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随笔(一):风寒表实

感冒分多种,常见风寒、风热两种情况。风寒又分表实、表虚两种。感冒吃错药,是常有的事。之所以吃错药,是因为辩错了证,误把风寒当风热治,表实当表虚治。药不对证,则病不受而人受,往往越治越重。

风为百病之长,是寒、湿、燥、热、火五邪的“腿”。风无孔不入,五邪乘风而入,这是生病的外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无论是气虚、阳虚还是阴虚,都是生病的内因。医者辩证,既辩外因,又辩内因;因证施药,辩证论治。

辩证:风寒表实

风寒,是寒乘风而入。如果病在表,必有表证;有表证者,脉当浮,这是判断的一个标准。

表证又分实、虚两种。实者,邪气甚也;虚者,精气夺也。风寒表实,说明风寒之力甚,表证重。寒者,凝也。遇寒则凝,物之性也。无论皮毛肌肉(所谓腠理)、营卫、气、血、津液,中寒(俗称“着凉”)则凝。腠理不开,此所谓寒邪束表,故无汗;卫阳受遏,作为人体最外的大气层,对皮毛的温煦作用自然大不如前,人会有冷的感觉,故恶寒;正邪相争,故发热;气血不畅,故头身痛。风寒表实的症状,基本上就是脉浮、无汗、恶寒、发热、头身痛。

施药:麻黄汤

这些都是表证。诸症当先解表,表证更当解表。解表的方法,或辛温或辛凉或扶正。本文的风寒表实,因有个寒字,故以辛温解表,用的辛温药物是麻黄、桂枝,通过微微发汗,将风寒之邪“礼送出境”,是一种汗法,较西医杀菌、消毒、打歼灭战,更为文明。

辛温发散,麻黄桂枝的分工是不同的。麻黄作用于肺,肺主皮毛。用了麻黄,以其辛散之力,可以打开为寒所束的腠理,为汗出打开通道。相应的,桂枝的作用,就是“出”汗。汗为心之液。桂枝温心阳,入血分,加速血液循环,汗得而“出”。麻黄与桂枝,一个开道,一个出兵,缺一不可。单味麻黄,是出不了汗的。发汗解表,说的是麻黄加桂枝。

风寒袭表,首先其冲是皮毛腠理肌肤,下一个就是肺。肺主皮毛,两者是连着的,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寒邪闭表,表现在肺上,是肺气不宣,遂生咳喘。以麻黄之力,将表解了,肺气得宣,咳喘得平。麻黄治咳,道理原来是这样的。

风寒束表,对小便也有影响,尿少,是何道理?中医有“提壶揭盖”之说。旧式茶壶,壶盖上都有一个小孔。捂住小孔,水怎么都倒不出来。肺为人体水之上源,寒邪闭表,肺气不宣,就如同捂住壶孔、水不得出一样,小便尿不出来。现在用麻黄,将表解了,小便自然恢复正常。

肺司宣降,以一升一降,调畅人体气机。治疗肺的问题,有了麻黄以升,还不够,还应该有药物以降。升降有度,才是肺功能应有的状态。这降的药物,就是杏仁。

到这里,治疗风寒表实的三大药物都出场了。麻黄为君,桂枝为臣,杏仁为佐。按中医配伍理论,还缺一个“使”药。使者,药引子也,和事佬也。充当这样的使者,一般都是甘草。

伤寒论里的麻黄汤,便是这样的麻桂杏甘四味药。其对证者,脉浮、无汗、恶寒、发热、头身痛。风寒表实,关键词是表,表证重也;是寒,寒为病根;是实,外邪为主因,而不是正气虚之内因。

加减之方

加减之方,是学习中医的捷径。初学者,学《黄帝内经》,可谙医理但昧于实用,不懂药性、不会诊断、不会开方;学《伤寒论》,是何症状、当用何药,写得明明白白,却不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药性赋、汤头歌,如果只是死记硬背,除非是童子功,只会事倍功半。初学者学中医,缺少很好的抓手。

我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每次复诊,老中医都会根据我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药物、药量。比如,结石的情况好转,便减去鸡内金、郁金、海金沙、金钱草四味,我由此理解了这四“金”破“石”的功效,记忆深刻、久久不忘。血压降的效果不佳,加上“黄柏、知母”两味苦寒药,血压便降下来了,说明我血压的根子在于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仅靠六味地黄,滋阴潜阳之力不足。有了黄柏、知母,才起作用。对药性、配伍、医理的理解,每逢加减,便有新的认识。期医生在加减中,医术精进;患者在加减中,体味医术的妙用和医者的苦心。

麻黄汤的功效,一是作用于表,一是作用于肺。作用于表者,麻黄、桂枝;作用于肺者,麻黄、杏仁。如果病症偏重于肺,表证较轻,则药物的使用亦应偏向于肺。所以,如病人外感风寒、肺气不宣,麻黄汤就可以舍去桂枝,保留麻黄、杏仁以治肺。此即“三拗汤”。因其证偏肺,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的问题,风寒袭肺,所以鼻子不通气(鼻塞)、声音变粗、嗓子哑、胸闷(胸隔痞闷)、咳喘,肺的系统从上到下,都可能出问题。

此其轻者。如果素体多痰、复感风寒,肺就多了一个痰的问题。病人在上述肺证之外,会咳吐白色的痰(寒痰)。此时,在三拗汤的基础上,要加上下气化痰的药,如苏子(凡子皆降,下气)、桑白皮(泻肺之水、下气)、陈皮(理气燥湿)、茯苓(除湿)。用降气、下气之药,治肺气上逆引发的咳喘;用泻水、除湿之药,治肺中痰饮水湿。七味合剂,谓华盖散。其与三拗汤的区别,在于一个痰字。

麻黄汤、三拗汤、华盖散,或偏于表,或偏于肺,但均不涉及里热,总体上一片寒证。如果外感风寒、里有郁热,症状多了个“里热”,就需要在麻黄汤治“表寒”的基础上,加上治“里热”的药物,石膏应运而生。治疗此类表寒里热的大青龙汤,即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入清热的石膏对症施治。而之所以称大青龙汤,大概是因为表证亦甚剧,故麻黄用量翻倍,发汗之力峻烈之故。而正因为发汗之力峻烈,故选用清热药物时,选择清热而润的石膏,以防伤阴太过。同样的原因,还加入了大枣,益脾胃、滋汗源、防阴亏。中医用药,总以阴阳平衡为要,这里体现最为充分。我服中医数月,每剂药味近20种,阴阳四性五味不一,却很少因吃药而有异状,说明方中诸药平衡得当。

小结一下。风寒表实,麻黄汤主之,表证、肺证兼治;如病症偏于肺、咳喘轻,三拗汤主之;多了一个痰证,华盖汤主之;多了一个里热,表证甚剧,大青龙汤主之。随证加减,可知加减诸药之妙用、医者之苦心,不亦乐乎。

Next Post Previous Post
No Comment
Add Comment
comment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