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伤寒论2
1、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不和。
2、凡病,若吐、若下、若发汗、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俞。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辨大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概说]
1、太阳表就是外感的初期阶段,正气和邪气斗争部位在体表。[体表:皮毛、腠理、肌肉这些都叫做表。] 邪气客于表,正气抗邪也在体表,所以一般把它叫做体表。主管这一范围的是太阳经。太阳有它的经,有它的腑。经就是足太阳经,腑就是膀胱。这个经为阳经之长,和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太阳之气能卫外而为固,所以邪气客于体表的时候先伤太阳之经。
2、太阳的生理有经、腑之分,所以发病的时候就有两种情况:一个叫做经证,一个叫做腑主。经证就是邪在体表发生的一些病变;腑主就是太阳之邪不解,随经入腑,使膀胱气化不利发生的病变。经证就是太阳的表证,腑证就是太阳的里证;经、腑是相联系的,所以太阳经之邪往里就能传到太阳之腑。
3、太阳经的阳气虚了,邪气就可以内传于少阴,这是因为少阴和太阳是表里关系,这两经互相支援,互相沟通。所以在发病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太阳和少阴两经同时为病,这个叫两感,就是阴阳两感。二是太阳是人身体表的第一道防线,是抗邪的最表层,如果太阳气衰,邪气可以飞渡少阴。 [飞渡:就是快。从太阳到少阴,中间隔了阳明、少阳、太阴三个经]
4、太阳经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不仅是一切太阳表证的共同证候,还是表证的总纲,包括:中风、伤寒,也包括其它外感在内的表证总纲。
5、经证分两条:一是太阳中风,用桂枝汤;二是太阳伤寒,用麻黄汤。还有一个类证太阳温病,[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6、腑证分两条:一是气分的畜水证:邪气传到下焦,影响气分,膀胱的氧化不利,会出现小便不利。 二是血分的畜血证:表邪入里化热,热瘀血结,也叫热结膀胱。 //清代医家舒驰远认为:蓄水证是蓄于足太阳膀胱,蓄血是蓄于手太阳小肠《伤寒集注》。
7、变证1,太阳表邪传入胸中。分两类:一是虚烦证。邪热到胸中,人就发烦,但只有邪热而没有实质性的物质,这叫虚烦。所谓虚是指邪热没有和水、痰搏结,只是邪热的蕴育而已。对应为栀子汤证。 第二类是热与水结的结胸证。同样也是热到胸中,原因很多,有继发的、原发的、误下的。邪热到胸中以后,和胸中的一种水液互相结合,也就是所谓的热与水结。范围有上、下之分。开始先到胸中,所以头一方证就是大陷胸丸证;然后是心下硬满,或者从心下到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就要用大陷胸汤治疗。这两个方证就叫结胸证,类似现在的胸膜炎、腹膜炎一类疾病。
8、变证2,心下痞证。由于误治、汗、吞、下治疗的不得法,伤了脾胃之气,影响了脾胃升降的功能,就会造成痰水的停留,发生心下痞。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疗。
9、变证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0、凡病,若吐、若下、若发汗、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俞。 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不和。怎样才能阴阳自和呢?一是培养体内阴阳自和的条件,若不行,不得已就要用药物帮助他。
11、治法:针对经表之证就是发汗之法,有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腑证有通阳行水之法,用五苓散;破血逐瘀之法,用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抵当丸这些攻逐之方。对于太阳和少阴两感,用温经解表之法;已经形成少阴虚寒证,就用急温之法,以四逆汤治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辨主是归纳综合,辨别分析。要辨清它是太阳病,要通过脉和证。脉在中医辨证里地位很重要,不能等闲视之;证就是这个病的证候,每个病都有它的客观证候。有了脉和证,就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