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脾胃、肝肺升降

导读:

天物太极如何相应?气机升降圆运动如何转起来?

☯ 天物太极相感

朱熹有一句话:「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吴瑭把它推导到药物具体部位的升降:「盖芦主生,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木也;草则收藏皆在子。凡干皆升,芦胜于干;凡叶皆散,花胜于叶;凡枝皆走络,须胜于枝;凡根皆降,子胜于根,此草木各得一太极之理也。」这个芦指的是植物的芽;这个木也指的是木本植物,我把他这段文字画成太极图。

物物有一太极芽处在下面,「生」,然后再往上是【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我们印证一下,比如芽主生,如麦芽、谷芽在古代经常用来疏肝,芽有升发之意,比如镇肝熄风汤里有麦芽,目的是疏肝。那镇肝熄风汤为什么不用

柴胡疏肝?这个方用于肝阳上亢。患者本身就阳亢,柴胡升得太厉害,所以我只能用麦芽轻微升一下。

为什么肝阳上亢需要疏肝?别忘了,肝有一个生理特征:喜条达恶抑郁。把它的肝阳潜下去的同时,还要考虑它的生理特性,它不喜欢太压抑,所以用麦芽有助于升发。接着来看干枝叶。

比如有一味药叫紫苏,苏叶发散风寒,苏梗行气和中,苏子降气平喘,同一株植物,枝、叶、子不同。我们再看解表药之中,如治疗感冒的药,不是花就是叶,根茎果实不多用。我们再看补益药,大部分是根茎、果实,还有动物药。教材里的补益药没有一味是花,因为花是发散的,叶只有淫羊藿一味,可以用全草。中药从四气象、味象、升降象、部位象、形态象、时间象、地理象这几个角度看,现代的中医教材偏离古代中医学最多的是中药。

現代的教材講中藥只講四氣五味。

柴胡

比如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和解少陽,全部是功效,而不是藥理。

藥理是指它為什麼升舉陽氣,為什麼和解少陽,都沒有涉及。

其實古代是有的,儘管不算完善。現在挺可悲的一點就是,隨便翻開一本中藥藥理學,全部是中藥西理學。

我們本來有這個陣地卻不佔領,那人家西醫就佔領了。

學中藥,這樣學實際上比我們的教材立體得多。可以毫不客氣地說,現在的中藥教材教的是平面中藥,它唯一的好處就是初學者好學。

比如列出一二三四功效,但一到臨床你就懵了。碰到病人需要活血化瘀,你打開活血化瘀那些藥的介紹,滿眼都是「活血化瘀」四個字,選哪一個?無從下手,因為你沒有標準。

而古代有,儘管它不見得發展得那麼完善,但標準就在這裡:【取象】。

再把這個框架補充完整一點。

太極-四象-卦象-五行時空圖

南方夏天中午,半夜冬天北方,然後東方春天早上,現在加上卦。

四個方位分別加上離卦、坎卦、震掛、兌卦。

從陰陽角度看中醫比較粗,從四象相對細了,從八卦看更細,厲害的可以深入到六十四卦。

☀ 脾胃是一對:脾胃在中間一升一降。

☀ 肝肺是一對:肝從左升,肺從右降。

之前我們提到四象:心為太陽,腎為太陰。太陽,陽氣多;太陰,陰氣多。

反過來,太陽陽氣多意味著陰不夠,太陰陰氣多意味著陽不足。

這兩個是陰陽偏差最大的,怎麼辦?所以要平衡,互補。

中醫特彆強調心腎相交,意思是互補。很多人以為中醫講的平衡是局部平衡,不見得。

比如:心本身就是偏陽多的,但是我可以讓身體可以在整體中保持平衡。那思路如何? 互相借用。

肝少陽是升的,肺少陰是降的,一個升一個降,肝升肺降相互借。

脾升胃降大家都知道了,脾主升胃主降。

那這個理念怎麼用?

1. 心腎相交啟升降

第一組,心腎相交啟升降。

黃元禦特彆強調中焦脾胃升降,而圓運動也強調這個。但氣機升降有運動,它的源動力不是脾胃,而是心腎,尤其是腎。

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現代中醫教材說心火下來溫腎水,腎水上去制約心火。

可有個問題它卻沒說,別忘了五行的特性:火曰炎上,水曰潤下。

水本來就向下,憑什麼你說向上就向上;火本身上炎的,為什麼說下就下?水怎麼上去,火怎麼下來?

心腎相交太極圖

離卦是火,代表太陽。看圖中離卦的卦象,它是兩陽一陰,表示陽多陰少,但是陽中有陰;坎卦是水,兩陰一陽,陰中有陽,你明顯看出它比四象更細了。

升降源動力在哪裡?坎中之陽,就是腎陽。以腎陽為源動力,把腎陰蒸發上去,這種離中之陰多了,心火才能降。

這個心腎相交又叫做水火既濟,既濟是卦,六十四卦中的一卦。

上坎下離,也就是說水在上火在下,叫做既濟卦;火在上水在下叫做未濟卦。

為什麼叫未濟?

你看火曰炎上,水曰潤下。火上升水下降,水火不相交,水火不能相互平衡。這個不平衡,並不能在互用之中達到平衡。

而既濟卦,火曰炎上,水曰潤下,下面的火能夠蒸騰上面的水,上面的水能夠制約下面的火,能互補。

我們再看一下,離卦兩陽一陰,坎卦兩陰一陽,大家都不平衡,不是多了就是少了。

在未濟狀態不能互補,但是在既濟狀態,水火有交感,可疊加,兩個卦加起來三陰三陽,彼此的多餘和不足都得到了平衡。

道家練功就是玩這個卦,水火既濟。意念如火,意念往下意守丹田,上面的火自然下來了,蒸騰下面的水,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一般的人,其實多半是未濟或者是半未濟,主要表現是失眠。

水火未濟,心腎不交分幾種:

✪ 心火旺加腎陰虛

✪ 心火旺加腎陽虛

✪ 心火旺加腎陰陽兩虛

這幾個組合的表現不完全一樣,用的方也不一樣。

所以心腎相交啟升降,不完全是心腎兩者的關係,它是全身氣機升降的源動力,這個源動力尤其是腎陽。

所以說為什麼火神派那麼重視腎陽,不是沒有道理的。

2. 心腎相交啟升降

第二組,脾升胃降氣樞轉,現在這個思路用得好不好?其實用得一般。

比如脾虛下陷,常常用補中益氣湯,胃有問題就用陳夏六君子。

有升的問題我就升,你有降的問題我就降。這樣對不對?這種是第一層次的運用。

第二層次是即使沒有明顯的脾升胃降的問題,我還是利用它。

比如心腎不交是心火下不來,腎水上不去。剛才講了心腎不交至少有幾個類型,我們教科書提得最多的是心火旺加腎陰虛。

其實在廣東這種類型不多,廣東最多的是心火旺加腎陽虛,也就是我們平時講的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最簡單的一個方是交泰丸,只有兩個藥:黃連、肉桂。

黃連清心火,是苦的,能降,不但清心還能降火;而肉桂既溫腎陽,又引火歸元。

如果一個病人來了,開交泰丸,就兩味藥。病人不答應了,醫生你應付我,就開兩味葯。

我最常用是加兩個藥:白術、茯苓。這是不是因為廣東濕,所以補脾祛濕?這是原因之一;第二個原因,黃連寒,這樣可以護住脾胃。

其實還有第三個原因,白術是燥濕的,把水燥化是上升的,白術偏升;茯苓是利水滲濕的,滲是利尿,偏降,這樣白術茯苓就形成了一個區域內的小升降。

按照黃元御的說法,脾胃的小升降就能帶動心火下來,腎水上去。

也就是說氣機升降的幾個元素是互動的,不是說心腎是心腎,脾胃是脾胃。

此外,脾胃升降帶動水火升降,這個現象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黃婆。

黃婆是什麼?黃婆在古代是一個職業,就是媒婆。

心腎不交相當於牛郎不能會織女,需要一個仲介,脾胃升降就是仲介。

所以脾升胃降不一定要出現脾不升胃不降才能用,我可以主動地用它來樞轉其他地方。

3. 肝升肺降外翼旋

第三組,肝升肺降。

只講一個:補中益氣湯。 這個方劑里有柴胡。明明是脾氣虛不升,應該用黃芪升脾胃,升麻升脾胃,為什麼用柴胡?

柴胡也升陽,但升的不是脾胃,升的是肝陽。

這樣脾在中間升,柴胡在週邊升。

我們從物理學的角度,中間的圓力矩很短,加一個柴胡在週邊説明你升,力矩更長,這樣就肝升説明脾升。

同樣是升的元素,你可以利用,這是第一種用法。

第二種,現在太多人肝氣鬱結,常見大概幾個方,一個是四逆散;若四逆散不夠力,就用柴胡舒肝散;如果肝氣容易犯脾胃,就用逍遙散。;若肝鬱化火,用加味逍遙散。

但如果仍然動不了,怎麼辦?你看柴胡疏肝散,已經很夠力,仍然疏不動的話,加前胡,前胡是降肺的,肝升肺降是一對。

還有一個,千萬別把中醫的升降當作垂直升降,垂直升降的話升妨礙降,降妨礙升。

你把它當作轉圈,降説明升,升説明降,就像騎自行車的腳踏,前面一個一踩下去,後面就翹起來了,所以疏肝你假如不夠力,加前胡降肺,説明它轉起來。

假如這個輪失轉,大概有幾種可能:

第一,配偶失諧,配偶就是三對:心腎一對,脾胃一對,肝肺一對。

第二,同組離心。什麼叫同組,你會發現脾肝腎都是升的,同組,而心肺胃都是降的,同組的因素可以充分利用。

再回到剛才的補中益氣湯,用了脾胃的要素;加了柴胡,有了肝膽的要素。

假如還升不動怎麼辦?補腎氣,補腎陽。

補了腎氣,補了腎陽,腎陽可溫脾氣,溫脾陽,多一個助力,這三個要素一起利用。

再舉個例子,如果是胃陰虛,用了滋胃陰的藥不夠力,怎麼辦?滋肺陰;再不行怎麼辦?滋心陰。

有一味滋陰藥用得很廣,幾乎跟熟地使用率差不多-麥冬。

麥冬可以滋心陰,滋肺陰,滋胃陰。

熟地用得廣是取巧,因為不少滋陰方是從六味地黃丸裡加出來的,而麥冬一點都不取巧,出現在不同的方。

☯ 同組離心,或交感不再。

什麼叫「交感」,簡單說就像既濟卦一樣,上面的下來,下面的上去,你看這裡心肺在上,在上你就要給我降,肝腎在下就升,脾胃在中間,一升一降。

所以交感表達的是上下關係,所以心肺這一組,肝腎這一組,脾胃這組可以一起考慮。

現在流行的圓運動說法有什麼特徵?就是很強調脾胃。

轉脾胃沒問題,但不能把轉脾胃擴展到包治百病,這就有問題了。

比如無論什麼病都轉中焦,都用理中湯,或者附子理中湯。然後還說我就是最簡單的,其他不用學,就學圓運動。

按這樣推,圓運動也不用學了,就直接用附子理中湯,什麼病,附子理中湯搞定。

很多人甚至我的一些學生都問:是不是學完整個圓運動,其他就不用學了。

我說中醫門派很多,圓運動之說,只是其中一派,他不可能包了所有,只要他說學了就包容了中醫,那就是假話。

資料來源:岐黃薈萃

Next Post Previous Post
No Comment
Add Comment
comment url