :“妇人经验方云,此血水积也。干漆,大麦芽等分为末,新瓦罐铺漆一层,麦芽一层,层层令满,泥封锻赤,取出研末,热酒调服二二钱。”
产后郁冒病名。.出《 金匾要略•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郁指郁结而气不舒,冒指昏朦而神不清。因产后失血过多,汗出揍理不密,寒邪乘虚侵袭所致。由于正气内虚,不能驱邪外达,反逆而上冲。症见头眩目瞥,郁闷不舒。《 金厦要略》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 小柴胡汤主之:" .见《 证治准绳• 女科》 。指血晕。详产后血晕条。
产后拘挛病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 。多因产后气血骤虚,风寒乘虚侵袭,入于经络;或因产耗伤气血,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而致。症见四肢筋脉拘挛;若风寒侵袭,兼见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等。治宜养血祛风。方用荆防四物汤(四物汤加荆芥、防风)。若肝血不足,兼见头昏目眩,耳鸣不愿视人,两目干涩等,治宜养血柔肝,方用四物汤加钩藤、木瓜:产后忿怒病证名。见清• 王实颖《 广嗣五种备要》 。多因产后失血,肝血不足或情志不遂所致。症见胸隔不舒,多怒等治宜生化汤去桃仁加木香末二分;若轻产重气,偏用香附、乌药、积壳之类,则元气反损,满闷益增。
产后胁痛出清• 寄湘渔父《 达生保赤编》 。多因气血痕滞,或因产后失血过多,肝脉失养所致。古人认为病在左者多属血,病在右者多属气。属血疲者痛过于胀,治宜活血祛癖止痛,方用生化汤去炮姜加延胡;属气滞者,胀过于痛,治宜理气lf .痛,方用四君子汤加柴胡、青皮;若因去血过多而痛者,宜八珍汤加肉桂二
产后怔忡病名。产后血去过多.心气不足则心中惕惕然跳动不安,谓之怔忡。如产后血块未净,恶露流行不畅,治宜祛癖生新,方用生化汤;如无癖血残留,宜调和脾胃,补气养血,方用人参养荣汤。产后单潮病名。凤林寺(女科秘宝》 :“产后单潮,此症当审虚实,如血尽发热乃是虚热,当服八珍汤;若食炒鸡姜椒热物,此虚中有热,加积壳、黄连;若恶血未尽发热,宜服红花当归散。”指产后出现的单纯发热而无其他兼证。参产后发热条。产后泄泻病证名。又名产泄。<丹溪心法》 :“产后泄泻,此余血渗入大肠为泄,洞泄不禁,一「青白黑色,用荆芥大者四、五穗,于盏内烧灰,不得犯油火,入察香研汤调下。此药虽微,能治大病,方名的奇散。”《 张氏医通》 卷十一:“产后泄泻。其因有五。一者因胎前泄利未}卜,产后尤甚;一者因临产过伤饮
、\冲.洛尔沛浓,r ' ,眯一凶鸳洛媚外汕田露.伪豁决渐}• 姆区鲜琳渝尿资辞!头伞}即酬尸}• 帐区誊丫冷屯!翠舜异男瘫奋。拱脾疏沁子压物,略母声瓢播二介人内半舞扫快.半琦福廿东咨十吟g 充料"二』 窿}矢尝}份、口"嗽琳}瓢尝游浑命吩}攒尝鑫聋命琳}冲硫.东甄忿井‘个洲樱葺}成欲刹闪哪旨海游了迁净〕 帐冲欲中例决.曲可合黝.兵霎皿汁一箭.却才渐舞汉燕.一‘拼片冷子祷豹}常颤羊汉邀.搔旦浴回。证『 拼渝髦"济渗"国豁.『 斗米麟汁.峪爵冷1 ' .冷N 落.咔半排僻2 每"/ \ \ \ $ "再"琳"琳"补份珠,舜冲加咪}贻琢并诀要『 不,食}命看甘游
宁蔺}铆}资忿一斗.舞汁急,一』 淤.巴共!旨零部岭.冬日君
侧淤汉委.书阿傲}丹爵声尝鑫琳"咨嘟半琳份。舞腼
矢侧民言季片了嘟邵"术淞履。!.
丫郁阿讲冲蒸• 俞舞煎八飞淤鞍一介V 。叶口件买计
下疏淤}卜海猫沙.曰}蹄诊渝尉讯!日寿汁正屠共改
爵冷.目海抑聆厕柔摊扁、〕
丫郁园湘廓戴沃。}曰米凑(左冷澎肠漾卜犷丫.飞“
邹洲身卜舜!亚羚酬沙相最,炸沼酬含淞舞房担!早
舜沙前鲜激.}补辫簿誉半才。戮补l 酬.头冲细,潘
洲L 知!菠卜\' *凿树州落箭。.!
济郁图淤淤肖加。一月卖令(冷幸谬时丫.片下海赶
锵奇寻浓.拼角胃洱卜.搏舜子舟巍。淤翻不阵泳家}
琪侧lLl 漂.璐滋• 酬。:
丫动屏姆酥葱放。氏八珠勤氛前补〉 雌尼i {且。
姗团洛旬皿箭.卯祈淞翻研.帽珊斤渴.尊浓冲生}舜一艺
瓢澎渗.片车导举涂搏。闰姗淞导妹.徽冲泌渗端
姗!枷供溉娜.伽豁蒸}淞.}外阿辨瀚』 比每!拼己姗麟
拜}帽靴卜妈帐.举冲面渝蘸画.}外河瞬潜一片彝.扮滋
口印薄(咨律"曰俘"卜吩"浴琳"妻产一"珊价)}曰一汤产
瞬,斤卒导阶岭.黔吕『 万州,十舜兮编.辛书场夔渗.
}讣阿掀国舔渗.粉洲淤界替冰琳L 廿口虱。
丫郁肖碍涤价。冲蘸• 买瞬爵八毒飞?絮击V 。忽
}哪口圈添渝共卜冰肴}口爵"昌沓海添善沁咨爵。异
盗饱亡敬爵动日弓普口琳"量鹦漆渝尽渝热。日浴瞥
《 气.圈目尊咖烟〉 } :洛酌胃罄渝尽浮蒸涂供.钱亦卜
呻!讼冷冰渗、呻冲例游.巨蔽渗游讨弓蔚,黝}附汁
即!游田创半.涛弓例不!嗽渗分食昌漪扮.鸯落谁
「曰!日祷炸‘。黔淤饰才身酬郊.沁渐李蒸.乌应酬
蒸渝涪.娜油瓶"高〕 娥"}附"瞥〕 己"中淤奥降舞曹.脚
敷讼铡,喇一鼠卜险。淤十昨汁季.岛羊「廿渐声君彭郁
份。卜份孽例洲守。月旨冷界IL 尹日窿!升胜斋脚了
目弗。:
丫泳津房巍肖的。八买洲溉匕幸李瀚〉 } :飞曰郁序
磨.玉、口目赢酬‘丽瘫冲舔降。• • • ;半昌巨善州吸玲.
阵穿磨汁沂.亡离排‘牙.亡摘带‘骊.鲜晰酬贾渝了弈缪
到同洋.琳僻半鼠口舜!浮闷}识辞.裔习』 减言.琴目』 计
遥.阿冰阳羊‘口中。:
丫郁撇游讲筒加。脚《 磁姗汾冲幸V 。命飞称压
沮瀚渗淤米.本口藏滋酬矫.亡热酬以下说.臀欠。吩
国洛添皿胃灼瓢.已贾冷菌.舞裳身布田,冰冲于智
漂牌。产身侧瓢!雄溉羊,砌口书郁到汁帐.}外减落
器拙声常日琴(卜咖"冷冰琳"巴升"一二瓣"罄毖"蹄
画娜。三卡"舞冰傲"断二"买淤黔橱喝比帐琳巍沙二』 对阿言戴煞兀东(眯云"晰邻2 浴琳"卜铃卡洒兰砚买足熬姗冷节,极"舞服)}誉身布哒扮即及孚络"一碧.子共东尝瓶言曝扭恶、"冰爆二叭八盯冰热资竹己扯淞2 辞昼非熟瀚孚}讣4 。丫泳讲游淤公。牙(黯画眠易• 犷、汁飞曰,叮渗食一阵书}外〉 。舔飞。}功冷擒斟戴踢姗.侣澳落兹.率汾习混识甲.汾侧河〕 六呀国、知即一翁身汁劝.孕汾早邻"叮讨匆摺卑艰、诵一恩加州切一洱派那}甲资浮诀.界势宁稀
渝落奸革!奋沙凰淤。闷曝困钱取.学吕口摄气本、
踌踢酬呀.冲同洋!劳睡脚炸.从姗合渗共冰『 一一、一
蒋奇琢枷瓦}爵碟舟闰嵘!黔冲澎瓣风}心!芬皿资一奋
稠善嘟.鳍亚困}补星汁彩.沸势璐一竺舔一户.汾三卜}}
脚拼。讲)\济姗洲泣斗淤汀中二}仆衡尝姆
洛郁向前淤加。冲酗若熟《 霏、拼瓣愉。竹云}
娜求黔国渝.一洲一谈嗽级渤箭卜『 尸愈}一司产渗.绩琳一一
井,两葬旁军.洛架降冰,对姆皿瘫.架冰尝琳}一眯
郁陇廿口氯质阶琢(卜姗"嫉亏了圣妾"井瓣了肖难〕 一
回"冷补)。日娜眯旨藤吕}国陆眯尝涤丘磐浮}感
渗尝角}决。叶卜拼笋冰醚琴被诚渗丝圈斟头陈、倒井
十洛旬冰尚蛛因料斟团"渝淮创[61 叫蔚拼冰枣
飞郎淤潇褂内洛添瀚。(葱}助潇渝• 琦幸》 }.双
一爵一二到二冲飞卜疏11 很.媚璐岁姗.曲农丸徐.球次工
渝。:团料汁巍知团创画!裔下动淑国"飞郁系浪"界
动苏多了娜闰服。兼幸汾〕
丫动阶知潇份。冲《 筋肄}汁附,嫁勤V 诀班一
谕肾箭!卿翔州晰.吩羊随}脚匆钥主藕乌阵爵阵,
嘱!贻端咎渝件!冷知卑.户姗旨渗.暂滩汁弃漪喊
麟佘于妹哥琢
丫都箱容自断必琳洛饰【 县忍一她寻.飞。沉诀薄
声"日"关川眯注喇中博节霉。帐舞呀喜敷.决声卜}
朦.下却声昌创毯.街班声劣半平!二一馋沐洲莱霉爵
南冲霉容书霉,济曲创冷.流蔺献妞到尉.渗岁登一(
攀架.穷聆蒸守。}补回撼声"之杀"栗}东。讨注洲拿
麟瓣(冲宫彩"嘟聋护买所"吐卜秘护尹李"汾琳芳}p 冼
瞬)尝众琳"汁哥海}讲饰摇币肺渝.诀茹苏闷p 厄毕
眯!粤沐”郁诀}尹冲洛疏头霉知。洛动落身升文
豁卜浓豢.资浴习淤节霉眯.恤『 飞户娜万浮备霉。丈
洛疏月漆高霉渐。降断户冰讲动且淤瓢霉粤讨滩犷
箱面丹。
丫泳豁讲添放。争份洛郁淤日豁阵、菇}污动耳
昌创晰.部浓豁汁媚酷冰讲非冷尊训一汝思‘薄券廓
渝冲属矛哮"敞冷讲沁浮!僻筋霉舞畴姗洛.冲曰盆母傲决
渝.解容薛孙。沙阿油强澳讲征济粉寸霉.牙翻不铃!l - 1 、一
产家(}二旗了咔}尸冷瓣"汁铃眯形一西弄"胡象琳}在
}斌肾杀。斋寿姆}尹口舞帐添。鸿您东}玉喊
渝.冷渗事准齐享溥滋浮.园徊奇爪。尽弟.死粤
书冷您沁。
丫泳姗套斟热加。命洛一脚卫泪所创}和导弓爵汁冬
浮题斜忍溢渝。《 4 斗令冲草裂拼.V } } .、?匀盼卑!尽.
溶创书.译卜姗续。旨汁淘息.泊导诊扮苗泽.沐愧
翔摇}同才片}咎汁宝遇泽!河汕补都丛遮薄。;
614 产六画
产后虚烦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三。多因产后气血亏损,虚火上扰所致。症见烦热少气,疲倦胸隔满闷,甚者虚烦不得眠。治宜清热除烦。用淡竹叶汤加人参:兼有躁动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味。产后虚渴病证名。(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三:“夫产水血俱下,脏腑血燥,津液不足,宿挟虚热者,燥竭则甚,故令渴。”症见口燥,干渴。治宜生津止渴。用加减竹叶汤(人参、麦冬、生地、花粉、炙草、梗米、淡个丁叶)。
产后脚气病名。《 妇人良方大全》 卷二十一:“产后脚气:因元气内虚,六淫外侵所致。其状发热瞥闷,搐掣惊悸,心烦呕吐气上。用小续命汤治之。”产后脱肛出《 王节斋公胎产》 。多因平素气血两虚,复加产后劳伤,中气益虚所致。治宜大补气血。厅用丈傅青主产后编》 加参生化汤合补中益气汤。产后脚痛病证名。(竹林寺女科秘方): “产后双脚痛不可忍者,乃下血虚也。下元清冷,寒邪入骨。治宜乌药顺气散加减(乌药、姜蚕、桔梗、积壳、天麻、白滚、干姜、川苟、石南藤、陈皮、乳香、麻黄、甘草、桑寄生、葱头,加姜三片)。
产后惊风病名。清• 汪品《 产科心法》 :' ’产妇汗多发痉,俗谓产后惊风,实非风也,乃肝血空虚,不能荣筋,以致手足抽搐,有似中风之状,更汀!〕 嚓咬牙,角弓反张,此气血大虚之恶候。”治法参见产后病痉条。
产后惊悸病证名。见《 陈素庵妇科补解》 。因产后血虚,心气不足,神无所归,症见惕然而惊,心中怯,如人将捕之状,甚则目不转睛,口不能言。治宜补心宁神:方用养心汤(黄蔑、获神、川夸、当归、麦冬、远志、柏子仁、人参、五味子)。
产后麻替病名。见《 张氏医通)卷十一。指产后肢体发麻,兼有眩晕病症。多因失血过多,气血不能充养周身。或因产后经脉空虚,痰饮癖阻经络所致。失血过多者,症见手足麻木,或小腹痛,治宜补血益气,方一用十全大补汤;痰饮疲阻者,症见遍体麻木,昏晕,肢体沉重,甚者昏闷不识人,治宜健脾益气,开窍涤痰,方用六君子汤、稀涎散加减。
产后盗汗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 。因产时气皿暴虚,血虚阴亏所致。症见睡中汗出,醒来即止。六后盗汗与内科杂病盗汗的治法有所不同。一般盗汗患者用当归六黄汤;而产后盗汗却应当调补气血,兼以敛汗,方用止汗散(《 傅青主女科》 :人参、当归、熟地、麻黄根、黄连、浮小麦、大枣)。
产后厥逆见清• 王实颖(广嗣五种备要》 。即产后厥。详该条。
产后遗尿出<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四。多因产后肾虚不固,开合失职;气血虚弱,气不能约束或产伤膀吮所致。症见尿遗下不禁。肾虚不固者,兼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治宜益肾固摄,方用肾气丸合桑漂蜻散;气血虚弱者,兼见倦怠乏力等,治宜益气补中,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桑镖峭散。若产伤膀胧,可结合手术修补。
产后遗粪出《 外台秘要》 卷三十四。多因平素脾肾虚寒,产后益虚,中气虚弱,肾失开合,故产后不自觉遗粪。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金匾肾气丸合四神丸。
产后痢疾病名。见《 陈素庵妇科补解》 。属产后下利范畴。参见产后下利条。
产后痞满病证名。素有胃气虚弱,产后饮食不节,重伤脾胃,胃失和降所致。症见胃院部痞满不舒。治宜健脾益气,消食行滞。方用导功散。产后寒热O 包括产后发热、产后乍寒乍热。详各条。.《 张氏医通》 卷十一:“产后因气血虚弱,脾胃亏损而发寒热,皆不足证。经云:“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内热。若兼大便不通,尤属气血枯搞。切禁发表降火,… … 下血过多。寒热而下小腹不痛者,此营卫亏损,阴阳不和,属虚,增损四物汤。若恶露未净,伤滞胞络,寒热而小腹痛者,属实,轻则四乌汤,重则醋煎散。产后卧不如法,败血流入经络,骨节间寒热,腰股肿热,痛不可扮,《 局方》 调经散。有食消食,头痛骨疼寒热者,外感风寒也,参苏饮、增损柴胡汤、柴胡四物汤选用。或兼泻及吐者,五积散。胸隔饱闷,前后心痛寒热者,伤气于食也,指迷七气汤。虚人,《 局方》 七气合沉香降气散。如饱满寒热兼腹痛腰疼者,四乌汤。”
产后寒病病名。《 陈素庵妇科补解》 :“产后脐下痛牵引左右,两胁下俱大痛者名曰寒疮,因呼吸冷风乘虚入腹故也。治宜辛温之剂祛其寒… … 宜羊肉汤。”(乌药、延胡、防风、当归、甘草、桃仁、川芍、香附、陈皮、桔梗、苍术、木香、赤芍、葱白、生姜、羊肉)。产后禁药泛指产后禁用的药物。清• 倪东溟《 产宝家传》 :“产后气不顺,禁服积实、厚朴耗气等药;产后伤食禁服大黄、三棱、荻术;产后身热禁服岑、连、桅、柏;七日内禁服地黄、芍药;戒有血块服牛膝、蓬术、苏木;戒大便不通禁服大黄、芒硝;戒服济坤丹大损气血;戒产前服瘦胎药大损气血。”此系古人经验,可供参考。
产后腹胀出沈明宗《 医征女科附翼金匾)。多因败血阻滞,冲气上攻于脾胃,运化受损;或伤于饮食,损伤脾胃所致。若因败血阻滞者,症见不恶食,或呕多血腥气味,治宜调养气血,佐以消导,方用抵圣汤(半夏、陈皮、赤芍、泽兰、人参、甘草);若因于伤食者,症见恶食或呕多食臭,治宜健脾消胀,方用平胃散加味(苍术、厚朴、陈皮、香附、人参、麦芽、神曲、甘草、干姜)。
产后腰痛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三。多因产时劳伤肾气,腰无所主,败血阻滞带脉,真气内虚,外邪乘之;或产后起居不慎,闪挫腰部,伤及肾经带脉所致。产伤肾气者,症见腰部隐痛,耳鸣,治宜壮腰补肾为主,方用六味地黄丸加杜仲、续断;败血流入肾经及闪挫腰部,症见局部胀痛如刺,时作时止,手不可近,治宜活血祛疲,方用《 局方》 复元通气散;感受外邪者,兼见外感表证,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养荣壮肾汤(当归、防风、独活、肉桂、杜仲、川弯、续断、桑寄
六画产6 巧
生)。
产后腹痛出《 金匾要略• 产后病脉证并治》 。指产后小腹部疼痛。多因血虚胞脉失养,或血疲、寒凝等痰阻胞脉所致。其中窟血阻滞胞脉而致腹痛者,又名儿枕痛。若气血虚者,症见小腹隐隐作痛,喜热喜按,头昏目眩,体倦畏冷,甚则心悸气短,治宜补血益气,方用肠宁汤;若属血痕者,症见小腹硬痛,舌质多紫暗,或小腹部可摸到硬块,兼见恶露不下或不畅,治宜活血祛痪,方用散结定痛汤;若感受风寒者,症见面色青白,四肢不温,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稍减,治宜温经散寒,方用生化汤加减。也有认为产后腹痛包括大腹和小腹部疼痛。大腹痛多伤食所致。产后痹证病证名。因产后气血大虚,腾理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袭入肌肤、经络、关节所致。以痛痹、行痹较为多见。治宜扶正为主,佐以祛邪。方用荆防四物汤随证加减。产后痹证,正气甚虚,切不可过用辛燥之药。
产后溺血即产后尿血。详该条。
产后溺淋病证名。徐大椿《 女科指要》 :“产后冲任虚热,膀肤气不施化,故小便涩痛,滴沥难出谓之溺淋。”相当于五淋中的热淋。
产后澳疚病证名。见《 妇人良方大全》 卷十九。痪,即筋脉拘急;疚即筋脉弛张。指产后血虚,阴血不足,筋失濡养所引起以抽搐为主的病证。不宜当作风治,宜大补气血,方用人参养荣汤加味。产后瘫痪病证名。见高淑廉《 胎产方案》 。因产时去血过多,经脉空虚以致半身不遂,手足麻木不仁,拘挛不知痛痒。治宜补气养血。方用黄茂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切勿误认为风症,妄用祛风散血燥烈等药。
产后谧乱病名。出(妇人良方大全》 卷二十一。多因产后脏腑虚损,饮食不消,复感风冷,阴阳升降不顺所致。症见上吐下泻,甚者四肢厥冷。治宜调和肠胃,化寮散寒。生化六和汤治之(川芍、当归、黑姜、炙草、陈皮、获等、砂仁、蕾香、姜),厥冷加附子。产后膨胀证名。见《 傅青主女科》 。清• 王实颖<广嗣五种备要》 :“胎前素弱,产后又亏,胃难纳谷,脾不健运。或因伤食而停滞,或因血虚而便闭,误进消耗等药,胃气益损,满闷益增,气不升降,滋热助积,郁积之久,遂成膨胀。治当审其误用何物,如误用耗气药,宜益气汤(人参、白术、当归、川芍、白芍、获等、陈皮、厚朴、苏梗、炙草、腹皮、木香、磨萝卜子、木通)。误用消导药,宜健脾汤(人参、白术、当归、抉等、白芍、神曲、川夸、陈皮、炙草、砂仁、腹皮)。误用攻下药,宜养生化滞汤(川芍、当归、人参、白芍、袂等、白术、桃仁、腹皮、肉从蓉)。
产乳备要参见产育保庆集条。
产育三难指三种难产。即横生、足位产、臀位产。李小有《 胎产护生篇): “产育三难,有先露手而曰横生,有先露足而日逆生,有先露臀而日坐生。”产宝百问书名。5 卷。原题元• 朱震亨纂辑,明• 王肯堂订正。本书系书商将宋• 齐仲甫《 女科百
问》 更改书名,托名朱氏而予刊行者。产科入门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产科心法书名。2 卷。清• 汪品撰。刊于1780 年。内容分种子、胎前、临产及产后四门,对产科常见病的治疗方药记述较扼要。
产科四种丛书名。即阎纯玺《 胎产心法》 、钱氏(佚名)《 胎产秘书》 、《 达生编》 及《 大生要旨》 四种产科著作的合刊本。
产前+忌出清• 李小有《 胎产获生篇》 。第一最忌共夫寝,二忌大醉,三忌大怒,四忌不可食诸物,五忌洗浴,六忌久睡久坐,七忌负重登高,八忌药饵,九忌师巫,十忌针灸。
产褥感染病名。产后重证之一。指在产前、产时或产后细菌侵入生殖器官引起全身或局部的炎症反应。症见高热,恶寒,战傈,恶露多或有臭味成脓样等,多属产后发热,恶露不绝,热入血室等范畴。症状轻者宜清热解毒,逐癖生新,用生化汤加减。若症见汗多烦渴,加天花粉、芦根、石解、桅子,以生津止渴除烦;若少腹疼痛加剧,正气未衰,可用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若高热寒战烦躁,皮下出血,澹语者,是邪入血分,宜清热解毒,养阴凉血,用清营汤加紫花地丁、丹皮、蒲公英、穿心莲等。必要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产后大便难病证名。出<金匾要略• 产后病脉证并治)。多因产后失血,伤津,阴液不能润肠所致。不宜轻用下法,徒伤元气。治宜润肠通便。方用润肠丸(当归、川芍、白术、熟地、麻仁、苏子、人参、廿.草、郁李仁,蜜糖引)或用麻仁丸。待血旺津回,大便自通。
产后小便数病证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四。多因产后肾气虚弱,虚热移于膀肤;气虚不能约制;或冷气入于膀肤,膀肤失于约制等所致。虚热移于膀耽者,热甚则小便涩痛,方用六味地黄汤;气虚不能约制者,小便频数而色白,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桑缥峭散;冷气入于膀胧者,小便频数而短,方用桂附八味丸。若因助产不慎,胞损而小便淋沥者,可结合手术治疗。
产后中柔风病名。《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三:“柔风者四肢不收,或缓或急,不得俯仰也。由阴阳俱虚,风邪乘之,风入于阳则表缓,四肢不收也,入于阴则里急,不得俯仰也。产则血气皆损,故阴阳俱虚,未得平复,而风邪乘之故也。”治宜气血双补,佐以祛风。方用八珍汤加羌活、桂枝。
产后水谷利见《 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 。即产后完谷不化。详该条;
产后四不活是古时对产后四种危重症的描述。宋• 陈选《 妇科秘兰》 :“一者身体强直,有如反张,小腹胀痛,口嚓不开,亦名薄风,乃产后为风邪所中,华佗愈风散灌之最妙(方见产后中风条),不得大发其汗。二者产后气急,喉中如猫声,此因败血冲心,入喉中,危证也。三者产后中风,初病眼腰强,筋急,角弓牙关紧急,母产后七日未满劳动,百日之中伤于房
616 产六画
事所致,难治。四者产后面色黑及遍身黑局者,因败血入于皮肤,百无一生也。”
产后血气痛病证名。指产后余血未尽,疲阻所致的腹痛身热等症状。《 肖山竹林寺妇科》 :“产后血气痛,此乃癖血未尽,腹中作痛,遍身发热,宜除去痪血,而热自退。法用当归红花散(红花、当归、牛膝、三棱、获术、川芍、紫莞、苏木、积壳)。”
产后产户痛见《 王节斋公胎产》 。即产后阴痛。详该条。
产后交肠病病名。又名差经。郑玉峰《 济阴要旨》 :“产后交肠病,又谓之差经,大小便易位而出。干粪结燥不行,方用润肠汤(麻黄、大黄、生地、熟地、升昧、当归尾、桃仁、红花、甘草)治之。如大便塘薄,hlj 从小便出者,宜五荃散、调气散(木香、香附、人参、陈皮、霍香、甘草、厚朴)加阿胶末,沸汤调服。”本病相当于产伤造成的阴道直肠瘩等。现多采用手术修补。也可结合中西药治疗。
产后阴下脱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四。包括产后子宫脱出、产后子宫不收。产后下物如钵。多因宿有虚冷,产时用力过度,其气下冲所致。症见子宫脱出或伴有阴道壁下垂等。治法参见子宫脱垂条。产后两胯痛病证名。《 陈素庵妇科补解》 :“产后两胯痛、连臀俱酸痛者,由坐草久,劳伤筋脉,稳婆试水太早所致,治宜养血温经。或风冷乘于下焦,恶血停滞亦能作痛,宜调荣汤。”(白术、杜仲、牛膝、草解、独活‘陈皮、肉桂、乌药、川断、当归、川芍香附)。产后乳无汁病证名。心《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三。属缺乳范畴。参见该条。
产后类中风病名。见《 傅青主女科》 。产后由于气血暴虚,百骸少血濡养,出现忽然口嚓牙紧,项强,手足筋脉抽搐,,类似中风症候,不可以真中风治疗。治宜养血和络,先服加参生化汤,后服滋荣活络汤(羌活、川芍、当归、熟地、人参、黄蔑、获神、天麻、炙、草、陈皮)。《 张氏医通》 卷十一:“产后类中风症,大多血虚,非真中也。或挟风,或挟痰,或挟气,证虽不一,治法莫要于行血。芍归汤加封芥穗.淋黑豆酒煎服亦治角弓反张,手足痪疚。脉来虚浮者,血晕四肢强直,苟归汤加童便,或用荆芥穗微焙为末,豆淋酒调下二钱,或童便服之,口嚓则抉齿灌之,齿嗓则灌入鼻中即苏。手足瘫痪,败血入经络也,用五积散。又有形盛气虚,产后疾废不起者,但服补气药中兼行气为主,朝用香砂六君子,暮用越鞠丸,久服自效。”
产后漏黄水病证名。肖山《 竹林寺女科秘方》 :“产后一月,漏黄水不止,此乃血虚之故,宜服补血汤’(当归、肉从蓉、附子、川芍、白芍、获冬、甘草)。”产后膝胭痛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 “产后气血俱损,或寒月风冷,下体去衣太早,胎下甚迟,则风冷乘虚袭于下部,癖血流注经络,阻而不行,两膝酸痛麻软,行步艰难,得寒尤甚,… … 宜虎骨酒。”(虎骨、草薛、牛膝、杜仲、米仁、当归、白术、川芍、熟地、红花、肉桂、山药、补骨脂,独活)。
产育保庆集书名。又名<产育保庆集方》 、《 妇人产育保庆集》 。l .卷。原撰人不详,北宋李师圣获见此书。内容为产论21 篇,有论无方。后经郭秘中补入治疗方药,于1131 年刊行。清初时原书已不存,今传本为《 四库全书》 本,乃据《 水乐大典》 辑出,共2 卷。七卷为本书,内容论临产和产后21 种病症的治疗。下卷为佚名氏《 产乳备要》 ,内容论妇产科的杂病。
产后儿枕腹痛见《 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即儿枕痛。详该条。
产后下物如钵病名。见清• 陈笛庵<胎产秘书》 。即产后阴下脱。详该条及子宫脱垂条。产后大便下血病证名。因产后失血伤阴,阴虚生热,热伤肠络所致。治宜养血清热。方用四物汤加味(四物汤加阿胶、地榆、血余、乌贼骨)。产后大便便血病证名。《 陈素庵妇科补解》 :“产后大便便血因血虚风热客于大肠所致。治宜清大肠风热加补血药中,,• • … 宜清金散。”(防风、黄琴、生地、丹皮、当归、炒蒲黄、地榆、白芍、川芍、槐花、杜仲炭、甘草、泽兰、炒阿胶):
产后大便不通病证名。《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四:“肠胃本挟于热,因产又水血俱下,津液竭燥,肠胃否涩,热结肠胃,故大便不通也。”治法参见产后大便难。
产后大便秘涩病证名。见《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四。《 妇人良方大全》 :“产后大便秘涩,因肠胃虚弱,津液不足也,若腹闷胀,宜服翻吉古家珍》 麻仁丸润之。若用苦寒药通则危矣。”
产后口千痞闷病证名。《 陈素庵妇科补解》 :“产妇血气未充,或食面太早,毒结肠胃,或内积尤烦,夕“伤燥热,过食辛甘、炙熄发气之物,以致胸隔痞闷,见于上则口干咽苦,宜清心莲子饮:" 产后小便不利病证名。见(千金翼方)卷七。多因平素虚弱,产后劳伤气血,脾肺气虚,通调不利;素体肾虚,复因产后损伤肾气,‘肾阳虚衰,气化失职;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受阻,清浊升降雍滞,膀肤不利所致。脾肺气虚者,兼见精神萎靡,言语无力等,治宜补气润肺,佐以行水,方用补气通胖饮(黄茂、麦冬、通草);肾虚者,兼见腰膝酸痛,健忘,面色晦暗等,治宜温阳化气行水,方用肾气丸;气机阻滞者,兼见精神抑郁,两胁胀痛,烦闷不安,治宜理气行滞,佐以利尿,方用木通散(木通、滑石、葵子、槟榔、积壳、甘草),另用盐于脐中填平,葱白捣一指厚,安盐上,以艾柱放葱上,炙之觉暖气入腹内,难忍为止,小便即通。手指按压利尿穴(神阀、曲骨之正中),也效。产后小便不通病证名。见《 陈素庵妇科补解》 。指产后尿闭,小腹胀急疼痛,甚则里卧不安。多因素体虚弱,产时劳力伤气,或失血过多,气随血耗,脾肺气虚,不能通阔水道,下输膀耽;或素察元气不足.复因分娩损伤肾气,以致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或产后情志不畅,或患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清浊升降失调,膀胧不利所致。气虚者兼见小腹胀急,
六画
产617
精神萎靡,言语无力,舌质淡,治宜补气润肺,佐以行水,方用补气通胖饮(《 女科辑要):黄蔑、麦冬、通草)。肾虚者兼见小腹胀满而痛,腰部疫胀,坐卧不安,面色晦暗等,治宜温肾化气行水,方用肾气丸;气滞者,兼见小腹胀痛,精神抑郁,甚则两胁胀痛,治宜理气行滞,佐以利尿,方用木通散(《 妇科玉尺》 :木通、滑石、葵子、槟榔、积壳、甘草)。
产后子宫不收见明• 赵贞观(绛血丹书》 。即产后阴下脱。详该条及子宫脱垂条。
产后子宫脱出即产后阴下脱。详该条及子宫脱垂条。
产后内极七病《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四:“产后血气伤竭为内极七病,即旧方所云七害也。一者害食,二者害气,三者害冷,四者害劳,五者害房,六者害任(任同妊),七者害眼。皆产时伤动血气,其后虚极未平复.犯此七条而生诸病。”
产后心包络痛病证名。出<妇人良方大全》 卷二十。因素有宿寒,产后太虚,寒搏于血,血凝不行,上冲心之络脉所致。症见心胸闷痛,甚至胸痛彻背。治宜散寒以温通。方用大岩蜜汤。参见产后心痛条。
产后风冷虚劳病证名。又名产后风虚冷劳。《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 ‘产则血气劳伤,脏腑虚弱,而风冷客之,风冷搏于血气,血气不能自温于肌肤,使人虚乏疲顿,致赢损不平复,谓之风冷虚劳。若久不援,风冷乘虚而入腹,搏于血则否涩,入肠则下利不能养或食不消,入子脏,则胞脏冷,亦使无子也。”产后风虚冷劳病名。《 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 ’产后气血劳伤,脏腑虚弱,若风冷乘之,血气愈虚,形气赢损,风冷入脏,令人无子,谓之风虚冷劳也。”参产后风冷虚劳条。
产后玉门不敛见清• 沈明宗《 医征女科》 。即产后玉户不敛。详该条。
产后玉户不敛病证名。又名产后玉门不敛、声户不敛、产后阴户不闭、阴门不闭。《 万氏妇人科》 :“女子初产,身体纤柔,胞户窄小,子出不快,乃至折裂,浸淫溃烂,日久不敛。宜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敷药:白友、白龙骨、诃子、烂蜂壳(全蜂房)、黄柏(炒),各等分为细末,先用野紫苏叶煎洗拭干。干后以药搽之。”相当于产时会阴裂伤。可结合会阴修补及局部换药等方法处理。
产后四字真言古人总结产后调养的四件注意事项。出清• 袁于江(生生宝录》 。一曰静,二曰淡(咸伤肾后而绝产,酸伤肝行步艰难,煎炒厚味伤脾),三曰乐(乐则血气易和),四曰坐(使血不上攻)。产后四肢虚肿病证名。《 经效产宝• 续编》 :“产后四肢虚肿者如何?答曰:产后败血乘虚停积于五脏,循经流入四肢,留淫入深,回还不得,腐坏如水,故令四肢面目浮肿。医者不辨,作气治之,凡水气多用导水药极虚之。夫产后既虚,又以药虚之,是重虚也。但服调经散(没药、墟拍、桂心、芍药、当归、察、细辛)。血行肿消,则病自愈。”
产后乍见鬼神旧病名。出《 经效产宝)。指产后出现幻视幻觉的病证。多因产后血去太多,神无所归;或败血停积,七攻于心所致_若血去太多,兼见心神忧惚,睡卧不安。治宜补血养心宁神。方用袂神散(获神、柏子仁、远志、人参、当归、生地、炙草、桂心、辰砂)。若败血上攻于心,兼见心下胀闷,烦躁昏乱,治宜活血祛癖,方用夸归泻心汤(当归、川芍、延胡索、蒲黄、牡丹皮、桂心)调五灵脂另研末,食后服。参见产后妄行妄见条。’
产后乍寒乍热病证名。见(千金要方》 卷三。亦名产后寒热往来。由产后气血虚损,阴阳不和或败血留滞,经脉阻闭,营卫不调所致。‘经效产宝》 :“阴雨不和,败血不散,皆作乍寒乍热• • … ,二者何以别之?答曰二时有刺痛者败血也,但寒热无他症者,阴雕不和也。”气血虚损者,治宜补益气血,调和阴阳,方用增减四物汤(当归、芍药、川夸、人参、干姜、甘草)加柴胡。败血留滞者,治宜活血通经,方用夺命丹或生化汤加柴胡。
产后妄言妄见病证名。见朱丹溪《 胎产秘朽2 。多因产后血出过多,心失所养,神无所归,或产后恶血不去,癖血攻心所致。症见神志恍惚,或妄言妄见。气血虚弱者,兼见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自汗等,治宜补气血,方用滋荣益气复神汤(龙眼肉、川芍、当归、人参、黄蔑、白术、枣仁、柏子仁、获神、益智、陈皮、麦冬、五味子、莲心);疲血上攻者,兼见恶露涩滞不下等,治宜养血活血宁神,方用安神生化汤(川芍、当归、干姜、甘草、桃仁、获神、人参、益智、柏子仁、陈皮,枣水煎服)。
产后汗出不止病证名。出《 诸病源候论》 。参见产后汗出条。
产后汗雨不止病证名。出清• 徐大椿《 女科指要》 。多因产后心肾气虚,身体大虚,不能统摄津液所致。证见汗出如雨。治宜养心益肾。方用人参枣仁汤(人参、枣仁、五味子、获神、归身、草灰、英肉、乌梅)加牡蜘散治之。
产后阴户不闭即产后玉户不敛。详该条。产后两胁胀痛病证名。见《 陈素庵妇科补解入即产后胁痛。详该条。
产后呕逆不食病证名。出《 妇人良方大全》 卷二十一。多因产后劳伤脏腑,寒邪乘于脾胃,气逆呕吐;疲血上冲,胃失和降;或痰浊中阻,胃气上逆所致。寒邪乘于脾胃者,治宜温中散寒,方用温胃丁香散(当归、白术、炮姜、丁香、人参、陈皮、炙甘草、前胡、蕾香);痪血上冲者,治宜活血祛癖,降逆止呕,方用生化汤加生姜,半夏;痰浊中阻者,治宜除湿祛痰,降逆止呕,方用平陈汤。
产后余血奔心病名。出<经效产宝》 :又名产后血奔。因产后虚火上炎,恶露未尽,随火逆上以致余血奔心所致。症见心中异常烦闷,[ : l 渴不已。治宜通癖降火。方用三合汤合芍归汤。若见心中虚热烦闷,气欲绝,方用大枣、获荃、生姜、甘草、竹沥、人参、梗米、麦门冬;若见烦闷,腹痛,方用生地、川芍、积
618 产
壳、芍药。
产后角弓反张病证名。见《 陈素庵妇科补解》 。即产后病痉,详该条。
产后狂言澹语出(妇人良方大全》 卷十八。多因产后失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败血扰心;或外感风寒,恶露不行;或产伤气血,心气大虚所致。症见言语颠倒,眼见异物,狂乱胡言。产后失血,心血不足,则宜芍归合华佗愈风汤;败血扰心则宜用弯归汤;外感风寒,恶露不行,治宜弯归汤加荆芥、菜本、炮姜等;因产伤气血,心气大虚宜弯归汤兼服补心丸(炙黄茂、枣仁、远志、获菩、生地、人参、营蒲,大枣和丸,朱砂为衣)。
产后言语含糊病证名。见周丹忱《 胎产指南》 。因产失血太多,心血虚弱,故舌萎卷缩。治宜滋阴养心。方用生脉散合四物汤。
产后完谷不化病名。俗名产后水谷利。素体脾胃虚弱,复因产后劳倦伤脾,转输失职所致。症见泄泻完谷不化。治宜温阳健脾祛癖。方用生化汤加益智仁、砂仁、豆落、木香、柴胡、升麻、陈皮、党参。产后败血成痛徐润之《 最新三字达生续编>: “产后… … 败血留内,结成痈疽,只宜生化汤加连翘、双花、甘草、节乳香、没药治之,切不可用寒凉败毒之药,恐溃后腐烂,必难医治。”
产后乳汁自出病证名。又名乳漏。出(经效产宝》 。多因产后脾胃气虚,摄纳无权,因而乳汁随化随出;或肝火亢盛,疏泄太过,以致乳汁自溢。气虚者,乳房不胀,乳汁清稀,兼见气短乏力等,治宜补气养血,佐以固摄,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肝热者,乳胀,乳汁较浓,兼见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治宜平肝清热,方用柴胡清肝散(《 证治准绳》 :柴胡、黄等、当归、生地、牡丹皮、黄连、山桅、川芍、升麻、甘草)。或用丹桅逍遥散。
产后病痛厥痛病名。郑连山《 女科临床效方》 下卷:“产后动怒,气血皆逆,面冷,肢冷,痛呕不卧,口鼻气寒,必自下冲上,此属疮瘾厥痛。川棣、吴英、桂枝、云荃、燕白头、雄鼠矢。”
产后疮疡治法见<外科启玄》 卷二。妇女分娩之后,多气血亏虚,若患疮疡,宜内托之法扶正驱邪,使营卫通行,毒邪消散为妥。
产后孤阳绝阴病名。产后喘息危证之一。又名产后喉中气急喘。《 产育宝庆集》 上卷:“产后喉中气急喘者何?答曰:“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相随上下,谓之荣卫。因产所下过多,荣血暴竭,卫气无主,独聚于肺中,故令喘也。此名孤阳绝阴,为难治;恶露不快,败血停凝,上薰于肺,亦令喘急,如此但服夺命丹(附子、丹皮、干漆、大黄), 血出,喘息自定。”
产后恶肠腹痛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即儿枕痛。详见该条。
产后恶血人心病证名。又名产后恶血冲心。指产后由于正气亏损,虚火上炎,以致恶血冲心。出现烦闷欲绝,神识昏迷的症候。宜用七珍散(人参、生
地,川芍、防风、营蒲、细辛、飞朱砂)补之。产后恶血人肝病证名。指产后恶血入于肝经,出现手足痪疚,筋挛抽搐的症候。吴悔巷《 秘传内府经验女科>: “肝主筋,产后或加郁怒,致败血入于肝,手足痪疚,筋挛抽搐,有似中风状者是。丹皮散主之(丹皮、防风)。”
产后恶血人肺病证名。指产后由于痕血入于肺经,出现咳逆气急,口鼻黑气的症状。吴悔巷(秘传内府经验女科>: “若痕血入于肺,咳逆气急,口鼻黑色,或鼻中血出乃属危候,宜二味参苏饮加附子。”产后恶血人脾病证名。指产后由于痕血入于脾经,出现哆恶不食的症候。吴悔落《 秘传内府经验女科): “产后食伤而呕,血亦随气上逆,人于脾胃,故秽恶不食,宜服抵圣汤治之(人参、半夏、陈皮、泽兰、赤芍、炙草、生姜)。”
产后恶血冲心病证名。见《 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即产后恶血入心。详该条。
产后恶血循经病证名。由产后恶血循经流注所致。症见产妇筋骨疼痛,转身不得;或指爪黑晕起,舌根青色。治宜行气活血。郑玉峰(万宝方)认为此病可用当归、川芍、乳香、没药、桃仁、乌药、红花、香附、甘草、延胡索加水、酒煎热服;服后稍减,宜倍加干姜。如不效,则属难治。
产后恶露不下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 第卷八十。多因产后外感受寒凉或内伤生冷,寒邪乘虚侵袭胞脉,癖阻冲任。或因气血虚弱,产后益虚无血可下所致。寒袭胞脉者,兼有小腹胀满,刺痛无时,治宜散寒活血化疲,生化汤加减;中气虚弱者,兼见小腹乍痛乍止,或绵绵作痛,治宜补益气血,方用八珍汤加炮姜、肉桂。
产后积聚初起病名。(陈素庵妇科补解>: “产后积聚、因产后劳伤,脏腑虚弱、为风冷所乘、风冷搏于脏腑,与气血相结而致。• • 一宜大延胡散。”(延胡、赤芍、木香、乌药、牛膝、寄奴、桔梗、厚朴、川夸、当归、香附、陈皮、丹皮、甘草)。
产后寒热往来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 。即产后乍寒乍热。详该条。
产后遍身疼痛病证名。出《 经效产宝》 。多因产后气血亏损,运行无力,致血留滞于经络、肌肉之间;恶露过少,癣血停留,败血入于关节之中;或产后血脉空虚,风寒袭之,流注筋脉所致。气血运行不畅者,兼见骨节不利,筋脉拘急,治宜养血活血为主,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败血入于关节者,以手按之,局部疼痛益甚,兼见恶露甚少,血色紫黑,治宜活血化疲,方用四物汤加秦芜、桃仁、没药、红花;风寒外袭者,症见遇冷则痛甚,得热则痛减,兼见头痛,发热,恶寒,肢体疼痛,治宜养血祛风,方用趁痛散(当归、肉桂、白术、黄蔑、独活、牛膝、生姜、炙甘草、蓬白、寄生)。
产后腹中块痛见陆清洁(医药顾间大全• 妇人科)。即儿枕痛。详该条。
产后腹胀呕吐病证名。见《 妇人良方大全》 。卷
产妄闭间619
二十一。多因产后败血攻于脾胃,胃气上逆所致。证见腹胀,满闷,呕吐,兼见恶露量少等。治宜活血祛癣,健脾和胃。方用抵圣汤(赤芍、半夏、泽兰叶、人参、陈皮、甘草)或生化汤加味。
产后痛血流注出单养贤《 胎产全书》 。即产后流注。详该条。
产后漏牛膜片证名。凤林寺《 女科秘宝>: “产后血来不止,漏下片牛膜者,人皆疑惧,而不能治。然症虽凶而可治,服阿胶汤(阿胶、地榆、当归、白芍、熟地、袂菩)。”本证类似胎膜或胎盘部分残留,可结合手术处理。
产育保庆集方见产育保庆集条。
产后口真黑葬妞病证名。产后重证之一。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因产时气虚血散,营卫运行失常,胃绝肺败所致。症见口鼻有黑气环绕,鼻妞。急用二味参苏饮加附子,水煎服。并中西医结合治疗。
产后咽喉作蝉声病证名。产后危证之一。出孟封《 仁寿镜》 。因产后败血冲遏于心,入于肺,气与血并,喉声如蝉鸣。治宜乳香一钱,煎汤入陈酒三分服之。
产后喉中气急喘出(经效产宝• 续编》 。即产后孤阳绝阴。详该条。
产后大便闭涩不通病证名。明《 万氏妇人科• 产后章>: “人身之中,腐化糟粕,运行肠胃者,气也;滋养津液,灌沟读者,血也。产后气虚而不运,故糟粕童滞而不行,血虚而不润,故沟读干涩而不流,大便不通,乃虚秘也。不可误用下剂,反加闭涩,宜润燥汤主之。”参见产后大便难。
产后类伤寒二阳症指产后出现类似伤寒太阳、少阳二阳经的症候。由气血两虚,阴阳不和所致,与外感的病症不同。赵贞观(绛血丹书》 :“产后七日内外,有发热头痛恶寒,勿专作太阳证治之以麻黄汤;发热头痛胁痛,勿专做少阳证治之以柴胡汤。皆由产后气血两虚,阴阳不和而然也。且产妇脱血之后,而重发其汗,则虚虚之祸,不可胜言。仲景云:亡血之家不可发汗。丹溪云:产后不可发表,虽明知产后真伤寒,亦当于生化汤中入芍、姜散之可也。”妄言证名。指语言错妄。又名妄语。多由阳热亢盛,心神昏乱所致。可见于外感热病热盛期,亦为癫狂病常见症状之一。(素问• 阳明脉解篇》 :“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誉,不避亲疏。”(素问• 厥论》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妄语见(难经,十七难》 。即妄言。详该条。闭① 指中风闭证。<医宗必读》 :“凡中风昏倒,… … 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即是闭证。”② 指大便或小便闭而不通。<素问• 举痛论): “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 素间• 标本病传论》 :“膀肤病,小便闭。”
闭证中风或热病邪入营血内闭时出现的证候。以牙关紧闭,两手握固或昏迷不省、身热肢厥为特
征。(证治汇补}: “闭者,邪气闭塞于外,元气犹然在内,但与开关利气,则邪自散。”《 冷庐医话》 :“闭证口嚓目张,两手握固,痰气垂塞,语言赛涩,宜用开窍通络,清火豁痰之剂。如稀涎散、至宝丹之类。”闭息气功术语。又称为闭气。主要是指练习停闭呼吸的耐久力。(养性延命录): “正堰卧,俱目握固,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而出。”亦即在入静基础上,通过调息,减息,以至无息。无息,不是完全停止呼吸,而是在极度缓慢的呼吸状态中,自己并不意识到呼吸的存在。
闭暑病名。(医学心悟》 卷三:“闭暑者,内伏暑气,而外为风寒闭之也。其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者,风寒也;口渴,烦心者,暑也。四味香需饮加荆芥、秦芙主之。”参见暑病条。
闭疲病名。《 灵枢• 本输》 :“实则闭雇。闭窿则泻之。”详瘾闭条。
闭藏指生机潜伏闭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冬三月,此谓闭藏。”
闭口疗病名。出(治疗大全)。即龙泉疗。见该条。
闭门草见(福建民间草药》 。为夜关门之别名,详该条。
闭管丸(疡医大全)卷二十三方。胡黄连一两,槐花(微炒)、穿山甲(麻油内煮黄)、锻石决明各五钱。为末,炼蜜为丸,麻子大,每服一钱,空腹米汤送下,早、晚各一次。治痔疮漏管。若漏管四边有硬肉突起者,或其他疮疡漏管,加蚕茧二十个炒研,和入药中。
闭关止渴汤(辨证录)卷六方。石膏、青篙五钱,玄参、麦门冬、熟地黄各二两。水煎服。治消渴,大渴态饮,一饮数十碗,始觉胃中少快,否则胸中嘈杂,如虫上钻,易于饥饿,得食渴减,不食渴尤甚,属胃消者。
问汗十间之一。了解病人出汗情况,可辨别病的邪正虚实、表里阴阳。外感病,恶寒、发热、无汗为表实;发热、恶风、自汗为表虚;热不因汗减,为邪已入里,或为暑热、湿温等证。内伤病,不热而汗自出的为自汗,多属阳虚;睡时汗出,醒即汗止的为盗汗,多属阴虚;夜间盗汗,日间自汗,多属阴阳两虚。疾病危重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者,为绝汗;额上汗出如珠,兼见喘促,为亡阳之汗,乃阳气将脱之候。先战栗而后汗出为战汗,乃邪正相争之象。若汗出热退、脉静,为邪去正安;汗后身凉,脉躁,为正不胜邪,急当扶正。问诊四诊之一。通过问诊了解患者过去病史、起病原因、发病和治疗经过,以及现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其他三诊,全面分析,作出判断。《 素问• 三部九候论》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间• 疏五过论):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参见十间条。
问敬出《 本草拾遗》 。又名节节草、笔头莱、接续草。为木贼科植物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 .的全
620 问六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苦,凉利尿,11 一血,止咳。治尿路感染,小便涩痛,水肿,吐血,咖血,肠出血,痔血.月经过多,慢性气管炎。煎服:6 一9 克。本品含问荆皂贰(EquisetollLn )和其他溶血物质,木贼贰、异撇皮贰等黄酮贰,葵碱、犬间荆、碱( Palustrine )等生物碱以及件谷幽醇、多种氨基酸等。另含大量硅酸。本品有抗菌、抗炎、解痉、利胆;动物试验有降血脂及中枢抑制作用。
问二便十问之一。大、小二便的变化,不但反映有关脏腑的病变,还可以识别疾病的寒热虚实问大便要了解排便的次数、形状、颜色、气味及排便前后的感觉等。大便秘结难解,稠粘臭秽或夹有脓血,伴有实热脉证的,多属实热证。排便次数多,暴迫下注,热结旁流,里急后重,伴有腹痛、肛门灼热,便后稍舒的,多属大肠实热或湿热证。大便稀塘,完谷不化,色淡白,带腥气,或滑泄不禁,腹无痛苦,便后不适,或秘结而腹无胀痛,脉弱舌淡的,多属脾肾虚寒证,大便色黑如柏油样的,多属胃肠内出血、疲血;紫色如酱的,多属湿热。久病或老年人经常便秘的,多因血燥津枯。大便先干后塘的,多因中气不足。问小便应了解其颜色、尿量、次数和排尿时有无异常感觉。黄赤短少的属热或湿热,清白而长的属寒,尿清次数增多,或排尿失禁,或老年体弱夜尿多的,多属肾气虚。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可因湿热或淋证所致。
问小儿小儿问诊,困难较多,不易准确。幼儿可问其家属。除一般问诊内容外,应了解小儿孕育期和父母兄弟情况,曾否患过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及预防接种情况,已否断乳等。
问头身一t 一问之一。头身疼痛是常见证候。头痛、全身疫痛伴有恶寒发热的,多为外感病。头痛重胀,时发时止,或伴有眩晕,多为内伤病。突然头痛较重的多属实证,经常性头痛的多属虚证。痛在额部的,多属阳明胃经;痛在头两侧的,多属少阳胆经;痛在项背部的,多属太阳膀耽经;痛在头顶部的,多属厥阴肝经。暴发眩晕,多属实证,可因肝火上升或痰气上逆所致;久患眩晕,多属虚证,可因气血不足或肾气亏损所致。身痛无定处.伴有外感见证的,多属表邪;痛有定处或游走不定,主要在关节部位,无外感见证的,多属风湿痹证。他如闪挫扭伤、阴虚血亏、癖血阻滞经络,均可引起身痛,当综合病史和其他脉证进行辨证。
问耳目十问之一。问耳主要了解有一无耳鸣、耳聋、耳痛、重听等变化。凡突然耳鸣声大,按之鸣声更大的属实,多因少阳经风火上冲所致;逐渐耳鸣、声响较细,按之减轻或停止的属虚,多因肝肾不足所致。初病突然耳聋多实.可因少阳风热,价胆火气上逆,或湿热蒙蔽清窍而致。久病渐觉耳聋或由耳鸣转成耳聋的属虚,多因肾虚、气血虚弱而致。耳痛有因风热上奎,或耳内有脓而致。重听为听觉不清楚,多因下元虚、精气不足所致,也有因风邪引起者。间目主要了解痛痒、视觉等情况。红肿而痛的多实热,
画
目痒多风热。干涩多为肝血不足或肾亏。羞明而不痛不热的为血虚或肾阴不足。视物昏蒙多为肝肾不足或气血大虚。视物如双为肝肾两虚。问妇女间诊巾,针对女性的月经、白带、妊娠、产育等方面的情况,作为妇女患者常规问诊内容。问起病问诊内容之一。询问起病的时间、原因、经过、治疗情况以及主要症状的特点和变化,对掌握疾病的性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指导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问胸腹十问之一。间胸腹与辨别脏腑病证有关胸隔院腹满闷或胀痛走窜,啃气不舒的,多属气滞;疼痛固定一处,阵痛如针刺的,多为血痪。钝痛气寒,咯吐痰涎的,多属停痰;胸胁痛、气促不能平卧的,多属饮证、积水。胸隔痞闷,少气太息,怔忡易汗或痛处喜按的多属虚证;痛处拒按的,多属实证。痛处遇冷减轻的为热证;遇热减轻的为寒证。疼痛部位在胸部的多属心肺;在上腹的多属胃;痛引两胁的多属肝胆;痛在脐周的多属脾、大肠、小肠,或有虫积:痛在脐下小腹多属膀胧、子宫;痛在少腹或控引皋丸的多属肝经。
问寒热十问之一。寒热是疾病常见证候。问寒热情况主要是辨别疾病的表里虚实,气血阴阳。应联系发病经过及其他证候,区别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伴有恶寒的,属表证;不恶寒而发热较高的(包括日哺潮热),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定时发作,隔日或三日一发的,多是疟疾。内伤发热,早热暮凉或暮稍轻的多属气虚;平时怕冷,四肢发凉,气短自汗的,多属阳虚;午后发热或暮热早凉,五心烦热,多属阴虚、血虚、骨蒸劳热。问睡眠十问之• 。嗜睡(多寐)多因阳虚阴盛,或痰湿困阻。昏睡而伴有高热,为邪犯神明;神倦肢怠而多卧,为气弱神虚。病后身热喜眠,为余邪未清;无热喜眠,为正气未复。失眠(不寐)虚证较多,可见于心血不足、心肾不交、思虑过度、心脾耗损、肝肾阴亏等虚弱证,也有因痰火、食滞等邪气内扰而致的实证。
问斋医案书名。清• 蒋宝素撰于1850 年。全书分心、脾、肺、肾、肝五部,各部以病证分门,共43 门,每门列举诸证以辨证处方。
问饮食口味于问之一。询问饮食口味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脾胃的功能,判断病势的进退,以及病变的寒热属性等。《 景岳全书》 :“病由外感而饮食不断者,知其邪未及脏,而恶食不恶食可知;病因内伤而饮食变常者,须辨其味有喜恶,而爱冷爱热可知”。一般来说,饮食喜热的多寒,饮食喜冷的多热;得食稍安的多虚,得食增剧的属实。冷饮且多的为火盛实热;冷饮不多,或渴而不饮的为津亏虚热。胃气强的,病仍能食;胃气弱的,病不能食。食后痞胀,为胃气不降,脾气不运。厌食而频作暖气,为胃肠积滞食多而易胀,为胃强脾弱。多食易饥,形反瘦削,是胃火内炽,属中消病。嗜食生米异物,多属虫积。久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危重。口苦的多属热,口咸
六画
少卜}灯羊621
的多属寒,或肾虚火上乘。口淡的多属虚;口酸的伤食;口甜的多属脾湿热;口臭的多属胃火过盛,或消化不良。
州出古病名。出《 五十二病方)。即脱肛。详脱肛条。
州都之官指膀肤。州都为河流口岸之处,膀肤能贮尿排尿,故名。《 素问• 灵兰秘典论》 :' ,膀耽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灯心见《 圣济.总录)。即灯心草,详该条。灯草见(珍珠囊》 。即灯心草,详该条。
灯火灸俗称打灯火。出《 本草纲目》 。指用灯草蘸油燃火在穴位上直接点灼的一种灸法。操作时,取灯心草• 段,蘸以植物油,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灼灸,当灼及皮肤时,可听到“拍”的响声。灼灸次数,根据病情需要掌握,一般3 ,一5 次。灸后局部应保持清洁,涂以消炎软膏,防止感染。适用于腮腺炎,小儿惊厥,小儿消化不良,呢逆等病症。
灯心草出《 开宝重定本草》 。又名灯心、灯草、龙须草。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Juncuseffusus L .的茎髓: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江苏及西南地区。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清心,利尿。① 治心烦不寐,, J 、)L 惊热,夜啼,口舌生疮,黄疽,水肿,尿路感染,小便不利。煎服:1 . 5 一2 . 5 克。② 治急喉痹,烧存性,研末吹喉。灯心草根;煎服治湿热黄疽,乳痈初起。③ 用于灯火灸,详该条。茎髓含一种三肤(谷一撷一谷肤),阿拉伯聚糖,木聚糖,甲基戊聚糖,芹菜素,木犀草素一7 一葡萄搪戒等。
灯台树见屹云南中草药选》 。又名象皮木、糖胶树、面条树、鸭脚木。为夹竹桃科植物灯台树月stonia scholaris ( IJ . ) R Br .的叶或树皮。分布厂’东、广西、云南等地。苦,寒,有毒。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止痛,止血。① 治感冒发热,肺炎,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疟疾,急性传染性肝炎,胃痛,腹泻,风湿痹痛。煎服:6 一9 克。② 治跌打肿痛,痈疮红肿,鲜叶捣敷;外伤出血,溃疡久不收口,研末撒。本品含灯‘台碱(Echitamine )、灯台定碱( Echitamidin 。)、鸭脚树叶碱、鸭脚树叶醛碱( Picralinal )、阿枯米定碱(Akuammidine )、伪阿枯米精碱(Pseudoakuammigi : e )、纳锐灵碱(Nareline )等生物碱,以及白桦脂醇、熊果酸、a 一香树脂醇、羽扇豆醇、p 一谷街醇等。灯台碱有箭毒样以及利尿、降血压作用。
灯盏花.见《 湖南药物志》 。为木横花之别名。.见<云南中草药》 。为灯盏细辛之别名。各详该条。
灯笼果见(铁岭县志》 。为挂金灯之别名,详该条。
灯笼草O 见《 云南中草药》 。为五爪金龙之别名。.见(江西民间草药》 。为苦敢之别名;.出《 新修本草》 。为酸浆之别名。各详该条。
灯笼病病名。指痪血所致里热外凉者。《 医林改错)卷上:“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痊
血。认为虚热,愈补愈痕,认为实火,愈凉愈凝。”治当活血祛疲,宜用血舟逐癖汤:
灯火疗法即悴法。详该条。
灯盏细辛见《 云南中草药》 。又名地顶草、地朝阳、灯盏花。为菊科植物短草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 ( vant . ) Hand Mazz .的全草。分布西南地区及湖南、广西。辛、微苦,温。散寒解表,活络止痛,消积。① 治感冒头痛、鼻塞,风湿痹痛,瘫痪,胃痛,小儿刁音积,蛔虫病,跌打损伤。煎服:9 一15 克。② 捣敷治疗疮、骨髓炎、牙痛。本品含焦婴粟酸( Pyromeconl 。acid )、飞蓬贰(Erigeroside )。飞蓬贰对狗具有扩张周围血管的作用。灯盏花乙素(黄琴素试)能增加脑血流量,治疗脑血管病后瘫痪有效。羊水亦名孤浆、胞浆、胎浆、胞浆水。羊膜腔内的液体,即养胎之水。足月妊娠时,羊水量约为600 一1200 毫升。若羊水量超过2000 毫升,称为羊水过多症。详该条。
羊矢经外奇穴名。《 备急千金要方》 :“瘦瘤… … 胸堂、羊矢,灸一百壮。”定位缺如。《 医学入门》 定于“气冲「一寸”。《 类经图翼》 定于“会阴旁三寸,股内横纹中,按皮肉间有核如羊矢:可刺三分,灸七壮。”近代《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定位于“股内横纹中,鼠蹊内端与耻骨上缘之交点”处。而《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则谓在“耻骨结节之高点处”: 羊肉出《 本草经集注》 。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s 1 .或绵羊Ovis aries L .的肉。甘,温。入脾、肾经。补虚益气,温中暖下。治虚劳赢瘦,腰膝酸软,产后虚冷,中虚反胃,腹痛,寒病。内服:煮食:每100 克瘦羊肉约含蛋白质17 . 3 克,脂肪13 . 6 克,碳水化物0 . 5 克,钙15 毫克,磷168 毫克,铁3 毫克,维生素B , 007 毫克,维生素BZ 0 . 13 毫克,尼克酸49 毫克,胆肖醇70 毫克。
羊舌病证名。见陆乐山《 养生镜》 。舌体歪斜的证候。多为风邪伤及心肺所致。其症舌斜左边,眼亦斜左边;舌斜右,眼亦斜右。宜针刺金津、玉液、肩井、肺俞、少商、中冲等穴。
羊血出《 新修本草》 。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 , L .或绵羊OviS 。ries L .的血。咸,平。止血,祛癖,解毒。治吐血,咖血,便血,痔血,崩漏,产后血晕;解野葛毒:煮食或以鲜血饮之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血清蛋白、血清球蛋I ' 2 、纤维蛋白,尚含少量脂类。
羊肝出(药性论)。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s L .或绵羊() vis arieSI ' .的肝。甘、苦,凉。入肝经。滋补强壮,明目。治血虚萎黄赢瘦,肝虚目暗昏花,雀目,青盲,障躺。煮食或入丸、散。每100 克的含蛋白质185 克,脂肪7 . 2 克,碳水化物4 克,钙9 毫克,磷414 毫克,铁6 . 6 毫克,维生素BIO42 毫克,尼克酸乐57 毫克,维生素C18 . 9 毫克,维生素A2990O 国际单位。
羊疗病名。出《 疡医准绳)卷二。形长而白色,有寒热,证治同疗疮。
见(四川中药志》 。即羊外肾,详该条。出(名医别录)。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s L .或绵羊Ovisa 五es L .的肺。甘,平。补肺,利尿。治肺妾咳嗽,消渴,水肿,小便不利。煮食。每100 克约含蛋白质20 , 2 克,脂肪2 . 8 克,钙17 毫克,磷66 毫克,铁9 . 3 毫克,维生素B10 . 01 毫克,维生素残0 . 15 毫克,尼克酸0 . 4 毫克。
羊欣(359 一432 年)南北朝时期刘宋代医家。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东泰安)人。曾任新安太守等职,善医术,撰有《 羊中散杂汤丸散酒方》 一卷、《 羊中散药方》 二十卷,均佚。但他宣传有病不服药,可饮符水,是其局限的一面。
羊乳出<本草经集注)。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s L .或绵羊OviS anes L .的乳汁。甘,温。温润补虚。① 治虚劳赢瘦,消渴,反胃,哆逆。煮沸内服。② 涂敷口疮,漆疮。每100 克约含蛋白质3 . 8 克、脂肪4 . 1 克、碳水化物5 克,钙140 毫克,磷106 毫克,铁0 . 1 毫克,维生素BIO . 05 毫克,维生素氏0 . 13 毫克,尼克酸0 . 3 毫克,维生素Cl 毫克,维生素A80 国际单位。
羊骨出<名医别录》 。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s L .或绵羊Ovis aries L .的骨。甘,温。补肾,强筋骨。治虚劳赢瘦,腰膝无力,筋骨挛痛,白浊,久泻,久痢。煎汤或锻存性研末入丸、散服。含大量磷酸钙,少量碳酸钙、磷酸镁和微量的氟、氯、钠、钾、铁、铝等,还含骨胶原、骨类粘蛋白、弹性硬蛋白样物质以及脂肪、磷脂、糖原等。
羊胆出《 本草经集注)。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s L .或绵羊ovis aries L .的胆。苦,寒。入肝、胆、胃经。清火,明目,解毒。① 治肺疥吐血,咽喉肿痛,黄疽。内服:入煎剂,干品1 , 5 一3 克;或研末装入胶囊。② 取汁点眼治风热目赤,雀盲,青盲,翁障;涂敷热毒疮疡。本品含胆汁酸盐、胆色素、粘蛋白、胆幽醇、卵磷脂、碳酸氢钠等。
羊哀出《 辍耕录》 。为羊胶子之别名,详该条。羊桃出<医心方》 。为称猴桃之别名,详该条。羊脂出《 备急千金要方• 食治》 。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s L .或绵羊Ovis aries L .的脂肪。甘,温。补虚,润燥,祛风毒。治虚劳赢瘦,肌肤枯憔,久痢。佯化冲服。主含棕搁酸、硬脂酸、油酸,还含少量亚油酸、肉豆落酸。
羊脾出《 本草纲目)。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s L .或绵羊Ovis aries L .的膀肤。甘,温。治下虚遗尿。焙干研末服。
羊蹄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鬼目、土大黄、牛舌大黄、野菠菜。为要科植物羊蹄R ? ex japonicus Houtt .等的根。分布华东、中南及四川等地。苦、酸,寒,有小毒。凉血止血,通便,解毒,杀虫。① 治鼻画,吐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瘫。② 治淋浊,黄疽,肛门周围炎,大便秘结。煎服:9 一15 克。③ 治急性乳腺炎,疖肿,外痔,捣烂敷或煎水洗头风白屑,研末羊胆汁调涂;白秃、顽癣、疥
疮,醋磨汁涂敷;烧烫伤,研细末油调涂。本品含大黄酚、大黄素、酸模素(NePodin )等。抗真菌的成分为2 ,乙酞一1 , 8 一二轻基一3 一甲基一茶。羊痛病名。六畜痈之一。见《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小儿药证直诀• 五痈): “羊痛,目瞪吐舌,羊叫。心也。”《 杂病源流犀烛• 诸痛源流): “羊痛之扬目、吐舌,作羊声者,则应乎肺。”参羊癫、痛、六畜痈等条。羊髓出<名医别录)。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s L .或绵羊() vis aries L .的脊髓或骨髓。甘,平。益阴补髓.润肺泽肌。① 治虚劳赢弱,肺痪,骨蒸,咳嗽,消渴,皮毛憔悴。熬膏或煮食。② 古方冶痈疽,配他药熬膏外敷。
羊癫病名。即羊痛。癫与痛通。(景岳全书• 杂证漠): “癫,即痈也。… … 马痛、牛痈、猪痛、羊痛、鸡痈者,即今人之谓羊癫、猪癫也。”(石室秘录》 卷一:“羊癫之症,忽然卧倒,作羊马之声,口中吐痰如涌,多痰迷心窍,因寒而成,感寒则发也。”参见痛、癫、六畜痈条。
羊儿草见南川药物试验种植场(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漆姑草之别名,详该条。
羊不挨《 广西中草药》 。为火秧劳之别名,详该条。
羊毛疗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又名羊毛疗瘤。初起头疼身发寒热,状类伤寒,但前心后心有红点如疹形,紫黑者为老,淡红者为嫩。先将紫黑疹点用针挑出,如羊毛状,前后心共挑数处,用黑豆芥麦研粉涂之,汗出而愈;一法用明雄黄二钱青皮包扎,蘸热烧酒于前心搽之,自外圈入内。内服败毒散等,清热解毒之剂。类似败血症。
羊毛痞痞证之一。病处见细白色毛,状如羊毛。《 痞症全书》 卷中:“羊毛痴,腹胀连背心或腰胯如芒刺痛,用烧酒瓶头泥筛细,和烧酒作团,辊擦痛处,即有细白毛粘团上。”古人用铜钱置病所。以艾火烧钱上,外将瓦罐或竹罐合之,即时收出汗水而愈;又有用手推背上二筋撮起掐紧以治痞痛。羊甘石见(现代实用中药)。即炉甘石,详该条。羊石子出《 本事方》 。为羊外肾之别名,详该条。羊外肾出(本草纲目》 。又名羊肾、羊石子。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 、L .或绵羊Ovis aries L .的辜丸。甘、咸,温。入肾经。补肾,益精,助阳。治肾虚腰痛,遗精,带下,阳妾,消渴,小便频数,庙气,架丸肿痛。煮食或入丸剂。
羊奶奶见(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胡颓子之别名,详该条。
羊奶根见《 分类草药性》 。为羊屎条根之别名,详该条。
羊奶痔病名。(外科十三方考》 下编:“此痔内硬,头小根大,时作痒痛。”治宜化肉膏(桑枝灰、麻梗灰、广石灰、威灵仙、川乌、草乌、野芋头、生半夏、巴豆),再以生肌散收口。相当于血栓性外痔。羊耳菊见(湖南药物志》 。又名白牛胆、毛老虎、白背风、山白芷、小茅香。为菊科植物羊耳菊Inula
羊623
cappa ( Buch 一比m . ) Dc .的根或全草。分布云南、四JI !、贵州、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辛、微苦,温。祛风散寒,利湿,行气止痛。① 治风寒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痹痛,神经性头痛,胃痛,胸隔满闷,痢疾,泄泻,早期血吸虫病。② 月经不调,痛经,白带。煎服:9 一30 克。③ 煎水洗痔疮,疥癣。地上部分含百里香酚及其丁醚、异百里香酚、肌醇四当归酸酷等。根皮含羽扇豆醇、月桂酸、肉豆落酸、齐墩果酸、昆谷幽醇等。小鼠腹腔注射煎剂有止咳作用。羊耳蒜见《 陕西中草药》 ,为见血清之别名。详该条。
羊肉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三方。① 羊肉(去脂)三斤,当归一两,桂心、甘草各二两,芍药、生姜各四两,川芍(一方作豉一升)三两,干地黄五两。为粗末,先以水煮羊肉,令熟,去肉,纳诸药再煎,去渣,分三次服。治产后虚赢喘乏,自汗出,腹中绞痛。《 千金翼方)亦有本方,但有葱白一斤。② 羊肉二斤,大蒜、豆豉各三升。水煎去渣,加酥一升再煎,分三次服。治产后中风,久绝不产,经水不利,乍赤乍白,及男子虚劳冷盛。③ 羊肉(或用璋鹿肉)二斤,获荃、黄茂、干姜各三两,甘草、独活、桂心、人参各二两,麦门冬七合,生地黄五两,大枣十二枚。为粗末,先以水煮羊肉,令熟,去肉,纳诸药再煎,去渣,分四次(昼三夜一)服。治产后及伤身,大虚上气,腹痛兼微恶风。(千金翼方》 无干姜。
羊舌必病名。多由感受时邪,毒袭心肺所致。症见其舌状如羊之舌伸出口外,故名。舌斜左,眼亦斜左,舌斜右,眼亦斜右。初起必胸隔痒痛,日久不治。邪正相拒,满身胀痛。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羊负来出《 本草经集注》 。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羊肝丸.(肘后备急方》 卷六方。黄连一两,羊肝一具。为细末,滴水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二七丸。治内障、云翁、青盲等目疾。.(普济本事方》 卷五方。① 揭羊肝(新瓦盆中博干,更焙之)一具,甘菊花、柏子仁(研)、羌活、细辛、官桂、白术、五味子各半两,黄连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空腹食前温水送下。功能镇肝明目。治目内障。② 揭羊肝(新瓦上博干)一片,熟地黄(酒洒九蒸九暴,焙干)一两半,车前子、麦门冬、冤丝子(酒浸,晒干,为末)、荻仁、决明子、泽泻、地肤子、防风、黄等、扶等、五味子、拘祀子、莞蔚子、炒杏仁、细辛、炒苦草苗子、桂心、青箱子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温水送下,日三次。功能、主治同上。.<异授眼科、卞,羊盯一且黄连三两,当归、羹仁(去油)各一两。先将羊肝洗去筋膜煮烂,再将后三药研末,共捣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治风热上攻而致的内障眼病,视物如云遮目,时聚时散。
羊角豆见<中国树木分类学》 。为望江南之别名,详该条。
羊角扭见<中国药用植物志》 。又名羊角纽、羊
角藕、羊角藤、断肠草,鲤鱼橄榄。为夹竹桃科植物羊角拗Strophanthus divaricatu , ( LOur . ) Hook . et Arn , 的种子或叶。分布华南及西南地区。苦,寒,有大毒。祛风湿,通经络,消肿解毒,止痒杀虫,强心。① 治风湿关节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疥癣疹痒。煎汤温洗。② 治多发性疖肿,键鞘炎,蛇咬伤,跌打骨折(应先复位、固定),研末,酒、水调和,温敷患处。③ 羊角拗贰注射液治充血性心力衰竭。不可内服。羊角扭花:外用敷跌打损伤,止血。种子或叶含多种强心贰的混合物,内有:羊角拗贰、羊角拗异贰、D - 毒毛旋花贰一I 等。羊角拗混合贰(Divas 记um )及羊角拗贰具有和毒毛旋花子贰K 相似的强心作用,已证明混合贰的作用比毒毛旋花子贰K 稍弱而持久,在胃肠道吸收缓慢而不规则。他们还有中枢抑制、利尿和兴奋子宫的作用。D -毒毛旋花贰一I 也有强心作用。
羊角纽见清• 赵其光(本草求原》 。即羊角扭,详该条。
羊角草见《 东北植物药图志)。为角篙之别名,详该条。
羊角菜见《 救荒本草》 。为萝草之别名,详该条。羊角篱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角篙之别名,详该条。
羊角藕见《 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羊角扭之别名,详该条。
羊角藤O 见《 云南中草药》 。为生藤之别名。.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羊角扭之别名。各详该条。
羊尿泡见(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为马尿泡之别名,详该条。
羊刺蜜出《 北史》 。即刺蜜,详该条。羊肾丸(证治准绳• 类方)第八册方。① 山茱英、干姜、巴戟天、芍药、泽泻、细辛、冤丝子(酒浸)、远志、桂心、黄蔑、石解、干地黄、附子、当归、牡丹皮、蛇床子、甘草、肉从蓉(酒浸)、人参各二两,营蒲一两,防风一两半,获等五钱。为细末,以羊肾一对研细,酒煮面糊为丸,捂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食前盐汤或清酒送下。治肾虚耳聋,或劳顿伤气,中风虚损,肾气升而不降,或耳鸣。② 熟地黄(酒蒸,焙)、炒杜仲、冤丝子(酒蒸,研)、石解、黄蔑、续断(酒浸)、肉律、磁石(锻醋淬)、牛膝(酒浸,去芦)、沉香、五加皮、炒山药各一两。为细末,用雄羊肾二对,以葱、椒、酒煮烂,酒糊柞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盐汤送下。治肾劳虚寒,面肿垢黑,腰脊引痛,屈伸不利,梦寐惊悸,小便白浊。
羊胡疮病名。生于下颊部的一种疮疡。出《 外科启玄》 卷七。又名羊须疮。为脾胃湿热郁于肌肤,复感风邪而成。初起在下颊部出现小如粟米,大如黄豆的红色丘疹,掀热痒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治宜祛风胜湿,凉血清热。初服升麻消毒饮加苍术、黄连;抓破渗血者宜服消风散;湿热重者内服荃连平胃汤。外用三石散或三黄丹麻油调敷。即须疮(包
624 羊括湿疹)。羊须草详该条-
六幽
见毛广东中药》 为白花蛇舌草之别名,
羊须疮病名:见《 外科寿世方》 卷二。即羊胡疮。详该条。
羊屎果.见《 广西本草选编》 。为萝芙木之别名。.见《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为野冬青果之别名。各详该条:
羊起石出《 名医别录)。即阳起石,详该条。羊脂煎(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方。① 羊脂(棋子大)一块,白蜡(棋子大)二块,血余炭、黄连末各一升,乌梅肉皿两,醋七合(煎取稠),蜜七合(煎取五合)。共置铜器中汤上煎之,搅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日三次。治久痢不愈。② 黍米二升,蜡、羊脂、阿胶各二两合煮作粥顿服。治证同七。
羊腹子出戈本草纲目》 。又名羊哀、百草丹。为牛科动物山羊capra hircu 、L .胃中的草结。温。入胃经。降逆止呕。治反胃吐食,噎隔唁气,晕车、晕船呕吐。内服:煎汤,0 . 9 一1 . 5 克;或缎存性研末入丸、散。
羊眼豆见《 药品化义》 。为扁豆之别名,详该条。羊婆奶见《 本草纲目》 。为南沙参之别名,详该条冬
羊敬元见羊欣条。
羊筋疹痞证之一。指病处白毛积聚如筋。《 痞症全书)卷中:“羊筋痞,腹胀混身板痛,此二症胸前或腰背,用小针穿皮挑出筋毛自愈,只拣疼处看有毫毛聚起者便是,药用涤疹丸,普济消毒饮。”羊痛疯病的俗称。详该条。
羊蹄叶出《 日华子诸家本草》 。为寥科植物羊蹄Rt : mex )。脚nicus Hout , .的叶。甘,寒。祛风解毒,导滞通便① 治肠风下血,大便秘结,小儿疮积。煎服:9 一15 克。② 治热毒红肿,疥癣,捣敷;暴赤火眼疼痛,捣贴太阳穴。羊蹄的果实名羊蹄实,煎服治赤白痢疾:叶含撇皮贰和多量维生素C 。
羊蹄草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一点红之别名,详该条c
羊脸七见《 陕西中草药》 。为鹅脚板之别名,详该条。
羊脸草见(云南中草药》 。为石椒草之别名,详该条。
羊鑫风殉疾的俗称。(增广验方新编》 卷下:“忽然跌倒,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时发时愈,此名羊癫风。”治用回癫汤、祛痰定癫汤等。详痈条。本病即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癫痈。
羊毛疗瘤病名。出(增辑验方新编》 。即羊毛疗:见该条。
羊耳三稳见《 广东中药》 n (生草药部分)。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
羊耳朵叶出《 滇南本草》 。为马钱科植物密蒙花Buddleia officinalis Maxirn 的叶。分布陕西、甘肃及
西南、中南等地区。酸、苦,微温。治镰疮、顽疮、久不收口,研末调搽;跌打创伤,捣敷。羊肉发药(医宗说约》 卷五方。威灵仙一两,蝉蜕、川芍、当归(原书缺量)、麻黄(春用七钱,秋用九钱,夏用五钱,冬用一两二钱)。先用羊肉一斤煎汤代水,去羊肉,入诸药更煎,去渣,早、中、晚分三次服完,用羊肉、好酒过口吃尽,盖被取汗,或吐或泻三、四次,以粥补养。治杨梅疮初起,皮肤燥痒,上部多者。
羊齿天冬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又名小天冬、小百部、土百部、千锤打。为百合科植物羊齿天门冬AsparaguS filicinus Buch 一Ham .的块根。分布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湖北、湖南及西南地区。甘、苦,寒。入肺经。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治肺疥久咳,咯血,百日咳,肺脓疡,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煎服万一15 克。本品含粘液质、生物碱、挥发油。羊胡子根见(中药志》 。为知母之别名,详该条。羊食子根见《 四川中药志)。为羊屎条根之别名,见该条。
羊屎条根出(分类草药性》 。又名羊奶根、羊食子根、羊屎柴根。为忍冬科植物烟管荚迷Viburnum ulile Hemsl .的根。分布湖北、湖南、贵州及四川东部。酸、涩,平。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祛风通络。① 治痢疾,痔血脱肛,白带,风湿筋骨疼痛,跌打肿痛。煎服:15 一30 克。② 捣敷痈疽发背。羊屎柴根见(本草纲目》 。为羊屎条根之别名,详该条。
羊掷踢根出《 本草纲目》 。又名山芝麻根、巴山虎、闹羊花根、三钱三、一杯倒。为杜鹃花科植物羊哪镯Rhododendron molle ( Bl . ) G . Don 的根。分布长江流域各地,南达广东、福建。辛,温,有大毒。祛风除湿,散疲止痛,止咳。① 治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跌打损伤,慢性气管炎。煎服:1 . 5 一3 克。② 治痔漏,煎汤熏洗;癣疮.煎水和醋涂搽。根皮含裂缘莲醇(Sparassol )。羊毛瘟证论书名。又名《 瘟证羊毛论》 。清• 随霖撰于1795 年。随氏认为羊毛瘟属于伏气温病,虽不多见,较易误诊误治,遂撰此书以详论本病证治。现有《 中国医学大成》 本等。
羊水过多症病名,指妊娠羊水量超过2000 毫升者,临床表现腹部迅速增大,有明显压迫症状,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常兼有手足面目浮肿等症。属胞中蓄水之症,即胎水肿满。多由体质素弱,脾阳不振,
不能输布精微,反聚为水湿,胎气挟湿,湿浊之气相并,水与血相搏,血化为水,水湿停于
氟
水谷中则
腹大异常,若儿未成形胎多损坏,致手足软短,或形体残疾,渍于肌揍则头面四肚浮肿,浸于肺则喘息气逆不安。治疗:病初起,宜健脾理气行水,用束胎饮(白术、黄荃、苏叶、权壳、大腹皮、砂仁、炙甘草、生姜片),或用《 医宗金鉴》 获冬导水汤。若有胎儿畸型,当引产终止妊娠。
羊耳朵朵尖见《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为密蒙花
羊并关625
之别名,详该条。
羊肉当归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羊肉三斤,当归、黄岑、川芍、甘草、防风各二两,芍药三两,生姜四两。为粗末,先以水煮羊肉,令熟,减半,纳诸药再煎,去渣,分三次服。治产后院腹作痛,不能食,往来寒热,中风乏气力。《 子母秘录)以桂心代防风,加大枣十七枚;(肘后备急方》 无黄琴、防风,有黄蔑、人参。.(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方。当归四分,干姜、陈皮、黄蔑、芍药、川芍、桂心、独活、防风、人参、吴茱英、甘草、干地黄、获等各一分,生姜六分,大枣三十枚,羊肉半斤。为粗末,先以水煮羊肉,令熟,出肉,纳诸药再煮,分三次服,覆取温暖。治腹冷绞痛。羊掷周中毒病名。羊蹿镯一名闹羊花。见《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因药用或误服羊哪踢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初见恶心呕吐,腹泻,继则心跳缓慢,血压下降,动作失调,严重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文献有用桅子汁、茅根、某豆解毒的记载。可参考。
羊肉生地黄汤(备急干金要方)卷三方。羊肉三斤,生地黄二升,桂心、当归、甘草、川芍、人参各二两,芍药三两。为粗末,先煮羊肉,去渣,煎药,分四次(昼三夜一)服。功能补中益气活血。治产后三日腹痛。
并① 偏胜。《 素问• 调经论): “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② 偏聚、聚合。《 医方集解): “邪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③ 加重。<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阴不胜其阳,• • … 并乃狂。”即阴气不能胜阳,阳气加重就发狂。④ 连结、交通。(素问• 生气通天论): “上下不并。”⑤ 指筋骨挛束不收。《 素问• 至真要大论}: “筋骨砾(音义同摇)并。”砾并,形容筋骨振摇强直。
并月见《 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 。指妇女身体无病.而月经每两月一行者。
并行标本治法。指疾病比较轻浅的,用药可兼顾主症,兼症,或标病、本病同时治疗。(素问• 标本病传论}: “间者并行。”
并合综合分析之意。《 素问• 方盛衰论》 :“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 • 一。”并阴阴气并结也。《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切其脉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
并档练功方法。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 推拿学)。两足并拢,足跟微向外,两手微向后伸,挺肘翘掌,掌心朝下,四指并拢,拇指外分,两目平视。
并格稿,同蓄。积聚。(素间• 五常政大论): ' ‘其动濡积并搐。”
并头草见《 南京民间药草》 。为半枝莲之别名,详该条。
关.人体部位。① 脉位。如《 濒湖脉学): “掌后高骨,是谓之关。关前为阳,关后为阴。”② 指腕躁两关节而言,如《 骨释卜“手足腕两端骨,亦通曰关。”③ 《 骨释): “凡肘腋、种、髓而端相接骨,通曰机关,亦日
关。”那是泛指人体的大关节而言。④ 喉科传统上把咽峡称关。在咽腮弓之后,称关内,舌腮弓之外,称关外。.承扶穴的别名,如<素问• 骨空论>: “辅上为月国,月国上为关。”
关口即咽峡部。<喉科指掌》 卷三:“双乳蛾,… … 生于关口上部两边。”证治参见乳蛾条。关门.关口,门户。(素问,水热穴论):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经穴名。代号:ST22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阳明经。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 寸,旁开2 寸处。((针灸甲乙经》 又云“去任脉3 寸”)。一说“在梁门下五分”( <外台秘要》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并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纳呆,身肿等。直刺0 . 8 一1 . 2 寸。艾灶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齿,《 三因方》 卷十六:“齿为关门,肾之荣,骨之余也。”关元经穴名。代号RN4 。出(灵枢• 寒热病)。别名三结交、下纪、次门、丹田、大中极。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 寸。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病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以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直刺1 一1 . 5 寸。艾住灸7 一10 壮;或艾条灸15 一30 分钟(图59 )。
吸笑决游岁
一兀泌夕关尹
,秀
图59
关仪经外奇穴名。《 备急千金要方》 :“女人阴中痛引心下,及小腹绞痛,腹中五寒,灸关仪百壮。穴在膝外边上一寸宛宛中。”即在膝外侧缘,当胭窝横纹上1 寸处。主治小腹绞痛。直刺0 , 5 一1 寸。艾灶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关节.解剖部位名。即骨与骨相接之处。凡能伸屈旋转活动的,称为活动关节,如肩、肘关节等;不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不劫关节,如腰能、能尾等关节之类。.指疮病势发展的时日顺序。<外科正宗)卷一:“关节者,阳疮以十四日为关,阴疮以二十一日为节。此时各要出脓,势定不可过攘,但脓出方自腐脱,腐脱方自肌生,肌生方自收敛,收敛方自疮平,此为疮之关节,亦由次序来也。”
关冲经穴名。代号SJI 。出(灵枢• 本输》 。属
626 关
手少阳三焦经。井(金)穴。位于无名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 . 1 寸。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主治昏厥,热病,头痛,目赤痛,咽喉肿痛等。斜刺0 . 1 一。2 寸;或点刺出血。艾住灸1 一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关阳见膝阳关条。
关阴O 阴盛已极,不能与阳气相交的脉象。表现为寸口脉大于人迎脉的四倍。(素间• 六节脏象论}: “寸口四盛以上为关阴。”.病名。小便不通,由于热结下焦,气化障碍、故阴窍关闭。参见关格条。关枢太阳经阳络之称。《 素间• 皮部论>: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张景岳注:“关,卫固也。少阳为三阳之枢,展布阳气于中,太阳则卫固其气而约束于外,故曰关枢。”
关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 灵枢• 官针>: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黄帝内经太素)作开刺),一曰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胞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以其刺处在关节附近,故名关刺。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
关脉寸口脉三部之一。详寸关尺条。
关格.病名。① 小便不通名关,呕吐不已名格,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名为关格。见《 伤寒保命集类要• 关格病)。《 医学心悟》 卷三:“更有小便不通,因而吐食者,名曰关格。经云: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关格者,不得尽其命矣。”本证多系雇闭的严重阶段,可见于尿毒症等疾患。② 大便不通名内关,小便不通名外格,大小便都不通名关格。《 诸病源候论• 关格大小便不通候}: “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也。由阴阳气不和,荣卫不通故也。阴气大盛,阳气不得荣之日内关;阳气大盛,阴气不得荣之曰外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日关格。关格则阴阳气否,结于腹内,胀满,气不行于大小肠,故关格而大小便不通也。”③ 指上不得入而呕吐,下则大小便秘结者。(医贯)卷之五:“关格者,粒米不欲食,渴喜茶水饮之,少顷即吐出,复求饮复吐。饮之以药,热药入口即出,冷药过时而出,大小便秘,名日关格。关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④ 指呕吐而渐见大小便不通者为关格。《 医醇腾义• 关格): “患此证者,多起于忧愁怒郁,即富贵之家,亦多有隐痛难言之处,可见病实由于中上焦,而非起于下焦也。始则气机不利,喉下作梗;继则胃气反逆,食入作吐;后乃食少吐多,痰涎上涌,日渐便溺艰难。此缘心肝两经之火煎熬太过,营血消耗,郁蒸为痰;饮食入胃,以类相从,谷海变为痰蔽,而又孤阳独发,气火升痰,宜其格而不入也。”因肝气犯胃,食入作吐,宜解郁和中,归桂化逆汤;痰气上逆,食入呕吐,人参半夏汤;孤阳独发,阻格饮食,甚则作呢,和中大顺汤。二气
双调饮通治关格。.脉象之一。指人迎与寸口脉俱盛极,系阴阳离决之危象。《 灵枢• 终始》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日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指阴阳均偏盛,不能相互营运的严重病理状态。(灵枢• 脉度):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日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关窍解剖部位名。见(伤科汇纂)卷五。‘即关节。详该条。
关陵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膝阳关,见该条。
关梁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 。即金门,见该条。
关蛰太阴经阴络之称。<素间• 皮部论}: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张景岳注:“关者,固于外;蛰者,伏于中。阴主藏而太阴卫之,故曰关蛰。”
关元上经外奇穴名。即利尿穴,见该条。关元俞经穴名。代号BL26 。出(太平圣惠方)o 属足太阳膀胧经。位于腰部,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 . 5 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 (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和腰最下动、静脉后支。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以及膀胧炎等。直刺l 一1 . 5 寸。艾住灸5 一10 壮,或艾条灸10 一20 分钟。
关木通见(中药志》 。又名苦木通、马木通、万年藤。为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颇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 .的木质茎。主产吉林、黑龙江、辽宁。苦,寒。泻热降火,利尿。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疼痛,水肿。煎服:1 . 5 一4 . 5 克。本品含马兜铃酸、齐墩果酸、木兰碱、日一谷街醇、鞭质等。马兜铃酸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动物试验有抗癌活性。关白附见《 中药志》 。又名竹节白附。为毛莫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ln corea ? (块vl . )面四cs 的块根。主产东北。辛、甘,温,有毒。入肝、胃经。祛风痰,逐寒湿,止痛。治风寒湿痹,偏正头痛,风痰眩晕,口眼歪斜,跌打肿痛。煎服:1 . 5 一4 . 5 克。炮制后用。孕妇忌服。本品含次乌头碱和关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素等生物碱。本品有抗炎作用。关防风见《 药材学》 。为防风之药材名,详该条。关泉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 。① 《 证治准绳• 杂病}认为即兑廓,络通下焦,“肾与下焦相为脏腑,关主阴精化生之源,故曰关泉廓”。②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关泉廓即雷廓,命门者,龙雷之火,故名关泉。”③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兑泽名关泉廓,属三焦者.以三焦为决读之官,只有沼泽,方能关其泉水也。”参见雷廓、泽廓条。
关前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
关米壮627
命名者。《 张氏医通》 卷八:“小肠之府为雷廓,又名关前廓。”详雷廓条。
关黄柏见《 东北植物药图志》 。为黄柏药材之一种,详该条。
关、阔、枢见《 灵枢• 根结》 、(素间• 阴阳离合论》 等篇。古时用此来解释经络学说中三阴三阳气机变化的特点。(按“关”原文作“开”,应据(黄帝内经太素》 卷十(经脉根结)及《 素问• 阴阳离合论》 新校正引(九墟》 文改为“关”,方与《 灵枢• 根结》 之“折关败枢”文合。)原意关是门栓,其变动为开;阖是门扇,其变动为闭;枢是户枢,其变动为转。六经中的太阳居阳分之表,为关;阳明居阳分之里,为阖;少阳居阳分之中,为枢;太阴居阴分之表,为关;厥阴居阴分之里,为阖;少阴居阴分之中,为枢。六经皮部也都结合关、阖、枢命名。参见皮部条。
关妞南清末医家。字道吾。江西清江人。研习《 伤寒论》 颇多体会,以为临证应先明主证,参以兼证,再参脉候,按法处方,治多获良效。撰有《 伤寒论类证》 10 卷,(伤寒类脉》 3 卷,(伤寒类方)2 卷。合为(澄园医类}( 1886 ) 15 卷。
关门不利指肾的气化障碍而致小便不利,发生水肿的病机。(素间• 水热穴论): '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关节流注流注病的一种。多因暑湿、外伤、病后余毒等客于经络,流于关节所致。症见被侵关节肿胀、疫痛、久则发热、并有波动、伸屈受限,甚则疼痛剧烈、关节不能活动、全身发热、食少无力。类似化脓性关节炎。治疗:因暑湿所致者,服五神汤加豆卷、佩兰、苗仁;因外伤癖血所致者,服活血散寮汤加三七、乳香;因外感热病后余毒所致者,服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兼神昏惊厥者,加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如成脓者用透脓散内服;溃后脓出不敛者,外撤生肌散,太乙膏敷贴。参见流注条。
米仁见《 本草崇原》 。为惹苗仁之别名,详该条。米批见明• 汪颖《 食物本草》 。为米皮糠之别名,详该条。
米疽病名。发于腋下之无头疽。《 灵枢• 痈疽):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又名腋疽、疚疽,由肝脾二经气血凝滞而成。初起一核,漫肿坚硬,皮色如常。不热不疼,日久将溃始转红色,微热疼痛。初宜内服柴胡清肝汤加乌药消之;体弱者宜香贝养荣汤;外用隔蒜灸或乌龙膏敷贴;若脓成即切开引流,按溃疡处治。
米疾病证名。见<医说》 卷五。(杂病源流犀烛• 积聚衰瘦疚癖痞源流}: “好吃生米成瘾,不得米则吐清水,得米即止.米不消化,久亦毙人,宜鸡屎米煎。”本病与《 诸病源候论》 记载的米痛略同,参见该条。米稼见<验方新编》 。即米皮糠,详该条。米斑七度之一。见(诸病源候论• 瘤瘾病诸候》 。由好吃生米,食多不消,兼挟痰疲积聚而成。主要症状为烷腹结块固定不移,常思食生米,其他饮食难进,呕吐清水等。参见瘤、食痛、七底等条。
米仁根见《 上海常用中草药》 。为惹苗根之别名,详该条。
米皮糠出(本草纲目)。又名谷白皮、米批、米糠、柞头糠。为稻的种皮。甘、辛,平。治噎隔,脚气。内服:煎汤,适量;或入丸、散。本品含油,油中含三菇烯醇阿魏酸醋(Triterpene alcohol furulate ) ,通称谷维醇(Oryzanol ) o 还含多种甘油醋及游离脂肪酸,角鳖烯(义ualene )、阿魏酸、街醉、磷脂、脂蛋白、维生素Bl 和E 簇、一种抗肿瘤物质(小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一180 )和糠贰(Nakain )等。谷维醇可改善植物神经的功能障碍,能促进大鼠生长,增加肝脏中糖元的含量。对切除卵巢的大鼠,皮下注射可引起动情期改变,口服则无效。
米莲散《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七方。糯米五钱,莲子心十枚。为末,酒眼,或以墨汁作丸服。治劳心吐血。
米浆水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浆水,详该条。米筛花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老鸦糊之别名.详该条。
米久才旦参见舒卡• 年姆尼多吉条。壮灸法术语。① 指艾灶灸中的计数单位。每灸一个艾住,称为一壮。② 指艾灶。如大壮灸,即指用较大的艾住施灸,小壮灸即指用较小的艾住施灸。壮火指过亢的、能耗损人体正气的火。《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壮火食气,• 一壮火散气。”壮阳补法之一。用温补药强壮心、肾阳气的治法。适用于阳气虚衰之症。分壮心阳与壮肾阳。壮心阳多用人参、附子;壮肾阳多用肉桂、鹿茸、附子。壮热证名。见(诸病源候论》 。指发热热势壮盛,属于高热的范围。
壮阳草见(本草述)。为韭菜之别名,详该条。壮肾散《 寿世保元》 卷五引何晴岳方。淫羊羞(酒浸)、杜仲(酒炒)、远志、炒小茵香、大茵香各五两,远志(去心)四两,巴戟天、肉从蓉(酒浸)各六两,青盐八两。为末,每服二钱,用猪腰切开,掺药末在内,纸裹,火烧熟,细嚼,酒送下。治肾经虚损,腰腿遍身疼痛。
壮火食气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壮火,阳气亢盛之极。食,腐蚀、消耗。① 阳气过亢,火热耗气,使正气衰弱。② 辛热壮火之药,亦能使精气耗损。壮筋养血汤《 伤科补要》 卷三方。白芍药、当归、川芍、续断、红花、生地黄、牛膝、牡丹皮、杜仲。水煎服。用于外伤筋络。
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 方。当归、冤丝子饼、党参、补骨脂、刘寄奴各二两,川夸、白芍药、杜仲、桂枝、三七、虎骨、木瓜各一两,炒熟地黄四两,川续断、五加皮各一两五钱,骨碎补、黄蔑、魔虫各三两。为细末,砂糖泡水泛丸,每服四钱,温酒送下。治骨折伤筋后期,筋骨软疲者。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则。出《 素间,至真要大论)王冰注语。后人简称为壮水制阳或滋水制火,滋阴抑火。是治求其属的治法,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
628 壮冲
脉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口唇。”本脉自小腹内起始,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腹股沟中央的气街(气冲)部,与足少阴肾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腹气逆而拘急,躁热,瘦庙,喘动应手,不孕,痰症等(图60 )。
场』 不)。“
抑制阳亢火盛。肾主真水,肾阴不足,则虚火上炎,出现阳偏亢之象,症见头晕目眩,腰疲足软,咽燥耳鸣、烦热盗汗等,此非火之有余,乃水之不足,故必须滋养肾水,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治疗。参见阳病治阴条。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族医疗法专著。黄瑾明等根据龙玉乾祖传经验整理而成。本书着重介绍壮医药线点灸法的特点、瑜穴的体表定位法、取穴原则、施术要点以及在内、外、妇产、儿、皮肤、五官等科的临床应用。1986 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冲门经穴名,代号SP12 。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慈宫、上慈宫。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厥阴之会。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旁开3 . 5 寸处,股动脉外侧。另说腹正中线旁开4 寸((针方六集>) ;旁开4 . 5 寸(《 针灸资生经》 )。布有股神经,内侧为股动脉。主治腹痛,庙气,小便淋沥,尿闭,带下,产后血崩等。直刺0 . 5 一1 寸,避开血管。艾条灸5 一10 分钟。冲小血脉虚细。《 灵枢• 本藏): “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
冲气指冲脉之气上逆的疾患。出(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多因饮邪内伏,肾阳虚衰,冲脉之气挟饮上逆所致。证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并伴见手足厥逆,小便难,脉沉微,或面热如醉,头晕目花等。治以敛气平冲为主。方用获等桂枝五味甘草汤等方。参见气病条。
冲阳O 经穴名,代号ST42 。出《 灵枢• 本输》 。别名会原、会骨、跌阳。属足阳明胃经。原穴。位于足背最高点,解溪穴下1 . 5 寸,当第二、三肠骨与楔状骨间凹陷处。布有胖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排深神经,并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主治头痛,牙痛,口眼歪斜,胃院痛,足背肿痛,足缓不收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避开血管。艾条灸5 一10 分钟。.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即迎香穴,见该条。
冲阴冲,冲动;阴,指脑。谓冲动传于脑。(素问• 解精微论):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王冰注:“冲,犹升也,… … 阴,脑也。去目,谓阴阳不守目也。”
冲服煎服法之一。某些药剂无须煎煮,而是先放在碗内,把煎好的药汤冲入,搅匀后服。散剂(如唬拍末、田七末、白友末)、丹剂(如紫雪丹)、小丸(如六神丸)、自然汁(如鲜藕汁)及某些药物(如芒硝), 需用冲服。
冲剂即冲服剂。详该条。
冲油病名。<素间• 骨空论》 :“督脉者… …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病。”多因寒湿之邪,郁结为热,复受寒邪所袭而致。症为少腹痛引肇丸,气上冲心,二便不利。宜理气散寒。可用天台乌药散加铁锈水调服,甚者禹功散加炮姜、积实、青皮下之。
冲脉奇经八脉之一。出(素问• 骨空论)等篇。其循行路线,所载多有出入,《 针灸甲乙经》 :“冲脉任
图60
冲浊冲,深也。指色泽深沉晦浊。《 灵枢• 五色): “冲浊为痹。”张景岳注:' ’痹病在阴,肉骨受之,故色冲而浊。”
冲疽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又名中发疽、塑肾疮、脐上疽。指生于脐上二寸的腹皮痈,由心火积盛,流入肾经所致。其证高肿掀痛,速溃脓者为顺,宜疮科流气饮,仙方活命饮治之;脓稀七恶证见者为逆,宜补托之法。证、治同腹皮痈。.《 疮疡经验全书): “冲疽者,生于腰肾也,发背骨作疮肿。又名对脐,又名历肾。”证、治同外痈。冲道经穴别名。出(循经考穴编》 。即神道,见该条。
冲头痛病证名。后世亦称正头痛。(灵枢• 经脉): “膀耽,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毗,上额交巅,• ,• …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东医宝鉴• 外形篇): “足太阳之脉.上额交巅,直入络脑,别下项。其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即正头痛也。”参见该条。
冲阳脉切诊部位之一。即跌阳脉。(素问• 至真要大论): “冲阳绝,死不治。”见跌阳脉条。冲和汤<医醇腾义)卷二方。山茱英、炒酸枣仁、当归、人参、获神各二钱,白芍药(酒炒)一钱五分,甘草五分,沙苑羡黎、白羡黎各三钱,大枣五枚,橘饼四钱。水煎服。治郁怒动火,胁痛心烦意躁,筋节不利,入夜不寐。
六画冲次629
冲和散《 百一选方》 卷七方。苍术四钱,荆芥二钱,甘草一钱。为粗末,水煎服。治四时感冒风寒挟湿,身体沉重,肢节疫疼,项背拘急,头目不清,鼻塞声重,伸欠泪出,气童上盛,咽渴不利,胸隔凝滞,饮食不入。
冲和,(仙传外科集验方)方。又名冲和仙膏、仙膏、黄云膏、阴阳散。妙紫荆皮五两,炒独活三两,炒赤芍药二两,白芷一两,石葛蒲一两半。为细末,葱煎汤或热酒调敷患处。功能散风行气,活血消肿,祛冷软坚。治痈疽、发背,阴阳不和,冷热不明及流毒骨疽冷症。
冲服荆.药物剂型之一。简称冲剂。将药提炼成稠浸膏,加入适量糖、矫味剂等,制成颗粒状内服制剂。开水冲服。.泛指不用煎熬的药,多属粉末状或精制品,可直接调入开水或药汁中服。如三七末、川贝末等。
冲要节病名。出《 疡医大全》 卷十九。小指节近掌处肿痛掀赤名曰冲要节。证治同掌心毒条。冲脉病病名。指冲脉脉气逆乱的疾患。(杂病源流犀烛• 冲脉病源流》 :“冲脉为病,气逆而里急。• • • • 一曰寒逆,阳不足也。脉来中央实坚,经至关、尺寸俱牢,直上直下。症见胸中寒,少腹痛,中满暴胀,庙腹,遗溺,胁支满烦,女子绝孕。宜理中汤去白术,或加肉桂。一曰火逆,阴不足也。脉来阴阳俱盛,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症见咳唾,躁热上抢心,眩仆,四肢如火,心烦,恍惚痴狂,宜加味补阴丸。”冲脉病忌汗,忌下。误治可致冲气犯心,冲气犯肺,冲气犯肝,冲气犯肾,详各该条。
冲气犯心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 杂病源流犀烛• 冲脉病源流》 :“汗之气逆上冲,正在心端。下之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皆冲气犯心,心受其害.且汗卞则心液泄,故见如是等症也。宜甘李根汤。”参见冲脉病条。
冲气犯肝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 冲脉病源流>: “汗之伤血而引肝上逆,故头眩,汗不出,筋惕肉润。下之伤气,故腹内拘急,食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则欲蜷,皆冲气犯肝,肝受其害所见之症也。宜防风白术牡蜗汤。”参见冲脉病条。冲气犯肾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 杂病源流犀烛• 冲脉病源流>: “汗之必寒起,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能进。下之腹胀满,卒起头晕,食则清谷不化,心下痞,皆冲气犯肾,肾受其害,且肾主五液,汗下则五液耗,故见如是等症也。宜大橘皮汤。”参见冲脉病条。
冲气犯肺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 杂病源流犀烛• 冲脉病源流>: “汗之气躁而逆,故蛆渴,苦烦,气隔,饮水即吐。下之津液内竭而不下,故咽燥鼻干,头眩心悸,皆冲气犯肺,肺受其害所见之症也。宜五等散。”参见冲脉病条。
冲风泪出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 。《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风泪初起冬月甚,久则冬夏泪檬漂,肝虚冷泪不疼赤,实则热泪肿红疼。”治
法:虚证宜养血补肝,祛风止泪,用止泪补肝散加减;实证宜疏风清热散邪,用川芍茶调散加减。冲风泣下病证名。见(原机启微)。即迎风流泪。详该条。
冲为血海冲,指冲脉;血海,指十二经脉之海。(灵枢,海论》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冲脉是十二经脉气血会聚的要冲,有调节诸经气血的作用,其脉起于胞中,与妇女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素问• 上古天真论》 :“女子… …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冲任不固指妇女冲任二脉受损,气血两虚,虚不固摄的病机。症见崩漏、流产、带下等。参见冲任损伤条。
冲任损伤房室劳伤、感染及孕育过频,伤及冲任二脉所引起的病证。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与肝、肾、气、血关系密切,二脉损伤则见月经不调、小腹疼痛、腰痰、崩漏、习惯性流产或不孕等。冲和仙有见(仙传外科集验方》 。即冲和膏,见该条。
冲和补气汤(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三方。黄蔑二钱,苍术、陈皮各一钱半,人参、白术、白芍药、猪菩、泽泻各一钱,羌活七分,升麻、甘草各五分,当归、独活、黄柏各三分,柴胡、神曲、木香、麻黄、草豆范、黄连各二分。为粗末,分作二次,水煎服。治合目则麻,开目则不麻,四肢疾厥,目昏头眩者。冲和养胃汤(原机启微》 卷下方。柴胡七钱,人参、当归(酒浸)、白术、升麻、葛根、炙甘草各一两,五味子二钱,白芍药六钱,获等三钱,黄蔑、羌活各一两半,防风五钱,干生姜一钱。为粗末,每服六钱,加黄荃、黄连各一钱,水煎,去渣,食后服。治内障初起.视觉微昏,眼前有黑花,神水变淡绿色;次则视一成二,神水变淡白色;久则失明,神水变纯白色。次门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 。即关元,见该条。
次传五脏病以相克的次序相传,如《 灵枢• 病传》 所言的“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白而之肝,五日而之脾”等是。五脏病依次传其所胜,于病为逆,预后不良,故《 病传)又谓:“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
次指即手之第二指。
次骼经穴名,代号BL32 。出《 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阳膀胧经。位于能部,在第二孤后孔中,约当骼后上棘下与骸正中线之中点。布有第二能神经后支和能外侧动、静脉后支。主治腰能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痛经,痛气.下肢痪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盆腔炎,并可用于催产,引产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巧分钟(图61 ) : 次大指大指与中指间之指,居大指之次,故称。即手第二指,又名食指、次指、大指次指。次小趾即第四足趾。又称小指次指。次小指即手第四指。又称小指次指。
630 次决
目〉 认C 声油b 之幼叭罕〕 以
入
渊次移
~一尸卜心奋/、{
图61
次层润药见《 白喉忌表抉微》 。系治疗白喉病的一种药物分类。“正将”中的次层润药为:天冬、当归、白芍、丹皮、贝母、薄荷、生甘草。“猛将”中的次层润药为:瓜萎、生桅仁、连翘、川黄柏、马兜铃、兰草根。“次将”’中的次层润药为:金银花、冬桑叶、羞梗、批把叶、紫莞、柿霜。参见药将条、白喉正将条。决气(灵枢经》 篇名。决,分的意思;气,这里指精、气、津、液、血、脉六种物质而言。此名虽为六,而总由一气所化,即本于先天真元之气,而生于后天水谷之气,是一气而辨为六名,故名决气。本篇主要论述六气的来源、性质及其作用,以及在不足的情况下所发生的病变特征。
决水汤<辨证录}卷五方。车前子一两,获等二两,王不留行五钱,肉桂三分,赤小豆三钱。水煎服。治水徽土气郁塞,水肿既久,遍身手足俱胀,面目亦浮,口不渴,手按其肤如泥。
决明丸.《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决明子、菊花各一两,防风、车前子、川芍、细辛、桅子仁、蔓荆子、玄参、获等、山药各半两、生地黄七钱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煎桑枝汤送下,日三次。治眼见黑花不散。.《 杂病源流犀烛• 面部门}卷二十二方。麦门冬、当归、车前子各二两,石决明、莞蔚子、细辛、拘祀子、泽泻、生地黄、黄连各五钱,防风、权壳、青箱子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腹麦门冬汤送下。治鹿痘后期毒热上攻,两目生翁。
决明子出(神农本草经)。又名草决明、马蹄决明、假绿豆。为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 .或小决明C . tora L .的种子。主产安徽、江苏、浙江、广西、广东、四川。苦,凉。入肝、肾经。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治目赤肿痛,羞明多泪,青盲内障,角膜溃疡,高血压病头痛眩晕,肝炎,习惯性便秘。煎服:9 一15 克。小决明种子含葱醒化合物:大黄酚、大黄素一6 一甲醚、美决明子素(obtusifolin )、决明素(既tusin )、橙黄决明素(Auranti , Obtusin )、甲基决明素(Chry 阳obtusin )及大黄酚一g 一葱酮等,还含胡萝卜素。决明种子含决明素、甲基决明素等。水浸剂和乙醇浸剂对麻醉狗、猫、兔、大鼠均有降压作用,大剂量可致泻。醇提取物在体外对葡萄球菌、白喉及伤
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某些皮肤真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菌等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决明散.《 银海精微)卷下方。决明子、菊花各一两,防风、车前子、川芍、细辛、桅子仁、玄参、蔓荆子、获等、山茱英各一两半,生地黄三两。为末,每服二钱,食后盐汤调下。治眼见黑花不散。.(证治准绳• 幼科)集六方。决明子、括篓仁各半两,赤芍药、炙甘草各一分。为细末,入察香少许研匀,每服二钱,睡前用生米潜水调服。治小儿痘疹入眼。.《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决明子、赤芍药、炙甘草各二钱五分,天花粉五钱。为末,入康香少许和匀,三岁小儿,每服半钱,食后米潜水调服。治证同上。O 《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五方。草决明、车前子,青箱子各五钱,玉竹、黄连、权壳、川芍、甘草、羚羊角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三钱,食后眼,睡前再一服。治目小毗红丝裔肉,色淡红,属于心经虚火者。
决流汤(石室秘录)卷六方。牵牛子、甘遂各二钱,肉桂三分,车前子一两。水煎服。治水朦,周身水肿,按之如泥者。
决明子丸.《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炒决明子、细辛、青箱子、炒茨蔡、莞蔚子、川夸、独活、羚羊角、升麻、防风各半两,玄参、构祀子、黄连各三两,菊花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淡竹叶煎汤送下。治风热上冲,目痛视物不明。.(证治准绳• 幼科>集八方。决明子二两。为末,炼蜜为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开水送下。治小儿冷热无辜疮,惊热夜啼,大便塘薄,色青黄白相兼,头热身热,发焦如穗,四肢黄瘦。决明子散.《 银海精微》 卷下方。草决明、石决明、黄荃、菊花、甘草、赤芍药、石膏、川夸、羌活、木贼、蔓荆子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治赤聆,或瞳仁上如凝脂色,无泪或有泪,时有涩痛。.《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决明子、黄连、升麻、积壳(鼓炒)、玄参各一两,黄荃七钱半,车前子、桅子仁、地肤子、人参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食后服。治眼卒生翁膜,视物昏暗,及翁援裹瞳人。
决读之官指三焦。因其有疏通水道的作用,故名。<素问• 灵兰秘典论): “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参见三焦主决读条。
决明鸡肝散<张氏医通)卷十五方。① 决明子(晒燥,为极细末,勿见火)、雄鸡肝(原方为骗鸡肝,生用,勿触水)。将鸡肝捣烂,和决明子末,小儿每服一钱,大者二钱,研匀,同酒酿一杯,饭上蒸服;或用生鸡肝研糊为丸服。治小儿府积害眼,及一切童稚翁障。如目昏无璐,腹胀如鼓者,用芜夷末一钱,同鸡肝酒酿顿服;翁障腹胀,用鸡内金、芜黄、决明子末,同鸡肝酒酿顿服;小便如潜者,用黄蜡同鸡肝酒酿顿服;风热翁障,加白羡黎一钱。② 火硝一两,朱砂三钱。为末,每服四分,用雄鸡肝(勿触水)一个,竹刀剖开,入药扎好.用洒酿半盏,饭上蒸熟,空腹-一一吮.. . . . . . . . .曰.. . .曰一.. . . . . . . . ,峭脚~? ? _ _
决兴汗污631
服。治证同上。
决明夜灵散《 原机启微》 卷下方。石决明粉、夜明砂粉各二钱,生猪肝一两。切开猪肝,将前二药和匀放入缠牢;加米潜水煎,睡前将猪肝连药汁服下。治夜盲症。
决明益阴丸《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羌活、独活、当归尾(酒制)、五味子、炙甘草、防风各五钱,锻石决明三钱,草决明、黄琴、黄连(酒制)、黄柏、知母各一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眼五十加至百丸,茶水送下。治两目畏光,沙涩难开,够泪俱多,久病不愈者。
兴隆经外奇穴名。《 凌氏汉章针灸全书}: “兴隆二穴,小肠为腑,主心中冷惫年深,气上攻或结双疮或痞块,兴隆二穴与针通。其穴在脐角斜上一寸,以指按宿跳是穴。令人仰卧之,取草一根作三寸三折,一角按神阅中,二角尽处是穴也。”即以一寸为边长,作等边三角形,倒置脐上,一角顶点置脐中,底边呈水平.上两角顶为穴位。近代《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定位于脐上1 寸,再旁开1 寸处。
汗① 汗液。五液之一。津液代谢的产物。《 灵枢• 五瘩津液别): “天暑衣厚,则腆理开,故汗出。”汗为心液。(素问• 宣明五气): “心为汗。”因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所泄,故大汗不但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② 出汗。<素问• 玉机真脏论): “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③ 汗法。(素间• 热论):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
汗血证名。出《 诸病源候论• 血病诸候》 。又名血汗、肌翅。详血汗条。
汗证证名。见<医学正传》 。指汗出异常的症候。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景岳全书• 杂证漠》 :“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由于病情不同,汗证有阴汗、阳汗之分。并有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详各条。
汗法又称发汗法。① 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开泄膝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故又称解表法。(素间• 阴阳应象大论):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是汗法的应用原则和立论根据。汗法有退热、透疹、消水肿、去风湿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上半身肿较显著)等。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因于寒者用辛温发汗,因于热者宜辛凉发汗。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如发汗太过能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凡心力衰竭、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此外,使用蒸浴、针灸等疗法达到出汗的目的,亦属汗法范围。② 专l 丁指小儿推拿的发汗方法。《 厘正按摩要术》 卷二:“汗法:周于蕃曰:凡小儿寒热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惊风等症,须用葱姜煎汤,以左手托病者头后,用右手大指面蘸汤,摩洗两奥孔三十六次,谓之洗井灶,以通脏腑之气,随用两
大指蘸汤,摩洗鼻两边二十四次,后又蘸汤,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颅门三十六次;再用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将病者两耳攀转向前掩两耳门,即以两大指自天庭左右分推两额各三十六次。又以大指掐两太阳并印堂二十四次,掐后又将全指揉二十四次,再用两大指按两太阳,两中指按脑后两风池穴,一齐着力按摇三十六次。令小儿大哭出汗,即当时无汗,随后亦自有汗。或蘸葱姜汤推肺俞穴、一窝风、内劳宫、二人上马等处,皆取汗法也。总之面部通脏腑,无论何证,以取汗诸法为最。但蘸汤推摩后,须用手掌揩之,令头面皆干,恐水湿反招风也。即有病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汗后须推脾土以收之。是法于风寒外感最宜,若内伤则又宜参酌也。”汗空空同孔。亦称毛孔、玄府。<素问• 水热穴论》 :“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汗毒病名。出<外科正宗》 卷四。即发颐。见该条。
汗疹病名。见(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即痒疮。详该条。
汗家指平素多汗、易出汗的人。(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汗窍体表出汗的孔窍。即毛孔。汗斑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十二。即紫白瘫风。详该条。
汗粟病证名。指寒邪束表,误用寒凉,以致寒郁化热。其症“形如芝麻,细细白泡,似乎痔疮,痒痛全无,惟胸腹胫内居多”(明• 秦景明《 幼科金针》 )。治宜清热透发,用加减柴胡汤(柴胡、黄芬、连翘、牛芬子、桔梗、山桅、葛根、荆芥、木通、甘草)。汗苏麻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下田菊之别名,详该条。
汗斑粉即密陀僧散第一方,见密陀僧散条。汗斑散即密陀僧散第一方,见密陀僧散条。汗浙疮病名。由汗液淹浙皮肤皱折部位引起的湿疡。《 外科启玄》 卷九:“肥人多汗,久不洗浴,淹浙皮肤,烂成疮者,痛不可忍。”用真蛤粉、滑石粉各等份撒疮上。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可以预防发病。相当于间擦性皮炎。
汗下并用即汗法与下法并用。是对既有表症,又有里实的治法。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胸隔烦热,大便秘结,苔黄白,脉浮滑数等,用凉隔散以解表清里。
汗为心液详见汗条。
汗出如油证名。见《 伤寒发微论》 。指汗出如油之状,私腻不易流动。多见于病危虚脱之证。参见绝汗、油汗、私汗条。
污见《 说文)。指月经。
污血胁痛病证名。污血即癖血。指寮血凝滞胁下所致的胁痛。(金匾翼》 卷六:“污血胁痛者,凡跌扑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其症昼轻夜重,或午后发热,脉短涩或搏.其人喘逆。”(赤水玄珠)卷五:“跌
632 江汛池汤
蹼损伤,寮血停积胁内,日久作痛。”治宜祛癖通络为主。如鸡鸣散等方。参死血胁痛、跌扑肋痛条。江子见(瑞竹堂经验方》 。为巴豆之别名,详该条。
江蠢(zh6 哲)宋代医生。字明远。姿源(今江西婆源)人,精通医术。
江难(gu 如灌。1503 一1565 )明代医家。字民莹。款县(今安徽敦县)人。少时母病故,其后他自己患呕血证,医治无效,遂弃仕途,钻研医学,终成为当时名医。因有感于《 褚氏遗书》 中所说的“博涉知病,多诊识脉”的见解,加以自己居处偏僻山区,尤感病案的重要意义,遂努力于搜集历代医家医案。参考自《 史记》 至明代文献百余种,结合家藏秘方和个人医案,经二十年,编成<名医类案}一书,未及刊刻而去世,后由其子江应宿加以增辑问世(1591 年)。此书为我国第一部内容较系统和完备的医案著述,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汇集了古代名医的临证治验,为研究疾病史和治疗学提供了丰富资料,颇具参考价值,曾多次刊印,流传较广。江之兰清代医生。字含徽。安徽款县人。撰有<医津一筏)一卷,主要为对<内经)的注疏。江正甫见江时途条。
江民莹见江灌条。
江考卿(十九世纪)晚清骨伤科医家。字国兴。清华(今江西婆源)人。精于医治跌打损伤,常有奇验,闻名于一时。《 婆源县志》 记有其用手术治疗类似泌尿结石及翠丸摘除等手术。并曾进行过骨移植术以治疗粉碎性骨折。
江时途明代医家。字正甫。婆源江湾(今江西婆源县东)人。幼年多病,因而学医,读医书很多,在当地闻名。著有《 医学原理》 、《 丹溪发明》 等书,皆佚。
江含徽见江之兰条。
江应宿明代医家。款县(今安徽歇县)人。名医江堆之子,随父学医。二十岁后,游于江浙、山东、河北等地,博采验方治案:将父亲遗稿<名医类案》 编次增补,用十九年功夫,先后修改五次才告完成。江国兴见江考卿条。
江明远见江矗条。
江承宗唐代医家。撰《 删繁药咏》 3 卷,已佚。江笔花见江涵墩条。
江涵嗽(t 而吞)清代官吏兼医生。字笔花。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曾在广东当官,中年开始研究医学,往来于江浙之间。因鉴于有些医生不习医理,遂采集张仲景、李果、张景岳、程钟龄等医家论述,编成<笔花医镜)( 1824 年),浅俗易懂,便于初学参考。
江上女子见周佑条。
江东脚气见《 圣济总录》 卷八十四。又名瘴毒脚气。详该条。
江剪刀草见《 上海常用中草药》 。为薄菜之别名.详该条。
江苏金钱草见《 中药通报)5 ( 1 ) : 27 , 1959 。为连钱草之别名,详该条。
汛期见(赤水玄珠》 。指经期。池头见蛇头条。
池泉经外奇穴名。见《 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 。位于手背腕横纹之中点,与大陵穴相对处。主治心胸痛。直刺O , 3 一0 . 5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汤方也称汤头。即内服煎剂为主的药方。见汤头条。
汤头同汤方。清• 汪昂(汤头歌诀》 将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编成歌诀,便于学者记诵。汤荆药物剂型之一。用药物煎汤,去渣取药汁而成。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强的优点,故临床上应用最广。
汤液见《 素问• 移精变气论)等篇,即汤剂。把药物加水煎成,去渣,取汁内服。汤液吸收较快,易于发挥作用,常用于新病急病。《 圣济经): “汤液主治,本乎腆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为宜,伤寒之治,多先用汤者以此。”
汤熨外治法之一。以热汤熨按身体局部的治法。与现代之热敷相似。有疏通揍理,改善循环的作用。(素问• 玉机真脏论》 :“可汤熨及灸刺而去之。”
汤衡(十二世纪)南宋医家。东阳(今浙江东阳)人。祖父名民望,撰有(婴孩妙诀》 2 卷;父名麟,他继承祖业,尤精儿科。整理家传经验,撰有《 博济婴孩宝书》 20 卷,曾刊于会稽,均佚。汤预(h 面浩)清代医家。字效程。浙江吴兴人。采集医籍中有关摄生之法,辑成《 保生编》 一书,未见刊行。
汤麟见汤衡条。
汤火伤病名。即被滚水、热油所烫或火烧灼肢体致伤。见《 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四。详烧伤条。汤尹才南宋医家。龙溪(今福建漳州)人。对伤寒学有一定研究,约1173 年(乾道九年)撰(伤寒解惑论》 一书。
汤处士明医家。秦郡人,精研诸家之书,尤善产育之学。据《 产宝百问)与《 十产论》 、<妇人良方》 等为本,撰有《 保产机要》 一卷。因胎前产后各证,前人所记颇多,唯独临产殊少论述,故以通俗易懂之言予以阐述。今存有柯忻改编本。
汤民望南宋医家。东阳(今浙江东阳)人。精小儿方脉,为人治病,不分贫富。撰有《 婴孩妙诀)2 卷。
汤执中宋代医官。随高宗赵构南渡,迁居永丰(今江西永丰县)。擅长妇科口
汤泡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七方。赤芍药、当归、黄连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开水浸泡,乘热熏洗,日三至五次。治肝经不足,风热上攻,眼目赤涩,睛疼睑烂,怕日羞明,夜卧多泪,时行暴赤,头疼眩晕,视物不明,渐生璐膜。
一一一一一一
汤宇守633
汤效程见汤颖条。
汤烫疮病名。见《 外科启玄》 卷九。即烫火伤。详烧伤条。
汤头人门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汤头歌诀l 卷。清• 汪昂撰。刊于1694 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 余方,编成七言歌诀200 余首: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 类。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为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 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一种注释本:
汤泼火烧病名。指被滚水、热油所烫或火烧灼肢体致伤。出《 太平圣惠方》 卷九十一。即汤火伤。详烧伤条。
汤液本草药物学著作。3 卷。元• 王好古撰。刊于1289 年。卷上为药性总论部分,选辑李呆(药类法象》 、《 用药心法》 的部分内容并作了若干补充。卷中、下分论药物,分草、木、果、菜、米谷、玉石、禽、兽、虫等九部,共收238 种药物。书中所论药性,均根据各药所入三阴经、三阳经的特.点,结合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等性能予以发挥,并附引了有关的各家论述。现有《 东垣十书》 本。
汤罐头草见《 七海常用中草药》 。为合子草之别名,详该条。
汤头钱数抉微书名。汪昂撰。又《 章氏重订补注汤头歌括》 ,4 卷。章纳川编集。初刊于1913 年。卷1 汤头钱数,主要是章氏所撰有关用药分量的若干文章;卷2 为汪昂的《 汤头歌诀),由章氏予以补注;卷3 为章氏所编《 新加温病汤头歌诀》 及李东垣(药性赋}等;卷4 为汪昂的(经络歌》 及章氏医案。汤头歌诀续集书名。严苍山撰于1924 年。作者选集临床常用方剂139 首(包括附方),按清• 汪昂<汤头歌诀》 的体例编写,并与(汤头歌诀》 合编为《 汤头歌诀正续集》 。解放后有排印本。
汤液醉酸论篇(素问》 篇名。汤液,五谷之液;醒酸,皆酒之属。古人用汤液醒醛治病,今之煎剂、酒剂,即由此发展而来。本篇首先讨论了汤液醛醛的制法及治疗作用,故名。下文提示患者的精神状态与抗病机能的密切关系,指出养生防病重于治病的道理。篇末论述了水肿病的病机及“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笙”的治疗原则。
汤头歌诀正续集见汤头歌诀续集条。
汤头歌诀白话解书名。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方剂教研组编。本书将通行的《 汤头歌诀》 一书,进行了简要的白话解释和个别内容的增删修订,文字浅显简要,便于初学者学习。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宇文士及隋代官吏。撰有妇科书籍《 妆台方》 一卷(<宋史• 艺文略》 作《 妆台记》 六卷),已佚。宇陀• 元丹贡布传记藏医人物传记著作。本书不分卷。明末清初藏族著名医生觉吾• 伦珠扎西和达姆(一译达磨)门然巴、洛桑曲扎著。全书详细叙
述了宇陀的生平,包括家世出身、成长,到印度、内地等地区学习医学的过程,为藏族人民解除疾苦的事迹,直至其晚年的成就。基本上反映了宇陀的实际生平历史,是我国藏医学影响最大的历史人物传记著作。现有1982 年民族出版社据拉萨木刻板排印本,1986 年西藏人民出版社有据英文版译出的汉译本,编入《 西藏医学》 一书中。
字陀宁玛• 元丹贡布《 708 一833 }唐代杰出的藏族医学家。公元708 年,出生在西藏堆龙德庆地区。曾任藏王松赞干布的御医。对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曾多次到祖国内地和印度等邻近国家和地区学习医学,集藏、汉、印医学为一体。医术高明,在诊断学上,除对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详细检查外,尤其重视运用脉诊和尿诊。在诊脉时,从脉象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在尿诊时,十分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蒸汽、泡沫、味道、漂浮物、沉淀以及静置后尿色的变化。宇陀的医术十分全面,不仅擅长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而且亦精通外科手术治疗。他具有崇高的医学道德,为人治病不分贫贱富贵,一视同仁,博得了人们的好评。在广泛收集民间医学资料,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汉族、印度及其他医学的精华、在公元八世纪末,主持编著著名的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四部医典)问世,为藏医学形成本民族独特的医学体系奠定了基础。标志着藏医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因于此,人们尊称他为藏医的“医圣”。
字陀萨玛• 元丹贡布(1126 一1202 )宋代著名藏医学家。又称小宇陀(或后宇陀)• 元丹贡布。系老宇陀• 元丹贡布第十三世孙。据载,八岁始学医,曾先后六次去印度求学。医著很多,曾用厘定后的藏文增补《 四部医典》 ,著有《 宇陀萨玛• 元丹贡布亲注四部医典》 、《 大小八支集要)、《 切脉学五章)、《 宇妥药诊十八支}等多种医著。其门徒亦众多,弟子松敦• 意希宋、夏郎木• 尼玛巴、宇陀• 索南桑格亦为藏族名医。
守一养生术语。指集中意念于任何一种事物。一般集中于下丹田、中丹田或上丹田中(参见丹田条)。集中则有益于健康。《 抱朴子内篇• 地真》 :“子欲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
守气针刺术语。指保持针刺得气状态,不使消失。《 素问• 宝命全形论):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守宫出《 尔雅》 。为壁虎之别名,详该条。守中丸O 《 圣济总录)卷十六方。又名五芝地仙金髓丸。人参、白术、菊花、构祀子、山药各二两,获等十两,麦门冬三两,生地黄(绞取汁)二十斤。前七味为细末,先用地黄汁加酥、白蜜各三两同煎,拌炒诸药末,候干再入白蜜捣为丸,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治头眩脑转,目系急,忽然倒仆。.《 疡医大全》 卷二十八方。防风、胡黄连、陈皮、黄苏、天麻、升麻、桅子、荆芥、苦参、连翘各一两,牛芬子、当归、胡麻仁、皂角、白疾黎、蔓荆子各三两.芜
634 宅安
活、独活各一两五钱,甘草、朱砂、白芷各五钱,乳香、没药、察香、冰片各二钱,牛黄一钱。为细末,米糊为丸,每服三钱,盐汤送下。治大麻风。
宅中汤(医醇瞪义》 卷二方。天门冬、紫河车、人参、袂神、黄茂、当归、丹参、柏子仁各二钱,白芍药一钱,远志(甘草水炒)五分,莲子(去心)二十粒。水煎服。治心劳,营血日亏,心烦神倦,口燥咽干。安中指调理安定脾胃气机的治法。分和胃、调和肝胃等法。详各条。
安邪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备急千金要方)作安耶。即仆参,见该条。
安谷指病人能正常进食,不发生格拒呕吐现象,' 和疾病的预后有一定联系。《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安耶见安邪条。
安胎出(经效产宝》 。指对胎动不安,或有滑胎史的孕妇进行预防流产的治疗。治则有二:因母病以致胎动者,应治母病,其胎自安;若胎气不固以致母病者,安胎母自愈。治法参见胎动不安、滑胎条。安神.治疗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的方法。适用于阳气躁动,心悸、失眠、惊痈、狂妄、烦躁易怒等病症。分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如因胆气虚或胆热引起心烦失眠,则用温胆安神或清胆安神。参见各条。.养生术语。指收摄精神,使精神内守。(后汉书• 仲长统传): “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纺纬。”
安乐菜见清• 汪双池《 医林纂要,药性》 。为马齿览之别名,详该条。
安老汤《 傅青主女科》 卷上方。人参、黄蔑、熟地黄(酒蒸)各一两,白术(土炒)、当归(酒洗)、山茱英(蒸)各五钱,阿胶(哈粉炒)、荆芥穗炭、甘草、木耳炭各一钱,香附(酒炒)五分。水煎服。治老年妇女月经已绝,忽而经水复行,或下紫血块,或下血淋漓。安虫丸<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又名苦糠丸。干漆(炒烟尽)三分,雄黄、巴豆霜各一钱。为细末,打糊为丸,黍米大,每服五至三十丸,发作时用石榴根煎汤送下;痛者,煎苦糠根汤或芜黄汤送下。治上、中二焦虚,或胃寒虫动及痛。
安虫散(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铅粉(炒黄)、炒鹤虱、槟榔、川棣子各二两,干漆(炒烟尽)二分,白矾、雄黄、巴豆霜各一分。为细末,每服一字,大者半钱,痛时温米汤送下。治小儿虫积腹痛。(聚珍本》 无干漆、雄黄、巴豆霜。
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炒白术、黄蔑、龙骨、牡蛔、生地黄各18 克,白芍药、茜草各9 克,续断、乌贼骨各12 克。水煎服。治妇女经水行时多而且久,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
安肾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方。又名局方安肾丸。肉桂、炮川乌各十六两,桃仁(鼓炒)、白羡萦(炒去刺)、巴戟天、山药、决菩、肉灰蓉(酒浸,炙)、炙石解、草薛、白术、补骨脂各四十./又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食前温
酒或盐汤送下;小肠气,炒菌香、盐、酒送下。功能补元阳,益肾气。治肾经久积阴寒,膀肤虚冷,下元衰惫,耳重唇焦,腰腿肿疼,脐腹撮疼,两胁刺胀,小腹坚痛,下部湿痒,夜梦遗精,恍惚多惊,皮肤干燥,面无光泽,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大便塘泄,小便滑数,精神不爽,事多健忘。.《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七方。胡芦巴、补骨脂、川棣子、茵香、续断各一两半,杏仁、桃仁、山药、获等各一两。为末.炼蜜为丸,盐汤送下。治肾阳虚衰,阴囊湿冷。安肾汤《 温病条辨)卷三方。鹿茸、胡芦巴、获菩、冤丝子、补骨脂各三钱,大茵香、附子、苍术各二钱,韭子一钱。水煎,分三次服。治湿温日久,脾肾阳虚。若大便塘者,加赤石脂。
安荣汤O (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方。麦门冬、通草、滑石、当归、灯心、甘草、人参、细辛各五分。水煎服。治子淋。.《 妇科玉尺)卷三方。熟地黄、白芍药、川芍、桑寄生、当归、阿胶、香附、白术、砂仁、黄芬各一钱,糯米百粒。水煎服。功能清热安胎。治胎动不安而有热者。.《 罗氏会约医镜》 卷十四方。当归(去尾)三至五钱,熟地黄五至六钱,丹参二钱,山药三钱,白芍药(酒炒)一钱五分,牡丹皮一钱二分,阿胶(蛤粉炒)二钱,川断二钱,炙甘草一钱。水煎;另以血余炭、百草霜、棕桐炭、蒲黄(炒黑)各等分,研末,每用一钱调服。治血热,崩漏日久,六脉虚弱,体亏无神等症。若实火盛,迫血妄行,口渴,舌黄,便燥,六脉洪滑,加黄柏、黄荃、桅子之类,或加生地、赤芍、青篙各二、三钱,不应,再加黄连。安胃片经验方。见<中药制剂手册)。原名二O 四胃药。延胡索(醋炙)7 . 5 千克,枯矾粉30 千克,乌贼骨粉22 . 5 千克,蜂蜜巧千克,淀粉6 千克,硬脂酸镁240 克。制成片剂,每片重6 克,每服五至七片,食后一小时温开水送服,日三至四次。功能安胃止痛。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安胃汤<脾胃论》 卷下方。黄连、五味子、乌梅肉、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食远服。治因饮食汗出,日久心中虚,风邪袭入而致半身不遂。
安周饮.(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陈皮、山椿、麦芽、木通、泽泻、黄芬、石解J 水煎,食远服。治胃火上冲,呢逆不止。如胃火热甚,脉滑实者,加石膏。.《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清半夏、赤石脂各30 克,青黛9 克。水煎,取清汁,调入蜂蜜60 克,徐徐温服。治妊娠恶阻。若服后吐仍不止,或大便燥结者,去赤石脂,加生储石30 克。安胎丸O 《 寿世保元》 卷七方。当归(酒洗)、川芍、白芍药(酒炒)、黄等、炒白术各一两。为细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茶或温开水送下。治胎动不安,火旺或半产者。.<妇科玉尺>卷三方。黄芋、白术。为丸,白水送下。功能清热安胎。治胎动不安由于火热者。
安胎饮O (寿世保元》 卷七方。当归身(酒洗)、白芍药(酒炒)、陈皮、熟地黄(酒蒸)各一钱,川芍、苏
六画安635
梗各八分,黄荃一钱五分,炒白术、砂仁(微炒)各二钱,甘草四分。为粗末,水煎服。治妊娠气血虚弱不能养胎而致的半产。如下血不止,加炒蒲黄、炒阿胶各一钱;腹痛,加醋炒香附、鼓炒积壳各~钱。.(妇科玉尺)卷二方。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川芍、当归、白芍药、苏梗、黄答、香附、砂仁。水煎服。治胎动不安。.《 揣摩有得集》 方。泽兰叶五钱,炒黄等三钱,沙叁六钱,白芍药二钱,生甘草、炒砂仁各一钱,地骨皮、麦门冬各一钱半。加竹叶、灯心,水煎服。治妊娠血热,胎动不安。
安济坊宋代医疗福利设施,据载系专为收养贫病之人而设。
安神丸.(小儿药证直诀》 卷F 方。马牙硝、获荃、麦门冬、山药、寒水石、廿草各五钱,朱砂一两,冰片一字。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半丸,沙糖水送下。治面黄烦赤,身壮热,及心虚肝热,神思恍惚。.见《 中药制剂手册》 。合欢花、女贞子各500 克,生地黄、玄参各250 克,合欢皮、夜交藤各100 。克,丹参1500 克,桑堪子1200 克。先将前四味轧为细粉和匀,再将后四味水煎浓缩成膏,后入药粉泛制成丸,以胭脂红包糖衣,每服十五至二十粒,日三次。功能养心安神。治心神不安,头晕烦躁,失眠多梦等症。.见《 兰室秘藏• 杂病门》 乙即朱砂安神丸第一方,见朱砂安神丸条。
安神散<普济方• 婴儿初生门》 卷三百六十一方。人参、白术、获菩、荆芥穗各一钱,甘草二钱,朱砂、天麻、袂神各五分,全蝎七个。为末,每眼半钱,荆芥煎汤送下。治小儿惊啼。
安眠1 经外奇穴名。位于聆风与翁明两穴连线之中点处。主治失眠,偏头痛,精神分裂症等。直刺1 一1 . 5 寸。
安眠穴经外奇穴名。位于翁风与风池两穴连线之中点。在胸锁乳突肌肌键中部,深部有头夹肌及枕动、静脉;布有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分支。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精神病等。直刺1 一1 . 5 寸。安鱿散(张氏医通)卷十四方。乌梅肉三钱,黄连、蜀椒、霍香、槟榔各一钱,铅粉、白矾各半钱。为末,每服三至四钱,水煎,空腹服。治吐蛔属热者。安息香出(新修本草)。为安息香科植物青山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 : Pierre 或粉背安息香5 . h 抓力glaucus Perk .等的树干受伤后分泌出的香树脂。产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辛、苦,平。入心、肝、脾经。开窍,安神,辟秽,行气血。治卒中暴厥,心腹诸痛.产后血晕,小儿惊痛。研末服:0 . 3 一1 . 5 克,或入丸剂。忌见火。本品含树脂、主要成分为苯甲酸及其松柏醇酷。在醇浸出物的总香脂酸中,苯甲酸占98 %以上。
安斑散<证治准绳• 幼科)集四方。升麻、赤获等、羌活、黄蔑、人参、炒桔梗、积壳(熬炒)、甘草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加薄荷、紫草少许,水煎服。功能解毒凉血,生肌宽肠。治小儿疮疹有热。安魂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龙眼肉18 克,炒
酸枣仁、代褚石各12 克,生龙骨、生牡蜗各15 克,清半夏、获等各9 克。水煎服。治心中气血虚损,兼心下痰饮而致的惊悸不眠。
安骥集见司牧安骥集条。
安丘望之(约一世纪)西汉时巫医。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附近)人。受道家影响,讲求“恬静”,著有《 老子章句》 一书。
安坤赞育丸见《 中药制剂手册》 。沙参、没药(醋炙)、川芍、白术各1500 克,冤丝子(盆水炒)、鸡血藤、炙甘草、珑拍、桑寄生、红花各500 克,龟板(酷炙)、秦芙、艾炭、获荃、锁阳、鳖甲(醋炙)、黄柏、自薇、杜仲(盐水炒)、延胡索(醋炙)、泽泻、远志(甘草水炙)、山茱英(酒蒸)、橘红各900 克,肉从蓉(酒蒸)、乳香(醋炙)、拘祀子、红鸡冠花、黄蔑、鹿角胶、萦本、柴胡、垠肉豆落、青篙、赤石脂(醋缎)各720 克,鹿茸、阿胶、砂仁、白术(戴炒)各3000 克,血余炭、丹参、丝棉炭、人参、木香各240 克,炒黄芬、续断、龙眼肉各1200 克,沉香1560 克,鸟药360 克,紫河车2500 克,天门冬138 。克,当归、白芍药、熟地黄、生地黄、炒酸枣仁各200 。克,川牛膝、怀牛膝、陈皮各1680 克,紫苏叶600 克,补骨脂(盐水炒)1320 克,鹿尾900 克,香附(醋炙)12000 克,藏红花96 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 克,每服一丸,温开水送下,日二次。功能滋阴益气,养血调经。治气血亏损而致的月经不调,腰腿酸痛,大便塘泻,崩漏带下,骨蒸潮热,精神不振。
安肺宁嗽丸《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桑叶、儿茶、硼砂、炒苏子、甘草各30 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 克,早、晚各服一丸,开水送下。治肺郁痰火,及肺虚热作嗽。
安胎止痛汤《 外台秘要》 卷三十三引<小品方》 方。当归、炙阿胶、干地黄、黄连、芍药各一两,鸡子一枚,袜米一升。为粗末,加入鸡子搅和,另煮林米至开花,纳前药再煮,分四次服。治妊娠坠下,痛引腰背。
安胎四物饮《 妇科玉尺》 卷二方。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弯、肉桂、厚朴、积壳、槟榔。水煎服。治妊娠诸痛。
安胎白术散(证治准绳,女科》 卷四方。白术、川芍各一两,吴茱英(汤泡)五钱,炙甘草一两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下。功能补荣卫,养胎气。治妊娠宿有冷,胎痪不长,或失于将理,伤胎多坠。安胎和气饮(伤科补要)卷三方。当归、白芍药、生地黄、川芍、黄芬、白术、砂仁。水煎服。治孕妇跌打损伤。
安胎和气散(妇科玉尺)卷二方。白术(土炒)一钱半,香附(盐水炒)二钱,获荃八分,白芍药、陈皮(盐水炒)、黄琴(酒炒)各一钱,川芍、炙甘草各五分,当归身(酒洗)一钱六分。水煎,分二次服。治妊娠四个月,倦卧不安,或口苦,头痛,脚弱及浮肿。若热多,加焦桅子一钱。
安胎寄生汤<外台秘要》 卷三十三方。桑寄生、
636 安冰
白术各五分,获荃四分,炙甘草十分。水煎,分三次服。治妊娠胎动下血。若体壮者,可加芍药八分;胎不安腹痛,加干姜四分。
安宫牛黄丸《 温病条辨》 卷一方。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桅子、雄黄、黄琴各一两,珍珠五钱,冰片、察香各二钱五分。为细末,炼蜜为丸,金箔为衣.每丸重一钱,每服一丸,脉虚者,人参煎汤送下;脉实者,金银花、薄荷煎汤送下,日二至三次,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功能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症见高热烦躁,神昏澹语,舌红或绛,脉数;并治小儿由于疲热内闭而致之惊厥;也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尿毒症、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肺炎等病属痰热内闭的昏厥者。方中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犀角清心、凉血、解毒;胳香开窍安神;黄荃、黄连、桅子助牛黄、犀角、察香散邪火而清热毒;雄黄助牛黄以豁痰解毒;郁金、冰片芳香去秽,通窍开闭,且助牛黄、察香内透包络;朱砂、珍珠、金箔镇心安神;蜂蜜和胃调中。实验研究:本方有镇静、抗惊厥、解热、抗炎、降血压、降低机体耗氧量的作用,对细菌内毒素性脑损害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安宫牛黄散即安宫牛黄丸作散剂。治证同。见安宫牛黄丸条。
安神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 卷上方。川夸、获神各二钱,柏子仁一钱,人参一至二钱,当归二至三钱,桃仁十二粒,炮姜、炙甘草各四分,炒益智仁八分,陈皮三分。加大枣,水煎服。治产后块痛未止,妄言妄见。
安神补心丸研制方。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丹参300 克,五味子(蒸)150 克,石营蒲100 克,安神膏(合欢皮、芜丝子、墨旱莲各3 份,女贞子4 份,首乌藤5 份,地黄2 份,珍珠母20 份)560 克。浓缩丸,每巧粒重2 克,每服15 粒,一日三次。功能养心安神。治心悸失眠,头晕耳鸣,及健忘等症。
安神补心汤(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六方。当归、生地黄、获神、黄茶各一钱三分,麦门冬二钱,白芍药、白术各一钱,远志、酸枣仁各八分,川芍七分,玄参五分,甘草三分。水煎服。治心肝两虚,神情快恺不快。
安种定志丸.《 医学心悟)卷四方。获菩、获神、人参、远志各一两,石营蒲、龙齿各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殊砂为衣,每服二钱,开水送下。治惊恐不安,睡卧不宁,梦中惊跳休惕。.《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六方。人参、白术、获菩、获神、营蒲、远志、麦门冬、酸枣仁、牛黄、朱砂。为细末,龙眼肉熬膏,作蜜丸服,日三次。治健忘。
安神镇惊丸(保婴撮要》 卷三方。天竺黄、人参、获神、天南星(姜制)各五钱,炒酸枣仁、麦门冬、当归(酒洗)、生地黄(酒洗)、炒赤芍药各三钱,薄荷、木通、黄连(姜汁炒)、炒桅子、朱砂、牛黄、缎龙骨各二钱,青黛一钱。为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每服三至
五丸,淡姜汤送下。功能安心神,养气血。用于急惊风,惊退后的调理。
安莫二天汤《 傅青主女科》 卷下方。人参、熟地黄(九蒸)、白术(土炒)各一两,炙甘草一钱,杜仲(炒黑)三钱,拘祀子二钱.山茱英(蒸,去核)、炒山药、炒扁豆各五钱。水煎服。治妊娠少腹作痛,胎动不安。冰片出(本草纲目)。又名梅片、梅花冰片。有机制冰片和艾片两种,机制冰片用松节油等人工合成,主产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艾片系用大风艾鲜叶蒸馏制成,主产广东、广西等地。过去进口之冰片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称龙脑冰片,又名片脑。苦、辛,凉。入心,肺经。开窍散郁,清热止痛,防腐。① 治热病神昏,中风,中暑,痰厥,气厥,惊痛。内服:研末,0 . 1 一0 . 3 克,多入丸、散,不入汤剂。② 研末撒或调涂治痈肿疮疖,喉痹,咽痛,口疮,牙眼肿痛,烧烫伤,霉菌性阴道炎,痔疮。油调滴耳治中耳炎;乳汁调点眼治目赤翁障。孕妇忌服。天然品成分是右旋龙脑,常夹杂有律草烯、日一榄香烯、石竹烯等倍半菇类和齐墩果酸、麦珠子酸(川phitolic aeid )、积雪草酸(Asiati 。acid )、龙脑香醇酮(Dipterocarpol )、龙脑香二醇酮(Dryobalanone )、古柯二醇(Erythrodiol )等三菇类的杂质。人工制品成分是消旋龙脑。冰轮清• 康维询伽科著华录): ‘• 青眼内之一圈黑莹,名水轮。一名瞳神,又名冰轮,属肾水。”详水轮条。
冰粉见(云南中草药选》 。又名水晶凉粉、大千生。为茄科植物假酸浆Nicandraphysaloides ( 1 . ) Gaertn .的全草。原产南美洲。我国南方及北方均有栽培;河北、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有栽培或逸为野生。甘、淡、微苦,平,有小毒。镇静,祛痰,清热解毒。治狂犬病,精神病,癫痈,热淋,感冒。煎服:15 一30 克。假酸浆的果实名假酸浆子,煎服治风湿性关节炎,疮痈肿痛。假酸浆花煎服治鼻渊。叶含多种假酸浆烯酮(Nicandrenone )和魏察假酸浆酮(withanicandrin )、根含托品酮、古豆碱、全草含假酸浆贰苦素(Nican 击in )、果实含柠檬酸、维生素C , 果胶和糖等。
冰脂病名。.见《 世医得效方》 卷十六。即冰璐内障,详该条。.似指某些并发性白内障。“冰翁初患,头额眉睑遍痛,眼中赤涩。此由肝脏积热,久成内障,其翁如冰,瞳人渐大。”( (古今医统》 )冰片艾见<广东中草药》 。为艾纳香之别名,详该条。
冰玉散《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生石膏一两,硼砂七钱,冰片三分,僵蚕一钱。为细末,吹敷患处。治牙疮,牙痛,口疮,齿帆,喉痹等症。冰白散《 疫喉浅论》 卷下方。冰片、玄明粉各五分,人中白、儿茶、鸡内金(焙干)各五钱,甘草一钱。为细末,吹患处。治疫喉腐烂较甚者。冰郎花见(吉林中草药》 。即冰凉花,详该条。冰柏丸《 观聚方要补》 卷七引澹寮方。硼砂(疮甚者用冰片)、黄柏、薄荷。为细末,炼蜜为丸,龙眼
冰军637
大,每次一丸,嘀化。治口疮。
冰凌草见(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冬凌草之别名,详该条。
冰凉花见(药材学》 。又名福寿草、冰郎花、侧金盏花:为毛食科植物冰凉花Adoni 、amurensis Regel et Radde 的带根全草。分布东北。苦,平,有毒。强心,利尿,镇静。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性水肿,心房纤维性颤动。内服:粉剂,每次25 毫克,每日一至三次。本品毒性较大,服用过量可出现恶心、呕吐、多汗、腹痛、头目眩晕、视物不清、心慌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根含强心贰:加拿大麻贰、加拿大麻醇贰、黄麻属贰A 、铃兰毒贰、K 一毒毛旋花子次贰-俘、索马林(Somalin )等。地上部分含强心贰,贰元有:毒毛旋花子贰元、洋地黄毒贰元等。根和地上部分都含伞形花内酷、东食若素等。浸剂及所含强心贰有洋地黄样强心作用,蓄积作用较小,浸剂和总贰对小鼠有镇静、催眠作用。
冰硫散《 外科正宗》 卷四方。硫黄一两,樟脑、川椒、白矾各二钱。为细末,先用白萝卜一个抠空,纳药于内,复将原皮盖之,湿纸包三、四层,炭火内垠一小时,待冷取药,用熟猪油调搽患处。治钮扣风,因风湿凝聚所致,久则搔痒如癣,甚至漫延项背。冰蜘散<外科正宗》 卷二方。大田螺(去壳,日中线穿晒干)五枚,垠砒石一钱二分,冰片一分,硒砂二分。为细末,用时先用艾柱灸核上七壮,待灸疮起泡,以针挑破,将上药一至二厘津唾调敷患处。治痕疡日久,坚核不消。
冰瑕障病证名。即冰瑕聆。详该条。
冰瑕璐病证名。.又名冰瑕障、冰壶秋月。指宿璐之菲薄透明光滑者。(证治准绳• 杂病》 :“薄薄隐隐,或片或点,生于风轮之上,其色光白而甚薄,如冰上之瑕。”参见宿翁条。.水晶障翁症之别称。《 审视瑶函》 :“眼内障如水晶色,厚而光滑且清白,瞳子隐隐内中藏.视物蒙如云雾隔。• 一其名有三:曰水晶.曰玉聆浮满,曰冰瑕翁。”详水晶障翁症条。冰硼散.(外科正宗)卷二方。冰片五分,朱砂六分,玄明粉、硼砂各五钱。为细末,每用少许吹、搽患处,甚者日搽五至六次。功能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治咽喉口齿新久肿痛,及久嗽痰火,音哑作痛。现用于口腔、咽喉急慢性炎症及慢性结肠炎。公见《 重楼玉钥》 卷上。即回生丹第四方,见回生丹条。冰抽草见《 广东中药》 n (生草药部分)。又名土甘草、四时茶、节节珠。为玄参科植物野甘草ScoParia dulcis L .的全株。分布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甘,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① 治肺热咳嗽,喉炎,暑热泄泻,痢疾,脚气浮肿,小便不利,丹毒,小儿肝火烦热,防治麻疹,解木薯中毒。煎服:30 一60 克。② 捣汁外涂治湿疹,热瘁。地上部分含生物碱,野甘草酸(Dulcioi 。acid )、依弗酸( If 几aionic acid )、高啧荃素及其7 • 葡萄糖醛酸贰、日-谷街醇、脂肪油、甘露醇、氯化钾及磷酸盐等。根含惹该素、白桦脂酸。根皮含仔谷菌醇,甘露醇、另
含惹苗素,有较弱的中枢抑制、镇静及镇痛作用,能抑制骨骼肌的收缩反应。临床曾报告治急性肝炎有效。
冰磨散经验方。见(中医喉科学讲义>(广州中医学院)。黄柏、黄连、玄明粉各3 克,鹿角霜15 克,甘草、明矾各1 . 5 克,炒硼砂7 . 5 克,冰片1 . 2 克,庵香0 . 3 克。为细末,每次少许,吹入患处。治风热喉痹,红肿痛甚者。
冰壶秋月病名。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二:“此症亦是宿璐,若隐若现,或片或点,留于风轮,色光白而甚薄,看虽易治,其实不然。”详宿翁条、冰瑕翁条。
冰瑕璐深病名。《 银海精微>: “黑眼上生聆,如冰暇形状,因而名曰冰暇也,大抵与鱼鳞白陷同也。”参见白陷鱼鳞条。
冰麟内障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 。又名冰聆。其障“如冰冻坚实,傍观透于瞳神内”(《 张氏医通)卷八)。属圆聆内漳范围,详该条。冰服外障病名。由肝经之热上乘所致。症见璐生风轮之上,色青白而薄,形如冰瑕,或片或点,横贯乌睛,或痒或疼,发作无定,够粘泪出,白睛脉赤。即冰瑕翁深外障。详该条。
冰瓜雄珠散(疫喉浅论》 卷下方。西瓜霜二两,锻人中白、冰片各一钱,朱砂二钱,雄黄三分。为细末,频吹患处。治白喉,疫喉。若非白喉,减去雄黄。冰霜梅苏丸见《 中药制剂手册》 。乌梅肉1500 克,薄荷1750 克,紫苏叶500 克,葛根250 克,白糖40000 克。为细末,泛水为丸,每次9 克,不拘时口内嗜化。功能清解暑热,生津止渴。治感冒寒热,口渴咽干,胸中满闷,头目眩晕。本方由望梅丸加减而来。
冰赔还睛丸(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方。人参、玄参、黄荃、桔梗各一两,防风、生地黄、车前子、知母、芜蔚子各二两,细辛、五味子各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茶水送下。治冰聆内障。
冰瑕聆深外障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 。又名水霞黔障、水瑕深聆、冰暇翁深、冰聆外障。多由肝经热邪上攻所致。(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冰瑕聆深之证,蜡色青白如冰,横贯乌睛,其证或痒或疼,发歇无时,哆粘泪出,白睛赤脉,此乃肝经之热。”治宜清肝泻热。可选服龙胆泻肝汤或莞蔚子散加减。参见花翁白陷条。
军持露O <外科大成》 卷一方。没药、乳香、儿茶、轻粉各等分。为末,每用三至五钱,水煎黄色洗之.或猪蹄汤煎洗尤佳。治溃疡腐尽,见新肉珠时,用此洗之。.《 外科大成)卷三方。熊胆一分许,冰片少许。凉水五至七茶匙化开,滴入耳内,少时倾出。治耳内痛引脑项者。
军门立效散《 疡医大全》 卷二十方。① 甘草节(半寸长)九段,川椒三十枚,天花粉五钱,皂角刺三钱。酒、水同煎,睡前加乳香末一钱,冲服。治乳痞。
638 军祁许
六画
② 麻黄八分,枯萎、香椽各一枚,天花粉、甘草各八钱,金银花六钱,黄岑三钱,黑棉花核五钱。酒煎服。治证同上。
军中一捻金散《 永类铃方》 卷七方。金樱叶、芋叶、桑叶各等分。捣烂或阴干研末,敷患处。治金疮出血。
祁坤(十七世纪)清代医家。字广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专门研究外科,闻名于当时。曾任太医院院判等职。、撰有《 外科大成》 一书。
祁宰(十二世纪)宋代医生。字彦辅。江淮人。原为北宋医官,金人攻破开封,任金太医、中奉大夫、太医院使等职。后被杀害。
祁广生见祁坤条。
祁木香见《 河北药材》 为土木香之别名,详该条。祁宏源(约1760 一?)清外科医家。山阴(今绍兴)人。名医祁坤之孙,尽得家传,行医50 余年,颇有医名。奉诏于公元1739 年修(医宗金槛• 外科心法要诀》 。乃取其祖之(外科大成》 编辑而成。列证详备,治法实用,又编歌括、绘图260 余幅以便览诵,因而流传颇广。
祁意辅见祁宰条。
祁用糠明医家。字肖虚。丹徒(今属江苏)人。崇福观道士,羽士韩平叔至京口(镇江)授以秘方,乃精针硬及外科技术,治痈疽诸毒立效。诊断疾病,颇多确论。以荐举,官太医院院判。
祁州一枝篱出《 祁州药志》 。为小飞蓬之别名,详该条。
许希(十一世纪)宋代医生。开封人,以医为业,擅长针灸,补翰林医学。景佑元年(1034 )仁宗病,侍医数进药不效,希得荐而施针刺心下包络之法治愈,命为翰林医官,后为殿中省尚药奉御。撰有(神应针经要诀>1 卷。
许宏(1340 一?)明代医家。字宗道。建安(今福建建匝)人。幼年学儒,后学医。根据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 ,对张仲景的方剂加以注释,编成<金镜内台方议》 。在晚年(82 岁)时搜集有效验方,编成《 湖海奇方》 一书。
许绅明代医生。京师(北京)人。世医出身,生活于十六世纪。初任职于御药房,嘉靖元年(1522 年)任御医,后任太医院院使,因得明世宗赏识,升官至通政史、礼部侍郎、工部尚书,并曾主管太医院。1547 年宫女杨金英等造反,勒溢世宗,几乎气绝,由许绅救治而愈,遂又加官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是明代世医中任官职最高之人。
许昭(1862 一1922 )清末医家。字君明,号明斋。江苏常熟人。屡考科举不第,后因母病学医,长于种牛痘。撰有(世界历代名医传略》 一书。
许律明代医生。字用韶。履贯不详。世医出身,父亲许矩是元代医学教授,他承继家传行医。其弟许度量,也业医。
许洪南宋医家。曾任太医局助教,并差充四川总领所检察惠民局。嘉定元年(1208 )为《 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 作序,并编次(指南总论>3 卷,附于书后(原在卷首),简述药物合和、炮制及几十种病证、治法及用药。
许逊晋代医生。字敬之。治病常兼用符咒等。许矩参见许律条。
许爽(shi 式)参见许澄条。
许澄(六世纪)隋代医生。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得父许爽之传,历尚药典御、谏议大夫等。父子以医术均闻名于当时。撰有(备急单要方)三卷。许长增清代医家。丹徒(原属江苏镇江)人。精于医术,为贫穷人治病,常不取酬。撰有(痘疹形色论》 、《 伤寒余注》 ,未见刊行。
许仁则(八至九世纪)唐代医家。籍贯不详。撰有《 子母秘录》 十卷,佚。唐宋医家的著作如(外台秘要》 、(证类本草)等多引用该书内容。许用韶见许律条。
许乐泉见许佐廷条。
许半龙见许观曾条。
许观曾(1898 一1939 年)民国时期医家。字半龙。江苏吴江人。曾在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著有<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 、(中医诊断学大纲》 、<外科学大纲》 、《 药敛启秘》 等。
许进之见许国祯条。
许孝宗(七世纪)唐代医学家。籍贯不详。曾任尚药奉御。657 年曾参加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的编写工作。
许孝崇唐代医生。撰有《 筐中方)3 卷。许佐廷(十九世纪)清代官吏兼医家。字乐泉。款县(今属安徽)人。少业儒,为贡生,曾任太守等官职。因留心医药,觅得同乡郑座所藏的喉科秘本(喉科秘钥》 一书(郑氏为当地祖传喉科医,世称“西园喉科,' ) ,加以抄录,并用之临证,效果良好。后将此书及自己治喉证十余年的经验,编辑增订,于1865 年刻行。许氏前后治喉科四十余年,后又结合治疗“白腐,' (白喉)的经验,撰成《 喉科白腐要旨》 一书,于1875 年由其子许思文编校刊行。其中提出用补水清火之法,治疗白喉。许氏还与侄许维贤编有《 活幼珠矶》 一书(1873 年刊行),论述儿科病证较为简明。许君明见许昭条。
许环山见许梦熊条。
许叔微(1079 一1154 年)宋代医家。字知可。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幼年家贫,父母相继病死,成年后精心钻研医学,遇有病者求诊,不问贫富均细心治疗,救活了无数患者。绍兴二年(1132 )科举考试中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故后人又称他许学士。他对《 伤寒论》 很有研究,著有《 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 、(伤寒九十论》 等,对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有进一步阐发和补充。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至晚年将平生应用的验方和医案,整理编写成(类证普济本事方)。另有《 活法》 、(辨证》 、《 翼伤寒论》 、(仲景脉法三十六图》 等书,已佚。许国祯(十三世纪)元代医生。字进之。山西曲~一.. . .曰.. .口.曰.. . . .一一一-
许论农寻639
沃人。博通经史,尤精医书,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即随之出征并掌管医药,曾治愈忽必烈及庄太后病而深得信任。世祖即位后,主管太医院,后为礼部尚书、翰林集贤大学士。
许明斋见许昭条。
许知可见许叔微条。
许学士见许叔微条。
许学文明代医家。安徽合肥人。精通医术,尤其长于痘疹科。著有《 痘科约旨》 、(保赤正脉)二书,均佚。
许宗道见许宏条。
许思文(十九世纪)清代医家。字隽臣。安徽款县人。为许佐延之子,承父学,亦精于医术,撰有《 喉科详略》 、《 幼科简便良方》 、《 妇科阐微》 等书,未见刊行。
许徽宗(约540 一630 )隋唐间名医。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以专长治疗骨蒸病(结核病)而著名。他诊治疾病重视切脉识病,批判那种“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的医生。据载陈国柳太后病风不语,口襟不能下药,名医皆不能治。他用熏蒸疗法,以黄蔑防风汤数十剂,置于床下,使药气如烟雾,令入滕理,达到治疗的效果。这种疗法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
许度t 见许律条。
许宣治见许豫和条。
许隽臣见许思文条C
许梦熊明代医生。字环山。祖籍江苏金陵。祖父曾任太医院医官,他迁居于仪真县(今江苏仪征), 以医术在当地闻名,主张依五行原理而用药。许维贤见许佐廷条。
许敬之见许逊条。
许敬舆见夏云集条。
许智藏(537 一617 ? )隋代医生。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因母疾,览医方,以医术名闻乡里,曾任梁、陈、隋之员外散骑侍郎(较高级的近侍官),隋场帝每病,即请智藏诊治。年八十卒。
许道幼南北朝时梁代医生。生平欠详。许橡村见许豫和条。
许像和(1737 一?)清代医家。字宣治,号橡村。安徽欺县人。少时弃科举,喜好医术,先后从程嘉予等名医学医,博览医书,长于儿科,尤长于痘疹,在当地闻名,人称“橡村先生”。曾专心研究痘疹多年,采集诸家有关论述,结合个人临证,撰有(重订幼科痘疹金镜录》 、《 橡村痘诀》 、《 痘诀余义》 、《 怡堂散记》 、《 散记续编》 、(小儿诸热辨》 、《 橡村治验》 等书,合称(许氏幼科七种》 (刊于1785 年)。
许氏医案书名。清末许恩普撰。本书收载许氏医案30 余则,以内科杂病、妇科病证治为主。审证较细致,尤重切脉。案中有用外治、蒸熏疗法获得良效的治验。现有(三三医书)本。
许氏幼科七种丛书。清• 许豫和撰。刊于1785 年。七种中除《 重订幼科痘疹金镜录》 为明代翁仲仁
原作、由作者注释外,其他有《 橡村痘诀》 、(痘诀余义》 、(,冶堂散记》 、《 散记续篇》 、《 小儿诸热辨》 及《 橡村治验》 六种均为作者本人在小儿科方面的临床经验心得、医话或医案。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书名。即宋• 许叔微所撰(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三种的合订本。1955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论方宋代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内容之一。用以试验其对古代医方的配伍原则以及君、臣、佐、使的理论和方法等的掌握情况。相当于今之方剂学考试。
论勇《 灵枢经》 篇名。本文论及勇敢与怯弱的性格,故名。首先论述人体的皮肤色泽不同,因而在每一季节中受病的情况也不同。同时,进一步论述了勇敢与怯弱的不同性格,与心肝胆等内脏功能盛衰有关。
论痛《 灵枢经》 篇名。本文主要讨论耐痛问题,故名。篇内讨论了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耐痛程度亦异,凡体质强壮的人,多能耐痛,易于接受针灸的刺激,同时对毒药的耐受力亦强;相反,体质衰弱的人,多不耐痛,对毒药的耐受力亦较低。论疾诊尺《 灵枢经》 篇名。尺,尺肤,即自肘至腕的皮肤。本篇讨论了各种疾病的成因,症状,和诊尺肤在诊断上的意义,故名。指出诊尺肤的润泽、粗糙、肉的坚实与脆弱、寒热等各种现象,有助于测知内脏的盛衰和病变情况。此外,还介绍了诊目、诊齿、诊血脉、诊妇女怀孕、诊小儿病等方法。最后,简述了四时不正之气的发病特点。
农吉利见(中医方药学》 。又名野芝麻,芝麻响铃铃、狗铃草、紫花疗草。为豆科植物野百合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 .的地上部分。分布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苦、平,有毒。解毒抗癌,止咳平喘,利湿消积。① 用于皮肤鳞状上皮癌,子宫颈癌等癌症。野百合碱注射液作肿瘤基底部浸润注射,一次2 毫升(含野百合碱50 毫克),一日一次。15 日为1 疗程,停3 一5 日后可行第2 疗程。皮肤癌亦可用鲜草捣成糊状或干品研粉水调成糊,涂敷患处。② 治耳鸣耳聋,头目眩晕,慢性气管炎,咳嗽喘息,痢疾,小儿黄疽,疮积。煎服:15 一30 克。③ 治疗疮,疖肿,煎服并捣敷;毒蛇咬伤,捣敷。本品含野百合碱( Monocrotaline )、6 , 8 一二一C -葡萄糖基芹菜素、6 , s 一二一C 一葡萄糖基木犀草素等。野百合碱对小鼠肉瘤-180 、白血病L6 巧、大鼠瓦克癌一256 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毒性大,有积蓄性,对肺、肝、肾均有损害,故不作全身注射用。半胧氨酸和蛋氨酸对其有解毒作用。
农经酌雅药物学著作。2 卷。清• 黄山采药翁撰。撰年不详。作者参阅自《 神农本草经》 至《 本草纲目》 共29 家本草著作编成此书。共分水、火、土、金石、草、谷等16 部。书中列举药物异名,但略于性味主治;末附(炮炙论• 序)节文。现仅存抄本。寻切脉指法。诊脉时指力不轻不重,左右推寻
640 寻幸良尽异导
脉象。(诊家枢要》 :' ‘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寻风蔽见《 本草纲目》 。为青风藤之别名,详该条。
寻骨风出(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巡骨风、清骨风、白面风、白毛藤、黄木香、猴耳草。为马兜铃科植物绵毛马兜铃沁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 的根茎或全草。主产江苏、河南、江西等地。苦,平。祛风通络,活血,止痛。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胃腹疼痛,病痛,近用治癌症。煎服:9 一15 克。本品含马兜铃酸A 及D 、绵毛马兜铃内醋(Mollislactone )、马兜铃内酷、生物碱、挥发油、内酷等。挥发油及总生物碱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预防作用。粉及煎剂对小鼠艾氏腹水瘤有抑制作用。煎剂在体外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寻常渴即渴。为与消渴区别,故称寻常渴。《 证治准绳• 杂病): “口燥咽干,此寻常渴,非三消证。”详渴条。
寻痛丸(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方。生草乌(去皮尖)、乳香(火熨)、没药(火熨)、五灵脂各三两,察香少许。为细末,酒糊为丸,指头大,朱砂五钱为衣,每服一丸,薄荷、生姜研汁磨化服。功能止痛清心,行气活血。治外伤而致的疼痛。
幸修堂医学丛书日本• 丹波元简及其子元j9L 、元坚所辑注的中国医药学著作,共12 种,附小阪氏著作1 种,计为13 种。1884 年杨守敬氏购得原板辑印,内容包括《 素问识》 、(难经疏证)、(伤寒论辑义》 、《 伤寒论述义》 、(伤寒论广要》 、《 金匾要略辑义》 、(金匾述义》 、<药治通义》 、《 脉学辑要》 、《 救急选方)、《 医腾》 、(医略抄》 、《 经穴纂要》 。丹波氏父子治学谨严,对中国古典医籍的考证、注释较为详明。
良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八卦命名者。见《 证治准绳• 杂病}。即山廓。详该条。
民山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八卦配自然界之物质现象命名者。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山廓。详该条。
尽牙解剖名。《 疡医大全》 卷十六:“上左尽牙属胆,下左尽牙属肝,上右尽牙属肺,下右尽牙属大肠。”按尽牙即智齿,也就是第三磨齿。
尽剂尽,完全或完整;剂,剂量。指服药达到完全的剂量。出(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如桂.枝汤的剂量,用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尽头牙又称尽牙,即智齿,详尽牙条。
尽根牙又名臼齿。俗称大牙。方凹如臼,长于牙槽两旁,上下各三。主要具有磨碎食物作用。在上左者属胆,下左属肝,上右属大肠,下右属肺,该部位有病时,可作为辨证施治的参考。
异气即疫病之气。见病、决气各条。
异痘病证名。出清• 翟良《 痘科类编释意》 。指痘疮发于特殊部位,如蒙头、抱鼻、锁口.、锁项等。详各条。
异功散O <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又名五味异
功散。人参、获等(去皮)、白术、陈皮、甘草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功能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饮食,小儿虚冷病。.《 医学正传》 卷八方。木香、当归(酒洗去芦)、桂心、白术(鼓炒)、获等、陈皮、厚朴(姜制)、人参、肉豆落(面裹恨)、丁香、半夏(汤泡七次)、附子(泡)各三分。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厥阴病,舌卷卵缩,时发厥逆。.见《 外科正宗》 卷一。即神应异功散,见该条。.见(重楼玉钥)卷上。即人中白散第五方,见人中白散条。
异物人目病证名。见秦伯未(中医临症备要》 。即物偶入睛证。详该条。
异叶青兰见《 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白花夏枯草之别名。详该条。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若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例如脾虚泄泻、脱肛、子宫下垂等,这是不同的疾病,通过辨证,如果俱属中气下陷的,就都可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治疗。异授眼科1 卷。清代眼科著作。撰人佚名。撰年不详。本书首载眼病证治、歌赋及眼科验方的配制,其次用间答体裁叙述了眼科72 症的治法。解放后出版排印本(与《 一草亭目科全书》 合刊)。异经选穴法指本经催病而取用他经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或称他经选穴法。如足阳明胃经的胃痛,取足太阴脾经的公孙;任脉为病的崩漏,取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等。
异法方宜论篇《 素问》 篇名。治病的各种不同方法,是从各地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经验;而各种治疗方法,又各有它所适宜的不同病情。故名异法方宜。本篇主要论述由于自然气候环镜及生活条件不同,因而发病亦不同,启示医生在临症上必须掌握治疗大法,结合人的个体差异等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灵活运用。
异莎杂证经验良方见急救异疹奇方条。导气针刺术语。《 灵枢• 五乱>: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用针时,通过缓慢的提插,以诱导邪气疏泄,引导正气恢复,达到扶正驱邪的效果。导引一作道引。以主动的肢体运动为主,并配合呼吸运动或自我推拿而进行的一种锻炼身体、防治疾病的方法,也是古代养生方法,后为道家承袭。《 庄子• 刻意》 :“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唐• 成玄英注:“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术”(《 南华真经注疏》 )。晋• 李颐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意指通过调整呼吸,使脏腑经络之气和顺;通过肢体运动,使人体动作灵活柔和。《 素问• 异法方宜论》 :“其病多赓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新。”唐• 王冰注:“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 :“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宋《 圣济总录): “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决〔 li 丽〕 则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
六画导641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 导引图》 中绘有四十余种导引姿态图象。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导引法二百六十余条。
导法通导大便的方法。与导便同义。是把液体药物灌入肠中,或把润滑性的锭剂塞入肛门内,以通下大便。如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等。
导药用易于溶解、润滑的药物制成锭状,塞入肛门内,溶解后滑润肠道.使干燥的粪便易于排出。如猪胆汁、土瓜根汁皆可作为导药。
导便即导法。详该条。
导气汤《 素间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琴各一钱半,黄连、木香、槟榔各一钱。为粗末,每服三至五钱,水煎服,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证治准绳• 类方)第六册亦有本方,但多积壳一味。导气法O 针刺手法名。《 灵枢• 五乱》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指进针后,徐缓入针,得气后再徐缓出针的方法。.即行气法,见该条。
导引图书名。0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的帛画,是迄今我国最早的导引图谱。原帛画长约100 厘米与前段40 厘米帛书连在一起。画高40 厘米。上有四十四个各种人物的导月!图象,分上下四层,每层绘有n 幅小图。每幅小图平均高9 一12 厘米。每小图为一人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有衣著,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其中涉及到动物的有/又图。鸟最多,占四图,计有鸟、鹤、鹤、鹤。猿猴次之,计二图。此外为一龙,一熊。与五禽戏相对照缺鹿和虎。原无图名,现名系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定的。公(隋书经籍志》 :《 导引图》 三卷。原注:立一,坐一,卧一。.《 导引图序》 。梁肃作,原载《 崇文总目》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 引文。此图可能是唐人图,系宋初著录。O (云岌七戮)卷三十四<宁先生导引养生法》 有图。亦系宋画。原出处不详。.《 六气导引图》 一卷,见<崇文总目)。.《 黄庭五藏导引图》 一卷,见(崇文总目)(以卜.至.皆佚)。.清• 敬慎山房刊有《 导引图》 ,但流传不广。导水丸《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大黄、黄荃各二两,滑石、黑牵牛子(取头末)各四两。为细末,滴水为丸,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临卧温水送下。治沉积水气,食积肿满,湿热带下,疮肿等症。若湿热腰痛,泄水湿肿满,加甘遂一两;遍身走注,加白芥子一两;红热肿痛,加朴硝一两;肠胃结积,血脉气滞,加郁李仁一两;腰腿沉重,加樟柳根一两。导赤散O (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生地黄、甘草、木通各等分(一方不用甘草,用黄荃)。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水煎,食后服。功能清心火,利小便。治心经热盛,症见口渴面赤,心胸烦热,渴欲冷饮;或心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尿道刺痛等症;近代也用于急性肾孟肾炎,及口腔炎属心经热盛者。方中生地清热凉血养阴;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利水,能引热下行,使从小便而出;甘草清热泻火.又
能调和诸药。合用而有清心养阴,利水导热之效。.《 银海精微)卷上方。木通、甘草、桅子、黄柏、生地黄、知母。为细末,每服四至五钱,加竹叶、灯芯、水煎,食后服。治心经实热,目大毗赤脉传睛,视物不准。.《 伤寒六书• 杀车褪法》 方。获菩、猪等、泽泻、桂枝、白术、甘草、滑石、桅子。水二盅,生姜一片,灯心二十茎,入盐少许调服。治小水不利,小腹满,或下焦蓄热,或引饮过多,或小水短赤而渴,脉沉数者。导饮丸(儒门事亲)卷十二方。青皮、陈皮、炮三棱、炮羲术、黄连、积壳(数炒)各一两,大黄、黄柏各三两,炒香附、黑牵牛子各四两。为细末,泛水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食后生姜煎送下。治一切冷食不消,宿食不散,亦类伤寒,身热,恶寒战, l $ ,头痛,腰脊强。
导黄汤《 医醇腾义》 卷三方。葛根、木通、草薛,获等、车前子、天花粉各二钱,桅子、泽泻、连翘各一钱五分,茵陈三钱,惹苗仁一两。水煎服。治胃火炽盛,湿热熏蒸而致的黄疽,症见面目发黄,口燥而渴,小便赤涩。
导滞散(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卷三十方。大黄一两,当归二钱半、察香少许。为末,每服三钱,热酒送下。用于骨折或金疮术后通便。导痹汤《 圣济总录》 卷十九方。黄蔑四两,当归、人参、获等、龙齿、远志、炙甘草各三两,桂、半夏各五两,积实(数炒)、炒桔梗、获神各二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匕,先以粳米半合水煮,米熟去米,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煮数沸,去渣,不拘时服。治脉痹,血道垂涩。
导痰汤《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半夏(汤泡七次)四两,天南星(炮,去皮)、橘红、积实(熬炒)、赤获荃(去皮)各一两,炙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十片,水煎,去滓,食后温服。功能燥湿豁痰,行气开郁。治痰涎塑盛,头目眩晕;或痰饮留积不散,胸隔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卧不安,饮食少思。
导引行气养生术语。始见于《 灵枢• 病传篇): “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炳、饮药之一者。”参见导引及行气条。
导龙人海‘治法术语。龙,喻肾火;海,喻肾水。水亏则虚火上炎。于补阴药中少佐附、佳,使虚火敛藏,故借以比喻。此法又称引火归原。详该条。导赤清心清法之一。用清心火、利小便药物治疗心火炽盛的方法。如心热移于小肠,症见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或搜时热痛,用桅子、连翘、木通、通草、甘草梢或导赤散等。
导气除湿汤<医学发明》 卷八方。羌活一钱半,当归身一钱,积实、大黄各五分。为粗末,水煎,空腹服,得下利为度。治脚气肿痛。
导气除燥汤《 兰室秘藏.小傅漱闭门、卞_井龙炒滑石各一钱,知母(酒洗)、泽泻各三钱,黄柏(去皮,酒洗)四钱。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空腹稍热服。治血涩气滞而致的小便闭塞不通。
642 导阮阳
导水获菩汤<普济方>卷一百九十一引德生堂方。又名获荃导水汤。赤获菩、麦门冬、泽泻、白术各三两,桑白皮、紫苏、槟榔、木瓜各一两,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各七钱半。为粗末,每服半两,加灯草二十五根,水煎,空腹服。功能行气化湿,利水消肿。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随手而高突,喘满倚息,不得转侧,不得平卧,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时痛如刀割,尿量绝少,其色如黑豆汁者。如病重者,可药用五两,再加麦门冬二两,灯心草半两,水煎,五更,空腹服,渣再煎服。导赤各半汤.《 伤寒六书• 杀车褪法》 方。黄连、黄荃、甘草、犀角、麦门冬、滑石、桅子、获神、知母、人参。水二盅,加姜、枣煎之,再加灯心一握,煎沸热服。治患伤寒后,心下不硬,腹中不满,大小便如常,身无寒热,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赤唇焦,口干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形如醉人。.(症因脉治》 卷一方。黄连、黄琴、生地黄、木通、犀角、桅子、麦门冬、灯心、甘草。水煎服。治心经有热而致的中热病,症见发热昏沉,闷乱口嚓,烦躁大渴,神识不清,遗尿便赤,外无表症者。.(症因脉治}卷二方。① 生地黄、木通、甘草、黄连、麦门冬、犀角。水煎服。治心火妄动、犯肺而致的嗽血。② 生地黄、木通、甘草、黄连、麦门冬、桅子、赤获等、车前子。加灯心,水煎服。治心经咳嗽,症见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舌肿咽痛,左寸脉洪数者。O 《 症因脉治》 卷三方。① 木通、生地黄、甘草、黄连、麦门冬。水煎服。治湿火而致的下消,症见小便频数,或如膏如油,或如米潜,其味反咸为甘。② 生地黄、木通、黄连、甘草、黄岑、桅子、犀角(磨冲)。水煎服。治心热而肺热叶焦,发为痪壁,四肢关节不能活动,足胫纵缓,不能收持,面颊常赤,意乱心烦,左寸脉洪数者。③ 黄连、甘草、生地黄、木通、桅子、麦门冬、犀角。水煎服。治心气上则恐,心下痛,夜卧不安,心火盛者。.《 症因脉治》 卷四方。生地黄、木通、甘草、黄连、麦门冬、桅子、犀角、黄等、知母、滑石。水煎服。治发热舌赤,小便不利。
导赤泻心汤《 张氏医通》 卷十三方。黄连(酒洗)、黄琴(酒洗)、桅子(姜制,炒黑)、滑石、知母(盐酒拌)、犀角、甘草、人参、麦门冬、获神各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灯心一握。水煎服。治伤寒热传手少阴心经,神昏。
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卷二方。赤芍药、生大黄各三钱,生地黄五钱,黄连、黄柏各二钱,芒硝(冲)一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治阳明温病,大便不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者。导滞通经汤《 卫生宝鉴)卷十四方。木香、白术、桑白皮、陈皮各五钱,获等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空腹、食前服。治脾湿有余,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导滞通幽汤见《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六册。即通幽汤,见该条。
导痰小周丹见《 增补万病回春》 卷二。即竹沥化
痰丸,见该条。
阮炳晋代医家。字叔文,一说文叔。曾任河南尹,又称阮河南。精于医术,撰有<阮河南药方》 十六卷,已佚。
阮儡(k 如侃)晋代医生。字德如。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精研本草及医方。阮文叔见阮炳条。
阮叔文见阮炳条。
阮河南见阮炳条。
阮德如见阮儡条。
阳与阴相对的一类事物或性质。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阴阳是贯串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阳一般代表轻清的、功能的、亢进的、运动的、上升的或热性的一面;阴一般代表重浊的、形质的、衰退的、静止的、下降的或寒性的一面。(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由此说明阳性的事物和阴性的事物是对立统一的。阳人出<灵枢• 通天)。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阳盛者。太阳之人及少阳之人均属于此。参五态条。阳干十天干各有阴阳所属,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阳干主运气有余,为太过。阳土胃与脾同属五行之土,胃为六腑属阳,故称
胃为阳土。(脾胃论• 卷下): “胃者,阳土也不息。”
,主动瓦
阳支十二地支各有阴阳所属,其中子、寅、辰、午、申、戍为阳。
阳气与阴气相对。泛指事物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之一。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功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阳风出《 灵枢• 论勇》 。指夏季阳热的气候。阳亢指阴阳失调,阳盛阴衰,阴精不能涵敛阳气而致阳气亢越的一种病理状态。(脾胃论• 卷中》 :“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
阳火火为阳,故名。① 指心火。详该条。② 指阳热亢盛,通常多见于温病。详气分病条。阳水病证名。水肿病两大类型之一。多属实证。因外感风、寒、湿、热、暑邪等所致。《 丹溪心法• 水肿》 :“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医学人门• 水肿): “阳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气而见阳证。”治宜发汗、利水及攻下等法。凡肺气失宣,三焦奎滞,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胧,起病即见恶寒发热,咳嗽咽痛,面部浮肿,小便短少,苔薄脉浮等证,宜疏风宣肺,清热利水,如越脾汤、五皮饮等方。若见浮肿不退,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腹胀满,苔黄脉数等实证,宜清热逐水,用八正散、疏凿饮子等。参见水肿、遍身肿条。阳白经穴名。代号GB14 。出(针灸甲乙经)。
阳643
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前额眉中直上1 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处。一说“在眉上七分,直瞳子”(《 针灸集成))。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主治前额痛,目眩,目痛,眼睑晌动,以及近视,夜盲症,面神经麻痹,眶上神经痛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
阳台名词。出《 洞玄子》 。指阴道。
阳邪.六淫病邪中的风、暑、燥、火等四种邪气。因其致病多表现为阳热证候,易伤阴津,故名。.侵犯阳经的邪气。
阳刚经外奇穴名。出《 古今医统》 。近代<中国针灸学}等名肠风。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 寸处。主治小儿饮水不歇,黄疽,肠风下血,痔疮,腰痛,遗尿,遗精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灶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阳庆见公乘阳庆条。
阳交经穴名。代号GB35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别阳、足缪。属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郡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踩尖上7 寸,当胖骨后缘处;或于外丘穴后方1 寸取穴。布有排肠外侧皮神经和排动、静脉分支。主治胸胁胀满,膝躁肿痛,脚气,惊厥,下肢痰痹,以及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排肠肌痉挛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阳闭证名。见(证治准绳• 幼科》 。指因阳热而致的小便不通。膀胧主藏津液,借气化才能排出。如果热邪塑结膀胧,使气化功能受阻,水道不通,故使小便不通。其症除小便不通外,可兼有一派热象,如发热,面红,烦躁多啼,指纹紫滞。治宜清热、解毒、利尿。初起用导赤散;若热邪奎结过甚,出现腹胀、喘急的宜八正散。
阳关经穴名。在腰部者称腰阳关,属督脉;在膝部者称膝阳关,属足少阳胆经。见各该条。阳汗证名。指热汗。(景岳全书• 杂证漠》 :“阳汗者,热汗也。… … 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保阴煎亦妙。其或阴分虽有微火而不甚者,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其有心火不宁,烦躁出汗者,宜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生脉散之类主之。又有本非阴虚,止因内火熏蒸,血热而多汗者,宜正气汤或黄答芍药汤、清化饮之类主之。”参热汗条。
阳池.经穴名。代号sJ4 。出《 灵枢• 本输》 。别名别阳。属手少阳三焦经。原穴。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膛尺侧缘凹陷处。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和腕背静脉网、腕背动脉。主治腕痛无力,臂肘疼痛,耳聋,疟疾,消渴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推拿穴位。① 位于腕背尺骨下端挠侧,掌背横纹上1 寸许的凹陷处。见《 小儿按摩经》 。用掐法或揉法,有降逆、清脑、止头痛等作用。② 位于前臂背侧,离掌根三寸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掌背穴图》 :“在
掌根三寸是。治风痰,头痛。”③ 位于掌侧腕部横纹的靠挠侧一边。见(幼科推拿秘书》 。治头痛,风寒无汗,肢冷等症。
阳谷经穴名。代号515 。出(灵枢• 本输》 。属手太阳小肠经。经(火)穴。位于手腕尺侧缘,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凹陷处。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来自尺动脉的腕背侧动脉。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齿痛领肿,癫狂庚疽,腕关节疾患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阳证O 八纲中的表证、热证、实证,属于阳证。.典型的实热证,如壮热、面赤、头痛、身热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烦渴引饮、语声粗壮、呼吸气粗、大便秘结或臭秽、腹痛拒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浮洪数有力等。.外科疮疡之见红肿热痛者。阳陇陇,盛也,亦作高而隆起。《 灵枢• 营卫生会》 :‘旧中而阳陇。”谓中午是阳气最隆盛的时间。阳纲经穴名。代号BLAS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阳膀胧经。位于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 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 (针灸资生经》 )。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间动、静脉的后支。主治院腹胀痛,肠鸣泄泻,饮食不下,黄疽,消渴,以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等。斜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阳明经脉名称之一。包括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与太阳经互为表里。《 素问• 阴阳离合论》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本经多血多气,阳气最盛,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发展。(素问• 至真要大论》 :“两阳合明。”因位于太阳和少阳之里,故有“阳明为阖”之说。参见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条。
阳事指阴茎或者性机能。如“阳事不举”、“阳事衰弱”。
阳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太素• 杂刺》 :“在头疾头痛• ,• … 阳刺,入一旁四。”指治疗头痛,用正中一针,四旁各刺一针的刺法。即《 灵枢• 官针}所述十二刺之扬刺。《 素问,长刺节论》 所载阴刺之法亦同此,谓“入一旁四处”,但十二刺之阴刺为“左右率刺”之法。故林亿在校正时指出:“此阴刺疑是阳刺也。”杨上善注(黄帝内经太素)中亦谓:“本作阴刺者,字误耳。”因本法用治头病,头为阳;且刺入五针为奇数,亦属阳,故称阳刺。
阳易病名。阴阳易之男传于女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四二“其男子病新差,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阳易。里急,腰躁连腹内痛。”可用瑕鼠粪汤治之。参见阴阳易条。
阳物.即阴茎。(外科正宗一F 疥): “男为房术所伤,蕴毒所致,初起阳物痒痛一不时兴举。”详阴茎条。.属于阳性的事物,如火、太阳、雷电等。‘素问• 方盛衰论》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阳疟病名。① 指三阳疟。见咬类证治裁• 阴疟)详见三阳疟条。② 泛指在表、在阳、在气、在腑之疟。《 医学入门• 疟》 :“疟疾先要阴阳定。阳为外感邪气.
644 阳六画
其间阳为风暑,有汗;阴为寒湿、无汗。阴为内伤正气虚,其间阳为气虚,阴为血虚。阳为升,发在春夏;阴为降,发在秋冬。阳为腑,邪浅与荣卫并行,一日一发;阴为脏,邪深横连募原,不能与正气并行,故间日蓄积乃发,或三四日一发,久则必有疟母。阳为日发,邪浅,荣卫昼行背与脊故也;阴为夜发,邪深,荣卫夜行胸与腹故也。又有二日连发住一日者,及日夜各一发者,乃气血俱受病也。阳为子时至已,阴为了r 时至亥,如发寅卯而退于申未,或发未申而退于子陀,皆谓之阴阳不分,须随症用药,进卑或移时分定阴阳,然后阳疟截住,阴疟升散。”参见疟疾条。阳泽经穴别名。出《 千金翼方》 。即曲池,见该条。
阳经又称阳脉。经脉中之属阳者,包括手足三阳经、督脉、阳维脉、阳跷脉等。《 素问• 调经论): “形有余则泻其阳经。”
阳毒感受疫毒所致的一种病证。《 金匣要略• 百合狐贷阴阳毒病脉证治》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本证类似后世所称之温疫、温毒发斑,以其面赤而称“阳毒”。
阳复阳气来复。《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阳复化,民病热于中。”
阳胜即阳盛。(素间• 阴阳应象大论): “阳胜则阴病。”见阳盛条。
阳脉O 阳经之脉。包括手足三阳经、督、冲、阳维、阳娇等经脉。<素间• 水热穴论): “所谓盛经者,阳脉也。”.指脉象之大、浮、数、动、滑等。《 伤寒论• 辨脉法): “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阳结病证名。O 指胃肠实热燥火所致的便秘。见《 兰室秘藏• 大便燥结门》 。《 医学入门• 燥结》 :“结有能食脉实数者为阳结。”(景岳全书• 杂证漠》 :“阳结证必因邪火有余以致津液干燥,此或以饮食之火起于脾,或以酒色之火炽于肾,或以时令之火蓄于脏,凡因暴病或以年壮气实之人方有此证。然必有火证火脉内外相符者,方是阳结。治此者又当察其微甚,邪结甚者,非攻不可,宜诸承气汤、神枯丸、百顺丸之类主之。邪结微者,宜清凉饮子、元戎四物汤,或黄龙汤、玉烛散之类主之。火盛不解者,宜清凉散、大黄硝石汤、八正散、大分清饮、大金花丸之类主之。火盛水亏,阴虚而燥者,宜丹溪补阴丸,人参固本丸,或六味地黄加黄柏、知母、麻仁之类主之。’' 亦有以风秘、气实秘、热秘等为阳结。《 金医翼• 便闷统论): “实闭热闭即阳结。”《 医学心悟• 大便不通》 :“热闭者,口燥、唇焦、舌胎黄、小便赤、喜冷、恶热,此名阳结。”,参见大便秘结、风秘、气秘、热秘各条。.脉象名。《 注解伤寒论• 辨脉法第一):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阳络① 指手足三阳经分出的脉络。② 指位于体表或上行的络脉。(灵枢• 百病始生》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蛆血。”③ 专指足阳明胃经的络脉。(素间• 调经论》 :“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并胃之经络。”
阳绝脉搏只现于寸部,关、尺两部不能察觉到脉动的一种脉象。《 伤寒论• 平脉法》 :“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
阳乘指阳乘阴的脉象。出现于内关外格的病证。其病内热而大小便闭,外寒而手足厥冷。(难经• 三难》 :“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 …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日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阳脏① 五脏中心、肝两脏属阳,故称。② 泛指阳盛体质的人。《 景岳全书》 卷一:“阳脏者,必平生喜冷畏热,即朝夕食冷,一无所病,此其阳之有余也。”阳疽病名。《 疡科选粹》 卷一:“发于足跌名曰阳疽。”指生于足背之痈疽。证治见脚发条。阳痉病名。一作阳痊。① 指刚痊,即刚痉。(丹溪心法• 痊): “阳痊曰刚,无汗。”参见刚痉条。② 指痉病无四肢厥冷者。(证治准绳• 杂病》 :“痉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仲景虽日痉皆身热足寒,然阳痉不厥逆。”治宜清热、凉血、祛风。选用羚羊角散、麦门冬散、防风散等方。参见痉条。
阳消病名。见《 景岳全书• 杂证漠》 。指因火盛所致的消渴病。消渴病以阳消居多。详消渴条。阳窍指人体头面部的孔窍,眼、耳、口、鼻等。头面为诸阳之会,故称。马薛《 灵枢让》 :“七窍者,阳窍也。”参见七窍条。
阳陵经穴别名。出《 针灸大全)。即膝阳关,见该条。或作阳陵泉之简称。
阳黄病证名。为黄疽两大类型之一。见《 伤寒微旨论》 。《 景岳全书• 杂证漠>: “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即所谓湿热证也。”由湿热蕴蒸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下流膀胧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尽黄。主要症状为发热,烦渴,身目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浓茶,伴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腹胀胁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法以清化湿热为主。热重于湿者,常用茵陈篙汤、桅子柏皮汤、大柴胡汤等;湿重于热者,可用茵陈五菩散等。针灸疗法,瓜蒂散搐鼻、毛茸发泡疗法等,对退黄及症状都有一定疗效。参见黄疽、湿热发黄条。阳桃O 出《 本草纲目》 。又名五敛子、三敛子、三苍、杨桃、三棱子、酸五棱。为醉浆草科植物阳桃Averrhoac 红ambola L .的果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有栽培。甘、酸,寒。清热,生津,利水通淋。① 治热病烦渴,风热咳嗽,咽喉痛,口疮,小便不利,石淋,内服:煎汤,15 一60 克;生食或捣汁服,2 一3 枚。② 鲜汁滴入耳内,治中耳炎。鲜果肉含草酸、柠檬酸、苹果酸、蔗糖、果糖、葡萄糖和痕迹量脂肪。种子含油37 %。.见《 日用本草)。为称猴桃之别名,详该条。
阳盛阳热炽盛、偏胜。一般指邪热盛,而人体正气亦盛。表现壮热、无汗、气粗、烦躁、口干等证候。《 素问• 调经论): “阳盛则外热。”
阳645
阳辅经穴名。代号GB38 。出(灵枢• 本输》 。别名分肉、绝骨。属足少阳胆经。经(火)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躁尖上4 寸,排骨前缘,当趾长伸肌与排骨短肌之间凹陷处。布有胖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分支。主治偏头痛,目外毗痛,胸胁痛,腋下肿痛,凛痈,脚气,腰腿痛,下肢麻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阳虚阳气不足,机能衰退的证候。《 素问• 调经论》 :“阳虚则外寒”。通常多指气虚或命门火衰,因气与命门均属阳。肺主气,气虚多属肺气虚或中气不足,因而表气不固,故外寒;阳虚则阴盛,故命门火衰亦多见机能衰惫、浊阴积储的病证。此外,心阳虚、脾阳虚等亦属阳虚范畴。一般见症为畏寒、肢冷、面色恍白、倦怠乏力、大便搪薄、小便清长、脉虚迟弱等。
阳痊病名。见(丹溪心法• 痊)。即阳痉。详该条。
阳崩病名。热邪内扰,热伤冲任,导致崩下赤色,并见小腹疼痛,占称阳崩。宋• 齐仲甫(女科百问)四十二问二“受热而赤者,谓之阳崩。”宜用胶艾汤。
阳斑证名。斑的类型之一。见《 明医指掌• 斑疹)。又名阳证发斑。指外感热病发斑,属于实热性者。多由邪热熏灼营血所致。证见斑出红赤如锦纹,发热烦渴,舌红苔黄等。治宜清热凉血、轻透斑毒,用化斑汤或用水牛角、玄参、丹皮、银花、薄荷、连翘、牛芬子、人中黄等。参见斑、阳证发斑条。阳厥O 厥证之一。指热厥。(景岳全书• 杂证漠): “阳厥者,热厥也。”(药症忌宜》 :“阳厥即热厥,其证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小便赤涩短少,大便燥结,不省人事。”《 丹溪心法• 厥》 :“阳厥者,是热深则厥。盖阳极则发厥也。不可作阴证而用热药治之。精魂绝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气汤,随其轻重治之。”参厥证条。.足少阳经经气厥逆所致的病证。(灵枢• 经脉》 :' ’胆,足少阳之脉,• 一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指突受刺激过度而出现善怒发狂的病证。《 素问• 病能论): “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 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阳暑病名。.一名动暑、中喝。(景岳全书》 卷十五:“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在仲景即谓之中喝。凡以盛暑烈日之时,或于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痛,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等证,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治宜察气之虚实,火之微甚,或补或清,以固其气。”方用益元散、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桂等甘露饮等。参暑病、动暑、中喝条。.暑温的一种类型。《 医门棒喝》 初集:“暑温者,夏至后所感热邪也。古人分阴暑、阳暑。盖夏至以后,相火湿土,二气交会,合而为暑,或值时令热盛,或人
察体阳旺,而成阳暑之证,是暑而偏于火者。”参见暑病、中喝条。.即中暑,见《 六气感证要义》 ,详该条。阳筋推拿穴位。即青筋。详该条。阳痴疹证之一。① 指疹证腹痛而手足暖者。《 杂病源流犀烛• 痞胀源流): “阳痴,腹痛而手足暖者是也,出血即安。或因郁气不通之故。”宜荆芥汤。② 指热毒郁结之疹。《 疹症度针》 卷上:“阳疹,即热毒郁结之疹,多因冒暑耕耘,趋炎奔走,或怒劳郁勃,或醉饱迎凉,皆能成疹。发则头痛、眩运、恶心、腹痛、面赤、目红,甚则护心嚓口,汗出如油。治之不速,不半日而死。凡见此等热痞,其四肢必温暖,脉必暴数,或沉伏。与阴痞不同,切不可饮热粥、热汤,尤最忌姜汤、烧酒之类,反致不救。法当先刮后放,并鼻嗜卧龙丹,调服痞药,以开闭塞,而通结滞,或令饮冷水,亦可解毒回生。”参见瘩条。阳强证名。① 指阴茎长举不疾,精液自泄者。见《 张氏医通• 杂门》 。又名强中。详该条。② 指男女房劳后,吐舌不收者。治宜大补真阴,如鳖甲、阿胶、元参、芝麻、牛角腮、猪脊髓、巴戟天、补骨脂、冤丝子、女贞子等。或用梅花冰片研细掺舌上。阳疾病名。见《 景岳全书• 杂证漠》 。又称阴痪。痪亦作萎。指未到肾衰年龄而出现阴茎不举或举而不坚者。多因房室过度,命门火衰所致。也有因抑郁伤肝,思虚惊恐损伤心脾,肝经湿热,阴湿伤阳等所致。命门火衰者,常伴见滑精,腰疫,畏寒肢冷,脉沉细。治宜温肾补元。用右归丸、赞育丹等力一。心脾亏损者,常伴见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等症。治宜培养心脾。用归脾汤、妙香散、七福饮等方。精神抑郁,阳痪不起者,治宜舒肝解郁。用达郁汤、逍遥散等方。肝经湿热者,常伴见小便热赤、下肢疫困、脉沉滑,或伴见翠丸冷、阴汗如水、小便后有余沥躁气、民臀及前阴冷、恶寒喜热、膝冷等。治宜清利湿热为主,或兼清养。用龙胆泻肝肠、柴胡胜湿汤、知柏八味丸等方。又有肝肾阴伤,虚火妄动者,症见阴茎易举,举而不坚,早泄滑精,心烦口干,脉多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八味丸、大补阴丸等方。参见.阴萎条。
阳溪经穴名。代号LIS 。出(灵枢• 本输》 。别名中魁。属手阳明大肠经。经(火)穴。位于腕关节挠侧,拇指上翘时,在拇长伸肌键与拇短伸肌键之间凹陷中;或以两手虎n 交叉,当拇指尽处是穴。布有挠神经浅支,头静脉、挠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耳聋,手腕痛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图62 )。
阳窟经穴别名。出《 针灸聚英》 。即腹结,见该条。
阳精天地间温热的精气。《 素问• 五常政大论》 :“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阳精所降,其人夭。”
阳漏病证名。又名肥积。《 证治准绳,杂病少:“不论(眼之)何部分生漏,但日间胀痛流水,其色黄
646
六国
而成。《 幼幼集成》 :“阳水肿,身热,大便秘,小便赤涩,烦躁「J 渴,以五皮汤作煎送流淦丹微下之。”但必须量儿大小,根据病情的轻重,适当取用,不能过于峻攻,以免耗伤正气。
阳旦证病证名。① 指桂枝汤证。《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证象阳旦。”成无己注:“阳旦,桂枝汤别名也。”(金匾要略•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旁注:“即佳枝汤。”② 指桂枝汤证兼见心烦口苦等里热证者。(外台秘要• 伤寒中风方》 :“古今录验疗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项颈强,鼻鸣干呕,阳旦汤主之。”其方为桂枝汤加黄答。
阳明脉经脉名。即足阳明。《 马王堆汉墓帛书>: “阳明脉:系于肝骨外廉,循箭而上,穿摈,出鱼股口口口口,穿〔 乳〕 ,穿颊,〔 出目外〕 廉,环〔 颜〕 口。是动则病:洒洒病寒,喜龙(伸),娄(数)吹(欠),颜〔 黑,病种(肿),病至则恶人与火,闻〕 木音则您(惕)然惊,心肠(惕)、欲独闭户愉而处,〔 病甚〕 则〔 欲登高而歌〕 ,弃衣而走,此为箭撅(厥)。是阳明脉主治其所产病:颜痛,鼻肌(轨),领(额)颈痛,乳痛,心与胜痛,腹外种(肿),阳(肠)痛,膝跳,付(跄)口口,为十病。”
阳明妞病证名。即鼻蛆。(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妞发从… … 后秋至冬为阳明蛆。”参见鼻鲤条。阳明病病名。六经病之一。(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泛指肠胃而言;实,是邪气实。阳明病一般主里、热、实证。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伤寒贯珠集• 阳明篇上》 :“阳明则府病多于经病。以经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 一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详见阳明经病条。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澹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治当攻下燥实,清除热结,常用三承气汤等方。详见阳明腑病条。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在治疗上,因阳热亢盛,津液容易耗伤,故清、下二法,为阳明病的重要治法。阳明痉病证名。指阳明病出现痉症者。《 证治准绳• 杂病》 :“若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携,阳明痉也。”《 类证治裁• 痉症》 :“属里者,痉病,胸满口嚓,卧不著席,脚挛急,必断齿,属阳明,若便鞭,可与大承气汤。”参见痉条。
阳明厥六经厥之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叙厥论): “妄言,走呼,腹满,面赤,名阳明厥。… … 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参见六经厥、厥证条。
阳和丸即阳和汤作蜜丸,治证同。见阳和汤条。阳和汤<外科全生集)卷四方。熟地黄一两,白芥子二钱,鹿角胶三钱,姜炭、麻黄各五分,肉桂、生甘草各一钱。水煎服。功能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犷了
图62
赤,遇夜则稍可,非若他漏长流也,治当补正气,清金火。”宜益气清热,用人参漏芦散加减。
阳缝指古时用铜质制成的凹面镜,用以聚集日光,点燃艾炫施灸。《 本草纲目): “阳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阳痛病名。O 指兼见阳症为主的痈症。《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五:“病先身热,愈疽,惊啼唤而后发痛,脉浮者为阳痛。”《 杂病源流犀烛• 诸痈源流): “阳痈必由痰热客心胃,闻惊而作,甚则不闻惊亦作。宜用寒凉药。”方宜妙香散等。.即急惊风。<证治准绳• 幼科》 :“阳痈乃急惊也。”.指惊风一月或一季必共度发者。《 证治准绳• 幼科): “阳痛者,因感惊风二次发搐,不与去风下痰则再发。然三次者,非一日三次也,或一月或一季,一发惊搐,必经三度,故曰三次。所谓惊风三发便为痈,即此义也。其病主身热自汗,两目上视,嚼沫咬牙,手足掣栩,面色红紫,六脉浮数,以百能散加五和汤水煎疏解,次下痰,用水晶丹或半夏丸。”参见痛条。阳.出《 广西志》 。为襄荷之别名,详该条。阳躁躁证之一。指因热盛而躁急、躁动者。(赤水玄珠• 烦躁门》 :“阳躁者,烦渴欲饮,愤激躁怒,二便不利。经云: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者是也。”参见躁条。
阳痴五癫之一。指突然失去意识,不久即苏之症。《 诸病源候论》 卷二:“阳癫,发如死人,遗尿,食顷乃解。”参见癫、五癫、痛条。
阳不足通阳虚。一般指气虚或命门火衰,症见畏寒、肢冷,面色白,倦怠、气短、大便搪薄,小便清长等。(注解伤寒论• 辨脉法): “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所指为阳虚表气不固的脉象。
阳气盛O 阳气偏盛出现的热证。《 灵枢• 淫邪发梦): “阳气盛则梦大火播炕。”.阳气旺盛。《 灵枢• 日l ' ed ) : ‘• 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痞矣。”
阳化气指阳主化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化气,阴成形。”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阳水肿病证名。肿满之一。属热实,多由患儿体质尚实,湿热内郁,水道阻塞,水气泛滥,外攻肌表
…
阳647
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症,患处平坦色白或暗,不肿或肿势散漫者;近代也用于骨结核、腹膜结核、淋巴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深部脓肿等属阴寒证者。方中熟地黄、鹿角胶生精补血;肉桂、炮姜温阳散寒而通血脉;麻黄、白芥子协助姜桂以散寒凝而化痰滞;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全方能温阳气而化阴凝,故用于阴疽之症。
阳和奋即阳和解凝膏,见该条。
阳起石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白石、羊起石。为石棉类矿石。主产湖北、河南、山西等地。咸,温。入肾经。温肾壮阳。治肾气虚寒,阳疾,遗精,早泄,子宫虚寒,腰膝冷痹。煎服:4 一9 克;或入丸散本品含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硅等。
阳桃叶出<生草药性备要》 。为醉浆草科植物阳桃Averrhoa 。arambola L .的叶。酸、涩、凉。清热解毒,利水祛湿。① 治风热感冒,急性胃肠炎,小便不利,产后浮肿。煎服:9 一巧克。② 捣敷痈疽肿毒;煎水洗顽癣,疥疮,漆过敏,皮肤痰痒,阴道滴虫。阳桃根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醉浆草科植物阳桃Averrhoa 。aram 场la L .的根。涩,平。祛风,止痛,消滞,涩精。治头风,风湿痹痛,消化不良,遗精。内服:煎汤,12 一15 克(鲜品30 一45 克);或浸酒服。
阳乘阴阴阳相乘脉象。浮滑洪数一类的阳脉,出现在属阴的尺部,称阳乘阴。《 难经• 二十难>: “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
阳陵泉经穴名。代号GB34 。出(灵枢• 本输》 。属足少阳胆经。合(土)穴。八会穴之筋会。位于小腿外侧,胖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当排总神经分为排浅及排深神经处,并有膝下外侧动、静脉通过。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疽,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疾痹,膝肿痛;以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注灸5 一7 壮;或艾条灸10 一巧分钟(图63 )。
图63
阳虚证证名。指阳气虚衰所出现的病证。出(素问• 调经论》 。多见于慢性疾患,因素体阳气虚
弱,或病邪损伤阳气所致。《 景岳全书• 传忠录}: “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症见面色皖白,短气懒言,精神倦怠,四肢不温,尿清便塘,舌淡苔薄,脉细弱或大而无力等症。治宜益气温阳为主。选用补中益气汤、理中丸、保元汤等方。亦指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病证。多见于重危病证。症见四肢逆冷.下利清谷,恶寒蜷卧,喘息头汗,脉微欲绝等。治宜回阳救逆为主。用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等方。
阳虚喘病证名。见《 中国医学大辞典》 。《 类证治裁• 喘症》 :“肾阳虚而气脱,孤阳浮越,面赤烦躁,火不归元,七味地黄丸加人参、麦冬,肾不纳气,身动即喘,阴阳枢纽失交,急须镇摄,肾气汤加沉香,从阴引阳;都气丸入青铅,从阳引阴。”(杂症会心录• 喘症): “第内伤之喘,有阴虚阳虚之异。• ,• … 如面皖白,口不渴,大便泄,手足冷,属阳虚。”方以八味地黄汤。亦可加入人参、紫河车、构祀子、冤丝子、杜仲、鹿角胶之属。参见真元耗损喘、虚冷上气喘、虚喘等条。
阳雀花见清• 刘士季《 草木便方》 。为金雀花之别名,详该条。
阳维穴经外奇穴名。出《 干金翼方》 。位于耳廓后,当用手拉耳向前时,于根部所出现的弦筋上,与耳门穴相平处(《 类经图翼》 )。主治耳鸣,耳聋,以及中耳炎等。直刺0 . 1 一0 . 2 讨。艾灶灸3 一5 壮。阳维脉奇经八脉之一。见<素问• 刺腰痛论)。其循行路线,据(奇经八脉考》 载:“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 一循膝外廉,上稗厌,抵少腹侧,• :. .• 循胁肋,斜上肘上… … 过肩前… … 入肩后… … 上循耳后… … 下额… … 循头人耳,上至本神而止。”本脉自诸阳经的交会之处起始,其脉气发自足太阳经的金门穴部位,沿着下肢外侧上行,经过骸关节部,循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与督脉会合。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等(图64 )。
阳强舌病证名。《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舌吐长不收,名曰阳强。”参见舌纵条。阳跻穴经穴别名。.指申脉。《 素问• 气穴论》 :“阴阳娇四穴。”王冰注:“… … 阳跻穴是谓申脉。”.指附阳。《 素间• 气府论)王冰注:“阳跻一,谓别阳穴也。”
阳跷脉奇经八脉之一。出(灵枢• 寒热病)。其循行路线,据《 难经• 二十八难》 载:“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躁上行,入风池。”本脉自足跟外侧的申脉穴起始,经外躁上行排骨后缘,沿股部外侧,经靛、胁,至肩膊外侧,沿颈上至口吻,到目内毗,与太阳、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失眠,目痛从内毗始等(图65 )。
阳中之阳阴阳学说内容之一。以属于阳性的事物,居于阳位而名。《 素问• 金厦真言论》 :“平旦至日中,夭之阳,阳中之阳也。”“背为阳,阳中之
一一~一‘一匕.. . . . . . . . . . . . . ? . .目.. . . . . . . . . . . . . . . . .曰山.~均~? ? -
99 田
啊篇日
、‘洲训Q 〕 、,〕 尸l 长r
草璐军皿田,, :《 险枷瓣团》 “班幽牙艺。《 咚寒素即》 百。某科铸笨壬瞥班军斗。牙卫肇班幕买围。粼薰即等。准丫丫杯叨奋封妊翔显夕切日卫盯顾‘显车嫌一哥军W 军聪‘2 年嵘一彩由W 士丫晒‘陌肖切枣困辛田龄谢‘召佃叨丫好妊(日宁)日瞬茸秘簧‘困基否丫好导丽水妊手日甲由日由口耳泌。吴军切瞥佃丫杆攻妊革士日袱茸黔香.“哥年困军萃联‘矛干田军士X 斗。影留尹誉街丢哥圳袂田。回丫回叨娜含劲准d 日。彝易砚拜乌创‘革劲咨掣乌围”彝晕、慕拜‘娜:革劝,要婴‘妥”(形¥弯习田困• to . l 摹》 用禅的资田”皿邓旅甲担屏酥训刻书甲触事" (、/桑《 寥蜀习来》 )' . “纱了(刻月寿斗)卫」呀草阿‘导丫辈导:草2 (刽甲果)皿甲草陌‘某赞写匹… … 不暨县爵凰醚缤,, " (擎雄• 黔象娜皿》 西。某姐擎了肇彭要县蒸凰’醚缉草了刻书甲斗“导瓣皿甘业田“尊币叨嵘互蜚拼目的腆卿冲‘呀测绷业眼幸写用‘寮王补币写围草石‘母举助互牟袱困困。《 寻¥奏习出困• to . ]辜》 帘升困手日“苦田壬币印酉毒。早邹d 窗‘二可晒可塑勤攀‘导用,, : (寻丫可写不• 回辜》 ‘祖鬓军驹吩翁裂毒不靴切擎补男困壬期酬终分‘币州叨鲁丫雄明叨肇补缩写困‘瞬笨琳丫毋。.‘不翔篓田阿用篓,,昌冬缩‘蓄照印母荤口目军毋荤切幽用田‘狙寡切犁珊畔互围用辫谢的壬不日”困剧味田牙澳‘彭草中性‘丰军性用影幸“攀之落丫中擎‘谈昙末平壬留买“率哪葺百鱼相益孑“习一架邪‘瀚丫箭荔攀哥县‘(导军率I )躲断孟特罕量‘谈潦箕‘瞬丫普暮湃喜斗‘(导军丰g ' 0 )躲梁丢将彩书裂耸。‘铡将琴》 瞥餐• 助于”牙景蛋障祷附翻中田" “平团爷中田歇肺‘鲜型买叹佃百羽,, :《 寒+丁• 奋寒》 。触醉‘观目叨鲜型买鲜草译佃草可‘观围叨呀里县澎酉曹姆丰盯。岑2 豁目幸崔畔田困拥困扮中日" . ‘田草中因‘围草中困,,型岁釜谢互算图田困加碘瞬‘币田一塑和了攀困仃孟禽‘币创一型和才攀田盯丢葺鲜‘琴母琳互‘聋黔即互导二“‘田壬谢乌因‘因壬斟写幽,, ‘旱型岁釜谢互切田即W “田了申困军阿士g 可‘用军申都譬易创拐巴创了中田军「过绷可‘田瞥某哪暑绷令‘中了洲互晕湘腆“。不拐‘田了中创‘困军酬… … :不叨‘困了中田‘团军晶,, :军碘(形晕箕翻等• 回辜)‘旱塑寻滩置零吐习,手艺目幸切日用了盯。忍博摊瞬霎业‘早型拯目幸晋石田因职‘留五谢互某鲤百里‘书flx 叨瞬冒回业草用鱼‘寻瓣拯畔一著围围。(寻¥茜匹姿• 刨辜》 留。当釜田互谢互叱琴尽斗互切倒了田用歇回.‘田草中目,,乌朋草中团“。平朝‘ha 了中田‘围军某., ' .。平团草中田‘团了丫‘昌篡至申日,, : (寻星章国平• 回辜》 。牙型玛田壬留‘琳清切羽,团壬瞥冲。一了最甲腆券田困的了中团" “平.7 , ‘田
幼
拥我田
刀叮白“l 八
8t9
15 日649
四,有伤寒发斑,有时气发斑,有热病发斑,有温毒发斑,斑斑如锦纹,或发之面部,或发之胸背,或发之四末,色红赤者,胃热也,紫黑为胃烂也。一则下早,一则下之晚,乃外感热病而发斑也,当服元参、升麻、白虎等药。”亦可用泻心汤、调胃承气汤等方。参见斑、阳斑条。
阳证似阴真热假寒证的别称。《 景岳全书• 传忠录》 :“寒热有真假者,阴症似阳,阳症似阴也。”多因阳盛之极,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 医宗必读• 疑似之症须辨论》 :“阳盛之际,往往发厥,厥则口鼻无气,手足逆冷,有似乎阴也。”《 万病回春》 :“阳症似阴者,初起身不热,头不痛,四肢厥冷,身寒怕寒,腹痛呕吐,泄泻跄卧,好静沉默,不渴,脉沉迟细微。或兼见不欲衣被,大小便闭涩,或赤或黑,烦闷昏迷,不眠口渴,指甲时温,不问脉之浮沉迟数,但重按微有力者是也。此阴失守而避在肌表,亢阳侵于内,法当下之,不可作阴症治也。”参见真热假寒条。
阳证咳逆病证名。指呢逆之属热者。见《 类证活人书• 间咳逆》 。《 杂病源流犀烛• 呢逆源流): “呱逆阳症,发热口苦,胸满脉数,宜橘皮竹茹汤,或小柴胡汤加橘皮、竹茹。”参见咳逆、呱逆条。
阳明之阳出(素间• 皮部论》 。阳明经之阳络。名害蜚,详该条。
阳明为阂经脉生理特点。出《 灵枢• 根结》 。阳明主阳经之里,故为阖。
阳明外证即阳明经证。详阳明经病条。阳明头痛病证名。O 指伤寒阳明病而见头痛者。(兰室秘藏• 头痛门}: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 头痛而在阳明经脉循行部位者。《 冷庐医话• 头痛》 :、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参见头痛、三阳头痛条。
阳明里证即阳明腑证。详该条。
阳明经证证名。即阳明经病。见《 医学心悟)o 详阳明经病条。
阳明经病亦称阳明经证。<伤寒辨证• 六经证治): “传至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宜升麻葛根汤。此证有在经在府之别。如目痛,鼻干,微恶寒,身热,脉浮洪,病在经也。”阳明经病又有在标在本说。在标宜辛凉解肌,在本宜清热保津。《 伤寒全生集• 足阳明经见证治例》 :“其证目痛、鼻干、不眠、头额痛、身微热、恶寒,此是阳明经之标病,不拘日数多少,便宜解肌;如身热,烦渴欲饮水,汗出恶热者,此阳明经本病也,当清解邪热。”(医宗金鉴• 订正伤寒论注): “阳明主里,内候胃中,外候肌肉,故有病经病府之分。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 一治阳明经病,则以葛根汤或桂枝加葛根汤发之,或以白虎汤清之,或以柴胡白虎汤和之,随其证而施之可也。”《 医学心悟• 阳明经证》 :“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葛根、升麻、秦芙、荆芥、赤
芍、苏叶、白芷、甘草、生姜)。本方即治阳明经标病,若见身热、烦渴、汗出恶热者,宜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参见阳明病、阳明腑病条。阳明腑证即阳明府病。见<医学心悟》 。详阳明府病条。
阳明腑病病名。亦称阳明腑证。(伤寒辨证• 六经证治): “潮热、自汗、澹语、发渴、大便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发斑发黄,狂乱恶热,脉沉数,病在府也。”治宜攻下燥实为主。《 医学心悟• 阳明经病》 :“假如邪已入腑,发热转为潮热,致有澹语、燥渴、便闭、腹胀等症,是为邪气结聚,则用承气汤下之。”《 伤寒全生集• 足阳明经见证治例》 :“若潮热、自汗、澹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急宜调胃承气汤下之。”《 医宗金鉴• 订正伤寒论注): “其治阳明府病,虽均为可下,然不无轻重之分。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胆汁导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参见阳明病、阳明经病条。阳明蓄血病名。.指伤寒阳明热邪与宿寮相搏结而成的蓄血症。见《 伤寒溯源集》 。<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癣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指久患牙齿蛀蚀作痛者。牙齿蛀蚀,数年不愈者,此阳明经蓄血也。嗜酒者多患之。治宜桃仁承气汤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服之(见《 张氏医通• 齿》 )。
阳明痒疟疟疾之一。即温疟、瘴疟。(症因脉治》 卷四:“阳明痒疟<内经》 名牵疟,仲景名温疟。痒疟之症,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呕,面赤口渴,虽热已而六脉仍数大者。(内经》 名热伤阳明瘫疟之症,仲景发明《 内经》 阳明痒疟,则曰身无寒,骨节疼痛,烦冤时呕,更其名曰温疟是也。痒疟之因,夏秋暑热之令,热气伤人。《 内经》 云,阴气先绝,阳气独发,此暑热伤于阳经,阳独用事,毫无阴寒,故名曰痒热疟也。”宜用白虎加桂枝汤;治太阳阳明,家秘用桂枝黄荃汤,兼治少阳阳明;并可用三阳和解汤。参见痒疟、温疟、疟疾条。
阳物细小证名。指阴茎短而细小之症。多因肝气不足所致。《 辨证录• 种嗣门》 :' ,男子有天生阳物细小,而不得子者,人以为天定之也,谁知人工亦可以造作乎。,, , ,二盖人之阳物修伟者,因其肝气之有余;阳物细小者,由于肝气之不足。”又“欲使小者增大,要非补肝不可。然而肾为肝之母,心为肝之子,补肝而不补其肾,则肝之气无所生,补肝而不补其心,则肝之气有所耗,皆不能助肝以伸其筋,助筋以壮其势,故必三经同补。”宜补肝壮筋,兼益心肾。用夺天丹、展阳神丹等方。
阳毒喉风病名。见《 咽喉经验秘传》 。即外缠喉风。详该条。
阳起石丸.(重订严氏济生方》 。缎阳起石、冤丝子(酒制)、鹿茸(酒蒸)、炮天雄、妙韭子、酒肉灰蓉
650
阳六画
各一两,覆盆子(酒浸)、桑寄生、石解、沉香、蚕蛾(酒炙)、五味子各五钱。为细末,酒煮糯米糊为丸,空腹盐汤送下。治精清精冷无子。.《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十八方。锻阳起石、锤乳石各等分。为细末,加酒煮附子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米汤送下。治下元虚寒,精滑不禁,大便澹泻,手足厥冷。
阳胜则热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气偏胜,则可产生热性的病变。
阳脉之海指督脉。在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脉均会于督脉,有统率阳经和调节一身阳气的作用,因称阳脉之海。《 十四经发挥):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愉,… … 属阳脉之海也。”
阳损及阴由于阳气不足而影响阴精化生不足的病机。如水肿、腰疫、膝冷等肾阳虚的证候,发展日久,缺乏阳气的能动作用,阴精的产生和摄取不足,就会出现烦躁、咽干、喉痛、齿眼出血等肾阴虚的证候。
阳病治阴出(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是阴阳学说在治疗上运用的方法之一。.“阳胜则阴病”,阳热盛的病证,耗损了阴津,治宜甘寒生津,保存津液;又如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脉虚大,用加减复脉汤甘润滋阴。.疾病的症状在阳经,可针刺阴经穴位。如足阳明胃经的呕吐,可针刺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太冲(足厥阴肝经穴)。
阳浮发热病证名。指脾肾阳浮不敛的发热。(金匾翼• 阳浮发热): “阳气虚浮,其端有二:或脾胃气虚,阳浮于外。其症上见呕恶,下为搪泄,其脉大而不实,身虽大热,切忌寒凉,宜甘辛温药温其中,使土厚则火自敛也;或肾虚火不归经,游行于外,其症烦渴引饮,面赤,舌刺,唇黑,足心如烙,或冷如冰,其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宜八味肾气丸之属,导火下行也。”参见发热、阳虚发热条。
阳盛阴伤根据阴阳消长的规律,阳热过盛的病证,往往耗伤阴津。如气分热盛,治宜甘寒生津;胃肠热结,治宜急下存阴;营血热盛,治宜清营养阴,或兼凉血解毒。对于阳热过盛的一切病证,谨防阴津的耗损,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阳盛格阴指热极似寒的一种反常表现。病的本质属热,因邪气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透,表现为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或服寒药不纳等假寒症状。但病人心胸烦热,腹部们之灼热,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等反映热盛本质的证候。《 医宗金鉴• 伤寒心法要诀>: “阳气太盛,阴气不得相荣也。不相荣者,不相入也,既不相入,则格阴于外,故曰阳盛格阴也。”阳虚水泛脾肾阳虚,尤以肾阳(命门火)虚,温运失职,水液运行障碍,而泛溢于脏腑与躯体之间成为水肿、痰饮等证。《 医宗必读>: “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窝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常见于慢性肾炎、肾变性、心
性水肿等。治宜通阳利水或温肾行水。阳虚失血病证名。《 金匾翼• 诸血统论): “阳虚失血者,脾胃气虚,不能固护阴气也。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剂。然亦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耳。外证必有虚冷之状,其血色必黯黑而不鲜。法当温中,便血自归经络。可用理中汤加南木香,或甘草干姜汤。”《 医略六书》 谓“肾中阳虚,下寒上热,八味丸以引火归元。”如阳虚大吐血成升斗者,初用花蕊石散以化之,随用独参汤以补之,继用四君、八珍等调之(见<医学心悟))。参见吐血、内伤吐血条。阳虚发热病证名。指阳气虚衰而致的发热。见《 丹溪心法• 发热》 。《 景岳全书• 杂证漠》 :“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医蝙》 卷一:“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为无根之火,乃虚焰耳。证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前却不能饮,肌表虽大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数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误投寒凉立死。”参见发热、阳浮发热条。阳虚头痛病证名。指阳气不足,无力升举所致的头痛。《 景岳全书• 杂病漠): “阳虚头痛,即气虚之属也。亦久病者有之,其证必戚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食饮不甘,脉必微细,头必沉沉,遇阴则痛,逢寒亦痛。”参见气虚头痛条。阳虚自汗自汗证之一。见《 赤水玄珠• 汗门)。由于阳气虚弱,揍理不密,故汗液易泄。症见畏寒,倦怠,汗出觉冷。治宜温阳固表。可用蔑附汤、黄蔑建中汤等方。参见自汗条。
阳虚阴盛由于肾阳虚不能温养脏腑出现阴寒内盛证候。症见形寒肢冷、痰饮、水肿、泄泻等。阳虚恶寒恶寒证之一种。《 证治汇补• 恶寒章》 :“阳虚恶寒,以阳气能温分肉而充皮毛,肥揍理而司阖闻,内伤房欲,火衰恶寒,即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其症必兼蜷卧,足冷,溉溉自汗,两尺沉细。”(景岳全书• 杂证漠》 :“其证则未冷先寒,或手足清厥,或身为寒栗,或脾胃不健,或肚腹不实,或小水频数,或阳道不壮,或每多恐畏,或眼耳少神,是皆阳虚生寒也。治宜温补元气,其微者宜五君子煎、理阴煎、六气煎、温胃饮、寿脾煎之类择而用之。其甚者宜大补元煎、右归饮、右归丸、四味回阳饮、六味回阳饮、海藏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医偏• 恶寒): “阳虚则恶寒也,治宜姜、附、参、茂之类助阳固表。”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阳虚眩晕病证名。见《 世医得效方》 卷三。因阳气不足,清阳不能升达头部所致。《 医略六书• 眩晕): “元阳寒冷,真火不归,眩晕,躁扰,此虚赢人多阳虚眩晕。”症见头晕头痛,恶寒,耳鸣耳聋;或眩晕欲倒,气短自汗,手足冷,脉沉细;或晨起头晕,片时一一一~? ? . . . . . . . . . -一
六画
阳651
自定。治宜温阳补气。用三五七散、参附汤、正元散、黑锡丹等方。参见虚阳上浮眩晕条。
阳虚喉痹病名。见(景岳全书• 杂证漠)卷二十八:“阳虚喉痹,非喉痹因于阳虚,乃阳虚因于喉痹也。盖有因喉痹而过于攻击致伤胃气者;有艰于食饮,仓糜空虚,亦伤胃气者;又有气体素弱不耐劳倦而伤胃气者。凡中气内虚,疼痛外逼,多致元阳飞越,脉浮而散或弱而涩,以致声如奸睡,痰如拽锯者,此肺胃垂绝之候,速宜挽回元气,以人参一味浓煎,放心徐徐饮之,如痰多者或加竹沥、姜草亦可。”阳雀花根见清• 刘士季《 草木便方》 。为金雀根之别名,详该条。
阳常有余见<格致余论》 卷一。阳,指气、火。多指精血亏损、阴不济阳所产生的内火。朱丹溪认为饮食失节,嗜酒纵欲,伤栽过度,则阳热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
阳维脉病指阳维脉经气异常出现的病症。《 难经• 二十九难):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相持。阳维为病,苦寒热。”(脉经》 卷二:“诊得阴维脉浮者,堑起目眩,阳盛实,苦肩息,洒洒如寒。”《 杂病源流犀烛• 阳维阴维脉病源流>以桂枝汤、麻黄汤、黄蔑建中汤等方治阳维脉病。
阳强不密指阳气亢盛而不能固密。(素问• 生气通天论>,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盖阳气过亢,又失其固守之位,则在内的阴分自受损耗,且蒸迫而使其外泄,致真阴亏损。说明阴阳的主要关键,在乎阳气的固密而护卫于外。
阳跷脉病指阳跷脉经气异常出现的病症。《 素问• 缪刺论): “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毗始。”《 难经• 二十九难):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杂病源流犀烛• 阳跷阴跷脉病源流): “至其为病,阳跷则阴缓而阳急。阳急则狂走,目不昧。洁古云,里和表病,为阴不病而阳病。阳病则寒,其治风池、风府。若在阳表,当汗,桂枝汤、麻黄汤。若在阴里,当下,承气汤。”
阳缩不伸指男子阴茎内缩之证。见《 得心集医案• 痪证门》 。即茎缩,属阴缩范畴。详阴缩条。阳健锭灸灸法之一。见<针灸逢源》 。《 理渝骄文》 载阳隧锭的制法:用硫黄一两五钱,铜勺化开,依次入川乌、草乌、蟾蛤、殊砂细末各一钱,僵蚕一条(研细末),冰片、察香各二分,搅匀后倒入瓷盆内,荡转成片状,剪成麦粒大小,用瓷瓶收贮。使用时取一片置穴上,点燃,待自灭。灸后局部起一水泡。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手足挛急等。
阳中之太阳O 指心。(灵枢• 九针十二原}: “阳中之太阳,心也。”.指两手之三阳经络。《 灵枢• 阴阳系日月): “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
阳中之少阴.指肺。《 灵枢• 九针十二原》 :“阳中之少阴,肺也。”.指两手之三阴经络。《 灵枢• 阴阳系日月): “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
阳明三急下指急性热病传至阳明腑实阶段的三
种急下证。即《 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经脚气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暑湿流注足阳明胃经而成的脚气。症见寒热,呻欠,口鼻干,腹胀,脾膝膜中循腑外廉、下足附入中趾内间皆痛。若风胜者,自汗;寒胜者,无汗、痛甚;暑胜者,热烦;湿胜者,重着、肿满。治宜微利之,用大黄左经汤等方。
阳明脉解篇<素问)篇名。吴崖注:“解,释也。是解释阳明经为病之义。”本篇分析阴阳经脉的实热证状和病理变化,说明阳明病恶木、恶火、恶人的道理,故名。
阳明病外证指阳明病的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在表现。《 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间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旧明病多属里、热、实证。由于里热外蒸,可见内外俱热证候。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经病、腑病所共有。《 伤寒来苏集}: “四证是阳明外证之提纲。”参见阳明病、阳明经病、阳明府病条。
阳和解凝膏《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又名阳和膏。鲜牛芬全草三斤,鲜白凤仙梗四两,大麻油十斤,肉桂、宫桂、附子、桂枝、大黄、当归、草乌头、川乌头、僵蚕、赤芍药、白芷、白蔽、白岌各二两,川芍、续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椽、陈皮各一两。前二味用麻油先煎至枯,去渣再煎诸药至枯,去渣隔宿使油冷,每油一斤,入炒透铅丹七两搅和,次日文火再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离火,入乳香末、没药末各二两,苏合油四两,察香一两研细入膏,搅匀,出火气,半月后摊贴患处。治阴疽流注等已溃或未溃者。
阳毒桅子汤见(证治准绳• 伤寒》 快三。即桅子仁汤,见该条。
阳胜则阴病出(素间• 阴阳应象大论》 。阳指阳热,阴指阴液。谓阳热偏胜,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律、伤阴的病证。
阳盛则外热人体感受外邪之后,卫外的阳气盛于表层,与邪相争,引起发热症状。(素间• 调经论》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滕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阳盛阴虚脉脉象。重按沉取,细而小,轻按反见实大。《 难经• 六难):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
阳虚则外寒出(素间• 调经论)。阳虚,指气虚或命火不足,脏腑机能衰弱,抗病能力低下而产生外寒的病证。临床表现为面色皖白、畏寒、肢冷、容易感冒等。
阳旺而痛内障证名。指眼珠从午夜至午前作痛的证候。<眼科纂要》 卷五:“午前痛(自午逆上至子
652 卜日阴
画
为阳),阳旺又当阳,痛久也能生白翁,急宜抑火。”参见目痛条。
阳明三急下证指阳明病急用下法的三种症型。(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又:“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又:“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以上三急下证,亦称阳明病三急下法。(尚论篇): “阳明经亦有急下三法,以救津液。一汗多津越于外;一腹满津结于内;一目睛不慧,津枯于中。”参见阳明病条。
阳明少阳合病阳明与少阳两经合病,除出现阳明病的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自汗,腹满,便秘;又有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等外,必见下利。《 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阳虚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症之一。见《 症因脉治》 卷四。因肝肾阳虚,施泄无权,关门不利所致。主要症状为小便滴沥不畅,或全然不通,僧寒喜暖,手足逆冷,小腹冷,脉沉迟。治宜温阳为主。方如金赓肾气丸、八味丸、理中汤之类。参小便不利条。阳盛阴虚失血病证名。《 不居集》 卷十三:“阳盛阴虚失血。口鼻出血,皆系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卜窍。法当补阴益阳,则血自归经也。”阳盛阴虚失血除见口鼻出血外,还可见吐血、呕血、大便下血及不规则的阴道出血。
阳络伤则血外溢阳络,指上部、属表的络脉。血外溢,指咯血、鼻血、牙酿出血等。这类出血.多属肺胃阳热炽盛而络脉损伤所致。《 灵枢• 百病始生》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鲤血。”
阳衰不能抗阴之病病证名。明• 倪维德《 原机启微》 :“人有昼视通明,夜视阁见,虽有火光月色终不能睹物者何也?答曰:此阳衰不能抗阴之病,谚所谓雀盲者也。”由于白昼阳盛,虽阳衰亦能明视,夜则阴盛,故阳气虚衰不能抗阴而夜视阁见。详雀目条。阴与阳相对的一类事物或性质。参见阳条。阴人出《 灵枢• 通天》 。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阴盛者。太阴之人及少阴之人均属于此。参见五态条。阴干十天干各有阴阳所属,其中乙、丁、己、辛、癸为阴。阴干主运气不足,为不及。
阴土脾与胃同属五行之土,脾为脏而属阴,故称脾为阴土。《 脾胃论》 卷下:“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动。”
阴门见(石室秘录》 。指妇女的阴道外口。阴市经穴名。代号ST33 。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阴鼎。.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大腿前外侧,骼前上棘与骸骨外缘连线上,距骸底外侧端3 寸处。一说‘’当伏兔下行二寸,临膝取之”( (备急千金要方》 )。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并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通过。主治腿膝麻痹疫痛,屈伸不利,小腹胀痛,水肿,庙气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炫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阴支十二地支各有阴阳所属,其中丑、卯、巳、
未、酉、亥为阴支。
阴中外生殖器。《 素问• 至真要大论》 :' ‘阴中酒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
阴气与阳气相对。泛指事物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之一。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阴气指形质;就脏腑机能来说,指五脏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营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内里的、向下的、抑制的、减弱的、重浊的为阴气。<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阴火指饮食劳倦,喜怒忧思所生之火,属心火。元• 李呆(脾胃论•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 … 脾胃气虚,则… … 阴火乘其土位… … 。”
阴户见(景岳全书• 妇人规}。即妇女的阴道外口。
阴水病证名。水肿病两大类型之一,多属虚证。因脾肺虚弱或肾经亏损等所致。渴,大便搪,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医学入门• 水肿): “阴水多内因,… … 或肌饱劳役、房欲而见阴证。”<类证治裁• 肿胀): “因肺脾肾虚,致水溢者,为阴水。”脾阳虚弱,证见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院闷腹胀,纳减便塘,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濡缓等,治宜健脾利水,用实脾饮、木香流气饮等方。肾阳虚衰,证见腰以下肿甚,畏寒肢冷,神疲气怯,面色恍白,腰脊痪重,舌胖色淡苔白,脉沉细弱等,治宜温肾化水,用真武汤、金匾肾气丸等方。参见水肿、遍身肿条。
阴处O 伏居于地下而未出地面者。《 素问• 阴阳离合论): “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指暗处。<素问• 至真要大论》 :“阴处反明”。.指前阴部位。
阴包经穴名。代号LRg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厥阴肝经。位于大腿内侧,股骨内上躁上4 寸,当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一说“在股内廉膝上三寸,横直阴市”(《 针灸集成》 )。布有股前皮神经及闭孔神经前支,深层外侧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通过。主治月经不调,小便不利,遗溺,尿闭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灶灸母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阴头即阴茎头。又称龟头。《 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
阴邪稗六淫病邪中的寒、湿等。与风、暑、燥、火等阳邪相对而言,性质属阴,致病每阻滞气化活动,故名。.指侵犯阴经的邪气。
阴贞南北朝时北魏医生。履贯欠详。阴闭证名。见(证治准绳• 幼科》 。指因寒湿乘虚入里,而致小便不通。因先天察赋不足,元气衰微,气化不宣,水道不能通调,而致小便不通。症见神疲、声低、面唇色淡、舌润、指纹淡红。治宜培补元气,温化利水。用五菩散合独参汤。
阴廷位于阴囊之后、会阴之前的高起部分。《 身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甲-- ? . . . .曰.口.
六画阴653
经通考• 身经问答》 :“下极之前,男为阴廷,女为窈漏。”
阴血即血液。因血属阴,故称。《 灵枢• 通天》 :“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墙。”参见血条。
阴关经穴别名。所指有二:① 出《 针灸甲乙经》 。即承扶.见该条。② 出(针灸甲乙经》 。即大赫,见该条。
阴交经穴名。代号RN7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少关、横户。属任脉。任脉、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 寸。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脐周疼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血晕,病气,水肿;以及肠梗阻,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10 一20 分钟。
阴汗证名。O 指前阴、阴囊及其附近处局部多汗。《 医林绳墨• 汗》 :“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动劳,汗出腥秽。”有因肝经湿热所致者。《 张氏医通• 汗): “阴汗,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二味,风能胜湿也。或当归龙荟丸及二妙散俱效。阴囊湿者,以炉甘石锻过扑之,密陀僧亦佳。”(兰室秘藏)用清震汤、固真汤治阴汗,两丸如冰,前阴赓弱,小便黄,余沥燥臭,亦属湿热之症。有因肝肾亏损,湿热下乘者。(医略六书》 卷二十:“酒色过度,湿热下乘则精血不藏,每多阴汗,宜滋肾凉肝。”用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白芍。《 奇效良方》 卷四十五:“前阴如冰冷,并阴汗,两脚赓软无力。”宜补肝汤。有因肾虚阳衰而阴囊多汗者。<杂病源流犀烛》 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多汗之属阴证者,常汗出而冷。《 景岳全书• 杂证漠》 :“阴汗者,冷汗也。”多由阳衰阴盛所致。治以益气温阳为主,选用人参建中汤、参附汤、六味回阳饮等方。参冷汗条。
阴池推拿穴位。出陈氏《 小儿按摩经》 。位于腕部掌侧横纹的尺侧边。与其它穴位配伍,可治头痛。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观点。中医阴阳学说是这些思想与医学实践结合所形成的理论。主要内容:O 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万物的纲纪,一切生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这一理论贯串于解释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诊断、防治等整个医学领域中。① 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的。《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膜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② 阴阳互相消长和转化。《 灵枢• 论疾诊尺》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
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这些观点,构成了人与大自然相应、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的内涵,并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内容不断有所丰富。如八纲辨证、伤寒的六经学说、脏腑辨证理论和温病卫气营血学说等、都是阴阳理论指导下,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建立起来的,由此形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辩证法的内涵仍然是朴素的。因此,对于中医的阴阳学说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以现代科学为手段,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整理提高。
阴吹病名。出《 金匾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指阴中时时排气如矢气之状。多因谷气实,胃气下泄;或气血虚、中气下陷所致。谷气实者,兼见大便秘结不通,排出声音响亮,连续不绝,治宜润燥导下,方用膏发煎(猪膏、乱发);中气下陷者,兼见气短懒言,倦怠乏力等,治宜补中益气,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升麻、柴胡。
阴谷经穴名。代号Kllo 。出《 灵枢• 本输》 。属足少阴肾经。合(水)穴。位于膝内侧横纹头,半键肌键与半膜肌键之间凹陷处,曲膝取穴。布有股内侧皮神经,并有膝上内侧动、静脉通过。主治小便不利,遗精,阳萎,崩漏,带下,病气,阴囊湿痒,膝痛,以及尿路感染,尿沸留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注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图66 )。
于祥
图66
阴卵即肇丸。(素问• 骨空论》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
阴冷病证名。又名阴寒。《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胞络劳伤,子脏虚损,风冷客之,冷乘于阴,故令冷也。”症见阴部寒冷,甚至小腹冷痛,多影响生育。治宜补肾壮阳。方用金圃肾气丸。(妇人良方大全》 :“妇人阴冷,因劳伤子脏,风冷客之,用五加皮、干姜、丹参、蛇床子,熟地黄、杜仲各三两,钟乳粉四两,天门冬一两,地骨皮二两.酒十五升,渍二宿,每服一盏,空心食前饮之。”
阴证.八纲中的里证、寒证、虚证,称为阴证。.正气虚寒或阴寒内盛之证,如面色苍白或暗晦,踌卧肢冷,静而少言,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短乏力,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大便搪薄,小便清长,腹痛喜按,舌淡胖嫩,苔润滑,脉象沉迟细无力等。.外科疮疡之见疮根散漫,皮色黯淡,不红不肿,不掀热,不硬不痛者为阴证。
654 阴陇
六
陇,盛也,亦作高而隆起。《 灵枢• 营卫生
会>: “夜半为阴陇。”谓夜半是阴气最隆盛的时间。阴纵证名。指阴茎挺长不收,或肿胀而妾之证。见(医学纲目• 肝胆部》 。又称茎纵。多由肝经湿热所致。《 杂病源流犀烛• 前阴后阴病源流》 :“阴纵,亦名阴挺。由前阴受热,则玉茎挺长不收,或肿胀而妾,或与股相磨难行,甚至两胁气逆上,手足倦弱。”治宜清肝化湿。用柴胡胜湿汤、小柴胡汤加黄连或黄柏、龙胆泻肝汤等方。甚者用三一承气汤。外用朴硝、荆芥煎汤浸洗,或用丝瓜汁调五倍子粉外敷。若肿挺减轻而坚块不消者,可用青皮配以散风药。参见茎纵、阴挺条。
阴茄病名。(妇科易知》 :“阴户出物如茄,亦阴挺之类也。”详阴挺条。
阴茎男性外生殖器的一部分。简称茎,又名玉茎、茎物、阳物、阳事、溺茎。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经筋均聚于阴器。(医学入门• 庙》 :“筋庙,阴茎肿胀。”, 阴刺古刺法。十二节刺之一。《 灵枢• 官针》 :“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躁后少阴也。”指左右配穴的刺法。用于治疗寒厥,如下肢寒厥,可针刺两侧足内躁后少阴经穴。
阴易病名。阴阳易之女传于男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四:“妇人病新差,未平复,而男子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阴易。身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头痛不欲举,眼中生花。”参见阴阳易条。
阴郑① 经穴名。代号HT6 。出(备急千金要方》 。《 针灸甲乙经)名手少阴郑。《 外台秘要》 作少阴郑。属手少阴心经。手少阴之郑穴。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脑挠侧缘,腕横纹上0 . 5 寸处。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并有尺动脉通过。主治心痛,惊悸,盗汗,哑血,失音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灶灸1 一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② 经穴别名。见气之阴郑条。
阴肿证名。出(诸病源候论》 卷九。又名脱囊、蚌疽。即外阴部肿大的病证。(外科大成》 概括为:① 单纯阴囊肿大。多因感受寒湿而致。宜用桃仁丸。② 指内吊。详该条。③ 阴囊肿大,光亮不痛,偶见阴茎全缩。多为肝肾气虚而致。宜橘核煎汤调服匀气散。④ 阴囊肿大,伴四肢肿胀,二便不通。多因膀肤蕴热,风热乘之所致。宜服三白散。⑤ 妇女阴户肿胀。多因心火下移所致。宜服导赤散。外治均用立效散。
阴股同股阴。详该条。
阴病病名。① 指厥病。<宣明论)卷一:“阴庙牵引小腹痛,诸厥庙,即阴病也。嘻欲劳痛.不可忍之。”多由七情内郁或房事过度,厥阴受病所致。《 医林绳墨》 卷四:“或遇忧怒所感,郁而不发,反将房劳触动,结为阴病者有之。”治宜理气解郁、泻邪补经,用羡葵汤、简香棣实汤等方。参见厥庙条。② 指癫疮。(证治准绳》 卷六:“阴庙,一名癫病。”参见癫庙条。③ 肠癫、卵胀、气癫、水癫之合称。见《 圣济总
录》 卷九十四。详各该条。
阴疟病名。O 指三阴疟。(类证治裁• 阴疟); “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 一以伏邪深入三阴,故名阴疟也。”.泛指在里、在阴、在脏之疟。见(医学入门• 疟》 。参见阳疟条。阴经又称阴脉。经脉中之属阴者,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跷脉等。阴毒感受疫毒所致的一种病证。《 金僵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其证类似后世所称之温疫、温毒发斑,以其面目青、身痛,故称‘,阴毒。”阴茧病名。见谢观《 中国医学大辞典》 。因肝火湿热太甚下注,或新婚伤损,或交合不洁染毒而成。症见阴户一侧或两侧结肿,形如蚕茧。治宜清肝泻热解毒。方用逍遥散加减,或用甘草水薰洗。阴挺病证名。① 即强中。《 证治汇补• 病气附阴挺>: “阴茎挺纵不收,为强中之症。”治宜助阴抑阳,地黄汤加牛膝、知柏之类。详强中条。② 即阴纵。<杂病源流犀烛• 前阴后阴病源流): “阴纵,亦名阴挺。”详阴纵条。③ 即子宫脱垂。、《 济阴纲目• 前阴诸疾门》 :“妇人阴挺下脱,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子脏虚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又:“阴挺下脱,当升补元气为主,若肝脾郁结,气虚下陷,用补中益气汤。若肝火湿热,小便涩滞,用龙胆泻肝汤。”阴脉.阴经之脉。包括手足三阴经、任、阴维、阴娇等经脉。《 难经• 三十七难》 :“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指脉象之沉、迟、细、小、涩、结等。阴独经外奇穴名。见《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位于足背侧,第四、五趾之夹缝间,侠溪穴微前处。主治足背肿痛,月经不调等。斜刺0 . 3 一0 , 5 寸。艾注灸3 壮;或温灸3 一5 分钟。阴蚀病名。出《 神农本草经)石硫黄条。亦名阴中生疮、阴疮、阴蠢、纂、阴蚀疮等。病因情志郁火,损伤肝脾,湿热下注,郁蒸生虫,虫蚀阴中所致。症见阴部溃烂,形成溃疡,脓血淋漓,或痛或痒,肿胀坠痛,多伴有赤白带下等。治宜清热利湿杀虫。方用革解渗湿汤(《 疡科心得集}:革薛、惹茵仁、黄柏、赤获荃、丹皮、泽泻、滑石、通草),并用外治法:塌痒汤( (疡医大全》 :苦参、狼牙、蛇床子、当归尾、威灵仙、鹤虱),煎汤熏洗。珍珠散(辽宁中医学院主编《 妇产科学》 :珍珠、雄黄、青黛、冰片、黄柏、儿茶),局部上用。
阴疮病名。① 系指颊在下生疮,漫肿疼痛,或左或右,身发寒热。《 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受风热湿郁结,或食煎炒灸傅而成,或左或右。”发于左者,名左阴疮;发于右者,名右阴疮。详见各该条。② 指女性外生殖器之生疮者,如《 金厦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篇:“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③ 外科阴证,阴疽也俗称阴疮。④ 亦有称褥疮为阴疮或印疮者。
阴烂病证名。见王世雄《 潜斋医学丛书简效方》 。指外阴溃烂。用锻牡砺、飞滑石、锻蚌蛤、人中一丁一一一一一一
阴655
白、缎龙骨、冰片,共研末局部上药。参见阴蚀条。阴突出清• 施雯《 盘珠集胎产证治》 。即阴挺。详该条。
阴结病证名。.指胃肠阴寒固结,或精血亏耗,大肠干燥所致的便秘。见《 兰室秘藏• 大便燥结门》 。(医学入门• 燥结): “不能食,脉弦微者,为阴结。”《 景岳全书• 杂证漠>: “阴结证,但察其既无火证,又无火脉,• 一盖此证有二则,一以阳虚,一以阴虚也。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下焦阴虚则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则津液不到而肠脏干稿,此阴虚而阴结也。故治阳虚而阴结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宜右归饮,大补元煎、大营煎之类主之;或以人参当归数钱煎汤送右归、八味等丸俱妙。治阴虚而阴结者,但壮其水,则径渭自通,宜左归饮、左归丸、当归地黄饮、五福饮、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二者欲其速行,宜于前法中各加肉从蓉二三钱。”亦有以寒秘、气虚秘、湿秘等归为阴结。(证治汇补• 秘结>: “阴结者,阴寒固结肠胃,血气凝滞而秘结也,外症不渴不食,肢冷身凉,大便硬闭,脉沉而迟,宜四物合附子汤,如久不大便而脉反微墙者,黄蔑建中汤。”《 金匾翼• 便秘统论): “冷闭虚闭即阴结也。”(医学心悟• 大便不通》 :“冷闭名阴结。”参见大便秘结、寒秘、气秘、湿秘、虚秘各条。.脉象名。(注解伤寒论• 辨脉法第一》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阴络.指自手、足三阴经分出的络脉。.下行的或位置较深的络脉。《 灵枢• 百病始生》 :“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便血)。”
阴绝脉搏只现于尺部,寸、关两部不能察觉到脉动的一种脉象。‘《 伤寒论• 平脉法): “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阴都O 经穴名。代号Kllg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食宫。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 寸,旁开0 . 5 寸处(《 类经图翼》 )。另说在脐上3 寸,旁开0 . 5 寸((针灸甲乙经>) ;脐上3 寸,旁开1 . 5 寸((铜人喻穴针灸图经》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直刺0 . 5 一l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经中穴别名,见该条(《 针灸集成》 )。
阴热病名。出(医钞类编》 。指妇人阴部灼热的一种病症。可用泽兰叶煎汤熏洗。
阴徘暗徘的别称。见(医略十三篇• 类中风》 。详暗徘条。
阴脏O 五脏中,脾、肺、肾三脏属阴,故称。公泛指阴盛体质之人。《 景岳全书》 卷一:“阴脏者,一犯寒凉则脾肾必伤,此其阳之不足。”
阴疮即阴疮。详该条。
阴疽又名阴痒。指无热恶寒,小便自利,一身面目色黄而不鲜的黄疽。《 医钞类编》 卷九:“阴疽,无热恶寒,小便自利,脉迟而微。误开鬼门则肌肤冷鞭,自汗不止;误洁净府则膀肤不约,小便如奔。”《 医
门法律• 黄痒门》 :“阴瘴病,误从阳治,袭用苦寒,倒行逆施,以致极重不返者,医杀之也。… … 其始必先退阴复阳,阴退乃从阳治。”治宜温阳散寒退黄,选用茵陈附子干姜汤等方。参见阴黄条。阴痉病名。一作阴痊。① 指柔痊,即柔痉。(丹溪心法• 痊》 :“阴痊曰柔,有汗。”参见柔痉条。② 指痉病见四肚厥冷者。《 证治准绳,杂病): “痉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 … 其厥逆者皆阴也。”治宜温阳祛邪。《 太平圣惠方》 选用附子散、白术散、柴胡散等方。参见痉条。阴消病名。见《 景岳全书• 杂证漠)。指真阳不足,气不化液所致的消渴病。治宜温阳补火。参见消渴条。
阴宽病名。见王士雄《 潜斋医学丛书简效方》 。<备急千金要方》 中有治阴宽大令窄小方的记载。可能指阴道松弛、阴道壁膨出的病症。王士雄主张“肥皂英子浸去黑皮,用其白肉,加白友、五倍子、蛇床子、石榴皮、甘松、山奈、龙骨煎浓汤,日日熏洗;宽而冷者,加石硫磺煎。”
阴窍通常指尿道口和肛门等。阴黄病名。.黄疽病两大类型之一。因阳黄日久转化,或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 景岳全书• 黄疽): “凡病黄疽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症见身目黄色晦暗,胃呆腹胀,神疲乏力,胁肋隐痛,小便短少,大便不实,舌淡苔腻,脉沉细迟等。治宜调理脾胃,温化寒湿。方如茵陈五菩散、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等。阴黄可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等病。参见黄疽条。.黄疽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 黄病诸候》 :“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三十六黄之一。《 圣济总录》 卷六十一:“病人寒热,并十指疼痛,鼻中煤生,此是阴黄。”治疗宜“先烙上脱穴,更灸二十壮,次烙气海、下廉、内乳等穴。不差,灸气海、天窗、百壮。更宜服麻黄桅子汤。”若见人中反者,病情较为严重。参见黄疽条。
阴菌病名。出《 景岳全书• 妇人规》 。阴部下脱之物如蘑菇状,称为阴菌。即阴挺。详该条。阴盛指阴寒偏盛。阴盛则阳衰,往往出现厥逆、痰饮、水气等内寒证。《 素问• 调经论): “阴盛则内寒。”
阴虚阴分不足、津血亏损的证候。阴虚则生内热,每见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消瘦、盗汗、口燥咽干、尿短赤,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等症。治以滋阴为主。若阴虚火旺者,须养阴清热。阴眼指尿道外口。
阴崩病名。妇女阴中崩下为白色,古称之为阴崩。宋• 齐仲甫《 女科百问)四十二问:“受冷而白者,谓之阴崩。”多因感寒所致。宜用固经丸(炒艾叶、鹿角霜、伏龙肝、干姜,各等分,细末,鹿角胶溶合药面为小丸,每服三钱,食后淡盐汤下)。阴脱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 卷六。① 即阴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门“. .一__
656 阴
挺。相当于子宫脱垂。<医学正传)卷七:“产后阴脱,谓阴户中宫脱下也。”② 指妇人因分娩损伤胞络,或举动房劳。而致阴户开而不闭,甚则肿痛,小便淋漓。治宜补益气血。方用十全人补汤加五味子。小便淋漓者,方用丹桅逍遥散加车前子。外用蛇床子、五倍子煎汤熏洗。
阴痔病名。见《 证治准绳• 杂病》 。《 坤宁集》 :“凡九窍有肉突出,皆名为痔。妇人阴中突肉,名阴痔。”相当于子宫脱垂、子宫粘膜下肌瘤等。有因肝郁或湿热者,阴户流黄水,宜解郁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或丹桅逍遥散;有因脾虚者,阴户流白水,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局部可用乌头七个,锻纯性,浓醋熬熏洗。详见子宫脱垂条。阴痊病名。见(丹溪心法• 痊》 。即阴痉。详该条。
阴痒病名。出《 肘后备急方》 卷五。又名阴门痒。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也有因阴虚血燥而致者。症见外阴部或阴道内搔痒,甚则奇痒难忍,坐立不安。湿热者,多伴有带下量多、色黄等,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革薛渗湿汤(见阴蚀条),或用龙胆泻肝汤;阴虚血燥者,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当归饮(当归、白芍、川芍、生地、白茨黎、防风、荆芥穗、何首乌、黄茂、甘草)。局部可用蛇床子、川椒、枯矾、苦参、百部、生艾叶、杏仁,水煎熏洗。《 妇人良方大全)主张内服龙胆泻肝丸、逍遥散,外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或鸡肝纳阴中,以杀其虫。或针刺阴廉、曲骨、三阴交。
阴液精、血、津、液等各种体液的通称,因均属阴分,故名。
阴斑病证名。斑的类型之一。见《 丹溪心法• 斑疹》 。又名阴证发斑。指斑之属于虚寒者。多由体虚内有伏寒。或误进寒凉药等,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 温热类编• 伏阴》 :“阴斑者因内有伏寒或误进寒凉逼其虚阳浮散于外。”阴斑亦出胸背手足,但斑稀色淡红,隐而不显,或仅胸部微见数点。伴手足逆冷,口不甚渴,下利清谷,舌苔白滑或舌胖苔黑滑,脉虚大或沉微等症。治宜温阳散寒。选用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八味汤等方。若内伤生冷,外感寒邪而发阴斑,用调中汤等方。参见斑条。
阴厥厥证之一。指阳亏精损致四肢厥逆之证。<医林绳墨• 厥): “阴厥者,因其纵欲太过,阳亏于内,精损于外,邪气偶入,阳衰精竭,不能荣养,反被克伐,脏腑生寒而发厥也。其症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屈足倦卧,唇口青黑,或自利不渴,小便清白,是其候也。治宜理中汤、四逆汤之类。”《 医宗己任篇• 厥逆》 :“如得病便四肢厥冷,脉沉而细,手足挛而恶寒,引衣盖复不欲水。或下利清谷而厥逆者,阴也,四逆汤、白通汤;厥逆脉不至者,通脉四逆汤;手足指头微寒者,谓之清,理中汤;无热症而厥,当归四逆汤加茱英、生姜;喘促脉伏而厥,五味子汤;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吴茱英汤;寒热而厥,面色不
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绵衣包手足,服五味子汤,或兼与桂枝麻黄各半汤,须臾大汗而解。”参见厥证条。
阴暑病名。.<景岳全书》 卷十五:“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疫痛等证。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惟宜温散为主,当以伤寒法治之也。又有不慎口腹,过食生冷,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等证,此亦因暑受寒,但以寒邪在内,治宜温中为主,是亦阴暑之属也。”参暑病条。.暑温类型之一。《 医门棒喝》 初集:“暑温者,夏至后所感热邪也。古人分阴暑、阳暑。… … 或值时令湿盛,或人察体阳虚而成阴暑之证,是暑而偏于湿者。”参见暑病条。
阴鼎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阴市,见该条。
阴筋.推拿穴位名。即白筋。详该条。.皋丸的系带。《 医门法律》 “凡治水肿病,痛引阴筋,卒然无救者,,• … 。”
阴痴疹证之一。① 指痞证腹痛而手足冷者。《 杂病源流犀烛• 疹胀源流>: “阴疹,腹痛而手足冷者是也,宜用火悴;或因秽气所触而致。”宜霍香汤。② 指碎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痞证。《 疹证指微• 阴症): “有四症,俱碎然而发。”其一症头面周身四肢俱冷,手足摇动,牙关咬紧,不言眼定,头摇脚掉,手足面容变黑色,如六脉全无,元气已脱,多不治。宜急刺人中穴、并舌尖、十手指尖、十脚趾尖及两曲池穴,刺出微血;一症粹然身热暴躁,叫号不出,,头摇脚掉,牙关紧闭,不言,眼定,身强,六脉全无,初则面红渐渐紫暗而变黑色者不治。宜先用麻油以牙刷柄撬开牙关,灌入,再以绿豆煮清汁一碗冷服,苏后能言,再刮臂蠕、曲池、肩井及风府、膏育、命门穴。一症先患伤寒未愈,又感痞邪,身手如冰,寒颤不语,脉息全无,面黑色者,亦属逆症,刮刺同前。药用砂仁、木香、槟榔、青皮、广皮、灯心,阴阳水煎服。一症先患伤寒未愈,复感邪,腹痛泄泻,初不发热,渐渐发热,热极不语。刮针俱同前。仍服前药加芦粟梗五钱、石榴皮三钱、伏龙肝三钱、江鱼背脊刺三钱炙,俱炙干研末蜜九,每日空心服二钱,泻止而伤寒亦愈。③ 即冷疹。《 疹症度针》 卷上:“阴痞,俗称冷痞。”详见冷痞条。参见痞条。
阴痛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又名阴中痛、阴户痛。包括小户嫁痛、嫁痛。多因郁热损伤肝脾,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或中气下陷;或风邪客于下焦,与气血相搏,肝肾经络为之奎闭。症见阴痛,甚则痛极难忍。湿热下注者,兼见肿胀疼痛,带多色黄,治宜和肝理脾,清热除湿,方用丹桅逍遥散加味,外以四物汤料合乳香捣饼纳阴中;中气下陷者,兼见阴户坠痛,气短懒言,治宜补益中气,方用补中益气汤;风邪童滞者,兼见肿胀痛甚.治宜祛风散痊.方用一一-一-一一-一叮一一一
户
. . . . - ? ? ? ? .州.,臼.. . . . .
!川657
营蒲散(《 寿世保元》 :石营蒲、当归、秦芙、吴茱英)水煎空心服,外用艾叶、防风、大戟水煎熏洗。
阴道O 房中术的别称。《 汉书• 艺文志)房中八家,计有《 容成阴道),《 务成子阴道》 、《 尧舜阴道》 等。.女性生殖器官解剖名词。
阴寒证名。指前阴有寒冷的感觉。出《 金匾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又名阴冷。因下元虚冷,寒气凝结而致者,男子阴冷而屡,女子阴冷而腹内亦觉冷,常影响生育。治宜温肾散寒。用金匾肾气丸加鹿茸、十补丸、加减内固丸等方。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前阴、辜丸、民臀皆冷,恶寒喜热,阴汗如水,前阴疾弱,小便有余滴。治宜清化湿热。用固真汤、柴胡胜湿汤等方。又有厥庙症,厥气上冲心腹,囊冷囊缩,宜用吴茱英汤。妇人阴寒,身体肥胖者,多湿痰下流。治宜燥湿导痰,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羌活、防风等。妇人阴寒而阴中搔痒,带下绵绵者,属寒湿,用蛇床子散塞阴道中。
阴痹病名。① 指发于阴分的痹症,如骨痹之类。《 灵枢• 五邪>: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② 指阴邪所致的痹症,如寒痹之类。(素间• 四时刺逆从论>: “厥阴有余病阴痹。”王冰生:“阴,谓寒也。有余,谓厥阴气盛满,故阴发于外而为寒痹。”《 灵枢经合纂》 马漪注:“阴痹者,痛无定所,按之而不可得,即痹论之所谓以寒胜者为痛痹也。”
阴疾病证名。出《 灵枢• 经脉》 。又称阳疾。详该条。
阴痒病证名。见(医门法律• 黄痒门》 。即阴疽。详该条。
阴廉经穴名。代号LRn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厥阴肝经。位于大腿内侧,当耻骨联合上缘旁开2 寸,再直下2 寸,长收肌外缘处。布有生殖股神经,股内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有闭孔神经的前支;并有旋股内侧动、静脉的分支通过。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外阴搔痒,股内侧痛,下肢麻痹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阴精精属阴,故称。① 泛指阴液。《 素问• 六微旨大论>: ' ’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素问• 五常政大论>, “阴精所奉,其人寿。”参阴液条。② 指生殖之精。
阴漏病证名。O 《 证治准绳• 杂病): “不论(眼之)何部生漏,但从黄昏至天晓则痛胀,流水作青黑色或腥臭不可闻,日间则稍可,非若他证之长流,乃幽阴中有伏隐之火随气升而来,故遇阴分即病重,治当温而清之。”宜黄茂汤加减。.见《 外科启玄》 卷七:' ‘… … 三曰阴漏,男女阴内痛而出水者是也。”即发生在男、女前阴部之漏症。
阴缩证名。出《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指前阴内缩,包括男子阴茎、阴囊、肇丸上缩,及妇人阴户急,痛引入腹。多由足厥阴经受病而致。寒症居多。《 张氏医通• 前阴诸疾》 :“阴缩,谓前阴受寒入腹内也。”也有属热症者。因寒人厥阴所致者,宜温散厥
阴寒邪,用吴英内消散、当归四逆汤等方。《 杂病源流犀烛》 卷二十八:谓足厥阴之筋伤于寒则阴缩也,宜吴茱英内消散。因少阴直中,或大吐大泻而阳气外脱,宜回阳固脱,用大固阳汤,四逆汤加人参、肉桂。因阳明热邪陷入厥阴所致,症见腹满便秘、烦热口渴、脉实有力。宜急下存阴,用承气汤类。因肝胆有热者,囊胀茎缩、腹痛、目赤唇燥,脉弦紧。治宜清泄肝胆。用左金丸、温胆汤等方。妇人阴户急,痛引入腹者,治宜疏泄,用加味逍遥散等方。参见囊缩、茎缩条。
阴器外生殖器。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其功能和发育情况又与肾气盛衰有关。故阴器病症,常从肝肾论治。《 素问• 热论》 :“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月千。”
阴痴病名。O 指兼见阴症的痈证。《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五:“病先身冷,不惊痪,不啼唤,而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痈。”《 杂病源流犀烛• 诸痈源流》 :“阴痈亦本痰热,缘医用寒药太过,损伤脾胃,变而成阴。宜用温补燥湿药。”方用五生丸、引神归星丹等。.即慢惊风。《 证治准绳• 幼科》 :“阴痈乃慢惊也。”“小儿急慢惊风古谓阴阳痈也。急者属阳,阳盛而阴亏;慢者属阴,阴盛而阳亏。阳动而躁疾,阴静而迟缓,皆因脏腑虚而得之。”详见急惊、慢惊条。.指慢惊之后,痰迷心窍之症。(证治准绳• 幼科): “阴痛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四肢逆冷,吐舌摇头,口嚼白沫,牙关紧闭,但不甚,惊搐作啼,面色或白或青,脉息沉微。”治疗宜固真汤加回生汤同煎,调宽气饮和解。参见痈条。
阴痴病名。见《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四。肠癫、气癫、水癫、卵胀之总称。《 圣济总录》 称阴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四:“夫阴癫,属肝系宗筋,胃阳明养之… … 古方虽出四证,但曰肠癫、气癫、水癫、卵胀。… … 凡癫病,唯肠癫无问贵贱多有之。有睡卧普系延入胁下者,有坠人囊中者,或遇疲劳,天色变动,逼上囊根,肿急作痛过于寒庙,得暖则下,其如卵胀,有作热生脓为痈溃烂者,比比有之。”详肠癫、气癫、水癫、卵胀各条。
阴癣病名。指发于股臀部的癣疾。见(外治寿世方》 卷三。由风热湿邪侵于肌肤,蕴郁日久所致。或由霉菌传染而得。临症初起患处为丘疹或小水疙,渐向周围扩大而成红斑,边缘清楚、上有薄屑、痒甚,多发生股部内侧,时久可蔓延到外阴、臀部及肛「1 周围。治疗,外用癣药水或雄黄12 克以陈醋100 毫升浸后外搽,即股癣。
阴躁躁证之一。指阴盛格阳所致扰动不宁者。<类证活人书》 卷四:“阴发躁,热发厥,物极则反也。… … 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名曰阴躁。”常伴见身体微热,面赤,躁扰欲坐井中,或渴不欲饮,脉沉而微等。宜用吴茱英汤、理中汤或姜附汤,甚者四逆汤加葱白等药。阴躁亦可由肾火炎上所致。参见躁条。阴盛见陆清洁<妇人科》 。即阴蚀。详该条。阴癫五癫之一。《 诸病源候论》 卷二:“阴癫,
658 阴
初生小时,脐疮未愈,数洗浴,因此得之。”参见癫、五癫条。
阴班男性外阴部下垂的囊状物,内有皋丸、副皋和精索等器官。
阴门痒见吴梅奄《 秘传内府经验女科)。即阴痒。详阴痒条。
阴不足.即阴虚。详该条。.指肾阴亏损的脉象。《 伤寒论• 辨脉法第一》 :“假令尺脉弱,命曰阴不足。”
阴中痛出《 肘后备急方》 卷五。即阴痛。详该条。
阴风障病证名。“此症世呼鸡盲,一名雀目。本科曰阴风障,至晚不见,晓则复明”〔 清• 郑学礼<目科正宗)卷六)。详雀目条。
阴火病病名。出《 病科全书》 。多因先天亏损,寒痰凝结而成。颈部生核,大如卵形,质硬,或带小核数粒,生颈项一侧或两侧。宜固脾兼补肝肾,用加减六味地黄丸。
阴火痰痰证之一。因阴虚火旺所致。《 不居集》 卷十七:“阴火痰:面有红光者,乃阴火上炎,又当用滋阴药。”方用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等。参痰证条。阴户痛见(卫生宝鉴}卷十八。即阴痛。详该条。
阴水肿病证名。肿满之一。属寒属虚,主要由于患儿脾肾虚弱,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以致水邪停留,外泛作肿,内停作胀。《 幼幼集成》 :“阴水肿,身不热,口不渴,身冷怯寒,二便自调。”脾虚宜健脾利水,用获等导水汤;肾虚宜温肾化水,用(金,匾>肾气丸。
阴旦汤《 备急千金要方》 卷九方。芍药、甘草各二两,干姜、黄荃各三两,桂心四两,大枣十五枚。为粗末,水煎去渣,分五次(昼三夜二)温服,复令小汗。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
阴包毒病名。见《 外科启玄》 卷七。又名阴包毒疮。指生于大腿内侧阴包穴之外痈。证治见大腿痈条。
阴头痈病名。《 外科证治全书》 卷三:“阴头紫肿疼痛,名阴头痈。用鳖甲锻为末,鸡子清调敷。”阴地蔗出《 本草图经》 。又名一朵云、小春花、蛇不见、独脚篙、破天云。为阴地族科植物阴地威氏trychium ternatum ( Thunb . ) Sweet 的带根全草。分布长江流域及广西、福建、台湾。甘、苦,凉。平肝,清热,化痰,止咳,解毒。① 治头晕头痛,惊痛,痕病,火眼,目翁,百日咳,支气管肺炎,哮喘。煎服:6 一15 克。② 治痈疮肿毒,蛇咬伤。煎服并捣敷。叶含木犀草素等。鲜草煎剂在体外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阴成形指阴主形体。《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化气,阴成形。”张景岳注:“阴静而凝,故成形。”阴阳人人病的俗称。详该条。
阴阳穴① 经外奇穴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 。位于踢趾趾节横纹内侧端。主治卒中恶风,赤白带下,
泻注,肠庙。艾住灸3 壮。② 经外奇穴别名。即营池,出《 备急千金要方》 ,见该条。③ 推拿穴位名。位于腕部掌侧横纹的挠侧边及尺侧边,即阳池穴和阴池穴。应用手法时,有分阴阳与和阴阳之别。(小儿按摩经• 手诀》 :“分阴阳:屈儿卷于手背上,四指节从中往两下分之,分利气血。”“和阴阳:从两下合之,理气血用之。”详分阴阳、和阴阳各条。阴阳刺即偶刺,见该条。
阴阳易病名。.指伤寒或温疫等病后余热未净,由房事而传之对方者。《 伤寒论•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医学心悟• 伤寒兼症}: “男子病新崖,与女子接,其病遂遗于女,女子病新瘦,与男子接,其病遂遗于男,名曰阴阳易。”有阴易、阳易之分。参各该条。.指阴位见阳脉,阳位见阴脉。(素间• 至真要大论>: “阴阳易者危C " (内经吴注》 卷二十二:“阴位见阳脉,阳位见阴脉,变易失常,故谓之危。”
阴阳交O 病证名。出《 素问• 评热病论》 。指热性病阳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症见出汗后仍发热,狂言,不能食,脉躁疾,多属重证。临床可根据患者有无阳明腑实证,而分别采用清法或下法。.运气学说术语。见《 素间• 五运行大论}: “阴阳交者死。”指脉当应于左手者,反见于右手;当应于右手者,反见于左手。<类经图翼》 :“如其年少阴在左,当左脉不应(指),而反见于右;阳脉本在右,而反移于左,是少阴所易之位,非少阳则太阳脉也,故曰阴阳交。交者死,惟辰戍丑未寅申巳亥八年有之。”如已亥年,少阴脉本应见于左寸,左寸不见沉细之象而反见浮大,右寸本应见浮大而反见少阴沉细之象,是为阴脉与阳脉交易其位,故为阴阳交。关于阴阳交的主病意义,与“尺寸反”同,可参见该条。
阴阳参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手掌参之别名,详该条。
阴阳莲见<南宁市药物志》 。为虎杖之别名,详该条。
阴阳圈病证名。指目睛生翁两相对映者。出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二。① 一眼黑睛上生二翁,一中虚,一中实,两聆连环,故名。详阴阳翁条。② 两目各留一翁,左右对照,谓之阴阳圈。上述两种皆属宿璐,参见该条。
阴阳散见(外科枢要》 卷四。即冲和膏,见该条。阴阳璐病证名。见《 证治准绳• 杂病》 。又名阴阳圈。<审视瑶函》 :“此症黑睛上生二翁,俱白色,一中虚,一中实,两聆连环,如阴阳之圈,若白中略带焦黄色,或纯白而光滑沉涩者,皆不能去尽;若有细细赤丝绊者,退尤迟。”属宿翁,详该条。阴狐病病名。出(金匾要略》 。即狐庙。见该条。
阴虱疮病名。阴虱寄生所致之皮肤病。见《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又名八脚虫疮。因患处皮肤不- - - -甲一--一-一一
阴659
洁,阴虱寄生所致。生于前阴毛际,初起红色或淡红色丘疹,奇痒难忍,搔破感染成疮,中含紫点。治宜重视个人卫生,消灭阴虱。用百部适量酒浸外搽,或搽银杏无优散。
阴香皮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又名山肉桂。为樟科植物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 ( Nees ) BI . 的树皮及叶。分布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北、贵州等地。辛,温。温中散寒,祛风止痛,止血。公台寒性胃痛,腹胀,腹泻,痢疾,风湿痹痛。煎服“3 一9 克。② 治外伤出血,研末撒;疖肿疮毒,研末调敷。阴香根:煎服治胃痛,水泻。树皮、叶均含挥发油,树皮油中的主成分为桂皮醛、丁香油酚和黄樟醚。叶油中的主成分为丁香油酚及芳樟醇。阴蚀疮出《 肘后备急方》 卷五。即阴蚀。详该条。
阴桃子见(分类草药性》 。为碧桃干之别名,详该条。
阴乘阳阴阳相乘脉象。沉涩短细等一类的阴脉出现在属阳的寸部,称阴乘阳。《 难经• 十二难): “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
阴陵泉经穴名。代号SPg 。出《 灵枢• 热病》 。属足太阴脾经。合(水)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裸下缘,当胫骨后缘和排肠肌之间凹陷处。一法“取曲膝之横纹尖头处”(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通过。主治腹胀,水肿,黄疽,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疫痛等。直刺l 一1 . 5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图67 )。
图67
阴应证指津液精血不足所出现的病证。出《 素问• 调经论》 。多由真阴虚衰或热病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所致。(景岳全书• 传忠录>: “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症见形体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遗泄,五心烦热,头眩耳鸣,口燥咽干,面红颧赤,舌红少津或红绛光剥,脉虚细而数等。治宜补益阴液为主。肺胃阴虚者,宜养阴生津为主;心脾阴亏者,宜滋阴补血益气为主;肝肾阴耗
者,宜填补精髓为主。可选用沙参麦冬汤,大补阴丸、黑归脾丸、归芍地黄汤、左归饮等方。参见基础理论分册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条。阴虚喘病证名。见(医学入门• 痰类》 。又名阴虚喘逆。指阴虚阳浮所致的气喘。《 丹溪心法• 喘》 :“阴虚自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症因脉治• 喘症论): “阴虚喘逆之因:阴血不足,五志厥阳之火,触动冲任之火,自下冲上;阴精不足,龙雷之火,直冲上焦。”症见气从小腹直冲于上,喘声重浊,撷肚抬身,乍进乍退,时止时作,或兼潮热、盗汗等。治宜滋阴养血或补益肾精为主。阴血不足者,用四物汤加味;阴精不足者,用家秘天地煎、家秘肝肾丸等方。参见喘证条。
阴虚疾痰证之一。多由久病或房欲不节,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伤及筋骨所致。(证治汇补• 痰壁章>: “阴虚疾者,… … 自觉两足极热,上冲腿膝,痰弱痞软,行步艰难,不能久立。”可伴见头昏目眩,舌质红,脉细数等症。治宜滋阴清火,补益肝肾。《 景岳全书• 杂证漠>: “痰证,若阴虚兼热者,宜(正传》 加味四物汤、虎胫骨丸,或丹溪补阴丸、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 类证治裁)治肝肾阴虚,足热枯妄者,用滋阴大补丸。参见痰条。
阴符经书名。作者佚名。约为公元279 年前著作。一卷,为道家书,其中有丹法及房中健身等内容。
阴维穴经穴别名。所指有二:.出《 针灸甲乙经》 。即大赫,见该条。.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即内关,见该条。
阴维脉奇经八脉之一。见(素问• 刺腰痛论)。其循行路线,据(奇经八脉考》 载:“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 … 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少腹… … 循胁肋… … 上胸隔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胸疼痛(图68 )。
阴强舌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舌缩短不能言,名日阴强之症。”“舌者,心之官也… … 心病者,舌卷短,颧赤”(《 灵枢• 五阅五使>)。参见舌卷条。
阴跷穴指照海穴。《 素问• 气穴论)王冰注:“• ,• … 阴跷穴在足内躁下,是谓照海。”或指交信。《 素问• 气府论》 王冰注:阴跷一,谓交信穴也。”阴跷脉奇经八脉之一。其循行路线,据《 难经• 二十八难》 载:“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躁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又《 灵枢• 脉度》 :" (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躁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顺,属目内毗。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本脉自然骨(舟骨粗隆)后方的照海穴起始,经过内躁,沿下肢内侧向上,进入阴部,向上沿着胸腔里面,入于缺盆(锁骨上窝),再上行,从结喉旁人迎穴的前边出来,经颧部内侧,到目内毗,与太阳、阳跷脉相会。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嗜睡等(图69 )。
阴陵泉
}一援罗叭泪目叼厂犷冷日叭”
660
六画
一一郑,丫杯从
尸浏~曰宁Z 口
阴维脉
阴跷脉图69
阴精石见(本草纲目》 。即玄精石,详该条。阴燥喉病名。见《 喉科种福》 卷四。系指因嗜酒积热所致之咽喉痛;或由阴虚于下,火炎于上,或与肠胃湿热熏蒸所致者。症见咽喉干燥不适,灼热而不欲饮,或口烧不渴,足心如烙,久则咽烂。治法:初宜清热除湿。可选用陈皮、瓜萎、黄等、桅子、云等、木通、滑石、权壳、厚朴、石膏等。后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等加减。
阴狡汗见《 丹溪心法附徐• 盗汗》 。阴汗之一种。详阴汗条。
阴囊毒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五。即脱囊。见该条。
阴门不闭见(张氏医通》 卷十。即产门不闭。详该条。
阴之绝阴绝,同极。一谓厥阴位于最里,厥阴经脉之行,其根起于足大趾端之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故名。《 素问• 阴阳离合论):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二谓厥阴为三阴之尽。“厥,尽也。阴气至此而尽,故名日阴之绝阴。”(王冰注)
阴不抱阳阴分有病,不能维系阳气的正常固守功能,出现阴虚阳浮或阴盛格阳等病变。阴中之阳阴阳学说内容之一。以属于阳性的事物,居于阴位而名。(素问• 金匾真言论》 :'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素问• 阴阳离合论>: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一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阴阳学说内容之一。以属阴性的事物,又居于阴位而名。(素问• 金医真言论》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 素问• 阴阳离合论): “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日阴中之阴。”.足太阴经脉根起于足大趾之端的隐白穴。(素间• 阴阳离合论): “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日阴中之阴。”阴中生疮出《 金厦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即阴蚀。详该条。
阴中生核病证名。谢观《 中国医学大辞典): “妇人阴中生核,肿大不消.此亦阴挺之类,用蚌蛤肉塞阴中,日换数次,早服补中益气汤,晚服龙胆泻肝汤,连服数日即消;消后再用四物汤加柴胡、山桅、龙胆草调理。”
阴中有阳出(素间• 天元纪大论》 。详“阳中有阴”条。
阴中伏阳脉阴阳相乘相伏之象。如寸部虽见沉涩而短的阴脉,但有时夹有浮滑而长的阳脉,故称。《 难经• 二十难》 :“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阴中隐阳针刺手法名。出明• 徐凤《 金针赋》 。其法先进针至深部(1 寸左右),行紧提慢按六次,觉微凉,再退针至浅部(0 . 5 寸左右),行紧按慢提九次,此为一度,必要时可反复施术。适用于先热后寒,实中夹虚之症。本法以泻为主,泻中有补,故名
翻个补卿以
了
卜两、
-一~一一一一一芍一一一一一
六画阴661
阴中隐阳。
阴中湿烂病名。见清• 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 。多因七情郁火,湿热下注所致。阴中或肿或痛或痒。治疗参见阴蚀条。
阴火怔忡怔仲之一。见《 不居集》 上集卷二十二。《 证治汇补》 卷五:“有阴火上冲,头晕目花,耳鸣齿落,或腹中作声,怔忡不已者,宜滋阴抑火,加养心之剂。久服不愈,为无根失守之火,脉必空豁,宜温补方愈。”参见怔忡、虚损怔忡等条。
阴火痛风病证名。见《 丹溪心法• 痛风》 。指气血不足,阴火旺而有痰浊的痛风症。治宜补气血,调阴阳,参以清痰火。药用人参、白术、熟地黄、黄柏、山药、海石、南星、琐阳、败龟板、干姜等。参见痛风条。
阴户风肿病证名。属阴肿证候。陆成一(女界须知): “肝脉络于阴器,肝旺生风,复由外风引动,则阴户发肿,可用桑叶、菊花、荆芥、防风煎汤熏洗。”阴户肿痛病证名。见(医学入门》 。多因郁怒伤肝,肝气犯脾,湿热下注所致。症见阴户肿胀作痛,或小便涩滞,下腹部不舒,甚则伴有寒热等。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蛇床子、地肤子、黄柏、防风、苦参煎汤熏洗。
阴户湿肿病证名。见陆成一《 女界须知》 。属于阴肿症候。因脾湿下注所致。多见于体肥之人。症现阴户肿胀,甚则肢体倦怠,小便淋漓等。治疗参见阴肿。
阴平阳秘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素间• 生气通天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出之阳阴分之邪,出于阳分。指深伏内脏的病邪,损伤脏真,而反映于外在的脉象及精神的变化。(素间• 宣明五气篇}: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张志聪注:“内为阴,外为阳,在内五脏为阴,在外皮肉络脉为阳,在内所伤之脏气而见于脉,故名曰阴出之阳。”
阴生于阳根据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所谓“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王冰注<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在人体来说,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素间• 生气通天论》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即此意。阴包毒疮病名。出(洞天奥旨)卷九。即阴包毒。见该条。
阴地流泉流于阴地的泉水。因长期不见日光,又含有动、植物腐烂后的毒质,如不经处理,饮后易引起中毒。
阴阳二痛出(证治准绳• 杂病》 。即阴痈和阳痛。各详该条。
阴阳之人出(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指属阴属阳两大类型的人。参见阳人、阴人条。
阴阳之宅指肾。肾藏元阴与元阳,故称。参肾条。
阴阳互根阴阳互相依存,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即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学说多以互根的观点说明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在生理上或病理上的联系。
阴阳反掌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又称滚筋。两臂前平举,取阳掌(掌心向上)或阴掌(掌心向下)势,迅速翻掌,反复行之。适用于治疗腕部疾患。
阴阳失调亦称阴阳偏胜。病机的概括。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各部分间,以及物质与机能之间,必须经常保持相对的阴阳协调关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这是健康的表现。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正是各种原因引致体内阴阳失却协调关系的结果。无论病变部位、病势趋向、病性寒热以及邪正虚实的消长等,无不体现了阴阳相对两方面的偏胜和偏衰。<素间• 阴阳应象大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间• 生气通天论》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阴阳自和指人体正气的自然调节机能,不假药物而能恢复健康。临床过程中出现体温正常,气血调和,食欲增加,二便通利等,是阴阳趋向平衡的现象。(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阴阳两虚指脏腑阴阳俱虚,或气血俱虚,或肾阴阳俱虚。可因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或阴阳俱损而致。在辨证方面,既有阳虚的见证,又有阴虚的见证。治疗原则应两补阴阳,并根据阴阳虚损的情况,分主次施治。
阴阳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表现在生理上,阳生于阴,阴生于阳的互根,机能与物质的转换;病理上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阴阳乖庚乖决,不和或失调。阴阳不和或失调是病理变化的基本原理,导致阴阳偏衰偏亢,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常等。参阴阳失调条。阴阳学说古代两点论运用于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详阴阳条。
阴阳胜复阴阳双方矛盾斗争中,一方亢盛,导致另一方的报复,出现阴胜阳复或阳胜阴复的情况,从而影响事物变化过程的转归。前人运用这种变化规律来解释自然界和疾病过程的变化。如:.气候方面:若某年湿气(阴)胜,雨水过多,则来年可能有燥气(阳)来复,出现干旱的气候,从而影响发病的情况及疾病流行。.病理方面:邪正相争的过程亦可出现胜复的现象。(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成无己注:“阴气胜,则厥逆而利;阳气复,则发热,利必自
662 阴
止。见厥,则阴气还胜而复利也。”
阴阳离决阴阳的关系分离决裂。由于阴阳失调,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或一方损耗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素间• 生气通天论):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俱溢溢,指脉来盈溢、洪盛。古代脉诊寸口(脉口)属阴,人迎属阳,若人迎与寸口脉俱洪盛如溢,示邪盛正衰,病进。(灵枢• 终始>: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
阴阳消长自然事物的阴阳双方是对立的,总是此盛彼衰,此消彼长地变化。如反映在病理变化的“热盛伤津”、“阴虚阳亢”、“阴盛阳衰”等。<素间• 阴阳应象大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偏胜见阴阳失调条。
阴阳清浊O 浊,指水谷之气;清,指吸入自然界之气。清气与浊气各有其性质和功能,根据人体阴阳经所受清浊之气不同来讨论治疗方法。.《 灵枢经)篇名。本篇以人体十二经脉与地面的河流相比较,河流有清浊,人体的经脉(阴经和阳经)受气亦有清浊之分。
阴阳磨势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足分开比肩略宽,两手撑腰,拇指点压脊旁痛点,稳缓地左右转动上体。适用于腰部疾患。阴证头痛病证名。指头痛而见阴寒症状者。(医垒元戎• 三阳头痛>: ' ’若阴证头痛,只用温中药足矣,乃理中、姜附之类也C ”参三阴头痛条。
阴证发斑病证名。指发斑属于虚寒者。(阴证略例• 阴证发斑>: “阴证发斑,亦出胸背,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红,若作热疾投之凉药大误矣,此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于皮肤而为斑点。但如蚊、蛇、蚤、虱、咬形状,而非锦文也。调中温胃加以茵香、芍药,以大建中之类,其火自下,斑自退。可谓治本而不治标也。”亦可用八味汤等方。
阴证伤寒病名。指病邪直中阴经的虚寒证。见《 通俗伤寒论• 阴证伤寒》 。分寒中太阴、寒中少阴、寒中厥阴三类。寒中太阴用胃等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寒中少阴用真武汤、附姜白通汤等方;寒中厥阴用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方。《 伤寒广要• 少阴病证候>: “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 ,• … 至于发热面赤,烦躁不安,揭去衣被,饮冷脉大,人皆不识,认为阳证。误投寒药,死者多矣。必须凭脉下药,至为切当。不间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按至筋骨,全无力者,必有伏阴,不可与凉剂。脉虽洪大,按之无力者,重按全无,便是阴证。”参见直中三阴条。
阴证似阳真寒假热证的别称。《 景岳全书• 传忠录): “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多因阴盛之极,虚阳外露所致。<医宗必读• 疑似之症须辨论》 :“阴盛之极,往往格阳,面红目赤,口舌裂破,手扬足掷,语言错妄,有似乎阳也。”(万病回春• 阴证似阳>: “阴症似阳者,发热烦躁,或欲坐井中,揭去衣被,面赤目赤,… … 饮冷,脉洪而大,或兼见欲得衣被,不渴,手
足逆冷,大小便自利,昏沉多眠,指甲黑色,脉虽洪大,但指下无力,重按至骨全无者是也。此阳失守而避在肌表,淫阴攻于内,法当温之,不可作阳症治。”参见真寒假热条。
阴证咳逆病证名。指呢逆之属寒者。见《 类证活人书• 问咳逆》 。《 杂病源流犀烛• 呢逆源流): “呢逆阴症,胃寒脉细虚极,宜丁香柿蒂散、羌活附子汤。”也可用乳香、硫黄、陈艾研末,用好酒一踵,煎数沸,乘热嗅病人鼻,外用生姜擦胸前;或用荔枝七个,连核烧枯,研为细末,开水调服。食远服。参见咳逆、呢逆条。
阴证略例书名。1 卷。元• 王好古撰于1236 年。王氏以阴证伤寒难以辨识与治疗,遂采掇前人有关学说,参附个人见解,专以阴证设论,按病举例说明。全书叙述阴证颇详,首列(内经)阴阳脉例,次叙张洁古及作者的内伤三阴例.续举伊尹、扁鹊、张仲景、许叔微、韩抵和诸例,证方俱备,有论有辨,审证用药,颇有条理,书末附作者治验。本书所述虽为阴证伤寒而设,亦可作为研究内科杂病阴证的参考。建国后有排印本。此书另有《 济生拔萃》 本,内容有所删略。
阴证喉痹病名。O 多由少阴素虚,寒邪直中其经所致。症见咽喉疼痛,手足厥冷,身重畏寒,自汗欲寐,脉沉细,腰膝酸弱等。《 喉科心法》 :“此证虽咽喉疼痛异常,却不红肿或且带白色,口不渴,喜饮滚汤不多,小便清长,或兼腹疼泄泻,手足厥逆,或头痛如破,身重恶寒,或头重如压,身体痛,自汗喜睡,或微热面赤,干呕厥逆,喉间清涎成流而出,脉沉微细,乃足少阴肾经中寒之重症也。由其人肾中真阴本虚,寒邪乘虚直中其经,逼其微阳上浮而为咽痛,是无阳纯阴之症,故名阴证喉痹。”治宜温散寒。用四逆汤、理中丸、肾气丸等加减。.《 喉科心法》 把气虚喉痛、血虚喉痛、阴虚喉痛、疥嗽咽喉痛、咽喉痛失音等总称为阴证喉痹。
阴肿成疮病证名。阴茎包皮感染湿热毒邪,以致局部掀赤肿痛成疮。《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阴肿,下焦热,热气冲阴,阴头忽肿合,不得小便,乃至生疮。”此症暑天较多,婴幼儿包皮内积垢未除者,每易致之。治宜清热利尿,用导赤散,或四菩散加灯芯;外以蝉蜕煎汤洗,或硼砂研细,水调敷。阴肿庙气病证名。出《 婴童百问)。即小儿阴囊肿痛。多属肝肾气虚,及坐卧寒湿之地,冷气凝滞,或啼叫怒气,闭击于下,结聚不散而成;亦有因肝经湿热下注阴器所致者。寒气凝滞的表现为阴囊清冷;湿热下注的表现为红肿痛甚。前者治宜理气散寒,兼以利尿,用五菩散;后者治宜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
阴狐汕气即狐庙。(金匾要略• 跌撅手指臂肿转筋狐庙鱿虫病脉证治): “阴狐病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详狐庙条。
阴毒喉风病名。见《 喉症全科紫珍集》 。指感受阴寒毒邪所发。(焦氏喉科枕秘》 卷一:“此症受四时一一尸一一一一一一
!归663
不正之气及非常暴寒,而生少阴症。脉微细而沉,自汗,咽不利,一名肾伤寒。切不可用寒凉之药。宜半夏桂枝汤(半夏、桂枝、甘草)或苦酒汤(黄蔑、白芍、桂枝、苦酒)。脏寒咽闭,吞吐不利,用密附子(含在口中)。”
阴毒喉痹病名。《 焦氏喉科枕秘): “此症冬日感阴湿火邪而起,(咽喉)肿如紫李,微见黑色,外症恶寒身热,振动腰疼,头痛。”治宜以化毒丹、苏子降气汤等加减。
阴茎易举证名。指阴茎容易勃举,常与早泄症并见。多因阴虚火旺,相火妄动所致。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等方d 一般不宜苦寒直折。若平时阳事易举,体质、脉象俱实者,可用龙胆泻肝汤直泻相火。又有外治法,用皮硝置于手心,硝化茎举即衰。
阴挺下脱出(妇人良方大全》 卷八。即阴挺。详该条。
阴脉之海指任脉。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阴经脉,阴维脉和冲脉均会于任脉,有总调一身阴气的作用,因称阴脉之海。《 十四经发挥>: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 … 属阴脉之海。”
阴胜则寒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指阴气偏胜,阳气偏衰,则出现寒证。详阴盛则内寒条。阴胜其阳阴阳俱病,而阴病甚于阳。《 灵枢• 寿夭刚柔}: “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
阴独八穴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即八风穴。见该条。
阴损及阳由于阴精亏损而累及阳气化生不足的病机。如盗汗、遗精、失血等证候耗损阴精,阳气化生所依靠的物质基础不足,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自汗、畏冷、下利清谷等气虚证候。
阴病治阳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是阴阳学说在治疗上运用的方法之一。.阴寒盛损伤了阳气,治宜扶阳。例如水肿病,唇舌色淡、语言低怯、手足不温、小便不利或清长、大便稀薄、脉沉迟,用实脾饮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疾病的症状在阴经,可针刺阳经穴位。如手太阴肺经感冒咳嗽,针刺大抒、风门(足太阳膀胧经穴)。
阴盛阳虚指阴寒内盛,导致阳气虚衰的病机。症见恶寒、肢冷、泄泻、水肿,舌淡滑等。治以温阳救逆,兼以健脾利水。《 难经• 六难>: “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这是在脉诊上的反映,因阳虚于外,故浮取则脉小;阴盛于内,故沉取则实大。阴盛格阳简称格阳。指体内阴寒过盛,阳气被拒于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但病人身虽热,却反而喜盖衣被;口虽渴而饮水不多,喜热饮或漱水而不欲饮,手足躁动,但神态清楚;脉虽洪大,但按之无力。
阴虚牙痛病证名。因肝肾阴虚所致的牙痛症。
见虚火牙痛条。
阴虚内热又称阴虚发热。由于阴液损耗,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证二(素问• 调经论》 :“阴虚则内热。”临床主要表现为潮热、夜热,或五心烦热,并且多兼见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治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指阴精亏损而致虚火炽盛。症见烦躁易怒、两颧潮红、口干咽痛、性欲亢进等。参见阴虚阳亢条。
阴虚头痛病证名。指阴血及阴精亏损所致的头痛。《 景岳全书• 杂证漠》 :“阴虚头痛,即血虚之属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因阴虚水亏,虚火易动所致。症见头痛而兼心烦内热,面红升火,失眠,舌红,脉弦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可用滋阴八味煎、玉女煎等方。如阴虚而火不旺者,治当滋阴补血,可用六味地黄丸、四物汤、左归饮等方。本证可见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紧张性头痛等病。参见头痛条。阴虚发疟病证名。(医钞类编}卷八:“阴虚发疟… … 发时其寒如冰,其热如烙,面赤如脂,渴欲饮水,热退则不渴,以六味地黄汤加柴胡、白芍、肉桂。”参见虚疟条。
阴虚发热病证名。见(丹溪心法• 发热)。指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虚热。《 证治汇补• 阴虚发热>: “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者,阴虚也,当滋真阴,宜地黄汤;若久而盗汗遗精,咳嗽毛枯,宜三才丸补水以匹火,是亦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之义耳。”<医偏》 卷一:“阴亏水虚则柴干火烈而焚灼为灾矣。此之火炎,乃由水虚所致,与上条阳亢而阴未亏者不同,证见口干体瘦,食少懒倦,头痛时作时止,遗精盗汗,骨蒸肉烁,唇红颧赤,咳嗽痰血,久成雳寡。治宜甘润之剂,滋水以制火。”可选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黄荃、龟版,鳖甲散,青篙鳖甲汤,大补阴丸,一阴煎等方。参见发热条。
阴虚吐血病证名。见《 医学心悟)。指肾阴亏虚,肝火炽盛所引起的吐血。治宜壮水制火而滋其化源。《 血证论》 卷二:“色欲过度,阴虚火旺,其证夜则发热,盗汗梦交,耳鸣不寐,六脉细数花革。宜地黄汤加蒲黄、藕节、阿胶、五味治之。”此外,如凉血地黄汤、清火滋阴汤((寿世保元• 吐血》 )、四生丸、十灰散等方亦可选用。本证可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参见吐血、内伤吐血条。阴虚阳亢精血或津液亏虚,导致阴阳平衡失调,阳气失去制约而浮动;阳又能使阴液进一步亏损,互为因果。症见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消瘦或失眠、烦躁易怒,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脉细数等。治疗原则宜育阴潜阳。阴虚阳浮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机。症见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治宜滋阴降火。
阴虚劳复劳复证之一。(重订广温热论• 温热算
664 阴
症疗法>: “阴虚劳复者,由温热伤阴,肾液已亏,稍加劳动,微挟风寒,其病复作,症仍头痛发热恶风,舌燥口渴,六脉浮数无力者,此真阴虚劳复也,宜七味葱白汤,清润而微汗之,或金水六君去半夏,用生地,加川解、丹皮、豆豉、葱白之类,滋养阴液以汗之;如兼呕恶,当留半夏,加竹茹以和胃;如兼咳嗽,加旋复花、甜杏仁以降气;如兼虚火上冒,目赤颧红,大渴烦躁,呕恶不纳者,亦宜金水六君煎加麦冬、代赫之类,养阴镇逆。”参见劳复条。
阴虚呕吐病证名。因阴虚阳气上逆所致。《 证治汇补• 胸隔门>: “诸阳气浮,无所依从,呕咳上气,此阴虚成呕。”治宜滋阴降气。可用六味地黄汤加石解、沉香等。大便不通者,宜兼通秘结。
阴虚乳蛾病名。系指乳蛾之由于阴虚而发。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者,症见咽喉灼痛,晨轻暮重,至夜尤甚,口舌干燥或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由热灼肺胃之阴.致咽喉失养者,症见咽喉干痛,口干舌燥少津。治宜养阴清热。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阴虚眩晕病证名。指阴虚精亏血少所致的眩晕。(杂症会心录• 眩运卜“如纵欲无节而伤阴,脱血过多而伤阴,痈脓大溃而伤阴,崩淋产后而伤阴,金石破伤,失血痛极而伤阴,老年精衰,劳倦日积而伤阴,大醉之后,湿热相乘而伤阴,… … 盖蒂固则真水闭藏,根摇则上虚眩仆,此阴虚之运也。”症见头目眩晕,五心烦热,面红升火,潮热盗汗,脉细数等。可用知柏地黄汤,滋阴降火汤等方。参见虚晕、肾虚眩晕条。
阴虚黄喉病名。见《 喉科种福》 卷五。多由素属阴虚之体或内伤久病,肾阴虚损,虚火上炎客于咽喉所致。证见满口皆黄,但其黄如淡金,干净无垢,口无涎丝,外显潮热或兼腰膝酸软,唇红颧赤。或如久病痊擦之人等一派阴虚于下,阳浮于上之证。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镇阴煎等加减。阴虚盗汗病证名。盗汗之一。见《 赤水玄珠• 汗门》 。由于阴虚热扰,津液外泄所致。《 医略六书• 内因门): “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症见盗汗,伴有烦热、口干等。治宜养阴清热,可用六味地黄丸、益阴汤。偏于火旺者,宜当归六黄汤。参见盗汗条。
阴虚喉风病名。见《 喉科秘旨》 卷上。多由肺胃阴虚,咽喉失养所致。症见咽喉干燥,声音嘶哑,干咳无痰,咽喉或两颊生苔癣若虾皮,心烦口渴等。治宜甘寒生津,滋养肺胃。用沙参麦冬汤、养阴清肺汤等加减。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干无津,唇红颧赤,咽喉或两颊生斑癣若虾皮,声音嘶哑,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治宜滋养肝肾之阴。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
阴虚喘逆病证名。见《 症因脉治• 喘症论》 。指阴血或阴精不足而阳失依附上奔的气喘。详阴虚喘条。
阴虚喉痛病证名。(喉科心法》 :“其人平日常有
齿痛舌痛,牙缝出血,咽干喉燥,耳鸣,盗汗,梦遗,夜热夜咳之症。偶然受热,或食热物,或犯房欲,即咽喉痛,红肿,或红甚而不肿,夜甚于昼。脉洪数,或细数,由肾中真阴亏损故也。”
阴虚喉痹病名。见(景岳全书• 杂证漠}卷二十八。系指喉痹之因于阴虚者。若因肾阴亏损者,症见咽干少津,咽喉微痛而渴欲饮水不解,至夜尤甚,或耳鸣盗汗,腰膝酸软,牙眼出血,尺脉无力等。故张景岳云:“阴虚喉痹,其证亦内热口渴,喉干或唇红颊赤,痰涎塞盛。然必尺脉无神,或六脉虽数而浮软无力,但察其过于酒色,或察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 增删喉科心法》 :“其人平日常有齿痛舌痛,牙缝出血,咽干喉燥,耳鸣盗汗,梦遗夜热,夜咳之症,偶然受热,或食热物,或犯房欲,即咽喉痛红肿,或红甚而不肿;夜甚于昼,脉洪数或细数。由肾中真阴亏损故也。”治宜滋养肾阴。用滋阴八味丸加减。其二为肺胃阴伤者,咽喉失于濡养。症见咽干不适,渴欲饮水不解,唇燥,干咳无痰。治宜润肺养阴。用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等加减。本病类今之慢性咽炎。阴虚喉癣病名。系指喉癣之由于阴虚者。《 景岳全书》 卷二十八:“喉癣证,凡阴虚劳损之人多有此病,其证则满喉生疮红痛,久不能愈,此实水亏虚火证也。”《 咽喉经验秘传>: “癣证原因损肺余,斑生苔鲜若虾皮,时时发热频频嗽,面赤声嘶命可虞… … 。”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左归饮、四物汤等加减。参见喉癣条。
阴虚痢疾病证名。指痢疾而见阴液耗伤者。见《 张氏医通》 卷七。症见发热烦渴,至夜转剧,恶食,痢下五色,脓血稠粘,滑泄无度,或下鲜血,脐下急痛等。治宜救阴泄热为主。可用驻车丸、阿胶丸、阿胶连梅丸、千金黄连汤、黄连阿胶汤等方。参见痢疾、虚痢条。
阴常不足见《 格致余论》 卷一。阴,指津液精血。朱丹溪认为津液精血是人身的宝贵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果不注意保养精血,则阴虚阳亢,百病从生。这是他侧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
阴维脉病病证名。由阴维脉经气异常所致。(难经• 二十九难): “阴维为病,苦心痛。‘,《 脉经》 卷二:“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肋下支满心痛。诊得阴维如贯珠者,男子两胁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疮状。”《 杂病源流犀烛• 阳维阴维脉病源流): “按仲景法,太阴症则用理中汤,少阴症则用四逆汤,厥阴症则用当归四逆汤、吴茱英汤。参其法,酌其剂,以治阴维之病,乃洁古所以治足少阳三阴交之意也。”
阴湿鼓胀病名。《 医门补要》 卷中:“阴湿鼓胀,寒湿留着中焦,清阳不布,满腹坚胀,面黄,不渴,不食,脉沉迟,宜通阳汤。”参见鼓胀条。阴寒白喉白喉症型之一。见《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卷九。指素察阳虚,传染阴毒而发的白喉。其症
国
曰,卜邵心一~-甲--一-- -一
六画阴665
喉间初见白点,继则白块满喉,饭粒可进,惟饮水及咽津则痛甚,身微热,四肢厥逆,脉缓无神,舌苔灰白而滑,宜以破阴助阳为治,用四逆汤加味,或坎宫回生丹(血竭、梅片、生附片、牙皂、郁金、真雄精、磨香、细辛、飞月石)、良宫除害丹(真珍珠、地虱婆、真唬拍、真玛瑙、手指甲、庸香、真珊瑚、蛆卿、大梅片、辰砂、蚕茧、马勃)吹入白处,含喻片时,使毒气随风涎吐出。参见虚寒白喉条。
阴寒喉痹病证名。见《 喉科金钥》 卷上。指喉痹之因于阴寒者。参见喉痹有关各条。
阴寒凝结因阳气衰弱,寒邪留滞,出现的寒证病机。其表现有面色苍白、喜温恶寒、四肢不温、腹痛便结、月经不调或局部拘挛疼痛等。治以扶阳温经为大法。又如寒痹久治不愈或外科阴疽等,亦属阴寒凝结。
阴搏阳别脉象。阴指尺脉,阳指寸脉,尺脉搏动明显滑利,有别于寸脉。可见子妊娠。<素问• 阴阳别论》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跷脉病病证名。由阴跷脉经气异常所致的病症。《 灵枢• 热病》 :“目中赤痛,从内毗始,取之阴跷。”(难经• 二十九经》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奇经八脉考): “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癫殉,寒热,皮肤淫痹,又为少腹痛,里急,腰及髓穿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庙,女子漏下不止。”(杂病源流犀烛• 阳跷阴跷脉病源流>: “阴跷病,阳缓而阴急。阴急则阴厥,足胫直,五络不通。洁古云:表和里病,为阳不病而阴病。阴病则热,甘草干姜汤。”阴竭阳脱属阴的生命物质基础的枯竭,则属阳的生命活力随之而消失。如亡血可致气脱。参见脱证条。
阴缩人腹病证名。见《 验方新编》 卷五。初生儿六七日后,阴囊收缩入腹,啼哭不止者,多系感受寒邪所致。治宜温经散寒。用硫磺、昊茱英各五钱,为细末,研大蒜调涂脐下,再以蛇床子,微炒布包熨脐部。
阴.忽肿病证名。见(寿世保元)卷八。多由风邪或虫蚁咬伤而致。症为骤然阴囊肿痛。可用蝉退半两煎水外洗,内服五答散、灯草煎服。
阴中之太阴.指肾。《 灵枢• 九针十二原): “阴中之太阴,肾也。”.指两足之三阴经络。(灵枢• 阴阳系日月): “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
阴中之少阳.指肝。《 灵枢• 九针十二原): “阴中之少阳,肝也。”.指足少阳胆经。(素问• 阴阳离合论>: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指足部之阳经。《 灵枢• 阴阳系日月>: “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
阴中之少阴指足少阴肾经。《 素问• 阴阳离合论>; ' ‘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张志聪注:“少阴乃一阴初生之气,故为阴中之少阴。”阴中之至阴指脾。《 素问• 金匾真言论):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谓以腹背二者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肝、脾、肾三脏具在于腹,如以三脏
分阴阳,则肾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阴中生息肉病证名。《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此由胞络虚损,冷热不调,风邪客之,邪气乘于阴,搏于血气,变而生息肉也,其状如鼠乳。”(肘后备急方》 卷五治阴中息肉突出,用醋浸乌头三日后,以此浸液外洗息肉。
阴分之上药养生药物。见(遵生八笺》 。即青年妇人的乳汁。古人有阴分之上是乳,阴分之下是血的说法。认为年老和身体虚弱的人,最好以人乳补养。制作方法是和面加乳调匀,打糊成丸,作养生药用。
阴阳二气丹<外科正宗)卷二方。天门冬、麦门冬、玄参(汤泡去粗皮,以上三味各捣青)、炒五味子、人中白、黄柏各一两,甘草、泽泻、枯矾、青黛各三钱,冰片一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六十丸,童便、人乳各一酒盅,空腹送下。治脱疽。
阴阳二气疽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由内伤七情,荣卫不和而成。此证生于背部,或大或小,或肿或消,或软或硬,初发令人寒热往来。若大渴,神清,高肿,脉洪,十余日脓成者为顺。若不渴神昏,漫肿脉细,应期无脓,饮食不思者逆。治同外痈。阴阳至圣丹《 疡医大全》 卷七引岐天师方。人参、三七、儿茶(水飞,去砂)、五倍子各一两,血竭五钱,滕黄、乳香(去油)各三钱,轻粉、冰片各一钱,川贝母二钱。为细末,阳疮每用二钱,阴疮每用五钱,掺于患处。治痈疽。
阴阳至圣奋(疡医大全)卷七引岐天师方。金银花一斤,人参、茜草根各五钱,生地黄八两,牡丹皮、牛膝、生甘草、荆芥各一两,玄参五两,当归、麦门冬、黄茂各三两,川夸二两。用麻油五斤煎数沸,过滤再熬至滴水成珠,入黄丹(水飞,去砂,炒)二斤,再下木香、没药、乳香、血竭各一两,象皮五钱,察香一钱,再入油中少煎搅匀,量疮大小摊贴患处。治阴阳痈疽大毒。
阴阳两救汤《 医醉腾义》 卷一方。熟地黄、冤丝子(盐水炒)各八钱,构祀子四钱,附子、紫河车各三钱,人参、获神各二钱,远志(甘草炒)、炮姜炭各一钱。水煎浓汁,频饮。治中风中脏虚证,四肢懈散,昏不知人,遗尿奸睡。
阴阳系日月(灵枢经)篇名。本篇从日月相对转移的现象,说明阴阳盛衰消长并与手足阴阳经联系,故名。古人以天、地、日、月、阴、阳的属性,论述人体腹以上为天,属阳应日;腹以下为地,属阴应月。并把十天干分别与左右两手的十经相配;把十二地支分别与左右两足十二经相配,说明冬、春两季人气在左,夏、秋两季人气在右,针刺治疗的时候,要根据阴阳时令,有所禁忌。
阴阳别论篇(素问》 篇名。昊皇注:“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本篇内容,是运用阴阳的道理,讨论脉象和主病,并按经
666 阴
脉脏腑的分属,论述病情、诊断和预后。指出四经脉象和十二经的变化,与四时十二月的自然变迁必须适应,是一篇脉学的专论,它的体系仍是宗于阴阳学说的。
阴阳脉死候新出土古佚医学帛书。撰人未详。约为秦以前的作品。1973 年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之一。全文约百余字,主要是有关诊断学上鉴定死亡征候的论述。
阴阳类论篇(素间)篇名。本篇主要论述三阴、三阳的命意、脉象、病证、预后等,这些都是以阴阳类聚而加以说明,故名。
阴阳跷四穴出《 素问• 气穴论》 。即阴跷脉的照海穴,阳跷脉的申脉穴,左右共四穴。
阴毒内消散<外科正宗)卷二方。寮香、牙皂、良姜、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二钱,轻粉、腰黄、川乌、山甲片、阿魏(瓦炒去油)各三钱,丁香、肉桂、白胡椒各一钱,樟冰四钱。各研极细末,分别称准,共研极匀,瓷瓶收贮,勿令泄气,用时掺膏药上,贴患处。功能温经散寒,散结消肿。治阴证肿疡,如背疽、脑疽、乳疽、痕疡、寒湿流注、鹤膝风等,漫肿平塌,根盘散漫不收,不掀痛,不发热,不作脓,皮色不变。
阴挺出下脱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即阴挺。详该条。
阴胜则阳病出<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寒偏胜则阳气不振,导致脏腑的阳气衰微,便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
阴盛则内寒由于阴邪过盛,导致脏腑气化失常,血脉凝滞或机能衰退,出现水气、痰饮或肿胀等寒性病症。《 素问• 调经论》 :“阴盛生内寒奈何?… … 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阴盛阳虚脉脉象。轻按浮取,细而小,重按沉取实大。《 难经• 六难): “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
阴盛格阳汗证名。指阴寒内盛,格拒阳气于外,而致自汗之证。《 张氏医通• 杂门》 :“身冷自汗,阴躁,欲坐泥水中,脉浮而数,按之如无,… … 此阴盛格阳,真武汤冷服。”参见绝汗条。
阴虚则内热出《 素问• 调经论》 。指的是阴液亏耗过度,引起内热证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潮热、夜热或五心烦热,多兼有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治疗须滋阴降火。
阴虚夹痰喘病证名。见(丹溪心法• 喘》 。指阴血虚耗,痰气阻碍气道所致的气喘。多因血虚阳无依附而上奔,痰阻肺失清肃而气不下降所致。症见气从脐下直冲清道,痰喘不平等。治疗宜分别缓急。急则治其标,宜玄霜雪梨膏,缓则治其本,宜滋阴清化膏,亦可用四物汤加积壳、半夏。一说,“归地泥隔生痰,积半燥泄伤阴,不如用天门冬、桑皮、贝母、马兜铃、地骨皮、麦门冬、批把叶之属”(见《 证治准绳• 喘))。
阴虚胃院痛证名。多由病延日久,或郁火伤阴所致。《 医宗己任篇• 四明心法》 :“又有一种胃院痛.是阴虚症将成,须认明白。”症见院痛时作,缠绵难愈,舌红口干,时或嘈杂,大便干结等。治宜养阴和胃,佐以泄肝,切忌香燥疏气,愈疏愈甚。方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参见胃院痛条。阴续下横纹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 “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 … ,若眼反,口襟,腹中切痛者,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类经图翼》 列作奇穴,名阴囊下横纹。位于阴囊下第一横纹之中点处。阴阳二十五人(灵枢经》 篇名。本篇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把人体察赋不同的各种体形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每一类型,又根据五音的阴、阳属性以及左右上下等各分出五类,就成为五五二十五种人,故名。同时,根据手足三阳经脉循行人体上下部位的气血盛衰,表现于形态肤毛的征象,可从外知内,并指出不同类型的人应用针刺原则和取穴标准以及相应的操作手法。
阴阳和平之人“五态之人”的一种类型。出(灵枢• 通天》 。其外貌特征为“委委然,随随然,顺顺然,愉愉然,漩漩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性格特征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不与争,与时变化,尊则谦之,谭而不治。”体质特点是“阴阳之气和,血脉调。”
阴阳离合论(素问》 篇名。本篇讨论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合而言之,则阴阳为一气;分而言之,则十、百、千、万可至无穷尽之数。但总的来说,无非是一个变化的道理。人身的经络,也是这样,分而言之谓之离,有阴经与阳经之分;并而言之谓之合,表与里同归一气,相互协调。因讨论阴阳离合变化之理,故名。
阴胜而痛内障证名。指眼珠从午后至午夜作痛的证候。<眼科纂要)卷五:“午后痛(自午)至亥(交子)始能停,此须补火回阳,后服柳红丸”。参见目痛条。
阴虚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症之一。见《 症因脉治》 卷四。肺阴不足则水无化源,肝阴不足则不能施泄,肾阴不足则水竭于下,都可导致小便不利。主要症状为小便不通,内热神衰,肌肉黑瘦,下午咳嗽,脉多细数。治宜养阴为主。肺阴不足用生脉散或人参固本丸。肝阴不足用海藏四物汤。肾阴不足用知柏天地煎加玄武胶。肝肾俱虚用肝肾丸。参小便不利条。
阴寒小便不利小便不利证之一。见《 症因脉治)卷四。因寒湿搏于经络者,小便不利而兼见骨节烦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恶风,身微肿,脉濡缓。宜用甘草附子汤、术附汤等方。因寒湿内结者,属少阴病.症见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下利,或咳,脉濡迟。宜用真武汤、四逆汤等方。参见小便不利、瘾闭条。
阴户内发热如烙病证名。朱振声(妇女病续集): “当有经水,阴户内发燥而干酪,由肝火偏炽,下一一一-甲一一― - - -一-― 一-一
六画阴防667
吸肾液,肝肾之阴两亏也,用生地、女贞、阿胶并以生芝麻油涂阴户内;发热而潮湿者,肝火旺而挟湿也,用黄连、黄柏、川棣子,并以川棣子煎洗。”
阴阳应象大论篇《 素问》 篇名。吴矗注:“天地之阴阳,一人身之血气;应象者,应乎天地,而配乎阴阳五行也。”本篇阐发事物的阴阳属性及其运动,并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论述阴阳五行的道理及其运用于有关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提示阴阳理论的重要性。
阴络伤则血内溢阴络,指下部的、属里的络脉。血内溢,指大便下血。大便下血的证候,一般多由于大肠湿热下注,伤及血络,或脾虚不摄,血不循经所致。(灵枢• 百病始生》 :“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阴阳循环一大周天气功功法。为大周天的全称。详该条。
阴阳循环一小周天气功功法。为小周天的全称。详该条。
防己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汉防己、白木香、倒地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s • Moore 的根。主产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苦、辛,寒。入膀胧、肺经。利水消肿,祛风除湿,降血压,散痈肿。① 治水肿,脚气,水饮喘嗽,小便不利,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病。煎服:4 . 5 一9 克。② 治湿疹,下肢溃疡,痈疖肿毒。煎服或鲜品捣敷。本品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有粉防己碱(汉防己甲素)、防己诺林碱(汉防己乙素)、小桨胺碱和轮环藤酚碱(汤danoline )。尚含黄酮贰、酚类、有机酸、挥发油等。粉防己碱(Tetrandrine )有非特异性钙拮抗作用,能阻断L 一及T 一钙离子通道。有降血压、扩张冠状血管、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并应用于临床。并有镇痛、消炎作用。有抗菌(包括结核杆菌)、抗肿瘤活性。同类生物碱有相似作用。轮环藤酚碱有横纹肌松弛及神经节阻断作用。
防风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屏风,关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 Turc : . ) Schischk .的根。主产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辛、甘,微温。入膀肤、肝、脾经。解表,祛风,胜湿,止痛,解痉。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疼,风湿痹痛,四肢挛急,风疮疥癣,皮肤痰痒,破伤风。炒至焦黄,治腹泻;炒炭治便血,崩漏。煎服:4 . 5 一9 克。防风叶:煎服治风热汗出。防风花:煎服治心腹痛,四肢拘急,骨节间痛。根含挥发油、甘露醇、苦味贰等。煎剂和醇浸剂对兔有解热作用。
防己汤.(备急千金要方》 卷八方。防己、获等、白术、桂心、生姜各四两,乌头七枚,人参二两,甘草三两。为粗末,苦酒和水煎,分四次(昼三夜一)服。治厉节风,四肢疼痛不可忍者。.《 证治准绳• 女科)卷四方。防己一钱半,桑白皮、赤获等、紫苏茎叶二钱,木香半钱。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前服。治妊娠脾虚,遍身浮肿,心腹胀满喘促,小便不利。防己饮(丹澳心法》 卷三方。白术、木通、防己、
槟榔、川芍、甘草梢、犀角、苍术(盐炒)、黄柏(酒炒)、生地黄(酒炒)。水煎服。治脚气。若大便实,加桃仁;小便涩,加牛膝;有热,加黄答、黄连;大热及时令热,加石膏;有痰,加竹沥、姜汁。
防己散O 《 圣济总录》 卷七十三方。防己(煮)、诃子(恨,去核)、郁李仁(汤退皮,研如膏)、白术、槟榔各一两半,吴茱英(陈者,淘七遍)三分。为末,与郁李仁同研令匀,每服三钱匕,水煎,和渣,空腹服。治结癖痕实,腹满如鼓,食即欲吐,喘息急,脉弦而紧。.《 证治准绳• 女科)卷四方。防己、羌活、防风、麻黄、黄松木节、羚羊角各一两,桂心、荆芥穗、惹该仁、桑寄生、炙甘草各五钱。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妊娠中风,口眼喝斜,手足顽痹。防风丸O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一方。防风、川芍、天麻(酒浸一宿)、炙甘草各二两,朱砂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朱砂为衣,每服一丸,荆芥煎汤化服,或茶酒嚼下。治风及痰热上攻,头痛恶心,项背拘急,目眩旋运,心怔烦闷,手足无力,骨节疼痹,言语赛涩,口眼润动,神思恍惚,痰涎塑滞,昏馈健忘,虚烦少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防风、桂心、通草、获菩、人参、炒远志、炙甘草、白石英、麦门冬。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送下。治脉虚极则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则咽肿。
防风汤O 《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引甄权方。防风、川芍、白芷、牛膝、狗脊、草慈、白术各一两,羌活、葛根、附子、杏仁各二两,麻黄四两,生姜五两,石膏、慧该仁、桂心各三两。水煎,分三次服。治偏风。.(宣明论方)卷二方。防风、甘草、当归、赤获荃、炒杏仁、官桂各一两,黄荃、秦芙、葛根各三钱,麻黄半两。为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三枚,水、酒各半煎服。治行痹行走不定。
防风散.(太平圣惠方>卷十方。防风、木通、麦门冬、升麻、葛根、虎杖各一两,石膏二两,炙甘草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治伤寒阳痉,壮热不歇,筋脉拘急,牙关急痛。.(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方。防风、天麻、海桐皮、炮附子、沉香各一两,桂心、川芍、白术、获菩、山茱英、熟地黄各三分,积壳(鼓炒)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半分,水煎,食前服,日三次。治风劳,体虚食少,廉瘦,筋脉不利,手足多疼。.《 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三方。防风、升麻、桂心、羚羊角、麻黄、羌活、川芍、杏仁(汤浸,去皮尖,鼓炒微黄)各一分。为粗末,每服一钱,水煎去渣,加竹沥半合,更煎一、二沸,分二次温服,一小时后再服,盖被汗出为度,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中风,风入于脏,口歪斜僻,手足不遂,或语言不清,心神昏闷。O (校注妇人良方》 卷十四方。防风、桑寄生、葛根各五分,菊花、细辛、防己、秦笼、羚羊角、当归、桂心、获神、甘草各三分。为粗末,水煎,加竹沥水半合,调服。治妊娠中风,卒然昏倒,口嚓肢强。.《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一方。芜蔚子、防风、桔梗、五味子、知母各二两,玄参、大黄、细辛、芒硝、车前
668 防
子、黄荃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一钱,水煎,食后服。用于白内障行针拨术后的调治。.见《 东医宝鉴》 卷一。防风、川芍、白芷、菊花、甘草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清茶调下。治头目不清。
防葵丸(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方。防葵、牡丹皮、桂心、黄柏、滑石各一两,豆豉(微炒)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麻子大,三至四岁小儿,每服五丸,米汤送下,早、晚各一次。治小儿阴囊偏大,卵核坚硬。防己地黄汤(金医要略)方。防己、甘草各一分,桂枝、防风各三分。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为粗末,蒸之如斗米饭久,后绞汁和匀,分二次服。功能滋阴凉血,祛风通络。治风入心经,阴虚血热,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脉浮;或血虚风胜,手足蠕动,地疚,舌红少苔,脉虚神倦;或阴虚风湿化热,肌肤红斑疼痛,状如游火。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瘫病、癫痈等证属阴虚热伏者。
防己抉等汤(金暇要略》 方。防己、黄蔑、桂枝各三两,获等六两,甘草二两。水煎,分三次服。功能益气通阳利水。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防己黄蔑汤《 金暖要略)方。又名汉防己汤。防己一两,黄蔑一两一分,炒甘草半两,白术七钱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煎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功能益气祛风,健脾利水。治风水或风湿,症见汗出恶风,身重浮肿,小便不利,脉浮;近代也用于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属气虚湿重者。若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方中重用黄蔑补气固表,为君药;以防己祛风行水,与黄茂相配,补气利水作用增强,且利水而不伤正,为臣药;佐以白术健脾胜湿,与黄蔑相配,益气固表之力更大;使以甘草培土和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配用,表虚得固,风邪得除,脾气健运,水道通利,则表虚水肿、风湿之证自愈。
防风木通汤《 症因脉治》 卷三方。防风、木通。水煎服。治风湿腹胀,内外皆热者。
防风天麻丸.《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五册方。防风、天麻、升麻、炮白附子、定风草、细辛、川芍、人参、丹参、苦参、玄参、紫参、蔓荆子、威灵仙、炒穿山甲、何首乌(另捣为末)各一两,娱蚁一对。为细末,每二两药末与胡麻二斤炒香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共作九十丸,每服一丸,细嚼,温浆水送下,日三次,宜食淡白粥一百二十天。治病风,癫病。.(宣明论方)卷三方。滑石二两,防风、天麻、川夸、羌活、白芷、草乌、白附子、荆芥穗、当归、甘草各五钱。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半丸或一丸,热酒化下;或为末,每服一钱,蜜酒调下,觉药力运行,微麻为度。功能开郁散结,宣风通气。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走注不定;中风偏枯,暴暗不语。
防风四等散(症因脉治》 卷四方。防风、获等、猪等、泽泻、白术。为粗末,水煎服。治水谷偏走渗大
肠,大便澹,小便不利。
防风冲和汤(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卷十二方。又名加减冲和汤。防风、羌活各一钱半,白术、川苟、白芷、生地黄、黄芬各一钱,细辛、甘草各五分,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服。治感冒风寒,头痛身热,自汗恶寒,脉浮缓者。
防风苍术汤《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四方。防风、炙甘草各半两,苍术、石青各一两,川苟、黄芬各二两。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薄荷七叶,水煎服,日二次。治jJ 、JL 邪热在表,恶风恶寒,疮疹未出者。防风羌活汤.(证治准绳• 疡医)卷三方。防风、羌活、炒牛芬子、川夸、黄琴(酒浸)、昆布(酒洗)、海藻(酒洗)各一钱,夏枯草、僵蚕、连翘各二钱,升麻七分.甘草五分,加薄荷一钱,水煎服。治痕病发热者。若虚者加人参:当归;实者加黄连、大黄。.《 审视瑶函》 卷三方。防风、羌活、半夏(姜制)、黄琴(酒洗)、天南星(姜制)、细辛、白术(土炒)、炙甘草、川芍各等分。为粗末,水煎服。治眉棱骨痛及脑昏痛。防风泻白散(症因脉治}卷二方。防风、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为粗末,水煎服。治哮喘,身发热及外感短气冒寒者。
防风胜湿汤(症因脉治)卷二方。防风、荆芥、葛根、白芷、桔梗、甘草。水煎服。治伤湿咳嗽兼表症者。
防风秦芜汤<外科正宗)卷三方。防风、秦芙、当归、生地黄、白芍药(酒炒)、川芍、赤获菩、连翘各一钱,桅子、苍术(米潜水浸炒)、槐角、白芷、地榆、积壳(教炒)、槟榔、甘草各六分。水煎,食前服。治肠风便血。如便秘加大黄。
防风桔梗汤(症因脉治)卷二方。防风、半夏、积壳、陈皮、桔梗。水煎服。功能散风解表。治风寒喘逆.风气盛者。
防风通圣丸即防风通圣散作水丸,治证同。见防风通圣散条。
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卷三方。防风、川弯、当归、芍药、大黄、芒硝、连翘、薄荷、麻黄各半两,石膏、桔梗、黄芬各一两,白术、桅子、荆芥穗各二钱半,滑石三两,甘草二两。为粗末,每服一两,加生姜,水煎服,日二次。功能疏风解表,清热泻下。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症见恶寒发热,头痛眩晕,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脯痞闷,咳呕喘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及疮疡肿毒,肠风痔漏,惊狂澹语,手足痪疽,丹斑瘾疹等。方中防风、麻黄疏解在表之风邪,使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荡涤在下之实热,使从大便而解;防风、荆芥、麻黄、薄荷、桔梗解表宣肺;连翘、桅子、黄荃、石膏清肺胃热;滑石利水清热;再加白术、甘草健脾和中;当归、芍药、川芍养血和血祛风。诸药合用,则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从而达到解表通里,疏风清热之效。
防风黄等丸见<校注妇人良方》 卷十二。黄琴(炒黑)、防风各等分。为细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食远或食前米汤或温酒送下。一-一,.目呻..门翻目.幽州钧一.. .侧.. .曰门目目.. . . . . . , . . . .
防收奸如669
治肝经风热以致血崩、便血、尿血等症。
防风散痴汤(痞胀玉衡)卷下方。又名一号乾象方。防风、陈皮、细辛、金银花、荆芥、积壳各等分。水煎,稍冷服。治疹因于风者。若头面肿加薄荷、菊花;腹胀加大腹皮、厚朴;手足肿加威灵仙、牛膝,倍金银花;内热加连翘、知母;痰多加贝母、括萎仁;寒热加柴胡、独活;吐不止加童便;小腹胀痛加青皮;血滞加茜草、丹参;咽喉肿加山豆根、射干;食积腹痛加山植、莱旅子;心痛加延胡索、羲术;赤白痢加槟榔;口渴加天花粉;血癖面黑加苏木、红花;放痞不出倍细辛,加苏木、桃仁、荆芥;秽触加霍香、薄荷。(杂病源流犀烛》 亦有本方,但多旋复花,无金银花。防风解毒汤(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卷二十六方。防风、荆芥、桔梗、连翘、甘草、石膏、薄荷、积壳、川芍、苍术、灯心、牛劳子、酒知母。水煎服。治颈项结核,浮肿,先寒后热者。
防葛二陈汤(症因脉治}卷二方。防风、葛根、半夏、获菩、甘草、陈皮。水煎服。治风气呕吐,兼痰者。如风寒,加生姜;风热,加桅子、黄连、竹茹。防葛平胃散(症因脉治)卷二方。防风、葛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粗末,水煎服。功能散风清胃。治风气呕吐,头额疼痛,面赤面热。如风寒,加生姜;风热,加桅子、黄连、竹茹。
防风白术牡蜘汤(杂病源流犀烛• 奇经八脉门)卷十一方。防风、白术、牡砺粉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日二至三次。治冲气犯肝,症见头眩汗不出,筋惕肉润,腹内拘急,食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则欲蜷。
防己椒目苹苗大黄丸《 金厦要略)方。又名己椒劳黄丸。防己、椒目、孽劳子、大黄各一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功能攻逐水饮,利水通使。治水饮停聚,水走肠间,流流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口舌干燥,脉沉弦;近代也用于肝硬化腹水、肺原性心脏病水肿及肾炎水肿属实证者。若渴者,加芒硝半两。
收气秋令收敛之气。(素问• 气交变大论》 :“收气不行,长气独明。”
收引.证名。收,收缩;引,拘急。收引即筋脉、形体拘挛之状。(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类经》 十三卷:“形体拘挛,皆收引之谓。”参拘挛条。.运气学说术语。<素间• 五常政大论): “坚成之纪,是谓收引。”马漪注:“岁金太过,为坚成之纪。… … 收引者,阳气收敛而阴气引用也。”张志聪注:“岁金太过,名曰坚成。秋令主收,是谓收引。”收生即接产。
收涩治疗精气耗散、滑脱不收的方法。也称固涩。是根据<素问• 至真要大论》 “散者收之”的原则立法的。适用于自汗盗汗、久嗽虚喘、久痢久泻、精关不固、小便失禁、崩中漏下、久带清稀等症。有敛汗固表、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肾涩精、圃崩止带等法。参见各条。
收石痘至收腐,为毒尽将愈的证候。清• 翟良
(痘科类编释意): “痘至九日、十日之间,脓浆满足而色苍蜡者,必发热熏蒸,此回浆之候也,俗名谓之烧浆,又谓之干浆。盖真阳运化,其水自消烁而收庸矣。若及时回浆,当履而不履,其人身凉而手足冷,脉来沉迟者,此元气不足,虚寒证也。”须大补气血而助之收结,用八珍汤;如当看不箱,其人壮热,烦渴,脉来洪数,为热毒熏蒸而不腐,宜清凉退热,则痘自收厉。
收口法出(卫济宝书)卷下。即生肌法。见该条。
收诊法小儿推拿方法名。即总收法。详该条。收呆至神汤《 串雅内编》 卷一方。人参、柴胡、当归、营蒲、生酸枣仁、半夏各一两,甘草、郁金、神曲、天南星各五钱,白芍药四两,附子一钱,获等三两。水煎服。治精神痴呆,抑郁不舒。本方早见于<石室秘录)卷三,名救呆至神汤。
奸黄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奸黄者,是鬼黄变入奸黄也。面目遍身俱黄,言语失错,心神狂乱,诈奸黯如不患人,若不与漱,即口舌干燥,气喘者难治。”治用点烙法或内服犀角散方。<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向明卧多,爱索鞋拟起,身体全冷,肉色苍黑,睡中啼泣,或狂言妄语,此是奸黄。”治用点烙法或内服获神汤。参见黄疽有关条。如华脉象。华,通花。喻脉来轻浮软弱如草木之花。《 素间• 大奇论>: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如疟病证名。指症情似疟而非疟的一类病症。《 证治要诀• 疟寒热): “外有伤寒,往来寒热如疟;劳病,往来寒热,亦如疟。谓之如疟,非真疟也。然伤寒寒热如疟,初必恶风寒,发热,头痛体疼,自太阳经而来;劳病寒热如疟,初必五心发烦热,劳倦咳嗽,久乃成寒热,与正疟自不同。诸病皆有寒热,如失血、痰饮、痛瘦积聚、小肠癫气、风寒暑湿、食伤发劳、劳擦、疮毒脚气,已各见本门,其余不能尽举,应有不如发疟之传为寒热者,须问其元有何病而生寒热,则随病施治。寒热发作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参见似疟、疟疾条。
如圣丸<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胡黄连、炒芜黄、黄连各二两,使君子仁一两,磨香(另研)五分,干蝎蟆(酒熬膏)五枚。为末,用膏和丸,麻子大,二至三岁儿,每服五至七丸,三岁以上每服十至十五丸,不拘时人参煎汤送下。治小儿冷热疮泻。如圣散.(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二方。棕搁、乌梅肉各一两,炮姜(烧存性)一两五钱。为细末,每服二钱,乌梅酒调,空腹、食前服。治冲任虚寒,崩漏下血,淋漓不断,血色淡而无血块者。.(卫生宝鉴》 卷九方。① 麻黄(烧灰)半两,芒硝二钱半,察香、樟脑各少许。为末,搐鼻。治眼目及头风,偏头痛。② 顽荆子、苦参、玄参、紫参、厚朴、荆芥、沙参、陈皮、麻黄各一两,蔓荆子、防风、白芷、威灵仙各二两,桃枝、柳枝各一把。为末,每服三钱,临卧煎汤热洗。治麻风。.(普济方)卷二百一十五引(经验良方),马蔺
67Q 如妇
花、麦门冬、白茅根、车前子、甜草劳子、檀香、连翘各等分。为末,每服四钱,水煎服。治砂淋。如渴加黄琴同煎,服时加烧盐少许。.<仙传外科集验方》 方。雄黄、生黎芦、白矾、皂角(去皮,炙黄)。加蝎尾,为细末,每用一字,吹入鼻中,以吐出顽痰为度。治缠喉风,渐入咽塞,水谷不下,牙关紧急,不省人事。如宜方方书名。2 卷。元• 艾元英撰。撰年不详。卷1 将病证等内容分为17 类,包括头痛、咽喉、诸气、腰痛、心恙、补益、消渴、痈疽、肿病、脚气、失血、大便、小便、疮疥、妇人、小儿、杂病,每类均简述证候及其应用的方剂名称;卷2 附列卷1 所用的方剂,共304 首,并予编号,便于检阅。
如神散《 卫生宝鉴》 卷十三方。川大黄。为末,新汲水调敷。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如银段病名。见(证治准绳• 杂病)。即如银内障证。详该条。
如愈丹(医学入门)卷三方。川乌八钱,槟榔、人参、柴胡、吴茱英、川椒、干姜、获菩、黄连、紫苑、厚朴、肉桂、当归、桔梗、皂角、石营蒲各五钱,巴豆二钱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丸或五丸或七丸,随症使引送下。治温疫及一切伏尸传捞,癫狂失心等症。山岚瘴气(枣汤或白汤下); 风疫及大麻风、紫缀、疮癣、左瘫右痪、鹤膝风等一切风疫(荆芥煎汤下);寒疫及小肠气痛(小茵香煎汤或吴茱英煎汤下);暑疫及五淋(灯心煎汤下);热盛(大黄煎汤下);燥疫(生地或麻仁煎汤下);膀肤病气肿痛(萝卜煎汤或冷水下);温疫及水肿(车前子或木通煎汤下);水气(甘遂、大戟煎汤下);瘦蛊(甘遂煎汤下);五般痔(白矾汤下);五痢(乳香汤下);肾脏积,咬齿、唾涎、腰疼(盐汤下);五疟(桃枝煎汤下);失心中邪(柳枝、桃枝煎汤下);阴阳二毒,伤风咳嗽(薄荷煎汤下);五疮,痢疾,肠风,脏毒(陈米煎汤下);诸般咳嗽(姜汤下);小儿惊风(薄荷煎汤下);痈疽,凛病,疮演,涎喘,消渴,大小肠闭,或泄或利,酒毒,便红,喉痹,重腮,不服水土(温汤下);痢疾红甚(黄连煎汤下);妇人血海久冷,带下赤白,难以生育及诸般血气(艾汤下)。
如意花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五色梅之别名,详该条。
如意草.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犁头草之别名。.见《 南京民间药草》 。为截之别名。各详该条。
如圣饮子《 鹿论萃英》 方。桔梗、生甘草、牛芬子(炒)各一两,麦门冬(去心)半两。共为末,加竹叶同煎,徐服。治小儿疮疹毒攻咽喉疼痛。
如圣饼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防风、天麻、生半夏各半两,天南星、干姜、川乌(去皮尖)各一两,川芍、炙甘草各二两。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芡实大,捻饼曝干,每服五丸,同荆芥三至五穗细嚼,茶、酒或温开水送下。功能清头目,消风化痰,暖胃。治男子妇人气厥,上盛下虚,痰饮风寒,偏正头痛,痛连脑巅,吐逆恶心,目眼耳聋,气厥胃寒。
如丧神守症状名。指火郁于内,而见神志昏乱,心神不宁,惊惶不安状态。《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如金青盲病证名。见(证治准绳• 杂病》 。为绿映瞳神的晚期证候。(张氏医通)卷八于绿映瞳神证内指出:“瞳神乍看无异,久之专精熟视,乃见其深处隐隐绿色,自视亦渐觉昏吵… … ,久而不治,为如金青盲等证。”类黄风内障,参见该条。如眉老人见李冠仙条。
如银障症病名。见(审视瑶函》 。即如银内障证。详该条。
如圣白虎汤《 医略六书• 杂病证治)卷十八方。人参、知母各一钱半,五味子八分,麦门冬(去心)三钱,石膏五钱,炙甘草五分。水煎服。治自汗烦渴,脉洪涩者。
如圣金刀散(外科正宗)卷四方。又名金刀散。松香末七两,枯矾、生白矾一两五钱。为细末,掺于伤处,纸盖包扎。治刀刃所伤,皮破筋断,出血不止者。
如金解毒散(证治准绳• 疡医)卷二方。枯梗一钱,甘草一钱半,炒黄连、炒黄荃、炒黄柏、炒桅子各七分。水煎,分作十余次服,徐徐呷之。治肺痈。如神三生散(素间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方。露蜂房、蛇退皮、头发(洗净)各等分。三味烧灰存性,研细,酒调三钱。治诸疮疼痛,不变肉色,漫肿光色,名曰附骨痈。
如银内障证病名。又名如银障症、如银翁。<证治准绳• 杂病): “瞳神中白色如银也,轻则一点白亮如星似片。”指圆聆内障因黄精混浊呈银白色者。详圆翁内障条。
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卷一方。又名金黄散。天花粉十斤,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五斤,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各二斤。为细末,随症调敷。治痈疽发背,诸般疗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毒,大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干湿脚气,妇女乳痈,小儿丹毒等症。凡红肿热痛未成脓者,及夏月火令时俱用茶水同蜜调敷;微热微肿及大疮已成,欲作脓者,用葱汁同蜜调敷;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湿痰流毒,附骨痈疽,鹤膝风等症,用葱酒煎调;风热恶毒所生疾患,必皮肤亢热色红光亮,形状游走不定者,俱用蜜水调敷;天泡火丹、赤进丹、黄水疮、漆疮、恶血攻注等症,用板蓝根叶捣汁调敷,加蜜亦可;烫火伤用麻油调敷。
妇人规书名。2 卷(即(景岳全书》 卷38 一39 )。明• 张介宾撰。内容共分总论、经脉、胎孕、产育、产后、带浊梦遗、乳病、子嗣、寰瘦及前阴10 类,论述妇科诊治法则。另有(妇人规古方》 1 卷(即(景岳全书}第61 卷),与本书互参。
妇人科医学分科之一,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的学科。明太医院设有十三科,妇人科为其中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参见十三科条。妇人水分病名。出(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三。
妇671
亦名冰分。指先有肢体浮肿而后病经闭者。因脾虚不能制水,水饮内停,膀胧行水化气功能减弱,以致水气分散经血,水泛流溢于皮肤,先见肢体浮肿而后出现经闭,治宜健脾清水为主,水去则肿自消,月经亦自通。方用获菩导水汤。《 圣济总录》 :“水分者,以水气上下溢于皮肤,分散四末,发为附肿。盖肾者胃之关,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此病与血分治有先后耳。”
妇人血分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三。指先有经闭而后发生肢体肿胀者。病因寒湿伤于冲任,血奎经隧,气机不行,以致经脉不行,经血分而为水,流入四肢。症见先经闭而后出现水肿,治宜调经为主,其肿自消。方用调经散(当归、肉桂、没药、唬拍、赤芍、细辛、察香);加红花、丹皮、牛膝。《 圣济总录>: “论曰血分者,经水流通之际,寒湿伤其冲任为之中止,气奎不行,播在皮肤,邪气相搏,经血分而为水,发为附肿,故日血分。”
妇人血稿病证名。见《 妇人良方大全》 卷七。简称血隔。指血气阻隔中焦而致之经闭。多因长期忧思郁怒,肝伤气郁血滞,寮血内结,胃院阻隔,胃失和降所致。症见胸隔疼痛如锥刺,食入而复吐出,甚则水饮难下。上则呕吐如赤豆汁或紫血;下则经闭,大便干黑,坚如羊粪等。治疗初起宜舒肝解郁。方用启脆散(沙参、丹参、获荃、贝母、郁金、砂仁、荷蒂、米糠)。日久血结,宜活血祛疲。方用通幽汤去升麻(生地、熟地、桃仁、红花、当归、甘草,另加郁金);并用五汁安中饮(韭菜汁、牛乳、生姜汁、梨汁、藕汁)以润之。
妇人阴疮病名。见(外科真论• 妇人阴疮门》 。即阴蚀,详该条。
妇人良方书名。又名《 妇人良方大全》 、<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集要)。24 卷。宋• 陈自明撰于1237 年。本书整理编辑了宋以前有关妇产科的著作,分为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及产后等8 门(薛己本多候胎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共200 余论,分述各病的病因、证候及治法,内容比较实用。此书后经明• 薛己校注,名(校注妇人良方》 ,除增删了部分内容外,还逐篇附加按语及治验,建国后有排印本。
妇人瘫疲病名。指两侧腹股沟及阴部肿痛的一种病症。《 妇人良方大全》 卷二十四:“一名便痈,一名便毒,俗称瘩子。妇人痣疙,或肝经湿热下注,或郁怒伤损脾肝,其外症或两拗小腹肿痛,或玉门掀肿作痛,或寒热往来,憎寒壮热,其内症或小便涩滞,或腹内急痛,或小腹痞闷,或上攻两胁,或脯热重坠。若两拗小腹肿痛,肝经湿热奎滞也,用龙胆泻肝汤;玉门肿胀,肝火血虚也,用加味逍遥散。”
妇人淋带病证名。见(景岳全书• 妇人规》 。指妇人患淋症同时夹有带下。多因房劳过度,心火妄动,脾肾俱虚,湿热下注所致。症见排尿刺痛不利,尿色多黄,淋沥不宣,小腹或胀、腰痛,并见带下量多,连绵不断等。治宜清热利湿为主,方用八正
散之类。
妇女石淋病证名。多因经水未绝,肝经血虚,肝气郁久化火,凝滞浊液,渐结成粒。《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淋而出石,谓之石淋。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为热所乘则成淋,肾虚则不能制石,故淋而出石,细者如麻如豆,大者亦有结如皂荚核状者,发则燥痛闷绝,石出乃歇。”治宜开郁火,补阴血兼以导气。方用牛膝膏加郁金、山桅、生地黄、唬拍之类,切不可用利水诸剂,参见石淋条。妇女白浊病证名。见《 妇人良方大全)卷一。妇女从阴道中流出一种秽浊如脓的粘液。多因膀胧积湿化热所致。初起觉排尿时尿道涩痛,小便不利,或如米柑样。治宜清热渗湿。方用清心莲子饮加草薛。或用威喜丸。
妇女白淫病证名。出《 妇人良方大全)卷一。妇女从阴道内时时流出有白色粘液,形如胶样的秽物。多因房劳伤肾,心肾不交,肾主水开窍在阴,胞冷肾损故下流淫浊,而小便通利无碍。治宜补肾固涩。方用金锁正元丹、固精丸、锁金丸(补骨脂、青盐、获等、五味子)等。
妇科玉尺书名。(沈氏尊生书>中的一种。6 卷。清• 沈金鳌撰于1774 年。作者取玉尺所刻分寸“坚久不磨”可以作为标准,故题名“玉尺”。卷1 求嗣、月经;卷2 胎前;卷3 临产、小产;卷4 产后;卷5 崩漏、带下;卷6 妇人杂病。每类篇首均总论病机、治法,其次引录历代各家学说,又次为附方及前人效方。书中提出妇女病多先为气病,后及血病的见解。内容选论亦较精要。
妇科约编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妇科良方见医方全书条。
妇科金丹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延胡索(醋制)、生黄蔑、人参、阿胶、白薇、白芍药、甘草、袂菩、制没药、当归、黄柏、鹿角各2 千克,制松香、杜仲(盐水炒炭)、鸡冠花各1 千克,益母草膏5 千克,制乳香、补骨脂(盐水炒)、锁阳、芜丝子各500 克,小菌香(盐水炒)、血余炭、艾炭各250 克(以上用黄酒50 千克),装入罐,将罐口封固,隔水蒸煮,至酒尽为度),生山药、川芍、牡丹皮、熟地黄、白术(鼓炒)、菜本、锻赤石脂、白芷、黄琴、砂仁各2 千克,红花、木香、续断、青篙、肉桂、苏叶各500 克,陈皮3 千克,益母草7 , 5 千克(以上轧成粗末)。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 克,每服一丸,白开水送下。功能调经活血。治体虚血少.月经不调,经行无定期,腰痰背痛,肚腹疼痛,饮食不化,呕逆恶心,自汗盗汗。妇科秘方见竹林寺女科秘书条。妇科秘传见竹林寺女科秘书条。妇婴至宝丛书名。清• 徐试,rI 辑。刊于1750 年。包括(达生篇》 、(种痘法》 、(福幼篇)三种。妇人鸡爪风病名。《 古今医鉴》 卷十二:“妇人鸡爪风,因月家得此,不时举发,手足挛束如鸡爪状,疼痛难伸。于左右膝眼两旁各有一小窝共四穴,俗谓之鬼眼,各灸三壮即愈。”多因产后血亏,筋失所养,
672 妇戏观头羽红
复感风寒所致。无汗者,治宜养血祛风,调和营卫,四物汤加柴胡、木瓜、桂枝、钩藤;有汗者,养血益气,调和营卫,方用八珍汤加桂枝、黄蔑、阿胶。妇人规古方见妇人规条。
妇人典儿方书名。见《 汉书• 艺文志》 。19 卷,已佚。
妇科五淋丸见<中药制剂手册》 。当归、川芍、地黄各240 克,白芍药、木通各150 克,获等皮、桅子(姜水炒)各120 克,石苇、甘草、珑拍各60 克,海金砂300 克,黄连30 克。为细末,水泛为小丸,每服6 克,温开水送下,日二次。功能清热利水,分清止淋。治膀脱湿热而致的小便赤涩,淋漓浑浊,肿胀疼痛。本方由《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淋散加味而来。妇科得生丹即得生丹,见该条。
妇人三十六疾出《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即带下三十六疾。详该条。
妇人下赤白沃病证名。见<医学纲目)卷三十四。即赤白带下。(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九:“带下之病,曰沃与血相兼带而下也。”(针灸甲乙经): “妇人下赤白沃后,阴中干痛,恶合阴阳,少腹膜坚,小便闭,曲骨主之。”治疗参见赤白带下条。
妇人大全曳方书名。见妇人良方条。
妇人庆方大全见妇人良方条。
妇人氏方集典见妇人良方条。
妇女失志经闭病证名。指由于所愿不遂而致之经闭。《 叶氏女科证治): “妇女情欲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宜服秘元煎(远志、山药、芡实、炒枣仁、白术、获等、炙甘草、人参、五味子、金樱子)。”
妇科心法要诀书名。6 卷(即《 医宗金鉴》 卷44 ? 49 )。清• 昊谦等编。卷44 调经及经闭诸证;,卷45 崩漏、带下、底腹、积、痞、痊、癖、病等病及嗣育;卷46 胎前诸症;卷47 一48 生育及产后;卷49 乳症、前阴及妇科杂症。正文编成七言歌诀,附加注释,内容比较简要。
妇人产育宝庆魏见产育保庆集条。
妇科胎产经验氏方见胎产辑萃条。
戏铁石见《 中药志》 。为磁石之别名,详该条。观身集丛书名。清• 叶志洗编集。刊于1850 年。全集收辑有关生理解剖著作四种。包括陈会(全体百穴歌);沈拔<十二经脉络),专述十二经脉起止部位及循行部位;沈金鳌(脉象统类》 ,以浮、沉、迟、数、滑、涩为纲,阐明各类脉象;沈彤(释骨),条释全身骨骼部位、形象及名称。全书收人(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中。
现音花见《 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为魏荷之别名,详该条。
观神色望诊内容之一。神与色同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观察精神、意识、表情,以及面部色泽、目光神采等变化,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和寒热虚实等情况。参见得神、失神、色诊各条。
观音柳出《 卫生易简方)为怪柳之别名,详该条。观音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十方。人参一两,获等一钱半,炒神曲二钱,炒石莲肉一分,白芷、黄蔑、炮木香、白扁豆(去皮,炙焦黄,去火毒)、炙甘草各一钱。为细末,每服一钱,加大枣一枚,曹香三叶,水煎服。功能温养脾胃。治小儿外感风冷,内伤脾胃,呕逆吐泻,不进乳食,久则渐渐赢弱,大抵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俱虚,吐泻不已。.(世医得效方》 卷十一方。人参、白术(纸裹垠)、稚香、积壳、炒扁豆各二钱半,获等、冬瓜子仁、酸枣仁(去皮,蚌粉炒)、木香、石莲肉、黄蔑、炙甘草各半两,紫苏叶少许。为末,每服一钱,乌梅或冬瓜子仁或陈米汤调下。怡小儿胃气不和,脾困,下泻过多,不思饮食,乳食不化,精神昏债,四肢困冷。.《 幼科发挥)卷一方。全蝎(去毒,炒)十个,爆天麻、防风、白芷、甘草、获菩各二钱五分,人参二钱,扁豆(姜汁炒)一钱五分。为末,每服一钱,枣汤送下。治小儿慢惊。观者之喜蒙医书。吉格木德• 丹金扎木苏著于二十世纪。主要介绍蒙医常用的诊断方法,药物性能及蒙医常用验方。1974 年内蒙古巴盟临河县人民医院蒙医科编译。改书名为《 蒙医传统验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观音人参胡桃汤即人参胡桃汤,见该条。买麻藤出(本草纲目拾遗》 。又名大节藤、麻骨风、接骨藤、竹节藤。为买麻藤科植物小叶买麻藤Gnetum parvifolium ( warb . ) c . Y . cheng 的茎藤。主产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苦,平。祛风活血,消肿止痛,止咳化痰。① 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撅,跌打损伤,蛇咬伤,慢性支气管炎。煎服:6 一9 克(鲜品15 ? 30 克)。② 治骨折。鲜品捣烂,酒炒,复位后热敷包扎,固定,每天换药一次。本品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巧genamine , Demethylcoclau6ne )。本品含生物碱,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茎含和乌胺(Higenaminl ) ,为p 一肾上腺素能兴奋剂,作用似异丙肾上腺素,能强心,加速心率、降血压、松弛平滑肌等。
羽五音之一。肾音羽,其音柔细尖利,沉而探。羽客即道士。传说燕昭王(公元前312 一279 年间)曾召大巨甘需,想学长生久视的方法,甘需给了他一件羽毛做的衣服(据《 拾遗记))。后人遂据道士为羽客。
羽叶三七见<中国药用植物志》 。又名纽子三七、黄连三七、羽叶竹节参、疙瘩七。为五加科植物羽叶三七Panax pseudo 一gin 一seng Wall . var . b : pinnatifid , ( seem . ) Li 的根茎。分布云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和西藏。甘、微苦,温。止血,散痪,兼有滋补强壮作用。治肺结核咯血,帆血,经闭,产后血寮腹痛,劳伤腰痛,跌打损伤。煎服:3 一9 克。本品含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菇皂贰。羽叶竹节参见(中药志》 。为羽叶三七之别名,详该条。
红土见《 药材学》 。为赤石脂之别名。详该条。
六画红673
红子见《 分类草药性》 :为赤阳子之别名,详该条。
红皮出(汤液本草》 。为橘皮之别名,详该条。红曲出《 饮膳正要》 。又名红米。为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I ' pureus Went 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主产福建、广东。甘,温。入肝、脾、大肠经。活血化癖,健脾消食。治产后恶露不净,寮滞腹痛,食积饱胀,赤白痢。煎服:6 一12 克。红米见《 药材资料汇编》 。即红曲,详该条。红汗病证名。即鼻此。.伤寒阳明热盛时的鼻鲤,同时翻后阳明之热随之而解者,称为红汗。(三指禅)卷二:“伤寒鼻砚,名曰红汗。热随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发汗。”.泛指一般鼻颇者。《 伤寒家秘的本): “俗人以血为红汗。”.血汗之别称。《 杂病源流犀烛• 诸血源流): “血汗者,或有病,或无病,汗出而色红染衣,亦谓之红汗。”详血汗条。
红花出(本草图经》 。又名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 , I , .的花。主产河南、浙江、四川。辛,温。入心、肝经。活血通经,去癖止痛。① 治闭经,痛经,产后窟阻腹痛,雇瘾积聚,冠心病心绞痛,跌打损伤。煎服:3 一6 克。② 用50 %红花提取液10 一15 毫升,加入10 %葡萄糖液250 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治脑血栓;用红花注射液2 一6 毫升,局部封闭,治疗神经性皮炎。孕妇忌服。红花的果实称红花子,又名红蓝子、白平子,酒拌晒干、研末蜜丸服,治妇女癖滞腹痛。花含红花试、新红花贰、红花醒贰和两种有很强的抗菌、抗真菌及抗线虫作用的多快(Polyacetylene )等。瘦果含脂肪油、2 一经基牛芬子贰(2 一H 州roxyarctiin )、罗汉松树脂醇单葡萄糖贰、半乳糖、肌醇等。煎剂对各种动物的子宫及肠管呈兴奋作用,并有降压作用;水提取物能增加狗的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醇提取物能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对狗的心肌梗塞范围有缩小作用,可能与其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关。在离体血管及主动脉条标本上,能对抗炎甲肾上腺素的收缩作用。
红豆.出《 本草纲目》 。为赤小豆之别名。.出(王右垂集)。为相思子之别名。各详该条。红枣见<医学入门• 本草)。即大枣,详该条。红油<外科全生集》 卷四方。红砒一钱。敲碎,以麻油一两煎至砒枯烟绝为度,去砒留油,擦患处,日二至三次。治鹅掌疯,及一切疯症。
红鑫见《 增订伪药条辨》 。为人参商品之一种。详人参条。
红药见(草药手册》 。为雷公藤之别名,详该条。红胆见《 贵州植药调查)。为红毛走马胎之别名,详该条。
红脉指月经。宋• 齐仲甫《 女科百问)十三间:“经脉来时,俗称为红脉。”
红桐见《 中国树木分类学》 。为秋枫木之别名,详该条。
红根.见《 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丹参之别名。
.见南京药学院《 中草药学》 。为刺玫果根之别名:各详该条。
红柴见<四川中药志》 。为苏木之别名,详该条。红铅指初潮月经。明• 万全(广嗣纪要): “月事初下,谓之红铅。”
红粉.<外科大成》 卷一方。① 水银一两,火硝(一两炒干为末)四钱五分,白矾(一两锻枯)四钱五分,朱砂末一钱。用筛过净香炉灰二、三斤,盐卤水四、五斤备用。取新铁锅一口,以砖架起,安朱砂末于锅中,如莲子大为度,次取硝,矾末研匀,盖朱砂上,次将茶盅盖之,如口外有硝、矾,即吹去之,将盅揭起,用筷子在硝、矾中轻轻点一小窝,用茶匙挑水银人窝内,仍将先覆茶盅盖之,次取前香灰用盐卤水调,干稀得所,则将手按茶盅勿令动,随将湿灰周围涂过,只留盅底在外,用石压之,次锅下燃火,不时视香灰,如稍有白色.即用棕蘸卤水,于灰上刷之,约兰炫香,离火过宿,轻轻凿开,取茶盅,用黄纸包收,临时刮用。下疮,嚼细茶餐三次,次用粉掺之;杨梅喉疮,用新笔蘸粉点之;杨梅粉毒,用麻油四两、黄蜡一两溶化成膏,离火候温,入红粉一钱搅匀,绵纸摊贴,一日一换。治一切顽疮,及杨梅粉毒,喉疮,下疮等。② 水银、白矾、火硝各一两一钱,朱砂三钱三分。以锅垠热取起,入白矾一沸,见清,入硝一沸,见清,入朱砂一沸,见定,取出研末,入锅内,下水银,盖碗,封炼如上法。治证同上。.即红升丹,见该条。红雪《 太平圣惠方》 卷九十五方。又名通中散、红雪通中散。朴硝十斤,羚羊角屑、黄苹、升麻各三两,人参、赤芍药、槟榔、积壳(数炒)、生甘草、竹叶、木香各二两,木通、桅子、葛根、桑白皮、大青叶、蓝叶各一两五钱,苏木六两。为粗末,水煎去渣,再煎沸,下硝,不住手搅,待水将尽,倾入器内,欲凝时,再下朱砂一两、房香五钱,经宿成雪,每服一至二钱,新汲水送下。功能消宿食,解酒毒,开三焦,利五脏,除热,破积滞。治伤寒狂躁,发斑,湿瘴脚气,黄疽,头痛目昏,及口鼻疮,喉痹,重舌,肠痈等症。红麻见《 东北资源植物手册》 。为罗布麻之别名,详该条。
红必痞证之一。《 杂病源流犀烛• 痴胀源流补“红疹,皮肤隐隐红点,如瘩疹相似,痞在肌表,感受虽浅,热酒热汤,亦不可犯。外用悴刮。”用荆芥汤等。参见疹条。
红障病证名。指璐膜之色红赤者。《 审视瑶函》 卷三:“大抵红障凹凸,怕如血积肉堆。”参见膜条。红范见(本草述钩元》 。为红豆范之简称,详该条。
红异病名。《 冯氏锦囊秘要)卷六:“肺风红鼻方:批把叶四两、连翘二两、桅子四两、玄参一两、桑白皮一两,共为细末,每服三钱,甘草汤下犷即酒躯鼻。详该条。
红膜病证名。(景岳全书)卷二十七:‘• 白睛红膜如伞纸者,此气滞血凝热证。”
红翻出董炳《 避水集验要方)5 .指月经。.拼
674 红六画
经漏。
红潮即月经。详该条。
红.病证名。又名湮民疮。即尿布皮炎。为新生儿多见的皮肤炎证。小儿皮肤娇嫩,尿布潮湿浸溃过久,湿毒乘虚侵入.发于臀部肌表,而为掀红、粗烂;重则有丘疹、疤疹甚至脓疮形成。初起内服药以清热解毒为主,用银花甘草汤;外宜六一散扑于患部,如疮破渗液,可以青黛散外敷。如新生儿,手足、颐下、颊、肢窝、腿’r 内,湿热之气,蕴积湮烂成疮者,用伏龙肝研细外敷。
红藤见《 浙江中药手册》 。又名血藤、大活血、大血通、血木通。为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 ( oliv . ) Rehd , et Wils .的茎藤。主产湖北、四川、江西、河南、江苏。苦,平。入肝、大肠经。祛风,活血,通络,败毒,杀虫。① 治肠痈,乳痈,风湿痹痛,四肢酸楚,痢疾,经闭腹痛,钩虫病,蛔虫病。煎服才一巧克。② 治跌打损伤。捣敷。孕妇慎服。本品含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毛柳贰、鹅掌揪贰( Liri 记endrin )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大肠及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红三七见(陕西中草药》 。又名九牛造、螺丝三七、赶山鞭、事子七。为寥科植物支柱要间ygonum suffultum Maxim .的根茎。主产四川、陕西等地。苦、涩,凉。活血止血,行气止痛,生肌敛疮。① 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便血,崩漏,白带,月经不调,痢疾,脱肛。内服:煎汤,9 一15 克;研末服,3 一6 克。② 治外伤出血,溃疡久不收口。研细末撒。根和根茎中含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及靴质。
红大戟见<中国药用植物志》 。又名红芽大戟、紫大戟、南大戟、红毛大戟。为茜草科植物红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 , Thorel ex Pitard 的块根。分布福建、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苦、寒,有小毒。泻水逐饮,解毒散结。① 治胸水,腹水,痰饮喘急。煎服:1 . 5 一3 克。② 治痈肿,用鲜品捣敷。根含红大戟素( Knoxiadin )、3 一经基檄树素(3 一Hydrox 娜oridone )、虎刺醛、茜黄素。
红山花见《 云南中草药》 。为血满草之别名,详该条。
红丸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三棱、羲术、青皮、陈皮各五斤,炮姜、胡椒各三斤。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小儿减量。治脾积不食,血瘤气块,小儿食积,骨瘦面黄,肚胀气急。.<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方。牛膝(酒浸一宿)、炮川乌、天南星(醋煮三次)、细辛、何首乌(煮熟)、桔梗、山竺桂、当归、自然铜(醋淬七次,另研)、白敛、赤芍药、骨碎补、没药(另研)、羌活、赤小豆。为末,酒煮面糊为丸,每服五十丸,温酒送服。功能坚筋固骨,滋血生力。治打扑损伤,骨碎筋断,疼痛痹冷,癖血留滞,外肿内痛,肢节疼倦。
红小豆见《 本草原始)。即赤小豆,详该条。红子根出(分类草药性》 。为蔷薇科植物火棘
pyracantha fortuneana ( Maxim . ) Li 的根。分布西南地区及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苏、陕西等地。酸、涩,平。清热凉血,活血。治虚劳骨蒸,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筋骨疼痛。煎服:12 一24 克。孕妇忌月及。本品含揉质。
红木香出《 本草纲目拾遗)。又名内红消、紫金皮。为木兰科植物长梗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 , .的根或根皮。产江西、浙江、江苏、福建等地。辛,温。行气,活血,止痛。① 治院腹胀痛,筋骨疼痛,痛经。煎服:9 一15 克。② 治跌打癣痛,外伤出血,无名肿毒。研末调敷。孕妇忌服。根茎含红木香素(Kadsurarin )。戈米辛(Gomisin ) M :、五味子素(Wuweizisu )等。根含挥发油,内有旅烯、柠檬烯、龙脑、樟脑等。红内消.见《 外科精要)。为何首乌之别名。.见《 四川常用中草药》 。为金刚散之别名。各详该条。
红毛七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又名金丝七、海椒七、鸡骨升麻。为小璧科植物类叶牡丹Leontice robustum ( Maxim . )以els 的根茎及根。分布东北、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湖北、四川等地。苦、辛,温,有小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治风湿痹痛,胃气痛,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癖血腹痛,跌打损伤。内服:煎汤,3 一9 克;或浸酒。本品含木兰碱、塔期品碱(TasPine , ThasPine )、甲基金雀花碱( Methy Ic 邓tisine )、右旋羽扇豆碱(Lupanine )、威岩仙皂贰(Cauloside ) A 、B 、C 、D 、E 和类叶牡丹贰元( Caulophvllogenin )。根之浸剂或配剂有收缩子宫和血管的作用,所含塔斯品碱对结核杆菌(玩7 及Academia 株)呈显著抑菌作用。但注射时有强烈的局部刺激而限制其应用;它还有抗炎、抑制RNA 肿瘤病毒的作用。
红毛毡见《 云南中草药选》 。为红毛走马胎之别名,详该条。
红升丹<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又名红粉。朱砂、雄黄各五钱,水银、白矾各一两,硝石四两,皂矾六钱。先将二矾、硝石研细拌匀,入大铜构内,加火硝一小杯炖化,一干即起,研细,另将水银、朱砂、雄黄研细,至不见星为度,再入硝矾末研匀;先将泥罐用纸筋泥搪一指厚,阴干(勿令有裂纹),入前药于内,罐口以铁油盏盖定,用棉纸捻条蘸蜜,塞罐口缝间,外用锻石膏细末,醋调封固;然后将泥罐放火上加热,先用文火升炼一柱香,继改用文武火一柱香后,再用文火,共升炼三柱香,即可去火,放冷,开启取丹,用刀刮下研极细,每用少许,撒于疮口,外用膏药覆盖。功能去腐拔毒,生肌长肉。治一切疮疡溃后,疮口坚硬,肉暗紫黑。红玉膏《 疡医大全》 卷七方。蛇蜕、娱蚁各一条,血余、黄蜡各二两,香油四两。同熬滤清,用黄丹收膏,再下黄蜡熔化,摊贴患处。功能拔毒去脓。治疮毒。
红石根见《 辽宁经济植物志》 。为紫草之别名.一一~-尸~一一-- ― 一
红675
详该条。
红石甚见(福建中草药》 。为糯米藤之别名,详该条。
红头草见(云南省药品标准)( 1974 )。为菊科植物柔毛艾纳香Bl 一molli , ( D , Don ) Merr .的带花全草。分布广西、广东、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苦,寒。清热解毒。治肺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牙眼脓肿,乳腺炎,无名肿毒,外伤肿痛,皮肤痊痒。煎服:9 一巧克。本品不宜久煎。
红丝毛见(陕西中草药乏,为珍珠菜之别名,详该条。
红丝疗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又名赤疗、血箭疗、红线疗、金丝疮、血丝疮、红演疗、血丝疗、红丝疮、红丝血箭疗、红演儿、紫疥斑。因火毒凝聚或破伤感染所致。多起于手足,生于手,有红丝入腋;生于足,有红丝入腹,均属重证。初起局部红肿热痛,继而起红丝沿小腿或手臂迅速向上走窜,重者可伴寒热头痛,乏力。治宜清热解毒,内服五味消毒饮加减,并于红线远端挑刺放血,再隔寸挑刺令其微出血;或用灯心蘸烟油于红丝尽头灸一壮,再刺疗头,或用浮萍草嚼烂外敷,亦可于红丝尽处刺断,搽离宫锭子。
红丝疮病名。出《 疮疡经验全书》 卷六。即红丝疗。见该条。
红丝瘤见(医宗金鉴》 卷七十二。即胎瘤。详该条。
红地胆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红根草之别名,详该条。
红芋荷见《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为野芋之别名,详该条。
红芍药见(圣济总录》 。即赤芍药,详该条。红血儿见《 陕西中草药》 。为鸡血七之别名,详该条。
红色舌即舌红。详该条。
红花艾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为益母草之别名,详该条。
红花汤(痞胀玉衡》 卷下方。又名二十三号中孚方。红花、蒲黄、青皮各一钱,香附四分,贝母二分,积壳六分。水煎服。治疹毒入大小肠,小腹大痛不止,纹绞不已;及痞退身重如石,不能转侧,舌上黑苔芒刺不退等症。
红花散O (类编朱氏集验方》 卷十方。红花、苏木、当归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一两,水酒煎,空腹、食前分二次服,治妇人女子经脉不通。.(银海精微)卷上方。红花、连翘、当归、生地黄、紫草、大黄、甘草、赤芍药。加灯心、竹叶,水煎服。治小儿痘疮入眼。.<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下方。干荷叶、牡丹皮、当归、红花、炒蒲黄各等分。为细末,每服半两,酒煎和渣服。治产后血昏血崩,月事不调。O (萧山竹林寺妇科)方。红花、苏木、当归、牛膝各一钱,三棱、我术、赤芍药各八分,积壳六分,川芍五分。
水煎,空腹服。治妇人行经作痛,经来一半,余血未尽,腹中痛,或有潮热。
红豆丸(卫生宝鉴》 卷十三方。胡椒、砂仁、丁香、红豆各二十一粒。为细末,姜汁为丸,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枣一个去核,填药,面裹恨熟,空腹细嚼,白水送下,日三次。治诸呕逆隔气,反胃吐食。红豆散(兰室秘藏• 自汗门》 方。炒麻黄根五钱、苦丁香五分,炒羌活、炒连翘各三分,红豆十粒。为细末,搐鼻。治湿气在头.头重如山。红豆戒出《 药性论》 。又名红范。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月pinia galanga ( L , ) Willd 的果实。主产广东、广西、云南。辛,温。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醒脾消食。治胃寒疼痛,呕吐,吞酸,噎隔反胃,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煎服:3 一9 克。果实含挥发油,内有旅烯、按叶素、丁香抽酚、芳樟醇。又含乙酸氧基胡椒酚乙酸酷和乙酞氧基丁香油酚乙酸酷,二者均有明显的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挥发油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内服有驱风作用;本品石油醚提取物给家兔灌服有祛痰作用。
红旱莲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又名湖南连翘、金丝蝴蝶、牛心茶、大金雀。为藤黄科植物黄海棠Hypericum ascyron L .的全草。主产江苏。苦,寒。平肝,止血,消肿,解毒。① 治肝火头痛,吐血,咯血,蛆血,子宫出血,黄疽,肝炎。煎服:4 . 5 一9 克。② 治跌打损伤,烧烫伤,捣敷或取汁涂;湿疹,黄水疮,研末油调涂。全草含挥发油,主为。一丁香烯。还含平喘、止咳、抗菌、降血脂的有效成分懈皮素、金丝桃贰以及山奈酚、芸香贰、异裕皮贰、胡罗卜素、维生素玖等。金丝桃贰还有同化作用,芸香贰有抗炎,维生素P 样作用。
红灵丹即绛雪,见该条。
红灵散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察香、冰片各60 克,雄黄、硼砂各120 克,朱砂、硝石(精制)各20Q 克,金碟石(锻)80 克。散剂,每服0 . 6 克,一日一次。功能祛暑开窍,辟瘟解毒。治中暑昏厥,头晕胸闷,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红菩曹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荷苞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红果子见《 中国药用植物志)。为山植之别名,详该条。
红岩七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岩白菜之别名,详该条。
红油菜见《 四川中药志》 。为芸苔之别名,详该条。
红泽兰见(贵州民间药物)。为赤胫散之别名,详该条。
红姑娘出《 后言》 。为酸浆之别名,详该条。红线疗病名。出清• 叶氏秘传《 七十四种疗疮良方并图形要诀》 。即红丝疗,见该条。红药子.出《 本草图经》 。又名赤药、朱砂七、猴血七。为寥科植物毛脉寥Pol 娜num 。iliinerve ( Nakai ) Oh * i 的块根。主产陕西、甘肃、河南。苦、
676 红六画
微涩,凉。清热解毒,止痛,止血,调经。① 治扁桃体炎,胃炎,胃溃疡病,肠炎,痢疾,尿路感染。② 治吐血,细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煎服:3 一9 克。③ 治外伤感染、出血,跌打损伤,痈疖。研粉敷。内服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肢麻及头晕等反应。孕妇慎服。本品含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酸及食用大黄贰(Rhapontin )等。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绿脓、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对多种呼吸道及肠道病毒有抑制作用。大黄素甲醚有致突变现象。.见《 陕西中草药》 。为慕荷之别名。.见《 湖南药物志》 。为薯蓑之别名,各详该条。
红南瓜见(中药大辞典》 。为桃南瓜之别名,详该条。
红茶花见(分类草药性)。为山茶花之别名,详该条。
红茵香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为莽草之别名,详该条。
红茨慈见《 分类草药性》 。为小金樱之别名,详该条。
红砖草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妇产科》 。为一点血之别名,详该条。红背叶见(广州植物志}。为一点红之别名,详该条。
红战舌舌颇掉不安,即舌颤,指舌休蠕蠕微动之象。有虚实之不同。若深红而战者,宜清热泻火;若紫红而战者,宜凉血泄热;若淡红而战者,宜气血双补;若鲜红而战者,宜滋阴降火(见{伤寒舌鉴》 )。参见舌颤条。
红点舌即舌疮。详该条。
红星舌红内红星舌之简称。详该条。
红恬(ti 如舔)舌全舌紫红,频伸口外,淞左右上下之舌象。为心脾热盛之候,温度病多见。宜清热解毒,清心凉血(见《 伤寒舌鉴))。
红独活见<中药材科技)( 1 ) : 34 , 1979 。为法罗海之别名,详该条。
红总管见《 草药手册)。为瑞香花之别名,详该条。
红孩儿.出(植物名实图考)。又名岩红、石莲。为秋海棠科植物裂叶秋海棠Begonia Iaciniata Roxb . 的全草。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浙江等地。酸,寒。清热解毒,散癖消肿。① 治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风湿骨痛,闭经,肝脾肿大。煎服:9 一15 克。② 治跌打肿痛,毒蛇咬伤,痈肿,疗疮。捣敷。.见《 草药手册》 。为薯夏之别名,详该条。
红艳舌又称将瘟舌。舌红赤、光艳无苔,在温病多属营分热盛,在杂病多属阴虚火旺。参见舌红、舌绛条。
红珠草见(福建民r ' ed 草药》 。为龙珠之别名,详该条。
红根仔见《 福建中草药》 。为星宿菜之别名,详
该条。
红根草.见(全国中草药汇编》 。又名红地胆、根一F 红。为唇形科植物黄埔鼠尾Salvia prionitis Hance 的全草。分布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及广东。微苦,凉。清热解毒。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支气管炎,肠炎,细菌性痢疾。煎服:15 一30 克。根含红根草邻醒(Saprorth 哪linone )、丹参酿(Tanshinone ) I 及llA 、丹参新酮(Miltirone )、隐丹参酮等。.见《 福建民间草药》 。为星宿菜之别名,详该条。红党参见(本草从新》 。为明党参之别名,详该条。
红狼毒见<中药材手册)。即狼毒,详该条。红浮萍见(分类草药性》 。为满江红之别名,详该条。
红浮漂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满江红之别名,详该条。
红娘子出(本草图经》 。又名搏鸡、红娘虫。为蝉科动物红娘子Huech " sanguineaD 。Geer 的干燥全虫。分布华东、华南及四川、云南等地。味苦、辛,性平。有毒。归肝经。活血破寮,攻毒散结。外用治凛病、癣疮,适量研末敷贴,发疮或调涂。内服,治血癖经闭,及淋巴结结核:炒、炙后研末入丸、散,0 . 015 一0 , 03 克。内服宜慎,体弱者及孕妇忌服。含斑鳌素(。antharidin )等。斑鳌素对多种移植性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延长实验动物存活时间;对皮肤、粘膜有发赤、发泡作用。中毒主要伤害肾小管。
红娘虫见《 药材资料汇编》 。为红娘子之别名,详该条。
红琐梅见《 植物名实图考》 。为茅毒之别名,详该条。
红梗草见《 滇南本草)。为泽兰之别名,详该条。红确砂见(药材资料汇编)。亦称紫姻砂,为硒砂药材之一种,详该条。
红眼病病名。见上海中医学院编(五官科学》 。为天行赤眼之俗称,详该条。
红蛇根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血风藤之别名,详该条。
红菊萄见《 云南中草药选)。为五爪金龙之别名,详该条。
红椒丸(世医得效方》 卷五方。灵砂(研)一两,人参、木香各二钱半,香附(柞净)、大红椒(去合口及子,焙出汗)各半两。为细末,糕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橘皮煎汤送下。治虚劳喘嗽眩晕。红楠散.《 普济本事方》 卷五方枯矾。为细末,每次一钱,加胭脂一字研匀,先用棉花擦净耳中脓水,再取药粉少许,吹入耳内。治婷耳流脓。.‘寿世保元》 卷六方。枯矾、熟炉甘石各五分,干胭脂粉二分半,秦香少许,冰片一分。为细末,先用棉签擦去脓水,再取药粉少许,涂于耳内。治聆耳,流脓流水。.《 证治准绳• 幼科)集三方。人参二钱半,天麻、炒僵蚕、麻黄、全蝎(去毒)各二钱,炙甘草、朱砂
六画
红677
(研细)各一钱半。为细末,每服半钱,水煎数沸,加干胭脂少许,再煎一沸,温服。治小儿四时感冒风寒,发热,变蒸,诸惊,丹毒等症。
红绵膝见<中草药通讯》 (4 ) : 41 , 1972 。为蔷薇科植物红绵藤Rubus rufolanatus H . T . Chang 的叶。分布我国南部。止血。治外科手术及外伤性出血,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泌尿道出血,妇科病出血及血液病引起的出血。制成注射液,每支2 毫升,一般每日肌肉注射一支,或直接滴于伤口,或作湿敷。全草含10 , 16 一二经基十六烷酸,为有效的止血物质。红硬舌全舌深红或紫红,舌根强硬不语之象。主脏腑实热已极、或因燥火浸淫,或为时疫直中,宜苦寒清热解毒治之。若舌尖能动,舌根胖硬不能言语,此为肝风内动,风痰塑盛,宜清心开窍祛痰,平肝熄风。若舌短硬不能伸出,面色枯稿,为脾肾衰败之征(见《 伤寒舌鉴))。
红紫珠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又名小红米果、野兰靛。为马鞭草科植物红紫珠CallicarPa rubella Lindl .的叶。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辛、苦,平。止血。① 治吐血,尿血。煎服:30 一60 克。② 治外伤出血。研末撒。
红景天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1977 年版。又名狮子七、涩疙瘩。为景天科植物大株红景天Rh 闭iola kirilowii ( Regel ) Regel ex Maxim 或唐古特红景天R , algida ( Ledeb . ) Fu var . tangutica ( Maxim . ) Fu 等的根及根茎。前者分布河北、山西、甘肃、陕西、青海、西藏、云南等地;后者分布青海、甘肃、西藏。微苦、涩,寒。清热解毒,止血化癖。治肺热,温病,四肢肿胀,吐血,崩漏,带下,痢疾。煎服:O , 6 一1 . 2 克。孕妇忌服。
红蓝花出《 金匾要略)。为红花之别名,详该条。红疾舌舌本妾软,不能举动的舌象。为心气伤损之征。若淡红而痰者,为气血不足;若深红而痰者,为气血热盛;若紫红而痰者,为脏腑热极;若绛红而蜜者,为阴亏已极(见《 伤寒舌鉴))。当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以决定治法。
红管药见(全国中草药汇编》 。又名山白菊、田边菊、山马兰、八月霜。为菊科植物三褶脉马兰Aste : agerati 比es Turcz .的全草。分布几遍全国。苦、辛,凉。疏风,清热,祛痰止咳,解毒。① 治风热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腮腺炎,乳腺炎,肝炎,泌尿系感染,鼻妞。煎服:15 一60 克。② 捣敷治疗疮肿毒,蛇虫咬伤,外伤出血。地上部分含黄酮类,从中分离出懈皮素、懈皮贰、异懈皮贰、芸香贰、山奈酚及其3 一鼠李糖葡萄糖贰等。根含皂贰。煎剂及所含黄酮在动物试验中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及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并能促进小鼠甲状腺对碘’3 , 的积聚和增加甲状腺的活力,提高肌体组织细胞的能量代谢。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变形和痢疾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红,药《 证治准绳• 疡医》 卷六方。黄丹(飞炒)
二两,乳香、没药、儿茶、血竭、朱砂、樟脑、水银各一钱,察香、冰片各一分,黄蜡、水牛油、猪油各一两。为细末,先将蜡熔化,次入油和匀,候冷,入诸药末搅匀,油纸摊贴患处,若膝疮作隔纸膏贴之。治杖疮,及膝疮。
红演儿病名。出《 疮疡经验全书》 卷四。即红丝疗,见该条。
红演疗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即红丝疗。见该条。
红樱花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龙船花之别名,详该条。
红颠茄见《 广东中草药)。为丁茄之别名,详该条。
红马蹄草见<四川中药志》 。又名马蹄肺筋草、八角铜盘、金钱薄荷、红石胡姜。为伞形科植物红马蹄草H 州r000tyle nepalensis Hook .的全草。分布陕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辛、微苦,凉。清肺止咳,活血止血,消肿解毒。① 治感冒,咳嗽,咯血,跌打损伤。煎服:9 一30 克。② 治外伤出血,痔疮,骨髓炎,无名肿毒。鲜草捣敷。
红中干舌舌红而中心干。为心胃火播、消烁津液之候,治宜于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见《 温热论))。
红毛大戟见《 药材资料汇编》 。即红大戟,详该条。
红心灰获出《 庚辛玉册》 。为黎之别名,见该条。红石胡英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红马蹄草之别名,详该条。
红龙船花见《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为荷苞花之别名,详该条。
红四方藤见《 广西中草药》 。即四方藤,详该条。红白二丸见(陕西中草药》 。又名一口血、岩丸子。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Begonia evansiana Andr .的根及块茎或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苦、涩、酸,凉。活血散痕,凉血止血,止痛。① 治吐血,咯血,此血,痢疾,淋浊,血尿,崩漏,带下,月经不调,跌打损伤。内服:煎汤,9 一15 克;研末服,3 一6 克。② 全草捣汁含漱治咽喉痛;捣敷痈肿及跌打损伤。全草含草酸。根含秋海棠皂贰(Begonin )。红母鸡草见(南宁市药物志》 。为鸡骨草之别名,详该条。
红尖干舌舌尖色红而干。为心火上炎之象,宜用导赤散加童便,引热下行。<外感温热论): “舌尖绛独干,此心火上炎。”
红芽大戟见<小儿药证直诀》 。即红大戟,详该条。
红花草疮病名。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红花草又名紫云英。因察性不耐,过食红花草(江南农村食用蔬菜之一。致病量多在1 一2 斤),致胃肠运化失调,湿热内生,兼感风热和日光照射,郁于肌肤而成。好发于颜面和手背,重者可累及
678 红六画
颈部和四肢,往往对称。疮起突然掀红肿胀,甚则有痕斑、水泡、或糜烂、溃疡、坏死等。伴有疼痛、麻木、绷紧、烧灼、痰痒等感觉。治宜清热凉血,消风解毒。内服普济消毒饮。外用蒲公英30 克煎汤侯冷湿敷;外搽三黄洗剂;破溃者涂青黛膏。即植物日光性皮炎。
红杏老人见陈邦贤条。
红炉点雪彦嚓(结核病)治疗专书。又名《 痰火点雪)。4 卷。明• 龚居中撰。刊于1630 年。书中以肺肾阴亏,心肝火炽为雳嚓的病因、病理;以滋肾清肺,柔肝降火为主治原则。卷1 一2 主论捞潦(痰火)的各种主证和兼证治疗;卷3 介绍治疗方法与杂症补遗;卷4 为癣擦病的灸法禁忌及保健气功疗法。解放后有排印本。
红法落海见<中草药通讯》 (12 ) : 6 , 1976 。即法罗海,详该条。
红点紫舌病名。见《 喉科秘旨》 卷下。《 赵氏治喉指掌>: “红点紫舌,因心脾二经热极所致。满口红点紫色作烂而痛,或身有赤斑。”治宜清心凉血、解毒泻热。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
红脉不通见(世医得效方》 卷十五。即经闭,详该条。
红眼伤寒出清• 马之琪《 疹科纂要》 。即伤寒谷黍,详该条。
红麻菠萝见《 云南中草药》 。为野烟之别名,详该条。
红蓝花酒《 金匾要略》 方。红蓝花一两。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治妇人风疾,及腹中血气刺痛。亦治产后血晕。
红蓝花散(太平圣惠方》 卷七十方。红蓝花、当归、干生地黄、赤芍药、鬼箭羽、虎杖、大腹皮、麦门冬、土瓜根、地骨皮、积壳(数炒)各一两,柴胡一两半,炙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半分,水煎服。治妇人热劳赢瘦,四肢少力,经脉不通。红蜻蜓叶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为赫桐叶之别名,详该条。
红暴牙狼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野牡丹之别名,详该条。
红避瘟散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天津方)。香排草1500 克,零陵香、姜黄、甘松各144 克,白芷、公丁香、玫瑰花各336 克,木香288 克,檀香1288 克。为细末,再兑入:察香11 . 04 克,冰片、薄荷冰各1144 克,甘油2288 克,朱砂面5519 , 2 克。为细末,搐鼻,必要时并可内服,每服0 . 3 克,白开水送下。功能清暑散风,通窍止痛。治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呕吐恶心,夏令受暑,头目眩昏,伤风头痛,晕车船。红中蚀烂舌也称虫碎舌。纯红色中有糜烂红点,如虫蚀状之舌象。为水火不济,热毒炽盛之候,宜泄热攻下(见《 伤寒金镜录》 )。
红中淡黑舌舌红中央淡黑苔。主脏腑实热里证。若症见壮热,烦躁,便秘,尿赤。急用苦寒攻下
泄热(见《 伤寒舌鉴》 )。
红中黑纹舌亦称厥阴舌。舌边红,中央见黑色湿润纹状苔。乃为阴毒客于厥阴肝经之候,若证见四肢厥冷、身恶寒、腹痛,脉沉细等,宜温中散寒(见《 伤寒金镜录))。
红中黑斑舌亦称生斑舌。全舌纯红有小黑斑点。多见于瘟疫热毒陷于阳明之候。兼见壮热、烦渴,继而透发斑疹,急用透疹解毒,待斑疹出后,则用凉血解毒化斑(见《 伤寒舌鉴》 )。
红中焦黑舌红色舌,中央有焦黑苔,主里热实证.尤以脾胃为甚。多因瘟毒内结,急用苦寒攻下泄热(见《 伤寒舌鉴》 )。
红内红星舌简称红星舌。纯红舌中满布深红色红星点。为脏腑血分热毒炽盛之候。若症见壮热大渴、烦躁不眠、大便秘、小便涩等,宜急投清热凉血解毒之剂(见《 伤寒舌鉴>)。
红内黄星舌纯红舌满布黄色星点。为湿热薰蒸脾胃,将发黄疽之候,宜清热利湿退黄。红内黑尖舌舌的后半部红色,舌尖有黑色苔。为足少阴蕴热乘于手少阴之象.可用竹叶石膏汤(见《 伤寒舌鉴))。
红毛走马胎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又名毛青杠、虎舌红、红毛毡、红胆、毛凉伞。为紫金牛科植物乳毛紫金牛Ardisia mamillata Hance 的全株。分布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苦、辛,凉。清热利湿,活血止血。① 治痢疾,黄疽,风湿痹痛,肺结核咯血,外伤吐血,血崩,痛经。煎服:9 一15 克。② 捣敷疮疖痈肿。孕妇慎服。
红丝血箭疗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 卷四。即红丝疗,见该条。
红尖出血舌全舌红绛色,舌尖出血如溅。为热盛营血之候,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大黄、黄连等治之(见(伤寒舌鉴))。
红尖白根舌舌根有白苔,舌尖淡红。为表证之候。若恶寒,身热,头痛者宜发汗解表。亦可见于太阳府证,其症头痛发热,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宜用化气利水之五菩散治之(见《 伤寒舌鉴》 )。红尖紫刺舌舌尖红而起紫色芒刺。为里热重证恶候,急宜清热攻下(见《 伤寒舌鉴》 )。红尖黑根舌舌尖红色,舌根黑苔。为心肾火炽,或实热灼伤阴分,可见于急性流行性发热病。急宜苦寒泻下存阴(见《 伤寒舌鉴》 )。
红色纹裂舌舌质红而有裂纹。为里热内迫,肺胃阴伤,宜甘寒泻火,育阴生津。
红色紫疮舌纯红舌上起紫疮。为心肺热毒炽盛之象,瘟疫病可见此舌。急用清热、凉血、解毒之剂频服(见《 伤寒舌鉴》 )。
红如柿色舌全舌无苔,红艳如柿色。为热极伤阴或阴虚火旺之候,宜清热养阴,或滋阴降火。红花当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九方。红花、当归尾、紫藏、牛膝、甘草、苏木各二两,白芷、桂心各一两半,赤芍药九两,刘寄奴五两。为细末,每一’一一一..旧尸.~一-一‘
红约纪679
服三钱,空腹热酒调服,食前、临卧再服。治妇人月经不行,或血癖腰疼痛。
红花桃仁汤O (兰室秘藏• 痔漏门》 方。黄柏一钱半,生地黄一钱,泽泻八分,苍术六分,当归尾、汉防己、防风、猪菩各五分,麻黄二分,红花半分,桃仁十个。为粗末,水煎,食前服。治痔漏经年不愈,因饱食而筋脉横解,肠僻为痔。.《 症因脉治》 卷一方。大黄、积壳、厚朴、桃仁、红花、赤芍药、当归尾。水煎服。治死血停滞胁痛。
红花散痛汤(外科正宗)卷三方。当归尾、皂角刺、红花、苏木、僵蚕、连翘、石决明、穿山甲、乳香、贝母各一钱,大黄三钱,牵牛子二钱。水、酒各半煎,空腹服。治入房忍精、强固不泄,以致疲精、浊血凝结,两胯或小腹之旁结成肿痛,小便涩滞者(《 医宗金鉴》 治便毒初起肿痛)。
红花醉浆草见《 福建中草药》 。为铜锤草之别名,详该条。
红细枯长舌舌干红而长细。此为阴亏已极之象,因手少阴之气竭于内,不能上通于舌本所致,属危重证候,急当峻补真阴。(见<伤寒舌鉴》 )。红晕边黑舌亦称裹圈舌。舌中心至舌根淡红,外层有红晕,而舌边尖纯黑。多见于温病热邪内传心包之候。常伴见神昏、澹语、烦躁,或发斑疹等症,宜清心开窍,凉营泄热(见《 伤寒舌鉴>)。
红雪通中散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六。即红雪,见该条。
红断纹裂舌舌红有横断裂纹而痛。裂纹不深者,多为老年素体阴亏,宜补肾滋阴。裂纹深而多者,为阴虚火旺,宜滋阴降火(见《 伤寒舌鉴》 )。红棉龙骨散(幼科金针》 卷下方。枯矾、龙骨各五分,察香五厘,红棉灰(即干胭脂灰)三分。为末,先用棉球拭去脓秽,取少许,吹耳。治耳溃。红短白疙舌舌红而短,起白疤。是瘟疫气分热盛,津液受伤,常有声哑、咽干、口疮、烦躁等症,宜清热解毒生津(见《 伤寒舌鉴》 )。
红墩无津舌全舌鲜红柔嫩而无津液。为阴虚之候,宜甘寒滋阴。若淡红者,为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若津干火盛者,为阴虚火旺,宜滋阴泻火(见《 伤寒舌鉴》 )。
红砚映日症眼科病证。出《 银海精微》 。(张氏医通》 卷八:“眼赤涩肿痛年深,有红璐于乌睛上,浓泪如红霞映日之状,乃肝隔风热上攻所致。治宜祛风散血清凉之剂。”属血璐包睛,详该条。
红中人裂纹舌红舌中见有裂纹如人字形。为心火播灼,热毒上炎之象,宜凉隔散清上泄下(见《 伤寒金镜录))。
红中双灰干舌全舌色红,有两条纵行灰色干燥苔。见于温热病,为内热炽盛,邪结胃腑之象,证见壮热谱语、循衣摸床、神昏撮空等,急用苦寒泄热攻下(见《 伤寒舌鉴>)。
红中微黄根舌舌中尖红,舌根有淡黄苔。为热入阳明,每有出现黄疽者。如见头汗、身凉、小便黄
涩,可用茵陈篙汤加味,清热利湿退黄(见(伤寒舌鉴》 )。
红中微黄滑舌舌红中有微黄滑苔。为外邪入里化热,宜解表清里,或温病由气分转营分,宜透营转气。若舌干燥,则为腑实之象,宜通腑泄热(见《 伤寒舌鉴》 )。
红火老鸦酸草见《 草药手册》 。为廊菌之别名,详该条。
红肿涩烂沿眼病证名。见(审视瑶函》 。症与眼弦赤烂同,参见该条。
红中似苔非苔舌红舌上有粘腻似苔非苔之象,在温热病中,为中焦夹有秽浊之气所致,急于方药中加人芳香之品以逐之(见《 温热论))。红中通尖黑干舌舌边红,中央有黑干苔通尖之象。为脏腑实热之候,尤以心肺脾胃为甚.急用清热泻下,以解里热(见《 伤寒舌鉴>)。
红长胀出口外舌舌红、长大胀出口外。乃心火热毒之候,宜清心泻火,外用银针刺出恶血,再用冰片,牛黄末掺于舌上(见《 伤寒舌鉴))参见舌胀大、伸舌条。
红外线穴位照射疗法用红外线照射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以白布遮去应照穴位以外皮肤,用红外线发生器照射穴位,以病人自感局部温热或皮肤出现淡红色为度。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风湿痹痛等。
约① 约束、控制。(素问• 宣明五气篇): “膀胧… … 不约为遗溺。”② 规则、法则。《 素问• 五常政大论》 :“服有约乎?”③ 屈曲、皱缩。(灵枢• 本藏): “爪直色白无约(皱纹)者,胆直。”《 针灸甲乙经): “膀胧• 一得酸则缩络,约而不通。”④ 隐约、隐微。(医方集解): “盖方成知约,庶敢用柴胡干葛耳。”约束人体部位。《 灵枢• 大惑论): “肌肉之精为约束。”O 张景岳(类经》 卷十八注:“约束,眼胞也。”.泛指眼睑、眶筋膜、眼外肌等。
约纹指人体关节部位皱纹。《 针灸甲乙经》 :委中“在胭中央约文中动脉。”
约营煎<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生地黄、芍药、甘草、续断、地榆、黄荃、槐花、荆芥穗(炒焦。以上诸药,原书无用量),乌梅二个。水煎,食前服。治血热便血。如下焦火盛.可加桅子、黄连、龙胆草之属;气虚者,加人参、白术;气陷者,加升麻、防风。
约精丸《 仁斋直指方论》 卷十方。韭子(酒浸一宿,焙)一斤,龙骨二两。为细末,酒调糯米粉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盐汤送下。治无故精流不止,日夜皆然者。
纪朋(八世纪)唐代医生。吴(今江苏境内)人。是713 一741 年间的名医,以望诊察面色等为特长。纪开泰清医家。字来西。山东宁阳人。雍正( 1723 一1735 )间监生。传家学,研(内经),遍读仲景以后诸家方书。治病必洞察标本阴阳之故,凡有心得必一一记录,撰<医学箕裘集)24 卷。卒
680 纪孙
六画
年约八十。次子体润、孙天崇、曾孙茜珠、玄孙若鼎均有医名。
纪天锡(十二世纪)金代医家。字齐卿。泰安(今山东泰安)人。早年弃进士业,习医术,以医闻名于世。撰有(集注难经》 ,五卷。大定十五年(1175 ) 上其书,授医学博士。
纪齐卿见纪天锡条。
孙即孙络。《 灵枢• 脉度): “络之别者为孙。”详孙络条。
孙会唐代医生。撰有《 婴孺方》 十卷,已佚。孙兆(十一世纪)北宋医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尚药奉御孙用和,有二子,一为奇,一为兆,父子皆以医闻名。奇、兆皆登进士第。官至殿中垂。两人对《 素间)等古典医籍更多所研究。兆有《 伤寒方》 、(伤寒脉诀》 等著述,他对林亿、高保衡等校正补注的《 黄帝内经素问》 加以重新修订,名为《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间》 。
孙纯.明代医家。字公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医术据云有长寿法,著有(试效集成书》 ,已佚.现代医家(1898 一1969 )。山东蓬莱人。自青年时期开始学习中医,有长期的临床经验。解放前曾任长春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解放后参加九三学社,1956 年任长春市卫生局副局长。所著有《 医学妙谛》 、《 胎产浅说)、《 温病述要》 、《 伤寒论注释》 等书。孙奇见孙兆条。
孙脉即孙络。《 素问• 调经论): “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见孙络条。
孙络指络脉的分支。亦称孙脉。<素问• 气穴论>: ' ‘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 … ”张隐庵注:“夫经脉之支别曰络脉,络脉之支别曰孙络。”
孙琳(十二世纪末)南宋医生。曾治愈宋宁宗赵扩的淋病。
孙廉宋代医家。履贯欠详。撰有(金鉴方》 一书.已佚-
孙抽明代医家。号南屏。东阳(今浙江东阳)人。精于医,著有《 医学大成》 、《 活命秘诀》 、《 脉经采要),皆佚。
孙一奎明代医家。字文垣,号东宿,又号生生子。休宁县(今安徽休宁)人。生活于嘉靖、万历年间(1522 一1619 年),曾学医于汪机的弟子黄古潭,后又到江、浙等地求师。经长期钻研,择善而从,在医理上如对三焦、火等有独到见解,为人治病,亦常有良效,颇有名声。著述较多,其《 赤水玄珠》 一书采集古代名医言论,辨述古今病证,较为明晰。但其中“还丹”一节,论述采炼之法,唯心思想色彩较浓。其(医旨绪余)一书,论太极阴阳五行,评议过去医家的医理,较为平正,但其中论述《 黄庭经》 的养生理论,掺有唯心论成分。其《 痘疹心印》 一书,综合过去医家不少关于痘疹方论。其子孙泰来、明来,及其门人余煌,将其医案编辑成书,名为<孙文垣医案》 。
孙文垣见孙一奎条。
孙文撤明代医家。字薇甫,号在公。休宁(今安徽休宁)人。著有《 丹台玉案)一书(1636 年刊),书中杂有道家思想。
孙公锐见孙纯条。
孙允贤元代医生。文江人。撰有<医方大成》 等书。
孙石芝见孙纵添条。
孙东宿见孙一奎条。
孙用和北宋医家。本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后客居河阳(今河南孟县)。精医书,善用张仲景法治疗伤寒。曾治愈国医治疗无效的光献皇后病,而授尚药奉御。著有<传家秘宝方)三卷。子孙奇、孙兆,皆以医闻名。
孙永贤见李仲南条。
孙台石见孙志宏条。
孙在公见孙文溉条。
孙光裕明代医家。自称浮碧山人。禹航(今浙江余杭县)人。著有《 太初脉辨》 、《 血证全集》 。在医学理论上,尊崇(内经》 等。
孙庆增见孙纵添条。
孙志宏明代医家。字克容,别号台石。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孙桂岩为当地名医,他年轻时曾考科举,年长继承父业,也以医术闻名。行医五十年,并参考古今书籍,撰成《 简明医毅》 一书,比较简明浅显易懂。
孙克容见孙志宏条。
孙从添清代医家。字庆增,号石芝。江苏常熟人。著有《 石芝医话》 、《 活人精论》 等书。孙卓三明代医生。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北)人。精于医术,治病多用土法,有良效,在当地闻名。孙明来见孙一奎条。
孙南屏见孙格条。
孙星衍(十八世纪)清代文人。字渊如。江苏阳湖(武进东)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督粮道等官职。受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校勘书籍较多。在医学方面,曾据(证类本草》 对《 神农本草经》 加以考证和辑录,对后世影响较大。又抿《 外台秘要》 校辑出<素女方》 。另校刊有<华氏中藏经》 、《 宋提刑洗冤录)、(千金宝要》 等医籍。他的校辑虽也有草率疏略等缺点,但在医药文献的整理、保存等方面作出贡献。
孙思邀(581 一682 )唐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拒绝唐太宗等要其任国子博士的聘请,长期居住民间,生活朴素,采种中药,研究医学,为人治病,著书立说。系统总结唐以前我国医学发展的丰富经验,结合个人八十年临床经验,写成两部医学巨著《 千金要方》 三十卷,《 千金翼方》 三十卷。在学术上,孙氏重视民间医疗经验,总结出用动物甲状腺防治甲状腺肿大;用动物肝防治夜盲;应用葱叶作为导尿管,为尿闭病人施行导尿术;记录流传的下领脱臼整复法,一直沿用至今;他使用的硫黄
七伏火法则是我国最早的火药配方;此外对采药、炮炙、针药并用经验等,都有一定的贡献。尤为可贵的,孙氏对鬼神致霍乱、服石长生等持批判态度,正确论述霍乱的病因和养生之道。孙氏治学精神不墨守成规,出色地发展了仲景学说。
孙迥琪(七世纪)唐代医生。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唐太宗时为殿中侍御医。
孙泰来明代医家。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名医孙一奎之子,曾与弟孙朋来共同整理编辑孙一奎的<孙文垣医案》 。
孙桂岩见孙志宏条。
孙梦熊见何游条。
孙渊如见孙星衍条。
孙镇元见孙德润条。
孙德润清代医家。字慎元。便阳(属河北丰润县)人。辑撰有<医学汇海>36 卷(1820 年),包括医理、杂病、补论温疫、脉法等部分。
孙裁甫见孙文溉条。
孙真人铭养生铭文。唐• 孙思邀著。(遵生八笺>: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慎。玄寝鸣云鼓,晨兴嗽玉津。妖神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不要焦急发怒)。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文垣医案书名。又名(生生子医案》 、‘赤7k 玄
孙封巡寿681
珠医案)。五卷。明• 孙一奎撰,其子泰来、朋来同编。本书收载医案250 余则。以经治地区分为三吴医案、新都医案、宜兴医案,所治病证列有子目。孙氏精于辨证,治疗能融会前人学术经验,提出新的见解。然案语烦琐,旁文常多于正论。现有《 中国医学大成》 本。
孙兆山桅散《 证治准绳• 伤寒》 峡六方。牡丹皮、桅子仁、黄荃、大黄、麻黄各二钱半,木香五分。为粗末,水煎服。治热毒炎盛,偏身发斑,甚者发疮如豌豆。
孙氏医学丛书书名。孙鼎宜编撰。初刊于1932 年。共六种:(伤寒杂病论章句》 、(伤寒杂病论读本)、《 难经章句》 、<明堂孔穴)(附《 针灸治要))、《 脉经钞)、(医学三言》 。
孙布益歇化觉清初藏族医家。青海人。撰有《 医疗海洋心室简集》 、《 甘露流》 等五部医学著作。曾在塔尔寺设立“曼巴扎仓”,专门培养藏医。孙真人海上方见海上方条。
开生即双生。详该条。
巡经传见(此事难知》 。即循经传。见该条。巡骨风见上海中医学院(中草药学》 。即寻骨风,详该条。
巡经得度传见《 此事难知》 。伤寒由太阳经径传厥阴经,称巡经得度传。因其他阴经不上头部,只有厥阴肝经和督脉上行,与足太阳交于巅顶百会穴之故。
七
画
寿人法书名。1 卷。清• 汪最撰。撰年不详。书中记述导引坐功等8 种方法,内容简短,后收入《 颐生集》 中。
寿世编.方书。2 卷。未具撰人,顾奉璋序称:“青浦诸君子所辑”。首辑函斋居士(达生篇》 、毓兰居士(保婴篇》 。以下分小儿、妇女、身体、头面等42 门,每门详列病症,博收各科验方。曾经多次增纂。现存清刻本,建国后有排印本。.即《 寿世青编》 ,详该条。
寿台骨骨名。指颖骨的乳突。(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寿台骨,即完骨,在耳后。”
寿星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一方。天南星(先用炭火三十斤将地坑烧通红,去炭,将酒五升倾坑内,候渗酒尽,下南星于坑内,以盆盖坑,周围用灰拥定,次日取出为末)一斤,朱砂(另研)二两,玻拍(另研)一两。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食后、睡前石营蒲、人参煎汤送下。治因惊而神不守舍,手足抽掣,恍惚健忘,举止失常,神情昏塞。.《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六方。姜远志、人参、黄蔑、白术、甘草、当归、生地黄、白芍药、获等、陈皮、肉桂、胆南星、唬粕、朱砂、五味
子。为细末,猪心血、姜汁为糊丸。治痰迷心窍,言语如痴而健忘。
寿胎丸《 医学中衷参西录》 方。冤丝子(炒,炖)120 克,桑寄生、续断、阿胶各60 克。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为丸,每丸重0 . 3 克,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日二次。功能补肾安胎。治滑胎。若气虚,加人参二两;大气陷者,加黄蔑三两;食少者,加炒白术二两;凉者,加补骨脂二两;热者,加生地黄二两。寿脾煎(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又,名摄营煎。白术二至三钱,当归、山药各二钱,炙甘草一钱,酸枣仁一钱半,制远志三至五分,炮姜一至三钱,炒莲子肉二十粒,人参一至二钱(急者用一两)。水煎服。治脾虚不能摄血,大便脱血不止,或妇人崩漏。如血未止,加乌梅二个,或加地榆一钱半;滑脱不禁,加文蛤(醋炒)一钱;下焦虚滑不禁,加鹿角霜二钱,为末,冲服;气虚甚者,加炙黄茂二至三钱;气陷而坠者,加炒升麻五至七分,或白芷;澹泄,加炒补骨脂一钱;阳虚畏寒,加制附子一至二钱;失血过多,阴虚气馁,心悸不宁,加熟地黄七钱至二两。寿夭刚柔《 灵枢经》 篇名。本文以刚柔相对的两方面,来辨别寿夭的方法,故名。内容着重讨论了人
682 寿弄玛
体形气,有阴阳柔刚的区别,以及根据形、气、骨、肉、皮等组织是否相应来推定人寿命的长短。其次,还阐述了风和痹的病因、症状与治法:并对“刺法三变”及药物熨贴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寿世传真养生著作。清• 徐文弼编。全书八卷。本书是在广泛搜采前人著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亲身经验而写成。对于养生之道,作者主张综合调摄与气功导引并重,提出养生要行内功外功,要宝精宝气宝神、知要知忌知伤,要注意四时调理和饮食调理。全书较少理论阐发,而侧重于具体方法的记述。作者尤其重视脾胃的作用,认为“人以水谷为生,故脾胃为养生之本。”故对于饮食调理及服食药物之法,论述特详。
寿世医窍书名。2 卷。清代作品。撰人不详。刊于1838 年。本书根据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分节论述该经脉的循行、主病、经脉、循行图,及各经所用药物。论述简明。
寿世青编养生著述。2 卷。又名(寿世编》 。清• 尤乘辑。刊于1667 年。本书重点辑录前人养生保健内容,末附《 病后调理服食法》 一卷。
寿世保元书名。10 卷。明• 龚廷贤撰。约成书于17 世纪初期。卷1 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2 一10 分述各科病证的辨证论治,搜集了较多的方药和治法,取材广泛,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并附医案。解放后有排印本。
寿台骨伤病名。脑骨伤之一。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寿台骨又名完骨,即乳突骨。多由跌打所致。如震伤耳内流血水者,可配合导气通癖锭,棉裹塞耳内。余证治参见脑骨伤条。
寿芝医集书名。清• 王廷俊撰于1867 年。本书辑录治案十余则,每则详述病程经过,辨析因、症、脉、治,处方附有方解,并介绍历代医家对此病症的一些分析和治验等。
寿星柑根见<四川中药志》 。为金橘根之别名,详该条。
寿亲养老新书养生著作。4 卷。宋• 陈直原撰,元• 邹铱续增。刊于1307 年。本书是陈直<养老奉亲书)一书的增补本。卷一即《 养老奉亲书》 原文;卷2 一4 属新增部分,邹氏从其他各种著作中收集并阐述有关养生、老年保健与食治诸方。编排较零乱,体例不一,但其中的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
弄瓦出(延寿第一绅言》 。古称生女为弄瓦。弄舌.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 。又名蛇丝惊。即患儿舌头频频外伸,随露随收,并上下、左右掉弄如蛇舌者,与久露不收的吐舌有别。在温热病过程中往往见之。明• 方贤(奇效良方): “夫弄舌者,脾脏微热,今舌络微紧,时时舒舌。”舌乃心之苗,脾络系舌本,弄舌多由心脾积热所致。心热偏重者,多见面赤心烦,渴喜冷饮,甚者扰动欲惊;脾热偏重者,多见面黄腹胀,大便黄稠而臭甚。治宜清脾泻热,用泻黄散。一般不宜过用寒凉,否则损脾耗液,最易变成疮证。.即吐弄舌,见该条。
弄产病名。指妊娠后期,胎忽乱动,而脉象并无即将分娩的征象。清• 周登庸(续广达生篇》 卷三:“怀孕六、七个月或八、九个月,偶略曲身,胎忽乱动。二、三日间或痛或止,或有水下,惟腰不甚痛,脉未离经。名曰弄产。”
弄胎见《 妇人良方大全》 卷十七。亦称弄痛、试胎。① 指临产假阵痛。李长科<胎产护生篇>: “凡临月忽然腹痛,或一日,二日,三、五日。胎水已来,腹痛不止者,此名弄胎,非当产也。”② 指妊娠后期,胎忽乱动,而脉象并无分娩的症状。《 大生要旨》 :“受胎六、七个月或八、九个月,胎忽然乱动,两三日间或痛或止,或有水下,但腰不甚痛,是胎未离经,名曰弄胎。又曰试胎。”
弄痛指妊娠临月,腹痛不甚,或时痛时止,或腹痛而腰不痛等,均非正产之候。①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卷三:“大凡生产自有时候,痛不甚者,名曰弄痛。”② <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妊娠临月腹痛,或作或止,名曰弄痛,非正产之候,或腹虽痛,但腰不甚痛,非正产之候。”参见弄胎条。
弄眯出<延寿第一绅言》 。古称生子为弄璋。弄舌风病名。见《 疮疡经验全书》 。系指舌吐出口外而时时吐弄。《 咽喉脉证通论》 :“此症因风痰久积于内,或劳役过度而生,其状舌出过唇,不能言语,患者以手时弄其舌,故名。”其原因有:① 心脾积热致者,症见时时舒舌于口外,旋伸旋缩,左右吐弄,舌红胀满,或口舌生疮,渴而喜冷。治宜泻心脾两经之热。可选用泻黄散、清胃散、清心莲子饮等加减。② 咽喉肿痛,痰涎奎塞、声嘶音沙,舌出不收,时时搅动,常欲手扣者,属弄舌喉风。详该条。③ 脾肾虚热致者,症见舌不红肿,时吐出口外,大便不实,渴喜热饮,口角流涎。治宜补益脾肾。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④ 肝风上扰致者,可选用镇肝息风汤、大定风珠等加减。
弄丸心法综合性医书。8 卷。清• 杨凤庭撰于清• 乾隆年间。初刊于1911 年。作者谓读医书运用书中药方,有如以手弄丸,圆转自如,不可泥古。故题名《 弄丸心法)。卷1 一2 总论脉诀;卷3 一4 杂论医理;卷5 一7 内科杂证;卷8 妇科、儿科。弄舌喉风病名。指患喉风并以手弄舌者,故名。<医宗金鉴》 卷六十六:“弄舌喉风心脾经,实火外寒凝滞成,舌出搅动因胀闷,咽喉作痛更兼疼。”治宜以三棱针刺少商穴出血。口中含化蟾酥丸。或内服清咽利隔汤。
玛瑙障病名。即玛瑙内伤证。详该条。玛瑙内伤证病名。见(证治准绳• 杂病}。又名玛瑙障。指黑睛宿翁之薄而色黄白或微红似玛瑙者。《 证治准绳• 杂病): “其障薄而不厚,圆斜不等,其色昏白而带焦黄,或带微微红色,但如玛瑙之杂者,虽生在轮外,实是内伤肝胆,真气清液受伤,结成此翁,最不能治尽,或先有重病,退后结成者,久久耐心医治,方得减薄”。由于正气内伤,翁久难退,治宜扶正祛邪,明目退躺,用补肝丸加减。参见宿璐条。. .门曰甲~‘丫一一月‘. . . .
七画麦683
麦芽出(本草纲目)。又名麦萦、大麦芽。为大麦的颖果经发芽制成。甘,微温。入脾、胃经。开胃消食,下气,回乳。① 治食积不化,院腹胀满,食欲不振,暖气吞酸。② 治断乳时乳汁郁积、乳房胀痛。煎服:9 一15 克(回乳炒用60 克)。③ 治急、慢性肝炎肝痛、厌食。生品研粉制成糖浆服。麦芽含淀粉酶,转化糖酶,脂酶,阮酶等多种酶类物质。另含大麦芽碱(Hordenine ) ,甜菜碱,胆碱,腺嚎吟,氨基酸,细胞色素C ,维生素B 、D 、E ,磷脂,麦芽糖.葡萄糖等。还含抗霉菌有效成分大麦芽肌碱(Hordatine ) A 、B 及其葡萄糖贰。大麦芽肌碱A 、B 均有抗真菌活性;大麦芽碱药理作用类似麻黄碱,为支气管扩张剂,还有放射性防护作用。麦芽不宜炒焦,以免淀粉酶活性降低太多。
麦齿出《 玄女经》 。即处女膜。
麦参见(云南中草药》 。为千针万线草之别名,详该条。
麦解出(新修本草》 。又名果上叶、七仙桃、石豆、青兰、小扣子兰、石仙桃。为兰科植物麦解Bul 加phyllum inconspicuum Maxim .的全草。分布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地。甘,凉。入肺、胃经。润肺化痰,滋阴养胃。治肺燥干咳,肺结核咯血,热病烦渴,慢性咽痛,慢性胃炎,胃酸缺乏,食欲不振,小儿惊痈,风火牙痛。煎服:15 一30 克。
麦获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麦芽之别名,详该条。
麦门冬出《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 Thunb . ) KeoGawl .的块根。主产浙江、四川。甘、微苦,寒。入心、肺、胃经。清心润肺,养胃生津。治热病心烦,津伤口渴,肺燥干咳,咽痛,咽白喉,咯血,妞血,肺痈,消渴,肠燥便秘,萎缩性胃炎;试用于冠心病有改善症状作用。煎服6 一12 克。本品含多种麦冬皂贰(伽hiopogonin ) ,多种麦冬黄烷酮(Ophi 。环艰。nanone )的衍生物,还含件谷街醇及其葡萄糖贰、豆菌醇等。麦冬粉在体外对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小白鼠有明显提高耐缺氧能力,故对心绞痛可能有缓解作用。麦冬汤.《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五方。石膏、知母、白芍药、获菩、桅子、竹茹、麦门冬、白术、扁豆、人参、陈皮、乌梅、莲子肉、甘草。治中暑燥渴者。.(马培之外科医案)方。沙参、括篓皮、慧截仁、批把叶(去毛)各三钱,麦门冬、蛤粉、获等各二钱,橘红、半夏、川贝母各一钱,竹茹六分。水煎服。治肺虚有热,胃有湿痰。
麦饭石出(本草纲目》 。又名白麦饭石、豆渣石、马牙砂。为花岗闪长斑岩或花岗闪长石类矿石。主产于内蒙古、辽宁、天津等地。辛、甘,温。活血解毒,祛风利湿,疏肝和胃,益肾强身。① 治痈疽发背,牙痛,腰痛,神经痛,关节挫伤。研末调敷患处。② 治座疮,雀斑,湿疹,脚气,痒子,手足辍裂。浸水擦洗患处。③ 治慢性胃炎,慢性肝炎,久痢,神经衰弱。
煎服或研末服。为多种矿物的集合体,主要有钾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副矿物有磷灰石.偶有褐帘石、错石和金红石。化学成分主要是硅铝酸盐、系由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亚铁、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钾、二氧化钦、五氧化二磷、氧化锰、二氧化碳、氟、硫和镍、错、银、钡、钻、铬、忆、杭、钒、婀、锌、铀、社13 种微量元素所组成。
麦芽糖见(药材学》 。为怡糖之别名,详该条。麦花散(类编朱氏集验方)卷五方。大麦曲、芫花(醋浸一宿,煮干.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食后柳枝煎汤调下。治肺气胀实,喘急胸满。麦灵丹<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二方。鲜蟾酥二钱,活蜘蛛二十一个.两头尖(即鼠粪)一钱,飞罗面六两。为细末,用菊花熬成稀膏,捻如麦粒大,每服七至九丸,病在上白水送服,在下淡黄酒送服。治痛疽恶毒,无名诸疡,及疗疮走黄,令人烦闷神昏,或妇人初发乳证,小儿痘疹余毒,或腰腿暴痛等。
麦黄草见《 陕西中草药》 。为紫茧之别名,详该条。
麦粒团见《 安徽中草药》 。为木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麦粒灸灸法术语。指用麦粒大小的艾柱施灸,故名。一般作直接灸用。《 备急千金要方): “哆,灸承浆七壮,住如麦大。”
麦蓝子见《 甘泉县志)。为王不留行之别名,详该条。
麦煎散(苏沈良方》 卷十方。鳖甲(酥炙)、大黄(湿纸裹、垠熟)、常山、柴胡、赤获荃、当归(酒浸)、干生漆、白术、石膏、干地黄各一两,炙甘草半两。为末,每服二钱,加小麦五十粒,水煎,食后、睡前服。治少年骨蒸,妇人血风攻痉,四肢心胸烦童。若有虚汗,加麻黄根一两。
麦穗红见《 南宁市药物志》 。为狗肝菜之别名,详该条。
麦门冬丸(证治准绳• 幼科>集八方。麦门冬一两,人参、黄茂、青篙子、黄连、桑白皮、积壳(鼓炒)、地骨皮各半两,柴胡三分。为细末,炼蜜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丸,不拘时温开水研服。治小儿肌肤赢瘦,骨热,小便赤黄。
麦门冬汤O (金匣要略)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甘草各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水煎,分六服,日三夜一服。功能益胃生津,降逆下气。治胃有虚热,津液不足,气火上逆而致的肺痰证,症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方中麦门冬清肺胃虚热,并滋肺胃之阴;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补益胃气而滋生胃液;半夏降逆下气而化痰涎。各药合用,使阴津复、虚火降、痰涎化而气逆止。.<外台秘要)卷三十六方。麦门冬、炙甘草各四分,炙积实、黄等、人参各三分,龙骨六分。水煎,去渣服。治小儿夏季服药大下后,胃中虚,热渴。.(类证活人书)卷二十方。麦门冬(去心)三
分,末.
384 麦七画
石膏、寒水石、炙甘草各半两,桂心三钱半。为粗每服三钱,水煎服。治婴儿未满百日,伤寒鼻妞,
身热呕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方。麦门冬几生芦根、竹茹、白术各五两,炙甘草、获等各二两,橘皮、人参、藏燕各三两。为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五片,陈米一撮,水煎,去滓热服。治上焦伏热,腹满不欲食,食入胃未定,汗出,身背皆热,或食入先吐而后下。.(医垒元戎)方。麦门冬一两,炙甘草二两,梗米半合。前二味为细末,先煎梗米,米熟去米,入药末五钱匕,加大枣二枚、竹叶十五片,水煎,去渣服。治劳复,气欲绝者。.(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麦门冬、秦皮、赤获菩、玉竹各一两半,生大黄、升麻各一两。为末,每服五钱,加竹叶十片,水煎,去滓,入朴硝末一钱,再煎令沸,空腹服。治肝热上攻于目,赤肿痛痒。.(证治准绳• 类方)第八册方。麦门冬十两,蜀椒(去目并合口者,微炒)、炮姜各一两,黄茂、百部、白术、人参、桂心各一两二钱半,远志、附子(炮,去皮脐)、细辛、炙甘草各一两半,炒杏仁半两(一方有槟榔,一方无白术)。为细末,炼蜜,更于铁白内涂酥柞令匀为丸,酸枣大,含化。治肺雳,咳逆气喘。.(证治准绳• 女科》 卷四方。① 麦门冬、获答、防风各三钱,人参一钱半。加生姜五片、淡竹叶十片,水煎服。治妊娠心惊胆怯,烦闷。② 麦门冬一升,人参、黄荃、甘草各二两,干地黄三两,阿胶四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五枚。水、酒煎,分三次服;或用乌雌鸡一只.煎汁煮药。治妊娠六月,胎动不安,往来寒热,腹内胀满,身体肿,惊怖忽有所下,腹痛如欲产,手足烦疼。.(证治准绳• 疡医》 卷二方。麦门冬、黄蔑、炒五味子、获等、人参、官桂(去粗皮)、当归、远志、川芍各一两,炙甘草七钱半。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半分、大枣二枚,水煎去渣,空腹服。治痈疽溃后,脓水不断。.《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五方。麦门冬、人参、菊花、赤芍药、赤获荃、升麻各一钱,甘草五分,石膏三钱。水煎服。治鹿疹烦渴,吐泻,及痴后余热。
麦门冬饮《 外台秘要》 卷十六方。生麦门冬(去心)、陈粟米各一升,鸡子二至七枚,淡竹叶三升。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粟米、竹叶,取九升,去滓,澄清,接取七升,冷下鸡子白,搅五百转,去上白沫,下麦门冬,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次服。治心劳热不止,肉毛焦色无润,口赤干燥,心闷。
麦门冬散O 《 备急千金要方》 卷_方。麦门冬、通草、石钟乳、理石各等分。为末,每服一方寸匕,食后酒送服,日三次。治缺乳。.《 千金翼方》 卷二十方。麦门冬、石膏、柏子仁、炙甘草各半两,桂心一分。为粗末,每服一方寸匕,酸浆和服,日四次(昼三夜一)。治金疮乳痈,诸肿烦满。.《 太平圣惠方》 卷十方。麦门冬(去心)、麻黄(去根节)、赤获菩、知母、犀角、地骨皮、黄等、赤芍药、白鲜皮、炙甘草、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鼓炒微黄)各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滓服。治伤寒阳痉,身体壮热,项背强直,心隔烦躁,发热恶寒,头面赤色,四肢疼痛。.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麦门冬、淡竹茹各半两,人参、茅根、炙甘草各一分,陈皮一两。为粗末,每服一钱,加生姜少许,水煎去渣,稍热频服。治小儿呕吐不止,心神烦热。.(普济本事方》 卷十方。麦门冬、炙半夏曲、人参、获等各三钱,炙甘草一分,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渣服,日二至三次。治小儿呕吐,脉数有热。.<校注妇人良方>卷六方。麦门冬、赤获菩、黄蔑、赤芍药、羚羊角、柴胡、炒桑白皮各四分,生地黄、炙甘草各三分。加生姜,水煎服。治妇人客热,四肢倦痛,烦闷不食,或往来寒热。.(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五册方。① 麦门冬、地骨皮、麻黄、赤获等、知母、黄等、赤芍药、白醉皮、杏仁(鼓炒,去皮尖)、炙甘草、犀角各七钱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渣服。治伤寒阳痉,身体壮热,项背强直,心隔烦躁,发热恶寒,头面赤色,四肢疼痛。② 麦门冬、获神、柴胡、黄蔑、白术各一两,防风、赤芍药、积壳(鼓炒)、川苟、酸枣仁、羚羊角各七钱半,炙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去渣服。治风虚劳,筋脉拘挛,四肢疼痛,心神烦热,不得眠。.(证治准绳• 类方}第六册方。麦门冬、木通、赤芍药、冬葵子各一两,滑石二两,芒硝一两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半分、葱白二茎,水煎去渣,食前眼。治心热气塑,涩滞或淋,脐下妨闷。.《 证治准绳• 女科》 卷四方,麦门冬、黄等、赤袂等各一两,获神,赤芍药、陈皮、人参、苦桔梗、桑寄生、甘草、旋复花各半两,生地黄七钱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一钱,水煎服。治妊娠心烦馈闷,虚躁吐逆,恶闻食气,头眩四肢重,百节疼痛,多卧少气。麦冬饮子(不居集}上集卷二十五方。麦门冬、黄蔑各一钱,人参、当归、生地黄各五分,五味子十粒。水煎服。治内伤劳役,精神耗散,胃气不升,或血后亡津而致口渴者。
麦门冬饮子.<宣明论方》 卷一方。麦门冬二-两,括萎、知母、炙甘草、生地黄、人参、葛根、获神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竹叶数片,水煎,去渣,食后服。治瞩消,胸满,心烦,津液燥少,短气,久为消渴。《 杂病源流犀烛》 亦有本方,但多五味子。.《 活法机要》 方。麦门冬、生地黄各等分。上药到碎,每以一两,水煎服。治妞血不止。.即门冬清肺饮,见该条。
麦冬平肺饮(外科正宗)卷二方。麦门冬、人参、赤芍药、槟榔、甘草、赤获等、陈皮、桔梗。水煎服。治肺痈初起,咳嗽气急,胸中隐痛,吐脓痰者。麦冬养荣汤(血证论》 卷八方。人参、麦门冬、当归、白芍药、生地黄、陈皮、黄蔑各三钱,知母二钱,五味子、甘草各一钱。水煎服。治脾之阳气不旺,无以统运阴血而致唾血,心颤脉弱,四肢清冷,饮食不健,自汗身热者。
麦冬清肺饮即门冬清肺饮,见该条。麦味地黄丸即八仙长寿丸,见该条。麦门冬理中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方。麦门冬、芦根、竹茹、陈仓米各一升,生姜四两,白术五两,一叫~勺,. .曰.曰.. ' . . . . . . . .曰.翻.州.. ‘… 日.. ,
形进685
甘草、获等各二两,陈皮、人参、玉竹各三两,尊心五合。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上焦热,腹满不欲食,或食则先吐后泻,肘挛痛。
形气形,形体;气,脏腑组织的机能。正常情况下,形与气是相互协调的。任何一方出现偏盛偏虚,都是病态。参见形气相得、形气相失条。
形体人体身形和体质。观察身体的肥瘦、形态特征和体质强弱,对辨证论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形度出《 素问• 通评虚实论》 等篇。以望诊测度病人形态的盛衰,体质的强弱,提供辨证治疗的参考。
形脏出(素间• 三部九候论)。.指藏有形之物的胃、小肠、大肠、膀胧四个腑((素问灵枢集注》 )。.指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四处((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
形寒形体受寒。<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形寒饮冷则伤肺。”或作身体寒冷解。
形精形,指有形的物类;精,指天之精气。<素问• 五运行大论}: “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C " 意谓大地上的万物与天上的精气之间的关系,好象根本与枝叶一样的密切。
形做形,形身;骸,骸骨;统指身体躯壳而言。《 灵枢• 天年):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形胜气指形气相失之证候。形体虽肥胖而气弱气短,少气不能报息者,为形胜气,多属危重疾病。(灵枢• 寿夭刚柔》 :“形胜气者危。”
形胜色形色不相称的证象。(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把人按五行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形。所属五色即青、赤、黄、白、黑。如木形人色见黄,为木胜土;火形人色见白为火胜金,称为形胜色。这种附会的说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形气相失病人的形体与气机不协调的现象。例如某些消渴病患者,形体瘦弱,但胃火亢盛,多食善饥,烦躁易怒,表现气盛形虚;又如某些痰饮病患者,形体肥胖,但动则心悸气喘汗出,表现形盛气虚。这类形气不相称的病证,往往病情较深重,预后较差。<素间• 玉机真藏论>: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形气相得指病人的形体与气机活动相协调的现象。如形盛气亦盛,形虚气亦虚。这些病人,即使病较重,预后仍较好。(素间• 玉机真藏论》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
形如虾座病证名。出《 证治准绳• 杂病》 。多因火毒攻目,痪滞已甚,血胀无所从出,遂致童遏于白睛而成。《 张氏医通)卷八:“有半边胀起者,有通珠俱被胀起盖定乌珠者,又有大毗内近鼻柱处胀出一片,如皮如肉,状似袋者。”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散痕,方用宣明丸加减。此外,古代尚用开导法。形肥经少病证名。见《 叶氏女科证治》 。多因体质肥胖,脾虚气衰,水谷精微不能运化为血,反化为
水湿痰涎所致。症见身体益胖,月经逐渐量少,色淡质稀,或夹带下等。治宜健脾除湿。方用二陈汤加当归、川芍。
形班经少病证名。《 叶氏女科证治》 :“形瘦经少,此气血弱也。宜服加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人参、香附、甘草、生姜、大枣)。”
形神庄气功气功功法。是一套十节动功,由庞鹤明所倡。此功式子单纯,难度不大,着重运动韧带小关节和平时不运动的关节;发动内气较快;神与形合,以形引气,形松意充。具有舒筋强身,增智益神的作用。其功法:① 鹤首龙头气冲天;② 寒肩缩项通臂肩;③ 立掌分指畅经脉;④ 气意鼓荡臂肋坚;⑤ 俯身拱腰松督脉;⑥ 转腰测胯气归田;⑦ 平足开胯分前后;⑧ 膝跪足面三节连;⑨ 弹腿跷足旋太极;⑩ 回气归一转混元。
形色外诊简康诊断学专著。2 卷。清• 周学海撰于1894 年。本书以论述望诊为主,间诊、闻诊为辅,搜集的范围,据作者自序介绍:“是编也,<内经》 三诊之文全在;(难经)以一F ,择其切要能补(内经)未备者收之”。上卷专谈望形,首叙形诊总义,次叙生形(生理的)、病形(病理的)以及络脉形色等;下卷以望色为主,首叙面色总义,次叙面色、目色、舌色以及外诊杂法类等。解放后有排印本。形肥过期经行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怡》 。指身体肥盛而经期错后者。多因肥人脾虚血少,兼痰湿阻滞。症见经行错后,量少色淡或有腹胀、浮肿等症。治宜健脾除湿,化痰导滞。方用苍附导痰丸、六君子汤等。
形肥痰滞经闭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指肥盛妇女由于躯脂迫塞,痰涎童盛,以致血滞经闭。治宜行气导痰。方用苍附导痰丸或开郁二陈汤(苍术、香附、川弯、青皮、积壳、木香、槟榔、生姜)等。形疽过期经行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 :“形瘦素无他症,而过期经行者,此气血不足也,宜服十全大补汤。如食少而脾胃素弱,过期经行者,此气衰血少也,宜服异功散合芍归汤,兼服地黄丸。”形班血热经闭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 :“形瘦血虚生热,而月水不通,此冲任内伤也。宜服人参四物汤(人参、当归、川芍、生地、白芍、知母、麦门冬、炙甘草、生姜、大枣)兼地黄丸。”
形度血痕经闭病证名。《 叶氏女科证治》 :“形瘦多热多郁,血少气虚,宜服琴连四物汤,合开郁二陈汤。”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治法。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指对形体虚弱元阳不足,宜用补气温阳的方法。《 类经): “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如参蔑之甘温益气,附佳之温养元阳等是。进针又称内针、下针。指将针刺人穴位,或针刺入穴位后继续向下插进。
进法刺法。指入针后,捻针进至一定深度以候气至的方法。(针经指南• 真言补泻手法): “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
686 进远
七画
又《 针灸间对): “下针后,气不至,男左女右转而进之,外转为左,内转为右,春夏秋冬,各有浅深。”所述分男左转而进,女右转而进.并结合四时分浅深,以此候气,似不切实用。
进气法针刺手法。《 金针赋》 :“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下。”意指针刺得气以后,行九六补泻法中的补法,术毕,留针5 一7 次呼吸,待气至病所。进阳火气功术语。阳火又称武火。是指在练“小周天”功和“卯酉周天”功过程中,配合退阴符以升降气机,调和阴阳所应掌握的一种火候。所谓‘,小周天’进阳火,是选在“六阳时”中的子丑寅辰已五时中进行。所谓“卯酉周天”进阳火,是在“大周天”数足,有金液玉露自上田落于黄庭开始进行的。进针法又称下针法。指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子午流注针经• 流注指微针赋):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说明不论何种进针法.在透皮入穴时都应快速,以减轩疼痛。针入以后,当根据补泻手法的需要再区分轻重快慢。临床常用的有捻转和提插两种。进针管针刺辅助器具。呈管型,长度略短于所用毫针,粗细以通过针尾为度。应用时将针放入管内,置于穴上,以指力弹击针尾,使针迅速刺入皮内,可以减轻疼痛。
进针器针刺器具。一种利用弹簧装置将针迅速弹入皮下的针刺辅助器具。可以减轻针刺疼痛。目前市售的有套节型和拉杆型的两种。
进食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方。代褚石(醋缎)、当归(微炒)、朱砂(研飞)、积壳(鼓炒)、木香各半两,察香(研细)一分,巴豆霜半分。为细末,面糊为丸,麻子大,小儿每一岁服一丸,食后米汤送下。治乳食不消,心腹胀满,壮热喘粗,呕吐痰逆,肠鸣泄泻.完谷不化,或下痢赤白,腹痛后重,及食瘤乳癖,痰气痞结。
远血病名。指便血之先排便、后下血者。(金匾要略• 惊悸吐鲤下血胸满痕血病脉证并治》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景岳全书》 谓:“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因脾气虚寒,不能统血所致者,症见血色暗黑,唇淡口和,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宜用黄土汤温阳健脾,坚阴止血。因阴虚火旺,壮火食气,脾阴虚而肺气燥,失其敛摄之制者,宜用人参清肺汤。因肝经怒火,肺经优郁,以致血不藏摄者,用归脾汤加山桅、麦冬、五味,或用凡桅逍遥散加阿胶、桑寄生、地榆。若虚损不足,下血过多,脾气不固,肾气不强,面色萎黄,手足厥冷,六脉微弱虚浮者,宜大补肝脾肾三经.用人参养营汤补脾,胶艾四物汤加巴戟、甘草补肝,断红丸补肾(见(血证论• 便血>)。参便血有关条。
远志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小草根、苦远志、远志筒。为远志科植物细叶远志几lygala tenuifolia willd 。或卵叶远志P . sibirica L .的根。主产山西、陕西、河北、河南。苦、辛、温。入心、肺、肾经。安神
益志,祛痰止咳,消痈肿。① 治神经衰弱,惊悸,失眠,健忘,梦遗,中风,癫痛,咳嗽痰多。煎服:3 一9 克。② 治痈疽疮肿。研末浸酒饮,药渣敷肿处。远志的嫩苗名小草,又名细草,煎服治虚损,梦遗,有益精、补阴功能。细叶远志根含多种远志皂贰( O 川isaponin )和细叶远志皂贰(Tenuifolin )。另含远志醇、细叶远志定碱(Tenuidine )、脂肪油、树脂等。全远志、皮有祛痰作用。全远志、皮、木对动物均有加强催眠药的作用,全远志有抗惊厥作用,远志有溶血作用。远志皂贰能刺激胃粘膜而反射地引起轻度恶心,故胃炎及胃溃疡病人应避免使用。煎剂和流浸膏对动物子宫有兴奋作用。
远近指疾病的所在有远近之分。远近是相对而言,如以表里言,则表近里远;以经络脏腑言,则经络为近脏腑为远;以腑与脏言,则腑近而脏远。亦有以上为近,下为远者。《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远视病名。见《 审视瑶函》 。即能远怯近症。详该条。
远痹病名。指日久不愈的痹症。(灵枢• 九针十二原》 :“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 类经》 卷十九:“凡虚风之深入者,必内舍于骨解腰脊节凑之间,故欲取深邪远痹者,必为大针以治之也。”远志丸(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远志(甘草汤泡)、石曹蒲、获神、获等(一作酸枣仁)、人参、龙齿(醋缎)各一两,朱砂(水飞,一半为衣)五钱。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空腹沸汤、睡前温酒送下。治因惊梦寐不宁,神不守舍者。若精髓不守,加五味子半两;阳事不举,加山药、山茱英各一两,肉桂半两;自汗,倍酸枣仁,加黄蔑一两。远志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远志、人参、甘草、当归(或川夸)、桂心、麦门冬各二两,芍药一两,获荃五两,生姜六两,大枣二十枚。为粗末,水煎去渣,分三次服,日三次。治产后心悸不定,恍惚昏馈,语言错乱。若胸中逆气,加半夏三两。.《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五册方。远志(黑豆、甘草同煮)、黄蔑、当归(酒洗)、麦门冬、炒酸枣仁(研)、石解各一钱半,人参、获神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食远服。治心虚烦热,夜卧不宁,及病后虚损。若烦甚者,加竹叶、知母。.《 奇效良方》 卷二方。远志(去心)二钱半,人参(去芦)、石营蒲、羌活(去芦)、细辛(洗,去苗)、麻黄(去根)各半两,赤芍药、白术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小麦煎汤调下,不拘时服,日二次。治心经受病,多汗恶风,善怒,口不能言,但得僵卧,不可倾侧,闷乱冒绝,汗出。
远志散(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方。远志(去心)、白术、人参(去芦头)、天门冬(去心)、杜仲(去粗皮,微炙令黄)、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牛膝(去苗)、获荃、薯预、山茱英、柏子仁、干地黄、石解(去根)、黄蔑各一两,肉桂(去皱皮)、鳖甲(涂酥、炙令黄、去裙栩)各一两半,炙甘草半两。为细末,每服? ~一一一一一一广一-一-- -一
远违运687
一钱,空心及晚饭前温酒调下。治心虚,劳损赢瘦,四肢无力,心神昏闷。
远志筒见<中药材手册》 。为远志之药材名,详该条。
远志膏(外科摘录》 卷一方。远志肉二至三两。清酒煮烂,捣如泥,用油纸隔布扎敷患处。治痈疽肿毒初起。
远取法即远道选穴法,见该条。
远道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 灵枢• 官针): “远道刺(《 针灸甲乙经》 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指身体上部有病取用肘膝以下阳经(属腑)的穴位进行治疗。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阳经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以其针刺穴位距病处较远而名。近代所称“远道取穴法”盖源此。
远志饮子《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一册方。远志(去心)、获神(去木)、肉桂、人参、炒酸枣仁、黄茂、当归(酒浸)各一两,炙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服。治心劳虚寒,梦寐惊悸。远者偶之用药法则。指病在下部深远的,或病程较长的,以作用复杂的方药治之。《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近者奇之,远者偶之。”张景岳:“远者为下为阴,用其重而急也。”
远节段取穴选穴法的一种。指选用的穴位与病痛或手术部位不属于同一或邻近的脊髓节段所支配。如头部疾患或颅脑手术选取下肢部穴位等是。远近配穴法指以局部与远道相结合的配穴方法。如胃痛取中院、胃俞为近取;内关、足三里为远取;两相结合,即为远近配穴法。
远道选穴法本法源于《 灵枢• 官针》 “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的理论。后金• 窦汉卿<标幽赋》 又有“头有病而脚上针,左有病而右畔取”的论述。现今泛指远离病变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远取法。如牙痛选取合谷、内庭;肝病选取太冲、阳陵泉等。
违时违背四时阴阳变化及其对万物的生长收藏作用。《 素问• 五常政大论》 :“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运气O 宋代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项目之一。其内容系指检查医者对一年四时气候因素之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和发病关系的一门学间。.指五运六气。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气;六气指风、热、湿、火、燥、寒六种气象的流转。其演绎方法是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定气。有关运气的实质及其规律,正在研究中。
运化指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输送,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医学正传》 :“夫胃为仓虞之官,无物不受,全借脾土转输而运化焉。”
运针又称行针。指针刺得气后,以捻转提插等运动针体的方法,使针感得以保持或加强。运针的方法,可据病情需要采取持续运针法或间歇运针
法。如需作长时间运针,尚可用针刺手法仪代替手工操作。
运法推拿手法。① 见《 保生秘要》 。用手指指腹或掌根在穴位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仅在体表皮肤上旋围摩擦,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常用于头额、腹部及手掌部。《 厘正按摩要术• 立法): “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像血脉流动,筋络宣通。”《 推拿仙术>: “运者医人用右手大指推也… … 周环旋转故谓之运。”。② 用手活动患者的可动关节。清• 尤乘(寿世青编• 十二段动功): “运膏育:此穴在背上第四椎下脊两旁各三寸,药力所不到。将两肩扭转二七次,治一身诸疾。”参见摇法条。
运脾治法。用燥湿健脾的药物,加强脾的运化功能以治疗湿重困脾的方法。证见院痞腹胀,饮食无味,恶心欲吐,口淡而粘,头昏身倦、大便塘薄,或四肢浮肿,小便少,舌苔白腻,脉濡等。常用苍术、厚朴、佩兰、蕾香、白范仁、获荃等芳香除湿药。方如平胃散、霍朴夏等汤等。
运气喘病证名。见《 医学纲目• 喘》 。指岁运失常,气候变化所致的气喘。.中岁金太过而致者,症见咳嗽气逆,肩背痛,喘喝有声,胸凭仰息等。当治以温剂。.由岁火太过,火攻肺虚而致者,症见喘咳肺胀,呼吸响鸣,寒热,少气,大腹膨胀等。治以咸寒之剂。.由木火太过,风火为逆者,症见气逆不平。当以清泄风火为主。
运脐法小儿推拿方法。<小儿推拿广意》 :“脐上,运之治肚胀气响。”
运痰丸(张氏医通)卷十三方。沉香、木香各半两,半夏曲(姜汁、竹沥汁制)四两,黄连(姜汁炒)、甘草各一两,人参、白术、获等各三两。为细末,甘草煎汤泛丸,梧桐子大,每服二钱,空腹淡姜汤送下。治脾虚热痰堵塞,月两气不舒者。
运有育自我按摩方法。肘部屈曲,转摇肩关节,带动肩脚骨,以作用于背部的膏育穴。《 理谕骄文>: “两肩扭转,运动膏育穴,除一身疾。”运土人水小儿推拿方法。操作方法有:① 用运法由小儿拇指指腹部的脾经穴起,沿手掌的掌根和尺侧部,至小指指腹部的肾经穴。因脾属土,’肾属水,故名。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尿频,小便赤涩等症。《 小儿按摩经• 手诀》 :“照前法(运水入土法)反回是也。肾水频数无统用之,又治小便赤涩。”② 由脾经穴运至手掌根部正中的坎宫穴。《 幼科推拿秘书• 推拿手法》 :“土者脾土也,在大指;水者坎水也,在小天心穴上,运者从大指上推至坎宫。盖因丹田作胀、眼睁,为土盛水枯。运以滋之,大便结甚效。”
运气同化运气术语。指运与气属于同类而化合,成为影响该年气候与发病的一个因素。如木同风化,火同暑化,土同湿化,金同燥化,水同寒化。属于运气同化的又有天符、同天符、岁会、同岁会、太乙天符等之别。各详该条。
688 运坏
28
运气疗法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疗法。据记载:由术者练功运气,通过手的穴位发放“外气”,达到病人的穴位,以激发病人经络中的“内气”,从而通经络、调气血,达到治病的目的。
运气胁痛病证名。见《 医学纲目》 卷十四。又名刺肋伤寒、痴胀。为一种流行性的烈性传染病。《 症因脉治• 胁痛论》 :“运气胁痛之症,病起于仓卒,暴发寒热,胁肋刺痛,沿门相似,或在一边,或在两边,痛之不已,胀及遍身,甚则指甲紫黑而死,此天行岁运,胜复之气加临,所谓天灾流行之疫症。… … 运气胁痛之治,宜疏散为先,若少阳司政,柴胡汤加减主之,少阴司政,独活败毒散对泻心汤,阳明司政,干葛石膏汤主之。凡胁痛,外用针刺委中、三里二穴出血。若痛甚,指甲黑者,即刺十指尖出血为妙,越地所谓放痞是也。若咳嗽痰声,无论左右,即为肺邪胁痛,宜泻青各半汤,并刺少商穴。”参见胁痛、外感胁痛条。
运气学说古代探讨气象变化规律的一门知识。是在当时夭文、历法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起于汉代,而盛于唐宋,为古代农家、医家、兵家、阴阳家、天文历法家等所广泛应用。在医家其内容集中反映在王冰注释的(素问• 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大论中。此说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推算年的五运、六气、主气、客气、司天、在泉、太过、不及等以观察运与气之间相互生治与承制的关系,推测每年气象的特点及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
运气要诀运气著作。1 卷。清• 昊谦等编纂。刊于1742 年。此书即《 医宗金鉴》 之卷35 。本书将<内经)运气要语编成歌诀,并列图于前,伸学者一览即明其大纲旨要。全书共绘太虚、阴阳等图24 幅,歌诀29 章,图下歌后多有注语发其余蕴。此书因<医宗金鉴》 而广为流传。
运气按康推拿方法。又称气功推拿。运用体内之气,通过手指或手掌等部的发效,以作用于经络穴位而治病的方法。晋• 许逊(灵剑子• 胎息秘要歌诀》 中有“布气与他人攻疾”的记载。《 诸病源候论• 虚劳膝冷候》 :“互跪,调和心气,向下至足,意想气索索然,流布得所,始渐渐平手,舒手傍肋,如似手掌内出… … 去膝头冷、膀胧宿病,腰内脊强,脐下冷闭。”运水人土小儿推拿方法。操作方法有:① 用运法由小儿小指指腹部的肾经穴起,沿手掌的尺侧和掌根部,至大指指腹的脾经穴。因肾属水,脾属土,故名。(小儿按摩经• 手诀): “以一手从肾经推去,经兑、乾、坎、良土脾土按之,脾土太旺,水火不能既济,用之,盖治脾土虚弱。”用治脾胃虚弱,食谷不化等证。② 由肾经穴运至手掌大鱼际处(即八卦中的良卦穴)。《 幼科推拿秘书• 推拿手法》 :“土者胃土也,在版门穴上,属良宫;水者肾水也,在小指处边些。运者以我大指,从小儿小指侧巅,推往乾、坎、良也。此治能治大小便结,身弱肚起青筋,痢泻诸病。”运动水土自我按摩方法。“水”指肾;“土”指脾。
在食后,缓缓行步,用手在两侧胁肋上下抚摩,再摩擦腰部,使其发热。能助消化、疏肝胆、通血脉。《 圣济总录》 卷一百九十九:“食毕须勉强行步,以手摩两胁上下良久,又转手摩肾堂令热,此养生家谓之运动水土。水土即脾肾也。”
运掌合瓦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 推拿学》 。两手屈肘仰掌置于两腰,右手转为俯掌向前推,再变仰掌徐徐收回,待近胸时,左手即转为俯掌前推,在胸前与右手掌心交叉相合,再继续向前推,右手则继续收回至腰部。运气掌诀录见仲景全书条。
运气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症之一。见(症因脉治》 卷四。指与岁运气候有关的小便不利症。阳明司政,燥热加临而见发热烦渴,小便不利,右脉数大者,宜用知母石膏汤、清燥汤。少阴司政,火胜而见发热舌赤,小便不利,左脉数大者,宜用导赤各半汤。太阴在采,湿淫胜而见小便不利,右脉濡缓者,宜用苍术防风汤。厥阴司天,风湿胜而见大便搪泄,小便闭;左脉浮弦者,宜用防风四荃散。参见小便不利条。
坏府脏腑有严重的内伤。<素问• 宝命全形论): “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哆。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
坏都都,防水之堤。指堤防败坏。(素问• 生气通天论): “溃溃乎若坏都。”
坏病病名。指伤寒病重证。可因治疗失当引起。<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澹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伤寒论条辨》 卷一:“坏,言历遍诸治而犹不愈,则反复杂误之余,血气已惫坏,难以正名名也。”<医宗金鉴• 订正伤寒论注• 辨坏病脉证并治篇》 :“坏病者,谓不当汗而汗,不当吐而吐,不当下而下,即当汗吐下而过甚,或当汗吐下而失时,皆为施治失宜,所以成坏病也。凡三阴三阳,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诸坏病者,有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后虚中,结胸痞鞭,下利不止,有吐后烦乱腹满,有温针失血惊狂,甚至阳毒斑狂,阴躁欲死,神昏澹语,循衣摸床之类是也。”《 伤寒辨证• 伤寒坏病): “大抵伤寒至于坏病,当作危证断之,不可卤莽造次,或温补,或和解,或攻下,宜详虚实轻重。若脉虚数,人赢弱,或见烦热、口干、舌燥者,此为虚证,不可下,以人参三白汤,或小柴胡汤增损治之。若虚烦少气者.宜人参竹叶汤。虚烦不得眠者,宜参胡温胆汤。若脉实邪盛,大柴胡汤亦可酌用。要在审察虚实而治之。”参伤寒、坏伤寒条。
坏伤寒即伤寒坏病。见(诸病源候论• 伤寒诸候》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坏伤寒): “坏伤寒者,以医者不辨阴阳,错谬下汗,置病不解,坏证乱经。又伤寒过经,热留脏腑,病候数变,久而不差,阴阳无复
中仄酌淞
习、刀三b 匕,
纪律,皆名坏病。”参见坏病条。
坏疽月病名。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 。又名恶漏。症为肛周及臀部两侧肌肉黑硬,结块如鸡蛋大小,疼痛,常有多数漏管。甚者臀部软组织坏死。系肛漏并发特异性感染所致。治宜先服大剂清热解毒药,后择期手术,配合脱管锭治疗。
走马推拿穴位。出周于蕃《 推拿仙术》 。《 厘正按摩要术• 立法): ' ,走马在琵琶下,斗肘之上,以大指按之,发汗。”
走火气功术语。练功不当而导致的一类失常现象。见偏差条。
走阳病名。.性交时精泄不止之症。<医宗必读• 遗精): “更有久旷之人,或纵欲之人,与女交合,泄而不止,谓之走阳。”治宜益气回阳。用独参汤、参附汤等方。.遗精之俗称。详遗精条。
走注行痹的别称。俗称鬼箭风。《 太平圣惠方》 卷二十一:“夫风走注者,是风毒之气,游于皮肤骨髓,往来疼痛无常处是也,此由体虚,受风邪之气,风邪乘虚所致,故无定止。是谓走注也。”《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 ’风胜为行痹,游行上下,随其虚处,风邪与正气相搏,聚于关节,筋弛脉缓,痛无定处,古名走注。… … 俗有鬼箭风之说。”参见风痹、鬼箭风条。走哺.古病名。指下焦实热而致二便不通,呕吐不停者。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张氏医通)卷四:“下焦实热,其气内结,不下泌糟粕,而淤浊反蒸于胃,故二便不通,清逆不续,呕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主之。”.指下焦。<中藏经}卷中:“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 … 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曰三管,中则名霍乱,下则曰走哺,名虽三而归一,有其名而无形者也,亦号日孤独之腑。”
走缓病名。《 灵枢• 痈疽篇》 卷九:“发于内跺,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同内躁疽。详该条。走马风见《 广西中药志》 。即走马胎,详该条。走马汤《 金匾要略》 方。又名外台走马方。巴豆(去皮,熬)、杏仁各二枚。棉缠,摊令极碎,投以热汤二合,捻取白汁服。治中恶,症见心腹痛胀,大便不通。本方也见于《 外台秘要》 ,名张仲景飞尸走马汤。走马芹见(辽宁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为毒芹之别名,详该条。
走马胎.出《 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走马风、山猪药、白马胎、大发药。为紫金牛科植物走马胎衔disia gigantifolia st 叩f 的根茎及根。分布广西、广东、云南、江西、福建等地。辛、温。祛风除湿,活血散寮,止痛。治风湿骨痛,产后风瘫,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跌打损伤。内服:煎汤,9 一30 克;或浸酒。走马胎叶:捣汁外涂治疮疖肿痛,下肢溃疡,有消炎,去腐,生肌之效。.见(天宝本草》 。为刮筋板之别名。.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 。为香樟根之别名。各详该条。
走马疮走马牙疮的简称。《 外科正宗》 卷十一:“走马牙疮,言其患迅速,不可迟治也。乃瘩痘余毒所中,又有杂病热甚而成者。初起牙眼作烂,随即黑
腐作臭,甚者牙眼脱落,眼傍黑朽;不数日间,以致穿腮破唇。”详见走马牙疮条。
走马黄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走马黄者,眼目黄赤,烦乱狂言,走卧不安,气力强壮,唯爱慎怒,怒目高声,打骂他人,犹如癫醉。若厥逆者难治。”治用点烙法,内服竹叶汤等方。参见黄疽有关条。
走马箭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为茹菠之别名,详该条。
走方医见铃医条。
走胆药见(云南中草药选)。为青叶胆之别名,详该条。
走黄疗病名。出《 疡科心得集》 卷上。即人中疗。见该条。
走游草见《 四川中药志)。又名五爪龙、岩五加、藤五甲、上树娱蚁、小红藤。为葡萄科植物崖爬藤Tetrasti 脚a obtectum ( wall . ) Planch .的全草或根。分布中南及西南地区。辛、涩,平,有小毒。祛风活络,散痕消肿,解毒。① 治风湿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内服:煎汤,9 一巧克;或浸酒饮。② 治蛇咬伤,煎服并用鲜全草捣敷伤口周围;疮疥,无名肿毒,捣敷或煎水洗。孕妇忌服。
走精黄三十六黄之一。《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走精黄,病人昏昏饶睡,四肤疼痛,面目俱黄,舌上紫色,甚则舌面诉裂,及加黑色,此是走精黄,宜用药烙之。”参见黄疽有关条。
走鼠疮病名。见(外科活人定本》 卷二。即痕病。详该条。
走姗法拔罐法的一种。亦称推罐法,或称拉罐法。是拔罐时,把火罐推拉移动,以扩大作用面的方法。此法宜选用罐口光滑的大罐,在罐口和治疗部位上分别涂上一层凡士林或油膏之类的润滑剂,当火罐吸着后,用手捏住罐体慢慢分段来回推移若干次,待局部充血出现红晕为止。此法多用于腰背部及四肢肌肉丰满处,适用于风湿痛,失眠,胸闷等症。
走马牙疮病证名。见<外科启玄》 。简称走马疮。指患牙疮而发病迅速,势如走马者。多因胎毒、大病后、时行疫病或疹痘余毒未清,复感外邪,积毒上攻齿眼所致。《 景岳全书• 杂证漠): “走马牙疮,牙床腐烂,齿牙脱落,谓之走马者,言其急也,此盖热毒蕴蓄而然。”多见于小儿,初起齿眼边缘或颊部结硬,红肿疼痛,继之腐烂,色灰白,随即变为黑色,流出紫黑血水,气味臭恶,此时因其气味臭秽,故亦有称之为臭息者。局部微痛而痒,若溃烂渐深,则见鼻及鼻翼两旁或腮和口唇周围出现青褐色,甚则唇腐聘破,齿落腮穿,鼻梁塌陷。《 焦氏喉科枕秘): “此症食炙博醇酒肥甘,以致阳明胃经火动而生湿热,故发。牙眼作烂,顷刻腐黑沿开,其患迅速,故名走马。甚者牙眼脱落,根柯污黑,不数日,以致穿腮破唇,沿及满口,走入喉中。”治宜解毒,清热,祛腐。可选用芦荟消疮饮加减。脾虚者,兼服人参获等粥(人参、袂菩
690 走赤
共为细末,同捣为末熬成粥),先以盐汤漱口,后食粥,或以绿豆煎汤常服。参牙府条。
走马喉风病名。见《 张氏医通》 。指喉风发病急骤,快如走马之势,故名。多由血热气盛,肺胃火炽,毒火上冲咽喉所致。《 喉科种福》 卷四:“走马者,言其迅速之至。有头痛身疼,面赤口红,颈项肿痛,牙关紧闭,痰响若拽锯,声音即嘶哑,饮食汤药,阻隔不下,诸凶证。喉内之肿或见鲜红(风火也)或见红紫(毒火也)。”治宜凉血解毒,泻火消肿。用犀角地黄汤、三黄凉隔散等加减。参见缠喉风、紧喉风等条。走马喉闭病名。见《 古今医鉴》 卷九。即走马喉风。见该条。
走马喉疮病名。见《 白喉中医疗法》 。亦称寒热喉结。多由咽喉肿痛,腐溃迅速,气促痰鸣,势如走马,一家有病沿门传染。参见疫喉、白喉等条。走马喉痹病名。系指喉痹暴发暴死,势如走马者。见(儒门事亲}卷三。多由肝脾火闭,气热内结,痹而不通所致。症见咽喉肿痛迅速,连及项颊,汤水难咽,呼吸不利,壮热烦闷,口臭便秘,脉洪大等。《 喉科秘旨》 卷上:“内外俱肿,此系急症,肝脾火闭不通而为痹,或发寒热,脉洪大者生,沉细者死。”治宜清热泻火,消肿解毒。可选用黄连解毒汤、清咽利隔汤等加减。参见急喉痹条。
走火人魔气功术语。指在练气功中发生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怔忡、痞逆、躁扰不宁,或腹痛肠鸣不已,或头面赤热,喘蒸汗,形成上脱,或二便引急,形成下脱等。
走马牙疮风病名。《 喉科心法》 卷上:“生于上下牙根,初起疼痛腐烂,臭秽不堪,色黑坚硬,齿落穿腮。”详走马牙疮条。
赤丁病名。O 出(中藏经》 卷三。五丁之一,发于舌下,根头俱赤发痛,舌本硬,不能多言,惊悸烦闷惚恍,多渴饮水不休,小便不通,狂者危,不狂者可治。治同疗疮。.出《 疡医准绳》 卷三。红丝疗之又名。见该条。
赤丸《 金匾要略》 方。获等、半夏(一方用桂)各四两,炮乌头二两,细辛一两。为末,加朱砂,炼蜜为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前温酒送下,日三次(昼二夜一),不知稍增,以知为度。治寒气厥逆。《 备急千金要方)亦有本方,但无细辛,有人参。
赤木见《 兽医国药及处方》 。为苏木之别名,详该条。
赤水十水之一。<中藏经•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 “赤水者,其根起于心,其状先从胸肿起也。”参见十水、水肿条。
赤丹病名。出(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九。又名鸡冠丹、茱英丹。为小儿丹毒之一。多因热毒搏于血气所致。证见皮色红,涩如麻豆粒,状如鸡冠肌理,多从背部漫及全身。治宜升麻膏外敷,或羚羊角煎汤外洗,或羚羊角烧灰调鸡子清涂之,或赤小豆为末鸡子清调敷。
赤术出《 本草经集注》 。为苍术之别名,详该条。
赤龙气功术语。O 指舌。《 赤凤髓》 :“诀在闭兑目,半垂帘,赤龙头服上胯。”.指妇女炼气功引致性征变化的现象。(悟真篇注》 :“其经水自绝,乳缩如男子,是谓赤龙。”
赤包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即赤爬,详该条。
赤芍见(药品化义》 。为赤芍药之简称,详该条。赤虫三虫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即姜片虫。见姜片虫病条。
赤肉.即掌、指(或拓、趾)背(阳)面的肉,与其腹(阴)面肉相对而言。.肌肉的内层.呈赤色,故名。
赤利病证名。指小儿下利而赤多者。《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有挟客热,客热入于经络,而血得热则流散,渗入大肠,肠虚则泄,故为赤利也。”其症下利带有赤色粘陈,或下纯血,并伴有烦渴、脉数等。治以清热凉血为主。用白头翁汤、黄答汤加地榆、蒲黄。
赤秃病名。出《 肘后方》 卷六。本病初起头皮出现细小丘疹,色赤而流水,浸淫痒痛,但不起痴,最后毛发脱落。治疗用白马蹄烧灰研细用猪脂调搽。赤肠出(难经• 三十五难》 。即小肠。参见黄肠条。
赤沃证名。指利下赤色粘沫。(素间• 至真要大论): “少阴之胜,… … 腹满痛,塘泄,传为赤沃。”王冰注:“沃,沫也。”张景岳注:“赤沃者,利血.尿赤也。”详赤痢、血痢条。
赤带病证名。见《 备急干金要方》 卷四。亦名带下赤候。指从阴道流出淡红似血非血的粘液,淋沥连绵不断,称为赤带。多因忧思积伤心脾,肝郁火炽,灼伤冲任带脉所致。治宜扶脾气、清肝火。方用清肝止淋汤(《 傅青主女科》 :白芍、当归、生地、阿胶、丹皮、黄柏、牛膝、香附、红枣、小黑豆),或用清白散( <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 :当归、黄柏、炒白芍、挥根皮、生地、川芍、贝母、炮姜、甘草),加地榆、荆芥、黄琴,以清热止带。
赤药出《 本草图经)。为红药子之别名,详该条。赤施病名。出《 灵枢• 痈疽篇》 卷九。《 疡科准绳》 卷四:“赤施即股阴疽。”证治参见附骨疽条。赤浊病证名。O 指以小便浑浊色赤为主要症状的疾患。见《 世医得效方• 大方脉科》 。属便浊、溺浊。实即血尿。详便浊、血尿条。.指溺孔常流浊物挟血的疾患,属精浊。《 证治要诀• 白浊): “精者血之所化,有浊去太多,精化不及,赤未变白,故成赤浊,此虚之甚也。”详精浊条。
赤珠出<药性论》 。为龙珠之别名,详该条。赤腆见(黑龙江中药)。又名气包、赤包、山屎瓜。为葫芦科植物赤爬Thladiantha dubia Bunge 的果实。分布东北、华北及山东、陕西等地。酸、苦,平。降逆,利湿,调气,活血。治反胃吐酸,黄疽,肠炎,痢疾,便血,气滞胁痛,扭腰岔气,肺结核咳嗽咯血。煎服:3 一9 克,或研末服。赤爬的块根名气包
赤691
根,苦,寒。捣汁服治黄疽;研末服治乳汁不下,乳房胀痛。
赤疽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疮之一。详五疮条。
赤值病名。出《 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即额疽发生在左右额角者。见该条。
赤疹病证名。出《 临证指南)卷六。麻疹皮疹色红掀艳者,为赤疹。参见白疹、麻疹紫黑条。赤菜出《 闽书)。为鹿角菜之别名,详该条。赤眼证名。见《 备急千金要方》 卷六上。指白睛赤候风火眼。(秘传证治要诀)卷十:“赤眼有数种:气毒赤者,热塞赤者,有时眼赤者,无非血奎肝经所主。”即目赤,参见该条。
赤崩病名。出《 脉经》 。指崩下之血为纯绛红色。治疗参见血崩条。
赤斑证名。指发斑见红赤色。见<诸病源候论• 时气病诸候》 。其中又以赤而红者为轻,紫赤者为重。(寿世保元• 斑疹》 :“若斑发赤红为胃热。”(温疫论补注》 :“温疫发斑… … 稠密紫赤者凶。”(医学入门• 赋杂症)以黑膏黄连葛根桔皮汤治之。参见斑、紫斑条。
赤散O (备急千金要方》 卷三方。赤石脂、代赫石各三两,桂心一两。为末,每服一方寸匕,酒送下,日三次。治产后下痢。.(备急千金要方)卷九方。干姜、防风、沙参、细辛、白术、人参、蜀椒、获等、麻黄、黄等、代蒲石、桔梗、吴茱奠各一两,附子二两。为末,每服一钱匕,食后酒送下,日三次。治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往来有时。
赤葛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金刚散之别名,详该条。
赤筋推拿穴位。① 又名浮筋。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位于腕部掌侧横纹,近挠动脉处。(保赤推拿法• 掐赤筋法》 :“掌肚交界之横纹上,靠大指边,第一赤筋,属火,以应心与小肠,掐之,治内热外寒、霍乱。”② 即赤淡黄筋,见该条。
赤痢即血痢。‘诸病源候论• 痢病诸候): “热乘于血,则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详血痢条。
赤鼻病证名。O 小儿鼻色赤,乃脾胃实热,治宜清脾泻热;用泻黄散。如只微赤,则为脾胃虚热;宜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治之((证治准绳》 )。参见蠢鼻条。.见《 中医外科概要)。即酒髓鼻,详该条。赤膜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红膜。指眼生膜障,其血丝红赤稠密者称赤膜。赤奴《 q 八去)病证名。见清• 黄庭镜《 目经大成》 卷二。为白膜蔽睛之俗称,详该条。
赤瞎病证名。① 《 兰室秘藏》 卷上:“目眶岁久赤烂,俗呼为赤瞎是也。”详目眶岁久赤烂条。② 白膜蔽睛俗称赤瞎(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 卷二)。详白膜蔽睛条。
赤箭出(神农本草经》 。为天麻之别名,详该条。赤维出汉• 马王堆医书《 天下至道谈》 。‘即阴道
弯窿。
赤口疮病证名。① 见(幼幼集成)卷六。痘疮后余毒,舌上生疮,赤者谓之赤口疮。此热在心脾二经,内服洗心散,外用阴阳散(川黄连、黑炮姜研粉)敷之② 见(脉因证治)卷下。系指患口疮之色赤紫者。多由血热或胃火上薰所致。治宜凉血泻火。可选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加瓜篓、积壳、芭仁、化橘红、胆草等。外吹冰硼散、清咽利喉散。参见口疮条。赤小豆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红豆、红小豆、朱赤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alcaratus Roxb . 或赤豆P . angulariswight 的种子。主产广东、广西、江西等地。甘、酸,平。入心、小肠经。利水除湿,通孚L ,解毒排脓。① 治水肿,脚气,黄疽,泻痢。煎服:9 一30 克。② 治乳汁不下。适量煎煮,饮浓汤。③ 治痈肿,腮腺炎,风疹痰痒,研末调敷。赤小豆花:治疟疾,痢疾,消渴,痔痰下血。赤小豆叶:治小便数。赤豆含蛋白质20 . 7 % ,脂肪0 . 5 % ,糖类58 % ,微量的维生素Bl 、压以及烟酸、钙、铁、磷等。还含三菇皂贰类。
赤凤髓气功著作。明• 周履靖编集。全书三卷。系一部气功功法汇编著作,收录在《 夷门广犊》 丛书中。第一卷包括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胎息秘要歌诀,却病延年六字法,五禽戏图,八段锦导引诀等;第二卷为诸仙导引法;第三卷为华山十二睡功诀。书中附有许多配画插图。
赤石土见《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即赤石脂,详该条。
赤石脂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红土、赤石土。为红色的多水高岭土块状体。产福建、河南、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安徽、山西等地。甘、涩,温。入胃、大肠经。涩肠,止血收湿,生肌敛疮。① 治虚寒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崩漏,带下。煎服:9 一巧克。② 研末撒溃疡久不敛口,湿疹脓水浸淫。本品主含水化硅酸铝,尚含相当多的氧化铁等物质,内服能吸附消化道内的毒物,如磷、汞、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等。对发炎的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对胃肠出血有止血作用。
赤龙爪见《 普济方》 。为棘针之别名,详该条。赤龙皮.见《 本草纲目》 。为松木皮之别名,详该条。.出<肘后方》 。为懈皮之别名,详该条。赤白沥见(针灸甲乙经》 。即赤白带下。详该条。
赤白浊病证名。即浊病。因浊病有赤浊、白浊之不同,故又称赤白浊或二浊。赤白浊在古代文献中有指小便浑浊者(如(丹溪心法• 赤白浊》 ),后人名为便浊、溺浊、尿浊;有指阴茎口流浊物而小便不浑浊者(如<证治准绳• 赤白浊)) ,后人名为精浊。参见浊、便浊、精浊各条C
赤白痢病名。指下痢粘冻脓血,赤白相杂。<素问)中称“注下赤白’‘、“泄注赤白”。《 诸病源候论• 痢病诸候): “赤白痢候,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热乘于血,
692 亦
血渗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搏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赤白相杂。重者,状如脓涕而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脉薄血,状如脂脑。”亦有以伤气伤血分赤白者。《 医林绳墨• 痢): “痢虽有赤白二色,终无寒热之别。白者湿热伤气,自大肠来;赤者湿热伤血,自小肠来;赤白相杂,气血俱伤,亦兼气血两治可也。”治宜清热化湿,消导积滞,调气行血。常用白头翁汤、洁古芍药汤、香连丸、积实导滞丸等方。地锦草、马齿览、一见喜等药均可选用。参见痢疾条。赤地愉出《 滇南本草》 。又名隔山消。为拢牛儿苗科植物紫地偷Geranium strictipes R . Kunth 的根。分布云南、四川。苦、涩,微寒。清热利湿,活血止血。① 治痢疾、肠炎、慢性胃炎,鼻班,便血,月经过多,产后出血。煎服:9 一15 克。② 治跌打损伤。捣敷。
赤芍药出《 本草经集注》 。又名木芍药、赤芍、红芍药。为毛食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 助ra Pall . 或草芍药P .。肠vata Maxim .、jll 赤芍P . veitchii Lynch 的根。主产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苦,微寒。入肝、脾经。清热凉血,活血祛痕。① 治热病发斑,吐血,鲤血,血痢,肠风下血。② 治闭经,痛经,痛血腹痛,胸胁疼痛,目赤,痈肿,跌打损伤。煎服:45 一9 克。反黎芦。芍药根含芍药贰(Paeoniflorin )、牡丹皮酚、芍药花贰(P ? n ) ,苯甲酸、舞质、树脂、挥发油、昆谷幽醇、三菇类等。草芍药根含芍药贰、苯甲酸、挥发油,脂肪油,树脂、鞭质。川赤芍含芍药贰、花青素、醛酮、酚、生物碱。芍药贰对实验动物胃、肠及子宫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并有镇痛、镇静、解热、抗炎、抗溃疡等作用,尚可使狗冠脉流量增加。商品赤芍煎剂,在体外对葡萄球菌、痢疾、伤寒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赤虫病九虫病之一。《 诸病源候论• 九虫病诸候): “赤虫状如生肉,动则肠鸣。”或更见腹泻,便脓血等。治宜攻积杀虫为主。方用追虫丸、芜夷散等。参见九虫病条。
赤阳子出《 滇南本草》 。又名救兵粮、救军粮、火把果、红子。为蔷薇科植物火棘P 打acantha fortuneana ( Maxim . ) Li 的果实。分布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及西南地区。甘、酸,平。消食化积,散寮止血。怡食积,虫积,泄泻,痢疾,痞块,产后血癖,崩漏。煎服:9 一15 克。救军粮吐:捣烂敷眼皮上,治暴发火眼。
赤等汤《 金暇翼)卷六方。赤获等、防己、桑白皮、陈皮各一两半,旋覆花五钱,杏仁、麻黄、白术、紫苏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用水煮黑豆汁,加生姜半分,煎服。治脚气肿满。
赤等散《 千金翼方》 卷十八方。赤小豆三十枚,获菩、玉竹各六株,雄黄一株,甜瓜蒂四蛛,炙甘草二株。后四味为末,每服半钱匕,再以前二味煮取汁调服。治黑疽,皮肤、大便皆黑者。
赤松皮见(备急千金要方)。即松木皮,详该条。
赤金豆(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又名八仙丹。巴豆霜(去皮膜,略去油)一钱半,生附子(略炒燥)、皂角(炒微焦)、朱砂各二钱,丁香、木香、天竺黄各三钱。为末,醋浸蒸饼为丸,莱放子大,朱砂为衣。欲渐去者,每服五至七丸,欲骤行者,每服十至二十丸,开水送下,或水煎服,或姜、醋、茶、蜜、茵香、使君子煎汤为引送下。如治气湿实滞鼓胀,先用大枣煮熟,取肉一钱许,随用七、八丸,甚者十至二十丸,同枣肉研烂,以烧酒加白糖少许送下;如治虫痛亦用枣肉清汤送下。治血凝气滞,积聚底坚,肿胀疼痛,虫积等症。
赤炎风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即赤炎疮。详该条。
赤炎疮病名。生于体表的一种急性热疮。出<外科启玄》 卷六。又名赤炎风。多由心火内炽,热入血分,蕴蒸肌肤而发;或由风热犯肺,难以疏泄,郁于肌肤所致。初起皮肤灼热,继起红点,疼如火燎,甚则蔓延遍身,赤烂成疮。治宜疏风清热凉血。内服防风通圣散或凉血地黄汤。外用二黄散(黄连90 克,黄柏90 克,赤小豆30 克,寒水石20 克,紫草20 克,共为细末),麻油调敷。
赤面风病名。为一种面部皮肤病。出<外科活人定本)卷二。由心、肝二经血气上奎,复感风热,郁阻肌肤而成。初起面部发痒,继则灼热肿胀。治宜凉血、清热、解毒。内服清胃散加银花、连翘或升麻解毒汤(<外科活人定本):白芷、升麻、干葛、芍药、桂枝、连翘、羌活、桔梗、当归、荆芥、甘草)加减。外搽一扫凉散。相当于过敏性皮炎(包括药物性皮炎)。赤面疗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即颧疗。见该条。
赤怪柳见(本草备要)。即怪柳,详该条。赤胫散出(植物名实图考)。又名花蝴蝶、花脸荞、小晕药、红泽兰‘蛇头萝。为萝科植物缺腰叶要Polygonum runcinatum Buch 一Ham . ex D . L 心n Var , Sinense Hemsl .的全草。分布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酸、苦,微寒。清热解毒,活血消肿。① 治痢疾,急性胃炎,赤白带,经闭。煎服:9 一巧克。② 捣敷治痈疖肿毒,乳腺炎,毒蛇咬伤。赤脉攒病名。指发于夏季的一种疫病。见<伤寒总病论》 卷五。《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叙疫论>: “夫疫病者… … 夏时应暑,而寒气折之,则责邪在心,病曰赤脉攒。”其症“病者脉促,身颤掉不能禁,或肉热,口干,舌破,咽塞,声嘶。”治宜清解疫毒为主,选用石膏地黄汤等。
赤脉璐眼科病证。指白睛赤丝血脉侵入黑睛,影响视力的证候。《 审视瑶函): “凡赤脉蜡初从上而下者,属太阳。以太阳主表,其病必连眉棱骨痛,或脑顶痛,或半边头肿痛是也。治宜温之散之。赤脉翁从下而上者,或从内毗出外者,皆属阳明。以阳明主里,其症多热,或便实是也。治宜下之寒之。赤脉翁初从外毗入内者,为少阳主半表半里。治宜和解之。矛
一~? . . . . . . . .甲.~脚-一~’一
赤693
赤首乌见<中药志)。即何首乌,详该条。赤游风见《 医宗金鉴》 卷五十一。即赤白游风色赤者。即胎热丹毒。详该条。
赤游丹病名。出《 疮疡经验全书》 卷七。小儿丹毒之一种。多系胎中受热所致。欲发之时,先身热啼叫,惊搐不宁,次生红晕,皮肤赤肿,由小渐大,其色如丹,游走无定。起于腹背,流散四肢者顺;起于四肢,流入胸腹者逆。治宜清热解毒,初服大连翘饮,次服消毒犀角饮;外治先宜贬去恶血,次宜牛、羊肉薄片贴红晕处,微干再易,侯肉片不干,换如意金黄散,用蓝靛汁调敷。参见丹毒、小儿丹毒条。赤游肿出(颅自经)卷上。即赤游丹。详该条。赤,子出《 本草衍义》 。为王瓜子之别名,详该条。
赤箭散《 圣济总录》 卷六十一方。天麻一两,天竺黄半两,牛黄一分,铅白籍一钱。为末和匀,每服一钱匕,食后金、银煎汤调下。治病人面青掩口,恶闻人声,或似颠狂。
赤,散《 外科全生集》 卷四方。大枣(去核)一枚。入红砒(黄豆大)一粒,丝线扎好,放瓦上炙,烟尽为度,取以闷熄,冷透研细,加入冰片一分再研,吹患处。治走马牙疮,甚则溃烂穿腮。
赤小豆散O 《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五方。赤小豆(炒干入醋中,如此七次)二合,升麻、惹芭仁、黄蔑各七钱半,人参、白蔽、瞿麦、当归、黄荃、猪菩、防风、炙甘草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三钱,空腹粥饮调下,日三次(昼二夜一)。治干湿疥。.(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六册方。赤小豆(炒熟)、生地黄、黄蔑各一两,赤芍药、白蔽、桂心各半两,当归(微炒)、黄荃各七钱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槐子煎汤调下。治酒痔。
赤车便者出《 雷公炮炙论》 。又名小锦枝、细水麻叶、半边伞。为尊麻科植物赤车使者Elatostema umbellatum ( Sieb . etZucc . ) BI . var . majusMaxim .的全草。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微苦,平。清热,利湿,活血,消肿。① 治小儿高热惊风,咳嗽,痢疾,黄疽,淋病,水肿,闭经。煎服:9 一巧克。② 治风湿关节疼痛,捣烂兑烧酒揉擦;跌打损伤,骨折,无名肿毒,捣敷。孕妇忌服。
赤凤迎滚针刺手法。出明,徐凤《 金针赋》 。又名凤凰展翅。其法先进针至深(地)部,再提针至浅(天)部,得气后,再进针至中(人)部,随即大幅度的快速捻转,一捻一放,针柄飞旋,如凤凰展翅状。病在上者,吸气时右转提针;病在下者,呼气时左转插针。有通行络脉的作用,适于经络气血童滞的疾患。赤凤摇头O 小儿推拿方法。操作方法有:① 一手握住小儿肘部,一手挟住小儿手指,进行摇动。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又名摇肛肘。有通关顺气,补脾和血等作用。② 捧住小儿头部耳前上方处,轻轻摇动。用于治疗惊风。见(小儿按摩经》 。③ 摇动小儿的拇指。有健脾等作用。见明• 周于蕃(秘传推拿妙诀)。.一种针刺手法的别称,即白虎
摇头,见该条。
赤水玄珠.丛书。即(赤水玄珠全集)之略称。又名<孙氏医书三种》 。明• 孙一奎撰。刊于1584 年。包括<赤水玄珠》 、(医旨绪余)及(孙氏医案>5 卷(卷1 一2 名《 三吴医案》 ,卷3 一4 名(新都医案》 ,卷5 名(宜兴医案))。.综合性医书。即(赤水玄珠全集)之一种。全书分风门、瘟疫门、火热门等70 余门,每门又分列病症。所述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辨症治疗。各证引录(内经》 及各家学说,结合个人医疗经验分述病因、病证、处方,并附诸家治验等。
赤石脂丸《 金瞪要略》 方。又名乌头赤石脂丸。蜀椒(一作二分)、干姜(一作一分)、赤石脂(一作二分)各一两,炮乌头一分,炮附子(一作一分)半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眼,不知稍加服,日三次。治阴寒固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
赤石脂散.(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方。赤石脂,灶心土各等分。为细末,每用半钱,敷患处频用。治小儿痢后脱肛。.《 证治准绳• 疡医)卷五方。赤石脂、黄柏、腊茶末各半两,白面二两,冰片(另研)半钱。为细末,绵扑患处。功能止痛生肌。治痒子磨破成疮。
赤白肉际掌(或环)与指(或趾)的阴面皮色较白,称白肉,阳面生毫毛的部位皮色较深,称赤肉。赤肉与白肉的分界处,称赤白肉际。《 针灸甲乙经): “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赤白滞下病证名。赤白粘陈相杂同下的痢疾。《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七:“小儿体本挟热,忽为寒所折,气血不调,大肠虚弱者,则冷热俱乘之,热搏血渗肠间,其利则赤,冷搏肠津液凝,其利则白,冷热相交,血滞相杂,肠虚者泄,故为赤白滞下也”。治宜清热导滞,用香连丸加减。针刺取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内庭。参见赤白痢条。
赤白带下病证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 卷四。亦名赤白沥、赤白漏下、妇人下赤白沃等。指阴道流出似血非血、红色夹有白色粘液,连绵不断者,称为赤白带下。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下注,伤及冲任,夹杂胞络之血所致。治宜疏肝健脾,清热利湿。方用清肝止淋汤(方见赤带条),或用加减逍遥散(白芍、柴胡、获菩、甘草、陈皮、茵陈、桅子)。赤白游风病名。见(保婴撮要)卷十二。多为脾肺燥热,或表气不固,风邪袭于膝理、风热塑滞,营卫失调所致。滞于血分则发赤色,名赤游风;滞于气分则发白色,名白游风。临症常突然发作,游走不定,皮肤光亮、浮肿,形如云片,触之坚实,自觉灼热,麻木及轻度微痒,多发于口唇、眼睑、耳垂或胸腹,肩背等处。一般无全身症状,但亦可伴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治宜散风清热利湿,佐以调和营卫,内服消风散化裁,外用玉露散或金黄散外敷。相当于血管神经性水肿。
赤白漏下见(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五十一。指赤" ~月周‘.娜..旧.. . . . .叼.口口口自口曰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侧幽.画自..
694 赤七画
白带下。详该条。
赤丝扎脉眼科病证。见(审视瑶函》 。本证经常气轮丝脉纵横,稀密粗细不等,甚者羞明隐涩泪出,或痒或痛,亦或不痛不痒,只是昏朦,久而不愈。即赤丝乱脉证,详该条。
赤芍药丸《 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八方。赤芍药、大黄(微炒)、鳖甲(醋炙)各三分,桂心、赤获等、柴胡各半两。为末,炼蜜和丸,麻子大,每服五丸,煎蜜汤送下,日三次,治小儿丁奚疮,虽食不生肌肉,腹大,食不消化。
赤芍药汤《 圣济总录》 卷五十六方。炒赤芍药、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二两,炒桔梗一两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煎,去滓服。治中恶心痛。
赤如虾(p 色胚)血出《 素问• 五脏生成篇》 。虾血,凝积的死血,指紫黑枯搞的颜色。喻心的真脏色。参见真脏色条。
赤获等汤.(圣济总录》 卷一十九方。赤获冬(去黑皮)、人参、半夏(汤洗去滑)、柴胡(去苗)、前胡(去芦头)、桂(去粗皮)、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三分,甘草(微炙)一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去滓,不拘时热服。治心痹,胸中满塞,心中微痛,烦闷不能食。.(圣济总录》 卷六十七方。赤获等(去黑皮)一两,人参、羚羊角各三两,远志(去心)、炒大黄各半两,炙甘草各一分。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煎去滓,不拘时服。治阳气厥,多怒而狂,颈脉复动。.(证治准绳• 幼科》 集五方。赤获菩、甘草、大青叶、升麻、积壳、桅子各一钱,竹叶七片,豆豉三十粒。水煎,分三次服。治小儿痘疹后,咳嗽胁痛。
赤获等散.《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三方。赤获菩、枯篓根、黄岑、麦门冬(去心)、干地黄、知母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半分,小麦半合,淡竹叶二七片,水煎去渣,不拘时服。治脾胃中热,引饮水浆,渴即不止。.《 太平圣惠方》 卷七十方。赤获荃、柴胡、大黄(微炒)、麦门冬各一两,鳖甲(涂醋,炙令黄)二两,人参、桃仁(汤浸,去皮尖,鼓炒)、木香、白术、瞿麦、赤芍药、当归、半夏(汤洗)各三分.桂心、炙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半分,水煎,去渣服。治妇人骨蒸,及血劳,面色黄瘦,四肢无力,烦疼,痰奎稠粘,不思饮食。
赤带抱轮眼科病证。见《 审视瑶函》 。即抱轮红。详该条。
赤脉下垂眼科病证。本症“初起甚微,次后渐大,赤脉从白睛贯下,再后黑睛上边从白睛起薄障,障上仍有红丝牵绊”(康维询<眼科普华录》 )。与赤膜下垂同,详该条。
赤脉传睛眼科病证。见《 银海精微》 。又名赤脉侵睛。多由心火上亢,三焦积热或心阴不足,肾水亏虚所致。症见赤脉呈多数细分枝状,自毗部发出,走传白睛,甚至延及黑睛。赤脉从大毗发出者,称大毗赤脉传睛;从小毗发出者,称小毗赤脉传睛。治法:
一般丝脉红赤粗大,痒涩刺痛,哆干泪热属实证。宜清心泻火,可选用泻心汤加减;若丝脉淡红,微痒不痛,一般属虚,宜养阴清热,养血宁心,可选用补心汤或六味地黄丸加减。
赤脉侵啼眼科病证。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即赤脉传睛。详该条。赤脉贯布眼科病证。系指白睛满布赤丝血络的证候。常见于风火眼、火疮等多种眼病。赤脉贯目眼科病证。见《 审视瑶函)。即赤脉贯睛,详该条。
赤脉贯睛眼科病证。见《 原机启微》 。又名赤脉贯目。《 审视瑶函>: “目不因火则不病,… … 赤脉贯目,火益炽也。”症见“或一赤脉,或二、三赤脉,不论粗细多少,但在此边气轮上起,贯到风轮,经过瞳外,接连那边气轮,… … 非比赤丝乱脉止在气轮之轻者”(《 证治准绳• 杂病》 )。治宜清热泻火,可选用黄连夭花粉丸或洗心散加减。
赤根疗疮病名。《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一:“疮形状如赤豆,或生腋下,如鸭子大者,• • … 但见其赤,即谓之赤根疗疮。”
赤热如邪病证名。《 张氏医通》 卷八:“眼不赤不疼,乍痛如神祟者,阴阳升降不和,气血偏胜相攻使然。或有血虚者,下午痛,大黄当归散;或有气虚火旺者,上昼痛甚,助阳和血汤。”参见痛如神祟条。赤淡黄筋推拿穴位。又称心筋、淡黄筋。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处。掐之,即转热,使元气流通,除塞塞之患。
赤痛如邪病证名。《 证治准绳• 杂病): “每目痛则头亦痛,寒热交作如疟状。凡病发则目痛,目痛则病发,轻则一年数发,重则一月数发,肝肾俱虚之故。热者,内之阴虚火动,邪热也;寒者,荣卫虚,外之滕理不实而觉寒也。”本证目赤痛均不如实火证剧,但时发时止,常反复发作,可兼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治宜滋阴清热,用十珍汤。
赤游丹毒出(婴童百问)。即赤游丹。详该条。赤膜下垂眼科病证。出《 银海精微》 。又名垂帘聆、垂帘膜、赤脉下垂。多由肺肝风热,脉络童滞或椒疮失治所致。初起,黑睛上缘轮白之际有细小血丝,似帘垂向黑睛,血丝渐次向下延伸,变宽增厚,掩盖瞳神。赤丝尽头常有细小星翁,羞明流泪,沙涩疼痛,视力障碍。严重者,赤丝翁膜遮满黑睛,成为血翁包睛。类今之沙眼性角膜血管翁。治宜疏风清热,祛寮退翁,内服归芍红花散或石决明散加减;外点石燕丹。
赤膜上冲眼科病证。指黑晴下方生赤丝翁膜向上伸展的证候。《 眼科统秘》 :“眼下赤膜,朦胧上冲,乃是心胃二经之积,风热上攻。”参见赤膜下垂条。赤腑伤寒病证名。见<医宗说约)卷之四。风温时毒陷入胸隔,以致胸隔赤肿、热痛,因其由暴寒搏动而发,故名。症见发热,胸痛,痰嗽气急。若咯浊一一-. . . .曰.. , . .甲.- - ? . . .阅.. . .门口.. . . . . .目.. . . . . . . . . . . . .阅.. .咨
赤攻均坎695
唾腥臭者,为温毒内陷伤肺,酿成脓胸。初起属实证者,宜表里双解,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若热塑血痕,郁结成脓,则宜排脓解毒,用桔梗汤((济生方》 :桑白皮、桔梗、贝母、当归、括萎仁、黄茂、积壳、廿草、防己、百合、茵仁、五味子、地骨皮、知母、杏仁、草劳)加减。
赤瘤丹毒病名。见(本草纲目》 卷九。指丹毒之严重者。详丹毒条。
赤疲徽子病证名。见《 本草纲目》 卷五十上投羊角:“身面卒得赤斑,或凛子,肿起,不治杀人。”赤丝乱脉证眼科病证。出(证治准绳• 杂病》 。又名赤丝虫L 脉、白睛乱脉。多因受邪日久,白睛血络癖滞所致。常见气轮丝脉赤乱,纵横分布,粗细疏密不等,自觉眼涩不爽,或微泪羞明。类今之慢性结膜炎。多见于椒疮、栗疮等,或长期风沙烟尘刺激,嗜酒或用眼过度者。宜审因论治,一般以散邪祛窟为主,可选服退赤散或归芍红花散加减。
赤芍连翘散(医醇瞪义》 卷一方。赤芍药一钱五分,连翘、葛根各二钱,天花粉、豆豉各三钱,防风、薄荷、独活各一钱,甘草四分,桑叶二十张。水煎服。治刚痉,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
赤色老母菌见《 中国药用真菌》 。为树舌之别名,详该条。
赤眼后生肠眼科病证。又名暴赤眼后急生聆外障。多由脏腑积热,风热毒邪外袭所致。《 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此证轻则无妨,重则疼痛,而白睛红色,乃生璐膜”。症初起,突然白睛赤肿,甚者目胞赤肿,刺痒热痛,羞明泪出,继而黑睛生翁,视物模糊。治法:初起宜疏风清热,祛邪解毒,用银翘散加蒲公英、大青叶、赤芍等;肝肺火炽,黑睛生聆者,宜清肺泻肝,解毒退翁,可选用芦根饮或石决明散加减。赤小豆当归散《 金匾要略》 方。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三升,当归三两。为末,每服一方寸匕,浆水调服,日三次。功能清热和血。治湿热蕴毒,积于肠中,形成痈脓,症见肌表热不甚,微烦,欲卧,汗出,目四毗黑,能进食,脉数者;亦治大便下血,先血后便。
赤水玄珠医案见孙文垣医案条。
赤水玄珠全集见赤水玄珠条。
赤小豆慈该仁汤《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七方。赤小豆、惹苗仁、甘草各等分。水煎,食远服。治胃痈初起,中院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无咳嗽,咯吐脓血,脉洪数者。
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论》 方。赤石脂(碎)、禹余粮(碎)各一斤。水煎去渣,分三次服。功能摄肠止泻。治泻利日久,滑泄不禁。
攻指灸治。(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 ,… 攻之不可,达之不及。”
攻下即下法。详该条。
攻坚消法之一。用软坚磨积或消寮的药物,以消散和破削坚硬积块的治法。适用于因气结、血痪,
或湿痰凝聚所形成的瘤块、肿核。如肝脾肿大,用鳌甲煎丸之类。
攻里下法之一。即攻逐里实。用泻下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攻里不远寒。”参见下法条。攻溃又称透脓。外科治法之一。即重用透脓药如山甲、皂刺之类,使已成脓之疮疡外溃,达到脓出毒泄,肿退痛止的目的。方如透脓散。攻下派金元时期的一个医学派别。详见金元四大家条。
攻毒汤《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大鳝鱼头,雄鸡头、鲜笋尖各三至五枚。加生姜三至五片,淡水煮熟,加酒酿少许,令儿先饮汁,次食鸡冠、笋尖,余俱不用。治痘出不爽,伏陷倒看,大便实者。攻积丸《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四方。吴茱英、干姜、官桂、川乌各一两,黄连、橘红、槟榔、获等、厚朴、积实、营蒲、人参、沉香、桔梗、唬拍(另研)、延胡索、半夏曲各八钱,巴豆霜(另研)五钱。为细末,以皂角六两煎汁泛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分至一钱,姜汤送下。治诸积。
攻补兼施攻邪与扶正并用的治法。适用于邪实体虚,攻邪与补正需要同时进行的病证。如热病邪结肠胃,气虚而便结,用黄龙汤,以甘草、人参、当归补虚,以大黄、芒硝、积实、厚朴泻下。攻里不远寒用药法则。指里实热证需用寒下药攻下时,虽值严寒季节,亦不必避忌。《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均药《 喉症全科紫珍集》 卷上方。炒桅子七钱,薄荷叶、连翘、赤小豆各一两,升麻五钱,炙鸡内金一钱五分。为细末,吹患处。治咽喉诸症,不消不溃而坚硬者。
均姜见《 本草纲目》 。为干姜之别名,详该条。坎下推拿穴位名。即气池。见该条。坎气见《 本草从新)。为脐带之处方名,详该条。坎霖(单气)悉,同气。脐带的别名。坎宫O 推拿穴位名。位于两眉上缘。出《 小儿推拿广意》 。《 厘正按摩要术• 立法>: “坎宫在两眉上,蘸汤由小儿眉,合分推两旁,能治外感风寒。”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作用,用治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八卦之一。参见八卦条。坎离O 卦象。(周易)中,坎卦形象共,离卦形象升。.气功术语。(周易参同契》 有“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毅正轴。化牡四卦以为真篇”之文。坎卦为阳,离卦为阴,阴阳纯全,生命无穷,阴阳解体,日趋耗散,生命终结。所以内丹术锻炼原则必须使坎离相交,水火相济,' ‘取坎填离”, 即中医“心肾相交”之意。
坎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用八卦命名者。见(证治准绳• 杂病)。即水廓。详该条。坎水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用八卦配自然界之物质现象而命名者。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水廓。详该条。
696 坎志壳块声
坎离丸.(摄生众妙方)卷二方。当归(酒浸)、川夸、白芍药(酒浸、炒赤)各四两,熟地黄(同砂仁、获等各四两,共入绢袋,用好酒二壶煮干,取地黄)八两,黄柏(去皮,二两盐水浸,二两酒浸,二两人乳浸,二两蜜浸,俱炒赤)八两,知母(制法同黄柏)四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至九十丸,空腹盐汤送下。功能生精益血,升水降火。治虚损。.《 异授眼科》 方。白术(土炒)、细辛、川芍、炒草决明、羌活、当归、五味子、防风、官佳、菊花、玄参、获等、地骨皮、青箱子、炒车前子、甘草、人参、苦参、黄荃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每服四十丸,米汤送下。治心肾两虚,目有哆,泪如脓,赤肿而昏者。.(验方新编}卷三方。黑豆(炒熟,研末),大枣(煮熟,去皮核)。共捣为丸,每服三至四钱,盐汤或温酒送下。治虚劳。O 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生地黄、山药、泽泻、杜仲炭各2700 克,炙山茱英435 克,牡丹皮、获菩各750 克,知母、黄柏各2400 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 克,每服1 丸,温开水送下,日2 次。功能滋阴降火,补肾益气。治肾气亏损,虚火上炎,心血不足,夜不安眠。
坎离砂见<中药制剂手册》 。又名坎粒砂。防风、透骨草、川芍各240 克,当归180 克,米醋3 千克,生铁屑50 千克。前五味水煎浓缩,将生铁屑缎红,趁热倾入药汁中,至药液吸尽为度,每用一袋,置大碗内,加米醋二羹匙(约重15 克),迅速拌匀,装入布袋内,待药发热后,熨敷患处,避风。功能散寒止痛。治感受风寒而致的四肢麻木,腰腿筋骨疼痛,小肠庙气,阴寒腹痛。
坎粒砂即坎离砂,见该条。
坎轰潜龙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坎羔一条,龙齿、白芍药、白薇各三钱,珍珠母、牡砺各六钱,生地黄、磁朱丸(包煎)各四钱。先用熟地黄八钱,切丝,开水泡取清汁,代水煎药服。治右脉浮大而虚,左脉细数而濡,心悸舌绛,气喘懒言,面赤,足冷,自汗,虚烦,手足躁扰,时时欲厥者。若肢厥脉细,额汗如珠,加人参、附子、五味子。
坎离既济丸.《 症因脉治》 卷三方。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各四两,当归、白芍药、牡丹皮各三两,知母、黄柏各二两。为细末,入龟板胶、鹿角胶各等分为丸。治肾痹,远行劳倦,腰痛遗精,小便时时变色,足挛不能伸,骨疹不起。.(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仆卷十七方。酒当归、酒知母、盐知母各二两,熟地黄、酒生地黄、山茱英、酒牛膝、天门冬、麦门冬各四两,酒白芍药、五味子、山药、龟板<酥炙)、酒黄柏、盐黄柏各三两,川芍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盐汤送下。治阴火,气从脐下起。坎离既济丹《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八方。肉从蓉、生地黄、麦门冬、山茱英、拘祀子、五味子、黄柏、当归身、白芍药、天门冬,、熟地黄、远志、获菩、获神、牡丹皮、酸枣仁、人参、泽泻。为细末,炼蜜为丸。治阳虚而致的热捞,症见口干,咽痛,舌疮,涕唾稠粘,手足心热,大便燥,小便赤。
志意志。《 素问• 宣明五气): “肾藏志。”王冰注:“肾藏志,专意而不移者也。”《 灵枢• 本神》 :“意之所存谓之志。”
志伤病证名。指精神情志伤损的疾患。《 灵枢• 本神): “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 “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参见七伤条。
志室经穴名。代号BL52 。出《 针灸甲乙经)。别名精宫。属足太阳膀胧经。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 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 (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外侧支;并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通过。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萎,小便不利,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月经不调,以及肾炎,肾孟肾炎,前列腺炎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住灸5 一10 壮;或艾条灸10 一20 分钟。
志惫精神意识活动中有关控制和适应的能力。<灵枢• 本藏):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志阳子见程从美条。
充菜出《 嘉枯补注神农本草》 。为淡菜之别名,详该条。
充槟榔见《 药材学》 。为枣槟榔之别名,详该条。块痛病名。倪枝维《 产宝): “产后腹有血块作痛,名曰块痛。生化汤治之。”详儿枕痛条。块痰块状的痰。由于肺失清肃,气机失调,郁结凝聚而致。痰难吐咯,吐痰成块状。治疗以顺气、化痰、清热等法。
块根木蓝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 年版。又名远志木蓝、虫豆柴。为豆科植物块根木蓝hidi 脚eraneopoly 列oidesHu 的块根。分布贵州、云南。苦,寒。止痛消炎。治胃痛,胃肠炎,咽喉痛,扁桃体炎。煎服:巧一30 克;研末服,一次2 一3 克,一日三次。
声弘证名。见《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系指声音洪亮。详见声怯条。
声怯病证名。指因身体虚弱所致的声音低微。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肾为声音之根,脏腑健旺则声音洪亮,脏腑虚弱则声音低微。故(景岳全书》 卷二十八:“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弘,脏虚则声怯。”声哑病证名。见《 世寿保元》 卷六喉痹篇:“声哑,失音不出,用猪板油切烂入蜜,重汤煮熟,食之。”即暗。详暗条。
声皿即语声重浊。详该条。
声破病证名。即音嘶。详该条。声散病名。《 脉因证治》 卷下:“咳而声嘶破,俗名声散也。”即音嘶。详该条。
声哈病证名。见(罗氏会约医镜》 卷七:“声暗之症,虽兼五脏,而于心、肝、肾三经为重。又须知其虚实治之,乃为上工。”该书把声暗病因分为:感于风
睡
一..尸~.一-- - - - - ? - -
' !• } , )欲舌夕
七寒,火衰喉痛,喉虚火炎,喉毒溃烂,梅毒喉烂.肺经实火,肝逆,劳嚓,劳颊等所致。并分别以加味积桔二陈汤、镇阴煎、滋阴八味汤、仙遗粮汤、麦门冬汤、小降气汤、竹衣麦门冬汤治之。
声喝病证名。出《 金厦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 。由狐惑病咽喉腐蚀所致之声音嘶哑。方可选用甘草泻心汤,或外吹冰硼散。参见音嘶、狐惑等条。
声碎病证名。系指声音嘶哑,肺主气,声由气而发,若肾阴虚亏而虚火上灼肺金,则肺伤而声碎c <红护点雪》 卷二:“若夫水亏火炎,金伤声碎者。则犹钟馨击损… … 。”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参见暗、金破不鸣等条。
声嘎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八。嘎者,声破(《 玉篇>) ;声变也(《 集韵》 );《 红炉点雪》 卷二“金为火烁而损,由是而声嘎、声嘶见焉。”系指音嘶不清、发声不彰。即音嘶。详该条。
声嘶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二。(红炉点雪》 卷二:“金为火烁而损,由是而声嘎、声嘶见焉。”即音嘶。详该条。
声哑喉病名。《 喉科指掌》 卷三:“此症寒伏肺家,不肿不红,又无烂点,惟觉干痛,但食米粥,不能吃饭。”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九味羌活汤加减。声哑嗽病证名。指咳嗽而声嘶哑者。见(不居集》 卷十五。多因痰热奎肺,肺气不清,或因寒包热而致肺气不宣。若治宜清肺中邪滞,或散寒透热,如清咽宁嗽汤及细辛、半夏、生姜等药。瘩擦病人因肺阴耗伤,亦可见咳嗽声哑。参见咳嗽、哑嗽、劳咳、久咳条。
声嘶嫩病证名。指咳嗽而声音嘶哑者。多因南热所致。(不居集)卷十五:“声嘶嗽、咳嗽而声嘶者,乃血分受热故也。”治用“蛤粉、青黛,蜜调服之。”参见咳嗽魔哑嗽、劳咳、久咳条。
声姻坡锯喉中痰鸣,呼吸困难而产生拉锯样声音。辛中昏仆,每见此症。亦可见于一些喉头梗阻的疾病。
声哑喉痛病名。系指患喉痈而又声音嘶哑者。多因火毒上炎所致,但亦有由肺受风邪而起者。(喉科秘旨》 卷下:“受寒太重,肺脉闭塞以致声哑饮食难进,或有烂斑,右寸沉涩,脾胃脉洪大,背寒身热。”治宜温散寒邪,利咽开音。用喉科六味汤加羌活、紫苏、葛根傀细辛等。参见喉痈条。
劫刺,古刺法名。《 灵枢,经筋》 :“播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劫为快之意,指于痛处取穴,用火针速刺耳界出的刺法。
劫劳椒O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地骨皮二两半,前胡、荆芥各二两七钱,香附子(炒去毛)、苍术(浸去夜)、甘草(滥)各三两六钱,麻黄(去根节)、白芷各四钱半,川芍二两二钱半,桔梗七两二钱,当归七两三钱半,肉桂(去粗皮)一两三钱半,石膏九钱,陈皮一两三钱,天仙藤二两半。为粗末,每服二钱,加乌梅半个,入盐水煎服;如欲出汗,加葱白、生
画声劫却汞芫697 姜煎汤;常服温盐、酒调下,或热盐汤点服。治五劳七伤,四时伤寒,山岚瘴疟,时行疫病,心神烦躁,口苦舌干,憎寒壮热,头疼鼻塞,腰脚酸倦,背脊强急,浑身疼痛。公(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 卷下方。白芍药一钱,黄蔑、甘草、人参、获菩、熟地黄、当归、五味子、半夏曲、阿胶各四分。加姜、枣,水煎服。治心肾俱虚,劳嗽无痰,夜热盗汗,四肢倦怠,体瘦食少,恍惚异梦,嗽中有血。
劫嗽丸《 医方考》 卷二方。诃子、百药煎、荆芥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含化。治久咳,面目浮肿者。却毒汤(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九方。瓦松、马齿觅、生甘草各五钱,文蛤、川椒、苍术、防风、葱白、积壳、侧柏叶各三钱,火硝一两。水煎.先熏后洗,日三次。治痔漏。
却谷食气篇养生书。西汉帛书。1973 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原无书名,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定名。原文残缺较多,内容主要是关于不食谷物利用食气养生的一些记述。却署调元法《 时病论》 卷四方。垠石膏四钱,滑石、筷菩各三钱,制半夏一钱,东洋参(或西洋参)、麦门冬各二钱,甘草六分。加粳米一撮为引,水煎服。治暑热盛极,元气受伤。
汞粉出(本草拾遗)。即轻粉,详该条。芫花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药鱼草、头痛花、老鼠花、癫头花、棉花条、芫条花、银腰带。为瑞香科植物芫花Da 比ne genkwa sied . et zucC .的花蕾。产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山东、湖南等地。辛、苦,温,有毒。入肺、脾、‘肾经,泻水逐饮,杀虫。① 治水肿胀满,痰饮积癖,咳逆上气,痛引胸肋,瘴疟,精神病。内服:煎汤,15 一3 克;研末0 . 6 一0 . 9 克,日服一次。② 治白秃头疮,研末调敷。醋制可使其毒性减弱,并加强逐水作月。体质虚弱及孕妇忌服。反甘草。本品含芫花素、羚基芫花素、芹菜素、苯甲酸及谷幽醇等。芫花素能抑制离体肠管及子宫的运动,也能抑制离体蛙心犷芹菜素对平滑肌有中度解痉作用,对大鼠有轻度抗胃溃疡作用,经基芫花素有较好的祛痰及一定的山咳作用芫花浸剂对狗有轻度致泻及致吐作用,其刺激性油状物对离体肠管先兴奋后抑制。煎剂给动物灌服有利尿作用。动物试验中芫花与甘草同用,毒性增强。
芫青出《 名医别录》 。为青娘子之别名,详该条。芫婆出《 日用本草)。又名胡要、香菜。为伞形科植物芫姜Coriandrum sativum L .的带根全草。我国各地均有栽培。辛.,温。入肺、胃经。发汗透疹,健胃消食。治麻疹透发不畅,感冒发热无汗,食滞胃痛,痞闷。煎服:9 一此克。透疹亦可用鲜品煎汤熏洗。全草含具恶臭的癸醛以及芳樟醇等。芫花丸.《 太平圣惠方》 卷六十九方。芫花、大戟、甘遂、大黄各一两,青皮(汤浸)一两半。上药醋炒,再为细末,面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食前温酒送下。治妇人血分,四肢浮肿,脱腹气滞,不思饮食。.《 普济本事方》 卷三方。芫花(醋制)一两,
698 芫芜芙芸
干漆(炒令烟尽)、狼牙• 根、炒桔梗、炒薄芦、槟榔各半两,炒巴豆十个。为细末,醋糊为丸,赤豆大,每服二至七丸,食前姜汤送下.。治积聚停饮,痰水生虫,久则成反胃,及变为胃痈。
芜花根出(吴普本草}。又名金腰带。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 。二Sieb . et Zucc .的根。分布长江流域及山东、河南、陕西等地。辛、苦,温,有毒。逐水,消肿,解毒。① 治水肿,风湿痛,跌打损伤,痕病,便毒。煎服:2 . 4 一4 . 5 克。② 治急性乳腺炎初起,取根二层皮捣搓小团,塞鼻孔内,约20 分钟即有热辣感,再过5 分钟取出;治多种牙痛,芫花根二层皮,用75 %酒精浸泡三至五天,以棉球蘸液置痛处3 一5 分钟,即可止痛。体质虚弱及孕妇忌服。反甘草。根皮含芫根贰、芫根乙素、日一谷街醇等。近来又得到芫花酷甲(Yuanhuaoine ) ,对动物有引产作用,并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对小鼠耳朵刺激作用的1 氏为0 . 11n 比阎/耳。根的碳酸溶解部分对动物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麻醉猫静脉注射,除引起短暂的血压下降外,亦出现子宫收缩。中毒剂量可延长凝血时间,并出现血尿。芫根乙素对鱼有很强毒性,给离体豚鼠心脏灌流时,有扩张冠状血管作用。芜条花见《 山东中药》 。为芫花之别名,详该条。芜英子见《 现代实用中药》 。又名胡萎子、香菜子。为伞形科植物芫英Corianolrurn sativum L .的果实。主产江苏、安徽、湖北。辛,微温。透疹,健胃。① 治痘疹透发不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痢疾。煎服:6 一12 克。② 治牙痛,煎水含漱;脱肛,醋煮熏洗。果实含挥发油,油中主含芳樟醇,尚有。一和任旅烯、柠像烯,对聚伞花素、龙脑、茨烯等。另含脂肪油,其脂肪酸中以岩芹酸的含量最高。本品能增进胃肠腺体分泌和促进胆汁分泌。:挥发油具有抗皮肤真菌作用。
芜花中毒病名。因服药或误服芫花过量,或因芫花根外用引产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外用引产者更见阴道出血量多。严重者可见痉挛,抽搐,昏迷及呼吸衰竭。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 本草纲目》 有以醋煮去毒,以防己、防风、甘草、桂汁解毒的记载。可参考。芜黄出《 神农本草经)。又名山榆仁、臭芜黄、白芜黄、大果榆糊。为榆科植物大果榆Ulmus macocarpa Hance 果实的加工品。主产山西、河北;东北各地亦产。辛、苦,平。入脾、胃经。杀虫,消积。① 治蛔虫、绦虫病腹痛,小儿疮积泻痢,肠风,痔漏,皮肤骨节中如虫行。煎服:4 . 5 一9 克。② 治疮疥、湿癣,研末蜜调涂;虫牙作痛,以一小块安蛀孔中。本品含鞭酸等。醇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杀灭作用。水浸剂在试管内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芜芬出《 名医别录)。又名九英裕、诸葛菜、蔓著、大头菜。为十字花科植物芜善Bra 防ica : apa L . 的块根及叶。我国各地均有栽培。辛、甘、苦,平。下气,宽中,清利湿热。① 治食积不化,消渴,黄疽。
煎服:30 一60 克。② 治热毒风肿,疗疮,乳痈,阴囊肿大,捣烂外敷;小儿秃疮,烧灰油调涂。叶、根的水提取物在体外可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块根皮中含黄色油状物有抑制细菌、真菌的作用。以提取物伺喂大鼠,可增加甲状腺中碘酪氨酸而降低碘甲腺氨酸的量。
芜黄散.(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五方。槟榔、芜夷各三钱,木香一钱。为末,黎明先吃炙肉一片,石榴根煎汤送服。治肠中诸虫。.《 医灯续焰》 卷八方。芜黄、雷丸各半两,干漆(捣碎,炒烟尽)一两。为细末,成人每服三钱,小儿每服半钱,不拘时,温水调下。治鱿咬心痛,苦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泥沫,或吐虫出,发有休止。
芜祷子出(名医别录》 。又名蔓著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芜著Brassica rapa L .的种子。苦、辛,平。入肝、脾经。清热利湿,明目,解毒。① 治黄疽,痢疾,小便不利,青盲,目暗。煎服:3 一9 克。② 研末敷痈疽疮毒。本品含挥发性异硫代氰酸盐。芙蓉花见(岭外代答》 。即水芙容花.详该条。芙容奋O 《 证治准绳• 疡医》 卷六方。紫荆皮、天南星各一两,芙蓉叶二两,独活、白芷、赤芍药各五钱。为末,用生姜汁、茶水调敷患处。治打扑损伤肿痛。如伤处色紫黑日久不退者,加肉桂五钱。.《 疡医大全)卷八方。芙蓉叶六钱,榆皮面二两,生大黄五钱,皮硝一两。为细末,葱汁、童便调敷患处,留顶。治疮疡红肿。.(疡医大全)卷二十方。芙蓉花。捣如泥,若无花取根,用竹刀刮去粗皮,只用嫩白皮捣如泥,入蜜少许调匀,如未穿破即敷四围,中留一孔透气,如已溃即填入疮口。治乳痈,发背,痈疽。
芙蓉花叶见《 普济方》 。即木芙蓉叶,详该条。芙蓉菊花膏《 疡医大全》 卷八方。赤小豆、芙蓉叶、香附、白友、菊花叶各四两。为细末,每次一两,加察香一分,米醋或鸡子清涂患处,围住根脚。治痈疽肿毒。
芸皮见《 药材资料汇编)。为橘红之别名,详该条。
芸红见《 药材资料汇编》 。为橘红之别名,详该条。
芸鑫出《 新修本草》 。又名芸墓菜、为十字花科植物芸墓Brassica camp 兰tris L .等的嫩茎叶。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辛,寒。散血,消肿。① 治劳伤吐血,血痢,庵灌。内服:煎汤,60 一150 克;或捣汁嫩温服。② 捣敷治丹毒,乳痈。油菜含少量懈皮贰和维生素K ,并分离出淀粉样蛋白及一种125 球蛋白。芸香草.见《 四川中药志》 。又名诸葛草、香茅筋骨草、香茅草、射香草、石灰草。为禾本科植物芸香草C 帅bopogon distans ( Nees ) w wats 的地上部分。分布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辛、苦,温。散寒利湿,止咳平喘,行气宽中。治感冒,喘咳,风湿筋骨酸痛、麻木,胸腹胀痛,消化不良,肠炎。煎服:巧一30 克。本品含挥发油,油中含胡椒酮、曹烯-
一}
芸苇芽等芹芥699
4 、拢牛儿醇、拢牛儿醛、柠檬烯等。芸香油和胡椒酮在动物试验中有显著平喘、止咳作用、并能抑制离体兔肠平滑肌;体外试验,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及杆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及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见(滇南本草》 。为挖耳草之别名,详该条。芸鑫子出《 备急千金要方• 食治》 。又名油菜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芸墓Brassica campestris L .等的种子。主产安徽、浙江、山西。辛、甘,温。行察,消肿,散结通便。① 治痛经,产后窟滞腹痛,肠风下血,血痢,腹胀,大便秘结。煎服:4 . 5 一9 克。② 治丹毒,痈肿;研末调敷。芸茎子的脂肪油名油菜子油,又名香油、菜子油,治肠梗阻,汤火灼伤,湿疹。芸荃种子含芥子碱、芸荃内醋(Brassinalide )、绿原酸、磷脂酞胆碱等。油菜种子含脂肪40 一50 % ,蛋白质23 % ,芸香贰和一种能生成异硫代氰酸巴豆醇醋的贰。种子油中含大量芥酸,以及街醇、生育酚等。芸落菜见(日用本草》 。即芸墓,详该条。芸获散O 《 世医得效方》 卷十四方。芸墓子、生地黄各等分。为细末,加生姜七片、童便少许,水酒煎服。治产后血气冲心,不省人事。.《 证治准绳• 女科》 卷五引《 产乳》 方。芸茎子(隔纸炒)、当归、桂心、赤芍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治产后恶露不尽,血结刺痛,兼治心腹诸疾。苇茎出《 备急干金要方》 。为芦茎之别名,详该条。苇根见《 温病条辨》 。为芦根之别名,详该条。苇茎汤《 备急干金要方》 卷十七方。又名千金苇茎汤:苇茎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取汁),慧该仁、冬瓜仁各半升,桃仁三十枚。为粗末,入苇汁中,煮取二升,分二次服。功能清肺化痰,逐寮排脓。治肺痈,症见咳吐腥臭黄痰脓血,胸中隐隐作痛,咳时尤甚,口干咽燥,脉浮数者。方中苇茎清肺泄热,为治肺痈要药;辅以冬瓜仁祛脓排痰,慧芭仁清热利湿,桃仁活血祛癣。对于肺痈将成,服之可使消散,已成脓者,服之可使脓排痪去,痈可自愈。本方原书无方名,方名来自《 外台秘要》 卷十。
芽儿婴儿初生的称谓。《 婴童百问》 :“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萌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柔弱,今婴孩称为芽儿故也。”《 育婴家秘》 谓其“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生机蓬勃,欣欣向荣。等心丸《 瑞竹堂经验方》 卷四方。黄岑(用米醋浸七日炙十,又浸又炙,如此七次)二两。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日二次。功能凉血止血。治妇女更年期后,月经不止。等芍调中汤(医学传灯》 卷下方。积壳、厚朴、山植、黄芬、白芍药、丹参、桔梗、槟榔、泽泻。水煎服。治痢疾,外无头疼身痛,内无里急后重者。若热盛,加黄连(酒炒)。
等连二母丸《 外科正宗》 卷二方。黄荃、黄连、知母、贝母、当归、白芍药(酒炒)、羚羊角、生地黄、熟地黄、蒲黄、地骨皮、川芍各一两,生甘草五钱。为末,侧柏叶煎汤,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灯芯
煎汤送下。治血瘦,血瘤。
芬连二陈汤.<外科正宗)卷二方。黄岑、黄连、陈皮、袂菩、半夏、甘草、桔梗、连翘、牛芬子、天花粉各一钱,木香三分,夏枯草二钱。加生姜三片,水煎二次,食后、睡前服,日二次。治马刀,症见颈项痕病结核,外皮漫肿色红微热,或至缺盆高骨上下发肿,形长坚硬作痛等。.(重订通俗伤寒论)方。黄荃、竹茹各二钱,半夏、陈皮、积实各一钱半,赤袂等、碧玉散(包煎)各三钱,黄连八分。水煎,加生姜汁、淡竹沥,冲服。功能清肝和胃,镯痰泄饮。治发热有汗不解,肝胃不和,痰涎童滞,或呕粘涎,或呕酸汁,或吐苦水,或饥不欲食,食即胃院不舒,甚则胀痛,或嘈杂心烦。
等连平胃汤《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三方。黄芬一钱五分,黄连、厚朴(姜炒)、陈皮各一钱,炒苍术二钱,生甘草五分。加生姜一片,水煎,食后服。治燕窝疮,症见疮生于下额,初起小者如粟,大者如豆,色红,热痒微痛,破渗黄水,形似黄水疮,浸淫成片。
等连四物汤(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方。川芍、当归、白芍药、生地黄各五钱,黄等、黄连各二钱半。为粗末,水煎,空腹服。功能养血清热。治血虚火盛,喘咳声嘶;妇人血分有热,月经先期,经来量多、色紫黑者。
等连芍药汤《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五方。白芍药二钱,黄荃、黄连、木香、积壳各一钱半,陈皮一钱,炙甘草三分。水煎服。治热痢。等连清心丸《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七方。黄苏、黄连、麦门冬、天花粉、获神、丹参、牛黄、曹蒲、远志。为丸服。治心经蓄热而致的癫证,或时烦躁,眼鼻觉热者。
等连清心汤见(类证治裁》 卷四。即荃连清心丸作汤剂,治证同。见琴连清心丸条。芹菜.出(尔雅• 郭璞注》 。即水芹。.出《 名医别录)。即旱芹。各详该条。
芹叶钩吻见《 植物学大辞典》 。为毒芹之别名,详该条。
芥子出<名医别录》 。又名芥菜子、黄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芥Brassica Juncea ( L . ) Czern . etC 跳5 . 的种子。全国各地均产。辛,温。入肺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消肿止痛。① 治咳喘痰多,胸胁胀痛,胃寒吐食,心腹疼痛,阴疽痰核。煎服:3 一9 克。② 治跌打损伤,关节疼痛。研末醋调敷。本品含黑芥子贰(Sinigrin )、芥子酶(Myrocin )、芥子酸、芥子碱、脂肪油等。芥子泥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皮肤潮红、疼痛、充血等,时间稍久则产生水泡。此乃由于黑芥子贰为芥子酶水解生成一种有刺激性的挥发油所引起。内服可作刺激性祛痰药,过量可引起肠胃道炎症。
芥菜出(备急千金要方• 食治}。又名雪里蔡、皱叶芥、黄芥。为一字花科植物芥菜Brassica juncea ( L . ) Czern . et Coss .的嫩茎叶。辛,温。肺豁痰,利
700 芥花
隔开胃。① 治寒饮内盛,咳嗽痰滞,胸隔满闷。煎眼:30 一60 克。② 治牙跟肿烂,烧存性研末敷;漆疮痛痒,煎水洗。
芥菜子O 见(中药志》 。为白芥子之别名。O 出(孙天仁集效方)。即芥子。各详该条。
花风病名。见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即花癫。详该条。
花生出(酉阳杂姐)。即落花生,详该条。花红见《 本草品汇精要》 。为林擒之别名,详该条。
花椒出<日用本草》 。又名川椒、蜀椒、点椒。为芸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 et Zucc .或花椒2 . bungeanum Maxim .的果皮。主产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亦产。辛,温,有小毒。入脾、胃、肾经。温中散寒,止痛,燥湿,杀虫。① 治胃腹冷痛,呕吐,泻痢,风寒湿痹,庙痛,蛔虫病。煎服:1 , 5 一4 . 5 克。② 治晓虫病,煎液灌肠;阴痒,煎水洗;齿痛,醋煎含漱。青椒果实含挥发油,其中含爱草脑;果皮还含香柑内酷、苯甲酸和香叶木贰。花椒果实含挥发油,其中含拢牛儿醇、柠檬烯等。尚含幽醇,不饱和有机酸等。小量桅牛儿醇对免离体肠管呈兴奋作用,大量则抑制。稀醇液还有局部麻醉作用。煎剂在体外对甲、乙型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变形、伤寒、副伤寒、大肠、宋氏痢疾、绿脓等杆菌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花碱见《 圣济总录》 。为灰碱之别名,详该条。花癣病名。出《 外科启玄》 卷七。由风热蕴积于肺,随阳气上升而成。生于面部或眉间,初起痞瘤,渐成细疮,时痛时痒,搔起白屑,春季易患。外用颠倒散凉水调涂。相当于脂溢性皮炎。
花方病名。见清• 周登庸《 续广达生篇》 。亦名花风、花心风,俗称“花痴”。指相火过旺,欲火妄炽,肝风易动的病症。症见情欲激动,性欲亢进,见异性则以为情人,甚则出现夜间四肢抽搐,牙关拘紧等。治宜泻肝火,平肝风。方用丹桅逍遥散加炙香附,或用知柏地黄汤、龙胆泻肝汤。
花木通见(贵州民间药物》 。为破骨风之别名,详该条。)
花心风病名。见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 。即花癫。详该条。
花龙骨见《 中国药学大辞典》 。为龙骨之处方名,详该条。
花生衣见《 安徽中草药)“为豆科植物落花生Ara ( ' his hypogaeal 若.的种皮。甘、微苦、涩,平。止血。治血友病,类血友病,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姨,肝病出血症,术后出血,癌肿出血,胃、肠、肺、子宫等出血。内眼:煎汤,3 一6 克;或制成糖浆、片剂服。大量口服能缓解类血友病患者的出血症状,花生米皮的效力较花生米本身强50 倍,炒熟后效力大减。其止血与抗纤维蛋白溶解有关;还能增加第IX 及第姗因子的血中含量。
花生油出《 本草纲目拾遗》 。又名果油。为豆科
植物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 L .的种子油。甘,平。润肠通便。治便秘,亦可用于蛔虫性肠梗阻。顿服,60 一80 毫升。含多种脂肪酸的甘油醋。脂肪酸中主要为油酸,其次为亚油酸、棕桐酸、硬脂酸、花生酸、山茶酸、肉豆范酸、落花生油(Hypogaeic acid )等。花生草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鸡眼草之别名,详该条。
花扫条见《 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一叶荻之别名,详该条。
花壳虫见(中药志》 。为斑蛰之别名,详该条。花乳石出(嘉佑补注神农本草》 。即花蕊石,详该条。
花柳痈病名。《 病科全书): “凡审其果自花柳而来,无论如何发起,均名花柳病。”内治宜解毒为主,用枯草慈菇化毒丸,间服土获菩膏。如已溃破,可外贴拔毒生肌膏。相当于梅毒病之类似痕病者。花粉头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紫茉莉根之别名,详该条。
花脸荞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赤胫散之别名.详该条。
花商陆见(杭州药用植物志)。为美商陆之别名,详该条。
花斑毛见《 中药志》 。即斑鳌,详该条。花椒叶出(本草纲目}。又名椒叶。为芸香科植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的叶。除东北、新疆外,各地均有分布。辛,热。祛风、散寒,燥湿、杀虫。治奔豚寒积,霍乱转筋,寒湿脚气,漆疮,疥疮,内服:煎汤;外用:煎水洗;蛇咬伤,捣敷。花旗参见<中国药用植物志》 。为西洋参之别名,详该条。
花蕊石出《 嘉枯补注神农本草》 。又名花乳石。为变质岩类岩石含蛇纹石大理岩的石块。产陕西、河南、河北等地。酸、涩,平。入肝经。化痕止血。① 治吐血,蛆血,便血,崩漏。内服:煎汤,4 . 5 一9 克;锻研末冲服,一次量0 . 3 一0 . 9 克。② 研床敷治创伤出血。本品主含钙、镁的碳酸盐。花蝴蝶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赤胫散之别名,详该条。
花叶细辛见《 四川中药志》 。为花叶矮沱沱之别名,详该条。
花蕊石丹见(救伤秘旨》 。即花蕊石散第二方,见花蕊石散条。
花蕊石散.《 十药神书》 方。缎花蕊石。为细末,每服三至五钱,用童便一盅炖温调服。功能化痕止血。治咳血。.《 普济方》 卷三百四十八引《 产经》 方。又名花蕊石丹。花蕊石十六两,石硫黄四两。二味和匀,先用纸筋和盐泥固济瓦罐一个,候干入药,再用泥封口,安在砖上,用炭火锻之,侯罐冷取出研细,每服一钱,用童便入酒少许,煎热调服;外用适量,撒敷伤处。功能化寮止血,温阳散寒。治产后血晕,败血不尽,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等证属阳虚血凝、疲积奎聚者;外用治创伤出血。
一一一.. . . .曰.. . . . . . . . ? . . . .目.. . . .曰.. . . . . . . . .曰.. .目.. .口..
七。花蝴蝶根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 。又名皂药根、血当归、鸡脚七。为寥科植物缺腰叶萝Polygonum runcinatum Buch 一Ham ex . D . E 七n vow . Sinense Hemsl .的根。分布台湾、湖北、湖南、四J 妇、云南、贵州等地。苦、涩,寒。清热,解毒,活血,止血。① 治高热神昏,肺瘩咳嗽,凛病,急性胃肠炎,吐血,痔血.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跌打损伤,泡酒服并取渣捣敷;痈疖肿毒,醋磨搽;汤火伤,研末调搽;蛇咬伤,捣敷。
花璐白陷病名。见《 世医得效方》 卷十六。多由肝肺积热,风邪外袭,风火热邪搏结于上所致,外伤亦可引起。黑睛生白翁,如花瓣,似鱼鳞,中央低陷,自睛红赤,抱轮尤甚,羞明泪热,常引起瞳神缩小,黄液上冲等,失治易成蟹睛。相当于今之角膜溃疡。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可服新制柴连汤、龙胆泻肝汤、泻肝散等加减。
花叶矮沱沱见《 四川中药志》 。又名花叶细辛。为棣科植物地黄连Munronia 、inica Diel 、的全草。分布四川、贵州、湖北、广西。辛,温。祛风,活血,解毒。① 治咳嗽,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内服:煎汤,9 一巧克;或浸酒。② 捣敷治无名肿毒。花韵楼医案书名。1 卷。清• 顾盆云撰。作者女医家,擅治妇科疾病。本书以妇科及内科杂病为主。记录较详,多为连续就诊的病案,故从中可以看出顾氏辨证用药的层次和思路,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 中。
花溪恒德老人见虞传条。
苍子见《 东北药用植物志》 。为苍耳子之简称,详该条。
苍天.天象之一。指青色的云气。(素问• 五运行大论》 :“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谓青色的云气,横亘在危室二宿和柳鬼二宿之间。.即天空。(素问• 生气通天论》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张志聪注:“天色深玄,故曰苍天。”
苍术出《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又名赤术、枪头菜。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 记es lancea ( Thunb . ) DC .或北苍术A .。hinensis ( DC . ) Koidz .的根茎。主产江苏及东北,华北地区。辛、苦,温。入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辟秽。① 治湿困倦息,院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泄泻,痢疾,痰饮癖积,皮肤水肿。② 治脾湿下注,足膝屡软,肠风,带F ,小便浑浊。③ 治时邪感冒,寒热头痛,疟疾,风湿痹痛。④ 治夜盲症,小儿软骨病。煎服:4 . 5 一9 克。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茅术醇(Hinesol ) , p 一按叶醇,还含苍术酮(Atractylone )、糖醛等。煎剂对家兔实验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对大鼠有明显排钠、钾、氯的作用。但无利尿作用。按叶醇有镇静作用;苍术(与艾叶等合用更好)烟薰有良好的杀菌、杀病毒等效果。
苍耳出《 备急千金要方• 食治)。又名胡草耳、野茄、羊负来、喝起草、痴头婆、粘粘葵、疗疮草、苍子裸。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的茎
花苍701
叶。苦、辛,寒,有小毒。祛风湿,通鼻窍,消肿毒。① 治感冒头痛,鼻渊,湿痹拘挛,麻风,痢疾。煎服:15 一30 克,② 煎水洗治风疹疹痒;捣敷并饮汁服治痈疽肿毒。内服过量,产生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肢冷,昏迷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苍耳花:煎服治白痢;捣敷治白癫顽痒。叶含苍耳内酚(Xanthinin )、隐苍耳内醋( Xanthumin )、苍耳醇(Xanthanol )、异苍耳醇、胆碱、植物当醇及菇醇。叶的浸剂可增强兔离体肠管运动、离体兔耳血管扩张,并抑制蛙心的冲动传导。叶的配剂给猫静脉注射,可引起血压下降和抑制脊髓反射的兴奋性。叶挥发油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苍子棵见《 山东中草药手册》 。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苍术丸.《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十八方。制苍术二斤,神曲一斤。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日三次。治腹中虚冷,不能食。若冷甚加干姜三两;腹痛加当归三两;赢弱加炙甘草二两。.(类证治裁》 卷二方。苍术。为细末,枣肉为丸。治饮癖,呕酸嘈杂,心悬如饥。苍术散见(世医得效方)卷九。即二妙散,见该条。
苍术膏《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四方。苍术十斤。水煎浓缩成膏,加蜂蜜四两和匀,每服二羹匙,空腹白开水调下。治湿疥,症见疥疤掀肿作痛,破津黄水,甚流黑汁。
苍龙丸见(奇效良方)卷二十一方。即老奴丸,见该条。
苍耳子出(备急干金要方• 食治》 。又名草耳实、苍子、苍棵子、牛虱子。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 ; um sibiricum Patrin 带总苞的果实。全国各地均产。甘、苦,温,有小毒。入肺、肝经。散风湿,通鼻窍,止痛,杀虫。治风寒头痛,鼻渊,鼻塞,风湿痹痛,肢体拘挛,麻风,疥癫,皮肤疹痒。煎服:4 . 5 一9 克。用量不宜过大,中毒症状参阅苍耳条。本品含苍耳子贰(xanthostrumarin )、氢醒、生物碱、p 一谷幽醇、豆街醇J 旨肪油。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醇提取物对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苍耳子的主要毒性成分,可能是一种贰类性质的物质,它能引起动物的血糖急剧下降而致惊厥和死亡。动物的病理解剖还发现,巾毒后肾脏、月干脏都受到损害,脑组织有继发性水肿。水浸或高热处理可解除其毒性。
苍耳虫见《 本草纲目》 。即苍耳蠢虫,详该条。苍耳根出(食疗本草》 。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的根。辛,温。解毒消肿祛风利水① 治疗疮,痈疽,丹毒。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熬膏敷贴。② 治咳嗽,风湿痹痛,痢疾,高血压病,肾炎水肿,乳糜尿,宫颈炎。煎服:15 一30 克。本品含糖贰。
苍耳散《 济生方)卷五方。又名苍耳子散。辛夷仁半两,苍耳子二钱半,白芷一两,薄荷半钱。为细
702 苍首芷
末,每服二钱,食后用葱、茶清调下。功能散风寒,通利鼻窍。治鼻渊,流黄浊鼻涕,鼻塞不通。
苍耳,<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三方。鲜苍耳(全草)五十至七十斤。切碎,煮烂,滤过取汁浓缩成膏,每服一匙,黄酒送下。治白驳风。苍连汤《 增补万病回春》 卷三方。苍术(米潜水制)、黄连(姜汁炒)、陈皮、半夏(姜汁炒)、获荃、炒神曲各一钱,炒昊茱英、砂仁各五分,甘草三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治胃病吐酸。
苍裸子见《 陕西中草药》 。即苍耳子,详该条。苍愉汤<医学入门》 卷六方。苍术二钱,卷柏、芍药各一钱半,地榆、阿胶各一钱。水煎服。治泄痢脱肛。
苍蝇花见《 宁夏中草药手册》 。为补血草之别名,详该条。
苍蝇班.见《 福建中草药》 。为夜关门之别名。.见(广东中草药》 。为丁癸草之别名。各详该条。苍龙摆尾O 小儿推拿方法名。出《 小儿推拿广意》 。在,J 、)七前臂曲侧正中部,用手掌侧由腕至肘来回搓摩;然后一手握住肘部,一手握住手指进行摇动。<小儿推拿广意》 上卷:“医右手一把拿小儿左食、中、名三指,掌向上,医左手侧尝从总经起,搓磨天河及至肚肘,略重些,自科肘又搓摩至总经。如此一上一下三四次。医又将左大、食、中提担肘,医右手前拿摇动九次。此法能退热开胸。”.一种针刺手法的别称。即青龙摆尾,见该条。
苍生司命综合性医书。8 卷,卷首1 卷。明• 虞传辑。卷首药性,列述常用药物性味功能;次为经络总抄,摘论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又次为脉学(四言举要)、内景图解。后8 卷以介绍内科杂病为主,兼及五官、口腔、妇产科等病证,有论有方,便于检阅。
苍耳子散见(济生方》 卷五。即苍耳散,见该条。苍耳t 虫出《 本草纲目》 。又名麻虫、苍耳虫。为寄居于菊科植物苍耳茎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解毒。治疗肿,无名毒肿,恶疮,痔疮。以香油浸渍,用时取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苍龟探穴针刺手法名。出朗• 徐凤《 金针赋》 。其法进针得气后,向上下左右四方斜刺,每方均按浅、中、深三层行三进一退的“钻剔”动作。有通行经脉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经脉奎滞之症。
苍条鱼鳌见《 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又名石更豆、卧龙草、马黄七、鸭舌韦。为水龙骨科植物石截SaXiglossum angustissimum ( Gies . ) Ching 的全草。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江西、安徽、湖北、河南、山西、陕酉和甘肃。苦,平。活血,止痛,利尿。① 治庙气肿痛,小便不利,吐血,咖血,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捣汁滴鼻内。
苍乌参菩散(辨证录》 卷二方。人参、草乌各一钱,获菩、苍术各三钱,巴戟天一两。水煎服。治一时心痛,倏痛倏已,一日数发,饮食无碍,昼夜不安。
苍术三黄散(疡科全书)方。苍术、黄琴、黄柏、大黄、生天南星各五钱,猪脂粉(即用猪前蹄骨火缎存性,研粉)少许。为细末,烧酒调敷患处。若已破溃者,用净油调敷。治一切淫毒。
苍术白虎汤(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方。苍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水煎服。治秋发寒疫,及湿温,便清,足肿难移。
苍术芍药汤(活法机要》 方。苍术二两,芍药一两,黄琴、肉桂各半两。为粗末,每用一两,水煎服。治痢疾痛甚者。
苍术除湿汤《 症因脉治》 卷一方。苍术、白术、厚朴、获等、陈皮、甘草、半夏曲。水煎服。治太阴头痛。若有风,加防风;有寒,加生姜;有暑,加黄等;有湿,加川芍、白芷;有燥,加知母、石膏。苍术难名丹《 仁斋直指方论》 卷十方。苍术(柞去粗皮,半斤米潜水浸一昼夜,焙干)、炒大茵香、川糠子(蒸,去皮、取肉,焙干)各一两半,川乌(炮,去皮脐)、炒补骨脂、获菩、龙骨各一两。为末,酒曲糊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缩砂仁或粳米煎汤送下。治元阳气衰,脾精不禁,漏浊淋沥,腰痛力疲。
苍白二陈汤《 证治汇补》 卷八方。苍术、白术、半夏、获等、陈皮各八分,甘草四分(一方加升麻、柴胡各三分)。水煎服。治湿痰下注便浊。苍朴二陈汤《 症因脉治》 卷二方。又名平胃二陈汤。苍术、厚朴、半夏、获等、陈皮、甘草。水煎服。治脾胃不和,食滞而致的呢逆;湿热呕吐,满闷恶心;气秘便结;痰饮等症。
苍附导痰丸《 叶天士女科全书2 方。苍术、香附(童便制)、炒积壳各二两,陈皮、获等各一两五钱,胆南星、甘草各一两。为末,姜汁和神曲为丸,淡姜汤送下。功能行气导痰。治妇女体质肥胖,痰涎塑盛,血滞而月经不行。
苍莎导痰丸《 万氏妇科》 卷一方。香附(童便炒)、苍术各二两,陈皮、获等各一两五钱,积壳、制半夏、天南星、炙甘草各一两。为细末,生姜汁浸面蒸饼为丸,淡姜汤送下。治月经量少,经闭不孕,形体肥胖,痰多乏力。本方为《 叶天士女科全书》 苍附导痰丸的衍化方。
首卖菜出《 植物名实图考》 。又名牛舌头、野苦英、山苦荧、北败酱。为菊科植物芭卖菜Sonchus 盯vensis L .的全草。分布广东、广西、湖南、四川、江苏及其他温暖地区。苦,寒。清湿热,消肿排脓,凉血止血,化痊解毒。① 治阑尾炎,肠炎,痢疾,吐血,蛆血,便血,倒经,产后癖血腹痛。煎服:9 一15 克。② 捣敷治疮疖痈肿;煎水熏洗治痔疮。全草含胆碱、酒石酸。乳汁中含蒲公英誉醇、葛苍苦素( IJactucopicrin )、甘露醇、肌醇等。
芷贝散<医学入门》 卷八方:贝母、白芷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酒调频服。治妇人产前、产后乳房结核,及乳痈。若产后无乳汁者,加漏芦。芷茶散(杂病源流犀烛• 面部门》 卷三十二方一可一
芷丙觅从芡蔑芳芝劳703
白芷、酒黄荃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清送下。治风热挟痰而致的眉棱骨痛。
芷园脸草存案医案著作。明• 卢复撰。共载医案十九则。卢氏强调审因求本的重要性,提出“不可泥其形症”。本书所载医案,用问答形式,阐述病因、病理,分析治疗方药,有利于读者理解因症立方之义。本书收入《 医林指月)中。
丙(rui 瑞)六吉见苗养仁条。
蔺养仁明代医家。字六吉。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人。对于医学常有自己的见解,见闻较广,著有(医经原始》 等书,已佚。
览实出<神农本草经)。又名芜菜子。为览科植物觅Amaranthus mangostanu , L .的种子。我国各地’均有栽培。甘,寒。入肝、大肠、膀胧经。清肝明目,通利二便。治目赤肿痛,角膜云聆,青盲,乳糜血尿,二便不利。内服:煎汤,6 一9 克;或研末服。览根出《 石药尔雅》 。又名地筋。为觅科植物览鲡aranthus man 即stanus L .的根。甘,寒。活血,凉血,解毒。治细菌性痢疾,肠炎,吐血,血崩,白带,痛痕,痔疮,跌打损伤。煎服:鲜品15 一30 克。觅的茎叶名觅菜,煎服治痢疾,二便不通;煎水洗治漆疮疹痒。
览菜子见(得配本草》 。即觅实,详该条。欢蓉丸O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方。肉从蓉(酒浸)、磁石(缎碎)、熟地黄、山茱英、桂心、炒山药、牛膝(酒浸)、袂菩、黄茂(盐水浸)、泽泻、鹿茸(去毛,切,醋炙)、远志(去心,炒)、石解、覆盆子、五味子、革薛、炒破故纸、巴戟天(酒浸)、龙骨、冤丝子(酒浸)、杜仲(姜汁炒丝断)各半两,附子(炮,去脐)六钱。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治三消。.《 济生方》 卷五方。肉从蓉(酒浸)、山茱英、石龙苗、石葛蒲、冤丝子(酒蒸)、羌活、鹿茸(酒蒸)、磁石(火缎,醋淬七次)、石解、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全蝎(去毒)二个,察香一字。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至一百丸,空腹盐酒或盐汤送下。治肾虚耳聋,或风邪入于经络,耳内虚鸣。
效蓉汤(医醇腾义》 卷二方。肉从蓉(漂淡)、拘祀子、杜仲、黑料豆各三钱,冤丝子四钱,当归、获等、牛膝各二钱,甘草四分,大枣十枚,生姜二片。水煎服。治肾受燥凉,腰痛足弱,搜便短涩。
从蓉润肠丸(金匾翼)卷八方。肉从蓉(酒浸)二两,沉香(另研)一两。为末,用麻子仁汁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服。治虚性便秘。芡实出(本草纲目》 。又名鸡头、鸡头米、刺莲蓬实。为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ferox Salisb 的种仁。主产山东、湖北、湖南、江苏等地。甘、涩,平。入脾、肾经。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治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白浊,带下,久泻。煎服:9 一巧克。芡根:治痛气,白浊,白带。芡茎:止烦渴,除虚热。种子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 ,、氏、C 及无机盐等。
蔑附汤(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黄茂(蜜炙)、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每服四钱,加生姜十片,水煎,食前服。功能补气助阳,固表。治阳气大虚,汗出不止,肢体倦怠。
蔑枣冲剂研制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黄蔑、获答、大枣、鸡血藤。冲剂,每服15 一30 克,一日三次,开水冲服。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和胃。治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体虚、脏腑亏损所致的免疫功能下降等症。
蔑芍桂酒汤见《 金匣要略》 。即黄茂芍药桂枝苦酒汤,见该条。
芳樟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即樟木,详该条。芳香草见《 云南中草药》 。为透骨香之别名,详该条。
芳香化浊治法。使用芳香化湿的药物治疗湿浊内蕴的方法。症见脱腹胀闷,泛恶欲呕大便塘薄,体倦乏力,口腻觉甜者,用霍香、佩兰、砂仁、厚朴等;如兼头晕而胀,舌苔白腻,可加营蒲、鲜荷叶、陈皮、法夏、大腹皮等。
芳香温通开窍法之一(温开法)。以芳香开窍与辛温行气药物相配合,具有温通阳气,辛开窍闭的作用。适用于中风、痰厥、气厥之突然昏倒,牙关紧闭,神昏督闷,苔白,脉迟的寒闭证。方如苏合香丸。芳香化浊法(时病论)卷四方。又名雷氏芳香化浊法。霍香叶、佩兰叶各一钱,陈皮、制半夏各一钱五分,大腹皮(酒洗)一钱,厚朴(姜汁炒)八分,鲜荷叶(为引)三钱。水煎服。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
兰根出<名医别录》 。即竺麻根,详该条。竺根汤<外台秘要》 卷三十三引<小品方》 方。芋麻根、干地黄各二两,当归、芍药、阿胶、炙甘草各一两。水煎,去渣,内胶佯化,分三次服。治劳损而致的胎动下坠,小腹痛,阴道出血。
竺麻根出(药性论)。又名兰根。为尊麻科植物竺麻Boehmeria nivea ( L . ) Gaud .的根及根茎。主产浙江、山东、陕西。甘,寒。入肝、脾经。清热利尿,止血安胎,解毒消肿。① 治尿路感染,水肿,小便不利,尿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妊娠胎动,胎漏下血,吐血,咯血,蛆血,煎服:9 一30 克。② 治热毒痈肿,丹毒,痔疮肿痛,跌打损伤。鲜根捣烂敷。本品含绿原酸。预试尚含酚类、三菇(或街醇)。劳.病名。虚劳的简称。《 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劳亦作雳。《 医林绳墨》 卷三:“痔者劳也,劳损气血而为病也。”详虚劳条。.病因之一。指过度劳累。《 素问• 举痛论》 :“劳则气耗。”劳风病证名。指劳力伤风所致的咳嗽。<素间• 评热病论》 :“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 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参见劳风咳条。劳发证名。指元气不足,因劳累而发的寒热。, . . . , . , . . . . . , , .呜.. . . . .口.. . . . . . . . . . . . . . .一一
704 劳
(张氏医通• 寒热): “元气虚人,遇劳即发寒热,此元气下陷之故。或劳力而发寒热,腿缝中结核作痛,谓之劳发,俱宜补中益气汤。”参见气虚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劳热等条。
劳伤即劳倦。详该条。
劳汗证名。出《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指稍劳即出汗。多因脾虚气弱,以致稍劳即汗出淋漓。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减。
劳极病名二O 指肾虚劳损者。《 济生方》 卷一:" ‘肾虚劳损,卧多盗汗,小便余沥,阴湿痞弱,名劳极。”可用磁百丸等方。.指劳擦。《 医学正传• 劳极》 :“大抵不过咳嗽发热,咯血吐痰,白浊白淫,遗精盗汗,或心神恍惚,梦与鬼交,妇人则月闭不痛,日渐肚赢.渐成劳极之候。• 一虽然未有不由气体虚弱,劳伤心肾而得之者,初起于一人不谨,而后传注数十百人.甚而至于灭族灭门者。”参见劳嚓、虚劳条。劳疟病名。疟疾的一种。O 指疟久不崖,表里俱虚,小劳即复者。见《 金匾要略• 疟病脉证并治》 。《 诸病源候论• 劳疟候》 :“凡疟积久不痊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间,小劳便发。”症见寒热不止,或发于昼,或发于夜,食欲减少,肌肤赢瘦,颜色姜黄,四肢无力,或疟停稍劳即发,治宜补虚截疟。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括萎根,补中益气汤加鳖甲、牛膝、首乌,小建中汤,八味丸,人参乌梅散等;或可加灸膏育、四花等穴。.即疟母。(证治要诀• 疟寒热》 :“久疟,经年累月,名日疟母,又名劳疟,不宜十分攻之,所谓久疟不治者是也。”参见久疟、疟疾条
劳病病名。见《 医经会元》 。指病症由于诸劳气陷,房劳伤精而发者。天寒时发作尤剧,宜服肾气丸加川楠子、巴戟天、鹿角胶。
劳怯病证名。指一种阴虚生内热的病症。《 松崖医径》 卷下:“劳怯者,多由气体虚弱,劳伤心肾,则阴虚而生内热所致。主在痰血水火不能既济故也。亦有外感六淫之气,失于祛散,以致乘虚入里,久不与治,遂成劳僚。又有传痉而得者。其脉多弦虚细数。治疗之法,当究其源所受,补阴降火为妥,秘传加减八珍汤。”参见虚损条。
劳注注病之一。《 诸病源候论• 劳注候》 :“人大劳虚,而血气空竭,为风邪所乘,致不平复,小运动,便四肢体i 丁沉重,虚嘀吸乏汗出,连滞不差,小劳则极,故谓之劳注。”参见痊条。
劳咳病证名。O 指外感、内伤咳嗽经久不愈者。《 济生方• 咳嗽》 :“外则六淫所伤,内则七情所感,连滞岁月,致伤五脏,遂成劳咳者多矣。”即劳嗽。参见该条。.指劳伤五脏而致者。《 医学入门》 卷五:“劳咳,五劳虚咳也。”谓疲极伤肝、劳神伤心、劳倦伤脾、叫呼伤肺、房劳伤肾致咳。详疲劳咳嗽、劳神咳嗽、叫伤咳嗽、房劳咳嗽、劳嗽等条。
劳复病名。指伤寒、温热病痉后,余邪未清,过度劳累而病复发者。《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大病差后劳复者,积实桅子豉汤主之。,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劳复证治》 :“伤寒新差后,不能将摄,因忧愁思虑,劳神而复,或梳沐洗浴,作劳而复,并谓之劳复。”《 重订广温热论• 温热复症疗法》 :“复则诸症复起,惟脉不沉实为辨。轻者静养自愈,重者必先察其虚实。虚则调其营卫,和其脏腑,待其表里融和方愈。误用攻下清凉,必致不救。安神养血汤主之。实则主以仲景积实桅豉汤,撤表邪而清里热。如兼头痛恶寒,加薄荷、葱白;如兼寒热,寒多加羌活、紫苏;热多加知母、黄岑。一二剂后,必复汗而解,此屡试屡验者。不可妄投补益,以致闭邪增病:”劳复中又有房劳复、食劳复、温病劳复、气虚劳复、阴虚劳复之分,详各该条。
劳宫经穴名。代号PCS 。出(灵枢• 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荣(火)穴。位于掌心横纹第二、三掌骨之间。屈指握拳时,当中指尖下是穴。一说“在掌中央横纹动脉中,屈无名指指头着处即是穴”( (太平圣惠方))。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和指掌侧总动脉。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痛症,口舌生疮,口臭,鹅掌疯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往灸3 壮;或艾条灸3 一5 分钟(图70 )。
图70
劳损病证名。指虚劳、虚损之属阴虚者。《 景岳全书• 杂病漠}: “劳损之病,本属阴虚。’,多因恶饮纵酒、色欲无度、劳倦过极,精血受损所致。《 不居集》 卷十九:“精极则阴虚,阴虚则无气,以致为劳为损。”详虚劳、虚损条。
劳热病证名。见《 丹溪心法• 发热》 。指虚劳骨蒸发热。《 医学说约• 热》 :“劳热则蒸。”多由气血亏损,阳衰阴虚所致。常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等症。五脏邪热不清亦可导致劳热。《 医学入门》 卷五:“心劳邪热,则rJ 舌生疮、语涩、肌瘦;肝劳邪热,则胁痛、关格不通;脾劳邪热,则气急、肌痹、多汗;肺劳邪热,则气喘、面肿、口燥、咽干;肾劳邪热,则尿赤、阴疮、耳鸣、溺闭。三白汤主之。”心热加黄连、木通、麦冬、生地;肝热加黄答、防风、当归、龙胆草、赤芍;脾热加山桅、石解、升麻;肺热加知母、桑白皮、秦羌、草苗;肾热加元参、赤荃、车前子、生地。
劳倦属内伤病因。又名劳伤。泛指劳累过度、七情内伤、房事不节、饥饱失常等虚损性因素。致病多伤及脾气与肾精,症状表现为困乏懒言,动则喘乏,烦热自汗,心悸不安等症。(素问• 调经论》 :' ’有― 一-? - - ? . . . . .叫,.曰,一
劳705
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脱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劳黄黄病二十八候之一。《 诸病源候论)卷十二:“脾脏中风,风与痕热相搏,故令身体发黄,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发,膀胧急,四支烦,小便自利,名为劳黄。”(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 ’劳黄者,四肢无力,骨节烦疼,或时吐逆,不能下食,鼻中干燥,身热疼闷,渐觉赢瘦,寒热不定。若喘息气粗者难治。”若心热劳黄,可见口干舌涩,面目俱黄,上气喘急等症。治宜选用柴胡散、龙胆散、秦芫散、鳖甲散等方。参见黄疽有关条。
劳聋病名。系指由气血真元耗损所致之耳聋。《 太平圣惠方》 卷三十六“‘夫劳聋者,是肾气虚乏故也。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则宗脉虚损,气血不足,故名劳聋。”(仁斋直指方): “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馈馈,是为劳聋。”治宜养血益气,培补精元。方可选用人参养营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等加减。参见耳聋条。
劳淋病名。指淋症之遇劳即发者。有肾劳、脾劳、心劳之分。《 诸病源候论• 淋病诸候》 :“劳淋者,谓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肾气通于阴,其状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也。,其症可表现为小便淋沥不断,涩痛不甚,遇劳即发。《 医偏• 淋): “劳淋,劳则动火,热流膀耽所致。脾劳(劳倦所伤),补中益气合五菩。肾劳(色伤),阳虚肾气汤,阴虚知柏地黄汤。心劳(思虑所伤),清心莲子饮。”参见淋条。本症可见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慢性泌尿系感染等疾病。
劳痢病名。指痢疾日久不愈,状如虚劳者。《 证治要诀• 大小腑门): “劳痢,因痢久不愈,耗损积血,致肠胃虚空,变生他证,或五心发热,如劳之状,宜我莲饮。赤多倍莲肉,白多倍山药。痢后调补,宜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半,即用异功散,恶甜者.生料平胃散加人参、获菩各半钱。”本病可见于慢性菌痢、慢性肠道阿米巴痢疾、溃疡性肠结核、局限性肠炎等。参见痢疾、虚痢条。
劳蒸病名。指蒸病。因蒸病多属虚劳,故名。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劳擦诸证)。参见蒸病各有关条。
劳嗽病证名。见<肘后备急方》 卷三。.指久嗽成劳或劳极伤肺所致者。《 证治要诀• 诸嗽门》 :“劳嗽。有久嗽成劳者,有因病劳久嗽者,其证寒热往来,或独热无寒,咽干隘痛,精神疲极,所嗽之痰或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语声不出者,补肺汤半贴,加杏仁、贝母、款冬花、阿胶、百合各半钱。”《 万病回春》 卷四:“劳嗽者,干咳,声哑,痰中有血丝、血屑者是也。”“劳嗽者,盗汗,痰多,作寒热,脉数大无力是也。已上四者,皆是劳力、酒色、内伤或忧思郁结,阴虚火动而嗽者。”《 类证治裁》 卷二:“虚劳干咳,琼玉膏或金水六君煎;脾肺伤损劳嗽,憎寒壮热,团参饮子;心肾虚,发热盗汗,劳嗽无痰,劫劳散;咳而无痰者,人参
同蜜煎胡桃肉细嚼,或二味煎服,名观音应梦散。脾肺虚寒,怯冷痰嗽,加味理中汤;肾阴虚,脉细数,下午寒热,干咳颊红,晨服异功散,夜服六味丸;肾阳虚,脉微弱,水泛为痰,七味地黄丸;肺劳久嗽,饥则胸中大痛,视上唇有白点如米西者,此虫啮其肺,百部膏加乌梅、槟榔,下其虫自愈。”参见劳咳条。.即火郁嗽。《 丹溪心法• 咳嗽》 :“劳嗽即火郁嗽。”详该条。.即邪嗽、痊嗽。《 鸡峰普济方》 谓:“今之所谓劳嗽者,无所经见,意其华佗所谓邪嗽,真人所谓痊嗽者是也。”参见邪嗽、痊嗽条。
劳喧病证名。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 否噎病诸候》 。其症气上扁,胁下支满,胸中填塞,攻背疼痛等。治用五噎散等。参五噎、噎条。劳痪病名。指瘦病由情绪刺激引起者。出<千金要方》 卷二十四。(圣济总录》 卷一二五:“忧、劳、气(瘦)则本于七情,情之所至,气则随之,或上而不下,或结而不散是也。”治以海藻、龙胆、海蛤、通草、昆布、矾石、松萝各三分,麦面四分,半夏二分,共为末,酒服方寸匕。
劳擦病名。一作雳察。又名传尸劳、劳极、尸注、俺碟、鬼注。指疥病有传染性者。《 济生方• 劳擦》 :“夫劳察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染庄,甚至灭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劳潦叙论》 :“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连复数个,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脓血,如肺痰、肺痈状;或复下利,赢瘦困乏,不自胜持,积月累年,以至于死,死后乃痊易傍人,乃至灭门者。”《 杂病源流犀烛• 虚损疥察源流》 :“五脏之气,一有损伤,积久成疥,甚而为擦。瘩者,劳也,劳困疲惫也;察者,败也,赢败凋敝也。虚损瘩擦,其病相因。”本病症可见于结核病等。详虚劳、传尸劳条。劳风咳病证名。一名风咳。指咳嗽由劳力伤风所致者。《 儒门事亲》 卷三:“劳风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亦风咳也。”治宜桂等五味甘草汤加姜汁、竹沥;若痰逆势甚,用桂枝二越蟀一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察气虚者,炙甘草汤等。参见风咳、劳风条。
劳役痢病名。指痢疾之因劳累过度所致者。见《 症因脉治• 痢疾论》 。多因生活无节,劳力过度,或饥饱不匀,负重远行,营伤卫损,血渗大肠所致。其症痢下纯血,或腰疫背楚,胁肋作痛,四肢倦怠,嗜睡减食。节劳稍缓,劳重即发。治宜先用当归活血汤去疲生新,后用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调养气血,扶元固本。参见痢疾条。劳堂骨骨名。见《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即朋卜骨。参箭骨条。
劳淋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生山药30 克,生芡实、知母、阿胶、白芍药各9 克。水煎服。治劳淋。劳心吐血病证名。见《 中国医学大辞典》 。<张氏医通• 诸血门): “劳心太过,吐血不止,归脾汤去木香加门冬、阿胶。”如心火旺盛.可用米挥散(见‘杂病
扣生互立勺。
706 劳芦
源流犀烛• 诸血源流>)。参见吐血、内伤吐血条。劳则气耗气耗,精气耗损。指劳累过度而气喘、汗出,使精气耗损,出现倦怠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素间• 举痛论): “劳则气耗• 、,一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劳伤吐血病证名。指因劳力过度,肺胃络脉损伤所致的吐血。《 金匾翼• 诸血统论》 :“劳伤吐血者,经所谓用力太过,则络脉伤是也。盖络脉之血随经上下,往来不休,若络脉有伤损之处,其血因得渗漏而出矣。”《 血证论》 卷二:“用力努挣而得失血之证者,法宜补气以续其绝,消疲以治其伤。四物汤加黄蔑、人参、续断、桃仁、红花、陈酒、童便治之。”或用发灰散。血止后如遇劳即发,则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山药、熟地、获神、远志之属(见(医钞类编)卷七)。愈后尤须调护,以免复发。参见吐血、内伤吐血条。
劳伤奔妞病证名。指因劳力过度所致的鼻腔出血。(张氏医通• 诸血门》 :“内伤劳役之人,喘嗽面赤,发热头痛而妞。此肺经气虚,失护卫之职,致心包火炎,经脉热甚,故行清道。当归补血汤加薄荷、荆芥,不应,补中益气倍黄蔑,慎不可用辛热之药。兼有风寒,小建中加葱豉。”参见鼻鲤条。
劳者沮之治法。出《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指疲劳过度而见头晕、四肢倦怠,或虚劳属气虚的,用甘温的药物调养。例如中气不足而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少气懒言、舌嫩色淡、脉虚大,须用甘温除热法。
劳神咳嗽病证名。指劳神伤心所致的虚咳。(不居集》 卷十五:“劳神咳嗽,咳而因劳神伤心,烦热自汗,咽干咯血。”治宜劫劳散、梦授天王补心丹等。参见咳嗽、劳咳、心咳条。
劳倦恶寒恶寒证之一种。《 证治汇补• 恶寒章》 :“劳倦恶寒,脉必缓弱,或气口虚大无力,兼见倦怠,手心独热。此劳倦过度,脾胃不足,卫阳下陷,宜补中益气汤,甚加桂、附以行参、茂之力。”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劳碌喉风病名。又名辛劳喉风。《 喉科指掌》 卷四:“此症肝肾两虚,发于关内,满喉少有红点,根白不肿,常有血腥气,劳碌即发。”治宜滋养肝肾。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或清咽散加盐水炒元参、知母、生地、丹皮、木通、花粉、黄琴等。
劳碌气虚喘病证名。见《 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 。指劳累过度引起的气喘b 详气虚喘条。劳伤月经过多病证名。月经过多证型之一。多因经期不慎,过度劳伤,冲任受损所致。症见月经过多,并持续时间较长,血色暗,面色萎黄,体倦乏力,或有腰腹酸坠等。治宜固冲止血。方用安冲汤、云南白药等。
芦子见<云南中草药选)。为药酱之别名,详该条。
芦巴见《 本草原始》 。为胡芦巴之简称,详该条。芦叶出(新修本草》 。又名芦碧。为禾木科植物
芦苇Phragmito Communi : ( L , ) Trin 的叶。分布几遍全国。甘,寒。① 治呕逆吐泻,吐血,邂血,肺痈。内服:煎汤,30 一60 克;或锻存性研末。② 治发背溃烂。研末敷。本品含纤维素、戊聚糖、木质素、维生素C 。
芦尖见(要药分剂》 。为芦笋之别名,详该条。芦花出(新修本草》 。又名霞花、芦蓬茸。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 脚ites communis ( L . ) Trin .的花。甘,寒。止血,解毒。① 治血崩,吐泻,食鱼、蟹中毒。煎服:15 一3 。克。② 锻存性研末吹鼻治鼻鲤;捣敷刀伤出血。本品含戊聚糖、纤维素、木质素。芦茎出(新修本草)。又名苇茎、嫩芦梗。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 卯ites cornmunis ( L . ) Trin .的茎。甘,寒。入心、肺经。治肺痈烦热。煎服:15 一30 克(鲜品60 一120 克)。本品含纤维素、戊聚糖、木质素。
芦荟出{开宝重定本草》 。又名草芦荟。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Aloe harbadensis Miller .好望角芦荟A . ferox Mille :或其它同属植物叶汁浓缩后的制成品。产南美洲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栽培。苦,寒。入肝、胃、大肠经。泻热通便,消积杀虫。① 治热结便秘及习惯性便秘,肝火头痛,目赤,惊痛,闭经,小儿瘩热虫积。入丸、散服:每日量1 、5 一4 . 5 克。② 治疥癣,痔痰,凛病,研末调涂。孕妇忌服。芦荟叶:鲜叶功用与制成品同;捣汁涂烧烫伤;用鲜芦荟叶浸出液制成20 %芦荟注射液,注射于下鼻甲粘膜下,治萎缩性鼻炎。芦荟根:煎服治小儿疮积,尿路感染。芦荟花:煎服治咳血,吐血,尿血:制成品含芦荟大黄素试、少量异芦荟大黄素贰等。芦荟大黄素贰为刺激性泻下药。水浸剂可轻度促进创伤的愈合;在体外对皮肤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醇提取物可抑制小鼠肉瘤一180 和艾氏腹水癌生长。芦荟宁(川oenin )对大鼠的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
芦根出<本草经集注》 。又名苇根、芦柴根、芦通、芦芽根、甜梗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 L , ) Trin .的根茎。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地。甘,寒。入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① 治热病烦渴,鼻鲤,齿鲤,胃热呕哆,噎隔,反胃,肺热咳嗽,肺痈,肺痰,小便热涩。煎服:30 一60 克。② 解河豚鱼中毒。鲜品0 . 5 公斤,捣汁或煎服。本品含慧茵素、天门冬酞胺。
芦笋出(本草图经》 :又名笋尖。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ommunis ( L . ) Trin .的嫩苗。甘,寒。清肺止渴,利水通淋。治热病口渴,淋病,小便不利,解鱼毒。煎服:30 一60 克。本品含香草醛、天门冬酞胺。
芦通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为芦根之别名,详该条。
芦答见吃本经逢原)。即芦叶,详该条。芦中人见卢之颐条。
芦竹根见<四川中药志)。又名芦荻头。为禾本
七画
芦该苏707
科植物芦竹Arundo donax L .的根茎。分布西南、华南地区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等地。苦,寒:入肺、胃经。清热,利水。治热病发狂,虚劳骨蒸,淋病,小便不利,风火牙痛。煎服:15 一30 克。根茎含N , N 一三甲基色胺、5 一甲氧基一N 一甲基色胺、蟾毒色胺( Bu 杨tenine )等。根茎脱脂乙醇提取物,有降压及解痉作用;所含蟾蛤特尼定有抗乙酸胆碱作用。二甲基色胺对离体子宫有收缩作用;蟾赊特尼定Bufotenidine 具有抗乙酸胆碱作用、松弛骨骼肌,释放组胺对离体免肠有直接收缩作用。
芦竹笋见《 重庆草药》 。为禾本科植物芦竹Arundo donaxL 的嫩苗。苦,寒。清热泻火。① 治肺热吐血,骨蒸潮热,头晕,热淋,牙痛。煎服:15 一60 克:② 捣汁加冰片,滴耳,治中耳炎。芦竹沥:治小儿高热惊风。开水冲饮。
芦芽根见《 山东中药》 。即芦根,详该条。芦吸散《 张氏医通》 卷十三方。款冬花、川贝母、肉桂、灸甘草各屯钱,燎鹅管石五钱。为细末,每次少许,哦化,日五至七次。治冷哮寒嗽,喘促痰清者。芦荟丸.(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六方。芦荟、丁香各半两,察香、胡黄连、木香、牛黄、牛芬子各一分,熊胆半钱,狗胆、猪胆、蟾头(酥炙)各一枚,鸡胆十枚,峭皮七枚,冰片一钱。为细末,猪胆汁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丸,冷水送下。治小儿疮积,面目萎黄,头发成穗,鼻痒口干,院腹虚胀,青筋暴露,四肢壮热。.《 普济方》 卷三百三十方。芦荟、禹余粮(醋淬)、阿胶(炙燥)各半两,赤石脂、擂皮(姜汁炙)、地榆各一两,牛角解三分,侧柏叶一两一分。为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陈仓米煎汤送下。治伤中,赤白带下。.《 外科理例》 方。胡黄连、黄连、芦荟、芜黄、青皮、雷丸、鹤虱草各一两,察香一钱,木香三钱:为末,蒸讲为糊丸,麻子大,每服一钱,空腹米汤送下。治下疮溃烂作痛;又治妇人阴蚀疮作痒;及小儿肝积发热,口鼻生疮,牙眼蚀烂等症。O 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禹县方)。芦荟、砂仁、胡黄连、麦芽、大黄、神曲、槟榔、山椿各60 克,陈皮、炙甘草各15 克,使君子仁90 克。为细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3 克,小儿每服1 . 5 克,白开水送下。治小儿疮积虫积,面黄肌瘦,腹大青筋,寒热往来,口鼻生疮,及好食泥土等症。本方由《 古今医鉴》 大芦荟丸加减而来。
芦荟散O (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七方。芦荟、黄柏末各一分,青黛、雄黄各半分。为细末,外敷疮上,日三次。治小儿鼻疮,律痛不止者。.《 证治准绳• 类方)第八册方。芦荟、青篙、蟾酥、羊蹄花各半两,枯矶、麟香、牛黄各一钱气分,干蜗牛(研)三枚,瓜蒂二十枚,丁香、细辛、朱砂(研)各二钱半,马牙硝(研末)七钱半,熊胆(研)一钱。为细末,先去脓水,每用少许掺患处。治口舌生疮。病轻者可去蟾酥、芦荟。. (万病回春》 卷五方。芦荟一钱,黄柏末五钱,砒石(用红枣五枚去核,每枣纳砒石一分火烧存性)五分。为细末,先用米沦水漱净疮毒,后敷患处。
治走马牙疮。
芦荻头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芦竹根之别名,详该条c
芦柴根见(南京民间药草》 。即芦根,详该条。芦蓬茸出<小品方》 。为芦花之别名,详该条。芦根饮子O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方。芦根、竹茹各一升,梗米三合,生姜三两。先以水七升煮千里鞋底二支,取五升澄清,下药煮取二升半,随意服。治热病后期,呕哆反胃,及干呕不下食者。.(秘传眼科龙木论》 卷五方。玄参、黄荃、芦根各一两半,黄芭、芒硝、大黄、防风各一两。为粗末,水煎去渣,食后服。治暴赤生翁。.《 证治准绳,幼科》 集八方。芦根五合,淡竹茹、人参各八分,桔梗五分,知母十分,粟米三合。水煎服。治小儿壮热,口渴,呕吐不止。
芦柏地黄丸《 疡医大全》 卷三十八方。芦荟五钱,黄柏一两,熟地黄八两,牡丹皮、泽泻、获等各三两,山茱英、山药各四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白开水送下。治阴虱疮、痰痒难忍,抓破色红,中含紫点。
芦荟肥儿丸《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二方。炒五谷虫、炒扁豆、炒山药、炒神曲各二两,生芦荟、炒胡黄连、黄连(姜炒)、炒芜黄各一两,炒银柴胡一两二钱,山植、炒使君子各二两半,缎虾蟆四个,垠肉豆范七钱,槟榔五钱,炒麦芽一两六钱,炒鹤虱八钱,朱砂(水飞)、察香各二钱。为细末,醋糊为丸,黍米大,每服一钱,米汤送下。治小儿肝疮,面目爪甲皆青,目生哆泪,隐涩难睁,腹大青筋,身体赢瘦,燥渴烦急,粪青如苔。
芦荟消给饮《 外科正宗》 卷四方。芦荟、胡黄连、石膏、羚羊角、桅子、牛芬子、银柴胡、桔梗、黄连、玄参各五分,薄荷叶四分,升麻、甘草各三分。加竹叶十片,水煎,食后服。治小儿走马牙疮,身热气粗,牙雌腐烂,气味作臭,甚则穿腮破唇者。《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亦有本方,但多薄荷四分。该仁见<临证指南医案》 。即惹茵仁,详该条。该仁汤(杂病源流犀烛• 面部门)卷二十三方。惹茵仁、汉防己、赤小豆、炙甘草各一钱半。水煎服。治风热及唇核。’
苏子出(本草经集注》 。为紫苏子之简称,详该条。
苏木见(医学启源》 。又名红柴、赤木、苏访、苏方木。为豆科植物苏木Caesalninia saPpan L .的干燥心材。产广西、户东、台湾、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甘、咸,平。入心、肝、脾经。行血祛寮,消肿止痛。治妇女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痪阻腹部胀痛、血晕,痈肿,跌打癖痛,破伤风。煎服:3 一9 克。孕妇忌服。本品含巴西苏木素、苏木酚(sappanin )、各香树脂醇葡萄糖贰、揉质、捧发油〔 主成俪为右旅7 反芹懦_殆勒烯)和多种氨基酸。煎剂对动物有镇静、催眠作用,并能对抗士的宁对小鼠的惊厥作用;能增强离体蛙心的收缩力,对抗水合氯醛等药引起的心脏抑制;皮
708 苏
下注射能引起正常狗的呕吐和腹泻。浸煎液在体外有抑菌作用。巴西苏木素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苏叶出《 本草经集注》 。为紫苏叶之简称,详该条。
苏头见<四川中药志》 。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 L ' ) Britt . var . Crispa ( Thunb . ) Decne 或尖紫苏P . frutescens ( IJ . ) Britt . var . acuta ( Thunb . ) Kudo 等的根及近根老茎。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辛,温。入肺、脾经。祛风散寒,化痰降气。治风寒感冒,咳逆上气,胸隔痰饮。煎服:6 一12 克。尖紫苏全草含挥发油,内有紫苏醛、紫苏酮、紫苏醇等。皱紫苏全草含挥发油,内有紫苏醛等。还含枯酸、精氨酸等。
苏妨出《 南方草木状)。为苏木之别名,详该条。苏轼(1037 一n01 )北宋著名文学家,兼通医学。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曾把所收集的方剂著成方书,并由后人与沈括《 良方》 合并而成现今流传之《 苏沈良方一》 。又著《 圣散子方》 ,用其方剂以治疗伤寒时行,救活颇多,但以之通治一切,则有贻误。
苏领(1019 一1101 )北宋官吏,兼通医术。字子容。原籍泉州(今福建泉州),后徙居丹阳(今属江苏)。曾任右仆射等官职。曾把由官府命令收集之天下动、植、矿物药图,包括海外输入的药物,编辑成<图经本草》 一书,已佚。其内容在后世本草书中有所引用。
苏家南北朝初期医生。精于小儿科。系精于儿科之苏姓家族总称,其具体名字均失传。
苏梗见《 药品化义》 。为紫苏梗之简称,详该条。苏越唐代医生。著有(群方秘要》 三卷。苏敬(七世纪)唐代医家。曾任右监门府长史等官职。公元657 年,奉命与李世勋、孔志约等二十多人共同编撰《 新修本草》 。公元659 年书成,由政府颁行天下。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又与徐恩恭、唐临等人编有(三家脚气论》 1 卷,行于世。苏游唐代医生。撰有(玄感传尸方》 1 卷。已佚。
苏澄(十世纪)五代时人,隐为道士。字栖真。真定{今河北正宁)人八善兼十少犬生八+奋灭毒老。死时年百岁。
苏子汤《 外台秘要)卷九方。苏子一升,半夏(洗)四两,佳心、炙甘草、人参各一两,陈皮、干姜、获菩各三两。水煎,分三次服。治气上迫满,或气不通,烦闷喘呕。若虚热,去干姜,用生姜六两,并加黄答二两。
苏子容见苏颂条。
苏子瞻见苏轼条。
苏方木出(新修本草》 。即苏木,详该条。苏木散(痞胀玉衡》 卷下方。汉名二十九号升象方。苏木二两,白羡黎、红花、玄胡索、桃仁各一两,
附(酒炒)各四钱。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送下。治痞毒血癖成块,坚硬突起不移者。
苏东坡见苏轼条。
苏合油出(太平寰宇记》 。即苏合香,详该条。苏合香出《 名医别录}。又名苏合油、苏合香油。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Liq 区damhar orientalis Mu . 树干所分泌的香树脂。主产土耳其。我国广西有栽培。辛,温。入心、脾经。开窍,辟秽,止痛。治中风痰厥,卒然昏倒,惊风,癫痛,卒心痛,胸腹冷痛,霍乱吐利。内服:入丸、散用,一次量0 . 3 一0 . 9 克。本品含桂皮酸,a -及件苏合香树脂醇(storesinol )及其桂皮酸醋,齐墩果酮酸,3 一表一齐墩果酸,香草醛等。苏合香脂能扩张冠状血管,有缓解心绞痛功效。又为刺激性祛痰药,并有较弱的抗菌作用,可用于各种呼吸道感染。用于局部可缓解炎症,如湿疹和痰痒,并能促进溃疡与创伤的愈合。
苏罗子见《 药材资料汇编》 。即婆罗子,详该条。苏栖真见苏澄条。
苏幸丸《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三方。炒苏子、炒苦覃劳各等分。为细末,蒸枣肉为丸,麻子大,每服五至七丸,淡姜汤送下。治小儿停饮,喘急不得卧。
苏葛汤(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二方。紫苏、葛根、甘草、赤芍药、陈皮、砂仁、前胡、积壳、生姜、葱白。水煎服。治麻疹初起,憎寒壮热,鼻流清涕,身体疼痛,咳嗽气急;腮红眼赤,目泪嚏喷,伴呕吐泄泻,或干呕恶心者。
苏感丸《 瘴疟指南)卷下方。沉香、青木香、丁香、察香、犀角、安息香、檀香、白术、香附、草拨、朱砂、诃子各三两,薰陆香、冰片、苏合油各一两。先将安息香用好酒熬膏,入苏合油和匀,余药为细末,后入膏油内,再加炼蜜为丸。另取南木香、丁香各一两五钱,炮姜一两,肉豆栽(去皮,褪碎去油)二十粒.百草霜(研细末)二两,巴豆(去心,去油)七十粒,杏仁(去皮尖,研烂如膏)四十粒。前四味为末,同百草霜、杏仁研匀,又将好黄蜡六两溶化作汁,滤去渣,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数滚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取蜡备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五钱,先于姚内熬熟,次下煮过蜡四两化作汁,就姚内拌合前药末作锭,以油单纸裹之旋丸。用上两种丸各等分和匀.再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至六十丸,淡姜汤送下。治因食生冷,致寒积上奎作瘫瘴,及瘴后痰厥,或痢疾初起。
苏合香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古,自犬青木香、犀角、炒香附、朱砂(研,水飞)、偎诃子、檀
香、安息香(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熬膏)、沉香、察香
独活三钱,五灵脂七钱,降香、姜黄、赤芍药各六钱,
(研)、丁香、萃拨各二两,冰片、薰陆香(研细)、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各一两。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丸(老人、小儿每服一丸),空腹井水或温酒化服。功能温通开窍,解郁化浊。治中风,突
大黄五钱,乌药、三棱、羲术、陈皮、青皮、皂角刺、香
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闭,胸腹满痛而冷;时疫霍乱
感触秽恶之气,痰奎气,腹痛胸痞,欲吐泻不' . -一一尸一-一
苏芭杠709
得,甚则昏迷;近代也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纹痛属气滞血痕寒凝者。孕妇忌用。方中青木香、香附、檀香、安息香、沉香、察香、丁香、苏合香、薰陆香、冰片等诸香药以行气解郁,开窍散寒;伍以草拨则散寒力强,配以白术则健脾化湿浊之力增;犀角清心解毒;朱砂镇静安神;诃子温敛,以防辛香过散,有伤正气。本方以大量辛香开窍之药配伍,是救治闭证属寒邪、痰浊为患的常用方hlJ 。本方原出(外台秘要》 卷三十一引《 广济方》 ,名吃力伽(即白术)丸。《 苏沈良方》 亦有本方,但无薰陆香。
苏合香油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即苏合香,详该条。
苏冰滴丸研制方。见《 新编中成药手册)。苏合香、冰片。滴丸剂,每丸50 毫克,每服二至四丸,一日三次;发病时可即刻吞服或含服。功能芳香开窍,理气止痛。治冠心病心绞痛。
苏沈良方方书名。本书是后人将宋• 苏轼《 苏学士方}和宋• 沈括(良方》 二书合编而成。原书共15 卷。现存10 卷本及8 卷本二种。流传较广的为10 卷本(即(六酸斋医学丛书》 本及其影印本),又名《 苏沈内翰良方》 。本书除选辑临床各科的验方外,尚有关于医理、本草、单方、灸法、养生及炼丹等内容。方药后或附载医案,治法多简便易行。但书中神仙补益等一些内容须予分析对待。建国后出版影印本。苏学士方见苏沈良方条。
苏子杏仁汤(症因脉治》 卷二方。苏子、杏仁、桔梗、积壳、防风、半夏、括萎霜。水煎服。治伤风咳嗽不止,痰出不爽。
苏子降气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三方。苏子、半夏(汤洗)各二两半,肉桂、当归各一两半,炙甘草二两,前胡、厚朴(姜汁炒)各一两(一方有陈皮;一方去肉桂,加沉香)。为粗末,加生姜二片、大枣一枚、紫苏五叶,每服二钱,水煎,去渣热服。功能降气平喘,温化寒痰。治痰延奎盛,咳喘气短,胸隔满闷,咽喉不利等症;近代也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轻度肺气肿和肺原性心脏病的咳喘属痰涎蜜盛者。方中苏子、半夏、前胡、厚朴肃降肺气,平喘化痰;肉佳、生姜温肾散寒化饮;当归、大枣养血调血;甘草调和诸药。.《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一方。橘红、半夏、当归、前胡、厚朴各一钱,炙甘草、沉香各五分。加生姜,水煎服。治气嗽,脉浮洪滑数,兼上气喘急;痰涎凝结,或如败絮,或如梅核,滞塞咽喉,吐不出,咽不下,甚而多吐脓血,渐成肺痰。苏子桃仁汤见《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卷八十八。即加减苏子桃仁汤,见该条。
苏羌达表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苏叶一钱半至三钱,防风、羌活、白芷各一至一钱半,杏仁、袂等皮各二至三钱,橘红、生姜各八分至一钱半。水煎服。治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脉紧无汗,或兼鼻塞咳嗽等症。如风重于寒,咳嗽痰多,去羌活、生姜,加半夏三钱、前胡二钱、苦桔梗一钱半。
苏沈九宝汤《 丹溪心法附余》 卷五引《 简易方》
方。桑白皮、甘草、大腹皮、官桂、麻黄、薄荷、陈皮、紫苏、杏仁各六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乌梅半个,水煎服。治老幼素有喘急,发则连绵不已,咳嗽哮吼,夜不得眠。
苏草定喘丸见《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 卷三十。苦覃劳子(研泥)、苏子(研泥)各等分。为细末,大枣肉为小丸,每服三钱,夜晚白水送下。以利四至五次为度,利多则减量,利少则加量。治饮停上焦,喘满不得卧,面身水肿,小便不利者。苏攀滚痰丸《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三方。炒苏子、炒苦草劳子各一两,大黄(酒蒸)、黄琴各四两,锻青嵘石、沉香各五钱。为末,水泛为丸,姜汤送下。治小儿食积生痰,气促痰奎,咳嗽频作,便秘者。
苏沈内翰良方见苏沈良方条。芭蕉头见(分类草药性》 。即芭蕉根,详该条。芭蕉汁出《 卫生杂兴)。即芭蕉油,详该条。芭蕉花出(日华子诸家本草》 。为芭蕉科植物芭蕉Mus 。basjoo Sieb . et zuc 。.的花。山东至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常见栽培。甘、微辛,凉。舒肝、活血。治胃痛,吐酸,胸隔饱胀,痢疾,怔忡不安,心绞痛,经行不畅。煎服:6 一9 克。心痹痛。烧存性研末,盐汤点服。
芭蕉油出<日华子诸家本草》 。又名蕉油、芭蕉汁、芭蕉树水。为芭蕉科植物芭蕉Mus 。hasjoo sieb . et Zucc 近根部茎中的液汁。甘,寒。疏风,清热,解毒。① 治风热头痛,烦渴,红丝疗。内服:50 一100 毫升。② 治风痈病,晕闷欲倒。服后取吐。③ 治痈疽肿毒,烫伤,外涂患处;中耳炎,滴入耳内。芭蕉根出<日华子诸家本草)。又名芭蕉头。为芭蕉科植物芭蕉Mosaha 可co sieb . et zucc .的根茎。甘,寒。入肝、脾经。清热解毒,利尿,消肿。① 治热病头痛狂躁,消渴,黄疽,水肿,脚气,血尿,血崩,白带,高血压病。内服:煎汤,15 一30 克(鲜品加倍); 或捣汁饮。② 捣敷治痈肿,发背,疗疮,丹毒。芭蕉树水见《 中级医刊》 (5 ) : 57 , 1959 .即芭蕉油,详该条。
杠板归见<中国药用植物志》 。又名扛板归、河白草、犁尖草、五毒草、三角藤、蛇倒退。为要科植物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 .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酸、苦,平。利水消肿,清热解毒。① 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淋浊,腹泻,痢疾,黄疽,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百日咳,急性扁桃体炎,痕病。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湿疹,带状疙疹,天饱疮,捣敷或煎水洗;痈疖肿毒,内服或捣敷;毒蛇咬伤,捣汁调酒服,并捣敷创口周围。全草含山奈酚、懈皮素、香草酸、熊果酸等。根和根茎含靛贰、大黄素、大黄酚等。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大肠、伤寒及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大黄素有抗菌、抗真菌及止咳作用。
杠柳皮见《 科学的民间药草》 。为香加皮之别名,详该条。
宋代医生。所撰《 杜壬医准》 1 卷,系其本
人医案,已佚。
杜本(1276 一1350 )元代学者。字伯原,人称清碧先生。清江(今江西清江)人。博学善文,兼通医学,隐居武夷山。顺帝时召为翰林侍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以病力辞不就。专心增订敖氏十二舌苔图为三十六图,并列治法方药,于1341 年(至正元年)撰成《 敖氏伤寒金镜录》 ,为我国最早的舌诊专书。杜龙出<吴普本草》 。为地胆之别名,详该条。杜瓜见《 浙江中药手册》 。为括楼之别名,详该条。
杜仲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木绵、思仲、丝棉皮、扯丝皮。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 .的树皮。主产四川、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甘、温。入肝、肾经。补肝肾,壮筋骨,安胎,降血压。治腰膝酸痛,筋骨痪弱,阳痪,尿频,先兆流产,高血压病。煎服:9 一15 克。杜仲初生的嫩叶名辫芽,治风毒脚气,风冷痔血。树皮含杜仲胶,足反式异戊二烯聚合的橡胶类物质,还有抗高血压的主要成分松脂醇二葡萄糖贰(Pinoresinol digluco 、.de )以及杜仲醇(Eucommiol )、杜仲树脂醇一4 气葡萄糖贰( Medlore 、,nol 一4 几glucoside )、杜仲臭蚁贰(Ulmoside ) 等。对止常及高血压狗有持久、较弱的降低血压作用。重复给药在急性试验中,能产生急速耐受性。炒杜仲降压作用比生杜仲大,煎剂比配剂作用强。对动物还有镇静、利尿作用。
杜筱(qid 。乔)宋代医生。编集《 附益产育宝庆集》 一书,已佚。
杜信西汉时医生。是淳于意的弟子。
杜度东汉时医生。是张仲景的弟子。
杜婴北宋人。号大醇。博学善读书,为人旷达而清廉,自托于医,为人治病,常不取酬,贫乏几不能以自存,而未尝有不足之色,为当时士大夫所知。得王安石赞许。
杜衡出<土宿本草》 。又名土细辛、马蹄香、马辛、南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 。飞.的根或全草。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辛,温,有小毒。祛风散寒,温肺化饮,活血止痛,① 治风寒头痛,牙痛,痰饮喘咳,胃痛,肋间神经痛,瘩气腹痛,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煎服:1 . 5 一3 克。② 捣敷治毒蛇咬伤;加黄连等量研末搽口舌疮。孕妇忌服。本品含挥发油,主成分为甲基丁香油酚,还含黄樟醚,异甲基丁香油酚,龙脑等。煎剂灌胃对小鼠有镇痛作用。黄樟醚有中枢抑制作用;家畜长期服用,能使肝、肾发生脂肪变性。甲基丁香酚为麻醉作用的有效成分,反式异甲基丁香油酚及榄香素( e lemicine )也有麻醉作用;甲基丁香酚还有解痉,平喘及中枢镇静作用,黄樟醚体外试验有致突变作用。杜大章明医学家。字子华。吴县(今江苏)人。由举子业而习医,自《 内经》 而丹溪百家之学,无不究蕴奥而得其要领,以治疾高效而名震京师。授太医院吏目,益加深研,集古今医家之方论,撰<医学钩
玄》 (1577 ) , 8 卷。又有(医经纂萃)2 卷,佚。杜大醉见杜婴条。
杜之翼见杜鸿渐条。
杜牛膝见《 本草备要》 。P 门土牛膝,详该条。杜圣宾见杜光庭条。
杜光庭(九世纪)唐末五代时道士。字圣宾,赐号广成先生。括苍(今浙江丽水)人。知医,公元907 年为前蜀户部侍郎,撰有《 玉函经》 三卷,后有崔嘉彦《 注广成先生玉函经》 及黎民寿《 广成先生玉函经解》 行世。
杜仲丸<校注妇人良方》 卷十二方。杜仲(姜汁炒)、续断(酒浸)各二两。为细末,枣肉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汤送下。功能补肾安胎。治妊娠二、三个月,胎动不安,防其欲坠。
杜仲汤《 伤科补要》 卷四方。肉帐、乌药、杜仲、生地黄、赤芍药、牡丹皮、当归、延胡索、桃仁、续断各一钱。童便、酒煎服。治腰脊伤痛:杜自明《 1878 一1961 )现代正骨医生。四川成都人:擅长骨伤科,其手法具有独到之处。其门徒曾将其治疗经验整理成《 杜自明正骨经验》 出版。曾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
杜伯原见杜本条。
杜茎山出《 本草图经》 。又名水麻叶、山茄子、踏天桥。为紫金牛科植物杜茎IIJ Maesa japonica ( Thunb . ) Moritziex 2011 .的根或茎叶。分布长江流域各地及台湾、福建、云南、广西、广东。苦,寒。祛风利尿,止痛,解毒消肿,止血。① 治感冒头痛,水肿,腹水,腰痛。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折,疗疮肿毒。鲜叶捣敷。果实含杜茎1 妇醒(Maesaquinone )。
杜思敬(1234 一1316 ? )元代医家。铜鞭(今山西沁县)人。以医术切于世用,乃取其要籍研读之。节录切用,分门别类,有论有方,首列针法,次取金元诸家医著18 种,末附自辑(杂类名方》 ,题名《 济生拔萃》 。尝谓:“医不专于药,而舍药无以全医;药不必于方,而舍方无以为药”。其论甚切于医理。杜鸿渐(708 一769 )唐代医生。字之翼。曾与崔宁丐同学医于兰陵萧亮,尽得其传。
杜鹃花出《 本草纲目》 。又名艳山花、清明花、映山红、水掷踢。为杜鹃花科植物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的花。分布长江流域,东至台湾,西达四川、云南。酸,平,有小毒。化痰止咳,活血止血,祛风湿。治支气管炎,月经不调,闭经、崩漏,吐血,鲤血,风湿痛。煎服:9 一15 克。孕妇忌服。本品含矢车菊素和杜鹃黄素的搪贰。煎剂和浸膏对小鼠有镇咳、祛痰作用。
杜善方唐代医家。京兆(今陕西境内)医工,将药物按性味功用分类解释。删去重复,又附以诸药制使畏恶解毒相反相宜者为一类,撰《 本草性事类》 1 卷,佚。
杜鹃花叶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为杜鹃花科植物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的fl 斗• 哟一~腼~? . . . . .旧州甲~? ~目.. . . . . . . . . . . . . .
杜村否711
平,有毒。镇咳祛痰,清热解毒。① 治慢性气管炎。煎服:g 一15 克。② 捣敷治痈肿疗疮,外伤出血;煎水洗治尊麻疹。本品含荚果旅醇(Matteucinol )、英果旅贰(Matteucinin )、榔皮素、懈皮贰、金丝桃贰、均为祛痰和镇咳的有效成分。
杜鸣花根见《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又名翻山虎、搜山虎。为杜鹃花科植物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的根或根皮。酸、甘,温。活血,止血,祛风,止痛。① 治吐血,蛆血,肠风下血,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白带,痢疾,风湿疼痛,乳痈初期。煎服:15 一30 克。祛风湿可浸酒服。② 捣敷治跌打损伤。孕妇忌服。根皮含拜质。
村居救急方书名。7 卷。清• 魏祖清辑。撰年不详。书中收录民间简便验方,分为外感、内伤、杂症、妇人、小儿、外症和五绝7 类。现有《 三三医书》 本。
杏仁出《 本草经集注)。又名苦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Prunu 、armeniaca IJ .或山杏P . arrneniaca L . var . ansu Maxim .等味苦的种子。主产东北、华北各地。苦,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祛痰止咳,下气平喘,润肠。治感冒咳嗽,气息喘促,胸满烦闷,便秘;煎服:4 . 5 一9 克。服用勿过量,婴儿慎用。苦杏仁生食过多,可引起眩晕、心悸、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严重者会使呼吸麻痹而死亡。本品含苦杏仁贰约3 % ,杏仁油(主含三油酸甘油醋)约50 % ,又含蛋白质和多种游离氨基酸。苦杏仁贰在体内分解产物氢氰酸,有剧毒。但微量氢氰酸能镇静呼吸中枢而有镇咳、平喘作用,过量则可使组织室息,导致死亡。须立即静脉注射亚硝酸钠,然后缓慢静脉注射硫代硫酸钠急救解毒。煎剂给猫静脉注射,可出现明显而持久的血压下降。苦杏仁贰治疗癌症,报道很多,但有争论。
杏苑指医学学府或医学园地。因医界有杏林之美称,故称培养造就医学人才或传播医学学术知识的地方为杏苑。
杏林旧时对医界的颂称。相传三国时吴• 董奉为人治病,不取报酬,但求患者于病愈后在其宅旁种杏一株,日久杏树成林。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医术高明。
杏参出《 本草图经》 。为莽范之别名,详该条。杏子汤O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四引《 易简方》 方。又名易简杏子汤。人参、半夏(汤洗七次)、获菩、芍药、官桂(去皮)、炮姜、细辛、炙甘草、五味子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加杏仁五枚、生姜五片,水煎去渣,食前服。治内伤、外感咳嗽,虚劳咯血,痰饮停积。.《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四方。杏仁(去皮尖)、半夏(汤洗去滑)、五味子各二钱半,芍药、桂心、细辛、炮姜、大黄(蒸)、炙甘草各三钱,获菩四钱。为末,每服四钱,水煎去滓,食前服。治阳明伤风,能食,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自汗,嗜卧身重,小便难,潮热而哆,其脉浮弦长而数。.《 类证治裁》 卷二方。麻黄、桂枝、杏仁、芍药、生姜、天门冬。水
煎服。治肺气上逆作喘者。
杏仁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方。杏仁五十枚,苦酒二升,盐一合。水煎服。治蠢。.(温病条辨》 卷一方。杏仁、滑石、获菩各三钱,黄琴、连翘、桑叶各一钱五分,白豆落壳八分,梨皮二钱。水煎服,日二次。治伏暑而致的肺疟,症见口渴引饮,咳嗽频作,舌白。
杏仁煎O 《 外台秘要》 卷九引《 古今录验方》 方。又名杏仁桑皮汤。杏仁(去皮、尖、双仁,熬)、白蜜、砂糖、生姜汁各一两,紫莞、五味子各二钱,贝母、通草各四钱,桑白皮五钱。水煎后五味,去滓,纳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搅,微火再煎,日二夜一服。治暴嗽失音。.(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① 炒杏仁、寒食场、天门冬各一两,蜜、酥油各一合,生地黄汁一大盏,垠贝母半两。先捣研杏仁如膏,次用地黄汁煎贝母、天门冬,绞取汁,入杏仁膏等,同熬如稀场,每服半钱,温水调下。治小儿咳嗽,心烦,喘急气粗。② 杏仁(汤浸,去皮尖,入水研滤取汁)二两,酥油、蜜各一合。先将杏仁汁于锅内隔水煮减半,入酥油、蜜又隔水煮二十沸,入贝母,紫苑末各一分,甘草末半分,同熬搅如场,每服半钱,粥饮调下。治小儿咳嗽,声不出。③ 麦门冬、炒杏仁、炙甘草、垠贝母、款冬花各一分,紫莞半两。为细末,每服半钱,日三至四次,乳汁调服。治证同② 。
杏仁膏O 《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一方。杏仁三两,姜汁、砂糖、白蜜各一两五钱,桑白皮、木通各一两二钱半,紫苑、五味子各一两。将后四味先熬三灶香,再入前四味炼成膏,含化。治久咳失音者。. (类证治裁》 卷二方。杏仁、阿胶、苏子各二两,真酥三两,生姜汁一合。水煎浓汁,入白蜜五合收膏。治咳而喘急,咽燥如有物塞,唾血者。杏苏饮《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三方。炒杏仁、紫苏、前胡、桔梗、积壳(鼓炒)、炒桑白皮、黄等、生甘草、麦门冬、浙贝母、橘红。加生姜,水煎服。治伤风,发热憎寒,头疼有汗,咳嗽喷嚏,鼻塞声重,脉浮缓。
杏苏散《 温病条辨)卷一方。苏叶、半夏、袂等、前胡、苦桔梗、积壳、甘草、生姜、大枣、陈皮、杏仁。水煎服。功能轻宣凉燥,宣肺化痰。治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咳嗽稀痰,鼻塞隘塞,苔白,脉弦。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荃,泄泻腹满者不用。方中杏仁苦温而润,能宣肺止咳除痰,苏叶辛温,微发其汗,使凉燥从表而解,同为君药;桔梗、积壳一升一降,助杏仁宣肺止咳,前胡疏风降气,助杏仁、苏叶轻宣达表除痰,同为臣药;半夏、橘皮、获荃理气健脾化痰,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协调诸药,同为使药。诸药配合,使表解、气畅、痰消。杏林子见余梦塘条:
杏树皮见《 中医方药学》 。为蔷薇科植物杏PrunuS armeniaca L .或山杏P . armeniaca IJ . var 。
712 否衫构极
ansu Maxim .等的树皮。治苦杏仁中毒。取杏树皮60 克削去外面粗皮,留中间纤维部分。加水500 毫升,煮沸20 分钟,过滤后温服。杏树根:煎服,亦治杏仁中毒。
杏仁中毒病名。因误食苦杏仁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见《 千金要方》 卷二十四。症见无发热或体温不足,昏迷,惊厥,呕吐,瞳孔散大,可迅速死亡。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文献有用蓝子汁、杳树皮解毒法,可参考。
杏仁煎丸(瑞竹堂经验方》 方。杏仁(去皮尖)、胡桃肉各等分。研为膏,入炼蜜少许为丸,弹子大,每服一至二丸,食后睡前细嚼,姜汤送下。治老年肺喘,咳嗽不已,睡卧不宁。
杏叶防风出《 滇南本草》 。又名骚羊古、蜘蛛香、土当归、白花箭、蛇倒退、马蹄防风。为伞形科植物杏叶防风Pimpinella Candolleana Wight et Arn 的根或全草。产云南、四川等地。辛,温。祛风除湿,行气温中,活血消肿。① 治感冒,咳嗽,风湿麻木,关节疼痛,疟疾,胃痛,腹痛,病痛。煎服:9 一巧克。② 治颈淋巴结结核,内服或捣敷;肿毒,跌打损伤,蛇咬伤,鲜品捣敷。
杏叶沙参见《 救荒本草》 。为荞范之别名,详该条。
杏仁桑皮汤见《 杂病源流犀烛• 面部门》 卷二十四。即杏仁煎第一方,见杏仁煎条。
杏仁滑石汤(温病条辨)卷二方。杏仁、半夏、滑石各三钱,黄苏、郁金、厚朴各二钱,橘红一钱五分,黄连、通草各一钱。水煎,分三次服。治暑温伏暑,症见胸隔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尿少,舌苔灰白。
杉子见(本草纲目)。即杉果,详该条。杉木出(新修本草》 。又名杉材。为杉科植物杉木Cunningharnia lanceolata ( IJamb . ) Hook .的心材及树枝。分布我国淮河、秦岭以南地区。辛,微温。入脾、胃经。祛风燥湿,解毒消肿,下气止痛。① 治漆疮,腑疮,脚气,风疹痒疮,煎水洗;烧伤,烧灰存性研末油调敷。② 治奔豚,心腹胀痛。煎服二30 一60 克。木材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柏木醇,柠檬烯,按叶素等。
杉节见<生草药性备要》 。为杉木节之简称,详该条。
杉叶出《 本草纲目》 。为杉科植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 Lamb . ) Hook .的叶。辛温。祛风湿,活血止痛。① 治慢性气管炎。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牙痛,煎水含漱;天疤疮,捣汁外涂;鹅掌风,先用做豆腐的黄浆水洗净患处,再用叶烧烟熏;跌打扭伤,捣烂调酒外敷;烧伤,锻存性研末调敷。本品含框双黄酮(Kayaflavone )、扁柏双黄酮、苏铁双黄酮。
杉皮出(本草纲目)。又名杉木皮。为衫科植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laota ( IJamb ) H 叨k .的树皮。辛,温。利水消肿,止痛。① 治水肿。煎服:
15 一30 克。② 治脚气,漆疮,流火,煎水洗;金疮出血,烫火伤,锻存性研末调鸡蛋清搽。杉材出《 本草经集注》 。即杉木。详该条。杉果见《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又名杉子、杉塔。为衫科植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 Lamb . ) H 的k .的球果。辛,微温。① 治慢性气管炎,庙气,乳痈。煎服:30 一90 克。② 研末调搽治白瘫风。杉塔见(全国中草药汇编》 。即杉果.详该条。杉篱正骨器械。出《 医宗金鉴》 卷八十九。用杉木按伤处长短阔狭,曲直凹凸之形,制成数根长条形的小板,两头各钻一孔,以绳联贯,待骨折整复,以竹帘围裹后,加用此板紧缚。取其坚韧挺直,使骨缝无离定脱走之患。今仍沿用,但多在伤处用布缠后,即直接用杉篱固定(不用竹帘)。适用于四肢骨折的固定(图71 )。
图71
杉木节出《 本草图经》 。又名杉节。为杉科植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 。(玩mb . ) Hook .枝干上的结节。祛风,活血,止痛。① 治心气痛,骨节疼痛,痞块,带下。内服:煎汤,30 一60 克;或浸酒服。② 治跌打血癖。锻存性研末,每服1 一1 . 5 克,日服三次,童便送下。③ 治慢性下肢溃疡,锻存性研末油调涂;脚气,煎水洗。
杉木皮出《 分类草药性》 。即杉皮,详该条。杉木油出《 本草纲目拾遗》 。为杉木木部的油脂。用纸糊碗面,以杉木屑堆纸上,取炭火放屑顶烧着,待烧至近纸时除去,再堆木屑重烧如此数次,即有油汁积碗内。治顽癣。以洁净毛笔蘸涂之,涂油前先将患处皮肤刮破。
衫木根出《 分类草药性》 。又名杉树根。为杉科植物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 Lamb . ) Hook .的根皮。辛,温。祛风除湿,行气止痛。① 治淋病,庙气,疮秽腹痛转筋。煎服:巧一30 克。② 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煎服或捣烂调酒敷。③ 烧存生研末敷金疮;煎水洗治疥癣。
杉树根见《 四川中药志》 。即杉木根,详该条。构菜见《 广州植物志》 。为若迭菜之别名,详该条。
构儿菜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挖耳草之别名,详该条。
极泉经穴名。代号HTI 。出《 针灸甲乙经》 。属手少阴心经。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举臂开腋取穴。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一-.开-一一-. . .口.. . . . . . . . .目目,, , , t 一尹~-
极布1 ,忆杨713
外侧为腋动脉。主治心痛,目黄,胸胁痛,腋下肿,肩臂不举等。直刺0 . 5 一1 寸,避开动脉。艾住灸1 一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图72 )。
行
图72
极须胡须多而长。《 灵枢• 五音五味》 :“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
极脉即疾脉。详该条。
极热证名。又名大热。见(幼幼新书》 。极热临床见于伤寒发热,脚气毒遍内外,烦热口疮、狂叫等证。《 千金翼>以七水凌主大热。参见七水凌条。极效膏(疡医大全》 卷七方。川乌、草乌、玄参、大黄、生地黄、杏仁、当归、赤芍药、金银花、白芷各一两一钱。麻油一斤四两浸药,慢火熬,加桃枝、柳枝、槐枝、桑枝、偷枝各十寸,熬枯去渣,复熬至滴水成珠.加银朱一两、铜绿八钱、铅粉四两,搅匀熬黑,再加黄蜡、白蜡各一两,化匀,再加松香收膏,出火毒,摊贴患处。治一切疮毒。
极热伤络《 金厦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 :“极寒伤经,极热伤络。”人身的经脉,直行的为经,横行的为络,经在里属阴,络在外属阳。热为阳邪,故极热则伤络,便可发生出血、发斑等症。极寒伤经严寒的气候能伤害人的经脉。《 金更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 :“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因寒邪侵入,留滞于经络筋肉关节,使经络蜷缩,气血运行受阻之故。
忙果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又名庵罗果、蜜望子、携果、望果。为漆树科植物扩果Mangifera indica L .的果实。分布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甘、酸,凉。止咳,和胃止呕。治咳嗽,晕船呕吐,坏血病,妇女经闭。内服:生食。果实含三菇酸:杯:果酮酸(Mangileroni 。acid )、异忙果醇酸(Isomangiferoli 。acid )、阿波酮酸( Anlboni 。acid )、阿波醇酸(Ambolic acid ) ;多酚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间双没食子酸、没食子揉质;懈皮素、异懈皮贰、扩果伏、多种类胡萝卜素( p 一胡萝卜素及胡蝶梅黄素等十多种)及一些B 族维生素(B :、残及叶酸)。忙果贰有中枢抑制及抗炎作用。并没食子酸为止血剂并有兴奋子宫的作用,叶酸能抗营养性大细胞贫血。
忙果叶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为漆树科植物忙果Mangifera indica L .的叶。酸、甘,凉。清热止
咳,健胃消滞。① 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消化不良。煎服:15 一30 克。② 煎水洗治湿疹痛痒。叶含芒果贰(Mansiforin )、异芒果贰,高芒果贰、懈皮素、金丝桃试、没食子酸、羽扇豆醇等。煎剂及异村果贰有祛痰止咳作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忙果核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漆树科植物忙果Mangifer 。indic 。L .的果核。酸、涩,平。行气,消滞。治庙气,皋丸炎,食滞。煎服:15 一30 克。果仁含脂肪,其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油酸、硬脂酸,尚含谷街醇和多量淀粉。种子含氢氰酸。祀子见《 藏府药式补正》 。为拘祀子之简称,详该条。
祀菊地黄丸《 医级• 杂病类方)卷八方。拘祀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英、山药、泽泻、牡丹皮、获荃。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腹服。功能养肝明目。治肝肾不足,眼花歧视,或干涩目痛。杨介(十二世纪)北宋医家。字吉老。泅州(今安徽盯胎)人。崇宁年间(1102 一1106 年)泅州杀刑犯,郡守李夷行派遣医生、画工剖腹观察,将所见绘成图,杨介-一一加以校正,作《 存真图》 1 卷。对人体五脏六腑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将解剖脏腑所得结果,对照来研究明堂针灸,在解剖学和针灸方面做出贡献。原书早已失传。
杨正清医家。原名鹤琴,字赐君。四川温江人。博学深思,涉猎天文地理,医药术数,为人治病每获奇效。撰有(伤寒读本》 4 卷,多宗《 伤寒来苏集》 ,并补以(金匾要略》 方而成。又潜心考订,删繁正讹,撰(玉函读本》 4 卷。多采择唐宋以下诸家方可以为法者百余首,参以己意,撰《 玉函翼》 3 卷,补其不足。其他撰著如《 血证管窥》 、《 医律琼函》 、(医律轨辙》 、《 伤寒炳麟》 等,均有其一定之影响。杨花出<摘元方》 。为柳花之别名,详该条。杨殉(x 如询)明代医家。陕西人。曾在太医院任职,读医书较多。著有《 伤寒撮要》 (已佚)、《 针灸详说》 、《 针灸集书》 等书。
杨桃见《 生草药性备要》 。即阳桃,详该条。杨谈(十二世纪)南宋军人,兼通医学。于公余之暇将家藏医方及常用验方一千余首分类整理汇编,于淳熙五年(1178 年)编成《 杨氏家藏方》 二十卷。
杨谈(1461 一1556 )明代女医家。字允贤。江苏无锡人。生平事迹未详。著有(女医杂言》 一书。
杨梅出《 食疗本草》 又名圣生梅、白蒂梅、朱红、树梅。为杨梅科植物杨梅Myrlca rubra ( l , our ) Sieb et zuc 。.的果实。分布长江以南各地。甘、酸,温。入肺、胃经。生津解渴,和胃消食。① 治烦渴,口腔咽喉炎症,胃痛,食欲不振,吐泻,痢疾。内服:生食,浸酒或腌食,15 一30 克。② 治头痛。干果研末搐鼻;烫火伤,烧存性油调敷。本品含糖,有机酸,花色素的单葡萄糖贰和双葡萄糖贰及微量的杨梅树
714 杨
皮素。
杨瑞明医家。关西(陕西?)人。酷爱奇方,凡所征得,则汇之成峡,随证施用,取效良多。后又得《 经验秘方)( 1514 )、(经验药方}( 1510 )、合为《 良方类编》 (1520 )。中有三子养亲汤、打老儿丸等名方,多有良好的效果。
杨漩见吕田条。
杨士滚(十三世纪末)南宋医家。字登父,号仁斋。福州人。世代以医为业。他自幼立志学医,认真钻研、内经)、《 难经》 、<伤寒论》 等古医书和历代名医著作,加以融会贯通。医学著作较多,有(伤寒类书活人总括》 、《 仁斋直指方论》 、《 仁斋小儿方论》 、咬医学真经)、《 察脉总括》 等书。
杨大方见杨元直条。
杨大均(十二世纪)北宋医家,蔡州(今河南汝南)人:精通医学,据称能默诵(素问)、《 本草》 、《 干金方》 等,为人治病不受酬谢。宣和年间(In9 一1125 年)道教盛行,隐居山中为道士。
杨大邺宋代人。生平不详。撰《 婴儿论》 2 卷,已佚。
杨上善(六至七世纪)隋唐时期医学家。籍贯不洋。大业中(605 一616 年)曾任太医侍御,很有名望。撰有(黄帝内经太素》 30 卷,是注解(内经》 最早的医家之一,对后世研究(内经)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他在切脉诊断方面,被后世某些人歪曲并演化为不经的太素脉,失去了杨氏所论脉诊的原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杨子建见杨康候条。
杨元直元代大学士。字大方。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继承父亲医业,兼太医院掌医卿。
杨天惠(1045 一1118 )宋代文人。卑肠县(今四川郸县)人。著《 附子传》 ,对附子的栽培及医疗作用论述较详。
杨中倩见公孙光条。
杨仁斋见杨士流条。
杨文修宋代医家。字仲理。诸暨(今浙江诸暨)少、因母病钻研医学,深有造诣。著有《 医术地理》 、、拨沙图》 。
杨文德明代医生。乐平(今江西乐平)人。攻医学,曾任职太医院。后于1398 年返回原籍。著有、太素脉诀》 1 卷、《 医术》 20 卷,已佚。
杨文翰见方贤条。
杨允贤见杨谈条。
杨用安元代医家。字存心。江西崇仁人。武昌路医学教授,治病多显效。但常以脉象推断寿夭祸福,对医学和诊断学产生了不良影响。
杨玄操(六世纪)唐初医家。曾任款州(今安徽款县)县尉。他以吕广所注的《 难绎》 为依据,凡吕氏未解者,予以注释;吕氏注不尽者,,也予详释。并别为音义,以彰其旨。经过十年的钻研,撰成(黄帝八十一难经注)5 卷。还撰有(素间释音》 、《 针经音》 、吸明堂音义》 、《 本草注音》 等。
杨吉老见杨介条。
杨存心见杨用安条。
杨达夫(1597 一1966 )名焕之,江苏泰兴人。随父学医。1924 年始执医,后至天津.历任天津总医院中医主任、天津中医学会副主任等。对温热病尤多见解,主张应用现代科学整理研究中医学,诊断应借用现代科技,治疗突出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特色。撰有《 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 、《 温病研究》 、(内经研究》 、《 达夫医话》 等。
杨贞颐见杨时泰条。
杨则民(1893 一1948 )一名寄玄。浙江诸暨人。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后因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两次入狱。狱中不禁医书,遂研读中西医籍,即致力于医,悉心研究<内经》 、《 伤寒论》 等,旁及数理、哲学,学识渊博。曾任教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中医学研究,撰有(内经哲学之检讨),驳斥余岩攻击中医之作《 灵素商兑》 。指出:(内经》 的思想方法即辩证法。并从哲学高度论述了中西医体系之不同。认为中西医学应“抱彼注兹,各得其所”扬长弃短。编有各种讲义20 余种。未出版之手稿尚有<医林独见)、(诊余随笔》 、《 医学杂记》 等。
杨仲理见杨文修条。
杨时泰清代医家。字贞颐,号穆如。江苏武进人。1819 年(嘉庆乙卯)举人,精于医,先宗名医周慎斋(之干)之学,后又宗张璐,长于辨证,用药则兼取金元四家之法。选刘若金所撰《 本草述》 一书中的精华辑成(本草述钩玄)一书(1842 年刊行)。杨雨苍见钱秀昌条。
杨波叶见《 福建中草药》 。为白鱼尾之别名,详该条。
杨贵亨明代医生。江西波阳县人。博览群书,精于脉理,善于记忆选方,治病效果较好。杨树花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1977 年版。为杨柳科植物毛白杨几pulus tomentosa carr .、加拿大杨P , canadensis Moench 或同属几种植物的雄花序。前者分布辽宁、华北、西北、华东;后者分布东北、华北及甘肃,南至长江流域及福建、贵州、广西。苦,寒。化湿止痢。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煎服:50 一100 克。
杨济时见杨继洲条。
杨栗山(1706 一?)清医家。名塔,中州夏邑(今属河南)人。中年始专攻医学,对温病研究尤深,推崇吴又可学说,深痛世人不能明辨伤寒与温病而贻误病情。因著(伤寒温疫条辨》 。其立方遣药多宗刘完素,参照“双解散”之方意,自创升降散等方。擅用辛凉宣泄、升清降浊法。治温疫急以逐秽为第一要义,常以辛凉宣透、清热解毒、攻下逐秽三法结合应用,每获良好的效果。其诊治瘟疫之方药另辟蹊径,为后世医家所称道。其著作亦多为后世医家摘要易名刊行。
杨损之(约八世纪)唐代医家。攻研医学,曾任- -一.. .呻..曰门.. . . ? . . .目.. . . . . . . .目..目.. . . . . . . .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杨715
润州(今江苏镇江)医博士。认为唐以前本草诸书所载的药物太繁杂,检阅不便,删去不急用和有名未用的药物,撰成《 删繁本草》 5 卷,已佚。
杨继洲(1522 一1620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名济时,三衙(今浙江衙县)人。出身于世医之家,祖父曾任太医院太医。幼攻举子业,屡厄于有司,遂而业医。曾任嘉靖帝侍医,隆庆二年(1568 年)任职于圣济殿太医院;万历年间(1573 一1620 年)仍任太医院医官。他博览群书,通各家之说,行医四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尤精于针灸,治病常针药并重。他博采众书,在家传《 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一书基础上,结合个人临证经验,编成《 针灸大成》 一书。虽然该书在编次和取材等方面,有不够精妥之处,然而其中阐述并广泛引用古典医籍,材料颇为丰富,对穴位考证较详,可称集明以前针灸学的主要精华之作,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第十卷附入按摩法,是过去针灸书中所未强调的。他的著述,对国外针灸学界也有相当影响。
杨梅疗病名。出<外科启玄》 卷二。其形黑紫如熏梅状,如遍身有梅疮,内有一二个疗疤,则令遍身疮不发,须针刺其毒,入追毒丹,服土获荃加托毒之品,随证治之。
杨梅青出《 本草图经》 。为空青之别名,详该条。杨梅疮病名。感染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见<疮疡经验全书》 卷六。又名霉疮、广疮、时疮、棉花疮。由气化(间接)传染和精化(接触)传染而得。临症先患下疮,或患横痞,然后发杨梅疮。发病前有全身性发热、头痛、骨节酸痛、咽痛,随即出现皮肤病变。外阴局部皮肤先起红晕,后发斑片(名杨梅斑),形如风疹(名杨梅疹),状如赤豆,嵌于肉内(名杨梅痘).疹粒破烂,肉反突出于外(名翻花杨梅)。后期毒侵骨髓、关节或流窜脏腑,统称杨梅结毒。治宜清血解毒。内服杨梅一剂散或土获等合剂。外用鹅黄散。即梅毒。
杨梅根出《 本草纲目》 。为杨梅科植物杨梅M 外ica : ubra (助ur . ) sieb . et zuc 。.的根或根皮。辛、苦,温。理气,止血,化癣,解毒。① 治胃痛,月两食呕吐,病气,痢疾,吐血,血崩,痔血。煎服:鲜品,30 一60 克。② 治跌打损伤,煎服并熏洗;牙痛,煎水漱;外伤出血,研末敷;恶疮,疥癣,煎水洗;火烫伤,缎存性研末油调敷。本品含棘质。根皮干粉有止血作用,水煎剂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杨梅疹证名。见《 医宗金鉴)卷七十三。其形如风疹,发痒。
杨梅圈证名。见《 医宗金鉴》 卷七十三。又名杨梅圈疮。其形大小不一,二三相套,色红作痒。杨梅痔病名。《 外科大成》 卷二“形似杨梅,只痒不痛,乾燥无脓,此梅毒将发之候也。”宜先服如圣散,再服托里解毒汤。
杨梅斑证名。见《 医宗金鉴》 卷七十三。其证皮肤先起红晕,后发斑片。
杨梅痘证名。见《 医宗金鉴)卷七十三。又名杨梅痘子。因其形如赤豆,嵌于肉内,坚硬如铁。杨梅瘟病名。瘟疫的一种。以遍身紫块,发疮如杨梅状为特征。《 杂病源流犀烛• 瘟疫源流》 :“杨梅瘟,遍身紫块,忽然发出霉疮是也。”治宜清热解毒汤下人中黄丸。并宜刺块令出血。参见瘟疫条。杨梅漏病名。肛漏之一。《 外科十三方考》 下编:“此症生于肛门周围,时出腥水,不甚疼痛。治法:内服中九丸,外贴千糙纸,其猩水自止。”杨康候(十一世纪)北宋医家。字子建,号退修。著有《 十产论》 、《 护命方》 、《 通神论》 等书。杨清雯元外科学家。禾川(今江西吉安)人。编有《 仙传外科集验方》 ,论述痈疽之阴阳、虚实甚详,并保存有不少民间验方。此书传至吴宁极、吴有章父子及李生生、赵宜真,由萧凤冈捐资得以刊行( 1378 )于世。
杨维祯参见李调条。
杨登父见杨士浪条。
杨穆如见杨时泰条。
杨木接骨古代正骨手术之一见《 伤科补要》 卷一。用于粉碎性骨折,骨断端因缺损不能相接。用杨木代骨植于两断端之间,作为桥梁,使之接续生骨愈合的治疗方法。1958 年开展中西结合群众运动时,曾用动物试验方法,验证杨木接骨的效果,有成功的报导,亦有失败的报导,但均以“不如移植”的结论而放弃不用。
杨氏提纲见杨氏提纲医方纂要条。杨梅丹毒病名。即梅毒性咽炎、喉炎。《 喉科金钥)卷下:' ’风火喉痹肿痛,… … 及杨梅丹毒,上攻咽喉。”
杨梅树皮出《 本草纲目》 。为杨梅科植物杨梅Myrica rubra ( IJour ) Sieb . et zucc .的树皮。苦,温。理气,散痕,止痛,利湿,解毒。① 治肠胃气滞疼痛,痢疾。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跌打损伤,煎服并用米酒少许捣烂外敷;牙痛,煎水漱;目给,煎水熏眼;恶疮,疥癣,煎水洗;火烫伤,研末油调涂。孕妇忌服。本品含杨梅树皮贰、杨梅树皮素、大麻贰( Cannabiscitrin )、揉质。体外试验,煎剂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杨梅树皮素有利尿及路丁样作用。还能抗菌、比咳、祛痰。杨梅树皮贰能收缩血管、兴奋心脏而升高血,公还能利胆、抗炎,但体外试验有致突变作用。杨梅结毒病名。是指梅毒晚期出现的皮肤及脏腑病症。见(霉疮秘录)。又名杨梅痈漏,由梅疮毒邪侵入四肢骨骸关窍之中,走窜经络而成。初起筋骨疼痛,随处结肿,皮色如常,溃烂时色呈紫黑,腐臭不堪;甚者可致脑顶塌陷、鼻崩、唇缺、喉穿、手足拘挛等症。治宜清血解毒。内服搜风解毒汤;若遍体溃烂,筋骨疼痛,内眼仙遗粮方。外敷解毒紫金膏。相当于晚期梅毒。
杨梅毒喉病名。(喉科种福》 卷二:“大麻风,山岚瘴气也。岭南人最多此病,岭以北之淫疮亦大麻
716 杨李
类也,递相传染,人皆畏之而恶之,不齿于人类,然有更衣时,触厕缸秽气而成者,有受湿成之者,不治,与治之不得其法,遂至毒冲顶[,面目口鼻皆烂,臭秽之气,几不堪入鼻,亦有独冲咽喉,痒而且痛,饮食妨碍,其状如石榴去皮,颗颗分明,有界而成板,生于咽喉之内,其色淡红而通亮,无涎丝,无垢腻,日久糜烂,苦不堪言。”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参见杨梅喉癣条。
杨梅痈漏病名。见(外科证治全书》 卷四。即杨梅结毒:见该条。
杨梅圈疮出《 外科启玄》 卷八。即杨梅圈。见该条。
杨梅喉癣病名。《 医贯》 卷三:“草解散,治杨梅喉癣。”系指杨梅疮毒上冲,结于咽喉致喉间溃烂作痛,口出臭秽之气,久不愈者。《 咽喉经验秘传》 :“杨梅结毒癣由生,片白喉中秽气闻,白色变黄才可喜… … 。”治宜清血解毒。方可选用杨梅一剂散。外用鹅黄散。本病乃今之咽部梅毒或喉部梅毒。杨梅痘子出(外科启玄》 卷八。即杨梅痘。见该条。
杨梅癣疮证名。见<外科启玄》 卷八。其形如癣,皮肤干燥,疹痒,破流血水,淋漓秽臭。
杨氏家藏方方书名。20 卷。宋• 杨谈撰。刊于1178 年。本书为作者将其所收藏的方剂汇编而成。内容包括诸风、伤寒、中暑、风湿、脚气等共49 类,1111 方。其中多属宋代医家常用成药处方。杨梅一剂散《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卜三方。麻黄(蜜炙)一两,威灵仙八钱,大黄七钱,羌活、白芷、皂角刺、金银花、穿山甲(炙研)、蝉蜕各五钱,防风三钱。先以山羊肉一斤煎汤,取清汤二碗,加黄酒一碗,将药煎至一碗,令患者空腹将羊肉淡食令饱,随后服药汁,盖被令汗出避风。治杨梅疮,毒气在表者二
杨氏提纲全书见杨氏提纲医方纂要条。杨仁斋著作三种丛书名。宋• 杨士流撰。包括(伤寒类书活人总括》 、(仁斋直指方论》 、《 仁斋小儿方论》 三种。各详本条。
杨敬斋针灸全书2 卷。又名《 秘传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 。原题陈言撰(实系托名著作)。刊于1591 年。本书内容与徐凤《 针灸大全》 基本相同,仅各节的编排次序互有先后,根据本书原刊在文字校勘上颇多错讹来看,似较徐书晚出。但本书却增入各种病证的针穴图达104 幅之多,具有一定的特色。解放后有影印本。
杨氏提纲医方纂要书名。又名《 杨氏提纲)、《 杨氏提纲全书》 。清• 杨旦升辑。刊子1728 年。四卷。本书大多据《 伤寒论》 、《 景岳全书》 、《 本草纲目》 摘录,分门类编。卷1 记述阴阳五行、四诊等;卷2 一4 按伤寒、妇科、儿科、外科分证辑方,附加减法、简便方、救急方。
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见六译馆医学从
书条。
李子出《 滇南本草》 。又名嘉庆子。为蔷薇科植物李PrunuS Salicina Lindl .的果实。除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甘、酸,平。入肝、肾经。清热,生津,利水,健胃。① 治虚劳骨蒸,消渴,腹水,小便不利。内服:生食或捣汁饮。② 治消化不良,嘈杂暖气。煎服:腌李子3 一5 粒。李树干上分泌的胶汁名李树胶,治目聆,透发麻疹。果肉中含天门冬素、谷氨酞胺及Y 一氨基丁酸等多种氨基酸。
李元(十三世纪)元代医生。字善长。山东滕县人。曾任元世祖忽必烈的侍医。
李仁见(四川中药志》 。即李核仁,详该条。李玉明针灸医生。字成章。六安(今属安徽)人。精医,尤擅长于针灸,所治多应手而愈。以针灸闻名于两京,因号“神针李玉”。兼善方药,治疑难重症,每有良效。
李宁北宋医生。号敷水处士。精通医术,平时常以药济人。据载1004 一1007 年(景德年间)曾奉召为万安太后治病。
李生宋代医生。泅州(今安徽盯胎)人。原为儒生,后弃儒从岳父杨介习医,精通医术,曾任医科博士。
李迅(十二世纪)南宋医家。字嗣立,泉州(今福建泉州)人。本以儒学传家,官至大理评事。以医著名,尤精于外科。尝留意医方,对社会上一般士大夫收秘方而不传的陋习深为不满,于是广集医方并亲自试用,有求医者随证赠方。对当时医家视为奇疾的背疽精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于1196 年(庆元二年)编成(集验背疽方》 一卷。所汇集的方剂,不少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李助东汉时医家。号翁君。曾著有(经方颂说》 ,不传。
李听(779 一839 )唐代医生,曾为河中晋绛慈阻节度使。对医学有所研究,爱好收集医方,择其验者,题于他所住的屋内帷簿和墙壁上,写满了效方、验方。
李识(xiong )见李调条。
李呆(1180 一1251 )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拜名医张元素为师,学术上受他的影响较大。当时正处在战乱环境,人们生活动荡不安,常遭受饥饿寒冷和精神刺激,这些因素引起的疾病很多,应用治伤寒的方法往往无效。李果从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体会到这些因素最易耗伤人体元气,提出了“内伤学说”,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并根据《 内经》 关于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的理论,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提中气,自制补中益气汤等新方剂。由于他善于用温补的方法调理脾胃,后世称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流派为补土派。晚年他将学术传给罗天益、王好古等。医学著作有《 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 、(兰室秘藏)、(医学发明》 、(药象论)等。对中医一-- ~一-- ? ? - ? ~州-
七画李717
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肪(fdng 访。925 一996 )宋代官员。字明远。饶阳(今河北饶阳)人。五代时为汉秘书郎,集贤殿修撰,至周又为翰林学L 。974 年(宋开宝七年)与翰林学士卢多逊、王佑、鹰蒙等刊定本草,编成《 开宝重定本草》 二十一卷。
李府见李中梓条。
李驭(j iong 。十三世纪)南宋医家。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字子野,号稀范子。因见古医书文字深奥,庸医妄用药饵误人性命,于是钻研(难经》 、《 脉经》 等古代医书,详加注解,撰有<难经句解》 、《 脉诀集解》 、《 脉髓》 等书。
李怪(十二世纪)南宋医家。字与几。姑孰溪(今安徽当涂一带)人。为尚书左司郎,精于医术,将张仲景《 伤寒论)加以整理,列方于前,类证于后,撰《 伤寒要旨》 一卷。另撰有《 小儿保生方》 3 卷及(医家妙语》 等书。
李修(六世纪)南北朝时北魏医家。字思祖。馆陶(今河北馆陶)人。当过中散令、太医令等宫职。曾汇集一百多人共同辑集《 药方》 一百多卷行世,已佚。
李信宋代医生。别号李车儿。开封人。曾任宋高宗时期的太医院院判,从高宗赵构南渡,迁居南方。
李亮(五世纪)南北朝时北魏医生。曾与王安道向沙门僧垣学医,治病多针药并用,为当时名医李修之父。
李恒O 明医家。字伯常。合肥人。洪武初( 1368 )以医名,选入太医院,摺周府良医,寓居滇阳(今属云南》 ,奉周定王朱棣之命,集《 周府袖珍方》 等。.明医生。江陵(今属湖北)人。随父往粤,性喜旋予,弃儒业医。医名一时。里中病疫者,恒携仆挚药囊偕行,遍诊其病者并投以药。若病者举家不起,则留一仆以伺,日馈薪米,疾愈乃已。
李炳清代医家。字振声,号西垣。江苏仪征人。编著有(辨疫琐言》 等书。
李殉(公元九世纪末十世纪初)唐末五代时文学家、本草学家。字德润。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祖籍波斯。其家经营香药为业。收采海药,加以详论。撰(海药本草)6 卷,已佚。
李勋见李世勋条。
李涉宋代医生。生平不详。撰有<伤寒方论》 20 卷,已佚。
李浩(十三世纪)金代医家。祖籍山东曲阜,五世祖官居滕县。世代以儒学显名。精通医术,很敬慕仓公之为人。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常往来于东平(今山东泰安),为人治病有显效。著有《 素问钩玄》 、《 仲景或问》 、(伤寒铃法》 等书。参见窦杰条。李涛(1901 一1959 年)字友松,良乡(今北京房山)人。毕业于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曾任职协和医学院细菌科、中文部兼中外医史课。1935 年与王吉民、伍连德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医史委员会(中华医
史学会前身)。1946 年任北京医学院医史学科教授、教研室主任,《 中华医史杂志》 主编。著有《 医学史纲》 (1940 ) ,是一部中西医史合编教材。发表有医史论文百余篇,对发掘中国古代医学成就多有贡献。李密南北朝时期医家。字希琶。平棘(今河北赵县)人。精习经方,治病时擅长针药并用。撰有(药录》 2 卷,已佚。
李调宋代人,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一作李洞,字孟言,号搏散生。负气节,善诗。从杨维祯学,卖药于金陵(今南京)。
李菩清代医家。字东白,号梅山。浙江绍兴人。长于J 七科,尤专于痘疹。认为王肯堂之(幼科证治准绳》 博而太繁,学者难于检阅,遂据之于1701 年撮其要而编成(痘疹要略》 一书。论治注重辨别证之虚实和小儿察赋之厚薄,认为痘内发于脏府,外应乎气运,需结合五运六气加以解证,甚至强调“不明三元甲子与五运六气者,不可以业痘科”。另编有《 杂证要诀》 一书。
李象明医家。字石泉。南京人。少学《 周易》 ,因遇疾延东阳(今属浙江)卢氏诊治,即从其习医,尽得其术。医名大播于嘉靖年间(1522 一1566 )。研习医经,积其心得,编成《 医略正误概论》 ,一名《 医异正误》 (1545 ) 3 卷。
李挺(十六世纪)明代医家。字健斋。南丰(今江西南丰)少、。著有(医学入门》 一书,论述外感、内伤、杂病及临床各科疾病,简要易懂;对于习医规格论述较详,对于医学普及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过于强调“医出于儒”,认为学医必先通儒理等,未免失之过偏。
李喧唐代医学家。撰有《 岭南脚气论》 1 卷,已佚。
李谈三国蜀官吏。字钦仲。梓撞涪(今四川梓渔)人。曾为仆射中散大夫,通五经诸子,博学,笃好医方。
李缪(q 泊球)南宋医生。生平不详。著《 瘴论》 2 卷。
李爽(shi 式)辽代医生。析津(今北京大兴县)人。1120 年(保大二年),父处温结交都统萧干,立魏王为天锡皇帝,以爽为少府少监,提举翰林医官。后事败,父子均被杀。
李潭南北朝时北魏医生。清河(今河北省境内)人。善长针灸。
李翱(约九世纪初)唐代人。根据民间传说,撰<何首乌传》 1 卷。
李演(1455 一1566 年)明代文人。字川父。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正德年间(1506 一1521 年)进士,历任山西金事等官职。后来离官,以占文著名于当时。著作较多,其中《 医史》 一书(10 卷)收录古代名医自《 左传》 医和以下到金代李呆,见于史传的五十五人,又采诸家文集所载自宋代张扩以下到张养正共十人,还补写了张仲景、王叔和、王冰等医家的传记,每传记之下各附有论述,为现存最早的医史人
7 18 奎
物小传的专书。但这部书不仅有遗漏,而且论述有偏误,名为《 医史》 ,实际是从古代有关文献中收集起来的部分医史人物传略。
李瞻明代医生。号小塘。仪真(今江苏仪征)少、以眼科著名,有七十二问,按照七十二个证候去辫明内外障眼的病情和预后。
李一乐见李中梓条。
李士材见李中梓条。
李大参宋代医生。生平不详。著《 伤寒指南论》 1 卷,已佚。
李与几见李怪条。
李千乘宋代人。生平不详。撰《 黄庭中景经注》
李川父见李镰条。
李之材明末医家。字素庵。祁阎(今安徽祁门)少、初习儒,后究心于医。70 余岁时积一生之经验辑成(医宗领要》 (约1628 一1644 ) 2 卷。首载生长原始,继述内外景,运气、诸证诊切等,以合人之生成、患疾、治疗之序。常以《 河图》 、《 洛书)叩求医理。李之和清医家。字节之。清平〔 令属河北)人。于潜心经学之余,旁及医、卜、星、算、音乐,著述甚多。医书有《 漱芳六述》 、《 六述补遗》 、《 外科六述补遗)、《 本草杂著>等。
李小有清少、。字长科。淮南人。因妻难产,经用“草麻子法”而无恙,因是发愿辑成竹林寺僧所撰之《 胎产护生篇》 、《 妇科秘方》 ,采录妇产验方,记述产家要诀等。
李小塘见李瞻条。
李子仁见《 四川中药志)。即李核仁,详该条。李子郁见李言闻条。
李子建宋代医家。生平不详。研讨仲景之书八年,认为伤寒无恶证,而庸医往往误投药剂伤人,撰有《 伤寒十劝》 1 卷。
李子乘宋代人。生平不详。注(太上黄庭外景经), 3 卷。
李子野见李啊条。
李子毅清代医家。字庆申。湖北薪水人。长于诊治痕病等证,撰有《 痰病法门》 一书,列述痰病总论,认为轻微易治者为痰,迟重难治者为瘪病。对痰疡之鉴别、内治、外治、禁用宜忌、饮食服药,均有论述,并附自己临证经验和所集验方,为论述此类病证之专书二
李子豫晋代医生。生平欠详。
李元孙南北朝时北魏医生。馆陶(今河北馆陶)人。世代业医,其父李亮、兄李修,均为当时名医。各详本条。
李元忠南北朝时期医生。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精医,治病不问贫富。
李元基清外科医生。广东龙门人,善医药,擅外科跌打诸伤之诊治。有妇人坠楼头破气绝,元基先灌以丸,即苏,随捣生药,敷之数日,颅骨自合。又有入山误触机驾者,箭入足躁骨,为之敷药,链出而愈。
其效多类此。
李云卿(?一988 )五代时医家。通经史、善医药,隐居庐山,各地远途来求医者甚多。李车儿见李信条。
李无垢明末清初医生。字元素。钱塘(今杭州)人。南京太医院医士,公元1656 年寓居嘉兴。著名文学家朱彝尊间访之。李氏撰注《 本草经》 ,多有新义。如认为吉贝子不宜久服,娓娓数百言。朱妻病热20 余日,诊为触暑,投甘瓜井水而愈。所著书无存。
李中立明代官吏兼本草学家。字正宇,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其父李尚衰曾中进士,他亦考中进士,曾任大理寺评事等官职,兼通医术,尤精于本草,于1593 年编撰成(本草原始》 一书(1612 年刊行)。其特点是对本草名实、性味、形态等加以考证,并绘制插图,图旁附注药物优劣标准、采取季节、入药部位,另附炮制方法,为继(图经本草》 之后的一部优秀本草图谱,可谱我国较早的一部生药学性质的本草著述。
李中梓(1588 一1655 )明末医家。字士材,号念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曾祖李府(字一乐)为地方武官,因抗击俊寇入侵而牺牲,父李尚衰(字补之)中进士,曾在兵部任职。他年轻时,博览群书,曾考科举,后因多病及儿子被庸医治死而究心医术,钻研古典及名家著述,用于临证,常有奇效,求治者很多。士材对《 内经》 、<伤寒论》 等古医籍,以及宋元名家之说研读较深,受张元素、刘完素、李泉、朱震亨、薛己、张景岳等之说影响,并常与王肯堂、施笠泽、秦昌遇等名医交往而相互切磋琢磨。他的撰述较多,行于世的有<内经知要》 、《 士材三书)、《 医宗必读》 、《 雷公炮炙药性解》 、《 伤寒括要》 、《 颐生微论》 等书;由于主张采用各家之长,立论审慎而平正,常能由博返约、提要钩元,故流传很广。在医理上,他主张肾脾并重,强调结合临证实际而施治,并注重扶正。但由于过于强调重视阳气,以及主张古今元气之厚薄不同,在立论上或失之于片面。
李月池见李言闻条。
李文来(十七世纪)清代医家。字昌期。安徽婆源(今属江西)人。精于医术,与汪昂同时并稍晚,曾把汪昂所著(医方集解)、(本草备要》 二书分类排纂,撮要合编,并补充部分伤寒、杂证,末附汪昂所作《 二焦命门辨》 一篇,并经汪昂校正差误,称为《 医鉴》 (刊于1686 年),又称(李氏医鉴》 。
李文荣见李冠仙条。
李文渊清代医家。字静叔。又字叔卿。山东益都人。编有《 得心录》 一书,已佚。据<四库全书提要》 称,该书包括十九方,皆为自制,其中包括为照顾贫穷人无力购买人参等贵重补药而创制的代用方剂。
李文煌清官吏。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公元1652 年进士。喜好医方。因幼科最难调治,其中痘疹传变尤速,故留心辑访良方。后得《 建松堂简易痘
七画李719
疹良方》 ,一名(济幼慈航)6 卷,刊刻行于世。首绘儿面应身图,次述认痘、禁宜、服药、痘脉、部位、顺逆、痘疹传变等。
李少君西汉时人。兼懂医术,曾向汉武帝宣扬服食追求长生不老等荒诞之说。提出用黄金作饮食器皿可以成仙。
李少颖见李世英条。
李长科见李小有条。
李正宇见李中立条。
李世英南宋医家。字少颖。世代精于外科,从事医疗五十余年,有丰富的外科治疗经验。整理家传积世秘方,参考古今诸家论说,于1242 年(淳佑二年)编成(痈疽辨疑论》 2 卷。
李世劫(583 一669 )唐代医家。字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曹县)人。以医名,本姓徐,因避讳改名李勋。唐太宗、高宗时身居要职。657 年曾与许孝宗、孔志约等参与并领导(新修本草>的编写和颁行工作。他个人撰有注(本草药疏》 和(脉经》 1 卷。李可大明代医生。字汝化。祀县(今河南祀县)人。先业儒,考取诸生。后因母病学医,医病效果较好,名振当地,曾任太医院修职郎。
李石浮见李维麟条。
李东白见李菩条。
李东垣见李果条。
李东璧见李时珍条。
李用粹见李惺庵条。
李立之宋• 儿科医生。临安(今杭州)人。以擅长儿科名闻一时。据传有儿患乳搐心者,婴儿忽暗哑,不能出声。令以被裹小儿,掷之于地,儿大惊,遂能声言。时人称其医术高明者。
李玄伯(?一860 )唐代医家。847 一860 年(宣宗时期)太医,宣宗迫求长生不老之药,李与方士炼丹进献,帝饵之而背生疽。鲸宗立(860 年),将李与方士王岳、虞紫芝等俱诛死。
李西垣见李炳条。
李当之三国时药学家。一作李诌之,是著名外科学家华佗的弟子。对本草学有一定研究,曾著有《 李当之药录》 、《 李当之药方》 、《 李当之本草经》 。这些药物学著作虽然都已散佚,但有的内容曾被后世药物学著作所引用。
李延是(十七世纪中叶)清代医家。初名彦贞,字我生;一字期叔,号辰山。华亭(上海市松江)人。长于脉学,汇集脉学文献七十余种,结合家学及个人经验,编成《 脉诀汇辨》 (1662 年刊行)一书,其中包括引用其叔李士材(诊家正眼)二十八脉、缪慕台遗稿、周梅屋(独得篇》 、张景岳《 类经》 等书,其引用诸书,皆注明出处,便于考证。另补订贾所学所编的《 药品化义)、(辨药指南》 二书(均成于1644 年)。李仲元清代医生。字履乾。陕西三原人。研究医书,间或为人治病。
李仲南元代医生。与孙永贤合著《 水类铃方》 。李伦青见李纪方条。
李庆申见李子毅条。
李庆嗣(十二世纪)金代医家。洛州{今河南水年、肥乡一带)人。因科举不中,弃而学医。n49 一1152 年(天德间)大疫,广平(今河北省属)贫苦群众往往全家染病,李氏救治无数。著有(伤寒纂类》 、《 考证活人书)、(李庆嗣伤寒论)、(针经)等书。年八十余而终。
李汝化见李可大条。
李汤卿元末医家。与刘完素、三传弟子王青字同时,学宗刘完素、张子和,尤重经络运气学说。创轻、清、暑、火、解、甘、淡、缓、寒、调、夺、湿、补、平、荣、涩、和、温十八剂。于病证立名,不循旧说。撰<心印纷珠经》 ,述经络、运气、脉法、病证、伤寒及方药等。后世评其书“微而减,约而达”,足见其简明实用。朱伪之父传其术。
李守先(1736 一?)清针灸家。字善述。河南长葛人。少学针6 年未尝稍懈,然不敢轻试于人。公元1786 年以针刺疟大有效而始自信。因见针灸专书多古奥难窥,撰(针灸易学》 (1789 ) 2 卷,前论古人针法,后述己所亲历治验及心得见解者,浅显易读,便于后学。
李守钦明代医家。号肃庵,又号洞元真人。祀水(今河南荣阳)人。因病习医,崇信主观唯心论的太素脉,认为太素脉能决生死病夭和预知人事。著有《 方书一得)、《 太素精要》 ,皆佚。李守道明医生。字存吾。浦城(今属福建)人。少治经史,因读华佗传,谓:狱吏畏法,不敢受遗书,易不授吴普、樊阿,仅为五禽戏耶?攻读岐黄,细思《 素问》 、《 灵枢》 之旨,久之而悟。诊疗辨析阴阳.且试辄验,尤重疗贫儿。遇求乞医者,罄笼不取值。贫者赖以全活,多诣门、加额颂祝之。李观民宋代官吏。官南康守(今江西南康)。生平不详。集有《 集效方)一卷。
李纪方清代医家。字伦青。湖南衡山人。因得到其外祖父王慎微秘传的白喉验方,因而长于治疗白喉,并于1882 年编撰成《 白喉全生集)一书(1883 刊行)。
李辰山见李延是条。
李辰拱(十四世纪)宋元间医生。延平(今福建南平)人。曾从医家杨仁斋游,取其《 活人括例》 ,经三十余年的研究,编为(伤寒集成方法》 ,并补杨氏之缺,于1318 年(延枯五年)著《 胎产救急方)一卷。李时育见李熙和条。
李时珍(1518 一1593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和科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薪州(今湖北薪春)人。父亲李言闻在当地以医术知名。他曾考科举,后弃儒业医,继承家学,更注重研究药物,重视实践,曾广泛参考历代医药及其他有关文献八百余种,并亲自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向广大劳动群众举凡渔人、农民、工人、车夫、猎人、皮工、铃医等请教,重视药物的临床作用,通过亲身服药、临床观察及有关实践,对药物进行研究、比较、分析、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不
720 李
2 呀
少关于药物产地、品种、药名及治疗作用方面的错误。经过二十七年的艰苦实践,著成《 本草纲目),书中共收药物1892 种,是明代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著作,无论在药物分类,鉴定、采集、炮制、保藏等各力面,都有突出成就,对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敢于否定前人的错误,对统治阶级竭力提倡的服食炼丹等迷信邪术也给予坚决抨击。认为药物的性能可以用人力加以改造,使其符合人们的需要。对白然科学的其他部门如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等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尤其是生物分类学,具有进化论思想,较为突出,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著名科学家。(本草纲目》 自十七世纪起,先后传到亚洲及欧洲不少国家,受到有关医生和科学家的重视,评价很高,其中不少部分已被译成英、法、德、拉丁、日等几种外国文字,日本且有日文全译本。其他著作有《 濒湖脉学》 、《 奇经八脉考》 等书,在针灸学和诊断学上也有一定贡献;另有(五脏图论)、(命门考》 等,已佚。
李岚溪见谢毓秀条。
李近底清医家。字鸽亭,北京密云人。童试未第,发奋精研医理,钩深索隐3D 余年,颇有心得。远近长医者无不立应。祁州某药行少主,染病岁余,诸医束手。延之诊治,脉象平和谓无病。然病象日剧,因细思之,诊为用药过多而中毒,急用甘草4 两,服后即愈。撰有(医学自迩)、<启蒙》 等书,未梓。/李希岂见李密条。
李含光(682 一769 年)唐代本草学家。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博览群书,而以医名。撰有《 本草音义)2 卷。
李言少宋代医生。生平不详。著《 婴孩病源论》 1 卷,已佚。
李言闻明代医家。字子郁,号月池。薪州(今湖北薪春)人。名医李时珍之父,精研医药,对李时珍很有影响。著有《 四诊发明》 、《 痘疹证治》 等书,已佚。并对宋代崔嘉彦的(脉学举要)加以删补。李补之见李中梓条。
李叔卿见李文渊条。
李尚衰参见李中梓条。
李明之见李果条。
李明远见李防条。
李明甫宋代医生。东阳(今浙江东阳)人。精通针法,曾用针术救活义乌县令心痛垂死症。李昌期见李文来条。
李念教见李中梓条。
李诌之见李当之条。
李肃庵见李守钦条。
李孟言见李调条。
李药师明代医家。生平事迹不详。著有《 金媲秘论>十二卷,佚。根据(四库全书提要》 所载该书的自序,可知这本书专论治眼病方法。所谓“金媲”是引用佛书金讹刮眼的说法。
李柱国西汉时医家。为汉成帝侍医,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李柱国曾校汉以前的医经、经方共18 家490 卷(包括(黄帝内经》 ),进行校订,对保存当时医药文献有一定贡献。
李思祖见李修条。
李钦仲见李谈条。
李修之见李惺庵条。
李俊良太平天国医生。广西人,原经营药材,兼通医理。太平天国时(1851 年),洪秀全在永安染疾,他为之治疗,亲为调剂而愈,被封为国医。1853 年升为摧捡点。曾在南京征聘医士,选办药材。又任内医长,并率诸医为东王杨秀清诊治眼病。1854 年封补天侯。1856 年因太平军内江而催难。李洞元(公元七世纪)唐代医生。在唐太宗时为医博士。《 齐东野语》 记述:长孙后怀高宗数日不能分娩,李以针刺催产获效。
李冠仙晚清医家。字文荣,别号如眉老人。江苏丹徒人。因受喻昌所著《 寓意草》 一书启发,将自己临证医案于1825 年整理成(仿寓意草》 一书(1887 年刊行)。晚年于1849 年撰《 知医必辨》 一书(1918 刊行),认为张仲景之方不偏不倚,而后世自王叔和以下无不有偏,至金、元四家愈甚,至于明张景岳则更偏。李氏有一定见解,也反映出尊古倾向。李核仁出《 吴普本草)。又名李仁、李子仁。为蔷薇科植物李Prunu : salicina Lindl .的种子。甘、苦,平。散疥,化痰,利水,润肠。① 治跌打损伤,察血作痛,痰饮咳嗽,脚气,水肿,便秘。煎服:6 一12 克。② 研末调敷治蝎子鳌伤。孕妇慎用。本品含苦杏仁贰。
李根皮出《 名医别录》 。又名甘李根白皮。为蔷薇科植物李PrunuS salicina Lindl .根皮韧皮部。苦、咸,寒。入肝经。清热,止渴,下气。① 治消渴烦热,奔豚气逆,痢疾,赤白带下,热淋。煎服:6 一9 克。② 煎水含漱治齿痛;烧存性,研末调敷小儿丹毒。李振声见李炳条。
李虔纵(七世纪)唐代医生。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武则天时为侍御医,与张文仲、韦慈藏齐名。公元八世纪以来,医家皆推三人为首。李翁君见李助。
李逢吉(757 一835 )唐代医生。字虚舟。陇西(今甘肃陇西、武山一带)人,通方书,自调药剂,为父疗治瘤疾。
李健斋见李挺条。
李继昌(1879 一1982 )字文祯,云南昆明人,世代业医,祖籍上海。明末避乱入滇定居,承家学,广集民间秘验,诊余习西医。曾举办中医讲习班,成立神州医学会云南分会,编(神州医学报》 。曾将家藏厉代医书捐赠国家,擅长伤寒、温病,撰有《 李继昌医案》 、《 伤寒衣钵》 等。
李继皋唐代医生。撰有《 南行方)3 卷,已佚。李梅山见李菩条。
李盛春明医家。初业举,后改习医。远宗仲景,近探薛己,考古证今,审察运气。汇成<治伤寒全书一~咋-一~~一~一~一一.. . . ? ? ? .一― 一一
李严721
研悦2 ,以及冤脉理原始2 、《 病机要旨》 、《 小儿形证研悦少等书。
李虚舟见李逢吉条。
李常在东汉医生。据史料记载,常以道术治病,似为巫医。
李崇庆宋代人。生平不详。撰《 燕台集》 5 卷.已佚:
李惟熙宋代医生。舒州(今安徽舒城)人。喜爱研究植物,对一些药用植物的药性能提出一定的见解。
李深之宋代医生。生平不详。著有《 李深之手集方》 :
李隆基(685 一762 )唐代皇帝,即唐玄宗,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知音律、戏剧,善医识病。开元十一年(723 ) ,主持编成《 开元广济方》 5 卷,颁行天下以救疫病。
李维麟明代医家。字石浮。江苏常熟人。精于察脉,著有《 内经摘粹补注》 、<医宗要略》 ,已佚。李朝正南宋医家。平江府深阳(今江苏课阳)人,为平江知府。1154 年(绍兴二十四年)辑有《 备急总效方》 40 卷,已佚。
李期叔见李延是条。
李斯炽(1892 一1979 )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留校任教。曾从成都名医董雅庵学书法古文,并习医,后即以医为业。历任四川国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四川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成都中医学院院长等。钻研中医典籍及历代各家论述,造诣颇深。他认为温病学说是在伤寒基咄上的补充发展,应予融汇一炉。临床经验十分丰富,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并吸取西医之长,对水肿、肺脓肿、流感、心包炎等治疗有独到见解,发表专论。主要著作有(中医内科杂病讲义》 (1955 )、《 李斯炽医案》 (1978 )等。
李惺庵(十七世纪)清代医家。字用粹,又字修之,上海市人。先业儒,因有家传而旁通医术,博采前代多种医籍,以《 内经》 为主,旁及张仲景、刘完素、张洁占、李东垣、朱丹溪等名家之说,编成弋证治汇补》 一书(1687 年),汇集古人关于内科杂证的诊治经验,删繁存要,条理较清晰,论述亦较详尽实用,流传较片。另有《 旧德堂医案》 一书,为其弟子唐玉书据记录整理而成(辑人(三三医书》 中)。
李嗣立见李迅条。
李鼎铭(1881 一1947 )原名丰功。陕西米脂人。凛生,初以教书为生,后返卿行医,医术高明。历任陕甘子边区米脂县参议长、边区参议吊、氯面长一汤区政府副主席。提出’‘精兵减政”,重视扫盲、普及卫生知识,拥护中西医团结合作,为边区培养中医等,作出了一定贡献。
李静叔见李文渊条。
李端愿宋代医生。与生平不详。撰有《 简验方》 1 卷,已佚。
李熙和清代医家。字时育。江苏常州人。于
1693 年编纂成《 医经允中》 • 书,包括医学理论、诊脉、用药等论述。
李德润见李殉条
李澄心(1272 一灼元氏家:名鹏匕。九华(令安徽青阳)人,曾遇宫姓者授予延寿养生之术。后以其说并搜诸书,集成《 三元延寿参赞书》 (1291 ) 5 卷。以天地人为纲,以起居饮食之节为目,凡经书之要旨,传记之附载,方书之禁忌,卦画之图说,皆予列述:书收《 道藏》 。
李履乾见李仲元条。
李赞华见耶律倍条。
李濒湖见李时珍条。
李憋功见李世勋条。
李氏医鉴方书名。10 卷。清• 李文来撰。刊于1686 年。本书编者将汪昂《 医方集解)与《 本草备要》 重新分类,合为一书,并参考其他有关医方著作纂集而成。书中将疾病分为60 余大类,按病载方,方后释药。书后并附用药加减、治法提纲等。李穷白玛见舒卡• 年姆尼多吉条。李根皮汤(圣济总录》 卷七十一方。李根白皮八两,半夏(汤洗)七两,炮姜、桂(去粗皮、各四两,赤获菩(去黑皮)三两,人参、炙甘草各二两,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煎,去滓服。治责豚气冲心,吸吸短气,发作有时。李翁医记医案著作。清• 焦循记述。本书所述多为李炳治愈的疑难病案。每案l4J 明病因、病理、立法处方。
李演医史医史著作。原名徽医史》 。十卷。明• 李镰撰。刊于1515 年。本书编录了明代以前的名医共72 人的传记,其中卷1 一5 从历代史书(包括(左传沉《 史记》 以厂至《 元史夕)中辑录医家列传;卷6 一10 作者参考有关文献,补写r 张仲景、:上叔和等• 些占代医家的传记。
李中梓医案书名。明• 李中梓撰。本书共收医案50 多则,不分门类,不立标题,大多为内科杂病疑难治案。作者长于脉诊和辨证,处方灵活,案语明晰。初未刊行,后收入李延是《 脉诀汇辨》 中。李当之本草经书名。见《 隋• 书经籍志》 。l 卷,三国时李当之撰,已佚。
李奉时服气法气功功法:一种静功调息法。见于《 云岌七签• 内丹》 。其操作方法:① 功前准备,行动前先活动四肢,令四肢舒缓,再行炼功。② 调身,安定神气,取仰卧式,不用枕。服气随时可行。天气以睛朗日为佳,每日五更时服第一服。③ 作法:每欲服气,如婴儿吮乳。气息似闷,即咽之依前。吮咽大闷即放,令[- 1 出甚须微细。每咽使心送到脐下,有病心送到病处。当服之时,须闭目,专意,握固,安定神气方可为之。
李东垣食物本草见食物本草条。李氏经验广集良方见仙拈集条。李真人一十六字妙诀即十六字气诀。详该条。严观明代医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精于医
722 严巫两
术,治病不拘泥于古方,长于用药,很有胆略,尤其善于用附子,人们叫他“严附子”。他的弟弟严泰,继承他的医术,精于治疗伤寒。
严洁见洪炜条。
严泰见严观条。
严景明代医生。字克企。原籍姑苏(今江苏苏州)。祖父严道通,以医业起家,后来迁居金陵(今南京一带):永乐(1403 一1424 年)年间,在太医院学医,后行医,有医名。
严三点南宋医生。佚名。三点为别号。江西良医传其诊脉时以三指稍事点触,即能知六脉之所病,故以三点名之。《 齐东野语》 谓其“别有观形察色之术,姑假此以神其术”。撰有《 脉法撮要》 一卷,已佚。
严子礼见严用和条。
严子成元代医生。字伯玉。先代为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后迁居秀州(今浙江嘉兴)。精通医药,被称为“药师”。
严云会清医生。字位夫。广东顺德人。善疗目疾,远近就诊者甚众。有重病者许以重金求治,严氏治愈其病并不受其金。子凤诏,为诸生,传其医术。严长明清代官吏兼文人。字冬友,又字道甫。江苏江宁人,曾任内阁侍读等官职。博通古今,能诗文,编修书籍二十余种,其中有<素灵发伏》 一书,未见流传。
严用和南宋医家。字子礼。庐山人。从名医刘开学习,精通医术。主张结合时宜治疗疾病,反对套用古方,通过长期临证实践,将亲身应用有效药方及古人可用之方汇集整理,于1253 年(宝佑元年)编成戈济生方》 10 卷。
严冬友见严长明条。
严冬荣清医家。字桂岩。江苏泰州人。承家学精喉科:尝谓医宜审证用药,不可执死方治活病。如白喉,时医多宗养阴清肺法,不论病有寒热虚实之异,执一例百,收效者鲜。因以用辨证法治以汗、下、温、清等,则往往有验。
严西亭见洪炜条。
严防御(十二世纪)南宋医生。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人。善治痢,在杭州一药铺坐堂。曾因治愈宋高宗的“冷痢”而著名。
严克企见严景条。
严伯玉见严子成条。
严附子见严观条。
严道甫见严长明条。
严道通见严景条。
严氏济生方见济生方条。
严氏济生续方见济生续方条。
巫方见巫妨条。
巫医指用画符、念咒、祈祷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作为治病手段的人。巫医,在殷商时期以前就已经出现。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人们遂有鬼神致病等迷信思想产生,这是巫医产生的历史根
源。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对疾病逐渐有了认识,医、巫的斗争日趋尖锐。两千多年来我国医学一直沿着唯物的道路发展,巫医从未取得统治地位。到建国后,巫医已被消灭。
巫妨一作巫方,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尧帝之臣。据《 诸病源候总论》 载:巫妨著有《 小儿颅自经》 ,后世不传,是为小儿方之始。
巫咸上古时代巫医,相传为帝尧之臣。巫彭上古时代巫医,相传为黄帝之臣。两卫脾所主之肌肉为脏腑的外卫,循行于皮肤之中的卫气为体表之外卫,合称两卫。《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两井天井、肩井两穴的合称。详见两间条。两气O 真气与邪气。《 灵枢• 胀论》 :“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两种邪气。(素间• 痹论》 :“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两仪易学术语,出《 易• 系辞上》 。指由太极之气而分生的阴阳二气,参见“太极”条。两间手阳明大肠经二间、三间两穴的合称。《 针经指南• 标幽赋》 :“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杨继洲注:“两间者,二间、三间也;两商者,少商、商阳也;两井者,天并、肩井也。言六穴相依而分别于手之两支也。”
两实与两虚相对。《 内经》 有二说:O 指气候正常,体质健壮,不为客邪侵害。(灵枢• 百病始生》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指人的正气充盛厂又在岁时满的盛年,(人实岁实)感受了随异常气候而显现的病邪(虚风)仍会有疲劳困倦、寒热相间等症。《 灵枢• 九宫八风》 :“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两商少商、商阳两穴的合称。详见两间条。两焦指中焦上焦。《 灵枢• 五味论》 :“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两颐推拿穴位名。出陈氏《 小儿按摩经》 。位于上口唇两旁。作为望诊处之一。(幼科推拿秘书• 穴象手法》 :“两颐,在上口唇两旁,即腮也。”《 针灸大成》 卷十:“更有两颐胚样赤,肺家客热此非宝。”两额推拿穴位名。位于太阳穴的上方。《 幼科推拿秘书• 穴象手法》 :“两额,在太阳之上。”两丸冷证名。丸,即翠丸。见(兰室秘藏• 阴痪阴汗门》 。又称两外肾冷。多因肝经湿热所致。症见肇丸冷,或前阴、民臀皆冷,阳痪,阴汗如水,小便淋沥或黄或赤燥臭。《 证治准绳• 杂病》 :“溺黄操臭淋沥,两丸如冰,阴汗浸,两股阴头亦冷。”治宜清化湿热为主。用柴胡胜湿汤、固真汤,冬月用清震汤等方。参见两外肾冷条。
两止汤《 辨证录》 卷三方。熟地黄三两,山茱英、麦门冬各一两,五味子、白术各五钱。水煎服。治脐中出血。
两归汤《 疡医大全》 卷十三方。麦门冬、熟地黄各一两,丹参、获神各三钱,生酸枣仁五钱,黄连二钱。水煎服。治耳鸣。
两仪奋《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人厂
七画两723
参四两至半斤,熟地黄一斤。水煎二次取浓汁,加白蜜四两至半斤收膏,冲服。治气血两虚,身体消瘦,短气乏力。若劳损咳嗽多痰,加贝母四两。
两头发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四。又名满天星、广绵背发。系有头疽生背部,疮形两头小者。证治同有头疽。
两头尖出《 本草品汇精要》 。为竹节香附之别名,详该条。
两头根见《 浙江中药手册》 。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两地汤《 傅青主女科》 卷上方。生地黄(酒炒)、玄参各一两,白芍药(酒妙)、麦门冬各五钱,地骨皮、阿胶各三钱。水煎服。治肾脏火旺水亏而致的月经光期量少者。
两面针O 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入地金牛之别名。.见《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为虎刺之别名。各详该条。
两钓骨指左右颗骨的下领关节窝。<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 ‘两钓骨名曲颊,即上颊之合钳,曲如环形,以纳下牙车骨尾之钩者也。”
两胁痛证名。见《 慎斋遗书》 卷九。多由邪袭少阳,月干胆湿热蕴结,或痰察阻滞所致。有外感、内伤之分。《 杂症会心录》 卷下:“两胁之痛皆属肝胆为病。内伤者,不外气血两端,外感者,责在少阳一经而已。”治宜和解少阳,行气行血、化痰祛癣等法。参见胁痛、外感胁痛、内伤胁痛等条。
两手托天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少林内功》 。两手屈肘仰掌置于两腰,指端向前,两手缓缓上举过头,再徐徐而下收回至腰部。
两手摄空证名。简称撮空。指患者神昏时,两手向空作抓物状。常与循衣摸床等症同时出现。不论见于实证或虚证,多属病情危重。《 普济本事方》 卷九:“又有人病伤寒,丈便不利,日哺发潮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直视喘急。• • 一若大便得通而脉弦者,庶可治也。与小承气汤一服,而大便利,诸疾渐退,脉且微弦,半月愈。”《 张氏医通• 神志门》 :“循衣撮空摸床,多是大虚之候,不问杂病伤寒,以大补之剂投之,多有得生者。”参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条。两叶豆苗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豆科》 。为歪头菜之别名,详该条。
两外肾冷证名。外肾,即翠丸。见《 兰室秘藏• 阴赓阴汗门》 。又称两丸冷。《 证治准绳》 :“两外肾冷,两稗枢阴汗,前阴疾弱,阴囊湿痒操气,宜柴胡胜湿汤。”参见两丸冷条。
两阳合明指“阳明”的涵义及其阳气旺盛的特点。《 素问• 至真要大论》 :“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两阳”指太阳、少阳,太阳与少阳相合.阳气明盛,故称为阳明。高士宗《 素间直锄:“有少阳之阳,有太阳之阳,两阳相合而明.则中有阳明也。”
两阴交尽指“厥阴”的涵义及其阴尽阳生的特
点。《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指太阴、少阴,厥阴在太阴、少阴之后,太、少二阴交尽,阴气已极,阳气得生,故称厥阴。《 素问直解》 :“由太而少,则终有厥阴。有太阴之阴,有少阴之阴,两阴交尽,而有厥阴也。”两钓骨伤病名。脑骨伤之一。即颖下领关节窝部损伤。见《 医宗金鉴》 卷八十八。多由打扑所伤。耳肿腮胀,痕血、疼痛、牙关紧急,不能嚼物。治疗参见颧骨伤条。
两胁下痛证名。指两侧胁肋下疼痛。多由气滞痰凝癖阻所致。亦可见于肝咳。《 素问• 咳论》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详胁痛、胁下痛各条。
两胁里急证名。出《 素间• 至真要大论》 。指两侧胁部里急牵紧。参胁痛里急条。两胁刺痛证名。见《 儒门事亲• 治病百法》 。指两侧胁肋部疼痛如刺,多由气结、血疲、癖积及疫病之气等滞而不散,络脉受损所致。详肺邪胁痛、死血胁痛、胁痛、食积、运气胁痛各条。
两胁肿痛证名。指两胁部肿胀疼痛。多由湿热而致。(张氏医通• 诸痛门》 :“两胁肿痛,或腹痛,或小便墙滞者,属湿热。”用龙胆泻肝汤。《 辨证录• 胁痛门》 载有右胁肿痛是脾火内伏,疲血存注不散而致,用败寮止痛汤。
两肤(q 。区)疼痛证名。指腋下胁上部疼痛。《 金匾要略• 腹满寒病宿食病脉证治》 :“跌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肤疼痛,此虚寒从卜匕也,当与温药服之。”参肤胁肋痛条。两虚相得指人体正气先虚,复感受虚邪,两虚相合而发病。正气虚是形成疾病的内在因素,六淫邪气是引起疾病的外部因素。《 灵枢,百病始生》 :“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脚麻木证名。指两脚部肌肉麻木不适感。见《 医学入门,痹风》 。(张氏医通• 麻木》 :“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燎者,二妙加牛膝作丸;不应,少加肉桂。”参见手足麻木、半身麻木条。两睑赤烂病证名。《 秘传眼科龙木论厂“口之两睑赤烂者何也?,• • … 风邪客于揍理,湿气相争,停于两睑,目时赤烂,湿之故也。”参见眼弦赤烂条。两睑粘睛病名。《 秘传眼科龙木论》 :“此眼初患之时,或痒或痛,年多风赤,睑中有疮。因热在肺隔,脾胃风塑,致令两睑相粘。即宜钩割熨烙,服排风散。”
两感伤寒病名。指阴阳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素问• 热论》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又:“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谱言;三口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注解伤寒论》 卷二:“表里俱病者,谓之两感。”(伤寒标本心法类董》 卷上:
724 两豆克更
“两感谓一日太阳少阴两证俱见,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二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前六经之证是也。小柴胡汤、凉隔散、五等散、天水散、通圣散、双解散、大柴胡汤可选用之,热势甚,欲可卜者,三一承气汤或解毒合承气汤_”气重订通俗伤寒论• 两感伤寒》 :“两感伤寒一症,俞氏求原固确,惟救里救表,其间先后缓急,当消息之。如下利不l 上,肢冷筋吊者,则先救里。若下利尚微,足筋不吊,而头身剧痛,发热恶寒者,宜先解表、随证权变可也。”又:“仲景谓两感病俱作,治有光后。朱南阳谓宜先救里,以四逆汤;后救表,以桂枝汤:”参见伤寒茶。
两手研子骨见研子条。
两阳相熏灼两阳,指风温病邪及艾火或温针等温热之法。《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i 胃阳热的病记‘误用艾灸或温针熏迫汗的方法,火邪与阳热两种阳邪互相熏蒸播灼,会导致火毒内攻,伤津动液。
两点加压法骨折固定方法之一。用于有侧方移位的肚骨、股骨干骨折。用两个压垫,相对放于侧方移位骨折的内外凸出.傲,并于压垫上放好夹板,用绳带紧缚三道,使侧为一移位之骨折端逐渐复位。豆卷见《 本草便读》 。为大豆黄卷之简称,详该条
豆菜见《 贵州民间药物》 。为歪头菜之别名,详该条。
豆豉见(本经疏证》 。即淡豆豉,详该条。豆盏见<中药材手册》 。即白豆寇,详该条。豆须子见屯山东中草药手册》 。为冤丝子之别名,详该条。
豆豉灸即豉饼灸,见该条。
豆豉法古代卜胎毒法之一。取淡豆豉煎为浓汁,频频喂服,适宜于胎察怯弱,体质不强,而有胎毒内蕴的婴儿。
豆豉饼仆、学入门》 卷七方‘。淡豆豉适量。为未,用唾液和作饼,如钱大半分厚,置患处,以艾灶在饼1 _炙,饼卜换药。治痈疽肿硬不溃,溃而不敛,及顽疮、恶疮。
豆豉姜见(南宁市药物志》 。又名澄茄根、木姜r 根;为樟科植物山鸡椒Litsea 。ubeba ( IJour . ) Pers .的根。分布长江以南各地。辛,温。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治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胃痛,跌于J ’损伤:煎服:6 一9 克(鲜品巧一30 克)。根含挥发油,内有异胡薄荷醇、胡萝卜街醇贰。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在体外还能杀灭丝虫幼虫。
豆寄生见《 植物学大辞典》 。为冤丝之别名,详该条。
豆斑鳌见《 国药的药理学》 。为葛上亭长之别名,详该条。
豆渣石出<盘山志》 。为麦饭石之别名,详该条。豆渣草见《 四川中药志)。为狼把草夕别名.详
该条。
豆渣莱见《 陕西中草药》 。为金盏银盘之别名,详该条。
豆稳干见《 广西中药志》 。为山捻子之别名,详该条。
豆范丸.(奇效良方》 卷十三方。垠肉豆范、喂草豆范、炙批把叶、砂仁、母厂香各十两,木香、墨、沉香各半两,地榆二两。先将墨锻烧,再同余药为末,粟米饭为丸,樱桃大,每服二丸,食前米汤送下。治白痢腹痛。.《 症因脉治》 卷一方。草豆落、吴茱英、益智仁、青皮、姜黄、麦芽、神曲、半夏、甘草(一方无姜黄)。治寒积胃肮作疼,及寒积腹痛,脉沉紧者。豆盏壳见(饮片新参》 。为白豆盐壳之处方名,详该条。
豆孤饮《 世医得效方》 卷五方。陈米一两,肉豆寇(面裹垠)、五味子、赤石脂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二钱,粟米汤调下,日三次。治滑泄。豆范散<小儿药证直决》 卷下方。豆范、丁香各五厘,硫黄一分,滑石三分。为细末,每服一字至五分,不拘时米饮送下。治吐泻烦渴,腹胀小便少。豆腐疗病名。出(外科启玄》 卷一。又名腐疗其色白,有泡,三日内顶陷。治同疗疮。豆瓣柴见《 贵州民间药物》 。为铁仔之别名,详该条。
豆豉菜根见《 贵州民间方药集)。即蜘蛛香,详该条。
豆液香连丸《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七方。妙黄连三分,肉豆范、木香各一钱。为细末,粟米饭为丸,米粒大,每次十至三十丸,日夜各四次,饭前米汤送卜。治泄痢,不拘寒热,下利赤白,腹痛肠鸣。克蛇龟见《 浙江中药手册》 。为夹蛇龟之别名,详该条。
克风泪出症眼科病证。见邓雄勋《 眼科启明》 卷下。属迎风流泪,详该条。
更衣出(伤寒论》 。古人把上厕称为更衣,故更衣指排解大便。
更年安研制方。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熟地黄、何首乌、泽泻、获等、玄参、五味子、麦冬、珍珠母、牡丹皮、浮小麦、夜交藤、磁石等。片剂,每片0 . 3 克,每服六片,一日二至三次。功能滋阴清热,除烦安神。治更年期出现的潮热汗出,眩晕,耳鸣,失眠,烦躁不安,血压不稳等。
更衣丸《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引张选卿方。朱砂五钱,芦荟七钱。为末,取酒少许和丸,每服一钱二分,好酒送下。功能泻火通便。治肠胃燥结,大便不通。力中芦荟泻火通便,朱砂重坠下达,用酒少许以辟秽和胃。
更年期综合征病名。亦名更年期症候群。是指经断前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出现垂体功能暂时性亢进,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泌增多,引起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新陈代谢障碍,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植物神经系统失调等所一一一~? ? ? ? ? . . .曰.~中.. . . . .曰.. . . . . . . . . .
束丽辰还725
表现的错综复杂的症候。临床主要表现有月经不调,频面烘热,汗多怕冷,情绪易激动,烦躁不安,心悸失眠,记忆力减退,皮肤麻木或有蚁行感,眩晕耳鸣,水肿等症,属经断前后诸症。多因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冲任亏损,精血不足,出现肾阴虚或肾阳虚症候。‘肾阴虚者,宜滋阴补肾,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肾阳虚者,以右归饮加减;阴虚肝旺者,以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心悸者,用甘麦大枣汤治之。参见经断前后诸症条。
束民间验方或某些古方中对部分蔓茎类药物的计数单位,通常以拳握量之,并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为一束,如茅根、苇茎等。现方剂已通用重量单位计数。
束骨.骨骼部位名。相当第五趾踢关节部分。《 释骨): “小指(趾)本节后曰束骨。”.经穴名。代号BIJ65 。出(灵枢• 本输》 。属足太阴膀胧经。输(木)穴。位于足跄外侧,第五肠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第四趾底总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并有第四趾底总动、静脉通过。主治头痛,目眩.项强,癫狂,痛,腰背痛等。直刺0 . 3 一05 寸。艾烃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束胎见《 女科指掌》 。指紧束胎儿,令子易生。《 胎产护生篇》 :“治妊妇七、八个月,恐胎气展大难产,用此扶助母气,紧束儿胎。”《 女科指掌》 :“束胎者,谓约束其胎,而不能纵横,使易产也,古方束胎丸(白术、云冬、黄芬、陈皮)主之。”宜入月前一个月服至临产
束脉青筋缠束之处。相当于地机穴。属足太阴脾经之郡穴。位于膝内侧下五寸,辅骨之下陷中。<素问• 刺腰痛篇): “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痛。”
束胎散见(丹溪心法)卷五。即达生散,见该条。束毒金箍散(外科正宗》 卷二方。生大黄、郁金、白及、白孩、白芷各四两,黄柏二两,绿豆粉一两,轻粉五钱。为细末,酸米浆调箍四边,夏季热甚用蜜水调敷一治疗疮针刺之后,痕毒走散作肿。
丽枝见《 本草纲目拾遗》 。为荔枝之别名,详该条。
丽泽通气汤《 兰室秘藏》 卷上方。黄茂四钱,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升麻、葛根各三钱,炙甘草二钱,川椒、白芷各一钱。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葱白三寸,水煎,去滓,空腹温服。功能益气升阳,祛风散寒。治肺气不足,外感风寒,鼻塞不闻香臭。冬月加麻黄(不去节)。
辰砂出《 本草图经》 。为朱砂之处方名,详该条。辰砂草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瓜子金之别名,详该条。
辰砂有O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一方。朱砂三钱,硼砂、马牙硝各一钱五分,玄明粉二钱,全蝎、珍珠末各一钱,察香一字。为细末,和枣肉,好绢包起,自然成膏,每服一字或一豆许,月内婴儿用乳汁调敷乳头上令吮下;诸惊,用金、银、薄荷煎汤送下;潮热,用甘
草煎汤送下。治小儿惊气潮热,舌强唇青,撮口.面目黄赤,气息喘急,啼声不出。.(证治准绳• 幼科》 集二方。黑附子(重一两以上者,去皮脐,顶上挖一孔,入朱砂末一钱,仍用附子塞之,炭火烧存性)一枚,胆南星半两,炮白附子、五灵脂、蝎尾各二钱半。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至三钱,生姜汁泡汤送下。治慢脾风,冷痰雍滞,手足冷而微搐者。辰戌主水运气术语。以十二支分主六气,则辰戌主寒水之气。《 素间• 五运行大论》 :“辰戌之匕,太阳主之。”所指即太阳寒水。
辰砂七珍散《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人参、曹蒲各一两,川芍七钱半,朱砂(水飞)三钱,细辛二钱半,防风四钱,炙甘草三钱半(一作生地)。为细末,每服三钱,薄荷煎汤调下。治产后血虚不语。胖人加半夏、获神、僵蚕;瘦人加当归、蝎尾、钩藤。辰砂化痰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四方。枯矾、朱砂各半两,炮天南星一两,半夏(洗七次,姜汁捣作曲)三两。为细末,姜汁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丸,食后生姜煎汤送下。功能止咳化痰,安神定志。治风塑痰嗽,头目不清,咽隔不利,烦闷。
辰砂六一散见《 医学传灯》 卷上。即益元散第二方,见益元散条。
辰砂全蝎散《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方。朱砂五分,全蝎(去毒)三枚,硼砂、冰片、察香各一分。为细末,先用擦牙散擦其牙关,次调抹本散于口唇内及齿上。治小儿胎热内结,风邪外袭,口吐白沫,牙关紧闭。
辰砂远志丸(普济本事方》 卷二方。石葛蒲、炒远志、人参、获神、川芍、山芋、铁粉、麦门冬、天麻、半夏曲、天南星(鼓炒)、生白附子各一两,细辛、朱砂(水飞)各半两。为细末,生姜五两取汁,入水煮糊为丸,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睡前生姜汤送下。功能安神镇心。治惊悸,头眩。辰砂妙香散见《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六。即妙香散,见该条。
辰砂定痛散<外科大成》 卷三方。未砂末五分,冰片二分,胡黄连末二两,锻石膏一两。为细末,如口内则掺之,喉内、鼻内则吹之,一日五至七次。功能清热解毒。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鼻腔溃疡。辰砂益元散即益元散第二方,见益元散条。辰砂僵蚕散《 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一方。朱砂(水飞)半钱,炒僵蚕、炒蛇蜕皮各一钱。为细末,每用少许,蜜调敷唇口。治初生小儿撮口。还丹炼丹术语。指道家炼丹方法中的循环变化。参见九还丹和九转金丹条。
还少丹《 仁斋直指方论》 卷九方。炮山药、酒牛膝、获荃、山茱英、炒茵香各一两五钱,续断、酒冤丝子、杜仲(姜汁炙)、巴戟天、酒肉从蓉、五味子、褚实、远志(姜汁制)、熟地黄各一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送下。治心肾不足,精血虚损,身体虚赢,目暗耳鸣等症。(洪氏集验方》 亦有
726 还否东来
本方,但无续断、冤丝子,而有石葛蒲、拘祀子。还阳参出《 滇南本草》 。又名万丈深、天竺参、奶浆柴胡。为菊科植物长茎还阳参crePis elongata Bah 。的根。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甘,温。补肾阳,健脾,益气。治虚损,头晕耳鸣,心慌怔忡,性神经衰弱,遗尿,薄劳,宫冷不孕,腰痛带下,小儿消化不良。煎月及:9 一巧克。
还食风病名。系指喉内未见肿起,然其初觉饮食有碍,继之则汤水有碍,甚则纳食而复出者。《 喉科心法》 卷上:“还食风生于关内左右,并无小像,亦不浮肿,或不红,或微红,但觉喉间作梗,初起妨碍饮食,日久虽饮汤水,亦觉格格难下,若纳食作呕,则难治。”本病类今之食道新生物、食道憩室等。还神汤《 揣摩有得集》 方。黄蔑、党参、当归身各五钱,熟地黄炭、姜炭各五分,获神一钱半。加童便、黄酒,水煎服。治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还睛丸O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七方。白术、冤丝子(酒浸,另研)、青箱子、防风、炙甘草、羌活、炒白羡黎、密蒙花、木贼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空腹,食前白水送下,日三次。治风毒上攻,眼目赤肿,畏光羞明,隐涩难开,眶痒赤痛,睑毗红烂,癖肉侵睛,或目暴赤,睛疼难忍,或偏、正头痛,头目眩晕:.《 秘传眼科龙木沦》 卷一方。① 人参、玄参、石决明、车前子、五味子、黄等各一两,防风、细辛、干地黄各二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茶水送下。治横聆内障。② 防风、莞蔚子、车前子、知母各二两,人参、桔梗、黄荃、干地黄、细辛各一两,五味子二两半,玄参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十丸,空腹茶水送下。治冰黔内障,症见头旋,额角偏痛,眼睑疼痛,眼内赤涩,有花或黑或白或红,或兼心烦,或呕血,大肠秘涩,夜见灯花如蜂飞。
还睛散.《 秘传眼科龙木论》 卷一方。① 桔梗、五味子、莞蔚子、玄参、黄芬各一两,防风、知母各二两,车前子、细茶各二两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煎去渣,食后服。治涩翁内障。② 人参、获荃、细辛、五味子、桔梗各• 两,车前子、防风各二两。为粗末,每服一钱,水煎去渣,晚饭后服。治散躺内障,不疼不痒,渐渐失明。.《 秘传眼科龙木论》 卷五方。防风、车前子、玄参、石决明、五味子、细辛各一两,知母五钱。为末,每服一钱,食后米汤送下。治目痒难忍外障;
还精补脑养生术语。占人认为,房中术的要点在于保精,保精才能保神,即补脑。《 抱朴子内篇• 释滞》 :“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功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
还元保真汤《 外科正宗》 卷三方。当归、川芍、白芍药、熟地黄、白术、获等、人参、黄蔑各一钱,牡丹皮、拘祀子各八分,炙甘草、熟附子各五分,肉桂、泽泻各三分。加偎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治悬痛已溃,疮口脓水淋漓,不能收敛者。
还少乳乌丸(摄生众妙方》 卷二方。何首乌二两,拘祀子、牛膝(酒浸)、获菩、黄精、甘桑堪、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熟地黄(酒浸)各一两,生地黄(酒浸,晒干)四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温水或盐汤送下,日三服。功能补精养血,益智安神,增液润燥。治中老年人精血亏虚,津液不足,须发早白,精神衰减,形体消瘦,肌肤枯燥。
还阴救苦汤《 原机启微》 卷下方。升麻、苍术、炙甘草、桔梗、柴胡、防风、黄连、黄荃、黄柏、知母、生地黄、连翘、羌活各半两,细辛二钱,菜本四钱,川夸一两,当归尾七钱,龙胆草三钱。为粗末,每服七钱,水煎,去渣热服。治目病日久,白睛微变青色,黑睛稍带白色,黑白之间,赤环如带,视物不明,昏如雾中,睛白高低不平,色不光泽,口干舌苦,哆多羞涩。还阴解毒汤<审视瑶函》 卷六方。川夸、当归(酒洗)、生地黄、金银花、连翘、黄等(酒炒)、土获等、黄连(酒炒)、苦参、麦门冬、白芍药(酒洗)、玄参各等分,甘草量减半。为粗末,水煎.去渣服。治杨梅疮余毒未清,移害于肝肾,以致蒸灼,神水窄小,兼赤丝,黑白混浊不清,视物昏脱不明。否(Pi 匹)同痞。不通O 指痞塞的证候。(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太阳所至,为积饮否隔。”《 素问• 五常政大论》 :' ’备化之纪,• • 一其病否。”“其病留满否塞。”《 诸病源候论• 痰候): ' ,寒热邪气,客于经络,使血气否涩。”《 素问玄机原病式• 六气为病》 :“痞,与否同,不通泰也。”详见痞条。.指阴阳隔绝,上下否塞不通的病机。《 华氏中藏经》 卷上:“阳气上而不下日否,阴气下而不上亦日否。”
否格病名。指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所致的疾患。《 华氏中藏经• 阴阳否格论}: “否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奔于上则播,脾肺生其疽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疽为黄疽也,厥为寒厥也,由阴阳否格不通而生焉。阳潘则治以水,阴厥则助以火。”参见黄疽、厥逆、痞等条。
否隔否,同痞;隔,阻滞。(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天气否隔,寒风晓暮。”病机上,通常多指气机阻滞。
系椒出《 神农本草经》 。为入地金牛之别名,详该条。
采膏O 《 灵枢经• 痈疽篇》 方。猪脂。炼净,冷食。治猛疽,痈发于隘中。.《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当归半斤,猪脂、白蜜各一斤。先以当归浓煎取汁,与炼过猪脂同熬,去水气,入白蜜再熬少顷,滤净收贮,不时挑服。治老人秘结,及噎隔闭结等症。若阳气不行者,加生姜四两,同当归煎入,或以酒送服;气机不利者,加杏仁(去皮尖)二两同煎入;有滞者,以场代蜜更佳。
来气运气术语。指六气中,应该及时到来之气。《 素问• 六微旨大论): “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一~― 一― 一下
来扶727
来禽出(王右军帖》 。为林擒之别名,详该条。来苏汤(医醇腾义》 卷二方。天门冬、生地黄、熟地黄、南沙参、北沙参、沙苑子、杜仲、杏仁各三钱,麦门冬、贝母、茜草根、牛膝各二钱,赤芍药、白芍药各一钱,磁石四钱,莲子(去心)十粒。水煎服。治肾劳,真阴久亏,或房室太过,水竭于下,火炎于上,身热腹痛,咽干口燥,甚则咳嗽吐血。
来复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五引杜先生方。又名正一丹、养正丹、黑锡丹、二和丹。硝石、硫黄(共为细末,放入锅内,以慢火炒,用柳蓖子不住手搅,令阴阳气相入,不可火太过.再研极细)、玄精石(研飞)各一两,五灵脂、青皮、陈皮各二两。为细末,好醋打糊为丸,豌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粒,空腹粥饮吞下;小儿三至五粒;新生婴儿一粒;, J 、)匕慢惊风或吐利不止变成虚风搐溺,胃气将绝,用五粒研碎,米饮送下;老人伏暑迷闷,紫苏煎汤送下;妇人产后血逆上抢闷绝,恶露不止,及赤白带下,并用醋汤送下。功能补损扶虚,救阴助阳。治荣卫不交养,心肾不升降,上实下虚,气闭痰厥,心腹冷痛,脏腑虚滑。来复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山茱英60 克,生龙骨、生牡蛇(二味均捣细)各30 克。白芍药18 克,党参12 克,炙甘草6 克:水煎服。治外感及大病后期,元气欲脱,症见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或发热汗出,目睛上窜,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者。
来蛇形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来延丸见《 外科正宗》 卷一。即黍米寸金丹,见该条。
来胜丹<普济本事方)卷九方。雄黄、雌黄、砒石各等分。为粗末,瓷罐收盛,上覆盖新瓷盏,赤石脂水调泥合缝,候干透以炭火加热,盏内盛清水半盏,水耗再添,自早至晚后住火,经一夜,取盏底药研细,枣肉或蒸饼为丸,麻子大,每服三至五丸,温水送下。治久嗽气喘。
扶法推拿手法。见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 。用一手扶持固定肢体,以便于另一手进行各种手法操作的方法。
扶突经穴名。代号Llls 。出《 灵枢• 本输》 。别名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颈外侧,喉结旁开3 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或于人迎穴后1 . 5 寸处取穴(《 针灸甲乙经》 )。另说“在气舍后一寸半”《 千金要方}) ; “在颈,当曲颊下同身寸之一寸,人迎后”( <素问• 气府论》 王冰注)。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深层内侧有颈升动、静脉。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暴暗,痪气,凛病等。直刺03 一0 . 5 寸。艾灶灸1 一3 壮;或艾条灸3 一5 分钟。
扶元散《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五方。人参、白术(土炒)、获荃、熟地黄、获神、黄蔑(蜜炙)、炒山药、炙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芍、石营蒲。加姜、枣,水煎服。治小儿五软。
扶中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山药、炒白术、龙眼肉各30 克。水煎服。治泄泻久不止,气血俱虚,身体赢弱,将成劳察者。若小便不利,加炒椒目9 克。
扶芳藤出(本草拾遗》 。又名谤藤、岩青杠、白对叶肾、小藤仲、爬墙虎。为卫矛科植物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 以Turcz . ) Hand 一Mazz .的茎叶。分布华东、中南及陕西、山西、云南等地。苦、辛,温。舒筋活络,散寮止血。① 治腰肌劳损,关节酸痛,咳血,吐血,鼻蛆,崩漏,月经不调。煎服:9 一15 克。② 治骨折,复位固定后用鲜叶捣敷;外伤出血,用干茎皮研末敷。孕妇忌服。本品含卫矛醇。扶危散《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五方。斑鳌(加糯米同炒,去米)七至十个,滑石一两,雄黄一钱,察香二分。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或米汤调下。治疯犬咬伤。
扶桑丸《 寿世保元》 卷五方。又名桑麻丸。桑叶(为末)、白蜜各一斤,黑芝麻四两(一方各等分)。将芝麻擂碎熬浓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早盐汤送下,晚酒送下。功能除风湿,润脏腑。治体力赢弱,久咳眼花,肌肤甲错,风湿麻痹。扶桑叶出《 本草纲目》 。为锦葵科植物朱懂Hibiscusros , sinensisL 的叶。分布福建、台湾、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甘,平。清热解毒。捣敷治痈疮肿毒;搓烂外擦治汗斑。本品含乙酸蒲公英赛醇醋及阵谷幽醇。煎剂对离体豚鼠回肠有轻度兴奋作用。温浸液1 : 200 浓度对孑不有毒杀作用:对人和动物毒性不大。
扶桑花出<本草纲目》 。又名土红花、吊钟花。为锦葵科植物朱桂Hibiscus : osa 一sinensis IJ ‘的花。甘,寒。清肺化痰,凉血解毒。① 治肺热咳嗽,咳血,鲤血,痢疾,赤白浊,月经不调。煎服:3 一9 克(鲜品15 一30 克)。② 治疗疮痈肿,乳腺炎,淋巴结炎。鲜花捣敷。本品含矢车菊素二葡萄糖贰、矢车菊素槐糖葡萄糖贰和棚皮素二葡萄塘贰。扶桑骨骨名。指蝶骨大翼颗面。咬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扶桑骨,即两额骨傍,近太阳肉内凹处也。”
扶桑根见《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为锦葵科植物朱模曰biscus rosa 一sinensis L .的根。涩,平。清热解毒,止咳,利尿,调经。治腮腺炎,急性结膜炎,支气管炎,尿路感染,子宫颈炎,白浊,白带,月经不调,闭经,血崩。煎服:15 一30 克。
扶脾丸《 兰室秘藏• 饮食劳倦门》 方。干生姜、肉桂各五分,干姜、霍香、红豆各一钱,白术、获菩、陈皮、半夏、诃子皮、炙甘草、乌梅肉各二钱,炒麦芽、炒神曲各四钱。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语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水送下。治脾胃虚寒,腹中痛,澹泻无度,饮食不化。
扶脾散《 寿世保元》 卷三方。莲子肉(去心)一两半,陈皮、抉荃各一两,白术(土炒)二两,炒麦芽五钱。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白砂糖二钱,白开水送下。
728 扶抚扰扼拒扯报抑
2 份
区―
治脾泄,气弱易饱,大便稀塘者。
扶正祛邪扶正是扶助正气,使正气加强以消除病邪。祛邪是驱除病邪,目的也是为了保存正气。临床运用时,应根据正邪盛衰的具体情况而采取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或攻补兼施。扶正祛邪通常是针对正虚而邪稍衰的病情,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则?
扶阳抑阴扶助阳气以抑制阴寒邪气的治法,见《 医门法律)卷一。该法为温补学派治疗立法的主要依据,认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故阳性畏其衰,阴性畏其盛”(《 类经附翼• 大宝论》 ),因此治病提倡扶阳抑阴,以保全生化之机。
扶寿精方方书名。1 卷。明• 吴是辑。刊于153 。年:书中选辑各科验方(包括一些成方)汇编而成。分为诸虚、药酒、痰、眼目等共30 门。选方以实用、简便为原则。现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扶桑骨伤病名。脑骨伤之一。出《 医宗金鉴》 卷人十八:扶桑骨即颗骨蝶骨相接处。打扑损伤,局部锨肿、青紫、疼痛、头晕,甚则昏迷不醒。余证治参见脑骨伤条。
扶康小品方《 景岳全书• 妇人规》 卷六十一方。j 、参、甘草、川芍、肉桂、干姜、桃仁、黄等、蟹爪各等分。每服一两,水煎,空腹服。用于体弱欲下胎者。抚茸见《 丹溪心法》 。为川芍之别名,详该条。抚法推拿手法名。见《 保生秘要》 。用手掌或指腹贴放于治疗部位上,徐缓、轻柔地来回作直线形或圆周的抚摩。有消肿止痛,镇静解痉等作用。抚苟汤《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川芍、白术、橘红各一两,炙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治湿流关节,臂疼手重,不可俯仰;或自汗头眩,痰逆恶心。
扰海眼科金针开内障八法之五。指将混浊之晶状体拨离原位,置于玻璃体前下份。(目经大成》 卷二:“神龙既见,雾雨潜兴,闭目片刻,则风雷自息,然后重截云头,轻收虹脚。”参见拨内障手法条。扼法推拿手法;见《 诸病源候论• 白发候》 。拇食指张开如钳法,用力按掐穴位或紧握肢体片刻。《 石室秘录• 摩治法》 :“口眼歪斜之法:.• • … 掐住不歪斜之耳轮,… … 摩其歪斜之处者,至数百下,面上火热而后已。”
拒按按诊的症状。指疼痛部位因按压而痛增。属里实证:(景岳全书• 杂证漠》 :“痛有虚实,… … 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多用于胸腹部。
拒霜叶见(世医得效方》 。为木芙蓉叶之别名,详该条。
拒霜花出《 益部方物略记》 。为木芙蓉花之别名,详该条。
扯法推拿手法。用拇指和屈曲的食指,捏住皮肤一提一放,至皮肤上出现充血性红斑为度。清• 夏云集《 保赤推拿法>: “扯者,于儿皮轻轻频摄之而频
弃之也。”常用于眉心(印堂)、颈项、腹背等处。有祛风散寒,退热止痛等作用。对感冒、中暑的头胀、胸闷和晕车、晕船等症有一定的效果。扯痞推拿方法。即提痞。{急救痞证全集》 卷上:“扯痞法(即提痴):南方秋夏,疹症最多。曾见人卒病,扯痞不药立愈。其法用水拍湿结喉及两边(即人迎穴)皮上、两手臂弯(即曲泽穴,在腕中)皮上、两腿弯(即委中穴)皮上,将食指、中指拳曲,夹著结喉两边等处皮上,用力揪扯一二十下,则痴气发现.皮上露出黑紫颜色。”
扯丝皮见《 湖南药物志》 。为杜仲之别名,详该条。
扯根菜见《 植物名实图考》 。为珍珠菜之别名,详该条。
报灸灸法术语。指分次重复施灸的方法。《 干金要方}: “凡阴阳濡风口喝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报刺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 灵枢• 官针》 :“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指治疗游走性疼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其法直刺痛处,并予留针,再以左手按其周围痛处乃出针再刺。报作复解,刺而复刺,故名报刺。
报标麻疹早期征候。出《 麻科活人全书》 。详麻疹条。
报点又名报标。皮疹出现前先露出的点子。如麻疹初透,于发际头面部隐约可见红疹数点,一、二天后才陆续出现。
报息报,重复或接续;息,呼吸。指平顺的呼吸规律。《 素问• 藏气法时论》 :“肺病者,… … 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隘干。”不能报息,指气短而呼吸不能接续之病症,多见于虚喘患者。抑肝同伐肝。详该条。
抑法推拿手法。即按法。《 肘后备急方》 卷五:“但令痛,以手摩将、抑按,日数度。”《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详按法条。抑阳散见(保婴撮要)卷十五。即洪宝丹,见该条。
抑扶煎《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厚朴、陈皮、乌药各一钱五分,猪冬、泽泻各二钱,炙甘草一钱,炮姜一至二钱,制昊茱英五至七分。水煎,食远服。治气冷阴寒或暴伤生冷而致泻痢初起,血气未衰,脾胃未败,或胀痛或呕恶者。如气滞痛甚,加木香五至七分;血虚多痛者,加当归二钱;寒湿胜者,加苍术一钱半。
抑肝散《 保婴撮要>卷一方。柴胡、甘草各五分,川芍八分,当归、炒白术、获荃、钩藤各一钱。水煎,子母同服。治小儿肝经虚热,发为抽搐,或发热咬牙,或惊悸寒热,或呕吐痰涎,腹胀少食,睡卧不安。抑青丸O 《 张氏医通》 卷十六方。黄连、吴茱英各等分。水煎干,去吴茱英,取黄连焙燥,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次四十至五十丸,空腹温开水
r1 胜振、-一-- - ? ? . . . ? ? ~卿~一一一一
抑抢扳抓折729
送下,或睡前温酒送下。治肝火胁下急痛。.见(保婴撮要}卷一。即抑肝散制成蜜丸。治证同。见抑肝散条。
抑痰丸(丹溪心法)卷二方。枯萎仁一两,半夏二钱,贝母三钱。为末,蒸饼为丸,森子大,每服一百丸,姜汤送下。治郁痰。
抑火制阳丹<外科真连》 方。玄参、熟地黄各二钱,生地黄一钱五分,稀签草、石解各一钱,黄柏、牛膝、甘草梢各五分,牡丹皮、沙参各七分,生黄柏五钱,冰片三分。为细末,水或蜜调涂患处。治因足三阳经风热,或足少阴肾经火热而致的烟火丹,足跄或足底心红赤肿痛。
抑阳酒连散《 原机启微》 卷下方。独活、生地黄、蔓荆子、前胡、羌活、白芷、甘草、防风各四钱,黄柏、汉防己、知母各三钱,炒桅子、酒黄答、寒水石、酒黄连各五钱。为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治瞳神缩小。抑肝消毒散《 杂病源流犀烛• 面部门》 卷二十三方。桅子、柴胡、黄琴、连翘、防风、荆芥、赤芍药、甘草、当归尾、灯心、金银花。为粗末,水煎服。治肝风郁滞,生疮有脓者。若渴,加天花粉。
抢舌风病名。(喉科心法》 :“抢舌风,着力咯出血,即愈。”即飞扬喉。详该条。
抢食风病名。《 奇效良方》 卷六十一:“抢食风,又名飞丝毒,口中或食腥绘之恶物,发泡者。”即呛食喉风。详该条。
抢食症病名。《 喉舌备要》 :“此症或发在喉中或发在舌上,俱生红疤,患者必面色紫黑,骤伤风热,喉内气闭不能吞物。”治宜针刺出血,吹冰硼散;须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参见呛喉风条。
抢舌喉风病名。见《 咽喉急症秘书》 。认为是肺家之病,吃汤饮食俱要抢呛出,治须润肺疏风降气之剂。参见还食风条。
扳法推拿手法。见《 保生秘要》 。又名搬法。扳动肢体,使关节伸展或旋转活动。常用于四肢及颈腰部。有舒展筋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帮助复位等作用。根据用力方向和施行方法的不同而有侧扳、后扳、斜扳等多种。
抓法推拿手法。出《 肘后备急方• 治卒腹痛方》 。将五指分开满把拿捏,常用于头部和肌肉丰满处,有通调气血作用。
折O 折断或扭转,治疗上喻当机立断以扭转病势的方法。如对热邪深重患者,采用大寒之剂折其化火上炎之势。《 素问遗篇• 刺法论》 :“当折其胜,可散其邪。”.喻疼痛程度。如腰痛如折。.喻屈曲的体位或动作。如取穴时使病人曲臂,并引两肘尖相合在一起,以取到灸脊部中央的部位。(素问• 骨空论》 :“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折风八风之一。指从西北方来的风邪。《 灵枢• 九宫八风):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折伤病证名。见《 折伤薄》 。即骨折。详该条。
折针又称断针。指针刺时针体发生折断的现象。《 针灸聚英》 :“折针,本草云,医工针人而针折在肉中不出。”多由针身伤蚀,操作粗猛,体位变动或外力碰撞所致。针折后,患者应保持原体位,如断端尚在体外,可即拔出;如断端与皮面相平或稍低,可在其附近按压,当断端外露时,再予钳除;若断端埋入较深,简易方法不能取出时,如在重要脏器附近或妨碍肚体活动而有明显不适者,则需手术取出,否则可暂缓取出,但应严密观察,必要时再据情处理。现代针具已大为改进,如能事先予以检查,并生意操作,折针是可以避免的。
折疡病名。指骨折及肢体损伤之证。《 周礼• 天官篇》 :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蒯杀之齐”的折疡,就是伤科病。详见骨折条。折法推拿方法。见(孟子• 梁惠王》 。是指帮助关节屈曲的一类手法。
折骨病证名。出<外台秘要》 卷二十九。即骨折。详该条。
折脊证名。出《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 。指腰脊疼痛似折的症象。因督脉属肾贯脊,肾虚则督脉懈弛,腰脊疼痛如折。治宜温补肾督、理气活血等法。参见脊痛条。
折腰证名。腰痛如折之意。《 素问• 脉要精微论》 :川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详腰痛条。
折牌证名。指股部疼痛如折的症象。<素问• 脉要精微论):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种。”《 类经• 脉色类》 :“胃脉搏坚,木乘土也,加之色赤,则阳明火盛,木火交炽,胃经必伤,阴阳不行者,从气冲下脾抵伏兔,故病牌如折也。”可见于痛风、痹证、伤损等。
折伤妇病名。指由外伤引起的鼻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九:“或堕车马,打扑伤损,致血淖溢,发为鼻蛆,名折伤蛆。”宜以细棉蘸药塞入鼻内止血。参见鼻帆条。
折郁汤(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 卷十八方。白术、袂菩、猪菩、泽泻、肉桂、丁香、木通、白范仁。水煎服。治水郁。
折伤吐血病证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九:“折伤吐血证治。病者因坠内肋,致伤五脏,损裂出血,停留中肤,脏热则吐鲜血,脏寒则吐癖血,如豆羹汁,此名内伤。”可用加味夸劳汤。
折胧老人见凌灸条。
折胧漫录医话著作。6 卷(一作7 卷)。明• 黄承昊撰。初刊于1635 年。黄幼年多病,自称“凡方书所载之症十患四五,本草所载之药亦十尝四五。”遂取“三折肚成良医”之义,题名为《 折肪漫录》 。书中记录了黄氏亲身阅历,分养神、养气、医药三门,有医理、有医案,可资借鉴。此书收入《 六酸斋医书十种)中。
析狱龟鉴书名。8 卷。宋• 郑克撰。约成书于十三世纪。本书收集了历代文献中有关刑法折狱
730 折构拭抖护扭拟连
七J 助
(判决)的一些典型案件,加以分类汇编其中也有一些法医鉴定的内容,但并非专门的法医学著作。折里十补散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八。即化毒排脓内补十宣散,见该条。
折顶回旋法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八法之一。用于有明显重迭移位的截断骨折,经拔伸牵引不能复位者。其法在于加大断端成角,使两骨折面同侧边缘接触,再将远骨折段折回,即使骨折面对合。若遇断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或背向移位的斜行骨折,可用两手分别握住远近骨折段,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转,使断端对合。施行本手法时,须谨防损伤神经血管。
折转试其手为肩关节脱臼整复后的验证法。见诊陈氏秘传)。当肩关节脱臼整复后,医者一手按其患肩,他手握患侧腕部,使患手上至脑后,下过胸前,再反手干背。如无障碍,即认为已复其位。构法推拿手法。食、中两指并拢,以其指腹在头颖部作圆弧形的推抹。有清醒头目等作用。常用治头痛。
抗老防衰丹施今墨经验方。见《 新编中成药手册》 。黄茂、构祀子、葡萄干、紫河车、袂菩、丹参、何首乌、桑棋。丸剂,每服6 克(60 粒),一日二次。功能补固精气,通调脉络,抗老防衰。治脏腑功能减退、精神气血损耗所致的早衰证,症见精神疲惫,记忆减退,心悸气短,食欲不振,腰腿酸软,耳聋眼花,须发早白等。
抗骨质增生丸研制方。见《 新编中成药手册》 。熟地黄、肉从蓉(蒸)、女贞子(盐制)、骨碎补、浮羊霍、鸡血藤、莱服子(炒)、狗脊(盐制)、牛膝: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 克,每服一丸,一日三次,温开水送服:功能补肾强骨,活血止痛。治增生性脊椎炎,颈椎综合症,骨刺等骨质增生症。
抖法推拿手法。又称颠法。用手握住患者上肢或下肢的远端,用力连续上下抖动,使患肢作小幅度颤动。有放松肌肉,滑利关节等作用。
护场证名。出(疡医准绳》 卷二。指疗疮周围红肿不散漫者,称有护场,易治;反之,为不护场,难治。护心散.《 医学入门》 卷七方。绿豆粉四钱,乳香一钱。为末,甘草煎汤调,时时细呷。治发背、疗疮,曾经汗下,毒气攻心,迷闷呕吐,喘嗽泄泻而痛,喉舌生疮。<外科正宗》 方有朱砂.《 揣摩有得集》 方。绿豆粉五钱,朱砂五分,乳香、黄蜡各一钱。为细末,开水送服。治疗毒;并防毒气入心。
护生草见《 本草纲目》 。为养菜之别名,详该条。护场疗病名。《 治疗大全》 犷生于正疗之旁,其证极轻,照常治之即痊。”六
护睛水《 疡医大全)卷十代“白睛最坚属肺金,内藏护睛水,如鸡子清之稠浓。”似指今称玻璃体。参见神膏条。-
护膝骨骨名。即骸骨。详骸条。
护心软骨即胸骨剑突。‘
护心至宝丹《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生石膏30
克,)、参、犀角、羚羊角各6 克,米砂0 . 9 克,牛黄0 . 3 克。前四味共煎汤,送服朱砂、牛黄末。治瘟疫自肺传心,其人无故自笑,精神恍惚,言语错乱。扭伤病名。多因旋转外力超越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所致。常见于肩、腕、膝、躁等关节处。伤后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皮色紫青,但无骨折及关节脱位。治宜活血化癣、舒筋通络。内服壮筋养血汤或复元活血汤;外敷桅乳散及海桐皮汤熏洗,亦可配合针灸、按摩治疗。
扭法推拿手法。用手指挟住肌肤,反复扭转,使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多用于肩颈部和腰背部,有排除风邪的作用,本法与揪法相似,但揪法揪有’转动。
扭痞推拿方法。即提痞。见该条。拟颠茄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搜山虎之别名,详该条。
连舌即结舌。详该条。
连壳见(药材资料汇编》 。为连翘之别名,详该条。
连珠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咽喉经验秘传》 :“乳蛾有双有单,有连珠者。多因酒色郁结而生• • … ,其症生于喉旁,左属心,右属肺。一边生者单,两边生者为双,二日白星上下相连,又如缠袋状者为连珠。单轻双重,连珠尤重。”身发寒热。治宜清热泻火,消肿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银翘散等加减。
连翘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大翘子、连壳、落翘。为木评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 Thunb . ) V 朴;的果实主产山西、河南、陕西、山东。苦,微丈二入心、胆经。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治风热感胃,咽喉肿痛,热病心烦、口渴.斑疹,热淋,疮疡肿毒、凛疡,丹毒,煎服:9 一15 克。连翘茎叶:煎服治心肺积热。果实含白桦脂酸、齐墩果酸、松脂醇、连翘贰(Phillyrin )、多种连翘新试(Forsythiaside )、芸香袱。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以及痢疾、伤寒、副伤寒、白喉、大肠、变形、鼠疫,人型结核等杆的均有抑制作用、连翘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煎剂并有一定的镇吐作用。注射剂对动物有降压、利尿及抗炎作用连翘与茶碱相似,能抑制磷酸二酷酶的活性。
连骸指膝部内外两侧的骨隆起,相当于股骨内外上骸部位。《 素问• 骨空论》 :“侠膝之骨为连骸。”连文冲晚清医家。字聪甫。浙江钱塘人。撰《 霍乱审证举要》 一书,采集有关书籍,参考西法,阐述各地方土气候及霍乱脉症,并附所用验方及外治、针灸等法。
连朴饮(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方。又名王氏连朴饮。制厚朴二钱,黄连(姜汁炒)、石营蒲、制半夏各一钱,炒豆豉、焦桅子各三钱,芦根二两。水煎服。功能清热化湿,调和肠胃。治霍乱,湿热阻于胃肠,症见呕吐泄泻,胸闷,不思饮食,舌苔黄腻等;近代也- -一“- . . .曰曰侧.. . . . . . . . . .旧一一一
连731
用于急性胃肠炎,伤寒等见有上症者。
连肾发病名。即下搭手。见该条。
连香草见《 陕西中草药》 。为蜘蛛香之别名,详该条。
连珠风病名。出《 杂病源流犀烛》 卷二十四。即连珠喉风。详该条。
连珠发病名。出《 疮疡经验全书》 卷四。发背的一种。因症见多处肿掀,甚而彼此相连,形如贯珠故名。由荣血火毒蕴结所致。(校正外科大成)卷二背部:“连珠发,连肿三五块,形若贯珠。内则百节皆痛;小腹胀,小便闭,阴囊肿。由酒色过度所致”。指合并有泌尿系症状的发背疽。初起宜服神授卫生汤加木通、车前。余证治参见外痈、有头疽条。连珠蛾病名。为乳蛾之一种,因其表面凹凸,似多个乳蛾连在一起,故名,多由肺胃热毒薰蒸所致。《 杂病源流犀触》 卷二十四:“连珠蛾,(咽喉)二白星上下相连,又或如缠袋。”治宜解毒、消肿、泻火。用清咽利隔汤加减。参见乳蛾条。
连钱草出《 质问本草》 。又名金钱草、马蹄草、穿墙草、金钱薄荷、江苏金钱草、一串钱。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 ( Nakai ) Kupr .的全草。主产江苏、浙江等地。苦、辛,微寒。清热利尿,祛风解毒,① 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黄疽,感冒咳嗽,脑漏,风湿关节痛,疟疾。煎服9 一30 克。② 治毒蛇咬伤,腮腺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鲜品捣敷;疮疥,湿疹,煎水洗。本品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为左旋松樟酮(PinocamPhone ) ,还有旅烯、柠檬烯等。又含熊果酸、胆碱、揉质、苦味质、水苏糖、硝酸钾等。煎剂对大鼠、兔有明显的利尿、利胆作用。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痢疾及绿脓等杆菌有抑制作用所含薄荷醇有刺激、麻醉、清凉和抗炎作用。
连理汤《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方。人参、白术、甘草、干姜、获等、黄连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如中暑作渴,小便赤涩,每服半钱,温开水调服。治外感寒邪,发热,呕吐酸水,脉弦迟者;及外受暑邪,内伤生冷,泄泻次数甚多,心烦口渴,肛门灼热,小便赤涩者。《 症因脉治》 载本方,无获等。连萝丸《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四方。又名白芥丸、消积丸。黄连(一半以昊茱英五钱同炒,去吴茱英;一半以益智仁五钱同炒,去益智仁)、炒白芥子、炒莱蔽子各一两半,桅子、川芍、三棱、羲术、桃仁、香附、山植肉、神曲各一两,青皮五钱。为细末,蒸饼和丸,每服五十至六十丸,白汤送下。治食积成痞。
连梅汤《 温病条辨》 卷三方。黄连、阿胶(洋化)各三钱,乌梅、麦门冬、生地黄各三钱。水煎,分二次服。治暑热伤阴而致的口渴引饮,及筋失濡养而致的四肢麻痹。若脉虚大而扎,加人参。
连翘丸《 备急干金要方》 卷五方。连翘、桑白皮、白头翁、牡丹皮、防风、黄柏、桂心、香豆豉、独活、秦芙各一两,海藻半两。为末,炼蜜为丸,小豆大,三岁
儿每服五至十丸。治小儿无辜寒热,结核,颈项痕病,及心胁腹背有坚核而不痛者。
连翘汤O 《 伤寒保命集》 卷下方。连翘、升麻、芒硝(后下)各一两,玄参、芍药、白蔽、防己、射干各八钱,大黄(后下)二钱,甘草六钱,杏仁(去皮尖)四十个。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产后乳痛。.《 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二十七方。大黄一钱,连翘、射干、升麻、独活、桑寄生、沉香、木香、蕾香、丁香、甘草各七分,察香二分。水煎服,以利为度。治乳痈。连翘饮O (类证活人书)卷二十。连翘、防风、桅子、炙甘草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煎,去渣服。功能疏风清热。治小儿风热感冒;诸疮肿毒,咽喉疼痛。.(证治准绳• 疡医》 卷一方。连翘、防风各三两,莽危、白芍药、黄荃、玄参各二两,人参、获荃、炒桔梗、前胡、炙甘草各一两,生黄蔑四两,炒桑根白皮一两半。为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渣服,日二次。治痈肿疮疖。
连翘散O (证治准绳• 疡医)卷五方。连翘、射干、独活、升麻、木香、沉香、木通各一两,桑寄生、丁香各半两,大黄(微炒)二两。为细末,每服二钱,粥饮调下,日三次。治项上恶核掀肿。.(证治准绳• 幼科》 集三方。连翘一两,沉香、黄蔑各半两,白鼓、朴硝、炮大黄、甘草各一分。为粗末,每服一钱,入察香一钱,水煎去渣,食后服。治痈疖。.《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六方。连翘、黄荃、瞿麦、木通、滑石、柴胡、荆芥、牛芬子、防风、羌活、赤芍药、甘草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或加薄荷,水煎服。治小儿疮疖,痘疹余毒,头面生疮,耳痛颊赤。O 《 外科精义》 卷下方。连翘、桅子、防风、甘草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去渣服。治疮疡疖肿,恶疮疼痛,烦渴,大便澹泄,虚热不宁。
连蒲散《 赤水玄珠》 卷九方。生地黄、当归、白芍药、积壳、川夸、槐角、黄荃各一钱,黄连、炒蒲黄各一钱二分,甘草五分。为粗末,水煎服。治因热便血,色鲜红,腹中痛。
连聪甫见连文冲条。
连珠外脂眼科病证。出《 证治准绳• 杂病》 。为聚星障之类黑睛病后遗的翁痕。《 张氏医通》 卷八:“与聚星相似,盖聚星在可治之时,此则凝定之证,虽妙手久治,难免赫滞如冰瑕之患。”详宿璐条。连珠病串病证名。见清• 梁希曾《 痈科全书)。痕病的一种证型。其症颈项颊下、耳之前后,结核垒块,连珠疡串,不痛,或破微痛皮赤,溃烂久不收口。结核坚实不痛者,应舒筋养血,解郁化坚,用四逆散加昆布、海藻、玄参之类;结核微痛皮赤,软化有波动者,宜托里透脓,用透脓散;结核已溃,脓液稀薄者,应补气养血,用人参养荣丸。
连珠喉风病名。《 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心经火毒上冲而生舌下。其形如珠,初见一、二,少顷蔓生盛,三五七八九如贯珠。舌胀痰升,不能饮食。”吞咽有碍,口出涎丝。治宜清心解毒,泻火祛痰。可选用泻心汤、导赤散、二陈汤等加减。外吹冰
732 连轩医
硼散。参见喉风条。
连眶赤烂病证名。见(审视瑶函》 。即目眶岁久赤烂。详该条。
连翘饮子.(奇效良方》 卷五十四方。连翘、川芍、括篓仁、皂角刺、橘叶、青皮、甘草节、桃仁各二钱。水煎,食远服。功能化痰散结,活血解毒。治乳痈,及乳内结核。若已破,加人参、黄蔑、当归;未破,加柴胡、升麻。.即凉隔散第一方,见凉隔散条。.即归葵汤,见该条。
连芍调中汤《 医学传灯》 卷上方。积壳、厚朴、山椿、泽泻、陈皮、桔梗、白芍药、黄荃、黄连、甘草。水煎服。治暑厥,碎仆,昏不知人,身热汗出,脉洪数无力者。
连附六一汤《 医学正传》 卷四引朱丹溪方。黄连六钱,附子(炮,去皮脐)一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稍热服。治肝火犯胃,胃院痛甚,呕吐酸水,久治不效者。
连环瘩口风病名。<咽喉经验秘传》 :“连环疮口风自舌下起小泡,初起一个,又起一个,甚至三五七八个连珠生起。”多由心火上冲所致。治宜清心解毒。可选用导赤散、泻心汤等加减。参见连珠喉风条。
连珠口疮风病名。见《 喉科泄秘》 卷上,即连珠风。详连珠喉风条。
连梅安蛔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胡黄连一钱,炒川椒十粒,雷丸三钱,乌梅二个,黄柏八分,槟榔(磨汁,冲)二枚。水煎服。功能清肝安蛔。治蛔厥,症见饥不欲食,食则吐鱿,甚则鱿动不安,院痛烦躁,昏乱欲死者。
连翘五香汤见《 干金翼方》 卷二十三。即五香连翘汤第二方,见五香连翘汤条。
连翘防风汤(证治准绳• 幼科)集三方。连翘、防风、黄连、陈皮、芍药、当归、独活、炒白疾黎、荆芥、获荃、甘草、黄琴、炒牛芬子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服。治小儿肝脾风热,时毒,头面生疮。连翘败毒丸即连翘败毒膏作水丸。治证同。见连翘败毒膏条。
连翘败毒散.《 证治准绳• 疡医)卷三方。羌活、独活、连翘、荆芥、防风、柴胡、升麻、桔梗、甘草、川芍、炒牛芬子、当归尾(酒洗)、红花(酒洗)、苏木、天花粉。水、酒各一盅同煎至一盅,去渣,徐徐温服。治发颐及痈疽初起,憎寒壮热等。如未消加穿山甲(蛤粉炒)一钱;肿至面加白芷一钱、漏芦五分;大便燥实加酒大黄一钱半,壮者倍用;有内热或寒热交作者,倍柴胡,加黄琴(酒洗)、黄连(酒炒)各一钱。.(伤寒指掌》 卷二方。羌活、独活、荆芥、防风、连翘、赤芍药、牛劳子、桔梗、土贝母、羡黎、薄荷、金银花、甘草。为末服。治颐毒,因汗下清解未尽,其邪结于少阳、阳明二经。如元气虚者,加当归、黄茂。连翘败毒膏见《 中药制剂手册》 。连翘、金银花、大黄各500 克,枯梗、甘草、木通、防风、玄参、赤芍药、白鲜皮、黄芬、浙贝母、紫花他丁、蒲公英、桅子、
白芷各360 克,天花粉、蝉蜕各240 克。水煎取汁过滤,浓缩炼成清膏,清膏每300 克另加炼蜜600 克,微炼收膏,每服30 克,白开水送下,日二次。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诸疮初起,红肿热痛,疮疖溃烂,灼热流脓,无名肿毒,丹毒疮疹,疥疮癣疮,痛痒不止。本方由《 证治准绳• 疡医》 连翘败毒散加减而来。
连翘桅豉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方。连翘二钱,炒淡豆豉、郁金(加辛夷仁三分拌捣)、焦桅子各三钱,积壳、桔梗各八分,橘络一钱,白豆范末(分二次,冲)四分。水煎服。治外邪初陷于心胸之间,心包气郁,汗吐下后,轻则虚烦不眠,重则心中懊侬,反复颠倒,胸院苦闷,或心下结痛,起卧不安,舌上苔滑者。连翘消肿汤《 揣摩有得集》 方。连翘、防风、炒荆芥、当归、桑缥峭(盐水炒)各三钱,巴戟天(盐水炒)五钱,炒川芍、牛膝各一钱半,葱白三寸。水煎服。治鹤膝风,两膝肿痛,不能行走,昼轻夜重。连翘消毒饮(外科正宗)卷二方。连翘、陈皮、桔梗、玄参、黄答、赤芍药、当归、桅子、葛根、射干、天花粉、红花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食后服。治因过食炙博、醇酒膏粱而致的热毒凛病,腮项成核,或天行亢热,湿热作肿,不能转侧者。若病初起便燥者,加大黄;有痰者,加竹茹。
连翘散坚汤《 兰室秘藏• 疮疡门》 方。柴胡一两二钱,龙胆草(酒洗)、土瓜根(酒制)各一两,黄荃(酒炒)七钱,当归尾、羲术(酒炒)、三棱(酒炒)、连翘、芍药各五钱,炙甘草三钱,黄连(酒炒)、苍术各二钱。上药混匀,以一半为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每服一百余丸;一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渣,睡前热服。治耳下或至缺盆或肩上或两胁生疮,坚硬如石,动之无根,或已流脓或疮未破者。
连翘解毒汤《 疡医大全》 卷三十五方。牡丹皮、牛膝、天花粉、木瓜、桃仁、金银花、惹芭仁、甘草、僵蚕、连翘。水煎服。治四肢湿肿,疮疡。连翘薄荷饮《 疹胀玉衡》 卷下方。又名三十一号大过方。香附、莱放子、槟榔、山喳、陈皮、连翘、薄荷各等分,木香(研,冲)二分。加砂仁五分,水煎,稍冷服。治疹兼食积气阻者。
轩岐系黄帝和岐伯的合称。参见岐黄、岐伯、黄帝等条。
轩辕见黄帝条。
轩辕逸典见黄帝逸典条。
轩岐救正论书名。6 卷。明• 肖京撰于1644 年。作者针对庸医不明医理,执方误人,采集《 内经》 等古典医籍的要旨以阐明救正之法,故以“轩岐救正”为书名。卷1 医论,统论生理、病理、治法和方剂;卷2 四诊正法,以脉证为主兼及望、闻、问三诊;卷3 药性微蕴;卷4 、5 作者医案;卷6 医鉴、病鉴,内容系告诫医家、病家之语。
医工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出《 素问• 疏五过论》 。汉代设医工长,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有医工、针工等,职位在医师、针师之下,而在医生、
七画医733
针生之上。
医史医家传记著作。10 卷。明• 李廉约纂于1513 年;本书收辑春秋战国至明代68 位医家传记。所据资料,系辑自史志、诸家文集。史志、文集不载之著名医家,则予补传。编辑严谨,所收医家,“皆方术醇正者”,而“绝无事实,如巫咸、巫彭之类”, 则付缺如。对事迹“颇涉幻诞”者,亦黝之不录。现存明刻本。
医师周代掌管医疗的最高官员。(周礼• 天官》 :“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康成注:“医师,众医之长。”后世随着时代变迁,其含义有很大的改变。近代凡医学院毕业或具同等学历的医疗工作者,都可称为医师。如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等。医彻综合性医书。4 卷。清• 怀远撰。刊于1808 年。卷1 为伤寒,自两感证至夹证、坏证、遗毒;卷2 一3 分述中风、虚劳等多种内科杂病、外科痈症以及五官、口齿的一些病证;卷4 为女科经、带、胎、产诸病。怀氏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强调察色、审声、持脉、辨症的重要性,并主张治病宜结合具体症情灵活变通。书中所列论、治、方、案较为简要,颇多临床心得。建国后有排印本:
医话见医故条。
医级综合性医书。又名《 医级宝鉴》 。12 卷。清• 董西园纂。成书于1777 年。本书摘录历代医著,辨证立方,作为学医入门。卷首题《 必自集》 ,总论医理及诊治之法;卷1 一2 伤寒;卷3 一5 杂病;卷6 女科;卷7 一9 类方;卷10 脉诀。卷末题(无间录》 ,内容总论阴阳、脏腑、四诊八纲,治则等医理和治法:
医苑丛书名。汇订于清光绪初,汇辑者不详。包括(玉函经》 、《 注解胎产大通经》 (梁• 杨子健撰)、《 秘传离娄经》 (眼科著作。不著撰人)、《 小儿痘疹经验良方》 (清• 魏君用编)、《 医萃》 (明• 肖昂撰)、《 医抄》 (不著撰人。包括(玉籍方抄》 、(经验方抄》 )、《 JlL 嗣录》 (明• 刘述)、《 轩辕黄帝补生后嗣论》 (不著撰人)共八种。
医林即医界。
医述丛书名。16 卷。清• 程文囿辑。刊于1826 年。本书取“述而不作”之义命名。内容系作者将平素摘录医书的札记分类汇编而成。除引原文外,并附记出处,但不加任何按语。卷1 一2 《 医学溯源》 ;卷3 《 伤寒提钩);卷4 (伤寒析疑》 ;卷5 一12 (杂证汇参》 ;卷13 (女科原旨》 ;卷14 《 幼科集要》 ;卷15 《 痘疹精华》 ;卷16 (方药备考》 。书中引录资料较多,条理清晰,是一部切于实用的参考书。
医和(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期秦国名医。指出疾病并非鬼神所致,而是由于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引起。提出的阴、阳、风、雨、晦、明的六气致病说,认为六气是引致各科疾病的主要原因,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医话医家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临
床心得体会以及其他问题的著述。医经指中医的古典著作。.《 汉书艺文志• 方技略》 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216 卷,称为医经,即《 黄帝内经》 、(黄帝外经)、<扁鹊内经》 、《 扁鹊外经)、《 白氏内经》 、<白氏外经》 和《 旁篇》 。公后世有称《 黄帝内经》 、《 难经》 为医经者;有称(黄帝内经)、(伤寒论》 ,《 金匾要略》 、《 神农本草经》 等为医经者;也有把以上统称为医经者。
医故医史参考读物。又名(医话)。2 卷。清• 郑文悼撰。刊于1891 年。本书对古代一些重要医籍及治病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考证和论述。但多从旧的史学观点出发。此外,并辑录了历代文献中若干医药佚文。
医眨见慎疾当言条。
医贯医论著作。六卷。明• 赵献可撰于1617 年。作者在学术思想上推崇薛己,倡言“命门之火”是人体之本,强调命门真火、真水的重要性。全书以保养“命门之火”贯串处理养生、治病及有关疾病的一切问题,故题名为“医贯”。内容分述中风、伤寒、温病、血症等病的证治,治法以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为主要方剂。本书对水火阴阳的辨析较细致,是研究命门学说的重要参考书。但作者把命门解释为人体的“太极”,反映了理学的思想影响。医便方书名。2 卷(又有5 卷本、6 卷本,内容相同)。明• 王三才辑。刊于1587 年。卷首为提纲。全书共选常用效方226 首。其后经明• 张受孔、姚学颜等重订刊行,并仿此书体例,另辑428 方,名(医便二集》 (附《 敖氏伤寒金镜录》 1 卷。)本书曾收入《 珍本医书集成》 中。又明• 沈与龄亦有《 医便》 之作,书已佚。
医说书名。10 卷。宋• 张呆撰。刊于1224 年。本书广泛集录南宋以前的各种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等史料,分为历代医家、医书、本草、针灸、诊法以及多种病证、养生、修养调摄等共49 类。各类史料注明出处。内容丰富,采披颇广,但也或有芜杂之弊。
医原医论著作。3 卷。清• 石寿棠撰。刊于1861 年。共有医论20 篇,探求疾病之本原及治本之法。内容包括脏腑气血营卫功能,证治大要、伤寒、内、妇、儿各科证治。现有《 中国医学大成》 本。医均春秋时秦国医生。善治外科疾病。医悟综合性医书。12 卷。清• 马冠群撰于1893 年。本书荟辑《 内经》 及历代医书结合个人经验整理而成。内容分述望、闻、问、切四诊,杂病、伤寒、妇科、外科病证治,集方等类。作者对所引古典医籍的有关论述有所改正。于外科证治杂方中,颇多家传方及自制验方。
医案医生诊治病症的记录,又叫病案。其内容包括症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以及有关其他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 史记》 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的二十五例医案(当时称为“诊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案材料。后世医家有将自己的病案
734 医七画
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的;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汇编成册的,如《 名医类案》 等。
医略综合性医书。4 卷。清• 钱一桂撰于1818 年。本书纂述《 内经》 、(难经》 及历代诸家医书,以“改古今之同异,辨议论之经验,分诊治之优劣”(见凡例)。卷1 脉法、治则及杂论;卷2 内科、妇科主要疾病诊治,重点阐述病因、病理和辨证;卷3 五脏六腑考、十二经并奇经八脉考;卷4 经验简易方。全书纲目清晰,论述简明。
医断医论著作。1 卷。日人鹤冲元逸编于1747 年。编者汇集其师吉益东洞之说辑成此书。内容包括死生、元气、脉侯等37 篇论述。现存日本1809 年刻本及《 皇汉医学丛书》 本。
医缓春秋时秦国名医。据(左传》 记载,晋侯有病,先召巫来医治,无效。后来求医于秦,秦王派医缓为晋侯治病医缓指出病在“膏之上、育之下”,病重不治。后世以“病入膏育”形容不可救药的病态或疾病,即源于此。
医偏书名。7 卷。清• 何梦瑶撰。刊于1751 年。偏,是上马上车的踏脚石。何氏借偏石喻为习医之阶梯,故以《 医偏)为书名。本书以杂病证治为主要内容。卷1 略述脏腑、经络、阴阳、水火、寒热、补泻等概说;卷2 一4 分述内科杂病证治,其主论能综合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学说,对病证的分析,说理明白晓畅,颇多个人见解;卷5 四诊;卷6 一7 成方辑录。是一部基础临床结合的医学门径书。
医辙医论著作。日人石鹿中川撰于1830 年。内分总论、性质、病毒、病因、诊察、治法、药能、方剂、分量制法、养生、解脏等篇。作者主张为医不袭旧说,颇多新论,如论人之“性质”,谓性有多胆、多血、多脾之别,质有强刚、软脆之异等。现存日本天保元年初刻本。
医镜综合性医书。4 卷。明• 王肯堂撰,蒋仪校订。刊于1641 年。全书分述临床各科病证。据蒋氏所撰凡例介绍,王氏此书“指其大要,令一披览而晓然于辨症用药,真昭彻如镜,遂以<医镜》 名编”。卷1 一3 以内科病证为主,兼述眼疾、喉痹、齿痛、口舌及疮疡诸证;卷4 为妇人、小儿病证。内容较《 证治准绳》 简要。
医方考医方著作。4 卷。明• 吴良撰。刊于1584 年。本书选录历代常用医方700 余首。按疾’病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瘟疫、大头瘟等44 类。每类前有短叙,略述选方范畴;方剂后均附方义解说。在明代的方剂学著作中较为著名。
医方论书名。4 卷。清• 费伯雄撰。刊于1865 年:本书系根据汪昂《 医方集解>中的方剂次序,逐方予以评述。删去原书各方的主治与注文。作者评述诸方除临床上肯定的方剂外、对原书中一些选用不当的方剂明确地阐述了个人看法,颇多可取之处。医心方综合性医著。30 卷。日本• 丹波康赖撰于982 年。本书辑录整理了我国唐代以前多种医书
而成。内容包括医学理论及各科临床。卷1 治病大体及服药法、合药法等;卷2 针灸孔穴;卷3 一14 内科杂病及六淫、时行诸病;卷15 一17 痈疽;疗肿等外科病证;卷18 汤、火、金、木及虫兽所伤;卷19 一20 服石;卷21 一23 妇产病;卷24 占候;卷25 小儿病;卷26 延年、断谷诸术;卷27 养生导引;卷28 房内;卷29 饮食禁忌;卷30 食疗本草(150 余种)。书中每条文字均记明出处,间附丹波氏按语。全书征引资料比较丰富,是研究唐代以前我国医学文献的重要著作。但书中也杂有一些糟粕内容。建国后有影印本。
医医医医论著作。3 卷。清• 孟今氏撰于1902 年。本书旨在阐述医治医界弊病的医法,故题名为《 医医医》 。作者分别指出历代统治者不重视医药,有些患者骄奢淫逸,重财轻命,有的医生不学无术,误人性命的时弊,颇多精辟的见解。现有《 三三医书》 本。
医助教太医署教师职称。负责协助医博士的教学活动。官阶从九品仁参见太医署、医博士条。医学篇书名。2 卷。清• 曾虱撰。刊于1906 年。作者鉴于当时世医对伤寒、温病误治甚多,故着重将伤寒、温病的病情及治法予以明辨。卷1 伤寒、温病证治;温病证治主要参考《 温病条辨》 。卷2 为内科杂症、五官科、妇、儿、外科等多种病证治法,并集有作者验方、古方、时方及民间简易方。本书收入《 古欢室医书三种》 中。
医药镜丛书名。刊于1641 年。系明• 王肯堂《 医镜》 与明• 蒋仪《 药镜》 二书之合刊本。参见各该条。
医贯硬医论著作。清• 徐大椿撰于1764 年。本书是对赵献可《 医贯》 一书所作的书评,采用引录或节录原文,逐段加批的形式,对该书重用温补和忌用攻下的理论、治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作者指出当时医界中存在的拘泥于一、二温补成方治病之弊,主张辨证论治,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他对赵氏学说持全面否定的态度,则是片面的。医效郎元代医官职称。隶属于医学提举司,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正八品二
医略抄方书。1 卷。日本丹波雅忠辑于1081 年,丹波元简校订于1795 年。此书选录<肘后方)、《 范汪方》 、《 小品方》 及苏恭、陶弘景、陈藏器等34 家晋唐医方242 首,分为52 门。辑兔颇广,间有《 千金方》 、《 外台秘要》 所未载,后世方书所罕靓者。现存《 幸修堂医学丛书》 本、《 皇汉医学丛书》 本。医略稿书名。67 卷。清• 蒋宝素撰。刊于1850 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医略》 87 卷(每卷各论1 病)旧稿中的一部分,因余卷散失.故仅刊67 卷。此书论述内科疾病67 种,偏重于引录历代各家学说,具有资料汇编性质。本书的前13 卷(医略十三篇)并存行世。
医痊郎元代医官职称。隶属于医学提举司,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八品:
一-- ? . . - ? - ? - ? -一尸一一一-? ? . ? - ? ? . ? .曰~
七画
医735
医博士太医署教师职称。负责掌管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的教授和考核,官阶正八品上。参见太医署条。
医痛丸即五痈丸,见该条。
医愈郎元代医官职称:隶属于官医提举司,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八品。
医籍考见中国医籍考条。
医门约理见莫氏锦囊十二种条。
医门初步见医学五则条。
医门补要综合性医著。3 卷。清• 赵镰撰于1883 年。上、中二卷医法补要,论述内、外科等多种病证的证候、治法和方药。下卷见症实录,记载治案196 条,反映了作者各科的临床经验。全书内容简要,切于实用。赵氏在治法上敢于创新,对外科杂证的手术治疗、外治和民间效方都比较重视。书末附载(先哲察生死秘法、等三篇。建国后有排印本。书名。清• 郎廷模撰。
医门法律综合性医冷,6 卷(一作12 卷)清• 喻昌撰于1658 年:本书纪合临床病证,正面l 驹述辨证论i 价的法则(即所谓“法”) ,并朗确指出一般医生在辨证治疗匕易犯之错误,提示禁例(即所谓“律”) , 故以“法律”为其书名。卷1 阐发四诊之法律和《 内经卜(伤寒论》 证治法则;卷2 一6 以风、寒、暑、湿、燥、火及杂证分门论述各类疾病的证治。每门先列“论”,分析每一病证的病因、病理、变化;次为“法”, 再次为“律”。论述析理透彻。其中如大气、秋燥诸论均有创见。解放后有排印本。
医门要诀书名。清• 王泰林撰。原系抄本,经周小农整理校正刊行。本书概述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常法,内科杂病、妇科病证治。详辨各证寒热、虚实,内容简要,颇有见解。解放后经北京中医学院整理,改名为《 医学当言》 (中医临证指要),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医门棒喝医论著作。4 卷。清,章楠撰于1825 年。内容有六气阴阳论、太极五行发挥等30 余篇论文,杂论医理、诊法及内、儿各科病证证治,并附医案。作者自称要阐明医理、评论诸家之流弊,以警当世。在论述中,结合个人临床经验,颇有发挥。在学术思想上推崇叶天士;对刘河间、李东垣、朱震亨、张景岳等学说,善于批判地吸收;在温病的辨证和治疗方面,有不少新的见解和发挥。此书另有种刊本,将此医论部分作为初集,写加章氏弋伤寒论本旨》 9 卷作为二集。参见伤寒论本旨条
医中一得温病类著作。1 卷。俏• !项仪卿撰于1863 年。此书为作者诊疗瘴疟、产后房劳与筹劳之心得记录,附载与友人商榷痒疟症之证治。谓瘴疟乃因暑热侵犯肺、胃、脾所致,临床上每见暑热夹湿之症,缠绵难愈。此书收入《 三三医书》 中。医方大成方书名。又名《 新编医方大成)、(类编经验医方大成》 。10 卷。元• 孙允贤辑。刊于1321 年。本书系集录宋、元医家习用的重要方剂类编而成。全书共分72 门,包括风、寒、暑、湿、伤寒、疟、痢
等。每门之前扼要论述病候,次选医方,均注明州处。全书约2000 余方。方论比较简要,当时流传颇广。此后明代及日本医家又有若干种增补和选编本。
医方大全见名方类证医书大全条。医方丛话医话著作。8 卷。清• 徐士变辑。刊于1886 年。本书杂录诸子百家著作中有关本草、单方及医论,内容不加分类,共收医话约800 余条。每条立小标题,附记出处,间有简短按语。卷6 末另辑附钞1 卷,系据其家藏的宋本药方摘编而成。医方全书书名。.清,何梦瑶撰。包括(神效脚气秘方》 、《 追疥仙方》 、(妇科良方》 、《 幼科良方》 、《 痘疹良方》 、《 医骗》 。作者长期行医粤东,大多根据南方地势、环境,结合患者体质、病症的特点处方用药,其中(追痊仙方》 系据所谓宋刻本辑录,对痊擦病因与治法包含一些臆测的内容。.清• 黄花馆辑。计有《 奇经八脉考》 、、脉诀考证》 、《 濒湖脉学》 、《 本草备要》 、《 医方集解》 五种。
医方问余方书。21 卷。日本名古屋玄医纂辑:辑年不详。作者取《 难经)75 难“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之意名书。以“先能治虚,而后宜问其余病处而治之”为编辑宗旨,汇录各科医方。全书分杂病、小儿痘疹、妇人、外科、口科、眼科61 ' 1 , 680 余证。每证引录古医籍原文,论述病因、病t ] 1 .、治则等,按证类辑医方。现存日本抄本,并收入《 近}比汉方医书集成》 。
医方纪原方书。3 卷。日人甲贺通元撰于1720 年。本书选常用方1500 余首,分为57 类。每方详考方剂原委,间录古今名医有关论述,阐发古人立方本旨,及治证、加减、煎法、汤使妙意,以知变通。收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医方选要方书名。10 卷。明• 周文采撰。刊于1495 年。作者将其平日常用及见闻有效之方,分类编成此书。分诸风、诸寒、中暑、中湿、伤寒、疟、痢等共45 类。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每类均先论后方,选方颇精,切于实用。
医方便览书名。4 卷,又卷首1 卷。明,殷之屏撰。刊于1582 年。本书根据皇甫中《 明医指掌》 中的医论歌括重加修订补注,共编为100 首,每首之后分列治疗力齐lJ (无方歌)此外J 几卷首辑有运气,经络病机、歌赋和医论。本书为一太学医}i 补朽。医方类聚书名。365 卷。朝鲜• 金礼家等撰于1443 年。初刊J " 1465 年。原本已佚,1861 年日本用活字排印了266 卷本。本书分类整理了约150 余种中、朝古代医书。;卷1 一3 医学总论;卷4 一12 五脏诸论;卷13 一63 风寒暑湿及伤寒的症治;卷64 一82 眼、齿、咽喉、口舌、耳、鼻、头面疾患证治;卷83 一168 为身形、脏腑、内科杂病证治及中恶、解毒、虫兽伤等;卷169 一205 为皮肤、外科诸病及急救、养生等;卷206 一238 为妇产诸病证治;卷229 一266 为小儿诸病证治。全书分类较细,资料丰富,并大多辑录原文,保存了不少我国明以前失传医书,是一部大型
736 医
的医学类书,有较高的学术和临床参考价值。医方犁领方书。日本丹波元)lL 纂。纂年不详。本书以四君子汤、四物汤、小半夏汤、白虎汤、理中汤、逍遥散等28 首常用古方为纲,详述每方经加减后衍变之新方,及诸方功能、主治。如由四君子汤衍为获等饮、惺惺散、六物散、七珍散、温脾散等61 方。便于理解、运用和记忆中医方剂,确有提纲掣领之便。现存日本皮纸抄本。
医方捷径书名。O 明太医院原本,罗必炜参订。本书基本上是《 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诀》 卷6 一7 部分,其中小儿类病少方剂4 首。参见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诀条。.《 医方捷径指南全集》 (原题清• 王宗显辑)的简称。
医方提要方书。20 卷,附1 卷。日人野谦亨撰,成书于1683 年。汇辑张仲景以下历代医家,及日本汉方医家名方2000 余首。按症详分为120 门。每症辨寒热虚实、气血痰郁、脏腑经络,均用韵语概括要领。每方注明出处、功用、主治、药物、服法、加减等。
医方集解医方著作。3 卷。清• 汪昂撰。刊于1682 年。本书选录古今医籍中常用方剂约六、七百首(分正方及附方)。按不同作用的方药性质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21 类方剂。除列述每个方剂的方名、主治及处方外,并引录各家学说阐明方义。由于选方切于实用,流传很广。现有多种近代刊本。医方简义6 卷。清• 王清源撰于1883 年。本书采集各家医论方书,结合作者临证经验编撰而成。卷1 四诊、经脉;卷2 一6 为时病、杂病、妇产科疾病证治,阐述病因、病证及治法,辨析较为细致。医方新鉴朝鲜医书。朝鲜,韩秉琏著。全书以较大篇幅详细介绍脏腑论、水火论、阳不足论、先后天论、标本论、阴阳论、五运六气论和四象人论的内容。论述了望、问、闻、切,伤寒脉法及杂病脉法。载313 种病证的治法。现有1914 年京城汇东书馆铅印本。
医书大全见名方类证医书大全条。
医书幕要见丹溪先生医书纂要条。
医权初编医论。医案著作。2 卷。清• 王三尊撰于1721 年:上卷医论55 条。下卷医案78 则。作者认为“古人创立方书,无非为后人入道之门”,临床所见病情交错,医治应随机应变。医论中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广论辨证施治、各家治法和用药方剂。其治病不泥古执方,强调直治病本。医案多系外感、时疫,案语简要。现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医旨绪余医论著作。2 卷。’明• 孙一奎撰于万历年间。本书汇集作者学医体会与见解,并择要节录部分<内经》 原文编成。内容杂论脉象、诊法、病机、药性及医案等共60 篇。其中有关咳、喘、哮等病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张仲景等医家及其著述的评价等,内容颇多可取。现有(赤水玄珠》 本。
医灯续焰脉学著作。21 卷。明• 王绍隆传,清• 潘揖增注。初刊于1652 年。潘氏取崔嘉彦《 四言举要》 (明• 李言闻删补改订本)予以注释,注文多据<内经》 、《 难经》 、《 伤寒杂病论》 、《 脉经》 以及张洁古、刘完素、朱丹溪、李东垣等诸家学说,并结合潘氏业师王绍隆所传授的脉学见解,联系各科病证阐述脉理治法,内容比较详备。1928 年上海中华新教育社重印此书时,删去原书最后2 卷(“医范”和“病则”) ,全书改为12 卷,并将原书各卷所述方药予以集中,另编附方1 卷,书名改为(崔真人脉诀详解)。医灯集焰书名。2 卷。清• 严燮撰于1864 年。本书集诸医家之言,取“照医之灯”、“光明显耀”之意而题名。卷上医论、阴阳、五行、治法、望闻问诊;卷下察舌辨症、脉诀。大多用韵文、歌诀记述,并加注释。内容较简略。
医阶辨证书名。1 卷。清• 汪必昌撰于1810 年。本书对病状相同而病因不同的内外诸证加以辨析,阐述各病的要点,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但对有些病证,分析鉴别过于简略,或只是病名解释,是为其不足之处。原系抄本,后收入(三三医书》 中。医医小草医论著作。清• 宝辉撰于1901 年。作者指出寒、温、疫三病的治法,金、元诸家均有所偏,遂总括有关重点问题18 条予以辨析。文字简要,所附《 游艺志略》 为作者与其师友的医理问答。此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 中。
医医病书医论著作。2 卷。清• 吴鞠通撰于1798 年。本书针对当时医界时弊而作。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故题名(医医病书》 。书中辨析多属内科杂证,议论诊治,语多中肯。如诊病以现症为主,不必拘执古方,对药物不可有丝毫成见,宜针对病情而用药。原书76 条,不分类。经曹炳章增补为81 条,名为《 增订医医病书》 ,并加按语。医医琐言医话著作。2 卷。后附(续医医琐言》 。清• 徐延柞撰。刊于1897 年。本书以<内经》 、《 本经》 、仲景著述为本,结合个人临证心得撰成此书。上卷列元气、脏腑、针灸、伤寒六经、运气、痘疹等35 论;下卷为杂著,或阐发《 史记》 、<吕氏春秋)等名著中之医言,或阐论营卫、诊法、治法等内容。《 续医医琐言》 列虚实、脉候、伤寒、中风、时尚阴虚说等20 论。议论多能切中时弊。收入(铁如意轩医书四种》 ,现存初刻本。
医级宝鉴见医级条。
医纲提要书名。8 卷。清• 李宗源撰。刊于1830 年。作者以“阴阳内外,表里寒热,虚实燥湿,升降通寒”为医学大纲,全书按此纲要选辑历代医书有关论述,结合个人经验,分阴阳、内外等8 部阐述。各部有总论、病证辨析及治法,介绍治疗方剂,并附医案。论述内容广泛,治法多宗张仲景《 伤寒论》 。医林改错书名。2 卷。清• 王清任撰于1830 年。作者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数十年坚持对人体结构进行观察研究,并亲自去坟地、刑场观察尸体脏器后写成此书。上卷以论脏腑为主,其所绘改正脏一下-
七画医737
腑图及对脏腑的见解,纠正了前人脏腑论述方面的一些错误;下卷以论半身不遂证治为主,对血癖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癣者方,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但书中对人体结构的记述还存在着主观臆测或不够恰当之处。建国后有排印本。
医林指月丛书名。清• 王琦辑。刊于1767 年。共辑集宋、元、明、清时医著十二种(另附• 种)。计有《 医学真传》 、(质疑录》 、<医家心法》 、(易氏医案》 、(芷园臆草存案》 、《 伤寒金镜录》 、<疚疟论疏》 (附《 疹疟疏方》 )、《 达生篇》 、<扁鹊心书》 、《 本草崇原》 、《 侣山堂类辨》 、《 学古诊则》 。每书后均附王琦跋文,简述作者生平及医著内容。
医林绳墨综合性医书。8 卷。明• 方隅编集,方谷校正。刊于1584 年。本书论述多种常见病证,包括中风、伤寒、疟、痢、痰、喘等内科病,以及一些妇科、外科、五官口舌病证等。编写的特点以医论为主,辨症求因,随证处方。理论以《 内经》 、仲景学说为木,参考金元诸家学说,结合己见。对于前人论述病症方论不齐的情况,予以参酌补充。本书内容系方谷为学生讲学所用,经其子方隅整理后,由方谷校正并加按语予以刊行。建国后有排印本。
医事问答书名。1 卷。日本• 今村了庵撰于1865 年。本书是有关汉医与西洋医学学术观点评价的医论著作。书中采用问答体裁,其观点有其局限片面性,如作者视中国秦、汉以前的医学如“法律之不可犯”,而对西医则认为只可用于外治,不能施于内治等。
医事启源医史著作。1 卷。日本• 今村亮撰于1862 年。主要介绍各种医学发明的起源历史。当时正是西洋医学传入日本的盛行时代,作者为了尊崇和提倡汉医而编写此书。书中特别提出西医的某些先进方法是导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其中包括解剖、化学制药(顾剂、制拣)、麻醉(蒙汗)、导尿、灌肠(哪筒)引痘、刺络、酒剂等共二十事。提供了不少较重要的史料。但作者过于笃信中国占代医籍,也有一定的尊古、保守色彩。建国后有排印本。
医事说约方书。1 卷。日本香川秀庵撰。成书于1744 年。此书汇辑作者自用医方300 余首。分伤风寒、瘟疫、中寒、中暑等60 余门。多属仲景方及自撰方。卷首“家方四剂”:顺气剂、解毒剂、排毒剂、润凉剂,各著剂量、用法、主治。卷末附丸散方、经验方37 首。现存1808 年巾箱本。
医易同源指医理与<易》 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 类经图翼• 医易):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 一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两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故称“医易同源。”医易通说医论著作。2 卷。清• 唐宗海撰于1892 年。此书将《 易》 学中有合于医理者予以引申
发挥而为医学探源。上卷演先天八卦,将太极生两仪而有阴阳,以阐述中医阴阳学说,且将世界五方配之以应黄、赤、白、黑诸人种。下卷演后天八卦以配人身五脏五体,并附仲景六经之说,更演重卦64 以阐造化参杂、万物错综之理。皆以《 易》 言医,阐明医、《 易》 汇通之理。书中或有以《 易》 说附会现代科学之论。现存1909 年排印本。
医学一统见医学切要全集条。医学入门综合性医书。明• 李挺编撰。刊于1575 年。本书以《 医经小学》 为蓝本,参考诸家学说分类编纂而成。内容包括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穴图说、经络、脏腑、诊法、针灸、本草、外感病、内伤病、内科杂病、妇人病、小儿病、外科病、各科用药及急救方等。正文为歌赋,加注文以补充说明。书中除引录各家学说外,并附己见,是一部较有影响的医学门径书。
医学三书见雷氏慎修堂医书三种条。医学三言见孙氏医学丛书条。医学大全藏医学著作。(藏名(门吉钦本》 )。汉族医僧马哈德瓦和藏族翻译家达玛郭卡合作编译。成书于七世纪中叶。全书内容主要以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论述404 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5 种,医疗器械6 种,医学论著4 种等为基础,系统介绍了中医的人体生理、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药物学内容,结合藏医学实际情况,略作取舍,而有所发展。此书是有史记载最早的藏医著作,后佚。医学五则丛书名。清• 廖云溪辑。共5 种医书。刊于1844 年。本书博采历代医书增删而成,便于初学者习诵。包括(医门初步》 ,系胡公谈(医方捷径珍珠囊》 的摘要;<药性简要》 ,是将(本草备要》 注释药性部分编成歌括;(汤头歌括》 ;(切总伤寒》 ;(增补脉诀》 ,系在《 脉诀》 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医学六要丛书名。19 卷。明• 张三锡纂。成书于1585 年。作者认为医学要旨有六个方面,即诊法、经络、病机、药性、治法、运气。遂采辑(内经》 、《 难经》 、《 伤寒论》 、《 金匾要略》 及历代医著有关内容分别予以汇编,内容有四诊法1 卷,经络考1 卷、病机部2 卷、本草选6 卷、治法汇8 卷、运气略1 卷。(四库全书总目》 谓其“杂录旧文,无所折衷”。医学见能书名。4 卷。清• 唐宗海撰于1873 年。本书为医学普及读物,作者希望使读者“一见而能”,故名。卷首诊治,其余各卷为内、妇、儿、外各科病证证治及救急各方。内容以病痛部位分门,便于不知医者查阅。书中并用歌诀的形式提示概括,易于习诵。全书论述简明,切于实用。医学心悟书名。5 卷,清• 程国彭撰于1732 年。卷1 总述四诊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理论、法则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卷2 阐述<伤寒论)的理论和证治;卷3 一5 分述内、外、妇产、五官等科主要病证的辨证论治,每证分别记述病原、病状、诊断和治法。全书分类清楚,论述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有个人自拟经验效方,在临床医学门径书
738 医七画
中很有影响。建国后有影印本。
医学正传综合性派书。8 卷。明• 虞传撰于1 515 年。此书前列“医学或问”51 条,系虞氏对医学巨的一些问题进行辩析,以申明前人“言不尽意之义”(见凡例)。次分述临床各科常见病证,以证分门,每门先论证,次脉法,次方治。所述诸证,总论则以《 内经,要旨为提纲,证治以朱丹溪学术经验为本。脉法采撩《 脉经》 ,伤寒、内伤、小儿病分别宗法张仲景、李果和钱乙。作者广泛参考诸家学说,结合家传和个人学术经验予以论述。虞氏对咒禁,巫术,以运气推算病期、病证和治法等均持批判态度。建国后有排印本。
医学正宗见方氏脉症正宗条。
医学切要书名。1 卷。(医学切要全集》 的一种:清• 王锡鑫撰于1847 年。本书以歌诀形式为主,内有经络脉诀、药性弹词、看病歌诀、汤头诸歌。并辑录张介宾的“新方八略”,程国彭的“医门八法”。为中医入门读物。
医学白话书名。4 卷。清• 洪寿曼编于1907 年。本书内容采自前人医著,用白话的形式予以阐述。为初学入门读物。卷1 脏腑功能、四诊、治法;卷2 一4 内伤,外感,妇、儿多科病症,附录杂病简验方。全书文字浅近,吸取了西洋医学、解剖学的知识,对脏腑部位功能采用图表中外对照介绍。医学当言见医门要诀条。
医学汇函全书。13 卷,并卷首1 卷。明• 聂尚恒编撰于1616 年。卷首包括历代医家传略、导引法、医学或问等论述;卷1 (王叔和脉诀》 ;卷2 《 难经》 ;卷3 一111 庙证各科,分歹,J 病证、病理、治法、方剂,间附聂氏治案;卷12 一13 本草,内有总沦,并按病症分类论述诸药。
医学汇海综合性医书。36 卷。清• 孙德润辑撰。刊于1826 年。全书以多科疾病诊治为主要内容,摘录历代医书,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卷1 一2 医学总论,辨治大法及药味繁简等。卷3 一35 列述伤寒、内科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外科瘟疫等多科病证证治,每一病证介绍其脉法、总纲,病状诊断及治疗方剂;所列方剂颇多,包括民间简易治法、外治法、食疗法,并附治案;又有邪崇、奇病二类,颇多怪诞内容。卷36 脉法综宗。简要地介绍了多种脉法。医学发明书名。l 卷。金• 李果撰(一本误作元• 朱震亨撰),撰年不详。书中包括:隔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本草十剂、中风同从高坠下、呕咳气喘、饮食劳倦论、四时用药加减法等20 余篇有关内科杂病及用药法则的论文,结合辨证治疗进一步阐发了作者所倡导的“脾胃论”思想。现有《 济生拔萃》 及《 医统正脉》 本。
医学问对医论著作。又名《 医学课儿策》 。清• 高鼎汾撰于1843 年。全书采用问答体裁,每一问答论一病症。共巧题。包括临床常见的温热、湿温、燥病、痢疾、中风、虚劳、妇科等疾病,先假设若干疑问,从而运用辨证论治的准则,结合作者的经验心
得.对病原、诊断、治疗处方均有明确细致的分析。特别在疑似类同处,如温、湿几症,痉、痪、痈、厥四症等反复辨析,揭示其辨证要点与治疗上的不同。论述能抓住证治要.点。是一本较好的参考读物。医学传灯书名。2 卷。清• 陈德求撰。刊于1700 年。木书论述33 种常见内科杂病的证治,书中融会古人学术经验,结合作者个人临床心得,有论有方,叮资参考。现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医学折衷见玉机微义条。
医学求是医沦著作。二集,3 卷。清• 吴东肠撰于1879 年。本书辑录内、儿科等病证论治30 条篇,对伏暑、血症、咳嗽等杂病和时症等论述较详。书中反复论述滋阴补药误治的情况,并指出了拘泥于运气学说以推算属何病、用何药之弊。医学近编书名。20 卷。清• 陈治撰。约成书于1697 年左右。本书为(证治大还》 之一种,内容主要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病证及治疗(包括中风、类中风、类伤寒等90 种),每种引录各家学说,参以个人见解,予以介绍。书中并,对属于瘟疫的‘,瘴病”病,阐述了作者的独特见解。
医学启源综合性医书。3 卷。金• 张元素约撰于12 世纪后期本书以觉内经》 理论为本,旁参各家学说介绍手足阴阳、脏腑脉证、运气、主病、用药等多方面内容,子拟寸某些治法,多种病症和本草药性进行了广泛的论述。析证简要,选方不泥于古,分析药物的归经、效能比较清楚1978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点校本
医学初阶从书名;l 瞥• 严岳莲辑。刊于1908 , {包括《 本经逢原》 、‘伤寒论浅注方论合编》 、《 金匕、川浴浅注方论合编夕、叹温病条辨》 四种医学妙谛综合性民书。3 卷。清• 何书田撰,撰年不详。何氏擅治内科杂症,木书论述中风、伤风、中寒、暑病等共56 种病证(包括耳、鼻、口、齿病)的病因、证治,能融会诸家学说,着重介绍个人临床心得。书中自拟经验方颇多,并将一些病症的病因、治法编为歌诀,便于读者学习。后编入<三三医书》 中。医学易通巧名。8 卷。清• 陈念祖等原撰,潘蔚增辑。本书选辑陈念祖《 医学实在易》 、黄元御《 四圣心源》 及叮lfy ’宗金鉴》 中的医论、医方而成。卷1 四诊易知;卷2 一侣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及幼科分类,记述各种病证证治,内容浅近简明。各证附有歌括,便于记诵。1923 年由上海中华新教育社编辑出版。
医学要则书名。4 卷。清• 沈愚言纂。成书于1743 年。全书选辑(内经》 及秦汉以后一些医家的有关论述加以注释。共24 题,称为“二十四则”。分论《 内经》 医理、本草药性、脉经经络及杂病治法等,为医学门径书的~种。但内容重点不够突出,编排也较零乱。
医学便览O 丛书名。清,栗山痴变辑。刊于1868 年。共七种。内容为(伤寒读本》 、《 金匾读本》 、(医学三字经》 、(一卜二经脉歌}、《 指南摘要》 、《 医-一一一-― 一一-一丫一-一一
七画医739
学实在易》 、(本草求真》 。.综合性医书6 卷。清• 刘福庆撰。
医学举要书名。又名《 注礼堂医学举要》 。4 卷。清• 戴绪安辑于1886 年。卷1 脉学;卷2 五运六气;卷3 汤头歌;卷4 校补药性。其中以脉学叙述较详,运气主病和用药颇多机械推算。
医学说约书名。1 卷:秋田散人撰,撰年不详。本书以论述杂症为主。首列提纲,次分风、寒、暑、湿、燥、火、脾胃、气、血、痰、虚、妇人共十二门,扼要地叙述多种常见病证的病因、症脉及治疗大法,不介绍具体治疗方剂,后编入《 三三医书》 。
医学统旨综合性医书。明• 叶文龄撰。刊于1534 年:卷1 论脉:卷2 一4 分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病证的证治,兼述妇人、小儿、疮疡、耳、鼻、喉、口齿病证等;卷5 一7 为治疗方剂;卷8 介绍用药、药性及常用中药。据作者自序称:“是书也,爱辑旧闻,参之新得,傅异同归一,繁简合中。”书中选方颇多-
医学真传综合性医书。清• 高士宗撰述。1699 年田高氏弟子据其讲稿记录整理而成。全书共43 篇,阐述病因、病理、诊治要则、用药及辨药大略。作者善于辨别疑似之证,力究疾病原委,治病反对拘泥成方,论述简要切实。后收入《 医林指月)。医学原理书名。O 明• 汪机撰,吴勉学校。13 卷撰年不详二前2 卷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图论;后11 卷为各科临床,包括六淫、气血、内伤诸病、内科杂症、瘟疫、五官、口腔、外科、妇产、小儿及痘疹等病证:作者自序称:“所论病机药性,悉本《 内经》 、<本草》 ;治方脉法,皆据名医格言。”其中每门病证的治疗均有“丹溪活套”,选方颇广。.明• 江时途撰。30 卷:书未见。
医学博士唐代为地方设置的卫生官员,又称医药博士。掌疗民疾,时设时废,官阶从八品上以下,以州之大小分数级。大、中、下都督府,上、中、下州等,分别设有博士、助教或学生等几人或二、三十人。掌管各辖区之医疗、巡疗和推广本草、药方等普及工作。
医学答问医论著作。4 卷。清• 梁玉瑜传,陶保廉录。以陶问梁答形式讲述医理,共54 条。内容有望闻间切及各种脉象之区别;虚损证治.尤详于吐血、趣血病源及其辨证施治;喉科证治、真假绝症之鉴别及十二经温凉补泻药物;多种食物对人体之损益。书中节录古方180 余首。现存清刻本。医学集成综合性医书。4 卷。清• 刘仕廉纂辑。成书于1873 年。全书采集诸家学说整理而成。卷1 医学总论,论述阴阳、脏腑、诊法等;卷2 一3 介绍伤寒、温疫、内科杂病、妇产、小儿及疮症;卷4 医案、十四经脉图及经穴歌、程钟龄医门八法等。医学辑要书名。4 卷。清• 吴烽编。本书采集并融会张石顽、沈云将、程国彭等诸家学说编成。卷l 介绍形质、神色、声气、看证诀等;卷2 列述诊脉诀、死脉、妇人及幼孩脉法、诸病宜忌脉;卷3 经
脉心传、奇经八脉、跌阳少阴脉说;卷4 为方剂、治疗八法。内容虽少发挥,但较简明易读。后编入(三三医书》 。
医学韵编医史参考读物。2 卷。杨蔚编。刊于1922 年。本书按古音韵顺序,收集有关医学源流和史料,编成四言歌诀,其下注明出处。但内容比较繁芜零乱,并杂有神话传奇诸说。
医学溯源书名。2 卷。清• 程杏轩辑。刊于1826 年。本书系《 医述》 第一、二卷,为资料性读物。程氏辑《 内经》 及历代医学文献,史书等材料,从探究源流的角度,对医史人物、古典医籍、阴阳生克、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等方面作了整理。条理清晰,内容简明;注明出处,便于参考。
医学摘瑜综合性医书。2 卷。清• 韩永璋撰于1906 年。本书摘编作者临证医案、师授家传治验及研究古医书心得。上卷有内、妇、儿科数十条医案;下卷医论、集方、汤头歌括。对伤寒病证的辨析,以及伤寒、温病治疗要领,有简要的论述。医学摘粹丛书名。清• 庆恕撰。刊于1897 年。包括《 伤寒十六证类方》 、《 伤寒证辨)、(四诊要诀》 、<杂证要法》 、《 本草类要)五种。
医学精要儿科著作。8 卷。清• 黄岩撰。约成书于1800 年。卷1 一5 首论儿科用药、诊法及灯火憔法,其次分述儿科的多种杂病;卷6 一8 专论痘科及麻科,其中除作者本人的见解和医案外,还摘录了历代文献中的一些资料。
医学粹精丛书名。又名<医家秘奥》 。清• 陈嘉遵辑。刊于1749 年。包括《 脉法解》 、(慎斋三书》 、《 查了吾正阳篇选录》 、(慎柔五书》 、《 陈氏笔谈》 共五种。
医学辨证书名。4 卷。清• 张学醇撰。刊于1896 年。作者认为“确有所见,虽经文可易也”。全书阐发己见,提出与前人不同的见解,以辨析纠正医籍中的沿误,故题名(医学辨证》 。内容有医论、术草选释、按症列方等项。
医法心传医论著作。清• 程芝田撰。刊于1885 年。全书共有医论12 篇,包括五行、伤寒、温疫、痢疾、痘科及损伤等病证辨治要旨,强调“医宜通变”, 随证处方,但又认为诸家之方总不出古方范围。医法圆通综合性医书。4 卷。清• 郑寿全撰于1874 年。全书论述内科杂症、伤寒、时病及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病证的证治。郑氏以医论为主(不载方剂),结合临床体会辨析病机及用药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宗必读书名。10 卷。明• 李中梓撰于1637 年。卷1 医论及图说。医论共14 篇,以介绍医学源流、指导学医门径为主;图说部分根据《 内经》 列述人体骨度部位及脏腑、生理等。卷2 为新著四言脉决、脉法心参及色诊三篇,提纲掣领地阐析中医的脉学、诊法。卷3 一4 本草徽要,系选录(本草纲目》 部分药物的有关内容,旁采诸家学说、参以己见详予注释。卷5 一10 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33 种病证的因证
740 医
及治疗,并附医案。病机分析以《 内经》 理论为纲,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在中医门径书中卓有影响。建国后有排印本。
医宗会要综合性医书。8 卷。清• 湛德芬辑。刊于1864 年。本书辑历代医书摘要而成。卷1 人身总论,讲述人体生理、脏腑、经络、病因、五运六气;卷2 一5 分述外因病症、内因病症、内科杂证,妇科,五官科及儿科疾病证治和脉法,卷6 一7 医论;卷8 本草。选辑资料较冗杂。
医宗备要书名。3 卷。清• 曾鼎撰。刊于1814 年。作者认为“治病定症,务在诊脉为主”,故此书着重阐述脉学。上、中卷论切脉的重要性,切脉法,并阐发《 濒湖脉学》 、(四言举要》 脉学义理。下卷以问答形式论述伤寒五法大旨。本书为<曾氏医书四种》 中之一种。
医宗金鉴丛书。90 卷,15 种。是清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吴谦等主编。刊于1742 年。全书采辑自《 内经》 至清代诸家医书,“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见卷首奏疏)。内容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金匾要略注》 、(四诊心法要诀》 、《 运气要诀》 、《 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 、《 妇科心法要诀》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 痘诊心法要诀》 、《 种痘心法要旨》 、《 外科心法要诀》 、《 眼科心法要诀》 、《 刺灸心法要诀》 、(正骨心法要旨》 。全书内容较为丰富完备,叙述较系统扼要。其中伤寒、金匾部分除对原文订正并予注释外,还征引了清以前伤寒各家的论述,各科心法要诀,以歌诀的体裁概括疾病诸证的辨证论治,切合实际,易学易用。本书刊行后深受读者的欢迎,流传颇广,成为学习中医的重要读物。1956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63 年出排印本,对全书作了校勘,并改编月录,附加索引。1979 年再予校点出版。
医宗说约综合性医书。6 卷。清• 蒋示吉撰于1663 年。全书摘录《 内经》 及多家医书,分科整理而成。卷首证治总论,记述四诊、脉法、药性、治则;卷1 一2 内科杂症;卷3 伤寒;卷4 小儿科、妇科;卷五疡科。全书将各科疾病分症阐述,有论有方,流传颇广。
医宗摘要见医宗撮精、折肚漫录合刊条。医宗粹言综合性医书。14 卷。明• 罗周彦撰。刊于1612 年。前列总论,分述阴阳、脏腑、病机、伤寒、运气、摄生等内容。卷1 一2 元气论;卷3 补订吴鹤皋《 脉语》 ;卷4 药性论;卷5 一6 用药准绳;卷7 一10 四时方论(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五官、口齿病证),卷11 一14 四科备录,分述妇人、小儿、外科、针灸科病证。刘氏所论多宗《 内经》 及张仲景、王叔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罗谦甫诸名家,选摘其精粹之言,故以<医宗粹言)为书名。
医宗摄精见医宗撮精、折胧漫录合刊条。医经小学综合性医书。6 卷。明”刘纯撰。刊于1388 年。作者参阅上自(内经》 、(恋经》 、张仲景、
王叔和,下迄刘河间、张洁古、朱震亨等诸家学说,集其精要,并以韵语等形式编纂而成。全书分述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和运气。卷首列医学指南总诀。刘氏为朱震亨再传弟子,书中反映朱氏学术经验尤多。
医经允中综合性医书。24 卷。清• 李熙和撰于1693 年。本书纂辑《 内经》 、(脉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的主要内容,分医理、脉理、诊治、药物等专题分别予以阐述。“医经允中‘,寓有对经典医学著作公允、持平论述之意。
医经原旨书名。6 卷。清• 薛雪撰注。刊于1754 年。本书选录《 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参酌张景岳《 类经>中的注释和各家学说重予撰注而成。书中共分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和疾病各类,共14 篇。注文简要,但全书略于针灸的记述。
医药丛书裘庆元辑。刊于1916 年。四集,n 种。包括《 研经言》 (清• 莫枚士撰)、《 周氏易简方集验方)(清• 周憬辑)、《 周氏集验方续编)(清• 周碌撰)、(罗谦甫治验案》 、《 吴鞠通先生医案》 、《 惜分阴轩医案》 (周镇撰)、《 人参考》 (清• 唐秉钧撰)、《 知医必辨》 (清• 李冠仙撰)、《 市隐庐医学杂著》 (清• 王德森撰)、《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及<白喉证治通考》 (清• 张采田撰)。
医药博士即医学博士。详该条。医药辑览见医要集览条。
医要集览丛书名。共6 种,(脉赋、脉诀、真刘三点脉诀》 (原题晋• 王叔和等撰)、《 用药歌诀》 (不著撰人)、(药性赋珍珠囊》 、《 伤寒活人指掌提纲)(元• 昊恕撰)、《 诸病论)(不著撰人)、《 难经》 。医品补遗方书。4 卷。清• 郎廷模辑于1694 年。此书系增补明• 王化贞所编(普门医品》 而成。按功用、部位、病证分为延寿、种子、调经、育婴、痘症、头面、咽喉、心腹、手足、中风、伤寒等22 门,分类汇集验方。目序称所辑方皆“古所未闻,今所罕靓,而其实皆人所已试者”。现存清刻本,或有将此书附刻于《 普门医品》 。参见普门医品条。医钞类编综合性医书。24 卷。清• 翁藻编。刊于1830 年。全书摘录清以前医学文献及各家学说、分门别类汇编而成。卷1 为运气要诀、经穴图考、奇经八脉;卷2 脉要、名医杂著、名医方论、医门八法、六经定法、伤寒总论等;卷3 一22 临证各科证治,卷23 一24 本草。书中选辑资料较多,包罗颇广。医便二集见医便条。
医食同源食疗的起源极早,一般认为,医药的起源与食疗的起源在时间上是一致的,故曰医食同源。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可食也可药。同时,通过进一步的生活医疗实践,将一些食物营养价值不大,但治疗作用明显的分了出来,而成为专门用于治病的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药实源于食。
医垒元戎书名。12 卷。元• 王好古撰。作者初
七画医741
撰于1291 年,后原稿佚失,经迫忆“十得七八”,复刊于1297 年。此书以十二经为纲,首述伤寒,附以杂证。学术渊源以张仲景为本,参酌补充张元素、李东垣等治法,选方采用《 和剂局方》 亦颇多。王氏治病主张“随脉察病,逐脉定方”,书中记述个人的经验方亦复不少。此书有后人节录整理的1 卷本,刊于《 济生拔粹》 、《 东垣十书》 、《 医统正脉)等丛书中。医统正脉见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条。
医效秘传书名。3 卷。原题清• 叶桂述,吴金寿校。本书或有认为是托名的著作。刊于1831 年。前2 卷辨析伤寒及伤寒诸证为主,兼论多种温病,并补入(温热论);卷3 列述阴阳升降之理,切脉审证之要;书末附方80 首。全书论述较简明,亦颇实用。本书曾附刊于(三家医案合刻)中,建国后有单行排印本。医家心法综合性医书。清• 高鼓峰撰于1725 年。作者据临证经验,阐述诊法、二十五法方论及内、妇、儿科等常见疾病诊治,共20 余篇。作者于上述专题,颇有独到的见解。本书收入《 医林指月》 时,附入胡迁所写的评论百余条。
医家四要综合性医书。4 卷。清• 程曦、江诚、雷大震同纂。成书于1884 年。本书以“脉、病、方、药”四要为纲,辑录历代医书,分门整理而成。卷1 脉诀入门,论四诊及人体生理功能;卷2 病机约论,分72 论,论述时病、内科杂病、妇科各病的病因、病理和治则。卷3 方歌别类,按病分类,选择效方3 的余首。卷4 药赋新编,以韵文记述300 余味药的性能功用。为中医入门读物。建国后有排印本。医家秘奥见医学粹精条。
医案类录见中西医粹条。
医谈录旧参见景景医话条。
医理元枢丛书名。12 卷,附余2 卷。清• 朱青J 活辑。刊于1753 年。共7 种:《 运气要略》 、《 脉法心参)、《 医方捷径》 、(伤寒论注》 、《 金匣要略注》 、<妇科辑要》 、《 幼科辑要》 。
医理发明综合性医书。又名(医理不求人》 。8 卷。清• 黄元吉撰于1833 年。本书集作者十余年周游各地行医的经验。卷1 一2 脉法、医理及多种内科杂病;卷3 一4 内科医案;卷5 眼科、外科及医案;卷6 药性论;卷7 经验杂方;卷8 伤科穴道图及伤科治疗方剂。作者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
医理真传书名。4 卷。清• 郑寿全撰于18 的年。作者认为在诊病中“识阴阳”是最关重要和最难的课题。全书从阴阳化生来阐述医理,探求病因,并据证立法用方。卷1 医理总论;卷2 一4 以间答形式记述阳虚症、阴虚症和一些杂病的证治。方解颇详。医略存真综合性医书。1 卷。清马文植撰于1896 年。书中收载医论28 则,阐述作者治疗咳嗽、痰饮、脑疽、对口、肝痈、乳岩等内外诸证临床心得,而尤详于外科病证。卷首附作者祖父马省三“论症十六则”。现存清刻本。
医话丛存医话著作。丁福保编,刊于1910 年。
本书汇辑作者历年所集之医话、医学史料。包括外国传教士在华行医事迹、近代早期医学考试、近代第一位西医黄宽事迹、北里柴三郎信函等,均为研究近代医史之珍贵资料。
医暇厄言杂论著作。2 卷。清• 程林撰。刊于1677 年,此书杂录各有关医药典故。在杂谈自然、物理现象及释医中,也掺杂了一些糟粕性内容。现有《 中国医学大成》 本。
医腾约编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医醇腾义综合性医书。4 卷。清• 费伯雄撰于1863 年。作者原撰《 医醇》 24 卷,后毁于兵火。晚年追录约得十之二三,为(医醇腾义》 。汇录作者平生治疗心得,分为中风、中寒、三气(暑、热、湿)秋燥、火症、虚劳、关格、咳嗽、痰饮、疟症、黄痒、消渴、痹症、肿胀、下利、诸痛等门。每门先为总论,继载自制方,后附成方。总论中剖析病因、病机、治则,多有独到之见。如谓中风“邪害空窍”,指空窍为毛窍与腆理;劳伤门之七伤,当指七情偏胜之伤;治疗下利,强调“外感多有主病,内伤各有主经”;人身诸痛病因有风、寒、火、气之不同,而“其为气滞血癖则一”。其于治法,主张不拘泥古人成法,亦不趋奇立异,而宜通变化裁,归于平正。自制诸方,皆效验实用。建国后有排印本。
医藏书目中医目录著作。明• 殷仲春撰于1628 一1644 年间。我国现存最早的专科医学目录。依释氏之说,分为无上、正法、法流、结集、旁通、散圣、玄通、理窟、机在、秘密、普醒、印证、诵法、声闻、化生、杨肘浸假、妙窍、慈保、指归、法真等20 函,分类著录医书,凡499 种。大体按医书内容性质分类.如无上函多为医经,正法函多为伤寒书,理窟函为脉诊书,生化函为妇产科书。然分类命名皆凭佛典,既属牵强费解,亦不免揉杂无序。建国后有影印本。医门黑锡丹即黑锡丹第二方,见黑锡丹条。医方一盘珠综合性医书。一名《 增补医方一盘珠》 。10 卷。清• 洪金鼎纂。刊于1749 年。卷1 总论运气、经络、脏腑、脏象及外淫诸病;卷2 一4 内科杂病;卷5 外科;卷6 一7 女科;卷8 一9 小儿科;卷10 眼科。每种疾病首载医论,次记治例,末记诸方及验案。所选方剂多简要实用。
医方易简集方书名。9 卷。清• 王晋夫辑(其子王鹏寿续增)。刊于1852 年。本书为单验方汇编的一种,分上部、中部、下部、四肢、杂症、伤损、疮毒、妇女、小儿共9 类,2400 余方。并附外科大症图1 卷及《 遂生福幼》 1 卷。
医学三字经书名。4 卷。清• 陈念祖撰于1840 年。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附以注释。卷1 一2 医学源流及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卷3 一4 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此外,并附录脏腑说及四诊运用。全书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为医学门径书中流传较广的一种。医学广笔记见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条。医学从众录书名。8 卷。清• 陈念祖编撰(初撰
742 医
七画
时曾托名叶桂,后收回用其本名)。刊于1820 年。作者的临床医学宗法张仲景.兼采后世诸家。编撰此书是“就世俗之共奉者,采其名言,录其方治”而成,故以“从众录”为书名。本书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妇科。每类以病种列为纲目,先概述病原、病理及诊治要旨;次为脉诊;后列方药。作者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加以阐述,较切于临床实用。建国后有排印本。
医学传心录综合性医书。不分卷,清代道光年间作品,原封面题有“上海刘一仁”五字,或谓此书可能出于刘氏手笔。全书闪容包括学医的方法、诊脉、用药,某些常用厅剂的加减法,并简要地分析多种内科杂病和一些妇产科病证的病因及症治,是一部学医的门径书。原系抄本,1958 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允欣校订本。
医学实在易你合性医书。8 卷。清• 陈念祖撰于1808 年。全书简述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内容,包括对脏腑、经络、四诊、运气的说明;按表里、寒热、虚实证予以分类的多种疾病证治及诸证的对症方约。义字浅近易懂,并附歌诀,易于记诵。解放后有排印本
医学读书记书名。3 卷,续记1 卷。清• 尤怡撰于1729 年。本书为读书证治心得杂记,每条标明分题,征引古代文献中有关内容,作扼要的辨析,或予以评述和考证。书中附述医案引条。现有(中国医学大成》 本。
医学读书志医学目录学著作。2 卷。清• 曹禾撰于1851 年。以历代名医为纲,著录医书487 部。著者则简述生平事迹,医书则考证源流,提要钩玄。有咬双梧书屋医书)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医学课儿策见医学问对条。
医学提举司元代医药机构名。其职责为:掌管医学教育,考核并选拔医生,校勘名医撰写的文章以及检查鉴定药材等。设提举和副提举,主管该机构。医法经验录诊断学专著。2 卷。清• 李文庭撰。初刊于1818 年。上卷专论脉诊,以两手寸关尺三部咏之浮、沉、迟、数及其兼脉分析主病、病源及治法,联系临床诸证较为具体;下卷在《 敖氏伤寒金镜录》 36 舌的基础仁,推衍为75 舌,论证立方,并绘简图。本书于1849 年重刊时,由王名声另加按语,内容有所增补,并附部分医案。
医宗己任编丛书名。8 卷。清• 杨乘六辑,王汝谦补注。谓“以天下为己任”,故题名“己任编”。全书辑评四种清代医著,即高鼓峰《 四明心法)(又名《 医家• 合;去少)3 卷,《 四明医案》 1 卷;以及吕用晦(东庄医案》 1 卷,董废翁(西塘感症》 3 卷。高鼓峰等三位的学术渊源宗薛己、赵献可一派,本书评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领会原著精神。建国后有排印本。医经正本书医论著作。1 卷。宋• 程迥撰于1176 年:作者结合临床论述医学中的一些学术问题,但有较浓厚的理学观点,甚至提出疫病、伤寒没有传染性。须予批判地对待。沙
医经溯徊集医论著作,1 卷。元• 王履撰于1368 年。全书收医论23 篇,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贯彻源流之义,故名《 医经溯徊集》 。内容有研究《 内经》 、《 伤寒论》 等医著心得,对于温病与伤寒的辨析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他根据(内经》 “亢则害,承乃制”的观点,阐发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并以这一原则广泛地讨论病理与治疗法则。对温病与伤寒的研究颇有心得。王氏从理论上分析了温病的病理机制,传变过程及治法。从而把温病与伤寒区分开来,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建国后有影印本。医理不求人见医理发明条。
医略十三篇书名。14 卷。清• 蒋宝素撰。刊于1840 年。本书为作者所撰的《 医略)(共87 卷)中的六淫门,计13 卷,并附方1 卷。书中对风、寒、暑、湿、燥、火及疟、痢、霍乱、瘴气等的辨证治疗分别作了简要论述,并附医案。现有(珍本医书集成》 本。医寄伏阴论书名。2 卷。清• 田宗汉撰刊于1888 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i 兰论此病,辨析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病原、变症、死候、禁令、遭后等情况,并摘取《 伤寒杂病论户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比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 帧。现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等。医门棒喝二集见伤寒论本旨条。医方易简新编书名。6 卷。清• 黄统、龚自璋合辑。刊于1851 年。卷1 治身体各症;卷2 治妇女各症;卷3 治小儿各症;卷4 治疹、疫、时症等;卷5 治外科及跌打损伤;卷6 补遗。书中共列病症(或药方)子目2600 余条,1800 余方。选方以简易单方、验方为主,辅以成方。是搜罗较广的验方著作。医方经验汇编书名。清末余奉仙撰。全书分51 章。1 一5 章阐述四诊、用药等说,其余分述风痛、风寒、时气、温疫及各种异型疫病证治经验200 余条;各症论述病因、证候,并列治疗方药及经治医案,对疫病证治,有独到之处,案语亦较简要。1955 年由卜海中医书局出版。
医疗众方规矩方书。3 卷。日人曲直赖j 亘几纂辑,曲直赖玄朔补辑。汇辑在日本广泛应用的医方并加简要解说。分感冒、伤寒、中寒、中风、中暑、中湿、霍乱、泄泻、痢疾、疟疾等48 门,收正方283 首,附方‘46 首。诸方大多出自中国占医籍。本书于德川三百年间经多次增补删修,为日本汉方医家、药店乃至一般家庭所熟知。现存10 余种日刊本,并收入《 近世汉方医书集成》 。
医林纂要探源综合性医书。10 卷,清• 汪级辑于1758 年。作者集诸家医书分类编辑而成。卷1 医源,共47 条,阐述阴阳五行,脏腑部位功能,脉象;卷2 一3 分析药性680 余味;卷4 一10 选辑方剂630 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方居多。全书资料比较丰富,条理清晰。
医学人门良方见万氏济世良方条。医学切要全集丛书名。6 卷。清• 王锡鑫等撰。刊于1847 年。多为医学门径书。共六种:包括「氏.一一一一一一一--竹一-? ~一
医求步卤坚743
所撰气医学切要苏叹眼科切要》 、《 痘科切要》 、《 外科切要少、、奇方纂要〕 及清• 黄为良撰《 医学一统》 。医学启蒙汇编书名6 卷。清• 翟良撰于1659 年。作者摘录屯内经,以及听代医学文献乡以分门整理而成卷1 阪学要领狡纲,着重阐述医理;卷2 病症歌括;卷3 通用方药;卷4 一5 对症方;卷6 本草。为学医入门读物:
医门普度温疫论见温疫论条
医学正印种子篇书名。又名免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少。2 卷。明• 岳甫嘉撰,刊于1635 年。分男科、女科两卷,论述男子不育、女子不孕i 正治。主张男子宜葆合先天之精,以寡欲、节劳、惩怒、戒醉、慎味为求嗣之道。反对于小产、不育专责女子:所载种子33 方,多从心肾论治。于女子不孕,则谓求子之法,莫先调经。集调经、固胎、护产诸i 仑于‘中失,附方多切合实用J 现存清刻本。建闰后有排印本。医学衷中参西录l 子名。又名气衷中参西录》 。30 卷。张锡纯著。初刊于1918 一1934 乍间,共7 期(相当朴七个分册)本书是作者多年学术经验的总结:书中结合中西医学哩论f [ l 哄疗实践ltyJ 发医理,颇多独到的见解;并制定了若千有效方剂,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修定本的内容分为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和医案五部分,删去了某些重复和有明显错误的内容。书名“衷中参西”,意在初步尝试沟通中、西医学:但限于历史条件,也有不少片面或牵强之处建国后有排印本。
医学提举司提举元代医官职称:系医学提举司之主要官员,只设1 人,始设于1272 年(至元九年), 官阶从五品。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见王旭高医书六种条。医方捷径指南全书书名。一卷二清• 王宗显辑:约成书于1644 年。卜卷记述单味药药性、功用;一[. ' 卷分科、分证介绍方剂,并附救急方数则。
医技便巧针灸指南见针灸指南条。
医林枕秘保赤存真见保赤存真条。
医学提举司副提举元代医官职称:医学提举司仁管官员之一,始设于1288 年(至元二十五年),官阶从六.} 1 .
医门小学本草快读贯注本草著作。简称<医f 万小学》 。4 卷。清• 赵亮采编于1887 年。作者谓本草乃医门之小学,遂以此名书。卷首列述阴阳运气、脏腑经络及药性总义.次以药性寒、热、温、平4 种歌赋为纲,杂采前人之说为之注释。书后附i 全法、经络歌诀。现存清刊本。
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诀综合性医书。8 卷,卷首、卷末各1 卷。明太医院原本,罗必炜参订。卷首脉学《 四言举要》 ;卷1 一5 诸品药比及常用药物;卷6 为伤寒诸证及暑、湿、疟、痢等病证;卷7 分述咳嗽、霍乱、水肿、宿食、妇人、小儿各类病证;卷8 药性赋及诸品药性赋;卷末论用药、汤散方剂等。医宗撮精折脑漫录合刊丛书名。明• 黄承吴辑。作者将自著(关宗撮精》 (一名《 医宗摘要》 )、《 折脓漫
录》 二书合辑,并加评注以阐发原意。《 医宗撮精》 系将薛己《 内科摘要》 及其所注《 名医杂著》 纂录编成。《 折肪漫录》 ,详该条。
求子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亦名求嗣。指不孕妇女要求生育。
求嗣出《 妇人良方大全》 卷九。即求子。详该条。
步① 走路。(素间• _L 古天真论》 :“身体重,行步不正。”② 缓行。《 灵枢• 经脉》 :“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③ 运气学说以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为一步,一年分六步(即客气、间气), 平均每步各主四个节气:《 素问• 六微旨大论》 :“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 素问• 至真要大沦): “间气者,纪步也。”
步引导引的一类。包括立式和走式的多种姿势。戈汉卞弘艺文志》 中记有<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步廊经穴名。代号KI22 。出《 针灸甲乙经》 。《 千金要方》 作步郎。属足少阴肾经。位于第五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 寸处。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部为第五肋间神经;并有第五肋间动、静脉通过。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斜刺0 . 3 一0 . 5 寸,不宜深刺。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卤咸出《 神农本草经》 。即卤碱,详该条。卤盐出(吴普本草李。即卤碱,详该条C 卤碱见《 吉林中草药》 。又名卤咸、卤盐、寒石。为盐卤凝结而成的氯化镁等物质的结晶。苦、咸,寒。强心,利尿,镇静,消炎,降血压。治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病。内服:每次1 一2 克,每日二至三次。以开水溶化后冷服。部分病人服后胃部有烧灼感,肠鸣增加,或出现轻度腹泻,皮肤痰痒,在一般情况下可继续给药,如症状不减甚至加重时,可酌情减量或停药。木品主含氯化镁,还含钠、锌、钙、硫酸盐和微量元素。卤地菊见《 福建民间草药》 。又名龙舌草、龙舌三尖刀、黄花冬菊。为菊科植物卤地菊Wedelia prostrata ( Hook . et Arn . ) Hemsl .的全草。分布广东、福建、台湾、浙江等地。甘,平:清热解毒。① 治白喉,急性扁桃休炎,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鼻妞,高血压病。煎服:9 一15 克(鲜品3 ( )一60 克)。② 治乳腺炎,疗疮痈肿.鲜品捣敷:
坚内经十二脉之一。同实脉。《 诊家正眼》 :' ' l 于坚者,实之别名也。”
坚成运气术语五运主岁之中,金运太过的名称。<素间• 五常政大论》 :“金曰坚成”,又“坚成之纪,是谓收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
坚阴O 平相火、固肾阴的治法;梦中遗精多属相火妄动,’肾气不固,用封髓丹(黄柏、砂仁、炙草)平相火而固肾精。.清热泻火法之一。叶桂(三时伏气外感篇》 :“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苏汤为主方,片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由于内热一清,阴分易于恢复,病势自解。
744 坚庙
坚园围呆助旱
病名。《 圣济总录》 卷九十四:“腹中气满,
心下尽痛,气积如臂者,名坚病。”即盛庙。见该条。坚肉缓节肌肉坚实,关节舒缓。《 灵枢• 逆顺肥瘦): “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 … 。”坚者耍之治法。出<素问• 至真要大论》 。对坚实的盛积要用削伐软坚的方药治疗。例如腹中痊血阻滞,形成疮积,用破痪消瘤软坚之法;瘪疡结块,用消凛丸之类。
坚者削之治法。出(素问• 至真要大论》 。凡腹内坚硬有形一类病证(瘾瘾、痞癖等),可用攻削的方药治疗。如鳖甲煎丸之类。
园香草见咬安徽中草药》 。为铃茵陈之别名,详该条。
围药外治药物疗法。出《 疮疡经验全书》 卷九。为敷药的一种,即将药物敷于患处四周,中央空出疮头。吸医学源流• 围药论》 :“凡毒之所最忌者,散大而顶不高… … 惟围药能截之,使不并合,则周身之火毒不至矣。其已聚之毒不能透出皮肤,势必四布为害,惟围药能束之,使不散漫。”适用于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未消者。参见敷药。
呆病病名。癫病的别称。《 石室秘录》 卷六:“呆病如痴而默默不言也,如饥而悠悠如失也。意欲癫而不能,心欲狂而不敢。有时睡数日不醒,有时坐数日不眠。有时将己身衣服密密缝补,有时将他人物件深深藏掩。与人言则煎语而神游,背人言则低声而泣诉。与之食则厌薄而不吞,不与食则吞炭而若快。此等证,虽有祟想之实,亦胸腹之中,无非痰气,故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 • ,… 方用逐呆仙丹。”(辨证录• 呆病门》 :“人有终日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与之美撰则不受,与之粪秽则无辞;与之衣不服,与之草木之叶反善,人以为此呆病,不必治也。然而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之气衰。”治宜开郁逐痰,健胃通气,方用洗心汤、还神至圣汤及转呆丹等。因起居失节,胃气伤而痰迷所致者,宜生其胃气,而佐以消痰之品,方用启心救胃汤、指迷汤等。参见癫条。
助阳即补阳。详该条。
助阳汤见<证治准绳• 女科》 卷一。即补真润肠汤,见该条。
助阳解表阳虚外感的治法。症见头痛、恶风寒、发热、无汗、手足不温、喜盖衣被、精神衰倦、面色苍白、声音低微、脉沉无力、舌苔淡白等。处方由助阳药与解表药组成,如再造散。
助气补漏汤《 傅青主女科》 卷下方。人参一两,白芍药(酒炒)五钱,黄荃(酒炒黑)、生地黄(酒炒黑)各三钱,续断二钱,益母草、甘草各一钱。水煎服。治气虚胎漏,小便下血者。
助阳和血汤见(兰室秘藏• 眼耳鼻门》 。即助阳和血补气汤,见该条。
助阳活血汤见《 东垣试效方》 卷五。即助阳和血补气汤,见该条。i
助阳和血补气汤《 脾胃论)卷下方。又名助阳和血汤、助阳活血汤。香白芷二分,蔓荆子三分,炙甘草、当归身(酒洗)、柴胡各五分,升麻、防风各七分,黄茂一钱。为粗末,水煎,去滓,临卧时热服。治热邪上奎,眼中白睛红,多哆泪,无疼痛而隐涩难开,昏花不明,由于服苦寒药太过者。
助道方服药须知方书名。又名(服药须知》 。1 卷。宋• 温大明撰。刊于1216 年。约十五世纪中期经熊宗立重编,改题《 温隐居备急海上仙方》 (又名(温隐居海上仙方》 、《 温氏海上仙方)) ,共载77 种病症。每症撰七言四句歌诀一首,并附简要医论及作者试用与搜求的简便易行药方。十六世纪初收入《 格致丛书》 中,改题(新刻温隐居仙方前集》 ,同时又附入《 后集》 一卷,共123 首七言歌诀,但无论述。旱芹见《 履咚岩本草》 。又名芹菜、香芹、药芹。为伞形科植物旱芹APium graveolens L .的全草。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甘、苦,凉。入肝、胃经。平肝清热,祛风利湿。治早期高血压眩晕头痛,风湿痹痛,神经痛,尿血,乳糜尿。内服:煎汤,鲜品60 一120 克;或捣汁服。茎叶含挥发油,内含a 一芹子烯、丁基苯酞、新蛇床酞内醋和瑟丹内酷等。还含东蓑若素、芸香贰、芹菜贰、香柑内醋、芹菜素等。芹菜素给麻醉犬、兔静脉注射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反复给药未出现快速耐受性,其降压作用主要是通过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反射而产生。芹菜的挥发油及种子中的生物碱对动物有镇静、抗惊作用,而且毒性较低。芹菜素、芹菜试均有镇静、解痉作用。丁基苯酞也有解痉、松弛支气管及抑制子宫收缩作用。旱荷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窝儿七之别名,详该条。
旱葱见<山东中药》 。为黎芦之别名,详该条。旱地莲出《 本草纲目拾遗》 。为金莲花之别名,详该条。
旱苗法人痘接种法之一。取天花患者痘痴研极细末,置曲颈银管之一端,对准鼻孔吹入,以达种痘预防天花的目的。一般至七日而发热,为种痘已成。此法以其简便而多用,但因苗入刺激鼻粘膜,鼻涕增多,往往冲去痘苗而无效,后多不用。旱金莲出《 五台山志》 。即金莲花,详该条。旱莲灸药物发泡灸之一。用新鲜旱莲草捣烂敷贴有关穴位,使之发泡的方法。敷贴时间约为3 一4 小时,以局部起泡为度。适用于疟疾等。旱莲草出《 本草图经》 。为墨早莲之别名,详该条。
旱莲膏《 古今医鉴》 卷九方。旱莲草十八斤(取汁,晒五日,不住手搅一午时),生姜汁一斤,蜂蜜一斤(和汁同前晒)。上药搅至数日,似稀糖成膏,瓷碗收藏。每日空腹时,用无灰好酒酌量,加药一匙服,午后再服。功能乌须黑发。治须发早白。旱蒲花见《 江苏药材志》 。为马蔺花之别名,详该条。
旱螺散咬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九方。- ― 一― 一叮一-一一一-一
旱里745
缎田螺壳三钱,轻粉一钱,冰片、察香各三分。为细末,香油调敷患处。功能生肌去腐。治疮疮溃烂。旱地拔葱练功方法。见杜自明《 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适用于腰膝、腿胯部疾患。方法有三种:① 双手拔葱势:取骑马式,躬腰俯头,两手下伸,握拳如拔葱状,再挺腰抬头,两臂上托,至前平举时开拳,掌心向上,然后徐徐收至胸前,握拳后放置腰间。② 单手拔葱势: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握拳提于两胁,然后一手开拳,自同侧乳部斜向对侧脚尖外侧,徐徐插下,再移至同侧脚尖外侧,与此同时作深呼气,继之擒拿如拔葱状,同侧下肢用力下蹬,上肢用力上提后收至腰间,作深吸气。③ 双合势:单手拔葱势和双手拔葱势结合进行。
旱莲草散《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卷十七方。旱莲草。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治脏毒下血。里水病名。① 水肿病之一。《 金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 越脾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脉经》 注:“一云皮水。”黄肿,《 脉经》 作“洪肿”。② 十水之一。华佗<中藏经• 论水肿脉证》 :“里水者,其根在小肠,其状先从小腹胀而不肿,渐渐而肿也。”参见十水条。
里证八纲之一。指邪入脏腑,血脉,骨髓等所出现的症候。咬景岳全书,传忠录》 :“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 万病回春• 伤寒总论》 :“病在里,有里虚,里实,又有表里俱虚,表里俱实,毫厘之分,贵乎早辨。”详见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里实证条。
里实又称内实。.指外邪化热入里,结于胃肠,出现壮热、烦渴、腹痛、便秘等腑实证候。.泛指人体内部气血郁结、停痰、食滞、生积等。
里急腹内拘急,疼痛不舒。《 素问• 骨空论》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里热多指胃肠、肺胃实热或肝胆郁热。因外邪传里化热,或内郁生热,症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引饮、烦躁或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有力等。
里虚脏腑气血虚衰。表现为少气懒言、心悸神疲、头晕视蒙、食少肢倦、腰痊腿软、失眠梦遗,舌淡嫩,脉虚弱等症。
里寒即脏腑的寒证。多因阳气不足,或外寒传里所致。主要证候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疲冷、大便塘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或微细等。
里内庭经外奇穴名。见(中国针灸学》 。位于足底,当第二、三趾骨间,与内庭穴相对处。主治足趾疼痛,小儿惊风,癫痈,胃痛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里实证证名。亦称内实证。O 指外邪化热入里,结于胃肠所出现的症候。症见壮热、烦渴、腹痛、便秘等。(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十三
日,过经澹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一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公指停痰、寮血、食滞、虫积等听致的症候。《 景岳全书• 传忠录》 :“里实者,或为胀为痛,或为痞为坚,或为闭为结,或为喘为满,或懊侬不宁,或躁烦不眠,或气血积聚,结滞腹中不散,或寒邪、热毒深留脏腑之间。”治宜祛痰、理气活血、消食导滞、杀虫等法。参见实证、内实条。
里热证证名。指邪热炽盛的里证。多因病邪内传或脏腑积热所致。症见身热汗多,渴欲引饮,心烦口苦,小搜短赤刺痛,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景岳全书》 卷一:“热在里者,为瞥闷胀满,为烦渴喘结,或急叫吼,或躁扰狂越。”治宜清热泻火为主。《 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医学心悟• 伤寒主治四字论》 :“热邪入里,皆为里热,其在太阴则津液少,少阴则咽干口燥,厥阴则消渴,仲景所谓急下之,而用大柴胡、三承气者是也。”参见阳明经证条。里虚证证名。指脏腑阴阳气血虚衰所出现的证候。《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尺中脉微,此里虚。”(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脉证并治》 :“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症见少气懒言,心悸神疲,头晕耳鸣,食少肢倦,舌淡嫩,脉虚弱等,治宜补阴、补阳、益气、养血等法。参见里证、虚证条。
里喉痈病名。即喉关里部喉痈。多由肺胃热蕴,痰火邪毒上冲咽喉所致。症见喉关之内及其周围漫肿疼痛,继之锨红高肿,颈部黔核,吞咽困难,汤水难入,甚则肿塞咽喉,疼痛增剧,呼吸困难,寒热大作,呛咳痰鸣(《 中医喉科学讲义》 )。治宜疏毒解毒,泻火消肿。用清咽利隔汤加减。或含化六种神丸。脓熟时以刀针于高肿处刺破排脓。外吹冰硼散。本病类今之咽后壁脓肿、咽旁脓肿等。里寒证证名。指伤寒阴证,即中寒。《 医学心悟• 伤寒主治四字论》 :“何谓里寒?凡伤寒不由阳经传入而直入阴经,手足厥冷,脉微细,下利清谷者,名日中寒。”如太阴病的理中汤证,少阴病的四逆汤证,厥阴病的当归四逆汤证等。亦指慢性病的脏腑内寒证。症见院腹冷痛,呕吐清水,大便塘泄,小便清长,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微细等。治宜温中祛寒为主,方如吴茱英汤、附子理中汤等。参见寒证条。
里证出表指病邪从里透达于肌表。主要表现为先有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等里证,继而发热汗出,皮肤痞疹逐渐透露,烦躁减轻,显示病邪由里出表的趋势,多属病情好转的征象。
里急后重证名。出《 难经• 第五十七难》 。其状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为痢疾主症之一。《 景岳全书• 杂证漠》 :“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也。盖中焦有热,则热邪下迫中焦;有寒,则寒邪下迫脾肾;气
746 里男口区
噬则气陷下迫。欲治此者,但当察其所因,以治脾肾之本”参见痢疾条。
里悬度风病名。又称内悬殡。《 重楼玉钥》 卷上:”悬瘴风• • … 起生牙根内,为里悬疾。红肿如蜒蟒样,渐次而长。… … 生于内属恶症,却难治。”详悬痕风条。
里寒格热O 体内阴阳失调,} ;寒格拒上热。如虚寒久痢,误用寒凉,出现食入即吐的症状。(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同阴盛格阳。详该条:
里热不得卧外感不得卧之一。指三阳失于解表,邪热传里所致的不寐症。(症因脉治》 卷三:“里热不得卧之症:身热汗出,渴而引饮,小便不利,太阳经里热也;烦渴消水,口燥唇焦,大便坚结,阳明经里热也;寒热口苦,胁痛干呕,少阳经里热也。• 一里热不得卧之治:太阳里热,冬月五菩散,《 家秘》 用木通羌活汤;阳明里热,白虎汤,有下症者,承气汤下之;少阳里热,家秘黄芬汤。”参见不寐条。
男子乳痈病名。出(外科理例》 卷四。多因肝虚血燥,肾虚精亏所致。证同女性乳痈。如《 疡医大全全卷二十:“男子乳房忽然雍肿如妇人之状,扣之疼痛… … ,乃阳明之毒气结于乳房之间也。”较罕见。治宜随证选用仙方活命饮或十宣散加青皮、香附,或以六味地黄汤加归、芍、青皮等。余证治参见乳痈条。
男化育丹《 辨证录》 卷十方。人参、山药、白术、芡实、熟地黄、慧该仁各五钱,白芥子、半夏各三钱,快荃一两,肉桂二钱,诃子五分,益智仁一钱,肉豆范一枚。水煎服。治男子体胖湿盛多痰而无子。男外女内外内,指针刺的浅刺、深刺手法,即针刺不得气时,男子当用浅提法,女子当用深插法,以使针F 得气。(难经• 七十八难》 :“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难经本义》 注:“若停针候气,久而不至,乃与男子则浅其针而候之卫气之分,女子则深其针而候之营气之分。”“男外女内”之说,固然基于男女在生理上有气血阴阳的不同生理特点,但针刺得气与否,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故临床运针时可作为参考,但不可过分拘泥。
呕证名。出《 素问• 诊要经终论》 。0 即呕吐。指胃内之物上涌而出,有声有物。《 卫生宝鉴• 补遗》 :“有物有声,名曰呕。”详呕吐条。.食入即吐出,称为呕。《 医宗必读• 呕吐哆》 :“后世更为分别,食刹则吐谓之呕。刹者,顷刻也。食才入口,即便吐出。”详噎隔条。
呕汁证名。指呕吐清水或涎沫。《 素问• 痹论》 :. .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素问吴注》 卷十二:“寒气乘之故发呕,湿气乘之故涌出涎汁。”详吐清水、吐涎沫条。、
呕吐病证名。出《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古代文献有将呕吐区分者,谓声物俱出为呕,有物无声为吐。现一般将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者,总称呕
吐。可分虚实两类。《 景岳全书• 杂证漠》 :“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实证因外感六淫、痰饮停积、宿食不消,以及情志失调气机逆乱所致。虚证多因脾胃气阴不足所致。和胃降逆,为呕吐通治法,然仍当审因治本。呕吐有实呕、虚呕、外感呕吐、内伤呕吐、寒呕、热呕、痰呕、气呕、食呕、血呕、脾虚呕吐、阴虚呕吐等。但呕而有声无物者,称干呕。详各该条。
呕血病证名。出《 素问• 厥论)。指血因呕吐而出,有多至盈盆倾碗者。常因恼怒、过劳及伤于酒色所致。亦有因暴怒伤肝,气火上逆者,兼见胸胁疼痛,心烦不宁,少寐多梦。甚者可见惊狂骂譬,不辨亲疏。舌质红,脉多弦数。治宜泻肝清胃,用丹桅逍遥散、伐肝煎等方。偏火旺者,可先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若肝木侮土,脾胃受伤,致营血失守,基症无胀无火而神疲脉虚者,则宜五阴煎、五福饮、理阴煎等方。过劳所伤者,兼见遍身疼痛,时或发热,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当归、肉桂、桃仁泥。饮酒过度,积热动血者,宜葛黄丸。房劳过度损伤肝肾者,兼见面赤足冷,烦躁口渴。偏真阴亏损者,宜生脉散合加减j 又味丸,或用左归饮、小营煎之类。偏气虚阳衰者,宜异功散合八味丸,或五福饮、大补元煎之类。呕血量多者,皆可合用花蕊石散。本证可见于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胃炎、胃动脉硬化、某些血液病等多种疾病。参吐血条。呕苦证名。指呕吐苦水。又称呕胆、呕苦水、吐苦水。《 灵枢• 四时气》 :“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肝胆受病,胆液外泄,随胃气上逆而出,故呕出苦水。《 症因脉治》 卷二以呕吐苦水有因外感时邪,邪犯少阳阳明所致者,症见潮热,胸闷太息,脉弦数,或洪大。宜用柴胡清胆汤、葛根清胃汤。有因恼怒伤于肝胆所致者,症见胁肋胀痛,胸闷太息,或见目黄,脉弦数。偏虚者,宜用人参小柴胡汤。偏实者,宜用家秘清胆汤。扶食者,‘宜用卜葛平胃散。挟痰者,合用二陈汤。
呕乳病证名。亦称溢乳。小婴儿呕乳,无其他症状,往往是由于小儿贵门松弛,乳母哺乳方法不当,以致有时在哺乳后有少量乳汁倒流出口腔而出现呕乳。《 幼科发挥》 :“初生小儿,胃小而脆,容乳不多,为乳母者,量饥而与之,勿令其太饱可也。”这种呕乳,只要改进哺乳方法或随年龄增长就会消失。呕胆病名。指呕吐苦水。<灵枢• 四时气): “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详呕苦条。
呕逆病证名。出《 灵枢• 经脉)等。即呕吐。详该条。
呕脓证名。指呕吐脓液,为胃痈主症之一。《 金匾要略• 呕吐哆下利病脉证并治》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详胃痈条。
呕家指常发呕吐疾患的病者。《 金匾要略• 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
呕时747
有支饮故也。”详呕吐条。
呕酸出(素问• 至真要大论》 。又称吐酸。详该条。
呕吐散《 揣摩有得集》 方。炒白术、获等、半夏、灶心土各一钱,豆翘仁(研)、炙甘草各五分,炒扁豆三钱,偎姜一片。水煎服。治脾胃寒湿而致的呕吐。呕苦水见《 赤水玄珠• 呕吐哆门》 。又称呕苦。详该条。
呕清水见《 证治准绳• 杂病》 。又称吐清水。详该条。
呕吐苦水见《 症因脉治• 吐水类》 。又称呕苦。详该条。
呕青蓝水证名。呕吐青蓝色水液。多因肝郁化火所致。《 医贯• 噎隔论》 :“又有一种肝火之证,亦呕而不入,但所呕者酸水,或苦水,或青蓝水,惟大小便不秘,亦能作心痛,此是火郁木郁之证。”宜用吴茱英、黄连浓煎,继服逍遥散。愈后用六味丸调理。时气O 指疫病。见(肘后备急方》 卷二。亦名疫病、天行、时行、时疫。<医学入门• 疫病》 :“疫病如有鬼厉相似,故曰疫病,又曰时气。”详疫病、时疫、天行等条。.病邪名。指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的病邪。《 全生集• 时气》 :“时气者,乃天时暴厉之气流行人间。”
时方指张仲景以后的医家所制的方剂。它在经方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补充和加强了前人所未备而又有临床疗效的方剂。
时
令.指每一季节的主要气候。.古时按季节制定的关于农事、医事等的政令。
时邪泛指与四时气候相关的病邪,是季节流行病致病因素的统称。
时行病名。.指冬季感受不正之气而至春发病者。与伤寒、温疫源本小异。《 肘后备急方》 卷二:“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其冬月伤于寒,或疾行力作,汗出得风冷,至夏发,名为伤寒。其冬月不甚寒,多暖气,及西风使人骨节缓惰受病,至春发,名为时行。其年岁中有病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如此诊候相似。”.伤寒,温疫之俗称。《 肘后备急方》 卷二:“又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又名时气。是感冒四时不正之气所致的流行性疾病。《 诸病源候论• 时气候》 :“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参见时气、疫、疫病等条。
时贤唐翰林学士。长于产科,撰有《 产经》 2 卷。时毒病名。泛指时邪疫毒客于三阳之经的疾患。见(景岳全书• 杂证漠》 。.瘟疫的一种。即大头瘟。《 杂病源流犀烛• 瘟疫源流): “大头瘟,… … 亦谓之时毒。”详见大头瘟条。.指温热病之兼毒者,包括温毒痒腮及发颐,温毒发斑,温毒喉疹等。《 重订广温热论• 论温热兼症疗法》 :“其六兼毒,病名温毒,一名热毒,通称时毒。”参各该条。.指时行与暴
温发斑。《 医学入门》 卷三:“伤寒阳症发斑谓之阳毒,春温发斑谓之温毒,夏热发斑谓之热毒,时行与暴温发斑谓之时毒。”参见斑条。
时疫病名。O 即疫、瘟疫。见《 瘟疫论)。因病气疫毒从口鼻传入所致。有强烈的传染性。《 不知医必要• 时疫): “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气而得者,或头痛,发热,或颈肿,发颐,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邑,其症憎寒,壮热,口吐黄涎,乃在人之疫也。”甚者疫厥澹狂等。治宜疏利、解秽、清中,攻下等法。参瘟疫、疫条。.指夏季所患之瘟疫。《 辨疫琐言》 :“世之宗瘟疫论者,… … 春则曰春瘟,夏则曰时疫、秋则曰秋疫,冬则日冬瘟。”
时疮病名。见《 外科活人定本》 卷三。即杨梅疮。见该条。
时病即时令病。《 时病论厂“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作也。”所述时病系指• 些季节性较强的感染性疾病。如春天的春温、风温,夏天的中暑、泄泻、痢疾,秋天的疟疾、秋燥、湿温,冬天的冬温、咳嗽、伤寒等。
时禁指受四时阴阳升降规律的制约而在治疗用药方面的时令季节禁忌。<脾胃论》 卷上:“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卜、吐、和之宜• 一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春义阳气升发,故不宜用下法;秋冬阳气潜藏,故仁宜用汁法,皆为时禁。又如“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亦为“时禁”的内容之一。时禁只是用药的大致法则,如果病情需要,则不可拘执,当如《 脾胃论》 所说的“有病则从权。”
时方派中医学术派别的一种。汉• 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创制的方剂,称为时方。后世医生凡主张不拘泥于《 伤寒杂病论》 既定的成方,而自行处方用药者,称为时方派。
时计草见《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为西番莲之别名,详该条C
时行嗽病名。亦名虾蟆瘟。指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所致的咳嗽。以相互感染,流行一地为特点。《 证治要诀• 咳嗽): “时行嗽,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气急,状如伤冷热,连咳不已。初得病,即伏枕,一二日即轻。记壬午秋,满城有此病。继时甲午年夏秋之交,此病又自南而北,得免者少,并呼为虾蟆瘟。”治用参苏饮、败毒散、人参饮子、一服散等方。参见天行嗽、咳嗽、虾蟆瘟条:本病类似流行性感胃。时复证病证名。见<证治准绳• 杂摘夕。清• 康维询<眼科著华录》 :“类似赤热,不治自愈,及期而发,过期又愈,如花如潮,久而不治,遂成其害:" “未发间其所发之时,别其病本,在何经络;既发者,当验其形色经络,以别何部分。”(《 审视瑶函》 )。治疗可按发病季节用药,发于春季者,宜驱风清热,用洗肝散加减;发于夏季者,宜清心泻热,用洗心汤加减;发于秋季者,宜泻火润燥,用泻肺汤加减;发于冬季者,宜滋阴抑火,用六味地黄汤加减。但“不必拘执,仍须视
748 时吴
其时症,诊何脏腑相克,然后加减”( (审视瑶函))。时疫痢见<丹溪心法》 。即疫痢,详该条。时病论书名。8 卷。清• 雷丰撰于1882 年。此书专论时病(指四时感受六气为病),以《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疲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理论,分述春温、风温、温毒、伤风、泄泻、痢疾、中暑、疟疾、湿温、秋燥、咳嗽、伤寒、冬温等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理、症状特.点以及立法的依据;次列作者自拟诸法和常用成方,末附个人治案。雷氏所拟诸法及选方有较高的临床实效,近代医家颇多采用。但书中某些观点或提法或有不当之处。附论中并有假借运气推究病因的“五运六气论”,须有分析地参阅。本书有多种刊本,1972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重印时,作了部分删节。
时逸人(1896 一1966 )江苏仪征人,迁镇江。师从汪允恭,20 岁悬壶,后至上海,曾任教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国医学院疫症、温病学课。曾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常务理事长,《 山西医学杂志》 主编。后任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主任。重视通过实践以提高临床疗效,博采诸家之长,多有创见。毕生从事学术研究。撰有《 中国时令病学》 (1930 )、《 时氏内经学》 (1939 )、《 时氏诊断学》 、《 中国药物学》 、《 实用中医内科诊治手册》 等。
时德元金代医生。太医院判官。1200 年(承安五年)曾赴西夏为桓宗李纯佑母治风病。
时气发斑病证名。见《 诸病源候论》 卷九。又名时疫发斑、温疫发斑、温毒发斑。各详该条。时气咳嗽病证名。指咳嗽由感受时行杂气所致者。《 杂症会心录• 时气咳嗽》 :“今夫天之杂气有各种,人之感受有轻重,其来也无时,其著也无方。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如秋冬之交,咳嗽一症,遍于四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者,此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其初起恶寒发热,咳嗽咽干,鼻塞声重,头痛身痛,脉浮而数,或细而数。”又称时行嗽,详咳嗽、时行嗽等条。
时方妙用书名。4 卷。清• 陈修园撰。刊于1803 年。作者列述多种常见病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妇科、眼科等病症),重点介绍这些病证的常用方及其临床应用。全书首论四诊,后分门别类各以病证为主,依据症象,举出主证,配以主治方剂和加减用法。叙理简明,选方实用,本书流传较广,刊本颇多。建国后有影印本。
时方歌括方书名。2 卷。清• 陈念祖撰于1801 年:本书选辑唐宋以后时方108 首,分宣、通、补、泄、轻、重、滑、墙、燥、湿、寒、热十二剂,用韵文歌诀阐述所列时方及方解,间引李中梓、柯韵伯等医家诸论,选方切于实用。建国后有排印本。
时行之气即时气。参见时行条。
时行伤寒病名。见《 外台秘要》 卷三。即时行寒疫:详该条。
时行决(n 利)气指能引起流行的传染性强的
病邪。
时行疫痢病名。见《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卷一。即疫痢。详该条。
时行顿咳出《 医学正传》 。即百日咳。详该条。时行寒疫病名。见晋• 王叔和《 伤寒例)。指春夏季节因暴寒而引起的一种流行性疾病。《 时病论》 :“大概众人之病相似者,皆可以疫名之,此又与瘟疫之疫,相悬霄壤。须知瘟疫乃天地之厉气,寒疫乃反常之变气也。”症见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见呕逆,苔白不渴,脉浮紧,与伤寒太阳证相似。治宜辛温解表。可用苏羌饮加神曲、豆卷等。本病可见于流行性感冒等疾患。
时行感冒病名。感冒之一种。指感冒之呈流行性者。病情常较一般感冒为重。《 类证治裁• 伤风》 :“时行感冒,寒热往来,伤风无汗,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神术散。”(诸病源候论• 时气候): “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本病类似流行性感冒。参见感冒条。
时疫发斑病名。见《 瘟疫论补注• 发斑》 。又名时气发斑、温疫发斑、温毒发斑。《 温热类编》 卷一:“时疫发斑,僧寒壮热,头痛骨节痛,拘急,满闷,初出尚有表证者白虎汤。”参见温疫发斑、温毒发斑等条。时发时散璐病证名。见明• 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即聚开障。详该条。
时病分证表书名。3 卷。彭光卿辑。初刊于1941 年。本书按雷丰《 时病论》 原意,分述时病的病证、治疗诸法及成方。编述以表格为主,治疗诸法用歌括加按语的形式予以阐析,条理比较清楚。1955 年上海中医书局重印出版。
时方妙用歌括见时方歌括条。时行伏阴当言书名。1 卷。清• 田宗汉原著,李贡三重订。本书摘取田氏《 医寄伏阴论》 中部分内容,并附重订者有关验案数则。现有《 三三医书》 本。时疫白喉捷要书名。又名《 治喉捷要)、《 白喉捷要》 。1 卷。清• 张绍修撰。刊于1864 年。首论白喉证治,次载验方,文字虽简略,但多经验之谈。1959 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将本书与《 白喉全生集》 合刊出版。
时氏家传正骨术书名。时之藩撰。刊于1931 年。本书系根据家传及本人的正骨经验.并结合西医骨科学写成。书中以正骨手法为主,介绍了全身主要骨伤病的症状及治法。
时节气候决病法见伤寒论注条。吴达清代医家。字东肠。江苏江阴人。著有《 医学求是》 、(吴东肠医案)( 1879 年)。吴贞清代医家。字坤安。浙江吴兴人,长于伤寒学,研究诸家之注释,撰《 伤寒指掌》 一书。吴杰明代医生。字士奇。江苏武进人。因精于医术,在弘治间(1488 一1505 年)被征到京城,先后任御医等职。
一-州一-一一
七画
吴749
吴异宋代医生。与宋处撰(新修钟乳论》 1 卷,已佚。
吴昆(1552 一1620 ? )明代医家。字山甫,别号鹤泉。敦县(今安徽款县)人。家中藏书很多,攻读古代医学名著,游历于江、浙、安徽等地,求师访友,在宣城一带行医,很有名声。著有《 医方考》 、《 脉语》 、《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卜《 针方六集》 等书。在医学理论上,推崇《 内经);在治疗方面,主张针药并用,对后世医学有一定影响。
吴烽(抓译)晚清医生。字小珊。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编有(医学辑要》 一书(1854 年)。吴恕元代医家。字如心,号蒙斋。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善治风疾,家贫,卖药为生,后征至京师{北京),为太医院御医。对《 伤寒论》 颇有研究,认为仲景书深奥难于掌握,于是作《 伤寒活人指掌图》 一书,以便初学。
吴球明医家。字菱山。括苍(今浙江丽水县)人。生活于十六世纪上半叶。早年研习经术,于医学尤得精蕴。著有《 诸证辨疑》 四卷,现有明刻本。此外著(活人心统》 4 卷、(用药玄机)2 卷、《 方脉主意》 、《 食疗便民》 等,今均佚。李时珍《 本草纲目》 间引其论。
吴英见清• 刘士季《 草木便方》 。为吴茱英之简称,详该条。
吴绥元代医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善治伤寒,撰(伤寒蕴要全书》 。探讨五运六气,画图立说。后征至京师,为太医院院判。
吴普三国时医学家。广陵(今江苏境内)人。是著名外科学家华佗的弟子。华佗曾授给吴普以“五禽戏”,吴普照此锻炼得以长寿。著有《 吴普本草》 及(华佗药方)两书,前书计收录三国时代以前药物441 种,已散佚,其材料散见于后世各家本草书中,宋(太平御览)也辑录《 吴普本草》 药品甚多;后书为收集华佗治病的方剂编成,也失传。
吴谦清代名医J 字六吉。安徽款县人。1736 年以后(乾隆年间)官至太医院判,与刘裕铎一起主编清代重要综合性医学丛书《 医宗金鉴》 ,包括医学各科共15 种,其中(订正伤寒论注》 、《 订正金匾要略注》 二种,为吴氏自编。全书注重临证实际,图、说、方、论具备,多数附以歌诀,曾用作太医院教本。由于内容丰富,编次清晰,论述扼要,选方平稳,甚为后世所重视,流传很广。
吴瑞元代药学家。著<日用本草》 八卷。吴楚(十七至十八世纪)清代医家。字天士,号婉庵。敦县西乡(今安徽歇县)人。为名医吴正伦之玄孙,吴昆之侄孙。初攻举子业,兼学医,后因科举而中断医事。1681 年又兼事医术,1683 年将既往临证经验,整理而成《 医验录》 一书。另辑有《 宝命真诊)一书(1795 年刻行),为包括(内经》 、脉法、本草、症治、医案等内容的小型丛书。
吴源宋代医生。字德信。休宁(今安徽休宁)人。以善诗文及医学著名。后为翰林医官,专长治
虚劳病。
吴群三国时蜀国医家。据史料记载,著有《 意医纪历》 1 卷,现已不传。
吴塘(约1758 一1836 )清代著名医家。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温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于医学上溯《 内经》 、《 伤寒论》 ,F 受吴又可,特别是叶天士著述的影响和启发,以医术闻名于当时。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吴氏游京师,正当温病流行,因重视此类疾病而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并采集过去有关文献,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体会,于1798 年撰成《 温病条辨》 一书,提出温热病三焦辨证的理论,阐述清热养阴等治疗方法,并拟订了较多治疗温病的方剂,其中不少确有较高的效果,多为后世医家所采用。其书简明扼要,以三焦为纲,以证为目,对所倡之三焦辨证分条加以论述,颇切实用,使温病学说更趋于系统和完整,对温病学的发展有相当贡献和影响。另有《 医医病书》 、<医案》 等著述。
吴兢(665 ?一749 )唐代史学家,兼通医学。注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撰有《 贞观政要》 ,并与刘知几等合著<武后实录》 一书。医学上撰有《 五脏论应象》 1 卷,佚。
吴提北宋医家。邵武(今福建邵武)人。曾注解<圣济经》 。
吴澄清代医家。字鉴泉,号师朗。欺县(今安徽嗽县)人。采集前人关于虚劳病的论述。编成《 不居集》 (1739 年),是论述虚劳病较详备的专书。吴禅(zon 尊)见吴尚先条。
吴旎(。hi 池)清代医家。字渭泉。江苏如皋人。编有《 临证医案笔记》 (1836 年)。
吴榕宋代医生。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字国器。以儒为业,兼行医,年近百岁耳目聪明,乡人称“不老仙”。
吴又可见吴有性条。
吴三石见吴文献条。
吴士奇见吴杰条。
吴士瑛清医家。字甫恬,号壶芦山人,又号子虚子。暨阳(今江苏江阴)人。自称医术传自喻嘉言之甥舒进贤,长于痢疾证治,撰有《 痢疾明辨》 (又作《 折脆心悟痢疾明辨》 ,1857 年)。治痢大旨宗仲景六经辨证,分痢疾为陷邪、秋燥、时毒、滑脱四证,详论古今治痢得失,间附验案。尚有《 吴甫恬先生自存医案》 ,今存抄本。
吴山甫见吴昆条。
吴小珊见吴烽条。
吴子叙见吴正伦条。
吴天士见吴楚条。
吴元溟明代医家。字澄甫。原籍款县(今安徽款县)人,迁居钱塘。世医出身,万历年间(1573 一1619 年)浙江疾疫流行,随父吴意(道川)行医,活人甚众。晚年编述其父著述,成(痘科切要》 、(JL 科方要》 等书,但未见刊刻。
吴中秀明代医家。字端所。松江〔 今上海市松
750 吴七画
江)少、以医术闻名,生平爱好藏书,家有藏书数万卷。撰有<医林统宗》 、《 伤寒备览》 ,皆佚。
吴长灿见高秉钧条
吴六吉见吴谦条。
吴文炳明代医家。字绍轩,号光甫。建武(今湖北南漳县一带)人:著有《 食物本草》 、《 医家赤帜益辨全书户、《 神医秘诀遵经奥旨针灸大成》 等书。吴文献明代医家。字三石。婆源花桥(今属江西省)人。少时喜好医术,为邑诸生时.仍不忘习医。后弃科举之途,专攻医术,精于《 素问》 ,钻研各家之学。撰有《 三石医案》 、《 药性标本)等书。
吴正伦明代医家。字子叙,号春岩。歇县(今安徽款县)人。生活于十六世纪。幼年因丧父而家贫,奋力求学,因笃好医术,年轻时曾游三吴间求师。后又到山东、北京等地。因治愈不少王公重病,名噪一时。曾为褪棍中的明神宗治愈疾病,又治愈穆宗贵妃病,颇受穆宗赏识,遭太医之妒,竟被用毒酒药死。在医理L ,崇尚《 内经》 ,又能吸取各家之长;将《 伤寒论》 要旨归纳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临证则强调详审“脉、症、治、方”。撰有《 脉证治方》 、《 养生类要夕、《 活人心鉴》 、等书。其次子吴行简(字居敬)继医业,曾孙吴冲孺(字象先)等亦以医为业。吴世昌清代医家。字半千。湖北江夏人。抄辑有《 奇方类编》 2 卷(1719 年)。
吴世恺清代医家。字怀祖,海虞(今浙江常熟)少、撰有《 本草经辑要》 一书(1809 年),为明代名医缪希雍所著(神农本草经疏》 一书的辑要。
吴本立(1698 一1775 )清代医家。字道源。海虞县(今属汪苏常熟)人。少时攻科举,兼学医,因屡试不中而专事医业。编纂有<痢证汇参》 、《 女科切要》 (均刊刻于1773 年),列述证治较简明切要。吴东肠见吴达条。
吴仪洛(十八世纪)清代医家。字遵程。浙江海盐少、:年轻时攻考科举,并读家藏医书,后行医,在当时以医术著名。所著《 本草从新》 (1757 年)是对汪昂(本草备要》 的增补;<伤寒分经)是对喻嘉言《 尚论篇>的订正;《 成方切用》 采集过去和当时成方1300 余首。另有<四诊须详》 、《 女科宜今》 等书,已佚。他的著述一般较切实用,故流传较广,对普及医药知识有一定贡献。
吴半千见吴世昌条。
吴宁澜清代医家。字溶堂。阳湖(原属江苏武进)人撰《 保婴易知录》 一书,论述保婴、杂症、疮疡等,对于育养小儿,论述较详。
吴邦宁明代医家。字惟和。黎阳(今安徽休宁县东南)人。原姓施,因继承吴云川的医业,改姓吴。行医五十年,尤其精于儿科。著有《 痘疹心法》 一书,已佚:长子演,承其业,复姓施。
吴有性(十七世纪)明末著名医学家。字又可。姑苏(今江苏苏州)人。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温病学家:著有《 温疫论》 一书。明末,不少地方瘟疫(传染病)流行,当时医生多治以伤寒法,无效。他通过
亲身观察和深入实践,提出“病(庚)气”说,认为瘟疫病因与过去所说的“时气”和“伏邪”不同,也不同于一般外感和伤寒。瘟疫是一种不能察见,也不能嗅闻和触知的“病(庚)气”,由口鼻传入人体。更提出“病气”有多种,称为“杂气”,一种“病气”只和一种疫病有关,而且各有其“特适”性(一定“病气”常易侵犯一定脏器)和“偏中”性(人或动吻对“病气”具有不同的感受性),还指出某些“病气”和某些外科感染疾患有关。对于瘟疫的传染途径,指出有空气和接触传染。对传染病的治疗有新的见解,提出“守古法不合今病”,倡用“达原”、“三消”等疗法。他的创新对温病学的发展起了很大推进作用。其“病气”说,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也是先进的。
吴师机见吴尚先条。
吴师朗见昊澄条。
吴光甫见吴文炳条。
吴行简见吴正伦条。
吴亦鼎(十八世纪)清代医家。字砚巫。安徽款县人。撰《 麻疹备要方论》 一书,另汇集前人灸法,编成《 神灸经纶)一书。
吴冲孺参见吴正伦条。
吴安业见吴尚先条。
吴如心见吴恕条。
吴观善宋代儿科医生。字思贤。祖籍开封,后迁居杭州。世代为小儿医,观善医术更精。吴杖仙见吴尚先条。
吴辰灿清代医家。字鹤山。江苏无锡人。于1805 年与高秉钧、姚志仁合纂有《 景岳新方歌)一书。
吴肖愚见吴勉学条。
吴怀祖见吴世恺条。
吴坤安见吴贞条。
吴其浚(1789 一1847 )遣代人。字渝斋,别号云娄农。曾任翰林院修撰,江西、湖北学政,兵部侍郎,及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地巡抚和总督。他在各地广泛搜集植物标本,绘制成图,参考古代本草及有关文献500 余种,用七年(1841 一1847 年)时间编成《 植物名实图考》 一书,为我国第一部较大型的区域性植物志。书分38 卷,十二大类,共计收植物1914 种,除描述形态外,着重研究植物名称和原植物的统一,以及药用价值,纠正了过去本草书籍中的某些错误,在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及本草学上均有重要贡献。本书曾传到日本等国,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誉。
吴尚先(约1806 一1886 )清代医家。名蹲,字杖仙,又名安业,字师机。浙江钱塘人,曾在扬州居住。因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战争期间药源缺乏,并看到群众中有“不肯服药之人”和“不能服药之证”等情况,遂专心注意研讨用外治法治病,很受群众欢迎。吸取前人和古典医籍中有关外治的论述,并汇集民间的外治法,集二十年之经验,数易其稿,写成理疗性外治专著《 理渝骄文》 (初名<外治医说)) ,是我国
七画吴751
外治法的一次比较系统的总结,其中包括薄贴(膏药)、温热、水疗、蜡疗等多种治法。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之不及”,并指出外治要“先求其本”,为我国医学采用综合疗法做出了贡献。
吴国器见吴铭条。
吴学易见吴嘉言条。
吴居敬见吴正伦条。
吴绍轩见吴文炳条。
吴春岩见吴正伦条。
吴茱英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吴英、茶辣。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英Evodia : utaecarpa ( Jus 、.) Benth 等将近成熟的果实。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辛、苦,热,有小毒。入肝、胃经。温中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杀虫:① 治肝胃不和,肤腹冷痛,呕逆吞酸,食积泻利,胁痛,庙痛,风湿痹痛,脚气肿痛,痛经,烧虫病。煎服:1 . 5 一45 克。② 研末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治高血压及口腔溃疡;调成软膏涂治湿疹,黄水疮,神经性皮炎。本品含吴茱英碱、吴茱英次碱、吴茱英卡品碱(EvocarPine )、经基吴茱英碱等生物碱。还含挥发油(内有吴茱英烯Evodene )、吴茱英内醋醇(Ev 浏d )、柠檬苦素等。种子含脂肪酸(内有吴茱英酸阮shuyni 。acid )。吴茱英有驱除肠胃气体及抑制肠内异常发酵的作用。乙醚提取物对猪蛔虫及水蛙有一定的抑制与杀灭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常见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某些成分有镇痛作用。吴茱英注射剂对麻醉兔、犬及肾型高血压犬均有降压作用。吴茱英碱有镇痛、升高体温,可作利尿剂及发汗剂,其盐酸盐能收缩子宫,吴茱英中还发现有肾上腺素类物质辛内弗林,可抗休克。
吴砚垂见吴亦鼎条。
吴思贤见吴观善条。
吴复硅(公元十世纪)北宋医家。973 年(开宝六年)奉命与刘翰、马志、陈昭遇等编修《 开宝新详定本草》 二十卷。982 年(太平兴国七年)义参加编写《 太平圣惠方》 。990 一994 年(淳化年间)为太宗侍御医,与刘翰齐名。并著有《 金匾指微诀》 1 卷,已佚。
吴勉学(十六世纪)明代文人。字肖愚。敦县(今安徽歇县)人。生平事迹未详。辑有《 唐乐府》 等书。他对医学很注意,曾校刊和辑刻不少医书。其中如(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 河间六书》 、(痘疹大全八种》 等,在传播医药知识方面,有一定影响和贡献。吴真人宋医家。台湾台南尊之为保生大帝、大道公。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福建同安)白礁。精医术,据传曾任御医。后悬壶济世,活人甚多,深受群众爱戴。逝世后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者之神,台南县慈济宫供奉为保生大帝,当地每年的“上白礁”庆典,即有纪念吴氏之意。
吴黄熨阴寒胸腹疼痛,四肢厥冷的外治方法。
用吴茱英,酒拌湿,纱布袋包蒸极热,互熨胸、腹部及两足心,候气透其痛即止(余梦塘《 保赤存真》 卷五)。吴得夫宋代医家。生平不详。撰有<吴得夫集验方》 7 卷,已佚。
吴惟和见吴邦宁条。
吴婆散《 苏沈良方》 卷十方。黄柏(蜜炙)、黄连(微炒)、芜黄、桃根白皮各一分,木香、厚朴(姜汁炙)、丁香、槟榔各一钱,没石子一钱半,糠根白皮半分。为末,每服一字,三岁以上小儿每服半钱,五至六岁每服一钱,乳食前用紫苏、木瓜、米煎汤调下,日三次。治小儿疽泻不止,日渐赢瘦。吴敬泉明代医生。兰溪县(今属浙江)人。精于医理,对请他治病的人,先贫后富,对贫穷病人赠药而不取报酬,对远道求医的贫穷病人还自始至终按日处方,丝毫不苟。
吴景贤(六世纪)隋代医家。籍贯不详。《 隋书• 经籍志》 记载:著有《 诸病源候论》 5 卷,目录1 卷。据研究,吴景贤当系今题名巢元方撰《 诸病源候论》 的作者之一。
吴象先参见昊正伦条。
吴道源见吴本立条。
吴渭泉见吴庚条。
吴瑞甫(1871 一1951 )字锡磺,号脯堂。福建同安人。早年习儒,光绪间(1875 一1908 )中举人,授广西候补知县。家世业医,已历七代。其祖父以词章之学无补于世,勉其继承家学,乃受其父吴箔谷之教,朝夕研究岐黄家言,后又学麻、痘两科于大田县杨氏,先后拜师多人。技成在同安执教并悬壶十余年。1918 年至上海开业,1921 年返厦门定居,屡起沉菏,名闻遐迩。1934 年创办厦门国医专科学校,任校长。1938 年厦门沦陷,锡磺拒任维持会长,以古稀之年远涉重洋,避居新加坡。在新加坡创办新加坡国医研究所。主张中西汇通,以为中西医学虽宗旨悬岐,而理法并无差异,两者可参考互证,以会其通。精内科和痘科。著有<中西温热串讲》 、(中西内科学》 、(删补中风论》 、<脑髓病论》 ,主编有咬国医旬刊》 及多种教学讲义。逝世在新加坡。吴蒙斋见吴恕条。
吴槐经(约1883 一?)清医家。字子级。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少业儒,后因父亲及兄弟均为庸医所误,自患湿症为医投凉剂几乎不救,乃发愤攻医。三年后,以阐释医经为念,集晋唐以来旧注,并折衷后世医家论述,于1906 年撰成(素灵精义}1 卷、(金匾方证详解)4 卷。次年撰(伤寒理解)12 卷、1908 年又撰《 南阳药证汇解》 6 卷。上四书合刊为《 昊氏医学丛刊》 。
吴鉴泉见吴澄条。
吴碗庵见昊楚条。
吴嗣昌明代医家。字憋先。仁和(今浙江杭州)入。世医出身,明代初年(十四世纪中叶)疾疫流行,他救活多人。著有《 伤寒正宗)、《 医学慧业》 ,已佚。吴溶堂见吴宁澜条。
752 吴
3 (
吴嘉言明代医家。分水(今浙江桐庐县西北)少、。出身世医家庭,曾任太医院吏目。推崇儒理,著有《 医学会元》 、《 针灸原枢》 。其子吴学易,也以医闻名
吴端所见吴中秀条。
吴鹤山见吴辰灿条。》
吴鹤皋见吴昆条。
吴德信见吴源条。
吴澄甫见吴元溟条。
吴遵程见吴仪洛条。
吴鞠通见吴塘条。
吴想先见吴嗣昌条。
吴暇仙(1892 一1976 )名显宗。四川巴县人。先后就读于巴县医学堂、重庆官立医学校、重庆医学研究会公立医校、重庆存仁医学校等.并从内江王恭甫游:曾在重庆创办国医药馆、国医传习所。建国后厉任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针灸教研组主任。为省第一届政协委员,省第二、三届人大代表,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委员。精内科、针灸,擅长经方,善用子午针法。1955 年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时,献出了子午流注环周图。著有《 子午流注说难》 (] 957 年)。
吴渝斋见吴其浚条。
吴医汇讲书名。n 卷。清• 唐大烈辑。刊于1792 一1801 年间。是我国早期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著作:每年1 卷。共发表了江浙地区四十多位医家的文章100 篇左右。内容不分门类,不限卷数,不拘体裁有医学理论,专题讨论,验方交流,考据、笔记、书评等。其中主要著作有叶桂的《 温症论治》 、薛生白的《 日讲杂记》 、顾雨田的(书方宜人共识论》 等,对当时医药交流起了一定作用。
吴茱英丸《 兰室秘藏• 呕吐门》 方。又名木香利隔丸。木香、青皮各二分,白僵蚕、姜黄、泽泻、柴胡各四分,当归身、炙甘草各六分,益智仁、人参、陈皮、升麻、黄茂各八分,半夏一钱,草豆落仁、吴茱英各一钱二分,麦芽面一钱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温水送下。治寒在隔上,噎塞咽隔不通。
吴茱英叶出<日华子诸家本草》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英Fvodia : utaecarpa ( Juss . ) Benth .的叶。辛、苦,热。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治大寒犯脑头痛。酒拌袋盛蒸熟,交互枕熨;心腹冷痛,内外肾钓痛,加盐研餐敷;手术后肠麻痹,鲜叶45 克,捣烂炒热用纱布包敷脐部。本品含挥发油、径基吴茱英碱、去氢吴茱英碱(Dehyaroevo diamine )胆碱及黄酮化合物。吴茱英汤O 《 伤寒论》 方。又名茱英汤。吴茱英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去滓,分三次服,日三次。功能温肝暖胃,降逆止呕。治阳明胃寒,食谷欲呕,胃脱作痛,吞酸嘈杂;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也用于慢性胃炎,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于虚寒证者。方中吴茱英温肝暖胃,散寒降浊;生姜散寒止
呕;人参、大枣补虚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温降浊阴之功。.《 备急干金要方》 卷三方。吴茱英二钱,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一钱,干地黄三钱。水煎,去滓,分二次服。功能养血温经散寒。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圣济总录》 卷五十七方。炒吴茱英(汤浸,炒)、厚朴(姜汁炙)、桂(去粗皮)、炮姜各二两,白术、陈皮、人参各一两,川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匕,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渣服,日三次。治阴寒内盛,腹满膜胀。O 《 审视瑶函》 卷三方。吴茱英、半夏(姜制)、川芍、炙甘草、人参、获菩、白芷、陈皮各等分。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治厥阴经偏头风,四肢厥,呕吐涎沫。O 《 验方新编》 卷九方。炒吴茱英一钱半,桔梗、炒干姜、炙甘草、半夏各一钱,细辛六分,当归、获菩、肉桂、陈皮各八分。加生姜,水煎热服。治产后口渴痞闷。
吴茱黄根出<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英Evedia rutaecarpa ( Juss . ) Benth .的根或根的韧皮部。辛、苦,热。行气温中,燥湿杀虫。治烷腹冷痛,泄泻,下痢,头风痛,病气,经闭腹痛,晓虫病,绦虫病。煎服:15 一30 克。
吴茱黄散(圣济总录)卷二十方。吴茱英(汤洗,焙干,炒)、肉豆范仁、炮姜、炙甘草各半两,陈皮、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高良姜各二两,砂仁、炒陈曲、白术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一钱匕,食前粥饮调下。治肠痹寒湿内搏,腹满气急,大便飨泄。吴普本草本草著作。6 卷。魏• 吴普约撰于公元三世纪初期。载药441 种。讨论药性寒温五味良毒,最为详悉。兼述产地生境、药物形态及采造时月。各药大致以药名、别名、性味类集、产地生境、药物形态、采时、加工、功效主治、畏恶宜忌等为序,次第解说。为魏以前药性研究之总汇。约于北宋时散佚。清• 焦循辑本,载药168 种。
吴门治验录医案著作。4 卷。清• 顾金寿撰于1822 年。所辑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每案记载从发病至病愈的全过程。顾氏治法比较灵活,能随证而变;案末以问难形式,详析病因、病理和方治。吴氏中馈录食疗烹饪著作。著者不详。收于元人陶宗仪《 说邦》 ,名为《 浦江吴氏中馈录》 。《 绿窗女史》 、《 古今图书集成》 亦载。是书载录脯鲜、制蔬、甜食三个部分,共七十多种菜点制作方法,都是江南(主要是浙江)民间家食之法,有些至今还在吴越江淮流行。建国后有排印本。
吴东肠医案书名。清• 吴达撰。刊于1879 年。治案40 余条,以伤寒、时症为多。重六经辨证,每条记述较详。后收入《 医学求是》 中。吴英内消散(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二十九方。山茱英、吴茱英、马蔺花、青皮、小茵香、木香、山药、肉桂。治足厥阴为寒邪所伤,阴茎萎缩者。吴鞠通医案书名。4 卷(或作5 卷)。清• 吴塘撰。包括温病、伤寒、杂病、妇儿科医案,作者尤擅长
中性举油一一~叮一一一.. . . . . .口.. -
七画
足753
于温病,能从医案的辨证治疗中示读者以规矩与治法。书中颇多连续治疗较完整的病案,记录详明,有利于读者领会病理治法的终始变迁。现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足出《 素问• 脉要精微论》 。下肢躁以下部分,由踩、踢、趾组成,上接胫:
足心足底中心。其中心点为涌泉穴部位。《 灵枢• 经脉》 :川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
《 素问• 刺热篇》 。多因肾虑所致。(不居集• 热症补“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躁入跟,为涌泉穴。此经原多气而少血,今虚劳之人,真阴不足,则涌泉渐干涸,故如火之烙,或足跟作痛,此水不制火之故也。”参见五心烦热条。
巅澳
.足三望
足节即趾骨关节。
足软证名。见《 理虚元鉴• 阳虚三夺统于脾》 。又称脚软。详该条。
足底指足下面,又称脚底板。陈实功《 外科正宗》 :“又或足底弯曲之处,痒湿皆然。”
足骨足部躁骨以下各骨的统称。包括附骨、环骨、趾骨。详各条。
足附出《 灵枢• 经脉》 。足背。
足跌足背。同足跄。
足寒证名。指两足有寒冷的感觉。多由阳气虚弱,阴寒下盛所致。《 素问• 解精微论》 :“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 素问识》 卷八:“阳气不降,阴气不升,故上为目无所见,而下为足寒。”
足跟脚的后部。《 灵枢• 经脉》 :“足少阴之脉… … 当躁后绕跟,别走太阳。”
足痹病名。指足部麻木疼痛不能行走的一种痹症。多由气血不足所致。《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 :“足阳明之下,… … 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痞厥足痹。”
足痪脚病名。即足部的各种扁平疵、寻常优、粉瘤等。多为生物、物理刺激造成。症状轻微,后期转变为脚垫、垫黄或垫核后,疼痛显著;部分足痕具有传染性。修脚业按其形态特点将足痕分为刺痕子(即寻常疵)肉痕子(即扁平庆)、和粉痕子(即粉瘤)三种。治法:局麻后,以脚刀用分除法切除。并可用药物外治。
足踵出(类经图翼》 。位置同女膝穴,见该条。足骼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阳交,见该条。
足三里经穴名。代号ST36 。《 灵枢• 本输》 原名三里、下陵。(圣济总录》 名足三里。别名鬼邪、下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合(土)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3 寸,胫骨前峪外侧一横指处。布有排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分支,深层正当胖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呢逆,噎隔,纳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乳痈,目疾,喉痹,头痛,失眠,眩晕,心悸,怔仲,气喘,虚劳,黄疽,水肿,癫痈,下肢痹痛、瘫痪或麻痹,脚气;以及急慢性胃肠炎,溃疡病,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并有强壮作用。直刺1 一1 . 5 寸。艾灶灸5 一10 壮;或艾条灸10 一30 分钟(图73 )。足下热证名。指两足及足心有发热感觉。见
图73
足大趾同大趾。《 灵枢• 经脉》 :“脾足太阴之脉• • ,… 是主脾所生病者,• 一足大趾不{日。”足上廉经穴别名。《 圣济总录》 :“足上廉二穴,一名上巨虚:”见该条。
足下廉经穴别名。出《 圣济总录)。即下巨虚,见该条。
足叉发病名。出《 外科真途》 卷上。热毒结于足趾叉上面或里面者。宜内服红花散,外用酒蜜捣菊花叶敷;若因循失治,溃烂较深,步履难行者,取桑树根白皮四两,捣烂同生白酒入瓶内,重汤煮数十滚,取服以醉为度。余证参见脚发条。足小指出《 素间• 缪刺论》 。指足的第五趾。足不收证名。指两足软弱,行走时收引无力,举步艰难。《 灵枢• 经脉》 :“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素间• 藏气法时论》 二“脾病者,身重,善肌肉屡,足不收,行善痪,脚下痛。”多因脾肾气虚,精血不足所致。本证可见于凄证、半身不遂等病。足太阳十二经之一。出(灵枢• 经水》 。即足太阳膀胧经,见该条。
足太阴O 经脉名。出《 灵枢• 经水)。即足太阴脾经,见该条。母经穴别名。所指有三:① 指地机穴。《 素问• 刺腰痛论》 :“腰痛… … 上热,刺足太阴。”王冰注:“地机主之。”② 指三阴交穴。《 千金要方》 :“女人漏下赤白及血,灸足太阴五十壮,穴在内躁上
754 足
三寸。足太阴经内躁上三寸名三阴交。”③ 指公孙穴。《 干金要方》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苦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治阴,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经外奇穴名。《 千金翼方》 :“妇人逆产足出,针足太阴入三分,足入乃出针,穴在内躁后白肉际陷骨宛宛中。”近代《 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定位在足内躁后一寸;(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则说在足内躁下缘后约一寸凹陷中。
足五里经穴名。代号LR10 。《 针灸甲乙经》 原名五里。《 圣济总录》 名足五里。属足厥阴肝经。位于大腿内侧,当耻骨联合上缘旁开2 寸再直下3 寸,长收肌外缘,股动脉搏动处。布有生殖股神经,股前皮神经及闭孔神经前支;并有旋股内侧动、静脉浅支通过。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倦怠嗜卧,阴部湿痒,股内侧痛等。直刺1 一1 . 5 寸,避开血管。艾条灸5 一10 分钟。
足少阳经脉名。出《 灵枢• 经水》 。即足少阳胆经,见该条。
足少阴十二经脉之一。出(灵枢• 经水》 。即足少阴肾经,见该条。
足长形病证名。出《 陈氏秘传》 。指患肢伸长。靛关节前脱位证候之一。详胯骨出条。
足心穴经外奇穴名。出《 幼幼新书》 。位于足底,当涌泉穴后1 寸处。主治崩漏,头痛,眩晕,足底痛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巧分钟。
足心发病名。出《 医宗金鉴》 卷七十一。即涌泉疽。见该条。
足心热按诊。按足心较足背热,或病人自觉足心热。主阴虚火旺。(医学入门》 :“脚掌心热否,热则下虚火动。”
足心痛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四。即涌泉疽。见该条。
足心痛证名。《 张氏医通》 卷五:“足心痛。足心及躁骨热疼者,为肾虚湿著,命门火不归经,肾著汤,下八味丸。肥人多湿痰流注,足心作痛,但久坐卧,起则痛甚,行动则缓,宜肾著汤合二妙散。”参见脚心痛条。
足发背病名。出《 疡科选粹》 卷五。即脚发。见该条。
足阳关见膝阳关条。
足阳明十二经脉之一。出《 灵枢• 经水》 。即足阳明胃经,见该条。
足阴阳出《 素问• 血气形志篇》 。指循行经过下肢的六条经脉,包括足太阳膀胧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两裸经外奇穴名。见《 备急干金要方》 。亦称内、外跟尖。其位置,《 备急灸法》 载t ,在“足两躁尖”。在内者称内跺尖(亦名吕细、躁尖),在外者称外躁尖。主治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扁桃体炎等。艾住灸5 一7 壮;或艾条灸10 一15 分钟。
足底疗病名。出《 疡科心得集)中卷。即涌泉
疽。见该条。
足面疗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二。生于足面,状如粟米,痒极入骨,急隔蒜灸之。足指发病名。出《 外科大成》 卷二。即敦疽。见该条。
足临泣经穴名。代号GE41 。(灵枢• 本输》 原名临泣。《 圣济总录》 名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输(木)穴。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断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当小趾伸肌膛的外侧。或于第四、五踢骨间,侠溪穴后1 . 5 寸取穴。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和足背动、静脉网,第四跳骨背动、静脉。主治胁肋痛,目眩,偏头痛,目外毗痛,乳痈.疟疾,月经不调,足附肿痛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足举法正骨法。适用于肩、髓关节脱臼的整复。见《 伤科汇纂》 卷一。又名足蹬法。以左肩关节脱位为例:令患者仰卧,医者面对患者坐于伤侧,将左足跟置于患侧腋窝内,双手握左腕.配合足华对抗拔伸,使其复位。
足胫冷按诊。病人自觉足胫冷,或医生按之较正常冷,主阳虚。
足胫肿证名。指足及小腿浮肿。即胫肿。(素问• 平人气象论》 :“足胫肿曰水。”《 灵枢• 水胀》 :“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多因脾虚湿胜所致。参见胫仲条。
足胫痛证名。指两脚及小腿部作痛。出《 素问• 平人气象论》 。多由阴寒湿邪下注所致。本证可见于脚气、痹证等。
足腑肿证名。指足及小腿浮肿。《 素问• 脉要精微论》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奕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腑肿,若水状也。腑,与胫同。参见胫肿、脚肿、水肿各条。
足窍阴经穴名。代号GB44 。(灵枢• 本输)原名窍阴,(圣济总录》 名足窍阴。属足少阳胆经。井(金)穴。位于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 . 1 寸处。布有趾背神经,趾背动、静脉和趾底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主治偏头痛,目眩,目痛,耳聋,胁痛,失眠,多梦,热病;以及高血压,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 . 1 一0 . 2 寸;或点刺出血。艾灶灸1 一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足通谷经穴名。代号BL66 。《 灵枢• 本输》 原名通谷。(针灸大全》 名足通谷。属足太阳膀肤经。荣(水)穴。位于足跄外侧,第五肠趾关节前下方凹陷处。布有趾底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并有趾底动、静脉通过。主治头痛,目弦,项强,癫狂,鼻此等。直刺0 . 3 一0 . 5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足跌骨跄骨的别名。详该条。足厥阴十二经脉之一。出《 灵枢• 经水》 。即足厥阴肝经,见该条。
足附发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四。即脚发。见该条。
一一一一一-一-? -尸一一
七画足755
足短形病证名。出《 陈氏秘传》 。指患肢短缩。髓关节后脱位证候之一。详胯骨出条。
足跟发病名。出(外科活人定本》 卷一。此症生于脚跟之上,由于涉水或远行伤筋或湿热流注所致。初起易忽视,先痒后疼,肿痛成脓,则终年不敛,脓水淋漓。治宜早期用艾灸,若不愈则用万灵膏、生肌散敷之。痒时用椒盐汤洗,内服五味子汤。
足跟骨即跟骨。为附骨中最大的一块,位于足后,有强大的肌键附着。
足跟疮病名。生于足跟的慢性溃疡。出《 外科枢要》 卷三。又名兔啮。由湿热郁结不化或局部受压磨擦,邪滞血癖而成。初起患处肿胀,红紫疼痛,溃烂流脓;重则肉烂骨露,顽固难愈。治宜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内服仙方活命饮加减;后期服补中益气汤。外用生肌散贴敷。
足跟疽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四。即疽发于足跟,由脏腑积热所致。初肿红紫痛,溃后脓水淋沥,状如兔咬之症,深达于骨,久不收口。类似跟骨骨髓炎、骨结核。治疗:初宜隔蒜灸,内服仙方活命饮加肉桂、牛膝。溃后宜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荣汤,桂附地黄丸,随证滋补。如久不收敛,用盐汤洗之,白术研末撒之,或用乳香、没药、海缥峭、赤石脂各等分,研细末;用黄蜡化开,和匀作饼敷之。还可参照附骨疽及附骨痰治之。
足跟痛证名。又称脚跟痛。多由肾虚、血热、痰湿所致。《 丹溪心法• 足跟痛》 :“足跟痛,有痰,有血热。”常见足跟一侧或二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 张氏医通》 卷五:“肾脏阴虚者,则足胫时热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龟板、肉桂;阳虚者,则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挟湿者,必重著而肿,换骨丹、史国公药酒;肥人湿痰流注,导痰汤加木瓜、草薛、防己;虚人用补中益气、十全大补汤。”《 医学入门• 脚气>: “脚跟痛,有血热者,四物汤加知母、黄柏、牛膝;有痰者,五积散加木瓜。”参见脚跟痛条。
足踏法正骨法。出《 陈氏秘传》 。适用于肩关节脱臼的整复。以左肩关节脱臼为例:令患者仰卧,医者坐患者左膝之侧,曲其左足,踏着患者左腋下,用带缚患腕上部,系于医者腰间,然后医者扶平患者之肘,起身向后仰,徐徐拔伸患肤,并用手按正关节归原。再转折试手,腋下填以棉团,给予固定。足蹬法即足华法。详该条。
足髓孔经外奇穴名。《 千金要方): ' ‘灸狠退风半身不遂法,先灸天窗.. . ,二次脚髓孔,足外躁后一寸。”近代<中国针灸学》 称足髓孔,即昆仑,属足太阳膀肤经穴。
足三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胧经。其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项背及下肢抵达足部。《 灵枢• 逆顺肥瘦》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其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经下肢及腹部而抵达胸部。《 灵枢,逆顺肥瘦):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大趾端经外奇穴名。见(外科大成)。位干早
大趾之尖端。主治便毒,穿躁疽等。艾煌灸3 壮。足小趾尖见《 中国针灸学》 。即手足小指穴之在足者。参手足小指穴条。
足太阳穴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 :“消渴咽喉干,灸胸堂五十壮,又灸足太阳五十壮。”又“淋病九部诸疾,灸足太阳五十壮。”又“男子卵大癫病,灸足太阳五十壮,三报之。”位置不详。后《 类经图翼》 列作奇穴,定位在“外躁后一寸宛宛中”。今从。足太阳疟病名。指疟发于足太阳者。《 素问• 刺疟篇》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搞搞喝喝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郡中出血。”治用羌活黄答汤、柴胡汤、麻黄黄芬汤等。参见三阳疟条。
足太阴疟病名。指疟发于足太阴者。<素问• 刺疟篇》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杂病源流犀烛• 疟疾源流>: “盖以脾喜乐,病则否,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嗜食;太阴主里,邪不易解,故多寒热;脾病及胃,故善呕也。宜桂枝汤加减,参用建中汤;脾寒诸疟,宜橘皮散。”参见三阴经疟条。足少阳穴经外奇穴名。《 千金要方》 :“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治阳,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是。”所指似为足少阳胆经之临泣穴。也有说位在足背第二趾正中线第二肠趾关节之后方1 寸处者(《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足少阳疟病名。指疟发于足少阳者。《 素问• 刺疟篇》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协,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治用小柴胡汤。参见三阳疟条。
足少阴疟病名。指疟发于足少阴者。《 素间• 刺疟篇》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塞墉而处,其病难已。”治宜先用人参白虎汤,次用鳌甲牛膝汤等方。参见三阴经疟条。足少阳脉经脉名。即足少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少阳脉:出于踩前;枝于骨间,上贯膝外兼(廉),出于股外兼(廉),出胁;枝之肩薄(膊);其直者,贯腋,出于项、耳、出胳(沈),出目外渍(毗)。其病:病足小指次〔 指〕 废,腑外兼(廉)痛,腑寒,膝外兼(廉)痛,股外兼(廉)痛,脾(稗)外廉痛,胁痛,口痛,产(生)马(疑马刀侠瘦之省,即痕病),缺盆痛痰(痰),聋,胳(枕)痛,耳前痛,目外溃(毗)痛,胁外种(肿),诸〔 病〕 此物者,皆灸少阳脉。”足少阴脉经脉名。即足少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少阴脉:出内躁篓(娄)中,上贯膊(胎),入胳(胭),出股,入腹,循脊内口兼(廉),出肝,入胎,系舌口。其病:病足热,膊(端)内痛,股内痛,腹街,脊内兼(廉)痛,肝痛,心痛,烦心,涸(咽)口口口口舌格口旦尚口口口数踢(喝)、牧(脉)牧(}床)眷(嗜)卧,以咳。〔 诸〕 病此物睹,皆灸〕 足少阴〔 脉〕 。”足阳明穴经外奇穴名。据(千金翼方)灸偎退风半身不遂法载,穴牲“足拇指奇三寸”:奇,指奇缝,
756 足
七画
即位于足背,当一、二趾趾缝端直上3 寸处。也有说在拇趾尖端直上3 寸者(《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艾住灸3 一5 壮;或温灸5 一10 分钟。
足阳明疟病名。指疟发于足阳明者。《 素问• 刺疟篇》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渐洒浙,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跄上。”方用大剂竹叶石膏汤等,参见三阳疟条。
足阳明脉经脉名。即足阳明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阳明脉:循腑中,上贯膝中,出股,夹(挟)少腹,上出乳内兼(廉),出隘(隘),夹(挟)口,以上之鼻。其病:病足中指废,腑痛,膝中种(肿),腹种(肿),乳内兼(廉)痛,口外肿,领(颧部)痛,赶(煞)油(鲤),数热汗出,挫瘦,颜寒。诸病此物者,皆灸阳明脉。”
足
穴号l 2 3
位置
在外躁与内躁连线足底之中点足跟后缘正中线前5 寸外1 寸足跟后缘正中线前4 寸外旁1 . 5 寸在足跟后缘正中线直上5 寸
足跟后缘正中线前5 寸,内旁1 寸5 号穴前1 寸
足底三、匹趾间后3 寸
足底拇趾与次趾间直后3 寸
足底第四趾跟后3 寸
足底小趾后1 寸
解溪穴下0 . 5 寸两旁凹陷中
解溪穴下2 . 5 寸
足内侧舟骨突起上匹陷中
足背第二、三趾间后3 寸
在足临泣与地五会连线的中点足背三、四趾间后2 寸
足背第一坏骨底内前凹陷中
行间与太冲穴连线的中点
伸拇长肌键内侧坏趾关节处
在内躁正中直下2 寸处
在内侧舟骨突起下后凹陷中
太白与公孙穴连线的中点
昆仑穴直上1 寸处
十趾第一横纹中点
足底拇趾与第二趾间后1 寸
第二趾的第二趾关节内侧
第三趾的第二趾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第四趾的第二趾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足底后缘正中线直上1 寸
1 号穴内旁1 寸
3 号穴直后1 寸
针疗法穴位表针刺方法直刺或斜向下刺0 . 5 一1 寸直刺或向内透刺0 . 5 一1 寸直刺或斜刺向下1 一1 . 5 寸直刺或斜刺0 , 5 一1 寸直刺或向下透刺1 一15 寸同上
直刺或斜刺向内1 . 5 寸直刺1 寸
斜向下刺或直刺05 一1 寸斜向下刺或直刺05 一1 寸透刺或斜向上下刺0 . 5 一1 寸直刺或点刺01 一0 . 5 寸直刺0 . 5 寸
直刺或斜向上刺2 寸直刺或斜刺。.5 一1 寸直刺或斜刺15 寸斜刺或直刺l 一2 寸直刺或斜向上刺1 一2 寸点刺或浅刺0 . 1 一0 . 5 寸直刺或横刺1 一2 寸直刺1 寸
横刺1 一2 寸
横刺或斜刺向上l 一2 寸横刺或斜刺向下0 . 5 寸直刺05 一1 寸
点刺0 . 1 一0 . 3 寸点刺0 . 1 一0 . 3 寸点束J 01 一0 . 3 寸直刺0 . 5 寸
直刺或斜刺。5 一15 寸直束园0 . 5 寸
主治神经衰弱,疮病,失眠,低血压失眠,庶病,神经衰弱坐骨神经痛,腰腿痛失眠,黄疽型肝炎,哮喘,大脑发育不全痢疾,腹泻
痢疾,腹泻
腹痛,急慢性胃肠炎、痛经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坐骨神经痛,尊麻疹,肩痛牙痛
腰腿痛,排肠肌痉挛心绞痛,哮喘,感冒高血压,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坐骨神经痛,腮腺炎,扁桃体炎落枕
急性腰扭伤
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同上及湿疹,尊麻疹功能性子宫出血
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附件炎癫痛,瘾病,神经衰弱坐骨神经痛,头痛,腹痛遗尿、尿频
牙痛
头痛
头痛
头痛
感冒,头痛,上领窦炎,鼻炎二叉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胸痛,胸闷
8 一10 一11 一13 一14 一巧一17 一19 一20 一21 一23 一肠一26 一27 一29 一30 一34 一35 一44 一45 一46 一47 一48 一49 一50 一51
注:① 足跟后缘与中趾跟部连线折为10 寸。
③ 内、外躁中点与足底板平线各折为3 寸。
③ 掌面第断趾关节赤白肉际处与第五踢趾关节赤白肉际处连线横为5 寸。④ 足背同上。
⑤ 足跟部横折为3 寸。
足针疗法是指针刺足部特定部位的治疗方法。临床操作时,应先用温水浸泡足部或以酒精反复擦拭,促使较厚的足底皮肤软化,减轻进针疼痛,并可清洁消毒,避免感染。选定部位后,快速进针,应注
意不要刺伤骨膜,给予中强刺激,留针5 一15 分钟,可据情加用电针等刺激。本法适于神经衰弱、失眠、头痛、腰腿痛、三叉神经痛等。
足针麻醉针刺麻醉法之一。是在足针疗法的基- - -门-
足757
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方法。目前多用于眼部、口腔、领面部、颈部手术。一般取对侧足底后1 / 3 内侧“头”、“目”二穴;也可根据脏象学说选取相应穴位。操作方法参足针疗法条。
足柜阳脉经脉名。即足太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柜(《 礼记• 三年间》 注:“大也”。)阳脉:撞外躁娄中,出郑(脚)中,上穿胀(跟),出厌中,夹(挟)脊,出于项,口头角,下颜,夹骨歇频),系目内廉。是动则病:渔(肿),头痛,口口口口,脊痛,腰似折,稗不可以运,胭如结,喘如裂,此为躁撅(厥)。是矩阳脉主治其所产病:头痛,耳聋,项痛,耳疆,疟,北(背)痛,要(腰)痛,民痛,膝(痔).常(胭)痛,胎痛,足小指痹,为十二病。”
足带(厥)阴脉经脉名。即足厥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常(通厥)阴脉:循大指间,以上出腑内兼(廉),上八寸,交泰(太)阴脉,口股内,上入胜间。其病:病挫瘦,多弱(溺),誉(嗜)饮,足柑(附)种(肿),疾界(痹)。诸病此物者,灸带(厥)阴脉。”足胫肿痛证名。指两脚小腿部肿胀作痛。多因风湿,或湿热下注所致。《 寿世保元• 脚气》 :“湿热脚气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胁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足胫肿痛。”又:“风湿气,足胫肿痛。”参见脚气、足胫痛条。
足胫附肿证名。指两脚小腿部浮肿的症象。《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 … 头重、足胫附肿。”(类经• 六气相胜病治》 :“脾胃不能胜湿,则足胫附肿。”本证可见于水肿、脚气等证。足泰(太)阳脉经脉名。即足太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足泰阳脉,出外躁餐(娄)中,上贯膊(月裔), 出于裕(胭);枝之下脾(人体部位名,未详);其直者,贯口,夹脊,口口,上于豆;枝颜下,之耳;其直者,贯目内渍(毗),之鼻。其病二病足小指废,膊(端)痛,胳(胭)挛,雌通,产(生)痔,腰痛,夹(挟)脊痛,口痛,项痛,手痛,颜痛,产聋,目痛,旭(献)润(舰),数痰(癫)疾:诸病此物者,皆灸泰阳脉。”
足泰(太)阴脉经脉名。即足太阴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泰阴脉:出大指内兼(廉)骨蔡(际),出内躁上兼(廉),循腑内兼(廉),口膝内兼(廉),出股内兼(廉)。其病:病足大指废,腑内兼(廉)痛,股内痛,腹痛,腹步(胀),复口,不眷(嗜)食,善意(隐),心口,善肘(痔)。诸病此物者,皆灸足泰阴脉。”足厥阴穴经外奇穴名。《 千金要方》 :“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又“治卒癫… … 又灸足厥阴,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三壮,在足大指本节间。”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列作奇穴,定位在拇指背侧中线,坏趾关节部,灸治消渴,癫痛等。
足厥阴疟病名。指疟发于足厥阴者。《 素问• 刺疟篇》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瘾状,非痕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饱恺,刺足厥阴。”治宜先用三黄石膏汤以祛暑邪,次用鳖甲牛膝汤等方。参见三阴经疟条。
足厥阴脉经脉名。即足厥阴经。马王堆汉墓帛
书载:“厥阴脉:系于足大指敢(丛)毛之上,乘足〔 附上廉〕 ,去内睐(躁)一寸,上喋(躁)五寸,而〔 出大(太)阴之后〕 ,上出鱼股内廉,触少腹,大溃(毗)旁。是动则〔 病:丈〕 夫隋(瘤)〔 山(庙)〕 ,妇人则少腹种(肿),腰痛不可以印(仰),甚则隘干,面疵。是厥阴脉主治其所产病:热中,降(灌),隋(疫),扁(偏)山《 庙),口口有而心烦,死,勿治殴(也)。有阳脉与之俱病,可治殴(也)。”
足太阳之正十二经别之一。出(灵枢• 经别)。即足太阳经别,见该条。
足太阳之别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 经脉)。即足太阳络脉,见该条。
足太阳之筋足太阳的经筋。《 灵枢• 经筋》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躁,邪(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胭。其别者结于揣外,上胭中内廉,与胭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顺。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顺。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于顺。”足太阴之正出《 灵枢• 经别》 。即足太阴经别。详该条。
足太阴之别十五络脉之一。出《 灵枢• 经脉》 。即足太阴络脉,见该条。
足太阴之筋足太阴的经筋。《 灵枢• 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跺。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稗,聚于阴器,上腹结于齐〔 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
足少阳之正十二经别之一。出《 灵枢• 经别)。即足少阳经别,见该条。
足少阳之别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 经脉》 。即足少阳络脉,见该条。
足少阳之筋足少阳的经筋。《 灵枢• 经筋》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躁,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骸,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民。其直者上乘胜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额,上结于顺,支者结于目毗为外维。”
足少阴之正十二经别之一。出<灵枢• 经别》 。即足少阴经别,见该条。
足少阴之别十五络脉之一。出《 灵枢• 经脉》 。即足少阴络脉,见该条。
足少阴之筋足少阴的经筋。《 灵枢• 经筋》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躁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替,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足太阴气绝指足太阴脾经的经气衰竭。主要证候是舌萎,唇反。《 灵枢• 经脉》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
758 足
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躁,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躁,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胭;其别者,结于瑞外,上胭中内廉,与胭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顺;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颜;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顺。”经筋从足小趾起始,上结于外躁,斜上结聚于膝部,下面足外躁,结于脚跟,向上沿跟健结于胭;它的分支,从外躁上行结聚于腿肚外侧,向上与胭窝部的一支相并上行结于臀部,挟着脊柱两旁,直到项部,至此分出一支,结于舌根;它直行的一支,结于枕骨,经过头顶,下至颜面,结聚于鼻部;分支为目上纲(上睑缘,“纲”一作网),下结于鼻旁;它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龋部;一支进入腋下,向前上行出于锁骨上窝,结于完骨(颖骨乳突);它的另一条分支,从锁骨上窝处分出,斜上结于鼻旁。
黝颧
写,叮刃
件叭
如月妇户― 丫飞粥翎嗽
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
足少阴气绝指足少阴肾经的经气衰竭。主要证候是骨枯,齿长而垢,毛发枯而无泽。《 灵枢• 经脉》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
足太阴心痛病证名。外邪侵犯足太阴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九:“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又:“足太阴心痛,腹胀满,滴消然大便不利,隔闭,咽塞。”参见心痛条。
足少阴心痛病证名。外邪侵犯足少阴经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九:“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又:“足少阴心痛,烦剧,面黑,心悬若饥,胸满,腰脊痛。”参见心痛条。
足少阴肾经十二经脉之一。代号Kl 。(灵枢• 经脉):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 素问• 阴阳离合论夕王注引(灵枢)文作“斜趣”)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躁之后,别入跟中,以上瑞内,出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肌;其直者,从肾上贯肝隔,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合,注胸中。”本经自足小趾的下边起始,斜行到足掌心中(涌泉),出行到然骨(舟骨粗隆)的下面,沿着内躁后方,分布在足跟中,由此向上在三阴交处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相会,然后行至排肠肌内,浅出胭窝内侧(阴谷),沿大腿内侧后边向上,穿过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胧。它直行的主干,从肾脏出来,向上穿过肝脏和隔肌,进入肺部,沿着气管喉咙,到舌根两侧。它的支脉,从肺脏出来,联络心,流注到胸中脉气由此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饥不欲食,面色发黑,喘息气逆,咳唾有血,目花,心悸,惊恐;口舌干燥,咽喉肿痛,心烦心痛,黄疽肠僻,脊柱、大腿内后廉痛,下肢肌肉萎缩,足底灼热疼痛等(图74 )。
足太阳经别十二经别之一。《 灵枢• 经别》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胭中,其一道下民五寸,别人于肛,属于膀恍,散之肾,循臀,当心入散;直者,从普上出于项,复属太阳。”本经别从足太阳膀胧经的胭窝部分出,其中一条延展分布到骼下5 寸处进入肛门,向内连属膀胧,散络于肾,并沿脊柱两侧上行至当心脏的部位入内而散;它直行的一条,从脊柱两旁上行,出于颈项,归属足太阳膀肤经。
足太阳经病即膀胧经病。十互经病之一。(灵枢• 经脉》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拨,脊痛,腰似折,脾不可以曲,胭如结,瑞(朋卜)如裂,是为踩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囱项痛,目黄、泪出,欺鲤、项、背、腰、民、胭、瑞(啡)、脚皆痛、小趾不用。”
足太阳经筋十二经筋之一。<灵枢• 经筋》 :“足
图74
足太阴经别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太阴之正。《 灵枢• 经别》 :“足太阴之正,上至稗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从足太阴脾经分出,至大腿前面,与足阳明胃经的经别汇合而并行,向上结于咽部,贯舌中。
足太阴经病即脾经病。十二经病之一。《 灵枢• 经脉):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院痛,腹胀,善隐,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
足759
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澹腹泄,水闭,黄疽,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足太阴经筋十二经筋之一。(灵枢• 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躁;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稗,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经筋从足大趾内侧端起始,上行结于内躁,它直行的结于内辅骨(股骨内上躁与胫骨内躁),上沿大腿内侧,结于股前,合聚于阴器(生殖器)向上经下腹,结于脐,沿着腹部里边,结于肋,散布于胸中;在里面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柱。
足少阳经别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少阳之正。《 灵枢• 经别》 :“足少阳之正,绕脾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额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普也。”从足少阳胆经分出,绕过大腿前面,进入外阴部,和足厥阴肝经相合;它的分支上行进入第十一、十二肋软骨之间,连属胆,散布于肝,向上通过心脏,挟着食管,浅出下领,散布在面部,联系目系― 眼球通入颅腔的组织,在目外毗部,复注入足少阳胆经。足少阳经病即胆经病,十二经病之一。(灵枢• 经脉):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领痛,目锐普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瘦,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骸、膝外至胫、绝骨、外躁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足少阳经筋十二经筋之一。《 灵枢• 经筋》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躁,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肿,前者,结于伏免之上,后者,结于民;其直者,上乘肚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领,上结于顺;支者,结于目毗为外维。”经筋从足第四趾起始,向上结于外躁,上沿胫骨外缘,结于膝外侧;它的分支,自排骨处别行,上至骸,前面结于伏兔部(股四头肌),后面结于能(民)部;它直行的一支,上至胁下,经季胁,走腋前,联系乳部,结于缺盆(领骨上窝)。直行的复从腋部,通过缺盆,出行在足太阳经筋之前,沿耳后,上额角,在头顶交叉,下行至额,上结于鼻旁;其分支结于目外毗,形成“外维”。足少阴经别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少阴之正。<灵枢• 经别): “足少阴之正,至胭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倾(推)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从足少阴肾经分出,上行至胭中和足太阳膀胧经的经别汇合而并行,上至肾,在第二腰推处出属带脉,直行者,上连系舌根,然后出于颈项部,重与足太阳经汇合。
足少阴经病即肾经病。十二经病之一。《 灵枢• 经脉):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欺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吭吭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溢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疽,肠僻,脊股内后廉痛,疾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足少阴经筋,十二经筋之一。《 灵枢• 经筋):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躁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替,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经筋从足小趾的下面起始,与足太阴经筋并行,斜走至内躁的下方,结于踵(足跟),与太阳经筋相合,向上结于内辅(胫骨内裸)之下,又与太阴经筋相并上行,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生殖器),向后沿着脊柱,挟普(脊柱两旁的肌肉)上至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相会合。足太阳标本十二经标本之一。《 灵枢• 卫气):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1 者,目也。”跟上5 寸,指附阳穴。马元台注:“附阳本在外躁上二寸,今曰跟上五寸,则躁下至跟二寸,而躁上有三寸,则当是附阳穴也。”两络命门,指睛明穴左右各一。杨上善注:“其末行于天柱,至目内毗以为标末也。肾为命门,上通太阳于目,故目为命门。”
足太阳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太阳之别。《 灵枢• 经脉》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踩七寸。别走少阴。”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鼻塞,头痛,背痛;虚则鼻流清涕或鼻出血。
足太阴标本十二经标本之一。《 灵枢• 卫气》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喻与舌本也。”本在中封前上4 寸,指三阴交;标在脾俞及廉泉部。
足太阴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太阴之别。《 灵枢• 经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腹痛;虚则膨胀。如脉气逆乱则上吐下泻。足少阳标本十二经标本之一。<灵枢• 卫气): “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窍阴之间,约当于窍阴、侠溪之处;窗笼之前,约当听宫、听会之间。
足少阳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少阳之别。《 灵枢• 经脉》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躁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附。”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阳气郁伏而足部厥冷;虚则下肢瘫痪。
足少阴标本十二经标本之一。<灵枢• 卫气》 :“足少阴之本,在内躁上下三寸中(按:《 黄帝内经太素》 “三寸”作“二寸”) ;标在背愉与舌下两脉也。”张景岳注:“内躁下上三寸中为躁下一寸,照海也,躁上二寸,复留、交信也。”标在肾俞及廉泉部。足少阴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少阴之别。(灵枢• 经脉》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躁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本络脉发生病变,可见气逆烦闷,实则小便不通;虚则腰脊疼痛。
足少阳胆经十二经脉之一。代号GB 。(灵枢•
760 足
七画
3 〔
经脉):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毗,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毗后;其支者,别锐毗,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颇,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牌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脾厌中,以下循稗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躁之前,循足附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跄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本经自外眼角(瞳子修)起始,向上到达头角(头维),再向下行至耳后,沿着头颈,行走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然后退回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浅出耳前,到达目外眺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行到大迎穴部位,上与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面颊部的那条支脉相会,到达眼眶下边;向下经过颊车穴部位,下行到颈部,与上一条经脉在锁骨上窝处合后,由此下行胸部,贯穿隔肌,联络肝,属于胆,沿着胁肋里面,浅出于腹股沟中央的气街部,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脾厌(股骨大转子)部。它直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下行腋部,沿着侧胸,经过季胁,下行与前支经脉在股关节部会合,由此向下,沿着大腿和膝部的外侧,向下行走在排骨前边,直到绝骨(排骨下端), 浅出于外躁骨的前面,沿足背进入第四趾的外侧端(足窍阴)。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足背(临泣)分出,沿着第一、二蹈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大敦),回过来贯穿爪甲,出行在爪甲后方的丛毛之中。脉气由此与足厥阴肝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口苦,叹气,心窝及胁下疼痛,面色灰暗,皮肤干燥,头痛,目外毗痛,额痛,锁骨上窝及腋下肿痛,像病,疟疾,胸、胁、髓关节及下肢外侧本经脉过处疼痛,足第四趾不用,足外侧灼热,出汗,怕冷等(图75 )。足太阴脾经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P 。(灵枢• 经脉》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踩前廉,上瑞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本经自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起始,经核骨(第一断趾关节)后面,向上到达内躁骨的前边(商丘), 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交会,再沿胫骨内缘,向上交叉浅出于足厥阴肝经的前边,经过膝关节,沿大腿内侧前边,进入腹腔,入属脾脏,联络胃府,再向上贯穿隔肌,挟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隔肌,流注心中。脉气由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舌根强痛,腹胀,暖气,胃痛,呕吐,心烦,泄泻,黄疽,身体沉重,动作不利,不能卧,膝股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用等(图76 )。
足阳明之正十二经别之一。出《 灵枢• 经别)。即足阳明经别,见该条。
粤
足少{‘口胆经
叠
侧
足太阴脾经
图76
中医辞曲! ― 一― - -一-一
七画足761
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一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骸关,抵伏兔,下膝殡中,下循胫外廉,下足附,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巾指外间;其支者,别附上,入大趾间,出其端。”本经自鼻翼两旁起始,上至鼻根中,在内眼角处与足太阳膀肤经相交,沿鼻外侧(承泣、四白、巨缪)下行,入上齿中,回出来挟着口的两旁,环绕嘴唇,向下交会于任脉的承浆穴;然后退回来沿着下领的后下方,浅出于本经的大迎穴,沿着下领角(颊车),上至耳前,经过足少阳胆经的上关穴,沿鬓发边际,上抵头角(头维),行至额前(神庭)。它下行的支脉,从大迎穴前边直下人迎,沿喉咙,进入锁骨上窝(缺盆)。深人体腔,贯穿隔肌,入属胃府,联络脾脏。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部内侧向下挟着脐的两旁,进入到腹股沟(气街)部。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的幽门部开始,经腹至气街与外行的主干会合。自此合而下行,经大腿前边的脾关、伏免,下至膝缤中,再向下沿胫骨外侧,走向足背,进入中趾内侧(厉兑)。另有一条支脉,从膝下3 寸(足三里)处分出,向下到中趾外侧。它的又一条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至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脉气由此与足太阴脾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洒洒恶寒,面色发黑,癫狂,腹胀,鼻塞,帆血,口喝颈肿,喉痛,颈部肿痛,沿胸、乳、股、胫外侧及足背部本经脉过处皆痛,饮食不化或消谷善饥等(图77 )。
翼
砂, l 峪
幼
2 .加、忆
足阳明之别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 经脉》 。即足阳明络脉,见该条。
足阳明之筋足阳明的经筋。《 灵枢• 经筋》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附上,邪(斜)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骼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骸,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顺,下结于鼻,匕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足阳明经别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阳明之正。很枢• 经别》 :“足阳明之正,上至脾,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L 颇颁,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从足阳明胃经分出,经大腿前面进入腹腔,属于胃,分布于脾,上通于心,再向上沿着咽部出于口腔,上至鼻根、眼下,回过来联系目系― 眼球通入颅腔的组织,复注入足阳明胃经。足阳明经病即胃经病。十二经病之一。《 灵枢• 经脉):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墉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责响腹胀,是谓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飘蛆,口喝,唇脸,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殡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箫外廉、足附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漂,胃中寒则胀满。”
足阳明经筋十二经筋之一。(灵枢• 经筋》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附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稗枢,上循胁属脊;其直名,上循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江者,上循伏兔,上结于牌,聚于阴器,_七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顽,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丁“耳前。”经筋从足中趾(或作三趾)起始,结于足背,斜行向外,到外辅骨(啡骨},结聚于膝的外侧,直上结于骸枢(股关节),上沿胁肋,入属脊柱;它直行的一支,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结于胖骨部,并与足少阳经筋相合;它直行的一支,从伏兔部(股四头肌)向上,结于股前,与足三阴之筋聚于阴器(生殖器),上行分布于腹部,结于缺盆(锁骨L 窝),巨颈,挟口,会合于鼻旁,下边结于鼻,上边与足太阳经筋用合为目上纲(上睑);阳明为目下纲(下睑)。另一条分支,从面颊部分出,结于耳前。
足阳明标本十二经标本之一。《 灵枢• 卫气》 :“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下,上挟顽颗也。”顽颗,指喉头及咽峡部。
足阳明胃经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T 。《 灵枢• 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领中,旁纳卜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隔,属胃,络脾;其直者,
足阳明胃经图77
762
足七画
足阳明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阳明之别几.没枢• 经脉》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踩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忙络头项,合诸经之气,卜络喉啧”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发狂;虚则为足肚部叽肉萎缩,弛缓不收。如脉气逆乱,可出现咽。侯种痛和失音:
足厥阴之正十几经别之• :出(灵枢• 经别》 、即足厥阴经别,见该条。
足厥阴之别十五络脉之一出《 灵枢• 经脉》 即足厥阴络脉,见该条。
足厥阴之筋足厥阴的经筋。《 灵枢• 经筋》 :“足碱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七结t ' .内躁之前,上循胫,h 结内辅之下,匕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足厥阴气绝指足厥阴肝经的经气衰竭,主要证候是唇青,舌卷,卵缩。《 灵枢• 经脉》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一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
足厥阴心痛病证名外邪侵犯足厥阴经所致。、三因极• 病证方论》 卷九:“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又:“足厥阴心痛,两胁急,引小腹连阴股,相引痛:”参见心痛条。
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之一:代号I _ R ;气灵枢• 经脉厂“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土循足附!:廉,去内躁一寸,上躁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魔,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腹,挟胃、属川,、络叭,}乙贯隔,布胁叻,循喉咙之后,!几入顿颠,连11 系,比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顿难,环听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服,上i 主肺:”本经自足大趾背侧外际(大敦)起始,向上沿着革背内侧到达内棵前一于(中封)的部位,再向L 在三阴交穴处万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相会,在内躁上代寸处交又列足太阴牌经的后面,上至胭窝内缘(曲泉)沿着人腿内侧,分布于阴毛部位,绕过阴器(夕卜生殖器), 到达小腹,抉养胃的旁边,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句上贯穿隔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联系日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匕出额部,与督脉会于巅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门领里j 二,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肝分出,贯穿隔肌,进入肺中肺气由此回复到手太阴肺经;本经发生病变,仁要表现为腰痛,庙气,妇人少腹肿,咽干,面色灰暗,胸满,呕逆,飨泄,遗尿,庭闭等(图78 )
足厥阴经别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厥阴之止;丈灵枢• 经别》 :“足厥阴之正,别附上,丰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在足背部从足厥阴肝经分出,仁至外阴毛际,与足少阳胆经的经别汇合而并行。足厥阴经病即肝经病。十二经病之一。戈灵枢• 经脉》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悦仰,丈夫疲痛,妇人少腹肿,甚则隘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夕食泄,狐庙,遗溺,闭瘾。”
足厥阴经筋十几经筋之一《 灵枢• 经筋》 :‘足厥阴之筋,起】 :大指之上,l 二结J ' .内踩之前,上循肚,上结内辅之卜,l :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经筋从足大趾的丘边起始,向L 结于内躁之前,沿着服骨内侧,结于内辅(胫骨内躁)的下方,直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生殖器),于此联络各经筋。
;
)
足顶赶阴月}二经
图78
足厥阴标本十二经标本之一。《 灵枢• 巨气厂“足厥阴之本,在行lbjl 五寸听;标在背喻也。”行间上五寸所,指中封穴,际在肝俞。
足厥阴络脉卜瓦络脉之一。原称足厥阴之别几(灵枢• 经脉厂“足厥阴之别,名曰瑟沟,去内躁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L 翠,结于茎。”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贻强不倒;虚则阴部搔痒。如脉气逆乱,则病翠丸肿胀、庙’戈。
足太阳膀脱经十二经脉之一。代号BIJ 。《 灵枢• 经脉》 二“膀恍足太旧之脉,起于目内毗,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臀,络肾,属膀肤;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胭中;其支者,从麟内左右,别下贯脚,挟脊内,过种枢,循散外,从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瑞内,出外蹂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本经自内眼角(睛明)起始,上向额部(神庭), 在头顶与督脉相会(百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臼直行的主干,从头顶入颅,联系脑,回出来从后项部左右分开向下,一支沿着肩脾内侧,脊柱两― 一一一州卜一~. .旧.' . . . . . . . . . . . . . . .曰.. . . . . . . . . .
七考.铆Ji 上只要部,山此深入,沿脊柱两侧的叽肉.联络肾铆:, ’浦J 几盼恍它右’月要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卜行.1 贞过臀部,进入膝月国窝中(委中)它的另• 条支叼、.砂、‘项向!; .门肩脚内缘,直至肩钾下面,挟着脊廿自i . ' .经过髓关节,沿着大腿后面下行,在胭窝中, :前戈经脉会合由此合而};行,通过排肠叽内,出外跟后f ] - ,下丹第五环骨粗隆(京骨)到足小趾外侧末端(至!; ] J )脉气由此与足少阴肾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礼要表现为顶头痛,目痛,目黄,泪出,鼻帆,痔疾,疟疾,癫托,项、背、腰、骼、大腿后侧、胭窝、膝肠叭、脚部疼痛,足小趾不用等(图79 )。
咒
? . ~洲卜肠卜
、、、、
lse 自,
胜友吓l 膝月龙经
图79
足太阳经筋病候病证名。又名仲春痹。十一二经筋病候之一。《 灵枢• 经筋》 :“足太阳之筋,• • … 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胭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咬戈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潘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热者无用播针。足太阴经筋病候病证名:又名季春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 灵枢• 经筋》 :“足太阴之筋,• 一其病足大指(趾)支内躁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肿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播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季春痹也”热者勿用蟠针
足少阳经筋病候病证名:又名孟春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灵枢• 经筋》 :“足少阳之筋,• • … 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胭筋急,前引骸,后引民,即上乘胜季胁痛,上引
面足员观串763 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播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热者勿用播针。
足少阴经筋病候病证名。又名仲秋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 灵枢• 经筋》 :“足少阴之筋,• • 一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痛瘤及痉,在外者不能挽,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侥,阴病者不能仰。治在潘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热者勿用播针。足阳明经筋病候病证名。又名季春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 灵枢,经筋》 :“足阳明之筋,… … 其病足中指(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种前肿,疲痛,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宜马脂膏涂其急,以白酒和桂涂其弛缓。并可用按摩、针刺等法。足厥阴经筋病候病证名。又名季秋痹。十一二经筋病候之一。《 灵枢,经筋》 :“足厥阴之筋,• • 一其病足大指(趾)支内躁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播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秋痹也。”热者勿用潘针:
员在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攒竹,见该条
员针古针具名。九针之一。《 灵枢• 九针论》 :“员针,取法于絮针,第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是一种身为圆柱状,端呈卵圆形的针具。用于按摩体表,治疗筋肉痹痛等症。员柱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 。即攒竹,见该条。
员利针针具名。九针之一。《 灵枢• 九针论》 :“员利针,取法于肇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是一种针体细小而尖微大圆利的针具。用于治疗痈肿、痹症等。砚(xi 如现)乳病证名。又名转乳,嗦奶。为哺乳期婴几常见的病证。① “观者,乃儿因吮乳汁过多,胃满而上溢出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② “观乳者,小儿无故乳常流出,口角唇边常见,如瓶之漏,而水渗出也,即哺露。”(《 幼科发挥))③ “凡吐乳直出而不停留者,谓之观乳。”(《 证治准绳》 )。为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和胃降逆。用二陈汤去甘草,加蕾香、木瓜;或以炒麦芽、橘红、丁香,水煎服。串出(串雅内编》 。走方医把药性下行的叫做串。串药多泻。例如牵牛串治积气成聚,用黑牵生末为丸,陈皮、生姜煎汤送下。
串疮病名:见《 辨证录》 卷十三凛疡门。即凛病。详该条。
串疽病名。出《 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又名老鼠钻、游走血脾痈。指生于背胁之疽。多因积愤郁火
764 串呢口父吻呛听吹
而发。初起漫肿无头,皮色如常,先发一处,后邻近增至二、三处,溃后多互相串通,渐溃透红色,疼痛牵引背之两侧。治宜顺气清热,内服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加理气之药,或紫金锭;若体壮实者,可服-粒金丹下之;若老弱者,用黄茂木香散补托之。如色转红活,治同外痈。外治法同外痈、疽。本病包括胸壁结核。
串枝莲见《 云南中草药》 。为紫金龙之别名,详该条。
串臀漏病名。《 外科大成》 卷二:“串臀漏• 一若皮硬色黑,必内有重管。”复杂性肛漏的一种。呢逆病证名。见《 万病回春》 卷三。一作键逆、扼逆。叮内经)称哆。金、元多称咳逆。又称吃逆、吃成。俗称打咯式。指胃气冲逆而上。呢呢有声的症状。《 医编》 卷二:“呢逆,即内经所谓哆,气自下冲上而呢呢作声也。”其声短促,与暖声沉长不同。呢逆有寒呢、热呢、气呢、痰呢、疲呢、虚呢等。也有分为外感顺逆、内伤呢逆,或阳证咳逆、阴证咳逆者。详各条。本证可见于胃、隔肌痉挛和神经性呢逆,亦可见于危重病证。
呢逆疹疹证之一。指痞胀而有呢逆者。《 疹胀玉衡• 呢逆痞》 :“疹胀为呢,有痰火血郁之分,有食阻气阻之异,有病重喘呢之凶。苟非细辨受病之原,用药稍或不妥,非惟不效,势必呢死,是明痞呢之害焉。”治宜放痞,方用细辛大黄丸、苏木散、桃仁红花汤、清凉至宝饮等。参见痞条。
叹咀出《 灵枢• 寿夭刚柔》 。咬嚼之意。古代把药物咬成粗粒入煎剂,后世虽改用刀切碎,仍通称口父咀。
吻解剖名。.指口之角。《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 :“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 说文解字》 :“口边也。”泛指口唇。
呛病证名。.指因饮食水谷误入气管致肌肉痉挛而引起。例如呛逆、呛食• • … 等。.称受有害气体刺激致气逆而咳嗽者为呛。
呛食风病名。指胃中伏火,上灼咽喉,或过食膏粱炙博、醇酒厚味,致咽喉或舌、上愕等处肿生血泡者。《 喉风论》 :“此症因饮食傅炙,膏粱厚味,偶一触动,陡起血泡,咽喉舌胯,不拘其部,即时张大,吐咽有妨,宜刺破其泡。”治宜清热降火,解毒消肿。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参见呛食喉风条。
呛喉风病名。又名飞丝毒、抢食风。多由心经热毒熏灼咽喉所致。症见咽喉干燥,口中发泡。若饮食吞咽有碍,甚而呛逆者则为重症。《 喉科秘旨》 卷上:“此症谓之飞丝毒,口中发泡丑药(雄精3 克,梅片1 . 5 克,胆矾0 . 3 克)覆,燥极点痰热在心,忽然呛食终非福。”
呛食哑喉病名。指患喉疾而症见呛食并有声哑者。《 喉科指掌》 卷三:“此症因伏邪在肺,声哑呛食,六脉迟细,甚属险症。”治宜疏风宣肺,利咽开音。方
以六味汤加减化裁。可见于咽部肿瘤等症。参见呛食喉风条。
呛食喉风病名。指由热毒积于心经致咽喉千燥疼痛,无痰涎,或气喘,饮食吞咽有碍,甚则呛食不下者为重症。《 焦氏喉科枕秘》 :“呛食喉风热积心,喉中干燥立时疼,更无痰涎多气喘,若还呛食命无存。”治宜顺气利隔汤、川桔散(川芍、防风、桔梗、牛芬、山桅、白芷、玄参、花粉、积壳、黄荃、乌药、甘草、陈皮)等加减。
听户<素问玄机原病式》 卷二:“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元府奎塞,神气不得通泄也。”听户,系指接受声音的门户,即耳窍,详该条。听会经穴名。代号GBZ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听呵、后关。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面部,当耳屏间切迹前方,下领裸状突之后缘,张口有空处。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和颗浅动脉。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喝斜;以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领关节炎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听呵经穴别名。出《 针灸资生经》 。(针灸大全》 作听河。即听会,见该条。
听河见听呵条。
听宫经穴名。代号:5119 。出<灵枢• 刺节真邪》 。别名多所闻。属手太阳小肠经。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位于耳屏前方,下领骨裸状突的后缘,张口时呈凹陷处(《 医学入门》 )。一说“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 针灸甲乙经》 )。布有面神经分支及耳颗神经和颗浅动、静脉的耳前支。主治耳鸣,耳聋,脾耳,聋哑,癫狂,齿痛;以及神经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炎等。直刺0 . 3 一1 寸。听声音闻诊之一。从病人的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口区吐、呢逆、暖气等声音变异,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
听声知病听小儿声以辨脏腑病虚实的方法。见<幼科全书》 。声悲是肝病,声笑是心病,声呼是肺病,声沉是肾病,声清是胆病,声短是小肠病,声速是胃病,声长是大肠病,声微是膀胧病。声悲慢是肝脾相克病;声速微细是胃与膀胧相克病。声细断是实,声轻是虚。声粗是风,声短迟是泻,声细长是痢,声实是闭涩。《 证治准绳• 幼科》 分重实声、焦悲声、啼哭声、哦煎声、迟缓声,详各条。
听心斋客问气功学著作。明• 庐山山人万尚父著。本书采取问答方式对内丹术中诸多问题,如心如野马如何降伏,修行人见魔如何降伏,炉鼎,元黑,鼓真篇,意为媒,心息相依,任督两脉等,都作了很好的解说,有一定参考价值。
吹乳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即乳痈之早期。又叫产后吹乳。(校注妇人良方》 卷二十三:“产后吹乳。因儿饮口气所吹,令乳汁不通,童结肿痛。不急治多成痈,速服括萎散及敷南星,更以手揉散之。”吹乳又有内吹、外吹之别。详各该条。- - -下一― 一一
吹旷别岐岗765
吹你病名。出(肘后方》 卷五。即早期乳痈。咬太平圣惠方》 卷八十一:“夫产后吹妹者,因儿吮妹之次,儿忽自睡,鸣气不通,乳不时泄,蓄积在内,结成肿,童闭乳道;致使津液不通,腐结疼痛,名曰吹妹:”弥,奶的异体字。即吹乳之别称。详见吹乳条。吹药通过喷药器或消毒细竹管装药吹人人体孔窍的一种外治法。如将冰硼散吹入口腔咽喉,或将一些药物研末吹入鼻腔或耳内等部位,以治疗局部肿痛。
吹鼻即唁鼻。详该条。
吹口丹(赤水玄珠》 卷二十八方。又名吹口散。黄连、青黛、孩儿茶、冰片。为细末,吹患处。治小儿口牛仔。
吹口散见《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六。即吹口丹,见该条。
吹花癣病名。生于颜面的一种糠疹。出《 疡科选悴)卷六。又名桃花癣。多因脾胃内热上蒸,复感风邪所致。多发于春季,妇女多见。初起颜面皮肤微红,伴发密集的小丘疹,逐渐形成灰白色斑片,边缘不清,上覆薄屑,自觉微痒及干燥感。外用三黄洗剂,或消风玉容散外搽。相当于颜面糠疹。吹喉法喉科外治法之一。在祖国医学中的吹喉药常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消肿止痛,润肺利咽之药所组成。共为极细末,吹于咽喉患处,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常用之吹喉药有冰硼散、清咽利喉散、锡类散等。
吹喉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七方。蒲黄一两,盆硝八两,青黛一两半。用薄菏汁一升,将盆硝、青黛、蒲黄合一处,用瓷罐盛,慢火熬令干,研细,每用一字或半钱,掺于口中或喉中,用筒子吹服。治三焦大热,口舌生疮,咽喉肿塞,神.恩昏闷。口(杨氏家藏方》 卷十一方。朴硝(另研)四两,生甘草末一两。研匀,每用五分,干掺口中;如肿甚者,吹入喉内。治咽喉肿痛。.《 增补万病回春》 卷五方。胆矾、白矾、朴硝、冰片、山豆根、朱砂。先将鸡腌内皮焙燥,与上药为细末,吹喉。治咽喉肿痛,及喉舌垂下肿痛。吹鼻散.《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八册方。冰片半钱,马牙硝一钱,瓜蒂(为末)十四枚。为细末,每用如一豆大,吹入鼻中。治鼻干无涕。.(验方新编》 卷一方。鹅不食草五钱.青黛、川芍各一钱。为细末,每用少许,闻入鼻中,口含温水,以泪出为度。治风火眼痛,目中星翁。
吹贡散《 审视瑶函》 卷三方。白丁香一钱,白友、白牵牛子各三钱。为细末,点眼,日三次。治督肉攀睛,星翁外障。
吹舌喉风病名。见《 喉症全科紫珍集》 卷下。此症因感受风热,或劳力,或饮酒厚味,或郁怒而生。症见喉下及腮下俱肿,舌卷硬顶七聘;咽喉肿痛难咽,或身发寒热。舌苔厚,脉数等。治宜疏风解毒,消肿利咽。可选用三黄凉隔散加荆芥、防风、银花、识壳、瓜萎等。或刺少商出血。
旷处良参见旷世镶、王东野各条。
旷世憔(bi 如标)元代医生。永新(今江西永新)人,生平不详。继承其曾祖父名医旷处良的医术,以医名。
别乡指五色不见于本脏分布的部位,而见于其它部位。《 灵枢• 五色》 :' ’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
别气旁行的经气。《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 “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别穴经穴分类名。见《 医学入rl 》 。即经外奇穴,详该条。
别阳经穴别名。所指有二:① 出《 针灸甲乙经》 。即阳交,见该条。② 出(针灸甲乙经)。即阳池,见该条。
别录见名医别录条。
别络络脉之较大者,为本经别走邻经之络脉。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难经• 二十三难》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别直参见《 增订伪药条辨》 。为人参之产于朝鲜者,详人参条。
别离散《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四方。桑上寄生、白术各三两,桂心、茵芋、天雄、葛蒲、细辛、茜根、附子、干姜各一两。为末,每服一方寸匕,用膺送下,日三服。治夜多异梦,悲愁忧患,喜怒无常者。别骨填接正骨手术之一。见《 江氏伤科学》 :“凡打伤跌肿肉中之骨… … 再取骨出,若骨碎甚,即以别骨填接,外贴十八号膏药,内服六号接骨丹。”类似今之骨移植术治疗粉碎性骨折的办法。岐伯传说上古时代医家,后人又称岐天师。相传黄帝与岐伯等人讨论医药而创医药,(黄帝内经》 中许多重要论述多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成。参见岐黄条。
岐骨骨名。O 左右第七肋软骨会合于胸骨处。《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岐骨者,即两鬼骨端相接之处,其下即鸡尾骨也。”.泛指骨骼连接成角之处。《 伤科汇纂》 :“岐骨者,凡骨之两叉者,皆曰岐骨。”
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黄帝和岐伯研讨医药创立了医经。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 黄帝内经)主要部分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成的。故以后有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的说法。岐天师见岐伯条。
岐伯经书名。见《 隋书• 经籍志》 10 卷,已佚。岐伯灸经书名。见(新唐书• 艺文志》 1 卷,已佚。
岗松见《 药学通报》 (5 ) : 228 , 1958 。又名扫把枝、蛇虫草、鸡儿松、香柴。为桃金娘科植物岗松Baeckea frutescen 、L .的枝叶或根。分布广西、J ~东、福建、台湾、江西等地。苦,寒。清热利尿,解毒止痒。① 治急性胃肠炎,膀肤炎,小便不利。煎服:3 一9 克。③ 治滴虫性阴道炎,皮炎,湿疹,天疽疮,脚
766 岗针
七画
癣,蛇咬伤。煎水洗或捣敷。叶含挥发油及岗松醇。挥发油中含。一和p 一旅烯、对聚伞花素、按叶素、柠檬烯、芳樟醇、龙脑等十九个成分。
岗灯笼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 c 为鬼灯笼之别名,详该条c
岗松根见(草药手册》 。为桃金娘科植物岗松Baeckea frute 、ens L .的根。苦、涩,寒。祛风,清热利湿,解毒。治感冒高热,风湿痹痛,胃痛,腹痛,肠炎,黄疽型肝炎,膀胧炎,小便不利。煎服;15 一30 克。
岗油麻出《 生草药性备要》 。为山芝麻之别名,详该条。
岗梅根出《 生草药性备要》 。又名点秤根、L 甘草、百解、山梅根、天星根。为冬青科植物梅叶冬青11 。、djprolla ( Hook . et Arll . ) Champ . ex Benth .的根。分布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地。苦、甘、凉。清热解毒,生津,活血。① 治感冒,发热口渴,扁桃体炎,咽喉炎,气管炎,百日咳,肺痈,咳血,痔血,跌打损伤。煎服:15 一30 克。② 治胆道感染,子宫内膜及附件炎症等多种感染性疾病。制成100 %注射液肌内注射。岗梅叶:煎服治感冒,捣敷跌打损伤、痈毒、疗疮:
岗捻根见《 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传染病》 。为山捻根之别名,详该条。针.指针刺器具。古作茂或缄。用以刺激机体治疗疾病。源于贬石。早期的针以骨、竹或陶片制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冶金术发明以后,人们利用金属的可塑和延展性能,以各种不同的金属或合金,制造出形式多样的针具,以适合临床治疗的需要:《 黄帝内经》 中就有“九针”的记载。现代的针具多用不锈钢制造,种类繁多,方便耐用。详见各该条。.指针刺。《 灵枢• 九针十二原》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艾是指刺灸治疗的主要工具和材料。<素问• 汤液醒醛论》 :“镌石针艾治其外。”
针石出<素问• 金匾真言论》 。即贬石:见该条。针灸针灸疗法的简称,见该条。或作针刺及艾灸的合称。<素问• 病能论》 :“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
针法.针灸疗法的一大类。指用金属制的针刺激体表穴位防治疾病的方法。具有调整营卫气血的作用。.指针刺手法。或称刺法。包括进针、行针、出针过程所运用的各种方法。.眼科手术方法。有锋针法及金针拨障法两种。二者之针法及适应症均不同,详锋针法、金针开内障条。
针经见灵枢经条。
针剂药物剂型之一。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赵等步骤而制成灭菌溶液,装入安瓶,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用。具有作用迅速,给药方便,药效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能直接进入人体组织等优点。近年各地已将中草药制成多种注射液.如柴胡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
针砂出(本草拾遗》 。又名钢砂为制钢针时磨「的细屑。酸、辛,平。入脾、大肠经。补血,l 涂了屯峨,利水,散结。治血虚黄胖,湿热黄疽,水Jjth ,瘦瘤内服:6 一9 克,火锻醋淬后入丸、散用:本品主要成分为铁,杂质为氧化铁(水化物)等,但也常含碳、磷、硅、硫等元素。
针硬古代以贬石为针,刺穴治病的力法)Lj 世泛称针刺治疗和贬石出血为针贬。住吓斋话记厂’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眨之妙术。”针害是指针刺时,患者发生组织或器官损伤等异常情况。《 灵枢• 九针十二原》 :“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由于针刺治疗时选用的余卜具不当或有损伤,或操作手法粗猛,过深过重,可j 查成胀痛久留不退,或局部血肿汝口刺伤内脏或脑脊髓,后果就更为严重,可致气胸、内脏出血、休克、甚至死亡,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予以处理。针刺时,除选择适宜而质优的针具外,对重要血管神经及脏器附近的穴位,应特别注意针刺手法,避免进针过深,刺激过重,以防意外。
针眼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廿/、。又名仁疮、土疡、偷针、偷针眼、偷针窝。俗称包珍珠、挑针。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本病胞睑边缘生小疖,初起形如麦粒,微痒微肿,继而赤痛拒按。丰旷场f ! i - 之麦粒肿。治宜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消钟止捅净法。内服可选用清脾散或仙方活命饮加减。外爪:“初起轻者,宜用如意金黄散”;风热盛者,“或十疡顶上,重贬一针,(使)血出气泄”(清• 黄庭镜咬目经大成淤卷二)。
针盒盒式藏针用具。多用金属制成,内部分jJk 若干小格,安放不同长度的针具,便于临床消毒和应用。
针麻即针刺麻醉。见该条。
针感针刺感应的简称,见该条。针摇针刺手法。即摇法。义针灸大成夕卜三手法之一:“凡出针三部,欲写之际,每一部摇一次• ,一如扶少、头摇之状,庶使孔穴开大也。”参见摇法条。针灸学书名。O 江苏省中医学校宁i 灸学教研组编。分经络、愉穴、刺法、灸法、治疗、参考六篇:是参考各种针灸文献及临床教学编写的讲义,对f 占代针灸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1957 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上海中医学院编。分经络篇、穴位篇、刺灸法篇、下台疗篇。此书除较系统地整理了古代针灸学文献外,并收载了1974 年以前中酉医结合的部分资料。取材广泛,内容精要,可供针灸学教学和临床参考:1974 年山少、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针助教太医署教师职称。负素协助针博士的教学活动,官阶从九品下。参见太医署、针博士条。针灸科医学分科之一。针灸疗法由来已久,隋唐始设为专门的科目,宋有针兼灸科,元、明代均设有针灸科。
针柄灸即温针灸.见该条。
一-一--一-? - .尸~? . ? . . . . . . . . . . . . .曰.. . .曰.. . .曰.. . . .。蜘
七幽
节!' 767
针烙法外治法之一。见《 太平圣惠方》 卷六十一① 针烙决脓:凡痛肿皮厚口小,脓水出之不快者;或疖皮薄内溃成脓者,当用少(针法排其脓血② 消神火针:)七鱼LJ 便毒,横习玄:令疗,形势已成顽仲木头,下溃不消,针之引毒外次。取大布针,)月劈开的竹筋夹住并以线扎紧,于桐下山灯上烧红针尖,对着疮顶针入三、四分拔出,以椒拭净脓血,贴以膏药。热疮忌用二
针麻仪见电针机条
针博士太医署教师职称、负责掌雀针灸科专业的教授和考核。‘l \ ’阶从八品仁。参见人医署条针解法针束}.治疗中,促使针感传导的一种手法。奇效良方厂“针解法:凡刺手足,欲便飞上行,以指下抑之;使气卜行,以指上抑之,用针头按住少时,其’又目然行也。”
针解篇<素卜时篇名。本篇解释用针的道理,故名:内容从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说明针刺治疗仃定的法则,要按病的程度不同,确定九种针的用去文巾还解释厂针感、候气和出针等问题。针罐法拔罐法的一种。:是留针与拔罐法结合运月的一种方法。此法是先在穴位扎针,待得气后留:粉,再在上面进行拔罐。适用于风湿痹痛症。惟应时此法时必须准确,防止碰压针柄。
针方六集针灸丛书。6 卷。明• 吴昆撰。刊于1618 年。卷1 《 神照集》 ,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水坪蒙集夕,载《 窦太师标幽赋》 (吴注)、八法针方(八穴)、翻’1 针方(十二经井、荣、俞、经、合),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卷3 弋尊经集》 ,集录《 内经》 中有关针灸的内容共148 节;卷4 《 旁通集》 ,为作者阐发针灸学的些言论45 节,修金针赋24 条,对于八法的理论龙多独特的见解;卷5 《 纷署集》 ,分述身体各部位的喻穴(与卷一内容或有重复);卷六《 兼罗集》 ,载玉龙歌等歌赋注释以及灸法等。
针向补泻即迎随补泻,详该条。
针灸大成针灸著作。一名《 针灸大全》 :10 卷明• 杨继洲撰,靳贤校正。刊于1601 年。杨氏在早年撰写的咬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已佚)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汇集了多种针灸文献编成。卷1 摘录厂吸内经》 、(难经》 等书的针灸理论;卷2 一3 勺针灸歌赋;卷4 为针法;卷5 为子午流注及灵龟短腾针法;卷6 一7 为经络及喻穴;卷8 诸症针灸法;卷9 选录各家针灸方法、灸法及杨氏医案;卷10 录陈氏(佚名)《 小儿按摩经》 一书。由于本书较全面地急结了明代以前历代劳动人民积累的有关针灸的学欢经验和成就,因而在临床和研究方面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针灸大全针灸著作。O 一名《 针灸捷法大全》 。6 卷。明• 徐凤撰于1439 年左右。卷1 一2 载针灸歌赋;卷3 为周身经穴歌;卷4 载窦氏八法流注;卷5 载金针赋及子午流注;卷6 为灸法。书中除收录多种针灸资料外,并附插图,是一部综合性的针灸污。解放后有排印本。.即《 针灸大成》 的又名,见
该条。
针灸四书丛书。元• 窦桂芳辑。1311 年}、』 行系(子午流注针经护、《 针经指南》 、戈黄帝明堂灸经》 和《 灸膏肖喻穴法》 四书的合称(附刊窦佳芳《 针灸杂说户。气、针灸四书》 的主要内容后收录二f 《 普济方》 卷409 一们3 。
针灸节要见针灸素难要旨条;针灸问对针灸著作。又名(针灸问答人3 卷明• 亨王机撰。刊于1530 年:本朽以i 飞弓答形式刚述了针灸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上、‘卜卷论述针法;卜卷论述灸法及经络脑穴。书的中心思想多下自‘内经矛气难经沙等书,而对于金、元以后的备种针灸学说则采取批判或否定的态度,多仁批判厂某些不仇片{T : 的医疗作风:建国后有排印本。
针灸全生针灸著作:又名引司人针灸2 卷清• 肖福庵撰。刊于1831 年。肖为讨牙经穴及于四经经穴图解歌诀,其次为多种病症的计灸取穴;内容简要
针灸杂说见针灸四书条:
针灸传真针灸著作:又名《 绘图针灸传真名医刺法》 。赵熙、孙秉彝、王秉礼合编全j 子包括四种针灸著述:① 《 针灸传真少2 卷,书中对于针灸乒法肠理论、治疗等恨据作者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个j 、的见解。② 咬名医刺法吃卷,为抄录各书中有处针灸的论述。③ 《 内经刺法》 2 卷,节录暇内经少有处划法原文并加以简注。① 《 考正穴法》 2 卷,分论予• 四经穴-1923 年出版石印本。
针灸问答见针灸问对条。
针灸体位指针灸治疗时患者身体应采取的姿势。通常分为坐位和卧位两种。坐位又可分为仰靠式(适用于头面、颈前和胸部),伏案式(适用于头顶、后项和背部)和侧靠式(适用于耳侧、[J 颊和耳部): 卧位又叮分为仰卧(除下肢后侧和腰背、后头部外,均可采用),侧卧(适用于头侧部、胸腹侧而和!:肢外侧)和伏卧(适用于后头、下肢后面及腰背部)二其目的是便于显露施术的部位,能正确的取穴和操作。并使患者舒适,可保持持久的姿势,以防止在针刺过程中因不舒适而移动体位,引起晕针等不良后果。针灸疗法针刺、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曾称。箱称针灸。针束〔 疗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具.grll 激人体穴位,运用操作手法,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艾灸疗法是以艾绒搓成艾团或艾条,点燃后温,均穴位皮表,达到温通经脉、扶阳散寒的目的。方法虽异,但都是通过束(激经络穴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配合使用。针灸疗法是中医学术中一种独持的医疗方法它具有简便、效验、安全、适应症厂‘等特点。脏腑、经络学说是指导针灸疗法的纂么;班论。针刺原起于眨石;艾灸萌芽于火燎。冶个术已发明和对植物学的认识深化,逐渐过渡到金属制针,燃艾而灸。大约成传于战国时期的《 黄帝内经今,对针灸的应用已有全面的论述,而月.形成r 系统的理论。晋代的皇甫谧,把<黄帝内经)中的针灸囚容分
768 针七画
门别类、系统整理,并参考《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等书,结合自己的经验,撰(针灸甲乙经》 12 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流传国内外,是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籍。隋唐时期,针灸学有很大发展。唐代太医署设立针灸专科,内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工,从事针灸专业。孙思邀著《 干金要方》 ,并绘彩色针灸图;王煮编(外台秘要)注重灸法。北宋王惟一,撰<铜)、喻穴针灸图经》 ,详考经穴,并创铸铜人,教授针灸:这一时期,我国的针灸已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元明时期,针灸著作日益增多。滑伯仁撰《 十四经发挥》 ,考证经络;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的基础上,集诸家之说,广搜博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撰《 针灸大成》 ,总结了明以前的针灸文献,影响较大,至今仍为学习和研究针灸学术的主要参考文献。清代还有《 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诀》 和《 针灸集成》 等著作,其中《 针灸逢源》 首列经穴361 数,为今所循。从晚清至民国,针灸学术比较衰落。中华夕、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针灸疗法有很大发展。开展针灸教学,成立研究机构,针灸临床也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针刺麻醉的成功,经络研究的深入,对外交流也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和针麻原理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针灸易学针灸著作。2 卷。清• 李守先撰于1798 年。卷上为针灸源流、手法和认症三部分,介绍了针灸的方法及要穴的应用;卷下记述十四经穴及奇穴:
针灸要旨见针灸素难要旨条。
针灸指南针灸著作。O 即<医技便巧针灸指南》 。4 卷,作者佚名。刊于1925 年。本书卷1 一3 针灸指南说,泛论儒家及佛家哲理中有关性命,摄养等论述;其后又有山灵示德图、行乐图等与医学无关的内容;卷4 载多种病证的针灸取穴,将穴位分为头阳(前)、头阴(后)、胸腹、背脊、手阴、手阳、足阴、足阳等,并附其中的要穴图。母3 卷。余纯编。全书分歌诀总要、穴法总要、病状总要三部分。1935 年由_L 海明善书局出版。
针灸逢源针灸著作。6 卷。清• 李学川撰。刊于1817 年。卷1 一2 为“灵枢经文”、“素问经文”,系节录<内经》 中有关针灸原文并加注释;卷3 “群书汇悴“辑自历代医书中有关针灸的论述与歌赋;卷4 “经穴考证”;卷5 为各种病证针灸取穴;卷6 为各科病候及药物处方。
针灸铜人用于针灸学的铜铸人体模型。始创于宋代(1026 年),用铜铸造,体表刻有经络和脑穴名称,胸腹腔有脏器,中空‘)是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总结前人针灸经验,为了提高针灸教学效果而主持设计制造。既是教学针灸的教具,又是考核针灸医生的模型。考试时于铜人体表涂蜡,体内注入水银,令被试者取穴进针,如果取穴部位准确,则针进而水银出。如取穴有误,则针不能入。宋针灸铜人共铸两具,惜因战乱均已遗失。此后,明、清、
民国到解放后,不断有官方或个人仿制针灸铜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各型铜人百余种。铜人对我国针灸学的推广普及,特别是统一穴位,起到积极作用。
针灸集成针灸著作。又名《 勉学堂针灸集成》 。4 卷。清• 廖润鸿撰。刊于1874 年。卷1 论针灸法、禁针灸穴、别穴、要穴、奇穴、针灸禁忌时日等;卷2 论骨度法及诸病针灸法;卷3 一4 为十四经经穴及经外奇穴。本书引用参考文献较多,但多系转录自张介宾《 类经图翼》 一书。建国后有影印本。针灸聚英针灸著作。又名《 针灸聚英发挥)。4 卷。明• 高武撰。刊于1529 年。卷1 论脏腑、经络、脑穴;卷2 集录各家针灸取穴方法;卷3 论针法、灸法及禁灸;卷4 为各种针灸歌赋。编者于书中多以按语的形式,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批判了针灸禁忌方面的某些迷信说法。建国后有排印本。针灸纂要针灸著作。2 册。吴炳耀撰,吴韵桐绘图。书成于1933 年。L 册论内景、阴阳、五行、诊法、经络、针灸法及各种病证的针灸取穴法;下册包括十四经的经穴分寸歌、循行歌、主病歌等,每经绘有精细的经脉经穴彩色图,图上逐一标明各穴部位,图后附记该穴之局部解剖。
针刺手法简称针法或刺法。① 指针刺时(包括进针、运针及出针)所使用的各种操作方法。② 专指运针时所使用的各种促使针刺得气或保持与加强针感以及各种针刺补泻的方法。
针刺角度指进针时,针体和穴位皮肤间的角度而言。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采用何种角度主要与穴位的所在部位和治疗要求有关。有时同一穴位亦可采用不同角度进行针刺。针刺疗法针灸疗法的一大类。简称针法。指应用特制的针具,刺激肌体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一般是指用毫针刺激经穴、奇穴等治疗疾病(即体针);如以其它针具及特殊刺激形式或刺激特殊部位的穴位者,则另有专称。如耳针疗法、电针疗法、皮肤针疗法、头针疗法等等。详各该条。针刺麻醉O 简称针麻。它是在传统的针灸学术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镇痛作用并能达到麻醉效果的新技术。其法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等方法,选取适当穴位,术前一般按麻醉常规给予辅助用药,进针后经15 一30 分钟捻转诱导,多数即可开始手术,术间酌情以手法运针,刺激强度以达到镇痛效果而又能为患者所耐受为宜。也可用电针刺激(称电针麻醉)。手术完毕,即可出针。由于患者在清醒状态和生理机能保持正常的情况下达到痛觉迟钝或消失,故能主动配合手术,且没有某些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术后恢复也较快。临床已较广泛地用于头面、五官、颈、胸、腹及四肢的一百多种手术。亦适用于肝、肾、肺功能不正常,休克,体衰等,或对麻醉药物过敏的患者。针刺麻醉是麻醉学术的一个新的领域,目前仍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加强理论研究,对于所存在的
针769
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和内脏牵拉反应等问题尚待解决。针刺麻醉包括体针麻醉、鼻针麻醉、面针麻醉、唇针麻醉、手针麻醉、足针麻醉、电针麻醉、水针麻醉等。详见各条。.书名。《 针灸麻醉》 编写小组编。共8 章。本书中较系统地介绍有关针刺麻醉的具体内容,并对我国针刺麻醉科研成果进行了初步总结。对于针麻简史、特.点、理论、方法、常用穴位、针麻在各种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几种常用的电针麻醉仪等,都分别作了论述。1972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针刺深度指针刺时,针体进入机体的深浅程度。《 素问• 刺要论》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勿过其道。”指出针刺时要根据疾病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深度。一般在肌肉丰厚处可予深刺,在重要脏器邻近的穴位或肌肉浅薄处则应浅刺。不应为了获得强烈的针刺感应而针刺过深,以防发生不良的后果。亦不宜偏取浅刺,而达不到预期的疗效。
针刺感应简称针感,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酸、麻、重、胀或触电样等感觉反应。不同针感的出现,和患者的体质、病种、针刺的部位以及刺激量的大小有关。凡进行针刺治疗,一般均要求有适当的针感,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至于针刺感应的强弱,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目前临床上通常所说的“得气”,主要是指“针感”。参见得气条。
针注疗法即水针疗法,见该条。
针经节要针灸著作。1 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金元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的医学丛书(济生拔萃》 中。本书系节录《 针经》 (后世传本即《 灵枢》 )中十二经脉的五喻穴流注部分并加以发挥而成。首论十二经气血多少、十二经流注孔穴(66 穴)、十二经是动病及所生病,最后为十二经穴治症,分述六十六穴的部位、主治及针刺法等。现有涵芬楼影印本。针经指南针灸著作。1 卷。金• 窦杰撰。初刊于1295 年。内容有标幽赋,通玄指要赋,以及有关经络循行解说、气血、流注八穴,补泻手法及针灸禁忌等方面的论述,为初学针灸的参考读物。现有《 针灸四书》 本。
针挑疗法即挑治疗法,见该条。
针药罐法拔罐法之一。是针罐法和药罐法结合的一种拔罐方法。常用于治疗风湿痛等。
针麻三关针麻术语。针麻过程中迄今存在的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及内脏牵拉反应三个不足方面,简称针麻三关。这些不足方面有碍手术的顺利进行,目前正在研究探讨中。
针麻诱导针麻术语。针麻过程中,为了提高痛l 鞠,达到手术的要求,须在手术前施以针刺,当获得针感后,进行手法操作或用电针给予一定的刺激,这个过程称针麻诱导。从针刺得气至手术开始所需要的时间称针麻诱导期。诱导期一般为巧一30 分钟。针麻测痛针麻术语。针麻手术前,在病员的一定穴位上针刺,通过一定的诱导,然后运用物理性或化学性痛刺激的方法来测量手术区或规定部位针刺
前后痛阂和耐痛闭的变化,以测知不同针刺穴位的镇痛效应,称针麻测痛。临床研究中发现,凡痛闭或耐痛阂提高显著者,针麻效果多好,反之多差,从而可作为预测针麻效果的指标。亦可以此来筛选针麻有效穴位,提高针麻效果。
针内障后法指眼科金针开内障术后的护理方法。见《 审视瑶函》 。金针拨治内障术后,宜封眼仰卧三日。痛甚则用熨法,呕吐者以乌梅止之。七日内只进温粥,不能用力咀嚼,大小便时起身轻缓并予以扶持,勿令高声言谈等。
针内障眼法古代眼科手术方法。见(秘传眼科龙木论》 。即金针开内障。详该条。针芒行气法即针向行气法,见该条。针向行气法行气法之一。又称针芒行气法。指以针刺方向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欲使针感向上传导,则针尖宜向上斜刺;欲使针感向下传导,则针尖宜向下斜刺。
针灸甲乙经针灸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简称(甲乙经》 。皇甫谧撰于259 年左右。共10 卷,后改编为12 卷,128 篇。本书是将《 素问》 、《 针经》 (即《 灵枢》 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瑜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也是研究《 黄帝内经》 古传本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针灸学简编针灸著作。中医研究院编。共六篇:针灸的发展及特点、经络、穴位、针法、灸法、临床治疗。书中根据中医理论体系,在继承和发扬针灸学遗产的基础上加以系统的整理。可供西医学习针灸及中医进修参考。1959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初版。1976 年二版时又补充了若干新内容。针灸资生经针灸著作。7 卷。宋• 王执中撰。刊于1220 年。本书广泛参考多种针灸文献,结合作者本人的针灸临床经验和心得,对针灸作了较系统的介绍。卷1 论人体各部分的喻穴,并附图46 幅;卷2 论针灸法;卷3 一7 为多种疾病的针灸用穴。本书很重视医疗实践,对于灸法也有较详细的记述。作者提出不可拘泥于人神禁忌的主张,同时纠正了古书中的一些错误。建国后有排印本。针刺补泻法指针刺治疗中,为了达到补虚泻实目的而使用的各种针法。一般分补法与泻法两类。早在(黄帝内经》 中已有记载,如“微旋”、“出针按针”为补,“切而转之”、“摇大其穴”为泻。自元、明以后又有发展,如《 金针赋》 提出“慢提紧按(插)”为补,“紧提慢按”为泻;“左转”(顺捻)为补,“右转”(倒捻)为泻等等。至今沿用的主要有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等。近代亦有以刺激量的强弱来分别补泻者,一般以较弱的刺激为补,较强的刺激为泻。
770 针钉乍卜牡
七画
针经摘英录针灸著作。1 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宋末元初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的医学丛书《 济生拔萃)中。首为九针式及图、折量取喻穴法、补泻法、用针呼吸法;次为治病直诀刺,其中列举了针灸治疗偏正头痛、眉攒内疼痛等69 种内科及妇科病症,并介绍其取穴及针刺手法。现有涵芬楼影印本。针灸薪传集针灸著作。夏少泉等编。本书系夏少泉等根据其师承淡安讲授针灸时的笔记整理汇编而成。第一编经穴考证;第二编取穴法、要穴功用;第三编为针灸歌赋的简注;第四编针灸治疗各论,汇集了多种针灸配方。
针麻诱导期详针麻诱导条。
针拨白内障术眼科手术方法。又名金针拨障术。在古代金针开内障乎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手术知识加以改进的一种白内障手术方法。参见金针开内障条。
针灸择日编集针灸著作。1 卷。明• 金循义、金义孙撰。刊于1447 年。本书主要辑录历代文献中有关针灸选择日时的资料,加以比较对照,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唯心的针灸禁忌学说。
针灸经穴图考经脉经穴专书。8 卷。黄竹斋编。本书在《 类经图翼》 一书的基础上,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的古今各家记述进一步予以补充、整理汇编而成。书内附有十四经穴的.点穴照片图。1957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针灸经穴挂图即绘有人体经穴位置的挂图,一般可供临床、教学和研究参考。国内发行较广的有北京中医学院和广州部队后勤部卫生部编绘的二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印行。
针灸经穴模型针灸教具名。行路线和经穴位置的人体模型。作。供针灸教学和临床参考之用
是标示体表经络循多用塑料或石膏制
针灸神书大成见琼瑶神书条。
针灸素难要旨针灸著作。又名《 针灸节要》 、(针灸要旨)。明• 高武撰。刊于1531 年。共3 卷。本书系将《 黄帝内经》 与《 难经》 中有关针灸的部分论述分类汇编而成。内容以针灸理论及经脉流注为主。除
高氏本人有个别柠语外.沿右事玄的银释亏分摆1959 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针灸捷法大全见针灸大全条。
针灸感传现象见经络感传现象条。
针麻个体差异钊麻术语。针刺麻醉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研究中发现,如在手术病种、针麻穴位、针刺方法、辅助用药等等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个体所取得针麻效果不同,这种差异称针麻个体差异。它和患者的精神类型,基础痛阂,耐针力或耐电力,辨证类型等因素有关。
针灸聚英发挥见针灸聚英条。
钉皮见<四川中药志》 。为刺揪树皮之别名,详该条。
钉。病证名。见《 银海精微》 。礴作丁骼。又名钉翁根深、钉头翁、钉聆漳。本症来势迅猛,初起黑
睛生翁,根脚如钉深人,目赤疼痛,牵连头额,羞明泪出。失治则穿透黑睛,接引黄仁,可成蟹睛。若赤痛羞明等症消退,黑睛则遗留似钉样带根脚之白翁,影响视力。参见花翁白陷及蟹睛等条。钉头脂病证名。见明• 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 。因黑睛生黔似钉头而得名。即钉翁。详该条。钉耙七见《 贵阳民间药草》 。为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几tamogeton franchetii A Benn . et Baag .的嫩根。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治气痞腹痛,腰痛,痔血。煎服:9 一15 克。
钉脑疗病名。出《 疡医大全》 三十四卷。疗疮生于太阳穴附近者。证治同疗疮。
钉铜皮见《 药材资料汇编》 。为海桐皮之别名。详该条。
钉璐障病证名。即钉黔。详该条。钉节天蛇病名。出咬疡医准绳)卷三。即蛇节疗。见该条。证治见指疗条。
钉嘴根深病证名。见《 世医得效方》 卷十六;《 杂病源流犀烛少卷二十二:“钉箫根深,由心肝留热,致目疼生躺,久则如银钉头入黑睛。• • … 宜石决明散。”即钉黔。详该条。
针(p 。仆)刀眼科手术器械。见佚名<广勤轩遗稿》 。钢铁制造,形若金针。用以治疗粟疮等。牡疟病名。疟疾之一。出《 金匾要略• 疟病脉证并治》 。牡系化字之讹,详叱疟条。牡痛古病名。病的一种。(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牡庙在南下,上连肺,病得之内。”详病条。牡桂出吃神农本草经》 。即肉桂,详该条。牡脏出《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即阳脏。详;亥条。
牡蝠出《 神农本草经》 。又名蝶壳、海蜗子壳、左壳、左牡骊、蜗蛤。为牡砺科动物长牡蝎ostrea gigas Thunb 或大连湾牡蝎0 . talienwhanensis Crosse 等的贝壳。产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河北、辽宁等地。咸、涩,凉:入肝、‘肾经。生用:平肝潜阳,安神。治眩晕,惊痈,抽搐,心悸,失眠。锻用:收涩,软坚,制酸。治白汗,盗汗,遗精,崩漏,泄泻,带下,凛疡,瘦瘤,胃酸过多。煎服:巧一30 克。生用宜先煎。本品主含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80 一95 % )并含镁、铅、硅、氧化铁及有机质等。钙盐有抗酸及轻度镇静、消炎作用。
牡痔病名。出《 五十二病方》 。症为肛边生痔,如枣大,时痛时痒,或下脓血;或肛内生小肉,_七有孔窍,根蒂较小。相当于肛漏或混合痔。牡离出<名医别录》 。又名齐头篙、土柴胡、臭艾、油篙、脚板篙。为菊科植物牡篙Aretmisia japonica Thunb .的全草。主产江苏、四川等地。微苦,平。解表,清热,凉血。① 治感冒发热,小儿疮热,肺结核潮热,疟疾。煎服:4 . 5 一9 克。② 捣敷外伤出血;煎水洗湿疹,风疹。牡篙根:煎服治风湿痹痛。全草含挥发油,油中含姑吧烯、乙酸金合欢醇醋、。一及p 一旅烯、柠檬烯、丁香烯、按叶素、篙属酮、篙
壮771
属醇等;
牡丹丸.《 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十方。牡丹皮、郁李仁各二两,芍药、当归、川芍、佳心、苦参、炒大黄各一两,贝母半两。为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二卜丸,温酒送下,日二次。治帜人血风劳气,气块攻心,日渐黄瘦,经脉不行。.《 圣济总录》 卷一百五十一方;牡丹皮一两一分,苦参半两,贝母三分。为末,炼蜜和丸,悟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空腹米汤送卜,日三次。治妇人月水不利,或前或后,乍多乍少,腰疼腹痛,手足烦热,唇口干燥。
牡丹皮出(珍珠囊》 。又名丹皮、粉丹皮。为毛首科植物牡丹Paeonia 、uffruticosa 灿dr .的根皮。主产安徽、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湖南、山东、贵州等地辛、苦,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痕治热病发斑,吐血.,鲤血,无汗骨蒸,惊痈,经闭,痛经,瘾瘾,跌损癖血,肠痈,痈疡肿毒,亦治高血压病。煎服:45 一9 克。孕妇慎用。牡丹花:煎服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根含牡丹皮酚、牡丹皮贰、牡丹皮原贰、芍药贰(Paeoniflorin )、挥发油及植物幽醇等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痢疾、伤寒、副伤寒等杆菌有抑制作用。浸剂对某些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煎剂、牡丹酚和除去牡丹酚的煎剂对实验动物均有降压作用。牡丹酚对小鼠有镇静、催眠、镇痛、解热、抗炎和抗惊厥作用。此外,还能抑制大鼠胃液分泌,防止小鼠的应激性胃溃疡;对肠管、子宫有解痉作用。
牡丹汤O 《 普济方》 卷三百一十九方。牡丹皮、芍药、土瓜根各一两半,桂心、炒木通各一两,鳖甲(醋炙)二两,炒桃仁(原书缺量)。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渣,空腹食后服。治妇人骨蒸,经脉不通,渐至瘦弱。O (证治准绳• 疡医》 卷二方。牡丹皮、括篓仁各一钱,桃仁、芒硝各二钱,大黄五钱。水煎去渣,入硝再煎数沸服。治肠痈,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小便如淋,发热恶寒,自汗,脉迟紧,脓未成者。牡丹散O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方。炒干漆、苏木、鬼箭羽、炮获术各一分,牡丹皮、当归、芍药、佳心、陈皮、红花、炒延胡索、没药(另研)、乌药、甘草(半生用,半盐水炙)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服。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松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月水不利,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及室女痰嗽潮热,肌体赢瘦,渐成骨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七方。牡丹皮、大黄(蒸)、芒硝各一两,冬瓜子半合,桃仁三七粒。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渣,入硝再煎,分二次服。治产后血晕。
牡矾丹《 类证治裁》 卷二方。牡蝎粉、黄丹各二两,枯矾四两。为末,外擦患处。治湿热流注,两腋汗,脚心汗。
牡荆子出《 本草经集注》 。又名牡荆实、荆条果。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negund 。L . cannabifolia ( Sieb . et Zucc . ) Hand 一Mazz .的果实。分布华东及江西、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苦、辛,温。入肝、胃经。祛痰止咳,化湿消滞,理气止痛。治咳嗽哮喘,消化不良,痢疾,肠炎,胃痛,庙气,白带。煎服:6 一g 克。本品含苦味健胃的有效成分穗花牡荆贰(掩nuside )。还含黄酮贰、强心贰、生物碱、氨基酸、中性树脂和少量挥发油。油中含右旋旅烯、柠檬烯、按叶素,对聚伞花素、p 一丁香烯等。挥发油对小鼠有祛痰作用。挥发油、醇及石油醚提取物对猫和小鼠有镇咳作用。非挥发性成分有平喘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牡荆叶出(名医别录》 。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 ne 即ndo L . var . cannabifolia ( Sieb . et Zucc . ) Hand 一Mazz .的叶。苦、辛,平。解表,祛痰,化湿。① 治感冒发热,风湿痛,久痢,急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血淋,乳痈初起。煎服:9 一15 克。② 煎水熏洗治湿疹,皮炎,脚气;捣汁涂治头癣,脚癣。本品含挥发油,其组成与牡荆子挥发油基本一致。还含健胃苦味有效成分穗花牡荆贰以及牡荆内酷( Vitexilactone )、艾黄素、(Arternetine )、对轻基苯甲酸等。对小鼠有祛痰、镇咳、镇静作用;本品对麻醉动物还有降血压作用。对小鼠有祛痰镇咳作用。牡荆汁出《 陶隐居登真隐诀)。即牡荆沥,详该条。
牡荆汤(圣济总录》 卷六十一方。牡荆子、白术各半两,芒硝(后下)一分。为末,水煎,去渣,下芒硝搅匀,食后服。治惊黄,病人面青身黄,心中烦乱,起卧不安唇里疮生,目视吭毓。
牡荆条见(安徽药材}。即牡荆茎,详该条。牡荆沥出(本草拾遗)。又名牡荆汁。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 negundo L . var .。annabifolia ( Sieb . et , zucc • )Hand 一Mazz .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甘,凉。入肺、肝、胃经。除风热,导痰涎,通络,止痉。① 治中风口哄,痰热惊痛,高热惊风,痰鸣气急,头风,喉痹,热痢。冲服:20 一40 毫升。② 治火眼,点入目中。
牡荆茎出(名医别录》 。又名牡荆条。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 negundo L . var cannabifolia ( Sieb . etzucC • )Hand 一Mazz .的枝条。苦、辛,平。祛风,清热,解毒。① 治感冒,喉痹肿痛。煎服:6 一9 克。② 煎水洗治皮肤疮肿湿毒;煎水含漱治牙痛。牡荆实见(本草经集注)。即牡荆子,详该条。牡荆根出《 名医别录》 。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 negundo L . var . cannabifolia ( Sieb . et Zucc . ) Hand 一Mazz .的根。苦、辛,平。祛风解表,化痰,通络。治感冒,头痛,支气管炎,风湿关节痛,疟疾。煎服:9 一15 克。本品含黄酮贰、强心贰、生物碱、氨基酸、中性树脂。粗制剂及牡荆根黄酮贰对豚鼠有平喘作用。
牡蝠肉出《 本草拾遗》 。为牡蜗科动物长牡蜘ostrea gigas Thunb .等的肉。甘、咸,平。滋l 泪,安神,解毒。治烦热失眠,心神不安,丹毒。煮食。长牡砺肉主含糖元,尚含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A 、
772 牡利
Bl 、BZ 、D 等。
牡蝠汤《 圣济总录》 卷十四方。牡砺(火烧令碎)、获菩各三两,麦门冬、远志各二两,炙甘草、龙骨、佳、凝水石各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三片,水煎,空腹及晚饭前各一服。治风惊恐,忽忽善忘,悲伤不乐,烦奎多患闷。
牡蝠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八方。缎牡蝎(米潜水浸,烧通赤)、黄蔑、麻黄根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浮小麦一百余粒,水煎,去渣热服,日二次。功能固表敛汗。治气虚不足,自汗盗汗,心悸短气,虚烦体倦等。方中用牡蝠潜阳敛汗;黄蔑益气固表;浮小麦养心阴,止虚汗,麻黄根止汗,二药相助黄蔑、牡砺起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效。如属阳虚,可加白术、附子以助阳固表;属气虚,可加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属阴虚,可加干地黄、白芍以养阴止汗;属血虚,可加熟地黄、何首乌以养血止汗。.《 世医得效方》 卷十四方。牡蝎、川芍、熟地黄、获荃、龙骨各一两,续断、炒当归、艾叶(酒炒)、人参、五味了、地愉各半两,甘草一分。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治产后恶露淋沥不绝,胸闷短气,四肢乏力,不思饮食,头目昏重,五心烦热,面黄体瘦。
牡狗阴茎出《 神农本草经》 。即黄狗肾,详该条。牡蝠大黄汤O 《 活幼心书》 卷下方。锻牡砺(用熟黄泥包裹,炭火缎)、大黄(纸裹垠)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空腹无灰酒调下,或开水加酒少许调下。治小儿感受湿温之气,侵袭膀肤,致阴茎、阴囊浮肿作痛。.《 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二十六方。牡蝠、偎大黄、木香各一钱半。水煎,春、夏露一宿,冬月于暖处一宿,黎明时温服。得利即止。治肘痛。牡蝎泽泻散《 伤寒论》 方。锻牡蝠、泽泻、蜀漆、炒尊劳子、炒商陆、海藻(洗)、括萎根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一方寸匕,冲服,日三次。小便利,止后服。功能逐水消肿。治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者。利.通利之意。《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病证名。指泄泻。《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参见泄泻条。.病证名。指痢疾。《 金匾要略• 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参见下利、痢疾条。
利气即行气。详该条。
利机经穴别名。所指有二:① 出《 针灸甲乙经》 。即石门,见该条。② 出《 针灸甲乙经》 。即会阳,见该条。
利窍治法之一。.指通利大小便。如下焦湿热或津液枯燥所引起的二便不通。用榆白皮、冬葵子、郁李仁、柏子仁、滑石、火麻仁之类。.同开窍。详该条。
利湿用渗湿利水药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暑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
利气丸<古今医鉴》 卷六方。生大黄、黑牵牛子末各六两,炒香附四两,黄柏三两,木香,滨榔、积壳(鼓炒)、青皮、陈皮、垠获术、黄连各一两。为细末,水泛为丸,悟桐子大,每服六十至1 百丸,睡前淡姜汤送下,以利为度。治气滞,心腹饱闷疼痛,胁肋胀满,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昏眩,及食积酒毒,或下痢脓血。
利火汤《 傅青主女科》 卷上方。大黄、获菩、车前子(酒炒)、炒桅子、黄连、王不留行、刘寄奴各三钱,白术(土炒)、锻石膏各五钱,知母二钱。水煎服。治黑带,腹中疼痛,小便时如刀刺,阴门发肿,面色红,日久黄瘦等。
利尿穴经外奇穴名。别名止泻、血清、关元上。位于腹中线,当脐下2 . 5 寸处。或于神闽与曲骨穴连线之中点取穴。主治尿储留,腹痛,腹泻,痢疾,血尿,淋病,’肾炎等。直刺1 一1 . 5 寸。利金丸《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六方。桔梗、贝母、陈皮、积壳、获等、甘草、姜。为丸服。治燥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多喘促,寒热悲愁,脉涩者。利金汤《 医宗必读》 卷九方。桔梗(炒)、贝母(姜汁炒)、陈皮(去白)各三钱,获菩二钱,甘草五分,积壳(数炒)一钱五分。加生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服。治痰气童肺,咳痰涩而难出,脉涩面白,气上喘促,洒浙寒热,悲愁不乐。
利咽散(疡医大全)卷三十三方。山豆根一钱,桔梗七分,甘草一分,玄参一分五厘,绿豆十粒。水煎服。治痘疹咽喉疼痛,难进饮食。利隔丸《 博济方》 卷二方。牵牛子(半生,半熟)四两,皂角(酥炙)二两。为末,生姜汁煮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荆芥、生姜煎汤送下。治三焦气逆,胸隔奎塞,头眩目昏,梯唾痰涎,精神不爽。利隔汤(普济本事方》 卷四引都君予方。鸡苏叶、荆芥穗、炒桔梗、防风、牛芬子〔 隔纸炒)、炙甘草各一两,人参半两。为细末,每服一钱,水煎服。治虚烦上盛,脾肺有热,咽喉生疮。若甚者,加僵蚕一两。
利水通淋治法之一。治疗下焦湿热所致淋证的方法。症见少腹急满,小便深赤,溺时涩痛,淋沥不畅或疲闭不通等。常用方药有八正散、石苇散,及瞿麦、篇蓄、滑石、木通、车前草、石韦、获荃、海金砂等。利后虚烹病证名。下利而致体虚消瘦的证候。《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七:“肠胃虚弱,受风冷则下利,利断之后,脾胃尚虚,谷气犹少,不能营气血,故虚赢也。”多见于婴儿素体脾胃虚弱,营养不良,气血亏虚者。症见下痢黄白粘陈,里急后重,日夜频频,肢体消瘦。治宜益气健脾。用参等白术散。利如膏血病证名。指痢疾排出呈脂膏血性的大便。《 诸病源候论》 卷十七:“此是赤利肠虚极,肠间脂与血俱下,故谓利如膏血也。”为湿热之邪郁结肠间,损伤阴络所致。治宜滋血养阴。用驻车丸。利气泄火汤《 傅青主女科》 卷下方。人参、当归(酒洗)、炒芡实各三钱,白术(土炒)一两,甘草一钱,一-芍一一~
利乱秃吞每邱法佑何773
熟地黄(九蒸)、白芍药(酒炒)各五钱,黄芬(酒炒)二钱。水煎服。治妊娠易怒动胎。
利肝分水饮(辨证录》 卷七方。龙胆草二钱,茵陈、猪菩、车前子、白羡黎各三钱,获菩一两,柴胡-钱,甘菊花五钱。水煎服。治肝气郁结,湿热内蕴,致生肝疽。一身尽黄,目中尤甚,手足发冷,腰以上汗出不止,腰以下无汗。
利咽解毒汤(赤水玄珠》 卷二十八方。山豆根、麦门冬各一钱,炒牛芬子、桔梗、玄参各七分,甘草二分,防风五分,绿豆四十九粒。水煎服。治咽喉痛。利胆排石片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金钱草、茵陈各250 克,黄荃、木香、郁金各75 克,大黄、槟榔各125 克,积实(鼓炒)、芒硝(精制)、厚朴(姜制)各50 克。片剂,每片O , 3 克。排石,每服6 一10 片,一日二次;炎症,每服四至六片,一日二次。功能清热利湿,利胆排石。治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囊炎。
利湿排石汤见《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天津市南开医院)。金钱草30 克,草薛、海金砂各15 克,唬拍(冲服)1 . 5 克,石苇、冬葵子、篇蓄、瞿麦、车前子、滑石各9 克,甘草6 克。水煎服。功能清热利湿,通淋化石。治输尿管结石。若腹疼重,加香附12 克,乌药、延胡索各9 克,川棘子6 克;血尿重,加仙鹤草12 克,牡丹皮、炒蒲黄、早莲草各9 克;便秘腹实,加大黄(后下)、芒硝(冲)各9 克;气虚脾弱,加党参、白术、黄茂各15 克;腰痛重,加续断12 克,杜仲9 克。
乱气.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互相干扰。《 灵枢• 阴阳清浊》 :“清浊相干,命曰乱气。”.气血逆乱。《 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 :“逆四时而生乱气。”乱疗病名。出<疡科选粹》 卷三。即三十六丁。见该条。
秃疮病名。出《 外台秘要》 卷三十二。即白秃疮。见该条。
吞口肩解的俗称。《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其臼含纳蠕骨上端。其处名肩解,… … 俗名吞口。”吞气养生术语,也是道家的一种养生方法。刘碍《 新论》 中有“决命必在吞气”之说。《 抱朴子内篇• 杂应》 中亦有“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的记载。
吞酸证名。见《 诸病源候论• 脾胃病诸候》 。又称咽酸。《 医林绳墨• 吞酸吐酸》 :“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隘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 寿世保元• 吞酸》 :“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食不得化,故作吞酸。”《 证治汇补• 吞酸章): “吞酸为中气不舒,痰涎郁滞,须先用开发疏畅之品。”治同吐酸,参见该条。
甸年至每月必病目见清• 王子固《 眼科百间》 。词中“每月”似应为“某月”。指目病有每年至某个季节复发的规律者。古人认为与六气主岁有关。邱熔清医家。字浩川。广东南海人。嘉庆十年( 1805 年)经商澳门,习得种牛痘之法,自身试之并
及亲友,均无不验,乃于会馆专司其事,历十余年。后将种痘方法详加记述,纂为(引痘略》 (1817 年)。为我国介绍引种牛痘较早之专书。邱处机养生家,宋代道士。楼霞人,号长春子。当时以长于养生之道而闻名于世。据传元太祖成吉思汗曾向其探问长生之术。邱劝太祖少杀人,远女色。此后定居北京,建白云观,卒年八十,葬后殿中,墓今尚存。著有(摄生消息论》 1 卷。怯卢文医药简犊维族医学著作。作者及著作年代不详。文献记载了当时该地区常见的一些皮肤病病名。如脓肿、结节、癫、疥、癣,以及怀胎、流产等。收载维医常用药如酥油、葡萄酒、石榴、茜草、胡椒、小豆寇等。内容简单,未涉及理论,是一份早期的维医文献。
佑王长寿经即<黄色比吉经函》 。详该条。何全明医家。字廷用,号翠谷。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家世业医。父何严官太医院院判。全幼年失枯,正统丁卯(1447 )中举人。承家学,精研医术,屡起沉病,尤善治伤寒。后奉诏进京,待授御医,累摺院使。留侍内廷有功,赐建俊士坊。后以亲老乞归,御制诗文以赠。卒年六十五。子孙皆继其业。何扩明代医家。字仁源。丹徒(今江苏镇江附近)人。世代业医,几代任职太医院。著有(伤寒全生集》 ,已佚。
何炫(1662 一1722 )清医学家。字嗣宗,号令昭,别号也愚、二瞻、怡云、自宗。奉贤(今属上海市)人。家世业医,已历十九代。炫初习儒,康熙三十年( 1691 年)岁贡生,后承家学习医,治疾神明变化.屡起沉病。更乐于施济贫病,设义塾劝学,置义田育婴。著有《 何氏虚劳心传》 、《 何嗣宗医案》 、《 何氏伤寒纂要》 等,今存世。尚有《 伤寒本义》 、《 金匾要略本义》 、<保产全书》 等著作,已佚。子何鸿堂、何王模继其业。
何偶(ch 印g 称)宋代官吏。字德扬。括苍(今浙江丽水)人。曾任太常博士,著《 何偶经验药方》 2 卷。
何寓名词。出汉• 马王堆医书。即阴道弯窿。何游清代医家。号澹庵。丹徒(今江苏镇江附近)人。世医出身,其先人何彦澄、何仁源、何绳源等,皆以医名。其父何金诱,亦以医名。游家藏医书甚多,继家学,通内、外、针灸等科,在当地颇有名望,常至外省出诊,并好行善义之事。撰有(医案》 (1875 年),另有《 医学折衷论》 、(何氏十三方件健、等荟沐未见刊行。其子何修业(学庵)、婿余京,孙梦熊(太占)等皆以医闻于时。
何滋(十二世纪)南宋医官。乾道年间(1165 一1173 年)保安大夫。曾对仲景书辨疑而作(伤寒辨疑》 一书,已佚。
何曾(198 一278 )魏晋间官吏,兼通医学。陈周阳夏(今河南木康)人。曾任魏司徒及西晋垂相,穷
奢极欲,纂有(食疏》 ,已佚。
何塘明代官吏。号柏斋。怀庆(今河南北部)
774 甲叫
人。1502 年中进士,曾任南京右副都御史等官职。他认为医学可以养生,强调士大夫如果不留心医药,一旦有病,由庸医治疗,将要误事。所以在官事余暇,留心养生之术,撰《 医学管见》 1 卷,主张大补大攻。
何镇(十七世纪)清代医家。字培元。京江(今江苏镇江市北)人。编著有《 本草纲目类纂必读》 ( 1672 年刊行)、(济生论》 (1676 年刊行)、《 家传集验方》 (1672 年刊行》 等书。
何澄(十二世纪)北宋民间医生。精于医术,以高尚的医疗道德而著名于乡里。后东宫疾,国医治疗不效,有诏召草泽医,澄应诏进药而愈。
何人饮《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二方。何首乌、人参各三钱至一两,当归、陈皮(虚甚者不用)各二至三钱,垠姜三片(寒甚者用三至五钱)。水煎,或酒、水同煎,于疟发前二、三时服。功能补气血,治虚疟。治气血两虚,久疟不止,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缓大而虚:方中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为治久疟要药;人参补气;当归养血;陈皮、生姜理气和中。共收补气血,治虚疟之效。
何大英明医家。西安(今浙江程县)人。志于医,尝四方参师访友,乃精岐黄。嘉靖十年(1531 年)撰书三编:首编《 发明证治》 ,分风、寒、暑、湿、燥、火等门,论病证方治;次编(精义语录》 ,阐述病机机理及谨疾养身之义;末编(南市心术》 ,论针灸、子午流注、飞腾八法、河图洛书、八卦五行。三编合刊,以首编之名统称。
何大任(十三世纪)南宋医生。曾在太医局任职。家藏有《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于1216 年(嘉定九年)刊刻,并为之作序。
何元长见何世仁条。
何长治见何其伟条。
何仁源见何扩条。
何书田见何其伟条。
何世仁(1750 一1802 )清代医家。字元长,号澹安,又号福泉山人。青浦(丘海)人。其先人自宋代起数代业医,世仁为第二十二代世医,长于望、闻之术,撰有《 伤寒辨类》 、《 何元长先生医案》 。其医案另见(重古三何医案)中(1918 年刊行), ’即何元长、何书田、何鸿舫医案,由陆锦健等选订。其子孙等亦继医业。
何任迁见何第松条。
何西池见何梦瑶条。
何报之见何梦瑶条。
何秀玉见何金诱条。
何希彭北宋医家。闽县(今福建福州)人。通方伎之学。曾选取《 太平圣惠方》 中便于应用的方剂6000 余首,编成<圣惠选方》 60 卷,已佚。
何其伟清末医家。字书田。上海青浦人。其先祖从宋代起数代业医。何氏先学儒,能诗文,曾受到林则徐之器重,后继家业而为医。撰有《 救迷良方》 ( 1887 年刊行),主述戒烟之方;另有<医学妙谛》 一
书(1893 年刊行),仿《 金匾要略》 ,论述杂证,分门别款,引述(内经》 及名家之论,并附方剂。其子何长治(鸿舫)亦以医名。
何若愚金代医家,善针灸。他探讨经络之原,针刺之理,作《 流注指微论》 ,原书已佚。后为便于记诵,于1153 年(贞元元年)取其义作《 流注指微赋》 ,流传至今,对普及针灸知识,有一定作用。何金诱清代医家。字秀玉,号崇源。丹徒(今江苏镇江附近)人。世医出身,先人何彦澄、何仁源等皆以医名。金绣屡试不得志,遂弃举子业,潜心医学,尽发累世所藏医书,钻研日久,临证多良效。因念药物可以疗病,不可以养生,遂参考《 参同契》 、《 悟真篇》 等书,手定《 冲虚子金丹直论》 一书,未见刊行。其子孙亦继医业。
何柏斋见何塘条。
何顺中元代医生。江苏昆山人。自曾祖以下世代以医为业,顺中医术更精,任太爪院太医达四十年之久。
何修业参见何游条。
何彦澄见何游条。
何炳元(1861 一1927 )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字廉臣,浙江绍兴人。曾任绍兴医学会会长,创办《 绍兴医药月报》 ,自任副编辑。在学术上思想少保守,不墨守老师传授的方法,主张凡有利于发展中医学术的见解,都要‘’讲求而研究之”,反对把切脉在诊病中的作用过度夸大,主张全面“观形察色、验舌辨苔、查病源、度病所、审病状、究病变,然后参之以脉”,才不致“为脉所惑”。有《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等多种著作。
何首乌出<日华子诸家本草)。又名首乌、地精、红内消、赤首乌、小独根。为寥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oultiflorum Thunb .的块根。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苦、甘、涩,微温入肝、肾经。制首乌:补肝益肾,养血涩精。治血虚,头晕,耳鸣,失眠,须发早白,腰膝软弱,肢体麻木,关节酸痛,梦遗滑精,崩漏带下,久痢,高血脂症,慢性肝炎,皮肤疹痒。生首乌:润肠通便,解毒,截疟。治肠燥便秘,痕病,久疟。煎服:9 一5 克。本品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葱酮及卵磷脂等。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口服何首乌可使血胆固醇降低,动脉病变亦较轻。制何首乌水浸液能使切除肾上腺的饥饿小鼠的肝糖元积累有所升高。所含蕙醒类化合物能促进肠蠕动,有泻下、抗菌作用。何洛英明代医家。汝南(今属河南)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因多病,志习岐黄。后因痛惜子女患痘疹夭折,乃精研诸家小儿方书,学有所成。晚年得子,复值痘疹流行,自行调治,虽数濒危险,皆应手而起,遂闻名于乡,携幼稚往诊者皆获奇效。著《 痘疹发微》 1 卷(1604 年),以疏治痘大旨,今佚。何培元见何镇条。
何梦瑶清代官吏、文人兼医家。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雍正进士,旁通百家.以诗女名.? - ? ? ? ~口.. . . ? .尸.~一-? ? ? . . . . .一一一~? ?
何体775
历官辽阳等地:在思恩任官时,当地疫病流行,曾施方药,因为官不得志,乃归田里行医。撰有《 医偏》 一书(1751 年刊行),对张景岳之说加以批评。另撰有《 本草韵语》 、(神效脚气秘方》 、《 妇科良方》 、《 幼科良方)、《 痘疹良方》 、《 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 等书。何崇源见何金绣条。
何第松清代医家。字任迁。姿源高仓(今属江西)人:少业儒,因二弟相继死去.父母因悲伤成疾,不久母因风痛,诸医束手。何氏遂弃儒学医,遍求方书,精心研读四年,后临证每有良效,对贫穷人则不计报酬,并帮助药物。撰有《 经穴分寸歌》 、《 针灸歌诀》 、《 药性捷诀》 等书,未见刊行。
何鸿舫(1821 一1889 )清医家。原名昌治,后改长治,一字补之,晚号横柳病鸿。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世业医,已历二十四代。名医何其伟第三子。承家学精于医,并工诗能画,擅书法。其地多血吸虫病,谓治在肝脾,法重温疏。又云:“禁方多伐性,杜疾在闲心。”以为养生之法。开设寿山堂药店,常备药罐炭炉,免费资助病家,贫病者并资以药。尝续其父所著吃医人史传》 、《 重固(一作古)三何医案》 (下卷录其治案39 则)。后人辑有《 何鸿舫编年药方墨迹》 六册及诗集书画等。子振宇、振实,弟子沈子庚、孙署卿、陈淑田、徐少卿、陆方石等继其学。
何绳源见何游条。
何廉臣见何炳元条。
何颖考见何曾条。
何德扬见何俩条。
何潮元太平天国将领兼医生。广西人,通医理,兼长于祝由。参加太平天国革命后,被封为内军师,并弃祝由法而专尚药饵治病法。1852 年升任内医监军,1853 年升前一军内医,同年封恩赏承相。后领兵征伐于皖赣一带,屡有战功。
何海庵见何游条。
何首乌丸O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八册方。何首乌一两半,防风、黑豆(去皮)、荆芥、地骨皮各一两,桑白皮、天仙藤、苦参、赤土各半两(一方有羹本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食后茶清送下。治肺风鼻赤面赤。母《 疡医大全》 卷三十五方。何首乌四两,荆芥、威灵仙、防风、炒蔓荆子、炒车前子、炙甘草各二两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一钱五分,淡酒送「,早、晚各一次。治脓案疮。
何首乌汤(疡医大全》 卷三十五方。何首乌、防风、金银花、荆芥、苍术、白鲜皮、甘草、苦参、连翘、木通。灯心为引,水煎服;或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三钱,淡酒送下。治湿热风毒,遍身脓案,黄水淋漓,肌肉溃烂。若澹泄加泽泻,夏热加桅子、黄答;痒加白羡黎;脾胃弱去苦参,加赤获菩。
何首乌酒(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三方。何首乌四两,当归身、当归尾、炙穿山甲、生地黄、熟地黄、暇蟆各一两,侧柏叶、松针、_丘加皮、川乌(汤泡,去皮)、草乌(汤泡,去皮)各四钱。将药入布
袋内,扎口,用黄酒二十斤,同药袋入砷内封固,隔水煎三柱香,埋署七日后取酒,时时饮用,令酥醒然作汗,避风。治大麻风。
何首乌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荆芥穗、蔓荆子、威灵仙、何首乌、炙甘草、防风、干呵蛟草各五斤。为末,每服一钱,食后温酒或沸汤调下。治脾肺风毒攻冲,遍身疥癣痒痛,或生瘾疹,搔之成疮,肩背拘急,肌肉顽麻,手足披裂,及头面生疮,紫白瘫、顽麻等风。.见《 仙传外科集验方》 。即荣卫返魂汤,见该条。
何号周天散《 痘疹金镜录》 卷下方。蝉蜕五钱,地龙一两。为末,取适量,乳香煎汤调下。治痘黑陷,项强,目直视,腹胀,喘急,发搐。何澹庵医案医案著作。清• 何游撰。以内科杂病为主。何氏诊病善于辨证溯因,治法推崇叶天士,处方能随症化裁不泥于古,但记叙较为简略。后收入《 中国医学大成》 中。
体气O 病名。为局部汗液带有特异臭味的一种病证。见《 外科正宗》 卷四。又名体臭。多由湿热内郁或遗传所致。本病多发于腋下,其它如乳晕、脐窝、外阴、肛周等处亦可发生。患处皮肤分泌带有异臭的汗液,夏季较重。治疗:用枯矾粉干扑;或密陀僧散加枯矾粉外扑。亦可用五香散水调外搽患处。相当于臭汗症。.闻诊中,医生嗅觉分辫的病体气味。详嗅气味条。
体位针灸术语。指针灸取穴或施术时患者躯体所采取的位置。《 标幽赋》 所载的“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即指此而言。体位一般分坐位、卧位和立位三种,详见各该条。
体针通常指相对于耳针、鼻针、头针等局部器官的针刺疗法而言,实即传统的针刺疗法。体骨经外奇穴名。(奇效良方): “体骨四穴,在梁丘两傍各开一寸五分,两足共四穴,治腿疼,可灸二七壮。”《 针灸大成》 名靛骨。
体臭病名。即体气。详该条。体厥厥证之一。指热极反见身冷如冰者。《 温疫论》 :“阳证阴脉,身冷如冰为体厥。• • 一今元阳已极,以至通身冰冷,此体厥也。六脉如无者,群龙无首之象。证亦危矣。投大承气汤,嘱其缓缓下之,脉至厥回,便得生也,”参见厥证条。
体疽发病名。又叫竟体发。《 外科启玄》 卷四:“发于足太阳经• ,• … 上至肺俞,下至肝俞等五穴,左右相同,• 一或初发时肿上如椒子者死。”即发生于背部的范围较大的有头疽。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全身症状明显。证治见痈、疽条。体仁汇编丛书名5 卷。明• 彭用光编。刊干1549 年。卷1 一2 《 太素运气脉诀》 ;卷3 《 叔和脉诀》 ;卷4 (卜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 ;卷5 《 试效要方并论》 。其中(太素脉诀》 收罗较全,然颇多糟粕:《 试效要方》 所选方剂,系彭氏自用有效者。体如水晶据文献记载新生儿胸腹透明畸形。清• 吴溶堂《 保婴易知录): “初生小儿,胸腹忽然如水
776 体佐但仲伯作低伴佗佛
晶色,脏腑皆见。”
体针麻醉针刺麻醉法之一。是相对于耳针麻醉、面针麻醉等法而言。指以针刺经穴或经外奇穴为主的一种针麻方‘法。其法根据不同手术,按循经取穴、辨证取穴、神经节段取穴等原则,选配适当穴位。术前按针麻常规给予辅助用药,针麻诱导。手法以提插、捻转为主,频率每分钟120 次左右,或用针麻仪以电脉冲刺激,刺激强度均以达到手术要求并能为病人所耐受为度。体针麻醉广泛应用于针麻临床。通常所称的针刺麻醉多指本法。
体察纯阳小儿体质的特点。详纯阳之体条。佐脾丸(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四方。山借肉三两,莱兼子、连翘、陈皮各五钱,赤获等、半夏各二钱。为末,粥糊为丸。治食不消化成积痞闷。佐金平木治法。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方法。肝气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常出现两胁窜痛,气喘不平,脉弦等症。用清肃肺气使肺气下降,肝气也随之条达疏畅。常用药如桑白皮(吴茱英汁炒)、苏梗、杏仁、批把叶等。
但欲寐证名。指朦胧欲睡貌。为少阴病主症之一。因阳气虚衰所致。《 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医学心悟》 首卷:“问曰:但欲寐,何以是直中寒证?答曰:寒邪属阴,阴主静,静则多眠。… … 表证多眠者,何也?答日:表证多眠,是寒邪外束,阳气不舒,必见头痛发热诸证;若直中多眠,则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诸证,与表邪自是不同。• 一热证亦有昏昏而睡者,何也,答日:此热邪传入心胞,令人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与之以水则咽,不与则不思,此乃热甚神昏,非欲寐也。”参少阴病条。
伸舌又称舌纵。舌伸出口外,不能回缩口内的症状。伸舌而舌觉灼热,神志不清,是痰热之邪扰乱心神,影响苗窍功能所致,治宜清心化痰。舌伸出痞软无力,麻木不仁者,多属气虚。
伸法推拿方法。是帮助活动功能障碍的关节进行伸展的一种方法。本法可活血舒筋,增加关节的活动度,促使错位的软组织复位。《 诸病源候论• 风湿痹候》 引(养生方》 导引法:“正卧,叠两手著背下,伸两脚不息十二通,愈足湿痹不任行,腰脊痛痹。”伸筋草出(分类草药性》 。又名宽筋藤、舒筋草、狮子毛草、筋骨草、凤尾伸筋。为石松科植物石松IJycoPc 庙um clavatum L .的带根全草。主产浙江、湖北等地。苦、辛,温。入肝、脾、‘肾经。祛风散寒,舒筋活络:① 治风湿痹痛,关节酸痛,皮肤不仁,扭伤肿痛,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煎服:9 一12 克。② 研末麻油调涂,治带状疤疹。全草含石松碱、伸筋草碱( Clavatine )、伸筋草毒(Clavatoxin )、伸筋草宁碱( Clavolonine )、烟碱等生物碱;石松醇( I , ycoclavanol )、石松宁(Lycoclavanin )等三菇类及香草酸、阿魏酸等。石松碱(Lycopodi 磷)及伸筋草碱、伸筋草毒对动物有退热作用;对平滑肌(小肠及子宫)有兴奋作用。石松能利尿及增进尿酸的排泄。
伸筋藤见(南宁市药物志》 。即宽筋藤,详该条。伯乐春秋时代秦国著名兽医。善于根据马的外形鉴别马的优劣。
伯高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名医。相传为黄帝之臣,精于针灸术。旧说黄帝与伯高等人论医药而创医药,为穿凿附会之说。
作强之官指肾。《 素间,灵兰秘典论》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张志聪注:“肾藏志,志立则强于作用,能作用于内,则伎巧施于外矣。”马漪注:“惟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伎巧从是而出。”故肾气盛则精神健旺,筋骨强劲,动作敏捷;同时生殖能力正常,胎孕从而化生。
低档练功方法。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 推拿学》 。两足并拢,足跟略向外,屈膝下蹲,臀部后坐不可着地,两手握拳前举,肘微屈,拳心相对,两目平视。
伴场疗病名。出《 外科真途》 卷下。生于正疗左侧,仍照常法治之。见疗疮条c
佗脊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即夹脊穴,见该条。
佛手花出《 随息居饮食谱》 。又名佛柑花。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 、medica L . var .、arcodactylis swingle 的花朵和花蕾。主产四川、浙江,云南、广东等地亦产。微苦,温。入肝、胃经。舒肝,理气,宽中,健胃。治脱胁胀闷,胃气痛,食欲不振,暖气,呕恶、梅核气。煎服:3 一6 克。
佛手参见《 宁夏中草药手册》 。为手掌参之别名,详该条。
佛手草见《 东北药用植物志》 。为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佛手柑出《 滇南本草》 。又名五指柑、佛手香椽。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m 司ica L . var sarcodact , 115 swingle 的果实。主产四川、广东等地。辛、苦、酸,温。入肝、胃经。理气化痰,舒肝和胃。治痰饮咳嗽,肮闷胁胀,肝胃气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煎服:4 . 5 一9 克。佛手柑经蒸馏得到的饱和水溶液名佛手露,宽胸,解郁,治气隔。果实含柠檬油素、香叶木贰、橙皮贰。果皮含挥发油。佛手柑醇提物对乙酞胆碱引起的兔肠痉挛有显著的解痉作用。佛手散见<普济本事方》 卷十。即芍劳汤第一方,见芍劳汤条。
佛甲草出《 本草图经》 。又名火烧草、铁指甲、佛指甲、鼠牙半支、禾雀舌。为景天科植物佛甲草Sedum lineare Thunb .的全草。分布山东、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甘,寒。清热,解毒。① 治咽喉红肿疼痛,风火牙痛。捣汁含漱。② 治痈肿,疗疮,丹毒,汤火烫伤,毒蛇咬伤,带状疤疹,漆疮,外伤出血等,鲜品捣敷;目赤肿痛,生翁,鲜品取汁和人乳滴眼。③ 治黄疽,痢疾。煎服:15 一30 克(鲜品加倍)。本品含景天庚糖和垂盆草试类物质。
佛头疽病名。即佛顶疽。见顶门痈条。r
佛伽身777
佛耳草出《 脾胃论》 。为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佛指甲O 出《 滇南本草》 。又名岩如意、石花、指甲草。为景天科植物滇瓦花Sedum multicaule wall . 的茎叶。分布云南、西藏等地。甘、辛,凉。清热,平肝,止血。① 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口腔炎,角膜云翁,高血压病,风热头昏。内服:煎汤,9 一15 克;或鲜品捣汁服。③ 鲜品捣敷囱门,治鼻蛆不止;煎水洗治湿疹,疮毒。长期服用,可致白血球降低。滇瓦花根:煎服治关节疼痛。.见《 本草纲目》 。为佛甲草之别名,详该条。
佛顶疽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三。即顶门痈。详该条。
佛柑花见《 四川中药志》 。即佛手花,详该条。佛手香摊见《 闽书》 。为佛手柑之别名,详该条。佛崖验方见广温疫论条。
伽蓝菜见《 广酉中草药》 。又名鸡爪三七、假川连、五爪三七。为景天科植物伽蓝菜Kalanchoe laciniata ( L . ) DC .的全草。分布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及台湾。甘、苦,寒。清热解毒,散疲止血。① 治跌打损伤,蛇咬伤。内服:煎汤,15 一30 克;或鲜品捣汁冲酒服,渣捣敷患处;蛇伤敷创口周围。② 治疮疡脓肿,外伤出血,汤火伤,湿疹。鲜叶捣烂外敷。身交经外奇穴名。《 千金要方》 :“妇人胞落颓,… … 又灸身交五十壮,三报,在脐下横纹中。”近代《 中国针灸学)等定位在腹正中线,脐下0 . 3 寸处。《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则谓在脐下3 寸。主治便秘,尿闭,遗尿,白带等。直刺0 . 5 ? 1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身肿即水肿。《 金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跌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塘,胃气衰则身肿。”“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本病有风寒身肿、寒湿身肿、湿热身肿、燥火身肿,黄汗身肿、肺虚身肿、肺热身肿、脾虚身肿、脾热身肿、肝肾虚肿之分。详水肿有关各条。
身柱经穴名。代号DU12 。出《 针灸甲乙经》 。属督脉。位于背部第三、四胸惟棘突之间。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三肋间动脉后支。主治身热,咳嗽,气喘,惊厥,癫痛,脊背强痛,疗疮;以及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疮病等。向上斜刺05 一1 寸。艾住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巧分钟。身重证名。指身体重着,活动不便的症象。《 素问• 气交变大论》 :“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多因风湿、寒湿、湿热困脾所致。《 鲜溪医述• 身体》 :“身重如山,不利转侧,麻木浮肿者何?日,湿在肉分也。”又“身重,附肿,肉如泥,按之不起者何?曰:湿土之气也。”《 医钞类编• 身痛门》 :风湿、热湿、寒湿身重治法:夏月中风湿,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除风胜湿去热之药治之;湿热身重而痛,羌活胜湿汤;寒湿身重者,五积散;肾著身重,甘姜荃术汤。”平胃散、实脾饮、济生肾气丸等亦可选用。
身热指全身发热的症象。《 素问• 阴阳应象大
论》 :“阳胜则身热。”亦有阳气虚衰而见身热者。(素间• 刺志论》 :“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详发热条。身痒证名。指身上皮肤不适,非搔不快的感觉。见《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多由邪郁肌表不能透达、血虚风燥等所致。可见于热病汗不得出、疮疥、瘾疹等疾患。
身灼热证名。指发热壮盛,身如烧灼或手抚病人皮肤有烫手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多见于温邪热盛的患者。身重疹痞证之一。《 杂病源流犀烛• 痞胀源流》 :“身重痞,痞症初发,势虽凶暴,未必身重,若饮热汤热酒,痞毒即阻塞经络血肉之间,遍身重痛,不能转侧,或呕吐腹胀,脉伏。放痞之后,治先消癖解毒。宜三十五号家人方。如痞气渐减,再放痞,用三十六号益象方。”参见痞条。
身有赤处病证名。即小儿皮肉呈现赤色。《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九“小儿因汗,为风邪所伤,与气血相搏,热气蒸发于外,其肉色赤,而壮热也。”据临床所见,患儿身上初起有赤点,渐至额上口旁及其它部位,赤如胭脂,皮即皱削。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用消风散加茜草、紫草。
身体不仁证名。指身体肌肤顽痹,不知痛痒冷热的症象。《 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 :“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医林绳墨》 卷六:“有所谓不仁者,谓肌肤麻痹,或周身不知痛痒,如绳扎搏初解之状,皆因正气空虚,而邪气乘之,血气不能和平,邪正有相互克,致使肌肉不和,而为麻痹不仁者也,或有痰涎不利,或有风湿相搏,营卫行涩,经络疏散,皮肤少荣,以致遍体不仁,而有似麻痹者也。轻则不见痛痒,甚则不知人事。治宜驱风理气,而兼养血清湿可也。用二陈汤加归、术、天麻、防风、防己、琴、连之属,如不效者,去荃、连加薄桂。”身经通考脏腑经脉专著。4 卷。清• 李潦撰于1676 年。本书前3 卷阐析身经内容,以问答形式对人体全身各部位,如12 经脉及脏腑等予以详细阐释;以图表表明五脏六腑位次,附各脏腑形式图等;以身经脉说闻论各种脉象及诊脉法。卷4 载各类病证51 门,每门后列治方,并详其服用法。现存清刻本。
身重暗哑出(儒门事亲》 卷五。即子暗。详该条。
身热不扬证名。见《 王旭高医案)卷一。指病人自觉发热,但按其肌肤而不甚热的一种症象。多见于湿温病,热为湿遏,以致发热在里,热势不扬,宜用渗湿透热或清泄芳开法治疗。
身瘦不孕不孕症型之一。出(傅青主女科》 。因瘦弱之人,性躁多火,精血不足,阴虚火旺,冲任胞宫失于濡润,精不得养,而致不孕。治宜滋阴补肾,养血调经。方用养精种玉汤。
身面卒浮肿证名。指身体头面突然浮肿者。《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四:“身面卒浮肿者,亦水病之
778 身皂近
候也。此由肾脾虚弱之所为也。肾主于水,今肾虚,故水妄行,脾主于土,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流溢散入皮肤,全身面卒然浮肿也。”症还常伴见上气喘息,大小便不利等。治用鳗鱼汤、甜覃劳圆、甘遂圆等方。身痛逐察汤(医林改错)卷下方。秦先、香附、羌活各一钱,川夸、甘草、没药、地龙、炒五灵脂各二钱,桃仁、红花、牛膝、当归各三钱。水煎服。功能活血行气,祛癖通络,利痹止痛。治血气痹阻经络而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气弱,加黄芭一至二两。皂李出《 新修本草》 。为鼠李之别名,详该条。皂针见《 中药材手册》 。为皂角刺之别名,详该条。
皂角出《 肘后方》 。为皂荚之别名,详该条。皂刺见《 医学入门》 。为皂角刺之简称,详该条。皂矾见《 普济方》 。即绿矾,详该条。
皂英出<神农本草经》 。又名皂角、大皂荚。为豆科植物皂英Gleditsia sinensis IJa 二.的果实。主产四川、河北、河南、山西等地。辛,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开窍,涤痰,通便,消肿,杀虫。① 治痰厥昏迷,口哗不开,头风头痛。研末吹鼻取嚏。② 治癫痛痰盛,咳嗽痰喘。内服:煎汤,3 一6 克;炒研末服,每次。,6 一1 . 5 克。③ 治大便燥结,肠麻痹,不完全性肠梗阻。研末蜜调服;或制成栓剂,纳入肛中导下。久痢脱肛,烧烟熏之。④ 治痛疽,便毒,醋煮捣烂敷;风癣疥癫,熬膏涂。内服过量,可引起呕吐及腹泻。孕服慎用。本品含数种皂贰〔 已分离出一种皂贰元为阔叶合欢菇酸(Albigeni 。acid 、〕 ,还含揉质、谷街醇等。皂贰有溶血作用,高等动物一般很少吸收,口服可刺激胃肠粘膜,大量可引起呕吐,腹泻。过量也能腐蚀胃粘膜,发生吸收中毒煎剂给猫灌胃能增加呼吸道粘液分泌,有祛痰作用;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水浸剂对荃色毛癣菌、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
皂角丸.《 世医得效方》 卷六方。皂角、积壳、羌活、桑白皮、槟榔、制杏仁、麻仁、防风、白芷、陈皮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五丸,温水或蜜汤吞下。治风秘。.(奇效良方)卷二十九方。炙皂角子、积壳(鼓炒)各等分。为细末,炼蜜和丸,或饭饮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汤送下。治老人、虚人风秘。
皂角子见<备急干金要方》 。即皂荚子,详该条。皂角针见《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皂角刺,详该条。
皂角刺出《 本草衍义补遗》 。又名天丁、皂荚刺、皂刺、皂角针、皂针。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棘刺,主产四川、河北、LIJ 西、河南、江苏、湖北等地。辛,温。入肝、胃经。搜风,活血,消肿,杀虫。① 治痈疽肿毒初起或脓成不溃,急性扁桃体炎,麻风。煎服:6 一9 克。② 醋熬嫩刺,取汁,涂癣疮。孕妇忌服。本品含黄酮类、酚类、皂贰。皂角菌见《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树舌之别名,
详该条。
皂英丸O (金暖要略》 方。皂角(刮去皮,酥炙)八两。为末,炼蜜为丸,语桐子大,每服三丸,以枣膏和汤送下,日四次(昼三夜一)。治咳逆上气,时时吐浊唾,但坐不得眠。.(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七方。蛇蜕七条,蝉蜕、白术、龙胆草、玄精石、当归、白菊花、获等、木贼、连翘、赤芍药、刺稠皮、穿山甲、谷精草各一两半,猪蹄三十枚,川芍半两,人参一两。一半加皂角十二个(烧存性),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钱五分,空腹杏仁汤送下;一半加仙灵脾一两,为细末,每服三钱,用猪肝三片,劈开,夹药煮熟,睡前细嚼,用原汁送下。治沉翁.疼痛昼轻夜重,及内外障膜,翁嫩不宜针拨者。皂英子出《 雷公炮炙论》 。又名皂角子。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rn .的种子。辛,温,有小毒。润燥通便,散结消肿。① 治便秘,肠风下血,下痢里急后重,庙气及肇丸肿痛。② 治痕病坚肿疼痛。内服:煎汤,4 . 5 一g 克;或入丸、散。③ 研末调敷治肿毒,疥癣。孕妇慎用。
皂英刺见(太平圣惠方}。即皂角刺,详该条。皂药根出《 分类草药性》 。为花蝴蝶根之别名,详该条。
皂英散《 太平圣惠方》 卷七十一方。炙皂角(去皮子,炙焦黄)二两,川椒一两,细辛一两半。为末,盛于胶囊中,大如指,纳入阴中。治妇人黄瘸,症见经行不利,左胁气结,阴中刺痛,淋露黄汁。皂英根皮出《 本草纲目》 。为豆科植物皂英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根皮。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及四川、贵州等地。辛,温。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煎服:3 一g 克。
皂角化痰丸《 内外伤辨惑论》 卷上方。皂荚树白皮(酥炙)、白附子(炮)、半夏(汤洗)、天南星(炮)、枯矾、赤获荃、人参各一两,积壳(鼓炒)二两。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温水送下。治劳风,心脾童滞,痰盛涎多,喉中不利,涕唾稠粘,隘塞吐逆,不思饮食,或时昏馈者。皂角苦参丸(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三方。苦参一斤,荆芥十二两,白芷、大枫子肉、防风各六两,皂角、川夸、当归、生何首乌、胡麻仁、构祀子、炒牛芬子、威灵仙、全蝎、白附子、羡黎(炒去刺)、独活、川牛膝各五两,草乌(汤泡,去皮)、苍术(米治水浸,炒)、连翘、天麻、蔓荆子、羌活、青风藤、甘草、杜仲(酥炙)各三两,白花蛇(酥油炙黄)、炒砂仁各二两,人参一两。为细末,醋打老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食前温酒送下。治粟疮作痒,年深日久,肤如蛇皮者。
皂刺大黄汤《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五方。皂角刺、生大黄各等分。水、酒煎服。治小儿便血,藏毒初起,肛门肿痛。
近内出汉,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 。指房事。近血病名。指便血之先下血、后排便者。《 金匾要略• 惊悸吐鲤下血胸满病脉证并治): “下血,先血
一一一― 一― -一一一一~― 一一一、~?
近返彻余779
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景岳全书》 谓:“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肠风、脏毒多见之,详各该条。本症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及直肠癌肿或.息肉、痔疮、肛裂等。近视病名。见《 审视瑶函》 。即能近怯远症。详该条。
近觑(q 么区)病名。觑,看视意。近觑,指近视的病证。《 审视瑶函》 :“久视伤睛成近觑。”即能近怯远症。参见该条。
近取法即邻近选穴法,见该条。
近者奇之用药法则。指病在上部、浅表的,或新近得病,病程短的,以作用较单纯的奇方治之。《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近者奇之,远者偶之。”张景岳:“近者为上为阳,故用奇方,用其轻而缓也。”近节段取穴选穴法的一种。指选用的穴位与病痛或手术部位属于同一或邻近的脊髓节段所支配。如颅脑手术取颧缪,甲状腺手术取扶突等是。近效术附汤见《 金匾要略》 。即术附汤,见该条。近时十使良方方书著作。又名(新编近时十便良方)、(备全古今十便良方》 ,简称(十便良方》 。40 卷。宋• 郭坦撰。刊于1195 年。书名“十便”,指本书对读者有十种便利。主要以选用方药少而精,配合日常习见药品组成的原则,以应随时随地之需。此书载述多种药物,辨药及炮制;介绍各科病证之方治,计2000 余方,并附记出处,另载述杂方、脉诀、养生、服食等,今存本内容已不全。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书名。上海中医学院编。本书刊登报告论文十一篇。介绍丁甘仁、王仲奇、朱南山、陈筱宝、张骥云、范文虎、费绳甫、挥铁樵、徐小圃、奚泳裳、夏应堂等各医学流派的学术渊源和临床经验,着重介绍诸家所长。其中审病论证、立方用药,对读者颇有启发。本书对充分发扬各学术流派的专长、特色,取其精华,继承祖国医学遗产是有现实意义的。1962 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返蛰汤(医醇腾义》 卷四方。当归、袂等各二钱,白术、陈皮、雷丸、鸟药、砂仁、厚朴各一钱,鹤虱一钱五分,慧芭仁四钱,花椒(开口者)二十四粒。水煎服6 治胃气反逆,蛔虫作痛,时作时止。
返魂丹O 见(外科正宗》 卷一。即黍米寸金丹,见该条。.见《 惠直堂经验方》 卷四。即益母膏,见该条。
返本还原子午流注用语。指阳经开输穴的同时、必须同开原穴。“本”,指本日的值日经;“原”,指值日经的原穴。如甲日甲戌时开胆经(值日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荣穴前谷,戊寅时开胃经输穴陷谷,同时开胆经的原穴丘墟,此为返本还原。《 大全》 :“经中必有返本还原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户也。”
彻衣古刺法名。五节刺之一。《 灵枢• 刺节真邪冬“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指治疗热性疾病针刺机体外侧及背部奇穴的方法,亦有认为取用热病五十九俞者。该篇还指出恶寒无汗,内外皆热,咽
干欲饮的热性疾患,因奇输“未有常处”,可取用夭府、大抒、中臀俞等穴治疗。刺治后汗出热退,恶寒解除,即不必“外重丝帛衣”,故称彻衣。余纲宋代医生。字尧举。青田(今浙江青田)人。著《 选奇方》 、《 选奇方后集》 各4 卷,均佚。余岩(1879 一1954 )近代医家。字云帕。浙江镇海人。早年赴日本大阪学医,回国后曾研究中医中药,对中医古典文献尤多注意。所著之《 古代疾病名候疏义》 等,从训话的角度.考证了中医古代的疾病源流。由于受到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中国医学“不科学”,要“革命”,因而主张废医存药,并于1 927 年错误地提出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成为当时中医发展史仁的一股逆流,遭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所著还有<医学革命论》 、(灵素商兑》 等多种,其中(古代疾病名候疏义》 一书建国后曾予出版。
余热病证名。见元• 朱震亨《 幼科全书》 。小儿热病经汗下后,表里之热俱退,而复发热者,谓之余热。乃阴阳气血俱虚所致。治宜滋补退热。血虚热甚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味;气虚而恶寒发热者,用补中益气汤;阴虚而热者,用四物汤加地骨皮;阳虚而热者,用四君子汤加黄蔑。
余漂见余午亭条。
余煌参见孙一奎条。
余森(十八世纪)清代著名医家。字师愚。江苏常州人。少业儒,屡试不第,遂弃儒攻医,博览医书。乾隆年间,曾旅居安徽桐城。因其父染时疫,为群医所误而亡,归里奔丧,检视所用方剂,皆治伤寒剂,因而研读本草,见石膏性寒,有清胃热、表肌热、泄实热之功而恍然大悟,遂用石膏重剂试治温疫,取得良效。后到京师,夏日大疫,诸医用张景岳温补法,或吴又可疏解分消等法皆无效,余氏投与大剂石膏,创用清瘟败毒饮等方施治,活人甚多。他经三一卜年临证,于1785 年(乾隆五十年)撰成(疫疹一得》 一书。其辨证仍主法吴又可,在温病学上有一定贡献。余小亭见余午亭条。
余士冕明代医家。余幼白子,字子敬,安徽救县人。精通医术,救治垂危病证常有奇效。根据临证经验,对其曾祖父余午亭所撰‘诸证析疑》 作了补充。余子敬见余士冕条。
余无言(1900 一1963 )原名余愚,字择明。江苏阜宁人。少年时随其父余奉仙学医、应诊,1929 年迁居上海,以擅用经方著称,并创办匕海中医专科学校。1956 年膺聘、任职于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撰有《 伤寒论新义》 、《 金匾要略新义》 等多种著作。
余云山由见余岩条。
余午亭明代医家。字涂。款县(今安徽歇县)人。先学儒,因好养生及医术,乃钻研各家之说,并结合多年临征心得,编成(诸证析疑》 一书,后由其八世孙余昭令于1746 年(乾隆十一年)编次刊刻。其子余小亭、余仰亭,孙余幼白,曾孙余士
780 余谷
冕等,亦继医业。
余甘子出(l 陆海异物志》 。为庵摩勒之别名,详该条。
余幼白明代医家。安徽款县人。精通医理,辑有叹苍生司命)一书。
余尧举见余纲条。
余仰亭见余午亭条。
余师愚见余霖条。
余芳亭见余梦塘条。
余伯陶清末医家。字德壤。江苏嘉定人。曾任神州医学会会长,著有《 鼠疫抉微》 一书行世。余含萦(f 面分)见余梦塘条。
余听鸿见余景和条。
余奉仙(1860 一1939 )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字涤凡。江苏阜宁人。著有《 医方经验汇编》 ,主要论述外感性疾病及疫病证治,附有医案。
余昭令参见余午亭条。
余涤凡见余奉仙条。
余梦塘(十九世纪)清代医家兼官吏。字含芳,又字芳亭,别号杏林子。原籍安徽婴源(今属江西), 初为郡库生,官至通判等职,曾居住于广州。撰有(保赤存真》 。另有《 梦塘三书》 、(麻痘合参》 等书,未见刊行。余氏十医学上溯《 内经》 、《 伤寒论》 及金元四大家,而折衷于明、清诸名家薛立斋、张景岳、赵养葵、叶天士等,于儿科尤有所发挥,其法多宗薛立斋。余景和晚清医家。字听鸿。江苏宜兴人。师事费兰泉,曾先后在孟河(属江苏常州)、常熟应诊,贫病不计报酬,医名甚著。撰有《 余注伤寒论翼》 、《 诊余集)、《 外证医案汇编》 、《 余听鸿医案》 等。子孙继其业。
余粮丸《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六方。余粮石(醋锻)一斤,海金沙(醋炒)、稀签草(酒炒)、益母草(蜜、酒炒)、百草霜(醋炒)、茵陈(酒炒)、乌龙尾(醋、酒炒)、陈皮、白翘仁、砂仁(姜汁炒)、松萝茶、木香、生地黄(酒煮,晒)、当归身(炒>、白芷、香椽、川贝母(去心)、川椒、延胡索(酒炒)、漆渣(炒烟尽)各二两,皂矾(浮麦、醋炒)、香附(童便浸,盐酒妙)各四两。用大枣六斤,煮取肉作丸,豌豆大,每次晨服七丸,晚服八丸,开水送下。治脱力劳伤黄病,及黄胖病。
余德壤(xon 勋)见余伯陶条。
余甘子叶见(广一东中草药》 。为油柑叶之别名,详该条。
余甘子根见《 广东中草药》 。为油柑根之别名,详该条。
余听鸿医案见诊余集条。
余热不得卧病证名。外感不得卧之一。指热病余邪未尽所致的不寐症。《 症因脉治》 卷二:“余热不得卧之症,表汗已出,表邪已退,身不发热,但睡中盗汗,小便色黄,夜多烦躁,口苦舌干,不得安睡。”治疗如太阳余热,五菩散,木通羌活汤卜;少阳有热,桅子柴胡汤;阳明有热,竹叶石膏汤。参见不寐条。
余注伤寒论冀书名。4 卷。清,柯韵伯撰,余听鸿注。刊于1893 年。余氏认为柯氏著述“条理疏畅,议论明晰”,遂将《 伤寒论翼》 的抄本予以补缀加注,据余氏自称,其补缀的阅字与柯氏原文微有不合之处。
谷指较大肌肉的会合处。《 素间• 气穴论》 :“肉之大会为谷。”
谷门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天枢,见该条。
谷气O 又称水谷之气。泛指饮食营养。《 灵枢,刺节真邪》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山谷之气。《 素间• 阴阳应象大论): “谷气通于脾。”王冰注:“谷空虚,脾受纳故。”谷芽出《 本草纲目》 。又名谷集、稻桑、稻芽。为稻的颖果经发芽干燥而得。甘,温。入脾、胃经。健脾开胃,消食和中。治食积不消、院闷腹胀,慢性泄泻,食欲不振。煎服:g 一15 克。本品含麦芽糖、胆碱、腺嗦吟、淀粉酶、维生素B 等。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 通纬• 孝经援神契》 :“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群芳谱):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比前增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谷胀证名。即食胀。指谷食不化所致的胸腹胀满。《 仁斋直指方• 胀论): “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朝则阴消阳长,谷气易行,故能食,暮则阴长阳消,谷气难化,故不能食,是为谷胀。”(世医得效方• 胀满): “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早食暮不能食,名谷胀。”《 杂病源流犀烛• 肿胀源流): “谷胀,即食胀。”详食胀条。谷实似指成年女性的阴道。《 素女经》 :“女子阴深,• 一五寸曰谷实。”
谷香见(现代实用中药》 。为小茵香之别名,详该条。
谷神指营养人体的水谷精气。《 伤寒论• 平脉法》 :“人病脉不病,名日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成无己注:“谷神者,谷气也。”
谷贼病名。又名稻谷硬。《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谷贼者,禾里有短穗而强涩者是也,误作米而人食之,则令喉里肿结不通。今风热气在于喉间,与血气相搏,则生肿结,如食谷贼者也,故谓之喉中生谷贼,不急治,亦能杀人。”宜急取出之。参见硬喉条。谷疽五疽之一。(金匾要略• 黄疽病脉证并治》 :“谷疽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 。”可伴见食难用饱,小便不利,脉沉等。《 圣济总录》 卷六十:“失饥饱甚,则胃中满塞,谷气未化,虚热熏蒸,遂为谷疽。其证心下懊闷,头眩心松,佛郁发烦,小便不利,身黄如橘是也。”治宜清热、化湿、消导等法,如谷疽丸、加味积术汤等方。参见胃黄条。即胃疽。见《 杂病源流犀烛• 诸疽源流》 。详该条。
谷道见(备急干金要方》 卷二十三。即肛门。谷瘾病名。《 诸病源候论• 瘤痛病诸候): “人有
谷坐781
能食而不大便,初亦不觉为患,久乃腹内成块结,推之可动,故名为谷瘾也。”参见瘤条。
谷菜出《 澹寮方》 。为谷芽之别名,详该条。谷斑病证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七。多由小儿哺食过度,脾气受伤,不能消磨食物,以致停滞不化,而成腹大颈细,全身黄瘦的病候。参见丁奚府条。
谷白皮见《 千金翼方• 本草)。为米皮糠之别名,详该条。
谷劳病病名。指食后手足重着,默然欲卧之症。因脾胃虚寒而致。(肘后备急方》 卷四:“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方:大麦雍一升,椒一两,并熬。干姜三两,捣末服方寸匕,日三四服。”
谷神散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嘉禾散,见该条。
谷荞子见《 植物名汇》 。为狗尾草之别名,详该条。
谷疽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方。苦参三两,龙胆草一两,桅子(去皮,炒)半两,人参三分。为末,以猪胆汁入蜜少许,搜和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大麦煮饮送下,日三次,不知,稍加之。治胃蓄癖热,气浊,食谷不消,大小便不利,胀满不下食,跌阳脉紧而数;亦治因劳发热,热郁发黄。
谷道痒证名。指肛门搔痒。(诸病源候论• 痢病诸候》 :“谷道痒者,由胃弱肠虚,则烧虫下侵谷道,重者食于肛门,轻者但痒也。”参见烧虫病、肛头痒痛等条。
谷精草出《 开宝重定本草》 。又名珍珠草、流星草、谷精珠、移星草、鼓褪草。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Eriocaulon bue 馆erianum Koern .带花茎的花序。主产浙江、江苏、湖北。辛、甘,平。入肝、胃经。疏散风热,明目退翁。治风热头痛,赤眼,目翁,夜盲,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鼻蛆,牙痛,疮疾。煎服:4 . 5 一9 克。
谷精珠见《 中国药学大辞典》 。为谷精草之处方名,详该条。
谷症伤饱即小儿丁奚疮,久不缓转变而成。参丁奚疮条。
谷精草汤《 审视瑶函》 卷四方。谷精草六分,白芍药、荆芥穗、玄参、牛芬子、连翘、草决明、菊花、龙胆草各五分,桔梗三分。为粗末,加灯心洲段,水煎去渣服。治小儿痘疹,蕴毒攻目而致的昏朦流泪,赤烂黔障,赤丝羞明等目疾。
坐引导引的一类。以跪坐为主要姿势。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 导引图》 中,记有“坐引八维”一势。
坐位指在不同坐势下取穴或施术。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前部)、侧倚位(针灸一侧颜面及颗部)、托颐位(针灸头额部)、伏案位(针灸项背及后头部)、屈肘仰掌位(针灸上肢屈侧)、屈肘俯掌位(针灸上肢伸侧)、屈肘拱手位(针灸上肢挠侧)、箕坐位(针
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
坐药用药制成丸剂或锭剂、片剂,或用纱布包裹药末,塞入阴道或肛门内,以治疗白带、阴痒或痔等。如屹金匾要略》 蛇床子散。
坐档练功方法。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 。两足交叉,盘膝而坐,臀部坐于足跟,上身微向前倾,两手后伸翘掌,肘微屈,两目平视。坐生指臀位产。李小有(胎产护生篇》 :“产育三难,… … 有先露臀而曰坐生。”详坐臀生条。坐产古代助产方法。杨子建(十产论》 :' ,坐产者,言儿之欲生,当从高处牢系手巾一条,令产母以手攀之,轻轻屈坐,令儿生下。不可坐,抵儿生路。”现已不用。
坐忘气功术语。练功中静坐而心忘,不知自己肉体存在的高度入静状态。出《 庄子• 大宗师》 :“堕肢体,默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草出(经效产宝)。即临产。因古代产妇临产时,有的是坐在草暮上分娩,故名。坐桶即分娩。张蕃芝《 生生要旨》 :“妇人生产,往往坐盆而生,俗呼坐桶。”因古代妇女临产时,有的是坐在桶或盆上分娩,故名。
坐婆出(世医得效方》 卷四。古代对接生员的称呼。
坐藤见《 张氏医通)卷十。即临产。详该条。坐碍见顾允若(妇科辑要》 。指脐带绕颈造成的难产。详碍产条。
坐马痈病名。见(外科大成》 卷二。即生于尾骨上端的外痈。因其为坐马着力之处而得名。鹤口疽大多由此转化而成。参见该条。
坐板疮病名。生于臀部的疮疡。出《 外科启玄》 卷七。又名痊痛疮、风疮,即古之座痛疮。多因暑天坐日晒几凳,或久坐阴湿之地,以致暑湿热毒,凝滞肌肤而成,初起臀部皮损如粟米或豆粒大丘疹,色红发痒,进而锨赤肿痛如火燎,搔破流水,蔓延不止。治宜疏风清热凉血。内服消风散加凉血之药或服五味消毒饮加味。外用芫花、川椒、黄柏煎汤熏洗或用苦参汤坐浴。外敷青蛤散或三石散。相当于臀部疖病。
坐髻生亦名坐生。《 张氏医通》 卷十:“儿臀先露,谓之坐臀生。”
坐罐法即留罐法,详该条。
坐起生花眼科病证。见(银海精微》 。即起坐生花,详该条。
坐舌莲花风病名。《 重楼玉钥》 卷上:“坐舌莲花风,舌下浮肿多痰涎,初生一二瓣,渐至五六瓣,形似莲花。”即莲花舌。详该条。
坐药龙盐膏《 兰室秘藏• 妇人门》 方。茵香三分,枯矾五分,高良姜、当归尾、酒防己、木通各一钱,丁香、木香、炮川乌各一钱五分,龙骨、炒盐、红豆、肉桂各二钱,厚朴三钱,延胡索五钱,全蝎五个。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绵裹,留一线在外,纳阴道内,每日换药一次。治赤白带。
782 令1 二采含肝
邻近选穴法指在病变部位附近选穴治疗的方支。或称近取法。如头部病取攒竹、天柱;口颊病取翁风、天容;眼病取上星、目窗等。
采艾编翼书名。3 卷。清• 叶茶山撰。刊于1805 年。这是一部灸、药并用的著作。卷1 主论经络、喻穴及灸法总论;卷2 治症综要,为多种疾病的灸法并配合药物治疗,其中介绍了很多民间经验方;卷3 肿疡主治类方,为治疗外科病的一些药方。含腮病证名。见清• 吴溶堂《 保婴易知录》 。小比初生时,腮内生如米豆大一小疙,次日渐大,如有所含,故名含腮。若不早治,则可蚀破腮颊。宜先以盐汤洗净患处,然后用二金散(鸡内金、郁金等分)吹之。
含漱即漱涤。详该条。
含羞草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又名知羞草、喝呼草、怕羞草、感应草。为豆科植物含羞草Mimos 。pudicaL 的全草。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地区:甘,微寒,有小毒。安神,清热,消积,解毒。① 治神经衰弱,失眠,慢性支气管炎,肠炎,胃炎,小儿疮积,目赤肿痛.尿路结石。煎服:6 一9 克。② 捣敷治跌打肿痛,痈肿,带状疤疹。本品有麻醉作用,内服不宜过量。孕妇忌服。本品含含羞草碱( Mimosine )及其葡萄糖贰,松醇,去甲肾上腺素等。含羞草碱是一种毒性氨基酸,食之可使大鼠或小鼠生长停滞,脱毛,白内障。
含腮疮病证名。出清• 邹五峰《 外科真连》 。O 即作聪:详该条。.《 外科启玄》 :“大人小孩疮食透腮颊,初生时如米豆大一小疮,次则渐大,蚀破腮颊,故名含腮疮。”
含羞草根见《 云南中草药》 。为豆科植物含羞草M . mosa pudicaL 的根。微苦,温。止咳化痰,祛湿通络,健胃消食。治慢性支气管炎,风湿疼痛,慢性胃炎,小IL 消化不良。煎服:9 一15 克。从干燥的根中可提得生物碱、内醋类物质和黄酮贰。小鼠灌服煎剂有明显止咳作用。能对抗乙酞胆碱引致离体兔肠的痉挛作用。
肝O 五脏之一。与胆相为表里。居于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肝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 素lbl • 五藏生成论》 :“人卧则血归于肝。”又主筋,全身筋键关节的运动功能,须赖肝的精气滋养,如肝的精气衰则筋不能动,故有“罢极之本”之称。(素问• 平人气象论》 :“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又主疏泄,能助脾胃消食运化。肝气升发,能舒畅气机;肝气郁结,则气郁易怒,不思饮食。又主谋虑,与精神活动有关,肝病多急躁善怒,谋虑不周。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灵枢• 脉度》 )。.推拿部位名。见肝经条。
肝木O 指肝。五脏合五行,肝属木,故名。.推拿部位名。见肝经条。戈
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素问• 平人气象论》 :“肝藏筋膜之气也。”.指肝的功能活动。肝气有升
发透泄的作用,能舒畅全身气机。如肝气郁结,肝气条达。.病证名。即肝气郁结的简称。常见症状为两胁气胀疼痛,胸闷不舒,并兼见一些消化功能紊乱或月经不调症状。参见肝郁条。
肝风病证名。.指肝受风邪所致的疾患。《 素问• 风论》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隘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奇效良方》 治风中于肝,用射干汤。《 圣济总录》 卷四十一:“若肝藏气虚,不能荣养,则为风邪所侵,搏于筋脉,荣卫凝泣,关节不通,令人筋脉抽掣疼痛,以至眩闷口眼偏斜,皆其证也。”《 太平圣惠方)治肝风筋脉拘挛,用羚羊角散。.指肝风内动的病症。(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临证指南医案• 肝风)华帕云按:“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 … 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瘤疽痉厥矣。”肝主筋,其经脉上巅络脑,故症见眩晕、痉厥、四肢抽搐等。
肝火指肝气亢盛的热象。多因七情过极、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所致。症见头晕.面红,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边尖红,脉弦数;甚或昏厥、发狂、呕血等。治宜平肝泻火。
肝水五脏水肿病之一。《 金匾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多因水气凌肝,肝失疏泄所致。参见水肿、十水条。
肝记推拿穴位名。即皮罢。见该条。肝邪五脏病邪之一。《 灵枢• 五邪》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素问• 气交变大论): “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毗疡,耳无所闻。”又《 难经• 十难》 :“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
肝伤指肝脏伤损的疾患。(脉经》 卷六:“凡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能下,积于左胁下则伤肝。肝伤者,其人脱肉,又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眼,瞳人痛,此为肝藏伤所致也。”《 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 :“大怒气逆伤肝,肝伤,少血目暗。”参见筋极、七伤条。
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但从临床上看,提到肝血虚的一些病证,常和血虚、失血的情况相联系,而不一定有阴虚阳亢的表现。
肝决病证名。指瞳神极度缩小者。清• 佚名《 眼科捷径》 :“瞳人睛小如粟米名肝决。”参见瞳神缩小条。
肝阳肝的阳气。主升发疏泄。与肝阴相对而言。参见肝阴条。
肝阴指肝的阴血和阴液。肝阴与肝阳相互为用,保持阴阳的协调。如肝气太过,肝阳偏亢,可以耗伤肝阴。而肝阴不足,则可以引起肝阳上亢。肝劳O 病名。因劳损伤肝所引起的虚损之症。
七画肝783
<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 :“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太平圣惠方• 治肝劳诸方》 :“治肝劳虚热,两目赤涩,烦闷宛转,热气童滞,胸里炎炎,宜服泻肝除热,柴胡散方。”又:“治肝劳,虚寒胁痛,胀满气急,昏不思饮食,宜服鳖甲散方。”(医醇瞪义• 劳伤》 :“肝劳者、阳气拂运,阴气亏损,身热胁痛,头眩耳鸣,筋节弛纵,加味扶桑饮主之。”参见虚劳、五劳条。.证名。指风劳。(圣济总录• 风劳》 :“论曰风劳者,肝劳之类也。”<金匾翼• 风劳》 :“风劳之证,… … 亦名肝劳。”详风劳条。肝系肝的系带。《 灵枢• 论勇》 :“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
肝疗病名。O 《 外科启玄》 卷二:“其色青,其形生于肝脏部位,足之大趾端,胁肋之次,其症寒热头项痛,眼中有火光感,口苦胁痛,小便难,面青,宜用小柴胡汤内加托里解毒之剂。”.紫眉疗之又名。见该条。
肝郁肝气郁、肝气郁结的简称。见《 赤水玄珠• 郁证门》 。肝有疏泄的功能,性喜升发和疏泄,如因情志不舒,恼怒伤肝,或因其他原因影响气机升发和疏泄,均可引致肝郁之证。表现两胁胀满或窜痛,胸闷不舒,胁痛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气上逆于咽喉,使咽中似有异物梗阻的感觉。肝郁也常影响脾胃,出现肝脾不调的病证。在妇女还可出现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肝胀病证名。.胀病之一。(灵枢• 胀论》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医醇腾义• 胀》 :“寒气上逆,则两气相积,而肝木怒张,胁下乃肝木之本位,痛引小腹,则奎极而决矣。当疏肝化浊,青阳汤主之。”(金匾翼• 胀满诸论》 :“肝胀,怒动肝火,逆于中焦,其症口苦,脉弦,胁及小腹胀满或痛,发则身热、气逆是也。左金丸。”参胀病条。.指目睛无故脱出的怪疾。<增广验方新编• 目部》 :“眼珠无故涌出垂下,大便下血,亦有不便血者,名曰肝胀。羌活煎浓汤,乘热先熏后服.即入,或用羌活烧烟熏之,更妙。”肝疟五脏疟之一。《 素问• 刺疟篇》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治宜四逆汤等。参见五脏疟条。
肝汕病名。见《 外科理例》 卷三。多因肝经湿热而致。症见阴囊红肿坚硬而痛,或阴囊湿痒,全身寒热,尿道口有色白如脓的分泌物。治宜清热利湿化浊,用龙胆泻肝汤化裁。
肝泄病证名。指怒伤肝经,木克脾土所致的泄泻。《 证治汇补• 下窍门》 :“肝泄者,忿怒所伤,厥而面青,必兼胁满。”《 医学入门• 泄泻》 :“肝虚忿怒所伤,木克脾土,门户不束,厥而面青,当归厚朴汤,或熟料五积散去麻黄,汗多者,黄蔑建中汤。”参见七情泻、气泻条。
肝实肝盛气亢的一类病证。《 备急干金要方》 :“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吐。刺足厥阴治阴。”《 景岳全书• 传忠录》 :“肝实者,两胁少腹多有疼痛,且复多怒。”
肝经O 足厥阴肝经之简称,见该条。.推拿穴位名。又名肝、肝木。① 位于食指远端的指腹面( (小儿推拿广意》 ),现通用此处。可退肝胆之火。《 幼科推拿秘书• 穴象手法): “大拇指下一指名为食指,属肝。肝气通于目,络联于食指,通于小天心穴、足大溪穴。”② 男位于无名指近端指骨的掌侧面七,女位于无名指中段指骨的掌侧面上(《 ,J 、)L 按摩经为③ 位于无名指中段指骨的掌侧面上((幼科铁镜》 )。参见五经条。
肝俞经穴名。代号BL18 。出《 灵枢• 背偷》 。属足太阳膀胧经。肝之背俞穴。位于背部,第九胸推棘突下旁开1 . 5 寸处。一说“除背各寸半”( (针灸资生经》 )。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主治黄疽,胁痛,胃痛,吐血,屺血,眩晕,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癫狂,痛症,脊背痛;以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 一0 . 5 寸。艾灶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图80 )。
刻{
众勺硼作耐矛矛口\ 入详、俞l 嘛黝川泪咧肝你洲州洲黝川划
弧
燕腾够粉11111 \
图80
肝咳病证名。① 指咳则两胁痛,甚则不可以转动者。《 素问• 咳论>: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肤下满。”治用小柴胡汤、泻青各半汤、积壳煮散加减。参肝经咳嗽条。② 十咳之• 。(诸病源候论• 咳嗽诸病候》 :“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治宜刺足太冲。参卜咳、咳嗽条。③ 五嗽之一。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二。参见五嗽条。
肝绝五脏绝候之一。① 指肝气绝出现的危重脉证。《 华氏中藏经》 卷上:“面白,无左关脉者,肝绝也。”(注解伤寒论• 辨脉法》 :“唇吻反青,四肢染习者,此为肝绝也。”《 脉经》 卷四:“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日二日死)。”② 指中风脱证之一。(医林绳墨• 中风》 :“眼合直视者,肝绝也。”( (医宗必读• 真中风)作眼合肝绝)。参见中风脱证条。肝损五眠虚损之一。又称损肝。《 难经正义): “肝藏血而主怒,怒则伤肝,肝损者宜缓其中,即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义。”《 难经• 十四难》 :“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 杂病源流犀烛• 虚损
784 肝
31
劳擦源流): “损肝伤筋,筋缓不收,急当缓中,宜牛膝丸、八味丸。”参见虚损条。
肝热① 泛指肝脏的各种热证。如肝火、肝阳上亢、肝气热、肝实热等。详各条。② 专指肝胆湿热化火:戈素问• 刺热论》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治宜清利肝胆、泻火熄风,或结合清心开窍。肝积五积之一。《 难经• 五十四难》 :“肝之积名曰肥气。”《 脉经• 平五脏积聚脉证》 :“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协下痛,邪可起心下,足肿寒,胁痛引少腹,男子积疵,女子瘦淋,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治宜大七气汤煎熟待冷却,以铁器烧通红,以药淋之,乘热服,兼吞肥气丸(见《 证治准绳• 杂病》 )。参见肥气条。
肝痈病名。出<素问• 大奇论》 :' ‘肝雍,两肤满,卧则惊,不得小便。”多因愤郁气逆积湿生痰蕴蒸而成。初起期门穴处微肿隐痛,牵引胁肋,拒按,或便溺则疼痛加重,或侧卧咳嗽,脉弦数,常见恶寒发热。继则局部胀痛加剧,胁肋胀满,身热不退。如迁延失治则脓肿破溃,可咳吐或下利脓血,呈褐色且带臭秽:治宜清肝宣肺,解毒涤痰,可选用柴胡清肝汤、化肝清毒汤、宣郁化毒汤、疏肝涤痰汤。脓成则宜于清肝泻火方中佐以排脓之品。脓溃之后宜清肺清肠,补益脾肾。外治参见肠痛,必要时应行手术治疗。愈后宜用四物汤等调理。本病包括西医之肝脓疡、肝包虫、化脓性胆囊炎及胆管炎。
肝疮五瘩之一。出《 颅自经》 卷上。又名筋疮、风疮。《 证治准绳》 引杨氏云:“肝疮者由乳食不调,肝脏受热所致也。”主要症状为面目、爪甲发青,眼涩不能睁开,昏暗雀盲成为疮眼(详疮眼条),同时伴有肚大筋青,体瘦,大便色青等。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 :黄连、干蟾、青皮、获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芍、木香)以清热除疮,健脾消积。
肝疽病名。九疽之一,见(诸病源候论• 黄病诸候》 。由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癖热所致。症见身面发黄,胃热饮水多,治宜秦王散等方。《 辨证奇闻》 载述肝疽由肝气郁结,湿热不散引起。症见面目四肢尽黄,而以两目为甚,气逆,手足发冷,腰以上汗出不止二治法以疏肝解郁、分利湿热为主,方用利肝分水散。参见黄疽有关条。
肝病病名。指肝脏的各种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藏血,开窍于目,肝病多由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络痕阻,或肝阳偏亢,肝风内动,以及肝经湿热,寒滞肝脉等所致。<素问• 藏气法时论》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肮吭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难经,十六难》 :“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齐左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瘾瘦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 脉经》 卷六:“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胁下苦满,或时眩冒。”《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 卷二:“肝病,面青筋急,多怒,目痛,
目闭不欲见人,脐左动气。”《 太平圣惠方• 肝脏论》 :“夫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恺恺情不乐,如人将捕之,视物不明,眼生黑花,日苦,头疼,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细滑者,此是肝虚之候也。”又:“肝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致心下坚满,两胁痛引小腹,忿忿如怒,气逆头眩,为血有余,即目痛,眼普赤,生瘪肉,阳毒所致,恺饱先寒而后热,颈直背强,筋急,不得屈伸,诊其脉浮大而数者,此是肝气实也。”《 杂病源流犀烛• 肝病源流》 :“其性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于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逆则头痛,耳聋,颊肿,目眼,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善痪,四肢满闷。,• • … 经病则腰痛不可俯仰,丈夫庙瘦,妇人少腹肿,甚则隘干,面尘,色脱,遗溺,疲闭,其郁与胜,必侵及乎脾,脾受木邪,则胸满,呕逆,飨泄。总而计之.其为寒热虚实邪气侵克,本经自病与经气相加种种诸症。”《 本草纲目•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肝藏血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痈,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庙痛,痞瘦,女人经病。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癫疮,女人少腹肿痛阴病。”治宜疏肝理气,平肝泻火,活血通络,养血柔肝,潜阳熄风等法。参见肝病各条。
肝著病名。指胸痛时每欲蹈压,初起常喜饮热之症。多因邪气留着,肝脏气血滞而不畅,上逆于肺所致。《 金匾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有因肝虚所致者。《 证治准绳• 杂病》 :“肝着则常欲蹈压其胸。经云春脉如弦,其气不实而微,此谓不及,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胀满,此肝虚而其脉证见于春如此也,宜补肝汤。”亦有因劳怒所致。《 临证指南医案• 胁痛》 :“肝著,胁中痛,劳怒致伤气血。川谏子皮、炒延胡、归须、桃仁、生牡蜘、桂枝木。”肝黄三十六黄之一。《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五:“月干黄者,面色青,四肢拘急,口舌干燥,言语赛涩,面目不利,爪甲青色,若背上浮肿,腹胁胀满者难治。”治用烙法及柴胡散、犀角散等方。《 圣济总录》 卷六十一:“病人齿黄,目如丹赤、口燥热渴,气力虚劣,身体青黄,即是肝黄。”治用灸烙法或土浆方及知母汤等。参见黄疽有关条。
肝盛即肝气盛。详该条。
肝虚肝脏亏虚的一类病证。如肝气不足而失其刚强之性,则使人恐惧胆怯。肝不藏血或肝阴亏损,则多梦易惊,卧寐不宁或筋瘩无力、爪甲枯脆等症。《 素问• 脏气法时论》 :“肝病者• 一虚则目肮吭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肝惊出金• 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 。脏腑惊证之一,详脏腑惊证条。
肝厥厥证之一。因肝气厥逆上冲所致的厥证。《 证治汇补• 眩晕》 :“肝厥之证,状如痛疾,僵仆不惺,J 漫则呕吐,头眩发热。宜二陈汤加柴胡、积壳、甘菊、
件卜F 井川
肝785
勾藤、干葛、山桅、生姜。”勾藤散、石膏汤等方均可选用:参见厥证条。
肝遗指肝病而致遗精的病症。《 医宗必读》 卷九:“肝病而遗者,色青而筋疾。”《 张氏医通》 载“肝热胆寒”遗精,用温胆汤加人参、获神、枣仁、莲肉治疗。参见遗精、五脏遗精条。
肝病病名。O 即肝劳。详该条。.《 慎柔五书》 以虫在于肝则成肝疥。治以五凤丸等方。
肝善五善之一。身体轻便,心静不烦,指甲红活,起坐安宁者为肝善(见(外科正宗》 )。
肝寒O 指阳气不足致肝气凝泣,属内寒之证。症见优郁胆怯,倦怠不耐劳,四肢不温,脉沉细而迟。公指寒邪凝滞于肝经。详寒滞肝脉条。
肝蒸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 虚劳骨蒸候》 :详二十三蒸条。
肝痊证名。指筋痰。《 医宗必读• 疾》 :“肝痞者,筋痰也。”详筋疾条。
肝痹病名。由筋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筋痹者。《 素问• 痹论》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圣济总录• 诸痹》 :“肝痹。• • 一肝之合,筋也。故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则舍于肝也。”《 症因脉治• 肝痹》 :“肝痹之症,即筋痹也。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腹大如怀物,左胁凝结作痛。”可用惹仁汤,人参散,革薛丸,补肝汤,泻青丸,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肝痹亦可由肺痹传变而来。《 素问• 玉机真藏论》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参见筋痹条。
肝满肝脉为邪气童滞而满实。症见两胁胀满,睡眠惊骇不宁,小便不通而肿等。《 素问• 大奇论》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肝痈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 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 医学入门• 痈》 :“肝痈,面青,摇头,喜惊,作鸡鸣状。”《 景岳全书》 卷四十一:“面青唇青,两眼上窜,手足挛掣反折,其声如犬者曰肝痈。”《 医林绳墨)卷六以痈症因怒而起,怒不得越,痰涎奎盛,口多喊叫,面青目瞪,右胁作疼而中气作闷者为肝痛。参见痛、五脏痛条。
肝中风病名。又名肝脏中风。指风邪入中于肝经而致的症候。主症为头目晌动,胁痛,常枢楼而行,或踞坐不得低头等。<金匾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肝中风者,头目响,两胁痛,行常枢,令人嗜甘。”(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 :“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 … 。”参见肝脏中风条。
肝中寒肝为寒邪所中,使肝气不舒,疏泄失司引起的病证。《 金匾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千金要方》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恶寒,翁翁发热,面翁然赤,染染有汗,
胸中烦热。”
肝气郁即肝郁。详该条。
肝气实证名。见(外台秘要》 卷十六。即肝气盛。《 灵枢• 本神》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详肝气盛条。
肝气逆肝气郁结,或因怒而引起上逆或横逆的病证。如上逆则见眩晕头痛,胸胁苦闷,面赤耳聋,甚则呕血;横逆则见腹胀、腹痛,暖气吞酸,月经失调等。(素问• 藏气法时论》 :“肝病… … 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治以平肝或疏肝为主。详肝气逆证条。
肝气热肝主身之筋膜,肝热气盛,则肝阴亏损,精气不能淫溢于筋,以致筋挛拘急,发为筋痪。《 素问• 屡论》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痪。”治宜清肝热、养肝血。肝气盛证名。又名肝气实。指肝经邪气盛实的证候。《 灵枢• 淫邪发梦》 :“肝气盛,则梦怒。”《 圣济总录》 卷四十一:“气盛则为血有余,故目赤,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甚则气逆头眩,耳馈颊肿,皆肝实之证也。”肝气盛实,可导致肝火旺盛。参见肝病、肝火条。
肝气虚出《 素问• 方盛衰论》 。同肝气不足。详该条。
肝风痛病名。《 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庙。”马漪注二“其脉若滑,则病肝风庙,外感之邪也。”《 类经》 卷十七:“滑实则风热合邪而为肝风庙,病在筋也。”详风病条。
肝心痛厥心痛之一。因肝病而邪上乘心所致。《 灵枢• 厥病》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 :“歧骨陷处痛,名心痛。• ,一连胁,名肝心痛。”《 张氏医通• 诸痛门》 :“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 ,• … 在血则行之,郁则开之。”可用金铃子散等方。参见厥心痛、心痛条。
肝为泪出《 素问• 宣明五气篇》 。泪出于目,肝开窍于目,泪为肝液所化,故云肝为泪。参见五脏化液条。
肝为语五脏气逆证中,肝气上逆的症状,出《 素问• 宣明五气篇》 。语,语言,特指语言失常。(素问直解》 注:“语,多言也。”肝藏魂,肝气逆乱则多言或言语纷乱,失于常度。临床多见于肝气郁结患者,郁者本沉默寡言,唯郁之甚者则变生语言失常,终及喃喃自语。亦有肝阳亢盛,肝气上逆而暴怒狂言者。肝主目肝开窍于目,其经脉连目系,上至额,与督脉会于巅。肝的精气盛衰,可影响视力的强弱;肝火上炎,可见两目肿赤,肝虚则见两目干涩、视物不明。(灵枢• 脉度》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肝主筋肝主管全身筋膜。筋要赖肝的精气滋养,才能活动有力。《 灵枢• 九针论》 :“肝主筋”; (素间• 六节藏象论》 :“肝者• • ,… 其充在筋。”肝不养筋,
786 肝
七画
、J 功作迟纯,活动不灵。《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丈夫.七)、,肝气衰,筋不能动。”肝阴不足可致筋瘩不湘;川,J 从内动,则可出现拘挛抽筋。参见肝合筋条。肝死脏肝肛真气已绝的脉象。轻按则弱,重按寿手即去,本能复来,或曲如蛇行。《 金匾要略• 五脏夙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厂“肝死脏,浮之弱,按乙如索仁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虫病病名。肝虫指肉虫。《 普济本事方》 卷七:“肝虫如烂杏。”即肉虫病。详该条。
肝血虚又称肝血不足。指肝藏血不足的证候。}州藏血,血属阴,故血虚或肝阴虚均可出本证。临‘长表现有血虚或肝阴虚的见证,并有虚烦失眠,多梦易惊恐,月经不调等症。治宜补血养肝。
肝合胆脏腑相合之一。胆附于肝,肝的余气聚JI 叫,对贮藏和疏泄胆汁,互为作用。肝足厥阴经脉与胆足少阳经脉互相络属。肝为脏,属阴;胆为腑,浦阳一脏一腑,阴阳表里互相输应。《 灵枢• 本瑜:“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临床上肝气热则胆泄日苦;胆火旺盛或肝阳偏亢,都容易有急躁易怒的生状,用平肝的药物,可以泻胆火,用泻胆火的药物,艺J 以平肝,体现了这种相合的关系。
肝合筋五脏与五体相合,肝主要合于筋。《 素间• 五藏主成沦妇“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筋束骨,系于关芍,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须赖肝的精气濡养、素问• 经脉别论》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护筋:”肝的精气足则筋力劲强,关节屈伸有力而灵舌;肝的精气衰则筋力疲惫,屈伸困难。《 素问• 上古;、九论沁•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肝阴虚又称肝阴不足。由慢性耗损或血不养肝听致,也司因肾精不足而致肝肾阴虚。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视力减退、眼干、夜盲、烦躁失眠、经闭、经少等症。治疗以养肝阴或滋养肝肾为主。涸肝阴虚而不能潜阳,每引致肝阳上亢或虚风内动。参见肝阳上亢、虚风内动条。
肝志怒肝为将军之官,其气易急易亢,怒则气匕,故怒为肝志。《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肝… … 在态为怒。”
肝肾丸叹症因脉治》 卷四方。当归身、白芍药、天门冬、生地黄。研末,炼蜜为丸,每服二至三钱,温开水长叁下治肝肾阴虚,小便不利,内热神衰,肌肉黑雯,I . -午咳嗽,脉细数者。
肝炎草见《 云南中草药》 。为青叶胆之别名,详;亥条
肝实证指肝病因邪气盛实所出现的证候。多由气郁、火旺等所致。<脉经)卷二:“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 圣济总录• 。肝脏门》 :. .肝实之状,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或引小腹,忿忿如怒,头目眩痛,目毗赤生瘪肉是也。”《 本草经疏》 :“肝实之证,善怒,怒则气上逆,甚则呕血及飨泄,善太息,忽忽不乐,胁痛,呕血,属肝气逆,肝火盛,肝血虚;发搐,属肝家邪热,热则生风,风主掉眩故也。口赤肿痛,属血热。”方用犀角地黄汤、羚羊角散、甘菊
花散等方。参见肝病、肝实热、肝火等条。肝实热肝热盛之实证。戈千金要方》 :“左手关匕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名曰肝实热也。”治宜清泄肝热结合疏肝解郁。
肝胆郁郁证之一。《 类证治裁》 卷二:“肝胆郁,血燥结核。加味逍遥散。若呐杂吞酸,逍遥合左金汤。”参见五脏郁证条。
肝恶风恶即畏恶。《 素问• 宣明五气篇》 :“五脏所恶:肝恶风。”风气偏胜则肝风易动,眩晕抽掣,故恶风。
肝热证证名二成素间,痪论》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又“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医骗• 发热》 :“恙怒不发,止自摧抑,则肝气不宣,郁而成热,妇人最多此证。证见胸胁胀痛,或飨泄,面青,手足冷.太息不乐,脉沉弦。木郁则达之,宜逍遥散。”丈证治准绳• 杂病》 :“肝热者,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热,寅卯间尤甚。”肝热有虚实之分,参见肝火、肝实热、肝虚热条。
肝热病指肝受邪热所致的病症。《 素问• 刺热篇》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肝乘肺肝邪乘肺,侮其所不肚。《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发热,音音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实际上,临床所指多为肝火犯肺,参见该条。肝乘脾指肝气盛而乘虚犯脾胃。(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腹满,澹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喻昌注:“其证腹满澹语,其脉寸口浮而紧,寸口即气口,脾胃脉之所主也,浮而且紧,即弦脉也,肝木过盛,所以脾胃之土受制也。”今临床所指多包括脾虚见症。参见肝木乘脾土条。肝虚汗证名。见《 中国医学大辞典》 。指肝虚而致自汗之证。《 杂病源流犀烛• 诸汗源流》 :“由肝虚而汗,则必禁其疏泄,宜白芍汤。”参见自汗条肝虚证证名。指肝虚所出现的证候。戈脉经》 卷二:“肝虚,… … 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恺泡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圣济总录》 卷四十一:“肝虚之状,其病面青,善洁善怒,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不欲饮食,恺恺不乐,恐惕如人将捕之。”《 本草经疏》 :“肝虚十证。胸胁痛,属肝血虚,肝气实,因而上逆;转筋属血虚;目光短,属肝血虚,有热兼肾水真阴不足;目翁,属肝热,兼肾水不足;亡血过多,角弓反张,属肝血虚有热;少腹连阴作痛,按之则止,属足厥阴经血虚;偏头痛,属血虚,肝象有热,不急治之,久必损目;目黑暗眩晕,属血虚,兼肾水真阴不足;肥气属气血两虚,肝气不和,逆气与痪血相并而成。”方用沉香煎丸、草拨丸等。参见肝病,肝虚寒等条。
肝虚寒指肝经气虚而寒。寒凝肝脉的部分症状。《 备急千金要方》 :“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若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食,腹胀,慢恺不
七幽
) J 十7 吕7
乐.妇j 、月经不利,腰腹痛,名日肝虚寒也。”治以暖月干或温肝散寒法。
肝藏血出弋灵枢• 本神》 。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肖血量的功能。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贮藏于肝脏,供全身脏腑组织维持正常活动及筋骨运动之需。《 素间• 经脉别论》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吸素间• 五藏生成篇》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主血海,血海是十二经脉之海,故有调节血量的功能。若肝病而失其藏血之职,就会出现多梦易惊、卧寐不宁等症。
肝藏魂出《 素问• 宣明五气篇》 。魂,指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情志活动,为肝所藏。《 灵枢• 本神》 :“随冲往来者谓之魂。”“肝藏血,血舍魂。”若肝不藏血,肝血不足,就可出现梦游、梦语或幻视幻觉等所谓魂不附体的病证
肝中热证证名。指肝脏实热的病证。《 华氏中藏经沁“月干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目疼,腹胀满,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不明,其脉左关阴实者是也。”参见肝实热条:
肝中寒证证名。指肝受寒邪所致的病证。叹金匿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肝中寒者,两臂下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五脏中寒证》 :“肝中寒之状,其人洒洒恶寒,翁翁发热,薰然面赤,染浆如有汗,胸中烦热,胁下挛急,足不得伸。”治宜疏肝散寒为主。选用二柴胡饮、正柴胡饮、不换金正气散等方。
肝气不足指肝之精气不足,亦称肝气虚。《 诸病源候论• 五脏六腑病诸候》 :“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治宜滋养肝肾。
肝气不和肝主疏泄,太过与不及皆为肝气不和。症见急躁易恐,胸胁胀满,甚则作痛,少腹胀痛,妇女则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亦可影响脾胃而出现呕恶、泄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治以疏肝理气为主。肝气不舒指肝的疏泄作用不及,失其条达之性。多由情志忧思郁结所致。症见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精神抑郁,不欲饮食,或口苦,喜呕,脉弦等症治宜疏肝解郁。
肝气犯胃参见肝气犯脾、肝胃不和各条。肝气犯脾五行理论称为肝木乘脾土。由于肝气横逆,疏泄太过,影响脾胃,以致消化机能紊乱。主要证候有头眩、易怒、胸闷、胁痛以及院腹胀痛、厌食、大便泄泻、脉弦等脾虚症状;若主要表现为暖气、吞酸、口区吐等犯胃症状者,则称肝气犯胃。治以健脾疏肝或调和肝胃法。
肝气郁结即肝郁。详该条。
肝气胁痛病证名。见《 医方考)卷五。指因情志不舒,肝气失于疏泄所致的胁痛。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饮食减少,疼痛部位走窜不定,时痛时歇,得暖气则痛胀见宽,如情绪波动其痛加剧,多见
弦脉。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严氏推气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参见气郁胁痛条。肝气逆证证名。指肝脏气机不和,出现匕逆或横逆等证候。《 圣济总录》 卷四十一:‘• 月十‘飞逆则而青多怒。”<类证治裁》 卷二:“胁痛吐血者.肝z (逆也,化肝煎。”义卷三:“怒郁伤肝气逆,解肝煎。”气酉溪书尼夜话录》 谓肝气逆上冲心,热厥心痛者,宜泄肝,药如金铃、延胡、吴英、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肝气卜逆冲肺,拌得协痛,暴l 几气而喘者,宜抑肝,药如吴英川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如肝气横逆乘牌,皖腹胀痛者,治宜培土泄木,用六君子汤加吴笑、自芍、木香;月于狡乘胃,症见院痛呕酸者,二陈加左金丸,或自危、金铃子等。
肝风内动眩晕、抽搐、动摇等风动乙,. } :可、}勺j 几外感风邪者,均属肝风内动。有虚证、买训之分l 趁者称为虚风内动,实者称为热盛动呱。各计L 亥杀肝火上炎指肝火病症中表现于上南』 热象二.兑抖有上冲性特点者,因火性炎上之故参肝火条。肝火犯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仁逆犯帅所致的病证。多见于肺病日久,肺肾阴虚ml 肝人九盛者:证见烦热日苦,头眩目赤,性急善怒,胸胁廊痛,该嗽阵作,甚则咳吐鲜血,舌红,脉弦数。治宜代金平本法。参见木火刑金条C
肝火耳鸣病名。系指耳鸣乙囚于月卜刚卜。’7 「;义者。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盯汤加诚庵心阵鸣条。
肝火耳聋耳聋的一种。指肝火几扰所致的耳聋。〔 医学六要• 耳》 :“肝火,左脉弦急而数,属拼火。其人必多怒,耳鸣或聋。”治宜平肝降火。选用龙flfl 泻肝汤、聪耳芦荟丸等方。参见耳聋条。肝火胁痛证名。指肝气实或‘(郁化火llrlJ 致的叻痛。《 金匾翼• 胁痛统论》 :“肝火胁痛,肝火盛jl ' ll 协痛者,月干气实也。其人气收善怒。经云,肝病者,一百协下痛引少腹,善怒。又云,肝气实则怒足也其休当弦急数实。其口当苦酸,其痛必甚,或烦热或闲,:戈二便热涩不通。”治宜当归龙荟丸或左金丸诈力:参见肝郁胁痛条。
肝火眩晕病证名。《 证治汇补• 眩晕章厂”d 十火眩晕,黑瘦人肾水亏少,肝枯木动,复挟相火,[据高巅而眩晕。”症见头晕头痛,面红升火,日舌日赤,.纷质红,脉弦数。偏火旺者,宜清肝泻火为主,) }」龙!111 . 泻肝汤;偏阴虚者,宜i 兹阴降火,用知柏入味丸等方本症可见于高血压等病症。参见眩荤夭肝火腹胀病证名:指肝火克脾、’又机小畅所致的腹胀。丈症因脉治》 卷三:“肝火腹胀之症,目睛黄,两胁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或左边胀甚,小便赤,夜不得寐。”多因恼怒、酒热伤肝,月十二亡佛郁,气机不利所致。治宜泻火疏肝为主。宜清肝饮、丙月于汤、左金丸等方。参见腹胀、内伤腹胀条。肝为刚脸见《 临证指南医案• 郁》 。肝体阴向用阳,喜条达舒畅,既恶抑郁,也忌过亢。肝为将军夕
788 肝
七画
官,其刚强之性,主要体现在肝气方面。肝气太过,易于急躁、发怒;肝气不足,则使人恐惧胆怯。肝生于左出(素问• 刺禁论》 。其义有二:① 谓肝气主升。根据左升右降的理论,故肝的行气部位在左:元• 滑伯仁《 十四经发挥》 :“肝之为脏… … 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② 《 素问》 原文“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两育之上,中有父母… … ;”所论,均属古人认为胸腹体表刺禁之要害,并非指脏器的位置。
肝主升发肝气的一种作用。肝的功能正常时,如春天树木,充满生机,表现升发之象。但升发太过,则为肝阳上亢,反会出现头痛、眩晕等证候。肝主血海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 素问• 五藏生成论2 工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参见肝藏血条。
肝主谋虑指肝辅佐心神参与思维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气健旺,始能沉着而深谋熟虑;反之,“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灵枢• 本神))
肝主疏泄疏泄,升发透泄之意。肝气有升发透泄作用,能舒畅全身气机。如精神抑郁,可使肝气郁结,甚至影响气血流畅而发生疼痛;肝又能助脾胃消补运化;妇女的月经和男性的排精,也与肝的疏泄有关:
肝血不足即肝血虚。详该条。
肝阳上亢又称肝阳偏旺。由肾水亏损不能滋养肝木,或肝阴不足,阴不潜阳所致。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头痛、面赤、眼花、耳鸣、口苦、舌红、脉弦细数等症:治宜滋阴平肝潜阳。
肝阳上逆即肝阳上亢。肝气以疏泄、畅达为顺,升泄太过则亢,亢则逆。若病证表现为上亢,则称上逆。此外,也有表现为横逆而乘脾,下逆则肇肿、庙痛等。参见肝阳上亢条。
肝阳化火是肝阳上亢的进一步发展。阳亢则热,热极则生火。有阳气上逆的特点。参见肝火条。肝阳头痛病证名。指肝阳仁扰所致的头痛。<类证治裁• 头痛》 :“内风扰巅者,筋惕,肝阳上冒,震动髓海。”症见头角及巅顶掣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脉弦等。治宜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珍珠母丸等。《 医醇腾义• 诸痛》 :“有因于火者,肝阳上升,头痛如劈,筋脉掣起,痛连目珠,当壮水柔肝,以熄风火。”用羚羊角汤、龙胆泻肝汤等方。本证常见于高血压病、血管性头痛、眼原性头痛等疾患。参见头痛条:
肝阳眩晕病证名。指因情志不舒,烦劳过度,肝阴暗耗,而致肝阳上潜引起者。症见时时头晕头痛,睡眠不宁,容易激动,脉弦。治宜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等方。肝阴偏虚者,心烦少寐,舌红少苔,宜滋养肝肾之阴,用二至丸、祀菊地黄丸。肝阳眩晕之火旺者,则为肝火眩晕。详该条。本证可见
于高血压等疾病。
肝阳偏旺即肝阳上亢。详该条。肝阴不足证名。由热灼阴伤,肝脉失养所致。见于急性热病后期。症见头晕,眼干,视物不清,手足心热或麻木等。见于维生素A 缺乏症,传染性后脑炎及中毒性脑病所致之目盲,视神经萎缩等。治宜滋阴养肝。用祀菊地黄丸,或石解夜光丸加减。详肝阴虚条。
肝郁胁痛证名。指气机郁结所致的胁痛。多由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阻络痹所致。《 金匾翼• 胁痛统论》 :“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两胁骨疼痛,筋脉拘急,腰脚重滞者是也。”甚则可见胁痛难忍,或胁腋牵痛,烦躁易怒等。肝郁日久并能化火。治宜解郁理气为主,兼以清泄郁火,如积壳煮散、金铃子散、调肝散、小龙荟丸等方。参见肝气胁痛、肝火胁痛条。
肝郁黄疽病证名。见《 诊余集• 黄疽》 。其症“忽然呕吐,发热,遍体疼痛,热退则面目俱黄,此宜从疏肝理气,利湿健脾自愈,又不可用温热也。”参见黄疽有关条。
肝郁脾虚指肝气郁结,引起脾胃虚弱,其中主要为消化功能减弱的病变。症见胁痛、厌食、腹胀、大便塘泄、四肢怠倦等。参见肝气郁结条。肝肾亏损即肝肾阴虚。详该条。肝肾同源五脏相关理论之一。也称乙癸同源。O 肝阴和肾阴互相滋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故称。此义最为通用。公肝和肾均内寄相火,且相火源于命门。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产生的。.和虚实补泻有关。如<医宗必读》 :“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可备一说。
肝肾阴虚又称肝肾亏损。指肝阴和肾阴俱虚的病变。肝阴和肾阴互相滋生,肾阴不足可以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也会使肾阴亏损,临床所见多具有阴虚内热的病变特点。症见眩晕、头胀、视物不明、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遗精、失眠、腰膝酸痛,舌红少津,脉弦细无力等。治宜滋养肝肾或滋水涵木去。
肝肾相生指肝和肾有互相滋养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故云。参见肝肾同源条。肝肾虚肿身肿类型之一。《 症因脉治》 卷三:“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此肝肾经真阳虚肿,即<内经》 ’肾水症也。肝肾虚肿之因.肝主施泄,‘肾主闭藏,肝肾之真阳不足,不能司其开阖,则小水不利。若阴精素虚,色欲太过,肝肾之真阴不足,虚火烁金,小水亦不利。《 内经》 所云,关门不利,聚水而生病也。”脉迟弦为肝肾真阳不足,脉细数为肝肾阴虚,治宜选用金匾肾气丸、河车丸、人参固本丸、家秘肝肾丸等方。参见身肿、水肿条。
. . .州口目.. . . . .口..口一一.. -川.姆.. . .
七画
肝789
肝肾虚胀病证名。指肝肾亏损,小便不利所致的小腹张。《 症因脉治》 卷三:“肝肾虚胀之症,腰软作痛,痛连季协,小便常涩,气怯消瘦,小腹胀冷。”多因肝肾不足,气化无权所致。治宜补益肝肾为主。腰软常痛,宜大造丸溶化龟鹿二仙胶为丸;小便常墙,小腹胀冷,宜金匾肾气丸;真阴虚,脉数内热者,宜家秘肝肾丸。参见腹胀、内伤腹胀条。
肝经风痰痰证之一。见《 不居集》 卷十七。即风痰。详见该条。
肝经失血病证名。(不居集》 卷十三:' ‘肝经失血:肝藏血,因怒而动血者,属于肝。”症见失血鲜红或癖黯,躁扰喘急,面青脉弦。挟肝火则伴见烦热不宁;挟肝气则伴见胸肋痛满。治宜疏利、降火、行气等法;选用柴胡桅子清肝散、畅郁汤、赤获菩汤等方。参见失血条。
肝经实火即肝火的实证。参肝火、肝火上炎各条。
肝经咳嗽病证名。指肝病犯肺所致的咳嗽。《 症因脉治• 咳嗽》 :“肝经咳嗽之症,咳则两胁下痛,痛引小腹,或寒热往来,面青色,筋急,此肝经咳嗽。”多因木气佛郁,肝火刑金,或肝经少血,肝气亏损,木燥火生所致。《 校注医醇剩义• 咳嗽》 :“肝经之咳,痰少胁痛,易怒头眩,丹青饮主之。”(丹溪心法,咳嗽》 :“嗽而胁下痛,宜疏肝气,以青皮挟痰药,实者白芥子之类,在后以二陈汤加南星、香附、青黛、青皮、姜汁。”亦可用泻青各半汤、柴胡饮子、加味逍遥散等方。参见咳嗽条。
肝实热证证名。指肝经邪热炽盛的病症。《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一:“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名曰肝实热也。”《 太平圣惠方》 卷三:“夫肝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致心下坚满,两胁痛引小腹,忿忿如怒。气逆目眩,为血有余,即目痛,眼普赤,生瘪肉,阳毒所致,恺慢先寒而后热,颈直背强,筋急不得屈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肝胆经虚实寒热证治》 :“肝实热,阳气伏邪。胁痛,忿忿悲怒,发热,喘逆,满闷,目痛,视物不明,狂悸,非意而言,乍宽乍急,所作反常。”《 杂病源流犀烛• 目病源流》 :“肝脏积热,先患赤肿,疼痛,怕日羞明,泪溢难开,忽生黔膜,初患一目,渐及两眼。”治宜泻肝清热为主。选用竹沥泄热汤、泻肝汤、泻青丸等方。
肝胃不和亦称肝气犯胃。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导致胃失和降。证见胸胁胀满,善太息,胃院胀满作痛,暖气吞酸,嘈杂或呕恶,苔薄黄,脉弦等。治宜调和肝胃法。
肝胃气痛病证名。见(柳选四家医案• 环溪草堂医案》 。指情志郁结,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 类证治裁• 胃院痛>: “因肝乘胃而脱痛者,气冲胁胀,当辛酸制木,吴英、白芍、青皮、木瓜、厚朴、延胡、金橘。”参见胃气痛、气郁脱痛条。
肝胆俱实指肝胆俱有实邪奎塞其经,甚而横逆犯脾胃。《 备急千金要方》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若胃胀呕逆,食不
消,名曰肝担俱实也。”
肝胆湿热指湿热之邪,蕴蒸于肝胆的病变。主要证候有寒热、日苦、胁痛、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厌食、皮肤巩膜发黄、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弦数等。多见于急性黄疽型肝炎、胆道感染等疾患。治宜清热利湿,疏泄肝胆。
肝逆头痛病证名。指肝气上逆所致的头痛。《 素问• 脏气法时论》 :“肝病者,… … 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证治准绳• 头痛》 :“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症见头痛日眩、耳聋,颊赤,胁肋胀痛,脉弦等。治宜疏肝降逆为主,用沉香降气散、苏子降气汤、小柴胡汤、养正丹等方。参见肝阳头痛、气逆头痛条。
肝热自汗自汗证之一。(证治汇补• 汗病章): “肝热自汗,口苦,多眠。”治宜清肝为主,用逍遥散加减。参见自汗条。
肝热恶阻证名C 多因素性急躁,孕后血聚养胎,阴血益虚,肝火犯胃。症见呕吐苦水,或食入即吐,眩晕口苦等。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呕,用加味温胆汤(陈皮、半夏、获答、甘草、积实、竹茹、黄琴、黄连、麦冬、芦根、姜、枣)。
肝热淋症病名。指淋症因肝火阻滞下焦所致者。见罗应章《 经验医库• 搜淋)。症见小便淋漓,溺出痛如刀割,或见阴肿,心烦,脉细数。宜用止痛四物汤。参见淋条。
肝热疾软病证名。指恼怒伤肝,肝气佛郁,木燥火生,筋膜干急所致的痞症。《 症因脉治》 卷三:“肝热痰软之症,汁溢口苦,两胁攻刺作痛,筋膜卜急,筋缩而孪,此《 内经》 肝热痪弱之症也。”治宜疏肝理气,滋水涵木,舒筋活络等法,可用清肝顺气饮、家秘肝肾丸、补肝丸、舒筋活络丹等方:参见屡、筋屡条。肝热搐溺病证名。见《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肝常有余,肝热易发搐作栩,脉洪实者,为热胜,宜泻青丸。
肝脏中风亦称肝中风。泛指风邪入中于肝发生的症候。(太平圣惠方• 治肝脏中风诸方》 :“夫肝中风者,是体虚之人,揍理开疏,肝气不足,风邪所伤也。其候筋脉拘挛,手足不收,厉风人肝,坐踞不得,胸背强直,两胁胀满,目眩心烦,言语警涩者,是肝中风候也。”参见肝中风条。
肝脏积热病证名。见《 世医得效方》 卷16 。主因肝脏积热而起,亦有兼受风邪者。症见眼口“赤肿疼痛,怕日羞明,泪溢难开,忽生翁膜,初患一目,渐及两眼”(《 杂病源流犀烛》 卷22 )。治法:肝热重者,宜清热泻肝,用洗肝散酌加龙胆草;风热重者,宜祛风清热,用密蒙花散加减。
肝病证治见西溪书屋夜话录条。肝虚目暗证名。见《 世医得效方》 卷十六。指因肝虚引起的目视昏暗不清。“肝虚日暗,远视不明,眼花频起”(《 杂病源流犀烛》 卷二十二)。宜养肝明目,用补肝散(<杂病源流犀烛》 方)加减。为多种内障眼疾常见之候。
79 ( ) ‘碑七肝虚胁痛证名、指肝气虚或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听致的胁痛气医学入门• 胁痛》 :' ’虚者,肝血虚也.痛l ) llj 悠悠不止,耳目吭馈,善恐如人将捕,五物汤相华胡梢,夕戈瓦积散去麻黄加青木香、青皮”《 金匾翼• 目干唯协痛》 :“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细急,; { l 二明叶猫布协叻,阴J 盆l 肛燥,则经脉失养而痛,其欢胁卜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枯色青,遇劳即井,,左忍次即发者是也,滑氏补肝散。”《 医钞类编• 胁线广j 、:‘• fJF 气不足,两胁厂痛,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心晚痛,门不明了,爪甲枯,口面青,宜补肝汤。”、卷牟尊十{外卷七:“肝虚胸痛引胁背,宜补肾六味忆加,! :膝、泞乌。”参见胁痛条。
肝虚热证证名。《 杂病源流犀烛• 虚损席嚓源人、:' ' l1l :热,按至肌肉之F ,骨之L 乃得,肝主筋也,亩咖眼‘:共必兼多怒多惊,便难,转筋挛急,四肢困热,;沁i 同,筋痞不能起,头痛,耳聋,… … 胃眩.多绝”治宜养肝清热为主。可用柴胡饮子等方参见劳热茶
肝虚雀目病名一见(世医得效方》 卷十六。即肝虑雀日内降详该条。
肝虚寒证认l :名二指素体阳虚,肝脏亏损所出现的证候《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一:“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慢恺不乐.妇人月经不利,嗯腹痛,名曰肝虚寒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肝胆经虚买寒热证治》 :“肝虚寒,两胁满,筋急,不得太息,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慢恺不乐,四肝冷,发抢心咆痛,} 1 和吧陈吭,或左胁偏痛,筋痞,脚弱。”治宜补肝为找,色以i 盈通:选用补肝汤、补肝细辛散、防风补煎、加减人君子汤等方。
肝常有余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肝为风木之映.其性刚而不柔,旺龄春,春乃少阳之气,可使万物生发和成长。明• 万全根据自然界的这种春生夏长的现律,认为阳气自然有余。小儿犹如草木之芽,受‘七初‘}屯,工七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已。说明小几生1 赴发育迅速,在生理上正是肝常有余的体现。同时存病理卜他还认为“五脏之中肝有余”。因为肝属木,木尘欧,肝有风则目连荆,或直视大叫,筋急项强,才畜锅牵引,尤其小几察纯阳,感受病邪,每易嚣张,邪,{ :交争则剧,最易出现壮热惊搐之证。如同一痢1 欠,' r 戈人则较缓和,小儿每多发病急暴,高烧抽搐;同一发烧,有的仅是一般发热,便致抽搐痉孪;有的本是伪风病证,由于风为阳邪,化热最速,小儿既不堪时邪之稽留,又难耐高烧之播灼,以致一时热甚风尘,陡然出现惊搐不已,抽掣神昏之象;有的本是积滞病证,;盛化转输不利,一时阴阳平衡失调,卒然出现神古件几,惊掣抽搞之象;龙其小儿神气怯弱,邪Fr ) l 深/、,内陷心包则惊悸神昏,肝风内动,则抽搐瘪垃、,月臼代心火,交相煽动,易致火热炽盛,真阴内亏,处不济刚,筋脉失养,故惊搐神迷不已,甚则角弓反张以卜均为肝常有余现象,所以在治疗上有“肝则有,; q 无辛卜”的论点铆
肝脾不调指肝脾两脏功能失调,生理上.肝气疏
画
泄条达,有助于脾气升发健运。若肝气郁结,失其疏泄之职,影响脾胃正常健运,可致肝郁脾虚;若肝气亢盛,则可横逆而侵犯脾土,称为肝木乘脾土,脾与胃相表里,一脏一腑,因而引致肝气犯胃或肝气犯脾的证候。以上三种统属肝脾不调。参见肝郁脾虚,肝气犯脾、肝气犯胃各条。
肝木乘脾土五行学说中,肝属木,脾胃属土。凡肝气过亢,疏泄太过,影响脾胃者称之。详见肝气犯胃条:
肝气犯胃方《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二方乌药汁七匙,积壳汁、木香汁各五匙,白芍药汁几t - 匙,灶心土一钱,炒砂仁三分。将后二味煎汤,冲诸汁服。治食痹,胃痛L 支两胁,里急,饮食不F ,月两咽不通,食入即痛,吐出乃止。
肝火不得卧内伤不得卧之一。指肝火扰动心神所致的不寐症。(症因脉治》 卷三:“肝火不得卧之症,胁肋时胀,夜卧常惊,口渴多饮,腹大如怀,小腹季胁牵引作痛,痛连阴器。”治宜平肝清火,如用疏肝散,四物汤加山桅、川连,龙胆泻肝汤,家秘肝肾丸等方。参见不寐条。本证可见于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及肝胆疾患等出现的失眠症。
肝体阴用阳体,指实体或实质;用,指作用或机能。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属阴:肝主疏泄、升发,内寄相火,又主管筋的活动,病变时容易动风化火,其作用属阳。故有此说(见《 临证指南医案• 肝风》 )。
肝气郁结不孕不孕症型之一;见陆成一<女界须知》 。因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血不和,冲任胞脉失于资助,不能摄精成孕,多伴有情志抑郁,胸胁不舒,乳房胀痛,月经失调等症。治宜疏肝解郁,养血调经。方用开郁种玉汤(《 傅青主女科》 :白术、妙自芍、获等、丹皮、香附、花粉)。
肝风目暗内障证名。《 秘传眼科龙木论》 :“初患之时,眼朦昏暗,并无赤痛,内无貉膜… … 后亦变为青盲。”为肝肾不足引起的内障眼疾常见之候,宜滋补肝肾,用补肾丸加减。
肝火五更泄泻五更泄的一种。因恼怒伤肝,肝气佛逆化火所致。<症因脉治• 肝火五更泄泻》 :“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每至五更,小腹左角汛,急欲登厕,火性急速,一泻即止:”脉多弦数或洪大。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柴胡桅连汤、左金丸、桅连戊己汤等方C
肝足厥阴之脉出(灵枢• 经脉》 。即足厥阴肝经。详该条。
肝郁经行先期经行先期证型之一。出(妇人良方大全》 卷一。多因情志抑郁,念怒伤肝,肝郁化热迫血妄行,冲任失守所致。症见经期提前,经量时多时少,色红或紫,或稠粘有块,乳房及小腹胀痛不舒,烦躁易怒等。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桅逍遥散。
肝肾亏损痛经痛经证型之一。见‘中医妇科学讲义》 。多因素体虚弱,早婚,分娩过多,损伤肝肾.
肝月1 : 791
散或生肌玉红膏外搽,陈旧者先以枯痔散腐蚀,再以生肌散收口。其它如封闭疗法、手术疗法等均可随症采用。
肛痪病名。即肛漏。详该条。肛漏病名。又名肛凄、漏疮。多因肛门周lBl 痈疽溃破久不愈而成;或由肛管直肠内壁的感染发展
一一精小调冬早肾出疾滋蝶
热,犯脾聚湿,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伤冲任带脉所致:症见带F 淋沥不断,色黄或赤白相兼,粘稠味矣,胸乳胀闷不舒,精神抑郁易怒,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尿色黄等。治宜泻肝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或用白头翁25 克、黄柏15 克、苦参20 克,水煎服,日二几次:
肝虚雀目内障病名。见《 秘传眼科龙木论》 。亦作肝虚雀目多因后天失养,脾失健运。小儿多患:“肝虚血少,… … 小儿因疮得之”(《 世医得效方》 卷十六):症初起,入暮则视物不清,天晓复明,眼干涩羞明,频频眨动:失治可致黑睛萎软糜烂,甚则溃破而成蟹睛,常导致失明相当于今之维生素甲缺乏性眼病:治宜健脾益气,杀虫消府,用肥儿丸或猪肝散加减
肝足厥阴经病证病证名。指足厥阴肝经经气异常所致的病症。《 灵枢• 经脉》 :“肝足厥阴之脉,… …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挽仰,丈夫瘦病,妇人少腹神,甚则隘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飨泄,狐病,遗溺,闭瘾。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衰,以经取之:”《 脉经• 肝足厥阴经病证》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又:“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痛肢满:”又:“肝病者,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眠吭,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此外,尚列举r 肝中风、肝胀、肝著、肝痹、肥气等多种病证:参见肝病有关各条。
肝郁经行先后无定期见《 中医妇科学讲义》 。经行先后无定期证型之一。多因悉怒伤肝,肝郁气乱,气乱则血亦乱,冲任胞宫蓄溢失常。症见经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稠粘,抑郁不乐,时欲叹息,胸乳胀闷不舒,或小腹胀痛等。治宜舒肝解郁方用逍遥散、柴胡舒肝汤等。
肛即肛门。详该条。
肛门又名魄门、后阴、谷道。简称肛:《 证治要诀厂“肛门者,… … 又曰魄门。”参见魄门条肛肿病证名。见吃医宗金鉴•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又名翻肛。即肛门红肿翻出。多因小儿积热太盛,下移大肠,流注肛门,或因大便困难,便时努力攻胀,致使肛门红肿翻出。治宜清热通便。用调胃承气汤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外用荆芥、生葱煎水洗
而来。症见肛周有疮口并与管道相通,常流脓水,疼痛或痛痒,缠绵不愈。若患处肿硬痛,疮日凸起,脓液稠厚,病体尚壮者,属实症;管道软陷,疮日111 进,脓液稀薄,病体虚弱者,为虚证:本病以外治为i 认如挂线、手术或插药线等均可随症采用内治为辅,实证可服消漏丸,虚证宜扶正、托里、解毒,辨证施治。又因漏管波及范围不同而有单纯与复杂之别,但治疗上则大同小异。
肛门内合病证名;即初生婴儿肛门闭锁、狡窄《 疡医证治准绳》 卷六:“凡初生JL 不大便,若川按辛仍不通者,即是肛门内合。”,小儿生后.造儿划班广}内合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热毒塑盛,结于肛门,无复滋润,以致肛门特别狭窄,称“锁肛”:、一_是由于生理缺陷,出生就肛门被膜遮闭,无隙叮通,称“无谷道”属于热毒奎盛者,宜泻热解毒之剂,如大黄、槟榔、P . ' 明粉之类;属于脂膜遮闭肛门者,必须立即采取r 太治疗。参见闷脐生条。
肛门皮包病名。《 医门补要》 卜卷:“初生婴儿”l : 门有薄皮包裹,无孔。用剪刀剪开薄皮,以药速以终血,则肛自通。”即低位的先天性肛门闭锁症肛门痒痛证名。又称肛头痒痛。《 杂病源流犀烛• 脱肛源流》 :“肛门痒痛,湿与火病也大肠有湿,流注于肛门,则作痒。宜秦苏羌活汤其或’}虫,l 茹痒难当,治法与虫痔相同。宜神应黑玉丹、篇蓄汤;外以苦糠根煎汤熏洗。大肠有火,郁闭不宣,则月l : IJ 作痛。宜七圣丸、芡白丸。”参见肛头痒痛条肛头痒痛证名。又称肛门痒痛。指肛门作痒或痛。多因大肠湿热风邪流注或因虫扰所致《 类证治裁• 脱肛》 :“肛头痒,朴硝煎汤熏洗”又:“月l 头痒痛,风湿火兼病也。大肠受湿,流注肛头,则作痒,秦芙羌活汤;得风与湿热,则生虫而痒,冲应黑代丹、篇蓄汤,外以苦糠根煎汤洗;若虫蚀其肛,则匕行有疮,化璧丸;大肠有火,则肛门作痛,七圣丸、秦井自术丸;甚或便燥,肠头努出,下血,当归郁李仁汤”本证可见于肛管疾病、烧虫病等。参见谷道痒、月l 几
792 时肚
31
门痒痛等条。
肘由肪骨的远端和前臂的尺骨、挠骨的近端而构成的肘关节。能作伸屈运动。《 灵枢• 经脉》 :“大肠手阳明之脉• • ,一循臂上廉,入肘外廉… … 。”肘尖O 骨名。即尺骨鹰嘴。(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时骨者,吃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 … 若跌伤其肘尖向上突出。”.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 :“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 奇效良方》 列作奇穴,名肘尖。位于肘关节后面,鹰嘴突起之尖端处,屈肘取穴。一说肚骨内上跺高点处名小肘尖(《 外科大成》 )。主治凛病,疗疮痈肿等。艾炫灸3 一5 壮;艾条灸5 一10 分钟。肘网指肘部感到如罗网一样牵急不舒。《 灵枢• 经筋》 :“手少阴之筋,… …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时网。”《 类经》 注:“网,如罗网之牵急也。”
肘后肘部的外缘。《 灵枢,沦疾诊尺》 :“肘后独热者,肩背热。”《 类经》 卷五:“肘后,外廉也。手太阳之所行,故应于肩背。”
时所指肘所在之处,即肘背部位。《 灵枢• 论疾诊尺》 篇:“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类经》 注:“肘,臂膊之节也。一曰曲池以上为肘:时在上,手在下,故肘应腰上,手应腰下。”肘骨骨名。又名鹅鼻骨。出《 灵枢• 卫气》 。指构成时关节的骨。包括肚骨远端和尺、挠骨近端的关节面。(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肘骨者,屹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俗名鹅鼻骨。”
肘俞经外奇穴名。见《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位于时关节后面,鹰嘴突起与挠骨小头间之凹陷处。主治肘关节疾患。直刺0 . 3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肘前肘部的内缘。《 灵枢• 论疾论尺》 :“时前独热者,膺前热。”(类经》 卷五:“肘前,内廉也。手三阴之所行,故应于膺前。”
肘热证名。指肘部或肘前、后有发热感觉。《 灵枢• 论疾诊尺》 :“对所独热者,腰以上热;. .• … 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类经)五卷:“时前,内廉也,于三阴之所行,故应于膺前;肘后,外廉也,手太阳之所行,故应于肩背。”参见发热条。肘挛证名。指肘关节拘挛,难以屈伸。《 灵枢• 经脉》 :“手少阳之别,• ,• … 病实则肘挛。”马漪注:“邪气有余而实则为肘挛。”参见孪、拘挛条。
肘痈病名。出《 外科大成》 卷二。指生于肘部的痈:由心肺两经风火毒邪凝结而成。肘部高肿锨热疼痛,活动受限。治法见外痈条。
肘椎经外奇穴名。出《 肘后备急方》 。位于腰部,取穴时,患者俯卧,垂肘贴身,以两肘尖连线与后正中线交点旁开左右各1 寸处。主治霍乱吐泻,心腹痛胀等。艾灶灸3 一7 壮。近代<瑜穴学概论》 谓
迎
中间一点亦是穴,共3 穴。
肘骼经穴名。代号LllZ 。出《 针灸甲乙经》 。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上臂外侧,肤骨外上裸的上方.胧三头肌的外缘,肪挠肌的起始部;或于曲池穴
外上方1 寸,肪骨边缘处,屈肘取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挠神经;并有挠侧副动、静脉通过。主治肘臂疼痛、拘挛、麻木,凛病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炫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肘后方见肘后备急方条。
肘后痈病名。出《 疮疡经验全书》 卷三。又名发臂毒。系生于肘后之肿毒。在肘后内侧者称内肘毒;在肘后外侧者称外肘毒,均由风火郁结,气血凝结而成。证治参见无名肿毒条。
肘背瘤病名。即生于肘部上端的肿瘤。见清• 高梅溪《 外科图说》 卷三。
肘后偶钞医案著作。2 卷。清,黄凯钧撰。系(友渔斋医话》 的一部分。内容多为内科杂病,时病重症治验。对病因、病证,服药后病情变化阐述较清楚,立方遣药灵活,辨析疑似之证亦较详明。肘骨出臼病名。见(陈氏秘传》 。即肘关节脱臼。详手臂出臼条。
肘后备急方方书名。简称《 肘后备急方》 。8 卷。晋• 葛洪撰。约成书于三世纪。本书是作者将其所撰(玉函方》 (共100 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最初名《 肘后救卒(一作卒救)方》 ,后经梁• 陶弘景增补录方101 首,改名<(补阀)肘后百一方》 。此后又经金• 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 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名《 附广肘后方》 ,即现存的《 肘后备急方》 。全书共73 篇(现缺其中3 篇),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法,并略记个别病的病因、症状等。所选方药大多简便有效,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晋代以前的民间疗法的一些成就,起了普及医疗的作用。建国后有排印本。肘尖向上突出病名。出《 医宗金鉴》 卷八十八。即肘关节后脱臼。详手臂出臼条。肚腹部的俗称。(金匾要略• 腹满寒庙宿食病脉证治》 :“此人肚中寒。”
肚角推拿穴位。见明• 周于蕃《 小儿推拿秘诀》 。位于脐下两旁。治腹痛,止泄泻。《 厘正按摩要术• 立法》 :“肚角在脐之旁,用后掌心按之,治腹痛,亦止泄泻。”
肚带出杨子建(十产论)。即脐带。详该条。肚拉见《 四川中药志)。又名双参、都拉参、对对参、土败酱。为川续断科植物西南囊苞花Triplostegia glandulifera wall .的根。分布甘肃、陕西、湖北、四川、云南。苦、微甘,平。补肾健脾,活血调经,止血。① 治肾虚腰痛,阳萎,遗精,崩漏,带下,月经不调,风湿性心脏病。煎服:9 一15 克。② 研末敷治创伤出血。
肚胀即腹满。《 伤寒明理论》 卷一:“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详腹满条。
肚痈病名。出《 疮疡经验全书》 卷三。即腹皮痈。见该条。
肚褒病名。即食瘾的俗称,见《 证治准绳•
病》 。详心痊、食瘾条。
中仄辞八
肚脆肠793
g
肚门痛病名。见《 外科大成)卷二。指生于大腿后面的痈。证治见外痈条。
肚皮青黑病证名。腹部皮肤忽现青黑的证候。咬保婴易知录》 :“小儿百碎内,忽然肚皮青黑,乃气血失养,风寒乘之,危恶之候也。百碎外亦有此证。”脆(yl 乙)膊胞同脂。详胳膊条。
肠见《 灵枢• 肠胃》 。消化道的一部分。有小肠、大肠之分。参见各该条。
肠山见伤山条。
肠风病名。《 素间• 风论): '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飨泄。”系指一种以便血为主症的疾病。后世用其名而含义不一。① 指大肠久积风冷所致的便血。戈太平圣惠方》 卷六十:“大肠中久积风冷,中焦有虚热,… … 风冷热毒,搏于大肠,大肠既虚,时时下血,故名肠风也。”可用卷柏散、内补散等方。② 泛指内痔、外痔、举痔、脱肛、肛痰出血。《 世医得效方• 大方脉杂医科》 :“槐角丸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粪后有血名内痔;大肠不收名脱肛;谷道四面弩肉如奶名举痔;头上有孔名痰。”③ 指因风邪而便纯血鲜红的病症。《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亦称为风利。《 证治汇补• 下窍门》 :“或外风从肠胃经络而入害,或内风因肝木过旺而下乘,故曰肠风。”其症便前出血如注,颜色鲜红,肛门不肿痛,或见腹痛、肠鸣。外风可选用槐角丸或柏叶汤;内风宜选用胃风汤或人参胃风汤。④ 指以湿热为主因的下血。《 杂病源流犀烛• 诸血源流》 :“肠风者,肠胃间湿热郁积,甚至胀满而下血也。宜槐花散,或四物汤加阿胶、山桅、地榆。而其条分缕判,则有风入大肠,留滞不散,挟湿而成者,宜加减四物汤;有阴分虚,血不循经而成者,宜四物汤、地榆散合用。”参见便血有关条。
肠红证名。见《 鸡鸣录• 后阴病》 。指大便出血。可因湿毒癖热留注大肠或脾阳不振,统摄失司所致。湿蒸热毒,多见下血鲜红;痕热留注,多见血块紫殷。治宜清热化湿,和营消痕,选用地榆散、芍药汤等方。脾失统摄,多见血出稀淡,院痞腹胀,难于饮食,舌淡苔白,脉形沉细等,治宜健脾温中,选用黄土汤、归脾汤等方。亦有因痔疾所致者。可选用罗汉散,用参三七或红枣,或稻根须煎汤调服。参见便血有关条。肠鸣证名。出《 素问• 藏气法时论》 。又称腹鸣。《 张氏医通• 大小府门》 :“《 内经》 肠鸣有五。一曰脾虚。经云,脾虚则腹满肠鸣,飨泄,食不化。权实理中汤加木香。二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六君子汤加木香。三曰邪在大肠。经云,肠中雷鸣,气上冲胸,邪在大肠。半夏泻心汤。四曰土郁。经云,土郁之发,肠鸣而为数后是也。平胃散加半夏、木香、获菩。五曰热胜。经云,少阳在泉,热淫所胜,病腹中肠鸣,气上冲胸。草苗木香散。《 金匾)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腹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东垣云,如胃寒泄泻,肠鸣,于升阳除湿汤中加益智、半夏各五分,生姜、大枣和煎。丹溪云,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乃火激动其水也。二陈加芬、连、山桅;不应,用胃答汤加减。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
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灌灌如囊裹浆水之病也。草劳丸加木香。”
肠泻病证名。<医林绳墨• 泄泻》 :“肠泻则疼,或腹痛肠鸣,痛一阵而泻一阵也。此由脾气不利,阴寒留滞。宜以升提其气,又兼温而养之。”参见泄泻、脾泻条。
肠屈经穴别名。出《 铜人偷穴针灸图经》 。即腹结,见该条。
肠垢证名。指大便时排出的腐浊垢腻物质。多因湿热邪毒郁滞肠道所致。《 诸病源候论• 痢病诸候》 :“肠垢者,肠间津汁垢腻也。”便肠垢,可见于热痢。协热利等。《 杂病源流犀烛• 痢疾源流>: “其冷热蕴结肠胃间,滑泄垢腻者,名肠垢,即为热痢,宜答连芍药汤。”(伤寒捷诀• 肠垢鹜塘): “凡伤寒自利,有因三阳传阴经而下利者,为协热利。协热利者,日肠垢,脐下必热,宜黄琴汤、葛根汤主之。”参见便肠垢、热痢、协热利等条。
肠胃.解剖学同名器官。① 胃与肠的合称。(灵枢• 平人绝谷》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② 泛指口至肛门的消化道。《 灵枢• 肠胃》 :“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公《 灵枢经》 篇名。本文主要叙述肠胃之大小长短及其部位和容量,故名。内容根据当时简朴的解剖学知识和度量法来论述人体从口唇至广肠这一消化道中各部分,并对胃肠道的纤曲、回环、迭积的形状作了描述。
肠结O 经穴别名。出《 干金翼方》 。《 铜人输穴针灸图解》 作腹结穴,见该条。.病名。见《 医学衷中参西录》 (1957 年重订版)第一册卷三。指因怒后过食生冷硬物而致肠道阻塞不通的病症。即肠梗阻。
肠绕即归来穴。《 针灸集成》 :“肠绕二穴,在挟玉泉(即中极穴)两旁相去各二寸,主治大便闭塞,灸以年为壮。”
肠绝危重证候之一。《 脉经•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 :“病人肠绝,六日死… … 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肠痈病名。出《 素问• 厥论》 。即肠内生痈并腹部疼痛的病症。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而致胃肠运化失职,湿热内奎所致。(金医要略》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初起小腹疼痛,脉礼数者,用大黄汤(大黄、朴硝、丹皮、白芥子、桃仁)下之;肠痈溃后,腹痛,小便似淋,宜托而补之,用七贤散(获菩、山药、牡丹皮、山茱英、熟地黄、人参、黄茂)。因其发生部位不一,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的不同。包括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证治参见各条。肠痔病名。《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四:“肛边肿核痛发寒热而血出者,肠痔也。”即肛门周围脓肿而伴
7 甘4 吻憋见龟
仁L 国
有恶寒发热者。参见肛门痈条。
肠.古病名:出《 灵枢• 水胀》 。指女子卜腹部有块状物,而月经又能按时来潮的病症。多因气阻血癣,癖结所致:《 灵枢• 水胀》 :“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疮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则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F ,此其候也C ”治宜攻坚散寒,行气活血。方用桂枝获等丸(桂枝、获荃、桃仁、丹皮、赤芍),或香棱丸“济生方》 :公丁香、木香、三棱、获术、青皮、川糠子、小茵香、积壳、朱砂为丸)。参见瘾底、积聚等条。
肠遗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 :“大便不通,灸挟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随年壮。”并有注谓;“一云二寸半。”近代多以中极穴旁开2 . 5 寸定位。本穴《 渝穴学概论》 名肠道。
肠痛病名。《 备急千金要方》 卷五:“肠痛之为病,不动摇。”参痛条。
肠痛出《 幼科发挥》 。即盘肠气痛。见该条。肠道经外奇穴别名。出《 喻穴学概论》 。即肠遗,见该条。
肠痹病名。指大、小肠的气机痹阻,导致多饮而小便不利或飨泄的病症。《 素问• 痹论》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飨泄。”治宜利尿健脾为主。选用五等散、吴茱英散、木香丸等方。
肠窟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 。即腹结,见该条。
肠透透,音义同绕。出(针灸集成户。即肠绕,见该条:
肠僻古病名。出《 素问• 通评虚实论》 。、公指痢疾:“僻”指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因自肠排出,故称肠僻。《 景岳全书》 卷二十四:”痢疾一证,即《 内经)之肠僻也。”② 指便血。《 古今医鉴》 卷八:“夫肠僻者,大便下血也。”参见痢疾、便血等条。
肠痛病名。① 指因寒湿侵犯下焦而致的小腹、肇丸牵引作疼,肿、痒、坠、胀的病证。治宜散寒止痛,眼木香金铃丸。② 指直肠脱出。《 黄帝内经太素身卷十五:“… … 故冷气冲下广肠脱出名曰肠癫。”肠宁汤《 傅青主女科》 卷下方。当归(酒洗)、熟地黄(九蒸)各一两,人参、麦门冬、阿胶(蛤粉炒)、炒山药各三钱,续断二钱,甘草一钱,肉佳二分。水煎眼。治产后血虚,少腹疼痛。
肠蛊痢病名。指痢下赤白或纯下痕血而连年不愈者:《 诸病源候论• 痢病诸候》 :“肠蛊痢者,冷热之气入在肠间,先下赤,后下白,连年不愈,侵伤于脏俯,卜血杂白,如病蛊之状。”《 干金要方》 卷十五:“蛊则纯痢疲血。”参蛊注痢条。本病可见于慢性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及慢性血吸虫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肠风下血风.详该条。肠风黑散
病名。见《 太平圣岑方》 卷六十• 即肠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八方。炒荆
芥、炒积壳各二两,乱发、槐花、槐角、炙刺捐皮、炙1 ? J 草各一两半。同入瓷瓶内用泥封固,烧炭存性,出火气,加积壳、炙木莲子,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下或水煎服。治肠胃积热,大便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后重,或久患酒痢,大便频并:肠红良方(疡科选粹》 卷五方。乌梅一两,五倍子五钱,炒槐米、炒黄连、炒黄连、炒荆芥穗各三钱,积壳、白芷各一钱五分,地榆二钱,升麻一钱。为细末,每服三钱,酒送下。治痔疮下血:若出血多,加百草霜、棕桐炭
肠痈腹痛病书。指肠生痈肿所致腹痛者。《 症因脉治• 腹痛论》 :“肠痈腹痛之症,缩脚皱眉,小便为淋,痛有肿处,手不可按,夜来每发寒热,或绕脐生疮,或腹皮紧急,肌肤甲错,或时时出汗,此肠痈腹痛之症也。”多因膏粱厚味,蕴积肠胃,或劳动跌仆,损伤气血,或六淫之邪内伏,或恼怒郁结,气血凝聚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排脓。将成脓者,四圣散;已有脓者,惹改仁汤;内蓄血者,大黄牡丹皮汤、桃仁承气汤。本证可见于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参见腹痛条。
肠僻下血病证名。指肠僻(痢疾古称)所致的便血。翻卑胃论• 肠辞F 血论厂“肠僻者,为水谷与血另作一i 瓜,如娜桶涌出也。”详痢疾、血痢条。肠粘连缓解汤见《 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 (天津市南开医院)。厚朴、炒莱腋子各9 一巧克,木香、乌药、番泻叶、桃仁、赤芍药各9 克,芒硝(冲服)6 克。水煎服。功能行气活血,通里攻下。治轻型肠粘连或部分性肠梗阻
彤园妇科见郑氏彤园医书四种条。免身出气能治准绳• 女科户;即分娩。详该条免乳出《 证治准绳• 女科,川J 分娩。详该条。免落出《 卫‘}几家宝产科备要矛一即临产。详该条:
龟甲出<神农本草经):即龟版,详该条:龟头即阴茎头。因其状似乌龟的头,故名。龟肉出扩名医别录》 。为龟科动物乌龟chinerny 、:ec 、。、;i ( Gr : , y )的肉。甘、咸,平。益阴,止血。治劳凛骨蒸,久咳咯血,吐血,此血,久疟,血痢,肠风痔血,内服:;找食;或炙灰研末服:龟壳出《 淮南子矛。即龟版,详该条。龟尾推拿穴位。出:时后备急方》 。又名尾间、间尾。位十尾骨端。丫台赤白痢,泄泻,腹胀,脱肛,慢惊风等症。《 幼科推拿秘书• 穴象手法:“龟尾穴,一名lBJ 尾,脊背尽头处。”育秘传推拿妙诀• 周身穴图》 :“龟尾即尾间穴,旋推止泻”
龟版出《 日华子诸家本草夕、又名龟印、龟壳、玄武版、败龟版。为龟科动物乌龟Chinemvs : eevesii ( Gray )的腹甲:主产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咸、甘,微寒。入肝、肾经。滋阴潜阳,补血.止血,益肾健骨。① 治肾阴不足,骨蒸劳热,盗汗,热病伤阴,阴虚风动。② 治吐血,屺血,痔血,崩漏。③ 治遗精,带下,腰痛,骨痰,小儿囱门不合。煎服:9 一24
七克• 先煎• 本品含骨胶原、角质• 脂肪、钙、磷等• … 龟毒病名:出<外科真逢》 卷卜• 即腕痈。见… 该条。一龟背病证名• 即脊骨弯曲突起,如龟之背。<小… 儿药证直诀》 ““儿生下客风入脊,逐于髓,即成龟一背• ”或由胎察不足,调养失宜,脾肾两虚,脊骨柔弱一所致• 症见脊柱弯曲畸形,高突隆起,步行讴楼,形… 体赢瘦• 可见于伺楼病、脊椎结核• 治宜培补脾肾{为、,用,卜天大造丸。}龟胸出《 小儿药证直诀》 。即鸡胸• 详该条• … 龟胶见(本草汇言》 • 为龟版胶之简称,详该条。}龟子骨即胸骨• }龟甲胶见了四川中药志》 。即龟版胶,详该条。}龟琶痈病名• 即阴头痈。详该条• }龟尾漏病名• 《 外科十三方考》 下编,“此症生于}龟尾穴下,下身一段及背脊骨上皆红肿作痛,潮热身}重… … 漏孔出脓极多。”治法:先用化肉膏外贴,至肉}黑时以针拨开,则脓随针出,排脓后于孔内插药三l 次,泥其脓干,.勺服中九丸。{龟板丸(妇科玉尺》 卷一方。龟板(醋炙)、黄答、{自芍药、椿根白皮各一两,黄柏《 蜜炙)三钱。为末,}
炼蜜为丸,淡醋汤送下。治素日瘦弱,阴虚火旺发热,月经过多不止者。
龟版胶出<本经逢原少。又名龟胶、龟版膏、龟甲胶;为龟版熬制而成的胶。甘、咸,平。滋阴,养血,比血:治阴虚血亏,骨蒸劳热,吐血,崩漏,‘肾虚腰痛,腰膝瘤弱。士羊化后冲服,3 一9 克。
龟版膏见《 本草止》 。即龟版胶,详该条龟背驼病名:《 马培之医案》 :“龟背乃先天肾亏,冷风入脏、或痰饮攻注或内挫折伤… … 或婴儿脊骨柔脆、强坐太旱,皆能致之• 一腰脊板强,渐致背驼,成为龟背驼”相当于脊椎结核或拘楼病所致之背驼。参见龟背痰条。
龟背痰流痰病的一种。《 医门补要》 卷中:“脾肾两亏,加之劳力过度,损伤筋骨,使腰胯隐痛,恶寒发热,食少形瘦,背脊骨凸肿如梅。初不在意,渐至背沤颈缩,盖肾衰则骨萎,脾损则肉削,但龟背疾已成。”治见流痰条。相当于脊椎结核。
龟胸丸《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大黄(酒偎)、麻黄、百合、桑白皮(姜汁炒)、木通、积壳、甜草劳子(微炒)、杏仁(炒黑)、芒硝各等分。为细末,以杏仁、芒硝同研如脂,蜜和丸,芡实大,每服一丸,葱白煎汤化下:治龟胸高起:
龟龄集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天津方)。鹿茸75 克,地黄、大青盐(炒)、穿山甲(苏合油制)各24 克,补骨脂(黄酒炙)、构祀子(蜜炙)、锁阳(黄洒炙)、冤丝子(黄酒炙)各9 克,人参60 克,石燕(鲜姜炙)、海马(苏合油制)各30 克,熟地黄18 克,急性子(水煮)、r 香() 11 椒炒,去椒)、朱砂各7 . 5 克,细辛(醋炙)4 , 5 克,砂仁、地骨皮(蜜炙)、天门冬(黄酒炙)、牛膝(黄酒炙)各12 克,杜仲(盐水妙)、蜻蜓(去足翅)、淫羊藉(牛乳炙)各6 克,麻雀脑10 个,蚕蛾
画龟甸角795 (去足翅)2 . 7 克,硫黄0 . 9 克,肉从蓉(酒蒸)27 克,生附子(用清水煮一次,醋煮一次,用蜜炙)54 克,甘草(蜜炙)3 克。先将硫黄研细,与麻雀脑搅匀,共人猪大肠内,两头扎紧,以清水煮至硫黄与麻雀脑融合时取出,剥除猪大肠,取硫黄、麻雀脑晒干;除朱砂外,诸药共研细末,装银罐内密封,蒸至三十二小时,取出微晾;将朱砂研极细粉,与上药研匀,再装银罐内密封,蒸三十二小时,取出待干过罗,每服1 . 5 克,温开水送下。功能补肾壮阳。治阳事不举.阴寒腹痛,腰膝疫软无力等症。实验研究:本方有促进性激素样作用,有抗疲劳、保肝作用,并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本方自《 集验良方》 鹤龄丹加减而来。
龟头皮裹病证名。指阴茎包皮过长,覆盖龟头,小便沥涩的病证。《 医门补要>卷中:“以骨针插孔内逐渐撑大,若皮口稍大,用剪刀将马口(即尿道外口)旁皮用钳子钳起,量意剪开,速止其血;或用细针穿药线,在马口旁皮上穿过,约阔数分,后将药线打一抽结,逐渐收紧,七日皮自豁,则马口可大矣。”即包茎。
龟头肿痛证名。出《 外科真连》 卷上。多由湿热下注,直接外伤,或接触过敏药物而致。症见龟头红肿疼痛。因湿热下注者治宜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因药物过敏者宜用松萝茶外洗,并敷朱黄散。因直接损伤者,用浓甘草汤外洗,外敷朱黄散。龟龄集丹即鹤龄丹,见该条。
龟柏地黄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生龟板四钱,自芍药、山药、朱获神各三钱,熟地黄(砂仁三分拌捣)五钱,黄柏(醋炒)六分,牡丹皮一钱半,山茱英一钱,陈皮(青盐制)八分。水煎服。功能清肝益肾,潜阳育阴。治阴虚阳亢,虚火上炎,颧红骨蒸,梦遗滑精。
龟鹿二仙膏即龟鹿二仙胶,见该条。龟鹿二仙胶《 医便》 卷一方。又名二仙胶、龟鹿二仙膏。鹿角十斤,败龟板五斤,构祀子二十两,人参十五两。前二味另熬膏,慢火熬炼成胶,每服一钱五分至二钱,空腹酒化下。功能大补精髓,益气养神。治肾气衰弱,腰背酸疼,遗精目眩。甸气病名。《 焦氏喉科枕秘》 :“此症因气郁有痰而生,在喉中两边两条红色为甸气。”又《 喉科紫珍集》 上卷:“回食单即甸气,生帝丁之旁。”治宜解郁理气,祛痰利咽。方可用半夏厚朴汤、温胆汤加木香、香附、郁金、黄连等。参见回食单条。角.五音之一。肝者角,其音调畅中正,长而直。.五不女之一。详五不女条。.古时用兽角制成的杯罐作拔罐工具,故名。据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文物《 五十二病方》 载:“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最(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牛米顷,而张角,絮以小绳。”参见拔罐疗法条。角心见《 青岛中草药手册》 。为牛角解之别名,详该条。
角孙经穴名。代号SJZO 。出《 灵枢• 寒热病》 。
796 角狂犹
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位于头侧部,耳尖正上方发际处,折曲耳廊取穴。布有耳颗神经分支和颗浅动、静脉的分支。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翁,颊肿,齿痛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灶灸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图81 )。
护认汰佗\小
了一琢
图81
角花五不女之一。即角。详五不女条。角法即拔罐法。因古代用兽角做拔罐疗法的器具,故称。详拔罐法条。
角药见(重楼玉愉)卷上。即辛乌散,见该条。角蔺出(新修本草》 。又名羊角草、羊角篙、大一枝篙。为紫藏科植物角篙Incarvillea sinensis Larn . 的全草。分布东北、华北及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四川、青海等地。辛、苦,平。有小毒。清热解毒,散风祛湿。① 治口疮,齿酿腐烂,耳疮,烧灰研末撒;疥疮,烧灰研末油调涂;蛇咬伤,捣烂敷。② 治肝硬化。煎服:9 一12 克。③ 治风湿痹痛。内服或煎汤熏洗。角弓痞痞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 痞胀源流》 :“角弓痞,心胸胀极,痞毒内攻,故头项向上,形如角弓反张,是脏腑已坏死症也。然反复试验,又得一治法,胸腹胀闷,自不必言.身难转侧,或手足拘挛,不能屈伸,有时踌缩,有时反张,急将毛青布一块蘸油烧,抹其手足拘急处,再口含火酒,喷其通体,少顷,定觉舒展松动,然后用药,或可回生。”宜宝花散、三香散等方。参见痞条。
角花头出《 广嗣纪要• 择配篇》 。五不女之一。即角。详五不女条。
角架风病名。指上下牙床尽处肿起疼痛,开口不便者。《 重楼玉钥》 卷上:“是症生上下牙床尽处,根上浮肿,以致闭口不便,两齿难合,咀嚼艰难。初起生在一边,或延生两边者。”多由阳明火毒炽盛上冲所致。治宜泻火解毒。用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参见合架风条。
角弓反张证名。《 诸病源候论• 风病诸候》 :“风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角弓者,由邪入诸阳经故也。”因项背强直,使身体向后反折如角弓状,故名。多见于痉,破伤风等病症。参见痉、破伤风条。狂病名。指精神躁狂失常的病证。出(灵枢• 癫狂》 。多因七情过度,五志化火,龚蒙心窍或因热盛
邪入心包所致。症见发作刚暴,骂誉不避亲疏,甚者持刀持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力大倍常;或多食,或卧不知饥,妄见妄闻,妄自尊大,妄走不止,目夜无休等。脉弦滑数或沉紧而实等。《 景岳全书》 卷三十四:“当以治火为先,而或痰或气,察其甚而兼治之。若止因火邪而无胀闭热结者,但当清火,宜抽薪饮、黄连解毒汤、三补丸之类主之。若水不制火而兼心肾微虚者,宜殊砂安神丸,或服蛮煎、二阴煎主之。若阳明火盛者,宜白虎汤、玉泉散之类主之。若心脾受热,叫骂失常,而微兼闭结者,宜清心汤、凉隔散、三黄丸、当归龙荟丸之类主之。若因火致痰者,宜清隔煎、抱龙丸、生铁落饮主之,甚者宜滚痰丸。若三焦邪实热甚者,宜大承气汤下之。若痰饮热奎闭,气道不通者,必须先用吐法,并当清其饮食。此治狂之要也。”《 医林改错》 卷下:“癫狂一症,哭笑不休,警骂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宜癫狂梦醒汤等方。本病症可见于狂躁性精神病、中毒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及疮病等。参见癫狂条。狂汗证名。见《 温疫论》 。是瘟疫、温热病欲作汗解时的症侯。多见于体质充盛之人,阳气冲击,不能顿开,故忽然狂躁,坐卧不安,少时大汗淋漓,邪从汗解,脉静身凉而愈。
狂言出(灵枢• 癫狂》 。病态性言语粗鲁狂妄,失却理智控制的症状。多为心火炽盛所致的实证。狂越证名。指神志失常而狂乱无定。(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参见狂条。狂犬伤病名。见(外台秘要》 卷四十。即狂犬啮人。详该条。
狂犬啮人病名。出(五十二病方》 。又名疯犬咬伤、捌犬伤、狂犬伤。公元前六世纪,我国已有“国人逐虞狗”的记载。《 淮南子》 有“制犬不投河”的描述。葛洪认为“犬忽避人藏身的现象,即是将疯的先兆,并主张用狂犬脑外敷咬伤处,颇有原始免疫之意。《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六:“其捌狗啮疮,重发则令人发狂乱,如荆狗之状。”当狂犬咬伤后,其毒侵入人体,一般潜伏期短则8 一10 天,长达数月至一年以上,伤口愈深,愈接近头部潜伏期愈短。发病初则乏力、头痛、呕吐、纳差、喉部呈紧缩感;l 一2 天后出现狂躁、恐惧、吞咽和呼吸困难,并有恐水症状;继则出现全身瘫痪、瞳孔散大等危象。治疗初服扶危散,或人参败毒散加地榆、黑竹根。咬伤处要彻底清创,外敷玉真散。若咬后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及狂犬疫苗,可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犹龙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连翘30 克,生石膏(捣细)18 克,蝉蜕、妙牛芬子各6 克。水煎服。治胸中素蕴实热,又受外感,内热为外感所束,不能发泄,时觉烦躁,或喘,或胸胁疼,其脉洪滑而长者。若喘,倍牛芬子;胸中疼,加丹参、没药各9 克;胁下疼,加柴胡、川楠子各9 克。
犹见三光古代眼科术语。《 龙树菩萨眼论》 指日、月、火为三光。犹见三光是指视力严重减退.尚
灿.续
一一~. .月.. . . . . . . . . .曰助.. . . . . . . . . . . . .曰口脚.峨.~一.~一~冲
犹狄鸿删条灸797
存光感。历代眼科对视力严重减退者,常以能否看见三光,辨别患眼有无光感,衡量睛珠已经混浊的内障患眼是否适用金针拨障,并以此推测眼病的预后。如《 秘传眼科龙木论): “瞳人里有障翁,乍青乍白,不辨人物,犹见三光,此眼宜令金针拨之。”(张氏医通》 卷八:“能睹三光者可治,若三光已绝,虽龙树复出,亦难挽回。”
狄辨三光古代眼科术语。系指患眼视力严重减退,尚存光感。《 秘传眼科龙木论): “• • … 眼内翁状如青白色,盖定瞳人,犹辨三光,可令金针拨之。”详犹见三光条。
狄仁杰(607 一700 )唐初政治家。又名狄梁公。曾任承相,善医,尤长针术距庆(656 一660 年)中,应制入关。途中,为一富室十四五岁鼻端生肿瘤如拳大的患儿施行针术,赘庞(肿瘤)应手而落。狄梁公见狄仁杰条。
鸿尾.人体部位名。见骼箭条。.经穴名。代号RN15 。出《 灵枢• 九针十二原》 。别名尾翁、髓箭。属任脉。膏之原穴。任脉之络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7 寸处,仰卧,两臂上举取穴(《 千金要方》 )。一说脐上7 . 5 寸(《 针灸甲乙经》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动、静脉。主治心胸痛,胃痛,反胃,惊悸,癫痈,以及精神分裂症,心绞痛等。向下斜刺05 寸。艾灶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图82 )。
坞尾
喇
图82
鸿尾骨骨名。又名蔽心骨、弱朽、心坎骨、护心软骨。即胸骨剑突。《 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诀》 :“鸡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骨之下岐骨之间。”
删繁本草书名。见《 通志• 艺文略》 。5 卷。唐• 杨损之撰。杨氏“以本草诸书所载,药类颇繁,难于寻检。删去其不急并有名未用之类”(《 补注神农本草》 ),已佚。
删补名医方论医方著作。8 卷。本书即<医宗金鉴》 卷26 一33 (亦有单行本)。书中共选录清代以前临床常用方剂近200 首,除记述原方方名、主治及处方外,每方均附有方义的注释和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论述。选方颇精,虽未分类,但以实用为原则,议论亦较平允可取。
删补颐生微论综合性医书。4 卷。明• 李中梓撰。李氏曾撰《 颐生微论》 ,后作者予以删补,并由其门人沈朗仲校订,改名《 删补颐生微论》 ,刊于1642 年。全书分述三奇(精、气、神)、医宗、先天、后天、审象、运气、脏腑、虚痛、邪祟、伤寒、广嗣、妇科、药性、医方、医案等24 论,内容比较广泛。但全书分类较杂乱,且兼有道家修炼等内容。
删注脉诀规正脉学著作。简称(脉诀规正》 。2 卷。清• 沈镜编撰。刊于1693 年。本书据高阳生《 脉诀》 予以删订加注,前有内景真传图说、脏腑十二官、四时五脏平脉、邪脉图、背部五脏之愉图说等;下卷并将《 濒湖脉学》 、奇经八脉脉病歌等摘抄附入,便于参考学习。
条口经穴名。代号ST38 。出《 针灸甲乙经》 。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8 寸;或于外膝眼与解溪穴连线的中点取穴。另说“在上廉下一寸”( (太平圣惠方》 ); “膝下五寸许”( (针灸大全》 )。布有胖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正当排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主治膝胫疫痛,两足无力,脚气,转筋,腹痛,泄泻,肩凝症等。直刺1 一1 . 5 寸。艾住灸3 一7 壮;艾条灸5 一10 分钟。条剂外用药的一种剂型。将药末附粘于纱布条上,或单用药末加浆液搓成药条,插入伤口,用以化脓或腐蚀痰管。
灸刺艾灸和针刺的合称。《 灵枢• 四时气》 :“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灸师指专以灸法治病的医师。唐• 韩愈《 昌黎先生集): “灸师施艾烃,酷似猎火围。”灸花灸法术语。见《 针灸集成》 。指灸疮的化脓状态。
灸板灸用器具。出(外科图说》 。是一种雕有不同大小艾住形状的木模板,用以制作艾住。灸法针灸疗法的一大类。指用艾灶或艾条在体表穴位上烧灼、熏熨方法。《 素间• 异法方宜论》 :“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灸法一般分艾炫灸和艾条灸两类。艾灶灸包括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和间接灸(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饼灸、长蛇灸)二种;艾条灸包括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和实按灸二种。此外又有药物发泡灸、日光灸等。
灸草见《 埠雅》 。即艾叶,详该条。灸疮指因灸而灼伤局部所形成的疮。见《 金匾要略》 。(明堂灸经》 曰:“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灸疮形成后,应保持清洁,勤换膏药,防止感染,一般经6 一8 周后灸疮自行愈合脱折口。
灸盏灸具。形如杯盏故名。据(灸法秘传》 载:“四周银片稍厚,底宜薄,须穿数孔,下用四足,计高一分许。将盏足钉在姜片上,姜上亦穿数孔,与盏孔相当,惮药气可以透入经络脏腑也。”近代所用的艾斗即由此发展而来。
灸疙灸法术语。出(针灸甲乙经》 。指以艾灶直
798 灸卵迎
七画
接灸灼穴位。致使灸处皮肤引起脓疙,称灸疮。《 针灸资生经》 引戈明堂)曰:“凡着艾的疤发,所患即镬;不得疤发,其疾不愈。”说明灸疤是化脓灸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有因灸法不当,火毒伤及皮肤所发之疤,亦称灸疽者,见(刘涓子鬼遗方》 。可用甘草膏(甘草入当归、胡粉、羊脂、猪胆)外敷治之。
灸锅(ro6 若)指灸法。《 素问• 异法方宜论》 :“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嫡。”王冰注:“火艾烧灼,谓之灸炕。”
灸病经外奇穴名。弋针灸资生经2 引《 集效》 :“灸劳法:… … 令身正直,用草子,男左女右,自脚中指尖量过脚心下,向上至曲瞅大纹处截断,却得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用草一条,令病人自然合口,量阔狭截断,却将此草于墨点1 _平摺,两头尽处量穴,灸时随年多灸一壮,累效。”近代《 中国针灸学)等列作奇穴,名灸痛。即以足中趾尖经足心至胭窝横纹之长为度.自鼻尖向后沿正中线量至脊背尽处标点,此点旁开半口寸处是穴。主治虚劳盗汗,咳嗽,咳吐脓血,面黄消瘦,神疲乏力等:艾灶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巧分钟。灸感指施灸过程中患者所感知的温热、麻木、虫行样等感觉。这种灸感也可以向一定的方向传布或扩散。<备急灸法• 骑竹马灸法》 :“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间,其热如蒸,又透两外肾• • … 。”即指此。灸瘫指灸疮脱痴后所留遗的瘫痕。《 抱朴子• 仙药户:" ‘任一f 季服获答十八年,• 一灸瘫皆灭,面体玉光。”
灸火疮病名。见《 外科启玄》 卷九。是由艾火条灼而伤的~种小面积烧伤。即灸疤,详该条。灸血病经外奇穴名。《 千金要方厂“大便下血,灸第二十椎,随年壮。”近代(中国针灸学》 列作奇穴,名灸血病。位于第三既骨峪之高点处。主治吐血、赶血,便血,妇人血崩等。艾灶灸5 一7 壮;或艾条灸10 一15 分钟。
灸劳法见骨蒸病灸方条。
灸疗器即温灸器,见该条。
灸法图灸疗著作。敦煌出土卷子。约撰于唐代,撰人未详。现存残卷,书名原阁,后据内容新拟。现仔人体正背面图18 幅,每图旁示穴位、主i 台证候父灸治壮数。其中有些穴名不见于现存针灸专书,如板唇、脚互舟、天门、聂俞等。说明唐代灸疗取穴范围较广:为现存最早的灸疗图谱。原件藏英国伦敦博物院。
灸痔法即以艾灸穴位治疗痔漏的方法。出《 五f 一二病方》 :《 外台秘要》 卷二十六曾引录“崔氏灸痔法”:现已少用。
灸斑风经外奇穴名。咬备急千金要方》 :“白嫩城,灸左有手中指节去延外宛中三壮,未差报之。”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歹C 作奇穴,}名灸瘫风,定位于手中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中点掷前方处。灸法秘传书名。1 卷。清• 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1883 年。内容有正面(穴)图、背面(穴)
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应灸七于症(为中风、尸厥等病的灸法取穴)。书末由刘国光氏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本书论述简要。书中介绍了一神将特制的药艾放入银质的“灸盏”中进行灸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特点。但书中的人神禁忌部分具有明显的唯心色彩。
灸疮街药促发灸疮和保护疮面的膏药。据《 医宗金槛• 刺灸心法要诀》 载:以黄芬、黄连、白芷、金星草、乳香、淡竹叶、当归、薄荷、川苟、葱白各等分,用香油煎药去渣,再「铅粉熬成膏,专贴灸疮:日换1 次。
灸膏育输穴法针灸著作。又名《 膏育喻穴灸法》 。1 卷。宋• 庄绰撰。1128 年刊行。书中介绍膏育穴的主治、部位及不同流派的取穴法等,并附有插图。参见针灸四书条。
卵即翠丸。《 灵枢• 经脉》 :“筋急则引舌与卵。”卵肿病证名。出<世医得效方》 卷十二。即翠丸肿大的病证。
卵胀病名。见《 备急千金要方、卷几朴四:阴癫之一。即庙气,俗称小肠气。《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夕卷十四:“病者劳役无节,及跨马坐车,致卵核肿胀,或偏有大小,上下无常,名曰卵胀。亦属人内外因。”治宜疾黎汤等方。参见庙气条。
卵缩证名。指肇丸上缩之证。多因足厥阴肝经病变所致。《 灵枢• 经脉》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又称囊缩属阴缩范畴详阴缩、囊缩条。
卵痴病名。出<肘后备急方梦卷丘。多囚过劳所致。叹医学入门》 卷五:“卵癫,玉茎肿硬,引脐绞痛,甚则阴缩肢冷,囊上生疮生痈。”治宜桃仁捣烂外敷,燥即易之;内服天台乌药散或橘核丸。迎春出《 本草拾遗》 。为辛夷之别名,详该条迎香经穴名。代号1 . 120 。出《 针灸甲乙经少别名冲阳。属手阳明大肠经手、足阳哩之会。位于鼻唇沟内,横半鼻翼外缘中点处,布有面神经与版下神经的吻合支;并有面动、静脉及队卜动脉分芝通过。主治鼻塞,鼻屺,鼻渊,鼻息肉,门眼喝斜,面痒浮肿;以及胆道蛔虫症等。斜刺0 . 2 一0 . 3 寸;或沿皮刺0 . 5 一1 寸(图83 )。
电香
图83
迎山红O 见(吉林中草药》 。又名满山红、映山
迎邹系饭799
红。为杜鹃花科植物迎红杜鹃Rho 山dendron n : ucro 】 1 」IatumTurcz .的叶分布东北、华北及山东、江苏苦,平:解表,化痰,止咳,平喘。治感冒头痛,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煎服:3 一9 克:叶含挥发油、大拢牛几酮、撇皮素、杜鹃索次授木毒索1 等:煎剂或挥发油对小鼠有祛痰作用。后者尚有镇咳作用。煎齐d 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别。即满山红,详该条。
迎东证病证名。气证治准绳• 杂病》 :“谓目见东南二风则涩痛争{J 出,… … 乃肝之自病,气盛于血,发春夏者多。”
迎西证病证名。咬证治准绳• 杂病》 :“渭日见西北二风则涩痛泪出,… … 乃肝虚受克之病:秋冬月发者多,治当补肝之不足,抑肺之有余”
迎香疗病名二《 治疗大全》 :“生于鼻观下迎香穴,系手阳明风热。初尘小泡,麻痒微痛,一、二日后结核,板硬肿连腮唇,恶寒发热,最易走黄。”治同肠,疮。
迎香毒病名:《 疗疮要诀》 :“此疗发于脾肾肺火,生鼻孔两旁根。”由阳明热毒结聚所致证见鼻孔旁边迎香穴锨肿作痛,甚则恶寒身热。宜清热解毒可服用苏便、花粉、橘红、”贝母、连翘、银花、薄荷、甘草、鲜芦根之属。
迎风冷泪病证名。见《 古今医统》 多由肝肾两虚,精血亏耗所致。症见遇风则冷泪频流:治宜补益肝肾,可选用左归丸或菊睛丸酌加川芍、白芷、龚仁、五味子等。
迎风赤烂病名。《 证治准绳• 杂病》 :“谓目不论何风,见之则赤烂,无风则否,与风弦赤烂入脾络之深者不同。夫风属木,木强土弱,弱则易侵,… … 赤者,木中火证;烂者,土之湿证。若痰、若湿盛者,烂盛赤;若火、若燥盛者,赤胜烂。’‘属今之睑缘炎。治宜疏风、清热、祛湿之剂。参见眼弦赤烂条。迎风热泪病证名。见弋证治准绳• 杂病》 。康维吻、眼科着华录夕卷L : “不论何时何风,见之则流热泪频频.原比肝胆肾水津液不足,窍嘴不密,而风邪弓!出其泪也”
迎风流泪病证名见佚名戈眼科捷径》 多由肝肾不足或肝经郁热所致一症见遇城流泪,甚者泪下如雨临床有流冷泪和流热泪之分详迎风冷泪和迎风热泪条:
迎而夺之刺法。与“随而济之”对举。为迎随泻法的基本原则。意指针刺泻法要逆着经气而刺,损夺有余。《 难经• 七十九难》 :“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如寅时肺经气盛,此时针刺,为逆其气之盛来,为泻;或针光朝经脉流注反方向针刺,亦属泻法等。迎随补泻刺法。指以针尖方向与经脉之间的逆(迎)、顺(随)关系来分别补泻的方法。弋灵枢• 终始): “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较原则的提出了泻法为迎、补法为随的见解后世医家据此加以发挥,认为迎随是以经络循行的顺逆为
准。明• 杨继洲曰:' ‘至于经脉为流行之道,手三阳经,从手L 头,手三阴经,从胸至手,足三阳经,从头下足,足三阴经,从足入腹。故手三阳泻者,针芒望外(针尖向四肢),逆而迎之;补者,针芒望内(针尖向头身),顺而追之,余者仿此。乃是因其气血往来,而顺逆行针也。”即顺(随)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的为补法,逆(迎)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的为泻法故亦称针向补泻。也有以Ilof 着经脉的循行方向取穴,依次用针的为补法,逆着经脉循行方向取穴,依次用针的为泻法者。
迎风洒泪症病证名。《 银海精微》 :“迎风泪遂出,拭却还生,夏月即少,冬月即多,后若经二、三年间,不以冬夏皆有,… … 为肝虚风动则泪流、故迎风泪出,即服补肝散治冷泪。”参见迎风冷泪条。邹岳清医家。字五峰,号东山。盯江(今江西南城)人。初习儒,为邑诸生。后继父志业医,先后师事胡俊心、吴锦堂,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精内外科。其医术宗张仲景,辨虚实证极明。著有<医医说少、《 外科真诊》 等将。
邹柱(xu 如旋)元代医家:字冰壑,号敬直老人:泰宁(今福建泰宁)人。精医术,尤擅长养生,并据宋• 陈直《 养老奉亲书》 予以增订补充,编成卢寿亲养老新书》 三卷。
邹福明代医家。字鲁济。匝宁(今福建建履)人。精于医术,在当地闻名,曾集有《 经验良方》 10 卷,已佚。
邹澎清代医家。字润安。江苏武进人。著述有《 伤寒通解》 、《 伤寒金匾方解》 、(医理摘要》 等,刊行流传的有《 本经疏证》 、《 本经续疏》 、茗本经序疏要》 等。
邹冰壑‘h 亡切)见邹兹条。
邹志夔(k \ li 奎)明代医生。字鸣韶:江苏靖江县人。年轻时学儒,后弃儒学医。中年时医术渐精,曾搜集古代及近代医学著述,编写有《 脉辨正义》 ,已佚。
邹鸣韶见邹志夔条。
邹润安见邹澎条:
邹鲁济见邹福条
邹氏纯蛇庐集丛书。清• 邹汉磺撰于1840 年此系稿本,内容有作者对古典医籍的沈怪和临庆经验总结包括<素灵杂解》 、《 难经解》 ,了伤寒主病论笺冬、《 伤寒翼,、《 金暖要略解》 、《 寒瘦论), ‘干余方摘抄户及《 疮疡粤共八种
系络指从t 一五络脉分出的细小络咏裸良叹经络汇编》 :“奄一二经出十五络,十五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于孙络’' 饭醉证名。又称食后昏困指饭后吞倦欲鲜之症(杂病源流犀烛• 不寐多寐源流厂“食方已.皿月创倦欲卧,脾气弱,不胜食气也,俗名饭醉。宜六君厂汤即山协、神曲、麦芽一”参见食后昏困、嗜卧等爷饭汤叶见群广晒药用植物名录》 。为赶风柴之珍名,详该条。)
800 饭饮
饭团根见《 广西中药志》 。为土获菩之别名,详该条。
饭消扭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三月泡之别名,详该条。
饭匙骨即肩脾骨。其前方呈扁平三角形,向后凹陷,形同饭勺,故名。
饮.病名。饮证的总称。出《 素间• 至真要大论》 。《 金僵要略• 痰饮咳嗽脉证并治》 :“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诸病源候论• 痰饮病诸候》 :“诸饮者,皆由荣卫气否涩,三焦不调,而因饮水多停积而成痰饮。”《 证治汇补》 卷二:“饮分各经,在心则怔忡眩晕,在肺则喘急咳嗽,在脾则短气痞满,在肝则胁满嚏痛,在肾则脐下悸动,在上则面浮,在下则附肿,在胃中则胸满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经络则一臂不遂而复移一臂,在肠间则雷鸣泄泻或为溺结与瘾闭相似,在阳分不去,久则化气与黄肿相似,在阴分不去,久则成形与积块相似,在左胁者形同肥气,在右胁者形同息责。”治疗初宜分消为主,次宜调养,虚宜温中,久宜暖肾。参见悬饮、溢饮、痰饮等条。.方剂剂型之一。如甘露饮、香苇饮等。.饮食水谷之总称。如《 素间• 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胧,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饮子汤剂不规定时间冷服的称饮子。如《 宣明论方》 的地黄饮子。
饮片又称咀片。药材经过加工处理后,成为片、丝、块、段等形状,便于煎汤饮服。
饮伤指长期嗜饮某种浆水、酒类,以致湿滞中焦,影响脾胃,气血耗伤,酿成聚积劳损之病。《 金匾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饮伤,• • ,一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饮郑经外奇穴名。出《 外台秘要》 。位于胸部第六肋间隙,距前正中线六寸处。主治肠鸣,腹满,胀痛,肋间神经痛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饮泻病名。又称溢饮滑泄。《 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 :“渴而饮,饮而泻,泻而复渴,渴而复饮,饮而复泻,饮泻也。”详溢饮滑泻条。
饮家指平素患有水饮病的人。《 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袂荃汤主之。”
饮痰痰证之一。因痰饮留于四肢、隔上或胁下所致。见《 赤水玄珠》 卷六。(不居集》 卷十七:“饮痰,停于隔上,一臂不遂,时复转移一臂,蓄于胁下,胁痛干呕,往来寒热。”《 张氏医通》 卷四:“饮痰成呕吐,胁痛,四肢不举。”治宜攻逐痰饮为主。方用小胃丹、指述获等丸、导痰汤等。参见痰证条。
饮痞病名。心簇的俗称。《 证治准绳• 杂病》 :, ' ,亡痊,亦痰饮所致,俗名饮痉。”详心痉条。
饮痛病名。(奇效良方》 卷六卜四:“饮痈为病,此患吃食不知饱,忽然连三五日不甚思食,手足搐
动,多自梦寐中作,食之太饱,亦便发作。”参见痈、食痈、五痛条。
饮癖病名。指水饮停聚胁下日久所致的癖病。《 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 :“饮癖者,由饮水过多,在于胁下不散,又遇冷气相触而痛,即呼为饮癖也。其状胁下弦急,时有水声。”《 类证治裁• 痰饮》 :“饮癖,呕酸,糟杂,心悬如饥。”《 张氏医通• 积聚》 :“有饮癖,积成块,在胁腹之间,病类积聚,用破块药多不效,此当行其饮,六君子合五菩散最妙,更加旋复、前胡、积实、白芍,即海藏五饮汤。”控涎丹、三圣丸、苍术丸等亦可选用。参见癖、痰饮有关条。
饮心痛病证名。指水饮,痰涎上乘于心所致的心痛。见(备急干金要方》 卷十三。亦称停饮心痛。《 诸病源候论• 心病诸候》 :“心痛而多唾者,停饮乘心之络故也。”《 杂病源流犀烛• 心病源流》 :“日饮,必恶心烦闷,时吐黄水,甚则摇身作水声,由伤水饮,痰涎积聚也。宜小胃丹、胃等汤。热饮加黄连、甘遂,寒饮加肉桂、获答、苍术、半夏。水饮流注胸隔痛,宜三花神佑丸。”《 医学从众录• 心痛》 :“痰痛即饮痛,脉滑,咳嗽,其痛游走无定,宜二陈汤加干蓬白五钱、瓜萎皮二钱主之。”《 医学心悟• 心痛}: “饮痛者,水饮停积也,干呕吐涎,或咳,或噎,甚则摇之作水声,脉弦滑,小半夏加决答汤主之。”亦可用桂朴汤、积壳汤、旋复花汤等方。参见心痛、停饮心痛条。饮气嗽病证名。指咳嗽由水气凌肺引起者。《 外台秘要》 卷九:“饮气嗽者,由所饮之物,停澄在胸,水气上冲,冲入于肺,肺得此气,便成嗽。久而不除,渐成水气。”又:“饮气嗽经久不已,渐成水病。其状亦不限四时,昼夜嗽不断,遇诸动嗽物,便致困剧,甚者乃至双眼突出,气即欲断,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饮涎次沫,无复穷限,气上喘急肩息,每旦眼肿不得平眠,有如此者宜合细辛等八味汤、草苗子十五味丸。”参见痰饮咳嗽、咳嗽条。
饮食汗证名。指饮食后随即汗出,甚至汗下如雨。多因正虚胃热所致。(证治汇补• 汗病章》 :“饮食汗者,因正气空虚,反为饮食漂悍之气所胜,故食入汗出。”治宜安胃汤、二甘汤等方。饮后即便证名。见《 杂病源流犀烛• 小便闭瘾源流》 。由于精气衰耗,不能输于脾、归于肺所致。其症饮入立觉至脐,即欲小便。宜用补中益气汤等方‘饮食三化三化,指火化、口化、胃化。火化,指食物烹煮熟烂,即食物由生到熟的烹调加工过程;口化,指食物在口腔内的咀嚼过程;胃化,指食物蒸变传运、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过程。见曹庭栋《 老老恒言》 引《 华佗食论》 。
饮食以时指饮食要有时间规律、按时进餐。因为脾胃的消化吸收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如不按时进食,脾胃功能将因之紊乱。《 吕氏春秋》 :“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饮食六宜古代饮食养生要诀。《 养生镜): “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这是老人饮食保健的基本要求,对后世有
饮扼库应疗801
较大影响。
饮食中毒病名。泛指误食含有毒性金属盐类的食物、毒覃、有毒鱼类及其他毒物污染的食物而发生中毒症状者。《 诸病源候论• 诸饮食中毒候》 :“凡人往往因饮食忽然困闷,少时致甚,乃至死者,名为饮食中毒。”参见食河豚鱼中毒、食蟹中毒、食诸肉中毒、食六畜肉中毒、食诸鱼中毒、饮酒中毒、食覃菌中毒等条。
饮食劳倦内伤病因的一类。包括饮食失调和劳倦过度,是内伤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脾胃论》 认为“饮食不节则胃病”, “形体劳役则脾病”,并立“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一节,专论饮食劳倦所致的内伤疾病的病理。
饮食须知书名。O 元• 贾铭撰。1 卷。撰年未详。本书为食疗参考读物。重点介绍360 余种食物相反相忌。全书分水火、谷、菜、果、味、鱼、禽、兽八类。书中杂有一些迷信的论述。现有《 丛书集成》 本。.清• 朱本中撰。1 卷。刊于1676 年。属食疗本草著作。
饮食辨录见调疾饮食辨条。
饮酒中毒病名。俗称醉酒。即酒精中毒。见《 诸病源候论• 饮酒中毒候》 。因饮酒过量,酒毒溃于脾胃,流溢经络所致。症初起则睑面潮红,兴奋多语,头痛眩晕,时悲时喜;继则烦乱呕吐,步态不稳,或壮热烦渴,或恶寒呻吟;甚者吐利不安,神智不清,昏睡不醒,二便失禁,抽搐,直至死亡。《 证治汇补• 伤酒》 :“轻者,头痛眩晕,呕吐痰逆,神昏烦乱,胸满恶心.饮食减少,小便不利;甚者,大醉之后,忽然战栗,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症轻者可不必治疗,症剧者宜中西医结合救治。中药解酒可用竹茹、葛根、积棋子、砂仁、柑皮、黑豆、黄连、石膏、豆碧等,方选葛花解醒汤、权棋子丸等。
饮酒发热证名。指因饮酒而致的发热。亦可因误服药酒导致。《 诸病源候论,解散饮酒发热候》 :“服散而积饮酒,石因酒势而盛,敷散经络,故烦而发热也。”《 丹溪心法》 :“因酒发热用青黛、瓜萎仁,入姜汁。”《 儒门事亲• 酒食不消散》 :“宿酒不散,亦同伤寒,身热恶寒、战栗、头项痛、腰脊强及两手脉沉。不可用双解。止可用导饮丸五六十丸,量虚实加减。”参见发热条。
饮膳太医官名。元世祖忽必烈设置。专管皇帝及其家族的饮食。并负责从本草中挑选有补益作用的药品与饮食配合。
饮膳正要书名。3 卷。元• 忽思慧撰。刊于1330 年。本书记述元代皇室贵族的饮食谱,但其卷3 的部分也收载了食物本草的内容,分为米谷、兽、禽、鱼、果、菜和料物七类,约200 种,分别介绍其性味和主治,并附绘图。此书较多地反映了食疗、饮食制作和饮食宜忌等内容。现有‘《 四部丛刊》 影印本。
饮食内伤痢病名。见《 症因脉治》 卷四。即积痢。详该条。
饮撰服食谱食疗著作。明• 钟惺辑。撰于1591 年。钟氏将高嫌编《 遵生八笺》 十九卷,作了若干补充,名为(增补遵生八笺》 ,计二十卷。清光绪十年( 1884 年)重刊弦雪居重订本,上海千倾堂书局将《 增补遵生八笺》 中“饮撰服食笺”三卷单独排印,合为一本,不分卷,名为《 饮撰服食谱》 。首茶水,次粥糜,蔬菜,薄叙脯撰、醇、醋、面粉、糕、果实之类。扼逆病证名。即呢逆。又称咳逆。《 赤水玄珠• 咳逆》 :“咳逆古谓之扼逆。”详见呢逆条。库房经穴名。代号ST14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胸部,在第一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4 寸处。布有胸前神经分支,并有胸肩峰动、静脉及胸侧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咳吐脓血等。斜刺0 . 3 一0 . 5 寸。不宜深刺。艾注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应指O 泛指切脉时指下有脉的跳动感。.疮疡辨脓扣诊方法之一。即引手。见该条。应钟六吕之一。详六吕、六律条。应突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 。位于胸部乳头外开2 寸直下,当第六肋间隙下1 寸处。主治饮食不入,腹满肠鸣泄泻,大便不节,以及肋间神经痛等。沿皮刺0 . 3 一0 . 5 寸。艾注灸1 一3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应候证名。出《 外科启玄》 卷二。又名有应。即疗疮旁再生一小疮,谓之应候。可用针挑破小疮,以泄其毒。疗疮有应候者易治;若旁无小疮者为无应候,亦称无应。其毒甚,难治。
应其南清医家。道光、咸丰(1821 一1861 )年间外科名医,善针治疗疮。尝谓疗疮见症急骤,针挑一法.立见神效。但其术大抵秘而不传,传而不详。乃博采秘方,参以己见,详明针法,绘图注说,纂为《 疗疮要诀》 ,记述吊角疗、牙车疗、喉旁疗等99 种,末附疗疮方。1874 年其侄遵诲为之刊行。疗苗证名。见(医宗金鉴》 卷七十二。疗疮的兼证。疗疮发生走黄,沿经络寻找,可见一根芒刺直竖,即是疗苗,在此针刺出恶血,再艾灸,可宣余毒。疗肿出(疡医准绳》 卷二。即疗疮。见该条。疗毒出《 保婴撮要》 卷十二。即疗疮。见该条。疗俞经外奇穴名。见《 针灸秘开》 。位于前臂屈侧,神门穴直上4 寸,向内侧旁开0 . 3 寸处。主治疗痈。艾柱灸(患侧)3 一7 壮。
疗疮病名。出《 仙传外科集验方》 卷六。O 泛指多种疮疡,见丁条。.疮疡的一种,又名丁疮、丁肿、疗肿、疗毒、疵疮。《 外科精义》 卷上:“夫疗疮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是也。”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而得名。或因饮食不节或不洁,或外感风邪火毒,或外伤感毒而发;多发于颜面,其次为四肢躯干。发病急,变化快,初起如粟,坚硬根深,继则掀红发热,肿势渐增,疼痛剧烈,待脓溃疗根出,则肿消痛止而愈,若处理不当,或热毒太盛,易致走黄。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疗简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黄连解毒汤、解毒大青汤;若溃后余毒未尽,五心烦热者,
吕02 ,丁巧冲匕师梦了平
七画
花服人参清神汤,若出脓之时气虚者,宜服内托安神散。外治用烟油膏(旱烟管油)厚敷疗疮四周,留头,疗破出水即愈;亦可用猪胆汁与雄黄、京墨、姜汁混合外敷疗疮四周;或用蓖麻子一粒去油,乳香一分去油共捣烂用饭和为饼贴之,可拔疗毒;亦可外敷黄连软膏,玉露膏等;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日。
疗疽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三。两腮及鼻下掀肿生疮,其症似疗而形如无头疽者,故名。多因饮食不节而发病。初起锨肿,疼痛彻骨难忍,如钉着骨,口嚓如痉,易发生邪毒攻心,出现呕吐不食,烦躁澹语,甚至昏迷等证。不可妄用刀针,宜按疗疮治疗。疗麟病名。本病初起,身热憎寒,目赤疼痛,牵引眉棱、太阳痛楚异常,黑睛生白翁一颗,失治,其黔直钉入内,则混睛如障,赤丝环绕,昼夜不辨,为目黔之奇恶者,故称疗躺(清• 黄庭镜《 目经大成》 卷二)。参见钉翁条。
疗毒草O 见《 中药大辞典》 。为甜地一r 之别名。.见《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为蓬子菜之别名。各详该条。
疗疮草见咬浙江民间草药》 。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疗疮走黄病证名。出(仙传外科集验方》 卷六。又名瘤走。指疗毒迅速走散入于血分,全身出现高热神昏等症者。多因患疗毒时,正气内虚,或因热毒炽盛,失于调治,使疗毒散入血分,内攻脏腑所致。吐见疮顶黑陷,无脓,肿势散漫,;丛速向四周扩散,并伴寒热头疼,胸闷烦躁,恶心呕吐,舌硬日干,使秘或腹泻,舌绛苔黄,脉洪数或弦滑。重症可见种昏澹语,痉厥: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内服五味消毒饮,热盛服黄连解毒汤加生大黄,重证服犀角地黄汤、解毒大青汤。若昏馈服七星剑汤、疗毒复生汤:外治同疗疮。预防应提高抵抗力,及时正确治疗疗疮,尤其是面部疗疮切忌挤压。相当败血症。
疗疮要诀书名。1 卷。清• 应遵海撰于1874 年。本书首载疗疮论,并介绍用针按穴挑疗治法;次列98 种疗疮的挑治,并附插图;末附疗疮治疗方剂及杂病经验方。
疗疮急候证候名。<疡医准绳》 卷二〕 “急者五日色微青小紧,六日色深青大紧,七日色黑其形如鱼脐,或如灸疮之状,皆急之候也。”泛指症状险恶的疗疮。
疗疮缓候证候名。《 疡医准绳》 卷二:“缓者一日疮顶鲍色微白,二日她色大白,三日色微紫,四日色
真紫,皆缓之候也。”泛指症状平稳的疗疮。
疗毒复生汤《 外科工宗》 卷二方。牡蜘、金银花、桅子、地骨皮、牛芬子、连翘、木通、大黄、皂角刺、天花粉、没药、乳香各八分。酒、水各一茶盅煎减半,食远服。治疗毒走黄,头面发肿,毒气内攻,烦闷不安。若脉实便秘,加朴硝。本方早见于《 普济方》 卷二百七十四,但无方名。寸
污(xi 。朽)痛指腹内练绵不断的疼痛。《 金匾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妇少、怀娠腹中病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疙风病名。出《 外科证治全书》 卷四。即白沱:详该条。
疖病名:出《 刘涓子鬼遗方》 卷四。又名热疖、石疖,俗称疖子。《 千金要方》 卷二十二痈疽第二则云:' ’凡肿根广一寸已下名疖,一寸已上名小痈即疮痈之最小者也。俗称以夏日所生之小肿为热疖。由内蕴热毒或外受暑热之邪而发。此证较痈轻,肿势局限,色红,热痛,根浅,出脓即愈。治宜用清热解毒活血之品,内外兼治,参见外痈条。即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炎症。
疗儿散《 傅青主女科》 卷下方。人参一两,当归(酒洗)二两,川牛膝五钱,鬼臼(水飞)三钱,乳香(去油)二钱。水煎服。治难产,子死腹中。疗目方书名。见《 隋书• 经籍志》 。5 卷.作者陶氏(}闷名),己佚。
疗毒汤《 疡氏大全沪卷三十五方。何首乌、荆芥、防风、独活、威灵仙、胡麻、石葛蒲、苦餐水煎服:治诸疮痛痒,日久不愈。
疗耳眼方书名。见《 隋书• 经籍志》 。14 卷,梁• 甘潜之撰,己佚。
辛五味乙一。辛为金味,入通于肺,故为肺所主之味。《 素问• 宣明五气篇》 :“辛入肺。”辛味药物多入肺经,有宣肃肺气的作用,如麻黄、苏子之类。但有的辛味药亦有润燥作用,如知母、紫莞、百部等,故《 内经乒有“肾苦燥,急食价以润之”之说。辛夷出呀申农本草经》 。又名迎春、木笔花、姜朴了,为不兰科值物望春花Magnolia bion ( ] 11 Pamp 长二Mdor 、t . dataDesr 或武当玉兰M . Sprengori Pamp ,等的花蕾主幸河南、四川、安徽、浙江等地辛,温入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_治斗痛_皇塞,鼻炎,鼻渊。煎服:3 一9 克。玉兰花蕾含挥发油,中含柠檬醛、丁香油酚,1 . 8 一按叶素、茵香醚等;辛夷花中含挥发油,主为丁香油酚、黄樟醚( Safrole )、柠檬癸、菌香醚(A , lothole )、黄酮贰,花色试。挥发油有收缩鼻粘膜血管、健胃作用,煎剂给麻醉兔、猫、狗静脉注射,有降压作用,但挥发油无降压作用;对动物在体、离体子宫呈兴奋作用;体外对真菌、细菌、昆虫有抑制作旧。
辛频病名。《 素间• 气厥论》 :“胆移热于脑,则辛颇鼻渊。”指鼻之频部内有辛酸感。本证常见于鼻渊。• 参见鼻酸条。
辛乌散<重楼玉擒少卷L 力一。又名角药。赤芍梢、草乌、紫荆皮各一两,桔梗、荆芥穗、甘草、连翘、细辛、皂角、生地黄各五钱,赤小豆六钱,柴胡三钱,为细末,以冷水调喃口内;外敷或与荆芥煎水洗患处。治喉风,颈项及11 外红肿。如痰涎极盛,加摩风膏浓汁四至五匙。
辛夷散《 济生方》 卷五方。辛夷、细辛、覃本、升麻、川芍、木通、防风、羌活、炙甘草、白芷各等分。
辛弃忘育803
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水调下。治肺虚又感风寒湿热之气,鼻内雍塞,涕出不止,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辛开苦泄汗法之一。又称辛开苦降,简称开泄。① 用辛味药发散表邪,用苦味药清泄里热。如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咽痛,舌苔黄白,脉浮数等,可用桑菊饮加黄苏、大青叶等,以辛凉透解,兼清泄里热;② 因痰湿热阻滞而出现痞闷胀满,苔黄白腻等,用小陷胸汤加积实生姜之属,以行气散结,兼苦寒泄热。
辛开苦降即辛开苦泄。详该条。
辛甘化阳治法之一。辛味与甘味药同用以扶助阳气的治法(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气味辛甘发散为旧,”辛味、甘味药合用有益阳作用。如伤寒过耳引起心阳不足,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佳枝甘草汤(《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辛苦喉风病名。即劳碌喉风。详该条。辛凉清气是用辛凉(寒)的方剂清解气分热邪的治法如患者有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大汗扦、面目赤色、呼吸气粗、语声重浊、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洪大等,用白虎汤,即属此法。
辛凉解表指用性味辛凉,具有疏风解热作用的药物,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的治法。适用于恶寒轻而发热较重,有仔的风热表证。麻疹初期疹未透出时亦可应用常用药物有薄荷、荆芥、淡豆豉、桑叶、银花、连翘、升麻、葛根等。代表方有桑菊饮、银翘散、升麻葛根汤等。
辛温解表指用辛温发散药物治疗风寒表证的治法。适用于恶寒重而发热较轻,全身疫痛,无汗的风寒表证。上半身浮肿较重的早期水肿证,兼有发热恶风的风湿骨痛及外感风寒诱发的哮喘症等均可酌情应用。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苏叶、蕾香、防风、荆芥等。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辛寒生津清法之一。用辛凉药清胃热,生津液的治法。例如胃阴先虚.胃火炽盛,症见口舌生疮,口中有秽气,口干口渴,干呕,舌苔黄燥,脉大而虚等,用加减玉女煎。
辛夷荆芥散《 杂病源流犀烛• 面部门》 卷二十三方。辛夷一钱,荆芥、黄芬、天南星、半夏曲、神曲、白芷、苍术各八分。为粗末,水煎服。治风热郁滞,肺气不清,鼻生瘪肉,及鼻流浊涕,或稠涕若脓血,腥臭难闻,或流黄水,长湿无干,久必头眩者。
辛夷清肺饮《 外科正宗》 卷四方。辛夷六分,生甘草五分,锻石膏、知母、生桅子(研)、黄芬、百合、麦门冬各一钱,批把叶(去毛,蜜炙)三片,升麻三分(或加羌活、防风、连翘、薄荷)。水煎服。功能清肺热。治由肺经风湿、热郁凝滞而致的鼻痔,形如石榴子大,甚则下垂,色紫质硬,填塞鼻孔,影响呼吸。辛凉双解散(秋温证治要略》 方。鲜生地黄三钱(入豆豉一钱半,捣),连翘、焦桅子各三钱,括篓皮、桑叶各一钱五分.鲜芦笋一两,郁金二钱,鲜竹叶十片。水煎服。治太阴秋温,服辛凉清解饮后,外邪已
减,伏热外达,但热不寒,咳呛痰涎稠腻,喉部微痛,目赤多哆,舌绛无垢,烦渴胸闷,寐则自语,醒则神清。如鼻硬,加鲜茅根十支;热毒重者,加鲜大青叶三钱、人中黄一钱五分或金汁一两。辛凉清解饮《 秋温证治要略》 方。连翘、金银花各二钱,杏仁、牛芬子各三钱,薄荷、淡豆豉、蝉蜕各一钱五分,桔梗六分,淡竹叶十片。水煎服。治太阴秋温,洒洒恶寒,蒸蒸发热,咽或痛或不痛,舌白腻,边尖红。如胸闷者,加括萎皮、郁金各一钱五分;喉痛,加玄参三钱、马勃一钱;鼻蛆,加鲜茅根十支、焦桅子三钱。
辛甘发散为阳出(素问• 至真要大论》 。辛味甘味的药物能发散,其药性属阳。如桂枝、防风的性味辛甘,能发散解肌。
弃杖散经验方。见<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当归尾、姜黄、紫荆皮各120 克,细辛、大黄、生川乌、皂角、肉桂、透骨草、丁香、白芷、红花各60 克。为细末,以蜂蜜或凡士林调成软膏,外敷伤处,每3 一5 天换药一次。功能行癣活血。治各种损伤,作肿作痛,以及骨、关节报伤初期之疲血凝滞等症。
忘忧散《 辨证录》 卷十方。白术五钱,获神、当归、麦门冬、牡丹皮各三钱,白芍药一两,远志、巴戟天、白芥子各二钱,柴胡、陈皮、神曲各五分,郁金一钱。水煎服。治男子忧郁而不生子者。育① 育膜。《 素问• 腹中论》 :“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育。”② 心下隔上的部位。参见膏育条。育门经穴名。代号BIJ51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阳膀胧经。位于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 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 针灸资生经》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第一腰动、静脉后支。主治腹痛,病块,便秘等。直刺0 . 5 一l 寸。艾注灸5 一10 壮;或艾条灸10 一20 分钟。育俞经穴名。代号Kll6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少阳肾经。冲脉、足少阳之会。位于脐中(神l 网)旁开0 . 5 寸处。另说脐中旁开1 寸((针灸大成》 );脐中旁开1 . 5 寸((针灸资生经》 )。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病痛,小便淋沥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住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育募经外奇穴名。《 千金要方): “结气囊裹针药所不及,灸育募随年壮。育募二穴,从乳头斜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头下行,度头是穴。”主治病后衰弱,萎黄,腹中积块疼痛等。艾注灸3 一7 壮;或艾条灸5 一15 分钟。
育膜心下隔上的脂膜。《 素问• 痹论》 :“熏于育膜。”王冰注:“育膜谓五藏之间,赢中膜也。”育之原十二经原穴之一。O 气海穴部位,在脐下一寸五分处。《 灵枢• 九针十二原): “育之原,出于脖映。”《 素问• 腹中论》 :“育之原在脐下。”马漪注:“育之原出于脖映,其穴一,一名下气海,一名下育,在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关元穴部
804 怀忧松快闰间
位,在脐下三寸处。
怀子出(素问• 腹中论》 。即妊娠。详该条。怀孕即妊娠。详该条。
怀身出《 金匾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即妊娠。详该条。
怀胎见《 脉经》 。即妊娠。详该条。
怀娠出《 金匾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即妊娠。详该条。
怀敏宋代医家。字仲呐。宛丘(今河南淮阳)人。少喜医方,遍读古医书,为医博士。后隐居,信佛教,传其方于子孙。
怀躯出(脉经)。即妊娠。详该条。
怀山药见《 药物出产辨》 。为山药之处方名,详该条。
怀少集儿科著作。13 卷。清• 王世隆撰。刊于1758 年。作者在整理前代儿科学成就的同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写成本书。卷1 为诊治总论;卷2 一10 分述200 余种儿科病证的证治;卷n 一12 为痘科;卷13 为麻科。
怀牛膝见《 增订伪药条辨》 。为牛膝之处方名,详该条。
怀中抱月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 推拿学》 。两手交叉于胸前,向两侧分开后,指端向下,掌心朝内,上身略前倾,两手由上向下如抱物状,再向下而上徐徐抄起,仍收回至胸前交叉。
怀中抱月大小缝丝手练功方法之一。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取弓箭步,前臂交于胸前,掌心朝上,斜向外上方弹出,旋即收至胸前,手掌翻转向两侧伸出,再迅速收至胸前。左右同姿,上下交替。
忧七情之一。忧虑过度可引起内脏病变。<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忧伤肺。,' (素问• 宣明五气篇》 :, ' (精气)并于肝则忧。”《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愁忧恐惧则伤心。”
忧中类中风病因之一。因忧虑过度,肝脾郁结,使气机逆乱而引起的类中风证。
忧气七气之一。《 诸病源候论• 七气候》 :“忧气,则不可极作,暮卧不安席。”参见七气、九气条。忧伤指忧愁过度所致的疾患。(医醇腾义• 忧伤》 :“忧愁太过,忽忽不乐,洒渐寒热,痰气不清,营草忘忧汤主之。”参见忧郁条。
忧郁情志三郁之一。多因悲忧过度所致。(景岳全书• 杂证漠》 :“若忧郁病者,则全属大虚,本无邪实。• • 一盖悲则气消,忧则气沉,必伤脾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必伤肝肾。此其戚戚悠悠,精气但有消索,神志不振,心脾日以耗伤。凡此之辈,皆阳消证也。”“忧郁内伤之治,若初郁不开,未至内伤而胸隔痞闷者,宜二陈汤、平胃散,或和胃煎,或调气平胃散,或神香散,或六君子汤以调之。若忧郁伤脾而吞酸呕恶者,宜温胃饮或沉香散。若优郁伤脾肺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者,宜归脾汤或寿脾煎。若优思伤
心脾,以致气血日消,饮食日减。凡食日削者,宜五福饮、七福饮,甚者大补元煎。”参见情志三郁、七情郁证、内郁条。
忧隔五隔之一。见《 肘后备急方》 卷四。《 诸病源候论• 五高气候》 :“忧扁之病,胸中气结烦闷,津液不通,饮食不下,赢瘦不为气力。”参见五隔条。忧喳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 否噎病诸候)。其症天气阴寒时心下悸动,手足不能自温等。治用五噎丸、五噎散、沉香散。参见五噎、噎条。忧痪病名。出(千金要方)卷二十四。指因忧思气结,情志不遂而致的瘦病。参见劳瘦条。忧患(hui 会)无言(灵枢经)篇名。忧,忧愁;患,忿怒;无言,指失音。本篇论述忧愁和忿怒引起失音,故名。内容论述发音的生理以及在情绪过于激动或遭受风寒侵袭会引起失音的病理,并介绍其针刺法。
松(z h6ng 中)悸即心悸怔仲。(证治要诀》 卷九:“松悸者,本无所惊,常心松而自悸。”详心悸、怔忡条。
快果出<名医别录》 。为梨之别名,详该条。快药指泻下作用峻烈的药物,如大黄、巴豆之类。《 金匾要略• 肺赓肺痈咳嗽病脉证治): “肺痪之病,… … 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快斑汤《 证治准绳• 幼科》 集四方。人参五分,当归、防风、木通各一钱,甘草三分,木香、紫草、蝉蜕各二分。煎服。治痘疮。
快脾丸《 魏氏家藏方》 卷五方。生姜六两,橘皮、炙甘草、丁香各一两,砂仁三两。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空腹姜汤送下。治脾气久虚,不受饮食,食荤则肠鸣腹泻,下尽所食之物方快,不食则无事,经久不愈者。
闰以太息平常呼吸中,出现一次较长的呼吸。《 素问• 平人气象论》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张景岳注:闰,余也,犹闰月之谓,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谓闰以太息。”
间气六气分治,在上者谓之司天,在下者谓之在泉,其余四气分司左右,称为间气。《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又“间气者,纪步也。”谓间气以步为纪。如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每气为一步,故每岁六步,每步六十天零八十七刻半。合成三百六十五天零二十五刻为一周年(百刻为一昼夜),所以间气是以它所司的这一时期为纪的。
间化指清凉之气与湿热之气相间运化,使气候有时寒凉,有时炎热,故名。《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间谷O 运气术语。成熟于主岁左右之间气的谷物。(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食间谷以去其邪”; “食间谷以保其精”。.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二间,见该条。
间I * ]闷灶灼冻805
间使经穴名。代号PCS 。出《 灵枢• 本输》 。别名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经(金)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 寸,当掌长肌键与挠侧腕屈肌键之间。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并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通过。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胸痛,疟疾,癫狂,痛症,肘挛,臂痛等。直刺0 . 5 一1 寸。艾炫灸3 一5 壮;或艾条灸5 一10 分钟。
间经见《 玉峰郑氏女科秘传• 经候》 :“经血平时常二、三、四月一行,饮食如常,动作不衰,腹中不痛,面色不改,名间经。”
间甚出《 素问• 标本病传论》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缓也;甚,急重。间甚指病势缓急。间脏指疾病传变不传于所胜之脏,而是间隔一脏,传于其所生之脏。如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母子相传。《 难经• 五十三难》 :“间藏者.传其子也。”按五行学说,间脏其气相生,虽病亦微。
间日疟疟疾之一。见(诸病源候论• 疟病诸候》 。<素问• 疟论》 :“其间日而牛者何也?歧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治用小柴胡汤、清脾饮加常山、常山酒等。参见疟疾条。间接灸艾炫灸之一种。指艾住与穴位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故又称间隔灸,隔物灸。通常以生姜、大蒜等一类辛温芳香的药物作衬隔,具有加强温通经络的作用,而不使艾火直接灼伤皮肤。间接灸的种类很多,其名称通常随所垫隔的物品而定。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等。根据病症选用。详各该条。
间隔灸即间接灸。见该条。
间日子母间日疟的俗称。见(医略十三篇》 卷九。详子母疟条。
间者并行治则之一。出《 素问• 标本病传论》 。指病轻而症状较多,可主症、兼症并治;或标病、本病同时夹杂,可标本兼顾,补泻兼施,寒热互月。间歇运针法指针刺得气后每隔一定时间断续地给予捻转或提插等操作,使患者的针感得到保持或加强。每次运针或间时间隔可视病情而定。闽刀刀清末外科医生。佚名,因擅刀圭术,故称。四川叙永人。生活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能行剖肠、断腕术。每有夸J 割,先洒喷药水,再施刀圭,使病者免除痛苦。
闷痞痞证之一。《 痞胀玉衡• 闷痞》 :“痞毒冲心,发晕闷倒地,一似中暑、中风,人不知觉,即时而毙。此疹之急者,如略有苏醒,扶起放痞,不愈,审脉服药施治。如发晕不醒,扶之不能起,必须审脉辨证的确,果系何因,先用药数剂灌醒,然后扶起放疹,渐为调治。”刮紫宫、擅中、中院、中庭及刺间使、大陵穴。
方用金花散、薄荷汤、蕾吞汤等。参见疹条。闷瘩(c 。醋)指麻疹闭表,疹难透出的证候。清• 张平豁《 麻疹阐注》 :“闷瘩之症,有热五六日而不出者;有一出而即隐者;有头面微出而身上俱无者;有身上微影而头面胸背俱无者;有形迹在内而外不见形者;有皮肤隐隐紫赤者;有红紫遍身紫黑成块者。”临床分风闭、火闭、食闭、痰闭四证。详各条。闷警指心胸闷乱,眼目昏花之状。多属热证、实证。《 素间• 玉机真藏论):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督,此谓五实。”高士宗注:“闷,郁也;瞥,目不明也。”
闷气生出王伯龙(养儿宝》 。又名闷肠生、梦生、闷脐生、生后不啼。包括痞生、草迷。指婴儿生下闷绝不啼,相当于新生儿窒息。
闷肠生出《 大生要旨)。即婴儿生下后不啼哭。详闷气生条。
闷脐生O 出元• 朱震亨《 幼科全书)。即初生不啼。详该条。O 初生儿肛门有膜闭塞的畸形。清• 鲍相傲《 验方新编》 卷五:“有闷脐生者,儿粪门有一膜,闭住其气,故不能出声。”宜手术治疗。灶心土见《 本草纲目》 。为伏龙肝之别名,详该条。
灶突墨出(备急千金要方)。为百草霜之别名,详该条。
灶中黄土出《 金匾要略)。即伏龙肝,详该条。灼热证名。出<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指发热较高,如火灼之状,手抚病人的皮肤,有灼手感觉。见于多种热性病。
灼痛痛处有烧灼感。可见于郁火伤阴之胃院痛,或热毒炽盛的疮疡、汤火伤等。冻风病名。出《 外科正宗、卷四。即冻疮。详该条。
冻生见清• 陈场庵(胎产秘书》 。即冻产。详该条。
冻耳病名。系指冬时耳冻疮,《 太平圣惠方》 卷三十六:“夫冻耳者,由肌肉虚软之人,冬时触冒于寒,为风冷所折,则令耳赤痒痛,或即成疮。因其风寒所伤,故谓之冻耳也。”
冻死指受冷极深冻僵而死。《 诸病源候论• 冻死候》 :“人有在于途路,逢凄风苦雨,繁霜大雪,衣服沾濡,冷气入藏,致令阴气闭于内,阳气绝于外,荣卫枯涩,不复流通,故致嚓绝而死。若早得救疗,血温气通则生。”
冻产病名。指因天寒,影响产妇,儿不能速生。杨子建《 十产论》 :“冻产者,言天气寒冷,产妇血气迟滞,儿不能速生,’故衣裳宜厚,产室宜暖,背心宜温和,庶儿易生。”
冻疮病名。指因寒冷所致之肌肤损伤。见《 丹溪心法》 。又名冻风、冻家。由冷风严寒伤及皮肉,气血凝滞而成。其症多发于手足和耳廓等暴露部位。患处皮肤先呈苍白,渐成紫红斑片,自觉灼痛,痰痒或麻木,甚则溃烂成疮,缠绵难愈。本病重在预
806 冻羌
防,须注意防寒保暖及适当活动。治宜温阳散寒,调和营卫。内服当归四逆汤。外贴阳和解凝膏或红灵酒揉搽。亦可用姜汁、辣椒煎汤搽洗患处。溃烂作痛者,外贴玉红膏。
冻家病名。即冻疮。详该条。
冻烂疮病证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五十。小儿肌肤柔脆,抵抗力弱,冬月寒气侵袭,易致局部皮肤玻裂,久而生疮,或痒或痛,锨赤红肿,破出脓汁。多见于两耳或手足间。以外治为主,可用蜀椒和盐入酒煎之,乘热蘸涂患处;或用附子、干姜研末,猪脂调涂。
冻青树子出《 濒湖集简方》 。为冬青子之别名,详该条:
羌活出《 神农本草经)。为伞形科植物羌活、ot 中ter 唱,urn , ncisum Ting ex H . T . chaog 或宽叶羌活N . forbesi ,物is , .的根茎和根:主产四川、甘肃、青海:辛、苦,温。入膀胧、肾经。祛风解表,除湿止痛。① 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风湿痹痛,破伤风。② 治痈疖疮毒,尊麻疹,皮肤痛痒。煎眼:3 一g 克。本品含挥发油,内有旅烯、俘一罗勒烯、a 侧伯烯、洋芹子油脑(Apiol )、愈创醇(Guaiol )等。又含二氢山芹醇(Cdumbianetin )、欧前胡内醋等。在体外对布氏杆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拮抗电针刺激引起的动物癫痛。
羌乌散《 病机沙篆》 方。羌活、细辛、川乌、草乌(上二味俱用童便浸一宿)各一钱,酒黄等、炙甘草各五分。为细末,冲服。治风寒上攻,眉棱骨痛。羌活丸《 圣济总录》 卷七十三方。羌活、桂、川芍、木香、槟榔各一两,郁李仁(汤浸去皮,研如膏)五两,炒大黄三两。为末,与郁李仁同研,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生姜煎汤或姜枣煎汤送下;气痛温酒送一l ' ’。治结癖气块,饮食不消,肺积气发,心胸痰逆,气喘,卒中风毒,脚气,大肠秘涩,奔豚气痛:
羌活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羌活、菊花、麻黄、川芍、防风、石膏、前胡、黄荃、细辛、甘草、积壳、获答、蔓荆子各一两,薄荷、白芷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去渣稍热服,日二次。治破伤风邪,在半表半里者。.《 兰室秘藏• 头痛门》 方。炙甘草七分,泽泻三钱,天花粉(酒洗)、获菩、酒黄柏各五钱,酒黄连、黄岑(酒洗)、羌活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渣,食后睡前服。治风热童盛上攻,头目昏眩。.(症因脉治》 卷一方。羌活、独活、柴胡、防风。水煎服。治风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恶寒。.《 症因脉治》 卷二方。羌活、防风、荆芥、桔梗、甘草、柴胡、前胡。水煎服。治伤风咳嗽,恶寒发热,脉浮紧。.《 症因脉治》 卷四方。① 羌活、防风、黄荃、柴胡、大黄。水煎服。治伤寒便结,症见恶寒身热,大便闭结,属表邪未解,里症又急者。② 羌活、防风、川芍、黄荃、苍术、白芷。水煎服。治肠胃有热,寒邪外束太阳,以致军阳热泻,恶寒身痛,身仅发热,口仅渴者。.《 张氏:医通》 卷十五方。
羌活、防风、积壳各八分,荆芥、柴胡各七分,川芍四分,赤芍药六分,山植一钱,木通五分,甘草三分,葱白一茎,生姜一片。水煎热服。治痘疹热甚未出,头痛腹胀。
羌活散O 见《 增补内经拾遗》 卷二。羌活、苍术各一钱半,川夸、获菩、防风、积壳、桔梗各一钱,甘草三分。加生姜三片,葱一根,水煎,不拘时服。治遇风头痛。若有汗恶风,加桂枝八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六方。羌活、川苟、天麻、旋覆花、青皮、天南星(炮)、箕本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薄荷七叶,水煎,食后服;或加牵牛子末二两,生姜汁煮糊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酒送下。治风毒气上攻,眼目昏涩、繁膜、生疮,及偏正头痛。.《 兰室秘藏• 口齿咽喉门》 方。羹本、白芷、桂枝各三分,苍术、升麻各五分,当归六分,草豆范仁一钱,羌活一钱五分,羊胫骨灰二钱,麻黄、防风各三钱,柴胡五钱,细辛少许。为细末,先用温水欺[- 1 ,擦牙鳅。治风寒湿而致的脑痛,项筋钧,牙齿动摇,肉却袒脱疼痛。O 好证治准绳• 疡医之卷五厅羌活、独活、明矾、白鲜皮、硫黄、狼毒各一两,轩粉二钱半,白附子、黄丹、蛇床子各半两。为细末,油调成膏外敷患处。治顽癣疥癫,风疮成片,流黄水久不镬者。.《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八方。羌活、当归各二钱,独活、乌药、威灵仙各一钱五分,升麻、前胡、荆芥、桔梗各一钱,生甘草五分,肉桂三分。水、酒各半煎,食远服。治手发背,手背初起如芒刺,渐觉疼痛,高肿红活锨热,溃速为痈,迟溃为疽。.见《 中医临证备要》 。羌活、防风、细辛、川芍、菊花、黄答、石膏、蔓荆子、前胡、积壳、侠签、甘草、生姜。水煎时治肺受风热,肩痛偏前,连及手臂者。羌麻汤吃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三方羌活、麻黄、川芍、菊花、蔓荆子、石膏、防风、前胡、黄答、细辛、积壳、获等、甘草各七分,自笙、薄苟各瓦分,生姜三片。水煎服。治破伤风,搐痊不已。羌防泻白散O 《 症因脉治》 卷一方。桑自皮、地骨皮、甘草、羌活、防风。水煎服。治风寒束于肌表而致的肩背痛二.《 症囚脉治》 卷几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羌活、柴胡、葛根、防风水煎服厂i 台伤寒咳嗽,寒伤肺而化热者。如有痰加括萎、半夏;有热加黄琴、石膏。
羌活四物汤《 症因脉治》 卷一方。羌活、防风、当归、生地黄、川芍、白芍药。水煎服治风中于左,邪入厥阴,口眼歪斜。如身痛加秦芙、钩藤、柴胡。羌活芍旅汤《 审视瑶函》 卷三方。半夏(姜汁炒)、杏仁(去皮尖)、羌活、箕本、川芍、防风、获荃、甘草、白芷、麻黄、陈皮、桂枝各等分二为粗末,水煎服。治太阳经头风头痛,夜热恶寒。若有热加酒黄答、薄荷升、生姜。
羌活冲和汤<伤寒全生集》 卷二方。羌活、黄答、防风、苍术、川芍\生地黄、细辛、白佗、甘草。水煎服。治感冒风寒,四时时疫,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烦疼,有汗或无汗,脉浮紧者。若胸胁满闷,去生地黄,
羌807
加积壳、桔便;呕恶或有痰,加姜半夏;泄泻.去生地黄、黄琴,苍术炒用,加自术、芍药、升麻;热泻,去生地黄、细空,加白术、黄连、猪荃、泽泻;夹食泄泻,去主地黄,加砂仁;夹暑,加香莆;痰嗽、加旋覆花、杏仁;口渴,加天花粉、知毋、葛根;不作汗,加苏叶,仍不作汗,或汗后不解,再加麻黄;有汗,去苍术,加白术;汗甚不止,加黄蔑、桂枝、芍药;热多,去细辛,加柴胡;夏月,加石膏、知母。
羌活导滞汤布医学发明》 卷八方羌活、独活各半两,大黄(酒偎)一}即,防己、当归各兰钱,积实(鼓炒)二钱:为粗末,每服互至七钱,水煎去渣服,以微利为度丁治脚气初发厂身尽疼,或胜节钟痛,便溺阻隔:
羌活防风汤O (素l 句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羌活、防风、川芍、覃本、当归、芍药、甘草各一两,地愉、细辛各二两为粗末,每服五至七钱.水煎去进热服:治破伤风、邪在表者:若有热加大黄几两;大便秘加大黄一两母《 症因昧治》 卷一方。羌活、防l 双、柴胡、葛根、荆芥、木i 孟水煎服:治外喊遗尿,牙体发热,神志不清,小便自出而不觉,溺色黄赤。.乙病因脉治)卷三方。羌活、防风、甘草、陈皮。水煎服治湿温瘦软,头痛项强,骨节烦疼,两肛逆冷,属太阳表症者-
羌活附子汤O 《 东垣试效方》 卷厅方、黄笑、麻黄各一钱,羌活、苍术各半钱,防风、升麻、甘草各二分,附子一分,自芷、僵蚕、黄柏各三分。水煎,食后服。治冬月大寒犯脑,脑痛齿亦痛,名曰脑风。若有寒嗽者,加佛耳草三分C .《 卫生宝鉴》 卷十一二方。木香、炮附子、羌活、炒简香各半两,干姜• 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盐一捻,水煎二十沸,和渣热服治扼逆:蓄杂病源流犀烛》 亦有本方,但多J 一香O <医学心悟》 卷三方。羌活一钱,附子、干姜各截分,炙甘草人分。水煎服。治客寒犯脑,恼痛连齿,手足厥逆,口鼻气冷。
羌活败毒汤《 症因脉治》 卷一方羌活、浊活、柴胡、前胡、防风、荆芥、甘草、川芍。水煎服治风宾眩晕,邪在太阳,脉浮紧者。
羌活败毒散0 《 症因脉治》 卷一方。① 羌活、独活、防风、荆芥、川芍、柴胡、前胡、甘草、苍术、白芷。水煎服治风湿腰痛,痛引项脊院背,脉左尺浮墙者:口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积壳、川芍、陈皮、人参、甘草水煎服治大阳表症.头疼身痛,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症因脉治》 卷双方。羌活、独活、柴胡、前胡、防风、荆芥、陈皮、川芍、甘草。水煎服:治湿热痞软,身体重着,走注疼痛,首如裹,而奎肿,小便黄赤,手足发热,脉浮数,湿在表者。白(症因脉治》 卷四方。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芍、桔梗、积壳、陈皮、甘草。水煎服。治湿疟,身体重痛,肢节烦疼,脉浮紧者。
羌活胜风汤《 原机启微》 卷下方:白术、黄答各五分,羌活、积壳、川芍、白芷、独活、防风、前胡、桔梗、薄荷各四分,荆芥、甘竺各三分,柴胡七分。水
煎,去渣热服治哆多眺噪,紧涩羞明,赤脉贯睛,头痛鼻塞,肿胀涕泪,脑巅沉重,眉骨酸痛,外翁如云雾、丝缕、秤星、螺盖。
羌活胜湿汤O (内外伤辨惑论》 卷中方羌活、独活各一钱,炙甘草、箕本、川芍、防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为粗末,水煎,去渣服。功能发汗祛风胜湿。治湿气在表,症见头痛头重,腰脊秉痛,或• 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微热,苔白脉浮。如身重腰沉沉然,经中有寒湿.加汉防己(酒洗)五分,轻者加附子五分,重者加川乌兀分方巾羌活、独活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为君药;防风、箕本发汗比痛而去肌表风湿,为臣药;佐以川芍沂血祛风叱痛,合蔓荆子升散在上的风湿而止头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胜湿、I 卜痛竺功才症因脉熟我布才‘方,但无蔓热子。公物获浩汇补》 卷牡方多片草、人参各毛钱,黄蔑一钱,生甘草、升麻、柴胡荞往分,生黄芬、妙黄等、川芍、细辛、蔓荆子、箕本、防风各砚分,独活二分,薄荷一分水煎服:冶湿胜自汗。羌活退璐丸‘兰室秘藏• 眼耳鼻门》 方义名滋阴地黄丸、地黄丸、柴胡退黔丸。又名地黄丸熟地黄八钱,生地黄(酒制卜黄柏(酒制)、当归身(洒制)、莞蔚子、丹参各车两,炮附子、寒水石各一钱,芍药一两三钱,防已(酒制)几钱.知母(酒制)、牡丹皮、羌活、川芍各二钱,柴胡三钱或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小豆大,每服五十至七卜丸,空腹白开水送一}; 治目内障,右眼小毗青白黔,大毗微显白豁,脑痛瞳子散大,恶热,大便涩,遇天热则头痛睛胀,日没后或天阴则昏暗。若黔在大毗,加葛根、升麻;黔在小毗,加柴胡、羌活
羌活退聆汤了书室秘藏• 眼耳鼻门》 方羌活两五钱,防风一两,荆芥穗(后「),薄荷叶、萃本各一七钱,酒知母王钱,黄柏四钱,川芍,当归各二钱,酒生地黄钱,川椒五分,细辛少许,麻黄根二钱。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去查.食远稍热服。治太阳寒水,黔漠遮睛,不能视物。
羌活退聆散<审视瑶函;卷三方。羌舌、互味于、黄连、当归(酒洗)、升麻各二钱,龙胆草(洒洗》 、黄拍(酒炒)、炙甘草、黄琴、赤芍药、柴胡、黄筐各二钱,防呱一钱五分.锻石膏二1 钱互分:为细末,坏服五残,水煎减半,加洒少许,微煎去渣,睡前热服。治明阳豁,症见黑睛卜生云蜡,俱白色,两翁连环,如阴阳之圈。
羌活黄等汤(杂病源流犀烛,六2 王!' !尸卷卜五方羌活、黄答、陈皮、前胡、猪等、甘草、知母水煎服治太阳疟,腰痛头痛且重,遍身针痛,小便短赤,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止,汗出难已如l : 1 渴,即兼阳明.宜倍知母,加麦门冬、石膏;渴而汗少或无汗,如葛根;深秋或冬无汗,加姜皮;因虚汗少或无汗,加人参、麦门冬、姜皮;。因虚汗多,加黄蔑、桂枝,汗比即去桂枝。
羌活蒲蓝汤见《 辨证施治):羌活9 一巧克,蒲公英、板蓝根各]5 一即克‘水煎服J 功能卒凉解
808 羌状兑冷
表。治感冒风热,咽喉肿痛。
羌活愈风汤《 医学发明》 卷九方。羌活、炙甘草、防风、黄蔑、蔓荆子、川芍、细辛、积壳(鼓妙)、前胡、人参、地骨皮、麻黄、知母、菊花、薄荷、构祀子、当归、独活、白芷、炒杜仲、秦芙、柴胡、半夏(汤洗,姜制)、厚朴(姜制)、熟地黄、防己各二两,芍药、黄答、获菩各三两,石膏、生地黄、苍术各四两,官桂(米柑浸)一两。为粗末,每服一两,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渣空腹服,睡前再煎渣服。治肝肾虚,筋骨弱,言语难,精神昏馈;或瘦而一臂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及一切风病;并治小儿风响,急、慢惊风。如遇天阴,加生姜三片同煎。
状元红见《 广州植物志》 。为荷苞花之别名,详该条。
状如鱼胞病证名。出《 证治准绳• 杂病》 。又名状如鱼胖、气胀、白睛浮奎。多因热邪奎遏于肺,气机不得宣畅所致。“此症气轮肿起,不紫不赤,或水红,或白色,状若鱼胞”(《 审视瑶函》 )。严重者,白睛肿胀,高出黑睛。宜泻肺清热,可用泻白散或泻肺汤加减。
状如鱼脾病证名。(张氏医通》 卷八:“气轮努胀,不紫不赤,状如鱼胖,乃气分之证,金火相搏所致。不用廉」导,惟以清凉自消。”即状如鱼胞,详该条。
状如悬胆病证名。出《 证治准绳• 杂病》 。《 张氏医通》 卷八:“有翁从上而下,贯及瞳神,色青或斑,上尖下大,薄而圆长,状如悬胆,盖胆有痕热,肝胆膏损,变证急来之候。”方用龙胆泻肝汤加丹皮、赤芍等。
兑发兑,通锐。即锐发。《 人镜经》 :“耳前发脚为兑发。”详锐发条。
兑冲经穴别名,出《 针灸甲乙经》 。即神门,见该条。
兑骨.骨骼部位名。亦称锐骨。指手腕背部小指一侧的骨性隆起,今称尺骨茎突。《 针灸甲乙经》 :“神门者,… … 在掌后兑骨之端陷者中。”.经穴别名。所指有二:① 出《 针灸甲乙经》 。即颧缪。见该条。② 《 难经,六十六难》 :“少阴之原,出于兑骨。”丁注:“兑骨,即神门。”见神门条。
兑疽病名。① 出《 刘涓子鬼遗方》 卷四:“发于民,名曰兑疽。”又《 灵枢• 痈疽》 :“发于民,名曰锐疽。”兑通锐,兑疽即锐疽。详见鹤口疽条。② 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二:“发于股阳,名曰兑疽。其状不甚变,而脓附骨。”指发于大腿外侧的一种无头疽。③ 见<外科大成)卷二,指生于手腕部的疽。治法均同无头疽。
兑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用八卦而命名者。见《 证治准绳• 杂病》 。即泽廓。详该条。
兑端经穴名。代号DU27 。出《 针灸甲乙经》 。属督脉。位于上唇尖端,当人中沟下端皮肤与上唇粘膜之移行处。布有面神经颊支j 匡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主治癫狂,口喝唇动,齿眼痛,鼻塞,
鼻出血;以及口腔炎,鼻炎,癫痈,晕厥等。直刺0 . 2 一0 . 3 寸。
兑泽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八卦配自然界之物质现象命名者。见(杂病源流犀烛》 卷二十二。即泽廓。详该条。
冷气病证名。指脏腑之气与寒冷相搏所致的疾患。《 诸病源候论• 冷气候): “夫藏气虚,则内生寒也。气常行府藏,府藏受寒冷,即气为寒冷所并,故为冷气。其状或腹胀,或腹痛,甚则气逆上而面青手足冷。”《 圣济总录• 诸气门》 :“冷气者,因寒冷搏于气所为也。… … 若人呼吸少气,胁肋刺痛,皮肤拘急,恶寒战栗,百节酸疼,咳嗽声嘶,隔院否塞者,冷气之为病也。”方用沉香丸等。参见气病条。冷丹病名。出《 增辑验方新编)卷六一十。即冷痪。见该条。
冷吐即脾胃虚寒吐,详该条。参寒吐条。冷闭病名。指受寒所致咽喉生疮而失音。《 世医得效方》 卷十七:“咽喉生疮、冷闭,声不出者,秘传降气汤去陈皮加黄岑煎。”仍于喉下咽管口灸三壮即愈。
冷汗证名。又名柔汗。① 见《 类证活人书》 卷四。又名阴汗。指多汗之属阴证者。多由阳气虚衰,阴寒相乘,以致汗冷肢冷,甚则身冷。《 景岳全书• 汗证》 :' ’阴汗者,冷汗也。… … 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岂非气去而然乎?”治宜益气、温阳等法。黄茂建中汤,甚者加附子。或参附汤、六味回阳饮等方。参见阴汗条。② 指汗出而冷者,除阴证外,热极、痰证亦可见之。《 医偏• 汗》 :“盖热聚于内,肌肤反冷,肤冷,故汗亦冷也。”因火邪亢极者,治宜如神白虎汤;相火旺盛者,宜知柏地黄汤。《 证治准绳• 杂病): “有痰证冷汗自出者,宜七气汤或理气降痰汤,痰去则汗自止。”
冷劳病名。指虚劳病之属虚寒者。《 太平圣惠方• 治冷劳诸方》 :“夫冷劳之人,气血枯竭,表里俱虚,阴阳不和,精气散失,则内生寒冷也。”症见宿食不消,肮腹痞满积聚,脐腹疼痛,面色萎黄,口舌生疮,大便泄痢,手足逆冷,骨节疼痛,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等。治宜温补。可用补骨脂散、草澄茄散、獭肝散等方。参见虚劳条。
冷呢病证名。见《 张氏医通• 呢逆》 。指因吸入冷气而立即发生的呢逆。《 杂病源流犀烛• 呢逆源流》 :“故人有寻常并无疾病,或一张口而寒气相袭,立时发呢者,俗名之曰冷呢。”集中思想、迸气,连饮热茶,呢可自止。参见呢逆条。
冷针与温针对举。指单纯针刺之法。冷利八利之一。小儿脾胃嫩弱,寒湿内侵或伤生冷,以致脾胃虚寒,运化失常。症见利下白色粘液,手足冰冷,渴喜饮热等。治宜温运脾阳。用附子
七画冷809
理中汤等方加减。
冷灸指相对热灸而言,称不用任何热源进行灸治的方法为冷灸,如药物发泡灸等。
冷疗病名。出(外科大成》 卷二。多由寒湿凝结而成。生于脚根,形如枣粟,初起紫白她,疼痛彻骨,渐至腐烂紫黑,深孔出血,气秽,经久不愈。宜神灯照法治之,铁粉散敷之。余按溃疡治疗c
冷齿病名。《 医学入门》 第七卷:“温风起而冷齿易安。”原注:“温风散• • ,… 水煎服,仍含漱,治风冷齿痛。”即齿痛之由于风冷者。参见牙痛条。
冷服指中草药煎剂待冷却后服,以充分发挥其疗效。如寒剂冷服,适用于大热证;热剂冷服,适用于假热真寒证(见清• 景日盼(篙崖尊生书》 。冷泄病证名。指受寒伤冷所致的泄泻。又称冷泻、寒泄、寒泻。《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 … 冷泄,腹胀。”参见寒泄、冷泻条。冷泻病证名。指外受风寒或内伤生冷所致的暴泻。陈德求(医学传灯): “冷泻者,鼻吸风寒之气,口食生冷之物,皆能作泻,此暴病也。宜用香砂理中汤。”参见寒泄、寒泻条。
冷泪证名。《 银海精微): ' ‘若迎风而出汪汪,冬日多,夏日少,拭即还生。又不分四季皆有,此冷泪也。”多由肝肾两虚,精血亏耗,招引外风所致。如椒疮及鼻部疾病引起泪道不畅等,亦可造成。本证眼无红痛,无时泪下,迎风更甚,泪液清稀无热感。肝肾两虚者,宜补益肝肾,可用左归丸或菊睛丸,酌加川芍、白芷、五味子、龚仁等;泪道阻塞者,可酌情探冲及手术治疗。
冷疮病名。出《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五。又名冷屡。由气血不足,复感风寒,伤于肌肤所致。本病顽滞而冷,不知痛痒,溃而难敛,经久不愈。治宜温肌养血。内服桂枝加当归汤。外搽金黄散。
冷烂眼弦之“秋冬烂者为冷烂”(《 银海精微》 )。系土衰不能化湿所致。宜温阳化湿,可用菩桂术甘汤之类加减,外用碧天丹熏洗。睑厚者可廉lJ 洗。冷哮病名。指因寒邪水饮所致的哮吼。《 类证治裁》 卷二:“遇风寒而发者为冷哮。”多由感受风寒,邪入肺愉,寒饮内停,痰阻气道而成。症见呼吸气急,喉中有哮鸣声,咳吐清稀粘痰,苔白滑,脉弦紧等。治宜温肺以劫寒痰,如温肺汤、钟乳丸、冷哮丸等。亦可采用灸法,并以三建膏护肺俞穴。或选用定喘汤、夺命丹、三白丸等方。亦可由表寒内热,肺气失宣所致。《 证治准绳• 喘》 :“哮喘遇冷则发者,有二证。其一属中外皆寒,治法乃东垣参苏温肺汤、调中益气加茱英汤及紫金丹劫寒痰者是也。其二,属寒包热,治法乃仲景、丹溪用越脾加半夏汤等。”参见寒包热哮条。
冷积病证名。积痛之一。脾胃虚冷,感受寒邪积滞于中而致的腹痛。症见形寒,面色皖白,腹痛不思饮食,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秘结,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治宜温通镇痛,散寒去积。用温脾汤加减。
冷秘病证名。又名阴结。指阴寒凝结,腑气不通。《 圣济总录• 大小便门》 :“下焦虚冷,窘迫后重,是谓冷秘。”《 证治要诀• 大便秘》 :“冷秘由冷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津液不通,胃道秘塞,其人肠内气攻,喜热恶寒,宜霍香正气散加官桂、积壳各半钱,吞半硫丸。”《 医述》 :“世人但知热秘,不知冷秘,冷秘者,冷气凝结,津液不通,如天寒地冻,水结成冰之义,治宜八味丸、半硫丸温而通之。”(医学心悟• 大便不通》 :“冷闭者,唇淡、口和,舌胎白,小便清,喜热、恶寒,此名阴结,宜用温药而兼润燥之法,理中汤加归芍主之。”参见大便秘结条。
冷疽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即筋疽。见该条.。
冷疮病证名。疮疾内脏虚冷的一种证型。又名瘦冷疮。(证治准绳,幼科》 :“冷疮病多在内,利色无常,其沫清白,肢体软弱,目肿面薰。又一证:躁渴卧地,似有热状,惟饮食不进,滑泄无度,亦冷疮也。”治疗先用木香丸(方见冷热疮条),继用温补脾肾之剂,如九味地黄丸(方见肾疮条)。
冷涎六涎之一。多由“脾气不运,复因肝气所乘,伏而不动,停水滞谷”(《 史载之方》 )而成。其症可因怒而诱发。症见心前溃乱不快,闷倒不省人事,四肢渐次发冷等。治宜温化痰涎。用青州白丸子。冷淋病名。① 即寒淋。见《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八。《 圣济总录• 诸淋门》 :“其状先寒颤,然后便溺成淋,谓之冷淋也。”《 医学心悟》 :“冷淋,寒气坚闭,水道不行,其症四肢厥冷,口鼻气冷,喜饮热汤是也。”本症多因肾虚而冷气客于下焦所致。治以温肾散寒为主,兼予通利。可用肉从蓉丸、沉香散、生附散、金匾肾气丸等方。② 指淋症而小便如米潜者。《 华氏中藏经• 论淋沥小便不利》 :' ’冷淋者,小便数,色白如柑也。”参见膏淋条。③ 指血淋之属于下元虚冷者。见<证治要诀• 淋》 。其症小便淋沥有血,服冷剂病愈甚。宜用地髓汤下附子八味丸,或用生料鹿茸丸。参见淋、血淋条。
冷厥厥证之一。《 类证活人书• 论阴阳寒热》 :“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脉沉微而不数,足多挛,卧而恶寒,或自引衣盖覆,不饮水,或下利清谷,或清便自调,或小便数,外证多惺惺而静,脉虽沉实,按之迟而弱者,知其冷厥也。四逆汤、理中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茱英生姜汤、白通加猪胆汤,皆可选用也。”《 卫生宝鉴• 厥逆》 :“四肢冷,身不热,恶心,踌足卧,或引衣被自覆,不渴,或下利,或大便如常,脉沉微不数,或虽沉实,按之则迟弱,此名冷厥。”参见寒厥、清厥、厥证条。冷喘病证名。指阳气虚衰、内寒偏盛所致的气喘。《 古今医鉴》 卷四:“冷喘则遇寒而发。”可用止喘丸等方。参见寒喘等条。
冷痢病名。指痢疾之由肠虚寒客所致者。《 诸病源候论• 痢病诸候》 :“冷痢者,由肠胃虚弱,受于寒气,肠虚则泄,故为冷痢也。凡痢,色青色白色黑,并皆为冷痢。”《 证治要诀)治冷痢下如冻胶,或如鼻涕,
810 冷
光服除湿汤加木香,吞感应丸,继进理中汤。(张氏医通》 卷七治积久冷痢,少腹疫痛,结滞不爽,用千金温脾汤去甘草加桂心倍香附、人参。参见寒痢条。冷痛病证名。又名冷涎呕吐。指泛吐痰涎,遇冷即发的病症。石证治要诀• 诸嗽门): “又有中院伏痰,遇冷即发,俗谓之冷痛。”见冷涎呕吐条。冷痞痞证之一:《 痞症度针》 卷上:“阴痞,俗称冷痞人当夏月乘凉于深堂广厦之中,消暑于冰雪瓜桃之类,遂致遏郁清阳,阴寒内洱,伤脾败胃,凝结成痞者有之;又或寒凉败脾,食痰内滞,或夜凉失被,触犯外邪;又如暑天行路,骤饮冰浆,酷日操劳,多吠生冷发则呕泻、腹痛,面白唇青,汗出肢冷,甚则畜血唾血,寒俪热溢,阴极似阳;或为盘肠、吊脚等疼症,死者,不知凡几也。若以时令温热,辄用寒凉,无不立毙。是当以脾胃为主,疏散温通,以开结滞,加以刮放,自安。”参见阴痞条。
冷温病名。O 又名春温伤寒、客寒包火。即指、伤寒论夕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疾患(见《 重订通俗伤寒论》 第八章)。.温热病伏邪兼寒,名为冷温。其证初起一二日必有头痛、发热、身痛、恶寒诸表症,又有烦躁、口苦、口臭。此症若治寒遗热,:必有斑、黄、狂、蛆之变;治热遗寒,复有呕、利、厥之忧(见何廉臣《 重订广温热论• 论温热兼症疗法户)参见温病有关条。
冷毛(y6n 掩)笔法之一。用凉水或冰块作局部掩覆的方法。有降温、止血的作用。例如以湿冷毛巾笔额上、耳背,止鼻出血;冰块尾腋下额上,帮助降温
冷痹病名。(圣济总录》 卷二十:“痹虽异状,然皆本于三气,寒气多者,谓之冷痹。其证令人脚膝痊疼,行履艰难,四肢庸麻,身体俱痛,甚则有一身不随者。”治冷痹,脚膝疼痛,行履艰难,可用巴戟天汤,脚膝疼痛无力,可用牛膝散。参见寒痹条。
冷痰痰证之一。O 指因气虚阳虚,脾胃无力宣行水谷,致盛水结聚于胸隔,浸渍于肠胃者。《 诸病原候论• 痰饮诸病候》 :“冷痰者,言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结聚,停于胸隔之间,时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不能食饮也。”治用半夏汤、二生汤等。.指风寒袭肺,脾寒内盛之痰证。《 不居集》 卷卜七:“肺者皮毛之合也,风寒外入,肺先受邪,肺气不清,必兼咳嗽,吊动脾涎,… … 挟寒则为冷痰。”治以散寒利肺。方用华盖散、温肺汤等。.即寒痰。详该条:
冷嗽五嗽之一。指感寒饮冷所致的咳嗽。《 外台秘要》 卷九:“冷嗽者,年衰力弱,体气虚微,如复寝食伤冷,故成冷嗽。”《 圣济总录》 卷六}一五:“形寒饮冷,内夕、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盖肺主气,外合皮毛,其经环循胃口,故内外得寒,皆能伤之,而为冷嗽其候呼吸气寒,口如饮冰雪,呕唾冷沫,胸中急痛,昼静夜甚,得温则止,遇寒即发是也。”方用干姜汤、橘皮汤、紫苑饮、胡椒理中汤等。《 赤水玄珠》 卷七:“呷热汤而暂停者,冷嗽也。… … 冷嗽,理中汤并
加五味子。”参见五嗽、咳嗽条。
冷疾病名。出《 圣济总录》 卷一百三十三。即冷疮。详该条。
冷漏病名。《 外科启玄》 卷七:“孔内出白脓黄水不止者是也。”即慢性感染所致的漏症,时流脓水者。冷虞病名。出《 疡医准绳》 卷五。又名冷丹,为丹之一种。古人以色赤者为之丹,色白者谓之冷痰。由火毒内蕴未发,肌肤外受寒邪郁遏而致。肤见白斑块,或成片如饼,无热无痛,游走不定。治宜内服乌药顺气散,外用生姜擦患处。
冷瘴病名。一名寒瘴。<瘴疟指南• 冷瘴》 :“其证恶寒,发震,发热,头或痛或不痛,或呕吐,或不呕吐,胸隔痞闷,身重腰痛,脚软,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寒时虽厚衣被不能温,热时虽卧冷地不能凉,或大渴饮水,或一日一发,发时多,退时少,或间日三日一发,所兼之证极多,不能尽述。惟以其有寒,谓之冷瘴。”治宜温通或温下为主,如来复丹、夺命散、真武汤、截疟丸、姜附汤、黑锡丹、感应丸等方均可选用。亦可用正气散、和解散等。参见瘴气、瘴疟条。冷脂病证名。《 银海精微》 :“黑睛有些微云,薄薄带淡白色不能去,名日冷璐。”属宿翁,详该条。冷心痛病证名。出《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三。指因寒所致的心痛。症见心痛绵绵不休,喜暖喜按,肢冷,溺清不渴,脉迟微细。治宜温化为主。(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 :“外受寒,当温散;内受寒,当温利;久则寒必郁,当疏解。总治宜术附汤。虚寒当温补,宜归脾汤加干姜、肉桂、葛蒲。肾寒乘心,痛则心悬如饥,泄利下重,宜五积散。寒气客背俞之脉,则血脉涩。血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宜桂枝四七汤、神效散。”参见心痛、寒厥心痛、冷气心痛条。
冷风嗽病证名。指受风冷即发喘,嗽。《 万病回春》 卷四:“冷风嗽者,遇风冷即发痰多喘嗽是也。”治宜三拗汤、五拗汤等。参见咳嗽条。冷水丹O 见《 植物名实图考》 二为白花射干之别名。.见江西药科学校《 中草药学)为莺尾之别名。各详该条。
冷水嗽病证名。指饮冷伤肺所致的咳嗽一《 不居集>卷十五:“冷水嗽,有饮冷水太过,伤肺致嗽,俗谓之凑肺,宜紫苑饮。”详凑肺咳嗽条。冷饭头见《 广州植物志》 。为菠葵之别名,详该条。
冷饭团出《 卫生杂兴》 。为土获菩之别名,详该条。
冷毒草见(云南中草药选》 。为地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冷香汤《 百一选方》 卷七方。高良姜、檀香、甘草(炒令赤)、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二两,丁香二钱,川姜(炮)七钱半,草豆范(去皮,面裹恨)五个。为细末,每服五钱,水煎十数沸,贮瓶内,沉置井底,冷服。治夏秋暑湿,患食生冷,遂成霍乱,阴阳相干,脐腹刺痛,胁肋胀满,烦躁,引饮无度。
冷汪811
冷热利病证名。冷热之邪相杂损伤胃肠而致的腹泻,又名冷热泻。<诸病源候论》 卷四十七:“小儿先因饮食,有冷气在肠胃之间,而复为热气所伤,而肠胃宿虚,故受于热.冷热相交,而走下利,乍黄乍白,或水或谷,是为冷热利也。”治宜和胃止泻。用胃等汤加减。
冷热泻见《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即冷热利。详该条。
冷热疮病证名。疮疾的一种证型。① 疮疾发病的新久和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候。《 证治准绳• 幼科厂“疮之新者为热疮,面黄脸赤,骨热盗汗,鼻干口臭,唇焦烦渴,心躁惊悸,情意不乐;若疮之久者为冷疮,目肿腹胀,便利不定,泻粪肥腻或似油珠,烦渴黄疽:热疮病多在外,冷疮病多在内,又有冷热二证交’〔 ,非新非久,不内外因者。治冷疮木香丸(木香、青黛、槟榔、肉豆寇、麟香、续随子、虾蟆):治热疮胡黄连丸(胡黄连、黄连、朱砂)。”② 《 证治准绳》 引《 庄氏家传小儿二十四候• 第一候》 :“泻脓血,日渐瘦,是冷热疮。”
冷热痢病名。指痢疾因寒热挟杂而致者。《 诸病源候论• 痢病诸候》 :“夫冷热痢者,由肠胃虚弱,宿有寒,而为寒热所伤,冷热相乘,其痢乍黄乍白是也。若热搏于血,血渗肠间,则变为血痢也;而冷伏肠内,搏津液则变凝白,则成白滞,亦变赤白痢也。”参见痢疾、赤白痢等条。
冷热嗽病证名。指感寒受热所致的咳嗽。《 证治要诀》 卷六:“冷热嗽,因增减衣裳,寒热俱感。遇乍寒亦嗽,乍热亦嗽,饮热亦嗽,饮冷亦嗽。宜金沸草散、消风散各一帖和煎,或应梦人参散,或款冬花散、二母散,仍以辰砂化痰丸、八风丹,或四和丸含化。”热重者,用藏葵汤去川芍加香豉;失音者用(古今录验》 续命汤,轻则消风散。参见咳嗽条。冷哮丸O 《 张氏医通》 卷十三方。麻黄(泡)、生川乌、细辛、蜀椒、生白矾、皂角(去皮、子,酥炙)、半夏曲、胆南星、杏仁、生甘草各一两,紫莞茸、款冬花各二两。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睡前生姜汤送服二钱,赢者一钱。治寒痰内结,喘嗽时作,感寒即发,胸隔痞满,不能平卧者。.《 外科证治全生集》 卷二。豆豉一两,白砒一钱。为末,用饭三钱研烂,入末为丸,莱放子大,每服七粒,白水送下。治冷哮。本方原书无方名。
冷流注流注病的一种。见《 仙传外科集验方》 。流注冷证多附骨而生,内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缩不伸,若误用刀缄,则流出寮黑血,或如屋漏汁。类似骨脓疡。治宜内服阳和汤,外用回阳玉龙膏,稍缓后再加生姜、肉桂、白芷、草乌等分,热酒调敷。参见流注条。
冷涎泛病证名。又名冷涎呕吐、冷痈。多因胃有寒痰所致。《 医宗必读• 呕吐哆》 :“痰饮者,遇冷即发,俗名冷涎泛。”详冷涎呕吐条。
冷气心痛病证名。出《 外台秘要》 卷七。因风邪宿冷伤及心之支脉所致。<圣济总录》 卷五十六:“冷
气心痛,… … 风邪冷气,伤于心之络脉、皆能致痛若阳气偏虚,宿挟冷滞,又因饮食伤动,而致心痛,则其病喜温而恶寒,其气惨而不舒,甚者四肢厥冷,气攻心而发痛也。”治用高良姜汤等方。参见心痛、冷心痛、寒厥心痛条。
冷庐医话书名。5 卷。清• 陆以浙撰。刊于1897 年。作者自称本书系‘’披拾闻见,随笔载述”。卷l 论述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慎药和诊法、用药;卷2 评述古今医家及医书;卷3 一5 分门搜集历代名医治案,参以己见,对各类病证的辨证论治能推究原委,详其利弊。文笔浅近生动,分析颇有识见。解放后出版排印本,并将作者所著《 冷庐杂识》 中有关医学部分择要编入。
冷毒疮痢病证名。出《 颅囱经》 。指小儿疮痢伴有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脓血的病陕。治宜温中止痢之剂。
冷香饮子《 杨氏家藏方》 卷三方。草果仁二两,炙甘草一两,陈橘皮(去白)半两,附子(炮.去皮、脐)一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滓不执时冷报治伏暑烦躁,引饮无度;及中暑内挟生冷饮食、腹痛泻利。
冷涎呕吐病证名见<金匾翼• 呕吐统论》 又名冷涎泛、冷痛。因痰饮伏于中耽所致。拍见胸闷恶心,泛吐痰涎,遇冷即发治宜温化痰饮用吴茱英汤、旋复花汤、新法半夏汤、挝脾汤等方;参见块饮呕吐条。
汪机(1463 一1539 )明代医家。字省之,别号石山。安徽祁门人。父亲汪渭(公望)是当地名医:他随父行医几十年,成为当代名医。编著有<石山医案》 、(医学原理》 、(本草会编》 (佚)、《 读素l ' aJ 钞》 、《 脉诀刊误》 、《 外科理例》 、《 痘治理辨》 、《 针灸问炸》 、<伤寒选录》 、(运气易览》 等书,其中《 石山医案》 由弟子陈确所编辑,堪称他的代表作。他对内、外、针灸、痘疹等方面都有一定见解。在理论方面主要依据《 内经)等古典医籍,强调治病以调补气向勺主更偏敢于理气。他精研李果、朱震亨等名家之’. : {失古官的学说,很是推崇,但又认为相火论的“阳有余”毖指卫气有余.故不书张旧补胜气之法,自队渭“阴不足”,乃是指营气,故他所倡的补气,是指补营气而言。对外科,认为外科应本于内,内外不可分他在医理上,也有不少欠妥的见解。
汪去(十九世纪中叶)清末医家。字]“庵。安徽人。精研望诊,撰有《 望诊遵经夕‘书‘刊行J 立1875 年)。强调望诊在诊治疾病匕的重要性,工张望诊为四诊之首。认为大至身体部位、坐卧居荞、四时五方、气质、老少;小至手足、毫毛、爪甲、‘泛肤、筋骨、脐、阴茎等,以及排泄物如汗、痰、大小便、月经等,均在望诊之列,可谓中医望诊学一较全面的论述汪昂(1615 一?)清代著名医家。‘产t 刃庵安徽休宁人。早年业儒,为邑诸生,三十余岁时弃举r 业而潜心医学,前后四十余年、博览诸子经史及各家医籍,撰述较多,其中有:《 医方集解》 (1682 年刊行).
812 汪沐
乃仿照宋代名医陈言所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及明代吴鹤皋之《 医方考》 的大意,进而分病列方,并采各家论述及方剂而成;(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1689 年刊行),为参考各家之说,对(内经》 (针灸除外)分类简注;《 汤头歌诀》 (1694 年刊行),选录常用方剂300 余,用七言歌诀编成,附有简释;《 本草备要》 ,为采集诸家本草,简辑而成.将药、证、病因加以联系,并附图400 余幅。汪氏于医学之理,主遵《 内经》 等古典医著,而能兼采诸家之长,其撰述较简明扼要,浅显易懂,多为后世学医者所喜读,流传较广,故对医学普及有一定贡献。他对明末传入我国的西医学的态度较为开明,认为西医虽不明气化之理,但对于形态方面的论述则较为确凿;他还记述有“脑为元神之府”, “灵机记忆在脑”等说(见《 本草备要》 )。汪线(f 白福)清代医家。字双池。安徽婆源(今属江西)人。辑有《 医林纂要探原》 一书(1758 年), 论述医理及本草药性,强调阴阳五行、四时、六气等古典医理,主张诊病需要逐本。
汪宦明代医家。字子良,号心谷。安徽祁门人。年轻时学儒,后来弃儒学医。研究《 内经》 ,对王冰注释(素问》 有所评议和质疑,著有《 医学质疑》 (今存抄本)、(统属诊法》 、
汪哲(十八世纪)清代医生。字朴斋。安徽休宁少、。撰有《 产科心法》 一书(刊于1799 年)。
汪淇(十七世纪)清代医家。字檐漪,又字右之。浙江钱塘人。长于妇、儿科,推崇明代医家武之望所著之(济阴纲目》 一书,并对之加以笺释重订,于1665 年(康熙四年)刻行。又编纂有《 保生碎事》 一卷(又名《 济阴慈幼外编》 ),简述新生小儿于落地后七日内有关拭口、断脐、洗浴、哺乳等事。另有《 慈幼纲目》 一书,未见刊行。
汪玻清代医家。字等友。长洲(今江苏苏州)夕、。先业儒,后改业医,曾对张仲景《 伤寒论》 一书加以注释,攫有《 伤寒论辨证广注》 (1680 年刊行)一书,另有《 痘疹广金镜录》 、《 养生君主编》 等。汪渭参见汪机条。
汪广庵见汪宏条。
汪子良见汪宦条。
注天相见汪副护条。
汪公望参见汪机条。
汪文绮清医家。字蕴谷。安徽休宁人。世业医,父十洲、伯兄汪广期皆以医名世。文绮承家学,留心活人术,不求仕进。自《 内经》 、《 难经》 ,以迄金.元诸大家,多所钻研,于景岳全书,尤得其精髓。著《 杂症会心录)两卷(1754 年),收录论治54 篇,治以扶阳抑阴为主。又撰有《 脉学注释汇参证治),又作<卫生弹求集》 、<秋香馆弹求集汇参证治》 。
汪心谷见汪宦条。
汪双池见汪级条。
汪石山见汪机条。
汪右之见汪淇条。
汪初庵见汪昂条。
汪朴斋见汪哲条。
汪西颖(h 如浩)清代医家。浙江钱塘人。编有《 疟苑》 一书。
汪光爵(1662 ? 1718 )清代医家。字攒功,号学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屡考科举不中,于是以医为业。著有(医要》 一书,当时没有刊行,后被载入《 吴医汇讲》 一书中。
汪伯期见汪继昌条。
汪菩友见汪珑条。
汪若源明医学家。精儿科,尤善治痘。提出医生必须目视指切,意度心推,权衡斟酌,随机应变,庶无一偏之患。因此,将先贤所论及平素亲验之方,撰成<痘疹大成集览)三卷,(汪氏痘书》 一卷(1577 年),堪为后学治痘之规矩。
汪画山见汪祝尧条。
汪学舟见汪光爵条。
汪省之见汪机条。
汪祝尧(十九世纪)清代医家。字画山。浙江钱塘人。为倡用民间外治法的医家吴师机的堂妹夫,曾协助吴师机用薄贴法为人治病。撰有《 外科易知》 一书,未见刊行。
汪逢春(1887 一1948 年)现代医家。北京人。曾在北京举办国药会馆讲习班,培养中医药人材。擅长治疗时令温病。
汪继昌明代医家。字伯期。姿源大贩(今属江西)人。世医出身。屡考科举不中,改学医术,在黄山白岳山一带行医。临证精于治痘,认为痘科无死证,治不好,是医生之过。著有《 痘科秘诀》 ,已佚。汪副护明代医家。字天相。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年轻时学儒,后改学医。先从名医汪机学习,后又去姑苏等地求师,于是精通医学。行医四十年,疗效较好。在医学理论上,推崇李呆扶元气的主张,撰有《 试效集成》 等书。
汪绮石明末医家。人称“绮石先生。”业医,尤长于虚劳一门。曾校前贤之书几千百家,得其精萃,参以己验,集成《 理虚元鉴》 两卷。书中提出治虚劳有“三本”,即本于肺、脾、肾三脏;“二统”,即分阳虚和阴虚。其治阴虚主清金,治阳虚主建中,对后世治虚劳深有启发。清雍正(1723 一1735 )年间柯怀祖(心斋)得其书,1771 年校刊传世。子伯儒、东庵,侄济明及门人沈宾等继其术。
汪愧漪(抓衣)见汪淇条。
汪绩功见汪光爵条。
汪石山医书八种丛书名。又名(汪氏医学丛书》 。明• 汪机编撰。1522 年后陆续刊出。包括《 脉诀刊误集解》 、《 石山医案》 、《 读素间钞》 、(运气易览》 、《 针灸问对)、《 外科理例》 、《 痘治理辨》 、《 推求师意》 八种。多属临证经验的论著,各详本条。沐浴气功术语。泛指在练功过程中,应掌握的原则与要求,以及在炼功的某阶段中所应掌的一种火候。但有数种理解,一指炼功时要求清心寡欲。(太乙金华宗旨• 逍遥章): “洗心涤虑为沐浴”。一指
沥否沦沙813
炼功过程中微微汗透,得到如沐浴真气熏蒸的体会。《 琐言谈》 :“觉遍体氮氯,下极火热,身前身后,微微汗透,得有如沐如浴。”一指在行火候的进阳火、退阴符过程中,各有一次特殊火候。戴起宗《 悟真篇注疏): “子进阳火息火谓之沐浴。”
沥青疮病名。指接触沥青而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见《 中医外科学讲义》 (上海中医学院编)。因体质特异,沥青热毒入侵,蕴郁肌肤所致。以颜面、颈、手指及前臂等暴露部位多见。初起为光泽红斑,干燥灼痛或痰痒;继则肿胀,皮肤起丘疹和水泡,严重者水泡破裂、糜烂、滋水。如损及粘膜,则白睛变赤,羞明流泪,视力模糊,常伴有头晕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少数可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呈棕黑色,起丘疹和黑头粉刺,并形成多发性疖病。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内服清瘟败毒饮。外涂清凉膏;或用野菊花、蒲公英煎汤湿敷。湿烂者用青黛散麻油调涂。沥胞生即沥浆生。清,巫斋居士《 胎产问答》 :“沥浆生,又名沥胞生。”详沥浆生条。
沥浆生又名沥胞生、沥浆产。见《 陈素庵妇科补解》 。相当于早期破水。<胎产心法》 :“有沥浆生,其浆流一、二日不产,俊流浆渐少方生。倘浆来过多,恐胞干难产。”若浆血已涸,元气困惫,急用人参、当归煎服以助血气,不能单纯用催生耗气之药。沥浆产见清• 寄湘渔父(达生保赤编》 。即沥浆生。详该条。
沥血腰痛病证名。腰痛之一。又名疲血腰痛、血疲腰痛。《 证治要诀• 诸痛门》 :“腰痛如锯刀所刺;大便黑,小便赤黄或黑,由血滞腰间,名沥血腰痛。”症见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脉涩。治宜化癖行气。可用调营活络饮(大黄、当归、川牛膝酒洗、杳仁、赤芍药、红花、羌活、生地黄酒洗、川芍、桂枝)、桃红四物汤、复元通气散等方,或用桃仁酒调黑神散。参见癖血腰痛条。
沮(h 。护)耳病名。见《 冯氏锦囊秘录》 卷六。聘耳的别名。系指脓耳耳内流脓腐臭者。又叫内耳疮臭。名称各异,总由积热上奎或风水入耳所致。久病可致耳聋。参见婷耳、耳疮条。
沦指病名。(圣济总录》 卷一百三十七。即代指。见该条。
沙证病名。见(世医得效方》 卷二。沙通疹。详莎条。
沙枣见《 新疆中草药手册》 。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枣Elaeagnu 、angustifolia L .的果实。常生于沙漠地区。分布东北、华北及西北。甘、酸、涩,平。健脾,止泻。治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煎服:15 一30 克。本品含黄酮类。果肉含糖、蛋白质和少量鞭质及粘液质。从果实制得的胶质、揉质的浓缩物有抗炎作用;又寸人工引起腹泻的动物,有抑制小肠运动的功能,故可用于肠炎。
沙姜见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 。为山奈之别名,详该条。
沙眼病名。即椒疮。详该条。
沙域病名。俗名麻脚瘟。指感受沙兹溪毒所致的病症。(医略十三• 沙蛾第十二》 :“其病与伤寒、温疫、霍乱、瘴气相类,但手足逆冷者是。甚至手足麻木不仁,冷过肘膝。… … 沙毒流行,两足先麻木,当时流俗名麻脚瘟。继之腹痛吐泻,肢冷脉伏,剧则大汗身冷,脉脱目陷,四肢痪疚,须臾不救。”可用含沙散主治。参见霍乱、温疫条。
沙藤见《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为野木瓜之别名,详该条。
沙书瑞清医家。字序五。祖籍毗陵(今江苏常州),自祖父始定居镇江。兄书玉,亦精医,昆仲医名振大江南北。尝助其兄著成《 医原纪略》 、《 疡科补疽等。子孙均世其学。
沙石淋病名。见(世医得效方》 卷第八。又称沙淋、石淋。以小便排出沙石为主症。《 杂病源流犀烛• 五淋二浊源流》 :“轻则为沙,重则为石。”详石淋条。沙谷牛见《 生草药性备要》 。为地枯牛之别名,详该条。
沙苑子见《 增订伪药条辨》 。又名渔羡黎、沙苑羡黎、渔沙苑。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茂Astvagalus complanatus R . Br 的种子。主产陕西、山西、河北。甘、温。人肝、肾经。补肝益肾,固精明目。治虚损劳乏,腰膝酸软,头晕,目花,遗精,早泄,尿频,遗尿。煎服:6 一9 克。本品含维生素A 类物质、揉质及多种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钻、铬、锌、铜、锰、铁、硒等。沙枣叶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1977 年版。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 . 的叶。分布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甘、微涩,凉。清热解毒。治痢疾,肠炎。煎服:15 一30 克。沙枣花:蜜炙煎服可止咳,平喘,治慢性支气管炎。本品含胡颓子碱、咖啡酸,绿原酸、新绿原酸和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等。哈尔满有抗真菌作用,还能兴奋子宫、哈尔明(Harmine )则抑制子宫及草胺氧化酶,增强麻醉尤的心功能。咖啡酸等还有抗菌作用。沙虱毒古病名。指沙虱虫毒侵入所致的疾患。《 肘后方• 治卒中沙虱毒方》 :“山水间多有沙虱甚细,略不可见。人入水浴及以水澡浴,此虫在水中着人身,及阴天雨行草中亦着人,便钻入皮里。其诊法: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之后,令百节疼痛,寒热,赤上发疮,此虫渐入至骨则杀人。”本病与恙虫病相类似。沙参儿见《 中药志》 。为银柴胡之别名,详该条。沙罐草见《 陕西中草药》 。为铁览之别名,详该条。
沙苑羡蔡出《 本草图经》 。为沙苑子之别名,详该条。
沙枣树皮见《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 .的树皮。酸、微苦,凉。收敛止痛,清热凉血。① 治慢性气管炎,胃痛,肠炎,白带。煎服:3 一9 克。② 治烧烫伤,煎水喷洒或湿敷创面;外伤出血,研末外敷。茎皮和枝含胡颓子碱(Eleagnine ,即四氢哈尔满)、四氢哈尔醇
814 沙没沟沃流
Cretrahy 击oharmol )、N 一甲基四氢哈尔醇、哈尔满、二氢哈尔满、2 一甲基一1 , 2 , 3 , 4 一四氢一p 一咔琳、鞭质、右旋) L 茶精、左旋表儿茶精等。儿茶精有保肝解毒、预防胃溃疡等作用。
沙图穆苏元代医家。原名萨里弥实,蒙古族。精通医术,擅长内、妇科。惟幼科用药,或嫌峻利。撰有吃瑞竹堂经验方夕。
沙参麦冬饮即沙参麦冬汤,见该条。
沙参麦冬汤《 温病条辨》 卷一方。又名沙参麦冬饮。沙参、麦门冬各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桑叶、白扁豆、天花粉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日二次。功能清养肺胃,生津润燥。治燥伤肺胃,津液亏损,症见咽干口渴,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若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方中沙参、麦门冬清养肺胃;玉竹、天花粉生津解渴;扁豆、甘草益气培中,甘缓和胃;桑叶轻宣燥热诸药合用,能甘寒生津,清养肺胃,轻宣燥热,病当缓解。
没药出《 药性论之。又名末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 及其同属数种植物茎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主产热带非洲和西亚,现广西地区有引种。苦,平。入肝经。散血消肿,定痛,生肌。① 治跌扑伤痛,院腹疼痛,风湿痹痛,痈疽肿痛,经闭,痛经。内服:煎汤,3 一9 克;或入丸、散。② 研末敷治溃疡久不收I : 1 。孕妇忌服。本品含Q 一和各罕没药酸(Heerabomyrrholic acid )、。一、p 一和羊没药酸(c7ommiphori 。acid )、没药次酸(Commiphorinic acid )、。一和各罕没药酚(a 一、a 一Heerabomyrrhol )、罕没药树Jl 片(Hoeraboresene )。另含挥发油,其成分为丁香油酚、间苯甲酚、枯醛、桂皮醛、罕没药烯( Heera 沁lene )等二水浸剂对荃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挥发油也能轻度抑制皮肤真菌。本品还能降低兔、大鼠及鸡的血胆街醇水平,并有抗炎作用。
没石子出《 子母秘录》 。即没食子,详该条。没药丸O 《 世医得效方》 卷十八方。没药、乳香、芍药、川芍、川椒(去目及合口者)、当归各五钱,自然铜(炭火烧)二钱半。为末,用黄蜡二两溶开,入药末不住手搅匀,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用好酒煎开乘热服治打扑内损,筋骨疼痛。.《 正体类要》 卷下方。没药、乳香、Jll 芍、川椒、芍药、当归、红花、桃仁、血竭各一两,自然铜(火锻,醋淬七次)四钱。为细末,用黄蜡四两溶化,入前药,速搅匀,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酒化服。治打扑筋骨疼痛,或气逆血晕,或癖血内停,肚腹作痛,或胸隔胀闷等症。.《 证治准绳• 女科》 卷五方。① 当归一两,桂心、芍药各半两,桃仁(去皮尖,炒,研)、没药各二钱半,蛇虫(去足翅,炒)、水蛙(炒焦)各三十枚。为末,醋糊为丸,豌豆大,每服三丸,醋汤送下。治产后恶露方行而忽然断绝,血蓄经络,骤作寒热,脐腹疼痛。痛如锥刺。② 没药、高良姜、延胡索、炒干漆、牡丹皮、干姜各等分。为细末,醋糊为丸,悟桐了大,每服}至五十丸,神曲煎汤送下。治产后心胸烦躁,恶血不快。
没药散O (博济方》 卷四方。没药、红花、延胡索、当归各等分。为细末,每次二钱,冲服。治妇人血癖腹痛。.(圣济总录》 卷十方。没药(研)五钱,虎胫骨(酒炙)三两。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日三服,不拘时。治历节风,百节疼痛,昼夜不可忍。.《 杨氏家藏方》 卷十六方。血竭、没药、桂心、当归、蒲黄、红花、木香、延胡索、炒干漆、赤芍药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空腹热酒调下。治血癖而致的脐腹疼痛,及产后恶露不行,儿枕痛。.《 洁古家珍》 方。铅粉、风化大灰各一两,枯矾三钱,没药、乳香各一钱。为细末,每用少许,敷于伤处。功能止血定痛。治刀斧伤。.(活法机要》 方。炒蛇虫、没药各一钱,炒水蛙二钱,察香少许。为细末,用当归、川芍各二两,熟地黄、芍药、鬼箭羽、红花、延胡索各一两。为粗末.煎汤调服。治血运血结,或聚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运于胁肋。.(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八方。没药、妙全蝎、炮天南星、炮白附子、雄黄、当归、朱砂、胡黄连、牛黄、白芷、寮香、官桂(去皮)、丁香、炙甘草各二钱半,乌梢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为细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早晚各一服。治风冷搏于肺脏,上攻于鼻,则令鼻痛。.<证治准绳• 疡医》 卷三方。乳香、没药、雄黄各一钱,轻粉半钱,巴豆霜少许。为末,搽患处。治口疮。
没食子出《 海药本草》 。又名无食子、没石子。为没食子蜂幼虫寄生于壳斗科植物没食子树伽ercus infectoria Olivie :幼枝上所生的虫瘦。产希腊、土耳其、伊朗等国。苦,温。入肺、脾、肾经。固气,涩精,敛肺,止血,生肌。① 治泻痢不止,便血,遗精,咳嗽,咯血,盗汗。煎服:6 一12 克。② 治创伤出血及疮疡久不收口,研末撒或调敷;齿痛,以少量用药棉包裹,置患处咬紧,可止痛。本品含没食子鞭质、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丁香酸及树脂等。没食子丸《 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方。木香、黄连各一分(一作二钱半),没食子一个,豆范仁二个,诃子肉三个。为细末,饭和丸,麻子大,每服十至三十丸,食前米汤送下。治小儿疮痢滑肠,腹痛泄泻,白浊。
沟子米见《 东北药用植物志》 。为惹故仁之别名,详该条。
沃雪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六方。苍术、炮姜、炙甘草各六两,防风、葛根、厚朴、芍药各四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半,水煎去渣服。治伤寒,温疫,湿疫,热疫。.佰一选方)卷七方。苍术三钱,厚朴一钱半,川芍、当归、防风、白芍药、陈皮、葛根、甘草各七分。水煎服。功能温和表里,通顺阴阳:治四时伤寒。.(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生山药45 克,牛芬子(炒,捣)12 克,柿饼霜(冲服)18 克。水煎服。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及肾不纳气作喘者。
洗炭(xi 之谢)丹《 幼幼集成》 卷二方。原名集成沉滋丹。川芍(酒洗)、大黄(酒洗)、黄茶(酒炒)、黄柏(酒炒)各九钱,黑牵牛子(炒,取头末)、滑石、连
沈815
翘、炒赤芍药各六钱,薄荷叶、积壳(鼓炒)各四钱五分,槟榔(童便洗、晒)七钱五分。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一至二丸,茶水化服。功能清热解毒,泻火导滞。治小儿胎毒,胎黄,面赤目闭,口疮痒腮,喉痹乳娥,身体壮热,斑疹丹毒,小便黄赤,大便闭结等症。方中黄岑清上焦之热;黄柏清下焦之热;大黄清中焦之热,并导三焦郁火;槟榔、积壳行气利痰;) ll 芍、薄荷引头面风热,从高而下趋;连翘解毒除烦;赤芍药调荣活血;牵牛子利水舒郁;滑石抑阳火而扶阴,又能引邪热从小便而出。
沈贞明代医家。字士怡。江苏昆山人。精于医术,尤长于伤寒。根据张仲景的著述,吸取过去各家的有关论述,编成(伤寒会通》 一书,已佚。
沈彤(十八世纪)清代医家。字贯云,号果堂。吴江县(今属江苏)人。精研医学,尤长于骨科学,撰有《 释骨》 一书(有乾隆间刻本),主要参考(内经)所述人身诸骨,参考其他书藉,引证《 说文》 等书,考证训话,除对某些解剖结构加以正名外,对针灸经穴之考证亦有参考价值。
沈建汉代医生。讲求服食导引之术,兼通医道。沈括(1031 一1095 )北宋杰出的科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翰林学士。对自然科学具有广泛的兴趣,在天文、地理、地质、数学、物理、技术等多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成就。富有革新思想,重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作用,认为“百工、群有司、市井、田野之人”都参予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在医药方面,曾广泛收集民间验方,秘方,并“目睹其验”后才予以记载。其医药代表作有(良方)及《 梦溪笔谈》 中的医药部分,主张辨证论治,讲求药物实效,实事求是,反对过度夸张方剂或药物的功效。后人将苏轼收集的方剂与之掺合而成《 苏沈良方》 。此外,还辑有《 灵苑方》 一书,已佚。沈炳宋代人。生平不详。撰有《 产乳十八论》 一书,已佚。
沈唇病名。又名茧唇、紧唇。《 诸病源候论》 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篷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亦名沈唇。”亦见于《 圣济总录》 卷一百十八“唇疮”中。沈,汁也(《 说文》 )。泛指有渗出的唇部湿疮。参见茧唇条。
沈校(y6n 炎)参见阎纯玺条。
沈播(fQn 凡)清代医家。字鲁珍。上海人。勤于医业,白日应诊,夜览医书,撰有《 沈氏医案》 等书。沈惠明儿科医家。字民济,晚号虚明山人。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生活于十六世纪。幼得异传,为小儿医,治病有卓效。尝从南浦归,闻岸上哭声甚悲,询知为某氏独子暴绝。惠往视之,见儿胸间尚温,急作汤剂灌之而苏;又有富家子患痘危剧,惠药之而愈,将其已备之棺木以施贫儿,治皆如此,医名遐迩。以小儿医多秘其书不传,乃覃思博考,著《 扁鹊游秦》 、《 全婴撮要》 、《 决证诗赋》 、(全口独步)、《 药能)、《 活幼心书》 、(方家法诊》 、《 得效名方》 、《 杂
病秘术》 等九种,未见流传。
沈源清医家。又名江。字崛源,晚号抱元子。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精医学,曾官于太医院,因母病辞归,乾隆年间(1736 一1795 )有医名,善治疑难怪症。尝搜集历代医书及笔记所载奇证、怪症等治案40 。余例,按部位分类叙述,间加按语,编为(奇证汇)8 卷(1766 年)。
沈穆清初浙江吴兴人。字石饱。少业儒,后旁究百家之学,知医药。尝读李时珍(本草纲目》 ,叹其精博完备,乃效法李氏,采英撷备,补辑经史稗官所载,附以己见,著《 本草洞让》 二十卷(1661 年),载药800 余种.详阐药性。另著有(人身洞诊)、(证治洞诊》 ,未见传世。
沈又彭清医家。字尧峰,一字尧封。浙江嘉善人。少习举业,兼善占星医药之术。年三十,以国子生三赴省闹,皆不遇,遂闭门专攻医书,十载技成,治病辄效。有穷邻家子濒危,又彭拒富家请而为之医,邑人誉其德。乾隆五年(1765 )制府以“曾饮上池”旅其庐。著有<医经读》 、《 伤寒论读》 、《 女科读》 (后经徐正杰补注名《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等,今传世。另有《 治杂病读》 、(证治心编》 、《 治哮证读》 等今未见。子沈璐、孙沈图菜皆善医。
沈士怡见沈贞条。
沈士逸明医家。字逸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以善医知名。少时尝献书于邢经略,邢奇之,置为裨将,令其督兵海上,以功升游洋将军。后以父、祖相继残,母墉弟幼,遂退而发筐读禁方,尽得要秘数年后名大起,治病无分贫富远近,全活不可胜数著有《 海外纪闻》 、(翌世元机》 、《 清乘简园集2 ,均佚卒年六十六岁。
沈之问(十六世纪)明代医家。自号无为道人,履贯生平未详。其曾祖父沈怡梅曾在福建、河北等地搜集不少关于治疗麻风的秘方,后曾经其父沈艾轩加以补充。他在此基础上,又把自己在江湖各地搜集到的治疗麻风病等药方,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于155 。年编撰成《 解围元蔽》 一书,为我国古代记述有关麻风病的专书之一。其中肯定麻风是传染病,记述大风子对麻风的疗效,反对过去所说的服大风子可使人著目的说法,并附有医治麻风的病例,对麻风的诊治有一定贡献。
沈长庚参见沈应善条。
沈允振元代儿科医家。字慎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沈好问之子,世代精于儿科,允振得其家传,亦精医术。
沈目南见沈明宗条。
沈汲门见沈金鳌条。
沈存中见沈括条。
沈好问元代医家。字裕生,号启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于小儿科,尤精痘疹病。《 钱塘县志》 载有其治验数则。所著有《 痘疹启微》 、《 本草类要》 、《 素问集解》 ,均佚。
沈光明元代医家。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以
816 沈
32
善治眼病闻名,深受当时人推崇。
沈竿绿见沈金鳌条。
沈明生见沈时誉条。
沈时誉清代医家。字明生。原籍华亭(在江苏松江),后迁居吴县。长于诊脉,晚年隐居山中,撰述有<医衡)一书,后由梅鼎等辑成(1721 年刊行)。另有《 病议》 等书,未见刊行。
沈良惠(十二世纪)宋代医官。由开封(今河南开封)迁吴县(今江苏苏州),高宗赐名良惠,因而忘其原名。
沈应善明代医家。字嘉言。南昌(今江西南昌)人。跟随韩隐庵学医,初授<素问》 诸书,精导引术,善于用药和饮食疗法,治病效果较好。遇有传染病流行时,他购贮药物,于居处构一舍,名“来安堂”,诸药饵饮食,无不具备。卒年八十一岁。撰有《 素问笺释)2 卷。子长庚,世其业。
沈启名见沈好问条。
沈明宗(十七世纪)清代医家。字目南,号秋嵋。携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人。少时曾学禅宗,兼学医,研究仲景之学,编注有《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 张仲景金匾要略》 ,24 卷。
沈果堂见沈彤条。
沈金鳌(1717 一1767 )清代医家。字芋绿,号汲门,晚号尊生老人。江苏无锡人。博通经史,攻诗文。举孝廉,屡试不进,中年以后致力医学。著有《 沈氏尊生书》 ,流传较广。
沈贯云见沈彤条。
沈秋泥见沈明宗条。
沈泰之唐代外科医家。撰(痈疽论》 2 卷。沈裕生见沈好问条。
沈鲁珍见沈潘条。
沈善谦清末五官科医家。字吉斋。浙江桐乡少、。有感于古今方书各有专门,而喉科多附载于他书,论治各异。因将平时治验心得,撰成《 喉科心法》 两卷(1904 年)。详述喉症病因、诊断、预后及所用药剂。
沈慎伯见沈允振条。
沈虞卿北宋人,生平不详。撰《 卫生产科方》 1 卷,已佚。
沈嘉言见沈应善条。
沈氏医案书名。1 卷。清• 沈潘撰。作者主张治病应“随病而施,中病而止”,不可谬于定方。案中温、凉、攻、补诸法皆备,尤擅长于豁痰清火法。卷末附录部分列医论数则,包括护养法、批《 景岳全书》 等内容。本书收入《 珍本医书集成》 中。
沈氏中署汤(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二方。黄连六分(用吴茱英五粒,泡水一至二匙拌),知母一钱(用干姜一分,泡水一至二匙拌),远志一钱(用石营蒲汁四至五匙拌),羚羊角一钱,川贝母二钱(用熟艾半分,泡水一至二匙拌),麦门冬二钱,积实(磨汁)八分,括篓仁三钱,西瓜翠衣五钱。水煎服。治暑邪直中心肝二经,不头疼,不发热,时躁烦,舌短,手足
牵搐者。
沈氏头瘟汤《 杂病源流犀烛• 内伤外感门》 卷二十方。川芍一钱,桔梗、防风、荆芥穗各一钱半,柴胡七分,黄琴、当归尾各二钱。水煎服。治大头瘟初起一、二日者。若阳明邪盛者,加葛根、厚朴各一钱半。沈氏血痛丸《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四方。五灵脂、大黄、甘草梢、桃仁泥各五钱,牛膝四钱,官桂二钱,延胡索、当归身各六钱,三棱、我术、赤芍药、川芍各三钱,玻拍、乳香、没药各一钱,生地黄七钱。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每服一钱,体壮者一钱半,病消过半即止。治血瘤心腹肤胁间苦,渐至赢瘦。沈氏闷泉丸《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七方。益智仁、获等、白术、白蔽、炒桅子、白芍药。治小儿睡中遗尿属实热者。若挟寒者,去桅子,加山茱英、巴戟天、干姜。
沈氏固胞汤《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卷七方。桑缥峭(酒炒)、升麻、全当归(酒炒)、袂神、莞蔚子各二钱,黄蔑五钱,沙莞子、山茱英各三钱,白芍药一钱半。先用小羊肚一个洗净煎汤,代水煎药服用。治产后小便不禁,或胖损。
沈氏经验方验方著作。1 卷。清• 沈维基撰于1767 年。书中共载验方46 首,均系作者试用有效者,方后附若于验案。书末附《 胎产良方》 ,亦多属经验方。现有《 三三医书》 本。
沈氏桑尖汤(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三方。嫩桑枝尖五钱,汉防己三钱,当归身(酒炒)二钱,黄茂、获菩各一钱半,威灵仙、秦笼各一钱,川弯、升麻各五分(或加人参)。水煎服。治指尖痛麻。沈氏脚气汤(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卷二十九方。单薛五钱,获荃、桑枝各三钱,苍术、惹芭仁、牛膝各二钱,秦大、泽泻各一钱半。水煎服。治寒湿而致的脚气肿痛,成疮肿烂,不能步履,脉沉缓者。沈氏棉子丸《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四方。棉子八两,升麻、炮姜各四钱,日术一两,半夏八钱。为末,砂糖炒焊和丸,每服二钱,空腹米汤送下。治感伤寒冷而成寒积,腹中疼痛,喜按,喜暖,口吐清水。
沈氏尊生书丛书名。72 卷。沈金鳌撰。刊于1773 年。作者认为“人之生至重,必知其重而有以尊之,庶不致草营人命。”故以“尊生”为书名。全书共七种,即:(脉象统类》 、(诸脉主病诗》 、《 杂病源流犀烛》 、《 伤寒论纲目》 、《 妇科玉尺》 、<幼科释谜》 、《 要药分剂》 。对医理、诊法、内、儿、妇各科临床证治均有论述,在临床治疗方面,除方药外,对气功疗法颇为重视。
沈氏葛朴汤《 杂病源流犀烛• 六淫门》 卷十四方。葛根、厚朴、积壳、菊花、蕾香梗、神曲、秦芙各一钱半,桑枝一尺。水煎服。治四时感受寒邪,头疼项强,身热体痛者。如有风,加荆芥、薄荷;有湿,加获荃、猪冬;有痰,加半夏、陈皮;有热,加黄芬、牡丹皮;大热,加天花粉、石膏;湿火,加焦桅子、泽泻;食滞,加莱旅子、山檀。
,中医辞曲
沈沉817
沈氏黑疽方《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 卷十六方。茵陈四两(捣,取汁一合),天花粉一斤(捣,取汁六合)。调匀冲服。治女劳疽,额黑,足热,膀胧急,小便利,身黄,日哺发热,恶寒。
沈氏蔗袭汤《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六方。威毅、袂荃、酸枣仁、石膏各一钱,人参七分。水煎热服。治病后多寐,身犹灼热。
沈氏女科辑要见女科辑要条。
沈注金匾要略见金赓要略编注条。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参见女科辑要条。
沉① 沉脉的简称。《 伤寒论• 辨脉法》 :' ’迟缓相搏,名曰沉。”② 指月经沉滞而不行(一说沉指痔疮)。《 素问• 气厥论》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痛,为沉。”沉听病证名。出《 ,J 、儿卫生总微论方》 。指耳聋之轻症。轻小之声音不辨,重大之声音可闻。多由风邪乘入少阳之经,邪结耳内,与正相搏,气停塑滞,阻于耳窍而成。治宜祛风通窍。用通鸣散((证治准绳》 :营蒲、远志、柴胡、麦门冬、防风、细辛、甜草茂、磁石、杏仁)加减。针灸可取听宫、听会、内关、神门等穴。耳针取肾、神门C
沉香出<名医别录)。又名蜜香、沉水香。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guilaria Sinensis ( LOur . ) Gilg 或沉香A . aganocha Roxb .含树脂的心材。前者主产海南岛、广西;后者主产印度、马来西亚等地。辛、苦,温。入肺、月卑、肾经。行气止痛,降气,调中,暖肾纳气。治肾虚气喘,呕吐,呢逆,胸腹胀痛,腰膝虚冷,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内服:煎汤,0 . 9 一3 克,后下;研末冲服,0 . 6 一0 . 9 克,一日二次。白木香含树脂和挥发油,油中含白木香酸(Baimuxini 。acid ) , 白木香醛(Baimuxinal )、沉香螺醇(Agarospirol )。沉香含树脂、挥发油,油中主含节基丙酮、对甲氧基节基丙酮、高级菇醇、氢化桂皮酸、对甲氧基氢化桂皮酸等。
沉脉脉象之一。脉位低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吸脉经》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C ”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沉浊沉浊,即暗晦,与浮泽相对而言。面色沉浊,病属脏属里。《 灵枢• 五色》 :' ‘沉浊为内。”沉痔古病名。《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微涩为不月,沉痔。”即痔下垂。参见内痔条。
沉厥厥证之一。肾元不足,正气虚寒所致的昏厥。《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肾脉,, ,一;微急为沉濒,奔豚。’”参见厥证条。
沉璐病名。见《 世医得效方》 卷十六。即沉翁内障。详该条。
沉水香见《 桂海虞衡志》 。即沉香,详该条。沉附汤《 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附子(炮,去皮、脐)一两,沉香(锉)半两。为粗末,分作三服,加生姜十片,水煎,去滓,食前温服。治上盛下虚,气不升降,阴阳不和,胸隔痞满,饮食不进,肢节痛倦。沉香丸.(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方。沉香、丁香、肉豆范、木香、川大黄(微炒)、槟榔各半两,桂心、诃
子皮各一两,寮香一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一丸,姜、枣煎汤嚼下。治气隔,脾胃久冷,院腹痞满,饮食无味,面色萎黄。O 《 莎胀玉衡》 卷下方。又名八号大有方。沉香、槟榔、姜黄各五钱,莱兼子、积实、厚朴各七钱,三棱、蔫术、陈皮、天仙子各六钱,白豆范仁、乌药各四钱,木香三钱。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砂仁煎汤,稍冷送下。治疹气急,胸腹胀痛,迷闷昏沉。
沉香曲见《 饮片新参》 。为沉香、广木香、檀香、羌活、葛根等多种药末和以神曲糊剂制成的曲剂。苦,温。疏表,理气,化滞。治感冒风寒,食积气滞,胸腹胀痛,呕吐吞酸。煎服:3 一9 克。沉香汤(奇效良方》 卷三十九方。沉香、紫苏各一两,赤芍药二两,木通五钱,槟榔七钱,吴茱英(汤洗,焙干,炒)一分。为细末,每服五钱,加生姜半分,水煎,去渣温服。治脚气冲心,烦闷气促,脚膝酸疼。沉香散O 《 太平圣惠方》 卷五十八方。沉香、石韦、滑石、当归、王不留行、瞿麦各半两,冬葵子、赤芍药、白术各七钱半,炙甘草二钱半。为末,每服二钱,空腹,大麦煎汤调服,以利为度。治气淋,小便胀满,涩痛不通。《 金匾翼)有此方,但无瞿麦、赤芍药、白术,有白芍药七钱半,橘皮二钱半。Q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沉香(磨)八钱,白术、获菩各半两,木通、当归、陈皮、青皮、大腹子、大腹皮、槟榔、芍药各一两,炙甘草一两半,紫苏叶四两,积壳(鼓炒,去瓤)三两。为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空腹服:功能理气通噎,宽中进食。治五噎五服,胸中久寒,诸气结聚,呕逆噎塞,食饮不化,结气不消。原书无沉香,疑脱,现据<古今医统大全》 卷二十七补。
沉寒病冷泛指素体虚、机能衰退的一些慢性病。病机上又称内有久寒。参瘤冷条。沉酷内障病名。见《 秘传眼科龙木沦》 。亦名沉射、深翁。因此障隐于瞳内深处,必须仔细审视,方能见黄精有白色或青白色之混浊。属圆璐内障范围,详该条。
沉香化气丸(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二册方。大黄、条黄琴各一两,人参、白术各三钱,盔沉香(另为末)四钱。前四味先用竹沥七浸七晒后,为细末,和沉香末研匀,再入竹沥、姜汁少许为丸,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一钱,小儿每服六分,淡姜汤送下。治痢疾诸积,跌扑损伤,胸隔气逆痞塞,腹胀腹痛,茶癖.中毒恶气,时疫瘴气,疮疡肿毒,及六畜等毒。沉香化滞丸《 增补万病回春》 卷二方。沉香五钱,获术(醋炒)三两,炒香附、陈皮、木香、砂仁、霍香、炒麦芽、炒神曲、炙甘草各二两。为细末,酒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腹开水送下。功能消积滞,化痰饮,去恶气,解酒积。治中满呕哆恶心。沉香化痰丸《 张氏医通》 卷十三方。半夏曲(用姜汁一小杯、竹沥一大盏制)八两,沉香、木香各一两,黄连(姜汁炒)二两。为细末,甘草汤泛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二钱,空腹,淡姜汤送F 。治胸中痰热,
818 沉弟完宋
积年痰火。
沉香导气汤《 张氏医通》 卷十四方。羌活、白芍药、槟榔各一钱,炙甘草五分,川芍、香附(一作青皮)、妙积壳各八分,紫苏、苏子、木瓜各六分,生姜三片水煎,去渣,睡前以药汁磨沉香、木香各半钱,调眼。治脚气入腹冲心,疼痛肿满,大小便秘。沉香安神丸《 幼幼集成之卷二方。人参、炙甘草、沉香、朱砂各一钱,白术、陈皮、积壳、洁便、锻青檬石各五钱,黄连一钱五分。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一至二丸,麦门冬煎汤送F 。治小儿内因客件,症见昏昏喜睡,痞不清醒,不思乳食。
沉香交泰丸又医学发明》 卷四方。沉香、白术、陈皮(去自)各三钱,积实(扶炒,去镶)、吴茱英(汤洗)、获等(去皮)、泽泻、当归(洗)、木香、青皮(去白)各二钱,大黄(酒浸)一两,厚朴(姜制)半两。为细末,汤长,蒸饼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五十至八十丸,食后温白汤送下,得微利即停服。治浊气在上而扰清阳之气,有卜而不伸以为镇胀。
沉香阿魏丸(痞胀玉衡》 卷下方。又名九号坎象方。五灵脂、陈皮各一两,青皮、天仙子、姜黄、获术、:棱各七钱,积实六钱,阿魏一钱。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三卜丸,砂仁煎汤稍冷送下。治痞气奎血阻,昏迷不醒,偏身沉重,不能转侧者。
沉香郁金散《 痞胀玉衡》 卷卜方:又名十三号革象方。沉香、木香、郁金各一钱,乌药三钱,降香二钱,细辛五钱。为细末,每服三分,砂仁煎汤稍冷送1 :。治必气寒凝者。
沉香消化丸吸朴药神书》 方。青嵘石、明矾、皂角、’扛天南星、生半夏、扶菩、陈皮各二两,积壳、积实各一两瓦钱,黄等、薄荷各一两,沉香五钱。为细末,姜汁浸,神曲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睡前怡糖拌,吞服,再嚼嗅太平丸。治热嗽奎盛。
沉香降气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三方。又名沉香降气散。炒香附四百两,沉香十八两半,砂仁四十八两,炙甘草一百二十两。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空腹沸汤点服。功能开胃消痰。治阴阳奎滞,气不升降,胸隔不舒,脱腹胀满,喘促短气,干呕烦满,咳嗽痰涎,脾湿洞泄,两肋虚鸣,脐下撮痛,脚气上冲,心腹坚满,肢体浮肿等症。
沉香降气散见《 景岳全书• 古方八阵》 。即沉香降气汤,见该条。
沉香桂附丸《 医学发明》 卷六方。沉香、附子(• 泡,去皮脐)、川乌(炮,去皮脐)、泡干姜、炒高良姜、炒茵香、‘言桂、吴茱英(汤洗,去苦)一两。为末,醋糊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腹热米汤送下或温酒吞服,日二次亡治中气虚弱,脾胃虚寒积冷,心腹疼痛,胁肋膨胀,腹中雷鸣,手足厥冷,便利尤度;又治下焦阳虚,及疗七庙,痛引小腹不可忍,腰械不能伸,喜热熨稍缓。
沉香鹿茸丸(传信适用方》 卷二引曾庆祖方。沉香一两,附子(炮,去皮脐)二两,鹿茸(酥炙)三两,肉从蓉(酒浸)四两,冤丝子(酒浸)五两,熟地黄(酒浸,
焙干)六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 至五十丸,空腹食前温酒吞下。功能补益下元,滋养真气。治各种虚证。
沉香玻拍丸《 普济方》 卷一百九十一引德生堂经验方。(证治准绳• 类方》 第二册方。珑泊、杏仁、紫苏、赤获等、泽泻各半两,炒草荫子、郁李仁(去皮)、沉香各一两半,陈皮、防己各七钱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察香为衣,每服二十五至五十丸,空腹,人参煎汤送下。治水肿,小便不通。沉香温胃丸《 内外伤辨惑论》 卷中方。附子(炮,去皮脐)、巴戟夭(酒浸,去心)、炮姜、炮茵香各一两,官桂七钱,沉香、炙甘草、当归、吴茱英(洗、炒、去苦)、人参、白术、白芍药、获荃(去皮)、高良姜、木香各五钱,丁香三钱。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腹食前米饮送下,日三服。治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脏腑积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霍乱吐泻,手足厥逆,便利无度;又治下焦阳虚,脐腹冷痛,及疗伤寒阴湿,形气沉困,自汗。
沉麟羚羊饮《 医宗金鉴• 眼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七方。车前子、大黄、黄答、玄参各一钱,羚羊角、防风、芜蔚子各二钱。为细末,水煎去渣,食后服。治肝经劳热、脑中热气下流而致的沉璐内障,聆障色白,藏于黑睛之内,白日细看方见其白,疼痛昼轻夜重。
弟父见苗父条。
完骨O 人体部位名。指颖骨乳突。《 灵枢• 骨度):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经穴名。代号GB12 。出《 素间• 气穴论》 。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耳后颖骨乳突后下方凹陷处,与风府穴相平(《 针灸甲乙经》 )。布有枕小神经主干和耳后动、静脉。主治头痛,丁页强,颊肿,齿痛,咽喉肿痛,口眼喝斜,失眠等。向F 斜刺0 . 3 一0 . 5 寸。艾条灸5 一10 分钟。.经穴别名。见腕骨条。
完璧眼科金针开内障八法之八指术毕出针手法和要求。<目经大成》 卷二:“回针将障送至护睛水内尽处,迟迟出针之半,少息再出,恐障复还原位;" 参见拨内障手法条。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卷上方。白术(仁炒)、妙山药各一两,人参二钱,白芍药(酒妙)五钱,车前子(酒炒)、制苍术各三钱,甘草一钱,陈皮、荆芥穗(炒黑)各五分,柴胡六分:水煎服。功能健脾燥湿,琉肝理气。治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倦怠便澹,面色恍白,舌质淡或正常,苔白,脉缓或弱。方中白术、山药、苍术健脾燥湿,人参益气健脾,白芍、柴胡疏肝解郁,荆芥穗收敛止带,陈皮理气健脾,车前子利水法湿,甘草调和诸药。此肝脾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为脾虚带下之常用方。宋邑西汉时医家。临曹(今山东临淄)人,是淳于意的弟子。
宋武明医生。字汝南。安徽凤阳人。世业医,武尤精其学,治辄奏效。总兵周仕凤患急症重危,武
宋牢穷灾良819
命锉葱一束置脐上,以火熨之,即目开,又启其口,灌药一剂而愈。还曾设药局施药数载,全活甚众。兼能诗文,著有咬青溪草堂集》 。
宋侠(七世纪)隋唐间医家。治州清漳(今河北肥乡)人。以医术著名于当时。曾作过唐代朝散大夫药藏监,撰有《 经心录》 10 卷,行于世。为《 外台秘要}、、医心方》 等书所引用。
宋迪宋代人,兼通医学。熙宁中(1068 一1077 年、分吓州(今陕西彬县)地方官。撰(阴毒形证诀》 1 卷,已佚。
宋清唐代民间医生。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采集售卖药物,在群众中很有信誉。当时长安流传“人有义声,卖药宋清”。柳宗元曾为宋氏作传,称赞其不慕名、不为利的可贵品质(参见(柳宗元集》 )。宋绥(991 一104 。)宋官吏。字公垂。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幼聪警,得外祖杨徽之藏书,其母自习n 教,通经史百家。曾官尚书、吏部侍郎、工部侍郎兼侍读学士等。藏书万余卷,皆亲白校潍。曾为宋校正医书《 诸病源侯论》 题辞撰序传世。
宋慈(1155 一1249 )宋代法医学家。字惠父。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幼年随同乡吴稚(朱熹的弟子)学习,受到唯心主义理学的影响。二十岁入太学,1217 年(嘉定十年)中进士,先后任赣州主簿、长汀知县、邵武军和南剑州通判、湖南提刑、广东经略安抚使等职,曾参加镇压南安农民和汀、剑、邵州义军起义。在他管刑狱期间,决事果断,及时处理案件,能惩处违法的贪官污吏。十分重视检验工作。从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掘《 内恕录》 等法医书籍的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于1247 年(淳佑七年)编成《 洗冤录》 。书中记有人体解剖、尸体检查、现场检查、鉴定死伤原因以及急救、解毒等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第一部有系统的司法检验专书,也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学专书。曾被译成朝、日、英、德、法、荷等国文字,流传于国际间。
宋霖宋代医生。撰有《 丹毒备急方), 3 卷,已{失:
宋子京明代医生。黄冈(令湖北黄冈县酉北)少、:先考科举不中,后改学医,对《 内经》 有所领悟,临证疗效好。
宋会之元代医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治水蛊症,常用千丝瓜、巴豆为丸。
宋庭臣宋代医家。著(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释》 1 卷,已佚
宋钟岳见宋祥麟条。
宋彦举宋代针灸医生。籍贯不详。精通针法,善用补泻法治病。
宋耕棠(十九世纪中叶)清末医生。江苏上元了、。业濡兼通厌,1853 年太平军攻克江宁(南京)后,在内医场斐成主持厂,以民间药物治疗东王杨秀清属「军内的疫病,有效果;井曾随李俊良等医生为东王杨秀清治病。曾任太平天国督理内医之职。1854 年正月因治愈天王洪秀全王后病,被封为恩赏
承相。
宋祥麟清代医家:字钟岳山东堂邑人。撰有《 痘疹正宗》 (1695 年)2 卷。
宋惠父见宋慈条。
宋道方北宋医生。字毅叔(一作义释)。拱州(今河南唯县)人。精医术,以医闻名。宋毅叔见宋道方条。
宋人医方三种书名。系《 史载之方)、(全生指迷方》 和《 洪氏集验方》 三书的合刊;建国后有排印本。见各该条。
宋以前医籍考中医目录著作日本冈西为少、约编于1942 年。本书著录我国宋代以前坎学著作1869 种,分为内经、运气、难经、脉经、五脏、针灸,女科、幼科、外科、口齿、眼科、养生、月令、按摩导弓l 、房中、祝由、兽医、医史制度、仲景_方论、乡、燕、经}] -、本草、食经等23 类。每书分出典、考证、:八发、。胶本等项,记述或辑录历代著录情况、作者寸平著作、)Jt 书年代、各家评论、各种版本之序跋及版本流传情况所据资料,辑自我国历代医书、史志、朽日、地方志、笔记小说凡500 余种。对研究中国古代医籍有重要参考价值。1958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宋徽宗圣济经见圣济经条。
宋提刑洗冤集录见洗冤集录条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医案著作徐衡之、眺若琴介编。刊于1933 年。本书选辑宋至清代46 泣医家;、、案,以人为纲,以证为目:案后多附前)、评注,「刊发医理,评其利弊,使读者易于掌握治案用意:但所附医家传略及某些治案,或有荒诞迷信之处。牢脉脉象之一。脉似沉似伏,重按实而弦长:主阴寒积聚,如痛瘾、痞块、痴气等。《 脉诀汇辨》 引沈氏语:“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牢脉不可混于沉脉、伏脉,须细辨耳沉脉如绵裹砂,内刚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脉非推子至什,不见其形。在于牢脉,既实大.才重按之便满指有力,以此为别耳。”(濒湖脉学》 :“寒则牢叭”娜J 余,{厦心寒痛木乘脾。”
牢牙散《 兰室秘藏• 口齿咽喉门》 方羌活两,龙胆草(酒洗)一两五钱,羊胫骨灰二两,了卜袜四两。为细末,先以温水漱r - - l ,再用药粉少许搽于牙酿处。治胃火上炎,牙齿不固,牙疽}J 中柄,牙街不长,牙黄[: J 臭。
牢牙地黄散吸兰室秘藏• 11 齿咽喉门沪方芡水二分,生地黄、熟地黄、羌活、防己口、督备:分,当归身、益智仁各四分,、白芷、黄茂各五分,f 联骨灰、吴茱英、黄连、麻黄各一钱,草电栽皮• 钱几分,升麻-钱五分。为细末,先漱11 ,后以药擦患处治寒邪内犯而致的牙痛及头痛
穷骨骨名。出《 灵枢• 癫狂矛:即尾骨i 羊尾徽骨条。
灾告(Sh 即g 省)灾害二(素问• 六元正纪人沦,: “灾青时至。”i ,
良方见苏沈良方条。
820 良证
良姜出《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为高良姜之简称,详该条。
良附丸O 《 良方集腋》 (清• 谢元庆编集)方。高良姜、香附各等分。为末,米汤为丸,每服二钱。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而致胁痛、腹痛、胃肮痛及胸闷不舒者:.验方;见《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高良姜12 克,香附125 克,沉香30 克,木香9 克,干姜60 克,当归、青皮各90 克。水丸,每服3 一4 . 5 克。治寒凝气滞,肝胃不和,胸胁胀满,脱腹疼痛。
良姜散《 仁斋直指方论》 卷十三方。高良姜、霍香、陈皮各一两,炙甘草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治霍乱。
良方类编方书名。l 卷。明• 杨瑞集。刊于1531 年。本书系将明• 张子麒辑(新刊经验秘方》 (共28 方)、《 方外奇方》 (共24 方)、李文敏辑(经验药方》 (共13 方)及杨氏附方(共5 方)合刊而成。内容以经验成方为主。
良方集腋书名。又名《 良方集腋合璧》 。2 卷(又有4 卷本)。清• 谢元庆编集。刊于1842 年。本书是民间验方汇编的一种,分为头面、耳目、口鼻齿舌等32 门,集录约400 余方,选方颇精。
良朋汇集见良方汇集经验神方条。
良方温经汤即温经汤第三方,见温经汤条。良方集腋合璧见良方集腋条。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书名。又名《 良朋汇集》 。5 卷。清• 孙伟撰。刊于1711 年。本书是验方汇编的一种,内容包括临床各科。分为中风、伤气、中寒、瘟疫等132 门,约1600 余方。现存刊本另有4 卷本、6 卷本和12 卷本,内容大致相同。
良方通关散去细辛方《 疫喉浅论》 卷下方。薄荷、皂角各等分。为细末,以纸捻少许,入鼻内,候得喷嚏口开,随进汤药。治疫喉邪郁疮闭,脉伏面滞,牙关拘急,药难下咽,鼻塞气促等症。
证治心传医论著作。明• 袁班辑。约刊于崇祯年间:此书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结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中的一系列问题。书中首论证治总纲,治病必详于望闻间切,明虚实、别标本,因人、因地、因时用药。袁氏并就治病须明阴阳虚实,必审四时用药,辨证订方必先审四诊等内容予以阐述发挥。文字浅显,论述简要。此书原系抄本,后经清• 赵双湖加评,收入(三三医书》 中。
证治汇补书名。8 卷。清,李用粹撰。刊于1687 年本书汇集了内科杂病的各家论述及本人经验。书中将内科杂病80 余种分为提纲、内因、外体、上窍、胸隔、腹胁、腰膝及下窍八类,每类分别记载了多种疾病的证治,内容比较丰富。建国后有排印本
证治百问书名。又名《 证治石镜录》 。4 卷。清• 刘默撰。原书名《 青瑶疑问》 ,系据刘默和他的学生问答医理加以记录整理而成。1673 年始由石楷等校刊,改为今名。书中对于中风、中寒等62 种内科杂病的病因与治法用问答体裁作了探讨,内容比
较实用(实际并未限于百问)。1753 年,林开隧将此书略加改编补充,易名《 (林氏)活人录汇编》 。此后又有名为《 活人方》 、《 活人方汇编》 者,都是后者的复刻本。
证治合参综合性医书。18 卷。清• 叶盛辑。刊于1729 年。本书系选录《 内经》 及历代医书分门别类整理的资料汇辑。卷1 一2 阐述脏腑、病机、四诊、用药等;卷3 一17 为内、妇、儿、外科疾病证治,每病先列证候,次列治法、脉象、方药、并附方解;卷18 食物单方。全书纲目清晰,资料比较丰富。证治针经书名。4 卷。清,郭诚勋辑于1823 年。全书以歌赋体裁分述内科、妇科病证证治,每篇赋文均附以简注,各篇篇末附列治疗方剂。为医学入门书。
证治要诀综合性医书。又名《 秘传证治要诀》 。12 卷。明• 戴元礼撰。作者以朱丹溪学说为本,集《 内经》 、《 难经》 直至宋元诸家学术经验,参以个人的心得见解,论述多种内科杂病兼及疮疡、妇科、五官科等常见病证的证治,分诸中,诸伤,诸气、诸血、诸痛,诸嗽、诸热、寒热、大小腑、虚损、拾遗、疮毒,妇人共十二门,分门列证,先论病因,再叙病源,依据症象,分析病证,最后介绍治法。全书叙述扼要,条理比较清楚。但在论述病因和治疗方药方面,或失于笼统。1955 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戴氏(证治要诀类方》 合刊出版,题名《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证治指南见友渔斋医话六种条。证治准绳丛书名。一名《 六科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撰。刊于1602 年。全书阐述临床各科证治为主。包括(杂病证治准绳》 八卷,《 杂病证治类方》 八卷,《 伤寒证治准绳》 八卷,<疡医证治准绳》 六卷,《 幼科证治准绳》 九卷,《 女科证治准绳》 五卷。论及的科目、病种广泛,每一病证先综述明以前历代医家治验,后阐明己见,辨别病症、脉象的异同,因证论治、立法处方。采录的资料较为丰富,论述的条理示较分明。建国后有影印本。
证类本草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条。证候分类各种疾病所出现的证候,通常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在四诊的基础上,把这些具有规律性的证候,系统地分别归纳为若干类型,作为识别疾病的一种方法。如伤寒的六经证候,温病的卫、气、营、血证候,都是属于这种分类方法。
证道秘书气功学丛书。清• 济一子(傅金锉)编辑。本书汇集以内丹为主的气功学专著十种,其中傅氏自撰者有:《 拓溪录》 、《 赤水吟》 、(天仙正理读法点睛》 、《 道海津梁》 、<丹经示读》 ;编集他人著作有:《 外金丹》 、《 内金丹》 、《 邱祖全传》 、(玄微心印)、《 三峰丹诀》 。
证治石镜录见证治百问条。
证治要诀类方方书名。4 卷。明• 戴元礼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443 年。本书取《 证治要诀》 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简要地说明其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 年商务印
习上护t ' .例以作谬821
书馆将此书与《 证治要诀》 合刊出版,题名《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证治大还幼幼近编见幼幼近编条。
评热病论篇(素问》 篇名。本篇是对热病的病理变化和预后吉凶的评议,故名。内容论述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等几种热病的成因、病理、治法、预后等。着重阐明邪正消长的变化规律。
评注史载之方见周氏医学丛书条。
评琴书屋医略书名。3 卷。清• 潘名熊撰于1865 年:本书记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常见多发病30 余种的证治,内容简要,方治多属自订经验方,颇多可取,并附医案若干。现有《 三三医书》 本。评点叶案存真类编见叶氏医案存真条。词子出(本草图经》 。又名诃黎勒。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 : .的果实。主产云南。苦、酸、涩,温。入肺、大肠经。涩肠,敛肺,降火利咽① 治久泻,久痢,脱肛,便血,痔疮出血,崩漏,带下,遗精,盗汗,尿频。② 治久咳虚喘,久嗽失音,咳痰带血,慢性喉炎。煎服:3 一g 克。止泻宜偎用。诃子叶:止渴及泄痢,煎服。果实含鞭质,其中主成分为诃子酸(Chebulinic acid ) ,诃黎勒酸(Chebulagic acid ) , 1 , 3 , 6 一三没食子酸葡萄糖和1 , 2 , 3 , 4 , 6 一五没食子酞葡萄糖。还含莽草酸、奎宁酸、氨基酸和番泻贰A 、诃子素(Chebulin )等。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本品富含揉质,对菌痢或肠炎时形成的粘膜溃疡有收敛作用。诃子素有婴粟碱样的平滑肌解痉作用。河子有一定的抗实验性肿瘤作用。
诃子丸O 《 普济本事方》 卷三方。诃子、获荃、炒桃仁、积壳(鼓炒)、桂心、槟榔、炒桔梗、白芍药、川芍、川乌(炮,去皮尖)、人参、橘红、鳖甲(醋炙)各等分。为细末,炼蜜柞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或开水送下。治伏积注气,发则喘闷。.《 普济本事方》 卷四方。诃子、炮姜、肉豆范、龙骨、木香、赤石脂、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为细末,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汤送下。治脾胃不和,泄泻不止。
词子散O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九方。诃子(炮,去核)、炙甘草、厚朴(姜制炒)、炮姜、草果、陈皮、炒高良姜、获等、炒神曲、炒麦芽各等分。为末,每服_钱,加盐少许,水煎服。治脾胃虚寒,疼痛难忍,及霍乱吐泻。O 《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中方。生诃子、偎诃子、木香各半两,黄连、甘草各三钱。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白术、芍药煎汤调下。治泄泻日久,泻下稍减,腹痛渐缓者。母咬兰室秘藏• 泻痢门》 卷下方。原名诃子皮散。婴粟壳(蜜炒)、橘皮各五分,炮姜六分,垠诃子七分。为细末,水煎,空腹热服:治虚寒泄泻,饮食不化,肠鸣腹痛,脱肛,及久痢。O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二方。偎河子、偎肉豆范、白术(土炒)、人参、获答、垠木香各一两,陈皮、炙甘草各五钱。为细末,每服一钱,姜汤
调下。治过食生冷,中焦虚寒,肠鸣胀痛,泄泻澄清,面白肢冷,不欲饮食。
诃黎丸《 医学入门》 卷六方。河子皮五钱,海浮石、括萎仁、青黛、杏仁、贝母、四制香附各二钱半。为末,姜汁和蜜为丸,含之徐徐咽下。治肺胀,喘满气急,身重,及劳嗽,干咳无痰等症。词黎勒见《 金匾要略》 。即诃子,详该条。诃子皮散见《 兰室秘藏• 泻痢门》 卷下。即诃子散第三方,见诃子散条。
词黎勒丸.(太平圣惠方》 卷二十六方。垠诃子皮、炮姜、五味子、桂心、桔梗(去芦头)、附子(炮,去皮脐)、木香、人参(去芦头)各一两,沉香二两,白术、积壳(熬炒微黄,去瓤)各半两。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温酒送下。治气极,呼吸短气,脏虚腹胀。.《 济生方》 卷四方。偎诃子(麦面裹垠)、附子(炮,去皮脐)、肉豆翘(麦面裹恨)、木香、炒吴茱英、生龙骨、获荃、草拨各半两。为末,姜汁煮糊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米汤送下。治大肠虚寒,肠鸣泄泻,腹胁气痛,饮食不化。O 《 脾胃论)卷下方。诃子半两,母丁香三十个,椿根白皮一两。为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卜丸,空腹食前陈米汤送下。治休息痢,日夜无度,气味腥臭,脐腹撮痛。
河黎勒散O 《 金匾要略》 方。垠词子十枚。为末,粥饮和,顿服。治肠虚不固而致的气利,症见每有矢气,大便即随之而下。公(太平圣惠方)卷五方。爆诃子皮、白术、炒当归、桂心、草豆范、炙甘草、陈皮各三分,人参一两,厚朴(姜汁炙)一两半,炮姜、吴茱英(汤浸,微炒)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大枣三枚,水煎去渣,食前热服。治脾气不足,四肢不和.腹胁胀满,或时下利,饮食难消。O (证治准绳• 女科》 卷二方。诃子皮、陈皮各一两,半夏(汤洗)、人参、桂心、白术、细辛、炒当归、炙甘草半两,蕾香、赤获菩、厂}芍各七钱半。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七片,水煎,去渣服。治妇人血风,气攻脾胃,腹胁妨闷,四肢烦疼,或时呕逆,不纳饮食。O (证治准绳• 女科》 卷四方。诃子、赤获等、前胡各一两,陈皮、大腹皮、桑白皮各七钱半,积壳、川芍、白术各半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去渣服。治妊娠心腹胀满,气冲胸隔烦闷,四肢少力,不思饮食。识病捷法综合性医书。10 卷。明• 缪存济撰。作者论述内科杂病及女科、五官、口齿、金疮病证,简述其病因、脉象,介绍分证、治法颇详。编次的特点,以脾胃诸证列于前,其他各病证除女科外,不列专卷叙述。
诈病诈,假诈,诈病即本无病而f 段装患病。《 伤寒论• 平脉法》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诊诊脉察病之意。《 素问• 风论》 :“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诊法诊病的方法。包括四诊和辨证两个过程。即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厂解病情,并据此进行辨
822 诊
证,对疾病作出诊断。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代的物理和化学等检查,被广泛地结合应用,因而丰富了诊法的内容。
诊脉即切脉。详该条。
诊脐观察脐部的诊断方法。《 台州原文》 :“脐通五叭,了攀神往来之门也,故曰神网。”凡脐以深大而坚固,左右上下推之不动,轮廓约束者,为真神安全。按之有力为真气充足;按之无力为脏气虚衰。外观应注意有范脐肿、脐湿、脐疮等病象。
诊籍记载患者诊疗情况的记录。西汉时期,淳于意为人治病,已有诊籍记载,是后世病历医案的开始;虞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
诊尺肤切诊内容之一。肘关节内侧(尺泽穴)至寸「l 的支肤,称尺肤。诊察这部分皮肤的缓急、滑涩、寒热等情况,结合全身症状、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灵枢• 论疾诊尺》 :“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法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诊足脉指按诊足背部跌阳脉。跌阳脉可候胃气有无及其盛衰,《 伤寒论》 常用以此作为寸口诊脉法的补充:《 医门法律》 卷一有“申治伤寒病不诊足脉强汗动其经血之律”、“申治伤寒病不诊足脉误下伤其脾胃之律”等,强调诊足脉的重要意义。
诊余集医案著作。清• 余听鸿撰。刊于1918 年。作者擅治内外科疾病,本书所载医案以内科为主,多为治愈之大症及疑难杂症,兼及平日搜集之师友间治案。辨证沦治细致灵活,切于病情。对于某些病;! E 如屡症、黄疽等,阐析其治疗规律,便于读者掌握要领。余氏提倡对病者负责,治病要死中求生,反对开平淡处方,敷衍塞责的医疗态度。解放后有排印本,并改名为《 余听鸿医案》 。
诊指纹小儿诊法之一。诊察食指掌面的表浅小静脉。幼JL 皮肤薄嫩,指纹比较明显,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切诊。此法始见于唐代王超暇水镜图诀》 ,是从《 灵枢》 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工要是规察指纹的颜色和充盈度。医者用左手食、拇二指握小儿食指末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上由指端向指根部轻轻推动,使指纹更为显现,然后察看:正常指纹是红黄隐隐而鲜明,一般不超过第一指节(风关)。病变情况下,指纹浮现,多属表证,沉着多属里证。色淡多属虚证、寒证,紫红多属热证,青紫可见于惊风、风寒、痛证、伤食、风痰等,黑色多祷皿癖。指纹伸出中节(气关),示病情较重,延伸至指夫(命关),则更为险重。近代研究,认为指纹的变化,与静脉压有关,静脉压愈高,指纹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延。指纹的色泽,又与缺氧、贫血等病理变化有关。因此i 指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病变的性质和轻重二
诊虚里切诊中按胸腹内容之一。虚里相当于心
尖搏动部位,属胃之大络。人以胃气为本,虚里又是宗气会聚之处,故虚里的动势,有助于探察胃气和宗气的盛衰。正常情况下,虚里之动,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若按之微弱为不及,是宗气内虚;若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若搏动过速,多为胸腹积热,邪气亢盛,或正气衰而虚阳外脱。若停止搏动,则宗气已绝。《 素问• 平人气象论>: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隔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诊宗三昧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1 卷,共十二篇。清• 张璐者,张登编纂。书成于1689 年。1 一2 篇阐明宗旨,并批判前人的某些脉学著作,提出“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人异端”,并谓“吾当以三昧水涤除尘见”,故撰此书。3 一6 篇,叙述脉位、脉象、经络;7 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等32 种脉象;8 篇口问十二则,列叙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9 一12 篇为逆顺、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等。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具有~定的影响。但书中也有部分芜杂的内容,如论述清脉、浊脉时,未完全脱出太素脉之臆说。建国后有排印本。
诊脉人门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诊脉要诀见管见大全良方条。诊病奇该书名。2 卷。日本• 丹波元坚撰。此书专谈腹诊,以腹诊非四诊正法,故者‘奇该”。作者广泛收集有关腹诊资料,多能联系各科病症予以分析。书末附载五云子诊腹法。1888 年由丹波氏再传弟子松井操译成汉文刊行。
诊家正眼脉学著作。2 卷。明• 李中梓撰于1642 年。原刻本已散佚。1667 年,李氏门人尤乘将此书与(病机沙篆》 、(本草通玄》 合刊为《 士材三仔), 后世或单行镌版,但内容已经尤氏增补。卷1 论述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以《 内经》 、(难经》 理论为主,并引王叔和、李东垣、朱震亨、滑寿、戴同父、李时珍等诸家学说,另加注按,颇有发挥;此外,还择要地叙述了望、闻、问三诊;卷2 考核各家脉学理论,月四言歌诀的形式分述28 种脉象;并对高阳生《 脉诀》 进行了辨误。末附脉法总论。本书曾多次刊印,1966 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作了删节,重予出版。诊家直诀脉学著作,《 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户之一。2 卷。清• 周学海撰。本书撷取《 脉义简摩》 、<脉简补义》 之精要,综论脉象、指法及主病,并用对比的方式阐述二十四脉之脉象,又以八字真言(位、数、形、势、微、甚、兼、独)作为分析正脉、变脉之提纲,内容较为简要。本书后经作者增补了不少内容,改名《 重订诊家直诀》 。
诊家枢要脉学著作。1 卷。元• 滑寿约撰于1359 年。首论脉象大旨及辨脉法,颇多独到的见解;继之阐析浮、沉、迟、数等29 种脉象及其主病,后述妇人及小儿脉法。本书有清• 周学海评注本,周氏于卷后附录诸脉条辨(出程文囿《 医述》 )及持脉总沦(出李中梓《 士材三书》 )。建国后有影印本。
诊)亡}补823
诊家索隐脉学著作。2 卷。清• 罗浩辑。刊于1799 年。罗氏参阅《 脉经》 以下有关论脉的著作45 种,取其精华,附以己见编成此书。书中辑录崔紫虚、余抑庵、张石顽三家学说尤多,并按李士材所论二十八脉,益以张石顽所增附之脉;又据宋• 刘立之以浮、沉、迟、数为大纲,附以弦、短、长三部。对诸脉的脉象、考辨、主病及参变等方面,论述颇为简要。诊断约编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诊余举隅录医案著作。2 卷。清• 陈匆生撰于1897 年。作者强调按证论治。案中重辨证、审脉和病人的体质因素。记述颇详,夹叙夹议,医理与治案结合较好。本书收入《 珍本医书集成》 中。
诊脉三十二辨脉学著作。清• 管玉衡撰。管氏在二十二辨中,论述了诊脉大法.浮、沉、迟、数、滑、涩六脉所统共二十九脉的阴阳所属及其形象;详叙十二经脉源流、循行及病状,并探究脉学中的一些变化情况及切脉法等。现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等。诊要经终论篇《 素问》 篇名。讨论诊察要道与十二经脉终绝的情况,故名。本篇内容重点有二:一是诊察要道,说明了天地四时与人体发病及针刺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治不本四时,必内伤于五藏”的不良后果;另一是讨论十二经脉终绝的情况,并具体地叙述了临死时的证候。
启玄子见王冰条。
启迷丹拓室秘录》 卷六方。生半夏、人参各五钱,曹蒲二钱,冤丝子一两,甘草三分,袂神三钱,皂角、生姜各一钱。水煎服。治忽然发厥,口不能言,目闭手撤,喉中作酣声,痰气甚盛。
启窍丹《 疡医大全》 卷十三方。熟地黄二两,麦门冬、山茱英各一两,远志、获神、炒酸枣仁、柏子仁各三钱,五味子二钱,石营蒲一钱。水煎服。治大病后或年老人之耳聋。
启脾丸O (百一选方》 卷二方。人参、白术、陈皮、青皮(去瓤)、炒神曲、炒麦芽、砂仁、厚朴、干姜各一两,炙甘草一两半。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细嚼米饮下。治脾胃不和,气不升降,中满痞塞,心腹膨胀,肠鸣泄泻,不思饮食。.《 医学入门》 卷六方。又名人参启牌丸。人参、白术、获等、山药、莲子肉各一两,陈皮、泽泻、山植、甘草各五钱C 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米饮化下:治脾积,五更泻。
启脾散见《 成方便读》 卷四。人参(元米炒黄,去米)、制白术、莲子肉各三两,山植炭、五谷虫炭各二两,陈皮、砂仁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开水送下。治小儿因病致虚,食少形赢,将成疮积,或察赋素亏,月卑胃薄弱,最易生病者C
启偏散《 医学心悟》 卷三方。沙参、丹参各三钱,获等一钱,川贝母一钱五分,郁金五分,砂仁壳四分,荷叶蒂二个,柞头糠五分。为粗末,水煎服。功能润燥解郁,化痰降逆。治噎隔,症见咽食梗噎不顺,时发噎气或疼痛,或食人反出等。若虚者,加人参;兼虫积,加胡黄连、芜黄;兼血积,加桃仁、红花,或另以
生韭汁送下;兼痰积,加橘红;兼食积,加莱服子、麦芽、山植。
启心救胃汤《 辨证录》 卷四方。人参、获荃各一两,白芥子、神曲各三钱,半夏、天南星各二钱,酋蒲、黄连、甘草各一钱,权壳五分。水煎服。治起居失节,胃气伤而痰迷,一时成呆病者。补气补法之一。亦称益气。是治疗气虚证的方法。人身五脏六腑之气,为肺所主,而来自中焦脾胃水谷的精气,由上焦开发,输布全身,所以气虚多责之肺、脾二脏。气虚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声低懒言、呼吸少气、面色皖白、自汗怕风、大便滑泄,脉弱或虚大。一般补中气、助健运用四君汤;补中气、升提下陷用补中益气汤;补卫气、固表敛汗用玉屏风散。
补血补法之一。亦称养血。是治疗血虚证的方法。症见面色萎黄、唇爪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以及妇女月经惫期,色淡量少,甚至闭经,唇舌色淡,脉细。常用方如归脾丸、四物汤、当归补血汤。补阳补法之一。亦称助阳。是治疗阳虚证的方法。’肾为阳气之本,故补阳多指补肾阳。症见形寒怯冷、腰膝疫痛、软弱无力、阳萎滑精、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弱,用右归饮、附桂八味丸、冤丝子丸等。补阴又称滋阴、育阴、养阴、益阴。是治疗阴虚证的方法。如心阴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弱而数等症,用补心丹;肝阴虚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耳聋、麻木、震颤、夜育、舌干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数等症,用祀菊地黄丸;肺阴虚表现为咳呛气逆、痰少质粘、痰中带血、午后低热、颧红、夜间盗汗、虚烦不眠、口干咽燥或音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用百合固金汤;肾阴虚表现为腰疫腿软、遗精、头昏耳鸣、睡眠不熟、健忘、口干.舌红少苔,脉细等症,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补肾补法之一。补益肾脏的方法。分补肾阴、补肾阳。详各条。
补剂十剂之一。用补益药物组成,具有滋补五脏气血阴阳作用的方剂。《 沈氏尊生书• 要药分剂》 :“徐之才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艺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补法八法之一。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并宜结合五脏之虚补益五脏。根据病情缓急和虚弱程度,又分为峻补与缓补。《 素问• 至真要大论之:“虚者补之," “损者益之。”《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参见有关各条。补养即补法。详该条。
补益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治法。同补法详该条。
补虚即补法。详该条。
补脾即健脾。详该条。
补土派金元时期的一个医学派别。详见金元四
824 补
大家条。
补天髓气功学专著。张百熹编撰,成书于1917 年。全书五卷,分通玄篇、功近篇、功候篇、演绎篇、提要篇。其所行内丹术与传统方法不同。故颇有独到之处。如书中述及:“解带宽衣,作金刚坐,手结大三昧印。坐定略呼出粗气,即收散外神明,摄入绛宫,气定,万缘(澄寂。侯心性溶和,然后以意移入天目。待凝定不散,复以意移至乾元宫,倒转玉枕,直注入夹脊,即膏育中,到此行持一、二时,或过之。壮者不及旬,衰者迎旬,夹脊中间如火炽,如胀痛,便以意将此夹脊炽火送入两肾,即觉两肾辘辘,跳动不已,乘时以意送入阴跻。”因此,他是从中丹田入手,历上丹田,后转督脉的。
补中汤O <兰室秘藏• 自汗门》 方。升麻、柴胡、当归各二分,炒神曲三分,泽泻四分,大麦芽、苍术各五分,黄茂二钱五分,炙甘草八分,红花少许,五味子二十个:为粗末,分二次,水煎去渣,食远服。治面黄汗多目赤,四肢沉重,食少,腹痛,咳嗽,两寸脉短,右脉弦细兼涩,关脉虚者。.(症因脉治》 卷四方。白术、人参、干姜、获菩、陈皮、甘草。水煎服。治太阴寒气霍乱,恶寒身痛,腹痛吐利。
补气汤O 《 兰室秘藏• 杂病门》 方。白芍药、陈皮各一两五钱,炙甘草、黄茂各一两,泽泻五钱。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治皮肤间有麻木感者。.见《 兰室秘藏》 卷下。即芍药补气汤,见该条。补心丹O 《 赤水玄珠》 卷十方。麦门冬二两半,远志(甘草汤煮)、石营蒲、香附(童便浸)各三两,天门冬、天花粉、白术、贝母、熟地黄、抉神、地骨皮各一两半,少、参、当归、牛膝、黄茂各一两,木通八钱。为细末,大枣肉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温酒或龙眼肉煎汤送下。功能养心安神。治心气不足,惊恐健忘。公即天王补心丹第一方,见天王补心丹条。
补心汤(世医得效方》 卷十五方。获菩、人参、前胡、半夏(汤洗七次去滑)、川芍各三分,橘皮、积壳(鼓炒,去攘)、紫苏、桔梗、炙甘草、干姜各半两,当归一两=分,白芍药二两,熟地黄一两半。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功能补心养胃。治阴中生疮,或痛或痒,如虫行状,淋沥浓汁,阴蚀几尽。
补肉药《 杂病源流犀烛• 身形门》 卷三十方。香油一两,黄蜡八钱,密陀僧五分,乳香、没药各一钱。熬膏,敷患处。治跌扑闪挫,面伤青黑。
补血草出(救荒本草》 。又名燎眉篙、匙叶草、苍蝇花。为蓝雪科植物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 ( Bge . ) Kuntze 的全草。分布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甘,平。补血益气,止血散癖。治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肾盂肾炎,尿血,痔疮出血,胃溃疡,脾虚浮肿。煎服,巧一30 克。补阳汤《 兰室秘藏• 眼耳鼻门》 方。肉桂一钱,炒知母、当归身(酒洗)、生地黄(酒炒)、获等、泽泻、陈皮各三钱,白芍药、防风各五钱,黄茂、人参、白术、羌
活、独活、熟地黄、甘草各一两,柴胡二两。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去渣,空腹服。治阴盛阳虚,目生青白聆障。
补阴丸.《 丹溪心法》 卷三方。黄柏(盐、酒炒)半斤,知母(酒浸炒)、熟地黄各三两,龟板(酒浸炙)四两,炒白芍药、陈皮、牛膝各二两,锁阳、当归各一两半,虎骨(酒浸,酥炙)一两(冬季加干姜半两)。为末,酒煮羊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送下。功能滋阴降火,强壮筋骨。治阴虚有热,筋骨痪软。《 症因脉治》 亦有本方,但无锁阳。.《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七方。黄柏、知母、龟板、拘祀子、杜仲、侧柏叶、砂仁、五味子、甘草。为末,猪脊髓、地黄熬膏为丸。治肾虚有火,小便黄赤。O 《 金匾翼》 卷三方。黄柏(去皮,酒炒褐色)、知母(去皮毛,酒炒)、龟板(酥炙)各三两,构祀子、锁阳(酥炙)、白芍药(酒炒)、天门冬(去心)各二两,熟地黄(酒蒸)五两,五味子一两,干姜(炒紫色,冬用五钱)三钱。为末,入炼蜜及猪脊髓三条,和匀柞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至九十丸,空腹淡盐汤送下,寒月可用温酒送下。治虚劳,心神烦躁,面赤唇焦,身热短气,口舌生疮。
补阴煎见《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生地黄、熟地黄、麦门冬、当归、白芍药、阿胶、龟板胶、党参、炒谷芽、积壳。水煎服。功能滋阴补血。治阴虚,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唇焦,口燥无津,脉细数无力。补肝丸O (备急千金要方》 卷六方。兔肝二具,柏子仁、干地黄、获荃、细辛、龚仁、构祀子各一两六株,防风、川芍、山药各一两,车前子二合,五味子于八殊,甘草半两,冤丝子一合。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四十丸,酒送下,日二次。治眼暗,肮吭不明,寒则泪出。.<证治准绳• 类方)第七册方。莞蔚子、青箱子、拘祀子、五味子、决明子、杏仁、获冬各一两,干地黄三两,冤丝子二两,山药、车前子、地骨皮、柏子仁、大黄、黄琴、黄连、人参、细辛、防风、炙甘草各一两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食后米汤送下。治眼昏暗将成内障。母(审视瑶函》 卷三方。苍术(米柑水制)、熟地黄、蝉蜕、车前子、川芍、当归身、连翘、夜明砂、羌活、龙胆草(酒洗)、菊花各等分。为细末,米潜水煮猪肝捣烂,和药为丸,悟桐子大,每眼五十丸,薄荷煎汤送下。治目患玛瑙内伤,症见翁薄而圆缺不等,其色昏白而带焦黄,或带微红,如玛瑙之状。补肝汤O (兰室秘藏• 呕吐门》 方。又名柴胡半夏汤。柴胡、升麻、秦本各五分,获等七分,炒神曲、苍术各一钱,半夏二钱,生姜十片。为粗末,水煎去渣,稍热服。治素有风症,畏风目涩,头痛眼黑,胸中有痰,恶心欲吐,遇风但觉皮肉紧,手足难举重物。.《 兰室秘藏• 阴疾阴汗门》 方。黄芭七分,炙甘草五分,升麻、猪等各四分,获菩、葛根、人参各三分,柴胡、羌活、陈皮、连翘、当归身、炒黄柏、泽泻、苍术、神曲末、知母、防风各二分。为粗末,水煎去渣,空腹稍热服。治前阴冰冷,及阴汗,两脚痰弱无力。.《 医
七画补825
学六要)卷七方。当归、川芍、白芍药、熟地黄、酸枣仁、炙甘草、木瓜。水煎服。治肝血不足,筋缓不能收持,目暗视物不清。O (金匾翼》 卷六方。干地黄三钱,白芍药一钱半,当归、陈皮各一钱,川芍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治肝虚胁痛,胁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枯色青,遇劳即甚,或忍饥即发。补肝散O 《 备急千金要方》 卷六方。青羊肝(去上膜薄切,以新瓦炭火上炙令极干汁尽)一具,决明子半升,蓦子(炒令香)一合。为末,每服一至三方寸匕.食后粥饮调下,日二次。治雀目。.(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方。熟地黄、获等、白菊花、细辛各半两,炙甘草半钱,芍药三分,柏子仁、防风各一分,北柴胡一两。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食后服。治圆璐内障。.《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四册引滑伯仁方。山茱英、当归、炒五味子、山药、炒黄茂、川芍、木瓜各半两,熟地黄、炒白术各一钱,独活、炒酸枣仁各四钱。为末,每服五钱,加大枣,水煎服。治肝肾二经,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头眩,寒热,身痛,月经不调。O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 卷十方。川芍、当归、白芍药、地黄、防风、羌活。为末,冲服。治酒色过度,胁痛不止。.《 症因脉治》 卷三方。山茱英、当归、五味子、山药、黄茂、酸枣仁、川芍、木瓜、熟地黄、白术、独活。治肝痹,夜卧则惊,多饮小便数,腹大如怀物,左胁凝结作痛,脉左关虚弦者。
补肾丸O 《 备急千金要方》 卷六方。巴戟天、炮姜、芍药、山茱英、桂心、远志、细辛、冤丝子(酒制)、泽泻、石解、黄蔑、干地黄、当归、蛇床子、牡丹皮、肉从蓉(酒浸)、人参、炮附子、甘草各二两,石葛蒲一两,决荃半两,防风一两半,羊肾二枚。为细末,以羊肾研烂细,酒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盐酒送下。治肾虚耳聋。该方原书无方名,据《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十六补。.《 银海精微)卷上方。① 石曹蒲、构祀子、获荃、人参、山药、泽泻、冤丝子、肉从蓉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五十丸,盐汤送下。治眼目有黑花,芒芒如蝇翅者。② 磁石(火锻,醋淬七次,水飞)三两,肉从蓉(酒浸)、五味子、熟地黄(酒蒸)、拘祀子、黄柏、冤丝子(酒浸蒸,另研)各二两,褚实子、覆盆子(酒浸)、车前子(酒浸)、石解各一两,沉香、青盐(二味另研)各五钱(或加知母)。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盐汤送下。治血气虚弱而致的目内障。③ 泽泻、细辛、冤丝子(酒浸)、炒五味子各一两,山药一两五钱,熟地黄、莞蔚子各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盐汤送下。治目暗疼痛,并防变黑风内障。.《 银海精微》 卷下方。人参、获等、细辛、五味子、桔梗、肉桂、青盐各一两,山药、柏子仁、知母、黄柏各二两,干地黄一两五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十丸,空腹白水送下。治目外障,黑聆如珠。O (幼科发挥》 卷三方。人参、白术、炙获等、粉甘草、白芍药(酒炒)、黄蔑(蜜炒)、当归身、陈皮、山药、莲子肉各一两,神曲五钱,肉桂二钱五分。为末,荷叶水煮粳米为糊丸,麻子大,米汤送下。治小儿乳食伤胃
而致的脾虚证。O 《 证治准绳• 类方》 第七册方。① 人参、获等、细辛、五味子、肉佳、桔梗各一两,山药、柏子仁各二两半,干地黄一两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腹,茶水送下,治目外障,黑翁如珠。② 巴戟天、山药、炒补骨脂、牡丹皮、茵香各五钱,肉欢蓉、构祀子各一两,青盐二钱半。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盐汤送下。治圆翁内障。.《 审视瑶函》 卷五方。杜仲(姜汁炒)、牛膝(酒洗)、陈皮各二两,黄柏(盐水炒)、龟板(酥制)各四两,五味子一两(夏季选用),炒干姜丘钱(冬季选用)。为细末,炼蜜为丸,悟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盐汤送下。治两目神水将枯。补肾汤《 证治准绳• 类方》 第六册方。沉香五分,人参、获荃、附子(炮,去皮脐)、黄茂、白术、木瓜各一钱半,羌活、川芍、紫苏、炙甘草各一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食前服。治寒庙入腹,小腹污痛,时复泄泻,胸隔痞塞。若呕吐,加半夏一钱、生姜七片。
补肾阳详补阳条。
补肾阴详补阴条。
补肺汤《 备急干金要方》 卷十七方。① 五味子花两,干姜、桂心、款冬花各二两,麦门冬一升,大枣一百枚,粳米一合,桑白皮一斤。为粗末,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次服。治肺气不足,逆满上气,咽中闷塞,短气,寒从背起,I : I 中如含霜雪,言语失声,甚者吐血。② 苏子一升,桑白皮五两,半夏六两,紫莞、人参、甘草、五味子、杏仁各几两,射干、款冬花各一两,麻黄、干姜、桂心各三两,细辛一两半。为粗末,水煎,分五次(昼三夜二)服。治肺气不足,咳逆上气,咳嗽喘息不能卧,吐沫唾血,不能饮食。③ 款冬花、桂心各二两,桑白皮• 斤,生姜、五味子、钟乳石各三两,麦门冬四两(一方用白石英二两)。为粗末,以水先煮粳米五合,大枣十枚令熟,去粳米、大枣,入药末,水煎,分三次服:治肺气不足,心腹支满,咳嗽喘逆上气,唾脓血,胸背痛,手足烦热,惕然自惊,干呕,心烦,面色白。补肺散O 《 证治准绳• 幼科)集九方。阿胶珠一两半,获菩、马兜铃、糯米各半两,杏仁{汤泡,去皮尖)二十一粒,炙甘草四钱。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服。治久患咳嗽,肺虚气促,有痰恶心。.《 证治准绳• 疡医)卷二方。钟乳石粉一两,滑石二两。为细末,每服三钱,米汤调下。治肺痈已吐脓血。母见《 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即阿胶散第一方,见阿胶散条。
补荣汤《 增补万病回春》 卷四方。当归、白芍药、生地黄、熟地黄、赤获荃、桅子仁、麦门冬、陈皮各等分,人参、甘草各减半,乌梅一个。为粗末,加大枣二枚,水煎服。治吐血、翅血、咯血、唾血,用此调理。补骨脂出《 雷公炮炙论》 。又名破故纸、胡韭子、补骨鸥。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orylifol 、。L 的果实。主产四川、河南、陕西、安徽。辛、苦,温。入肾、脾经。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① 治
826 补
黎明泄泻.阳痰,早泄,遗精,滑精,尿频,遗尿,腰膝冷痛,虚寒喘嗽。煎服;4 . 5 一9 克。② 治白瘫风,牛皮癣,秃发.配成配剂外搽,同时配合晒日光20 一30 分钟或紫外线照射2 一3 分钟;鸡眼,熬膏涂。果实含花椒毒素、补骨脂素(P * ralen )、异补骨脂素、补骨脂定(Psoralidin )、异补骨脂定、补骨脂甲素( Bavachin )、补骨脂乙素(Isobavachalcone )、补骨脂甲素甲醚(Bavachinin )、异补骨脂甲素、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醛、补骨脂酚(Bakuchiol )等。补骨脂乙素对动物有明显的扩张冠状血管、兴奋心脏、提高心肌作功率作用,并能对抗乳酸引起的蛙心心力衰竭。补骨脂对因化疗及放射线疗法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某些升高作用。并有抗实验性肿瘤作用。异补骨脂素对麻醉犬有降低血压,并有镇静、解痉作用。补骨脂素和花椒毒素为光敏感成分,能促进皮肤黑色素新生,临床上曾用以治银屑病;对妇科出血有止血作用。非皂贰部分有雌激素样活性,对大鼠有避孕效能。补骨脂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在体外有强抑制作用。
补骨鸦出(本草图经》 。即补骨脂,详该条。补骨散(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 卷三十方。古钱(用铜丝穿,桑柴烧红,米醋淬七十至八十次,取碗底沉下铜锈屑,再以醋洗净炭灰)二百枚,黑雄鸡(清水煮熟,去肉用骨,醋炙为末)一只,乳香、没药各一两,患者顶心头发一缕(烧炭)。为末和匀,每服二分五厘,温酒调下。治跌扑筋伤骨损者。
补宫丸O 《 杨氏家藏方》 卷十五方。白薇、牡砺、白芍药、鹿角霜、山药、白术、获菩、乌贼骨、白芷各等分。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米汤送下。治妇人诸虚不足,久不妊娠,骨热形赢,崩中带下。.《 验方新编》 卷九方。鹿角霜、获等、白术、白芍药、白芷、牡蝎(锻,童便炒)、山药、锻龙骨、赤石脂各五钱,妙干姜二钱五分。为细末,醋煮为丸,语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米汤送下。治赤白带下。
补益丹《 医宗必读》 卷十方。白术二两,生地黄(酒浸)一两半,龟板〔 酒浸)、锁阳(酒浸)、当归身(酒浸)、陈皮、牛膝、白芍药(酒浸)、冤丝子(酒蒸,研如糊)各一两,干姜七钱,炒黄柏、虎胫骨(酒浸)、获菩各半两,五味子二钱,炙甘草一钱。为末,紫河车为丸,每服五钱。治肝肾不足,下肢痰弱不用。朴虚饮《 医学入门》 卷六方。人参、麦门冬、山药各一钱,获菩、获神各八分,半夏、黄蔑各七分,前胡、熟地黄各五分,积壳、远志、甘草各一分,生姜五片,袜米一撮。水煎服。治七情郁涎,随气上留阳经,心中证悸,四肢缓弱,翁然面热,头目眩冒,如欲摇动,风虚眩晕。
补筋丸(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卷八十九方。五加皮、蛇床子、盔沉香、丁香、川牛膝、获荃、白莲子芯、肉从蓉、冤丝子、当归(酒洗)、熟地黄、牡丹皮、木瓜各一两,山药八钱,人参、木香各三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无灰酒送下。治跌仆矮闪,筋翻筋
挛,筋聚骨错,青紫疼痛。
补脾汤(揣摩有得集》 方。党参、白术各一钱半,获菩、当归身(土炒)、炙黄蔑、炒扁豆、炒白芍药各一钱,炒川芍、豆寇仁(研)、陈皮、炙甘草各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服。治小儿久病,面黄肌瘦,咬牙自答」,头发稀少。
补脾散见《 小儿药证直诀》 卷下。即益黄散,见该条。
补髓丹《 百一选方》 卷十一方。杜仲(去粗皮,炒黑色)、补骨脂(用芝麻五两同炒,候芝麻黑色、无声为度,筛去芝麻)各十两,鹿茸(燎去毛,酒炙)二两,没药(另研)一两。为细末,和匀,再用胡桃肉三十个,汤浸去皮,柞为膏,入面少许,酒煮糊为丸,梧桐子大,焙干,每服一百粒,空腹米饮、温酒或盐汤送下,一日二次。治老年肾虚,腰痛,臂痛,不可屈伸者。
补中益气即补脾益气。详该条。补气止血又称补气摄血。是治疗气虚而出血日久不止的方法。例如妇女子宫出血日久,血色暗淡而稀薄,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精神萎靡、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脉细软,用党参、黄芜、艾叶、白术、云荃、熟地、炙甘草等。
补气固表补法之一。用补气药治疗卫气不固、肌表虚疏的方法。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容易感冒,可用黄茂、白术、党参等补气药治疗。常用方如玉屏风散、牡蝎散等。
补气摄血补法之一。即补气止血、补脾摄血。治气虚出血,日久不止的方法。如妇女崩漏,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四肢清冷,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细弱。用补中益气汤加薪艾、乌梅炭、侧柏炭等。补气解表见益气解表条。
补火生土借五行相生的理论,运用壮肾阳的药物以温补脾气的方法。临床用于怠倦、纳减、泄泻、腹痛、肠鸣、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迟等脾气虚寒证候,宜用四神丸加白术之类。补可去弱用补益之药,以冶虚弱之证。《 汤液本草》 卷上:“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又如参茂膏(即参、蔑合用熬膏),可治脾肺气虚。又如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可用四君子汤以补脾益气。补肾纳气补法之一。治疗肾虚不能纳气的方法。气主于肺而根于肾,肾虚不能摄纳.则见气短气促、吸气困难。用党参、胡桃肉、补骨脂、山英肉、五味子、熟地、龙齿、磁石、海龙、海马等药。补注难经书名。2 卷。宋• 丁德用补注。(直斋书录题): “德用者,乃嘉枯中人也,序言太医令吕广重编此经,而杨玄操复为之注,览者难明,故为补之。”原书已佚,但丁氏的见解大多保留于<难经集注》 中。
补骨脂汤《 医醇腾义》 卷二方。补骨脂(核桃肉炒)、当归、人参、获等、丹参、牛膝各二钱,益智仁一钱五分,肉从蓉四钱,熟地黄五钱,远志(甘草水炒)五分,白芍药一钱,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水煎服。
补827
治因惊恐而致的气馁,骨节无力,神情不安。补骨脂散《 太平圣惠方》 卷二十八方。炒补骨脂二两,偎诃子一两半,肉欢蓉(汤浸一宿,刮去皱皮,炙令干)、缩砂仁各二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鹿茸(去毛,酒洗,涂酥,炙微黄)、龙骨、赤石脂、白术各一两,当归半两,积壳(数炒微黄),去瓤)、肉豆落各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粥饮调下。治冷劳赢瘦,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或时泄痢。补益气血即益气养血。详该条。
补益摄血即补气止血。详该条。
补脾益气又称补中益气。用健脾的方法治疗气虚证。是补气的基本方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之源,健脾即能加强其化源,达到补气目的。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补脾益肺又称培土生金。详该条。
补脾摄血同补气摄血。是治疗脾不统血,气不摄血所致的出血证候的方法。如月经先期,血量较多,色淡质稀,脉虚弱无力;下血紫暗,或先便后血、院腹隐痛、面色恍白,脉细弱;反复皮下出血,神疲乏力,头眩心悸,脉虚细弱;溃疡病呕血色淡,胃院隐痛,时轻时重,肢冷畏寒,心悸气短,脉细弱。以上诸证,均可用归脾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补天大造丸《 杂病源流犀烛• 脏腑门》 卷九方。制紫河车一具,熟地黄、酒茵香、酒黄柏、白术各二两,生地黄(酒炒)、酒牛膝、天门冬、麦门冬、杜仲各一两半,五味子、拘祀子各七钱,陈皮、干姜各二钱,侧柏叶二两。为细末,紫河车泥为丸,每服一百丸,米饮或温酒送下,日二服。功能壮元阳,滋肾水。治房室过度,五心烦热,虚劳不足。
补天育麟丹《 辨证录》 卷十方。鹿茸一具,人参十两,山茱英、熟地黄、肉从蓉、巴戟天各六两,炒白术、炙黄蔑、淫羊羞、山药、芡实各八两,当归、蛇床子、冤丝子各四两,柏子仁、肉桂各三两,麦门冬五两,五味子、锁阳各二两,紫河车一个,温肋脐(火焙)一根,蛤蚁二条,黄连一两,砂仁五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五钱,早晚各一次。治男子早泄、精薄。补中有芬汤《 杨氏家藏方》 卷十五方。当归、炮姜、川芍、黄蔑(蜜炙)、吴茱英、白芍药、甘草、熟干地黄、杜仲(炒令丝断)、人参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去滓,空腹热服。治风虚冷热,劳损冲任,月经不调,崩中暴下,腰重里急,淋漓不断;及产后失血过多,虚赢腹痛,或妊娠胎动不安,下血连日,小便频数,肢体烦倦,头晕目暗,不欲饮食。
补中益气丸即补中益气汤做蜜丸或水丸。治证同。见补中益气汤条。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卷中方。黄蔑(热甚用一钱)、炙甘草各五分,人参、白术各三分,当归身二分,陈皮、升麻、柴胡各二至三分。为细末,水煎去渣,食远稍热服。功能调补脾胃,升阳益气。治脾胃气虚而致的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或气虚下陷而致的脱肛,子宫脱垂,久痢或久疟等症。若腹中痛,
加白芍药五分、炙甘草二分;恶寒冷痛,加桂心一至三分;头痛加蔓荆子二至三分;头痛甚者,加川芍二分。方中黄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甘草、白术甘温益气、补脾益胃;升麻、柴胡协同参、茂以升举清阳,使下陷之气得以升提;当归补血和营;陈皮调理气机。诸药合用,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气陷得升。实验研究:本方对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对小肠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增强心肌和横纹肌的兴奋作用。同时又有提高机体细胞活性和促进代谢的作用,还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补气升肠汤《 傅青主女科)卷下方。人参、黄蔑、当归(酒洗)各一两,白术(土炒)五钱,川芍(酒洗)三钱,升麻一分。水煎服。治产妇脱肛。补气运脾汤《 证治准绳• 类方)第三册引(统旨)方。人参二钱,白术三钱,橘红、获菩各一钱半,黄茂(蜜炙)一钱,砂仁八分,甘草四分。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空腹服。治中气不运之噎塞。有痰者,加半夏曲一钱。
补气和中汤《 证治汇补)卷七方。黄蔑、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苍术、黄柏、白芍药、获等。治痰臂虚热者。
补气黄蔑汤(圣济总录)卷八十六方。黄芭、人参、获神(去木)、麦门冬(去心)、白术、五味子、桂(去粗皮)、熟地黄、陈皮(去白)、阿胶(炙燥)各一两,当归、白芍药、牛膝(酒浸)各三分,炙甘草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去滓,食后服。治肺劳,饮食减少,气虚无力,手足颤掉,面浮喘嗽。
补气解晕汤《 傅青主女科》 卷下方。人参、生黄茂各一两,当归(酒洗)一两半,炒荆芥穗三钱,姜炭一钱。水煎服。治产妇气虚血晕。补火解郁汤《 辨证录》 卷四方。熟地黄一两,山药、巴戟天、杜仲、惹茵仁各五钱,肉桂五分。水煎服。治水郁证,遇寒心痛,腰腹沉重,关节不利,艰于屈伸,有时厥逆,痞坚腹满,面色黄黑。补水宁神汤《 审视瑶函》 卷五方。熟地黄、生地黄各二钱,白芍药、当归、麦门冬、获神各一钱半,五味子三十粒,生甘草六分。为粗末,水煎去渣,空腹服。功能补肾水,宁心神。治眼前如电光闪掣,甚则如火焰霞明,时发时止。
补生泻成法针刺补泻法之一。以针刺深浅结合生成数区分补泻。补法从生数1 一5 分;泻法从成数6 一10 分。(流注指微论》 :“夫欲用迎随之法者,要知逆顺浅深之分:诸阳之经,行于脉外.诸阳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于脉内,诸阴之络,行于脉外。”说明阳经经浅络深,阴经经深络浅,故所用补泻深浅标准也各不同。见下页表:
补血荣筋丸《 张氏医通》 卷十四方。肉从蓉(酒制)、冤丝子(酒煮)、偎天麻各二两,牛膝(酒煮)四两,熟地黄六两,木瓜(姜汁炒)、五味子各一两,鹿茸(酒炙)一对。为末,炼蜜为丸,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睡前人参煎汤、或米汤、或温洒送下。治肝衰筋
828 补
缓,不能自收持。
补血荣筋汤(医略六书• 杂病证治》 卷二十四方。熟地黄六两,鹿茸、冤丝子(酒炒)、肉从蓉(酒洗,去甲)各四两,垠天麻、五味子(姜汁炒)、怀牛膝(酒炒),木瓜(姜汁炒)各一两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米汤送下。治肝虚筋痪,脉弦细者。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卷下方。生黄茂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药一钱半,地龙、川芍、桃仁、红花各一钱。水煎服。功能补气,活血,通络。治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赛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者;近代也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方中重用黄蔑大补元气;归尾、川芍、赤芍活血和营;桃仁、红花、地龙化癖通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癖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实验研究:本方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循环,对抗和改善脑缺氧;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现临床有口服液制剂,名“消栓口服液”。
补阴益气煎(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卷五十一方。人参一至三钱,当归、山药(酒炒)各二至三钱,熟地黄三钱至二两,陈皮、炙甘草各一钱,升麻三至五分(火浮于上者,去此不用),柴胡一至二钱(如无外邪者,不用)。加生姜三至七片,水煎,食远服。治劳倦伤阴,精不化气,或阴虚内乏,以致外感不解,寒热疲疟,阴虚便结不通等证。
补肝细辛散(太平圣惠方》 卷三方。细辛一分,桃仁〔 汤浸去皮尖、双仁,教炒微黄)、前胡(去芦头)、炒当归、附子(炮,去皮脐)、陈皮(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去芦头)、川弯、木香、获荃、桂心各三分,柏子仁半分,昊茱黄(汤浸七遍,焙)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水煎,去渣服。治肝脏虚寒,胸隔气滞,四肢厥逆,两胁疼痛。
补肾地黄丸(活幼心书》 卷下方。干山药(去黑皮)、山茱英(酒浸润,蒸透,去核)、熟干地黄(酒洗,焙干)各五钱,鹿茸(蜜或酒涂,炒)、川牛膝(酒洗,焙)各四钱,壮丹根皮、白获等各三钱,泽泻(去粗皮)二钱。为末,炼蜜为丸,麻仁大,每服十五至二十五丸,空腹温盐汤或温酒送下。治察赋不足,肾气虚弱,骨髓枯竭,自大,头缝不合,语迟、行迟、齿迟者。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卷三方。熟地黄、当归、牛膝、山茱英、获等、续断、杜仲、白芍药、青皮、五加
皮。水煎服。治肾经虚损,下颊常脱臼。补肾固冲丸经验方。见《 妇产科学》 (湖北中医学院)。芜丝子240 克,续断、鹿角霜、巴戟天、杜仲、拘祀子、白术各90 克,当归60 克,阿胶、党参各120 克,砂仁15 克,大枣(去核)50 枚,熟地黄150 克。为末,炼蜜为丸,每次6 克,日三次(月经期间停服)。功能滋肾补肾,固益冲任,养肝补血,健脾益气。治肾气不足,冲任不固而致的滑胎。
补肾养血汤《 伤科大成》 方。熟地黄、补骨脂、冤丝子饼、丹参、莞蔚子各三钱,拘祀子一钱五分,当归二钱,杜仲、白芍药、山茱英、肉从蓉各一钱,红花五分,核桃肉四钱。水煎服。功能补益肝肾。治肝肾虚损而致的骨关节脱位。
补肾磁石丸《 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二方。磁石(火缎红,醋淬)、石决明、菊花、肉从蓉(酒浸)、冤丝子(酒浸)各一两。为细末,用雄雀十五只(去毛、嘴、足),加青盐二两,以水煮烂,取出先捣如膏,和药末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温酒送下。治肾肝气虚,上攻眼目,昏暗,远视不明,时见黑花,渐成内障。
补肺阿胶汤即阿胶散第一方作汤剂,治证同。见阿胶散条。
补肺阿胶散O 《 太平圣惠方)卷六方。炒阿胶、山药、人参、五味子、白术、麦门冬各一两,炮姜、炒杏仁、桂心各三分。为粗末,每服一钱,米汤调下。治肺脏气虚,胸中短气,咳嗽声微,四肢少力。.即阿胶散第一方,见阿胶散条。
补肺清金饮《 马培之外科医案》 方。山药、沙参、石解、括萎皮各三钱,麦门冬、杏仁、袂荃、毛燕、浙贝母各二钱,橘红一钱,莲子(去心)十粒。水煎服。治鸡胸、龟背、脉虚数,身热食少者。
补注温疫论见温疫论条。
补经固真汤《 兰室秘藏》 卷中方。人参、干姜末各二钱,橘皮五分,白葵花十六朵,柴胡、炙甘草、郁李仁、黄荃(后入)各一钱。水煎去渣,空腹热服。治白带,崩中,漏下。
朴胆防风汤《 张氏医通》 卷十四方。防风一钱,人参一钱半,细辛五分,炙甘草、获神、独活、前胡、川芍各八分,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去滓热服。治胆虚风袭,惊悸不眠。若卧多惊度遗搜者,加羌活、桂枝;胆寒者,去川苟、前胡,加炒酸枣仁、远志、肉桂、白术;有痰,加半夏、白术、天麻。补络补管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生龙骨、生牡砺、山茱英各30 克,三七(研细,药汁冲服)6 克。水煎服。治咳血吐血,日久不愈者。若服后血仍不止,加生褚石粉15 一18 克。
补真润肠汤《 证治准绳• 女科》 卷一方。又名助阳汤。柴胡一钱二分,高良姜二钱,白葵花七朵,防风、郁李仁、干姜、甘草各一钱,陈皮、生黄苏各五分。为细末,水煎去渣,食前热服。治白带,阴户冷痛,控心而急痛,身黄皮缓身重。
补损当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八方。制泽
补 经络 泻
经脉 络脉 刺1 分 膀肤、肾、三焦
胃、心、心包 刺6 分 刺2 分 小肠、心、心包
膀肌、肺、三焦 刺7 分 刺3 分 肝、胆
大肠、脾 刺8 分 刺4 分 大肠、肺
小肠、肝 刺9 分 刺5 分 胃、脾
胆、肾 刺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