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麦彭仁波切:禅修的窍诀



文殊菩萨的化身、藏地大德全知麦彭仁波切流传下来一个禅修窍诀,这是真正的成就者,把佛经的意思加上自己的修行经验,总结而成的一个非常具体的修行方法。

在《禅修要诀》中,介绍了禅定的五种过患和八种对治方法,以及禅修所需要依靠的六种力量、五种验相以及使心专注的九种方法等。

要知道,前辈上师的窍诀非常重要。印度的很多成就者说过:“远离上师窍诀的中观,是中等的中观。”为什么只是中等?这是想告诉我们:离开了上师的窍诀,任何理论都没有意义!
一、禅定的五种过患

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

1.懈怠

懈怠,是贪著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2.遗忘圣言

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窍诀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窍诀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3.昏沉和掉举

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4.不行对治

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5.无沉掉时行对治

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去除这五种障碍。
二、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

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1.信

即对禅定的信心。

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2.欲

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3.勤

即精进、努力。

4.轻安

开始修禅定时,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还有四个最重要的对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5.正念

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

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6.正知

“知”的意思,就是知道。

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否则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7.作思

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

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动机: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饭。这些念头怎样产生的呢?因为在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个心所、动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8.舍

禅修时,如果没有昏沉、掉举,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静,不要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让它一直保留、持续,这叫做舍。

以上八个对治,可以去除五个障碍:“舍”可以作为无沉掉时的对治,作思则对治不行对治,正念则可以对治沉掉、遗忘圣言,等等。
三、六力

1.闻力。也即听闻的力量。

2.思力。也即思考的力量。

如果不听闻、思考佛法,就既不懂得不修禅定的过患,也不知道修禅定的好处,更不知道修禅定的方法。就像盲人一样茫然无措、一头雾水,其他力量都谈不上。所以,首先听闻、思维非常重要。

3.正念力。

4.正知力。

5.精进力。

6.串习力。串习就是修行。

这些内容不需要一个一个解释,大家基本上应该知道。
四、五种验相

1.陡山水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一刹那都不能停下来,平时没有的杂念,这时候都会纷然出现,比不修行的时候还厉害。所以,此时的内心,就像陡坡上流下来的水一样,故称为陡山水。

修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第一个阶段,这是心的自然规律,所以一定要设法超越。

2.峡谷水

虽然峡谷的水流很急,但和陡山水比较,还是好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稍稍平静了一点。

3.大江河

虽然大江河的水在流动,但远没有峡谷水那么湍急,已经缓和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平静了很多。

4.离涛大海

远看大海,似乎一动不动,没有什么海浪,但到近处一看,它一直都在动摇。此时的心,也像看似没有波涛的大海一样,但已经比前面几个阶段平静多了。

5.须弥山王

须弥山王,是佛经所讲的一座很大、很高、如如不动的山。此时的心已经非常稳定,所有的思维都放下来,身体像融入了虚空一样;出定的时候,身体就像从虚空当中突然间产生了一样。虽然这个境界和证悟的境界有些相似,但却不是证悟。
五、九住心

禅宗会用“十牛图”,来形容普通人的散乱之心慢慢得以驯服,最终趋于平静的过程。藏传佛教的密宗,会用一幅来自于印度的“大象和猴子图”,来形容这个过程。

1.安住心

以修无常为例:当深深体会到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时候,心就安住在觉悟变化无常的境界当中,这就叫安住心。或心里什么都不想,处于很平静的状态当中,不去扰乱,让它保持,这也叫安住心。

这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念头,随即这些念头又消失无踪,像闪电一样一刹那都停不下来。此阶段,需要用六力中的第二力——思力。我们要去思考:虽然我现在安住有这么多的困难,但这是我必须经过的阶段,所有修行人都是如此,我一定要突破、超越这个阶段,要渡过这个难关,否则生生世世都没有希望。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自己每天除了晚上深度睡眠以外,都在思维贪、嗔、痴。贪、嗔、痴的结果,就是地狱、旁生、饿鬼。所有的机会、所有的时间都浪费了,这是多么可怕啊!之后进一步去思考修禅定的利益:就像治病也要承受动手术、针灸的痛苦一样,修行虽然有点枯燥,但是还是要忍受,因为暂时的枯燥、痛苦,可以换来以后的解脱。

“安住心”阶段,属于禅修过程中的对立阶段。此时在五种过患当中,对我们影响最严重的是懈怠。八个对治力当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信、渴望、精进三者。“六力”当中,此时最重要的是思力。

2.摄住心

虽然一开始心很散乱,一秒钟都不能停歇,但一定要设法采取措施,把心摄收回来,让修行的心持续不断,就是摄住心。此时还不会有什么修行结果,还是杂念纷纭,很难维持平静的状态,哪怕能有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已经很不错了。此阶段,属于禅修中的对立阶段。

3.解住心

就像修筑渠道,把河流的水引到需要的地方一样,通过思维正知、正念,就能让心停留在目标上,这叫做解住心。

此时需要正念、正知与作思。以修空性为例,心一直不离开空性,一直专注于空性,就叫做“有正念”。正念消失的时候,若能及时察觉,就叫做具备正知。察觉以后,就要“作思”,要立即采取措施,重新思维、恢复刚才的境界。

以上的三个阶段,都属于五个验相当中的“陡山水”。

对修行最容易生起厌烦,最容易放弃修行的时候,就是在这三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突破这几个关卡,突破以后,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4.转住心

心稍稍可以平静下来,没有那么大的困难,也就不太痛苦,反而有一点点尝到禅定的甜头,自然而然对禅定有了一定的兴趣、信心。此阶段正念非常重要,此时的正念力,也会比前三住心的时候强一些。怎样提高正念力度呢?就是专注于所修的所缘境——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反复串习、反复观修、反复思维、反复回忆。

5.伏住心

此时正念的力度更是有所提高,禅定的状态比前面更加稳固。不但心比较平静,有些时候还可以很清晰、很稳定,没有杂念。只是这种清晰、稳固的状态极其短暂,不会维持很久。就像采蜜的蜜蜂,虽然会在一朵花上停留,却不会很久,吮吸花精以后,又会飞到另一朵花上,但无论如何,终究可以在一朵花上停留一会儿了。同样,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可以专注在所修的菩提心或空性境界当中,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动不动。这样自然而然会对禅定生起一些兴趣,开始享受到禅悦的滋味。

第四和第五住心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属于五种验相当中的“峡谷水”。

6.息住心

念头开始平息,内心比较平静。比如,若想专注于出离心,就不会离开出离心,出离心的感觉也比较清楚。若是修空性,也会直至最后出坐为止,一直都停留在空性的境界中。就像箱子里的蜜蜂,虽然会在箱子里飞来飞去、时高时低,但始终不会离开封闭的箱子。

这时需要八对治行当中的舍,专注的时候,不要去扰乱这个状态。另外还需要强调正知,要始终不离开正知——保持侧面的监视。

同时正念也很重要,也即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所修的所缘境。如果已经产生了掉举、散乱和昏沉,最需要的就是作思。

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对治力。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相应的对治工具,就是好的修行人,这种修行人也一定会有进步。

7.灭住心

很多的烦恼、杂念已经息灭,二十个随烦恼也开始消失。

烦恼有两种:根本烦恼与随烦恼。贪嗔痴等非常严重的烦恼,叫做根本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叫做随烦恼。比如说,当一个嗔恨心产生的时候,嗔恨心是根本烦恼,随之而生的仇恨、抱怨、不满,就叫做随烦恼。

当然,如果修的是世间禅定,此处所谓的息灭烦恼,就只能是控制,而不是断除。虽然只修禅定也可以减少烦恼,但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就只能降低烦恼,而不能断除烦恼。要断除烦恼,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有证悟的境界。

8.性住心

在前面的基础上用功、精进,就开始进入和睦阶段的状态——任何杂念烦恼,都不会完全摧毁、破坏、间断禅定状态。此阶段属于离涛大海的境界。

9.持住心

进一步用功,就是持住心。此时已经进入念头自解脱阶段,不需要用功,心自然而然都能保持很平静的状态。

虽然此阶段心很平静,不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但若没有证悟的智慧,就不能解脱,而只能叫做欲界一境心。一境,即专注在一个对境当中。此对境有可能是空性,也有可能是出离心、菩提心等。但没有智慧的禅定就只是寂止,还不能超越欲界的范围。

此时进一步去修,就能获得山王的验相。
六、四禅定

继续再修,这个感受会慢慢淡化,最后淡化到一定程度,找到一个平衡点之后,就超越了欲界,进入四禅的第一禅。虽然人还是欲界的人,身体还是欲界的身体,但精神状态已经超越欲界,进入色界。按照显宗的说法,整个身体无法转化,但身体的某些部分,比如五种感官,就会因禅定的力量而发生改变,继而产生神通。比如,眼根转化以后,肉眼周围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眼球结构。《俱舍论》中讲,这是一种非常细微的光或微尘,也叫做天眼。有了天眼以后,就能看到很远地方的东西,或细胞、细菌、原子、分子等细微物质的结构,或能像X光一样穿透墙壁、山脉等有碍之物,看到人的内脏与其他肉眼不可见的东西。

除了天眼,耳、鼻、舌、身都可以更新、升级、提升,并产生一些特殊功能:既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也能够听到以前听不见的声音,等等。

第四禅的状态,会比一禅、二禅、三禅细微,又比无色界的八定粗大,加之也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在四禅的基础上,可以修很多禅定:可以修他心通,也可以预知未来、回忆前世。大乘佛教的见道,就是在第四禅的基础上证悟的。

在四禅上面,即是无色界的禅定。无色界的禅定当中不会有任何神通,因为它太细微了,基本上没有意识的波动,所以在此上面也不能证悟。
七、禅定与证悟

当然,要达到第四禅,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即使没有修到四禅也没问题,大乘佛法从不会讲,没有修到四禅就不能证悟,即使野蛮粗暴的欲界众生,也能够证悟。大圆满、大手印等密宗修法,就更没有太多对禅定的要求,如果其他条件具备,根机比较成熟,即使没有禅定基础,也可以证悟。若能证悟,之后就修寂止和胜观结合的止观双运,这样就成为非常完整的解脱道了。

过去很多经验丰富的上师还说:修行好不好,主要在于是否有正知正念。时时刻刻都要监视自己的心,一旦发现问题,首先调整。调整以后还要对自己发誓:绝不能再走神!虽然这仅仅是向自己发誓,但这也是一种自律、自我约束,也会对自己的修行有所帮助。

另外,对初学者而言,在刚开始有了修行感觉的时候,时间不要停留太长,要在最好的时候间断,然后又去观察,再停留,这样就能一直保持比较好的状态。

以上介绍的禅定修法,包括了八对治、六力、四作意、九住心、五验相等很广的内容。如果再略一点,则有了对禅定的信心,以及八对治当中的“勤”,就可以进入禅定。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正念、正知、舍、安住,这样一共有六个条件。更简单的要求,是一开始,需要对禅定的信心,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勤、正知、舍三者,这样一共有四个条件。如果再略,那就包含在两个条件当中:第一是信心,第二是安住。最最简单的要求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安住!只要能安住就可以了,其他都是为安住而立的。若能将上述内容铭刻在心,就随时都可以修禅定了。

修行需要踏踏实实的态度,我们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慢慢过滤掉那些非常糟糕的念头,保留下最纯洁的光明智慧。我们既不能对一开始的失败悲观失望,同时对自己也不要有过高的期望。

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闲事!望各自珍重!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九)》:《禅修要诀》
Next Post Previous Post
No Comment
Add Comment
comment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