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伤寒论5

  1. 脉若静者,为不传。脉数急者,为传也。
  2. “燥烦”反映阳明经有热。“颇欲吐”就是喜吐、多吐的意思,多见于少阳证。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辨大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1. 邪气客表以后不是静止的,它要变化。正邪斗争的结果,有的邪气就不传,有的邪气就传。如何知道是传经还是不传?这是临床上很重要的一个诊断,可以帮助医生掌握主动权,更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来进行治疗。“伤寒一日”,“伤寒”是包括中风、伤寒表病而言的;“一日”就是开始阶段,外来的风寒之邪初犯体表。这时候一经首当其冲?“太阳受之”。
  2. 太阳受邪以后,它是就在太阳一经,还是往阳明、少阳,或往其他经发燕尾服呢?这是必须要知道的问题。“脉若静者,为不传”,“脉数急者,为传也”,“脉若静”和“脉数急”是对照的词句。“脉若静者”就是脉不数急。这是判断传与不传的第一个方法——平脉辩证。
  3. “颇欲吐,若燥烦”,如果颇颇地欲吐,或者出现了烦躁《注解伤寒证》作“燥”,就是传的征兆。“欲”和“若”字是审其将然,与“脉数急者,为传也”的口气是不一样的,就是它将来要有这些证候出现。
  4. “燥烦”是阳热的反映。在表的风寒之邪入里化热了,就会出现烦燥。根据六经分证来看,“燥烦”往往反映阳明经有热。“颇欲吐”,就是喜吐、多吐的意思,往往见于少阳证。总之,“燥烦”也好,“颇欲吐”也好,不论将来发现哪一个,邪气都已经离开了太阳,不是到少阳就是到阴明,往里转了。“脉数急者,为传也”,“脉数急”是已然之脉,就是已经出现脉数急。浮脉变成了数急之脉,说明风寒之邪化热,已经向里传变了,所以说“为传也”。从这一条来看,传经的表现主要是脉象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症状。
  5. “脉若静者,为不传”,这也是一种可能,往往是好事情。一种可能是太阳病虽然没往里转,但是依然存在;另一种可能是邪气已经衰微,往里传没有力量了,可以作解,有痊愈之机。
  6.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开始时候是“太阳受之”,如果经过“伤寒二三日”而阳明证和少阳证都不出现的话,“为不传也”。这里的“伤寒二三日”只是示例,并不局限在第二和第三天。阳明证是什么?少阳证是什么?这要和上条“颇欲吐”、“若燥烦”联系起来理解。少阳证就是“颇欲吐”,不管过了多少天,都是不“不传”。
  7. 体表受邪以后,中风也好,伤寒也好,病势发展、正邪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传经、不传经体现出来。为什么不传经? 因为正气抗邪有力,邪气不能传变。为什么出现传经? 因为正气抗邪无力,邪热较盛。
Next Post Previous Post
No Comment
Add Comment
comment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