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伤寒论1
1、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
2、陈修园总结《伤寒论》397法和113总结为“保胃气,存津液”。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绪论
一、伤寒论产生与演变
1、《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齐备,被称为“方书之祖”。
2、《伤寒杂病论》针对临床各种疾病,建立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病就是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的疾病,发病急,发病快;杂病就是伤寒伤寒以外的许多慢性疾患。
二、《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
1、《伤寒论》所讲的“伤寒”是指狭义的伤寒,不是广义的伤寒。广义的伤寒泛指一切外感热病而言,就如《素问-热论》所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包括风、寒、湿、温、暑、热所致的发热性疾病,都属于广义伤寒这一类。狭义伤寒则仅局限在风寒外感这一方面。
2、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辩证核心。从六经分证的方法来看,是伤寒和杂病的共论的。在临床过程中用六经分证的方法来驾驭和概括诸病,才叫辨证论治。
3、变证是从伤寒发展而来的,是由于治疗不当,或误汗,或发汗过多,或用火疗,或误吐,或误下,或“以冷水潠之“等导致。由于治疗不当,造成疾病面目全非,原来的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均不在存在了,出现了一种新的疾病。
4、夹杂证是指在伤寒中夹杂有其他疾病。在患了伤寒之后,只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的情况确实存在,但也应看到伤寒往往有夹杂证。
《伤寒论》是一部伤寒与杂病并治的书,也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书。
三、什么是六经
1、所谓辨证,就是正确的认识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了疾病的本质。《伤寒论》的六经辩证就是脏腑经络的客观反映。
2、脏腑的一些生理病理通过经络可以反映于外,而经络的疾病也可以传之于脏腑,构成了阴阳表里出入的有机关系。临床上能掌握12经的生理病理,也就掌握了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才能在辩证的时候知阴阳、达表里、知寒热、分虚实,才会分析和治疗疾病。这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
3、《伤寒论》是以六经为核心。六经是脏腑的反映,三阳经反映六腑、三阴经反映五脏。“阳道实而阴道虚”,是故三阳经证候均反映实证、热证、表证;三阴经证候均反映虚证、寒证、里证,有其规律性。
4、六经所包括的脏腑经络有气化的特点。就如外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一样,人体六经也有风、寒、火、热、燥、湿六气,在发病的时候就会反映这一特点。 //五运六气?
5、《伤寒论》据经而认证,据证而立法,据法而处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理法方药的“理”就是辩证之理,必须先认识“经”这一关键环节。
四、六经的传变
1、邪气传变取决于一个条件,就是正邪斗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其中,关键在于正气。如果正气抗邪有力,疾病就不传经。另一种情况,邪气已经传到里面了,甚至传到了阴经了,由于正气恢复和邪气衰退,邪气还可以由阴经退出来,临床上的战汗作解就是典型的例子。
2、临床辨析传经,关键在要看脉和证的静与不静,也就是脉与证有没有发生新的变化。
3、六经病证传变类型
- 循经传:按六经顺序一经一经传。
- 表里传:阳经直接传到阴经。
- 直中:不经三阳的次第,一得病就出现三阴经的证候。
- 合病:三阳经发病的时候,不是一经一经的传变,而是同时出现两经或三经的证候,没有先后次第之分。
- 并病:一经未愈,另一经之病又起,在发病上有有先后次第之分,就好像是传经之邪传而不尽的样子。
合病和并病只限于三阳经的范围,故以实热证居多。
五、六经病的主证、兼证、变证和兼夹证
1、《伤寒论》中的六经证候种类有:主证、兼证、变证、兼夹证。
2、主证:顾名思义,就是占主导地位的证候,是第一位的。《伤寒论》中重要的主证、主方都要会背,要打好基础功。在大量继承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体会,上升到理论和思维方法,形成对六经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脏腑经络的真知灼见,才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推而广之,大而用之。
3、兼证:在主证的基础之上兼见的证候。徐灵胎,在应用桂枝汤治疗荣卫不和的基础上,荣气虚加当归,卫气虚加黄芪。这些内容并不是《伤寒论》固有的,而是徐灵胎活学活用的。
3、变证:在《伤寒论》占了1/3左右,是病情变化后的另一种病。变证的形成不通过传经的形式,而是由于误治。《伤寒论》中误治涉及:汗、吐、下、火疗、水疗。这五种治法用的不得法,使病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来的问题反而不存在了,就叫变证。
4、变证要详审细辨,遵循《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原则。
5、六经的主证言病之常,也就是六经病发病的客观规律,具有代表性。在主证的前提下发现的兼证、夹杂证、变证言病之变。知常方能达变,两个方面都应该掌握住,才能达到辩证论治的目的。
6、夹杂证:新感的同时往往夹杂一些内在的旧疾。临床辨证时,首先要抓正邪的关系问题,八纲辨证中的辨虚实就是要看正邪进退。
六、《伤寒论》的治法和方药
1、八法:
- 一是汗法:病在表者,汗而发之。用麻黄汤、桂枝汤解决太阳表证
- 二是吐法:病在上者,因而越之,用瓜蒌散解决胸膈实证
- 三是下法:用大、小承气汤等方子解决胃肠实证
- 四是和解法:用柴胡剂治疗少阳半表半里证
- 五是温法:用四逆辈治疗三阴虚寒证
- 六是清法:用黄芩、黄连等治疗内里有热
- 七是补法:用人参、甘草等治疗正气亏虚
- 八是消法:用虻虫、水蛭等消磨瘀血
2、《伤寒论》中包括不仅八法,还有镇逆之法、收涩之法等等。
《伤寒论》的辩证论治精神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的辩证思想,以阴阳为纲来论述生理病理变化,对于正邪关系、表里关系、寒热关系都是二分法的,并非孤立地、静止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